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杂志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节水农业发展前景实用13篇

节水农业发展前景
节水农业发展前景篇1

通辽市农业水资源开发利用从以“地表水为主”转为“以地下水为主”,打井技术的普及和提高有力地支持了这一转变。在国家的支持和各级政府的领导下,人民群众打井抗旱、平地修畦的积极性空前高涨。据统计资料,截至1990年,通辽市已打井48078眼,配套44210眼,机电井有效灌溉面积达到27.46万hm2,整修畦田面积达到24.71万hm2,农田实灌面积24.52万hm2,年地下水开采量达到7亿m3左右。从1991年至今。这一阶段水利建设的特点是兴利除害相结合,全面完善提高防洪治河工程体系,“充分利用地表水,合理开发地下水,大力发展节水”,水利建设进入全面发展的新阶段。水资源开发利用上,继续坚持打井抗旱,平地修畦。到2010年,规模以上灌溉机电井达到103012眼,已配套灌溉机电井101713眼,全市有效灌溉面积达到65.25万hm2。地表水灌区恢复、配套、改造工程全面展开,南北山丘区小型地表水利用工程发展较快,节水灌溉工程发展势头强劲,渠道防渗衬砌、低压管道输水、喷灌等各种节水工程全面发展。水资源开发利用进入到“充分利用地表水、合理开发地下水、大力发展节水”的新阶段。

通辽市农业灌溉现状

通辽市农业灌溉1990年后发生了很大变化,开始快速发展节水灌溉。节水灌溉当时以灌溉试验、示范和推广为主,工程形式多为塑料薄膜衬砌渠道、小白龙和低压管道输水。随着节水灌溉的不断发展,近年出现了小型喷灌、蔬菜大棚滴灌和大田膜下滴灌等形式,适应了当时社会经济水平和生产的发展。到2010年,全市有效灌溉面积65.25万hm2,节水灌溉面积达到37.57万hm2,占全市灌溉面积的57.6%,其中,低压输水管道节水灌溉面积24.53万hm2,喷灌面积9.54万hm2,微灌面积0.28万hm2,渠道衬砌及其他面积3.22万hm2。2000年以来,节水灌溉技术在通辽市农业灌溉中占有主导地位。

通辽农业灌溉存在问题

节水农业发展前景篇2

关键词 :石河子垦区;观光农业;发展现状;建议

观光农业是不同于传统农业的一种新兴农旅交叉产业。它集农业和旅游业特点于一身,既是农业发展的新空间,又是旅游业发展的新领域。石河子垦区依托自身农业和区位优势大力发展观光农业,对于促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推动农业经济转型,进一步落实国家退耕退木、还林还草政策,增加农牧民收入,引导农牧民脱贫致富奔小康,弘扬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促进农业经济和旅游经济的融合发展等多方面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石河子垦区发展观光农业优势条件

1.1区位优势明显

垦区地处天山北麓中段,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南缘,东距自治区首府乌鲁木齐市150km。亚欧大陆桥北疆铁路段穿越市区,312国道、201省道贯穿市区南北。区域内公路通达各农牧团场,石河子市是新疆交通便利、区位优势明显的城市之一。

1.2自然资源优越

垦区平均海拔450.8m,属温带大陆性气候。地形由南向北依次为天山山区、山前丘陵区、山前倾斜平原、洪水冲积平原、风成沙漠区。区域内水草丰美,林网密布,野生动植物繁多。境内有5条河流,建有水库11座。

1.3社会经济条件良好

垦区面积7529km2,其中土地面积3007km2。下辖14个农牧团场、2个镇和2个流域管理处,总人口62.26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58万人。2014年末生产总值415亿元,增长18%;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2.8万元,增长20%;农牧职工人均纯收入2万元,增长21.5%。经济发展的良好势头为旅游开发打造了较为坚实的平台。

1.4农业基础坚实

石河子垦区系典型的灌溉农业,水土光热资源较为丰富,宜农宜林宜草宜牧。经过50年的发展,形成了规模化经营和机械化水平较高的大农业优势。是自治区、兵团棉花生产基地,盛产优质瓜果,“花园”蟠桃和“下野地”西瓜闻名遐迩。农牧渔业总产值连年增长,种植业结构进一步优化,畜牧业发展步伐加快。农作物播种面积24.49万hm2,林地面积2.39万hm2,草地面积6.96万hm2,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2.78万hm2。2013年末实现农业总产值153.99亿元,畜牧业、林果业和设施农业占农业总产值35.5%。

1.5旅游发展较快

2011—2013年,垦区旅游接待人数为358万、459万和528万,增长率达36.64%、28.21%和15.10%;旅游总收入为14.57亿元、19.04亿元和25.20亿元,增长率达41.70%、42.86%和32.34%。

2石河子垦区观光农业主要类型

目前,石河子垦区有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2处、国家AAA级旅游景点6处、国家AA级旅游3处,其中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2个。拥有农家乐50余户。

2.1观光生态农业

石河子桃源生态旅游区通过建立农林牧渔土地综合利用的生态模式,形成林果间作、农林牧结合、桑基鱼塘等农业生态景观,可以为游客提供观光、休闲的良好生态环境。是国家水利风景区、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国家AAA级旅游景区。位于一四三团,距石河子市18km,占地4.63km2。每年根据农事季节举办桃花节、荷花节、蟠桃节、冰雪风情节。2014年接待游客70万人次。

2.2观光渔业

北湖旅游区利用现有滩涂、水库开展观光、垂钓和品尝全鱼宴等旅游项目,是国家AAA级旅游景区。位于石河子北17km,面积21km2,常年水面面积11km2。湖岸有芦苇、红柳、毛腊等野生自然植物,湿地保护区有黑颈鹤、大小天鹅、黑鹳等30多种部级保护动物。每年举办北湖旅游文化节。2014年接待游客6.7万人次。

2.3观光牧业

天鹿生态园有数百头天山马鹿,为游客提供观光和特色餐饮,是国家AA级旅游景区。位于石河子市西9km,占地6万m2,是一个集旅游度假、餐饮住宿、休闲娱乐、观光采摘于一体的大型生态旅游基地。

2.4沙漠观光

一五〇团“驼铃梦坡”景区利用沙漠生态旅游资源,发展沙漠特色风光、原始生态风光、军垦文化、民俗文化的开发及旅游纪念品的开发与销售,是国家AAAA级景区。位于准格尔盆地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南缘,距石河子市110km。占地10.55km2,植被覆盖率20%~30%。2014年接待游客53.4万人次。

2.5民俗观光

西部民俗风情园利用新疆特有的地方习俗,开展维吾尔族体育竞技项目、民族服饰、歌舞等娱乐活动体验,是国家AAA级旅游景区。位于石河子市郊区,占地20余hm2,设有葡萄长廊、百余亩的园艺果园、纯天然无公害蔬菜园、孔雀园、驼鸟观赏园和垂钓休闲区。2014年接待游客1.8万人次。

3石河子垦区观光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观光农业在石河子垦区还没有形成正式的观光农业地域体系,尚处于初级发展阶段。(1)观光农业项目数量较少,大部分质量不高、观光内容单一,不能满足游客的消费需求;(2)受气候条件及农事季节影响,具有较强的季节性,淡旺季的反差较明显,且旺季时间较短;(3)大部分观光农业项目水平较低,效益不高;(4)缺乏综合性的观光休闲农业场所,休憩服务设施不足,有些项目比较粗糙,缺乏文化内涵;(5)观光农业旅游资源项目区之间协作性不强,难以形成功能互补的群体优势。景区分布分散,不利于统一规划和统一管理;景区相隔较远,给游客造成不便,也不利于树立景区的整体形象;(6)从业人员素质较低、技能单一,不能适应观光农业的发展要求。

4石河子垦区观光农业发展建议

4.1结合军垦文化特点,开发具有军垦特色的观光农业

把军垦文化作为农业观光的重要内容和核心,围绕军垦文化,充分利用垦区现代化大农业优势,发展有兵团特色的农业观光项目。

4.2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加强宣传

针对垦区观光农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综合分析各层次、不同区域的农业观光开发资源特点,形成系统、科学的规划方案。加强对外宣传推广力度,吸引疆内外游客。

4.3改变农业观念,提高自身素质

建立现代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新观念新模式,改变把农业和旅游业割离开的传统观念和模式,实现一产、三产协调发展。加强农牧职工科学文化水平培训,树立生态经营理念,营造新型旅游形式的良好氛围。

4.4发挥政府指导和调控职能

加强组织领导和协调力度,明确管理机构和管理方法,出台专门的政策和扶持手段,统一布局、科学规划、合理开发,把观光农业作为农业开发中的一个新兴行业、新的经济增长点来抓。完善旅游景点的整合,串联旅游线路,规范管理体制,促进相互协调发展。

4.5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可持续发展是农业发展和成功的基石。在开发指导思想和中间管理环节上,要强调生态第一的原则。要保护好资源与环境,做好节约耕地、水土保持、绿化以及废弃物处理等工作。充分利用荒山、荒滩、荒地资源,实现观光农业与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卢云亭,刘军萍等著.观光农业[M].北京:北京出版社,1995:50-53.

[2]范子文.试论观光农业.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1993(2):49-51.

[3]范子文,卢云亭.在北京市郊区建立观光农业开发区的构想[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1995(5):25-26.

节水农业发展前景篇3

农业与旅游的融合是农业的重要路径,是客观乡村振兴的重要突破口。为深入了解我区农旅一体化发展的现状,找准存在的问题和困难,进一步深化农旅融合,促进乡村振兴。根据2020年区政协工作安排,区政协文化文史和民族与宗教委员会牵头组织部分政协委员对全区农旅一体化发展助推脱贫攻坚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调研组先后深入到瓦屋乡、桐木坪乡、坝黄镇、川硐街道等地的园(坝)区进行了实地调研,并召开了区直相关部门、乡(镇、街道)、村负责人及政协委员参加的座谈会,听取并收集意见建议。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我区农旅一体化发展现状

近年来,全区按照“农业园区化、园区景区化、农旅一体化”发展思路不断推进农旅融合工作,将民族文化、生态文化旅游农产业融为一体,综合运用“公司+旅游+农产业扶贫”“旅游+产业+电商”等模式,成功提升了当地旅游吸引力,通过安排就业、带动当地特色农特产品生产加工、开发农家乐等方式,成功带动周边数万名当地群众脱贫致富,打造了铜仁文化旅游扶贫样板。先后评定乡村旅游文旅融合示范点2个、星级农家乐12家、旅游村寨8个,市级休闲农业示范点6个,省级乡村旅游精品客栈1家,川硐街道板栗园村列入首批全省乡村旅游重点村名录。生态农庄、农业观光园、采摘篱园、休闲垂钓园、水上乐园、自驾营地等旅游业态齐全,每年10余次乡村旅游节庆活动精彩纷呈,大明边城灯会、路腊樱花节、瓦屋油菜花节、桐木坪李子节、路腊荷花节等独具有民俗特色的活动已凸显品牌效应。2017-2019年全区接待乡村旅游游客1900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150亿元,带动困难群众吃上“旅游饭”7800余人,为助推我区高质量打赢脱贫攻坚收官战和助推区域经济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一)农业园区功能日渐完善,助推农旅同步发展。全区各农业园区按功能划分,建成了和平、坪茶、司前、老麻塘等8个坝区,将坝区作为园区发展的重点,实现基础设施、服务设施共享,以园区旅游带动坝区增效、以坝区产业促进园区提质。同时,用好用足坝区利好政策,加大园区建设力度,推动农旅一体化发展,全面提升了坝区综合功能。瓦屋探索“园区+企业+合作社(大户)+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和利益联结机制,促进园区发展带动群众增收致富,“文旅农”一体化特色彰显,瓦屋乡“边贸小镇·黔东花海”被被评为“贵州十大最美油菜花农事景观”。

(二)园区景区化全面提升,“农业+旅游”融合推进。从经济、生态、旅游方面着手,以建设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园区、样板达标坝区为目标,万亩油茶基地、白水贡米生产基地、3000亩香菇小镇基地、精品水果基地等建设有序推进。全力开发“农业+旅游”产品组合,不断完善园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带动了农副产品加工、餐饮服务等相关产业发展,相继组织注册“碧江白水贡米”、“聂大姐酸豇豆”等商标,全区农产品市场逐渐走向规模化、产业化、品牌化。同时,通过推行“春赏花、夏体验、秋采果、冬度假”农旅一体化发展模式,更促使农业向二、三产业延伸,实现了农业与旅游业的协同发展。

(三)农旅一体化效益凸现,乡村振兴未来可期。以打造城市后花园为目的,云场坪、漾头、瓦屋、六龙山组团式发展,形成了路腊、茶园山、克兰寨等一批精品旅游村寨。百花渡景区通过产业规划,以景区作为核心,带动周边村寨经过土地流转,大力发展花卉苗木、大棚种植等产业,通过产业升级带动百姓增收。范木溪“树蛙部落”精品民宿的成功打造,极大提升了我区乡村旅游的接待能力和水平;积极抢抓省“十县百乡千村”乡村振兴示范工程机遇,板栗园村被评为贵州省“省级乡村旅游示范村”。此外,还通过精心组织川硐板栗园村申报中国美丽乡村,滑石白水贡米申报贵州乡村特色产品,成功举办桐木坪桃李采摘节、云场坪樱花节等乡村旅游主题活动,形成了一大批乡村特色旅游产品,吸引城市居民前往旅游消费,促进城乡融合发展,为有效衔接乡村振兴提供了保证。

二、主要困难和问题

(一)工作统筹不够,缺乏合力推进机制。目前,全区还缺乏统筹推进农旅一体化发展工作机制,组织领导缺位,战略定位不明晰,缺乏农旅融合产业发展规划,政府在规划制定、政策引导方面的主导作用发挥不充分,部门联动不足,有的乡镇还未能很好地依托自身资源优势,根据总体规划找准定位,科学规划发展旅游项目,推进农旅一体化发展氛围不浓。

(二)发展后劲不足,缺乏主导产业支撑。园区农业生产景观化、产业发展旅游化开发不足,园区“农旅+”产业体系需要进一步完善。各农业项目在开发过程中在特色彰显不够,乡村旅游“农(农业)、俗(民俗)、情(风情)、趣(趣味)、真(自然)”等方面特色体验没有充分体现。同时,各乡镇旅游开发模式单一,基本都是农家乐、农业示范园和生态观光园,总体水平不高,缺乏对各自的历史文化底蕴、自然文化景观等独特性资源的深入开发,农旅一体化发展后劲不足。休闲农业观光点还处于“盆景”状态,规模尚小、开发水平低、景区特色不明显,不能串点成线。

(三)资金投入有限,缺乏配套基础设施。大多数农业园区起初都是从农业的单一角度去进行规划设计,未充分考虑旅游发展需求,以致在园区的功能分区、布局上不合理。由于财政投入不足,资金保障有限,园区路网、游览步道建设不符合旅游要求,等级低、标识标牌不规范。多数园区的游客接待中心、停车场、住宿、餐饮、娱乐、路标、厕所等旅游综合服务设施,以及通讯网络、电子商务推广平台等现代化设施不完善,景区管理水平和服务设施建设跟不上产业发展需要。

(四)主体培育不足,缺乏专业人才保障。农旅融合的主体包括农民、企业以及农业合作经济组织等,目前我区农民外出打工的比例逐渐提高,留守劳动力数量有所下降,且留守人口年龄普遍较大,普遍文化水平不高,对地方特色、人文风情不够了解,职业素质、职业技能水平和服务理念都亟待提高。同时,具有现代经营管理素质的乡村旅游企业管理人才和优秀旅游服务人员欠缺,普遍缺乏领军式的、有实力的企业带动产业发展,阻碍了农旅融合的进程。

(五)融合程度不高,助推脱贫的潜力亟待挖掘。我区农旅一体化发展对推动产业就业增收、集体经济分红增收、农家乐民宿带收等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在带动农民就业、帮助农民增收,实现农村增色、农业增效、生态增优、文化增智方面的潜力,需进一步进行深度的挖掘,从而催生新产业和新业态、实现生态宜居、增加农民收入、提高乡风文明程度,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积蓄后劲。同时,在旅游推介、宣传营销方面不够,还缺乏有效的宣传信息平台。

三、对策及建议

(一)强化政府统筹,建立农旅融合保障机制。将农旅一体化发展作为惠民利民的一项系统工程,充分发挥政府在规划制定、政策引导方面的主导作用,建立农旅融合工作推进机制,写好大农业+旅游这篇大文章。一是加强统筹协调。成立农旅一体化发展领导组织,建立完善协同工作机制,加强顶层设计,着力抓实农旅产业空间布局、产品开发、业态培育、基础设施、产业融合等方面的整体谋划,加快形成“以旅强农、产业互助、优势互补”的发展新格局。二是强化联动服务。组建农旅融合发展工作专班,推行联席决策服务会议制度,及时研究解决农旅融合发展面临的困难和问题,设立农旅一体发展项目“绿色通道”,按照“全景式打造、全产业发展、全社会参与、全方位服务、全区域管理”要求,多领域宽范围协同推进农业和旅游的深度融合。三是制定发展规划。根据《中共铜仁市碧江区委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高标准编制《碧江区农旅一体化发展规划》,出台促进农旅融合发展地方实施意见,落实专项政策措施,为全区农旅一体化发展提供科学的方向和定位,使乡村旅游、农业产业发展步入科学化、标准化的轨道。

(二)立足资源优势,打造农旅融合特色亮点。要立足本地资源优势和人文历史,走乡土化、差异化、规范化农旅融合可持续发展之路。一是明晰好路径。坚持“产业打底、旅游增收”的农旅融合发展思路,依托实施全域旅游战略,深入推动农业供给侧结构改革,培育生态游、乡村游、观光游、休闲游、农业体验游等农旅融合产业,促进传统农业提挡升级。二是打造好品牌。着力实施农旅商品品牌提升工程,全面开发农业农村生态资源和乡村民族文化,加强农业产业链延伸、价值链提升、增收链拓宽,打造一批环境优美、宜业宜游、各具特色的生态农旅观光项目,发挥品牌效应。三是实施好试点。立足地方特色,开展试点先行。着力抓香菇小镇、传统村落、农业公园的农旅融合试点,力求以点带面,示范推动国。

节水农业发展前景篇4

观光农业是一种农业与旅游业边缘交叉的新型产业。农业综合开发作为国家一项长期支持和保护农业发展的政策,以其特有的魅力和综合配套能力,已广泛被农村广大农民所接受,理应在观光农业建设中发挥积极作用[1]。新沂市丘陵山区总面积4.53万hm2,占全市总面积的28%。自1997年实施丘陵山区农业综合开发以来,共治理丘陵岗地5 333.33 hm2,占全市丘陵山区面积的11.7%,对改善山区经济面貌,提高丘陵山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促进农民增收起到了重要的推进作用,同时也为发展丘陵山区观光农业夯实了基础。

新沂市依托现有的资源条件进行合理的定位和科学的规划,结合国家对山区的整体开发,努力打造生态牌、旅游牌。截至目前,这一规划和发展已得到了很好的实施,取得了较大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为农业发展提供了可借鉴的模式,意义重大而深远。

1 新沂市丘陵山区观光农业发展现状

新沂市地处苏北平原,交通区位优势十分突出,京沪、连霍、宿新高速,249省道、徐连公路、京杭大运河等穿境而过。古马陵山脉贯穿南北绵延逾400 km,植被覆盖率达87%,有逾1.33万hm2的骆马湖水面,休闲农业资源丰富,发展观光农业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为更好地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使有限的土地资源发挥更好的效益,将潜在的农业资源优势转化为现实的经济优势,促进农业向多元化方向发展,更好地发展当地服务业,近几年来提出在做好“一山(马陵山)一水(骆马湖)一古镇(窑湾镇)”旅游开发的基础上,积极引导发展丘陵山区观光农业,取得了初步成效。

1.1 山区观光农业初具规模

近年来,新沂市认真贯彻落实省和徐州市丘陵山区开发工作会议精神,切实按照高起点规划、大规模开发、强产业带动、多部门联动的原则,积极整合山区开发功能,有效加强丘陵山区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发展山区规模高效农业和旅游观光农业,显著提升了丘陵山区高效、旅游观光、生态农业水平。目前,通过丘陵山区农业综合开发,共投入资金逾7 593万元,其中财政资金2007万元,自筹资金4 195万元,吸引“三资”1 300万元以上。通过开发资金的投入,共开挖土方263万m3,修建拦水坝30座、揭盖井10座、蓄水池8座,新建各种规格桥、涵、闸488座,新铺砂石路45 km。栽植各类苗木逾300万株,其中,栽植果树苗逾130万株,栽植景观树170万株。同时,新沂市委、市政府又围绕马陵山4A级风景区新修了6 m宽的水泥路逾20 km,为丘陵山区旅游观光提供了便利的交通条件。目前,马陵山林场、棋盘镇、马陵山镇、唐店镇、新店镇项目区和马陵山4A级风景区连成一体,相互贯通。项目区内无公害桃、梨、板粟、黑莓、特色蔬菜等果蔬品种齐全,桃花、梨花盛开时节桃园、梨园自成一景,采收季节游人进园采果。5月初,香花、槐花飘香,游客络绎不绝,观光农业已初具规模。

1.2 观光农业特色明显

近年来,马陵山4A级风景区,在重点做好景区景观质量和景区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着力提升景区整体旅游品位和内涵,先后投入逾5 000万元对景区进行开发和保护,使景区景观质量不断得到提升,景区游览品位不断增强,山水风光、休闲旅游更加突出。基本形成了“四季有花”“四季常青”的旅游、观光、休闲景区。据了解,随着马陵山部级旅游区的创建成功,马陵山的知名度得到迅速提升,越来越多的外地观光客慕名而来。在旅游旺季日接待量突破1万人,带动了新沂市旅游业的快速发展。依托马陵山风景区的优势,紧靠风景区的丘陵山区观光农业采摘园也受到游客的青睐。目前以地方特色农产品为媒,由地方各级政府搭建平台的各类农业观光节庆活动不断涌现,如马陵山镇的梨花节、马陵山的民间特色小吃节、邵店镇的板粟节等。这些各具特色的庆典活动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参与,对于本地区的农产品推介,吸引各类资金合作开发,增加农民收入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1.3 特色农业大量涌现

新沂市农业综合开发经过多年支持山区观光农业发展,涌现出一大批特征比较明显、生命力较强的特色农业。高流镇把花木产业作为重点培植的首要产业,初步形成了产销一体的花木产业链,建成花木科技示范园5个,花圃园20个;马陵山林场依托风景区的优势,大力发展高效生态鲜果采摘园,林果业呈现出规模化、产业化、品牌化的发展态势[1],建成以旅游、观光、休闲为一体的采摘园3个;踢球山林场依托开发资金的扶持做大做强干鲜果基地逾200 hm2,建成了无公害鲜桃采摘园2个,杂果采摘园1个。

2 新沂市观光农业发展中长期规划

一是科学规划,统筹发展。新沂市坚持农业开发与旅游观光相结合,高标准高起点地科学统筹规划。多次聘请专家召开论证会,实地考察科学规划。二是多方并举、齐头并进,保障工程建设顺利进行。东方花厅文化城由4个园区组成,分别是“马陵山金土地生态园”“花厅风情园”“东方影视城”“东方养生园”,总投资规模150亿元人民币。目前,投资6.5亿元的金土地生态园一期已竣工并投入运营。投资55亿元的花厅风情园正在建设中。窑湾古镇的建设和修缮工作也在有条不紊的进行中。三是突出特色。已投入运营的金土地生态园是目前苏北地区最大的综合性生态园,集生态观光、餐饮、会展、住宿为一体,日接待游客近1 000人,吸纳和拉动相关就业2 200余人。有力地推动了当地的发展,取得了较大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花厅风情园依托原花厅新文化遗址进行拓展和发掘,主要是革命主题教育、大型娱乐等旅游项目建设。

3 存在的问题

新沂市发展休闲观光农业刚刚起步,其旅游产品的经营方式还不成熟,发展模式还不够丰富,仍存在不少问题。

3.1 规划起点低,定位不明

新沂市10余家休闲观光企业的旅游园,大部分都是投资者自行设计,缺少整体规划和科学认证。由于对建设休闲观光园没有正确的定位,建园内容仅停留在特色时鲜水果、花卉种植、水产养殖、烧烤等上,缺少对全面的、深层次的文化内涵的挖掘。

3.2 规模小,品位不高

全市缺少功能齐全、档次高、服务好的观光园区。因缺乏宣传,在社会上知名度小、影响小,从而导致游客数量少,经济效益有限。

3.3 特色不明显

新沂市观光园游玩项目比较单一,旅游项目大同小异,服务内容缺乏特色和风味,吸引力不强。

3.4 宏观管理无序,投入偏少

目前对休闲观光农业园区建设缺乏宏观控制和指导,加上投资者自身缺乏发展规划能力,存在随意投资决策、盲目开发现象。政府除少量的项目资金扶持外,其余投入极少,对景区的发展、壮大影响力、推动力很小。

4 发展对策

4.1 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建设与科学规划相结合

以农业文明和农村文化为主线,以农业景观、农业生产活动及农村文化习俗为主要内容,因地制宜,统一规划,分步实施[2]。结合实际,重点围绕以踢球山林场为中心,建成踢球山生态、旅游、采摘、观光旅游圈;以农业综合开发支持的新农村建设项目为主,打造瓜菜精品观光农业区;以马陵山丘陵山区开发项目为平台,整合资源,积极创建部级森林公园,着力打造观光农业精品线路,力争实现观光农业与旅游业的有机融合,拉动消费,促进城市与丘陵山区之间生产要素的互动,积极拓展丘陵山区开发功能,有效延长农业产业链[3],提升马陵山旅游“山水”品牌。把马陵山打造成为集旅游、生态、观光、休闲和餐饮为一体的生态观光农业园。

4.2 增加农业综合开发投入

以丘陵山农业综合开发资金投入为契机,有重点的把农业综合开发资金投入到有发展前景的休闲观光农业项目上,同时动员社会各方面力量,强化农业招商引资的力度[4]。政府也要加大财政扶持力度,做大做强景区。

4.3 突出功能开发

农业综合开发支持观光农业发展应突出以下几个方面的功能:突出文化功能,展现农村特色地域文化和风俗习惯,挖掘乡土风情的文化积淀;突出生态功能,利用人文历史、民俗古迹、旅游景观,辅以园林绿化,结合发展特色农业、田园景观、生态保护区、植物园等;突出科教功能,突出“农”味科普教育,展示传统农业文化遗产,展现现代化农业科技成果;突出载体功能,以现有的各类农事节庆、节会为载体,加大宣传力度,扩大知名度,推动经济发展[5]。

5 结语

生态观光旅游是一个新兴产业,它的发展和壮大在新沂市的传统农业中走出了一条新路,“一山一湖一古镇”的发展思路和正确区位定位得到专家的肯定。新沂市积极争取国家资金,结合农业的开发,充分利用现有资源,目前成效显著,产生了巨大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在该地区的影响力日益增强,发展势头和前景十分光明。

6 参考文献

[1] 王浩.农业观光园规划与经营[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3:98-104.

[2] 高旺盛.中国区域农业协调战略[M].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5:88-96.

节水农业发展前景篇5

农田节水灌溉的基本概念,指的就是根据农作物需水规律和灌区输配水条件,高效利用降水和灌溉水,以此来获取农业最佳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综合措施的总称。这种形式是一个完整的节水灌溉技术体系,其中包含了节水灌溉的工程技术、节水灌溉的农业技术、节水灌溉的生物技术、节水灌溉的资源优化技术、节水灌溉的管理技术、节水灌溉的调配技术等等。

农田节水灌溉技术,是以最低限度的灌水定额来获取最大的产量或者收益,也就是最大限度的提高单位用水系数和农作物产量和产值的灌溉措施。在当前农田节水灌溉技术手段之中,常用的技术有:农田地面管道节水灌溉技术、农田地下低压管道节水灌溉技术、农田喷灌节水灌溉技术等。农田地面节水灌溉技术即引用水源地水输入灌区高程以内农田以供水量满足需用量,采用相应压力的塑料管道输入灌溉,能缩短渠道距离,节省工程投资,增强水量利用率是目前最佳措施之一。

1我镇的水资源现状与农业用水,以及节水灌溉技术

我镇现有水库2座,塘坝7座堰塘30口,灌溉渠道20条15km,除5km“U”型砼渠槽外,其他均为土渠,渗水严重,库塘属栏洪蓄水,渠道引自青泥河水,常年因天旱水量不足,加之渠槽渗水等原因造成灌溉缺水,农作物减产。自2006年采用PE塑料管自库塘蓄水池水源地引入灌区至高点的蓄水池或农田,再按等高灌区需水量配置所需用水管(网件)注入田间灌溉。

我镇是农业大镇,海拔479-688m之间,流域面积68.7km2,辖九个村,66个组,属中高山丘陵区域,总人口11140人,有耕地16996亩,其中水田6831亩,旱改水586亩,大部分农田全靠仅有的蓄水工程和引水渠道灌溉,因此,在用水量方面的需求也是最大的。但是,近些年随着我镇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化道路逐渐的走向成熟,导致了这个比重在宏观上的变化,在近几年之中,农田灌区水的利用量的减少是以农作物产量的下降作为代价,使得在节水与生产方面产生了同比性。因此,在有效的保证农业产量保持在均衡水平之上,采用农田节水灌溉技术是最为有效的手段。在我镇的现实情况下,农业用水要逐步实行管网引水,以科学的、经济的调节利用水资源,要有效的进行农田节水灌溉。我镇农田节水灌溉技术可采取的措施可以分为三类:一是工程类的农田节水灌溉措施、二是农艺类的农田节水灌溉措施、三是管理类的农田节水灌溉措施。

2 农田节水灌溉当前存在的问题

2.1农田节水灌溉中技术不够

对于农田节水灌溉中技术不够的问题来讲,根据我镇的基本镇情而定,科学技术手段还没有达到一定的程度,并且农业生产用户对先进的技术手段还比较陌生。近些年,我镇农田节水灌溉虽然得到了应用,但是还没有达到普遍的使用,很多地方还在应用传统的农业农田灌溉,相对来讲十分的落后。

2.2农田节水灌溉中意识不强

对于农田节水灌溉中意识不强的问题来讲,主要体现在农业生产用户在思维模式还没有得到开发,我镇的农业用户普遍的文化程度较低,对一些新型的产业技术不能够理解,更加不会正常的应用,并且在水资源严重短缺的形势下,没有将这一信息传递到村组,使其认识不到农田节水灌溉的重要性。

2.3农田节水灌溉中政策缺乏

对于农田节水灌溉中政策缺乏的问题来讲,我镇在此方面还没有明确的法规政策和相关的规定,导致了在农田节水灌溉中没有使水资源得到有效的、科学的循环利用,造成了大量水的流失,农业用户对水资源的保护也没有充分的认识,这个问题是今后一段时期之内要重点解决的政策问题。

2.4农田节水灌溉中机制混乱

对于农田节水灌溉中机制混乱的问题来讲,在加快了经济体制改革的过程中,造成了市场经济体系还没有趋于稳定就开始工作,使得整个体系出现了失衡的状态,对于水市场的价格问题上还在不断的进行着变化,在经济收益方面造成了突出性的矛盾。

2.5农田节水灌溉中管理不善

对于农田节水灌溉中管理不善的问题来讲,在我镇的很多村组没有进行统一的管理,造成管理单位失去了管理效用,对于出现的各种问题没有及时的给予解决,存在着各种弊端和瓶颈,对于农田节水灌溉的发展来给予可一定的制约性。

2.6农田节水灌溉中统筹失衡

对于农田节水灌溉中统筹失衡的问题来讲,通常情况下,要以打破常规的方式手段对农田节水灌溉进行有效的统筹,但是由于我镇的基本镇情所限,地域较为广阔,各个村组的贫富差距不尽相同,气候问题更加的多变,导致了统筹失衡的现象出现,应用一种手段来对所有地域的农田进行节水灌溉,不能够得到良好的效果。

3农田节水灌溉的发展前景

3.1农田节水灌溉技术管理水平的提高

从目前的形式来看,我镇在农田节水灌溉技术方面已经有了显著的提高,并且在今后一段时期之内,都将以快速的发展形式逐渐成长起来。在今后我镇农田节水灌溉技术的科研攻关方面,应该是以高科技系统的集成,来同时达到空间上、质量上、时间上共同协调的准确农田灌溉。

3.2农田节水灌溉的水量利用率不断增加

对于农田节水灌溉的水量利用率发展来讲,是今后农田节水灌溉中要注重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只有提高了水量的利用率,才能够有效地对水资源进行充分的节约,使更多的水资源得到更加高效的利用。

3.3农田节水灌溉的地下灌溉技术的发展

对于农田节水灌溉技术来讲,采用PE管网灌溉技术是今后农田节水灌溉发展前景中的一个重点,这种节水灌溉技术能够更加的节约用水,然而由于科学技术与实践应用的范围不大,在当前我镇农田节水灌溉技术中还没有得到广泛的应用,但是,在今后的发展历程中,这种技术一定会得到更加快速的发展,并成为农田节水灌溉中的重要技术手段。

3.4农田节水灌溉的地面灌溉技术的提高

农田节水灌溉的地面灌溉技术是一直受群众欢迎的,占有者所有节水灌溉技术中的主导地位,伴随着各种灌溉技术的出现,就会将其他的技术手段融入到地面灌溉技术之中,使其更加高效的发挥出效能。随着地面灌溉技术的逐渐成熟,向输配水有低压管道化的方向发展是一种必然的趋势。

4节水灌溉技术应用后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

我镇属中高山区,生态环境建设及流域治理建设已逐步深入大部分均依农业为主,山区域主依靠蓄水塘坝、堰塘积蓄雨水或沟水来满足下游农田灌溉。如采用D40U型渠槽为例,按1/500-1/800比降衬砌,每米需160-180元,若采用φ75-φ110塑管,只需50元-90元,通过需水流量均可满足灌区灌溉,而缩短了过沟、绕建筑物及山凸之距离,可调配水资源短缺之状态,直接注入田间灌溉,提高了水的有效利用系数,不仅提高经济效益而产生社会效益。

5结束语

综上所述,通过对农田节水灌溉存在的问题和发展前景进行了分析,能够看出,对于节水灌溉来讲,我镇在此方面还有许多的不足之处,还需要不断的进行研究与实践,汲取国外先进的技术手段和经验,充分的融入到我镇的农田节水灌溉技术之中,为我镇水资源的节约做出更大的贡献。另外,还要不断的对农田节水灌溉进行大力的宣传,使整个社会都形成一个良好的氛围,对水资源的节约有着更加明确的认识,最终推动我镇农田节水灌溉技术的发展,为经济体系建设打下坚实的奠基。

参考文献:

[1] 李艳华. 张国进, 张藕珠, 王海景.对农业问题的反思与展望[J]. 中国民航学院学报 , 2006,(05) .

[2] 刘占富. 王拴庄, 徐淑贞, 马维珍. 牛贵锋, 王喜林, 周志兴.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大有可为——对乌海市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思考[J]. 内蒙古科技与经济 , 2007,(18) .

[3] English, M.J., James, L.D., Hunsaker, D.J., Mckusick, R.J., 付元海. 不足额灌溉技术的实地考察报告[J]. 节水灌溉 , 2008,(03) .

[4] 肖雨芳. 关中灌区农业生态环境质量评价Evaluation on Agricultural Ecological [J]. 陕西水利水电技术Shaanxi water conservancy and Hydropower Technology , 2010,(01) .

节水农业发展前景篇6

水滩村前几年农业产业结构单一,主要以种植玉米等农作物为主,农村剩余劳动力数量很大。随着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该村发展笨鸡养殖业,投资30万元,新扩建鸡舍500米2,年产鲜蛋150吨;先后投资64万元,种植核桃、金银花药材,实施核桃树套作金银花工程200亩,农村剩余劳动力实现了再就业。

该村2009年开始发展鱼池垂钓业,2012年建成五龙湾漂流景区,这两项工程与在建的其他景区工程促进了旅游产业的不断发展,村民们积极发展旅游服务业和特色旅游农产品加工业,以旅游为依托开办农家乐饭店,以发展休闲观光农业和核桃深加工产业为主,建立集观光、农产品销售为一体的发展模式。

节水农业发展前景篇7

一、酒泉市休闲农业发展的形势与特点

近几年,酒泉市充分发挥自然资源优势,依托特色农业生产基地、示范园区,大力发展现代观光农业、度假休闲农业,打造旅游观光农业品牌,截止目前,酒泉市有各种形式休闲农业经营主体760 家,年营业收入38545 万元,接待人数338 万人次。目前全市有各种形式的农家乐620 家,占全市休闲农业的81.6%,农家乐仍是休闲农业的主要形式。建成敦煌市、金塔县两个全国休闲农业示范县,建成敦煌市阳关镇龙勒村、肃州区生态植物园、金塔县航天神舟休闲生态园3 个全国休闲农业示范点,肃州区克华红房子农庄、金塔县金塔镇金大村2 个全省休闲农业示范点。酒泉市休闲农业发展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

(一)打现代农业发展牌打现代农业发展牌,拓展休闲农业新功能

酒泉市把做精一产作为加快休闲农业发展的一项重要措施,通过发展蔬菜、名优果品、现代制种、特色中药材、草食畜牧业等优势特色产业,依托肃州和敦煌两个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27 个省市级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和特色农业生产基地,不断拓展农业功能。一是按照“有景可赏、有色可观、有物可采、有鲜可尝、有园可游”的标准,建设集生产、科研、休闲、观赏、体验、采摘于一体的休闲观光农业精品园区,展示农业新品种新技术,围绕农时季节开展采摘体验活动。目前,肃州区泉湖乡开展草莓采摘、树莓采摘,金佛寺镇、西洞镇的蟠桃采摘,玉门市清泉乡的人参果采摘,金塔县羊井子湾乡、敦煌市阳关镇的葡萄采摘,都极大的丰富了市民的节假日生活,实现了健康、绿色、环保的生态旅游。二是以特色产业为主体,发展休闲观光农业。肃州区沿山乡镇发展观光旅游产业带,金佛寺镇定期举办每年的杏花节、西洞镇举办桃花节;金塔县按照“一乡一品”的发展思路,依托特色林果专业乡、专业村,发展休闲观光园,金塔镇每年举办杏花文化艺术节。

(二)打城郊结合牌打城郊结合牌,加快休闲农业融合发展

酒泉市紧紧围绕“为城而农、为文而农、为游而农”、建设“田园城市”的发展思路,把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做为拉动消费、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举措来抓,按照规模化、产业化、标准化、特色化的要求,在城区周边乡村,精心培育和打造以乡村旅游为主体的农家乐、休闲农庄、休闲农业专业村,带动休闲农业发展。一是利用城郊乡镇农民自有住房,创建以“吃农家饭、住农家屋、干农家活、赏农家景”为特色的农家乐,吸引城市居民休闲渡假。二是依托城市周边自然风景优美、交通方便快捷的优势,结合新农村建设,建设“家庭式”的小别墅和休闲农庄,开展以“吃在农家、住在农家、娱在农家”为主题的休闲、娱乐、体验活动。酒泉市现有休闲农庄19 家,占全市休闲农业的2.5%,建成了以肃州区果园山庄、水磨花园、金塔县青山村庄,敦煌市的圣都月泉等为代表的休闲农庄。三是利用城郊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在农家乐集中的乡村和旅游景点周围,通过改造提升,建设农家乐一条街,农家乐专业村和乡村旅游专业街区。比较有代表性的如肃州区水磨沟农家乐一条街、金塔县金大村、红光村农家乐一条街、敦煌市月牙泉镇农家乐一条街。敦煌市围绕莫高窟、鸣沙山月牙泉景区、阳关景区三大景区建设集农业景观、休闲观光、艺术鉴赏、乡村文化展示和特色商品展销融为一体的休闲农业观光旅游风情街,建成了敦煌古城休闲度假村、敦煌森陇休闲度假村和敦煌杨家桥休闲餐饮街。通过发展各种形式的休闲农业,带动了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为农村劳动力就地转移搭建了平台,促进了农民收入持续增加。

(三)打特色文化牌打特色文化牌,挖掘休闲农业内涵。

酒泉市按照传承、保护、创新、开发和利用相结合的理念,挖掘农业文化遗产、农村文化艺术和少数民族文化,促进休闲农业创意产业发展。一是挖掘农耕文化。通过深度挖掘历史悠久的农耕文明和底蕴深厚的乡土文化、民俗文化,精心培育和打造以农业科普教育为主要内容的农业主体博物馆、民俗文化博览园、传统农村食品加工园,通过实物、图片和影像资料,展示农业生产、生活场景,介绍农业的发展历史。目前,已建成了肃州区银达镇农耕文化博物馆、下河清科技农场农耕文化博物馆、敦煌市莫高镇农耕文化博物馆。二是挖掘农村发展历史。通过实景布置,展现农村发展历程,唤起市民对农村发展历史的回忆,典型的有位于肃州区禹苑景区内的酒泉民俗文化博览园。三是挖掘少数民族文化。肃北、阿克塞两县依托当地的民族文化,发展集观光、民族特色餐饮、歌舞表演于一体的休闲农业。肃北县建成了党河峡谷风情园和蒙古包民族风情园,阿克塞县利用当地的大苏干湖、野生动物园、海子草原等景点和哈萨克风情城特色,发展具有民族特色的休闲农业,使观光旅游的人数得到较大的提升。

(四)打资源优势牌打资源优势牌,丰富休闲农业内容。

一是充分发挥自然资源优势,发展休闲农业。利用现有的水库、湖泊、湿地、养殖水面等自然资源,开展划船、垂钓、烧烤等休闲活动。如肃州区铧尖乡海马泉渡假区、花城湖渡假区,金塔县神舟山庄、鱼岛山庄,瓜州县双塔湖风情山庄。二是依托旅游资源优势,发展休闲农业。敦煌市依托文化旅游名城建设,发挥旅游资源丰富的优势,建设乡村旅游示范村,月牙泉乡月牙泉村围绕增强旅游服务功能,发展农家客栈和骆驼队,为游客提供吃、住、行服务,满足了游客“游有行、看有景、玩有兴”的要求;阳关镇龙勒村借助毗邻阳关风景区的优势,围绕葡萄产业,发展休闲农业,开展葡萄采摘、葡萄酒加工、酒庄、酒堡展示,葡萄酒品尝等活动,成为酒泉市第一个全国乡村旅游示范村。

二、休闲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酒泉市休闲农业发展虽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总体上看,也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是:

(一)同质化现象严重

休闲农业项目建设缺少整体规划和科学论证,建设存在着一定无序性和盲目性,缺乏对农产品的深加工与特色营销,缺乏对农村景观的提升改造。产品特色不明显、经营方式单一、产品结构单一,在开发建设上随意性较大,简单仿效,粗放经营,无法满足游客的消费需求。

(二)基础设施建设滞后

休闲农业主体多数位于城市郊区或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农村,公共卫生、道路交通、垃圾污水无害化处理、休闲辅助设施、信息网络和消防安全、医疗卫生、餐饮住宿等公共基础设施配套不健全,与消费者对休闲体验的需求不适应。如停车场、游客服务中心等设施建设用地严重不足。

(三)服务管理水平不高

缺乏休闲农业专业知识储备,存在重硬件建设、轻服务管理的现象。管理服务比较粗放,没有建立规范的管理机制、规章制度和服务规范,对管理和服务人员培训力度不够,导致企业管理不规范、服务水平较低,很难实现让游客高兴而来,满意而归。如饮食卫生、住宿环境、产品品质等环节的服务质量有待提高,

三、发展休闲农业的对策措施

发展休闲农业是挖掘农业潜在优势资源,转变农业增长方式,提高农业经济效益,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也是改善农村环境,促进农村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载体。针对目前酒泉市休闲农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困难与问题,下一步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好工作:

(一)引导健康有序发展

通过规划引导逐步改变目前休闲农业发展过程中规模偏小、分布较散、经营单一、档次不高、发展无序的状况。强化资源保护、环境保护意识,突出生态效益;推进行业协会和服务组织建设,规范行业发展竞争行为,营造公平环境;结合本地的自然环境、人文环境和主导产业发展,赋予休闲农庄在房屋建设,环境营造,活动设计等方面的个性特色;通过招商引资、政策扶持,鼓励引导农户、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投资、参股、合作,开发建设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项目,大力发展集观光、体验、休闲、养生于一体的大型休闲农庄,促进休闲农业集群发展和健康有序发展。

(二)提高服务管理水平

引入现代化的企业管理模式,宣传先进的发展经验,引领和规范服务质量。按照发展休闲农园、农庄要求提升食品安全、消防安全、环境保护等监管标准和管理手段。结合美丽乡村建设、乡村公路建设、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等国家重大工程,完善交通、物流、网络、水电、安全、卫生等基础设施。充分利用旅游电商平台大数据资源,实现休闲农业经营主体与消费者之间的信息匹配和需求对接。根据当地气象特征,利用科技手段改进休闲农业生产技术,提升设备设施,提高休闲农业产品品质,增强季节性客户体感舒适度。加强与劳动部门合作,加大从业人员培训力度,培养一批服务接待、教育解说实用人才,推进服务人员持证上岗,标准化服务。积极引进农艺师、花艺师、策划师、营销管理、经营、公关礼仪、导游等方面的人才。扎实搞好环境卫生和餐饮卫生,让城里人在农村吃得放心,住得舒心、玩得开心,确保休闲农业健康持续发展。

(三)打造特色品牌

充分体现地方特色,尽快改变当前我市休闲农业低、小、散的现象,依托当地山脉连绵、戈壁浩瀚、盆地毗连的独特西北风光,冰川雪景、平原绿洲、沙漠戈壁的地理条件,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发展现状,明确品牌定位,通过要素流动、资本重组和品牌整合,打造一批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特色品牌并通过多种渠道提高品牌知名度。同时,继续推进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示范点建设,带动休闲农业规范有序发展。开展最美休闲乡村推介,最美田园推介和最美乡村旅游线路推介活动,创建全国休闲农业星级评定、品牌培育工程,培育地方知名品牌。

节水农业发展前景篇8

3.加强旅游行业管理。一是设立行业协会。吸取其他地区行业协会的经验,设立宾馆酒店行业协会、餐饮行业协会。联合全县宾馆、酒店、餐饮等领域内的相关企业,进行自律管理;引导从业人员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遵守行业行为道德;促进行业知识及技能专长的发展与深造;尊重和支持酒店、餐饮业管理者的地位、利益,维护企业和个人在从业方面的权益;促进行业人士间的了解与交流;促进行业产业多方面合作;研究和发掘我县特色菜系、特色小吃,为我县经济发展服务,推动我县酒店业市场持续稳定、繁荣发展。力争三年内发展四星级酒店三家、三星级酒店五家,同时要创造条件引进一家五星级酒店。二是规范旅行社经营和导游执业行为,促进旅行社和导游队伍持续健康发展。加强对旅行社管理,建立扶强扶优、优胜劣汰的动态管理机制。开展专项执法检查,加强对旅行社、旅游饭店、旅游景区的行业管理,严厉打击“黑社”、“黑导”等不法行为,促进市场秩序不断规范。突出抓好旅游安全,消除安全隐患,确保游客生命财产安全。

4.加强旅游培训工作。开展各类岗位技能培训,加快培养旅游经营人才、专业技术人才和服务技能人才。切实提高本土导游人员,宾馆酒店管理人员、服务人员的综合素质,提高接待服务水平。

二、中心工作

1.积极推进旅游项目建设。按照市委、市政府的“五个一”工程目标要求,即:一个省级卫生县城、一条精品旅游线路、一个国家4A级以上景区、一家四星级以上酒店、一家五星级农家乐。一是抓好熙源四星级酒店建设,力争9月份试营业,同时做好中央商务、华际四星级酒店项目前期工作;二是启动大石景区创建国家4A级景区,力争三年创建成功;三是抓好通盛五星级农家乐建设;四是精心谋划神农文化节、油菜花节,积极融入“南岳——炎帝陵——井冈山”旅游圈,打造精品旅游线路,实现全县旅游经济跨越式发展。

2、加大治安综合治理与安全生产工作力度。结全行业特性,落实县委县综治委、维稳办的各项精神,切实加大治安综合治理与安全维稳工作力度。尤其突出抓好“春节”、“春分药王节”、“十一黄金周”等旅游旺季的安全生产、平安旅游、平安创建工作。

3.加强招商引资工作。高标准搞好项目策划包装工作,对大石风景区、龙海温泉、龙脊山景区开发、龙海温泉、渡口丹霞等重点项目进行包装。采取网上招商、委托招商、以商招商、专业招商等多种形式,广泛吸纳资本,开创社会办旅游的新局面。协调和服务好上海华昶投资有限公司对大石风景区投资开发各项事宜,达到早规划、早动工、大投入、高标准建设的目标。

4.搞活节庆旅游。继续做好以节促旅文章,精心谋划神农文化节、油菜花节,坚持以节会促旅游发展,以“政府主导、市场运作”为办节方针,立足省内,面向全国,走出世界,办出特色,办出水平,办出效益,把我县打造成为国内、国际知名的旅游目的地。同时要着手2012年神农文化节、油菜花旅游节的前期准备工作,搞好县城基础设施建设,在全县范围内种植油菜及红花草子等农作物,塑造安仁生态农业大县形象。

三、特色工作

节水农业发展前景篇9

国务院批准设立长株潭城市群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是国家促进东中西互动和中部地区崛起的重大战略布局,也是国家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市化,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大战略举措。以旅游产品开发模式为切入点,整合各种旅游要素和创新资源,可以促使长株潭城市群构筑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体制优势,率先形成发展活力,带动全省区域协调发展。

一、“两型社会”建设的思考

1.设立“两型社会”建设试验区的根本目的是实现长株潭城市经济可持续发展。

长株潭城市群作为湖南老工业基地和中西部地区的主要城市群,经济表现为一种“落后的增长”,其主要问题是消耗高、污染大、效益低,高耗能产业和高耗能规模企业所占比重高,能源消费弹性系数较大,规模工业能源消费弹性系数为1.08。这说明湖南省规模工业的能源综合利用效率比较低,资源环境的瓶颈制约比较突出,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任务繁重,不解决好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问题,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目标是根本不可能实现的。解决这一经济矛盾和问题,要全面进行经济结构调整升级,发展资源节约型和环境保护型产业,才有可能从源头上解决。

2.建设“两型社会”试验区要立足长株潭新型城市化的建设。

在20世纪50年代有专家就提出共建“城”、三市合一的设想,80年代初专家按照长株潭经济区的构想进行了初步试验和理论探索。1997年湖南省委、省政府作出了推进长株潭经济一体化的战略决策,2007年正式上报“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方案并获得国家批准。经过努力,长株潭建设取得了长足发展。长株潭三市以占全省13.3%的面积、19.2%的人口,创造占全省37.6%的地区生产总值,人均GDP达到了21750元,城镇化率达到51%。要促进长株潭三市城市发展,只有在更高层次上推进综合配套改革,涉及到经济生活、精神生活、文化生活和政治生活的文明化等一系列社会发展问题,长株潭城市群全国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设立,给长株潭城市群的发展,全省核心增长极的打造,为湖南经济社会建设上新台阶,提供重大发展机遇,这将使社会全面进步出现新的局面。

3.建设“两型社会”试验区要解决的关键问题是实现农业现代化。

湖南省是一个传统农业大省,根据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的要求,科学地规划农业的发展,有效利用农业资源,建设现代化农业,这是进行资源节约型社会建设的重要特色内容。全力发展专业化、园田化、标准化、机械化、定单化、高效化的现代农业和现代食品工业,使农业与工业、农村与城市更加紧密联系,使农业专业化和区域化,专业化的基地农业、农产品加工企业以及农产品销售网络在发展过程中不断扩大,使农业产业向工业和服务业延伸,形成现代农业产业链条。这可以开发和带动当地农村经济发展,推进湖南“三农问题”的解决。

4.建设“两型社会”试验区要把社会建设目标内化为企业目标。

目前长株潭地区传统的化工、冶炼、机械、电力和建材等高消耗、高污染企业多,企业有许多关键技术和高新技术问题要解决,解决问题的关键是要把“两型社会”建设的目标内化为企业的目标,建立起“两型产业”的技术体系。企业要立足于信息化搞新型工业化,加速开发高新技术产业,进一步打造已有63很好基础的新材料技术产业、生物医药技术产业、电子信息技术产业,用高技术去改造传统的重型机械工业、钢铁工业、汽车工业、石化工业、建材工业等,形成光机电一体化的先进制造业;用工业化去改造传统农业,搞农业工业化,全力发展专业化、园田化、标准化、机械化、定单化、高效化的现代农业和现代食品工业。作为部级的“两型社会”建设试验区,科技、投资、人才、教育资源会比以往更多更快地进入长株潭城市群“两型社会”建设的项目上,这将促进长株潭产业建设向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转型,这个重大转型又能更进一步推动长株潭企业环境的优化,更有利于大量引进和自主创新先进技术。

5.长株潭“两型社会”建设是实施我国区域协调发展总体战略的必然要求。

长株潭城市群位于我国京广经济带、泛珠三角经济区和长江经济带的结合部,区位优势明显,交通条件优越,有得天独厚的城市群资源,发展潜力巨大。在长株潭城市群开展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加快长株潭城市群“两型社会”建设,有利于优化长株潭城市群在湖南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核心增长极作用,能够充分发挥长株潭城市群在国家促进中部崛起中的战略支点作用,更为重要的是能够充分发挥长株潭城市群在促进东中西互动和协调发展中的作用。

二、“两型社会”建设中长株潭旅游产品开发的思考

1.构建农业旅游产品模式以开发旅游产品模式为切入点建设“两型社会”要解决的关键问题是发展农业旅游。湖南省是一个传统农业大省,要根据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的要求,有效利用农业资源,发展农业旅游,这是在长株潭进行资源节约型社会建设的重要特色内容。

第一,构建农业科技旅游模式。

农业科技旅游将成为我国旅游的一个热点。从宏观上讲,与农业科技相关的地物、人群,从微观上讲,以人的视觉所观察到的具体的农业科技景观,都包含在内。长株潭通过农业高科技人才的培养基地、农业高科技研究推广基地、资源循环利用的示范基地、新型农民的培养基地、农业生产方式的创新基地、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基地的建设,促进了农业科技旅游园区的发展。保护开发展示以人的视觉所观察到的具体的农业科技景观,主要有水利(运河、农田水利、大型水库水等)、农田梯田、农具(曲辕犁、三角耧、龙骨车等)、现代农业高科技设施景观(大棚农业、动植物克隆技术、无土栽培技术、昆虫博物馆、国际节水科技博物馆)等,可以大力开发农业科技旅游,加速农村“城镇化”进程。这种自然考察游、科技园区游、科技场馆游模式可以提高旅游者特别是公民、学生的素质,领略现代农业科技的内容,增强对农业科技感性认识,培养观察能力和创新能力。

第二,构建乡村旅游基地模式。

农村建设走在前列、经济相对发达地区,可以依托发展乡村旅游基地模式。从形式上看,这种模式将把农村建设成一个现代观光农村,建成规划整齐的村落,形成体现在若干饭店群、旅行社的门市群、航空群、会展业群、企业群的一个服务场上。这种模式是旅游的高级会所和信息中心,向旅游者提供全过程的联程服务,旅游者可以在不同乡村旅游基地享受一体化服务,除此之外还包括承载企业董事会议、商务谈判、商业投资、商务考察、员工奖励度假和旅游景观房产等旅游活动项目。可以发挥旅游活动集中、旅游服务集中、竞争集中的特点,促使农村经济增长,促使对外贸易交流不断增加,加大引进外资的力度。

第三,构建农业产业观光旅游模式。

这种模式也称产业庄园建设模式。

一方面是现代农业生产加工基地,另一方面向游客开放,展示现代农业生产的成果,集生产、研发、销售、交流和旅游为一体的现代化农庄基地。

(1)花卉苗木产业旅游园区。

通过国内外花卉苗种源工程技术、嫁接技术,结合本地花卉苗木资源开发具有知识产权的名贵花卉苗种生产、销售技术体系。建成花卉苗种高新技术中心,形成国内外花卉苗种产业的技术信息平台,建成具有生态观光、绿色生产、科技示范、休闲旅游和科普教育等多功能的产业区。

“湘莲之乡,槟榔之都”这一主题是对湘潭体验旅游的开发。洣河湘莲是生长在一条没有任何污染的洣水中的莲子,经过两岸农民精心料理,远比各池塘死水里产的莲子更具特色。洣河莲子粒大、皮薄、肉质洁白、味道甘甜,是一种上等大补的绿色食品。同时洣河湘莲也是湘潭的一种特色旅游资源,春末可静观荷叶出水,夏季万亩荷花香飘两岸,秋天则可摘莲挖藕,其乐无穷。这对很多没有观赏或者采摘过莲子的人来说,无疑是一种很好的旅游吸引活动。

(2)生态农业产业旅游园区。

突出长株潭地方农业主导产业优势、特色优势和区域优势,重点建设优质水稻、商品蔬菜区,发展有机茶、保健茶和茶饮料,开发茶叶高新技术等的深加工,建成具有生态观光、绿色生产、加工物流、科技示范、休闲旅游和科普教育等多功能的产业区。比较成熟的生态农业产业旅游园区有袁隆平水稻杂交研究园(中心)、望城国家农业科技园区、葡萄酒庄园、香料庄园和西瓜庄园等。

袁隆平水稻杂交研究园(中心)有十多项水稻研究、实验成果和技术为世界首创,引来大批国内外专家前来学习、考察,杂交稻作为中国发明专利转让到美国、印度等几十个国家。

(3)食品加工产业旅游园区。

以加工企业为纽带,重点发展猪、鸭、鸡和优质水产品的深加工,向前推动种养殖体系形成,向后推动物流销售体系形成,形成农产品加工技术研发中心、产品质量评级中心和技术示范推广区。望城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和省高科技食品工业园区涌现出一大批名牌产品,派派牛奶、旺旺点心以及茶、果、烟等多项农产品,满足了市场需要。构建农业旅游园区模式为现代农业和现代旅游业结合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平台,发展现代农业生产,同时又可以发展观光旅游,通过构建现代化大型农业生产基地或加工园区旅游模式建设新城郊。

2.构建工业旅游产品模式长株潭地区传统的化工、冶炼、机械、电力和建材等高消耗、高污染产业居多,如何改造升级,把其建成“两型产业”,有许多关键技术和高技术问题要解决,其中关键是要把“两型社会”

建设的目标内化为企业的目标,建立起“两型产业”的工业旅游体系。

第一,构建工业旅游园区模式。

工业园区已经成为科技型企业发展的平台,在园区内有大量的国内外优秀企业。目前,株洲共有工业园区(开发区)

11个,建成面积24.2平方公里,其中部级高新区1个,省级开发区4个。2006年实现园区规模工业增加值84.8亿元,占全市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47.9%,入园企业达442家。又如长沙县坚持以“园区兴工,工业兴县”

的战略方针,长沙县迎来了可口可乐和LG曙光等13家世界500强企业和国内一大批知名企业集团的落户,长沙县成为了中西部地区先进制造业基地,2005年在“全国百强县”中排名第53位,成为中西部地区第二强县。

以园区内工厂、企业、公司的经营场所、工业企业的生产过程、工厂风貌,统一规划和管理、优美的环境,完善的服务配套设施,便利的交通道路,独特的工业建筑、工人生活场景要素为主要旅游吸引物,通过设计包装为旅游业所用,来满足旅游者求知、求新、求奇等各种各样的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提供集求知、购物、观光等为一体的综合型旅游产品。

第二,创建成长型工业旅游企业模式。

成长型企业一般具有先进科学的管理模式。通过扶优扶强壮大交通装备制造、有色金属冶金及深加工、化工、陶瓷、服饰等六大项颇具特色的产业,通过资产重组、大企业办小企业、产品零部件扩散加工等形式和参股控股出资方式,支持一批企业迅速扩张规模,形成产业集群,通过加速培育新型产业,充分发挥工业门类齐全、科技实力雄厚的优势,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重点培育生物制药、健康食品、电子信息、风电装备等新型产业,不断提高区域竞争力,带动相关产业增值,成为成长型工业旅游企业。如株洲电力机车公司通过这种方式分化出九方电器、九方模具、九方涂料、南车电机等一批配套企业。又如浏阳烟花产业已有1300多年的生产历史,以其工艺独特、品种多样、装潢美观、花色艳丽、声响清脆、色香齐全和燃放安全而享誉世界。目前全县有花炮厂近千家,从业者达14万多人,产品畅销全国和世界56个国家和地区。一个出口量占国内出口份额的60%、产值达30多亿元、利税占全县一半左右的浏阳烟花产业集群成为了浏阳县域经济发展最强有力的推进器。成长型工业旅游企业产品生产工艺流程可以全方位开发为观光游览项目,在生产过程、厂区厂貌参观的基础上,增加企业名牌产品、先进科学的管理模式以及企业文化的展示和创建公益性较强的行业科普景点。

第三,改造传统工业旅游模式。

长株潭已有很好的工业基础,要进一步打造,用高技术去改造传统的重型机械工业、钢铁工业、汽车工业、石化工业、建材工业等,形成光机电一体化的先进制造业,以城郊独特的信息流、人才流、现代物流、资金流等社会资源为依托,以产品设计、研究开发、营销管理、技术服务和生产制造为主体,与城市功能和生态环境相协调,力争发展生产占用空间小、污染小、低能耗、市场反应迅速、就业容量大、产品附加值高、产业发展适应性强等特点的工业门类,赶超发达地区。株洲要重点发展以铁路机械为主体的先进制造业,大力发展交通运输业,进一步壮大有色冶金、机械、化工、建材四大支柱产业,构建高水平的现代物流中心。湘潭要重点发展新材料、光机电一体化等技术产业和钢铁、机电、汽车、建材等工业部门,创造和谐发展环境。长株潭作为老工业基地,有义务也有优势推出工业旅游项目,使之成为国内外游客了解工业文明的一个窗口。

3.构建湘江水景旅游产品模式湘江纵贯长株潭,系三市的母亲河。

将湘江作为长株潭建设的生态主轴线,把三市有机联系起来,把许多风景名胜区和产业集群串联起来,以此为基础建设湘江风光带、湘江两岸产业带和江中秀美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带。这是三市共享的重要资源。

第一,构建曲线水系景观模式。长株潭湘江岸段长128公里,北起长沙月亮岛大桥,南至株洲空洲岛,是湘江的黄金水域。湘江主要支流浏阳河、捞刀河、沩水、涟水、涓水、渌水、白石港、龙五港、折沙河、梅溪河、圭塘河等大小支流呈树枝状分布,自东、西两岸汇入湘江,支流水域总面积5445.2公顷,约占湿地总面积的23.4%。要着力打造特色,规划水域110.08平方公里,引水入城,形成曲线水系景观。长株潭要一体营造大空间尺度的山水景观,成为长株潭空间特色的首选。

第二,构建景观型旅游产品模式。

这种模式主要是指水库、水电站、湖泊等景观型旅游产品模式。湖泊、水库、山塘总面积1654.4公顷,约占湿地总面积的7.1%。汇水造湖,依湖布城。建设主要集中在核心区北部长沙片的天然湖泊,长沙市区有咸嘉湖、后湖、年嘉湖、月湖、青竹湖、同升湖、跃进湖、东瓜湖、王家湖、基头湖、石塘水库、红星水库、北冲水库、黎明渔场、大泽湖、松雅湖。建设好株洲市区的仙庾水库、五一水库、大京水库。建设好湘潭市区的雨湖、白马湖、岳塘,湘潭县境内有红旗水库等。形成“珍珠落玉盘”的景观形态,这种风景景观在整个旅游产品中具有突出的地位。人们在旅游的过程中,不仅可以探究特有的水轮机、变压器、气势磅礴的铁塔以及雄伟的钢筋混凝土重力坝等建筑,而且还可以回归自然,享受独特的自然风光。

第三,构建滨水文脉景观模式。

长株潭的老城沿江而筑,历史文脉相间其中,滨水文化与地域历史文脉相融合,构建临水生态楼盘,创建滨水型生态宜居城市群,为市民提供亲水近水空间,创建有地方特色的滨水环境。长株潭城市群的理想结构,应当是三市主城区三足鼎立,辅以卫星城镇,间隔足够绿地、中部空心化,湘江作为景观廊道的生态型大都市区。在三市一体化建设的过程中,要充分尊重城市历史,注重营造文化氛围,新城与老城之间、城市与周围的环境景观之间,要注重协调呼应,充分展现名江、名洲、名山、名城、名人的特色。株洲滨江地带、湘潭易家湾、昭山、长沙岳麓山、橘子洲、三叉矶、月亮岛、铜官以及浏阳河、捞刀河等,可共同开发为山水景致秀美、文化内涵丰富的滨江风光带。

4.构建红色旅游产品模式

第一,构建彰显湖湘文化特色的红色旅游模式。

湖湘文化是湖南红色旅游资源中最具特色的精神品质资源,湖南红色旅游彰显湖湘文化特色,就能提升其独有的旅游魅力。宣传湖湘文化精神,心忧天下,百折不挠,敢为人先,兼容并蓄,持续开发和保护突出与优秀人物相联系的历史事迹及其所留下的遗址、遗物、特色的纪念地、纪念物等红色旅游。宣传湖湘文化人格魅力,湘籍无产阶级革命家群体(、刘少奇、、任弼时、、、蔡和森、向警予、李富春、粟裕、黄克诚等)坚忍不拔,一身浩然正气,谋求国家生存与百姓安宁,勇于承担社会道义的责任,充分发挥了知识群体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作用,成为一代代卓有历史贡献的人才。红色旅游与湖湘文化共生共存,相辅相成,良性互动,不可分离。体现湖湘文化的红色旅游极大地吸引了游客参观游览、缅怀先烈的革命精神,达到既放松身心、提升精神境界又享受湖湘特色风情的功效。

第二,构建突出民俗风情特色的红色旅游模式。

节水农业发展前景篇10

1基础条件和优势

1.1自然、人文、生物资源丰富

内丘县作为中医鼻祖扁鹊的故乡,其历史悠久,距今逾2000年,且是“邢白瓷”发源地,旅游资源极其丰富,具有富岗山庄、百果庄园等生态景观,邢窑遗址、扁鹊庙等人文景观,更有寒山、鹊山等自然风光。其中富岗生态园和中国百果庄园被评为国家3A级景区,扁鹊庙被评为国家4A级景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部级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为山地、丘陵、平原3个地貌单元,各占1/3。西部山地山峦起伏,沟壑纵横;中部丘陵岗丘连绵,冲沟遍布;东部平原一马平川,沃野千里。山区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是优质苹果最佳适生区,中华名果“富岗”苹果即出自这里;丘陵区干旱少雨,光照条件好,适宜种植中草药、小杂粮;平原土地平坦肥沃,灌溉条件好,是粮食、设施农业的适生区,也是重要的畜牧养殖基地。酸枣仁、红树梅、核桃、柿子、大枣、苹果等干鲜果林形成的农业生物资源景观,交相辉映,为发展休闲、观光、赏果、采摘等休闲娱乐活动提供了丰富多彩的资源基础[1]。

1.2地理区位优越,客源市场潜力大

内丘县位于环京津、环渤海腹地,地理位置优越,与天津、北京、太原、郑州、济南等城市距离皆为300km左右;与黄骅港、天津港、京唐港等港口距离500km以内;与郑州机场、太原机场、济南机场、首都机场等机场距离皆在400km以内,与石家庄机场距离仅为100km。北上京津,南下湖广,西达秦晋,东至齐鲁,交通十分便捷。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生活方式的改变,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使内丘县发展休闲观光农业市场开发潜力巨大、发展前景广阔。

1.3交通优势明显,通信设施完备

内丘县交通便利,京港澳高速公路、石武客运专线、107国道、京广铁路、石邢大道和202省道(平涉公路)纵贯南北,省道隆昔公路(河北隆尧—山西昔阳)横穿东西。县内公路网络四通八达,“村村通”公路网遍布全县309个村。西联东出的重要交通干线邢汾高速(河北邢台———山西汾阳)、邯(邢)黄铁路(邯郸———黄骅港)已动工。太行山高速我国第一条旅游高速公路的建成进一步强化了境内外交通连接。程控电话光缆直通全县所有乡镇、村,移动通信网络县域无缝隙全覆盖,通迅联络十分便捷。县域内所有景区内安装有卫星电视接收设施,休闲观光农业和乡村旅游基础设施均已配备齐全,并创建了很多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点,这些都为休闲农业的进一步发展创造了条件。

2发展目标

在邢台市休闲农业发展异军突起的关键时期,内丘县力争在2020年,创建成部级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县,全县休闲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到500个以上,特色旅游景观名镇村50个,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精品线路10条,60家星级农家乐,年接待休闲旅游游客160万人次,旅游直接收入达到1.2亿元,休闲农业经营收入达到8亿元以上,带动受益农户3万户。构建“憩、嬉、吃、住、行、摘、购”为一体的休闲农业格局,满足不同消费群体的需求,将内丘县建设成为部级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名县。

3主要做法

内丘县紧紧围绕“山水田园康养内丘”的休闲农业乡村旅游主体形象,整合县域的良好生态基础、深厚历史文化和特色农业资源等,以“扁鹊”和“邢窑”两大文化为依托,通过政府主导构建合力,项目支撑打造亮点,突出特色培育品牌等措施打造以生态观光、乡土文化和休闲康养为核心的休闲农业乡村旅游体系,取得明显成效[2]。初步形成了以百果园、富岗生态园等为代表的休闲采摘游;以历史文化名村神头、黄岔为代表的古村落体验游;以小辛旺、交台社区为代表的美丽乡村游;以扁鹊庙、邢白瓷“三馆”为代表的历史文化游;以寒山、鹤渡岭、福寿山为代表的自然风光游。2017年,内丘县举办了邢台市首届旅游产业发展大会,以推进内丘县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产业发展,创建了一批美丽乡村、农业生态园、科技园、农家乐示范村,打造出一批本地乡村旅游节庆品牌和精品旅游线路[3]。

3.1创建美丽乡村

按照“育产业、抓特色、精扶贫、打旅游、唱文化、扩共享、提品味、创富裕”的指导思想,统一规划,打造30个不同韵味的美丽乡村旅游村。比如以神医扁鹊祭祀、历史文化为依托的美丽乡村、中国传统古村落、全国生态文化村神头村;以鹊山湖湿地公园为依托的马河村;以餐饮住宿、养生、观光为主题的休闲农业星级园区豹子口度假村[4];有“天人仙境”“十里画廊”之誉的历史文化名村黄岔村;以太行水乡、富岗生态园为主题的岗底村;以中国古代历史文化牛王庙遗址和神话传说为主题的交台社区(王交台、乔交台、李交台);以绿色生态、现代果业为主体的寒山杏峪村;以观光、游玩、采摘、餐饮为主题的中国美丽休闲乡村小辛旺村等[4]。

3.2创建休闲农业示范园

积极围绕休闲度假、户外运动、果蔬采摘、生态农业、种养体验等特色,深挖民俗文化、农耕文化,打造田园风光,利用农业高新科技,结合农业经营活动,创建休闲度假式、参与体验式等多种类型的休闲农业示范园。比如小辛旺村昌盛达农业生态园、柳林白果庄园、小马村金苗生态园、富源农业生态园;休闲度假报子口休闲旅游度假区、近郎村万亩海棠元、大都城村旺州绿化公司、永固村青石岗生态休闲农庄、依林山庄、公子峪农业生态园等[5-6]。

3.3创建示范农家乐

内丘县政府制定出台了《内丘县关于加快发展农家乐旅游的实施意见》,加快了农家乐旅游建设步伐,大力推进以“吃农家饭、住农家屋、干农家活、享农家乐”为主要内容的农家乐示范村建设。自然风光、生态环境优美的村庄:以侯家庄乡杏峪、平头铺、岗底村等为代表,坚持“一次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综合考虑吃、住、行、摘、憩、嬉等配套设施,利用地势地貌、自然山水与田园风光,依山建房,就势取景,浑然天成,新建筑与古建筑融为一体。历史文化、建筑风貌、民俗风情突出、特色鲜明的村庄:以南赛乡神头村、柳林镇王交台村等为代表,重点保护古村落、古民居,充分挖掘当地的民俗文化,将当地特色民俗文化融于建设之中。景区周边、城镇周边、交通干道沿线,区位条件优越、进出交通安全便捷的村庄:以隆昔线两侧山区四乡镇为重点发展区域,以特色饮食为切入点,引导农家乐建设。目前已重点培育了寺庄农家乐、白草坪农家乐、驿和人家、依林山庄、礼义村乡情农家院、林溪小镇农家、四里屯农家小灶等35个星级农家乐,其中寺庄农家乐、白草坪农家乐、驿和人家、依林山庄已被评为“中国乡村旅游金牌农家乐”,内丘挂汁肉获评“河北省金牌旅游小吃”。

3.4创建特色小镇

依托山水资源、地方文化和美丽乡村建设的成果,创建特色小镇。现已重点创建了以太行山为依托,以苹果文化为主题,以128道标准化苹果生产工序闻名的富岗产业为支撑,对建筑景观、植物景观进行特色提升,形成强大休闲旅游吸引力的太行山苹果小镇;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扁鹊庙为依托,以河北省历史文化名村、中国传统村落神头村为中心,辐射带动报子口、西营村、东营村等村,集休闲、中草药种植、扁鹊中医文化、健康养生文化、旅游为一体的扁鹊康养小镇;以交台社区为核心,以百果园173个果树品种为基础,结合富源生态园、柳林园、果美林业科技园等培育农户发展农家乐、乡村风情酒店、民俗住宅、农家客栈、游古戏楼等农业休闲服务业的中国百果小镇。在邢窑遗址分布多的西丘村、西关村、大良村、小留村等村打造集遗址保护、文化创意、文化主题旅游、现代娱乐、青少年体验式教育及文化会展等多种产业于一体的白瓷小镇。

3.5打造休闲农业精品旅游线路

立足现代农业发展优势,围绕休闲景区(点)布局,打造4条休闲农业精品旅游线路:一是交台社区(牛王庙戏楼)—报子口风景度假区—扁鹊庙景区—公子峪生态园—塞纳湖景区;二是鹊山水世界—富岗苹果基地—寒山风景区;三是大汉古寨黄岔村—富岗苹果基地—鹤度岭明长城遗址—张北洼福寿山景区;四是庆源村甜瓜采摘基地—昌盛达生态园—百果庄园—富源生态园[7]。

3.6推介农事节会品牌行动

将政府引导和市场运作相结合,围绕内丘县农业主导产业,创新休闲农业农事节会活动方式,丰富活动内容,并加大特色农事节会的组织和宣传。举办百果园爱情桃花节、郁金香赏花节、富岗山庄苹果采摘节、精品苹果展示会、彩色果菜观光节、昌盛达生态园草莓采摘节等农事节庆活动,每年向社会公开推介12个左右农事节庆活动,重点推介富岗苹果、红颜草莓、蜂蜜产品、山地蔬菜、薄皮核桃等乡村旅游地方特色商品,不断提升内丘县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3.7优化提升基础环境

有效整合农业、旅游、环保、水利、交通等项目资金,着力改善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点基础设施。推进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主干线道路硬化、绿化和亮化工作,指导旅游点沿线及周边房屋外观改造,规范生产生活垃圾处理,完善旅游点标牌、标识设置。优化旅游景点的供电、供水、通信、消防、卫生等配套设施,提升休闲旅游点特色餐饮、住宿、购物、娱乐等配套服务水平。

4发展对策

4.1加强领导,合力推进

内丘县政府成立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工作协调领导小组,负责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协调管理。农业、旅游、财政、交通、国土、质检、卫生等部门密切配合,强化服务,形成合力,确保内丘县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有序推进。要求各乡镇从提升美丽乡村建设档次的高度出发,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对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认识,充分挖掘资源,积极引导和鼓励这一新兴产业健康、快速发展,主动为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创造良好环境和条件,切实做好各项服务工作[8]。

4.2编制规划,引领发展

强化规划引领、调控和指导作用。据统计,内丘县先后编制了《内丘县美丽乡村建设规划》《内丘县旅游业发展总体规划》《内丘县休闲农业发展总体规划》《岗底村乡村旅游开发规划》《神头村乡村旅游开发规划》《行家峪村乡村旅游开发规划》等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规划,并做好与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农业发展规划、生态功能区规划和城镇建设规划的衔接,提高规划的整体性、前瞻性和延续性。要求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园区建设起点要高,要充分挖掘农业内涵,体现以农为本的理念,彰显区域特色,准确功能定位,优化分区布局和景观设计,实行规模经营,促使生态、生产、科研和市场相融合,实现自然景观、人文景观与农业园林景观和谐统一。

4.3制定政策,强化扶持

内丘县政府制定出台了《关于加快发展农家乐旅游的实施意见》和《关于推进休闲农业发展的指导意见》,推动现有优惠扶持政策的落实,开辟“绿色通道”,将有关农业扶持资金适当向休闲农业倾斜。落实税收优惠政策,从事休闲农业的纳税人符合税收优惠条件的,可享受有关税收优惠。完善用地政策,在实行耕地保护和生态环境保护制度的前提下,对农民就业增收带动作用大、发展前景好的休闲农业项目用地,将其列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年度计划优先安排。拓宽融资渠道,鼓励金融机构加大对休闲农业的服务力度,搭建银企对接平台;鼓励利用PPP、众筹等融资模式,帮助经营主体解决融资难题。

4.4加强培训,规范管理

节水农业发展前景篇11

我国水资源人均占有量十分贫乏,因此,如何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对各种水资源予以高效利用,是我国发展农业经济不可回避的重要问题。在这一背景下,积极发展农田节水灌溉势在必行。因此应大力建设农田节水灌溉设施,可结合不同地区的农业发展实际情况,制定的科学的灌溉方案,立足不同农作物的生长特点和需求等,选择合适的时间和方式进行针对性的灌溉,从而更加有效地利用水资源。在保证农作物生长需求,促进农业增产的同时,也达到了理想的水资源节约效果,对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

2农田水利工程高效节水灌溉发展思路

2.1做好前期调研和勘察

在不同的农村地区,农作物种植及水资源状况等都存在一定的差异。在发展节水灌溉工程时,首先要做好前期的调研和勘察工作。通过实地调研和详细勘察,可以更好地掌握不同地区的实际情况。此外,还应结合第一手资料,对各种高效节水灌溉工程的设计背景和设计可能性进行科学分析,才能更好地满足当地农业发展需求。

2.2积极应用新型节水灌溉技术

在农田节水灌溉的发展过程中,离不开对各种节水灌溉技术的有效应用。尤其是随着时代的发展以及各种农业技术的不断提高,传统的节水灌溉技术已经无法满足现农田水利发展的实际需求。而各种新型的节水灌溉技术也被逐渐的研发出来,并应用于各种农田水利工程之中。在这一背景下,发展节水灌溉工程,便需要积极应用各种新技术。当前受到广泛关注的节水灌溉新技术包括利用最新的智能技术提高节水灌溉的相关技术和建立在3S技术上的高效节水灌溉技术,以及建立在生物技术上的调控灌溉技术等。在具体的应用过程中,不同地区可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对相关的技术进行选择和应用,以更好地促进本地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2.3加强节水灌溉工程建设

在不同地区,积极发展高效节水灌溉工程建设,也是大力发展节水灌溉过程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在前期的工程选址阶段,要注意优先选择严重缺水或地面高低不平的地区、种植种类比较多的地区和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并注意根据当地的农作物需水情况进行合理的工程设计,对当地的水资源予以最大化的可持续利用。在施工阶段,施工人员要注意立足高效节水灌溉的相关特征,制定一定的指标进行施工。建设过程中,还要注意尽可能应用各种现代化的信息技术,将信息技术与工程建设紧密结合在一起,以提高工程的信息化和自动化水平,从而更好地建设现代化与信息化并存的农田水利高效节水灌溉工程,保证后续的工程实施效果。

2.4做好节水灌溉科学管理

为保证节水灌溉的发展效果,还需要做好相应的管理工作。首先,要注重管理的科学性。积极听取相关专家的意见和建议,保证各项节水农业建设的科学开展。其次,要注重结合不同地区的实际情况。要根据不同地区的水资源状况以及各种农作物在不同生长阶段对水资源的需求情况等,对各种节水灌溉技术的应用效果进行密切的观察。按照实际情况,及时对相应的节水灌溉方案进行优化调整,以达到更好地节水灌溉效果。此外,在这一过程中,还可利用各种现代化的管理手段,借助一定的信息技术动态监测不同农作物生长过程的相关指标变化情况,并按照相应的监测数据结果进行适当的管理,以提高管理质量。

节水农业发展前景篇12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水利工程作为典型工科专业,其在建设我国社会主义强国进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近十年来我国的水利水电建设事业取得了重大成果,但农业水利建设一直处于被忽视的地位。国家分别在2011、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中指出,水是生命之源,农业水利建设是农村改革关键的薄弱点。要加快新时期的新农村进程必须加强农业水利基础设施的建设。三峡大学于2011年新开设了农业水利工程专业,水利水电工程在该校有良好的办学模式。笔者对农业水利工程相关问题在三峡大学范围内以学生和教师为对象进行了问卷调查,同时解读分析当今宏观形势政策,以期明确高校农业水利工程专业发展前景,为高校更好培养专业人才提供参考。

一、当今形势政策解读及行业分析

2011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指出:力争通过5年到10年努力,从根本上扭转水利建设明显滞后的局面。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创新农业生产经营体制,要求坚持依法自愿有偿原则,引导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有序流转,鼓励和支持承包土地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流转,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进一步提高农业水利建设的步伐,填补建设中存在的空白。所以,新的农场制农业生产模式已有了顶层设计。从这两年的中央一号文件里可知,重点改革水利的发展不平衡是进行农村土地的流转的重要条件,之所以把发展农业水利放在第一位,是因为我国“人多水少、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这也是我国的基本国情。因此,发展节水农业是大势所趋。依托高端节水技术诸如喷灌、微灌、渠道防渗、低压管道输水及行走式节水灌溉等农业节水灌溉技术的大力研究和退广,我国的农业建设水平将会得到很大提高。所以,农业水利建设对农业生产的影响是巨大的。由此可见,随着2011、2013中央一号文件等政策的逐步执行落实,农业水利工程的市场需求会越来越大。

二、问卷调查及分析

1.问卷调查设计。此次调查采用的是实地问卷调查。调查对象分别是:三峡大学农业水利工程专业学生,非农业水利工程专业学生及水利工程专业教师。主要针对学生关于学习专业的兴趣,专业本身的认识,对前景就业的规划及专业教师对该课程教学的建议。

2.问卷调查结果分析:

图1调查显示53%的人高考报考该专业是没有目的性的,真正自身意向该专业不到40%。专业兴趣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有45%的学生表示没有兴趣,55%学生有兴趣。该比例基本符合高考报考该专业志愿填报情况。需要注意的是经过一段时间学习,前者比例一定程度上升,而后者比例却下降。调查显示80%以上学生对2011中央一号文件有所了解,而其中76%的学生表示该文件对于直接影响到他们选择该专业。这也表明学生填报高考志愿比较在意选择专业的社会关注度。学生对专业的兴趣是学好该专业的源动力,反之兴趣不足,会对以后的学习目标产生怀疑,学习效率低下。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和教育家林格伦对兴趣的调查结果表明,学习兴趣占学习成功影响因素的25%,占学习失败影响因素的35%。因此,应加大对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力度。同时课堂教学环节引入实际工程例证,让学生将课本知识与实际工程相比对,既加强学生的专业认识,也提高学生的动脑能力。

图2调查显示90%的人听过农业水利工程专业。82.5%的人认为农业水利工程对民生发展有重大影响。调查数据显示,基本50%以上的非农业水利工程学生对于农业水利专业是看好的,表明对三峡大学新开设的这个专业有一定程度的期望。

由图3中可知,77.8%的教师认为专业课程的安排还有些不足之处,主要体现在课程安排的先后顺序及实用性上还不到位。90%的教师认为专业课的实用性强。农业水利工程与水利水电工程在就业差异问卷结果显示,这两个专业有很大的相似之处,因此可借鉴水工专业的培养方式和就业情况来完善农水专业的学科建设。但从长远来看,突出本专业的特色是必须的。总的来讲,现阶段不同调查对象的问卷结果均显示农业水利工程前景是被看好的。然而,毕竟是新开设专业,需要配套解决的问题不少。例如目前没有毕业生,无法实际验证当前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合理程度。农水专业学生学习一段时间后学习兴趣会下降,也要引起重视。

本文对新时期高校农业水利工程专业发展前景进行探讨,并在三峡大学范围内就不同对象设计进行了问卷调查。结论如下:①随着2011、2013中央一号文件等政策的逐步执行落实,新的农场制农业生产模式具备了顶层设计,传统节水农业向现代节水农业发展和推广已扫清障碍,农业水利工程的市场需求会越来越大;②在三峡大学范围以农业水利工程专业学生、非农业水利工程专业学生及水利工程专业教师为对象进行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农业水利工程前景是看好的。农业水利工程专业是三峡大学新开设专业,目前没有毕业生验证当前人才培养方案的合理程度。吸收借鉴我校水利水电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或他校农业水利工程专业成功经验是正常手段,但从长远来看,突出本专业的特色是必须的。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2011年中央一号文件)[Z].2010-12-31.

[2]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农业、进一步增强农村发展活力的若干意见(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Z].2012-12-31.

[3]亨利・克莱・林格伦.课堂教育心理学[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83.

节水农业发展前景篇13

当前,在世界范围内兴起了一股农业生态旅游的热潮,而农业科技旅游也愈来愈受到人们的重视。这一现象是在已经取得辉煌工业文明成果的后工业社会里,人们希望回归自然的一种精神需求,是人们追求自然、崇高质朴的一种审美需求。所谓农业科技旅游就是依托古今农业科技发展的历史遗迹,现代农业科技景观设施等所进行的休闲旅游活动。当我们从审美角度去分析认识这种活动时,就能够发现,农业科技景观旅游的兴起是必然的。我国杨凌高新农业示范区发展计划局在对西安市民进行旅游调查显示,近40%的人有到郊区特别是田园风光景观旅游的愿望,有近35%的人有想亲自经历农耕和养殖作业的愿望,其余25%愿意到度假山庄去疗养。[1]同时,对于长期居住城市的人们,还有青少年来说,则更青睐既能受到美的熏陶,又能增长知识的农业科技景观旅游。因之,对农业科技景观旅游活动进行审美观照,便具有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农业科技景观旅游是满足现代人的审美需求的重要途径

审美不是人类天生的禀赋,也不是人类在进入艺术领域后才增长的才干。审美作为人类特有的有意识活动,是伴随着人类社会历史的产生而产生的。美产生于劳动,美的事物都是内容与形式的统一,它直接呈现于对象的感性形式(色彩、线条、形体),在这些感性形式中凝结着人们的劳动和创造。这些形式成为人的智慧、灵魂和力量的标志,能唤起人们的愉悦而成为美的事物。因此,随着生产实践的发展,美也在不断发展。我们用上述观点来观照古今农业科技就能发现,农业科技景观旅游的美学因子实则包括三个层次:一是农业美学本身,具有的形式美、动态美、韵律美、艺术美。二是体现了美的创造者———劳动者及劳动本身的美:人工美、功能美、技术美。三是农业美赖以产生、发展的社会美、时代美。人们在农业科技旅游中,能够深切体悟、领会农业美

学本身无穷的迷人魅力,同时,通过对农业科技的了解,认识劳动者的精神世界,从而增强对劳动人民的热爱。再次,认识农业的发展,农业科学技术的发展,农业美学的发展,把握社会、科学、美学发展的规律,以利于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因此,农业科技旅游可以提高对农业科技的认识,更好地发扬农业科学精神,进一步推进农业科技意识的觉醒和提高。这种农业科技活动,是人的社会实践的扩大,同时也是人们审美范围的扩大,审美客体和审美主体的互动,自然而然提高了审美主体的审美能力,在审美的同时,又受到思想的洗礼,知识的丰富,这就是农业科技景观旅游有异于它种旅游形式,是满足现代人审美需求的重要途径。基于以上分析可以认为,农业科技景观旅游必然地会成为当前一个时期内我国旅游的又一个热点,且会越来越热。

二、农业科技景观的审美内容

农业科技景观是地球上的一种景观形式,它除了具有一般景观所具有的客观的地物、地貌特征外,它更是社会的一种空间,是人类生活的栖息地、生产劳动的场所,因之,它也就具备了视觉审美的内容。农业科技景观内容,从宏观上,所有与农业科技有关的地物、地貌和人群,都可包含于内,从微观角度分析,即以人的视觉所观察到的具体的农业科技景观,有水利、梯田、农具,技术及现代农业高新技术及其设施等,这些景观各自有不同的审美内容。

(一)水利设施的社会美、动态美

我国从古到今,有关水利建设的成果不可胜数,工程景观多有遗存。从远古的大禹治水,劈山导洪,古今之龙门,传为禹所开凿,今人睹之,亦称其奇。四川都江堰、京杭大运河,陕西关中农田水利,新疆坎儿井等均为天下名胜,近现代以来的长江三峡工程等大型水库,均为世上奇观。在技术上,过去自然条件的自流灌溉,到今天的节水灌溉,材料、技术发展日新月异。水利设施景观旅游,人们首先受到震慑的是它的社会美。当人们看到巨大的山峰被劈成两半,或滔滔大江被拦腰锁住,或暗河百里而清流欢腾,或“玉龙”随着人意而畅流不息,自会感叹人类的力量是伟大的,是无坚不摧的。在漫长的社会发展过程中,正是这种强大的力量,才创造了我们今天的繁荣与进步。笔者曾于2003年参观了新疆吐鲁番地区的坎儿井,对这一点感受颇为深切,曾作诗一首对其赞颂。诗云:“生民自居造化力,掘地饮水举世奇。雪水奔涌五千里,清凌润口兼沁脾。灌出良田碧似洗,育得果瓜含饧饴。我披骄阳饮此水,江山同醉花影迷。”这恰是这次旅游产生的效果。同时,通过水利景观的旅游,可以加深人们对水的认识。人们对水的传统的认识是人与水的对立,水只是一种物,随人处置,故或视其为洪水猛兽,排之去之,或视水为索取无厌的物,灌溉、发电、不加节制地利用之,浪费之,污染之。要说审美,水之美也仅仅成为哲学家思想家借水论人,诗人、作家借物抒情,画家、音乐家发泄牢骚的寄托物罢了。现在,环境的恶化使人们对水的认识发生了很大变化,亲水意识增强了,爱水护水,人与水和谐相处,通过水利科技景观,特别是节水灌溉技术、设施的参观,更能很好地理解人喜择水而居和依水傍水的环境美,依供定需、量水而行的规律美,人水共处、相得益彰的和谐美。我国古代的水利工程,其技术美亦令人叫绝。被称为“活的水利博物馆”的世界上最古老的水利工程都江堰,已有22600年的历史。它以无坝引水、自流灌溉为其特色,位居成都平原顶端、岷江的出水口,居高临下,分为鱼嘴、飞沙堰、宝瓶口三大主要工程。鱼嘴分水,飞沙堰泻洪排沙,宝瓶口进水,三者珠联璧和,协调运行,互相制约,饮水入田,分洪减灾。特别值得称道的是,都江堰工程科学地解决了引水泄洪排沙的世界水利技术难题。由此可见,古代水利工程确实具备了科学美。

(二)梯田景观蕴含的韵律美、智慧美

梯田是“在坡地上沿等高线修筑的阶台式或波浪式断面农田”。[2]一般说来,在磅礴逶迤的山坡峻岭上修建的梯田,将巍巍山岭依起伏之势,劈山积土,累石为界,便形成了高阜之田,其平如盘,层层映绿。[3]是体现农业进步的一种科技景观资源。梯田景观在世界各地均比较引人注目,其有名的如菲律宾伊富山上,2000多年来一直沿山修筑水稻梯田,位于马尼拉以北250公里的安第斯山上的水稻梯田,它被誉为“当地土著……通往天堂的天梯。”世界文化委员会已将巴纳韦高山梯田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在我国从古至今,华夏儿女生生不息,辛勤劳作,开山劈石,垒土造田,在荒山秃岭上开掘出了梯田。创造了举世震惊的成就。著名的云南哈尼梯田至少有1300年以上的开发历史,并至今持续使用和发展,以森林、村寨、梯田、江河“四素”共构人类生产生活空间的传统人居环境和农耕文明的典范,上百万亩农业生态奇观,既是人文景观,也是自然景观,更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认识自然、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科技活动的结果,是民族文化、古代科技、自然生态的巧妙结合的典范。当我们欣赏哈尼梯田时,一面面山坡,一道道山梁,一片片梯田,纵横交错,气势磅礴,让人惊艳,30多公顷的梯田世界是中国大陆的最神奇的景观之一。20世纪的最后一年,哈尼人为其千百年来创造的梯田奇观申报了世界文化遗产。在我国各地,在中国各个历史阶段,都遗存有大量的梯田景观。其中最著名的是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大寨梯田,山西昔阳县大寨村的七沟八梁一面坡上,大寨几辈人数十年的艰苦劳作,改变了原来的生产条件,人力造出的梯田首尾相连,层层依偎,高低错落,绵延不绝。当我们欣赏这些高低错落、蜿蜒在等高线上的田块时:观赏水田,则田如层境,波光粼粼,细瀑清泉,飞花溅玉,水车飞鸟,别有天地;观赏旱地,则绿波涌涛,千迭起伏,山随田动,田随山高,一派生机,尽奔眼底。此时,梯田形成的“蛇形线”沿山转,宽适当,长不限,绘的是“灵动”的感觉,这就是梯田本身所具有的形式的韵律美。当然,我们观赏梯田,往往被劳动人民的力量所折服,被劳动人民的精神所震慑,越是条件艰巨的地方,劳动人民越能发挥聪明才智,创造奇迹,创造出新的生态环境,这就是梯田所带给我们的社会性的人工美。

(三)技术景观蕴含的技术美、功能美

在我国漫长的农耕文明发展史上,技术的发展往往成为农业科技发展的标志,在农业生产实践中,人的本质力量———自由自觉的创造和才能、智慧、意志、情感等最直接、最集中地表现出来,推动农业技术的发展和运用,推动了我国原始农业向传统农业以至现代农业的发展,也证明了劳动人民征服自然的能力越来越高,例如,精细农作技术的形成多熟制的应用,水利设施的多样等,不仅提高了农业生产的效益和效率,也提升了劳动人民的生产知识层次。在这里,重点例说的是我国的天文历法知识。这种知识,在我国远古时代就非常普及。《尚书•尧典》有:帝“乃命羲和,钦若昊天,历象日月星辰,敬授民时,”故“三代以上,人人皆知天文,‘七月流火’,农夫之辞也。‘三星在户’,妇人之语也。‘月离于毕’,戍卒之作也。‘龙尾伏辰’,儿童之谣也。后世文人学士,有问之而茫然不知者矣。”[4]《尚书尧典》有:帝“乃命羲和,钦差昊天,历象日月星辰,敬授民时。”远古时代,是民由渔猎而进入耕稼,因而仰视天文以测寒暑季节,以备衣食住行之需,农耕稼穑,皆侍观察昏旦中星。所以我国极其丰富的天文历史知识,为我国传统农业科技的发展奠定了物候学基础。现在保存下来的北京古观象台,模仿元代仪器,制成筒仪、浑仪、浑象、圭表等,还有紫薇阁、漏壶房、晷影堂等建筑。清康熙年间耶稣会士监制西式黄道经纬仪,赤道经纬仪,地平经纬仪,象限仪、纪限仪、天体仪等。清乾隆初年戴进贤制作玑衡抚辰仪,这里有世界现存古观象台中保存最旧的连续观察记录。倘佯在这些古代人们精心发明出来的科学观测仪器中间,我们怎能不为其精巧绝伦而摄心动魄,感受到祖先的聪明才智,从而激发我们民族的自豪感呢?我国传统的历法,就是本着“闰以正时,时以作事,事以厚生,生民之道于是乎在矣。”(顾炎武,日知录卷三十“天文”条)的原则设立的,所以年分十二月,又订立了二十四节气,还在一年中有许多与各地农业生产活动相适应的节日,这些都是为农业生产服务的,蕴含了丰富的文化内容,当我们随着农业生产实践活动,来审视这些古代历法、节气时,便可体悟出我国传统农业发展到何等发达的程度。当我们欣赏春兰夏荷秋菊冬梅四季花木,或历经春种夏收秋播冬藏各种农时时,我们在这种游览中体验到的是一种美的律动,美的演变,自当令人陶醉,从中我们看到了农业技术发展、应用的作用和魅力。

(四)农具演进中蕴含的形式美和艺术美

在人类历史上,工具是生产技能的客观化,是科学技术的物化。农业科技的发展,在农具的演进中得到充分的肯定。我们在农业科技旅游中,去欣赏从原始农牧业到现代农业生产工具,除深刻地了解农业发展历史外,更能欣赏农具中蕴含的形式美和艺术美。我们知道,新旧时期的石器,便具备了砍砸功能,如现知最早的非洲奥杜韦文化的阿舍利手斧,一端较为圆润,适宜手握,一端锐利,适宜砍砸。我国山西丁村尖状器,也体现了这种双重需要。在劳动过程中,人们又发现了对称、圆形、椎形、方形等行制,同时又体现出光滑、比例和谐、均匀对称等美感要求。在传统农业活动中,我国农具丰富多彩,仅元代《王祯农书》所描述的农具就有200多种。在历史上发生重大作用的如曲辕犁、三角耧、龙骨车(翻车)等。各地都有多种多样的适宜当地农活的农具,无论从材料、形制、功能等方面,把人们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下不断地解放出来,才会发展到今天的农业机械化农具的开发应用。我们说,人类从事生产劳动的直接动力是满足生存的物质需要,但劳动工具的发明创造以及使用,却体现人的本质力量,人的自由,使人从自己创造的成果———工具中看到现实对人的智慧、理想、意志和创造力的肯定,并由此产生愉悦的情感,因此,生产工具不仅具有实用价值,而且逐渐获得了审美价值。所以,当今天人们在一些博物馆,特别是农业或农史博物馆时,在农舍小院看到各种仍在使用的农具时,当我们看到现代农机具的既有科学原理,又制造精美、使用便捷省力的特点时,我们便深深地获得了一种历史演进的审美享受。因此,我们在农业科技景观旅游中,对农具的形式美、艺术美的欣赏表现为:首先,审美的意义。人们制作农具,就是为了实用,而农具的外观的美一般要服从实用,所以,农具的外观就具有了形式美,例如整一、对称、均衡、比例、和谐、多样统一等,在实用的前提下,符合了普遍的形式美规律。其次,农具是劳动人民辛勤劳动的结晶,设计师、能工巧匠在制作过程中,凝结了他们的聪明才智,显现了劳动人民的创造力,这也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农具产品上直接体现自己的本质力量,故而美便存在于其中了。再次,农具在社会的演进过程中,有些转化为工艺品,用于装饰或者其他生活领域,如我国春秋时期用作身份地位区别的礼器圭、璧等,据考古学家考证,它们的前身就是石器时代的石斧、石环等。而石铲则发展为玉铲,用于佩带,成了一种饰物。即使在现代,我们为了美观,给有些器物如儿童玩具手枪柄上刻上交叉斜纹等,也是这样,早先在真正的武器手枪柄上刻交叉斜纹是为了防滑,而在儿童玩具手枪柄上只起装饰的审美作用。所以。当我们发现农具的这种作用时,就使得其审美价值上升到一个更高的层次。

(五)现代农业科技景观中体现的时代美、技术美

随着现代社会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农业科技日新月异,这种变化速度快,涉及面广,与传统农业科技形成鲜明对照。在农业科技景观旅游中,我们能强烈而清晰地感受到这一点,即时代的流动性、革新性,并由此引起时代观念和审美需求的变化,这就使农业科技具备了时代美。现代农业科技的发展,引起了农业生产的根本性的变化,如设施农业(即大棚农业)改变了千百年来农业生产的季节性,动植物克隆技术开拓了育种保种的新的领域,无土栽培技术把农业从赖以生存的土地中“解放”出来……这些无不闪烁着技术的光芒,同时也使我们从农业科技景观旅游活动中充分得到技术审美。在现代农业科技景观旅游方面,在全国范围内,杨凌国家农业高新技术示范区的农业科技景观旅游具有代表性。在杨凌示范区的众多景点中,不同的景点分别代表了现代农业科技发展的最新水平,如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具有国内先进水平的设施,光、温、湿均采用电控装置,蔬菜花卉种植采用无土栽培,计算机自动控制滴灌技术,运用基质、水培等多种栽培方法展现了现代农业全新的发展模式。昆虫博物馆是国内展览面积最大、展出昆虫种类最多、展览档次最高、融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的昆虫科普基地。中国动物克隆基地集教学、科研、参观、游览于一体,这里有世界上最大的胚胎克隆山羊群体,有世界上首例体细胞克隆山羊,以及它们的“基因”传代。国际节水科技博览园荟萃了国内外节水设备的精品,体现了节水技术的丰富性、综合性、先进性。人工模拟降雨大厅是世界第二大规模的人工模拟降雨试验设施,能够非常逼真地模拟自然界的各种降雨情形。还有世界名优牛羊良种高科技繁育示范园拥有世界十大著名优良品种。中富绿色硅谷的克隆植物工厂化育苗、设施农业、自控温室以及各种名优特种质资源令人叹为观止。这些农业高新科技已超乎人的想像,指示出人类可以一步步运用智慧控制自然和改造自然,赢得更大的生命自由,并据此可以期望人类憧憬的美转变为惬意的生活现实,对高科技的美学诠释,就是人类本身潜能的自我审视和陶醉。同时,当下时兴的“农家乐游”人们也并不是一味去寻找原始的农村风貌乡俗,实际上也是对现代农业经营的一种观照和认识。我国的现代农业呈二元结构表现出来。其表现一,在同一家庭小规模经营体制下,传统的农业经验、技术与适用的农业机械、必要的农业技术设施、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如生物工程技术等并存,依靠自然力、人力、畜力的传统生产技术与依靠机械力、生产力及社会力的现代农业技术相结合;其表现二,同一农业生产区域内,小规模的家庭经营与较大规模的农业企业或农业园区的农业技术相结合,这种二元农业技术结构,通俗地说,就是“镰刀+收割机”并存。故我国现代农业是一个传统农业与高科技农业并存的时期。在这种情况下全国各地开展的“农家乐游”,可以使我们在传统农业与现代农业鲜明的对比中,更清楚地领略现代农业科技的内容,从而提高旅游者的文化性,产生审美愉悦,同时受到教育,升华认识层次,收到审美活动“净化”心灵的作用,更深刻地认识现代农业科技的时代美、科技美。正是由于这个原因,我国各地迅速的兴起了农业科技游,而且我们相信,这种旅游活动也必将越来越广泛,越深入

参考文献:

[1]杨陵区发展计划局.《杨凌区观光农业建设项目》招标书[Z].2004.

在线咨询
了解我们
获奖信息
挂牌上市
版权说明
在线咨询
杂志之家服务支持
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期刊咨询服务
服务流程
网站特色
常见问题
工作日 8:00-24:00
7x16小时支持
经营许可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企业营业执照
银行开户许可证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其它
公文范文
期刊知识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支付方式
手机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