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务会计和初级会计的区别实用13篇

财务会计和初级会计的区别
财务会计和初级会计的区别篇1

三是财务制度不一致。由于合并前各高校的财务是各自独立的,各校结合自身情况都有一套适合自身的财务管理、会计核算制度,选用不同的财务软件,设置不同的会计科目及账务体系,各校区原有财务人员也形成了各自不同的账务处理习惯及参差不齐的会计职业判断能力,这给合并高校“统一政策、统一制度”和财务数据的合并带来了极大的困难。

四是校区多且分布分散,总体业务量大但各校区工作量分布不均衡。合并后的高校基本上都存在校区相对分散的情况,加大了统一进行会计核算的难度。合并高校规模基本上都是成倍扩大,加之会计核算工作的逐步规范,导致核算的总体业务量也成倍扩大,但各校区日常会计核算的工作量分布却极度不均衡。

五是会计人员素质高低不一,情况不熟悉。由于会计人员来自不同的学校,素质高低不一,且受原有会计制度、政策的影响已形成了一定的思维方式和账务处理的“惯性”,对除各自原校区以外的校区情况不熟悉,如果在这样的状况下就匆忙上阵,将导致所获得的会计信息一定程度上难以真实反映财务情况。

面对合并中存在的诸多摩擦和矛盾,高校要迅速完成账务合并,有序地开展会计核算工作,实现会计核算的平稳过渡,应立足于学校长期发展的需要,充分考虑原来各高校的历史情况,坚持“尊重历史、立足现实、实事求是”的原则。具体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开展工作。

一、因校制宜,建立科学合理的会计核算模式

目前各高校普遍实行的核算模式主要有集中核算模式和两级(多级)核算模式。在集中核算模式下,学校的全部资金由学校集中核算,二级学院和学校各职能部门不设账,财务处设在有关校区的财务办公室负责办理校内各单位发生的会计业务。实践表明,在合并之初采用集中核算模式不但有利于集中财力、合理调度资金,更有利于进行及时的会计分析,为决策提供更加全面准确的财务信息。但是,这种模式会带来缺乏对会计人员的全面管理、服务不到位、弱化对基层的财务监控等一系列的问题,特别是如果将原来由二级财务进行核算的部分收归为一级核算,极有可能会挫伤个别二级单位自觉加强财务管理的积极性。因此集中核算模式较适合规模不太大、管理层次不多的合并高校。

如果学校的规模较大,一级财务机构可以根据事权与财权相结合的原则和工作的需要,在校内教学、科研、后勤、校办产业、科研开发及基建等部门设置财务机构作为二级核算单位,设立二级财务机构作为财务处的派驻机构,负责本级部门的会计核算工作。这种模式有利于明确责权利,保证财权与事权相结合,但是在操作中应充分重视各级之间权限的划分,尤其要防止由于权限划分不明造成“权利真空”现象,妨碍高校资金运动、资金循环的正常进行。

二、多管齐下,做好财务实质性合并中会计核算的基础工作

(1)选择财务软件。高校财务实质性合并的“五统一”要求统一财务核算软件。优秀的财务软件可以优化管理资源,提高会计人员的工作水平和工作效率,从而实现科学、规范的管理。因此在财务软件的选择上,应尽可能选择通用性强的软件,选择核算和管理功能兼备的软件,选择具有网络功能和多校区、多账套核算功能的软件。

(2)科学合理的设置会计科目和账簿。会计科目和账簿的设置是会计核算和实施预算管理的基础,在设置的过程中应结合学校实际,明确科目核算的内容和范围,统一和明确各经济责任部门的编号和项目编号。设置完成后的会计科目和账簿应达到下述要求:能满足不同级别的财政预算管理的要求;能满足校内各级管理层次对经费核算、财务信息需要的要求;充分考虑原来各校的情况,保证会计信息的可比性和统一性;充分考虑合并后在接受各级各类部门检查中数据统计过程中的可操作性和高效性。

(3)实施账务合并。由于原有各校的财务数据存在口径不一致等问题,财务合并应在财务清算的基础上,在新设置的统一的会计体系下,结合数据形成的历史原因认真分析,按新制度将数据尽可能合理地并入新设置的适当的会计科目中。有条件的,摘要应尽可能详尽,特别是往来款项应尽可能注明最原始的发生日期,以利今后工作的开展。账务合并的形式可以采用以表代账,并表不并账,也可以既并表又并账;对数据量小的,也可利用原各校的科目余额表直接将数据输入账务系统,完成数据的初始化工作。但无论采用哪种形式,都必须在统一的核算口径下进行。

三、机动灵活,适应高校财务实质性合并工作需要

(1)办公网点的设置和安排。办公网点的设置和安排问题直接影响到工作能否有序、高效地开展。由于条件的限制,合并高校在合并之初无法实现各校区之间的联网。为了保证业务质量,首先,主校区在合并之初可以将的核算业务分为日常经费(不包括维修)、日常维修、基建、人员经费、后勤实体等几类分别办理,经过一定的磨合后,为方便教职工办理业务,除单设基建、人员经费和后勤实体核算岗外,其他所有审核人员应办理所有的审核业务;其次,在尚未实现联网的其他校区,为方便教职工办理业务,审、复核人员对所有的业务只进行初步处理,待一周结束后汇总并,统一录入计算机系统,进一步处理,第三,为了提高工作效率、节约成本,对业务量较小的校区可按约定的日期派出会计人员进行“流动作战”。这种模式有利于提高服务质量,方便教职工报账、算账,也有利于人员管理,规范会计行为,但同时也暴露出一些由于信息不通畅带来的弊端。

(2)设立总复核和总稽核。针对核算人员业务处理习惯不同、口径不一致的问题,考虑设立总复核和总稽核。即从现有人员中挑选业务全面、综合能力强的人员担任总复核和总稽核,其他人员制作的凭证首先需经总复核通过后才能进入付款环节,对复核过程中发现的由于核算口径不一致问题应及时予以修正。或在定期进行的业务讨论会上讨论后统一口径。事后,所有的业务单据还要通过总稽核的再次检查,对核算口径再次规范统一。实践表明,采用总复核替代原有的对审对复,对统一核算口径可起到很明显的效果,但这一方面对总复核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另一方面在核算

业务量大、时间有限的情况下,这种方式无法提高工作效率,因此在磨合期结束后,可考虑其他的审、复核方式。

四、加强队伍建设,不断提高人员素质

财务实质性合并要求每位会计人员必须全面熟悉各自分管事项的经济内容、经济用途,按照新的制度、新的核算体系对有关业务进行全面、准确的会计核算,但是要改变每个人多年形成的固有思维模式和业务处理习惯必然是一个艰巨而漫长的过程,因此应重视队伍的建设,有计划、有组织、有重点地开展人员培训。

财务会计和初级会计的区别篇2
财务会计和初级会计的区别篇3

(二)我国的财务管理教学现状我们先谈谈财务管理专业主干课或核心课的设置情况。东北财经大学财务管理专业主干课程主要设置了财务管理学基础、企业财务管理、高级财务管理、投资管理、财务分析和资产评估课程。南开大学财务管理专业主要设置了公司理财、高级财务管理、国际财务管理、证券投资学、项目投资管理财务分析课程。广西大学财务管理专业核心课程主要设置了初级财务管理学、财务预测学、财务决策学、财务预算学、财务会计学、财务控制学、财务分析学和高级财务管理学课程。2007年7月,教育部高等学校工商管理学科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本着处理好会计学、财务管理、金融学三个专业课程设置的关系,各相关教材之间内容分工的关系,创新与继承的关系,提出了高等学校财务管理专业核心课程主要包括公司财务管理、高级财务管理、国际财务管理、财务分析、投资学、成本管理、金融市场学、内部控制课程、会计学。可见,不管学校是否区分初级、中级财务管理课程,其主干课程设置大同小异,有的内容在主干课里,有的内容在选修课里,基本上主要内容都能够照顾到。我们来研究初级、中级财务管理内容的划分问题。为什么当初财务管理专业会有划分初、中级财务管理内容的要求呢?1998年教育部设置财务管理专业时参考了部分专家的建议,专家认为,一是应该像会计专业一样区分为初级、中级和高级三个层次,但是,会计学原理和财务会计有很大的区别,且会计专业是相当成熟的专业,不是新兴的财务管理专业可以类比的,将来随着财务管理学科的发展,也许可以弄出个初、中、高级财务管理来;二是美国财务管理课程虽然叫财务管理原理、公司理财、金融理论与公司财务理论,殊不知,美国的财务管理原理、公司理财是针对不同的对象且内容重复很大,只是难易有别。以下我们谈谈初级、中级财务管理的实践情况。

1.划分初级、中级财务管理院校的情况。东北财经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山东财政学院的财务管理专业设置了初级财务管理和中级财务管理,其基本上是采用自己编写的财务管理系列教材,初级财务管理比较简单,介绍一些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但是,很多院校的财务管理专业若干年来没有区分初、中级财务管理,有的即便是名义上分,实质上也没有分,即用一本教材,分两个学期讲。正因为有难度,所以,实质上区分初、中级财务管理的院校不多。

2.实质上不划分初、中级财务管理院校的情况。中山大学财务管理专业财务管理课程讲两个学期,他们用的是原版的美国教材,一本书讲两个学期,第一学期用英文课件,汉语讲解,第二学期用英文课件,英文讲解。老师能讲,学生能听懂。南开大学财务管理专业财务管理课程只讲一个学期,相关内容用国际财务管理、财务分析、证券投资学、项目投资学、金融市场学等做补充。天津财经大学、天津工业大学、天津外国语学院财务管理专业的财务管理同样只讲一个学期,其理由是刻意区分初级财务管理和中级财务管理没有必要。

3.河北经贸大学财务管理专业教学实践。河北经贸大学财务管理专业财务管理课程的设置及其变化过程,大致可以分成两个阶段:(1)初级财务管理和中级财务管理名义上分成两门课,但实质上不分,还是一门课。我校财务管理专业成立于1998年,在课程设置上,按照教育部划分初、中级财务管理的建议,主要借鉴了中国人民大学等高校的财务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财务管理专业建立之初,虽然名义上按照教育部的提法分成初级财务管理和中级财务管理两门课,但是实际上并没有从内容上区分初、中级,讲的是一本书,只是授课时分成两个学期来讲。针对教育中存在的诸多问题,财务管理教研室于2000年申报了河北省教育厅“新形势下高校本科财务管理专业教学改革方案研究”课题,该课题主要是从人才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学方法等方面提出了较为系统的改革方案,并于2003年8月获河北省教学成果奖励委员会三等奖。但是,这也未解决初级和中级财务管理课程的实质性划分问题。(2)初级财务管理重新选择了《财务管理学基础》一书,进入实质性划分阶段。参考中国人民大学和东北财经大学财务管理专业的做法,选择一本《财务管理学基础》,而中级财务管理教材没有变。为了避免内容上的重复,中级财务管理的前四章不讲,这样就进入了一个初中级财务管理实质性划分的阶段。后来,随着财务学科的发展和变化,我们淘汰了原来的中级财务管理课本,换了宋献中等人编著的《财务管理学基础》,效果较好,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一是初级财务管理内容庞杂,和实际结合不紧。效果较好,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二是中级财务管理教材陈旧的问题。受当时的条件、环境所限,现在看来,我们当时选用的中级财务管理确实跟不上我国财务管理环境变化的需要。#p#分页标题#e#

二、财务管理专业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财务管理学学术内容残缺目前我国财经类高等院校中的财务管理专业教育存在的最大问题是专门化的财务管理学学术内容残缺,不完整。比如,财务管理学专业的学生不了解现代财务理论的基本结构,对基本财务概念领会不深;不了解资本预算编制的具体细节和具体技术,只是简单地知道一些项目绩效的评估方法,净现值、内含报酬率等;不掌握重要的财务估价思想和技术,更不清楚公司兼并、重组与破产所涉及财务问题的处理等等。强化财务管理学专业教育,首先应当保持在财务管理学学术内容方面是完整的、科学的和先进的,这是财务管理学教育水平的下限。可惜的是,在部分院校里,我们目前连这个下限都很难达到。

(二)初级和中级财务管理课程内容重复初级和中级财务管理课程都讲什么,讲到什么程度,哪些初级讲,哪些适合在中级讲,一直是困扰理论界和教育界的难题之一。因为,财务管理学不像会计学那样成熟、统一,大家都达成了共识,也正因为这样,财务管理学的学科发展也才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共鸣。

(三)选修课越设越多、导致主干课内容压缩根据实践的需要,我们陆续开设了预算管理、企业内部控制理论与实践、企业绩效管理、企业经营风险管理、集团财务管理、金融资产管理等课程。实践证明,这些课程,虽然适应了目前企业实际的需要,能够满足学生的要求,但是,也暴露出一些不足,即课程设置太细,越来越背离目前教育部倡导的宽口径、厚基础的教育理念。实践的要求是千变万化、多种多样的,学习是毕生的事情,不能一劳永逸,因此,我们也不可能穷尽教育内容。指导思想的错误使课程设置越来越多,导致主干课内容压缩,学生和老师负担越来越重。我国的财务管理专业设置历史不过短短的10年,财务管理学科的蓬勃发展与课程设置与内容建设的相对滞后形成鲜明的对照。针对上述财务管理专业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财务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划分的难点在于主干课程内容体系的确定、划分,课时的分配,初中级财务管理内容的划分、规范。

三、财务管理专业初级、中级财务管理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

(一)涵盖内容的基本原则涵盖内容的基本原则应该围绕明确学生培养目标来进行。研究学生培养目标,明确塑造本科财务管理人才类型,据此界定财务管理应涵盖的基本内容。1.培养目标定位为具有通晓专业技术基础上的综合财务管理能力。财务管理专业是工商管理学科中一门具有很强的专业操作技能且综合性很强的管理业务。要求财务管理人才既有娴熟的业务操作能力,又能从战略上精通企业理财之道,能够把握市场和企业资源配置的机制,驾驭企业资本运营的能力,面对市场变化和复杂的财务现象进行财务预测、决策、计划和分析,能够把握财务管理和资金运动各环节及各个主、客体之间的内外联系,进行组织协调的能力。2.涵盖内容的基本原则应围绕明确学生培养目标来进行。与上述财务管理专业培养目标相适应,财务管理专业主干课程涵盖内容的基本原则应该侧重于澄清财务管理核心基本原理,以及各理论模块之间的横向影响和纵向继承,尽量避免内容的庞杂以及深浅的失度。财务管理专业主干课程内容体系划分与整合就是要将公司财务的系统理论与实务有机结合。在理论层面上,不但要阐释相对稳定和沉淀的理论成就,还要介绍基础理论方面最新的成果与进展;在实践层面上,坚持理论是解决现实问题的工具箱,强化实用理财技术的介绍,提高财务管理理论的现实感和解释力。规范地界定财务管理专业主干课程内容体系,研究如何建设一个科学、先进、合理、可行的财务管理专业主干课程内容体系,满足培养高素质的财务管理专业人才的需要,有利于学生决策能力、批评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全面系统地反映现代财务管理的最新发展水平和趋势,顺应信息时代的教育方式并便于教学的财务管理内容体系。

(二)基本内容涵盖的范围对财务管理应涵盖的内容,分层研究应纳入教学内容的知识板块,搭建本专业的财务管理知识架构,该架构沿着横向和纵向两个方向进行,横向主要研究财务管理理论、方法及应用技能;纵向主要研究对如何将财务管理知识按学生在校学习的时间进度从浅到深进行传授,知识前后如何继承。最后将研究结构形成一个较为科学、先进、合理、可行的财务管理专业内容体系。我们参考国内外的有关的财务管理专业课程设置的内容,确定基本内容涵盖的范围从财务管理的基本理论、基本职能和技能,公司理财的基本内容与方法,到资本市场、投资管理、价值评估各个领域。财务管理学专业课程体系由四个部分构成:金融经济学课程组、管理学课程组、会计学课程组与理财学课程组。金融经济学课程组、管理学课程组与会计学课程组的教学为财务管理学专业的学生搭建了一个坚实的学术教育平台,为深入进行财务管理学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三)财务管理专业主干课课程体系的三个等级财务管理专业主干课课程是财务管理学专业教育的核心内容,具体分为三个等级:第一等级课程,即基础类课程。包括初级财务管理、会计学基础、财务会计学课程。第二等级课程,即中级类课程。包括中级财务管理、证券投资学、项目投资管理、财务分析和经营风险管理课程、成本管理课程。第三等级课程,即高级类课程。包括高级财务管理、国际财务管理课程。开设高级类课程的目的在于让学生在求学过程中接触到更高级更为鲜活的理财问题,比如公司兼并重组问题等,传授给学生如何将财务理论科学地运用于解决实际财务问题的思路、方法和程序。

财务会计和初级会计的区别篇4

二、规范对编制细目的审查监督,确保预决算编制的科学性

由于时间紧、任务重,一般情况下,每年人代会上审议的预算都过于粗放,人代会常常授权常委会在下一年对预算以及部门预算编制细目再做进一步的审查,审议通过后,再由政府批复执行,以此强化对预算编制细目的精细化审查监督,这种做法在县市级尤为常见。新法第四十六条明确规定:“报送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审查和批准的预算草案应当细化。本级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按其功能分类应当编列到项;按其经济性质分类,基本支出应当编列到款。本级政府性基金预算、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社会保险基金预算支出,按其功能分类应当编列到项。”新法已对预算编制细目作出了具体的细化要求,人代会要规范和强化对预算编制细目审查,不宜再授权常委会对编制细目进行审查。

三、重视预决算初步审查监督,确保预决算编制的规范性

新法明确要求人大要加强对预决算的初步审查监督。其第二十二条明确规定,“县、自治县、不设区的市、市辖区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对本级预算草案初步方案及上一年预算执行情况进行初步审查,提出初步审查意见。县、自治县、不设区的市、市辖区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有关工作机构对本级预算调整初步方案和本级决算草案研究提出意见”。如何贯彻新法精神,对县级人大及其常委会来说,加强和改进预决算初步审查监督,重点需要把握三点:

一是严格初步审查监督的时间。新法第四十四条明确规定,“县、自治县、不设区的市、市辖区政府应当在本级人民代表大会会议举行的三十日前,将本级预算草案的初步方案提交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进行初步审查”。新法第六十九条也明确规定,“县、自治县、不设区的市、市辖区政府财政部门应当在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举行会议审查和批准预算调整方案的三十日前,将预算调整初步方案送交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有关工作机构征求意见”。县级人大及其常委会进行预决算初步审查监督时,必须不折不扣严格执行30日的时间规定。

二是加强常委会有关工作机构的力量建设。县级人大常委会财经工委和预算工委机构建设普遍都比较薄弱,日常工作基本都是二人一室,甚至一人一室在维持运转,这远远不能满足实际工作的需要。可考虑采取经人大常委会主任会议同意,单位推荐的方式,由人大常委会财经工委审核并聘请包括人大常委会财经工委(预算工委)、财政、审计、发改、部分精通财经工作的人大代表和会计师事务所、审计师事务所等相关专业人员,组建县级预算审查监督咨询专家库。充分借助咨询专家库的专业智力,为人大对预决算草案进行审查提供信息参考。

三要注重发挥人大代表的作用。新法并没有规定县级人大常委会进行预算初审时可以邀请人大代表参加,但这并不意味着不能邀请人大代表参加。相反,由于县级人大常委会预算审查监督初审力量比较薄弱,更应借助代表力量,规范化、常态化邀请懂预算的代表参与到初审中来,补强力量,提升初审质量,确保预算编制的规范性。

四、推进预决算审查的公开透明,确保预算活动的公开性

新法第十四条明确规定,“经本级人民代表大会或者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批准的预算、预算调整、决算、预算执行情况的报告及报表,应当在批准后二十日内由本级政府财政部门向社会公开,并对本级政府财政转移支付安排、执行的情况以及举借债务的情况等重要事项作出说明。”“经本级政府财政部门批复的部门预算、决算及报表,应当在批复后二十日内由各部门向社会公开,并对部门预算、决算中机关运行经费的安排、使用情况等重要事项作出说明。”“各级政府、各部门、各单位应当将政府采购的情况及时向社会公开”。从以上规定可以明显看出,新法对预算公开的内容、时间、主体等都作了比较全面具体的要求,县级人大在推进预决算公开中大有可为。一方面在常委会对预算草案进行初审时,要充分发挥专家咨询库的作用,并广泛邀请本级人大代表参与初审,预决算草案要在本级人大代表这一层面进行公开,扩大代表参政权、知情权和表达权。另一方面常委会要监督“20日”后财政部门是否真正公开人大批准的预决算报告及报表,并重点监督公开的方式、内容和范围。同时,要大力推进审计查出情况向社会公开,主动接受监督。

预决算公开的实质是财政的公开透明,财政资金的使用要回应社会关切,接受群众监督,根本就是要求财政资金使用必须按照人大批准的预算执行。当然,对县级来说,推进预决算公开,特别是全过程公开不可能一蹴而就,要遵循循序渐进、稳步推进的原则,促进预决算信息公开的规范化、常态化。

五、增强绩效性审查监督,确保预算执行的合理性

新法第四十九条规定,县、自治县、不设区的市、市辖区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向本级人民代表大会主席团提出关于总预算草案及上一年总预算执行情况的审查结果报告。审查结果报告应当包括对改进预算管理、提高预算绩效、加强预算监督等提出的意见和建议。这些规定对各级人大推进绩效审查监督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人大不仅要审查监督预算执行和决算的合法、合规,更要审查监督其合理、效率、效益和效果。人大要牢固树立“要钱受监督、用钱即问效”的监督原则,全面加强绩效预算审查监督,使绩效观念融入人大预算审查监督的各个环节,实现从预算编制、执行到决算审查监督的全程控制链条,切实提高公共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

一要推动政府内控和绩效管理制度的建设。重点是推动政府健全内部财政监督,编制中长期计划,构建滚动预算制度,设置科学合理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及方法等,这些制度的构建将为人大绩效审查监督提供坚强的基石。

二要强化对政府重大投资项目的绩效审查。人大应重点对政府重大投资项目的必要性、可行性、项目建设规模、资金来源、建设周期、年度投资额、建设内容以及资金的使用效益进行审查监督,对重点项目的计划、预算编制、预算执行到决算全过程进行监督。

三要推动政府建立资金使用效益评价体系。政府向人代会提交的财政预算报告必须附加对资金分配、资金使用的效益情况有一个理性的分析报告,以供代表审查。政府性重大投资项目以及预算如有调整,政府必须向人大常委会说明项目投资以及预算调整的原因、资金来源、用途、使用方向以及使用效益,推动财政资金的优化配置。着力改变目前人大只重视对预算资金安排程序合法性审查,忽视对资金安排合理性和使用效益的评价,防止用正确的方法办错事。

六、强化责任追究,确保预决算审查监督的严肃性

一直以来,法律对预算行为的责任追究方面是缺乏具体规定的。人大预算审查监督必须建立在政府可问责的基础之上,没有政府可问责压力体制的约束,人大预算审查监督,既监督不了政府财政资金的支出,也关注不了资金的使用方向,只能是流于形式。值得注意的是新法第九十二条至第九十五条对法律责任作出了具体明确的规定,加大了对违法行为的问责和责任追究,这为人大预决算问责监督提供了明确的法律依据。对此,县级人大要在两个方面有所作为:

财务会计和初级会计的区别篇5

为确保义务教育经费投入,《教育法》、《义务教育法》和《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等教育法律法规已经做出了明确的法律规定。《教育法》规定:一是国家建立以财政拨款为主,其他多种渠道筹措教育经费为辅的体制,逐步增加对教育的投入,保证国家举办的学校教育经费的稳定来源。二是各级人民政府的预算内教育经费,要按《预算法》的规定和照事权和财权相统一的原则,在财政预算中单独列项。三是各级人民政府教育财政拨款的增长应当高于地方财政收入的增长,并使按在校学生人数平均的教育费用逐步增长,保证教师工资和学生人均公用经费逐步增长。四是《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规定:要建立并不断地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制度,按照“省级统筹,县级管理”的原则要求,逐步将农村义务教育全面纳入公共财政保障范围,财政部门要及时足额地将农村义务教育经费拨付到位。

各级人民政府,特别是县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一定要从落实《义务教育法》等教育法律法规的执法高度来认识教育经费投入的重要性、严肃性和强制性。因此,落实“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依法增加教育投入,确保义务教育达到“三个增长”的要求,这不仅仅是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需要,它也是提高民族素质,推动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重要措施,同时,它更是共产党“执政为民”,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构建和谐社会的具体体现。

二、教育经费检查验收的指标内容及标准的变化和要求

在实施“两基”达标验收之初,原国家教委“关于*年“两基”督导评估工作的通知”中正式下发“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扫除青壮年文盲评估验收情况登记表”,在“教育经费情况”表中总计列三个年度25个栏次。近几年来,由于国家财政政策和投资体制发生了很多的变化,特别是20*年国家实行了“以县为主”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20*年又实行了“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新机制”,农村义务教育的管理体制和投资主体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国家教育督导团基于这些原因,对教育经费检查验收的相关指标的内容及标准要求等进行了相应的调整。一是增加了新的内容,检查验收的指标由过去三个年份25个栏次,增加为三个年份34个栏次。二是取消了一些检查内容,如农村教育费附加。三是将过去教育经费的检查指标分为检查项目和调查项目两类。四是有些检查项目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发生了变化。如过去的“经常性收入”,变为“财政总收入”和“地方财政收入”。财政对教育的拨款变为预算内教育拨款。教职工工资由过去一栏而为两栏进行分述表示等等。总而言之,教育经费各相关指标的调整变化,更能全面客观地反映受检地区的经济和教育经费投入的基本状况,同时,也更便于检查验收。

三、教育经费的检查验收标准及要求

(一)教育经费投入的“三个增长”和“三个比例”

1、关于“三个增长”的核查

第一个增长:核查验收年份的前三年,预算内教育拨款每年的增长比例,是否高于地方财政收入的增长比例。

第二个增长:核查验收年份的前三年中小学生均预算内教育事业费是否做到了逐年增长,是否达到自治区教督(*)3号文件规定的标准。即:小学生均预算内教育事业费:城镇300—350元,农村、牧区200—250元;初中生均预算内教育事业费;城镇350—400元,农村、牧区250—300元。

第三个增长:核查验收年份的前三年中小学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是否做到了逐年增长,是否达到自治区教督(*)3号文件规定的标准。即:小学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城镇70—80元,农村、牧区45—55元。初中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城镇90—100元,农村、牧区65—75元。

内财教[20*]6*号文件规定,农村、牧区中小学生均公用经费定额标准按不同类别学校计算,小学生均应达到300元左右,初中生均应达到400元左右。内财教[20*]1*6号文件规定不同类别的农村、牧区中小学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拨款标准,小学生均要分别达到100—110元以上,初中生均要分别达到130—140元以上。

2、关于“三个比例”的核查

第一个比例:核查验收年份的前三年预算内教育拨款占财政总支出的比例,旗县区不低于20%以上。

第二个比例:核查验收年份的前三年预算内教育的拨款占教育经费总支出的比例,按内政教督(20*)13号文件要求处理。

第三个比例:核查验收年份的前三年预算内公用经费占预算内教育事业费支出的比例,按内政教督(20*)13号文件要求处理。

注:实行“以县为主”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后,如果乡级财政和农村中小学校没有拨款关系,那么,就不必核查乡级财政。

(三)城市教育费附加和地方教育附加费的征收

①城市教育费附加的征收应按增值税、消费税、营业税总额的3%进行计征,征收率应达到95%以上。

②地方教育附加费按内政教督(20*)13号文件要求:“不做为评估估指标”。

(四)多渠道筹措义务教育经费;

评估验收时,要核查旗县区验收年份的前三年的以下数据:

①中央、自治区和盟市给予的支助经费;

②本级政府安排的专项经费;

③验收年份的前三年捐、集资经费数和验收当年的捐、集资经费数;

④勤工俭学补充的教育经费和其它经费。

(五)教职工工资

2001年底以前的陈欠的教职工国标工资,旗县区政府要制定从20*—20*年分年度的偿还计划,并按偿还计划完成每年的偿还任务。20*年1月以来,实行了“以县为主”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后,要在银行建立教职工工资资金个人帐户,按时足额发放教职工工资,绝不允许教职工工资出现新的拖欠。按时足额发放教职工工资和按计划偿还陈欠的教职工工资是“两基”达标验收中强制性达标标准之一。

(六)中央农村税费改革转移支付资金,拨付农村义务教育的总量要达到50%以上。

(七)上级下拨各种教育专款,以实际决算数登记上表。

(八)预算内教育基建拨款,以实际决算数登记上表。

(九)杂费收入,即以自治区内发政费字(20*)1399号要求执行。符合何项政策的,就以政策要求进行计算。

(十)20*年初,国家建立了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新机制。这个新的政策未进“两基”达标的“七类八表”中的教育经费表中,但是,我们在自查报告的文字表述部分要分年度、分类别进行表述,否则,则为表述漏项。

注:以上(六)、(七)、(八)、(九)等四项是“两基”攻坚新增加的调查项目。

四、“教育经费”核查的基本程序

1、对旗县区财政部门的核查程序(如果乡级财政和农村中小学校没有拨款关系,就不必核查乡级财政)。

①核查验收前四年财政预算内对教育的拨款数并计算出三年的增长比例。

②核查验收前四年地方财政收入并计算出三年的增长比例。

③核查验收前三年财政总支出数并计算出财政预算内对教育的拨款占财政总支出的比例。

④核查验收前三年城市教育费附加和地方教育附加费的实际入库、拨付和结余结转数。

⑤陈欠教职工工资逐年偿还计划,并按计划完成偿还任务。

2、对旗县区税务部门的核查程序

①核查国税局、地税局有关统计资料,确定验收前三年每年的增值税、营业税和消费税的总额,按规定标准计算城市教育费附加的应征数,然后分别计算出三年的征收率。

②核查城市教育费附加和地方教育附加费的实际征收数。

3、对旗县区教育部门的核查程序

①核查旗县区教育经费总支出、及旗县区在籍人口总数并计算出旗县区人均教育经费投入水平。

②核查财政预算内教育拨款中用于义务教育学校的教育事业费数,按验收前三年中小学在校生人数分别计算出中小学生均预算内教育事业费。

③核查旗县区义务教育学校的预算内公用经费总数,按验收前三年中小学在校生人数,分别计算出中小学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数。

20*年,国家实行了“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新机制”后,学校要将上级下拨的免学杂费补助资金,公用经费补助资金单独计算。贫困家庭住宿学生的住宿费和生活补助资金不能计入预算内公用经费。

④核查旗县区义务教育学校预算外教育经费收入数(剔除个人部分)并与预算内教育事业费中的义务教育学校公用经费数相加,按义务教育学校在校生人数计算出初中、小学生均预算内、外公用经费数。

⑤核查城市教育费附加和地方教育附加费的拨付情况。

⑥核查验收前三年的资、集资经费数。

⑦核查教职工工资是否做到按时足额发放。

4、对义务教育学校的核查程序

①核查验收前三年上级财政或教育部门拨付的预算内教育事业费的增长比例。

②核查验收前三年初中和小学生预算内教育事业费数,并计算出生均预算内教育事业费数。

③核查验收前三年初中和小学预算内的公用经费数,并按中小学学生数计算出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数。

④核查验收前三年中小学校预算外收入补充学校的公用经费数,并与预算内教育事业费中的公用经费相加,计算出三年中小学生均预算内、外公用经费数。

⑤核查验收以前和验收当年的教职工工资表和教职工工资存折,验证教职工工资是否做到按时足额发放,陈欠教职工的工资是否已完成偿还计划任务。

五、教育经费核查的几个指标项目概念的说明

1、教育经费总支出数

指以旗县区为单位的教育经费全口径支出的总和。首先要了解教育经费的来源渠道,教育经费的来源渠道分为预算内教育经费(财政性经费)和预算外教育经费(非财政性经费)(见下表)。

教育事业费

基本建设经费

预算内离退休人员经费

教育经费公费医疗经费(含社保部分)

教育(财政)其他上级补助经费

经费项目工程经费

来源

渠道预算外城市教育费附加

教育经费地方教育附加费

(非财政)学、杂费收入

住宿费收入

勤工俭学收入补充教育经费

集、捐资经费

2、人均教育经费总支出数

衡量旗县区在籍人口每人每年所负担的教育经费的能力和水平。无具体量化的标准要求,只是“两基”达标验收时的一个参照系数。

3、预算内教育拨款

即纳入预算的财政对教育的拨款。具体指教育事业费、基本建设经费、离退休人员经费、公费医疗经费(含社保部分)。

4、地方财政收入就是指旗县区当年本级财政税收收入,不含上级补助收入。其具体计算过程:本年收入合计(决算数)—城市维护建设税—筵席税—行政性收费收入—罚没收入—专项收入—其他收入=地方财政收入

5、财政总收入包含旗县区当年本级财政税收收入和上级补助收入。其具体计算过程:地方财政收入+消费税和增值税税收返还+所得税基数返还+原体制补助+一般性转移支付补助+民族地区转移支付补助+农村税费改革转移支付补助+调整工资转移支付补助+结算补助+农业税灾歉减免及企事业单位预算划转补助+其他补助+上年结余=财政总收入

6、财政总支出的具体计算过程=支出总计—地方财政收入扣减之和—专项补助—增加国债补助—专项上解—年终结余=财政总支出。

财政总支出在计算时,要遵循和财政总收入进行对等扣减的原则;否则,就不可比,不全面准确。

7、中央农村税费改革转移支付资金

中央农村税费改革转移支付资金中除支付当年作为农村税费改革基数的农村中小学民办教师工资转移支付补助资金外,还应包括农村中小学校的公用经费。中央实行农村税费改革取消了农村“三提五统”当中的农村教育费附加及教育集资,由此而出现的农村中小学校公用经费的缺口,国家明确规定,要由农村税费改革转移支付资金补助按测算基数而农村中小学校阁费改革转移支付资金确定的总数和比例进行划拨支付。国家要求,对于农村义务教育的投入要不低于税费改革前的水平并力争有所提高,达到“保工资、保运转、保安全”的目标要求,至少要达到中央农村税费改革转移支付补助资金的50%以上。

8、财政部门要按照“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的要求,将上级下达的或本级按比例、要求应承担的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的经费及时足额地拨付教育行政部门或中小学校,及时足额地将贫困家庭学生补助寄宿生生活费发放到补助学生手中。同时,要求将“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中经费的落实情况进行公示。

六、教育经费在建档及迎检过程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在“两基”评估验收中,“教育经费情况表”。共34个栏次,要求填写100多个数据。这些数据主要由受检旗县区、乡镇苏木两级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和中、小学校填写。要求填报验收前三年的数据。比如20*年接受检查验收的旗县区要填写20*、20*、20*年三年的有关数据。数据依据主要是具有法律效力的年终财政决算和教育部门决算及相关的财务统计报表,而且要数出有据,真实、可信。

2、实行“以县为主”的义务教育管理体制后,乡镇苏木财政和学校没有拨款关系,乡镇苏木政府自查报告的教育经费表可以不填4、5、6、7、8、9、10、23、26、27、28、29、30、31栏。中小学校可以不填2、4、5、6、7、8、9、10、23、26、27、28、29、30、31。

财务会计和初级会计的区别篇6

(二)追加经费,指年初预算未安排,因工作需要必须增加的经费;

(三)上级财政补助资金,指中央和省、市财政补助的专项资金;

(四)财政性资金借款,指街、镇、工业区、滨湖功能区及区直各单位、滨投集团向区政府临时借款,括街、镇按体制计算向区政府调度资金。

二、审批程序

本着“精简高效、合法规范”的原则,根据财政性资金使用范围和额度,科学设定审批程序,分别由区财政局直接核拨和区政府审批。

(一)区财政局直接核拨的财政性资金范围和程序

1、预算安排资金:年初预算已批复到部门的经费,有政策规定且已明确标准和单笔用款在50万元以下(不含50万元)的事项;相关部门在批准的年度预算内使用非税收入财政专户管理资金。

2、上级财政补助资金:上级财政通过指标给予的专项补助资金,有政策规定且已明确标准和单笔用款在50万元以下(不含50万元)的事项。

3、财政性资金借款:街、镇按财政体制计算向区政府调度资金。

(二)区政府审批的财政性资金范围和程序

1、预算安排资金:年初预算已批复到部门的经费,无政策规定或标准不明确的事项,区财政局审核意见在50万元以上(含50万元)的,经分管副区长审核后,由常务副区长审批。

2、追加经费:(1)退休人员医药费和死亡人员丧葬费、抚恤金,由常务副区长直接审批;(2)用款部门提出申请,区财政局审核意见在30万元以下(含30万元)的事项,经分管副区长审核后,由常务副区长审批;(3)用款部门提出申请,区财政局审核意见在30万元以上(不含30万元)、100万元以下(含100万元)的事项,经分管副区长和常务副区长审核并报请区长同意后,由常务副区长审批;(4)用款部门提出申请,区财政局审核意见在100万元以上(不含100万元)的,经分管区长和常务副区长审核并报区长办公会或区政府常务会研究同意后,由常务副区长审批。(5)部门申请使用预算安排的切块资金,以及申请在当年预算未安排的情况下动用非税收入财政专户结余资金、超收收入和调剂收入,审批程序参照本条款(2)(3)(4)条规定执行。

3、上级财政补助资金:部门申请使用上级补助资金,无政策规定且标准不明确的事项,区财政局审核意见在50万元(含50万元)以上、100万元以下(含100万元)的事项,经分管副区长审核后,由常务副区长审批;区财政局审核意见在100万元以上(不含100万元)的,经分管区长和常务副区长审核并报区长办公会或区政府常务会研究同意后,由常务副区长审批。

4、财政性资金借款:街、镇、工业区及区直各单位、滨投集团因工作需暂借财政性资金周转的,必须向区财政局提出书面申请,要由区财政局会同审计局共同审核,并签订借款协议,经分管副区长和常务副区长审核并报请区长同意后,由常务副区长审批。区几大班子办公室和党群部门申请用款,区财政局审核意见在100万元以下(含100万元)的事项,由常务副区长直接审批;区财政局审核意见在100万元以上(不含100万元)的事项,经区长办公会或区政府常务会研究同意后,由常务副区长审批。

三、工作要求

(一)规范申报程序。部门使用财政性资金,必须事先向区财政局提出书面申请,并附相关依据、使用方案等资料。区财政局收到部门用款申请后,要尽快形成书面审核意见,除区财政局直接核拨的资金外,其他资金按程序及时上报区政府。

(二)严格控制追加。年初预算未安排的资金,原则上不予追加,因政策规定或确因工作需要且年初预算漏报事项的,按法定程序办理。

(三)加强沟通协调。各级各部门上报区政府常务会、区长办公会研究的事项,凡涉及区财政性资金内容的,需会前与区财政局进行充分沟通,待区财政局就资金内容拿出意见后,按规定程序上报议题。

(四)强化绩效管理。各级各部门制发各类综合性、专业性文件(括代拟稿、会议纪要等),凡涉及区财政性资金有关内容的,需与区财政局会商后,按规定程序行文,以提高财政性资金使用的规范性。

财务会计和初级会计的区别篇7

【考试时间】每年分别在上下、半年设立两次会计从业资格考试,大约在每年的4月和11月。

【考试内容】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会计基础、初级会计电算化(或者珠算五级)

【考试方式】 闭卷笔试

【报名时间、地点】会计从业资格考试一般由省级财政部门组织,考试及报考时间全国各省有差异。报考时,报考人员需携带本人身份证、近期同底片免冠一寸照片二张,到指定报名地点填写相关表格,办理报名手续。有条件的地区,要求考生先在网上注册报名,将报名表打印后贴上照片,再到指定报名地点交表、交费办理报名手续。

初级会计职称

【考试简介】初级会计职称考试也称初级会计资格考试,根据现行会计职称管理规定,考取初级会计职称考试后,可以聘用为会计员和助理会计师。初级会计专业技术资格实行全国统一组织、统一考试时间、统一考试大纲、统一考试命题、统一合格标准的考试制度。(初级)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原则上每年举行一次。

【考试时间】考试时间一般安排在考试年度的5月第三个星期六。(以当年公布的报名时间、考试时间为准)

【考试内容】初级资格考试分两个半天进行,初级会计实务科目为3小时,经济法基础科目为2.5小时。

【考试方式】闭卷笔试

【报名时间、地点】报名时间一般安排在考试年度上一年的10月中旬到11月底。凡符合报名条件并申请参加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的人员,均由本人提出申请,单位核实,持学历证书、身份证、会计从业资格证书的原件和“报名登记表”于规定期限内到当地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管理机构设置的报名地点报名。考生凭准考证在规定的时间和地点参加考试。中央和国务院各部门及其直属单位的人员参加考试,实行属地管理原则。

中级会计职称

【考试简介】中级会计职称考试也称中级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根据现行会计职称管理规定,通过中级会计职称考试后可以评定会计师职称。中级会计专业技术资格实行全国统一组织、统一考试时间、统一考试大纲、统一考试命题、 统一合格标准的考试制度。

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原则上每年举行一次。

【考试时间】考试时间一般安排在考试年度的 5月第三个星期六、星期天。(以当年公布的报名时间、考试时间为准)。

【考试内容】《财务管理》、《经济法》、 《中级会计实务》三个科目。 其中《财务管理》、《经济法》为2.5小时,《中级会计实务》为3小时。

【考试方式】闭卷笔试

【报名时间、地点】报名时间一般安排在考试年度上一年的10月中旬到11月底。凡符合报名条件并申请参加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的人员,均由本人提出申请,单位核实,持学历证书、身份证、会计从业资格证书的原件和“报名登记表”于规定期限内到当地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管理机构设置的报名地点报名。经审核合格后,发给准考证。考生凭准考证在规定的时间和地点参加考试。中央和国务院各部门及其直属单位的人员参加考试,实行属地管理原则。

高级会计师资格

【考试简介】高级会计师资格考试是由人事部和财政部联合组织的全国高级会计师资格考评结合工作的考试环节, 这项考试是为了加强高级会计专业人才联合体建设,提高会计专业人员素质, 改革高级会计师资格单一评审办法,探索科学、客观、公正、 公平的高级会计师资格评价办法而设立的。考试由国家统一组织。 符合高级会计师评审条件的考生,只有通过这项考试取得高级会计师考试合格证书后, 才能进一步参加高级会计师评审。

【考试时间】每年九月的第1个星期日。

【考试内容】《高级会计实务》,考试时间为210分钟。

【考试方式】采取开卷笔答方式进行。主要考核应试者运用会计、财务、税收等相关的理论知识、政策法规,分析、判断、处理会计业务的能力和解决会计工作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

【报名时间、地点】一般在5月中下旬至6月中旬报名。

注册会计师(Certified Public Accountant,CPA)

【考试简介】中国注册会计师全国统一考试是根据《注册会计师法》设立的执业资格考试, 是取得中国注册会计师执业资格的必备条件。中国注册会计师考试于1991年12月7日到8日首次举办,经过十余年的发展,已成为中国最具权威性和吸引力的执业资格考试之一。截至2008年度, 17次考试,累计300多万人参考,100多万人单科合格, 14万人取得全科合格证书,其中5万多人取得执业注册会计师资格。2008年,共有57万人报名,49万余人次参加了考试。各科合格人数及合格率分别为:会计14502人,10.79%;审计9281人,15.06%;财务成本管理9579人,15.26%;经济法20034人,17.98%;税法16498人,13.56%,所有科目的平均合格率为14.53%。

【考试时间】一般为每年的9月中旬。各科目考试时间如下:会计 180分钟;审计、财务成本管理 150分钟;经济法、税法、公司战略和风险管理 120分钟。

【考试内容】第一阶段,设会计、审计、财务成本管理、公司战略与风险管理、经济法、税法等6科。这是专业阶段,主要测试考生是否具备注册会计师执业所需的专业知识,是否掌握基本技能和职业道德要求。

第二阶段,设综合1科。这是综合阶段,主要测试考生是否具备在注册会计师执业环境中运用专业知识,保持职业价值观、职业态度与职业道德,有效解决实务问题的能力。考生在通过第一阶段的全部考试科目后,才能参加第二阶段的考试。两个阶段的考试,每年各举行1次。基于第二阶段的考试侧重于考查考生的胜任能力,建议考生在参加第二阶段考试前注意积累必要的实务经验。英文测试:第一阶段和第二阶段各科目均不设英文附加题。新考试制度下2009年度注册会计师全国统一考试专业阶段6个科目的试题中均指定特定试题(各科指定1~2个小题,以下简称指定试题),考生可以选用英文作答。对可以选用英文作答的特定试题,在试卷中都有明确的提示。对指定试题,考生可以自主选择中文或者英文作答,如选择英文作答,该小题须全部使用英文。对指定试题外的其他试题,考生一律用中文作答。对指定试题全部使用英文作答、并且答题正确的,奖励5分。每科合格成绩分数线仍为60分。

【考试方式】为闭卷、笔试。客观性试题采用填涂答题卡方式解答;主观性试题采用书写中文简体文字方式解答。

【报名时间、地点】一般在每年4-5月,可到各地注协、财政部门报名。具体可以参考2009年考试报名汇总报名人员报名时,须提交有效身份证件、学历证书或技术职称证书原件,交纳2寸近期(上年或本年)免冠照片2张,经地方考办审核无误后,填写《注册会计师全国统一考试考生个人信息填写表》。

注册税务师( Certified Tax Agents CTA)

【考试简介】1998年开始时实行资格认定考试,自1999年开始实行全国统一考试。据权威部门统计,截止2008年底,国家每年举行一次统一考试,己累计考试11次,报名达2806484人次,通过考试取得注册税务师执业资格的人数达到77930人(不含2008年度四川省通过人数)。

【考试时间】考试时间一般为每年6月最后一个周末,从周五的下午开始,每半天考试一个科目,每科目考试时间为150分钟。

【考试科目】现行注册税务师考试共考五个科目:《税法(一)》、《税法(二)》、《税务实务》、 《财务与会计》、 《税收相关法律》。

【考试方式】考试均采用闭卷笔试的办法。《税法(一)》、《税法(二)》、《财务与会计》、《税收相关法律》均为客观题,题型为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计算题和综合分析题;《税务实务》为主观题、客观题相结合的形式,客观题题型为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主观题为简答题和综合分析题。

【报名时间及报名办法】

(1)报名时间 报名时间一般设在考试年度上一年的12月份,按属地管理的原则,一般按地区为单位进行组织。以09年为例:09年注册税务师考试报名信息汇总

(2)报名办法目前各地情况不太相同,一般为现场报名或网上报名与现场报名相结合的方式。现场报名的,考生需现场领取《全国注册税务师执业资格考试申报表》,填写后应经相关部门盖章。报名时,须持上述《申报表》、本人身份证明(身份证、军官证、驾驶执照、护照,下同)、符合报考条件的相关证明(学历证书、资格证书、职称证书)原件,在规定的时间内到报名点经资格复核合格后,办理报名手续。符合免试条件者,还需持税务部门出具的本人从事税收工作起始时间的证明。

审计专业技术资格(初、中级)

【考试简介】审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是测验应考者是否具备相应审计专业技术能力的考试,考试合格者可获得相应的《审计专业技术资格证书》。考试分为初级和中级两个级别。

【考试时间】审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原则上每年举行一次。审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日期原则上为每年10月的第二个星期日。审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分两个半天进行,上午为《审计专业相关知识》,下午为《审计理论与实务》。两个科目的考试时间均为2.5小时。

【考试内容】《审计专业相关知识》:宏观经济学基础、企业财务管理、企业财务会计、法律;《审计理论与实务》:审计理论与方法、企业财务审计。初、中级资格考试采用同一套考试大纲。根据对初、中级审计人员知识水平和业务能力的不同要求,两个考试科目各部门内容分为初、中级资格共同考试内容和中级资格单独考试内容。

【考试方式】闭卷笔试

【报名时间、地点】因地区而异,大多在4月、5月,到当地人事考试中心(院)报名。

审计专业技术资格(高级)

【考试时间】每年的11月份第3个周的周日(具体时间以国家审计署考试中心的通知为准)。考试分两个半天进行。上午为经济理论与宏观经济政策,下午为审计理论与审计案例分析。各科目的考试时间均为3个小时。

【考试内容】《经济理论与宏观经济政策》,具体包括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财政理论、金融理论、财务会计和财务管理四部分;《审计理论与审计案例分析》,具体包括审计理论和审计案例分析两部分。

【考试方式】闭卷笔试。考试题型均为主观性试题,无任何客观性试题。经济理论与宏观经济政策的考试题型仅简答题和论述题两种;审计理论与案例分析的考试题型包括简答题和5个审计案例。审计案例以财务审计为依托,侧重于审计技术方法的运用,难度适中。只是所有案例是依据的国家审计准则,而不是独立审计准则。主要的差别在于程序上的差别。各科试题全部在答题卡上作答。

【报名时间、地点】因地区而异,大多在4月、5月,到当地人事考试中心(院)报名。

二、学历学位考试

MPAcc

【考试简介】会计硕士专业学位(英文名称为Master of Professional Accounting, 简称MPAcc, 专业学位代码:530100)项目,是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于2003年底设立的专业学位项目。会计专业硕士学位面向会计职业,以培养具备良好职业道德和法纪观念,系统掌握现代会计学、审计学、 财务管理以及相关领域的知识和技能,熟悉国际会计准则,熟悉市场经济规律的高素质、全方位的管理型、应用型会计人才为最终办学目标。

【考试时间】每年的10月最后一个双休日

【考试内容】政治理论、英语、综合知识(含财务会计、语文、数学、逻辑),共计3门。其中,政治理论考试及面试由各招生单位单独组织,时间自行安排;其余2门全国联考,其中外国语只限英语,MPAcc英语科目的考试与在职人员攻读其他硕士专业学位入学考试使用同一试卷,听力测试成绩计入考生外语总成绩。

【考试方式】笔试+面试达到各试点院校划定的最低录取线,根据笔试成绩,结合工作业绩、本人资历和面试成绩,综合考察,择优录取,其中优先考虑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优秀的中高级财务、会计审计人才。

【报名时间、地点】全国联考报名工作采用网上报名与现场报名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英国特许公认会计师公会(ACCA)

【考试简介】ACCA成立于1904年,总部位于伦敦,是全球最具规模的国际专业会计师组织。截止2008年底,ACCA在全球设有82个办事处及分会,131500 名会员及362000名学员。作为最早进入中国的国际专业会计师组织,ACCA目前在中国拥有超过20000名会员及34000名学员,并在北京、上海、成都、广州、深圳以及香港设有共6个办事处,在澳门设有一个联络中心。要成为ACCA的会员,学生必须通过ACCA十四门专业考试并获取三年财务及会计相关工作经验。此三年相关工作经验可在考试之前、中、后累积,并且不限地域、行业、公司/机构性质等。

【考试时间、地点】每年两次,分别安排在6月、12月第二周开始连续八个工作日。每次最多允许报4门。

北京考点地址:I998北京语言文化大学,2号教学楼;北京海淀区学院路15号;I837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北京朝阳区惠新东街12号;I866北京市教育考试指导中心;北京市安定门外外馆东街23号。

I900长沙考点地址:长沙市石佳冲路109号湖南大学北校区网络学院北栋3楼。

I803成都考点地址:成都国际会展中心;成都市金牛区沙湾路258号。

I992大连考点地址:大连市中山区鲁迅路50号大连北良大厦19楼会议室。

I996广州考点地址:广州市白云大道北2号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云山A座。

I912南京考点地址:南京审计学院,南京市建邺区北圩路77号。

上海考点地址:I987 上海东北 上海兰生大酒店,杨浦区曲阳路1000号;I997 上海西南 好望角大饭店,肇嘉浜路500号;I844 上海浦东 仁和宾馆,浦东新区浦东大道2056号。

I995深圳考点地址:深圳市上步中路1003号,深圳科学会堂。

I994天津考点地址:天津财经学院, 天津市珠江路25号。

I993武汉考点地址: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武汉市洪山区政院路1号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文泰楼。

I827西安考点地址:西安交通大学,西安市咸宁西路28号管理学院大楼。

I831厦门考点地址:金海峡高级财经人才培训中心,厦门市夏禾路1128号富兴大厦办公楼三楼(B座)。

I847无锡考点地址:无锡运河大酒店,无锡市湖滨路7号运河大酒店。

I856山东考点地址:山东省工会管理干部学院,济南市桑园路60号。

I854杭州考点地址:浙江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办公室;杭州市文晖路321号浙江教育大厦 310014。

I855南昌考点地址:江西财经大学,南昌市双港路校区。

*S861 哈尔滨考点地址:哈尔滨师范大学恒星学院,哈尔滨市利民开发区恒星路1号2号楼207室。

*S838 沈阳考点地址:辽宁省沈阳市大东区望花南街21号沈阳大学。

*S874 南宁考点地址:广西省南宁市明秀西路100号,广西财经学院,图书馆一楼。

CBE上海考点:上海晋才职业培训中心,虹古路321号222室。

CBE浙江考点:浙江财经学院,杭州市下沙学源街18号。

CBE武汉考点: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武汉市洪山区政院路1号。

CBE哈尔滨考点:哈尔滨师范大学恒星学院,哈尔滨市利民开发区恒星路1号。

CBE无锡考点:江南大学后续教育学院,惠河路170号。

CBE北京考点:北京东亚国际技术培训中心,北京市朝阳区朝阳北路延静西里9号。

CBE天津考点:天津富臣职业培训学校――富臣教育。

北京东亚国际技术培训中心,北京市朝阳区朝阳北路延静西里9号

*特殊考点:学员选择在特殊考点应考,需另行支付行政费用予该考点。具体事宜请与ACCA各代表处咨询

【考试内容】

教材和考试均用英语。从2001年12月起,ACCA考试大纲,新大纲主要强调学员掌握核心专业知识,首先成为能胜任业务的会计师;同时要求知识面广,成为通才型人才,而且要掌握战略财务管理技能,适应现代商务的发展。共十四门考卷,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涉及基本的会计原理,财会信息的作用和管理领域的主要问题等内容,具体课程为:1.1财务报表编制Preparing Financial Statements;1.2财务信息与管理 Financial Information for Management;1.3人力资源管理 Managing People。第二部分。涵盖专业财会人员应具备的核心专业技能,介绍商务运作的法律环境,并强化财会方面的关键技能,具体课程为:2.1信息系统 Information Systems;2.2 公司法与商法Corporate and Business Law;2.3企业税务 Business Taxation;2.4 财务管理与控制 Financial Management and Control;2.5财务报告Financial Reporting;2.6审计与内部控制 Audit and Internal Review。第三部分。着重于企业战略管理中财务人员的作用,培养学员以专业知识对信息进行评估,并在专业伦理框架内提出合理的经营建议和忠告。选择性课程的引入,使学员能根据自身的工作性质(专业执业或财务管理)选择课程,从而强化相关领域的知识。具体课程为:以下四门课程中选择两门:3.1审计与认证业务Audit and Assurance Services;3.2高级税务Advanced Taxation。3.3业绩管理Performance Management;3.4企业信息管理 Business Information Management。以下三门为核心课程:3.5战略经营计划与开发Strategic Business Planning andDevelopment;3.6高级公司报告Advanced Corporate Reporting;3.7战略财务管理Strategic Financial Management。

【考试方式】学员注册后,在二、三月份或八、九月份会收到ACCA 的考试报名通知,学员根据下列考试规则和个人准备情况选择报考科目和考试地点。学员须按科目的先后次序报考,每次最多报考四门。每门考试时间为2~3小时,及格成绩为50分,100分满分。学员须于注册后10年内完成所有考卷。为使学生能学以致用,ACCA为不同国家的学生就税务和法律增设了选择课程。中国学生自1998年起可选考中国税务和法律(包括法律架构和税务架构),亦可选英国税务和法律,所作选择与其考获之资格与英国及其它国家等同。此外,ACCA备有国际会计准则和英国会计准则供学生选择,所涉课程包括会计架构,审计架构,会计和审计实务及财务报告环境。

国际注册内部审计师(CIA)

【考试简介】

国际注册内部审计师考试是由总部设在美国佛罗里达州的“国际注册内部审计师”协会(The Institute of internalAuditors,IIA 省略)出题并在全世界70多个国家用20多种语言进行统一考试。1998年月11月,国际注册内部审计师考试首次在中国开考。截止2008年,国内已经有8千多人取得了CIA资格。CIA证书永久有效,持证者每两年需参加中国内部审计协会所规定的后续教育。从通过率来看,中国考生历年的四门通过率在30%左右,有些地区则高达40%以上。

【考试时间、地点】每年举行一次,在11月第三周的周六、周日举行,上午:8:30-12:00,下午:2:00-5:30。考点分布在哈尔滨、沈阳、长春、北京、天津、济南、南京、上海、杭州、武汉、成都、重庆、贵州、广州、深圳、郑州、西安、合肥、长沙、石家庄、太原、呼和浩特、昆明等地。具体联系方式可以查询中国内部审计协会网站。

【考试内容】

(1)考试按两个层次检验报考者的知识水平和实际能力。了解程检验报考者对概念和专业术语的了解情况,以及对测试内容的主要特性基本原理的判断能力;熟练程度。检验报考者对原理、实务和相关程序是否有透彻的理解,以及运用专业知识和各种技能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

(2)考试科目。第1部分:内部审计在治理、风险和控制中的作用具体包括:遵守IIA的属性标准;以风险为基础制定审计计划,确定内部审计重点;理解内部审计在公司治理中的作用;执行其他内部审计任务和职责;治理、风险和控制的知识要点;策划审计业务。第2部分:实施内部审计业务具体包括:实施审计业务;实施具体审计业务;监督审计业务结果;舞弊知识要点;审计业务手段。第3部分: 经营分析和信息技术具体包括:经营过程;财务会计与财务管理; 管理会计;规章、 法律和主要经济指标;信息技术。第4部分:经营管理技术具体包括: 战略管理;管理技术;中国的经营环境;中国的内部审计环境。 具备下列条件者,方可取得国际注册内部审计师证书: 所有考试科目全部合格;具有2年(含2年)以上审计、 会计工作及相关工作经历。国际注册内部审计师证书由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和中国内部审计协会制发。取得国际注册内部审计师资格的人员,必须每两年接受80学时的后续教育,方可注册, 否则取消其资格。 后续教育的内容、 形式和学时计算等按照中国内部审计协会颁布的《内部审计人员后续教育实施办法》的规定执行。

【考试方式】中英文,可自由选择,但是同一考试年度里不能两个语种混考。其中《经营管理技术》只有中文。分科闭卷笔试,每部分试题为125道选择题,时间210分钟。考试取得单科成绩合格者,必须在取得成绩后的每2年内报考1次,以前通过科目的成绩继续有效,否则成绩作废。

【报名时间、地点】报名时间一般为6月15日至7月15日。具体地点请到中国内部审计协会网站查询。

美国注册会计师考试(AICPA)

【考试简介】AICPA成立于1887年,目前拥有超过33万名会员。考生通过四门考试,并取得一定的工作经验之后,缴纳65美元可以申请成为AICPA会员。

【考试时间】每年四次,可以选在每个季度前两个月中的任何一天。

【考试内容】科目考试范围:Part1 1.审计及签证(Auditing & Atte-

财务会计和初级会计的区别篇8

一、云南省目前的现状和环境

自2005-2007年,云南省农业厅安排专项经费,在全省确定132个示范推广单位,全面推行村级会计委托服务。截至2009年,全省129个县全面开展了村级会计委托工作,1329个乡镇实施了会计委托,占乡镇总数的96.72%;13091个村级实行了会计委托,占村级总数的96.4%。全省共代管村集体资金总额达113.3亿元。但是,在全省34万会计人员中,高级会计师仅有858人,只占0.26%;会计师有1.9万人,只占5.9%;注册会计师有1957人,只占0.59%。全省已实行电算化管理的乡镇级会计委托机构901个,而配备的电脑数量仅1741台,大约50个村民小组才拥有一台电脑。

二、我国其他地区目前的现状

1、我国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现状比较

农村经济研究部经过对全国东、中、西部几个地区的2749个行政村的调查,分析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现状。

(1)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基本现状。其一,农村集体经济总体上收入微薄。从调研可见,东部苏州等少数发达地区59%的村集体收入为100万元-500万元,西部、中部各有91.4%、75.9%村庄收入在10万元以下,绝大多数中西部及东部农村村级集体经济收入微薄。其二,村级组织债务负担沉重。调查村集体平均负债水平为176.25万元,东部村平均负债305.61万元,中部平均负债52.48万元,西部平均负债22.77万元。

(2)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主要途径。村集体组织的收入来源总体上比较单一,主要靠土地等资源的出租或开发收入,特别是高度依赖土地出租收益。

(3)村级集体可用资金的来源。调查表明,农村集体经济收入的来源中,村农业承包收入占到总收入的38.1%,即使在集体经济收人比较高的苏南、浙江、广东、北京等地,其收入来源也主要是靠集体土地的出租、开发,以及少量集体资产或物业的出租。

(4)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的途径。东部地区村干部更多认为要靠招商引资、出租集体资产或集体土地的途径来壮大集体经济实力,中部和西部地区村干部则更倾向于争取上级下拨或补贴。集体经济的发展不平衡,资产的组织形式与结构的差别,也会使得农村会级制度在实施中存在差异性。在环境变迁,制度改革中,应把握当地的经济特点及环境条件,因地置宜地实施农村会计制度,发挥其作用。

2、浙江省上虞市村级会计委托现状

浙江省上虞市是我国最先实行农村会计制的地区,市政府从1998年就在全市推行在村账乡镇代管模式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会计委托制。

(1)初始阶段效果明显。上虞市实行会计委托制起初三年的时间,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增强了干部廉洁自律的自觉性;提高了村级资产管理的有效性;调动了群众参政议政的积极性。并取得了两个主要经验:实行会计委托制,一是当地经济比较发达,因为会计电算化是会计委托制的配套工作手段,需要一定的资金投入;二是村级经济业务量要适中。

(2)发展过程中暴露的问题。村级会计委托从2003年在浙江各地推广至2006年,三年多的实践表现出,预期效果并不佳:中心运转很不正常,村级会计委托制度在有些村一开始就没能有效推行,实际的实行率最多在40%一60%之间,而且每年还以10%的降幅下降;农村财务管理混乱情况依旧,民主理财和财务公开流于形式;乡镇政府负担加重。

(3)问题存在的原因。自2002年以来,浙江省在推行村级会计委托方面创造和积累了不少宝贵经验,其机制也在不断自我发展和完善,工作取得明显成效。但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村级会计人员从业资格管理有待统一;村级会计人员培训制度有待完善;会计人员队伍建设有待加强;村级会计信息化管理水平有待提高。实行村集体会计委托,对于规范村级财务收支行为,提高村级财务管理水平,加强对村级组织经济活动的外部监督,预防村干部经济腐败等具有重要作用,但其存在的问题也需引起重视。

3、农业大省――山东农村财务管理与现状

山东省既有地处东部沿海的发达地区,也有中西部发展相对较慢的地区,存在着明显的东中西部差异,而且是一个农业大省,以山东省为样本进行农村财务管理和的状况调查研究,具有较好的代表性。本次调查发现的主要问题有:第一,农村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农村财务管理上有待规范和制度化,农村债务问题依然严重,新会计制度实施情况不乐观,内控制度不健全等。第二,农村财务管理问题的原因初步分析:领导重视不够,认识上有的误区,管理上缺乏规范性;财务管理队伍不稳定、素质低、法律意识不强,缺乏有效监督,审计力薄弱。第三,农村财务管理问题的本质分析:从村民自治的发展过程可以看出,虽然村民自治一开始是村民自发形成的,然而它的普遍推行则要归功于上级政府的推动,是一种政府主导行为。

4、实施制后取得的成效

村级会计委托的实施,增加村级财务的透明度和可信度,维护了村民对农村集体经济的参与权。主要表现在:规范了村级账务;实现了村务的及时公开,促使农村更加和谐;减轻了农民负担,保持了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

5、过程中突现出的问题

几年来,村级会计委托服务试行工作进展顺利,创造和积累了不少宝贵经验,但也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第一,认识不到位。一是部分村干部认识不到位;二是部分村民认识不到位;三是管理监督意识不强;四是一些有企业或业务发生频繁的村,不愿意委托;五是部分乡镇干部对农村审计认识不到位。第二,制度执行不够规范。一些村干部实行“家长式”管理,“以支抵收”;还存在挥霍浪费,“寅吃卯粮”,挪用村级经费转移支付资金现象,集体资产流失严重。第三,监管不力。一是部分村级财务核算所管的账大多只是上级转移支付资金和按规定向村民收取的费用,村办企业的资金大多游离于监管之

外;二是民主理财小组形同虚设,对财务的监督乏力;三是存在把关不严的问题;四是部分村财务不够公开。第四,会计人员业务素质比较低。许多乡镇村级会计委托服务机构人员,持证上岗人员只占42.42%,有专业技术职称人员仅占6.23%。第五,大部分机构办公经费得不到保障。村级财务核算中心存在着主管部门、单位性质不明确的问题,导致业务经费没有保障,办公经费短缺。

三、目前农村会计的研究成果

村级会计委托制是在农村“政务财务两公开”工作中产生的一个新事物。目前,村级会计委托制的相关文献资料基本上属于工作报道或者内部参阅资料,侧重于描述村级会计委托制度的产生背景、主要做法和成效。浙江广播电视大学刘知林与金华市农经站孔祥卫的文章(2008)《环境变迁,制度演进:村级会计制的若干政策建议――基于浙江金华的调查》和东北财经大学经济研究所的李怀文章(1999)《制度生命周期与制度效率递减》为本文研究的主题提供了目标:什么是村级制的效能发挥的影响因素;如何更好地发挥目前制度的效能。

四、云南省在农村会计方面存在的问题

从云南省目前的现状的数据可以看出,村级会计委托制度的建设,虽然取得一定成效。但许多地区不管是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都存在不少问题。具体如下:内部控制环境较差;民主理财监督小组的监督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财会人员培训的形式主义严重;会计电算化实行力度不够;风险意识薄弱。

下面以云南省曲靖市麒麟区为例,说明这一现象。

麒麟区农村集体财务会计委托工作主要经验:领导重视。区、乡两级把村集体财务管理工作经费列入本级财政预算,为做好农村集体经济管理工作提供了经费保障;创新管理方式,全面推行农村集体财务会计委托制;打牢基础,大力推进农村集体财务电算化管理;扎实工作,全面推进农村集体财务规范化建设。为进一步巩固、完善和提高农村集体财务会计委托成果和效率,该区向上级部门提出如下建议:建议上级财政继续加大对农村集体财务委托工作的经费投入;建议上级部门增加本区经营管理部门人员编制;恳请上级部门尽早理顺农经机构体制建设,尽快将农经人员纳入公务员管理,理顺管理体制。

五、云南省目前如何发挥农村会计制的效能

对我比国实施农村会计地区的经验、对策,说明云南省在当前在农村会计方面依然存在与其他地区相同的问题。农村会计制度的效果还需从以下几个方面更深入地加强。

1、从理论上认识村级会计制度

制度是一个含义广泛的概念。制度是在一个特定群体内部得以建立并实施的行为规则;制度本身也有一个产生、发展和完善以及不断面临被替代的过程。村级会计委托制是一项制度安排,其创新要受到我国农村集体资产管理体制大环境的制约。我国集体资产制度的特点是一个集体范围内的资产为该集体全体成员共同所有,但任何个人都不能单独占有或声称拥有某部分资产的所有权,权利的整体性和不可分性是这种制度安排的基本特点。

2、因地时置宜把握实行方式

经济发展程度的不同,人口素质的差别,认识的不同,地理环境的差异,以及社会制度的变迁,人口的流动,国家新制度的影响等等,都从各方面对农村会计制度和效果产生着影响。

3、通过反馈不断完善

财务会计和初级会计的区别篇9

村庄表情

从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起,中国共产党尝试建立起一个融管理、生产和保障为一体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以解决地主经济和家族制度消灭后所形成的农村管理和社会保障的空缺。这种集体经济组织从1949年《共同纲领》提倡的合作经济到1958年的建立,经历了9年的时间;然后又用20年的时间来调整和巩固这种政社合一的集体经济组织。改革开放以后,这种集体经济组织才逐渐弱化和转变,剥离了原来承担的基层政府管理职能。形成乡镇政府和村民委员会两种层次不同的组织。农村基层组织组织所承担的扩大再生产、为工业化提供积累(贡赋和限制消费)、提供公共产品和社会保障(包括限制人口流动)的三重作用,在“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大背景下,正在由国家财政逐渐承担起来,乡村集体经济组织也面临着如何改革和发展的新问题。

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到1952年底,3亿多无地或少地的农民分到土地,废除了延续两千多年的封建剥削土地制度,从根本上改变了农村的经济基础,改变了农民的经济、政治地位,当年全国粮食产量比1949年增长了49%。

1953年,国家开始进行三大行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其中在农村建立农业合作社,包括以土地人股分红、保留社员对部分生产资料的所有权,并给予适当报酬为特征的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社员人社土地与合作社其他生产资料归集体所有的完全社会主义公有化形式,取消土地报酬,实行统一经营,按劳分配,多劳多得,对丧失劳动能力者适当照顾,鳏、寡、孤、独按规定可享受“五保”(吃、用、衣、住、行)的高级农业合作社,通过对个体分散的家庭式小农经济的改造,扫除农村地区封建残留的经济成分。

1958年,党发动运动,在极短的一个月时间,将农业合作社重新改组为,“小社并大社”,将集体所有制的经济组织联合起来,还设想将工、农、商、学、兵也包含其中,成为我国社会的基本单位。

当时全国99%的农民加入。以“一大二公”为特点,“大”是将原来由一二百户组成的合作社合并成四五千户以至一二万户而成的,一般为一乡一社。“公”是将数十、数百个经济条件、贫富水平不同的合作社合并后,一切财产上交公社。多者不退,少者不补,在全社范围内统一核算,统一分配,实行部分供给制(包括大办公共食堂、吃饭不要钱,叫做共产主义因素),造成原来的各个合作社(合并后叫大队或小队)之间、社员与社员之间严重的平均主义。同时,社员的自留地、家畜、果树等,也都被收归社有。在各种“大办”中,政府和公社还经常无偿地调用生产队的土地、物资和劳动力,甚至调用社员的房屋、家具。实际上形成对农民的剥夺,造成农民的惊恐和不满,纷纷杀猪宰羊,砍树伐木,对生产力造成极大破坏,给农业、农村带来灾难性的后果。

1978年开始,我国农村开始广泛、深入的改革。主要内容为实行家庭承包经营为主的农业生产责任制,建立集体统一经营与农户分散经营相结合的农业经营管理体制,使农民获得生产和分配的自,克服以往分配中的平均主义,经营管理上过于集中和单一的方式。

另一项重要改革就是实行政社分设,重新建立乡政府作为政权的基层单位。1980年,我国出现了第一个村级组织中的农民自治组织――村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下设村民小组,分别管理本村、组范围内的各种社会事务。改革进行至此,我国农村社会的体制已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1987年我国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试行)》,1998年颁布正式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在这次“静悄悄的革命”中,在9亿农民这一庞大群体中开启和普及民利、民主素质、民主法制意识。

2006年1月1日起,政府取消了延续2600多年的农业税,中国农村的发展自此告别“皇粮国税”进入了“后农业税时代”。“后农业税时代”的到来,在给中国农村发展注入新的活力的同时,也削弱了一些地区农村村级组织的财政能力。

村财流变

建国后至今,与农业生产经营相对应,农村财务关系及其结构发生了复杂的变化,其中包括村民家庭财务、村集体财务、(乡镇)财务、县域财务。1949~1978年,我国农村财务治理,实行的是统一指令、统一模式,这一模式忽略了不同区域、不同历史基础农村地区情况的多样性。

(一)1949―革开放前村级财务治理机制

在高度计划经济体制的背景下,我国农村村级财务治理为高度统一形式,具有鲜明的计划性、政府性、财政性等特征。在数十年的这段时期,我国农业生产方式经历了互助组、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阶段。同时,村财务治理也因此经历了互助组、初级社、高级社、组织结构下财务治理四个阶段的变迁。在这一变迁之中,集体资产从无到有,从很小的比例到占大部分,成为村财务治理的最基本、核心的对象。

互助组时期

建国之初到1953年,我国实行与农村经济基础、历史文化相适应的互助生产方式,成立互助组,财务工作内容主要是对组内成员的劳动投入量进行确认、计量与报告。这种村财务治理方式建立在信任基础上,互相记录工分,年终对农户劳动量的剩余或亏欠进行财务结算,再以收成物形式核销。互助组存在期间,我国尚未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农户私有经济即自给自足式小农经济是农村经济的主要经济关系,以行政村为单位的村集体尚未形成,此时严格意义上的村级财务还不存在。总之,互助组的财务治理是以各农户为治理主体、自治型、粗放式的一种治理机制。

初级社时期的财务治理

1954年,我国的社会主义改造在农村全面推开,各地纷纷建立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初级社的模式为,入社农户以土地作价入股,统一经营,耕作用牲畜与大中型农机具归合作社统一使用,社员参加社内劳动,社总收入扣除当年生产费用、税金、公积金、公益金后分配给社员。社员对入社土地、牲畜、农机具等生产资料仍然拥有所有权,初级社只能对以上财产行使使用权。

初级社的财务活动表现为对土地、牲畜、农机具等生产资料行使筹集与使用的权利,对初级社劳动所得、生产费用、税金、公积金等项目进行日常财务管理,并设立社记账员,制定相关财务制度。财务治理活动的四要素:资金筹集、使用、回收与分配已初具雏型。从根本上而言,初级社生产关系下的主要生产资料所有权属于农户私有,初级社负责行使统一使用、管理与分配的职责,最终劳动所得由农户、国家共有,初级社可获得少部分社内积累。所以,初级社是半私有半集体的生产经营方式,在财务治理方面,初级社时期处于村级财务治理机制形成的萌芽阶段。与生产方式对应,初级社下的财务治理机制是以社为治理主体、所有权与使用权分离、具备初步财务组织与制度、公私参半的治理结构。

高级社时期的财务治理

1955年7月,我国推行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大量初级社合并转为高级社,高级社废除农户土地所有权,农户的土地、牲畜、大型农机具等主要生产资料统一归集体所有和使用,社员按各自付出的劳动量作为分配的唯一标准。在财务治理体制上,以专业队和生产队为基本劳动单位,以整个合作社为基本核算单位。农民失去了初级社时所有的土地、牲畜等主要劳动资料所有权、使用权、收益权和处置权。同时,社集体以集体资产经营管理者身份获取公积金和公益金等部分收益。

高级社时期已形成了完全意义的村级财务治理体制,完备的财务制度包括:厉行节约,避免资金的浪费和损失;制定开支限额,生产管理费不能超过全年生产总值的5%;出纳与会计分人负责,会计对一切不合制度与手续的开支有权拒绝;收支结果按季、按生产年度公布,社员所得按月公布,年终结帐公布;收入分配的方案应该由社员大会或者社员代表大会讨论通过。

围绕财务制度,设立了相应治理组织:其一,社员大会为最高财务决策机关,审查和批准生产计划、预算;决定土地、牲畜和主要农机具等人社的报酬、股份基金的征集、全年收入的分配;决定追加年度预算。其二,设管理委员会为执行机关,对社员大会负责,制定年度预算、财务收支计划,包括实物和现金来源、使用资金计划、本年农业和副业生产中所得实物与现金总值的计算、计算如何分配,除此以外,还要批准预算内较大金额的开支、预算一般开支。其三,设监察委员会为监督机关,负责定期检查帐目、检查与监督财务制度的执行情况、检查合作社的财务收支的合理性,是否存在贪污、盗窃、破坏、浪费、损失等现象。其三,设财务组为具体执行组织,负责出纳、记账、制表;筹集社员交纳的股份基金、生产收入、社员投资;执行各项生产费用开支、统一使用土地、耕畜与大中型农机具;对劳动所得、生产费用、税金、公积金、土地股金等项目进行日常财务管理;总收入扣除农业税、当年生产费用、税金、公积金和公益金后按劳分配给社员。财务制度中还特别规定合作社的主任、副主任和管理委员会的委员、会计、出纳、保管员均不得兼任监察委员会的职务。

时期的村财务治理

1958年9月之后,全国发动化运动,将原来的以行政村为单位的高级社进行合并,以一个乡组成一个社,实行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工农商学兵互相结合的生产方式。后经调整为“三级所有,队为基础”。与初级社、高级社在财务治理组织、权限划分、产权分配、财务活动上均发生明显变化。的财务治理体制设置了、生产大队与生产队三级治理机构。

相比于农业生产合作初级社、高级社时期,财务治理体制是彻底的社会主义公有制治理体制。公社社员大会、生产大队社员大会、生产队社员大会为财务治理权利机关,分别决定社、大队、队的财务预算、决算和分配方案;公社管理委员会、生产大队管理委员会、生产队管理委员会为治理执行机关,分别编制本级财务预算、决算和分配草案,领导各生产队的财务工作;以上三级机构相应的检察机构为治理检察机关,检查相应各级财务收支是否正当、是否符合财务制度、审查本级和下一级管理委员会的现金及实物的收支帐目;公社财务室、生产大队财务室、生产队财务室为具体执行组织,公社财务室核算本社财务收支与公共积累,并对有困难的生产大队和生产队进行再分配;生产大队财务独立核算,自负盈亏,统一分配生产大队所得;生产队财务室确认、记录、计量与报告本队财务收支情况,是生产大队的二级核算单位,三级具体执行组织中,生产大队财务室为基本财务核算单位。

针对治理权利机关、执行机关、监督机关的财务制度包括:遵守勤俭办社的原则;审核财务管理制度;一切开支都必须有预算和决算,必须按规定批准手续办理;严格限制非生产性开支;财务必须公开,按期向社员代表大会报告财务工作;各级管理委员会的干部,担任会计、出纳、保管的人员和社、队的企业和事业管理人员,均不得兼任监察委员会的职务。针对具体执行组织的财务制度包括:严格执行财务计划;严格遵守财务制度,防止贪污舞弊;一切开支遵守批准手续;一切不合制度和手续的开支,会计员和出纳员有权拒绝;建立和健全财务管理制度;一切财务必须公开,定期公布帐目;专人负责管钱、管帐、管物资。

(二)改革开放初期至20世纪末的村级财务治理机制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农村进行了一系列经济体制改革。1978~1984年,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形成以家庭经营为基础的农村集体经济体制;1982~1987年,废除,建立乡政府,实行政社分开;1985~1988年,取消统购统派制度。1988年,施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试行)》(下称《村委会组织法(试行)》),设立村委会,实行农村村民自治。1998年10月,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农业和农村工作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实行农村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政策;2002年至今,中央把“三农”工作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予以高度重视,深度改革,实行城乡经济社会统筹发展战略,村级财务治理也出现了变化。

上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期,农村经济体制经历了不联产生产责任制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生产大队与生产小队消亡或名存实亡,村集体资产规模锐减,村财务治理趋向虚化。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改革完成,1988年随《村委会组织法(试行)》的施行,农村基层政权组织实现村民自治,成立村民委员会,成为村集体财务的治理主体,出现我国历史上第一村级财务治理组织――村民民主理财小组,使村级财务治理在立法上实现组织化,使村级财务治理有了组织依托,是村级财务智力的一次突破。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到90年代初,乡村企业获得重大发展,一些实力雄厚的乡村企业成为村集体的最主要收入来源,使一些乡村企业得以参与村集体的财务治理,在村级财务治理历史上出现了村企合作共治的村级财务治理机制。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到本世纪初,随着农村工业化与乡村城市化的推进,农村集体资产忖量规模日益扩大,很多村级会计已无法胜任会计工作,同时村

民财务维权意识日益增强,干群关系紧张现象因财务问题屡见不鲜。此时,村集体财务治理开始施行会计集中办公、会计监理、村账乡(镇)、村钱乡(镇)双、会计委派制等财务治理模式机制。

村财难理

1980~2000年村级财政收入主要来自于三方面:(1)“三项提留”。为解决乡村社会治理的财力问题,国家允许向农民征收“三提五统”,五项“乡统筹”需要上缴乡政府,三项“村提留”则留作村级组织开支,成为村级组织(特别是中西部农业地区)的主要财政收入。(2)“三乱”收益。从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开始,农民负担逐渐加重,很大程度由农村基层政府“乱罚款、乱收费、乱摊派”造成,“三乱”所得也部分以返还或奖励形式作为了村级组织财政收入。(3)经营性收入。部分地区通过经营公共资产(如出租公共田块、鱼塘等)或村级集体企业获得较为稳定和丰厚的财政来源。少数城市近郊农村则通过搞开发、卖土地而使村级组织获得巨额收入。这一时期村级财政收入相对稳定。

2000~2006年,2000年,国家启动了农村税费改革,村级组织财政收入除了经营性收入外,主要来源之一由税费改革前的“村提留”转变而成的“农业税附加”。由于“农业税附加”的征收困难,以及“三乱”等不合理、不合法收费项目渐次杜绝的因素。相比于农村税费改革前,村级组织的财政收入大为减少,增大了村级财政的紧张度,尤其在中西部农村地区,沉重的村级债务严重削弱了村级组织的财政能力。

农业税后时代。2004年3月,总理宣布取消烟叶外的农业特产税,从2004年起,逐步降低农业税税率,平均每年降低1个百分点,5年内取消农业税。2005年3月,国家决定将提前在2006年全面取消农业税,彻底告别延续了2600年的“皇粮国税”农业税的历史。

取消农业税后,村级组织的财政收入主要来源于政府转移支付和经营性收入。乡镇财政在农业税免除前,农业税要占其财政收入的30%以上,部分地区则要达70~80%。农业税的取消,无疑削减了乡镇特别是农业地区乡镇的重要收入来源。

不仅如此,在税费收取时期因各种原因的乡镇负债也因农业税的取消而无力偿还。据农业部农村合作经济经营管理总站的调查统计,全国的乡镇负债总额已超过2000亿元,全国负债乡镇占乡镇总数的84%。在没有其他合理收入来源的情况下,乡镇通过种种办法缓解财政压力:减少甚至克扣对村级的财政转移支付。一些经由乡镇下拨给村里的经费常常被乡镇截留,从而使得村里得不到这部分资金而使财政上变得更为困难;其二,农村税费改革时村级组织财政尚能从农业税附加中获得部分保证,在农业税取消后,村级组织完全失去财政保证也失去了。

同时,大量村级组织也因此前的公共工程建设、升级达标、高息借钱交税费等原因而负债累累。据农业部2006年的一项抽样调查显示,全国初步估算约存在4000亿元的村级债务。沉重的债务负担,严重削弱了村级组织的财政能力。丧失大部分收入来源的行政村,公益事业无人过问,道路、机井、农田整修任其自然。“道路坑坑洼洼,雨天满是泥泞,粪草满街堆,脏水门前泼”,村庄环境恶化,交通不便,严重影响人们的日常生活与经济发展。

行政村自身原因亦不一而足。其一,村级财务制度不规范,大部分会计凭证、会计账簿、会计报表等会计资料手续不健全甚至完全空白。主要表现为账目设置上,有些地方不按规范的财务账目进行财务收支核算,而是一本流水账,使用增减法记账;不分资金来源性质,不列明细科目,一本糊涂账;有的村连一本账都没有,不建财务档案,使用“片片账、卷卷票”(即一片纸、一卷票代表一个账目,如修一条路的财务记录就是一片纸加一卷票)。账务上的严重不规范,造成了财务移交手续的不健全,在理不清的财务往来中,“新官不理旧事”,造成了村级账目的混乱,很多账目早已无法查清,造成农民利益,村集体资产流失。

其二,会计核算资料的真实性、准确性、合法性存在严重问题。以往,农村经济落后,商品交易额小,农民没有购物开发票的习惯,村级组织的公积金相对也较少,可供村干部开支的资金更少,村级财务长期习惯白条报销,这种习惯延续至今,成为村级财务管理混乱的一大顽症。无论是职务消费、社会公益事业、村级基础设施建设,村干部都有可能利用假发票、白条谎报支出,造成现金管理失控。

其三,财务管理混乱,成为集体资产流失、村级债务形成的重要成因之一。除了村级财务制度没有建章立制外,村级财务另一大隐患是少数村干部建“账外账”,这是村集体经济资产流失的源头之一,也是村民和上级组织无法监管的一部分财产。村级土地、山林收入、各种承包收入、计生罚款甚至村民的土地补偿费、上级政府发放的财政专项资金、救灾救济款,都有可能被列入账外账,无人知晓。

其四,“村务公开、财务公开”有名无实,造成集体利益的流失。管理条例和村级财务制度明文规定,账款要分管,但相当部分行政村财务制度形同虚设,一部分村干部身兼数职,既是村干部,又是会计兼出纳,收钱管钱;即使选拔财会人员,由村干部凭个人好恶,致使一些专业素质不高、不适合会计工作的人被选人会计岗位,这样的会计人员根据村干部指令行事,从而满足村干部个人开支的需要。

其五,不按上级要求执行财务收支制度。我国在各项财政收支管理工作中,都实行了收支两条线,但在村级财务管理中,村干部对包租收入、税费收入坐收坐支,致使应收的款项收不上来,影响税收入库工作。部分落后地区,公共积累少,村级财务困难,村干部通过提高税费,增加农民负担。

我国村级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与村级财务管理法规不健全、缺乏有效的监督制约机制及村级财务人员素质偏低有着密切的关系。

法律法规、制度不健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八条规定: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实行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作为双层经营体制的一个层次,既是一个具有管理、服务职能的组织,又是一个具有一定生产经营活动的组织。我国法律没有规定农村合作经济法人条款,对于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一直没有明确定位,究竟是属于其他经济组织或社团法人。民法、经济法都没有具体规定。由此农村集体经济法律地位明确,财务管理存在政策上的真空。在农村集体资产能否抵押、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有关业务等方面,是否应缴纳营业税等都无明确规定。国家制定财经法规时,往往忽视农村集体经济的特殊性,对这项工作的监督管理缺乏相应制度和法律依据,致使对有关违纪违规问题处理不力,相应的管理措施也得不到贯彻落实。此外,许多行政村党支部书记与村委会主任之间的工作若难以协调,责任不明,双方既争夺财务权,面对问题又相互推诿,使村级财务管理陷入混乱。

农村财会人员专业素质普遍不高。村级会计人员大多为农民身份,因经费或时间限制,难以得到必要学习和培训,政策水平、业

务素质普遍较低。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不断出现集体土地开发、农村税费改革、财政转移支付比重加大等问题,“老会计”们原有知识难以适应新情况。加之会计核算把关不严,尤其是当村领导的意图与会计法规冲突时,会计人员出于个人利益往往屈从村干部意志做账。

对财务管理重要性认识不够,民主监督不到位。部分乡镇领导存在“重生产、轻理财”、“重指标、轻实效”的观点,而少数村干部法制观念淡薄,视集体财产如家财,带头违反制度,随意撤换财会人员,使制度形同虚设。另一方面,群众参与意识淡薄,使民主监督作用难以发挥。由于村民常年忙于各自生产经营,无暇顾及集体之事,同时也缺少财务知识,许多村民限于文化水平不理解公示的账目内容,导致公共资产的监督无法、无力,村级财务公开、民主监督流于形式。

理财尝试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央、国务院多次要求加强农村集体财务和资产管理工作,全国各地区也开始积极探索改革村级财务管理体制,先后出现了“村账双代管”、“村账乡代管”、“村账站审”、“农村会计委派制”和“村级会计委托制”等管理模式。

村账双代管是在集体资金所有权不变、资金独立核算权不变、资金管理权不变、债权债务归属不变的情况下,乡镇政府委托经管站对村组集体资金和财务账目实现统一管理,即记账、代管资金,平时保留给村里部分备用金,村里每项经济业务都由乡镇审批并按时人账。

然而,从推行效果来看,这种模式容易把村级经济控制过死,导致村级经济运转不灵,没有活力;容易造成乡镇领导挪用村集体资金,专项资金得不到专款专用,滋生乡镇一级的腐败。同时,有学者认为,该模式模糊了村集体财产产权主体,剥夺了村民对村集体财产的支配、监督权,与《宪法》、《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等相关法律有抵触,违背了村民自治的基本精神和宗旨,缺乏合法性。

村账乡代管是在集体资金所有权不变、资金独立核算权不变、资金管理权不变、债权债务归属不变的情况下,由经管站对村组财务账目实行统一管理,即记账,但不代管资金。但这种模式下,村级干部工作的积极性被削弱,不利于村集体经济的发展,同时,为了逃避经管站的监管,村级干部很可能会设置账外账,隐瞒收入,多报支出,私设小金库,侵占村集体财产;由于财力、人力、物力、工作经验不足,乡镇干部对村级财务的代管,也仅仅是就账做账,账目与村实际经济活动脱节,无法真实反映村级财务状况,难以对村级财务进行有效的管理。

村账站审是村级财务由乡镇级管理审查,在保证村级集体资产所有权、资金管理使用权、独立核算权、债权债务处置权和经营自不变,以及所有权和审查权分离的前提下,统一设置账表,建立相应的配套管理制度,由乡镇农经站和村合作经济组织共同管理农村财务。这种模式下,每月由乡镇经管站统一组织集中办公,这就容易造成记账、报账不及时,增加不合理的项目的审核难度,村干部弄虚作假,转移支出项目,坐支现金、私设小金库等问题,同时由于审核人员对被审核村的财务状况了解有限,而且经管站既指导又审核,因而很难做到有效监管。

农村会计委派制是农村会计统一由乡镇经管站委派,通常几村一人兼管,被委派的会计由乡镇统一向社会公开招聘,择优录取、集中培训后委派到辖区内村、组从事会计工作的会计管理体制。被委派的会计人员在业务上接受被委派单位领导,按制度独立处理村、组会计业务,进行会计核算和监督,参与被委派村、组的内部管理。这种模式试图通过加强对会计人员的人事管理。来强化乡镇政府对村级财会的监督和管理,沿袭通过强化对人的管理来实行会计管理规范化的思路,并无太多创新。而且这种模式在规范农村会计业务的同时也明显增加了制度实施的成本。

村级会计委托制是根据自愿原则,在保证村级集体资金的所有权、使用权、审批权、监督权等权利不变的前提下,经村经济合作社社员(村民)代表大会同意,与乡镇签订委托记账协议,对村级财务实行统一制度、统一审核、统一记账、统一公开、统一建档的“五统一”服务。这种制度通过“五统一”建立了统一的村级财务管理机制,并且建立三级监督体系,对村级财务进行监督和管理,实现了对村级财务的有效管理;在这种制度下,推行会计电算化,极大地减少了会计的工作量,提高了财务管理效率,降低了制度实施的成本,是目前治理我国农村财务混乱状况的有效模式。

村级会计委托制具体内容包括:(1)清账理财,在实行委托制之前,由乡镇组织有关人员对村级财务进行全面清理,妥善处理财务清理中发现的问题,查清相关债权债务,对清理结果向群众公开,并由县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确认。(2)办理委托,各村将村级财务书面委托给乡镇财政所,统一实行规范化管理。书面委托协议一般由村民代表大会讨论通过,充分尊重群众意愿,体现了民主管理村级财务的原则。村级不再设立专职会计,只设一名助理会计或出纳,协助乡镇经管站管理本村财务。乡镇经管站设立若干名会计,负责记账,每个会计负责多个村。(3)三级监督,一是群众监督,每村建立由3―7人组成的财务监督小组,负责对村级管理的全过程进行监督,财务监督小组在出纳报账前对每一笔收入和支出原始凭证实行审核监督,并签字盖章;二是乡镇会计监督,会计对每一笔村里上报的收支原始凭证在入帐前进行严格审查监督,审核原始凭证是否符合相关规章制度,手续是否齐全,对不符合规定或手续不齐全的票据,退回村里补办,同时每月定期对村库存现金进行盘点;三是审计监督,各乡镇建立农村审计室,落实专人对村级财务进行定期和专项审计,由县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组织乡镇农经站有关人员每3年对所辖行政村进行一次轮审,对村干部实行任期和离任责任审计。(4)五项统一,一是统一财务制度。根据有关村级财务规章制度,由县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制定财务预决算、货币资金管理、财务审批、票证管理、结算资金管理、财产物资管理、承包合同管理、民主理财和档案管理等方面的财务制度;二是统一审核,各村的票据、凭证在村财务监督小组监督盖章、村干部审批的基础上,每月一次由乡镇财政所统一进行严格审核,并实行谁审核谁负责的岗位责任制;三是统一记账,村级财务在二级审核的基础上,每月初定期在乡镇会计办公室,由会计负责记账,定期编制会计报表;四是统一公开。,县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统一规定村级财务公开的内容、时间、程序和形式,各村的财务公开表由乡镇服务机构统一打印或抄录,在规定时间内和规定地方贴出,有条件的乡镇通过便民手册、电子触摸屏等有效形式进行统一公开。一年公开次数不少于4次,每次公开时间不少于半个月;五是统一建档。在乡镇建立村级财务档案室,统一对村级财务资料实行建档管理,实行一村一柜一锁,便于查阅,村级财务档案在乡镇存放时间一般为3年,3年后返还村里保管。(5)实行电算化管理。有利于提高会计人员的工作效率,减少会计人员。

取消农业税并非意味着农村财务混乱的状况已经解决,只是在现阶段减少了向农民收取的税费项目,缓解了农村财务混乱的状况。为规范农村财务管理提供更加明朗的环境;但目前农村中仍然存在的其他收费项目,比如,“一事一议”费等等,村级财务仍然是村民关注的焦点。同时,农村财务管理中存在的票据使用不规范、白条抵库、非生产性开支庞大和坐支现金等不规范不合法的现象也不会随着农业税的取消而消失,要真正规范农村财务,规范村干部的行为,为村集体经济组织当好家理好财,实现村集体资产的保值增值,必须继续加强对农村财务的管理。

村级会计委托制适用于取消农业税后的农村财务管理。取消农业税为农民减负的同时,也给农村财务带来了新的状况和问题。村级会计委托制是否仍然是规范农村财务管理状况的最佳模式。首先,村级会计委托制包括清账理财、办理委托、三级监督、五项统一和会计电算化五项内容,制度设计比较完善,制度成本也比较小,根据近年来全国各地区实施该制度的调研报告:村级会计委托制的实施,确实推动了村级财务管理和监督的规范化、制度化,提高了财务公开质量,减少了村非生产性支出,维护了农村社会稳定。切实实行村会计委托制的行政村,资金实现了日清月结、收支有账、物资资产有簿、往来有册、村级账目得到了规范,有效控制了公款私存、白条抵账和支出无度等现象,也有效控制了不合理开支。减少了村级财务管理人员;对村级财务收支进行全程监控,并建立了财务预决算制度、举债申报制度,严格控制各项开支,量入为出,有效控制了不良债务的产生

取消农业税后农村财务最大的变化就是收人大幅度减少。在这种情况下,推行村级会计委托制,一方面可以有效规范村领导干部的行为,降低了非生产性开支,确实保障村内每笔资金都用在最关键的地方;另一方面,推行会计电算化后,提高了农村财务管理的水平,进一步降低农村财务办公支出,有利于缓解税费改革后农村财务资金短缺的问题。

村级会计委托制虽然是在总结村账乡代管等经验的基础上形成的,但无论从制度结构上,还是从名称上都与村账乡代管有很大的区别,其中最大的区别就是村级会计委托制实行了委托。村级会计委托制坚持自愿原则,之前必须召开社员大会或者社员代表大会,会议通过后必须与乡镇委托服务机构签订委托协议。这就解决了该制度的合法性问题。

然而村级会计委托制在部分行政村也容易存在问题。

其一,缺少对乡镇拨付转移支付资金的监管。取消农业税后,转移支付资金成为大部分村级组织的主要收入,因此对转移支付资金的来龙去脉加强监管尤为重要。村级会计委托制对村内资金的使用制定了严格的规定,但对于乡镇是否按照国家规定及时、足额发放各村的转移支付资金缺少监管措施。村级会计委托制是以乡镇为单位推行的,可以顺应形势的变化,在制度中增加对乡镇拨付转移支付资金的监管,确保各村的转移支付资金真正到位,维护村集体经济组织的利益。

财务会计和初级会计的区别篇10

2、实行部门预算。各预算部门、单位都要编制预算,做到“一个部门,一本预算”。部门预算应当包括部门的全部收支。

3、提前编制预算。区预算草案应当在财政年度开始前编制完毕。各部门、单位应当在规定时间内完成部门预算草案的编制工作。各项预算收支都要落实到具体项目。

4、各预算部门、单位应当在编制部门预算的同时编制政府采购计划,将应列入政府采购目录的项目纳入政府采购。

5、区政府应当加强对本级国库的管理和监督,逐步建立以国库单一帐户体系为基础、以国库集中收付为主要形式的财政国库管理制度。

二、预算的初步审查

1、初步审查的程序。区财政部门应当在区人民代表大会会议(以下简称区人代会)举行的一个月前,将上年度预算执行情况和本年度预算的主要内容提交区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以下简称区人大常委会)进行审议。在提交区人大常委会审议前,向区人大常委会财政经济工作委员会(以下简称财经工委)通报上年度预算执行情况和本年度预算草案的主要内容。财经工委应当会同相关部门进行初审,并向区人大常委会提出初审的意见。

2、初步审查的材料.提交初步审查的材料包括:

(1)科目列到类、重要的列到款的预算收支总表;

(2)各预算部门、单位的预算收支明细表;

(3)区级财政对农业、教育、科技、卫生和社会保障的支出表;

(4)基本建设、城市维护支出的类别表和相关的重大项目表;

(5)财政返还和对下级补助支出表;

(6)预算编制的有关说明;

(7)初步审查需要的其他材料及有关说明。

三、预算执行的监督

1、区人大常委会监督预算的执行,主要内容是:

(1)贯彻落实区人代会关于预算决议的情况;

(2)组织预算收入的情况;

(3)预算批复和支出拨付的情况;

(4)各预算部门、单位预算执行的情况;

(5)财政性资金(包括财政举债资金)投入的重大项目预算执行的情况;

(6)预备费、上年结转资金的动用情况;

(7)区级财政预算外资金的收入和使用情况;

(8)实行政府采购和国库集中收付的情况;

(9)预算执行中发生的其它重大事项和特定问题.

2、区人大常委会及其财经工委对预算执行情况进行监督、检查时,区政府及其有关预算部门、单位应当如实报告情况和提供必要的资料。

3、区财政、审计等部门应当对各部门、单位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完整性、合法性进行监督和检查。

4、区财政部门应当按月向财经工委报送预算收支情况的材料,按季度报告预算执行情况和简要说明。

5、区人大常委会每年第三季度听取和审议区政府上半年度预算执行情况的报告。

四、预算的调整

1、预算的调整.当预算收支执行情况预见会出现与区人代会批准的预算有3%的增减或其他特殊情况时,必须调整预算。

2、预算资金的调剂。预算支出应当按照批准的预算科目执行,严格控制不同预算科目之间的资金调剂。确实需要调整的,区财政部门应当有必要的审批手续。对区级农业、教育、科技、卫生和社会保障等预算资金调减,应当报区人大常委会审查批准。

3、预算调整的程序。区人民政府应当编制预算调整的方案,提交区人大常委会审查和批准。区财政部门应当在区人大常委会审查批准预算调整方案的半个月前,将预算调整方案交财经工委进行初步审查,并在初步审查后的七日内将修改情况向财经工委通报。财经工委应当向区人大常委会提出初步审查意见报告。

五、决算和预算执行的审计

1、决算草案应当按照区人代会批准的预算或区人大常委会批准的调整预算所列科目编制,并按预算数、调整数和决算数分别列出。变化较大的,应当在决算草案报告中作出说明。

2、区财政部门应当在区人大常委会审查和批准决算草案的半个月前,将决算和关于决算草案的报告提交财经工委初审。财经工委应当向区人大常委会提出初步审查意见报告。

3、区审计部门应当按照真实、合法和效益的原则,依法对区级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性收支进行审计。每年审计的单位要占一级预算单位的20%以上。区政府应当向区人大常委会作上年度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性收支情况的审计工作报告。区人大常委会可以对审计工作报告作出决议。区审计部门对审计后所作出的纠正意见和处理决定,要跟踪监督;依法纠正处理,并将处理情况向财经工委通报;必要时,由区政府向区人大常委会报告处理结果。区人大常委会或主任会议可以要求区政府责成审计部门对有关部门和重要项目资金使用情况进行专项审计,并报告审计结果。

六、其他

1、区政府应当将有关预算和对预算外资金管理的规章、决定、办法等规范性文件及相关事项及时报区人大常委会备案。

财务会计和初级会计的区别篇11

1.教育经费的地区差距

一是中小学生均教育经费的地区差异。2001年,我国小学生均教育经费东部、中部和西部的平均值分别为2075元、851元和987元。如果以东部为1,则中部和西部分别为0.41和0.48。初中生均教育经费东部、中部和西部的平均值分别为2655元、1165元和1474元。如果以东部为1,则中部和西部分别为0.44和0.56。

二是中小学生均预算内教育经费的地区差异。2001年,我国小学生均预算内教育经费东部、中部和西部的平均值分别为1412元、597元和776元。如果以东部为1,则中部和西部分别为0.42和0.55。初中生均预算内教育经费东部、中部和西部的平均值分别为1617元、719元和1142元。如果以东部为1,则中部和西部分别为0.44和0.71。

三是中小学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的地区差异。2001年,我国小学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东部、中部和西部的平均值分别为200元、31元和50元。如果以东部为1,则中部和西部分别为0.16和0.25。初中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东部、中部和西部的平均值分别为317元、57元和86元。如果以东部为1,则中部和西部分别为0.18和0.27。

2.师资水平的地区、城乡差距

表1 2002年小学教师学历城乡、地区情况对比(单位:%)

注:表格中所用数据出自:中国经济统计年鉴(1996~2003)、中国教育经费统计年鉴(1996~2003)、从人口大国迈向人力资源强国(中国教育与人力资源问题报告课题组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版)。文中和下表中没有特别予以说明的数据皆来源于此。

表2 2002年初中教师学历城乡、地区情况对比(单位:%)

国家的希望在教育,教育的希望在教师。教师是教育质量的关键。在我国教师水平日益普遍提高的大背景下,地区间、城乡间师资水平的差距依然很大。从表1和表2的统计数据可以看出,东西部城市、县镇小学教师学历水平总体相差均为近7个百分点,东西部农村小学教师学历水平总体相差近9个百分点;东西部城市初中教师学历水平总体相差10多个百分点,东西部县镇初中教师学历水平总体相差近8个百分点,东西部农村初中教师学历水平总体相差近6个百分点;东西部城乡中小学教师学历水平总体相差30多个百分点左右。

3.中小学入学机会的地区差距

1997年底,我国东部、中部和西部小学入学率分别为99.66%、99.36%和94.65%,西部地区比全国平均水平98.92%第4.27个百分点。仅西部地区每年约有近100万适龄儿童不能正常上学。1997~1998年度义务教育阶段辍学率,东部、中部、西部分别是,小学是0.73%、0.68%和2.45%,初中是2.72%、3.10%和4.48%。2000年,东部多数省份“普九”人口覆盖率达到100%,经济发达城市已基本普及高中教育。但到2002年,中西部地区还有431个县没有“普九”,已经“普九”的农村地区,基础也相当薄弱,不少农村的初三学生辍学率高达50%。

4.省内义务教育差距

据张志勇的研究,山东省东西部教育发展已呈现出较大的差距。东部发达的E县人均教育投入总量为440.74元,西部A西县人均教育投入总量为94.19元,相差4.68倍;从义务教育完成率看,西部最低A县为76%,东部最高的E县为99%,二者相差23个百分点;从教师工资的保障水平看,农村小学教师工资,西部最低的B县教师月平均工资只有482元,而东部最高的E县农村小学教师平均工资为1771元,相差3.67倍,农村初中教师工资,东西部相差1171元,达到3.43倍。山东省的教育发展程度在全国居于中等偏上的水平,在山东省省内义务教育发展能存在如此大的地区差距,则全国义务教育发展的地区差距便可想而知了。

二、地区义务教育差距的原因分析

1.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均衡是教育发展失衡的根本原因

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极不平衡,从而导致了历史、经济和文化的地区差异,并进而导致了教育发展的失衡。由于中国幅员辽阔,东部、中部与西部之间,沿海与内地之间的经济、政治及文化发展极不均衡。再加上中国社会体制中城乡二元结构背景及我国长期以来形成的城市中心倾向,使得城市与农村的差异越来越大,东西部地区差异和城乡二元结构相互交织在一起,使得我国教育发展呈现出严重失衡状态。教育的这种不平衡主要体现在不同地区之间的差异,并以经济的不均衡发展为最主要,也是最根本原因。

2.义务教育公共投资主体重心过低

中国现行的义务教育公共投资体制属于低重心的分权型体制,它把行使义务教育公共投资的责任几乎完全交给了市县级及其以下基层地方政府,义务教育的公共经费几乎全部来自基层地方财政。而在广大农村地区及边远、偏僻的贫困县缺乏足够的财政收入来源,财政不能自给,投资义务教育更是难上加难。在中国现行财政体制中,虽然中央和省级政府财政能力相对较强,但其承担义务教育经费的责任却微乎其微。凡在义务教育公共投资中承担责任的一级政府,均应具有相应的财政能力,这是其履行责任的基本条件。但在中国现行义务教育公共投资体制中,由于投资主体的重心过低,更由于投资主体的责任与其财政能力不相称,导致农村许多地区特别是部级与省级贫困县的义务教育举步维艰,处于缺少足够财力保障的窘况之中。

3.义务教育公共资金分布不平衡,对贫困地区和处境不利群体的特别支持不够

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是导致中国地区间、城乡间义务教育投资不平衡的主要原因,当城市和经济发达的东部农村地区以地方雄厚的财力做保障实现“普九”之时,中西部农村地区以及边远、少数民族等处境不利的贫困地区却因自然资源贫乏、生产生活条件恶劣,经济社会发展缓慢、政府财政困难、吸收民间资金能力弱等原因而使义务教育处于财力、物力、人力全面匮乏的困境,相当数量的学校甚至没有有效完成教学活动所需要的最低程度的师资与设施条件。这些地区更没有财政能力对处境不利群体实行经费支持,从而造成众多儿童少年因家庭贫困而失学或辍学。

4.贫困地区义务教育教师工资的财政保障机制尚未建立

我国当前实行分散型的教师工资管理筹措体制,义务教育教师工资全部由市县级及其以下基层政府负担,从而使教师工资完全属地化,完全取决于基层地方政府的财政能力。然而,在一些贫困地区,其自身财政能力严重匮乏,由于现行体制中中央和省级财政对基层地方教育财政不具有宏观调控的责任,因此中国至今未能建立起贫困地区义务教育教师工资有效的财政保障机制。

三、缩小差距,均衡发展的经费保障建议

1.调整义务教育投资体制,上移义务教育公共投资主体的重心,规范财政转移支付制度

调整义务教育投资体制,借鉴美国、法国、日本等一些国家的做法,加大中央政府和高层地方政府的投资责任,使政府投资责任的重心上移,改变各级政府对义务教育投资负担比例不合理的状况。建议修改有关法律法规,明确中央和省级政府承担与其财力相匹配的义务教育的财政责任,改变当前上述两级政府在义务教育投资中比例过低、作用过微的状况,确定在两级的本级财政教育事业费中义务教育费的最低比例。建议国家制定义务教育最低财政标准,对低于最低财政标准的县,则由中央和省级财政自上而下地通过建立规范化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给予财政支持,以此强化中央和省级政府对义务教育的宏观调控能力,使其在义务教育投资中发挥实际作用。

2.落实义务教育经费预算单列

教育经费单列目的在于通过提高教育经费预算的级次,实现教育事权与财权的统一,确保政府对教育的投入,使教育发展与政府拨款相协调,提高教育资源的使用效率。在落实我国教育经费预算单列的基础上,将义务教育经费作为其中一项主要内容,单独进行预算。义务教育经费预算单列是建立义务教育财政转移支付的前提,同时在拨款过程中,能一定程度减少其他部门的干预,做到专款专用。

3.缩小中小学教育经费的地区差异

加大对贫困省份和县市的义务教育财政转移支付力度。由于我国各地区教育投资和义务教育发展的不平衡,对于中西部省份和县市没有能力解决的部分的可以通过上级财政转移支付解决。中央和省级财政要加大对经济发展较为落后的中西部省份和县市的教育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在财政转移支付过程中,必须密切注意中西部地区教育经费的困境,保证中、西部地区中小学生均教育经费得到同步迅速提高。

4.将保障义务教育教师工资的责任适度集中

建议除某些发达地区外,全国大部分农村地区都应将义务教育教师工资发放的责任适度集中,即由乡一级上移至县一级。与此同时,教师工资应与地方公务员工资同步,实行财政统一发放的办法,年初即从县级财政预算中单独列项,专户储存,专款专用,及时足额到位。对于贫困县,建议加大中央和省级财政的扶持力度,将保障教师工资的力度进一步上移。即部级贫困县义务教育教师工资建议全部由中央财政负担;省级贫困县教师工资当地负担不了的部分,则由省级财政予以确保;对于经济社会发展最薄弱的15%人口地区,建议义务教育教师工资全部由中央和省两级财政负担,以彻底减轻最贫困县的财政压力。

5.拓宽财政支持范围

财务会计和初级会计的区别篇12

将会计专业技术中级资格考试的中级会计实务(一)和中级会计实务

(二)科目合并为中级会计实务,财务管理、经济法科目不变。调整后,会计专业技术中级资格考试为中级会计实务、财务管理、经济法3个科目。从20**年度起,会计专业技术中级资格考试将按照调整后的3个科目进行。

初级资格考试科目仍为初级会计实务、经济法基础。

二、考试科目衔接问题

为保证中级会计实务考试科目调整的平稳过渡,在20**年度,报名参加中级资格会计实务考试科目考试按下列要求进行:

(一)在20**年度考试中,已通过中级会计实务(一)科目考试的人员,在20**年度可报名参加中级会计实务(二)科目的考试;已通过中级会计实务(二)科目考试的人员,在20**年度可报名参加中级会计实务(一)科目的考试;虽已通过中级会计实务(一)或中级会计实务(二)科目考试的人员,在20**年度也可报名参加调整后的中级会计实务科目考试。

(二)20**年度未通过中级会计实务(一)和中级会计实务(二)科目考试的人员,在20**年度报名时需参加调整后的中级会计实务科目的考试。

(三)参加20**年度中级会计实务(一)和中级会计实务(二)两个科目考试的合格成绩,仅在当年有效。自2006年度起,停止中级会计实务(一)和中级会计实务(二)科目的考试。

(*)20**年度首次报名参加中级资格会计实务科目考试的人员,按照调整后的中级会计实务科目进行。

三、考试成绩管理问题

参加会计专业技术中级资格考试人员,在连续的两个考试年度内,全部科目考试均合格者,可获得会计专业技术中级资格证书。参加初级资格考试的人员,必须在一个考试年度内通过全部科目的考试,方可获得会计专业技术初级资格证书。

*、港澳居民参加考试问题

(一)根据国务院港澳事务办公室《关于允许港澳居民参加内地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的复函》([20**]港办交字第170号)精神,对符合财政部、人事部《关于修订印发〈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暂行规定〉及其实施办法的通知》(财会[20**]11号)规定的报名条件的人员,均可报名参加相应级别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

(二)港澳居民在报名参加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时,应根据相应级别报名条件的规定,提交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认可的高中以上学历或学士以上学位证书;会计从业资格证书;从事会计工作年限证明和居民身份证明。

五、其他有关事项

(一)全国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领导小组办公室将重新修订全国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大纲,并用于20**年度的考试。

(二)20**年度需参加会计专业技术资格原中级会计实务(一)或中级会计实务(二)科目考试的人员,可继续按照20**年度中级会计实务(一)或中级会计实务(二)科目考试大纲的要求复习备考。

财务会计和初级会计的区别篇13

雄心勃勃的计划

据了解,在这份《纲要》中,卫生部等部门提出了农村医疗卫生到2010年应实现的具体指标:乡村医疗机构的覆盖率(居民步行或乘车30分钟能够达到医疗机构的村所占比例)东部地区为100%,中部地区为90%,西部地区为85%;计划免疫接种率按东、中、西部地区排列分别为95%、90%、85%;自来水普及率分别为75%、60%和50%。到2010年,反映居民健康水平的婴儿死亡率、孕产妇死亡率分别以2000年为基数下降五分之一和四分之一,农村人口平均期望寿命在2000年70.8岁的基础上增加1~2岁。

记者注意到,《纲要》还提出了疾病预防控制、基本医疗服务、妇幼保健、改水改厕、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卫生监督、中医药和农民医疗保障制度等八个方面的主要任务,其中包括一些以前在农村卫生工作没有提及的新任务,如在疾病预防控制方面要“加强精神卫生工作,防止各种意外伤害”,在基本医疗服务方面要“规范医疗服务行为,为农村居民提供安全有效的基本医疗服务”等,而对农民个人在实施初级卫生保健中的责任,《纲要》还特别指出,“广大农村居民也要承担起保护自身健康的责任,移风易俗,摈弃陋习,加大对自身健康消费的投入,积极参与初保工作。”

“这些新任务都反映了时代进步的要求。”在对比以前农村卫生工作中的主要任务时,卫生部基层卫生与妇幼保健司官员张朝阳这样评价新出台的《纲要》。

“这的确是一个雄心勃勃的计划。”香港《南华早报》在6月11日的头版对新出台的《纲要》评价道。

据卫生部基层卫生与妇幼保健司提供的数据,2000年农村孕产妇死亡率接近十万分之七十,婴儿死亡率为千分之三十二左右。由于医疗服务水平相对落后,农村的孕产妇和婴儿的死亡率仍高于全国和城市水平。而据卫生部的一份统计数据表明,为了降低农村孕产妇死亡率,仅2000年至2001年的一年时间里,有关部门的开销已达2亿元。卫生部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官员对记者说,“你可以想像,要达到新的目标将要花费多少钱。”

但是,张朝阳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却对农村初级卫生保健的前景充满信心。他表示,中国于1990年开始实施农村初级卫生保健工作,在过去的10年中,广大农民的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已得到明显提高。“以环境卫生的改善为例,农村自来水普及率和卫生厕所普及率分别从1996年的45%和20.9%提高到了2001年的55%和46%。”张朝阳对记者说。

七部委各有其责

与以往相比,这份《纲要》还有一个特点是,它是由七部委联合的。《纲要》也对各级政府和部门应在农村初保工作中扮演的角色作出了明确规定,并要求各部门将其纳入政府工作目标,根据重点与难点制定实施方案。

《财经》获悉,按照《纲要》的要求,联合《纲要》的各部门要各司其责――卫生部门要做好初保工作的综合管理、业务指导和质量监督,并加强农村卫生网络建设,加大卫生监督监管力度;发展计划部门要将农村初保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加强农村基础卫生设施建设;财政部门要调整支出结构,加大对农村卫生的投入力度,切实落实各项财政补助政策;农业部门要加强对人畜共患病的预防控制,配合做好农民医疗保障制度的实施;环境保护部门要加强对农村环境的监测和监管,严格监控污染物的排放,加强对饮用水源的监督管理,推进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努力提高农村环境质量;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要负责改水、改厕的规划实施;中医药部门要制定切实发挥中医药在农村的优势与作用的具体政策措施,在农村卫生技术人员中加强中医药知识和技能的培训,推广农村中医药适宜技术,规范中医药服务。除此之外,教育、民政、人事、劳动和社会保障、建设、水利、文化、计划生育、广播电影电视、药品监督、扶贫办等部门机构“也应根据职责,落实有关措施,支持做好农村初保工作”。

“虽然这次部门间各尽其责的合作有别于以前松散的合作关系,但最关键的是要提高政府执行政策时的自觉性。”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王延中接受《财经》采访时表示。

财政支持的力度

记者在采访时得知,早在10年前这个夏令时节,即1992年7月,为实现“2000年农村人人享受卫生保健”的目标,中国政府曾对农村初级卫生保健工作进行了一次全国性的大规模审评。“2000年人人享有卫生保健”是世界卫生组织在1977年提出的全球性战略目标,目的是使人人都能得到最基本的、体现社会平等权利的、百姓和政府都能负担得起的卫生保健服务。中国政府在20世纪80年代加入世界卫生组织后也认可了这一目标,并将它列为2000年中国社会经济总体目标的组成部分。

据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王延中介绍,为了实现当初制定的目标,中国政府对卫生防疫、妇幼保健、爱国卫生及人民健康确定了13项具体任务指标,并制定了试点、推广和普及等三个阶段的具体实施规划。对于此次工作成效,卫生部此次在公布《纲要》时特别指出,“经过努力,我国农村已基本实现了1990~2000年初级卫生保健阶段性目标,即‘2000年人人享有卫生保健’的初级阶段性规划目标”。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