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杂志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学会思考的重要性实用13篇

学会思考的重要性
学会思考的重要性篇1

21世纪,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全球思想文化呈现出交流、交融、交锋的新特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着紧迫性和复杂性。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切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转化为人民的自觉追求。大学生是整个社会群体中较为活跃的群体,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大学生的思想状况如何,直接关系到小康社会的全面建设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因此,在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个重大理论创新和重大战略任务摆在突出位置,贯穿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全过程,教育大学生不断深化对改革开放伟大进程的认识,进一步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进一步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永远跟党走,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使之把个人的成长成才融入到国家发展,民族振兴的时代洪流中去,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对高校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具有较强的推动作用。

一、深刻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和科学涵义

2006年10月,中共十六届六中全会明确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形成全民族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和团结和睦的精神纽带。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构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1]中共中央首次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个概念,并明确指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

2007年10月,中共十七大又进一步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要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2]进一步强调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地位和要求。

2011年7月1日,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时强调:“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必须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融入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的全过程。”[4]这充分说明,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关系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一项长期任务,是巩固全党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共同思想的一项重大任务,是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必须做好的首要任务。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四个方面的内容既相互联系又各有侧重,具有严密的逻辑性和清晰的逻辑层次。它把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作为灵魂、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定为主题、把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作为精髓、把社会主义荣辱观作为基础。其中,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决定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性质和方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激发全国人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动力;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我国各族人民继承中华民族优良传统,又与时俱进,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局面的强大力量;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明确了我们全社会应当奉行的价值准则和道德要求。这四个方面具有及其深刻的科学内涵,共同构成社会主义社会制度内在灵魂、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础、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在当前的世情、国情的背景下,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势在必行。

二、充分认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引领着高校社会主义办学方向。

国家富强靠人才,人才培养靠教育,教育发展靠学校。高校具有培养人才,发展科技,服务社会的功能。为努力实现人才强国战略目标,高校的任务十分艰巨。办什么样的学校,培养什么样的人是当前高校研究的重大课题和任务。不管是公办还民办学校,始终要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充分发挥高校的功能,努力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社会主义制度的内在精神之魂,应当更加具体地引领着高校的办学方向,指导着高校的人才培养。高校办学要用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发展观和方法论指导办学行为,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去激励师生,用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鼓舞师生,用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师生,营造良好的育人氛围,走科学的发展道路。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明确了主题。

大学生是我国的宝贵财富,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决定了他们的发展方向,决定了我国人才水平的提高。“高校是社会信息传播的汇聚地,是社会生活的晴雨表,是社会文化的窗口。我国社会正在发生的深刻而复杂的变化必然对大学生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举止发生真接或间接的影响,这无疑加大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难度。”[5]因此,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抓得好不好,教育效果如何,直接关系到高校“培养什么人”和“如何培养人”的这一根本性问题。因此,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地位十分重要。

爱国主义是人民群众对自己祖国的深厚感情,是人们对自己故土家园、种族和文化的归属感、认同感、尊严感与荣誉感的统一,是调节个人与祖国之间关系的道德要求、政治原则和法律规范。总体来说,当代大学生爱国的热情是很高的,特别是在大灾大难面前,他们的心是与祖国紧紧相连的,无处不闪现着大学生的身影,有很多感人的场面。但是,爱国需要理性。“ 如果我们的爱国行动没有方式、方法和策略对其进行理性约束,那么这种高涨的爱国激情往往会陷入意气之争而导致全局失控,就像一匹脱了缰的野马,反而只会“跑”错方向。”[6]因此,爱国主义教育始终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点,要用正确的爱国思想去引导大学生,使其不会“跑”错方向。改革开放的辉煌成就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最好的素材,改革创新的精神更是激发大学生努力拼搏的精神动力。

“八荣八耻”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是人们对荣与辱的基本看法和态度,是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具体体现。“八荣八耻”直接反映着社会的价值导向、人们的精神状态和社会的文明程度,同时也规定了社会道德行为的价值标准与评价尺度。因此,“八荣八耻”理应而且必须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八荣八耻”的教育不能仅仅停留在口号上,更重要的是落实到行动上,要和基础文明的教育联系在一起,逐步升华,使之成为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思想基础。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为大学生健康成长奠定理论基础。

从总体上看,当代大学生的主流是积极、健康、向上的。但我们也清楚地看到,一些大学生的思想状况确实令人担忧:信仰缺失、理想信念模糊、价值取向扭曲、诚信意识淡薄、社会责任感不强、吃苦耐劳精神淡化、集体主义观念淡薄、心理问题突出等等。同时,各种思想文化相互交织、相互激荡,对当代青年或多或少产生一些不良的影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提出及建设就是为了更好地凝魂聚气、强基固本。对于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来说,始终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教育和引导大学生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的信念、对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信心、对党和政府的信任。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无论从宏观还是从微观方面都切合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能够帮助大学生认识自己坚持什么,反对什么,以什么为目标,以什么样的精神状态走什么样的路,全面统一地为大学生的健康成长提供了理论基础。作为高校教育工作的根本任务就是要以人为本,德育为先,立德树人。面对当前大学生这个特殊的群体,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我们必须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大学生全面发展,使其成为社会主义的合格者和可靠接班人。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方法和途径

(一)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校园文化是一所学校存在和发展的“软实力”,它需要多年的积淀和发展,它在高校人才培养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高等学校校园文化建设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对于推进高等教育改革发展、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全面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7]。

当前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成绩显著。特别是经过多年的积累和建设,很多高校的校园自然景观得到了美化,教学基础设施得到了改善,为校园文化的建设创造了有力的物质保证。但当今的世情、国情以及大学生的思想状况,使校园文化建设有一定的难度,尤其是当前大学生的思想状况与过去相比相对开放、复杂,存在一定不和谐的因素。立足当前形势和当前大学生的实际,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迫切需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来引领。

近几年,我国高校发展速度较快,民办高校也大量兴起,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高校都充分认识到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十分重视校园文化建设,都在积极开辟校园文化建设的新途径,探寻校园文化建设的新载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社会主义制度的内在精神和生命之魂,是我国和谐文化建设的根本。高校是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合格人才的地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应当是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灵魂。高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必须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相一致,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为根本,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校园文化建设。背离了这个根本,偏离了这个方向,就和社会主义的办学方向相矛盾。校园文化建设除了加强校园景观建设、校园治安综合治理,应当重点加强人文环境的建设,让学生在和谐的氛围里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和成长。

(二)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作用。

当前,各高校非常重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建设,加强了师资队伍建设,不断改革课程方案,积极探索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有的作为重点课程建设,增强了课程的感染力和吸引力。然而,在教学实践中,普遍反映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不感兴趣,对基础理论理解不够深入,所以,很多老师在积极研究教学方式、考核方式,想方设法贴近学生实际去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如使用多媒体,观看电影、视屏、图片,多作案例分析,组织对热点难点问题的讨论等等,取得了一定的实效。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们党在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根据当前的世情、国情、党情,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上提出来的一个重大的理论创新,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教育离不开思想政治理论课这个主渠道,要结合当代大学生实际,帮助大学生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涵,积极组织社会实践,帮助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大学生成长成才。作为高校,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和教育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在教学过程中要在“融入”上下功夫,要形成齐抓共管的局面。

(三)搭建大学生活动平台,发挥活动载体作用。

当前的大学生大多是 “80后”、“90后”,他们的主流是积极健康向上的,然而,在部分大学生身上也表现出一些不良现象,如重金钱、讲实惠,讲享乐、轻奋斗,谈个人、忘集体,等等。有的个人行为表现为空虚无聊,整天沉迷于网络游戏、当“宅男宅女”、酗酒打架,等等 。怎样摒弃这些不良现象,把大学生引导到正确的轨道来,是每一个大学思想政治工作者肩负的重任。

大学生活动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载体,也是引导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有效途径。作为学校来说,应当深入研究学生的思想状况,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到活动中,积极主动为学生创设活动平台,发挥大学生活动的感染功能,让学生广泛参与,发挥他们的特长,展示他们的个性,鼓励他们振奋精神,投入到积极、健康的学习生活中来。大学生活动的组织一定要有吸引力和感染力,一定要有教育含量,不能一哄而上,不欢而散,否则是浪费人力、物力和财力。

(四)营造正确的宣传氛围,增强教育的亲和力,感染力和吸引力。

宣传工作历来是我们党的政治优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自然离不开宣传,只有通过宣传才能让大学生知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容、基本内涵以及作用等;只有通过宣传才能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深入人心,才能得到人们的接受和认可。因此,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教育,宣传阵地不能丢、宣传工作不能松。

大学校园的宣传常见的就是校园广播、宣传橱窗、校报校刊、校园网络等。高校的宣传工作除了做好这些基础的宣传外,更重要的是在宣传的途径和效果上下功夫,创建健康、积极向上的舆论氛围,增强教育的亲和力,感染力和吸引力,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入脑、入心。宣传工作除了做一些静态的宣传,在校园里增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元素外,还可以设计一些动态的宣传,尽量做到形象、生动、通俗易懂、深入人心。如通过组织演讲比赛、知识竞赛、辩论赛、征文比赛、优秀影片放映、主题班会、实地考察体验等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让大学生切身感受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涵、意义和作用,使其自觉践行。

总之,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教育和实践是高校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是高校人才培养的主要方向,也是促进大学生自我发展,成长成才的灵魂和关键。高校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摆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首位,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学校各项建设,实现学校又好又快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人民出版社,2006年10月版。

[2]:《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新华社 ,2007年10月24日,news.省略。

[3]《辞海》,上海辞书出版社,第六版(2009年版)彩图本,1994页。

[4]《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学习读本》,人民出版社,2011年7月第1版。

学会思考的重要性篇2

在农村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学模式还是陈旧的,教学方法单一,大多以填鸭式教学为主。教师讲得多而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少,这种教法会使得学会产生依赖性,减弱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小学数学教育大多还是沿用传统的教学手段,这种教学模式弊大于利,不能及时跟进社会教育的发展,不能及时反映数学教育信息的变化,不能全面掌握学生的理解情况。学生的学习方式大多是:预习、听课、练习、复习,最后考试。这一系列的形式,反而让学生养成了死板的学习习惯。如果这种教学模式一成不变,就会束缚学生的思想,严重阻碍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小学数学教学的考查是以学生的考试成绩作为重要依据的。在小学数学课堂上表现出以教师为中心,形成教师控制整个数学课堂的习惯,由于标准答案掌握在教师手里,就会造成学生依赖教师和课本知识,这种教学方式对于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非常不利,会造成学生主动思考能力的欠缺。

二、对小学数学教育中独立思考能力培养的思考与建议

小学数学教育是基础性教育,对学生初中、高中数学能力的发展都有重要影响。当今社会衡量优秀人才的标准,其中就包括是否具备独立思考能力。所以,在小学数学教育中,对现有的数学教育模式要进行积极改变,正确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学习,同时注重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养成的现实意义,最后必须通过有效途径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一)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

要学会思考,首先要让学生生活在思考的世界里。只有情于思考,肯于思考,才能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形成各种数学能力。思考的方法,单凭认真听讲是听不来的。思考的方法要靠学生的独立思考领悟。只有学生不断体验到思考的乐趣,才能逐渐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第一,激发思考的欲望,善于提出能启发学生思考的问题,形成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良好品质。第二,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批判性是指立足于实际学习情况,目前很多学生都存在学习态度不端正,书写不规范现象,久而久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仅正确率低,还容易养成马虎、粗心等不良习惯。严格依据客观标准检验自己的学习成果提供适量的思考依据,培养学生有根据、有条理、有序地进行思考的习惯。第三,要留有充裕的思考时间。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充分发表个人的见解,主动探索新知识,多渠道、多角度地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促进思维水平的逐步提高。第四,及时组织多向交流。让学生在交流的同时互相学习和探讨。一般情况下,学生想出较新颖独特的解题思路,大多是在整个思考过程的后半段时间内形成的,如果教师过早地作出评价,往往会挫伤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不利于学生思维的进一步拓展。对学到的数学知识,要带着批判性的眼光,敢于思考,敢于质疑,从而培养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的独立思考能力。

(二)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自觉性

要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就要启发学生在数学学习中主动思考。这要求在小学数学实际教育中,教师根据具体情况的需要和变化,及时提出符合实际的解决问题的新方案。数学是一门锻炼思维能力的课程,教师可以很好地运用好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灵敏性和敏捷性,而且数学是一门规律性很强的课程,教师可以在解题中激发学生的探索兴趣,然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主动性。同时数学又是一门变通的学问,一道问题的解法不是死板的,变通地运用其他方法同样可以解答这道题目。

学会思考的重要性篇3

笔者研究中,发现了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考试的一些误区,并对思想政治理论课考试的改革进行了再反思,以与各位同仁探讨。

一、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考试改革中存在的主要误区

误区之一:思想政治理论课考试评价目的就是给学生定个成绩、记个档案。

此观点的认识其实质就是把思想政治理论课考试评价作为单纯的成绩鉴定。新课程标准在评价建议中指出,对学生要“注重从积极的方面、用发展的眼光给予评价”,突出评价的激励作用与导向性功能,其根本目的是通过考察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学生潜能、个性、创造性的发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我们必须认识到教育评价的功能和根本意义不在于对学生的鉴定、选拔、鞭策和警戒,而在于通过检查教学目标达到的水平,取得反馈信息,以便调整教学过程,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通过评价,要帮助学生认识自我,既建立学习的信心,又清醒地认识到自己的不足,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各种学习和实践活动中去,实现个体的全面发展。

误区之二:把思想政治理论课考试评价看做是一门课程的考试而已。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承担着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任务,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考试评价对教学质量及人才培养的效果必然产生重要影响,关系到“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的问题。把思想政治理论课考试评价看做是一门课程的考试,实际上就是思想政治理论教学与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相脱节的“两张皮”状况,是工作推诿、职责不明的现象。要改变这一现状,必须把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研究与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结合起来,构建高职院校大思政教育观和大思政教育课程体系。在思想政治理论课考试评价上,要坚持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学生理论学习成绩与在校思想政治表现和操行表现结合起来。

误区之三:思想政治理论课考试评价要尊重学生的个性,有个性的考试评价就是改革。

从学生的个性出发,固然是对的,但不能由此丧失了原则性。思想政治理论课具有鲜明的政治性,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代表着无产阶级利益。思想政治理论课考试评价必须坚持这一原则,否则,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就是失败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考试评价就失去了本来的意义。同时,思想政治理论课还具有时代性,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必须立足于国际国内实际,立足于高职院校学生的实际,对当前国际国内重大问题进行阐述,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进行科学解释,对学生中的思想问题进行疏导。因此,考试评价必须体现时代性的特点,离开了时代性,思想政治理论课考试评价就失去了其现实作用。思想政治理论课特点很多,考试评价固然要遵从,由此,思想政治理论课考试评价不能从想当然出发,随意应付的做法更是不可取的。

误区之四:考试内容和考试手段的改革存在着片面性的倾向。

有的教师认为考试方式无非是两种,或闭卷或开卷。从目前看思想政治理论课采用开卷考试居多,但有的教师出两道能在教材中找到答案的题目让学生做就算了事,还有的教师让学生写篇论文或调查报告,在评分标准上,“一张试卷决高低”的做法仍然存在。思想政治理论课考试改革不考虑各课程的特点和差异,而采取的“一刀切”做法,这种片面性的倾向,与传统的以闭卷考试为主的考试模式有异曲同工之嫌,同样不能真实地反映学生的成绩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不仅如此,而且还会因上一届同学的“经验”传授,给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带来很大的负面影响,进而又影响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任务和教学目标的实现。

二、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考试改革的反思

1、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考试改革必须明确思路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课堂、主渠道,是每个大学生必修的公共基础课。和教育部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中强调指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在引导青年学生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的信念,增强对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信心、对党和政府的信任等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可见,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各高校的地位是不言而喻的,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考试,不论如何进行改革,其地位是绝对不能动摇的。

另外,思想政治理论课考试改革的目标必须定位于主动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完成与发展服务,考核方式上应着眼于课程目标本质功能的实现,着力于课程特点的要求,考核手段上淡化考试的显性,寓考于学,寓考于做;淡化考试模式的刚性,达到以考促学、增强实效性的改革目的。

再次,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考试改革要有准确的定位。“高”和“职”是高等职业教育的本质特征,“高”即高等教育,它属于高等教育的一个层次,与普通高等教育具有共性的一面;“职”即职业技术教育,具有职业教育的特点,它以培养生产、管理、服务等社会各行业第一线的高级应用型专门人才为目标和主要任务。高等职业教育的特点,决定了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与普通高等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具有共性的一面,又有个性的一面。高职生与普通高校的学生存在明显差距,但也有自己明显的优势,思想比较活跃,动手能力、专业技能、适应性较强。所以,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考试既不能照搬普通本科院校的做法,也不能沿袭普通中专的模式,更不能无鉴别地、盲目地照抄兄弟院校的做法,也绝不仅仅是记个成绩。因此,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考试改革要结合自己学校的特点,把思想政治理论课和学生的学习、生活联系起来,促使和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走自己的特色路子。

2、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考试改革必须更新观念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考试改革首先要更新考试理念。考试理念的更新,是考试改革的重中之重,也是考试改革的首要环节。这些理念包括:考试要以学生为本,坚持为提高大学生的素质服务。广大教师要在思想观念上实现从“以教为本”向“以学为本”、从“以教师为本”向“以学生为本”的重大转变,注重增强考试的自主性、针对性、探究性与实践性;考试是一个工具、一个手段,它不是目的;考试也不是只有闭卷和开卷两种形式;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考试与其他学科的考试是不一样的,不是单纯的知识考试,它有其特殊性;统一考试不是唯一的选项,任课教师都拥有考试的权力,包括考什么、怎样考。但偏偏有些人死抱着传统考试方式不放手,使思想政治理论课考试改革停滞不前、举步维艰。

长期以来,受认知理论影响,许多人认为,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德育功能的过程,就是向学生灌输正确的思想道德理论并形成正确思想道德认识的过程,只要学生有了正确认识,就会有正确的行为。因此,许多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被简化成学生掌握知识、提高认识的过程,出现了只管灌输不管内化、只重知识掌握不重行为养成的倾向。要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德育功能,必须克服“只管耕耘,不问收获”的倾向,牢固树立德育教育的大过程观。所以,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考试改革更重要的是,要实现从纯知性考核标准向颇具创新能力考核标准的四个转变,即:由重理论概念考核向重应用能力考核转变,由重书本知识考核向重社会实践考核转变,由重考核结果向重学习过程转变,由重简易经验测试方法向重科学考试制度规范转变。

3、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考试改革必须遵循的原则

(1)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导性原则。即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坚持和维护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把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思想及科学发展观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的中心内容,坚持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的主旋律,突出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的人生价值观教育,坚持和维护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所以,这一原则是思想政治理论课考试改革首要的、基本的原则。离开这一原则,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就会完全失去其存在的价值。

(2)评价主体多元化原则。即评价活动的主角可以由多人组成,改变过去单独由任课教师评价学生的状态,提倡多主体参与评价,建立以任课教师、学生、系分管学生的主任、辅导员共同参与的评价制度,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考试的综合性、实效性及合理性。

(3)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即对大学生学习的评价既要注重考查他们的学习过程,又要看他们的学习结果。但过程性评价比终结性评价更具有客观性和合理性。过程性评价是从学生的个体实际出发,注重实习过程评价,更有利于学生素质的提高和促进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适合当前“素质教育”的发展要求。这样才能够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做出一个相对全面、真实、准确的评价结论。

学会思考的重要性篇4

一、体现创新教育要求,全面突破传统应试考试观念

1.创新教育是推进素质教育的需要。同志曾经说过:“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创新是引领社会进步、提高民族核心竞争力的直接因素。创新教育以追求人们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它不是教育者被动成型过程,而是充分发挥其主体性、主动性,使教学过程成为教育者不断寻求理解、探索和完善的过程。高等学校以全面提高人的素质为目标,必须认识到以前那些传统应试教育的落后教育思想及观念的弊端,树立现代创新教育观和考试观,对传统的考试观念进行根本性的变革。

目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以教师讲授为主,通过灌输理论来进行,导致考试过于倚重对书本上理论知识和基本结论的记忆,忽视了对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去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核,其结果是学生不仅没有通过考试深化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更不会运用相关理论知识分析和揭示现实社会上出现的各种现象和热点问题,在一定程度上背离了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目的在于应用的教学要求。

创新教育是现代素质教育的核心,本着“以学生为本”的理念,注重学生的主体性与实践性。转变妨碍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发展的教育观念、教育模式,由偏重培养学生认识能力向重视学生实践能力转变,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激发学生创新欲望,为学生创新能力的形成提供条件,把考试真正当作培养、提高和考核学生素质与能力,实现教育目标过程中的有效手段。

2.创新教育要求不断改革创新考试机制。在教育管理体制当中,考试扮演着关键的角色,考试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管理的重要环节,也是教育目标管理的重要手段。不仅可以检测教师的教学效果,并有一个指导、激励和督促作用,不仅能促进教师教学的灵活性和创造性的发挥,而且还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思想政治理论课考试应全面评估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实际的日常表现,力求全面、客观反映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道德品行。然而,目前大部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考试方法受应试教育和传统考试观念的影响,在形式上以闭卷考试为主,在内容上以记忆性的知识点为主,拘泥于书本知识的马克思主义基本结论的标准化考试答案,扼杀了学生的个性和创造力,考核只是反映学生的记忆水平,习惯于标准答案的人必定思想封闭、缺乏创造性、不能容忍多样性。这与《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要求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是完全相悖的。传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考试制度和考试方法已经不能满足新型教育目标的要求,无法实现通过考试来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停留在了“知”的层次上的考核容易导致“知行分离”的尴尬现象。

科学、恰当的考试机制有助于提高教学实效,促进教育目标的实现。高校必须站在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的基础上认识改革创新考试机制的重要意义。考核实现以教师为中心向学生为中心的转变,以记忆为主的机械考核向深刻理解理论意义的考核转变,以培养创新情感、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创新人格为宗旨。创新教育的理念和意识要融入考试改革的全过程,采用多种方法和途径对学生进行综合考核。重点研究考试内容、形式、评价方式等环节如何改革创新,从而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养成和提高,体现新课程体系教学目标的基本要求。

二、目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考试机制与创新教育不协调

目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改革重点放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考试改革注重规范化、标准化、制度化和统一化,没有提高到创新教育的高度去界定它改革的标准,考试的作用和功能难以充分发挥,越来越不能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

1.考试内容的教材化、陈旧化。长期以来,高校的考试方式只从书本、课程内容出发,局限于指定教材中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几年投有变化,试题更新慢。部分教师根据课堂讲授的知识点进行出题,往往强调考书中哪部分重点内容或者笔记中的重要知识点,缺乏对教学大纲的深入研究,部分教学内容与学生已经掌握的中学政治理论课内容重复,各门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交叉和重叠部分不做取舍,原理相对滞后现实生活,远离学生的个人实际和他们所关心的社会热点问题。由于大部分教师会在考前划范围、定重点,平时不努力学习的学生靠临考前强化记忆、复习教师指定的范围,通过投机取巧考试及格就算完成学习任务。

这样的情况,一方面没有完全反映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程本质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规律,不能通过考试与教学形成良性互动,缺少了生动活泼的改革实践和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学生对于“假、大、空”的教学及考核越来越反感。另一方面,这种考核方法无法考核出学生的真才实学,会对学生平时的学习产生严重的误导,脱离生活气息的理论考核会严重挫伤认真学习的学生的积极性,无助于创新能力的养成与创造型人才的培养。偏重基本理论知识的记忆程度的考核,助长了部分学生的惰性,使更多的学生靠考试临时抱佛脚蒙混过关。

2.考试形式的单一、刻板化。目前,高校考试考核方法比较单一,主要有两大类。一是采取的是一卷式闭卷终结性,考试题型主要是固定不变的填空题、选择题、名词解释题和简答题等常规类型。这种形式造成学生定式思维的惯性,只重视期末考试,考前突击,死记硬背,不重视平时的学习积累。这既不利于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形成和思想政治素质的养成,也不利于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影响灵活、创造性地理解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二是不少高校在教学改革中开始采用“总评成绩=平时成绩+期末考试成绩”的方式进行,改变了“一考定终身”的传统。平时的出勤、作业、课堂表现、道德纪律表现在考试总成绩中各占一定比例。但由于期末考试成绩在总评成绩中的比重一般在70%左右,考记忆性的东西的题型较多,而综合性思考题、材料分析、原理应用题、辨析题等需要思考的题型很少,基本上与前一类无太大改变。一些学生平时不听课、不看书,考试时则拼命背复习题,结果也能过关,“平时松、考前紧,考后忘”的形象无太大改观。

考试形式的单一、刻板化严重影响了教师和学生的主动性,互动性和创造性的发挥。受传统考试观念的影响,闭卷考核居多,开卷考核少;笔试为主,面试、答辩的形式少。受考试方式的影响,教师的讲课方式和讲课内容尽量做到与考试的方式和内容挂钩,学生的学习方式和学习内容围绕考试的标准化、精练化的条条框框进行,留给学生自由探索的机会少,不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培育,也很难提高学生分析能力、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

3.成绩评价方式的封闭、精确化。大部分高校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考核“一考定乾坤”,重视考核书本基础知识点的掌握程度,没有体现对学生学习过程的监督和综合能力的考核。教师在评卷时采取封闭式考评,事先做好标准答案和采分点,不同题型组成的试卷都有唯一的标准答案。因师生比例的失衡,为减少评卷工作压力,很多题型采用计算机评分。评分过于注重划一、记分方式容易,学生的个性化观点、分析资料和论证观点的能力无法得到真正意义上考查,也无法考查学生对问题的全面思考、深入分析和评判、发表有创意的个人见解的能力。这样扼杀了学生自由发挥的空间,扼杀了求异思维和创新意识,无形中误导学生重记忆轻能力。

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考试具有自身的特殊性,其教学效果的检验也不同于专业课,大多采用百分制的记分方式过于追求精确化,过分依赖于考试的总结。忽略了思想政治课学习效果对个人影响的“隐性”意义和其考试的诊断性、导向。这样容易把教学引入歧途,走入片面追求分数的误区,陷入“应试教育”的泥潭。

三、牢固树立创新教育的理念,改革创新思想政治课考试机制

在新形势下,面对当代青年大学生需求多元化的趋势,广大思想政治工作者要牢固树立起创新教育的理念和意识,站在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的高度充分认识改革创新考试机制的重要性。从改革传统考试方式入手,引导学生全程参与课程为主要思路,本着对学生高度负责的精神,充分发挥改革创新的能动性、积极性,摸索出符合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特点和教学目的的考试机制。

1.由传统的“单一阶段”转换为全程考核。考试作为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教学目标不可或缺的环节。改革创新思想政治课考试机制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提高德育工作的有效性,更好地发挥德育课程的育人功能,所以考试改革必须本着服务于教学、以学生为本这一理念来进行。以考促学,以考促教,通过考试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重视程度,提高道德教育的整体效果,促进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去思考和分析具体的问题,加深学生对所学理论知识的理解,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为了提高德育工作的有效性,必须由传统的“单一阶段”转换成全程多元化考核。就是除了传统的期末考试,注重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考核。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形成不仅仅表现在由期末的好成绩所决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掌握程度,更体现在要将这些理论逐渐内化成为自身的素质。思想政治素质不仅体现了大学生的政治意识、政治立场以及人生目的、人生态度和人生价值;而且体现了大学生对社会基本道德准则、法律规则的遵守以及对崇高道德境界的追求。思想政治素质的提高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鉴于这一特殊性,加强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全程的考核显得非常重要。一方面,以学生为本的理念下对学生的思想品质、知识构建和创新能力进行全面的切合实际的考察与检验,通过一次次考核不断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最终使教育目标得以实现。在全程考核中促进教与学的统一和互动,发挥学生的自主性、积极性与创造性,增强了师生间的沟通与交流,强化了教师和学生对于深层次问题的深度探讨。另一方面,在全程考核中注重了学生的平时出勤、课堂表现、日常行为表现等在总成绩评定中的比重,引导学生全程参与教学互动。不仅消除学生从内心对于考试的恐惧,还有利于改变过去临考磨枪的学生模式,带动全体学生参与和体验。

2.由“一卷式”转换为复合型多元化考核。标准化的 “一卷式”闭卷考试模式侧重于考核学生对基本理论、基本概念的记忆,这对于强化学生的理论素养是非常必要的,但很难实现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学内容“进头脑”的教育目标。学生为了应付考试而不是为了自身内在素质的提高、形成高尚的道德行为而学习。必须从考试的每个环节上入手,尝试建立复合型多元化考核机制,使改革收到良好的效果。

在考核内容上,要根据各门课程具体的教学目的,以能力考核为主,把死记硬背型基本知识试题压缩到合适的比重,重点考核强行记忆必须掌握的重点理论知识,内容不能太多。将评估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结果具有一定的可行性和有效性的学习过程纳入考核体系,科学制定包括考勤记录、课堂提问成绩、课堂纪律等恰当的成绩比例,从而督促学生重视参与式的互动教学过程。同时,可以采取理论考核与实践能力考核相结合、单一能力与综合能力考核相结合等多种形式。

在方式与手段上,设置多项考核模块,以学分制形式将成绩评定多元化。可以采取闭卷与开卷相结合,闭卷侧重考核考查学生对基本知识的记忆,围绕着传统试题类型如名词解释、选择题、简答题等进行。开卷侧重考核学生能运用理论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可采用材料题、案例分析、问题综合探讨、课程论文等题型展开。同时,可大胆在平时和期末尝试面试,着眼于考核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适应变化的能力和个人综合能力。面试要根据课程内容和社会热点问题,采取课堂提问、讨论、演讲、指定命题等方式进行,在相对宽松的环境下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潜能。

3.由注重知识转向强化实践能力的考核。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是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学过程实践性的增强决定了在考试中要体现理论结合实际的内容。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学校应利用假期、周末和课余安排学生参与实践活动,使学生加深对基本国情的了解,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观察、分析、解决社会问题,并明确自己肩负的历史使命和责任。为了提高道德教育的效果,使学生能更好地主动参与到社会生活中去,要把实践教学环节的主要形式作为考试的重要内容。教师要把实践教学制度化,通过调研报告、小论文、热点专题等多种方式进行考核。

[参考文献]

学会思考的重要性篇5

二、要转变以教师为中心忽视学生主体地位的观念

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要正确处理教与学、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辩证关系。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教与学是一种双边互动的关系,在教师与学生的关系中,学生应当成为主体,教师应当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发挥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前提是受教育者的自我需要,因此,教师要主动了解学生的思想实际。有的学校在课程开始之前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调查,我们认为是比较好的一种措施。有的学校在一门课结束后让学生提出意见反馈,对改进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针对性、实效性也是很重要的。为什么有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沉闷、内容乏味,学生不感兴趣,问题的关键在于这样的老师完全以自我为中心,整个课堂都是教师在讲,没有学生思考、消化、接受的空间,久而久之,学生就自己干自己的,老师讲老师的。鼓励学生自主选择学习方式,特别是要大力倡导有利于掌握科学方法、孕育创新精神的研究性学习方式。在明确基本标准的前提下,要结合相关内容,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合作探究,为学生提供足够的选择空间和交流机会,让学生能够从各自的特长和关注的问题出发,主动经历观察、操作、讨论、质疑、探究的过程,富有个性地发表自己的见解,以利于培养求真务实的态度和勇于创新的精神;建立共同成长的师生关系,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努力构建平等、和谐、互动、合作的新型师生关系,教师与学生共同开展观察生活、探究问题、领悟知识的学习活动,在活动中为学生的学习提供必要的帮助和指导,以营造良好的情感氛围,创造积极的心理环境;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当鼓励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课堂讨论就是一种很好的形式,把一些热点、难点问题提前布置给学生进行课前准备,让学生自己来发言,老师对学生发言进行归纳和总结;多提问,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让学生联系实际作出自己的判断。思想政治理论课老师不要让同学们盲目地接受或者服从自己空洞的理论说教,注重培养学生自我观察、自我学习的能力,让他们在实践中自己管理自己,自己教育自己,自我总结,自己感悟,自己提高。要从老师到学生单向的灌输式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转变为老师和学生互动、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模式。当然老师的教学组织和引导也是非常重要的,离开了高素质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学生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就无从谈起。所以,改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中以教师为中心的观念是非常重要的。当然,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并不是要老师一味地迎合学生,放弃对学生的正确引导,而是要把学生的主体性和思想政治理论课老师的主导性有机结合起来。

三、要改变“灌输式”的教学方法,树立注重社会实践的观念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普遍存在教学方法简单,教学内容重理论讲授的倾向。一些老师只凭自己的主观意愿向学生灌输,像医生给病人打针一样,希望把知识和思想道德价值观念“注射”给学生,这样的教学方法不仅抑制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和独立思考,而且引起学生的普遍反感,甚至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产生抵触情绪。不仅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时效性很差,甚至抑制了大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创新精神。当前我国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而我们的教育对象基本是90后的大学生,他们思想敏锐,兴趣广泛,参与意识较强,有自己独立的见解,如果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仍然采取过去那种“灌输式”的教学方法,肯定不会收到好的效果。因此,首先要改变教学方法,增强实践教学环节的观念。让学生在社会实践中感悟、提升思想政治素养和道德情操。思想政治理论课都是与社会实践紧密联系的,即便是一些理论问题也只有结合实践才能更好地理解,要让学生了解我国改革开放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新思想、新信息,有了感性认识,老师的讲授才更加生动,学生才会感到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言之有物的,才能增强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说服力。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不仅仅是要求学生简单接受某种理论体系和抽象的道德原则,而是要内化为学生自己的思想政治素养和道德情操,并且能够在人生实践中表现出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一定要把新课程方案下的实践教学环节组织好、落实好,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强化实践环节,丰富教学内容。要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社区服务、社会调查等实践活动,使教学内容从教科书扩展到所有学生关注的、有意义的社会活动中。

四、要转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考核评价观念

长期以来,许多高校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考核跟其他课程一样,一门课程在期末对一个年级的所有学生进行统一的考核或者考试,由任课老师评定成绩。考核考试的内容主要以理论知识为主,因此又把学生带回到重理论知识的死记硬背,忽视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素质的提高。一门课程结束了,考核了,学生拿到学分了,老师拿到课酬了,这样的思想政治教育有什么效果呢?因此必须转变思想政治理论课考核考试方法,对课程的组织实施和教学效果进行有效的监控,使考核方式改革成为促进学生发展和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手段。

对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评价要放在重要位置。评价要全面、客观地记录和描述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发展状况,注重考查学生的行为,特别关注其情感、价值观方面的表现。不能仅凭一次考试、一张考卷定成绩。应该突出阶段考核和平时考查的经常性和准确性,改进考核方式和方法。第一,考核的形式要多样化。要有期末考试、阶段考核和平时考查。平时要采取灵活的方式,对学生思想政治表现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特别要关注学生进步的动态过程。有的学校这方面的评价考核由专任辅导员来对学生进行考核评价,值得借鉴。期末考试也不一定采取闭卷的形式,可以采取开卷的形式,如让学生撰写学习体会或论文、组织问题研讨和主题社会实践等形式。有关知识考试评价内容既包括理论观点和原理,又包括应用性知识。既注意评价学生对有关概念、原理、观点、方法等教学内容的掌握情况,更注重评价学生对知识的实际理解和运用能力的考核。第二,应合理确定考核的标准和各项考核的比例。期末考试侧重考查学生对本课程主要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的情况,考查学生的思想认识水平是否提高。阶段考核主要结合阶段性的、专题性教学任务,通过小论文或课堂讨论等形式,考核学生对专题教学问题和阶段性理论知识的理解掌握情况。平时考查则侧重考查学生的平时表现、到课率、回答问题情况、课题讨论发言情况等等。要对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表现,进行动态的、综合的、有侧重的评价。考核的内容既包括学习能力的评价,又包括实践能力的评价。有的学校规定期末考试应占50%,阶段考核和平时考查应各占25%。有的学校则按期末成绩占60%,平时成绩占40%,这些都可以进一步探讨。总之,这样可以有效避免有些学生平时不注意听课学习,只靠期末突击复习,或平时只注重理论学习,一到期末考试,就希望老师勾复习重点,一考过关,而不关注自己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情操修养的现象。

五、结语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创新,前提是从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做起。不解放思想,不更新观念,就不会跳出传统观念,就不会大胆探索,也就谈不上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创新。解放思想,就要克服墨守成规,不思进取的思想,克服以往形成的思维定式,根据学生的思想实际,创造性地开展教学工作,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时效性。

学会思考的重要性篇6

一、创设适于批判性思维培养的民主课堂氛围

对于学生来说,不能对问题产生质疑主要是由于教师的压迫性,而老师也习惯于自身的权威性,使学生不能充分发挥其质疑思维,所以,想要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首先应从课堂氛围入手,为学生创设适于批判性思维培养的民主课堂氛围,将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教师主要是对学生起引导的作用,让学生能够自主学习,畅所欲言地交流,充分展现自身的思想,这样就能够激发学生对教师或者其他同学的一些思想或者观点进行质疑。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尊重学生的人格,以平等的身份与学生进行对话、交流,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思想和观点,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另外最重要的就是培养学生产生质疑意识。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有意识地为学生提供思考的空间,提出一些能够引发学生不同观点争论的问题,使学生能够充分发挥自身的思维能力,激发其质疑意识。教师应注重对学生的宽容,让学生敢于产生质疑,在学生的质疑产生错误的时候,教师应对其进行肯定和鼓励。学生在课堂中能够发挥自身的主体作用,养成质疑意识,增强自身的自信心,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形成。

二、设计能够引发学生批判性思维碰撞的问题

问题是引发思维的一个起点。在课堂教学中,适当的提问能够引发学生的思考,扩大思维范围,加深学生的思维深度。在进行思品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学生提出的每一个问题,都为学生创造了一个思考的空间,学生通过对问题的思考,从而得到思维能力的提升。教师在这里一定要注意问题设计的目的性,让问题能够引发学生的批判性意识,激发学生以批判性的思维对问题产生思考。教师在进行问题设计时,可以参考以下几个原则:问题的梯度性原则、争议性原则、两难性原则以及理论与现实的差异性原则。学生的任何思维都是逐步形成的,具有梯度性的问题能够逐步引发学生思考,从浅显到深入逐步加强学生思维的范围和层次;注重问题的争议性,让学生产生不同的观念并进行争论,让学生在争论的过程中形成批判性思维;由于现实的复杂性,对于一些问题并没有唯一的评判标准,所以,两难性的问题能够使学生对社会的复杂性产生思考,从而让学生在思考过程中思维更加理性;

在思品课堂教学中,很多教学内容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教育意义,

但是这些正确的道理,教师只对学生进行简单的教育,不能让学生充分了解道理的深刻内涵。另外,还有一些家长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完全不符合这些原则,这样课堂教育就不能充分发挥其应有的教育作用,通过这种具有理论和现实的差异性问题,让学生对书本上的道理对比现实进行思考,能够加强学生对于理论与现实之间差异的思考,提升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三、组织具有批判性思维意味的主题辩论活动

对于批判性思维来说,其内在的含义就是对一些观点或者事物的怀疑、分析以及批判,而这正符合辩论的本质,即思维观点的冲击,所以通过辩论,能够使批判性思维得到更好的发挥。这样将辩论的形式引入课堂教学,加强对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培养。在辩论过程中,学生是课堂的主导者和参与者,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生在课堂活动中的创造性。在整个辩论过程中,学生通过收集材料和紧张的辩论,加强自身的思维逻辑,冲击对方的思维逻辑漏洞,提升自身观点的严谨性,从而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在思品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以学生为课堂主体、提升问题的有效性以及课程的辩论形式,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这就要求教师应加强自身的文化、思想内涵,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找出对学生批判性思维培养的有效着重点,加强对学生的正面教育,激发学生的批判意识,从而引导学生对现实生活和社会进行批判性思考,形成正确的价值认同,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内在素质。

参考文献:

[1]马萍,孙萍.高中生统计论断批判性思维水平的实证研究:以山东省某重点中学高一学生为例.全国高等师范院校数学教育

学会思考的重要性篇7

不断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一直都是课程改革和创新的诉求所在。自“05方案”实施至今的十多年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师们,不仅在创新学科建设、教学内容、教学手段上积累了不少宝贵的经验,而且在课程的考核方式上也尝试了诸多有益的探索,过去“一考定高低”的做法被打破,综合性评价逐步成为共识,并确立起多形式、过程性评价的“多元化”课程考核的思路和模式,这对进一步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具有重要的作用。借此,本文拟就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施多元化的考核模式做一些探讨和梳理。

一、思政理论课实施多元化考核的意义

(一)有益于推进课程综合改革和创新

2015年初,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中指出:“要建设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体系创新计划,全面深化课程建设综合改革。”2015年8月,、教育部出台《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体系创新计划》,文中明确强调要“创新考试考核办法,探索建立科学全面准确评价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学习效果的评价体系”。可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考核评价关系着课程的整体改革。考试考核在教学过程中虽然属于“收尾”环节,但它对教学过程具有重要的影响。科学全面的考核评价模式对教学过程能起到指导、反馈、促进和激励的正向作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施多元化考核模式必定会牵动教学的整个过程,考什么、怎么考会引导教师教什么、如何教,带动教师对教学内容、教学手段的调整以及教学设计思路的改变和创新。

(二)有益于促进学生个体的成长

实施多元化考核模式,可以突破过去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所采取的固定、统一、纸质考试形式,丰富考核的方式和内容,更好地体现“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我们知道,每个学生的天资、个性、习惯、勤奋程度都存在差异,简单的一种考试并不能准确地区分他们成绩的高低与素质的优劣。多形式、过程性的多元化课程考核,是一种多视角多层面的考核,是一种促进学生不断成长的发展性考核[1]。它既重视考核学生的认知水平,也强调对他们学习态度、学习能力、协作意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等方面的综合考核,还关注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良好素质的养成;它不仅要求从考核中判定学生的课业成绩,而且要把考核过程变成教育和引导学生自我展示、自我发现、自我发展的过程,促进学生多方面潜能的发掘,更好地体现教育的本质和目的。

(三)有益于提升课程的实效性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它在高校人才培养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不言而喻的。面对信息时代成长起来的青年一代,如何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效果,我们面临的挑战、困难显而易见。改变思想政治理论课低效的困境,不仅要丰富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式,也要创新考核方法。实践证明,考核评价是教学动态过程中不可或缺的构成,所谓“以考促教”、“以考促学”,考核有着重要的作用,但是单一的考试形式又根本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因而,改革考试考核模式势在必行[2]。实施多形式、过程性“多元化”考核模式,是依据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表现、参与、发展来综合评定其成绩,既有定量考核,也有定性考核;既有教师主导,也有学生参与;既有个体独立完成,也有团队合作分享;既有课内,也有课外。这样的考核无疑强化了教与学的双向互动,带给学生更多的体验、感受、反思、内化,进而达到思想政治理论课切实入脑、入耳、入心的教学效果。

二、思政理论课多元化考核模式的构建

(一)理论考核与实践考核相结合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一门学科,具有一定的知识体系和理论属性。课堂教学是思想政治理论课主要的教学形式,也是学生获得课程基本理论、原则、概念以及相关知识的重要途径。因此,理论考核是必不可少的。通过对教学理论内容的考核,能够考查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状况,也能督促学生提高自身理论修养,还能保障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权威性和国家意识形态宣传地位。当然,除此之外,还必须要认识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属性,强化实践能力考核内容[3]。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05方案”实施以来,相关课程都设置了相应的实践教学要求和实践课时安排,因此对实践环节的考核也是课程考核评价的重要构成部分。实践考核的本意是引导学生注重理论与实际的结合,学以致用,提升对现实问题的分析能力、思考能力以及社会适应能力。近年来,很多高校都在不断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环节教学和考核的改革,尝试诸如志愿服务、红色考察、暑期实践、社会热点调研、素质拓展等多种实践形式,尽量让学生有更多机会走出校园,能与社会零距离接触,并在活动过程中要求学生撰写调查报告、小论文、体会文章等,按一定比例计入学生课程的成绩。实践考核在一定意义上能够弥补理论考核形式单一、片面的弊端,增强课程考试考核的现实针对性,从感性上升到理性,激发学生不断提高社会认知能力和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应用水平。

(二)线上考核与线下考核相结合

现代社会已经进入互联网的“新常态”,“互联网+”已经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空间中。近日,由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的第3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6年6月,中国网民规模达7.10亿,手机网民规模6.56亿。大学生群体被冠以课堂“低头族”之称,俨然已是网络使用和消费的主体。面对这样的形势,借助网络进行思想政治理论课考核模式的改革也是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一方面,基于网络平台构建线上考核系统,能够将考核的过程和内容设计得更加灵活新颖,既让学生们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能够全天候参与,又能给他们带来新鲜的体验,提高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另一方面,网络对考核数据的处理、分析以及对考核结果的统计会更加便捷高效,无纸化与自媒体的考核能减轻教师的工作负担,节省成本。此外,线上平台的介入,还可以促进大家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和现代化信息技术手段适时进行教与学的互动以及答疑、辅导,强化课程考核的时代特点。

当然,基于网络平台的线上考核还应该和“随堂考”的线下考核相结合。今天的社会已经进入电子信息时代,各种新型教学模式,诸如“慕课”“翻转课堂”等扑面而来,但无论怎样,课堂教学依然是大学教育的主要形式,师生间思想的交流、碰撞以及情感的呼应、共鸣不可或缺。学生课堂上的出勤、回答提问、讨论发言、活动表现,这些是任课教师在线上无法了解而又必须掌握的重要学习动态,是综合评定学生课业成绩时不可忽视的重要内容,更是教学中师生、生生之间情感沟通、心理发展、能力共生不可缺少的分享过程。

(三)定量考核与定性考核相结合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考核也需要定量与定性相结合。定量考核,往往是对课程理论体系和知识点的考核,可以是卷面的成绩,如作业、笔试等,它可以采取科学量化的方式,直观化、数字化。当然,还有对学生听课次数、回答提问、发言讨论等情况也可以构建一套比较科学的量化考核办法,评定出学生平时成绩的高下。但是,鉴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多重属性,既要考核“知”更要考察“行”,在理论修养考核之外,还要考察学生运用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批判精神和创新能力;要考察学生把理论知识内化为自身思想政治素质的状况;要考察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以及是否具备社会所希冀的人格、品质、道德素养等等身体力行状况。这些考察的是学生的学习态度、思想情感、能力与表现。它的评判不太适合简单用一个具体数字来框定,就需要定性的考察,即是基于过程性的动态的考察,更适合采取赏识、鼓励、对比、肯定等方式来回馈学生,让他们及时感受到自己的进步,不断从评价中获取给予他们成长发展的动力。定性的考核一般采用ABCD分级评价,或者直接使用语言文字进行综合评语评价。定量考核和定性考核分开来使用都有片面性,把两者紧密结合起来,可以避免考试考核方式的片面性和功利性。在实际运用中,推进定量考核与定性考核的结合应关注学生自评、学生间互评环节的引入,将其与教师的评价结合起来加以综合考量。

三、实施多元化考核需要注意的问题

(一)转变教师观念

教师考核观念的转变是课程多元化考核模式能够得以实施的关键。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始终处于主导地位,考核评价亦然。教师对课程多元化考核模式的重视程度直接影响到考核的效果和质量。不可回避,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有些教师还习惯于按照多年来形成的以闭卷考试为主的传统考核模式,参与课程考核改革的积极性不高,不愿意花费大量的精力,甚至担心自己的教学素质和能力不能胜任课程考核模式改革和创新的要求,有畏难情绪。确实,多元化考核模式意味着教师要对学生进行多形式、全程性动态考核,包括对学生到课、发言、调查报告、线上作业与测试、团队任务、课外表现等环节的评价,必将耗费大量时间和精力。然而,要切实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把它建设成为大学生“真心喜爱、终生受益”的课程,创新是必然出路,考核模式的改革是应有之义。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强化危机意识和责任心,明确课程素质教育的宗旨,树立正确的课程考核观,坚持考核为教育目标服务的原则,建立以“素质立意考能力,将素质教育观念内化于考试”为指导思想的多元化考核模式,通过考试考核的引导作用,在课程中不断提高学生的政治理论修养、思想认识水平、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以及心理素质、协作精神、思想道德素质与法律素质等[4]。

(二)合理规划考核内容与手段

课程的考核其实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主要包括“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等四门课程。这些课程的考核有共同性,也有不同点。比如,需要考核的内容都会涉及理论知识、基本素质、相关能力等;考核的形式都可以多元化,采取诸如:笔试、口试、线上无纸化测试;个人阐述、团队展示;课堂活动、课外拓展;等等。但是,每门课程体系和教学目标又有其独特性,任课教师要依据每门课程在人才培养目标中的具体要求来合理设计和规划考核模式的内在结构。一是要明确各项考核所要达到的目的和意义。考核手段具有杠杆调节的作用,能够达到“以考促学”的目的,通过教学目标来设计考核项目,运用这种来自外部的压力,督促学生对课程重要内容的掌握、巩固和强化。二是合理设计考核的环节。在什么时间考、考什么、如何考,要把握课程的特点,进行科学规划和确定。三是每个考核环节的分值比例要慎重权衡。合理的分值对于客观公正地评价学生、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以及激发学生的潜能和素质都具有重要意义。一般来说,要适当增加过程性考核的比例(包括出勤、课堂发言、课后作业及第二课堂表现等),减少终结性或书面考核的比例(期中测试、期末考试),同时,对于课程实践环节的考核在总评成绩中所占的比例可根据不同课程的性质进行灵活设定[5]。

(三)建立学生学习动态档案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多元化考核模式的运行,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涉及的因素杂、环节多,有必要建立学生课程学习的动态档案。具体来讲,就是在教学实践过程中,针对课程有关的一切考试、考核或评价,我们可以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把这份档案制作成“电子档案”,更易于进行数据统计和处理,它主要是记录学生学习的发展过程,包括学生平时课堂表现、活动参与、课外实践、事件记录以及成绩分析等信息。建立学生课程学习动态档案的好处:一是为了便于教师在课程结束时,将学生学习表现全面汇总,有充分的依据以客观评定学生的总评成绩。二是榱思だ学生不断进步和发展。有了这些真实、具体的记录,可以定期向学生通报和反馈学习档案,让学生及时了解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状况,良好的表现能增强自信心和成就感,收到正向激励的效果;不理想的表现也能让他们及时得到提醒、调整和纠正,获得负向激励的效果。三是为教师开展教学研究提供有效的资源。学生课程学习档案既是学生学习状况的直观展现,也是教师教学活动过程的重要记载,其中蕴含着丰富而独特的信息,可以作为教师教学生涯的宝贵参考资料,日积月累,据此开展对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以及考核模式的创新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和借鉴价值。

总而言之,考核评价是教学动态过程中不可或缺的构成,考核有着重要的作用。在推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综合改革的过程中,考核制度的完善和创新也是重要的内容。许多高校对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考核都强调过程性评价,构建“多元化”考核模式,依据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动态表现来综合评定其成绩。这样的考核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强化了教与学的双向互动、发挥了课程的教育效能。为此,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应当努力探索建立持久有效的基于学生参与度的课程考核制度,尽可能地挖掘它的最大效能。

参考文献:

[1]吴德慧.简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考核制度改革的“四

个结合”――以许昌学院思政课考试制度改革为例[J].

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15,(6).

[2]万美容.论评价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质量提升的作用

[J].思想理论教育,2015,(7).

[3]袁贵仁.努力把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成为学生真心

喜爱终身受益毕生难忘的优秀课程[J].思想理论教育

导刊,2010,(6).

[4]周诌.完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考试制度刍议[J].学校

学会思考的重要性篇8

一、“问题教学法”的理论依据

问题教学法作为一种以问题贯穿课堂始终,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新型课堂教学方式,适合中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利于提高知识的理解掌握能力,培养能力,适应当代在新课程背景下的创新教育和素质教育的要求。

1.实施“问题教学法”是现今中考社会思品开卷考试形势发展的必然要求。

现今中考开卷考试试题立意从以“知识为主”转向以“能力为主”。在这种情况下,中考社会思品复习在注重学生基础知识的同时,更应注重学生求异思维能力的提高,而“问题教学法”则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思维训练空间,使学生能在突破基础知识的同时,提高社会思品的思维能力和综合能力,更好地适应中考形势的变化。

2.实施“问题教学法”符合社会思品复习教学实际与学生学习心理。

现在学生在思想上对社会思品学科的不重视,对繁杂学习内容的惧怕也使九年级社会思品复习面临着很大困难。而“问题教学法”则能有效地解决这些问题,既能在复习教学中避免上述矛盾的产生,又能在问题的解决中培养学生社会思品思维能力,改进学习方法。

3.实施“问题教学法”是提高社会思品中考复习效率的重要方法。

提高中考社会思品复习效率的本质就是培养和提高学生识记、理解、运用三大能力,而“问题教学法”则可以在以问题作为引导的方式下把培养与提高学生这三种能力有机地统一在一起,从而使学生在充分的自主思维活动中巩固记忆,深化理解,学会灵活运用。

二、“问题教学法”的实施

实施“问题教学法”既符合现今九年级社会思品复习的教与学要求及中考形势的变化,又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素质和综合素质。下面就“问题教学法”在中考社会思品复习中的实施从以下几方面进行论述。

1.以问题为中心,帮助学生构建知识结构。

尽管是开卷考试,无需大量背诵,但社会思品复习内容的繁杂使学生在识记能力这一基础环节就出现了很大的困难,学生往往感到社会思品知识无头绪,在脑海中无法形成一定的框架,无法运用知识,造成复习较为被动。“问题教学法”则可以使学生站在一定的高度分析社会思品,构建社会思品知识的整体结构,从而变机械记忆为理解记忆,提高对知识的识记能力、理解能力、运用能力。

如在复习“改革开放、集中力量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以“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问题设问的核心,引导学生围绕以下问题展开讨论:①1978年、1993年、1997年、2002年分别指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举行的哪一次重大会议?②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成功实践离不开科学的理论指导和坚强的领导核心,问在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依次出现了哪三个领导核心及哪三大科学的思想理论体系?③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是什么?④社会主义处于什么阶段?⑤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什么?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发展动力是什么?⑦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外部条件是什么?⑧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政治保证是什么?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领导力量、依靠力量是什么?通过这些问题的讨论,学生可以比较容易地掌握本章中的重点、主要知识点,并形成一个比较系统的知识体系,理解“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这一论点的基本知识框架。

2.以“问题教学法”突破复习重难点。

理论联系实际,一直是中考开卷考的重难点。在现在的中考模式中,社会思品学科的考查知识主要以学科主干知识和与社会热点问题相关的知识为主,这是社会思品开卷考复习教学的重点。如何理解与运用这些知识则成为了教学难点。因此中考复习教学要充分地利用问题引导学生突破主干知识,并利用社会热点问题创设新情境,培养和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如在复习“和平与发展”时,一方面用问题形式梳理基本知识结构,另一方面可以联系当今国内外的时政热点,让学生自主进行提问,提高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如利用多媒体播放一些美国攻打伊拉克、全球爆发大规模反战游行、朝核六方会谈的场景,给学生一个大的方向,让学生提出自己所希望了解的问题。如:美国绕过联合国,发动对伊拉克的战争说明了什么?全球爆发大规模的反战游行又说明了什么?当今世界的主题是什么?中国在伊拉克问题上的立场起到了什么作用?在当今世界,霸权注意和强权政治有哪些新的表现?中国成功推动六方会谈表明我国新时期的外交政策是什么?经过教师的指点,学生们自己就把提出的问题解决了。这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社会思品复习能力,也在一定程度上使学生更关心国家大事,并培养了分析当前社会热点问题的能力。

3.以“问题教学法”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

在中考社会思品复习中,要真正使学生提高识记、理解、运用三大能力,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社会思品思维能力尤为重要,这就需要教师在复习时注重对学生良好思维习惯的培养。“问题教学法”能使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利用问题开拓学生的思维空间,使学生在思维的强化训练中养成良好的习惯。如在对重要历史人物的评价中,坚持用两点论、重点论等思维方式全面分析评价;在对时政事件、历史事件比较的问题中,帮助学生在复习中形成较为固定的比较方法与习惯,同时从中得出一定的启示,挖掘思想教育功能。如伊拉克问题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有何启示?一个问题即把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党的正确领导、稳定是大局等重要思想深深地印在学生的脑海中;在分析时政事件发生的原因、影响等因素的提问时,则可以从中培养学生多角度、全方位地分析社会思品的思维习惯。

4.以“问题教学法”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现今中考更注重提高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而问题本身的综合性在培养学生综合能力方面有着很重要的作用。在中考社会思品复习中,以社会热点专题作为问题设计的中心,更利于培养学生社会思品的综合能力。如以提问的方式要求学生结合各方面的知识理解党的“三个代表思想”,就可以培养学生从党的历史、党的领导、党的重要会议、党的指导思想等问题进行综合的训练。如:①中国共产党是在何时何地成立的?②为中国共产党的建立从组织和思想上做了准备的是哪一次历史事件?③结合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三次重要会议分析中国共产党是如何在失误中走向成熟的?④90年中,中国共产党出现了哪三代领导集体?请写出三代领导集体的核心人物,并用一句话概括他们的丰功伟绩。⑤在现代化建设中,中国共产党如何体现“党始终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⑥若以“党在我心中”为主题,召开主题班会,请你写出主题班会的活动步骤。通过这一系列问题的解答,学生的识记、理解、综合运用能力有了较大提高,既可以以此培养学生利用各学科的不同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学科综合能力,又可以培养学生对中外古今社会知识的综合能力,更符合当前社会思品中考开卷考试的能力要求。

三、实施“问题教学法”应注意的问题

要真正发挥“问题教学法”的作用,还必须在复习中注意以下几方面:

1.基础性和层次性相结合。在中考复习中要注意强化学生基础知识,并进行分层教学。问题的设计要有层次性,针对不同思维水平的学生,使每个层次的学生都能有目的地有计划地学习。

2.逻辑性与科学性相结合。问题的设计要符合九年级学生思维的规律和心理特征,设问要具有逻辑性,这样才能在教学提问中真正地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

3.思想性与创新性相结合。在社会思品中考的复习中,涉及大量的对时事政治的分析认识,这就必然要求学生有正确的政治思想,避免出现过分偏激的言论;不能挫伤学生的思维积极性。教师应用科学、合理的指导激发学生的思维积极性,鼓励创新思维。

4.全面性与开放性相结合。在中考复习中,问题教学法要注重培养学生思维的发散性,增强学生思维的活跃性和创新性,在设计问题时注意设问角度的全面性、答案的开放性。

可见,在中考社会思品复习教学中,如能坚持以“问题教学法”进行中考社会思品复习,则能很好地提高中考社会思品复习效率,使教学真正适应中考改革与素质教育发展的趋势。

参考文献:

[1]张大均.教育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2]刘舒生.教学法大全.经济日报出版社,1993.

学会思考的重要性篇9

一、思政课开展过程性评价的意义

“过程性评价”的概念由美国芝加哥大学的哲学家斯克利芬于1967年第一次提出,后经美国著名教育学家布卢姆运用至教育评价实践中。所谓过程性评价是指“在教学活动中对学生学习的各类信息加以即时、动态的解释,以揭示、判断和生成教学价值的活动”[1]。过程性评价的价值取向是既注意目标又注重过程,思政课开展过程性评价不仅可以推动任课教师改变以往的教学方式,而且可以促使学生在评价中对自身的学习进行反思,以便寻找到更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具体来讲:

(一)有利于实现思政课的育人功能导向

现代教育教学改革的实践表明,只有科学而完善的教学评价方式才能适应时展的需要。思政课既要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又要培养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方法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传统考核评价方式往往过于注重知识传递,忽略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过程式评价可以有效地把理论考核、参与考核和实践考核结合起来,培养学生良好的政治素养,实现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教育、导向和育人功能。

(二)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现代社会国际竞争日益加剧,人才的塑造与培养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提高思想政治课教学的质量和水平,发展每位学生的个性,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已成为教育改革的首要任务。从“概论”课看,过程性评价在教学内容上具有时代性和针对性,在教学方法上,角色扮演、小组讨论、模拟演练、主题辩论、社会调查等各种方式被灵活运用,为每位学生提供平等的学习机会和参与机会。学习过程中能够不断体验到成功的情感体验,就会激发出学生进一步主动学习的兴趣,优化学生心理状态。

(三)有利于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

传统考核评价模式中教师是单一的评价主体,教师与学生间、学生与学生间的互动性、合作性相对不足。思政课过程性评价机制通过全新的教学质量评估观的构建,要求教师承认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尊重每位学生个性发展,关注学生思维能力、创新能力的发展,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积极的学习态度和团队合作意识,满足学生个性的自主发展。同时,可以有效培养积极情感、正确态度与科学价值观,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

二、思政课传统考核模式的弊端

(一)考试目标定位不准确

考试是一种教学的手段,而不是教学目的,考试的功能有评价、鉴定、引导、激励等,但是现行高校思政课考试只强调考试的评价功能,只重视对学生学习成绩的评价,不重视考试的其他功能,学生学习导向于知识点的死记硬背,缺乏理性思考和积极参与精神,更难体现学生的综合素质,也无法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和动力,由此导致教师为考而教,学生为考而学的现象,限制了学生各方面知识、能力、素质的协调发展,不利于学生个性特长的发挥,难以按照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学生。

(二)考试形式和内容单一

当前很多高校思政课考核模式至今仍沿用传统的闭卷考试评价模式,考试形式和内容单一,学习内容、方式、目标等简单趋同,很难培养出具有真才实学、思维敏捷、富有创新精神的人才。如我校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期末闭卷考试成绩占60分,实践、平时成绩40分。虽然也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改革,表面上看,课程评价涵盖学生日常表现,还包括社会实践,但在具体操作方面,社会实践只是形式,最后的效果评价只重视相关的活动形式和提交相关的活动材料,缺乏对每次活动效果的分析与评价,忽视了对学生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心理素质,以及情绪、态度、习惯等综合素质与潜能的关注。这种重知识记忆、轻能力考查、方法简单的考核方式,既没有充分体现“概论”课的教学目标,又不可能真正检测出学生的学习成绩和教学效果,严重压抑学生对于本学科学习的兴趣。

(三)教学过程中的阶段性考核缺失

教学是一个动态的持续过程,而教学质量的评价手段就是考试,只有将评价活动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才能达到客观评价的目的。但目前高校普遍存在的是“一考定成败”的情况,而教学过程中的阶段性考试很少,教师不能通过考试反馈帮助学生及时查漏补缺,及时调整教学进度和教学方法。同时,传统考核评价模式使一些学生不重视日常积累,难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阶段性考核缺失导致不能了解学生在各个阶段的学习情况,老师和学生都无法从中获取改进教与学的反馈信息,不能很好地实现教学考核的目标。

(四)缺乏自我评价和教学反思

可以说反思与重建的过程既是教师和学生自我理解、自我超越的过程,更是教师学生成长的过程。传统考核评价模式中学生仍多处于消极的被评价地位,基本上没有形成教师、家长、学生、教育专家等多方面主体共同参与、交互作用的评价模式。由于缺乏足够的自我评价方案,在教学实践中也看不到教师的教学反思和学生的学习反思,因此不能很好地促使教师不断自我反思、自我教育,并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重建,从而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

三、思政课过程性考核评价模式的构建

(一)确定多元化的考核评价主体

1.教师既要设计评价方案,又要实施和参与评价。过程性评价对教师的要求提高。教师除了要对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情况给出评价外,还需要对课程过程中学生的反应做出积极判断和及时反馈,对各个评价主体作出正确、科学的引导。

2.重视学生主体地位。学生作为考核评价主体包括学生自评、学生互评、学生组评等,目的是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学生自评主要是通过让学生为自己的学习成果做出评价,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与语言表达能力。学生互评和组评是通过学生评价别人提高比较和分析能力,发挥互相学习、互相促进的作用。通过同学间的倾听、讨论、评价,不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增强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团队合作精神。

3.建立过程性评价教学基地,让社会团体参与评价。将过程性评价衍生到课外,与社区、血站、福利院、养老院等地方合作,以公益活动、参观考察等方式,拓展校社合作的范围和深度,将思政教育纳入校社合作范围。对于学生参加的青年志愿者、法院旁听等社会活动,可由主办方对学生就参与热情、活动效果、是否遵守文明礼貌等进行打分,教师对分数进行公示,督促学生相互促进。

(二)构建全面科学的过程式考核评价体系

1.网络学习考核评价。运用网络教育平台进行思政课教学,可以大大拓展思政治课教育教学的时空范围,使教师和学生通过网络实现异地、全天候的沟通和信息交流。学生主要通过网络自学完成基本知识的学习,真正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理念,学生学习由单向被动型向双向互动型转变。在网络学习中可以根据每门课程的教学内容和特点,划分出若干教学单元。

2.课堂教学考核评价。课堂教学考核评价系统中包括课堂出勤考核、参与性考核、合作性考核、知识性考核等。其中课堂出勤考核是对学生的基本素养的考核,可以根据整体考核情况确定所占比重;参与性考核就是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程度的评价;合作性考核就是学生在演讲比赛、辩论等需要小组合作的环节的团队意识和合作程度的评价;知识性考核是教师根据教学情况通过作业、试卷等形式对学生对教材内容掌握程度的考核。

3.实践教学考核评价。实践教学考核评价包括团队考核和个体表现的考核等,具体内容有:一是结合理论讲授当堂组织学生观看视频资料,并做好解释、引导、组织工作,学生在规定的周次内写出观后感;二是课后教师辅导学生选读经典原著,写出读书心得;三是就近组织学生开展社会调查,写出调查报告;四是组织学生搞命题论文答辩,答辩委员会由学生组成,由学生主持,学生担任评委。

(三)创新多样化的考核评价内容与方式

1.“讲”是指对学生进行分组,将学生分成小组,老师布置学习内容,学生自己备课、做课件,由小组代表讲课,小组全体成员接受其他学生的质疑、提问并进行答辩。或者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演讲、讨论等,由学生代表当场给该小组成员打分统计成绩,最后由教师点评。这种课堂参与评价可以有效培养学生协作精神,调动学生主动思考,培养学生的理解和表达能力。在这种相互交流的过程中,既提高了学生的理性认识水平,又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2]。

2.“研”是指学生确定研究课题,由教师指导运用科研方法进行项目研究。项目研究评价可以培养、训练和提高学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和科学探究能力,以及运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正确认识和分析当前社会存在的重大现实问题的能力。

3.“测”是指闭卷笔试,改革期末考试的内容与形式,在考试的内容上,取消名词解释、填空题等知识性考题,着重考查理论应用的案例分析题,在考试命题时可以向学生征考题,并要求学生对自己所拟的考题给出答案及评分标准,通过学生参与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和责任意识[3]。

4.“行”是指思政课应重视课堂实践教学、课外实践教学、社会实践教学并进行多元化的考核评价。教师既要对实践过程进行评价又要对实践结果进行评价,保证绝大多数学生的参与,培养学生的主动性与参与性。

参考文献:

[1]光.过程性评价的哲学诊释[J].齐鲁学刊,2012(4).

学会思考的重要性篇10

一、创设鼓励性学习环境

要学生独立思考,首先语文课堂就要开放、民主。最重要的是,要允许学生有不同见解,教师要创设一个相对宽松的环境,鼓励学生独立思考,鼓励学生讨论和辩论。在这样的氛围中,学生思维才会活跃。通过思考、讨论,学生不但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掌握,还学会了思考,并乐于思考,这就有了积极性和动力,达到了更高的境界。学生提出的一些问题,有时会不合适,教师要正面引导,而不能彻底否定,学生只要能够提出问题,就说明他们动脑筋思考了,思考总比不思考好。语文教师要看到学生的进步,鼓励学生提出疑问,要多宽容、鼓励,让学生学习语文的过程成为思维碰撞的过程,逐渐养成独立思考的良好习惯。

二、创设独立思考的机会

课堂45分钟的时间是有限的,让学生学会思考,首先教师要给学生安排充足的自学时间。教学前,教师应让学生先自学,还要巧设问题,激发学生思考的欲望。教师应精心备课,巧妙设计问题,使每个问题都有思考价值和目的性、启发性,使大多数学生通过思考能得出答案。思考是由问题引起的,学生能够发现问题进而提出问题是思维活跃的表现,而且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往往比解决问题更重要。语文教师一定要给学生留出提问题的时间和机会,让学生开动脑筋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要鼓励学生大胆提问,多角度思考,这样既能开发学生的思维,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需要长时间的训练,这就要求教师多为学生创造独立思考的机会。

三、后果性教育原则慎重运用

学会思考的重要性篇11

1批判性思维的含义

批判性思维指的是评价、对比、分析、判断和综合运用信息的能力,其被认为是21世纪合格公民必须具备的一种能力,帮助公民依据理性和程序解决问题,破除盲从。英语“CriticalThinking”本身的含义要多于中文翻译———“批判性思维”,其含义包括内省、反思、综合、评价评估和重建等。批判性思维4种主要能力:一是有效的推理与思考能力,会根据不同的情况使用不同类型的推理方法(如归纳、演绎等);二是运用系统化思维的能力,面对一个复杂的系统能够分析整体与局部如何相互影响;三是做出判断和决定的能力,即能对证据、论点、主张和信仰问题进行有效分析和评价,能将重要信息和参数合成或找出关联、解释信息和阐述基于最佳分析所得出的结论、批判性学习前人经验和做事方法;四是解决问题的能力,用传统方式和创新方式解决各种不熟悉的问题。批判性思维并不只是在字面意义上的“批判”,而是逻辑清晰严密地思考,其意义并不是一味反对和负面评价。杜威在《我们如何思维》一书中曾这样写道:“培养良好思维习惯时,最重要的因素就是要养成这样一种态度:肯将自己的见解搁置一下,运用各种方法探寻新材料,以证实自己最初的见解正确无误,或是将它否定。保持怀疑心态,进行系统和持续的探索,这就是对思维的最基本要求。”

2批判性思维培养在西方教育中的应用

批判性思维的培养在西方教育传统中有悠久的历史,可追溯到古希腊苏格拉底所倡导的一种质疑性的对话方法———“苏格拉底对话法”。批判性思维的现代概念直接源于杜威的“反省性思维”。1989年Norris和Ennis提出,批判性思维是合理的反省和思考,用于决定什么应该做,什么应该值得相信[1]。20世纪40年代,批判性思维开始作为一个主题进入美国教育改革;20世纪70年代,美国高等教育开展了批判性思维运动,而后在英国和加拿大等国的教育领域也逐渐兴起。1991年,美国《国家教育目标报告》要求学校应培养大量具有较强批判性思维能力、能有效交流、会解决问题的学生。美国各层次教育都将批判性思维作为教育和教学的基本目标。批判性思维更是美国大学教学的核心,课程几乎都是围绕批判性思维展开,教学方法也多是批判性的。美国国家教育协会(NEA)制订的基础教育“21世纪学习框架(Frameworkfor21stCenturyLearning)”,强调了“4C”核心能力培养。“4C能力”是:创造创新能力(Creativityandinnovation),批判性思维与解决问题能力(CriticalthinkingandProblemSolving),沟通交流能力(Communication),合作协作能力(Collaboration)。批判性思维与解决问题能力正是“4C”核心能力之一,这一框架肯定了批判性思维在现代美国教育中的重要地位。

3预防医学教育中培养批判性思维面临的挑战

预防医学兼具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性质,然而当前在预防医学教育中开展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面临诸多挑战。

3.1传统文化中负面因素的影响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负面因素中最具特征的就是“教化”,尤其是君主统治者会把教化当作正风俗、治理国家的重要国策,通过对文化的认同,达到“普天之下,莫非王土”。提批判性思维会妨碍皇权实现这一目标,不会被皇家所乐见,另外由于民众长期受中国传统文化教化,中国自秦汉以来的文化传统强调服从权威,尊重师长,在迷信权威的氛围下,批判性思维活动很难开展。尊师重道是中国悠久的传统,学生崇尚权威,完全相信教师的观点,受这种传统文化教育的学生很难创新,抑制独立思考,严重抑制批判性思维的发展。

3.2固有教育思维模式的影响

受中小学应试教育的影响,中国的课堂教学模式多数是“记忆型教学”,教师的作用是向学生传递信息,学生的作用是接受存储信息,并且按照这种信息行动。而我国预防医学教育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效仿苏联,人才培养框架一直没有发生实质性改变,即五年制培养和三段式教育,苏联教育模式推崇整齐划一的教学标准和教学计划,容易导致片面强调知识的传授,不重视学生的独立思考。受传统文化和医学教育培养实用型人才教育观念的影响,过于注重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传授,缺乏对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的系统培养和评估,过分强调学生统一、标准化培养,使得培养的学生虽然知识丰富,但是创新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不足[2-3]。同时也缺乏有效评估学生综合能力、素质的教学评价体系,对学生的评价以分数为依据,缺乏有效评估学生综合能力、素质的机制和手段,这也是导致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薄弱的另一重要因素[3-4]。

3.3对批判性思维的认识存在误解

在我们国家,很多人将批判性思维狭隘地理解为“否定性思维”。这是对批判性思维的极大误解。华中科技大学客座教授董毓说:“批判性思维不是负面批判,也不是专门针对别人的。争论不是为了争个你输我赢,显得我比你聪明,而是为了完善我们的理性和思想。交锋不是为了打倒对方,而是为了追求真理,完善自己。”批判性思维不是简单诋毁他人陈述,不是“盲目批判”,而是批判盲目;不是否定一切,而是合理判断;不是压倒对方,而是证明自己,以开放的心态接受他人观点。邓小平所以能够正确决策,领导中国的改革开放取得巨大成就,就在于他具有很好的对批判性思维的科学态度。这一对批判性思维的科学态度,不仅是从事改革开放必须坚持的,也是我们从事任何工作都需要遵循的。

4加强预防医学教育中对批判性思维的培养

4.1将批判性思维融入教学思维中

批判性思维是突破思维定势的关键,批判性思维重在“破”,而创造性思维重在“立”。从一定程度上说,培养大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就是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就是要求学生善于从所谓的“定论”“真理”中发现不合理之处,学会提出新问题、“有根据的判断”、大胆地想像,探索和发现解决问题的方法。大学本科教育最重要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将批判性思维的4个基本原则应用于教学中,即一是真理需要通过实验证明,二是判断证据的质量至关重要,三是出自权威或专家之口的话不能自动成为真理,四是进行批判性思维不能抱有任何成见。

4.2改进预防医学教学方法

预防医学教学可以采用以问题为中心,以学生为主体的启发式教学方式,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3,5]。也可采用研讨、互动式的教学模式,营造自由、开放的教学氛围,使学生不受拘束地提出自己的问题,发表自己的观点,挑战同学、挑战教师,潜移默化地提升批判性思维能力。还可建设网络教学平台,教师与学生可以组建以批判精神和批判技能的培养为目标的学习群体,彼此之间分享学习经验和资源,交流讨论心得和体验,质疑挑战观念和成果,协作完成各种学习任务。

4.3培养更多具有批判性思维的教师

中科院院士、教育部高等学校文化素质教育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杨叔子提出,“没有批判性思维的教师,怎么能教出具有批判性思维的学生?”真正具有批判性思维的教师,首先自己就应该是一个批判性思考者,要具有理查德•保罗先生所一直强调的批判性思考者的人格特质———理智、公正、开放、自省、真诚、强烈的求知欲、合理怀疑的精神等。推广批判性思维教育是在非批判性文化和习惯的海洋中顶风行船,它代表着对教师的个人挑战,需要教师改变传统知识观、思维模式、行为方式等,它要求自我反思、自我开放、自我批评[6]。

4.4推行基于实践的能力型考试

能力型考试是基于批判性思维理念所进行的考试。GRE、GMAT和LAST都是以逻辑思维能力为主要测试目标的能力型考试。我国的MBA联考、MPA联考、MPAcc联考和GCT联考以及国家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政职业能力测试都属于能力型考试。但在我国医学教育领域,还没有推广以逻辑思维能力为主要测试目标的能力型考试。预防医学是一门以促进人类健康为目标的医学专业,预防医学从业者需要在复杂的工作情境中,如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出现时,灵活运用现有专业知识和经验,凭借可获得的最佳证据,结合环境实际情况提出科学的应对措施,这需要具备很强的批判性思维能力[3]。通过在医学院校推广能力型考试,推动预防医学专业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鼓励学生成为更加主动的研究者、挑战者,去分析和解决以前从来没有碰到过的问题,进行理性论证,在有理有据的情况下,提出自己的见解以及合理化的解决方法。

5结语

美国批判性思维运动的开拓者罗伯特•恩尼斯认为,批判性思维教学的目标不应该只限制在让学生在学校课堂上批判性思考,还应该努力让他们在生活的其他方面也进行批判性思考,比如在选举中投票、购买保险以及怎样跟自己的同事和邻居相处等。批判性思维对于在职业、个人和公民生活中做出明智决定,都是至关重要的。预防医学是一门实践性学科,通过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提出合理的措施来解决危害人类健康的问题。预防医学专业学生形成终生受益的批判性思维方法,不仅有利于职业成长,还有利于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参考文献:

[1]李培锋.研究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研究生学报,2013(4):16-18.

[2]林平,吕冬梅.在高等护理教育中加强批判性思维培养的必要性[J].继续教育研究,2002(3):93.

[3]陈进,陈燕玲,郑会贤,等.以核心能力为导向,循证医学为载体,终身学习为目的的医学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中国循证医学杂志,2010,10(3):298-302.

[4]解冰,刘冰,刘枫,等.PBL教学法在军校八年制医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培养中的作用[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2(3):130-132.

学会思考的重要性篇12

爱因斯坦认为,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尤其在当下,只要敲几下键盘,一切知识均可下载,只有想象力无法下载。英国作家理查德·泰普勒在他的《多维度思考:拥有正确判断和科学决策的100条极简法则》中,不仅提出了创造性思考的10条典型法则,而且从独立思考、坚韧思考、健康思考、系统思考、创造性思考、问题解决式思考、合作思考、决策性思考、批判性思考九个维度,揭秘了大脑多维度思考的100条极简法则。假如我们也能洞察思考的奥秘,学会多维度思考,那么在教育教学中,教会学生思考的方式,那么学生的思维也就不会被拘泥,反而会养成一种独立思考的习惯。

思考是我们之所以为人的根本,但不同的思考方式决定了一个人的成就和幸福指数的高低。低效的思考会使人忙碌不堪,让工作没有好的进展;而高效多维的思考,可以使人在担任多项重要工作的同时,还有时间进行社交、娱乐、追求兴趣爱好。思维方式决定了行为,因此在教学中,除了课本知识的学习,教会学生如何思考也是极其重要的。学会思考,况且是多维度的思考,将有利于学生的学习。

健康的思考方式会让我们感受到“每个普通的日子都很美好”,让我们拥有积极乐观的心态,保持淡定、随和、开心的状态。健康的思考方式还可以在人生的低谷中尽快得到恢复。

思考说一件有趣的事,有思考,有创意。学会多维度思考,不管你是什么职业,都可以乘风破浪。因此引导学生学会正确的思考,有健康的思考方式尤其重要,可以说会影响学生的一生。

学会思考的重要性篇13

一、创新教学方法,增强教学的针对性

教学方法的改革是目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教学方法运用是否恰当,直接影响教学效果。要提倡把多种教学手段运用到教学中去,多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生动鲜活的事例、新颖活泼的形式活跃课堂气氛,启发大学生思考。要精心设计和组织教学活动,探索专题讲授、案例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要努力创造宽松教学环境,实行互动教学法,开展课堂讨论,活跃课堂气氛,应用灵活的对话式教学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采用专题式教学,既可以在有限的时间内把重点、难点和基本内容都讲清楚,又可以突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现实性、针对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采用案例式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学习、分析、研究、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采用课堂演讲或辩论的方法,要求学生对某些观点进行限时演讲或辩论,以锻炼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同时,结合教学、讨论内容,设计答疑卡,让学生答疑,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思想政治理论课知识的真谛,不断提高政治素养、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制观念。此外,还要结合社会热点,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生动鲜活的事例、新颖活泼的形式,活跃教学气氛,启发学生思考,增强教学效果。还可以把实践教学与参观考察、社会调查、志愿服务、公益活动结合起来,通过形式多样的活动,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和观察分析社会现象的能力。总之,要通过教学方法的改革,彻底改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表现能力和表现手段,让学生在主动参与、积极投入的教育情景中,在愉悦的氛围里,主动接受思想理论课的教学内容。

二、加强实践环节,增强教学的实效性

社会实践是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环节,组织开展大学生社会实践,对于促进大学生了解社会、了解国情,增长才干、奉献社会,锻炼毅力、培养品格,增强责任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实践教学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体现和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和效果的一个重要环节和有效途径。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就是将课堂教学课时中的一部分转化为社会实践教学课时,是课堂教学的延续、深入与发展,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上有着极为重要的不可取代的作用。坚持实践教学有利于强化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所有课程都要加强实践环节,通过形式多样的实践教学活动,提高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和观察分析社会现象的能力,深化教育教学的效果。

三、优化教学手段,提高教学的效果性

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应用和普及,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提供了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拓宽了思想教育的渠道和空间,成为高校学生获取知识和各种信息的重要途径,对学生的学习、生活和思想产生了深刻影响。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恰当地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积极推进网络教学、多媒体教学、观摩影视资料教学,将教学案例、背景资料和专题知识等都通过多媒体手段固化在教学课件中,把传统的书本教材转变为由声音、图象、文本等构成的动态教材,把相对枯燥的理论内容用生动的形象表现出来,使抽象的理论内容具体化、形象化,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学习效率,又能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吸引力、感染力和说服力,进而优化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果。

四、改革考核方式,提高评估的科学性

成绩考核是教学体系中的一个重要步骤,也是体现教学理念最明显的教学环节。要改革传统的考核方式、建立合理的教学评估制度,促进教师把考试与教学内容紧密结合,与学生的思想实际相结合;真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才能真正达到以考促教、以考促学的目的。改革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考核方式要注重学习过程和效果的评价,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重点考查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接受和运用的情况;灵活采用笔试、写心得体会和调研报告等多种考试方法考查学生。在改革考试的同时,还要探索实践考核、成果展示、讨论答辩等多样的评价形式和手段,将期末学习评价与平时的学习过程、表现结合起来,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和谐氛围中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增长知识、陶冶情操、提高能力。要改变只关注学生学业成绩的单一总结性的考试评价方式,着眼于充分全面了解学生,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关注个别差异。为了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的实效性,结合各门课的特点采取多样化的考核方式。

总之,在新时期、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努力增强其教育教学的实效性,是一项事关大局的重要而紧迫的任务。我们应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通过不懈的努力,力争使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工作迈上新台阶,成为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的课程。

参考文献

[1]秦宣.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的基本途径[J].高校理论战线,2006(8).

[2]周永红.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的现实[J].市场周刊.理论研究,2006(8).

在线咨询
了解我们
获奖信息
挂牌上市
版权说明
在线咨询
杂志之家服务支持
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期刊咨询服务
服务流程
网站特色
常见问题
工作日 8:00-24:00
7x16小时支持
经营许可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企业营业执照
银行开户许可证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其它
公文范文
期刊知识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支付方式
手机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