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务分析和预算实用13篇

财务分析和预算
财务分析和预算篇1

1.确保财务预算的完整性

预算是对财务管理中的各项收支,各个模块制定以量化的形式制定标准,单位的一切财务收支必须按国家规定的口径全部在预算中反映,而对于财政补助收入要按照上级主管部门和财政部门确定的定额和补助标准进行编制。财务管理各项活动不能偏离预算,预算对财务管理的具体工作具有一定的指导性。因此,预算必须保证其完整性才能对实践中发生的各项业务进行指导。对事业单位而言,财务预算是财务管理的起点也是财务管理的重要环节,财务预算的完整性直接关系到事业单位的职能能否得到完整发挥,甚至影响国家的宏观政策能否完整发挥。可以说,没有完整的预算就没有完整的财务管理。

2.确保财务预算的科学性

行政事业单位财务预算是指导单位计划完成各项任务的,因此必须保证其科学性和合理性,才能充分发挥本单位人、财、物的优势,集中力量办大事,更好的为人民服务,实现事业单位各类效益的最大化,促进事业单位的改革。“但是,在实际工作中,各部门资金支出中因不均衡不可避免的出现资金需求冲突。这时财务预算要综合平衡其解决各部门之间的资金矛盾冲突。一般,单位的预算是全面预算,预算中规定了单位一定时期的总目标以及涉及各部门的子目标。财务部门将预算目标分解到各个部门,各部门负责人牵头根据本部门的实际情况编制合理的预算计划。因分解到各个部门的预算目标是独立的,各部门编制的预算计划也是独立的,因此当某一部门的预算计划与其他部门进行衔接时会出现矛盾和冲突等不和谐的因素,这时财务部门的资金预算部门要来综合平衡矛盾,根据效益优先的原则实现总量平衡。因此,在进行财务预算时,对可能发生的事项事先预测,并制定科学的解决方案,保证预算的顺利实施。此外,财务预算要确保以收定支,加强风险预测与控制。”最重要的是通过制定的科学性保证其可行性,围绕目标综合测评,寻找最优方案。

3.确保财务预算的谨慎性

预算的谨慎性是指预算要根据实际拥有的资源结合相关计划制定,每一笔支出由相应的收入来保障,切记盲目超标。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预算是根据本单位的计划制定的,可以说,单位计划是预算编制的基础,预算是计划的结果。预算与计划二者相互制约,预算资源难以满足计划时,则需压缩计划,保证预算的谨慎性。谨慎并不等于保守,因为一个保守的计划同样制约资源的充分利用。只有切合实际,坚持谨慎性的原则才能实现计划目标。

三、事业单位财务分析概述

事业单位的财务分析是以数据信息为依据,运用计划、报表等方式,采用一定的技术手段对事业单位一定时期内的财务活动和经济状况进行全面或者分项分析、比较研究的工作,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众所周知,会计报表是财务工作的结果,为什么还要进行会计分析呢。这是因为,编制财务报表是为了提供事业单位一定时期的财务状况和收支情况信息,为决策者决策提供数据。但是,会计报表提供的是一种静态的历史信息,这种信息不能直接用于决策。同时,事业单位的财务报表只是反映一些数据信息,本身并不具有比较的含义,如果孤立的看财务报表各个项目罗列的金额,对报表使用者的经济决策没有多大意义,报表使用者更关心的是数字与数字之间的关系,以及数字所反映的一些指标和变动趋势。因此,会计报表要想真正为决策者提供信息,还需要对报表进行再一步的加工,做出比较、分析、评价、解释,这也是事业单位财务分析的真正意义。

四、行政事业单位财务分析的内容

行政事业单位财务分析的内容主要涉及以下几点:一是,对计划完成情况的分析。主要分析计划完成的效果,完成过程中存在哪些问题,如何采取有效措施改进存在的弊端,以及进一步挖掘单位内部潜力,为进行下一步的预算提供数据资料。二是,对单位预算支出情况的分析。根据会计报表和相关资料编制预算支出情况分析表分析各项支出是否符合预算标准。三是,对预算收入情况的分析。主要对应缴预算收入是否符合各项政策并且及时、定额上缴国库,以及有无拖欠、挪用的现象。

财务分析和预算篇2

(一)两者的关系

按照目前的现状来看,预算会计与财务会计之间存在非常简单的关系,即拨款关系。从表面来看,预算会计是政府中的主要会计,但其实不是,财务会计和预算会计相同,都有其存在的重要意义。预算会计的职能是对政府财政支出的预算批准及执行,它虽然能够在执行的过程中体现出“付款”以及“拨款”的流程,但却缺少后续的过程跟踪和记录。而财务会计则是把执行过程的后续任务进行接收、记录等等。因此,理清了预算会计与财务会计之间的关系和区别之后,才能更好的去分析两者相结合的特点与优势。

(二)存在的问题

现阶段的政府部门中,多数进行财政预算和预算执行的是预算会计和财务会计的综合体,虽然政府将两者进行了简单的结合,但还存在很多问题与不足,这就需要进一步的完善与提高。

1、预算资金的执行过程记录不完整。一方面政府现有的预算会计对预算资金的执行过程存在不完整状态,导致预算资金的运动过程有很多是缺失的记录;另一方面预算会计只对资金流动过程中的最初阶段进行完整的记录,但流动中的资金运动没有进行很好的跟踪记录。因此,预算会计在这方面仅仅做到了对财政的预算与执行,在职能上并没有向资金流动的交易层面进行延伸,从而导致了政府一类的公共部门在财政资金记录上含糊不清,无法准确的反映出政府的资产状况。

2、财务会计反映的资产负债不全面。政府部门中的财务会计同样存在类似的问题,即资产和负债的反映不够全面。目前,政府部门的财务会计并没有把一些非货币性的、公益性的活动项目纳入到自己的职能范围内,对于政府部门的财务业绩以及相关的责任没有做更全面的核算及负责。只是在拨款时对相关的表面的资金流动进行记录,却不能对公益性的活动支出做出详细的确认和计量。这样也就使社会公众以及国家对政府部门的财政情况缺乏掌握和了解,同时对政府的财政管理秩序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也加大了政府财政风险发生的几率。

3、政府部门中的会计目标不够明确。我国的政府会计目标,不只需要满足财政预算的需求,更需要的是能够满足国家对会计的要求,即国家的财政预算管理以及宏观经济管理,同时还要将政府的公共管理需求纳入职能范围,从而为其提供准确的资金流动信息、财务的盈亏状况以便相关部门使用。当前的政府预算会计还存在能力方面的不足,在确认、核算、计量和报告等方面存在缺陷,例如会计科目不健全、核算方法不全面、报表体系不科学等。因此,政府的预算会计与财务会计需明确会计目标,实现政府部门中预算会计与财务会计的更好结合。

二、预算会计与财务会计的相互结合

现阶段,在执行政府的财务任务时,其预算会计与财务会计已经进行了简单的结合,初步呈现出互补的状态,这就使政府中的会计体系形成了一个整体。其主要通过信息的相互传递以及协同来达到结合的效果,同时对会计的基础、科目、报告、功能等进行协调以达到完善政府部门的会计体系的目的。

(一)确立方法

目前的预算会计与财务会计已有简单的结合及互补,但方法还需要完善与改进。第一,由于预算会计与财务会计的制度规定不明确,两方的职能范围相对较小,导致单方面的跟踪记录或反映的信息不够全面。在这方面应该对原有的预算会计和财务会计制度进行适当的修改和补充,以修订后的会计制度来规范其职能范围,同时约束其行为,达到对预算会计和财务会计监管的目的。也能够实现政府财政信息的完整记录,并且反映这一预算目标。第二,要做好政府的预算会计与财务会计的的完美结合,就要完善其体系。预算会计的任务就是预算相关部门所要预算的目标,或者是预算其执行的目标需要付多少款以及执行之后的结果预算,其目的就是实现该部门要实现的政策或公益性活动。简单的说就是对活动进行结果预算。而财务会计则是对其活动中相关部门所接受的资源以及耗费情况加以记录,以及对在活动中怎样分配资源进行记录和评估。因此,两方各自的职能就是在活动中进行衔接。因此,也可以重新建立两种会计制度,明确两方各自的职能范围,适当扩大职能范围,使其在进行资金预算和评估时互相有交叉点,并且在衔接环节的监督和审查上做的更好。两种方法并不发生冲突,在某些规定上,预算会计和财务会计可以实行相同的制度,例如行为标准,工作方法等;另一些具体方面,可以为其分开制定规则,例如在会计报告的制作上。重要的是两方所要衔接的点,一是在于预算会计预算的资金情况就是财务会计要记录的接收资金,另一个点就是两方都要实现其预算的目标以及能够很好地实行政策。目前的制度只能很好的实现第一个衔接点,第二个衔接点在执行过程中体现的还不够明显。所以,政府在制定会计制度时,无论是一个整体制度还是两个不同的制度,都应该把预算会计和财务会计当做一个整体,然后再进行相应的分别管理与结合。

(二)实施策略

1、分类处理。确立了方法之后,最关键的一步就是怎样实施。要能够有效的将预算会计与财务会计进行结合,就要对政府部门的财政支出状况以及负债信息进行全面的反映。在这一方面应该对一些重大活动项目及政策的实施引入权责发生制,同时要将公益性和非公益性的活动进行分摊处理,对财政的支出状况及政策实施类型进行很好的分类,以便在发生错误时对相应的部门和负责人追究责任并且及时挽救。

2、互相学习。在政府部门中,预算会计和财务会计都是以财政的流动为主要的关注对象,预算会计的存在是为了反映资源的流动,财务会计的存在则是为了反映资源的接收,这些信息数据都是会计信息,都是应该确认及准确核算的。然而预算会计与财务会计对双方的工作内容可能存在一定的认识缺失,不了解双方的工作流程就会导致工作中的某一环节衔接不上。因此,要做到预算会计与财务会计的结合,应适当使双方在对方的工作流程方面进行一定的了解,并适当的沟通,这样才能更好的完成财政流通过程中的衔接环节。

财务分析和预算篇3

一、前言

从开始的生产技术财务的综合计划、责任成本预算到全面预算管理,财务预算管理制度在我国走过了30个年头。我国企业立足自身的发展状况,结合西方的成功经验,对企业的预算管理模式进行的适当的改良和创新,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预算管理模式,全面预算管理已经成为当前现代企业财务管理的重要手段。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企业之间的竞争日益激烈,创新企业管理手段,实现财务预算管理在新时期的发展,是提高企业综合实力和市场竞争力的有效途径。

二、财务预算管理的概念与特征

1.财务预算管理的概念

作为企业内部财务管理的财务预算管理,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应运而生,企业财务预算管理成功实现了市场机制与计划机制的结合,是一种新型的、高效的管理体系。财务预算管理依据企业发展的战略目标,对企业内部的资金运转、投放以及经营成果进行合理的分配,实现企业资金的优化配置。另外,企业的财务预算管理是建立在企业业务预算和企业资本预算的基础之上,按年度编制,坚持效益优先和权责对等原则,切实做好企业的全面预算管理【1】。

2.财务预算管理的特征

企业财务预算管理具有目标性、全面性、战略性、系统性特征。首先企业财务预算要以企业的发展为根本目标,以企业的长远发展和现实发展为依据,开展切实可行的内部财务预算管理;其次财务预算管理的全面性体现在全员性、全程性和全方位性上,财务预算管理贯穿于企业生产经营的各个环节,鼓励企业全体员工参与其中,实现企业筹资预算、资本预算、经营预算与财务预算的全方位管理;再次财务管理的战略性与企业发展的战略性具有一致性,现代财务预算管理有利于企业风险的规避,从而促进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最后财务预算管理的系统性主要通过横向系统和纵向系统表现出来,横向系统强调各部门之间的联系,纵向系统重视企业全面管理的体系构建。

三、财务预算管理与企业管理创新

1.财务预算管理是企业管理创新的重要体现

现代企业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转变传统管理观念、创新企业管理模式是实现企业新发展的前提条件。财务预算管理是我国现代企业管理创新的产物,计划经济下的财务管理已经不适合现代市场经济的发展,在充分考虑自身经营状况的情况下,我国各企业在总结国外先进经验的基础上探索出了一条新型管理道路,在企业战略目标的统领下,开展全面的财务预算管理,切实提升企业的经意效益【2】。

2.财务预算管理是企业管理创新下的必然选择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社会主义各项事业都呼唤改革和创新,企业发展的各项制度也都进行了不同程度的变革,其中产权制度变革为企业施行财务预算管理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企业产权的多元化导致了企业所有权与企业经营权的分离,企业财务预算管理对企业进行了有效的控制和规划,实现了企业投资者与经营者的共赢。此外,企业财务预算管理对企业资金开展有效的管理,是企业资本经营机制运行的必然需要。

四、财务预算管理的作用

1.有利于实现企业的战略目标

企业通过财务预算管理清晰的掌握了企业的财务状况,科学分析和考评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的资金投入与支出状况,从每一个环提升经济效益,节入手切实做好财务风险的规避工作,保证经济活动的顺利开展,从而实现企业的战略目标。

2.有利于提升企业的管理水平

财务预算管理有利于加强企业的内部控制和管理,是企业施行现代化管理的重要体现。企业财务预算管理在企业战略目标的统领下实现了各部门之间的统一、协调,企业各职能部门通过财务预算明确了自身的奋斗目标,共同致力于预算目标的实现,加快了实现企业经营管理一体化的进程【3】。此外,企业财务预算管理对每一个企业员工的工作进行量化和细化,有利于绩效考核的科学开展,创造良好的企业文化氛围,激励员工努力工作,提升企业经济效益。

五、结语

综上所述,企业财务预算管理是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的重要体现,也是企业管理创新的必然选择。当前,市场经济竞争日益激烈,创新管理理念,完善财务预算管理体系,实现财务预算的全面管理,是现代企业在新时期求生存、求发展的当务之急。

参考文献:

财务分析和预算篇4

对于任何企业而言,财务预算都是企业在进行财务管理时的重点内容。由于在工程施工过程中存在着许多不确定性因素,因此对财务预算的管理需要详细研究。随着施工规模的不断加大,财务涉及到的方面也越来越多,传统的财务管理模式已经不能适应现代化管理需求,在施工过程中经常出现资金链断裂等经费问题。因此加强财务预算管理是现价段施工企业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财务预算的必要性

(一)有利于企业阶段性目标的实现

施工企业的阶段性目标实现需要财务资金的支撑,合理的预算是其实现的基础。施工过程中材料的使用情况、施工设备的磨损程度以及各施工资源之间的配合都是预算应考虑到的问题。施工过程对各项资源的使用情况以及配合程度都应围绕着企业的阶段性目标来实现。合理的预算包含对财务数据进行有效分析、通过预算让企业在未来一段时间达到收支平衡、做好施工中生产资料的资本预算工作、对施工中产生的现金流做好合理编制这几点内容,若是能够做好这几点,那么企业的阶段性目标就不难实现了。

(二)有利于提高企业竞争实力

施工企业内部各要素的优化组合也是提高企业运行效率的有效手段。财务预算的优化能够有效提升企业财务部门工作实力,并且预算的有效性直接关系着企业经济活动的有效性,因此预算的优化在一定程度上会带来企业竞争力的加强。对于施工企业而言,竞争力在于企业中的各种人力资源、运行机制、施工技巧等,只有将这些要素进行有机结合,企业的竞争力才可能得以提高。

施工过程中,财务预算需紧密围绕这些要素,展开合理的编制、分析与执行工作,让合理的组合成为各要素共同提升的保障,并带动施工企业实力的提升。

二、施工企业财务预算存在的弊端

(一)认识不全面,在管理上脱离目标

施工企业大多在管理上没有一套完善的体系,因此也没有相应的职能部门来进行专业财务预算管理。施工企业管理人员在本身管理上没有经过相应的培训工作,因此在财务预算时大多是根据以往经验进行的。

对于施工企业而言,需要在财务预算上改进的不仅是方式,还有思想。财务预算的管理需要根据市场经济动向做出相应改变,因此企业财务预算方式与思想也要与时俱进,保障预算的执行有效性。施工企业领导对财务预算认识上的不明确是导致预算制度无法建立健全的根本。许多施工企业认为,财务预算是建筑方与投资商的事情,与自己并没有太大关系,因此根本不重视对财务管理的预算。并且由于这种不重视,预算管理缺乏相应的科学性、真实性与可实践性,并且无法对企业的长远目标完成起到积极推动作用,让施工企业无法实施长远的战略目标。

(二)预算机制不健全

施工企业具有人员流动量大的特点,因此在管理上,财务部门并不能进行有效的信息分析,且施工企业高层管理人员不能够真正参与到预算制度的建设中来。并且由于企业内部人员自身素质能力的限制,在财务管理上仍旧沿用传统管理机制,采用的是定期预算法。定期预算法虽说在时间与操作上比较节省,但是定期预算法不能够根据企业面临的实际情况及时调整,会导致决策偏离方向等问题。定期预算属于静态预算的一种,企业若是在成本以及价格方面发生改变的时候,这种预测制度难以及时有效调整,也就是缺乏相应弹性,因此难以为企业的发展提供财务决策上的支撑。

(三)灵敏度不足

企业进行财务预算需要对市场拥有灵敏的判断。施工企业由于采用的财务管理制度仍旧处于初级阶段,因此在财务信息的收集上比较落后。这种滞后性会导致财务部门在进行报表编制的过程中无法有效掌握真实信息,手中的数据是缺乏针对性的,因此不能够为本企业的财务预算提供有力依据。施工企业若是不能够对市场信息进行灵敏的反应,会导致在遇到财务风险时不能有效规避,造成企业盈利受损。

(四)忽略成本控制

施工企业的财务预算通常将重点放在对企业建设项目的花费上,很少会将重点放在自身成本的管理。施工企业负责人通常认为财务预算就是对将来财务的使用情况进行预测,像是扩大再生产费用等,这只是预算管理其中的一种。企业的财务预算还应包含企业对成本的管理,成本也是资金占用的一种。一家企业,若是堆放了大量成本,会占用很大一部分资金,在成资金流转上的困难。同时不注重资金成本还会造成施工企业在资金管理上造成结构的不合理,若是资金成本过大则会使得企业在面临风险时无法及时抽出资金,造成风险放大化。资金成本过大往往是由企业在预算方面没有进行有效分析,将市场前景看得过于重要导致提前安排引起的资金闲置,这样的安排让库存大量积压,阻碍企业正常发展。

三、施工企业财务预算优化策略

(一)提高预算管理意识

由于当下中小企业的建立大多都采用创业型的管理组织结构,因此管理者的管理水平以及对内部控制制度的认识直接影响企业的发展。只有充分提高企业管理者的管理意识,才能更好的确保企业单位经营活动的效率性以及企业资产信息的安全性。提高企业单位管理者在内部控制中的控制意识,有助于管理者运用科学的思想、原则、方法来科学合理的解决管理中出现的问题。企业管理者是企业发展的舵手,拥有较高管理意识的管理者,使中小企业单位内部更加协调、更加高效的完成工作内容。

(二)提高内部控制制度的执行力

执行力对企业来说,就是企业经营能力。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最终效果终将由执行力表现出来。较高的执行力,能够将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既定规划转化为看得见的经济效益和成果,它是企业达到目标的重要保障。只有拥有与科学合理内控制度相匹配的高效执行能力,才能使内部控制制度的内涵更加透彻的融入到企业的经营活动中去,为中小企业在经济活动中更好的生存发展,提供有力保障。施工企业应该加强这方面的管理,保障企业能够健康长远的发展。

(三)加强财务考核制度

施工企业在进行运算时,由于所有工作都是依靠数据分析出来的,因此难免会出现以下错误。财务的考核要作为一项制度来执行,各单位要严格管理,避免资料出现失真。在资料搜集上,财务部门应将资料进行定性与定量上的分析,通过分析来对考核对象展开定性与定量上的判断。定性定量的方式能够有效避免考核中出现主观意识过强的局面,客观性的数据更能清晰地反映出预算的执行状况与有效性。

财务开合不仅是要对预算进行考核,对制定预算的员工也要进行考核。工作严谨认真并通过努力为公司带来效益的员工,企业应该再公司内部进行表彰,以此来带动其他员工的发展,为工作积极性的提升做出贡献。在考核上可以实施奖惩办法,将预算能力分析与经济责任制度相结合。

(四)加强企业宣传力度

财务的预算管理并不是喊喊口号就能够进行的,在各项制度的规范下,使用相应的手段实现“全民参与”。预算的有效性并不是由企业财政部门这一独立部门来完成,需要所有部门共同对未来资金支出做到心中有数,财务部门的调查数据才会准确。施工企业在日常管理中应该加强对各部门的财务宣传,让员工了解财务预算准确的必要性,认识到预算准确与自己工作的相关性。

宣传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展开,例如召开例会、部门宣传等,由于施工企业的特殊性,大量员工并不是在公司工作而是在施工现场,可以在休息时间在施工场地举办有奖竞答活动或文艺汇演,将财务预算相关知识参杂其中,让员工在无形中接受预算管理的知识。只有所有员工都参与了财务预算管理,才能够保障预算数据的准确性,企业也可以顺利展开资源整合工作。

(五)预算要以市场为导向

施工企业进行财务预算的目的就是为了让接下来进行的经济活动能够更好的适应市场的需要,在竞争中不被淘汰。在现代化市场经济中,企业的各项计划或是变更都要以市场需求为基础,让企业的经济活动去适应市场的发展。施工企业要想在竞争中利于不败之地,首先组要做好最基础的两点:按时完工与质优价廉。按时完工需要的是在施工过程中加强管理、并保障资金链的跟进;质优价廉则需进行合理预算,将工程的施工成本在保障质量的前提下达到最优。

财务分析和预算篇5

二、新制度下主要差异产生的原因及处理方法

(一)新制度下差异产生的原因

根据新政府会计制度要求,事业单位在进行会计核算的过程中,对于纳入部门预算管理的现金收支业务,要同时进行财务会计核算和预算会计核算,并且新制度明确规定了财务会计核算和预算会计核算的核算基础分别为权责发生制和收付实现制,这就导致了,在新制度下,财务会计和预算会计对同一项经济业务产生的收支确认的时点不同,从而导致了财务会计和预算会计记账的差异。以下对几种常见的差异进行简要分析。

(二)事业单位收入活动中产生差异的原因及处理方法

1、预收账款业务导致的收入差异

事业单位在提供服务、销售商品以及单位因出租资产、出售物资等业务活动中,向对方预收款项时,在财务会计核算的过程中,按照权责发生制的要求,该笔款项并不确认为当期收入;但由于实际收到了款项,在预算会计核算中,就需要按照收付实现制的要求确认为收入,在这种情况下,财务会计没有确认收入,而预算会计确认了预算收入。

当事业单位同时满足财务会计核算中收入确认的三个条件时,需要将预收的款项确认为收入,此时,要将该笔款项直接冲减预收账款,同时确认为当期的财务会计收入;但此时并没有实际发生款项的收付,因此,预算会计不做处理。在这种情况下,预算会计没有确认预算收入,而财务会计确认了收入。

会计处理中,事业单位收到对方的预付款时,财务会计借记“银行存款”等,贷记“预收账款”;同时,预算会计借记“资金结存”等,贷记“事业预算收入”、“经营预算收入”等。将预收的款项确认为收入时,财务会计借记“预收账款”科目,贷记“事业收入”、“经营收入”等科目,预算会计不做处理。

2、接受非货币性资产捐赠导致的收入差异

接受非货币性资产捐赠是指事业单位接受捐赠方捐赠的库存商品、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等。事业单位在接受捐赠时,应按照权责发生制的要求,对发生的经济业务进行判断,在满足资产、收入等会计科目的确认条件时,按照接受捐赠的资产的价值,借记相应资产,同时确认捐赠收入;但由于在该类业务中并未实际收到款项,没有发生资金的流动,因此,在预算会计核算中,无需进行账务处理。

会计处理时,在接受捐赠,满足资产、收入等会计科目的确认条件时,财务会计核算中应按照接受捐赠的资产的实际价值,借记相关资产科目,贷记“捐赠收入”;预算会计中不做账务处理。

(三)事业单位支出活动中产生差异的原因及处理方法

1、预付账款业务导致的支出差异

事业单位根据购货、服务合同或协议规定预付款项时,在财务会计核算的过程中,按照权责发生制的要求,不满足费用确认的条件,不应在当期确认为财务费用;但在预算会计中,由于发生了实际的款项支付,在预算会计核算的过程中,确认为当期预算支出。在这种情况下,预算会计确认了预算支出,而财务会计没有确认费用。

在进行会计处理中,财务会计应按照预付金额,借记“预付账款”,贷记“银行存款”等;同时,预算会计借记“事业支出”等,贷记“资金结存”等。

2、相关资本性支出导致的支出差异

事业单位在购买或建造固定资产、无形资产或者工程项目的过程中,财务会计按照权责发生制的原则,该项款项的支出不满足费用确认的条件,因此不计入当期的财务费用,而应借记固定资产、在建工程等科目;而在预算会计核算过程中,由于发生了资金的流出,因此,按照收付实现制的要求,应确认当期的预算支出。在这种情况下,财务会计没有确认费用,而预算会计确认了预算支出。

在进行会计处理中,财务会计应按照所构建的资产的实际价值,借记相关资产,贷记“银行存款”;在预算会计核算中借记“事业支出”等科目,贷记“资金结存”等。

3、计提折旧和摊销导致的支出差异

事业单位在计提固定资产折旧、无形资产摊销时,按照权责发生制的要求,在财务会计中都要确认为当期费用,但在计提折旧和摊销的过程中,并没有形成实际的资金流动,因此,按照收付实现制的要求,预算会计不用进行会计处理。在这种情况下,财务会计确认了费用,而预算会计没有确认预算支出,从而产生了差异。

在进行会计处理中,财务会计应按照计提的固定资产折旧或无形资产摊销的金额,借记“业务活动费用”、“单位管理费用”等,贷记“固定资产累计折旧”、“无形资产累计摊销”等科目;预算会计不做会计处理。

(四)其他产生差异的原因及处理方法

财务分析和预算篇6

(一)财务分析是财务管理工作中的重要组成内容

在企业的所有经营管理活动中,财务管理是其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在会计工作中主要包含思四项内容:核算、检查、财务分析、综合平衡。可见,财务分析是会计工作中的一项重要内容。任何企事业单位的经济活动都是通过货币资金的形式反映出来的。而这些数据都是通过财务人员的日常工作:单据的审核、登记凭证、记账、编制会计报表等工作进行分类核算与归纳总结的。这些基础的数据核算与整理工作是会计工作的基础环节,更是为企事业单位财务分析提供了重要的数据依据。可见任何企事业单位的货币资金的运动所体现出的是全部业务活动的成果,都必须经过财务分析这一过程才能全部反应。通过财务分析能够找到、研究产生预算偏离的真正原因,并对经济活动、财务收支所取得的成效进行综合观察,以便能够帮助企业及时总结经验,提出相应的措施,在全员参与的基础上改进财务管理工作。

(二)财务分析是当前财务管理工作中的薄弱环节

一直以来,我国不论是理论界还是实务界,经过多年的研究和努力已经使我国的财务工作逐渐步入正轨,并同国际接轨。随着人们管理意识、监督意识的提升,很多财务检查与监督工作引起了人们的高度重视,但是,作为财务管理工作中的一项重要组成部分,财务分析工作还并未引起人们的关注和重视,财务分析工作还是一个比较薄弱的环节。例如:有的企业的财务人员不会做财务分析,这主要是出自那些财务人员中层次较低的、或者是参加工作不久的新手。由于未经过系统的财务分析的相关培训和学习,再加之他们工作经验严重不足,在实际工作中根本就不会做财务分析,大部分工作都是被动完成的,有的财务人员即使勉强做了一些财务分析工作也只是为了应付上级部门的要求,其提供的财务数据根本就不具备研究价值。再例如:有的单位的财务人员用进度表代替了财务分析工作,有的财务人员翻看账本,查查账户的余额,根据自己看到的数据简单地进行分析,这种财务分析的工作方式根本就无法帮助企业及时发现存在的各种问题,更无法从这些数据中总结出具有规律性的资料和经验来对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进行指导和推动。这些财务分析工作根本不能发挥其主要的职能作用。再如:有的企业的财务人员严重不足,他们平时都忙于日常的核算工作、账簿登记工作,没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进行财务分析工作。综上所述,财务分析工作是企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工作中的一项重要内容,但是由于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很多财务分析工作停滞不前。之所以造成上述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一方面:这些单位的领导者、财务工作者缺乏对财务分析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另一方面:有的单位的财务人员只看到货币资金运动的情况,忽视了非货币资金的运动。

二、充分发挥财务分析的积极作用,促进预算会计的顺利实施

目前,财务分析工作已经在企业预算管理中得到了广泛应用,财务分析与预算管理之间是一种相互促进、相互连带、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从一定程度上看,财务分析的效果将直接对预算管理产生影响。因此,各企事业单位必须将财务分析工作始终贯穿于预算管理中,为促进企业预算会计的顺利实施提供保障。

(一)财务分析对预算的编制起到一定的促进和制约作用

预算编制是预算管理中的第一步,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在进行财务预算编制时一定要严格遵循企业发展的规律、发展方向等各种内外部环境的影响,进行科学地编制。例如:企业可以将各项指标进行细分,使企业的资源得到优化配置,为促进企业的健康、稳定发展奠定基础。在其预算编制中进行财务分析与评价将为预算编制提供真实的数据依据。

(二)建立完善的预算会计体系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发展,我国迎来了新经济常态的发展新时期。预算会计制度的完善已经成为新经济常态时期的关键问题。对于现代企事业单位而言,构建完善的预算会计体系必须从实际出发,认真研究本单位的资金支出情况、运作模式等,并以此为契机构建出适合本单位发展的财务报告制度,并通过长效机制构建完善的预算会计制度。这样将实现对企事业单位收入与支出有效控制,实现预算的准确性,保证预算不脱离实际。

(三)改革并优化预算会计的设计体系

关于预算会计设计体系的改革,笔者认为:首先应该从预算科目的分类着手,使预算会计科目能够适应预算制度的相关要求。例如:可以根据各部门的不同将一级科目按照部门进行设置,以此来充分体现出部门日常维持性收入与支出的核算性质,另外,在此基础上再设计二级和三级科目。通过二级和三级科目的设置准确地反映出预算会计核算的本质内容。另外,在编制预算会计时一定要严格遵循会计核算的基本原则——准确性、客观性,再结合本单位的实际发展状况和未来的战略发展目标,对会计科目的设置与核算逐步进行改革与完善。如果在实际工作中出现不完善的地方,应该尽量做到灵活变通。

(四)财务分析将促进预算的执行

任何企业进行预算执行的过程就是要求将预算编制的内容完成好,将弹性预算真正落到实处,从而实现预算工作的柔性特征。例如:企业可以根据在不同的发展环节、不同功能阶段的预算执行情况,分别进行奖惩,并将需要实现的目标与需要遵循的要求进行说明。同时,企业还必须将企业的内外部环境变化等情况充分考虑在内,对预算及时进行调整,切忌出现实际目标与预算目标相脱离的现象。综上所述,财务分析是企业财务报告中所反映的财务指标的主要依据,对企事业单位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等进行剖析与评价,以此来充分反应企业在经营过程中的利弊、得失、财务状况、未来发展趋势等。财务分析作为进行预测的基本前提,将对过去的经营活动进行总结。因此,在预算会计中将财务分析充分应用于其中,能够准确了解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能够为企业的领导者和管理者提供真实的、可靠的决策数据依据。

参考文献:

[1]张杰国.企业预算和实际的对比因素财务分析[J].时代金融,2014

财务分析和预算篇7

3、制定财务预算的操作流程。在具体编制财务预算前,必须针对财务预算管理制定一个具体的编制、审核、下达、执行、分析的操作流程,理顺预算目标、预算标准及具体预算项目的先后编制顺序和时间节点,明确职能部门对应各个预算项目的职能职责,同时尽可能的完善修订现有的企业规章制度和财务管理制度,使整个财务预算的每个环节做到环环紧扣、相互关联、相互监督,形成了一个完整高效的体系,确保财务预算编制有序,执行有力,反馈及时。

4、汇总企业各职能部门的预算。各职能部门编制的预算标准和业务预算,如燃气销售及采购预算、新增用户预算、管网更新预算、表具更新预算、科研费用预算、工资薪酬预算等成本费用预算,这些都是编制财务预算的依据。对这些预算进行整理、审核、汇总,最终形成财务预算的初稿,并可以针对各假设前提制定出不同的预算方案供决策层参考。财务预算最终经企业管理决策层和董事会的审定批准后正式下达,企业的经营活动便以这个财务预算为准绳进行开展。而企业实际的经营活动是否按着期初制定的目标和财务预算在进行,有没有达到预期的目标,或者经营环境是否发生了重要变化,是否需要调整年初的财务预算,这些就需要通过财务分析来揭示。财务分析的编制,需要注意一下几点:

l、确定财务分析的主体。财务分析的主体不同,那么在做财务分析的时候,我们所站的角度也就不同。财务分析的主体主要有经营者、投资者和债权人等,通常的财务预算主体是企业的经营者,他们比较关心的是企业的日常经营活动是否达到了年初的预期,利润完成情况,以及企业的财务状况、现金流量是否正常:而有上级母公司或隶属于集团旗下的企业,还需要从投资人的角度进行财务分析,他们更多关心的是投资会否发生损失,投资回报水平如何,以及同一集团下各关联企业间的利润、税收如何进行合理的平衡等问题。确定了财务分析的主体,才能有针对性的收集汇总各项财务数据,结合各职能部门的工作情况,完成完整、有用的财务分析。

2、确定财务分析的目标。一般财务分析的目标主要有:(1)评价某一会计期间的经营成果(2)披露企业当前的财务状况(3)预测后期发展的趋势。财务分析可以是针对其中一个或多个目标,也可以是包含所有内容的综合财务分析。企业经营过程中积累了大量的财务数据和报表,没有一个具体的分析目标,盲目对各种数据进行比对分析,没有针对,不做关联,就如同大海捞针,费时费力,即不能发现问题,也无法保证财务分析的时效性。所以财务分析的目标确定了,才能确定财务分析需要哪些更为具体、更为详尽的数据指标,哪些数据需要进一步深入分析,重点披露。

3、进一步收集、核实相关信息。财务分析如果仅仅从财务数据和财务报表上进行,那就是表面肤浅的分析,往往会停留在对数量、金额的分析,而缺少对本质的分析,难以深入问题的根本。其实财务数据只是对企业各类经营活动的真实记录,我们可以从数据报表中发现问题、找到线索,但最终问题的形成以及解决问题的方法,还需要从各方面收集取得相关信息,在对这些信息深入分析的过程中寻找答案。同时,年初制定财务预算时,收集的各类信息也可能在一段经营期间后发生改变,这就需要我们进一步核实,及时调整我们的工作。对企业所处的外部环境的分析尤其重要,我们的分析往往重视对内部活动的分析,而忽略了对政策、经济等环境的分析。如果企业所处的行业状况、市场状况发生改变,或是国家修订了与企业经营密切相关的政策法规,那么我们年初的预算就可能要做相应的调整,而对这些外部环境的分析和计算可以使企业及时制定相应的调整规划,适应新的形势。

4、对分析进行归纳、总结,引申到企业的每个管理环节。仅仅做到以上几点,还只能停留在对具体时间内,具体事件的评价分析。我们还应该对分析的结果进行归纳、总结,结合企业当前的管理水平、制度章程、操作流程等更深层的方面,对企业进行一番检查和完善。往往一项费用的过度节省或延期发生,这看似不大的问题,可能牵引出企业制度不严密,职能不明确,流程不合理等各种各方面的问题。对分析的结果进一步归纳总结,使得财务分析不仅仅是停留在监控本期经营活动的作用上,还能对完善企业制度,提高企业管理水平有一个长远的促进作用。财务预算和财务分析是规范和监控企业经营活动的重要工具,可以说财务预算是财务分析的标准和准绳,企业经营活动有没有按着管理者预期的方向进行经营成果有没有达到预期的指标,都是通过和财务预算的比对分析来衡量的;而财务分析是财务预算是否起到规范企业经营活动的评价和考证。两者只有有机的结合起来,才能互相联系、互相呼应,发挥出最大的效用。为了使财务预算能够得到有力的执行,而财务分析又能够及时有效的对企业经营成果、预算执行情况做出准确的评价,进而督促每位员工、每个部门做好自己的职责,顺利完成企业的经营目标,我们应该建立起一套严密的预算管理制度高效的信息管理系统和科学的预算考核体系:

财务分析和预算篇8

2.1预算管理方面

第一,预算编制方法的科学性。预算的编制可分为增量预算法和零基预算法,零基预算法虽然有助于增加预算编制的合理性,但也加大了预算编制的工作量。如果过于关注准确度而忽视时间、人工等成本开支,则可能影响预算编制的时效性,且若测算标准不准确,同样可能影响零基预算法编制结果的合理性。第二,预算编制审核的客观性。预算编制的审核需要具备一定的业务知识,并充分利用前期比较信息。如果财务管理部门的预算管理人员缺乏对业务知识的了解,在无第三方介入的情况下,则可能导致预算审核的低效以及预算编制的随意性。第三,预算执行的有序性。预算在全面、准确编制的基础上,还需要严格的预算执行来推动。如果预算支出无计划,则可能造成年末预算的突击执行,忽视资金的使用效益。这也反映出预算编制质量的重要性,高质量编制的预算以全年支出的充分计划为基础,是预算执行有序性的保障。第四,预算考核的反馈作用。对预算编制和执行的考核及结合考核结果制定奖惩措施,是提高预算管理水平的途径之一,同时也是保证业务部门和人员提高预算参与严肃性的重要手段。如果缺乏对预算工作的考核和评价,或对考评结果缺乏反馈,同样可能影响预算管理工作的效率和效果。

2.2职能协调方面

从预算的编制到执行,再到预算执行结果的反馈,除了涉及预算管理人员的工作以外,还包括财务部门内部采购管理人员、资产管理人员、项目管理人员、合同管理人员。财务部门外部各业务部门及其人员的多方参与,以及必要时第三方专业机构和人员的介入,同时需要对核算结果、分析结果及检查结果的运用,以促进相关工作的不断优化。在预算编制过程中,需要业务部门及其人员提供业务需求,并进行业务收支测算;需要项目管理人员组织好前期项目支出必要性和可行性的论证工作;需要资产管理人员根据现有资产状况审核资产配置计划涉及内容的合理性等。同时,需要预算管理人员在准确核算和严谨分析的基础上,结合上年预算执行结果和当年业务预期,从整体上审核预算编制的合理性。在预算执行过程中,更需要相关部门的配合。通过相关制度、措施、程序的制定和执行,充分发挥内部控制的风险防范与管控作用;通过加强财务审批控制与支出分析,严格支出的合理性和合法性;开展定期或专项财务检查,充分发挥内部审计对财务管理结果的反馈作用。如果部门、人员之间缺乏职能的协调,则可能影响各项工作之间协同效应的发挥,难以实现管理效益的最大化。

2.3财务分析方面

第一,预算分析。对预算的分析作为事业单位财务分析的重要组成部分,除了预算规模和执行成效外,还应关注预算与核算的联动作用,在核算中体现预算管理要求,并将年度核算结果作为年度预算编制合理性和准确度的反馈。同时,还应结合业务预测,在考虑年度间业务变化的基础上,分析年内预算与核算的差异原因,并形成下一年度预算变化的预期。如果预算分析缺乏动态性以及与核算和业务的结合度,则可能降低预算分析的有用性和前瞻性。第二,往来款项分析。对于事业单位而言,与财务收支相比,由于往来款项蕴含更大的不确定性,可能存在更大的风险,需要给予更高的关注度。将往来款项及其不确定性在财务分析中予以披露,有助于分析报告使用者了解相关情况。尤其对于长时间未予解决的往来款项,由于人员更换、记录不清等可能性的存在,更需要引起分析报告使用者的持续关注。如果缺乏对往来款项的关注,或由于金额不大,而忽略性质的重要性,则可能产生对相关风险的忽视。第三,财务分析与业务分析的结合。财务收支是对业务执行的反映,相关分析也应关注与业务分析的结合。以业务分析为基础,评价财务收支分析的可靠性,并进一步提高财务收支分析对分析使用者的有用性;同时,通过财务收支分析发现业务趋势,发现业务执行中存在的问题,分析原因,评估风险,并提出应对措施,以此形成业务与财务相互协同的良性循环。如果财务分析缺乏与业务分析的结合,则可能导致财务分析缺乏业务基础,从而影响财务分析的合理性。第四,趋势分析。受信息可得性的影响,事业单位通常不涉及行业比较,而以同比、环比等内部比较方法为主。趋势分析作为内部比较的方法之一,有助于发现业务变化的趋势。在此基础上,结合宏观经济形势及政策的变化,分析变化的原因,评价变化是外部环境造成的合理影响,抑或是业务缺乏管理造成的资源开支过渡,从而找到管理的重点并予以加强。如果相关分析局限在上下期的比较,则可能影响对业务长期趋势的观察和总结。

2.4财务检查方面

财务分析和预算篇9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我国企业的规模的扩大,各个方面的运营和管理状况也逐渐的得到改善。同时企业竞争压力的增大也使得企业的管理者逐渐开动脑筋,寻找新的方法来提高企业管理水平。这些因素的存在使得企业的领导者逐渐提高了预算管理意识、财务分析意识以及科学管理意识等。本文重点分析了预算管理中财务分析的运用。

1.1财务分析概念

财务分析就是指财务管理人员参考相关文件,如财务报表等,并运用专业的、合理的财务分析方法和手段对企业经营过程中的财务状况以及经营现状做出合理的评价。有效的财务分析能够使得企业财务管理人员发现企业运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如库存周转不良等。然后帮助企业决策者进行更好地决策。财务分析不仅能够反映过往的企业经营现状,也能够更好地预测企业经营中可能出现的意外情况和遇到的风险大小,进而做好充分的事前控制,避免为企业带来损失。

1.2财务分析的内容

资产负债表分析:资产负债表是企业一定时期内财务状况的反映,企业决策者能够通过对于财务负债表的分析获取企业过去一段时间内经营状况的反馈信息,从而进行一定的事后控制。同时,有关人员通过对企业财务负债表的分析,可以判断企业的短期偿债能力以及企业的整体管理水平。如投资者在购买某企业的股票时,会将财务负债表的分析作为一个重要的参考。

利润表分析:相对于其他会计报表,利润表能加直观的反映一个企业经营现状。通过对于企业利润表的分析,我们可以了解到企业的经营活动类型、组织收入以及企业经营过程中各项业务成本开支。利润表可以更加深入地反映企业经营业务结构和财务收支结构,了解企业产品类型,从使得企业战略制定者能够从根本上明确企业发展过程中的矛盾,进而解决企业发展壮大中的问题,从而为企业获得更多的利润。如有些企业根据特定产品对企业利润的贡献情况将产品分为明星型、金牛型、瘦狗型、幼婴型产品。然后根据具体利润贡献情况,进行不同产品生产比例的调整和市场营销战略的调整。

现金流量表分析:现金流量表能够反映一个企业的资金运作情况。现金流量具体是指现金流出与流入的差额,即现金流量可以是正数也可以是负数。

财务会计报告综合评价分析:综合财务报告分析是企业向外界提供企业运营状况的手法,通过全面的分析,可以充分反映企业的运营、财务现状以及整体的管理水平等。

1.3财务分析方法

分析比较法:运用一定的数学方法,将不同两个阶段财务报告的相同会计指标进行对比,看企业的经营变化状况。如连续两个会计期间内进行财务数据的对比,可以发现企业的经营变化趋势或市场趋势。如在某些产品的淡季销售利润比较低,而旺季利润比较高。通过分析对比,可以发展企业经营中的一些问题,然后通过合理的决策来改变这种现状,进而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如海尔集团在洗衣机销售淡季应对利润下滑而推出全自动滚筒洗衣机,从而提高了企业的利润。

比率分析法:即通过计算各种财务指标不同期间内的比率,来发现企业的经营状况,如利润增长率。

因素分析法:即分析相关财务指标以及其影响因素,从数量确定各因素对分析指标影响的方法和影响程度。

2.预算管理的内涵

2.1预算管理概念

预算管理是一种有效的事前控制方法。预算是指企业在经营、财务以及投资等方面,以数量或者金额的形式,通过一定的科学方法进行预测和决策。预算管理能够反映企业在未来一段时间内的发展计划。一般而言,预算就是指企业在经营管理过程为了更好地管理之后的活动和业务,而进行的详细安排。预算往往具有一定的浮动范围。同时,预算也为企业发展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参考标准。如企业在运营过程中发现企业在经营活动方面的开支超出预算很多,就要反思一下是否企业的运营出现了问题,如果出现了问题,可以以预算为参考,制定相应的调整方案。预算管理的实现需要企业不同部门与预算管理部门进行有效协调和控制,如市场部、法务部以及决策部门等。另外,企业要想制定合理的预算,需要提前进行充分的数据调研。如原材料的市场价格变动有可能影响到预算的准确度。因此提前做好市场数据的调研就十分重要。

2.2预算管理的功能

计划功能:预算是以数据或者金额的形式对于企业的各项经营活动进行相关的计划。这种根据企业经营目标而制定的计划,准确度比价高,能够规范企业的未来一段时间的经营状况,同时提前预测市场的一些不确定因素。同时预算过程中用到了很多的科学管理管理方式,使得企业的资源能够获得最佳配置和充分利用,避免资源浪费和资金浪费。

控制功能:预算管理属于一种十分有效地事前控制,为企业将来一段时间内的企业的运用提供了一个有效的参考依据。预算管理人员需要时刻关注企业的运营财务数据,一旦与预算情况发生矛盾和偏差,应该及时报告,然后通过偏差分析及时分析企业经营中出现的问题。如广告宣传费用开支不当等。只有这样才能做好有的放矢,提高管理效率。

沟通协调功能:企业预算管理的实现需要企业不同部门之前进行相互的协调,只有这样才能综合各方面的信息,确保预算的实现,避免企业的实际经营状况与预算计划出现较大的偏差。通过预算,企业不同部门明确自己的工作目标,为了实现目标能够积极与其他部门进行信息共享和沟通协调,从而提高企业的整体组织绩效。

3.预算管理中财务分析的运用

在财务管理中合理的运用财务分析能够更好地实现企业或者组织的资源配置,实现资源的利用效率。预算管理与财务分析之间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制约。一般而言,预算管理的水平取决于财务分析的质量。因此在预算管理中充分运用财务分析是有效进行企业管理,提高企业管理水平的重要手段。

3.1财务分析在预算编制中的运用

企业的预算的制定需要服从企业发展的总体战略目标以及企业社会功能。只有这样才能起到优化资源配置的作用,从而实现企业不同部门之间良好的沟通和合作,实现企业的健康稳定发展。如企业等单位需要在预算编制过程中注意到优化医护资源配置以及医院救死扶伤等社会功能的实现。通过在预算编制中合理地进行财务分析能够将企业的目标划分成具体的工作,然后实现工作的细分,并逐级地合理安排工作任务。这样可以确保充分地利用企业已有资源。在预算中合理运用财务分析,可以使管理者更加明确企业的经营方向,检验发展战略的正确性。

3.2财务分析在预算执行中的运用

科学的预算管理需要切实保证预算的执行,否则完善的预算计划也没有实际的作用。在预算执行过程中,充分运用财务分析,是一种有效的事中控制方法。通过不同的财务分析方法,可以发现预算执行中出现的问题和存在的偏差,然后根据财务报表中的数据进行企业中出现的可能的问题以及相关影响因素。只有这样,相关管理人员才能及时调整企业运营中出现的问题。

3.3财务分析在预算控制中的运用

财务分析是确保预算管理实现的重要途径。可以说在企业以及很多单位财务分析贯穿预算管理工作的始终。在预算管理控制中,充分地运用财务分析可以发现预算中出现的问题,对于企业各个部门的经营活动、成本支出等各项费用进行良好的监督,避免企业资金的浪费。财务分析还有助于预算管理人员进行良好的自我监督,及时发现自身工作中的问题,及时纠正自身的错误和改进自身的缺点。通过财务分析,预算管理人员可以实现更加深入的、细致的财务管理,从而实现预算管理的目标。

3.4预算管理的相关措施

在预算管理中应用财务分析方法时,需要建立一套完整的管理体系,以此为支撑,按照相关规定有效地进行预算管理工作的开展。另外,相关企业或者单位在进行预算执行时需要严格按照国家法律规定以及相关行业规范,严格开展预算工作,只有这样才能确保企业的健康长期稳定的发展。

结束语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企业规模的扩大,企业需要一定的先进管理手段来提高组织绩效、降低企业运营成本、提高企业的利润率等。在企业预算管理中充分运用财务分析便是一种十分有效的方法。通过的完善的预算管理,可以使企业经营管理者明确企业目标,然后采取合理的经营管理手段来实现。在企业发展过程中合理地运用财务分析,能够确保企业的发展方向,为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得胜利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张雪筠.探讨财务分析在预算管理中的运用[J].时代金融,2013(11)

[2]宋晓梅.财务分析在企业经营与管理中的运用[J].事业财会,2013(27)

财务分析和预算篇10

2、定期追踪各部门预算的执行情况,分析执行差异的具体原因,提出改进措施并督促执行;

3、每月完成财务报表预测和经营业绩的分析,识别业务风险,提出整改和优化方案并持续跟进;

4、按业务需求搭建财务测算模型,开发财务测算工具。

财务分析经理工作职责21.预算管理:根据集团战略方针和公司业务规划及管理要求,组织编制公司全面预算;指导并审核汇总各子公司和各部门预算;

2.执行监督:对重要的日常支出和合同进行事前审核,保证预算的严格控制;监督并评估各单元经营计划执行与目标达成情况,重要事项协调;

3.经营分析:监控预算执行情况,每月/季度根据上期公司预算执行情况,组织编制并出具管理分析报告(经营分析报告);

4.专项分析:专项项目预算的重点跟踪,重点项目独立预算执行监督,不定期不定项对于重点或异常项目进行分析,完成分析报告;

5.滚动预测:每月/季/半年/年度对集团及各子公司编制滚动预测,跟踪预算达成情况,指导预算控制;

6.制度流程:根据管理要求,制定或更新预算相关制度和流程,指导各部门预算工作的优化与完善,实现预算工作的流程化与制度化;

7.负责子公司财务

财务分析经理工作职责31.负责业务单元的财务指标设定及财务预算管理,经营状况统计;

2.深入了解业务部门的业务模式,对接业务与财务衔接工作,参与业务模型构建与复盘;

3.根据公司业务流程特点,协助业务部门构建和完善采购管理、库存管理、资金结算、费用报销等相关业务流程,并制定相应的可操作性较强的制度文件;

4.结合部门业务需求进行财务盈利模型分析及财务指标落实到业务的分解;

5.负责为业务部门提供多种财务解决方案,协助处理业务部门涉及财税相关工作;

6.认真贯彻执行集团公司会计制度,严格落实公司各项财务管理规定。

财务分析经理工作职责41、建立集团的预算及预测管理体系,并推行至各个子公司;

对接各子公司管理层完成收入、成本、费用计划的分解和目标的制定。

2、建立健全与预算相匹配的经营关键指标

KPI及相应管理报表;定期收集、汇总和统计数据,跟踪预算目标完成情况,分析反馈预算执行情况,提供分析报告;

3、建立、健全多维度的财务分析、商业分析体系;

为集团及子公司的运营及经营决策提供财务分析的方法和数据支持;引领集团及子公司达成绩效目标。

4、负责业务的财务策略支持,与业务部门核心团队建立合作伙伴关系,在战略化思考的基础上,共同探讨新业务的策略及商业模式。

5、参与集团重要事项的分析和决策,为集团的业务发展提供财务方面的分析和决策依据。

财务分析经理工作职责51、根据公司整体生意规划对所负责项目进行全年财务预算规划、年度财务预算编制,分析各业务线投入产出,考核各利润中心与成本中心;

2、负责公司财务经营分析工作,根据业务执行情况与各成本费用分摊情况出具月度分析报告并不断完善财务分析体系,深入挖掘盈利价值点;

3、根据公司的业务情况以及财务情况,协助业务部门建立财务数据分析体系和财务分析系统;

4、根据设定的指标体系对整体业务运营情况进行定期评估并拉通横向对比,从行业研究和数据分析产生洞见,提出相应的财务建议;

5、负责各项目收入、利润数据的系统性的分析,出具核算部门项目利润分析、经营结果报告;

6、完成公司或部门安排的其他工作。

财务分析经理工作职责61、主导梳理业务线财务流程,以规范化公司业务的审批流程,提高业务效率;

2、主导财务预算编制,对预算执行情况、费用开支、资金收支计划进行分析,甄别异常情况,提出改进建议;

3、协助业务部门建立可量化的KPI,跟踪结果,并根据执行情况优化KPI,提高财务收益,分析盈亏因素及相应业务表现对损益的影响及KPI;

4、负责业务线的月度、季度、年度预算,深入了解业务,根据业务的执行情况,提出合理化建议与意见,分析财务事项,向管理团队提供及时有效的财务状况及经营状况分析,主导的各项分析和管理报表;

5、月度业绩分析回顾和展望,追踪实际与预算差异及发展趋势并及时调整预测及时汇报管理层;

6、根据公司的业务发展的需求,了解新业务并建立财务模型,为公司决策提供有力支持;

7、对业务线的在施项目进行事前,事中,事后跟踪管理,为项目顺利完成提供及时有效财务信息,对各职能部门提供财务支持,及时组织提出财务解决方案。

财务分析经理工作职责71

①根据集团预算管理体系架构及业务变化,按年度完善、修订预算编报、考核管理制度;

②根据集团年度经营计划目标,组织集团下属部门、区域、门店开展预算编制工作;

③培训指导集团及下属部门、区域、门店进行年度预算编制;

④跟踪、控制集团及下属部门、区域、门店年度预算的编制进度;

⑤汇总、核对年度预算编制的准确性。

2

①根据集团运营、财务需求,提供预算达成考核数据;

②完成资产、费用预算的追加及上报审批、系统导入数据;

③完成费用预算达成率的考核数据提供;

④及时监控预算执行情况,并发现问题,提出合理化分析建议。

3

财务分析和预算篇11

一、在进行高校财务报告分析时应注意的问题

(一)了解单位的整体财务运行情况

了解学校的经费收入和支出,招生和毕业分配,教职工的人员构成,基本建设的投入,学校的基金变动,预算收支计划执行,下年度的预算等情况,为财务报告分析提供一个整体框架。

(二)关注不能进入财务核算系统的经济事项和单位财务报告的局限性

首先,一个单位的财务报表是现代会计模式的产物,会计报表必然有其难以解决的问题。其次,现金制本身在会计处理中有其局限性,也不是完美无缺的,也有其固有的、目前无法克服的问题。最后,由于会计人员对各个项目的理解不同,他们所编制的会计报表就会不一样;由于各个人的用词和对企业实际情况的把握不同,在进行财务会计数据的分析也有所不同,这样就导致会计报表数据与实际情况出现较大的偏差。

(三)了解大型基本建设项目的情况

基本建设是一个单位的重大决策,决定了学校的未来发展,分析建设项目的投入可以了解学校处在哪个发展阶段。

(四)查阅单位编制预算的依据和原则

在财务工作报告中,财务预算的编制占有很重要的位置,预算编制的依据和原则可以为整体财务报告的分析提供制度保证。

(五)参阅本校工作报告

在学校工作报告中有对本年度的工作回顾,查阅工作报告可以了解高校一年来所作的重大事件。

二、高校财务报告分析的主要内容

首先要建立一套完整的、科学的财务分析体系。包括效益分析、偿债能力分析、收支结构分析、发展能力分析等。高校财务分析应建立以下几个方面的财务分析指标体系:预算执行情况,包括实际收入与预算(计划)差异、实际支出与预算(计划)差异、收入预算完成率、支出预算完成率等等,利用这些指标分析预算收支的实际完成情况、实际与预算产生的差异以及原因;收入支出情况:包括年总收入与总支出之比、人员支出、公用支出占事业支出的比重、生均事业支出、教职工人均事业支出、现金流入流出比等;资产使用情况:包括各类资产比重、设备利用率、投资收益率、生均教学仪器设备、生均校舍面积、生均图书资料等;偿债能力:包括流动比率、资产负债率、现金负债比率、现金流动负债比率、现金到期负债比率;趋势分析及发展能力:包括近几年各类资产增长率、收入增长率、支出增长率、生均事业支出增长率等;社会效益分析;预算缓冲(基金余额占收入的百分比)分析;基本建设投资情况分析:包括:基本建设拨款情况、基本建设自筹建设资金情况和本年度建设投资情况分析;学生培养成本分析:包括:学生直接成本分析和间接成本分析、学生培养成本结构分析。

三、高校财务报告分析的现状

财务分析在财务管理中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而目前高校对财务分析普遍都不太重视。有些学校甚至没有财务分析。存在的问题主要由以下几点:对财务分析的作用认识不足,领导重视不够;重视“量”上分析,忽视“质”上分析;财务分析指标体系不健全,缺乏行业标准;重视事后分析,忽视事前分析;财务分析人员素质不高等。

四、解决高校财务报告分析的对策

(一)做好财务分析必须建立科学的分析体系

财务分析是在财务报表的基础上,根据不同层次的需要,做出若干方面的分析。一般有决算分析、阶段性分析和专项分析等。要做好以上各项分析,首先要建立一套完整的、科学的财务分析体系。它包括分析指标有如下内容:

经费自给率=(事业收入+经营收入+附属单位上缴收入+其他收入)/(事业支出+经营支出)×100%

收入预算完成率=(财政补助收入+上级补助收入+事业收入+经营收入+附属单位上缴收入+其他收入)/本年收入预算数×100%

支出预算完成率=(事业支出+经营支出+对附属单位补助支出+其他支出)/本年支出预算数×100%

资产负债率=负债总额/资产总额×100%

自筹经费收入占总经费收入的比率=自筹经费收入/总经费收入×100%

学校自筹经费反映了高校多渠道集资办学的规模和效益。一般情况下,自筹经费收入占总收入50%以上,比率越高,反映该校办学效益越好。

自筹经费增长率=(本年自筹经费收入-上年自筹经费收入)/上年自筹经费收入×100%

固定资产增长率=(本年末固定资产总额-上年末固定资产总额)/上年末固定资产总额×100%

这个指标用于衡量高校固定资产的增长速度,也客观地反映学校财务支出结构、支出质量。

学生人均分摊的经费开支数=全年经费实际支出数/当年学生平均人数

学生人均分摊教职工人员经费=(全年工资+补助工资+福利费)/当年学生平均数

学生人均分摊设备购置费=全年设备购置开支数/当年学生平均数

学生人均分摊教学行政费=(全年公务费+业务费开支数)/当年学生平均数

人员经费与经费总支出的比率=人员经费/经费总支出×100%

人员经费与公用经费比率=人员经费实际支出数/教育事业费实际支出×100%

教学业务费比率=教学业务费支出/公务费支出×100%

人员经费比=人员经费支出/公用经费支出×100%

预算内外收入比=预算内总收入/预算外总收入×100%

应用科技成果的经济效益=科技成果实现的价值/研制成果投入的价值×100%

科技成果的获奖率=获奖项目数量/科研项目数量×100%

现金比率=现金和现金等价物/短期债务×100%

现金储备比率=现金和现金等价物/年度支出总额×100%(表明在没有收入的情况下,目前的资金可以支持多长时间)

财务分析指标的设置应具有科学性、可比性、可行性,符合单位特性。当上述指标不能完全准确地反映经营成果和面临的财务风险时,财务人员应选用、设计能反映本单位财务状况和实际的指标体系,以客观反映财务的真实状况。另外还要注重分析指标的综合运用,将定量指标与定性指标、横向指标与纵向指标、静态指标与动态指标相结合,进行综合分析,发挥财务分析的总体功能效应。

(二)领导重视是做好财务分析的关键

财务管理工作渗透到了学校工作的方方面面,涉及到学校的各个职能部门。财务部门要做好财务分析,还需要各职能部门的支持和配合,有很多会计资料和其他资料还需要相关职能部门提供。因此,各级领导必须提高认识,从思想上重视这项工作,把财务分析工作放在重要位置。

(三)做好财务分析,要有高素质的、业务能力强的财务人员

必须提高财务人员的思想和业务素质,加强对财务人员的培训,建立会计人员队伍培训机构,通过多种途径,实行多层次的培训,不断提高财务人员的知识水平和业务能力,以适应财务工作不断发展的需要,为学校的宏观决策提供科学依据,为领导当好参谋、把好关。

(四)尽快制定科学合理的预算单位支出定额为财务分析打下基础

制定预算支出定额是一项非常复杂的系统工程,首先要有比较科学合理的工作量化指标体系,然后才能测算确定单项业务工作的定额标准。财务分析在定额的基础上进行就会增加可比性和实用性。

(五)科学分析财政支出的范围和结构

将预算支出按部门和支出项目进行分析,按照保证国家机器正常运转的原则,分析人员经费占总经费的比例(吃饭财政比例);分析赤字占总支出的比例(赤字财政比例);初步分析需要当年还的借款占预算收入的比例(风险财政比例)。

(六)进行财务报告分析时坚持发展与创新相结合

在进行财务分析时,在原来预算分析的基础上要不断完善财务分析方法,科学合理地制定财务分析指标。加快财务分析改革步伐,大力做好财会人员的培训工作,提高财会人员的政策和业务水平,加强计算机数据库信息在财务分析中的开发应用,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为预算分析改革服务。

(七)加强综合预算管理分析力度

要加大部门预算编制的广度和深度,在进一步加强经济状况分析及预测的基础上,建立预算收入经济预测模型,推行常规收入分析;支出预算分析完要完善、细化。并建立支出项目库,逐步实现项目滚动预算管理分析。

(八)进行高校会计核算制度改革

由于在高校会计核算过程中,是以收付实现制为基础,实际上已经形成债权和债务的事项,因为没有实现收入和支出而没有在账上体现,如:学生欠费和已经购入而没有付款的资产等;固定资产没有折旧问题,由于在现有的高校会计制度下,不计提折旧,而形成的账目资产与实际价值不一致;收入与支出不配比的情况等等。进行改革,实行以收付实现制为主,权责发生制为辅的核算办法来改变现在的状况。

(九)建立一套比较完整的捐资办学的办法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鼓励人们自愿捐资办学,这既可以调节社会成员的利益分配,又可以缓解高校目前资金紧张的压力。

(十)继续深化部门预算改革

进一步完善部门预算编制,继续深化部门预算改革,建立科学的预算编制制度。首先,预算编制程序化,其次,预算编制内容细化,最后,深化收支两条线改革,实现彻底的收支脱钩和收缴分离,逐步将各单位的所有资金纳入部门预算管理,提高部门综合预算管理水平。

(十一)推行差别会计年度制度

目前,我国实行的会计年度是:公历的1月1日到12月31日。由于高校一般的学年是3月1日到2月28日,按会计制度要求核算的会计信息与实际的学年的信息是有差别的,如果能按照学年核算,会计信息会更准确些。

目前,各高校财务管理改革正在进行,因此,认清高校财务分析的重要性,对于加强财务管理水平,防范金融风险,实现高校持续、健康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面对高校一些问题产生的新形式,我们要保持一颗平常心,即要高度重视目前的问题带来的影响,也要正确认识问题出现的客观必然性。只要我们冷静地分析问题,积极稳妥地处理问题,我国的高校教育事业就会始终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

参考文献:

1、(美)约瑟夫著;张志超等译.政府与非盈利组织会计导论[M].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

2、周建共.高校会计核算基础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建议[J].财务与会计,2007(3).

3、白翠兰.构建和谐社会与财政政策的分析[J].财会研究,2007(4).

财务分析和预算篇12

物流财务管理方法是指物流企业在财务管理中所使用的各种业务手段,包括物流财务预测、物流财务决策、物流财务预算、物流财务控制、物流财务分析、物流财务检查等。这些方法互相配合,紧密联系,构成了物流企业财务管理体系。

物流财务预测

物流企业财务预测是根据物流企业财务活动的历史资料,考虑物流企业现实的要求和条件,对物流企业未来的财务活动和成果作出科学的预计和测算,为物流业务决策提供可靠的依据。一般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1.物流业务收入预测

这是物流财务预测的起点,物流业务收入预测本身不是财务管理的职能,但它是物流财务预测的基础,物流业务收入预测完成后,才能开始物流财务预测。

2.估计需要的资产

资产通常是物流业务量的函数,根据历史数据可以分析出该函数关系,根据该函数关系,可以预测所需资产的总量。

3.估计物流业务收入、费用和留存收益

物流收入和费用与物流业务量之间也存在一定的函数关系,因此可以根据物流业务量来估计物流业务收入和费用,并确定净利润,净利润和利润分配情况共同决定了留存收益所能提供的资金数额。

4.估计所需融资

根据预计资产总量,减去已有的资金来源、负债的增长和内部提供的留存收益,得出所需的外部融资数额。

物流财务预测的方法

物流业务量百分比法

物流业务量百分比法是根据物流业务量与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项目之间的比例关系,预测物流企业融资需求量的一种方法。利用物流业务量百分比法进行财务预测时,首先要假设收入、费用、资产、负债与物流收入之间的固定比例,然后根据预计物流业务量和相应比例,预计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再确定所需的融资数额。

线性回归分析法

线性回归分析法是假设资金需要量与物流业务量之间存在线性关系,然后根据一系列的历史资料,用回归直线方程确定参数,预测资金需要量的一种方法。

物流财务决策

物流财务决策是指物流企业财务人员在物流财务目标的总体要求下,对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备选方案进行比较分析,从中选择一个最优方案的过程。物流财务决策的步骤,包括明确物流业务问题、确定物流财务决策目标、拟定备选方案、对备选方案做出评价、选择备选最优方案、对物流财务决策方案的实施和跟踪反馈。

物流财务预算

物流财务预算是一系列专门反映物流企业一定预算期内预计物流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以及现金收支等价值指标的各种预算的总称。具体说包括现金预算、预计利润表、预计资产负债表和预计现金流量表等内容。编制物流财务预算是物流财务管理的一项重要工作。

物流财务预算需要以物流财务预测的结果为依据,受物流财务预测的质量制约,在对未来的规划方面它比物流财务预测更具体,更具有实际意义。物流财务预算编制方法包括:

固定预算和弹性预算

固定预算是指在某一预算期内编制物流财务预算所依据的成本费用和利润,都只是在一个预定的物流业务量水平基础上确定的,是依赖一种业务量编制的预算。这种预算适合对物流业务量比较稳定的企业。弹性预算是在成本习性分析的基础上,分别按一系列可能达到的预计业务量水平编制的,能适应多种情况的预算。弹性预算的特点,是按预算期内某一相关范围内可预见的多种物流业务量水平确定不同的预算额,从而扩大了预算的适用范围,便于预算指标的调整,并按成本的不同形态分类列示,便于在预算期终了时,将实际指标与实际物流业务量相应的预算额进行对比,使预算执行情况的评价与考核建立在更加客观和可比的基础上,更好地发挥预算的控制作用。

增量预算和零基预算

增量预算是以基期成本费用水平为出发点,结合预算期物流业务量水平及有关降低成本的措施,调整有关费用项目而编制的预算。零基预算是指在编制预算时,对所有的预算支出均以零为基底,从实际需要与可能出发,逐项审议各种费用开支的必要性、合理性以及开支数额的大小,从而确定预算成本的一种方法。(3)定期预算和滚动预算。定期预算是指物流财务预算的编制时间是定期的。滚动预算是指预算的编制时间是连续不断的,始终保持一定的期限。滚动预算与定期预算相比,其优点是:可以保持预算的连续性与完整性,使有关人员能从动态的预算中把握物流企业的未来,了解物流企业的总体规划和近期目标;可以根据前期预算的执行结果,结合各种新的变化信息,不断调整或修订预算,从而使预算与实际情况更接近,有利于充分发挥预算的指导和控制作用。

物流财务控制

物流财务控制是在物流财务管理过程中,利用有关信息和特定的手段,对物流财务活动施加影响或调节,以实现物流财务预算的指标,提高经济效益。实行物流财务控制是落实物流财务预算任务、保证物流财务预算实现的有效措施。物流财务控制一般经过以下几个步骤:制定物流财务控制目标,分解落实责任;实施追踪控制,及时调整误差;分析执行误差,搞好考核奖惩。

物流财务控制中最常使用的方法,为物流存货管理的经济批量法。指通过研究物品的订购费用、保管费用与订购次数、订购量之间的关系,对订购费用与保管费用进行最优化决策,从而确定订货批量、定货次数、订货间隔期和库存量,实现对存货的控制。物流存货管理的ABC分析法,是按成本比重高低将各成本项目分为A、B、C三类,对不同类别的成本采取不同的控制方法。这种方法符合“抓住关键少数”、“突出重点”的原则,是一种比较经济合理的方法,既适用于单一品种各项成本的控制,又可以用于多品种成本的控制,亦可用于某项成本的具体内容分类控制。价值密度分析法是指通过对物品的每一重量单位的价值大小进行分析,来确定在物品的流动过程中,最适用、最经济运输方式的一种方法。

物流财务分析

物流财务分析有事前、事中和事后分析。在物流财务预测、决策和预算编制过程中进行的财务分析,称为事前财务分析,其目的在于科学确定各项财务活动的具体目标和评选物流财务活动方案;在物流财务预算的执行过程中进行的分析,称为事中分析,其目的在于物流财务预算的执行情况及实际脱离预算的原因,以便采取措施保证预算的实现;在物流财务活动期结束以后进行的分析称为事后分析,其目的在于确定预算实际脱离的程度和原因,以便总结经验,提高物流财务预算管理水平。物流财务分析的基本方法有三种:

比率分析法

是利用会计报表及有关财会资料中两项相关数值的比率,揭示物流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一种分析方法。

比较分析法

是通过某项财务指标与性质相同的指标评价标准进行对比,揭示物流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一种分析方法。

趋势分析法

财务分析和预算篇13

新出台的医改方案要求严格医院预算收支管理,加强成本核算与控制。这项改革的主线是政府主导的公立医院,虽然国家已承诺加大力度来支持医院的改革,但没有药品费用为医院创收,仅仅依靠政府财政补贴将极大地限制医院改革的发展。由此,要对医院预算管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进行全面的了解,深入理解预算的意义和价值,加强计划目标管理、优化支出结构、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对医院管理水平的提升,建立医院全面预算管理系统有着重要的作用。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医院财务预算管理的重要性,以及这项工作的工作内容和方法及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与研究。

1.医院实施财务预算分析的必要性及内容

1.1医院实行财务预算的管理的必要性

医院全面财务预算管理是为了满足医疗市场的要求,面对当前越来越严峻的医疗市场竞争形势,而进行的财务内部管理的重要控制方法。医院的收入来源主要是医疗收入、药品收入和财政补助收入,而其中国家财政部门对公立医院的财政援助是不能满足医院经营者基本医疗的运营的。因此,医院需要实施整体的财务预算管理制度,以确保医院在执行国家医疗收费政策的前提下,能够以更好地利用有限的资源,降低成本,提高医院竞争力,为医院可持续发展发挥重要作用。

1.2全面财务预算管理的内容

医院全面预算,是指以数字形式表示的计划,反映医院以政府要求、病人要求和市场为导向的运营活动的各项目标及资源配置的数量及金额等,包括收入预算、服务量预算、人力成本预算、药品、材料成本预算、管理费用预算等。它既是决策的具体化,又是控制医院运营活动的依据。

医院财务预算管理,包括业务预算、专门(专项)决策预算和财务预算。业务预算是预算体系的核心,就是对医疗活动数量的预算,通过预算对人力和物力资源进行合理分配;专门(专项)决策预算是根据医院重大投资决策,如购买医疗设备设施、医院扩建及重大修缮等决策进行的预算,从而最大限度地提高投资回报率,提高医院资源的使用效率。财务预算即指对资金筹措和使用的预算,他以运营预算为基础,主要编制现金预算、信贷预算、预计总收入支出、预计资产负债和预计现金流量等。

2.财务预算分析的方法

2.1比较分析法

通常是比较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可比数据,客观地认识到财政工作的情况,以揭示存在的分歧和矛盾。现有指标和早期指标的比较也可以是对同一指标的横向比较,也可以是和其他医院指标比较,对医院在医疗行业的现状进行分析。

2.2因素分析法

它是医院财务状况和财务结果的分析方法相结合的综合分析,有序的分析各项指标的影响,利用商业判断的方向将财务数据进行财务分析、了解,分析医院目前的财务状况和财务业绩产生效益,为医院领导决策和控制提供有力的依据。

2.3平衡分析法

它是各种经济活动的平衡关系分析,以确定的各项指标测量的影响,分析出各因素对指标的变化之间具有的依赖关系,得出需要的分析结果。

2.4结构分析法

通过各个组成部分的比例占整体分析的变化计算出主要经济指标的情况,从而区分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把握矛盾的性质分析出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

3.医院财务预算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3.1对财务预算管理在整个医院财务管理中的重要作用认识不足

由于受长期的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在新旧体制转型的时期,医院决策者的市场竞争意识、财务风险意识缺乏和管理意识落后,对财务预算的全程控制作用认识不足,对于财务预算管理在整个医院的管理和运营中的作用认识不足等问题,影响了医院资源的合理利用和医院的可持续发展。

3.2财务预算的控制手段落后

在日益激烈的医疗市场竞争中,虽然医院决策者对预算编制工作的要求也日趋严格,但是在实际财务工作中,预算控制手段并不完善。医院财务预算种类多达上百种,单凭账本和相关凭证是不可能及时发现超支情况的,因此这种落后的控制手段与做好财务预算,发挥预算管理作用的本意是相违背的。

3.3财务预算内容不完整,难以发挥应有作用

部分医院的财务预算只有医疗收入、药品收入等业务收入的预算支出以及正常的每日支出费用计划,缺少现金流向和资本支出及其他非量化指标的预算,这是很不完整的,因此不可以被作为医院的发展的总体指导作为参考。

3.4财务预算管理的体系不够健全,管理制度不够完善

部分医院的财务预算管理更趋向于走形式。财务预算概要,缺乏医院各环节、全体员工及上级领导意见的听取、分析及采纳,只有分管财务的院长的审核,缺乏预算管理、组织,也缺乏承办部门预算管理的预算管理制度,体系不明确、责任不清。

3.5财务预算的编制、审批、考核的方法不够科学,缺乏严肃性和权威性

部分医院预算编制方法单一且落后,无法正确判断与预算管理有关的信息,无法根据实际需要实行弹性预算、绩效预算、滚动预算等科学预算方法,医院资金支出可以不受预算控制,没有将预算执行考核与科室核算有机结合,没有树立财务预算管理的刚性,没有建立针对预算的会计核算管理体系。

4.财务预算分析的重要性

4.1医院财务分析在医院管理中的地位日益突出

随着改革的深化,卫生系统、医院在医疗市场的竞争日趋激烈,医院企业化管理的意识不断增强,医院的财务分析在医院管理中日益重要,级领导要提高认识和重视这一工作的重要地位,只有领导的重视和支持,财务人员才能做好财务分析工作。

4.2分析和预测医疗活动中财务运行情况

对医院的所有的经济活动采用科学、有效的方法进行分析,了解医疗活动中需要的财务运行情况,相关人员要更多地对宏观经济环境进行了解,财务人员时刻掌握经济决策与控制经济的客观联系,以确定医院的成本、效率、效益,为医院提供最好的经济计划。

4.3收支管理是医院财务管理十分重要的日常性工作

通过加强医院财务分析,推动医院预算计划的完成,更好地理解收入和支出管理,运用经济规律,积极找出问题的原因,组织收入节约开支,促使医院充分发挥其潜力,提高资金使用的成效,完善内部财务管理制度,为医院领导做出决策提供依据。

5.结语

总之,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现代医院,必须认识到财政预算的重要性,尽快建立和完善财政预算管理制度。广大医疗系统所有管理人员应携手合作、共同实践、研究和探讨医院的财务预算管理的方法,提高财务预算管理的能力,使医院财务预算的达到合理化管理、系统化管理,为医院的可持续发展作出贡献。

【参考文献】

[1]郝爽,于璟慧.浅谈医院全面预算管理系统的构建[J].中外健康文摘,2010(35).

[2]孙艳萍,杨淑梅,朱艳茹.浅谈市场经济中医院财务管理的特点和重要性[J].生物磁学,2005(03).

[3]李鸣.浅谈医院财务预算分析[J].财经界(学术版),2009(12).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