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文学形象的总体特征实用13篇

简述文学形象的总体特征
简述文学形象的总体特征篇1

物理模型是对物理客体或事项的一种抽象化、理想化的反映,力求准确地体现物理研究指向的主要内容,是对客观对象的一种简明近似反映.物理模型分为实物模型、状态模型、过程模型.学习者通过对物理模型中的概念、规律等典型特征信息及相应关系进行科学规范化的认知,便可建构出一种关于物理模型知识的有序组织结构,从而形成稳定的心理表征,获得一个相应的规范图式.

实物模型与自然实体相对应,其图式属于自然范畴图式.自然范畴图式表征对象是自然实体的属性,如物体、静电场等自然界实体范畴的知识点的集合,可表征出相应的自然范畴图式;自然范畴也指由人类文化所造就的一些客观实在范畴,如点电荷、单摆等经过科学抽象简化出的物理实在.自然范畴图式可用槽(属性)与值(内涵)的表征方式来建构.槽与值的一组配对,可以构成某一范畴相应图式的其中之一特征.若干组槽与值的配对构成图式的主要典型特征,通过对各元素(槽与值)的线性排序,可构成有组织的知识结构.槽可理解为自然客体或事项的属性名称, “值”是对“槽” 的内涵的具体说明.如单摆图式可用槽与值的结构表征(见表1).

实物模型是对具体客观实体的物理简化,主要关注客观实体在结构方面的物理主旨信息的提取.实物模型图式的物理教学策略以模型的结构特征为主线,以与反映结构特征相关的物理量为认知对象,达到组建简洁明确的模型图式为目的.图式建构的设计程序为:列出若干个典型的研究实体对象――研究各单个实体结构――进行信息加工提炼――确定信息表征的图式内容――组成实物模型的图式结构.例如单摆模型图式,首先要对各类具有单摆特征的同类自然对象进行归类抽象,得到简化的模型图示,列出其若干典型的共有特征,将各知识要点相互关联、组织集合,形成如表1所示的科学的单摆图式.

本图式共选取了九个知识点作为图式的要素,并给出了九个槽(属性)的简洁名称,同时前八个槽采用命题的形式给出了对应的物理内涵,表象这个槽则是用图示的方式展现出来.按物理内涵相近进行线性排序,共分出三个组块,各组块中的槽顺序在逻辑上关联递进,便于学习者记忆,同时也使知识的关联组织有序化,易于理解和学习迁移.模型构成要素反映了单摆装置的实体特点,运动特征要素则反映了单摆运动学与动力学的特点.将表象要素纳入图式,可使学生在处理问题过种中能在大脑中浮现出单摆的简洁图象,可从中联想解读出单摆各个知识要点内容.

物理状态模型、过程模型一般是关于物理特征的综合内容结论式描述,其图式可采用汇聚图式来表征.汇聚图式要求将内容的主题汇聚成有组织的简明知识结构,从而使认知者能获得一个明确的认知图式.汇聚图式的结构与自然范畴图式类同,建构方法也相近,但其认知对象是结论式的内容.后面提到的物理量、物理定律和结论性的内容等也常用汇聚图式来表征,另有详述.关于状态与过程模型的汇聚图式建构方法,在此不再讨论.

2物理量图式的表征

一些有关测量与计量的国际组织联合制定的《国际通用计量学基本术语》(1993)书中,将物理量定义为:物理量是物理现象、物体或物质的可以定性区别和定量确定的属性.因此物理量既有质的限定性,又有量的规定性.在物理教学中为了认知上的方便,又将物理量归类为可测性的物理概念.

物理量定义式具有测量上的操作性,其量度方法及定量关系能进一步揭示物理实在的内在本质.学习物理量主要关注其测度的数学表征方式和物理本质内涵要点的主旨信息提取.“物理学是研究物质的最基本、最普遍的运动形式和相互作用以及物质的基本结构的科学.” 据此可将物理量分为物质性质量(简称物性量)、运动状态量、运动过程量和物质作用量四大类.物理量是人类在从事科学文化活动过程的产物,是一种结论式的文本,其内容的主题汇聚成有组织的简明知识结构,可采用汇聚图式的结构来表征物理量.

物理量的定义具有严密的科学规范性,其形成方式与内容可概括为:引入目的、基本定义及其来源、符号表征,测量规范,量度单位及其换算等六个部分.其中引入目的反映了该物理量所属的研究范畴和方向,为物理量类别的判断提供了依据;测量规范为物理量确定了科学的量度方法.此外物理量的数学表征有标量、矢量之分.依据上述分析可设计出物理量图式的基本结构,按数学结构、物理内涵和表象的顺序则进行线性排序,综合调整得到物理量图式“槽”的要素集合,即符号表征、测量定义、度量单位、数学性质、物理定义、物理意义等六个结构要素.

这些要素只是物理量图式的共有“属性”要素,对于不同类别的物理量,除了上述共同的属性要素之外,还应有它们独有的能够反映其特点的属性要素.描述物性的物理量一般由物质自性决定,其图式的“槽”应加上“物理特性”项.物质运动状态量与运动过程量在时域上分别对应时刻和时间区域,都存在“时间特性”的表征.故二者的图式“槽”项应外加“时间特性”要素.物质作用量与相互作用机制相关,其图式“槽”项需增加“作用机制”要素.有时为了使物理量的内涵能形象地表征出来,常采用图示的方法来说明,所以还要加上图示表象要素.

建构物理量图式应注意,其一“槽”名称的选取要准确典型,“值”是对“槽”的内涵的说明,其表述务必简洁明了;其二线性排序的逻辑顺序要规范明确,实行分块组合,块间层次分明,块内各要素存在递进关联;其三图式在整体上使物理知识形成科学规范的组织结构,各图式间也可形成有机联系.下面以电场强度为例,给出其汇聚图式的具体内容和表征形式.此图式将槽的要素分成了三个组块,按物理上的逻辑关系与意涵关联递进的方式进行线性排序,其中数学表征组块反映电场强度的量的规定性要点;物理表征组块显示其质的限定性内涵;表象组块可将电场强度的抽象表达直观形象化.

整个图式通过槽与值对应内涵的简明解释,实现了电场强度认知的系统化、组织化和有序化,有利于学生对电场强度的记忆、理解及运用!

按照上述方式,可以建构出其它类型的物理量图式,也可以对那些不能量化的物理概念建立相应的物理图式.

3物理规律图式的表征

物理规律是物质相互作用和有关物理现象、过程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发展的必然趋势及内在的本质联系,其表示方式可分为物理原理、定律、定理及结论等.物理基本规律一般侧重于用数学公式来表示,有些也运用命题的形式来阐明,即物理规律的在表征形式上有两种――命题式与数学式,命题式表示方式是以言语来综合陈述,如伽利略相对性原理、牛顿第一定律和安培定则等;数学式表示方式是运用若于个物理量之间的因果关系来组织成精确的数学公式,如牛顿第二定律、动能定理和匀变速直线运动的推论等.,物理规律的内涵抽象深刻,逻辑严密,内容要点的因果关系密切相关,表征形式简洁明了,在整体上可组织成一种协同有序的知识结构.物理规律的表征形式是典型的科学文化活动的内容,其图式可采用汇聚图式的结构来表征.命题式与数学式的物理规律对应的图式在结构上既有相似性也存在差异性,需要依据具体对象的特征来设计建构.认知物理规律主要关注其原创发现过程所采用的思想、方法的主要特点及其物理结论的关系表述和内涵的主旨信息提取.本文以数学式的物理定律为例来建构图式,其它形式的物理规律图式可仿此来设计.

数学式的物理定律的研究及形成要涉用到如下内容:建立模型,选取实验或观察对象,确立寻找定律的方法,确定因果物理量,得到因果关系,给出数学表征,进行相应的物理解释.据此可选取物理模型、有代表性的实验对象、实验方法、适用范围、数学公式、物理内涵、实例解读、表象实例等九个要点,组构出物理定律图式的基本结构.按照这一建构的策略,我们建构出牛顿第二定律的认知图式如表3所示.

此图式分成了三个组块,第一组块将物理定律的实验考察要点提炼出来,槽的要素顺序依照实验操作的先后过程排序,符合认知规律;第二组块对物理定律的数学显示与物理解释的精致化说明,按照思维的认知顺序排列,符合物理逻辑关联特点;第三组选取得三个典型的物理运动,将牛顿第二定律的物理内涵形象化地表现出来,使抽象的内涵形象化.总体而是对“槽”与“值”的提炼遵循精准简明、科学规范的原则,知识要点的集合符合组织化与有序化及形象化的要求,达到深化理解和灵活运用的目的.

按照上述方式,可以建构出其它类型的数学式物理规律图式,也可以对那些命题式的物理规律建立相应的物理图式,只要对图式的基本要素作恰当的修改即可.

4结语

简述文学形象的总体特征篇2

一、引言

零件特征描述的准确性、信息模型构建的合理性、与实际的生产情况的一致性是实现CAPP系统[1]的前提,同时也是影响系统使用效果和成败的重要因素。零件信息的描述即要简明而准确,同时还要符合生产实际需要,并且方便计算机处理。模型化处理是计算机抽象表达客观事物的主要方式。因此,一个完整的零件信息模型不仅是数据的集合,而且还应反映出各类数据的表达方式及相互间的关系。只有建立在一定表达方式基础上的数据,才能有效地为各应用系统接受和处理。鉴于此,本文针对具体泵类产品零件案例,给出了零件特征描述和信息模型的建立方法,为CAPP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提供了基础支撑。

二、零件信息描述

(一)零件特征分析

实现零件信息描述,零件特征分析是基础。计算机对零件信息的理解需要一定的模式和方法,为此,对零件信息进行有效地组织非常重要。根据泵类零件特点,将其分为总体特征、形状特征、精度特征和尺寸特征。(1)总体特征。总体特征用于描述零件的总体信息,主要包括管理信息、技术信息和材料信息等;管理信息主要包括产品名称、零件名称、零件编号、设计日期等;技术信息主要包括未标注的公差、表面粗糙度等;材料信息特征主要包括材料类型、材料牌号和毛坯种类等。(2)形状特征。形状特征主要用于描述零件的几何关系,并且具有一定的层次性。基于需要将泵类零件划分为主特征和辅特征。主特征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如圆柱面,而辅特征则依赖于主要特征而存在,如倒角。(3)精度特征。精度特征是工艺决策中的一个重要因素,主要包括尺寸精度、形位精度和表面精度。形状和尺寸完全相同的两个零件,因其精度的不同,其工艺路线可能截然不同。(3)尺寸特征。尺寸特征即反应出产品零件设计的基础,同时也是工艺基准确定的基础。上述四类特征中,形状特征是基础,零件的大部分信息均依附于形状特征之上。

(二)零件信息描述

零件的信息主要包括几何信息和工艺信息两部分。几何信息主要包括零件的几何形状、尺寸等;工艺信息主要包括零件各表面的精度、粗糙度、热处理要求、毛坯类型、材料等。零件信息在CAPP系统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在系统研发过程中,应针对零件的具体类型、不同的应用开发环境,进行信息描述方法的选择。零件信息描述方法概括起来可分为图纸信息描述法和CAD系统[2]信息直接获取法。图纸信息描述法是以零件图纸为依据,将零件图纸转换为计算机可以识别的数据信息,然后再输入到计算机中去。常见方法有:零件分类编码描述法、零件要素描述法、图论描述法、面向零件特征描述法。CAD信息直接获取法是指直接从CAD中得到零件的信息,然后经过数据转换处理后形成CAPP所需的几何与工艺信息。根据使用单位的实际情况,本文采用零件图纸信息描述法中的零件分类编码描述法,以实现零件信息的描述,然后通过零件分类编码系统,实现零件编码和相应补充信息,从而完成零件的具体形状、尺寸、精度等特征的描述。

三、信息模型的建立

零件信息的模型化表示是计算机进行数据接受和处理的有效支撑。

(一)模型数据结构

零件信息模型所采用的数据结构直接影响系统的信息处理能力、占用存储空间的大小以及数据存取的速度。部分模型数据结构的物理实现如下:

product_primary_gategories

Id int not null 编号(主键)

Product_typies Char(50) not null 产品类

product_second_gategories product_second_gategories

Id Int notnull 编号(主键) Id Int Notnull 编号(主键)

Product_series Char(50) not null 产品系列 Product_drawing Char(50) Not null 产品图号

Product_typies Char(50) not null 产品类型 Product_series Char(50) Not null 产品系列

Primary_id int not null 外键 Primary_id int Not null 外键

product_ third _gategories m_feature

Id Int Not null 编号(主键) Id Int Not null 编号(主键)

Part_no Char(50) Not null 零件号 Part_drawing Char(20) null 零件图号

Part_name Char(50) Not null 零件名称 Feature Char(20) null 零件主特征

Product_drawing Char(50) Not null 产品图号 Primary_id int null 外键

Primary_id int 外键

(二)信息模型总体结构

通过对泵类零件的形状关系图进行分析,发现它们多为多叉树结构,而多叉树结构可以方便地转化为二叉树结构[3]。对于二叉树结构的实现,本文采用的是链表结构。由于链表的每个节点是一个特征对象,可以非常方便地将每一个特征对象添加到链表的任何位置,同时通过链表指针的指向进行特征对象的修改,从而方便地实现特征的编辑工作。在零件形状特征链表中,各节点的后续指针均指向与该节点同级的下一个特征对象。若数据项无值,则指针置为NULL。零件的形状信息与零件的总体信息及产品结构信息向结合变形成泵类零件信息模型的总体结构,其总体结构图见如图1.1。

四、结论

将特征技术和面向对象技术相结合,完成了零件信息模型的构建,实现了基于特征的零件描述,为后续分层次的零件分类编码系统的建立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陶怡,张国兴.CAPP系统轴类零件信息输入方法的研究[J].制造业自动化,2009,31(4):47-49

简述文学形象的总体特征篇3

设计教育是来源西方的学科,如何利用东方的文化创造具有中国本色的现代系统教育方法,值得当下所有设计教育工作者深思。汉字创造中所凝聚的思维方式,不仅贯穿于我们的历史和文化,也直接孕育和影响着现代人的艺术设计思维。汉字六书造字法则之中,以象形为本。本文就从象形出发,研究其对现代设计教育的启示和影响。

汉代记述六书以许慎六书说最为著名,许慎《说文解字•叙》中将六书归纳为象形、指事、形声、会意、转注、假借六种造字方法。汉字在象形字的基础上,产生指事字、会意字和形声字,构成“形、音、义”三位一体的表意文字体系。

六书者,象形为本。许慎《说文解字•叙》中记载:“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日月是也。”象形一法,在创造的方法上属于现实主义,要求以对象的本来面目,如实地描绘对象,通过对对象的认知,从感性到理性的深入,并对对象特征进行集中、加工、典型化,以寄寓字义。象形字是构成其他几种汉字形式的材料或构件,是其他几种汉字形式生长的基点,他模仿自然事物形态所构造。由此可见,象形是对世间万物的抽象式的表达方法,以图形的形式纪录下周遭的一切美丽事物,简单来说就是文字符号的观物取象过程。设计教育过程中可以启发学生以自然万物为原点,参照象形思维方法来进行相关的思考和设计思维训练。

一、设计教育中的“观物取象”思维

象形是对世间万物的抽象式的表达方法,以图形的形式纪录下周遭的一切美丽事物,简单来说就是文字符号的观物取象过程。设计教育过程中可以启发学生以自然万物为原点,参照象形思维方法来进行相关的思考和设计思维训练。

1.观物―设计中取材自然的整体思维。观物是设计的素材累积阶段,观“物”是指观“自然现实之物”。象形造字取材自然,设计教育亦可以自然万事万物为研究对象,在教学过程中应用其原理启发学生进行设计。自然万物为设计提供新的思想、新的原理、新的方法和新的途径,使人类社会与自然达到了高度的统一。在注重与自然对象的对应联系基础上,教师还需告知学生设计还应表现为以经验为特征的整体把握。整体把握是现代设计整体思维的源头,它引导设计者基于自然现实对象做整体性的考察。

象形造字特别注重从不同角度进行观察。如:对日、月的仰视;对井、龟的俯察;对山、川的远取;对眉、眼的近于等。这种多角度的归纳总结更是对现代设计教育深有启示,教育教学过程中提醒学生关于现实物象的整体把握需要从各个方面角度去审视概括。正如宗白华先生所说:俯仰往还,远近取于。正是有了多方位的观察和思考,才可进行对事物整体掌握概括,从而培养学生的整体思维能力。

2.取象―设计中的立象以尽意。观物是为了取象,取象是为了立象以尽意。设计首先经过观物,然后基于整体思维方法对“物”进行特征的归纳,取得最终所需的“象”。设计的实质就是创造“象”,离开了“象”,人类的文化创造不可存在。设计教育者在培养学生创造“象”的过程中,要格外强调设计中的取象过程并不是简单的模拟再现。而必须依据人们对自然事物的把握和认识,对客观事物进行选择、提炼、概括和创造――选择最能代表对象之“象”。象无论是取自“物”的整体还是局部,都必须突出事物的基本特征。另外,设计中的取象还突出表现为以具象(象)表达抽象(意)的思维特征。设计务必注重“意”在“象”中,设计教育者应督促学生牢记“立象”是为了“尽意”这一设计思维理念。

二、设计教育中的“抽象象征”思维――循具象把握抽象

象形字来自于具象的图画形状,但是图画性质减弱,抽象性增强,这才使其称为“文字”而非“图画”;现代设计教育中要强调设计来源于自然形态,但其具象形态感要减弱,抽象象征含义要增强,这才能使其称为“设计艺术”而非“临摹”。

1.抽象―设计中的赋形表达。造字时针对万物之中种类相同者也都各具不同的形态,且会呈现复杂的模样,就必须异中求同、取其特征,做抽象象征式的表达。设计教育中关于设计的阐述亦同理。设计如造字一般经历“物(客观事物)―象(心中意向)―形(物化形态)”这样一个过程。象是对客观事物的取象,形则是对这种取象的再赋形。象之于物有变化性和不确定性,形之于象不是对物的简单模拟而是抽象表达。所以教育学生对形的表达过程要格外注重“抽象”这一极其重要层面。

2.象征―设计中的以形示意。汉字是以形表意的文字,设计亦是以形示意的过程。设计教育过程中对于学生已建立起来的基本“形”,要着重培育学生寓“意”以“形”中的思维方法。设计中对“意”的理解和表现皆是基于“象”和“形”的基础上。教育学生通过整体思维方式归纳总结事物的外在特征,创造抽象之形;随后还需寄寓形以深邃的思想,表达富有特殊意义的象征事理。设计作品有义务在本体事物特征表述的基础上,唤起欣赏者的意识,使其产生由此及彼的联想。

汉字六书的象形造字手法,观自然之物,取特征之象,构抽象之形,表象征之意。象征之于设计教育亦是从以上四个方面出发:培养学生以整体思维的方法观世间万物形态;经由选择、提炼归纳象以表达意;引导学生用概括的手法表达象,构造抽象的形式;告知学生应赋予形态以象征意义,使其内涵升华。象形这一伟大的造字思维方法在现代设计教育中具有深远的影响,设计教育中可遵循上述的诸多因素,用系统的手法培养学生以全新的思维方法创造成果。

简述文学形象的总体特征篇4

二、熟悉高考20类地理常见简答题的答题思路

为了让每年的高考试题有新意,简答题的问题也趋于多样化,这就需要准确理解问什么,我应该怎么做。现将高考常见20类地理简答题答题思路归纳如下,供参考。

(1)原因(自然、人为);(2)条件(有利、不利);(3)影响(正面、负面);(4)区位(自然、社会、经济);(5)效益(经济、社会、环境);(6)措施(生物、工程、技术);(7)重大工程意义(两端、中间)或(政治、经济、民族、国防);(8)要素(总量、结构);(9)评价(积极、消极);(10)降水量多少成因(大气环流、地形、洋流、距海陆远近、下垫面);(11)气温高低成因(纬度位置、冷气流影响、洋流、地形-海拔高低与阳坡阴坡、下垫面);(12)大渔场成因(有无较宽阔大陆架,是否为寒暖流交汇处或上升流处,是否是大江大河的入海口);(13)自然地理特征(地形、气候、土壤、水源、生物、矿产或其它资源);(14)位置特征(经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半球位置、相邻位置);(15)水系特征(支流、流程、流域、流向)、水文特征(流量、水位变化、流速、含沙量、结冰期);(16)气候特征(气温、降水、季节组合)、降水特征(降水总量、雨季长短、季节变化)气温特征(年均温、最冷月均温、温差);(17)地形特征(地形类型、地势起伏、主要地形区、海拔状况);(18)农业生产特征(主要从农业地域类型、农作物种类、种植历史经验和单位面积产量、农业各部门结构(所占比重)、农业机械化水平、农业生产经营方式和专门化水平等方面概括);(19)工业生产特征(主要从工业的发达程度、工业部门结构、工业技术水平、工业产品的销售和工业原料能源对国际市场的依赖程度等方面概括);(20)地理事物的分布特征和分布规律(主要从空间分布和时间分配两方面概括),从总体上看是把握“点”“线”“面”的哪种分布趋势。

三、明确答题之要领

地理考题常见的答题模式,指明了答题方向。为了提高答案的质量,需认真研究提问中的谓语动词。

简述——简单扼要叙述,须把握要点;

简析——简单分析,提出论点即可;

描述——对事物的外部特征予以描述;

综述——对事物的总体特征予以概括叙述;

说明——对原理、成因、规律进行说明;

写出——对图像或事实的主要内容予以呈现;

分析——对地理事物或现象予以剖析、分解,分析原因、分析局部事物在全局中的地位或作用,如分析区域发展的优势与不足,分析事物间的联系等,要有因有果;

对比(比较)——列表比较相同、相异、相反、相似的地理事物,可先后对比或并列对比,分析相同事物间的差别、不同事物间的联系;

评价——对地理环境、措施、对策、布局进行实施可行性评价或优势与不足评价,这需要平时树立科学的观点,具备正确的地理思想;

概括——对文字材料或图像内容予以概括要点等。

地理高考试题中经常考查的行为动词有描述、说明、分析、对比、评价等

四、主观性试题答案之要求

“简明扼要、条理分明、切中要点”是文综规范答题的宗旨。

1.注意从图中和材料中提取全面、准确、有效的信息,并能够适当地迁移知识。

2.规范用语,回归教材。

简述文学形象的总体特征篇5

掌握技法,培养能力 ————说明文阅读专题研究 语文组 陈赞 说明文是对事物作客观说明的一种文体,目的在于给人以科学的知识和科学认识事物的方法。根据说明对象和说明目的不同,一般分为事物说明和事理说明文两种类型。事物说明文以说明事物状态、性质、功能的特征为主,例如《中国石拱桥》,它以赵州桥和芦沟桥为例说明中国石拱桥“不但形式优美,而且结构坚固”的物征,这类说明文还有《苏州园林》等。事理说明文以阐述事理为主,如《死海不死》,文章科学地说明了死海不死的原因在于“海水咸度很高”。这类说明文还有《万紫千红的花》《向沙漠进军》等。 阅读说明文,要想事半功倍,就必须掌握它的阅读技法。 (一)理清说明顺序 一要了解并记住说明文常使用的说明顺序。主要有空间顺序、时间顺序、逻辑顺序。逻辑顺序又包含从原因到结果,从主要到次要,从整体到局部,从概括到具体,从总说到分说再到总说,从现象到本质,从特点到用途等。 二要看说明的内容。作者确定说明顺序,一般受三个要素制约:被说明事物本身固有的条理和特点,人们对事物的认识规律,说明的目的,读者对象。以说明某一事物构造为主的说明文,常按空间顺序或人们观察事物的先后顺序来说明,以说明某一事物发展过程为主的说明文,常按事物的时间顺序说明,以说明某一事理为主的说明文,常按逻辑顺序说明。 三要能概括文章各段说明的内容,然后分析这些内容的联系,从中找到全文的说明顺序。 四要在段落中尽量找到表示说明顺序的显著的语言标志。 (二)掌握结构特点 说明文的总体结构通常分为三部分,即引出说明对象部分(引说部分),详细说明对象部分(主体部分),总结说明对象部分(收尾部分)。其结构顺序主要有三种模式:一是横式结构,二是纵式结构,三是纵横结合式。 说明文主体部分的段落、层次之间的结构形式一般有:并列式,即各层次之间的关系是平行并列的承接式即各层之间按照事物的发展过程安排层次,前后互相承接,递进式。即各层之间的关系是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现象到本质的,如《向沙漠进军》总分式有的先总后分,如苏州园林有的先分后总如《什么是生态系统》有的先总再分再总如《看云识天气》。 (三)分析说明方法常用的说明方法有以下一些: 第一,定义说明与诠释说明。定义说明是运用简洁,准确,周密的语言,揭示这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本质属性的说明方法,而诠释说明,则是对事物进行解释,的说明方法。 第二,举例说明与引用说明。举例说明是在同类事物现象中,举出有代表性的具体实例来说明这类事物或现象的方法,而引用说明,则是引出有关的科学道理,文献资料,故事传说,诗文名句,俗语谚语等,作为依据进行说明的方法。 第三,分类说明与图表说明。分类说明是按照一定的标准,把要说明的事物分成若干类,然后依类说明的方法,而图表说明,则是借用画图表来说明事物特征的方法。 第四,比较说明与比喻说明。比较说明是在同别的事物的比较中,显示说明对象的本质特征的说明方法,而比喻说明,则是借事物之间的相似点,把此事物比作彼事物的说明方法。 第五,数字说明与描写说明。数字说明是通过列举数说明事物特征的方法,描写说明则是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具体描绘事物特征的说明方法。 (四)把握说明对象特征 说明顺序,说明方法和说明语言等,都是为说明事物特征服务的,因此把握说明对象的特征是阅读说明文的关关键。 所谓特征,就是一事物区别于其它事物的标志。而事物的特征又有一般特征和本质特征之分:一般特征是人们认识事物的标志,而本质特征是人们认识事物的重要依据。怎样才能把握说明对象的特征呢? 首先,要抓住说明的要点,说明文要说明的要点,往往就是说明对象的特征。说明的要点因说明对象的不同而有别,如人物简介,其要点,一般包括年龄,籍贯,学历,经历性格品质特长等,书籍简介其要点一般包括作者写作时间,历史背景,内容提要,社会价值等,生物说明,其要点一般包括产地、类属形态,习性,生活环境,饲养和培育,益害等,制品说明其要点一般包括名称,类别原料形状,构造制作方法,生产程序,规格型号,功能用途,注意事项等,建筑物的说明,其要点一般包括位置,修建时间,规模,结构,用途等。上述各项的要点,在文章中不一定面面俱到,我们阅读时可根据作者的写作意图,抓住说明要点中突出的特征。 其次,应弄清作者介绍的是事物哪些方面的特征,又是从哪些角度介绍的。 (五)分析语言特点 说明文的语言特点,主要是准确和简明。准确是第一位的,因此,分析说明文的语言,首先要抓住这一点。准确就是不夸大,不缩小,不走样,,正确解释和运用概念,修饰语恰如其分,句子表意准确严密。其次要抓住简明这一点。简明就简洁明白,把事物、事理说清楚,做到深入浅出、朴素平实,同时力求简练,做到要言不烦。 除了准确、简明外,科学小品的语言还具生动活泼的特点,分析这类说明文的语言,不可忽视这一点。 总之,会阅读说明文就必须熟悉以上技巧、方法。但技法还只给我们提供的是理念上的知识,要想具备阅读说明文的能力,真正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还必须多练习阅读范文,在阅读中运用技法,形成习惯,变成能力。 阳店二中语文组 陈赞 2002.3.20

简述文学形象的总体特征篇6

一、西路皮影戏场景设计概述

传统上把表现场景的皮影称为“景片”,西路皮影将景片归为六大类:花鸟木石、云片子、亭台楼阁、车驾仪仗、动物、桌椅摆设。这种归类方法不是根据对象本身性质进行的,而是从实际出发,按表演动作的多寡来划分的。例如仪仗、动物、神怪类云片子,虽然是有生命的角色,但没有过多动作,只需要左右晃动即可,便归入景片。这类景片不需要切分成很多部件,因而在表现上更加洒脱自由。

从场景设计的角度看,西路景片基本遵循着以少代多、以实带虚的原则,但有时由于生活状况的好转也会出现造型繁复精巧的大型景片,这种景片通常用整张牛皮雕成,充满整个亮子显得极其奢华绚丽。在布局上,西路皮影大小对比明显,小如一片花的几厘米,大到亭台楼阁的上百厘米,其间繁简相映,“密不透风,疏可走马”,深具中国传统艺术三昧。

1、时间的表现

陕西西路皮影在时间的表现上没有做更多的尝试,直接采用了最俭省的象征方式。设计者们通常是通过各个季节的花卉来暗示时间变化。

凋零、枯萎、萧索等反映时间的手法不被民间审美所认可而被摈弃,而萌芽、生长等形状变化或四季阴晴云雨的色彩变化又会使得整体形象系统的指认功能变得过于复杂,在长期的磨合中,艺人们采取了避繁就简的设计手法,用简明的象征手法点出季节,而把主要精力放在花开富贵、吉祥喜庆等意念的表达上,充分体现了对观众审美诉求与审美习惯的把握能力,由此而思路明晰,章法稳健且自信。

2、空间的处理

为了凸显对象的特点,西路皮影采用散点透视的方法自由组合视点,这个特征在景片设计上非常明显;相对于“所见”,景片设计者更倾向于表现“所知”,而汉民族传统思维习惯不会去穷究“所知”,因而在设计时更多的倾向于表现“所感”。这与中国传统山水画相似,然而遗憾的是民间艺术粗率简朴,并不能像山水画家们一样无缝衔接散点,在空间表现上多少有些粗陋的感觉。西路皮影艺人在场景设计上努力突破二维空间限制,探寻视觉感受在深度空间上的丰富性,有成效也有不足。

3、道具的标识系统

桌椅摆设是最常用的道具,起到点缀空间、烘托气氛、推动剧情等作用,也经常用来构建典型环境以反应人物属性。景片设计者们将典型环境归为几个大的类型―贵、威、富、雅、穷,通过不同的纹饰与布局的繁简来加以区分。贵―龙纹、威―虎纹、雅―花卉,其中穷与富比较特殊,富桌铺满红布并缀有花纹,称为“满堂红”;而穷桌则黑黄搭配,只有结构,没有纹饰;两者形象与色彩对比最为鲜明,或许是民间对穷富感受更直接更鲜明的缘故吧。

二、西路皮影戏场景设计风格的形成

1、既往生态环境对西路皮影戏场景设计总体风格的影响

历史上,西秦地近陇西而与游牧民族接壤,其民众长期在危机四伏的险恶环境下艰苦图存,因而西秦人自古勇猛强悍、深具尚武精神。这种气质映射在民间艺术中便形成了慷慨激昂、雄壮悍烈的风格特点。作为一种源远流长的艺术形式,西路皮影在其发展过程中也必然受到这种特点的影响。同时,皮影与当地其他艺术形式也有着多形态、多层次的交融关系。秦腔脸谱、血社火、凤翔彩塑与木板年画、西府剪纸、合阳木偶等秦地特色艺术对西路皮影的总体风格影响最直接也最明显,而汉帛画、画像石、画像砖则在造像范式上对其影响深远,而与甘肃的接壤也使得敦煌壁画的一些造型技巧与样式融入皮影造型中。这一切使得西路影戏场景设计风格总体上生动、夸张、轮廓简练、纹饰古朴、且地方特色明显。

2、表演形式对西路皮影戏场景设计的影响

皮影戏表演最初用于“酬神”,是古时三秦地区民间节日、庙会、丧葬、相会中必不可少的一项活动。由于影戏道具形状简便易携,演出场地不拘大小,极其经济实惠,因此更盛行于山区或边远之地。民间有谚云:“一盏灯,布围框,三五人吹啦弹唱;皮刻人,半面脸,一席地操演雄兵”。影戏演出时,竖一幕布(俗称“亮子”),设一光源(俗称“灯盏”),几个艺人携乐器与皮影坐于幕布后就可以开演,表演形式以演奏与唱腔为主,影戏为辅。

从影戏的表演形式来看,声音信息要远高于图像信息,按麦克卢汉的理论来看,影戏的图像因素应属低清晰度的冷媒介,要求观者的参与度极高。传统影戏“一口述说千古事,双手对舞百万兵”[2],观众要从极其简略的图像提示中获取无穷的意象感受,这便要求皮影的造型设计高度程式化,可以如同文字一般具有普遍的共识功能。因此,皮影造型中对客观形象的或夸大、或缩小、或化繁为简、或以虚带实都有着约定俗成的章法。

影戏的程式化形象体系受舞台戏曲影响最大,但由于影戏表演只有二度空间,所以与传统舞台戏曲程式化特点的不同处在于皮影角色大多为侧面设计,这种局限性导致皮影角色形象更加简练概括,特征更加鲜明,在形象的扁平化处理过程中,设计者灵活的运用散点透视法将不同视点的印象巧妙的组合起来,例如:影人面部采用正侧面的五分像,头盔官帽却往往采用半侧面的七分像法,所谓的“五分像,七分装束”,这种自由组合视角以求最能反映对象特点的造像方式有些类似于古埃及壁画。与古埃及造像不同的是,陕西西路皮影在透视法则上并没有严密的范式,更多的是根据表意的需要自由处理形象。以陈召贤所做桌椅景片为例,帅桌的桌面透视趋于正常,显得中规中矩;而穷桌桌面则透视怪异,显得破破烂烂的,在这里意象与感觉的表述在造型设计中占据了主导地位。古埃及严密的构架方式是官方宏大的世界观的图像学显现,相比之下陕西西路皮影则体现出了感性审美主义的特征,明显缺乏范式。然而吊诡的是,表现穷桌的方式一旦被观众认可便固定下来并广为流行,西路皮影这种即缺乏“范式”又不乏“样本”的现象明显的揭示了其民间流行性文化的特征。

【注 释】

[1] 顾颉刚.中国影戏史略及现状.文史(第19辑),中华书局,1983.

简述文学形象的总体特征篇7

对于第一种提问形式的回答,要先从总体上对人物形象进行定性概括,即用一个长单句的形式表述该形象的个性特征(肖像、性格、精神、品质、思想等)和身份地位特征等;再结合具体文本分条分点作具体的分析,即这些个性特征在文中是如何体现出来的。完整规范的答题格式一般为:某某是一个个性特征(A、B、C……)+身份地位特征的形象。①分析个性特征A;②分析个性特征B;③分析个性特征C……对于第二种提问形式的回答,要注意这个“特点(特征)”可能涵盖的内容,如肖像特征、性格特征、气质特征、品质特征、精神特征、思想特征等。因此,要注意审题,看题干要求的指向性是什么,切忌张冠李戴,答非所问。组织答案时,要先概括后分析,完整规范的答题格式一般有两种。第一种答题格式是先概括出所有特征,然后再逐一分析,即:某某具有个性特征A、B、C……。①分析个性特征A;②分析个性特征B;③分析个性特征C……。第二种答题格式是每概括出一个特点,就分析出一个特点,即:①个性特征A+分析;②个性特征B+分析;③个性特征C+分析……。

二、人物形象作用题

这类题型主要考查对人物形象塑造的作用的分析概括能力,提问形式主要有:文中某某人物形象的作用是什么(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章内容作简要分析。这类题型可以从三个方面来思考:①从人物之间的关系来看,即对其他形象塑造的作用;②从与故事情节的关系来看,即对故事情节发展的作用;③从与文章主题的关系来看,即对文章主题表现的作用。总的来说,在人物塑造方面有对比、衬托等作用,在情节结构方面有贯穿全文线索、推动情节发展等作用,在主题表达方面有揭示、突出主题等作用。具体来说,人物形象可以分为三类:主人公、次要人物、线索人物。这三类人物形象的作用也不尽相同:①主人公是文章塑造的核心人物,能够揭示、突出、深化主题;②次要人物能够对比、衬托、烘托主人公,突出主人公的特点,使主人公形象更加鲜明,也能够推动情节的发展或者造成情节的陡转;③线索人物是特殊的次要人物,有对比、衬托、烘托、线索、揭示主题的作用。

这类题型的完整规范的答题格式一般为:结构上的作用+内容上的作用。结构上的作用主要就情节结构方面的作用来谈,内容上的作用主要就人物塑造、主题表达两方面的作用来谈。答题时,要围绕该人物形象在情节结构、人物塑造、主题表达这三个方面的作用考虑,要注意分条分点表述,分析时要做到立足文本、点面结合、有理有据,力求答题的条理性、规范性。当然,这三个方面的作用不一定在每个题目里都面面俱到,答题时要结合文章内容和题干显示要求作适当调整或取舍。

三、人物形象技巧题

这类题型主要考查对塑造人物形象的技巧的辨析鉴赏能力,提问形式主要有:①作者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刻画某某人物?请简要分析。(或:分析文章对某某人物进行描写的具体方法及其作用。)②文章是如何塑造某某人物形象的?请结合具体内容作简要分析。

对于这类题型的回答,首先要明确刻画人物形象的技巧有哪些。具体来说主要有:①肖像描写,作用是刻画人物的性格特征,表现人物的精神面貌,透露人物的内心活动,揭示人物身份境遇,显示人物性格变化等;②神态描写,作用是表现人物在不同境遇中的神情变化,揭示人物内心活动,反映人物的心灵状态、性格特征及思想情感的波动和发展过程,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充实;③心理描写,作用是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交代人物的思想基础、行动的内在依据;④语言描写,包括对话描写、独白描写等,作用是表现人物性格,反映人物的内心活动,显示人物的身份、地位;⑤动作描写,作用是表现人物的性格、心理、品质、身份、地位、处境、状态等;⑥细节描写,如场景细节描写、服饰细节描写、动作细节描写、心理细节描写、语言细节描写等,作用是刻画、突出人物性格;⑦其他手法:工笔、白描、对比、衬托、烘托及修辞手法等。

这类题型的完整规范的答题格式一般为:①指出表现人物形象的手法是什么;②分析这种手法在文中是怎样体现的;③点出这种手法的作用、效果,即刻画了什么样的人物形象。当然,在具体答题时要根据题目设问的实际情况对这三个步骤稍作顺序上的调整或取舍。

简述文学形象的总体特征篇8

课堂是课程改革最终的落脚点,《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是教师备好课、上好课的出发点和评价指南,因此如何运用好《标准》中给出的“内容标准行为动词”去理解、组织教材内容成为教师成长的关键,也是新课程改革成败的关键。

新课标对具体内容标准的表述所用的动词分别指向知识性学习目标、技能性学习目标和情感性学习目标,并且分为不同的层次,见表1。

对于技能操作性目标表述比较具体实用,情感目标应该融汇到知识和技能目标之中达成,这里不再研究,只研究知识性目标动词的运用技巧。

1 了解水平的行为动词

关于了解水平的涵义,课程标准的解释为“再认或回忆知识;识别、辨认事实或证据;举出例子;描述对象的基本特征等”。相关行为动词有“描述,简述,识别,列出,列举,说出,举例说出,指出,辨别,写出,排列”。

《新华字典》中对于“描”和“描述”的解释为:描,形声。本义:依样摹写或绘画,《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描述指形象地叙述,描写叙述。(以下词语解释均来自于《新华字典》和《现代汉语词典》)“简述”指用简要的话陈述或总结。“识别、辨别”意思为辨认、辨别、区分、分辨,例如“识别真假”,从中可以看出辨别具有分析理解事物特征的基础上,再加以区分之意,所以辨别应该不仅仅是了解水平,应归为理解水平行为动词更好。“列出、列举、排列、说出、举例说出”同意为一个一个地举出来,“指出”是“指明、说出”之意。“写出”的理解有两种,“一种为机械的抄写、另一种为写作之意”,如果为前一种可以归为“了解”水平,而后一种则为“理解并掌握”水平。了解水平的词运用时为了便于理解可以都加一个“出”字(不带有出的词后面),例如“描述、简述、识别、列举、辨别、排列”可以改为“描述出、简述出、识别出、列举出,辨别出、排列出”。

总之,了解水平的要求可以总结为“对事物的表面认识”。教学和备课过程中常用的是“简述、举例说出”。例如“简述种群的特征、简述染色体结构变异和数目变异的种类、简述生物圈的组成;举例说出单基因遗传病和多基因遗传病、举例说出现代农业生物技术的重要性、举例说出人类对环境的影响……”

2 理解水平的行为动词

理解水平的行为动词有“说明,举例说明,概述,评述,区别,解释,选出,收集,处理,阐明,示范,比较,描绘,查找”。与了解水平的动词相对应,说出——说明;举例说出——举例说明;描述、简述——描绘、概述、评述;写出、列出、排列——选出、收集、处理。

《现代汉语词典》对于“说明”解释为“解释明白;解释意义的话;证明”,例如说明书、说明原因。“概述”为“把事物共同的特点归结在一起;简单扼要”,例如当事人概述了事态的发展过程,可以理解为“概括并描述”。“评述”为“评论和叙述”。《新华字典》中“选”为“按条件进行挑选”,因此,“选出”可以理解为挑选、选择并找出。“收集”《现代汉语词典》结实为“使聚集在一起”。因此新课标对理解水平的具体要求为“把握内在逻辑联系;与已有知识建立联系;进行解释、推断、区分、扩展;提供证据;收集、整理信息等”。为了与了解水平的词运用加以区别,可以在理解水平的行为动词上加“明确”(说明,举例说明,阐明除外),于是原来的“概述,评述,区别,解释,选出,收集,处理,示范,比较,描绘,查找”可以理解为“明确概述,评述明确,区别明确,解释明确,明确选出,明确收集,处理明确,示范明确,比较明确,描绘明确,查明”,这样便于教师再备课时不易与了解水平的词混用。

对于理解水平的要求总结为“对现象内在原理的认识”。为了学习目标便于表述,常用词为“阐明、概述”。例如“阐明细胞减数分裂过程、阐明基因的分离定律、阐明基因和遗传信息的关系;概述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过程、概述糖类的种类和功能、概述细胞学说的内容、概述人脑的高级功能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意义和措施……”

简述文学形象的总体特征篇9

关颖雄:华东政法大学刑事司法学院教师。

一、问题的提出

由于我国笔迹鉴定的主要对象是汉字笔迹,因此,建立在汉字文明形态基础之上的笔迹鉴定,必须深刻把握汉字结构规律与汉字结体内涵,并自觉将其纳入鉴定理论和方法体系之中。

现代学者朱邦复将“汉字基因”归纳为字码、字序、字形、字辨、字音、字义,而古人则认为汉字的造字方法有六种,即“六书”。班固《汉书》、郑玄注《周礼》、许慎《说文》都讲到“六书”,只是名称有差别,而今人多用许慎的说法,即“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六种。所谓“象形”,“近取诸身,远取诸物”,即造字法是依照物体的外貌特征来描绘;所谓“指事”,“各指其事以为之”,这是指表现抽象事情的方法,如卜在其上写作“上”,人在其下写作“下”;所谓“形声”,即指文字内以特定形状(字根)表特有的音,如“胡”,这个字也可为一个字根,结合不同的属性字根,可合成为:蝴、湖、葫、瑚、醐等,而以同样的发音(也有的只有声母一样),表达不同的事物;所谓“会意”,是指将两个字根组合起来,使其衍生出新的含意。如“日”和“月”组起来,就是日光加月光变成“明”。

其实,汉字从其诞生之日起,就不是以单一符号功能独立于世的。论书画,自古便有“书画同源”一说。即是说中国的书法是画出来的,与此同时,中国的绘画是写出来的。前者牵出中国书法的象形功能,后者引出中国绘画的用笔特点。也因此,中国汉字有其独立的本体性存在,所以,中国的汉字才能成为一种恒定的文化传播载体,中国书法也才能成为一种特殊的艺术品门类。以至于当人们说到中国,说到中国文化,就会自然而然地将中国汉字和中国书法想起,就像希腊的雕塑、米兰的时装和俄罗斯的芭蕾舞一样,汉字和书法就是中华文明的代表,汉字和书法也足以代表中华文明。建立在汉字思维与书写基础之上的汉字笔迹鉴定,首先需要深刻把握汉字这种特殊平面造型的造型逻辑和书写规律,需要从哲学认识论的高度回答何为“笔迹”这一根本问题,本文论述从此开始。

二、“笔迹”含义之再认识

一般而言,“笔迹”是人在书写的过程中留下的痕迹,是书写者的主观因素和客观条件之间相互作用、相互矛盾的产物。由于各种主、客观条件的不同,必然会形成不同的笔迹。不同的笔迹能够折射出不同书写者的认知和人格特征。

基于以上所论汉字的特点,在我国,笔迹鉴定素来具有非常典型的中国特色。如早在1938年,著名学者冯文尧在其著作《刑事警察科学知识全书》中,就将笔迹特征分为“全部观察与局部观察”两种。“全部观察”包括:(1)风格:字之全盘气势;(2)布局之松散、紧凑、平均、偏窄,正业或奇巧;(3)笔势之疾沥,偏正或贯中;(4)字之体势:如王、颜、苏、柳、米……汉碑、魏碑等;(5)字迹间隔之宽窄与距离之远近;(6)字之匀整、歪斜与参差;(7)字之神态。如迟涩、飞动、局促、玲珑、庸俗、软弱、洁净、污浊;(8)字型之大小。如长短、歪斜、松紧、肥瘦、老嫩;(9)字之数量及标点符号之位置与样式;(10)错字之检举。“局部观察特征”则包括:(1)用笔之神趣:如顿笔、挫笔、提笔、转笔、折笔、蹲笔、驻笔、掩笔、尖笔等;(2)起笔与终笔的态势:如藏锋与露锋、正锋与偏锋、直笔与侧笔、缩笔与方笔、仰笔与方笔;(3)点之仰覆,尽之平毕,直之刚健,以及起、策、啄、转折承接处角度;(4)个人独特之笔画或花样;(5)字之临取、历取等等。现代学者也多以自己的研究成果验证现实中的汉字笔迹鉴定问题,较有代表性的观点如“汉字笔迹的笔形特征”,作为“签名笔迹鉴定三要素”的“形、力、神”,从哲学、书法鉴赏角度把握笔迹鉴定中的“神韵”,甚至还有“基于笔画形态与结构的自动笔迹鉴定”。但纵然是有如此多有关中国汉字书写同笔迹鉴定关系之研究,却少有从中国哲学当中提炼汉字书写义理的专门论述,更遑论从中国传统义理哲学的角度来抽象汉字笔迹鉴定哲学要旨的研究。这一切均需回到原点,即在中国汉字学当中,究竟何为“笔迹”?

汉字,乃单音结构之符合结体。如前所指之“六书”,一字必有一字的丰富用法,因之一字必有一字的独立的意义。因此,我们不妨将“笔迹”二字单独来看,在理解二者彼此独立所指的基础之上,再去确认二者何以结合为又一独立语汇,及其所以生发的涵义。一般来说,“笔”在现代汉语中蕴含以下几种基本字义:一作名词解。即作为写字、画图的工具,如毛笔、钢笔、铅笔等。二作形容词解,首先是指组成汉字的点、横、直、撇、捺等,如笔画、笔顺;其次是“用笔书写的”,如笔者、笔谈、笔名等;再次是形容“像笔一样的直”,如笔直、笔挺;最后指称写字、绘画、作文的技巧或特色,如笔法、笔力、笔意。三作量词解,如一笔钱。寻“迹”之意,则现代汉语主要指涉:身之印痕,如踪迹、足迹、血迹、行迹、形迹;物之印痕,如印迹,甚至古迹。然推究“笔迹鉴定”之“笔”,显然作为书写工具或材料的“笔”不是重点,至少不是难点。同时,作为量词使用的“笔”亦不再鉴定之列。而考论“笔迹鉴定”之“迹”,则以上一切之迹均属其中之范围。

问题是,“笔迹鉴定”中的“笔迹”又取舍了二者间的哪些含义,以至于使其成为一独立汉语语汇?

考诸古今文献,一是指书写成字以后,字的形体特征,通常又被称为“字迹”。如《文选·陆机<谢平原内史表>》载:“片言只字,不关其间,事踪笔迹,皆可推校。”又如宋代何蘧《春渚纪闻·杨文公鹤诞》载:“用事如老书生,而笔迹则童稚也。”还如《东周列国志》第二回所记:“说罢,将书呈与幽王观看。幽王认得申后笔迹,问其通书之人。”再如《老残游记》第十六回:“这个凭据是谁的笔迹,下面注著名号,你也不认得吗?”二是用于书画鉴定真迹与否,盖缘于传统中国书画作品的品质和格调端赖用笔水平的高下。此种用法于中国古代书画鉴定文献当中不在少数,如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杂艺》载:“萧子云每叹曰:‘吾着《齐书》,勒成一典,文章弘义,自谓可观,唯以笔迹得名,亦异事也。’”唐杜甫《韦录事宅观画马图》诗言:“贵戚权门得笔迹,始觉屏障生光辉。”《新唐书·柳公权传》载:“朕尝于佛庙见卿笔迹,思之久矣。”《资治通鉴·后梁太祖开平二年》载:“中为正寝,东西厢列石床,床上石函中为铁匣,悉藏前代图书,钟王,纸墨如新,韬悉取之,遂传入人间。”三是用于总结中国书画作品的书绘技法,此一运用尤其之多。北魏宋灵乌《元湛墓志》记:“性笃学,尤好文藻,善笔迹。”《太平御览》卷七四九引唐张怀瓘《书断》言:“魏卫觊字伯儒,河东安定人,官至侍中,尤工古文,笔迹精绝。”清徐士銮《宋艳·丛杂》论:“上作着色春山,虽气骨寻常,而笔迹秀润,清远可喜。”李玲修《笼鹰志》语:“王习三的肖像画,更是维妙维肖,他作画的笔迹苍劲有力。”

三、“笔”、“迹”关系之新反思

基于以上释意,汉字学,也可以说书画学之中的笔,主要是指用笔的方式或技法,迹,则主要是指用笔书绘之后所产生或留存下来的种种“遗相”。就此,笔迹的核心内涵可理解为,因为用笔方式或用笔技法的不同,所产生或留存下来的种种“迹相”。由此,笔迹鉴定中的“笔”、“迹”关系似乎也己初现轮廓。那就是以用笔方式决定之下的“迹相”规律或特征。又或笔法决定“迹相”,“迹相”印证笔法。但若有志于结构出一套针对汉字学、针对汉字笔迹学,进而针对汉字笔迹鉴定学的系统认识论,则以上笔、迹二者之初略认知显然太过单薄。以下试以中国传统哲学之“体相用”义理展开出汉字笔迹鉴定(学)之要目。

体用是中国哲学的一对范畴,指本体和作用。一般认为,“体”是最根本的、内在的、本质的,“用”是“体”的外在表现、表象。又一般所谓“体”就是根本的,第一性的;所谓“用”就是从生的,第二性的。这是“体”与“用”的最简单最主要的意义。为细分二者之动态关系,更为厘清“迹象”之含义,本文又特引“相”之义理,以别定体用现“相”之各要件。《易传》中就有“体”与“用”二词,但并不连在一起。《系辞·上传》说:“显诸仁,藏诸用。”所谓用指内在的潜能。《系辞·下传》说:“阴阳合德,而刚柔有体。”所谓体指本质存在,西方哲学乃直接称之为本体。当然,《论语》中有借用体与用,及其二者之关系,以探讨“礼”,从而有所谓“礼之本”与“礼之用”的讨论:“林放问礼之本。子日:大哉问!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有子日:礼之用,和为贵。”汉代司马谈在《论六家要指》中讲述道家的宗旨说:“其术以虚无为本,以因循为用。”以本与用相连并举。本就是用的根据,用就是本的发挥,二者不仅有密切的联系,而且有首要与次要的分别。魏晋时代的玄学家有时也谈“体”与“用”。王弼《老子注》中说:“虽盛德大业而富有万物,犹各得其德;虽贵以无为用,不能舍无以为体也。”这所谓体是存在的意义。东晋韩伯作《易.系辞上传注》有云:“圣人虽体道以为用,未能全无以为体。”“体”、“用”二词的意义到唐代才明确起来。唐代的经学家给予体用二词以明晰的解释。首先提出这解释的是崔憬。他说:“凡天地万物,皆有形质。就形质之中,有体有用。体者即形质也。用者即形质上之妙用也。……假令天地圆盖方轸为体为器,以万物资始资生为用为道。动物以形躯为体为器,以灵识为用为道。植物以枝干为器为体,以生性为道为用。”体即是实际的形质,用即是形质所有的作用。

然此处所谓体用,又非从实质意义上认定“体”为惟精惟一之单一者,诸如自然、天道、天理、天性,乃至皇天上帝一类至高至远、自始至终、大本大源之唯一。而是依着人的认识对象之不同,而于认识方法论的角度随时设定认识对象之本体与用相。如当人们说到礼制时,首先就要推究一番礼制的实质含义,或如人伦秩序之根本,或如天理人性之本源等等;其次便要梳理一番礼制的实际运用,诸如祭祀之礼、征伐之礼、成人之礼等等;最后,用以进一步认识礼制的运用,必要从各种仪轨范式与仪式现象中,寻得证立礼之本体与运用的实证材料。又如当人们说到汉字,当首先将汉字本身的造型规律找出,复又将不同字体的基本写法找到,最后总结出真草行篆的典型样式,用以回证以上所指之体用内涵。当然,所谓“体用一源,显微无间。”(《近思录》卷三,条四十九中)即如朱熹所言,“体用一源者,体虽无迹,中已有用;显微无间者,显中便具微。天地未有,万物已具,此是体中有用;天地既立,此理亦存,此是显中有微。”只是“自理而观,则理为体,象为用,而理中有象,是一源也。自象而观,则象为显,理为微,象中有理,是无间也。言理则先体而后用,盖举体而用之理已具;言事则先显而后微,盖即事而理之体可见。”因此,体用相的哲学义理,其“本体”本身,就是一种认识方法论的存在,而并无具体实指。就此而言,体相用的哲学义理,本身又只是一种“用”而已。这也是“体用一源”的奥义。

四、体用下的笔鉴要件

(一)作为笔鉴之体的笔法要件

研究笔迹鉴定,其核心要件在于全面、细致地体察和辨别书写者的用笔特点,学界对此不乏详细论述者。如有学者总结道,“书写动作是书写运动器官为完成文字符号的书写所做的运动。根据书写动作特性的不同,可将其分为非技能动作、技能动作、习惯动作。非技能动作包括书写技能形成前的练习动作、伪装书写动作、笔误动作,这类动作不具有技能性和习惯性,其形成的笔迹不能作为同一认定书写人的对象。技能动作是书写技能形成以后,达到了相对的“自动化”、自身完善化了的书写动作,这种动作具有一定程度的特定性和相对的稳定性,是识别书写人种属范围的依据之一。习惯动作是书写技能动作中具有特定性、稳定性的书写动作,是同一认定书写人的核心动作。”还有学者认为,“就单字来说,要分析研究字形、字位、字体、结构以及特殊写法(错、别、繁、简、俗),笔顺先后、搭配比例、连笔方式;就单一笔画来看,要分析研究它的起收笔位置、运笔形态、笔力的大小和力的分布(有的还要分析其书写功力)。同时还要充分利用笔痕特征,注意研究标点符号、涂改、添删符号等。”更有学者“按照汉字的8种基本笔画,即点、横、竖、撇、捺、挑、钩、折,将笔画变异特征分为9大类共41种。(1)点笔画:点变横、点变竖、点变撇、点变捺、点笔画总变异(简称点总);(2)横笔画:横变点、横变竖、横变撇、横变挑、横笔画总变异(简称横总);(3)竖笔画:竖交点、竖变撇、竖变竖钩、竖笔画总变异(简称竖总);(4)撇笔画:撇变点、撇变横、撇变竖、撇变挑、撇笔画总变异(简称撇总);(5)捺笔画:捺变点、捺变横、捺变挑、捺笔画总变异(简称捺总);(6)挑笔画:挑变横、挑变竖、挑笔画总变异(简称挑总);(7)钩笔画:斜钩变捺、竖钩变竖、竖挑钩变竖、竖钩变竖折、横折钩变横折、横钩变横、钩笔画总变异(简称钩总);(8)折笔画:横折变横折钩、竖弯变竖、竖折变竖折钩、横折弯变横折、竖折钩变竖折、竖折钩变竖挑、折笔画总变异(简称折总);(9)笔画总变异数(简称总)。”但考诸书法用笔的历代书训,犹有足为今人借鉴者。

比如运笔,东汉蔡邕在书法《九势》中便有细微的辨别:“……凡落笔结字,上皆覆下,下以承上,使其形势递相映带,无使势背。转笔,宜左右回顾,无使节目孤露;藏锋,点画出入之迹,欲左先右,至回左亦尔;藏头,圆笔属纸,令笔心常在点画中行;护尾,画点势尽,力收之;疾势,出于啄蹀之中……;掠笔……;涩势……;横鳞……”。此中所谓承覆、相映、势背、回顾、孤露、藏锋、藏头、中行、护尾,乃至于掠、涩、横等等,均需也均可细细体味以获得书写意味,而供鉴定观察之所需。即使如毛笔之基本笔法,也不乏今日可资借鉴处。比如中锋行笔,即锥形毛笔笔尖在毛笔的运行过程中,始终处在用笔的中心位置。其特点是笔力饱满,外柔内刚,其书写要领为“逆入,涩行,紧收”。(清刘煦载《艺概》)若非习惯如此,中锋书写在一般情况下,需书写者持笔中正、不偏不倚。由此可推断出文书书写的态度,甚至周边环境,亦可推断出文书材料的重要性。

(二)作为笔鉴之相的迹相要件

简单来说,运笔呈现之相即为作为笔鉴之相的迹相。其对应者如今日学者所谓之“用笔风貌”,突出表现在, “当书写技能娴熟之后,根据个人的审美趋向和个人喜好,书写人有意识地形成具有个人风格的笔迹特征,将其称之为笔迹风貌特征。”又“笔迹风貌特征形成的机制更主要的是在已经具有一定书写技能的前提下,书写人一种潜意识的书写动作的流露,是书写人在书写过程中某些潜意识的动作外化,从而将字形、字体、字间距、搭配等笔迹特征进行了一种特定的组合,体现书写人个人的书写审美观,构成自成一体的笔迹风貌特征。”甚或表现为一种类似于音乐节奏的“运笔节奏”。 如“笔画粗、墨色浓处为运笔重、速度慢;笔画细、墨色淡处为运笔轻、速度快。”即“运笔重,笔与纸磨擦的阻力就加大,笔速就必须放慢(否则在既快又重的运笔下就会将纸划破)。这样,笔在纸上停留的相对时间就长,墨水留在纸上的量就多,墨色就浓。反之笔速快,笔画就细、墨色就浅。”也就是说,用笔与迹相之间的关系为“笔画的粗细与运笔力度的轻重成正比例;墨色的浓淡与笔速成反比例;而笔压与速度又成反比例。”而经过试验,硬笔字迹虽不如软笔字迹笔画粗细变化的幅度那么大,但在刻有标尺的放大镜下仍可以看到硬笔字迹笔画细处仅0.1毫米,而粗处可达0.5毫米,产生这个变化的主要原因是笔与纸接触面的变化,即运笔重,笔与纸的接触面就大,笔画就粗;运笔轻,笔与纸的接触面就小,笔画就细。

关于笔迹当中“迹相”之总结,古人亦不乏深契义理之高论。如:《三国志·魏志·刘劭传》载“光禄大夫京兆韦诞”,裴松之注引《文章叙录》言:“师宜官为大字,邯郸淳为小字。梁鹊谓淳得次仲法,然鹄之用笔尽其势矣。”传为卫夫人《笔阵图》谓:“善笔力者多骨,不善笔力者多肉;多骨微肉者谓之筋书,多肉微骨者谓之墨赭;多力丰筋者圣,无力无筋者病。”五代荆浩《笔法记》载,“凡笔有四势:谓筋,肉,骨,气。笔绝而断谓之筋,起伏成实谓之肉,生死刚直谓之骨,迹画不败谓之气。故知墨大质者失其体;色微者败其气,筋死者无肉,迹断者无筋;苟媚者无骨。”又宋沈括《梦溪笔谈·书画》论:“大体源及巨然画笔,皆宜远观。其用笔甚草草,近视之几不类物象;远观则景物粲然,幽情远思,如睹异境。”其中所谓骨肉、刚直是以宏观直览笔象;用笔草草、不类物象则是以微观细查笔相。

(三)作为笔鉴之用的特殊要件

其实,笔迹分析在我国一直是一门古老的学问。西汉末期,易理学家扬雄就指出:“书,心画也,心画形而人之邪正为焉。”即通过一个人的笔迹,可以知道他品德的优劣和心地的善恶。唐朝著名书法家孙过庭认为,书法可以“达其性情,形其哀乐”。《书谱》详论:“质直者则径庭不道;刚很者不倔强无间;矜敛者弊于拘束;脱易者失于规矩;温柔者伤于软缓;躁勇者过于剽迫;孤疑者溺于滞涩;迟重者终于蹇钝;轻琐者染于俗吏”。明代的项穆在《书法雅言》中说,人的性格有刚毅和温柔之异,手有聪与钝之别,故其笔迹必然不同。性格谨守的人,字多比较拘谨、内敛;性情放纵的人,字多情懦而不开张;性情直爽的人,字多比较挺拔而没有过多的道美。清代刘熙载在《艺概》中说得更具体:“书,如也,如其学,如其志,如其才,总之日,如其人而已”,即“字如其人”。宋代邵康节的《梅花易数》更是中国古代关于笔迹的论述内容最丰富的一本书。书中说道;“一生孤独,见于字画之欹斜;半世贫穷,乃笔端之愚浊”。又如“画似棱棱之枯木,孤苦伶仃”等等。更有元代大画家倪云林“逸笔草草,聊书胸中逸气”,广为传统文人画者推崇。

简述文学形象的总体特征篇10

有幸拜读过吴庆洲教授的《象天法地意匠与中国古都规划》一文,文章提出影响中国古都规划的三种思想体系,并着重论述了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体系中“象天法地”意匠对中国古都规划的影响。文章读完后了解了以前所不知的一些知识。然而,因此文而产生的疑问也一直盘旋在笔者脑海中:中国古都规划在表达这种象天法地的“意”(规划理念)时,为何独独采用了象征手法?由于疑问,而查阅了相关文献。本文试从传统思维方式入手,解此疑惑。

一 什么是“象”

中国古都规划中的“象天法地”出自《周易》,《易・系辞》提出:“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与天地相似,故不违”。

《周易》对“象”的讨论集中于《系辞传》,《系辞传》言及“象”者共19处,凡37见。《易・系辞上》第八章说得很明白:“圣人有以见天下之赜,而拟诸其形容,象其物宜,是故谓之象。”从上文可以看出“象”的最初意义,即象征意义。

《易・系辞上》第十二章又云:“书不尽言,言不尽意”“圣人立象以尽意”,因此圣人创立象征形象来全面展示他的思想。可见,“象”是中国古人表达观念的一种手段,《周易》的思想用“象”的方式得以表达出来。

那么,这个“象”的手段,具体是用什么方式呈现的呢?也就是说,用的是一种什么思维方式呢?我们需要回到《易》象本身的形成。《易》的产生、发展和形成巨大的范畴体系,其间是经由作者在感觉、知觉和表象的基础上借助于语言(不是文字)把天地人间万事万物的共性加以概括,并经过演绎,造成“― F”两个蕴含哲学概念的图像,借以蕴含与表示宇宙万有的共同本质与法则①。总之,在“象”自身蕴含的内在语言的帮助下,《易》象以“阴阳二爻”( 即“― F”二象、阴阳二象)为基础,发挥其象征性、演变性等特殊功能,重叠组合,反复变化,终于发展成为八卦乃至六十四卦的图像体系。其间,图像在演变发展过程中“象”所象征的特定事物从抽象性、共性(阴阳)演变为具体性、个性,以至于《易》象这套图像系统能够最终“通神明之德”“类万物之情”。

二 “象”思维特点

从前文的阐述表明:“象”已完全成为一种思维方式,那么这种思维方式有什么样的特点呢?

1、“象”思维的表现形式不同于其他思维

如上文所述:“象”思维,凭借图像反映事物情态和蓄藏事物义理,其在表现形式上大异于运用符号的数理思维、单纯用文字说理的逻辑思维、运用文字描写生活的形象思维以及运用声音或色彩或具体形态(比如:西方思维模式下的建筑、雕塑等)反映生活的艺术思维。

2、“象”思维中的“象”既是形式也是内容

“夫象者,出意者也。言者,明象者也。尽意莫若象,尽象莫若言。言生于象,故可寻言以观象;象生于意,故可寻象以观意。”(王弼《明象》)在这里,物、意、象、言四者的逻辑关系是:意(观念)生于物,象生于意,言生于象。用西方结构主义符号学的术语说,就是象和言是“能指”,而意是“所指”②。“能指”与“所指”是语言符号(在《周易》里,则指《易》象这套图像系统)的一体两面,本身就不可分割。因此,我们是否可以这样理解:在“象”思维当中,图像不仅是形式同时也是内容。周易为自身的特定内容――意,找到了合适的特定形式――象,经过殚精竭智的思维,做到了两者的统一,从而形成了一个“弥纶天地之道”的巨大范畴体系,发挥出伟大的哲理功能。古今中外的所有书籍,只有《周易》的思维是这样:“以象立意”,用“图解”或“图示”的方式来解释世界。究其原因,还是孔子所说的“书不尽言,言不尽意”。的确,从语言学的道理上说:语言是抽象的,事物是具体的,抽象的语言不能完满地表现具体的事物(黑格尔《美学》)。但“象”不同,因为它缺乏规定性,比语言更加模糊和不确定,从而超越了单个的、具体的事物而成为对具有普遍性的“类”的描述③。

3、“象”思维强调主体的价值判断

“象”思维是以象喻意,以象寓理,通过具体形象表现抽象意义,但“以象喻意”中“象”与“意”的关联性却是不确定的、松散而直观的④。(因此,“以象喻意”中的“喻”的含义与其理解为“象征”,不如理解为“类”其实更为准确) “象”生于“意”的过程是直接省却严密的逻辑推理,通过经验直觉与顿悟的方式得出结论,是在“直觉形式的模仿、比类、演绎的基础上对宇宙世界和人生的直观的整体把握” ⑤。这种思维方式,强调的是主体的价值判断(价值论),而不是把客体作为研究对象来进行认知(实证论)。

三 “象”思维与中国古都规划

通过上文的简单分析,我们了解到“象”思维的特点,那么这些特点对中国古都规划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呢?

1、“象”的表现形式采用了“图解”或“图示”的方式,也正是因为此,笔者终于可以理解:为何如此多的中国传统建筑在表达“天圆地方”意匠时都不约而同的采用了这样看似很“直白”的宇宙式构图;也正是因为此,我们后人在解读中国古都规划的“象天法地“意匠时,脑子里的直观感受总是这样的:古都规划中,地面上的构筑物(“象”)总是通过其在总平面(图像)上的位置关系的设计来与天上的“象”取得一一对应的关系。从这个角度,似乎也正好印证了中国古人营造时不注重建筑单体的形态推敲,而倾向于在群体布局时,把建筑单体(或任何构筑物)作为一种“符号”(“象”)来对待,推敲的是“符号”与“符号”之间的关系所形成的意境。

2、“象”是形式也是内容,因此“象天法地”既是意匠也是表现手法――象征手法(或更准确的说叫“类”的手法)。这种象天法地的思想从春秋吴大城至秦咸阳、隋唐长安、元大都以致明清北京城,在城市规划设计中都一脉相承。清紫禁城之建筑布局可谓天地间最贴切之象征:紫禁城(皇帝居所)居城市之中心――“类” 紫微垣(天帝居所)居宇宙之中心;紫禁城之四门(地上东华门、西华门、午门、玄武门)――“类”四象(天上东、西、南、北四个星象)等,描写故宫象征手法的文章甚多,在此不详述。

3、中国古都规划中,春秋吴大城设计“陆门八,以象天八风”“水门八,以法地八聪”(《吴越春秋》卷四)以及秦咸阳“渭水贯都,以象天汉”“横桥南渡,以法牵牛”。可见,中国古人营造都城时,非常强调的是设计者“类”赋予“器物”的意义,即和“象”思维强调主体的价值判断是一致的。陆门有几个,水门有几个,城里是否贯通河流,城里有几条道路,道路的宽度如何等,用现代规划专业语言来说,这些都属于“交通疏散”的问题。现代规划专业会把这些与疏散有关的“器物”作为研究对象来考察,从功能层面或者意识形态层面,但是“象”思维却不会。因此,在中国古都规划中导致的结果是:这些“器物”的象征意义在某种程度上要远大于其本身的功能意义,尤其是在为中国古代最高权威者服务的那些都城布局中。这种情况大致和中国古代的城市功能较现代都市更简单有关,也与中国古代的城市是为少数人服务而现代都市是为大多数人服务有关。

参考文献

① 林满之编著,《周易全书》p541,北方文艺出版社,2007

② 蒙培元,《论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的基本特征》,哲学研究,1988

简述文学形象的总体特征篇11

二、通过和幼儿进行有主题的“话题”,发展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

选择主题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考虑:

一是根据幼儿的知识经验来确定谈话的主题。幼儿的知识经验越多,谈话的内容便越丰富。比如进行关于“春天特征”的谈话,就必须在春天特征明显的时候,在幼儿对春天特征进行了长期的观察和充分了解后才能进行。谈话时可从气候、植物、动物以及人的服饰和活动等方面的变化着手,将春天的特征准确地描述出来,将春天的知识系统化。这样既有利于培养幼儿的观察力、概括力、记忆力,又发展了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

二是围绕观察对象的主要特征确定谈话的主题。如参观旅行后的谈话,教师可以围绕参观对象的主要特征有顺序地提问,让幼儿按照参观顺序讲参观的印象。当然教师的提问要尽量明确、具体,富于启发性和兴趣性。在主题谈话活动中发展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还可以充分发展幼儿的概括能力和分析问题能力。

三、引导幼儿“讲述”,发展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

幼儿的“讲述”是一种比谈话复杂、周密的口头语言表达方式,它要求幼儿用比较完整连贯的语言详细地表达自己的思想。讲述的内容有以下几个方面:

1.看图讲述

看图讲述是培养幼儿口语表达能力的一种好方法,它容易引起幼儿讲述的兴趣,同时有利于发展幼儿的观察力和描述能力。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引导:

(1)提问:教师可以通过提问引导幼儿观察图片,帮助幼儿理解图片,最终用恰当的词语讲述出图片的内容来。这就要求教师事前要有充分的准备,想好了先问什么,后问什么,怎么问。提问要注意三点:第一要围绕图片的主题;第二要有顺序,从整体到局部,从主要情节到次要情节,从具体到抽象;第三要有启发性,促使幼儿积极思维,有利于发展幼儿的语言。

(2)示范:教师做好个别词句、发音方面的示范和段落的部分示范,让幼儿模仿着说;幼儿说完后教师再用简单、扼要、完整、生动的语言讲述,讲述后不要求幼儿一字不差地模仿,只要幼儿理解,会用自己的话连贯、完整地讲就行了;看图讲述结束后,可以让幼儿给图片取名,以培养幼儿语言的概括能力。

2.拼图讲述

教师提供各种拼图材料,如各种动物、几何形体的图形卡片,以及拼板积木、雪花积木、小太阳设计师积木等结构型玩具,让幼儿自己拼插成各种立体结构的物体或画面,然后进行讲述。由于拼图讲述的内容是由幼儿自己创作设计出来的,用语言表达出来,既容易,又具有浓厚的兴趣。拼图讲述是以玩具作教具,幼儿边玩边讲,动静自然结合,这样的方法符合幼儿好奇、好问、好动手的心理特点,不仅培养了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而且手、脑、口同时并用,能使幼儿得到全面发展。

3.绘画讲述

美术课能充分发挥幼儿的想象力、创造力和思维能力。由于画面的内容是幼儿自己构思的,课后让幼儿讲述自己的画面,能充分发展幼儿口语表达能力。同时还可以利用捏泥、手工制作、剪贴画等多种机会让幼儿进行讲述,发展幼儿口头语言表达能力。

另外,听音乐讲述,排列图片讲述,看展览讲述,这些都是发展幼儿口语表达能力的好方法。

四、运用儿童文学作品,发展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

简述文学形象的总体特征篇12

为了更深刻地理解《中国语文教育史简编》所承载的知识,研究其理论成果,加强教师专业化知识现对其进行综述。本文主要采取类比研究法,即与《中国语文教育史纲》进行比较分析,更深刻地挖掘出《简编》的个性特征、体现语文科特点等优秀成果。《中国语文教育史纲》为“语文教学法的学科建设”做出了很大贡献。在此之后相继出现了众多本学科同类书目。《中国语文教育史简编》则是其一。在基本理论的基础上,找出本学科的特点,寻找进步方向,更有利于本学科的今后发展。从《史纲》至《简编》经历了十几年之久,通过对二者的比较,得出《中国语文教育史简编》的研究成果主要是“突出语文科自身特点”的结论。本文对“个性化语言”、“独特的历史分期”以及“实践性强”三大成果进行论述,并试分析个性成果形成的原因。

一、例举研究成果

(一)语言的个性化

《简编》语言的个性化主要体现在:整体叙述上简洁明了、详略得当;“语文味“的语言频繁出现两方面。

1.简洁明了、详略得当。《简编》的语言上的简洁,各部分内容的“点到为止”是很容易发现的。尤其是与《史纲》对比分析后,这一特点体现的更加明显。相对于《史纲》的“面面俱到”,《简编》的各部分内容是“缩减版”。犹如《名著导读》。用简洁的话语高度概括各部分内容。例如:同样是介绍《墨子》里的教育思想,《史纲》用了1000多字,而《简编》就用了300多字。对待众所周知的内容一笔带过,对待重点问题则比较详细。如《简编》对黑山北关小学语文教改经验的介绍中,对整个事件发展的介绍几乎没有,而对总结出的经验则介绍的详细。比较而言《史纲》对整个事件的发展各阶段、出现背景细致的叙述,对总结的经验没有单独列出,而是掺杂在各阶段的叙述里。《简编》的叙述更有针对性,将最有营养的“精华”陈列读者面前。

2.语言的“语文味”。《简编》的语言生动活泼,“语文味”颇浓。更体现语文学科自身特点。如其中每一章下的脉络“轨迹”、“基本内容”、“基本经验”。在《史纲》中则“思想”、“内容”、“方法”。其他书目比较泛滥的时期定名:古代、近代、现代,《简编》在其下标注自身理解即:“前语文”、“始语文”和“今语文”。又如三大历史分期下,还有更多的个性名称,如:言文教育为“潜”语文,古文教育为“准语文”此外还有“初语文”、“续语文”、“新语文”、“泛语文”和“大语文”等个性命名。这些生动的贴切的语言,和《史纲》中严谨的学术风格形成鲜明的对比。

(二)科学的历史分期

如果说体例如本书框架骨骼,那么“历史分期”这一部分就是本书“心脏”。什么样的心脏决定全身如何运行循环。同样,本书的“分期”的个性决定了本书整体的个性。这一问题集中在本书的《导论》部分,起到了总领的作用。

1.四个原则。本书博采众长,在“自身规律”、“社会关联”、“注重特征”和“远粗近细”(又名:便利教学)四个原则下进行分期。“自身规律“原则是核心原则,其根本要求是符合本学科自身特点,从而把握事物的本质。如《史纲》等书目的分期只有古代、近代、现代。这并不十分符合我们语文科的自身特点,语文教育隶属于社会发展史但不等同于社会发展史。因此分期时以语文独立社科为分水岭,体现了语文教育的自身个性。也是“注重特征”原则的前提。“社会关联“原则要求分期时,在整个社会的宏观发展中找寻自身特殊性。要求符合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注重特征“原则要求抓住各时期的相对独立性。找到区别于其他时期的真正特性。“社会关联”原则是强调共性问题,“自身规律”和“注重特征”原则则是强调本学科的个性问题。“远粗近细“原则是史学里的通用原则。有利于避免产生烦琐哲学倾向,是从实际出发进行分期的体现。

2.分期比较图。《简编》采取列图表的方式将类似文献综述的广阔内容,简洁清楚地呈现给作者。《简编》对叶苍岑、陈必祥、陈学法、顾黄初、张隆华、曹洪顺、冯守仲几位教育专家分期意见经行综述并且形成比较图。最终分期方法,大方向上仍是以“古代、近代、现代“为线索,在其基础上又有自己的独特分期,创意十足。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是其根本方法。这一部分为本书最精彩部分。将语文本学科的“本”体现的淋漓极致。《附表:中国语文教育发展史分期比较》图,以时间为横轴,以本书分期、历史时期、各位教育家的代表书目为纵轴。直观地表达本书的分期理论依据。

无论是分期的原则还是分期的具体方法都是《简编》科学性的体现。

(三)实践性较强

简述文学形象的总体特征篇13

2.通过和幼儿进行有主题的"话题",发展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

选择主题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考虑:

2.1 据幼儿的知识经验来确定谈话的主题幼儿的知识经验越多,谈话的内容便越丰富

比如进行关于"春天特征"的谈话,就必须在春天特征明显的时候,在幼儿对春天特征进行了长期的观察和充分了解后才能进行。谈话时可从气候、植物、动物以及人的服饰和活动等方面的变化着手,将春天的特征准确地描述出来,将春天的知识系统化。这样既有利于培养幼儿的观察力、概括力、记忆力,又发展了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

2.2 围绕观察对象的主要特征确定谈话的主题如参观旅行后的谈话

教师可以围绕参观对象的主要特征有顺序地提问,让幼儿按照参观顺序讲参观的印象。当然教师的提问要尽量明确、具体,富于启发性和兴趣性。在主题谈话活动中发展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还可以充分发展幼儿的概括能力和分析问题能力。

3.引导幼儿"讲述",发展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

幼儿的"讲述"是一种比谈话复杂、周密的口头语言表达方式,它要求幼儿用比较完整连贯的语言详细地表达自己的思想。讲述的内容有以下几个方面:

3.1 看图讲述看图讲述是培养幼儿口语表达能力的一种好方法

它容易引起幼儿讲述的兴趣,同时有利于发展幼儿的观察力和描述能力。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引导:1、提问教师可以通过提问引导幼儿观察图片,帮助幼儿理解图片,最终用恰当的词语讲述出图片的内容来。这就要求教师事前要有充分的准备,想好了先问什么,后问什么,怎么问。提问要注意三点:第一要围绕图片的主题;第二要有顺序,从整体到局部,从主要情节到次要情节,从具体到抽象;第三要有启发性,促使幼儿积极思维,有利于发展幼儿的语言。2、示范1教师做好个别词句、发音方面的示范和段落的部分示范,让幼儿模仿着说。2幼儿说完后教师再用简单、扼要、完整、生动的语言讲述,讲述后不要求幼儿一字不差地模仿,只要幼儿理解,会用自己的话连贯、完整地讲就行了。看图讲述结束后,可以让幼儿给图片取名,以培养幼儿语言的概括能力。

3.2 拼图讲述教师提供各种拼图材料

如各种动物、几何形体的图形卡片,以及拼板积木、雪花积木、小太阳设计师积木等结构型玩具,让幼儿自己拼插成各种立体结构的物体或画面,然后进行讲述。由于拼图讲述的内容是由幼儿自己创作设计出来的,用语言表达出来,既容易,又具有浓厚的兴趣。拼图讲述是以玩具作教具,幼儿边玩边讲,动静自然结合,这样的方法符合幼儿好奇、好问、好动手的心理特点,不仅培养了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而且手、脑、口同时并用,能使幼儿得到全面发展。

3.3 绘画讲述美术课能充分发挥幼儿的想象力、创造力和思维能力

由于画面的内容是幼儿自己构思的,课后让幼儿讲述自己的画面,能充分发展幼儿口语表达能力。同时还可以利用捏泥、手工制作、剪贴画等多种机会让幼儿进行讲述,发展幼儿口头语言表达能力。

3.4 除以上三种方法外,听音乐讲述,排列图片讲述,看展览讲述等都是发展幼儿口语表达能力的好方法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