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低碳经济的概念实用13篇

简述低碳经济的概念
简述低碳经济的概念篇1

循环经济的概念是1998年从德国引入我国的,之后得到国内各界广泛的关注。2003年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胡锦涛总书记指出要“将循环经济的发展理念贯穿到区域经济发展、城乡建设和产品生产中,使资源得到最有效的利用”。2011年从国家层面上大力发展循环经济。2008年我国首个有关循环经济的法规——《中华人民共和国循环经济促进法》(以下简称《促进法》)面世。从概念的引进到《促进法》的颁布,这个过程经历了10年。10年间充分的酝酿,广泛的求证,认真的探讨,使该法的出台有着坚实的社会基础。该法从今年年1月1日开始实施,自然应该得到大力的宣传与贯彻。 目前与循环经济相提并论的还有低碳经济、绿色经济、生态经济、静脉经济等很多内涵相近的表述。它们之间相互包容,但并无一种完全的递进关系。低碳经济注重过程,是手段,是阶段,实质是提高能效、开发清洁能源与发展“碳汇建设”,这是达到生态、绿色的必由之路。绿色经济、生态经济强调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提倡经济的发展要与有限的自然承载能力相适应。静脉经济更着眼于资源的回收与利用。循环经济提纲挈领,倡导发展经济要依靠生态资源的循环来实现,倡导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本质上是遵从自然规律的。循环经济最初提出的“3R”原则(reduce、reuse、recycle)基本涵盖了其他表述方式的内涵,目的雷同,表述清晰完整。以后对循环经济内涵的解释又有“4R”(rethink)、“5R”(repair)之说(对4R、5R或有不同的解释),不过那只是对“3R”的一种补充或延伸,循环经济的内涵并没有大的改变。 循环经济的思想可以说萌芽于生态经济。1962年出版的《寂静的春天》(Rachel Carson著)描述了人类生存所面临的危险,首次结合经济社会问题开展了生态学研究。几年后《一门科学——生态经济学》(Kenneth Boulding著)正式提出“生态经济学”的概念及“太空船经济理论”,第一次把生态经济理念系统输入到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1981年,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召开的“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会议将生态经济作为第一主题写进《环境状况报告》。1989年英国环境经济学家戴维•皮尔斯(David Pearce)在《绿色经济蓝图》一书中首先提出绿色经济的概念。在“Spaceship Earth (地球飞船) ”和“Spaceman Economy(空间人经济)”的启发下,他又在《自然资源和环境经济学》(1990)中率先提出了“循环经济(Circular Economy)”的概念。其后,类似的提法也先后出现于其他发达国家,如日本的“循环社会(Recycling-Based Society)” 和美国的“产业生态学(Industrial Ecology)”。 从上个世纪60年代起,循环经济的起源与发展一直伴随着人类对生存环境污染的恐惧,对传统资源短缺的担忧,对摆脱经济发展困境的强烈愿望与需求。在80年代中期美国已有半数以上的州先后制定了促进资源再生循环利用的法规,如加利福尼亚州于1989年通过了《综合废弃物管理法令》,1984年美国修订了1976年通过的《资源保护和回收法》,1990年制定了《污染预防法》,这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发展循环经济的要求。人类对环境问题与资源问题的认识不断深化,人类也在不断约束自己,积极实践,寻求突破。 1996年德国在《物质循环与废物管理法》中明确表述了循环经济以资源节约和循环利用为特征,遵循减量化、再利用和资源化三原则(3R),把整个经济系统当作生态系统的特殊形式,使之不但能与生物圈兼容还能持续发展下去。 相比之下低碳经济的概念提出的较晚。2003年英国在能源白皮书《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经济》中提出要用低碳基能源、低二氧化碳的低碳经济发展模式替代当前的化石能源发展模式。由于2007年联合国讨论制订2012年开始的后京都行动方案,促进了低碳经济概念在世界上的传播。面对2008年的经济危机,又是联合国提出了绿色经济和绿色新政,凸显了绿色经济、低碳经济应对金融危机和气候变暖双重挑战的

简述低碳经济的概念篇2

一、考点梳理

下定义

所谓下定义,就是通过一个概念揭示另一个概念的内涵(概念所反映的事物本质属性的总和)。它要求用简洁的语言揭示事物的特征和本质。任何一个定义都是由定义项、下定义项和定义联项三个部分组成的。

概括语段的内容要点

“概括语段的内容要点”,首先要看语段采用的是什么表达方式,高考中常见的有记叙性语段概括压缩、描写性语段概括压缩、议论性语段概括压缩、说明性语段概括压缩等四种方式。每一种类型的表达方式题都可以依据其本身特点去分析答题。

填充式概括

填充式概括题主要考查考生提炼语段寓意或内涵的能力。一般包括拟写总起句、总结句、评价句、过渡句等。

二、答题方法

下定义

第一步,明确概念,掌握格式。下定义是概括事物的本质特征的说明方法。

格式1:“被定义概念”=(是/是指)+“对其本质特征的描述”(种差)+“大概念(属概念)”

格式2:“对被定义概念本质特征进行描述”+“属概念”=(叫作)“被定义概念”

第二步,提取“大概念”。下定义时,首先需要在提供的材料中找一个比该概念大一级的概念,即邻近属概念。如果提供的材料中没有恰当、现成的,就需要根据材料的内容自己确定。

第三步,寻找本质特征。即种差,就是这一种概念区别于其他概念的突出特征。在这一步中,要准确筛选语段中的关键信息,既要确保重点信息不缺失,又要归纳相同信息,删除重复或冗余信息,保证语句简洁。

第四步,整合成单句。把被定义概念、本质特征、大概念,用“是”“叫”等一类词连起来,使之符合下定义的格式,并做到文通句顺。

例:提取下列材料的要点,整合成一个单句,对“二十四史”作一解说。(可适当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①为封建统治阶级提供历史借鉴是二十四史的编撰目的。②封建统治者称二十四史为“正史”。③纪传体是二十四史采用的体例。④对中国四千多年来的历史,二十四史所作的记录是比较系统的。

解题思路:第一步,找出邻近属概念,确定主干:二十四史是……正史。第二步,筛选有效信息,找出种差:(1)编撰目的(2)体例(3)内容。第三步,合理整合信息,按序组成一个单句。

参考答案:二十四史是为封建统治阶级提供历史借鉴对中国四千多年来的历史作了比较系统记录的纪传体正史。

概括语段的内容要点

1.记叙性语段概括压缩

抓记叙要素:主体+怎样。“主体”就是语段的陈述对象,即具体的“人”“事”或“物”;“怎样”即记叙的六要素。新闻概写类压缩大部分属于记叙类语段。

2.描写性语段概括压缩

主要信息:(1)描写的景物。(2)景与物的主要特征。(3)描写的角度及目的、感情等。

方法:一是确定对象(景、物),二是划分层次,三是筛选主要信息,留概括性形容词,删除枝叶[修饰语、限制语、补充性、状语(时令时间、地点、方位等)、定语(描绘)],四是注意角度、目的、感情。

格式:主体+特点+特征(概括)+感情目的等

3.议论性语段概括压缩

(1)找中心句(中心句一般安排在语段开头,起领起作用;或在结尾,起概括、总结的作用)。

(2)抓主要信息(有些语段,包含的信息量大,在阅读时一定要通过辨别和筛选,抓住主要信息,在此基础上组织好语句,进行概括)。

(3)概括内容(有些语段内容较庞杂,头绪较多,这就要求考生在整体阅读的基础上,领会其基本精神和意图,把握语段中最重要的信息,并用自己的话概括出来)。

(4)提炼观点(对一些议论性语段,要根据语段论证的层次结构、句间关系等,逐层分析,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然后按题目要求提炼观点)。

4.说明性语段概括压缩

第一步,通读全部(语段)材料,弄清材料(语段)的说明对象。

第二步,抓住被说明事物(人物)的特征,即事物(人物)的性质、特点、成因、作用、功能等。

第三步,分析材料(语段)共涉及哪些方面,并准确、简要地概括归纳。有时需要弄清材料(语段)说明方法的作用,以便更好地概括归纳。

第四步,推敲表述,通顺、连贯、清晰、不改变原意是基本要求。

例:压缩下列语段,字数在40字左右。

一到秋天,森林里又换了一番景色。落叶松和各种阔叶树的叶子变成深浅不同的黄色。有些树的叶子都变得火一样红。不落叶的树显得更苍翠了。秋风摆动树木,哗哗的声音好像海边的浪涛。各种山果子都熟了:榛子、野枣、山里红、山葡萄,说也说不完。松鼠忙起来了,它不停地把山果子搬进树洞里去。东北的森林,十月就下雪了,松鼠不得不早做准备,好度过漫长寒冷的冬天。

解题思路:本题是描写性语段,景物描写一般不是文段的中心,因而需要舍弃,若保留,也要用精练的词语来概括。本段描写的特点是“秋天来到了森林”“秋天很美丽”,主要描写了树、山果子和松鼠。这样分析,答案就出来了。

参考答案:秋天来到了森林,树木的叶子颜色美丽,各种山果子都熟了,松鼠忙着储备果子。

填充式概括

解答这种题目既要压缩文段意思,又要注意填入句子在文段中的作用,以及与前后文的衔接关系。一定要在研读材料的基础上,透过现象看本质。要在理清材料层次的基础上,理解材料所反映的主要内容,在此基础上概括总结。

例:下文是从《生活的艺术》中摘录的文字,请依据文章题目和提供的文字在文章开头直线处添加一句能够统领并概括后面内容的起始句。

。要装进一杯新泉,你就必须倒掉已有的陈水;要获取一枝玫瑰,你就必须放弃到手的蔷薇;要多一份独有的体验,你就必须多一份心灵的创伤。换一个角度来看,虽然倒掉了一杯陈水,但你拥有了一杯清泉;虽然失去了蔷薇,但你采得了玫瑰;虽然遭受了心灵的创伤,但你多了一份独有的体验。

解题思路:解答此题的关键首先是抓住题干中的介绍:文字的题目是《生活的艺术》,填写的文句是能够统领并概括后面内容的起始句;再看文段是从正反两面对生活中的某一事物进行形象性的阐释,并且无论得与失皆有收获。明白于此,答案就不难得出了。

参考答案:生活的艺术就是平衡得失的艺术。

【同步突击】

1.请筛选、整合下面文字中的主要意思,拟写一条“魔术”的定义。要求语言简明,条理清楚,不超过50字。

魔术这种杂技节目以不易被观众察觉的敏捷手法和手段,使物体在观众眼前出现奇妙的变化效果,或出现或消失,真可谓变化莫测。

这种表演常常借助物理、化学的原理或某种特殊的装置表演各种物体、动物或水火等迅速增减隐现的变化,令观众目不暇接,产生奇幻莫测的神秘感觉。魔术广受人民群众的喜爱。

答:

2.下面的文字说明了利用“溶瘤病毒”消除肿瘤的过程,请概括这个过程的三个阶段。

据有关专家介绍:如果将一种经过基因工程加工的“溶瘤病毒”注射入肿瘤部位,病毒就会成千上万地高速复制,最终撑破肿瘤细胞,肿瘤也就溶解了。但也因此使部分肿瘤细胞进入血液,随着循环系统进入其他部位,从而导致肿瘤的转移。此时,如果对病人肿瘤部位加热,人体会大量产生一种叫热休克蛋白的特殊物质。而热休克蛋白可以训练人体免疫系统识别肿瘤细胞,进而在全身“追杀”肿瘤的残部。经过这样一个过程,就能达到消除肿瘤的目的。

(1)第一阶段: (不超过15字)

(2)第二阶段: (不超过15字)

(3)第三阶段: (不超过20字)

3.根据下面的文字,补写后面总括性的句子,每句补写部分不超过15字。

关于低碳经济的解释较多,例如:“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低碳经济就是能源高效利用、清洁能源开发、追求绿色GDP”,“低碳经济是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转型、新能源开发等多种手段,达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一种经济发展形态”,“低碳经济是能源技术和减排技术创新、产业结构和制度创新,以及人类生存发展观念的根本性转变”。在低碳经济的背景下,“低碳技术”“低碳发展”“低碳生活方式”“低碳社会”“低碳观念”等一系列新概念应运而生。

可见,作为具有广泛社会性的前沿经济观念,低碳经济其实 ① ,低碳经济也涉及 ② 。

答:① ②

4.下面是关于海洋生物的介绍,请用简明的文字概述海尾蛇的特点、功能。不超过35字。

一只海星模样的动物挥舞着五条长长的手臂游过来,它看上去没有头也没有眼睛,但事实上每条手臂都遍布着“眼睛”,全身就是一只巨大的复眼。美国贝尔实验室的科学家说,他们在研究这种被称为海蛇尾的动物时,偶尔发现它身体表面由碳酸钙构成的骨板是由许多极为细小的凸透镜构成的。海蛇尾没有脑子,但有神经系统。微小透镜就组成成了一个可以看到四面八方的复眼,与昆虫的复眼相似,它在躲避天敌时非常有用。

答:

5.压缩下列语段的内容(不超过60字)。

伟大的艺术与平庸的艺术之间的本质区别并不在于它们的处理方法,或表现的风格,或题材的选择等等,而主要在于绘画者所一心一意努力奋斗的目标是否崇高。我们不能因为一个画家的笔力的壮阔或者纤细,手法的概括或者具体,以及他对细节的爱好或者排斥等等,来判断他是否伟大。如果他能向世人揭示出高尚的事物或激发起高尚的情操,那么,不管他用了上面的哪种手法,他都同样是伟大的。

答:

6.概括下面文段的主要内容。(不超过45字)

据世界权威科学杂志《自然》报道,中科院徐星等博士在我国辽宁发现了有4只翅膀的恐龙化石。这种初步具有飞行能力的恐龙被命名为“顾氏小恐龙”,其形态在任何其他脊椎动物中还未曾有过。这一发现被认为是鸟类起源研究方面最为重要的成果,它为鸟类起源于树栖动物且经历过一个滑翔阶段的假说提供了关键性证据,将迫使古生物学家重新审视鸟类的恐龙祖先是在地面奔跑过程中学会飞行的这一经典性结论。

答:

简述低碳经济的概念篇3

1 低碳经济及低碳电力技术概述

低碳经济是环境与经济相关性的总结,环境的发展决定经济的发展,经济的发展基于环境发展之上,它是通过改变清洁能源的创新观念,运用清洁能源的核心技术,人为的改变空气中二氧化碳含量,从而达到环境与经济共同发展的总体目标。

在低碳经济的概念中,低碳技术涉及了多个行业,如电力、交通、化工等,而电力行业的低碳化发展是实行低碳经济的重要课题。低碳的电力技术包括了发电环节的低碳化技术、输电环节的低碳化技术以及用电环节的低碳化技术。其中发电环节的低碳化技术又包括了清洁能源的高效率发电低碳化技术、燃气复循环发电的低碳化技术、碳捕获与封存技术等。而其中最为关键并且在实际运用最为广泛的技术为碳捕获与封存技术,简称CCS技术。它可以做到将电力工厂排放的二氧化碳与大气隔绝,从而达到低碳减排的效果。

2 低碳电力系统的规划研究

低碳经济下的电力系统的规划运行方法包括了低碳电力系统的规划研究和电力系统的优化运行的研究,电力系统的规划研究又包含低碳的电源规划研究、低碳的电网规划研究和低碳的电源电网协调规划研究三个方面。

2.1 低碳的电源规划研究

传统的电源规划的主要目的是实现电源扩展,而低碳的电源规划可以分为电源扩展规划、分布式电源规划以及碳捕集与封存装置的优化配置规划三个方面。

2.1.1 电源扩展规划

低碳经济下的电源扩展规划较于传统的电源扩展规划而言,它将二氧化碳的每年的排放量计入了总体排放量的约束轨迹中,同时将碳捕集技术的运用费用纳入了碳交易的整体改造费用中,符合了中国经济的宏观发展。但是也意味着碳捕集技术将面临更多的挑战。

2.1.2 分布式电源规划

由于分布式电源具备实现低碳减排的特点,例如分布式电源的分布均为电容量小且电压较低的地区,并且有一部分的分布式电源可以成为再生能源等,因此,分布式电源的规划可以间接影响低碳电力系统的整体规划及碳排放量。不过到目前为止,全球各学者仍未提供分布式电源规划一个全面的模型,其还需做更深的研究。

2.1.3 碳捕集与封存装置的优化配置规划

如上所述,碳捕集与封存装置的优化配置规划是目前运用最为广泛的一个技术,但目前仍出现诸多问题,如装置运用的成本较高,技术含量较高且目标单一的缺点。因此,在低碳经济的目标下,仍需做进一步研究。

2.2 低碳的电网规划研究

电网规划是基于电源扩展规划的基础之上,电网规划是在电源充足的条件下,做到安全合理的配电工作。低碳经济下的电网规划需要满足经济性、安全性和清洁性相统一的要求,因此,相较于传统的电网规划,低碳的电网规划可以分为输电网规划和联网规划两个方面。输电网规划的主要工作是将碳交易的费用与碳排放的费用进行联系,并建立相应的模型,实现动态平衡的一个预测建模,从而达到二氧化碳减排的目的。联网规划的在实行二氧化碳减排的目的同时,考虑到全国联合用电、跨区域用电的一个碳交易和碳排放的费用的约束条件,实现总体的环境与经济的低碳化目的。

2.3 低碳的电源电网协调规划研究

在未来的电力行业发展中,电源扩展规划与电网规划将会做为研究的整体,电源与电网是相辅相成的不可分割的整体,特别在低碳经济的条件下,电源与电网应做到互相配合,才能实现安全输电配电的同时,满足二氧化碳的低排放。同时,分布式电源的可再生资源也将是以后电力发展的一个新的方向,最重要的是新的能源的开发也将是电力行业未来研究的方向,例如太阳能、潮汐能、风能的开发等。

3 低碳电力系统优化运行的研究

低碳电力系统的优化运行研究如低碳电力系统规划研究类似,可以分为低碳化发电机组优化组合、低碳化发电机组优化调度、低碳化发电机组优化运行等三个方面。而碳捕获与封存技术是以上种种研究的基础,它的装置设备的工艺十分复杂,技术含量高,设备运用的费用高,因此,低碳电力系统的优化运行主要就是碳捕获与封存技术的优化运行应用。碳捕获与封存技术具有高技术含量、高运行费用的特点,但为什么还会在实际运用的运用率最高,那是因为碳捕获与封存技术的灵活性的特点造成的。碳捕获与封存技术可以通过改变碳捕集的数量改变电厂发电的能力,能够极大的提高电厂的发电率和工作效率,并同时降低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但目前为止,其灵活性的特点仍缺少相应的模型进行对其作为支持,因此,碳捕获与封存技术还有待进一步的做更深入的研究。

4 结语

随着全球气候的变暖,低碳经济成为全球学者重要的研究课题,由于电力行业是能源消耗最多,二氧化碳排放量最多,环境影响最深的一个行业,其低碳化的发展规划更是刻不容缓。本文分别对低碳电力系统的规划和优化运行两个方面进行了概述,并着重阐述了低碳电力系统的规划研究,希望能够为后续的电力低碳化研究提供有效的思路和借鉴。

参考文献:

简述低碳经济的概念篇4

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自1988成立以来,在其关于全球气候变化的4次评估报告中先后指出:近百年全球平均地面气温升高了0.3℃-0.6℃;当前出现的全球变暖不太可能全部是自然界内部造成的,如果不对温室气体排放加以限制,2100年全球气温将上升1℃- 3.5℃;从1861年开始,地球气温的变化趋势变暖,平均气温大约上升了 0.6℃。在全球范围内20世纪90年代是最热的十年,原因可能是由于人类活动导致;目前地球上产生的温室效应气体比过去一万年中任何一段时间都高,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比过去 6.5 万年中任何时间都高,比工业化革命前高 35%。温室效应使地球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变暖。过去100年(1906-2005年)中全球平均气温升高 0.74℃;过去50年中,平均气温是过去500年和1300年中的最高值。对于过去50年来的全球暖化现象,90%的可能性是人类活动引起的。并由此初步得出:人类活动引起了气候变化,人类活动中温室气体的排放导致气候变暖。

气候变暖将导致海平面上升、与温暖气候相关的疾病蔓延以及极端气候等灾难性影响,其变化会严重影响到人类生存的环境和日常生活。基于IPCC报告中的结论,为避免气候变暖给人类带来的危害。1992年5月巴西里约热内卢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上通过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United Nations Framework Convention on Climate Change,简称《框架公约》) ,其目标是将大气中的温室气体稳定在一定浓度水平上。在1997年12月于日本京都召开的《框架公约》第三次缔约方大会上,制定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京都议定书》(简称《京都议定书》), 为各缔约方规定了有法律约束力的定量化减排和限排指标。在2009年12月丹麦哥本哈根举行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缔约方第15次会议上形成了“哥本哈根协议”,尽管协议没有在所有缔约方中达成一致,但在发达国家强制减排和发展中国家采取自主行动上取得了新的进展,在长期目标、资金和行动透明度问题上达成重要共识。在人类温室效应及由此产生的全球气候变暖问题日趋严重的背景下,人们日益认识到要解决全球气候变暖问题必须改变目前高碳经济模式。由此,低碳经济成为全球经济发展的新热点。本文试图从为什么要发展低碳经济,低碳经济是什么、涉及哪些问题和如何评判等方面对低碳经济进行介绍、分析,为理解低碳经济提供帮助。

低碳经济的概念

英国政府在2003年的能源白皮书《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经济》(Our energy future -creating a low carbon economy)中首先提出了低碳经济的概念,英国政府提出低碳经济是指通过更高的资源利用效率(在更低的资源消耗和污染的情况下获得更多产出)来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和质量。尽管英国政府的能源白皮书的主旨是降低碳排放量和保障其能源安全,但其对低碳经济的定义显然并没有仅局限于这一目标。

国内学者庄贵阳(2005)认为低碳经济就是以较少的能源消耗实现同样的社会经济发展目标。付允等认为低碳经济是指在不影响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前提下,尽可能最大限度地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从而减缓全球气候变化,实现经济和社会的清洁发展与可持续发展。鲍健强等指出以低能耗、低物耗、低排放、低污染为特征的经济发展方式。金涌等(2008)认为全球性化石能源短缺和气候变化促使低碳经济成为重要的焦点,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为基础的绿色生态经济。刘传江(2009)等指出低碳经济是发达国家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而提出的新的经济发展模式,它强调以较少的温室气体排放获得较大的经济产出。冯之浚(2009)等指出低碳经济是低碳发展、低碳产业、低碳技术、低碳生活等一类经济形态的总称,其基本特征是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是为了应对碳基能源对于气候变暖影响,其基本目的是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段红霞(2010)认为低碳经济在狭义上可以理解为以消耗低碳燃料为主,追求温室气体特别是二氧化碳最小化排放的发展,是一种高能效、低资源消耗和低温室气体排放的经济模式。

在上述阐释基础上,本文认为低碳经济的概念可以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广义的低碳经济是指低投入、高产出经济发展方式,其目标是实现人类的可持续发展;狭义的低碳经济是指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从而产生较少温室气体排放的经济发展方式,其目标是应对当前气候变暖问题。这两个概念的共同之处在于低碳经济的目标是为了解决人类的生存与发展问题,其不同之处在于狭义的概念集中于“碳”本身,广义的概念则考虑的是经济发展中所有资源的有效利用;狭义低碳经济要实现的目标是短期目标,广义的则是长远目标。某种程度上,狭义的低碳经济是广义低碳经济中最迫切实现的部分目标。

低碳经济的本质和内涵

第一,低碳经济是一种经济发展模式。从低碳经济狭义的概念看:低碳经济的实质就是不影响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前提下,从能源使用入手,从高碳能源时代向低碳能源时代演化,建立一种较少温室气体排放的经济发展模式,以应对地球继续变暖现象,从而避免人类遭受由此带来的各种自然灾害。这就要求各国致力于如何提升能源的高效利用,减少高碳能源,扩大低碳能源的使用,促进产品的低碳生产开发和消费、控制全球的碳排放量。从广义的低碳经济来看,其要求是利用更高的投入产出比减低资源的消耗,实现人类的可持续发展。低碳经济作为一种经济发展模式需要相应的产业结构调整,也就是推动低能耗产业发展,限制、缩减高能耗产业的规模,同时促进高能耗产业向低能耗产业转型,关键在于技术创新。

第二,低碳经济是经济制度变革的方向。需要在经济生活的各方面“应该考虑制定相应的政策,减少燃烧的副产物向大气中排放”。这涉及到建立各种能耗要求标准和减排规章制度(如对于汽车排放进行限制的“欧3、欧4”标准)、有利于低碳经济的税收和财政政策(如国内对符合低排放标准的减免消费税规定)、国家经济发展战略(如英国的能源白皮书)和国家间具有约束力的协议和政策(如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等,其关键是制度创新。

第三,低碳经济是人们意识形态的转变。面对地球环境的恶化,在更深层面上,人类应该如何应对。不仅要从人与自然、国家与国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基本权利角度资源利用问题,还要将个人自身世界观、价值观角度对这些问题进行再调适,为低碳经济建立意识形态上的基础。人与自然是一个共同体,是和谐共生的关系,人类有责任、有义务、也有能力自觉、理性地调节和控制自己对待自然的态度、行为和关系,这是可持续发展对人类的一种前瞻性和预警性的要求。不同的国家和个人间资源利用的权力问题,不仅是如何处理全球范围内的负外部性问题,触及到民主、公平与正义等人类最根本的诉求,包括对民主的重新认识和包括分配正义和矫正正义的正义问题以及不同国家和人之间的公平生存与发展权。如果世界观、价值观不能与低碳经济的发展相协调,就不能建立起相应的意识形态,也就难以进行有效的制度创新和技术创新。在这种情况下,即使能够在制度和技术上有所创新,新的制度和技术在实际运行中的成本也会大幅升高,难以获得理想的绩效。

低碳经济的研究难点

以现代工业文明为标志的社会发展,作为人类主动地开发和利用自然、追求财富与效率的活动,极大地促进了人从自然规定性中的解放和主体性的提升。但随着人类经济活动的进行,当代人的生存与发展却再次面临着来自自然的严峻困境与挑战。地球存在几十亿年以来,其气候环境也经历了漫长复杂的演变,但真正受到气候变化影响甚至消失的是其上的物种而不是地球。今天的低碳经济出现不是要拯救地球,而是要拯救人类。如果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没有遇到来自自然的威胁,低碳经济也不会面对如此迫切的需求。低碳经济的产生与发展是人类面对自然对自身生存与发展问题的一种解答,其理论体系也应满足人类生存与发展和自然相协调的目标,如果背离了这一基本目标,低碳经济也就失去了其存在发展的基础。低碳经济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如何使现有自然资源能够在当代和未来人类生存与发展中的跨代选择。

如何处理人类的生存发展问题和自然的关系无疑贯穿于低碳经济的始终,对低碳经济选择和评判的基础也是生存发展与自然关系的问题。但目前对于生存与发展问题还缺乏一个统一、完整、可量化的理论体系。首先,对于生存和发展根本的价值判断就存在不同看法。其次,对于自然环境中人类生存问题主要考察内容自然资源承载力问题仍不成熟,作为研究资源与经济发展关系的理论基础,还有待探讨。资源承载力是指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资源的数量和质量,对该空间内人的基本生存和发展的支撑力,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体现。承载力作为一种描述人与环境或物种与环境之间的关系的度量工具,在长期的争论中,已经对唤醒人类环境意识起到了突出的作用。从总体上看,无论是理论探讨还是实证计算,资源承载力研究都不够系统和深入,尚未形成从基本概念到量化方法的完善的理论体系。目前存在的问题主要是对于承载力的概念和内涵尚未形成共识,以及能够准确描述人与环境或物种与环境之间关系的定量化方法较为缺乏。时至今日,这些基本理论的不完善意味着关于低碳经济有大量的基础工作亟待深入,其发展面临长期和艰巨的任务。

结论

在现有的技术条件和资源禀赋下,低碳经济是人类社会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但影响低碳经济的因素不仅局限于经济一个范畴,在涉及到政治、外交、哲学、历史、法律等社会科学的同时,还依赖于物理、地理、工程等诸多自然科学的支持和推动。低碳经济的发展面临着复杂多变的外部环境,同时其自身的演进也有待于跨学科研究的融合与碰撞。但目前人类生存的环境仅限于地球,就此而言,低碳经济的发展在面对任重道远的现实的同时也具有紧迫性。但无论怎样,发展低碳经济都是人类发展历程中必须迈出的重要一步。

参考文献:

1.张建云,王国庆,刘九夫,贺瑞敏.气候变化权威报告―IPCC[J].中国水利,2008(2)

2.水利部应对气候变化研究中心.《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及《京都议定书》简介[J].中国水利,2008(2)

3.解振华.哥本哈根会议取得两大重要成果[J].创新科技,2010(1)

4.UK Energy White Paper.Our Energy Future-Creating a Low Carbon Energy, Feb,2003[EB/OL]. Http://berr.gov.uk/files/file10719.pdf

5.黄卫华,曹荣湘.气候变化:发展与减排的困局―国外气候变化研究述评[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10(1)

6.庄贵阳.中国经济低碳发展的途径与潜力分析[J].太平洋学报,2005(11)

7.付允,马永欢,刘怡君,牛文元.低碳经济的发展模式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8(3)

8.鲍健强,苗阳,陈锋.低碳经济:人类经济发展方式的新变革[J].中国工业经济,2008(4)

9.金涌,王,胡山鹰,朱兵.低碳经济:理念•实践•创新[J].中国工程科学,2008(9)

10.刘传江,冯碧梅.低碳经济对武汉城市圈建设“两型社会”的启示[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9(5)

11.冯之浚,周荣,张倩.低碳经济的若干思考[J].中国软科学,2009(12)

12.段红霞.低碳经济发展的驱动机制探析[J].当代经济研究,2010(2)

简述低碳经济的概念篇5

所谓低碳经济是低碳发展、低碳产业、低碳技术和低碳生活等一类经济形态的总称,指在可持续发展理念指导下,通过技术创新、产业转型、制度创新、新能源开发等多种手段,尽可能地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减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以便达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一种经济发展形态。它也是近年来人类社会应对气候、能源和环境变化背景下产生的一种经济发展模式。低碳经济是一种以低能耗、低污染为基础的绿色经济,是一场依靠技术创新与政策措施来实施的新能源革命,其基础是建立低碳能源系统、低碳技术体系和低碳产业结构,要求建立同低碳发展相适应的生产方式、消费模式以及鼓励低碳发展的政策法规体系与市场机制,其实质是提高能源效率和清洁能源的比例,核心是能源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目标是减缓气候变化和促进人类的可持续发展。[1]

低碳经济的概念首次出现在官方文件,是在2003年2月24日由英国时任首相布莱尔发表的能源白皮书《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经济》中,书中指出:“低碳经济是通过更少的自然资源消耗和更少的环境污染,获得更多的经济产出,通过创造更高的生活标准和更好的生活质量的途径和机会,为发展、应用和输出先进技术创造了机会,同时创造新的商机和更多的就业机会。”2007年7月,美国参议院提出了《低碳经济法案》,表明低碳经济的发展道路成为美国未来的重要战略。2008年7月,G8峰会上八国表示将寻求与《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的其他签约方一道共同达成到2050年把全球温室气体排放减少50%的长期目标。当时的低碳经济是一种后工业化社会出现的经济形态。

在我国学术界,对低碳经济概念和内涵的理解概括起来有以下三种。第一种,经济模式说。如我国学者庄贵阳认为,低碳经济是依靠技术创新和政策措施实施的一场能源革命,建立一种较少排放温室气体的经济发展模式。[2]第二种,经济形态说。如李建建等认为低碳经济是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的经济形态。是通过实体经济的技术创新、组织创新、发展模式转型来减少对化石燃料的依赖,以降低温室气体排放量、适应和减缓地球气候变暖。[3]第三种,低碳经济既是一种经济形态,也是一种经济发展模式。如冯之浚、牛文元认为低碳经济是低碳发展、低碳产业、低碳技术、低碳生活等一类经济形态的总称。它以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为基本特征,以应对碳基能源对于气候变暖影响为基本要求,以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为基本目的。[4]龚建文主要从生态经济学的角度出发,指出低碳经济是一种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的生态经济发展模式。同时,低碳经济也是低碳发展、低碳产业、低碳技术、低碳生活等一类经济形态的总称。[5]

我认为,低碳经济就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经济。无论是第一种经济模式说,还是第二种经济形态说,都没能全面的论述低碳经济的内涵,他们分别是从两个方面来阐述低碳经济内涵的。第三种的既是经济形态,也是经济发展模式说,它只是把前面的两种说法机械的加起来论述,并没有强调低碳经济是通过技术创新等经济发展的模式而达到低碳产业、低碳技术、低碳生活等等经济形态。

二、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制约因素

(一)能源结构不合理

目前我国的能源生产和消费结构呈现出煤炭比重过高的特点。与石油、天然气等燃料相比,单位热量燃煤引起的二氧化碳排放比使用石油、天然气分别高出约36%和61%,煤炭消费比重大,二氧化碳排放强度较高,致使在经济发展过程中“高碳”特征非常明显,而在我国能源结构中煤炭比例过高的这一特点将持续很长一段时间,到2020年我国能源结构中煤炭比重仍将维持在60%以上,这将严重影响我国低碳经济的向前发展。

(二)产业结构不合理

目前中国三大产业之间的比重仍然停留在“1∶5∶4”的状态,中国经济的主体是第二产业,决定了能源消费的主要部门是工业,特别是重工业比重偏高,低能耗的第三产业和服务业比重偏低,发展滞后。我国的产业结构调整进展缓慢,重工业特别是高耗能、高污染行业增长仍然偏快,不少应该淘汰的落后生产能力还没有退出市场,一些地方和企业没有严格执行节能环保法规和标准,产业结构不合理是制约我国低碳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三)传统消费观念不合理

受传统能源消费观念影响,很少有人真正关心自己消费的能源是不是达到一定的节能效果,是不是科学消费。人们只是关心能源具有的效用满足,当能源具有的效用失去后又变成不具备效用的废弃物回到自然环境中。这样人们不仅没有充分的科学的利用能源,浪费了能源,达不到节能的效果,而且产生的废弃物影响生态环境,不利于环保,这种传统的能源消费观念长期影响着我国低碳经济的发展。

(四)法制保障不完善

目前我国在发展低碳经济的法制保障方面面临着一些问题,低碳经济的发展必须以完善的法律政策体系为保障。我国虽然非常重视相关政策法律的供给,但仍然很薄弱。目前,我国在有关低碳经济的开发利用领域的法律主要有《煤炭法》、《电力法》、《节约能源法》、《可再生能源法》、《清洁生产促进法》、《循环经济促进法》等法律。除此以外,我国还积极制定并实施了减缓气候变化的一系列规划与政策,虽然这些政策法律的制定与实施为我国低碳经济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法制保障。但是,因为低碳经济的专业性要求有更为系统完善的法律体系,所以我国有关低碳经济的政策法律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

(五)低碳技术滞后

低碳技术是发展低碳经济的关键,低碳技术涉及面广,关系到整个国民经济各个部门和领域,涉及到整个社会再生产过程,发展起来有一定的难度。由于我国长期处于高增长、高排放的发展模式,粗放型的工业化进程,使得我国对低碳技术的掌握和开发程度明显不足。特别是处于经济转型期,低碳技术的相对滞后,为我国低碳经济发展提出了新的难题。

三、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对策

(一)优化能源结构

1.通过节能和煤炭的清洁利用途径来实现。通过节能和煤炭的清洁利用,不断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这样可以优化能源结构。通过加强低碳和固碳技术的研发,推进氢燃料电池等新节能技术的发展以及碳收集与埋存技术的应用,我们可以建立洁净煤、先进节能技术等为主体的可持续能源体系。

2.大力发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资源。我国地大物博,拥有丰富的可再生资源,新能源在我国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第一,我国河流湖泊众多,水能资源丰富,占全世界开开采水能资源的16.7%。第二,风能发电也在我国有着很好的发展条件。第三,我国在太阳能利用和氢能研究领域已经取得了积极成果,像燃料电池、燃料汽车技术也比较成熟。低碳经济的理想状态是充分发展“阳光经济”、“风能经济”、“氢能经济”和“生物质能经济”。[6]由此可见,我国发展低碳经济有很多天然的有利条件。拥有了这些条件之后,如果政府加大投资和扶持力度,积极发展太阳能、风能、核能、地热能和生物质能等新能源和可再生资源,减少煤炭等化石能源在能源结构中的比重,使之成为满足未来新能源的重要补充,就能更好的实现优化能源结构,大力发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资源。

(二)升级产业结构

如果产业结构不同, 那么碳排放量可能相去甚远。[2]目前我国的三大产业结构不合理,我们需要调整产业结构,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首先,要促进三大产业内部优化升级,进一步巩固农业的基础地位,大力提高第二产业素质,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加强工业去碳,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其次,要调整三大产业内部的结构比例和比重,降低第二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加快发展第三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提高环保产业的比重,使三大产业之间形成物质、能量的梯级循环利用,建立产业结构的“食物链”;再次,提高高碳产业的市场准入门槛,对高能耗的行业实行市场准入制度,在企业生产规模、技术装备水平方面设置较高的门槛,抑制高耗能产业低水平的盲目扩张,从而促进我国低碳经济的长远发展。

(三)加强科教工作

传统的能源消费观念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可以说是根深蒂固,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就得从加强科普教育工作做起,大力宣传相关的能源知识,通过典型示范,国家补贴,企业让利等方式来引导人们,从而改变人们的消费观念,促进我国低碳经济的发展。

(四)完善法律制度

我们应该制定推进低碳经济发展的经济法案、法规、法律,为低碳经济发展提供法律保障。要制定《低碳经济法》,抓紧制定《可再生能源法》与《节约能源法》(已修订)配套规范性文件,要适时开展一些环境和资源领域法律的修改工作,比如《环境保护法》、《环境影响评价法》、《大气污染防治法》、《矿产资源法》、《煤炭法》、《电力法》等,抓紧制定和修订节约用电管理办法、节约石油管理办法、建筑节能管理条例等,强化清洁能源、低碳能源开发和利用的鼓励政策, 并通过采取行动落实这些法律。

(五)发展低碳技术

总理在2009年政府工作报告别强调,“要大力开发低碳技术,推广高效节能技术,积极发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要努力建设以低碳排放为特征的产业体系和消费模式”。我们要通过自主创新积极研究开发推广应用碳捕获和碳封存技术、能源利用技术、新材料技术、生物技术、绿色消费技术等,有效发挥先进技术在节能中的特殊作用,促进清洁生产和清洁循环利用,提高能源附加值和使用效率保障能源供应安全和控制温室气体排放。鼓励推广包括风能、太阳能、生物能源、核能技术在内的低碳能源技术,广泛应用于清洁燃料交通工具、节能型建筑、环保型农业等领域。

参考文献

[1]崔大鹏.中国梦、低碳经济与国际合作[A].张坤民,潘家华,崔大鹏主编.低碳发展论[C].北京:中国环境出版社, 2009.

[2]庄贵阳.低碳经济:气候变化背景下中国的发展之路[M].北京:气象出版社,2007, (11) .

[3]李建建,马晓飞.中国步入低碳经济时代[J].广东社会科学,2009,(6).

[4]冯之浚,牛文元.低碳经济与科学发展[J].中国软科学,2009,(8).

简述低碳经济的概念篇6

由人为温室气体排放所引起的全球变暖问题日益引起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从《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签署到《京都议定书》生效,再到《哥本哈根协议》的艰难谈判,关于发展权与排放权的讨论不断升级,也催生了低碳经济理念的迅速发展。虽然低碳经济发展道路在国际上越来越受到关注,但何为低碳经济,如何从传统的依赖化石能源的高碳排放经济走向低碳经济形态,需要从低碳经济的概念、影响要素和评价方法等方面进行深入分析。作为世界排放大国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应该寻找一条低碳发展之路,以便在保障社会经济发展的前提下参与全球减排行动。

1 低碳经济概念及核心要素

低碳经济是在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产生的。虽然低碳经济的术语在20世纪90年代后期的文献[1]中就曾出现,但其首次出现在官方文件是2003年2月24日由英国时任首相布莱尔发表的《我们未来的能源――创建低碳经济》的白皮书中,其在白皮书中指出,英国将在2050年将其温室气体排放量在1990水平上减排60%,从根本上把英国变成一个低碳经济的国家[2]。2006年10月,由英国政府推出、前世界银行首席经济学家尼古拉斯•斯特恩牵头的《斯特恩报告》(Stern Review)指出,全球以每年GDP1%的投入,可以避免将来每年GDP5%-20%的损失,呼吁全球向低碳经济转型[3]。低碳经济概念引发了各国以低碳发展应对气候变化的信心和兴趣。日本要打造成为全球第一个“低碳社会”,美国也在2007年7月向国会提交了一项包括“低碳经济法案”的法律草案。与此同时,各国各级政府提出了无数的低碳举措,企业领导人也在积极行动。今天的问题不再是向低碳经济转型是否必须,而是如何迅速并且在什么规模促进向低碳经济转型。

1.1 低碳经济概念辨识

对于低碳经济是一种经济形态还是一种发展模式,或是二者兼而有之,学术界和决策者尚未 有明确共识。国家环境保护部部长周生贤指出[4]:“低碳经济是以低耗能、低排放、低污染为基础的经济模式,是人类社会继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又一大进步。其实质是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创建清洁能源结构,核心是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和发展观的转变。发展低碳经济,是一场涉及生产模式、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国家权益的全球性革命。”庄贵阳利用碳排放弹性作为脱钩指标,分析了全球20个主要温室气体排放大 国在不同发展阶段人均收入和温室气体排放增长之间的脱钩特征,指出全球向低碳经济转型具有阶段性特征[5]。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CCICED)报告指出[6] ,“低碳经济是一种后工业化社会出现的经济形态,旨在将温室气体排放降低到一定的水 平,以防止各国及其国民受到气候变暖的不利影响,并最终保障可持续的全球人居环境。” 英国外交部自2003年以来开展的“战略方案基金”(Strategic Programme Fund,先前称之 为“环球机遇基金”)的目标之一就是促进全球经济的低碳高增长(Low CarbonHigh Gro wth)[7]。

实际上,上述概念都部分地把握到了低碳经济的核心特征,即“低碳排放”和“阶段性特征”,并且都指出了低碳经济的目标是为了应对环境、能源和气候变化挑战,低碳经济的实现途径是技术创新、提高能效和改善能源结构等。但是,上述概念也存在着不足之处:一方面,对于“低碳”排放的含义及其与“经济”的关系未作具体深入的阐释;另一方面,对于低碳经济的内在驱动力未作深入剖析。

本文认为,低碳经济是指碳生产力和人文发展均达到一定水平的一种经济形态,具有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和环境友好的突出特点,旨在实现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和发展社会经济的全球共同愿景。碳生产力指的是单位CO2排放所产出的GDP,碳生产力的提高意味着用更少的物质和能源消耗产生出更多的社会财富;人文发展(human development)意味着在经济发展、居民健康与教育、生态环境保护以及社会公平等人文尺度(human dimensions)上实现社会与经济的和谐发展。这一概念的特点在于,一方面对于人文发展施加了碳排放的约束,另一方面强调碳排放约束不能损害人文发展目标,其解决途径便是通过技术进步和节能等手段提高碳生产力。这一概念并未刻意区分绝对或相对的低碳排放,但是,从短期来看,可以在不改变其能源结构和产业结构的前提下,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碳产出效率,实现相对的低碳排放;从长期来看,技术进步能够借助清洁能源替代、低碳技术应用等手段实现一国碳排放总量的绝对下降。

付加锋等:低碳经济的概念辨识及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10年 第8期1.2 低碳经济的核心要素

低碳经济与发展阶段、资源禀赋、消费模式和技术水平等驱动因素密切相关,并且通过低碳化(decarbonization)进程得以实现。低碳化具有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能源消费的碳排放的比重不断下降,即能源结构的清洁化,这取决于资源禀赋,也取决于资金和技术能力;二是单位产出所需要的能源消耗不断下降,即能源利用效率不断提高。从社会经济发展的长期趋势来看,由于技术进步、能源结构优化和采取节能措施,碳生产力也在不断提高。因此,低碳化进程也就是碳生产力不断提高的过程。

根据前述概念解析,低碳经济应该包涵四个核心要素:发展阶段、资源禀赋、技术水平、消费模式。其中生产过程的低碳化、能源结构的低碳化和消费模式的低碳化都与发展阶段密切相关。低碳经济可用如下概念模型如下所示:LCE=f(E,R,T,C)。

其中,E代表经济发展阶段,主要体现在产业结构、人均收入和城市化等方面;R代表资源禀赋,包括传统化石能源、可再生能源、核能、碳汇资源等。显然,此处的资源不仅是自然资源,也包含人力资源,没有人力和资本的投入,可再生能源、核能等不可能得到高效利用;T代表技术水平,指主要能耗产品和工艺的碳效率水平,通常情况下,技术水平是发展阶段的产物,但对低碳经济来说不一定如此,一些国家可以利用先进的低碳技术,超越许多发达国家经历过的先污染后治理的传统发展阶段,实现跨越式的低碳发展;C代表消费模式,主要指不同消费习惯和生活质量对碳的需求或排放。

1.2.1 经济发展阶段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社会财富的累积效应能够在两个方面促进低碳经济的发展:一是知识和技术的积累导致的低碳技术进步;二是对经济资本存量累积的需要大大减小,可以将较多的能源消耗用于服务业,提升国民的消费水平。尽管各国碳排放的驱动因素有所差异,但是就发展阶段而言,不外乎是由消费和生产两种因素决定的。简言之,发达国家主要是后工业化时代的消费型社会所带动的碳排放,而发展中国家主要是生产投资和基础设施投入带动的资本存量累积的碳排放。

因此,经济发展阶段是一个国家向低碳经济转型的起点和背景。由于处于不同历史阶段,使得各国在走向低碳经济时面临的问题也有所不同,相应的政策措施、路径选择和减排成本也会有所不同。发达国家已经实现了高人文发展的目标,而发展中国家必须实现低碳转型和人文发展的双重目标,这必将增加发展中国家实现低碳转型的难度。

1.2.2 资源禀赋资源禀赋是实现低碳经济的物质基础。资源禀赋涉及广泛的内容,包括:矿产资源、可再生能源、土地资源、劳动力资源,以及资金和技术资源等等,都是发展低碳经济的重要投入要素。其中,与低碳经济关系最为密切的是低碳资源,包括太阳能、风能、水力资源及核能等零排放的清洁能源;能够提供碳汇的森林资源、湿地、农田等等。此外,还应当包括能够调节大气和水文循环、影响人居环境的气候资源和生态资源。自然地理条件是否宜居,会影响到居民衣食住行及社会经济对能源的依赖程度。

1.2.3 技术水平技术进步因素对低碳经济的影响至关重要。技术进步能够从不同角度推动低碳化的进程,包括:能源效率、低碳技术发展水平(如碳捕获技术等)、管理效率、能源结构等。一般所说的低碳技术主要针对电力、交通、建筑、冶金、化工、石化、汽车等重点能耗部门,既包括对现有技术的应用,近期可商业化的技术,也包括远期可能应用的技术。例如,从现阶段来看,能源部门的低碳技术涉及节能、煤的清洁高效利用、油气资源和煤层气的勘探开发、可再生能源及新能源利用技术、二氧化碳捕获与埋存等领域的减排新技术。此外,碳捕获技术(CCS)也被认为是实现技术蛙跳效应,促进发展和减排目标协同实现的一个捷径。

1.2.4 消费模式一切社会经济活动最终都要体现为现实或未来的消费活动,因而一切能源消耗、环境污染等在根本上都是受到全社会各种消费活动的驱动。研究表明,由于行为习惯、生活方式等消费模式方面的差异,不同国家居民消费产生的能源消耗和碳排放具有较大的差异。例如,美国和英国等欧盟国家人均GDP均超过了3万美元,在消费排放上却存在较大差距。以家庭部门的交通排放为例,由于对私人汽车的依赖,美国家庭人均出行排放约4t左右,是其它国家的2倍[8]。此外,全球化导致的生产与消费活动的分离,使得一国真实的消费排放被国际贸易中的转移排放问题所掩盖[9]。假定各国碳排放强度相同,则一国消费的对外依赖度越高,消费导致的碳排放也越多。因此,从消费侧而非生产侧角度,探讨一国国民实际消费导致的碳排放,有助于采取更加公平的视角从源头上推动低碳发展。

2 低碳经济评价指标选取方法与原则

根据以上对低碳经济概述和核心要素的认识,如何全面、客观地评价一个国家或经济体低碳经济发展水平成为低碳经济深化研究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而目前在这一方面的研究几乎是空白,因此必须建立一套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2.1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方法

为了建立一套普遍被接受的评价指标体系,首先所选取的指标之间尽可能要相互独立,并具有明确的经济含义。目前国内在实践中广泛应用的评价指标体系,一种是利用层次分析法把所选取的指标指数化,赋予权重后加总,以得分的高低排名,这种方法常见于时下比较流行的各种排名;另一种是给各指标设定不同的阈值,以是否达到阈值(目标值)为考核标准,这种方法如国家环境保护部(原国家环保总局)颁布的《生态县、生态市、生态省建设指标》。在国际上,还有一种是以是否实施了某些政策或技术为评价体系,如英国碳基金(UK Carbon Trust)为几个试点城市所做的指标体系。本文拟构建的低碳经济发展水平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将力争集合上述三种方法的优点。

2.2 评价指标体系功能

低碳发展可以理解为以低碳化为主要特征的可持续发展路径。为了度量实现低碳经济过程中所处的发展阶段、存在的差距及可以采取的政策手段,在低碳经济概念的基础上,进一步建立一个多维度的综合性评价指标体系。这套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要具有两个方面的功能:一方面要能够横向比较各国或经济体离低碳经济目标有多远,另一方面要能够纵向比较各国或经济体向低碳经济转型的努力程度。

2.3 评价指标体系遵循的原则

低碳经济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概念框架,参照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委员会(UNCSD)提出的驱动力―状态―响应(Driving ForceStatusResponse,简称DSR)模型。DSR框架是研究环境―经济―社会三大系统协调发展的基本模式,被广泛用来构建各种不同领域的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参照UNCSD第三次修订的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10],构建指标体系需考虑以下原则:①指标简洁,有代表性;②指标可得性,各国(经济体)之间具有可比性;③指标选择与政策目标相联系;④社会经济指标与环境指标的相容性。

基于驱动力―状态―响应模式和指标构建原则,对低碳经济的综合评价应从不同角度加以理解:①低碳经济发展的驱动因素:经济发展到后工业化时期,社会经济系统具有向高产出、低污染、环境友好型发展模式转型的内在动力和诉求,包括生产方式、消费模式、技术导向和资源可持续利用等等;②低碳发展状态:对一国(经济体)经济发展阶段、资源禀赋、技术水平和消费模式的综合度量,能够界定该国在某一时期所处的低碳经济发展水平,包括人均碳排放、碳生产力水平、低碳资源的开发利用情况等等;③低碳发展的政策与环境响应:用以表征人类为促进低碳发展所采取的对策,如征收碳税和排污税、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推广公共交通和绿色建筑,植树造林增加碳汇,利用税收优惠和财政补贴鼓励发展可再生能源等等,以评价一国(经济体)实现低碳经济转型的努力与不足,探讨如何采取有针对性的低碳发展路径;或者设定未来某一时期的低碳经济发展目标,评估政策的可行性及不同发展路径的成本。

3 低碳经济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综上所述,衡量一个国家(或经济体)是否达到了低碳经济,除了发展阶段这一基本背景之外,核心是在资源禀赋、技术水平及消费方式三个方面是否具备低碳发展的潜力,同时还要考察各国(或经济体)向低碳经济转型所付出的努力,以及促进低碳发展对环境的影响。因此,本文构建的低碳经济评价指标体系分为目标层、准则层和指标层三个层次(见表1)。

表1 低碳经济发展水平的衡量指标体系

Tab.1 Index of low carbon economy development

目标层Target level准则层First level index序号No.指标层Sublevel index计算说明Calculation explanation指标方向Direction低碳经济发展水平低碳产出指标(1)碳生产力GDP/碳排放量+(2)能源加工转换效率能源投入量/能源产出量+低碳消费指标(3)居民消费碳排放碳排放量/居民消费支出-(4)政府消费碳排放碳排放量/政府消费支出-低碳资源指标(5)零碳能源比重零碳能源消费量/能源消费量+(6)能源碳排放系数碳排放量/能源消费量-(7)碳汇密度碳汇量/面积+低碳政策指标(8)低碳经济发展规划有或无+(9)建立碳排放监测、统计和监管体系有或无+(10)公众低碳经济知识普及程度普及程度%+(11)环保节能标准执行率执行程度%+(12)碳税政策有或无+低碳环境指标(13)废弃物碳排放强度废弃物碳排放量/废弃物产生量-(14)工业三废处理指数处理率%+

第一层目标层为可持续发展框架下的低碳经济发展水平;第二层准则层则由低碳产出指 标、低碳消费指标、低碳资源指标、低碳政策指标、低碳环境指标五个方面构建指标体系,其中,低碳产出指标表征低碳技术水平、低碳消费指标表征消费模式、低碳资源指标表征低碳资源禀赋及开发利用情况、低碳政策指标表征向低碳经济转型的努力程度、低碳环境指标表征降低碳排放与环境保护的协同效应;第三层指标层在上述五个方面下设若干评价目标,最终构成终极指标。然而,评价低碳经济水平要具有可持续性,避免由于经济波动和社会政治动荡等造成的对某一年度指标值的影响。即便某一指标距低碳经济水平尚有差距,但也要考察每一年的演进方向。

3.1 指标解释

3.1.1 低碳产出指标碳生产力被认为是衡量低碳化的核心指标,指单位碳排放所创造的GDP。为突出区域产业结构的差异,可对碳生产力的计算方法进行产业结构系数修正。并且,这一指标将能源消耗导致的碳排放与GDP产出直接联系在一起,能够直观地反映社会经济整体碳资源利用效率的提高,同时也能够衡量一个国家或经济体在某一特定时期的低碳技术的综合水平。此外,由于与经济结构相关联,碳生产力指标的高低能够体现一国在货币资产和技术资产积累到一定水平时,进一步降低单位能源消费碳排放强度的潜力和障碍。能源加工转换效率是能源系统流程中的一个生产环节,它是观察能源加工转换装置和生产工艺先进与落后等的重要指标。提高能源加工转换效率意味着以较少的一次能源投入生产较高的二次能源产出,这是节能减排和发展低碳经济的一个重要方面。

3.1.2 低碳消费指标碳消费水平旨在从消费侧来衡量一国(或经济体)的碳排放水平。尽管消费模式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居民消费碳排放”和“政府消费碳排放”可作为综合性指标来界定消费模式对碳排放的影响。前者指居民住户在一定时期内对于货物和服务的全部最终消费支出所产生的碳排放,能够反映居民消费结构和消费水平等自然消费模式对碳排放的综合影响;后者指政府部门为全社会(包括居民住户)提供的公共服务和免费或较低价格服务的消费支出所产生的碳排放,能够反映政府部门的发展水平和社会组织形式等社会消费模式对碳排放的综合影响。这两个指标可以根据最终消费支出占GDP的比重(即最终消费率)与单位经济总量的含碳强度(即单位GDP碳排放)的比值加以核算。

3.1.3 低碳资源指标

碳资源禀赋及利用水平,主要关注一国(或经济体)的能源结构、能源含碳强度和碳汇水平情况,包含三个核心指标,即零碳能源比重、能源碳排放系数和碳汇密度。其中,水能、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和核能属于零碳排放的能源;考虑到化石能源是大多数国家(或经济体)的能源来源,为了比较化石能源利用结构差异,选取碳能源排放系数(由能源结构加权平均计算的单位能源消费的碳排放)作为一个重要指标;碳汇密度是应对气候变化和推动节能减排,实现低碳化的重要物质基础,这一指标可采用单位面积碳汇量表达。

3.1.4 低碳政策指标发展低碳经济,必须立足于当前经济发展阶段和资源禀赋,认真审视低碳经济的内涵和发展趋势,将能源结构的清洁化、产业结构的优化与升级、技术水平的提高、消费模式的改变、发挥碳汇潜力等纳入经济和社会发展战略规划。上述途径均离不开制度环境的配套与政策工具的推动。因此,是否具有低碳经济发展战略规划,是否建立碳排放监测、统计和监管体系,公众的低碳经济意识如何,环保节能标准的执行情况,以及是否征收碳税等,可以反映一个国家低碳经济转型的努力程度。

3.1.5 低碳环境指标发展低碳经济,以环境优化经济是环境保护领域的重要工作。国内外研究表明[11-12],减缓气候变化和节能减排的成效与环境保护之间具有协同效应,环境改善与温室气体减排是互赢的。因此,环境质量改善也是衡量低碳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废弃物碳排放强度”和“工业三废处理指数”可以作为衡量低碳环境的两个重要指标,前者反映了废弃物总的产生量与废弃物处置所产生的碳排放之间的关系,后者反映了工业污染物的治理水平,这一指标可采用加权平均值计算三废处理指数。

3.2 评价方法

根据上述低碳经济评价指标体系及实践中广泛应用的评价方法,目前针对低碳经济发展水平的综合评价,可采用两种方法:一是单项指标评价法,通过单项指标的对比,评价单项指标的发展状态及所处的地位,由此综合判定分析整体低碳发展水平,这一方法无法定量评价多个区域(或经济体)的等级次序;二是综合评价法,通过对单项指标加权,并综合合成,形成发展程度的综合得分,以区分多个区域(或经济体)的等级次序,同时,这一方法也可对单项指标进行判定,但在确定指标权重时存在一定的主观性。本文对第二种方法加以说明,并力图减少主观误差,以便对多区域(或经济体)等级评价提供判定依据。

3.2.1 指标正向化和无量纲化处理在构建的评价指标中,由于指标数值和方向不同,必须进行指标的正向化和无量纲化处理,否则将会导致对低碳经济评价的不合理性。

逆向指标采用倒数变换法进行正向化处理(1),通过数值处理就能体现出指标的数值越大,低碳经济发展水平就越高。

x=1/x(1)

其中,x′为逆向指标原始数值,x为该指标的正向化指标值。

对于指标的量纲处理,采用归一化方法对指标进行无量纲化处理(式2)。

x=x-xminx-xmax(2)

其中,x为归一化后的指标数值,x为所有(含正向化处理后)指标数值,xmin和xmax分别为该指标区域各评价个体的最大值和最小值。

3.2.2 指标权重的确定评价指标的权重是对各个评价指标在整个评价指标体系中相对重要性的数量表示,科学合理的确定指标权重是整个方法的核心环节。由于各评价指标在指标体系中的作用和地位不同,需要根据各指标对上一级指标的影响程度赋予其权重。

确定权重的方法很多,如专家咨询法(Delphi)、专家排序法、层次分析法(AHP)、秩和比法、相关系数法、主成分分析法和因子分析法等,但各种方法均有其优缺点[13]。其中,目前最为常用的方法是专家咨询法和层次分析法,然而这两种方法受人为因素影响较大,主观性强。基于此,本文推荐使用将“主观性”和“客观性”结合起来的组合方法确定指标权重[14],即层次分析(或专家咨询)与数据包络分析的组合方法。层次分析法(或专家咨询)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决策者的主观偏好,而数据包络分析又完全依赖于客观数据,将两者结合起来将使权重更为合理。这种组合方法如式3所示,式中wi为第i项指标总权重,wAHPi为AHP方法确定的第i项指标权重,wDEAi为DEA方法确定的第i项指标权重,λ为主观偏好系数,(1-λ)为客观偏好系数,其中λ取[0,1],其值由决策者根据偏好给出。

wi=λwAHPi+(1-λ)wDEAi(3)

3.2.3 综合合成方法指标值综合合成方法有许多,常用的有线性加权和法、乘法合成法、加乘混合合成法等,这里采用线性加权和法(式4),式中S表示低碳经济发展水平综合评价值,xi为标准化后的无量纲指标,wi相应指标权重。

S=∑xiwi(4)

3.2.4 发展潜力等级划分发展低碳经济已成为一种趋势,但不同区域(或经济体)发展低碳经济的潜力是不同的,为合理指导并推动低碳经济发展,构建低碳经济发展潜力等级是十分必要的。但是目前由于统计数据欠缺、统计方法和统计标准的严重不一,使得难以对低碳经济发展所处阶段进行有效地分组定级。随着对低碳经济认识和研究的不断推进,这一工作也必将会逐步展开。

4 存在的问题

作为一种新的经济形态,低碳经济始于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大背景。目前对低碳经济发展水平进行评价还存在诸多问题,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已经达到低碳水平,因此,上述建立的综合评价体系也只是对低碳经济发展潜力的一种相对评估。在指标选取、权重确定等方面仍有值得进一步推敲的不足之处,但仍不失为定量评估低碳经济发展潜力提供参考依据。在推动我国低碳转型和发展过程中,今后更重要的是切实落实应对气候变化和节能减排工作,以环境优化经济发展。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Ann P Kinzig, Daniel M. Kammen. National Trajectories of Carbon Emissions: A nalysis of Proposals to Foster the Transition to Lowcarbon Economies [J]. Global Environmental Change, 1998,8(3): 183-208.

[2]DTI. Energy White Paper: Our Energy FutureCreate a Low Carbon Economy[R]. London: TSO, 2003.

[3]Stern Nicolars. Stern Review on the Economics of Climate Change [M]. London: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7.

[4]张坤民,潘家华,崔大鹏. 低碳经济论[M]. 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2008.[Zhang Kunmin, Pan Jiahua, Cui Dapeng. Overview on Low Carbon Economy[M ]. Beijing: China Environmental Science Press, 2008.]

[5]庄贵阳. 低碳经济:气候变化背景下中国的发展之路[M]. 北京:气象出版社,2007.[Zhuang Guiyang. Low Carbon Economy: Development Road of Climate Change in China[M]. Beijing: Meteorological Press,2007.]

[6]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 低碳经济的国际经验和中国实践[R]. 北京:2008:12.[China Council for 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 on Environmental and Developmen t. International Practice and Implications of Low Carbon Economy for China[R]. Beijing:2008,12].

[7]British Embassy Beijing. ukinchina.fco.gov.uk/zh/workingwith china/spf/.

[8]OECD/IEA. Worldwide Trends in Energy Use and EfficiencyKey Insights from IEA Indicator Analysis[R]. OECD/IEA ,2008.

[9]陈迎,潘家华,谢来辉. 中国外贸进出口商品中的内涵能源及其政策含义[J]. 经济研究, 2008,7: 11-25.[Chen Ying, Pan Jiahua, Xie Laihui. Energy and Policies Embodi ed on Trade[J]. Economy Study, 2008,7:11-25.]

[10]张志强,程国栋,徐中民. 可持续发展评估指标、方法及应用研究[J]. 冰川冻土,2002,24(4):344-350.[Zhang Zhiqiang, Cheng Guodong, Xu Zhongmin. Review of Indicators and Methodologies for Measuring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nd Their Applications[J]. Journal of Glaciology and Geocryology,2002,24(4): 344-350.]

[11]J C Bollen,C J Brink,et al. Cobenefits of Climate Policy[R]. Netherlan ds:PBL,2009.

[12]胡涛,田春秀,李丽平. 协同效应对中国气候变化的政策影响[J]. 环境保护,2004,( 9):56-58.[Hu Tao, Tian Chunxiu, Li Liping. Influence of Cobenefit on Policyin China[J].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2004,(9):56-58.]

[13]倪少凯. 7种确定评估指标权重方法的比较[J]. 华南预防医学, 2002,(6):23.[NiShaokai. Methodogy Comparity of Indicator's Weight[J]. South China Journal of Preventive Medicine, 2006,(6):23.]

[14]陈涛. 基于AHP与DEA的组合方法确定指标权重[J].科学技术与工程, 2007,7(23):6143-6145.[Chen Tao. Determining Weight Based on AHP and DEA[J]. Science Tec hnology and Engineering, 2007,7(23):6143-6145.]

Conceptual Identification and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for Low Carbon Economy

FU Jiafeng1 ZHUANG Guiyang2 GAO Qingxian1

简述低碳经济的概念篇7

低碳经济;园林设计;绿色理念

低碳环保是当前社会各行业发展的原则之一,每个行业都是社会的组成部分,都有义务积极承担社会责任,通过低碳生产、减少排放与污染来保护环境,促进社会健康发展,在工业化不断推进的过程中,园林设计行业也是“低碳经济”理念的践行者,也有义务在园林设计中贯彻低碳理念。

1低碳经济概述

低碳经济指各产业通过减少生产过程中的能源消耗,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来减少大气污染的,以绿色环保为目的的经济发展理念。自工业化发展以来,能源短缺问题和大气污染问题一直是社会各界关注的重点问题,低碳经济这一概念的提出是这一背景下经济发展理念的一次重大转变。

2低碳园林的设计原则

第一,充分调动自然资源,减少人工成本。生态平衡是低碳园林设计的宗旨,园林建筑设计工作应该在保证建筑质量的前提下,尽量缩短施工时间,巧妙地利用自然界的物质形成规律,调动自然资源的自我修复能力,最大限度地减少人工干预。第二,坚持园林设计的独特性。园林景观设计应该融入特殊的时空分布元素和景观类型,园林设计方案的创新性直接影响园林的功能,同时,科学独特的园林景观设计还能在一定程度上避免病虫害泛滥。第三,将各种植物进行科学搭配。园林景观设计是在自然形成规律的基础上对园林植物进行科学规划,以更好的协调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以绿化作用为主的植物应选择四季开花的植物,按照乔木、灌木、花草等不同分类进行符合种植搭配。第四,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园林设计具有很强的区域性特征,在对某一地区进行园林设计时,不仅要考虑当地的自然条件,还应考虑当地的经济发展状况和历史文化沉淀,从而设计出符合当地风情民俗的园林景观,这将大大增强当地群众对园林景观的认同感。

3低碳经济视域下的园林设计对策

3.1科学利用土地资源

伴随城市化的高度发展,土地资源越来越紧张,在城市中建设中铺建大面积绿色景观已经很难实现,但是,绿色园林无论是对人们的身体健康还是对城市的面貌展现都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因此,在城市中开展绿色园林设计仍是一个很重要的课题。为了最大限度的节约土地资源,同时又更好地绿化城市,我们可以采用垂直绿化和立体绿化的方式,将城市的吊桥、居民的屋顶和房屋建筑的墙体充分利用起来,以藤蔓植物为主,采用三维式的城市绿化方法满足城市绿化的要求,在有效降温、除尘、吸收二氧化碳的同时美化城市景观。

3.2合理选用低碳材料

低碳材料是在材料效能符合标准的前提下,尽可能采用可再生的自然原材料制作而成的建材,这些材料在制作过程中能耗较其他材料低且对环境的污染性小、使用寿命长,同时,其在制作过程中采用可回收原料,因此,这种低碳材料在多年后是可以回收再利用的,是一种新型的优秀建材。要在园林设计方案中融入“低碳经济”的理念,就必须从硬件入手,采用低碳环保的园林建筑材料,这包括园林道路铺设材料、园林建筑材料及景观造型材料等,采用节能环保低碳的建筑材料是保证园林设计发挥作用的前提。

3.3尽量使用自然资源

“低碳经济”不仅要环保,还要节能。所谓“节能”,是指园林设计中应尽量使用太阳能、风能、水能等来自自然的资源,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利用环保资源,不仅节约能源,还降低了经济成本。建设节能环保的绿色园林,主要体现在园林的设计和施工过程中,水资源和电力资源是十分宝贵的,园林设计和建造过程应对这一点提起充分重视,最大限度地提高对水资源和电力资源的使用效率,可对水资源进行合理的回收与再利用,回收雨水和利用中水,将这些水资源进行二次灌溉或喷洒,在科技方面增强植物底层土壤的渗透率,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在使用能源过程中减少二氧化碳、二氧化硫等气体的排放,减少对不可再生资源的利用量,用最低的能源消耗换取最大的经济效益。

3.4加强低碳施工及养护

建造低碳园林不仅是一种理念,更是一种社会要求,这需要园林设计者将这一理念付诸实际行动,在园林建设过程中真正采取节能环保措施,施工过程中尽量降低大型机械的使用率,在园林的后期养护工作中有意识地控制二氧化碳排放量,为此,设计者可以在园林中增加乔木的种植数量,增加植物种植的多样性。

4结语

在园林设计中融入“低碳经济”理念,不仅是改善我国城市居民生活环境的要求,更是社会发展与国际现状的要求,有利于促进我国生态建设和社会健康可持续发展。在低碳经济的大背景下,园林设计者应遵循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因地制宜的原则,设计出既符合地方特点,又满足低碳要求的园林景观。

【参考文献】

[1]万敏,王贞.低碳经济下风景园林营造的功能特点及要则探讨[J].中国园林,2015(06).

简述低碳经济的概念篇8

本届大会在联合国环境规划署、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中国相关部委的支持下,由国际节能环保协会、中国城市经济学会共同主办,世界风能协会、英国伦敦发展署、中国石油和石油化工设备工业协会、国际商会中国国家委员会等机构共同参与协办、承办分论坛。中外政府官员、经济学家、商界与金融界领袖、资深业内专家学者和专业人士齐聚一堂,共谋世界绿色、低碳生态经济的未来与发展。

周道炯在开幕致辞中指出,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的大国,世界上第一大温室气体排放国,中国的能源环境方面的也尤为突出,环境污染和能源短缺问题已成为我国未来发展过程中最大的瓶颈,实行节能减排,实现低碳发展,构建生态文明社会,已成为中国经济社会的未来发展方向。向低碳经济的发展转型,是一场涉及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的全球性革命,其中的诸多难题还有待我们进一步破解。

蒋正华在大会演讲中强调,要解决推动生态环境保护这个工作,主要需要抓住六个要素:政府的引导、体制的完善、社会的推动、公众参与、经验的推广、国际合作。他还指出我们国家还处于工业化发展中期,所以污染的问题还是非常严重的,用八个字描述目前环境的状态――“成绩显著、问题严重”。一方面我们目前有不少成绩,但另一方面我们还是有一些地方的环境呈现继续恶化的趋势,没有能够得到完全的遏制。

成思危在演讲中指出,可持续发展简单地说就是要满足这一代人发展的需要,不能以损害下一代人的发展能力为代价。可持续发展是一个积极的环保的概念,我们要发展,要以最小的代价来实现发展。发展绿色经济要从三个层次来认识:政治层次、经济层次和技术层次。他指出,绿色经济概念不仅仅是一个技术和经济的概念,同时也是一个社会的概念。就是说,要每个社会上,每个人都要关心这个绿色经济的发展,我们不仅是要在生产方面实现绿色发展,在生活方式方面也要实现绿色发展。

王茂林为大会作主旨报告,在报告中,他就六个方面发表了自己的意见。明确向低碳经济方向转型是中国必然选择,而追求以可持续发展为核心的节能减排是最佳选择;明确当前抓好节能减排是中国实现低碳发展的关键,而落实节能减排目标要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明确中国经济由“高碳”向“低碳”转变的最大制约是整体科技水平落后,一定要在科技创新的基础上发展中国低碳技术;明确现阶段发展低碳的诸多难题待解,通过低碳技术和产业政策,扬长避短改造提升中国传统工业、培育新兴产业是现实选择;要正确处理低碳追求和经济发展的关系;要充分考虑碳关税等贸易保护措施的反制措施。

何建坤在题为《低碳发展与能源技术创新》大会演讲中强调,当前我们发展绿色经济,主要是减少我们常规污染物的排放,保护我们的水资源,改善城市的质量,做好城市的交通和垃圾的处理,要解决好我们当前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与当前我们国内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协调工作。从长期来看,我们必须要突出低碳特征,以低的碳排放实现我们中国现代化的进程和可持续发展,做到国内保护生态环境,国内经济社会发展与长期保护全球气候能够密切协调。

刘燕华在《绿色发展战略的几点思考》的演讲中提出,绿色发展也是中国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现在中国要朝着绿色经济的方向去发展,实际上绿色经济指的是技术模式+政策模式+商业模式,这三个问题缺一不可。绿色发展有三大技术支撑体系,一个是循环技术,包括资源高效多层次的利用;二是低碳技术,包括节能减排、可再生能源、新能源等;另外就是生态技术,改变生活质量,保持生态平衡,调整生态职能,上述任何一项技术都与环境保护密切相关。

马尔代夫国家住房交通及环境部部长・阿斯拉姆认为,应对气候变化不是阻碍我们发展的一个不利因素,相反有了这些新的挑战,人类社会会找到解决的方法,并且在找到解决方法的过程中我们也会有很多的机遇,比如技术发展的机遇。

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驻华首席代表爱德华・克拉伦斯・史密斯在大会上强调了绿色经济的重要性,他认为,如果世界上各个国家不将自己的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为发展绿色经济,最终我们的地球环境就会崩溃,人类的文明也就消亡了,因此必须发展绿色经济。

第三届世界环保大会在前两届的沉淀积累基础上,组织设置与统筹安排全面升级,一切以高规格、高质量、高专业度、各环节紧密关联为标准,促使三天大会议程对中国节能环保、新能源产业及低碳经济发展领域议题产生重要推动性影响和引导性作用,达成系列化成果。此次大会涉及社会各界十分关注的低碳、环保、新兴经济等热点领域,是由行业组织、学会、协会及有关政府组织共同构成的大会,也是政府、金融及产学研等各届共同探讨科学发展节能环保、新能源、低碳经济的又一国际性盛会。

大会特别邀请各相关领域的行业专家、学者、市长、非盈利组织代表、各国驻华机构官员、专业领域的研究人员等出席。对于符合大会特邀国际行业专家与经济学家资质出会的申请人,还可以申请大会专家资助经费,以充分保障大会具有国际性的研讨成果。

简述低碳经济的概念篇9

1.1 低碳循环经济的内涵 低碳循环经济是将低碳经济模式和循环经济模式结合起来考虑,其理论基础来源于低碳经济和循环经济的内涵。英国于2003 年正式提出了“低碳经济”这一概念,作为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先驱,英国政府充分认识到了能源安全的重要性。低碳经济要求,以坚持可持续发展理念为前提,积极地进行科技方面的创新,进而更好的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降低高碳能源消耗,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量,实现绿色GDP。循环经济,本质上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绿色生态经济,它按照自然生态系统模式,将积极发展逐步组织成为一个“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循环流动过程,有效地提高了资源的利用效率,减少了经济发展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低碳循环经济是在低碳经济和循环经济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以资源的高利用和废弃物的低排放为重点,要求在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量的基础上有效利用资源,实现了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和谐统一。

1.2 生态效率 “生态效率”是一个生态学概念,它主要指生态系统中能量在两个营养级流转中各参数的比值。20世纪90年代,人们逐步将生态效率引入循环经济领域。而德国学者Schaltegger和Sturm于1990年首次在学术界提出了生态效率的概念。

世界可持续发展委员会于1992年在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上,做了《改变航向:一个关于发展与环境的全球商业观点》的报告。报告指出,生态效率以“用更少的资源实现更大的价值”为核心,要求通过竞争方式,提供一定的商品和服务,以满足人类社会生活发展的需要。同时,生态效率也要求在尽量保护环境降低能耗的基础上,实现经济效益、环境效益以及社会效益的最大化。后来世界经合组织又进一步展开了生态效率研究,并将这一概念延伸到政府、企业以及各类组织机构中。

根据OECD对生态效率的定义,可用下式来表达:

生态效率=产品或服务的价值/环境的影响

在上式中,环境的影响主要包括原材料和能源的消耗以及废弃物和污染物的排放。在生态效率中,环境因素被视为生态经济系统中成本投入的一部分,以经济发展所付出的环境代价为重点,考虑了环境的承受能力,符合经济学中稀缺资源的配置理论。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生态效率这一概念逐步延伸至可持续发展和低碳循环经济领域。而生态效率理论的核心正是低碳循环经济所倡导的资源节约和效率提高的思想。生态效率将宏观层面上可持续发展目标融入到具体的区域发展规划当中,对我国当前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意义重大[2]。生态效率可以作为低碳循环经济发展的合适测度。

2 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

2.1 蓝色经济 “蓝色经济”最早表述见于1999年加拿大魁北克省举办一个名为“蓝色经济与生劳伦斯发展”的论坛。在现代海洋经济发展理论中,蓝色经济主要包括海洋资源开发和以海洋空间为基础的生产活动,以及相关服务性产业。目前,关于“蓝色经济”以及“蓝色经济区”这两个问题,国际上并无统一概念,因为“蓝色经济”这一概念在提出一开始就收到了国内外相关学者的普遍关注,经过其一系列深入研究,最终形成了以下几种主要观点:一是蓝色经济即为海洋经济。二是海洋可持续发展内涵下的蓝色经济。

我国的蓝色经济则以海洋经济为基础,“蓝色”是对海洋的一种形象的属性描述。2009年4月,总书记在山东正式提出打造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鼓励山东积极发挥地区优势,科学开发,发展优势海洋产业。自此,“蓝色经济”与“蓝色经济区”引起了国内各界人士的广泛关注,并掀起了新一轮的沿海区域经济发展浪潮。在新时期,随着我国经济发展的转变,“蓝色经济”的理论也逐步发展完善,不同研究者对蓝色经济的概念分析也存在一定的差异性,代表性观点有以下三种:一是“蓝色经济”即“海洋经济”。二是认为蓝色经济是一种新的经济概念。三是将“临海经济”和“涉海经济”纳入“蓝色经济”范畴。

2.2 蓝色经济区

2.2.1 蓝色经济区的内涵。目前,由于国际上还未统一“蓝色经济”这一概念,因此关于“蓝色经济区”也没有达成统一共识。蓝色经济区不仅是一个涉及海洋经济的空间概念,还是一个推动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因此,我国在开发海洋资源,建设蓝色经济区时,要充分发挥优势特色,大力推进系统创新,积极发展海洋产业经济,在合理开发海洋资源的基础上,完善基础设施建设,促进经济、生态、社会效益的有机统一。蓝色经济区作为一种独特的创新空间,具有集聚性、独立性、辐射性和关联性特征。

2.2.2 发达国家蓝色经济区发展简介。“海洋经济”与“临海经济区”发展在国际上具有悠久的历史,经过多年的实践,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具体包括海洋资源开发、海洋环境保护等各类区域海洋开发政策,具体来看,美国、欧盟、加拿大和澳大利亚的蓝色经济区的发展情况如下:①美国。为进一步推动海洋产业的发展,美国政府于2009年提出了提高美国海洋能产业国际地位,大力推动海洋能产业发展的计划。美国作为世界上最早进行海洋综合立法的国家,一直重视对海洋环境的保护,其针对海洋环境制定的保护政策主要包括海洋环境保护和海洋资源保护两部分。美国政府还针对海洋的综合管理,在2004年12月推出了《海洋行动计划》。②欧盟。欧盟以海洋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为重点,制定了一系列海洋政策。欧盟为进一步保持其在碳存储领域的领先地位,保护海洋环境,在国际社会的支持下积极开发新技术以减少船舶大气污染和温室气体排放。另外,在2007年了《欧盟综合海洋政策》蓝皮书,明确海洋资源的综合管理战略。③加拿大。加拿大海洋与渔业部门联合联邦政府的其他组织部门,利用自身资源优势,积极发展海洋产业,有效地推动了海洋产业可持续发展。在海洋法律法规方面,加拿大已形成了一个完善的海洋法律法规体系。《海洋法》明确联邦政府在海洋环境保护和管理中的职责与作用。另外,加拿大采用一系列综合预防管理手段进行海洋综合管理,有效地治理了海洋环境,实现了社会发展与海洋环境保护的有机统一,并通过法律文件加以制度化。④澳大利亚。澳大利亚于1997年实施《海洋产业发展战略》,明确海洋产业发展的目标方向。其海洋产业与科学委员会确定了海洋产业未来的产业发展重点:一是养殖业;二是新兴产业;三是现代渔业;四是近海油气业;五是船舶制造;六是海洋航运服务;八是滨海与海洋休闲旅游业。在海洋环境保护方面,澳大利亚最早在世界上提出国家海洋保护区代表系统。在综合管理领域,澳大利亚在1998年的《海洋政策》提出了生态系统管理框架。

2.2.3 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

2011年1月4日,国务院以国函(2011)1号文件批复《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这是“十二五”开局之年第一个获批的国家发展战略,也是我国第一个以海洋经济为主题的区域发展战略。山东半岛作为我国最大的半岛,其地理位置优越,海洋资源极为丰富,发展海洋经济具有极大优势。目前,山东半岛的蓝色经济区主要包括整个山东海域以及青岛、烟台、日照等六个城市和无棣、沾化2个沿海县所属陆域。山东省还进一步提出了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域发展规划,以根据新形势下的发展需要不断调整战略布局。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十二五”规划明确指出,为进一步增强地区海洋经济发展能力,将山东省其他地区作为规划联动区,预计到2015年基本建立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海洋产业体系,增强地区综合实力,并不断完善山东半岛的海洋经济对外开放格局;到2020年建成蓝色经济区,基本实现海洋经济现代化。

参考文献:

[1]宋廷山,郭思亮.循环经济视角下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生态效率评价分析[J],山东经济,2011(5):152-156.

[2]林强.蓝色经济区理论与实证研究[M].经济科学出版社,2010.

[3]郑贵斌.提升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规划建设水平三个重要问题[J].理论学刊,2010(1):32-35.

[4]王爽.山东服务外包产业发展的低碳经济效应研究[J].东岳论丛,2012(12).

[5]王桂荣,韩群群.发展低碳经济是山东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J].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02).

简述低碳经济的概念篇10

在中国,低碳建筑思想也越来越受到重视,并已写进国家的发展规划中。因此,改善能源结构,降低碳的密度,“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将成为城市规划中重要的一环。

从近些年来的情况来看,气候的异常变化已经成为了全球经济与社会发展的严重制约因素。人们越来越清晰的认识到二氧化碳排放量猛增,会导致全球气候变暖,而全球气候变暖会对整个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产生严重威胁,实际上城市碳排放量,60%来源于建筑维持功能本身上,而交通汽车只占到30%。气候因此,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生态环境的保护,低碳建筑就在这一时期得到了普遍的关注,更多的人对低碳建筑寄予了很大的希望,希望能够通过低能耗、低污染以及低排放的环保型社会来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生命家园。我国在能源方面处于劣势,所以节能减排是我们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中之重。因此,可以说,在新时期的新形势下,加强低碳建筑的研究是应对环境变化、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性举措。

低碳建筑概述

低碳建筑要求在建筑的建造过程中,必须要运用低碳技术和低碳材料,要尽最大努力降低能源的消耗以及碳的排放;在运用的过程中,能够促进原有的消费观念以及生活模式的改变,这种改变包括高能低耗空调、照明与节能家电的使用,这样则能够延长生活用品与建筑的使用周期。低碳建筑提倡重复使用、循环使用以减少碳的排放。因此在低碳建筑的设计过程中,可再生清洁能源如太阳能、风能等被广泛利用,这些能源可以满足建筑物内部资源的封闭循环使用,降低能源的损耗。从另一方面来说,低碳建筑也可以视为一个系统化的概念,它包含了从规划设计、施工管理以及消费的整体过程。因此,可以说,运用低碳技术所构建的建筑则可称之为是低碳建筑。低碳建筑能够为人们提供健康环保的工作和生活空间,能够高效的利用能源,是对“以人为本”的最典型体现,是促进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途径,更是我国建筑产业长远发展的必由之路。

二、当前我国在发展低碳建筑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技术材料得不到及时地更新

我国作为一个正在发展中的国家,能源效率与技术相对较为落后,单位国民生产值的碳排放却要高出发达国家。此外,利用我们以往运用的传统建筑材料和技术去构筑低碳建筑显然是十分困难的,传统建筑材料与技术往往伴随着高耗能与高污染,这完全不符合低碳建筑的设计理念,新旧矛盾已经成为发展低碳建筑的重要制约因素。

(二)重视不足、宣传不够

尽管当前社会上正在广泛议论低碳建筑,但是真正能够做到低碳开发的企业并不多,许多行业内人士也处于观望阶段,特别在房地产经济过热的情况下,为了追逐经济效益,低碳建筑的推广就更加困难。人们对于低碳建筑的理解还十分肤浅,重视也不够,在宣传方面也十分不到位,出现了口号响亮,但是指导不力的情况。

(三)相关立法不健全,缺少标准化体系

从当前情况来看,我国的低碳建筑缺少相关的立法,政府对于低碳建筑也仅仅停留在提倡层面,并没有站在立法角度加以强制规定,而这种情况随着社会发展的深入,必定会出现一系列的矛盾,届时不可避免出现的问题却没有相应立法约束和解决,十分容易让投机者钻了立法的空子,进行虚假的低碳宣传。

三、发展低碳建筑的具体策略

(一)加快建筑业结构调整,制定相应的低碳建筑标准

国家要尽快制定相关的建筑标准,以管理建筑市场和能源市场的正常秩序,优化整体竞争环境。运用低碳建筑来推动建筑业的顺利转型。运用轻质新型建材,尤其是利运用那些废弃物的保温建材;必须要注重建筑构件以及材料使用的本土化、可再生性以及易得性等;使得整体建筑设计能够亲和当地环境,以便于后期的维护,最终提升建筑业的可持续发展的综合水平。

(二)完善低碳建筑设计

低碳建筑的设计理念必须要高度地站在低碳环保的角度上,在建筑施工设计的方案中、图纸上,照明、屋顶、外立面、供暖以及室外绿地都要多方考虑到低碳的要求。设计必须要达到我国工程建筑环保的基本标准,并在不断地设计完善过程中不断地将这一标准加以提高。如果在设计的过程中,条件充足的情况下,大楼的楼间要建立风力发电设备,来保证建筑内的用电自给自足。冬季的采暖以及夏季的制冷均运用地源热泵实现,此外还要充分地运用太阳能。

(三)提高全民低碳意识

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由于生产与消耗会产生大量的碳,因此加强环保、推广低碳建筑需要人们普遍地提高低碳意识,需要全民的自觉来实现。只有人们的生产和生活都尽可能转变为环保方式才能够实现最经济、最节能的社会改变。这也是最为行之有效的低碳方法。我们必须要从根源入手,从实际情况出发,不断地加强低碳环保的宣传力度,加强对全民的低碳知识教育。用低碳的整体思想作为指导来改变我们的生活和生产方式,争取更好地控制碳的排放,让我们的生活空间更加洁净。

(四)加大经费投入力度,促进新材料与新技术的更新

国家务必要加大对于低碳建筑的科研经费投入,加强对于建筑材料与技术研究,促进和鼓励科研机构对于新材料、新技术以及新能源的开发及推广运用,加强交流,积极学习国际上先进的成熟技术与相关经验,此外还要不断地加强对于相关专业人员的培养,争取培养出一批具有先进环保理念、丰富专业知识的低碳建筑设计和建设人才。

总结:综上所述,当气候的异常变化已经成为全球人们共同关心的热点问题,当环境的日趋恶劣为我们的生存和发展带来严重威胁,这时候我们必须要认清问题产生的根源之所在,检讨自身在发展过程中的错误做法,积极保护环境、发展低碳建筑,建设节约型社会,努力提升全民的低碳环保意识,群策群力,积极地创新发展低碳建筑的新思路、新方法,继而促进低碳建筑在建设和谐生态环境中发挥出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简述低碳经济的概念篇11

2003年英国以政府文件的形式在《英国能源白皮书》中首次提出了低碳经济的概念,认为低碳经济是一种消耗资源少、环境负担低、产出效率高的经济发展模式,这种新的经济发展模式会比“高能耗、高污染、高排放”的传统经济发展模式更有利于经济、社会、能源和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这样一种全新的经济发展模式也为发展、应用和输出先进技术创造了机会,同时会创造出新的商机和更多的就业机会。2006年10月30日,英国政府又了由尼古拉斯·斯特恩(前世界银行首席经济学家)牵头完成的《气候变化的经济学》(简称《斯特恩报告》)。该报告以气候科学为基础,运用分解手段来分解气候变化对人类社会、经济以及生态环境的影响,并建立涵盖经济、环境和能源的宏观经济模型来对低碳经济的社会成本与收益进行比较分析。结论显示:推动低碳经济发展越早越好,并且越早推动成本也越低。报告的这一结论也呼吁各国政府要迅速采取切实可行的行动,尽早向低碳经济进行转型。该报告一经,就引起国际社会的强烈反响,美国、日本、德国等发达国家更是制定了一系列发展本国低碳经济的相关计划。

可以说低碳经济已经成为国际社会构建全球“责任共同体”的重要途径和世界发展的导向标,并成为涉及能源使用、产业调整、技术革新、环境治理、公众意识提高、国家间博弈等各方面的综合性问题,将逐步成为规制世界发展的新规则。

而发展低碳经济是一个涉及到能源、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等诸多影响因素的动态系统工程,在推动低碳经济发展的进程中,对低碳经济发展现状的客观准确评价有助于更好的解决低碳经济发展中所存在的问题,使低碳经济的发展步入一个更加健康稳健的轨道。因此,一个好的低碳经济评价体系则显得尤为重要,在这方面政府机构和学者们都进行了一些有意义的实践与理论研究工作。本文就对近年来关于我国低碳经济评价体系方面的文献按照其应用层面来进行分类梳理并进行评述。

二、 国家及省级层面的低碳经济评价体系研究

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气候变化影响研究中心(2009)提出了一个包括低碳生产指标、低碳消费指标、低碳资源指标、人文发展指标和低碳政策指标等五个一级指标和若干二级指标的低碳经济发展水平的衡量指标体系。付加锋等(2010)构建了以低碳产出、低碳消费、低碳资源、低碳政策和低碳环境为维度衡量中国低碳经济发展的多层次评价指标体系,以期为定量评估中国低碳经济发展的潜力提供参考依据。胡大立等(2010)从产业链的初始资源到最终消费市场这一路径,构建了包括低碳能源指标、低碳消费指标、低碳产业产出指标、低碳废物处理、低碳社会环境、低碳科学技术6个维度内含20个统计指标的低碳经济评价指标体系。李晓燕(2010)选取了经济发展系统、低碳技术系统、低碳能耗排放系统、低碳社会系统、低碳环境系统、低碳理念系统六个维度来构建省区低碳的经济评价体系,并选取了我国典型的省份进行比较。牛凤君等(2010)构建了由经济发展系统、低碳技术系统、低碳能耗排放系统、低碳社会系统、低碳环境系统、低碳理念系统六大类的新疆低碳经济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并对新疆低碳经济发展水平进行了评价。许涤龙等(2010)通过构建低碳经济指标体系对中国低碳经济发展情况进行分析,发现很多指标数值都超出临界范围,说明我国的低碳经济发展任重而道远。同时对国内30个省市进行综合评价、比较发现,中国在积极发展低碳经济方面分三个层次:东部沿海城市发展得最好,中部城市次之,西部靠后。唐笑飞等(2011)构建了一套针对中国省域尺度的低碳经济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和指数。并对中国大陆30个省(市、自治区)的低碳经济发展水平现状进行了评价,并对其进行类型划分,得出了4种类型的低碳经济发展水平包括低碳区、相对低碳区、相对高碳区和高碳区,并分析了影响省域低碳经济综合发展水平的相对优势指标和相对劣势指标。

可以看出,在国家及省级层面的低碳经济评价体系研究文献中,虽然研究的视角和采用的分析方法有所不同,但大多数的研究都抓住了低碳经济评价体系不仅仅是对经济发展的评价,也必然包括对于能源和环境的评价,在构建指标时不仅包括经济指标也涵盖了能源和环境指标。

三、 城市层面的低碳经济评价体系研究

Turnpenny等学者(2004)、(2005)设计了应对气候变化的区域低碳发展模型,该模型假定该地区的人口、工业产出、交通需求等指标都是不变的。他们应用此模型来对英国西部地区的降低碳排放问题进行应用性实验。他们假设了4种情景,其中3种假定通过不同的方法实现了降低60%碳排放的目标。Shimada等(2007)认为衡量地区低碳经济发展的状况,应该首先考虑本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社会发展阶段以及本地区的对外部环境的依赖度,然后在此基础上计算各部门的能源消耗,最后来设计适合本地区情况的可量化的低碳经济发展评价指标体系。Gomia等(2009)分别设计了区域低碳社会经济发展模型,他们通过设立三种假定,分别为减排30%、40%和50%,将他们的模型用于研究日本京都地区的碳排放水平。Sovacool等(2009)从交通工具、建筑和工业能源使用、农业、废弃物四个碳排放来源计算了北京、纽约、伦敦等12个城市的碳排放量,同时分析了人均收入、人口密度、运输方式以及电力供应四个主要因素对不同国家碳足迹的影响。吴未等(2011)从社会经济发展、资源低消耗、污染减排放和低碳自然环境4个方面构建了山东省惠民县低碳经济评价指标体系,选取1996年、2000年、2005年数据,采用综合指数法对其低碳经济发展水平进行评价。熊青青(2011)选取能源、交通、科技环境、经济和生活消费6大系统的24个具体指标来构建城市低碳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并对珠三角9大城市的低碳发展水平进行了量化研究。刘竹等(2011)以经济发展、碳排放、污染物排放与经济发展为准则层,CO2排放等8个具体指标为指标层建立低碳城市评价指标体系,定量描述经济发展过程中单位GDP污染物排放降低的态势,进而表征城市发展过程中的经济、资源、环境变化的历史趋势并反映城市低碳建设现状。通过对沈阳市的案例研究表明,沈阳市2001年~2008年总体的生态效率与资源利用效率呈现逐渐提高的态势,沈阳市现阶段的低碳城市建设水平处于“相对脱钩”阶段,与目前中国经济宏观发展态势相符合。

相对于国家及省级层面的低碳经济评价体系研究,城市层面的低碳经济评价体系的研究更加微观和具体,这一点从该层面的低碳经济评价体系的指标选取上就可以看出。由于城市层面的相关指标数据更加细致以及各指标间的关联性更强,从而城市层面的低碳经济评价体系研究的结论会更加客观准确。

四、 产业或行业层面的低碳经济评价体系研究

贾宏俊等(2010)从环境、社会和经济3个维度构建了建筑业低碳经济政策绩效评价体系,分析了建筑业实施低碳经济政策的绩效目标并提出了环境、社会、经济指标及其测算方法。姚晓艳等(2010)选取从能源消耗、资源消耗、污染物排放等6个方面构建了热电行业低碳经济评价指标体系,综合评价了热电行业低碳经济的发展水平。蒋惠园等(2010)在对城市轨道交通方式能源消耗和排放量的比较以及对城市环境质量和生态影响的分析的基础上构建了轨道交通低碳经济评价方法,并以武汉市轨道交通2号线为例,定量测算了城市轨道交通在节能、减排方面的贡献,在城市环境质量和城市生态方面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吴晓山(2011)在借鉴国家旅游局颁布的生态旅游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运用层次分析法构建了由目的地旅游资源环境、旅游企业低碳服务环境、社区及旅游消费者认知程度、低碳旅游行政管理四大类指标组成的低碳旅游评价指标体系。李菽林(2011)构建了由1个目标层、5个准则层指标和20个指标层指标组成的工业企业低碳经济综合发展评价指标体系。

相对于国家、省级以及城市层面而言,产业和行业层面的低碳经济评价体系研究所要考虑的影响因素会少一些,关系也相对简单一点,而且各产业和行业自身所具有的规律性的东西也更加容易把握。因此,在产业和行业层面的低碳经济评价体系研究中,其体系架构和指标选取所存在的争议性会少一些,体系的理论基础和指标间的内在逻辑性会更强一些。

五、 结语

通过前面的文献回顾与梳理,在我国低碳经济评价体系研究的趋势上呈现出以下三个特点:第一,低碳经济评价体系的研究由单一指标或指标体系的构建向综合指标或综合评价体系研究转向;第二,低碳经济评价体系的应用逐步由宏观层面向微观层面渗透;第三,由简单借用国外指标体系向设计适应中国国情的低碳经济评价体系转变。

在低碳经济评价体系研究所采取的研究视角上,基本可以归为三大类:第一,技术路径视角,通过技术创新来提高能效,清洁技术减少染物排放等;第二,结构路径视角:通过调整能源结构来降低高碳能源的使用。调整产业结构来,降低重化工高污染行业的比重以此减少碳排放等;第三,制度路径视角:通过碳交易机制、碳税以及节能减排机制等手段来实现经济低碳化。

当然,通过对我国低碳经济评价体系研究文献的梳理与回顾,也发现了该研究领域中存在的一些不足之处:

(1)对于低碳经济所包含的几个维度,如经济、能源、社会和生态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及各个维度对于如何实现低碳经济发展目标的内在机理未作具体而深入的分析。

(2)对于不同发展阶段的国家,其低碳经济的内涵是否应该反映这一差异,这个问题也被很多学者所忽视或论述不够清楚。

(3)理论与实践联系不够紧密。评价体系构建大多从概念框架到指标选择,体系庞杂,不易操作,同时所选取的指标有一些又同目前统计资料口径不符,致使很多详细的分项计算难以进行,从而影响了低碳经济的评价体系的实际应用价值。

(4)指标选取有些随意,体系构建的理论基础有些薄弱。有些学者在构建低碳经济的评价指标体系时,往往很主观的选取一些容易量化易于获取的统计指标,而不太重视这些指标对于低碳经济评价体系的适用性问题,同时在构建评价指标体系时,所依据的理论基础过于薄弱。

(5)重排名评价,轻预警与调控。国内的低碳经济发展评价体系,往往非常重视综合评价排名问题,往往会给出具体得分和排定位次,而忽略研究和寻找那些对现实状态及其变动趋势进行有效预警与调控的相关指标,不太重视分析指标评价能否解释预警信号,以及如何依据指标解释的信息去进行科学调控。

参考文献:

1. UK Government.,Energy White Paper:Our Energy Future-Creating a Low Carbon Economy,2003.

2. Stern,N.,The Economics of climate change: the stern review.U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6.

3. 付加锋,庄贵阳,高庆先.低碳经济的概念辨识及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0,(8).

4. 胡大立,丁帅.低碳经济评价指标体系研究.科技进步与对策,2010,(22).

5. 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气候变化影响研究中心.低碳经济的概念辨识及衡量指标体系.研究与发展,2009,(6).

6. 李晓燕.基于模糊层次分析法的省区低碳经济评价探索.华东经济管理,2010,(2).

7. 牛凤君,刘文翠.新疆低碳经济评价体系初探.新疆财经大学学报,2010,(4).

8. 许涤龙,欧阳胜银.低碳经济统计评价体系的构建.统计与决策,2010,(22).

9. 唐笑飞,鲁春霞,安凯.中国省域尺度低碳经济发展综合水平评价.资源科学,2011,(4).

10. Turnpenny,J.,Carney,S., Haxeltine,A.,D- eveloping regional and local scenarios for 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and adaptation.Part 1:A framing of the East of England,Tyndal Centre for Climate Research,2004.

简述低碳经济的概念篇12

2.1构建原则

对低碳农业的评价实质上是对低碳农业发展过程和结果进行识别、确认和评定的一种价值观反映,科学评价低碳农业发展过程中所处的发展阶段,需要在明确低碳农业内涵的基础上建立评价指标体系。用指标体系来评价低碳农业的发展水平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由于对低碳农业认识的差异、分析角度的不同和侧重点的差异,构建的指标体系也不同。因此构建评价指标体系一方面要遵循构建指标体系的一般原则,另一方面,还要根据影响低碳农业发展的主要影响因子来确定。具体来说,低碳农业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应遵循以下原则。系统性与层次性原则。低碳农业是一个包括经济、社会、生态环境等的复杂系统,应从经济、社会、生态环境等多角度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将影响低碳农业发展的相关因素尽可能地纳入评价指标体系。确定各方面具体指标时,既要注意指标体系的层次性,又要注意同级指标之间的互斥性和实现上一级目标时的全面性[14],从而达到评价指标体系的整体功能最优。科学性和可操作性原则。设计评价指标体系时,首先要有科学的理论作指导,使评价指标体系能够在基本概念和逻辑结构上严谨、合理,体现低碳农业的本质内涵。构建低碳农业评价指标体系是对低碳农业进行评测,因此指标体系应具有较强的操作性,选择的指标应尽可能地应用现有的统计数据或者通过调查可以获得的数据,保证指标含义清晰,涉及统计范围明确,以便于数据的收集和处理。全面性和典型性原则。评价指标体系必须力求全面地反映低碳农业的发展水平,在遵循全面性原则的同时要遵循评价对象的典型性原则,要紧紧围绕低碳农业的内涵,突出低碳农业的“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特征构建指标体系。可比性与稳定性原则。选择的评价指标体系必须要具有可比性和稳定性。由于低碳农业的发展是个动态的过程,因此构建指标体系应随着农业经济的发展而作相应调整,保证评价指标在一定时间范围内的稳定性和可比性,保证评价区域无论纵向还是横向都具有可比性。

2.2指标体系框架

通过对上述研究成果总结和分析,结合低碳农业的内涵特征,依据中国低碳农业的发展现状,遵循低碳农业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原则构建低碳农业的评价指标体系,本体系包括目标层、准则层及指标层。第1层目标层为低碳农业经济发展的总体水平。第2层准则层由经济发展、社会发展、资源节约、农业投入品使用、生态环境等5方面组成。第3层指标层在上述5方面核心要素项下设立若干个评价目标,最终构成终极指标。通过低碳农业的理论分析、研究文献及专家咨询,对低碳农业评价指标进行了初选与完善,最后构建的低碳农业统计指标体系由33项指标组成(表1)。低碳农业经济发展指标。低碳农业经济指标主要反映低碳农业发展过程中农业经济发展水平的指标,主要包括第一产业GDP增长率、第一产业GDP占总GDP的比重、农业外向度、土地生产率、劳动生产率等,其中农业外向度指标反映低碳农业对外开放的程度。低碳农业技术支撑。低碳农业的发展需要循环再利用技术、资源化技术等技术的运用和推广,该类指标主要反映低碳农业发展的相关技术基础情况,主要包括农业科技和服务单位个数、农业劳动力中农业技术人员比重、万人农业科技人员数、科学事业费支出比重、农业支出比重、单位耕地面积农机总动力、科研与开发经费占GDP的比重等。农村社会发展。农村社会发展也是低碳农业发展所体现的内容,主要包括农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率、产业化组织个数、农户从产业化经营中得到的总收入、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农民受教育程度、农村居民家庭人均消费支出比重、环境投资强度、农村市场发展水平、城市化率等指标。其中环境投资强度用环境保护投资占投资的比重表示,农村市场发展水平用批发和零售业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比重表示。农村生态环境。农村生态环境是低碳农业方面的重要内容,主要包括农村改水率、农村卫生厕所比例、农村生态环境投资比重、垃圾处理率、化肥施用强度、农药使用强度、人均公共绿地面积、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绿肥种植比重、农业用水量、森林覆盖率等指标。其中农村改水率用农村改水受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表示;农村卫生厕所比例用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表示;农村生态环境投资比重用农村生态环境投资占总投资的比重表示;化肥施用强度用每667m2平均化肥施用量表示;农药使用强度用每667m2平均农药施用量表示。本文来自于《浙江农业科学》杂志。浙江农业科学杂志简介详见

简述低碳经济的概念篇13

在人类生产和生活中二氧化碳的产生是必然的过程,当前全世界已经有了高度的共识,二氧化碳是造成温室效应的主要因素,且二氧化碳产生量的大小与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在如今已经表现出一定程度的负相关,要实现经济和社会的现代化和长期发展,就必须坚持对二氧化碳的控制,推行“低碳”政策,使经济、环境和社会取得有秩序、和谐地进步。建筑领域应该发挥领头羊作用,不但引领行业内企业做好低碳发展工作,还应带动其他行业一起走好节能和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建筑耗能是整个社会能源消耗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实现建筑节能和低碳发展,必须结合我国建筑耗能的实际和特点,在设计工作中体现低碳这一理念,有针对性地优化建筑设计,将低碳思想融入到现代建筑设计之中。在现代建筑设计工作中体现“低碳”理念应该根据我国的经济状况、社会的认同度和建筑设计的实际工作,应该在推广和宣传低碳理念和建筑节能等概念下功夫,在建筑设计中体现低碳的理念,体现建筑设计的先行作用,在出色完成建筑低碳设计的前提下,为行业整体实现现代建筑设计,体现低碳理念,完成可持续发展目标提供方向上和技巧上的铺垫。

1、建筑节能的相关概念

1.1 “低碳”理念

“低碳”理念是当前比较先进的思想,是一种体现可持续发展的意识创新、技术创新、能源利用工作,“低碳”理念的主旨是减少二氧化碳为代表的温室气体排放,达到降低能源消耗,促进人类社会、经济发展和自然生态的共同发展,进而达到多赢的目的和践行科学发展。

1.2 低碳建筑

低碳建筑是一种前瞻性的概念,是以历史碳排放为基准,实现碳排放有效降低的建筑类型。低碳建筑的碳排放量必须是可预测、可测量、可复核的,是实质上减少碳排放的建筑类型。

2、建筑设计中实施“低碳”理念的措施

2.1 细节上体现“低碳”的理念

首先,建筑设计中应执行更加严格的建筑节能标准,将可操作、科学的节能推荐标准转化为建筑行业的强制标准,例如:提高对建筑物门窗的热工性能,对建筑采用必要的降温和保温设计。其次,规范建筑耗能设备的能耗,设置最低能效等级门槛,将高耗能的设备摒弃出建筑设计之中,从源头上预防高耗能设备的应用。最后,推行太阳能与建筑的一体化,除了在建筑设计中应用光伏电池和光热热水器等环节以为,还应该加大太阳能的应用范围,例如:在建筑物上敷设光伏薄膜遮阳设施、相变蓄热墙、太阳能制冷、太阳能除湿、光热发电等。现在的问题是太阳能装置的能量转换效率低、能量密度低。

2.2 应用建筑物辐射吊顶技术

当前建筑物辐射吊顶技术是一种水源辐射空调的方式,是通过水在特制的吊顶板通道内流通,使吊顶板降温或升温,吊顶板表面再通过对流辐射给室内降温或升温,从而达到通过吊顶板的表面温度控制室内温度的目的。它具有经济适用、简单易懂、操作方便、绿色健康、轻松舒适、节能效果好等特点,是我国可以广泛采取的建筑设计形式。

2.3 应用建筑屋面节能技术

屋面是建筑物能量损耗的关键部分,使建筑顶层具有节能功能是建筑行业追求的一个目标,具体的建筑屋面节能技术有两种:第一是在顶层的结构面与装饰吊顶层之间作保温层;第二是在建筑顶层结构层上面进行绿化或者安装太阳能板。另外还可以使用带有通风道的屋面,通过通风道,使风流动带走热量,从而达到使建筑屋面降温的效果。

2.4 应用建筑被动式节能技术

建筑被动式节能技术是近些年欧洲流行起来的节能技术,这种技术在极少利用人工能源的基础上,依然能够使室内能源供应达到人类正常生活需要。这在奥地利、德国等国家,已经成为现实。低碳建筑要实现实质性节能,就需要更多地利用无碳的被动式节能技术,例如昼光照明和自然通风。昼光照明可以降低照明能耗,做到白天不开灯;自然通风可以在夏季和过渡季实现免费供冷,并改善室内空气品质。欧洲很多所谓零能耗和零碳建筑就是靠被动式技术和可再生能源实现的。但是建筑被动式节能技术还具有一定的局限性,特别是我国地理和气候条件与欧洲有很大差别,因此,应该有选择地应用建筑被动式节能技术。

2.5应用区域能源规划

区域的概念是指在当前现代化的城区中,具有综合功能的社区、街区、成片开发区,其占地面积在数平方公里以下、建筑面积在百万平方米以下。在城市区域里应该统一能源的供应和使用,重点做好能源系统的控制,这里的能源系统主要是指建筑供冷、供热、供生物质燃气、供生活热水和部分低压供电系统,应该讲区域内的上述系统进行统一规划,这样可以达到集约化利用能源的目的,客观上降低碳排放。

3、结语

综上所述,能源是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动力,随着时代的发展,单纯依靠能耗换取发展的模式必须得到改变,能源的低效率利用的现象应该得到抑制,这些要求和实际情况需要全社会进行节能和减排方面的深入思考。建筑是消耗能源巨大的部分和领域,因此,建筑行业必须在节能工作上下功夫,建筑设计部门更应该发挥自身技术上和观念上的优势,在设计工作中体现建筑节能,以“低碳”理念贯穿建筑设计的全过程,使建筑节能和建筑行业发展适应时代和社会的要求,将建筑行业整体推入到发展的新时代,为建筑行业的振兴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做好实质性的基层工作。

参考文献:

[1]朱慧明.绿色低碳建筑的意义及其发展现状[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0(08).

[2]陆恭惠,安娜·比奇,安德鲁·劳森,司马蕾.低碳建筑新时代的机遇[J].世界建筑.2010(02).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