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健康教育课实用13篇

高中健康教育课
高中健康教育课篇1

一、对健康教育的认识有待提高

世界卫生组织(WHO)对健康的描述是“一种在身体上、精神上、社会上的完善的良好状况,而不是没有疾病和衰弱的现象”。这说明健康不仅是生理的,而且还是心理的、行为的。良好的心理素质和社会适应能力对健康具有重要意义,也只有健康的精神寓于健康的身体之中才能称得上健康者。

为此,我国提出了“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并以此设置了新的课程目标,实施了新一轮课程改革。但是调查发现,目前高中学生普遍对健康的概念缺乏全面认识,还片面认为没有病就是健康。呈现出对体育和健康教育缺乏学习兴趣和动力的状况。同时,繁重的学业负担和巨大的升学压力、电视、计算机游戏、网络情结、饮食习惯、运动条件限制、生活环境变化等,使得高中学生体质健康状况不佳,心理脆弱、社会适应能力不强。

二、重新审视体育和健康教育的结合

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实验实施和推广,2001年到2003年国家教育部颁发和修订了《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和《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课程标准》将不同性质的学习内容划分为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五个领域,这五个领域由两条主线构成,一条是运动主线,另一条是健康主线,包括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健康主线的三个领域符合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下的定义。同时在课程名称上,小学叫《体育》,初、高中叫《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中指出,初中的体育与健康课程,不是“体育+健康教育”,是“对原有的体育课程进行深化改革,突出健康目标的一门课程”。而高中的体育与健康课程却是“以体育为主,同时融合健康教育内容的一门课程”,是“体育+健康教育”,并规定了高中学生必修1个学分,一般18学时。因此,课改后的高中阶段,体育与健康教育紧密地结合在了一起。

三、体育教师在健康教育中面临的新要求

体育教师要认识到提高健康体能的重要性;要积极指导学生掌握促进健康的行为;要创设一个有利于健康学习的环境;要客观地评定健康资源并提出一个合理的健康教育计划。

体育教师应理解学生学习方法的不同,并创造教育机会以适应不同学生的要求;体育教师要能深入了解不同学生在学习方法上的个体差异,并能根据他们的差异创造适应这些差异的相应教学指导。

高中健康教育课篇2

二.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品质

(一)诗词意境教学法。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在中国文学史上产生了无数脍炙人口的诗词作品,在政治课教学中我们可以将特定的政治理论问题放入美妙婉约的诗词中,既使学生理解了生涩的理论,又使学生获得了高品位的艺术享受。如在讲授唯物辩证法时,为帮助学生理解“事物是变化发展的”这一重要观点,以宋代诗人坡的名诗《题西林壁》为列,“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全诗道出一个平凡的哲理,包括了整体与部分、宏观与微观、分析和综合等的哲学概念。这样,不难理解的一首诗,在经过哲学语言的诠释后,使人们真正把哲学生活化了。

(二)模拟角色教育法。想方设法使学生进入生活角色,让他们“身临其境”。比如,在讲《公司的经营》这一框时,让学生创设情境:假如你是联想集团的总裁,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你会怎么做?让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畅谈企业经营成功的战略。通过角色模拟,激发起学生学习的热情,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塑造学生的健全人格,也提高了学生的心理素质。

三.增强教师个人魅力

轻松和谐的教学气氛,能让学生保持健康愉悦的心境,起到心理健康教育作用。那么,如何利用教师个人魅力在教学中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一)上课前要面带微笑,以积极乐观的情绪感染学生,每节课都保持用激昂、奋进的语调和具有幽默感的语言活跃课堂气氛。

(二)课堂教学要积极关注学生的思维过程和课堂表现,学生回答问题时,无论对与错,老师都要认真倾听、充分肯定并给予赞赏。在每节课上课前都会安排三两分钟的新闻播报:可以使所见所闻,也可以是新闻时政,不管什么内容我都用肯定的眼神,让学生在良好的心理氛围中发现自我的价值,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得到个性的张扬,自卑感得以消除,自信心得到提升。

(三)走进学生的精神世界,站在学生的角度去看问题,这样会使学生的各种精神负担和心理压力得到减轻。可以拉近师生距离,并产生心理共鸣,从而增强教育效果。比如,在课堂上经常使用“如果我是你,我也会这么做”、“在以前我也会这么做的”、“请坐、请回答”等语言。通过这些亲切的语言,使师生双方角色不断转化,使教师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和引导者,也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化解焦虑、自卑、孤僻等不良心理,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

四.运用激励原则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高中健康教育课篇3

1体育教学对心理健康的积极作用

1.1体育教学能培养良好的意志品质

体育一般都具有艰苦、疲劳、激烈、紧张对抗以及竞争性强的特点。学生在参加锻炼时,总是伴随着强烈的情绪体验和明显的意志努力。因此,通过体育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勇敢顽强,吃苦耐劳,坚持不懈,克服困难的思想作风,有助于培养团结友爱,集体主义和爱国主义精神,有助于培养机智灵活,沉着果断,谦虚谨慎等意志品质。使学生保持积极健康向上的心理状态。

1.2体育教学培养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

在学习中,人际关系好的学生总是心情愉快、精神饱满,对任何事都充满兴趣,这些人生活的很愉快;人际关系不好的学生常常是无精打采、抑郁寡欢、缺乏生活的乐趣,而体育教学可以改变这一现象。在体育教学可以通过手势、表情、身体的动作等进行交往,而不一定以语言为媒介,学生随着活动直接或间接地沟通和交流,在不自觉中就会产生亲近感,并会获得较高的安全感和自信心。学生在体育活动中必须服从裁判、尊重观众、团结同伴,努力控制和约束自己的行为,这有利于培养学生在交往中的社会公约和团体规范意识,加强自身的义务感和责任感,这些都能培养学生的交往能力,使人际关系得到改善。

1.3体育教学调节学生的情绪状态

体育教学能直接地给学生愉快和喜悦,并能降低紧张与不安,从而调节学生的情绪,促进心理健康。体育活动中的情感体验强烈而又深刻,成功与失败、进取与挫折共存,欢乐与痛苦、忧伤与憧憬相互交织,同时学生的感情表现也相互感染、融合。这种丰富的情感体验有利于学生情感的成熟,有利于情感自我调节的发展。

2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高中体育教学中的途径

2.1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在体育课堂上,教师要组织好学生参加体育活动,还要做到让每一位学生都参加,对待学生认真负责,当学生有疑问还需耐心指导,所以对教师的要求就会很高,教师要让学生爱自己,信任自己。同时还要不吝啬赞美的话语,鼓励每一个学生,让他们认识到自己的优秀等。教师还要尽可能的进入到学生复杂多变的内心世界,做到能够分享学生的哀愁与喜乐,让学生能够充分的信任自己,也让他们感觉教师能懂得他们的感受等等。总而言之,只要教师付出了,就一定会使师生之间的关系有更好的进步,也对学生的心理健康产生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2.2因材施教,加强教学的针对性

高中体育教师应该对学生的个性特点、兴趣爱好、身体素质等状况进行深入细致的了解,做到心中有数,然后因材施教,加强教学的针对性。对于腼腆、胆怯的学生,鼓励他们多参加武术、体操等体育项目;对孤僻、怪异的学生,鼓励他们多参加篮球、集体接力等体育项目;对于自负、逞能的学生,鼓励他们多参加一些难度较大、动作较为复杂的具有一定技巧性的体育项目,比如健美操、跳高等体育项目;对于缺乏信心的学生,鼓励他们多参加一些简单、易学的体育项目,比如跳绳、广播操等;对优柔寡断的学生,鼓励他们多参加球类活动,比如篮球、羽毛球等体育项目;对于急躁易怒的学生,鼓励他们多参加太极拳、慢跑等体育项目;对于遇事紧张的学生,鼓励他们多参加一些激烈的比赛,尤其是篮球、足球等体育项目。

2.3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心理研究表明,当自己的能力适应任务挑战时,学生就会产生愉快。在体育教学中要善于利用任务进行诱导,循序渐进,使其懂得只要主观努力,方法得当,就能将自己的潜能挖掘出来。扬长避短,逐步发展身体素质,提高运动技术水平。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在体育教学中体验到快乐,这对于具有强迫症和抑郁症的学生,能够起到较好的缓解与调节作用,对学生提出的要求要适当,教学的内容与形式,要充分考虑到个体的差异,定出不同的期望目标,使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在学校体育教学中应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特点,选择不同的运动项目,或让学生自己选择,使每个学生的兴趣、特长都能得以发挥,在各自擅长的项目中找到运动的乐趣、展示自己的才能。

2.4利用体育竞赛培养学生健康的心态

在高中的体育教学中,教师经常使用的教学手段就是体育竞赛,实践证明,体育竞赛所展现出来的效果是十分有效的。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利用分组竞赛的方法,可以对课堂教学效果进行及时有效的巩固,同时也使学生练习的兴趣得到较大程度的增加。在竞赛之前,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意愿进行分组,然后进行赛前练习,通过这样的赛前准备,学生就可以树立起取得胜利的共同目标,平时就能够认真联系并互相督促和帮助,促进良好学习分为的形成。在竞赛时,在一个小组的学生之间会相互加油,从而促进彼此之间的情感交流,使一些学生任性、自私等不良个性品质在运动中得到有效的克服,升华情感,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同时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同时,教师还可以丰富竞赛的内容和形式,使学生的班级荣誉感和使命感有效培养起来,并使学生的机体凝聚力和向心力得到显著提升,从而培养学生健康向上的竞争意识与心态。

3总结

综上所述,随着体育科学的快速发展,高中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积极运用正确的心理教育理论,并通过各项体育活动,有针对性地加强对学生的心理指导,使学生的心理素质得到极大程度的提升。只有促进高中体育教学和心理健康教育之间的相互协同渗透,才能将体育教育的最佳功能发挥出来,也才能使素质教育得到有效的贯彻落实,较好地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

参考文献

高中健康教育课篇4

2.让学生体会数学美,从而感受和发现生活中的美

数学存在着形式多样的美,我们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应引导学生,让他们去发现数学中的各种美。数学符号和各种图象是数学学科的重要特征,所以在新课教学中介绍一些数学符号的来历,或者在讲图象课时让学生自己作图,去发现数学图象的美,这样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对数学符号和图象特征的深刻体会,而且能从中得到乐趣。例如,在讲分段函数、二次函数、图象翻折问题、三角函数等,都可以让学生自己动手作图,从图象中发现数学的对称美和生活美,例如二次函数的图象既可以描绘乒乓球的运动路线,又可以刻画宇宙天体的运动轨道,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中的诸多事物的数与形的变化规律竟然统一于如此简单的数学关系式中,真是美妙之极。诸如此类的例子就可以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的赏心悦目,感知数学的和谐、欣赏数学的美,并利用数学中的美陶冶自己的性情,发现生活中的美,感受原来生活也可以如此的美,使其心理健康得到良好的发展。

3.利用好奇心培养学生对新事物的浓厚兴趣,塑造其良好的心理素质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从教学实际出发,把课堂教学的主动权让给学生,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自己去探索,这样就能保持学生求知的好奇心,激发学生学习新事物的兴趣,塑造其良好的心理素质。例如在讲椭圆的定义时,可以让学生根据教材里的探究,自己用细绳、铅笔画轨迹,然后让学生自己总结出动点满足的条件,得出椭圆的定义,再由学生自己推导出椭圆方程,而整个过程教师只需要在旁边指导就可以,这样就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促使学生热爱数学,渴望掌握数学知识,从而培养学生对科学新事物的浓厚兴趣,塑造其乐于探索、勇于实践的科学精神。

4.营造和谐的课堂师生关系,消除学生的紧张情绪和压抑感

课堂教学活动是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和知识交流,良好的师生关系能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情感和意志,因此,我们应该努力营造轻松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并尽量使课堂教学活动安排得有张有弛,张弛结合,保证课堂气氛轻松活跃,消除学生的紧张情绪和压抑感,这样就能缩短师生之间的距离。消除学生对教师的紧张情绪,有利于学生健康心理的形成。

5.消除学生学习的忧虑情绪

高中健康教育课篇5

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是加强和改进中小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的迫切要求。中学阶段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对于中学生来说,他们在成长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矛盾,产生的困扰和冲突,会形成这样或那样的心理问题。而这些心理问题又往往同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交织在一起。心理问题,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问题在心理方面的反映;心理问题的存在,必然影响正确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确立。因此,加强和改进中学生思想教育工作,要在理想信念、思想品德、行为养成、心理健康等各个层面全面展开,使思想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互相补充、互相促进。

2.心理健康教育的模式

2.1团体辅导活动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团体辅导,是在团体情景下进行的一种心理辅导形式,以成员为主体,根据不同年龄成员的心理特点要求设计不同的系列活动方案以作出主题辅导安排,它强调团体成员间的互动,注重真实情境的创设,它要求成员主动参与、积极体会感悟,其最终目的就是为了促进学生在交流合作过程中掌握生活经验,促进自身发展。该种教育模式适合学生的学情,与大多数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相符,实现了课程目标的实践性、课程内容的阶段性、课程实施的活动性、课程评价的灵活性以及师生关系的亲密性。

2.2辅助班主任工作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班主任工作中必须为情感的碰撞、交汇、化合提供足够的能量,他不仅发生在操场上,发生在课间十分钟,而且发生在事先无所准备的最自然的生活与情景中。调动了学生的情感,等于是班主任打开学生心灵,激发学生心中健康向上的意识,从而减少心理问题的发生。

学生的心敏感而脆弱,尤其是学困生,他们经历了太多的失败,表现出自卑、胆怯、怯懦、焦虑等心理问题,他们需要鼓励和支持。因此,在班主任工作中要利用一切机会,让他们能及时体验到成功的喜悦,获得成功的满足感,从而增进心理健康。

2.3学科渗透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学科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是指教师在各学科教学中自觉地、有意识地运用心理学的原理和方法,在授予学生一定的知识、技能,发展他们智力和创造力的同时,维护和增进学生的健康心理,激发学习动机,培养良好学习习惯,开发心理潜能,增强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和自我成长能力,培养健全人格,全面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

参考文献:

[1]程敏.农村高中心理健康的现状分析[J],中学课程辅导,2014,9:88~89.

[2]叶华文.在高中心理健康教育中开展心理社团活动的实践与探索[J],校园心理,2013, 11(2):114~115.

[3]赵娟.徐彩意,心理健康教育家校合作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J],2015,1:44~46.

[4]杨冰娟.探析 高中心理健康教育的 实施策略[J],课程教育研究,2012,11:201.

高中健康教育课篇6

1.1心理活动和生理变化间的不平衡性。

高中生的生理发展迅速,而心理的发展却相对落后,具有较大的不平衡性。生理和心理的不平衡性导致了心理和社会关系发展的不同步。这个时期,由于生理的巨大变化,高中生外形发生了巨大变化,使他们心理上也想进入成人世界,扮演新的社会角色,寻求一种全新的行为准则,重新体会人生的意义。但是在这个过程中,由于心理的不成熟,他们会遇到各式各样的问题,产生种种困惑。[1]此外,由于性的成熟,萌发了对异性的爱慕,滋生了对异性的渴望,但又不能公开,因而会有一种强烈的压抑。他们缺乏理智、心理比较脆弱,容易产生挫折感。

1.2知、意、行等方面的动荡性。

高中生在思想上,思维敏锐,但容易偏激;在人格特点上,热情大方,但容易冲动,缺乏承受压力,社会经验也十分缺乏,具有波动性;在意志品质上,他们表面坚强,但在毅力不够,往往把勇敢与蛮干混同起来,表现出冲动性;在社会关系上,他们渴望社会能够给予他们信任和尊重,但容易苦闷和焦虑,表现出较普遍的逆反心理,容易走向另一个极端。另外,他们有盲目崇拜的心态。

1.3观念上和行动上的自主性。

高中生在观念和行动上产生了强烈的独立意识,希望解放出来,开始积极尝试脱离父母的管理。他们对老师的意见不再轻信,甚至有时会故意违反老师的意志,寻求心理的一种满足。在日常的生活中,经常处于与家长、老师相抵触的状态,希望从父母、老师那里得到理解、保护。

1.4内心世界的闭锁性。

高中生的内心世界开始对外界不满意,非常希望有单独的空间,保持自己内心的小秘密。心理发展的闭锁性往往使高中生感到孤独。他们渴望寻求理解自己的人,对于能够理解他们的人,他们可以推心置腹、毫不保留。[2]

2当代高中生身心发展面临的挑战

2.1求知与升学的困惑。

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许多家庭生活比较舒适和优越,孩子可以享受无穷的快乐,父母对孩子有求必应。作为家长,一味希望孩子学出好成绩,找份好工作。但孩子不理解父母,没有危机意识,没有危机感,他们常常对父母表示怀疑。因此,学习缺乏动力,学习成绩始终上不去。进入高中,学习任务加重,学生学习成绩不好,心灵遭到严重创伤,个别学生出现心理疾病。

2.2异往的迷惑。

高中生在青春期,对异性产生神秘感,由于他们心理发展还不成熟,一旦落入“情网”,十有八九会影响到学习,学习会成绩下降。另外,老师往往忽视异往的正面影响,不能正确诱导男女朋友和谐地学习、互相理解、互相帮助,从而有益于身心健康,致使学生在交往中出现更大的困惑。

2.3价值取向的困惑。

高中学生是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面对社会生活方式、社会经济成分的多样化,高中生面临着严峻挑战。部分学生对集体活动不感兴趣,认为参加团体活动完全没必要,价值取向不和。[3]此外,科技的飞速发展,上网行为逐渐增多。网络已经成为高中生的重要生活部分。一些高中生不能很好把握自己,容易沉迷于网络中不能自拔,有些涉及暴力倾向和色情内容的游戏,则会给高中生带来很大的心理影响。

3高中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的对策

3.1建设良好的教师队伍。

任课教师是决定心理健康教育好坏的关键,教师的充分参与,以及人格的魅力,都会带给学生良好的影响,会使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取得良好的效果。要积极开展教师的专业培训,学校要把对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培训列入学校教学计划,使教师提高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掌握必备的知识和能力。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应具备较丰富的人生经验,友善、乐于助人、也善于与人建立良好的关系,珍惜和尊重自己有帮助人的权利,有健康的自我形象,尊重他人,相信每一个人都有独特的价值,真挚诚恳待人,不虚伪,能主动学习,不断充实自己,语言表达准确、简洁、有幽默感,注意身体健康,保证有旺盛的精力,敢于冒险,在生活中不害怕接受挑战。[4]

3.2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内容建设。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内容,必须以人本主义理论为基础进行建设。教师是学生的引导者,教育者要营造和谐的学习环境,提供各种学习资源,激发学生潜能,让学生个性得以完善。为了满足学生的需求,为了新一代的健康成长,必须要科学合理地安排课程内容。学生的集中需求,使心理健康课程的开展的坚实基础。无论在目标的设定,还是在内容的选择,都必须具有高度的合理性。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设置,要按照人本主义教育理念,引导学生获取个人发展的经验,达到自我实现的核心。我们需要将课程的重点从教材转向了学生个体,以学生的需要为宗旨开发出来。

3.3高中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材建设。

从教材内容的编排方面,要以本校学生的心理需求为基本点,顺应学生的发展。要真正做到是适合这一特殊阶段学生所需的教材,有的放矢,才能取得相应的效果。在教材的编写上,应有所创新,版式要活泼,设计要新颖,画面要生动,才能使学生爱不释手。在教材开发的过程中,更应该着眼于学生的心灵成长,要遵循学生发展的心理规律,使学生真正取得收获。

高中健康教育课篇7

一、充分开发数学教材的思想教育因子,进行德育渗透

学生在学校期间接触最多的就是老师和同学,而教师的言谈举止对学生的影响直接而又重要,因此教师首先要做好自身的工作,把自己良好的心态展现给学生。

首先,在数学课堂教学上,教师要精于专业,把自己丰富的专业知识传授给学生,这样才能让学生信服,也才能让学生以教师为榜样,把兢兢业业的精神运用到学习上。教师的敬业精神,对学生影响很大,教师在课堂教学上要严谨,一丝不苟,对于一些数学知识,教师必须做到非常的精通,不能出现学生在请教的时候,教师对知识缺乏清晰的思路和独到的见解,都会影响到学生对教师和对学业的态度。

其次,教师要有意识的把数学课程和德育结合在一起,对学生进行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教育。数学是抽象的,但数学课程同样的丰富多彩的,教师可以凭借数学史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还有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教育。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对于促进学生健全的人格有重要的意义,属于心理健康教育的范畴。同时,也可以提高数学课程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

第三,教师也可以结合数学课堂的相关知识,对学生进行理想教育。数学是一种实用性很强的基础科学,在中国数学家与工程技术人员的努力下,数学在新中国工农业生产、日常生活、尖端科技等等诸领域发挥了巨大作用;尤其可贵的是中国数学家华罗庚、陈景润、杨乐等人对数学作出的贡献更是为世人所瞩目,在相关的数学知识教学过程中,穿插这些研究领域的成就,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社会性动机。

二、针对学生的心理特征,开展心理教育

1.客观地评价每一个学生。美国总统林肯说:“每一个人都喜欢别人的赞美”,学生也不例外。教师要正面地评价学生,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特别是对有自卑心理倾向的学生更应该这样做。教师只有不断地肯定自己的学生,激发他们的自信心,才能唤起他们对学习的持久兴趣。

2.不吝啬自己的表扬与鼓励。经常在课堂上甚至作业本上试卷上给学生写上鼓励的话语,及时与学生交流。这时的作用是巨大的。通过观察与分析学生通过神情、语言反馈过来的信息,我欣喜的发现老师的话给了他们很大的鼓励,尤其是对学习求助无能者帮助更大。

3.积极引导学生的发展欲求。常常在课堂上发现一个爱出风头的学生,他们也许有时会影响了课堂的正常秩序。但是,我们细思量,不难发现,他们虽然成绩不是很优秀的,但他们恰恰是靠着这种好表现的心态维持着学习活动,老师要因势利导,利用这种表现来引导他们学习,不妨多给他们一些积极的机会。老师要关心每一位学生、多与学生沟通,要给予他们参与的权利,才能提高教学效果。

三、抓住教学契机,锻造健康人格

数学是一门严谨而又艰深的科目,随着学习的深入,尤其是深入到微观世界,不少学生的畏难情绪开始抬头,焦虑心理一日甚似一日。于是,不可避免地在学生中出现的一些厌学、退缩、混日子等一些不良的心理问题,教师必须不断地进行矫正,防止出现更严重的不良心理问题。

进入紧张的竞争激烈的高中,考试焦虑等心理问题是普遍存在的,有些学生情况比较严重,必须寻找机会进行疏导。为了不让心理问题影响了复习与备考,我们总是相当重视考前心理疏导,教给良好的应试技巧,培养良好的考试心理。在平常的测试中,教师可以通过各种方式有意识地创造一个紧张的氛围,紧张之后又营造一种宽松的氛围,经历了这一松一驰,可以帮助学生摆正心态。当面临大考时,考前的心理辅导教育当然更加少不了,任何一场考试都是一场实弹演习,所以都要慎重对待;但每一场考试只要不是高考,又都是一场对自己实力的摸底,对自己知识结构的一次疏理,查漏补阙,考得不佳,正好可以暴露自己学习中的不足,及时弥补善莫大焉。

在适当时机指导学生进行心理调节。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增强学生的学习责任感,鼓励积极进取,克服厌学情绪,增强学习自信、消除自卑,增强学习毅力,培养学生孜孜不倦的学习态度,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等等。

四、教会学习,促使学生健康发展

高中健康教育课篇8

三、要运动兴趣和技能训练相结合。作为基层的体育老师,总有一种迷茫的感觉,总觉得体育课堂改革纯理论的东西过多,具体实际指导的、可操作性的东西太少。学生在课堂爱怎么样学就怎么样学,只要课堂上学生始终是在欢乐中度过就是成功的好课堂。就说我们学校这次开展的体育教学活动来说,两堂体育课内容设计都合乎学生的兴趣,但是总觉得少了些什么,运动技能荡然无存,教师和学生轻轻松松在欢笑中下了课。试问学生的能力得到了发展吗?学生的体能得到了锻炼了吗?运动技能是体育课程的主要内容、手段和方法,增进学生的健康是体育课程的主要目标。没有了运动技能的教学,体育课程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木之本”,也就失去了体育课程的本质特征。我们是不是真要天天学生的体育兴趣,不进行体育训练与竞赛?理论与实践总是存在着一定的距离。像我们现在学校几乎每个班都有60多人的学生,每个人的身体素质不一样,兴趣不相同,更何况体育项目种类繁多,有的喜欢打篮球,有的喜欢踢足球、打羽毛球等等。假如依照学生的兴趣,让他们在玩乐中学习。在学生的心里可能会认为这是一堂活动课,在其他老师的眼里这是一堂“放羊课”,像这类课我不敢上,一来让人看了似乎有些不务正业,让学生在操场疯玩。二来学校的环境有些不允许,一堂体育课,操场上有三四个班就算少了,经常六七个班在场地上。这儿跑去撞到人,哪儿足球踢到人,更别说其它项目。高喊了几年的素质教育,快乐体育,还是在传统的教学方法上打转,四列横队集合、慢跑、讲解示范等等。要做到与传统的教学不同,高中体育教学改革后更要重视学生运动兴趣与技能训练相结合。

高中健康教育课篇9

新课程的理念之一,是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以主体性教育理论为依据,构建学生的主体地位,真正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认识的主体、发展的主体。这就要求改变以往单一的接受性学习教学策略方式,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教学方式,实现自主学习方式的多样化,提高学生体育学习的能力,促进学生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的全面发展。本文就体育与健康教学中的教学策略作一些初步探讨

二、课堂“自主学习”的基本理念和原则

自主学习是指通过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兴趣,逐步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主动性,使学生不仅会学习,而且爱学习,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同时在学习过程中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发展。

体育与健康自主教学是指学生在教师有目的、有计划的指导下,积极主动的学习和掌握体育、卫生保健基础知识和基本技术、技能,锻炼身体、增进健康,培养优秀思想品质的一种有组织的教育过程。

自主学习要求教师必须树立“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的教学理念,在教学中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由体育与健康知识和运动技能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自主学习的探索者,引导学生参与教学活动和教学管理,让学生按自己的体能、技能、兴趣和爱好等具体情况,在大纲要求的范围内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和方法,开展体育学习和锻炼。

三、课堂教学的设计与实施

在中学体育与健康教学中将集体教学,分组教学和个别教学有机的统一起来,促进中学生身体素质和技能大面积提高。

(1)按教学内容分组教学。体育与健康课通常在操场上进行,具有的空间大,外界的干扰素多的特点,而体育教学只有组织得十分严密,教学方法灵活多变,场地器材布置合理,才能保证体育教学任务的完成。在教学中应根据不同的学生的不同身体素质和运动水平基础,制定不同的教学要求,施以不同的教学手段。

(2)按技术分组教学。根据学生对某一技术的达标程度进行分组。分组教学从学生掌握动作的情况考虑,具有灵活性,实效性,针对性,但又有一定的局限性。它适合于复习课的教学,对技术要求不高的教材授课和身体素质训练等不适用。如篮球教学中,按技术身高分成三组,进行教学

(3)按性别分组教学。性别差异是学生在体育中表现出来的最明显的差异。男生在速度,灵敏性,力量上占优势,而女生在柔韧,协调性方面占优势,男生积极,灵活反应快,但是自控能力差,女生细致,好静自控能力强,但是惰性大,怕累。针对这些情况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将男女分组,明确各组的目标,公开各组的标准,有区别的进行练习。

(4)根据教学对象及教学目标分组教学。对教学对象的划分主要是依据他(她)们的技术、技能水平以及接受知识的能力进行分组,同时也考虑心理发展需要。①根据学生的体质状况和个性特征,把学生分成相应的练习小组,分别在不同的地点进行不同难度要求的练习,达到目标者上升一个级别,未达目标者下降一个级别。②学生根据自己的体质能力和技术水平自己选择练习项目和难度,升降同上。

在教学前通过问卷调查、查看有关学生体育档案资料以及咨询相关班主任的途径进行学生学习态度、兴趣爱好、学习习惯的情况的了解,目的使组更加合理和提高学生的积极性。

通过对教学对象和教学目标的分类设置是实施分组教学的前期工作,是决定教学活动成败的一个重要因素。这样做既可以避免学生一些潜在心理因素的作用,又保证了学生的自尊心不受伤害。同时又根据学生的不是静止的、变化的可变的观念对学生技能和掌握知识的水平定期的检测,对学生进行小规模的调整,以激励学生向更高级别递进。

四、课堂教学评价

(1)评价的目的。教师教学评价的目的,是通过客观、公正、及时、可靠地评定体育教师教学工作的质量和效果,发现教学活动中的优点和不足,提供具体、准确的反馈信息以帮助教师改进教学工作,促进教师自身的发展和教学水平的不断提高。

(2)课堂教学评价。教学评价应注重发展性的评价促进教学工作的不断改进。评价的内容包括教学目标、教学的组织和课的结构、教学内容的质与量、师生间的交流和关系、教学技巧和授课能力以及教学目标的达成程度等。同时,还应特别注意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反应和学习前后变化的评价。教师教学评价既可用于课堂的即时性评价,也可用于阶段性的教学评价。

(3)评价的形式。教师教学评价主要采用教师自我评价和学生评价的形式进行,同时也可采用同行评价、专家评价和学生成绩分析等多种形式。评价时可根据《标准》的要求和实际情况,针对专业素质和课堂教学两方面的内容制订适当的量表(表3),做到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

通过改变评价方式,提高参与积极性做法是分组评价,因为其特点是评价者承认了学生的差异性,并依据学生的不同层次制定了不同标准的评价。该方法的评价内容主要包括课堂上学生的学习情况和课下学生的自学、锻炼情况,方法注重了学生平时的评价内容加大了综合评价的力度。从而使评价更为合理、公平。

运用恰当的评价理论和方法对体育教师教学活动和结果进行评价,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

好的课堂教学策略运用于体育与教学中,可以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从过去被动执行体育教师的教学计划转变成主动完成学习目标。通过对教学策略的改变有利于激发学生参与体育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主性;有利于学生终身体育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符合当前体育课程改革的要求。我们应加强体育与健康教学策略在实践中的应用研究,使其为体育课程改革发挥更大的作用。

高中健康教育课篇10

一、高中政治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

1.我国中小学生中普遍存在心理健康问题

近年来的研究发现,我国中小学生中普遍存在心理健康问题。据有关部门对甘肃省白银市的400名高中生进行“个体心理健康状况”的抽样调查发现:首先,在问卷中有100%的学生认为自己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调查结果还显示:有36.84%的学生存在学习障碍,有16.17%的学生存在人际关系障碍,有12.78%的学生存在逆反心理,有11.65%的学生存在性格障碍。这说明,心理健康问题已经成为中学生中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教育者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身体健康,更要关心他们的心理健康。

2.心理健康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的要求

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新课程的培养目标明确提出:新课改要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培养学生良好品德和终身学习的愿望与能力;提倡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交流合作的学习态度,并引导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形成正确的价值选择,促进学生不断发展。而要培养学生的健康心理,最基本的途径就是在学科教学中、特别是在政治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二、高中政治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有利因素

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是多种多样的,在学科教学中渗透、穿插心理健康教育应是重要的途径之一。高中政治教材中有许多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如高一的《经济常识》、高二的《哲学常识》、高三的《政治常识》,从不同的方面渗透着对学生的人格要求,特别是《哲学常识》教学单元任务的辩证唯物论、唯物辩证法、认识论、人生观等4个方面的知识直接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有关,是心理健康教育最重要的资源。

三、高中政治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

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教学的主渠道,教师应该结合所授内容,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使学科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实现“1+1>2”的整体效应。

1.充分挖掘思想政治课教材中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

政治课教学的目的和内容与心理健康教育具有很多的相似性,故可以充分利用思想政治课教学内容中涉及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关内容,适时的进行心理指导。如在“意识的能动作用”这部分内容的学习中,提到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高昂的精神,可以催人向上,使人奋进;萎靡的精神,则会使人悲观、消沉、丧失斗志。此处教学,教师可以介绍相关的心理常识:不良情绪容易导致心理障碍,从而影响学习和工作。在持续的消极情绪反应作用下,首先受到影响的是神经系统的功能,抑制大脑皮层高级心智活动,破坏大脑皮层兴奋性与抑制的平衡,使得正常的判断力下降,甚至使人的大脑功能严重失调。常见的抑郁症、神经衰弱等生理、心理疾病的成因中情绪问题是不可忽视的重要方面。通过这些知识的介绍,让学生从中体悟保持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是何等重要。

2.树立优秀的师表形象

教师要以自身的良好形象感染学生,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在政治课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坚持把微笑带进课堂,给每个学生以宽松、尊重、支持、鼓励的发展空间,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康发展,使他们在政治课堂中感到身心愉悦。教师要用积极的情感和真诚的爱心去感染和打动每一位学生,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积极的思维活动和健康的心理状态。

3.探索政治课堂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新方法

在每一堂课的开始,可留5分钟时间让那些成绩差的学生进行一个小品表演,内容主要是围绕最近发生的热点事件。成功的表演可以使这些学生获得成就感,并提高他们的自我价值感。在这一过程中成绩差的学生的自信心得到增强,心理潜能被挖掘出来,他们开始也许是生疏的、笨拙的、表演是不协调的,表达是不流畅的,但教师如以宽容的心态、极大的耐心包容学生的不足,并给予适时的点拨、鼓励和纠偏,必将增强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勇气和信心,提高教学活动的实效性,也有助于引导其他学生关注国内外热点问题。相信在这一活动中全体学生会逐步的学会认识自己,热爱自己,肯定自己,敢于表露自己的情感。有了这种良好的精神状态作基础,对学习和生活是大有裨益的。

根据思想政治课知识容量相对较少的特点,在课堂教学的主体环节中,教师要多采用看书提问,分组讨论,辩论、点拨等不同形式,营造愉悦的学习环境,从而提高课堂学习效率,提高情感目标、心理素质目标的达成度。在提问的过程中,应特别注意给同学们提供均等的回答机会。上课时,老师按座位逐个提问,这样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回答问题,以避免那些得不到回答问题机会的学生产生退缩与自卑。社会心理学告诉我们,人们都有民主、平等的需要,中学生尤其如此。如果这种需要得到了满足,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始终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产生满意、愉快、羡慕、互谅、互助等积极的态度和体验。学生还能从与同学,老师的合作探究中感受集体的力量,充分认识自身的价值,能够比较客观的评估自己和他人。

教师在政治课教学中有效地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门教学艺术。只要我们潜心钻研,一定能做到科学性与艺术性的统一,知识教学与情感化的统一,从而教会学生掌握心理调节艺术,避免不良心理现象的产生,自行消除心理障碍。进而在学校、社会、家庭、学生和谐统一合力的作用下,不断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

参考文献:

[1]余建林.浅谈当前影响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及对策.南平师专学报,2005.

高中健康教育课篇11

1.高中政治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对教师素质提出的要求

1.1只有心理健康的教师,才能培养出心理健康的学生。

鉴于高中生所面临的紧张学习状态和巨大心理压力,在政治课程中应开展适当的心理健康教育,有效、适度缓解心理紧张和压力。这就要求政治教师具备强大的心理素质,设身处地地感受学生的生活状态和节奏,并在高中生的生活环境中控制、调节自身情绪和状态,以轻松的心态投入心理教学中,为学生分析、调节心理状态。

1.2有广博的知识修养。

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人的行为、心理、精神状态,然而人类是世界上最为复杂的生物,所以心理学的研究内容不仅涉及众多专业领域的理论知识,而且高深莫测、晦涩难懂,这就要求心理学教师拥有一定的知识储备,无论是在理论知识方面还是在心理学实际应用方面,都能够在课堂教学中结合基础心理学理论开展丰富的情景模拟,拥有强大的思维逻辑能力及出色的演讲口才。

1.3有高度的责任感。

在实施心理学健康教育过程中,不论是在教师的教学模式和学生的接受程度方面,还是在学生中存在的心理问题方面,都极有可能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难题,对于首次进行心理学教育的教师来说,这是一个巨大的挑战,教师必须具备对心理学教育的强烈热情和责任感,才能将这一充满未知和挑战的教育工作持续开展下去。

2.在教学过程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2.1改变教学方法,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针对高中生群体,每天面对的最多的就是课堂教学和作业,无穷无尽的各类课程是导致紧张情绪和心理压力的直接原因,所以一切的课堂教学都会引起内心的排斥或反感情绪,政治课堂教学也不会例外,如果直接将心理学教育拿到课堂上开展传统模式的教学活动,则学生势必会排斥和拒绝而不利于教育的实施,所以在教学模式上一定要有所改变,打破封闭式的传统教学模式,通过开展自由灵活、生动有趣的相关活动吸引学生参与,然后在活动中逐渐渗透心理学理念,鼓励学生成为课堂主体和核心力量。

2.2以问题为中心,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

相关调查研究结果显示,高中生群体中存在的心理问题主要集中在繁重的作业任务难以完成,长期不间断的课堂教学带来的压迫感,以及得到不理想的成绩之后面临的来源于自己、老师、家长的各方面压力,等等,说明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大多是因为长期被动接受高强度教育而没有收获理想的成果而造成的,那么教师就应该抓住问题的关键点,从关键问题出发,改变学生的被动情绪和心态,将课堂的主导权交给学生,教师扮演引导角色,然后逐渐培养学生的主动意识,让学生主动学习,主动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难题,这样就不会出现被动的压迫感。

2.3树立正确的教学评价观。

在应试教育下,人们倾向于将高考作为学生的跳板,作为学生命运的转折点,高中生为了即将到来的高考不遗余力地学习和备考,然后进行一次次的模拟考试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而唯一的检验标准就是成绩,似乎成绩就是一切,因为高考是根据考试成绩评价的,大学是根据高考成绩选拔专业人才的,所以学生、教师、家长最重视的就是成绩,而对学习的过程并不在意,然而这种评价方式可能不公平,分数成绩并不能代表一切。人类作为高级动物是具有情感的生物,存在感性的一面,所以人有时候会犯错误、会有失误,那么学生一旦在考试中出现错误或失误将会直接影响考试的分数成绩。但这并不能代表学生没有努力学习,不能因此而降低对学生的评价,因此,教师必须明确这一点,评价标准可以视情况而定,分数成绩并不是对学生的唯一评价标准。

3.对学生施以“真爱”是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核心作用

爱,是这个世界上最温暖人心的情感流露,对人心的感化力量十分强大,能够带给人信心和动力。爱同样能够融入教育中,为严谨、严肃的教育教学过程带来一丝温暖和感动情怀,尤其是教师表现出的对学生的爱,是一种关心和爱护,同时是一种尊重和信任,这种爱能够拉近教师与学生间的距离,带领教师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理解学生内心的情感纠结与迷惘,从而及时解决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

针对高中生存在的心理问题,需要采取合理合适的解决方法,比如改革创新高中的教学模式,缓解高强度课堂学习带给学生生理与心理的双重压迫力;适当开展丰富有趣的课外集体活动,并带动教师和学生参与其中,放松教师和学生间的关系、拉近彼此之间的距离,有利于今后的课堂教学;建立健全高中学校的心理健康部门,可以设置类似阳光小屋的心理咨询师,鼓励学生在遇到问题时及时寻求帮助,及时解决存在的心理方面问题。

参考文献:

高中健康教育课篇12

一、创造课堂良好的心理环境

高中英语教师应在教学中不断地激发和强化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逐渐将兴趣转化为稳定的学习动机,以使他们树立自信心,锻炼克服困难的意志,认识自己学习的优势与不足,养成和谐和健康向上的品格。通过问卷调查、口头了解、谈心、座谈等多种渠道,了解学生的态度和需求,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安排教学内容,运用灵活多样地教学手段。通过教学活动引发学生学习的愉悦感和成就感,师生共同合作、密切配合,消除学习中的抵触情绪和厌学心理,让学生彻底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以饱满的精神状态去学习英语。

二、学会建立民主、平等、合作、宽容、和谐、互动的新型师生关系

作为一位高中英语教师,学会情绪调节与控制,要保持一种稳定、积极的情绪,因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情绪对课堂气氛、教学效果与学生的学习效果有直接的影响。教师在良好的心境下授课,思路开阔,思维敏捷,解决问题速度快,对教学内容阐述精确,言语有表现力。在教师的和颜悦色,满腔热情之下,学生的紧张情绪得以缓和,对立情绪得以淡化,自卑情绪得以扭转,竞争情绪得以激发,师生关系融洽、协调,信息交流畅通无阻,形成积极、生动、活泼的课堂气氛,教学效果随之提高。反之,在教师不良心境的渲染下,学生情绪紧张,大脑皮层处于抑制状态,师生间出现心理距离,造成课堂气氛沉闷、压抑,信息通道阻塞,影响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接受,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

三、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意志力,让学生学习交往

自信心就是相信自己,是学好任何学科的前提。事实上,绝大多数的学生都希望自己学好高中英语,可是学习中遇到的挫折往往极大地挫伤了他们学习英语的自信心。于是他们开始怀疑自己。为此教师首先要对学生的实际情况作出客观的判断,分析他们的薄弱环节和有利条件,在教学中扬长避短,使学生获得尽可能多的成功体验。其次,有计划地进行个别指导,对多数学生予以切实的关心,帮助他们弄清成绩差的原因,指导他们改进学习方法,特别是对他们取得的每一点进步,及时给予必要的肯定、表扬和鼓励。同时,在课堂上给学生做的练习,要面向全体分开层次,承认差别。他们遇到困难时,给予必要的提示,帮助他们完成。这样能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获得成功的机会和喜悦,使他们相信自己能学好英语,逐步增强学习英语的自信心和积极性,逐步引导他们学会交往。

四、学会情绪调节与控制,保持一种稳定、积极的情绪

作为一位高中英语教师,学会情绪调节与控制,要保持一种稳定、积极的情绪,因为在整个高中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情绪对课堂气氛、教学效果与学生的学习效果有直接的影响。教师在良好的心境下授课,思路开阔,思维敏捷,解决问题速度快,对教学内容阐述精确,言语生动很有表现力。在教师的和颜悦色,满腔热情之下,学生的紧张情绪得以缓和,对立情绪得以淡化,自卑情绪得以扭转,竞争情绪得以激发,师生关系融洽、协调,信息交流畅通无阻,形成积极、生动、活泼的课堂气氛,教学效果随之提高。反之,在教师不良心境的渲染下,学生情绪紧张,大脑皮层处于抑制状态,师生间出现心理距离,造成课堂气氛沉闷、压抑,信息通道阻塞,影响学生对英语知识的理解、接受,英语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

高中健康教育课篇13

文献编码 A

文章编号 2095-1183(2015)06-0038-02

高中生除了承受繁重的学习压力外,还会因身心的快速发展而引发诸多心理困扰。作为自然科学中的一门基础学科,生物是研究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现行高中生物课程更尊重学生多样化发展的需求,更贴近社会实际和学生的生活经验,致力于帮助学生确立积极的生活态度和健康的生活方式。我们可利用学科优势,在教学中观照学生的心理健康。

一、面向全体学生,关注普遍问题

面向全体学生是高中生物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之一。在生物课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自当贯彻这一理念,着眼于全体学生的发展,考虑学生的共同需要和普遍存在的问题。

1. 品味科学家故事,学会面对挫折

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认为,个体的行为是通过对榜样的观察学习和模仿习得的。树立良好的榜样有助于学生培养良好的态度和品德[1]。中学生的心智发展还不成熟,加之现在学生大部分是独生子女,生活条件比较优越,耐挫折能力较弱。为此,在生物课教学中,教师可以挖掘科学家的人物故事资源,以科学家为榜样,对学生进行挫折教育。

例如,“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复做了三千多次实验,不断吸取失败教训,终于成功培育出世界第一批雄性不育杂交水稻。再如,“遗传学之父”孟德尔八年辛勤耕耘不辍,经过大量的杂交试验,才最终发现两大遗传定律。教学中,我们可适时引入这些故事,让学生“亲历”科学家曲折的科学研究之路,体验其坚韧不拔的品质和为科学献身的精神,从而领悟到在现实生活中,要积极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挫折,学会从失败中汲取力量,不断增强意志力和心理承受力。

2.立足学科知识,科学认识性健康

高中生逐步走向“性成熟”,这是学生心理发展的重要历程。学生的身心在短期内发生了巨大变化,但往往因缺乏必要的认知和准备,会对“性”产生诸多困惑、羞愧、焦虑甚至厌恶等心理。我们在生物课教学中,结合生物遗传与进化等模块教学,帮助学生科学认识“性”。

例如,在教学《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时,我们通过学习生殖器官的结构与功能、青春期的生理卫生知识等,指导学生学会与异性正常交往,正确对待性冲动,形成健康的性心理,遵守性道德规范。而在学习《免疫调节》时,可由人类的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艾滋病的主要传播途径,如传播等,教育学生洁身自爱,养成良好的生活与卫生习惯,确立积极、健康的生活态度。

二、凸显学生主体,实现自我教育

高中生物课程倡导探究性学习,力图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探究过程、勤于动手和动脑,逐步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科学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批判性思维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等,重在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此,我们积极创设各种学习机会,帮助学生形成主体自觉和探究精神,学会自我教育,助力其身心健康发展。

1. 精心设计课堂活动,提高学生参与度

20世纪初,杜威提出了“附带学习”的概念,即伴随具体内容的学习而形成的对所学习的内容以及学习过程本身的情感态度,最重要的态度是养成继续学习的欲望[2]。在倡导素质教育的今天,教师必须改变“一言堂”的传统教学方式,以学生为学习主体,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例如,“氨基酸的结构特点及脱水缩合”是生物课教学的一个难点。在教学中,我们设计了如下活动:学生起立,打开双臂,扮演氨基酸:左、右手分别代表氨基和羧基,腿代表H,头代表R基;同桌两人手拉手,代表“脱水缩合”,拉着的手代表肽键,拉手的两个学生代表二肽。第一排学生手拉手,表示一条多肽链,让他们算出肽键数;第二排学生手拉手,与第一排学生形成两条多肽链,再算出肽键数,由此可得出“肽键数=氨基酸数-肽链数”。通过生动的角色扮演,学生获得了丰富的感性认识,强化了生物学认知,不用死记硬背就深刻理解了概念。这样的活动激发了学生的参与热情,既满足了学生的自我表现欲,又释放了心理压力。

2. 积极动手实验,提高学习主动性

生物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而实验是验证、探索、发现新东西最重要、最可靠的手段。生物课教学可充分利用课内生物实验,引导学生勤于动手和动脑,形成主动探究学习的品质。

例如,在《显微镜使用》这节实验课上,我们让学生除了观察洋葱根尖细胞有丝分裂和哺乳动物红细胞等永久装片外,还亲自动手制作临时装片来观察。他们不但制作了两种植物黑藻和水绵的临时装片,还制作了自己口腔上皮和红细胞的临时装片。当学生看到自己的细胞后,非常兴奋,并用手机拍下观察到的显微图像。课堂气氛异常活跃。这样的实验不仅帮助学生加深了对生物学基本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还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借助生物实验,不仅能提高学生的主体自觉,更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自我认同,有效提升学生的心理品质。

三、尊重学生差异,突出因材施教

古往今来,因材施教一直是教学提倡的原则,但往往知易行难。尊重学生多样化发展的需求,贴近社会实际和学生的生活经验,是生物课程标准提出的重要理念。生物课程中蕴涵着丰富的因材施教元素,在教学中,我们可搭建多种平台,实施因材施教,让每个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增强自信心,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健康发展。

例如,对于动手能力强的学生,我们鼓励他们参加生物课外兴趣小组。而在制作生物模型活动中,让学生各展所长,通过分工与合作,完成模型制作,让每一个学生都享受成功的喜悦。对于乐于挑战难题的学生,我们则鼓励他们参加各级生物学联赛,让他们体会到“天外有天,人外有人”,克服自傲自负的情绪,学会戒骄戒躁,稳步成长。而对于具有探索精神的学生,我们则引导他们观察自然现象,主动提出问题,积极开展生物社会实践。如组织学生观察学校附近的外来入侵物种,指导学生开展探究实验――“探究白花鬼针草对小白菜的化感作用”。学生积极查阅相关资料,虚心向老师和社区居民请教,不断收获成功的喜悦。

生物课程与心理健康教育具有天然的联系,我们应认真研读课程标准和教材内容,挖掘其中的心理健康教育元素,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