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杂志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摄影艺术的类别实用13篇

摄影艺术的类别
摄影艺术的类别篇1

可以看到,有些商业类作品过于设计化,尽管画面显得很漂亮,但是摄影语言的运用过于简单,毕竟这是一个摄影比赛,而非创意大赛。观察员梁达明一语中的,他认为一些商业摄影类作品的问题是“只有摄影欣赏的深度,缺少专业摄影角度的深度”。

空谈或者泛谈摄影艺术,忽略了必要的摄影技术层面的知识储备及运用,也恰恰是对摄影艺术的不理解和不尊重。英文art(艺术)一词源自于拉丁语ars,意为“技巧”,抛开照片的理念另论,这次商业类别的几位评委也认为国外参赛作品后期技术普遍值得国内摄影师们学习,虽然国内现在PS盛行,甚至有些泛滥,但没有美学和艺术指导的摄影后期技术也是目前国内摄影界的短板。

作为第13届国际影展金质奖的获得者,来自阿根廷的评委、国际摄影艺术联合会摄影家尼克拉斯 贝林吉尔是商业摄影方面的专家,他分析了其中的一些原因。“这次商业类的参赛作品,个人觉得整体质量不是太高,真正好的不多,有时候我要被迫从参赛作品中选出定量的照片。至于商业类来稿数量偏少,我个人猜测可能是商业摄影人士的领域竞争激烈,他们不太愿意分神再做艺术上的推广吧。有些稿件明显是投错了类别,导致一些好照片被淘汰,我发现有些艺术类别里的很好的人像作品,放在商业类就很有希望入围。”针对商业类别的首次设立,他也有专业的建议:“以后的分类细则可能还要再明晰些,但是目前的分类也有好处,可以将过多的风光摄影区分开来。”

商业类评委之一、来自美国的石志民从商业摄影与流行文化的关系对这次参赛的商业作品作了分析:“在商业类别上,我们目前流行的大都是世界潮流的过去式,其实广告商业摄影以及时装与社会现状有密切的互动关系,我们目前还是缺少引领性的、推动性的东西,不只是一些简单的符号化那么简单。”针对刚刚起步的商业类别,他感觉这次国际影展缺少重量级和专业摄影师的参与,建议以后可否考虑设邀请展,将真正专业的那一部分摄影师吸引到国际影展中来。

折叠自行车 袁鹏(中国)

非主题-商业类-彩色金奖

女人香 陈松(中国)

非主题-商业类-彩色金奖

酒与杯 何异能(中国)

摄影艺术的类别篇2

把摄影作为业余爱好,或作为消遣的工具,或当作谋生的手段,是20世纪常见的现象,这是前视觉文化时代的现象。当21世纪的大门开启之后,伴随着数码技术的普及、影像传播和电脑网络的蓬勃发展,视觉文化正在生成。

第一、照相机、摄像机在一定程度上,像笔一样,也成为人类的一种书写工具;摄影作为一种记录活动,参与了是自然、个人、家庭和社会的形象记录,参与了各种历史文献的构成。

第二、影像应用不再局限于艺术、科研、宣传这些局部领域,而扩展到社会生活和社会生产各个领域。

第三、摄影图像在传播和交流中不再是语言文字的附庸,而上升到与文字和声音并行的把握世界的方式之一的地位。

视觉文化时代是人类历史发展继原始图腾时代、文字时代之后的第三个时代。我们必须深刻认识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进程,认识我们所处时代的变化,才能在变化中保持主动性。

2.摄影创作要澄清和转变的观念

(1)转变将摄影等同于拍摄、单纯为获奖的观念,将摄影活动看成一个来自于生活、又回到社会生活的动态过程。

摄影是一个完整的过程。它以生活对摄影家世界观、审美观的影响和塑造为起点,以拍摄为核心行为,经各种传播方式回到社会生活。从接受美学的观点来看,摄影家的拍摄只是完成了作品的生产,如果没有读者的接受和响应,生产就失去了意义。而且,读者在接受作品的时候,是对作者创作的参与,是二度创作。只有读者凭借自身的个体经验观看作品并进行判断和鉴赏,接受影响,才算完成了摄影过程。我们要树立起不但为自己拍摄,为获奖拍摄,而且为读者拍摄的观念。

(2)转变在记录与艺术之间骑墙的观念,打破摄影创作的瓶颈。

我们常常把摄影称作摄影艺术。许多人既怕人们说他的作品不真实,又怕人们说他的作品不艺术。他们骑在纪实和艺术之间的墙上,顾此失彼。诸如,纪实时不考虑叙事而单纯考虑光线和色彩是否有艺术特性,脱离了记录历史进入图像文献的目标;进行艺术创作时又担心不真实,不敢大胆运用多种手段,难于创新。我们应当打破这种目的不清的拍摄,真正发挥不同的摄影门类的优势。

(3)转变商业与我无关的观念,推动商业摄影走上无限广阔的发展道路。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我国的摄影工作者和摄影爱好者有上千万人。这其中,一部分摄影爱好者通过不断学习,加入到新闻摄影行业成为专业记者;一部分加入到广告摄影或人像摄影队伍成为专业摄影师。二者都与经济有十分紧密的关系。蓬勃发展的经济给商业摄影提供了雄厚的物质基础和无限广阔的发展空间,摄影人应该转变商业摄影与我无关的观念,一方面要积极参与商业摄影的拍摄和制作,一方面要主动在市场上推销自己的摄影作品。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为现代生产和生活服务。

(4)转变把作假归罪于数字技术的观念,大胆、恰当地使用等新技术。

作假与否关键在人,不在于技术。技术的改进使我们获得了更多解放,但社会对真实的需要仍然存在,因而新闻摄影的真实性也不会被颠覆。摄影行业应制定纪律,摄影人应有职业道德。

同时,我们大力鼓励艺术摄影工作者大胆运用数字技术,丰富创作手段,开辟新的艺术空间。

(5)释放相机的各种功能,树立新的摄影文化观。

摄影的艺术存在于各种形式的摄影作品中,但并非所有的摄影都是艺术摄影。我们一方面要推动艺术摄影的发展,一方面要把摄影的记录功能释放出去。一个人拍自己,他留下个人的影像史;一个家庭拍自己,这个家庭就建立了家庭图像发展史;一个民族拍自己,那么这个民族就可以建立自己的影像史。这是摄影的独特功能,也是摄影家的责任所在。

二、建立和完善开放的摄影作品分类和评价体系

1.第二十届国展分类的总体思路

分类是人类认识世界的基本方式之一。人类认识世界首先是对事物进行区别和合并同类项。分类有助于深化对事物本体的认识。当我们以photography这个词给运用光学成像设备和感光材料来摄取客观对象面貌的活动命名的时候,我们将摄影的本体性已经寓于其中。

分类可以有不同的标准,可以按题材来分,可以按照使用器材来分,可以从摄影作品的功能和作用上分,还可以从地域和时代来分,等等。

我国的摄影分类,走过了很长一段路程。《半农谈影》就作过“写实”与“写意”的区分。建国初期,新闻摄影就是否允许摆布和加工问题进行讨论,引发了摄影分类的思考。到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初期,摄影界专门讨论过分类问题,著名摄影家郑景康当时撰写了《对摄影艺术分类的初步意见》的文章,不少理论工作者参与讨论。此后新闻摄影与艺术摄影关系的讨论断断续续延伸到八十年代,后来对摄影的纪实性、纪实摄影和摄影中的现实主义问题讨论逐渐成为热点,分类的问题在这些讨论中也有涉及。

上述讨论也有达成共识的地方,比如认为新闻摄影和艺术摄影既有共同的规律,又有各自的规律,既不能把二者割裂开来,也不能将二者混淆起来。用新闻摄影的原则和某些基本方法来要求艺术摄影会导致对艺术摄影的妨害;反之,把艺术摄影的原则和某些方法加到新闻摄影头上也是不行的。

90年代后期至第20届全国影展前的分类讨论,是由纪实摄影的兴盛、数码技术不断推进等直接原因和摄影比赛增多及摄影大众化浪潮等间接原因引发的,这些新情况导致摄影队伍中原本并不清晰的类别界限更加模糊,分类再次成为摄影事业发展的迫切要求。

为了适应视觉文化时代的需要,推动摄影创作,第20届全国摄影艺术展对参赛摄影作品的分类进行了一次尝试。分类的目标是使参赛作品在同等的要求和规则下进行比较,促使摄影人对于拍摄的目标有所思考与选择。

这次分类以艺术类摄影(求美)和纪录类摄影(求真)为基本分类,并以设立商业摄影类对90年代以来异军突起、蔚为大观的商业摄影给予了积极的关注。

第20届国展的作品分类是中国摄影界努力追随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贯彻“三贴近”要求的必然结果,也是落实“团结最广大摄影人,以摄影手段,记录改革开放的社会历史进程,同时大力推动艺术创新”战略思想的具体措施,符合目前中国摄影创作的现状和队伍建设的实际。分类注意到了学术性的基础,也兼顾了历史的继承性和现实的可操作性,初步建立了一个开放的类别体系。较之以往,类别更加细化了,同时各个类别的摄影作品可比性增强了,提高评选的科学性和公正性成为可能。

2.完善摄影作品分类评价体系

目前,在全国影展分类的基础上,对摄影作品进行分类评价是当务之急。我们知道,展览的分类方式有很多种,第20届全国影展的分类只是其中一种,但这是应有的一种。我们还当在完善作品分类评价的工作中,不断深入研究。为了完善作品分类评价体系工作,我们应当遵循以下原则:

(1)完善作品分类评价体系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2)分类评价要以摄影本体研究为基础,从相关学科汲取营养;

(3)完善作品分类评价体系,要对新技术给予充分重视;

(4)完善作品分类评价体系,要捍卫记录类摄影的客观真实性,有利于强化记录类摄影人的职业道德。

3.理清摄影活动中的几个扭结点

上个世纪持续很久的关于摄影艺术特征的讨论,最后达成共识的有两点:纪实性和瞬间性。此后,研讨很难继续深入,原因是,在“摄影”这样一个笼统的概念之下,各个类别摄影的共通之处少了。第20届全国影展的分类体系,针对性地解决这个问题,但也出现几个扭结点,造成扭结的原因是照片的多重价值。

一是关于艺术摄影的记录性与纪录摄影的艺术性问题。实地拍摄、不加工合成的艺术摄影作品也有纪录性,但如果它是为了表达作者的审美感受和情趣而拍的,实当归艺术类;而纪录性作品也有艺术性,但如果其拍摄的出发点在于记录和认识客观世界,归入纪录类无疑。但在摄影文化现象中,存在着某一作品既具有高度的纪录性和又具独特的艺术性的现象,这恐怕与摄影师的水准相关,也与人们对两类作品评价标准的把握相关。其间的理论解答还需理论家们再做研讨。

摄影艺术的类别篇3

摄影可以分成记录摄影与艺术摄影两大类。

1、艺术摄影分为人文摄影、风光静物摄影、探索性摄影三大类。艺术摄影是人们通过艺术创作的手法得到的摄影作品,被称为艺术摄影作品。人们在摄影中不断地增加艺术的元素,开始产生艺术摄影。它与记录摄影的区别在于艺术性的多少与高低,而无绝对的界限;

2、纪实摄影分为街头摄影、农村摄影、民俗摄影、揭露摄影等。 纪实摄影就是以人或人的活动为拍摄对象、作者有着明确的艺术创作动机与手法、严格遵循真实性原则进行创作的摄影及其作品。它与文献资料记录摄影的区别仅仅在于作者是否有着明确的艺术创作动机与手法。

(来源:文章屋网 )

摄影艺术的类别篇4

本届金像奖,首次建立了评委库,并根据《中国摄影金像奖评委库建立实施规范》推选由摄影造诣较高的专家学者和艺术家组成,共182人。入选评委库的成员需综合考虑其学术素养、艺术水准和专长、职业道德、评审经验、地域以及业界内的影响等因素。年龄为70周岁(含70周岁)以下,健康程度应可保障顺利完成金像奖评选工作。182位人选经中国摄协分党组研究并报中国文联批准后成为正式评委库成员。

2016年9月2日,中国摄影家协会正式举行了评委候选人抽签仪式,由中国文联国内联络部副巡视员、协会领导和纪委负责同志等参加,最终抽签确定了本届评委一共19人。为保证抽签的公平、公正,抽签过程严格按照评委库实施规范进行,并进行全程录像。其中,未任前两届金像奖评委14人,新任评委人数占评委总数三分之二以上。

奖项总数压缩

根据、中国文联对全国性文艺评奖奖项设置和评奖总数的要求,本届金像奖做出相应调整:由原来的16项(含5个子项、11个分项),调整为保留3个子项,分别为纪实摄影类、艺术摄影类和商业摄影类;评奖总数由原有的93个名额,调整压缩为20个名额,分别为纪实摄影类9个、艺术摄影类8个、商业摄影类3个。

之前的理论类、传播类奖项评选和终身成就奖推荐取消。

获奖难度加大

本届金像奖(纪录类、艺术类、商业类三个子项)共有参评人200人,与上届创作类参评人数基本持平,但获奖名额不超过20人,获奖比例为10:1。纪录类获奖比例11:1;艺术类获奖比例11.3:1;商业类获奖比例3:1。

充分发挥摄影界专家作用

为了不拘一格通过各种途径发现、举荐摄影界人才,本次申报除由团体会员、中直单位、全国性摄影组织推荐之外,特别强调可以由全国性媒体机构进行推荐。

艺术类未经PS的作品需要标明

摄影艺术的类别篇5

但我们这个民族好趋同,一边倒,特别是唯上是尊,喜欢锦上添花,不喜欢打破砂锅问到底。比如我们有过纪实摄影的大讨论,当时很热闹,多是叫好声,很少有人质疑,纪实摄影作为分类可能根本就不成立,质疑也未必有人当回事。

我们是个讨厌质疑的民族。我过去在单位就常常被领导批:大家都混着过,你为什么非要搞清楚?中国出不了像苏格拉底那样的大哲学家,是有社会原因的。

李巧(以下简称巧):像老师这样有点苗头的,早早掐了。

宋:你挖苦我呢!

纪实是摄影的共性

宋:老杨,我问你什么是纪实摄影?

杨新民(以下简称杨):您不问我知道,您一问我就不知道了。

宋:你知道问题出在哪儿吗?因为纪实与摄影是无法拆解的,纪实是摄影的基本特征。分类有个最基本的原则就是子分类不能等于或大于母分类,不然你分不清。

巧:老师提出的人文摄影概念,好像认可它的人越来越多了,许多网站都用它取代“纪实摄影”了。

宋:人文摄影这词不是我发明的。我第一次见到这词是台湾清华大学的陈传兴教授在《美学七问》中回答阮义忠先生的提问,“为什么史上留下来的影像经典作品,都是人文摄影。摄影持久的感染力,是不是就在于它的见证内容?”我只是把它作为一个分类提出来了。

《美学七问》通篇谈的都是我们所说的纪实摄影,但找不到纪实摄影这个词。纪实摄影是中国的土产,国外应该叫文献摄影(document photography),或者报道摄影(news photography)。

把我们现在称为纪实摄影的分类叫文献摄影应该是比较准的,我们现在称为纪实的作品未必是实录,而是有文献价值的作品。但不知什么原因,“文献摄影”就是叫不开。可能因为文献有客观记录、琐碎的意思吧。我提出人文摄影,是因为我们现在推崇的纪实摄影都是有人文精神的作品。

纪实摄影的名声好,让许多人趋之若鹜,并不是纪实二字有多高的境界,是因为这个类别的作品是经过过滤的,把有史以来人文精神强烈的作品全网罗进来了。

金铭勇(以下简称金):叫什么也许没那么重要吧,拍出好照片才是硬道理。

宋:我们有些理论家也这么认为,当我们被问得词穷的时候,常常就搪塞一句:叫什么不重要,拍什么才重要。孔子说:“名不正言不顺。”你不是军委主席就不可帅令三军,不然就是犯上作乱。亚里士多德对后世最大的贡献就是分类,试想如果我们在物理类里有《红楼梦》,数学类里有唐诗,会是怎样的乱象。亚里士多德提出的数学、物理、化学作为分类一直沿用至今,可见一个科学的分类对世界的发展是多么重要。

摄影过去的分类也是很清楚的,比如新闻、风景、人像、广告,后来我国提出的纪实、艺术、观念作为分类在词意上都太大了,这些都是摄影的基本特征,哪个摄影不纪实?哪个艺术无观念?这与国人事事喜欢拔高有关,其实也是假大空的余毒作怪。

孙冬敏(以下简称孙):就好比男人是人,女人也是人,不能用人专指男人一样。

宋:就是这道理。纪实从词性上说无非是强调客观性,这原本是摄影的底线,只是我国有很长一段时间突破了这个底线,假、大、空盛行,突然回归摄影的本来面目,反而成了不得了的事。凭什么你拍的就纪实了,那什么摄影是纪虚的?为什么在街上拍个你是纪实,在照相馆拍个你就不是纪实了呢?我拍块石头也是纪实啊。如果有人跟你抬杠,你真没办法理清。

巧:摄影真是很特别,其他艺术都是无中生有,比如绘画、音乐、文学,是真正的创作。唯摄影,是附着在他者的形象上说自己的事。表面看来影像很真实,其实很片面。

宋:摄影是主观选择的结果,它源于现实又与现实割裂,我们拍下的只是朝向相机的一面,那些镜头视角外的影像究竟是怎么回事我们不得而知,最好看的花朵可能是站在垃圾堆上拍的。所以,摄影的纪实只是貌似接近真实而已,从这个角度讲,把纪实摄影作为一个分类也不妥。

孙:关于纪实摄影有过好多次大讨论,这在其他分类中好像没有。

宋:“纪实摄影”从一诞生就存在争议,从未断过,只是多数争论只是在源流、发展上做文章,像发现一片沃土一样兴高彩烈,没有从深层找原因,就是纪实作为分类可能根本就无法成立,因为这是摄影的共性。

摄影既是真实的,也是片面的;从哲学上说,用纪实作分类也是经不起推敲的—从物理特性上摄影都是纪实的,而从哲学层面上摄影都是幻影,是强迫众生看柏拉图洞穴上的投影。比如我们把尤金·史密斯的作品也归为纪实作品,其实他的多数作品有明显的干预。他的作品好是因为有强烈的人文精神。

“纪实摄影”不艺术吗?

金:纪实摄影对应艺术摄影不是正好?

宋:那我问你,现在提的纪实摄影不艺术吗?

金:哦。

宋:用纪实摄影对应艺术摄影,表面看很合理,其实更理不清。何为艺术?艺术是个比纪实还大的慨念,是摄影都可以称作艺术,纪实摄影就没有艺术了?我们总不能只将那些拼拼揍揍、粉饰形象,甚至低俗的摄影表现称为艺术,而认为反映民生、有人文精神的摄影作品不是艺术吧?我以为从艺术层次上讲,现在称作纪实摄影的作品要比称作艺术摄影的作品,在艺术层次上更高。

作为分类要有包容性,但不是越大越好,因为“子分类不能大于或等于母分类”,词太大了分不清。

巧:国画与版画、芭蕾与探戈都分得很清楚,唯独摄影是乱的。

宋:一种理论的建立重要的是自圆其说,不留破绽。将纪实与艺术作为分类,糟在不能自圆其说,一攻就破。也有人认为纪实摄影本来搞清楚了,是被我这一折腾,又乱了。这只能说用纪实摄影作为一类经不起推敲。你把新闻摄影、广告摄影拿出来讨论,看会不会乱?纪实摄影作为分类一追问就乱,说明有很大隐患。与其将来坍塌,不如早点弄清楚。

更有人著文说,不懂训诂学就不配谈分类,这就有点拿腔拿调了,因为训诂学是先秦的学问,在清代光大,现在提的人很少,基本死了。外国人没学中国的训诂学,分类不照样条缕分明?我正儿八经学过《易经》,那是不是说没学过《易经》就不配谈中华文化呢?这显然有点扯,或者故作高深。

分类没那么高深,分类就是插个牌子,把萝卜放萝卜堆,白菜放白菜堆。别插了牌子,比如在萝卜堆写蔬菜,让人拿着萝卜不知往那堆放,或者乱放一气你也不能说他放错了。

训诂学是中国传统的语文学——小学的一个分支,研究对象是古代语文的词义、语法、修辞,常常有很大争议。词在发展过程中会有流变,但作为分类,主要是遵从今意,争议越少越好。纪实这个词作为分类存在的问题之一就是争议太大,不能服众。

吴海广(以下简称吴):“荷赛”不也有艺术摄影吗?

宋:是的,但你要知道外国人说的也不全对,把说地球围着太阳转的人烧死了的也是外国人。“荷赛”并不是个学术机构,它是几个摄影记者弄起来的世界新闻摄影大赛,在我看来也常常会弄出一些不着调的事来,比如让静物摄影获奖。摄影的历史还太短,许多事外国人也未必弄清楚了。

金:历史短,不是更好理清吗?

宋:“”的时候,我们都认为把真理弄清楚了,过后再看,我们清楚了什么?就是今天,我们还有许多不清楚,那只是短短十年的事。就好比当朝人说当朝事,我们都是局中人,哪能看清楚。我们只能努力接近真理罢了。谁对谁错,有些要几百年甚至几千年后的人评说才客观。

在所有艺术门类中,没有哪个分类会专门标榜自己是艺术的,比如在绘画、舞蹈、音乐中,没见有艺术绘画,艺术舞蹈、艺术音乐。因为这些本身就是艺术!

为什么独摄影有艺术摄影?这只能说摄影人不自信,生怕人家瞧不起。摄影为争得艺术地位花了很长时间,直到上世纪,瓦尔特·本雅明的“机械复制”概念从理论上将摄影上升到艺术层面,人们才普遍承认摄影是艺术(注:本雅明1935年出版《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The Work of Art in the Age of Mechanical Reproduction)。既然摄影已是艺术,我们为什么还要拉一个艺术摄影的旗帜出来?那哪个摄影门类不艺术?

艺术不是件不得了的事。艺术这个词起源于希腊,18世纪传到欧洲。中国过去是没有艺术这个词的,我们的先人只认为当官有意思,称艺术为雕虫小技,或者客气一点称为绘缕之事。艺术这个词应该是从日本转译过来的。有人从广义上说艺术有400多种,炒菜都是艺术,叫烹饪艺术。

艺术作为分类对中国的摄影有很大的误导,很多人醉心于如莲花、朝霞、水珠、云雾这些不能触及心灵的画面,就是因为这些东西我们统称为艺术摄影,很多人自以为拍这样的照片最艺术。

这确实也是艺术,只是相对于反映现实生活的作品,缺乏深刻的感染力。我认为如果将艺术排序,我们现在称为纪实的摄影作品,艺术格调应该更高。

说说“观念摄影”

吴:老师怎么看待观念摄影?

宋:前几年火过一阵,当时我就说这东西长不了,现在提起的人不多。不是什么新东西,国外早有,最早是用来记录行为艺术的一种方式。行为艺术是一个过程,留下来的只有记录过程的影像,最后这种纪录艺术过程的影像反而成了作品,后来有摄影师专门模仿这种风格制造影像,观念摄影就是这么来的。

用观念这个词作为分类显然大了。也有人说这是观念最强的作品,但要让人承认谁的观念最强,又会吵得一塌糊涂。分类最要避免的是引起歧义。“救救孩子”观念强不强?那拍希望工程也是观念摄影吗?显然希望工程既是纪实的,也是观念的。要我说这两者都不是希望工程最显著的特征,希望工程摄影作品所以感动那么多人,是因为充满了人文精神。

杨:好多观念性的作品根本看不懂。

宋:好多作品,作者自己也未必懂,很多人只是摄影语言苍白,在那儿故弄玄虚罢了。追求摄影创新,作为一种探索是有益的,探索多数也是失败的,这种精神值得鼓励,不过千万別忽悠过了。观念摄影前几年就忽悠过了,好像其他摄影形式都过气了,唯这是摄影的方向。当年北京798艺术区确实因这火了一把,现在多冷清。

任何艺术如果只在形式上刻意求新,求怪,则是缘木求鱼。你看桑徳(德国摄影家奥古斯特·桑德)的作品,哪有什么形式,简单得如同纪念照,但近百年来,仍然越看越有味。

孙:那纪实、艺术、观念摄影该叫什么?

宋:我认为,现在的艺术类无非是有创意的作品,叫创意摄影就很好,这样你再怎么拼凑,磨皮,多次曝光,都没问题。所谓观念摄影,其实其中不少是画意摄影的一种,过去用剪刀浆糊,现在用PS,手法前卫一些而已,叫前卫摄影、先锋摄影更贴切。至于纪实摄影,如果没有更好的选择,叫人文摄影应该更接近当下纪实摄影所表述的内容。人文对应的是自然,用人文摄影对应风景摄影应该比较适当。

“人文摄影”让人望文生义

杨:这样争来争去我的头都吵昏了,我还是去拍照吧。

宋:理不辩不明,这些争论本来是可以避免的。中国的词汇那么丰富,我们为什么非抱着这么有争议的一些词不放呢?似乎我们的民族精神中,缺乏“较真”的DNA,比如我们发现了小孔成像,但我们没有发明相机;我们发明了火药,却没有发明大炮;现代科技的重要发明,飞机、轮船、汽车、甚至自行车都与我们无缘。这种状态的出现,与我们的知识阶层缺乏严谨的学术精神,不求甚解有关。摄影人常常被评论家骂没文化,这其实是评论家们最该弄清楚的事。

文学界也曾有过纪实文学的提法,一段又是真的,又是合理想象的,你说我们该相信哪一段?文学界发现问题后,很快就摈弃了这一提法。摄影圈一直被其他艺术看低一等,一个分类都整不明白,也就休怪人家看不起了。

以国家论,不讲科学要落后,要挨打;以学术论,不讲严密的治学态度,就会制造混乱,其实也是给自己找麻烦。对“纪实摄影”一直争论不休就是例证。真正的摄影艺术是求真的,如果我们在一个分类上都拎不清,不敢正视而是回避,那么我们的摄影表现能达到多高水平是令人怀疑的,我们有可能只是一个器材使用大国而不可能成为摄影表现大国。

摄影艺术的类别篇6

评判一件摄影作品的标准不是固定的,有的作品是单纯从感官上愉悦眼睛,展现物品、景色和人物特性;有的作品除了视觉享受外,还能打动内心,这才是最好的作品。所以,作为艺术品呈现的摄影作品,它的价值在于摄影语言的独特性、作品所传达的观念、展现的时代背景、艺术家的身份等等。当代,除了追逐画面的美感外,体现中国传统文化、反映中国当代生活以及中国文化理念的作品受到很大的欢迎。

最直观的是画面的表现力,比如造型、化妆、服饰的配合和人物的表现。其次,东方的艺术强调传神,尽管摄影具有某种写实性,但是通过照片,仍可以了解人物内在的东西,或者体会到摄影师的某种感觉和情绪,这就是传神的东西。很多摄影师的作品数量较多,这时个人化的风格如果确立并演变会很容易看到。比如著名摄影师娟子的作品系列,体现出摄影师具有不断的创造力。

目前最受大家追捧的摄影作品有三种。

第一是拍摄于清末到民国的老照片,作者是可考证的国外摄影师,也有无法找到出处的国内摄影师和照相馆的照片。

第二种类型是20世纪70年代后期中国改革开放之前的中国摄影历史中的摄影家的作品。这些作品有很强的时代感,在当时某种程度上更多的是作为新闻纪录工作而拍摄的。

第三种类型是当代摄影家和当代艺术家的摄影作品,大致可以分为两种倾向,一是从摄影的基本元素出发,在当代的社会背景下用影像表达创作者的独特感受,形成个人化的影像;另一种是利用摄影的各种技术手段,使摄影成为一种有效的当代艺术的媒介形式,更多地运用摆拍和电脑特技,构成想象和超现实的空间、场面。此外,一些记录行为表演的照片也可以归为此类。

不过,国际上摄影主流的表现方式和题材类型,比如对于摄影技术的新尝试,反应青少年亚文化的题材、时尚摄影等等,这些在国内的发展是滞后的。在中国,摄影语汇运用得比较窄,缺乏多样性,创作理念还需要逐步成熟。

摄影作品最需要关注的元素

摄影艺术在中国是一个相对比较新的领域,但是发展很快。现在,从事这个行业的人很多,不过,很多摄影师仍处于模仿阶段。因为摄影很大部分都是展示物品和景色,所以一些摄影师的作品往往注重表面的形式,而没有挖掘内心的感受,因此很多作品常常拍得大同小异。可以满足使用,却沉淀不下来,这是摄影目前存在的最普遍的问题。有的作品在一段时间看上去很有个性,但是看久了就会视觉疲劳;有的作品是经典的——它不是很特别,但是经得起时间的考验。

出色的摄影需要把所有的元素和人围绕拍摄,还要应对各种意料之外的情况,这需要摄影师具有很强的把控能力和感受能力。拍摄之前,首先会有一个构思,但是.在拍摄的过程中需要互动来实现。比如,要根据所拍人物的特质,敏锐捕捉让人感动的地方。

摄影师对自己要表达的主题首先要有很深的个人感受,同时要有相应的表现主题的驾驭能力,这样,作品才能传达出创作者的风格和思想。否则,那会成为浅薄的模仿或者刻意的假装,是无法持续的。

中国的摄影特别注重观念性,这是很多摄影师的作品中都体现的内容。首先要具有原创性,因为这样才是有独创性的作品、原生的艺术。那些借鉴、抄袭、综合了别人已有创作的作品则不是很好。其次是创作的动机或者说是源泉,那些带有独特个人风格、体现艺术家思考的作品才具有打动人心的力量。最后,要考虑作品呈现出的技术是否精良,只有观念而手法粗糙的作品也很难被称为是高水准的艺术品。

同时,近几十年来,西方现代文明、高速的经济发展带给中国人强烈的冲击.我们在不断适应这种冲击。这些也会反映在很多摄影作品中,表现时代变迁、岁月流逝中的记忆,给予观看者以心灵的慰藉。

比如著名摄影师海波的作品,总是试图通过~种看似不变的、静止的视角去阐释变化。他的早期作品中,那些在不同的时间被定格的同一个人或者同一个场景,那种人是物非与物是人非的岁月流逝的痕迹在平静的、看似不经意的画面中拥有了尖利的锋刃,深深刺痛观看者的神经。海波在家乡拍摄的作品中,通过一年四季的变化来表达自己的感受。这延续他在摄影创作中的风格,坚持不做事先的计划,不在作品中增添任何观念,而全靠感受和偶然性。

价值潜力,要掌握摄影作品的秘密

摄影作品有其自身的技术特点和蕴含的艺术特征,这使得摄影作品的价值区别于其他门类的艺术作品。

首先,摄影作品具有可复制性,作品并非只此一件。一般来讲,我们看到的摄影作品本身就是对艺术家拍摄的底片的复制,而底片只是完成作品的过程中的一个环节,在技术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这种复制在数量上是没有限制的。

当代的摄影作品借鉴了版画制作中进行限量的做法,使其数量保持在一个能够控制的范围之内。当然也有特殊的例子,有的艺术家每张作品只制作一张,还有的艺术家对数量不加限制,但这些都是结合了该艺术家非常特殊的创作手法,形成了对他们本人非常自然和合理的作品推广方式。目前市场上的摄影作品编号一般在20个之内居多,有的艺术家会额外制作一至两张AP版(Artist Prove.艺术家测试版)。

另外有一种现象是同一作品有大小两种尺寸,甚至大中小三种尺寸,分别都有各自的限量编号.以适应不同的收藏需求,但从作品本身来看,艺术家应该确定何种尺寸能够将作品最好地呈现出来。

艺术家在作品上签署的完整的作品信息应该包括:作品题目、材质与技术、尺寸、创作年代、限量编号、作者签名。有的艺术家将这些内容在另外的纸张上签署,附加在作品上。

摄影艺术的类别篇7

通过上面对传统艺术摄影和数码艺术摄影概念的认识,我们发现两者间存在着很大的差别,具体来说主要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成像差异

传统摄影的原理是自然物体反射光,反射光线通过相机镜头照到胶片,然后胶片上的感光乳剂感光后发生化学变化生成反像潜影,对潜影进行化学处理,再放大将负像转变为与实际一致的正像。

数码摄影以数码相机为器材,通过将其内部对光线敏感的ccd(光电藕合器)接受的电子信号转换为数字信号,并将信号集合以数码图片的形式保存在存储器上,完成摄影过程。数码摄影图像一般还需要运用计算机进行后期处理,才能完成摄影作品的创作。

数码摄影和传统摄影在光学部分是没有差别的,他们的差别主要在透镜产生图像时的感受方式和摄像后对影像的存储方式。

二、画面直接表现方面的差异

摄影图片画面的直接表现主要涉及画面解像力、画面宽容度、不同感光度等三个方面。

三、影像风格比较

一般将影像风格定义为摄影照片整体上具有代表性的独特面貌。由于有着较长的发展时间,传统摄影的影像风格已相对固定和成熟,比较典型的有反转片浓郁的色彩、传统胶片的颗粒感和黑白影调的纪实风格等,这些影像风格已经得到摄影艺术家和评论家门的广泛认可,并成为一种判断照片是否专业的行业标准。由于出现和发展历史短,当前数码摄影还没有形成成熟的影像风格,具有代表性的做法是通过数码图像的后期处理手段模拟传统影像风格。

当前数码摄影的前期影像效果虽然没有传统摄影完善,但随着数码处理技术的发展,其不足已得到了弥补,只要艺术摄影的从业者能熟练掌握数码图像后期处理技能,精通数码照片后期处理软件,也能够创作出与传统艺术摄影作品相类似的影像风格。今后,随着数码摄影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和普及,人们会逐渐接受数码艺术摄影自身的影像风格,影像风格只要适合它所拍摄的内容和题材就可以了。

四、表现形式的区别

1.瞬间抓拍和瞬间形象重构

摄影中的瞬间性是一种重要的艺术特征,瞬间性也是摄影中区别于其他艺术的重要特征。瞬间是指事物的瞬间变化和动作的发展过程与空间分离的框架断面。面对生活中的瞬息万变的事物,摄影中的瞬间性就显的更加有意义,可以对正在发生的人和事进行瞬间形象的提取。由于数码摄影的一些特性,与传统单一僵化的摄影特点相比数码摄影具有多元化和多视角的特征。其放弃摄影习惯以一个瞬间概念出发,以固定瞬间概念进行审美分析和创作到转而制作一些形象性的概括瞬间的画面。

2.从记录性走向装饰性

在传统的摄影中大多数的摄影都是以记录事实为特点,这也是摄影艺术的基本特征,摄影技术的原理

转贴于

是运用光学的一些特征将事物变成影像显示在人们的眼前。所以我们可以认为记录性是摄影的天然属性。对于传统的摄影技术人们是通过不断的对光学设备进行改进来提高摄影技术,将细节更加真实的展现给人们,使画面更加丰富,所有这一切都是为了还原拍摄时的场景。随着摄影技术的发展,人们对单一的记录形式已经不再满足,追求更加高层次的摄影艺术,目前摄影艺术已经和其他的艺术有机的结合到一起,给人们的生活添加了更多的色彩,例如在我们生活中常见的的陈列台、橱窗、彩绘玻等等,这些都是摄影师的杰作。摄影艺术与广告、版画等相结合,产生了一种全新的艺术类型,这种全新的艺术类型有待我们去研究并且对实用摄影具有重要的意义。

3.物质材料和媒体展示的多样化

摄影的展示长时间以来都仅仅局限于画面的形式。在摄影的过程中无非是拍摄、冲卷和放大这三步骤,摄影艺术所创造的艺术形象往往都是摄影家通过照相机、感光材料等化学和光学原理来完成。这种特定的创作方式,虽然具有优越性,但同时也限制了画面的内容。随着数码技术的发展,其在摄影领域越来越普遍,数码技术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艺术的表现能力,同时艺术的表现手法也具有多样性,给摄影艺术的发展提供了很大的发展空间。在国外,摄影艺术在很早就已经成为光、声、电三者相结合的影像形式,并且与一些装置相结合来展示。

五、摄影创作者在创作过程中的艺术心理历程差异

1.稳定性和重复性

数码技术所具有的稳定性和可重复性在摄影创作特别是商业摄影中具有重要的意义,传统的摄影很难达到这种效果。对于传统的摄影,摄影师往往要对一张照片反复冲洗几次才能得到一件满意的作品。对于现代的数码摄影来说,现在的数码摄影更加重视的拍摄和后期色彩的管理、打印输出一体化。另外如果摄影师要一起打印多张重复作品时,数码技术将会稳定的控制照片的质量。

2.预知性和控制性

摄影艺术的类别篇8

    当世界上第一张照片《窗外》呈现在众人面前的时候,摄影就宣示了它无与伦比的优势:纪录性。绘画再细致逼真,也比不得摄影更真实。尽管起初拍一张肖像照片,需要几分钟才能拍成,被拍照的人必须在摄影机前保持一动不动。但与绘画相比,速度还是相当快的,而且是原汁原味的。摄影从诞生那天起,无论是胶片时代还是数码时代,无论是平面摄影还是电视摄影,都延续着它的根本特性:纪录性。没有那个技术或艺术的形式,比摄影的纪录性更直接更方便。而和摄影的纪录性直接对接的摄影门类就是纪实摄影。并不是其他摄影门类就没有纪录性,而是纪实摄影是尤其以纪录性为特征的一个摄影门类。说起纪实摄影就自然要提到布列松,这个拿着相机在街头闲逛的法国老头,创立了“决定性瞬间”的理论,而且以身作则,给我们留下了许多纪律性很强的精彩照片。

    摄影的纪录性也包括“光学无意识”的特点,它可以把人眼看到的任何事物,任何角落,通过光学镜头,准确无误的纪录各种细节和信息。这将保存大量的历史文献。特别是数码时代,摄影机进入千家万户,可以方便快捷的拍摄纪录生活中的图像,而且成本很低,不用支付高额的冲洗胶卷的费用。可见数码时代的到来,摄影在其纪录性方面得到更充分的发挥,就纪录性而言摄影具有其它艺术门类无可匹比的优越性。

    二、摄影发明与发展过程中的科学性

    摄影术从发明时的专利技术,经历了韦奇伍德的实验、日光摄影法、银版摄影法、“卡罗式”摄影法、湿版火棉胶摄影、干版的发明等等,从起初的大箱子相机到胶卷相机再到现在的数码相机,从“莱卡”单反照相机、“哈苏”单反照相机到尼康FM相机、佳能EOS专业相机。摄影术自身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进程,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前进而发展和完善。这就把摄影和科学捆绑在了一起。科学的发展促进了摄影的发展,反过来,摄影也推动了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摄影技术的发达和摄影文化的繁荣象征着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文化发达的程度。

    摄影艺术的发展体现了科学精神。摄影科研、摄影理论以及新闻摄影、广告摄影、电视摄影等应用领域,无不体现着摄影的科学精神。对于新闻摄影来说,科学精神就是一丝不苟地纪实,不受任何先入为主的观念形态的制约,对于艺术摄影创作来说,科学精神就是充分尊重拍摄客体、真实表现创作主休,不搞哗众取宠或献媚邀宠的伪艺术,如此等等。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摄影文化中,科学发现与艺术创作是具有同样的审美价值的。这一点是与其它文化圈截然不同的。在摄影中,每一种捕捉光线的新器具,每一种再现影像的新程序,都可能带来全新的视觉形象,带给人一种全新的艺术享受,如全息摄影、航空摄影、立体摄影、水下摄影等等。在摄影文化里,发现就是创作,创作也即在发现,发现与创造是一对亲兄弟,互相争先,彼此有着血缘关系。

    三、摄影文化的开放性

    没有一种技术和文化像摄影具有这么广阔的胸怀,横跨了科学、技术、理论思辨、新闻、艺术、商业服务、历史、哲学、美学、司法、心理学等种种领域。可以说摄影从发明那天起,先天就是一个完全开放的模式。摄影艺术是“平民的艺术”,摄影不断的发展,相机操作越来越方便,冲印越来越快捷,摄影向着最广大的社会阶层开放。

    婚礼摄影、儿童摄影、毕业摄影、生日摄影、会议摄影等等,具体从事摄影的人数要远远超过艺术门类,如文学、戏剧、绘画等。可以说摄影是创作应用最为庞大的文化活动。

    对摄影来说,没有技术的界限,买了相机就可以拍;也没有观赏的禁地,一切感受,一切领会,如人的眼睛,只要能看见,那么摄影就为你敞开,随意的去看,去想。

    摄影文化开放与普及,超越了语言的障碍、国家的界限、民族的隔膜。摄影艺术沟通了人类的视觉直观感受和心灵的交流。实际上摄影没有国家、民族、文化、意识形态的区别,是整个世界共通的语言。一如音乐,不需要翻译就能被领会。因此,摄影艺术是具有开放性的,而摄影的活力也正式在于它没有禁区,在于它的不断发展努力开拓的精神。

    四、摄影艺术跨越时空的超越性

    随着时代的发展,相机开始进入家家户户,特别是数码相机操作方便、即时回看、直接拷贝,摄影文化已经和家庭联系在一起,亲戚朋友在一起合影留念,外出旅游考察拍照留念。尤其是现在手机上集成了照相功能,拍照就像说话一样轻松方便,从彩信到现在的微信,从博客到微博,看图时代的到来,摄影文化融入到每个人的日常生活中。

    摄影是人类视觉的延伸,摄影能够将任何感光的空间形象纪录下来并传播开来。可以说物质借助摄影超越了其时空的确定性,变得超越了时空。而人类的视觉也超越了时空,分布在世界各个角落的人们,可以随意观看“过去的”和“遥远的”事物,某种意义上,人类超越了空间和时间的限制。借助于摄影艺术跨越时空的超越性,地球上的人们同时感知着世界上的各种变化。通过电视,通过网络,通过手机,人们使用着各种在线视频,观看各种即时图像。人类的感知范围空前地拓展了,这种拓展所具有的超越属性和未来属性,是过去任何一个时代都难以想象的。

    摄影艺术跨越时空的超越性,让人类的视觉无限延伸,不再受空间和时间的限制,在空前广大的层次上形成了全人类共同的感性体验。

    五、摄影的客体决定了摄影艺术的直观性

    肖像绘画可以看着模特,但没有模特也可以画得逼真。而肖像摄影是肯定要有模特在场。摄影艺术是必须有客体在现场的。摄影艺术的直观性意味着摄影对象的物质存在,这是摄影文化的根本,没有客体的存在,也就无法摄影,离[ lunwen.1KEJIAN.COM]开了被摄体,摄影自然就中断了。可见,摄影艺术是一种客体必须参与的文化,区别于文学、绘画、雕塑等。这就在摄影美学和摄影社会学上给我们一个提示,摄影艺术表现的是客体,没有对客体的认真研究,必然是摄影理念上的不完整。

    摄影艺术的直观性也决定了摄影者必须亲眼目睹、必须亲自到达现场。不管是高山还草原,无论有路的还是没路的地方,获得照片的唯一途径就是摄影者到达现场。这是其他艺术文化形态所不同的。摄影者创作者同时也是见证者,摄影艺术是一种创作主题实感化的文化。无论拍摄内容是具象的还是抽象,都是摄影者自身的真切感受,对题材的追求、灵感的出现、以及在具体的影调、色调、色彩反面的处理,都是摄影者的直观体现。

    摄影艺术的直观性还表现在对摄影作品的观赏。无论是冲印的还是数码的摄影作品,都是供人直接用视觉加以感知的。摄影的主体不仅仅是摄影者,而且也包含观赏者。观赏者对摄影作品的鉴赏,是对摄影作品的再创作。同样的摄影作品,在不同的观赏者眼里,有着不同的视觉感受和情感体验。

    六、结语

    摄影文化就是指一切与摄影相关的物质与精神现象,它是一个集合概念,带有整体性、宏观性、不可分解性。摄影作品反映的是时代的特征,通过一副摄影作品我们可以看到那个时代最形象的特征。而摄影工作者的文化素养的深厚,决定着摄影作品的内涵和艺术品位。所以一个好的摄影家首先应是一个文化人。所以追求文化根基,应成为提高摄影水平的根本选择。人的文化素质为文化能力奠定了基础,而文化能力又是得到文化理性认识的必然过程,最终理解、认识和创造出独特的文化哲学,为摄影的瞬间选择奠定深厚的文化根基。

摄影艺术的类别篇9

笔者2009年通过荷赛官网注册,开始投送摄影作品参赛,并持续关注赛事。不难发现,新世纪以来荷赛呈现出更大的包容性,获奖作品融合了观念摄影、沙龙摄影,甚至行为艺术等门类。荷赛获奖者赵青认为,赛事非常强调摄影者创造性和个性化的视觉表达,鼓励摄影者用独特的视角观察和解读我们这个世界,近年来它又在不断推动新闻摄影同其他摄影形式的融合。

多位中国摄影师的艺术化、观念性获奖作品支持了赵青的观点。常河作品《中国动物园》利用LO M 0相机和过期胶片拍摄,其非主流艺术影像风格容易给人废片的视觉感受。《被污染的橘子》,方谦华为了突出生物变异给人的视觉感受,采集了一些便于带走的瓜果蔬菜,回到近百公里外的酒店客房进行拍摄。李洁军作品《复制战争》,将订制的军人玩偶放置于现实场景中,再现近代史上中外经典战争画面。傅拥军作品《西湖一棵树》《我很想念爸爸妈妈》,用统一的画面格式重复想要表达的观念。区志航的《那一刻》,组图都是作者在重大社会新闻事件现场的裸体俯卧撑自拍照,更属于行为艺术范畴。这些作品和纯粹的、传统意义上的新闻摄影大异其趣,一次次地引发了摄影界的争论。

二、艺术化不是新闻摄影的全部

新媒体环境下,新闻摄影受到微博、微信等自媒体的挑战,在告知事实功能方面,勤快的摄影记者或许难以匹敌事件现场的一只智能手机。今年第十一届国际新闻摄影比赛(华赛),小区居民用ipad拍摄的《消防员坠楼》,获得了非战争灾难类重大新闻单幅铜奖。我国业余摄影爱好者群体庞大,手机拍摄质量越来越高,摄影记者要生存,必须超越简单记录事实的层面,对新闻事件发表自己的观点。荷赛中国摄影师艺术化、观念性的获奖作品,便是这一背景的产物,也是新世纪才有的现象。

为了追求更广阔、更自由的表达空间,数位摄影记者甚至放弃职业身份,彻底转型为影像艺术家。先是张晓离开《重庆晨报》,艺术作品《他们》《海岸线》近年炙手可热。后有严明从《南方日报》辞职,去年推出的影像随笔集《我爱这哭不出来的浪漫》大受欢迎。如今,他们拍摄的动因不再是满足报纸、杂志、新媒体的传播需要,而是面向国内外摄影基金、摄影节和画廊、私人收藏。艺术化是新闻摄影的归宿吗?都在艺术,民生谁管?!有资深媒体人给出了这样的回答。报道各种新的事实是新闻摄影和摄影记者的基本功能,不能完全脱离新闻工作的范畴。还需要注意到,具有观念性、艺术化特征的荷赛获奖作品,主要集中在自然类、肖像类、体育类。陈庆港、储永志、魏征等占更大比例的中国摄影师,他们的荷赛获奖作品仍旧以决定性瞬间等传统新闻摄影语言创作,内容直接明了,没有艺术化、观念性作品的歧义。

56届荷赛终审评委顾铮认为,新闻可以借鉴艺术的处理手法,当然针对不同类别其借鉴的程度是不一样的。例如,突发新闻、一般新闻的表述更严格,在语言探索方面没有太大的空间。而人像类细分为执导人像( stagedp ortra旧和观察人像(observed portrait),这两者的发挥空间也有所不同,前者在形式创造方面具有更大的自由度,傅拥军的作品就属于此类。其他如当代议题、日常生活等,也都允许更多手法上的创新。新闻以呈现事实为目标,这是新闻摄影的底线,而艺术摄影是可以虚构的。事实是新闻的基本立足点,我们不说真相,真相本身太复杂,但事实应该首先在照片里呈现出来。

近年来,中国摄影师的荷赛获奖作品主要集中在相对偏软的新闻类别,而硬新闻获奖较少。国内一些论者荷赛艺术化趋势的判断,是否与此有关呢?

三、融合中坚守新闻摄影的底线

摄影艺术的类别篇10

摄影,是绘画和其他艺术形式相互融合的产物,在我国的逐渐发展中,有很多年轻人选择从事了摄影事业,但是想要把摄影事业想要发展到人生事业的顶峰并不是那么容易,在很多摄影工作者后期的工作当中,努力的将摄影和绘画想结合,将绘画的艺术表现形式应用到摄影艺术的表现形式,尽管这样在整个工作中有很大的难度,但是在事物呈现的精准性上多摄影工作者还是有很大的吸引力,这对我国在摄影领域发展中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摄影与绘画的时间性

画家在完成一幅完美的画作的过程中,需要大量时间作为基础,并且还需要和画家,颜料等长时间为伴,这样就对人或事物在长时间的记录造成一定程度的局限性,长期保持一种状态,人或事物在长期的时间保持某一种形态,这样不仅使事物难以保持新鲜的程度,也对人在保持一种形态时造成了一定的压力,但是,摄影是完全不同的,它对人或事物的记录完全打破了绘画上的时间性的限制,大大节省了时间,也更加对人和事物的记录有着一定程度的准确性,并且,也可以从多种角度记录人和事物,减少了时间的长度,从而使工作量有效的提高,使我们在利用摄影这项技术在记录任何事物时,更加有直观性,也有利于长时间的存放。

画家通过各种工具在画布勾勒出表现形式,尽管摄影这门艺术和绘画有着相同的特点,但是在本质上还是有着区别的,它在极短的时间记录最准确的影像,大大减少了时间上的局限性。其实,不管是绘画,还是摄影,都是在记录人和事物在某种时间的形态,两者的区别只是记录时间的长短,以及记录的方式不同。

摄影中的透明性

人们在欣赏一幅画作的时候,由于绘画中的某种特性的存在,这是欣赏者在欣赏画作是的一个警钟,使人们时时刻刻能够分辨出真实和画作的不同之处,然而摄影却是有很大不同的,当摄影工作者按下相机快门记录的那一瞬间,便对人和事物的记录存在了一定程度的准确性,使观看者和被记录着的距离逐渐的缩短,这些的变化,可能摄影工作在工作的整个期间都是没有感觉到的,摄影,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说,也是反映人们真实的生活,呈现给人们更加直观的影像,使影像更加贴近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实际情况,同时,让人们的生活更加透明化。

我们常说的透明性,有很大的部分是和作品的清晰度有很大的关系,人们在评价一幅画面的真实感使,画面的清晰度是给人们最主观的感觉,如若不然,就会染发欣赏者在欣赏画作时带来模糊的感觉,对画面的真实性产生了怀疑,摄影艺术的产生解决了这一问题,但是也有人反对这一观点,看上去最清晰的影像,并非是最真实的情况,所以,在摄影工作者在记录影像的过程中,不能只追求影像的清晰度,更有注重它的透明性,这样才能使欣赏者和现实生活不会有陌生的感觉产生,拉进来人们与现实生活的距离,使照片更加有真实感,更加透明化,记录人们在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同时,也为我国在摄影艺术发展中加入了新的理念,更为我国走向世界奠定了基础。

摄影艺术的类别篇11

在商业广告漫天飞的时代,人们从原有对商业广告图片的厌烦逐渐转向了乐于欣赏并从中发现美,感受美,这说明“读图”已经彻底融入了人们的生活,社会大众的审美也在不断的提高。人从广告宣传的图片作品中,能感受到现代图片艺术的发展,更是一种艺术上的享受与熏陶,这对于人类社会来说是一种观念和审美上的进步。读图时代的到来,商业摄影与艺术摄影之间的界限越来越模糊,二者正在相互融合,相互促进,这也预示着摄影行业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历程。

1 商业摄影与艺术摄影的区别

商业摄影与艺术摄影都属于图片摄影的范畴,商业摄影带有明显的商业色彩,主要以广告摄影为主,也包括商业人像摄影、商业资料摄影等等。商业作品主要是满足出资人的图片要求,赋予作品形象一定的艺术性从而获得受众的广泛关注或者商业方面的应用价值,继而吸引受众产生某种相关的行为。对于商业摄影作品的摄影师来说,其职责在于将商品的特征通过摄影作品来展现出来,使其商品的附加值因此得到提升。简单来说,商业摄影的服务对象是出资人,因出资人的购买行为而产生的相应的摄影行为,是商业行业中典型的宣传手段。在广告行业,商业广告摄影是制作广告的过程中一项最为基本的程序,广告摄影的目的是为了服务与广告选取。在社会上商业摄影还有其它多种形式,如常见的婚纱摄影,是为了得到满足消费者购买需求的具有一定艺术性和观赏性的摄影作品。但是任何其中商业摄影,都是为出资者的购买需求服务,也是自己获得收益的手段,可以说商业摄影是建立在经济回报的基础之上的。

艺术摄影隶属于艺术类范畴,是艺术作品创作中一种常见的形式,每一个艺术摄影作品的诞生都代表着艺术家的一种风格和观点,也是艺术家根据所要呈现出来的艺术理念而有针对性的创作出来的一种作品,而摄影只是艺术作品呈现的一种方法。艺术摄影与商业摄影不用,没有雇主一说,作品的创作是发源于艺术思想或者艺术理念。

因此,对于商业摄影和艺术摄影,我们必须对二者的区别予以分清。商业摄影的创作是围绕创作目的而进行的,在艺术表达方面要适度,重点在于对于广告宣传所起到的作用和意义,艺术性再强没有达到广告的目的,也不符合商业摄影作品的要求。艺术摄影如果是为了获取更多的经济回报,将创作思想中融入太多商业价值的色彩,就不可能成为艺术界的闪亮之星。

2 商业摄影的艺术性

商业摄影在本质上是具有一定的复杂性的,是技术与艺术的综合体。它一方面包括广告设计的原理与技术,另一方面还包括摄影艺术的基本形式与要求。社会大众的审美能力参差不齐,不同地区,不同民族,不同阶层的人们对于艺术的审美和理解相互之间是存在差异的,这就决定了商业摄影作品无论是思想上还是表面内容上都要与当地的风俗习惯、、道德观念、文化氛围等相适应。除此之外,在各方面的技术处理上都需要进行艺术再加工。商业摄影要面向市场需求,符合大众的审美需求,以提升商品的附加值为根本目的。根据出资人对于商业摄影作品的需求,分为可确定内容和不可确定内容。商业摄影活动中设计的拍摄背景、拍摄服装、刀具等都属于可确定内容的范围,从画质、内容等方面都要向出资人明确,取得出资人的认同,这对于摄影师来说算得上是对于其艺术水平和审美能力的考验。不可确定内容是除可确定内容之外的其它内容,诸如被拍摄者的表情瞬间、为了满足拍摄效果而进行的某个动作或者行为等等。这些不可确定内容对于摄影师来说同样是一种艺术修养上的考验,给摄影师更多的发挥空间。

3 艺术摄影的商业价值

不光商业摄影在价值方面有所要求,艺术摄影同样受到价值价格问题的困扰,在市场经济大环境的影响和商业手段的促进作用下,艺术摄影有此问题也是必然的,对此,我们必须站在理性的角度上去思考和分析,对艺术摄影的价值价格问题给予正视和正确的对待,单纯的抵触和拒绝并不是有效的解决办法。从艺术的角度来说,艺术家都应该朝着艺术的发展方向坚定的前进,但是在生活中,要有将艺术与生活相互融合的能力,将生活中美好的东西和复杂的情况应艺术的方法,作品的形式去展现,让受众对生活的美好,艺术的高尚更加深入的理解和感受,从而在情感上得以升华。艺术摄影作品的核心理念在于人们从视觉的感受中去体会艺术,去感知艺术思想,在心灵上获得共鸣。一个优秀的摄影艺术家应该用心的在生活中发现美,感受美,创作出好的作品来达到陶冶人们情操,赢得人们共鸣的穆德,这样的作品才被人们更乐于接受,更会受人们的喜爱,更具有影响力,从而获得更多的艺术价值和商业价值。

4 结语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审美观念的进步,读图时代的到来促进了商业摄影与艺术摄影之间的融会贯通。商业摄影除了要满足商业上的需要之外,还要兼顾到人们在精神和审美方面的需求。艺术摄影不仅能够反映出艺术家的创作意图和创作思想,也要考虑到作品所具有的艺术价值和商业价值。无论哪一种摄影作品,我们都需要从理性的角度去细细品味,去看待其所具有的艺术性和商业价值。

参考文献:

[1]肖芳.让艺术和商业谈个恋爱――浅谈艺术摄影与商业摄影的关系[J].今日科苑,2013(04):17-18.

[2]张宝龙.浅析商业摄影润饰技术原理[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3(14):33-34.

摄影艺术的类别篇12

第二,首次设立国别展。本届国别展设立国家为法国,展览将于11月在法国展出。众所周知,法国是摄影术的诞生地,而2014恰逢中法建交50周年。本届国际影展就选取法国为国别展的第一站,希望把代表法国现当代摄影水平的展览带到中国来。而以后国际影展也会陆续在其他国家展出,让中国摄影走向全世界。

首设推荐人制度

第三,首次设立推荐人制度,希望能更广泛、多渠道地征集优秀作品参赛。本届展览鼓励策展人、图片编辑等专业人士推荐优秀摄影作品参赛,推荐人推荐的作品获得金、银、铜奖牌的,该推荐人将被颁发“优秀推荐人”证书。

大师班

第四,首次设立国际影展大师班,为中国摄影师、尤其是青年摄影师“面对面与专家们进行深入交流、探索”创造条件。通过每届的继承与创新,希望在不久的将来,中国国际摄影艺术展览具有越来越广泛的影响力。除了国内知名的摄影家索久林、王悦、李学亮、王达军等评委,本届影展还邀请到了法国蓬皮杜艺术中心原摄影部负责人阿兰·萨亚格和白宫摄影师埃利·伯克曼等大师级人物,分小组、中外评委相互配合的课堂为学员们带来了中西融合的工作坊学习经验。如此多的专家评委同聚一堂,是非常难得的机会,活跃的课堂氛围、一对一的专项辅导,学员们纷纷表示受益匪浅。

热点连连看

针对本届影展所出现的诸多变化,本刊记者也特别采访了组委会常务副主任顾立群、中国摄影家协会国际部负责人陈静,为我们解读了一下几个关键词。

转型中的国际影展

主办方:我们的国际影展应该办成一个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大舞台。任何一种摄影艺术形式都可以在这里找到自己的舞台,都可以参加,就是要包罗万象。这就是我们本届国际影展转型的想法,但是这个转变是逐步显现的。国际影展和国展的区别,不是原来的纪录类和艺术类的区别,偏纪实和偏艺术的区别,而是中国人的舞台和全世界人的舞台的区别。这次我们的改变是分为了纪录类和艺术类,也许以后我们就会有两个展览,一部分是纪录的,一部分是沙龙的。

女性主题

主办方:往届的国际影展是偏艺术、偏沙龙的风格,本届因为主题的设置,就出现了许多纪实风格的新闻照片参加。我们对于“女性主题”的解读也应该强调一下,是“关注全球女性问题”。因为在诸如印度等很多国家,女性还是一个弱势群体,面临很多的问题,我们呼吁通过摄影人的镜头,来引起政府、媒体等更多的关注。以后每年我们都会有这样一个主题,比如水污染、环境污染、全球化等等。

新增7名评委

主办方:由于评选增加了两个类别,本届影展的评委人数相比往届也增加了7位,有着丰富媒体从业背景或从事纪实摄影的评委也体现了本届影展的转型轨迹,即适当增加了纪录类作品在国际影展中的比例。同时,我们的来稿中,美联社、法新社、路透社等世界各大通讯社,以及Getty等图片社的签约摄影师的参评作品数量有了大幅度提高。

奖牌解读

主办方: 本届展览设CPA奖牌(即中国摄影家协会奖牌)和FIAP奖牌(即国际摄影艺术联合会奖牌)。其中,“女性”主题类和非主题类的纪录类设CPA奖牌。非主题类的艺术类和商业类设FIAP奖牌。

体现群众化路线

主办方:不论是“女性主题”还是大师班,都体现了我们对党的群众路线的贯彻与落实。“女性主题”要求我们摄影人用镜头关注现实,将目光投递到身边事物上。大师班活动对我们摄影人来说,也是一次非常难得的机会,可以一次性接触这么多大师。从他们身上学到东西,希望能够给年轻的摄影人更多的帮助。同时,本届影展开始设立奖金,这也是对许多优秀摄影人的鼓励,希望在他们以后成功的道路上,有中国摄影家协会对他们的一份支持。

评委印象

索久林:中国摄协副主席

“女性问题”是全社会广泛关注的问题,从来稿看,女性作者参与的积极性非常高。反映女性主题的,大致上分为表现女性的自主意识、自强精神、女性的苦难、女性的困惑,还有女性的追求、女性的呼喊。在作品的题材上出现了许多雷同,反映女性艰辛、女性苦难、社会对女性漠视等题材集中出现,特别是来自中东、非洲有饥荒、有战乱的那些地方,女性的苦难比较多。在中国对女性主题的反映主要是有些生产领域、生活领域,女性的负担太重。比如说高污染的行业,如挖煤的领域、建筑领域、矿山、冶炼工业,这里边都有女性参与,而且女性在这些岗位比男性承受的负担要重,受到的身心摧残更严重。表现向上的、阳光的、充满希望的、前卫意识的作品不多,而其实我们是希望通过这次作品评选,让人们会注意到这些正面的内容。总体来说,我们通过评奖能够把世界各国关于女性主题的认识、反映,甚至人们在这方面的一些希望、要求表达出来,这对推动社会进步将产生一定的力量。

李学亮:中国摄协副主席

艺术类作品总体来说不错,制作手段的应用多了一些。我认为现在的摄影和以前有大大的区别,技术性比原来少了一些,表达创作人的想法多了一些。从第15届国际影展艺术类的作品来看,整体水平还算可以,但是相同手法的制作太多。虽然不乏一些不错的新作品,比如说有些观念性的。但有一个问题还希望能引起参赛者的注意,作者自己对分类的不明确,明显是商业类的作品却投稿到艺术类,同样我也了解到有很多很不错的艺术类作品投到商业里头了,这样会造成许多遗憾。

于文国:中国新闻摄影学会副主席

由于来稿数量巨大,所以不可避免会出现许多雷同的内容,相同水平的就越多,会引起视觉疲劳,难见新意,让人眼前一亮的作品相对少了。整体质量还不错,但是应该倡导关注的视野再开阔一些,现在还是常见的那些题材,思路还没有进一步打开。形式的表现现在是越来越容易了,作品比拼的是同样形式下,那些挖掘心灵和人性更深层次的东西的力量。

埃利·伯克曼(Eliezer Berkman):

美国传媒摄影学会前主席

本届国际影展的组织水平、照片的专业水平都有了明显的进步。我从当中看到了中国摄影家协会更为清晰的一个前进方向。不同的层次,不同国别的人们在一起交流,让这项工作变得更加有意义。中国摄影家协会从上至下各个部门、各个单位都是同心协力帮助评委们更好地理解作品,让评选变得更加开放、更加自由、更加公平。组织者的工作给这次影展注入了很多的剂,让影展能够非常顺利地进行。

原瑞伦:

全国专业报新闻摄影学会副会长

我参评的是艺术类作品,有相当一部分照片是优秀的,是一个国际性摄影赛事的水准。作品客观真实地反映了世界的发展,所以说我认为我们中国第15届国际摄影艺术展览的评选是成功的。再一点就是,我认真、仔细地看了独幅、组照、黑白、彩色,有一些优秀的作品非常引人注目、非常震撼。不论是国内还是国外摄影家拍的照片,主题都非常鲜明。许多作者的拍摄手法也比较有创意、有新意,用光、构图和组照的组成也很讲究。

观察员日记

第一,这是首次采用数字文件收稿的形式征集参赛作品,环保、绿色的理念贯穿整个活动之中,为摄影人节约制作费用、邮寄费用以及主办机构的运输整理等费用过百万元之多,这不失为一个当下环保的的示范性案例。第二,参加作品超过15万幅,采用数码评选的整个过程,流畅、专业。作品评选的结果清晰。对于如此大量的作品评选,效率和专业的平衡,得到了很好的体现。第三,体现了公平的评选原则。程序化的评选,杜绝了人为的干扰,避免了人情的因素,做到公平、公正的评选原则。第四,大师班的举办,为摄影人与国际、国内大师的一对一的接触,提供了一个专业顺畅的平台,值得推广。不过我们也看到了一些问题,由于投稿人对分类认知不明确的原因,纪录类和艺术类作品,出现部分投稿分类不清晰的现象,使得一部分因投送组别不科学,影响成绩,下次如能事先审核类别,将更有利于评选。

获奖秘笈

您会给什么样的照片投票?

索久林:中国摄协副主席

在“女性主题”类别中,有一些采用象征手法表现妇女的生活追求,效果比较好。有一些在技法上运用朦胧效果,通过朦胧美扩大主题的多义性,给人们更多可品味的空间。关于组照的问题我体会较多,有许多组照并不合理,组照的排列应该遵循图与图之间的逻辑联系或者情节联系。如果既有情节又有逻辑,就需要创作者能把握脉络,两条线之间不能互相干扰。而且一组图片里面如果水平相差太大,整个作品的艺术价值都会受到影响。

冯建国: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不论是组照也好、单张也好,我比较强调“自然”,不要人为加工太多。不是杜绝摆拍,但是摆拍也不能太明显,摆拍也要很自然的,比较本色的这种。因为是比赛,肯定是要有一定画面的感觉,要有美的艺术形式。

埃利·伯克曼(Eliezer Berkman):美国传媒摄影学会前主席

我希望看到作品可以反映现代社会、现代家庭当中女性所受到的不公正的故事,或者能够体现女性不好的生活,能引起人们重视去关注、并帮她们解决问题的作品。积极向上,具有一种向上的能量的题材是我更喜欢看到的。由于男性和女性根本的不同,我想看到一些女性摄影家充满力量的作品,以及她们拍摄男性通常不会注意到的题材的作品。

阿兰·萨亚格(Alain Sayag):法国蓬皮杜当代艺术中心原摄影部负责人

我所选出的作品都是好作品(笑)。

王悦:中国摄协副主席

摄影艺术的类别篇13

作者简介:张锐(1968―),男,哈尔滨师范大学艺术学院工程师,从事摄影工作。

人类对美的热爱、追求与创造是来自于本身的原始信念,是人的本质天性。美存在于人类的活动之中,是人类活动的历史发展的结晶。所有的人类文明成果,无不蕴含着人类对美好追求的愿望。因此,摄影艺术作为人类的一种审美创造活动,其产生的摄影艺术作品,也是人类对追求美好生活的一种审美描述成果。

一、摄影是一种特殊的造型艺术

摄影是一种造型艺术,但是与其他造型艺术有本质的区别。它是靠光线、影调、线条和色调等构成自己的造型语言。摄影家正是借助这些语言来构筑摄影艺术的美。摄影作品赋予我们的形式美感,是十分丰富的,有空间感、立体感、质感、运动感、节奏感,等等。我们从摄影艺术中,所获得的美感,是与这些形式感密切相关的。

1.摄影作品的空间感

空间感,亦称深远感,在中国传统画创作和绘画理论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画家们所倡导的“画贵深远”,就是强调绘画要有深远的空间感。同样,在中外摄影史上,一些经久不衰的作品,亦多是摄影家们娴熟地运用透视规律成功地表达出深远空间感的结果。如亚当斯的《月升》,张印泉的《七星烟雨》等,即是如此。

摄影艺术的空间感是怎样借助透视规律表现出来的呢?或者说,摄影作品表达空间感是运用的什么“材料”和“语言”呢?摄影艺术表现深远的空间感,所用的艺术语言主要是线条和影调。因为摄影作品对空间的表现,主要通过两条途径:形体透视,即线条透视;空气透视,即影调透视。当然,这两种透视,不是孤立起作用的,而是相互联系的,同时又要借助适当地选择光线和拍摄角度等来实现。

2.摄影画面的立体感

摄影画面的立体感,即体积感,是使摄影作品生动自然,真实可信的重要一环。摄影艺术与雕塑艺术不同,它是借助占有两度空间(平面)的画面来塑造形象的。要克服平面造型的局限,塑造出栩栩如生、富有表现力的艺术形象,主要的一方面就是,要运用自己所固有造型语言在两度空间上表现出客观对象的三度空间,即表现出所摄对象的立体形状。摄影艺术表现立体感所运用的技术技巧手段和具体方法可以多种多样,但是,它所运用的语言材料基本上是光线和影调。逆光和侧光以及富于变化的影调,都可以较好地表现立体感。

3.摄影作品的质感

摄影作品所表现的物体的质感,即物体的表面结构感,如同立体感一样,虽不是所有作品都具备的,但它确实亦是使一些作品的画面增添光彩,增强艺术感染力的重要方面。如果画面上所表现的对象,不是漆黑一团,就是白版一块,表现不出质感来,就不仅会影响作品的真实性,而且会缺乏吸引力,无法使人产生鲜明的印象。摄影画面要能充分地表现质感,赋予人们质地美感,就要调动摄影的艺术语言,即要靠选择和运用光线、影调来实现。

4.摄影作品的动态美

摄影作品表现动感,使摄影画面呈现动态的美,亦是摄影艺术语言的重要功能之一。描绘动态中的美,比描绘单纯形状或颜色的美,更能使人欣喜或感动。有动感的画面,往往具有更大的艺术感染力。但是,如同其他造型艺术一样,摄影艺术属于空间艺术,要它表现出蕴含着时间性的动态是受到很大局限的。然而,摄影艺术的科学性,又使其能利用自己的技术技巧和造型语言,较为自由地在平面材料上表现动态。

5.摄影艺术的节奏美和韵律美

节奏感和韵律感,亦是形式美感的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如同人们常说的没有节奏和韵律就没有音乐和诗歌一样,摄影艺术若没有节奏和韵律也就不会有真正的形式美。一幅摄影画面,仅有鲜明的主体和统一的基调,还常常不能构成完美的摄影艺术作品。有了美妙的节奏和旋律,作品才能有玩味不尽的韵味,耐人欣赏。

摄影作品是选用曲、直等各种线条,黑、灰、白等各种光斑和红橙黄绿等各种色块,通过对画幅的有规律的分割,而构成画面的节奏和韵律的。任何摄影画面都离不开线条和色调(包括影调)等的有机组合。简明、突出、有特定含义的线条和色调有规则的重复,往往可形成美妙的节奏、韵律。

二、摄影造型语言审美意蕴

摄影艺术的四种造型语言――光线、影调、线条和色调等之所以能够赋予人们丰富的形式美感,主要是因为这些造型语言都有自己的审美意蕴,即都有自己相对独立的审美价值。摄影家们就是通过熟练地把握和运用线条美、影调美和光线美,创作了许多摄影作品。

对于一切造型艺术来说,线条是构成可视形象的基本条件。线条美,是摄影艺术不可忽视的要素。摄影家们十分注重对线条的应用。他们既用线条美来建构和丰富形象,又把线条看作是有生命之物,借以表达情感,增强作品的艺术感染力。不少成功的风光和静物作品,之所以能将自然景物人化,性格化,甚至充满了人情味,亲切感人,多半是作者发现和提炼线条,赋予它以人的感情的结果。风光作品《晚归》,调动线条的意味功能,借线条的形似来抒情,使作品耐人寻味。那几株衬托晚霞满天上的椰子树,其线条形状犹如站在海边翘首盼望着渔船归来的亲人的身影,画面感彩浓浓,引人联想,耐人玩味。可以说,这儿株椰子树的线条语言的巧妙运用,胜过了千言万语。

色彩,是造型艺术语言的要素之一。对于摄影艺术亦是如此。首先,与绘画不同,它要受客观景物本身的色彩的制约。它所采取的用色途径基本上是色彩还原,即选择景物本身的色彩,再现镜头前景物的色彩。故给人的色彩美感,较之绘画更富有直接感和亲近感。其次,摄影艺术的用色同用光是密切相关的。光的强烈、光的入射方向和角度等,都可以给画面带来不同的色调配置,甚至决定画面色彩的基调。由于光的直接影响,摄影画面的色彩一般比绘画更为明快、鲜艳、更为夺人目光。另外,摄影者可以通过选用不同的胶片、滤色镜以及后期制作等,来控制画面的色调,控制色彩的基调,突出色彩的重音,增强画面的色彩效果。因此,摄影画面的色彩一般较为丰富多变,和谐完整,更富感彩。语言的独特功力。

影调美,是摄影艺术形式美的重要组成部分,亦是摄影艺术美有别于其他造型艺术美的突出表现。

由于影调的关系,摄影艺术成了一种极富魔力的艺术,黑白摄影成了“一座深奥而神秘的魔宫”。影调使黑白摄影能对丰富多彩、千变万化的自然景物的颜色进行高度概括,筛选和提炼,使之成为一种概括力和含蓄性都极强的艺术,使之更易于揭示事物的内在精灵,更易于表现摄影家的思想感情。

黑白摄影在许多方面,与我国传统的水墨画相似。水墨画有“墨分五色”之说。“五色”的要求,不在于再现客观事物的五颜六色,而在于抽取和揭示物象的本质,表达深邃的意蕴,出神入化地表现事物。在这点上,黑白摄影与水墨画是一脉相承的。“气韵生动”,许久以来就被人们视为品评绘画作品的最高准则。由于黑白摄影与水墨画的“气质”相通,一些有成就的摄影家,亦在充分挖掘和发挥黑白摄影艺术的潜在力和表现力,刻意使作品气韵生动,“超乎像外,得其环中”。由于他们对影调的高超处理,其作品酣畅淋漓,内涵丰富,赢得了人们的喜爱、赞誉。如老摄影家薛子江、刘旭沧、黄翔、陈复礼等拍摄的山水风光作品,既富中国画意,有浓郁的民族气息,又充分发挥了摄影艺术的特长,施展了影调的“神力”,在世界影坛上获取了应有的地位。黄翔先生的《黄山雨后》,以各种不同的影调,展现近景的苍松,远景的云雾,以及近、中、远山的层次,神妙地表现了黄山的勃勃生机和灵魂。特别引我们品味的是,摄影家使大半个画面充满了白色影调,展示弥漫远山的云雾,而在这白色云雾之中或之后却隐藏着万事万物的多少精灵啊!

黑白摄影独特的艺术表现力,使之在摄影艺术中占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国画家叶浅予,在谈到黑白摄影与彩色摄影的关系时说:“彩色与黑白,目前来看,趋向彩色的多,这是社会潮流,大势所趋……但是,作为艺术性来讲,黑白片的艺术性难以掌握得多。应该承认黑白片具有不可动摇的艺术价值。”

影调的艺术价值,还在于表达感情上。摄影作品的影调层次是十分丰富的,而这种影调,可以说,都有特定的感彩,表达着各种不同的感情。

人们一般把摄影画面的影调分为高调与低调、软调与硬调。一般说来,不同的影调具有不同的感彩。表现哀思时,常用浓黑或深灰的低调;表现欢快时,常用单纯明快的高调;表现刚强的性格和激烈的战斗气氛时,一般运用黑白对比强烈的硬调;表现温情时,常用柔和的软调。

光线是摄影的灵魂和生命。摄影艺术是用光来造型的。摄影,特别是在摄影艺术发展的初期,常常被人们称之为“光画”,这是符合摄影的技术过程和艺术形式的本质的。摄影是与光打交道的,摄影创作亦步亦趋都离不开光。摄影者要创作出美的艺术作品,就一定要摸透光线的变化规律,并对其进行高度的艺术概括,熟练地掌握和运用光线这一摄影特有的艺术语言。

光线,不仅从整体上来说,是进行摄影创作的前提,而且它也是其他摄影艺术语言――影调、线条、色调发挥作用的前提。光线对影调、线条、色调等,有着十分明显的制约作用。

在摄影艺术中,一切影像都是光与影的结合体。光是影子的源泉,影是光的象征。没有光,感光材料就无法印证物象。所谓影调,就是在光线的作用下,摄影画面上所呈现的明暗关系,千变万化的浓淡层次。

光线对线条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两方面。首先,光线对于突出和强调能反映事物本质的物体的富有表现力的轮廓线条,对于鲜明清晰、简洁生动地再现视觉形象都是十分重要的。另外,从影调上看,摄影作品的影调由光而生,而摄影作品的线条只不过是影调与影调之间的分界线,是影调有规则的排列。

光线对色彩的影响亦是明显的。光线直接影响着色彩。不同的光线,对被摄体的色调――颜色的浓淡度,对照片的色彩,都影响很大。

日出、日落、阳光微弱,红光偏多,色调就偏暖。在强烈的阳光下,被摄景物光线对比比较鲜明,色调浓淡的对比就比较强烈。在阴雨天,色调对比就不够强烈,故给人以柔和感。高明的摄影家就常常利用光与色的这种密切关系,捕捉客观景物在特殊光线照射下,所产生的微妙的色彩变化,创造别有风采的艺术美。

摄影艺术的光线语言,其独特的审美作用,既表现在它可以作用于影调、线条和色彩,突出主体形象,增强环境气氛的渲染,增强造型表现能力,亦表现在:它可以作用于人的思想感情,引起人们不同的情绪联想,艺术性地表达特定的情感、情绪、情调等。比如,画面上呈现的早晨的柔和光线,会使人感到清新、舒畅;中午强烈的阳光,会使人感到热烈、紧张和焦闷;黄昏日落的光线,会引起人们某种思绪或美好的遐想。因此,在摄影艺术创作中,不少摄影家都非常注意用光来表现画面上特定的情绪、情调及其变化。

运用光线语言,增强作品的感彩,是摄影艺术创作的长处之一。摄影家们创作的许多佳作,多与他们发挥摄影艺术的这一特长有密切关系。

参考文献:

〔1〕〔美〕朱莉•阿代尔•金.数码摄影.刘军,刘淑梅译.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

在线咨询
了解我们
获奖信息
挂牌上市
版权说明
在线咨询
杂志之家服务支持
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期刊咨询服务
服务流程
网站特色
常见问题
工作日 8:00-24:00
7x16小时支持
经营许可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企业营业执照
银行开户许可证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其它
公文范文
期刊知识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支付方式
手机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