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杂志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摄影助理心得体会实用13篇

摄影助理心得体会
摄影助理心得体会篇1

20世纪20年代,现代主义艺术大师拉洛・莫霍利-纳吉(Laszlo Moholy-Nagy)说过:“不懂得摄影语言的人,将是未来的文盲”[1]。现如今的“摄影革命”(主要指数码摄影设备和数字影像技术的普及)和所谓“读图时代”“流媒体时代”的到来,既印证了大师的预言,也凸显了摄影和影像在我们今日生活和教育中日益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狭义的摄影指使用某种专门设备进行影像记录的过程;广义来讲,摄影既是一门技艺,也是一门学科。数字时代的摄影主要指以摄影光学和数字技术为基础,运用光学成像等科学原理,使真实景物在平面里得到影像记录或反映的过程。本文论及的“摄影”指以数字技术为基础的数码摄影技术和实践。

面向学生开展的摄影教育具有整体性和特殊性,其本身涉及到许多认知或实践领域,与学校德育、智育和美育有着紧密联系,在辅助学校教育和课程教学中具备独特的优势,对于推进中小学德育、美育、智育和体育有着重要作用。遗憾的是,在当前基础教育界,对摄影的重视程度不足。

因此,在当前教育界倡导探索学校德育和美育新模式,鼓励教育机制创新,积极推进中小学生德育、美育内容和方法的变革与发展的大环境下,重视摄影和摄影教育很有意义。

一、摄影在学校教育和辅助课程教学中的特点

作为信息记录和交流的重要工具、载体及传播手段,摄影已成为人们观察世界、获取知识、传播信息的重要形式和手段之一。摄影在辅助学校教育和课程教学中,除其形象性之外,还具有以下一些特性,这些特性使得摄影在学校教育和辅助课程教学中具有特殊作用和优势。

(一)趣味性

世界抓拍大师、法国摄影家亨利・卡蒂埃-布勒松摄影美学理论的核心是“决定性瞬间”,指的是摄影者在某一特定的时刻,将形式、设想、构图、光线、事件等所有因素完美地结合在一幅静态的影像当中。但对于学生来讲,摄影往往捕捉的是“趣味性瞬间”:比如独特的视角、变形的影像、凝固的瞬间、奇异的画面。这就是摄影对于初学者的魅力所在:通过摄影,我们能看到一个既熟悉又陌生、充满趣味的影像世界。

摄影的趣味性不仅体现在摄影的过程中,也体现在摄影的结果――影像中,还体现在对摄影作品的鉴赏和评论中。通过摄影,学生可以发现最普通的景象通过变换角度、通过不同的构图变成全新的画面;通过对色彩知识的学习,学生们开始重新认识世界;通过摄影中光的利用,学生们可能会对光的组成、光的性质等自然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同时,在鉴赏优秀的照片时,照片中所含的情趣与韵味,能使人增长知识,开阔眼界,愉悦心情,振奋精神。

此外,在一定程度上,摄影也不失为一种充满乐趣的体育活动或户外活动,对孩子们的身心起到愉悦作用。拍摄者对题材的选择、细节的抓取、构图的表现都能增加摄影的趣味性。因此,许多爱好摄影的人都是由最开始觉得摄影好玩、有趣而去接触摄影,“玩摄影”这个词就充分体现了摄影的趣味性。

(二)工具性

在教学实践中,很多教师将自己的摄影作品作为教学课件。除此之外,我们还经常看到:班主任要求学生用相机记录和报道班级活动;体育教师要求学生用相机记录运动精彩瞬间;语文教师找来摄影作品要学生“看图说话”,以锻炼学生的细节观察能力、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学生通过社团报道或者小记者采访活动可以锻炼事件组织、访问、写作、摄影、图文编辑能力;信息技术课教师结合摄影作品讲授图像信息处理技术;美术教师通过摄影作品讲授色彩和构图知识;生物或者地理教师安排学生利用摄影进行湿地生物或者地质地貌方面的科学调查;思想政治教育教师鼓励学生通过摄影采风或者调查活动,让学生深入观察社会,进行社会主义公民教育。所有这些都说明,摄影在本质上是一种工具,而且是一种综合性很强的工具,它可以和许多的学科教学、课程教学发生联系。在这一方面,摄影有其他艺术教育课程无法比拟的优势。

(三)艺术性

摄影可以培养学生的艺术思维(艺术创作、艺术鉴赏和艺术批评)能力。摄影的艺术性在形式和内容上均有表现。形式上,优秀的照片符合美的规律和人们的审美要求。摄影的技术技巧、创作方法和手段都能达到艺术感染的目的。内容上,摄影画面中的形象所反映的社会生活和自然景象,体现出作者的艺术观、审美经验和审美感情。在鉴赏和批评上,通过对艺术照片的鉴赏,学生可以提高审美趣味和艺术鉴赏能力,以及使用艺术批评语言的能力。

(四)思想性

摄影是一种有思想性的语言:我们想通过摄影表达什么?告诉别人什么?摄影融入拍摄者的思想、感情,同时也要求拍摄者赋予拍摄对象一定的形象。摄影包含拍摄者对社会现实、道德以及美的理解、评价,体现了拍摄者的思想境界、审美意识、人格修养、艺术品位。那些让人有想象空间的作品,有思想性的作品才是好的作品。摄影在记录中传达拍摄者的思想情感,对观赏者具有教育作用。这种教育作用主要通过画面的形象来触动学生的心灵,激感,进而提高觉悟和认识。

(五)技巧性

任何艺术都有同样一组“元问题”:“创作什么”和“如何创作”的问题。离开技术和技巧,摄影艺术就不可能存在。摄影技术技巧是通过不同画面效果体现出来的。比如拍摄跨栏运动采用平行追随的拍摄技巧,可以使画面出现主体清晰、背景模糊,有强烈动感的画面效果。摄影作品的表现性通过一定的摄影技巧,比如借助光影控制、画面布局、主次对比、虚实呼应等办法获得。面对同样的题材,使用不同拍摄方法和技巧,照片也会有不同的效果。精湛的技术更易表现作品,体现主题。因此,学习摄影能够促进学生对技巧性艺术语言(尤其是造型艺术语言)的了解和掌握。可以说,和航模等课程一样,摄影是中小学教育中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而且在普及程度和综合教育程度上具有鲜明优势,对消除重知识、轻能力的基础教育领域的弊端很有裨益。

当然,有些学校把摄影归入科技活动类,这有一定的合理性,但我认为,对于一般的摄影爱好者来说,摄影的人文性和艺术性大于其科技特性,因此把摄影归入艺术教育会更合适。

二、摄影在学校德育和美育中的地位和作用

目前,摄影在我国家庭、学校和青少年中已经普及。近些年,许多教育机构、媒体和教育工作者都在积极地推进学校教育和课外辅导中的摄影。各种小记者或青少年摄影兴趣小组如雨后春笋,一些中小学开设了摄影小记者班或兴趣小组,教师组织学生开展实地调查、科技调查、新闻采访等摄影活动。为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写作能力,一些中小学教师还鼓励学生写摄影日记、摄影调查报告等。另外,有些学校(如北京三里屯小学、上海金山区亭林小学)开设校本摄影课程,编写摄影教材,开展特色教育。青少年宫、群艺馆等机构开设有摄影培训辅导班;面向青少年的摄影比赛也不乏具有专业水准和广泛影响的(如“理光杯”小记者摄影大赛)。这一趋势已经引起了摄影界、教育界的重视。这也说明,摄影与青少年的学习和生活联系越来越紧密,证明摄影具有很好的教育功能。

(一)摄影是一种良好的社会教育形式

寓教于乐、以美育代说教是当前教育的大趋势。由于摄影形象的真实性和可信性,创作者从中得到的教育较之其他手段更有效,而真实生动的摄影艺术教育对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非常有帮助。欣赏摄影作品和参加拍摄实践,有助于引导学生正确地观察社会,用相机去发现、捕捉社会的闪光点,讴歌社会的真善美,鞭笞社会的假恶丑,这种教育效果是最明显的。如上海一些学校的教育工作者,为了让学生关注上海的市政建设,特别是植树造绿工程的进展,在半年中组织同一批学生先后到同一地点进行拍摄创作,让学生亲身感受这一变化。通过拍摄照片的对比,学生接受了一次生动深刻而有效的社会教育,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这种模式比比皆是,在此不赘述。

摄影实践还可以对孩子的生活习惯、思想品格、行为模式产生积极的影响:如外出采风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精神和独立自理能力;集体出行增强学生的团队意识和互相关爱的品性等。值得一提的是,有些教师还观察到摄影可以让一些内向、甚至抑郁症的孩子得到很好的治疗,上海市长宁区特殊教育指导中心甚至开发了“摄影治疗”课程,借鉴国内外开展艺术治疗的经验,对患有智障、视障、自闭症、情绪障碍的青少年进行治疗[2]。此外,一些脾气乖戾的孩子,其思想行为也可以在参与关爱贫困人群的摄影活动之后得到根本改变。而这种教育形式相比其他教育形式有更好的教育效果。

(二)摄影有助于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审美价值观

摄影教育对促使学生追求高尚人格起着“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熏陶作用。学生在创作和鉴赏摄影作品过程中,在认同美的形象的同时,自觉主动地接受美的内涵,有益于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确立。在摄影实践中,学生回归自然,会受到美的熏陶,心灵得到净化,思想境界得到升华。

审美价值观是人们在审美活动中所持的态度和看法。在摄影教育的过程中,通过对摄影作品的赏析激发人的情感,即以艺术美的移情传达为目的,使受教育者在接受美的教育时,体验来自艺术作品的注入了艺术家真实情感的美的意味,从而陶冶性情、明辨美丑,自觉地抵御不良风气的侵蚀,获得情感上的升华。

(二)摄影有助于开发学生智力

摄影不仅是一种现代文化和视觉语言形式,也是一门集光学、电子、化学、政治、新闻、美术、音乐、文学等诸多学科于一体的综合性学科,不仅需要教会学生按快门,还要培养他们的暗房操作或数字后期加工制作能力,观察、思维、想象的能力,以及组织、表述、统筹、应变、合作、协调、独立工作等一系列能力。摄影创作并不是简单的按快门,从策划到现场调度都是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考验。在教学过程中,能有效地促进青少年智力的发展,对于培养学生敏锐的直觉力、活跃的想象力、丰富的创造力、到位的执行能力,以及运用多学科知识的能力,都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三)摄影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摄影行为习惯和摄影礼仪

青少年学习摄影,有助于他们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要进行摄影创作,就会碰到各种困难,需要与各种人物打交道。例如,在拍摄中,被摄对象不合作怎么办?找不到最佳摄影点怎么办?这就需要学生有很好的统筹、沟通、应变能力。例如在上海,有一次教师组织学生到少年体校进行摄影创作,首先碰到的难题是对方不接待,经过协商终于进入创作现场后,又碰到了光线与场地不理想的困难,后经过同学们反复选择和等待,终于拍摄到了满意的画面,其中一位同学的摄影作品还在全国体育摄影作品比赛中得了大奖。通过这类活动以及活动中难题的解决,同学们对摄影创作的社会含义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

当然,了解摄影实践中的一些礼仪或者行为忌讳(比如拍摄时要征得被拍摄对象的同意、需要尊重一些群体或民族的禁忌等),还可以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礼仪等观念,增强对一些仪轨、文明符号的认识、理解和尊重。

(四)摄影有助于磨炼学生的意志品质,培养团队互助精神

“无限风光在险峰”。摄影要有坚韧的意志品质,能吃苦,多坚持。为了拍摄一张好照片,不管严寒酷暑还是风雪雨天,都要背着相机往外跑,甚至要起早摸黑,这对学生的意志和体魄是个很好的锻炼。在集体创作中,为了成功拍摄一张照片,学生需要充分发挥团结、协作精神和交流能力。

(五)摄影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终身兴趣和爱好

发展摄影教育可以培养学生对摄影的终身兴趣和爱好。在现代社会的教育理念下,鼓励每一位学生发展自己的艺术爱好和体育爱好是大趋势。增设摄影课程,无疑可以为学生增加一项艺术爱好选项,同时这种爱好可以终身化,这符合国家艺术教育总目标。

(六)摄影有助于学生走上与摄影有关的专业道路

我国高等教育中有许多专业和摄影有紧密联系,比如新闻报道、信息技术、艺术创作、服装设计、平面设计、数字影像、电影电视等。这些专业或职业的发展,都需要摄影专业知识和技能。因此,在基础教育阶段,加强对学生的摄影教育,培养学生对摄影的兴趣和爱好,对引导和帮助学生走上与摄影有关的专业道路是很有帮助的。摄影教育还会为我国影像艺术培养未来的艺术家,缩短我们与发达国家在影像艺术领域的差距。

三、重视和开展面向学生的摄影教育

摄影艺术的性质及摄影教学的特性,使得摄影具有独特的教育功能。因此,我们应重视并积极开展面向学生的摄影教育。摄影教育包括两个对象,一个是教师,即让更多的教师有能力辅导学生摄影;另一个对象便是学生。那么,如何让青少年从小接受正规的、系统的摄影教育,让青少年通过摄影这个工具去更好地认识自然、认识社会,发挥摄影辅助学校教育和课程教学的功能?我认为需要在以下几个方面作出努力。

(一)争取早日将摄影教育纳入国家艺术教育课程体系

我国《艺术课程国家标准》提出的艺术教育课程总目标是“艺术能力与人文素养的整合发展”,这个总目标可以视为我国艺术教育国家目标的一种具体表述,那就是,艺术教育要使教育对象获得艺术知识技能以及艺术感知与欣赏、表现与创造、反思与评价、交流与合作4种艺术能力,在艺术与生活、艺术与情感、艺术与文化、艺术与科学4个方面,促进教育对象艺术能力和人文素质的整合发展,培育高品质劳动者,为实现国家利益服务。从这个目标来讲,摄影和音乐、美术、舞蹈等一样,都可以担负起艺术教育这个功能。目前,有些地方教育行政部门(比如上海的一些区县)已很重视中小学摄影教育,对将摄影提升至和音乐、美术相同的地位,有着非常明确的工作时间表。[3][4]

(二)尊重学生的成长规律,推进摄影教育

人们对事物的认识过程大体上都是从客体走向本体,从感性思维到理性思维。人最初主要靠直观的、感性的、带有情感的形象去认识事物,然后了解这一事物的客观存在性。在成长中,青少年逐渐有了自己的思想与想象,对事物的认识不仅仅停留在对表象的认识上,而是开始就客体进行思考,研究某一现象。在研究过程中,根据自己的经历、学习和思维方式,加入了自己的想法,挖掘事物的内在或本质;再进一层次,则把自己的思考和认识进行转化,进行主体创作。

在摄影启蒙教学中,教师先以“看图说话”引导孩子入门,带他们挖掘照片背后的故事,以传达理念、培养感知为主,而不是从理论知识(摄影的历史、照相机的成相原理等)开始教学。中小学生的思维还停留在感性思维阶段,对理论知识难以理解,只明白按快门就是一张相片,但说不出它是怎么成相的。如果教师在摄影教学过程中,一开始就从理论知识开始,只会让课堂变得枯燥,也扼制学生学习的兴趣和自信心。

(三)重视摄影师资的培养,发挥教师的“启蒙”作用

职业摄影师可以承担一部分校外或课外摄影教育,但校内摄影教师的教育更为重要,因此开展师资培训是非常重要的。目前,校内摄影教师主要由学生小记者辅导教师、美术教师、电教或信息教师,以及其他对摄影感兴趣的课任教师担当,而真正科班出身的摄影教师目前在中小学并不普遍。笔者在走访一些中学时了解到,许多喜欢摄影的学生得不到辅导,尤其是技术性的辅导;另有些学校虽然鼓励个别有兴趣的教师组织摄影兴趣小组,但当这些教师退休后,由于师资不济,兴趣小组无法继续组织活动。因此,专业摄影教师对中小学的摄影教育至关重要,而开展摄影师资培训就显得很重要。近些年,许多地方已经开始开展校内摄影教师的培训工作。比如,上海在2011年已经开始大规模地组织摄影辅导教师专项培训,实际报名学习的教师比预计人数多3倍,这也反映了学校对摄影教师的迫切需求。

(四)注重摄影教育的实操性,优化教学方法

摄影教育不能只采取从书本到书本的传统课堂教学形式,还应注重实际操作,让学生走进社会、大自然。在摄影实操教学中,让学生体验动手实践的乐趣,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上海金山区亭林小学作为上海市摄影特色学校,1984年就成立了摄影兴趣小组,每星期组织活动。亭林小学除了在摄影教育中进行理论知识的讲解外,更注重摄影实践,开展多种摄影活动,组织青少年摄影比赛、寒暑假采风等活动。北京白家庄小学开展摄影校本课程,利用周末带孩子外出采风。孩子们亲身感受北京的文化,用一张张生动的照片诠释对北京文化的理解。摄影实践激发了孩子们对摄影的兴趣,拍摄的作品形式多样,内涵丰富。师生和家长都一致认为,这比学习理论知识有效得多。当然,在摄影教育的实践课和摄影活动中,学生外出也存在一定的安全问题,最好由摄影教师带队外出、团体行动,在外景拍摄过程中,个体也不要脱离团体,以防意外发生。

(五)重视学生摄影教材的系统性建设

在推进摄影教育过程中,选择合适的学习资料和教材非常重要。中小学教育属于基础教育,摄影教材需根据基础教育的需要构建自身的知识体系,并且要符合中小学生心智发育的规律和特点。在摄影教材编排上,力求用有针对性的图片材料来呈现问题,提供问题发生的情境和分析问题的思路,使学科知识内容的呈现与活动设计融为一体。教师应多利用社会资源,根据实际情况选择适合学生的教材或者开发专用教材。北京儿童摄影学校刘建昌教师2005年组织编写的《爱在我眼中》、山东滨州逸夫小学摄影教师孙洪2010年编写的系列学生摄影教材和训练手册《影像摄猎者》等教材,就很有特色,是成功摄影教育经验的总结和理论升华。

(六)及时总结各地摄影教育的经验并加以推广

各地教师在开展学生摄影教育方面积累了大量的经验。如北京市朝阳区白家庄小学美术课程把摄影作为校本课程,将课内的摄影作品解析和外拍活动相结合,摄影成为美术课堂的拓展工具,为学生收集各种素材提供了很大帮助。北京儿童摄影学校成立课程研发小组,编写校本课程,并且形成一套摄影教育思想――“立足小课堂,走进大自然,面向全社会”。该校的摄影校本课程构建开放的课堂,将课堂、自然、社会联系在一起,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广东顺德容桂振华小学和文华中学都是学生摄影教育方面非常有特色、经验和成果的学校,两所学校教师还形成“教育接力”,利用小升初对接的关系,保证了学生学习摄影的连贯性。我们应及时总结、交流和推广一线教师的这些经验。

目前,随着我国青少年摄影教育事业的迅猛发展,与之相应的青少年摄影教育的横向交流和有关学术活动则显得较为缺乏,不能满足广大青少年摄影教育机构和辅导教师的需求,大家对建设一个专业交流平台或体系的要求和愿望非常强烈。欣喜的是,这种情况得到了一些专业机构的重视和支持,如在中国新闻摄影学会的指导下,青少年摄影教育指导委员会已于2012年初成立,并组成编委会着手编辑出版统一的青少年摄影教程。

四、结语

摄影具有自身的特性,在辅助学校教育和课程教学中具有独特的优势,对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开发学生智力、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磨炼学生意志都很有帮助。可以说,摄影对推动学校德育、美育乃至智育,辅助学校课程教学都是很有帮助的。因此,在基础教育领域,我们应该重视面向学生的摄影教育。

参考文献:

[1]顾建华.摄影鉴赏与实践(绪论三)[M].长沙:中南大学出版社,2008.

摄影助理心得体会篇2

一、摄影教学中审美素质培养的必要性

党的十报告中提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着力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体现了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性。学生的教育培养是―个漫长的过程,摄影作为审美教育中的一种,在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审美能力具有及其重要的意义。

一方面,在摄影教学中可以使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和心理。通过摄影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感受美、发现美和认识美的意识,促进学生自主创造的能力;有助于使学生树立高尚且科学的审美理想,有利于其形成完整的审美心理。另一方面,在摄影教学中可以使学生辨别现实生活中的丑陋和美好。我们知道摄影作品能够记录历史、反映丰富多彩的社会场景、抓拍出生活中闪光的地方,并能够体现人性的关怀。通过教师对摄影作品的讲解,使学生正确的认识社会、历史和人性,进而提高感悟丑陋与美好的能力,使学生能够自觉地追求真善美。

在摄影教学中可以使学生正确的、直观的感受美的存在。丰富的美感体验是学生心灵成长的基础,如今摄影几乎成为大众用审美的眼光观看世界的眼镜,摄影教学能够向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美感体验,通过摄影的学习有助于使学生感受大干世界的美,使其获得丰富的情感认识,从而提高自身的心灵感应和审美能力。

二、摄影教学中审美素质的培养途径

首先,善于寻找和发现生活中的美。在摄影教学中可以利用多媒体等教学手段来辅助教学,在课堂中营造一种艺术的氛围,注重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审美情感导向,可以借助一些中外优秀的摄影作品,通过重点介绍其拍摄者的一些观点、做法、原则及作品的诞生过程,增加学生的背景知识和生活理解;通过优秀作品欣赏,陶冶其审美情趣,提高欣赏美、认识美和理解美的能力,形成合理的审美观念。在摄影教学中,不能单一讲解解拍摄技巧,而要注重把理论学习用于实践,引导学生去发现、去感悟、去体会。教会学生灵活使用摄影器材,运用所学摄影技术把生活中的美好瞬间定格在方寸之间,慢慢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其创新精神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在教学实践活动中,可以指导学生从校园生活中挖掘素材,比如在课程中可以组织一些拍摄活动或有关摄影的观摩展示,让学生去体验和观察,进而从中发现有价值的事物。

其次,耐心捕捉生活中的美。摄影可以说是一门瞬间美的艺术。事实上,“一花一世界,一沙一天国。”英国诗人布莱克说过,美是无处不在的,如果学生们平时善于观察和善于归纳总结,给自然界中的事物甚至很微小的事物赋予其崭新的意义。当我们开始学会获取或体验不同形态的美感时,也就慢慢学会去认知哲学意义上的美的规律了。一些美学家可以由一片枫叶的长宽中发现黄金比率;一些摄影师也能以地上的野花甚至是苔藓为主题,拍摄出像梦幻仙境般美妙的作品。当学生处于自然界中,与大自然亲密接触时,会慢慢变得对自然界中的一些事物更加敏感,不由自主地使自己融人大自然,进行拍摄实践。学会融人不同的环境,逐渐会激发其的审美之情,有利于审美素质的培养和提高。

摄影助理心得体会篇3

摄影是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自然交汇的结晶,是了解、认识、反映社会现实的形象化手段,是具有审美价值的艺术形式,是科学与艺术的完美结合。摄影者通过画面的构思、色调的均衡、场景的剪裁给观赏者带来美的享受,使观赏者真正得到心灵的满足。与此同时,通过对摄影器材的了解,我们可以接触到现代科学各个领域,拓宽知识范围,提高艺术修养。因此,摄影不仅仅是会摆弄照相机,而是一种包括应用科学、想象与设计、专业技巧和组织能力的综合过程。素质教育相对于应试教育来说,是一场革命,它是全面发展的教育。将摄影艺术作为学生素质教育的一项内容,对高校学生进行摄影知识和摄影艺术的教育,既是一种科技活动,又是一种美学教育。所以,对大学生开展摄影艺术教学活动,不仅有利于大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而且有助于丰富素质教育的内容,推动校园文化建设。

一、摄影教学有助于大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

据近年全国高校大学生素质调查发现,现在不少大学生外语好、数理化好、经济头脑好,但对地理、历史、传统文化等人文方面的知识了解不多,也没有很大的兴趣,尤其是理工科大学生在这方面的问题比较突出。而摄影教学有着趣味性极强的愉悦式的教学过程,它可以使学习变成一种精神享受。它以形象展示,以情动人,学生在赏心悦目的视觉语言中比较容易掌握所学的知识,从而消除一般教学中的枯燥与乏味。这种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可以大大地激发学生学习人文科学知识的积极性,改变理工科学生对人文科学缺乏兴趣的局面,在没有压力和强迫感的情况下,增强学生自觉学习人文科学和审美知识的内在动力。

其次,综合性强。“以人为本”的摄影教学不仅可以帮助大学生懂得人生,用反映先进文化的摄影艺术美的瞬间去显示学生张扬个性的绚丽色彩和精神世界,而且在客观上引导和激发学生主动地培养、加强人文与审美方面的素养。因为人文素质的高低、文化底蕴的厚薄、美学素养的差异都将制约着学生摄影作品的水平,这不仅仅是靠精通技法和造型元素就能解决的。唯有提高各学科综合知识的运用能力,重视文学、哲学、美学方面的修养,了解历史和社会现状及时代特征,了解社会文化、审美习惯、传统道德,才能够用照相机准确地记录和反映社会的发展变化;唯有深入了解社会文化艺术,具备深厚的生活积累、文化功底、文化积淀、人文素养才能拍摄出寓意深刻的艺术佳作。

二、摄影教学有助于激发大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由于近年来信息、数字、传播等高新技术的发展,摄影不仅是艺术创作和记录历史的依托,更是商业价值的创造者、人们工作学习的帮手、了解社会获取知识的重要信息来源。培养创新能力是摄影教学优越于其他学科教育的功能。这是因为其它学科教育多属于认识、记忆、抽象地接受前人经验模式的教育,而摄影教学没有固定的目标,没有不可变的模式,它更加强调学生个体的创新思维,是一种生动的、灵活的、室内室外摄影实践相结合的教育形式。这种教育形式又间接地促进了学生观察力、注意力、想象力的培养,让学生在拍摄中训练出一种对生活多侧面、深层次的洞察能力和理解能力,探索摄影中的意境、构图及审美方面的奥秘,从而激发出推陈出新、追求创新、以创新为荣的意识和创造潜能,并时时处处处在有创新思维伴随的过程中。摄影教学中的后期计算机运用方面的课程有利于学生借助于先进的图像处理软件,开展数码影像的二次创作实践。学生凭着自己的理解和审美,大胆尝试,尽可能将一些看似普通的数码影像素材,通过对图像的处理创造出不同风格、不同色调、不同语境和表达不同含义的新作品,由此促进创新能力和意识大大提升。  三、摄影教学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审美能力

摄影作为一门独立的艺术,它的艺术表现对象是人、自然与社会,每一幅成功的摄影作品都表现了作者的情感、思想、性格等,表达了作者对美的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通过各种传统和现代的摄影教学手段,以美的作品、美的形象、美的情感为特点,从情感上打动学生,感之以形,动之以情,再晓之以理,实现对美的事物从感知到理解再到欣赏的过程,从而提高学生艺术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摄影能让学生主动地在现实生活中寻找美,留意在生活中遇到的事物,关注现实世界并发掘它具有的价值,尤其是审美的价值。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有许多可以提炼的、可以感动人的美好的事物。虽然我们所处的现实并不是完美的,但它是实在的、活生生的,在各种矛盾中、在现实的冲突与撞击中,才更会显示出生命的活力与真实朴素的美。在摄影教学中,我们可以从学生们的实际情况出发,而学生时代的生活最重要的主题就是校园文化生活。我们就可以指导学生从校园生活中挖掘素材,发现现实生活中的美。所以我们在教学中应多举办一些摄影的观摹展示,或是拍摄活动,如以“校园”为主题,让学生通过摄影从多方面多角度来体现自己的生活学习、文体活动,去观察体验自己的生活,发掘有价值的事物。

四、摄影教学有助于大学生思想品质的培养

在摄影教学中,经常组织学生进行丰富多彩的摄影实践采风活动能促使大学生身心健康。通过走进大自然的群体活动,学生能放松心情,增进友爱,在增进友谊的同时也使拍摄技术得到提高。课外组织的摄影讲座、论坛、博客等,客观上鼓励大学生多以摄影作品为媒介进行沟通交流。在摄影教学中,也可以渗透思想品质教育。通过介绍中外优秀摄影家的生平事迹,鼓励学生努力地把自己塑造成为勇担社会责任、追求敬业奉献的人。如在战争年代,许多战地摄影记者怀着强烈的事业心与责任感,冒着生命危险拍下一幅幅纪实照片,表现战争的残酷和激烈,歌颂为正义而战的英雄精神。这些生动事例让大学生从中解读到可贵的奉献精神和良好的职业素质,找到自己的不足和今后努力的方向,从而激励自己胸怀大志,积极进取,努力开发蕴藏在自身的创造潜能,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五、摄影教学有助于培养大学生的健康心理素质

当今,我国大学生的心理素质明显存在一些薄弱环节,如独生子女人数越来越多,这一群体从小被呵护太多,在为人处世方面存在着许多不足和误区。另外,由于物质生活条件的改善,许多大学生缺少艰苦奋斗的进取精神。改善大学生的心理状况应从多方面努力,而积极开展摄影活动也是改善大学生心理素质的一个好途径。一方面,可以通过欣赏好的作品来培养大学生良好的人文精神,增强社会责任感。从风光摄影作品中感受到大自然的秀丽、壮观之美时,会引起由衷的赞美和对祖国的热爱。通过摄影社会实践活动,大学生们更加关注社会,增强了社会使命感和责任感。另一方面,大学生积极参加摄影实践活动,可以消除心理障碍,培养健康的心理素质。在摄影实践中,成员的互相帮助和个人体力、意志的磨练,克服了困难,加深了团队中同学间的友谊,既陶冶了情操,培养了乐观开朗的性格,又培养了坚韧不拔克服困难的意志和团队协作精神,潜移默化中个人的心理障碍也会逐步得到消除和矫正,也更好地为毕业后适应社会创造了条件。

综上所述,摄影艺术教学有助于大学生素质的培养。把摄影艺术教学纳入学生素质培养的内容,是时代的呼唤,它不仅仅是一种观念上的拓展,更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新途径。目前的摄影艺术教学还存在很多主客观的发展制约因素,为了能真正发挥摄影艺术教学在高校学生素质教育中多方面的重要作用,学校应当更多地吸引摄影方面的教育人才,完善教学设备,充实教学内容,组织丰富的实践活动。在摄影日益普及的状况下,在21世纪的今天,大学生不应成为摄影的门外汉,而应把摄影作为工具,创造性地投入到各项工作和多姿多彩的生活中去。

参考文献

摄影助理心得体会篇4

照片本身没有绝对的好坏,但非要把许多作品放在一块比出好坏、高低来,从某种意义上来讲也是一种误导。对于艺术,大家都在一个认识和学习的阶段:今天认为好的东西,也许明天会认为不好;站在这样立场的人认为好的东西,可能站在那个立场的人认为不好。

各抒己见

在中国,搞摄影大多是一种个人行为,是赔钱的“买卖”,因此,限制了很多有才华的摄影人的发展。我希望摄影比赛能从民间发现好的摄影人才,给他们创造发展的机会。

唐国志(潍坊摄影师)

各抒己见

关于在摄影比赛中获奖,最重要的应该是精神上的鼓励与认可,通过摄影比赛摄影师可以找到自身的差距,而不是因比赛而比赛,互相学习共同进步才是真正的目的。本人认为摄影比赛是学习、理解、提高摄影艺术的一种手段,但是,决对不能为获奖而不择手段。

孙国田(大庆市摄影师)

各抒己见

当今中国摄影已进入鼎盛期,展、赛热度空前。同时也落下“金牌后遗症(指参赛者)”,“惟权威论(指评委)”等负面影响的误区。此起彼伏的“题材热”导致无数的胶卷“涂炭”,揣摩评委的喜好似乎成了通往成功的捷径……

人群是混乱的,而真爱艺术的人又通常视之为“玉品”,见不得被污七八糟地对待;除非那些愿意拿它去通行交易的,那也就随之变成“日用品”的性质。真成了日用品倒也没关系,反正既迎合了大众的乐趣,又落个自得实惠。但再强调其高级性、神圣性,就显得可笑了。

古训早已有之:胜者不与(参与)。

薛挺(北京摄影师)

各抒己见

摄影创作与交流日趋活跃,影赛以其特有的影响力吸引着企业的赞助。赞助商参加影赛评选,应当具有相应的水准。

然而,在许多比赛中,赞助商对影赛工作过于干涉,个别赞助商虽然不懂摄影却担任评委,使影赛黯然失色。企业赞助影赛无疑对摄影创作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但不管他们如何参与影赛,都应该以追求影赛的质量为目的。

王?北京捷成洋行职员)

畏兵 壮得像头牛,而且他把这股牛劲放在了摄影上。过去,他喜欢体验创作本身带来的,享受拍摄过程中的激情。

现在,随着年龄的增长,他更注意创前的计划过程,任何拍摄都要按计划进行,虽然同样不乏激情,但从作品中就能看出,畏兵变得更理性。

“黑冰”摄影公司以影楼起家,现在分为影楼和广告两块。影楼市场依然很大,但畏兵的经营方向确实要越做越精,朝着个性化、专门化服务的方向发展。不论来什么样的顾客都要像拍职业模特那样对待。

摄影助理心得体会篇5

一、社会历史在摄影下的真实还原分析

摄影作为针对社会历史进行刻画与描述的一种途径,较传统意义上的文字刻画方式更加的详细与真实。历史事件在摄影影像与文字记录相结合的作用之下能够得到极为真实的还原与再现。并且借助摄影装置设备所制作的影像资源有着直观、简捷以及易保存等多个方面的优势,较传统意义上的文字形式有着更为广泛的群众基础。更为关键的一点在于:摄影技术支持下的社会历史刻画留给了欣赏受众更为广泛的想象空间,在长时间的保存与备份之下,摄影影像本身也就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特性,其所展现出的文化内涵也就更加的深刻。

二、民间文化在摄影下的传播分析

摄影,特别是新闻摄影借助于影像技术,将我国城市化建设发展进程当中有关民族文化、民间文化的发展变迁完整且真实的记录下来。更为关键的一点在于:摄影影像在对民间文化进行完整刻画的同时还融入了一定的思考性元素。摄影作品欣赏受众在浏览这些新闻图像的过程当中能够对富足民间文化的构成有一个基本的了解与认识。值得注意的一点在于:摄影影响包罗万象,大至国家发展主旋律,小至社会大众日常生活,民间文化借助精神内涵的深化得到了有效传播。

三、大众审美角度在摄影下的开放分析

照片作为现阶段摄影的最集中载体,其最大的优势在于:摄影艺术作品欣赏受众如何欣赏照片,如何想象照片以及如何评价照片的权利均取决了自身审美价值的差异性。这种自由的欣赏行为使得照片在面对社会大众的过程当中显得通俗化与群众化。摄影艺术审美并没有针对审美的定位与审美角度作出统一化的规范性说明,一方面促进了大众审美角度的开放化,另一方面也促进了摄影的普及性。

四、群众生活在摄影下的艺术化发展分析

摄影作为艺术表现形式的一大分支,其以生活实际为来源,赋予生活实际更高一层次的内涵精神。从这一角度上来说,尽管摄影存在一定的艺术性特征,但其仍然是生活实际的最真实反应。更为关键的一点在于:在摄影技术及摄影载体的作用下,一个时期社会大众最普遍也是最自然的生活形态得到了充分体现,而此种生活形态更是将群众生活下的心理及文化表征刻画极致,进而将摄影艺术自身的艺术化特征引入群众生活当中。

五、结束语

总而言之,摄影作为一种特殊的表现形式,能够借由对实际生活的真实性刻画与反应直抵社会大众内心深处,在现代社会中有着独特的净化心理的重要作用。在摄影及摄影艺术背景下,整个群众文化必将向着健康且和谐的方向发展。更为关键的一点在于:现代科学技术的蓬勃发展与完善使得各类先进且专业的摄影工具在社会大众范围内得到了普遍性发展,这最终也将推动群众文化走向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

参考文献:

[1]王家成.中国摄影文化与世界摄影文化交流的几个问题[C].第七届全国摄影理论研讨会论文集,2004:13-16.

摄影助理心得体会篇6

一、纪实摄影的概念及评价标准

(一)纪实摄影的概念

自从1935年美国经济学家罗依・斯特莱克(Roy stryher)提出要为纪实摄影下一个定义,但迄今为止,都没有一个公众认可的定义。1985年美国南卡罗莱那大学硕士生斯蒂芬尼・安克莱恩(stphani e Am Rlein)在其论文《纪实摄影的新定义》中说:纪实摄影是由一个技艺高超,富有献身精神的摄影家以任何画幅的照相机拍摄的系列照片,它能抓取人类状况的现实本质、展现生活条件,而无论是好、是坏纪实摄影是对被研究社会状况的视觉描写。其中流露出拍摄者的关心,并表明可能需要作那些变化。纪实摄影是解释人与环境,人与社会活动之间相互关系的解说性照片。

(二)纪实摄影的评价标准

纪实摄影有着摄影师明显且强烈的个人情感注入,作者对于被拍摄的人和物的爱憎好恶以及他对于某一事件的观点、倾向,都由作品本身直接明了地体现。因此,对纪实摄影进行的评价、分类,只是为了更透彻地认清它的内在规律,进而建立对不同类型作品的不同评价标准,尤其是不同的类别都应当有属于自己的评价标准;对于拍摄者来说根本不用多地考虑这么多条条框框,只是出来的作品要根据不同的标准进行分析和评论。我想对于纪实摄影而言,最应当遵循的三大标准就是真实性、为历史留证和人道主义精神。

二、纪实摄影的发展

(一)数字时代下纪实摄影的道德标准与自觉

任何事物的进步和发展都会伴随着新的问题的出现。数码摄影还未普及以前,摄影人要改变影象并不容易,所以就不会出现或者很少出现照片作假的道德问题,并且因为胶片的成本和操作方面的问题,摄影人按动快门不可能那么随意,他们要考虑拍摄对象的某些价值。随着数码技术的出现就大大的不同了,这样就使得纪实摄影(新闻摄影)面临严峻的考验。

今天,数字摄影已经取代传统的胶片摄影成为新闻摄影领域主要的拍摄方式,此种技术性的变革对于新闻摄影道德标准的争论无疑又带来了新的变化。低成本、反复拍摄、特殊技术的多种途径拍摄、软件制作的后期处理已经成为影响纪实摄影发展的一定因素。后期制作中影象脱真化程度越来越高,前期拍摄瞬间的理性判断越来越弱。时间长了就使得最终作品的真实性受到质疑,纪实摄影的灵魂被践踏了。

鉴于这样的现象出现,我们应该以道德武器为手段来摆脱实际操作中的被动,避免本来是优势手段的数字技术成为弊端。纪实摄影道德标准是纪实摄影真实性的重要保证。这个标准的实质就是要在主体和受体(纪实摄影创作者与观众)中形成一个普遍正确的思想约束力,即道德约束。事实上约束并不是目的,而是为了更好、更早地获得创作的自由。因为道德约束并不是要约束正常的创作思维,仅仅指行为方式的正确指向。

“道德约束是人的内心约束,是由道德意识所控制的,而道德意识的培养应该是主题自觉追求的目标。”所以,道德意识的树立首先需要舆论宣传的引导并且要依靠协会等各级相关组织的大力支持。首先,必须要使的各个主题真正理解道德标准的深刻内涵。遵守一定的职业操守,并从真正含义上提升主体的社会责任感,在主体的内心深处植入一种是非观。只有形成了正确的是非观,才能对真理有相对全面的把握,才能使自己作品的内容具有说服力,保持纪实摄影的真实性。

(二)纪实摄影的拍摄距离

“拍的不够好是因为离得不够近。”这是著名摄影家卡帕的名言,也是很多摄影者牢记在心里的名言。但当看到一群摄影师的相机几乎抵到匍匐前行的朝圣者的鼻子时,当看到少年和他的母亲为自己的房子与亲人被洪水冲走而痛不欲生,摄影者还在朝他们喊:“抬起头来,看这儿!”时,突然发现卡帕的话并不是放之四海而皆准。在被拍摄对象行庄严之事和过度伤悲的场合,摄影者绝不能离得太近……因为那是一种庄严的距离!

我以为,在所有的灾难场合,人的属性当超越职业的属性,人的属性就是人道与良知。有多少摄影师有叩问良知的愿望与习惯?

少年家中房子被洪水冲走了,少年和妈妈绝望的痛苦,摄影者离母子不到半米,不停的冲他们喊:“抬起头来,看这儿!”却没有人拿出食品、药品送到他们的手里。

幼小的孩子水淹身亡,摄影师让托着小孩尸体的人离已经昏厥过去的母亲“再近一点,再近一点!”

为了拍到藏羚羊奔跑的镜头,摄影者一次次把上万只的羚羊轰起来奔跑。正是木羊怀孕待产季节,几个小时折腾过去,母羊瘫掉了,流产出来的小羊尸体遍布。

这样的例子太多了,多到我把它写出来已经备受内心折磨。也曾经看到过一群摄影师对着需要帮助的人们进行帮助而不是单单拍照,现在我也成为了一名摄影从业者,如果自己也会遇到这种情况的话,我会收起自己的相机去帮助别人,因为帮助了需要帮助的人比收获一张建立在别人痛苦上的照片会让自己更有自豪感!为新闻从业者的职责是真实地纪录,可我们作为人应该首先尊重他人、关爱他人。让我们先做好人,再做好记者吧。

三、纪实摄影的社会责任和人文情怀

(一)责任和道德的冲突和反思

职业责任和职业道德总是让摄影者两难抉择,回顾中外的摄影历史,我们会发现摄影记者在事件处理所遭遇到的道德拷问也不在少数。

曾经在世界新闻史上看过这样一个案例:一座世界著名的大桥因为桥面与水面的距离甚大,许多对生活失去信心的人纷纷选择那里作为自杀地。某摄影者专门到那里等候自杀者,并且成功拍下一名自杀者飞身跳下的瞬间。照片发表以后,在国际新闻界引发了一场讨论――是记录事件的过程重要,还是拯救生命重要。争论的结果,当然是挽救生命高于一切。但是,作为一名新闻工作者,他的职责是真实记录新闻事件的全过程。同样作为一名新闻工作者,他首先是一个社会的人,他要具备做人的基本准则, 他要有正义和良知。这次拍摄中的记者可以说是一个典型的观察者,一个看客,但他却受到了尖锐的批评,以至上升到“做人的准则”。事实上,一事当前,特别是在灾难面前,究竟是获取新闻资料重要,还是拯救他人重要,这是记者们常常面临的艰难的选择。

新闻的价值固然重要,但是它比不过做人的道德与良知。作为一个社会人,记者难道不应首先具备乐善好施之德、救死扶伤之心?这些道德拷问一次次地撞击新闻从业者,让他们不得不仔细审视自己的职业行为。事实上,新闻记者或编辑在他们的从业过程中,尤其是在一些突发或灾难事件的新闻现场往往会陷入抉择的两难境地:职业要求与社会公德孰重孰轻,新闻价值与人类价值孰先孰后?正如美国新闻学家赫尔顿所言,“在新闻领域里面,没有哪个问题比新闻伦理问题更重要,更难以捉摸,更带有普遍性了。”新闻伦理是新闻从业者行进过程当中永远无法回避的一堵“墙”。

面对新闻伦理这堵无法回避的“墙”,新闻从业者如何在面对新闻现场两难抉择的困境下破“墙”而出,做出符合事实现状和道德要求的正确判断,合理抉择呢?哈佛神学院的拉尔夫?波特博士设计的道德推理模式――波特图式为新闻从业者在面对困境时如何做出抉择提供了一种重要途径。波特图式是一种社会伦理模式,它将道德分析的四个方面纳入其中,即定义、价值、原则、忠诚。

(二)唤起摄影者的人情关怀

摄影者的人情关怀即摄影记者和新闻媒介拥有宪法予于的权利去拍摄和发表照片,但我们会这样做吗?更具体地说,这种考虑包括摄影记者在拍摄现场拍与不拍;用什么方法拍;拍得的照片是否是新闻事件最真实的表述;照片以什么样的形式发表;当照片以某种形式发表后会对读者和被摄者产生什么样的影响;怎样在满足公众知的权利的同时,照顾到被摄者的隐私权利等问题。

在新闻摄影的实践中,不存在一个普遍的伦理道德标准以应付千变万化的情形,但却有一条行为准则能减少新闻摄影工作者犯伦理道德上的错误,这就是时时注意到自己和被摄者做为人的特性。当一个人做为人的特性被扭曲后,在伦理道德上的争议就出现了。正如一位传媒评论家所说得那样:“将人拍成物体是一个最典型的不具备新闻摄影伦理道德的情况。”

今后中国新闻摄影界在考虑行业工作时,应该把摄影记者、图片编辑、理论研究、行业营销、活动组织等都当作‘大队伍’的成员一并组织、管理和激励。相应的各大报社不约而同的制定了相同目标,即:新闻照片的深度。为了这个共同的目标都提出了各自不同的口号。

《南方日报》摄影部的“拒绝肤浅,拒绝无趣,拒绝惯例,以照片的深度提升新闻摄影的竞争力……。”

《南方都市报》摄影部的“数码相机的普及虽然降低了照相的门槛,但是,不能降低新闻摄影的门槛,尊重专业,坚决把不好的照片控制在发稿流程之外,把最优秀的照片推上版面……。”

这种以质量为突破的行动,暗含的是新闻摄影人的内力比拼和新闻竞争的更高层次。“强调新闻摄影者的社会责任感,就是强调摄影工作者在精神修养方面的基本条件,只有具备社会责任感的人才会养就新闻敏感性,认识新闻价值有无高低,才能客观公正的评价事物,并以饱满的热情传播事物。”

“在我国对摄影工作者进行道德自律是建设负责任的新闻摄影最易实施且最为有效的手段。因此摄影工作者除了应该具备政治素质、文化素质、业务素质、法律素质这些最基本的职业素质外,也应该提高道德修养水平。它是对摄影工作者内心的要求,是和谐健康的新闻摄影的灵魂所在。” 摄影和社会的关系并不是二维的,或许还要再加上个人的因素。个人成长轨迹密度的异同也可能会让年长的人有稚嫩的理解,也有可能让年少的人有深刻的理解,个人对社会的理解使其使用摄影这种创作介质来进行记录的时候呈现出截然不同的差异。纪实摄影的人性关怀是摄影工作者在其专业领域内对是非或适当与否下判断的良心尺度,在摄影实践中要减少摄影工作者犯人性上的错误,就是要注意到自己与拍摄者是人的特性。

纪实摄影的人情关怀是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的摄影家,秉承人道主义精神和社会良知,以无比的毅力甚至是献身精神,深入人类的生存实际,真正地了解并尊重被摄对象,不粉饰、不虚构、不夸张,大多以抓拍的方式再现的真实情景。纪实摄影作品的题材无论美好或丑陋,目的都在于表现一个真实的世界,引起人们的关注,唤醒社会良知,同时记录下特有的文化现象,为后世留下宝贵的历史财富。

摄影助理心得体会篇7

1 摄影旅游的概念、特点和分类

1.1 摄影旅游的概念

关于摄影旅游的概念,目前还没有公认的定义。吴必虎(2001)认为,摄影旅游是指旅游者前往自然景观独特、民族风情浓厚的地区旅行,并拍摄自己作品的旅游方式[1]。摄影与旅游,相伴而生,相得益彰。摄影与旅游之间的密切联系来源于两者的依托对象是同一的——山水风光、文物古迹、民俗风情等旅游资源[2]。在讨论摄影旅游的概念时,必须把握好这两者的关系,突出特色,同时应该区分“摄影旅游”与“旅游摄影”的区别,即“摄影”与“旅游”在旅游目的的确定和旅游过程中孰轻孰重的关系。摄影旅游是一种以摄影为目的的旅游活动,没有摄影的目的即没有旅游过程的实现,摄影的地点与对象也不仅限于自然景观独特、民族风情浓厚的地区;而旅游摄影的目的是旅游,并且是唯一的目的,摄影是伴随旅游而产生的。旅游,可以说是因地域与文化上的距离感而引发的一种对美的诉求;摄影,作为一种视觉表达方式,实质是人们在自然与人文、怀旧与崇新、传承与变迁等多层面上进行的影像讨论[3]。而旅游过程中拍摄到的图片就成为旅游体验交流的最佳共通语言。

1.2 摄影旅游的特点

摄影旅游属于特色旅游产品或专项旅游产品,与其他旅游相比具有自己的特点。第一,参与性强,符合旅游业的发展趋势。每位摄影旅游者都可以在旅游过程中亲身体验采点、选择角度、调整设备、收获照片等的喜悦;第二,富有文化内涵,这也是摄影旅游具有长远发展前景的基础。通过镜头,可以观察社会变迁,体会历史沉淀,体验民俗风情;第三,专业性明显。旅游者需具备一定的摄影素养,才能充分体验摄影旅游,相关管理部门和服务人员只有了解摄影,才能科学发展摄影旅游;第四,综合性突出。摄影旅游易与爱国主义教育、旅游专业教学和与其他旅游方式结合。此外,摄影旅游还具备无淡旺季之分,安全性高,成本较低,辅助科学考察等特点。

1.3 摄影旅游的分类

根据旅游组织方式不同,摄影旅游可分为散客摄影旅游、团体摄影旅游和活动性摄影旅游;根据摄影主题不同,则可细分为热带风光摄影旅游、野生动植物摄影旅游、同乡会—祭祖摄影旅游、红色摄影旅游、山水摄影旅游、文化摄影旅游等等。

散客摄影旅游,或称自助摄影旅游,是由摄影旅游者自行安排行程,零星现付各项费用的旅游形式。其优点是灵活自由,选择性强,便于独立进行摄影作品的创作。但是价格相对昂贵,安全性不如团体摄影旅游高。散客摄影旅游并不意味着完全不依靠旅行社,也不意味着只能是单个摄影旅游者,现在多是家庭或朋友结伴出游,商量决定旅游日程、线路等,然后再寻求旅行社关于机票、旅馆等的帮助。我国规定散客旅游的人数为9人以下,摄影旅游作为一种新兴旅游产品,亦应遵从此规定。

团体摄影旅游,或称集体摄影旅游,一种形式是完全依托旅游经营部门,摄影旅游者按其相关服务项目作出出游抉择;另一种形式是由旅游类网站、摄影爱好者自发组织的团体或旅游管理部门牵头组织的摄影旅游,其行程可集体商讨,或事先规定好,然后报名参加。优点是日程、线路、住宿、参观节目均按计划进行,收费比单独出游低,安全性高,行程针对性强,便于摄影技术与经验的交流。缺点是自由度较低,灵活性较弱。

活动性摄影旅游主要是指在摄影旅游地开展摄影节、摄影赛事的旅游。由主办方在摄影旅游地安排摄影节、摄影比赛相关准备,摄影旅游者以散客、集体报名参加或摄影爱好者组织的方式参加的一种旅游。据统计,目前全国每年有约400个各类摄影比赛,平均每天1.09 个,更有业内人士估计每年粉墨登场的各类影展影赛在千次以上。目前,活动性摄影旅游正在以蒸蒸日上的趋势快速发展。

2 发展摄影旅游的意义

2.1 吸引海内外摄影人的视线,为发展摄影旅游的旅游地带来丰富的客源

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文化生活日益丰富,摄影爱好者的数量迅速增长。摄影旅游地通过设计、开发摄影旅游项目,吸引着摄影人的视线。摄影爱好者本身就是一定数量的旅游者,基数有限但其年出游次数相当可观。摄影旅游者通常结伴出游或携带家属,无形之中丰富了客源。摄影节、摄影赛事的开展,会带来一批数量可观的客源,除了众多摄影参赛者,还有主办方工作人员、媒体朋友等。此外,旅游者的亲身诉说,激发周围亲朋好友的出游欲望,产生一定的潜在客源。

2.2 摄影旅游具有旅游目的地形象宣传功能,有助于提升地方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塑造形象的功能。摄影旅游者在旅游结束后对照照片进行欣赏与回味,能够巩固摄影旅游地在心中的形象与地位;摄影旅游者向亲朋好友的介绍、摄影作品通过媒体向大众展示的过程,都是对摄影旅游地形象的初步塑造。

推广形象的功能。1996年,海外旅游者通过亲友介绍、广播电视、报刊这三种媒介了解中国旅游情况的比重是55.7%(如表1所示),“口碑+媒体报道”的传播方式与旅游者媒介的选择是一致的[4]。摄影旅游者通过向亲朋好友口头叙述旅游见闻、展示摄影作品,向周围的人群宣传了摄影旅游地形象;广播电视、报刊杂志以及互联网等大众传媒刊登、转载旅游地照片,在更大范围推广了摄影旅游地形象。

照片是一种无语言、国度障碍的传播媒介,具有从抽象到具体的宣传效果,有利于扩大地方的知名度与影响力,当照片塑造与宣传的某种形象符合心目中的旅游要求与期望时,潜在旅游者就会变为真正的旅游者。

通过摄影节、摄影赛事提高举办地知名度的案例很多,如法国小城蓬皮尼昂,就因举办了国际摄影节而提高了知名度,促进了当地旅游业的发展;我国的平遥和丽水被旅游者所熟悉更要归功于摄影节和摄影赛事的举办。

2.3 发现旅游资源,为旅游资源的评价与科学规划提供基础

摄影旅游可帮助人们发现更多、更美、更珍奇的旅游资源,经典的例子就是美国最著名的黄石国家公园。在1870年和1877年,美国西部著名摄影家杰克逊曾八次随政府的地理勘探队进行勘探摄影,政府议员根据其在偏僻的黄石地区拍下的大量风光照片,于1972年决定在那里开辟美国第一个国家公园。

无独有偶,国内也有许多旅游地是通过摄影作品而被挖掘出来的。武陵源的“一举成名天下”,吉林雾凇岛“夜看雾,晨看挂,正午赏落花”的名声和黑龙江双峰林场“中国雪乡、雪景之源”的声誉,都是由摄影人所成就。这些地方,之前是名不见经传的小地方,摄影人的发现与宣传促使其被开发为旅游资源,吸引了源源不断前来观光探险的游客。

摄影作品还能够为旅游资源的调查与评价提供直观的资料图片,为旅游资源的规划和开发、旅游业的发展提供最直观的决策依据。众所周知,旅游规划的最终成果多是以图像来解说,当前的数码相机均是以jpeg格式输出,适用于autocad、photoshop和arcgis等图像操作软件,克服了传统图像处理方法的不足,便于旅游规划工作的开展。

2.4 促进摄影旅游地经济发展

摄影旅游作为一种新型、特种旅游产品,拥有特定的接受人群。随着摄影装备行业的深开发,展览与赛事在短期内的巨大推动作用,摄影旅游将拥有更大的潜在市场,必定能促进旅游产业的进一步成长,从而有利于摄影旅游地的经济发展。

发展摄影旅游的成本相对较低,因为现有的各种旅游资源都可以为摄影旅游服务,这也是摄影旅游的最大特点之一。各种旅游资源都是客观存在的事物,均可以通过镜头展现出来,摄影旅游的开发,等于是利用现有资源的另一种新颖方式,除了基础服务设施的投资,其他不需专门投资开发摄影旅游资源。

2.5 促进摄影旅游地的生态环境保护

摄影旅游有助于人们树立生态环境保护理念。上世纪美国最伟大的摄影大师安塞·亚当斯,还是一位积极的环保工作者,他以建立国家公园和遗址保护区的方式来保护环境,他所拍的美国山水、荒野景色,后来都成了美国国家公园和美国人心中的道德寓言。

其次,摄影旅游是反应严峻生态环境问题的直观性媒介。全世界各地以生态环境保护为主题的摄影活动不计其数,相关摄影作品更是数不胜数。摄影爱好者发现和感知着生态环境恶化、野生动物濒危等现状,他们利用较高的摄影水平,将一幅幅生态环境恶化的照片展现在人们面前,比其他方式更能激发人们内心的触动,在社会范围内起到环境保护的宣传功能。

2.6 有利于文化事业发展,提高国民素质,赋予艺术气息

摄影旅游的开展,为摄影爱好者提供了艺术创作的机会,具体的、实践性强的摄影旅游项目如摄影赛事,又能提供作品创作、技术交流的平台。而摄影作品是科学技术与艺术创作相结合的产物,摄影作品的传播与推广,能够供社会大众赏析,增强鉴赏能力,提高艺术素养,加深对社会问题的认识。

3发展摄影旅游的问题

3.1 重视程度不够

作为一种新型的旅游产品,摄影旅游得到的重视程度较低。关于摄影旅游的理论研究较少,国外相关研究成果也没有大范围引入,发展摄影旅游缺乏理论支撑与指导。旅游管理部门与旅游企业未正式把摄影旅游引入旅游业的发展规划之中,尚未开发出切实可行的模式,宣传工作做得更是少之又少。目前,摄影旅游者多以散客形式自发组织,缺乏官方指导,国外游客缺少获得相关信息的渠道,不便于开发国际市场。

3.2 设施与服务不足

我国发展摄影旅游的设施与服务是十分欠缺的。目前,绝大多数的旅游景区都没有关于摄影采风的景点介绍,宣传资料上也毫无相关说明,更没有摄影作品的展示。摄影旅游者多是从摄影网站、摄影人之间的交流获得信息,这种间接的信息传播方式速度慢、服务效率低。同时,我国的旅游城市多数缺乏专业的摄影展览馆、摄影研究室,就连作为中国摄影之乡的丽水,在1999年举办第四届中国摄影艺术节,展览都只能放在中山街。旅游管理部门和旅游企业至今除了提供摄影旅游线路之外,没有研究、开发出新形式的摄影旅游项目,资源优势未能很好地转化为产品优势。

3.3 未能真正融入地方经济

与摄影旅游相关的项目在设计、开发、管理、包装、宣传、投入上,缺乏长足的发展。具有经济效益的项目,例如摄影装备器材的销售、照片的处理与冲印、吸引赞助投资的摄影节与摄影基地的建设等,除了国内的平遥、丽水取得一些开拓性成绩之外,大多具有丰富摄影旅游资源的省市基本很少涉及。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摄影旅游若不能密切融入到地方经济的发展中去,是不可能取得长足发展的。

3.4 缺乏专业人才

旅游摄影同样是一种专项旅游产品,具有一定的专业性,各个环节都需要配备摄影领域的专业人才。例如,旅游线路的设计需要与摄影地点、角度、光线与时间点等的选择有机结合,摄影旅游规划人员必须具备摄影相关背景知识,才能进行科学规划;管理部门也需要相关人才才能科学分析,建立长效的管理机制;旅游企业的服务人员迫切需要加强摄影技术知识的学习,提供具有竞争力的服务;摄影旅游地应该配备专门人员销售摄影耗材,提供咨询服务。

4 开发摄影旅游的对策与建议

4.1 加深对摄影旅游的重视程度

首先要树立发展摄影旅游的观念。政府应积极做好宣传工作,引导建立几个摄影旅游发展试点,以试点的成功经验引起各地对摄影旅游的重视;其次要科学制定摄影旅游发展规划,把摄影旅游切实作为地方旅游规划的一部分,落实到实处;从旅游管理部门、旅游企业到旅游地,各司其职,打造一条完整的摄影旅游服务系统,尤其是可利用网络等先进技术,加强地区之间的合作。

4.2 完善基础设施建设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欲发展摄影旅游的地方,需政府牵头,多方筹措专项资金,为摄影旅游的发展提供必要的硬件条件。景区方面,设计专门介绍采风景点的指路牌、摄影旅游地图等;出售、出租摄影相关耗材,方便摄影旅游者,解除其后顾之忧;摄影旅游地需修建摄影研究中心、摄影培训中心和摄影展览馆,一方面起到宣传作用,提高美誉度,另一方面,便于活动性摄影旅游项目的开展。同时规划、设计固定的场所,提供给摄影爱好者之间的技术、经验交流。

4.3 突出摄影旅游的特点,提高经济效益

摄影旅游是一种新型的旅游产品,新鲜感强,开发空间大。因此要抓住时机,适应不同时期旅游市场的需求,开发出多种主题、形式的旅游项目,“新上加新”,提高摄影旅游的附加值;同时它又是一种特种旅游产品,特色鲜明,针对性强。要专门研究其资源与市场的特点,各地方应根据当地条件,有针对性地进行设计与开发,探索出独特的发展模式,提高竞争力,从而获得更大经济效益。

4.4 加强人才培养,提高管理水平

当前,国内外旅游市场上的竞争从根本上说是旅游人才的竞争,应针对市场需求,加强摄影旅游人才培养。高校应补充摄影旅游相关课程,深入开展旅游知识教育,为摄影旅游的发展提供后备人才;旅游管理部门要提高干部队伍的素质,有针对性地培养摄影旅游专项负责人员,提高决策与管理水平;旅游企业应加大旅游服务业人力资源的开发力度,提高旅游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定期开展摄影旅游知识的培训与考核。

参考文献:

[1]吴必虎.区域旅游规划原理[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1:303.

摄影助理心得体会篇8

那段时间我究竟是用什么方法度过的呢。当时我刚满二十五岁,与现在的妻子开始共同生活。现在想起来,那时我美其名为转型成自由摄影家,却接不到任何摄影工作,我也不曾为了家计而兼职或打工。总而言之,一名失业年轻男子与一个离家出走的妙龄女子,就这样窝在湘南海岸町一栋两房相连的小公寓,终日无所事事,生活中只有感叹无聊这件事是肯定的。那时候应该没有接受亲人援助,然而每月房租是怎么交出来的?水电费、伙食费呢?如此久远的事早已不复记忆。但依稀记得常吃炒面、炒饭、咖喱饭、乌贼和鲭鱼。所以,没有依赖双亲援助只是我个人的解释,实际上,妻子一定常常回到邻镇娘家求助才是。虽说年少轻狂,但我实在太天真,现在回想起来真有满怀感慨。

虽然那时我完全无事可做,但名义上还是摄影师,如果只因为没有接到工作委托就一张照片都不拍,实在说不过去。先前的摄影助理时代,总以工作繁忙为借口,抱着船到桥头自然直的侥幸心态,而缺乏那种不创作不行的真切感。老师也问:“你来到我的工作室,为什么都不拍照呢?你不多拍点照片让我看怎么可以呢?”我始终只有挨骂的份。

但是,我已经离开老师身边,虽然有名无实,但基本上是自立门户了,不能再如此浑噩度日。更何况,当时最顶尖的摄影杂志《KAMERA每日》封面上,立木义浩、筱山纪信、浅井慎平、横须贺功光等红极一时的新锐摄影家,每期都像抢夺版面似的大肆竞争,我也多少受到刺激,略感羡慕,从而开始产生危机意识。如果我无法下定决心振作起来,终将一事无成。或许是突然回神,我总算发现这再简单不过的道理。我心想:“好!开始拍照吧!”然而,“要拍什么?”接下来竟又立即遭遇难题。我思考许久仍无头绪,二十五岁的已婚之人还像个摄影学校的新生般想不出好主意。都到这个年纪了,也累积了三年的摄影助手经验,即使再怎么愚钝,至少该有两三个想尝试的主题才是。但不论我如何绞尽脑汁,还是无法果决地跨出第一步,只有一个明确的目标:希望自己的照片能刊登在《KAMERA每日》上。在一筹莫展的情况下,我把自己所有的以及尽可能向朋友借来的摄影杂志全堆在桌上,堆得像座小山一样,然后开始逐页细看。我在内心深处点燃了战火,仔细端详摄影家拍摄的各式照片,这段调整心情严肃以对的时间,真是颇为刺激震撼。形形的照片看在眼里,跟以往漫不经心浏览时相比,多了两三种以上的不同感受。我自然变得像鉴定般品评它们,时间在兴奋与热情中度过。反复观摩后,总算有些什么慢慢从我体内涌现,另一方面,也有种“仔细看过后也不怎么特殊嘛”、“这些照片也不是多有意思嘛”等不知该称为自负或自信的昂扬情绪冲上心头。于是,好吧!我下了决心。以《KAMERA每日》为目标进行拍摄,绝对要让他们采用我的作品,这是我第一次对摄影产生欲望与决心。

几天后,我拿起身边惟一一部母亲买给我的照相机MINOLTA SR7前往邻市横须贺。首先,我只能遵照三年间跟在老师身旁默默学会的抓拍掌镜技巧,并尽力追随我所尊敬的前辈摄影家T先生作品中鲜明强烈的印象。T先生以驻扎日本的美军基地为主题的系列作品,即使我再怎么天资驽钝,也留下强烈而不可磨灭的印象,所以我要从揣摩、学习他的技法着手。

一九五六年,正值越战如火如荼之际,当时横须贺街道上,汐入、沟板通、日之出町及市区内挤满了美国海军,想跟他们做生意的日本男女群聚于此,好不热闹。我在那样的路上连日溜达,起初还有点畏缩,之后就愈来愈大胆,开始拍摄基地城市的照片,渐渐地,身体也抓到街拍的要领了。拍摄过程中,会故意为难或呵斥我,多少造成困扰的,百分之百都是日本人,大部分美军则笑眯眯的不拘小节。他们刚从战地前线回来,在他们眼里,我或许就像拿着照相机的东方猴子。

在长达五个月的摄影期间,我深深体会到街头拍摄的困难与乐趣。过程中,胆怯、委屈与窃喜轮番上阵。横须贺的街道,为好不容易来到摄影世界入口的我带来拍摄的生理、焦急烦虑,以及对未来的一线希望。

我下定决心所拍摄的横须贺照片,来年如愿以偿地刊登在我的目标——《KAMERA每日》杂志上。长久以来无所事事仅持空想的我,二十六岁的时候,引擎总算热了起来,也站上了起跑线。接着,我获得执掌该杂志编辑大权的Y先生赏识,依序出版热海、新宿、浅草等漫步拍摄的照片,开始让世人看到我的作品。之后我积极将镜头朝向由自己特质与兴趣自然选择的方向,加上Y先生的支持,我夜以继日漫步于各处街道的摄影生涯成形。另外,混迹人群中摄影的经验越来越多,我也逐渐摸索出自己在摄影世界里的定位,同时,就像“锵”一声般,我明确挖到隐藏在体内的创造矿脉。

我对摄影本来没有多大兴趣,也从未想过要成为摄影家。我想应是二十岁左右的某些因缘际会,自然地把我带往摄影这个方向。当我在生活中四处寻找自己的可能性时,摄影这个未知世界,原来一直都敞开大门等着我。我从小就喜欢一个人在街上玩耍,在偶然的机缘下拿起相机,就这样顺理成章地成了摄影家。

像我这样驽钝的失业摄影家,花费好一番工夫才跳脱终日无所事事的生活,也由于长期蛰伏,一旦点燃火焰便势头强劲,就那样一头钻进摄影世界里,虽然一路上崎岖艰辛,但四十五年来,我至今仍不断在世界各地街道上溜达。

我在漫步途中邂逅了许多理解我的恩人,而我所拥有的幸运,都归结于这一点上。

《迈向另一个国度》

摄影助理心得体会篇9

大浪的西湖心灵视像通过高度凝练的个人化构图形式传递摄影家的审美情感和艺术意味。值得注意的是,我们看到他以大面积黑或白作前景的画面打破了西湖的和谐与恬静,也突破了平面二维的空间限制和他一贯的构图意境,表现出强烈的空间感和对比效果。由于画面中大面积前景的使用,前景与主体形成画面表现形式上的强烈对比,使得我们很容易从画面中超脱出来,从整体上再次审视曾是现实的西湖景观。这时,照片显现出幻象性,我们发现了一些以前没有注意过的景物与景物间的关系。确切地说,照片中的前景在一定范围内将反映出来的景观由属于我们西湖畔现实生活的那部分引导到想象生活中去了。

大浪就是借助这样的前景把强烈的感情融贯入画面,传递给观赏者,从而将艺术家与观赏者联系起来。大浪借助如此个人化的“有意味的形式”把我们引入有关西湖的想象生活。他要表达的正是时时潜伏于我们心中的,却不自知的东西。他通过表露他自身,让我们看到我们自己。

(二)注重构图的细节并发展其超现实成分。

大浪西湖摄影构图中屡屡出现一段楼梯,一把椅子,一张桌子,一段引桥,一扇拱门,一座古亭,一段小路,几只木船等简单的细节,显示了他怎样的一种拍摄用心呢?照片中的这些简单要素之所以存在,不是为了它自身,而是为了唤起一种独特的想象。照片中的这些简单的细节会使人产生联想。一段楼梯、一把椅子等都会使人产生联想,它们勾起人的回忆和想象,于是摄影瞬间性的缺点被缓解了。一段楼梯,一把椅子均是一个等待人出现的场所。大浪受制于摄影的表现方式,不能把故事自由地展示出来,转而去表现空缺,并且指出了这种空缺是如何通过想象而补足的。这些启发性的要素是摄影的主要成分,因为它们延伸了影像可能的意义,同时也对画面的诠释进行了约束和指导。

一段楼梯、一把椅子的照片暗示着一种不安的甚至是有魔力的想象。如果仅仅如此,那么大浪的照片充其量也只是形象强烈的罕物而已。然而,即使在大浪产生其最具表现力的变形和转化的地方,他仍然暗示了一种具有补偿性的稳定感。他拍摄的树干可以像蛇一样地弯曲,除此以外它们还以一种纯粹的精细去捕捉光线,让人不由想起伊文思拍摄的教堂,韦斯顿拍摄的青椒。它们逐渐从明亮的高光区穿过较暗的色调进入阴影中―越过一个更暗的色调区域的泊船也是如此。从这个意义上讲,这些影像是微观世界,时间本身也包含其中。例如,在阿杰特的照片表现出立场、时间和历史特殊性的地方,大浪的树干和泊船却利用树干褶皱处和泊船与倒影连接处的细微色调过渡体现了一种连续性―“把人从一处引向另一处”,这是伊文思曾经被这种连续性吸引时说的话。他们都提供了一种对瞬间的概括,一种光线明暗交替的时间影像。

摄影助理心得体会篇10

然而,原以为只是通过光化学反应在感光介质上记录影像的绝对真实的镜头竟然也会说谎。一些失实的新闻摄影作品不断被披露出来,新闻摄影的真实性、客观性开始受到置疑。

真实是所有新闻作品的前提,它不仅是新闻的生命,也是新闻摄影的生命。新闻摄影的本质任务就是利用摄影技术,用画面的形式对新闻现场进行摄影纪实,它的功能就是要告知受众来自新闻现场的真实信息。失实的新闻摄影作品不仅不能履行这个基本功能,还会使媒介公信力下降,甚至造成社会诚信萎缩,带来比摄影失实本身更大的媒介信任危机。

本文总结了近年来在科技发展、突发性事件增多等新因素的影响下,新闻摄影失实呈现的形态和原因,并从伦理方面提出了解决新闻摄影失实问题的原则,力图从伦理道德方面对新闻摄影失实问题进行制约。

一、三类失实的新闻摄影作品

根据新闻摄影作品失实的具体表现可以把失实的新闻摄影作品划分为以下三类。

1、《挟尸要价》――瞬间性失实。2010年8月18日,在第18届(2009年度)新闻摄影作品“金镜头”颁奖晚会上,新闻摄影作品《挟尸要价》以全票赢得年度最佳新闻照片奖。随即引来的却是一场关于作品真实性的争议。人们对图片的质疑主要集中在定格于作品中的船头白衣老人挥臂的瞬间是否是在“挟尸要价”。

这类新闻摄影作品的失实主要表现在对瞬间性的把握上,由于新闻摄影作品的瞬间定格性,导致它总是只能反映事实发展过程中的一个微小瞬间,如果瞬间不能代表整体就会产生失实问题。

2、《青藏铁路为野生动物开辟生命通道》――技术性失实。2006年7月1日,举世瞩目的青藏铁路全线开通,《大庆晚报》摄影记者刘为强的《青藏铁路为野生动物开辟生命通道》获得了中央电视台“影响2006・CCTV图片新闻年度评选”铜奖,该照片还一度被全球200余家媒体传载。然而最终却发现图片中存在3处经过电脑处理的地方。

这类新闻摄影作品的失实主要表现在运用技术手段,如Photoshop等工具对新闻摄影图片进行处理,从而导致新闻图片的失实问题。

3、《非典时期的婚礼》――摆拍性失实。2004年2月13日,在第47届世界新闻摄影比赛中,《武汉晚报》摄影记者邱焰拍摄的新闻摄影作品《非典时期的婚礼》获得了日常生活类(单幅)三等奖。后来,照片存在造假的行为被披露了出来。据证实,新闻图片中的男、女主角都是摄影记者请来的模特,这场婚礼是子虚乌有的。

这类新闻摄影作品的失实主要表现在通过摆拍等手段对事实进行造假,捏造根本不存在的新闻事实,从而造成新闻摄影图片的失实。

二、新闻摄影作品失实的原因

根据对各类失实新闻摄影作品的分析,可以将新闻摄影作品的失实原因归纳为以下三种。

1、摄影形式本身的局限性。新闻摄影是对正在发生的新闻进行瞬间形象摄取的过程,它摄取的是新闻事实发展过程中的一个瞬间画面,瞬间的画面形象是新闻摄影的表现形式,也是新闻摄影的主要特性之一。

摄影形式本身的局限性使新闻摄影作品只能从事物的变化发展中抓取一个瞬间,凝固事物运动过程中的一个片段,这就给新闻信息的传达带来了不确定性。

正如在《挟尸要价》中,船头白衣老人挥臂的瞬间到底是应该理解为“挟尸要价”呢,还是“挟尸靠岸”呢?于是关于这幅新闻摄影作品真实性的相关争议便产生了。可以说,这类“失实”的原因完全是由于新闻摄影形式本身的瞬间局限性造成的。

2、技术引发失实。当今数码相机、Photoshop软件等的使用为摄影者完善、美化照片提供了极大的方便。然而,恰恰是这些技术也给新闻摄影的真实性问题带来了相关争议。

作为普通摄影作品,摄影者可以借助Photoshop软件对图像进行任意的编辑、合成、校色、调色及特效制作。但是作为新闻摄影照片,利用软件对新闻照片进行随意合成、拼接、修改等都是违背新闻真实性原则的。

可以说,技术对新闻摄影者来说是一种诱惑。从2005年的《广场鸽接种禽流感疫苗》到2006年的《青藏铁路为野生动物开辟生命通道》,再到2008年炒得沸沸扬扬的“周老虎”事件,越来越多的摄影者抵不住技术的诱惑对新闻摄影图片进行技术处理,从而违背了新闻摄影最基本的原则――真实性原则。

3、利益诱发失实。为了满足受众的感观享受,吸引读者,新闻摄影记者开始追求摄影作品的画面完美和图片的视觉冲击力、震撼力;为了在国内外的新闻摄影大赛中赢取奖项,新闻摄影记者铤而走险不惜牺牲真实性。

因此,虽然从形式上看,每次新闻摄影作品失实都有这样或那样具体的原因,但是其根本原因都不外乎是参赛者(或投稿者)、主办者(或某报刊)等相关的个人或组织受到了利益驱使。

三、新闻摄影的伦理道德之惑

要从伦理道德方面入手解决新闻摄影作品的失实问题,除了厘清新闻摄影作品失实的原因之外,还要从伦理道德方面探讨导致新闻摄影失实带来的困惑。

1、拍与不拍。当摄影记者拍下他人的照片时,也拍下了他人匿名的权利。拍摄除了可能会使被摄者隐私权受到侵害之外,还可能引发伦理道德问题。

摄影记者凯文・卡特的《秃鹰与女孩》反映的正是这类问题。面对苏丹贫困、饥饿的社会现状,新闻摄影记者有责任对现实进行如实的记录,而面对被秃鹰紧盯正爬往救助站的骨瘦如柴的小女孩,任何人都有理由对其进行援救。那么,一名摄影记者这时到底是应该拍摄,来履行作为新闻摄影记者的职责,还是应该不拍摄,来履行普通人的职责?这就是新闻摄影记者拍与不拍的伦理道德之惑。

2、发什么样的图片。从1839年8月19日法国政府在法兰西学院向世界宣布“摄影术”这项发明起,摄影人就在用手中的相机向世界传达着自己对战争的认知。可以说,新闻摄影是在战争中成长起来的。战争给新闻摄影带来了道德抉择。

今天虽然整个世界处在和平稳定的大环境下,但灾难、疾病等各种突发性事件却相对增多了。面对突发性事件,新闻摄影记者是选择发表杀气腾腾、一片血腥的现场,给读者以强烈的视觉冲击,从而吸引读者的眼球,提高发行量,还是选择从侧面表达灾难,平淡记录,给读者以心灵慰藉呢?这就是新闻摄影记者发什么样图片的伦理道德之惑。

3、图片发表后的影响。有人说媒介是一面凸透镜,它的报道会放大社会对问题的关注度。如果是为需要帮助的弱者赢来了全社会的关心,获取了帮助,这种放大当然是喜闻乐见的。但如果是给被报道者带来压力,甚至对其生活造成负面影响,这种放大就有待思考和斟酌了。

新闻摄影作为一种媒介报道形式也可能会产生类似的放大效果。面对有可能会给被摄影者带来负面影响的新闻摄影图片,新闻摄影记者是选择直接发表图片,引起强烈的社会轰动,造就自己的名气,还是选择先考虑图片发表后会不会给被摄造成影响呢?这就是新闻摄影记者面临的又一个伦理道德之惑。

四、解决新闻摄影失实的伦理道德原则

马克思曾说:“道德的基础是人类精神的自律”。面对新闻摄影作品失实现象的频发问题,还得依靠新闻摄影者个人的道德规范和良知来约束自己的行为。具体来讲,解决新闻摄影失实的伦理道德原则有以下几条。

1、用人文摄影。人是构成社会的主体,也是新闻报道中永恒关注的主体。一幅好的新闻摄影作品应该表达出对人生命的尊重、情感的尊重。

对拍与怎么拍的问题,许多优秀的摄影记者都能表达出人文关怀。如英国摄影记者迈克・威尔斯拍摄的《手――乌干达旱灾的恶果》,就是关怀,从侧面对比表现旱灾的严重,为灾区获取援助。如果摄影记者心怀关怀,就能将新闻摄影本身的瞬间性劣势转化为传递人文精神的优势,在传递真实信息的同时唤起社会的温暖。

2、用心捕捉。新闻摄影的瞬间定格性往往会造成其无法完整表达整个新闻事件发展全过程的遗憾,一旦摄影记者拿捏不准,就会导致新闻摄影作品失实。

因此就要求新闻摄影记者在摄影过程中要用心捕捉能够反映新闻事实的典型性瞬间。新闻摄影记者要将镜头当作是自己的眼睛,通过心灵的思辨过程,记录下摄影者对事实整体用心把握的结果。只有这样才可以避免新闻摄影作品的瞬间性造成的失实。

3、用文字解释。在“读图时代”人们对图片的重视同时也带来了对文字的忽略。在新闻摄影中这种情况也不例外。

新闻摄影是对正在发生的新闻事实进行瞬间形象摄取并辅以文字说明而加以报道的传播形式。摄影的瞬间性可能只是现场发生的某一片段,单靠画面本身很难表达事物发展的全过程,囊括各种新闻要素。所以,文字是构成新闻摄影作品的必要组成部分,是新闻摄影作品不可缺少的要素之一。

参考文献

①张蔚飞:《我所理解的新闻摄影》[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

②蔡帼芬、张开、刘笑盈:《媒介素养》[M].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5

③莫文,《“照片造假”与新闻摄影的自律与他律》[J].《新闻摄影》,2010(4)(下半月)

④吕梅,《从普利策摄影奖透析美国新闻摄影的伦理道德观》[J].《文化研究》,2009(4)

⑤许之丰,《对新闻摄影工作职业化的探索》[J]. 《新闻三味》,2009(9)

⑥宋红梅,《镜头中的人文担当――回望汶川地震新闻摄影的以人为本思想》[J].《新闻知识》,2009(7)

⑦李士明,《新闻摄影的价值与应坚守的原则》[J].《青年记者》,2010(4)

⑧陈更生,《新闻摄影的生命尊重和人性关注》[J]. 《新闻战线》,2010(4)

摄影助理心得体会篇11

摄影是一种通过图片的形式向人们传达思想的艺术形式,通过画面的表达,人们可以感受到其深刻的内涵和思想,更容易产生共鸣。同时,对于摄影的学习并不是简单掌握拍照的技术,而是科学与艺术相结合,是一种包括应用科学、想象与设计、专业技巧和组织能力的综合过程,摄影人员可以通过对摄影课程的学习,了解并掌握摄影器材等先进设备,接触到新的科学领域,拓展自己对于知识的范围,同时提高自己的艺术修养。因此,现阶段很多高校对于摄影专业的设立十分重视,将它作为一种素质教育的方式和内容,既可以培养现代大学生的科技活动能力,还是一项美学的引导和教育,有利于丰富高校素质教育的内容,促进校园文化的建设,并且有利于大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

一、 摄影在现代教育中的发展

我国现阶段很多高校为了促进素质教育的改革,不断地在专业和课程上进行改进,增进素质教育的建设。因此,当代高校普遍开设艺术类专业及课程,培养大学生的艺术情操,开阔大学生视野,提高人文素质和创新能力,艺术类的课程开设可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优化情感结构,促进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摄影专业及课程的设立,顺应了时展的需要,很好的实现了现阶段高校素质教育的要求,在学习过程中,通过对摄影技能的学习,去了解及掌握艺术摄影的深层意境,要求摄影人具备敏锐的观察力、丰富的想象力、独特的审美判断能力和高度的构成画预见能力,以及娴熟的技术技巧等,从而进一步提高了大学生的科学技术水平和艺术文化素养,提高综合能力。

摄影的创作过程需要掌握普通意义的创作规律,通过摄影语言表达的内容透过画面的形式形象生动的展现在世人面前。因此,我们可以说摄影不仅仅是简单的按动快门记录瞬间的机器,而是一种更能让群众接受的立体语言的艺术表现形式,摄影创作是一个融入摄影者无限潜力和审美高度的过程,将事物通过冰冷的机器转化为富有感情的生命体,理性的深刻显现着形象。在现代教育中,摄影不单单是技术和艺术的学习,而是专业知识和技巧良好的运用和操作,通过图片的形式表达出人们心领神会的主题思想,摄影图片的展示,可以展现出摄影者的技术能力,还能表现出摄影者的创新思维,以及审美和表达能力,把摄影艺术通过图片的形式深刻完整的表达和展现。因此,摄影技术对于摄影者技术应用能力、艺术审美、创新思维等方面的要求增高,大学生通过摄影技术的学习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和能力。由此,摄影的学习和实践在现代教育中占有一定的重要地位。

二、摄影学习对大学生的要求

首先,大学生在学习摄影理论知识的过程中,要了解和掌握有关摄影技术的光和影的基本原理和规律,熟悉相机的基本性能和构件,以便熟练操作摄影的基本技能。一部相机性能再好,如果在使用之前没有良好的了解和掌握相机的基本原理和性能,很难拍出好的摄影作品,尤其是现阶段高科技数码产品的快速更新,只有掌握相机的基本性能和原理,才能在使用时得心应手,以更贴切、更真实、更生动的表现形式传达给受众摄影者的思想和内涵。因此,对于大学生来说要多阅读有关摄影专业的书籍,对快速更新的数码电子产品有适当的了解,这样在学习和拍摄中才能更加得心应手。

其次,大学生在学习摄影的过程中要认真观察生活细节,深入生活,学会提炼素材。摄影的目的是通过相机将生活中具有深刻意义的典型瞬间记录下来,展现日常生活中不易察觉的美感,因此,在学习摄影时,学生要积极的深入到生活中去,多观察周围的人和事的变化和状态,培养自身的观察力和创造力,利用创造性思维,抓住事物的本质,善于从平凡中发现具有深度的美感,创作出具有时代意义的作品,这样才能从普通的图片反映出生活的艺术瞬间,展现艺术魅力。

另外,大学生要不断的学习和积累知识和技术,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摄影是通过光硬展示生活、表达思想的一种艺术创造方式,摄影作品所展现的是一种源于真实生活,而又高于真实生活的艺术表现形式,她更为集中、典型和理想化。这要求大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要对生活的各个方面进行认真的分析和体验,实践于生活之中,通过对摄影器材的熟悉和技术应用,抓住瞬间,充分利用影调、光线等手段,借助图片的展示生动的表达所要表达的思想。只有不断的学习和积累摄影技术和知识,才能更好的掌握抓住瞬间感动的能力,展现最好的作品。

三、摄影在大学生素质教育中的作用

1、摄影教育有助于大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

摄影课程的学习具有很强的趣味性,她通过视觉愉悦性的教学方式,使得摄影学习更生动有趣,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将枯燥乏味的教学过程变成一种精神上的享受。通过摄影教育这种生动的教学方式,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学生对人文知识的了解和学习兴趣。因此,我们可以了解摄影教育对于人文素质高低的影响,同时也应该知道人文素质的高低也制约着摄影水平的发挥,二者之间相辅相成,缺一不可。摄影技术的学习帮助学生培养自己审美能力和人文素质修养,利用艺术的美感通过摄影图片将信息真实生动的传达给受众。如果大学生的人文素质低下,很难对国家的历史文化和社会现状的发展有很好的把握,因此,只有不断的促进大学生对于文学、历史、美术、音乐等各个学科方面的学习,才能在对生活有所积累的基础上通过相机准确的记录时代的发展特征,拍出寓意深刻的艺术作品。

2、摄影教学有助于激发大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随着近几年高科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摄影已经不单单是事件和事物简单的影像记录,它的发展和进步具有更大的商业价值。在日常生活中,摄影已经成为人们的必备工具,同时也是了解社会并获取信息知识的重要来源。在教学中,由于摄影教育没有前瞻的经验的引导,而导致教学在实施的过程中具有较高的灵活性,在不断摸索变化的教学过程中,由于不具有僵硬固化的教学目标,通过加强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实现一种灵活的、室内室外摄影实践相结合的教育形式。这种教育形式可以间接的帮助学生提升自己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以及艺术创造力,探索摄影意境、构图及审美方面的深刻意义,激发学生推陈出新,创造出更符合时代要求的作品。学生凭着自己的理解和审美,大胆尝试,尽可能将一些看似普通的数码影像素材,通过对图像的处理创造出不同风格、不同色调、不同语境和表达不同含义的新作品,由此促进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大大提升。

3、有利于提高和培养大学生的动手能力

我国现阶段的教育发展水平和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异,对于大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我国普遍较为忽视,由此造成当代大学生动手能力较差的现象。在传统教育中,根据我国的发展状况更多的是重视理论知识的传授和应试,忽略了对于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在现在高速发展的社会,传统的教育模式已经很难适应国家教育的需要。摄影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而她的普及和推广,可以培养大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实现创造性艺术表现。因此,摄影为提高大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提供了一个极好的途径。以开放思维实施教学,引导有兴趣的学生拍摄组图、系列报道、命题创作等,锻炼学生对主题及摄影全过程的把握能力,达到思想性、艺术性、现实性、审美性的完美结合。

4、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审美能力

摄影作为一门独立的艺术,表现对象主要是人、自然与社会,每一个摄影作品都融入了作者的情感、思想、性格等,表达了作者对美的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通过各种传统的现代的摄影教学手段,以美的作品、美的形象、美的情感为载体,从情感上打动学生,实现对美的事物从感知到理解再到欣赏的过程,从而提高学生艺术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摄影能让学生主动地在现实生活中寻找美,关注现实世界并发掘她的审美价值。在摄影教学中,我们可以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而学生时代的生活最重要的主题就是校园文化生活。我们可以通过指导学生从校园生活中挖掘素材,发现现实生活中的美。所以在教学中可以通过多举办一些摄影图片展览、观摩活动,让学生通过抬眼看、动脑想、用手拍等多方面多角度感受、表现自己的学习生活和文体活动。

5、有利于大学生思想品质的培养和健康的心理素质

在高校摄影教学中,可以渗透思想品质的宣传和教育,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思想品德素质。高校摄影教学可以经常组织学生进行摄影采风等实践活动,从而提高大学生学习的兴趣,增进同学之间的交流,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同时也可以提高摄影的技术水平。在摄影教学中,通过课外组织摄影讲座、论坛等,介绍中外优秀摄影家的生平事迹,鼓励学生努力把自己塑造成为勇担社会责任、爱岗敬业的人。这些生动事例可以让大学生从中解读到可贵的奉献精神和良好的职业素质,从而激励自己胸怀大志,积极进取,努力开发蕴藏在自身的创造潜能,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当今,由于物质生活条件的改善,许多大学生缺少艰苦奋斗的进取精神。因此,积极开展摄影活动也是改善大学生心理素质的一个良好途径。可以通过欣赏好的作品来培养大学生良好的人文精神,增强社会责任感。通过摄影社会实践活动,大学生们更加关注社会,增强了社会使命感和责任感。同时,大学生通过积极参加摄影实践活动,加强人际沟通及团队协作, 培养乐观开朗的性格。

结束语:

摄影艺术在我国现阶段的教育发展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把摄影教学纳入当代大学生素质培养的主要内容,是社会发展和进步的需要,是在实践观念上的扩展,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新途径之一。因此,基于摄影技术教育对大学生素质培养的重要性,高校只有在摄影教学设备的完善,师资力量的建立,教学内容的丰富多样化等方面不断进行改进和完善,才能更有利的促进摄影在大学生素质教育中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彭国平;大学摄影基础教程[M];浙江摄影出版社;2000.

摄影助理心得体会篇12

学校每周一、三、四下午第三节课是用来开展课外活动,学生在计算机网络机房把大部分时间都花在网络上用QQ聊天工具结交网络好友,他们把大量的时间浪费在玩游戏、体验网络游戏中的冒险刺激,这些只会让他们更加沉迷于网络游戏、虚拟世界中。如何充分利用课外活动时间,开展有意义的课外活动,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创造意识,如何丰富中职生的课余生活,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提升专业知识技能,成为当前中职教师必须正视和解决的重要课题。下面,仅就学生进入我所设计并开发的一个数码摄影教程专题学习网站,利用在课外时间学习教程中丰富的学习资源,学到摄影理论知识,最后达到丰富学生课余生活的目标谈谈自己的一些探索和看法。

1 进入数码摄影艺术殿堂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手机走进了千家万户,很多人都会使用手机中的相机功能进行拍摄,但由于手机的有效像素不高,往往得不到满意的作品。这时就得运用数码相机,市场上数码相机的价格也不昂贵,而且操作方便,只要轻轻一按快门,就能马上看到照片,发现不太理想及时调整后重新拍摄。有着强大生命力的数码摄影,为摄影爱好者熟悉和学习摄影技艺提供了强有力的武器。然而,许多学生喜欢用数码相机留下美好的东西,却不知道应该如何使用数码相机,不知道需要掌握哪些摄影技巧,从哪里开始学习数码摄影,具体应该学习哪些摄影知识?学生显得非常迷茫、困惑。他们常常会问我一个问题:如果前期照片拍得好,是不是就不用大量的后期的Photoshop弥补,或者说后期的修饰就可以更真实、更自然呢?事实确实如此,真正掌握了数码摄影就会享受到数码摄影带来的快乐。我希望他们在课余生活中,通过我的教程的学习,对数码摄影有个全新、系统的认识, 让他们更快、更好地掌握数码摄影,充分体会数码摄影带来的乐趣。

2 自主探索摄影学习平台

当前学生所能获得的数码摄影网络资源严重不足,所以我根据我校的实际情况开发了该数码摄影教程,本着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合作探究学习为手段、教学目标为依归的基本原则,让学生可以得到优质的数码摄影学习资源,也为他们提供一个理想、便利的网络学习平台,旨在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充实他们的课余生活,同时满足了学生课余时间自行学习摄影知识的强烈需求,以此提升学生的摄影技术水平。

我们的教程设计以学习者为中心,以网上交流、协作为学习模式,为学习者提供网络学习平台,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与创造性,以达到丰富课余生活与优化教学质量的目的。学生在课余时间可以进行以下的操作:

1) 可以随时浏览到通过网站公告所公布的最新的学习资讯、学习动态;

2) 可以在教程的主页面进行注册,如果注册过了可以登陆进行学习,还点击教程上的模块按钮学会跟老师、其他学习者进行交流;

3) 可以学到很多专业的丰富的摄影知识,找到相关的扩展,包括相关资源网站的链接,还可以进行站内检索;

4) 通过帮助信息和友情链接可以寻求更多的帮助,还能看到站内统计的在线学习人数,寻求学习同伴;

5) 可以在网上交流空间中参与网上学习互动和技术交流讨论。

6) 通过在线考试模块的检测,能够对自己的学习状况作出客观的评价。

3 使用教程,钻研摄影技艺

教程分别有教程说明、在线学习、在线考试、学生作业、专题研讨、个人档案袋、实践创新、智能答疑、在线交流十大模块。学生可以先查看教程说明,教程说明模块包括教程简介,教学日历,教学大纲,教程特点。教程说明很好地概括了教程的性质与特点,一浏览教程说明就对本教程有个总体的印象。学生可以通过运用数码摄影教程,掌握数码摄影技术。数码摄影教程有以下模块:

在线学习模块:学生点击到在线学习模块,可以学习到专业的摄影知识,犹如遨游在摄影知识海洋中。该模块详细系统地阐述了数码摄影该如何用光、色彩搭配、构图以及最后的图像处理等许多内容,为学习者自主学习数码摄影提供更专业的知识。

在线考试模块:学生学习完一部分摄影知识,就会想到检测一下自己的学习成果。学生在该模块可以考一考自己的摄影理论是否过关,测一测自己的摄影基础知识有没有达到分数线,学生参加完摄影理论考试提交试卷,由教程的后台管理系统自行批阅,教程会把学生考试成绩显示在页面上。学生查看自己的考试成绩,可以很好地分析自己的不足,有的同学单项选择题基本上都没有问题,有的同学填空题填写不准确,还有的同学概念解释题不能进行完整地表述,学生看到自己不同的题目类型出错的概率,再详细分析出错的原因,通过查看教程的评价标准有针对性地补充知识。学生通过在线考试的检测、评价对自己的摄影理论知识掌握情况有了更清晰的认识。没有成绩的压力,没有思想的负担,该模块只是让学生进行自我检测、自我评价,然后更加完善自己的摄影理论知识体系。

学生作业模块:为师生提供一个网络互动平台,使教学形式更加活泼、多变,教学更加方便、高效。学生在课余时间下载并完成老师所布置的作业,下载老师所上传最新的学习资源。老师拥有管理员的权限,可以下载学生所上传上来的文件或作业,并加以批阅,来检测与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正确地引导学生进行研究学习。学生可以自行检查提交作业的情况,让他们学会自我监督,自我管理。

专题研讨模块:学习者可以自由地发帖子,对所学习的数码摄影教程发表观点和看法,学习者可以与同学或老师进行很好地交流与沟通,为学习者间提供技术、咨询交流。

个人档案袋模块:学生在个人档案袋中可以建立属于自己的文件夹,文件夹中可以存放自己拍摄的摄影作品,可以描述拍摄过程的感受,可以阐述学习摄影知识的心得。而且还可以查看别人比较优秀的摄影作品,借鉴其他学习者相对较好的拍摄技巧。

智能答疑模块:为师生提供一个开放型的学习交互平台,方便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交流与指导,有效地帮助学生解决在学习、研究过程中碰到的问题。用户在学习数码摄影教程的过程中,如果有不明白的地方或遇到一些疑难问题,可以通过注册登陆进行留言,教师、专家或者其他学习者会针对大家所关心的热点问题,在适当的时间采用异步的形式及时进行留言、予以回复。而且,其他学习者只要经过注册就可以看到留言,如果有类似的问题,也可以获得解答。

在线交流模块:提供一个独立的探究性学习的平台,学生在这个平台上也可以进行很好地相互合作,而且根本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学生之间可以互相帮助,共同提高。学生还可以对教程进行评价,提出一些改进的意见和建议。

我们的教程可以充实学生的课余生活,在老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协作等互动搭建起一座桥梁,也为学习者提供丰富的资源,其中包括对教材内容起到充实、拓展作用的有助于培养学生探索创新精神和提升其人文素养的相关资源,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指引学生的行事为人,促进他们身心和谐发展,以适应未来的学习型社会,同时也为他们创设了一个能充分激发探究欲望、具备浓厚的文化氛围和丰富的人文内涵、能带来良好情感体验和美的享受的学习情境。

4 掌握技艺,丰富课余生活

在课外活动课上,我指导他们充分运用数码摄影教程进行愉快学习,包括以下几个环节:

1)鼓励他们自行发现专题摄影创作实践这个模块的学习目标及重难点;

2)学生利用数码摄影教程设计学习任务并进行自主学习、独立思考;

3)学生形成对学习任务的独特见解,更加明确需要进行的实验操作;

4)学生完成专题摄影作品的创作,并以小组的名义提交到教师机上;

5)教师根据学生的作品,结合各个学生使用教程的情况加以评价和总结。

学习者可以充分利用网络教学平台支持的各种通信工具来帮助学习,积极参与各种专题的研讨,主动与其他学习者进行沟通。运用教程的过程只要有碰到疑难问题,就会在智能答疑模块留言,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得到明显的提高。数码摄影教程只有以独特的方式、独特的视角、独特的手段,以学生最易、最想、最喜欢的方式呈现,才能使学生在轻松、和谐的人机互动过程中积极、主动、自觉、愉快地学习,才会感受到良好的学习氛围。在开发数码摄影教程的过程中,我感受到当今的信息社会,知识更新速度是多么地迅速, 学生学习材料已不再局限于教科书,他们更愿意去查找网络信息资源,对学生的学习也提出更高的要求,要求学生学会主动去获取很多新知识,还要学会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创新。在开展课外活动的过程中一定要考虑到的是如何使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能力得以发挥,在我们所构建的网络环境中建构他们的数码摄影知识体系,真正充实他们的课余生活。

通过对在课余生活中运用数码摄影教程情况的了解,学生都非常喜欢应用该教程,该教程的设计组织结构清晰,界面简洁美观,提供轻松的学习环境,根据数码摄影技术的学习特点,设置了基础到拓展递进的学习层次,以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学生可以先尝试着做相对容易的一些章节的实例比如第一章节中的实例,如果相对容易的实例完成得不错,可以进入相对更难一点的实例的学习,教学实例越形象,越有助于学生完成数码摄影知识的建构,当然也越容易达到学生的学习目标。他们觉得来参加这种课外活动,真的有很大的收获。比之前漫无目的地上网、玩游戏更有意义,也更充实了。该教程能够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参加完该课外活动,无形之中他们也学会了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来解决问题。在课外活动过程中,我们组织和指导学生把所掌握的数码摄影理论知识运用于拍摄实践,让他们自行设置主题,动手拍摄一些作品,然后在小组范围内互相评价、分享作品的拍摄过程及感受。学习数码摄影教程这一课外活动真正实现了丰富他们课余生活的目标。

参考文献:

[1] 雷剑.新概念数码单反摄影教程[M].中国电力出版社, 2014.

[2] 帕特森.摄影与看的艺术-传统与数字摄影的视觉感知宝典[M]. 4版. 电子工业出版社, 2014.

摄影助理心得体会篇13

协会秘书长刘建波向大会报告了协会的筹备工作。他说,现在旅游和摄影已经成为共生体,作为“文化圣地、度假天堂”,山东民风古朴,山东人热情好客,这些都使得山东成为国内外旅游摄影爱好者拍摄创作的理想之地。成立“山东省旅游摄影协会”,可以给旅游摄影爱好者提供一个交流、沟通、学习和提高的平台,为大家的摄影创作提供便利和保障,同时可使广大摄友手中的相机成为“好客山东”的传播媒介。未来,协会将继续完善机制,积极宣传,定期举办各种形式以及各种专题的旅游摄影大赛、摄影采风及作品展览;举办旅游摄影讲座和培训班;开展各项旅游摄影交流活动。同时,协会将设立山东省旅游摄影协会独立网站,为会员交流展示旅游摄影作品和摄影体会创造网上平台。并在《旅游世界》、《家庭旅游》杂志上开设“印象中国”、“印象山东”专栏,优先发表会员作品,为会员展示交流摄影作品提供最佳平台。此外,协会还将评选出一批风景优美、服务热情的“山东省旅游摄影基地”,为会员的创作提供服务和保障,同时做好对基地的宣传工作。

山东省人大常委会副秘书长、办公厅主任赵瑞林、山东省民政厅副巡视员齐航建为协会揭牌,山东省人民政府省长助理、协会名誉会长周齐、山东省旅游局局长于冲分别做了重要讲话。

周齐首先对山东省旅游摄影协会的成立表示了热烈的祝贺。他指出,近年来,山东省委、省人民政府将旅游业作为经济战略性支柱产业来培育,重点旅游项目建设捷报频传,旅游服务的品质不断提升,“好客山东”已成为享誉大江南北的文化旅游品牌。作为旅游文化的一部分,旅游摄影是一项审美艺术,它的意义在于记录美,传播美,是一门值得提倡和推广的艺术,如今,日新月异的山东涌现出越来越美的画卷,这一幅幅美景,需要广大摄影爱好者去记录,去展现,去升华。

周齐说,山东省旅游摄影协会的成立有两个特点,一是专业性,紧密地和旅游产业结合在一起,服务于山东旅游事业的发展;二是广泛性,协会将汇集不同层次的旅游摄影爱好者参与这项活动。我们曾经对协会的名称进行过很多次讨论,大家讲,我们是摄影协会,不是摄影家协会,现在这个名称有利于更多人来参与协会的活动,希望大家能够心情舒畅地在一起交流,一起提高,可以说,这是一个美好的家庭,一个美好的家园,它的成立,必将进一步扩大旅游摄影技术的影响,更广泛地团结广大旅游摄影爱好者,为各位实现在旅游摄影方面的理想和价值提供一个很好的舞台,也将通过摄影,来推介山东,宣传山东,创造一个非常好的、有效的载体。

周齐提出,希望协会能够切实履行好职责,多组织有利于会员交流、进步的活动,多搭建挖掘和记录山东自然之美的平台,把《旅游世界》杂志办成旅游爱好者、摄影爱好者向广大读者展现自己才华的园地,协会虽然刚刚成立,但是已经有了《旅游世界》这个发表作品的平台。同时,协会要开阔眼界,加强与省外、国外旅游摄影团体的联系和交流,积极鼓励和指导会员踊跃参加国内外重大的摄影赛事,多获奖,获大奖,扩大山东省旅游摄影协会的影响。

于冲对协会的成立表示了热烈祝贺,同时,他也对多年来关心、关注和帮助山东旅游产业的领导和社会各界朋友表示了衷心的感谢。他说,旅游产业涉及109个产业,50多个部门,山东省旅游摄影协会包含了多个产业、多个部门的人员,希望大家通过协会这个平台,能够实现关于旅游工作的交流。现在旅游发展的核心是市场,开拓市场的关键是营销,营销的重要渠道之一,就是利用好的摄影作品来反映大美山东,希望协会组建以后,能出现更多、更好的优秀摄影作品,来宣传山东旅游,为大美山东增添光彩。于冲提出,希望协会抓紧时间建立山东摄影协会的图片数据库,每年评选一些优秀作品,作为数据库永久保留的作品。最后,他希望摄影协会能够成为摄影爱好者在休闲时间实现自己爱好的家园。

在线咨询
了解我们
获奖信息
挂牌上市
版权说明
在线咨询
杂志之家服务支持
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期刊咨询服务
服务流程
网站特色
常见问题
工作日 8:00-24:00
7x16小时支持
经营许可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企业营业执照
银行开户许可证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其它
公文范文
期刊知识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支付方式
手机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