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乐教学法论文实用13篇

声乐教学法论文
声乐教学法论文篇1

一、建立以音乐为中心的整体教学观念

声乐是音乐、诗歌和演唱技巧完美结合的艺术。好的演唱必须建立在科学的发声技巧、丰富的情感体验和浓厚的文化底蕴基础之上。因此,作为教师必须从“重技轻艺”的误区中走出来,使自己具有较高的文学修养、史学修养、语言修养、美学修养和音乐理论修养,建立以音乐为中心的整体教学观念。作为艺术的一个分支,音乐是声乐艺术中的重要内容,教师应从培养学生音乐内心听觉与音乐意象人手,在声乐教学实践中,通过长期刻苦的音乐艺术训练,融入练习者的创造性,并依靠练习者的情感、经历、修养和文化水平的提高不断促进声乐艺术的表现。技与艺,即声与情,一向是歌唱中血肉相连的两个部分。发声、咬字、吐字和隋感的表达构成歌唱的整体,二者不可分割。歌唱的人声是以人身的整体作为乐器从事歌唱的,绝非只靠嗓子、气息或共鸣就能单独完成。歌唱是全身心都参与的一种表演艺术,歌唱应成为诸种因素融汇于一个整体中的扣人心弦的完美艺术。换言之,只有声情并茂,技艺结合,才能使歌唱达到感人的境界,产生沁人肺腑的艺术效果。声与情辩证统一,相辅相成。不论是专业歌唱者还是业余爱好者,在平时的训练中,要加强整体歌唱的意识,使歌唱发声与情感表达同时进行,使声、字、情成为一体,养成用心灵歌唱的习惯。由于每个人的生理条件不同,嗓音也有差异,在声乐教学中整体训练尤为重要,它不仅包括歌唱呼吸的整体训练、歌唱语言处理,歌唱心理的训练等,更重要的还是歌唱的魂——音乐的训练。从开始练声起,就要同音乐结合起来,即练声也要有良好的乐感。音程、音阶的练习中,一方面是肌肉、音准、气息、共鸣等方面的技术练习,同时它们又都是乐曲的组成部分,要给它们以音乐的活力和生命。因此练声一开始,要求每个歌唱者把音程、音阶、练声乐句也唱得悦耳、动听。以上我们可以领悟到,在歌唱发声的过程中,呼吸、共鸣、吐字、表现缺一不可,它们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这就是我们所要求的“整体歌唱”的含义。

二、有内涵的练声

歌唱发声练习的目的,简言之,就是将歌曲演唱中对声音所需求的各种技术环节,通过有规律、有步骤的发声练习,逐步提高歌唱发声的生理机能,调节各歌唱器官的协作运动,养成良好的歌唱状态,使歌唱发声的技术成为歌唱表现的有力手段,为达到声情并茂的演唱效果服务。发声练多因为没有歌词的原因,被认为是没有情感内容的,属于纯粹技术练习,如单个音素、音节的发音练习,扩展音域的练习,提炼音质的练习等等。其实不然。即使是单个长音,假使我们用不同的情绪来表达,也将出现多种声音音色、音质的表达方式。在歌唱中“声和情”永远都是紧密联系的。例如:我们在心情愉快时发出的声音是甜润、温暖的,而板着脸孔则会发出冰冷、干涩的声音,即便符合练习要领,声音效果也是差强人意的。发音正确基本方法的掌握,是为了利于更大程度地表情达意,而不是单纯地追求声音。愉快、温暖的发音应是歌唱时的最基本声音色调,它可以使声音柔和悦耳,声随情走,充分做到有声有情,情托声,声含情。

在声乐教学中,练声过程是整体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如何让学生从枯燥的练声技能中摆脱出来,就需要运用音乐的魅力,发挥练声曲的作用。在练声前,首先要求学生在思想上作好准备,借助发声练习曲调的旋律,诉说自己的心情和愿望,抒发内心的情怀。例如:5432|1——这一短小的练声曲,可以引导学生想象这个练声曲的旋律是对“彩虹”的描绘,提示学生用声音来描绘彩虹的形状,以及用“雨后见彩虹”的欣喜心情来进行发声练习。如此,简单枯燥的练声曲就被赋予了新的意义,学生会用愉快的心情去完成,最终达到练声目的。同时,在发声练习过程中,结合字声练习(带词练习)要求根据词意思维有想象、有意境、有画面、语气有表现、声音有乐感、有感情地去唱。力求做到字正腔圆、以情带声、声情并茂,慢慢地向歌唱歌曲作品过渡。

三、“以情带声”的歌唱训练

歌唱是最富有情感的艺术,更是人类心灵对世界感应的产物,是以歌唱声音为物质材料的人类精神唤醒及生命升华的展开形式,它以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展开其价值,充分体现了人类情感表现的自我创造与追求,是情感的美化和升华。在歌唱的诸多环节中,“情”是最重要的,在歌唱中起主导作用,是声音的灵魂。匈牙利音乐教育家柯达伊指出:“艺术的精髓并不是技术而是心灵,一旦心灵可以毫无障碍地自由表达,便能创造出完整的音乐效果”。意大利著名的歌唱家卡鲁索认为“歌唱是一种乐趣,而不是为了追求一种效果而作的技术挣扎。”他在歌唱时听从心灵的支配,超越技术对他的影响,他的感情是他歌唱中唯一的导师。北京曲艺界也有着“说书一股劲,唱曲一段情”的艺谚,要求演唱者以充沛的内在情感统领、调动声音,以显示情真意切、优美动人的双重艺术魅力。因此,笔者认为在声乐教学中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歌唱的情感表达和歌唱的艺术表现上,会给课程的整个过程带来一个良好的开端。

声乐教学法论文篇2

(二)民族音乐教学法

民族音乐教学几乎都是围绕着解决开喉咙、呼吸、喉头等技术问题来进行的,这种传统的教学方法,对于技术化的训练,目标很明确,步骤很清晰。整个过程,就是教师描述自己的演唱体会,然后把这种感受传授给自己的学生。应当说,在民歌语言的韵味和把握上,原始的民歌传授方法,实际上是民间艺人口头创作,口耳相传,是一种口传心授式的传承方式。而在现代的民歌教学中,这种方式有着明显的制约性,口传心授已经无法满足现代民歌教学的要求,那么在现代的民歌教学中,如何利用新的教学方法,利用新媒体来寻求帮助,寻找所演唱民歌发源地的地道的语气和语感,有助于当前民歌教学。同时,教师也应当要掌握各地民歌语言的规律和特点。

(三)PBL情境声乐教学法

PBL最早的应用是20世纪50年代中期起源于美国的精神病学教授Bar-rows1969年他在加拿大MCMaster医科大学首创,之后经过不断精炼与实践探求,在解剖学、药理学、生理学等得到广泛应用,PBL模式也应用于其他教育领域,如商业教育、建筑教育、工程教育等。应该说,PBL的核心思想是一个以学生为中心利用知识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从而达到熟练掌握一门领域的学习过程。PBL情境声乐教学法,实际上正是借用了PBL的核心思想,针对每个学生的特点进行服务,在理论学习和日常训练声乐技巧的条件下,通过情境训练引导,提升学生歌唱技巧,同时规避了学生“千人一面”的态势,尽可能使学生形成自己的歌唱风格。总的说来,PBL情境声乐教学法就是在传统教学过程的基础上,注重塑造学生的民歌语言个性,并强化学生对歌曲风格的表现力,引导学生在音乐意识中的觉醒,依靠声乐技能的语言训练,加深情感投入,并强化学生对于舞台表现力的自我感受。教师通过营造各类音乐语言情境教学,与学生展开互动,从而使学生直接感知音乐,借由多层次反馈,逐步实现从自然状态转换到训练状态并再次回归到自然状态的转换,并在实践中剥离教师强烈个人风格对学生的影响。

二、PBL情境声乐教学法在学习民歌语言中的辅助作用

(一)PBL情境民歌语言教学法的特点

PBL情境民歌语言教学法,实际上并非独立存在的,而是基于传统民歌教学方法之上的创新方法。实际上,在民歌教学中,地方语言韵味和方言的问题,一直是难以解决的,汉族教师很难能够教授少数民族歌曲,对于各地域风格特征的把握也有一定的困难,仅仅在普通话教学和非方言创作型现代民歌中有教学优势。当今民族歌曲内容包括汉族传统民歌、古曲类民歌,少数民族歌曲,以及近现代创作型民歌。每个类别的演唱方式都有自己的特点,如古曲类偏重于吟诵式的,少数民族歌曲需要了解地域性方言,与传统的民歌教学方法相比,PBL情境民歌语言教学方法为学生打开更多的渠道去了解各类民歌的语言。PBL民歌教学更加注重学生的自我发展,也更加重视对学生个性的塑造。

(二)PBL情境民歌教学法对学习民歌语言的辅助作用

1.地方民歌语言教学

民歌语言具有鲜明的地域性特点,以陕北民歌为例。陕北民歌具有强烈的语音修饰特点,借用衬字、叠字,运用和谐韵脚,自然地运用洪音和细音。所选取的词语念起来顺口,听起来悦耳,记起来也容易,在形式为内容服务的原则下,讲求歌词的韵律美是十分必要的。歌词的声音和意义是不能强制分开的,有时候意义在声音上见出,要比习惯上的联想见出更加微妙,讲究声律是行文最重要的功夫。在陕北民歌中,有大量的衬字使用,如对坝坝,白脸脸,如圆个溜溜、蓝个英英、那个,等等。这些文字的使用增强了民歌的地域性特点和艺术感染力。在江南民歌中,比如《茉莉花》,其中的一段唱词“好一朵茉莉花,满园花开香也香不过它,我有心采一朵戴,又怕看花的人儿将我骂”,其中,“满园花开”就要唱做“满YU花KEI”,“香也香不过它”就要唱作“香也香不GE它”,“我有心采一朵戴”就要唱作“MUYUXICEI一朵DEI”,这里包含了平卷舌的运用,以及江浙地方语言的韵味和特点。在进行民族唱法的学习时,特别是针对一些地方色彩浓厚,地域性特点强烈的歌曲,如《想亲亲》、《下四川》等类型的歌曲,要求演唱者要用地道的语言去演绎表达作品。

声乐教学法论文篇3

声乐是一门需要长期反复规范的练习才能一点点进步的,并且是循环性的进步,也就是说有一段时间感觉声音进步了但是隔一段时间又好像不会唱歌了然后重新找正确的声音,并且声乐几乎天天都必须练习,一天不练就会退步很明显,所以有些学生认为自己声音条件不错,就疏于练习,在课上教师已经解决的声音问题自己到课后不去巩固,以至于一唱到没有把握的地方就胆怯、紧张,出现各种失误。紧张是学习声乐的大敌,人一紧张就会心跳加快,呼吸急促,更厉害的会短暂性胃痉挛,在这样的情况下学生当然是没有办法把气息沉下来,用胸腹式呼吸和协调身体各个共鸣腔了。

(二)生理问题

歌唱中声带只是发声器官,要达到良好的歌唱状态需要全身其他器官的协调配合,分别要用到呼吸器官、发声器官、共鸣器官和咬字器官。呼吸器官包括口、鼻、咽喉、气管、肺部、横膈膜等;发声器官包括声带、喉头、会厌和咽壁等;共鸣器官包括口腔共鸣、头腔共鸣和胸腔共鸣;咬字器官包括侧牙(坐牙)、舌头、硬腭和软腭等,其他需要合作的还有后腰的支撑力以及腿部肌肉的用力之类。可见,要完美地完成一首歌曲的演唱是多么复杂的一件事,需要以上各器官的协调配合。这些器官要通力合作需要先一个个单独训练,累积感性认识,然后变成歌唱者的记忆认识,才能把看不见摸不着的各个器官控制住为歌唱服务。综上所述,学生学声乐困难的主要问题是心里容易紧张,练习时间不够,身体各个器官不协调。

二、运动教学法

(一)运动教学法的内涵

以上说的心理问题和生理问题其实是互相影响的,生理问题会引起心理问题,心理问题也会造成生理问题。很多学生在唱的过程中不自觉的有很多怪动作:抬肩、锁眉、嘴歪等,这说明他身体不协调,这就会引起他心理紧张,演唱水平得不到体现,同样有些学生上台之前心里怯场,也会出现心悸、胸闷、气浮、咬字不清楚等。发声状态不好是因为身体各个器官不协调,那么逆向思维我们让身体协调,不就能发出正确的声音了么。本人研究发现要达到学生声带和肌肉在歌唱的时候相对的放松状态,可以让学生通过与旋律走向相对应的特殊运动来起到让学生放松的目的,学生身体放松了,发声器官和肌肉自然也放松了,这样就能达到理想歌唱状态了。

(二)运动教学法在发声训练中的运用

从人的生理结构来看,身为中线,上肢两臂,下肢两腿,都是一一对应关系,人的中心在中线,任何运动的重心都在丹田处(肚脐下三指)。运动教学法的宗旨是对称运动,意守丹田,并且与旋律节奏一致。目前,主要是在发声训练中实践,以下是本人在教学中常用的几条结合运动教学法的发声练习。

1.跳音练习:

此练习所训练的是气息和横膈膜的对抗问题,很多学生在刚学的时候体会不到横膈膜如何支持,单凭声带唱出音色单薄、尖锐、没有共鸣的声音,所以用运动,让学生配合跳音的字母和旋律的节奏蹲马步出拳,唱一个跳音出一次拳。要求蹲马步时意守丹田,小腿扎入地面,后腰支撑,臀部绷紧,出拳必须与演唱的字母节奏一致,在出拳的时候要快、狠、猛,把全身的力量都集中在拳头上,用后腰和丹田的力量甩出去。声音跳动要有弹性,气息随着声音的跳动向外扩张,声音集中,喉器稳定,注意音色大统一。我通过多位学生长达几年的训练证明了这个方法确实有效,于是迅速让学生掌握了横膈膜的支持。原因在于:第一,运动能使学生大部分的注意力转移;第二,运动的节奏和演唱的节奏一致可以协调身体各器官;第三,运动的强度可以不知不觉的用上丹田,让初学者不知道怎么用横膈膜和丹田力量的学生能够迅速受益;第四:学生不自然的声音和动作往往是因为想把声音唱响而多用了声带和力量,运动可以消耗掉多余的力量,从而让学生用刚刚好的气息和力量达到自然漂亮的歌唱状态。

2.连音练习:

同样结合运动教学法,学生单腿站立,另一条腿绷直抬起快速先曲腿再踢腿,节奏以三个音一组踢一次,出腿的时候用丹田的力量,后腰和重心腿强有力地稳固支持,踢腿的时候脚尖绷直且速度要快,把丹田的力量踢到脚尖,这样学生整个身体与唱歌的器官都得到了协调。注意声音的连贯,气息均匀的送出来,喉咙充分、自然、适度的打开,保持高位置,舌头平放,舌根和后咽壁形成一个圆状空间,喉头处在深吸气位置上,吸好气唱出所练习的母音,然后用旋律把声音连起来。

三、运动教学法在声乐教学中的价值与作用

运动教学法对声乐教学有辅助作用,即通过肢体动作的可视效果和心理暗示,将声乐这门抽象的艺术变得直观化和具体化。

(一)运动教学法可以缓解学生的紧张情绪

学生心理上的紧张往往是因为身体肌肉的紧张传给大脑信号。在一对一的声乐课堂上,学生一般站在钢琴旁边,面对老师,有时候还眼睛盯着钢琴练声,当老师弹到稍微高一点的音域时不自觉的紧张就提高喉位,造成声音卡和紧了,那是因为学生全部注意力都在音高上而且站着不动唱让他有时间想得太多,想的多了声音的问题就来了,其实让身体解放,随着音乐节奏动起来,声音自然也就自然了,没有了肌肉的不协调,学生当然不紧张了,练声就会变得非常轻松。

(二)运动教学法可以让学生快速掌握发声技巧

由于声乐的抽象性和不可直观性,老师在教课中经常用到形象性的比喻,比如像闻花一样吸气,气吸到丹田,用横膈膜保持住,小腹像气球一样有弹性等,这些一定程度上有助于学生去模仿式学习,但是学生要花太长一段时间去掌握这些技巧,而运动教学法可以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运用到最佳的发声技巧,比如蹲马步打拳,蹲马步首先就要丹田用力,伴随出拳,出拳时腰部和横膈膜都要用劲,加上和唱的节奏一致,这样能让学生在放松的情况下不自觉地用上丹田和横膈膜,事半功倍,并且离开老师在课下学生仍然可以用这种程式化练习,进一步巩固发声技巧。

声乐教学法论文篇4

我国的大学声乐教学中,长久以来一直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以教师为主体进行教授这种教学方式,常常使学生处于被动的地位,对教学效果有着一定的不良影响。在教学中教师无法正确的认识到学生的个体差异,与现代教学原则有所悖逆,同时也是限制了学生的综合发展。此外,在大学的声乐教学中,传统教学只是重视对学生发生技巧和音质上的培养,而对学生的情感培养有所忽略。要知道在声乐教学中,虽然技巧和方法身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学生的个性以及自身独特的演唱风格。传统的声乐教学在这方面对学生的个性发展产生了极大程度上的限制,对学生的未来发展起到了阻碍作用。社会在不断的发展,当今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已经不再是单单的专业人才,更对人才的创新能力和思维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这就需要我们对教学进行不断的改革,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适应社会的发展。

三、大学声乐情景教学法应用策略

(一)营造动态的教学氛围

在进行声乐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需要对音乐教材进行更深刻的挖掘,对音乐当中所包含的背景和文化进行更深刻的了解。为了使学生能够在课堂中对音乐文化感受的更加深刻,教师可以利用当节课中的文化内容来创设出相关的情景,例如对作者的人物背景和艺术风格等来进行讲解,通过这些来感染学生的心灵,让学生受到更多的艺术熏陶。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能够感受到强烈的艺术氛围,除了在听和看上受到更多的启迪,同时在心灵上也更深刻的受到影响,这在日后的教学目标实现中无疑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将情感贯穿于音乐当中

歌曲创造的重要核心就是情感,只有创作者对音乐富有丰富的情感,才能创作出好的曲目,而声音是对音乐的一种表现形式,如果音乐没有情感,那么声乐也就失去了它本身的意义。每个人都有着自己不同的情感,在不同时间和情况下,情感也会发生改变,这些情感都能通过声音来进行传递。在教学中为了能够使学生演唱的状态保持最佳,教师可以尽量的让学生通过感情来表达出自己的对音乐的理解,同时将自身的情感与歌曲进行融合,做到合二为一。也就是说,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为了能够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教师一定要充分的利用情感,这样才能创造出更好的声乐情景,帮助学生提升音乐素养。

(三)创设多元化情境

大学的声乐教学中,要对声乐艺术的多元化有一定的把握。大学的声乐教学不仅仅是对技能上进行传授的过程,更重要的是学生在教学中的情感体验,这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影响学生的发声。要让学生认识到发生的技能与情感之间是密切相关的,而声乐能够完全的体现出内心的情感。此外,在进行情景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重视起创作者的所要表达的情感,而不是单纯的只重视曲目的作曲手法和技巧等。在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声乐存在的本身特点,来充分的尊重学生的个性和个体差异,不能对学生进行统一的教学,而是根据他们的特点来结合各种不同的情景,创造适合他们的学习氛围。只有保证了学习氛围,才能进一步的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能力,并有效的提升师生之间的互动和情感。

(四)创设文化情境

在声乐教学中,为了能够使学生了解到更多的文化内涵和意义,教师需要积极的进行设计,保证能够将作品引入到课堂中。此外,教师应对声乐作品包含的内涵和艺术等向学生进行全面的讲解,提升学生的文化品位,同时使学生的文化修养得到提升,最终达到提升学生审美能力及综合能力的目的。在日常的教学中,教师要考虑到学生的个性差异,并关注声乐作品对学生产生的影响,尊重学生的审美,维护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真正的促进声乐教学质量提升。

声乐教学法论文篇5

    在我国民族声乐教学和研究领域,金铁霖先生既是继承者,也是开拓者。我国民族声乐艺术在短短的几十年的时间里得到了长足的发展,金铁霖先生为之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金铁霖先生一辈子从事声乐学习、实践、教学工作。1960年高中毕业后,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全国最高音乐学府——中央音乐学院,师从我国着名声乐大师沈湘教授学习声乐。1963年,他辅导的第一位学生考入中央音乐学院,从此,他与声乐教学结下了不解之缘。1981年,中国音乐学院恢复建院,他应邀到该院任教,先后担任声乐系副主任、主任,1996年开始担任中国音乐学院院长至今。

    在数十年的民族声乐教学生涯中,金铁霖先生始终坚持科学、辩证、务实、创新的精神,积极吸收古今中外声乐艺术理论的优秀成果,认真探索我国民族声乐教学、艺术的科学理论和科学方法,运用更新的理念、更新的视角阐释了他对我国民族声乐艺术、教学的美学特征和价值理念的理解和思考,创建了一套具有鲜明中国特色,充分体现民族气质、民族神韵、民族审美而又与时俱进的中国民族声乐教学体系,为我国民族声乐艺术发展开辟了一条崭新的道路。

    在长期的民族声乐艺术研究和教学实践中,金铁霖先生始终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唯物史观,始终坚持既矛盾又统一、一分为二的辩证理念,成功地将唯物辩证法运用于声乐艺术研究和教学实践,提出了“科学性、民族性、艺术性、时代性”有机统一的现代声乐美学标准,提出了“声、情、字、味、表、养、象”有机统一的声乐表演人才培养标准,提出了混声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感觉式教学法等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他用特有的多维视角不断探索我国民族声乐艺术研究的新领域,为学生的声学实践提供了更为广阔的表现空间,成功地培养出李谷一、彭丽媛、宋祖英、张也、吕继宏、戴玉强等一大批着名歌唱家和歌唱演员,成功地打造了我国民族声乐的“金氏唱法”和“金氏品牌”。

    作为积金铁霖先生长期声乐教学探索之精华的《金铁霖声乐教学文集》,充分体现了作者民族声乐教学研究成果的基本特点,充分体现了作者在民族声乐教学中始终坚持的唯物、辩证的理念和追求。这些基本特点和理念追求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实践性与理论性的统一

声乐教学法论文篇6

1.定义

“声乐教育学是研究和阐明声乐教育的结构、过程、原则、方式等规律的科学。’‘声乐教育学是声乐学与教育学的交叉学科。声乐学是音乐学的分支。是研究、解释所有与声乐相关的知识的一门学科。根据教育学的基本原理与方法,去研究声乐的教育规律.揭示声乐教育的本质及特征,使之科学化、系统化、理论化。声乐教育学隶属于音乐教育学范畴,具有相对独立的教育体系。

2。学科内容

声乐教育学的内容包括声乐生理教育、声乐心理教育、声乐表演教育、声乐审美教育、声乐文化教育、声乐教育文化和声乐教学法等。“在探讨声乐教育学的理论构建时,我们还应从声乐文化的整体中去认识声乐教育的特殊性。’’⑦

3.“声乐教育”和“声乐教育学”的联系与区别

“声乐教育”是指与演唱教学有关的一切行为的总和。广义的声乐教育包括所有学校的声乐教学,也包括社会上。如社区、文化宫、单位、群众艺术馆、声乐培训班举行的各种声乐教学和培训。狭义的声乐教育仅指学校的声乐教学。“声乐教育学”是指研究如何进行声乐教学的一门专业学科.目的是培养具有声乐教学能力的教师或从事声乐教学的专门人才。

4_“声乐教学”与“声乐教育学”的联系与区别

“声乐教学”是指进行演唱教学的行为,或指代一种职业,如,“刘老师是搞声乐教学的”就是指职业。“声乐教育学”是一门专业或一门学科.研究的对象是声乐教育过程的总和,声乐教学是声乐教育学的一个子项。

二、当前我国在声乐教学人才培养专业方面存在的问题

1.培养声乐教学^才的专业概念不准确

目前我国各高校的声乐教育层次分本科和硕士研究生两种。音乐院校和师范类高校里本科的表演专业都设有“声乐”或“声乐表演”或“声乐演唱”,目的是培养歌唱演员。另外。各高校的音乐教育本科都开设有声乐大课,个别学校开设声乐教学法.目的是培养具有一定声乐教学水平的中小学音乐教师。在硕士研究生层次中有表演专业“声乐”或“声乐表演”等,如中央音乐学院等校.目的是培养歌唱演员;再就是我国目前唯一培养声乐教学专门人才的专业——“声乐教学与研究”或“声乐演唱与教学”等.如武汉音乐学院、上海师范大学、南京师范大学等:校。

培养声乐教学人才的目的是进行声乐教学,但“声乐教学”多指教学的一种行为,声乐教学多指职业,代替专业名称在含义上有点偏颇。培养声乐教学人才达到授以“声乐教学”的能力.课程内容包括演唱技能、伴奏技能、授课技能的训练,理论知识有声乐生理教育、声乐心理教育、声乐表演教育、声乐审美教育、声乐文化教育、声乐教育文化、声乐教学法,以及文化知识、品德修养、教育学知识等等。“声乐教学”这一名词无法表达该专业如此庞大的学科内容。所以,用“声乐教学”来指代培养声乐教学人才的专业名称不妥帖。笔者认为培养声乐教学专门人才的硕士研究生的专业名称.如用“声乐教育学”就更为贴切。

幺培养声乐教学人才专业的教学内容不够健全,特别是声乐理论教学欠缺

现今.我国的声乐教育达到了快速的发展。声乐教学呈现出繁荣的景象。但是。由于声乐教学是门新的专业,许多声乐教学经验和理论还没有被整理真正应用于培养声乐教学人才的学科理论中,理论课程仍不够健全和完善,在培养声乐教学人才的本科层次上教学内容大都还囿于一对一的声乐演唱课的单一模式,课程设置上重技能轻理论现象较为严重。从国家“声乐教育”最高层次的“声乐教学”方向的硕士生培养情况来看。如。上海师范大学音乐学院O5级“声乐演唱与教学法”硕士研究生课程有:声乐演唱、论文写作、音乐会、歌曲钢琴伴奏、中西方声乐发展简史、声乐教学法、作品分析、美学文艺学、西方歌剧鉴赏、中外作品演唱鉴赏、歌剧重唱训练、西方文学史(根据《上海师范大学音乐学院硕士研究生培养计划》)。南京艺术学院“声乐表演及教学研究”硕士研究生的课程设置(根据本校O5级使用的《南京艺术学院研究生培养方案及课程设t)2oo3年版):艺术美学、学位论文写作、声乐演唱及教学研究、音乐美学、声乐艺术史、专著导读与研究、音乐分析、音乐文献检索及利用、音乐心理学、音乐表演美学、歌剧艺术研究、中国音乐文化、中国传统音乐研究、音乐教育学、自由作曲、数字录音技术。以上两所学校在培养声乐教学人才专业上都有较长的办学历史.在我国其学科发展都较为完善.课程设置也比其它院校正规,具有典型性。从中,我们可以看到这个专业的教学还没有上升到“声乐教育学”的学科理论高度.教学内容没有含盖声乐生理教育、声乐心理教育、声乐表演教育、声乐审美教育等。

可见.我们目前在培养声乐教学人才的课程内容上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本科阶段的教学中单一的声乐技能小课充当着主要角色.研究生阶段的教学还没有形成系统性的和完整性的“声乐教育学”学科理论。这说明我们在培养声乐教学人才的教学模式和教学内容上不符合时代的发展要求。

三、建立声乐教育学的可能性

1.我圈的声乐教育得到了憾毛的发展

20世纪初随着我国学校音乐教育的破土萌芽。具有真正意义上的学校声乐教育也与此诞生。在近1oo年的声乐教育历史中,通过一代代声乐教育者的努力。声乐教学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取得了丰硕的教学成果。特别是从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高等教育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大发展,根据教育部体卫艺教司统计,截止2004年止。全国设立音乐专业的高校猛增到388所。‘据不完全统计,现在全国大大小小的音乐院系不下900多个,其中,以声乐学生的人数最多。”‘确§着音乐专业教育的快速发展,声乐教师的需求量也在增加,到2007年全国设置招收音乐学硕士的高等院校达到65所。其中招收“声乐硕士”的高校有62所。在这62所招收“声乐硕士”的院校中涉及到“声乐教学”的有30所”。

2声乐理论建设成果斐然

随着我国声乐艺术和声乐教育事业的大力发展,近些年来大量声乐教学理论著作和论文出版发行。比如,余笃刚编著的《声乐艺术美学》,范晓峰编著的《声乐美学导论》,李维渤的《西洋声乐发展概略》,李晓贰的《民族声乐演唱艺术》,李维渤选译的《训练歌声》,作者[美]维克托·亚力山大-菲尔兹,刘朗主编的《声乐教育手册》,俞子正、田晓宝、张晓钟编著的《声乐教学论》,尚家骧的《欧洲声乐发展史》,《声乐艺术教育丛书·文库》中石惟正的《声乐学基础》、邹长海的《声乐艺术心理学》、还有《西方声乐艺术史》等等,这些对声乐教学理论的完善和课程的建设都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也为声乐教育学的理论建设准备了较为充足的基础。

3.声乐艺术和声乐教学呈现多元化态势

声乐艺术积淀了人类灿烂的文化,当今世界民族声乐演唱艺术精彩纷呈。人们对声乐演唱艺术的审美趋向多元化。这些都为学校的声乐教育提供了更为宽广的领域,也为学校的声乐教育提出了具有时代性的要求。在此基础上我们的声乐教育也呈现出了多样化的形式,近些年来我国在民族声乐教学和西洋美声唱法教学上均取得了显著的教学成果。这些演唱和教学实践上的成果都丰富了声乐教育学的学科体系,为声乐教育学的建立提供了可能。

四、建立声乐教育学的意义

1.培培养声乐教学人才专业一个科学的专业名称

长期以来我们没有搞清声乐教学人才培养这一专业的概念,把声乐教学人才的培养和声乐演唱人才的培养混为一谈.

声乐教学法论文篇7

在人类精神文明不断发展的进程之中,民族声乐取得了非常大的进步,表现在文化内涵和艺术表现形式上面,都取得了非常深厚的积淀。但需要指出的是,民族声乐虽然在不断的进步和发展,但其自身在发展过程中也不可避免的出现了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从进步的层面上来看,民族声乐所取得的成绩有目共睹。表现形式和教学方法都趋于科学,特别是在当代,结合西方的声乐特点在声区统一、音域扩大等方面都取得了巨大突破,完善了声乐的唱法,教学方法更系统。但存在不足方面,教学中过于注重技术,推崇技术至上的理论。虽然歌唱技巧在声乐教学中的地位不容忽视,但情感的表达和文化的积淀同样是声乐里的重要因素。

(二)民族声乐理论与实践的分析

民族声乐是在民歌、戏曲等艺术种类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同时又吸取了美声唱法中的优势,进而产生了这种具有艺术性的歌唱艺术。民族声乐的理论经过历史的不断洗涤和文化的进步已经更加完善。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只是总结国外的声乐理论,以此为依据研究我国的声乐,希望能够形成具有我国民族特点的民族声乐;在60年代左右,重点放在建立同时代精神相符合的声乐理论,更加深入的探讨声乐的表达形式;在80年代,声乐的理论研究已经被真正的重视起来,同时在实践中合理的应用声乐理论;现如今,声乐的研究已经有了突破性的进步。

二、民族声乐教学中理论与实践结合的途径

通过我国民族声乐的发展过程我们能够看出,声乐理论和声乐实践是不能分开的,二者不仅是互补的关系,同时也是相辅相成的关系。理论是实践的核心,而实践是把理论变为现实的工具,如果声乐理论没有实践来支撑,只能是空言无补,不能把理论有效的实现出来;而如果声乐的实践没有理论来作为依据和指导,实践的开展将漫无头绪。因此从理论和实践二者相结合的方面考虑,在民族声乐开展的过程中,必须要把理论和实践二者相结合,不能独立,要科学对待二者之间的关系,不断完善声乐理论,优化教学的方法,把理论印证到实践中去。

在民族声乐的教学中,如果把理论和实践分别置于独立的位置,那么二者都具有极大的局限性,理论在没有实践作为考量时,只是死板的知识,其价值不能有效的体现出来;而如果实践的开展没有理论作为依据,那么实践只是在技术上获得粗浅的提高,声乐的意义没有领悟出来。所以在声乐教学的过程中,必须要清楚理论和实践各自的特点和价值,使二者科学的融合到一起,互相弥补对方的缺陷,更好地推动民族声乐的进步和发展。

(一)对学生进行因材施教

不同的学生对声乐知识的掌握和对声乐文化的了解程度都是各不相同的,有些学生基本功比较扎实,而有些学生的动手能力则比较强,对实践课程有着非常大的热情。所以声乐教师在进行授课之前要对每位学生进行深入的了解,并针对不同的学生设计不同的教学方法,对学生进行因材施教。在声乐授课的过程中,教师要多培养学生的舞台表演能力,同时还要相应的降低声乐理论的难度,保证其在学生能够顺利接受的能力内,尊重每位学生的自身发展,使学生能够自然的对声乐理论和实践进行统一的掌握。

(二)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

对于声乐教师的考核必须要重视起来,加强审查的力度、严格把关,并对声乐教师进行经常性的指导和训练,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另外要不断增加声乐教师队伍方面的人力、物力、财力的投入,加强教师和教师之间的沟通与交流,共同学习、共同进步,分享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力求在教学中把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提高声乐教学的质量。

(三)教学内容要符合学生特点

声乐教学法论文篇8

金铁霖先生一辈子从事声乐学习、实践、教学工作。1960年高中毕业后,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全国最高音乐学府——中心音乐学院,师从我国闻名声乐大师沈湘教授学习声乐。1963年,他辅导的第一位学生考入中心音乐学院,从此,他和声乐教学结下了不解之缘。1981年,中国音乐学院恢复建院,他应邀到该院任教,先后担任声乐系副主任、主任,1996年开始担任中国音乐学院院长至今。?

在数十年的民族声乐教学生涯中,金铁霖先生始终坚持科学、辩证、务实、创新的精神,积极吸收古今中外声乐艺术理论的优秀成果,认真探索我国民族声乐教学、艺术的科学理论和科学方法,运用更新的理念、更新的视角阐释了他对我国民族声乐艺术、教学的美学特征和价值理念的理解和思索,创建了一套具有鲜明中国特色,充分体现民族气质、民族神韵、民族审美而又和时俱进的中国民族声乐教学体系,为我国民族声乐艺术发展开辟了一条崭新的道路。?

在长期的民族声乐艺术探究和教学实践中,金铁霖先生始终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唯物史观,始终坚持既矛盾又统一、一分为二的辩证理念,成功地将唯物辩证法运用于声乐艺术探究和教学实践,提出了“科学性、民族性、艺术性、时代性”有机统一的现代声乐美学标准,提出了“声、情、字、味、表、养、象”有机统一的声乐表演人才培养标准,提出了混声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感觉式教学法等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他用特有的多维视角不断探索我国民族声乐艺术探究的新领域,为学生的声学实践提供了更为广阔的表现空间,成功地培养出李谷一、、宋祖英、张也、吕继宏、戴玉强等一大批闻名歌唱家和歌唱演员,成功地打造了我国民族声乐的“金氏唱法”和“金氏品牌”。?

作为积金铁霖先生长期声乐教学探索之精华的《金铁霖声乐教学文集》,充分体现了作者民族声乐教学探究成果的基本特征,充分体现了作者在民族声乐教学中始终坚持的唯物、辩证的理念和追求。这些基本特征和理念追求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实践性和理论性的统一?

唯物辩证法是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结合,唯物论强调的是实践性,强调的是实践性和理论性的有机统一和紧密结合。《金铁霖声乐教学文集》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理论性,它是金铁霖先生长期从事声乐艺术探究和声乐教学实践探索和理论升华的结晶,是声乐艺术、声乐教学实践性和理论性有机统一的产物。?

声乐艺术、教学是一门应用学科,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它要求我们的探究成果、教学理论都必须是直接来源于实践的经验总结,并且要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文集》提到的声乐学习需要经历自然阶段、不自然阶段、科学的自然阶段的“三阶段”理论,启发式感觉教学法,哼鸣唱法、母音练习法、反向提法、吸气提法、支点提法,微笑的运用、哈欠的运用、假声的运用,等等,都是金铁霖先生长期从事民族声乐教学的实践经验总结,是经过教学实践检验的行之有效的方法。这些教学、练习法简单明了,轻易为教师和学生所把握。声乐教学无论在国外,还是在国内,大多数的教学方法是手把手的教学方法,老师象传统的师父带徒弟一样面传心授,在学生的练习中、在学生的演唱实践中进行指点、指导,教学生应当这么唱,不要那么唱。实践性是声乐艺术探究、声乐教学的一个很基本的特征。?

任何一门学科在强调它的实践性的同时,一定要强调它的理论性,声乐教学也是如此,也需要有科学理论的指导。理论来源于实践,科学的理论对实践具有指导功能,这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恩格斯说过摘要:“一个民族要想站在历史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套用恩格斯的话,任何一种民族音乐要想挤身于世界优秀音乐之林,要想站在世界音乐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就一刻也离不开科学的音乐理论的指导。对中国的民族声乐来说更应如此。中国的民族声乐是20世纪40年代以来在中国传统声乐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民族声乐艺术,至今不过只有短短的几十年的时间,它更需要大家积极进行理论探索,努力形成科学的理论体系,以科学的理论体系指导我们民族声乐艺术、教学实践。《金铁霖声乐教学文集》就是在这一背景下产生的。《文集》既是金铁霖先生个人声乐教学实践经验和理论探索的结晶,也是我国民族声乐教学界集体聪明的结晶,是我国民族声乐教学的极其宝贵的理论宝库。?

理论来源于实践,对实践有指导功能,同时又要接受实践的检验,声乐理论更是如此。金铁霖先生强调摘要:“古今中外的声乐艺术,凡被人们所公认是成功经验的,都是经过了长期实践考验的。凭空想象、没有经历实践验证地去创造一种唱法,是不现实的,也是不可能的。”我们学习吸收别人的经验,应当通过自己的实践去体验,经过反复地理解和消化之后,才可能吸取精华、为我所用。金铁霖先生指出摘要:“声乐理论可以指导实践、服务于实践,使我们少走弯路,而实践又能验证理论是否可靠和正确,没有实践也不可能有理论。”这就是我国民族声乐艺术、教学在实践、唯物基础上的辩证法。

二、普遍性和非凡性的统一?

唯物辩证法强调的是要用相互联系的观点看世界,认为世界上任何事物都是相互联系的,既有普遍、共同的东西,又存在非凡和差异的东西,是普遍性和非凡性的统一。?

《金铁霖声乐教学文集》的一个很大的特征就是十分强调声乐教学的普遍性和我国民族声乐教学的非凡性紧密结合和有机统一,强调共性和个性的紧密结合和有机统一,强调既要始终坚持行之有效的普遍的、科学的练习方法,又要应材施教,增强针对性。?

坚持普遍性和非凡性的紧密结合和有机统一,首先着力解决的是我国民族声乐艺术、声乐教学借鉴国外成功经验和发扬民族特色的新问题。?

金铁霖先生在《文集》中反复引用鲁迅先生的一句名言“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民族声乐艺术和教学,前面加了民族的限定词,因此,顾名思义,它更应当是民族的,首先要具有鲜明的本民族特色,只有民族特色鲜明的优秀民族声乐艺术才能走向世界。意大利的美声唱法、俄罗斯的美声唱法,它们首先都是民族的,具有深厚的意大利特色、俄罗斯特色,以后逐渐被世界各国所接受,才成为世界的。中国的民族声乐要想走向世界,立足于世界优秀民族声乐之林,必须始终坚持、充分发挥中华民族的民族特色。早在20世纪八十年代,金铁霖先生就强调指出摘要:“唱中国的作品就应该有个民族化的新问题,我们现在的任务是建立民族声乐体系,练习规格化,我们应当有民族自信心,下定决心来搞好我们自己的声乐事业”。?

在强调坚持并发展民族性的同时,金铁霖先生也反复强调,要积极学习国外声乐艺术,将他们好的练习方法和艺术表现手段借鉴过来,为我所用。金铁霖先生本人早期就是学西洋美声唱法的,后来从事民族声乐艺术、教学。他深有心得地说摘要:“西洋传统唱法注重声音的统一、圆润、通畅,具有位置高、喉咙开、气息深的特征,轻易获得充分的共鸣,这些对于民族声乐学习也是应当把握的,完美的发声方法是各种学派和唱法所共有的”。?

但是学习借鉴的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为了丰富、发展、完善我国的民族声乐艺术和民族声乐教学。使我们的民族声乐教学更好地为繁荣我们的民族声乐艺术服务,使我们的民族声乐艺术更好地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更好地走向世界,成为全人类的艺术瑰宝。?

坚持普遍性和非凡性紧密结合和有机统一的另一个十分重要的目的,就是为了更好地解决因材施教的新问题,为了更好地增强民族声乐教学的针对性新问题,为了更好地提高民族声乐教学的教学效果、教学质量新问题。在具体的民族声乐教学中,金铁霖先生一再强调,既要努力探索带有普遍规律性的科学唱法,这种科学唱法就是共性,我们一定要用科学唱法、共性的东西指导学生的演唱练习。金铁霖先生指出摘要:“作为共性来说,不管你是民族声乐唱法,还是西洋唱法,或是戏曲、曲艺的唱法,都需要科学性,科学唱法的原则是共同的,所以,在练习方法上是有共同之处的。”?

在强调科学性、规律性、共性的同时,金铁霖先生也非凡重视民族声乐艺术、民族声乐教学的非凡性、针对性、个性新问题。他经常强调我们的民族声乐演唱一定要富有个性。他指出摘要:“个性就是说,在把握共性的情况下,你唱的东西,有你个人的风格、特征、表现形式和音色等等”。为了培养个性特色鲜明的歌唱演员,必须努力做到因材施教,充分发挥学生的特色和优势,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

三、继续性和创新性的统一?

唯物辩证法强调的是要用发展的观点看世界,认为,世界上任何事物都是发展变化的,任何事物的发展变化都是有基础的,任何发展变化都是新事物对旧事物的扬弃,都是继续和创新的统一。我国的民族声乐艺术和声乐教学也不例外,不能墨守成规、一成不变,也要积极学习、继续前人的优秀成果和优良传统,随着时代的前进,不断有所创新,有所发展,有所前进。?

金铁霖先生十分重视学习继续民族传统声乐艺术,同时又突出强调要不断创新、不断发展。他指出摘要:“对于我们中国的声乐工作者来说,还有个向民族传统学习的新问题。祖国的民族声乐艺术有着悠久的历史,需要我们去继续和发展。我国戏曲、曲艺、民间唱法都有它们各自的特征,我们应当从中吸取营养,取其精华,认真地总结和提高,还必须用发展的眼光和科学的态度来做好这项工作。”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作为我们自己的声乐来讲。我们也有自己的民族声乐传统和声乐艺术,我们应该有责任来总结、继续、发展我们自己的民族声乐,把它当成自己的一项任务。”金铁霖先生指出摘要:“时代在发展、在前进,人们的观念、思维和生活节奏都在发生变化,美的追求和欣赏习惯也都给民族声乐提出了新的要求,也就是不论从创作上还是从演唱上,都要有鲜明的时代感,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需要,才能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因为,世界上任何艺术精品都是和时代相呼应的,声乐艺术也不例外。”?

任何事物的发展,任何社会的进步,都是继续和创新共同功能的结果。源远才能流长,任何的发展进步都不可能建立在空中楼阁上,不能有的态度,继续是必须的;任何事物、任何社会又都是发展变化的,又都是和时俱进的,永远不会停步不前,后人总要对前人有所超越,有所发展,创新也是必须的。辩证法要求我们必须正确处理好继续和创新的关系,努力做到继续和创新的紧密结合和有机统一。?

声乐教学法论文篇9

金铁霖先生一辈子从事声乐学习、实践、教学工作。1960年高中毕业后,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全国最高音乐学府——中心音乐学院,师从我国闻名声乐大师沈湘教授学习声乐。1963年,他辅导的第一位学生考入中心音乐学院,从此,他和声乐教学结下了不解之缘。1981年,中国音乐学院恢复建院,他应邀到该院任教,先后担任声乐系副主任、主任,1996年开始担任中国音乐学院院长至今。

在数十年的民族声乐教学生涯中,金铁霖先生始终坚持科学、辩证、务实、创新的精神,积极吸收古今中外声乐艺术理论的优秀成果,认真探索我国民族声乐教学、艺术的科学理论和科学方法,运用更新的理念、更新的视角阐释了他对我国民族声乐艺术、教学的美学特征和价值理念的理解和思索,创建了一套具有鲜明中国特色,充分体现民族气质、民族神韵、民族审美而又和时俱进的中国民族声乐教学体系,为我国民族声乐艺术发展开辟了一条崭新的道路。

在长期的民族声乐艺术探究和教学实践中,金铁霖先生始终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唯物史观,始终坚持既矛盾又统一、一分为二的辩证理念,成功地将唯物辩证法运用于声乐艺术探究和教学实践,提出了“科学性、民族性、艺术性、时代性”有机统一的现代声乐美学标准,提出了“声、情、字、味、表、养、象”有机统一的声乐表演人才培养标准,提出了混声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感觉式教学法等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他用特有的多维视角不断探索我国民族声乐艺术探究的新领域,为学生的声学实践提供了更为广阔的表现空间,成功地培养出李谷一、、宋祖英、张也、吕继宏、戴玉强等一大批闻名歌唱家和歌唱演员,成功地打造了我国民族声乐的“金氏唱法”和“金氏品牌”。

作为积金铁霖先生长期声乐教学探索之精华的《金铁霖声乐教学文集》,充分体现了作者民族声乐教学探究成果的基本特征,充分体现了作者在民族声乐教学中始终坚持的唯物、辩证的理念和追求。这些基本特征和理念追求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实践性和理论性的统一

唯物辩证法是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结合,唯物论强调的是实践性,强调的是实践性和理论性的有机统一和紧密结合。《金铁霖声乐教学文集》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理论性,它是金铁霖先生长期从事声乐艺术探究和声乐教学实践探索和理论升华的结晶,是声乐艺术、声乐教学实践性和理论性有机统一的产物。

声乐艺术、教学是一门应用学科,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它要求我们的探究成果、教学理论都必须是直接来源于实践的经验总结,并且要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文集》提到的声乐学习需要经历自然阶段、不自然阶段、科学的自然阶段的“三阶段”理论,启发式感觉教学法,哼鸣唱法、母音练习法、反向提法、吸气提法、支点提法,微笑的运用、哈欠的运用、假声的运用,等等,都是金铁霖先生长期从事民族声乐教学的实践经验总结,是经过教学实践检验的行之有效的方法。这些教学、练习法简单明了,轻易为教师和学生所把握。声乐教学无论在国外,还是在国内,大多数的教学方法是手把手的教学方法,老师象传统的师父带徒弟一样面传心授,在学生的练习中、在学生的演唱实践中进行指点、指导,教学生应当这么唱,不要那么唱。实践性是声乐艺术探究、声乐教学的一个很基本的特征。

任何一门学科在强调它的实践性的同时,一定要强调它的理论性,声乐教学也是如此,也需要有科学理论的指导。理论来源于实践,科学的理论对实践具有指导功能,这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恩格斯说过摘要:“一个民族要想站在历史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套用恩格斯的话,任何一种民族音乐要想挤身于世界优秀音乐之林,要想站在世界音乐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就一刻也离不开科学的音乐理论的指导。对中国的民族声乐来说更应如此。中国的民族声乐是20世纪40年代以来在中国传统声乐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民族声乐艺术,至今不过只有短短的几十年的时间,它更需要大家积极进行理论探索,努力形成科学的理论体系,以科学的理论体系指导我们民族声乐艺术、教学实践。《金铁霖声乐教学文集》就是在这一背景下产生的。《文集》既是金铁霖先生个人声乐教学实践经验和理论探索的结晶,也是我国民族声乐教学界集体聪明的结晶,是我国民族声乐教学的极其宝贵的理论宝库。

理论来源于实践,对实践有指导功能,同时又要接受实践的检验,声乐理论更是如此。金铁霖先生强调摘要:“古今中外的声乐艺术,凡被人们所公认是成功经验的,都是经过了长期实践考验的。凭空想象、没有经历实践验证地去创造一种唱法,是不现实的,也是不可能的。”我们学习吸收别人的经验,应当通过自己的实践去体验,经过反复地理解和消化之后,才可能吸取精华、为我所用。金铁霖先生指出摘要:“声乐理论可以指导实践、服务于实践,使我们少走弯路,而实践又能验证理论是否可靠和正确,没有实践也不可能有理论。”这就是我国民族声乐艺术、教学在实践、唯物基础上的辩证法。

二、普遍性和非凡性的统一

唯物辩证法强调的是要用相互联系的观点看世界,认为世界上任何事物都是相互联系的,既有普遍、共同的东西,又存在非凡和差异的东西,是普遍性和非凡性的统一。

《金铁霖声乐教学文集》的一个很大的特征就是十分强调声乐教学的普遍性和我国民族声乐教学的非凡性紧密结合和有机统一,强调共性和个性的紧密结合和有机统一,强调既要始终坚持行之有效的普遍的、科学的练习方法,又要应材施教,增强针对性。

坚持普遍性和非凡性的紧密结合和有机统一,首先着力解决的是我国民族声乐艺术、声乐教学借鉴国外成功经验和发扬民族特色的新问题。

金铁霖先生在《文集》中反复引用鲁迅先生的一句名言“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民族声乐艺术和教学,前面加了民族的限定词,因此,顾名思义,它更应当是民族的,首先要具有鲜明的本民族特色,只有民族特色鲜明的优秀民族声乐艺术才能走向世界。意大利的美声唱法、俄罗斯的美声唱法,它们首先都是民族的,具有深厚的意大利特色、俄罗斯特色,以后逐渐被世界各国所接受,才成为世界的。中国的民族声乐要想走向世界,立足于世界优秀民族声乐之林,必须始终坚持、充分发挥中华民族的民族特色。早在20世纪八十年代,金铁霖先生就强调指出摘要:“唱中国的作品就应该有个民族化的新问题,我们现在的任务是建立民族声乐体系,练习规格化,我们应当有民族自信心,下定决心来搞好我们自己的声乐事业”。

在强调坚持并发展民族性的同时,金铁霖先生也反复强调,要积极学习国外声乐艺术,将他们好的练习方法和艺术表现手段借鉴过来,为我所用。金铁霖先生本人早期就是学西洋美声唱法的,后来从事民族声乐艺术、教学。他深有心得地说摘要:“西洋传统唱法注重声音的统一、圆润、通畅,具有位置高、喉咙开、气息深的特征,轻易获得充分的共鸣,这些对于民族声乐学习也是应当把握的,完美的发声方法是各种学派和唱法所共有的”。

但是学习借鉴的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为了丰富、发展、完善我国的民族声乐艺术和民族声乐教学。使我们的民族声乐教学更好地为繁荣我们的民族声乐艺术服务,使我们的民族声乐艺术更好地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更好地走向世界,成为全人类的艺术瑰宝。

坚持普遍性和非凡性紧密结合和有机统一的另一个十分重要的目的,就是为了更好地解决因材施教的新问题,为了更好地增强民族声乐教学的针对性新问题,为了更好地提高民族声乐教学的教学效果、教学质量新问题。在具体的民族声乐教学中,金铁霖先生一再强调,既要努力探索带有普遍规律性的科学唱法,这种科学唱法就是共性,我们一定要用科学唱法、共性的东西指导学生的演唱练习。金铁霖先生指出摘要:“作为共性来说,不管你是民族声乐唱法,还是西洋唱法,或是戏曲、曲艺的唱法,都需要科学性,科学唱法的原则是共同的,所以,在练习方法上是有共同之处的。”

在强调科学性、规律性、共性的同时,金铁霖先生也非凡重视民族声乐艺术、民族声乐教学的非凡性、针对性、个性新问题。他经常强调我们的民族声乐演唱一定要富有个性。他指出摘要:“个性就是说,在把握共性的情况下,你唱的东西,有你个人的风格、特征、表现形式和音色等等”。为了培养个性特色鲜明的歌唱演员,必须努力做到因材施教,充分发挥学生的特色和优势,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

三、继续性和创新性的统一

唯物辩证法强调的是要用发展的观点看世界,认为,世界上任何事物都是发展变化的,任何事物的发展变化都是有基础的,任何发展变化都是新事物对旧事物的扬弃,都是继续和创新的统一。我国的民族声乐艺术和声乐教学也不例外,不能墨守成规、一成不变,也要积极学习、继续前人的优秀成果和优良传统,随着时代的前进,不断有所创新,有所发展,有所前进。

金铁霖先生十分重视学习继续民族传统声乐艺术,同时又突出强调要不断创新、不断发展。他指出摘要:“对于我们中国的声乐工作者来说,还有个向民族传统学习的新问题。祖国的民族声乐艺术有着悠久的历史,需要我们去继续和发展。我国戏曲、曲艺、民间唱法都有它们各自的特征,我们应当从中吸取营养,取其精华,认真地总结和提高,还必须用发展的眼光和科学的态度来做好这项工作。”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作为我们自己的声乐来讲。我们也有自己的民族声乐传统和声乐艺术,我们应该有责任来总结、继续、发展我们自己的民族声乐,把它当成自己的一项任务。”金铁霖先生指出摘要:“时代在发展、在前进,人们的观念、思维和生活节奏都在发生变化,美的追求和欣赏习惯也都给民族声乐提出了新的要求,也就是不论从创作上还是从演唱上,都要有鲜明的时代感,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需要,才能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因为,世界上任何艺术精品都是和时代相呼应的,声乐艺术也不例外。”

任何事物的发展,任何社会的进步,都是继续和创新共同功能的结果。源远才能流长,任何的发展进步都不可能建立在空中楼阁上,不能有的态度,继续是必须的;任何事物、任何社会又都是发展变化的,又都是和时俱进的,永远不会停步不前,后人总要对前人有所超越,有所发展,创新也是必须的。辩证法要求我们必须正确处理好继续和创新的关系,努力做到继续和创新的紧密结合和有机统一。

声乐教学法论文篇10

民族声乐教学;美声唱法;借鉴与引入

一、美声唱法与民族声乐教学概述

在世界音乐的发展进程中,美声唱法是对于声乐演唱理论和演唱技巧的一种高度总结,并且对后续后世的声乐艺术发展和声乐教学科研产生了深入的影响,同时深刻地影响到了声乐发展轨迹。这一种声乐演唱方法是有着深刻的历史文化背景,这一演唱体系发源于意大利,是在文艺复兴的思想潮流引领之下形成,由于歌剧的流行而从中获得了诸多的启发,进而逐渐成长为一整套完善的科学发声体系。随着东西方音乐教学的深入发展,20世纪初期伴随着东学西渐的时代潮流,美声唱法开始传入中国,而后对中国传统的民族声乐教学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这种影响不仅表现在了声乐演唱方法,还在声乐演唱理念、声乐演唱教学、声乐教学科研理论等等。基于此,在本文的研究过程中,笔者将以美声唱法要素在民族声乐教学中的借鉴、引入和融合作为主要的研究内容,对目前美声唱法的基本应用过程、教学应用内容和借鉴与引用技巧等展开充分研究与分析,尤其是美声唱法的气息运用技术、咬字技术、共鸣运用技术等主要形态,以期待本文的认知与分析能够对目前民族声乐教学有所启发和思考。

二、美声唱法声乐理论

在西方声乐理论发展进程中,美声唱法理论经历了一个系统化的发展过程,其理论基础则是由巴雷在17世纪中期的时候完成,其对于美声唱法的声乐教学原则、教学理论进行了梳理与总结。随着近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自然科学技术的一些重要成果开始融入到这一理论中来,美声唱法的教学理论、演唱方法、演唱技术形态和生理学理论等相关基础不断完善。在美声唱法生理学研究过程中,德国医生曼德尔系统地阐述了横膈膜呼吸法,使得这一声乐演唱理论的发声基础得到了有效巩固,并且适当引入了意大利古典美声学派的发声思想、发声科学有效地推动了这一体系的发展。曼得尔医生的这一发生理论在1876年发表的《嗓音卫生学》(DieGesundheitslehrederStimme)一文中有着深刻的阐述。在进入到现代科学技术发展时期之后,美声唱法的理论体系得到了进一步的完善,越来越多的高科技术技术开始渗透到这一领域中来,如声音频谱分析、快速摄像机以及X光摄影等等,使得美声唱法体系中关于不同声区时共鸣腔体的形状和大小、声带的振动状态以及声带的机能状态等方面的研究得到了进一步发展与完善。威廉.莎士比亚(wi11iamShakespeare,1849-1931年,英国)、马凯西(S.Marehesi,1822-1922年,意大利)、丽莉•雷曼(LilliLehmann,1849-1929年,德国女高音歌唱家)等人致力于美声唱法教学的研究与观点阐述也在不断延伸与拓展美声唱法的理论与实践体系,声乐演唱的面部表情、口舌位置、起音与音色变化、共鸣运用、演唱呼吸、演唱状态等等均称为重要的研究内容,同时也是中国声乐教学的借鉴与引入的重要方向。

三、美声唱法在民族声乐教学中的应用

(一)气息的运用

在西方美声唱法体系中,呼吸原理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内容,也是民族声乐教学所借鉴的重要声乐技巧之一。在具体的声乐教学活动中,学生在进行气息处理的时候可以像生活中“闻花香”一样记性气息处理,用横隔膜保持住,利用呼吸肌肉群和吸气肌肉群所产生的对抗作为气息的支点,使得整体的气息处理向着流动、舒缓、持续、匀速的方向发展。在相关作品演唱实践上,《我住长江头》《思乡》演唱时所使用的连音唱法,《兰花花》所使用的“偷气、取气、换气”演唱方法均与美声唱法的气息运用技巧有着紧密的联系。在一些民间歌曲、民谣类歌曲、地方音乐作品的演唱过程中,美声唱法也有着较为广泛的应用,《牧笛》《寻找太阳升起的地方》《小白菜》等作品的应用也相应借鉴了这一演唱技术。

(二)咬字技术的运用

在声乐教学过程中,咬字技术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教学内容,而由于传统民族声乐教学的字音处理有着诸多的特性,这就使得对美声唱法的借鉴与引入呈现出了一定的可行性。在教学过程中融合了美声唱法之后,一般强调喉头位置降低,因此字的着力点比较靠后,所以要求软愕提起,后咽壁立起来,建立一个稳固的咽腔。在具体的声音训练上,意大利语中的a、e、I)、o、u成为基本训练单元,而后进行混音处理,同时尽力寻找到五个音距离最近的地方,将其咬字清楚,实现声音的共鸣。近代以来,关于美声唱法中咬字技术的引入有着较久的历史,黄友葵、周小燕等人演唱的《康定情歌》《梅娘曲》《问》《黄水谣》等作品便是最早的尝试;廖昌永演唱的《母爱》则是对于美声唱法的一种发展与延续;杨洪基演唱的《滚滚长江东逝水》《最美不过夕阳红》也是这一方法的发展。

(三)共鸣的运用

在传统的民族声乐演唱中,口腔共鸣是主要的共鸣形态,而美声唱法中的混合共鸣则是将这一技术形态引入了新的发展高度,将共鸣腔体的内在能量调动了起来,使声音能够具有很好的胸腔共鸣、口咽腔共鸣以及头腔共鸣,使得音色更加富有变化。在具体的作品演唱实现上,《沁园春雪》《祖国万岁》作品演唱则将内在的气魄展现出来。与此同时,金铁霖先生也在美声唱法的融入方面取得了较大的成就,“上支点、下支点、上中支点、中下支点、前支点、后支点、大支点、中支点、小支点”的理论观点便是民族声乐演唱与美声唱法的有力融合。

声乐教学法论文篇11

1、我国民族声乐教育发展面临的新时期

1.1多元文化的发展时期。当今世界,经济一体化格局形成,各国文化交流和融合非常频繁,世界各国文化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态势,而民族声乐作为文化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将必然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态势。由此可见,世界多元化格局的出现必将加快世界各国民族声乐的交流和发展,这对传统民族音乐来说既是一个挑战,也是一个发展的机遇。挑战在于给传统民族声乐教育的理念、教育思想、唱法等都将带来冲击,而机遇在于能够将本国民族声乐的唱法向世界传递,够吸收外国的民族声乐唱法,实现我国民族声乐与国外民族声乐的融合。

1.2教育发展改革的时期。目前我国仍然处于发展时期,教育也是一样,需要不断地改革和深化。我国民族声乐教育是教育的组成部分和内容之一,仍然需要不断地改革与创新。尤其是高校民族声乐教育,是我国民族声乐教育的主要阵地和人才培养的梦工厂。其教育的理念、课程设置、教育手段、教育师资等,直接关系到未来声乐人才的培养质量。因此,这需要高校民族声乐教育在进行民族声乐教育过程中,能够充分借鉴外国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思想,并进行民族声乐教育改革。

1.3素质教育时期。数年以来,我国教育处于一个探索与发展的道路,应试教育长期处于统治地位,影响着民族声乐教育的发展。新课程改革以后,素质教育成为了各个领域教育发展的指导思想,教育开始注重人才综合能力和质量的培养,开始关注人的全面发展。在这种背景下,尽管民族声乐教育有所改进,但结合高校现有的教育状况来看,素质教育理解和认识仍然比较片面,许多教师在课堂上的教学方法、教学模式、教学思想仍然未能脱离传统的填鸭式的教学思想,在素质教育面前找不到更有效的培养手段。很多所谓的素质教育仅仅停留在口头上,其素质教育的实现需要一个长期的探索阶段。

2、目前我国民族声乐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民族声乐教育的民族性缺乏。高校民族声乐教育包含了国内国外的教学内容,知识主要涉及民族声乐的历史、理论、文化基础等。这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民族声乐知识结构体系,但从民族性领域来看,这方面的内容偏少,涉及内容比较浅,无论从教学内容的民族性深度 还是广度上都没有应有的民族自身重视性。许多教师在教学中偏重对西方音乐理论与声乐技能教学,认为西方声乐知识更加先进和实用,从而忽视了我国民族音乐内容的民族性特点,许多教师教授声乐的基本理论与唱法,缺乏对相关民族声乐背后的自然、人文与社会知识的 系统性教学,忽略了对民族声乐背后的文化韵味的梳理,从而导致学生对我国民族声乐学习 缺乏动力与兴趣,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我国民族声乐的发展。

2.2 学生主体性的教学模式和教学理念有待加强。当今高校民族声乐教育过程中,许多教师依然以讲授的方式为主,强调教师的主体性地位,而忽略了学生的主体性地位,这就很大程度上压制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此外,学生在课堂上的交流和讨论的平台和时间较少,一味地听教师讲解,这有着传统教学思维的影子。

2.3 高素质的民族声乐师资队伍有待加强。教师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教师的业务水平和科研能力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学业水平和专业能力。然而,在许多民族声乐培训和教育机构或学校中,民族声乐教师的现有素质离民族声乐发展的速度和要求仍然相差甚远。高学历、高职称、高素质的民族声乐教师匮乏,制约着我国民族声乐发展的速度。教师素质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因素。民族声乐教师的素质高低、能力大小,直接影响着声乐教育教学活动的开展和进行。由此可见,提升现有民族声乐教育师资队伍综合素质是教育主管部门开展继续教育学习的主要任务。

2.4 民族声乐资源的开发和挖掘有待加强。民族声乐是一种文化,也是一门课程,这就要求课程资源需要不断地得到开发和挖掘,以补充和完善已有民族声乐课程的不足,同时为民族声乐文化补充新鲜的血液。然而目前,广大民族声乐教育者注重的书本知识和已有民族声乐文化知识的教授,而缺乏对隐性的民族声乐课程资源的开发和挖掘。民族声乐教育的从业人员既要承担起传承民间传统声乐文化的重任,也要要对其内涵有透彻的把握,辨析其精华与糟粕, 从中提取优秀的民族精髓,使之继承和光大。

2.5过于看重美声唱法。由于历史的原因,长期以来我国民族声乐教育开始融入了西方的声乐特征。目前,我国民族声乐教育出现了过于看重美声唱腔,这对于促进我国民族声乐教育是十分不利的,因此严重限制了我国民族声乐教育的长远发展。同时,随着社会的发展,不少人开始认为,所谓的民族声乐教育就是美声音乐,这对西方美声唱法存在盲目崇拜的现象,没有正确认识到西方美声唱法的区别所在。因此,广大民族声乐教育者要注重二者相关知识的介绍和讲解,把民族声乐的唱法和美声的唱法真正区分清楚,让受教育者既要掌握二者的区别,也要把握二者之间的联系。

3、加强民族声乐教育的主要对策

3.1 加强民族声乐教育内容的民族性。民族声乐教育必须立足于民族性特点,而不能把民族唱法嫁接到西洋美声唱法之中,也不能与美声唱法比较来修正自己的民族声乐教学。二者虽有一定的借鉴,但却不能混淆。坚持民族声乐的民族性,必须弄清楚民族唱法与美声唱法的区别。民族性是民族唱法的灵魂,也是民族唱法的生命。否则,民族唱法的根本也将不复存在。

3.2 倡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模式和教学理念。学生是学习过程的主体,教师只起一个主导性的作用,可谓是“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在声乐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对课堂教学模式和形式进行升入研究,多采用探究型、讨论型和合作型的课堂模式,充分发挥广大学生的交流与合作、创新与创作的能力。这些课堂本身就极具创造性,尤其是让学生登台讲课,进行角色的转换并讲解已经学过的声乐知识或某个知识点,不仅可以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而且还有助于学生教学技能和实践能力的提高。

3.3 建立完善的科学的民族声乐教学体系和教育机制。民族声乐教育是一个系统的体系和工程,民族声乐教学应立足于科学性、民族性、艺术性与时代性的基础之上, 建立完善的具有中国特色声乐教学体系。为了发展中国民族声乐艺术事业的发展,应当把一切有利于提高我国民族声乐的歌唱方法和经验都吸收过来,不断地从我国的戏曲、曲艺、民歌乃至西洋演唱方法中吸取营养,取长补短。在各级学校的音乐教学大纲中, 适量增加民族声乐的理论和实践课时,通过多种教学方式,让学生更多地了解和学习中国的民族声乐。同时,健全完善的民族声乐教育机制。民族声乐文化需要一代一代的传承,这离不开从娃娃抓起。因此注重对儿童、青少年和成年人的相关教育,培养一批批民族声乐文化的传承者和接班人。

3.4 加强民族声乐人才的培养。民族声乐要想超过美声的表现能力, 自立于世界民族声乐艺术之林, 需要几代人甚至几十代人的不懈努力和奋斗。因此,在教育实践中,培养高素质有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的声乐艺术人才离不开广大民族声乐教师的努力。声乐艺术人才的培养要突出创新精神的培育,教育要培养学生的创造力。这对广大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事民族声乐教育的教师, 至少应具备丰富的音乐理论知识和高超的专业技能技巧,应具备较好的文化素质和个性品质,教师把自己的理论知识用实践来表达和印证的能力,还有教学设计能力、心理调控能力和科学研究与探索能力。

3.5 协调传统民族声乐、现代民族声乐、本土音乐与外来音乐的发展。首先,协调传统民族声乐与现代民族声乐的差异性,了解二者之间的区别所在。传统民族声乐与现代民族声乐的差异性主要表现在用嗓方法上。后者的发声一般比较规则和统一,而前者存在着许多不规则的发生方法。但二者又有着许多共性的特征。例如,传统唱法与美声唱法结合形成了现代唱法。现代唱法的形成又能为传统唱法提供新的经验,使传统唱法在保持原有风格的基础上有所突破;而传统唱法的进步又会为现代民族唱法提供新的特征。其次,要协调好本土音乐与外来音乐的发展关系。民族音乐既要立足于本民族,尤其是各个少数民族的文化底蕴发掘具有自己特色的声乐发展道路。而且要融合外来文化的发展要素,充分尊重和肯定各民族之间事实上存在的不同的音乐价值观念与评价标准,在竞争中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 尹萍. 论多元文化格局中的民族声乐教育[J].高教探索,2005,3.

[2] 尚国宾.多元文化视角下的民族声乐教育研究[J].大舞台,2015,5.

[3] 李抒丹.新时期文化视域下高等民族声乐教育教学的多元化――探索高等音乐院校音乐教育专业声乐教学的改革研究与实践[J].艺术研究,2015,1.

[4] 王志昕.简析多元文化视野下的中国声乐教育现状[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4,5.

[5] 李月.民族声乐教育走进高等音乐院校的重要意义[J].大众文艺,2012,9.

声乐教学法论文篇12

毋庸置疑,高师声乐与人才的培养应该适应当前的音乐改革需要,应该培养具有综合素质的人才,不光有声乐教学这一方面的能力,他们应该是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同时高师的学生还应该具备唱、讲、教、导等能力。关于声乐课程的设置直接关系到对于声乐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因此应该格外的重视,本文认为对于声乐课程的设置应该进行综合型构建,其中主要包括声乐理论、声乐演唱、声乐实践三门主要课程,另外为了培养综合素质的人才还应该让声乐与其他学科相结合,可以开设声乐与文学、声乐与伴奏、声乐与表演、声乐与历史等课程。在高师的声乐教学中,存在一个普遍的现象,就是对声乐的技能过多的传授,但是在声乐的基本理论知识上并不看重。本文认为应该加强声乐基础知识的构建,加强对学生声乐理论知识的灌输。在基础的音乐教材上,内容主要包含歌曲的演唱、歌曲的欣赏、歌曲理论等综合性的音乐知识,另外课外的音乐辅导能力也是音乐教师应该有的能力。因此,高师的声乐人才应该不仅有演唱的能力,还应该熟练的掌握声乐的歌曲理论以及声乐的发展史等理论知识。其中声乐的理论课程主要包含声乐的发展历程以及歌唱的技法。歌曲的赏析以及声乐的表演等几个部分。声乐的理论课程本应该是每个高师的学生都学习的课程,因此应该加强理论知识的教学,让每个学生熟练的掌握理论知识,在通过对于歌曲的赏析以及技法的掌握,提高声乐的欣赏能力以及思考能力。声乐的演唱课程也是在音乐的教育当中,重要的教学内容,并且一直在声乐的教学课程上备受重视,很多的学生甚至认为只要掌握了声乐的演唱技法,学习好声乐的演唱课程,就全面掌握了声乐的知识,也认为只是声乐学习的唯一途径,因此往往专注于此。但是对于如何分析以及处理个去研究的很少,甚至不去研究,这导致在歌唱的表演方面探索力度严重不够,未来的音乐教师不应该只重视音乐的演唱技巧而不重视歌曲的处理以及表演的基本能力,否则毫无表现能力,因此,高师在声乐演唱教学中应该教学包括三方面的内容,包括发声技巧、歌曲处理以及歌曲表演三个方面,高师应该除了对发声技巧进行讲解之外,还应该对歌曲的处理方法以及歌曲的表演方面进行讲解,在歌曲的表演方面,比如:歌曲演唱的形式以及演唱的音色和形体表演等重点强调,通过这种与表演相结合的方式让歌曲的演唱达到声情并茂的境界。关于声乐的实践教学是一门技巧性很强的学科,因此要学好这门课程需要大量的实践,实践与理论融为一体。高师的声乐实践课程主要包括:声乐的教学法,以及声乐的排列,其中声乐的排列主要包括自弹自唱自演等音乐作品。除了以上的三种声乐必修课程之外,为了满足整个音乐专业的需要,还应该提高声乐的理论知识培养以及技巧的培养,发展声乐的表演能力,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开设声乐的选修课程,培养学生的艺术修养。

声乐教学法论文篇13

高师声乐教学;学生;综合能力

我国高师声乐改革已经进行了多年,在课程设置、教学方法、教学材料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要满足21世纪发展的需要,只有这些方面是不够的。声乐教育还是沿袭了音乐学院的教学模式,几十年来,努力战斗成为专业机构,丢失了最初的教学目的。高师声乐教学和专业院校声乐教学没有本质的区别,只是他们有不同的出发点和归宿点。教学内容与学生的专业方向培养也不同,音乐学院培训的是演员,而师范学院培养的是中小学音乐教师,一个是走上舞台,一个是走上讲台。高师声乐教学的目标是培养合格的教师,有声乐教学的能力,具体而言,可以培训声乐学科理论知识;把握好声乐教学方法;能完成课堂唱歌、欣赏、弹唱等内容的教学任务;能应用科学的发声方法来演唱和示范;能自弹自唱;能辅导声乐节目,如独唱、重唱、对唱、表演唱、大合唱等;能指挥多声部合唱;能组织声乐作品欣赏;能组织每周一歌活动以及兴趣小组活动;能组织歌咏比赛及歌手赛等。这是合格师资的必备条件。所以,成为一位声乐教师比成为一名演员更为困难,这都需要高师教师在声乐教学中为学生明确培养方向、传承并改进传统教学模式,实现高师声乐教育与中小学教学结合目标的做法。目前,高师音乐教育还没有完全走出长期模仿专业音乐院校的办学体制,重专业、轻理论、重技巧、轻基础,缺乏教师职业生涯的观念,忽视学生教学师范能力的培养,导致很多毕业生缺乏实际教学能力,无法适应音乐教育的现状。为了让学生成为一名合格的教师人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是非常重要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培养学生的综合文化素质

声乐无论是唱还是教都是技能与素质并存的。声乐的综合素质是指声乐学科内的全面素质,在过去比较长的时间里,对艺术生源的选择、教学、教程、培养目标、人才价值都会有意无意地造成技艺与文化的对立,特别是近年来,由于师资队伍的变化和扩招等因素的作用,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的许多学生入学起点低,文化、专业素质相对要受到一些影响。这些学生毕业时的音乐专业能力、音乐教学能力很难达到应有的要求。因而,有相当一部分学生虽有一技之长,但缺乏音乐的整体素质。音乐反映了生活,我们需要一定的素质去表演,正是这种独特的,这使得音乐可以修身养性、提升人格魅力。因此,高师音乐专业教师和学生不应仅仅被视为声乐技巧课或表演课,而应被看作是文化知识和艺术课程的学习。在教育观念上,应掌握一定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使培养出来的学生符合音乐老师的条件。声乐教学必须找到自己的立足点,目标是基于职业技能教育作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基础。为高师声乐教育必须找到自己的立足点,专业技能教育目标体系是以全方位素质教育为依托的。高师的声乐教师在教学中的歌唱对学生素质的影响是全方位和多侧面的,因此教师需要有广博的知识和较全面的文化修养,这样才能把声乐作为音乐人门的手段更好地释放出来。有相当一部分音乐教师在教学上具有“重技轻艺”的倾向,这种现象的产生不是偶然的,目前许多学校常用技巧去评价声乐教师,而忽视了对他们综合素质的要求,致使高师声乐教师把自己的一技之长盲目传授给学生,片面强调抓单项技术的训练,一味追求训练成果、追求专业上的“精、尖、高”,完全忽略了对学生整体综合能力的培养。把声乐等同于技能教育,实际上是步入了高师声乐教育的误区。作为学生来讲,其演唱水平与自身的艺术修养是分不开的,由于传统教育模式的束缚,他们自身的发展受到限制,比如他们在演唱作品时,精力大多用在了声音技巧上面,而忽略了声乐作为一门艺术的整体存在。由于自身素质得不到提高,那么在作品的理解和分析上,以及歌曲的表现力上就很欠缺、造成了学生声乐学习非常浅薄,无法深入理解作品内涵、演唱的作品不尽人意。这样,仅凭良好的声音条件,而缺乏一定的文化素质修养,以后想成为一名合格的音乐教师是很困难的。要想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培养合格的基础性音乐人才,我们应该从各个方面创造条件,实现高师音乐教师队伍从传统技能与技巧型向实践与艺术双类型转变:鉴于高师吉乐教育的条件局限,仅以小课、中课完成全部声乐学科素质教育的任务是不现实的,因此可通过开设《声乐共修课》完成共性教育,形成大、中、小课相结合、小课侧重专业素质,中课则侧重教学素质、大课强调综合素质。理顺和完善声乐教育学科的系统知识结构。除此之外,还要增加普通文化类型课程和音乐课程的比重,以求全面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和综合素养,达到音乐教师必须具备的声乐综合素质基本要求。

二、培养学生基础声乐理论课的教学内容

主要是系统地讲授声乐基础理论知识,包括歌唱发生器官,歌唱的姿态、呼吸、发声、共鸣等问题。喉头位置与打开喉咙,人声分类声部及其特征,歌唱语言及咬字吐字,音乐术语表情记号、整体歌唱的训练等。目前在高师声乐教学中,声乐理论课是个空白,一般教师只在声乐个别课中,在指导性用语、作品艺术处理上涉及到一些理论方面的知识,但很有局限性。有的教师通过口传心授,教学生掌握一些发声训练,但学生不知其所以然,歌唱时带有很大的盲目性,直接影响教学和学生能力的发展。声乐艺术,作为诸多艺术表现形式中的一种,经过了漫长的历史长河的沉淀和积累,在它发展历史过程中,凝聚了许许多多声乐家和声乐教育家的智慧、学识和经验,而逐步形成了一整套科学理论体系、科学歌唱和训练方法。所谓科学方法,就是指这种歌唱方法建立在广泛的知识体系的基础上,具有科学理论根据。要想解决畜乐技能等诸如此类的问题,有必要系统地、全面地阐述声乐技巧,通过理论认识指导实践,少走弯路。在某些情况下,由于缺乏正确的理论指导,往往使学生具有很大的主观性和片面性的。通过基本理论的学习,学生不仅会对唱歌发声器官有全面的了解,同时也对合作单位的需求作出准确的判断与分析,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找出歌唱到底是怎样一个过程。声乐理论课要分阶段和实践穿行,教师要严格遵循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理论知识与技能相结合的原则,不要盲目地讲理论不注重方法;或只重方法不讲理论。学校可以通过开设声乐理论大课的形式,分年级、分阶段、分程序进行,使学生对声乐基础理论知识、歌唱发声训练、声音的分类等一系列声乐理论知识做一个比较系统的学习。高师声乐教学有其特殊性,培养的学生大多从事教学工作,他们与声乐表演专业的学生有很大不同,师范的声乐学生不仅是解决“怎么唱”的问题。对师范生来说,全面、系统、扎实地掌握理论知识尤为重要,知识和理论的学习是他们声乐学习的重点内容,要为他们将来从事教学工作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所以作为即将走上讲台的教师不仅要有演唱能力,而且还要有广泛的、扎实的理论知识作后盾,这就要求高师声乐教学必须建立在广泛的理论讲授基础上。

三、培养学生的教学能力。

1987年5月,国家教委在天津召开了高等师范院校本科生专业目录审定会,会上重新审定了音乐教育专业,并更为明确地规定了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的要求,即具备表现和音乐鉴赏能力,了解国内外音乐教育发展动向,有初步的科研和创作能力;掌握科学的理论和教学方法,加强教师基本素质和基本能力的训练、能胜任中等学校音乐教学工作、并能组织课外音乐活动。这里十分强调要对学生进行教师索质的培养和基本能力的训练、在此后国家教委颁布的一系列文件中仍然强调这一点。但在目前声乐教育的现状,仍然没有明确的培养目标、教学内容、教学体系、教学发法等,严重的与普通中小学脱节,使得刚毕业的学生无法顺利的转换为教师的角色,学生会感到无从下手。因此声乐老师必须在思想上明确教师音乐教育是培养能唱、玩、有丰富理论知识和一定的教学方法的人。在小学和中学都会开展课外活动的能力,一个歌唱能力,二声乐教学能力,对于一个声乐老师,两者缺一不可。歌唱能力充分体现在课堂范唱,教学能力包括课堂教学能力、课外活动指导能力、合唱团的培训、组织文化活动能力、技能等。应设立课后集体实践,学生掌握歌唱理论和方法,有一定的审美能力和感知,可以是集体的声乐和合唱训练,从而培养学生的集体意识,提高艺术感染力,学生也可以听各种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学生的声乐课,将会学到很多不同的教学方法和个性化的技能。此外,学生在学校也经常参加学校的活动,社区利用假期积极参加教学实践和艺术实践,一边学习、一边教、边实践、边不断提高演唱。

四、结论

最能体现高师声乐教育特点的是学生将来的从教能力,高师学生除了掌握专业知识、技能、技巧之外,还应把所学的专业知识、技能、技巧通过教学成功地体现出来,这才是高师音乐院校区别于专业音乐院校的根本之所在。要想使高师声乐教育能够真正适用于21世纪社会和教育发展的需要.就要明确高师教育的方向,切实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以及声乐理论知识的培养,从而大大提高学生的教学能力、为以后做一名合格的音乐教师奠定一个良好的基础。

作者:裴欣桐 单位:白城师范学院音乐学院

[参考文献]

[1]中国音乐教育杂志社.第一、二届音乐教育获奖论文精选[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0(09).

[2]余笃刚.声乐教育学[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9(05).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