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心理教育实用13篇

孩子心理教育
孩子心理教育篇1

目前儿童中相当普遍地存在着独立性差、心理脆弱、任性、不懂得关心人、缺乏合作交往意识和能力、自控能力差等问题。这种状况如不加以重视,势必影响一代人的素质。那么如何在幼儿园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呢?

首先,为幼儿创造良好的心理环境。《幼儿园工作规程》中指出“:创设与教育相适应的良好环境,为幼儿提供活动和表现能力的机会与条件,促进每个幼儿在不同水平上的发展。”所以,创设良好的心理环境,是提高幼儿心理健康的关键所在。如新入园的幼儿对亲近的人有强烈的情感依恋,与之分开时,会经过或多或少的分离焦虑。表现为经常哭闹一阵,部分幼儿看到别人哭他也哭、别人笑他也笑,情绪不稳定。这时我们可为幼儿准备一些色彩鲜艳、材料轻软、安全的布娃娃、绒毛小动物等玩具,在教室里贴上幼儿与家长的照片,开设多个“娃娃家”活动区等,将教室装扮成家的样子,在日常活动中经常抱一抱、摸一摸、亲一亲幼儿,帮幼儿穿衣服、脱鞋子,以动作、表情等各种方式向幼儿表示亲近和,以增强幼儿自身的安全感和对老师的信任感。

人与人互为环境,对幼儿来说,教师就是其环境。要形成健康环境,教师行为态度必须端正,否则创造幼儿心理发展的健康环境只能是一句空话。如果教师不注意自己的言行,将给幼儿的心理抹上一层灰色。如有一位小朋友,他有香港脚,如果教师说:“走开、走开,你又脏又臭。”这样就会在他的心理造成伤害,而且也使其他的幼儿从小形成了不平等的观念以及对有缺陷人的偏见心理,并且从中染上了不尊重他人、小看他人的习性。可见,教师的言行态度是否端正对幼儿心理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因此,教师要热爱、要尊重、要严而有格,不能借“严师出高徒”为口实惩罚幼儿,在处理教师和幼儿的关系中要努力创造一种平等、民主、鼓励的心理安全气氛,对幼儿要公正、不偏爱,杜绝那些有损于幼儿心理健康的言行。

其次,以积极的情绪影响幼儿的心理健康。教师的情绪与幼儿的心理健康是成正比发展的,教师个性品质的不断改善,会对幼儿的心理健康发展起到促进作用;反之,教师的情绪会直接影响教育对象,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

幼儿教师每天要面对几十个生龙活虎的孩子,吃喝拉撒事事操心,弹唱跳画说样样要做,心理压力相当大;再加上现在家长对教育的要求越来越高,教师的自我卫生保健就显得尤为重要。为此,教师要不断改造自己的个性品质和心理健康状况,积极避免将个人的不良情绪带到幼儿园来。比如游戏“我是小司机”,两个幼儿开车撞到一起便吵了起来,一位教师生气地说:“吵死了,到一边坐着,不要玩了。”另一位教师则加入游戏,以交警的身份进行调节,游戏正常进行。不难看出,第一位教师的处理办法使幼儿处于惊慌的状态,长此以往,幼儿变得胆小怕事,第二位教师则让幼儿愉快地重新投入游戏,处理方法较好。因此,教师要保持愉快舒畅的心态,为幼儿创设轻松、和谐、无拘无束的氛围,这是开展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前提。

孩子心理教育篇2

1 当前家庭教育的现状

1.1错误的培养目标导致心理发展缺陷

“望子成龙”是我国普通家庭父母亲的普遍希望和培养目标,具体到家庭教育中,首要的就是要学业有成。因此,当前家庭教育的目标仍然是从抓紧孩子的教育开始,但是这不可避免的培养出一些只会学习的机器,而在心理方面却没能有多大成就。根据当前普通高校的统计数据,众多高校每年都会有学生轻生,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这些大学生在多年的成才过程中由于家庭对其心理发育的忽视,导致其心理素质低下。追根溯源,错误的培养目标是很多少年未来悲剧发生的原因,主要表现在家庭重视对孩子智商的培养而忽视情商的教育。

从另一方面而言,家庭教育中给孩子设定一些不切实际的目标,也成为当前家庭教育失策的重要表现。以学习成绩为例,很多家长会对学生提出一些好高骛远的目标,导致孩子一直处于失败的过程中,内心形成巨大的心理压力,很多青少年因此而出现抑郁症的病状。

1.2恶劣的家庭环境造成心理发展畸形

很多儿童会因为家庭生活环境的恶劣而具备一些恶劣品质,这是一些不良行为出现的根源。良好的生活氛围是孩子健康成长的基础,但是我国很多家庭没有做到这一点。由于我国经济发展水平越来越高,居民生活节奏悄然加快,造成很多人心理压力过重。心理压力过重的人群仍然以年轻的夫妇为主,再加上成家立业本身带来的压力,很多年轻的家庭并不具备孩子成长发育所需要的良好条件。

1.3不合时宜的教育态度引发孩子心理发展滞后

由于传统挂念的影响以及独生子女家庭的增加,我国很多家庭教育在教育态度上出现不少的问题。这些问题主要分为两个极端,一是对孩子的过分溺爱,二是对孩子的绝对专制。对于溺爱而言,它容易造成孩子自我克制以及自我生活能力的缺失,在未来的成长中仍然会过分的依赖家长,极易形成自私自利的性格,人际交往出现故障。而专制型的家长动辄对孩子施以棍棒,长期的教育使得孩子养成惧怕的心理,但是其反抗会令人防不胜防,最终导致悲剧的出现。

2 改善家庭教育,促进孩子心理健康发展

2.1转变教育挂念,正确设定目标

科学的教育观应当注重孩子的全面发展,而不仅仅专著于孩子的课程学习成绩。因此,监护人在对孩子设定发展目标时一定要本着促进孩子全面发展的原则,根据孩子的个性来改善教育效果。除了对智商的培养,家长还需要对他们的情商加以关注,促使他们形成优良的品质以及生活态度[2]。转变教育观念是达到这一目标的根本,年轻的父母应当努力加强对心理知识的学习,改善家庭教育状况。

2.2加强沟通,塑造优质环境

沟通是完善家庭环境的很好办法,只有通过有效的沟通,家长才能及时了解孩子身心发展特点,并及时制定改善措施。具有完善沟通机制的家庭能够最大限度的避免家庭对立的情况发生,并且能够适当的减少和消化来自各方面的生活压力,这对于孩子而言是非常重要的。

2.3转变教育态度,采取科学教育方式

家长对孩子的教育需要把握度的原则,既不能过分的溺爱,也不能专制到底。民主教育是当前家庭教育方式中比较流行的选择,这一方式能够在父母和孩子之间塑造出一个互相尊重以及有序的沟通和生活方式。在这一教育过程中,父母将其引导者的作用发挥出来,取消包办和专制,以此来培养孩子的自信以及动手能力。

综上所述,家庭环境以及家庭教育的作用是任何一所学校都不能比拟的,通过科学合理的家庭教育的方式来引导儿童心理的健康发展会事半功倍。在日常生活中,家长除了要做到上述一些措施,还需要以身作则,充当孩子的榜样,这样才能够进一步促进孩子身心健康发展。

孩子心理教育篇3

1.父母的榜样作用。首先,父母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对孩子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家长言谈举止文明得体,工作学习勤奋认真,待人处事热情诚恳,自然会成为孩子的楷模,促进孩子的健康成长。其次,在信息不断发展的今天,作为家长也要不断学习,以适应这飞速发展的时代,配合好学校教育,培养跨世纪人才。最后家长也要重视心理的保健发展,因为生活的每一天不可能是风平浪静的,如果做父母的常怀着不平心态面对人生,对孩子的成长是极不利的,相反能调整好自己的心态,以积极的良好的态度面对人生,为孩子做出榜样,能从小培养孩子承受挫折的心理和自信心等,而这些心理品质对孩子来说是终生受益的。

2.父母正确的教育方式。家长不同的教育方式,势必对子女的心理成长产生不同的影响。有的教育方式对孩子心理发展起积极作用,有的则会妨碍孩子的健康成长,给孩子的心理发展带来消极影响。积极的教育方式是关心爱护孩子,给孩子以适当的限制,它使孩子的自尊心、自信心等各种心理得以健康发展,增强生活适应能力。消极的教育方式是对孩子过分严格要求、拒绝或溺爱、放任,会对孩子的心理发展产生不良影响,不利于孩子良好品德的形成。

3.建立和谐的家庭人际关系。父母之间、父母与孩子之间要有一定的交际时间和内容,不要强调各自的原因,而忽视彼此之间由交际产生的心理氛围和心理效应。父母之间经常交往可互通策略,做到相互补充和完善,特别是能在教育孩子方面取得一致的意见,这对增强家庭团结和谐的心理氛围大有好处。随着现代社会工作和生活的日益紧张、繁杂,许多父母忙于工作,往往早出晚归,父母与孩子交谈机会减少,关系渐渐淡漠,心理上相互隔阂,造成孩子孤僻,不善言辞的不良心理。

二、让“心理健康教育”成为一种“校园文化”

学校既可以充分利用学校内部原有的一些设施,也可以不断地开发出新的活动场所,如:1.让校园内的墙壁、橱窗、黑板等成为“不说话的心理辅导老师”。2.在校园内形成心理辅导站:心理信箱,心理热线,心语导播(红领巾广播、红领巾小电视台、校园网),心语小屋(心理辅导室、心理测量室)等。

多开设一些快乐园,如“开心园”、“心语小屋”等,让希望获得心理帮助的学生从中感悟愉悦,体验愉悦,释放烦恼,消除烦恼;从中获得欢乐的自助、互助和他助。“心理热线”要不断延伸、畅通,成为“宽带网”,它由师生双方或班主任――学生――家长三方建起连心的纽带,“心理热线”要偏重于保守秘密、尊重隐私、尊重人格。也有利于实现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同步一致,有利于形成教育的合力。

三、班级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场所

班级,是学生学习生活的主要场所,必然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场所。小学班主任,每日每时把握着学生的思想脉搏,经常关注着学生的身心发展。因此,以班主任为主开展班级团体心理辅导,可以有效地使思想道德、行为习惯教育,科学文化知识技能教育,心理健康教育融合在一起、从而构建成为一种结合课程教学的渗透,结合班级日常工作和活动,结合全面和个别育人教育的交互,而让班级成为形成一个较为完善的班级团体心理辅导室。

1.融入班集体建设。班主任要善于引导全体学生,让班集体的共同奋斗目标来发展学生个性心理。这种共同的奋斗目标,就是在树立正确的集体舆论凝聚,提升优良的道德情操,倡导良好的班级风气和弘扬健康向上的精神风貌。因为良好的班集体建设,能美化集体生活,能振奋全体学生,能使集体像熔炉一样,对全班每个学生起熏陶感染、潜移默化的功能。

2.丰富班级活动。有活动,才有生气、才有活力、才有发展。把心理辅导渗透于班级活动,既是班级活动的创新和发展,又使辅导质量得到提高。寓心理健康教育于班级活动之中,学生能在丰富多彩愉悦舒心的实践活动中获得心理践行和发展,而且这是一种比较自然、比较完美的践行和发展。

3.发展班级文化。班级是学生在校内学习生活和相互交往的主要空间,充分利用这个空间,积极营造和发展健康的班级文化,可以形成良好的心理氛围,发挥十分重要的陶冶隐性教育功能。班级文化的发展要充分张扬班级中学生的个性、特长,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智慧和力量。

4.构建班级教育合力。班级不是封闭的,班级中每个学生的心理、道德和文化素质都是在班内班外、校内校外、有意无意、有形无形的各种因素的综合影响下形成发展的,因此班主任需要充分利用班内外校内外,包括家庭和社会的各种教育力量,充分利用各种有效的校内外教育资源,形成“全社会都来关心教育”,都来关心学生的成长和发展。

5.建设良好班风。班风是一个班级稳定的、整体的、特色的集体风气。班风需要靠班级中大多数学生为基础的思想、品德、作风来形成,需要有一个较长时间的发展来形成。而一经形成,可以对班级中的每一个人产生较为积极、稳固、健康、向上的作用力,这种作用力是内在的、无形的、激活的。建设良好的班风可以为每个学生的身心发展创设出一种美好的时空,焕发出一种蓬蓬勃勃的力量。

6.多开展活动。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同样是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中的主体。要把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成为一种新颖的丰富的文化,就要充分让学生畅心地生活在这一文化天地之中。所以,要多开展丰富多彩的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主体性活动。如,心理教育活动课、心语沙龙、心育小报、心语日记、心语赠言等。

孩子心理教育篇4

2002年,教育部印发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对各地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起到了指导和推动作用。在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需要,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一个孩子要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健全的人格,首先必须有健康的心态,能够正确认识自己,接纳自己,对自己及他人负责任.如果孩子心理不健康,如自卑、嫉妒、不信任他人,遇事逃避,推脱责任等,他就失去了接受道德教育的最重要的条件。另外,心理不健康的孩子易产生品德不良问题。有嫉妒、狭隘、敌对等人格障碍的学生易出现偷窃、攻击等品德问题。对这些孩子仅仅进行品德教育是不够的,他们更需要心理辅导,矫正人格障碍,而家长、老师是与孩子接触最多的人,而且往往是最亲密的接触,如果把引导学生在学习生活中感受解决困难的快乐,学会体验情绪并表达自己的情绪;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角色意识,培养学生对不同社会角色的适应,着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端正学习动机,调整学习心态,正确对待成绩,体验学习成功的乐趣等心理健康教育的某些理论,原则和内容合理地融入我们的教育工作,必定会事半功倍。

有一个小学高年级男生因与同学发生纠纷,气急之下踢破学校食堂大门,拿出菜刀就要砍同学,在老师、同学的阻止下才避免一场悲剧的发生。在短短的几分钟里就发生一系列行为。在学校领导、教师处理问题的过程中发现,这个孩子平时逆反心理就非常强,对班主任、家长的教育非常对立,一直咬着嘴唇不承认错误,只强调是同学欺侮他。班主任介绍:他平时与同学之间发生矛盾处理方法也很简单、粗暴,常常是用拳头解决。他的爸爸前几年到了城市,在一个菜市场批发蔬菜,早出晚归,忙于生计,就疏于对他的沟通和教育,经常是说几句不听就打,或者威胁孩子要把他送回老家。孩子认为爸爸不仅不喜欢他,不关心他,老打他,还经常威胁他。时间久了孩子就具有攻击性,对同学、对他人也养成简单粗暴的行为方式。那天孩子的爸爸接到学校通知到校,配合老师教育孩子,刚听老师说明原委就跳起来要揍孩子。在场的老师、校警、学校领导制止了他的冲动,提出了对教育孩子的要求,希望他回去后多关心孩子的心理需求,再辛苦,再忙,也要抽时间培孩子,配合学校一起加强这个孩子的教育管理。第二天,孩子来了,交出了他对错误行为的认识和检讨。看得出,孩子的心情有些平静了,能接受教育了。学校、老师抓住这个时机,对他进行了心理疏导,指出行为的危害性,并提出改进的建议,同时给家长也进行方法的指导。后来这个孩子过激行为慢慢的有所好转,在小学毕业前未再发生。

看得出:教育者走进孩子的心里,了解了孩子的需要,才能有针对的引导、关心,学生易于接受,教育才有针对性和实效性。

二是创设氛围形成合力关注孩子心理。

为进一步科学指导和规范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促进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深入发展和全面普及,各中小学要从改革学校德育工作、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发展的高度,充分认识新时期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切实加强管理,有效推进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塑造学生阳光心态。

在思想教育时家长、老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家长、老师采用交谈、观察、疏导、心理换位等方法,让孩子感到老师、家长是协助者,他们会从内心自觉接受家长、老师的教育,并学会方法,去解决自己成长中的问题。

一是学校积极开展学生心理咨询工作,建立咨询室,设立“心理咨询信箱”,配备经过培训合格的心理专职教师,帮助学生克服不同年龄段的心理偏差.培养其心理抑制能力,帮助孩子克服成长中的苦恼。学校通过心理咨询活动、设立心理信箱等途径,加强团体心理指导和个别心理辅导,规范学校心理咨询室建设和心理咨询活动。

同时学校聘请专家为教师举办心理健康专题讲座,对学校所有教师进行心理健康基本知识培训。各中小学在把心理健康教育课时纳入学校课程设置计划,切实做到“有教师、有教材、有教案、有课时”,开课率力争达到100%,同时,要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主阵地作用,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通过定期召开教师会,了解学生在不同成长阶段的思想行为表现,分析原因及时采取相对措施.如举办主题班会、专题辫论会、师生谈心,同学交流等,发挥班集体的凝聚力、向心力,形成教育合力,把心理教育融于教育教学之中,加深了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促进了心灵的沟通。

二是各个班级建立学生个人成长档案,将学生成长过程的困惑、成绩、奖励等资料装入学生档案,引导学生树立阶段性成长目标,及时解除学生的心理困惑,促进其健康成长。

孩子心理教育篇5
孩子心理教育篇6

少年儿童时期,是心理工程打基础的阶段。孩子愈小,受家庭的影响越大。家长要抓住这个家庭教育的有利时机,发挥家庭教育的优势,教育孩子学会理解生活的内涵,培养孩子对生活的兴趣和热情,明白生活部只是学习,也不是一帆风顺的。孩子只有塑造了自己完整的人格,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

培养孩子良好的心理素质,家长要注意一下几个方面:

首先,要转变教子观念。作为家长应摆脱“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学而优则仕”等陈旧观念的影响,转变只有“考公务员、当国家干部”才有出路、才有出息的人才观、教育观,转变以考试分数评价孩子的质量观,认识到孩子成才的路有千万条,不论干什么工作,只要有用武之地,干有所成,取得成绩,就是成才,就会受到社会的尊重,不能限于孩子读死书,死读书,拿高分。要把着眼点放在培养孩子自信、自强的良好心理素质和认识、学习、思维、交往、想象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上。

孩子心理教育篇7

赏识可以说是教育孩子的大前提,在此基础上,因人施教,配合其它教育方法和手段,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在操作的过程中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赏识要有一定的艺术性

当孩子取得成绩或受挫失败时,家长和教师都会用肯定性言语和鼓励性言语进行赏识,如:“你真棒”、“再试一次,一定会比刚才更好”等。但当孩子犯错误时,采用批评性言语也要有一定艺术性,如孩子画儿画得很脏,老师就不能直言不讳地说:“画得太脏,重画。”而应婉转地启发孩子说:“如果这幅画再干净点就好了”,这样既帮助孩子找到了不足,又保护了孩子的自尊心。

再者当孩子取得成绩或遇到困难时,也可采用一些体态语进行赏识。如摸摸孩子的头,拍拍孩子的肩,拉拉孩子的手,对孩子报以会心的微笑,送去一个赞赏的目光。这会给孩子带来极大的安慰和鼓励。教师也可采用一些贴红花、插红旗、鲤鱼跳龙门等形式对孩子进行赏识,让孩子感到成人对他的尊重、信任,会让他充满信心。

2.赏识要持之以恒,切忌急躁粗暴、大声呵斥

一般情况下,教师、家长都会注意鼓励孩子,但有时在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容易造成成人行为失控,在情急生气时忘了鼓励反倒讥讽,大声地指责,“这么笨,别上学了”、“你真没记性,真是死不改悔”等,从而挫伤孩子的自尊心,降低孩子对自我的评价,对自信心的形成产生不良影响。且孩子误以为大声呵斥也是人际交往的一种方式而去模仿。所以教师和家长对孩子要宽容、和善、耐心,时刻不忘去赏识孩子,给孩子以希望。

3.赏识与随机教育结合

赏识教育主张对孩子多肯定、多鼓励、少批评,但不等于孩子犯了错误就不去批评,依然不断地赏识。赏识的实质是承认差异、尊重差异、不怕失败。对有错误行为的孩子更要及时指出错误,分析错误的动机原因进行随机教育。如当孩子犯了错误不愿承认时,你可暂时回避五分钟并告诉他们知错能改还是好孩子,给他们留下反省的余地和主动解决问题的机会。赏识与随机教育相结合可以使孩子在学会怎样做的过程中发现自己的不足,再在成人的鼓励下继续努力。

4.赏识要注意因人施教

某女孩聪明乖巧,不仅故事讲得栩栩如生,还会背很多唐诗、儿歌,写好多汉字;某男孩好奇心强,凡事都想探究个明白,因此好多新买的玩具、家具等经常遭他“毒手”。于是一些家长就经常夸这个女孩如何聪明并预言将来会成就非凡,而对这个男孩常横加指责,说他“不学无术,长大准没出息”。久而久之这男孩对上学失去了信心,自卑心重,郁郁寡欢;而这个女孩则骄傲自大,不堪承受挫折。像这样的现象在生活中屡见不鲜,其产生的主要原因在于我们忽视了幼儿个体的差异,扼杀了幼儿个体的发展。众所周知,爱迪生小时候就很淘气,他之所以成为世界著名的发明家,关键在于他的母亲尊重孩子的个别差异,并给予正确的引导。不要看着人家的孩子学钢琴,就叫自己的孩子也去学。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兴趣爱好,我们应当扬其所长,避其所短,尊重差异,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得到应有的发展。

5.要善于发现孩子的闪光点,及时予以强化,避免用别人的标准来判断自己的孩子

最胆小怯懦的孩子,偶尔也会有大胆的举动;调皮好动、表现差的孩子偶尔也会做得很好。也许在常人看来这微不足道,但做父母的必须努力捕捉这些稍纵即逝的闪光点,给予必要的乃至夸张的表扬鼓励。如有一调皮好动表现差的孩子很让家长和老师头痛,但偶然间他的图画画得比以前进步了,老师马上抓住时机在同学们面前表扬鼓励他,以后只要他稍有进步都及时鼓励,以此来改变他的一些不良行为习惯。而不是当孩子兴冲冲地说“老师说我进步了”时,家长却说“你得意什么,离好孩子的标准还差远了”;或当孩子兴冲冲地说“我考100分了”, 而家长说“某某考了双百分”等。这样会伤害孩子的自尊心,让孩子对做好孩子和考100 分没了兴趣,缺乏信心。而教师多说一句“你进步了”,“希望下次考双百”,将会对孩子的教育产生很好的效应。

孩子心理教育篇8

一、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促使健康的情绪形成

根据《小学生心理学》一书对儿童的心理分析,我们可以发现,儿童入学以后,社会关系发生了重要变化,在与教师和同学的相处中,儿童学习与人相处、与人合作及竞争的一些基本技能技巧。小学阶段是个体自我概念逐渐形成的一个重要时期,儿童学业成败、社会技能、来自教师及同伴的社会支持对其形成自信或自卑的个性品质有很大的影响。如果在这个阶段,孩子心理不能健康成长,极有可能给他们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带来负面的影响。纵观现在的小学生,我们不难发现有些孩子表现出与人交往困难、情绪波动大,无力承担压力,不善于表达自己的意见等等现象。而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则以情景、体验为手段,采用游戏、故事、实践等方法,激发孩子们的参与意识,让他们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去体验、感悟,进而引导孩子们克服自己的不良情绪,形成健康的心理。

二、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促使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

“纲要”对小学心理教育提出了这样的目标: “小学低年级主要包括帮助学生适应新的环境、新的集体、新的学习生活与感受学习知识的乐趣;小学中、高年级主要包括帮助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品尝解决困难的快乐,调整学习心态,提高学习兴趣和自信心,正确对待自己的学习成绩,培养面临毕业升学的进取态度。”当我们用心地了解每个学生的时候,不难发现,有部分孩子在面对学习时,表现出来的态度十分令人堪忧,他们缺乏对学习的兴趣、主动性,注意力不能长时间集中。由于学习无方,有的孩子不能按时完成作业,考试之前犹如惊弓之鸟,闷闷不乐。他们中的一部分孩子甚至害怕学习,当学习上有困难的时候,不是迎难而上,而是想方设法地逃避。如果这些孩子不能及时调整自己的心态,久而久之,他们不仅会在提及学习的时候,严重地缺乏信心,而且还会对自己产生怀疑,认为自己不行,影响自身地健康成长。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帮助孩子们树立学习的信心、方法,通过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我们就能找到突破口。

三、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营造和谐的学习环境

孩子心理教育篇9

随着近年来离婚率的不断上升,单亲子女不断增多,给未来的教育敲响了警钟――单亲家庭孩子的教育问题不容忽视!如何通过教育,帮助单亲家庭的孩子更好地面对因家庭变故带来的伤害,调整他们的心态,使其尽快达到平衡,促进他们的身心健康的发展,是所有教育工作者都应该思考的课题。

那么,怎样才能达到预期的教育目的?笔者认为,首先要对单亲家庭孩子心理状况进行认真研究分析。

在家庭结构中,家庭成员的完整与残缺对子女教育有着很大影响。单亲家庭由于其家庭结构的特殊性,在子女教育等诸多问题上也有其特殊性。单亲家庭最大的受害者,当然是失去父爱或母爱的孩子。在一个家庭中,他们是弱小的,除了父母,他们一无所有。所以失去父爱或母爱对他们的打击和心理压力就可想而知。有研究表明,单亲家庭中,许多孩子在家庭变故几年之后,其心理创伤仍难以愈合。在多年的教育实践活动中发现,单亲家庭学生主要有以下心理特征:

1.内向自卑。父母是孩子们心目中的骄傲,特别是父亲,在幼小的男孩心中,是百事通,是万能者,是世界上最了不起的人。处在一个没有父亲或母亲的家庭里,孩子就自然没有了这份优越感,再加上单亲家庭经济状况的变化,以及离异父母对子女的互相推诿,家庭中的长期冷战或争吵都是造成子女自卑心理的重要原因。比如有的孩子觉得父母的吵吵闹闹让同学或邻居看到、听到是很丢人的事,自己脸上很不光彩;自己家庭的经济条件不如以前,因而产生自卑感。由于自卑而缺乏自信,甚至于有的孩子会常常萎靡不振,自暴自弃。

2.抑郁冷漠。有的孩子对失去父亲或母亲十分痛苦,不能自拔,或是由于生活动荡及父亲或母亲的不负责任,心灵受到极大伤害,于是表现出经常闷闷不乐,容易悲伤,情绪低沉,甚至见到别的孩子在父母面前撒娇,自己心里就非常难受。在学校,他们不敢谈论自己的父母,在这个“小社会”中,长期怕接触,情感、意志、情绪脆弱,于是自我封闭,我行我素,以“自我”为中心,?对周围的人和事漠不关心,甚至产生冷漠、反感、敌对的心理,最严重的导致与集体不合。

3.充满憎恨。有的孩子对父母的离异充满憎恨,他们讨厌父母争吵,憎恨父母不顾自己的成长和感情。憎恨不提供抚养费的父亲或母亲,或站在父母其中的一方,憎恨另一方。这种憎恨久而久之会对孩子的心理发展产生不良影响,进而扩展到对学校和社会生活不感兴趣,甚至对他人、对社会产生不满情绪。他们认为既然没有人关心我,我又何必去关心别人呢?所以对同学、对集体的事缺乏热情,对公益事业表现冷淡,还有的故意破坏纪律,损坏公物。

4.暴躁易怒。有些单亲家庭孩子,由于家庭的缺陷,使自己郁闷的心情无处渲泄,于是表现为性情暴躁,遇事易冲动、好斗,所以会出现打架、斗殴等行为。

5.嫉妒敌对。因为家庭的不完整,他们嫉妒同学谈自己的父母,谈自己温暖的家。嫉妒使他们产生了一种羞于启齿而又十分强烈的憎恨心态。他们不相信周围的人,排斥周围的人,没有爱的情感,与周围人缺乏情感交流,常常把他人的善意批评或好言相劝,看成是恶意的举动,他们轻则Z若罔闻,重则寻机报复,经常挑起一些带有恶作剧色彩的事端,有的甚至以对他人的戏弄或殴打为乐。

心理学家分析,单亲家庭的孩子往往因缺少父爱或母爱而导致心理失衡。他们常常感到孤独、忧虑、失望,往往情绪低沉,心情浮躁,性格孤僻。这种心态如不及时矫正,久而久之,就会使孩子性格扭曲,心理变态,严重影响其情感、意志和品德的发展。

那么,怎样才能使单亲家庭的孩子形成积极良好的情绪和健康的人格呢?我认为教师应从以下方面进行:

1.建立单亲家庭学生档案。从入学起,就应当着手建立单亲家庭学生档案,对他们的学习生活、心理行为和家庭情况进行深入地了解和跟踪,并详加记载。对他们适时进行心理疏导,学习辅导,生活上的关照,行为上的矫正,定期与家长联系,及时掌握单亲家庭孩子在家中和社会上的情况。家庭的教育方法如何,对子女的心理健康产生很大影响。因此,班主任要做好学生的教育工作,就必须先当好孩子、家长的“知音”,单亲家庭的孩子更需要如此。

在教育工作中,力求做到细心地观察、仔细了解家长对孩子的教育方法,了解这些孩子所处的生活环境,注意掌握家长与孩子之间的融洽点、疏忽点,以便架起老师、学生与家长三方面之间沟通的桥梁,达到相互了解,相互信赖的目的。

孩子心理教育篇10

每个学生都有自身的差异性、特殊性,在工作中应该做到“眼、手、口、脑、脚”五勤。多用眼睛去发现、观察,多交流,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多去聆听孩子的心声、想法、认识,再把信息进行收集、整合、记录在自己的自带工作手册中,还要结合在平时的突发事件中孩子们所表现出的偶然性、特别之处,及时进行补充、更改、添加。再联系自己的工作与各项活动,掌握每个孩子的相关资料,做到心中有数、疏而不漏,准备充足才能因材施教、对症下药、有的放矢。在采集信息过程中发现的特殊群体与个体更应给予关注,及时向其他教师探讨、协调,向同学了解交流,和家长沟通协商,运用相关的理论知识结合具体情境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察之以行。

三教学与活动有效结合

教学是最常规的学校工作,真正充分、合理、有效的利用好它对孩子良好心理的形成有不可估量的作用。一个好的教学需要学生的积极参与,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潜移默化的渗透,坚持用正确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调控学生、规范学生的人生坐标,并行之有效的引导最基本、有效的途径。诸如语文教学中的革命先烈主题,除了理解英雄人物的伟大事迹,学习他们的献身爱国精神,更重要的是多了解他们生活的时代、背景以及他们之所以能做出惊天的壮举,并不是一朝一夕突发而成,而是一种伟大的、深远的爱国热情、祖国情感、民族荣辱等众多因素综合而成,巧用时机适时点拨,定能对小孩子如何更积极言听计从英雄主义起到震撼心灵的作用。此时,少而简的列举身边反面的例子分析这个事件的背景、动机与相关外界条件,让他们各抒己见,最后教师总结,这样正反相融合,剖析深层,定能触动孩子的心灵,唤起共鸣,并有意识地用现实和知识去检测规范自己的行为,这就收到了良好的实效。

孩子心理教育篇11

选用与小学生心智能力相匹配的教学方式 教学方式是多种多样的,无论是教师的教授方式,还是教师的教学组织方式,都要与小学生的心智能力相匹配。教学时,我校要求教师切合小学生各自发展水平的教育要求和内容,调动小学生的积极性。

创设唯美的精神环境

创设符合小学生心理的语言环境 人们常认为,教学效果的好坏,取决于教学语言的生动程度,其实不然,教学效果的好坏与语言有关,但不完全植根于教学语言的生动程度。小学生的心理状态,却是影响教学效果好坏的最主要的原因。要创设符合小学生心理的语言环境,使得教学语言符合小学生心理。

重视小学生心理机能的协调 小学生生活经验还不够丰富,他们从事活动的能力,以及控制自己、协调自己行为的能力都比较差。我们认为解决这个问题的前提就是要增强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意识,让小学生在美的精神环境中予以陶冶。因为小学生最容易在潜移默化当中接受美的精神环境影响。

注重学生心理辅导

扎实上好心理辅导课 这些年,根据学生的心理实际,结合学校的具体工作,精选上课内容,寓教于乐,让学生在参与心理教育与训练活动中体验内心感受,调节心理、开发潜能、完善个性。做到专门教育与学科渗透相结合。强调学校教师全员参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实验的全过程。

设立“阳光小屋”信箱 开设了“阳光小屋”咨询活动,通过红领巾广播,介绍心理健康知识。通过“阳光小屋”信箱,由心理辅导员为那些内向、不愿面谈的学生提供帮助,排忧解难、疏导心理。做到集体指导与个别疏导相结合。

利用各种途径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宣传工作 通过黑板报、橱窗、学校心理网站等宣传途径对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让教师、学生、家长以及社会都来关注,一起参与,尽力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够健康快乐地成长。我们充分发挥黑板报宣传作用,定期刊出“向日葵”,重点围绕“认识自我”“我能行”“我们都是好朋友”“我做老师小助手”“学习乐趣多”等等内容组织材料,广泛宣传、普及心理健康知识。

进行问卷调查,组织团体辅导 每学期针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进行心理问卷调查,以便及时准确地掌握学生心理发展的情况。每隔一段时间,组织部分学生参加一次团体辅导,有条件时则组织班主任学习,在班中进行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学到更多的真理。

个案分析与工作总结相结合 学生个性的差异性、心理问题的多样性决定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要重视个案分析与研究,做到因材施教。

孩子心理教育篇12

心理压力长期积累并且不能排解,会导致青少年心理严重失衡。湖南代表周丽丽做了个形象比喻,心理压力就像沟里的水,平时一点点淤积,到一定程度就会漫堤。对青少年来说,心理极度失衡就会导致精神疾病或者被逼采取“极端方式”强行排解。一些老师、家长在青少年心理方面不够重视或存在认识误区,压力长期积累就会出大问题。

青少年成长的过程中,父母、老师之外的环境也会带来压力。李美琴说,尤其是周围的亲朋好友、邻居,他们都有“比较心理”,经常议论你的孩子如何如何,他的孩子怎样怎样。如果孩子出现问题,父母和孩子都很丢面子,这也是产生压力的一个重要原因。

据有关部门统计,在全国心理有问题的青少年中,中小学生心理障碍患病率为21.6%至32%。由中国科协发起的一项以大中学生为对象的社会调查显示,认为“考试、升学是中学排在最重要位置的事”的被调查者,2002年增至77.3%;感觉“学校不重视学生素质的培养,课业负担很重”的中学生比例为45.2%。

孩子心理教育篇13

一、开展家庭心理健康教育的前提是转变观念。在素质教育的今天,必须改变以往那种只看孩子智力水平,忽略心理健康水平、个性发展水平的陈旧观念。毋庸置疑,一个心理不健康的孩子是谈不上有良好道德的。现实生活中有一些孩子表面看来好像很听话,学习成绩也不错,但情感淡薄、意志薄弱、性格脆弱,在德智体等方面发展潜力却极为有限。教育实践的大量事实证明,理想、志气、进取心、勤奋、刻苦、毅力、虚心等优良的个性品质,对促进孩子的学习、发展和成才具有重要的作用,为人父母者必须把心理健康作为孩子的培养目标和内容加以充分重视。家庭教育应当由片面注重书本知识向注重如何教孩子正确做人的方向上转变。作为启蒙教师的家长要为孩子创造良好的家庭氛围,以自身开朗、豁达的个性,民主平等的作风去影响孩子 ,在教育上做到爱而不宠 ,严而有度。

二、开展家庭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础是了解孩子。家长必须了解孩子的个性、理想、情感、兴趣和能力等个体素质。一般儿童好活动、好模仿、好奇、好问,还具有喜欢成功、喜欢称赞、渴望得到同情和理解的心理等。青少年正处在生理、心理快速发展时期,他们在平时的学习、活动中,其内心深处常常充满各种矛盾。他们与外界也常常发生各种冲突,处于不稳定状态,往往容易产生各种心理行为问题。这是家庭教育中要特别引起重视的问题。问题儿童都是心理不健全的结果。显然,他们的问题不是突如其来的,常有一个较长的潜伏期,也总会有一些表现。如过分自卑或孤僻、经常与父母及同伴发生争执,敌对,不合作等。如果在初期予以注意,防微杜渐,就可以使这些儿童获得重新适应生活环境、发展良好品德和性格的新的有利因素。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