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杂志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知识管理论文

摘要:知识管理需要工具的辅助和支持才能提高人的竞争力。然而,专门的知识管理软件由于占用资源大、运行速度慢、高级功能有限等原因,在教育领域中的应用并不十分广泛。随着社会化学习理念的推动和Web2.0技术引发的巨大变革,个人学习环境应运而生,并为网络环境下的个人知识管理创造了新的机遇。
知识管理论文

知识管理论文:大数据环境下的知识管理论文

一国有企业文档管理的演进

一.一传统国有企业文档管理

跟着企业信息化的请求,国有企业的文档管理尽管履行了电子化、网络化,然而仍有许多纸质文档占用大量的存储库房、橱柜以及文档架等空间。文档机构将文档转化为知识的能力严重不足,这使患上本来步入半衰期的文档资源直接进入休眠期甚至死亡期,进而致使掌握着企业最有价值信息的文档机构在数字化时期不断边沿化。尽管文档机构所珍藏资源实现了数字化贮存,但这些资源长时间处于休眠期,并无实际价值意义。

一.二基于知识管理的国有企业文档管理

跟着数字化、电子化,网络化时期的来临,文档管理的管理模式阅历了实体管理、信息管理、知识管理进程,这演变进程实际是文档价值的升华与知识内涵的拓展进程。知识管理是指通过对于企业内外各种信息、知识进行有效的辨认、的搜集、科学的加工以及充沛的运用,并且通过增进知识同享、激励知识立异、实现知识增值,从而来提高企业的应变能力以及立异能力。基于文献的梳理,文档管理与知识管理的钻研集中于构建知识管理的请求。笔者认为企业文档是企业首要的知识资源,是企业知识管理的基础;同时,文档管理是维护企业知识产权的有力武器。知识管理是实现隐性知识价值的途径,而文档管理是对于显性知识的管理。从文档管理与知识管理的性质来看,文档管理是使归档文件的有序化以及结构化,实现文档的应用价值;而知识管理是通过对于文档的搜集、加工、应用、编研以及信息化管理等手腕,将文档转化为知识资源。从文档管理与知识管理的共同性质来看,它们都是对于信息资源进行加工,提掏出有价值的信息,为企业提供服务。

一.二.一文档管理模式的转变

传统的文档管理是以纸质文件为管理对于象,而现在多以电子文件与纸质文件互为交融的资源为管理对于象,并且注重知识管理、知识同享与知识立异。

一.二.二文档业务的流程再造

业务流程再造是企业管理对于组织流程重组的1种管理思想。文档业务流程再造是以文档业务流程为改造对于象以及中心,以关切客户的需乞降满意度为目标,对于现有的文档业务流程进行根本的再思考以及情势的再设计,使患上企业能较大限度地适应新形势下的现代经营环境。文档管理的流程再造是以文件管理的流程为基础,实现文件“发生、运转、归档、永远保留或者烧毁”流程的改造与知识管理的前端节制,流程再造是依据文件管理的流程履行文件前端节制,主要是对于企业内部文档而言,将发生于职能部门的文档,经由初次加工,送入文档机构,由文档人员依据企业文档管理的标准体系进行再次加工,然落后行归档,通过数据发掘的知识管理平台提取知识,通过服务平台提供给用户。

一.二.三文档管理人材队伍的建设

传统的文档管理人员的职能是接受、保管、排序、借出、归档等基本职能,然而基于知识管理的文档管理模式中,更要注重知识的产出,注重资料违后暗藏的有价值的知识。这请求作为介入信息管理、知识管理的工作人员提高自己的素质与工作能力,掌握管理学以及现代企业管理知识,熟识企业业务流程,同时晓得应用科学技术提高自己的工作效力。

二大数据环境下国有企业文档管理面临的新挑战

二.一文档管理模式面临的新挑战

大数据时期象征着企业的数据量多而且结构化数据与非结构化数据并重。基于知识管理的企业文档管理模式注重知识管理、知识同享、知识立异。大数据到来,对于知识管理的模式提出了新的请求。现有管理模式的搜集视角狭隘,而在大数据违景下,文档机构的珍藏应多元化发展,从广泛视角搜集文档资料,更多关注1些繁杂化、碎片化、底层化信息的搜集。

二.二文档业务流程面临的新挑战

目前,咱们从文档流程与数据流程两方面进行文档管理。咱们重视文档的前端节制,然而只是对于文档发生以前的文件做出简单鉴定与加工处理。这样的处理并无减轻文档机构人员的工作量,而是加剧了文档机构重复性鉴定与加工处理。文档资料的冗余性、繁杂性致使了知识提取工作量沉重,提取知识不性。所以对于文档的前端节制来讲,文档发生以前的文档鉴定法子与文档的标准化格式是无比必要的,选择正确的文档鉴定法子能快速判别文档的价值,提高文档输入速度,而文档标准化格式处理是发掘知识的基础。

二.三文档管理人材建设面临的新挑战

人材资源是企业文档管理的症结。传统的文档管理模式中,只请求工作人员有归档、搜集资料、查询等基本知识,而跟着电子化、网络化的推动,企业请求文档机构人员除了了具备基本服务素养,还要晓得信息化技术。然而在大数据违景下的企业文档管理,这些素养还远远不够,文档工作人员不但要晓得现代企业管理理论,熟识企业业务流程,还要拥有数据处理能力,能够运用先进的技术提高工作能力与效力。工作人员要从数据的视角看待文档,以大数据理念推进文档的管理与服务。从管理层来看,要严格把关人材提拔;加快文档人员知识结构的变革,多途径、多层次培育人材。

二.四管理技术支撑以及服务面临的新挑战

技术是企业发展的出产力。在基于知识管理的企业文档管理模式中,技术是整个模式架构的基石。从总体来看,IT架构布局是整个知识管理平台的基础;从局部来看,数据发掘技术是知识提取的核心技术,是整个企业文档管理的中心。整个文档管理的轴心是数据发掘技术,所有的流动都缭绕它展开。现有文档管理模式提供的是点对于点的个性化服务。在大数据违景下,用户在竞争日趋剧烈的环境下需要更多的信息与知识才能做出好的决策,这对于国有企业文档机构提供的服务提出了新的挑战。用户请求文档机构的服务响应速度更快,信息检索与查询更便捷,信息与知识的可理解性更强,并且能够提供全进程的信息服务。这请求文档机构在大数据违景下的个性化服务不但提供用户所需要的信息,还要通过对于用户需求进行分析,提供基于海量散布式资源的精细化知识组织输出,即实现“信息+解决方案”的1站式服务。

三基于知识管理的国有企业文档管理的优化途径

为了应答大数据时期的挑战,咱们可从两个方面解决基于知识管理的文档管理的问题。

三.一基于知识管理的文档管理模式的改良文档

管理工作的展开需要两方面的支撑。文档是企业的可贵资源,增进企业的成长,所以知识管理需要管理层领导的支撑。管理层要注重、关注企业文档管理工作,为文档管理配备必要资源,从大局动身,定时提出请求,及时给予工作指点。在人员配备方面,企业要选用有必定信息素养,掌握必定管理理论的工作人员,同时要拥有数据处理能力。大数据技术能够解决企业文档的电子文档数据贮存提供与调用速度慢的问题,所以企业的技术服务部必需从企业大局动身,建设企业信息化平台。从企业底层的网络IT架构到面向用户的信息平台,技术部的人员要提供1站式技术,为文档管理部门提供基础技术支撑。此外,在面向用户的文档管理平台上,必需要对于用户进行权限管理,防范企业泄密的风险。

三.二基于知识管理的文档管理业务流程再造 基于文档管理业务流程再造,是指咱们在文档前端节制的时候,增添文档鉴定与文档格式标准化功能。在文档鉴定方面,采取徐拥军学者(二八年)的宏观鉴定论。它再也不采取“时间、来源、职能、内容或者用户”之类的具体标准,而是改用更为宏观且相对于抽象的“文件构成机关的社会职能”标准。这类宏观鉴定标准与法子可以对于体积量大的文件进行批处理式的鉴定,提高鉴定速度,进而提高资料搜集工作的效力。对于于提高企业文档输入工作的效力问题,这就请求企业树立文档管理标准化体系。标准化体系分为两个层次:第1个是数据输入的标准化格式。标准化格式的电子文档数据提高了工作人员对于数据输入的效力,同时也利于工作人员对于海量标准化数据深层次的发掘。第2个是企业文档管理流程的标准化。工作人员严格依照标准化流程办事,落实流程各个阶段的责任,避免文档泄密与丢失等其他突发事件。知识管理平台是企业档案管理的核心,它的前端是企业搜集的文档经由标准化处理的数据,后端是面向用户的开放性信息平台。知识管理平台的核心是数据发掘技术,数据发掘技术是大数据时期的1种数据处理技术,它指从大量的、不完整的、有噪声的、隐约的、随机的实际利用数据中,提取隐含在其中的、人们事前不知道的、但又是潜伏有用的信息以及知识的进程。数据发掘技术擅长发现文档海量信息中的精髓,有益于有效的知识管理,是实现知识发掘、知识同享、知识立异的途径与法子。

四结语

跟着国有企业范围的增长,文档累计量愈来愈大,在必定程度上相符了大数据的数量大、多种类、高价值的特征。文章对于基于知识管理的文档管理进行文档前段节制,筛选文档并对于文档进行标准化处理,以便在知识管理平台上,通过数据发掘技术,实现知识管理、知识同享与知识立异。

知识管理论文:班级管理视野下教师知识管理论文

一、双向选择,组建团队

根据学校的要求,副班主任职务采取“双向选择”的办法产生。即先由教师本人提出申请,班主任在科任教师的申请中进行自主选择,然后由年级组进行协调,最终确定名单。这是一种双向的选择,班主任会挑选与自己合作默契、对班级比较关心、认真负责的科任教师做副班主任,而科任教师则会选择有工作方法、好共事的班主任一起合作。这样做既充分尊重了教师本人的意愿,也能让教师对自己的教育行为进行自我反思,进而自我调整。我的搭档是教数学的张老师和教语文的杨老师。张老师年长,教学水平炉火纯青,对学生要求也很严格,做事一丝不苟。杨老师年轻,充满活力和朝气,是学校的教学新秀,深得学生喜爱。这两位老师对我帮助很大,张老师严谨的工作态度激励我认真工作,杨老师朝气蓬勃的工作热情是我工作的有益补充。有这两位老师的辅助,我的班级管理工作会更加得心应手。就这样一拍即合,我们的班级管理团队就产生了。

二、共同商讨,确定班级的奋斗目标

团队的奋斗目标是团队凝聚力和士气的核心动力。一个团队如果没有大家一致认可的奋斗目标,这个团队就变成了一群缺乏执行力的“乌合之众”。团队的奋斗目标反映了团队成员共同的精神追求,它体现了团队成员之间的价值认同,在此基础上才能结成“价值共同体”,成为一个荣辱与共的团队。李镇西曾说,在教育团队中班主任应该有一个明确的教育理念和治班思想,是团队的“精神领袖”,他要将这些理念和思想转化为所有科任老师的共识,这样,一个班才可能成为真正的班集体。我们班级管理团队组建之后,我马上跟两位老师一起商讨班级的发展目标。我结合班级学生的学习状况和个性特点,提出了要把班级建设成“学习的乐土,生活的乐园”这一目标。团队中的另外两名老师表示赞同,同时她们也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和建议,丰富和充实了目标的表述,并根据这一总体目标共同商讨形成了班级在不同阶段的分目标。通过大家民主讨论确定目标,目标便不只体现某一个人的意志,而是班级管理团队成员共同智慧的结晶,因此完成目标也不是我一个人的事情,每一个团队成员都责无旁贷,她们也是班级的管理者,不是局外人。

三、结合各人特长,进行科学分工

一个的团队一定是分工明确细致的团队,否则就会像三个和尚一样都没有水喝。我们的班级管理团队结合个人的特长进行了科学的分工。管理团队的日常运作和班级的总体事务由我总负责;语文老师和学生关系比较亲密,就像学生的知心大姐姐,学生的心里话都愿意跟她分享,所以请她来负责学生的心理健康和行为习惯;数学老师治学严谨有方,所以请她来负责指导学生的学习。虽然有明确分工,但并不排斥合作。有些比较特殊的情况,如个别学生的心理问题等,往往是大家一起商量、研究对策。经过一段时间的磨合,我们的团队运行状况良好,不仅科任教师觉得我们这个班级管理团队的工作卓有成效,而且也得到了学生的认可,学生都说我们是“黄金搭档”。

四、及时交流班级情况,加强信息互通

每位教师的生活经历、教育背景不同,这决定了他们看问题会有不同的视角和关注点。而且,每个人都不可能掌握班级的所有情况。所以在班级管理中,我们形成了例会制度,定期交流班级的情况。在例会上,我们首先交流自己一段时间以来了解到的班级情况,取得了哪些成绩,有哪些好的做法;接着大家提出班级目前存在的问题,以及自己对解决这些问题有哪些好的建议;然后大家结合学校的工作安排和班级实际情况,一起商讨下一阶段班级工作的任务,制定计划。期中、期末的学生奖惩、评语也由团队召开例会共同商定。通过及时交流,班级管理团队成员更为地了解了班级情况,有利于更好地管理班级。

五、协调多重关系,营造团结和谐氛围

师生关系是学校生活的主要关系。师生关系是否融洽直接关系到教与学的活动能否顺利完成。古人云“:亲其师,信其道。”和谐的师生关系不仅是使学生产生强烈而持久的学习兴趣的前提,也是促进学生形成健康心理和高尚品德的重要因素。在学校里,经常会有学生因被老师批评而不喜欢某位老师,甚至因此与老师结下“仇怨”,可想而知,该学生在这门功课上的学习一定会受到很大影响。这种情况下,我们班级管理团队的成员会跟学生交流,让他明白老师的良苦用心,最终与老师冰释前嫌。一个班级的教学工作是由班级的全体教师共同承担的。但一个班级的不同科任教师之间却呈现出一种“竞合关系”。特别是主要文化学科,面临考试压力,而学生的精力是有限的,这就容易导致“狭路相逢勇者胜”———一些“蛮拼”的科任教师抢占了学生大多数的自习时间,这会招致其他学科教师的不满,不利于班级学生整体学习实力的提高。这方面,班级管理团队的成员首先以身作则,不抢占学生的自习时间。同时对一些爱抢时间的教师善意提醒,积极协调他们之间的关系,消除误会。和谐融洽的工作环境能让教师更好地工作,体会职业的幸福。

作者:凌敏 单位:南京金陵中学河西分校

知识管理论文:个人学习环境构建下知识管理论文

1个人学习环境与知识管理

1.1信息化时代的知识管理

近年来,互联网技术得到迅猛发展,人们越发感受到信息革命带来的积极影响,为其生活、工作和学习提供了前所未有的便利。然而,繁荣背后我们也清楚地看到了另一番景象:如今网络信息总量早已超出了人类所能承受的认知负荷,从过剩的信息中筛选出一小部分符合自己要求的,必将消耗过多无意义的时间和精力。知识管理是利用计算机技术、通讯技术和网络技术帮助个人有效管理飞速增长的信息,把个人认为最重要的且将成为个人知识库的信息进行整合的概念框架,它为那些零散的、随机的信息转换成可系统利用的和可扩展的个人知识提供了一种策略,为个人适应信息化时代的发展提供了一种有效途径。甘永成认为,知识管理的核心作用有两个:①将隐性知识更加明晰化,一方面将获取的数据和信息进行深度加工、分析、综合,得到可直接用于解决问题和决策的知识化信息;另一方面使知识能更清晰、明确地表达或更容易理解、查找和利用。从学习者的角度来看,网络学习的过程往往是从获取信息开始的。互联网上海量的信息资源经过学习者的评估、组织、分析、外化的过程,才能成为真正有价值的知识。随着知识数量的增加,学习者还应建立起明确的知识结构体系,并逐步将已有知识归类整理,以便日后的查找和利用。②与他人更好地共享已有的知识,能使知识快速传递到需要的地方,更有效地将思想转化为行动。从知识的角度来看,知识的价值在于流动。只有通过交流和共享,知识才能获得更好的利用和增值效果。对于个人来讲,一方面共享知识能够在帮助他人的同时获取满足感,并赢得尊重和信赖;另一方面对他人共享的知识、经验进行消化和吸收,有助于丰富知识结构,解决实际问题,促进知识创新。

1.2个人学习环境与知识管理的契合性

知识管理需要工具的辅助和支持才能提高人的竞争力。然而,专门的知识管理软件由于占用资源大、运行速度慢、高级功能有限等原因,在教育领域中的应用并不十分广泛。随着社会化学习理念的推动和Web2.0技术引发的巨大变革,个人学习环境应运而生,并为网络环境下的个人知识管理创造了新的机遇。

1.2.1个人学习环境从理念上涵盖知识管理

2004年,个人学习环境(PLE)在英国教育技术和互用性标准JISC中心(centreforeducationaltechnologyandinter-operabilitystandards,JISCCETIS)会议上被正式提出,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个明确统一的概念。Harmelen认为:个人学习环境是一种能够帮助学习者个体控制和管理自己学习的系统,包括建立学习目标、管理学习内容、控制学习过程和支持学习交流等。实质上学习者学习的过程就是对知识的获取、加工、存储、传递、应用和创新的过程,这与知识管理的基础活动是一致的。此外,MicheleMartin构建了PLE概念图。根据学习阶段将个人学习环境分为收集信息、处理信息、学习行动三个主要方面。通过各类工具进行信息的收集、处理和应用,从而更高效地利用信息资源提高学习效果,这与甘永成所提出的个人知识管理的核心是相吻合的。

1.2.2个人学习环境从工具上支持知识管理

个人学习环境不仅在理念上支持知识管理,它还集合了多种工具帮助学习者进行知识管理。Wiki作为一种开放的超文本系统,模糊了信息创造者和信息消费者之间的界限。学习者可以通过目录检索和全文检索两种方式查阅相关条目信息,也可以创建、修改某一主题,将自己的知识分享给他人,以促进知识的传播与利用。Blog作为信息的获取与平台,结合了网络环境下读与写两方面的信息承载功能,学习者既可以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同时又可以相互借鉴,取长补短。Flickr、BBS、人人、豆瓣等各类社交网站聚集着海量的志同道合的人群,有利于集思广益;此外,实名制的人脉关系,也为进一步的沟通交流与资源共享提供了诸多便利。随着网络信息的爆炸式增长,RSS阅读器日益得到人们的青睐。用户可以根据自身需求订阅相关的网页内容,大大缩短了查找信息的时间,提高了学习和工作的效率。近年来,聚合技术逐渐从简单的内容聚合走向了应用聚合,用户可以根据个人偏好将不同的站点或应用放在一个页面内进行集成显示。一站式的用户体验,方便了个人学习环境的构建,也给学习者的个人知识管理带来了新思路。

2个人学习环境模型构建

进入e-learning2.0时代,学习者不再是单纯的消化、吸收课程者组织的课程教学内容,而是充分利用网络上的信息资源,不断创造新内容,并进一步促进知识的传播、应用与创新。如何使学习者在网络学习过程中得到充分的技术给养,并使学习成效发生显著飞跃,是教育技术研究者的研究重点。文章从学习者的角度出发,依据甘永成和MicheleMartin的研究成果,提出了基于知识管理的个人学习环境模型。个人学习环境本身就是一个动态的概念,只有把它纳入到动态的学习过程中去考察,才能设计出符合学生要求,有效支持学生学习的学习环境。个人知识管理的过程主要包含获取加工、交流共享、应用创新三个阶段。获取信息是信息管理的主要内容,即实现对显性知识的编码化和数据库化,包括获取、分析加工和显示存储等环节,交流共享与应用创新是知识管理在信息管理基础上的延伸和发展,学习者在此过程中将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相互转换,通过进行比较、分析、概括、提炼和推论,促进知识的有效增值。下面将以学习过程中知识管理的一般流程为脉络,对上述模型展开论述。需要说明的是,模型中知识管理与个人学习环境并不是简单的叠加组合,而是更深层次上的动态融合,人、工具、资源、服务可以为知识管理的各个环节服务。

2.1获取加工

获取加工是知识管理的及时步,学习者往往根据自己的需求浏览、查找并收集信息。知识搜索引擎是学习者常用的信息获取工具,学习者可以利用其自然语言查询技术,通过输入简单疑问词句直接搜索得出答案。然而,网页上大部分信息资源几乎都是非结构化的。非结构化的数据信息往往具有以下特征:形式上的高维、海量、异构与动态;内容上的不完整、不确定、无序与歧义;表达上难以用有限规则刻画;翻译与应用上依赖信息利用主体的感知和理解等。这就需要学习者按照一定的逻辑、规律和方法,对不同来源的信息进行鉴别、筛选、组织、归纳和整理,从而形成一个相对完整的、质量较高的知识集合。知识集合只有充分显示出来才能被进一步的利用,从而创造更大的价值。学习者可以利用Wiki、Bl-og等工具进行知识的外在化(从隐性知识到显性知识)和组合化(从显性知识到显性知识),也可以利用电脑或网络云盘等将组织好的知识存储起来形成一个知识库。值得注意的是,学习者应根据一定的规则给信息内容加以标识并做好分类整理工作,以便日后方便快捷地提取先前资料。

2.2交流共享

网络学习共同体是一个多元化网际助学者的集合体。所谓助学者(facilitators)意指一种多身份的存在,他不仅是教师、学科专家或经过训练的辅导者,还应该是包括学生在内的所有学习活动参与者,所有人都应当成为共同体学术性对话的主体之一。在个人学习环境中,学习者可以利用QQ群、博客群、论坛社区等应用与助学者之间展开对话,双方可以就某个主题各自提出不同的观点和想法,相互解疑、争辩和评价,相互合作解决各类问题。交流共享的过程涉及到人、工具、服务,自然也涉及资源。然而,信息拥有者习惯于通过“垄断”的方式,将信息、经验作为个人财富的一部分,不愿意把自己最珍贵的知识资源拿与他人共享。这就导致共同体内成员间的交流与共享一直停留在较浅层次,难以达成真正意义上的思想交流与知识共享。为了实现良好的共享效果,学习者应摒弃传统的垄断观念,主动共享有价值的思想、观点以及各种显性材料,从而获取他人的理解、信任与认同,不断把交流共享提到新的高度与层次。

2.3应用创新

学习者进行网络学习的最终目的是将知识应用到日常生活中去。在实际学习过程中学习任务按其本身的复杂程度,往往被分为个人任务和协作任务。在个人任务中,学生通常在信息获取、加工、交流、共享过程中逐步构建出问题的解决方案,并在实践应用中进一步补充和完善,从而提出的解决办法。在协作任务中,学习者在主动承担个人任务的同时,还应与他人共享资源、及时沟通,以保障任务的顺利完成。及时代知识管理强调现有知识的编码化与共享,相比而言,第二代知识管理则更加重视新知识的快速生成,从而提高学习绩效。个人学习环境为知识创新的自然产生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平台,许多工具,如概念图、思维导图都能够帮助学习者厘清知识脉络,发现关键环节,产生思维跳跃。随着知识和经验的不断累积,借助想象与灵感,学习者就有可能突破原有的思维框架,产生新的设想与发明。学习者还可以使用Bl-og、Wiki等工具把自己的观点或想法记录下来,将隐性知识转化为显性知识,从而促进创新成果的生成。个人学习环境和Web2.0的基础是一样的:社会性网络和社区的兴起,强调创新而不只是消耗。基于知识管理的个人学习环境将学习者置身于一个研究创造的学习环境中,学习者在发现问题、探索问题和解决问题过程中,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不断进行深度思考并展开一系列的分析、探讨活动,这对他们创造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3个人学习环境平台搭建

个人学习环境的聚集点将是平台,而不是一个单独的应用。它看起来也更像是一个个人的门户工具,学习者可以用来创建和展示他们自己的工作。Net-vibes是一个较容易实现上述个人学习环境模型构想的工具平台。它是一个多语言并基于AJAX技术的个性化页面,世界各地的用户只需轻点鼠标就可以个性化定制页面内的模组、分页、版面以及外观布景,技术门槛低且整体功能强大。构建个人学习环境的及时步是要选取工具。在PLE的构成要素中,工具是基础,是整个学习环境有效运作的载体。从知识管理的角度来看,工具也可以分为获取加工、交流共享、应用创新三个功能类型。由于PLE是一个整体的环境,多种工具或渠道可以起到同一个用途,一个工具或渠道也可以起到多种用途,它们之间并非严格一一对应,在实际应用中它们是相互融合的。因此,学习者也可以根据自身需求和应用偏好,个性化选择不同功能种类的工具。第二步就是利用Netvibes将选好的工具聚合在自己的工作界面,利用Netvibes平台聚合部分上述工具构建的个人学习环境。百度、知网均是常用的信息检索工具,也可继续添加维基百科、百度文库、豆丁、道客巴巴,等,通过多方路径获取所需信息。此外,素材中国(ChinaZ)可为学习者提供各类图片、音频、字体、动画、PPT模板、网页模板、脚本模板等素材,方便进一步的信息加工。找到相应资源后,学习者可剪贴网页并保存在360图书馆中。360图书馆不仅提供了在线与本地资源的整理与存储空间,还提供了撰写、随笔功能,方便学习者随时记录整理自己的新思想、新观点。当研究进行得更加深入复杂时,学习者可借助思维导图进一步展开思考。遇到难以解决的问题可通过右侧栏中的QQ、邮箱、论坛等与共同体内其他成员进行交流与共享。在此基础上,学习者也应注意与他人进行协作学习,提升自己的团队合作能力,并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Netvibes将所有用户自定义设置的模块放在分类目录里,从而实现了用户间的模块共享。在实际学习过程中学习者还会发现更多好的资源或应用并不断增加模块,此时可将不同功能类型的模块分开构建在不同页面,从而将个人学习环境建成由多个功能页面组成的个人站点,从而真正实现便利、高效的学习空间。Netvibes虽然一直走在聚合工具的最前列,但对于部分应用的聚合并不十分理想。博客、微博在个人学习活动过程中具有重要地位,但新浪、网易、腾讯等各类博客、微博的个人中心界面都只能以超链接的形式呈现。如若创建模块就会在本页面自动跳转,导致相关界面覆盖整个个人学习环境的界面。Net-vibes在实际应用中还可能出现许许多多的问题,但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与完善,Netvibes必将在网络学习环境中大放异彩,为个人学习环境构建提供更好的技术支持。该文构建了基于知识管理的个人学习环境平台,为学习者适应信息化时代的要求提供了一种新思路。但就学习者本身来讲,其自主学习过程仍存在诸多问题。学习者在使用个人学习环境时很可能沉迷于聊天、游戏和娱乐页面,最终导致学习效果不佳。由此看来,基于知识管理的个人学习环境能否真正实现其效能,还需要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自我引导、自我激励、自我监督,从而最终保障学习效率的大幅提高。

作者:乔灿 陈琳 单位:江苏师范大学教育研究院

知识管理论文:高校图书馆资源整合知识管理论文

一、高校图书馆知识资源整合的意义

1.知识资源整合是高校图书馆实现

知识共享、进行知识服务的有效途径图书馆知识资源整合为读者提供了一个知识获取与交流的全新平台。新世纪以来,与知识有关的社会变迁主要表现在几个方面:

(1)知识经济的兴起。人们越来越多地通过知识和科学技术来聚集社会财富,附加在产品上的个人知识增加了产品的价值,同时也提升了具有现代知识资源的人的价值,用户需要通过不断学习来吸收新的知识并将之运用到学习、工作中。

(2)知识需求的高涨。知识产业的兴起对员工的自身知识结构提出了更高要求,社会大众对自身知识权益的需求也推进了构建知识战略体系的大潮。

(3)知识技术的保障。以知识单元及其链接为研发对象,以高速发展的互联网为支撑平台,与知识相关的各项技术手段正在社会各个方面迅猛发展,为知识资源的整合与利用提供了坚实的技术基础。

2.高校图书馆知识资源整合的现实意义

高校图书馆通过知识资源整合,可以将各种层次的知识资源进行类聚和重组,整合成一个全新的有机整体,使零散、单一的知识资源经过整合提升形成新的知识体系。可以从根本上消除高校图书馆知识资源的异构性,还可以对图书馆员的日常业务活动提供良好资源保障,为读者的学习、工作、科研提供全新的知识服务,使高校图书馆实现明晰化、实用化和制度化的知识共享,促进知识创新。

(1)消除异构知识资源之间沟通的障碍,使读者获得高质量、可信赖的资源,拥有统一的读者检索和浏览界面,提高了资源检索效率和使用率。

(2)促进了高校图书馆知识资源的增值,引导知识共享与创新,保持了学科知识体系的完整性。通过系统内知识资源的整合、系统内拥有知识的人的整合以及拥有知识的人与系统资源的整合,实现系统内知识的无缝连接,形成组织知识资源,并通过相应的知识共享机制,实现知识资源的效用较大化。

(3)通过信息订制与信息推送功能,满足读者多元化、个性化的知识需求。了解读者对书刊、电子资源的需求以及研究课题的进展情况,定期进行读者调查征求其对图书馆的需求意见与建议。

(4)有利于图书馆业务各方面的数字统计(访问量、使用率、下载数量等),实时指导图书馆各环节(文献保障、参考咨询)的运作。辅助建设高校教学参考系统,建设基于学科馆员制度的专家库,为图书馆知识管理系统的构建以及图书馆知识门户中心研究提供支持。

(5)以知识交流活动为中心的高校图书馆资源整合可以极大地提高知识获取效率,增强高校的科研能力与创新能力,最终实现知识服务功能,对提升高校图书馆的服务质量和服务效率具有重要意义。

二、高校图书馆资源整合的策略

1.分析图书馆知识资源的构成和需求

进行知识资源整合之前,首先需要详细分析图书馆所拥有的知识资源以及以后需要补充的知识资源,包括全馆的通用知识资源、各业务部门的通用知识资源以及读者、馆员、专家的特殊知识资源,还包括这些知识资源的类型及其存储方式等,以此清晰地划分整个知识库的内容结构,进而合理地设计数据结构,完善知识库的结构规划。通过分析馆内知识资源构成与需求,还可以明确高校图书馆的部门及岗位职责,系统规划业务流程中各个部门的参与和协作,促进馆员绩效评价工作的进展。

2.知识分类标准的规划与设计

在分析图书馆知识资源构成和需求的基础上,还需要进一步划分这些知识资源的专业类别,进行专业知识以及知识要素类别的细化分类。可以以通用的资源分类标准为基础,根据学校的学科设置以及馆藏特色资源分布来规划和设计图书馆知识分类体系。在知识分类体系规划过程中,需要对馆藏体系中的隐性知识进行有效识别,选取相应的策略进行显性化。隐性知识显性化是图书馆实施(隐性)资源整合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是整合馆藏知识资源必不可少的步骤。

3.规划、开发图书馆知识管理系统

通过分析馆藏知识资源的构成和需求以及细化的知识分类体系,在构建知识管理系统时需要强调其通用性与个性化。为了实现系统的通用性,需要提供大众化的软件功能,而不必特定部门和业务岗位都要提供专门系统功能,通过系统定制等管理设置功能来实现细化软件的差异性。系统的个性化就要求设计系统时需首先分析所有使用者的通用需求以及个性化需求,使读者可以对知识管理系统以及知识库进行“个性化定制”,最终满足各部门和业务岗位的工作、学习需求。系统应该具有安全、易用、灵活、开放、友好的特点,以保障读者对知识资源的充分利用,推动馆内知识共享与创新。

4.设立知识主管,进行知识库的查询与维护

为了保障知识管理系统的日常运作以及知识资源整合工作的有效实施,图书馆需要设立知识主管,其主要职能包括:收集图书馆的通用知识资源以及环境资源,了解本馆的信息、知识需求;促进图书馆建立信任合作、经验互享、支持学习以及支持创新的工作环境,并对馆藏知识资源进行整理以及分类储存;保障知识库设施的正常运行;协助解决特定部门和人员的个性化知识需求,并根据读者反馈和发展需要,不断完善系统的内容与功能;推动图书馆知识管理与知识创新。

5.运作知识交流平台,推动学习型组织文化建设

知识交流平台是进一步开发图书馆知识资源价值的有力工具,通过平台读者可以获得更具指导意义的知识资源,也是图书馆构建学习型组织文化的重要手段。在资源整合的过程中,图书馆可以积极创建协作学习型组织,努力分享读者、馆员的专业技能和研究成果,通过发表学术论文、举办讲座等多种方式来鼓励馆员继续学习;馆员可以通过在线论坛以及个人博客空间发表自己工作、学习经验和心得,并通过平台进行交流、探讨;通过在线留言系统,实时解答读者提出的各种问题,并将之存储在后台数据库中,以便于大家实时查询、长期利用。

6.构建基于知识管理的参考咨询服务机制

高校图书馆知识管理和参考咨询服务有很多契合点,它们的主要目的都是进行知识共享和知识创新。以知识服务为导向的高校图书馆,决不能无视知识管理的存在,要以知识创新为原动力,将知识管理的思想贯穿于参考咨询服务工作中,充分利用现有信息技术和图书馆(参考咨询)馆员的业务技能,将人脑中的潜在(隐性)知识资源显性化,整合高校图书馆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实现馆藏知识资源的价值,推进高校图书馆信息及知识服务的开展。

作者:徐梦琪 丁浩 单位:上海理工大学

知识管理论文:知识管理视角下人力资源管理论文

1知识管理概述

知识管理的定义可以先对知识理解,知识管理中的知识是指管理系统中的各类资讯和信息、知识,在管理体系中建立起用于储存和应用这些知识的系统,并在对这些知识的使用、分享、更新和创造的过程中,不同的知识再次回到知识系统之中,并以此形成一个循环,随着知识系统对知识的不断积累,知识系统将成为管理体系中的后盾与支持,有助于在管理之中做出正确的决策,并随着市场的不断变换知识也在不断储备和更新,使得管理可以更适应市场的变化。

2人力资源管理是知识管理的关键

2.1组织知识和个人知识

组织知识所指的是一个组织所拥有的知识,包括只拥有的公共知识以及来自于人员的个人知识,因此组织实现知识管理,主要是建立知识管理的氛围,来进行知识的共享、传播、收集等,从而逐渐对知识进行积累。而个人知识则是通过个人的学习和应用,从而提升个人知识的储备和积累,逐渐形成个人竞争力。组织的知识形成和积累主要依赖于组织中个人知识的分享、创造、应用等,个人能力的提高对组织能力的提高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因此主要针对人员管理的人力资源管理则显现出了其重要性。

2.2人员的知识管理

企业竞争力主要来源于企业人员的竞争力水平,可见人员在企业发展中所发挥的作用,所以人力资源管理在企业发展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而基于知识管理的人力资源管理,就是在管理之中发挥人员知识在企业知识积累中的作用,通过科学有效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对人员进行合理化管理,为人员营造良好的工作氛围,促进人员之间的知识学习、分享和积累,从而促进企业知识的丰富和沉淀,并逐渐成为企业的竞争力,推动企业的发展和企业目标的实现。

3基于知识管理的人力资源管理

基于知识管理的人力资源管理,对原有的人力资源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人力资源需要转换新的角色,在知识管理的要求下,人力资源管理部门要对现有的员工进行筛选,留下具有价值的员工,并将员工所具有知识集中在知识系统之中。

3.1注重人力资源管理的柔性管理

基于知识管理的人力资源管理仍保持企业管理资源配置的核心地位,人力资源管理为了实现企业发展目标,应充分调动起人员的主观性和积极性,在管理过程中,要注意与其他管理部门之间的联合管理以及沟通,共同为了企业的发展目标也发挥自身的管理优势。同时要将企业发展的人力资源规划与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相互结合,使得建立起以人为本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而发挥人力资源管理的主管能动性,要让每一位企业员工将企业的发展目标作为自身的工作目标,并在人力资源管理过程中注重为每一个员工提供充足的发展空间,进而将员工的价值取向变成工作热情,并以此作为人力资源管理的管理标准,从而树立起人力资源管理的价值观。

3.2建立起科学灵活的薪酬和奖惩机制

人力资源管理中直接影响员工个人利益的就是员工薪酬和员工福利,人力资源之中薪酬标准的确立以及薪酬体系的建立,要充分尊敬员工的意见。而基于知识管理的人力资源管理要对员工进行清晰的定位,从而采取相应的管理。例如知识型的员工相比薪酬的高低,更注重个人价值的实现以及社会对其的认可,所以对知识型员工,不能一味地采取提高薪酬的方式来留住员工,应考虑到这类员工的价值观以及这类员工的真实所需,采取灵活的薪酬机制,采取适合不同员工所需的薪酬制度,进而保障员工对企业的忠诚度。人力资源管理之中奖惩机制的建立要充分贴近员工的所需,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思考:首先是工作环境对员工的激励,创造优良的工作环境,可以激发员工更多的工作热情,并在工作中发挥更多的创造力。基于知识管理的人力资源管理,对知识型员工的管理不同于以往的人力资源管理,对于硬性的、体制化的管理要弱化他们对知识型员工的影响,从而保障知识型员工的工作热情和工作效率。其次是对员工的感情激励,在人力资源管理之中,不可忽视感情激励所发挥的作用,员工之间相互尊重、相互帮助,从而形成良好的工作氛围,而员工之间良好的人际管理,也有利于工作的完成。,基于知识管理的人力资源管理还要注重员工的目标激励,在对员工进行管理时,要适时为员工制定不同的工作目标,也不仅对员工的工作具有激励作用,同时也在管理中强化了企业发展的整体目标,而这种为了目标而不懈努力的荣誉感以及对企业的归属感,可以激发出员工更多的工作动力,企业所需即员工所需,使得企业发展更具一致性。

3.3创造优良的工作环境

优良的工作环境对员工的工作状态、工作效率、工作积极性等具有直接影响,因此要为员工创造优良的工作环境,主要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首先应营造出良好的企业文化氛围,不同类型、不同工作性质的员工之间应促进相互之间的合作和相处,使得员工之间,乃至不同部门之间、公司全体员工之间可以和谐相处,在工作中实现自我价值,为了企业发展的共同目标而共同努力。其次要有意培养学习型的组织和个人,对学习型组织和个人的培养有利于企业知识系统的构建以及知识的创造、收集和分享等,进而提高企业整体的竞争力,同时对学习型个人的培养,也会提升员工的整体素质,对企业水平的提升也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是根据企业发展目标进行细化的分工和授权,从而使得知识型员工可以按照企业目标和自我价值是实现个人目标积极投身于工作之中,同时也免于知识型员工受困于繁琐的条规制度而无法发挥个人能力,从而实现员工的自我管理,并将员工力量凝聚在一起,为了企业发展的共同目标而努力向前。

4结语

知识经济的发展,使得知识管理逐渐成为企业提升自身竞争水平的主要手段,从知识管理的概念可以发现,知识管理主要是“以人为本”的管理模式,注重人员在管理中发挥的作用,而对人员的管理则离不开人力资源管理,所以知识管理与人力资源管理要进行管理的融合和互助,通过基于知识管理的人力资源管理更好地促进人员知识的学习、应用和积累,进而促进企业知识的沉淀,从而提升企业的竞争力,促进企业的发展。

作者:吕昌生 单位:山东郓州路桥工程有限责任公司

知识管理论文:Wiki企业知识管理论文

1基于Wiki的知识管理模式介绍

基于Wiki的企业知识管理模式较大的优势就是开放、自由、同步、共享。Wiki实现了多个用户群体简单语言标记的创建与分享,属于社会计算系统的范畴,由一套修改HTML的网页系统和记录编排系统组成,为普通网络用户提供网页构建、编辑与修改平台,实现资源的随时更新与跟进,信息资源实现全球范围内的同步分享与构建。基于Wiki的企业知识管理模式就Wiki服务理念在企业管理方面的创新应用,该模式已经进入发展成熟阶段。

2基于Wiki的企业知识管理模式在企业知识管理中的应用分析

2.1构建信息共享平台,实现知识开放共享

信息时代的显著特征就是知识的更新与创造,基于Wiki的企业知识管理模式借助知识共享服务理念,可以实现短期内全球信息的汇集与整合,原本零乱的知识点在Wiki基础下形成完善的知识体系,为企业营造了良好的学习氛围及学习条件,企业员工可以共享企业文化成果,实现共赢。基于Wiki的知识管理模式具有互动讨论功能,对于庞大信息中的隐形知识进行过渡,进而分析、整合,产生整体概念,在外来知识的碰撞下产生更多新颖与独特的思路,进一步促进企业内部的知识信息共享。

2.2较大限度汇集信息,为信息质量提升做好量的积累

量变不等同于质变,但量变往往是质变的先决条件。单纯追求知识质量,忽视信息量的积累,可能造成知识的枯竭与中断。基于Wiki的企业知识管理借助信息量的汇集为质量提升提供了可能。企业学习者借助Wiki的知识共享平台及时了解各种信息,从纷繁的网络资源中寻找有用的知识。在选取信息材料的过程中,学习者往往借助Wiki的自助编辑功能对信息进行标签类筛选,对于其中较为优良的资源进行标签注明,多用户最终协同完成信息的有效筛选,节约专业人员信息筛选的精力和时间成本。企业借助基于Wiki的企业知识管理,真正实现了品质资源的挖掘。

2.3基于Wiki的企业知识管理模式构建企业成熟的管理团队

相比传统的知识管理模式,基于Wiki的企业知识管理模式较大的优势是自主形成了知识管理团队。知识管理团队以团队的力量从事信息知识的管理,追寻既定目标,共同开展知识搜集与整理。Wiki开放的知识管理模式吸引更多的知识爱好者加入管理团队,及时更新信息,提供鲜活知识素材,可以在短时间内构建起庞大的知识管理团队,管理成员的随时加入进一步提升了管理效率,每个团队成员的加入并不是无序的,开展工作也按照既定的目标,遵守相应的团队要求。与此同时,基于Wiki的企业知识管理模式为成员提供了知识交流的平台,可以借助共享的大平台分享知识,交流观点,促进团队成员知识素养的提升,形成高素质的知识管理团队。

2.4进行权限设计,保障信息推送目的性与安全性

对于企业来说,庞杂的部门分类,综合的管理体系导致人员构成复杂,有必要在知识管理中建立一定的知识权限设置,一方面可以使信息交流与知识共享更具针对性,另一方面保障了企业内部机密信息的安全性。如果将企业内部重要信息借助Wiki的开放交流平台共享出去,企业的信息安全将受到严重威胁。在基于Wiki的企业知识管理模式下,设计独特的“只读页面”实现了用户信息的获取,但切断了信息共享互动的渠道。此外基于不同知识用户的信息需求,设置符合其需求的页面编辑功能,方便其对相关信息进行个性化操作,使信息的采集、获取、编辑与互动交流更具针对性与个性化,满足特殊群体的特殊需求。基于Wiki的企业知识管理模式从信息的推送到信息的交流等过程中,要做好细节把握,在保障企业信息安全的同时,较大限度地实现企业知识信息的共享与传播。

作者:张芳芳 单位:安徽大学

知识管理论文: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知识管理论文

1计算机教学中的问题

1.1学生计算机基础与学习目的的矛盾

一直以来,很多老师认为高校学生学习计算机的学习目标不明确,认为学生只满足于学会WINDOWS和OFFICE等简单的操作。然而,近几年来,根据教学观察与问卷调查,大多数高校学生学习《大学计算机基础》的较大动力来自于计算机一级考证。高校教师在课堂授课时应多考虑学生的学习目的,不能使学生的学习目的发生太大的差距,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2高校使用教材与现实教学环境不适应

高校使用的教材大约是5年左右才更新一次,教材的编写更新频率也差不多是5年一次,教材的更新跟不上计算机技术发展的速度,这极大地影响了高校的教学质量。学生学习《大学计算机基础》不再单纯满足于学会WINDOWS和OFFICE等简单的操作,而是转为以通过计算机一级考试为最终学习目的,因此高校在选择教材的时候要考虑到学生的学习目的,这样教师才能很好地使用教材进行授课。

1.3传统教学与多媒体教学之间的矛盾

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一切都是由教师决定,教学内容、教学策略、教学方法、教学步骤甚至学生做的练习都由教师事先安排好,学生只能被动地参与这个过程,即处于被灌输的状态。而在多媒体计算机这样的交互式学习环境中,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学习基础、学习兴趣来选择自己所要学习的内容,可以选择适合自己水平的练习。

2知识管理

我国邱均平教授认为,知识管理的概念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知识管理概念指对知识本身进行管理,包含对知识进行创新、对知识进行获取、对知识进行加工、对知识进行存储、对知识进行传播以及对知识应用进行管理;而广义的知识管理概念不仅包含对知识自身的管理,还包括对和知识有关的无形资产和各种资源的管理,比如知识组织、知识资产、知识设施、知识活动、知识人员等内容。

3基于知识管理的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

基于知识管理的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是改善目前课堂教学状态的新路径。

3.1提供专业的学习环境和品质的学习资源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里,教师需在有限的时间内对有限的课程内容进行描述。这种授课模式会造成知识匮乏的局面,难以引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专业化的学习环境和品质的学习资源并不是简单地将所有的教学资源集合起来,而是采取一定的方式对知识进行归类管理使学生较好地对知识进行吸收和消化。

3.2满足学生个性化知识管理需求

课堂应当具有开放性和共享性,而学生的学习程度和兴趣爱好是个性化的,因此满足学生个性化的需求是加强学生知识管理的关键。比如,现在很多大学生学习《大学计算机基础》这门课程是为了通过计算机一级考试,教师在课堂教学的过程应当注意到学生的学习需求,尽可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在课堂教学中加入计算机一级的考试内容。

3.3注重师生之间的知识共享

知识共享是知识管理的最为核心的内容,基于知识管理的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改革中,应重视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学习信息的共享。在实际课堂教学活动中,应当重视为教师和学生提供品质的知识共享环境,让学生与教师能够无障碍地相互分享个人的学习看法、个人的学习经历以及个人的学习经验。

4基于知识管理的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策略

知识管理最基本的要素包含人、知识、技术以及共享文化,所以基于知识管理的大学生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策略应当建立四维的知识管理策略。

4.1以学生为教学主体

基于知识管理的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策略中,学生在知识交流部分表现越活跃,在教学活动中发挥的作用就越较大。《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授时应合理应用信息化技术,针对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知识交流情况实施具体的策略。

4.2以知识为重点的知识管理客体

知识作为知识管理的客体,是知识管理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由于知识管理的核心在于如何很好地实现知识共享、实现知识的创新,《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必须以知识的教授做为教学重点。通过这门课的教学,希望学生能较为系统地掌握计算机知识和常用的计算机操作技术,提高计算机文化素质,为今后进一步学习计算机知识和技术打下良好的基础。

4.3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提高课程知识管理质量

基于知识管理的《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中,应加强对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后,教与学效果测评的研究,多媒体环境下学生合作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等测评的研究,学生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综合测评的研究。

4.4以知识共享水平作为教学改革的衡量指标

基于知识管理理论的《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注重对知识进行分类管理,有利于学生快速方便获取知识,更有利于学生对知识进行积累、共享、交流和创造。对基于知识管理的教学改革进行探讨,力求将知识管理的理念应用于课堂的设计过程中,为学生提供协作学习环境,促进学生对知识的建构。

5结语

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是提高全国学生信息素质的重要环节,许多专家学者在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中已经作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显著的研究成果,因此,本文对基于知识管理的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进行了探讨。

作者:关雪敏 单位:广西民族师范学院教育技术中心

知识管理论文:知识存储及知识管理论文

1知识管理定义

“知识管理”是一个跨学科的方法,充分利用知识来实现组织的目标。知识管理关注如获取知识、创建知识、知识共享和文化与技术基础的过程。

2知识管理的目的

知识管理的目的是提高每个员工在组织内的能力和他在整个团队中知识的影响力,提升整个组织的性能和效率。这会形成一个知识能动文化和知识共享的组织结构。同时,其相关的技术方法在许多领域也是一个全新的课题。例如,计算机支持协同工作、认知科学、技术写作、文档管理、面向对象的信息建模和电子出版技术等。

3知识管理的价值

放眼当下的市场,通过观察不难看出最有价值的公司往往是那些知识创新驱动的,即知识驱动。知识管理可以给组织带来至少5方面的价值:鼓励创新;完善决策;减少回复时间,改善客户服务;产品和服务的快速推广,增加收入;认可并奖励员工利用知识来提高他们在组织内的自我认同感。因此,知识管理的价值是显而易见的。

4知识管理的方法

知识管理方法即组织中理论认知和实践知识管理相结合。它使大量信息转化为知识成为可能,无需时间与地点的限制就可以将人与知识连接起来。个人或组织使用知识管理技术来收集和处理信息、数据,将其转化为知识,使知识更实用并且有效,在工作中运用所得的这些知识。一般知识管理方法可以分为以下几个类型:知识发现技术、知识存储库技术、智能助理和群件技术。对于公司来说,选择适当的知识管理方法非常重要。

4.1知识发现技术

对组织内部各种数据与信息的获取、并将这些信息组织成有用的知识可称为知识发现技术。知识发现技术的目的在于在组织现有数据基础上,创造更大的价值。同时,它可以使这些数据更加具有实用性,而不仅仅只是一个个的死数据。由Fayyad,Piatetsky-Shapiro和Smyth于1996年提出。图片从底部到顶部显示出原始数据如何一步步变成有用的知识。

4.2知识存储库技术

知识存储库技术好比置身于一个巨大图书馆中的图书管理员,他可以将大量的书籍、文章、期刊进行分类;同时,可以选择信息和数据,自动更新数据库,根据组织特点来优化数据库的结构。知识存储技术通常包含知识库存和知识地图等。这是一个包含员工的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的系统。同时该系统可以定制不同信息或数据的订单,通过组织和用户偏好的需求进行设计。

4.3智能助理技术

智能助理技术对于处理大量数据信息和知识非常有效。在一个稳定的环境下可以应用于一系列关于用户操作的订单或者指定的程序。智能助理技术通常可以从用户中得到任务和命令,并熟练应对任务和秩序,以完成任务。智能助理工作一般分为3个步骤。首先,确认给定的任务;其次,评估最有效的方法来实现这个任务;,采取方法来完成这项任务。

4.4群件技术

群件技术是一个整体协作、在计算机网络平台上联合工作的工具系统。它是在员工和任务中提供即时的、信息的一个阶段。该技术可以将文件数据功能、信息传输系统和交互系统相结合来帮助员工和整个组织改进并应用知识管理。此技术其中一个最重要的特征是远距离的讨论,它可以应用在网络会议系统、论坛、电子邮件和即时群消息。以上是知识管理技术的4个分类。其主要目的是通过加快信息和数据搜索速度、组织现有和未来的信息、提高对超载信息的处理和增进知识传播,以更好地进行组织内部的知识管理。

5使用知识管理方法时需要注意的问题

所有与知识管理相关的技术方法对组织中知识管理的应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大多数的技术在使用实施的过程中总会出现问题:人类如何与机器和谐工作。组织在使用知识管理技术时,必须注意两个关键的问题。首先,管理层需要选择一个适合于组织整体结构和工作流程的技术。及时步,要了解信息搜索、信息连接和信息共享中出现的问题。第二步,对所有员工进行调查,了解他们的喜好并询问他们提出的建议。第三步,在收集所需的信息后,管理层将决定最适合组织的技术。决策者必须确保新实施的技术将有助于实现当前的组织目标,并且不会在实验期造成任何麻烦。否则它满足不了快速知识共享、知识传递和知识处理的设计目的。其次,因为人与技术的合作一定会出现问题,所以对于任何一个技术的使用,组织必须预留下实验期的时间。但是当技术实施的过程中,如果在技术和人之间有了冲突,组织决策者必须把人作为首位。否则只会浪费所有的时间和努力,知识管理在组织中也将不会成功。知识管理技术的实施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因为它是一个复杂的、的系统,需要时间来测试是否可行。面对所带来的影响和问题,决策者必须有耐心,而且懂得如何理解和使用它。

6结语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中的知识管理方法作为一个新的热门话题,知识管理技术吸引了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从提高业务性能和效率的角度来看,知识管理技术在企业管理中是必要的。在工作中如果没有它,整个系统就会崩溃。此外,知识管理技术能够改善人的生活方式,可以丰富一个人的知识面,扩大视野,提高效率,增强人的整体性能和个人能力。

作者:孙青 单位:徐州工程学院人文学院

知识管理论文:组织冗余环境下知识管理论文

一、知识管理环境下组织冗余研究评述

在Barnard(1938年)首次提到组织冗余以来,组织冗余一直是战略管理相关研究的重点之一。经过长时间研究经验的累积,组织冗余的研究越来越成熟,尤其体现在组织冗余与创新、绩效的关系研究方向。本文旨在对组织冗余研究文献进行梳理,从组织冗余的前因变量这个角度进一步深化对组织冗余的理解。在文献的梳理过程中可以看出,虽然组织冗余的研究已经比较成熟,但是由于组织冗余研究理论视角的分歧,测量标准的不一致以及组织内、外部环境的变化,组织冗余的研究仍然是存在一些不足。综上所述,已有文献尚存在的不足主要有以下几点。

1.缺乏与知识情境因素的结合

现有关于组织冗余研究的文献,大多数都是在讨论组织冗余对组织绩效、创新等的影响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而这种研究的理论依据集中在组织理论、理论和资源基础观的论述上,且都是单一的理论视角。如果单纯只是从理论本身出发,那么得出的结论可能会是片面的。组织冗余作为企业里面的一种资源,必须考虑其在实践中的应用。因此,对组织冗余的分析要结合具体的情境来研究,特别是在知识管理的环境下。而已有文献大多数研究样本都是基于西方发达国家,对我国情境下的研究较少,尤其是对知识管理环境的变化而引起的企业冗余资源的变化的研究甚少。

2.缺乏知识资源和关系资源的研究

由于中西方国情和文化背景的差异,组织冗余在西方的研究多是针对组织有形资源,如多余的人员、未使用的资本、不必要的资本费用等,对于嵌入在人力资源网络中的知识资源和关系资源这一类无形的冗余资源的研究很少。具体来说,现有文献对这类无形冗余资源的测量和影响机制的研究都还比较模糊,只是粗范地认为知识冗余资源有很重要的作用,而究竟知识冗余资源的生成机制是怎样的以及其如何对企业产生影响,目前的研究还比较缺乏和零散。

3.缺乏对组织冗余前因变量的研究

大量的研究都是把组织冗余看作是一个自变量或内生变量,将其看成是组织绩效、企业创新、企业成长、企业国际化、战略等的影响因素,而针对具体的组织冗余前因变量的研究较少,只是一些理论知识上的分析,缺少实证研究和经验的支持。虽然已有文献研究得出在组织冗余和创新、绩效、企业成长等方面存在一定的积极关系,但是对于如何让公司识别组织冗余资源,控制冗余的数量,从而使公司保持正常的冗余水平却鲜有研究。

二、未来进一步研究方向

1.理论研究与知识情境相结合

从文献的梳理过程来看,现有文献对组织冗余的理论研究已经比较成熟。无论是组织理论、理论还是资源观,都从各自的理论视角深刻地分析了组织冗余的作用。但是,如果只是从理论角度来研究,其实践应用效果必然会降低。未来研究可以进一步考虑结合知识管理环境,来探讨组织冗余对组织创新的意义。

2.拓展组织冗余资源的研究边界

组织冗余包括有形的冗余资源(如现金、设备、原材料等)和无形的冗余资源(如嵌入在人力资源网络中的知识资源、关系资源),现有文献对无形冗余资源的研究还比较缺乏。而如今在知识管理环境下,知识资源是组织创新的源泉,对组织的成长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有必要在未来的研究中明确知识冗余资源、关系资源等无形冗余资源的测量和影响机制,拓展组织冗余的研究边界,使其不再局限于对有形资源的研究。

3.探索知识管理环境下的组织冗余前因变量

聚焦于组织冗余的影响后果是积极或是消极,虽然对组织理论的研究有所贡献,但是如果企业管理者不知道如何利用组织冗余,那么其实际的价值并不是很大。因此,在研究组织冗余的过程中,强调和解释如何去有效识别和利用冗余资源,将会更具意义。未来可以进一步结合企业的具体情境,研究组织冗余资源的配置利用。

作者:李苗 单位: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商学院

知识管理论文:信息技术经济学知识管理论文

1研究现状及意义

“计算机和现代通信为图书馆提供了技术支撑,电子资源脱颖而出,带来革命性变化。科学引导着知识管理系统,为管理、传递和使用知识提供路径和方法。”Yadagiri,S.强调,在迅速出现的数字纪元和知识社会,知识管理能够加速知识的传播,改善图书信息中心的业务程序,增强其服务意识、服务能力和服务质量,提升其业界地位。美国学者Baker,ShirleyK.认为,在高校,在一些学科,高等教育和图书馆在巨大的机遇面前,要肩负起数字信息和知识管理的重任。盛小平教授基于文献计量法论证了知识管理不是一种管理时尚,利用库恩的学科定义标准验证知识管理是一门新兴学科。KarlWiig在《知识管理:一门渊源久远的新兴学科》等文中强调,知识管理成为一门新兴学科,需要包括管理科学、认知科学、经济学、教育方法、人工智能、信息管理与技术科学在内的支撑性学科。伊朗学者Hazeri和澳大利亚学者Mar-tin及Sarrafzadeh认为,知识管理作为一门学科,隶属于图书馆学和信息科学,并强调其多维度,即涉及组织、企业、管理和实践等多个领域。据调查,全球排名前500强的企业都不同程度实施了知识管理项目,政府部门和其他组织机构也在积极引入知识管理,促进自身发展,提高竞争力,知识管理实践活动已在全球范围内普遍展开。图书情报界参与知识管理的研究是大势所趋,吴慰慈教授指出:“开展知识管理问题的研究,将推动图书馆学研究超越传统图书馆机构的局限,去面向更广阔的实践基础。”数字图书馆的知识管理和知识产权保护是当前图书情报学的研究热点和发展方向。在知识管理的研究方面,图书情报学具有先天优势,如果能抓住这个难得的机遇,图书情报学的学科地位、应用范围和社会影响都将产生大的飞跃。学科的理论体系对于任何一门学科的存在与发展都是极其重要的,尤其是处于起步阶段的知识管理学。经过半个世纪的发展,知识管理不断从相关学科吸收营养,在基础理论、研究方法和信息技术方面颇有起色,逐渐确立了一定的学科地位,形成了独有的理论体系。但实践超前、理论滞后是目前知识管理学研究的基本现状。

2知识管理的概念及图书馆知识管理的可行性研究

柯平教授认为,知识管理学是关于知识管理理论与应用的一门科学,其主要内容有:①理论知识管理学(包括知识管理的基本理论、基本原理、发展研究和知识管理学科体系);②应用知识管理学(包括知识管理方法论、技术和系统研究);③专门知识管理学(包括企业、政府和公共知识管理学等)。人类迈入21世纪,现代信息技术日新月异,图书情报学的知识化加速发展,图书情报学终于从以文献、信息为中心走向以知识为中心,呈现图书情报学研究的知识化趋势。知识管理的诞生很大程度上源于图书情报学的理论基础,它需要凭借一定的信息技术以实现其功能,信息技术是知识管理最重要的工具。现代信息技术为知识管理奠定了技术基础,使大规模的知识存储、快速的知识传输成为可能。图书馆正是在技术取得突破进展的基础上,建立起支撑知识管理的技术设施,才使文献信息知识资源的建设过程与知识生产、传播、扩散、应用的过程有机地结合起来,不但提高了图书馆资源的网络化和数字化建设水平,也为图书馆实施有效的知识管理提供了保障。

3知识管理学科来源研究

3.1哲学上关于知识的认知

在西方哲学中,对知识的追求充满了怀疑主义,这使得很多哲学家寻求有助于他们建立不容怀疑知识的终极真理方法。柏拉图把知识定义为经过实证的正确的知识。从德国的康德和黑格尔开始,认为知识的来源和认识包括主观感受和理性推导两个方面,是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和适应的过程。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知识的本质在于它从社会实践中来,正确的知识能科学地反映客观事物,是经过实践检验的。

3.2经济学关于知识和知识管理的讨论

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约瑟夫•熊彼特指出,每个经济主体都拥有独特的知识并强调组合显性知识的重要性,比如新出现的产品、生产方法、材料、市场和组织等都是源于知识新的“组合”,他关注的是经济作为一个整体的变化过程。20世纪70~80年代,随着科技迅猛发展,传统的生产要素———土地、劳动力和资本退到第二位,信息作为经济资源渗透到各种经济活动中,信息就是财富的观念深入人心。人们发现,世界经济的竞争、经济全球化越来越依赖于科技进步,“知识就是力量”这一理念重放光芒;在后工业社会,技术创新和知识创新极大提高了生产力,知识已成为经济增长的内在核心因素,美国经济学家罗默提出新经济增长理论,“在计算经济增长时,必须把知识直接放到生产体系中考虑”。1995年,美国许多企业的无形资产比例已经高达50%~60%,体现于人力资源和科学技术中的知识已成为经济发展的核心,知识已不是经济增长的“外生力量”,知识积累导致技术变革,构成经济增长的原动力。20世纪90年代,现代企业出于竞争的需要,将知识视为组织生存和发展的一种重要资源,知识管理开始受到人们的重视和关注。

3.3经济管理学的知识解释

管理是人类社会中必不可少的活动,自泰罗的科学管理理论、法约尔的一般管理理论、20世纪20~60年代的行为科学理论、20世纪40~80年代的“管理丛林”,到20世纪80年代的企业文化阶段,在一百年的时间里,管理革命成为世界范围内的统治力量,这凝结了无数管理实践者与理论工作者的汗水和心血。恩格斯指出,“科学的产生和发展一开始是由生产决定的”,社会需求是推动学科发展的强大动力。20世纪60年代,美国管理学大师PeterF.Drucker首次提出知识管理这一重大概念,80年代以后陆续发表大量相关论文,对知识管理做出了开拓性工作。1988年,他发表《新型组织的出现》,认为知识是一种能够改变某些人或某些事物的信息。1999年,波士顿大学信息管理学家T.H.Davenport出版《营运知识》,标志着知识管理正式登上历史舞台。20世纪末,现代经济学、管理学和知识经济理论日益成熟,并渗透到企业管理中,使企业管理思想发生了根本性变革,出现了第五代管理思想,即知识管理。因此,知识管理是时代的产物,在此基础上形成的知识管理学是一门综合性应用学科。从思想角度看,当代知识管理有许多渊源,比如抽象性的哲学思考,以及特定工作场所对专业知识的需求所引发的某些具体思考。总之,人们在试图揭示社会经济增长的推动力方面所作的努力,以及20世纪管理界种种提高效率的努力,都构成了知识管理的重要渊源。

4知识管理学的学科定位

4.1学科定位

笔者通过万方数据库,以“知识管理学”为题名,“概念”为关键词,共检索到1987~2011年学术论文140篇,外文文献48篇;通过EBSCO数据库,以“knowledgemanagementscience”为题名,“concept”为关键词,共检索到1987~2011年国外研究文献39篇。这些论文涉及图书情报、管理、制造业、工程、医学、数学、计算机等众多领域。可见,知识管理学是一门综合性应用学科。调查发现,大量的知识管理教育研究项目首先源于图书情报学或信息管理,其次是计算机或工程,商业和管理。集合的课程、宽泛的知识管理技巧和资产清楚地表明了知识管理教育的多学科性。这也与邱均平教授的研究结论相一致,即知识管理是一种跨学科、综合性的研究领域,它对信息管理及其学科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在今后一段时期,信息与知识管理的研究将更加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继续以图书馆和企业为主要研究对象。

4.2研究对象

从一门独立学科的视角来看待知识管理,整合各个学科学者各有特色的理论和技术,柯平教授提出知识管理学的研究对象:知识管理学是一门研究组织、个人和社会的知识过程的学科,在此,知识过程是一个综合概念,包括知识的产生、组织、传播、共享、创新以及知识战略的制定与实施、知识管理绩效评估等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技术、文化、制度等手段同样重要;同时他还提出了由知识治理、战略知识管理和一般知识管理组成的三层次知识管理学学科体系框架。

5案例分析

众多企业认为,知识管理是一个综合的管理问题而不是单纯的技术问题,涉及企业的各个层面,如组织方式、管理方式、信息系统、业务流程等,它的实施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开展知识管理项目必须取得企业高层领导的支持,甚至由他们直接主持推进。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以下简称中国海油)较为成功地实施了知识管理,其主要措施如下。(1)选拔人员。中国海油以年轻化、知识化为宗旨规范干部选拔标准,1999年以来,共提拔近100名较年轻、本科以上学历干部,并采取多种形式加强干部交流,每年选拔5~10名中高级管理人员到国外攻读MBA。(2)学习型文化。长期以来,企业内部形成了学习型文化,正是这种文化,使其敢于承担风险又善于驾驭风险,始终保持创新的热情,勇于超越现状。(3)科学管理。在管理上,制度成为企业运行的根本法则,高度集中的资金管理制度、科学严格的决策制度、经济有效的用工制度成为企业管理的基点。2001年,在财政部对中直系统资产总额超百亿的62家企业的绩效评价中,中国海油净资产收益率和资本保值增值率均为及时,被亚洲金融及投资管理杂志Asiamoney评为“2001年度亚洲管理公司”。可见,知识管理项目实施的决定因素在于:以知识为核心,以人为本;根据企业的具体情况提出知识管理具体解决方案;与特定业务流程有机结合。目前,我国图书馆知识管理处于理论研究向实践应用的过渡阶段,实际案例不多。

6知识管理学的研究趋势和现实覆盖力

知识管理学的研究趋势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研究和教学实践相结合,研究主体多元化;研究方法科学和多样化;研究内容不断深入和拓展;研究成果推广渠道多元化。随着时间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知识管理的理论研究会日益完善,其现实覆盖力及应用前景十分乐观:(1)应用于政府、企业和个人知识管理;(2)应用于高校教育教学、科技管理及图书馆管理;(3)构建基于互联网的学习平台,发展现代远距离教育模式;(4)在现代学术交流体系中发挥作用。

作者:常培红 单位:河南科技大学图书馆

知识管理论文:知识管理与图书馆管理论文

1图书馆实行知识管理的必要性

1.1时展的需要

知识经济的来临,为人类社会带来了深刻的变化,颠覆了人们的生活与思维方式,网络的出现,信息机构的不断成立,为人们提供了更多的获取信息的渠道,图书馆一家垄断信息的时代已成为过去,图书馆的价值受到了质疑、生存与发展面临着挑战、传统的管理方式早已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因此,图书馆只有充分利用资源优势与现代科学技术,改变原有的管理与服务方式、扩大服务内容与范围,引进知识管理理念,深入挖掘隐性知识,实现知识的转化、创新与共享,使知识得以较大限度的增值,才能适应时代的变化、才能提高服务质量与工作效率、才能提供用户满意的服务。

1.2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图书馆的发展是与社会的发展变化密切相关的。农业经济时代的图书馆是以“藏书楼”的形式出现的,主要的任务就是收藏图书;工业经济时代的图书馆除收藏图书外,还增加了传递情报信息与教育社会公众的任务;知识经济时代,除传统的图书馆外,还出现了数字图书馆,除了传统的功能外,还可以为用户提供大量的数字化信息、网络信息服务、信息咨询服务、信息检索与查询服务、信息导航服务等,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人们对知识有了更多、更广泛、更多元化的需求,因此,图书馆实行知识管理也变得十分必要。1.3知识经济的需要知识经济时代是知识创新的时代,对人们的知识水平、创新能力有着极高的要求,因此,人们需要图书馆能够提供更多的智力服务;知识经济时代也是竞争激烈的时代,网络的普及、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使信息的来源与渠道不断扩大,图书馆的竞争对手也不断增多,要想提高竞争能力,也必须实行知识管理。

1.4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保存与传递人类的文化知识、文化遗产、保障人类文明的延续,是图书馆的职责所在、是图书馆生存与发展的基础、也是图书馆价值的表现形式,无论时代怎样变化,无论知识以怎样的载体出现,也无法改变图书馆的这一职能。网络时代,面对呈爆炸性增长的信息、面对人们不断增长的知识需求、面对日益激烈的竞争,只有实行知识管理,才能更好地为用户服务,才能确保图书馆持续稳定的发展。

1.5提高员工素质的需要

传统的图书馆只是将员工当做保管、借还图书的简单劳动力,对员工的知识水平、文化程度没有太高的要求,员工的学历低、能力差,待遇与地位普遍偏低,人才流失问题极为严重。随着计算机技术的普遍应用、网络技术的普及,图书馆基本上都采用了计算机管理系统进行联机编目、查阅、搜索、咨询,信息资源的数字化、网络化进程在逐步加快,员工的综合素质亟待提高,因此,提高员工素质也是实行知识管理的原因之一。

2图书馆实行知识管理应采取的措施

2.1建立一个与图书馆知识管理相适应的组织结构

传统图书馆实行的是金字塔式的纵向型管理模式,顶层是馆长、中间是管理层、底层是员工,这种组织结构有着严格的等级规定,管理僵化死板、部门间缺乏沟通、信息流不畅,很难适应时代的变化。因此,必须改革原有的组织结构,建立与知识管理相适应的扁平的横向型结构,这种组织结构增强了部门间的横向联系,有利于员工间、部门间的沟通;减少了管理的中间环节与知识的流通环节;加快了知识的传递速度、提高了知识传递的性;提高了图书馆的应变能力与适应能力。

2.2创新思想,建立新型的管理模式

2.2.1建立科学的绩效评估体系。

传统的绩效评估主要是以资历为标准进行考评的,这种考评方法没有真实地反映出员工的工作绩效,严重影响了员工工作的主动性、打击了员工知识共享的积极性、压制了员工创新的热情。因此,图书馆要建立科学的绩效评估体系,采用员工自评、领导评价以及用户意见相结合的方式,对员工的工作业绩、贡献大小、服务质量、创新成果、合理化建议的采纳情况进行综合评估,根据考评结果给予奖励,对有突出贡献的员工要给予升职、晋级或培训深造等重奖,同时在全体员工大会上进行表彰,从而充分调动员工工作的积极性,激发员工知识共享与创新的热情。同时,还要注重团队精神的培养,将个人绩效有团队绩效相结合,让员工充分认识到团队利益与个人利益的紧密关系,从而建立一支团结协作、密切配合、极富战斗力、竞争力的团队。

2.2.2建立科学的创新机制。

新的理念必须有一套新的科学的机制与之相适应,才能顺利地贯彻执行下去。因此,图书馆要建立知识交流与共享机制、激励机制、多元化的服务机制、人才培养机制、知识开发与创新机制等,以保障知识管理的有效实施。

2.2.3建立科学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

知识管理是以人为主体的管理,人是知识的拥有者、传播者、使用者与创造者,是图书馆最宝贵的财富,因此,对人力资源的管理便成为图书馆知识管理的重中之重。图书馆要针对员工的不同需求、根据图书馆的发展规划,制定员工培训计划;根据员工的个人能力、创造能力、学习能力、知识结构的不同,进行针对性的培养与深造学习,使每一位员工都能得到培训与发展的机会。另外,图书馆还要坚持合理的分配制度与公平的竞争原则,根据员工的贡献与工作成绩给予合理的报酬,根据员工的个人能力竞争岗位,以充分调动与激发员工的积极性与上进心。

2.2.4合理配置人员。

根据每位员工的专业、特长、能力等科学、合理地安排工作岗位,将不同岗位的不同要求与员工的特长结合起来,做到人尽其才,使每一个员工都找到与之相适应的岗位。

2.3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实行人本化管理

知识经济时代,图书馆的管理从“以物为本”转向了“以人为本”,对人的管理成为知识经济时代图书馆管理的重心。“以人为本”的管理就是重视与关心人的愿望、尊重个人的努力与成绩、较大限度地满足人的合理需求,从而调动人的积极性、激发人的创新精神、鼓励人的参与热情,增强图书馆的活力与竞争力。人本管理是采用非强制性的、柔性的手段实行管理的。图书馆的人本管理包括2方面的内容:①对员工的管理。员工是图书馆服务的主体,图书馆的服务理念、服务内容需要员工去执行。图书馆要关心员工的需求、尊重员工的劳动、鼓励员工的创新精神、重视员工的自我发展与自我价值的实现,通过科学、合理、公正的管理制度,调动员工的积极性、激发员工的潜力;②对读者的管理。读者是图书馆服务的客体,为读者提供满意的服务是图书馆办馆的宗旨。图书馆要充分利用与挖掘馆藏资源与网络资源,更进一步扩大与拓展知识面与知识领域;建立用户档案,根据用户需求,提供个性化的信息、知识推送服务;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为用户提供知识增值服务;依靠员工的知识与智慧,为用户提供导航服务、参考咨询服务、知识管理服务,满足用户个性化、特色化、多元化的需求。

2.4构建知识交流的平台

运用现代科技建立知识网络系统,通过网络的建立,构建知识交流的平台,使员工可以通过这一平台交流、沟通、共享知识;也可以在这一平台上信息、讨论问题;图书馆的规章制度、通知等也可以在这一平台上,使员工能尽快看到消息;图书馆的工作也可以通过这一平台展开,使员工对图书馆的发展情况、管理状况、工作程序有一个充分的了解;图书馆领导也可以通过这一平台了解员工的思想状况以及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以便采取有效措施,及时解决问题;管理者也可以通过这一平台了解各部门的工作情况并发出指令。通过交流平台的建立,增加了管理的透明度,降低了成本,提高了工作效率与服务水平,加强了馆藏资源的建设、利用与管理,促进了知识资源的转化、利用、交流、共享与增值,使员工对自己的工作有了深入的认识、对自身的价值与能力有了重新定位,激发了员工参与图书馆管理的热情,有利于为用户提供更好的服务。

2.5实现知识共享

知识只有通过共享才能得到充分的利用,通过知识共享机制,使员工在提供知识的同时又可以利用到他人的知识,在提高自身知识水平、改变自身知识结构的同时,又丰富了图书馆的整体知识。知识共享包括2方面的内容:①显性知识的共享。显性知识是能够存储在报刊、杂志、书籍、数据库等各种载体中的知识,是可以编码的、系统化、规范化、易于交流与共享、能够描述的知识。图书馆可以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对大量的信息资源进行收集、分析、筛选、加工、评价,形成有价值的知识提供给用户;②隐性知识的共享。隐性知识是存在于人头脑中的、人在长期的工作、学习、生活中积累与形成的经验、观点、思想等,是难以描述、编码、传递、交流与共享的、非系统化的知识,对隐性知识的开发、利用、转化是知识管理最重要的环节。图书馆可以通过建立激励机制,鼓励员工贡献个人头脑中的知识;通过交流平台,分享知识;通过用户沟通平台,鼓励用户参与图书馆的管理、贡献自己的知识、提出自己的意见与想法,对用户提出的有价值的建议应给予精神上与物质上的奖励,以激发用户参与的积极性。

2.6营建一个良好的知识共享的文化氛围

知识管理要求图书馆营建一个开放的、互动式的、便于交流与共享知识的文化氛围,以促进知识的流通,提高知识的利用率,充分发挥知识的作用。

2.7创新服务方式,提高服务质量

知识经济时代,用户对知识的需求表现出网络化、社会化、高效化、综合化、集成化、电子化、开放化、多元化与多方位等特点,图书馆的服务也开始向提供知识开发与增值服务转化,其服务模式表现出产业型、开放型、针对型、主动型、知识密集型与多样型等特点。服务方式主要有:①根据用户的需求,建立网络服务站,为用户提供导航服务与参考咨询服务;②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与专业知识,筛选、整合、序化文献信息,建立知识检索系统;③运用网络技术、智能、新型检索技术、大型数据库、搜索引擎等技术处理与存储信息,通过集成化的知识管理系统,实现知识共享;④通过馆际互借系统,为用户提供馆际互借服务;⑤通过知识交流与互动平台,实现读者与图书馆、读者与信息间的交流与互动;⑥采用智能推拉、数据挖掘、数据仓等技术,开发、挖掘隐性知识,实现知识的转化与创新,为用户提供知识增值服务。

2.8大力培养知识型人才队伍

图书馆要提高服务质量,实行知识管理,就需要培养大批知识型的员工。针对员工的特性、能力、兴趣、知识结构进行不同层次、不同内容、不同级别的培训教育,除了常规的岗位培训外,还要进行专业知识、相关学科知识、管理学知识、图书馆知识、情报知识、网络技术、计算机技术等各方面的培训,不断地更新、补充、完善知识水平与知识结构,进而优化、调整图书馆整体的知识水平与知识结构,实现知识的转化与创新。

3结束语

知识管理的最终目标是实现知识的转化与创新,为用户提供知识增值服务。图书馆只有将知识管理的理念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去,以用户的需求为出发点、创新服务理念、加大员工培养力度、加快隐性知识的开发速度、提高知识的利用率,才能为用户提供高品质的服务,实现图书馆的价值。

作者:宋晓蓉 单位: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图书馆

知识管理论文:转型期图书馆知识管理论文

1图书馆知识管理与信息管理的区别

1.1管理过程基本相似

从管理过程的角度看,知识管理和图书馆员长期从事的资源管理工作的性质几乎相同,都需要选择、提炼和组织知识来源,以广泛传播和共享这些内容。在此过程中,可能采取了不同的技术手段,但二者涉及到同样的社会性和服务性。

1.2处理对象不同

具体而言,图书馆信息管理工作主要是对各类公开发表的信息资源进行处理,将这些知识完整收录,并提供给人们来获取知识;知识管理系统是对各种隐含或显性组织的内部知识进行处理。近年来,有专家提出了五级知识体系,其中,个人知识处于最底层,其他四层分别是事实、影响、应用和创新,结合个人知识,对其他各个层面的知识进行演化。近年来,图书馆大力改革了服务模式,结合纸质和电子资源开展了各项服务。在此过程中,积累了诸多业务信息,但这些信息都没有被图书馆充分利用起来。对于图书馆以及其他社交网站等,都会形成大量的用户使用记录,网站可结合顾客的购买信息,将相关的产品推送给顾客;图书馆可将这些信息利用起来,生成知识库,从而改进自身的服务。

2图书馆实现知识管理的可行路径

2.1创建知识库

要用明确的方式体现组织内部的知识,供组织内部使用,通常应用电子知识库的方式,这样可更加便捷地获取知识。与传统的图书馆或档案馆相比,这种知识库的知识均以符号的形式外化,并精心组织,检索和获取更加便利,可快速实现知识的更新换代。如果不能及时更新,则知识库就无法跟上时代的脚步。显性知识通常包括2个方面:①在组织内部的制度规范和其他文件中体现,这些文件都是不断更新的,可体现组织操作层面的各种规范性知识;②在图书馆自动化系统中的各类操作数据中,集中存在大量的知识,只有对这些知识进行分析和处理,才可对其有效应用。图书馆的集成系统可以提供图书馆业务和用户行为方面的信息,借助这些信息,可创建组织知识,从而促使图书馆推出更加个性化的增值服务。比如,结合新书入库信息和网络述评,可以向潜在的读者发送个性化信息,进而为读者提供导读服务。

2.2创建知识社区

通常情况下,知识社区包括2种类型的隐性知识:①在个人头脑中存储,在工作过程中获得的知识,并与人共享;②工作小组内部的知识,仅被内部工作人员所熟悉,需要采取相应的手段外化这些隐性知识,以实现分享的目的。因此,要想外化隐性知识,就必须构建知识社区。在这个平台中,人们可以结合自己的兴趣选择话题,尽情沟通,以便将隐性知识发掘出来。此外,还可以有机联系机构外部的同类知识社区,充分发挥行业内部隐性知识的作用,这样可扩大知识社区的范围;可创建黄页,向公众不同领域专家的联系方式;作工作总结,但泛泛而谈、没有新意的工作总结是无法满足要求的,知识管理部门需要制订相关规范并严格审核。

2.3构建知识评价体系

知识管理的目的是作出更加科学的决策,促使工作绩效得到提升。知识管理的关键就是在业务运行过程中,创造性地运用各类知识,提供创新型服务产品,这样就会有更多的新知识产生。为了达到这个目的,需要构建知识评价体系,选择知识的应用模式,并向组织内部成员呈现,促使大家更加创造性地应用知识。通过汇集和应用知识,从而实现组织目标。比如,咨询馆员对读者的问题比较了解,因此,可使他们充分发掘在图书馆主页中遇到的问题,并向主页维护人员提供,这样可提高主页的可用性。

3结束语

通过上述分析可知,在社会经济结构转型的新形势下,图书馆员需要转变思想观念,紧跟时展的步伐,开拓创新,将知识管理应用到图书馆中,较大限度地发挥图书馆的工作职能,从而提升服务质量。

作者:林玉洁 单位:漳平市少年儿童图书馆

知识管理论文:关联数据高校知识管理论文

1关联数据

1.1关联数据内涵

关联数据是一种数据和关联的方法,其中数据是指采用RDF(ResourceDescriptionFramework,资源描述框架)和HTTP(HypertextTransferProtocol,超文本传输协议)技术在Web上结构化信息;数据关联是指采用RDF链接技术在不同数据之间建立计算机可理解的互联关系。关联数据由WWW(WorldWideWeb,万维网)的发明人TimBerners-Lee于2006年提出。作为一种全新的语义工具,关联数据支持SPARQL(SimpleProtocolandRDFQueryLanguage,RDF查询和数据获取协议)语言的检索。关联数据强调建立已有信息的语义标注和实现数据之间的关联,具有框架简洁、标准化、自助化、去中心化、低成本的特点,是一种轻量级的语义网解决方案,为构建人机理解的数据网络提供了根本性的保障。

1.2关联数据构建基本原理

在构建和实现关联数据过程中所要遵循的基本原则可以归纳为以下4点:一是以URI作为所有事物的标志名称;二是保障所有人都能通过HTTPURI访问这些标志;三是访问者在访问某个具体标志时,可以获取相关信息;四是尽可能保障提供的URI具有相关的性质,以此保障访问者可以了解更多的信息。关联数据的应用原理可以描述为:在标准化的数据资源表示、检索协议基础上,利用自主格式及分布式数据集等手段,逐步实现知识网络中对信息资源、知识对象的动态关联,并能够进一步实现对知识资源的组织及对知识资源的发现。所以说,关联数据不仅对知识资源的发现有重要作用,还积极地影响到知识的组织过程。

2高校知识资源的分布特征

知识资源指可以反复利用的、建立在知识基础之上的、可以给社会带来财富增长的一类资源的总称,它是个人和组织“记忆”的综合,不但存在于文件、资料、计算机程序和档案之中,还存在于人们头脑、实践以及规范之中。随着国家创新体系的重构,高校在国家创新体系中所发挥的创新动力源和创新主体地位不断得到加强,使得高校在知识转移、科研创新过程中产生并积聚了大量宝贵的知识资源。与此同时,高校作为社会创新大系统中的一个开放子系统,在与外界持续的交互过程之中需要不断地输入知识、情报以维持自身的序性。概括起来高校知识资源有以下几点分布特征。

2.1知识资源数量庞大且类型复杂

以2012年为例,高校R&D项目(课题)经费内部支出达到467亿元,发表科技论文1062512篇、出版科技著作38101种、专利申请授权数达到37490件,较2011年均有大幅增加。除此以外,高校在教学、科研过程中还产生了大量的教学课件、科学数据、调研报告、学位论文等非正式公开出版的灰色文献资源,其不但是对白色文献资源的有力补充,而且其蕴含的知识内容往往更为直接、具体,具有极大的科学研究价值。除了各种异构的文献、多媒体、实物知识资源外,高校师生在长期的学习、教学、科研实践中所形成的方法技巧、经验、心得体会等隐性知识更是高校最为重要的知识资本,是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载体。除了高校原生知识资源,网页、学科论坛、OA仓储、SNS网络、博客、微博等新兴知识分享传播平台上同样存在着大量异构的对高校教学科研具有极大价值的外生知识资源。

2.2围绕学科分布及“中心化”聚类

高校学科建设内容及其战略发展规划引导甚至支配着高校人、财、物的配置,使其围绕高校的学科建设情况、科研能力、研究课题进行多层次、多渠道、化的配置。高校资源配置的学科导向性决定了高校知识资源的生产、传播、共享与创新总是在高校学科建设规划的范畴内开展,知识资源围绕高校所建学科分布。在同一学科范围内,高校知识资源按其知识内涵具有明显的“中心化”类聚特征,围绕众多中心点进行学科知识资源的聚类,各中心点可以是课程、学习任务、研究方向、科研课题乃至单个的学者。

2.3知识资源之间关联性和持续性强

科学技术分支化和综合化趋势的加强,高校相对固定的学科建设体系以及师资、物质资源的配置使得高校知识资源之间关联性、持续性较强。这种关联性、持续性对知识资源的发现、共享及挖掘利用具有极大的参考价值,能有效促进知识资源的使用与转化。高校知识资源之间的关联性与持续性可以外显为所属学科分支、科研团队、科研项目、个体在知识空间、时序、组织结构等不同维度上的各种关联。如同一科研团队在一定时期所产出的知识资源成果一定是关联持续的,团队个体所产出成果与团队集体成果也可能是关联的,同一个团体在一定时期内所主持的不同科研项目所产出知识成果也是关联的。

2.4隐性知识的广泛性

高校作为传道授业解惑的场所,以国家科研创新的重要组织主体在其长期的社会功能发挥过程中积聚了大量的重要的隐性知识,这种经验、窍门、方法、技巧等内隐性知识广泛存在于高校教师及学生的主体认知空间之中,并在高校教学研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乃至关键性的作用。当前高校隐性知识的传播共享以课堂传授、课余交流、学术交流、学术研讨会等面对面的交流为主,其传播共享渠道的单一性以及缺乏对其有效的挖掘整理序化,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高校隐性知识的传播与共享,造成了隐性知识资源的浪费。

3基于关联数据的高校知识管理体系构建

新的信息环境下,高校知识管理体系的重点是对不同学科、异质、异构的显性及隐性知识进行组织、重组、聚合、关联,形成以资源为节点、资源之间关系为连线的知识资源的动态资源链接视图,并在此基础上构建基于高校师生信息需求特征的知识挖掘、知识传播与共享以及知识服务子体系。基于高校知识资源特点,本文构建了一个适应新信息环境特点的基于关联数据的高校知识管理体系模型。

3.1知识存储层

高校在其教学、科研过程中,在其内部沉淀了大量异构的内生及外生知识资源,资源以其不同的载体形态分布存储于不同的节点之上。高校知识资源主要由文献型知识资源,包括学术期刊、论著、调研报告、教学课件、讲义等,各类自建或购买数据库,图书馆OPAC系统,网络资源以及存在于师生认知空间中的隐性知识构成,知识资源或资源库位于框架的最底层。

3.2知识过滤与挖掘层

由于知识数量的剧增,造成了知识检索与使用事实上的困境,知识过滤与挖掘就是从大量知识集中识别出有效的、新颖的、潜在有用的知识资源。当前各高校学科知识过滤与挖掘主要由图书馆学科馆员负责,其知识过滤与挖掘方法、标准主要基于学科知识馆员自身认知水平及知识结构,使得知识过滤与挖掘的质量存在一定的缺陷。新信息环境下高校知识过滤与挖掘应具备科学性与开放性特征,通过引入一系列新的知识挖掘过滤技术,如协同过滤、关联规则等,提升知识过滤与挖掘的智能化、科学化与个性化程度。开放性包括主体的开放性与客体的开放性两方面,主体开放性指知识过滤与挖掘的参与主体不限于图书馆等传统知识服务组织,而构造一个师生广泛参与的开放的信息资源推荐、过滤与挖掘体系,使得知识资源的过滤与挖掘结果更具性与知识性,客体开放性指知识过滤挖掘对象客体不仅包含各类异构显性知识资源,还应包含师生隐性知识的过滤与挖掘。

3.3基于关联数据的知识地图绘制

知识地图是一种帮助使用者找到知识的导航系统和知识管理工具,是一种显性的、形象化的知识关系网络,能够直观地展示知识存储地、知识人、知识间的关系。通过构建高校知识资源的知识地图实现对高校信息环境中各类异构知识资源,包括显性、隐性知识资源以及资源之间的关系进行揭示、整合。利用关联数据对过滤与挖掘所产生的有价值知识资源提供统一规范的元数据描述与表达,并提供一体化的元数据管理与服务的框架。各个节点即具体的知识单元,节点之间的连线用来表示各知识单元之间的聚合、关联、继承等关系。通过对知识资源的特征提取及内容分析确定知识单元组成,根据知识单元之间的共引、共现等关系,确定知识单元之间的关联关系。底层各类型元数据建立到知识图表层中知识单元的映射关系,从而构建一个基于知识图表的知识资源关联网络,揭示出异构显性知识资源以及存在于师生认知空间中的隐性知识资源所蕴含的知识内涵,实现显性及隐性知识资源在概念、语义上的整合。

3.4知识组织

按高校知识资源分散集中的特点,将知识地图中的知识单元按学科领域、研究方向、课题、任务实践等具体应用领域进行不同粒度的划分聚类,实现知识资源以应用为导向、以用户信息需求为中心的组织与配置。各具体应用领域基于底层知识地图、知识单元之间的关联而产生联系,通过引入时间坐标,还可以描绘出学科领域、科研实践行为的发展脉络,预测其发展趋势。

3.5知识服务

根据著名的知识螺旋(SECI)模型,知识创造的过程就是一个知识社会化、外化、组合、内化等4个过程的不断联结、循环,使得个人知识扩展到组织的整体知识,同时促成新知识的产生。知识服务层基于底层高校知识的序化组织,推动高校显性及隐性知识的社会化、外化、组合及内化过程的发生,并将新产生知识资源回馈到知识存储层以构建一个动态循环的汇聚个人及组织智慧的信息环境。知识服务层主要由知识检索、学科知识服务、知识社区等子系统组成,知识检索子系统基于底层知识应用环境,提供结合知识应用语境并满足用户信息需求的知识浏览、检索接口。学科知识服务是由高校信息服务机构提供的基于分析和基于知识资源内容的参考咨询服务和用户培训服务,学科知识服务通常以学科馆员为纽带,通过网络、电话、到院系、到课题组等方式将高校所积聚的知识资源传播转移到底层用户应用环境之中,其具体服务模式包括定题服务、情报调研服务、信息素养培训服务等。知识社区则是在高校中构建一个开放、面向具体学科应用环境的以知识发现、传播、共享、挖掘与创新为目标的知识交流、共享与创新平台,围绕知识单元或应用任务,对显性知识、隐性知识、信息技术与人进行有效整合。知识服务层在其服务功能实现的过程中,需要不断地对固有知识进行序化、整理,促进知识的高效传播与共享,在其过程中会不断发现、产生新的知识,新知识将以文献、条目等形式回馈至知识存储层以数据库、专家库文献等形式进行保存。

4结语

本文对关联数据内涵及其基本原理进行了介绍,通过引入基于关联数据的知识地图并以其为工具对高校所积聚的显性与隐形知识资源进行基于学科知识主题的记录与整合,以学科知识主题及其相互关联关系为核心构建了一个知识的存取、共享、挖掘与回馈子体系,实现不同形式、不同层次、不同学科知识基于知识语义的关联与集成,并在此基础上构建一个语义关联的知识应用环境,从而形成一个以学科知识为导向的动态、开放的知识生态体系,实现高校知识管理能效的有效提升。

作者:董坤 单位:中南民族大学图书馆

知识管理论文:企业档案内部资源知识管理论文

1企业档案管理的现状

现在,企业档案实体管理保管机制比较健全,保管手段比较先进,保管方式日趋合理。针对档案实体管理,管理人员理顺收集渠道,对收集到位的档案整理、鉴定保管等也驾轻就熟,这些成果都显示出档案实体保管的日趋成熟与完善。但是在知识管理的方面还很欠缺,存在很多的问题,大部分的档案馆的管理模式都还停留在保管的阶段,存在重实体保管、轻知识挖掘的缺点。针对显性知识,未形成健全的挖掘机制;针对隐性知识,也未及时进行归档操作。应该说,大部分企业对档案的管理仍停留在信息管理阶段,对档案的利用也停留在信息利用阶段,在显、隐性知识挖掘上所做的工作远远不够。在企业中普遍存在这样的现象,即企业信息部门收集来的信息与创新的知识,不能畅通的传达给需要这些信息的部门与个人,企业中部门与部门之间、个人与个人之间信息流通出现障碍,形成“信息孤岛”。在资讯发达的今天,“信息孤岛”现象致使企业永远比市场的节奏慢半拍,将极大地削弱企业的竞争力与生存能力。相对于其他知识而言,档案知识的共享基本上比较滞后,这一方面由档案信息的特殊性引起,另一方面也由长期以来形成的档案利用思维所导致。但在知识经济时代,档案工作的出路在于实现档案知识共享,发挥档案知识的经济效益。

2知识管理的定义

知识可以分为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显性知识是指可以用语言文字表达传递的信息,隐性知识是指需要靠实践和体验来获得的,可意会而不可言传的信息。知识管理就是应用现代技术对知识资源进行管理,以促进知识创新的活动。它能够帮助人们对拥有的知识进行反思,调整和发展企业内部结构,提高人民进行知识交流的技巧,增加获得知识的来源,促进知识交流,利用组织的无形资产创造出价值。

3通过企业档案对内部资源实施知识管理的必要性

3.1企业实施知识管理的必要性

知识管理是为了有效地提高企业的竞争力,而综合企业内部和的各种信息、知识,并加以识别、收集、科学的加工和充分的运用,并通过建立知识共享机制,鼓励知识创新,实现知识的增值,利用企业所蕴含的集体智慧提高企业的应变和创造能力。因此,知识资源对于当今企业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在知识经济社会中,知识管理将为企业创新增添动力,要使每个员工都能接触并有效地运用企业的知识,将合适的知识在合适的时间给合适的人。企业将主要依靠知识来赢得竞争的优势,最终实现低成本高收益。

3.2企业档案在知识管理中的作用

企业档案是企业活动的记录,忠实的记载了企业员工在从事生产、管理等各项活动过程中的情况,积累了大量的企业显性知识。通过对这些显性知识资源的开发,企业可以更加便捷地建立知识管理系统,实现企业知识共享。企业档案是保护企业知识产权的有力武器,它真实地记录了企业进行知识创新活动的时候的过程、内容、结果,是企业拥有某一知识产权的法律凭证。档案的凭证作用可以有效地证明知识产权的所有者,当发生知识产权纠纷时,企业档案可以有效地保护知识产权。企业档案可以反映和培养企业文化,它形成和产生于企业家和企业员工各种企业活动过程中,记录着企业经历的成功与失败。企业档案是企业员工知识培训的必备教材,通过企业档案为企业员工培训提供教材,使企业员工能迅速融入本企业,提高业务能力。企业档案知识管理不仅是一项重要的管理活动,更是一种管理理念,企业档案不仅具备知识特征,还是企业一种重要的知识资源,已成为许多企业战略行为和价值观的一部分。

3.3企业内部资源知识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现在很多大型企业中,知识管理已经开始启动,但企业内部的各种知识资源却并未得到合理利用。实施了知识管理,建立了知识服务中心,但非常重视竞争情报、市场动态等外部知识资源的获取、分析,不重视企业内部的档案、图书资料、视频图像等知识资源的挖掘,让大部分有效知识资源闲置。这种知识管理模式叫做“情报导向性”知识管理模式。实施这种知识管理模式的企业忽视了企业的原生性信息,致使企业内部的知识资源得不到盘活,仍是死水一潭。因此,在获取外部知识的同时,企业也应该重视内部信息资源的开发,先将自身具有的资源充分利用才能真正掌握知识管理。

4对企业档案内部资源实施知识管理的方法

4.1建立企业知识库

通过建立面向知识管理的知识库,积累和保存企业各种文档信息和知识资产,能够更好地实现档案及其他信息的共享和整合。总体来说,企业知识库基本由下列一些知识和信息组成:企业基本信息、包括公共关系信息、年度报告、预测分析报告、产品和服务信息、经营业务信息、业务经验信息、基本流程信息、顾客信息等。借助网络传输,把企业各个部门连为一体,使知识可以最短时间零距离地向每个员工、每个岗位延伸,促进了知识的共享和传播。每个人、每个小组形成的信息和知识都必须存储到知识库中,而需要知识的人也能从知识库的知识存储系统或者专家系统中找到所要的知识。而且,知识库还能起到蓄水池的作用。企业人员流动不可避免,知识库通过将每个员工所创造的知识成果、业务经验文档化,避免了才随人走从而削弱企业的知识储量。

4.2对馆藏档案进行分类整理,提供知识服务

企业档案馆的档案资源非常丰富,但是它们的利用率却并不高,档案人员只是被动地对归档的文件进行接收和管理,而且在服务中较少考虑用户的需要,造成大量宝贵的资源白白堆积。如何能够改变这种管理现状,深入挖掘其中的知识,为企业贡献其价值,是档案馆进行知识管理的重中之重。而对馆藏档案进行分类整理,提取其中的信息,为企业提供知识服务就是一个方法。档案人员通过对馆藏档案的开发,可以建立专门性的档案信息库。如武汉市城建档案馆,根据武汉市城市建设的实际情况,开发了《武汉市城市综合管网管理信息系统》和《正格城建档案管理系统》,并于2007年,开展了《建设工程电子文件归档与管理》的项目研究,这些系统的开发和项目的进行都是武汉市城建档案馆为了更好地管理馆藏档案、寻找其中关联、挖掘档案知识而做出的努力,这些项目的成果都得到了有关专家的认可,有非常高的实用性。另外,收集企业内的信息资源,制作企业人才信息库也是一个提供知识服务的途径。

4.3鼓励员工的隐性知识显性化,将个人隐性知识转变为组织知识资产

企业知识不仅涵盖了文件、档案等大家熟知的显性知识,还包括隐藏在员工脑海中的隐性知识。人们头脑中的隐性知识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类是技术方面的隐性知识,包括那些非正式的难以表达的技能、经验、技巧和社会关系等;另一类则是认识方面的知识,包括心智模式、信念、价值观等。人是知识的重要载体,企业在知识管理时代必须建立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的长效机制,同时还要充分利用员工头脑中的经验知识,扩大知识共享的范围。而企业档案部门则应与企业员工保持密切的交流与联系,共享知识,并及时进行知识归档。我们可以通过访谈、会议记录、交流互动形式,将本企业管理者与员工的经验型知识挖掘并记录下来,将个人的经验知识转化为企业的知识财富。知识管理要求实现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的转化与互动,利用知识的流转运动来增加知识创新能力是企业知识管理的特点,也是企业的人本管理及流程重组思想的体现,企业档案工作应该而且能够成为这种运动的中介之一。

5结论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发展,知识管理越来越重要。企业在获取外部知识的同时,企业也应该重视内部信息资源的开发,通过对企业档案的管理和挖掘来获得更高级的知识服务,做好对自身的知识管理。企业档案工作应该抓住这次机遇,调整工作目标,把握环境的脉搏,通过多种工作方法,集中精力做好显性、隐性知识的挖掘,努力为企业创造价值。

作者:赵语心 单位:中国航天建设集团有限公司

知识管理论文:知识管理信息系统项目管理论文

1分析以知识管理为基础的信息系统项目管理领域模型

在构建和实施项目管理的过程中,需要掌握的一些关键性能力和知识就是所谓的知识领域。分析当前信息系统项目管理体系的建设情况,依据重要程度可以将其拥有的知识领域分为两种形式:核心和辅助知识领域。当中,一些部分可以直接构成实际实施项目的具体目标,即为核心知识领域,主要涵盖整个项目管理的执行范围、项目成本、项目质量和实施时间等;那些为以上项目目标达成提供相应执行载体的领域,就是所谓的辅助知识领域,主要涵盖在实施项目管理的过程中,一定要拥有的人力资源管理、风险管理、沟通管理、采购管理等,在整体管理作用之下,以上几种类型的知识领域将有效的服务于知识管理。在当前知识管理信息时代的影响之下,项目管理的中心就会在信息系统项目管理中被呈现出来。从本质上来讲,知识管理也将一种知识领域下的项目管理特征彰显了出来。在实现和提升各个领域项目管理工作的过程中,都需要把提升知识管理的能力当作主要的基础。

2分析以知识管理为基础的信息系统项目管理过程模型

这一点能够利用大量的实践研究结果所展现出来:当前的信息系统项目管理工作的具体过程可以说密切的联系着整个信息系统的生命周期和建设过程的阶段划分。在建设信息系统项目管理体系的过程中,有关的工作人员应该对这样的几个问题首先予以解决:在预定的研究方式之下,信息系统项目管理应该怎样将相应的计划开展起来,并且对活动进行组织和掌控。通常来讲,应该有三个主要的阶段存在于高质量的信息系统项目管理中,即系统选型阶段、系统分析阶段、实施整个系统的阶段,详细到执行和实施项目的角度而言,在一般操作流程的基础上,有关的工作人员可以划分整个项目管理工作为:授权项目、分析需求、选择项目、开发制定和实施项目、评估项目及验收已经完成的项目等,在管理整个项目的过程中,在知识管理这一中心的连接下,这些具体的实施步骤就会通过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展现出来。此外,也能够充分的彰显出来知识管理和业务过程的融合性。

3分析以知识为前提的信息系统项目管理组织发展层次模型

对于这样一点,有关的工作人员必须要清晰的进行认识:智力密集和劳动密集,为现代意义上信息系统项目的较大特点,往往有复杂化的内容结构和大量的工作人员类别存在于一个规模化的信息系统项目中。分析项目管理有关工作人员的组成形式、整个团队的协作精神、团队精神及其工作人员本身能力的组成等,同整个信息系统项目管理的完成情况上都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在知识管理背景的影响之下,有这样几种类型存在于个人和组织之间的发展层次中:智慧型、能力型、创造型、学习型和知识型,在这样当中,知识型结构在其中的作用更加的明显。

4分析以知识为基础的信息系统项目管理体系总体结构情况

将信息系统项目管理体系在知识管理支持下建立起来,构建整个系统的整体结构框架,都要有高效统一的过程、组织关系和内容作为支撑,在构建起知识框架的基础之上,将知识管理当作其中的前提条件和重要的载体,对项目管理过程、项目管理组织和项目管理内容等方面内容的协调和沟通上予以实现,保障顺利的实现整个信息系统项目管理的主要目标。

5分析具体的实例

以某单位近些年来所开发出来的信息系统项目为例,来进行详细的分析阐述,对基于现代项目管理方法的信息系统项目管理、基于知识管理的信息系统项目管理和基于系统开发方法的信息系统项目管理进行了比较。从一些案例中我们发现,同其他两项进行比较,有着一定的优越性存在于基于知识管理的信息系统项目管理中:例如,某单位在基于知识管理的信息系统项目管理中:平均增加投资、平均开发时间和平均费用节省率等都较基于现代项目管理和系统开发方法优越,甚至能超出10%。通过以上分析,可以发现在知识管理的基础上,将信息系统项目管理工作建立起来,比其他两种形式要优越很多,得到了广大的用户的一致认可,并且各个工作人员在具体的工作中,又能够有效的围绕这样的工作体系来进行工作,将单位员工们团队协作的能力能够有效的培养起来。

6结语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与进步,在一定程度上大大的提升了我国各个方面的发展水平,但是,市场竞争的趋势也越来越严峻,纵观整个竞争趋势可以发现,知识在其中的影响力是非常巨大的。并且,近些年来,在信息系统项目管理模式中,逐渐的将知识当作了其中的前提条件,并且,通过在多个领域的试验与应用发现,其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因此可以说,这是一种值得积极推广的理念和方式,可以促进各个领域的信息系统项目管理逐渐的向着科学化、合理化方向迈进。

作者:吴仲文 单位:上海航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