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中学德育的途径实用13篇

简述中学德育的途径

篇1

1.2研究生德育工作的急切需求

首先是研究生德育工作没有得到相应的重视。很久以来,高校德育工作的重点一直放在本科生上,很多人认为研究生自我管理的能力很强,不需要在德育方面投入太多的精力,从而导致我国部分院校研究生德育工作重视不够。其次是德育的个性化以及生活化需求越来越明显。对于我国国情来说,研究生属于一个非常特殊的知识群体,在寻找解决他们思想意识问题和心理健康问题方面都存在着理论空白和必要的实践。因此,必须得对研究生进行分类引导,尊重他们的个性,因材施教。还有就是如何在德育工作上做出创新性的工作以及培养方式的改革需求相当迫切。

2在校研究生兼任学生辅导员的好处

2.1补充辅导员的工作队伍

合理配置专职辅导员可以分担导师在研究生教育管理方面的精力,导师可以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来指导研究生理论学习,在自己擅长的领域里开展研究工作,同时可以将先进的理论实践于研究生的工作当中。导师的合理分配以及分工,更有利于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水平,从而可以促进辅导员的专业化、职业化以及专家化的发展。

2.2学生的思想动态更容易被了解

高校兼职辅导员都是在读研究生的优秀学生,具有很强的学习以及组织管理能力,而且对工作的投入也非常的积极。兼职辅导员有一个重要特点就是跟学生的年龄差距较小,这就使它们能更加了解学生的心理需求和实际需要,使得他们能很好的与学生产生心理共鸣,沟通起来更加顺畅,能最及时的了解到学生们的思想和心理动态。在实际工作中,兼职辅导员身兼两种身份,即管理人员和学生,这就有利于他们既能从学校管理的大原则出发,也能站在学生的视角上去审视某一项规章制度的漏洞与不足,从而查漏补缺。如此,高校管理提倡的“以人为本”的观念也可以更好地落实。

2.3增强德育工作的实效性

在读研究生兼任学生辅导员就已经具备了开展德育工作的首要条件,那就是了解和信任。想要很好地开展德育工作最主要的就是先得到学生的信任,以及了解学生。在读研究生在这之前都已经积累了很多丰富的经验,他们可以很清楚的知道学生们的困惑。在读研究生兼任学生辅导员也能够清楚地知道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只要找到有效的方法,就可以有效增强德育工作的实效性。

3我国的德育工作的现状

现在,我国对于研究生德育的研究是比较深入的,但是对于我国高校研究生德育实施的方法以及途径的研究是比较肤浅的。只能在报刊杂志上看到一些简单的论述,并看不到德育方面的专著。不过,在有些文章中可以看到一些关于德育方面的观点,例如:《探索新时期研究生德育工作的新途径》《对研究生德育实施途径和方法的探索与思考》《和谐社会视域下研究生思想道德教育的路径选择》这几本书中提到过关于研究生德育工作的途径和内容,它们这些书中提到了一些科研集体建设这一研究生德育的新途径,我们可以借鉴其在研究生道德培养方面的经验。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在校研究生“三助”德育工作的研究是有很多的方面的,也有很多不同的角度,但是,高校在读研究生德育工作上的方法是极少的,应该进一步的探索。

4对高校研究生德育工作的研究以及研究生德育的特殊性

4.1德育工作的研究

首先,对德育工作的定义、对象以及它的特点做出全面的了解,为了更好的对我国的在校研究生“三助”德育工作的开展做出准备。其次,简述目前我国高校研究生德育工作中遇到的难题,并进一步的解决和找到更好的途径。最后,探究我国在校研究生“三助”德育工作的新途径,并为现如今的在校研究生提供一些好的建议,从而促使在校研究生实施方法的多样化。

4.2道德教育

道德教育是从广义和狭义上来说的,广义上的道德教育主要由思想、品德、政治、心理上的教育组成。广义上的道德教育就是对个体或群体进行一定意识形态教育的活动;狭义上的道德教育就是某种价值观的塑造。

4.3在校研究生的德育教育

我国大部分的高等院校对于道德教育是非常有计划的,并且帮助研究生培养出良好的道德品质,这就是研究生德育。培养人是研究生德育教育的本质属性,是依据研究生的品德形成的。通过有目的有计划地对课堂教育的活动将社会思想转化为研究生的个人的素质。

5研究生德育的途径

关于研究生的德育途径基本上是可以将“方法”与“途径”联系在一起的。研究生德育的途径主要指的是实施德育的方法以及落实德育内容的各种渠道的总的称呼。

5.1思想政治理论的教育

无论是文科研究生还是理工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必修的一门课程。通过政治理论课的学习以及研究,研究生在系统的学习上解决了思想方面的难题,并且还树立了信心。政治理论课的学习是高校研究生德育教育的重要的途径。

5.2研究生导师教育的重要性

教师的职责就是教书育人,这是一直以来长久不变的真理。教书和育人这两者是密不可分的。许多的书中都有提到,教师不仅仅要将知识、技能传授给学生,而且也要将思想品德教育与知识结合起来。像这种导师教书育人的文章在其他的地方一般是看不见的,只有在一些报纸杂志上可能能够看到,大多数高等院校对学生进行了实践和探索,大多数的导师也都获得了教书育人的经验。

篇2

一、高校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教育发展过程中的问题

高校学生在多年的教育中不断加深自己的道德认识,形成了自己的认知观和价值观,因此在思想道德认识的发展上表现出较高的水平,但是在道德认同和道德行为上则表现出明显的不足,表现出道德认知和道德行为的不一致。在探究高校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发展中道德认识水平和道德行为水平的知行矛盾冲突中发现,形成高效学生知行冲突是由以下的原因导致的;第一,德育教育局限于德育课堂教育。高校德育的主要实施途径是通过德育课堂的教育,高校在德育课堂的时间设置上是一周两个课时,在德育教育的实施中表现出教育的中断性。同时,在德育内容的上教师进行精心设计,基本是照本宣科,而教材多是关于德育理论的探讨,未与学生的日常德育行为相联系,使得学生在德育认知方面的认识不断提高,但是学生普遍认为现实为给道德理认知提供良好的实施环境,或者说不知道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践行道德美德。第二,德育教学方式为传统的接受式。道德认知转化为道德行为,需要引起学生内心的共鸣,共鸣的思想才能转化为外显的行为。德育课程的内容相对来说比较简单,学生通过自学基本可以理解文本大意,这从另一个侧面反映出,德育教学的主要任务是激发学生对道德价值观的认同,并引导学生把道德认知转化为道德行为,这也必然要求教学形式的多样化。第三,德育理论的强化缺乏有效途径。德育的知行转化需要两个过程,第一是对德育内容的思想认同,第二是根据自我的德育思想树立或者纠正德育行为,对于大学生来说这个过程需要不断的强化。但是在调查中发现,普通高校缺乏有效的德育评价机制。在对教师的访谈中,教师表示学校对于学生的评定基本呈现以学生成绩为参照标准,以学生的活动参与度为参考,很少与学生的德育认识和德育行为相联系。

二、在高校英语课堂中渗透思想道德教育的主要途径

(一)以行动导向为核心设计教学

德育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是道德认知到道德行为的转化,这就要求我们把这个转化过程通过动态的方式进行呈现和分析。以学生的日常行为为核心设计英语教学是突破这个难点的重要途径。这要包括三个环节,第一,分析本节课英语课程的主要内容,并与学生的日常生活和日常行为相联系,围绕主题选择学生典型的日常作为,作为课堂开展的主要案例;第二,促进学生对道德行为的分析和讨论,对道德行为是否需要改正进行讨论;第三,确立本周的道德养成行为。例如,在“say yes”的单元教学中,配合的课文中心思想是人的极限是不断突破的,We usually only accept 55 guests but at a pinch we could take 60.围绕此主题,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结合当代大学生不易坚持,容易半途而废的特征,渗透“坚持去做,努力突破”的思想道德教育。首先引导学生使用生活中通过坚持取得胜利的故事进行句子练习,其次引导学生设计近期的目标,并设计具体实现的步骤,通过一二百字的英语课堂小短文进行表达,第三,引导学生互相监督将目标予以执行。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不是枯燥的讲解课文中设计的语法和复杂句子,而是将语法的学习和短语的使用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相联系,并潜移默化的进行坚强的思想道德教育。

(二)以情境教学为途径开展教学

道德行为的转化需要学生道德思想的情感认同,这个过程只有在同伴的交流中才能实现,因此在英语课堂中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渗透,强调以情境教学推动学生的同伴交流,促进道德认知的情感认同。道德情境的设计以学生的日常行为习惯为素材,将学生的各种道德行为进行综合或者典型化的凸显,通过学生的话剧表演或者PPT的展示,引起学生作为旁观者对自己行为的自我省视,与同伴对道德行为展开讨论。例如,在“More Crime and Less Punishment By Richard Moran”的学习中,教师通过ppt展示社会中因为不同的错误认识导致的犯罪行为,引导学生对性和谐行为进行分析,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并设置促使犯罪人改过的措施。这样的情境教学促进道德教学内容的生活化,将理论化的知识转化为生活化的教学案例,这样的案例使学生更容易接受,更能让学生领会对自己成长的影响。

(三)引导学生在日常行为中养成道德行为

道德行为的树立需要学生在实践中不断的进行养成,这个过程需要一定的规章制度的保障,规章制度是每一个学校都具备的,但是并没有可以执行的道德行为考核标准,同时,学生对学校的规章制度都具有一定的抵触。学生具有重要的自主性,发挥学生的创造性,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特点制定符合学生行为的具体道德行为考核和监督机制。在上述道德认知教育和道德行为的探讨过程后,由班级学生自主决定在一定时间内学生要养成的行为,并建立道德行为登记表,由学生选取道德行为监督员,负责记录学生的道德行为和监督学生的道德行为养成,具体来说,在班级的道德行为记录表中予以登记,以一天为单位,一天中没有出现不道德行为极为10分,出现一次扣一分。以学期为单位进行考核,实行一票否决,即道德不及格,学校其他奖励不得享有。本周的行为在下次道德课上进行评价总结,包括自己关于本节道德行为的疑惑或者感悟。这样就把学生的行为作为道德开展的起点、过程和重点,促进学生行为的养成和转化,集教育和评价为一体。同时,对表现不好的学生,监督员有权予以指正。

综上所述,目前的高校道德教育在培养学生道德认知方面基本实现了道德教育的要求,学生的道德认知处于较高的发展水平,但是关于道德思想的情感内化和道德行为的养成和纠正,则处于弱势地位。笔者分析高校德育发展现状,提出在不同学科中渗透思想道德教育,具体在英语课堂中倡导以行为为导向展开英语教学,以情境教学为途径开展德育教学,以同伴交流和讨论为德育开展的主要形式。

参考文献:

[1]项久雨.论思想道德教育价值的实现途径[J].教育研究,2003,10:46-51.

篇3

一、美的概念的提出

“美”在我们的人生历程中有着重要的作用,这种作用主要体现在人生经验方面。然而什么是“美”?席勒在《美育书简》中提出,美是游戏冲动的对象。在席勒的著作中,游戏冲动是一个基础性质的概念,是理解“美”的关键。席勒认为,我们的人性因为受到“感性冲动”和“形式冲动”这两种冲动的推动而分裂,并且这两种冲动难以平衡,人总是受其中一种冲动的控制而变得松弛或紧张。他指出,在人性分裂的情况下,要达到理想的人性, 取得上述两种冲动的和谐统一需要第三种冲动,即游戏冲动并以此作为桥梁。因此游戏冲动实际上是感性冲动和形式冲动的结合。

二、美的功能

我们也许会诧异席勒为什么会提出这样一个“美”的概念。借助于“游戏冲动”这个概念,席勒正式提出了他的美育思想。他认为,完满人性的实现,必须经过三个阶段物质状态、审美状态、道德状态。在第一阶段,人受自然的盲目的支配而成为无理性的动物,在最后一个阶段,人是充分理性化、道德化的。人不能从自然阶段一下跃至道德阶段,而必须经过审美这个中介。审美成为了人由感性转向理性的桥梁,“总之,要使感性的人成为理性的人,除了首先使他成为审美的人,没有其他途径。”此外,席勒在经历了对法国革命由起先的无限期望到后来的失望后,他试图把审美视作实现自由的一种手段。经验生活中政治的失败使得席勒相信,“为了在经验中解决政治问题,就必须通过审美教育的途径,因为正是通过美,人们才能够达到自由。”笔者认为,席勒把审美教育作为实现自由的手段是一次大胆的尝试,因为他将审美的作用延伸到政治的领域并赋予其可以摆脱经验生活中物质和人为障碍的无限能力,但是不得不指出的是,席勒的尝试却是一次空想,因为他只是一味地夸大了审美的作用而没有意识到人作为一个个体和类的属性在实际生活中的实践作用。因此,如何在生活中使得审美具有人的实践特征而非主观臆想将成为席勒在《美育书简》一个弱点。但是席勒也有所意识,他指出“政治领域的一切改善都应该来自性格的高尚化――但是在一种野蛮的国家制度的支配之下,人的性格怎么能够高尚化呢?”席勒认为还是只能将美的艺术作为人的性格高尚化的工具,进而实现政治的改善。

三、理性――获得“美”的钥匙

如何获得“美”或是“美”的感受是席勒提出的又一重要命题。关于美的实现或是美的获得途径,席勒引入了“人性”和“理性”的概念,并视作实现“美”的前提。他认为美的纯粹理性概念只能用抽象的方法去寻求,并可以由感性――理性本性的能力中推论出来。这也就是说,席勒承认美是由人性中的感性和理性共同获取的,并且是由感性向理性转变的。他强调:“只要理性告诉我们有人性存在,我们就知道有美的存在。”但是席勒又说:“经验可以回答我们,美是否存在。”并且他强调:“要把美的观念和感觉能力的联系分开却是徒劳的。因此我们把前者只看成是后者的结果是不够的,必须把两者看作是互为因果。”这就说明作为经验的首要因素――感觉和审美是互相作用的,我们通过感觉和理性获得美的感受,同时美作为一种感官感受作用于我们,这种感受可能是一段悦耳的音乐或是一幅美的画,也可能是其他器官的美的享受。因此,美对于我们可能是我们在生活中思索的一种对象。当美和我们内心情感融合时,美的感受就内化成我们审美主体自身一种状态。在席勒看来,美是以人性的存在为前提的,而理性却能够帮助我们在经验中实现“美”,而“美”既是我们的作为也是我们的状态。

四、优劣之说

笔者认为,席勒的《美育书简》可以划分为三个部分:“美是什么”、“为什么要有美的存在”以及“怎么样实现美”。当中的论述的最大成功在于第一次提出了“美育”的概念并由此确立了美育的独立地位。席勒在《审美教育书简》的第二封信中提到:“我们为了在经验中解决政治问题,就必须通过审美教育的途径,因为正是通过美,人们才可以达到自由。”它对促进美育理论的完善以及从历史的高度去全面阐释审美教育问题都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可以说,从席勒开始,美育才真正逐渐确立了它的独立地位。”虽然他把审美作为实现政治自由和社会改造的手段是不切实际和难以实现的,但是他为人的自由和幸福作了更深入的探讨,有着重要的意义。席勒的美育思想的另一贡献在于起到了承上启下的桥梁作用。他在康德“美是道德的象征”原则的基础上继而发展成为“美是人性的自由”这一命题,并且给黑格尔和马克思留下了丰富的思想资源。

参考文献:

[1][德]席勒著,徐恒醇译.美育书简[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4年.

[2]檀传宝.关于席勒的两个命题的阐释――兼论审美活动的善性[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1995(4):35―40.

[3]黄健云.席勒的美育思想及其价值[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6(4):62―65.

篇4

美国天才儿童教育初探

教学艺术的六种元素

教育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探讨

学校变革:一种文化的视角

我国幼儿园教育质量评价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试论教师劳动的科学认定与学校办学效能

红土地支教:教师教育培养模式探究

让世界走进学校让学生面向世界——上海市世界外国语小学教育国际化路径探索

以“学科发展月”为载体的教师专业发展研究

新课程背景下高中生语文阅读品质的培养

初中生成长指导的三个关键:守纪·尊重·感恩

业余钢琴教学培养学生情感表达与创意能力初探——由“上中杯”钢琴比赛引入即兴演奏的拓展思考

浅谈历史教学中的生命教育

思维导图在初中生自主学习中的应用

学前儿童安全防灾教学活动的思考

中重度智力落后儿童对“大”、“小”的理解

比较分析·传承突破·指导引领——基于英语课标功能与地位的思考

汇四海精粹放开眼量融中西文化走向世界——上海市大同中学“面向世界的教育”简介

论教师学习的整体性

积极自我评价:促进教师学习的有效途径

论新课程背景下中小学美术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浅谈课堂教学机智的形成

我们怎样思维——杜威的反省思维及其教学启示

杜威的差异教学理论新探

课程文化语境中的精读与略读

馆藏清末《最新小学教科书》评价

数学文化视角下小学教育专业的实数理论教学探析

中外数学考试中计算器使用的比较研究

1978~2008年我国智力研究现状的文献计量学分析

小学生心目中的理想教师

重建学校文化,促进内涵发展——上海师范大学附属高桥实验中学委托管理的思考与实践

家校合作,打造学校和谐教育生态

初中起始年级学生课前预习情况的调查

多维评估初中英语教学

高中政治教学生活化的实践探索

小议互动教学法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的运用

项目教学法的应用研究——以高中《算法与程序设计》为例

以和谐发展教育理念促学校学生和谐发展——上海市第二中学“和谐发展教育”的理念与实践

非智力因素研究三十年

艾夫里尔情绪创造研究述评

观点采择能力的理论与实证研究述评

小学生社会观点采择和冲突解决策略的关系研究

优秀创新人才早期培养初探

和谐教育的实践和探索

新世纪以来我国基础教育重大问题研究综述

简论学习理论在教育活动中的功用——行为主义为用,建构主义为体

以“学习素养”为核心的学校课程构建

浅论实现课堂有效互动的新课型

试论以课程统整提升学校课程领导力

直面德育困境,提高德育实效

中学生自我教育能力的培养途径

让孩子在自我教育的平台上健康成长

浅谈语文学科中的人文德育

师生互动中的教师公正思想述评

篇5

教育从产生的那天起就注定将随着社会文明的进步不断发展、不断完善。当前的教育形式正朝着素质教育的方向推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综合人才是素质教育的目的,具有创新意识、高度实践能力的人才已成为社会教育家关注的焦点。智育从传统教学开始就受到教育者的重视,有着深厚的根基,其被重视程度不言而喻;德育已得到社会的高度重视,教育界也正在倡导“德育领先”;体育锻炼不但能强身健体还能磨砺人的意志,在全民健身的宗旨下,体育活动开展的有声有色;因为相信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所以与生活实践接触最紧密的劳动教育受到越来越多的社会关注;然而,美育却被忽略了,没有得到与其社会价值相应的重视!

我们常常谈论人文精神的“真、善、美”和人全面自由的发展,艺术美的理论中也常会出现“真、善、美”三位一体的问题。爱因期坦说过:“美,本质上终究是简单性。”他还认为,只有借助数学,才能达到简单性的美学准则。一个正确的数学公理、定理,可以反映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这是数学的真;数学理论即使离现实多远,也总能找到它的实际用途,体现其为人类服务的价值取向,这是数学的善;伟大的希尔伯特曾说过:“数学中每一步真正的进展都与更有力的工具和更简单的方法的发现密切联系着”,数学理论本身的奇特、微妙、简洁有力,建立这些理论时体现的创造性思维就是数学的美。遗憾的是,这些观点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没有得到充分的体现,大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没有审美教育就没有任何教育”。

举国上下正在大力推进素质教育,数学美学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需得到充分重视。在新课程改革的高中数学课程标准(讨论稿)中已提出了数学教育必须注意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特别是“数学与文化”这一单元体现了数学文化的一个重要功能,这就是数学美学,这种功能将长久以来人们对数学的追求转化为对完善的追求,对和谐数学的追求。

一、数学美的表现

美,是现实事物和现象、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艺术作品等属性的总和,具有匀称性、比例性、鲜明性和新颖性等特点。数学作为精神产品具有上述美的特征。数学的世界,是一个充满了美的世界,数的美、式的美、形的美……,都可以让我们感受到和谐、比例、整体和对称,数学美深深地感染着人们的心灵,激起人们对她的欣赏。

1、简洁美

在数学界,人们普遍认为朴素、简单是数学外的在形式,朴实清秀又底蕴深厚才是其至美。欧拉公式:V-E+F=2堪称“简单美”的典范,在数学中,像欧拉公式这样形式简洁、内容深刻、作用很大的定理还有许多。比如:

圆的周长公式:C=2πR

勾股定理:直角三角形两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平方。

正弦定理:ΔABC的外接圆半径R,则 等,这就是数学的公式之美。这种简洁美,用几个定理是不足以说清的,数学历史中每一次进步都使已有的定理更简洁。

2、和谐美

欧拉公式: ,曾获得“最美的数学定理”称号。和谐的美,在数学中多得不可胜数,如著名的黄金分割比 ,即0.61803398…,维纳斯的美被所有人所公认,她的身材比也恰恰是黄金分割比;著名的菲波那契数列{an?},定义如下:

a1?=1,a2=1,

当n≥3时,an=an-1+an-2

将“黄金分割”、“神圣比例”的美称给数学都受之无愧。

3、对称美

毕达哥拉斯学派认为,一切空间图形中,最美的是球形;一切平面图形中,最美的是圆形。圆是中心对称圆形圆心是它的对称中心,圆也是轴对称图形任何一条直径都是它的对称轴。梯形的面积公式:S= , 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 ,其中a是上底边长,b是下底边长,其中a?1是首项,an是第n项,这两个等式中,a与a1是对称的,b与an是对称的。h与n是对称的,这是数学的对称之美。此外,数学还有自身的奇异突变美、创新美、统一美等。数学的发展深受美育思想的影响,使得数学中含有美的因素,古代哲学家、数学家普洛克拉斯断言:“哪里有数,哪里就有美。”

二、数学美的功能:

社会在进步,人们对美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人们不仅通过音乐,艺术,而且通过自然美、社会美、科学美等得到美的熏陶,美化精神的境界。美育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提高审美能力和审美创造能力,塑造完善的人格,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数学美育的功能,主要体现在下面几个方面:

1、培养创造、发明数学的激情;

2、启发探求真理的思路;

3、检验真理;

4、寓美于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5、以美启智,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数学美的教育途径

科学和艺术一样,都有自己的美学特征,起着陶冶情操,完善思维品质的作用,数学作为一门自然科学,有其独特的美学特征。在中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从中学数学教材内容的美,如概念之美、证明之美、体系之美、无限之美、平衡之美等方面加以探讨,带领学生进入数学美的乐园,陶冶精神情操,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

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教师应当做必要的审美示范,引导学生感知,欣赏数学美。“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将美知识应用于实践,体现美育的意义,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因此,数学美的教育途径需要先展示数学隐含的美、进一步挖掘数学美、再创造数学美、最后将美学原理应用于解题实践。

数学美育在素质教育的形势下将会愈发重要,数学教师应通过有效的教育途径实施数学美学教育,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文化精神,促进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的全面发展,培养具有实践能力的创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 马忠林.数学教育史[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2001.

[3] 张奠宙.数学素质教育教案精编[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0

篇6

初中美术教育贯穿思想品德学科教育在当今社会非常必要,将美术教育与思想教育相结合符合时展的需要,有着重要意义。首先,教育之目的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而思想道德是其中重要的一部分,甚至是最重要的部分。一个道德素质低的人,即使他技能和才智再高,也是对社会无益无用甚至有害的人。可见初中美术教学贯穿思想教育符合教育之目的。其次,21世纪人才衡量标准是德才兼备,可见德是人才衡量的一个重要标准,道德素养在人的综合素质中排在首位,初中教育教学将初中美术和思想教育结合顺应新时展的要求。最后,我国初中美术教学的现状不容乐观,学生的品德教育没有放在重中之重的位置,传统的教学方式在注重学生技能发展的同时往往忽略甚至完全抛弃对学生思想道德教育,这就出现很多美术生拥有技能,但思想素养较低的局面。

古人有言“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其中“道”即是为人之道,人的思想道德被排在传授的第一位,可见对学生思想品德教育是教师的首要任务,我们应该将思想品德教育渗透到初中美术学科教学。美术教学的功能主要包括教育功能、认识功能以及审美功能等,其中的教育功能也包括思想道德教育,通常思想教育主要是文化教育、人格教育、道德教育以及审美教育等方面的教育。如何在初中美术教学过程中贯穿思想教育,根据初中美术的学科特点及美术教学特征,在初中美术课对学生思想教育途径有两方面,一方面,通过学生对评述课的欣赏,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另一方面,通过一定的课业实践,启发并培养学生们的思想素养。

一、通过欣赏评述课对学生们贯穿思想教育

通过欣赏评述课对学生们贯穿思想教育,主要是让学生们从中外历代美术作品简介和欣赏评述里了解中外具有代表性的一些美术作品。他们经过对比和思考,初步认识到祖国和世界丰富的文化艺术,引导学生感受并领悟我国伟大民族优秀的智慧,从而产生一种民族自豪感,继而激发爱国热情。学生们在接受审美教育的同时也接受了爱国主义教育。

初中美术的教材中有很多素材都是对学生们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好资源,比如,教材欣赏评述部分,其中中国历代具有时代标记的雕塑、绘画、瓷器、壁画、帛画及故宫等诸多美术及建筑类遗产介绍。这些素材都是中国民族智慧的结晶,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很好的资料。初中美术教育在备课时,对这些素材背景进行深入研究,能够挖掘其内在思想性,在教学过程中,介绍作品时可围绕作品进行全方位的介绍,包括时代背景、艺术表现手法以及蕴含的思想内容等,都一一对学生讲解,自然引起学生们的学习兴趣,也加深了其对我国民族文化艺术的敬畏和叹服,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精神有着更深切的认同感和自豪感。欣赏元代王冕《墨梅图》,引导学生体会画的题诗“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领悟中国文人坚持自我的高尚气节和不同流合污的情操等。这些例子很多,再如中国画讲究借物抒情,梅兰竹菊代表不同的气节和精神。在初中美术教学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们培养良好的思想品德和个人修养。

欣赏教学课可以采取多种形式,比如,结合课本图片和教师收集的史料典故进行分析讲解;还可以运用多媒体教学设备进行更直观讲解;还可以组织学生参观博物馆或者画展等。教师可以通过科学并合理的引导,采取行之有效的教学方式,在初中美术教学中深化思想教育。此外,在欣赏美术作品课中,教师应该注重对作品对应的文化背景的穿插讲解,这样让学生们更好的了解作品,同时也可以帮助学生们确立正确的审美方向和理念。比如欣赏外国雕塑作品,特别是人体雕塑,学生们会害羞不好意思欣赏,这时候,如果教师能够向学生们讲解欧洲文明与亚洲文明的不同,欧洲文明认为人体是大自然完美的艺术品。通过文化背景的讲述,学生们不仅加深了对艺术作品的理解,也确立了正确的审美观。

二、通过造型表现课对学生们贯穿思想教育

篇7

一、德育内容体系和初中德育内容体系相关理论简述

詹万生认为“德育内容体系是指按照德育目标要求确立的,用于教育受教育者的一定的道德规范和政治、思想观点及其思想体系。它是学校开展德育工作的凭借,是实现德育目标的重要保证。本文认为:德育内容体系是指按照社会和德育目标的要求,学生品德形成发展的顺序性和阶段性,社会思想道德的内在逻辑性和层次结构,将德育的各个组成部分安排成系统连贯的体系。因此,初中德育内容体系是指按照初中德育目标要求、初中生品德发展规律和实际情况确立的、用于教育初中生的一定的道德规范和政治、思想观点及其思想体系。它是初中开展德育工作的凭借,是实现德育目标的重要保证,因而也是德育理论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课题。

二、初中德育内容体系存在的问题

1.尚未形成理论体系,缺乏系缴性和层次性

中央及有关部门虽然先后制定了一系列的有关中学德育的重要文件,但涉及初中阶段的德育内容还是比较零散,不成体系,突出表现在对德育作为一项系统工程从整体I设计研究不够,缺乏鲜明而稳定的主体,没有形成科学、系统、稳定的内容体系。同时,德育内容缺乏分阶段地循序渐进,没有形成梯次性、多样化、超前型的德育稳态结构。

2.德育内容比例失当,思想政治教育比重过高,缺乏平衡性

德育是一个外延很广的概念,不仅包括思想政治教育,还包括道德教育、法纪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诸多内容。如果把一些本属道德范围的问题政治化,那么德育就无法获得相对独立的地位,无法实现真正的道德育人的功能。然而,在我国的初中德育内容中.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过多,在实践操作中,思想政治教育代替了德育,意识形态教育比重过多,道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少且无序。

3.德育内容脱离了初中生品德发展的实际情况,缺乏现实性

现在的初中德育内容往往课堂里或书本上规定的道德原则、思想信念与社会上所盛行的现实现象大相径庭。例如,当我们教育学生艰苦奋斗、克己奉公时,学生耳闻目睹的是屡禁难止的公款吃喝风、现象;当我们教育学生注重以国家和集体的利益为重时,学生在现实中却时时感受到只图个人实惠而不惜损人利己、损公肥私的现象。对于这些问题初中德育未能从思想上、理论上解决好德育内容与现实的巨大反差,使理论缺乏说服力,严重影响了德育效果。

三、初中德育内容体系的建构策略

1.利用初中学校德育的重要组织形式实施德育内容

德育的组织形式是指德育实施途径。任何德育内容都要通过一定的组织形式来实施。只有采取恰当的德育组织形式,才能有效地实现德育内容。学校德育组织形式或实施途径是多种多样的,主要包括:教学;班主任工作;团、队、学生会组织的活动;课外、校外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校会、周会、晨会和时事政策学习。其中,教学和班主任工作尤为重要。

(1)教学是学校德育内容得以实施的基本组织形式教学工作是学校的主要工作,教学活动所占的时间最多,学生的主要任务和实践活动是学习,他们把大部分时间和精力用于上课、学习,因此,通过教学实施德育内容是学校德育的其他形式或途径所无法比拟的,是学校德育最经常也是最有效的形式,是学校德育区别于校外教育机关进行德育的一个显著特点。

(2)班主任工作是学校德育内容得以实施的重要组织形式班主任足为班级组织专门的德育过程而设的教师,受学校的委托,全面负责和管理一个班集体。因此,班主任是实施德育内容体系的主导力量,班主任对本班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是其他途径所不能代替的。

2.建立初中德育工作的管理制度,保证德育内容的实施

篇8

作者简介:张爱仙,杭州职业技术学院教师,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

高职教育肩负着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企业岗位要求的高素质人才的使命。大学生职业素养教育是高职教育的重要内容,决定着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水平和质量。如何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与职业素养教育的融合,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是当前我院深化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的努力方向。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与职业素养教育的融合,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融入专业建设的一种特殊形式,是我院加强内涵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探究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与专业建设相结合的初步尝试。本文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为例,结合汽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企业文化,思考和探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与职业素养教育如何融合的问题。

一、职业素养的基本内涵

职业是由于人类社会分工而产生的具有特定专业和专门职责、并以所得收入作为主要生活来源的社会劳动。职业素养简言之,是职业内在的规范和要求。职业素养高低是衡量职业人是否成熟的重要指标,是从业者职业生涯能否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要素。职业素养问题关系到高职大学生能否顺利进入职场、未来事业是否成功的决定性因素。因此,界定职业素养的内涵十分重要,但在学界,对职业素养的内涵有不同理解。例如:解厚荣(2010)认为职业素养是一个人在职场环境中表现出来的职业知识、职业行为、职业形象、职业技能、职业道德、职业意识、职业态度、职业尊严等方面的综合品质。叶菊珍(2010)认为职业素养概括起来就是职业过程中的综合素质或品质。包括专业基本知识和技能、职业意识、职业道德、职业态度。郭春燕(2012)认为职业素养是职业人在从事某种职业时所必须具备的综合素质,包括职业技能、职业道德、职业情感和职业态度。分析上述对职业素养内涵的解读,本文认为,职业素养是从业者在职业活动中需要遵守的行为规范和要求,是从业者在从事某种职业时所必须具备的综合素质,主要包括职业理想、职业道德、职业意识、职业行为和职业技能。

二、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培育高职大学生职业素养的重要平台

培育大学生良好的职业素养是高职教育的重要目标,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高职教育的必修课。研究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与职业素养教育融合的问题,对于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深化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改革,探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效性路径,具有重要意义。

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与职业素养教育有着相互融通的内容。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承担着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和思想道德教育的任务,是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重要途径。如《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主要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对大学生进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法制观教育,通过教学,逐步提高学生走向社会发展所需要的思想、文化、身心、法律、职业等方面的综合素质,重点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理想、职业道德、职业意识、职业态度、职业价值观和职业纪律,更好地促进高职学生健康成长成才和可持续发展。职业素养教育是指遵循职业发展规律和职业素质养成规律,对高职大学生进行职业理想、职业道德、职业意识、职业行为和职业技能等方面的教育。职业素养教育是职业素质的养成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素质教育是以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作为重要内容和目的的教育,它包括思想政治素质、科学文化素质、专业素质、心理素质和身体素质,思想政治素质是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核心,是素质教育的灵魂。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是推进高职大学生职业素养教育的重要平台。

三、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与职业素养教育融合的途径和方法

培养大学生职业素养是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理念,思想政治理论课是推进高职大学生职业素养教育的重要载体。我院思想政治理论课在深化教学改革中,要贯彻“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文化育人”的办学思路和“融”文化理念,探索和实践《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与职业素养教育融合的途径和方法,提高大学生的职业意识和职业能力,实现我院“学生体面就业”目标。

1、调整和丰富教学内容,突出职业素养教育。

根据青年汽车学院汽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我们调整和充实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教学内容。在适应性教学中,强调职业活动中操作能力、动手能力、创新能力、交流能力、专业能力的重要性,指导学生设计大学生活规划,使学生更好更快地适应大学生活。在思想情操教育中,通过理想和爱国主义内容的教学,引导学生确立正确的人生理想和职业理想,将坚定的职业理想与对祖国的高度责任感结合起来,做一个坚定的爱国者。在人生价值教育中,要求学生做好人生规划的设计,树立高度的事业心和积极的职业态度,在职业实践中创造有价值的人生。在道德修养教育中,突出职业道德教育,指导学生学习和感悟青年汽车集团“治厂方针、干部作风、工作作风、质量方针、技术领先、质量第一、用户第一”的文化内涵,提炼出汽车职业人必备的管理、责任、创新、技术、质量、服务六个职业意识,重点培养学生良好的敬业意识、诚信意识、创新意识、合作意识、进取意识、规范意识、责任意识、服务意识和奉献意识,并结合专业的特点,提出了汽检、汽制、汽营专业学生的职业能力培养要求。在法律修养教育中,通过法律精神、法治理念、宪法、劳动法、劳动合同法、婚姻法、继承法和民法等内容的教学,着重培养学生的法律素养,使学生养成遵守法律法规并用法律法规维护自己正当权益的意识和习惯。

2、改进和创新教学方法,培育职业意识和能力。

改进和创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方法,是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与职业素养教育融合的重要途径。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教学中,我们采用课堂讲授、课堂讨论、演讲、播放影视资料、小组讨论、问题探究式、情境模拟式、案例分析、社会实践等各种教学方法,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从中对学生进行职业意识和职业能力的培养和教育。例如:通过案例分析,请学生谈谈把汽车专业作为自己职业理想的理由以及如何努力实现职业理想的设想;以小组为单位开展寻找身边的感动、发现身边之美的教学活动,然后在课堂上演示PPt,与班里其他同学分享;以小组为单位开展爱国歌曲演唱的课堂教学活动;播放爱国主义影视资料,分组开展课堂讨论,然后每个组推荐1名同学在大班进行交流发言;开展校园文明与大学生公德状况调查ppt课件制作比赛,在课堂演示后评比发奖;在感知青年汽车集团企业文化的基础上,以图片、视频等形式,简要介绍我们汽车学院优秀毕业生和获得省以上技能大赛奖项的学生事迹,向学生提示和解释我们汽车学院为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而实施的专业文化建设项目计划。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还开展“大学生基础文明养成”教育活动,引导学生养成文明行为习惯,并把学生基础文明表现列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成绩考核中。

高职教育是为学生今后职业活动能力可持续发展奠定职业技术基础和职业素养的教育。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职业素养教育的重要依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与职业素养教育融合的途径和方法,需要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教学工作中,不断进行思考、探索和实践,以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在高职学生职业素养教育中的独特作用。

参考文献

[1]刘丽《职业素养教育——时代赋予高职院校的历史使命》[J]《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叶菊珍:《高职学生职业素养教育实施的途径与方法》[J]《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年第3期。

[3]解厚荣《如何培养高职学生的职业素养》[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

篇9

一、因材施教的德育教育

1.依据数学历史的德育教育。数学在中国历史悠久、成就辉煌,其发展经历了古代数学萌芽期、形成期、发展期、繁荣期和中西数学的融合期。例如,在西安半坡出土的陶器中出现了数学的图案或圆点,西周出现了勾股定理,甲骨文中出现了数学记录等等。教师在教学中通过中国数学教学史的介绍,并与西方数学发展历程相比较,可以让学生领会到我国数学发展灿烂文明的文化财富,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促进学生民族自豪感,促进爱国情怀的培养。2.根据高中学生数学教学特点进行德育教育。高中是学生思维快速发展的阶段,数学锻炼学生思维能力,在教学中能够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学生通过不同的角度、不同途径、不同方法去思考问题,培养创造能力的发展。高中数学教学过程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把数学教学的知识点与有关德育教学联系起来,引发对学生爱国思想的培养,培养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体现出数学发展也是通过不断解决矛盾、促进事物向前发展的唯物主义思想,培养学生辩证认识事物发展、创造能力和发现能力。3.依据教材进行德育教育。高中教材是针对学生知识传承和思维培养编写的,在数学教学中,要注重对思维和知识的教育。德育教学存在数学教学中,可以根据教材适当渗入德育教学思想,但是教学中要保证主要部分的实施,又要保证德育教学的渗透。因此,学生通过教材学习得到知识、培养思维,又能适当进行德育教学,才能达到德育渗透的作用。

二、课堂教学中实施德育教育

1.课前合理引导。数学教学在课前学生预习掌握住课程知识点。教师有意识引导数学知识的历史,学生了解数学课外的知识,意识到数学在中国的悠久的历史,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培养德育教育。随着教育制度和教育目标的发展,数学教学模式和方式出现了快速的发展,以往的死记硬背的方法不能适应数学教学,也不能促进数学的德育实施。课前备课不仅要对知识进行合理预习和规划,还要注意德育教育在其中的渗透。2.课堂中随机寓德育教育与知识教学中。高中数学中以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为主,培养学生的辩证的思维。辩证唯物主义在德育中占据重要地位。数学课堂教学包括知识教学和辩证唯物主义,促进学生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形成并运用到德育观念。例如,通过两个圆之间位置的传授,能够让学生得到:物质时刻能够运动,不同的运动方式产生不同的结果。3.课后小结的德育途径。课后对数学的总结和练习,总结的过程引导学生理论联系现实。例如对问题进行解决时,有时会有多种途径,引导学生选择最方便合理的方法。这和高中生对人生的选择一样,人生之路多样,选择符合自身的发展的方向,并积极坚定地坚持下去,才能取得人生的成功。

篇10

中职学校的德育课堂是对学生实施德育教育的主要阵地,更是对学生实践活动进行指引的重要途径,不论是对于学生价值观的培养,思想观念、政治立场以及法治观念和道德素质的形成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过去德育教育管理以及教学中所使用的一些德育教育的方法和手段已经不能适应新的时展需要,教学效果也很难得以体现。因此,加强中职德育教育教学的实效性是中职学校德育教育教学改革的必然趋势。

1.中职学校德育教育教学现状

在职业教育改革中,我们应在重视学生学习知识、掌握实际动手及操作能力的同时,更加重视对中职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培养和教育,引导学生端正学习动机、学习态度,激发学习兴趣,那么在思想政治教学中,如何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增强吸引力、增强实效性,是我们需要研究的问题,也是检验德育教育教学教师教学思想和教学技能的重要方面。目前德育教育教学存在如下状况:

1.1 课堂缺乏吸引力。这是当前德育教育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之一。主要体现在学生学习德育教育教学的动力不足,教师教育观点、教学方法陈旧,不少教师没在教学上下真功夫,这些都在不同程度上使政治课教学失去了吸引力。

1.2 教学过程远离学生。现在,德育教育教学教材的编写越来越接近学生的实际,增强了许多和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内容,也有一些需要学生参与的,但这要求教师做大量的准备工作,很多教师没有把功夫放在课外,只是把教材中的内容传授给学生,使教学过程中学生参与性不强、积极性不高,实效性不大。

1.3 教学目标不明确。在新课程改革中,德育教育教学尤其要重视提高学生运用所学常识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但在实际教学重,很多教师仍停留在写提纲,背条款的状态,教学目标的不明确造成德育教育教学的实效性差。

因此,在教学中,我们一定要重视实际存在的这些问题,把增强吸引力、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去,提高德育教育教学的实效放在十分突出的位置上。鉴于以上两种情况,中职教师要认真审视并充分发挥职业教育优势,使德育教育教学实效能够不断得以提高,从而为中职学生的人格完善和健康发展注入精神营养,促进其良好人格品质的形成、道德情感和道德意识的形成,以及正确人生观世界观的确立,更有助于培养高素质的现代技术人员,提升我国公民的道德水平。

2.提升中职德育教育实效性的必要性

2.1 德育教育不是一种工具,而是一种作为人的存在方式的教育实践活动。

2.2 德育教育课程不是一种经过预先设计,通过简单灌输就能够达成教育目的的简单劳动,它需要经过教育对象、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的有效融合。

2.3 职业学校中职生,尤其是民办中等职业学校中职生,在学习能力、学习方式等方面,较之其他普通高中来说更有特点,对教育方法途径的要求更为突出。

总之,中等职业学校实践地位突出,保障条件相对好。充分利用现有资源,通过实验,探索出有效提升德育教育实效性的理论和办法,对于引导教育实践,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3.提升中职德育教育教学实效性的途径

德育教育的教学原则是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的统一,从实践来看,多种方式灵活运用,以动机、兴趣、实践引领理论教学,互动互进,可能是实现教育实效最大化的基本途径。

3.1 教学方法要多主体、多渠道、多方式。多主体,主要是指教育者的多元化。多渠道,主要是教育信息来源的多元化,多方式,主要是教育方法的多元化。中职学校的"德育教育"教学中,课堂灌输是普遍的、基本的存在方式,学生经常成为被忽视、被强行塑造的客体。教育内容的枯燥、教育者知识和社会实践的匮乏、教育渠道的单一、教育方式的简单化,是造成学生对"德育教育"教学漠然、抵触甚至反感的基本原因。解决问题的办法千条万条,关键的还是要在教育主体、渠道、方式方法上求出路。

多主体、多渠道、多方式的核心思路是求得新知识、新实践、新感觉,以新求效。多主体的关键是实践者上讲堂、学生上讲台。多渠道的关键是社会实践,将"国文化"、"家文化"、"社会文化"、"企业文化""媒介文化"等纳入教学。多方式的关键是让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方式方法成为基本方式,不能单单局限于校园内、课堂上、书本中。

3.2 教学内容的职场化、职位化。职场化、职位化的关键是解决教育者素质、教育内容、教育实践活动的职场化、职位化。学校德育教育近年的实践表明,学生对职场化、职位化的教学内容关注度大,通过职场化、职位化的内容,理解和接受德育教育教学内容基础扎实,进步明显。

把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知识教学转化为思想政治素质培养训练,运用直观、生动的教学方式反映社会现象、职场现象,按照上述原则系统构建学科体系、教学方法体系,中职学校德育教育的教学实效会系统提高。

以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法制观为主线,可用于设计课堂讨论、辩论、课堂演讲、模拟法庭、职场小品剧以及中职生法律意识调查、中职生恋爱观调查、道德漫画展、法律知识宣传等课外实践形式。以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适应能力、合作能力、自律能力、创新能力、沟通能力、竞争能力为核心,从而使学生在实践中不断化理论为方法,化理论为情感,化知识为行动,促进学生的知行合一。

3.3 教学环境的内外有效整合。要提升德育教育课程教学的实效性就不能仅仅局限在课堂教学的单一环境。除了充分利用课堂教学时间外,教师更应该更好的利用校园环境和社会环境来促进学生思想的转变,道德素养、法制观念的形成。

课堂教学应以对学生能力的培养为教学的中心,在对其进行知识传授的同时更要促进其能力培养,着重培养学生的职业方法及职业社会能力,将辩论、知识竞赛以及角色扮演等引入德育教育堂的教学当中等。

为了更好的将道德认知内化为道德品质,外化为道德行为,最为重要的途径就是充分利用社会这个大环境,让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教师要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例如各类公益活动、社会调查及勤工助学等,形成从理论、情感到社会实践的升华,道德文化到道德素质、道德能力的转变,这也是党中央对改进和加强中职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要求。

总之,只有将中职德育教育堂与学生的生活实际、岗位实际相结合,采取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并做到校内外教学环境的有效整合,才能更好的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进教学效果的提升。

参考文献:

篇11

席勒从美育的独特视角批判了他所在的时代。这种批判开了对于资本主义现代性进行审美批判的先河,影响到后世并对当代仍有其重要意义。当代德国著名理论家哈贝马斯在《论席勒的审美教育书简》一文中指出:“这些书简成为了现代性的审美批判的第一部纲领性文献。”

席勒不仅是德国古典美学的继承者,而且在许多方面超越了德国古典美学。他在某种程度上突破德国古典美学的思辩性、抽象性,努力将美学研究带入现实生活,开启了现代美学突破主客二分思维方式,走向“主体间性”之路。哈贝马斯认为,这实际上是当代“主体间性”理论和“交往理论”的一种萌芽。特别重要的是,席勒将美育界定为“人性”的自由解放与发展。这不仅突破了近代本质主义认识论美学,奠定了当代存在论美学发展的基础,而且开创了“人的全面发展”和“审美的生存”的新人文精神重铸之路,关系到人类长远持续美好的生存。席勒的《美育书简》是资本主义现展过程中有关人性批判与人性建设的一部鸿篇巨制,标志着美学逐步由书斋走向生活。也正是在这一论著中席勒在人类历史上首次提出了“美育”的概念,并将其同人的自由紧密相联。将审美教育与人的自由生存和人性的全面发展紧密结合,从更深远的社会意义来说,克服资本主义现代化所带来的人性和人格的片面性,追求人的审美的生存,成为人类追求的始终不渝的宏大课题。马克思对于人的“异化”扬弃和全面发展的论述,海德格尔对于人的“诗意地栖居”的论述,都是继承席勒探索人的审美生存的当代重要成果。

二、关于席勒的美育理论的内涵

席勒最重要是理论贡献在于围绕“美育”这个论题,以《美育书简》为中心,构筑了一个相对完备而新颖的美育理论体系。长期以来,人们习惯于将席勒的《美育书简》与他的其它美学论著割裂开来。事实上,席勒的20多篇美学论著,尽管题目各异,但其核心论题却是“美育”,其它论著均围绕“美育”这一论题展开,构成一个相对完备的美育理论体系。而其核心是“把美的问题放在自由的问题之前”,实质上是一种现代存在论美学的初始形态,预示着现代美学由认识论发展到存在论的必然趋势,直接影响到后世。

席勒美育理论提出的哲学基础是由认识本体论到存在本体论的过渡。席勒的美育理论继承了康德的先验人本主义哲学,特别是康德有关自然向人生成的观点。但对于康德的认识本体论却有所突破。他由古希腊的古典本体论出发,走向存在本体论。

关于美育的内涵,席勒将其界定为“自由”。席勒所说的“自由”是一种超越实在、必然与理性的审美的关系性的自由。也是审美的想象力的自由,是想象力对于自由的形式的追求,从而飞跃到审美的自由的游戏。当然归根结底,席勒所说的自由是人性解放的自由,是通过审美克服人性之割裂走向人性之完整。由此可见,这种自由观不仅局限于精神领域,而更侧重于现实人生,追求一种人性完整、政治解放的人生自由。因而是一种人生美学之路,开辟了整个现代美学走向人生美学的方向。

席勒认为,美育的特殊作用即是其成为沟通感性与理性、自然与人文、知识与道德、感性王国与理性王国之中介。这就使美育成为由自然之人成长为理性之人的必由之途。这就是席勒关于美育作用的“中介论”,成为整个美育的核心环节,构成了整个审美之谜。

席勒认为,美育所凭借的手段是美的艺术。他首先从艺术类型的横向的角度论述了理想的美育的途径。那就是由优美到崇高,达到人性的高尚。而从纵向的角度,席勒勾画了审美教育的历史过程,即由古代的素扑的诗到现代的感伤的诗,最后走向两者结合的理想形态的诗。

三、关于席勒美育理论的当代价值

席勒的美育理论是一种作为世界观的本体论理论,将审美看作人的本性和人的解放的唯一途径,因而成为最重要的价值取向。这一理论对于我国当前在马克思主义唯物实践观的指导下,通过美育的途径,培养广大人民的审美世界观,造就一大批学会审美的生存的人,建设和谐的小康社会,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席勒的美育理论是一种人生美学,旨在克服现实生活中人性的分裂,实现人性的完整,造就无数人性得到全面发展的自由的人。这对于我国当前正在实行的素质教育具有重要意义,启示我们借鉴席勒有关美育所特具的“不可代替”的“中介作用”等重要理论资源。

篇12

    长期以来,我国美学界对于席勒的美学理论,由于受鲍桑葵《美学史》等著作的影响仅仅将其界定为“康德与黑格尔之间的一个重要的桥梁”。但我们站在21世纪的今天,再来审视席勒的美学理论,我们就会深深地感到过去的评价是不够全面的。历史证明,席勒的美学理论的意义决不仅是完成黑格尔美学的一种“准备”和“桥梁”,而是早已超越了他的时代,成为人类美学建设和文化建设的宝贵财富。

席勒从美育的独特视角批判了他所在的时代。这种批判开了对于资本主义现代性进行审美批判的先河,影响到后世并对当代仍有其重要意义。当代德国著名理论家哈贝马斯在《论席勒的审美教育书简》一文中指出:“这些书简成为了现代性的审美批判的第一部纲领性文献。”

     席勒不仅是德国古典美学的继承者,而且在许多方面超越了德国古典美学。他在某种程度上突破德国古典美学的思辩性、抽象性,努力将美学研究带入现实生活,开启了现代美学突破主客二分思维方式,走向“主体间性”之路。哈贝马斯认为,这实际上是当代“主体间性”理论和“交往理论”的一种萌芽。特别重要的是,席勒将美育界定为“人性”的自由解放与发展。这不仅突破了近代本质主义认识论美学,奠定了当代存在论美学发展的基础,而且开创了“人的全面发展”和“审美的生存”的新人文精神重铸之路,关系到人类长远持续美好的生存。席勒的《美育书简》是资本主义现代发展过程中有关人性批判与人性建设的一部鸿篇巨制,标志着美学逐步由书斋走向生活。也正是在这一论著中席勒在人类历史上首次提出了“美育”的概念,并将其同人的自由紧密相联。将审美教育与人的自由生存和人性的全面发展紧密结合,从更深远的社会意义来说,克服资本主义现代化所带来的人性和人格的片面性,追求人的审美的生存,成为人类追求的始终不渝的宏大课题。马克思对于人的“异化”扬弃和全面发展的论述,海德格尔对于人的“诗意地栖居”的论述,都是继承席勒探索人的审美生存的当代重要成果。

 

     二、关于席勒的美育理论的内涵

     席勒最重要是理论贡献在于围绕“美育”这个论题,以《美育书简》为中心,构筑了一个相对完备而新颖的美育理论体系。长期以来,人们习惯于将席勒的《美育书简》与他的其它美学论著割裂开来。事实上,席勒的20多篇美学论著,尽管题目各异,但其核心论题却是“美育”,其它论著均围绕“美育”这一论题展开,构成一个相对完备的美育理论体系。而其核心是“把美的问题放在自由的问题之前”,实质上是一种现代存在论美学的初始形态,预示着现代美学由认识论发展到存在论的必然趋势,直接影响到后世。

席勒美育理论提出的哲学基础是由认识本体论到存在本体论的过渡。席勒的美育理论继承了康德的先验人本主义哲学,特别是康德有关自然向人生成的观点。但对于康德的认识本体论却有所突破。他由古希腊的古典本体论出发,走向存在本体论。

      关于美育的内涵,席勒将其界定为“自由”。席勒所说的“自由”是一种超越实在、必然与理性的审美的关系性的自由。也是审美的想象力的自由,是想象力对于自由的形式的追求,从而飞跃到审美的自由的游戏。当然归根结底,席勒所说的自由是人性解放的自由,是通过审美克服人性之割裂走向人性之完整。由此可见,这种自由观不仅局限于精神领域,而更侧重于现实人生,追求一种人性完整、政治解放的人生自由。因而是一种人生美学之路,开辟了整个现代美学走向人生美学的方向。

席勒认为,美育的特殊作用即是其成为沟通感性与理性、自然与人文、知识与道德、感性王国与理性王国之中介。这就使美育成为由自然之人成长为理性之人的必由之途。这就是席勒关于美育作用的“中介论”,成为整个美育的核心环节,构成了整个审美之谜。

席勒认为,美育所凭借的手段是美的艺术。他首先从艺术类型的横向的角度论述了理想的美育的途径。那就是由优美到崇高,达到人性的高尚。而从纵向的角度,席勒勾画了审美教育的历史过程,即由古代的素扑的诗到现代的感伤的诗,最后走向两者结合的理想形态的诗。

 

     三、关于席勒美育理论的当代价值

     席勒的美育理论是一种作为世界观的本体论理论,将审美看作人的本性和人的解放的唯一途径,因而成为最重要的价值取向。这一理论对于我国当前在马克思主义唯物实践观的指导下,通过美育的途径,培养广大人民的审美世界观,造就一大批学会审美的生存的人,建设和谐的小康社会,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席勒的美育理论是一种人生美学,旨在克服现实生活中人性的分裂,实现人性的完整,造就无数人性得到全面发展的自由的人。这对于我国当前正在实行的素质教育具有重要意义,启示我们借鉴席勒有关美育所特具的“不可代替”的“中介作用”等重要理论资源。

在当前的文化与文学艺术建设中我们应该很好地借鉴席勒有关理论,既正视当前大众文化蓬勃发展的现实形势,同时又坚持美的艺术的“高尚化”方向。使我国的文化和文学艺术事业得以健康、全面、可持续发展。

篇13

学校实施“爱满校园”温暖工程,关爱每一位学生,构建了和谐良好的教育人际关系。

招生教师总是给学生第一份温暖。时常深夜到车站接待学生,热情为学生介绍学校、帮助办理入学手续,办理饭卡、银行卡,铺设床位、联系家庭、联系班级等。

班主任总是给学生持久的关怀。中职学校的班主任老师简直就是学生的父母。面对有着这样那样问题和缺点的中职学生,班主任付出太多的心血。从学习到生活,从平常到假期,从白天到夜晚,多数班主任几乎做到了全程教育管理和关心学生。学生伤心了,要去安慰。学生生病了,要送医院,垫药费,去守护。学生取得成功,少不了班主任老师最热烈的祝贺。对中职学生而言,可以说,没有爱,就绝对没有教育成功的可能。

教职员工把学生当成自己的孩子来教育和管理。学生无小事,把学生的事当成大事来抓。后勤部门总是为学生的学习生活提供及时、周到的服务。生产实习处积极为各个专业学生联系实习企业,并派出老师到学生集中实习的企业跟踪指导管理,维护学生的合法权益。就业办总是为学生联系最好的企业,给学生提供最好的就业条件,长期进行就业跟踪服务。

二、培养学生干部,增强学生自育自管能力

学校的培养、培训始终是学生品德形成的外部力量,学生的自我反省、自我调控、自我强化、自我修炼才是学生品德发展的不竭源泉。我校成立了学生会、生活区学生自治委员会、少数民族学生联谊会等学生组织,德育处和校团委采取开会、举办培训班等形式定期对这些学生团体组织进行指导,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学生干部。同时,放手让学生做事干事,充分发挥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的作用。每学期学校对名级各类学生干部进行考核,考核优秀者由学校颁发奖状并向家长寄发喜报。

三、拓展德育途径,提高和谐育德实效

(一)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相结合

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越接近,产生的教育合力就越大,效果就越显著。要使家长的教育与学校教育保持一致性,关键在于班主任与家长的联系,形成“学校――家庭”德育工作统一战线。我们在完善《家校联系制度》基础上,把对家长通报的学生的点滴进步及需要改进的地方进行系统化序列化,切实做好与学生家长沟通工作。通过学校与家长的合作,强化学生的正面行为。

(二)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结合

为了发挥社会对学生的教育作用,学校要加强与社会各部门、各界人士的联系。学校聘请了法制副校长和法制辅导员,邀请公安、司法等部门领导到校开展法制专题教育,安排监狱服刑犯人讲述犯罪经历和改造体会,极大地增强了学生法制意识。

(三)学校教育与企业需求相结合

我们根据企业用人需求,修订了德育培养目标,使育人目标与用人目标达成一致;引进了丰富的企业文化,充实学校德育课程,使育人环境与用人环境形成合力;不断巩固校企结合平台,积极实施互动培养,使学校德育与企业培养过程衔接。学校聘请企业领导担任校外辅导员,请合作企业的特派员到学校对学生进行实习实训行为规范化训练。

参 考 文 献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