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贫基础设施工作计划实用13篇

扶贫基础设施工作计划
扶贫基础设施工作计划篇1

(二)调查摸排,确保扶贫对象精准。镇村发展基础十分薄弱,在实施精准扶贫工作之初,已经作了大量的深入调查工作。局机关全面部署包村扶贫工作后,驻村工作组先后三次派出工作人员和驻村工作人员一道,深入镇村对80多户贫困户家里进行了调查核实,最终识别出全村共有86户270人符合精准扶贫条件,并对第一批46户157人名单进行了公示,为下一步精准扶贫工作的开展奠定了工作基础。

(三)科学规划,确保扶贫项目精准。在深入摸底调研的基础上,我局与镇党委政府派驻人员一道,认真研究制定了《村落实挂包帮推进精准扶贫工作实施方案》,确定了以基础设施建设为铺垫,产业发展为中心的发展思路,并对未来三年全村的基础设施、产业发展、社会事业、居住环境、人力资源等五个方面的项目进行了科学合理的规划,目前到村到户帮扶规划已基本完成。

(四)干部帮扶、确保规划实施精准。按照科级领导帮扶2户,党员干部帮扶1户的要求,采取以点带面、点面结合和示范引领的方式,局机关干部共帮扶46户贫困户率先实施帮扶计划,协助贫困户选准项目,帮助调剂资金、技术、劳力,帮助拓展市场和提供致富,帮助提高贫困户发展产业致富奔小康的积极性。

二、挂包帮项目实施情况

(一)村级帮扶项目定案。结合村的发展实际,计划XX年全面制定村级发展规划,确定7个发展帮扶项目,即基层组织建设、基础建设、新居建设、产业经济、水利建设、文化和村级卫生公益建设等1+6帮扶计划。

目前已完成所有项目立项报告,局机关先期到位村级阵地建设帮扶资金8万元,对村村委会办公场地进行全面改建、装修和规范化建设,目前正在实施之中,同时,对全村3公里村社道路保通保畅、200米渠堰治理、20名劳动者职业技能培训、5户土坯房改造户工作分步实施,年内完成。

(二)贫困户经济门路敲定。锁定的46户帮扶贫困户,结合自身产业发展实际如地理位置、劳动能力、经济实力和个人意愿,均落实了经济发展项目。落实以点带面集中连片种植蔬菜的15户,养生猪、养鱼、养羊、养鸡等规模户10户。

除此之外,实行零星种植蔬菜、适当增加养殖家禽、家畜的20户。全体帮扶干部深入到帮扶户家中,结合帮扶户经济发展规划,认真落实项目到田块、到时间节点,配合全村统一规划实施,将分散贫困户零星种植,实行集中连片经营,物色蔬菜种植能手参与管理,确保到村到户项目落地生根。

三、工作存在的问题

区级部门人、财、物力量十分薄弱,帮扶村级发展和贫困户致富奔小康,仅限于在组织联动帮扶基层党建、加强与群众密切联系,缩短与贫苦户的距离、配合村两委实施精准扶贫上花功夫,要使贫困村短时间内尽快脱贫,达到分年度完成脱贫指标,离不开国家扶贫项目的大力支撑,离不开1+6村级规划项目尽快落马和投入实施。

目前面临的最大问题不是挂包帮工作体制机制问题、也不是驻村人员到岗到位的问题,我局从自身帮扶能力出发,制订了工作方案、落实了人员分工、解决了部门帮扶资金、全面到户开展帮扶活动,得到了市、区相关部门的肯定,村要实现三年脱贫目标,任务十分艰巨。

四、下一步工作打算

(一)完善帮扶方案,修订发展规划。我局将结合村实际情况和省、市有关政策,科学定位,合理确定产业发展思路,进一步完善该村精准扶贫实施方案、三年发展规划和XX年精准扶贫计划,为村的整体发展和46户贫困户脱贫致富开出实实在在,操作性强,能够实现的好方子。

扶贫基础设施工作计划篇2

二、致贫原因分析

对昌龙村贫困状况的分析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资金紧缺,种植技术缺乏,严重制约产业发展;二是贫困人口分布广,居住条件边远,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三是传统农业耕种观念更深蒂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十分艰难;四是受交通、地理位置和历史发展等因素制约。

四、急需解决的主要困难

一是加大昌龙村基础设施建设。完善通村、通组、串户路硬化、农田水利设施等基础设施建设,美化农村环境,提高农村生产效率和生活质量。完善昌龙村的教育、医疗、文化、卫生等民生设施。二是加大对贫困户扶贫到户帮扶力度。辖区内共有贫困户19户,贫困人口77人,需要在资金、制度、人员等方面加大扶持。一方面对残疾等无能力脱贫患者在制度上给予长期的基本生活保障,对一般贫困户帮助解决饮水、吃穿等衣食住行等问题;另一方面帮助贫困户实现就业,帮助贫困人群脱贫致富。三是增加扶贫项目支持昌龙村实施整村推进。改善贫困村生产生活条件,促进贫困人口增收脱贫,给予扶贫项目资金支持,实施整村推进计划。四是加大产业扶持力度。农村融资体系落后,农民融资困难,农户产业规模化的巨大阻力,同时可以帮助完善产业发展所必须的其他硬件设备,如道路、水电等。五是加大种养殖技术的培训力度,提升他们自我发展的能力和水平。同时积极加大农村剩余劳动转移的技能培训,增加其收入。

五、帮扶计划

通过对昌龙村致贫原因分析,结合本村村情民情,为尽快解决贫困问题,尽早脱贫致富,使昌龙村广大老百姓过上小康生活,制定以下帮扶计划。

一是产业发展。针对该村群众缺乏资金和技术,结合土质和海拨等条件,需要将木耳基地转型发展问题;计划在该村实施修建每家每户小型蔬菜大棚,对种植进行扶持。

二是技能培训。针对种植户、村民技术缺乏,计划举办农作物等种植技术培训。

三是基础设施建设。完成3户易地扶贫搬迁户修建入户硬化路330米;新增加电杆3根,解决3户易地扶贫搬迁户生活用电问题;计划建设农村饮水安全项目,在10月进行。

六、工作要求

扶贫基础设施工作计划篇3

(一)XX村:共4户10人,其中:低保户4户10人。结对帮扶干部2名。

(二)XX村:共44户97人,其中:低保户27户,51人;五保户2户,2人;扶贫户15户,44人。结对帮扶干部11名。

(三)XX社区:共45户86人,其中:低保户29户42人;五保户2户2人;扶贫开发户14户42人。结对帮扶干部17名。

(四)XX村:共28户54人,其中:低保户5户11人;五保户2户2人;扶贫开发户21户41人。结对帮扶干部28名。

二、扶贫工作计划

(一)目标任务。全面实施和推进结对帮扶,通过产业扶持、教育培训、农村危房改造、完善基础设施等政策措施,确保2015—2018年帮扶村减少贫困人口121户247人,实现扶贫人口“两不愁、三保障”(不愁吃、不愁穿,保障其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和住房),促进贫困村基本公共服务主要领域指标接近全县平均水平,经济发展水平显著提高,生态环境和村容村貌明显改善,素质技能和村风文明程度明显提升,群众发展信心和幸福感指数明显增强。

(二)扶持方式。将扶贫对象科学分类,确保每户都有干部帮扶,做到结对帮扶到村到户,责任到人。采取“一村一套”帮扶措施、“一类一套”帮扶方式、“一户一套”帮扶办法,把资金和具体帮扶措施整装精准“滴灌”到贫困对象身上,具体重点做好“五帮扶加一村一套”帮扶措施。

1.帮扶产业发展。重点发展野生刺葡萄、油茶、乡村旅游、笋竹、脐橙等特色产业。结合财政“惠农信贷通”小额贷款政策,协调解决贫困户资金困难。

2.帮扶就业创业。组织实施“雨露计划”、“新型农民职业培训”、“就业技能培训”等订单式技能培训,让有劳动力的贫困对象掌握1-2项职业技能或农村实用技术。

3.帮扶完善保障。协调落实困难家庭助学措施,对因病因灾致贫的家庭,及时落实救助措施,并加大兜底保障力度,符合低保、五保的贫困人口做到应保尽保、应救尽救。

4.帮扶改善条件。围绕“安全房”、“放心水”、“畅通路”等工程,继续改善贫困家庭居住、生产生活条件。

5.帮扶提升后劲。帮扶村支部和党员干部在精准扶贫的先锋模范作用,增强村集体自身造血功能。

6.实行“一村一套”帮扶措施。制定驻村2015—2018年精准扶贫脱贫计划表(见附件),每年按30%速度脱贫,到2018年全面完成扶贫任务。

三、措施政策

2015年各帮扶联系村具体措施计划如下:

XX村

(一)产业发展

1.发展刺葡萄种植产业,并建立刺葡萄产业合作社。采取“合作社+基地+贫困户”的发展模式,对接帮扶贫困户发展产业脱贫致富。2015-2018年规划发展刺葡萄基地规模200亩,2015年新发展刺葡萄60亩。

2.继续发展脐橙产业,做好柑橘黄龙病防控工作,引导农户科学合理的种植发展脐橙产业。

(二)技能培训。结合种养殖户技术短缺的问题,邀请上级技术人员到村对农户进行培训。同时结合远程教育,播放种植技术视频,加强技能培训。

(三)基础设施建设

1.农村饮水。计划2015年新建黄沙垇组、竹山下组自来水工程,确保农村饮水安全。

2.通组公路。计划2015年硬化长河坝组通组公路1300米,解决该组行路难问题。

3.农田水利。计划2015年完善全村部分农田水利设施,确保农田灌溉。

XX村

(一)产业发展

1.巩固脐橙产业。以柑橘黄龙病防控为重点,以小组为单位成立联防联控理事会,做好统防统治工作,建10亩避虫网及脐橙假植苗基地。

2.发展刺葡萄种植。依托邓弟波刺葡萄基地,计划带动周边农户发展刺葡萄50亩,同时实现25人就业。

3.发展蔬菜种植。依托清水塘蔬菜基地,引导脐橙产业转型户发展蔬菜种植产业,计划2015年发展订单农业100亩。

4.发展生猪养殖业。依托松山牧业年发展养殖户3户,计划年出栏生猪300头,同时实现15人就业。

(二)技能培训。针对该村种养殖户技术短缺的问题,计划举办种养植等培训3期,培训300余人次,让闲余劳动力就地就近转移。

(三)基础设施建设

1.解决安全饮水。计划新建一处水源地,铺设主管网3000米,全面解决全村333户1283人的安全饮水问题,同时满足5个落村企业用水需求,壮大该村企业,实现更多人就业创业;

2.完善水利设施。对全村水渠进行全面维修加固,解决农户旱期农业用水问题。同时重点实施李坑、岩背组小农田水利项目;

3.新建文化设施。以楼下社区为依托,计划新增1个集休闲、娱乐、健身为一体小型文化广场。

XX社区

(一)产业发展

1.大力发展刺葡萄产业,计划2015年全村发展刺葡萄20亩,农户4户;

2.加强现有脐橙园的管理,严控黄龙病的发生,巩固老果园,采取补种、新种的办法,扩大新果园,计划2015年新发展脐橙20亩,农户3户;

3.利用XX社区区位、生态优势,大力打造乡村旅游产业,计划发展农家乐2户;

4.利用山区优势,大力发展林下养殖业。计划发展麻羊养殖1户,规模30头以上,发展家禽养殖10户,规模1000羽以上。

(二)基础设施建设

1.采取向上争取一点、村级挤一点、农户集一点的办法,解决全村264户1000多人村民安全饮水问题;

2.完善村组水利基础设施建设,计划修建桅杆下组水坡1座、田心组水圳100多米;

3.计划架设村部主干道两旁路灯,解决夜间农民行路难问题。

(三)推进就业和社会保障措施

1.积极组织扶贫对象参加上级举办的各种培训班,同时不定期聘请专家到村举办各类专题培训班,通过培训提高扶贫对象的各种技能;

2.积极争取上级扶持保障政策,扩大扶贫对象的保障力度和覆盖面;

3.积极争取农村危旧土坯房改造政策,推进精准扶贫对象农村危旧土坯房改造进度,确保2015年完成扶贫对象改造任务2户。

XX村

(一)产业发展

1.发展刺葡萄产业。计划2015年新发展种植10亩、农户3户;

2.巩固脐橙产业。加强现有果业园的管理,采取补种、新种的办法,扩大新果园,计划2015年新发展面积10亩,农户1户;

(二)职业技能培训。加强劳动力的技能培训,拓宽就业渠道,计划培训人数50人以上;

(三)推进就业和社会保障措施。

1.积极争取扶持和社会保障政策,扩大扶贫对象的保障力度和覆盖面。

扶贫基础设施工作计划篇4

二、分解责任、安排年度工作

2015年的工作中,林业局按工作职责和职能分工,要求局资源、造林、退耕等部门在林区道路建设、退耕还林任务落实、造林项目发展的统筹安排中,向全区贫困村倾斜,根据科室年度工作同时开展进行扶贫攻坚工作。

三、驻村扶贫、落实联系帮扶

按照区委、区政府扶贫工作统一部署,区林业局联系帮扶凤鸣乡顶峰村,局长任驻村帮扶工作组组长,局造林科刘浩任顶峰村第一支部书记。在年度工作中,我局落实区委、政府工作要求,局班子成员和相关科室工作人员多次到顶峰村开展林业产业扶贫工作的摸底和对接,同时,将第一支部书记落实到位,全力保障第一支部书记的驻村帮扶工作,安排工作任务,并将联系村的51户贫困户分解落实到全局51名干部职工,进行上门了解情况,制定帮扶措施。

四、基础先行、林业产业扶贫

在全年的林业扶贫工作中,我局坚持统筹安排,通过项目建设,有计划地对贫困村和联系帮扶村展开扶贫工作,主要项目投入如下:

(一)林区道路建设

2015年全区林区道路建设在统筹安排下,落实了共计24条计54.3公里林区路到16个建档立卡贫困村,项目资金投入217.2万元。

(二)退耕还林项目支撑

2015年新一轮退耕还林我区实施面积1200亩,其中,落到贫困村400亩,建设地点为观化乡麻柳村。每亩投入现金补助1200元,种苗费补助300元,400亩共计投入60万元。

(三)联系村帮扶投入

今年,在我局联系帮扶村凤鸣乡顶峰村,根据局党委多次扶贫工作对接和顶峰村产业发展实际需要,我局投入资金10万元对顶峰村5组至7组的1.2公里产业断头路和便桥进行修建,解决了该村扶贫产业发展的生产通行。另外,我局还针对顶峰村土质条件和气候情况,为51户贫困户免费提供油茶苗木进行产业发展,前期1万株苗木已栽种到位,共投入资金6万元,现正在进行油茶产业发展的潜力和用苗量统计,力争在年内继续发展贫困户种植油茶,让困难群众得到实惠。

五、正视困难,谋划明年工作

2015年林业扶贫攻坚工作积极开展,并取得一定成效,但扶贫攻坚的任务还很重,形势还很严峻,作为区职能部门,我们要在区委、政府的统一安排下积极谋划,发挥作用,才能打赢扶贫攻坚战,现就2016年扶贫工作的开展计划如下:

扶贫基础设施工作计划篇5

二、目标任务

全市“十万贫困户增收行动计划”的主要目标是:用5年时间,为贫困地区投入项目资金4.7亿元,改善基础设施和贫困群众居住条件,扶持特色产业和增收项目,力争使10万贫困户收入增幅超过全市平均水平,逐步缩小与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差距。到年,十万贫困户收入比年增加11.22亿元,人均增收2805元,达到4300元。

主要任务:通过加强贫困地区产业基础建设,利用小额信贷扶贫、贫困村互助资金以及外资等多渠道投入,加强对贫困户增收项目和龙头企业扶持,加大对贫困户的技能培训和实用技术培训,鼓励农民就业创业,建立和完善贫困户增收的长效机制,大力发展特色产业和增收项目,促进贫困群众持续大幅增收,加快贫困户脱贫致富步伐。

三、行动计划

5年内,在全市贫困地区开展“十大增收行动计划”,扶持十万贫困户发展增收产业,实现贫困村“村村有主导产业,户户有增收项目”。具体安排是:

(一)十万贫困户小额信贷行动。通过财政扶贫资金贴息引导信贷资金投入,进一步加大对贫困户种养业的投入力度,为贫困户增加收入、实现脱贫致富创造条件。计划每年投入财政贴息资金500万元,吸纳小额贷款1亿元,按照户均5000元的标准,五年共贴息2500万元,利用5亿元信贷资金扶持十万贫困户,年比年增加收入2.2亿元,并建立起小额信贷资金投入的长效机制。

(二)百村互助组织行动。在贫困村建立推行村级发展互助资金组织,安排财政扶贫资金以股本金注入,引导贫困村群众入股,按照“周转使用、互助发展”的原则,支持贫困户发展增收项目。计划投入1665万元,按照每村平均不低于15万元的标准,在全市111个贫困村建立互助资金,组织2万贫困户入股,累计投入1.332亿元,加大扶持力度,培育农村贫困地区金融合作经济组织,增强农产品区域经济市场竞争能力,提高贫困群众生产经营水平,年比年增加收入2亿元,实现财政扶贫资金滚动发展,贫困群众长期收益。

(三)扶贫龙头企业带动行动。围绕贫困户特色产业,扶持贫困地区龙头企业发展。建立稳定扶持机制,促使龙头企业以“公司+基地+农户”方式与农户结成利益共同体,带动贫困户种养业发展。五年计划投入1250万元财政贴息资金,吸纳项目信贷扶贫资金2.5亿元,扶持扶贫龙头企业30个(次),覆盖贫困户5万户,年比年增加收入1亿元。

(四)贫困户“雨露计划”培训行动。按照“政府主导、市场运作、培训就业、跟踪服务”的原则,积极开展贫困户子女专业技能培训。计划每年投入800万元财政扶贫资金,5年投入4000万元,完成“雨露计划”技能培训转移就业安置农村贫困户子女2万人,加大贫困户转移就业创业力度,达到“培训一人、输出一人、稳定一人、脱贫一户”的目标,使年比年增加收入2亿元。

(五)贫困户科技扶贫行动。按照实际、实用、实效的原则,依托特色产业发展,开展实用技术培训、农村能工巧匠手工艺培训等,在贫困村建设信息路项目,全面提高贫困群众科技素质和自我发展能力。5年计划投入财政扶贫资金400万元,培训30万贫困户劳动力实用技术,每户有1—2人掌握1—2项实用技术,使年比年增加收入3000万元。

(六)贫困户移民扶贫行动。按照“政府引导、农户自愿、统一规划、有土(业)安置”的思路,继续执行“1+5”的移民扶贫建房补助标准,市、县给予政策配套,从根本上改变贫困户的生存与发展环境。5年计划投入财政扶贫资金6500万元,完成3万贫困人口的扶贫移民搬迁任务,每人增加转移性收入2000元,使年比年增加收入4200万元。

(七)贫困户外资项目扶持行动。扩大对外交流与合作,积极吸引国外资金,依靠项目带动促进贫困户增收。在陈仓区西部山区、陇县实施世行五期扶贫项目,覆盖两县区13个乡镇60个村,5年项目总投资1200万美元。改善贫困村基础设施条件,建立贫困户增收产业发展基金,带动60个贫困村1万贫困户发展特色产业,使年比年增加收入4800万元。

(八)“西山扶贫特区”集中连片开发行动。巩固“西山扶贫特区”三年建设成果,完善基础设施,改善生存环境,提升开发目标,把重点转向特色产业开发、扩大增收项目和贫困户自我发展能力建设上,计划五年投入产业发展资金1000万元,扩大苹果、肉牛、花椒、核桃特色产业规模,建立示范园100个,人均果园面积达到3亩以上,带动1万贫困户实现产业增收,使年比年增加收入3000万元。

(九)贫困户增收基础行动。继续搞好扶贫重点村整村推进,加快改善贫困户基本生存与发展环境,全面完成扶贫重点村规划建设任务,使农村基础设施条件得到明显改善。五年计划投入4000万元财政资金,扶持提升发展200个整村推进扶贫重点示范村,推动贫困村晋星升等建设,加快贫困地区新农村建设,使年比年增加收入1.5亿元。

(十)农业综合开发强基增效行动。按照发展现代农业的要求,积极实施渭北旱塬、关山山区和台塬区中低产田改造,改善农业总体生产条件,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促进产业升级增效,加快项目区贫困群众脱贫致富步伐。五年计划投入资金1.8亿元,改造中低产田36.3万亩,使年比年增加收入1.08亿元。

四、工作措施

(一)制定行动方案,扶持到村到户。进一步完善贫困户建档立卡工作,瞄准贫困村、贫困户,坚持开发式扶贫方针,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各县区要根据区域产业分布和每村每户增收项目,制定行动计划实施方案,指导乡村按照“村有主导产业,户有增收项目”要求做出规划,逐村逐户制定具体的帮扶计划,明确产业项目、帮扶单位、资金来源、工作责任和增收目标,确保增收行动计划真正扶持到贫困村、贫困户。

(二)实施大扶贫战略,集中板块开发。按照“政府主导,统筹规划,社会参与,多元投入”的原则,实施大扶贫战略,围绕扶贫产业带建设,按照全市秦岭、关山、乔山板块式集中连片三大区域扶贫开发和、西部山区、渭北旱塬三大重点地带特点分类指导。秦岭及重点发展猕猴桃、无公害蔬菜、花椒、中药材等特色产业,着力打造60万亩优质猕猴桃产业带;关山及西部山区重点发展花椒、核桃、板栗等干鲜杂果和肉牛、肉羊、土鸡等特色产业,着力打造百万亩花椒、百万亩核桃。乔山及渭北旱塬重点发展苹果、奶畜、肉畜、烤烟、蚕桑等特色产业,着力打造渭北塬区百万亩优质苹果带。加强部门协作配合,整合各类涉农资金,组织引导各级帮扶单位加大投入,积极吸纳社会资本,加强统筹协调,完善投入机制,加大增收工程行动计划的投入力度。

扶贫基础设施工作计划篇6

“十五”期间,按照《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0年)》的要求,我省以工代赈建设纳入实现*在中部崛起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总体部署,坚持开发式扶贫方针,着眼于贫困地区的持续和谐发展,重点扶持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治理,有效改善了贫困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增强了贫困群众的自我积累和自我发展能力,提高了贫困群众的收入水平,促进了贫困地区经济发展,推进了贫困农村和谐社会的建设,为全省扶贫开发做出了重要贡献。“十五”期间,是我省历史上以工代赈投入最多的时期,共投入国家以工代赈资金10.78亿元,其中财政预算内资金7.152亿元、国债资金3.628亿元;地方以工代赈配套投入2.668亿元,其中省级配套投入9486.6万元。国家以工代赈资金按照突出重点、集中投入的要求,安排全省21个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以工代赈资金9.4212亿元(其中预算内资金6.3855亿元、国债资金3.0357亿元),占以工代赈资金总数87.4%;安排非重点县内的省定贫困乡以工代赈资金1.3588亿元(其中预算内资金0.7665亿元、国债资金0.5923亿元),占以工代赈资金总数的12.6%。五年累计新建、改建农村道路9302公里,架设中小桥梁270座11717延米,大大改善了贫困地区交通落后面貌,提升了贫困地区开放条件和经济发展能力;重点扶持鄱阳湖区机电排灌泵站更新改造、兴建山区小型灌溉工程和农田水毁工程修复及水利抗旱设施建设,先后加固维修病险水库297座、开挖衬砌渠道1053公里、兴建改造电排(灌)站265座装机30414千瓦,共改造中低产田34万亩,新增、改善灌溉面积241万亩,进一步提升了贫困地区的粮食生产能力和抗灾能力;面向贫困人口集中连片的乡村,因地制宜,合理建设“采水、集水、引水和改水”的四类工程,共打明井0.85万口、手摇井2.8万眼,简易自来水工程230处,解决了100.2万人、74.8万头大牲畜饮水困难;采取治山、治水、筑坝、护坡、封山育林等措施,累计治理小流域面积56.2万亩,改善了贫困地区生态环境,并因地制宜建设了一批优质脐橙、早熟梨等林果示范基地,辐射和带动周边贫困地区群众发展果业37.3万亩,提高了贫困地区山地资源开发效益;积极组织贫困地区群众参与项目工程建设,及时发放务工群众劳务报酬。“十五”期间全省以工代赈项目建设共发放劳务报酬达15439万元,成为贫困群众直接增收的重要渠道之一。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省“十五”以工代赈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全省扶贫开发呈现整体推进的良好态势,但也必须深刻地认识到,进入21世纪,扶贫开发工作面临着新情况、新问题,全省贫困问题依然比较突出,反贫困的任务仍然很艰巨:一是剩余绝对贫困人口脱贫难度加大。至*年底,全省农村年收入不足683元尚未解决温饱的绝对贫困人口近80万人,这部分贫困人口多散布在条件恶劣、资源及生产要素匮乏的深山区、水库淹没区、严重水土流失区和地质灾害频发区,贫困程度深,扶贫成本高,解决这些人口的脱贫问题,需要比过去花加倍的力气。二是低收入人口较多,返贫现象不容忽视。我省现有收入在683元至944元的低收入人口有130多万,这部分人口只是低水平解决了基本温饱,存在着极大的脆弱性,尚不具备自我发展能力,收入波动很大,因病、因灾、因学、因市场波动等极易返贫,很大程度上抵消了扶贫效果,影响了脱贫进程。三是传统致贫成因尚未根本改变,基础设施落后仍是贫困地区发展经济的主要障碍。据扶贫监测,至*年底,全省21个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中,尚有13.04%的自然村未通公路,8.32%的自然村没通电话,7%的自然村不能正常收看电视,92.1%的自然村没有合格医生。按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进一步改善贫困地区生产生活条件、生活保障和生活质量的任务还十分艰巨和迫切。四是区域性经济发展对贫困人口的拉动作用减弱,贫困群众在市场经济发展中的相对弱势地位问题更为突出。区域性经济发展方式越来越转向资本和知识密集型产业,依托经济发展来缓解贫困、让经济发展成果自动“滴落”到贫困阶层的扶贫思想面临冲击,在新阶段的扶贫开发工作中,迫切需要适时调整扶贫政策,转变思想观念,不断创新扶贫机制。

(三)发展环境和机遇

新世纪、新阶段,党中央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以工代赈建设存在许多难得的有利条件,面临加快发展的良好机遇。

一是党和政府对“三农”问题和扶贫开发工作高度重视,为贫困地区创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党的十六大以来,中央确立“多予、少取、放活”农业发展方针,提出构建和谐社会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历史任务,把解决贫困地区群众的生产生活困难放在优先位置,向“三农”倾斜的政策和资金支持力度进一步加大,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开始并将继续朝着有利“三农”方向调整,为加快贫困地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促进贫困群众增产增收提供了强有力的制度和政策上的保障。

二是促进中部崛起战略,为我省贫困地区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为统筹区域发展,在继实施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后,中央作出了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重大战略决策。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中部崛起的若干意见》明确将西部大开发和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优惠政策延伸到中部地区。我省41个县(市)列为比照实施西部大开发政策县(市)(其中21个为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市),国家将从政策、资金、项目安排等方面给予更大的支持,这为老区贫困地区提供了加快发展难得机遇。

三是全省经济综合实力不断增强,为进一步加大扶贫开发力度创造了条件。经过改革开放20多年的发展,特别是“十五”计划的全面和超额完成,全省经济发展环境大为改善,整体经济实力大为增强,各项社会事业进一步协调,以政府主导的扶贫开发实力进一步提高,同时,随着县域经济的快速发展,贫困地区也开始具备一定的自我发展能力。

四是有一支成熟的工作队伍,积累了许多以工代赈工作经验。全省各地在以工代赈扶贫开发实践中,按照国家的以工代赈政策,结合本地实际,创造和积累了很多成功经验,探索出了不少行之有效的做法,制定和出台了一系列项目计划、资金监管的规章制度和管理办法,培养和锻炼了一支管理队伍。认真总结和积极推广这些有益的经验,对提高以工代赈扶贫开发效益将发挥很好的推动作用。

二、“十一五”以工代赈建设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按照建立和谐社会“五个统筹”和开发式扶贫的要求,坚持把以工代赈扶贫开发融入实现*在中部崛起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总体部署,围绕提高贫困群众收入这一中心任务,以实施民生工程为主题,重点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有效改善贫困地区生产生活条件和生态环境,积极引导群众参与工程建设,促进贫困地区经济发展和贫困群众脱贫致富,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和谐社会奠定基础。

(二)基本原则

1、坚持立足发展、开发式扶贫。把实现好贫困地区经济发展、加快贫困群众脱贫致富贯穿于以工代赈建设的始终,坚持开发式扶贫,充分尊重群众意愿,大力扶持贫困地区加强水利、交通、人畜饮水等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环境建设,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增强“造血”功能,为贫困地区经济发展和农民和谐创业创造条件。

2、坚持因地制宜,突出重点。我省贫困地区由于自然条件、地理位置和发展程度的不同,各个贫困区域有着比较明显的差异性,其制约发展的主要因素也不同,必须因地制宜,从各个贫困区域的实际情况出发,明确各个区域以工代赈建设的主攻方向,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做到相对集中,重点突破,从而提高以工代赈的建设效果。

3、坚持需要与可能相结合。贫困地区基础差,底子薄,基础设施建设的任务艰巨、工程量大,要区分轻重缓急,量力而行,搞好国家以工代赈规模和贫困地区实际需要的衔接统筹,合理安排项目投资计划,分步骤、分阶段地实施,杜绝不顾财力,四面开花,一哄而上搞半拉子工程。

4、坚持扶贫效益、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结合。坚持以工代赈扶贫开发与资源保护、生态建设相结合,在改善贫困地区生产生活条件、增加农民收入的同时,注重环境保护和资源的节约利用,努力实现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发展的良性循环,为贫困地区长远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5、坚持政府引导、群众参与。以政府以工代赈政策和资金扶持为引导,调动贫困地区广大干部群众改变贫困落后面貌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积极引导和组织项目所在地农民群众参与工程建设,落实兑现投劳群众的劳动报酬,使建设与赈济相结合、农民增收的短期利益与贫困地区长远发展利益相统一。

6、坚持拓宽思路,求实创新。树立开放式扶贫的新思维,不断创新扶贫机制,对常规扶贫措施难以奏效的贫困地方,要采取异地扶贫的方式,并结合以工代赈的特点,扶持移民迁入地区配套基础设施的建设。坚持区域发展带动战略,通过相关规划的衔接,加大支农资金整合,以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和综合扶贫效益。

三、“十一五”以工代赈主要建设目标与任务

“十一五”期间,我省以工代赈以建设农村基础设施为重点,以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和发展环境为目标,在项目布局上,以小中型项目为主,同时每年安排一批以工代赈重点示范项目,建设内容继续突出农村道路、小型农田水利、基本农田和人畜饮水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加大小流域治理和与当地优势产业开发相配套的基础设施建设支持力度,适当支持扶贫搬迁安置点基础设施建设和新农村试点自然村村内道路和饮水工程建设。

(一)农村公路建设

围绕全省实施大开放战略,坚持“完善网络、提高等级、强化功能”的思路,着眼长远发展,适当超前,重点扶持乡(镇)至行政村、行政村至自然村的道路建设和改造,提高通达深度和通畅能力;在保证多数贫困人口出行需要的同时,统筹安排跨行政区乡(镇、林场)村断头路、路网路和渡改桥项目建设,扶持为资源开发、特色农业生产基地和市场建设等配套的乡(镇、林场)村公路项目建设。规划五年建设农村公路4000公里,独立桥(涵)10175延米,其中路面硬化1500公里,配合新农村建设硬化村组路及通户巷道5500公里,力争“十一五”期末贫困地区的乡镇公路等级全面得到改造提升,乡镇至行政村基本通硬化公路。

(二)基本农田和农田水利建设

以稳定提高耕地单产水平和调整优化种植结构为目标,重点建设抗旱设施,坚持中型与小微型水利工程结合,以投资少、见效快的小微型为主,因地制宜采取整村推进或整体推进办法,继续搞好中低产田改造、小型水库除险加固、灌区的挖潜配套改造、山区、丘陵区、库区提灌设施和鄱阳湖区排灌设施更新改造,扩大有效灌溉面积。结合水势建陂造圳,兴建必要的山塘和小型水坝,调控水资源,增强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规划五年累计增改灌溉面积150万亩,其中新增有效灌溉面积30万亩,改善灌溉面积120万亩,从根本上改善贫困地区农田水利设施条件,基本满足生产经营和农村经济发展需要。在建设中,应牢固树立节水意识,积极推广节水灌溉技术。

(三)人畜饮水工程

配合国家农村安全饮水工程建设,在人畜饮水困难的贫困地区,大力兴建蓄水池、集水井,贮存天然降雨,适度开采地下水,对地方病突出或水质不达标的湖区和矿区实施改水工程,科学利用自然落差,按照“总引管(渠)补助、进户管自筹”办法,建设具有一定规模的村级供水工程,适当建设乡镇(林场)自来水工程,解决贫困地区人畜饮水困难,并确保群众的饮用水安全。规划五年共解决75万人、26万头大牲畜饮水困难。项目建设中,要搞好与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的衔接,加强项目的前期论证,尤其是水资源情况的勘测分析,保证建一处、成一处。同时,建立科学有效的管护措施,加强管理,保证项目效益的长期发挥。

(四)小流域治理

本着因地制宜、全面规划、分片实施、综合治理的思路,坚持工程措施与生物措施相结合,恢复生态环境与片区综合治理相结合,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结合,建立生态保护和治理建设的有效机制,提高小流域治理的实际效果。规划五年治理小流域面积10万亩,重点治理赣南地区的水土流失、“五河”源区水资源保护及低产油茶林、毛竹林改造,进一步改善贫困地区生态环境。

四、资金筹措与预期效益

(一)资金筹措

根据“十一五”以工代赈规划目标和建设任务,参照“十五”时期我省以工代赈资金投资情况,规划“十一五”期间全省以工代赈总投资13亿元,其中争取国家以工代赈项目资金10亿元,省财政、交通、水利、农业、林业等部门及地方配套3亿元。全省实际年度投资规模按照积极争取、积极配套、量力而行原则,由国家实际下达的年度资金确定,年度分行业投资根据“行业配套能力、多配多建”的原则安排计划。

(二)预期效益

五年预计投入以工代赈建设资金达13亿元,促成贫困地区建设一大批农村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环境工程。一是进一步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堤防状况,提高贫困地区优质粮食、经济作物和林果业生产水平,抗灾力也进一步增强;二是进一步改善公路交通运输网络,更加方便群众出行,降低运输成本,加快农村开放进程,扩大对外交流,加快贫困地区的经济开发,变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三是进一步改善安全饮水条件,有效控制地方病发生,增强群众的体质;四是有利于恢复贫困地区自然植被,提高流域内土地涵养水源能力和休养生息能力;五是贫困地区群众通过参加以工代赈工程建设预计可获得劳务报酬收入2亿元;六是体现党和政府对贫困地区、贫困群众的关怀,将进一步密切党群、干群关系,促进农村社会和谐。

五、规划实施的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落实目标责任

以工代赈是国家重要的特殊的扶贫政策,关系到千百万贫困群众的切身利益,贫困地区各级政府要按照“三个代表”的要求,切实加强对以工代赈的领导。发展改革部门作为以工代赈建设的主管部门,要充分认识新阶段以工代赈工作的重要性、长期性、艰巨性,坚持科学的发展观,以人为本,站在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高度,从计划安排、组织协调、资金管理、项目建设等各个环节切实负起责任。按照“省负总责,市抓推进,县抓落实”的总体要求,层层落实以工代赈工作责任制,尤其要强化县级以工代赈工作责任,一级抓一级,一级对一级负责,务求使工作任务和目标落到实处。行业主管部门要密切配合,大力支持,形成上下互动,左右合力,聚焦以工代赈建设事业的工作局面。进一步加强组织机构建设,建立健全以工代赈工作机构,努力转变机关作风,提高工作能力和服务意识,大兴调查研究之风,以适应扶贫开发工作的需要。

(二)强化规划的指导,建立和完善以工代赈项目库

以工代赈规划是搞好扶贫开发的前提和依据,项目则是实施规划的载体。必须发挥好规划的指导作用,强化规划的严肃性和约束性,并根据全省以工代赈规划确定的目标和任务,建立并不断完善省、县两级以工代赈项目储备库,切实做好项目前期工作。在建立项目储备库和立项过程中,应及时征求相关部门意见,避免项目重复申报、重复投资的情况发生。列入以工代赈年度计划的建设项目,原则上从项目储备库中选择,其中乡村硬化公路、独立桥梁、中型灌渠等重点骨干项目应从省以工代赈项目储备库中选择,小型设施工程从县级以工代赈项目储备库中选择。县级规划必须做细、做实基础调研工作,要准确反映乡村道路、小型泵站(提、排灌站)、小型水库除险加固、渠道(水圳、水陂)延伸配套、小流域治理、人畜饮水等总需求和分年具体建设项目。设区市负责重点骨干项目的核报及县级规划项目备案工作。真正形成按规划立项、按项目安排计划、按项目组织实施、据效益考核的良性机制,确保以工代赈建设有序推进、健康发展。

(三)突出以工代赈特色,落实农民投劳报酬

落实以工代赈劳务报酬,是增加贫困地区群众收入的一项重要措施,是以工代赈特色和本质的要求。要在做好调查研究基础上,制定符合本地实际和行之有效的劳务报酬标准,并形成规章,保持相对稳定。县级发改部门和项目建设单位要认真贯彻落实以工代赈劳务报酬政策,优先组织当地贫困群众参加以工代赈工程建设,并按规定支付相应的劳务报酬。劳务报酬发放工作要本着公开、公正、公平的原则,规范操作,严格管理,确保及时、足额发放到务工群众手中。

(四)加大资金整合,提高配套能力

根据中央关于积极整合政府支农资金的要求,各级发展改革部门要在管好用好国家以工代赈资金同时,以改善贫困地区整体发展环境为目标,按照“统一规划、集中使用、渠道不乱、用途不变、各负其责、各记其功”的要求,积极争取相关支农投资、贷款的配套投入。建立相应的政策引导机制,动员社会各界积极参与贫困地区的建设与发展。积极争取外国政府和非政府组织、金融机构的援助资金、优惠贷款,共同致力于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建设。随着区域经济的发展和地方财力的增长,各地要尽可能加大以工代赈资金配套力度,努力提高资金配套比例,扩大以工代赈建设规模。

(五)注重部门协调配合,发挥整体效益

扶贫基础设施工作计划篇7

消灭贫穷、消除两极分化、最终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实行扶贫开发,扶持农村贫困群众,救助弱势群体,加快脱贫步伐,是党中央国务院强农惠农支农的一贯政策,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和谐社会的一项重大举措。从1978年开始,我国通过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等一系列改革,极大的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较为显著的推动了农村贫困的缓解。随着农村改革边际效应的逐步下降,中西部农民生活改善步伐放缓,与东部沿海地区的农民收入差距逐步扩大。为了进一步强化扶贫开发工作,1986年国家成立了专门的扶贫工作机构,确立了开发式扶贫方针,确定了贫困标准和重点扶持区域。1994年制定实施了《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在此期间,[!]实施的扶贫开发主要对象为部级贫困县,兼顾面上的部分特困乡镇,虽然这种方式存在其优点,但是它同时存在难以直接瞄准穷人和覆盖面小、建设内容单一、效益低下等突出问题。进入新世纪,从中央到地方制定实施了《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__——20__年)》,强调以参与式扶贫开发,并指出以村级规划为基础,扶贫项目资金落实到村到户,扶贫重心进一步下移。而扶贫资源有限,贫困村要解决的问题很多,到村到户的方式也逐渐表现出了其局限性。因此,在实践中摸索出了一套发挥项目管理和到村到户结合的新途径,采取“集中资源、分期分批”解决贫困问题的方式,国务院对这种做法进行了提升总结,并称之为“整村推进”扶贫规划。 整村推进来源于实践,虽然没有一个准确的定义,但一般而言,至少包含这样几层含义:1、参与式村级扶贫规划为基础,实施整村推进规划是前提、是基础,因此,扶贫工作首先根据具体情况,分析致贫原因,编制村级扶贫规划。2、集中资金分批分期解决贫困村的贫困问题,由于贫困村导致贫困的问题很多,需要优先对重点村进行较大规模的扶持,改变过去撒胡椒面的做法。3、综合开发,不仅开发自然资源,而且主张开展劳动力培训,提高农民素质;不仅建设基础设施,而且建支柱产业,比以往实施单个扶贫项目更具有综合效益。4、可持续发展,整村推进的实施尽可能促进贫困人口参与,建立贫困乡村贫困群众自我组织自我发展的能力,在项目撤出后形成可持续发展的机制。

整村推进的实施更好的瞄准了贫困对象,体现了以人为本,让贫困对象更多地参与到项目过程中,捆绑资源有重点的解决贫困问题。它是我国扶贫开发工作的主要手段之一,反映了中国扶贫开发的总趋势和大方向,是一种综合的有效的扶贫方式,是新形势下运营而生的一项扶贫政策措施。

__省委、省政府根据中央的安排部署,决定20__-20__年在全省范围内重点扶持4000个村,专项安排财政扶贫资金,分二阶段组织实施项目。20__ -20__年实施以行政村为单元的重点村,累计投入资金专项15亿元,分别完成了1274个行政村和5110个自然村的整村推进。20__-20__年以自然村为单元的整村推进,实施4万个贫困自然村整村推进,其中省级财政扶贫资金安排3万个,每村安排15万元(人口较少民族20万元),州县自建1万个,每村安排10万元,其中州和县级财政各承担5万元。重点村整村推进,按照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把有限的力量,用于村内解决贫困群众温饱关系最密切的项目,集中力量改善贫困群众的基本生产生活条件和发展优势特色产业,掀起了一轮整村推进扶贫开发工作的新高潮。

二、__县开展整村推进扶贫工作的基本情况

20__年,根据《__省20__-20__年扶贫开发十年规划》和20__年德宏州人民政府《关于确定德宏州104个省级扶持村有关要求的通知》精神。批复__县实施24个村委会,每个村委会投入80万元,实行“统一安排,一次规划,分批实施”。到20__年底,投入省级资金500万元,实施了9个村委会。之后中央和省扶贫办进行了扶贫开发战略性调整,重点村扶贫开发实行整村推进,以村级规划为基础,以30户以上自然村单元,以贫困人口为对象,以贫困自然村为主战场,以改善基本生产生活条件和增加收入为重点,以统筹城乡发展、建立和谐社会为目标,坚持解决温饱和巩固温饱同时推进,坚持贫困农村的经济、社会发展共同进步,坚持开发式扶贫和参与式扶贫同步进行,让贫困人口直接受益,坚持扶贫开发的力度和资金投入力度同等加大,城乡统筹,工农互动,全面推进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确保如期完成新时期扶贫开发的目标和任务。

__县计划20__-20__年用6年的时间实施整村推进172个自然村,其中:省级建设村106个、州县市级建设66个自然村。截止20__年我们已实施了144个自然村,投入资金2065万元,其中:完成省级建设村102个、完成州县级建设村42个自然村。共建设道路 96条,92.73公里,桥2座,函2个;人畜饮水13件,架设主管90.11公里,水池47个及配套建设了进户管网,架设了5件通电工程;修建水沟7.32公里,石坝6道,建设基本农田102亩,修建晒场1个,

文化活动室9个;沼气557套,种植经济林果11076亩,经济作物102亩养殖牛487头、猪6659头,羊115头;建安居房195户,科技培训468期52750人次。通过整村推进扶贫项目的实施,进一步巩固和增强了项目区基础设施,提高了农民素质,改善了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使农业产业结构向多元化方向发展,有力的拉动了贫困村经济发展,让贫困农户逐步实现增收致富。

三、__县实施整村推进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一)项目资金有限,扶贫效果相对有限。

一是__县属于少、边、穷、山及直过区为一体农业县,贫困人口多、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又是艾滋病的重灾区,扶贫任务十分艰巨,仅靠单一的措施难于从根本上脱贫。二是项目资金量不足,贫困村要解决的问题很多,过去每村15万元可以实施4-5个项目,现在只能解决2-3个问题,有的村只能解决一个问题。而项目村以外的插花贫困户,项目资金难以覆盖这些死角。三是扶贫资金“孤军深入”各部门的项目资金,各自为政,缺乏有效整合,仍然存在撒胡椒面现象。没有足够的资金项目捆绑,很难达到整体脱贫效果。

(二)项目的建设管理机制创新不够。一是存在亮点不够亮,示范点的带动作用不够大,整体连片开发力度不足。二是产业结构单一,在产业开发项目建设方面重点不够突出,特别是山区,支柱产业建立难度大,项目建设周期长,效益低下,效果不明显,群众建设管理产业的水平有待提高。三是扶贫项目的管理与其他工作措施结合不够,没有充分发挥社会综合效益,如与计划生育、禁毒防艾、村容村貌整治、农民素质提高等工作的结合有待进一步加强。

(三)项目区农民参与及后续管理工作滞后。在项目的选择、申报、管理、监督全过程,没有充分的发动群众,贫困户的积极性没有足够调动起来,对建设的项目,群众关心重视程度不够;项目建好后,移交给村组和贫困户,没有进行有效的后续管理,几年以后就无法使用,甚至报废,这些困难和问题有待在今后的工作中逐步完善加强。

四、__县实施整村推进的意见建议

(一)实行目标管理,落实工作责任制。各乡镇要不断充实完善扶贫开发工作领导小组,负责组织实施本乡镇扶贫开发项目,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明确职责,安排落实工作人员。分管扶贫的乡镇领导和扶贫专干要相对稳定,层层签订目标责任书,将任务落实到乡镇、到村、到组、到人头,使人人肩上有担子,心中有压力,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格局。加强扶贫资金的管理,防止违规违纪现象发生,加强业务学习,防止不懂业务操作失误出问题。

(二)各部门要加强配合、通力协作抓好扶贫项目建设。县扶贫办要加强项目申报、管理和检查验收,争取更多的资金和项目投入到__。财政局要做好报账资金的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工作,及时拨付资金,审计、监察部门要强化监督检查,确保扶贫资金的安全运作。农、林、水、畜牧、科技等部门要积极支持配合,作好扶贫开发各项工作。

(三)整合项目资源,加大投资力度。首先扶贫资金内部要有效整合,建立各类扶贫项目与整村推进有机结合的机制,易地搬迁、安居工程、产业扶贫、劳动力培训转移、小额信贷扶贫等与整村推进紧密结合,发挥各类扶贫项目在整村推进中的作用。其次是各部门的项目资金,在县、乡党委政府的统一协调下,结合项目村的实际,按照“渠道不变,投向不乱,集中使用,各负其责,各记其功”的原则,统筹谋划,通盘考虑,整合资金,捆绑使用,确保发挥资金最大效益。在整合各相关部门的开发资金的同时,统筹相关部门强农惠农、农村公共服务和农村低保等社会保障政策,集中力量,共同完成整村推进扶贫开发建设任务。整合项目资金,年初各部门在申报项目的时候就要加强联系,形成一致,只有这样整合的力度才会大。

(四)创新机制,增强扶贫开发活力。

一是进一步扩大扶贫开发项目建设的内涵和外延。项目实施前乡镇要与村组签订承诺书方可启动实施,项目建设不仅要使贫困村基础设施得到加强,产业得到培植,群众收入明显增加。同时要把禁毒防艾、教育、计划生育,村规民约等内容也要纳入整村推进的项目管理中,通过项目的实施,项目村群众的思想观念精神面貌要明显转变。做到五结合:1、与禁毒防艾工作相结合,对吸毒人员进行强制送戒,确保无新增和失控吸毒人员、无偷盗行为、无破坏生产行为;2、与计划生育工作相结合,无计划外生育发生;3、与村容村貌整治相结合,制定村组环境卫生治理条例,长期保持村容村貌整洁,环境美化亮化,村民精神面貌良好,降低疾病的发生率;4、与积极向上、健康有益的文体活动相结合,凝聚人心、增进团结,构建和谐新村;5、与发扬群众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相结合,发动群众投工投劳,参与项目建设,完善好后续管理措施。

二是打造亮点、树立典型。示范引路是做好农业农村工作很重要的一个工作方法。按照__省扶贫办关于《开展“整合资金、统筹政策、整村推进、连片开发”试点工作的通知》精神,因地制宜,突出特色,抓好示范,打造亮点,按照“示范引路、样板带动、全面发展”的要求,在不同地区、不同民族之间建立整村推进示范点,使整村推进扶贫开发项目建设取得新的突破。

三是探索无偿资金长期滚动使用,长期发挥效益的机制,注重无偿资金引导信贷资金倍增机制,借鉴小额信贷管理模式,做好养殖业滚动扶持试点工作。在资金的滚动使用上,要选择几个村开展试点工作,成熟后再在全县推开。

四是发展农村生态庭园经济,树立“产业立县,庭园富民”的思想,按照户成园,组成片,村成带,乡镇成规模的要求,“立足庭园向外辐射,大力发展庭园立体经济,规模化、规范化的实行坡改梯、零改整、薄改厚、瘦改肥”有计划有步骤的调整粮经种植面积,推进农业产业化。以“四个一,三配套,两结合”的模式逐步推广,即:项目村农户

规范建设一个经济园,一套新民居,一个水泥或石板院场,一条村内连进接农户的硬化路,配套以沼气猪厩、卫生厕。在示范村,辅以科技示范村(户)、计生先进村(户)十星级文明户、无公害生产基地,小康示范点等措施,使精神文明建设和物质文明建设两手抓,双丰收。把生态庭园经济建设与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生产生活条件结合起来,基本形成“山、水、园、林、路、沼”综合治理。同时按照“瞄准市场,强化基础,依靠科技,提高品质,搞活流通,增加收入,培育产业”的发展思路,进一步加大生态庭园经济发展力度,着重抓规模、抓科技、抓流通三个环节。加速资源优势的转化。着眼两个文明协调发展,大力培育庭园文化,把推进农业现代化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结合起来,赋予生态庭园经济新的内容、新要求和新任务,不断开拓生态庭园经济的深度和广度。增加了农民收入,提高了农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改善生态环境和人居环境,。/:请记住我站域名/(五)完善管理措施,组织实施好项目建设。 一是抓好产业发展项目建设和管理。以一村一品为目标突出产业开发,构建贫困群众脱贫长效支柱产业,把好产业立项关,种苗、种畜质量关,种植养殖技术关,广泛发动群众参与项目建设,充分尊重群众的意愿,听取群众的意见,作好规划和项目前期准备工作,养殖业重点扶持养殖大户,不搞平均分配,不具备养殖条件的或不按要求建畜、禽圈舍的不给予扶持,种植业项目按照相对集中连片的要求,规划地块、整理清园、积肥、打坑对群众不积极主动参与,不做前期准备工作的不能发放种苗,确保实施一项成功一项、发挥效益一项。

二是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坚持把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加快基础设施建设作为基础工程来抓,切实加强综合治理力度,为项目村的可持续发展、为贫困农民的稳定增收创造条件打下基础。各部门、各乡镇要从项目村的实际出发,重点解决水、电、路困难问题,夯实基础设施条件。进而不断增强自我发展能力。

扶贫基础设施工作计划篇8

20*—20*年是“十一五”扶贫的关键时期。三年来,在州委、州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上级党委、政府和省级有关部门的关心、重视和支持下,在州人大常委会的监督和支持下,全州各级政府和扶贫部门按照“十一五”扶贫部署,抓住机遇,结合州情继续夯实扶贫基础,巩固扶贫成果,与时俱进创新扶贫思路,调整扶贫战略和攻坚措施,通过全州各级各部门,特别是贫困地区广大干部群众的艰苦努力,全州共争取投入各类扶贫资金2.33亿元人民币和45万美元。其中:其中:投入财政扶贫资金1.13亿元(中央和省级0.92亿元,州县市级0.21亿元),外资项目扶贫资金45万美元,信贷扶贫资金1.2亿元,扶贫开发取得明显成效。

(一)20*─20*年实施的主要扶贫开发工作

1.突出重点,集中力量抓好“一体两翼”工作。

一是着力实施整村推进扶贫,不断提高工作水平。三年来,全州共投入省、州、县市财政扶贫资金7790万元,实施整村推进扶贫576个村(其中:中央和省投入5640万元扶持实施361个村,州、县市投入2150万元扶持实施215个村)。项目实施中严格按照省扶贫开发领导小组的要求,坚持实事求是,不搞一刀切,因地制宜编制项目计划,坚持民办公助原则,充分调动群众的积极性,投工投劳自建家园。

二是大力开展劳动力培训转移工作,努力开拓新的增收渠道。在加强劳务信息工作,摸清全州贫困地区可输出富余劳动力资源底子,基本掌握省内外劳务市场需求动态,并与多家劳务市场和用工单位签定意向性协议的基础上,园满完成了省下达的两个劳动力转移培训示范基地(省补助120万元,培训转移2400人)和*县面上(省补助20万元,培训转移2000人)的贫困劳动力培训转移安置就业计划任务,共培训4400人,转移就业率达98%。

三是产业化扶贫有新突破。按照“因地制宜、突出特色”的原则,加大培育贫困地区增收产业力度。三年来,全州投入中央财政产业扶贫资金180万元发展产业项目(*县建设优质茶园科技示范基地2715亩,陇川县1200亩优质核桃、枇杷特色经济林果科技示范基地),同时在整村推进重点村项目中安排60%左右资金(3000余万元)实施产业扶贫,大面积发展经济作物和经济林果,明显改善了项目区产业结构。加大对“*”等扶贫龙头企业培植力度,以龙头企业辐射带动贫困农民发展生产、增加收入。

2.搞好扶贫安居工程、易地开发扶贫、小额信贷扶贫工作,积极争取实施外资扶贫项目。一是把扶贫安居工程作为最大的民心工程来抓,认真总结经验,坚持张榜公示确定扶持户;坚持民办公助原则,发动农户投工、投劳、备料、筹资,在国家扶持下建盖安居房;坚持统一规划,合理布局,新建安居点,按照安全、便于完善配套设施选址,集中连片建盖;坚持制定有效监管措施,明确安居房建盖职责,县、乡、村干部分片包干,责任到人,加强检查,确保安居房建盖质量。三年来全州共实施扶贫安居工程6463户,除20*年项目正在实施外,5000余户贫困农户已入住扶贫安居房。二是按照“政府引导、群众自愿、自筹自建、适当扶持”和“就地、就近、小规模集中安置为主”的原则,三年共投入中央财政扶贫资金1300万元,组织实施2754人易地搬迁扶贫,目前除20*年易地搬迁扶贫1100人项目正在紧张实施外,其它项目已全部竣工。三是坚持“放得出、收得回、有效益”;坚持农户自愿,有偿使用,还本付息,不用抵押,诚信为先,小额短期,互助联保,滚动发展;坚持以行政村为重点,进村入户,扶持勤劳守信有脱贫愿望的贫困户等原则。三年来全州累计发放小额信贷1.2亿元,分批对五县市548个村委会2.18万户贫困群众发展种植、养殖、加工及其它行业进行了滚动式扶持,促进了项目区群众生产生活条件的改善,提高了农民的商品经济意识,增强了项目区经济的自我积累和发展能力。四是经多方努力争取“互满爱人与人国际组织”扶贫资金45万美元,在盈江、陇川两县实施全球基金中国第六轮疟疾防控项目。

3.转变观念,调整思路,结合州情,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创新扶贫开发机制。一是针对我州贫困地区缺乏优势骨干产业,没有稳定脱贫经济平台的实际,在扶贫方式和攻坚重点上,由过去将绝大部分扶贫资金投入对基础设施的修、补和解决生产生活急需问题的输血式扶贫,逐步转变为着力培植贫困地区新的支柱产业群,构建脱贫致富经济平台的造血式扶贫。二是坚持按照市场导向原则,农民利益取向原则,可持续发展原则,结合本地实际,因地制宜,一村一户一策,围绕安居、温饱、脱贫、致富这个中心,精心规划,选择扶贫开发路子,制定实施方案。

4.加大科技扶贫力度,坚持典型示范引路。在实施扶贫开发工作中始终把科技放在重要位置。一是坚持科学规划。二是注重增加项目的科技含量。强调扶贫项目必须与科技结合,用先进技术、优良品种、科学方法实施扶贫开发项目。三是通过有计划、多层次开展科技培训提高劳动者素质。四是在项目实施中有计划地培育一批种植业、养殖业,易地开发扶贫和能源生态建设等方面的科技示范村、示范户,用榜样引导和带领贫困群众脱贫致富。

5.严格资金管理,强化项目监控。坚持项目按照计划实施,资金跟着项目走的原则。项目严格按批准计划实施,签定项目责任书或项目实施合同,专人管理、责任到人,定期上报实施情况与不定期检查相结合,由业务主管部门负责指导、监督项目实施并验收签字负责。资金管理严格按照省州扶贫资金管理规定执行,专户专帐专人管理,集体研究,主管领导“一支笔”签批使用,坚持县级回补报帐制管理,资金项目计划、实施结果、财务结算和扶贫效益依次在当地张榜公告,接受群众监督,实行阳光管理,有效保证了项目质量和资金使用效益。小额信贷和扶贫贴息贷款资金管理使用,严格按农行和扶贫系统联发的《小额信贷资金管理实施细则》和《扶贫贴息贷款管理规定》等管理运营。

6.继续坚持挂钩扶贫与“禁防”和新农村建设工作结合定点帮扶。三年来,全州共有4个省级部门(省财政厅、水利厅、安全厅和中国有色金属集团)和400多个州、县市级单位,派出2400多名干部职工进村入社,开展定点帮扶工作。据不完全统计,挂扶单位共向贫困地区捐款捐物1100多万元,帮助贫困地区争取各种扶持资金2000余万元,为贫困地区做了大量的实事好事。通过挂钩扶贫部门的艰苦努力,全州大部分扶贫挂钩点吸毒人员减少,戒断巩固率大大提高,新增吸毒人员得到较好控制,广大群众拒绝、搞好生产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扶贫开发成效明显,经济发展较快,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成为本地区扶贫开发示范基地,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打下了较好的基础。

(二)扶贫开发工作取得的主要成效

一是贫困地区经济得到较快发展,贫困状况有效缓解。全州农民人均纯收入从2005年的1504元,提高到20*年的2046元,增长36%,预计20*年仍将继续增长。全州20*─20*年基本解决2.2万人的温饱问题,使5.6万人低收入贫困人口基本脱贫,预计20*年全州可基本解决1.5万人的温饱问题,使3万低收入贫困人口基本摆脱贫困。

二是贫困地区的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三年来,通过实施564个整村推进扶贫重点村、2754个贫困人口的易地扶贫搬迁和7004户茅草房、杈杈房改造等扶贫开发项目,全州共修建沟渠47条54公里,建堤坝桥梁32座;修建道路388条548公里;架设输电线12条39公里,解决12个自然村生产生活用电;修建人畜饮水工程126件,解决改善1.8万多人、0.7万头牲畜的饮水困难;建设沼气池1254口;建盖扶贫安居房6463户。项目区基础设施滞后现象明显缓解,防灾减灾能力进一步加强。

三是贫困地区支柱产业群得到初步培植,贫困群众增收平台正在有计划构建。三年来,全州扶贫项目共扶持发展茶叶、甘蔗、核桃、水果、麻竹等经济作物、经济林果约7.5万亩,养殖良种畜2.23万头(只),完成贫困地区劳动力转移培训2400人,为贫困农民增收拓宽了渠道打下了较好基础。扶贫产业在实现稳定解决贫困人口温饱的作用逐渐显现,全州产业化扶贫体系逐渐形成。

四是贫困地区社会事业得到较快发展。通过实施扶贫项目,全州共开展扶贫科技培训1565期11.8万人次,改造和新建文化科普室34个4370平方米,贫困群众就医难明显缓解,文化生活得到明显改善,综合素质明显提高。

五是扶贫开发长效投入机制初步建立。州、县市级财政稳定的扶贫资金保障机制初步建立;信贷扶贫投入逐年增加;挂钩扶贫责任进一步强化,帮扶力度不断增强,全社会参与扶贫济困的良好氛围逐步形成;扶贫资金管理、监督机制进一步规范加强。

六是贫困地区自我脱贫能力有所增强。通过开展以科技培训为主的各种形式的宣传教育,贫困群众的自我脱贫意识、科技意识和商品经济意识有所增强,生产生活技能普遍提高,贫困地区村容村貌和贫困群众精神面貌有较大变化,涌现出一批靠调整产业结构脱贫,靠科技脱贫,靠易地开发、劳务输出、沼气建设脱贫的带头人、典型户和示范村。

二、当前扶贫开发工作中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一)贫困人口总量大,返贫率高。一是根据贫困人口建档立卡普查结果,20*年末全州有人均纯收入958元以下贫困人口43.9万多人,占81.79万农村人口的53.7%,但省认定我州的贫困人口仅为14.*万人,仅占我州实际贫困人口的32%。二是返贫人口两年累计达1.96万人,占20*、20*年解决贫困人口的35.3%,扶贫成果巩固艰难;现有贫困人口占全州农村人口的一半以上,返贫人口达脱贫人口的三分之一,脱贫难,巩固扶贫成果亦难。三是20*年全州农民人均纯收入2046元,仅为全省平均水平的78%,而且发展差距还在不断拉大。

(二)贫困程度深。20*年,全州有绝对贫困人口24.45万人,占全州贫困人口55.7%,这部分贫困人口致贫原因复杂多样,扶贫难度大。

(三)扶贫投入不足,资金整合难度大。由于地方财政困难,难于增加投入,贫困群众温饱尚未解决,自救能力弱,加之全州仅有1个部级重点扶持县,上级扶持资金总量少,扶贫开发需要的资金缺口较大,特别是投入农村的各种扶持资金又由多个部门掌握使用,形不成合力,加剧了资金缺口。

(四)基础设施脆弱,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差。一是水电路基础设施不足,功能不完备,农田水利化程度低,靠天吃饭状况突出;多数贫困人口基本农田地不足1亩;部分村寨和主要生产基地不通路、电、电话和广播电视。二是部分群众的安居、饮水、就医等必需的生活条件尚未解决,全州还有2万多户茅草房、杈杈房等住房困难户,甚至还有一部分无房户。三是据调查全州有4.2万人居住在地质灾害隐患和生态、水源林地区,需要易地搬迁扶贫。

(五)素质型贫困突出,科技应用率低。一是部分贫困群众商品经济意识、自我脱贫意识不强,“等靠要”思想突出。二是农业科技接受应用能力差,科技覆盖率低,耕作管理粗放。三是劳动技能差,劳动力培训转移工作步履艰难。

(六)产业开发难度较大。一是缺乏龙头企业带动;二是缺乏技术指导和产销服务体系;三是贫困山区优势、主导产业不突出,很难形成规模效应,全州除粮、蔗产业外,存在产业多、散、小、弱状况,难以支撑农民群众持续增收致富的需要。

三、进一步加强扶贫开发工作的主要措施

今后扶贫开发的总体思路是:以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把扶贫开发作为“三农”工作的重中之重,坚持统筹城乡发展和开发式扶贫方针,牢固树立“大扶贫”理念,紧紧瞄准贫困群体,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分类指导,联片开发,以整村推进、产业开发、劳动力培训转移、易地搬迁为重点,以贫困人口为对象,贫困村为主战场,解决温饱与巩固扶贫成果并重,发展经济与提高劳动者综合素质一起抓,创新扶贫工作机制,以人为本,统筹规划,整合资源,突出重点,综合治理,全面推进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一)整合扶贫资源,加大扶贫开发投入力度。一是坚持大扶贫理念,按照“整合资金、捆绑使用、统一规划、统筹安排、统一实施、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各计其功、渠道不乱、用途不变、互相配套、形成合力”的原则协调各种扶贫资源,建立扶贫投动机制。首先进行内部资金整合,对整村推进、易地搬迁、安居工程、劳务输出、产业扶贫、科技扶贫、信贷扶贫等专项扶贫资金,凡有条件整合的进行认真规划、整合使用;同时对财政、发改、农业、林业、交通、水利、畜牧、广电、文教、卫生等有关部门掌握的扶持发展资金和挂钩帮扶、社会资源支持资金统一整合使用,编制实施计划,报州、县市扶贫开发领导小组统筹,有计划地“整村推进”扶贫,切实杜绝漏扶、重扶现象,最大限度地提高扶贫资金综合效益。二是制定相应优惠互利政策,应用市场机制,通过利益驱动吸纳国内外资金投入扶贫开发。三是加强教育,引导贫困群众计划生活,合理消费,增加生产投入。四是切实树立责任意识,对所有扶贫项目坚持自下而上、自上而下的程序,科学筛选论证,力求最大效益。

(二)认真实施整村推进扶贫。按照新农村建设的要求,一要加大培植亮点力度,在实施整村推进扶贫时必须分不同区域、民族打造整合资源、整村推进、综合发展的示范点,并以点带面,全面实施。二要认真调研,从解决主要致贫因子和贫困群众要求最迫切的问题入手,围绕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和增加贫困群众收入,统筹规划,整村推进,综合发展,按照扶贫绩效因地制宜选择项目;三要把扶贫开发的各项政策、项目资金和产业开发、劳动力培训转移、易地扶贫、定点挂钩等扶贫措施整合到整村推进工作中,按照部门职责落实任务,水、电、路等基础设施以部门专项资金建设为主,扶贫专项资金主要按照“畜—沼—果”、“畜—沼—冬农”等模式,重点投入培育稳定增加贫困群众收入的产业和提高贫困群众综合素质的项目。四是坚持建设一项、成功一项、巩固一项、见效一项的原则,按照省州重点村建设规划要求,申报、选立项目,以村为单位分别制定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及时报批,扎实组织实施。

(三)加大劳动力转移培训力度。一是把贫困地区劳动力转移作为扶贫开发的一项战略性措施来抓,调查、培训和寻找劳务市场并重,以强化培训为切入点,搞好政府引导与市场运作、培训与转移、劳务输出与市场需要三个结合。二是强化劳务信息工作,对全州贫困地区劳动力进行全面普查,摸清可输出劳动力资源底子建档立卡,及时掌握劳务市场需求动态,切实做好对接工作,确保转移一人、稳定就业一人、脱贫一个家庭。三是加大对整村推进重点村贫困劳动力的科技培训力度,不断提高贫困劳动力综合素质和劳动技能,力争实现全州整村推进重点村有条件的农户户均培训转移一个劳动力,使劳务输出逐渐成为全州新的经济增长点,成为贫困人口脱贫致富的重要途径。

(四)积极培植贫困村增收产业。按照市场导向发展贫困地区特色优势产业,构建“政府引导、龙头带动、基地配合、农户参与”的产业化扶贫模式。一是坚持“扶持龙头企业就是扶持农民”的思想,着力改善投资环境,强化配套服务,围绕州、县市产业发展战略和贫困地区资源优势,努力培育几个科技含量高、覆盖面广、带动力强的扶贫龙头企业。二是依托龙头企业,集中力量,做大做强贫困地区优势、特色产业,在巩固提升粮、蔗、茶、畜等传统产业的同时,积极稳妥地培植咖啡、坚果、核桃、草果、石斛、烟草等新的产业,建立贫困群众增收长效机制。三是搞好龙头企业与贫困农户的对接,逐渐形成“龙头企业+基地+贫困农户”,“风险共担,利益均沾”的经济共同体,企业发展的同时,带动贫困地区经济发展,贫困群众稳定增收,脱贫致富。四是充分利用扶贫信贷资金,制定相应优惠政策,做好各种保障服务,努力帮助扶贫龙头企业解决发展中的各种实际困难。

(五)着力搞好易地开发扶贫。一是努力争取将我州已丧失生存条件的9332户42027人纳入国家、省易地扶贫搬迁计划,并提高扶持标准。二是按照“搬得出、稳得住、能脱贫”和“就地、就近、小规模集中、插花安置为主”的原则,切实做好易地开发扶贫规划,坚持靠公路、集镇、生产基地和注重生态保护,尊重农民意愿,因地制宜,量力而行,注重实效,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实现稳定脱贫致富。

(六)努力加大信贷扶贫力度。坚持商业银行贷款通则、小额信贷原则和基本制度,着力规范贷款对象、还款周期和贷款额度,加强与金融部门协作,强化管理,简化贷款手续,努力在整村推进、产业扶贫、劳动力培训转移中用好用活扶贫信贷政策,扩大扶贫贷款受益面。

(七)进一步加强科教扶贫。把科教扶贫、提高劳动者综合素质作为扶贫工作的重点,从发展经济解决物质贫困为主,调整为解决物质贫困与解决精神贫困同步,发展经济与解决“智贫”并重。一是每年安排财政科技扶贫资金,作为提高劳动者综合素质专项经费;二是加大对贫困地区基层干部、扶贫骨干、劳务输出对象、青壮年劳力培训力度,州、县市、乡镇共同承担,明确职责,有计划地分期分批培训;三是改进培训方法,在方法上从现阶段乡村以会代训为主,改为集中系统学习与专题现场培训相结合;内容上,结合贫困地区骨干、特色产业实用技术、劳务技能、政策法规、“禁毒防艾”知识等进行;四是加强基础教育,培养高素质的后备劳动者,逐步提高贫困地区劳动者整体素质。

扶贫基础设施工作计划篇9

20*—20*年是“十一五”扶贫的关键时期。三年来,在州委、州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上级党委、政府和省级有关部门的关心、重视和支持下,在州人大常委会的监督和支持下,全州各级政府和扶贫部门按照“十一五”扶贫部署,抓住机遇,结合州情继续夯实扶贫基础,巩固扶贫成果,与时俱进创新扶贫思路,调整扶贫战略和攻坚措施,通过全州各级各部门,特别是贫困地区广大干部群众的艰苦努力,全州共争取投入各类扶贫资金2.33亿元人民币和45万美元。其中:其中:投入财政扶贫资金1.13亿元(中央和省级0.92亿元,州县市级0.21亿元),外资项目扶贫资金45万美元,信贷扶贫资金1.2亿元,扶贫开发取得明显成效。

(一)20*─20*年实施的主要扶贫开发工作

1.突出重点,集中力量抓好“一体两翼”工作。

一是着力实施整村推进扶贫,不断提高工作水平。三年来,全州共投入省、州、县市财政扶贫资金7790万元,实施整村推进扶贫576个村(其中:中央和省投入5640万元扶持实施361个村,州、县市投入2150万元扶持实施215个村)。项目实施中严格按照省扶贫开发领导小组的要求,坚持实事求是,不搞一刀切,因地制宜编制项目计划,坚持民办公助原则,充分调动群众的积极性,投工投劳自建家园。

二是大力开展劳动力培训转移工作,努力开拓新的增收渠道。在加强劳务信息工作,摸清全州贫困地区可输出富余劳动力资源底子,基本掌握省内外劳务市场需求动态,并与多家劳务市场和用工单位签定意向性协议的基础上,园满完成了省下达的两个劳动力转移培训示范基地(省补助120万元,培训转移2400人)和*县面上(省补助20万元,培训转移2000人)的贫困劳动力培训转移安置就业计划任务,共培训4400人,转移就业率达98%。

三是产业化扶贫有新突破。按照“因地制宜、突出特色”的原则,加大培育贫困地区增收产业力度。三年来,全州投入中央财政产业扶贫资金180万元发展产业项目(*县建设优质茶园科技示范基地2715亩,陇川县1200亩优质核桃、枇杷特色经济林果科技示范基地),同时在整村推进重点村项目中安排60%左右资金(3000余万元)实施产业扶贫,大面积发展经济作物和经济林果,明显改善了项目区产业结构。加大对“永虹”等扶贫龙头企业培植力度,以龙头企业辐射带动贫困农民发展生产、增加收入。

2.搞好扶贫安居工程、易地开发扶贫、小额信贷扶贫工作,积极争取实施外资扶贫项目。一是把扶贫安居工程作为最大的民心工程来抓,认真总结经验,坚持张榜公示确定扶持户;坚持民办公助原则,发动农户投工、投劳、备料、筹资,在国家扶持下建盖安居房;坚持统一规划,合理布局,新建安居点,按照安全、便于完善配套设施选址,集中连片建盖;坚持制定有效监管措施,明确安居房建盖职责,县、乡、村干部分片包干,责任到人,加强检查,确保安居房建盖质量。三年来全州共实施扶贫安居工程6463户,除20*年项目正在实施外,5000余户贫困农户已入住扶贫安居房。二是按照“政府引导、群众自愿、自筹自建、适当扶持”和“就地、就近、小规模集中安置为主”的原则,三年共投入中央财政扶贫资金1300万元,组织实施2754人易地搬迁扶贫,目前除20*年易地搬迁扶贫1100人项目正在紧张实施外,其它项目已全部竣工。三是坚持“放得出、收得回、有效益”;坚持农户自愿,有偿使用,还本付息,不用抵押,诚信为先,小额短期,互助联保,滚动发展;坚持以行政村为重点,进村入户,扶持勤劳守信有脱贫愿望的贫困户等原则。三年来全州累计发放小额信贷1.2亿元,分批对五县市548个村委会2.18万户贫困群众发展种植、养殖、加工及其它行业进行了滚动式扶持,促进了项目区群众生产生活条件的改善,提高了农民的商品经济意识,增强了项目区经济的自我积累和发展能力。四是经多方努力争取“互满爱人与人国际组织”扶贫资金45万美元,在盈江、陇川两县实施全球基金中国第六轮疟疾防控项目。

3.转变观念,调整思路,结合州情,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创新扶贫开发机制。一是针对我州贫困地区缺乏优势骨干产业,没有稳定脱贫经济平台的实际,在扶贫方式和攻坚重点上,由过去将绝大部分扶贫资金投入对基础设施的修、补和解决生产生活急需问题的输血式扶贫,逐步转变为着力培植贫困地区新的支柱产业群,构建脱贫致富经济平台的造血式扶贫。二是坚持按照市场导向原则,农民利益取向原则,可持续发展原则,结合本地实际,因地制宜,一村一户一策,围绕安居、温饱、脱贫、致富这个中心,精心规划,选择扶贫开发路子,制定实施方案。

4.加大科技扶贫力度,坚持典型示范引路。在实施扶贫开发工作中始终把科技放在重要位置。一是坚持科学规划。二是注重增加项目的科技含量。强调扶贫项目必须与科技结合,用先进技术、优良品种、科学方法实施扶贫开发项目。三是通过有计划、多层次开展科技培训提高劳动者素质。四是在项目实施中有计划地培育一批种植业、养殖业,易地开发扶贫和能源生态建设等方面的科技示范村、示范户,用榜样引导和带领贫困群众脱贫致富。

5.严格资金管理,强化项目监控。坚持项目按照计划实施,资金跟着项目走的原则。项目严格按批准计划实施,签定项目责任书或项目实施合同,专人管理、责任到人,定期上报实施情况与不定期检查相结合,由业务主管部门负责指导、监督项目实施并验收签字负责。资金管理严格按照省州扶贫资金管理规定执行,专户专帐专人管理,集体研究,主管领导“一支笔”签批使用,坚持县级回补报帐制管理,资金项目计划、实施结果、财务结算和扶贫效益依次在当地张榜公告,接受群众监督,实行阳光管理,有效保证了项目质量和资金使用效益。小额信贷和扶贫贴息贷款资金管理使用,严格按农行和扶贫系统联发的《小额信贷资金管理实施细则》和《扶贫贴息贷款管理规定》等管理运营。

6.继续坚持挂钩扶贫与“禁防”和新农村建设工作结合定点帮扶。三年来,全州共有4个省级部门(省财政厅、水利厅、安全厅和中国有色金属集团)和400多个州、县市级单位,派出2400多名干部职工进村入社,开展定点帮扶工作。据不完全统计,挂扶单位共向贫困地区捐款捐物1100多万元,帮助贫困地区争取各种扶持资金2000余万元,为贫困地区做了大量的实事好事。通过挂钩扶贫部门的艰苦努力,全州大部分扶贫挂钩点吸毒人员减少,戒断巩固率大大提高,新增吸毒人员得到较好控制,广大群众拒绝、搞好生产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扶贫开发成效明显,经济发展较快,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成为本地区扶贫开发示范基地,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打下了较好的基础。

(二)扶贫开发工作取得的主要成效

一是贫困地区经济得到较快发展,贫困状况有效缓解。全州农民人均纯收入从2005年的1504元,提高到20*年的2046元,增长36%,预计20*年仍将继续增长。全州20*─20*年基本解决2.2万人的温饱问题,使5.6万人低收入贫困人口基本脱贫,预计20*年全州可基本解决1.5万人的温饱问题,使3万低收入贫困人口基本摆脱贫困。

二是贫困地区的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三年来,通过实施564个整村推进扶贫重点村、2754个贫困人口的易地扶贫搬迁和7004户茅草房、杈杈房改造等扶贫开发项目,全州共修建沟渠47条54公里,建堤坝桥梁32座;修建道路388条548公里;架设输电线12条39公里,解决12个自然村生产生活用电;修建人畜饮水工程126件,解决改善1.8万多人、0.7万头牲畜的饮水困难;建设沼气池1254口;建盖扶贫安居房6463户。项目区基础设施滞后现象明显缓解,防灾减灾能力进一步加强。

三是贫困地区支柱产业群得到初步培植,贫困群众增收平台正在有计划构建。三年来,全州扶贫项目共扶持发展茶叶、甘蔗、核桃、水果、麻竹等经济作物、经济林果约7.5万亩,养殖良种畜2.23万头(只),完成贫困地区劳动力转移培训2400人,为贫困农民增收拓宽了渠道打下了较好基础。扶贫产业在实现稳定解决贫困人口温饱的作用逐渐显现,全州产业化扶贫体系逐渐形成。

四是贫困地区社会事业得到较快发展。通过实施扶贫项目,全州共开展扶贫科技培训1565期11.8万人次,改造和新建文化科普室34个4370平方米,贫困群众就医难明显缓解,文化生活得到明显改善,综合素质明显提高。

五是扶贫开发长效投入机制初步建立。州、县市级财政稳定的扶贫资金保障机制初步建立;信贷扶贫投入逐年增加;挂钩扶贫责任进一步强化,帮扶力度不断增强,全社会参与扶贫济困的良好氛围逐步形成;扶贫资金管理、监督机制进一步规范加强。

六是贫困地区自我脱贫能力有所增强。通过开展以科技培训为主的各种形式的宣传教育,贫困群众的自我脱贫意识、科技意识和商品经济意识有所增强,生产生活技能普遍提高,贫困地区村容村貌和贫困群众精神面貌有较大变化,涌现出一批靠调整产业结构脱贫,靠科技脱贫,靠易地开发、劳务输出、沼气建设脱贫的带头人、典型户和示范村。

二、当前扶贫开发工作中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一)贫困人口总量大,返贫率高。一是根据贫困人口建档立卡普查结果,20*年末全州有人均纯收入958元以下贫困人口43.9万多人,占81.79万农村人口的53.7%,但省认定我州的贫困人口仅为14.*万人,仅占我州实际贫困人口的32%。二是返贫人口两年累计达1.96万人,占20*、20*年解决贫困人口的35.3%,扶贫成果巩固艰难;现有贫困人口占全州农村人口的一半以上,返贫人口达脱贫人口的三分之一,脱贫难,巩固扶贫成果亦难。三是20*年全州农民人均纯收入2046元,仅为全省平均水平的78%,而且发展差距还在不断拉大。

(二)贫困程度深。20*年,全州有绝对贫困人口24.45万人,占全州贫困人口55.7%,这部分贫困人口致贫原因复杂多样,扶贫难度大。

(三)扶贫投入不足,资金整合难度大。由于地方财政困难,难于增加投入,贫困群众温饱尚未解决,自救能力弱,加之全州仅有1个部级重点扶持县,上级扶持资金总量少,扶贫开发需要的资金缺口较大,特别是投入农村的各种扶持资金又由多个部门掌握使用,形不成合力,加剧了资金缺口。

(四)基础设施脆弱,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差。一是水电路基础设施不足,功能不完备,农田水利化程度低,靠天吃饭状况突出;多数贫困人口基本农田地不足1亩;部分村寨和主要生产基地不通路、电、电话和广播电视。二是部分群众的安居、饮水、就医等必需的生活条件尚未解决,全州还有2万多户茅草房、杈杈房等住房困难户,甚至还有一部分无房户。三是据调查全州有4.2万人居住在地质灾害隐患和生态、水源林地区,需要易地搬迁扶贫。

(五)素质型贫困突出,科技应用率低。一是部分贫困群众商品经济意识、自我脱贫意识不强,“等靠要”思想突出。二是农业科技接受应用能力差,科技覆盖率低,耕作管理粗放。三是劳动技能差,劳动力培训转移工作步履艰难。

(六)产业开发难度较大。一是缺乏龙头企业带动;二是缺乏技术指导和产销服务体系;三是贫困山区优势、主导产业不突出,很难形成规模效应,全州除粮、蔗产业外,存在产业多、散、小、弱状况,难以支撑农民群众持续增收致富的需要。

三、进一步加强扶贫开发工作的主要措施

今后扶贫开发的总体思路是:以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把扶贫开发作为“三农”工作的重中之重,坚持统筹城乡发展和开发式扶贫方针,牢固树立“大扶贫”理念,紧紧瞄准贫困群体,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分类指导,联片开发,以整村推进、产业开发、劳动力培训转移、易地搬迁为重点,以贫困人口为对象,贫困村为主战场,解决温饱与巩固扶贫成果并重,发展经济与提高劳动者综合素质一起抓,创新扶贫工作机制,以人为本,统筹规划,整合资源,突出重点,综合治理,全面推进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一)整合扶贫资源,加大扶贫开发投入力度。一是坚持大扶贫理念,按照“整合资金、捆绑使用、统一规划、统筹安排、统一实施、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各计其功、渠道不乱、用途不变、互相配套、形成合力”的原则协调各种扶贫资源,建立扶贫投动机制。首先进行内部资金整合,对整村推进、易地搬迁、安居工程、劳务输出、产业扶贫、科技扶贫、信贷扶贫等专项扶贫资金,凡有条件整合的进行认真规划、整合使用;同时对财政、发改、农业、林业、交通、水利、畜牧、广电、文教、卫生等有关部门掌握的扶持发展资金和挂钩帮扶、社会资源支持资金统一整合使用,编制实施计划,报州、县市扶贫开发领导小组统筹,有计划地“整村推进”扶贫,切实杜绝漏扶、重扶现象,最大限度地提高扶贫资金综合效益。二是制定相应优惠互利政策,应用市场机制,通过利益驱动吸纳国内外资金投入扶贫开发。三是加强教育,引导贫困群众计划生活,合理消费,增加生产投入。四是切实树立责任意识,对所有扶贫项目坚持自下而上、自上而下的程序,科学筛选论证,力求最大效益。

(二)认真实施整村推进扶贫。按照新农村建设的要求,一要加大培植亮点力度,在实施整村推进扶贫时必须分不同区域、民族打造整合资源、整村推进、综合发展的示范点,并以点带面,全面实施。二要认真调研,从解决主要致贫因子和贫困群众要求最迫切的问题入手,围绕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和增加贫困群众收入,统筹规划,整村推进,综合发展,按照扶贫绩效因地制宜选择项目;三要把扶贫开发的各项政策、项目资金和产业开发、劳动力培训转移、易地扶贫、定点挂钩等扶贫措施整合到整村推进工作中,按照部门职责落实任务,水、电、路等基础设施以部门专项资金建设为主,扶贫专项资金主要按照“畜—沼—果”、“畜—沼—冬农”等模式,重点投入培育稳定增加贫困群众收入的产业和提高贫困群众综合素质的项目。四是坚持建设一项、成功一项、巩固一项、见效一项的原则,按照省州重点村建设规划要求,申报、选立项目,以村为单位分别制定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及时报批,扎实组织实施。

(三)加大劳动力转移培训力度。一是把贫困地区劳动力转移作为扶贫开发的一项战略性措施来抓,调查、培训和寻找劳务市场并重,以强化培训为切入点,搞好政府引导与市场运作、培训与转移、劳务输出与市场需要三个结合。二是强化劳务信息工作,对全州贫困地区劳动力进行全面普查,摸清可输出劳动力资源底子建档立卡,及时掌握劳务市场需求动态,切实做好对接工作,确保转移一人、稳定就业一人、脱贫一个家庭。三是加大对整村推进重点村贫困劳动力的科技培训力度,不断提高贫困劳动力综合素质和劳动技能,力争实现全州整村推进重点村有条件的农户户均培训转移一个劳动力,使劳务输出逐渐成为全州新的经济增长点,成为贫困人口脱贫致富的重要途径。

(四)积极培植贫困村增收产业。按照市场导向发展贫困地区特色优势产业,构建“政府引导、龙头带动、基地配合、农户参与”的产业化扶贫模式。一是坚持“扶持龙头企业就是扶持农民”的思想,着力改善投资环境,强化配套服务,围绕州、县市产业发展战略和贫困地区资源优势,努力培育几个科技含量高、覆盖面广、带动力强的扶贫龙头企业。二是依托龙头企业,集中力量,做大做强贫困地区优势、特色产业,在巩固提升粮、蔗、茶、畜等传统产业的同时,积极稳妥地培植咖啡、坚果、核桃、草果、石斛、烟草等新的产业,建立贫困群众增收长效机制。三是搞好龙头企业与贫困农户的对接,逐渐形成“龙头企业+基地+贫困农户”,“风险共担,利益均沾”的经济共同体,企业发展的同时,带动贫困地区经济发展,贫困群众稳定增收,脱贫致富。四是充分利用扶贫信贷资金,制定相应优惠政策,做好各种保障服务,努力帮助扶贫龙头企业解决发展中的各种实际困难。

(五)着力搞好易地开发扶贫。一是努力争取将我州已丧失生存条件的9332户42027人纳入国家、省易地扶贫搬迁计划,并提高扶持标准。二是按照“搬得出、稳得住、能脱贫”和“就地、就近、小规模集中、插花安置为主”的原则,切实做好易地开发扶贫规划,坚持靠公路、集镇、生产基地和注重生态保护,尊重农民意愿,因地制宜,量力而行,注重实效,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实现稳定脱贫致富。

(六)努力加大信贷扶贫力度。坚持商业银行贷款通则、小额信贷原则和基本制度,着力规范贷款对象、还款周期和贷款额度,加强与金融部门协作,强化管理,简化贷款手续,努力在整村推进、产业扶贫、劳动力培训转移中用好用活扶贫信贷政策,扩大扶贫贷款受益面。

(七)进一步加强科教扶贫。把科教扶贫、提高劳动者综合素质作为扶贫工作的重点,从发展经济解决物质贫困为主,调整为解决物质贫困与解决精神贫困同步,发展经济与解决“智贫”并重。一是每年安排财政科技扶贫资金,作为提高劳动者综合素质专项经费;二是加大对贫困地区基层干部、扶贫骨干、劳务输出对象、青壮年劳力培训力度,州、县市、乡镇共同承担,明确职责,有计划地分期分批培训;三是改进培训方法,在方法上从现阶段乡村以会代训为主,改为集中系统学习与专题现场培训相结合;内容上,结合贫困地区骨干、特色产业实用技术、劳务技能、政策法规、“禁毒防艾”知识等进行;四是加强基础教育,培养高素质的后备劳动者,逐步提高贫困地区劳动者整体素质。

扶贫基础设施工作计划篇10

拔穷根:抓住关键下功夫

2016年是“十三五”开局之年,更是脱贫奔康、追赶跨越的关键一年。为此,叙永县将2016年确定为“脱贫攻坚突破年”和“民生改善年”。

治贫先治愚,扶贫先扶智。近年来,叙永县着力加大教育投入“拔穷根”,对贫困家庭子女实行教育费用全免,不让一个孩子因贫困而失学。2013年以来,叙永县累计争取各级教育类项目资金4.7亿元,实施项目439个,新建、维修校舍34.2万平方米,极大改善了全县教育教学的基础设施条件。该县同时建立完善“栋梁工程”扶贫助学基金、“雨露计划圆梦行动”等扶贫助学模式,兑现了“不让任何学生因贫困而失学”的诺言。

吃透政策理思路,因地制宜抓规划。叙永县对接四川省17个扶贫专项计划和泸州市18个扶贫专项计划,按贫困地区、贫困村、贫困户需求编制18个扶贫专项计划,并明确“三个一”责任机制 (一个扶贫专项计划一名县领导牵头、一个部门主要负责、一个班子抓到底),确保全面包保计划制定、向上对接、组织实施。今年,叙永拟投入资金42.09亿元,实施扶贫攻坚项目363个。

抓根本,拔穷根。叙永县切实从源头分析,从核心关键处下功夫。为防止广大群众因病致贫、因病返贫,叙永县创造性地将全民预防保健与精准脱贫有机结合,探索实施了健康精准扶贫“四百工程”,即:确保贫困人口全民预防保健覆盖面100%;确保贫困人口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 100%;通过建立医疗扶贫附加保险,由市、县财政共担全额资助,确保贫困人口受益面100%;通过政府统筹民政救助和帮扶单位资助等,确保贫困人口医疗救助面100%。截至6月20日,已有4438名建档立卡贫困群众享受健康精准扶贫政策,通过政策报销和救助解决医疗费1100万元,实现了扶贫对象县内住院治病“零自付”。

挪穷窝:整合资金建新房

叙永县将涉农项目和新农村建设相结合,加快水尾镇西溪村特色旅游、水潦彝族乡海涯彝家新寨等新村建设,让贫困户住上新房子。

日前,叙永县印发易地扶贫搬迁实施方案,拟在“十三五”期间搬迁建档立卡贫困户30735人,预计总投资22.34亿元,工程于6月上旬全面启动。2016年拟投资5.03亿元,涉及叙永县25个乡镇,228个行政村。易地扶贫搬迁工程的实施,将使叙永县贫困人口的生产生活环境得到较大改善,为叙永如期脱贫打牢坚实基础。

该县还进一步整合地灾避险、灾后重建等项目资金,将易地扶贫搬迁规划落实到村到户。现已全面启动水尾西溪、白腊高峰、石坝堰塘、江门大元村4个聚居点建设。

针对白腊苗族乡去年“8・17”洪灾受灾贫困户,千方百计筹措资金,对灾区每户最高给予12万元补助,实施灾后重建,预计6月底前全面完成灾后重建工作。

强产业:夯实基础快发展

抓好特色产业“改穷业”。精准扶贫不仅要让贫困群众“搬得出”,而且要 “稳得住”“能致富”。叙永县将抓好产业发展作支撑,夯实经济发展基础。

走进叙永县落卜镇东牛牧场,远远就见到近2吨重的“牛王”慵懒地站在群牛中间。东牛牧场总经理孙义强介绍,“牛王”是东牛牧场的“名片”,牧场是泸州市最大的商品肉牛育肥示范基地,采用的是“小群体大规模”的发展模式,通过把小牛给农户饲养并回收的方式,带动周边村民增收。

目前,叙永县发展扶贫龙头企业23个、专业合作社120个。今年,全县新增竹基地5万亩;种植烤烟8万亩,覆盖到58个贫困村;种植油茶3万亩,覆盖35个贫困村,引进海升公司在赤水河流域贫困地区建设千亩甜橙基地;在合乐苗族乡红店子村建成1万头黑山羊养殖基地,在落卜镇建成了全市最大的商品肉牛育肥示范基地――东牛牧场。这些产业带动了全县5000余户贫困户增收1500余万元。

为实现“建成乌蒙山片区精准脱贫示范县”这个目标,叙永县在产业发展方面,将坚持工业为重、农业为基础,探索产业扶贫新机制,建设一批示范性种植业、养殖业扶贫项目。拟建成3千亩家庭农场示范区、6千亩现代柑橘示范园,建成年产20万吨竹浆纸一体化项目,实现百万亩竹林就地转化,助力上万户贫困户脱贫增收。夯实县域经济发展基础,加快建设乌蒙山片区山区现代特色农业基地、乌蒙山片区资源综合利用基地和特色旅游目的地。

换新颜:一户一策改穷貌

“想都没有想到居然会有那么多人来耍!”说起春节“黄金周”游人火爆的情景,叙永县水尾镇西溪村村支书罗元胜很感慨。村里的旅游基础设施改善后,仅大年初一就来了1000多名游客,7天大假,西溪村吸引了4000多名游客前来观光,村里仅有的两家农家乐饭菜全部卖光,冬笋、腊肉等山货被一“抢”而空。

以打造成乌蒙山片区精准脱贫示范村、泸州市幸福美丽新村样板村为目标的水尾镇西溪村,一期工程于2015年10月10日动工,去年底就已完成旅游干道核心段改造、旅游步道铺设、蜗牛广场、6+1综合服务中心和11户民居风貌塑造。目前,二期工程正加紧推进中。

扶贫基础设施工作计划篇11

1.年度扶贫专项工作有序推进。一是基础设施建设方面。脱贫攻坚巩固提升投资12578.8万元,实施基础建设方面项目184个。其中,交通项目143个、水利项目41个。目前,已完成142个。二是产业扶贫方面。资金投入1975.3万元,实施产业类项目51个。其中,种植业项目14个、养殖业项目14个、农副产品加工业项目1个、乡村旅游业项目22个。目前,已完成48个。三是教育扶贫方面。大力实施十五年免费教育,配套解决资金610万元设立教育扶贫救助基金,在全面落实上级各项教育助学政策的基础上,对我市农村籍和家庭困难的城镇籍全日制本专科(含高中职)在读学生,每学年给予1000至2500元不等的资金资助。四是健康扶贫方面。贫困人口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100%,设立320万元医疗扶贫救助基金,贫困患者县域内住院和特殊门诊维持费用个人自付部分达到规定要求。五是资金使用管理成效。编制了《涉农整合资金整合方案》,累计整合资金14554.1万元,均已达到计划整合规模达到总资金的80%和已整合规模达到计划整合规模80%两项指标。财政扶贫专项资金和涉农整合资金已完成公示公告。

2.防返贫监测和帮扶工作有序推进。扎实开展脱贫不稳定户、边缘易致贫户“两摸底”工作,对监测对象进行实时监测,及时进行预警和分类标识。全市动态摸排核定边缘户9户52人、脱贫监测户2户5人。同时,紧盯“两不愁三保障”核心指标,综合施策、竭力阻断贫困根源。在做到“两线合一”“应纳尽纳、应保尽保”的基础上,结合自身实际,通过建立防贫返贫救助金,筑好因病、因灾等突发因素致贫人口的底线保障。建立特殊困难救助基金200万元,对因灾、因病等突发事件导致群众的“两不愁三保障”短板进行帮扶。

3.就业扶贫工作有序推进。扎实推动劳务输出、返乡创业带动、公益性岗位兜底等就业促进行动。设置生态公益性岗位881个,人均年收入将达到10000元。年度“一超过两个不少于”就业扶贫任务已全面完成,全市外出务工贫困劳动力已达1353人,超过2019年底实际务工贫困劳动力人数1333人。

4.消费扶贫工作有序推进。积极推动消费扶贫工作,16个产品进入《全国扶贫产品名录》,17个产品使用“扶贫”集体商标,9家企业入驻扶贫“832”平台,实现平台销售额10.3万元,电商扶贫、以购助扶、以买代帮等实现贫困村、贫困户农副产品销售收入136.8万元,惠及建档立卡贫困户512户。

(二)移民安置工作

1.水电站。根据省局下达2020年度目标任务,水电站年度任务18项,计划新增资金59040.62万元,截止目前,已完成计划任务7项,正常推进11项,收到上级下达移民资金43440.6万元,完成移民项目投资32874.92万元,完成已下达资金的76%,全年目标任务的56%。

(1)农村移民。一是累计完成搬迁安置408户1861人,其中分散搬迁安置399户1816人、集中安置9户45人,完成搬迁总人口的54%。二是实施过渡搬迁9户45人,应急(避险)搬迁,10户50人。三是兑付生产安置、搬迁安置、过渡搬迁、房屋及附属设施、林木、耕园地、集体林地及林木补偿补助费共计21454.94万元;四是完成了斯米勒俄集中安置点征地工作,兑付征地拆迁补偿补助资金818.15万元,已完成硅业安置点征地协调工作,签订预拨付资金协议,待召开评审会后庚即组织开展征地拆迁、资金拨付和场平及基础设施建设,正在开展鞋楦厂征地拆迁意愿对接协调工作。

(2)集镇迁建。有序开展脚木足集场平及基础设施工程建设工作,已完成95%工作量,正在开展截洪沟建设工作。

(3)专业项目。一是正在大力开展G317、S220线复建公路工程征地拆迁工作,并启动控制性工程建设工作,拨付S220工程建设资金10000万元,并完成相关砂石骨料供应、长短途运输等协调;二是有序开展寺迁建工作,拨付寺迁建资金80万元,并启动康生寺迁建工作;三是完成可尔因营林处补偿处理及拆除工作,预拨付补偿费用2000万元;四是正在开展孔龙垫高防护工程建设工作,拨付资金572.13万元;五是基本完成2#营地至老红旗桥范围内库底清理工作,完成90%工作量;六是有序开展通讯、电力迁改工作。

2.电站。年度目标任务6项,电站计划投资3648.10万元,截止目前,完成3项,正常推进3项,完成投资3076万元,完成年度资金计划的84%;

(1)移民安置。一是水电站累计完成搬迁安置75户302人,完成搬迁总人口的61%;二是兑付分散安置、搬迁安置、房屋及附属设施、零星树木、耕园地、林地及林木补偿补助费用共计1600万元。

(2)集镇建设。正在开展党坝集镇机关事业单位房屋建设工作,兑付117万元;安置点兑付300万元。

3.电站。累计完成搬迁安置8户33人,完成搬迁总人口的100%;已兑付110KV输电线路54.99万元,兑付项目征地补偿费用127.33万元,已完成鱼类增殖站征地拆迁工作,正在开展文物保护现场挖掘和施工单位生活临时用地征地工作。

二、2021年工作计划

(一)脱贫攻坚工作

1.巩固提升脱贫质量。一是防返贫。常态开展“回头看、回头帮”,对照“两不愁三保障”脱贫标准,有缺补缺、有短补短,有什么困难解决什么困难。保持扶持政策的连续性,继续跟踪已脱贫对象,持续用力,确保已脱贫人口持续稳定脱贫,防止返贫。二是防致贫。对全市农户进行普查,重点关注因大病、大灾等原因造成收入骤减和支出骤增的农户,及时发现、及时帮扶,本着缺什么补什么,有什么困难就帮助解决什么困难的原则予以帮扶,坚决防止非贫困户致贫。

2.推进产业就业增收。一是产业增收。因地制宜发展种养殖业、乡村旅游等优势产业,大力培育村集体经济,完善产业扶贫带贫机制,确保贫困对象通过产业持续稳定增收。二是就业增收。全面落实就业促进政策,做好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劳动力就业培训、贫困家庭大中专毕业生就业创业、公益性岗位统筹安排等就业促进工作,确保有劳动能力的贫困家庭至少有1人实现就业。

3.监测指标,全面推进小康社会建设。对标对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统计监测指标,扎实工作,继续补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薄弱环节和问题短板,确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努力创造得到人民认可、经得起历史检验的新业绩。

(二)移民安置工作

扶贫基础设施工作计划篇12

(一)完善贫困村、贫困户信息,下达减贫计划

今年上半年,我县对已录入的贫困村和贫困户信息进行逐项比对更新,增减贫困人口、核对贫困户收入状况、更正不规则身份号码、核实致贫原因等。在此基础上,分乡镇下达20xx年度减贫计划。

(二)出台政策措施,明确责任主体

为顺利实现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我县对照幕阜山片区政策,主动对接秦巴山片区规划,结合我县贫困区域发展实际,创新扶贫举措,研究起草了《谷城县区域发展和扶贫攻坚三年行动计划(20xx-20xx年)》,“三年行动计划”在充分征求相关部门和领导意见后,县政府常务会研究通过,于今年5月9日以谷办发〔20xx〕9号印发,为精准扶贫奠定坚实的工作基础。(亮点工作)

(三)聚焦主战场,实施结对帮扶

继续将南河流域核心区68个村作为县级新一轮扶贫开发主战场,县“四大家”领导包保最贫穷的乡镇,县扶贫开发成员单位驻最贫穷的村,机关党员干部包最贫穷的户,一定三年不变,不脱贫不转点。协调、联系、服务市直“五帮”工作队开展工作,到目前,市“五帮”工作队已投入各类帮扶资金675.15万元,帮扶项目74个;督促、协调县直“五帮”工作队驻村扶贫,帮户脱贫工作,先后建“五帮”工作队QQ群1个、发工作队简报2期、参与帮扶队员510个、组织机关党员干部1.1万人,包保贫困户1.1万户,今年共帮扶各类资金322.21万元。县发改局帮五山镇下七坪村改造有机茶园200亩、开发猕猴桃种植基地200亩、组织管理70个食用菌大棚、新修沿河大道1500米、对景区内的10个农户进行房屋立面改造。同时还组织条件好、实力强的乡镇(企业)包南河流域的贫困乡镇,即石花镇结对帮紫金镇、城关镇结对帮南河镇、谷城经济开发区结对帮赵湾乡、骆驼集团结对帮薤山旅游度假区,扶重点项目、招工业企业、扶贫困村等。(亮点工作)

(四)整合资金,实施整村推进

2015年实施的12个整村推进村全面启动,进展顺利,一是制定扶贫规划。组织专班,深入到各重点村,与乡镇分管领导和重点村干部群众调研座谈,根据村级发展实际,实地考察论证项目,制定整村推进村年度建设计划和三年发展规划,力求项目贴近基层、贴近实际、贴近群众;二是建立项目库。在征求群众意愿的基础上,建设项目库,12个村进入项目库的项目48个,总投资2602.8万元,村平216.9万元,项目带动贫困户1485户;三是整合扶贫资金。加大对重点村财政扶贫资金的投入,每个村扶持财政扶贫资金30万元;整合各行业政策性资金和重大项目建设资金的投入,包括重大项目建设、新农村建设、沼气建设、环境保护、扶贫搬迁、移民等资金;加大市场扶贫资金的投入,引入市场因素,通过招商引资、利用村内资源入股、技术入股等方式,聚集市场资金;动员社会力量投入,包括社会贤达人士捐助、领导慰问等。四是认真实施项目。项目建设突出主导产业、基础设施、村容村貌、生存环境四个重点,主导产业包括能促使贫困农户尽快致富的生态土鸡、羊、牛等养殖业和长期受益的核桃、油茶、苗木花卉等种植业,基础设施重点解决村民相对集中居住地的水电路堤坝等民生项目。坚持1万元以上的建设项目严格项目公示、招投标、村民代表监管等,并建立项目后续管理制度,确保项目长期发挥效益。通过整村推进,重点村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当年可减少50%以上。(亮点工作)

(五)培育主导产业,增强造血功能

立足山区资源,以适销对路为前提,使主导产业尽可能多地网络贫困农户,助推贫困户脱贫。通过整合部门资金、社会帮扶资金、市场融入资金等措施,新建茶叶、油茶等产业基地5000多亩,改造有机茶园3000多亩;扶持赵湾、五山、紫金袋料食用菌生产,发展袋料食用菌40万袋;支持赵湾、紫金、南河、五山生态土鸡养殖,共发展生态土鸡800万只。争取250万元连片开发项目,支持南河、薤山旅游业发展。

(六)建集中安置点,聚合资金搬迁扶贫

继续扩大扶贫搬迁成果,将扶贫搬迁资金集中用在南河流域等贫困地区,计划在紫金镇建2个、盛康镇建1个扶贫搬迁安置点,重点解决贫困户异地建房问题,目前已完成项目论证工作,受益农户达30户以上。

(七)加强资金监管,发挥扶贫效益

坚持扶贫资金精细化管理,我们按照省财政专项扶贫资金管理办法、省扶贫办六个管理办法的规定,遵循“专款专用、专帐核算、安全高效”的管理原则,采取多种措施,科学制定《扶贫项目资金报账制管理办法》和工作程序,细化各级责任,所有扶贫资金全部实行县级报账制管理,我办专门制发了项目资金县级报帐制管理细则,公示了扶贫项目资金操作流程图,从制度上规范了操作规程。

二、目前存在的问题

1.基础设施滞后。山区群众行路、饮水、用电、上学、就医、通信、听广播、看电视等“八难”问题仍不同程度存在,且呈继续拉大之势。到目前,全县有5个行政村不通水泥路,3.14万人饮水不安全,36个村通信未实现全覆盖,近万名群众用电难,还有4000多农户住危房、1.2万多农户住土坯房。

2.产业发展分散。种植业老化,养殖业分散,新产业效益不高现象比较突出,产业链条短窄,产品知名度不高,品牌意识不强。

3.群众收入单一。80%以上的农户收入,要么是农业,要么是打工,要么老人务农、年轻人打工,家庭有复合型收入的非常少。全县尚有建档立卡贫困人口5.35万人。

4.返贫现象突出。山区农民没有稳定的收入来源,收入水平在2736元上下徘徊,山区群众因病因灾因学,年返贫人口在3000人左右。

三、20xx年下半年的工作设想

1、制定规划,主动对接政策。主动对接国家和省秦巴山片区、幕阜山片区规划,围绕建成“全省特色产业示范区、生态旅游示范区、山区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示范区”的目标,突出地域特色,以项目作支撑,精心编制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整体规划,统筹谋划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工作。

扶贫基础设施工作计划篇13

二、基本原则

坚持统筹城乡,突出重点。把加快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结合起来,坚持规划引领,着眼长远,整体推进,着力解决连片区域发展瓶颈制约问题,促进统筹城乡发展。坚持差异化扶持措施,立足当前,突出重点,集中解决连片区域致贫突出问题,全力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加快脱贫致富步伐。

坚持政府主导,合力推进。按照“规划先行、资源整合、集中力量、综合开发、整体推进、限期脱贫”的要求,以贫困区域为平台,建立“领导联片、部门共建、工作驻村、帮扶到户”的工作机制,加大涉农部门在政策制定、规划编制、资金分配、项目安排等方面向贫困片区倾斜力度。动员社会各界力量,开展形式多样的扶贫济困活动,合力推进贫困片区经济社会发展。

坚持瞄准贫困,扶持到户。进一步完善贫困人口识别机制,把扶贫开发政策与农村低保制度有效衔接,采取“一村一策、一户一法”扶贫方式,将“项目覆盖到村、扶持政策到户”,有效解决贫困人口最直接、最紧迫贫困问题,做到扶持政策覆盖全部贫困人口。

坚持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弘扬“三苦”精神,充分发挥广大干部群众主体作用,激发贫困群众发展内生动力,增强扶贫开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提高自我管理水平和发展能力,引导依靠自身力量脱贫致富。

三、实施范围

“十二五”期间,全市在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生产生活条件较差,公共服务欠缺等问题较为突出的贫困地区,规划编制了81个片区260个贫困村。2012年度启动实施16个贫困片区60个贫困村的连片开发、整村推进扶贫开发项目,项目涉及9县1区28个镇,覆盖农业人口20341户76997人,其中贫困人口7518户28533人。

四、目标任务

(一)总体目标

通过实施连片开发、整村推进,使连片的贫困区域总体达到:基础设施明显改善、主导产业快速发展、公共服务配套完善,人居环境大为改变、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使贫困片区农民年人均纯收入达到6000元,消除绝对贫困现象,实现扶贫对象不愁吃、不愁穿,保障其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住房和养老。

(二)具体目标

到2013年,项目区目标是:

1、人均口粮360公斤;

2、人均纯收入6000元,消除绝对贫困;

3、人均安全住房达到25平方米以上;

4、90%的自然村道路得到硬化,90%的村庄院落和农户建起晴雨畅通的连户路;

5、户户用上安全稳定的电力,且同网同价;

6、彻底解决生产用水困难,100%以上的农户吃上自来水或自流引水;

7、实现通讯信号、广播电视全覆盖和自然村基本连通宽带;

8、加强产业建设,做到村有主导产业,户有增收项目,实现“一村一品”规模经营,确保农民收入逐年提高;

9、加强对贫困村医务室、文化活动室、村支部、村委会活动室、警务室等公益设施项目配套建设,推进民主管理,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10、通过教育扶贫和技能培训,使贫困村100%的初中毕业生升入高中、职中或中等专业技术学校学习,95%的农户至少有一名主要劳力学习掌握农业实用技术。

11、通过社保扶贫,使贫困村农民养老保险参保率达到100%,新农合参加率达到100%,实现低保户应保尽保,五保户集中供养。

五、实施步骤

(一)结合实际,制定方案(2012年6月30日前)

各县区政府要按照省、市连片开发、整村推进有关政策要求,结合贫困村村庄布局规划、基础设施、产业开发、社会事业和村容村貌整治等项目计划,尽快制定“十二五”实施方案。

(二)强化措施,落实项目(2012年7月10日前)

各县区要以连片开发、整村推进为平台,继续按照“资金捆绑、县为平台、提前谋划、政府协调、部门上报”和文件精神,连片开发、整村推进每个项目村整合捆绑项目资金不低于财政扶贫资金5倍的要求,在整合项目资金计划的基础上,搞好部门上下对接,确保捆绑项目资金落到实处。

(三)依照规划,组织实施

1、建设期限:项目建设期限自2012年6月至2013年底,其中2012年底前完成项目建设任务的50%以上,2013年10月全面完成建设任务,2013年11-12月进行查缺补漏,迎接验收。

2、分类实施:基础设施和人居环境改造项目、技能培训和实用技术培训项目当年完成;主导产业建设项目2013年3月底前完成;社会事业、基础设施项目2013年10月底全面完成。

六、项目建设内容及项目投资

(一)项目建设内容

1、基础设施建设工程:60个村16个片区规划新修硬化村组道路578公里;新修桥涵16座502延米;新建人畜饮水工程84处,新修河堤及水利施设82千米;土地综合治理3540亩;改造农村电网123杆/公里;新建村活动阵地26处;实施“五改三建”14665户,建垃圾池130处;实施绿化工程6830平方米、安装路灯185盏。

2、产业扶贫增收工程:根据贫困地区现状和资源禀赋,以设施农业、畜牧产业、山林经济和水产养殖等为重点,大力推进贫困地区产业发展,促进扶贫对象快速稳定增收。新建高产优质林果园8320亩、矮化薄皮核桃园15820亩、发展大棚菜1020亩、魔芋11100亩、烤烟3200亩、优质良桑园1450亩、新建及改造茶园7350亩、中药材9240亩、食用菌25万袋、培育示范户270户。大力扶持养殖业,确保饲养量达到42.3万头(只),组建农村专业合作组织38个。

3、避灾扶贫搬迁安置工程:按照“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的总体要求,把实施避灾扶贫搬迁安置作为连片开发项目建设的重要内容,实施避灾扶贫搬迁安置9470户36876人。通过实施贫困人口扶贫搬迁安置,努力实现贫困群众住房有保障、产业有发展、增收有渠道、生活有改善的目标。

4、教育扶贫工程:合理配置教育资源,把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职业教育与技能培训、农业科技知识,提高贫困人口综合素质,提升自我发展能力与实用技术培训有机结合,推进贫困片区教育均衡发展。通过建立助学和“人人技能工程”机制,确保考上大学的贫困户子女能够顺利完成学业,确保“两后生”人人有技能,个个能就业。从而,斩断贫困链条,不断提升自我发展能力。

5、健康扶贫工程:整合民政、扶贫、卫生、合作医疗、大病救助等相关政策,在贫困片区建立贫困人口健康保障机制,提高贫困人口健康保障水平。新建村级卫生室11个,新建农民健身场所14个。

6、保障式扶贫工程:充分保障特困群体基本生存权利,完善片区内低保、五保制度,扩大社会救助范围,将片区内贫困人口依照不同条件分别纳入农村低保、农村五保、孤儿养育、残疾保障和新型农村养老保险等救助范围,使70%以上五保户、孤儿及无劳动能力残障人员逐步纳入集中供养。

7、社会扶贫工程:2012年在贫困区域实施的连片开发、整村推进60个项目村,以中省党政机关及企事业单位开展联县扶贫和千企千村扶助行动为载体,以全市党政机关及企事业单位干部、党员、能人大户开展帮扶活动为重点,以动员社会各界团体、企业、个人帮扶为补充,积极与慈善、老促会、红十字会以及各类社会公益组织联系合作,拓宽渠道、壮大社会扶贫力量,积极构建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三位一体”的大扶贫开发格局。

(二)项目投资

项目总投资73276万元,其中扶贫专项资金5700万元,占总投资的7.78%;部门捆绑项目资金29779万元,占总投资的40.64%;县区配套33万元,占总投资的0.45%;群众自筹资金37764万元,占总投资的51.54%。

七、建设途径

(一)基础设施建设。以交通、水利、电力和通讯建设为重点,进一步完善功能,提升水平,构建适度超前、功能配套、安全高效的基础设施体系,为支撑贫困片区长远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二)主导产业开发。以发展山林经济为契机,依托现代农业百园示范区建设,引导产业聚集,搭建产业发展平台,促进产业连接,形成产业互动,推进贫困片区主导产业发展;以扶贫产业到户补助资金和扶贫小额信贷投放到户资金为支撑,积极组建专业合作组织,带动强村大户发展规模特色产业,帮助贫困群众发展增收项目,确保贫困群众稳定增收。

(三)社会事业建设。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不断扩大保障覆盖范围,提高保障水平。教育、卫生、民政、体育等部门,要把贫困片区学校、卫生室、活动阵地、农民健身场所等社会事业建设纳入部门规划,进行重点扶持,促进公共服务均等化。

(四)人居环境改造。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思路,结合实施避灾扶贫搬迁安置,引导贫困片区内不具备生存条件的农户向“土地集约、产业集聚、人口集中、社区化管理”的集中安置点搬迁,积极构建农村新型社区。大力实施以“五改三建”为主要内容的环境综合整治,把贫困片区建设成环境优美的新农村。

(五)提高自我发展能力。充分运用教育、科技、农业、林业、扶贫、组织、人社等部门培训资源,对贫困村干部群众广泛开展农村实用技术科技和劳务技能培训,努力提高贫困村干部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能力,着力提升贫困群众自我发展能力。

八、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市政府成立由副市长邹顺生任组长,市政府副秘书长陈杨斌,市扶贫开发局局长冉立新、市发改委副主任王彦青、市财政局副局长周仕成、市扶贫开发局副局长刘子龙任副组长,市委考核办、市发改委、财政局、民政局、监察局、扶贫开发局、国土资源局、审计局、规划局、住建局、交通运输局、农业局、林业局、水利局、教育局、卫生局、体育局、人民银行中心支行、信合办事处等有关部门为成员的市连片开发、整村推进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全市连片开发、整村推进工作的组织领导综合协调和考评奖惩等。各县区也要成立相应组织领导机构,负责本县区连片开发、整村推进工作。

(二)夯实工作责任。把扶贫连片开发、整村推进工作纳入全市重点工作一并考核。各县区要按照党政一把手负总责的要求,建立县级领导联片、县直部门帮建、工作队员驻村的帮扶机制,做到项目到村,责任到人,帮扶到户。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