声乐艺术论文实用13篇

声乐艺术论文
声乐艺术论文篇1

(二)为艺术风格的塑造提供了条件

音乐艺术的灵魂是情感,风格也各具差异,而情感与风格的彰显均依赖于声乐技巧的辅助与支撑。风俗、环境、语言、审美水平等因素会作用于声乐风格,影响其变化,具体到咬字、发声、语调、呼吸、共鸣等方面,加之调整技巧,便会表现出差异化的风格,这也为声乐风格的多元化发展提供了条件。因地域的不同,我国南北方在音乐风格上也存在着差异,南方人在声调上变化不大,而对音调的变化则格外注重。而北方人则有着较大的说话起伏,相对高昂的音调。对于声乐艺术来讲,乐曲为其提供了一个框架,而色彩的添加则需要通过演唱技巧来完成,在表演实践中,演唱者以具体的情况与需求为依据,通过对声乐技巧的巧妙利用,来对歌曲风格进行表现。如观众在听《信天游》、《洪湖水浪打浪》两首歌曲时,就能从唱法技巧着手,来对感受两者的差异曲风。

(三)使情感的表达更加有力

声乐艺术是由有多个方面组成的,其中情感与技巧就是重要的元素,着眼于传统,声乐艺术的发展过程也是两者彼此协调的过程,对于两者关系的研究也一直为业内人士所热衷。从根本上来说,情感与技巧是相辅相成,而非对立的,任何一方的缺失都将使整个作品的表达变得不完整。在表演实践中,缺乏技巧支撑的情感,在技术方面是存在着缺憾的,在传达情感时缺少力度,显得无力与空洞。反之,歌唱者未投入情感,单纯凭借自身熟练技巧,并不会给听众以美的传递,在释放情感时,声乐技巧的应用使其得到更为有力的传达。《告别的时刻》就是凸显此方面作用的典型作品,在整个音乐作品的演绎中,对于声音力量、张弛度的把握格外精细,并以旋律为依据,采取渐强渐弱的形式对歌曲的整体层次感进行表现,对爱情的生动认知就得到了清晰的传达。加之,演唱者利用明亮饱满的高音,在高潮处作自由延长的技巧处理,从而让歌曲的情感得到了升华。

(四)是声乐艺术取得多元发展的有力助推

对于歌唱者来讲,借鉴其他民族或者更多的声乐技巧,并将其渗透于自身演唱当中去,就会使整个艺术在表达上呈现出多元的状态。整体来讲,多元化是对原有音乐文化、特色的保持,并基于此,注重新鲜血液的持续融入,从而形成声乐艺术不断发展的有力助推。在国际上,论美声唱法,以意大利最具代表,在经历了长达数百年的沉淀与积累后,其歌唱技巧体系已经十分的完善。当然,其他国家的音乐家也在本国音乐技巧的发展上进行了不断的探索和努力,这种趋势下,对于世界声乐艺术的发展是一个良性的循环,而我国也通过积极的吸纳、转化中形成了自身独具特色的“新民族音乐唱法”,使我们中华民族的声乐艺术独具特色。

声乐艺术论文篇2

2.学习和演唱德奥艺术歌曲能够培养学生全面的人文素养与音乐素质

音乐从社会功能属性的角度来讲都包含审美功能和娱乐功能,不同的音乐种类有着不同的侧重。流行音乐,或者通俗音乐侧重娱乐功能,而欧洲古典音乐则更加侧重于审美功能。也就是说欧洲古典音乐具有了更丰富的、更深厚的、更加深邃的文化性与审美性。浪漫主义音是在欧洲人文主义思潮兴起的大背景下诞生和发展起来的,是浪漫主义人文思潮的直接产物,因此与以往的古典主义音乐相比具有了更加丰富的人文内涵,而德奥艺术歌曲则是浪漫主义音乐最具代表性的音乐体裁,其最鲜明的代表性体现之一就是其将音乐与优秀的人文主义诗词相结合,具有极强的文学色彩和民族色彩,而日耳曼民族特有的理性、哲学性、严谨性也更加增强了这种文化的色彩,从这个角度来讲德奥艺术歌曲已经突破了音乐的范畴,而更是一种文化现象或者说文化学科。因此,要想真正理解、掌握和演唱德奥艺术歌曲学生就必须要对人文主义诗词、人文主义思想有一个全面、深入的理解、认知,同时还要具有较强的分析和诠释能力,这样才能在演唱中真正表现出声乐作品的本质精神内涵和思想情感,而学生在学习和演唱德奥艺术歌曲的同时就能够极大的增强自身的人文素养,而从整体的美声声乐艺术学习而言,美声声乐艺术本身就是一种文化、一种科学、一门学术,只有具备了深厚的人文素养和分析理解能力才能够真正掌握美声声乐艺术的真谛,才能够眼馋出纯正的美声声乐艺术,展现美声声乐艺术的魅力。正如之前所提及的,从纯音乐的角度来讲,迄今为止,欧洲浪漫主义音乐在音乐种类、类型、风格、表现力、和声、曲式、复调、配器等等诸多方面都堪称人类音乐发展的当之无愧的顶峰。在其之后,虽然诞生了很多种音乐流派或音乐理念,但没有一种能与浪漫主义音乐的音乐理论体系相提并论。当今世界上绝大多数的音乐种类或音乐流派的理论体系也都源自欧洲的古典浪漫主义音乐,可以说浪漫主义音乐是现代音乐诞生和发展的肇端,而作为浪漫主义音乐代表的德奥艺术歌曲艺术具有极为完整的音乐结构、理论体系、和声体系、曲式类型,及任何声乐作品种类都无法匹敌的钢琴伴奏艺术。与器乐专业的学生相比,音乐素质一向是大多数声乐专业学生的一个“短板”,而通过学习艺术歌曲会极大的补足这一“短板”,极大地提高学生的音乐素质,从而增强学生的音乐理解能力、诠释能力与表现能力,从根本生提高专业水平。

声乐艺术论文篇3

汉族的语言表达讲究“字正腔圆”,民族声乐艺术的表达也同样重视“字正”。字的“韵味”体现在语言的规律和表达上,咬字清晰有力是传递歌词意思,表达感情的良好途径,而选择对的字也是正确表达意思的首要考虑。另外,歌词的语气、情态、语势等方面的处理和表现也能促进民族音乐的韵律表现,只有拥有深厚的文化修养的作词者才能创作出与音乐旋律相符合的歌词。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使得文字的表现有着多种方法,也为民族音乐创作提供了巨大贡献。在民族声乐艺术进行表演时,如果观众只闻其声,不见其字,则根本无法完整理解演员要表现的意思和情感。而字的选择稍有偏差也会影响观众对整段歌词的理解,甚至会误导听众对整个歌曲的感情表达。如何用耳鼻口等发音器官发音是每个民族歌唱艺术家的必修课,而歌词的描述也是民族歌曲能否达到人人传唱水平的重要因素。因此,文字不仅是民族声乐的精华,也是民族声乐艺术的重要审美特征之一。

2、声音的“韵味”

仅仅在文字上的完整表达并不能使民族歌曲受人喜爱,生活中往往一段好的曲子即使没有文字也会令人听之难忘。例如90年代全球畅销的金曲”Myheartwillgoon”,其英文歌词并不是多数中国听众能够理解的,但是其旋律越感情却征服了一大批人,由此可见声音的“韵味”可以说是歌曲的灵魂。所谓音韵是通过文字发声的长短、婉转等技巧来控制和表现的,民族声乐中的技巧运用尤为丰富,最突出的特点是声音高亢、响亮的同时又不失优美。在民族声乐艺术中,讲究声音的发声技巧、共鸣、腔体等表现手段,这些手段是感情表达的有效方法。现代的一些歌厅的歌唱者,没有对歌唱技巧进行掌握练习,只一味追求民族声乐中的声音高亮,常常让听众感到声音刺耳和疲惫,不能把民族音乐的优美传达给听众。好的歌唱家拥有深厚的歌唱技巧,唱起歌来表情甜美,无论唱怎样的歌曲都带有自己的声音“韵味”,即能提升自身的音乐形象,也能和听众形成情感共鸣。由此可见,声韵是打动观众的不可或缺的因素,是民族声乐的最高审美特征[2]。

3、情感的“韵味”

作为一种情感艺术,感情是否投入自然可以成为评判民族声乐艺术的标准。唱歌讲究“声情并茂”,通过情感的表现可以为艺术家与听众建立起一个不分距离的沟通桥梁。一首歌曲是否受欢迎不仅仅因为其词曲的精妙,更因为其情感的表达,比如现在的一些选秀歌手往往唱歌无瑕疵却不能得到观众的喜爱,这种情况正是由于歌者过于重视比赛,无法体会歌曲创作者的情感表达,也无法将歌曲原本的情感的“韵味”带给听众[3]。人类判定美是由于情感的波动,情感也就成为了民族音乐艺术审美的重要特征。而感情的体现也是艺术家自身修养的表现,通过感情的判断不仅仅可以对民族音乐进行审美,也可以对其演唱者的艺术修养进行衡量。生活中常常用“动人心魄”的词语来形容一首好的歌曲,正是因为其情感的“韵味”使人心动、情动,情感不仅仅是艺术的表达,更加是艺术的创作来源,只有充满情感的民族音乐演唱才能拥有巨大的音乐魅力。总之,情感的“韵味”是民族音乐创作的意义所在,魅力所在[4]。

声乐艺术论文篇4

民族地区一直是民族声乐创作和传承的重要地区,但是我们也看到,随着现代交通的发展以及其他文化的渗透,外来文化对民族地区的影响也越来越大,很多民族地区的人们,尤其是当地的年轻人,接触到的音乐样式越来越多样,也越来越喜欢流行音乐。而民歌大都以大型隆重的民俗活动、宗教仪式为载体,随着社会发展以及人们观念的变化,这种大型的活动越来越少且逐渐商业化,原有的质朴和原始也在慢慢流失,民族声乐发展面临生存危机。

(二)民族声乐认识的模糊

随着观念的改变,很多民族声乐的演唱者对民族唱法的观念缺乏明确的认识。很多演唱者都是人云亦云,跟风现象严重,别的歌唱家怎么唱,他就跟着怎么唱,严重缺乏对声乐艺术最根本的个性追求和审美判断,对民族唱法中独特的风格难以把握;还有一些演唱者对民族唱法的概念有所误解,认为传统的就是不符合时展的,是过时的,缺乏对歌曲所特有的民族特色进行品析。

我国民族声乐艺术审美取向

(一)由单一化向多元化转变

当代社会是一个多种文化并肩齐驱的社会。随着经济和社会发展步伐的加快,人们思想意识、审美标准的变化,民族声乐的审美也逐渐由单一化向多元化方向发展。就声乐艺术而言,单一的声乐艺术作为时代主流音乐的历史已经一去不再复返,而各种艺术形式的百花齐放现象已经成为一种趋势,也影响和改变着我国传统声乐的发展观念和审美意识。我国的民族声乐的多种唱法要继续发展需要依靠大众,形成多种唱法的综合。因此,我们要创作更多具有我国民族风格和特色的具有高水准的声乐作品。在保留、发扬人们喜爱的传统作品和唱法的基础上,在创作、表演、欣赏等方面分阶段向多元化方向发展,适应现代环境及现代人的需要。同时,在保存传统精华的原则下,鼓励、支持不同民族、不同唱风的民族声乐艺术的发展。

(二)创造古今融合的美学取向

字正腔圆、讲究韵味等都是我国传统民族声乐艺术的美学特点,这些声乐艺术的美学特点在我国民族声乐艺术发展中依然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也是促进我国民族声乐艺术发展的重要支撑点。在继承和发展上述传统民族声乐艺术的美学特点的基础上,我们还应当将西方美声声乐艺术在唱法和表演形式的吸收和借鉴,如打开、声音高位置、讲究共鸣、良好的呼吸支持等,从而在旋律、节奏、结构、和声以及配器等达到完美,使我国民族声乐艺术与西方声乐艺术的差距进一步缩短。

(三)完善教育体系和教学形式

声乐艺术论文篇5

声乐艺术教育与美育既然是相互包浅谈声乐艺术教育中的美育张晨晨摘 要:声乐教育是音乐教育的分支,音乐教育又是艺术教育的分支,而艺术教育在美育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同样美育在艺术教育中也有不可忽视的地位和作用。作为声乐艺术教育工作者,对声乐艺术教育中的美育,必须要有一个清醒的思想认识,必须要有一个科学的工作态度,必须要有一个严谨的治学理念。这对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加强和推进美育建设与素质教育,提高声乐教学质量,都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关键词:声乐艺术美育中图分类号:J61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4)11-0193-02(连云港艺术学校 江苏连云港222000)容、相互联系、相互融通、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我们就要加强声乐艺术教育中的美育,我认为其主要途径有三个:

(一)把美育融会贯通到声乐艺术教育的专业技能技巧

训练之中。从声乐艺术技能技巧训练的表面看,是纯技术、纯专业的,例如发声的训练,讲人体器官,讲共鸣体,讲正确的发声方法,教育学生声音是从什么地方发出来的,原理是什么,声音怎样才能好听、动听,原始的声音与艺术的声音、科学的发声有什么不同,怎样掌握正确的发声方法等。如果不融入美感,没有审美意识,那么,发声训练就不会达到应有的效果,就不会产生美妙的歌声,声乐就不能称其为艺术。

(二)把美育融会贯通到声乐艺术教育的作品处理上

声乐艺术把作品处理称之为“二度创作”,声乐的作品就是歌曲,作品处理就是演唱,没有演唱,歌曲创作就是毫无意义的纸上的符号;没有演唱,歌曲创作就没有任何社会功能;没有合格的演唱,歌曲创作就会被扭曲了形象,没有赏心悦耳的美的感受。有了出色的演唱,歌曲创作不但能够“容光焕发、神采奕奕”地走进观众、听众,还会带着它特有的智慧、灵感赢得大家的喜爱和欢迎。声乐艺术教育,就是通过声乐艺术训练,使学生学会“二度创作”,不仅把谱子上的记载和基本情绪唱对,还要通过演唱揭示作品的深刻内涵,显示自己与他人有别的艺术个性,使作品因其演唱而增色添彩,达到其教育目的、起到娱乐作用,在大众心理引起共鸣,得到美的启迪。“

声乐艺术论文篇6

不仅把乐谱上的记载和基本情绪相对,而且在演唱中揭示出了作品深层内涵,显示了自己与他人不同的艺术个性,从而使作品因其演唱而增色的声乐表演就称作“二度创组”或者叫做再创作。二度创作决不是任意、自由和无限制的,它有一个原则和范围。这个原则和范围也就是一度创作和二度创作之间维系的一种辩证统一关系的纽带。因此,二度创作的首要原则就是:必须在一度创作规定内容主体的范围内活动,即不能离弦走板,歪曲内容和作者的基调,违背作者当初创作的初衷。二度创作是沿着一度创作主旨方向上的创作,是因演唱而加强一度创作主体的感染力,而不是削弱或改变主题。其次,二度创作应该尊重一度创作的时代背景和民族、地域风格。再者,就是二度创组方案一定要在自己的技术能力许可的范围之内。如果你在一个高音上向做到弱音的效果,但还没成熟的掌握这一技巧。很可能会出现破音或者虚弱的声音。要对作品进行二度创作可以试着从以下方面入手:

1.速度

每首歌曲都有特定的速度标记,但每一种标记都有一个灵活的幅度。如Largo(广板)每分钟46拍,但这也是一个参考的标准,可以根据自己处理上下浮动。此外,还可以在个别地方处理成稍快或者稍慢。如《教我如何不想她》(刘半农词。赵元任曲)中的“为风吹动了我头发”,为了唱出动感,我们可以把前六个字速度加快,唱的紧迫一点,最后“头发”两个字再适度放慢拉宽,这样唱出了动感也唱出了被风吹动的头发的形象。

2.音色

音色的调节和声门的状态、喉位高低、气息力度、共鸣腔的使用有关,是演唱者进行二度创作的重要手段。如《黄河怨》中的“哭诉我的愁和怨”这几个字音可以用哭泣抽咽的音色来唱。更能表达女主角伤痛欲绝的心情。

3.音量

在二度创作中选择和变更演唱的音量也是创作中常用的方法。从一般规律来看,无论欢乐还是痛苦,高涨情绪的迸发和宣泄需要较强的音量。平静的叙述需要音量适中。

4.语气

声乐是音乐中唯一的音乐与文学合成的艺术,语言的生动性在其中占一定的份量。所以说在演唱中对语言中的语气的生动处理也是二度创作中重要的手法。如《再见,了大别山》(王和全词。雷远生曲)最后一句“我要把你铭记在心头”的“把”字包含了一种对自己战斗过的有着血肉般联系的老区人民的深厚情谊,这个“把”字就有了千钧的力量。

5.润腔

润腔这个词源于中国的戏曲唱腔。是指演唱者在二度创作中处于对旋律美的追求在不破坏全旅的骨干音、支点音和总体风格的前提下,在恰当的位置为音符增加装饰音,已达到美化旋律的效果。在一些作品中作曲家在一些段落专门给歌唱家留有自由发挥技巧的空间,这一乐段称作华彩。

不同的歌唱者不但二度创作的意图和方法不同,创作的水平效果也不同。这主要决定演员自身的素质、能力和状态。所以对演员的二度创作的效果好与怀的因果关系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

1.创作欲的强弱。也就是说演员是不是非常喜欢这部作品。还是领导指定的,这些都影响演员的创作欲,当然也影响着创作效果。

2.创作能力强弱。创作能力包含以下各方面的因素a,生活阅历、经验。B声乐技巧。C,对文学及姊妹艺术的把握程度

3.能力的提高。二度创作的正确方向在像生活的真实出发,从作品的内在需要出发,从自己的真实理解和感受出发,以及自己的演唱能力出发。来不得半点勉强和做作。

二度创作在声乐表演艺术中是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的。作为声乐演唱者一定要好好学习和积累各方面的知识来为作品的二度创作服务。这样我们的演唱才能打动听中,声乐演唱的艺术道路才会越走越宽。

声乐艺术论文篇7

指导思想的确立,不是长官意志,也不是主观臆断,而要根据客体现实的需要与条件,实事求是、有的放矢地确定,既有指导价值,又有针对性和可行性。

三、高师声乐教学指导思想的具体内容

高师声乐教学的指导思想包括以下几点主要内容:

(一)培养全面发展的合格声乐人才的指导思想

要以我国现行的教育方针为指针,坚持培养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的教学指导思想。所谓“全面发展”,是指德、智、体、美、劳各方面都达到培养目标的要求,齐头并进,不可偏废。在高师的声乐教学中,对于“全面发展”的认识理解与具体落实,主要矛盾与突出问题是如何正确处理德与智的关系问题,也就是如何正确对待学生的思想品德培养与专业培养的关系问题。而在对待这二者的关系上,大多数教师与学生的主要倾向又是重专业轻品德,这是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并认真切实地加以解决的。从古到今,从中到外,关于德与智的关系问题,一直存在着矛盾,各有不同的认识。曾经有一种十分错误的观点,就是:“文人无行,艺人无德。”意思是说,搞文学艺术的人,或文学家艺术家,可以不注重不讲究自己的品行道德。他们并且言之凿凿,列举许许多多艺术成就很高却有严重思想错误或道德缺失的人物,如美国影星玛丽莲•梦露、歌星麦当娜等等。但是,在我国,传统的价值判断标准始终是德高艺劭、德艺双馨。我们中华民族在这方面有许许多多楷模典范,仅以音乐与演员为例,在唐代就有著名的琵琶大师雷海青因拒绝为乱首安禄山演奏,并将琵琶掷地以示抗议,被安禄山支解示众;京剧艺术大师梅兰芳、程砚秋,在抗日战争时期,一个在上海蓄须明志,一个在北京青龙桥务农,都坚决拒绝为日寇演戏,成为美谈。现代著名作曲家,牺牲在日寇的飞机轰炸中;麦新牺牲在解放战争时期的东北战场;著名相声演员常宝垄,牺牲在抗美援朝战争中的朝鲜前线。因此,我们必须牢固树立德艺双馨的声乐教学的指导思想,一定要真正把“学声乐先学做人”、“堂堂正正做人”、“清清白白唱歌教歌”落到实处,将艺与智育紧密结合起来。

(二)以人为本、突出人文关怀的指导思想

在高师声乐教学中,要以人为本,突出人文关怀,彰显人性化教学。教师要为人师表,以身作则,视学生如朋友、亲人,树立甘为人梯、甘于奉献的精神,对学生要关爱、关怀、呵护,如母鸡护雏、母牛舔犊;学生要尊师重教,“一日为师,终身为父”。要营造出师生之间的亲情加友情的人性关系。要尊重人的受教育的权力和人格尊严、名誉、威信乃至个人隐私权等一切人权。这是新时代新教育的新特点。

(三)“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的指导思想

要确立“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的指导思想,一切以学生的实践能力(歌唱能力与声乐教学能力)为出发点和归宿,也以其作为评价测试的惟一标准。为此,在教学中就要重点突出、强化细化实践课教学,尤其是演出实践与教学实习,一定要加大教学比例。

(四)与时俱进,面向市场需求的指导思想

高师声乐教学要与时俱进,根据人才市场对多方面音乐人才特别是复合型声乐人才的需求,做到适销对路,培养一专多能的创造型、开拓型、智力化的声乐人才。

(五)强化改革,锐意求新的指导思想

当前,我国的改革开放正向纵深方向发展,全国的教育正处于社会转型期与市场经济的大潮之中,其改革也正向深层面发展。为此,高师的声乐教学也要强化改革,深化改革,要敢于废止旧的不合理的教学思想、教学原则、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创造出全新的高师声乐教学体系和机制。这是时代的要求,也是我们肩负的神圣历史使命。为此,这里有必要简要回顾一下我国艺术教育的改革历史,通过这些历史的改革经验,我们可以探索中国高师声乐教学改革的发展趋势及其指导思想,也为具体实施改革提供必要的、有价值的参照系。

四、高师声乐教学艺术

(一)教学艺术的概念

教学艺术是教学领域中的艺术,是指师生紧密合作,遵循教学规律与美学规律,充分利用教学中的一切条件,创造性地应用各种教学方法和美的形象,最佳地完成教学任务的活动特征与才华。高师声乐的教学艺术,就是在声乐教学中教师的最佳特征与出色才华,因为声乐本身就是艺术,所以其声乐教学艺术从本质上说就是“艺术中的艺术”。

(二)教学艺术的特点

高师声乐教学的教学艺术,具有下列三大特点:

1.形象性

形象性就是把抽象的原理变为具体可感的形象,可以引发学生的联想、想像等,从而有利于声乐教学。例如把歌唱艺术变为教师的范唱或观看歌唱艺术家的演唱录像,就都是形象性的声乐教学艺术。

2.情感性

情感性就是通过情感沟通,教师以自己的情感打动学生,引起情感共鸣,在心心相通的师生情感中进行声乐教学。师爱生、生敬师,师生心有灵犀一“曲”通。声乐艺术本身就是情感艺术,声乐教学同样必须以情感点燃学生的激情,引爆情感的火山。

3.创造性

艺术贵在创新,声乐的教学艺术也贵在独创。声乐教师要刻苦钻研,勇于探索,创造出属于自己的教学艺术和教学风格。

(三)教学艺术的功能高师声乐教学的教学艺术,具有下列四大功能:

1.有利于声乐教学

教学艺术可以把丰富深刻的声乐理论变得易于接受、浅显易懂,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习效率。也可以使歌唱技能训练变得轻松愉快,并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因势利导,随机应变,使学生“跳一跳,够得着”,避免不费力的“唾手可得”和费力不讨好的“跳而不得”。同时可以启发学生的思路,有利于智力开发。

2.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情感和意志

教学艺术可以使教师的专业特长、人格魅力与人格形象、情感含量与意志力量,全部展现在学生面前,就会引起学生的羡慕、模仿,在教师的影响、感染下,学生就会变得成熟起来,获得较强的情感体验能力号隋感表达能力。与此同时,针对声乐学习中的疑点与难点,教师通过教学艺术使问题一个一个地迎刃而解,使学生尝到刻苦努力之后的甜蜜、辛勤之后的快乐,在这其中,便自然锻炼了学生的意志。

3.有利于审美教育

美育是全面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美育就更显得十分重要,这是因为:一方面,高师音乐教育专业毕业生要具备教师的素质,要具有“教师美”;另一方面,声乐本身就是美的艺术,教学艺术也属美学范畴,通过教学艺术可以陶冶学生的审美情操,提高其审美能力,使其通过音乐美领会到生活美、社会美、艺术美、心灵美、人格美、创造美等等的魅力,获得艺术创造力,具有崇高的审美理想。

4.有利于教学能力的培养

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是音乐教师,声乐课的教学艺术可以使学生通过教师学到声乐教学艺术,这就为他们毕业之后的工作打下了坚实的教学能力的基础。上述四大功能,再一次从具体方面充分说明了教学艺术在高师声乐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声乐艺术论文篇8

夫教歌者,先呼而出之,其声及清徵者,乃教之。

一曰:教歌者先揆以法,疾呼中宫,徐呼中徵,疾不中宫,徐不中徵,不可谓教。

这即是说,教唱歌应先看学生的基本条件,强调教以正确的歌唱方法和呼吸方法。

另据《史记·师乙篇》所载:

故歌者,上如抗,下如坠,曲如折,止如槁木,倨中矩,旬中佝,累累乎端如贯珠。

这说明在当时歌唱就要求气息运用流畅,歌唱如线贯珠。

中国的京剧唱腔,声区统一,字正腔圆,既能婉转如歌,又能抒发悲壮之情。尤其在唱高音的时候,强劲有力,穿透力强,且高音可唱到小字三组的c-e,甚至更高。此种唱法及其训练之道,能否借鉴于中国声乐演唱训练,的确值得我们思考和研究。

三要借鉴“西洋唱法”的先进经验。人类发音器官的结构和发声原理是相同的,绝对没有哪位歌唱家的发音器官比别人多一个或少一个部件。那么,不管是中国人还是西方人,在进行声音训练时就有共性,就有相互借鉴的地方。“西洋唱法”历史悠久,除语言和音乐风格与我们有区别外,在嗓音训练方法和声音美学方面有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

过去有人说,“西洋唱法”声音宏亮、宽广、浑厚,有较强的戏剧性,不宜表现中国民族声乐作品。其实,中国声乐艺术也同样要求声音的宏亮、浑厚、结实、宽广,我国北方一些民族性格粗犷、豪爽、奔放、热情、真挚,恰好就可用“西洋唱法”中一些特有的音质来表达我们的音乐。例如:滕格尔演唱的《蒙古人》等系列蒙古草原的歌曲,就不一定只能用粗沙、略带嘶哑的声音和通俗的风格来表现,完全还可以用明亮、宽厚、奔放的男高音来表现。

到底如何借鉴“西洋唱法”中的先进经验,中西结合,达到发展我国声乐艺术的目的,我们的先辈和广大声乐工作者已经作出了长期的、艰苦不懈的探索,也总结出了许多丰富的经验,总的来说不外乎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在声乐教学中,根据学生声音特点,因材施教,广泛汲取西洋唱法中先进的训练方法。第二方面是如何将美好的、受过良好训练的嗓音运用于风格不同的中国作品的演唱中。

二、正确理解科学的发声机理建立切合实际的发声体系

人的嗓音,就是一件乐器,一件能用不同语言表现音乐的奇妙的乐器。人要做到能正确、科学的发声并利用好嗓音这件乐器表现音乐,了解嗓音生理结构和发声原理是前提。

人的发声器大体由声带(含假声带)、胸腔、喉腔、咽腔、口腔、鼻腔、头腔构成。简单的发声原理是:声带在气体的冲击下产生振动,然后声带振动发出声音,经过胸腔、咽腔、喉腔、口腔、鼻腔、头腔的共鸣,便发出响亮和动听的声音。音质、音色和演唱能力,都是由共鸣腔体调节出的不同结果。要做到自如调节共鸣腔体,必须经过严格、正规的训练。自然的歌唱与人的情绪、心理和其他肌肉、器官积极配合、协调有极大的关系,甚至是歌唱活动“生死存亡”的关系。如:喉器的位置在哪,气息怎样运动,路线如何,软腭在不同音高时的状态,舌根、舌头的运动,下巴如何运动,怎样张嘴,人的身体如何配合等都关系到声音的

人的嗓音虽然在发声原理和生理结构上具有共性,但每个人的声音特点是不同的,除有男声、女声、童声,高音、中音、低音之分外,还有音色、发音习惯、语言习惯的不同,另外,还有生理和心理因素的不同,因此,每个人在学习声乐的时候,建立正确科学的符合自己声音特点的发声体系是关键。在练习时,每发一个音都必须符合歌唱发声原理;声音通畅,气息流动,音色优美,自然动听,有音量而不“伤嗓”(伤声带)是总原则。

有的同学急于求成,教师拔苗助长,在短时间内拔音量、拔高音、唱大歌,这样只会适得其反。结果,学生一开口全是毛病,有的毛病根深蒂固改都改不了。因此,初学声乐时,把中声区的基础打牢固,形成正确、积极、良好的歌唱状态是歌唱训练的原则性问题。

树立正确的发声体系,还有一个历史问题要克服,那就是唱法问题。过去人们把声乐分成“民族”和“美声”两大类,后来又有了“通俗”唱法。至使长时期以来,不管生还是教师,在声乐教学活动中,常常说某某学生适合唱美声,而某某学生适合唱民歌;嗓门大的、粗犷的、宏亮的便是好的“美声”料子,嗓门不大,但优美、细腻、抒情、嘹亮的则是民歌料子。在教学方法上也一味去追求某一方面的东西,去“造声音”。其结果是将音乐教学引入误区。正确的发声体系,要尊重实际,尊重民族,尊重发声的科学原理,切不可人为的、主观的去认识。

更要强调的是,人的嗓音如人的指纹,是不一样的,且每个人有每个人的特点。因此,在声乐教学过程中,教师只能想办法去修饰每个学生的声音,使之流畅、有支持、有弹性、婉转动听或有力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要尊重科学,稳步前进,切忌模仿。过去我们要学生多听人家唱,那是要求学生多听人家是怎样运用自己的嗓音,怎样把握作品风格,适合自己的便可以借鉴,但不可模仿。艺术就怕模仿――模仿就完了。

要建立正确的发声体系,老师是关键。初学者若不通过教师的指点,几乎不可能正确把握自己的声音,自己听与别人听是有区别的。因此,老师必须有相当灵敏的耳朵和聪明的智慧,对学生美好的声音能自如把握、准确分析,然后让学生通过锻炼得以和稳定。

三、运用行之有效的训练方法

声乐教学,难就难在因材施教。要做到对不同的学生,都有行之有效的训练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有几条原则是必须遵守的。

(一)先“相才”再“施教”的原则

要做到因材施教,了解学生即“相才”是关键。在开始系统训练之前,老师对学生必须有全面的了解。而要了解一个学生,决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一个过程。要充分掌握学生的生理结构、特点、习惯、语言、歌唱条件、发声缺限等,然后制定出系统的训练方案。

(二)坚持把握基础训练和秩序渐进的原则

声乐基础训练,就像修高楼打基脚,基础不打牢、不打扎实,是修不起来的。学习声乐往往都有急于求成的毛病,都喜欢和别人比,老师也有拔苗助长的现象。主要原因是看到人家学习进步快,心里便着急,心里一急便急于求成,结果误人子弟。声乐教学一一定要循序渐进。在基础训练过程中,一是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声乐理念,培养学生正确的声乐审美观和正确的声音感觉(包括内心听觉和内心感觉)。二是先从学生唱得最好的一个母音开始训练,逐渐过渡到其他母音的演唱,形成正确的、良好的歌唱习惯,即能“张口就来”。三是培养学生良好的音乐感受力,在进行基础训练时,千万不可光“练声”不“唱歌”。老师必须根据学生的实际演唱能力,安排丰富的曲目让学生唱,要认真分析作品,教学生充分表现好每一首乐曲,哪怕是很简单、很小的声乐作品,不断培养学生的音乐感受力和表现力。四是锻炼学生正确的运用歌唱气息。在气息练习中,有的人喜欢专门教学生先找气再发声,这样往往造成学生找到了气息,但气息疆硬、不灵活、唱歌呆板,我们不妨让学生在歌唱中找气。其实,歌唱气息是本能的,情绪有了,状态对了,激情来了,气息自然就有了,千万不可故意深呼吸。

参考文献:

[1]李晓贰.中国民族声乐演唱艺术[M].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2001.

[2]沈湘.沈湘声乐教学艺术[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1998.

[3]赵梅伯.歌唱的艺术[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1。

声乐艺术论文篇9

二、我国的艺术歌曲丰富了我国现代民族声乐艺术的音乐内涵与表现层次

声乐艺术论文篇10

(二)老师对新兴教学工具认识不够。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当今社会给学校提供的硬件教育条件也越来越完善。可是,一些老师却偏执地缺乏学习心态,依旧采用传统的口述方式教学。这种教学方法效率低下也毫无新意,学生很容易因为枯燥而失去学习兴趣。老师可以尝试用多媒体教学,运用课件等一些方式让学生对声乐这个学科本身有更加深刻的认识。而且,好的艺术感受力离不开丰富的想象力和开阔的思维,而多媒体的教学则可以帮助学生充分地打开思路,同时,也能在生动而趣味性十足的课堂上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不足,提高整个课堂效率。因此,老师应充分利用学校的教学资源,物尽其用,促进声乐教学的发展。

二、关于解决问题的建议

(一)因人而异,因材施教。

随着我国的教育改革,当今社会上无论是教育内容、考试内容还是教学方式,均在慢慢发生改变并不断地自我完善。音乐教育也不例外,老师应该适应新时代的发展潮流,在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授之以渔而不是授之以鱼。让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来,而不再是被动地加入。同时,如果在教授过程中因材施教,因为家庭成长环境、年龄、性格等因素造成的学生知识接受率不同等问题也可以迎刃而解,也更容易发现不同潜力的学生。而不仅仅是填鸭式地教授理论。同时作为学习的一方,中专学生们多为还尚未成年处于青春期的少年,在心理上,因材施教的策略能让这个敏感年龄的学生觉得自己被重视、被欣赏,而更容易产生学习兴趣。

(二)加强日常训练。

上文提到,要将歌唱、舞蹈还有表演结合,完成三位一体的综合素质的加强。而无论是三个因素中的哪一个,都不能缺少日常的有序训练。例如,将歌唱与舞蹈结合,也就是边唱边跳时有一个呼吸支点,这个呼吸支点必须在不断的训练中体会,而无法通过理论知识获得。歌唱时气向下走,而舞蹈时却要求它向上提起,这就需要学生寻找到其中的平衡点,不断训练,才能加强自身的综合素质。

(三)运用各种条件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老师应该利用学校能利用的条件,创造丰富而充满趣味的教学环境。将共性教学与个性教学相结合,既保证学生的独特潜能不被埋没,又可以避免重复教学与教学资源的浪费。打破传统的教师一味灌输,而学生被动接受的教学模式,可以针对每个学生嗓音的不同而进行分组,在课堂上进行有趣的小组活动。不仅仅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还能丰富学生的想象力,提高中专声乐课堂的效率。

声乐艺术论文篇11

从声乐的文化属性看,声乐本身就是文化的产物,尤其是音乐文化的产物。因为从它的形式到内容的不断变化、不断充实、不断升华的过程中,浸透了人的聪明智慧、美学思想、音乐观念、音乐思维、音乐逻辑。所以,学者们都说一部声乐发展史,实质上就是一部世界音乐思想的发展史、音乐思维的发展史。

什么是声乐,它是音乐的一种,是以人声为乐器演奏(演唱)出来的音乐。人声的特点非其他乐器能比,它的音乐对人类来说是最先听到的,最先感受到的,交流思想信息、情感的声音,以人声的音乐打动人更直接更赋予感染力。怪不得很多教器乐演奏的老师常向自己的学生说:“你拉的(或吹的)要象歌唱的一样”。就连演奏曲谱上就有“如歌的”这个表情术语。人声的音乐有其他乐器没有的特点,在多数作品中人声的音乐都有歌词,于是这部分音乐就有了双重表现,词和音乐的结合使内容不确定的音乐带上了文学给予的相当确定性,又使比较确定性的文字带上了不确定的色彩,引人去联想,从听觉引起的心绪是难以用语言表达的感受。声乐的社会功能是极强的,因为人人都能唱歌。歌者动情动容,听者感人肺腑,艺术魅力无与伦比。

二、文化修养的重要性

正因为音乐有以上的属性和特点,围绕着它就产生了大量的声乐作曲家、歌唱家,产生了不同流派不同风格的浩如烟海的作品,使之独自成为一个完整的声乐艺术体系,成为一门博大精深的学问,成为一个音乐王国,具有了深厚而巨大的文化内涵。

既然声乐是一个完整的艺术体系,在这个体系中又有浓烈的文化内涵,那么,作为一个声乐艺术的实践者,要想驾驭这门艺术,就必然要有强大的艺术能力,而这强大的艺术能力除了有过硬的技术,主要来源于文化修养的深厚广博。歌曲或声乐作品是文学艺术和声乐艺术的二合体,声乐作品大都以思想深刻、内涵丰富、文学性强、艺术性高的诗词或歌曲音乐创作的文学基础,形成了声乐作品的文学性和文学特征。比如,中国歌曲、歌剧中可能涉及的体裁起码有诗、词、剧本、小说、散曲、时调等。拿现已知的著名声乐作品来讲,已涉及有古诗数十首,蔡文姬的胡笳十八拍、唐诗、宋词诸多作家、元代及明清的诗词作者,以及近现代的刘半农、徐志摩、田汉等作家。外国歌曲、清唱剧和歌剧中所涉及的体裁有诗、剧本、小说、神话、史诗等。涉及的作家从英国的莎士比亚到法国的戈蒂埃、魏尔伦,从德国的歌德、席勒、海涅到俄国的普希金、托尔斯泰。还有圣经中的故事、赞美诗、经文歌等也进入了声乐文献。歌唱与文学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歌词的文学性甚至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歌曲的艺术性,而对歌唱中文学性的认识也同样反映出一个歌唱者的文化水平和审美能力。要唱好任何一首歌曲或表现好任何一个声乐作品,首先要对作品的思想内容和文学内容理解透彻,在充分理解和把握的基础上,才能运用声音正确表现出歌曲作品质的内涵,表现作品思想内容和文学内容的艺术境界。如果没有一定的文学知识,像《玫瑰三愿》、《红豆词》、《阳关三叠》等歌曲,就可能出现内容理解上的难度。另一方面,声乐演唱不只是对作品的一种传达的再现,更重要的是一种创作性的艺术活动,即所谓的二度创作。因此,在对声乐作品的演绎中,就需要通过自己所具有的和掌握的文学知识和文化修养,对声乐作品的时代背景、表现特征、艺术手法、民族特色等,进行分析和掌握,这样才能根据声乐作品的文学内容、音乐风格和表现特征进行最佳的设计和安排,从而使声乐作品的艺术处理和艺术表现,更加合乎作者的创作意图和作品本意。所以,文化修养对声乐艺术的实践者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如果我们不能认识这一点,并身体力行地去提高文化修养,那我们就会变得苍白无力、单薄乏味,在博大的声乐艺术的瀚海中只能停留在表面或不深的层面而显得华而不实,或心有余而力不足。因此,我们可以说,深厚的文化修养能使我们从哲学的高度、思想的高度、人性的高度去触摸声乐艺术最深邃、最本质的东西,引领我们从声乐艺术的必然王国走进声乐艺术的自由王国。三、声乐艺术实践者的“品位”

声乐艺术论文篇12

(一)完善学生对声乐历史的认识

中华文化本身就是中国历史最精彩的展现,而其自身表现的来的魅力,有更使其吸引人,同样,声乐作为中华文化的一个分支,其自身也承载着中华文化的特点内涵,从早期的朝代开始,声乐便以期独特的展现形式作为人们娱乐的一种方式,无论是皇家声乐还是民间声乐,都有其特定的文化渊源,而要更为充分的掌握这一美的因素,就必须对这些历史有一定的了解,从另一个方面来说,声乐历史也正如一本史书一般,其身上有着无数声乐家以及声乐变革的记载,其本身存在便是一种历史历久弥新般的美,要真正领略到这种美,便要从其历史出发,要使学生从审美的视角来欣赏声乐艺术,也就必须要其对声乐历史有特定的了解,通过将其放逐到那种声乐历史中,让其自身体会其悠久的历史以及厚重的底蕴,更能够促进其对声乐美的一个认识,自然也就有利于促进其以审美视角来对声乐艺术进行欣赏。

(二)教导学生系统的声乐欣赏方法

声乐艺术作为一种艺术而存在,其本身所要表达的情感不同于现实中文字或者是语言的表达,如此简单明了,其实通过一种相对更为纷杂委婉的方式来倾泻出一种情感,其自身所承载的美也是迷蒙的,由其随着中国声乐以及外来声乐不断融合吸收的趋势下,声乐艺术所表现出的那种兼容性以及自身的独特性更是令人难懂,甚至会造成文化上的错误识别,这不仅在很大程度上削减了人们对声乐艺术的欣赏兴趣,更有可能影响声乐艺术的发展,所以,系统的欣赏方式对于真正了解声乐艺术的美学特征是及其有必要的,学生要更好的通过审美的视角来欣赏声乐艺术,传授者就必须教导学生相对系统完善的声乐欣赏方法,这样才能更有利于学生真正意义上感知声乐艺术美的存在。

(三)营造良好的声乐环境

所谓营造良好的声乐环境,便是要学生融入到声乐中去,自身慢慢感悟声乐独特之处,任何艺术作为一种特定的文化传播形式,都要通过其自身作用的发挥才能使其魅力更好的表现出来,诗歌不例外,散文不例外,可以所所有此类艺术都不例外,声乐艺术作为一声音为媒介的一种艺术形势,也必须通过其声音的方式来传递其美,不论是何种情感的表达,单纯的讲解依旧是难以使学生真正的感受到其乐音呈现出的魅力的,只有在直接与其进行交流的过程中,才能更好的了解其魅力,基于此种基础上,便非常需要为学生营造出一种良好的氛围,使其能够被浸渍在声乐环境之中,这样才更有利于其感受到声乐的美,从而倾向于以美学的视角去进行欣赏。

声乐艺术论文篇13

2.1民间传统文化资源在声乐教育中的延续

民间传统艺术资源在声乐教育系统中近年来有了较为鲜明的延续,特别是众多将民族与“原生态”唱法引入比赛和教学中的各种声乐活动,充分地体现了民间声音、民间伴奏等艺术形式在现代声乐发展中的新活力和新生命。民间传统声乐和艺术资源大都以口口相传的形式传承,其传承过程由于缺少书面记录而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在现代声乐教育的发展背景下将民间传统的声乐艺术资源通过细微音色的辨析和情感控制分析加以传承与控制是现代声乐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选择。民间传统艺术资源在传承与发展的过程中保持相对的独立性与完整性,因而在与高校声乐教育相结合的过程中需要继续扩大民间传统艺术资源的挖掘力度。

2.2民间传统艺术资源在声乐教育中的融合

在我国声乐发展历史上历来存在着多元并存的发展理念,因此在加强声乐教育系统与民间传统艺术资源的结合时必须要重视互相融合,共同发展。民间声乐系统不仅包括歌唱方法和歌唱技巧,更多的是广大群众对于民间生活、历史、文化方面的情感积淀。我国高校声乐教育系统近年来越来越重视对民间传统艺术资源的借鉴与吸收,采取行之有效的手段将民间声乐系统与现代声乐教育相结合,以此实现演唱方法、历史、文化、内涵等因素的交融。在大力弘扬民族的民间的声乐系统的同时加强对民族文化、民间文化的弘扬有着积极的意义,开展高校声乐教育时重视对民间传统艺术资源的保存与发展能够为高校声乐的发展带来新的活力。2.3民间传统艺术资源在声乐教育中的师资力量在高校声乐教育过程中对于民间传统艺术资源的借鉴与吸收还体现在民间艺术师资力量的引入与结合上。高校声乐教育工作归根结底要落实在每一名教师身上,因此教师的声乐综合素质显得异常重要,特别是对于民间传统艺术素质的与时俱进的学习上。从事高校声乐教育的教师必须要树立创新意识和自我突破意识,在加强对现代声乐教育理论与方法的学习的同时还需要加强对民间传统艺术资源的挖掘与整理,担负起传承中国声乐艺术和声乐文化的历史性重担。通过扩大对民间艺术资源和文化资源的了解与掌握,加强对学生传统声乐知识的教育,能够推动高校声乐教学与民间艺术的和谐发展。通过将民间声乐传承人引入高校课堂,让更多的学生与教师体会生活音乐的真实状态,感悟传统音乐文化在当代的生存状态。

3加强民间艺术资源对声乐教育系统作用的途径

3.1树立“和而不同”的声乐教育观

民间声乐的发展长期以来都是多元共生的状态,在当代的民间艺术与高校声乐教育相结合的过程中首先要树立“和而不同”的声乐教育观,推动多种民间声乐的多元并存与和谐发展。高校声乐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声乐专业人才以承担文化交流、文化传播、声乐教育等多种角色,因此必须要将专业知识教育与传承人类历史文化内涵相结合,促进学生对于学好本国、本民族传统音乐文化。“和而不同”、多元共生的民族声乐教育观是现代高等音乐教育保存本土音乐文化、促进世界各民族音乐文化的交流有着重要意义。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