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务报表的应用实用13篇

财务报表的应用
财务报表的应用篇1

一、企业财务管理中的财务报表简析

企业财务管理中的财务报表包括了多方面的内容,以下从应用价值、主要内容、影响因素等方面出发,对于企业财务管理中的财务报表进行了分析。

(一)应用价值

企业财务管理中财务报表具有很高的应用价值。众所周知在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过程中企业本身所面临的竞争水平也越来越高。故在这一前提下如果企业希望实现自身的良性、健康发展,则应当通过全面的财务报表管理工作来提高财务管理的整体效果。其次,因为大多数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本质上属于财务报表的分析工作。在这一过程中企业可以通过对于现阶段的现金流量量、所有者权益、资产分布内容进行全面的判定,最终能够在此基础上起到帮助企业管理人员掌握好企业经营规模变动情况的效果。

(二)主要内容

企业财务管理中的财务报表的主要内容包涵有利润表和资产负债表以及现金流量表等数据。通常来说企业财务报表的主要内容涵盖有企业的债偿能力分析、企业盈利能力分析、企业财务状况分析等方面的内容。上述内容作为可以反映出企业经营情况主要标志的数据实际上也代表着企业的整体运营能力。其次,在企业的财务报表中判定企业是否具有债偿能力也会直接影响到金融机构对于企业的信用等级判定,并且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企业的未来发展。

(三)影响因素

企业财务管理中的财务报表会受到众多因素的影响。一般而言企业的财务报表分析首先应当根据一定时期内企业的财务数据资料来进行。但是在这一过程中需要注意的是,企业的财务数据往往会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在部分情况下并不能真正的反映出企业存在的问题。因此企业如果考虑到这一因素则应当将会计资料进行计算和对比,并且通过分析其关联程度来进一步的推测出财务分析的结果。其次,在现阶段中用来分析企业财务情况的方法主要有比率分析法和趋势分析法以及因素分析法等方法。企业财务管理人员通过灵活的选择方法,将其与企业的实际情况进行结合,就能够较为合理的分析出企业财务情况出现变化的原因与性质,最终可以在此基础上较为合理的预测出其企业未来一段实践内的发展趋势。

二、企业财务管理中的财务报表应用

企业财务管理中的财务报表的应用应当具有综合性,以下从完善企业运营模式、提高风险控制能力、分析产品生命周期等方面出发,对于企业财务管理中的财务报表的应用进行了分析。

(一)完善企业运营模式

企业财务管理中财务报表应用能够有效的完善企业的运营模式。工作人员在完善企业运营模式的过程中首先应当透彻的了解到企业的成本结算情况以及近期收入水平,以及相关费用支出,从而能够在此基础上对于企业的成本与收入差异水平进行透彻的分析。其次,工作人员在完善企业运营模式的过程中还应当发现企业在采购与销售环节中可能存在的问题,以此为基础来帮助企业进行内部销售与采购流程的完善工作,最终能够让企业可以根据市场的变化情况来进行自身销售策略的调整。与此同时,工作人员在完善企业运营模式的过程中还应当通过采取科学的措施进行改善来进一步的提升资产自身的利用效率,最终能够在深入的挖掘出数据背后真相的同时为企业的管理层提出更加中肯发展与规划建议。

(二)提高风险控制能力

企业财务管理中财务报表应用可以显著提高企业的风险控制能力。工作人员在提高风险控制能力的过程中首先应当清醒的认识到实现内部管理工作能够起到加强企业各个环节风险控制效率的效果,在一方面提升了企业资产安全水平的同时也达到了协调企业资金运作的效果。其次,工作人员在提高风险控制能力的过程中还应当适当的增加对财毡ū砼露的深度与广度,从而能够在提升数据的有效性的同时也能够持续的完善各项会计原则在财务报表中的应用,最终能够在客观分析企业财务资产项目的同时也合理的提升报表数据的真实性和准确性。

(三)分析产品生命周期

企业财务管理中财务报表应用可以帮助企业更加精确的分析产品的生命周期。工作人员在分析产品生命周期的过程中首先应当采取科学有效的措施来进一步的完善财务报表,还应当能够做到站在企业管理的方向来对于企业的经营特点进行分析,例如通过对于企业产品生命周期进行分析,就可以做好与企业管理人员的沟通与协调工作。其次,工作人员在分析产品生命周期的过程中还应当了解企业管理层对于财务报表的真实需求,就可以在提供出针对性报表的同时进一步将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促进企业财务管理效率的有效提升。

三、结束语

企业财务管理人员应当通过加强自身学习能力来进一步强化自己的专业水平与责任意识,从而能够在为企业优化财务报表的的同时,为企业的健康运营提供必要的数据分析基础。

参考文献:

[1]孙中权.财务报表分析在企业财务管理中的应用[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2014,(04):84-85.

财务报表的应用篇2

1.资产负债表分析的主要内容和作用资产负债表是反映企业在某一特定日期财务状况的报表。我国资产负债表采用账户式结构,报表分为左右两方,左方列示资产,右方列示负债和所有者权益,其基本公式为: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通过左边的资产项目,管理者可以了解企业目前所拥有的所有资产项目的种类和金额,同时这一时点上企业的价值也通过此财务状况揭示出来。这些资产是企业经营的成果展示,是企业所有活动的既得结果。透过观察资产负债表左边的资产我们可以知晓企业经营所需的重点资产或设备,以及企业经营的性质和方式,再结合一些资产相关的比率如总资产周转率、不良资产比率等就可以看出企业对现有资产的利用情况及资产本身的质量好坏。而右边的负债和所有者权益项目则反映了资产的来源,即融资来源。若负债比率过高,则会加大企业的经营风险,影响债权人的投资积极性,此时需要加大流动资产的比率来应对可能出现的偿债风险。若所有者权益比率过高,则说明企业没有很好地运用财务杠杆,资产有浪费或不合理运用的嫌疑。当然,资产负债表不能割裂开来,应左右结合起来分析,此表反映了某一时点上的财务状况,也同时也反映了企业的价值,它能使企业的财务管理者更加理性地看待企业所拥有的的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相互对应的数量、结构及规模,从而更加坚定其受托责任和义务,在决策时尽量降低风险、提高效率。2.利润表分析的主要内容和作用利润表是反映企业在一定会计期间经营成果的报表。该表是将一定期间的营业收入与同期费用进行配比,按照各项收入、费用以及构成利润的各个项目分类分项编制而成的。利润表和资产负债表的相同点是它们都能够反映企业的财务业绩,并且企业在一定时期内的盈利状况主要通过利润表来体现,而盈利状况则直接反映出企业价值。通过利润表我们能够分析出企业生产经营方面的收益、成本耗费以及企业的生产经营成果。另外,可以通过近年来利润表中盈利状况的变化趋势总结预测出未来几年利润的发展状况,同时,分析利润表中的不同时段的数字,能有利于企业今后的利润增长,也有助于管理者把握经营策略。总而言之,利润表可以帮助财务管理者准确地了解本期的收入和成本以及税金等情况,以便随时改变经营策略中不合理的地方。需要注意的是,尽管企业想要提高盈利水平有规律和模式可循,但在具体展开财务管理工作时需要因地制宜。由于每个企业面临的经营和财务环境不同,因此财务管理工作具有很强的独特性。通过分析找到阻碍利润提高的影响因素后,要及时客观的对财务管理活动进行经验总结,发现财务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充分发挥财务管理工作在风险控制、经营预测中的作用,并最终提高企业的盈利水平。3.现金流量表分析的主要内容和作用现金流量表是反映企业一定会计期间现金和现金等价物流动情况的报表。分析此表的目的是为企业的财务管理者提供企业一个会计期间:一般是一季度、半年或一年,企业所拥有的的流动性最强的资产的运动情况,以便于管理者了解和评价企业运用强流动性资产的能力。现金是企业的生命,由于目前市场行情瞬息万变,因此很多应收账款都存在变成坏账呆账的可能性,而现金及其等价物不同,它们具有极高的流动性和支付性,一个有大量现金及等价物的公司远比拥有同等数量应收账款的公司有说服力且更能使投资者安心,因为后者随时有资金断裂的危险,因此,分析现金流量指标已经变成投资分析师和企业潜在债权人重视的地方。目前,各国商业银行审查贷款对象、评价贷款风险的重要依据就是现金流量指标。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现金流量表比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更重要。财务管理者务必高度重视对现金流量表的分析,结合资产现金回收率、现金流动负债比率等指标评估企业的偿债能力和融资能力,作出正确的决策。当然,三大基本财务会计报表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存在千丝万缕的勾稽关系,在分析某一具体的财务指标时,应注意把其他报表上的相关项目也联系起来分析其内在的关系和变动原因,从而为财务管理提供更为全面周到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的信息,使管理者作出准确的判断。

财务报表的应用篇3

Keywords: financial statements, establishment, and analysis

中图分类号: F253.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管理用财务报表对通用财务报表的改进

1.管理用财务报表提高了会计信息的可理解性

通用财务报表中采用历史成本和公允价值双重计量模式,这种对经济业务不区分而采用双重计量模式的做法,增加了会计信息使用者获取有用信息的难度,降低了会计信息的有用性。而管理用财务报表克服了这个缺陷,按照经济业务的不同对资产和负债进行分类,并采取不同计量属性。

2.管理用财务报表提高了报表列报的明晰性和一致性

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ASB)和美国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联合的《关于财务报表列报的初步观点》中建议,财务报表列报应区分营业活动和融资活动,要求会计主体提供一套具有内在一致性的财务报表,主体财务报表应尽可能相互补充。而管理用财务报表对通用财务报表符合国际财务报表改革的趋势,按业务性质将企业经济活动区分为经营活动和融资活动,资产负债表、利润表和现金流量表中的列报都重新分类,统一列报顺序。

3.管理用财务报表更加注重现金流的列报

通用财务报表的一个缺陷是重视利润、轻现金流量,而对企业来说,现金流是及其重要的,很多上市公司通过盈余管理的方法操纵的利润很高,但其现金流是枯竭的。通用财务报表注重利润流的理念会导致在企业日常管理中注重账面价值而忽视经济价值。管理用财务报表对企业的经济活动进行分类的做法有助于会计信息使用者预测会计主体未来的现金流量。

二、管理用资产报表的编制

企业活动分为经营活动和金融活动两个方面。因此,编制管理用资产负债表需要对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编制的资产负债表进行一系列调整,具体如下。

1.将资产分解为经营性资产和金融资产

(1)货币资金:货币资金本身是金融资产,但是有一部分货币资金是经营活动所必需的。理论上,对货币资金的处理主要有三种做法:一是将全部货币资金列为经营性资产;二是根据行业或公司“历史平均的货币资金/销售百分比”以及本期销售额,估算经营活动所需的货币资金数额,多余部分列为金融资产;三是将其全部列为金融资产。(2)应收票据:如果是以市场利率计息的投资,属于金融资产;如果是无息应收票据,视同为商业信用产生的应收账款,归入经营性资产。(3)短期权益投资属于金融资产,长期权益投资属于经营性资产。(4)债权性投资:对于非金融企业而言,债券和其他带息的债权性投资都是金融资产。

2.将负债分解为经营性负债和金融负债

(1)应付票据:如果是以市场利率计息的,属于金融负债;如果是无息应付票据,视为商业信用产生的应付账款,归入经营性负债;(2)优先股:从普通股股东角度看,优先股属于金融负债;(3)应付项目:大多数应付项目属于经营性负债,“应付利息”是债务筹资的应计费用,属于金融负债;“应付股利”中由优先股产生的部分属于金融负债,由普通股产生的部分属于经营性负债;(4)递延所得税负债:和递延所得税产生原因一致,应属于经营性负债;

3.管理用资产负债表的结构

管理用资产负债表的基本结构为:

净经营资产=净金融负债+股东权益

其中:

净经营资产=经营资产-经营负债

净金融负债=金融负债-金融资产

存在两种情况:第一种情况是企业持有净金融负债,这表明企业利用债务资金购置了经营性资产,企业是债务市场的净筹资人。这种状况下,市场的中的投资者投入的资金通过企业投入经营活动获得市场先机,经营性投入产生的主营业务利润可以用来回报投资者,也就是通过实业产生利润。第二种情况是企业持有净金融资产。这表明有一部分权益资金被用于购买债务工具,企业是债务市场的净投资人。从投机动机来看,投资损失由投资者承担,投资收益绝大多数归企业所有。

三、管理用利润表的编制

1.区分经营性损益和金融损益并分摊所得税

金融损益涉及以下项目的调整:财务报表中“财务费用”包括利息支出(减利息收入)、汇总损益以及相关的手续费、企业发生的现金折扣或收到的现金折扣。应将“财务费用”全部作为金融损益处理;财务报表的“公允价值变动损益”中,属于金融资产价值变动的损益应计入金融损益,其数据来自财务报表附注;财务报表的“投资收益”中,既有经营性资产的投资收益,也有金融资产的投资收益,前者属于经营损益,后者属于金融损益,其数据可以从财务报表附注中获得;

2.分摊所得税

区分经营性损益和金融损益后,根据企业实际的平均所得税税率计算经营性损益和金融损益应分摊的所得税。

3.管理用利润表的结构

经过以上两个步骤调整,管理用利润表的基本结构为:

税后经营净利润=税前经营利润×(1-所得税税率)=净利润+税后利息费用=净利润+利息费用×(1-所得税税率)

从管理用利润表可以看出:

净利润=经营性损益利润+金融损益利润

对一般非金融企业来说,金融损益利润下的利息费用为负数,如果出现正数,结合管理用资产负债表就可以看出,企业是把部分来源于金融负债的资金购买了金融资产如股票、债券等。如果金融损益利润占净利润的比例过大,这就表明企业的利润主要不是来自于主营业务,利润不稳定。

四、管理用现金流量表的编制

1.区分经营现金流量和金融现金流量

经营现金流量是指企业因销售商品或提供劳务等营业活动以及与此有关的生产性资产投资活动产生的现流量;金融现金流量是指企业因筹资活动和金融市场投资活动而产生的现金流量。经营现金流量,代表了企业经营活动的全部成果,又称为实体现金流量。实体现金流量也可以按下述方法计算:

实体现金流量=营业现金毛流量一净经营资产总投资=(税后经营净利润+折旧与摊销)-(净经营资产净投资+折旧与摊销)=税后经营净利润-净经营资产净投资

2.管理用现金流量表的结构

从实体现金流量的来源的角度看,它是营业现金毛流量超出净经营资产总投资的部分,即来自经营活动;从实体现金流量的去向的角度看,它被用于债务融资活动和权益融资活动,即被用于金融活动。因此:

营业现金毛流量-净经营资产总投资=债务现金流量+股权现金流量=实体现金流量=融资现金流量

财务报表的应用篇4

2 财务报表分析在企业财务管理中的作用

2.1 利润表分析的作用

利润表能体现出企业在一定会计阶段内的经营成果。对其内容实施分析后,能了解企业的经营效益、花费的成本等信息。此外,在对近几年的利润表实施观察后,总结盈利趋势的变化情况,可对今后几年的企业获得利润的情况实现判定。在对表中的各时段的数据进行分析后,可对企业今后的利润增加起到积极作用,也能让管理人员顺利处理决策问题。总之,利润表使能管理者知道某个阶段内的营收、成本等数据,可让经营手段得到灵活调整。

2.2 现金流量表分析的作用

此表能展示企业在一定会计阶段内现金及其等价物的具体情形。现金对企业的作用不言而喻,是企业的生存发展的重要条件。在市场变化十分迅速的背景下,导致较多应收账款都存在变化为坏账呆账的可能,现金和现金等价物则不同于此种情况,其流动性和支付能力十分之强,此方面实力较强的公司更具有投资说服力,让投资人产生更高的投资安全感。因为,投资者也会担心发生资金链断裂的情况。目前,全球范围内的商业银行在对贷款方进行审查时,均是以此作为审查依据。财务管理人员要对此表现出应有重视,同时对资产现金回收率等数据进行考虑,制定科学的决策。要注意各类型表格彼此存在联系,在对某个具体事项展开分析时,也要从表中将相同指标结合在一起,对变化的关联的原因实施分析,全方掌握财务信息。

2.3 资产负债表的作用

资产负债表能反映出企业在一定阶段中的财务状况。中国的资产负债以账户式结构进行编制,可划分为左右两方,左方代表资产,右方则代表负债及所有者权益。对资产展开分析后,管理人员能知晓当前企业具备的资产类别和资金数额,此方面的企业价值也能结合财务状况分析得到判定。这些资产代表了企业的经营效益,是企业在运作中获得的成果。对资产实施了解后,可以分析出企业的关键资产、设备,同时也能对企业的经营信息实现判定,与资产周转率等信息组合之后共同分析,就能得出企业在利用资产时表现出的具体能力。右方的事项则是资产来源的体现。如果负债比例达到较高水平,企业就会面临较大风险,债权人在投资时就会顾虑重重。因此,要增加流动资产在总资产的比例,以此应对可能发生的偿债风险。如果所有者权益达到过高水平,则表明企业在利用财务杠杆时并未发挥良好效果,可能发生资产浪费的情况。要注意资产负债表的整体性,不可割裂左右的联系,放在一起综合分析才能顺利发挥作用,才可体现出某一时刻企业的财务状况和企业价值,可让财务人员对企业的资产实施科学判断,合理分析企业负债等信息,进而更坚定地履行受托责任,在决策中有效避免各类风险因素的出现。

3 财务报表分析在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3.1 报表数据缺乏可靠性

一般情况下,会计报表在编制过程中都会受到主观因素的影响,其中部分数据的准确性也就难以得到保障。同时,部分财务报表的准确性也受到人为因素干扰,在制定财务报表过程中,往往因为各种人为因素的干扰,导致报表数据与真实数据之间出现差异性,这将导致报表的可信度直线下降,影响报表利用。在各种因素的影响下,形成的报告难以达到精准的地步,造成数据文件的可靠性不满足现实要求,财务报表分析受到干扰,财务分析无法实现准确分析。

3.2 报表数据具有一定的滞后性

对财务报表实施分析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判定企业的在各阶段表现出的经营状况,实现对企业未来发展进行预测的目标。但是,财务报表中的很多资料均是企业以往的资料,这些数据、文件都存在时间上的迟滞,往往报表数据都是通过搜集整理而来,这些数据都是属于早期数据,并不能代表现在的财务水平。因此,可以说在很大程度上财务分析被这种过去式的数据所干扰,降低了数据的滞后性,干扰了财务分析的准确程度,为企业发展带来隐患。

3.3 报表分析方法的局限性

对比率分析法进行分析可知,其有事后分析的性质。因此,在分析过程中所用的数据信息均是已经发生过的经济活动留下的数据,在实时性上存在缺陷,存在较为明显的滞后性。同时,此种方法一般应用于负债表、利润表,主要对某一阶段内企业的财务信息实施研究,无法对企业未来的经营状况实现分析。因此,比率分析法在使用时存在较大限制。趋势分析法在使用时要依靠企业财务报表才能顺利发挥作用,局限性较大。各阶段的财务报表和数据会在通货膨胀、计算方式等方面的影响下发生变化。因此,利用此方法获得的分析成果难以具备较高准确性。此外,比较分析法主要用于企业各项经济、财务指标的分析,这些指标会在行业、区域等因素的影响下难以实现对比。在此种情况下,使其失去应用价值。

4 处理财务报表分析在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的对策

4.1 提升财务报表内容分析的客观性

在对财务报表实施分析时,要从实际出发,对报表的内容进行客观分析,不可将个人的主观因素掺杂其中。因为,客观性较强的财务报表信息能让企业的经营人员对企业的各类财务信息更加了解。同时,也能让投资人员、债权人等获得无误的报表信息,如此,才能以科学的方式开展投资等经济活动。让财务报表分析工作具备较强的客观性,不仅可以对企业的经营管理形成引导,也能为国家层面的宏观调控给予必要支持。因此,企业要对此有新的认识,让其客观性达到一定水平。

4.2 确保财务报表出报的时效性

财务报表是对企业在某个阶段的财务状况开展的分析。企业在决定推出新的决策时,财务报表的信息必须要及时、准确,由于其内容与企业的运营状况直接相关,必须经过精准分析,一旦出现差错,就会让企业做出错误决策,让企业与投资方遭受重大损失。在信息化时代,要对财务软件实施升级。同时也要提升财务人员的工作技能,如此才能让工作效率达到更高水平,为提升财务报表出报工作的时效性创造良好条件。要安排专门的工作人员对国外的财务报表出报方法进行观察,适当引进最先进的处理方法,提升财务信息的搜集速度,让报表的出报的时间得到提前,使企业在制定决策时可获得最新的财务信息,切实提高报表出报的时效性。重视现金流量指标的使用,此指标包含的信息十分重要,可促使财务评价指标得到改善,能让报表应用人员顺利判定企业的具体偿债能力,也可获得企业的盈利信息,并据此对企业未来发展情况开展合理预测,让企业的决策制定更具客观性。

4.3 重视财务报表分析方法的全面性

财务报表的应用篇5

随着医疗机构的管理及医疗产权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入,医院在经营自主权上有很大扩展,在资金的筹集、使用和分配上已经有相当大的自主权。医院的投资者和管理者及相关的人员越来越重视医院的财务状况及经营成果,此时,能够反映资金运作的有效性和合理性得财务会计报表就突显的尤其重要[1]。现行的财务会计报表是财务会计报告的主体和核心,主要包括:资产负债表、业务收支总表、业务收入明细表、业务支出明细表、净资产变动表、财务分析及基本数字表等。它能反映医院的资金结构、营运能力、偿债能力和盈利能力。医院财务报表分析,是医院财务管理的组成部分和重要手段,通过财务报表分析,可以评价、预测医院经营成果,客观地总结医院财务管理水平,揭示存在的问题,改进财务管理工作,提高财务管理水平,促进医院的发展。

1.医院财务分析的内容

《医院会计制度》规定,医院会计报表由资产负债表、收入支出总表、医疗收支明细表、药品收支明细表、基金变动情况表以及基本数字表等组成。医院财务分析,不仅是医院财务管理的重要手段,也是医院达到预期经济目标的重要管理方法。随着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医院的经济活动也不断发生深刻的变化[2]。因此,要重视和加强医院财务分析,以提高经济效益,提高医院竞争力。医院财务分析的内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资产负债及偿债能力分析

主要分析医院偿还到期债务的能力,分析医院资产的安全性。主要指标有资产负债率、产权比率、流动比率、速动比率等。对医院偿债能力的分析主要利用资产负债表的相关数据来进行。资产负债表是根据资产=负债+净资产的会计等式,把医院的资产、负债和净资产项目排列,按照一定的编制要求而成的。报表中的资产项目可以说明医院所拥有的各种资源以及医院偿还债务的能力。报表中的净资产项目说明了医院拥有的资产总额。报表的负债项目说明医院所负担的长、短期债务的数量。其中资产负债率是负债总额与资产总额的比例。这个比率越高,说明医院负债越多,反之说明该医院的长期偿债能力越强。流动比率是流动资产与流动负债的比率,该比率越高,表明医院的短期偿债能力越强,但流动比率过高,表明流动资产占用过多,会降低资金的使用效率,影响医院的获利能力。速动比率是速动资产与流动负债的比率。该比率越高,债权人的权益就越有保障,但速动比率过高,有可能是医院应收账款占用过多,现金回笼速度慢,反而会降低医院短期偿债能力。

(2)收入支出情况分析

通过对收入支出总表分析,可以判断医院的业务开展成果,分析医院业务收入完成情况;支出使用情况;业务收入、支出构成比例,以及影响业务收入、支出增减变动的因素,从而找出问题所在,及时采取措施,提高医院的经济效益。医院总收入主要包括医院自身实现的业务收入、财政补助收入、上级补助收入三方面,由于上级补助收入很少,可在分析时作说明,因此对收入的分析主要从业务收入及财政补助收入两方面进行分析。支出情况主要分析业务支出及项目拨款支出两方面,由于项目拨款比较单一,可在分析时说明,所以支出情况说明主要是对医院业务支出情况进行分析说明。现行的医院会计制度将支出分为人员支出、公用支出及对个人和家庭补助支出三方面来进行分析。人员经费支出主要是反映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的在职职工的人员费用支出情况,公用经费主要是反映一定时期内医院在经营活动中所必需的消耗,对个人和家庭补助支出主要是反映离退休费用及职工个人和家庭补助情况。

(3)营运能力分析

营运能力是指医院基于外部市场环境的约束,通过内部人力资源和生产资料的配置组合而对财务目标所产生作用的大小。主要分析指标有应收账款周转率、存货周转率、流动资产周转率、固定资产利用率、总资产周转率等。应收账款周转率可以用应收账款平均天数来表示。应收账款平均周转天数越短,说明应收账款占用医院流动资金的时间越少;存货周转率是反映存货停留在医院的时间,也可用周转天数来表示,存货周转天数越少,说明周转速度越快。

除此之外,还有发展能力分析等其他相关指标。依据财务报表和统计报表,分析病床使用率、每门诊人次费用、每住院人次费用、药品收入占业务收入的比例、参保和非参保收入构成比例等,来了解收入的构成状况,增加医院的收入。

2.医院财务分析的方法

医院财务要引用现代财务分析的方法,运用各种经济数学公式和模式,健全医院财务分析体系,利用比率分析法、比较分析法、平衡分析法、因素分析法、图表分析法等。结合资产负债表、收入支出表、医疗收支明细表、药品收支明细表、现金流量表、根据经营管理实际需要,对医院各个时期财务会计报表及其他相关资料对会计报表指标进行全面分析[3]。

医院通过对不同时期收入、支出、结余进行对比分析,找出差距;通过因素分析,可测定各因素变化的影响;通过经济批量分析,可掌握药品、库存物资的利用情况;购、销、存进行一体化管理,既保证业务正常需要,又不积压资金;评价经济效益,核定最佳经济批量,通过投入产出分析,可对制剂生产进行本、量、利的测定,评价经济效益;通过趋势动态对比,可对医院的发展趋势进行测定;通过对大型设备投资项目进行专题分析,可减少盲目投资带来的损失,防范和规避财务风险。通过一系列科学的财务分析方法,充分利用医院财务会计资料及其相关资料,为改进医院理财水平,提高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服务。

4.总结

医院财务分析是一种综合性的财务管理,涉及到医院的外部环境和医院内部的各种管理,需要我们不断总结经验,在实践中不断探索、不断创新,要体现出科学化、规范化和实用化和有利于宏观决策化的特点。总之,通过对医院财务报表分析,可以正确地评价医院经营状况和经营成果,从而更好地进行经营决策,促进医院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 何铁方.医院财务报告的发展趋势[J].卫生经济研究,2003,(12).

2 段德春,赛岳,辛淑蒲.谈现代医院财务分析[J].中国卫生经济,2003,22(10).

财务报表的应用篇6

企业财务报表分析的主要内容包括利润表、资产负债表、现金流量表等等,内容涵盖到企业债偿能力分析、盈利能力分析、财务状况分析以及营运能力分析几个内容。

在债偿能力的分析方面,这一问题是反映企业经营情况的主要标志,也代表着企业的承受能力,企业有无债偿能力直接影响着企业未来的发展。

盈利能力则是企业获得经营利润的能力,也是企业管理人员管理效能与经营能力的主要表现,企业的经营效果都会直接表现在盈利能力中,分析盈利能力就能够帮助企业管理人员发展企业在经营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采取行之有效的解决措施。

财务状况的分析涵盖的范围较为广泛,包括对企业现金流量、所有者权益、资产分布等内容的分析,对采取状况进行分析能够帮助企业管理人员掌握好企业经营规模的变动情况。

1.2 财务报表的分析方法

在对财务报表分析时,首要依据就是相关的数据资料,但是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各种会计资料并不能反映出更多的问题,考虑到这一因素,就需要将会计资料进行计算和对比,分析其关联程度,以此来推测出结果。就现阶段来看,采取报表分析的常用方法包括比率分析法、趋势分析法以及因素分析法三种,其中,比率分析法就是将各个有关联的资料进行对比,从而计算出不同的比率,实施该种分析方式能够有效地分析出财务指标与其他指标的关系;趋势分析法就是将数期财务报表中的指标进行对比,以此为基础确定数据变动的幅度与方向,并分析出现变化的原因与性质,预测出其未来发展趋势;因素分析法就是根据各个指标之间的影响关系来确定其影响程度和影响方向,使用该种方法可以分析出不同因素与特定指标之间的关系。

2 财务报表分析的作用

2.1 对财务报表分析可以有效提升企业的经营效益

对财务报表进行分析可以帮助企业管理人员了解企业成本结算、收入形成以及费用支出的情况,对成本、收入的差异进行分析可以帮助管理人员发展采购与销售环节存在的问题,从而帮助企业完善内部的销售与采购流程,并根据市场的变动情况来调整销售策略。对企业内部营运能力以及财务情况的分析可以帮助管理人员发展企业资产管理工作中存在的薄弱环节,并针对各种问题来完善管理制度,并采取科学的措施进行改善,提升资产的利用效率。

2.2 完善风险控制,实现内部管理

分析企业的现金流量、资产情况与债偿能力能够帮助管理人员在加强企业各个环节的风险控制工作,从而有效提升了企业资产的安全性,在资金运营过程中实施过程管理就可以达到协调内部资金的目的。

3 完善企业采取报表分析工作的方式

3.1 完善财务报表

财务人员在编制报表时,需要适当增加对财务报表披露的深度与广度,考虑到影响报表的各项因素,提升数据的有效性,不断的完善各项会计原则在财务报表中的应用,客观的分析财务资产项目,提升报表数据的真实性和准确性,这样即可为企业的发展提供决策性的依据。

3.2 提升报表人员的素质

财务人员不仅要采取科学有效的措施来完善财务报表,还要能够站在企业管理的方向对企业的经营特点、状况、业务流程与战略进行全面的了解,分析企业产品的生命周期,同时做好与企业管理人员的沟通与协调工作,了解他们对财务报表的需求,从而提供出针对性的报表。为此,企业方面也需要加强对财务工作人员的培训,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可以派他们在其他单位进行学习,不断提升报表人员的综合素质。

3.3 提高报表分析质量

财务报表的应用篇7

“重要性”是财务会计中的重要概念,是“相关性”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关键方面,在会计确认、计量、报告中都涉及此概念的运用;但是目前不管是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IASB”)的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还是美国FASB的会计准则法典,以及我国的会计准则,都没有给予具体的实际应用指导,从而造成了“重要性概念”在实际运用时不一致,尤其在编制财务报表时,编制者不能恰当地进行重要性评估,造成了财务报表“信息过载”或“遗漏重要信息”的现象发生,从而削弱了财务报告信息相关性。

IASB于2015年了《重要性在财务报表中的应用》(Practice Statement:Application of Materiality to Financial Statements)的征求意见稿。主要目的在于:解释和举例说明“重要性(materiality)概念”,并且帮助财务报表编制人员运用“重要性”概念。本文对“重要性在财务报表中的应用”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重要性实务公告”)进行解析。

二、“重要性实务公告”征求意见稿制定背景

作为对2011年咨询议程的响应,IASB在2012年启动了“披露倡议”;2013年,IASB根据关于财务报告披露的讨论会以及来自其他方面的相关调查得知:“重要性应用的贫乏”造成财务报表中出现过多的不相关信息,而相关信息不足;根据这种反馈,IASB决定开始“重用性项目”,于是2014年“重要性项目”被添加到“披露倡议”中,IASB开始了“重要性实务公告”的制定工作。

“重要性项目”目标:帮助管理人员运用“重要性概念”,编制出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相一致的通用财务报表;并促使审计人员、监管方应用“重要性概念”作出判断,以便使财务报表变得更容易理解。

“重要性项目”的阶段:“重要性实务公告”目前已了征求意见稿,征求意见截止日期为2016年2月26日;IASB根据收集到的意见反馈,对征求意见稿进行修改,制定最终的指南,IASB准备于2016年“重要性实务公告”最终稿。

(一)为什么以“实务公告”的形式“重要性应用指南”?

IASB提议把“重要性应用指南”以非强制性的“实务公告”形式,而不是强制性的国际财务报告准则,主要原因有:首先,考虑到“强制性指南”可能会与所在国法律框架相冲突;其次,“非强制性指南”可以给IASB更大的空间进行讨论,可以列举出更好的应用实例。“重要性实务公告”虽然不是“强制性指南”,但其制定也要遵循充分的、适当的步骤和程序,包括最终稿前的公开征询。

(二)“重要性实务公告”会改变国际债务报告准则的“重要性概念”吗?

“重要性实务公告”不会改变或影响现存的国际财务报告准则中的“重要性定义”;“重要性实务公告”也不会改变主体披露重要性信息的责任;在“披露原则”的讨论稿中有关于重要性定义的讨论,IASB不希望影响“重要性实务公告”的相关内容。

IASB关于“重要性项目”的最终声明是一个“实务公告”,而不是一项国际财务报告准则。所以,如果主体受特定具体的(法律)管辖权限制,应用国际财务报告准则时没有必要和“重要性实务公告”保持一致。而且,会计主体不遵循“重要性实务公告”,不会妨碍其财务报表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一致性。

三、“重要性实务公告”征求意见稿内容分析

“重要性实务公告”(Application of Materiality to Financial Statements)的目标是帮助管理人员运用“重要性概念”,编制出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相一致的通用财务报表,使用范围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是用于编制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相一致的通用财务报表,二是应用于和财务报表一并报送的,带有相互参照性信息的其他报表。

“重要性实务公告”征求意见稿提供了“重要性概念”应用指南,指南提供了管理人员应用重要性概念的解释和例子。

(一)重要性的一般特征

重要性的一般特征主要阐明了:重要性定义、重要性概念的普遍性、重要性判断、财务报表使用者决策的重要性考虑、性质及数量方面的重要性评估、个体及整体基础的重要性评估。

1.重要性的定义。

IASB财务报告概念框架提供了重要性的下列定义,在“IAS1:财务报表的列示”和“IAS8:会计政策、会计估计变更及会计差错”中也有相似的解释。

重要性的定义:如果信息的遗漏或错报,能够影响使用者据以特定报告主体财务信息为基础所作出的决策,那么该信息就是重要的。即重要性是以性质及数量为基础的、一个主体相关性的特定方面。项目的重要性与其性质及数量有关,也与单个主体财务报告的情境有关。重要性定义中的“能够影响”一词在“IAS1”已经澄清,“IAS1”指出,重要性的评估应当考虑:使用者在以财务报表为基础作出经济决策时,是如何能合理预计信息的影响。

财务报表是一种通用目的的财务报告,是主体以内部记录的方式,向外部当事人报告的总括性财务信息。“重要性概念”的运用可确保:能够对(以财务报表为基础、作出决策的)使用者预计产生影响的财务信息,被分开列示在主要财务报表中,或披露在和财务报表一并报送的附注中。

“重要性概念”也可被用做“过滤器”,确保财务报表是对包含主体内部会计记录信息有效的、可理解的概括及汇总。如果财务报表信息不能以清晰的、有助的方式概括或合并,如披露过多不重要信息,模糊化或隐藏重要信息,都会减少财务报表对使用者的可理解性。

2.重要性概念的普遍性。

“重要性概念”对财务报表的编制来说是普遍存在的。IFRS的规定及要求,如果其效果对整套财务报表来说是重要的,规定及要求必须执行;如果不运用这些规定,效果对整套财务报表来说不重要,就可以不执行IFRS的规定及要求。

3.重要性判断。

当评估财务报表中的信息是否重要时,管理人员需要运用判断去确定:信息是否预计能对使用者以财务报表为基础的决策产生影响。当运用判断时,管理人员应当考虑主体的具体情境及信息将怎样被财务报表的使用者所运用。主体的情景会随着时间而改变,所以在每个报告期,需要根据那个期间主体的具体情境,对主体信息的“重要性”进行再评估。包括比较当年信息和前期可比信息,进而评定期间主体经营活动或情景的变化。

4.财务报表使用者和他们决策的重要性考虑。

(1)信息是否重要,要考虑使用者的特征。信息使用者应是主要信息使用者(投资人、贷款人、债权人等),管理人员有权假定它们拥有经营和经济活动方面的理性知识。主体如果具有多个层级的主要信息使用者,财务报表揭示和披露的信息应满足使用者数量广泛的那些层级的共同需要。如果信息与不同层级中较多数量的主要使用者或主要使用者的一个重要层级相关,信息通常被预计是重要的。

(2)信息是否重要要考虑主要使用者决策需要。投资人的投资决策、贷款人的提供及收回贷款决策、债权人的信用决策,都要以评价主体未来净现金流入前景为基础,为此需要关于主体的资源、要求权信息。对有权参与投票选举或影响管理人员行动的投资人、贷款人、债权人来说,解除管理层责任的信息对决策也是有用的。通用财务报告不提供、也不能提供投资人、贷款人、债权人需要的所有信息,考虑其他来源的适当信息。

财务信息如果具有预测价值、证实价值、预测及证实价值,它就能对决策产生差异。重要性评估的焦点是:信息预计是否能够对使用者决策产生影响,而不是它仅能够改变使用者的决策。如果信息证实了主要使用者作出的、被合理预计到的、强化决策的趋势,那么就是重要的。如主体的盈利可以增加预期的一致性,盈利信息会增强购买、持有或出售主体股份的决策。信息提供要考虑成本、效益的平衡,“运用IFRS的成本”不是管理人员评估信息是否重要时的因素。

管理人员评估信息对主要使用者来说是否重要时主要考虑:第一,考虑使用者预期的信息,包括他们认为主体如何被管理的信息,通过使用者的讨论或从公开的信息中收集。第二,考虑在相似的环境中,管理人员作为财务信息的使用者,他们需要哪些信息并作出决策。第三,观察使用者、信息的市场反应、信息的要求,比如特殊交易、主体发行的披露、外部相关者(财务分析家)的反应。第四,观察在同一产业经营的主体提供信息的类型。

5.性质及数量方面的重要性考虑。

评估一项信息是否重要取决于规模大小、性质、并须根据主体的特定情境作出判断。评估一个项目是否重要也取决于数量方面的考虑,包括主体的特定因素关于数量方面的信息,但一个项目的价值或账面余额,不是评估一个项目是否重要的唯一因素。所以主体运用IFRS单纯依靠数量指导是不合适的,对IFRS来说,制定统一的重要性数量门槛或预定特殊情形下什么是重要的,都是不合适的。数量门槛不是决定性的,却是运用重要性时的有用工具;数量门槛提供了一个项目是否重要的初步评价基础。

下列情形考虑数量方面,对重要性评估是没有帮助的:第一,决定应否披露一个特殊的会计政策,管理层应考虑披露对理解会计报表是否是必需的;如果不披露或不适当披露,主要报表使用者不能为决策而充分理解会计报表,那么从性质上来说,该项会计政策的描述就是重要的。第二,考虑不确定性、或有事项的重要性,不确定性所涉及的货币性金额并不总是可知,或有事项结果有潜在的、广泛的范围。

一些情况下,重要性考虑将会更加敏感,因为与主要信息使用者的关键统计数据、管理人员沟通目标、主要使用者特定重要领域相关。可能的例子:第一,信息可能触动法律管制要求的非遵循,或违背贷款契约。第二,信息可能让使用者合理预计到主体未来经营的关键领域,但它们对当期的主要财务报表来说不重要。第三,稀少的或非寻常的交易,管理人员推断该交易预计可能对主要使用者的决策产生影响,如一项交易非寻常,因为是基于特殊条款和主体相关当事方发生的交易。

6.个体及整体方面的重要性考虑。

信息是否重要的评估应当建立在个体和整体的基础上。即使信息单独来看是不重要的,但如果和其他信息放在一起进行考虑,该信息可能是重要的。

(二)财务报表揭示和披露的重要性评估

IASB在“重要性实务公告”指出:编制财务报表时,管理人员应当考虑财务报告的目标,即提供有助于使用者评估主体未来净现金流入的前景、评价主体资源受托责任方面有用的信息,这一财务报告目标提供了重要性评估的具体情景;编制财务报告时,“信息是否重要”应当根据财务报告目标作出判断,并需要考虑整套财务报表。

1.年度财务报告的重要性评估。

财务报告目标要求对财务报表不同部分,必须结合不同情境进行不同的重要性评估。IASB提议的财务报表揭示和披露中的重要性评估分为3个步骤:第一步,评估信息“应否”及“如何”在“主要财务报表”中列示;第二步,评估信息“应否”及“如何”在“报表附注”中披露(包括对适当侧重点的评估);第三步,对财务报表整体进行复查后,“第一步”“第二步”评估是否要改变。通过重要性评估,确保财务报表是全面综合文件,使财务报表成为平衡各方所需信息的、适当的整体组合。

披露不重要信息会增加财务报表的长度,减少财务报表的可理解性,并使主要报表使用者花费更多资源寻找重要的信息,因此管理人员需要考虑:不重要信息披露是否会造成重要信息的含糊不清;但在有些情况下披露对主体不重要发行信息可能是有益的,如简单声明主体持有不重要额度的债务,可能提供了重要信息:有效的管理是如何保护主体资源避免遭受不利经济环境的影响。

虽然IASB承认国际财务报告准则(IFRS)不能阻止主体披露不重要信息,但仍声明主体不能通过混淆重要及不重要信息、或合并具有不同性质(功能)的重要性项目,削弱财务报表的可理解性。

2.中期财务报告的重要性评估。

中期财务报告目标与年度财务报告目标不同,因此“重要性概念”应用的“目标及情景”也不同。中期财务报告目的在于提供最近整套财务报表的更新,因此中期财务报告的焦点集中于新的活动和环境,而不是对以前报告信息的复制。

国际会计准则“IAS34”把“中期财务报告”视为年度最近财务报表的更新,“IAS34”指出:中期财务报告重要性评估的是与中期相连的财务数据,而不是年度预测数据;在进行重要性评估时,需要确认:中期计量相对于年度计量来说,依赖多大程度上的估计;中期财务报告重要性评估也需要进行判断,标准依据是:中期数据确认及披露决策的理由必须是为了中期数据的可理解性;目标是保证中期财务报告包括一个主体、其所在那个中期、其财务状况、业绩的全部相关信息。

(三)确认和计量的重要性评估

“重要性概念”也可应用于IFRS没有明确规定及要求的主体决策,“重要性实务公告”强调一些主体可能借此而选择一些“实际的权宜之计”,“声明”列举了几种“实践中的权宜之计”:(1)IFRS没有对一个主体内部记录及保持程序作出具体规定,因此主体可能决定不运用标准程序去记录一个特定的项目,后来提供信息时,为了与IFRS相一致则作出了调整。(2)一个主体有一个内部政策:资本支出超过一个具体的门槛时才资本化,而较小的资本支出数额就列入费用。因为任何较小的支出都可清晰地被认定是不重要的,所以管理人员评估后认为,此项与IFRS的不一致不会对现在或将来的财务报表产生重要影响。如果这样的政策不会对财务报表产生重要影响,就不会造成主体的财务报表不遵循IFRS。(3)习惯上一个主体会选定一种货币计量单位,对选定的计量单位进行限制,以保证对结果的准确性及细节造成的影响不具有重要性。

“重要性实务公告”指出:如果结果是重要的,就必须运用并遵循国际财务报告准则(IFRS)的确认及计量要求。尤其是IAS8申明:如果财务报表包含有重要性差错、或为了获得对主体的财务状况、财务业绩、现金流量进行特定揭示而故意造成的不重要差错,那么该财务报表就没有遵循IFRS。

(四)遗漏和错报的重要性评估

遗漏(即把相关的数据、信息排除在外)、差错和其他信息的错报(即对信息模棱两可的描述或重要信息含糊不清),在文献中整体上“三者”都被称作“错报”。如果错报从个体或整体上,可以合计预计会对主要使用者以财务报表为基础的决策产生影响,那么“错报”就是重要的。IASB认为:管理人员应评估信息的错报(遗漏、差错、错报项目)对财务报表来说是否重要,这种评估包括考虑(包含前期追溯)比较信息中的任何错报;“已确认差错和遗漏”的重要性需要分个体并从财务报表整体基础上进行评估;互相抵消的重要错报或遗漏仍要作为财务报表的重要性错报而考虑;评估错报的重要性影响时也应考虑交易计量的精确性程度(不确定性)。如果前期不重要的差错可能造成当期财务报表的重要错报,管理人员也应考虑前期不重要差错的影响。如果管理人员为了达到特定列报效果而故意错报报表项目,如管理人员选择不适当的负债折现率,进而减少报表负债的折现金额;这种错报可以合理预计到会影响财务报表主要使用者的决策,那么这种故意造成的错报将总是被认为是重要的。

四、结论与启示

IASB制定的《重要性在财务报表中的应用》征求意见稿,采用了科学的研究方法,从重要性的一般特征、确认及计量中的重要性评估、财务报表列示及披露的重要性评估、遗漏及错报的重要性评估方面,详细阐述了重要性应用指南。

主要贡献是:首先,提出了“重要性的一般特征”,即“重要性的通用一般指导准则”;不仅适用于财务报表信息的提供,而且也适用于审计人员提供“审计报告”、统计人员提供“统计信息”,对提供经营信息的“重要性应用”提供了一般指导。其次,发展了“财务报告理论”,第一次完整而系统地阐明了“重要性”原则在财务报告中的具体应用,并通过正确应用“重要性概念”来增强通用财务报表信息的可理解性。最后,重要性在财务报表中的应用是对“相关性”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补充,完善了财务报告概念框架的相关内容。随着2016年正式稿的及实施,必将对“编制财务报表时重要性的运用”提供更加有益的指导,提高财务报表信息对投资人、贷款人、债权人的决策支持。

但IASB的“重要性在财务报表中的应用”采用“PS:实务公告”形式未免有些遗憾;因为不是国际财务报告准则,所以不具有强制性,对会计主体的约束能力相对较弱,所起的作用会打折扣。

我国可以借鉴IASB的“实务公告:重要性在财务报表中的应用”,对我国企业会计基本准则、相关具体会计准则涉及的“重要性”的内容进行补充完善,或单独“重要性在财务报表中的应用”的会计准则解释公告,规范我国会计实务中“重要性应用”的不足,从而提高会计人员“重要性”职业判断能力,提高财务报告信息的决策支持度;注册会计师进行审计时,也可以对IASB“重要性评估”进行借鉴,以便减少审计风险,提高审计质量。

参考文献

[1] 葛家澍,林志军.现代西方会计理论[M].3版.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11(3).

[2] 唐国平.会计学原理[M].2版.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13(11).

财务报表的应用篇8

(一)财务信息质量要求会计师事务所,对企业近三年财务报表出具的审计结论进行重点分析。另外,还需要对报表的可比性、企业所应用的会计政策是否与企业的实际情况相符合等情况进行分析,以此来判断企业相关财务数据的真实性和准确性。(二)资产质量对企业的资产构成情况进行审查,通常以流动资产为主;对企业资产的流动性进行审核,其中包括流动资产中货币资金、应收票据等情况;对应收付款与其它应收款的质量进行重点分析;对存货中流行资产占比、流动变化、存货跌价的可能性等情况进行分析;对于贸易行业的企业来说,固定资产所占的比率较小。但是由于目前贸易行业企业的产业链逐渐延伸,长期股权投资也正逐步提高,因此,需要对长期股权投资的明细进行分析。(三)资本结构目前部分企业存在负债率高,短期债务占比较大的问题。在对企业财务报表进行审查时,应该具体考查企业债务的结构、全部债务资本化比率、长期债务资本化比率等。通过对以上因素的充分分析,来对企业自身的债务负担情况进行综合判断。另外,还需要对企业的应付账款、预收款项和应收账款、预付账款等情况进行比较分析(四)盈利能力分析企业主营业务收入与主营业务成本变动趋势是否一致,这些都应该与经营分析相吻合;分析企业近三年期间费用所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分析企业投资收益与营业外收入的稳定情况;分析企业利用套期保值工具或押汇等方法所取得的收益占比;分析企业净资产的收益率、总资本的收益率等;对企业预测的未来几年盈利趋势进行判断。(五)偿债能力偿债能力是对企业进行信用评价的主要方法,主要包括短期偿债能力、长期偿债能力、其它信用支持等。短期偿债能力主要指企业的流动资产、速动资产、现金类资产对短期债务的保护倍数,以及在企业经营过程中,净现金流对短期债务的保护能力等;长期偿债能力主要指企业对全部债务和利息的保护能力,然后结合长、短期指标对偿债能力进行整体性的评估;其它信用支持则包括企业原有的筹资渠道,比如资产转让、引入战略投资、增发配股等。在对其它信用支持情况进行分析时,还需要对支持的合法性、可操作性以及相关的保障措施有效性进行判断。

三、预防企业财务报表虚假的主要手段

企业财务报表虚假问题,是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的重点问题。银行信贷管理应该提高认识,尽量采取有效的信贷对策,对企业财物报表的虚假问题进行防范:(一)明确责任,提高从业人员的思想认识其实很多信贷管理人员对企业报表的虚假问题都心知肚明,但是出于业务拓展或个人私欲的需要,部分从业人员往往姑息,甚至放任对企业财务报表的造假行为。企业财务报表造的越好,其评级、授信以及贷款审批等流程就越方便。而且企业报表造假能够帮助企业提供信用等级,银行的贷款质量指标也会因此得到提升。为了避免银行的信贷风险,提高信贷管理人员的业务素质,银行应该对从业人员的岗位职责进行明确。加强对从业人员的思想道德及业务能力培养,从而提高从业人员主动识别虚假财务报表的能力。另外,银行还应该加强信贷的制裁措施,通过一系列的制裁规定,杜绝企业财务报表造假现象。银行可采用建立信用等级限制、业务停牌处罚、贷款额度控制等手段,来抑制企业的造假行为。(二)改进财务报表的传送方式通常情况下,企业提交给银行的财务报表都是由企业自己传送。为了保证企业信用评级的质量,一些银行对企业年报的获取作出了相应的改进,要求客户经理与企业财务人员直接到会计师事务所索取审计报表,以保证财务年报的真实性和客观性。如果信贷管理人员能够严格按照这一规定执行程序,企业财务报表的真实性,自然会得到有效保证。另外,笔者认为银行也应该加强与企业财务部门信息资源的交流,实现双方的资源共享,提高银行对财务报表的识别能力。(三)掌握企业经营的真实情况信贷管理人员对企业所在行业的情况应该充分了解,对企业的发展历史、经营现状进行全面掌握。对企业管理人员的诚信意识、经营能力、知识水平等进行深入掌握,这样能够有效预防企业财务报表的真实性。信贷管理人员应该对企业的财务状况进行掌握和了解,对企业的财务指标进行深入熟悉,尤其需要全面了解企业的产品成本、管理成本、财务成本、税收负担、资金回笼情况等。不给企业留下任何蒙骗的机会。

财务报表的应用篇9

随着医疗机构的管理及医疗产权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入,医院在经营自主权上有很大扩展,在资金的筹集、使用和分配上已经有相当大的自主权。医院的投资者和管理者及相关的人员越来越重视医院的财务状况及经营成果,此时,能够反映资金运作的有效性和合理性得财务会计报表就突显的尤其重要[1]。现行的财务会计报表是财务会计报告的主体和核心,主要包括:资产负债表、业务收支总表、业务收入明细表、业务支出明细表、净资产变动表、财务分析及基本数字表等。它能反映医院的资金结构、营运能力、偿债能力和盈利能力。医院财务报表分析,是医院财务管理的组成部分和重要手段,通过财务报表分析,可以评价、预测医院经营成果,客观地总结医院财务管理水平,揭示存在的问题,改进财务管理工作,提高财务管理水平,促进医院的发展。

1.医院财务分析的内容

《医院会计制度》规定,医院会计报表由资产负债表、收入支出总表、医疗收支明细表、药品收支明细表、基金变动情况表以及基本数字表等组成。医院财务分析,不仅是医院财务管理的重要手段,也是医院达到预期经济目标的重要管理方法。随着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医院的经济活动也不断发生深刻的变化[2]。因此,要重视和加强医院财务分析,以提高经济效益,提高医院竞争力。医院财务分析的内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资产负债及偿债能力分析

主要分析医院偿还到期债务的能力,分析医院资产的安全性。主要指标有资产负债率、产权比率、流动比率、速动比率等。对医院偿债能力的分析主要利用资产负债表的相关数据来进行。资产负债表是根据资产=负债+净资产的会计等式,把医院的资产、负债和净资产项目排列,按照一定的编制要求而成的。报表中的资产项目可以说明医院所拥有的各种资源以及医院偿还债务的能力。报表中的净资产项目说明了医院拥有的资产总额。报表的负债项目说明医院所负担的长、短期债务的数量。其中资产负债率是负债总额与资产总额的比例。这个比率越高,说明医院负债越多,反之说明该医院的长期偿债能力越强。流动比率是流动资产与流动负债的比率,该比率越高,表明医院的短期偿债能力越强,但流动比率过高,表明流动资产占用过多,会降低资金的使用效率,影响医院的获利能力。速动比率是速动资产与流动负债的比率。该比率越高,债权人的权益就越有保障,但速动比率过高,有可能是医院应收账款占用过多,现金回笼速度慢,反而会降低医院短期偿债能力。

(2)收入支出情况分析

通过对收入支出总表分析,可以判断医院的业务开展成果,分析医院业务收入完成情况;支出使用情况;业务收入、支出构成比例,以及影响业务收入、支出增减变动的因素,从而找出问题所在,及时采取措施,提高医院的经济效益。医院总收入主要包括医院自身实现的业务收入、财政补助收入、上级补助收入三方面,由于上级补助收入很少,可在分析时作说明,因此对收入的分析主要从业务收入及财政补助收入两方面进行分析。支出情况主要分析业务支出及项目拨款支出两方面,由于项目拨款比较单一,可在分析时说明,所以支出情况说明主要是对医院业务支出情况进行分析说明。现行的医院会计制度将支出分为人员支出、公用支出及对个人和家庭补助支出三方面来进行分析。人员经费支出主要是反映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的在职职工的人员费用支出情况,公用经费主要是反映一定时期内医院在经营活动中所必需的消耗,对个人和家庭补助支出主要是反映离退休费用及职工个人和家庭补助情况。

(3)营运能力分析

营运能力是指医院基于外部市场环境的约束,通过内部人力资源和生产资料的配置组合而对财务目标所产生作用的大小。主要分析指标有应收账款周转率、存货周转率、流动资产周转率、固定资产利用率、总资产周转率等。应收账款周转率可以用应收账款平均天数来表示。应收账款平均周转天数越短,说明应收账款占用医院流动资金的时间越少;存货周转率是反映存货停留在医院的时间,也可用周转天数来表示,存货周转天数越少,说明周转速度越快。

除此之外,还有发展能力分析等其他相关指标。依据财务报表和统计报表,分析病床使用率、每门诊人次费用、每住院人次费用、药品收入占业务收入的比例、参保和非参保收入构成比例等,来了解收入的构成状况,增加医院的收入。

2.医院财务分析的方法

医院财务要引用现代财务分析的方法,运用各种经济数学公式和模式,健全医院财务分析体系,利用比率分析法、比较分析法、平衡分析法、因素分析法、图表分析法等。结合资产负债表、收入支出表、医疗收支明细表、药品收支明细表、现金流量表、根据经营管理实际需要,对医院各个时期财务会计报表及其他相关资料对会计报表指标进行全面分析[3]。

医院通过对不同时期收入、支出、结余进行对比分析,找出差距;通过因素分析,可测定各因素变化的影响;通过经济批量分析,可掌握药品、库存物资的利用情况;购、销、存进行一体化管理,既保证业务正常需要,又不积压资金;评价经济效益,核定最佳经济批量,通过投入产出分析,可对制剂生产进行本、量、利的测定,评价经济效益;通过趋势动态对比,可对医院的发展趋势进行测定;通过对大型设备投资项目进行专题分析,可减少盲目投资带来的损失,防范和规避财务风险。通过一系列科学的财务分析方法,充分利用医院财务会计资料及其相关资料,为改进医院理财水平,提高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服务。

4.总结

医院财务分析是一种综合性的财务管理,涉及到医院的外部环境和医院内部的各种管理,需要我们不断总结经验,在实践中不断探索、不断创新,要体现出科学化、规范化和实用化和有利于宏观决策化的特点。总之,通过对医院财务报表分析,可以正确地评价医院经营状况和经营成果,从而更好地进行经营决策,促进医院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1 何铁方.医院财务报告的发展趋势[J].卫生经济研究,2003,(12).

2 段德春,赛岳,辛淑蒲.谈现代医院财务分析[J].中国卫生经济,2003,22(10).

财务报表的应用篇10

财务报表的分析方法主要有比较分析法、趋势分析法和图表分析法。比较分析法是指对企业的经济指标数量的比较,包括企业自身比较和企业与同行业之间的比较。自身比较包括计划预算情况与实际完成情况比较、企业不同季度之间的比较、企业在不同地点项目完成情况的比较等等,企业通过自身比较,能够对企业的一些战略完成情况和员工工作情况进行了解,从而进一步加强相关薄弱管理,提成管理水平和企业经济效益。同行比较是指企业和其他企业之间的比较,通过比较企业可能发现自身缺点继而对发展战略作出相关调整;趋势比较法是指企业对一段时间内企业对连续财务报表的从相比较分析方法,通过对财务报表之间相同项目之间的比较,寻找差异,能够连续反映企业的发展动态,发现问题并及时纠正解决。同时能够根据财务分析报表走势分析预测企业的发展趋势,从而更好地进行预算计划制定;图表分析法是指将企业的财务情况或者经营情况通过数字图标的方式进行分析,能够直观的看出企业财务管理过程和经营过程,将复杂的经济活动及效果以通俗易懂的图表形式表现出来。

二、财务报表分析的必要性

(1)提高企业财务管理水平。企业财务报表分析能够科学准确地对企业各项指标进行判断评估,规范财务管理流程。财务人员主要对企业的资金开支和管理成本进行整理,能够准确了解企业的各项资金真实使用情况,保证财务信息的真实完整性,提高企业管理情况。(2)有助于提高企业风险应对能力。通过对企业的财务报表进行分析,能够对企业的财务管理情况、经营效率、资产负债情况进行科学有效的评估,能够使企业及时发现风险因素,并对风险因素进行分析解决,提高企业风险发现、风险评估和风险应对的能力,有效对企业的风险内控工作进行安排,规避企业风险,保证企业资产安全性。

三、企业财务报表分析中存在的问题

(1)财务信息对比性不足。财务报表分析的主要作用之一就是对企业的财务数据信息进行对比,但就很多企业的实际情况来看,很多企业的财务报表数据对比性不足。由于企业监督和审计工作做得不到位,财务部门在收集数据信息时往往会不重视数据的可用性,而且对数据的分类界限不清,导致财务报表中的很多数据很多都是无用的,在对比分析中没有实际对比意义,导致财务分析报表的分析结果不可靠,限制了企业的相关决策。

(2)财务信息存在不真实性。目前很多企业的财务报表分析中的数据信息存在不真实性,一方面,由于企业管理制度的不完整,监督不到位,很多人会钻制度的空子,利用职权或金钱弄虚作假,导致财务部门得到的数据信息不真实。还有就是财务部门为了得到领导的嘉奖或者掩盖一些错误,在报表分析时会故意作假,造成报表信息的不真实,从而导致数据资料可靠性欠缺,影响数据资料的准确性。另一方面由于很多企业的陈旧的数据收集方法已经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并满足企业的自身发展需求,在数据收集过程中难免会造成数据的错误,这样就会导致企业财务分析报表的不真实。

(3)财务数据具有滞后性。目前很多企业的财务报表分析存在滞后性,一方面由于企业对于市场信息和企业实际管理和经营情况不能及时洞悉,大部分资料是企业以往保存的资料,具有一定滞后性,不利于财务报表分析准确性的提高。另一方面是由于随着时代的发展现行财务报表的制度不再适应现代企业发展步伐。而且,比率分析法所用的数据均是历史性的,只能作为参考。

四、完善企业财务报表分析的可行性建议

财务报表的应用篇11

分析程序概念及作用

(一)分析程序概念

分析程序是指注册会计师在财务报表审计时通过研究不同财务数据之间,以及财务数据与非财务数据之间的内在关系对有关财务信息作出评价,包括调查识别出的财务信息与其他相关信息不一致或与预期数据严重偏离的波动和关系。

理解分析程序的含义时,要把握三点:一是分析程序的对象。分析程序涉及不同财务数据之间,财务数据与非财务数据的内在关系,数据之间没有内在联系,是不适宜使用分析程序的。二是要对数据进行分析。这是使用分析程序重点,通过计算一定的比率或趋势分析,识别异常的“不一致”或“重大波动”。例如,在经营环境和产销规模等情况稳定的情况下,通过将本年销售收入与去年销售收入的比较来分析销售收入的变动是否正常,比较前后各期以及本年度各个月份存货的余额及其构成,以确定期末存货余额及其构成异常。三是分析的目的。对财务报表揭示的财务信息是否真实、可靠、公允作出评价。正确使用分析程序能够提高审计效率,降低审计风险。

(二)分析程序在财务报表审计中的作用

1.用作风险评估程序,以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注册会计师实施风险评估程序的目的在于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并评估财务报表层次和认定层次的重大错报风险。在风险评估过程中使用分析程序可以帮助注册会计师发现财务报表中的异常变化,识别存在潜在重大错报风险的领域。分析程序还可以帮助注册会计师发现财务状况或盈利能力发生变化的信息和征兆,识别那些表明被审计单位持续经营能力问题的事项。

2.当使用分析程序比细节测试能更有效地将认定层次的检查风险降至可接受的水平时,分析程序可以用作实质性程序。在针对评估的重大错报风险实施进一步审计程序时,注册会计师可以将分析程序作为实质性程序的一种,单独或结合其他细节测试,收集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此时运用分析程序可以减少细节测试的工作量,节约审计成本,降低审计风险,使审计工作更有效率和效果。

3.在审计结束或临近结束时对财务报表进行总体复核。在审计结束或临近结束时,注册会计师应当运用分析程序,在已收集的审计证据的基础上,对财务报表整体的合理性作最终把握,评价报表仍然存在重大错报风险而未被发现的可能性,考虑是否需要追加审计程序,以便为发表审计意见提供合理基础。

分析程序在财务报表审计中的应用

分析程序运用的不同目的,决定了分析程序运用的具体方法和特点简介:

(一)风险评估过程中分析程序的应用

注册会计师在实施风险评估程序时,应当运用分析程序,以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实施风险评估程序时,运用分析程序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并注册会计师可以发现财务报表中的异常变化,识别存在潜在重大错报风险的领域。通过对被审计单位重大错报风险的评估,帮助注册会计师设计审计程序的性质、时间和范围,以提高审计效率和效果。在这个阶段运用分析程序是强制要求。

1.在风险评估程序中的具体运用。注册会计师在将分析程序用作风险评估程序时,应当遵守《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211号―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并评估重大错报风险》有关规定。注册会计师可以将分析程序与询问、检查和观察程序结合运用,以获取对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的了解,识别和评估财务报表层次及具体认定层次的重大错报风险。

在运用分析程序时,注册会计师应重点关注关键的账户余额及变化趋势和财务比率关系等方面,对其形成一个合理的预期,并与被审计单位记录的金额、依据记录金额计算的比率或趋势相比较。如果分析程序的结果显示的比率、比例或趋势与注册会计师对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的了解不一致,并且被审计单位管理层无法提出合理的解释,或者无法取得相关的支持性证据,注册会计师应当考虑其是否表明被审计单位的财务报表存在重大错报风险。

例如,注册会计师根据对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的了解,得知本期在生产成本中占较大比重的原材料成本大幅上升。因此,注册会计师预期在销售收入未有较大变化的情况下,由于销售成本的上升,毛利率应相应下降。但是,注册会计师通过分析程序发现,本期与上期的毛利率变化不大。注册会计师可能据此认为销售成本存在重大错报风险,应对其给予足够的关注。

再如,如果被审计单位主营业务是制造业,但其利润却总依赖证券收益或其他投资收益,这说明其持续经营能力存在问题,且将投资收益成为重点审计领域。

注册会计师应重点关注被审计单位主观认定的会计事项(如固定资产折旧计价方法的选择),有异常变动的会计报表项目,内部控制薄弱的会计报表项目(如递延资产的确认与摊销),产生重大影响的会计报表项目,会计报表截止日前发生的大额或异常经济业务(如年末大量销售),长期挂账项目(如逾期应收账款、呆滞存货等)以及与关联者的业务往来等特别风险。

2.风险评估过程中运用分析程序的特点。风险评估程序中运用分析程序主要目的在于识别那些可能表明财务报表存在重大错报风险的异常变化。因此,所使用的数据汇总性比较强,其对象主要是财务报表涉及相关账户余额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所使用的分析程序通常包括对账户余额变化的分析,并辅之以趋势分析和比率分析。

(二)分析程序在实质性程序中的运用

注册会计师应当针对评估的认定层次重大错报风险设计和实施实质性程序。实质性程序包括对各类交易、账户余额、列报(包括披露,下同)的细节测试以及实质性分析程序。

1.实质性分析程序的适用范围。实质性分析程序是指用作实质性程序的分析程序,它与细节测试都可用于收集审计证据,以识别财务报表认定层次的重大错报风险。当使用分析程序比细节测试能更有效地将认定层次的检查风险降至可接受的水平时,注册会计师可以考虑单独或结合细节测试,运用实质性分析程序。实质性分析程序不仅仅是细节测试的一种补充,在某些审计领域,如果重大错报风险较低且数据之间具有稳定的预期关系,注册会计师可以单独使用实质性分析程序获取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

2.实质性分析程序的运用步骤。识别需要运用分析程序的账户余额或交易;确定期望值;确定可接受的差异额;识别需要进一步调查的差异;调查异常数据关系;评估分析程序的结果。这六个步骤需要注册会计师职业判断。

3.实质性分析程序的常用方法。财务报表审计目标是注册会计师对被审计单位财务报表的合法性和公允性发表意见。但被审计单位财务报表发生舞弊,可能产生更为特别的重大错报风险(特别风险)。针对财务报表舞弊使用以下分析方法可能更为有效。

比率分析法。比率分析经常用于对毛利率、应收账款周转率、存货周转率等的分析。由于同行业中毛利率具有平均化的趋势,如果被审计单位的主营业务毛利率与行业平均水平相差太大,就可能在造假。如果其毛利率大大高于行业数,则意味着其收入是虚假的,反之,收入可能被隐瞒。另外,比如应收账款周转率和存货虚构收入和利润,同时又未等额增加收入和成本,进而导致应收账款和存货的急剧增加所致。同理,根据相关财务指标的计算,比较可以给审计人员类似的启示。注册会计师还可以选用收入增长率、销售利润率、资产周转率等指标进行分析,并将本公司与同行业其他公司的资料进行横向比较,来发现被审计单位的异常情况。

不良资产分析法。不良资产是指除待摊费用、待处理流动资产净损失、待处理固定资产净损失、开办费、长期待摊费用等虚拟资产项目,不良资产分析法是将不良资产总额与净资产比较,如果不良资产总额接近或超过净资产,既说明企业持续经营能力有问题,也可能表明企业在过去几年因人为夸大利润而形成“资产泡沫”;或者将不良资产的增加额与当期利润总额的增加额比较,如果不良资产的增加额超过利润总额的增加额,则说明企业当期的利润有“水分”。

异常利润分析法。是将其他业务利润、投资收益、补贴收入、营业外收入从企业利润中剔除,以分析和评价企业利润来源的稳定性。由于企业利用资产重组调节产生的利润要通过这些项目体现出来,此时采用异常利润分析法识别会计报表粉饰将特别有效。

现金流量分析法。流量分析法是指将经营活动、投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及总体现金净流量分别与主营业务利润、投资收益和企业净利润进行比较,以判断企业的主营业务利润、投资收益和净利润的质量。一般而言,没有相应现金流量的利润,将意味着与之对应的资产可能属于不能转化为现金流量的虚拟资产,表明企业可能存在粉饰会计报表的现象。

表外筹资监管分析法。表外筹资是企业在资产负债表中未予以反映的筹资行为,它通过租赁产品筹资协议、出售有追索权的应收账款、代销商品,来料加工、应收票据贴现等方式筹集资金,而无须反映在资产负债表中,从而使企业在获得借入资金的同时,不改变资产、负债现状,它可以保持会计法规要求的资产负债率。由于表外筹资的隐蔽性和风险性使报表的信息缺乏完整性和真实性,对信息使用者构成潜在的风险,因此注册会计师必须认真分析表外筹资,实行有效监督,以维护企业外部关系人的利益。

分析性程序对销售收入舞弊、存货舞弊、费用舞弊等都是有效的审计程序。

(三)分析程序用于总体复核

在审计结束或临近结束时,注册会计师运用分析程序的目的是确定财务报表整体是否与其对被审计单位的了解一致,注册会计师应当围绕这一目的运用分析程序。这时运用分析程序是强制要求。

1.总体复核阶段分析程序的特点。在总体复核阶段执行分析程序,所进行的比较和使用的手段与风险评估程序中使用的分析程序基本相同,但两者的目的不同。在总体复核阶段实施的分析程序主要在于强调并解释财务报表项目自上个会计期间以来发生的重大变化,以证实财务报表中列报的所有信息与注册会计师对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的了解一致、与注册会计师取得的审计证据一致。因此,两者的主要差别在于实施分析程序的时间和重点不同,以及所取得的数据的数量和质量不同。另外,因为在总体复核阶段实施的分析程序并非为了对特定账户余额和披露提供实质性的保证水平,因此,并不如实质性分析程序那样详细和具体,而往往集中在财务报表层次。

2.分析程序在总体复核阶段的具体运用。在审计要结束或接近完成时,注册会计师需要通过执行分析程序对财务报表进行整体复核,以确定审计结论的恰当性和财务报表整体的公允性。

比较规范的会计师事务所执行审计完成阶段的分析程序主要是执行三级复核,第一级是由另一注册会计师复核,第二级项目组负责人复核,最后合伙人或主任会计师把关。

在执行分析程序时,合伙人(主任会计师)一般会阅读财务报表(包括附注),并确定注册会计师是否已经搜集到了关于异常的账户余额(或比率关系)的充分、适当的证据。例如,在财务报表审计业务中,公司的存货、应收账款等资产出现大幅度增加,货币资金出现大幅度下降,合伙人(或主任会计师)需要确定负责该公司审计的注册会计师已搜集了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来说明这些数据的异常变动是真实、合理的,是由于行业不景气或者产品结构老化等原因造成上述财务指标出现异常变动,从而确定追加审计程序的广度。

应用分析程序应注意的问题

注册会计师在财务报表审计中运用分析程序能够提高审计效率,保证审计质量,但是在运用分析程序获取审计证据时,还应与询问、检查、实地查看等审计程序相结合。

对于重要的项目,准确性较低或重大错报风险高的项目不应过多的依赖分析程序的结果。如果某项认定的可接受检查风险水平要求较低,而相关内部控制又很薄弱,注册会计师过分使用分析程序的结果,会导致错误的审计结论。因此,注册会计师这时可直接使用交易和账户余额细节测试获取相关审计证据。

运用分析程序对财务报表认定只能提供间接证据。这是因为分析程序只能对财务报表认定提供审计的线索和指明审计的合理方向。证明力强的直接证据还得依靠交易或账户余额的细节测试来获取。运用分析程序时存在分析程序结果显示的数据之间存在预期关系而实际上却存在重大错报的风险,注册会计师在实质性测试中未使用分析程序,并不构成审计程序有缺陷;相对于细节测试而言,实质性分析程序能够达到的精确度可能受到种种限制,所提供的证据在很大程度上是间接证据,证明力相对较弱。从审计过程整体来看,注册会计师不能仅依赖实质性分析程序而忽略对细节测试的运用。

运用分析程序要求注册会计师具备相当的分析技能。而我国注册会计师运用分析程序的经验还不足,这可能导致注册会计师放弃使用分析程序而直接使用细节测试程序获取有关认定的证据,从而降低审计效率。

分析程序仅适用于数据之间存在某种预期关系的状况。如果分析程序数据之间尚不存在预期关系或不可比,就不能运用分析程序。即使存在数据间的预期关系,采用分析程序也可能产生重大漏洞,因为这些数据不可靠,对于设计完好的、虚假的数据关系,分析程序就难以发现其异常情况。这就需与细节测试相结合。

运用分析程序需要一定的比较基准,才能够评价相关的财务信息。但对于一些行业不存在可供比较的行业数据、历史数据,如一些新发展起来的行业,没有比较的前提,可能导致运用分析程序没有效率和效果。建立有关行业的数据库及时而有必要。

分析程序不能被滥用。并非所有认定都适合使用实质性分析程序。研究不同财务数据之间以及财务数据与非财务数据之间的内在关系是运用分析程序的基础,如果数据之间不存在稳定的可预期关系,注册会计师将无法运用实质性分析程序,而只能考虑利用检查、函证等其他审计程序收集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作为发表审计意见的合理基础。在了解内部控制和对内部控制进行测试一般不需使用分析程序,关于所有权的认定也不能使用分析程序。因此这就是分析程序有适用性的问题。

结论

现代风险导向审计要求注册会计师关注被审计企业的经营风险,过高经营风险往往导致财务舞弊的发生,也带来了审计风险。因此,注册会计师在财务报表审计中应该把风险意识贯穿于审计工作的全过程,包括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识别可能存在使财务报表层次和认定层次产生重大错报风险并进行评估,针对评估的重大错报风险实施进一步的审计程序,包括进行控制测试和实质性测试, 在审计临近结束之前进行检测总体复核财务报表是否有未被发现重大错报风险。在审计的三个阶段,分析程序的正确运用能够提高审计效率,降低审计风险。

在审计实务中运用分析程序往往起到其他审计程序所不能替代的效果,事实证明,从已经披露的我国上市公司财务报表舞弊案看,根据被审计单位披露的财务信息,和其他非财务信息,大多能通过分析程序发现相关项目的异常变动。分析程序虽然能够提高审计的效率和效果,但是也有本身的局限性,分析程序只有与询问、检查、实地查看等审计程序相结合,与相关交易、账户余额的细节测试相结合,才能确保降低审计风险提高审计质量。

参考文献:

1.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313号―分析程序[S].财政部,2006年2月15日修订

2.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211号―了解被审计单位及环境并评估重大错报风险[S].财政部,2006年2月15日颁布

财务报表的应用篇12

财务报表分析;纳税评估

一、纳税评估跟财务报表关系分析

财务报表分析跟纳税评估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具体来讲主要由以下几点关系:第一,两者之间的联系。财务报表分析跟纳税评估都是将会计核算作为基础来进行分析研究的,其研究前提和假设都是企业持续经营,在此基础上依靠比较分析法以及比率分析法等实现对企业现在以及过去时期内的生产经营状况的评估和分析。与此同时,对于财务报表的分析,围绕销售收入、销售成本、费用利润等方面进行分析研究时所涉及到的内容跟纳税评估之间具有较高的重合性,财务报表分析的各种指标都可以直接在审核营业税、增值税以及所得税时使用。不仅如此,财务分析还是进行纳税评估的重要基础,合理运用财务分析方法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高纳税评估的效率。第二,两者之间的区别。财务报表分析的重点是为企业投资者、管理者以及债权人等科学决策提供支持和依据,帮助他们分析和了解企业的生产经营状况,并对企业未来的生产发展进行预测。而纳税评估则主要是依靠财务分析过程,准确判断企业的生产情况,在计算财务指标的基础上分析研究相关企业是否存在涉税疑点。依靠企业应纳税额跟企业实际纳税额之间的差异分析,实现对税源的有效监控。正是由于财务报表分析跟纳税评估之间具有不一致的目标也使得两者在指标理解以及运用上有着较大的差异。

二、财务报表分析在纳税评估中的应用分析

在进行纳税评估中使用财务报表分析,主要是依靠比率分析法以及比较分析法这两种方式。比率分析法是通过计算出财务报表中的各种经济指标,并获得一系列的相对数值和财务指标,在此基础上衡量和分析企业日常经营成果。而比较分析法则是针对企业不同时期以及不同空间的财务数据,通过判断财务指标的增减变动情况合理分析企业经营成果和经营业绩。偿债能力分析主要是使用流动比率以及速动比率来进行的,通过这两个指标能够准确反映出企业的偿付能力。速动比率相比较与流动比率而言,剔除了变现能力较差的存货等,因此在反映企业的流动性以及偿债能力上更为准确,进而更能合理反映出企业的获利能力和运营能力,是进行纳税申报评估中的重要依据。这两个比率能够了解企业的可支配资金数额,为税务主管部门是否对企业执行破产清算,是否允许其延期缴纳税款等税收保全措施具有重要的信息支持。

获利能力分析。在分析企业获利能力上主要是采用销售毛利率等指标,依靠分析企业销售毛利率判断企业的销售收入跟成本费用之间是否匹配,成本费用是否存在多计,收入是否少计等。在计算分析企业的销售毛利率时,还应当将其跟企业的之前数据进行对比,分析判断是否存在企业销售毛利不正常的情况。一方面,企业可能存在着销售收入不实的问题,如金额记错、虚增销售收入、漏记重记销售收入等问题;另一方面,企业也可能存在着多转成本、乱摊费用以及乱挤成本等问题。

不过需要的是,企业销售毛利率的变化也可能是由于销售产品结构变化、进货提降价格以及产品结构变价引起的。同时,收入费用率分析也能够在纳税评估中进行应用,通过分析企业的收入费用率,判断企业的成本费用跟销售收入是否成比,在会计核算中是否存在着少计收入或者多计费用的问题。同时,也需要结合企业之前年度以及同行业的收入费用率进行比较。通过对企业利润表中所列示的主营业务税金及附加等进行分析,判断其是否跟企业的主营业务收入之间具有直接的计算关系,通过实地检查等方式进一步对企业的流转税金及附加情况进行核实确认。通过计算和比较其他相同规模以及相同生产能力的纳税人财务指标,在此基础上确定进行税务检查的方向。

同时,销售利润率也是进行获利能力分析的一项重要指标。将企业上期或者同期的本年利润率跟本年的销售利润率进行比较,假如企业的生产经营状况正常,在毛利率不变的情况下利润率下降很可能意味着企业的费用出现问题,此时应将检查的重点放在企业费用上;假如企业的期间费用率不变,则要重点关注企业的营业外收入,并将影响企业利润率程度最大的因素作为最主要的检查对象。

营运能力分析。企业的营运能力可以通过总资产周转率等指标进行反映,企业的资产周转速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企业的生产能力,并对企业日后的获利能力产生影响。假如企业的总资产周转率加快,但是企业的应纳税额却减少,则表明企业很可能存在着虚增成本、隐瞒收入的问题。同时,也可以结合总资产周转率、资产利润率以及销售利润年率这三项指标进行分析,这三个指标最终反映的是企业的整体利润情况,围绕这三个指标进行结合分析能够实现对企业真实情况的分析判断,并且可以对企业是否存在着少计收入以及多列支出等问题进行分析。假设企业的总资产周转率加快,而销售利润率以及资产利润率却下降,则很可能说明企业在管理中存在着多列成本、隐匿收入的问题,应作为税务评估的重点加以落实。

参考文献:

[1]吕世名.房地产行业土地增值税纳税评估指标体系构建研究[D].暨南大学,2013.

财务报表的应用篇13

1.XBRL的定义

XBRL是继电子表格之后会计行业的另一个革命性的产物,是XML在财务报告领域的应用:XML是通用字典,而XBRL是专业字典。XBRL对于信息之间的转化具有重要的作用,是整体的骨架,通过进行数据处理,并将此转换成对需求者有效的信息,从而可以更好地进行利用转换,有助于不同信息系统之间报告数据交换的通用信息格式,规范企业网络报告披露和信息的交换标准。

2.技术特点

(1)可以进行跨平台的数据传输交换。XBRL在首次对财务信息进行处理的时候,可以有效地对信息进行相应的保存和处理。它可以在不同的操作系统上使用。从而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的优势,进一步促进财务信息的发展。

(2)具有统一的格式。因为每个数据都有独特的标记,所以可以被计算机准确检索。由于XBRL具有了统一的格式,使用者还可以方便的实现在不同软件之间交换电子信息,并且利用分析软件分析数据。

(3)可以进行多格式、多语种输出。采用XBRL技术的网络财务报告的输出格式是由样式表(CSS)或是可扩展语言样式转化技术决定的,通过不同的CSS文件或是XSLT文件从而进一步实现多格式的输出。

(4)信息的适时性(Just In Time)。采用HTML建立的网页不能自动更新,除非重新建立新的网页。XBRL的每个数据要求有精确的元数据(Metadata)。元数据是对相关数据的描述性信息,也就是对XBRL文件中数据加上的相应标签。当输入新的数据时,由于时间这个信息标签的作用,使不同时期的信息得到及时、有效的区分。

二、XBRL对会计及审计的影响

1.对会计信息使用者的影响

(1)提高了会计信息的相关性。XBRL不仅能加快会计信息生成,而且增大了会计信息的供应量。会计信息使用者可以通过网络获取更多及时有效的信息,减小会计信息的供求矛盾,降低信息不对称的程度。

(2)有助于会计信息使用者更加“理性”的使用信息。对于使用会计信息的人来说,根据自身的不同需求来进行格式的选择,进而对信息进行处理和加工,可以有效地对相关信息进行选择和应用。

(3)提供内部财务报告,增强管理控制。XBRL能提供实时(just in time)、可定制的(customizable)企业内部报表和分析报告,从而有助于加强公司治理和提高管理层决策和控制效率,同时XBRL提供的内部报告是一种跨平台、低成本的。依据XBRL提供的报表进行决策管理层的经营风险将会变小,还有助于企业的业绩考核更加及时、公平、公开。

2.对审计的影响

(1)将促进网络化职业模式,同时对注册会计师的职业能力有了新的要。XBRL对数据的整体格式进行处理和定义,在进行数据处理的时候,可以根据不同的操作性进行相应的转换,同时,在不同的数据库与软件之间,也可以有效地进行数据的传递,这为信息传递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从而使得相应的电子文档的记录和操作逐渐成为可能。同时需要审计人员实施实时监控,对所提供的这些信息进行可信度的连续鉴证。

(2)可以有效地提高审计的效率和质量。应用XBRL后,审计人员将着重于会计信息系统的控制,审计程序中以验证账户余额正确性为主的实质性测试的比重将越来越小,在进行控制性测试的时候,相关的比重会有大幅度的提高与增加,当所有系统运转正常,便可以通过网络超链接进行审计,并进一步较少人工操作,进一步提高效率和质质量。

(3)可以拓展新的业务。注册会计师可以利用XBRL技术提供更多的增值服务。开拓新的鉴证服务领域,如对Web进行认证、对XBRL文档的验证、对信息系统可靠性的鉴证等等。这样赋予了审计人员更多的机会,与此同时审计人员也将承担更多的责任。

三、XBRL在财务报表网络数据交换中的应用

1.实际应用举例

为对XBRL具体应用有更深刻的认识,本文以上海证券交易所某上市公司A公司2013年年报数据为参照,对整个建立及应用流程进行分析。因篇幅所限,财务数据只挑选其中股东权益调节表部分进行分析。财务数据如表2。

建立步骤可简要分为以下几步:

(1)依据规格说明书建立Taxonomy分类标准。在进行相关事项的分类的过程中,需要针对股东的权益来进行调节,可以清晰的显示出分类标准。

(2)依据分类标注制定元素名称,生成Taxonomy schema(.xsd)文件。当有了相关的分类标准之后,通过股东权益调节表的相关内容和科目来对每一个项目进行了解,明确每一个元素的特征。要想进一步实现这个内容,同时仍然需要已经开发的软件来实现,并根据现有的标准来进行统一认识和展示,从而使财务信息的可以更为简便的进行运转。

(3)将财务数据转换成XBRL标记格式文件(.xml)。当所有的标准都有了一定的标准之后,所有的财务信息在进行信息提供的时候要首先对相关的信息进行统一的定义,并且通过转换成不同的格式,来进一步对相关的内容进行识别,在XBRL标准,根据元素定义,进行操作,从而可以生成xml文件。

(4)将财务信息数据通过存于服务器的标准文档结合样式表进行网络。在这个时期,将相关的数据信息上传到证交所进行审核,并且通过XBRL进行数据保存,可以进行。通过表格样式,来进一步进行处理操作,进而形成与财务报告相关的程序进行运用。XBRL的整个设计与应用过程依次为:XBRL规范、分类标准、Schema文件、XBRL标记格式文件、实例文档、样式表等。

2.XBRL案例分析

通过对A上市公司2013年的股东权益变动表为参照,对XBRL数据交换的整个流程进行分析。体会如下:

(1)上市公司年报具有的相关文件格式对数据处理并不能进行有效地处理,并且具有相关程度的局限性。在原会计新准则中规定股东权益变动表成为财务报表的主表之一。PDF格式虽然能忠实反映原文,但仅仅相当于原文的影像拷贝,不利于数据的再利用。WORD格式擅长于文字处理,但无法进行数据处理,不能对其进行运算。EXCEL可以通过有效地财务数据进行处理和运用。不同的格式所对应的软件商也是不同。这也造成信息、交流的障碍。

(2)XBRL可以实现跨平台数据交换。现在数据库系统特别多,像Oracle、SQL Server、Linux下的自由软件MySQL等,他们都有各自不同的标准,并且存在于不同的操作系统中,交换数据困难;而通过XBRL可以很轻松地实现。我们可以将一个系统中的某种类型数据库文件用XBRL导出,然后到另外一个系统中的其他数据库中将数据进行导入就可以了,XBRL使得跨平台的不同数据库之间的数据交换变得更加方便。

(3)XBRL的网络服务模式功能使得报表上报效率更高。借助XML及其衍生工具通过互联网进行通信的方式通常称为网络服务(Web services),通过结合相应的数据处理形式来进行数据的保存和处理。同时,对于上市公司而言,通过保留一个中央XBRL数据库,里面对相关的XBRL格式文档进行保存,并通过有效地管理,进行更深层次的开发和应用,从而需要经历多个过程。通过XBRL技术下,可以通过数据输入,对财务信息进行更深一步的处理与完善,从而可以输出各种文件格式,满足客户的需求。

(4)XBRL格式与数据相互分离。在进行数据选择的时候,通过利用不同的数据形式,应用图表进行对比展示。并且可以对不同年度的数据进行对比分析,可以极大的节省了人力和物力,从而也是方面了对信息的获取、传递与接收,更好地实现了便捷和快速,满足了投资者的需求。因此,应用XBRL格式,可以有效地实现对数据的需求与处理,从而可以更加完善相关的数据投入需求,进一步促进财务信息的应用于发展。

四、总结

XBRL作为一个新兴技术,许多理论及应用还在研究当中。但现在,全世界的很多会计机构像CICA、JICPA等等都在向XBRL努力,他们相信XBRL的发展将有助于广大注册会计师及其国外同行更好的成为客户更有价值信息的提供者。随着XBRL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必将对网络财务报告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这也是所有关注XBRL发展理论和实务工作者共同的愿望。

参考文献:

[1]陈慧娟,巫珊玲.基于ERP的集团公司XBRL GL探讨――以CC集团为例[J].财会通讯,2014(28).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