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杂志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知识经济实用13篇

知识经济
知识经济篇1

    爱因斯坦拒绝以色列总统的职务,说自己“只适合于从事与物理学有关的事情”。谁也不能说他无知,但 他天真。这种天真事实上是一种诚实。诚实最接近于天真。[3]在“官本位”体制下,以为把教授、科学家不适 当地“提拔”到院长、校长、部长、市长的“宝座”,表面上是“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其实往往是用人所 短,适得其反,事与愿违。只有那些在科学上前途不大、后劲不足的学者去改行做“公仆”(必须是真正的“ 公仆”而非“主公”),做“后勤部长”,才是明智的选择。“爱因斯坦们”是不应当改行的。

    英国哲学家培根(Bacon,Francis,1561~1626)有句脍炙人口的名言:“知识就是力量”。他在《科学推进 论》第1卷中,重点论述了知识的价值。他认为当时蔑视知识的社会风气是愚昧的,同时说明了知识与宗教信仰 、政治、人性的关系。他大声疾呼提倡新方法,使人类籍此树立起驾驭自然的合法权力。

    知识就是力量;但是,知识并不等于力量。知识蕴含着力量,一旦爆发出来,能够呼风唤雨,推山倒海。 知识成了力量有个转换过程。知识分子善于把知识深化,但不善于把知识转化为力量。知识分子只有知识,却 没有力量。他们既无政治权力,又无经济实力。

    二、知识,为什么没有力量?

    按理说,经济学家满腹经纶,总该是知识的化身了吧!可是,“我们的多数经济学家,在纸上纵马驰骋之 时游刃有余,而一将理论用之于实践则一触即溃,凡‘下海’者大多铩羽而归,偏偏是哪些未入流的准文盲在 商海中如鱼得水。”[4]因此,知识分子为什么没有力量,要从知识分子自身找出原因。本来总说知识分子“清 贫”、“清闲”、“清高”,现在看来也并不“清高”。知识分子的“知识”往往令人生疑。大街小巷有不少 “假冒伪劣”产品,我们的书报杂志上也有不少假话、大话、空话。时下,知识贬值很厉害,为了评职称而东 拼西凑的“成果”实在不少。号称经济学家而确有真知灼见和独特理论的为数甚少。不要说诺贝尔经济学奖与 他们无缘,就是国内获大奖的,也很少有突出贡献的理论。西方经济学中有恩格尔定律、格来兴定律、洛伦茨 曲线、菲利普斯曲线、蛛网理论、加速理论、创新理论、基尼系数、消费函数、储蓄函数、需求函数、供给函 数、哈罗德—多马经济增长模型、希克斯—汉森模型等。西方经济学家不断推动经济理论创新,有的还充当政 府或企业经济顾问,直接或间接地推动经济的增长和社会进步。反观我们的经济学界,“这一张张令人眼花缭 乱、以‘对策’、‘建议’名目出现的药方,大多数都是开给中国的国有企业,如承包制、股份制、破产兼并 、现代企业制度,等等,现在又冒出了一个‘托管’的构想。……这些开药方者中有不少人甚至对企业走马观 花式的‘调查’都没进行过,但却并不妨碍他们为中国国有企业开出一张又一张的‘药方’。然而中国城市经 济体制改革恰恰就在这些真真假假的经济学家们出谋划策最多的领域里‘卡壳’。”[4]相比之下,马克思用毕 生精力写的鸿篇巨制《资本论》,影响了人类的命运;亚当·斯密(Smith Adam,1723~1790)研究了劳动的分工 问题,并以制针为例,说明劳动分工对提高生产率的重大意义。他把制针的全过程划分为18道工序,每人只操 作其中一两道工序。这样做的结果,每天的产量达到48000枚针,平均每人每天完成4800枚。斯密指出,如果不 进行分工,所有工序全部由一个工人承担,他的产量每天最多只能生产20枚针。斯密的劳动分工理论,在19世 纪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就是以今天的观点来审视,这一理论依然闪耀着真理的光辉。“科学管理之父”泰勒(F ·W·Tayior,1856~1915)长期在工厂里不断观察和试验研究,才提出了科学管理原理。在人类历史上,功勋卓 著的经济学家、管理学家还有许多。人们是从他们的思想、理论和实践的结果中认知了知识的价值和力量的。

    真知灼见植根于现实的生活土壤之中。只有真知灼见才有价值。瓦特(James Watt,1736~1819)发明了蒸汽 机,在原动力方面促成了革命性变革,使机械的运转不再完全依赖人力、兽力或水力。这是知识转化为力量的 先例。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中的许多发明、发现和创造,都是知识就是力量的体现。

    如果说“知识没有力量”那是因为我们的知识还没有转化为力量。据报道,中国文献馆备有20多个国家的 2000万件专利,每年以40万件速度递增,而利用率只有1.2%,可见效率极低。

    我国的“科技成果”多,而新优产品少。有人比喻说:只开花,不结果。这似乎是个突出的矛盾。在有些 地方,50年代和60年代出现的产品仍占市场的50%左右,一些明显该淘汰的产品仍占10%左右,于是国外产品乘 虚而入,国内产品的市场占有率越来越少,形成恶性循环。

知识经济篇2

知识产权是科技、经济和法律相结合的产物。在知识经济时代人们对知识的拥有权和知识自身的特征是通过知识产权来实现的,知识产权的出现是人类对知识价值认识的深化。在全球一体化的国际背景下,知识产权是衡量一个国家财富的重要标志,也是衡量一个国家竞争能力的重要标志。知识经济越是知识化,知识产权保护就显得越重要,比尔。盖茨的微软公司不会诞生在一个知识产权得不到保护的国家。知识产权制度的激励作用,促进了技术创新,知识产权制度的保障作用,保证了知识产业财富的实现,知识产权制度的规范作用,调节了知识经济时代的竞争秩序,知识产权在发展知识经济中发挥着重大作用。

1.鼓励发明创造的作用。在知识产权出现之前,任何人任何时候都可以无偿地使用别人的发明创造,这就使得发明创造的完成人或所有人从自己的发明创造中获利甚微。知识产权的出现改变了这种情况,它以法律的形式保障发明创造完成人或持有人在一定时间内拥有排他性的专利权,抑制了他人的擅自实施。任何要生产、销售某种专利产品或实施由知识所创造的其它的诸如著作权、工业产权、无法定专有权的秘密技术等,都必须得到有关知识产权所有人的同意并支付实施费。这就使得发明创造的完成人或拥有人的劳动消耗能够得以收回或获利,并使专门从事发明创造活动成为一种有利可图的谋生职业,从而极大地提高了人们从事发明创造的积极性,这正如已故美国总统林肯所说:“专利制度给发明人和创造实用物品的天才火焰添加了利益的柴薪。”

2.促进科技成果及时而广泛应用的作用。在知识产权出现之前,由于竞争的需要,人们总是倾向于对自己的发明创造特别是关于某种产品的制造技术严加保密,从而导致科学技术信息传播的迟滞,极不利于发明创造的及时推广应用和经济与社会的发展。在知识产权确立之后,发明创造的完成人或所有人要取得对发明创造的专利权,就必须将其发明创造的内容向社会公开。这就使得科技信息得以迅速传播,任何需要采用该项发明创造成果的人,都可以及时以合适的代价取得实施许可,而且一般来说,发明创造的许可使用越快越多,对于发明创造的完成人或持有人越有利。这两方面积极性的结合,极大地促进了科技成果的商品化,有利于及时扩大科技成果在实际生产领域中的应用,迅速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促进经济和社会进步。

3.促进科研开发队伍形成的作用。在知识产权出现之前,没有实现有偿使用专利申请权与专利权的机制,发明创造的完成人除非自己实施,否则就根本不能取得利益。因此,发明创造只能依附于实际生产才能成为谋生手段,而一旦发明创造的完成人自己投入直接生产过程,也就不可能有充裕的时间或充沛的精力从事再发明创造,这就制约了发明创造队伍的形成,影响科学技术的发展。知识产权制度产生以后,发明创造成果的有偿许可实施,专利申请权和专利权的有偿转让机制的形成,使科技成果本身成了一种能获利的商品,促使了科研开发专业队伍的形成,从而大大地推动了科学技术的发展。

4.节省科研开发资源,缩短科技进步周期的作用。知识产权出现之前,发明创造成果的完成人或持有人的保密倾向,导致科技信息传播迟滞和许多家传秘方、家传绝技失传的消极后果,致使许多科技成果需要人们重新研究开发。专利制度产生以后人们为了取得专利权,必须公开发明创造的内容,这就一方面避免他人在同样的发明创造方面的重复劳动,节省了人力、物力、财力和时间,另一方面又使得他人可以及早地在已公开的发明创造基础上进行新的发明创造,从而极大地加速了科技进步的周期。

二、知识经济时代知识产权的新特征

知识产权是商品经济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产物,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知识的生产、扩散、转移、老化速度加快,使知识产权发展表现出了新的特点和趋势,面临着新的挑战。

1.知识产权与当代国际政治、经济贸易发展关系日益密切。当代一些发达国家已将知识产权保护作为实施外交政策的一种手段。美国是把知识产权直接与发展对外政治、经济关系联系起来的最典型的国家。这些国家的新兴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而新兴产业主们往往要在政府中安插自己的代表来对国家的政策施加影响,敦促政府对其他国家施加影响,甚至压力。特别是自1986年以来,知识产权问题被纳入GATT体制,国际贸易方面的知识产权问题被提到议事日程上来。GATT乌拉圭回合达成的“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议”就是知识产权渗入国际经贸关系的一个象征。

2.新兴技术成为知识产权进一步发展的基础。知识产权保护促进了科学技术的发展,科学技术的发展又给知识产权保护提出了新的课题。随着全球电子计算机和通信等技术的飞速发展,以电子信息为核心的世界科技革命已经到来,遍布全球的信息网使国家之间、地区之间的时空距离完全消失,人类有史以来第一次有了瞬间即可分享的信息。传统的知识产权客体所不能及的高科技智力成果,如集成电路、计算机软件、多媒体节目产品、卫星传播和电缆传播、生物工程等的不断出现,给传统的知识产权保护提出了挑战,知识产权将在新技术革命下进一步发展。

3.知识产权国际化趋势进一步增强。知识产权国际化有利于促进国际间高技术的合作交流。高技术开发的特点之一是其技术尖端性和高竞争性。各国为了本国利益,一般要对科技成果的专利申请、转让和制品出口做出限制和技术保密。而专利制度的特点是其公开性,即通过公告等形式由法律授予成果所有人一定的专利权,这大大促进了国际间技术交流。一些西方国家曾长期对一些国家进行高技术限制,或把知识产权纳入贸易关系谈判的框架,除政治原因外,主要是基于对本国高技术的知识产权保护,但只有建立了完善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才有可能较好地消除国际科技交流的障碍。最近几年就连续召开了有关专利问题的协调会议。同时,各国知识产权法律的差别正在缩小,“跨国知识产权法”正在接二连三地出现,可以预料,知识产权的国际化趋势随着世界技术革命和经济贸易的发展将进一步增强。

4.知识产权法的保护范围、保护期限、保护力度面临新的挑战。知识产权的国际趋势是“保护范围不断扩大,保护力度相对提高”。首先,随着知识和信息生产量的增加,扩散速度的加快,高新技术不断涌现,已经超出了原有知识产权保护所涵盖的范围,新增知识产权类别相继出现,如:信息技术发展带来的版权保护问题,含有计算机程序发明的专利保护问题、生物技术问题、基因工程问题等,给现有知识产权提出了新的挑战,尤其是有些技术如生物技术中的动物复制技术,本身在伦理道德上尚有争议,其知识产权的保护就更复杂。其次,是表现在知识产权的保护期限上。这是由知识经济条件下知识快速更新的特点造成的。知识经济带来知识总量的迅速扩大、知识传播明显加快,进而带来知识的更新愈益加速。这样,现行的知识产权法规定的有关专利权、版权等的保护期限就有重新考虑的必要,至少考虑不同行业的不同情况。再次,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也面临着挑战。总之,知识经济的发展给知识产权法带来了新问题,提出了新要求,促使我们进行更深层次的思考。

三、正确处理发展知识经济与知识产权保护之间的关系

在知识经济时代下,知识产权有了新趋势、新特点,那么我们应该怎样正确处理发展知识经济与知识产权保护之间的关系,使知识产权真正起到促进知识的生产和传播作用呢?

1.创造知识和传播知识间的关系。为了创造知识,就要进行研究和开发,不但需要投入资金和人力,还要承担风险。所以必须进行激励才会有人去做,授予发明人拥有或出售所获知识的垄断权,就是激励。为了多创造知识,必须强化知识产权的保护。但是,知识产生以后,传播得越快,应用得越广,对整个社会越有利。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就需要尽量削减知识拥有者的垄断权。这正好同强化对知识产权的保护相矛盾,所以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必须根据社会经济的发展水平,在鼓励多创造知识和快速而广泛地传播知识这两个相互矛盾的目标之间进行平衡。

2.保护合法垄断权与防止滥用垄断权的关系。知识产权本质上是一种合法的垄断权,保护知识产权也应保护这种权利。而事实上,如同其它任何权利都可能被滥用一样,这种合法获得的垄断权也可能被滥用。因此,应当建立相应的法律机制,防止知识产权被滥用来限制竞争。

3.创造公用知识的激励与限制的关系。基础原理是公用知识,而在它的基础上开发的产品制造技术则属于应受到保护的发明人所有的知识。然而它们之间界限又很难划得清楚。公用知识是可以无偿使用的,所以对开发公用知识的人不能授予知识的垄断权。但是,没有激励机制,就不会有人去开发公用知识。为解决这一问题,需要建立一种二者兼顾的机制。例如,可以先授予开发者垄断权,然后由国家征购其垄断权。

知识经济篇3

把知识与经济发展联系起来,在

三、“知识救国”吗?

人们通过分工制度的协调来获取大量的知识。因为在分工制度下,每个人都可以专业化为某一狭隘知识领域的专家,而后通过与他人“交换”知识而获得生活与生产资料。心 理学 研究 自19世纪初已经发现, 学习 一项知识所花费的平均时间总是随着学习者在该项知识上投入的学习时间总量的增加而下降。而这一发现在当代脑神经研究与认知 科学 中又获得了新的神经 网络 理论 的支持(神经网络均衡点的稳定性与学习时间之间的关系)。 历史 观察表明,那些更加依赖于分工制度来获取知识的 社会 比那些主要依赖于传统方式(例如师徒制度、家族传承、个人探索)来获取知识的社会,表现出高得多的知识积累速度,从而可以在短短几百年或几十年时间里获得传统社会在几千年时间里所积累的知识存量。

理解了分工制度对获取知识的重大意义之后,我们就可以讨论分工的协调 问题 了。协调分工是一个制度问题,不是单纯的知识论问题。制度问题的本质特征在于:收入分配的方式决定性地 影响 到分工条件下生产出来的产品的数量和质量。也因为这一特征,当 经济 学在90年代以来进入“博弈论”理性主义阶段时[5],它才真正开始接触到制度问题。

对于可供选择的各种各样的协调分工的“制度”——我还没有定义“制度”概念,如果我们仅仅从经济学角度考虑问题,即仅仅考虑效率问题,那么我们可以把各种制度按照它们的经济效率排列出来。所谓“效率”,就是节约经济资源的程度。如果我们把知识列入稀缺的经济资源的话,那么对于“知识经济”极端重要的制度问题就是寻找那些最小限度地闲置知识的协调分工的制度。而这是很难很难的,因为知识存储在每个人的脑子里,以“观念” 的方式运行着,任何违反了知识主体的主观意志的制度都很难避免巨大的知识浪费。我们不难想象一个处于奴隶地位的知识主体与一个处于 企业 家地位的知识主体之间可能表现出的巨大的知识运用能力的差异。

在没有给出“制度”定义之前,让我先提出协调分工的最有效率的制度的第一个判据:生产的效率越是取决于要素投入主体的主观意志与主观努力,协调生产的制度的效率就越是依赖于“自愿原则”。

读者或许已经想到,“市场”机制(与传统的中央计划机制相比而言)是一个比较尊重自愿原则的制度,所以应当表现出高得多的协调分工的效率。这个判断,或者上述判据的这一运用,大体上是正确的。不过,我愿意指出,即便是“市场”制度里面,也存在着严重的压抑主体意志的现象,典型如“垄断”,或者为了生存而不得不做的某些事情,等等。

现在我必须澄清两个概念:(1)“自愿”,(2)“制度”。 哲学 家们长期以来讨论不清楚“自愿”这个概念的实质。我甚至可以声称,自从西方人获得了神学(始自摩西),他们就不得不在自由意志的自愿性与上帝的秩序的必然性之间纠缠不清[6]。

当我们说到“自愿”这个语词时,它指涉这样两方面的情况:(1)被指涉的主体必须是免于明显的外力强迫的。注意,我使用的语言:“强迫”在语义上明显地不同于“控制”,后者可以包括受控主体“间接地施加影响”(通过语言、感觉、意识)。在这一点上,你可以争辩说“市场”经济制度其实是很虚伪的,它表面上尊重你的自治权利,实际上控制你的主观意志。对此我表示同情的理解,却无法为此而修改我对“自愿”原则的定义。(2)被指涉的主体必须在主观上意识到他所做的事情及其各种可能的后果。这一条件可以有效地减弱上述的“控制”所施加的影响,因为主体明白他在做什么,这意味着外界施加的“间接的影响”必须在很大程度上尊重主体意志的选择。这两个条件意味着两个推论:(1)主体对自己的行为负有道德责任,因为他事前意识到了他所做事情的各种后果并且他是主动地(不受外力胁迫)从事这件事情的;(2)主体有知的权利,因为不如此便无法承担道德责任。这就是为什么在一个自由社会的宪法里面,在确立了公民的基本自由权利之后,第一项重要的补充条款就是“新闻自由”条款(公众对信息的权利)。

现在可以定义“制度”了。事实上,对制度的定义需要整整一门“制度 分析 基础”课程作为定义的展开。简单地说,制度就是群体内部有自由选择权利的成员之间就协调分工所达成的均衡的从而是可预期的和稳定的行为模式。这一行为模式包括两个方面的 内容 :(1)可见的行为。很明显,不可见的行为是别人难以预期的;(2)对可见行为的公认的阐释。关于这一点我要补充两条:(a)人们尽可以对行为作出极为不同的阐释,但只要这些阐释没有得到公认,它们就难以获得制度力量。任何制度条款都是在获得多数人的公认理解下发生其协调人群行为的效力的。典型的例子如 交通 规则,只有当人群的多数成员对规则作出统一的理解时,规则才可能实现其协调交通的功能;(b)对行为模式的新的阐释对制度创新是极为重要的。假如一个社会的全体成员居然对其既有行为模式作不出任何新的阐释,那么这个社会的创新和演进的力量必定已经消失了。观念的力量对制度发生作用,通过制度演变而转化为物质的力量。制度是“批判的武器”与“武器的批判”之间辩证关系的关键环节,是合理性展开其自身的“中介”。

只是在这一节的结尾处,我才具备了回答这一节主要问题的条件:“知识救国”吗?我回答是:技术性的知识与一般意义上的“救国”无关。更进一步,如果没有协调分工的有效制度,技术性知识甚至无法转化为生产力,从而即便在“实业救国”的意义上也与“救国”无关。所谓“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里最关键的字眼不是“科学技术”,也不是“第一生产力”,而是那个“是”字。在完成了上面这样冗长的论证之后,我们有资格询问:科学技术在什么样的制度条件下才可能转化为生产力?

显然,自愿原则是那些有可能将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制度的第一个特征。这一特征的 政治 学意义就是“自由”。我们固然可以对“自由”作出许多不同的理解,却不能阉割了自愿原则里面讨论过的对“自由”这一概念所概括的人们的行为模式的基本理解,这一基本理解应当、而且为了具有制度效力必须是公认的。让我补充两点:(1) 公认的理解要求知识的“本土化”,这是很显然的,非本土的知识难以达成本土成员间的共识。一个眼下的例子是北约在科索沃事件中采取的强力干预,我很怀疑这一干预所依据的制度知识(哪怕它是关于“自由”制度的知识)能够被本土成员的大多数所理解和认同;(2)公认的理解要求阐释与事实的基本一致,这也是很显然的,那些明显地具有胁迫性质的规则不能被阐释为“自由”。没有人会认为限制了他呼吸通畅的某种外力是使他“自由”的力量[7]。

现在让我提出(在知识转化为生产力的意义上)可以“救国”的制度的第二个特征:协调分工的制度的效率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该制度下个人的努力是否与其回报紧密联系着。换句话说,权力与义务是否紧密地联系着。关于这一点我似乎完全没有必要补充任何东西,因为读者十分清楚传统中央计划体制是怎样失去创造力和效率的。或许我应当补充一点:即便是市场体制,也时刻面临着并且时刻在解决着如何改善激励机制和激发人们的创造力的问题。我们注意到一个成熟的市场社会可以逐渐失去创新力量,例如70年代以前的英国。另一方面,有效地解决了创新机制问题之后,僵化了的市场社会可以重新获得生命力,例如当代的英国。

最后,而且在操作意义上最重要的,是有效率的制度的第三个特征:协调分工的制度的效率每时每刻必须解决的问题是如何在(由于 自然 环境变动和由于人群心态变动导致的)新的情况下创造出新的制度安排使得权利与义务之间的紧密联系能够以最小成本实现。这句话或许涉及较多的技术语言,需要进一步解释。让我引用我喜欢的张维迎举过的例子(经过修改)来说明这里涉及的条件。设想两个人分工的社会,假定其中一人在月光下挖土,另一人在树影下挖土。当这两个人谈判他们之间的社会契约时,最关键的条款之一是“由谁来负责监督全体人员的劳动,从而负责制定每个人的劳动报酬?”如果社会推举那个在月光下挖土的人来监督群体和制定每个人的报酬,那么,由于他必须花费很大精力才可能准确测算和监督那个在树影下挖土的人的劳动努力,他的最优行为模式将逐步演变为:减少他所支付的监督努力,按照那个在树影下挖土的人的总产出来决定他的报酬。这是因为挖土的总产出比较容易观察和测量。而对于每个人的总产出的测量归根结底要参照社会平均产出来决定其高低。换句话说,在月光下挖土的人只能参照他自己的(此处代表“社会平均生产率”)总产出来决定支付给在树影下挖土的人的报酬。但是在这一“ 权利—义务”关联之下,假如那个在树影下挖土的人原本比那个在月光下挖土的人具有先天高得多的劳动生产率(例如天才或特殊技能者),我们可以预言,这才能多半是要闲置的。因为按照社会平均生产率来决定每个人的报酬必定导致“平均主义”的报酬法则。这一法则的另一种说法就是“劣币淘汰良币”法则。综上所述,一个效率高得多的制度安排是让那个在树影下挖土的人负责监督群体和制定每个人的报酬。道理很简单,由他来监督那个在月光下挖土的人的劳动,监督成本小得多,测算也准确得多,从而以很小的成本实现了权利与义务的紧密联系。关于这类制度安排的经济学分析,大多包括在针对“信息不对称”情况的“机制设计经济学”里面了。

上面讨论的制度有效率的第三个特征,其最重要的推论在于:一个制度的效率不能够靠任何一套普遍原理来保证,而只能依靠千百万社会成员追求效率的日常努力来保证。因为如上面的例子所表明的,命名权利与义务在较低成本下紧密联系起来的制度安排,随着环境与人群的变动而处于永恒的变动中,没有任何普遍原理可以事前把握这些具体的制度安排。制度性知识里面的这类知识,按照亚里士多德对“技术”定义,具有技术性知识的特点,因为它们只针对具体的个别的事物,不针对普遍的一般的事物。在我的理解中,韦伯所论的“资本主义社会的支撑体系 ”,不是别的,正是这里所说的技术性的制度性知识。没有这些知识的大规模积累和不断创新,就没有“可 计算 的资本主义”在西方社会里作为一种有效协调分工的制度的 发展 。

由于有效率的制度的效率依赖于大众的日常的追求效率的努力,我愿意以下面的命题来强调我在这一节里提出的三个特征在制度经济学意义上最为关键的环节:有效率的制度安排必须最大限度地激励每一个社会成员在每一个可能方向上追求效率的努力和创新。注意:这一命题所要求的制度安排是完全“自恰”的,因为它所追求的效率依赖于有效率的制度安排,而有效率的制度安排依赖于制度安排是否最大限度地激励了对效率的追求。在这样一个纯粹关注效率的环节里面,制度的“好”与“坏”不是我们关心的主题,尽管我们必须询问一个制度的好与坏。仔细阅读我在这一节里的讨论不难发现,这些讨论其实已涉及了制度好坏问题。例如,我讨论了“自愿原则”与“自由 ”的含义。但是对制度作道德判断毕竟已经超出了这一节的主题,应当放在另外的章节里讨论。

四、“人力资本”与人的“异化”

一旦以劳动者为载体的知识成为谋利的资本,劳动就开始转化为“人力资本”。也就是说,投资人以劳动者的知识积累过程(例如正规学校 教育 、在职培训、自修)为投资目标,期待着将来从这一知识存量中获得大于投资额的回报。最早提出“人力资本”概念的 经济 学家们估计过就美国 社会 而言的这一“人力资本”投资回报率,大约为20 %~50%,依样本结构而有巨大差异。不过,这一比率的下限仍然大大高于美国经济在常规情况下物质资本的投资回报率(10%左右)。由于这一超高回报率的吸引,成熟市场经济(美国、德国、甚至香港)的投资结构在1970年代以来明显地向人力资本方向倾斜。

下面我希望在我提出的“知识互补性”概念体系中解释一下,人力资本为什么比物质资本具有高得多的投资回报率。首先应当界定“资本”概念,这一概念曾经和仍然在引起广泛的争论,著名者如庞巴沃克与费舍之间的论战[ 8],以及后来的“两个剑桥之争”[9]。

庞巴沃克以及整个奥地利学派资本 理论 的出发点是把“资本”看做一种特殊的生产方式——迂回生产方式(the round-about method)。“时间”在这一生产方式里起了决定性的作用,因为迂回所用的时间越长,理性投资人所要求的回报率就越高。因此从实证角度看,一项投资的资本周期越长,就说明该类迂回生产方式所带来的回报率越高。教育通常比物质资本投资具有长得多的周期(常规学校至少需要12年才完成中等教育,而最大的钢铁基地建设周期不过是5年左右)。从奥地利学派的角度看,这意味着教育投资具有比通常物质资本投资高得多的回报率。

资本理论的另一个方面是费舍的“投资机会决定投资回报率”的理论。在费舍看来,一切事物,只要可以产生未来收益,就都可以成为“资本”。投资的回报率由投资项目及各个投资项目的收益率决定。假如我们把全部可能的投资项目(机会)按照回报率从高到低排列出来,那么最优的投资选择将从那些回报率高的项目开始投资,只在用尽了较高回报率的投资机会以后才逐次向更低回报率的项目投资。这样的投资安排一直可以进行到融资成本(例如向银行贷款所必须支付的利息率)等于投资回报率时为止。而融资的平均成本由要素市场与产品市场在现时与未来一切时点间的一般均衡决定。由这一均衡决定的融资成本也叫做“真实利率”,它的大小归根结底要取决于一个经济所提供的投资机会的多寡以及这些投资机会可能产生的回报率的高低。

在运用费舍的资本理论时,一个重要的 问题 是判断“投资机会”及其“回报率”。例如,一般来说“教育”被认为是一种投资机会。可是如果受过教育的劳动与没有受过教育的劳动具有同样的收益,我们就没有理由认为这样的教育是“投资机会”。又如,当投资是在一个不稳定的社会 政治 环境里进行从而所涉及的风险非常高的时候,投资的帐面回报率就显得毫无意义,相当于接近于零的投资回报率。由于这些理由, 发展

注释:

[1]转译自j.b.schneewind编译moral philosophy from montaigne to kant,vol.ⅰ,“leibniz”,pp.313—330,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0,方括号内 英文 及中文为我所加。

[2]参见例如“知识沿时间和空间的互补性以及相关的 经济 学”,《在经济学与 哲学 之间》。

[3]详见《在经济学与哲学之间》各篇有关“知识”定义的文章。

[4]详见我写的“近年来经济 发展 理论 的新进展及反思”,《经济 研究 》1994年。

[5]参见我写的“经济学理性主义的基础”,《 社会 学研究》1997年2月。

[6]关于这一论题的权威的和冗长的讨论,参见hannah arendt, the life of the mind,vol. ⅱ,“willing”,harcourt brace, 1971;以及robert nozick, philosophical explanations,chapter 4,“free will”, and chapter 5, “foundations of ethic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81。

[7]为了“最终的自由”而实行强迫,这是很值得怀疑的论证方式,不过这里无法展开讨论,读者可以 参考 哈耶克的著作。

[8]参见bohm-bawerk,positive theory of capital,1889;irving fisher,the theory of interest,1930。

[9]参见mark blaug,economic theory in retospect,5th ed., cambridge unviersity press, 1996。

[10]参见我写的“面向综合的 时代 ”,《回家的路》。

[11]参见上引“近年来经济发展理论的新进展及反思”。

知识经济篇4

、智能的关系,进一步说明信息经济与知识经济在总体上是一致的,但也不能忽视两者

在层次上的差异。3.阐述知识在工业经济发展中的五种作用,同时指出知识在信息经济

发展中的五种新作用。4.对知识经济的宣传应防止片面性,要全面认识科技与经济的相

互关系,促进观念转变,推动机制变新。5.为迎接世纪之交新经济在我国的来临,提出

要采取与发展工业经济不同的非常规战略,列举了五大战略要点。

【关 键 词】信息/知识/信息经济/知识经济

【 正 文 】

1 信息经济及其种种称谓

从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历史看,人类在古代利用物质资源,主要是土地等自然资源,

依靠自身体质,创制人力工具,扩展人的体质功能,建立农业经济和农业社会;在近代

则利用物质和能量两种资源,特别是资本和动力资源,制造动力工具,解放人的体力劳

动,建立工业经济和工业社会;在现代又进一步利用物质、能量和信息三种资源,把信

息资源提到重要的战略资源的高度,制造智能工具,解放人的脑力劳动,建立信息经济

和信息社会。

农业经济和工业经济的出现,分别是农业革命和工业革命的结果;信息经济的兴起

,显然是本世纪40年代开始、70年代加速、90年代全面铺开的信息革命的产物。

信息革命是在科技一体化和科技非线性发展新形势下掀起的一种高科技革命,信息

革命既是科技革命,又是产业革命。尽管高科技除信息科技外,还有生物、新材料、新

能源、航空航天、海洋开发、环境保护、管理行为等各种高科技,但是迄今为止,信息

科技是其中最成熟、发展最迅速的高科技。它与其他高科技相比,有两个显著的特点:

一是极强的渗透性以及由此而来的十分广泛的应用性,几乎是“水银泻地、无孔不入”

;二是能与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相结合,从而会全面扩展和加强人类的信息功能,特

别是管理和决策功能。

作为信息革命在经济领域的伟大成果的信息经济,是通过产业信息化和信息产业化

两个相互联系和彼此促进的途径不断发展起来的。所谓信息经济,是以现代信息技术等

高技术(基于科学的技术)为物质基础,信息产业起主导作用的,基于信息、知识、智

力的一种新型经济,如果说,在工业经济中,钢铁、汽车、石油化工、轻纺工业、能源

、交通运输、电话通讯等传统产业部门,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那么,在信息经济中,居

重要地位的则是芯片、集成电路、电脑的硬件和软件、光纤光缆、卫星通信和移动通信

、数据传输、信息网络与信息服务、新材料、新能源、生物工程、环境保护、航天与海

洋等新兴产业部门。同时,科技、教育、文化、艺术等部门通过产业化而变得越来越重

要。这种信息经济的发展,不仅不会否定农业经济、工业经济、服务经济的存在,相反

会促进这三种经济的素质通过信息化后大为提升,并导致信息型经济取代物质型经济而

在整个经济中居于主导地位。

美国是目前世界上信息经济最发达的国家。这首先表现在,美国同信息直接与间接

有关的部门在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重已达到80%;1996年国内生产总值增幅中约有1

/3来自以数字化和网络化为特征的信息产业;信息产业正以两倍于整个经济的速度增长

着。其次,还表现在蓝领职工占全国职工的比重,正在从90年代中期的20%缩减到下世纪

头十年的10%;非专业的白领职工占全国职工的比重,在这差不多15年左右的时间内,也

将从40%减少到20-30%;而专业性白领职工,即知识型人员,则有可能从40%迅速增加到

60-70%。这后一类人员包括研究开发人员、设计人员、信息和咨询人员、经理、教授、

科学家以及其他有各种专业知识的智力劳动者。

同志在1997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重要讲话中提到,“国际上有

这样一种说法,下一世纪将进入信息经济、科技先导型经济和可持续发展经济的时代”

。这段话反映了世界经济发展的实际,它表明信息经济的发展是与科技先导相伴而行的

,同可持续发展是一致的。

由于信息的多义性与多维性,信息经济必然也是多义的与多维的。从信息经济本身

来说,它可以狭义地理解为信息部门的经济,也可以广义地理解为信息社会的经济。从

信息社会的经济而言,信息经济在信息技术层次上有数字经济、网络经济,甚至比特经

济等多种称谓。值得注意的是,美国商务部不久前首次了以《崛起的数字经济》为

题的政府报告。同时,网络经济这一称谓正在突破技术含义而为国际经济界所广泛接受

,出现了网络贸易和网络金融以至整个的网络经济等新实践。在信息内容的层次上,信

息经济则有知识经济、智能经济或智力经济等称谓。其中,关于知识经济的提法近半年

来几乎在我国的媒体风靡一时。此外,对信息经济还有更一般的非物质经济、后工业经

济以及相对于传统经济而言的所谓“新经济”等种种叫法。以上种种称谓都是从一个特

定方面来反映信息经济的特征的。在使用时不同人士从不同角度往往有不同的选择,这

是正常现象。然而,我们认为信息经济这一总概念最能直接反映信息社会的经济的本质

,同农业经济、工业经济这类物质生产经济相对应最为确切,还能同信息革命、信息技

术、信息产业、信息市场、信息文明、信息社会等一系列概念保持一致性,而且又有利

于引导我国在现阶段优先发展信息产业。

自从1996年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发表《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那份报告以来,尤其

是1997年美国总统克林顿在一次演讲中提到知识经济以后,我国知识界在各种书报刊等

出版物中掀起了一阵“知识经济热”。这种现象的产生,从科教兴国战略的深入宣传、

高技术及其产业化的迅猛发展、自主知识产权日益重要以及知识分子的心态等各方面来

考察,是合乎情理的,对提高人们关于未来经济发展方向的认识,也是有益的。

诚然,美国等发达国家在信息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已进入“知识管理”阶段,从过去

以信息为基础开展竞争谋取收益,转向现在更强调知识创新,不仅重视信息及其集合的

作用,而且更重视信息使用者对信息集合的反应和运用,力求把信息转化为知识。然而

,在我国大力发展信息产业和信息经济为时还不长,信息资源本身尚未充分开发和有效

利用而处于相当落后的阶段,文盲比重还不低,基础教育尚不够普及,工程技术人员与

其他专业人员的数量并不很大的情况下,急于向在企业中继设置信息总监(cio)之后又增

设知识总监(cko)的美国看齐,企图跨越阶段,早日迎来较高层次的信息经济,尽管主观

愿望良好,但在客观实际中,很可能会受挫,因而值得我们关注。

2 信息与知识的关系

为了对信息经济与知识经济在大的方面相互一致而在小的方面略有差异加深认识,

有必要考察一下信息与知识的关系。

在日常用语中,人们往往把载于特定信号的信息理解为数据、资料、消息、新闻、

情报、知识等的总称。但在科学术语中,上述各个概念相互之间以及它们与信息之间都

有一定的差别。把信息和知识作为科学概念按照各自的客观对象来定义,信息是反映事

物运动的状态及其变化方式的,知识则是研究事物运动的状态及其变化的规律的。只有

通过对信息的加工,才能获得知识。相反,没有信息,也就谈不上知识。可以说,知识

是信息升华的成果,也是一种浓缩的系统化了的信息。具体点说,知识是一种能够改变

某些人或某些事物的信息,这包括以下的内容:知识既使信息成为人类活动的基础,又

通过对信息的运用使人类更有效地开展活动。所以,学者们常把信息与知识的关系比作

两个大小不同的同心圆,信息是外层圆,知识是内心圆。这形象地表明了信息是知识的

基础,而知识是信息的核心。

拿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报告中对知识的“四分法”来说,

“是什么”(know-what)和“是谁”(know-who)这两类知识,就是原始信息,“为什么”

(know-why)和“怎样做”(know-how)这两类知识,则是深加工信息。

除知识外,人们还提到智能(或智力)。这是指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用学术

术语来说,智能是激活了的知识。追本溯源,智能是搜集、加工、传播、应用信息的能

力,是信息能力的集中表现。由于信息科技的发展,人工智能的运用越来越普遍。信息

网络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就是智能化,无论是智能的提高还是知识的普及,必须有现代

信息网络作支撑,以信息内容的有效利用为基础。

弄清了信息、知识、智能三者之间的关系,也就容易理解信息经济、知识经济、智

能经济三种提法的联系和区别了。显然,与传统的物质型经济相对应的是信息经济,而

非知识经济或智能经济,因为后两者都是前者内部层次不同的子集。现阶段我国还是工

业农业国,工业经济和农业经济等物质生产经济仍居主导地位,随着国民经济信息化的

推进,信息经济已经产生,并在迅猛发展中,但尚未充分发达起来。在这种情况下,用

知识经济和智能经济的观点来促进信息经济的发展是必要的,但是用它们来取代信息经

济,就有以偏概全、超前发展、违背客观经济规律的危险。

3 知识在工业经济与信息经济中作用的异同

知识对经济发展的巨大作用,始于工业经济时代,并非为信息经济时代所特有。

根据马克思在《资本论》、《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草稿)》等著作中的分析,大

工业时代科学及其在技术上应用的这类知识对经济发展的作用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的表

现:

(1)科学包括在生产力里面,推动生产力向前发展;“社会知识、学问”在很大程度

上变成了“直接的生产力”,并“控制”和“改造”“社会生活过程”的条件。

(2)社会的劳动生产力,“首先是科学的力量”,“大工业把巨大的自然力和自然科

学并入生产过程,必然大大提高劳动生产率”。

(3)“机器、火车头、铁路、电报、自动纺棉机等等”,“都是物化的智力”,科学

技术的发展,导致劳动工具不断革命。

(4)新的原材料和能源的发现、利用,需要有科学技术知识及其相应的运用。

(5)劳动力是体力与智力的结合,体力靠科技发明的工具来增强,智力靠生产技能和

经验的学习、科学技术和社会文化知识的积累来提高。

上述知识对经济发展的各种作用在信息经济时代依然存在,并需要继续加以发挥。

但是,信息革命后,知识对经济发展的作用发生了质的变化。这些变化主要表现在:

(1)知识和信息在生产力中的作用已从非独立因素变成独立因素了,并由潜在的生产

力变成了现实的生产力,这种知识生产力已经成为生产力、竞争力和经济成就的关键因

素。

(2)随着信息网络的发展与完善,知识的生产、传播、使用已大为改观,使知识对经

济和社会的作用日益强化。

(3)出现了知识密集型产业、知识型企业、智能工具和智能产品,知识产业或信息产

业由先导产业逐步变为主导产业,知识作为一种独立的投入要素创造价值,对知识产权

的保护与工业时代相比达到了新的高度。

(4)在社会总劳动中,智力劳动者的比重和相对重要性极大地提高了,而在智力劳动

中,专业性的高级智力劳动者的比重和重要性也随之增加了。

(5)除科学技术知识外,管理和行为科学的知识越来越重要,它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也越来越大。生产管理正在变为信息管理或知识管理,科学主义的理性管理(硬管理)

与非理性主义的文化管理(软管理)正在深化融合中。

信息时代的经济竞争必然是知识和智力的较量。因此,必须重视知识积累、知识更

新、知识创新。在知识每隔一年多增加一倍的“知识爆炸”情况下,还要善于识别和选

取知识,把最合适的知识运用在最合适的地方。

4 正确宣传知识经济

把知识经济作为未来信息社会经济形态的一种概括或一个阶段来加以宣传,是必要

的。但在宣传中应防止种种片面性和错误倾向。

例如,只谈知识经济,不提信息经济,甚至处处把“信息”换成“知识”。在经济

合作与发展组织关于知识经济的定义中,既讲知识,也讲信息,认为知识经济是建立在

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分配和消费的基础上的经济。迄今为止,谈论知识经济的书文所举

的实例,多数都是信息产业和信息企业,尤其是其中的软件产业和软件企业。

又如,只提高技术及其产业,以掩盖信息技术及其产业在现阶段和今后较长时期内

的突出地位和巨大作用。在生物技术等其他高技术实现大规模产业化为时尚早的情况下

,应对信息技术已经给经济带来的革命性影响有足够的认识。

再如,只强调科技进步对经济发展的决定性作用,而忽略另一面,即经济发展对科

技进步的决定性作用。从理论上讲,“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生产力的发展决定了

生产关系的变革,并进而引起上层建筑的改进;但另一方面,生产关系以及建立在此基

础上的上层建筑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在一定条件下还起决定性作用,会束缚或解放生

产力的发展,显然,经济运行机制不活、经济管理体制不改,科技是难以发展起来的。

从实践上看,科技进步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在不断提高,经济发展越来越依赖于科技进

步;但另一方面,科技进步需要越来越多的资金投入,尤其是高科技,回报大风险也大

,没有一定程度的经济发展作基础,科技进步特别是高科技的研制与开发,只能是美好

的幻想。有位学者说,实施“科教兴国”的同时也要求“国兴科教”,即需要发展经济

以支持科技和教育。这不无道理。试想经济不发达,经费不足,闲暇时间和自由思想少

,科学怎么能发展;不搞市场经济,缺乏竞争,又怎能迫使技术不断更新。所以,科技

与经济是相互作用的。科技进步——经济发展——科技更进步;或者说,经济发展——

科技进步——经济更发展,这是一个互动的良性循环,是我们要积极争取的,从而可使

科技进步与经济发展相互促进、彼此结合。科技落后——科技不发达——科技更落后;

或者说,经济不发达——科技落后——经济更不发达,则是另一种互动式不良循环,是

我们应竭力避免的,决不能使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相互牵制、彼此割裂。在社会经济大

系统中,科技进步并不是独立的外生变量,而是由经济发展等系统内其他因素所决定的

一个内生变量。这一点近几年已为越来越多的国内外学者所认识。

把科技对经济的单向作用关系解释为知识对经济的单向作用关系的同时,还有个别

文章把知识不同于信息的特性归结为“人脑”,进而认为人脑“它是生产知识的唯一源

泉”(见《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1998年第1期第18-19页),知识的生产固然与人脑

的思维加工有关,但其来源并非人脑而是实践。且不说知识来源究竟是什么这个唯心论

和唯物论之争的古老话题,如果从科技决定经济到知识决定经济,再到人脑决定知识,

沿着这条思路来认识问题,那么就可能重现“”时期“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

”那种神话般幼稚可笑的错误。这就需要引起我们大家警惕了。对未来经济的任何探索

,必须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而应防止主观想象的危险倾向。

宣传知识经济,旨在促进观念转变,推动机制革新。转变观念包括转变投入、资产

、效益等等的观念。在生产投入中,既要重视劳动和资本的投入,更要重视科技、教育

、管理等种种知识和信息的投入,把智力资源和人才资源的开发利用放到首要位置上,

并充分重视机制革新和增强创新能力。

5 用新战略迎接下世纪新经济的来临

在经济全球化和全球信息化大潮流中,制定面向21世纪的经济发展战略,必须正确

把握世界经济发展进程。为在下世纪中叶建国一百年时,基本实现现代化,把我国建成

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党的十五大依据邓小平理论,在科学地分析国内外形势

的基础上,制定了我国的经济发展战略。其中,把“改造和提高传统产业,发展新兴产

业和高技术产业,推进国民经济信息化”作为重要的内容。这就为我国从目前的工农业

经济时代进到信息经济时代指明了方向和道路。

发展信息经济的战略,可以借鉴参考但必须从根本上不同于发展工业经济的战略,

方能取得成功。党的十五大明确提出,要努力实现“经济的社会化、市场化、现代化”

。世纪之交的现代化主要是信息化。正如同志所说的,“四个现代化,哪一化也

离不开信息化”。通过国民经济信息化发展信息经济,应采取非常规的发展战略,特别

要掌握以下几个要点:

首先,应遵循中央提出的两个战略(科教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两个转变

(经济体制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和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

)、两个建设(社会主义的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积极推进工业经济和工业

社会向信息经济和信息社会的过渡。我国目前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大约为730美元,按这一

指标计算,正处于工业经济和工业社会阶段(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要求为600-1500美元)

,离人均国内生产总值4000-20000美元的信息经济和信息社会还有相当大的差距,其间

需经历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为1500-4000美元的先进的工业经济和工业社会。

其次,在上述过渡中应注意经济、社会、科技三位一体协调发展,人民生活、社会

生产和环境生态三个方面综合平衡,同时高度重视文化因素及其影响的作用,弘扬中华

文化,构筑我国跨世纪的国际文化战略,依据历史悠久和博大精深的文化优势,在全球

信息经济和信息文明中占据制高点。

再次,在全球竞争超常激烈的环境中,经济变革速度随着产品更新换代、产业结构

调整和转移的加快而加快,面对美国等主要发达国家已在全球信息市场独占鳌头(1996

年美国、欧洲和日本在全球信息市场中所占销售份额高达84.6%,其中约有一半为美国所

独得)的局面,我国要发展信息经济,除实行跨越战略(如跨越模拟化阶段,一步进到

数字化阶段)和创新战略(如改进创新机制和建立创新体系等)的结合外,有必要采取

“合纵连横”的合作竞争战略及力克弱点、猛扩强项的“扬长避短”战略等一系列不靠

硬拼而用智取的出奇制胜战略,以便在国际竞争中赢得和保持优势。

再其次,优先发展信息产业,特别是其中的软件业和信息服务业,全面改造和带动

其他各项传统产业。信息产业已被确定为我国新的经济增长点,但仍需要不断改进信息

产业的内部结构,不断扩大信息产业的外部效应,使信息产业与其他非信息产业走上互

动式发展的轨道。

最后,在信息经济发展过程中,不能采取地区“平推”战略,而应突出重点地区,

知识经济篇5

、智能的关系,进一步说明信息经济与知识经济在总体上是一致的,但也不能忽视两者

在层次上的差异。3.阐述知识在工业经济发展中的五种作用,同时指出知识在信息经济

发展中的五种新作用。4.对知识经济的宣传应防止片面性,要全面认识科技与经济的相

互关系,促进观念转变,推动机制变新。5.为迎接世纪之交新经济在我国的来临,提出

要采取与发展工业经济不同的非常规战略,列举了五大战略要点。

【关 键 词】信息/知识/信息经济/知识经济

【 正 文 】

1 信息经济及其种种称谓

从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历史看,人类在古代利用物质资源,主要是土地等自然资源,

依靠自身体质,创制人力工具,扩展人的体质功能,建立农业经济和农业社会;在近代

则利用物质和能量两种资源,特别是资本和动力资源,制造动力工具,解放人的体力劳

动,建立工业经济和工业社会;在现代又进一步利用物质、能量和信息三种资源,把信

息资源提到重要的战略资源的高度,制造智能工具,解放人的脑力劳动,建立信息经济

和信息社会。

农业经济和工业经济的出现,分别是农业革命和工业革命的结果;信息经济的兴起

,显然是本世纪40年代开始、70年代加速、90年代全面铺开的信息革命的产物。

信息革命是在科技一体化和科技非线性发展新形势下掀起的一种高科技革命,信息

革命既是科技革命,又是产业革命。尽管高科技除信息科技外,还有生物、新材料、新

能源、航空航天、海洋开发、环境保护、管理行为等各种高科技,但是迄今为止,信息

科技是其中最成熟、发展最迅速的高科技。它与其他高科技相比,有两个显著的特点:

一是极强的渗透性以及由此而来的十分广泛的应用性,几乎是“水银泻地、无孔不入”

;二是能与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相结合,从而会全面扩展和加强人类的信息功能,特

别是管理和决策功能。

作为信息革命在经济领域的伟大成果的信息经济,是通过产业信息化和信息产业化

两个相互联系和彼此促进的途径不断发展起来的。所谓信息经济,是以现代信息技术等

高技术(基于科学的技术)为物质基础,信息产业起主导作用的,基于信息、知识、智

力的一种新型经济,如果说,在工业经济中,钢铁、汽车、石油化工、轻纺工业、能源

、交通运输、电话通讯等传统产业部门,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那么,在信息经济中,居

重要地位的则是芯片、集成电路、电脑的硬件和软件、光纤光缆、卫星通信和移动通信

、数据传输、信息网络与信息服务、新材料、新能源、生物工程、环境保护、航天与海

洋等新兴产业部门。同时,科技、教育、文化、艺术等部门通过产业化而变得越来越重

要。这种信息经济的发展,不仅不会否定农业经济、工业经济、服务经济的存在,相反

会促进这三种经济的素质通过信息化后大为提升,并导致信息型经济取代物质型经济而

在整个经济中居于主导地位。

美国是目前世界上信息经济最发达的国家。这首先表现在,美国同信息直接与间接

有关的部门在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重已达到80%;1996年国内生产总值增幅中约有1

/3来自以数字化和网络化为特征的信息产业;信息产业正以两倍于整个经济的速度增长

着。其次,还表现在蓝领职工占全国职工的比重,正在从90年代中期的20%缩减到下世纪

头十年的10%;非专业的白领职工占全国职工的比重,在这差不多15年左右的时间内,也

将从40%减少到20-30%;而专业性白领职工,即知识型人员,则有可能从40%迅速增加到

60-70%。这后一类人员包括研究开发人员、设计人员、信息和咨询人员、经理、教授、

科学家以及其他有各种专业知识的智力劳动者。

江泽民同志在1997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重要讲话中提到,“国际上有

这样一种说法,下一世纪将进入信息经济、科技先导型经济和可持续发展经济的时代”

。这段话反映了世界经济发展的实际,它表明信息经济的发展是与科技先导相伴而行的

,同可持续发展是一致的。

由于信息的多义性与多维性,信息经济必然也是多义的与多维的。从信息经济本身

来说,它可以狭义地理解为信息部门的经济,也可以广义地理解为信息社会的经济。从

信息社会的经济而言,信息经济在信息技术层次上有数字经济、网络经济,甚至比特经

济等多种称谓。值得注意的是,美国商务部不久前首次了以《崛起的数字经济》为

题的政府报告。同时,网络经济这一称谓正在突破技术含义而为国际经济界所广泛接受

,出现了网络贸易和网络金融以至整个的网络经济等新实践。在信息内容的层次上,信

息经济则有知识经济、智能经济或智力经济等称谓。其中,关于知识经济的提法近半年

来几乎在我国的媒体风靡一时。此外,对信息经济还有更一般的非物质经济、后工业经

济以及相对于传统经济而言的所谓“新经济”等种种叫法。以上种种称谓都是从一个特

定方面来反映信息经济的特征的。在使用时不同人士从不同角度往往有不同的选择,这

是正常现象。然而,我们认为信息经济这一总概念最能直接反映信息社会的经济的本质

,同农业经济、工业经济这类物质生产经济相对应最为确切,还能同信息革命、信息技

术、信息产业、信息市场、信息文明、信息社会等一系列概念保持一致性,而且又有利

于引导我国在现阶段优先发展信息产业。

自从1996年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发表《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那份报告以来,尤其

是1997年美国总统克林顿在一次演讲中提到知识经济以后,我国知识界在各种书报刊等

出版物中掀起了一阵“知识经济热”。这种现象的产生,从科教兴国战略的深入宣传、

高技术及其产业化的迅猛发展、自主知识产权日益重要以及知识分子的心态等各方面来

考察,是合乎情理的,对提高人们关于未来经济发展方向的认识,也是有益的。

诚然,美国等发达国家在信息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已进入“知识管理”阶段,从过去

以信息为基础开展竞争谋取收益,转向现在更强调知识创新,不仅重视信息及其集合的

作用,而且更重视信息使用者对信息集合的反应和运用,力求把信息转化为知识。然而

,在我国大力发展信息产业和信息经济为时还不长,信息资源本身尚未充分开发和有效

利用而处于相当落后的阶段,文盲比重还不低,基础教育尚不够普及,工程技术人员与

其他专业人员的数量并不很大的情况下,急于向在企业中继设置信息总监(cio)之后又增

设知识总监(cko)的美国看齐,企图跨越阶段,早日迎来较高层次的信息经济,尽管主观

愿望良好,但在客观实际中,很可能会受挫,因而值得我们关注。

2 信息与知识的关系

为了对信息经济与知识经济在大的方面相互一致而在小的方面略有差异加深认识,

有必要考察一下信息与知识的关系。

在日常用语中,人们往往把载于特定信号的信息理解为数据、资料、消息、新闻、

情报、知识等的总称。但在科学术语中,上述各个概念相互之间以及它们与信息之间都

有一定的差别。把信息和知识作为科学概念按照各自的客观对象来定义,信息是反映事

物运动的状态及其变化方式的,知识则是研究事物运动的状态及其变化的规律的。只有

通过对信息的加工,才能获得知识。相反,没有信息,也就谈不上知识。可以说,知识

是信息升华的成果,也是一种浓缩的系统化了的信息。具体点说,知识是一种能够改变

某些人或某些事物的信息,这包括以下的内容:知识既使信息成为人类活动的基础,又

通过对信息的运用使人类更有效地开展活动。所以,学者们常把信息与知识的关系比作

两个大小不同的同心圆,信息是外层圆,知识是内心圆。这形象地表明了信息是知识的

基础,而知识是信息的核心。

拿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报告中对知识的“四分法”来说,

“是什么”(know-what)和“是谁”(know-who)这两类知识,就是原始信息,“为什么”

(know-why)和“怎样做”(know-how)这两类知识,则是深加工信息。

除知识外,人们还提到智能(或智力)。这是指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用学术

术语来说,智能是激活了的知识。追本溯源,智能是搜集、加工、传播、应用信息的能

力,是信息能力的集中表现。由于信息科技的发展,人工智能的运用越来越普遍。信息

网络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就是智能化,无论是智能的提高还是知识的普及,必须有现代

信息网络作支撑,以信息内容的有效利用为基础。

弄清了信息、知识、智能三者之间的关系,也就容易理解信息经济、知识经济、智

能经济三种提法的联系和区别了。显然,与传统的物质型经济相对应的是信息经济,而

非知识经济或智能经济,因为后两者都是前者内部层次不同的子集。现阶段我国还是工

业农业国,工业经济和农业经济等物质生产经济仍居主导地位,随着国民经济信息化的

推进,信息经济已经产生,并在迅猛发展中,但尚未充分发达起来。在这种情况下,用

知识经济和智能经济的观点来促进信息经济的发展是必要的,但是用它们来取代信息经

济,就有以偏概全、超前发展、违背客观经济规律的危险。

3 知识在工业经济与信息经济中作用的异同

知识对经济发展的巨大作用,始于工业经济时代,并非为信息经济时代所特有。

根据马克思在《资本论》、《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草稿)》等著作中的分析,大

工业时代科学及其在技术上应用的这类知识对经济发展的作用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的表

现:

(1)科学包括在生产力里面,推动生产力向前发展;“社会知识、学问”在很大程度

上变成了“直接的生产力”,并“控制”和“改造”“社会生活过程”的条件。

(2)社会的劳动生产力,“首先是科学的力量”,“大工业把巨大的自然力和自然科

学并入生产过程,必然大大提高劳动生产率”。

(3)“机器、火车头、铁路、电报、自动纺棉机等等”,“都是物化的智力”,科学

技术的发展,导致劳动工具不断革命。

(4)新的原材料和能源的发现、利用,需要有科学技术知识及其相应的运用。

(5)劳动力是体力与智力的结合,体力靠科技发明的工具来增强,智力靠生产技能和

经验的学习、科学技术和社会文化知识的积累来提高。

上述知识对经济发展的各种作用在信息经济时代依然存在,并需要继续加以发挥。

但是,信息革命后,知识对经济发展的作用发生了质的变化。这些变化主要表现在:

(1)知识和信息在生产力中的作用已从非独立因素变成独立因素了,并由潜在的生产

力变成了现实的生产力,这种知识生产力已经成为生产力、竞争力和经济成就的关键因

素。

(2)随着信息网络的发展与完善,知识的生产、传播、使用已大为改观,使知识对经

济和社会的作用日益强化。

(3)出现了知识密集型产业、知识型企业、智能工具和智能产品,知识产业或信息产

业由先导产业逐步变为主导产业,知识作为一种独立的投入要素创造价值,对知识产权

的保护与工业时代相比达到了新的高度。

(4)在社会总劳动中,智力劳动者的比重和相对重要性极大地提高了,而在智力劳动

中,专业性的高级智力劳动者的比重和重要性也随之增加了。

(5)除科学技术知识外,管理和行为科学的知识越来越重要,它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也越来越大。生产管理正在变为信息管理或知识管理,科学主义的理性管理(硬管理)

与非理性主义的文化管理(软管理)正在深化融合中。

信息时代的经济竞争必然是知识和智力的较量。因此,必须重视知识积累、知识更

新、知识创新。在知识每隔一年多增加一倍的“知识爆炸”情况下,还要善于识别和选

取知识,把最合适的知识运用在最合适的地方。

4 正确宣传知识经济

把知识经济作为未来信息社会经济形态的一种概括或一个阶段来加以宣传,是必要

的。但在宣传中应防止种种片面性和错误倾向。

例如,只谈知识经济,不提信息经济,甚至处处把“信息”换成“知识”。在经济

合作与发展组织关于知识经济的定义中,既讲知识,也讲信息,认为知识经济是建立在

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分配和消费的基础上的经济。迄今为止,谈论知识经济的书文所举

的实例,多数都是信息产业和信息企业,尤其是其中的软件产业和软件企业。

又如,只提高技术及其产业,以掩盖信息技术及其产业在现阶段和今后较长时期内

的突出地位和巨大作用。在生物技术等其他高技术实现大规模产业化为时尚早的情况下

,应对信息技术已经给经济带来的革命性影响有足够的认识。

再如,只强调科技进步对经济发展的决定性作用,而忽略另一面,即经济发展对科

技进步的决定性作用。从理论上讲,“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生产力的发展决定了

生产关系的变革,并进而引起上层建筑的改进;但另一方面,生产关系以及建立在此基

础上的上层建筑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在一定条件下还起决定性作用,会束缚或解放生

产力的发展,显然,经济运行机制不活、经济管理体制不改,科技是难以发展起来的。

从实践上看,科技进步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在不断提高,经济发展越来越依赖于科技进

步;但另一方面,科技进步需要越来越多的资金投入,尤其是高科技,回报大风险也大

,没有一定程度的经济发展作基础,科技进步特别是高科技的研制与开发,只能是美好

的幻想。有位学者说,实施“科教兴国”的同时也要求“国兴科教”,即需要发展经济

以支持科技和教育。这不无道理。试想经济不发达,经费不足,闲暇时间和自由思想少

,科学怎么能发展;不搞市场经济,缺乏竞争,又怎能迫使技术不断更新。所以,科技

与经济是相互作用的。科技进步——经济发展——科技更进步;或者说,经济发展——

科技进步——经济更发展,这是一个互动的良性循环,是我们要积极争取的,从而可使

科技进步与经济发展相互促进、彼此结合。科技落后——科技不发达——科技更落后;

或者说,经济不发达——科技落后——经济更不发达,则是另一种互动式不良循环,是

我们应竭力避免的,决不能使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相互牵制、彼此割裂。在社会经济大

系统中,科技进步并不是独立的外生变量,而是由经济发展等系统内其他因素所决定的

一个内生变量。这一点近几年已为越来越多的国内外学者所认识。

把科技对经济的单向作用关系解释为知识对经济的单向作用关系的同时,还有个别

文章把知识不同于信息的特性归结为“人脑”,进而认为人脑“它是生产知识的唯一源

泉”(见《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1998年第1期第18-19页),知识的生产固然与人脑

的思维加工有关,但其来源并非人脑而是实践。且不说知识来源究竟是什么这个唯心论

和唯物论之争的古老话题,如果从科技决定经济到知识决定经济,再到人脑决定知识,

沿着这条思路来认识问题,那么就可能重现“大跃进”时期“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

”那种神话般幼稚可笑的错误。这就需要引起我们大家警惕了。对未来经济的任何探索

,必须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而应防止主观想象的危险倾向。

宣传知识经济,旨在促进观念转变,推动机制革新。转变观念包括转变投入、资产

、效益等等的观念。在生产投入中,既要重视劳动和资本的投入,更要重视科技、教育

、管理等种种知识和信息的投入,把智力资源和人才资源的开发利用放到首要位置上,

并充分重视机制革新和增强创新能力。

5 用新战略迎接下世纪新经济的来临

在经济全球化和全球信息化大潮流中,制定面向21世纪的经济发展战略,必须正确

把握世界经济发展进程。为在下世纪中叶建国一百年时,基本实现现代化,把我国建成

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党的十五大依据邓小平理论,在科学地分析国内外形势

的基础上,制定了我国的经济发展战略。其中,把“改造和提高传统产业,发展新兴产

业和高技术产业,推进国民经济信息化”作为重要的内容。这就为我国从目前的工农业

经济时代进到信息经济时代指明了方向和道路。

发展信息经济的战略,可以借鉴参考但必须从根本上不同于发展工业经济的战略,

方能取得成功。党的十五大明确提出,要努力实现“经济的社会化、市场化、现代化”

。世纪之交的现代化主要是信息化。正如江泽民同志所说的,“四个现代化,哪一化也

离不开信息化”。通过国民经济信息化发展信息经济,应采取非常规的发展战略,特别

要掌握以下几个要点:

首先,应遵循中央提出的两个战略(科教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两个转变

(经济体制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和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

)、两个建设(社会主义的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积极推进工业经济和工业

社会向信息经济和信息社会的过渡。我国目前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大约为730美元,按这一

指标计算,正处于工业经济和工业社会阶段(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要求为600-1500美元)

,离人均国内生产总值4000-20000美元的信息经济和信息社会还有相当大的差距,其间

需经历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为1500-4000美元的先进的工业经济和工业社会。

其次,在上述过渡中应注意经济、社会、科技三位一体协调发展,人民生活、社会

生产和环境生态三个方面综合平衡,同时高度重视文化因素及其影响的作用,弘扬中华

文化,构筑我国跨世纪的国际文化战略,依据历史悠久和博大精深的文化优势,在全球

信息经济和信息文明中占据制高点。

再次,在全球竞争超常激烈的环境中,经济变革速度随着产品更新换代、产业结构

调整和转移的加快而加快,面对美国等主要发达国家已在全球信息市场独占鳌头(1996

年美国、欧洲和日本在全球信息市场中所占销售份额高达84.6%,其中约有一半为美国所

独得)的局面,我国要发展信息经济,除实行跨越战略(如跨越模拟化阶段,一步进到

数字化阶段)和创新战略(如改进创新机制和建立创新体系等)的结合外,有必要采取

“合纵连横”的合作竞争战略及力克弱点、猛扩强项的“扬长避短”战略等一系列不靠

硬拼而用智取的出奇制胜战略,以便在国际竞争中赢得和保持优势。

再其次,优先发展信息产业,特别是其中的软件业和信息服务业,全面改造和带动

其他各项传统产业。信息产业已被确定为我国新的经济增长点,但仍需要不断改进信息

产业的内部结构,不断扩大信息产业的外部效应,使信息产业与其他非信息产业走上互

动式发展的轨道。

最后,在信息经济发展过程中,不能采取地区“平推”战略,而应突出重点地区,

知识经济篇6

有人界定:知识经济是“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也好,我们甚至可以把“以知识为基础”的确切含义做点“定量”分析,如有人提出过的指标体系那样。例如:知识产业的比重。“知识产业”这个概念已经被广泛使用,但其内涵现在并不规范。我以为,知识产业不仅仅是信息产业,它应是生产、传播知识及其软载体的产业的总称。科学研究与教育主要属于知识生产产业;邮电通讯、信息咨询、新闻传媒、文化交流等应属于知识传播产业;书本、文章、文件、报刊、电子软件等属于知识软载体.对这些载体进行生产与传播的产业自然上应属于知识产业。所有这些产业集中在哪里?在城市!发展知识产业就必须发展城市经济,从这个意义上说,知识经济与城市经济是同义语。统计部门应对其进行具体划分,作为第三产业中的新兴产业,或者作为第四产业提出来。只有当第四产业的统计从第三产业中分离出来,而其产值增长速度和比重相继超过第三产业,形成四次产业台阶的时候,亦即第一、第二、第三、第四产业的产值比重形成依次增高的阶梯时,才具备狭义知识经济的基本特征。如果一个城市首先具备这个特征,这个城市就应被认为是知识经济城市;如果一个社会具备这个特征,这个社会就应被认为是知识经济社会。

再如,社会经济增长中的知识贡献率。这也是人们很重视的一个指标。社会经济增长与投入有关,其中主要有物质投入和知识投入两个方面.前者一般是外延扩大再生产的要素,后者是内涵扩大再生产的要素。根据柯布一道格拉斯生产函数具体划分,物质投入可以分为资金(K)和劳动力(L)两个部分,知识要素可以用技术水平(A)来代表。知识贡献率应当就是由于技术水平提高给社会所增加财富在整个社会产出中所占比重。现在研究这个比重的经济学家,既有以国家为对象进行的,也有以城市为对象进行的。如果我们认为,只有当知识贡献率稳定的超过50%时,这样的经济才称得上知识经济的话,那么,这既适用于衡量国家,也适用于衡量城市。

不过,一个国家形成知识经济社会有一个城市化程度问题。因为知识经济社会一般认为是后工业社会,而后工业社会一般出现在城市化的晚期或末期。根据国际经验判断,它的下限值应是城市化率为75%左右。当然这个指标不能孤立使用.19世纪末叶英国的城市比率就已经达到和超过75%.但那时它离知识经济还很远,因为当时英国的知识产业比重和知识贡献率并没有达到上述要求。而在今后的社会发展阶段上由于农业现代化的加速,全民知识水平的提高,则有可能在城市化率达到75%以前进入知识经济社会。

总之,知识经济不可能在农村实现,也不可能在城市化水平很低的社会实现。城市是人类知识进步的产物,又是知识集中的区域。反过来,城市成为知识的摇篮。为了促使知识经济的早日到来,我们必须下大力气促进城市经济的发展,加速我国城市化过程。

二、知识经济与城市经济的时代特征

从狭义的(即20世纪90年代提出的)知识经济概念出发考虑,知识经济的产生要晚于城市经济,它是城市经济发展到高级阶段的产物。也就是说,知识经济的理论可以视为是新的重大的历史分期学说,这也许是知识经济概念的提出者本人也未必清楚意识到的重大贡献。知识经济和城市经济的高级阶段实质是指一个崭新时代的经济,这个时代是以往历史时展的高级阶段。

1、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崭新阶段人类社会生产力已经经历两个大的历史阶段:农业社会和工业社会。从生产力水平来说,农业社会是低级阶段,工业社会是高级阶段。但是知识经济和城市经济高级阶段的到来,以前两个社会发展阶段只能认为是“前知识经济”阶段,是社会发展的低级阶段;只有知识经济时代才是社会发展的高级阶段。二者的主要区别是:前知识经济社会的生产要素的投入以物质性投入为主,而知识经济时代的生产要素的投入以知识性投入为主;生产环境也有根本性变化,前知识经济时代的环境酿成为可持续发展的瓶颈,而知识经济时代的环境发展为可持续发展的条件。当然,以主导产业为标志进行社会阶段性划分,也可以有三分法,即农业社会、工业社会、知识经济社会。不过两分法比三分法可能更深刻、更有意义。

2、知识经济是生产关系发展的崭新阶段我们曾经有过社会形态的划分,即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社会五个阶段。马克思主义认为,资本主义以前的四个社会形态都是生产关系被动地为生产力所突破实现的,只有建立共产主义社会才是人类自觉的行为。实际上,马克思主义的这个现点有可能同知识经济的观点统一起来、一致起来。在知识经济时代,以生产力高度发展、知识文化极大普及为背景,人类将有从约束自己的生产关系中真正解放出来、提升出来的现买可能性。也就是说:在前知识经济时代,由于生产力水平低和教育文化的落后,实现人类的彻底解放.荡涤社会一切污泥浊水是没有物质基础的,而进入知识经济时代则完全有这种可能。从这个意义上说,知识经济时代的划分比以往几个阶级社会的阶段性划分更具重大历史意义。也许可以说,前知识经济时代是人束缚于生产关系、被动行为占主导的时代.而知识经济时代则是人有可能自动调节生产关系、主动行为占主导的时代。

3、知识经济是人类社会理想的实现阶段人类社会自有历史记载以来,仁人志士们对理想社会的追求和向往从来没有停止过。古希腊柏拉图在《理想国》中提出了分工、教育、道德、节欲等理想;我国古代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的大同思想,是妇孺皆知的;18世纪法国思想家卢梭等提出了“社会契约”、“人权”、“平等”、“自由”、“回归自然”、“理性王国”等一系列社会理想,对后世影响也很大;空想社会主义的思想家的种种社会理想和马克思主义的共产主义理想更是尽人皆知的著名学说,多少人曾为之鼓舞.前赴后继为之奋斗。但不管是理想也好,空想也好。都没有如人所愿的实现。根本原因是物质条件尚不具备,社会还没有发展到那个阶段。知识经济社会和城市经济高级发展阶段的到来,却为人类世世代想的实现创造了这样的物质条件。用文学语言说,那是一个使人类的梦想变成真的时代。也可以这样说,前知识经济时代是人类追求理想和梦想的时代,而知识经济时代则是人类实现自己的梦寐以求理想的伟大时代。

由此可见,知识经济和城市经济发展的高级阶段是我们应该竭力争取并为之奋斗的辉煌的明天!

三、知识经济与城市经济的发展目标

既然知识经济和城市经济发展将把人类社会引向高级阶段,我们有必要对这个阶段的发展目标有梗概的认识。对于社会发展来说,社会进步是目的,而经济发展不过是达到社会进步的手段。因此要时刻注意和加强研究知识经济和城市经济的发展会在哪些方面引起社会进步的质的飞跃的方面,并应通过城市社会目标的逐一实现,谋求逐步达到整个国家社会目标的实现。对这个社会目标的期望值不仅不能低,而且应视为知识经济和城市经济发展进程是否正常和健康的重要检验标准。这也就是要求我们必须在发展知识经济、城市经济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同时并在这个基础上,有预见有规划地提出社会进步的目标、条件和检验标准问题。我以为,以下三条是重要的:

1、社会差别趋于缩小社会发展总是一个否定再否定的过程,先有差距的扩大而后逐渐缩小。知识经济的兴起还会有差距的继续扩大,但是知识经济发展的稳定时期一定要创造社会差距逐渐缩小的社会条件,否则这个知识经济的“知识”是有偏差的,起码是社会科学知识不发达。缩小差别的内容当然主要是这三方面:工农差别、城乡差别和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差别,这曾是马克思主义者的伟大理想。集中到一点,就是要使一直存在的社会公平与效率的矛盾得到统一和解决。现在的情况是少数发达国家国内的差距有缩小的趋势,而全球的差距还在扩大,这基本反映各个国家和全球距离知识经济社会的到来也会是不一致的。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提出过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政策,同时也提出过共同富裕的目标要求。现在城市经济在全国的发展正在经历由无差别和差别甚小到扩大差别的过程,应该保持清醒的头脑,注意研究这个差别扩大可以允许的“度”,要不失时机地实现由差别扩大到差别缩小的转变。

2、人的生理素质和心理素质显著提高知识经济应比前知识经济给人类提供更好的生存环境、发展环境,提供更好的食、衣、住、行条件.提供充分的学习机会和就业机会.使人的德育、智育、体育得到前所未有的提高和发展,真正出现高度物质文明与高度精神文明的统一,从而,人的平均寿命将进一步延长,文化水平和思想道德水平将大幅度提高。那时,人们对物质利益的追求和竞争的性质和形式也将发生变化,人们的价值观、荣辱观将发生根本性改变。对知识文化的追求和精神享受以及由此形成的比、学、赶、帮热潮将成为新的时尚。如果这样认识是必要的,那么各个国家和全球要实现这个目标.可以说都还任重而道远。我国历来重视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建设,主张两手抓、两手都要过硬;最近几年进一步提出了“以人为本”的观念。这是一个重大进步。有些文明城市的建设也已取得长足的进步。但就全国范围来说,在认识上和实践上尚需大大提高和加强。

3、社会的持续稳定和安定这是以上两项实现的必然结果。那时,人民安居乐业,收入稳定,生活安定、自由、幸福,相处亲和、友善、欢乐。患病率、犯罪率降到最低点,战争的阴影和威胁基本消除。如果不是这样,即使社会科技很发达,生活水平也很高,每人一台电脑、一辆车,想吃什么有什么,想玩什么有什么,但是社会不安宁,刑事犯罪让人提心吊胆,不减当年,甚至有所发展,算不算这个社会的经济性质是知识经济,这个城市的发展已经进入高级阶段呢?我看不能。长治久安,是千百年来人们的社会梦想,在经济水平低下的前知识经济社会是注定不能实现的,而只有在全世界步入知识经济时代的时候才有实现的条件。现在少数发达国家是富裕了,但他们仍然感到不安定因素的威胁,美国还在坚持要搞导弹防御系统,就说明这个问题:世界大同为时尚早。

知识经济的前景和必然逻辑在昭示人类:不仅经济的发展与社会的发展、政治的发展具有同一性,而且局部的(一个国家的)发展与全球整体的发展也具有同一性。可惜,美国总统的智商尚不能理解和接受这个“平凡的真理”,他们想到的和为之尽职尽力的只是美国一国的遥遥领先,而不是全世界的共同富裕。各国政府现在能顾及到的也只能是本国的利益和眼前的利益,有的甚至不惜以高昂的社会代价和环境代价换取经济的单纯增长。这个教训我们应该认真汲取,应从现在起就应首先在国内把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关系摆平、摆正确。要高瞻远瞩,高屋建瓴,既励精图治社会安危于已然,也防患于未然。从城市做起,重点也在城市!

四、系统建设知识经济与城市经济

知识经济时代是人类最美好的来来,但是通向知识经济和城市经济高级阶段的道路并不平坦。现实告诉我们,一切关于知识经济的绝妙的描绘,都必须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之上,而不能只是理想、陶醉、沉湎而后已。知识经济的“桃子”并不能伸手可摘,也不可能即摘即食、它若远若近、若真若幻地摆在我们面前。你若取舍得法,功夫到家,他将届时走来,同你握手;否则.也会失之交臂,离你而去。要保持清醒头脑:在通向知识经济时代的道路上充满着荆棘和前所未有的挑战。我们常说机遇与挑战并存。进入知识经济时代的挑战尽管十分严峻,但是机遇与有利条件对于我们来说还是十分丰厚的。如何利用机遇和有利条件,迎接挑战并战而胜之可以有各种途径和方法:有认识的、技术的、制度的、政治的、经济的各个方面,而且要配套实施。本文不能胜任回答所有这些问题,仅就其中一个问题,即认识知识系统、发展知识经济系统和建设知识经济中心城市问题谈点浅见如下:

(一)认识知识系统

知识,是知识经济的“元物质”;知识系统,是知识经济的“基础构件”。到底什么是知识,现有的源于国外的4个W(即know-what,know-why,know-how,know—who)以及国人所加的几个W的认识,只是对知识的形态与分类作了表述,并未触及知识的实质,不得要领。我以为,知识是人类通过实践(劳动、科学实践和人际交往)对自然、社会、思维的现象和本质所获得的认识的总和,是可用以指导人类再实践的宝贵精神财富。知识是社会生产力.是生产所以发展的根本动力。知识形态和表现是多方面的,知识系统可以根据它的形成过程作以下分析:

能动的和规范的生产技术。能动的生产技术是指劳动者在其劳动过程中,以自己先天和后天素质为基础,根据切身体悟,随时对劳动经验直接进行总结和调整的活的操作准则和方法,能动的生产技术与劳动者的素质是“水涨船高”的关系;规范的生产技术是指在劳动者能动的生产技术基础上,由具有专业知识的人进行系统总结,得出共同认识,而后用操作规程固定下来的操作准则和方法。规范的生产技术既受专业人员素质的制约,也受科学发展水平的制约。

实用的和基础的自然科学。实用的自然科学是人类在总结生产实践和科学实验经验的基础上形成的指导人类直接改造客观世界物质形态的理论体系;基础的自然科学是对人的实践活动和实用自然科学进一步进行总结,揭示出自然演化的一般规律,而后形成的高度概括的理论体系,它对人类改造自然的实践活动与应用自然科学的发展有着根本性的指导意义。

微观的、宏观的和中观的管理科学。微观的管理科学主要是指导企业如何进行生产经营活动的理论体系,它既管理生产经营活动中物质系统的运动变化,也管理其中的人事系统的运动变化,因此它既需要自然科学知识,也需要社会科学知识作为基础理论;宏观的管理科学是指导企业间的生产经营活动,一般以一个国家为单位进行管理的理论体系,它对微观管理起着十分重要的或促进或促退的制约作用,实际上这只是宏观管理学的一种狭义理解,就广义而论,社会发展迫切需要包括经济、社会、政治、文化在内的一般宏观管理科学的诞生。城市经济学、区域经济学的诞生,实际上提出了建立中观经济管理学的要求,实际上也已经出现了这种管理学。这种管理学是微观管理学与宏观管理学的合二而一,是管理学发展的高级阶段。[1]无论微观的还是宏观的管理科学都是人类长期进行生产斗争和社会斗争的宝贵经验结晶,但是它比人类的自然科学技术结晶要年轻。

传统的和现代的人文科学。传统的人文科学是由古人和前人在当时生产力条件下对人类生存发展的现象和本质所进行的艺术的、政治的、法律的、历史的和哲学的反映和概括;现代的人文科学是对传统的人文科学的继承和发展。二者在现代社会中有时是融为一体的,有时是混合的,但都属于“上层建筑”的范畴,对经济基础和社会发展起着重要的反作用。

管理科学和人文科学的总和可能就是社会科学的主体,而经济学则分属于二者。

以上关于知识系统的分类,使我们很清楚地看出各层次知识之间关系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层次越高,知识的“概括性”和“抽象性”也越高,也就是它的“软化”程度越高。各层次的“软知识”对社会经济的各种有形的物质(“硬件”)运动都会产生重要影响,而层次越高的“软知识”,从长远和全局来看,这种影响会越大。也就是说,以上四个层次的知识是一个整体,而且后者对前者具有调控作用。然而,在知识的发展过程中出现了愈前愈细,愈后愈粗的问题,与实际上应该具有的愈前愈浅,愈后愈深的客观要求不相适应,以至一直存在忽视社会科学、管理科学和哲学的价值和指导作用的观点和做法,对实践造成数不尽的危害。现在看的很清楚,越是大的社会经济问题的发生越是与哲学社会科学、管理科学、经济科学的落后有关,而主要不是自然科学与生产技术落后的问题。可惜,现在在实际工作中占主导地位的思想,还是实质上的自然科学技术救国论、高新技术重点论、自然科学人才上乘论,如此等等。这正是我们时代的消极影响深远的认识误区之一。

(二)发展知识经济系统

由于知识系统的庞大和复杂性,知识经济的内涵不宜简单地理解为就是以某种某类知识为主(或为重点)的经济。同时应该把“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的理解修改为“以系统知识为基础的经济”的定义,这样可能更科学些。特别是城市经济的发展,既决定于自然科学和高新技术的发展,也决定于社会科学和管理科学的发展。把知识经济仅仅理解为技术经济或高新技术经济是片面的。

首先,应该把知识经济系统理解为与知识系统相适应的产业结构系统和管理结构系统。最能体现“能动的和规范的生产技术知识”的产业是我们一直很重视的生产企业,在知识经济社会仍然是社会的基础和骨干;最能体现“应用的和理论的自然科学知识”产业是各类学校、培训班和科研机构,在知识经济社会应有大的发展;最能体现“微观、宏观和中观的管理科学知识”的产业是各级政府和公共事业管理部门,在知识经济社会主要不是数量的增加,而是质量和效率的大大提高;最能体现“传统的和现代的人文科学知识”的产业,在知识经济社会将发展为相对独立的具有高级人文科学知识的劳动者真正自由结合的社会团体。四者的比例关系必须协调,而且随着知识经济社会生产力的高度发展,后者的比重比前者总有逐渐依次增高的趋势。

其次,应该把知识经济系统理解为知识资源开发—知识生产—知识流通—知识消费的再生产系统。知识资源的开发主要是人的智力的开发与正确运用,是全面提高人的素质(德育、智育、体育)的过程。具有创新性人才的培养尤为重要。为此教育产业的投资和发展从根本上说具有头等重要的意义,而知识的引进、消化和吸收具有重要赶超意义;知识生产主要是人认识自然、社会和人自身的发展变化规律的感性与理性知识的积累,其核心是新的自然科学技术、管理理论和方法、社会理论和意识的创新,为此自然科学的、技术科学的、社会科学的和管理科学的研究机构与产业的发展具有根本意义,而各行各业实践经验的积累和提高具有普遍意义;知识流通主要是知识信息的传播,为此信息产业的发展具有保障、调控和制约的决定性意义;知识的消费就是知识的再生产,而知识的投入并不会消失、磨损和折旧。这是与物质资料的再生产最大不同和最大优越性之所在。以上再生产过程也必须互相衔接、协调发展。

最后,应该把知识经济系统理解为精神财富的再生产过程与物质资料再生产过程相耦合的系统。就是不能把物质资料的再生产与知识资料的再生产截然分开,不能因强调知识经济系统的重要性而矫枉过正。二者的关系是有形资产和无形资产的关系,而且前者是基础,后者是主导;前者的主要特征是被动性、可重复性和有限性,而后者的主要特征是能动性、创造性和无限性。分别来说,物质产品的生产与精神产品的生产是耦合的,没有单纯的物质产品生产而没有精神产品生产(如劳动者的产品成果与劳动技能与经验成果都是同时获得的),也没有单纯的精神产品的生产而没有物质产品的生产(如著述立说的精神生产与其物质载体纸墨、书本、电脑的生产是必须相结合的);物质产品的流通与知识产品的流通是耦合的,没有单纯的物质流通而没有知识流通(任何经济范畴的物流,皆因市场信息知识主导的商流所引起),也没有单纯的知识流通而没有物质流通(任何经济性质的信息知识流通必然伴随和引起物质商品的流通)。电子商务则是这种结合流通的最新形式。同样道理,物质资源与知识资源的开发、物质资源的消费与知识资源的消费也具有同样的耦合性。不明确树立这种全面观点和辩正观点就容易神化知识经济,吹成虚无缥缈的天国,而放松对它踏踏实实的建设。

知识经济系统的分析,实质就是知识经济结构的分析,与我们现在通行的经济结构分析明显不同的是加进了与物质结构相提并论的知识结构的分析。只研究有形的物质形态的结构(即通常所指产业结构)调整问题,而不研究无形的知识文化形态的结构调整与发展问题,不研究后者对前者的重大作用和密切关系,是我们时代又一影响深远的认识误区和实践误区之一。

(三)建设知识经济中心城市

知识系统与知识经济系统的存在、发展和完善离不开城市经济系统的建设。城市经济系统的建设首先是城市经济中心的建设,在知识经济社会则主要是知识经济中心城市的建设,然后带动周围城乡的建设。原来关于中心城市的提法主要强调它是经济中心,或者笼统提出是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的中心,或者一般谈城市中心的“硬”功能:生产中心、流通中心、交通枢纽、商贸中心、金融中心等等,或者进一步具体化为钢铁生产基地、煤炭生产基地、港口城市、边贸城市等等。而在知识经济社会谈中心城市的功能应该明白无误地提出与之相对应的“软”功能,即城市同时也是信息中心、科技中心、教育中心和智能中心。要建设知识经济中心城市就必须朝这个方向努力。

——信息中心是知识经济中心城市建设发展的向导和先导。主要由信息产业(制造业和服务业)中心来代表,其中又可分为信息传播中心(这是各类媒体、邮电通信产业的主要职能)、信息生产中心(这是各类图书、音响、电子信息制作、出版、发行行业的主要职能)、信息技术中心(这是各类通讯设施、器材的生产和维修行业的主要职能)所构成;城市信息中心必然要求“数字城市”的建设,全方位向外向内提供尽可能全面系统信息,加速信息流转,提高信息服务质量。

——科技中心是经济中心城市建设发展的制高点和推进器。主要由科技创新中心、科技引进中心和科技辐射中心所构成,这里的“科技”是广义的,既包括自然的也包括社会的科学与技术,符合这个概念的产业或行业组织现在基本没有,或者尚处于萌芽状态。现在一些发达城市建设的高新技术园区大概能起到科技中心的半壁河山的作用;另一些城市设置的社会科学院、所或中心,是可望起另一半作用的雏形;

——教育中心是知识经济中心城市建设发展的根本保证和基础。主要由德育中心(城市应是精神文明最佳的地方)、智育中心(城市是各类学校的集中地)、体育中心(城市是大众体育和竞技体育开展最活跃、水平最高的地方)所组成,是全面提高全民德智体素质的模范地区。在知识经济社会城市的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浑然一体,义务教育最大限度地满足需要;

——智能中心是知识经济中心城市功能的最高表现。主要由经济的政治的决策中心(政府、公司总部等)、咨询中心(各类信息服务、经纪服务、展销服务、就业服务等)、学术中心(各类创新性学术活动等)所组成,实际起着城市和地区的神经系统的作用,对调控和促进城市与地区协调发展起着无可估量的决定作用。恰恰在这方面我们城市的智能作用、质量、效率和系统性军相差甚远。

知识经济篇7

我们知道,人类个体的全面自由发展与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都是相互依存、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促进的辩证关系。总的说来,在不同时代、不同层面、不同性质的人类社会,人类的生理资源或体力资源、血缘关系背景或家族背景或家庭背景或知识背景或特殊人关系背景或组织之间的特殊公共关系背景资源或“背景资源”、权力或职务或身份资源或“权力资源”、财富或金钱或资本资源、普通知识资源、智慧资源(包栝知识型智慧资源、信息型智慧资源和知识--信息型智慧资源三种类型。智慧资源主要表现为能力)都对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社会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因此,在不同时代、不同层面、不同性质的人类社会中都普遍存在着六种“经济成分”--“体力经济”、“背景经济”、“权力经济”、“财富或金钱或资本经济”、知识经济和“智慧经济”或“能力经济”,它们都在同时起作用并一起促进社会(宏观或微观)经济的繁荣和发展。知识经济只是知识经济时代社会完整的(宏观或微观)经济中的一种经济力量或“经济成分”而已!而且在不同时代、不同层面、不同性质的人类社会,知识经济在社会(宏观或微观)经济中所占的比重是有很大不同的!因此,知识经济并非当代独有的新生事物(参见我的论文《论人类社会普遍存在六种“经济成分”和六种“社会成分”》)!

由于普通知识只是知识型智慧的来源和基础,事实证明各种具有创造力的科学技术专业“新知识”或知识型智慧是知识经济的唯一直接创造者和唯一直接推动力,因此,在知识经济时代,笼统地说“现代科学技术是社会的第一生产力”是不够确切的,应该说“知识型智慧是社会的第一生产力”或者说“作为知识型智慧的现代科学技术是社会的第一生产力”!由此可见,知识经济的实质是一种“知识型智慧知识经济”--即完全由知识型智慧知识创造出来或获得的经济。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经济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支撑经济的基础从传统的有形物质资源转变为无形的知识资源尢其是知识型智慧知识资源了!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型智慧不仅可以通过申请专利获得知识产权,还可以通过知识产权转让等方式直接创造巨额经济价值赚取巨额财富或通过知识产权入股等方式直接转化为企业巨额知识资本!这使人类社会经济领域首次出现了不同于传统资本的另一种类型的新资本--精神资本。因此,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经济中存在着两种资本--传统资本和知识资本。在知识经济时代,现代科学技术起作用的方式与过去有了很大的不同!在过去,几乎所有的现代科学技术都是作为共享资源向全社会公开的,但在知识经济时代,由于某些科学技术专业的“新知识”或知识型智慧可以通过申专利或知识产权的方式转化为巨额知识资本,因此,某些具有较大经济价值的独特新科技已不再会向社会免费公开,而是只向个别企业组织公开。因此,知识经济时代存在着较普遍的“知识垄断”现象。因此,当代的知识经济也是一种存在着较普遍“知识垄断”现象、常常伴随知识产权纷争的经济。总之,知识经济是靠专利或知识产权或知识型智慧创造经济价值或赚钱的经济,知识经济时代是知识型智慧大显神威主要靠知识型智慧创造经济价值或赚钱的时代!知识分子、知识精英在知识经济时代大有作为!

由于各种科学技术新成果或知识型智慧都是由人们的创造力创造出来的!因此,在知识经济时代,创造力格外重要!在知识经济时代,无论国家还是企业、个人,可以暂时缺乏货币资金和物质财富,但绝不能缺乏创造力!因为在知识经济时代,如果缺乏创造力,货币资金将逐渐变成“死钱”,物质财富将逐渐变成“死物”!因此,在知识经济时代,包涵了创造力的专业工作能力也格外重要!在知识经济时代,除了需要大力提高科学技术知识水平,还需要大力提高知识型智慧水平!

知识经济是在传统工业经济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知识经济是对传统工业经济的“扬弃”。在当今的知识经济时代,人类主要挖掘、运用人力资源中的普通知识资源和知识型智慧资源尢其是知识型智慧资源的潜能为经济发展做贡献。传统工业经济主要挖掘人力资源中的普通知识资源和矿物燃料等自然资源中的潜能为经济发展做贡献。因此,传统工业经济在给人类带来发达物质文明美景的同时,也带来了全球性生态失衡、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等严重的可持续发展难题。而人力资源中的普通知识资源和上述三种类型的智慧资源几乎都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无污染环保新能源。因此,依赖于人力资源开发的知识经济在世界范围广泛的兴起,必将极大地推动人类对人力资源中的普通知识资源和知识型智慧资源尢其是知识型智慧资源有意识、有目的大规模的开发和利用。这必将引发人类二十一世纪全球性大规模“智慧浪潮”和“潜能开潮”的到来引起“智慧爆炸”或“力量爆炸”。而这是人类根本地解决和平和可持续发展难题的前提条件和必经之途!因此,知识经济是一种以普通知识资源为基础、完全由知识型智慧资源直接创造和推动的、高信息附加值低能耗、不以牺牲自然资源和生态文明为代价却能高效创造物质文明的低能耗环保经济。因此,在当代走知识经济的发展道路是当前人类可持续发展的最佳选择!

知识经济篇8

在历史上,知识尤其是科学技术知识对人类文明作出过巨大贡献。近代以来的两次产业革命都是由科技进步直接推动的,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科学技术的作用受到空前重视,各国对研究与开发的投入大幅度增加,科研队伍迅速扩大,科研成果倍出。与此同时,科技和经济的联系日益密切,使知识商品化、市场化的程度大大提高。知识渗透到经济活动中的广度和深度大大拓展,促使发达国家不断调整产业机构,实现产业升级,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产业迅速崛起,知识密集型服务业蓬勃兴起,逐步形成知识经济的格局。

知识经济篇9

1、知识经济的理论诠释

OECD在世界上1996年的报告《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对知识经济的内涵进行了界定:知识经济是建立在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分配和使用之上的经济。OECD的另一份报告中把迄今创造的所有知识分为四类形态:事实知识(know-what),原理知识(know-why),技能知识(know-how)和人力知识(know-who),并用统计数字说明知识是支撑经合组织国家经济增长的最重要因素。知识经济与工业经济最大的不同在于,知识经济的繁荣不再直接受制于资源、资本、硬件技术的数量、规模和增量,而直接依赖于知识的积累和运用。知识经济的外形是无形资本、人类社会的知识总量、人力资本、智能、高科技、网络、电脑等等,它的内核或者内在精神、制度的精神都将更加体现人对精神的需要与物质财富的需要的真正统一。目前,尽管对于知识经济定义本身仍有不少争议,但知识经济被用于描述世界未来经济形态的名词得到了各国经济界和科学界的普遍认可。

2、知识经济的发展现状

在知识经济的发展过程中,信息和通讯技术处于中心地位。在全球的GDP中,有约70%的产业与信息有关。1982年,全球信息产业销售额定2370亿美元,1985年为4000亿美元,1995年达6400亿美,而2000年则将超过18000亿美元。在美国,由于信息技术产业的增长速度是经济增长的两倍,其产值已占国内生产总值的60%以上,使美国享受到了自越南战争以来经济成就最辉煌的时期。据我国科技部技术创新战略与管理研究中心设计的包括知识的生产、投入、激励、存量、流通等指标体系,若把美国现有发展标准用1来衡量,视为刚进入知识经济阶段,则我国仅有0.26,尚处于知识经济的萌芽期。但90年代以来,我国的信息技术和信息产业发展同样迅猛之势,1990年我国计算机工业产值才500亿元,平均增长速度超过了50%.而到2000年,我国计算机信息产业产值将达1700亿元。

为了适应新的挑战,美国继90年代初提出建设“信息高速公路”决策后,又提出建设“全球信息基础设施”的主线,实施包括“因特网II计划”等多项跨世纪计划;欧盟提出了建设“知识经济”的计划,并在今后10年内投资900亿法郎建设“欧洲电子高速公路”;日本明确了“科学创新立国”政策;韩国提出建设“头脑强国”;新加坡推出了“信息岛计划”;马来西亚兴建“多媒体超级走廊”;经合组织OECD成员国中,工商业研究与发展(R&D)经费的近2/3用于高技术产业。对迅猛而来的全球性知识经济浪潮,中国则确定了“科教兴国”战略和“技术创新工程”、“211工程”、“信息产业工程”等政策和措施。

二、知识经济与经济增长的关系

经济学界认为知识已成为一种无形的“第一生产要素”具有了第一生产要素的基本特征:逐步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和根源,具有配置资本等生产要素的能力,拥有知识很大程度上意味着取得了对经济的支配权力。知识密集的高科技产业成为主要产业等等。

1、知识经济促进了产业结构的调整

在知识经济时代的形式下,经济增长是经济结构(核心是产业结构)的升级,经济增长的实质性内容是结构高一档次的优化,经济增长是结构升级的一种表现。

(1)需求结构变化快,加快了产业结构调整

知识经济是以高科技知识产业为主导产业的经济,不仅使增长高质量,人均收入水平也稳定快速提高,从而导致了社会生活条件的改善和消费方式、消费结构的变更。需求结构的变化通过市场这个中介环节影响生产和供给。对生产的直接作用就是资源配置结构发生变化,在总产值来源的产业分布上知识密集的高科技产业和知识密集的服务业的份额相对上升,农业和传统制造业的份额相对下降。可见,需求结构的快速变化加快了产业结构的调整。

(2)科技发展迅速,加快了产业结构调整

知识经济是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知识创新是知识经济的基石。知识经济时代,教育、研究与开发、在职培训的投资不断增加。由于教育的发展,不仅培养了一大批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科技人才,而且提高了全体劳动者的素质,因而知识的生产、分配和应用具有可靠的人力资源保证。由于研究和开发活动积极活跃,经费也充足,使新知识、新技术、新产品不断涌现,科技进步速度加快,而技术进步是影响产业结构的首要因素,技术进步与产业结构正相关,科技进步越快,产业结构调整的速度就越快。

(3)全球经济一体化的知识经济,加快了产业结构的调整

由于经济一体化,使国际间的经济联系很紧密。经济的高速发展,必然加快各类要素、商品在国际间的速度,促进进出口贸易的发展。在国外消费示范作用的冲击和带动下,必然引起国内消费需求结构的变化,从而导致企业的生产、技术结构的变化,引起产业结构的调整;同时,一国对于商品和服务的需求发生变化时,不仅推动了本国的产业结构调整,而且由于国际贸易活跃,引起其他国家出口导向型企业的生产的变化,促进了产业结构的调整。

2、知识经济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

可持续发展是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的重要表现,人们在工业经济时代下,实施可持续发展主要紧紧依靠科学技术这把利剑来解决,虽然使有些问题得到缓解,但是影响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问题并没有得到根本解决,如生态环境还在恶化,资源枯竭势头没有得到抑制,发展中国家在重复发达国家过去的“高生产、高消耗、高污染”的传统发展模式等。因此,只有更加充分发挥科学技术作用,使高新技术产业成为主导产业,知识资源成为主体资源,实现从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升华,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可持续发展问题。

(1)知识经济时代下高新技术发展迅猛,为经济可持续增长提供了可能

知识经济时代下高新技术产业不仅起先导作用,而且将成为第一支柱。高新技术产业由于其高附加值有力地支撑着知识经济时代的经济增长。据1993年联合国有关组织统计,在发达国家中,以知识为基础的行业的产值已占到国内生产总值的50%以上;在制造业产值中,高新技术产业的产值已占到国内生产的产值已占到达25%,比20年前增长了解1倍;全世界国民生产总值中有65%与微电子技术有关。高新技术产业中信息成为发展最快的带头羊,全球GDP中,已有1/3的产值与信息产业有关。90年代以来,美国经济增长的主要源泉是以微软为代表的5000家计算机软件公司,微软公司市场价值现已超过美国三大汽车公司,美国的经济增长有27%归功于高新技术产业。除此之外,高新技术使工业经济时代形成的(汽车、建筑、石油、钢铁、运输和纺织等)披上了“知识”的新装,并延伸出。

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决定着知识的生产、传播及应用的能力和效率。知识的生产是无穷无尽的,非消耗的,通过知识、信息和技术的投入,带动了高新技术产业的迅猛发展,使高新技术产业无可非议地成为知识经济时代下的第一支柱产业,从而改变了工业经济时代下经济发展从萧条、复苏、繁荣到衰退的周期性,使经济可持续增长成为可能。

(2)知识经济时代下知识成为主体资源,为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保障

知识经济时代下“资源”这个概念的内涵被大大地扩展了,工业经济时代,资源原来是指自然资源,随后扩大到社会资源、经济资源等。在知识经济时代下,资源已经成为生产活动和经济活动得以进行和开展的外在条件的总称,可分为信息资源与实物资源两大类。经济活动是永远离不开实物资源的,但信息资源的利用在一定程度上主导了实物资源,信息和知识不仅成为辅助资源,而且成为主导资源,甚至在一定情况下成为主体资源。信息和知识不仅用它来辅助与支配物质生产,而且本身就是一种独特的资源,进行独特的生产,形成独特的产业即信息产业和知识产业。

知识经济时代,知识作为经济资源,遵循效益递增规律,即在提高资源效率方面投资越多,获取的边际效益越多。知识资源与物质资源相比,具有四个特征:①非消耗性。知识可经无数次使用而自身并不减少,在使用过程中还会增值,可以被用来创造新知识,知识越用越多,使用的成本越来越低。②共享性。知识较少受时空的局限,可为公众共享并可反复使用和同时使用而价值不被削弱,与其它生产要素结合可大幅度提高劳动力和资本的使用效率。③非稀缺性。物质资源是稀缺的,尤其对不可再生资源来说,它们只能绝对地减少,而知识则可以在使用中产生知识,人类可以无穷尽地创造知识。④易操作性。知识更易于传播和处理等等。

工业经济时代社会经济活动的主流是物质产品的生产、流通和消费,要以大规模使用或消耗原材料、自然资源和能源为基础,对自然资源和能源的依赖为60%以上。知识经济时代是以开发和利用知识资源作为生产力的要素为主要特征,以高新技术作为基础,社会活动的主流是知识产品的生产、传播和利用,对自然资源的依赖程度还不足20%.美国1960年消耗1.2亿吨钢材,到1990年尽管经济总量比以前增加了2.5倍,但钢材的消耗却是8500万吨,仅为1960年钢材消耗量的70%.在工业经济时代,在GDP保持持续增长的同时是与能源、原材料(如钢铁、有色金属等)的消耗同步增长的,但在知识经济时代,在保持GDP持续增长时,单位GDP所消耗的能源,原材料都是下降的。知识经济的出现,使知识成为主体资源,替代稀缺的物质资源,将会解决人类资源的危机。知识的创新,知识的传播和应用已经成为经济社会持续发展重要的、取之不尽的资源和动力,从而保证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3、经济增长推动了技术进步,加快了知识经济的发展

经济增长对技术进步的推动作用,可以从三个方面来考虑:首先,随着经济的增长和国民收入的增加,用于教育和科研的经费增加。教育投入的增加,不仅培养了具有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能力的高级人才资本,而且培养了大批在技术的传播和应用方面起重要作用的实用性人才,从而缩短了科学技术产业化的周期,提高了劳动生产率。科研经费的增加,加快了科学技术的生产过程,使科研活动更加广泛和深入,科技成果更加丰富。充足的科研经费、优越的科研条件与高素质的人力资本相结合,使技术进步加快,产品寿命缩短,新技术、新产品不断涌现。第二、随着经济的增长,市场竞争更加激烈,资本和劳动力等投入要素虽然是重要的因素,但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已在下降,真正起主导作用的生产要素是能够引起投入要素不断提高效率的技术进步。当一个产业部门采用了一项新技术时,由于投入少、产出高、利润率大,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这项技术很快就会得到扩散、发展和完善。这样,该技术的竞争优势很快会丧失。为了在竞争中始终保持有利地位,就得不断研究和开发新技术、新产品,从而加快了技术进步。第三,随着经济的增长和人均国民收入的增加,人均收入也快速上升,人们的消费观念、消费方式将发生变化,从而导致需求结构的变化,产品的供需出现不平衡,导致产品结构调整、资源的重新配置,甚至导致相关产业的调整。所有这些调整,都要求有相关的新技术,出现了对新技术的需求,从而促进了技术,出现了对新技术的需求,从而促进了技术的进步。知识经济中经济增长的主导因素是高科技知识,主导产业是信息产业等高科技术产业。在当今世界上,知识经济初露端倪,大多数国家尚处于工业经济中后期。通过产业结构调整、科技进步和经济增长的内在作用,会加快知识经济的来临和发展。产业结构调整推动了经济的增长,随着经济的增长,技术进步速度加快,社会需求结构发生变化。新技术的应用,促进需求发生变化,推动了产业结构调整。社会需求的变化,推动了技术进步,也促使产业结构随之调整。经过一系列的循环,当结构调整到了经济以信息技术等高科技产业为主导产业、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是高科技知识、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达到70%以上时,知识经济时代就来临了。

三、知识经济对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的影响

1、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的现状

目前,我国经济呈现高速增长,但经济效益的情况却不如人意。究其原因,在于我国经济增长仍未摆脱传统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未能克服高投入、高消耗、低产出、低质量、低效益的痼疾。

经济增长方式是由一定的经济发展阶段和经济体制决定的。我国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与建国后相当长时间里,采取优先发展重工业、高积累、高速度的经济增长方式有关,同时还与我国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有密切的关系。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的资源配置主要靠计划以行政方式在国民经济各部门进行分配,是一种只顾投入,不看产出,投入产出率低下,经济增长主要靠生产要素(包括资金、劳动力、原材料、能源等)量的增长而不是靠生产要素使用效率提高的经济增长方式。这种经济增长方式虽然在一定时期内是很必要的,但是当经济发展到一定规模和水平后,仍实行这种方式就会不可避免地来以下一系列问题:一是热衷于铺新摊子,忽视技术改造和科技开发投入,致使技术进步缓慢,技术装备落后。据测算,我国目前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只有27.8%,这不仅低于发达国家的水平(60%-80%),也低于发展中国家的水平(35%)。二是投入产出率低,经济效益低下。由于粗放经营,只顾投入不顾产出,使不少经济指标下降。“六五”期间,增加1亿元固定资产投资,当年平均增加国民生产总值3.2亿,“七五”为2.2亿:“八五”为2.3亿,国民生产总值的增加越来越依赖于固定资产投资的增加。三是资源浪费,环境恶化。由于不计成本,不讲效益,使资源浪费严重。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12种主要原材料的物耗高出5-10倍,有的高达百倍。资源浪费不仅增加产品成本,也破坏了生态平衡,使环境恶化。四是经济总量失衡和通货膨胀。高投入低产出,必然导致货币发行过多,投资需求膨胀,产品成本上升,引起物价上涨,导致通货膨胀。据统计,1983-1994年,我国国民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0.2%,零售物价上涨率平均为8.2%,两者之比为1:0.8,而日本1957-1970年,国民生产总值增长率年均为9.9%,消费物价上涨率为4.6%,两者之比为1:0.36;日本经济之所以能在高速度增长的同时保持较低通胀率,主要原因是其经济增长方式是集约型。

上述问题说明,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已不再适应我国经济的发展,经济增长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已势在必行。

2、知识经济在实现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中所起的作用

要实现中国在21世纪由经济大国向经济强国的转变,必须要抓住机遇,大力发展知识经济逐步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内在性、知识化转变,从而实现工业科技的产业化、集约化和市场化。按照市场需求建立市场-信息-科技-产业的工业发展机制,以持续创新能力和科技产业的发展,带动整个产业结构总体水平的提高,形成一种以知识经济扩张为主导的多元化产业创新体系。

(1)科技产业投入形成的倍增作用,使其成为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的产业基础

知识生产与信息扩散、科技投入的递增,促使科技经济一体化的进程进一步地加快,使劳动生产率和资本利用率得到提高,培育了新的经济增长点并提供更为广阔的市场发展空间。同时,科技投入的递增,也进一步加快了“资源推动发展”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的转换变型,并通过调整结构的投资推动发展,过渡到“创新推动发展”的经济增长方式阶段。

首先,加强了农业的知识含量。邓小平同志指出:“农业问题的根本解决最终还要靠尖端技术,靠基因工程。”即利用生物化学技术和信息技术等高新技术,发展基因营养制品、基因药物、基因治疗等新兴支柱产业,同时加强农业科学的研究和推广,优化农业结构,促进农业生产集约化发展。其次是提高工业部门的要素生产率,增加了工业生产部门中新产品的知识含量。新知识、新科技将使水利、能源、交通和通讯等基础设施和基础工业超越发展,同时我国利用微电子、自动化、机电一体化、新材料、新能源、生物、激光、通讯、超导、宇航等高新技术建立和发展新兴行业。而且计算机网络等技术的运用,使批发零售商业、邮电通讯业、交通运输业、旅游娱乐业和金融保险业等扩大服务规模,提高服务速度和质量,促进经济社会的进一步发展。

知识经济篇10

第二,从微观上看,知识管理通过一系列核心功能的发挥,切实优化企业的商业活动。根据OECD的观点,知识经济中的知识可以划分为四类:是什么的知识,为什么的知识,怎么做的知识,是谁的知识。在这四类知识中,后两类知识的重要性在增加,它们常常成为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权项,成为知识产业化的基点,也应是知识管理的重点。根据美国经济学博士、知识管理及有关商业和信息技术问题资深专家YogeshMalhotra的观点,知识管理揭示了观念的转变,即从“信息价值链”转向“知识价值链”。“知识价值链”认为人力系统是最关键的组成部分,只有人们不断地认识和评估技术系统提供的信息,才能更好地实现组织目标。没有人力的主动参与,所谓的“最佳方案”也不会被施行。由此可见,积极开发人力资源,掌握并运用第四类知识,是知识管理的核心功能与重要任务之一。实现知识共享则是知识管理的另一项核心任务与功能。当个人或小团体的知识转变成公司的知识后,共有的知识由这个企业共享并恰当地使用,才有可能创造出新的知识,形成知识生产的良性循环。

第三,知识管理既是一种策略和思想,又是一种可操作的技术。作为一种新的管理方式,必须建立一定的机构,包括知识管理的负责人、知识库、负责知识管理和流转的知识中心、计算机网络及协同工作软件的技术基础、智力资本管理队伍、具备有利于知识共享和增值的文化氛围等。而作为一种技术,知识管理应当具有较强的操作性,即在工程上和生产中把知识管理落实到技术层面。

二、知识经济与知识产权

知识经济是一种信息密集与智力密集的经济,它与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存在着天然联系。知识的占有与法律确认,知识与信息的传播与管理,都可以说是知识经济的核心问题,同时也是知识产权制度的中心任务。因此,知识产权是促进知识经济发展的法律保障。

三、知识管理与知识产权

不论是知识库的构建与知识共享,还是人力资源开发及知识管理技术的具体实施,都必须明确知识的拥有者、加工处理者、使用者、管理者、操作者等各方的权益和责任。也就是说,知识管理需要知识契约,应当关注知识管理的合法性。

第一,二者以推动知识创新为共同目标。知识经济的核心是知识,知识的核心是科学技术,科学技术的核心是创新,因而知识经济的本质是知识创新,企业知识创新则构成国家知识创新的重要基础。不论是知识管理还是知识产权,都以促进企业知识创新活动为主要目标,因而二者在努力方向上具有一致性,只是功能和途径存在差别。一方面,知识管理通过开发智力,促进知识共享,进一步激发企业员工的智力创造活动,从而产生更多新的知识,实现知识创新;另一方面,知识创新意味着新知识、发明、技术的涌现,这些新的无形财产只有在法律上获得合法产权,形成知识产权并得到保护,知识经济所需要的良性知识创新机制才能健康运行。但是,知识管理和知识产权在推动知识创新活动中是交织一体、相互作用的,知识管理过程是构造知识契约的过程,二者又是相互促进、相互协调的。

第二,知识管理构造知识契约的过程。知识管理系统化过程事实上内含了构造知识契约的过程,而知识契约的确定,成为知识产权机制建立的重要基础。其过程的几个环节:明确企业的知识结构;确定汲取知识的方法签订知识契约共享知识。

知识经济篇11

当前,关于知识经济的定义是五花八门,但本质上并无大的差别,都是着重强调知识和信息这样的非物质东西在经济发展中的重大作用。世界经济与合作发展组织(OECD)对知识经济作了一个较好的简练定义:知识经济是指建立在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分配和使用之上的经济。或者说是以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分配和使用为基础的经济。认为知识经济是和农业经济、工业经济相对应的一个概念,是一个与以往经济形态不同的新的经济形态。在知识经济时代,经济以知识资源为基础,以知识为主导,对经济发展起决定作用的主要因素不再是劳动力(指体力的)、资本、原料和能源等要素,而是创新性的知识要素。知识变得很值钱,成为一种新的“资本”,知识变得更加有用,可代替或更少地消耗劳动、原料和能源。知识经济作为一种知识产品型经济,产品价值的增长不再主要通过劳动的累加,而是主要通过知识的累加和创新,通过知识的生产、传播、扩散、整合、繁殖,知识真正成为一种最宝贵的资源、最能增殖的资本、最有价值的产品、最重要的生产力。

在知识经济的众多产业群中,信息咨询业是最有活力的朝阳产业之一。而情报研究工作是信息咨询业的核心工作,因而也是知识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从情报研究工作的特点看,情报研究是通过对已知信息、情报和知识的整理、加工和处理,从而形成新的信息、情报和知识的过程。情报研究需要对杂乱无章、支离破碎、模糊不清、缺损不全的各种信息、情报和知识,通过一系列研究方法和研究手段进行科学的筛选、组合、提炼、综合、升华,进而形成或生产出有质的不同的新的信息、情报、知识成果或产品。情报研究工作实质是一项创造性的知识生产活动,是知识经济时代一项典型的或有代表性的生产方式,情报研究成果实质是一项典型的知识产品,对它的使用可以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情报研究过程是一种高智力的创新劳动,是人的大脑与知识原料相互作用,产生新的知识的创造性智力劳动,情报研究工作的过程反映了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生产过程的基本特点,结果产品是研究报告,分配是给用户,使用是用户用于实践,结果是产生效益,因而是一种典型的知识经济活动。

如果将情报研究作为一种对知识和信息进行加工、生产知识产品的产业,那么知识产品凝聚着智力劳动,因而具有价值。情报研究工作对政府、企业等用户实行有偿服务,自然要遵循等价交换的原则。作为情报研究成果的用户,政府提高了决策的科学性和准确性,避免了和盲目决策,提高了机关运行效率和行政效果;企业提高了决策和管理的效率与质量,使企业收益增大,竞争力增强,因而情报研究产品具有使用价值。

情报研究工作作为知识经济时代的新型服务业,它与传统的服务业有着很大的不同。传统的服务业或是以体力服务的劳动密集型,如商业、娱乐业等,或是以资本融通为内容的资本密集型,如金融、保险等,而情报研究作为新型的服务业,是以智力服务为主的智力密集型。传统服务业提供的是一种无形服务,往往是一次性享用,大多限于即时消费,而情报研究服务提供的实质是一种无形资产,可以多次使用,甚至无限期使用。

知识经济的最显著特点是创新性。而情报研究工作正是具有这个特点。情报研究产品不象一般产品,可大规模地生产;而是需要根据各个不同的用户,不同的需求和要求,生产不同的特定产品,因而对创新的要求最为明显和突出。

二、知识经济时代呼唤情报研究工作的大发展

知识经济时代,信息量空前增大,社会分工更细,竞争更加激烈,创新活动则更加频繁和重要。美国著名社会学家托夫勒在其著作《未来的冲击》中针对知识经济时写作到:“知识就是力量”这一论断已经过时,只有“知识的知识”才是力量。这个“知识的知识”是指加工过和创新出的新知识,而情报研究工作生产的正是这种“知识的知识”。

在知识经济时代,企业间的竞争更加激烈。这种竞争归根结底是知识的竞争,是知识的知识的竞争。谁拥有知识,并能使之产业化,创造出高附加值的知识产品,谁就能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竞争的越激烈,对“知识的知识”的需求就越强烈,生产“知识的知识”的产业就越发达。情报研究作为一种典型的生产“知识的知识”的未来产业,自然将是最具有生命力的朝阳产业之一。

企业经营发展,采用了情报研究成果提供的策略和措施,可产生近期和长远的效益;政府行政管理,采用了情报研究成果提供的政策建议,可产生巨大的社会经济效益;科学研究活动,采用了情报研究成果提供的发展方向引导,可产生明显的时间效益和成本效益,避免走弯路、走错路。这些各个方面的巨大需求客观上越来越要求有专门的产业或部门来搜集、整理、分析、研究国内外、行业内外等各种各样、浩如烟海的信息、情报和知识,并提供满足用户需求的策划方案、咨询报告等各种知识产品,为政府工作、企业经营发展等提供智力支持。而这正是情报研究工作的本质和情报研究工作者的特长。因此,知识经济的发展给情报研究工作的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良好机遇。近些年,国外情报研究工作发展很快,许多有关公司已经进入中国市场,并且取得了可观的经济效益。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市场竞争对情报研究工作的客观需求,各种情报类的软科学研究、咨询、策划公司发展迅速,对企业的战略规划、营销策划、市场调研和预测、投资、建设等项目论证和可行性分析以及信息咨询做了大量的工作,但这些情报研究工作从市场开拓、服务收益到产业化都还与国外相比,与实际需求相比仍有很大的差距。情报研究工作者必须面对这一挑战,抓住机遇,使情报研究工作在知识经济时代得到空前的发展。

我国的情报研究工作几十年来在国家社会经济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做出了应有的贡献,赢得了社会各方面的普遍尊敬和支持。在迈向知识经济时代的今天,情报研究工作具有更加重要的地位和作用。从近些年我国情报研究工作的进展情况看,情报研究工作在管理决策咨询、技术发展引导和市场营销支撑等方面发挥的作用明显增强,受到了各级领导管理部门和广大科研生产人员的进一步重视和支持。

从近些年情报研究成果的分布看,研究主题主要集中在重点技术领域跟踪和辅助管理决策两方面,研究思路主要是根据对国外情况的分析,结合与国内情况的比较,落脚到对我发展的决策建议上。重点技术领域跟踪研究主要是通过对国际上先进科学技术发展的研究,对国内的发展提出方向性、引导性的建议;辅助管理决策主要是通过对国外社会经济发展战略、调整改革、管理体制、运行机制、政策法规、投资与经费管理、国际合作、企业的制度建设和市场开发等领域的跟踪研究,提出我在相应领域的决策建议。总的看,当前我国情报研究工作出现了许多可喜的情况,特别是呈现出许多新的特点。

情报研究工作的作用不断扩展,研究成果的价值不断提高。与以往情报研究工作主要以信息综述或评述为主不同,近些年情报研究工作的要求和成果越来越以信息的针对性深加工并落脚于提出对策建议、政策措施和技术发展引导为主。特别是围绕社会经济发展的一系列重大事件、重大工程项目、规划计划编制,以及在技术攻关、技术预警、市场分析等方面,出现了一批有价值的情报研究报告。这反映了新时期社会经济发展实践对情报研究工作提出了越来越高、越来越实、越来越急迫的要求,同时也给广大情报工作者提供了越来越多的机遇和发展空间。情报研究的需求越来越大,课题数量与经费投入增长快速。不同于以往情报工作以情报的收集、整理和反映为主,近些年情报研究课题的数量在情报工作各类课题中的比例明显增多,已成为情报工作成果的主要表现形式。与此同时,情报研究课题的投入经费也有了明显增长,从以往的近万元左右增长到几万元左右,甚至更多。粗略看,情报研究课题的数量与经费近些年均呈线性增长趋势。另外,近些年,情报工作者自发搞的课题越来越少,多数课题都是用户提出的需求。这些都反映了随着逐步进入信息社会,信息工作越来越重要和必不可少,情报研究工作在国家社会经济发展中的支撑和引导作用越来越强。情报研究课题的内容明显扩展。一是面向管理决策、生产经营和市场开发的课题越来越多,二是对国内社会经济发展的情报研究课题逐步增多。与以往情报研究课题多以技术跟踪与分析为主不同,近些年为各级领导管理部门决策咨询服务和企业经营发展服务的课题明显增多,其经费投入也起点较高,增长较快。同时,尽管情报研究工作仍以对国外的情报进行研究为主,但近些年对国内的有关情报研究课题也在逐步增多。这反映了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国际背景和我国对外开放程度不断提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逐步建立和完善、国家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等国情对新时期情报研究工作的需求不断增强。情报研究课题承担力量的分布不断扩展,人员结构明显变化。以往,各系统情报研究课题的承担力量主要为各系统内自己的专业情报研究所的专业情报研究人员,系统内其他单位和其他行业单位很少从事情报研究工作。近些年,各系统内的其他研究单位,如一些系统总体所、综合论证所、经济研究中心,甚至专业研究所、高等院校都承担或参与了大量的情报研究工作,系统外的一些研究机构、大学等单位也在开始进入其他系统的情报研究领域,而所有这些单位承担情报研究课题的研究人员往往并不是专业或专职的情报研究人员。这反映了在新的信息环境下,非专业情报领域的机构与人员越来越具有直接获取信息和进行加工的能力。另外,从课题研究者的分布看,单个作者少,合著者多,多产作者也不多,这反映了情报研究课题具有越来越明显的集体劳动性质。

在看到情报研究工作快速发展的同时,还应看到当前情报研究工作还存在不少问题,还不适应知识经济时代和国家改革和发展实践需求对情报研究工作的要求。情报研究的选题范围不宽,市场仍然有限,成果对需求的针对性不强,从量到质都还有较大差距,效益还不够大。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情报研究工作与社会经济发展实际的脱节问题仍表现较为突出。这一方面表现在情报研究工作者对科研生产的技术与管理需求了解甚少,往往不知需求是什么;另一方面,即使知道一些需求或用户明确提出了需求,由于情报工作者的工作环境和工作地位的局限,也难以提出与实际对口、针对性很强的研究报告。这些问题既有领导管理和科研生产部门对情报工作理解不够,未能充分将情报工作真正纳入主渠道工作的原因,也有情报研究工作者主动性不够,坐等上门,甚至消极被动等自身的观念和作风问题。情报研究工作的快速反映能力仍显薄弱。情报研究工作的根本属性就是要及时或快速地提供研究成果,服务于实际需求。特别是随着管理决策和市场营销类情报需求的快速增长,用户对情报成果要求的时间性非常强,而现在许多情报研究课题要一年左右、甚至更长的时间才能完成,往往是用户的决策已做,实践已开始,情报研究成果才送上门,失去了应有的价值。这固然有情报研究课题本身难度大的原因,但情报研究工作的方式方法落后,习惯于单干式的小作坊工作方式可能是更主要的原因。管理、政策、经营、经济类情报研究课题普遍质量水平不高。与以往大多数情报研究课题为技术科研类不同,当前涉及政府管理、政策法规、生产经营、市场开发的情报研究课题越来越多,这些课题对情报研究工作者都是一些新的课题,因而要求情报研究工作者一方面要加快更新自身的知识结构,另一方面更要注重研究新的情报研究方法,不断提高适应实际需求和用户要求的基础能力和研究水平。情报研究工作所使用的研究方法单

一、落后,影响了研究成果的说服力和使用效果。总的看,近些年的情报研究课题多使用定性方法,而稀缺定量研究方法或定性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多靠主观推理,较少利用数据、案例的计算分析说明问题。另外,不少研究课题所采用的素材多次转引,来源不清,影响了研究成果的可信性。

情报研究工作要加快适应知识经济的要求,发挥应有的作用。

面向知识经济时代,情报研究工作作为科研、生产、管理工作的先行者、探路者和基础保障,将具有更重要的地位,发挥更大的作用。在走向新的信息环境背景下,回顾近些年我国情报研究工作的发展,前瞻未来几年社会经济发展对情报工作的需求,可以看出,各方面对情报研究工作将需求更大、要求更高。与此相适应,情报研究工作的发展趋势将呈现出以下特点:情报研究工作作为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支撑力量,越来越直接服务于或融入社会经济发展实际。情报研究工作不再游离于社会经济发展的管理决策、科研生产之外,而是直接进入或融入政府管理和企业管理、科研生产工作程序之中,成为各种决策管理工作的主要组成部分之一,具有越来越强的决策支持能力、快速反应能力和综合信息服务能力。情报研究工作的承担力量更加多元化。随着信息获取渠道的多元化和信息处理手段的高级化,专业情报研究部门与非专业情报研究部门的界限也越来越模糊。各有关行业、有关研究机构和有关研究人员从事情报研究工作将越来越多。这也对目前的所谓专业的情报研究机构和情报研究人员提出了挑战。情报研究工作的方式方法不断更新。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实践对情报研究成果的质量和水平要求越来越高,迫使情报研究工作不断采用新的更好的方式方法,特别是充分共享和互相利用各自的信息资源,建立以虚拟组织形式为特征的情报工作组织体系,发挥整体优势,进行有效的系统集成,同时要更多地借鉴基础学科的一些通用方法和其他学科的一些可用方法。对国内的情报研究工作逐步增大。以往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由于严格的部门管理,本系统内的情况一目了然,几乎不存在对国内的情报研究工作。而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企业成为市场竞争的主体,要生存发展、配套协作,科研单位要技术创新,政府管理部门要把握全行业的情况、引导行业的发展、实施有效的宏观调控,这些都需要对国内情况进行特定的情报研究工作。

随着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和知识经济时代的逐步到来,人类社会的各个方面都在发生着急剧的变化。知识经济的发展对情报工作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情报研究工作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一方面,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需要大量的高质量的情报研究成果,而目前不少的情报研究成果还停留在信息的搜集和简单整理上,缺乏有针对性的经过高级加工的情报研究成果,对实际缺乏指导性和应用性;另一方面,新的信息环境下信息获取的途径和手段有了巨大的发展,相对越来越多的情报需求者可以自己获取信息和加工信息,专业的情报工作者面临在一定程度上被取代的危机。辨证地看,危机就是转机,挑战就是机遇。情报工作者在新的环境下,面临新的形势,转变观念,只要转变工作方法和手段,就能化危机为转机,化挑战为机遇。

长期以来,情报研究工作被视为科研生产工作的辅助工作,实质上,作为科研生产工作的一部分,情报工作的确做出了不可缺少的贡献。辅助工作并非对情报工作的轻视,而只是表明了情报工作在整个科研生产工作中的分工。今天,情报工作的内外环境都发生了巨大变化。情报工作的地位、作用以及随之而来的定位问题都凸显了出来。从地位上看,情报工作在当前和今后的科研生产实际中具有了前所未有的地位。情报作为重要的资源,已被广泛认同。信息情报工作作为社会生产力的组成部分,也在被越来越多的人认同。从作用上看,随着逐步进入信息社会,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信息传输规模与途径的不断扩充,有针对性地及时地采集,特别是整理、加工信息,生产出高质量的信息产品,对政府的宏观管理和科研生产创新以及改革和发展的各个方面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从定位上看,随着越来越多的人利用越来越方便的信息获取手段和途径获取所需信息,情报工作者需要逐步摆脱以往的科研生产管理工作的辅助者的角色,而以自己独特的优势,联系实际,面向市场,改进方法,增强手段,在信息情报的集成和升华上做文章,做大文章,在信息转化为新的知识,转化为新的智慧、转化为生产力上发挥作用,为用户提供高质量的产品,在国家改革和发展的实际中大显身手,使情报工作者成为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一支重要主力军。

知识经济篇12

1、消费者需求趋于个性化。由于知识经济使消费者受教育的程度和文化水平获得普遍的提高,从而促使消费者的消费需求和消费行为趋于个性化。同时由于知识经济带来科技与知识的创新、从而引导消费者消费的个性化。因而,要求企业一改工业经济时代那种单一的、大批量的营销方式、转向实行个性化和多样化的营销方式。

2、消费者行为趋于理性化。在知识经济时代,由于消费者文化水平的提高,他们能够借助发达的信息网络、全面、迅速地搜集与购买决策有关的信息。例如消费者借助电脑咨询软件迅速收集有关产品信息,并拟定与评估不同的购买方案,从中选择最佳的购买决策。

3、消费者的需求从低层次的生理需求向高层次需求转变,即从物质需求向精神需求转变。如消费者从原来的对衣食住行最低的生理需求向文化教育、娱乐等精神需求转变。

4、消费者面临更多的产品选择。知识经济促进因特网迅速发展,从而使国外市场冲破地区界限、行为界限和时间界限,购买者可以在任何地区、任何时间通过网络搜寻及选择理想的卖者,销售商之间发生激烈的竞争,从而使购买者能够自由地选择国内外的卖者,消费者对产品越来越挑剔。

二、对产品的影响

一是知识经济使产品的外延与内涵发生巨大的变化。从产品的外延看,知识经济时代不仅农产品、工业品成为商品,知识、服务、信息及技术都成为商品,即与知识相关的无形产品成为消费者主要的消费对象。从产品的内涵看,由于知识成为知识经济的核心要素,要求产品中的知识含量提高了。因而,衡量产品价值的标准产生了变化,即由传统的以物质为基础转为以知识含量为基础进行衡量。二是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知识经济,囿于住处技术发展日新月异,使产品的设计、开发和使用周期日益缩短,因而,要求企业快速开发新产品,并迅速将新产品投入市场。

三、对价格的影响

以数字化、网络化为主要特征的信息技术革命,使Internet广泛运用,从而要求企业同用户面对面进行定价。

四、对分销的影响

知识经济对传统分销方式,即主要通过中间商向最终用户销售产品的方式发生巨大的冲击。而网上交易却逐渐频繁起来,企业必须尽早适应这种变化。

五、对企业营销管理的影响

对原来传统的营销管理模式,即受地理位置和时间的约束,实行松散型的管理,不能不是巨大的挑战。

面对信息产业和高科技产业为基础的知识经济对我国企业营销产生深刻的影响,我国企业要迎接挑战,必须进行营销创新。这主要包括营销观念、营销制度及营销管理的创新。

企业营销观念的创新。营销观念创新是企业营销创新的核心和前提。营销观念的创新,需要企业从满足顾客需求的传统营销观念转变为不仅满足顾客需求,还要创造顾客需求的新的营销观念。这缘于知识经济时代,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产品生命周期大大缩短,新产品层出不穷,由此引起社会需求的变化与企业之间的激烈竞争,这必然驱动企业经营哲学的不断更新。其次,要求企业从偏狭的国内营销观念转向全球营销观念。知识经济时代推进了经济全球的发展,使国内外市场连成一个整体。因而,企业必须树立全球营销观念,才能推进企业发展。

营销制度创新。创新是指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即对各种要素的一种“新组合”,它包括引进新产品和提供一种产品的新质量;采用新的技术、新的生产方式;开辟新市场获得原材料和新来源;实行企业组织新形式。新晨

知识经济篇13

会计主体指的是会计工作特定的空间范围。在传统的工业经济时代,会计主体的范围很明晰,一般表现为独立核算的企业,也就是"实"的空间,即企业会计只核算企业范图内的经济活动,并向各有关方提供相关的会计信息。然而在知识经济时代,经济发展日益多样复杂化,会计主体的典型形态企业变得越来越模糊。一方面,在网络化的经济中,公司作为会计主体,其外延不断延伸,产生了¨虚"、"实"两个并存的空间。佣上公司N的出现,突破了传统意义上"物理空间"的概念,构成了"媒体空间",使得一项交易可在瞬间完成,资金也可以瞬时联结在一起工作,他们根据业务的需要自由地重构分合,拓展了会计基本假设的领域。另一方面,许多上市公司拥有多个子公司,而每个子公司又有许多合资企业、关联企业和联营企业。这些企业之间的松散联盟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通过兼并等手段整合,也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解散联盟。如何界定这些实体的外延,如何核算和管理这些不确定性的实体;传统的会计主体假设显得无能为力。

2、持续经营假设

传统的持续经营假设限定了会计核算的时间范图,而在知识经济时代,会计主体面临的是竞争日益激烈、风险日益增大的经济环境。在这样的环境下企业随时有被清算、终止的可能,巴林银行的突然倒闭就走一个很好的例子。如前所述,"无实体公司"的兴起使得会计主体时嬉时现,踪影难寻,而企业本着强烈的发展欲望,往往通过兼并这种效率较好的方式寻求自身的重组和扩张。在兼并浪潮迭起的经营环境中,会计主体的经营活动如及薄冰,持续经营谈何容易。

3、会计分期假设

会计分期假设是对持续经营假设的补充,人为地将企业连绵不断的经营活动分为若干期间以使于处理账务,出具财务报告满足信息用户的需要。为分清责任和业绩需要在此基础之上建立权责发生制原则和配比原则,采用"应计"、谜延。、"待摊"、"预提"等特殊的程序来处理应付款项、预收教项、预提费用和待摊费用等,这其中包含许多人为"估计"的成份。在工业经济时代会计还勉强能够胜任这项“估计”工作,而在知识经济瞬息万变的环境中,高科技的通讯技术和四通八达的互联网络技术,使得一项交易可在瞬间完成,资金也可在瞬间划拨,激烈的竞争机制要求决策者必须在权短的时间内作出反应,这就要求会计必须提供及时的、最新的会计信息,会计报告期必须缩短。但由于田定资产折旧加速,无形资产的摊销期限难以预计,斑时有意外收益和损失发生的可能,使得估计的人为主观性与客观现实的矛盾日益尖锐,并成为导致会计信息失真的制度性原因,知识经济时代使会计分期假设理论上固有的缺陷凸显出来。

4、货币计量假设

会计围绕货币计女假设建立现行的模式,尽管在币值稳定方面受到通货膨胀的挑战,但由于历史成本受到通货膨胀的挑战,但由于历史计量的可靠性,还是基本满足了会计确认、计量、核算的需要。但在知识经济时代,由于产品科技含量高,更新换代速度快,产品价值变动的频率和幅度很大;由于网络技术的推广应用,电子货币的流行,进行货币交换和结算的速度权快,加速了企业的资金周转速度;在知识经济环境下,作为拥有知识的个体的劳动者对企业的生命、发展起着日益重要的作用,企业有必要对人力资本进行确认、计量;企业肩负着更多的社会责任,诸如环境保护等等,货币难以对此进行确认和计量。传统的货币确认、计量体系在新形势下显得过于单薄,正待充实。

二、信息用户对财务报告的新需求

由于知识经济所具有的特性,致使信息用户对财务报告提出了与传统工业经济条件下完全不同的新需求,这种新需求是人类社会进入知识经济时代的必然产物。

l、要求改进信息模式

传统工业经济下信息用户注重的是财务信息。在知识经济下不仅要获取财务信息,还要获取非财务信息;不仅要获取定亡信息,还要更多地获取定性信息;不仅要获取确定的信息,还要更多地获取不确定的信息;不仅要获取历史信息,还要更多地获取预测信息;不仅要获取企业整体信息,还要获取分部信息。在信息质量上强调信息的相关性、一致性与及时性。

2、要求拓展信息披露内容

增加对衍生金融工具的揭示,把衍生金融工具纳入表内,充分披露它的价值变动、报酬与风险的转移、潜在风险以及对财务报表的影响;增加对表外项目的披露,如长期租赁、长期购买协议以及与其相关的机会和风险等表外q目;分别列示经常事项和非经常事项的作用、影响;列表揭示分部信息;披露资产顶债计量的不确定性;提供不定期的财务报告;加强对无形资产的确认、计量。总之,会计信息用户要求获得尽量多的信息,以利于其作出正确的决策。

由于存在上述两方面的新要求,为满足会计信息用户需要,必须改进财务报告,这样一来就给会计工作带来了一些新问题。首先,改进后的财务报告包含了大重的非财务信息,这些信息都由会计部叼披露,必然会影响会计部门的工作效率。而非财务信息的可靠性至今未有一个有效的保障机制,把非财务信息纳入会计披露内容必然影响会计信息质量。为此,笔者认为可以考虑让相关部门参与非财务信息的披露。比如,有关人力资源方面的信息由会计信息系统进行确认、计量,同时可由人事部门协助披露人事政策及其变动方面的最新信息;有关销售协议方面的信息由销售部门披露;有关社会责任及行方面的信息由公关部门协助会计部门披露。改进后的财务报告改称企业报告,披露部门从会计部门拓展到人事、销售、公关等部门。把这些部门的信息分为核与非核必信息。非核必信息作为公共产品具有及行使用性,不需保密,可以对外公开;核信息只由财务部门、企业高层管理当局和董事会主要成员垄断使用,不对外公开。其次,会计作为一间规范性很强的学科,拓展财务报告的模式,特别是大量表外信息的披露,必须在政府出台会计准则加以规范的前提下进行,同时独立审计工作也要随之改进,拓展审计范围,增加对前瞻性信息的审计,以防企业因提供不确定性的信息而陷入诉讼危机之中,也防止企业管理当局操纵会计信息。最后,改进后的财务报告由于信息量的不断扩大,会显得更加冗长,权可能出现信息混乱甚至污染,给会计信息用户带来使用上的不便。笔者认为外部信息用户总是试图索取更多的信息,源于他们不了解企业的内部经营工作情况,企业对于他们来说是一个黑匣子,而他们作为投资者和债权人却不得不与企业发生经济关系。因此他们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只能一味要求增加信息量,而面对铺天盖地的信息他们又显得束手无策。实际上他们真正需要的是走进羔匣子,随时获得自己所需的信息。因此,要完全满足他们的需要,我们必须打开企业这个黑匣子,让外部信息用户有限进入企业内部,使之在规定的范围内与企业进行信息交流,从而改变用户被动接受会计信息的现状。由此,笔者主张改变传统的信息披露方式,由原来的定期向社会填鸭式递送信息,转变为提供丰富的信息自助餐,让信息用户随时自取所需。这将有助于实现企业信息披露电子化的目标。

在线咨询
了解我们
获奖信息
挂牌上市
版权说明
在线咨询
杂志之家服务支持
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期刊咨询服务
服务流程
网站特色
常见问题
工作日 8:00-24:00
7x16小时支持
经营许可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企业营业执照
银行开户许可证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其它
公文范文
期刊知识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支付方式
手机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