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益思想的原则实用13篇

精益思想的原则
精益思想的原则篇1

1.1必须坚持“两手抓”和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总方针坚持“两手抓”的方针,就是坚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面服务的方针。既要为物质文明建设服务,又要为精神文明建设服务,既要为政治文明建设服务;又要为社会文明建设服务。应注意以下两点:一是必须不断提高领导干部的思想认识水平,坚持贯彻落实“两手抓”方针,不断提高领导干部的自觉性。领导干部需要用先进的理论思想提升自己的认识高度,把“四个文明建设一起抓”作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内容和战略方针,明白如果不坚持这一战略方针,社会主义现代化就无法成功。同时,还要面对现实疑难问题,着重研究分析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后容易出现“一手硬、一手软”的主要原因,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二是在对领导干部进行培训、考核、选拔等方面,需要紧紧把握“两手抓”,在组织过程中,从制度上充分保证方针的贯彻落实。始终坚持“两手抓”的战略方针,将其作为培训、考核、选拔党政领导干部的主要内容,作为评定先进单位和评选优秀领导干部的主要标准,作为重奖优秀领导干部的重要条件。并采取切实可行和强有力的组织措施,建立相应的制度,从组织上和制度上保证这个战略方针的贯彻落实。

1.2必须坚持具体工作方针为了更好地坚持“两手抓”和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总方针,还必须坚持疏导的具体工作方针。概括起来,主要有四个方面:一是实行疏导方针是对思想政治工作经验教训的科学总结。我们党在进行思想政治工作过程中,历来主张坚持疏通引导、说服教育、以理服人的方针,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们党正确总结了历史经验教训,克服了思想政治教育方面“左”的错误,通过科学总结我党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在思想政治工作方面的经验和教训,明确提出运用思想疏导的方法进行思想政治工作的正确方针,表明我们党对思想政治工作的客观规律有了更深的认识。二是实行疏导方针是建立在相信群众、尊重群众的历史唯物主义基础上的,这样,思想政治工作才能收到应有的效果。三是实行疏导方针符合人们思想发展规律。任何人的行为都是受思想支配的,而疏导方针正是指导我们认识和掌握这种规律的。四是疏导方针是以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理论为根据的。我们做思想政治工作,是为了解决人们思想认识问题。对于人民内部的思想问题,必须采取民主的方法、说服教育的方法以及批评与自我批评的方法。

2坚持思想政治工作与物质鼓励相结合的原则

始终坚持以正确的方针为指导是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原则。思想政治工作的指导原则很多,其中思想政治工作与物质鼓励相结合的原则,是一条最根本的原则,必须引起广大政工干部的高度重视。

2.1思想政治工作与物质利益相结合原则的重要依据和现实意义思想政治工作与物质利益相结合的原则,是根据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提出来的。历史经验告诉我们,物质利益是产生革命精神的经济根源,是发扬革命精神的物质基础。如果离开了物质利益来谈革命精神,就违背了唯物论;如果离开了革命精神来谈物质利益,那就违背了唯物辩证法,就不可能正确处理人们之间的物质利益关系。坚持思想政治教育与物质利益相结合的原则,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宝贵经验。在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坚持思想政治教育与物质利益相结合的原则,有着极其重大的现实意义。同时,应该看到在新的历史时期,由于经济建设事业已经成为全党全国人民的中心任务,所以人们的思想和行动与物质利益的联系更为紧密、更为直接,对物质利益的关心也更为强烈。因此,只要我们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引导群众正确认识物质利益,就会把他们对物质利益的关心变成强大的力量。

2.2搞清物质利益原则与“一切向钱看”的本质区别我们讲的物质利益原则是社会主义物质利益原则,它是社会主义物质利益关系的反映,是社会主义劳动者日益争取全面地实现国家、集体、个人三者利益的行为规范。所以,这个原则是调节和处理国家、集体和个人的物质利益关系的基本准则。要正确认识和贯彻物质利益原则,就必须注意两个区分:一是注意把物质利益与个人利益加以区分。社会主义的物质利益,包括国家利益、集体利益、个人利益三个层次。个人利益是物质利益中最低层次内容,它不能代表中层次(集体利益)和高层次(国家利益)的内容,更不能代替整个物质利益。二是注意把物质利益与“一切向钱看”加以区分。物质利益主要指的是经济利益。在社会主义社会中钱或货币是我们进行生产、经营、交换、分配的工具,是物质利益的体现物,在某种程度上标志着人们物质利益的数量。但是,钱和物质利益又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不能简单用钱来代表物质利益,也不能用“向钱看”的口号代替坚持物质利益原则的口号。坚持物质利益原则和提倡“一切向钱看”,是两个根本对立概念,不能混淆。

2.3正确理解思想政治工作与物质利益原则的辩证关系党的思想政治工作和社会主义物质利益原则,这是两个相对独立的范畴。但是,在社会主义条件下,两者又结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共同起着激励劳动者建设社会主义的作用。总之,物质利益原则是开展思想政治工作必须遵循的一个重要原则,而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则是正确贯彻物质利益原则的根本保证。这种保证作用,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通过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提高干部群众的理论水平和认识能力,正确处理各种物质利益关系。二是通过社会主义思想教育,提高干部群众的思想政治觉悟和道德水平,正确处理物质利益和政治利益的关系。

3一般工作原则在思想政治工作中的运用

要把一般工作原则运用到思想政治工作当中,就是要把经过历史各时期证明的正确实践行为及具有普遍意义的理论充分运用到思想政治工作中。概括起来有以下八个方面:

3.1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在党的思想政治工作中,要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基本原则,用理论指导实践,用实践去检验理论的标准。所谓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有两层基本含义:一层是一定要掌握科学理论;另一层是一定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3.2发扬民主与正确指导相结合的原则在新的历史时期,要把民主集中制运用于各行各业的思想政治工作中,就必须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始终坚持民主的原则,同时要加以正确的指导,使发扬民主与正确的指导密切结合起来。

3.3坚持把思想政治工作同经济工作一道抓的原则一是研究干部、群众在生产和各项业务活动中的思想特点和变化,使思想政治工作贯穿于生产和业务活动的全过程。二是坚持做到“三个同时”,即布置、检查、总结生产经营工作的同时,布置、检查、总结思想政治工作;还要注意抓好“三个环节”:任务下达阶段的思想发动工作;生产经营计划实施阶段的宣传鼓动工作;任务完成阶段的总结表彰工作。三是发动各方面的力量,共同做好思想政治工作。

3.4物质鼓励与精神鼓励相结合的原则物质鼓励和精神鼓励是相辅相成的,两者互为补充,密切联系,缺一不可。

3.5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的原则我们在解决群众的思想问题时,要注意同解决群众的实际困难和实际矛盾结合起来,这样,思想教育工作就会有更大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精益思想的原则篇2

首先,党在深化改革中路线、方针、政策的贯彻与落实,不仅需要长期坚持用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全党,统一思想,更需要用强有力的思想政治工作去解疑释惑,增强广大职工对党的政策的理解,从而达到政治上、思想上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坚决支持改革,积极投身改革的目的。

其次,要转变人们的思想观念,提高精神境界、道德水平和文化素质,使广大职工的竞争观念、人才观念、效益观念与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相适应,也必须大力加强思想政治工作。这是解决思想观念问题的唯一途径,是公路管理工作本身无法替代的一项重要工作。

第三,要协调好劳动者与管理者之间的利益关系,处理好人际矛盾,单纯运用物质利益原则,调整分配方式是不够的,还必须发挥思想政治工作的沟通和调节作用,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引导人们自觉抵制拜金主义、利己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腐朽思想的影响和侵蚀,教育广大职工正确处理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关系,以充分调动广大职工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这是思想政治工作的优势所在,也是公路管理工作必须坚持的一条重要原则。

2、充分发挥思想政治工作在公路管理中的保障作用

思想政治工作是公路工作的生命线,其地位直接反映了它的重要作用。从深刻性来说,它是公路工作的“基本”保证,是统一思想、凝聚人心的工作。在公路管理过程中,人既是管理的课题,又是管理的主体,现代公路管理正是以人为中心的管理。要提高劳动生产率,加强制度管理,严格组织纪律是必要的,但这还不够,必须借助物质奖励和精神激励才能互为作用,只有相互结合,互为渗透,才能实现人与物的科学结合,才能最大限度地挖掘和发挥人的潜能,增强职工的主人翁责任感。人不只是“经济人”,而且是“社会人”。公路职工同样是复杂的社会系统成员,是“社会人”。他们不仅仅是单纯追求经济收入的“经济人”,还有社会、心理、精神的需要,即追求人与人之间的友情、安全感、归属感和受人尊敬等。因此,必须从社会、心理方面寻找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办法。

公路系统的广大职工既担负着建设高度的物质文明的任务,又担负着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任务。搞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公路建设,需要现代科学技术,需要先进的管理制度和管理方法,这是不容置疑的。但是,如果没有强有力的思想政治工作,并通过思想政治工作把理想信念思想体系贯注于职工队伍中,就不可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广大职工的社会主义积极性。一切先进的技术、先进的管理制度和管理方法,都不可能在先进的思想基础上充分发挥它们拥有的效力,我们的公路管理工作也就不可能搞好。因此,理想信念思想体系的教育必须同实行马克思主义物质利益原则紧密结合,必须同按劳分配和其它社会主义原则相结合。只有在理想信念思想体系指导下,才能使公路管理工作中的各项原则和制度得到充分的和正确的实行。任何强调和夸大物质鼓励的作用和思想政治工作的作用的倾向,都会严重影响公路管理工作的正常运转,甚至会把公路管理工作引向邪路。因此,在公路管理工作中,加强思想政治工作,不仅是公路管理工作的客观要求,也是公路管理工作达到理想目标的重要保证。

3、充分发挥思想政治工作中示范引导与强化激励机制

思想政治工作是公路管理行为中最基本的方法之一。应当肯定,在公路管理活动中,必须坚持物质利益原则,但不能把物质利益原则作为万能的钥匙。在生产活动中,劳动者和管理者之间的许多问题,仅仅靠物质利益原则和行政措施是难以解决的。只有充分发挥思想政治工作的优势,采取贯彻物质利益原则与强有力的思想政治工作相结合的方法才能奏效。因此,必须十分重视思想教育在公路管理中的作用,自觉运用正确的思想教育方法,加强公路活动的管理。同时,还要积极探索思想教育工作在公路管理工作中的新方法、新途径,要在继承传统教育方法的基础上不断改进和创新。

思想政治工作不仅要靠“说”去教育人,还要用“做”去关心人,用情去温暖人。真心实意地为群众解决确实存在、政策又允许解决的实际问题,这样的思想政治工作才会有生命力。新形势下的思想政治工作既要弘扬奉献主旋律,又要摒弃过去那种“精神万能论”,把精神和物质结合起来,关心群众的物质利益,解决群众的实际问题,才能调动群众持久的积极性。在公路管理工作中,不仅要坚持解决思想问题同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的原则,还要在具体的工作实践中,不断探索适合时代要求,能够解决新形势下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的新途径、新方法,使思想政治工作渗透到公路管理工作的方方面面。

精益思想的原则篇3

1.1 发电企业生产特点

发电厂是人才、技术和设备密集的流程型生产企业,为了实现既定的企业生产和经济目标,发电厂对设备运行的安全性和可靠性要求高;同时为满足增加效益的需求,发电企业必须优化自己的生产要素,使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处于最佳结合状态。发电企业的生产具有如下一些典型特征:①生产工艺过程复杂;②电能产品产、供、用同步完成,没有库存;③设备可靠性要求高;④资产密集、多专业的集成;⑤火力发电厂对燃煤消耗量大、煤质要求严格;⑥ 水力发电厂的发电负荷受季节、气候的影响较大;⑦体制正逐步从“计划型”向“市场型”转变。

1.2 发电企业面临运营效率和盈利能力的挑战

一方面,我国发电企业间竞争日益激烈,厂网分开后各发电集团发电设备容量大幅增长。2011年全社会用电量46928亿千瓦时,年底发电装机容量达到10.56亿千瓦,其中水电、核电、风电等非火电类型发电装机容量比重达到27.50%。另一方面,长期受“计划电、市场煤”政策制约,利润空间已被大幅挤压,从2008年起火电行业全面亏损。在国际金融危机席卷全球的严峻形势下,发电企业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困难和挑战。当前,发电企业已经全面进入“微利时代”,发电企业迫切需要改进原有的管理方式,创新以安全利益为中心的发电企业管理模式,精益运营以实现节能降耗减,提高运营效率和盈利能力,已成为发电行业长期关注的焦点。

从发电企业特点及面临形势可以看出,发电企业管理所要解决的问题,一是着眼于当前形势,如何想方设法提高企业利润,重点加强煤炭管理和电力市场营销管理。二是着眼于发电企业生产特点,一定要保证安全生产,安全生产是最大的效益。三是着眼于企业可持续发展,优化企业管理方法,注入新的企业文化。

2 精益管理在发电企业的适用性

2.1 精益管理核心思想

上世纪的60年代日本的丰田汽车公司首先提出了“精益管理”的企业管理思想。这种思想主要指的是在企业管理的过程中,要尽可能的去除企业经营中一些不创造价值的环节和流程,通过对这些多余部分的去除,达到用最少的资源消耗,为企业和顾客创造出最大的价值。其核心内容是在企业管理的过程中进行企业流程的改革,通过一系列的改革措施,把一些没有必要存在的环节去除掉,这样就使得企业的总成本得到降低,但是这并不影响企业的效益的发展。和传统的生产方式相比,这种精益求精的生产方式对传统工业生产方式来说,是一次巨大的革命,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逐渐的形成了一系列的先进的生产管理模式。

价值、价值流、价值流动、需求拉动、尽善尽美是精益求精思想所主要包括的五个方面。其中最重要的是“价值流动”这个环节,在第二部价值流中,对于留下来的创造价值的活动和一些浪费的活动,应该让这些环节流动起来。通常来说,在企业管理中,经常把相同类型的岗位进行分组,使得相同职业的人形成一个班组,例如在企业车间经常会有车床组,刨床组等等,就是利用的这种分组的方法,这是传统的生产管理方式。而在精益求精的思想中,价值的流动需要企业重新分配部门和企业的作用,使得进一步的激发他们在工作中的积极性,只有价值流动起来才会体现出企业员工对企业的重要,同时也符合了企业员工的利益要求。

2.2 精益管理思想在发电企业应用的必要性

当前,已经步入一个高成本经营期的发电企业,需从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长远着想,探索和实践精益管理的思路和对策,通过对企业经营业务的系统整合和流程再造,优化企业经营管理链上各个环节,提升效率,降低成本。而精益管理思想和理念凸现的则是创新应变,追求卓越的核心价值观。从战略高度审视,以精益思想和理念,引领企业不断创新,是企业走向卓越,壮大核心竞争力的必由之路。

根据电力企业特点,要探索建立一个以精益思想为核心的持续改善系统,借以规范一个发电集团的管理过程,促成管理和结果一致性的达成,以整合达成生产经营战略目标的系统方法。以某发电集团公司正在推行的精益管理系统为例,该管理系统以由两大支柱及原则构成,通过改善工具的应用,逐步创建和完善电厂生产运行的各类管理工具包,打造可复制的规范化的运营管理系统。其中两大支柱包括智慧与改善、以人为本。原则分别是:挑战、持续改善消除浪费、现场现物、标准化、过程导向、相互尊重、团队合作、全员参与。其中前五大原则为智慧与改善支柱的原则,后三大原则为以人为本支柱的原则。该发电集团精益管理系统已经从企图心、方法论、组织战等多个层次对精益思想进行了解剖,但真正在基层发电公司推行好精益管理,还要结合发电企业生产特点和面临的形势来寻找着力点,这样才能使在实践中取得实效。

精益思想的原则篇4

校园公益广告的思想政治教育作用

教育对象是祖国的未来,在校园里普及公益广告,无疑为人才的培养、社会风气的改善、现代化建设的进步提供了精神食粮,为思政教育的研究开辟了新时代。校园公益广告使思想政治教育的环境得到优化。思政教育环境是一种特殊的环境,只有当其对受教者的思想品德产生影响时才能成立。传统思政教育的环境一般是围绕教育主体和教育客体的互动展开,校园公益广告改变了这一模式,通过某种媒介对教育对象发生作用,形成一种良好的“舆论”环境,适时、适当引导教育客体接受校园中大力宣传的信息。校园公益广告使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更加顺畅。教育主体对教育客体施加影响和促使教育客体接受教育是思政教育过程的两个方面。当客体因为自身思想行为与主体宣扬的信息不协调时,就易引起矛盾,影响整个教育过程的顺利进行。校园公益广告着重日常累积性熏陶,在客体经常性受到感化的基础上,其思想行为方式更易与主体的教育方式方法相适应,从而缓和了主客体间的矛盾,保障了整个教育过程的顺畅。校园公益广告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主体具有激励作用。按照前一点论述,校园公益广告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教育过程的顺畅,为教育者施加教育减轻了阻碍,能更充分激发教育主体的教学热情,有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校园公益广告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客体具有导向作用。校园公益广告旨在引导教育对象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政治观、法制观、道德观。通过种种“无意识教育”的引导,促使教育对象的思想和行为具有某种积极意义,达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校园公益广告使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更加形象。传统的思政教育大多以教育主体对客体的直接灌输、说教为主,校园公益广告富有乐趣性、震撼性、品位性,将枯燥的课本理论转化为优美的文字或生动的视频、音频、画面,寓教于乐。校园公益广告使思想政治教育的原则更具有可操作性。校园公益广告立足于时事政治,根据不同的教育环境、不同的受教对象,因地制宜,因材施教,深刻再现了思政教育中的求实原则和层次原则。校园公益广告使思政教育的方法和艺术更具审美性。一提到思政教育,眼前浮现的多半是一些抽象的概念,而一种具有实效性的教育,除了以“提炼”的理论为基础,还需要以具体的形象来表达。校园公益广告通过视、听等形式,不仅美化校园生活环境,还可以引起学生注意,有效消除受教者被灌输的逆反心理,成为了一个兼具美感和娱乐、强有力的教学方法。校园公益广告使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更具凝聚性。校园公益广告是对思政教育大众传媒载体的一个突破性创造,充分尊重教育客体的差异性和自主选择地位,能最大限度地感召不同层次教育客体,形成一股团结奋斗的向心力,进而达到思政教育“动员全体”的目的。

充分发挥校园公益广告的思想政治教育作用

怎样充分挖掘校园公益广告的潜能具有长远意义。坚持全方位渗透性原则,以最大限度利用各种媒介取胜校园公益广告媒介众多,堪称校园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从其平台的媒介分,可分为:(1)电子广告媒介:校园广播、校园电视、校园网络等。(2)印刷广告媒介:校报、校刊、招贴、海报、横幅等。(3)户外广告媒介:路牌、看板、灯箱、花坛石雕、宣传橱窗等。(4)交通广告媒介:校车站、校车车身招贴、校车内广告牌等。要想优化教书育人的环境,让校园公益广告成为一道美丽而独特的校园风景,于润物无声中收到潜移默化的效果,对于广告的设计,就必须既做到全面撒网,又做到精益求精、宁缺毋滥。坚持主体性原则,以适应学生的心理和思维模式取胜对于校园公益广告的题材要精心挑选,大致可从四方面入手:(1)政治政策类,如学习“十”精神、科学发展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2)节日和纪念日类,如庆祝“建党节”、“教师节”,纪念“一二九运动”、“”等;(3)社会道德与法制类,如助人为乐、节约用水、遵纪守法等;(4)人性关怀与励志类,如关怀残疾学生、关注弱势学生、激励贫困学生等。坚持方向原则,以紧跟时代潮流取胜思政教育作为宣传工作的一部分,有着学校党政“喉舌”的性质,这使得公益广告承担着政治性宣传的任务,所以在其创作中,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正确方向不动摇。这要求校园公益广告的创作必须紧跟党和政府的路线、方针、政策,服从当前工作大局,起好舆论导向作用。坚持求真务实的原则,以实效性取胜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根据不同层次的学校和学生,推广相应的校园公益广告,提高思政教育的针对性。坚持艺术性原则,以创意取胜把思想性和艺术性完美结合,融思想内涵于艺术美之中。一个本来刻板的主题,如果用一个奇妙、隽永甚至美丽的创意表现出来,感染效果可想而之。坚持人文性原则,以情感激发取胜只有体现人文关怀的公益广告,才能更具亲和力,更贴近实际、贴近校园、贴近学生。很多好的作品,其创作手法往往很简单、平实,制作也很自然、朴素,但其纪实性的制作手法使作品具有一种生活的真实感和情感的贴近性。由于叙述的是学生身边的人和事,创作手法又真实自然,使受众非常容易产生情感共鸣,往往也能产生好的传播效果。坚持美学原则,以视觉冲击取胜曾有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说“政治教育讲半天,不抵半小时电视片。”作品要达到传达效果,最重要的是要使观众在最短的时间留下深刻的印象。这类校园公益广告的最大特点是试图用极具冲击性、极富感染力的视觉画面,强烈刺激人的视觉感知。坚持求异原则,以高技术运用取胜高技术,尤其是高新视频技术要求创作者用求异的原则去思考创作思路。在校园公益广告创作中充分运用,可以以其新颖、独特的视觉展示使受众充分被感染。它最大特点就是以极其巧妙、精奇和富有想象力的创意取胜,使人看后拍案叫绝,叹服于其创意的高超智慧,以至于过目不忘。这种特点最能够代表公益广告艺术所独有的魅力,即用最短的篇幅表现最高的智慧。校园公益广告起着灌输式教育所起不到的潜移默化作用,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离不开校园公益广告的鼓与呼,校园公益广告也离不开思想政治教育这面旗帜的导航。一旦我们把校园公益广告上升到“思政教育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的高度来看,就会发现它是一项非常重要的事业,值得学校思政工作者们为之倾力付出。

作者:肖坤 雷媛媛 单位:武汉科技大学文法与经济学院

精益思想的原则篇5

一、转变观念,以人为本

过去,我们的思想政治工作都是在教育官兵如何如何为革命理想信念献身,如何如何为共产主义事业奉献,而对军人个人的物质需求及其家庭正当的物质需要和权益却重视不够。这种工作方法实际上是以信念、以事业为本,把人放在了信念和事业的从属地位上。这种重视群体、忽视个体,重视社会整体利益、忽视社会成员的个人利益的观念,是不符合现代社会特点和历史发展趋势的。

人是社会的主体,共产主义信念正是为着人的解放,我们所从事的共产主义伟大事业,也正是为了整个人类(包括个体的人)的自由和解放,因此,我们的思想政治工作就尤其需要以人为本。作为革命化建设核心的思想政治建设,是为我军"打得赢" 和"不变质"提供强大动力和可靠保证的,它强调的是对于人的因素的重视,因而以人为本就成为思想政治工作的题中应有之义,思想政治教育与尊重个体需求并不对立。我们在进行思想政治工作的时候,就应当实行观念的转变,在强调每个人为整个人类的事业奋斗献身的时候,也要充分注意到作为个体的人的正当需要,尊重个人对物质利益的合理要求。整个人类的事业需要一部分人做出奉献,但这种奉献是应该建立在尊重个体、使个人通过自觉而实现的。促使人们为共产主义事业做奉献,需要精神激励,也需要物质鼓励。以人为本,贯彻物质利益原则,尊重个人正当的物质利益追求,并不会妨碍个人对于整个人类事业的无私奉献。相反,它强调了对个体价值的尊重,体现了对个人奉献的承认和关怀,这恰恰更能激励个人对共产主义事业的自觉奉献。我们在思想政治工作中如果能做到以人为本,尊重个人正当的物质利益要求,就会更加激励官兵自觉奉献的精神,使之更好地献身于国防事业。

二、尊重个人正当权益,权益与责任统一

在社会这个大系统中,每个人都有他自己的责任,也有他自己的权益,权益与责任是统一的。我们在强调一个人对社会的责任时,也应该考虑到这个人应享受到的权益。军人这个特殊的社会群体,比其他人担负着更多的社会责任,因而他们的正当权益就应更充分地得到保障。但是,由于军人职业的特殊性,他们的正当权益很多都无法通过自身来保障,这就需要国家和社会对他们进行照顾和优待。在思想政治建设中贯彻和运用物质利益原则,正是对军人正当权益的保障。正确地运用物质利益原则,也能使广大官兵更为切身地感受到社会对自身的关怀,从而也更能激发起他们对社会的高度责任感,使之为了军人的神圣使命和职责更为自觉地奋斗和献身。因此,在思想政治建设中贯彻和运用物质利益原则,是实现权益与责任统一的有效手段,同时它也体现了唯物辩证的科学态度和工作方法。

在尊重个人正当权益、贯彻和运用物质利益原则时,注意不能把市场经济领域的一些调节利益关系的具体作法运用于思想政治工作。以人为本,是尊重个体价值、尊重个人合理需求的一种观念和态度,军队思想政治工作以人为本、贯彻物质利益原则,着重指的也是尊重个人对物质利益合理追求的一种工作出发点,而不是照抄照搬市场经济原则,将个人工作与收益直接挂钩,更不是把军人的职责和使命用金钱来衡量。军人的职责是维护国家安全和领土完整、保卫国家和人民的利益,它的巨大社会功能不能拿金钱来衡量,也不应该由金钱来衡量。在军队思想政治建设中贯彻和运用物质利益原则,并不是说军人在任何时候都可以把个人利益是否得到满足作为干工作的前提,也不是说军人可以把个人物质需求的满足程度作为干好工作的交换条件。军人作为国家和人民利益的捍卫者,必须时刻忠于职守、坚守岗位,而自己的物质需求是否得到满足,只能放在第二位考虑,这是军人职责和使命对军人的特殊要求。所以,当国家利益和人民生命财产遭受危险时,在抗洪抢险救灾等活动中,军人必须挺身而出,而不能首先考虑自己的行动是否能得到回报。我们在进行思想政治建设中贯彻物质利益原则时,要发挥思想政治工作的主导作用,使军人认识到权益与责任的辩证关系和对军人的特殊要求,从而自觉履行自己的职责和使命。

三、对奉献者要有补偿,奉献与受益统一

军人大多数都工作在偏远地区,他们在家庭生活、配偶就业、子女入学等方面都作出了不少牺牲,他们的这些牺牲就是奉献。他们是为了国家和人民的利益而作出奉献的,理应得到尊重和回报。如果军人的奉献长期得不到补偿,这将不利于激励军人做到长期的自觉奉献,同时这与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大背景也是不相符的。因此,《决定》在"正确认识和运用物质利益原则"一节中就指出:"对在军事训练、国防科研、完成重大任务中贡献突出,长期工作在边远艰苦地区作出特殊奉献的,要给予相应的物质奖励和补偿。"这一规定,既体现了党和国家对全军官兵的亲切关怀,也体现了我党和我军思想政治工作者唯物主义的工作态度。实际上,为了人类的事业,人人都应该做出自己的贡献,也人人都应当做出奉献,职责和奉献面前人人平等,奉献与受益统一,作出奉献者应该有补偿。

军人职业的特殊性,决定了军人的付出一般要多于所得,奉献多于回报。这就要求我们在工作中,一方面不能因为这个事实而忽视物质利益原则,放松对军人奉献的物质补偿;另一方面,我们在尊重个人正当的物质利益追求、对军人的奉献进行物质补偿时,仍然不能放松思想政治工作,不能忽视思想政治工作的巨大作用。思想政治工作以人为本、承认物质利益原则,主要是体现对军人价值和个人付出的承认和尊重,并不是对军人献身国防的等价补偿,并且由于现实国情和国家当前面临的一些实际困难,也无法对军人的奉献进行完全的等价补偿。因此,在激励军人献身国防、扎根军营时,还应以思想政治工作为主,将贯彻运用物质利益原则作为思想政治建设的一个重要辅助手段,发挥军队思想政治工作的巨大威力,使全军官兵认识到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的辩证关系,认识到奉献与受益之间也会出现正常的偏差,同时用物质补偿来对军人的奉献进行适当回报和关怀奖励,从而使官兵能够自觉体谅国家困难,在国防事业中建功立业,作出奉献。

四、协调各方利益,个人利益与国家、人民的整体利益统一

在思想政治建设中贯彻和运用物质利益原则,并不意味着只凭着给钱给物来调动官兵的积极性,也不意味着军人的个人利益是存在于国家和人民的整体利益之外的。军人是人民的一部分,国家和人民的整体利益就是军人的根本利益。军人在保卫国家和人民的整体利益时,实际上也是在保卫自己的根本利益。军人的个人利益与国家和人民的整体利益不是冲突的,而是完全一致的,有了国家和人民的整体利益,才能有军人的个人利益。

同时,军人的个人利益和社会整体利益的关系又是复杂的。军人作为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利益的武装集团的一员,其个人利益与社会整体利益的关系不同于其他社会成员。其他社会成员作为市场经济中的个人,是独立的利益主体,其行为目标必然是追求个人利益的最大化。而军队不同于营利性组织,它的活动基本上是处于市场经济行为之外的,作为其成员的军人在履行自己职责的时候,不是独立的利益主体,因而他们的个人行为目标只能是实现社会利益的最大化,其个人行为准则是社会利益高于一切,个人利益服从社会利益。军人只有在进入市场消费时,才作为独立的利益主体,这时他们的行为目标才是追求个人利益的最大化。所以,在不同的领域和场合,军人应注重的是不同的利益。当他履行自己的职责时,就必须注重社会利益并为之奋斗,而不能让自己的个人利益扰乱了他所担负的社会公共职能的执行,这一切不是自动实现的,而是需要有较强的奉献精神;但在他作为独立的利益主体和消费者进入市场经济领域时,他仍然可以注重自己的个人利益并以此为最终目标。由此可见,军人的个人利益和奉献精神不是截然对立的,而只是分属于两种不同的场合,它们是可以和谐统一的,并且具有密切的联系。由于个人利益和奉献精神之间存在着密切联系,军人的个人利益如果受到损害,就会对其社会公共职能或职责的履行产生直接影响,因而在思想政治建设中就有必要并且必须要贯彻和运用物质利益原则,尊重军人的个人利益;由于它们二者之间又不是对立的,所以在贯彻和运用物质利益原则时,也要提倡奉献精神,反对个人利益至上、金钱至上的错误思想。

搞清楚军人个人利益与社会整体利益的关系之后,在贯彻和运用物质利益原则时,就首先要引导官兵正确认识物质待遇,处理好个人利益与整体利益的关系;其次要以国家和人民的整体利益为基础,要在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基础上逐步改善军人的物质待遇。要协调好各方利益,做到军人的个人利益与国家和人民的整体利益相协调、相统一,既不苦了部队,单单让军人这个特殊的社会群体过"紧日子",又不偏重强调军队,影响国家和人民的整体利益,致使军人的根本利益也得不到长远保证。只有在思想政治建设中正确贯彻了物质利益原则,才能使官兵切身感受到自身利益与国家、人民整体利益的一致性,也才能使他们在履行职责时增强奉献精神,从而更加自觉地为国家和人民的整体利益而奋斗。

总之,正确贯彻和运用物质利益原则,是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搞好思想政治建设的一个必不可少的内容。我们要在解决广大官兵的思想问题时,也要努力解决他们的实际问题,并引导官兵正确认识和对待物质利益,在尊重他们个人利益的基础上使他们增强奉献精神。以人为本,关心广大官兵的生活条件,尊重他们合理正当的物质利益需求,使他们自觉地将个人利益纳于国家和人民的整体利益之中,以个人利益服从整体利益,并自觉地为之奋斗和献身。

注释:

精益思想的原则篇6

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种意识形态,可以能动的反作用于社会建设实践,例如传播科学发展观基本思想使人们了解如何更好地改造自然、社会和人自身,在全党和全国形成科学的发展思想体系;宣扬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观念,有利于党和人民在转变经济体制时自觉坚持社会主义方向;更快更系统地进行经济工作的方针政策教育,加快人们熟悉市场环境的效率。

(二)思想政治教育为市场经济形成共同价值理念的提供氛围

思想政治教育中爱国主义教育内容可以在全社会形成广泛的爱社会主义价值理念;思想政治教育中职业道德教育,有利于人们更好地形成敬业精神、互惠互利、相互尊重的品格;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以人为本”的价值观念可以更好的发挥人们在市场中的“公民意识”,保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顺利进行。

(三)思想政治教育有利于为市场经济提升劳动者的基本素养

劳动者的综合素质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根本动力和基础资源;而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就是提高人的思想道德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另一方面,也只有持续地提高劳动人民的思想政治素养,才能在改革开放的背景下,使人们正确地把握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趋势,更加自信有激情地投入到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须提高思想政治素养水平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一种先进的并且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社会体制,因此它在实际上就要求高层次的思想政治素质与之相匹配。我认为市场经济法的原则包含协调经济原则、效率公平原则、利益兼顾原则、可持续发展原则,这些原则决定了培养每个市场主体以下思想政治素养的必要性:第一、奉献精神。思想政治教育给予我们的启示:奉献精神是指为了国家利益和人民利益舍弃个人利益的一种高贵品质,它是一种爱,中国之所以有今天的辉煌与成就,正是因为我们有一批能打仗、敢闯关、乐于为了建设新中国而不断牺牲自己的先进个人和集体。他们把自己有限的力量献给了人民、献给了社会的发展。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人民的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日益提高,但我们历史传承下来的奉献精神不能就此遗失。第二、集体主义精神。社会主义背景下,国家、集体和个人三者之间的利益从根本上说是一致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实现是通过每个劳动者的集体努力来实现的,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最终实现又是个人利益的最可靠的保证。只有在社会主义的集体中,个人才能获得全面发展,坚持集体主义原则,从根本上说与承认正当的个人利益是一致的,我们要避免以集体主义否定正当的个人利益和以个人利益反对集体主义的错误倾向。实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我们首先要求人们要为社会集体利益的发展作出自己的贡献,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当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达到完全的自由状态时,最终是体现在人们的生活水平上。第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以生产者的社会责任为例,现在我们谈到企业有意无意的引申义就是企业无视消费大众的权益,利欲熏心。其实社会将生产者赚钱和消费者权益对立起来本身是错误的。社会主义市场条件下,先公后私,只有先掌握消费者的需求动态,以消费者的利益为先,这样消费者才会先接受生产者的产品,最终企业才能实现盈利的想法。消费群体对企业信任和褒奖的表现就是企业利润,其中企业凝聚的利润越多,就代表给消费者带来的产品利益越多,就代表对社会做出的贡献就越大。生产者虽然以盈利为目标,但从根本上讲是和消费群体的利益是一致的,没有根本的对抗性的尖锐矛盾。在有些情况下,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也会有利益的博弈存在,但有一个前提就是共同利益的一致性,至于利益分配多少的协调,与阶级斗争式的你死我活完全两码事。第四、诚信的优秀品质。仍然以生产者为例,生产者有时候也会面对信用危机的问题。“郑百文”事件是中国股市上的问题仅仅暴露出的冰山一角,后来又爆出“银广夏”作假账的骗局,这不仅损害了股民的切身利益,而且更让中国的股市呈现乌云惨淡的气象。一段时间内,股市一直处于低迷阶段。中新社曾经报道,财政部曾经公布的抽查账务信息质量公告显示,157家被抽查的企业中,其中有155家有账务虚报问题。后来接连发生金融信用的危机,表现就是我国的个人信用制度迟迟不能建立,必然出现复杂的贷款手续问题,贷款消费也紧接着受到影响。这一连串的经济现象就是一开始由于信用危机,造成了整个市场的不景气。在社会主义市场生活中出现信用危机,人与人之间信任也会普遍缺乏,由于个别官员存在问题,甚至会出现对政府的信任问题,市场信用乃至社会信用关系到一个社会的正常发展。因此,坚持以诚信为本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就显得极其具有必要性。第五、艰苦奋斗精神。正所谓“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倡导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并不是反对享受生活,更不是拒绝追求物质利益,有一句话叫做利益推动着民族的发展;我们要杜绝的是物质利益至上“拜金主义”、不劳而获的“享乐主义”。之所以发扬艰苦奋斗精神,就是因为现在资源条件相对较少,也可以说还达不到人们不断增长的需要;归根到底的层面,艰苦奋斗就是为了提高人们的幸福水平,实现“水涨船高”的生活质量。艰苦奋斗作为一种精神,其内涵不是一成不变的,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日益丰富的。不同的社会条件,对人们艰苦耐劳的要求不同;不同年代或者同一年代的不同发展阶段,又或者同一国家不同地区的经济基础不一样,决定其艰苦奋斗的程度就不一样。因此,我们所说的艰苦奋斗精神,就是发扬勤于奋斗、不怕艰难险阻,时刻准备进取的心态,这适合于任何时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为一种全新的制度,它并不能马上、立刻就能完成,它必将经历各种曲折,但其前途又让人充满信心。现阶段是新旧各种体制正交换的“非常时期”,新的体制尚未真正建立,某些旧的体制还在发挥作用。“非常时期”更需要“非常举措”,要求我们充分发扬艰苦奋斗精神,努力探索,勇于尝试,不畏艰难,愈挫愈奋。

精益思想的原则篇7

精益生产的管理原则之一就是实现资源利用率最大化, 从根本上消除浪费, 即实现一切消耗资源均用于为客户创造价值的活动。精益生产要求从客户的角度理解什么是真正的价值, 围绕整个价值链做持续不断的改善。

精益生产的管理原则之二是提升整个组织企业文化、员工素质和士气, 而不是单个独立的实验, 更重要的是生产管理流程的优化和不断改进。精益生产是一个系统工程, 需要优化整个价值链才能成功实施。

精益生产的管理原则之三是它要求企业进行长期的持续作战, 不断地改进。精益生产可以“在局部产品、局部项目上短期内就可以达到显著的效果, 如缩短换模时间、提高生产率等”。但精益生产的精髓在于需要经过长期的努力并把精益生产的思想转化成企业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才能为企业带来长期收益。

二、精益化生产管理方法

1、生产上精心组织。

精益生产方式的一个主要原则是以社会需求、市场需求为依据,以充分发挥人的作用为根本,运用多种现代管理手段和方法,有效配置和合理使用企业资源,力求取得最大的经济效益。为了适应当前激烈竞争的市场,企业应把精心组织好生产,作为搞好生产现场管理的首要任务,同时以市场需求指导现场管理,根据市场行情和产品效益状况,调度生产现场的运作。对盈利的产品满产高产,微利或市场不好的产品限产,没有边际利润的产品停产。本着精简、合理、优化、高效的原则,根据市场需要,重新核定生产现场岗位的定员定编。对生产能力过剩的生产装置,可通过对生产工艺线的整体分配和生产负荷的系统测算,反复平衡、调整,实行岗位优化组合、人员竞争上岗,把人力消耗和人工成本降到最低点。加强对生产现场的规范管理,优化生产现场,对不利于生产的有效运行、影响生产现场整体形象的现场问题,比如脏乱差和跑冒滴漏现象,下大力气治理整改,为安全、稳定、有效生产,创造良好的现场环境。

2、管理上精雕细刻。

按照精益生产方式的要求,企业现场管理的目标是达到“八个零”,即合理定置物品,工作需用时寻找时间为零;合理布局生产现场,物流走向损耗为零;合理安排生产,产品浪费及库存积压为零;严格工艺纪律和工艺操作规程,操作失误和产品质量不合格现象为零;加强现场巡检和设备维护保养,装置跑冒滴漏现象为零;准确及时填写各种现场原始记录,规范现场各类信息标识,装置系统程控仪表、电讯、计算机保持有效运转,信息显示、传递误差现象为零;严格安全生产规程和安全生产责任制,安全隐患、事故为零;不断提高现场人员的职业素养,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风气,现场人员不良行为为零。管理上的精雕细刻,实际上是确保现场各类问题的发生为零。比如对生产现场的定置管理,就是使各生产要素有机结合,实现生产过程科学化、规范化、标准化,从而达到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品质量、经济效益和现场文明生产水平的目的。

3、工艺上精益求精。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的转变,企业面临着市场的严峻挑战。一切为了用户,一切满足用户,始终是企业的生产经营宗旨。鉴于目前用户对产品的工艺要求越来越严格,也越来越挑剔,为了满足不同层次的用户需要,企业有必要制订一系列优化生产工艺方案,不断改进产品工艺配方,增强产品的竞争能力。在工艺改进方面,企业应坚持精益求精的原则,深入开展工艺攻关活动。严格工艺技术规程和岗位操作法,根据市场要求,对企业生产岗位的工艺卡片内容重新进行修订。

4、成本上精打细算。

生产现场的成本管理,主要是以班组经济核算为主。为了进一步落实企业内部的经济责任制和贯彻勤俭办企业的方针,充分调动现场人员当家理财、自主管理的积极性,真正做到节能降耗、节支增效。企业可根据生产现场的实际需要,本着干什么、管什么、就算什么的原则,要求生产现场成本核算要能够直接反映生产一线班组的工作成果,要符合实际,算而有用。通过预测、记录、比较、分析和控制,核算现场的消耗与取得的生产成果,找出和堵塞漏洞,挖潜增效,同时现场人员进一步明确今后班组提高经济效益的方向。

5、操作上精耕细作。

为了提高现场人员的操作水平,规范操作行为,确保操作无误。企业可在生产一线操作岗位开展优秀操作员评选和操作无差错竞赛活动,定期举办操作工培训班,推广生产一线劳动模范创造的先进操作法,进行操作失误反思,适应不同的操作岗位和专业要求,制订不同的操作规程(比如工艺操作规程、安全操作规程、设备操作规程等),这样不但可以提高广大操作人员的实际操作技能,同时也能锻炼和培养一支具有高度敬业精神、操作经验丰富、临场应变能力和处理事故能力比较强的操作队伍。在上岗操作方面,上岗操作人员必须持有上岗合格证,熟练掌握本岗位的生产特点及工艺、设备和物料状况,学徒、学员等无证人员必须有专人监护,严禁独立上岗。

6、精神上精诚团结。

精益思想的原则篇8

一、公益广告概述

公益广告是为社会公众服务的非营利性广告,作为面向全体社会公众的一种信息传播方式,也是社会公益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规范社会行为、改善社会风气、营造良好社会环境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现代意义上的公益广告于20世纪40年代产生于美国,而中国的公益广告是从改革开放以后才逐渐发展起来的。我国公益广告在引导良好社会风尚、宣扬民族精神等方面做出了积极贡献,但是目前我国说教式公益广告居多,比较缺乏创意。与商业广告相比,在创意上公益广告要相对自由一些,但是公益广告传播的更多的是一些思想观念和意识形态的东西,因此比一般的广告更讲究创意,创作者必须了解公益广告的创意理念,遵循公益广告的创意原则。

二、公益广告的创意理念

(一)情感化的创意理念

公益广告需要创意,而最佳的创意理念就是以情感人,要突破过去的简单说教,注重情感的沟通。公益广告创作要深谙大众心理,通过富有创意的形式表达出来,从而体现触动人心的创意和强大的感染力,影响人们主动的参与到其中,让人们在感情共鸣中自觉的形成正确的观念和行为方式。

由于情感能够直接刺激受众的感官系统,具有明显的煽动性和刺激性,所以情感化的公益广告形式亲切自然,易于拉近传受双方的距离。例如,“希望工程助学行动”公益广告的“大眼睛姑娘”,一双充满着梦想与悲伤而又渴望知识的大眼睛,仿佛在向社会诉说“我要上学”的呐喊,无论是从创意理念还是从情感化的角度,都给受众带来心灵的震撼和极大的视觉冲击力,唤起了公众的同情心,这则公益广告也引起了社会普遍关注,有效的促进了希望工程的发展。

(二)大众化的创意理念

公益广告的目的在于呼吁、倡导或者阻止某种观念或行为方式,受众是广泛的广大的群众,所以创意时怀着大众化的心情十分重要。目前社会上所看到的公益广告,很多主题过于宏大,与普通人的生活缺少关联,而且以批判和警示的姿态示人,更像是站在受众的对立面指挥和说教。著名主持人白岩松说,“最好的公益广告不是作品,而是在我们身边行走着的温暖着我们的人。”在创作中要把自己真正的放到最普通最平凡的老百姓生活中去,把一些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片段用影视或图片表现出来,因为只有身边的事情才最真实、最能打动人,从而增加受众的认同感,影响人们的广泛参与。

三、公益广告的创意原则

(一)思想性原则

公益广告是为社会公众创作的,公益广告的价值导向和教化功能最终要由每一位社会成员参与才能完成,它主要是某种意识形态或者观念的传达,不但要为物质文明的建设服务,而且要为精神文明服务。公益广告的本质属性要求制作者精心去创造,要把思想性富于艺术性之中,这样才更有感染力,只有具备思想深度的公益广告才能吸引人、感染人,激发人们的参与度。在创意中,要明确公益广告的思想理念,不断提高和加强其思想深度,不仅要带给人们充满视觉张力的形象,更多的是让蕴含着的社会话题带来的受众的思考。

(二)原创性原则

一则广告的灵魂,就在于其创意。在一则公益广告的选题确定之后,就要围绕选定的主题进行别出心裁的创意,通过精心构思创造出别致动人的意念和意境以表现广告的主题,使公益观念得到艺术的传播。现代设计中原创性显得尤为重要,最忌讳的就是抄袭和模仿,一则个性化的公益广告才能吸引人的关注,让人们记住其中的信息观念,达到良好的宣传效果。原创性有四个重要的特征:创意、创作、创新、创造。创意是想法,创作是行动,创新是过程,创造是成果。只有创意的想法付之于创作的行动,经过创新的过程达到创造的结果,原创性的公益广告作品才能产生。创作者要对自己创作内容中的社会问题或思想观念具有自己深刻的理解和独特看法,用心观察和感受生活,挖掘出新颖、独特的创意理念。

(三)人性化原则

公益广告的目的是促进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这一目的正是要体现人民的内心诉求和社会共识。公益广告不是创作者的私人表达,而是大众空间中的艺术,所以公益广告更要考虑广大的受众群体,注重广大群众的内心诉求,这样的公益广告,因为设身处地为公众着想,必然能得到公众的认同和欢迎。创意人性化必须以“为人而设计”为条件,“为人而设计”是广告设计的本质特征,即广告设计要满足人生理和心理的需要,物质和精神的需要。要了解观众最关心什么,要把社会焦点问题、重点问题以及与大众利益密切相关的小问题,例如,如何辨别诈骗短信、如何防小偷、如何使用自动取款机,都可以成为公益广告创意的内容。

(四)通俗性原则

公益广告的受众是社会大众,而受众的受教育水平以及理解能力各不相同,这就要求公益广告必须通俗易懂,完善、准确的传达诉求的主题。公益广告是视觉传达设计艺术,尤其是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要尽可能快捷地向人们传递某种信息,要注重简约性创意,在广告的形式上高度概括,把要表现的东西精简化,以最鲜明醒目的视觉形象去拨动人们的心弦。创作者要在内容表述上要注重平凡和平易近人,语言上要通俗易懂,可以运用简洁新颖的表现形式,把抽象的概念化为具体的表现,从而使人难以忘怀。另外,不论电视广告还是平面广告,内容都比较有限,这就要求把要告诉人们的东西高度浓缩于耀眼的一瞬间,所以公益广告必须紧凑简短,不容拖泥带水,对其宣传效果要求虽短犹精,情真味浓。

四、总结

公益广告的创意是决定其传播效果的重要因素之一,所以不仅要在制作内容上下功夫,创意也不容忽视。公益广告的创意理念要情感化和大众化,遵循思想性、原创性、人性化和通俗性的原则,推陈出新,引起受众的注意,提高公益广告的关注度和参与性,为公众传播有益的社会观念,充分发挥公益广告的作用,用公益广告带来的正能量打动人心。

参考文献

[1]张明新.公益广告的奥秘.[M] 广州:广东经济出版社,2004.

[2] 高萍.公益广告初探.[M] 北京:中国商业出版社,1999.

精益思想的原则篇9

我国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模式过渡的社会转型期,整个思想文化领域正经历着嫂变和重组的震荡,它必然打破原有的平衡与稳定。我们要清醒地看到市场原则的泛化对思想政治教育、素质教育的负面影响。市场机制的魅力来自固有的竞争原则、效益原则、等价原则、物质利益原则。竞争原则只欣赏强者,不同情弱者,商场即战场,商场无父子。优胜劣汰是时刻高悬在社会经济主体头上的达摩斯之剑,透出阵阵血腥之气,使人们的心理变得凶狠、冷酷。效益原则使经营主体形成的将经济行为量化对比分析的思想定势自然引人社会生活,使自己的行为及社会人际关系常打上功利主义的烙印。它容易诱使某些人投机钻营、见利忘义,强调社会权利,漠视社会义务,淡化社会的家庭的责任。在他们眼中看来什么见义勇为,乐善好施、舍身救人统统与效益原则相悖。这种经济原则在意识上极易滋生虚伪、奸诈、狡猾的人格心理。等价原则,这种在市场上进行商品交易的经济法则,在现实社会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由它导演和衍生的一幕幕肮脏交易的腐败丑剧,它们诱发社会操守意识和职能意识的扭曲、畸形。这种观念与中国具有深厚传统的小农意识和小资产阶级的斤斤计较、虚荣攀比、患得患失心理结合,从而使雇佣思想嫉妒排他意识扩张和膨胀,形成对社会团队精神、集体主义,民族凝聚力、爱国主义淡化和离散心理。物质利益原则,使人们的焦点关注经济运行的最终目的—获利的多寡,容易在观念上把人们导向目前的、直接的物质利益;以金钱的占有作为人生的价值取向;以物质的享受程度作为人生价值的标准。它易使人物欲横流,索取社会、享受人生。极端个人主义、现代腐败、拜金主义都与它有千丝万缕的关系。

上述种种源于市场法则所形成的社会问题的积淀带来广大群众思想的困惑,特别是学生和青少年心理压力加大。伴随着社会改革的推进,人们思维和心理平衡被打破,部分群众,特别是青少年中出现信仰危机,就业焦虑、对社会风尚的悲观情绪大有逐渐蔓延之势。这些消极情绪会使人心理失衡,产生心理障碍,从而导致个人与社会生活的失调,甚至使极少数人产生厌学,厌政府和反科学、反社会等不良心理。粗俗的“法轮功”在群众中影响的广度、深度出人意料,即与市场经济法则对人们思想政治的负面影响不无关系。综上所述,就是我们当前思想政治工作,全民的、学校的素质教育面临的新问题和困难。近些年来,从领导到一般群众,特别是从事思想政治专业教育的同志感到理论贫乏、底气不足,从而认识肤饯,畏难踌橱,这是在所难免的。

改革开放的实践证明,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市场机制原则极大地推动了经济的发展和整个社会的进步。因此说它在思想政治领域只有负面效应,这违背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常识性错误。市场经济发展将逐步完善人们的社会心理与社会意识。它对提高国民素质的作用正逐步凸现出来。应该说它为我们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贯彻党的素质教育的方针提供了契机,是培养造就社会主义新人的肥田沃土。 市场经济的平等原则,是社会经济关系平等权利的反映,是对中国根深蒂固的封建等级传统观念的彻底荡涤;是对官本位等级制的否定,它将直接改变社会人际关系不平等状况,否定裙带关系,使人们人身依附观念逐步淡化,对投机钻营,买官卖爵有效遏制,并摈弃奴性的人格。平等原则的深化和泛化,逐步使人们抛开一切成见、偏见;在人才培养和使用上,因市场的自由度和自主性要求,德才兼备的人才较之以前数量更多,质量更高;人才选择上成分、出身、社会背景、经济条件种种不平等的要素,让位于公开、公平的竟争,从而培养人们自主、自葬、自信的人格。

价值不仅是经济学的范畴,而且是哲学和伦理学的范畴,它表现着客体对主体的意义,个人与社会的关系。等价原则在意识形态上必然折射形成对人们社会价值评价的依据和尺度。等值等价、等质等价、等量等价,表明人生的价值不仅有质的原则,而且在量上是有差别的,分层次的。它激励着人们特别是青少年,在人生价值观上正值取向,并力争进人高的社会价值层次。它正确地引导人们依据自己的各种现实条件选择恰当的价值领域,较好地把握价值坐标,从而形成人们务实、稳健的品格和素养。它将彻底摈弃“官本位”的一元化人生价值选择倾向,逐步形成人生价值目标多元化的格局,极大地拓展人生价值领域和实现的空间。

效益原则,追本溯源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原动力,人类社会的进步就是执行效益原则从自发到自觉作用的结果。市场条件下效益是首先以满足社会需要为前提,对社会需要满足的程度是效益之价值尺度。这有利于社会义务、社会责任感在人格品质中的沉积,扼制和泯灭私欲的过度膨胀。商誉是经济主体的生命,效益的源泉;诚实、笃信的品德必然附在其中。效益的现实性,是人们能力的物化,知识的外化,必然要求主体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统一。

精益思想的原则篇10

【中图分类号】F06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 - 454X(2016)04 - 0162- 006

关于民族地区经济范畴界定,普遍得到认同的概念“是指多民族国家中不同民族居住的特定地区经济,在我国就是指的少数民族居住的地区或民族自治地方的经济。”[1 ]22-23我国民族地区主要分布在西部边疆一带,改革开放以来,民族地区经济发展迅速,居民生活水平得以普遍提高,但是由于自然条件和治理不当等原因,当前相对于东部及发达地区,仍普遍存在着阻碍经济发展的共有内在问题――民族经济跃迁与民族道德传承断裂共存、民族贸易交往扩大与地方狭隘自利主义冲撞、财富量化增长与生态危机共生等。解决经济发展悖论和二律背反难题,是民族地区面临既要提高经济效益又要谋求永续发展的前提条件。

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揭示了经济良性发展对所有国家、民族和社会共同体进步的重要意义。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明确提出:“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2 ]591历史也已证明,任何地区、任何时代,要实现经济进步必须要有合理的伦理原则来进行规范、调控,才能在保证经济发展实效性的同时,又能将经济活动控制在理性范围内。因此,结合民族地区的实际,本文提出应以义利统一原则、生态原则、尊重原则、自律与他律协同原则作为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伦理普适原则。

一、义利统一原则

义主要指道义,利主要指利益。对义与利的合理审视、衡量评判与协调融合贯穿引领着经济的进步和方向,义利关系处理影响着一个民族基本经济道德观及利益价值观的形成。

纵观当前我国民族地区所秉持的义利观,呈现出两极分化。一极是过于拔高“利”的作用,对“义”漠视甚至贬斥。经济中心主义、金钱至上论的涌现,导致见利忘义、道德滑坡等现象时有发生。而当利益诉求跨越民族传统价值底线,冲击民族共有精神信念和传统“义以为重”的朴素道义论时,经济退步必将随之而来。另一极是对“利”的理解过于偏颇,单纯推崇道义,过于强调重义轻利、以义制利,排斥个人正当物质利益获得,重平均轻效益、重政治教化轻公平民主,导致经济发展缺乏原动力而迟滞不前。因此,厘清和重构以义利关系三层逻辑为原点的伦理原则,是化解义与利冲突矛盾的现代悖论、促进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道德基础。

第一层次,以义导利。在义的基础上求利,是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伦理诉求,反映在民族思想内核中,则生动展现了民族的精神导向和个体的道德境界。在西方文化思想体系中,“义”通常被视为是对经济发展起决定作用和根本推动力的伦理精神,马克斯・韦伯在其《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一书中,就高度赞扬新教伦理精神是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首要因素,认为其价值规范是欧洲产业革命所需的敬业节俭精神的思想来源。在我国传统文化中,以义制利、义以为上的观点一直是民族价值观主流。儒家强调利的获得必须以道义为限度、以伦理认可为准则,“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不以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论语》)等,刻画成中华民族对经济行为道德评判的独特标准。

在我国少数民族文化中,也蕴含着浓厚的道义情怀。藏族典籍《格萨尔王传》中将合乎道义、人性的行为视为“善”,反之则视为“恶”。藏族中经久流传的《尸语故事》歌颂大公无私的集体主义,贬斥自私自利的个人主义。哈萨克族强调集体利益优于个人利益,反映在“宁肯不作爸爸的儿子,也要作人民的儿子”“与其一个人不迷路,不如和大伙儿一起迷路”等民间谚语中。云南少数民族故事《蛇变银(金)救困》,提出对为富不仁者要严厉惩罚,对不义之人和不义之举要痛恨批判的伦理标准。在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现代进程中,我们要继续保护和激发民族经济观“义以为上”“义以为质”的传统优秀思想资源,鼓励人们在经济活动中首先要追求社会公义、伦理道义。

第二层次,义利并行。以义导利不是全盘抹杀利,过于重利轻义或过于重义轻利的伦理倾向,皆不利于经济的发展。在不失“义”前提下合理获“利”,义与利共同发展,是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伦理准则。对于“利”,马克思也从未否认其重要性,比如在《神圣家族》中提出“思想一旦离开利益,就一定会使自己出丑。”[3 ]286只是强调人们不能过度沉迷于追求财富而丧失自我,造成人与自身、社会、自然三者的撕裂。传统儒家思想崇尚重义轻利,但言“义”也并非去“利”否“利”,而是强调在不违背伦理道德规义下“义利并举”。先贤孔子提出“恶贫贱之心”“欲富贵之心”是人之本性,所以“君子”要以实现“富且贵”为人生重要目标(参见《论语・里仁》)。法家管仲也提出:“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管子》)北宋经济思想家李觏抨击贵义贱利论,指出追求物质利益是富国的基础,重视财用者为“贤圣之君”“经济之士”(参见《富国策》)。

在少数民族优秀典籍文献中,一直有倡导义利并行的思想记载。明代功利主义者回族人李贽在其著作《藏书》中主张“私者人之心”“财之与势,固英雄之所必资”。提出以功利评价道德,只讲正义不讲人望的学说是虚伪的。因此,弘扬民族义利并行伦理精华思想,传承求利是荣、利能富国的精神,鼓励和引导人们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积极追求正当合法的财富和利益,努力改善贫困现状,是当代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应有之义。

第三层次,义与利之间保持合理“度”的张力。实现以义制利、利义并行,要把握好义与利之间的平衡度。在伦理学领域中,经济行为可划分为利己(win-lose)、利他(1ose-win)和互利(win-win)三种模式。早期资本主义经济伦理学奉行利己模式,亚当・斯密就提出“利己心”(self-interest)或“自爱心”(self-love)是人类的本性:“凡生活在社会中的人,无一不心怀‘自利的打算’。”[4 ]13-14然而,利己模式过于强调经济活动中的个体自我利益的维护而导致了经济混乱局面,未能经受社会现实的检验。反之,近代经济伦理学奉行的利他模式则过于漠视个人利益获得,提出仅依靠人们欲望的原始冲动而产生利他结果的经济行为,也已被社会现实所否定。而现代经济伦理学提出的互利模式,为现代社会经济发展注入活力,是经济发展的重要伦理理论依据,其核心思想在于强调既利己又利人的经济活动是最有益于社会、最值得提倡的善行,主张重义与重利相结合,个人利益在合理、有度范围内获得。在现代社会中,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应秉持和奉行互利双赢的伦理模式,把握好义与利的张力和限度,重义与求利相结合,在弘扬社会正能量,崇尚“义”的社会价值的同时,不削弱正当“利”的实现,追求义与利的理性融合。

二、生态原则

纵观我国民族地区,多分布于高原、山地和河流发源地,生态环境脆弱、承载力不足,极易引发生态危机。因此,要求我们应以生态思路开发经济资源,将生态原则作为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伦理原则,保护和保持民族地区经济的健康、绿色、文明长效发展。

培养敬畏自然伦理意识。敬畏自然提倡人与自然具有互惠共生境域,主张以敬畏生命的态度与实践去面对大自然、遵循大地伦理,深切表达了对生命根基和客观规律的敬重。纵观中华民族发展史,对自然的敬畏精神具有悠久的伦理传承场域。壮族对山、河、树、雨等的敬仰以及民间传说、神话故事等都折射着强烈的生态意识,壮族神话中的保护神花婆,以凌驾世俗终极支配力量的自然形态出现,这种民族灵魂的栖居方式,就是壮族人对生命走向的理解奠基于与整个地球物种生命趋于和谐的精神体现,反映了壮族生态伦理的进步历程与道德精髓。在鄂温克族生产过程中,也处处流露出对自然的崇拜,其所信奉的萨满教,集自然、图腾与祖先崇拜于一身,贯穿着人与自然双向共存思维,凝练了人与自然关系的可调控意识,铺就了本民族独特的生态审美观。敬畏自然、敬畏所有生灵的伦理思想的弘扬和延续,是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生态保障。

塑造绿色可持续发展理念。当前民族经济的发展处于两难境地:一方面,由于总体经济还比较落后,必须要保持高效快速的发展势头;另一方面,粗放榨取式发展使民族地区的环境和承载力日趋恶化,灾难性生态危机和污染问题频频出现,严重威胁代内代际公平和民族后续发展。要解决民族经济发展难题,就要树立现代绿色生态伦理意识。

第一,要摒弃唯经济中心论。批判以牺牲自然环境的利益为代价的单纯注重经济效益、重开发轻保护发展,反思纠正“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先发展后治理”无节制滥开发行为,引导各民族关注传统经济生活类型与其所处自然生态环境的内在关联。坚持因地制宜与可持续发展,强化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双赢思想,树立多元经济发展的绿色环保观。

第二,深化拓展“天人合一”思想。一方面,充分挖掘“天人合一”人文主义精神。传统“天人合一”思想经历了从神控制人、神人感应,最后发展为人与自然和谐统一,蕴含着丰富的生态意识。比如,道家主张“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追求“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参见《庄子・齐物论》)将人伦关系、社会治理置于自然法则基础上加以考察,提出人不能脱离“天”为所欲为;儒家《易传・序封》强调:“有天地,然后有万物,然后有男女;有男女,然后有夫妇;有夫妇,然后有父子。”将人与万物合为一体,提出人是天地自然的产物。另一方面,传承民族经济价值观中展现的“自然与人类一体”思想。少数民族先民对超自然神灵的信仰与崇拜,就是“天人合一”的现实呈现。彝族神话《勒俄特依》,以史诗的形式深刻表达了对动植物和天体的崇拜;彝文典籍《献酒经》列举了要求人们供馔天地、树石、山水等自然实体人格化转变而来的十三种自然神,并赋予它们以神秘的超自然力量,相信对它们的祭拜会为人类消灾避难。佤族人视自然为与自己有亲缘关系并能造福于己的神灵和朋友,而不是异己的征服对象,在进行种植或狩猎活动都会举行隆重的祭祀仪式;佤族创世史诗《司岗里》,通过“人是从石洞里出来”的起源追寻,强调人类应以审慎和恭谨的态度对待其他物类。锡伯族具有强烈的保护自然水源环境伦理意识,各地都有相应水资源保护的明文规定和惩罚制度。传承和吸收这些民族朴素自然观精华,凝聚成当今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伦理导向,对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无疑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树立健康理性消费观。提倡绿色消费意识,崇尚节俭有度、文明理性消费模式是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目前民族地区生产力、商品经济发展仍普遍落后,消费水平不能过高过度。然而在现实中恰恰相反,民族地区人们往往更注重人情世故来往,讲究人际交往“面子”,把辛苦劳动获得的财富大量挥霍于大办红白喜事、请客送礼、迷信活动、节日庆典,甚至日常人际交往活动中的现象已成为一种常态。陈规陋习的盛行、无度耗费自然和社会资源,给地方经济带来了消极影响甚至倒退的恶果。因此,我们应及时纠正民族地区非理性消费观,鼓励各民族人民树立理性的消费方式,把积累下来的财富积极转向、投入运用于扩大再生产。鼓励以生态文明带动经济的跨越式发展模式,倾力建设生产集约高效、生活宜居、消费适度、环境清雅的民族地区生态理想愿景,使“绿色化”成为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科学行为指南、健康消费导向和理性价值取向。

三、尊重原则

在伦理学话语体系中,“尊重”是重要的价值评价范畴。《牛津英汉双解词典》(第4版)中对尊重(respect)的解释为:客观考虑、给予对象以关切(show consideration for )。我国《现代汉语大辞典》(第5版)中,尊重的解释为尊敬、敬重、重视以及严肃对待、行为庄重三个内涵。从中西方对尊重的词性释义中可以看出,尊重蕴含着对人与物的属性和价值的认可、尊敬及重视,展现为人类在面对客观对象时自觉采取恰当、适宜行为的特有道德能力。“对于尊重作为德性的一个主要限定在于这样一点:它必然有一个对象,而这个对象是不取决于人类的兴趣的,也不被认为是纯粹的文化产物。”[5 ]68秉持尊重理念协调民族关系,能更好推进民族地区经济发展,而倡导民族仁爱精神、实现民族公平是实现尊重原则的道德基础。

提炼民族仁爱精神。首先,将民族特有仁爱传统思想汇聚成民族经济发展动力源。“仁爱”思想,一方面崇尚宽仁慈爱,蕴含着对人性关怀和对生命关注的伦理本质;另一方面推崇人本包容性和恕道思想,追求互惠互爱、人际关系和谐有序。仁爱思想在各民族思想中传承历史悠久,早在蒙古族《成吉思汗箴言》中就记录了统治者把“仁慈”作为必备政治品质和治国美德的事例,成吉思汗的第三子斡歌歹因为具有“仁慈”美德,因而成吉思汗突破传位旧规,立其为汗位继承人。壮族宗教经文《布洛陀经诗》中强调仁义孝慈的公德伦理观,多处提到“老人家的话就是宝,老人家的话就是药”,赞美关怀孤寡的“泛爱”德性。今天,弘扬民族“仁爱”精神,把人与人之间的行为价值规范准则与社会秩序、经济发展的终极目标相统一,将会成为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有力推进器。

其次,以仁爱态度处理民族地区经济发展中的矛盾、冲突和分歧。一方面,基于爱护互利原则,尊重维护不同民族的生命、财产和人身自由。另一方面,反对与“仁爱”精神相违背的不惜以损害其他民族和地区利益,甚至以牺牲生命为代价的极端利己主义和地方保护主义。目前,我国部分民族地区仍然存在着某些与现代经济理念具有冲突性落后的伦理思想,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经济发展。比如,民族地区多以村落、族群为生活圈,易形成以宗族亲疏远近为基点、以血缘关系为纽带来决定经济关系人伦关系的“差序格局”,衍生出专制集权的等级制度,使经济活动带有强烈的排外色彩和浓厚的家族主义,与崇尚主体自由、个体地位平等、商品等价交换等现代经济思想相悖。因此,以仁爱精神为纽带,增强各民族互爱互助、平等相处、共同发展,对违背仁爱精神的现象及时进行诘问反思、批判纠正,将有利于促进社会和睦、打破民族隔阂和壁垒,有助于经济和谐发展良好局面的形成。

实现民族公平与差别优先。尊重意味着对他人的价值认同,这种认同在经济活动中以公平正义为表征,以平等对待所有经济参与者、优先照顾弱势群体为展现。公平是道德上的“应然”。正如《管子》所说:“天公平而无私,故美恶莫不覆;地公平而无私,故小大莫不载。”《美国百科全书》也清晰明了提出,公平是以所有人内在固有权利为根本,展现社会个体之间最恰当关系的重要道德范畴。

公平体现在经济方面的权利,就是在经济收入、分配等程序中对所有人一律平等。公平精神的普及与实现,对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具有决定性作用,它不仅促进利益的合理配置,而且引领着民族道德精神的方向。实现民族地区的经济公平,首先,发挥民族互助道德精神并赋予时代的阐释。民族地区在长期的共同劳作生活中,积淀了优秀的公平思想。在回族民间故事、歌谣和谚语中,具有众多公平伦理思想,比如《杜文秀的传说》中记载,回民领袖杜文秀起义成功建立大理政权后,立即颁布要求各民族一律平等、和睦相处的公文,“族分三教,各有根本,各行其是……均宜一视同仁,不准互相凌虐。”[6 ]118并鼓励各族人民以公平为原则实行经济交易。赫哲族人的公平思想显现在日常财富分配活动中,族规明文约定,族中之人无论男女老少,只要参加劳动都能分到数量相同的成果,而对于鳏、寡、孤、独等无劳动能力之人,由“劳得马发”(捕鱼活动中指挥生产的组长)在与其他成员协商之后,也要送给他们鱼、肉,体现了公正互助、平等共济的民族质朴之情。鄂温克族恪守“宝来的日恩”(互相均分之意)原始道德规范,对于每次劳动所得均公平分配。其次,辩证看待平均主义。平等不是绝对平均,长期以来民族地区还存在着“不患寡、患不均”的分配心理,助长了一部人不劳而获的惰性,不利于现代经济所崇尚的公平与效益的辩证发展,不利于社会财富的有效积累和生产力提高。绝对平均主义分配思想与建立在小农经济基础之上的道德理想主义相一致,直接扼杀了个人对利益追求的本性,违背按劳分配的原则,使社会生产力长期裹足不前。因此,我们必须辩证客观认识和理解平等的核心要义,摒弃与现代经济发展相背离的绝对平均主义,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公平正义。

加强民族差异的包容性。尊重还体现在对民族共同经济生活趋向和谐和一致性的伦理诉求。融洽的共同经济生活是民族共同体存在和发展的重要条件,经济生活的一致性、和谐性表现在对利益冲突差异的恰当处理。目前,民族地区在经济发展进程中依然存在诸多民族差异、民族分歧等问题,比如在经济活动中因民族习惯、民族风俗差异而导致商品交易产生冲突、在经济分配中对待外族与本族采取截然不同的态度而激化民族矛盾等等。因此,必须以和谐包容、互谅互让的民族共处原则来处理民族差异。在国家层面,政府应制定和出台一系列具有针对性、多样性和灵活性的民族经济政策,着力于调和民族矛盾、融合民族差异,寻找适合不同民族经济活动和经济发展的融合点,促进民族经济生活实现商品化、产业化和现代化。在民族精神层面,弘扬民族包容和谐思想精髓,将各民族中关于公平、尊重、友爱的良好事例和行为及时加以提炼宣传,要求各民族既尊重本民族也尊重其他民族的不同和风俗习惯,引导各族人民求同存异、共同进步,对偏狭的民族报复行为和民族地方主义进行必要的惩戒和处置。

精益思想的原则篇11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思想政治工作必须适应市场竞争原则。由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还不完善,竞争的公开性、公平性、公正性还不规范,社会主义民主法制还不健全等因素的存在,就很容易诱发一部分人的投机心理和个人主义膨胀。这些人一味强调以我为中心,把个人与社会对立起来,增加了社会的不和谐音符。为了适应这一变化的特点,思想政治工作既要保护在合法基础上的公平竞争;又要教育人们,遵循社会共同的思想标准和道德行为准则,努力在全社会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环境,以确保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市场经济的基本机制是竞争机制,竞争具有强制性、排他性,竞争的结果是优胜劣汰。这就会给人们一股强大的外在压力,从而激发人们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促进整个社会进步和发展。

思想政治工作,应科学的认识和把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平均观念向竞争观念的转变。在计划经济体制中。就业形式、分配形式和生活方式都比较单一,人们的经济收入和生活水平相对平均而且稳定。同时,由于个人缺乏独立自主的主体地位,个人的能力得不到充分的发挥。这种“大锅饭”的体制,必然导致平均观念的存在。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劳动者成为具有独立自主性的主体,这必然促使人们凭其能力从事经济活动,参与市场竞争,获得经济选择的自由并发展自己。市场优胜劣汰的原则和追求利益最大化的效益原则,促使人们竞争观念的加强。竞争是促进个人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动力,同时竞争也有其负面影响,这是因为在一定范围内的利益,往往是一个比较确定的量,部分人获利更多,往往就意味着其他人利益的损失。因此,在竞争中损害他人、损害集体的情况时有发生。思想政治工作,要在保护竞争的激励功能的同时,充分发挥集团的系统功效。

二、适应市场求利性原则,实现利己观念向义利统一观念转变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思想政治工作必须适应求利原则。在市场经济体制尚不健全,在缺乏必要的道德和法律约束的情况下,有些人只图金钱,不讲仁义;只求索取,不讲奉献;只顾眼前利益,不讲理想情操;把人的价值、尊严、良心、道德全部商品化,货币化,完全放弃了个人的精神追求。“一切向钱看”的价值观,不仅破坏了正常的经济秩序,而且腐蚀着人们的灵魂。因此,我们的思想政治工作,一方面要对人们追求个人利益的思想和先富起来的愿望给予充分的肯定,引导人们在法律许可的范围内以正当的手段追求物质利益,切实保障人们正当个人利益的满足和实现。另一方面,就是要在全社会范围内大力提倡高尚的道德情操,大力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乐于奉献的精神,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要引导人们以高尚的精神境界去指导其物质利益的行为取向,使物质利益的追求保持正确的方向。要教育人们,必须正确处理国家、集体和个人的关系,决不能专门为自己的物质利益去奋斗;要教育人们,决不能把经济生活所遵循的原则引入到政治生活之中,防止社会政治生活的商品化与市场化。求利原则的影响,使市场经济以追求利润的最大化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这种求利原则渗透到人们的思想中,就会诱发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

思想政治工作,应科学的认识和把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利己观念向义利统一观念的转变。社会主义的最终目标是共同富裕,在思想政治工作中,要培养责任感,义利要统一。要注重责任观念和利益观念的结合,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的结合,避免社会文化传统的断裂,社会人格模式的错乱。马克思说,劳动产品只要通过交换表现为商品,就必然带有物化的性质,进而产生人对物的依赖关系。尽管我们在宣传和教育中大力提倡社会主义的思想道德、鼓励无私奉献的精神,但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无法不承认经济利益的重要。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市场经济之所以能对社会发展有巨大的推动,就是因为追求利益最大化是生产者

进行生产的基本动机。有市场就必然有竞争,有竞争也就必然会在不同程度上引发个人利己主义思想。做好思想政治工作,就要充分发挥市场经济的积极作用,有效地防止个人利己主义的滋长蔓延,帮助人们树立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和道德风尚,维护人们的物质观念和经济利益,把思想工作做实。帮助群众解决实际困难,扎扎实实为群众做好事做实事,以人民群众答应不答应,满意不满意作为衡量是非的标准,以赢得人民的信赖和支持。

三、适应市场自主性原则,实现人治观念向法制观念转变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思想政治工必须适应自主性原则。在市场经济活动中,必须充分体现生产经营者的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自主性原则。这有助于人们摆脱以往经济隶属关系,等级关系和特权关系。反映到政治生活中则会导致人们的民主意识和自立自强意识的增强。但是,在一定程度上它也存在负面影响,市场经济活动中,经济行为主体活动的根本特点,就是根据市场信息自主决策,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而以市场机制进行资源配置的属性势必造成一定程度的盲目性和投机性,导致市场供求不平衡,市场秩序混乱。这就需要我们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强化人们服从和服务于国家根本利益和大政方针的思想意识,从而自觉执行或积极配合国家的宏观调控政策,以保持社会稳定,推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稳步发展。市场经济自主性原则的影响,要求市场主体有自主经营和发展所必需的各种权利,但这种自主原则一旦浸入人们的思想,就容易使一些人淡化组织纪律观念,强化个人意愿,甚至不执行国家的法令,严重影响了党的方针政策的贯彻落实。

思想政治工作,应科学的认识和把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人治观念向民主法制观念的转变。计划经济体制下,国家经济活动主要操纵在政府手中,经济生活实际成为政府行政的一部分,没有真正独立的市场主体,人们习惯于听从和贯彻自上而下的行政指令,经济权利和义务很大程度上都集中于政府部门,经济个体只是被动地追随,这就是人治观念存在的社会土壤。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从事经济活动的人,具有独立自主的主体地位及经济自由,不仅有自主选择的能力,而且对其行为后果负责,从而使人不断提升自觉性和自律性;由于市场独立地位的形成,以及纳税人意识的增强,民主的要求也不断增长,权大于法的人治现象和家长制作风不能为人们所接受。民主意识和法制观念的增强,是国民素质提高的重要标志。思想政治工作,要教育人们适应经济地位及相应观念的变化,要理智地处理理想和现实之间的辩证关系,理解民主和法制是一个客观的过程,不要急于求成。人们应该学会在竞争中求生存、求发展。要坚决反对利己主义弱肉强食的残酷竞争;又要强调团结互助、和睦相处、共同进步;既要讲求目的的正当性,又要讲求手段的合法性和道德性。

精益思想的原则篇12

1.思想政治工作是经济管理的重要内容

经济管理是一个复杂的、特殊的社会活动,就其实质来说是对人的管理。而对人的管理,不仅体现在经济的、行政的规章上,更重要的是体现在与之相补充的强有力的思想政治工作上。它不仅是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在经济活动中贯彻落实的重要保证,也是增强企业凝聚力,提高向心力的基础工程,是经济管理工作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

首先,党在深化改革中路线、方针、政策的贯彻与落实,不仅需要长期坚持用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武装全党,统一思想,更需要用强有力的思想政治工作去解疑释惑,增强广大职工对党的政策的理解,从而达到政治上、思想上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坚决支持改革,积极投身改革的目的。其次,要保持人们思想的先进性,需要用思想政治工作去解决对生产、工作产生影响的人们的觉悟问题,思想认识问题和各种不同看法的产生,同样也离不开通过思想政治工作去统一和启发觉悟。这既是当前形势的客观要求,也是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任务。第三,要转变人们的思想观念,提高精神境界、道德水平和文化素质,使广大劳动者的市场观念、竞争观念、人才观念、效益观念与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相适应,也必须大力加强思想政治工作。这是解决思想观念问题的唯一途径,是经济管理工作本身无法替代的一项重要工作。第四,当前在我国经济领域中,劳动者与经营者、企业与企业之间的利益格局变动较大,不同利益主体之间的经济关系日趋复杂,直接触及到每个人的切身利益,如果处理不当,各种利益矛盾和冲突可能会集中而突出地表现出来,既影响人际关系和人们的积极性,也影响经济管理的有效性。要协调好劳动者与管理者之间的利益关系,处理好人际矛盾,单纯运用物质利益原则,调整分配方式是不够的,还必须发挥思想政治工作的沟通和调节作用,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引导人们自觉抵制拜金主义、利己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腐朽思想的影响和侵蚀,教育广大群众正确处理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关系,以充分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这是思想政治工作的优势所在,也是经济管理工作必须坚持的一条重要原则。

2.思想政治工作是经济管理的有效保证

思想政治工作作为经济工作的生命线,其地位直接反映了它的重要作用。从深刻性来说,它是经济工作的“基本”保证,是统一思想、凝聚人心的工作。在经济管理过程中,人既是管理的课题,又是管理的主体。在社会生产力中,人是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生产工具的改进,物质资源的配置,科学技术的应用,都需要通过人来实现。现代经济管理正是以人为中心的管理。要提高劳动生产率,加强制度管理,严格组织纪律是必要的,但这还不够,必须借助物质奖励和精神激励才能互为作用,只有四者的相互结合,互为渗透,才能实现人与物的科学结合,才能最大限度地挖掘和发挥人的潜能,增强职工的主人翁责任感,激发他们为建设小康社会贡献力量。经济生产不仅受到物理的、生理的因素影响,而且受到社会学、心理学因素的影响。工人是复杂的社会系统成员,是“社会人”。他们不仅仅是单纯追求经济收入的“经济人”,还有社会、心理、精神的需要,即追求人与人之间的友情、安全感、归属感和受人尊敬等。因此,必须从社会、心理方面寻找提高工人劳动生产率的办法。可见,外国对思想工作在经济管理中的作用也是非常重视的。

我国的社会主义企业,既担负着建设高度的物质文明的任务,又担负着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任务。两者相互结合、相互促进,都离不开党的思想政治工作的大力支持和有力保证。这是我国的企业区别于资本主义企业的标志之一。搞现代化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需要现代科学技术,需要先进的管理制度和管理方法,这是不容置疑的。但是,如果没有强有力的思想政治工作,并通过思想政治工作把理想信念思想体系贯注于职工队伍中,就不可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广大职工的社会主义积极性。一切先进的技术、先进的管理制度和管理方法,都不可能在先进的思想基础上充分发挥它们拥有的效力,我们的经济管理工作也就不可能搞好。

在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征程中,理想信念思想体系的教育必须同实行马克思主义物质利益原则紧密结合,必须同按劳分配和其它社会主义原则相结合。只有在理想信念思想体系指导下,才能使经济管理工作中的各项原则和制度得到充分的和正确的实行。任何强调和夸大物质鼓励的作用和思想政治工作的作用的倾向,都会严重影响经济管理工作的正常运转,甚至会把经济管理工作引向邪路。因此,在经济管理工作中,加强思想政治工作,不仅是经济管理工作的客观要求,也是经济管理工作达到理想经济目标的重要保证。

3.思想政治工作是经济管理的基本方法

任何一种管理行为都要通过一定的管理方法来实现。思想政治工作是经济管理行为中最基本的方法之一。应当肯定,在经济管理活动中,必须坚持物质利益原则,但不能把物质利益原则作为万能的钥匙。在生产、经营活动中,劳动者和经营者之间的许多问题,仅仅靠物质利益原则和行政措施是难以解决的。只有充分发挥思想政治工作的优势,采取贯彻物质利益原则与强有力的思想政治工作相结合的方法才能奏效。因此,必须十分重视思想教育在经济管理中的作用,自觉运用正确的思想教育方法,加强经济活动的管理。同时,还要积极探索思想教育工作在经济管理工作中的新方法、新途径,要在继承传统教育方法的基础上不断改进和创新,从而达到增强针对性,提理论文高时效性,以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

要把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思想政治工作主要是解决人的思想问题,解决思想问题主要靠说服教育。思想政治教育者作为群众利益的代表,不仅要靠“说”去教育人,还要用“做”去关心人,用情去温暖人。

真心实意地为群众解决确实存在、政策又允许解决的实际问题。这样的思想政治工作才会有生命力。关心群众的物质利益,同样也是思想政治工作的任务。新形势下的思想政治工作既要弘扬奉献主旋律,又要摒弃过去那种“精神万能论”,把精神和物质结合起来,关心群众的物质利益,解决群众的实际问题,才能调动群众持久的积极性。在经济管理工作中,不仅要坚持解决思想问题同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的原则,还要在具体的工作实践中,不断探索适合时代要求,能够解决新形势下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的新途径、新方法,使思想政治工作渗透到经济管理工作的方方面面。

精益思想的原则篇13

本文拟就准确把握集体主义精神及其在中职生中进行集体主义教育作一探讨。

一、准确把握集体主义精神的含义

在社会主义条件下,集体主义精神作为道德建设的一个基本原则,就是要使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能够实现辨证地有机地统一,它既是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的结合,又要使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并且在二者的共同发展中协调和化解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个人与国家的各种矛盾,从而成为社会和谐的一种内聚力和向心力。

集体主义精神在我国经历了曲折的发展,人们对集体主义也曾有过不确切甚至某些误解。为此,我们应正确地理解集体主义的科学含义,总的来说,集体主义包含着相互联系、相辅相成的三方面的内容。

1、集体主义是与社会主义运动和社会主义事业密切联系在一起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中的集体主义首先是社会主义运动的直接产物。在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阶级斗争之中,无产阶级个人必须在政治上联合起来,组成一个强大的、自卫的无产阶级集体,才能与资产阶级相抗衡并取得最后胜利,这种阶级对抗的需要,是集体主义产生的直接政治土壤。在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中,集体主义同样在发挥着巨大的优势,依靠社会主义集体的力量,我们结束了旧中国一盘散沙的状况,迅速实现了国民经济的恢复和社会的稳定,并形成了空前的全国的团结。虽然,在一段时期,对集体主义精神曾经作过片面的、不确切的解释,也受过“左”的思想干扰。但个人离不开集体,团结就是力量,已经成为一个不容争辩的事实。进入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以后,同样依靠党的强有力的领导,全国上下万众一心,使我们在现代化建设的征途上顺利地完成了前两步的战略目标,解决了十几亿人口的温饱问题,步入了小康社会。可见,集体主义是与社会主义运动和社会主义事业密切联系在一起的。

2、社会主义的集体主义在强调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的前提下,同时强调集体必须尽力保障每个成员的个人正当利益的满足,促进个人价值的实现,力求使个人的个性和才能得到发展。毫无疑问,为了使集体事业兴旺发达,一个真实的集体必须把保障个人的正当利益、维护个人的利益和尊严看作是维护集体健康发展的重要的任务之一。现实生活也充分证实,只有个人正当利益得到了保障,个人的价值和尊严得到实现,个人主动精神得到发扬,集体的事业也就必然会兴旺发达起来。

二、加强中职生集体主义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当前,我国正处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阶段,加强中职生集体主义思想道德建设,大力弘扬和培养集体主义精神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三、加强中职生集体主义精神教育的若干建议

加强中职生集体主义精神教育,既要认识到位,又要措施到位,更要很抓落实,付诸行动。为此就要从如下几个方面入手将这项工作抓紧抓好。

(一)将集体主义精神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教学之中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进行集体主义教育的主阵地,要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使中职生了解集体主义精神的科学内涵,正确把握和处理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个人与国家的关系。集体主义精神教育不是哪一门课程的事情,而要贯穿到“思想政治理论课”所有课程的教学中去,通过课堂教学引导学生高扬集体主义的风帆,自觉地坚持集体主义价值观。

(二)创造良好的周围环境,引导中职生塑造集体主义精神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