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乐教学论文实用13篇

声乐教学论文
声乐教学论文篇1

2、丰富教学的形式和方法

声乐教学的形式和方法会对声乐教学的授课质量产生直接的影响,通常情况下,声乐教学的形式是一对三、一对四的来进行授课,这种教学方式虽然能够提高声乐教学的针对性,但是这种单一的学习方法很容易就会让学生厌倦,教学的方法过于死板,长时间下来就会对声乐的学习丧失兴趣。所以,声乐教师要在授课的过程中积极寻找一些新颖的元素来增强声乐课堂中的活力。例如可以经常性的开展公开示范课、舞台实践分析课等,也可以开展一些由多位教师对一名学生的声乐教学会诊,提高学生的声乐能力,这些不同形式的活动能够激发学生对学习声乐的兴趣,更新学生的观念,拓展学生的思路,有效的消除厌学的情况。另外,对于任何一种形式的授课方式,声乐教师都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对每个环节都要完善的设计,尽最大的可能激发学生对声乐的兴趣,有效的提高声乐教学的质量。

3、声乐教师要提高教学的能力

3.1具备歌唱能力

声乐教师要具备良好的歌唱能力,声乐课堂才能更加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好的示范演唱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还能使课堂变得生动,学生通过教师的演唱能有效的学习声乐,体会声乐作品中所蕴含的感情,能够更加深入的把握好声乐作品。一旦缺失了示范演唱,这对学生掌握声乐是非常不利的。

3.2具备良好的听觉

声乐是一门靠听觉进行的艺术,声乐教学中的很多问题必须通过听觉来感受、体会,这就要求教师要具备良好的听觉,才能凭借良好的听觉去正确的判断学生的演唱是否到位,咬字是否准确,这些都需要教师靠敏锐的听觉来判断,然后进行正确的调整。

3.3具备较高的文化素养和专业知识

声乐教师要广泛的学习语文、美学、音乐理论等方面的知识,最大程度的提升自身的文学素养,充分了解艺术学科的艺术特点,另外还要懂得心理学、教学等理论知识,只有具备较高的文化素养和专业知识的教师才能称得上是合格的教师。

3.4掌握正确的歌唱方法

声乐教师只有真正掌握了正确的演唱方法,才能有效的指导学生进行声乐的学习,教师要自觉的通过多种渠道去学习歌唱理念,提高自身的歌唱水平,掌握多种风格的歌唱作品,才能让学生学会正确的歌唱方法。

声乐教学论文篇2

(二)真实情景这是指让学生通过在舞台或模拟舞台上进行真实的现场演唱实践,以获得真实的现场感受和实际的情感体验。声乐是一门实践学科,舞台艺术实践是声乐教学的最终目的。因此,在教学中适时地给学生设置出真实的舞台情景,就能让学生进行现场的演唱和表演,这应是声乐教学的一个重要过程。每一学期的期末考试、参加各类音乐会演出与社会艺术实践等形式,都是很好的艺术表演舞台。真实的舞台情景教学在声乐教育中的应用,不仅能够培养学生良好的舞台表现意识和表演能力,还能对提高学生的综合审美能力和艺术感受能力都有重要意义。实践中,通过对以上两种情景教学方式的合理安排和运用,往往就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一般说来,只要教学中设置得当,二者总能相得益彰。比如,可以先让学生在虚拟情景中寻找音乐的感觉和情感的体验,然后在真实的情景中引导学生把虚拟情景现实化,再一步步强化其对歌曲的正确感受,使其在“虚”与“实”不断互换的情景体验中,逐渐提高自己的演唱能力、声乐技巧和舞台表现能力,从而为实现完美的声乐表演这个最终目的打下扎实的基础。总之,真实情景和虚拟情景这两种类型的情景教学方式,是声乐情境教学最重要的两种方式,在声乐教学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声乐情景教学的主要过程

声乐学习主要由两个部分组成:歌唱技能的训练和歌曲演唱的训练。在声乐技能的训练中,要通过有规律、有步骤的发声练习,来调节学生各个歌唱器官的协作运动,并逐步提高学生歌唱发声的生理机能。同时,还要通过正确的指导和不断的练习,使学生养成良好的歌唱状态、掌握正确的发声方法和娴熟的歌唱技巧,以达到最能够声情并茂地演唱的目的。良好的发声方法和强大的艺术表现力是一切声乐教学的终极目标,其中情景教学在教学中的实施过程尤其重要。一般来讲,情景教学的过程分为以下几个步骤:

(一)创设情景在声乐教学中,我们主要是根据教学内容来设计场景。每部声乐作品,都有自己特定的创作背景、旋律特点和思想内容,这些核心要素已经大致规定或概括了对其进行艺术再现时的基本情境,这就对教学设计课堂情景提供了线索和创造的空间。教学中,教师主要是通过形象生动的语言描绘去创设“情境”,同时也可以借助环境、视频,甚至陈设某种道具来创设相关的场景。比如,我们可以把歌剧中的唱段创设成剧情中的场景,让学生“身临其境”地去对剧中人物进行切身地体验,并理解声乐作品的内容,再将自己的情感融入到角色中去更好地进行艺术表现。

(二)情景导入声乐艺术离不开情感,发于声、及于情。情景导入,可以从歌唱的情感入手,去激发学生想象力、创造性和美好的情绪。首先,教师要根据歌曲的内容,尽力向学生描绘出其中潜在的形象或意境,使学生产生丰富的联想,激发出与歌曲一致的情感,并将这种细致的感受和体验与自己已有的生活经历和生命体验相结合,再融入到演唱中去,这就能较好地、创造性地表达出歌曲的情绪来。另外,教师在教学中还要设法通过必要的情景描述去引导学生从歌词、律旋、调式等音乐理论方面去分析、体会歌曲所要表达的情感,从而进入到歌曲特定的情景中去。例如,歌曲《草原夜色美》,就可根据歌词的描述来创设一幅草原夜晚的美景:悠扬的琴声、轻拂的晚风、香甜的美酒、美丽的蒙古包,以引起学生产生无限的遐想,从而在自己的心里构建起与歌唱情景近似的“内心虚拟情境”,仿佛真的身临其境地来到了那个美丽的草原之夜。音乐作品是作曲家情感的体现,让学生了解作品的创作背景,熟知歌曲的内容、音乐风格、艺术特征,由此进入到一个符合音乐的意境,激发起他们的学习兴趣,从而正确理解该作品。情景导入,还可以利用多媒体现代化教学,让学生欣赏动感的画面、聆听美妙的歌声,从而去观察、想象画面中所描述的内容和情感,让他们似乎来到了当时的时代背景当中,并把自己放进了音乐作品当中去,这样就能用歌声正确地表达出音乐作品的情感来。

(三)情景体验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了解歌曲的内容、创作背景和音乐风格,来理解歌曲所要表现的时代性、民族性和艺术性特征,进而确定歌曲的表现方式和情感基调,再进一步从总体上把握作品的艺术风格,这样就能彻底进入到情景体验的环节中去。这一过程,体现了学生的演唱技能、音乐想象、情感表达。演唱一首歌,感情是否投入,靠的不是音色的纯美,而是发自内心的表达。每一部声乐作品,都是创作者情感的表达,也是具体的情境描绘,这就为演唱者提供了情景体验的基础。这时,演唱者就可“以境入画、以画寓情”,将作品中的每一个音符表达出来,从认知情感到理解情感,最后表达出自己的情感。例如,在演唱歌剧《伤逝》中《不幸的人生》这首歌曲时,就要把自己当成歌曲中的主角,仿佛自己身处歌曲所渲染的那个时代的情境、意境之中,只有这样去演唱,才能达到情感共鸣的境界。同时,情景体验还离不开声乐演唱技巧的表现。由于每部声乐作品所要表达的情感内涵不同,对演唱者的情感体验就会有所差异,无论是演唱形式、音乐风格、表情方式以及肢体语言上都会有所不同,所表现出来的艺术效果自然也会不同。不同的情感表达,需要运用不同的声音来表现,这样才能体现出不同的艺术风格。例如,在演唱无伴奏合唱《半个月亮爬上来》时,我们就需从发声的要求上让演唱者进入到情景中去,把声音控制在轻柔的半声上去演唱,让其感到似乎来到了一个静静的夜晚,这儿有着美丽的月色和纯洁美好的爱情。再如,在演唱《保卫黄河》时,则要求声音要唱得饱满坚定、声音洪亮,让演唱者仿佛感到自己就是英勇杀敌的抗日将士。作这样的情景体验,就能让学生的情感得以真实体验,并准确地表达出歌曲的情感,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艺术修养和声乐审美能力。

(四)情景再现情景再现,主要是指舞台艺术实践,是情景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在这一环节中,不仅能巩固学生的情景体验,让学生的歌唱技能、音乐想象、音乐情感、艺术表现等方面得以体现,而且还包括了情境教学的各环节在教学中的具体实施。反之,学生的舞台实践效果又检验了声乐教学的效果,并从中总结声乐教学的经验,也提高了教学质量。

三、声乐情景教学的策略

(一)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在教学中,教师与学生建立起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十分重要的。因此,教师应该具备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很好地和学生沟通。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学思想、教学水平和艺术水准,都将直接影响到学生演唱的自信心。另外,教学双方在人格上应提倡平等、和谐与相互尊重,这样才能有利于形成教学相长的教学氛围和互动性的良好师生关系。所有这些,都将对情景教学的顺利实施十分有帮助。

(二)教材适用,课堂活跃对于声乐教材选曲,应注意内容的多元化,做到中外作品兼顾。在教学中,教师要深度钻研、分析教材,因材施教,要让学生可以身临其境地去感受音乐的文化氛围,并利用这些因素的融合建立起与所教内容相关的情境。同时,还要让学生走进“情景”,营造宽松、愉快的课堂氛围尤其重要,教师利用情感创设出教学的意境,就能在很大程度上激发起学生的情感想象,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愉悦性。

(三)创设多元化情景教学声乐艺术发展至今,已呈现出多元化的特征。在声乐实践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训练好学生的声乐技巧,还要重视歌曲所表达的情感,并针对不同特点的学生,利用多种情景教学相结合的方式,去创造出不同的情感表达。

(四)声乐审美在声乐教学中,教师应要求学生带入感情去演唱歌曲,做到“以声传情、以声动情”的效果。这个过程,本身就是声乐审美的过程,学生的审美能力也将在其中得到培养。声乐美的核心就是“情”,以情动人、以情育人,再以“情”为纽带,把美的声音与真挚的感情很好地结合起来,从而达到审美的效果。无疑,这也是艺术教育的最终目标。

声乐教学论文篇3

目前我国中等艺术学校声乐教学课沿用“一对一”的小课教学模式,教师对每位声乐专业的学生一周安排两节小课。这种教学模式的优点是针对性强、因材施教,但是也有弊端,如费时费力、学生之间缺乏探讨、束缚学生的视野等。时代在发展,我们面对的授课对象与过去不同,如果仍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势必制约中等艺术学校声乐教学的发展。因此,笔者认为我们应根据授课对象的年龄、学习程度等实际情况,对现有的教学模式进行必要的、适当的调整和改革。

1.对刚入学的一年级学生应采取“一对二”的教学模式。

如今,中等艺术学校声乐专业学生的入学年龄为14~16岁,比以往学生的入学年龄小很多。学生正处于变声期,如果一节课之内对他们进行连续的声乐训练,他们的嗓子容易疲劳、沙哑,影响其发声器官的健康发育。因此,我们对他们应采取“一对二”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在训练当中不仅使学生的发声器官得到休息,而且能使两位学生互相观摩,有利于他们对技巧的掌握。

2.对二年级的学生要采取“一对一”的教学模式。

通过前一年的学习,二年级学生掌握了一些声乐技术技巧,有了较好的基本功,发声器官的承受能力也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提升。我们对他们应该采取“一对一”的教学模式,加大声乐训练力度,适当地拓展音域,为三年级的高考冲刺打好基础。

3.对三年级的学生应采取“一周三节课”的教学模式。

对三年级的学生来说,绝大多数要参加艺术类高考,他们的学习任务非常重,需要加强专业和文化课的学习。因此,对他们的声乐课应从“一周两节课”增加到“一周三节课”,使他们的声乐水平得到提升,在激烈的竞争中能够脱颖而出。

4.对演唱方面有问题的学生老师们要采取共同“会诊”的教学模式。

在教学当中,教师会遇到演唱方面具有不良习惯的、有问题的学生,这类学生教起来非常困难。一个人的能力是有限的。像我国著名声乐教育家沈湘教授那样辅导男女各声部的学生,而且还能够让他们在国内外声乐大赛上屡次获奖的人,在声乐界是罕见的。教学当中,有些教师善于解决男生提喉头的问题,有些则善于解决女生真假声不合的问题。因此,当声乐教师遇到难教的学生时,声乐教研室的老师们就会及时“会诊”,各显其能,彼此交换意见,指出解决问题的途径及方法,使学生受益匪浅。

三、声乐教材的改革

教材是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是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但当前我国中等艺术学校还没有统一规范的声乐教材。我们使用的教材基本照搬高等师范院校或高等音乐学院的声乐教材。由于中等艺术学校与高等音乐学府在声乐技能技巧要求、培养目标等多方面有着很大差别,二者在教学内容上有所不同。“声乐教学内容决定于不同教育层次的培养目标。”声乐教学内容的选择是有针对性的。然而在教材的选择上,有些教师喜欢按照自己的意愿为学生布置练声曲或声乐作品,随意性很大,缺乏明确统一标准和依据;有些声乐教师甚至列出一张声乐作品名单给每位学生一份,根本没有考虑学生的具体情况,缺乏针对性;有些教师布置声乐作品时范围狭窄,局限在旧作品上,不主动积极地布置新作品,曲目缺乏横向突破,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由此可见,没有统一规范的声乐教材就会影响声乐课的实际运用和操作,进而影响教学质量。教育部门应组织教学经验丰富的声乐教师编撰一套适合中等艺术学校的声乐专业教材。在教材内容的选择上可以参考高等音乐学府教材,对它进行提炼、简化并在内容上进行适当的增补。教材要明确体现出中等艺术学校声乐专业学生的培养目标,要强调教材的针对性、通俗性和趣味性,使学生能够“寓学于乐”、易于理解和接受,为学生在专业学习道路上的良好发展奠定基础。教师在教材的选择上应考虑到以下方面的问题:

1.教材必须有针对性。

在教学当中,有些教师不论是男生还是女生都用同一个练声曲;不论舌根紧的还是提喉结的都用i母音练声;无论一年级学生还是二年级学生都用同一个声乐作品进行训练,缺乏针对性,严重影响学生的进步。每个学生的具体情况不一样,学习程度也不一样,因此,教师选择教材内容时必须有针对性,要考虑到学生的训练程度、存在的问题以及哪些练习适合,避免盲目性。如对提喉结演唱的学生多用下行的u母音练习;舌根紧的学生多唱a母音的跳音练习;初学者唱《月之故乡》《大海啊!故乡》《花非花》等简短易唱的作品;具备一定演唱能力的学生唱《长城永在我心上》《妮娜》《草原之夜》等难度稍大的作品。针对性的原则就是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教师只有有针对性地选择教材,才能使每位学生扬长补短,收到教学效果。

2.教材内容要丰富多彩。

在教学当中,我们基本上一直沿用那些旧作品,学生很少接触新作品。当然有些旧作品是经典曲目、经典教材,诸如《红豆词》《叫我如何不想他》《我的太阳》《祖国慈祥的母亲》等。然而艺术本身是发展的,人们的审美标准也是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发展的,新时代涌现出了一批被声乐专业学生和广大群众喜爱的具有艺术性、思想性的新作品,如《往日时光》《跟你走》《呼伦贝尔大草原》等。这些作品不仅在声乐技巧运用方面有较大的发展和提高,作品风格上也多样化,深受学生们的喜欢,易于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因此,教师在教材内容的选择上不仅要选择旧的经典作品还要敢于开发新作品。把这些新作品充实到教材内容中不仅起到丰富教材内容的作用,还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

声乐教学论文篇4

(二)声乐教学中技能的培养胜于知识的传授

中学声乐教学虽然包含理论的学习,但更多的是技能的训练。歌曲分析等属于知识的传授,但声乐教学主要是技能的训练和培养,要在反复的练习过程中才能掌握大的努力,所谓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例如:在学习《祖国颂》这首歌曲,除了借用多媒体的教学工具为课堂营造祖国繁荣壮丽景色的音乐气氛外,在练习歌曲的过程中,重难点之处通过教师多次的示范,让学生练习、模仿等,解决唱这首歌的难点问题。通过反复地技能训练,在课堂教学中就能做到学生与教师实质性的知识互动,这是声乐课堂教学不可缺少的一个内容。

(三)声乐教学要因材施教

中学生的声乐理论知识,演唱技巧,先天条件各不相同,教师面对一个班级上大课这样的效果肯定不好。但是由于条件所限,为获得理想的教学效果,教师应该分析研究每个学生的状况,在上大课的同时也尽量能实行一对一的指导,做到因材施教。“亲其师,信其道”,例如有个喜欢音乐的男生在上唱歌课时,低着头坐在课堂的最后面,他的音色很好,但是由于心理压力,有点怕上唱歌课。我为了打消他的压力,将他调整到离我最近的钢琴旁,给他送去鼓励的眼神,在课堂抽查意让他来演唱,全班给予他热烈的掌声,逐渐地,他由胆怯变为喜欢唱歌。对五音不全,没有勇气张口的的学生,教师也不要去斥责学生,而应该用平等的态度去对待他们,让他们调整心态,战胜自己。每个人的学习都是有个过程的,只有不断努力才能获得完美的歌唱。

(四)声乐教学的实践性强

声乐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学生理论学得再好,如果不能很好的演绎出来,也是失败的。学生应该经常在老师的指导下练习唱法唱腔,包括呼吸、发声、吐字等等。比如教学生处理呼吸的问题,目前的呼吸方法大体有三种,即胸式呼吸、胸腹式、腹式呼吸。我让学生采用的是腹式呼吸,因为它吸气深,且没有杂音,动作小而灵活,可以缓解胸部僵硬、喉咙紧的问题,我让学生体会闻一朵花那样的感觉吸气,注意保持,感觉腰部有膨胀的感觉,也可以找像生活中感叹的“啊”或“唉”感觉。在实践中结合理论提高声乐水平是正确的选择。反复的实践演练才可以达到理想的目标,“熟能生巧”说的就是多练的功效。

二、中学声乐教学的对策

(一)学校要重视声乐教学

首先学校要重视声乐课程,不要把她当作一门所谓的副课应付了事。要规划合适的声乐教学场所,设施设备配备到位。安排充足的课时,配备合格的师资,对声乐教师的艺术修养、业务水平有严格的考核标准。作为音乐艺术教育施教者的音乐教师,除了应具有健康的生理、心理素质教师应具备的一般修养外,必须具备较高的音乐专业修养。音乐教师的基础素质(思想品德、心理素质、身体素质、人文素质),音乐教师的专业素质(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专业水平),音乐教师的职业素质(职业信念、职业道德、教育理论、教学能力),这些都是音乐教学中应包含的内容。另外,一个合格的中学音乐教师,他应该具有完善的人格形象、语言形象、专业形象、身体形象和社会形象,这样才算是真正意义上的高素质教育。

(二)完善声乐教学方法

教师要了解学生特点,进行针对性教学。声乐教学必须打好基础,姿态、发声、气息掌握、表情、呼吸、咬字吐字等技巧贯穿整个教学过程。教师要能针对性的点评,指出问题,提出解决方法和建议。正确引导培养学生的声乐理念健康、向上的方向发展,避免粗俗不健康的作品对学生的心理影响,宣传健康、互助朝气和感人的作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在教学中集体授课和个别授课有机结合,做到因材施教。采用启发式教学、案例教学等教学方法,在选择曲目上注意点基础训练循序渐进,注重学生情感的表达,音乐审美能力的提高,培养学生的美感意识。

声乐教学论文篇5

2.声乐心理学的研究内容

首先,在声乐艺术中,演唱的一般心理。主要包括在声乐艺术活动中,演唱者的知觉、感觉、思维记忆、表象、情感、意志特点。例如在演唱中,声乐艺术活动中歌唱者思维的准确性灵活性和等特点以及表演者的音乐形象知觉、生理活动知觉觉、歌唱表象的特点等。其次,在声乐艺术中,演唱者的个性心理特征。长期从事声乐艺术能发展和改变演唱者的气质特点,并促进其个性心理特征的形成和发展,例如培养其坚强的意志和勇敢的性格以及提高能力等方面。人的气质类型大致分为多血质、粘液质、胆汁质和抑郁质,而大多数优秀的演唱者很少属于抑郁质。优秀的演唱者应该具有反应灵敏、情绪稳定以及声音可塑性强等优秀的品质。

二、声乐心理学理论在声乐教育教学中的运用的必要性

声乐教育是音乐教育的众多方向之一,其学生之广、教师之多以及其影响之大是其它音乐教育方向所无可比拟的。与器乐而言,声乐的乐器相当于在身体里面,是每个人身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心理因素的引导对于演唱者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学生的心理状态直接影响着他们的发声器官进行配合和协调,进而影响着他们演唱技能的学习。将音乐心理学运用于声乐教学中,实际就是在声乐教学的过程中,发挥心理健康教育的功能,从而促进学生身心素质的发展以及提高其声乐技能。只有重视学生歌唱心理的调节,遵循心理学的规律,有目标地在教学中进行引导,才能提高学生的演唱信心,增强其意志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提高声乐教学效果。

声乐教学论文篇6

(一)针对学生的不同特点,探索出一条符合高师音乐专业特点的教学方法

广东外语艺术职业学院音乐系声乐教研室的老师经过长期的努力,探索出了一条符合高师音乐教学特点的声乐教学道路,摸索出符合高师音乐专业特点的教学方法。如针对学生的程度和嗓音特点的不同,课时分配和授课形式也有所不同,采用分级教学的手段来制定具体的教学目标,从而达到“上不封顶,下要保底”(通过声乐四级考试的要求)的量化标准的教学改革目的,促使每一位学生完成学分。教学当中采取集体课、小组课、个别课相结合的授课方式,把声乐技能训练、演唱、作品讲解、分析研究、理论知识、教学方法融为一体,达到了课程的整合。然而,在教学过程中仍然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其突出表现在教材不够规范、进度不够明确、考核不够严格等方面。这些问题存在,涉及传统教学模式本身,一定程度上束缚了声乐教学质量的提高,对教学有着不容忽视的消极影响。随着教学规范化要求日益广泛地得到重视,教学的量化管理和教材的系统、规范已成为不容忽视的问题,这要求每位教师在执行教学的过程中,既要把教学大纲、教材、教学进度表、教案、授课内容保持一致,又要求老师们在教学思想上、教学方法上、教材选用上、考试形式上施行行之有效的改革,从而达到人才培养的目标。

声乐教学要遵循其教学规律、教学目的、教学方法,根据学生的知识结构、年龄等因素,突破“声乐教学有法而无定法”的模式。声乐教师要设计以学生为主体的声乐教学大纲、声乐教学计划,教师要选择接近学生性格的曲目,能使其很快地进入“角色”,从发声练习中有意地从情绪上引导学生,从歌唱站姿、呼吸、打开喉咙、共鸣、咬字、吐字、声情并茂等方面对学生进行引导,培养学生良好的歌唱意识、创造能力和舞台表现能力,创造性地发挥他们的想象力与歌唱技巧,增强对作品的想象、理解能力,使技巧与情感和谐地融合在一起,表达真实自然的歌唱情感。这样,通过挖掘培养学生的歌唱情感,为学生提供富有创意的课堂设计和生动丰富的教学内容,不断更新教学理念,推出如“启发式”“生成式”“互动式”等多种教学模式,遵循教学相长的原则,提高了学生的音乐文化素养,使每位学生都能有所获、有所得。

(二)根据学生的不同水平,探索出一条符合高师音乐专业特点的考核方式

声乐分级教学不以年级划分教学进度,声乐考核不以年级区分专业水平,而以学习程度划分等级,体现循序渐进教学要求的规定曲目的程度分级教学、分级考核。该教学模式按学生的程度和声音条件,划分为女高音、男高音、女中音、男中(低)音,民族女高音及民族男高音六大声部八个级别,每个级别、各个声部均按4首中国作品、4首外国作品的标准来制定曲目,力求教学作品在声乐教学中具有代表性和典范性。这是制定分级教学规定曲目的基本原则。作品的遴选,着重注意选择高师音乐专业声乐教学经常采用的优秀中外传统民歌、艺术歌曲及歌剧选曲。这些作品经历长期教学实践的验证,表现了鲜明的专业特征和突出的教学价值,较充分地显示出艺术性与技术性的统一,是进行声乐技巧训练,提高歌唱能力的典型教材。考核方式可针对声乐理论、声乐训练和演唱等内容进行评价。要评价对声乐理论知识掌握程度,可采用观察、谈话、讨论、问卷法、小论文习作展示等方法,以终结性评价为主,形成性评价为辅。对声乐训练和演唱的评价,可采取观察法、论文式测试、调查问卷法、等级量表法、会谈讨论法、声乐艺术成长档案袋的运用等。在考试中采取集体评分与主课老师评分相结合,独唱与重唱、小合唱相结合,他人伴奏和自弹自唱相结合,课外艺术表演和实习相结合等多元化考核方式。教学中结合典范作品的学习,融系统的声乐理论于严格的声乐技能训练之中,最终通过作品演唱,表现出学生对歌唱技能的娴熟运用程度。明确划分声乐作品的程度,实行科学合理的声乐分级教学。当然,按不同程度分级教学的办法,主要为了方便高师音乐专业声乐教学系统规范地选择教材,科学合理地把握进度。同时,通过学习情况和教学质量的分级考核检测,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教师的教学责任感,引导声乐教学的激励和制约机制,促进声乐教学质量的提高,因而能够作为声乐教学改革的有效途径。

(三)反复实践和组织,精心编写高师声乐教材

高师声乐课是音乐专业学生必修的专业基础课,通过声乐教学,要求学生掌握一定的声乐基础理论知识和技能技巧、具备一定的范唱能力,能够较准确地理解和演唱不同类型的声乐作品,胜任中小学音乐课的教学任务和声乐辅导工作。声乐教学是一门授课艺术很强的专业教学,既要求把学生训练成声音优美、可以灵活调节、自如控制的“乐本论文由整理提供

器”,又要培养他们成为具有较高的文学艺术修养、敏锐的音乐感受能力、准确的艺术处理表现的“演奏者”。声乐教学集理论性和实践性为一体,熔理性讲解、技能训练、情感表现和艺术创造于一炉,因而形成了独特的因材施教的授课方式。正是基于承认客观上个体嗓音条件、心智状况、音乐感受和接受能力上的差异,承认学生入学时专业程度的差异,承认同一年级存在着授课要求和教学进度的差异,所以因材施教成为声乐教学的突出特征。分级教学改革了传统的声乐曲目汇编的形式,制定了按程度明确分级的规定曲目,并以此作为声乐教学的选材依据。规定曲目的制定是对二十多年来学院音乐教育专业(广东省示范专业)教学的不断认识、不断提高的结果,体现了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水平的全新思维,有利于声乐教材的系统化和规范化建设,从而为形成规范化的声乐教材奠定了基础,这对于声乐教学的学科建设无疑具有长远的影响。

在音乐艺术领域,声乐作品以其“短、平、快”的优势,紧扣时代的脉搏,迅速直接地反映各个历史时期的社会现实、精神风貌、大众心态和民俗伦理。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声乐创作的发展,声乐分级教学规定曲目也将不断更新,日臻完善。

三、加强声乐教学改革,促进声乐教材建设

一直以来,在高师院校中,培养人才是根本任务,教学工作是中心,教学改革是各项改革的核心,提高质量是教学管理工作永恒的主题。狠抓学生的专业基本功,以人为本,一切为了学生,已成为高师院校的办学理念。声乐教学改革与教材建设两者应紧密结合起来,教学才能落实在教材上,教材才能有针对性。

(一)改革传统的声乐教学方法

声乐是一门复杂的艺术。在教学中应建立“教学——研究——演唱——进修”四位一体的教学模式,避免教材功能与培养目标的脱节,打破教学观念与教材选择的局限性,协调好学生水平与教材内容,平衡教学时限与教材的使用,改变考核与教材使用的单一性。

(二)按照师范性的要求去培养

要培养高素质的中小学音乐教师,必须加强学生的专业理论知识和相关学科知识方面的教学,学会科学地“教”,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在基础训练过程中,要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声乐理念,形成正确的、良好的歌唱习惯,培养学生良好的音乐感受力,始终把情感的表达放在首位。高师声乐教学首先要增强师范性,按“师范”的培养目标去培养。把握知识结构的合理性,循序渐进,注重教学技能、教学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努力贴近学校音乐教育教学工作实际。必须体现教学内容与师范音乐教育人才培养规格、培养目标相适应的原则,提高中国传统声乐作品学习的质量,使之系统化。

(三)教材要选择合适的曲目

选择曲目要适合学生声种的声乐作品,也适合学生学习的程度,要符合大纲的要求,针对学生的条件和问题,不选择高难度的声乐作品;要掌握一定的方法和手段,要基于学生的实际水平选择曲目,从着重于声乐技术的基础训练到考虑一些音域比较宽、曲式结构较复杂的歌曲来演唱;要在声乐技巧难度上有所区分,如对气息的控制、声音位置的把握、声音音色控制、作品力度、歌曲的音域等。因此,要选择得当合理的声乐曲目,首先切合高师学生的实际情况,还要让学生在循序渐进中不断提高自身的演唱能力,不断提高自身的文化修养和艺术修养。

(四)增强教材的传统文化意识

出版的声乐教材内容应做到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特色各具。但特色、优秀的音乐教材也应体现音乐艺术的审美功能、文化教育功能、声音训练功能,应包括必唱曲目、浏览曲目、欣赏曲目,同时注意中西教材的合理搭配,在传统文化中革故鼎新,把声乐教育看成是文化知识和艺术修养课程,并将民族文化与民族唱法的特点体现并运用在教学上。

总之,教材建设的规律是教学规律和教学原则在教材编写过程中的具体体现。声乐教学教材内容应按着教学大纲的基本要求去选编,有一定的涵盖面,同时贯彻“少而精”的原则,认真精选内容。声乐教材要体现高师教育特色,不偏重理论知识,不使用质量不高的成人高教教材或一些教师自行编写的低劣教材。教材内容要新,要与实训内容相结合,教材内容与职业资格证书相衔接。编写教材时应重视启发性原则,重视学生创造性思维、科学性研究方法的培养,教会学生科学的思维研究方法,提高他们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把教材内容体系建筑在培养学生能力为主的主旨上来。

声乐教学改革最终应落实到教师的素质提高,声乐教材建设最终应落实到学生技能的发展。教师要转变观念,要转到高职教育的理念上来,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编好、选好、用好高职教材,坚持以理论知识的应用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为重点实施教学,为培养新世纪创新人才服务。

参考文献:

[1]刘兰芝.高校教材管理理论与实践[M].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2).

[2]刘大巍.高师声乐教材编撰的设计思路[J].苏州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4):129-133.

[3]吕环.高等师范声乐教学改革之探讨[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高等教育版),2006(1):132.

[4]李首明.关于构建科学、合理的声乐教学模式的探讨——高校声乐教学改革的一些设想[J].中国音乐,2007(3):140—143.

声乐教学论文篇7

(一)“去钢琴化”声乐教学是声乐学科改革和发展的探索与实践

采用钢琴进行声乐教学是当今世界主流的声乐教学模式,这种模式早已被各国认同,而且建树颇丰。无论是声乐教学还是演出、比赛,钢琴都在展现其优越的性能和特点,成为现代声乐元素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当然,使用钢琴进行声乐教学也存在一定的缺陷和不足,一方面钢琴是十二平均律与大、小调式的典型乐器,在音乐构成上只适合西方音乐体系以及类西方音乐风格,对于其他类型的调式、旋律均不适宜。另一方面,钢琴的表现力重在“写生”而不为“写意”,钢琴虽然能表现出音乐的背景与人物的情感,但其渲染得更多的是音乐本体的叙述与表达,对于特定环境与文化内涵的把握尚有不足,特别是对于一些民族性与地域性较强的声乐艺术的表现还差强人意。所以,对于声乐学科进行“去钢琴化”的改革与创新,有助于声乐学科摆脱依赖钢琴进行声乐教学的单一格局,使声乐教学的形式更加丰富、多样,教学方法更加灵活、有效。

(二)“去钢琴化”声乐教学是中国民族声乐教育的重大变革

当前,西方音乐教育模式在中国所进行的渗透与影响已达到空前状态,特别是波及到了中国音乐教育的定位与方向,危及到了中国民族音乐艺术的传承与发扬,更是将西方音乐审美及价值观植根在了当代中国的音乐教育理念之上。因此,导致了中国的声乐教学普遍走向了一条照搬西方声乐教学模式,崇尚美声唱法的“一元化”道路。由于中国声乐学科的发展起步较晚,当前还没有形成固定的、具有自身特色的声乐教学模式,现有的教学方法基本上来自于西方理论,对于中国声乐教学的未来发展之路还处于论证、探索阶段。“去钢琴化”声乐教学从根本上是中国民族声乐教学的改革与创新,通过合理有效的实施,不但为中国民族声乐教学的未来方向寻找到了突破口,而且为中国民族声乐艺术多元化的发展提供了实践机遇和平台。此外,“去钢琴化”声乐教学还有助于带动声乐文化产业和与师资结构的调整与优化,使中国的声乐艺术走向良性化发展道路。

(三)“去钢琴化”声乐教学是中华文化艺术传承与发扬的时代契机

由于中国地缘广阔、民族众多、文化多样,中国的声乐艺术也呈现出丰富多彩的形态与内涵。各地区、各民族的声乐艺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声乐的演唱风格与形式也各具特色。中国声乐教育的发展在根源上是中国文化艺术的传承与发扬,所以依托“去钢琴化”声乐教学进行中国传统艺术文化的研究与保护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和价值。“去钢琴化”声乐教学不但可以丰富中国声乐教学的形式与内容,还可以为中国声乐艺术的发展创造更多空间和机遇。中国传统的声乐演唱形式、审美观念、情感表现以及伴奏乐器都将陆续登上世界声乐的表演舞台。

三、“去钢琴化”声乐教学的实施原则

(一)立足现有声乐教学体系,发展多形式的声乐教学模式

中国现有的声乐教学体系虽然充斥着西方声乐理念,但在发展过程中也创造出了中国特有的民族唱法以及民族美声唱法等新的概念和理论,所以在此基础上进行“去钢琴化”声乐教学具有一定的可造价值。同时,应当发展具有中国特色声乐教学模式,如中国传统民歌教学模式、少数民族原生态演唱教学模式、歌唱与传统戏剧的交叉教学模式等。

(二)“去钢琴化”声乐教学要理性实施,合理构建

“去钢琴化”声乐教学不是完全否定钢琴在声乐教学中作用和价值,也不是要将钢琴与当前的声乐教学分离,而是要以现实为基础,改变当前普遍崇尚西方声乐理念的思维体系,结合中国声乐艺术特色,建立适应中国声乐教学的方法及策略。“去钢琴化”声乐教学要切勿盲目、主观、消极地实施,特别是不能一概肯定或否定某种文化的意义和价值,也不能一蹴而就、急于求成,而是要以辩证唯物主义的指导思想将声乐学科的发展与中国声乐艺术的特性进行融合与加工,逐步将钢琴这一关键性的因素进行合理规划与分配,建立以中国元素为基础的声乐教学模式,已达到“去钢琴化”声乐教学在中国的普遍适应性。

(三)在实施过程中要灵活多变、因材施教

首先,对待西方声乐教学体系要秉持去粗取精、为我所用的态度和原则,将有利于中国声乐艺术发展的观点及理论要进行保留和利用。其次,“去钢琴化”声乐教学要根据具体地域、民族、作品进行规划与实施,教学定位不能固定不变,而要以中国文化艺术为背景进行多元化、多方位的发展。特别是对于少数民族与地域性较浓重的声乐艺术而言,更要体现出文化、语言、歌曲风格、伴奏乐器等特性。当然,在教学过程中,更加合理的使用钢琴以及将钢琴与中国传统乐器进行编配教学具有一定的前景与发展空间。

四、“去钢琴化”声乐教学的方法与途径

(一)逐步转变以西方音乐价值体系为主导的声乐教学模式

声乐表演艺术的发展是声乐学科建设的方向与目标,对于声乐教学具有一定的启迪和影响。目前,中国的声乐表演艺术基本上处于类西方模式,从声乐表演的组织形态、演唱形式、声乐伴奏(包括钢琴、管弦乐队)以及观众观摩都交织着西方因素,中国元素仅限于声乐作品的语言和曲调。在此之中,中国本土乐器所发挥的作用和价值十分有限,仅在部分声乐作品的局部使用。所以转变现有声乐教学理念以及创建中国本土声乐教学方法具有特殊的意义和价值,这也是中国声乐文化摆脱西方价值体系与建立自身艺术特色的有力举措。“去钢琴化”声乐教学不但要逐步削弱钢琴在声乐教学中的主导地位,而且要创建以中国民族乐器为教学工具的新的教学思路和方法。在实施过程中要根据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特性进行具体伴奏乐器的选择。例如各民族可以将本民族乐器逐步纳入到声乐教学的范畴,不但可以改善民族文化的传承,还可以增强民族自信心,推动民族文化的发展。

(二)以中国本土乐器为突破口,寻求适合中国声乐作品演唱的伴奏乐器

中国的本土乐器博大精深、形式多样,各地区、各民族都拥有为数众多的歌唱伴奏乐器,有我们所熟知的琵琶、笛子、箫、笙、埙、胡琴、扬琴、筝、阮、唢呐、鼓等传统乐器以及各少数民族所使用的弹布尔、都塔尔、热瓦普、马头琴、冬不拉、伽倻琴、库姆孜、铜鼓等都可作为我们今后声乐教学的辅助教学器材,在某种情形下还可替代钢琴成为新的教学工具。中国古代的大曲、相和歌、清商乐、琴歌以及各个戏剧中都设定了明确的伴奏形式以及相关乐器,这也可以作为今后声乐教学改革的参考与方向。

(三)声乐师资调整以及中国本土声乐伴奏人才的培养

“去钢琴化”声乐教学不仅是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创新,更是声乐师资队伍的建设与发展,这也为声乐教师在授课过程中提出了新的要求与目标。教师在授课中不但要把握作品的风格与特征,而且还要掌握一定的非钢琴乐器的使用与伴奏。同时,各艺术类院校应当建立一支中国民族声乐伴奏的乐队,通过一定的组合与编配,丰富中国声乐作品的演唱,配合声乐教学的有序进行。

(四)以“去钢琴化”声乐教学为契机,构建中国特色声乐教学新模式

当前,体系化发展已成为声乐教学的必然趋势。中国声乐教学要想取得特色化发展,就必须不断进行探索与实践。首先要逐步完善现有的教学体系,对普遍存在的问题和不足要加以纠正与补充,对影响声乐教学的各个环节和因素要逐个优化、调整。其次还要制定中国声乐教学的发展方向与目标,这就包含了如何发展、如何进行的具体事例。“去钢琴化”声乐教学既是思路,又是具体做法;既改善了当前中国声乐教学的单一格局,又推动了中国特色声乐教育的发展。

声乐教学论文篇8

1.3实践课声乐是以声音表现人类思想感情的一种艺术形式。声乐属于表演艺术,是一门实践性学科。技能技巧训练和艺术实践是声乐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脱离艺术实践,课堂教学就不是完整的教学,无法很好地完成教学任务。声乐离不开舞台,教师可以通过舞台演唱来体现课堂教学的效果,体验教学方法的恰当与否,并及时调整,以提高学生的演唱能力。在声乐艺术实践中,歌唱的场地、环境氛围等外部条件的变化都可能引起歌唱者心理状态的变化。学生将来无论走向讲台还是舞台都要与观众见面,而面对观众时的歌唱感觉和课堂上是不一样的。有些学生在课堂上表现很优秀,可是在面对许多陌生人的场合演唱时就不那么自如,甚至怯场,发挥失常。学生要熟悉舞台,熟悉观众,从而培养自己良好的歌唱心理素质,提高演唱技术和艺术表现力。高职院校音乐表演专业的声乐教学不仅要培养学生的教学能力,还要培养学生的舞台实践能力,让学生既能走向讲台,又能走向舞台。只有让学生多参加声乐艺术实践,“以演带练”才能更好地稳定学生歌唱时的心态和水平。开设舞台表演课程有利于学生舞台表演经验的积累,逐步缓解乃至消除上台的紧张感,同时也是对技能课教学的重要延续和补充,还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对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效果显著。舞台不仅可以让学生建立自信,更能激发学生对音乐表演的热情,深刻领悟“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的道理。

2高职院校科学的教学方法

科学性、思想性和艺术性是声乐教学的基本特点和规律。声乐教学必须根据学生在学习声乐过程中心理、生理活动的特点,结合学生的个性特征和基本教学规律而展开。离开科学性就谈不上思想性和艺术性,科学的教学方法是提高思想性、艺术性的重要保证。

2.1因材施教由于学生在生理条件、心理基础、音乐和文化素质、兴趣爱好上的差异,教师必须使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或手段,即使两个学生各方面条件相近,教学方法也不应该一样。声乐教学中,应针对不同学生的不同特点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使每个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自觉性都得到充分发挥,突出学生的特点和能力。同样是音乐表演专业,由于各自的条件不同,其发展的方向也会不同,如有些学生适合做歌唱演员,有些学生适合做声乐教师,有些学生适合做声乐理论研究或声乐评论。声乐教师在对每个同学的发展方向有了初步判断后,就要对他们进行有针对性的培养。比如,对适合做歌唱演员的学生,重点进行分析理解词意曲情、感受作品的主要思想、联想作品的情景意境、形成清晰的内心视觉及如何保持良好的歌唱状态和表演等方面的培养;对适合做声乐教师的学生,重点引导他们加强对声乐教学方法、手段的探讨,不同时期、不同民族、不同曲目风格的分析,为将来从事教学工作奠定基础;对适合做声乐理论和评论的学生,则侧重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促进他们提高文学修养和写作能力。贯彻因材施教的原则会使不同的学生学有所得、学有所用,真正达到培养社会需要的复合型人才的目的。

2.2循序渐进声乐教学是一个从感性认识到具体实践,从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使其上升为理论知识,再去指导实践的一个无限反复的过程,这就决定了声乐教学必须按循序渐进的原则来进行。声乐演唱技巧的掌控需要一个长期系统的学习、磨砺过程,要经历一个从自然到不自然再到真正自然的过程,即从凭自我感觉尽情歌唱到接触老师后的一个相对漫长的逐步学习的磨练过程,再到掌握方法得心应手情境下自由歌唱这3个阶段。声乐教学的对象是人,任何一门学科知识的认识和掌握,都不可能是一步到位的,必须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如大部分学生在演唱过程中都会追求高音,但如果中低声区的基本功不打扎实,高音就会显得刺耳难听,声带也会受到伤害。世界著名男高音歌唱家帕瓦罗蒂19岁时跟随波拉(ArrigoPola)学唱两年半,最初6个月只是练声。循序渐进不仅要体现在对学生演唱技能的培养上,还要体现在给学生演唱的声乐作品的思想内涵深度上。展示给学生的声乐作品,要从思想内涵相对简单的开始,逐渐向有一定思想内涵、远离他们现实生活的古典歌剧作品过渡,这样才能使学生更好地把握作品风格,运用适当的声音揭示作品的内涵,达到以情带声、以声表情的效果。

3合理的评价体系是关键

教学评价实际上是一种管理手段,其目的在于提高教学质量,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正确的、合理的教学评价可以调动声乐教师的工作积极性,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愿望。长期以来,高职院校的声乐教学评价大都是以期中或者期终考试形式进行,这样,学生就会为了考试成绩专门练习一两首歌曲,除了考试曲目外,其余歌曲无暇顾及,这种评价方式没有“着眼于评价的诊断、激励与改善的功能”,其中的弊病可想而知。“科学的课程评价有利于学生了解自己的进步,增强学习的信心和动力。”只有建立一套科学、合理、完整的声乐教学考核评价机制,才能切实做到以评促改、以评促建。

声乐教学论文篇9

声乐是一门综合的艺术,它综合了心理学、物理学、语言学、表演学、教育学等众多学科的特征。作为一门研究科学发声方法及延长技巧的学科,自十七八世纪兴起以来,受到了人们的推崇,经久不衰。我国的声乐教学源自高等专业院校,由于经过了很长的时间,这种“科学的演唱方法”已被人们普遍地运用到教学中。声乐演唱发于声、及于情,无论是演唱者还是听众,都自然地融入到美妙的人声中去,声与情是他们联系的纽带。

托尔斯泰说:“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教师要根据一个“情”字,以情绪牵动和激发学生的情。在声乐教学中,虽然学生自身的条件有差别,但情感的表达是可以激发和培养的。在声乐教学中,教师的神态、语言、动作、指挥、范唱都会送出情感的信息。教师要以积极的情绪感染学生,要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无论课外发生什么事情,在课堂上都不能把消极的情绪感染给学生,以免影响正常的声乐教学情绪状态。教师要努力使学生具有良好的心境,让健康向上的情绪压倒消极落后的情绪,从而达到正面影响学习的效果,达到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目标。通过情感培养的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声乐的兴趣,保持并提高学生学习声乐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通过对学生的情感培养,让学生具备坚持不懈和永不满足,自尊和自信的良好学习品质。

二、目前声乐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在声乐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主要有:

1.在声乐教学中,由于各种因素,教师不能准确把握声乐教学的科学性与循序渐进的原则。声乐教学不能纵容一些违背科学的教学方式,更不能急于求成,甚至违反人体正常的生理现象,但在实际教学中,这一点很难把握。它与教师的能力、经验、判断、观念有着紧密的联系,而且目前对声乐上循序渐进的说法也持有不同态度。

2.由于对学生的实际情况估量不准,缺乏有效手段完成其声音上质的转变过程,这与教学经验的丰富程度和教学方法的选择有很大关系。如授课时的发声、演唱示范会给学生极大影响,教师自己掌握的歌唱技术的声音概念也会在教学中不自觉地体现出来,教师掌握的歌唱技能是针对自己的机能而驾轻就熟的,但不能说对自己有益的办法就对谁都有用,应该实事求是地在教学中寻求对该学生最有效的办法。

3.教师的主观兴趣和欣赏角度影响了声乐教学的效果。有的教师自己是唱民歌的,所有到她那里的学生就都唱成民歌。而教师自己是唱美声的,就很少使用民歌教材,所以影响了学生个体的发展。声乐教师和学生都应该学习更广泛的知识,拓宽知识面,汲取与声乐艺术和声乐教学有关的所有文化知识,充实自己,提高自己,广博的知识会让我们站在一个更高的立场提高我们的审美能力和教学能力。

4.对教师艺术实践能力的片面理解阻碍了声乐教学能力的进步与发展。有些教师认为唱得好的教师不一定能教好,这是从教学能力和教学经验方面来论的,但也不能说唱不好的老师都能教好学生。声乐教师应该在教学和艺术实践两方面提高自己,所谓“教学相长”,既有利于不断充实自己,也有利于培养更出色的声乐人才。

三、如何培养良好的情感,以推动声乐技能的提高

教师在感情的培养中起到了积极和主导的作用,专业教师是教学的主体,在教学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声乐演唱运用的是很难把握的“自己的身体”。声乐课绝对不是简单的技能训练,而是对学生进行全面素质的培养。在声乐教学中,教师和学生不能只停留在对声音的外在质量的追求之中,而应该意识到声音的质量必须以内在的情感体验引发出的艺术表现和审美需要为依据,从而提高我们的声乐教学水平。任何只注重“声”或“情”其中一方面的声乐教学都是不完整的、不科学的。声乐教学应该从过去的只重视技能、技巧的学习转变到重视由情感体验引发出的声音技巧与精神表现相结合的轨道上来。我们在教学中应该把以往的让学生兴奋起来歌唱的这个模糊概念,总结提炼成“三个体验”:

1.歌词的情感体验

声乐艺术是音乐与文学语言相结合的艺术,和文学语言的关系密切。由于文学语言的帮助,声乐具有思想的细腻性和感情的确定性等特点,这是其他艺术所不及的。“言为心声”,语言本身就具有传达和表现思想感情的功能,可以直接倾诉内心所体验到的每一种情感。

2.旋律的情感体验

声乐作品中的词作为一种情景的表现,自然是为曲调的抒情功能奠定基础的。词情是曲情的导向,而曲情又是词的深化和发展。词的喜怒哀乐引导着曲的走向,使乐曲的非确定性得到比较明确的情感基调,从而调动和发挥音乐特有的抒情功能去施展曲调的艺术魅力。旋律是歌曲在思想感情内容上的主要造型和表现。任何一首歌曲,其旋律都有典型的艺术形象,教师要善于根据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感受能力,利用旋律本身的魅力,向学生揭示歌曲的艺术形象和介绍音乐的表现手法,以增强歌曲的感染力。

3.丰富的生活体验

声乐艺术的特点在于通过美好的声音、清晰的语言来表达真实的情感。这三者之间的关系和影响是紧密交错的。声音、语言固然都很重要,但没有真情实感就不能感动人,不能感动人就不足以称之为艺术。“情之相通,美寓其中”。

把这三个体验贯穿于我们的每一节声乐课,给学生仔细讲解歌词的含义、旋律的含义,讲解这首曲子的内在思想感情。用教师对歌曲的真实情感体验去感染学生,打动他们的灵魂,潜移默化地使他们在体验中得到演唱的激情和力量。

声乐教学中情感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作为教师,只有坚持不懈地总结经验并将其付诸实践,才能在将来的声乐教学中更好地阐释声乐艺术的魅力!

参考文献:

[1]蔡运桂.艺术情感学[M].广州:三环出版社,1989.

声乐教学论文篇10

前面我们已经提过,《民歌演唱》课程因加入原生民歌内容,从根本上改变了一贯以来高等艺术院校《声乐》课程的教学思路,声乐教师不能照搬原有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互补性声乐教学方式的介入,为该课程的教学提供了立体的平台,对那种不顾歌曲风格、特色的需要,生搬硬套固有教学方式进行教学的做法起到有效的遏制,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原生民歌在高等艺术院校教学中不失其“原生”的风采。原生唱法是我国各族人民在生产生活实践中创造的、在民间广泛流传的原汁原味的民间歌唱形式。课题组通过大量的田野采风,多方听取民间艺人和特色教师的演唱,对广西本土民歌的演唱有了初步的了解。广西本土原生民歌多用较为直白的声线来演唱,唱腔如娓娓道来的诉说,没有更多的修饰和遮掩,随歌者的歌唱条件和心情而定。无论是真声、假声或真假声混合的演唱,都很少甚至不用我们一贯以来所强调的共鸣。如广西桂南的山歌多用以本嗓为主的真声演唱,具有高亢、豪放、质朴、丰满、泼辣粗犷的特点;百色地区那坡县的壮族民歌、南部壮族地区的靖西、德保、天等、田东、田阳,其二声部山歌中的高声部也具有音域宽、旋律性强、音程跳进大、装饰音多的特点,也是用真声演唱;流传于广西龙州和宁明一带的壮族霞秀山歌演唱则多以真假声混合演唱,给人一种感官上的刺激,满足了人们听觉上求新、求异的多元审美需求。互补性声乐教学方式借鉴和运用传统唱法中气息的训练方法,训练歌者达到气息下沉、喉头放松的目的;而对声音的“直喊”、“不统一”、“打架”则没有硬性的规定。这些在传统唱法中听起来“发直”、“散”、“挤”、“捏”、“不统一”、“打架”的声音有时恰恰是原生唱法特色所在,才真正活灵活现地体现了原生民歌风格特色及演唱韵味。课题组特色教师、平果嘹歌的传承人、广西平果县文化馆的农正甫老师认为在演唱原生民歌时对气息的保持控制和传统唱法教学是相同的,有准备的气息控制和喉头放松是歌唱的前提,只是在声音的“位置统一和共鸣加强”处理上不需要像“传统唱法”那样要求,尤其在演唱平果嘹歌,不主张共鸣及泛音的介入,演唱时倾向使用纯真声,即便是高音,也不主张用共鸣,延长音不需要泛音,依靠气息的支持形成发直、高亢的声线,这样才能突出平果嘹歌的演唱特色。

三、互补性声乐教学方式在民歌传承人培养中的价值争鸣

声乐教学论文篇11

keyword:Vocalmusic;Effectiveteaching;Instructionknowledge

前言

所谓有效教学,是指在教学中,教师对学生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和学生掌握教学的有效知识量(即新观点、新材料、学生不知、不懂的,学生有所得、有所感的内容)的程度达到了有效教学时间和总教学时间的最大比值,最大限度减少教学浪费的过程。有效教学对于声乐教学来说,就是要在有限的课时内,师生双方密切配合,最大限度地控掘出生的声乐潜能,加大声乐有效教学量,提高声乐教学的效率。

在现行声乐教学中,不仅存在着大量的教学效率低,学生成才速度缓慢的低效教学,还存在着学生声乐水平停滞不前的无效教学,更有甚者,导致学生声乐水平倒退和坏嗓的严重的教学失误也时有发生。

造成低效教学和无效教学甚至严重的教学失误的原因很多,但主要原因不外乎三点:一是声乐教师没有真正掌握歌唱艺术的真谛,缺乏正确的歌唱艺术观念,因而无法引导学生顺利地进行声乐学习;二是声乐教师不懂得或不遵循声乐教学心理,缺乏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和训练手段;三是学生不具备学习声乐的嗓音条件、乐感和良好的心理品质。因此,必须迅速扭转声乐教学中大量存在着的低效教学、无效教学甚至严重的教学失误的不利局面,大力提倡并实施声乐的效教学。

我认为,实施声乐有效教学,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重视声乐“选苗”

要实施声乐有效教学,首先必须重视“选苗”。没有好的声乐“苗子”,再好的声乐教师,再伟大的声乐教育家也将在声乐教学上无所作为。

为了确保选准声乐“苗子”,首先必须合理设置考试科目,改革考试内容。一方面在专业上不能过分强调演唱水平、形象和嗓音条件,要重视考生的音乐素质和音乐基本素养,另一方面,要加强对考生文化成绩的要求,贫乏的文化知识,必定会扼制学生艺术、教育才能的发展。其次,招生学校要把好专业面试关。一是要坚决刹住招生考试中找关系、走后门等舞弊行为。把“关系生”、“后门生”拒之门外;二是要加强对考生思想品质和心理品质的考查,真正选拔出文化素质和专业素质俱佳、思想品德优良和具有良好心理品质的考生作为未来的培养对象。再次,教育主管部门和招生院校要严格控制招生规模。近几年来,由于盲目扩招,生源质量明显呈下降趋势,许多专业素质和文化素质较差,甚至五音不全的考生也鱼目混珠进入校园,给声乐有效教学带来了很大的难度。

二、加强声乐教师的教学能力

要实施声乐有效教学,拥有一些好的声乐师资队伍是关键。意大利女高音歌唱家莱·泰巴尔迪直截了当地宣称:“歌唱和秘密就是找到一位好教师”。的确如此,声乐学生如果遇不到一位好教师,还不如不学或者自学,而声乐要完全靠自学几乎是不可能的,因此,声乐教师要努力学习、钻研,不断探索和积累,从以下五个方面切实加强声乐教学能力。

第一,声乐教师要有总的正确的歌唱艺术观念,掌握正确的唱法。只有老师明白了,学生才可能明白,如果教师本人都没有搞懂正确的唱法,教学时难免陷入“盲人骑瞎马”的境地。因此,声乐教师尤其是刚毕业的年轻教师,要通过各种渠道的学习和提高,形成正确的歌唱艺术观念。尽可能多的掌握多种风格的作品演唱。

第二,要有个好耳朵。声乐教学这门艺术主要通过听觉来进行,声乐中的绝大多数问题,只能说一个梗概和一般原则,更具体的就要靠听觉去把关了。声乐教师必须借助敏锐和有经验的听觉去准确地判别学生发声和演唱时的音准、节奏、音质、音色、共鸣、气息、读字等情况,并及时对学生的发声和演唱作出调整。教师不应该只是掌握一大把方法,方法固然重要,如果耳朵不灵,辨别不清,就不知道方法往哪里用,甚至可能引导到错的方向上去。

第三,声乐教师应具有较强的舞台演唱能力和一定的钢琴伴奏能力。“善歌者使人继其声”。具备示范歌唱能力的教师可以使“言传”与“身教”有机地结合起来,使他的教学更具魅力,更令人信服。一位具有较高的舞台演唱能力的声乐教师必定同时具有很好的范唱能力,而好的范唱不仅是激发学生兴趣最有力的手段,还能使教师从生硬的、喋喋不休的理论讲解中解放出来。学生通过聆听教师的范唱,不仅可以直接模仿教师的歌唱方法,还可以体会教师对歌曲的理解和艺术表现,达到对作品深层次的理解和把握。试看国内外一些著名的声乐教育家:意大利的巴拉、吉诺·贝基,我国的沈湘、周小燕他们都是集演唱与教学于一身的“双料”大师。而不具备良好舞台演唱与范唱能力的声乐教师,在他的教学环节中就会因为缺少这一环,令人感到遗憾。

较强的钢琴伴奏能力,也是上好声乐课不可或缺的。好的歌曲伴奏可以使学生从教师那里得到对作品情绪的提示、意境的烘托与情感的交流融合,使学生更好地进入作品,投入到声乐作品的二度创作中去,完美地表达作品。第四,声乐教师必须具有“对症下药”的能力。每一位声乐学生在声乐学习中或多或少都存在着歌唱发声技巧和歌唱艺术表现上的问题,声乐教学实质上就是师生合作,及时发现问题和动用有效的训练手段逐步解决问题的过程。我们不妨把声乐教师比喻为医生,把声乐学生比喻为患者,教师用听觉去判断学生的歌唱发声,就相当于医生通过望、闻、问、切和运用先进的仪器检测设备,为患者诊断出病因。而用有效的训练手段解决学生的问题,则相当于“对症下药”。作为一名优秀的声乐教师,训练手段必须是又多又好,以解决好声乐学生可能遇到的众多难题第五,声乐教师必须具有全面的文化艺术修养和相关和科学知识。声乐是音乐、诗歌和演唱技巧完美结合的艺术,好的演唱必须建立在科学的发声技巧、丰富的情感体验和浓厚的文化底蕴基础之上。因此,作为教师他必须从“重技轻艺”的误区中走出来。使自己具有较高的文学修养、史学修养、语言修养、美学修养和音乐理论修养,并知晓一些姊妹艺术,同时他还必须具备相关的物理学知识、生理解剖知识,并懂得教育学和心理学理论。总之,声乐教师的修养越全面、知识结构越完备,越有可能成为声乐教育家,越有可能培养出大量优秀的声乐人才。

三、构建民主、平等、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

教学从来都是师生共同完成的,声乐教学更以其特殊的“师徒”关系,离不开师生间密切的配合,良好的互动。

1987年美国高等教育协会发表了题为《高等教育教学新动向》的报告,该报告在总结美国高校50年的教育实践的基础上,提出了良好本科教育的七项原则,其中首项原则就是鼓励师生间的接触。该报告认为课堂内外学生与教师经常的接触是影响学生动机和参与的最重要因素。教师的关心能帮助学生克服困难,并激励学生努力学习。而学生很好地了解一些教师的情况,也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业追求,鼓励他们对自身的价值和未来进行思考。

传统的声乐教学过分地强调教师的权威性和主导作用,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始终处于言听计从的被动地位,学生的主体作用无法得到实现。

要实施有效教学,必须构建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首先,在很大程度上声乐教师与声乐学生是合作伙伴关系,学生成功了,老师就成功了,学生失败了,老师也就失败了。因此,师生之间应该经常地进行学术交流、思想感情的交融,建立良好的合作与互助关系。其次,应建立无权威性的学习环境,在教学中教师不要主观、武断、生硬、居高临下地对待学生,在一切可能的教学环节上,都让学生积极参与其中,允许不同意见的存在,鼓励学生大胆提问和质疑。第三,教师是为了学生而存在的,教师应加强师德修养,增强服务意识,努力成为学生所期待的良师和益友,学生也应该养成讲文明、懂礼貌的习惯,尊重教师的劳动。

四、遵循教学规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所谓教学不是教师教,学生学,而应是教师正确地、恰当地组织引导学生的学习活动。教学过程就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通过自己的智能活动去探索获得知识、技能,并在探究获取中进一步发展智能的过程。

教学过程的本质决定了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教师的主导作用则体现在把学生自主的学习活动有效地组织起来,把学生的主体作用充分发挥出来。

声乐教学论文篇12

怎样才能让学生既能很快地掌握正确的发声位置又能很好地掌握准确的声乐语言呢?笔者发现,在声乐教学中,适当结合朗读艺术,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很快找到正确的声音位置,而且在苦思冥想和潜移默化中,学生对语言的注意力加强了,普通话水平也提高得更快。

无论哪国语言,都是由元音和辅音这两因素组成。在我国使用范围最广的汉语(普通话)也不例外。元音在汉语中称为韵母,在外语中称为母音;辅音在汉语中称为声母,在外语中称为子音。在传统的歌唱理论中,根据汉语发音特点将咬字吐字分成“出声”、“引长”(引腹)和“归韵”(收声)三个过程。其中,在“引长”和“归韵”中,主要是由韵母在起作用。韵母使语音发响,歌唱时是由韵母转送声音的。而一些复合韵母又产生了“韵头”、“韵腹”和“韵尾”,这使得语音发响过程更趋复杂。“归韵”成了声乐教学中一个很大的难点和突破点。有的学生受方言影响咬字吐字都很成问题,有的受口形影响不会归韵,有的根本不知归韵或归韵不到位。这是由于她们对汉语中发响韵母的掌握不够全面或根本不去了解造成的。在声乐教学中传统沿用意大利语中的五个发响韵母a、e、i、o、u作为嗓音训练中的发声练习是很有益处而且也是很有必要的。因为它基本与汉语中的a、e、i、o、u是一致的。但也要因人而异。有的学生"a"唱不好,但换成"u"她又能唱好,而有的学生"e"唱不好,但换成"i"她又唱好了。当每一个字的归韵完成得很好了,那么他的声音就成功了一大半。

意大利著名歌剧艺术大师、男中音歌唱家吉诺.贝基曾有一个很重要的理论,就是要求歌者力求创造“第二自然”。如果将说话时的吐字称为第一自然,那么歌唱时的吐字要达到第二自然。没有正确的说话发声,就没有正确的歌唱。然而,把歌唱时的吐字与说话时的吐字完全等同起来或完全对立起来都是不可取的。用最自然的声音说话,用夸张的说话声音去唱歌。贝基认为:“歌唱的人嘴是长在里面,歌唱时发音应该靠里面的大牙,而不是靠嘴的前部。”而宋承宪先生的论著中也一再强调“内口”的打开。所谓内口,就是声音发生后通过喉管、咽后壁、柱肌、小舌和舌后根等部位形成一个管状的声门。歌唱时的声音应该是一种稍微夸张了的说话的声音,所有的母音都应在口腔深处(主要在大牙、舌根、软腭和后咽壁之间)形成。而母音的形成除了靠口腔深处,还要借助于嘴的外形(嘴唇)和舌头(舌位)的变化来实现。

辅音的形成与平时说话时辅音的形成部位几乎没有差别,只是吐字时要清楚,不能拖泥带水。我国传统戏曲别讲究嘴皮子工夫,要求演唱时要有喷口,讲的就是辅音形成主要是靠唇、齿、舌来完成,其部位主要在口腔的前半部。当然,只有把一个字前面的辅音发好了,才可能有后面母音(声母)的归韵问题。

中国的民间戏曲对咬字吐字非常讲究,主张“字正腔圆”,“以字带声”等。而近、现代出现的话剧、歌剧、音乐剧中,演员的说话近似朗诵,对声音的位置要求得比较高。这样做一来可以迫使喉咙尽量打开,做到字正腔圆;二来可以使声音传得较远,令人听起来清楚圆润。而在声乐学习中,除了要有横膈膜的有力支持(气息)、完全打开的喉咙、还要有充分的面罩共鸣(声音的位置)。这与朗诵时要求是一致的,只不过,在朗诵时是高位置地说出来,声乐中的训练则要求要高位置地唱出来。有的学生对“高位置的声音”概念很模糊,短时间内很难找到感觉。有的教师就用打呵欠的感觉或含口水的感觉去引导学生,这样就把很抽象的声乐理论知识具体化了,有利于学生快速找到打开喉咙的感觉。这时,要求她把嘴巴张开,上下牙齿之间至少要有一指之宽的距离,面部微微带笑,提起笑肌,下巴自然放松下垂,好似没有下巴一样,打开内口,做到一个“空”的、稍做夸张了的后嘴,好似含了一颗大枣一样,再结合饱满的气息,用高位置的声音去朗诵歌词或是练声时所唱的母音,如“a、e、i、o、u、lu、la、yu、ya"等等。可以单独只读一个字,也可以是词组,还可以整句整句地去读。而且,不管它的音调是阴平、阳平,还是上声去声,都尽量用去声去读,这样一来,由于声音立起来并往下滑落,这样更容易找到声音的位置。

说话的感觉是任何人都能体会得到的,学生可能很快就能找到那种所谓的“高位置”,或者在教师的示范中渐渐明白过来并慢慢模仿,很快便能自己做到。如在《梅花引》中,“一枝梅花踏雪来”中的“踏(ta)”、“红颜寂寞空守天地一片白”的“白(bai)”、“谁是我知音,谁解我情怀?”中的“谁(shei)”、“一片冰心等君来”中的“心(xin)、

等(deng)、来(lai)”等字,都是比较容易唱白、唱挤、唱捏的音,很多学生一唱到这些字音的时候,声音就变了,要不就挤拉喉头,发出难听的破音,要不就改变发音位置,使劲往嘴外唱,造成声音位置不统一。这时,就要求她先不急着唱,而是先高位置地尽量用去声去逐字缓慢地朗读这些难以唱好的字,然后,再将这种“高位置”的朗读,加上应有的音高,演变成“高位置”地唱,她们自然会慢慢体会到,要做到这种高位置的演唱其实并不是很难,只要能用高位置去读出来的字音,把字头(声母)咬死,字腹字尾(韵母)吐清楚,如“白b-ai-”“心x-in-”“等d-eng-”“来l-ai-”等字,只要归韵到位了,再配合上饱满的气(下转252页)(上接250页)息,找好正确的发音位置,就能把它很好地、高位置地唱出来。而这种“高位置”,其实正好就是我们声乐中要找的“正确的发音位置”或“发音点”!真是“得来全不费工夫”。既解决了学生的声音问题,又时刻提醒了她们要注意的语言问题。

诚然,声乐教学远不止这么简单。初学者一定要掌握好气息(既横膈膜的支持)的运用,并学会如何打开喉咙,再找到正确的声音位置(既面罩共鸣)。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有的学生可能花的时间相对短一些,但至少也需要一到两年时间,而有的学生所花时间相对要长一些,这取决于学生的嗓音条件、理解能力、练习时间的多少、学习努力的程度等等。由于歌唱艺术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表演艺术,除要有良好的嗓音条件外,还要有一定的文学素养、音乐修养和表演才能等。这样才能易于投入到歌曲中的意境里,传达出歌中所要表现的各种情绪。这需要教师极耐心的讲解和认真的示范,摸清每个学生的问题之所在,“对症下药”,因材施教,循序渐进,由浅到深,不断提高学生的演唱技巧和水平,做到以情带声,以声传情,尽量让每个学生都能做到声情并茂地演唱好每一首声乐作品。

“学无止境”,声乐技巧也随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发展。一个声乐教师应不断努力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和演唱能力,并不断充实自己,才有可能教出更多、更好、更有水平的学生,为社会输送合格、优秀的声乐人才。让这个世界因为有美妙的歌声而更加美丽!

参考书目:

声乐教学论文篇13

2.情感培养可以帮助学生掌握更多的音乐风格

音乐具有鲜明的地域性文化特征。我国五十六个民族,每个民族也都有属于自己的代表性音色、音调,如蒙古的豪放,江南的细腻,等等。因此,少儿要想更好地演绎不同地区之间的音乐,就需要教师在声乐教学中对学生的所学知识进行拓展,带领学生体味不同民族之间不同的音色和音调,加强学生对歌曲情感的理解能力,使学生能够演奏更多风格的作品。

3.声乐情感培养有助于声乐作品

审美情趣的表达由于人的知识积累、情感经历不同,审美情趣也具有个体差异性,因此每个人对音乐的喜好和理解能力也不尽相同。不了解音乐本质、审美能力较差的人,在理解过程中就往往会随着自己的主观意识去思考,容易出现理解偏差的情况。而声乐作品是经过历史的考验、沉淀流传下来的优秀精华,其中蕴含了大量的审美情感,因此加强声乐情感的培养,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为其感受不同的音乐风格提供情感基础。

二、少儿声乐教学中的情感培养策略

对于少儿来说,教学对于他们应该是培养而不是折磨。因此,将情感培养融入声乐教学中,“以情动人”能有效激发学生对声乐学习的热爱,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1.熟读歌词,体验情感

声乐作品的歌词一般都是对歌曲情感最直接的表达,因此通过熟读歌词去体味其中的情感是培养情感的基础。通过歌词,可以使学生把握歌曲的情感色彩,进而体验声乐作品想要表达的情感基调。在教学过程中,由于少儿的理解能力不佳,因此教师要及时引导和帮助学生真正理解歌词的内涵,找出最佳情感切入点,准确把握作品情感。

2.利用旋律,深化情感除了歌词

也不能忽视声乐作品中节奏和旋律对情感培养的重要性。对于一份完整的声乐作品来说,如果说词是情景的表现,那么曲就是奠定抒情功能的基础,是词的深化和发展。在声乐教学过程中,声乐教师要善于根据少儿的理解和感受能力,通过演奏与他们阶段相适应的声乐,通过调动和发挥音乐特有的抒情功能去施展曲调的艺术魅力,在深化情感的同时,向同学们介绍音乐的表现手法,更好地培养学生对声乐作品的情感。

3.教师诱导

激感少儿阶段的学生属于自我判断意识还很薄弱阶段,因此这时候的教师诱导起着关键的作用。在声乐教学的课堂中,教师是教学的主导,因此可以利用教师的诱导作用,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强调和引导学生从“情感”入手,要求学生在演奏作品之前,一定要把握声乐作品的情感,通过把握作品的情感激发学生的内在情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达到优化声乐课堂教程,提高声乐水平的目的。

4.深化感知,激发联想音乐是声音的艺术

是不具备任何的色彩和形状的,它需要丰富的理论知识和审美经验才能深刻理解其内涵,获得美感。而对于少儿来说,薄弱的审美基础和理论知识很难带领学生正确领悟其内涵,因此就需要教师进行教学时,从歌曲的创作背景、歌词以及其中的音乐语言等方面引导学生对歌曲进行分析和理解,使学生真正从情感上把握歌曲的色彩,对歌曲有更深入的认识和理解。学生在演出的过程中才会投入相应的感情。通过学生领会歌曲的含义,心理逐渐成熟,其审美理解力才会有相应的提高。而优秀的歌曲在感知的过程中能够给人以美的享受,同时刺激人的感官,诱发丰富的联想。

5.师生互动

运用情感作为一名合格的声乐教师,除了要具备过硬的专业技能之外,还要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和修养,发挥榜样作用。声乐教学是一个复杂的心理情感过程,而声乐教学中情感的培养,是建立在声乐教师与学生良好的沟通和交流基础上,通过情感交流,可以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接受教学内容,对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有着重要作用。因此,要想学生真正透彻理解曲目的内在情感,教师必须要起到领导的作用。在声乐教学过程中,教师作为组织者和引导着,其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会对情感教育的实施有着直接影响。例如,在上课的时候会出现个别学生扰乱课堂纪律的情况,对于这种情况,如果采取强硬手段,就可能会导致循环效果,破坏学生与老师之间交流的,因此运用情感引导纠正,才是最正确的方法。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