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杂志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全国农村经济发展实用13篇

全国农村经济发展
全国农村经济发展篇1

按照"面向市场需求,依靠科技进步,调整发展目标,优化区域布局,完善建设内容,增强服务功能,提高管理水平,形成我国相对稳定的主要农产品生产基地"的总体思路,继续加强主要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到2005年,择优选建一批相对稳定的优质专用粮食基地、优质棉花基地、油料基地、糖料基地、大豆基地,同时继续组织实施节水农业示范、"三元结构"种植试点示范、农垦天然橡胶等基地建设项目。建设无公害农产品和绿色食品生产基地,在一些生态环境良好的地区,建设一批专业化、规模化的绿色食品基地。在优势地区建设一批农产品出口创汇基地,大力发展创汇农业。

农产品基地建设要有新的思路,在建设目标上,坚持提高产量、质量、效益相结合,以提高质量和效益为中心;在建设布局上,突出优势产区,形成能够提供足够商品量的若干专业化生产片、区和优势产业带;在建设内容上,坚持生产性设施建设与科技信息服务设施建设相结合,加大科技投入力度;在继续发挥基地的生产功能的同时,增强基地的示范、带动功能,把基地建设成为农业先进科技的示范基地,农业结构调整的带动基地,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先导基地,农民增收的先行基地。

(二)切实加大农业良种工程、动植物保护工程和"沃土工程"建设力度

1.农业良种工程建设。农业良种工程是提高农业科技含量、促进农业发展的基础性和公益性工程,“十五”期间要继续抓好农作物良种、畜禽良种和水产良种工程建设。

农作物良种工程的建设重点是,建设一批马铃薯和甘薯种薯脱毒快繁中心、优质品种引育扩繁中心、以及农作物种子加工、转基因种子检测、种子质量认证与检测、农作物种质资源保存鉴定等中心,完善和强化种业基础设施,提高良种综合生产能力。逐步建立以企业为核心的技术创新和品种培育体系。尽快形成全国统一的培育、生产、销售一体化种子产业体系,实现种子产业化经营。

畜禽良种工程的建设重点是,建成科学的畜禽良种繁育体系,建设一批有利用价值的畜禽稀有品种保种区(保种场)、基因库,建设全国种畜禽质量检测中心及分区域中心、种畜禽质量检测站。改扩建一批畜禽原种场、畜禽资源场(保种场)和基因库。通过畜禽良种繁育体系建设,进一步提高良种覆盖率,增加优质畜产品产量。

水产良种工程的建设重点是,利用高新技术做好新品种的培育和种质提纯复壮,以及地方性优良品种的保种工作,有针对性地从国外引进一些优良品种,尽快形成产业化经营,加强水产种苗的统一管理,带动养殖品质和效益的提高。建设一批水产种质资源库、部级水产原种场、良种场和水产品引育种中心、水产品种质检测中心。

2.动植物保护工程建设。继续实施全国农作物病虫监测站、区域性重点植物检疫实验室、重大病虫紧急防治设施、省级药检所、部级农药残留测定中心等项目建设。在现有植保服务体系的基础上,建设协调配套的全国重大疫情监测预警体系、主耀病虫测报防治体系、有害生物检疫防疫体系,加强检疫服务,保障农业生产安全,提高产品质量。继续加强动物疫病诊断监测系统、动物疫苗保存运输的冷链系统、动物防疫监督和兽药监察系统、技术支持和物资保障体系、重大动物疫病控制系统的建设。本着"突出重点,立足现有,完善配套"的原则,建立健全高效运转、快速反应的水产养殖病害综合防治体系,搞好对进口水产种苗和区域间交流调剂种苗的检疫工作。加强对畜禽和渔用饲料的质量监测。

3、"沃土工程"建设,重点是建立土壤肥力监测体系、信息管理体系、新技术开发试验体系和项目综合示范体系,突出土壤、肥料、水资源的优化配置,利用已取得的成果和先进技术,改善农业基本生产条件,保护农业生态环境。

(三)不断建设和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1、改革和完善农技推广体系。继续加强省、市、县各级农技推广中心(站)建设,着眼于提高农业技术推广服务水平和完善服务功能,分区域分重点建立健全县级农技推广综合中心。适应农村税费改革和地方机构改革的要求,积极推动基层农技推广机构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创新,鼓励各地跨行政区域建立农技推广区域站,跨专业建立农技推广综合站,重点扶持建设农技推广区域站和乡级农技推广综合站。大力推进农业科技示范场建设,深化农技推广模式改革,转变服务方式,逐步扶持建立农业科技示范场。制定农技推广人员知识更新计划,采取多种方式,对长期在农业生产第一线的农技推广人员进行培训,改善他们的知识结构,提高他们的业务水平。制定优惠政策,鼓励企业、科研院所和大中专学校等组织开展农技服务,丰富农业社会化服务内容,拓宽农业社会化服务渠道。

2.加快推进农村经济信息体系建设,立足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和农民增收提供及时、准确的信息服务,加快建立以农业部门为主体,覆盖全国省、市、县并延伸到绝大多数乡镇、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产品批发市场、中介组织、经营大户的农业综合信息网络,进一步扩大和完善农产品市场信息系统,基本形成手段先进、制度规范、队伍健全,集信息采集、分析、预测、于一体,及时、准确、系统、权威的农村经济信息体系。建设重点是,建立健全全国农产品供求、价格、农业生产资料、农业生产和农业适用技术等信息采集系统,逐步建立部、省级、地区级、县级和一些重点龙头企业信息处理系统;加强部属信息中心、部属新闻媒体、中央农广校等信息窗口建设;完善农业部办公自动化系统。认真组织实施“‘十五’农村市场信息服务行动计划”。通过上述工作,力争使我国农村市场信息服务相对滞后的状况得到根本性改变。

积极推进农村经济监测与管理系统建设。推行农村集体财务的电算化管理,重点更新县乡两级农村财务管理手段,逐步形成具有信息转递、处理以及资源共享为一体的网络体系,准确反馈农村各项政策的执行情况,加强农村经济综合监测及管理。加快农村经济综合管理人才培训,造就一支高素质的农村经济综合监测管理队伍。

3.加快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和质量监督检测检验体系。以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卫生水平为目标,认真组织实施"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加快制定农产品品种、生产、加工、质量安全、包装、贮运方面的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建设农产品及其加工品标准化生产综合示范区;健全农业质量监督检测检验体系,新建和改、扩建一批部级质量检测中心;建设、完善农产品质量认证体系,加强农产品质量认证工作;加快制定农产品质量安全方面的法律法规,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执法体系。

4.加大农业生态环境监测体系建设。继续完善现有的农业生态环境监测体系,建立高效、快速的全国农业生态环境、渔业水域环境监测预警体系,以及重大农业生态环境污染事故的诊断监测体系,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和农业生态环境监测工作,重点建设农业部环境监测总站和省级农业环境监测中心(站),建设农业环境监测网点。

5.继续推进农产品批发市场建设。重点是在蔬菜、水果、肉类、禽蛋、水产品、花卉、土特产品等农产品集中产区,改、扩建一批全国性或区域性的大型农产品产地批发市场,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批发市场及配送中心,完善配套设施,健全服务功能,提高对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带动水平,对我部定点的产地批发市场,要加快建设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网络,配备相应的检测设备,在这些批发市场率先实行农产品市场准入制度。同时,积极扩大批发市场的信息网络和电子结算等现代交易方式试点。

6.加强农业产业化经营基础建设。有计划地建立一批部级农业产业化经营示范区和示范项目,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应在国家总体规划指导下,建立一批省级示范区和示范项目,形成一批区域性、专业化、大规模的农产品生产、流通和加工基地。加强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的科技开发中心建设,提高国家重点龙头企业的科技创新能力。建设全国农业产业化经营信息网,为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发展提供信息支撑。

7.加强渔政执法体系和群众渔港建设。重点加强渔政指挥管理系统装备、二百海里专属经济区以及内陆跨界大江大湖和边境水域的渔政船舶、码头、交通通讯设备及其它执法装备建设,增强我国渔政执法手段,提高执法水平,维护国家渔业权益,加强以一级群众渔港为重点的中心渔港建设,配套完善相应设施,增强渔港在保障渔民生命财产安全和渔业生产补给方面的服务功能。

(四)继续加强农业科技基础设施建设

重点加强农业部重点试验室的改造和建设,加快国家重大科学工程和育种中心、分中心的建设。建立国家农业转基因生物评价与监控中心以及监管体系。按照"从优选择、拾遗补缺、突出重点"的原则,建设国家植物新品种测试中心和分中心,形成相对独立、公正、科学、高效的植物新品种测试体系。继续加强国家动植物品种资源保护体系建设,完善国家种质资源库和国家种质资源圃建设,建设国家种质资源中期库,提高供种能力。有选择地建设动物冷冻精液库。开展种质资源就地保护工作,建立原生地保护区。加强农业野生植物保护区和濒危水生野生动物保护区建设。

五、主要措施

(一)继续深化农村改革

加快农村土地制度法制化建设,长期稳定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在长期稳定土地承包关系和尊重农民意愿的基础上,鼓励有条件的地区积极探索土地经营权流转制度改革,采取转让、转包、入股、互换等多种形式,促进土地向种植大户、农业企业集中,发展规模经营,实现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根据粮棉生产和流通的新变化,按照市场取向继续深化粮棉流通体制改革。在试点取得经验的基础上,全面推进农村税费改革,切实减轻农民负担。改革农村信用合作社,发挥农业银行的作用,改善农村金融服务。加快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采取股份制、股份合作制等形式,创新农业经营机制。积极培育市场主体,探索符合我国国情的农业合作形式,引导农民进入市场,积极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管理体制改革,逐步建立产前、产中、产后一体化管理体制。逐步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农村经济体制。

(二)加强对农业的支持和保护

实现“十五”期间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目标,必须不断加强农业基础地位,加强对农业的支持和保护。要千方百计增加对农业的投入。逐步建立健全国家、集体、农户和社会各界相结合的多渠道农业投资体系。提高财政、信贷资金用于农业的比例,财政农业支出增长幅度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幅度。调整财政农业支出结构,在继续支持农业生产环节的同时,加大对产前的种子供应、市场信息服务,产后的农产品加工、包装、储运、销售等环节的支持,加大对小城镇、农村道路、供水、通信等基础设施的支持。动员全社会的力量,多方筹集发展农业资金,鼓励和引导大中型企业投资农业。引导农民增加农业投入。扩大对外开放,充分利用外资。迎接经济全球化趋势和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面临的挑战,研究制定和完善有关农产品进出口政策以及金融、财税、技术等方面的法律、法规,加强政府对农业生产的支持和保护。充分利用世界贸易组织的"绿箱"政策,建立有效的农业支持保护体系,重点加强对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环境建设的投入,支持农业科技进步,对农民进行教育和培训,提高农业科技含量。高度重视新海洋制度实施所带来的沿海地区大量渔船渔民转产转业问题,研究制定有关政策,扶持渔民转产转业。

(三)积极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

把加快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作为推进农业现代化的重要途径、提高农业经济效益和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措施来抓。贯彻落实农业部等八个部门《关于扶持农业产业化经营重点龙头企业的意见》,制定具体政策措施,扶持农业产业化经营龙头企业的发展。制定农业产业化经营中长期发展规划和产业政策,明确国家支持的主导产业和重点项目。各地应对区域性的主导产业和主导产品的开发、农产品基地的建设、龙头企业的培育等制定具体规划,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广泛吸收社会资本和国外资本,加快培育壮大一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高科技、精深加工型龙头企业。加强对"订单农业"的指导,采取龙头企业建立农产品收购风险基金等办法,使龙头企业与农户建立稳定的购销关系,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经营机制,相互依存,共同发展。加强农产品市场管理,规范市场秩序,形成开放、统一、竞争、有序的农产品市场流通体系,切实搞活农产品流通。

(四)大力推进农业科技进步和创新

加快农业科技创新步伐,为农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与发展提供强大的技术支撑。逐步建立起先进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高效率转化科研成果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全面提高农民科学文化素质的农业教育培训体系。

调整农业科研的方向和重点,在重视提高产量的同时,更加注重提高质量、增加效益,从主要为农业生产服务,转向为生产、加工、销售的全过程服务,从资源消耗型技术开发为主转向资源节约型技术开发为主。以培育优质、高产、专用和适销对路的动植物新品种为重点,大力开发优质农牧渔业新品种。加强对农业产后加工、贮藏、保鲜技术的开发和推广,大力开发农产品加工技术和农业节本增效技术,发展优质高产高效农业。以提高农业技术入户率和到位率为重点,加强各级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加大农业技术的推广与普及力度。技术推广要引入市场机制,实行有偿和无偿服务相结合。鼓励科研院所、大中专院校、企业及农业科技人员,以技术开发、技术咨询、技术入股和技术转让等多种形式,从事技术推广与服务工作。深化农业科技体制改革,解决科研与生产脱节的问题。实行农科教、产学研结合,加快农业科研成果转化。鼓励有条件的农业科研机构逐步转变为科技型企业或企业集团的技术开发机构,一部分科研机构可以转变为农业科技和信息中介咨询机构,充分调动广大牢业科技人员的积极性。

继续加强农民职业技术培训工作,着力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大力加强农民职业教育和技术培训,建立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的农民技术培训体系,通过农业广播学校、电视大学、专业技术培训班、职业高中、远程教育、函授和农民夜校等形式,广泛开展农民技术培训,做好农村科技普及工作。扩大"绿色证书工程"、"跨世纪青年农民培训工程"、"农技电波入户工程"的实施规模,提高农民接受新技术的能力和生产技术水平。

(五)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

积极引导、扶持和发展由农民自愿组织起来的专业协会、产销服务队、专业合作社等多种形式的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创新运行机制和经营方式,逐步建立以农民及其合作经济组织为主体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增强抵御和防范市场风险的能力,引导农民进入市场。在农民自愿的基础上,引导和支持乡村集体经济组织开展农产品销售、生产资料统一供应、农业科技推广等服务。制定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规章制度,规范运行行为,保障其合法权益。大力发展和规范农民经纪人队伍。

(六)切实加强农业环境保护

切实加强对耕地、草原和水资源的保护,严格控制污染。大力组织实施"沃上工程",增加秸秆还田面积,多利用有机肥,有的地方可采取轮作或种植豆科等养地作物,切实提高土壤肥力。加大北方草原和南方草山草坡的保护和建设力度,加快治理草原退化、沙化、碱化。完善渔业捕捞许可制度和养殖证制度,继续实施伏季休渔,合理养护海洋资源,保护渔业资源和水域生态环境。大力发展节水农业,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和效益。抓住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机遇,大力加强西部地区农业生态环境建设和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对农业生态环境的监督管理,控制农业污染。继续开展农村能源建设和生态农业示范县建设。

(七)积极推进农业机械化

紧紧围绕农业结构调整,不断优化农机化装备和生产结构,稳步提高农机化装备水平,加快农机化服务市场化、社会化进程,不断提高农业机械化整体水平。争取到2005年,全国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39%以上,有条件的地方要争取率先实现农业机械化。进一步加强先进适用农机具的研制、开发和推广,促进农机化技术创新。继续稳步推进粮食作物生产机械化,在提高小麦生产机械化水平的同时,重点抓好水稻栽插、收获和玉米收获等关键环节机械化;积极发展经济作物、畜牧业、农产品加工机械化,推动棉花、大豆等作物的机械化,抓好种子清选、包衣等环节的机械化服务和粮食产地烘干,大力推进牧草生产机械化;因地制宜推广秸秆机械化还田及综合利用技术,加快机械化旱作节水农业技术推广和机械化保护性耕作技术研究,在有条件的地区逐步推进农用航空的发展。不断建立健全农机化服务体系,加强农机化法规建设,争取相关政策支持,完善农机化标准体系,强化农机试验鉴定、质量监督和农机监理工作,不断创新机制,促进农业机械化健康快速发展。

(八)继续抓好扶贫开发

扶贫开发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坚持开发式扶贫的方针,重点做好中西部的少数民族地区、革命老区、边疆地区和特困地区的扶贫工作。对目前极少数居住在生存条件恶劣、自然资源贫乏地区的特困人口,要结合退耕还林还草实行搬迁扶贫。加强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基本生产生活条件。扶贫开发要同智力开发相结合,加大科教扶贫力度,注重发展贫困地区的教育、文化、卫生事业。进一步增加财政扶贫资金,加强扶贫资金的管理,提高使用效益。继续安排并增加扶贫贷款,积极稳妥地推广扶贫到户的小额信贷,支持贫困农户发展生产。密切结合西部大开发,促进贫困地区发展。大力动员和组织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广泛参与扶贫开发,继续做好中央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定点帮扶贫困地区以及沿海发达省市对口帮扶西部贫困地区的东西扶贫协作工作。加强对扶贫开发工作的领导,实行党政一把手负责制。

全国农村经济发展篇2

农村相较于城市的发展来说较为滞后,整体的经济水平也较低,所以,为了能够激发农村的发展,就必须通过城市来带动农村的发展,建立我国新农村。通过新农村建设脚步的加快,我国农村的经济已经得到了一定的进步,甚至有些农村的经济水平已经逐渐超越了城市。那么,面对今天农村的发展脚步,我们要怎样才能够正确地认识到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方向呢?本人将在本文中进行简单解析。

一、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现状

农村,基本上都地处偏僻,交通不方便,文化及科技水平不高,这就使得农村的经济发展跟不上城市的发展脚步。但伴随着我国政府对农村经济重视度的提高,我国农村经济水平也已经得到了提升。

(一)农村经济体制不健全。由于我国农村所处地势比较偏僻,在经济交流上存在较大的难度且文化水平也不高,具有良好经济能力水平的人才也不多,在经济发展中并没有一个坚实的发展基础,这就使得农村经济的发展并不稳固。而且,在农村经济的发展过程中,由于涉入经济市场的时间并不长,经济发展受到了地域及当地文化、科技水平的制约使得其经济发展体制并不健全,而且,农村的产品交易主要集中于农产品之间的交易,交易方式较为单一,并没有发挥出货币的流通职能,而制约了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

(二)农村经营组织建立不完善。为了能够全面发展我国农村的经济,政府开始在农村建立一定数量的经营组织,例如农村合作信用社等,通过这些合作社的建立能够有效地团结农村中具有经营意识的农民们参与到经济交流当中,从而激发农村经济的发展。但是,由于我国的农村经营组织的建立并没有得到政府的全力支持,这就使得农村经营组织的建立并不完善,并没有发挥出其经济推动的最大潜力。

(三)城乡互助体系没有得到全面的开展。自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发展重心就放在了城市之上,这样是为了能够通过先富带动后富,从而促进我国经济的全面发展。但是,由于在我国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并没有完全做到城乡互助,这样就无法发挥出城市带动农村发展的作用,导致农村发展远远落后于城市的经济水平,造成农村经济现状。

(四)农村产业结构单一。我国农村的经济交流主要是依靠于农产品的交易,这样的产业结构相对比较单一,对于激发农村的经济多样化发展具有一定的难度,对于经济发展水平的提升也并没有较大的推动性。而且,由于农村的产业结构较为单一,其在经济上所承担的风险也就较大,一旦产业链上出现金融问题将造成较大的经济风险。

面对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现状,我们一定要能够掌握好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方向,控制好农村经济发展的脚步,才能够有效地激发农村的经济水平的提升。

二、我国农村经济发展方向的探讨

在我国农村经济的不断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许多不足需要我们解决,只有改善了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现状,才能够看清其经济发展的方向,最终推动我国经济的全面发展。

(一)农业产业化发展方向。农村是我国农业发展的重要基地,我们要能够有效地利用农业发展来全面带动我国农村经济的进步,所以,为了能够有效地利用农业来提升农村经济水平,促进农业产业化的发展是农村经济发展的方向之一。通过将农业产业化,能够将我国农村的小农经济相互结合起来,从而将其发展成为一个产业链,并建立起一个连锁产业和农产品生产链,这样能够为我国农村经济发展带来更高的效益,激发经济的发展。

(二)完善农村金融性机构建立的发展方向。为了能够促进我国农村的经济流动和货币交流,提高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水平,提升农村人民的经济意识,我国政府建立起了一定的农村金融性机构,例如中国农业银行、农村信用合作社等。但是,由于我国农村经济发展起步较晚,对于金融性行业的认识不足,对相应的金融性机构的信任度不足,这就无法全面推动金融性机构在农村经济发展中所起到的作用,所以,全面完善我国农村金融性机构的建立是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方向。那么,政府要能够重新界定农村金融机构的经营范围,提高金融机构对农业发展的支持力度,加大农村的经济发展投资,从而全面提升农村经济发展的水平。

(三)农村文化教育发展方向。文化教育是经济发展的基础,只有掌握了充足的文化和先进的科技才能够有效地推动经济的发展。那么,农村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我们要能够加大农村文化教育的力度,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在文化方向上的开展。所谓“知识改变命运”,通过加大农村文化教育的力度能够为我国农村经济发展培养出更多高水平的金融性人才,全面提高农村人民的知识素养以及经济能力,提高他们对经济发展的认知,从而让他们能够为农村的经济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全面建立我国新农村。

(四)经济发展科技化方向。“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也就是说科技是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掌握了高端的生产水平才能够提高产品产量,才能够有效地提升经济效益。所以,为了能够有效地推动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我们要能够推动农村经济的科技化发展,通过技术对我国农业的武装,提升农村生产的技术水平,从而提高我国农产品的生产能力和产量。

(五)市场经济发展方向。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市场程度较低,难以适应于我国现有的市场经济的发展脚步,导致其滞后于城市的发展。所以,为了能够全面提升我国农村经济发展水平,我们要能够提高农村经济的市场程度,向市场经济的方向发展,提倡农村经济的自由贸易,加大农村资金、产品的市场化程度,优化我国农村经济制度,提升农村经济效益,推动经济发展。

全面提升我国的经济发展是促进我国综合实力提高的重要过程,所以,我们一定要做好农村经济发展工作,掌握农村经济发展的方向,全面推动其经济水平的提升,从而建设更加美好、和谐的小康社会。

参考文献:

[1]申颜芳,赵琳.应充分发挥农村金融在农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J].河南农业,2010(03).

全国农村经济发展篇3

一、农村金融发展对于我国农业经济增长的积极作用

一是农村金融的发展与完善十分有利于我国农业经济的持续增长。我国农业经济要想取得发展,必须得到农村金融的巨大支持。首先是从农村金融组织机构来观察,一般都是以农信联社为本区域之中的示范性单位来进行服务的,如此金融机构主要服务于最广大的农户群众。其次是从农信联社的资源优势来判断,金融职能之所以能够得到尽情地发挥,主要就在于其能合理地分配相应的资金发展优势,而且还能缓解资金匮乏的实际状况,强大地支持农村地区金融行业取得新的发展。同时,还存在着信用联社的体制问题,主要包括了产权关系不够明确;既非从属于合作制也不应从属于股份制,而且还应能提升信用贷款对外发放的质量。因此,致力于提升我国农村金融行业之发展,确定农村信用联社所具有的产权关系是十分重要的,加之贷款等与之有关业务的不断拓展,必须创建合理的信贷规则,才能切实解决农村经济发展中急需资金的问题,实现我国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二是农村金融结构上的持续改进有利于我国农业经济的增长。积极改进我国农村地区的金融结构,这对我国农业经济的增长具备了相当强烈的推进作用。同时,在金融结构调节之后,可很好地调整现实之中的实体经济,从而为我国农村金融产业的发展打下很好的基础。从客观来考虑,开发我国农村金融,可不需全面满足农村经济体系之中的多元化之需求,这就应当对农村金融市场实施不间断的长期考察,而且随农业需求而落实改革来进行支持。在改革上政府行政主管部门理应予以相应支持。比如,可以在健全融资体系、改进融资方式上加以支持。当前我国农村融资市场包括了外援融资以及间接融资等不同的组成部分,然而事实上此种融资已难以切实满足我国农业经济发展之所需。有鉴于此,唯有持续拓宽融资工作的各项途径,切实而有效地控制成本,有效降低贷款频率,才能够真正推动我国农村金融结构实现新的调整,进而实现农业经济的同步协力增加。当前,贷款融资和存款依然是农村市场之中最为常见的融资方式,但长此以往还是难以满足企业和个体业主的需求,因此,农村金融方式必须强化灵活性方面的改革,才能够让金融服务变得更加立体化与全面化。三是农村金融效率之提高十分有利于推动我国农业经济实现新的增长。与金融结构以及金融规模比较起来,金融效率能够对我国农业经济的增长所产生的作用要稍微弱一些,然而其调控起来却更为便利。运用实践可以表明,为了切实发挥出金融的效率,对农业经济发展所具有的推动作用,还需把平衡机制全面落实于农村金融组织机构的日常运作之中,从而有效地实现彼此之制衡,如此才可保障我国农业经济之增长及其所获收益。当前,我国农村金融量已成为未来发展过程之中不能缺少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强化金融机构所具有的协调功能,不断提高金融工作的效率,才能够切实满足我国农业经济发展之所需。

二、当前我国农业经济增长和农村金融发展实际状况分析

我国实行改革开放以来,由于工业化与城镇化的不断发展,农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体系之中的作用已经出现了逐步弱化,这对于促进我国农村经济的不断增长,实现我国农村金融的持续发展具有非常大的挑战。就宏观经济的发展而言,农业产业在我国的经济发展进程中具有极为重要的支撑功能。我国是举世无双的人口大国,和诸多发展中国家面临着的同样情形是,农业人口始终占据了我国人口总数之中非常大的比例。就当前实际状况而言,相当多的国家对于农业经济开发所具有的作用并未引起充分的重视,以至于诸多金融资源与机会均被用在开发别的产业上,如此一来就造成了农业经济一直以来处在十分薄弱的地位上,同样也就造成了农村金融未能实现良性发展。笔者觉得,农业经济在诸多经济类型当中始终处于基础性的地位,别的类型产业只要得到了发展,肯定就会弥补农业经济在发展当中的各种不足之处,从而推动我国农业经济与农村金融实现新的进步,而实际上诸多不同经济类型和产业在其发展进程中往往都会产生极大的竞争性。对工业与别的产业的过度重视,就会造成农业人口出现进一步的减少,这在相当大的程度上会影响到我国农村经济实现新的发展,导致经济发展中出现了不平衡的状况。

三、关于协调推进我国农业经济增长和农村金融发展的建议

(一)推进农村信用联社体制改革

我国农村金融的不断发展,能够为农业经济的产业化开发创设出十分有利的发展条件。在此过程之中,农村经济为了能够得到更好发展,必须推动农村信用联社的体制改革,不断强化其对于现代农业经济开发所具有的正面推动作用。农村信用联社能够为我国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提供相应的资金支持,然而农村信用联社所提供的资金又是相当有限的,且提供的时间比较短,这就会影响到我国农业经济产业化之发展。为此,在对农村金融进行改革时要对农村信用联社实行公司治理结构方面的改革,让现代产权制度能够运用到农信联社之中,这就十分有利于帮助农信联社明确自身所具有的产权关系,而且在联社的利率、税收以及收益等诸多方面更好地推动其发展。在实行产权制度改革之中,要十分重视经济效益,这样一来才能够更好地提高农信联社的经济效益,让其在改革与发展进程之中能够得到更好的经济利益回报,从而切实提高农信联社所具备的资金供给力,稳固其在农村地区金融体系之中的核心地位,进而为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奉献出更多的力量。在引入公司治理结构之后,就应当要求农信联社在发展中更为注重确定自己所具有的实际定位,在确保资金能够有效地供给的基础上,不断拓展经营的范围,进而得到更多的记经济效益。随着其经济实力的增强,也就有力量来推动农村经济实现更好地发展。

(二)发挥农村商业银行的重要作用

在我国农村金融的发展进程之中,农村商业银行始终是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其发展为我国农业经济的持续发展创设出十分有利的条件。然而,结合目前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实际,只依赖于信用联社是极难满足农业领域产业化发展需求的。为此,一定要强化与农村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之间的彼此合作。在农村商业银行的崛起之中,应当通过分散化经营来增加市场份额。这是由于小规模农村金融机构只能提供小规模资金,然而由于我国农业经济往产业化进行发展,对资金所具有的需求在飞速增长。这就需要不断强化与金融机构之间的合作,通过发挥合力来满足农业经济对于资金所具有的各项需求。

(三)强化对民间资本的运用

在我国农业经济开发之中,民间资本所起到的作用正在变得愈加显著。通过大力引导民间金融往正规化方向加以发展,健全完善我国农村金融开发体系,这是推动我国农业经济实现更快发展的重要环节。与此同时,就农村金融的开发状况来判断,我国农村信用联社的发展还不够健全,这就为各类民间资本发挥作用提供了非常好的条件。然而,我国民间资本借贷还缺乏正规化的制度约束,因而在非常大的程度上影响到我国农业经济实现新的发展,其重要问题就是借贷的利率太高,从而极大地影响到我国农业经济开发的成本。因为我国农村金融资源具有稀缺性的特点,所以农村地区的民间借贷利率相当高。这一民间金融开发方式会极大损害农民群体的切身利益,从而影响到我国农业经济的良性健康发展。有鉴于此,我国农村金融发展应当紧紧依据农业经济的实际状况,强化对于民间资本的管理和控制工作,以此来推动民间金融往专业化、科学化、正规化方向加以发展。要不断健全规范化运行机制,对民间资本经营的范围、运转方式等实施严格监管,从而确保其能为农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四)健全政府部门支持机制

对我国农村金融机制的健全完善来说,政府部门的大力支持是极为重要的环节。政府部门应当依据当地农村金融的实际发展状况,有针对性地制定出健全的扶持政策,而且应当规定各相关部门各自的职责,从而健全对各方面的要求。应当建立健全合理的法律法规以及政策体系,真正做到产生问题时能够切实做到有法可依和有章可循。政府部门还应不断增加对农业经济之投资,切实调整农村金融体系的税率,从而推动农村金融之中的融资发展,实现更为高效化的管理与服务。

四、结束语

总之,在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的新形势之下,农业经济发展与农村金融发展两者之间具有极为密切的关系,不仅彼此影响,而且还彼此制约,一定要加以高度关注。为更好地推动我国农业经济实现新的发展,就应当全面运用好农村经济增长与农村金融发展等两大关键元素,应用其彼此促进的作用形成巨大的发展力量,从而进一步推动我国农业产业的发展。只有我国的农村金融实现很好的发展,才能积极推动我国农业经济实现新的增长。同时,随着农业经济的不断增长,为我国农村金融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两者具有彼此联系的密切关系。

作者:马春紫 单位:西京学院

参考文献:

[1]张路阁,赵海燕.论农村金融在农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J].农业经济,2013(07)

[2]张宇青,周应恒,易中懿.农村金融发展、农业经济增长与农民增收[J].农业技术经济,2013(11)

[3]齐英.农业经济增长与农村金融发展关系探析[J].山东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05)

全国农村经济发展篇4

一、我国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从目前来看,我国农村经济在发展的过程中受到了一定的阻碍,这些阻碍使得我国的农村经济无法取得预期的效果。比如说我国针对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所依托的服务体系来看,服务体系不甚健全,从我国农村经济发展所依托的信息渠道来看,信息渠道也是不是十分完善,这些问题都导致了我够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一系列的不良反应。因此,要想更好的带动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有必要根据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现实状态进行分析,将其存在的问题剖析出来,从而进行深入的解决。

(一)农资市场秩序混乱

对于我国农村经济发展来说,相对稳定的和井然的市场秩序是支持农村经济取得更好发展的关键所在,有助于农资市场充分的利用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优势作用,从多角度发挥农村经济的优势所在。但是,从目前我国农资市场的整体情况来看,并不是十分的乐观。首先,我国的农民对于农资市场缺乏敏感性,盲目的去进行种植或者养殖,使得我国农资市场上出现了某种产品因为农民的主观臆断而产量增多的现象,自然会导致销量的落后。同时,加之我国农资市场的检验程序不是十分健全,缺乏一定的制度支持,在缺乏规范性指导的基础上形成的农资市场,不利于我国农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二)科技支持不足

在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过程中,科学技术的支持是十分必要的,无论是在销售渠道的探索,还是经济发展的规划等各个方面,都需必要的科技支持,尤其是在农业技术的开发和应用上,技术的支持是十分重要的。但是,着眼目前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整体情况来看,技术的支持严重不足,无论是在技术的投入,还是在技术的引进,乃至是技术的再开发上,都没有形成一定的效应。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农村经济的发展也需要在一定程度上融入市场经济,适当的获得与自身发展相关的信息和技术,但是,在这一方面上,我国农村经济显得十分被动,失去了获得科技支持的主动力量。

(三) 服务体系不完善

无论是任何一个领域的经济发展,都需要与之相配合的服务体系,但是,我国农村经济在发展的过程中却缺乏一定的服务体系,没有从根本上带动农村经济的发展。比如说,在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以科学技术为依托的农业服务体系没有完全的建立起来。由于我国农村经济发展与其他经济的发展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性,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资金需求相对较大,在服务体系建立的过程中没有较多的资金支持,导致了我国农村经济服务体系不健全,价值由于一些服务体系没有充分的认识到其应该发挥的作用,忽视了自身的作用性,也影响了服务体系的服务性质。

二、解决我国农村经济发展问题的措施

随着我国农村经济的不断发展和进步,我国农村经济已经在各个方面取得了一定的发展,但是,在农村经济发展的同时,我们也不能忽视其客观存在的问题,要将其存在的问题进行解决和分析,针对目前我国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一系列现实问题来看,需要进行如下几方面的努力,以便于带动我国农村经济取得长远性的发展。

(一) 强化政策支持

一直以来,我国政府和社会各界无一不强化了对于农村经济发展的关注,但是,在具体的支持政策上还是存在着不足,因此,要想更好的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需要建立完善的政策和制度。比如说可以指定相应的财政政策,在现有的财政政策的基础上不段的进行完善,以保证我国农村经济发展能够具有坚强的财政后盾。同时,从我国政府角度出发,还可以更好的协调社会各个方面,为农村经济的发展开辟出新的发展路径,使得我国农村经济发展取得更好的保证。

(二)强化协调发展

对于我国的整体经济来说,农存经济发展是其中重要的一个环节,要想从整体上带动我国经济的发展,仅仅依托于农村经济发展是不够的,还需要从多重角度来共同努力带动我国经济的发展。相对而言,构成我国经济的个各个经济环节都是相辅相成的,因此,要想带动农村经济的发展,也必须强化其他经济形势的支持。因此,在进一步发展我国农村经济的过程中,要强化城乡经济的共同发展,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从整体上进行战略调整,使得我国农村经济能够在相对和谐大环境中,获得全面的发展和进步。

(三) 进行科学的规划和部署

我国是一个地大物博的国家,我国的农村遍布全国各地,不同地区的农村经济发展形势不同,不同的自然条件意味着我国农村的经济发展会出现不同的形式。因此,我国要想从根本上带动农村经济的全面化发展,就必须因地制宜的制定相应的战略部署和规划,这样才能充分的利用不同地区的自然资源,达到资源的合理利用和合理配置,以自然资源的利用为依托,来转变农村经济的发展方向,使我国农村经济与自然资源之间形成统一性。为了实现这样一个大的目标和战略,需要进一步的进行调研和部署,充分的了解每一个地区的地理环境和自然环境,并调动当地农民参与到这一规划中来,有重点、有主次的发展当地的农村经济。可见,在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过程中,是需要全面协调和综合发展的。

(四)强化认知

对于我国农村经济发展来说,政府的政策支持和经济援助是十分必要的,但是,要想从根本上带动农村经济的发展就必须强化农民的认知,使得农民能够理性的对市场环境,农资需求进行认知,避免因为盲目的遵从造成不必要的损失。比如说可以根据专家对于市场的预测和评估,为农民提供一定的数据,使农民的选择能够在科学的数据支持下进行。再如,可以组织农民集中学习党中央的相关规定和政策,这样有助于帮助农民掌握农业、农村发展的大方向,不至于农民在进行经济发展的过程中迷失方向。强化农民的认知是对农村经济的全面发展和进一步的一种激励。

(五)强化技术支持

通过技术支持,实现农业生产最大程度的产量组合优化,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缓解资源紧张的局势,提高有限资源的资源利用率,减少资源的浪费和过渡消耗,以有限农业资源实现最大的农业经济效益,因此技术创新可以实现合理利用农村经济资源,提高资源利用率,对农村经济的发展有着重要影响。

在农业经济中创新技术可以提高农民的科技水平。 一方面,技术创新可以推动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在农业生产过程中,技术创新会改变农民的科技创新意识,使他们真正了解到科学技术创新的价值,促进农民不断提高自身科技水平。 另一方面,技术创新会改变农业生产的实践手段和方式,农民只有不断提高自身的科技创新能力,掌握更多的科技知识,才能更好地适应农业科技的发展。

技术创新推动农村经济产业结构的调整和改革。 农村经济产业结构的升级离不开科学技术的创新, 通过技术创新改造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劳动手段、生产环境等,推动这些生产要素的优化重组,提高农业生产率,促进农村经济的协调稳定发展。

农村经济中技术创新可以改变农民的不合理灌溉、 过度开发农业资源、滥用农作物化肥农药等不科学生产行为。 利用技术创新的科学力量,帮助农民解决土地灌溉问题,合理使用农业资源,正确使用农药化肥,提高农民的农村环境保护意识,为环境污染和破坏提供解决办法,促进农村环境的改善和保护。

从目前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整体来看,其由于缺乏技术的支持,导致了我国农村经济发展出现了各种问题,因此,为了进一步带动农村经济的发展,进行必要的技术引进和技术推广是十分必要的。必然说可以建立一个网络平台,将近期我国全国各地的农村新闻事实动态进行公布,使农民能够拥有一个相互交流的平台。同时,还可以适当的在农民中开展农业知识的学习,带动农民朋友更好的了解农业知识,了解农村发展的动态。在农村经济发展的过程中,还要适当的进行拓展,拓展一些新的技术,将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所需要的技术进行更新,合理的运用技术支持来带动农村经济的发展。总之,在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合理的开创技术是十分必要的。

三、结语

总之,为了更好的解决我国农村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需要从多方面着手,无论是从政策的制定到政策的具体实施,还是从科学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引进到科学技术和网络化的具体应用,都需要进行全面化的、战略化的部署,从而全面的带动我国经济的发展,使得我国农业、农村、农民与社会整体发展接轨,与社会经济整体形势接轨。

参考文献:

全国农村经济发展篇5

就从我国目前的状况来看,我国农村的人口依旧庞大,农民的收入难增长是我国现阶段存在的一个问题。农村现代化的步伐举步艰难,发展农村经济是一项重要且艰巨的任务,而农村经济发展的缓慢也影响了农村和谐社会建设的进度。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村和谐社会的构建有着密切的关系,想要构建和谐农村社会就必须大力的发展农村经济,只有农村的经济发展达到了理想的状况,农村和谐社会的构建才能顺利地进行。

1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现状

三农问题(农村、农业、农民)一直是我国领导比较关注的问题。每次党的全会都会提出三农的问题,从此可以看出国家领导对农村发展的重视。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经济的发展对我国国民经济有着很大的影响。农村经济的发展是当前我国国民经济整体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大力发展农村经济是我国现在的重要任务。

社会和谐离不开广阔农村的和谐进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大举措,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云南省是农业比重较大的省份,“三农”问题更为突出。在构建和谐社会中,要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努力破解“三农”工作中各种深层次矛盾和问题,不断强化农业基础地位,加快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事业进步,不断增加农民收入,更好地维护农民群众的合法权益,化解农村的社会矛盾,减少农村不稳定因素,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打下坚实基础。

2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村和谐社会的关系

2.1农村经济发展是构建农村和谐社会的主要特征

农村经济发展是构建农村和谐社会的主要特征。所谓的构建农村和谐社会就是指将农村中的文化、经济、政治等各个方面进行全面的发展,再此过程当中要将人和自然等生态建设和谐的进行发展。而农村经济的发展与农村的和谐社会是一体的,只有农村经济稳定发展了才能构建和谐的农村社会,只有农民不再为吃饱穿暖而担心,注重精神上的建设以后农村社会才能得到真正的和谐的建设。所以农村经济发展的程度是农村和谐社会的主要特征。想要构建农村和谐社会就必须发展农村经济。

2.2农村经济和构建农村和谐社会相互渗透、相互存在

人类的社会是由一个多元素构成的世界,有经济、文化、环境、政治等。只有将人文社会和生态换将相结合,相均衡才能和谐的发展。想要构建和谐农村社会就必须将农村的经济搞好,因为大力的加强农村经济发展本身就是构建和谐农村的一个组成部分。只有将两者的关系处理好才能将是两者齐头并进,只发展好两者之一而忽略另一方面的话就不会得到好的结果。只发展经济而不注重农村其他方面的和谐发展,会出现一边倒的情况。而不注重农村的经济发展一心想要构建和谐农村社会的话就会出现发展不均衡、不整体、不全面的问题。所以农村经济发展和构建农村社会是相互渗透,相互存的关系,两者偏一不可。

2.3农村经济发展是构建农村和谐社会内在属性

所谓的构建农村社会不仅是要将人与社会的关系调整好,还要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处理好,并且要将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之间调整好。农村经济的发展可以看做是可持续发展,而想要实现可持续发展核心的问题就是要把各方面协调好。所以农村发展就使农村和谐社会的内在属性,只有将把农村的经济发展好了才有可能实现农村社会的和谐发展。

3如何实现农村经济发展与农村和谐社会的关系

3.1构建农村社会促进农村多元素经济发展

农村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农村和谐社会的构建和农村社会的稳定。想要发展农村的经济,没有一个和谐的社会是不可以的。只有构建好农村的和谐社会,才能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因为一些因素的影响,我国农村发展的水平与城乡发展存在着一定的差距。随着改革开放经济的发展这种距离的差距越来越大,想要将差距缩短,只能大力的发展农村的经济。城乡之间的均衡发展、共同进步、构建和谐社会是当前农村要加强的首要任务。想要发展好农村经济就要因地制宜的发展各地所有优势的项目,多元素的发展经济。

3.2以民为本、统筹规划、改善环境

我国农村居住条件都比较差。都以平房居多,安全性较差,占地面积较大。所以想要发展农村的经济构建和谐社会要统筹的合理规划。主要就体现在改善农村农民的居住条件,要让民有所居,民心安定。很多地方的都在规划农村的建设,构建新的房屋,采取群居。将节约出来的土地进行合理的规划,发挥更大的作用。为农村经济的发展和构建和谐社会做一些物地理环境的基础。想要改善农村经济的状况,就要让农村实现现代化,还应该合理的发展水电,通讯等设施的建设。并且发展农村的绿色食品,政治道路,引进商机。只有全面的将农村的资源合理的发挥,才能发展农村的经济,促进农村社会的和谐。

3.3政策支持、社会让利、舆论力量

全国农村经济发展篇6

一、发展农村集体经济的意义

(一)生产力的发展需要集体经济的支撑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取代了原有的集体生产,实现了“包产到户”。这使得农村的生产力得到了极大地解放,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也不断提高,生产效率也大大提升,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是,从目前我国农村的现状来看,农村的主要生产方式都是通过两条路径发展的,一个是包产到户的经营方式,另一个是发展新型的合作社,类似于农场形式。这两个模式缺一不可,相互补充。未来的农村发展最重要的任务就是提高农村的现代化程度,从而推动全农村生产力的发展。

(二)集体经济的发展有利于农民稳定增收

近年来农村经济的发展证明:在我国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稳定越有序的地方,农民的受益程度也就越高,他们所获得的利润也就越大。例如,我国上海成功造就了“亿元村”,江苏成功造就了“全国第一村――华西村”。这些都是农村集体经济十分发达所带来的优秀成果。反之,在一些农村集体经济相对薄弱的地区引发的都是一些地区性的贫困,农民的收入十分微薄,且相对不稳定。这一现象充分体现了农村集体经济在农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体现了农村集体经济适应当代社会发展的需求。通过发展建立新型农村合作社适应农村经济的发展,可以促进农民收入的提高。“国富民则强”,只有村落变得富裕了,生活在村落的居民生活才能好起来,这样才能缩小城乡收入差距,使农民能有一个稳定的收入与经济来源,农村集体经济在农村的运行十分必要。

(三)集体经济与农村各项事业紧密相连

虽然我国现阶段农村的各项事业发展速度十分迅速,基础设施建设也逐渐完善,也建立了比较完备的医保体系,但是发展的速度与进程同城市相比仍有很大的差距。目前在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最重要的任务就是完善农村公共事业的发展与建设,改善村落的落后面貌,提高农民的物质生活水平并满足其精神文化需求,提高村民的文化素养。这一建设过程是一个需要长期投资建设的过程,需要每个乡村积极配合上级的工作,各级财政部门要履行好自己的职能,但是这一过程需要农村集体经济的主要负责机构――村级基层管理组织发挥作用,共同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一建设工作与农村集体经是分不开的。

(四)农村基层组织建设需要集体经济

我国在1954年就确立了村民委员会制度,实行直接选举。农村基层组织的建设离不开农村集体经济。应该清楚地意识到农村在我国仍会长期占据主要地位,农村基层组织需要一个强有力的集体经济作为重要的支撑力,这样才能将乡村建设得更好。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情况往往影响着基层组织的决策,甚至可以左右着乡村发展的规模与方向。如果没有农村集体经济作为重要的基础,这样的农村未来的发展会困难重重,也会削弱基层组织的领导作用。

(五)集体经济促进了农村的和谐发展

在农村建立一个特有的社区十分重要,但这需要视目前我国的形势而定。我国的农村与城市呈现出两种完全不同的意识形态,农村的基层组织往往都与集体经济相联系,而城市却不同,城市的经济与行政是分开的。要想把我国农村建设得好,不仅需要加强农村的精神文明建设工作,还需要强大的物质力量作为保障,农村集体经济正是保障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旦取消了农村集体经济制度,物质力量必然会受到削弱,从而影响整个乡村的发展。

二、对我国发展农村集体经济的建议

(一)做出合理规划

从我国农村发展现状来看,经济发展速度很快,农民的纯收入正在不断地增加,社会稳定,农业发展日趋状大。其中农村集体经济在无形中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应该充分认识到农村集体经所带来的号召力与巨大的凝聚力。各地方基层组织一定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对符合地区实际情况的农村集体经济做出合理的规划,落实好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工作。

(二)减少不合理开支

农村集体经济负担着农村的建设的大部分开支,这就要求上级领导部门加大监督力度,对支出不合理的地方进行清查与纠正,使得农村集体经济能够真正地做到为民服务。

(三)加大对基层组织的建设力度

从农村的发展及现实情况来看,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主要得益于农村基层组织的领导,更离不开基层组织人才的大量涌出与无私奉献。因此,要从农村基层组织的实际情况出发,重点培养农村基层组织的领导人才,培养优秀骨干,加强廉政工作建设,对村干部进行专业培训,建立一套农村基层组织特有的奖惩制度。加强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所需要的各类人才培养工作,输送大量的优秀人才到农村中去,为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工作贡献力量。另外,要积极提高农民的素质,使农民真正成为有素质、有文化的新型农民,为农村经济的稳步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为我国的基层组织建设奠定良好的基础。

农村集体经济的作用不容忽视,它在我国现阶段的转型时期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工作,也为我国农村的基层组织提供一个强有力的经济支撑,使我国农村永葆活力,不断地发展与完善。农村集体经济保证了基层组织的正常运转,为我国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张兆安.关于我国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若干思考[J].科学发展,2009(12).

全国农村经济发展篇7

 

1 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论”

 

“三农”是现阶段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问题,“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大局,必须始终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所处的阶段看,关系经济发展全局的根本性问题就是农业、农村和农民的发展问题。农村是农民生产生活的重要场所,农业提供着人们赖以生存的粮食,农民是促进整个国家经济发展和进步的动力。加快农村的繁荣和发展,促进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提高,不仅可以保障我国粮食安全、增强我国农业发展的后劲,还可以促进农村现代化,增加农民收入,切实解决“三农”问题。中国的近14亿人口中,有近9亿人口来自农村。解决好“三农”问题,就解决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的重点难题,农业经济的进步关系着整个国民经济的进步;农村的稳定关系着全国的稳定;农民的生活水平关系着全国人民整体的生活水平。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为代表的党中央领导集体,不仅在各大会议报告中提出重视“三农”问题,还深入广大农村地区,关心农业和农村的生产发展情况,提供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和农业设备,帮助农民群众增产增收,切实把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作为现阶段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中国现阶段社会地位的提高、经济的持续增长,都是党和人民共同努力的结果。

 

2 提高农业综合生产力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提高农业综合生产力,是增强我国当前农业发展后劲的战略选择。我国当前农业发展过程中,突出的矛盾就是农业发展数量与质量、总量与结构、成本与效益等方面的结构性矛盾。为了解决这些矛盾,以胡锦涛为代表的党中央领导集体提出一系列重点措施全面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第一,必须不断完善粮食生产扶持制度,稳定和提高商品粮供给水平;第二,积极转变畜禽养殖方式,改善畜产品品质,提高规模化、集约化饲养水平;第三,以政府为主导,加大对农业科研的投入,提高农业科技的自主创新能力;第四,在财政和金融方面,给予农产品加工企业全力支持,促进农产品加工业的壮大和发展等。农业综合生产力的提高,对于促进农村社会发展和进步,发展农村经济,帮助农村实现现代化,以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重大的推动作用。因此,胡锦涛提出,要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提高农业的产业竞争力,进而全面提高农业综合生产力。

 

3 统筹城乡经济发展

 

“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城乡一体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中国是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国家,农村地区地域宽广,大多处于内陆偏远地区,交通不便,加上农民群体基数庞大,农村经济尤其是偏远地区的农村地区经济相对落后,农业的基础地位薄弱,大部分偏远的农村地区教育、卫生、医疗、道路等基础设施严重落后于城市。要克服农村地区现存的困难,实现全面建设农村地区的小康生活,具有非常大的难度,所以客观上也要求我们统筹城乡经济发展,先富带后富,积极鼓励城市经济、技术、人才等生产要素流向农村,帮助农村地区繁荣市场经济,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城市和农村共同发展进步。党的十八大会议上,胡锦涛也重点强调要加大对落后、贫困地区、革命老区的扶持力度,充分挖掘和发挥农村地区的地方优势,对农村地区实施政策和经济支援。实践证明,社会主义新中国的不断进步,综合国力的不断提高,都是基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总目标下,根据我国实际情况,做出城乡统筹协调发展优秀选择,对于解决我国现阶段“三农”问题,增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也有有效的促进作用。

 

4 增加农民经济收入

 

实现农村地区经济发展,“内在动力”来自农民,离不开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离不开党和国家的引导和帮助。农民是农业的主要劳动者,是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建设者,调动农民的积极性,鼓励广大农民参与农村经济建设,增加农民经济收入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核心途径。胡锦涛的“三农”思想,关注农民的生产生活状况,始终以人为本,坚持科学发展观,不断的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帮助农民创收,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落后,影响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党的十八大会议上,胡锦涛也重点强调加快繁荣农村地区产业经济,扩大农村地区市场规模,提高农民的消费需求。农民的收入得到了增加,用于储蓄和投资的比例才会逐渐增加,边际储蓄和投资就会呈现递增趋势。一方面农民的生活水平提高了,总收入中有一部分就会用来投资,以银行存款、证券或不动产等各种形式储存起来,这是一种潜在的购买力,促进了消费市场的平衡。另一方面,农民收入得到增加,就会带动广大农村地区整体的消费水平和购买力,逐步减少食品支出占居民总消费支出的比重,降低恩格尔系数,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

 

5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农村是广大农民生活和生产的场所,只有把农村建设得美丽、富饶,才能安农、乐农。改革开放以来,基于现阶段的农村地区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困局,党中央一直不断地号召城市要和农村共同努力,在经济和技术上给予农村地区最大的支持,积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当然,现阶段党中央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宏伟目标是建立在现阶段新的历史背景和思想理论基础上,具有建设社会主义新中国新的科学内涵。随着城市经济的持续进步和稳步发展,农村经济的停滞落后,与城乡经济发展的矛盾和差距将会越来越明显,社会贫富差距将进一步扩大,这不利于小康社会和和谐社会的全面构建。因此,以胡锦涛为代表的党中央领导集体多次强调,必须同时加快工业反哺农业进度,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鼓励城乡资源要素之间的流动,城市帮助农村,先富带后富,抑制城市和农村经济差距的进一步扩大,加快脚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全国农村经济发展篇8

一、农村经济管理概述

(一)农村经济管理概述

在过去的一段时间内,农村经济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城乡差距在逐渐缩小,农村经济发展成果有目共睹。然而,在经济新常态的国情下,单一的经济发展模式已经不可取,必须将经济与管理放在同一战略上,对农村经济进行多元化、科学化的管理,不仅要发展经济而且不能疏于管理。农村经济管理主要是对农村的经济、社会、市场、环境等方面进行宏观统一的管理,依据农村发展现实,制定符合社会发展状况的计划与目标,对经济发展中的生产、分配、消费等进行微观的管理,并进行科学统一的决策规划与协调控制,对农村经济进行创新型管理,最终实现农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二)农村经济管理的主要内容

(1)建立农村财务和资产管理制度。村民与乡村干部产生矛盾的主要来源是农村财务的不公开透明,在新农村经济建设中,确保财务公开公正、建立配套的监督体系、完善财务与资产管理、强化民主建设是农村经济管理走向现代化、科学化的基础与保证。农村经济管理改革应当从农村集体资产上着手,确保资源要素分配的合理性、增强资产保护力度、建立监督审查制度,从而促进农村财务管理的完善与发展。

(2)完善农村土地管理制度。要想解决农村经济管理的障碍,首先就要解决农村土地问题。农村干部在完善本村土地制度时,要大力宣传国家土地政策,抓住土地承包、土地转让、农村用地规划、充分挖掘土地使用价值的思路。农村干部要加大宣传力度,运用宏观调控与微观调整的经济学手段,促进农村经济朝着现代化经济发展。完善土地管理制度还需要农村管理中心合作制定长期的土地制度改革计划;明确土地流转工作责任,乡镇街道等经济管理站要严格把关。

(3)制定农村经济发展的目标。随着农村经济改革步伐不断加快,现代化农村经济建设不断呈现出多样化的发展模式,农村领导班子应当结合本地发展实情,制定切实可行的农村经济发展目标,确保农村经济管理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制定经济建设目标必须与农村发展现实相结合,但也要着眼于未来发展要求,适应市场变化。

(4)加强农村管理干部的培养。农村经济的建设离不开一个有素质、有文化、有目标的优秀农村经济管理干部。乡镇政府要通过对农村干部进行定期培训、组织考察、学习经济知识,组织干部考察先进发展单位,提高待遇等方式,建立一个优秀的干部团队。

二、当前的农村经济管理工作现状

(一)农村资金管理存在缺陷

从我国农村资金管理来看,还存在着一些缺陷。国家一直比较重视农村经济发展,但是由于农村地大物博,虽然近年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发展农业的优化政策和资金帮扶,以此优化农村生活经济条件,提高农村经济水平。从财政在农业方面的投入来看,财政的农业支出比例是比较低的,因而也导致农业经济发展滞后,导致农户的经济收入不高。从国家财政对农村发展的资金投入方面,渠道较多、资金分散,像撒胡椒面一样,从而就会影响农村资金作用的有效发挥。从强农惠农资金管理来看,还很不规范,存在着挤占、挪用农村资金的情况,这样就影响了自己的使用效率。有的支农资金被用作基层农口单位的工作开支,而并未真正运用到“三农”经济方面。

(二)法律法规的落实不到位,监督管理机制缺失

我国政府虽然颁布大量为农村经济转型发展的政策、制度,也在资金和文件审批上开了绿灯。但在执行力度上各县市级政府往往不尽如人意,各专项资金的到位率和使用效率低下,导致农村经济的各项工作没有有效提升。导致这种情况出现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我国一直实施的计划经济制约了人们对于农业观念的更新。二是各地方政府为提升政绩,通过上级政府的考核进行各种形象工程,这一情况的发生也使得农村经济的管理没有实质进步。农村经济建设包括财政、土地承包、财政监督等多方面环节,但现在的农村体制中大部分只是简单的管理机构,缺乏统一有效的监督管理机制,从而导致了农村经济管理的混乱局面。

(三)农村旧债新债的压迫

由于经济管理制度的不完善,农村财政常常入不敷出,在经济建设过程中“债务问题”已经成了经济管理中首要面对的问题。债务问题难以解决,常常会随之带来许多其他的弊端,如农村公益事业难以正常实施,基层管理人员积极性的缺失,这些都会对农村经济管理造成许多消极的影响。

(四)农村土地经营模式陈旧,居民收入较少

随着科学技术的传播,尽管在很多地区已经有了机械化与集中化的生产模式,但是在许多地区,如丘陵、山地地区仍然呈现为高劳动力、低机械化、高成本、低收入的耕作模式,这不仅加大了农民的工作强度,而且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民经营土地的积极性。且在国家扶农惠农的政策下,许多农民不愿意将土地的使用权转让给土地承包户,这也对土地经营模式改革造成了一定的阻碍。

三、解决农村经济管理工作现状的对策措施

(一)着力破解农村建设资金瓶颈

资金是制约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最大瓶颈,加强农村经济发展投融资平台建设,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不断优化农村经济发展的政策环境、经济环境、社会环境和人文环境。根据市场经济运行的法则,着力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条件。可以按照市场化运作的模式,着力鼓励社会民间资金投入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中来,着力打造多元化的投融资渠道。要加强对土地收入、财政资金、社会资金的监督管理,将有限的资金用在有限的项目上,这样才能有较好的经济效益。在实际运作中,要立足实际情况,突出地方特色,以适合农村城镇化建设的需要。作为相关责任部门,必须切实明确自身职责,认真履职尽责,不断完善农村经济管理制度,加大对农村的资金投入,着力改善农场基础设施建设条件,建立健全农业设备经济保障体系,这样才能促进农村社会的稳定和经济发展。

(二)全面完善机制体制,落实国家政策

机制体制的完善是对经济建设进行全面管理的有效保障。体制的建设也可以从两方面进行讨论:一是从国家的角度,国家要对农村的法律法规进行进一步的完善,逐条对相关事务进行详细的规定。二是从地方基层政府来说,地方政府可以根据地方发展的实情,以国家法规为坚实的后盾,针对不同的事务颁布不同的规定,对地方事务进行全面的管理调整。在现有法律法规的制度下,推动农村经济管理的发展。要实现有效的法制化监管制度,对农村经济管理的相关制度进行完善,落实农村经济管理的执法体系、责任体系和追责体系,突破各部门之间的界限,对于与农村经济发展相关的问题要充分发挥法制化管理的作用。另外还需要提高农村经济管理的效率,细化农村日常管理的各项任务流程,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建立起相关通讯反馈系统,对农村经济管理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实施监管,完善农村经济管理工作。

国家现在大力支持新农村建设,对农村经济建设出台了大量福利政策,对相关工作人员和有关部门进行培训,提高其专业素质,能更好地完成农村经济管理工作从而落实相关政策。进而使得农村经济管理工作得到加强,使得农村经济产业进步。因此,在对农村经济管理的过程中需要对国家的政策进行了解,只有这样才能够符合国家大的发展趋势,得到国家的支持;另外还需要吸收相关方面的管理人才,促进农村经济管理的健康发展。

(三)促进农村产业结构升级,提高农村居民收入,清偿地方债务

农村经济建设应当朝着多元化方向发展,鼓励土地承包制在地方的实施与发展,全面提升农田的使用率,通过投资拉动外需,将地方经济走向国际化的道路,结合本地的发展特点,进一步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与建设。在农村经济全面现代化的建设过程中,农村居民的收入不断提高,阶层政府积极偿还地方债务,做好公益事业,培育更多的科技人才,最终实现农业现代化。

(四)规范土地经营管理

根据《农村土地承包法》规定,各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及农经管理部门是农村土地承包和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的管理主体。因此,各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及农经管理部门应尊重历史、立足现实,依据有关法律、法规解决处理二轮土地承包遗留问题,并且在农村土地流转上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一是切实负起职责,积极调解农村土地承包纠纷,加强对农村土地流转工作的管理。二是搞好调查研究,掌握农村土地流转动态,重点解决农村土地流转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及时制定出引导、规范和促进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意见和建议。三是指导订立土地流转合同。

(五)培养高素质管理人才

基层管理人员是建设和谐社会的主力军,也是农村经济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提升基层管理人员的知识水平与科技素养更是健全经济管理的重要前提。由此可见,管理者专业水平的高低对农村经济管理是否完善起到了直接作用。政府对基层管理人员进行定期的培训,积极引进先进的管理技术,并结合现代管理知识,制定符合农村经济未来发展道路的制度与计划,进而促进农村经济水平的全面提升。

(六)发展外向型经济

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农业生产机械化程度的越来越高,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也更突出,管理好这部分劳动力,充分发挥他们在农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是农村经济管理中非常重要的任务。农村经济管理者应积极引导他们,改变观念,广开门路,创办新型企业,走出一条集体办、户办、联户办全面创收的新途径。在创办企业时,充分发挥这部分劳动力的优势,大胆引进外资,进行实地考察,积极发展外向型经济,既可以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找工作的难题,又活跃了农村经济,是一项值得推广的农村经济管理措施。

(七)完善激励政策

目前,农村经济管理过程中普遍存在的是缺少必要的经费,对基层农村经济管理者来说,经费充足以及相应的激励政策才有助于提高他们的积极性。构建一个科学公平的激励机制、完善目前的绩效考核制度对农村经济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非常重要

四、总结

不难得知,农村经济管理在农村现代化建设过程中的重要性,国家与地方政府必须齐心协力,完善农村经济管理制度,促进经济的全面发展,全面建设和谐小康社会。

(作者单位为山东省青岛市平度同和街道经管统计审计中心)

参考文献

全国农村经济发展篇9

1.农资市场秩序混乱

目前,从我国农资市场的整体来看,情况并不是十分的乐观。首先,我国农民对于农资市场缺乏敏感性,盲目的去进行种植或者养殖,使得我国农资市场上出现了某种产品因为农民的主观臆断而产量增多的现象,这自然会导致销量的落后。同时,加之我国农资市场的检验程序不是十分健全,缺乏一定的制度支持,在缺乏规范性指导的基础上形成的农资市场,不利于我国农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2.服务体系不完善

无论是任何一个领域的经济发展,都需要与之相配合的服务体系,但是,我国农村经济在发展的过程中却缺乏一定的服务体系,没有从根本上带动农村经济的发展。比如说,在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以科学技术为依托的农业服务体系没有完全的建立起来。加之由于一些服务体系没有充分的认识到其应该发挥的作用,忽视了自身的作用性,也影响了服务体系的服务性质。

3.二元社会结构出现

农村现在存在着二元经济结构,城市化严重滞后,阻碍着现代化进程。从农村的经济结构方面来说,我国现在仍然是农业大国,但是从城市化的进程和城市经济的发展现状来看,我国又属于工业化国家。二元化的社会结构是造成这一现象的重要原因、二元化的社会结构有着诸多危害,最重要的就是严重阻碍着各种生产要素,使得市场经济的需求无法在农村和城市之间进行分配和流动,对资源的配置失效,生产的产品和资源无法实现优化配置,制约着我国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与发展,不利于提高农民的社会福利和剩余价值。

二、解决我国农村经济发展问题的对策

针对目前我国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一系列现实问题来看,需要进行如下几方面的努力,以便于带动我国农村经济取得长远性的发展。

1.强化农民认知

对于我国农村经济发展来说,政府的政策支持和经济援助是十分必要的,但是,要想从根本上带动农村经济的发展就必须强化农民的认知,使得农民能够理性对待市场环境,对农资需求M行认知,避免因为盲目遵从而造成不必要的损失。比如说可以根据专家对于市场的预测和评估,为农民提供一定的数据,使农民的选择能够在科学的数据支持下进行。再如,可以组织农民集中学习党中央的相关规定和政策,这样有助于帮助农民掌握农业、农村发展的大方向,防止农民在进行经济发展的过程中迷失方向。强化农民的认知是对农村经济的全面发展和进一步的一种激励。

2.强化协调发展

对于我国的整体经济来说,农村经济发展是其中重要的一个环节,要想从整体上带动我国经济的发展,仅仅依托于农村经济发展是不够的,还需要从多重角度来共同努力带动我国经济的发展。相对而言,构成我国经济的各个经济环节都是相辅相成的,因此,要想带动农村经济的发展,也必须强化其他经济形势的支持。因此,在进一步发展我国农村经济的过程中,要强化城乡经济的共同发展,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从整体上进行战略调整,使得我国农村经济能够在相对和谐大环境中,获得全面的发展和进步。

3.进行科学的规划和部署

我国是一个地大物博的国家,不同地区的农村经济发展形势不同,不同的自然条件意味着我国农村的经济发展会出现不同的形式。因此,我国要想从根本上带动农村经济的全面化发展,就必须因地制宜的制定相应的战略部署和规划,这样才能充分的利用不同地区的自然资源,达到资源的合理利用和合理配置,以自然资源的利用为依托,来转变农村经济的发展方向,使我国农村经济与自然资源之间形成统一性。为了实现这样一个大的目标和战略,需要进一步的进行调研和部署,充分的了解每一个地区的地理环境和自然环境,并调动当地农民参与到这一规划中来,有重点、有主次的发展当地的农村经济。

4.完善农业产业化

随着农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不能单纯的调整某个环节,而要实行全面调整,通过结构调整,增加农业与农村经济效益,向深度与广度进军,促进农民收入的增加。从当前的形势来看,除了要加快龙头企业的发展力度外,还必须要不断地调整结构,打造更多精品,使其可以满足市场发展需求,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

全国农村经济发展篇10

农村金融规模可以采用人均农村金融资产数量和人均农村流通现金数量指标进行衡量。农村金融资产是由农村存贷款余额、农村现金流通量、农业类股票及债券的流通市值以及农业保险保费等部分构成。由于连续性的农业类股票和债券流通市值数据的缺乏,且其在整个农村金融资产中所占的份额低,本文统计中没有将农业类股票和债券流通市值计入农村金融资产数量中。由于缺乏对农村现金流通量的统计,本文参考《中国农业银行史》(2000)和韩正清(2007)等文献资料建议,农村现金流通量约占全国现金流通量的70%,从而获得农村现金流通量。

来自《中国统计年鉴》的统计数据显示, 我国农村金融资产总量从1985年的1558.1亿元上升到2008年的51768.0亿元,增长了32倍,年均增长率达到16.5%,说明了我国农村经济金融化进程保持着较快的速度在发展,这给我国农村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尽管我国农村金融资产总量一直保持着较快速度增长,但是通过和全国金融资产总量相比,农村金融资产总量增长的速度依然相对较慢。图1绘出了1985年至2004年,全国金融资产总量变化以及农村金融资产总量占全国金融资产总量的变化情况。可以看出,1985年-2004年间农村金融资产总量从1985年的1558.1亿元增长到2004年的30401.2亿元,增长了18.5倍;而同期的全国金融资产从12834.3亿元增长到488174.6亿元,增长超过了38倍。因此,全国金融资产总量增长的速度是农村水平的两倍。农村金融资产总量增长的速度远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从农村金融资产占全国的比重来看, 从1985年到2004年, 这个比重呈现出下降的趋势,从12.1%下降到6.2%,这进一步说明了农村金融总量的发展远远慢于全国水平。

从人均金融资产数量来看,从1985年到2008年间,无论是农村水平还是全国水平,都呈现出较大增幅。农村人均金融资产数量从1985年的192元/人增加到了2008年的7176元/人,增加了36倍以上。尽管农村人均金融资产数量保持很快的增速,但是其一直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在增速上也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从1985年到2004年间,农村增加了19倍,全国平均增加了29倍。因此,反映在图2中的两者趋势可以看出,农村人均金融资产数量和全国平均水平的差距越来越大。

人均农村流通现金是对异国农村经济货币化程度的反映。人均农村流通现金在1985年到2008年间保持持续快速增长。1985年农村人均流通现金仅85.63元,1999年超过1000元,到2008年人均流通现金达到了3326.84元,是1985年的39倍,年均增长率超过17%。说明我国农村经济货币化程度一直保持持续加深。

2. 我国农村金融结构

采用农村金融信贷结构指标来考察我国农村金融结构。目前,农村正规的金融信贷机构主要有农村信用社、农村商业银行、农业银行、农业发展银行等等。来自《中国金融年鉴》的数据显示,长期以来农村信用社和农业银行是农村最主要的贷款银行,并且为农村提供的贷款额逐年上升,农村信用社提供的贷款额从1985年的400亿元增长到2007年的24141.6亿元,增长了近60倍;农业银行则从1985年的1693亿元增加到2007年的33754亿元,增长了近19倍。上世纪九十年代后期,农业发展银行开始为农村提供信贷服务,在2006年以前,农业发展银行提供的贷款稳定在7000亿元左右,2006年和2007年贷款额有所增加,2007年增加到10224.4亿元。2002年开始,农村商业银行开始在我国农村出现,并以较快速度发展。2002年农村商业银行提供的贷款额为145.5亿元,到2007年增加到了3172亿元,短短6年时间增长了21.5倍。尽管农村商业银行发展较快,由于发展年限较短,农村信用社和农业银行依然是农村金融信贷的主要提供机构。

从1985年到2007年,农村信用社和农业银行贷款额分别占农村银行贷款的比重变化绘于图4中。可以看出,农业银行占农村银行的贷款额总体呈现下降的趋势,从1985年的81%的比重下降到2007年47%的比重,比重下降主要发生在1985年到1998年间,1998年以后,农业银行占农村银行贷款额的比重相对比较稳定。而农村信用社占农村银行贷款额的比重从1985到1997年呈现较快的增长趋势,比重从19%增加到42%,1998年由于计入了农业发展银行的贷款比重大幅下降,1999年以后这个比重稳定在28%到37%之间。

■二、我国农村金融发展水平的FIR评价

为了将农村金融发展水平与其他国家农村金融发展水平进行比较,评价我国农村金融发展大体处于什么样一个阶段。本小节采用Goldsmith(1969)年提出的金融相关率(FIR)(当前在国际评价金融发展水平中被广泛采用),该指标表示金融资产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Goldsmith(1969)采用金融相关率指标把金融发展水平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金融发展水平的初级阶段,该阶段金融相关率在1/5到1/2之间;第二阶段,金融发展水平的中级阶段,该阶段金融相关率在1/2到1之间;第三阶段,金融发展水平的高级阶段,该阶段金融相关率在1以上。Mckinnon(1973)在研究发展中国家的金融抑制与金融深化时,认为广义货币(M2)与国内生产总值的比值是衡量经济货币化的重要指标。采用这一指标,本文将比较我国农村和全国水平的经济货币化程度。

1993年到2008年农村发展金融相关率结果列于表5.3中。总体来看,农村FIR年度之间存在波动,2000年以后的FIR值高于2000年以前的值,最高值出现在2005年,为40.83%,最低值在1995年,为22.08%。说明我国农村金融发展水平总体有所提高,然后所有调查年份的FIR值都在1/5到1/2之间,说明我国农村金融发展水平尚处于初级阶段,因此农村金融发展水平需要进一步提升。

考虑到了数据的可获得性,本文采用M2/GDP指标来比较农村和全国的金融发展水平,其计算结果也列于表1中。从M2/GDP指标来看,全国和农村的经济货币化程度虽然年度之间存在着上下波动,但是总体水平有所提高。2000年以后的全国M2/GDP绝大部分年份都在80%以上,最高的2003年达到了90.83%,而2000年以前相对较低,1993年和1994年都在60%以下。与此相似,农村M2/GDP在2000年以后总体高于2000年以前,2000年以后M2/GDP值都在25%以上,而2000以前除1993年较高外,其它年份都在22%以下。与全国水平相比,农村M2/GDP相对较低,在大部分调查年份全国M2/GDP值是农村的3倍多。由此可见,我国农村的经济货币化程度要远远低于城市水平。

■三、提高我国农村金融发展水平的建议

1.优化金融环境,为我国农村金融的健康发展保驾护航

加强金融监管,净化农村金融环境,建立一套符合农村金融发展的风险规避机制和法律规范框架,防范风险维护农村金融秩序。转变政府职能,减少政府干预,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建立现代农村金融制度,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和配套政策,发展壮大农村资本市场,通过发行农业建设债券、企业债券和专项债券筹集农业资金。当前,面对农村资金大量外流的现状,必须依靠“政府之手”来弥补农村金融市场的不足,引导社会资本流回农村,大力发展第二、三产业,建立低收入户收入较快增长的长效机制。

信用是农村金融发展的基石,因此必须加强农村信用文化的建设,形成良好的社会信用氛围。创建农村信用工程是完善农村金融的首要任务,建立守信激励机制和失信惩罚制度,大力发展信用中介机构,通过市场竞争完善信用信息服务功能,组建农户信用信息库,充分利用信息资源,实现信息共享,加大惩罚失信行为,提高失信者的违约成本。制定更加严厉的惩罚和赔偿法规,对各种逃债、赖债、骗债、恶意欠息等行为加大制裁力度,同时,完善刑法中对欺诈和非法侵占等恶意背信行为的有关规定,依法惩治此类犯罪,维护债权人的利益,增强法律威慑力。

2.推行市场利率化,实现金融市场资金的优化配置

在农村金融市场中,利率机制是市场机制正常运行的基础,市场机制中的供求机制、风险机制和竞争机制都需要通过利率机制来实现。当前我国农村经济发展要求更加宽松的利率机制,改革现有的比较固定的利率机制,实现在宏观调控下的农村利率市场化,为农村资金的最优配置奠定基础。实现农村利率市场化需要根据资金供求状况和成本收益核算确定合理的存贷款利率水平,扩大利率浮动的范围,从而保证农村信用社的资金来源。

3.构建法制化的农村金融管理体系,创造良好的金融运行环境

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健全完善金融法制体系是保证农村金融健康运行的核心。法制化的农村金融管理体系,包括规范明晰的市场退出法规,科学严谨的合作金融法规,健全合理的民间金融立法,全面有效的金融监管制度。其一,规范市场退出法规,构建建立在产权明晰基础上的新的《破产法》。其二,加快合作金融法规建设。其三,规范非正规金融。其四,建立多层次的监管体系,加强对农村金融的监管。多层次的监管体系建立旨在对金融市场准入、退出和运作进行全程监督。此外,需要建立存款保险制度以烫平机构破产所引发的危机和波动。

4.大力发展农业金融保险,分散银行贷款风险

自然环境、气候及灾害对农业生活生产具有较大的影响,推行多样化的农业金融保险,有利于分散和转移农民所面临的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从而降低银行信贷风险。将农业保险纳入农村金融发展的规划中,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建立多种形式的农业保险机构,以便在金融机构出现支付危机时给予农户一定的经济补偿,切实维护他们的根本利益。随着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保险机构还应增加保险业务的种类,大力开拓农村保险市场,如发展农村养老保险业务,有效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并为蓄积农村金融资源提供了承载主体。

参考文献:

[1] 陈志刚.如何度量金融发展――兼论金融发展理论与实证研究的分歧.上海经济研究,2006;7

[2] 陈宗胜,钟茂初,周云波.中国二元经济结构与农村经济增长和发展.经济科学出版社,2008

全国农村经济发展篇11

1.我国农村教育改革与农村区域经济发展之间的重要联系

农村教育改革与农村区域经济在一定程度上,是一个相互循环的良性系统。农村教育改革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良好的导向作用,农村区域经济发展为农村教育改革提供有力的经济支持。农村教育和区域经济之间任何一个环节出问题,都会造成系统循环不畅,影响到国家到农村的整体规划,良好发展。因此,农村教育与农村区域经济之间,存在相辅相成的内部联系,是我国社会主义特色建设的重要互动机制。

从农村教育和农村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来看,一方面,农村的区域经济发展是决定农村教育改革实行情况好坏的重要条件。农村对教育改革投入的人力、物力、财力,都要以经济水平作为最基础的保障,同时经济的发展也是推动农村教育发展的客观动力;另一方面,农村教育改革的大力推广,也完善了经济结构的发展,提高了人们的经济收入,使农村面临更多的经济业务范围。而经济收入的渠道增多了,自然人们的生活也得以改善。

2.目前我国农村教育改革面临的主要难题

2.1 农村教育结构与农村经济发展不适应

随着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快速发展,传统的农村教育结构早已不能适应时下农村区域经济的发展需求,农村教育落后遏制了农村经济进一步发展的现象普遍发生。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农村教育体系中,缺乏美育教育老师。如语文、数学、英语等主课老师充足,但是音乐、美术、体育等美育老师,师资严重不足。造成农村无法全面开设学生应有的教学课堂,不能做到素质教育的全面发展;二,农村教育教师团队现状颇令人担忧。目前,农村教育中许多教师一人兼任数值,例如,语文老师兼任体育老师或者是美术老师等等课堂教学,造成基础知识教学与艺术教学,缺乏系统专业的教师做指导,形成农村教育分流困难,无法落实素质教育中的全面发展。由于农村教育结构的缺失,严重造成农村素质教育与农村经济发展无法做到想协调。

2.2对教育的不重视和教育经费的缺乏,造成农村教育的缺失

据我国教育权威部门统计,一个学生从接受学前教育开始到完成高中素质教育,平局每年的最低投入约为2千左右,而大学阶段的教育投资约为1万元左右。而接近50%的农村家庭拥有两个孩子,一般家庭对这种规模的教育经费已经难以承受,要支付两个孩子教育经费的农村家庭,更是难以承担,对于这种规模的开支,早已超出他们的最大承受能力。就造成农村家庭无力送他们的儿女去接受高等教育,部分学生也存在中途退学的现象。

同时,由于农村经济的发展,也随之为农村的家庭带来了更多的经济效益。农村家庭生活好了,但是对教育的观念仍旧未改变。虽然农村父母可以负担起教育索花费的费用,但是让然为子女提供接受教育的机会。部分农村父母,认为农村经济的发展,仍然是靠天吃饭,靠地赚钱,经济收入增多了和教育无关。对于个人经济的增长属于更多劳动力的在地工作的结构。正是因为农村父母对教育意识的单薄,不肯为农村子女提供接受教育的条件,也造成农村教育往往不能符合农村的经济发展的需求,长久以往势必遏制农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这与我国政府对农村教育的发展要求是背道而驰的。

3.加强农村教育改革,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内在动力的几点建议

近些年来我国农村教育改革,在我国领导、政府的大力促进之下,已经有了长足的发展,但是仍然存在许多遏制教育发展的成因,给农村经济的深入发展造成了巨大的瓶颈,解决工作刻不容缓。

3.1 针对农村经济发展需求,重新定位农村教育结构改革

针对目前我国农村经济飞速发展的现状,为农村建立良好的经济结构、良性循环机制,势必成为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保障手段之一。因此,针对农村传统教育模式的改革工作,也势在必行。在农村教育改革中,应该重新构建农村教育提醒,将农村教育与农业发展紧密结合在一起,从农民对自己教育的实际需求是上入手。对学校的教育机构开展,灵活式,开放式教学和对学生的跟踪式服务。

3.2 加强农村教育经费投入,提高师资力量

针对目前,我国农村教育普遍存在教育经费不足,农村家庭无力承当教育支出的情况。我国政府,因该发挥政府教育的宏观调控,加大对农村教育经费的投入。各级地方政府应该根据地方的实际情况,做好教育保障工作,以政府强制手段,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对有困难的家庭,免受学生的杂费,提供住宿伙食费,帮助其完成学业。同时,加大教育重要性的宣传,让农民正确认识到农村教育对农业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性,提高农业科教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学有所长,以学致富。从而有效的做到农村教育的大力推广。

同时,提高农村教师团队的师资力量,完善农村教育体系的各个专业的教师,提高农村教师的工资待遇,以此吸引更多专业、合格的优秀教师支教到农村中来。在完善各个学科专业教师的同时,也完善了学生的综合素质教育。为农村区域经济的深入发展,提供充分的人才资源。

结束语: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我国农村经济的良好发展与农村教育改革的良好实施,有着至关重要的内在联系。农村教育是农村区域经济发展的积极引导力,而农村区域经济发展又是农村教育改革赖以生存的基础支撑力。因此,加强农村教育改革,以此强化农村区域经济发展,是我国21世纪农村经济深入发展的必然前提,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全国农村经济发展篇12

1、推动了农村经济的深刻变革

快速发展的城镇化改变了我国传统的经济发展结构,为二元经济一体化提供了充足的条件。长期以来,我国深受二元经济结构的影响,导致农村经济一直得不到较好的改善,农村经济长期远远落后于城市,致使社会经济发展严重不平衡。但是,城镇化的发展大大改变了这一落后局面,有利于我国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城镇化的快速推进是我国实现城乡一体化的强大推动力,对缩小差距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它实现了资源的有效利用,改变了农村以土地为主的单一的生产方式,在传统农村转化为新型农村的道路上做出了突出贡献,特别是促进了农村经济的深刻变革。

2、为新型农村经济发展方针的提出创造了必要条件

城镇化进程带来的生产力提高对新型农村经济发展做出了极大的贡献。在改革放开30多年的进程中,城镇化的程度一直在加深,相应的它也促进了生产力的提高。城镇化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农村的经济形态,为新型农村经济的出现创造了必要的条件。首先,生产力的提高对新型农村经济的发展作用是不可估量的。其次,生产规模的扩大化和生产机械的先进化、集中化,都是新型农村经济必不可少的。城镇化促进了生产力的提高,同时也促进了农村的商品经济发展,为新型农村经济的产生准备了充足的必要条件。

三、我国新型农村经济发展现状

1、缺乏持续发展的动力因素

新型农村经济在农村变革中继续发展,但是由于组织问题等因素的不健全,导致发展前景堪忧。新型农村经济概念刚刚提出,还未能在社会上得到完全普及,而且,经济组织方面还有不完善的地方,发展较艰难。由于没有很好地解决新型农村经济发展中的主体问题,在分配和积累、利益和风险等方面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再加上缺乏相应的激励制度和有效的国家支持,多数农民对新型的农村经济信心不强,参与的积极性不高。

2、经济管理组织不健全,管理工作粗放松散

由于我国的新型农村经济起步较晚,国内又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供借鉴,所以其组织结构多是由国家发起建立起来的,在农村施行的过程中出现了许多运行、管理上的问题和缺陷。首先,由于多数农民缺乏鲜明的法律意识和知识,很多经济组织并未在相应的部门登记注册,导致许多管理组织不能取得合法地位。其二,管理体制不够先进,民主性也不够强。很多组织内部的管理者都是政府任命或自封的,没有得到多数农民的认可,其决策很难得到农民的大力支持[2]。况且,由于组织建立的仓促性,许多必要的规章制度和管理规范没有跟着完善起来,不利于管理工作的规范性,也严重限制了组织的健康发展。

3、发展条件落后,导致经济组织发展缓慢

由长期的社会发展实践可知,一个组织机构的组织发展能力是和其发展前景息息相关的。但是,对于新型农村经济来说,其外部发展条件极其恶劣,严重阻碍了新型农村经济的持续发展。其外部发展条件恶劣体现在多个方面,首先是人们对新型农村经济的认识存在偏差,只看到了其发展的缺陷,而忽略了其对生产力的巨大推动作用。而且,与此相关的法律法规的配套不够完善,不利于维护自己的合法利益。其次是新型农村经济还处于刚刚起步阶段,最需要的就是国家和其他经济组织的扶持,但是正是由于新型农村经济缺少这种有力的扶持导致发展后劲不足,发展缓慢。

四、促进新型农村经济发展的有效措施

1、创新多种形式的经营模式

传统农业的产业化经营虽然有一定的缺陷,但是将其与新型的农村经济相结合则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农业产业化经营必然少不了市场、企业和农民间的紧密联系,但是新型的农村经济要大胆开创更多形式的经营模式,各种形式的联合和合作都可进行尝试,如与中介组织、各种龙头领导组织等合作。还要合理引导农户根据自己的需求确定经营模式,以实现新型农村经济的稳健发展。

2、充分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

新型农村经济是面向全体农村、以期能改善农民现状的一种经济发展的新形式,因此在这一过程中一定要充分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在进行经济决策时要充分尊重农民的意愿,征询农民的建议,实现管理的民主化。另外,还应该聘请农业经济专家,对这种新型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产业的发展实施专业的指导,从而保证新型农村经济在农民的主体作用下能健康持续发展。

3、健全新型农村经济组织机构

由于组织机构不健全而引发的一系列发展问题必须得到及时的制止,才能促进其全新发展。所以,不仅要健全新型农村经济发展的各项组织机构,还要对其进行合理调整,改变其单一的管理职能,结合新型农村经济发展特点和发展前景,彻底完善其组织机构,发挥对其的领导管理职能[3]。而且,还要健全与其相关的各项法律法规,使其管理工作有明确的依据,保证管理工作的规范性和科学性。

全国农村经济发展篇13

我国农村经济发展中土地资源作为农村经济发展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东莞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迅速的沿海地区之一[1],经济发展模式采用集体经济模式,这种经济模式是我国农村发展前期具有代表性的发展模式,随着经济全球化的逐步发展,东莞农村中将大量的土地资源开发用于工业发展和第三产业发展的重要途径,形成东莞农村土地资源一半以上以租赁为主,这种租赁收取的土地资金占东莞农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资产管理以固定式为主

东莞农村的土地资源管理大量用于工业生产和第三产业的商铺建设,一方面提升了土地资源带来的巨大经济收益,另一方面也使农民只能享有土地租赁获得的经济收益,享受土地租赁后带来的经济成果,失去了土地资源的使用权;其次东莞的农村经济采用集体管理模式,这种集体经济管理模式使农民所分得的股份和资产利益也是固定的,这种“平均分配”[2]的制度促使农民手中的资产管理只能维持当前的固定财产管理模式,不利于农民的资本运作和资产管理。

(三)劳动力与资产管理分离的生产方式是东莞农村社会发展的主流

劳动力与资产管理分离的生产方式是东莞农村社会发展的主流。东莞农村中将大量的土地资源用于工业发展和商业租赁,农民可以从租赁中得到相应的租赁收益,但东莞农村的农民工作问题却依旧需要自谋生路,重新开辟生活所需要的发展道路,导致东莞大量劳动力闲置,不利于东莞农村的稳定与和谐社会的发展。

二、当前东莞农村集体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生产形式单一

当前广东省注重对整体经济发展向着多元化方向发展。东莞农村实施集体经济的管理模式受到一定历史环境的影响促使东莞农村土地经营管理模式以租赁为主要的经营模式,这种经营模式形成东莞农村的生产应试单一,并且农村经济的来源主要依靠租金增加农民受益,是农村的生产资金增长性较小,对农村的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造成严重的制约;其次东莞农村的大量土地用于建设商铺,工厂的投入,造成东莞农村土地资源紧缺,并且近年来我国对土地的使用限制范围逐步缩小,造成东莞经济增长受到严重影响,不利于东莞的农村集体经济建设。

(二)产业制度不完善

东莞的农村经济以集体经济作为农民资产管理的主要手段,农民的收益主要受到固定资产即土地的租赁获得经济收益,集体经济运行下的固定资产管理主要采用“一人掌权,多人服从”[3]的、产业管理制度,造成东莞农村产业制度季度不完善,不仅理论制度不完善,并且相关人员的应用和分配上也存在混乱现象。导致东莞的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模式受到严重影响。

三、政府职能在东莞农村集体经济中的主要作用

(一)加强东莞农村土地的经营管理办法

政府作为我国经济发展中的重要管理者对东莞农村当前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给予高度重视,充分发挥政府的监管、服务职能,促进东莞农村集体经济建设与发展。首先加强东莞农村土地管理办法。转变当前东莞农村土地经营发展以租赁为主的单一经营管理模式,实行对东莞农村土地资源的重新划分,保留东莞土地租赁中的一部分发展,加强东莞农村建设中深入推行广东省农村建设将改革经济发展体制,加强旅游业与项目融资发展作为东莞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方向,目前东莞地区部分农村推行这种新型土地管理办法,并且取得一定的成效,推进东莞农业经济发展多元化发展,促进东莞农村集体经济建设模式的多样化转变。

(二)改革组织管理制度

加强东莞地区的经济组织管理制度建设,逐步形成制度完善,人员分配合理的组织管理模式,充分利用东莞农村政企合一的发展模式,将广东省加强落实三农发展新政策直接引用到东莞农业集体经济发展管理中,形成东莞的集体经济发展模式与国家农业,农村,农民的发展政策相协调,促进东莞农村的集体经济建设,形成“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新型政府。例如:东莞农村的组织管理建设中积极引入先进的现代管理体制,将现代企业管理发展理念与东莞农村的经济生产模式之间相联系,逐步完善东莞农村经济组织架构,促进东莞农村经济发展。

(三)完善农村资产产权管理制度

随着广东省对东莞农村经济生产模式的调整,带动东莞农村的资产产权制度的变革,使农村的经济资产管理制度有单一的租金为主的资产管理模式向着农业生产,旅游开发以及租赁租金的收益等多重组合的经济财产管理制度发展。此外,农民的生产的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革,促使农民的股份投资方式的多种多样,依据政府制定的多重股份分配管理制度,促进东莞农村经济发展,提升农民的经济经济收益。目前东莞农村资产交易已经在虎门试点网上交易平台取得一定成效,并积累一定的资产管理经验。东莞农村资产管理机制在此基础上建立健全东莞农村经济资产产权管理制度不断完善,从而保障东莞地区产权透明化管理。

(四)统筹城乡公共服务建设

加强东莞农村经济的公共服务建设,形成城乡公共服务统筹发展。东莞作为我国沿海城市,优越的地理位置提升了东莞农村的发展速率[4]。政府充分发挥公共服务建设中的经济建设职能,逐步完成对东莞农村公共服务建设转型,一方面逐步实现东莞的集体经济管理模式向着现代企业管理模式转型,促使东莞农村建设中集体经济发展受到政府“控制”力度降低,融入到市场自由竞争中,另一方面不断完善东莞农村基础公共服务设施建设,逐步实现东莞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政府建设与市镇村按照合理比例承担,统统推进东莞城乡公共服务建设发展,为东莞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提供经济保障,为促进东莞农村城市化进程奠定基础。

四、结论

东莞集体经济管理模式是我国历史发展中遗留的问题,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逐步发展与进步,这种经济管理模式已经无法满足当前东莞农村经济发展需要,充分发挥政府得经济建设职能,利用政府的政策手段和管理手段对东莞农村建设进行合理规划,转变东莞农村经济发展模式,促进东莞农村经济的不断完善和发展。

作者:孔建忠 单位:东莞社会建设研究院

参考文献:

[1]余桔云.新中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变迁与绩效评估[D].江西财经大学,2011.

在线咨询
了解我们
获奖信息
挂牌上市
版权说明
在线咨询
杂志之家服务支持
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期刊咨询服务
服务流程
网站特色
常见问题
工作日 8:00-24:00
7x16小时支持
经营许可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企业营业执照
银行开户许可证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其它
公文范文
期刊知识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支付方式
手机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