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心理健康的标准实用13篇

孩子心理健康的标准
孩子心理健康的标准篇1

目前,世界范围内青少年儿童心理健康问题日趋凸显,已成为世界性的社会问题和人类健康发展的问题,到了必须高度重视的时刻。专家预测:21世纪将会在孩子中出现心理障碍大流行。美国布鲁尔・卡特说:“培养孩子的心理健康,甚至比培养孩子的身w健康更重要。孩子只有具备了健康的心理,才能挑战未来,走向成功。”那么,怎样帮助孩子解决心理问题,保持心理健康,提高心理素质呢?这给我们每个教育工作者及每个家长都提出了新的要求,必须增强心理保健意识,了解一些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提高自己的心理健康水平,同时还要了解孩子的心理特点,帮助孩子进行心理疏导,心理调适,提高孩子的心理素质。

一、把握孩子心理健康的主要特征

人的生理健康是有标准的,心理健康也有标准。关于心理健康标准的研究较多,说法不一,标准不一,心理健康的标准提示了心理健康的孩子有哪些特征,概括如下。

(一)智力正常

人的智力是由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想象力和思维力组成的。思维是智力的核心。不同的人智力发展水平不同。人的智力发展水平分为超常、正常、低常三个等级,呈常态分布。在人群中智力超常、低常的人都是少数,多数人的智力是正常的。智力正常是个人生活学习和劳动的基本条件,智力低常就属于心理不健康。

(二)情绪稳定、愉快

人的情绪应该是稳定的,情绪稳定说明大脑的活动协调。有的人情绪波动很大,喜怒无常,常为一件小事暴跳如雷,这是情绪不健康的表现。人的情绪除了稳定之外,还要愉快,保持愉快心境。屠格涅夫说:“乐观是养生的唯一秘诀,常常忧思和愤怒,足以使健康的身体变成衰弱而有余。”马克思也说:“一种美好的心情比十服良药更能解除生理上的疲惫和痛楚。”一个人要健康必须乐观。生活中有的人总是开朗、乐观,不管遇到什么事都能想得开,不管什么时候见到他,总是乐呵呵的,这样的人很少得病,而且对生活、学习和工作都充满信心。但有的人总是愁眉苦脸,悲观失望,对什么事都不感兴趣,不管什么时候看见他,总是皱着眉头,就好像有多大的愁事,久而久之就会导致疾病的产生。

(三)人际关系协调

人类的心理适应最主要的是对人际关系的适应。人的许多心理疾病都是由人际关系失调引起的。心理健康的孩子善于与别人交往,愿意关心人,帮助人,在群体中的威信较高,比较受欢迎;有的孩子不善与人交往,喜欢独处,对人缺乏同情、友好,同学关系冷漠,这是心理不健康的征兆。能否与别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与别人友好相处,是心理健康的标准。

(四)个性结构完整

心理健康的人应有健全的个性。但在现实生活中,个性非常健全完善的人很少,尤其是当前的独生子女,个性的欠缺非常明显。有的孩子孤僻,不合群;有的孩子自卑,怯懦;有的孩子固执,任性;有的孩子偏激,狭隘。这些个性缺点,如果不及时克服掉,长时间下去就会出现个。

此外,心理健康还包括意志品质健全,自我意识正确,社会适应良好和活动效能吻龄等。以上是心理健康的主要特征,也是心理健康的标准。用这些标准就可以衡量一个孩子的心理是否健康。

二、帮助孩子克服自卑心理

自卑心理产生的主要原因是自己在某方面较为弱势,如生理缺陷等,造成不良的心理暗示,觉得自己什么都不如别人,只看到自己的缺点,看不到自己的优点,不能正确认识自己和接纳自己。帮助孩子克服自卑心理,需从如下几个方面进行。

首先,使孩子认识到人无完人,不必苛求完善,要学会自我接纳。生理上的缺陷已是不可改变的事实,只能接受,要学会寻找自身的优点与长处,以己之长,补己之短,或通过自身努力在其他方面获得优势。

其次,让孩子明白只有克服自卑,才能获得成功。多给孩子讲讲许多有缺陷的人通过努力创造奇迹的成功案例,如亚里士多德、达尔文、伊奇、拿破仑、亚历山大、莫扎特、贝多芬、拜伦等都因为有某种缺陷而更加努力,获得成功。

再次,引导孩子大胆行动,不怕失败。当孩子想要做某件事时,家长要鼓励孩子大胆行动,不要害怕失败而退缩。失败不可怕,可怕的是害怕失败。

三、帮助孩子克服考试焦虑

考试是学生学习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大小小的考试每学期都要经历数次。凡是有过进取心的学生都会因重视考试而产生紧张心理,这是难免的。适当的考试焦虑,不但不会影响学生的学习,还会成为一种促进力,使学生的注意力更集中,督促与推动他们进行学习。但如果出现焦虑过高,超出一个人的承受力,就会产生一系列的不良症状。有的学生在考前出现过度焦虑,白天上课走神,晚上难以入睡,时常头疼,心情也十分烦躁,复习效率很低;有的学生因考试紧张,考场上出现晕场。

对考试过度焦虑的孩子,可以教他们用以下方法克服。

第一,自我暗示。消极自我暗示:“我不行”“我肯定考不好”。积极自我暗示:“我能行”“没关系,别紧张”“放松,放松,再放松”。

第二,听音乐。听音乐,尤其轻音乐,对调整人的紧张情绪缓解有大帮助。

第三,大笑。笑是精神的消毒剂,当产生高度焦虑时,不妨听听相声,看看小品,大笑几声,可化解焦虑。

第四,运动。机体的运动可以使精神放松。在考前出现紧张焦虑时,放下书本,开心地踢一场球,或来点别的什么运动,可以消除焦虑。

第五,深呼吸。考前或考场紧张焦虑时,做深呼吸4-6次可缓解焦虑。

四、帮助孩子战胜挫折

第一,升华。当孩子遇到挫折产生消极情绪时,引导他们把消极与欲望引到社会认可的方向上去。如一名学生没考进重点高中,认为自己一切没希望了,后来引导他读了许多名人传记,发现许多成功人才也都经历过挫折,从中得到启示,奋发努力,终于考取了理想的大学。

孩子心理健康的标准篇2

关注个人的主观体验和内心世界作为衡量健康标准。比如说,良好的心情,与恰当的自我评价,这是体验当中比较重要的两个方面。首先,良好的心情,一个人的心情好,但健康不健康不一定。如果一个人长期心情不愉快,我们可以说他肯定不健康。一般来说,长寿的老人都是心理健康的,一个人经常或长期心情不愉快,肯定是精神方面不健全,而且心情不愉快也容易产生疾病,比如,心情抑郁和冠心病,还有一些心脏疾病。现在医学已经证明心情不好是抑郁发病的重要因素。

操作标准

很多人尤其是一些年轻人都表示,控制不住自己。这个时候应该审视一下自己的内心世界,很多人都有这样的体会,心情好的时候谁说自己也无所谓。但是,在心情不愉快时,看谁都不顺眼,越加强对自己控制反而越控制不了,这是一个很大的问题。

当一个人以心情为代价控制自己的时候,那就是对自己心情的摧残。

在这方面有个指标:

比如,一个人最近和母亲发火、和丈夫闹矛盾、跟孩子发火,这是第一步;

第二步,开始和亲近朋友发火;

第三步,和谁都发火,已经控制不住自己了,这时这个人的心理承受的能力已经到了崩溃的程度。所以说,心情变动是一个阀门,如果这个阀门不灵就完了。如果出现这种情况,是一个人多年来的行为、习惯促使他出现今天的问题,他再想用以往有效方法来解决问题,是不可能的。

发展标准

心理健康是在不同的环境下,该紧张就紧张,不该紧张不紧张,紧张对一个人来说是必要的。只有在战场上紧张,表现得勇猛才能打败敌人;在高考的时候,适度紧张才能调动起人的职能水平,并且才能做好事情。

另一方面,良好的心情包含着跃跃欲试的动机,这样的心情让我们对世界任何事情都很好奇,而且时刻在迎接挑战。它处于主动状态、积极、好奇、变化、时刻迎接挑战,这个是动机。相反,焦急、被动,对什么事情都不感兴趣,一有点风吹草动便恐惧不安,便是不健康的。

人很难把自己放到合适的位置,很难能找到一个合适的评价。所以,恰当的自我评价,就是衡量健康的重要标准。

自我评价过低就容易缺乏信心,容易产生抑郁症,“抑郁症”病人往往倾向于自我评价过低。反之,自我评价过高,个人树立的目标就显然高,如,一个人做什么事都追求完美。所以,自大和自卑是一枚硬币的两面,自大隐藏自卑,故意不看自己的缺点,这类人不能合理看自己,稍微受点挫折和失败,缺点和自卑感马上就会显示出来。

还有一种,自卑也隐藏着自大,自卑总有一种高不可攀的标准,高不可攀乃至自我评价过高。

社会标准就是工作效率高,人际关系和谐。

心理亚健康有哪些表现?

人们常说的心理有问题包括多种情况,比如,学生厌学、常年疲劳、失眠等。为什么很多重点学校的孩子突然厌学,这其中便有心理问题。有很多家长特别困惑,孩子什么都好就是迷恋上网,这是为什么?因为不愉快,追求精神解脱。

还有一些学生尤其是毕业班的学生几乎都存在着考试焦虑的问题。考试焦虑,是一个很严重的问题,如果孩子调整好考试焦虑的问题,分数就会有很大的改变。再一个情况就是学校,一些孩子你说好,但就不愿意去学校,小学孩子和高中孩子都出现这种情况,还有一些涉及学校人际关系的问题。同学之间的人际关系,目前中学生或者大学生,要远比我们想的要复杂得多。家长不用忽视你的孩子在学校会产生什么压力,这种压力有的时候是可以存在的,有的时候自寻烦恼。所以学校人际关系也要不断调整。从前面几个情况看,一旦心情出问题时,一定要及时调节,好多孩子来心理咨询处咨询,很少因为鸡毛蒜皮小事,有的是焦虑症、抑郁症这些都是个问题。

孩子心理健康的标准篇3

(二)中师生自测健康调查与研究

中师生健康成长是指中师生随着年龄的增长,其生理、心理、社会交往等方面符合年龄特征并且积极发展。该课题运用自测健康量表对被试施测,旨在了解我校中师生的生理、心理和社会方面的健康表现。根据表2的结果来看,本样本在生理健康、心理健康、社会健康各量表上的平均得分分别是7.9983、6.3285、6.6681。从该量表的评分标准来看,0分代表不健康,10分代表健康。由此可见,中师生的自测健康状况处于中等偏上水平,其中,生理健康这一维度得分7.9983,处于健康水平,并且标准差不大,说明个体差异性不大,心理健康、社会健康维度虽得分不如生理健康得分,但也处于中等偏上水平,但是,这两个维度的标准差较大,提示,中师生个体差异明显,对于心理健康、社会健康得分较低的学生,值得相关人员关注。

(三)中师生家庭功能与自测健康相关分析

家庭中解决问题的能力、家庭成员信息沟通的情况、角色完成情况、情感融洽情况、行为控制情况这六个方面体现了一个家庭的家庭功能健康情况。这些方面与个体生理健康、心理健康、社会健康的相关情况,是本课题关注的另一个重点,运用SPSS13.0统计如下:根据表3的结果来看,本样本家庭功能中的沟通、角色、情感反应、情感介入、行为控制等因素与生理健康、心理健康、社会健康等均有较显著相关,说明这些因素对生理健康、心理健康、社会健康的影响较大。调查研究表明,我校中师生家庭功能水平略微中等偏下,自测健康中,身体健康水平较好,心理健康、社会健康水平略微中等偏上,相关性研究表明:家庭功能中的沟通、角色、情感反应、行为控制与生理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健康均有较显著相关。至于为什么家庭功能水平略微中等偏下而自测健康水平略微中等偏上,可能学校教育在其中起了积极作用。

孩子心理健康的标准篇4

农村留守儿童常见心理问题是指农村小学留守儿童中普遍存在的、典型的、共性的不良心理状态及心理障碍问题。小学留守儿童心理问题是他们在身心成长和发展过程中出F的心理冲突、困惑、挫折、烦恼等心理失衡、失调和失误等心理状态不良、不适应学习、生活和社会的现象。在理解心理健康的概念时,要注意两点:第一,一个人心理是否健康与一个人是否有不健康的心理不是一回事。前者侧重描述一个人的整体状态,是侧重人,后者侧重描述一个人就某事而言的情况,是侧重事。偶尔出现一些不健康的心理,并不意味着心理不健康。第二,心理健康状态不是静止的、固定的,而是动态的、变化的。此外,心理健康状态从健康到不健康是一种连续的状态。许多情况下,异常与正常之间并没有明确的界限。因此,心理健康的状态与其说是正确与异常这种类型上的差异,不如说是程度上的差异。

我国学者倾向于心理健康的生存标准,而西方学者在重视生存标准的同时,还倡导发展标准。这两种标准,在我们确定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时都有重大的参考价值。尤其是发展标准的引入,对学校心理辅导工作具有现实意义。学生心理健康的基本标准应该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1.智力正常。智力是学生进行正常生活最基本的心理条件。一个弱智学生是无从谈心理健康的。

2.能够正确表达自己的情绪。情绪在心理健康中起着重要作用。心理健康的人能经常保持积极情绪,对生活中所遭受的冲突和挫折具有必要的忍耐力,对不良情绪能适度宣泄。

3.能够悦纳自我。心理健康的人具有积极的自我形象,能现实地评价自己的长处与短处,不会过分掩饰自己,不会刻意取悦于人,能够实事求是地看待别人的评价与议论。

4.良好的人际关系。和谐的人际关系既是心理健康不可缺少的条件,也是获得心理健康的重要途径。

5.有较强的自制力。自制力是人能动性的体现。心理健康的人学习工作目标明确,自觉性高,能主动克服困难,有毅力。

6.保持人格的完整与健康。心理健康的最终目标是使人保持人格的完整性,培养健全人格。

7.能动地适应现实环境。不能有效处理与周围现实环境的关系是导致心理障碍的重要原因。

二、农村小学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现状

农村小学生留守儿童常见的心理问题主要集在四个方面:1.学校教育与生活问题。学习缺乏计划性,学习习惯不良,学习焦虑,厌恶学习,逃学、旷课。2.人格问题。多愁善感,害羞,自卑,粗心大意,自控能力差,情绪不稳定。3.家庭问题。留守学生父母角色暂时缺失的影响,破碎家庭。4.社会与道德问题。说谎,不礼貌,小偷小摸,打架,欺负弱者。

他们大都有冷漠、孤独、厌学、焦虑、自卑、敌对心理等共性问题,这些都是不正确心理观,是由自身的素质、环境、教育、家庭影响等诸多因素造成。同时,留守儿童还伴有一些功能性心理疾病,表现为身体某个部位不自觉发生不适,如:肚痛、发烧、胃病、肠胃疾病、冷汗、痉挛等,医院检查诊断不出问题,实际存在心理疾患。

三、农村小学留守儿童常见心理问题

根据我国学者提出的理论和自身研究总结出小学六种常见的心理问题:

(一)学习方面厌学与逃学问题。据调查,有厌学情绪的小学生占总数的5%-----10%。这些厌学的小学生主要是因为对学习缺乏兴趣,从而成为老师、同学及家长眼中的差生,加上成绩不好,对学习慢慢失去了尚有的一点儿兴趣,成为了厌学。这时的小学生,上课注意力不集中做作业依赖家长或不做作业,在上课时间玩东西、看书、东张西望,渐渐地,他们干脆从厌学转变为逃学。当然,厌学的心理也会发生在优等生身上。这些优等生,由于心理承受力小,一旦别人超过了自己或自己目标未达到,就会产生厌学心理。

(二)人际交往方面对他人冷漠敌视。大多数学生都是独生子女,而家人又忙,对孩子自然出缺乏交流。孩子也不会寻找方法,慢慢地,接触的人越来越少,交往能力也开始下降,不管面对什么以沉默来对待。加上家里的大人对孩子百依百顺,让孩子养成了“以自我为中心”的观念,就算与别人交往,也是唯我独尊,不会谅解别人。缺少正常的人际交往,内心苦闷而无法宣泄。常把内心的烦恼、愤恨向他人发泄。殴打、谩骂同学,损坏公物,甚至轻生。

(三)对周边环境适应问题、对人多疑恐惧。当自己来到一个完全陌生的环境时,有些人能尽快的适应这里的环境,而有些人却一直对这个陌生环境保持距离,不愿去适应。在困难面前,也是知难而退,就造成了小学生的不能学会正常交往。

(四)意志障碍。意志力薄弱,不论说话、做事都经不起外界的打击。中国家长从小就对孩子付出太多的爱,让呵护变为溺爱。他们在学习、活动各方面一遇到暴风雨,就采用逃避的方式,当他们习惯了这种逃避方式后,就会将他们本来就很薄弱的意志力变得更薄弱。

(五)依赖心理。有依赖心理的小学生,主要表现在对环境、家人的依赖。他们从小到大都是在身边的人关怀及呵护下长大的,不会做任何事或是做事不熟悉。这些有依赖心理的人,当被家人或他人说几句后,就会感觉没人再爱他,他失去了所有爱。

(六)逆反心理严重。不听家长和教师的劝导,故意对着干;当得不到教师和集体的重视时,用恶作剧来显示自己,常常表现出自己年龄、身份能力极不相称的幼稚行为,对别人的议论十分敏感,少言寡语,不愿与同学交往。

四、农村小学留守儿童产生心理问题原因

(一)社会层面

社会环境重视度不高,整个社会文化氛围上,心理学健康教育知识未全面普及,农村教师、家长重视程度不高。

(二)家长层面

1.寄予孩子很高的期望。部分家长因为自身经历的原因,对下一代寄予过高的要求与期望,不断地施压。在这种情况下,孩子会迎合家长、迎合老师,但往往忽略了孩子本身的需求。这样“优秀”的孩子,是一枚炸弹!随时会被引爆,不是炸伤别人,就是炸坏自己!

2.期望值过低。有些家长认为孩子已经送到学校,教育孩子就是老师的事情了,对学生放任自流,经常以忙为借口,忽略孩子的学习,久而久之,学生自我放弃现象严重。

3.教育方式冷漠。当学生出现问题时,大部分家长采用的是打骂的方式,而不会采用沟通、理解的方式。

4.^分的溺爱与保护。有些家长对孩子只求物质上的满足,而在精神和道德上管束较少。同时,不明是非,对老师合理正确的教育方式存在不满,认为自己的孩子最好,最优秀,不可能犯错。不允许老师教育,与老师发生口角等,这也严重扭曲了学生的价值观,进而产生不尊重老师,野蛮等行为。

5.家长缺乏正确合理的教育方法。有家长意识到孩子的心理问题重于身体与学习的问题,但在教育时没有掌握科学合理的方法,没有足够的理论基础。

(三)客观环境层面

1.家庭环境对农村小学生的心理影响。许多有心理问题的留守儿童,其家庭主要有“单亲家庭”“父母离异”“父母遗弃”“家庭暴力”等问题,这种家庭环境都给孩子带来了很大的伤害。

2.学校教育对农村小学生的心理影响。在农村地区,心理教育的实施受师资条件的限制,普及不够,方法简单,心理教育意识淡泊,教育结构不合理表现出教学内容过难,导致一些学生由厌恶学习发展到逃避学习。加之目前农村小学片面追求平均分、优秀率、及格率,采取一些违反心理健康原则的教育方法,教学手段和教育措施,给学生的心理造成很大压力。

3.发达和完善的大众传媒对农村小学生的心理影响。大众传播媒介的日益发达和完善,电影、电视、网络等,无时不把相互矛盾甚至相互冲突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传输给农村孩子,这就使学校的教育和引导增加了许多困难。

(四)教师层面。学校里面部分教师不善于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忽视情感的交流与引导,教育方式、方法单调、刻板。

(五)学生层面。小学生自身条件和情感类型的差异。有个别学生因家庭和自身原因,有敏感、多疑等情绪问题,遇到为题不会合理的寻找解决办法,往往行为非常极端。

五、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常用措施

(一)大力加强农村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师资培训,最大程度地动员广大教师参与。创造条件,组织教师学习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等有关理论,学习和掌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操作技术和方法,敢于实践、探索和总结,真正做到关心、爱护学生。

(二)发挥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的教育网络功能,建立心理健康教育的全员意识。教师应与学生多谈心,做他们的知心朋友,在生活上多给一丝微笑,多给一份关注,多给一句赞扬,用自己宽广的胸怀去接纳他们。

(三)根据农村小学生的认知、意志,情感和个性特点,加强学校常规教育,进行正面引导。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是预防性和发展性的教育,重点摆在心理行为的训练上,不要过多传授心理知识,切忌把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德育化、神秘化。对有心理障碍的学生,通过矫正训练,增强其适应能力和抗挫能力。

(四)开展团体心理健康辅导课,解决学生心理问题。

首先是向小学生普及各种心理健康知识,引导他们自测、自控、自我调节、正确认识自己,为此,我们小学开设了团体辅导课,每周一节,四十分钟,采用校本课程《儿童心理健康导读》为教材。个别心理辅导主要是对少数有心理问题的学习进行心理辅导,以帮助他们解除心理问题,克服心理障碍,是心理朝健康的方向发展。为此,我校开设了“知心屋”心理辅导室,邀请心理辅导老师,每周一.二.四.五定期为学生进行心理咨询。这样的咨询针对性强,又使学生讲出了在全班学生面前不变讲的心里话,弥补了团体辅导课的不足,使心理健康教育更深化了。在此基础上,我们挑选了一些学生,给他们设立类似“病例卡”的“基本情况卡”,记录学生的家庭情况、爱好、适应力、注意力、处理生活能力、处世能力、个性成熟程度、情绪紧张程度、心理障碍及原因等,在教育后进行跟踪记录,并为他们保密。

(五)针对学生的实际状况,制订切实可行的学习目标。

家长和教师都较为信奉高标准、严要求这一信条,认为只有如此,孩子才能有出息。实际上,过高的要求,不但给孩子带来巨大的心理压力,而且容易让孩子产生挫折感。家长往往有过高估计自己孩子学习能力的倾向。谁都认为自己的孩子是最棒的,这种心情可以理解,但是在学习能力上存在个别差异,这是一种客观事实,我们必须接受这种现实。

(六)培养挫折的承受能力。人的一生不可能一帆风顺,总是会遇到这样或者那样的困难。因此,我们不是怎样设法减少孩子可能遇到的挫折情境,而是帮助孩子以正确的方式和心态去对待困难和挫折。教师、家长从自己做起,摒弃遇到挫折是一件不光彩的事情这种错误观念。

(七)增强孩子的责任感。作为孩子人生的导师,我们要学会转变观念,应大胆地放手让孩子去尝试,让孩子承担应有的责任,而不应包办代替,失败不可怕,摔跤也无所谓,没有挫折怎么知道疼,又怎么会成长呢?只有让孩子经历更多,参与生活,具备一些生活技能,将来他们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

改善儿童心理健康状况,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是全社会共同的责任。努力改善社会大环境改善社会的大环境,首先必须净化社会风气。社会风气可以通过家庭、同伴、传媒、流行等途径影响其心理健康。

在教育理念中,要把孩子教育好,最关键的就是亲子关系要处理好。如果家长在孩子心中建立起绝对的责任,孩子相信家长无条件地爱着自己,相信家长所有批评、表扬的出发是为了自己好,如果孩子在潜意识里对此达到完全相信,那么这种关系是良性的,是相互关爱、相互支持、相互理解的稳定关系。

我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做了很多努力和尝试,应该说正是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我既发展了自身,也使我近距离的了解了学生的内心世界。正是在这个摸索和实践的过程中,我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作为教师不仅要注重学生的学习成绩,而且还要重视学生的素质教育,而心理素质也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

1.《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丛立新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6年4月第三章 创设符合学生心理健康发展要求的环境 75----78页

孩子心理健康的标准篇5

近年来,随着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课程结构的重新设置,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已越来越引起社会、学校及家庭的重视。许多小学均会开展心理健康方面的活动,设置专门的心理咨询室,配备专兼职心理教师。然而,人们多重视的还是高年级阶段的孩子,对于低年级阶段的心理健康活动却不如高年级开展得那么多。是低年级的孩子不需要心理健康教育吗?众所周知,孩子从幼儿园踏入小学的校门,他们所面对的人、事已经截然不同,低年级正是他们适应并融入小学生活的磨合期,在这个阶段,训练和发展孩子的学习品质、人际交往能力、适应社会能力以及想象能力尤为重要。而且,老师们都明白,直接对孩子说教远不如活动体验教育来得有效。

那是什么原因导致低年级阶段对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开展得比较少呢?调查发现,有以下两个原因:一方面,小学里,很少有专职的心理老师,大部分老师都是兼职的,开展一次心理健康活动需要做的准备工作很多,而低年级的课相对高年级要少一些,找不到合适的时间开展活动;另一方面,孩子的社会阅历浅,知识面狭窄,活动过后生成的东西很少,甚至没有,所以老师们大都认为低年级的孩子还是以直接说教来得省力。基于以上两个原因,低年级的心理健康活动的开展就明显少于高年级段了。

2012年的10月份,偶然在“凤凰教育网”上发现了南京白下区关于“拓展品德教学渠道 关注学生心理健康”的一项活动,笔者眼前一亮,咱们身边不是有一份非常好的低年级心理健康教材吗?《品德与生活》教材中不正是蕴含着我们需要的心理健康教育元素吗?

对于“品德与生活”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关系已经不是一个新的话题。近年来,随着“心理健康活动课”逐渐进入老师和学生的视野,越来越多的老师在争论心理健康活动课和“品德与生活”的区别。但笔者认为,两门课同样以活动为载体,对学生进行良好品质的教育,为什么不能融合呢?这样能够帮助解决低年级心理健康教育难的问题。

一、让思想品德老师蜕变成心理老师

在品德教学中,学生最大的问题往往是不敢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感受,喜欢用成人所期望的道德价值观搪塞一番。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应摒弃“想学生成为什么样的”,而去多想一想“我们怎样帮助学生更好成长”。

陶行知说:“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才能打动心灵的深处。”老师要想进入学生神秘的内心世界,和他们一起分享喜怒哀乐,使得学生相信教师与他有同样的感受,能够了解他们的烦恼,懂得他们的失落,理解他们的困难等。这势必将师生置于平等地位,这样才能使学生容易接受老师的帮助。特别是在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心理环境时,教师要面向每一个学生,多用“老师能理解你的想法”,“你的回答正是我心里想的”诸如此类的评价,拉近与孩子之间的心理距离。当品德老师跟学生各自敞开自我、接纳对方、互相倾听、互相包容,老师以心理咨询师的态度去面对孩子,走进他们的心灵,这样才能“心心相印”。这是心理健康教育融入是否成功的必要因素。

二、研究教学策略,把握结合点

不难发现,《品德与生活》教材中的很多内容蕴含着心理品质,在实施课堂教学的过程中,一方面要遵循《课程标准》确定的教学要求,完成教学目标,另一方面,可以针对学生的实际,有机地渗透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但是,如果教师把这些心理品质直接告诉学生,他们会不容易接受,而且会很快遗忘。如果能够不留痕迹地把这些心理品质融入教学过程中,让孩子自己去发现,那效果会更好。这与《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所提出来的“能对问题提出自己的想法与看法”是相一致的。

比如,在教学《送给新年的礼物》这一课时,笔者提前让家长把想告诉孩子的心里话搜集起来,当课堂上孩子们聆听了一句句温暖的话语之后,便有不少孩子表示要给家长写信。笔者便马上追问:“你们还可以怎样和爸爸妈妈讲心里话?”接着孩子们想了好多办法,有让老师转达,有留个小纸条,有请爸妈开会,等等,虽然有部分孩子的办法挺稚嫩的,但他们自己收获了一个重要的心理品质:和父母沟通。

再如,《做事不拖拉》一课,没有像往常一样最后出示一句“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而是让孩子们自己说上这节课之后的体会。孩子不仅体会到了珍惜时间的重要性,还进一步深化了主题:只有勤奋的人才能更好地节约时间。不知不觉中,孩子们明白了“勤奋”的力量很大。

在教学《走进聪明屋》时,笔者抛下这样一个问题:“老师遇到一个难题,我经常用粉笔写字,粉笔灰让我的手很容易干裂,你们能创造些小发明帮助我吗?”孩子们商量一下之后,想出了很多办法:发明润手粉笔、发明隐形手套等,足足十多样,笔者马上过渡:“看来,人多真是力量大,同学们想出那么多办法来帮助我,那咱们就来合作拼七巧板……”孩子们体会到了合作的作用和乐趣。

德国著名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知识和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好的心理品质不是凭老师的几句话就能送给学生的,它必须是学生通过体验、感悟之后内化成自己的。在教学时,同样的教学目标,不同的教学策略,获得的效果也是截然不同的。

三、充分利用和发掘教学资源,进行有机融合

《品德与生活》教材中,有很大一部分内容直接就可以用来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的素材。教师应充分利用和发掘这一有利资源,以此来培养学生的健康心理。

如《走进聪明屋》这一课,让学生畅想“螺纹图案像什么”,这一素材锻炼了想象力。当孩子们天马行空说出一连串事物之后,教师总结:“只要你们平时多观察生活,就会有更多的想象”,同学们恍然大悟:原来想象的基础来自“观察生活”。学生就这样亲身体会到了想象的现实性。在教材安排的“折纸造桥”活动中,小组成员自主探究,不仅培养了学生探究意识和合作精神,还有助于培养孩子的人际交往能力。

《我从哪里来》这一课中,运用课文中从胚胎到婴儿的变化的图片做成动画,分别用黄豆、花生、橘子、柚子、西瓜来让孩子切实体验妈妈的不容易,渗透一种积极人生观的启蒙教育,鼓励孩子珍爱生命、热爱生活、热爱父母,以愉快、积极向上的态度去面对未来。

在品德与生活教学活动中,要求教师要尽可能地为每一个学生提供动手动脑的机会,智慧在探究中得以生成;而心理健康教育也是面向每一位学生,让学生在活动中碰撞中出智慧的火花。因此,“品德与生活”是一个塑造低年级小学生美好心灵,培养孩子健全的人格、健康的心理的宝典。小学教师要把品德与生活课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融合起来,就要积极探索,敢于实践。这样,“品德与生活”教学就一定能把品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更有机且紧密地糅合起来,弥补低年级心理健康教育的不足。

孩子心理健康的标准篇6

随着现代生活节奏的加快,学习竞争日益激烈,各种思想的影响和家庭变化,使孩子精神生活贫乏,心理上的困惑日趋增多。据一项相关调查,目前我国约有3000万青少年存在不同的心理问题,其中,中、小学生中有心理障碍着为21.6%~32%;大学生中有心理障碍着为16%~25.4%,而且呈现上升趋势。这些心理的障碍摸不着、看不见但却严重影响孩子的学习成绩和学习质量。请家长在给予孩子丰足的物质生活的同时,千万不要忽视了孩子的心理健康。如何才能使您的孩子的身心发展,健康成长呢?笔者认为有趣的体育运动是增进孩子身心健康的一个有效途径。因为:

一、体育运动能帮助孩子认识自我和控制自我

客观准确地认识自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何况是孩子,只有先帮助孩子了解自己才能让孩子清醒认识自己的优点和缺点,并且主动控制自己的学习、生活中的情绪。在体育活动中,标准是显性的,客观的。当体育活动中规则标准一旦约定俗成,不会因人而异,参与者只需要公平竞争就能够给自己正确的评价和定位。运动竞技与比赛具有分层作用,这种竞技与比赛过程有利于提高孩子认识自我的能力。我的学生中曾有一个孩子叫张振林,他原是活泼、可爱的孩子,老师都喜欢他,后来他的母亲不幸去世了,他就一直和父亲生活,而他的父亲对孩子不负责,时间长了孩子心理上就出现了问题。表现出自卑、消沉、忧郁等情绪,很少与别人说话。看到张振林这样我就想,如果能发现孩子在运动项目上有特长并利用优势加以引导,也许能让孩子有信心。带着这个想法,每次在上体育课时我就有意对他进行观察,我发现张振林非常喜欢跑步而且速度很快。我就把张振林选入田径队,在训练时我主动和他谈心,在生活上关心他,在学习上帮助他。我告诉他说:“你很有运动方面的天赋,如果你好好训练一定能成功。”张振林很听话,训练也肯吃苦,果然在市、区田径运动会上取得100m第一、200m第一的好成绩。受到校领导的表扬,从此,人变得有自信,性格也活泼了。

二、体育运动可以调节孩子的情绪状态。

过大的学习压力和焦虑容易使孩子神经衰弱,进而容易造成孩子心理不健康。实际上,体育运动可以帮助孩子缓解压力,减轻焦虑,消除疲劳,防治神经衰弱。在运动中孩子学习的紧张、压抑、焦虑感会得到缓解,特别是自己喜欢的体育活动,可以转移孩子的注意力,可以使孩子笑容可掬,朝气蓬勃。丁雪秦博士通过对北京和香港2009名青少年进行问卷调查认为:经常而合理地参加体育运动有利于孩子的身心健康发展。因为体育运动能够提高人适应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能力。通过运动竞赛活动能促进人际交往;通过追求更好的运动成绩不仅锻炼了孩子的身体,也增强他们勇于克服困难的精神;运动可以培养孩子豁达的胸襟、乐观的性格、坚强的意志并能改变人际关系。

虽然说体育运动有促进心理健康的功能,但不是所有的孩子都喜欢体育运动,那么如何帮助孩子爱上体育运动呢?

(一)针真的孩子的个性特点来选择运动。各项运动都有促进心理健康发展的功效,但不同的孩子由于个性特点不同,所需要选择的运动项目也应有所区别。

对于不合群,不喜欢交往的孩子,那你就选择足球、排气、篮球以及接力跑、拔河等集体项目进行锻炼。坚持参加这些项目的锻炼,可以帮助孩子逐步改变孤僻的习性,适应与人交往。

对于胆小怕事的孩子,就应多参加拳击、摔跤、跳高、跳马、单双杠、平衡木等活动。这些运动能克服孩子胆怯的心理,培养勇敢无畏的精神。倘若发现孩子遇事容易冲动、急躁,那么就应多参加下棋、慢跑、骑自行车射击、等运动。这些运动能调节神经活动,增进自我控制能力,稳定情绪,使急躁、冲动的弱点得到改进。

孩子心理健康的标准篇7

一般班级后进生中60%以上是留守儿童,这些儿童还没有养成良好的自律能力时,家长就离开了他们,长时间缺乏管束,久而久之,与不读书的孩子在一起,只知道玩,认为读书无用,认为和父母一样出外打工一样挣很多钱能养活自己,导致没有学习目标和理想,生活空虚。

2.不懂得如何正确处理人际交往

留守孩子由于缺乏父母的关爱,又缺乏学习给予别人爱的能力,只会索取不懂付出,一旦和他人在交往过程中遇到碰撞,缺乏包容,就会以极端的方式处理,如争执、退缩,不与人交往,久而久之,性格孤僻,特立独行。

3.缺乏安全和自我保护意识

留守孩子,尤其是青春期的孩子,正处于叛逆期,积极寻求刺激,敢于冒险,对待危险没有防范意识,容易受到伤害,也容易伤害别人,同时最容易受人唆使,不易接受老师和监护人引导,出事的较多。

二、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造成的原因

1.家长对孩子的心理健康重视不够

许多留守孩子的父母及其他监护人,在外忙于生计,无暇顾及孩子,与孩子缺乏沟通,即使打电话,关注焦点也是孩子的身体状况和学习成绩,很少关心孩子的思想和心理健康。长辈尤其是祖辈带孩子在家,要不太溺爱,要不除了吃饭什么也管不了,根本没有意识到其实精神食粮和物质食粮一样重要,造成孩子有心里话没处说,说了也没人理,长此以往就变得孤僻,不善与别人交流;同时,忽视了家长的职责,无形中助长了孩子的不良习气。

2.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有心无力

近几年来,越来越多的教师意识到学生尤其是留守孩子的心理健康,是困扰孩子健康成长的一个很大的问题,但还是没有多余的精力去深入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其主因有:

一是升学率。现在,很多人评判学校优劣的标准是升学率,教学主管部门评价学校优劣的标尺也是升学率,这些迫使老师为提高升学率,注重孩子的学习成绩,尤其是好学生的成绩,但往往留守孩子又是相对后进的学生,这些孩子有的不服管教,成绩不好,教师更加不愿多花精力去管。

二是师资力量不够。一些500人以上的学校都不同程度出现师资力量薄弱的现象,以井冈山实验小学为例,每个班级几乎都有60名以上的学生,有的甚至达到70多名,教师给这么多学生上课,还要兼任体育、音乐等副课教学,没有多余精力去了解孩子除学习之外的生活、心理、思想等。

三是学校心理健康指导教师匮乏。心理健康问题是近几年才逐渐引起社会普遍关注的,而学校考取心理咨询师的教师还寥寥无几,没有专业的心理指导员对孩子进行心理帮助,让一些孩子错过了最佳的心理治疗时间,造成了许多心理状态欠佳的孩子病症越来越严重。

3.社会机构对心理健康投入不足

最近几年,社会各界对心理健康问题越来越重视,但从事心理健康工作的人员和机构少之又少,就以江西省为例,只有省级才有正规的从事心理健康的机构,也是这几年才开始投入心理健康的培训,到了县级,正规的心理咨询师也屈指可数,虽然越来越多的人关注心理健康问题,但真正对健康心理咨询、治疗机构的建设与投入以及培养和宣传都非常不够。

三、具体解决措施

俗话说“心病还需心药医”,为了让留守孩子有健康阳光的心灵,家庭、学校、社会应该携起手来,共同为孩子营造良好的成长环境。

1.加强父母与孩子的情感联系

任何人都代替不了父母的爱,代替不了父母的教育。外出打工的父母,不仅要给孩子物质财富,还要给孩子精神财富,不要光给孩子疼爱,还要给孩子以教育。每年应该抽一点时间,与孩子在一起,多了解孩子的学习和精神需要,多了解孩子的心理和情感需求。要针对教师和监护人反映的问题,及时与孩子沟通,经常与教师和监护人联系,掌握孩子学习和成长的第一手资料,适时对孩子进行教育和抚慰。

2.加强学校心理健康工作的重视

孩子心理健康的标准篇8

一、学校要开设心理健康课程

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最好有专业的辅导教师,因为它不仅仅是要普及心理学有关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在心理健康教育课中进行心理训练、心理指导。心理健康教育课,应该是融知识性、趣味性、参与性和操作性为一体的。只有这样,孩子才能学以致用,真正提高孩子承受挫败的能力和自我心理调节能力,减少心理障碍和其他心理问题,使每个孩子都能达到智力正常,情绪稳定,意志坚强及人际关系融洽的心理健康标准,全面提高孩子的心理素质。

二、人格的培养

学生们要从书籍中汲取营养,树立远大的志向。使用优秀的小说,人物传记,能鼓励青少年奋发向上。青少年应以古今中外身处逆境而奋斗不息取得重大成就的人物为榜样,借以鞭策、勉励自己;把激发进取和名言警句作为自己的座右铭,这有利于青少年形成正确的人生观,成为有用之才;丰富文化生活、陶冶情操,以免陷入消极颓废的精神境地。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难免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挫折,面对挫折应百折不挠,勇往直前。

三、情绪的培养

要引导青少年认识情绪管理,学会情绪的表达技巧,掌握情绪调整途径。要做“乐天派”,不做“唉声派”。乐观是青少年保持情绪健康的金钥匙。乐观,就必须一切从实际出发,善于运用唯物论与辩证法的观点分析、处理问题;乐观,就必须时刻准备迎击困难。正如所说:“与天奋斗,其乐无穷;与地奋斗,其乐无穷;与人奋斗,其乐无穷。”青少年朋友们要能在搏击困难中感受到幸福和快乐,并与朋友分享胜利的喜悦。

四、意志的培养

要自觉地磨练自己,培养坚强的意志和良好的心理素质。青少年应针对自己容易受刺激而发生冲动的特点,学会控制激情,养成按照理性而行动的习惯。个人的欲求是否获得满足,常常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所以,青少年还要养成对欲求不能满足的耐性。这样,即便在理想与现实发生尖锐冲突的时候,也要能保持健康的心理。

五、心理卫生知识的培养

由于对身体形态和生理上的变化缺少思想准备,会产生异常心理。他们对自己身体的变化异常敏感,学校通过生理卫生课对学生进行性生理和性心理教育,也可请医生专家,对男女学生分别进行专题报告,专门解答青少年最关心的性问题,以科学态度认识自己和异性。要通过各种有意义活动分散他们对性的注意力,并注意锻炼意志。要鼓励男女同学正常交往,指导他们在异性接触中自尊、自爱。要给他们讲早恋的危害,使之有理智、有道德观念。只要善于引导,就可以防患于未然。

孩子心理健康的标准篇9

一、健康教育首先要从身心健康发展需求做起

人的心理健康水平的形成和发展是一个实践与接受教育的过程,是一个从幼年、成年到老年不断发展的过程。青少年时期是人生的一个重要的发展阶段,青少年时期的身心发展的一些特点决定了这一时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非常有必要的。比如看待学生攻击行为时,有的教师视其为道德问题,有的认为是思想问题,很少有教师参照心理健康的标准而将之视为学生的心理问题。小学生心理辅导是要帮助学生增强自信心,帮助学生完善心理健康人格,开发学习潜力。同时,由于理论标准的缺乏,导致教师在对学生问题的定性以及处理方面主观倾向较重,拘泥于经验,没能从心理的各个角度去严格地剖析学生身上存在的问题。探寻心理根源,要想帮助孩子们找回亮丽的内心世界,就必须积极探求他们行为产生的心理根源。我认为影响他们心理品质形成的原因有以下几个:

1.许多孩子由于父母离异或父母在外工作常常不在家,形成了单亲家庭或在家中缺少与父母沟通,这些孩子不是缺少母爱,就是缺少父爱,看到别人有父有母,一家和和美美,就产生了自卑心理。

2.宽容与约束都重要。对孩子宽容好还是严格好,并没有一致的意见,现实中家庭教育失败的教训往往是过分宽或过分严。家长应平等地对待孩子,在宽容孩子的同时要给孩子必要的约束。过分宽容则陷于溺爱,过分严格则是寡爱。

3.学校教育存在“重智育轻德育,知行不一”的问题,学生心理问题未引起足够重视,心理教育意识淡泊,缺乏系统研究,这也是小学生产生心理问题的主要原因之一。

4.进行心理健康教育鼓励学生。有人曾说过,在责怪中长大的孩子常爱责备人;在怀疑中长大的孩子常起疑心;在嘲讽中长大的孩子常会自馁;在羞辱中长大的孩子常会自卑;在鼓励中长大的孩子常怀自信。在指导学生作文,开发学生思维过程中,教师应遵循鼓励性原则,无论哪种层次的学生都要为他提供优化的环境、成功的机会,让他体验成功的感觉。不管学生的学习学得如何,教师都应尽量去寻找学生的优点,并给予认同和鼓励。只要教师给学生一句认同的话,就等于送给他们一束成功的鲜花,对学生会产生巨大的积极作用,就会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而每一句否定、打击学生的话,都会像一支利箭刺伤学生的心,弄得他们伤痕累累,引起他们对学习产生消极甚至反感的情绪,教学就会陷于困境,导致学生心理不健康。

二、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

心理健康教育应该全面渗透到学校教育的全过程,成为学校教育工作的有机组成部分。传统的教育模式以分数作为考核学生的主要标准,在素质教育的大环境下,教育成功的考核标准应该在于学生各方面素质的全面发展,心理健康理所当然地包括在内。教育行政部门要加大宣传力度,学校应该加强教学效果,将心理健康教育的关键性公之于众,提高全社会对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重要性的认识,使心理健康教育的地位家喻户晓,提高社会认知度。学习的研究将从现实问题入手,以学习的研究作为有力支撑。精选学习方面,加强对学习研究的动态管理与指导。各研究成员要配合学习组开展活动与研究,通过调查本校四五年级的心理现状,从而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通过普及心理知识,启迪学生自我教育;通过组织心理训练,磨炼学生的心理品质;通过开展心理辅导,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通过增强学生自主意识,调整学生的心理状态;通过学科教学渗透,丰富心理健康教育渠道,心理健康教育是有效地提高学生心理素质、全面实现素质教育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应当积极自觉地充分发挥学校教育的功能,既要注意面向全体小学生创造条件,提供机遇,满足其共同的需要,又要注意个体间需要的多样性和差异性,有针对性地采用不同的方法积极引导,使之对自己某一方面的需要及满足的正常途径能有正确的认识。加强与其家庭的联系,拓宽沟通渠道。一是定期召开帮扶教师、寄宿生座谈会,提高他们与人沟通的能力;二是定期让留守生与父母通话,汇报学习、生活、思想等情况,让他们感受父母的关爱。成长是一种美丽的疼痛,从儿童到少年这一时期身体和心理都会有不同程度的变化,我们应该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让他们认识到,这是很正常的,不必焦虑、恐慌,更不要逃避;引导他们感受成长的快乐,指导他们学会在困境中迎接挑战,学会在彷徨中寻求帮助,从而逐步形成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和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学生的素质可以分为遗传生理素质、心理素质和社会文化素质,也可以进一步分为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劳动素质、审美素质、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还可以有更具体的分类。对学生的整体素质来说,遗传生理素质是基础,心理素质是关键,社会文化素质则是体现,很多小学都将心理健康教育和道德教育混为一谈。我认为二者有一定的联系,但存在根本性的区别。心理健康教育关系到小学生自身心理素质的完善,如接纳他人、正确地认识自我、积极上进等。而道德教育具有社会性,它关系到小学生在社会化的过程中,应该遵循和崇尚的社会规范的形成。学生遇到困难时,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战胜困难,在这种环境下训练学生,不要因为学习困难就看不到学习的希望,这种倾向对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有以下两点影响:一方面,导致校方对思想道德教育的偏重而忽视心理健康教育;另一方面,导致教师在看待学生心理问题时,将其视为学生的道德问题,难以从根源上发现并解决问题。比如将学生影响课堂秩序的一些行为直接定义为不守纪律,而忽略了学生心理上存在的不稳定或焦虑等情绪。

结束语:

小学生只有搞好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才能促进小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地发展,使他们真正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参考文献:

孩子心理健康的标准篇10

家庭德育是指通过父母对子女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基础和必要补充,对青少年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和作用。第一,在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关系上,家长的品德素质成为孩子的品德素质形成的“影响源”。父母的言行举止、思想品德素质的高低决定着家庭德育目标和取向。调查得知:30%的高级知识分子家庭的子女学习意识强,对高科技知识感兴趣;20%的工商业者家庭的子女则对做买卖、赚钱更了解;30%的农民家庭的孩子则对农事活动更熟知。第二,在教育途径和方法上,家长的处世“哲学”成为形成子女区分善、恶、美、丑的“方法论”。家庭德育是在家庭生活的过程中进行,有些思想道德熏陶是在餐桌上完成,家长通过对日常生活事件的说和做形成对人、对社会、对自然的认识、看法和态度等,并最终形成对子女品德修养。第三,在教育时间上,家长潜移默化的熏陶形成对子女早期性、终身性的思维定式。家庭是子女社会化的第一站,家庭德育先入为主的早期性特点,对子女尤其是12岁以下的子女发展产生思维定式,这种定式会在子女成长过程形成良好的或不良的思想品德素质,进而带入社会。调查得知:家长的文化素质越高,越能准确地把握社会发展对人才品德的要求,有较为正确的人才观,能选择合适的德育内容,且在教育子女的态度上保持和蔼与民主的方式,并关注孩子成长中微小的成功与失败。

3.培养自信心

立足于正面教育,注重孩子自信心的培养。父母要为孩子创设自信心的环境,让孩子在潜移默化中“自信”起来。平时,遇事常对孩子说一些鼓励的话,“你一定能行的”,“你肯定做得不错”。因为孩子的自我评价往往依赖于别人的评价,以肯定和坚信的态度对待孩子,孩子就会在幼小的心灵中意识到:别人能做到的我也能做到。笔者在做2009年度案例咨询统计的过程中,发现凡是家长自信心比较强的,孩子的自信心就强,反之则弱。那么家长应该如何建立起自信心?(1)家长要清楚解决家庭教育问题的途径。(2)家长要用发展的目光关注孩子的教育。(3)在做亲子沟通的过程中家长要充分展示自信。(4)不要轻言放弃。因此,家长要摆正心态,将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急切期盼调整得平缓一些。尤其是对孩子分数和成绩,成绩往往与多方面能力的培养有密切的关系,只有重视孩子的综合能力培养才能让孩子在思维能力、想象力、独立能力、观察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有长足的进步和提高。

孩子心理健康的标准篇11

随着经济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心理健康问题已日益引起全社会的重视。关注个人的心理健康已成为现代文明人的一个重要标志。具有文明意识的人都知道,对正常人来说心理健康水平的高低不仅关系到个人的生活质量,而且直接影响其劳动效率及对社会的贡献,而如果一个人患有精神和心理疾患则会成为社会的一种负担。古今中外每个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健健康康的成长。关注孩子长大后未来社会中是否具有生存能力的家长,不能不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说到幼儿心理健康的发展我就不得不说说我认为的心理健康的意义了。

一:幼儿心理健康的含义

在谈到幼儿心理健康这个定义的同时,我们不可回避的就是心理健康这个概念。

究竟怎样才算是心理健康呢?心理健康,一般是指人的智力正常,情绪良好,个性健全,能适应环境,人际关系协调,心理行为符合年龄特征标准的心理状态。具体来说,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① 对自己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和客观的评价。心理健康的人,对自己的长处、短处,自己的个性特点,都有一个现实的、正确的认识。知道自己能干什么,适合干什么;对于办不到的事,也不会苛求自己。

② 有自信自立精神,有自我发展的心理动力。心理健康的人,一般都明确的生活目标,有自我发展的驱动力。因此,在困难和逆境面前能调整和控制自己的情绪,冷静对待和处理各种复杂的问题,并不断前进。

③ 能和他人友好相处,善于协调人际关系。心理健康的人,对人对事都能采取和睦相处、友好对待、克已让人的态度;对人际交往中出现的问题和矛盾,能采取友好宽容的、公平的、有理有节的方式处理,容易与他人合作和相处。

④ 主动适应环境,顺应社会需要。心理健康的人,能够自觉地调整个人和环境的关系,不是环境顺应自己,而是使自己适应环境。在任何复杂的环境中,一方面保持自己人格、个性上的特点;另一方面,又有扬长避短、适应环境需要的应变能力,无论是在艰苦的逆境中,还是在顺利环境中,都能很好地发展自己。

判断一个人是否心理健康,很难用一个统一标准来衡量,所以一般学者认为,应以整个行为的适应情况为基准,而不要过分看重个别症状的有无。了解了心理健康的基本内涵,就可以帮助判断自己的心理健康善状况,并采取相应的心理卫生保健措施,从而达到身心全面健康。

二:幼儿心理健康的分析

幼儿心理教育是以“幼儿为本”,也就是把孩子当成与大人有着平等人格的人来关照,老师在关心与爱护孩子的同时,切莫丢掉“尊重”与“平等”,这两种当代人文意识,老师不仅仅是蹲下来与孩子交流,更是真正地将大人的架子放下来,用心同孩子交流。孩子虽小,但却完全可以感受到这一种来自老师“母爱”般的关照,只有这样,孩子才能在老师的温情关照下健康的成长。

三:如何关注幼儿心理健康

幼儿的心理健康是幼儿人格完善的必要条件,是幼儿的精神与发展的内在基础。有了心理的健康,幼儿就可能有充分的发展。反之,若是缺少了心理健康,那么幼儿的发展就会受到限制,在其以后的发展就有可能出现人格障碍或心理疾患。目前,在幼儿中存在着一些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挫折容忍力低,经不起磕磕碰碰,稍有不顺心就会哭闹、发脾气。第二、缺乏与人交往和应付人际事件的能力。对于大多数孩子来说,在家庭中凡事以他们为中心,而在集体中他们却必须考虑到别的同伴的喜好和意见,独生子女的增多使越来越多的幼儿少有与外界接触的机会,导致在人际关系中无所适从,正如我国心理学家丁瓒教授所说:“人类的心理教育最主要的就是对人际交往的适应,所以,人类的心理病态,主要是由于人际关系而来的”。所以作为幼儿教师的我们更应该抓起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

四:心理健康教育要从小抓起

随着经济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心理健康问题已日益引起全社会的重视。关注个人的心理健康已成为现代文明人的一个重要标志。具有文明意识的人都知道,对正常人来说心理健康水平的高低不仅关系到个人的生活质量,而且直接影响其劳动效率及对社会的贡献,而如果一个人患有精神和心理疾患则会成为社会的一种负担。古今中外每个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健健康康的成长。关注孩子长大后未来社会中是否具有生存能力的家长,不能不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一个心理健康的孩子,具有什么样的特点呢?我们认为至少应包括下面这五条:

(1)有正常的智力,有求知欲;

(2)能逐渐学会调控自己的情绪,保持乐观向上的心境;

(3)能学会与周围人正常的交往,懂得分享与合作、尊重别人、乐于助人;

(4)能自我接纳,有自制力,能积极面对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困难,适应环境;

(5)具有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健全的人格。

这五条并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而要靠大人的培养,如何培养呢?我们不要忘记孩子的身心发展变化的特点,心理健康教育应渗透在家庭生活的各个方面,渗透在学校教育工作的全过程中,对不同年龄的孩子提出不同的要求,把“学会认知、学会共同生活、学会做事、学会生存”作为对孩子的终生教育的目标,点点滴滴、持之以恒,我们一定能把孩子培养成适应新世纪社会生活的栋梁之材。

而在现今社会对于心理健康教育的问题出现我总结了以下几点:

一、对幼儿心理健康教育重视不够、认识不足

世界卫生组织早在1977年就提出了健康“应是生理、心理、社会适应的完备状态”,将心理与社会适应这 两个重要内容作为了健康的基本要素。但是,在相当多的幼儿园中,目前对健康的认识仍然停留在生物——医学模式的水平上,还没有实现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新模式的转变,因此,明显存在着重生理保健轻心 理保健的现象。这种对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不够,最主要的原因还在于普遍存在对幼儿心理健康知识的匮乏,在于对幼儿身心关系的认识模糊,在于没有认识到幼儿心理健康的重要性。许多人将幼儿心理的一些异常 表现看成为孩子成长中的自然现象,不去加以关注。

二、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尚未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缺乏严密的系统性

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没能形成自己完整的理论体系,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迄今为止,全国除了少量的幼儿心理卫生、行为与情绪问题等方面的书籍之外,尚未见有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专著;二是在全国为数不多的开设有学前教育专业的高校中,开设有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方面课程 的极少;三是无论高校,还是幼儿师范,都没有一本全国通用的幼儿心理健康的教材;四是尽管《幼儿园工作规程》提出了应做好幼儿的心理保健工作,但内容分散、零乱,大多体现在其他内容之中,如培养幼儿活泼开 朗的性格,引导幼儿个性的健康发展等。这些内容之间没有一个内在的联系系统和统一的观念,而且还有许多有关幼儿心理健康及教育的内容没有纳入到教育之中或没有引起教育者的重视。这导致我们在对幼儿实施心理 健康教育时,大多只能借鉴其他相邻学科或中小学、成人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与经验,而且整合不够。

三、理论与实践的脱离

近年来,注重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幼儿园日益增多,他们在实践中积累了许多有益的经验;而高校中不少 教师也开始重视对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研究成果日渐增多。但是,有一个较为突出的问题值得引起注意,那就是理论与实践的脱离。一方面,高校中从事幼儿健康教育的科研工作者较少深 入到幼儿园中去进行指导,更少去建立几个点长期进行实验;另一方面,幼儿园在开展此项工作时,又只能是停留在一种对表面现象的认识,不能由现象认识其实质,因此,在很多时候,其工作的最终结果,只能是一种 经验的总结,而难以使之得到更深的发展,主题难以深化,妨碍了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深入进行。

四、教师缺乏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专业知识

教育活动的实施在很大程度上有赖于教育施行者本身的素质、专业知识的结构及丰富程度。然而,在沿袭 已久的幼儿师范教育体系中,知识更新尚未完全跟上形势发展的要求,这直接导致了幼儿园教师有关心理健康教育专业知识的缺乏。而扎实的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知识,是进行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前提。与此同时,如何 把握好幼儿心理健康教育与幼儿科学教育的关系,注意教育内容的整合,也影响到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时下,在不少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中所出现的问题,与此都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

五、具体操作中的非科学性

1.违反心理健康教育原则的问题。例如:幼儿出现攻击性行为,本属于品行障碍,对于这一类行为的矫正 与教育应当坚持正面教育,树立榜样作用,或采用暂时隔离、减少刺激的方法。但有些幼儿教师在对待这一类孩子时,采用宣泄的方法来加以矫正,为其提供摔打的物品,让其发泄愤怒的情绪。而研究表明,幼儿在宣泄 后习得更多的攻击技能,可产生更强的攻击倾向。因此,采用宣泄法违背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则。有些教师甚至在对待这类孩子时采取体罚的方法,这更加强化了幼儿的攻击性行为,因为,体罚本身对幼儿的攻击性行为 起的就是示范作用。

2.家园教育不同步的问题。在幼儿园中对幼儿实施心理健康教 育本是一件有利幼儿身心健康的好事,但在 实施中如未注意与家长的密切配合,则可以使幼儿园的努力付之东流。某幼儿园几年来一直坚持对幼儿进行社会交往能力的培养,目的在于让孩子学会与他人的交往、分享与合作、提高其社会适应力。但在具体操作中, 他们忽略了与家庭的联系与合作,而有些家庭对其子女一向采用溺爱、放任的教育方式,结果导致幼儿园中所教与家庭所教的冲突,教育未能收到应有的效果。

3.不能区分心理问题与道德问题。在部分幼儿身上,说谎这一现象是较为常见的。造成幼儿说谎的原因,一方面是由于幼儿认知发展水平较低,在思维、记忆、想象、判断等方面出现与事实不符时造成的说谎;另一 方面,是由于幼儿做错了事,怕受到处罚,或由于老师、家长对幼儿的过分严厉所致。因此,我们对幼儿的说谎问题应全面分析,区别对待。如因认知水平低所致,则为心理发展过程中的问题,如因过于严厉的要求所致 ,则为教育方面的问题,但这些都与成人时期的说谎有本质的区别,无所谓道德不道德。而在某些幼儿园中,防止一旦出现诸如偷窃、说谎等行为时,斥责幼儿品德不好,将心理问题与道德问题混为一谈的现象并不少见 。

4.心理健康教育成人化的问题。由于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尚未形成自己的理论体系,一些幼儿园在对幼儿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时,常常是借鉴中小学校甚至成人心理健康教育的经验和模式。这导致了在教育的过程中,对 幼儿的实际接受能力的忽视。如对一些有行为问题的幼儿进行心理矫正时,有些幼儿园的老师简单地照搬一些行为治疗的方法,而未考虑这种方法采用后,对幼儿会有什么样的消极影响,结果导致行为问题未矫正,又出现了新的适应问题。

孩子心理健康的标准篇12

一、活动目的

通过活动的开展,营造真正关注孩子健康成长、快乐成长的良好氛围,引领广大家长转变家庭教育观念,掌握科学有效的教育方法,在家庭和幼儿园之间架起沟通交流的桥梁,让幼儿真正成为家庭教育和幼儿园教育的受益者。

二、优秀家长标准

优秀家长是指积极营造良好环境,促进孩子健康、快乐成长的家长。

具体标准如下:

1、关爱孩子,尊重孩子。善于跟孩子沟通、交流,关注孩子身心的全面发展,不将不切实际的期望强加给孩子。

2、以身作则,时时处处为孩子做出榜样。家长、孩子行为举止文明礼貌,不打架,不说粗话、脏话,不乱扔垃圾,不随地吐痰。能够养成合理的行为习惯并留心让孩子学着去做。

3、家长有自己的交往圈子和健康的生活情趣、良好的生活习惯,喜欢阅读,不断提升个人文化和精神修养。

4、尊敬、关心老人,能够经常和孩子共同陪伴老人。家庭和睦,不当着孩子的面吵架、打架,能创设一个健康、和谐、温馨的家庭环境。

5、重视对孩子的教育和培养,积极创造条件与孩子相处,亲子关系亲切融洽。每天至少陪伴孩子游戏、看书等一个小时。引导孩子善于提出问题,让孩子多问为什么,并耐心地回应。

6、认识到每个孩子都有与众不同的个性与潜能,尊重孩子玩儿的权利。把孩子正常的玩耍看成是学习的一部分和学习的过程。

7、正确掌握家庭教育的方式和方法,对孩子以正面教育为主,不打孩子不对孩子大声喊叫。正视孩子的缺点和过错,不溺爱孩子,在孩子犯错误的时候,及时予以纠正,但又不简单粗暴。

8、引导孩子形成积极、健康的心理素质和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尽量表扬孩子,经常给孩子制定几个容易达到的小目标,树立孩子自信心。要使孩子每天都感觉到他在学习上取得了一定进步,哪怕是改正一个缺点。

9、帮助孩子树立责任心。让孩子学会自己洗碗、洗手帕,整理自己的床铺、用具,尽到自己的那份责任。

10、积极参加幼儿园组织的各类家长活动。乐意参与班级的管理,积极出谋划策,能给班级提出合理化建议。爱护幼儿园班级设施及环境,为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

11、能理智地积极配合幼儿园和老师处理好发生在孩子们间的事情,家长之间关系和谐。

12、尊重教师及幼儿园工作人员,交流时注意方式,以诚恳的态度解决问题。尽量不要在孩子面前议论教师,尤其不要在孩子面前贬低教师。

三、评选范围和名额:

1、本园孩子的家长: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外公、外婆。

2、各班评选3--8名 “优秀家长”。

四、评选流程:

1、通过校信通、家长会、园内宣传海报、班级博客等形式评选要求等信息,鼓励广大家长积极参与评选。

2、2013年1月10日之前,家长根据评选标准自我推荐,各班老师按标准按时申报。

3.填写《优秀家长推荐表》,提供被推荐者1张生活靓照。各班推荐的家长需有较典型的事迹,上报材料内容翔实,重点突出。

五、评选具体要求:

1.高度重视,精心组织。“优秀家长”是我园家长的崇高荣誉,也是第一届评选,评选活动涉及面广。各班教师要高度重视,充分调动家庭参与评选活动的积极性,采取各种形式,发现挖掘先进典型,大力宣传先进事迹。

2.严格评选,加强管理。要严格掌握评选的条件和标准,严格按照有关程序和环节,确保评选工作公开、公平、公正,坚持宁缺勿滥的原则,要通过此次评选活动的开展,提高我园家长育儿水平,树立优秀家长榜样,使家庭与幼儿园更好地配合,从而推动幼儿园教育更好地发展,

孩子心理健康的标准篇13

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关心学生的身心健康,关怀学生精神成长,是我校教职工面对成长中的生命所怀揣的充满人文情怀的承诺和准则,并提出了用生命去影响生命,用心灵去塑造心灵,用人格培育人格这一提高生命质量的高标准。

鉴于这种育人素质的需要,我们在提高自身上下工夫,在用心育人上花气力,努力做学生的心理保健医。

1.重学习——读懂孩子心理。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不懂心理学,如同一心脏病专科医生不了解心脏结构一样,工作如同在黑夜里走路。”

学习心理学、教育学等有关理论成为每个教师提高自身的需要,成为读懂学生心理的第一门必修课。通过学习,教师深刻领悟到教师的健康心理是培养儿童健康心理的前提,心理不健康的老师只会源源不断地制造出心理不健康的学生,是教育的悲哀、学生的不幸。认识的提高,带来了学习的主动。研讨、座谈、切磋成为老师们的必修课,共同探讨交流,尝试总结,如:“期待效应法”、“心理换位法”、“树立榜样法”、“自我暗示法”等,用自己的人格魅力换来了童心的“百花齐放”。

2.用情感——呵护孩子的心灵。

尊重、理解、信任是学生基本的精神需求。

我国近代教育家夏丐尊曾经说过:教育如果没有情感教育,如同池塘里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成为池塘,没有爱就没有教育。

“每天送给学生一个微笑,每天说一句鼓励学生的话,每天找一名学生谈心”的“三个一”活动和“说你行、你一定行”的鼓励暗示法的使用,给每一个学生注入了生命的活力,开发了潜力,树立了信心。每一次微笑,每一句安慰的话语,都是对生命最大的尊重和支持。

正是这种尊重与鼓励,架起了师与生心灵的桥梁,学生在这种人文关怀下,在这种被关心的情感体验中,情感得以培养、精神得以释放、心灵得以净化、学习得以提高,因而有了课堂上的活跃,伙伴间的关系,互相间的理解,在孩子们的日记里、作文中、贺卡上无不流露着这种情与爱。因而产生了“我是最棒的”、“我是快乐的”、“我是勤奋的”、“我是坚强的”这些积极的心理暗示。

二、感知、感受、感悟,在体验中成长

我国心理健康教育专家林崇德将心理健康的标准定义为“敬业、乐群、自我修养”,根据这一标准,我们把“关注生命成长,为走向成功的人生奠基”的落脚点放在学生良好品行、健全人格的培养上,把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作为学生自我修养中的重要内容。

1.在细节中完善,养成良好品行。

成功需要好品质,成才需要好习惯。从小养成的好习惯,将使人终生受益。宽容、自律、同情、感激、友爱、感恩、负责等品质需要我们用心培养。美国研究发现,养成一个好习惯至少需要21天。根据这一发现,我们确立了每月培养一个好习惯的目标。

2.在实践中体验,演绎生命的精彩。

为使学生的个性得以发展,在活动中培养优秀的品格,健全的人格,学校为学生创设了各种展示的机会和平台。庄严神圣的升旗仪式,28字铿锵的誓言,使学生心系祖国,对祖国多了一份热爱之情。

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学生心智得到开发,心灵得以熏陶,保护了天性,弘扬了个性。

三、共建、共处、共享,和谐育人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是人格形成的摇篮。学校是学生成长的土地,是引领学生走向美好人生的地方。学校与家庭教育的和谐,能为生命的成长创造宝贵的资源。然而,学校与家庭,父母与孩子却出现了一些不和谐的音符。那么,怎样架起学校与家庭、父母与孩子心灵沟通的桥梁呢?我校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与实践。学期有计划,日常有学习,期末有座谈,定期有报告,并建立了家长与学校联系卡,成立了家长委员会,让家长参与学校管理,参与学校活动。

开学典礼上,聘请法制副校长;亲子运动会上,都请家长参加,家长与孩子一同参赛。在这些家长与学校、家长与孩子共同互动的活动中,家长对学校多了一份责任,多了一份信任,多了一份支持;孩子对父母也多了一份了解,多了一份沟通,多了一些情感的交流。与此同时,我们把创建积极、健康的人文环境做为生命成长必需的“氧气、阳光和水”,让学生充分汲吮着其中的养分。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