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杂志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木工匠人精神实用13篇

木工匠人精神
木工匠人精神篇1

第二,身份世袭,职业固定。在清初废除匠籍制度之前,工匠都受到政府匠户和军户等户籍制度的严格限制,不仅职业世袭,而且一业终生,即便匠籍制度废除后,工匠职业终生和世守家业的现象仍然存在。世守家业的好处是便于技术的积累,但从中是否会诞生“工匠精神”,却是一个有待论证的问题。

第三是组织封闭,群体的话语权微小。中国很早就建立了匠户制度和和管理工匠的职官,但是工匠自己的组织却很晚才出现。这与欧洲中世纪的行会占领城市,并在权力斗争中取得自治权很不一样,甚至在浩如烟海的史书典籍中,我们很难知道几个工匠的名字。

综上,中国古代的工匠,不仅社会与政治地位低下,而且一盘散沙。

至于中国古代的“工匠”能够把他们制作的东西做得足够精美,除了上述身份世袭便于技术积累之外,还在于实行了“物勒工名”制度和“工师效工”制度。

所谓“物勒工名”,就是每一件产品上,必须刻上工匠的名字,以便上级有关部门检验查核。所谓“工师效工”,是指上级主管部门的领导“工师”会检查考核工匠的产品,出现不合格产品,工匠会被治罪,反之,产品质量好,会得到奖励。

而且事实上,中国古代的主流意识形态崇尚简朴,反对“奇技淫巧”,拿今天的话来说,就是反对创新,要求墨守成规,大到修房造屋,小到制作家具,都有固定程式,级别没到很高的程度,创新是不被认可的。

清代以后,匠户制度废除,官匠散入民间,其技艺成为家庭收入的重要来源。

在传统农业社会,最重要的现金收入,仍然是出售农副产品:粮食、经济作物和牲畜等,说到底都是与土地打交道。中长期来看,对一个家庭来说,种什么其实都一样,不过偶尔会有一些例外,比如1984年前后,我川西老家的中药材川芎一度卖到三四十块钱一斤,一亩地可以有上万元的收入,那一年种上川芎的,激动万分,说一辈子都没有见过这么多钱;没有种植的捶胸顿足,痛失百年一遇的发财机会。

但这些都是“浮财”,风头过后往往贱如泥垢,除了种地谋生,更可靠的是学一门手艺。成为一名工匠,才是不错的选择。

一直到时代,对泥水匠、木匠、雕匠、解匠(锯木工)和石匠都是另册管理,不过时松时紧。他们被称为“五匠人员”,是农村生活经常需要的,学的人也最多。

不过每个匠种对人的资质要求略有不同。对人的聪明程度要求最高的是木匠,其次是泥水匠;雕匠主要是木雕,要有很高的审美能力;解匠是两个人用五尺来长的大锯,将原木锯成板材的活计,属重体力活。

身体瘦弱的成都诗人流沙河“”期间被遣回原籍金堂的木材加工厂,干了近10年解匠,累得生不如死,这种惩罚暗含的意思,仍是将工匠视为“贱业”;石匠主要是把石头加工成生活或生产工具。

最具严格师承关系的是木匠。木匠分为大木和小木,大木主要负责修造房屋,小木主要负责做木制家具。要把为数众多、各种规格、各种形状的木头加工打磨好,然后严丝合缝地拼接在一起,没有三年或以上的辛苦,几乎不可能学会。因此学木匠活的,多是心思活泛的农村青年,学成之后,在主人家干活,按天取酬,供应一日三餐,晚上酒肉款待;如果人笨,师傅多不愿意收为徒弟,即便勉强满师,将来也不容易找到活干。

退而求其次可以去学泥水匠。泥水匠的工作环境不如木匠干净。但这个活与木匠比起来,要容易得多,它讲究砌墙横平竖直,砖缝看上去是一条直线,不像木匠那么繁杂。当然也有绝活,比如砌灶头,有的泥水匠做的灶头,不旺火,太耗费柴禾,而有的泥水匠做的灶头,却能让人称心如意。

学雕匠和石匠的要少得多,主要是活少,竞争也不激烈,所以他们的活多显得有些粗糙,没有特殊要求,主人家也是将就了事。

上述五匠人员更重要的身份是农民。他们干五匠的活,多半是在农闲时期,农忙时节,主人家也不大会安排修房造屋做家具等等。在时代,五匠人员从事五匠劳作,多在农闲时节,农忙时候不服从生产队安排,非但挣不到公分,而且要受到处罚,折中的办法是向生产队缴纳现金。

改革开放后的那些年,没有这些限制了,经济迅速发展,五匠人员的活动范围不再限于本乡本土,一些人到城里、到外地去承包工地,很快成了包工头。

第一批包工头主要是泥水匠。这是因为,城里的土木工程已经使用动力设施,木匠的重要性下降了,而泥水匠的需求无比强劲,泥水匠的地位脱颖而出,其中头脑灵活的摇身一变成为管理者或承包商。第一批百万富翁,多是泥水匠出身。这批人中的极少数,如果没有被市场淘汰,幸存下来的后来多拉起了建筑公司。

乡下的木匠,只能眼睁睁地看着此前不怎么瞧得上眼的泥水匠发财致富,他们要么在家乡给农民做做门窗,要么在工地上做做模板,小日子也算过得去,上世纪90年代,一种多用途的小型电动木器加工机器迅速普及,木匠活不再需要三五年时间的训练,只需要几个月乃至更短时间就可以上手。更要命的是,现代家具厂迅速建立,产品光滑油亮,设计现代时尚,而传统实木手工家具无论从设计到做工,总存在这样那样的瑕疵,因此迅速落败。房屋建造中木料使用也大幅减少,塑钢窗和订制门,使传统木匠彻底失去市场。

随着电动工具用于木头和石头雕刻,雕匠和石匠的传统手艺也迅速落败;电锯的到来,使开出来的木板又平又直又快,解匠也在一夜之间消失得无影无终。

在我的老家,老派工匠正在老去,传统手艺事实上正在消失。在更早工业化的江南一带,传统工匠的消失要更早一些,前些日子在上海朱家角古镇,我遇到一名快60岁的制匾人,他早先也是木匠出身,祖传的手艺,到他这一代就没有生意了,索性改做牌匾,他的儿子宁愿到公司里去做一个收入不高的“白领”,也不愿意继承他的祖传手艺。

木工匠人精神篇2

梓庆是鲁国的一位木匠,L是古代一种乐器。梓庆用木头雕刻的L,见过的人都觉得精巧到只有鬼神之工才能做得出来。

鲁王很惊叹,就召见梓庆问:“先生能做出来这么精妙的东西,有什么诀窍?”

梓庆谦逊地说了以下一番话:

“我只是一个木匠,哪有什么诀窍呢?只不过在做工前,我不敢耗费精神,要静养聚气,让心沉静下来。”

“斋戒三天,我不再怀有庆贺、赏赐、获取爵位和俸禄的思想;斋戒五天,我不再心存非议、夸誉、技巧或笨拙的杂念;斋戒七天,我已不为外物所动,似乎忘掉了自己的四肢和形体。”

“然后我便进入山林,观察各种木料,选择质地、外形与L最为相合的木头,此时L的形象已经呈现于我的眼前。然后我将全部心血凝聚于此,专心致志,精雕细刻,用自己的纯真本性融合木料的自然天性。器物精妙似鬼神之工,也许因为这些吧。”

何为匠人精神?

《庄子・达生》梓庆篇虽仅146字,但却朴实无华地述说了2 300年前一位中国匠人的精神境界与风骨。何为中国匠人精神?

1.专注走心、追求极致。

每一件作品,若想达到精致和完美,都必须把工作的每个环节做细、做到位。梓庆做L,先用七天的斋戒使身体和精神达到最佳状态,再走进山林选择木料。选料时已经在脑海中勾画出L的模样,再认真寻找匹配的木料动手取之。一旦进行雕刻,则聚气凝神,全身心地投入。

中国古代还有一个将匠人精神发挥到极致的家族――雷氏家族。这个清代皇家建筑工匠世家,设计了中国近1/5的世界建筑遗产。雷氏的每个设计方案,都按1/100或1/200的比例先制作模型,更为可贵的是,小至台基、瓦顶、柱枋、门窗,以及床榻桌椅、屏风纱橱等,也均按比例制成。正因严苛的极致精神,雷氏家族被同行尊之为“样式雷”。

无论是梓庆,还是雷氏家族,无不体现了中国古代匠人专注走心、追求极致的精神。

2.荣辱不惊、忘名忘利。

与如今许多人做事都希望利益回报立竿见影相比,梓庆的做法体现出中国古代匠人的更高境界。

“斋三日,不敢怀庆赏爵禄,斋五日,不敢怀非誉巧拙。”梓庆在做L之前,把功劳、地位、金钱、非议、毁誉统统放下,只专心于工作的本分,达到了荣辱不惊的境界。

在今天的商业时代,我们已经很难再看到完全忘名忘利的企业家了。即使是在以严谨著称的德国,也会因为利益而出现大众汽车尾气“排放门”丑闻;同样,在日本也有财务造假的现象,即使是东芝这样的著名企业也不能避免。

3.敬畏自然,追求天人合一。

术到极致,几近于道。作为一名杰出的匠人,梓庆在选材前全然地净化自己,带着对自然生命的极大尊重去选材。

“斋七日,辄然忘吾有四肢形体也。”在制作L时令自己达到忘记自我、与自然融为一体的境界,灌注匠人的生命之魂去制作产品,这种天人合一的境界不就是“道”吗?

如今,世界优秀的企业家和卓越的匠人,也都在穷极一生追求这一境界。

匠品之国

匠人精神不是舶来品,从古至今,中国从不缺少匠人精神。作为世界上曾经最大的原创之国,从公元前200年至公元18世纪,2 000多年的农耕经济时代,中国一直是全世界最大的产品输出国。

丝绸、瓷器、茶叶、漆器、金银器、壁纸等各类精美的产品,是世界各国王宫贵族和富裕阶层的宠儿。

在马王堆汉墓出土的丝绸距今已2 200年,其薄如蝉翼,用料2.6平方米,仅重49克。

中国书法、中国画、雕塑、手工艺术品等,目前仍是许多世界博物馆引以为傲的镇馆之宝,并还在不断刷新当代全球拍卖纪录……

自丝绸之路开启,中国古代能工巧匠们所生产的匠品,一直都在影响着世界。古代中国是名副其实的“匠人之国”和“匠品之国”。

今天的中国,不仅能在尖端科技实现领先,华为、联想、海尔、格力等中国企业也在其领域内位于世界前沿。这些成就的取得,同样是现代中国人专注走心、追求极致匠人精神的体现。

知耻后勇方成典范

时下提到匠人精神,许多人言必称德国、日本。国人在日本排起长队购买马桶盖,将德国制造的炊具成箱搬回家。相当多的人成为德国、日本产品的忠实粉丝。这正如过去的2 000多年,世界痴迷于追逐中国制造的产品一样,人们对于匠品价值的认可从未改变。

德国、日本的匠品制造是怎么来的?确切地说,德国、日本的制造都经历过学习他国技术、仿造假冒、不断升级、自主创新的过程。

德国的匠人精神也就是最近100多年的事。

1830年,德国还是一个农业国;1871年,德国制造处在假货和仿冒横行时代;1887年,英国新《商标法》,规定从德国进口的商品必须标注“Made in Germany”,以此区分劣质的德国货和优质的英国货。

知耻而后勇,德国从此开始了精工制造的征程。用了100多年时间,德国人持续不断地在各个行业,坚持和传承精益求精的工作作风,终于使德国制造成为世界上高品质的代名词。

日本也差不多。农耕经济时代,日本全面学习中国,日本的匠人精神也起源于中国。自唐朝贞观四年开始后的260多年,日本派出十余批、数千名遣唐使在中国学习。大到参照唐朝进行政治、教育改革,再到学习围棋、茶道、花道等生活方式,小到制豆腐、榨酱油、榨糖、缝纫等工艺,遣唐使们几乎带走了唐朝各行各业的技艺。

日本的工业制造则从学习欧美国家的技术并进行仿造开始。1950年,日本还只能生产廉价而简单的商品。此后的20年,将传统手工业者的匠人精神传承于规模化制造后,日本制造的品质大大提升。

勿忘初心

中国有2 000多年的匠人精神传承史。由于历史原因,在近代,中国的匠人精神没有得到全面的传承。近年来,经济高速发展也使商业伦理问题突显,部分企业为了获取短期利益缺少商业道德,假冒伪劣、粗制滥造时有发生。

在规模化的工业制造冲击下,中国的传统文化与手艺传承更加艰难。未来的中国,无论是工业强国战略下的精工制造,还是对传统匠艺的保护,都更加需要全面传承、发扬中国的匠人精神。

木工匠人精神篇3

在现在的室内装饰施工中,为了赶工期或者节约成本,许多施工者对施工流程中的施工工艺要求不高,有的甚至敷衍了事,永远去追求即时的小利益,从而忽略了施工工艺的品质灵魂。一味地去追求“短、少、快”,即周期短、投资少、见效快,只看重眼前利益。然而往往欲速不达,因为这样长久以往,客户会流失,会反感这种企业,企业会失去美誉度和客户的信任度,不过多久企业就倒闭了。而好的装饰公司是一步一个脚印,每个工程都要把质量做好,把施工工艺做好,口碑就会越来越好,因此,现在我国室内装饰施工中非常需要工匠精神,才能在长期的竞争中获得好口碑,获得成功。

我国现在的装饰施工中,非常缺少工匠精神,尤其在一些细节上做得不够严谨,甚至感觉工人做得有点浮躁,这种现象不利于装饰公司的发展,也不利于施工工作者的个人发展,而高品质的室内装饰工程,除了优秀的设计之外,还需要完美的施工工艺,两者可以说相得益彰,这就要求我们的施工工人或师傅要不断地雕琢自己的工艺或做工水平,不断改善自己的工艺,做出来的工程,施工工艺要不断地升华,不断创新,干一行要爱一行,不要只看钱,还应该干好自己喜欢的工作,要享受这份工作,在做一些经典的工程时,要坚持工匠精神,依靠信念、信仰,坚持施工工艺水平不断改进、不断完善,最终做成精品工程。并且享受这一过程的结果。这是一种职业精神,这也是一种境界,这更是一种超脱。比如说我国明清时期的家具工艺就做得非常好,现在的木工师傅很难超越,其实当时有些木匠就是喜欢这门手艺,反复研究和推敲,有的甚至几代人都是木匠,一直传承下来,后来他们的某些技艺就很卓越,就有独到的境界,所以我们现在的室内装饰也应该要有这种精神品质,再比如我们做酒柜或者书柜,这些如果用全实木来做,如果工艺做得好,细节也处理得很好的话,那么这个酒柜或者书柜就会显得特别有品味,可以体现出“高、大、上”(即高端、大气、上档次)。甚至具有传承的价值,当然,这也会花费木匠许多时间和体力。但工人在做下一个工程时,继续坚持这样做,并且进一步改进,同时享受这一过程,这就接近工匠精神了。当然,这位师傅的口碑会越来越好,生意也越来越好。

所以说现在的室内装饰施工中,工匠精神反而更有利于工匠师傅的发展和继承。在我们很多人的心中都有一个理想,希望能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一般都是非常体面的职业,而很少有人的理想是成为一名匠人,但是我们人类不是每个人都可以成为大师的,如果成为一个小匠人,也没什么气妥的,只要把这个匠人干好,成为一个非常出色的匠人也是挺好的。不断追却工艺的创新和发展,最后把这一项目的工艺做到极致,这也是一种工匠精神。

总的来说,工匠精神不仅仅是室内施工需要坚持和提倡的,在现在的许多行业中都应该提倡工匠精神。而且全国许多行业,个人都应该提倡工匠精神。

参考文献:

木工匠人精神篇4

一、引 言

在纷繁复杂的综艺节目中,《非凡匠心》并不是唯一的文化综艺节目,与《朗读者》《见字如面》等一系列文化节目的碰撞将这类富有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的节目推向高潮。《非凡匠心》是一档主打传统“匠”文化的节目,由张国立作为引领人,讲述两代匠心精神的碰撞与传承,每期都会邀请一到两位明星嘉宾参与和见证两代匠人的“匠心”文化底蕴。在快节奏、浮躁、爆米花充斥人们生活的同时,这样一档宣扬“静与慢”的节目出现在观众视野,那些老艺术家们带给观众一场文化、艺术的视觉盛宴的享受。观众不仅在致敬真正艺术家,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同时,也会在这场艺术盛宴中感悟人生,感受独特的“匠心精神”。本文将以《两代大师施展雕刻绝技》一期为例,论述节目所传递的“匠心”以及节目特有的形式。

二、从“匠人”到“匠心”

《非凡匠心》――两代大师施展雕刻绝技,这一期主要讲述了两代木雕艺术家合作融合传承的过程。王金生是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是徽州木雕手艺的代表人物,90岁的老艺术家怀着对木雕的喜爱七十四年只专注于一凿一刻的执着;而现代雕塑艺术家马文甲作为新写实派木雕代表人物,以刻画日常生活用品为主。虽然同为木雕,但是却是截然不同的两种雕刻风格,在一期节目中得到很好的融合。

在《非凡匠心》的会上,北京电视台副总编徐滔用三个“因为”揭示这档节目背后的意x――“因为五千年中华文明是中国工匠心手相传的智慧结晶;因为无论科技如何进步,匠心永远是衡量标准的尺度;更因为越是置身娱乐时代的喧嚣,我们越是怀念工匠精神的专注。”这档综艺节目观众在视觉的奇观中,收获匠心的内在体验,在诙谐幽默中品味“慢工出细活”的古老真谛。从匠人,到匠心,再直击人心。90岁高龄的艺术大家,在这样的年龄中还坚持木雕,他说自己上午木雕,下午休息,有人打麻将就打会麻将。这位大师不是传统想象中严肃的大师,他给观众的感受是亲切和蔼,但又不失严谨态度的一位老爷爷,黄国伦的雕刻作品比较粗糙,他会直接指出,他说这是实事求是。诙谐不失严肃,这可能就是老艺术家身上所具备的品质。他的认真、执着、专注、严谨,对于木雕的那份喜爱直击人心。在观赏的同时感受艺术家的“匠心”,反思自己,领悟人生,以情感人,以情动人,欣赏者自觉自愿被这种“匠人”身上所具有的精神所打动。

“匠心”精神也是一种传承的品质,是中华民族传统优秀文化之一。工匠艺术本就是传承的艺术,在传承的过程中,“匠心”也随之传承下来,老艺术家有的那份执着在青年艺术家身上同样体现:马文甲,作为新时代的木雕传人,在他的身上同样感受到那份对木雕艺术的热爱。王金生大师所做的徽州木雕那种古色古香有着中国传统色彩的雕刻艺术――那一座座亭台楼阁,五百罗汉栩栩如生,还有那件历时两年之久的《清明上河图》,每一个刀痕都代表了这位大师的心血,蕴含着中国古典所特有的美与内涵;具有现代特色,深受年轻人喜欢的马文甲所雕刻的现代艺术――衣服、信封、还有残破的纸箱,这些既写实又抽象的元素在同一个作品中出现,那一只只栩栩如生的眼睛,使本来有生命的木头鲜活起来,充满了视觉冲击力,也包含了一种对于雕刻艺术的热爱,一种情感蕴含其中。两代匠人虽各有千秋,但是他们却怀揣着对木雕的同一份情感,产生出跨时代的化学反应,带来了1+1>2的效果:王金生老先生的山水亭台楼阁和马文甲青年艺术家的抽象纸盒出现在同一块木板上,这是一种跨时代的相融,使古典赋予了现代美,现代中夹杂着古典韵味。古典美与现代美的交织与碰撞,不仅是两代匠人的传承,更让不同的观众乐在其中,在享受这两种美交织的过程中,对中国传统“匠心”的一种深度了解,感受现代与古典的融合,像节目所说的这是“尘封的东西被撕开,传统不被忘记。”这就是这档节目的意义所在,也是娱乐节目应该肩负的使命,传统应该被感知,甚至被传承,与现代艺术相结合,体会古典与现代融合之美。

综艺节目在传承匠心精神的同时,还有其自身的特点――认知功能。所谓认知功能是指“人们通过艺术鉴赏活动,可以更加深刻地认识自然、认识社会。认识历史、认识人生。[1]”在徽州木雕这期节目中,观众对木雕的知识有所了解,平时看到的无论是建筑上的木雕还是工艺品的雕刻,都不是一朝一夕的成果,都是匠人经过长期的学徒生涯,每日做着重复的工作,才会有眼前的精美作品。仅是一朵简单的花,就得经过三个小时的雕刻,需要六个步骤,分别是

1.打胚:首先刻出图案的四角,再用平刀刻出四边(纹理)

2.打线:根据图案刻出花苞内轮廓 刀的尺寸配合线条的弧度

3.敲粗胚:去掉多余的部分,留出图案

4.分层次:把叶子与花瓣之间分出高低层次产生立体感

5.细雕之开经络:把花的花蕊叶茎的纹路按照原稿刻画突出出来

6.打磨:顺着木纤维方向反复打磨,直至刀痕砂路消失

每个步骤,每个刀痕都体现着匠人的艺术创造。在一秒秒专注下的“慢”与“静”中,在敲敲打打的木锤声中,在淡淡的艺术味道之中,用心去感受,用心去理解这份独特的“匠心精神”。在这个浮躁和快节奏的环境下,“静心”与“专注”变成了一种“奢侈品”。可是在观看节目的同时,在慢放的节奏中体会还有一些东西不仅能安身立命,还将继续传承并影响更多的人。

《非凡匠心》这一档综艺节目中,各个行业的老匠人老艺术家的“匠心”得到了完美的诠释:非遗认证的第五代锔瓷传人“王老邪”,这种频临失传的锔瓷技艺将残缺变为一种美;琉璃大师张毅和杨慧珊的琉璃工房,体验将中国琉璃工艺推向世界的古老技艺;“美猴王之父”严定宪凝结在动画片一笔一画中的匠心匠魂・・・・・・这些匠人身上的那份“匠心”的难能可贵,在迷茫的生活中感受这份“静”与“慢”的艺术,获得情感上的共鸣。

三、从“演播室”到“民间”

《非凡匠心》这期综艺节目,不再停留于演播室中传播传统技艺,而是走向民间。明星与普通“匠人”同吃同住,带领观众走进匠人的生活,一改以往在演播室中主持人与观众之间的那种“倾听”关系,(所谓倾听“基本上是一种单向度的、灌输型的,因而也带有某种程度上的被动性和强制性的接受状态”)[2]。这种独特的节目形式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在这档节目中,虽然有明星嘉宾作为引领人,但是明星已经不再是高高在上,众星捧月,而是亲自动手,在匠人面前以一种低姿态的“学徒”身份去向普通“匠人”学习他们身上的独特技艺。从锔瓷到旗袍,从琉璃到木雕・・・・・・都是一个外行人去学习一门新本领,会被锤子砸到,会被针扎到,会因为做得不好被“老师”批评,在徽州木雕这期中,黄国伦做得不好就会被老艺术家明确指出,而张国立会因为老师的一句表扬,高兴地如同儿时被表扬一般。在节目中明星已不再是明星,他和大众一样,是抱着一种学习的姿态,接触各个匠人,学习各种技艺,会为了赞扬而高兴,也会为了批评而沮丧。明星的低姿态不仅使节目更加亲民和大众化,也缩小了普通大众和明星的距离。

第二,节目在传播传统“匠心精神”的时候“不忘本心”,牢记作为娱乐节目的趣味性和娱乐功能:“使人们通过艺术欣赏得到积极的休息,从而以新的经历去投入新的工作。[1]”娱乐不等同于低俗,可以让人们感到心神愉悦获得休息便可以说是一种娱乐。不否认,在这个电子科技极度发达的今天,一些综艺节目过于娱乐化,“浮躁”“油滑”“庸俗”为娱乐而娱乐,就丧失了综艺节目本身所带给我们的舒心享受。《非凡匠心》这档节目是俗文化与雅文化的结合,明星的插科打诨,剪辑字幕的趣味性和传统文化相融合,是一档大众性的节目。在徽州木雕这一期中,一边是张国立跟着老师父认真学艺的场景,一边是黄国伦拿着喇叭“寻找”张国立的喊话过程,这两段平行剪辑,交叉进行,观众在感受严肃传统文化的同时,也会被黄国伦的“搞笑”所逗乐,跟着画面徘徊于雅与俗之间,使身心得到放松与满足。不仅增加了趣味性,也提高了观众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观赏兴趣。

《非凡匠心》用这些独特的艺术手法,一反明星的常态,将节目的主角变成普通的“匠人”,地点转向“民间”,不再给观众一种高高在上的距离感,让观众在感受艺术美的同时,也感受祖国的大好河山和风土人情。

在这个利益驱使的社会中,收视率成为了各大电视台所追求的重要因素,综艺节目的大量引进失去了本民族的特色和创新,一味地迎合观众的低级趣味,只会让节目的质量越来越低。综艺节目是主体与客体的y一,节目的质量低下,观众的欣赏水平越来越低,将会落入恶性循环的怪圈之中。综艺节目失去了本应有的社会功能。在《电视艺术学》中,高鑫特意强调了在电视综艺节目的创作中要关注“观众意识”,“应力求健康、朴实、高雅、精萃。[3]”《非凡匠心》另辟蹊径,匠人所创造的作品不仅是一种美的享受,还是古典与现代的结合,更是中国传统工艺的传承。作为承载这些经典工艺的综艺节目需要观众细细品味,理解节目所带来的深刻意义,在观看节目的同时提升观众的内在素养。《非凡匠心》这档节目在传承两代匠人精神同时,感悟传统技艺的独特魅力,也是让制作者和观众反思,在众多综艺节目中感受文化的熏陶,创作更具中国特色的综艺节目,提高观众的欣赏水平,使得综艺节目的社会功能得以发挥出来,观众在欣赏和娱乐的同时得到心灵的净化。

参考文献:

木工匠人精神篇5

这是一张“秋山木工”的全家福照片,大家笑得开心而又有节制。除了位于中间的长者,其余的人都剃了光头,身着统一工装,不大容易分出男女,但洋溢在他们身上的那种青春与职业熔融一体的气质反而更加让人印象深刻。这是一群立志要成为一流工匠的年轻人。

“秋山木工”是一家位于日本神奈川县横滨市的小企业,专门从事家具制作业务,为客户提供全部由顶级工匠亲手打造的可使用百年以上的家具。日本宫内厅、迎宾馆、国会议事堂,高级大饭店、美术馆、百货公司、名牌专卖店以及一些家庭等,都在使用“秋山木工”的产品。让这个小企业闻名于世的并不仅仅是它的家具品牌,还有这家企业的“学徒制”。据说,每年到“秋山木工”的访者络绎不绝,既有来自日本本土的慕名者,也有外国人,人们都想了解这里是怎样源源不断地培养出一流匠人的。

站在照片中间的那位长者就是“秋山木工”的创办者,名叫秋山利辉。秋山先生1944年出生于奈良县,他26岁时就已经开始接受为日本皇居制作家具的任务了。第二年,他辞去原来工房的工作,创立制作订制家具的“秋山木工”。同所有的创业者一样,秋山的志向也是要把公司办成能够存续百年的企业,但是与许多人不同的是,他意识到,实现企业的持续发展,要有源源不绝的有益于社会、有益于他人的一流人才。于是,创业之初,他就下决心培养一流的匠人,亲手打造家具制造业的超级明星。

秋山先生培养人才的办法就是“学徒制”,他把它称作“匠人研修制度”。因为年轻时做过5年木工学徒,并且受益极大,这个经历就成了他创立“匠人研修制度”的蓝本。40多年过去了,“秋山木工”由当初包括秋山在内的3名员工,发展到34人,同时,还有50多位一流的工匠离开公司在日本各地或国外创业,自立发展,大显身手。秋山的育人之梦一步一步变成了现实。这本小册子《匠人精神―一流人才育成的30条法则》,就是他在70岁时总结育人经验的心得之作。

时值我国大力实施制造强国战略之际,随着对“大国工匠”的宣传,“工匠精神”进入社会话题,并且由于国家领导人的高度肯定和倡导①,什么是“工匠精神”,怎样培养“工匠精神”,遂成为人们共同关心的问题。对此,这本书无疑给了我们一个鲜活的经验性回答。

“秋山木工”制服后背上,印有很大的三个字“木之道”,这是秋山培育一流匠人的灵魂。秋山认为,“木之道”就是“为人之道”。在教育上,他把它归纳为“匠人须知30条”:“进入作业场前,1.必须先学会打招呼;2.必须先学会联络、报告、协商;3.必须先是一个开朗的人;4.必须成为不会让周围的人变焦躁的人;5.必须要能够正确听懂别人说的话;6必须先是和蔼可亲、好相处的人;7.必须成为有责任心的人;8.必须成为能够好好回应的人;9.必须成为能为他人着想的人;10.必须成为“爱管闲事”的人;11.必须成为执着的人;12.必须成为有时间观念的人;13.必须成为随时准备好工具的人;14.必须成为很会打扫整理的人;15.必须成为明白自身立场的人;16.必须成为能够积极思考的人;17.必须成为懂得感恩的人;18.必须成为注重仪容的人;19.必须成为乐于助人的人;20.必须成为能够熟练使用工具的人;21.必须成为能够做好自我介绍的人;22.必须成为能够拥有“自豪”的人;23.必须成为能够好好发表意见的人;24.必须成为勤写书信的人;25.必须成为乐意打扫厕所的人;26.必须成为善于打电话的人;27.必须成为吃饭速度快的人;28.必须成为花钱谨慎的人;29.必须成为“会打算盘”的人;30.必须成为能够撰写简要工作报告的人。”这30条被秋山认作“一流之根”。他要弟子们每天都要背诵几遍,8年的学习经历中要诵读1万遍,把它们植入到血液中,成为一生的座右铭。

通观秋山木工的30条,没有一条关涉木工技术。秋山说,他培养的是“会好好做事”的匠人,而不是会做事的工匠。他的逻辑是“如果精神一流,技术肯定是一流”。甚至,他认为,正是这些看起来很平常的行为和习惯,恰恰是“匠人精神”的核心,是日本之魂。

日本是资源匮乏的岛国,能取得今天的繁荣,在秋山看来,得益于日本人的精神和技术,这是日本人应该万分珍惜的制造业基因,它不能止于这一代。事实上,无论技术上多么优秀,都是能够被模仿、被超越的,但是精神是无法被战胜的。这样的认识,让我们看到了秋山先生的家国胸怀。他的“木之道”是企业发展之道、国家发展之道,根植于对民族和国家满怀热爱的大境界之中。

实际上,秋山木工的30条,是与中国的传统文化相暗合的。古人讲“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②,凡事专用力于根本,根本既立,则其道自然就此而生了,也就是所谓的“己成,则物成”。秋山木工30条让学徒者专注用力的根本是什么呢,就是如何做人。生活中的做人,不外乎就是待人、待己、待事、待物、待财之事,点点滴滴,零零杂杂,但恰恰是这些生活中的“琐事”,若能日日践行,历久磨砺,就能止于至善,成为一个具有良好品质的人。于此,中国人最有透彻体会和经验。曾让伟大领袖于近人“独服”的曾国藩,一生勉励奉行的家训就是“猪、蔬、鱼、书、早、扫、考、宝”8个字,即读书、种菜、养鱼、喂猪、起早、打扫、祭祀、待亲邻诸事,也都是居家的惯常之事,但是一家奉之,则家道兴旺,家家奉之,则国泰民安。可以说,在文化的脉系上,我们可以找到“工匠精神”的中国源头。

被称为“企业家中最出色的哲学家、哲学家中最出色的企业家”的“经营之圣”稻盛和夫对秋山木工的评价甚高,说秋山木工培养一流匠人的做法是“透过磨砺心性,使人生变得丰富多彩的日式工作法”。

秋山木工的学徒制,既是一种工作法,也是一种教育法,准确地说就是“工学合一”,它的核心是磨砺心性。何谓心性?儒家的重要代表孟子有“尽心知性”之说,佛教禅宗认为心即是性,“心性不异,即心即性。”③按照儒家学说,每个人在这个世界上都有自己的一份“天命”,这就是所谓的性。秋山先生有非常强烈的天命观,他认为,每个人都是由上天遴选出来的,来到这个世界上都有自己的职责,都有成功的天命,但并不是谁都能找到自己的天命的,所以要拿出101%的气力,持续做有益的事情,在不松懈的修业中提升自己的心性,找到自己的天命,从而为天命而活。

要实现磨砺心性就要自愿地按照秋山的学徒制要求去生活。到秋山木工当学徒要完成8年的寄宿制经历。第一年是进入到秋山学校学习见习课程,主要是学习基本生活习惯和基础知识;满一年后,才能被录用为正式学徒,接下来完成四年的学徒生涯,主要是木工的基本训练、工作规划和匠人须知的学习;满四年后,技术和心性磨练成熟者,将被秋山认定为“工匠”,得到一件印有姓名的“法被”(日式短上衣);第六年开始,他们将作为工匠,在公司一边工作一边继续学习三年。经过作为学员1年、作为学徒4年、作为工匠3年,总共8年的磨砺,最终成为合格的工匠,第九年就可以独立闯荡世界了。

秋山用“守破离”来概括他的这套教育体制设计。“守破离”是日本传统文化中的重要思想,在剑道、茶道等领域被广泛应用。讲的是,先从遵循老师教诲,认真练习基础的“守”开始;然后试着突破原有规范,让自己得到更高层次的提升,实现“破”的进化;最后能够自创新招数,另辟新道路,达到“离”的境界。秋山认为,他的“守破离”教育体制是“通往一流的道路”。他曾发愿:在有生之年能够培养出10位水准超过自己之上的工匠,接下来这10人能够培养100个“超级明星”式的一流匠人。他坚信只要这样源源不断地持续下去,就可以让一流匠人在日本永世不绝。这也是一个让我们肃然起敬的工匠之梦,民族振兴之梦!

秋山木工对学徒的要求有许多是与现代生活格格不入的,比如,所有学徒都要过8年的集体寄宿生活,进入工房的学徒无论男女一律剃成光头,禁止使用手机,禁止谈恋爱,禁止使用父母汇寄的生活费和零用钱,对学徒出现的错误老师和学长要严厉训斥,等等。有人对此提出质疑,但秋山始终奉之如法,毫不动摇。显然,秋山要坚持继承的是时下似乎已经过时的“学徒制”,并且情有独钟。事实证明,他的坚持是有成效的,一些知名私立大学的毕业生,以及一些有社会经验的年轻人,也都纷纷前来投门拜师,以成为秋山弟子为荣。也有人中途退出了,但是他们都表示,在这里学到的经验,一定能在今后的生活和工作中发挥功用;有幸在这里学习,真是太好了。现代化社会对秋山木工的传统方式提出了严峻挑战,然而,秋山木工的传统也恰恰是它得以引人关注的魅力所在。这也构成了“匠人精神”当代建设的一个普遍性的悖论。

日本的NHK为秋山木工制作了一个纪录片,其中有这样一组镜头:秋山回到老家为父母扫墓,小雨中,他身着深色西服和领带,一边虔诚地祭扫,一边投入地和父母交谈,俨然“事死如事生”。中国有“百善孝为先”的古训,秋山也深谙此理。秋山认为,人的工作动机,不是多挣钱,不是公司进步,而是要让父母满意,报答祖恩;如果亲情的根没有了,其他的动力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所以,他要求新入门的弟子每日都要向父母写“修业报告”,报告自己的进步、感受和心得。每当学徒的父母写来回信时,秋山就会召集大家介绍家人的感受,许多平时不太在意父母之心的孩子们,这种场合常常泪水涟涟,对父母的感恩之情油然而生。

作为社长和校长,秋山每天坚持与徒弟们生活在一起,即使是70岁的年龄,也依然参加每天早晨的集体跑步、准备做饭、清扫厕所和环境的所有活动。他不仅仅为徒弟们传授技艺,还把自己作为一个磨砺心性的标尺,言谈举止、吃饭走路、为人处世,时时给徒弟们做出示范,做到不教之教。这样的示范他坚持了40多年,成就了秋山木工的传奇。他是真正意义上的“工匠师父”!

秋山认为,修业就是解决“通达”问题。与同事相通达,就要通过集体生活这样的基本功锻炼,逐步学会彼此协作、相互照应、联手克难,学会建立生命的共同体;与客户相通达,就是要学会从客户角度想问题,不仅要按“合同”制作家具,更要洞悉客户心灵深处的需要,为客户精打细算,让客户感动和惊喜;与工具相通达,就是学会爱护工具、恭敬工具、感恩工具,把工具作为自己身体的一部分,让工具直通人心;与制作的家具相通达,就是学会把制作家具当成养育自己的孩子,念兹在兹,物我一体,做到心里有什么样式,制作就成什么样式,人有什么品质,家具就有什么品质。秋山提倡的“通达”理念,是普适性的。他在书的结语对各行各业的人士说,做任何工作的人,做买卖的、做老师的、做医生的、做农民的,手中都有一项“技能”,都是匠人,无论是谁,要想成为一流的匠人,只有一边挥洒汗水,一边锻炼积累自己的实力,这就是“通达”的不二法门。

企业是国家经济的细胞,是推动经济发展的主要力量,每个国家每个民族都盼望自己的企业能够做大做强做长久。据说日本的长寿企业在全球第一,有千年企业,有五百年企业,有二百年企业,光百年企业就有5万多家。是什么让这些企业有如此强韧的生命力呢?秋山的这本书或许能够让我们稍窥堂奥。有了传人,才有传承。矢志培育具有“匠人精神”的人才,才有一流的产品,才有不衰的企业,才有不衰的民族和国家。

让我们向“匠人精神”顶礼膜拜!

木工匠人精神篇6

  《匠人精神》所为我们带来的阐述的并不是技术,和任何技术都没有关系。而是在为我们阐述与打开了一个宏伟伟大的思想世界,告诉我们从事这个工作应该去怎么尊重这个工作,自身如何把自己修正时候做工作,做事情的状态再去工作,怎没去认识自己,了解自己,明白自己,然后去做你愿意去做的事情,喜欢的事情,愿意去贡献的事情,自己认为自己绝对值得的事情,最终转化为自己的事业。所以,无料所从事的是任何哪一个行业,要想干好,首先就要尊重这个行业,对自己的行业要有充足而深刻的认识和理解,才能更好的在工作之中发挥出自己的才能。

  匠人之所以伟大,便在于他们可以为了他们的事业贡献出他毕生的精力。他们永远极致追求他们事业的一个而又一个的极致的山峰,永不退缩。正式世界有了无数这样伟大的匠人前仆后继,才有了现今繁荣盛世。我们风驰人也在不断的追求与崇尚匠人精神,我们不仅完美,但我们极致追求,写出了每一位真正的风驰人对这个行业,对这个工作的强烈责任感,使命感的匠人心声。

2022关于《匠人精神》读后感精选范文   “自吾闻子之言,一年而野,二年而从,三年而通,四年而物,五年而来,六年而鬼入,七年而天成,八年而不知死不知生,九年而大妙。”读《匠人精神》,想到《庄子·寓言》里这段学生对老师说的话。但凡专习一事而有成,所经关要大抵无差。

  秋山木工学校八年育成,见习一年,学徒四年,匠人三年,第九年可以独立出去闯荡世界。学徒多为高中毕业生,十八九岁的年纪,最好的时光。八年里,不许恋爱,禁用手机,不论男女一律留光头,一年两度十天的节假才可见家人。被豆瓣网友称作军事化管理,尼姑养成班,确有相类处:封闭,规矩,修炼。倒也不难理解,君子不器,匠人却要成器,成器少不了规矩。耳提面命,耳濡目染,言传兼身教,教育才不落空。不过这些都只及表象而已。木工学校40年间养成50余名匠人,教养人的不是规则,不是木头,也不是师父。

  前五年为学徒,边学边做;后三年做师父,边教边做;中间是标志着正式成为匠人的“修了式”。成为匠人的同时成为老师,在传授技艺的过程中进一步修炼,也因有了为他人之心和担当之愿,让心性技艺进一步沉淀下来,内化到如先天生成的一般。

  这本书很易读,正文中《匠人须知三十则》不作惊人语,更像家书,如父如母反复叮咛,要跟人好好打招呼,要为别人着想,要省着花钱。

  印象较深的是第25则,“进入作业场所前,必须要成为乐意打扫厕所的人。”工匠的首要条件是谦虚,而让人变得谦虚最快的捷径,就是打扫厕所;无论是多么脏的厕所,只要认真打扫,都能把它变得像新的一样干净。秋山将人比作白纸,初生洁净,渐受秽染,“只要活着,每天都要使用厕所和心灵,所以污染是不可避免的”,“如果能够清除污秽,就能够回到纯净的心”。秋山训斥学徒,以打压他们的“骄傲之心”,他说自己到现在隔一个月还会生起“骄傲之心”,学徒们则是三日一生。从三日到一个月,修了50年,只要活着就得一起打扫下去。

  秋山说自己的严厉是从学徒时期师父的母亲学得,她当时负责管理学徒的日常生活;而勤苦肯干的精神,则来自起早贪黑当小贩养活一家的母亲。木器本是寻常日用,木匠的道理也取诸人生,执著、坚忍、谦卑、洁净,承继的是大和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气。在我印象中,中国的匠人都像《陶庵梦忆》里走出来的,或痴或癖,奇技淫巧,带着日常的喜乐清明,固然可说是中华民族的气质,大概更因为工匠一直以来地步不显,他们身后被淡化隐去的日用工夫和念兹在兹日夜与之的生命投入,和日本匠人又有什么区别呢。

  如今中国人越来越多人看重品质,讲究工艺,愿意为喜爱的东西买单,这可能是做一个中国匠人最好的时代。最近我正好接触到几位国内文创人,多是从原先的工作中脱离出来,转而做自己喜欢的事,有做老木地板的,有开插花课的,有做独立编辑的,他们都乐于自称匠人。我问其中一位建筑设计转行做木工手做的姑娘,做木工是不是很有意思。她说,其实比较枯燥,一连几个小时站在那儿,在木屑堆里一遍遍地打磨,也会焦虑,怕做不好。“专心致志做一件事,听来很好,实行很难,而日子的功劳和造化便在坚持之间呈现。”

  “人生全部都是自己的时间,所以应该毫无保留、热衷地投入。”秋山师父的话不起眼,道理很深。时间从道理上看当然都是自己的,但又有谁能说自己“有”时间?学徒日复一日地打磨木器、修炼自己,最终成为一个不仅知道怎样做(技艺),更知道为何而做(心性)的匠人,而后继续日复一日的工作,看似没有区别,但在人之为人的.意义上却截然两样,这大概就是秋山所谓“为天命而活”。匠人最精到的技术,是为时间镌刻上自己的名字。匠人精神藉由一个木匠之口晓以所有行业中人的,终究也不过是这样一句话:给时间以生命,而非给生命以时间。

  书里有三张秋山的工具照片,从16岁开始使用的凿子,经过不断使用、打磨,刀刃只剩原来的三分之一。光阴如流水,时间中有一部分却从未流逝,它在人身上长久存留,这或许才是匠人真正的秘密。

木工匠人精神篇7

可见,“匠心”就是用简单的心做单纯的事。它是对企业的一丝不苟,对品牌的专注严谨,对自己产品的精雕细琢、精益求精,把品质从99%提高到99.99%,追求完美和极致。

《论语》有云:“吾日三省吾身。”这是对自我的切磋琢磨之道。每日自省三次,自问几遍,让自己的技艺和品格都更进一步,这是作为“君子”的基本要求。

有时候,教师被称为“教书匠”,有人认为这是对教师职业理解的窄化,我却从中嗅出对老师细心、耐心、爱心、恒心和静心的职业特点的赞美。做教师,就得像个手艺人一样,沉浸其中,心无旁骛,在激情飞扬和挥汗如雨中,享受职业的痛苦和幸福。人生需要历练,“匠心”需要磨砺。所谓战将起于硬仗,良驹出自原野,拥有“匠心”的教师,自会少一些浮躁,多一些安分;少一些取巧,多一些实干;少一些急功近利,多一些专注持久,因而真正做到“匠心独运”。

其实,我们常常进行的“磨课”,就是一种匠心的磨练。我们在不断地说课、试讲、修正、再试讲、研讨、作课、评课等环节中,磨练我们的意志,也锻造我们的“匠”艺。而我们不同于一般匠人的地方在于,我们的磨练不但琢磨了技艺,也倾注了感情,融汇了智慧,因而,我们是在锻打一颗“匠人之心”,而非机械的匠人之艺。

木工匠人精神篇8

中图分类号:J525.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2832(2016)11-0032-03

The Design Thought of "Craftsman Spirit": Take Ming Dynasty Style Furniture as an Example

CUI Shuo(Academy of Fine Arts, Liaoning Normal University,Dalian 116029,China)

Abstract :The unique style of Ming style furniture is considered classic furniture. This paper mainly through structure modeling, natural material and decorative style of Ming style furniture creation design analysis, and discusses the aesthetic features of Ming style furniture of creative design from the overall beauty and practical beauty, natural beauty, to explore the creation design of Ming style furniture behind the formation of the craftsman spirit.

Key words :Ming-style furniture; design; craftsmanship; aesthetic characteristics

Internet :.cn

家具是造物设计中的一个重要品类。造物设计在满足实用功能的同时,还具有一种特殊的精神功能,通过形象性、直觉性来满足人的情感需要,以精神愉悦为目的,这是一种审美的功能。①明式家具是指家具设计在特定的时代所形成的具有代表性的风格和式样。明式家具是造物技术的产品化衍生,是科学技术和审美双重特征下所形成精雕细琢的工匠精神。

一、独特隽永之风格

明式家具结构连接设计的主要特色是坚固牢实的榫卯结构,这与中国古代建筑设计风格相统一。明式家具采用了我国古代建筑的木梁柱结构及榫卯结合形式,同时结合家具结构结合的特色,将榫卯结构设计得更加多样,更加完善,更加多样,更加科学。这也将家具的主要构件,如腿料、框料、档料、柱料等组合成一个基本的框架,再根据功能需要装配不同的板料于附件,就能设计出功能不同,而造型千变万化的家具样式。②工匠在制作家具时遵循基本的框架结构的架式形体,对每一个家具形体和构件上进行线形融合,使整体呈现出直观的效果。

明式家具的造型形式,体现了中国传统艺术中以线为主的风格特征,在中国传统的绘画、书法艺术中,无不显示出线条美的魅力。作为家具造型的线条表现,显然不同于绘画、书法的线条表现,这一家具把中国书画艺术对线的认识、提炼和生命飞舞流动的韵律之美,融合于造型之中,创作了“木质的诗篇”。③家具造型的线条表现,是依附于形体的,因而称之为线形。明式家具秉承质朴这一传统思想,造型朴素,线条简洁流畅,以“工匠精神”塑造器物的品格,艺术融于物质,形成独特的艺术形式。在扶手椅、圈椅、桌、案几的造型中,不论是搭脑、扶手、柱腿、枨子、牙子等都非常简洁、流畅、挺劲、优美而富有弹性和韵味。通过各个直线、曲线的不同组合,线与面交接所产生的光影效果,增加了家具形体空间的层次感,从而使家具造型更加充实丰富。

明式家具选材精良,注重木材自身特有的天然质地和色泽,这一材料的美,充分显示了木材的纹理和本色,而不加遮饰。深沉而雅致的色调,紧紧而细密的质感,达到了追求完美和极致的工匠精神。设计者及匠人对于木材的筛选非常看重,一般采用花梨、紫檀、红木、铁力木、杞梓木、乌木等硬木和楠木、樟木、榆木、榉木、黄杨木、胡桃木等柴木。这些木材质地坚硬、色泽明亮、纹理清晰。紫檀的色泽深沉古雅,纹理稠密;黄花梨木如琥珀,纹理如花狸斑纹;杞梓木的色泽和纹理,如羽毛般美丽漂亮。对于这些材料的自然本色,从不髹以色漆掩盖,而以独到的打磨或擦蜡工艺,使其色泽纹理更加清晰透亮,光润细腻,这是明式家具天然材质上完美再现。

装饰具有修饰、打扮之意,明式家具的装饰是造物设计中最具明显的特点。明式家具的装饰非常注重与结构设计有机地结合。许多装饰的部位,也正是结构中不可缺少的部位。如桌、案、椅、凳等的面框下设置连接两腿之间的牙子,在横竖材交角处为了加固作用而安装的角牙,都有意识地进行加工装饰,使这些被刻意装饰的结构部件,既融合于整体的造型之中,又起到衬托、美化造型的装饰作用。明式家具吸收了我国传统的雕镂和镶嵌装饰手法,这些适度的雕镂和镶嵌的部位,工匠们做到疏密有致,简繁相宜,以传达一种注重细节、认真严谨的“工匠精神”。明代黄花梨圆后背交椅(图1)是明式家具中比较讲究雕饰的,多在靠背部分雕镂花饰,其靠背板雕有云头及双螭图案,中为麒麟、山石、灵芝,下为卷草纹。雕刻的技法有浅刻、平地浮雕、深雕、透雕等。装饰纹样多是一些富有吉祥含义的动物、植物和几何纹样,形象生动,线条优美,从而更加体现了明式家具的艺术魅力和民族特色。

二、朴实无华之审美

中国古典哲学的核心是“天人合一”,这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强调整体与部分的相互联系,强调人与人、人与自然、社会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将美视为整体,通过整体美去创造出优秀的艺术作品。明代文震亨在《长物志》叙述:“几榻有度,器具有式,位置有定,贵其精而便,简而裁、巧而自然也。”几榻作为明式家具的经典代表之作,具有严密的比例关系,适宜的尺度,外型轮廓流畅、舒展,局部线条服从整体中,让外形的比例尺度与功能完美结合,达到了形式的和谐统一。

造物的美是依存的美,它依附于器物的实用目的,但其美的形式也具有社会的内涵。造物设计强调实用与审美的统一,明式家具也证实了实用功能与审美功能的完美结合。明式家具尺度比例的合度和谐,体现了完美的尺度与人体工学的科学性,从而增加了审美内涵的重要性因素。在明式家具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四出头扶手椅(图2)。椅子的搭脑正中削出斜坡,向两边微微下垂,至尽端又复上翘。靠背面高而且薄,自下端起稍稍前倾,转而向后大大弯出,再到上端又向前弯,与搭脑相接。从侧面看,靠背呈“S”形,曲线自然流畅,后腿在椅盘以上部分,也是曲线延伸,自然得体。若坐靠其上,正好与人体背部吻合,舒适合宜。扶手则自与后腿相交处起渐向外弯,借以加大座位的空间,至外端内收后又向外撇,以便就坐或起立。④明椅的搭脑、扶手等部位的设计,其尺寸的大小、线形的变化转角的曲度,无不与人体的头、手发生密切的关系,既具有视觉上的美感,更具有触觉上的舒适感,这也是明式家具对实用功能的充分体现。

中国古典艺术的自然美学观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作为道家学派的始祖,老子重视自然之道,宇宙自然无正偏亲疏,按自然规律行事就能得益,反之就会受害。朴实、清新、自然是明式家具在造物设计中所追求的艺术风格。明代文震亨在《长物志・几榻》中讲:“几以怪树天生屈曲若环若带之半者为之,横生三足,出自天然,摩弄滑泽,置之榻上或蒲团,可倚手顿颡,又见图画中有古人架足而卧者,制亦奇古。”几是古人设于座侧,倦则倚凭之。文震亨说道,对于几的制作是天生的弯折盘曲、生态奇特、造型别致的树干,对于树干进行剖切制成。天生怪状,自然肌理,有一定的粗糙感,而此具供人依凭,使其宜人适用,做一定的加工方为理想之用物。⑤明式家具的制成需天然优质木材,经过打磨使自然美与人的匠心完美融合。

明式家具的造物设计有一种独特的审美意识,即对空灵美的追求。古代工匠喜欢用虚实结合的手法创造优质的家具,且每一件家具都能体现了空灵美的形式变化。这体现在明式家具线与线之间的穿插、错落、重叠,实体的线与线还会产生丰富变化的空间,空间与空间之间在不同的角度形成丰富的层次变化。家具在表现古朴与浑厚的同时,还追求线形构架之间留下的空白,以表达“含蓄”与“空灵”的心境。⑥老子借设计的造车、制陶、盖房来阐明有与无德自然规律价值:“三十幅为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其中“无”这一使用空间是通过“有”的物质空间产生的,物质空间是必备条件,使用空间将产生价值效应。⑦“有”给人带来功利是因为“无”在起作用,所以应把“有”当作“无”带来的利益,把“无”当作带来种种利益的功能。从永恒的自然法则――“无”中,可以洞察万物造化的无限奥秘和玄机;从长存的自然基本物质――“有”中,可洞见宇宙万物的奥秘。⑧老子的这段话论述了空间的实体与空虚、存在与使用的辩证而又统一关系。设计者和工匠将虚实关系的线型精妙的运用到家具的每一个部件,将线型的语言和空间的变化融合在家具的整体中,达到了空灵美的要求。

中国传统文化崇尚含蓄美、意境美,明式家具造物设计在造型与结构上完美体现。明式家具造型上呈现“外圆内方”的形式,这种儒家中庸思想和沉静内向的审美特征,散发出自然含蓄的意韵。明代文人注重对“雅”的倾向,“雅”是虚静的境界,具有含蓄、内敛的气质。“雅”,是指它风格典雅,令人耐看,不落俗套,具有很高的艺术格调。⑨在文震亨所著《长物志》中,他对于设计情趣、雅俗的评判、品鉴,正体现出明代设计价值意识走向。明代士人“求雅”呈现实生活的、物质精神的转化,“雅”的取向根植于“对生活艺术化即精致生活、行为高雅的追求,是对政治焦虑和官场失意的回避和精神补偿”⑩。其明式家具的素雅、朴素、简洁,线条含蓄内敛,显示出特有的淡泊沉静。

三、工匠精神之体现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从工具生产到器皿再到家具的生产,物质与精神,实用与鉴赏,其间的融通与升华妙不可言,这些制作来自工匠追求完美的产物。何为“工匠”,探究“工匠”原义,以东汉许慎《说文解字》:“匠”,木工也,“工”,巧饰也。《考工记》是中国战国时期记述手工业规范和工艺的重要文献,体现了中国在科技、工艺美术方面的精进理念,它对“工”的见解非常精辟:“知者创物,巧者述之守之,世谓之工”,聪明、有智慧的人创物,巧者述之守之,这叫做“工”。这是古代对于技术的观点,也是对追求效能、讲究工艺、坚持创新的讴歌。春秋战国时期“百工”在社会生活中被认知的地位增强,《考工记》记载:“审曲面势,以饬五材,以辨民器,谓之百工”。对于百工要求发现并慎选材料,运用各种造物之料来制作物件,通过对材料理性的认识,对加工的方法、技术、设计造作的法则理解,目的是造出各种各样的器具为民用。

器物制造崇尚“工匠精神”,“工匠精神”的内涵包括着精益求精、专注坚持、注重细节、认真严谨、孜孜不倦、追求完美和极致的品质要求。工匠来自生活实践,做出的物品来源于生活,而这些物品要做到“巧”“饰”,满足实用需求的同时具备鉴赏品性,这要求工匠用心、用脑、用情,在工作质量和专业要求上有规矩,有法度。古代木匠不是仅仅从功能上来考虑设计家具,而是在满足功能需求的基础之上一定会拥有文化和艺术上的考量。美是一种价值,是通过产品形式创造取得的。这种价值体验又受到民族性、地域性的限制,受到华夏民族共同的内在心理结构的制约,体现出来就是“道”,这就是中国造物中非常重要的“以器载道”思想的来源。明式家具造物的工艺艺术含量随物产之增日渐变化,诚如文震亨所云“专事绚丽”者。所谓绚丽,指造物工艺精巧,装饰繁华,雕琢有加,色彩斑斓明丽等,恰与淡雅、古拙、简朴、便适的物态相对。所谓“百工”是为生存而求精,所谓“精神”,即为质量而执着。中国艺术繁荣之路需要涌现大批踏踏实实的“艺术工匠”。

结语

明式家具造物设计是中华民族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积淀,是一种时代的象征,它体现了贵族化的消费、文人化的审美、市民化的实用、民间匠人的技艺,这四者的结合,构成了明式家具选材优良、造型简练、结构严谨、装饰高雅、工艺精细、实用性强的设计风格。这些风格的创立来源于中国文化艺术的工匠精神,当越来越多的艺术创作者精于技专于道,才会养就一批批真正的艺术家,诞生真正的时代艺术精品。

注释:

①李立新.中国设计艺术史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67.

②高丰.中国设计史[M].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7:226.

③高丰.中国器物艺术论[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1:280 .

④王荔.中国设计思想发展简史[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15:222.

⑤郭廉夫,毛延亨.中国设计理论辑要[M].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2008:322.

⑥刘燕妮.试论明式家具的设计理念在现代家具设计中的延续[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2009:(06).

⑦李立新.设计价值论[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1:89.

木工匠人精神篇9

匠气做产品,匠心出作品

一个工匠,凝聚毕生的梦想、心血和才情,用生命中最鼎盛的十七年,成就一个传奇。忙忙碌碌的世间,永远有遵从自己内心节奏的行路者。因为慢,他们落后于时代的脚步,却最终留下了清晰的印记。职业无贵贱,除了身份的外壳不同,其内在的核心气质是一样的:大家都是“匠人”。但同是匠人,手艺有高低,格局有高下。匠,分匠气与匠心。前者意味着机械、重复、固执和守旧,后者则意味着执着、专注、完美和情怀;前者重斧凿之气,后者浑然天成;前者重技术,后者重艺术;前者做产品,后者出作品。取法匠气,只能是个亦步亦趋的技工。就教育而言,多成“教书匠”,“虽小道,必有可观焉,致远恐泥”。取法匠心,才有可能成为“巨匠”,就教育而言,才有可能成为“人师”,他们适应各种变化,创造诸多可能,匠心独运,让教育达到一种审美境界。是故,师者,当怀一颗匠心。

匠心,是一颗纯粹的心

匠心就是用最初的心做永远的事,始末如一,初心不改。他们秉持“一生只做一件事”,永远记得为了什么而出发,执着而纯粹。高应美终其一生都在雕刻,追求的是“极简的纯粹”,将简单如斯的产品做得臻于化境。对于教师,匠心就是一颗纯粹的教育心,并一以贯之。于漪老师一生秉持“一辈子做教师,一辈子学做教师”的初心,本色不改,在喧嚣中独守一片平淡,在繁华中坚持一份简单。她的内心疆域清澈澄明,栖息着一颗晶莹宁静的灵魂,有着非凡的穿透力。身为教师,只为教育这一事,且让我们就专注地做好这一件事。持一颗初心,念兹在兹,何曾或忘?念念不忘,必有回响。

匠心,是一颗创造的心

“技”的表现启示着“道”。匠人的工作多以重复居多,但出色的匠人,能从重复中发现其中的“巧”,自出心裁,这便是创造。创造是旧经验的新综合。有人看到毕加索把同一题材画了又画,忍不住好奇地问:“是否有很多人向您订购这一题材的画,难道有那么大的需求?”毕加索淡淡然回应:“问得好愚蠢!光线每分钟不一样,每天也不同,所以我画出来的也总是新题材。”“道”的生命进之于“技”。教育,看似重复劳动,其实重复中充满了各种可能与变化,决定了这是一项创造性极强的劳动。师者只有心中有“源头活水”,才能实现师生之间的“天光云影”。从这一点而言,教育就是艺术。知道教育是一门艺术,他的教育就是艺术作品。行者无疆,作为教育路上的行者,其追求是无止境的,那是技与艺的完美结合所达到的一种高度,由技入道,道技结合,让教师自身享受这种人生。

匠心,是一颗极致的心

心匠自得为高。作为匠人,最典型的气质,是追求完美和极致,对自己的手艺,拥有一种近似于自负的自尊心,并为此执着努力,但求做到精益求精。匠心,往往意味着慢,但这背后隐藏着的是专注和对完美的追求,一丝不苟,苦心孤诣,即便做到99%尚不满意,竭力做到99.99%,因为他们认为伟大从不可能诞生于凡俗。“寿司之神”小野二郎坚持取最高标准做美食,他认为稍不留意就可能错过食材炮制中须臾可逝的“美味瞬间”。在他的店里,一条章鱼在被加工之前要先接受50分钟的按摩;学徒们要从拧热毛巾而不被烫到手开始,然后才能学习如何用刀和料理鱼。这样经过10年之后,才会开始让他煎蛋;鱼的料理、汤的火候、菜的顺序更是讲求严苛。如此,做出了值得顾客“花一辈子等待的美味”。小野二郎说,他很享受作品在手里升华的过程,他也一直重复同样的事情以求精进,努力达到巅峰,虽然不知道巅峰在哪。真正的匠人,把自己的手艺当做一种信念,用毕生的心血和张扬的才情赋予它撼世的生命力,达到诗意与世俗的完美融合。

匠心,是一颗自由的心

瑞士钟表业的奠基人布克,能轻松地制造出日误差低于1/100秒的钟表。后因宗教问题被囚禁,这期间他却连日误差低于1/10秒的钟表也制作不出来。对此,布克这样认为:“一个钟表匠在不满和愤懑中,要想圆满地完成制作钟表的1200道工序,是不可能的;在对抗和憎恨中,要精确地磨锉出一块钟表所需要的254个零件,更是比登天还难。”由此他还推断,能够建造工程浩大、建造精细、连一片小小的刀片都插不进去的金字塔的人,“绝不会是奴隶,而只能是一批欢快的自由人。”自由,方能自在,心怀虔诚。有“寿司之神”美誉的小野二郎说,他热爱这门职业,自己一捏寿司,就感觉站在了舞台的中央,自己经常会在梦里幸福地捏寿司,还会被一个个奇妙的捏寿司的创意惊醒。小野二郎构筑出了一个自在的世界,风月无边。自由,方能畅达。教育,寻求的是心灵的抵达,需要师者怀有虔诚的心,并倾心投入,让自己也让学生“趋向鼓舞,中心喜悦,则其进自不能已”。因为虔诚,所以投入;因为自由,所以快乐。乐,也就不会疲;乐此,也就不彼。这样,师生同在教育的沃野里自由地成长。

匠心,是一颗宁静的心

木工匠人精神篇10

我国传统的艺徒制中蕴含着悠久的工匠精神传承,并创造了众多不朽的传世经典;而民国是我国近代职业教育发轫和发展的重要阶段,其中不但继承了传统艺徒制的精华,还将“工匠精神”的培育渗透在现代学校教育实践之中。在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之后,华东沦陷区的职业教育受到严重破坏,但徐良裘主持的“国立第一职业学校”在工匠培养实践中有很多值得反思与借鉴的地方。

一、“国立第一职业学校”建立的背景

1937年,南京沦陷,国民政府被迫西迁,日伪在南京建立了“伪国民政府”。此时,沦陷区疮痍满目,百业凋敝,人民生活水深火热。为稳定秩序和收买人心,伪政府需要尽快恢复生产,但是,多数专业人才或已随国民政府撤退,或奔赴延安,或隐匿不出,造成人才奇缺。因此,伪政府不得不试图通过恢复或创办职业学校来培养生产技术人才。

然而,沦陷区既有的职业教育政策体系与众多教育机构早已在战火中被摧毁。如江苏省原有公私立职业学校60所,在全国31所国立职业学校中,江苏占有11所[1],居全国第一位,沦陷后,除南京私立金陵高级护士职业学校、无锡普仁医院附属高级护士学校以及私立真儒高级护士学校等三所职业学校继续(短暂)办学以外,其他学校均被迫搬迁到非沦陷区或停办[2]。在一些有识之士的倡议下,加上当时恢复生产的需要,汪伪政府不得不恢复了几个战争中受损较小的职业学校,并在国民政府《职业学校法》的基础上出台了新的《职业学校法》,以恢复职业教育的基本秩序。除了师范教育宗旨存在差异之外,两部法律的主体内容几近雷同,体现了伪政府在法统上刻意追求延续性,淡化殖民色彩的政治图谋。同时,汪伪政府在南京新建了几所“国立”职业学校以及一些小规模的民间职业教育机构,其中位于南京市珠江路的“国立第一职业学校”是当时最有名的三所“国立”职业学校之一。

“国立第一职业学校”由原江苏昆山民众教育馆馆长徐良裘担任首任校长。徐良裘在抗战前就深受杜威、黄炎培、陶行知等人的思想影响,曾在杜威访华期间追随杜威,他有感于职业教育对振兴国力和发展民生的重要性,认同并积极参与平民教育,致力改良民众文化、改善民众生计以及塑造公民观念。徐良裘在主持江苏昆山民众教育馆期间,通过“组建工艺传习所、工艺训练班、职业训练班、职工补习班等形式实施生计教育,并免费为民众提供场地、设备、材料等”[3]。由此积累了丰富的职业教育经验,这为他后来在“国立第一职业学校”的办学奠定了基础。他认为,职业教育是一种生产教育,重心在于培养国民之生产技能与知识,“际此产业落后的我国,提倡职业教育已经成为普遍的呼声,不仅在物质建设方面能有所贡献,而且在精神建设方面也有很大的帮助。”[4]他非常认同黄炎培关于“职业教育就是生产教育”的论断,特别是“所谓战后教育者,生产教育而已……唯‘地’与‘人’与‘物’、生产能力之增进问题而已。夫欲解决‘地’与‘人’与‘物’、生产能力之增进问题,舍职业教育尚有他道邪?”[5]的观点。南京沦陷后,民族工业受到严重打击,随之而来的是大量工人失业,徐良裘四处呼吁:“事变之后,民生凋敝,非提倡职业教育,无以充实国力,挽救危亡。”[6]因此,在“国立第一职业学校”创始之初,徐良裘就清晰地认识到,要想提高民生水平,发展民族工业,职业教育就必须培养与民生息息相关的产业人才。化学制品是当时进口最多的民生用品,几乎被外国公司垄断,据统计[7];而木器虽然是人民生活的必需品,但国产木器鲜有创新,如1930年代,甘肃省清水县内每年就有100多人从事木器生产,但沿袭传统技术,主要生产木鞍、木架、燕笼、课桌凳等,效率极低[8]。在这种民族生产极为落后并受制于他国的背景下,徐良裘决定将高级简易应用化学科和初级木工科两个专业作为“国立第一职业学校”培养职业人才的突破口。

二、“民国工匠”培养的基本要求与举措

基于昆山民众教育馆的实践经验以及当时沦陷区的社会状况,徐良裘开始对职业教育的本质与目的进行更加深入的思考,他认为,职业教育不能仅仅“是一种预定的职业训练……而要以繁荣一民族一国家之生活能力为职志”[9]。可见,在徐良裘看来,职业教育要超越“生计教育”的范畴,要培养“国家之工匠”。在这种思想指导下,徐良裘将“国立第一职业W校”作为培养“国家之工匠”的“试验田”。

(一)以职业精神的培养作为“国家之工匠”思想训导的核心

徐良裘认为,“工匠”的可贵之处就在于除了精湛的专业技术技艺外,还对所从事的工作达到乐此不疲与精益求精的境界。因此,他认为,职业教育在重视对学生进行专业技能教育的同时,还应重视学生“思想价值”的形成,因为“思想不仅可以解脱本能冲动与习惯,还能适应各种未来方式生活,更能扩展一切事物的意义与价值”[10],而这种价值正是“国之工匠”的职业精神与品质。因此,职业教育不但要夯实专业技能,更要强化职业意识、热爱专业、职业忠诚等职业精神教育,不能“仅以维持个人生计为要,而应培养国家之工匠,须有精勤工作的嗜好,陶铸完成事业的热心,重视职业上合法的自尊心”[11]。而职业道德是工匠理性的外在表现,是基于人性但又外在于工匠个体的社会存在,是工匠成长的每个阶段都必须习得的一种社会约定,因此,徐良裘在制定“国立第一职业学校”学生培养方案时有意加大了对学生职业精神的培养。他坚持认为,如果职业教育仅仅是一种职业技能的训练,就只需要很短的时间即可结业,而如果将职业精神培养纳入职业教育之中,那么“还是需要三五年或七八年时间才能真正结业,在此期间,如果学生缺乏艰苦耐劳的习惯和卓绝的精神,实难学成”[12]。因此,徐良裘在“国立第一职业学校”的教导大纲中明确指出,“先从训练学生‘做人’着手,然后训练学生‘思想’”,并将职业精神的培养贯通在学生思想训导的整个过程之中。主要措施有:

其一,思想训育中将内容不同却又内在连贯的职业精神“按全学期应实施训练的德目,编适各周”;如要求“实习工作不委托他人”“节省实习材料、爱惜实习工具”“按时交纳课卷及实习物品”“看公事如自己事”“自己承认做的是无论如何都做到”“服从纪律与真理,努力为团体与社会谋幸福”等[13]。强调学生要有勤勉、秩序、节俭、互助、自省和担当等品质,使职业精神的内涵在德目教育中潜移默化地传递给学生。

其二,徐良裘非常认同职业教育“非职业能力之训练,乃如何训练学习职业者之观念、意志、习惯及兴趣”[14]的观点,并将职业精神的培养渗透在职业训练过程之中,如在《木工科工匠服务规则》中对学生工作的时间长短、勤怠奖惩以及帮助学生实习的要求都有明确而详细的规定;《我们的服务准则》中提到“我们要今日事今日毕,才能提高服务道德……不取巧不贪懒,前途才有光明……要自动计划工作,才能培养创造能力;要精密研究,留心观察,善用思想,多读书,多做事事业才能成功”[15]。

其三,在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培养学生的职业精神。学校制定了《我们的信条》共12条,彰显了学校的教育理念,指出“要在劳心上劳力,才能产生新的价值;要双手万能,手脑并用,才能得到好结果;在日常生活中培养知识技能、习惯、道德,才是真知识,真技能,真习惯,真道德”[16],以增进青年服务德性与智能。因此,学校不但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每个环节、工序和细节都制定了详细的操作规程,还制定了请假细则、教室规则、自修室规则、寝室规则、着装细则以及仪器使用细则等,就是通过这些生活细节来不断陶冶“国之工匠”“耐心敬业,一丝不苟,专业专注,注意细节”的工匠品质与职业习惯。

(二)“趋实践型”的课程设置模式和“艺徒化”教学方式

徐良裘认为,职业教育的本质就是要培养德艺俱佳的“国之工匠”,这一思想很好地体现在“国立第一职业学校”的办学宗旨与办学实践中。《国立第一职业学校暂行学则》指出,“本校以根据中华民国教育宗旨及实施方针,继续其初中小学之基础训练,授以生产必须之智识与技能并陶冶其善良品性,培养其健全体格使将来适合与自立生活。”[17]因此,职业学校的课程要适应学生就业的需要,而不是为学生升学所做的预备;在普通课程的设置上,采用混合编制,注重实际问题的解决。

当时的一些教育界人士指出,“中国现今的职业教育除教授空洞理论与职业上的名词外,一无所获,至于技术的娴熟反不及工厂的工人,与田间的农夫相比也逊色得多。”[18]为了改变这一现状,“国立第一职业学校”的专业课程设置紧紧围绕“养成刻苦耐劳之青年,p手能操作之生产分子”[19]这一目标的内在要求进行。如在课程分配上,第一学年课程以基本学科为主,职业学科为辅,开设如公民、国文、外国语、算数代数等课程,注重基本知识的学习;第二学年课程注重职业学科学习,以职业学科为主,基本学科为辅,以培养对本科目的知能,如有机化学、化工机械、木工工具、雕刻等;第三学年课程则专修职业学科,如:木工设计、装饰术、工厂管理等。这种课程设置既体现了“工匠”培养中知识目标的内在要求,具有很强的“连贯性”,还体现了“工匠”知识建构的“阶段性”特点。同时,在《学校课程支配标准提要》中提出了“注重实习,不尚理论”,强调要根据学生未来工作的重心,增大实践性课程的比重,如化学与木工两科的理论课程时间是每周18小时,而工厂实习15小时;其中,每日理论课3小时,实习3小时,自修3小时,形成了“手脑并用,知行合一”的“趋实践型”课程模式[20]。

“国立第一职业学校”采用艺徒化的训练方法,加强实验教学,因为实验“不但是增进知识的一个启示,同时是技能学习的一种手段……不但是协助技能成功的一种动力,同时并是调节精神快活的一种原源”[21]。学校“先将学生分为十组,每组指定一工匠带领工作,使见习实习均感便利,每月考察学生工作成绩一次,各组相互比较,同时将比较之结果,作工匠考勤之标准……使学生可以获得实际之工作技能。”[22]学校建立了严格的学生技能水平考核要求,规定“第一年养成学生基本智识与技能,至第二年养成学生能制造出品之技能,而工匠加以辅佐,至第三年使学生能独立制造,并有改进近代出品之技能。”[23]并通过日常考查、定期笔试、临时试验、出品报告、生产报告等近10余种方式进行考核,覆盖了教学过程的每一个环节。

(三)“趋工厂化”的“完全教育”模式

徐良裘认为,“工艺教育”是一种“完全教育”,包括了身体训练、精神训练以及技术训练。“身体训练是一种“卫”的教育,即卫国养身;精神训练是经验知识的养成、传承知识的讲授,是一种“教”的教育,而技术训练是一种“富”的教育,担负机械技能的磨练与生产技能发挥的职能。”[24]基于此,徐良裘主张借鉴“工厂化”的模式来增强学生和生产的联系,在实践中锻造“工匠”素质。

“国立第一职业学校”设立了化工厂以及木器厂以供学生实践实习使用。两个专业都设立众多的实习科目,如木工科的学生要参加基础木工实习、油漆实习、雕刻实习等;化学科有制造化学实习、工厂实习、物理实习、化学实习、有机化学实习、分析化学实习、广告装饰实习、绘画实习等,这些实习科目每周实习5次,每次3小时,共15小时[25]。最初,以工厂工人为主要的产品制造者,学生在旁协助工人;之后学生与工人共同生产;最后学生与工人各自单独生产,学生培养的“工厂化”取向十分明显。可见,“趋工厂化”的教育模式并没有将学生长期直接放在工厂当学徒工,而是通过模拟工厂情境或者是在“半工办学”中提升学生的生产能力。

同时,徐良裘不但注重学生的实习,还非常尊重学生的学习规律,以及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与兴趣取向,使学生在实习中避免枯燥进而对实习产生厌倦。在制定学生的三年学习计划时强调,要通过鼓励、变换教学方式等方法来维持或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他认为“木工训练,连续三年学生易生厌倦,且木工之工作量,较其他工作,更为劳力,是以在训练中,应随时注意兴趣之提起,并随时鼓励努力,使不生倦,乐其所业”,而“惟实习愈勤,(工厂)材料之供应必愈多,即工厂的负担愈重,俾学生实习完成之品,即可售之与市,以供社会需用,可于无形中提起学生工作之兴趣……进步于不知不觉间。”[26]因此,学校规定,在进行生产事业有盈余时,盈利的50%用于学校的生产延续,50%用于全校师生的鼓励资金。学生除了在学校工厂中实习之外,还吸收社会工人来校学习,如附设职业补习学校,训练各化工厂的职工,提升工人素质,解决其继续教育问题。

三、“民国工匠”培养的历史教训与反思

徐良裘在执掌“国立第一职业学校”期间不断探索职业教育的新理念、新模式,多少也折射出徐良裘在战火纷飞年代寄希望通过职业教育挽救国家于危亡之中的民族心。但是,伪政府在政治根源上是反动的,试图通过教育来对民众进行奴化教育的意图十分明显,因此,伪国民政府对职业教育经费、课程设置进行了强力限制,使得“国立第一职业学校”的很多理念和措施得不到落实。

(一)经费短缺是“工匠培养”失败的主要原因

在“国立第一职业学校”创办之初,为了笼络人心以及解决“人才荒”的困境,伪国民政府对该校学生一律免收学费和住宿费,并由学校补助50%的膳食费。没有学杂费收入使学校的经费来源主要靠政府拨款与社会捐赠,然而,在沦陷区内社会捐赠十分有限,由于伪政府度支空虚,造成学校经常出现经费危机,如建校之初行政院临时拨给学校法币11910元,其中,包括校舍修缮费5000元,教学设备与图书购置费6000元,剩余的才是教师薪金、办公费以及学生膳食费等,由于物价高涨,法币不断贬值,学校的运转只能挤占其他费用;伪教育部原定每学期为“国立第一职业学校”和“国立第二职业学校”增设一笔生产资金,用以添置教学用具以及自行开办实习工厂,后因伪教育部“即感经费困难,将原有计划打消”,直到汪伪政权灭亡,这些资金都没有到位[27]。

办学经费的极度拮据导致学校缺乏完备的训练器材以及必要的实习场所。建校前,徐良裘为寻找合适校舍奔走磋商,辗转多处求借办学校舍,最后才求得“国立模中”划出一小部分作为“国立第一职业学校”的校址,校舍拥挤不堪;而学校教学设备的购置需要上级层层批准,直至学校开办了一年,也没有得到必需的教学设备,实践教学环节就流于形式,“工匠培养”就成为空谈。同时,经费短缺导致生源吸引力极度有限,学校建立之初有450余名学生报考,实际招生100名,而实际报到的仅为89人,学校设有2个年级,教职员20人[28],后续人数也并未有大幅增加。尽管汪伪政府表面上十分重视沦陷区的职业教育,将对职业教育的投入写进政策中,但由于政策落实不到位而成为“空中楼阁”,校长徐良裘对此也是有心无力,爱莫能助。

(二)合理的课程设置是“工匠”培养成功与否的关键

职业教育的核心旨归是提升个人与社会的生产性实践能力与服务能力,是自然人向职业人成L的“催化剂”,而课程是学校教育的核心载体,它规定了学生学习科目、内容与进程,“是对职业生活的预演”[29]。课程不但反映了知识体系的构成,还对学生知识结构与能力结构的形成起到基础性作用,因而是人才培养目标能否得以实现的关键。尽管“国立第一职业学校”受到经费、规模、办学时间与政治等因素的制约,并未真正实现徐良裘理想的培养“国之工匠”的目标,但是,在课程设置上确实有很多值得借鉴的地方。

首先,在课程体系上体现了“工匠”培养的知识建构规律,将基础课程、专业课程与技能课程有序组合。其次,不同类型课程的职业指向十分明确。如第一年的基础课程体现了职业教育的基本知识、理论、文化水准,以及成为“工匠”而所需要的服务道德要求;第二年的专业课程不但满足了中等学校的基本要求,还最大限度地体现了职业性要求,将产业、行业、企业以及岗位所需要的知识融汇于其中;而技能课程强调学生具有面向工作岗位、从事实际业务的技能要求,充分彰显了不同专业的生命力与特色性。第三,课程设置中有效实现了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的平衡,并让学生在实践中不断提高自己的动手能力。徐良裘认为只有通过不断实践,磨练意志和双手,才能使制造出的产品蕴含着制造的灵魂。因此,不但明确规划学生实习和上课的时间各占一半,还在缺乏设备仪器的条件下,借用国立中等学校的实验室进行实践课程教学,在当时实则难能可贵。

(三)“艺徒制”的教学方式与工厂文化的熏陶是传承“工匠精神”的有效途径

“工匠精神生长于企业,却萌芽于教育;工匠精神的培育,首先是教育的结果。”[30]“工匠”的培养首先是工匠精神的修炼,而实践课程与“艺徒制”的教学模式不但有利于师生之间的技术继承,还可以实现精神传承和陶冶,有助于学生体验工匠精神,并最终将其转化为一种内在的职业素养。

“国立第一职业学校”的办学实践存在着明显的“趋工厂化”痕迹。学校聘请工厂的工匠到学校指导学生实践实习,实行“艺徒制”的指导方式,这种学校制度化的“艺徒制”“不仅关注职业技能水平的提升,还强调专业知识水平和综合素养的培养”[31],超越了传统的“家族式”“民间式”“宫廷式”与“自我观摩式”等形式“艺徒制”,突破了传统“艺徒制”效率低下与“师徒人身依附关系”的局限,开拓了现代职业教育的新途径。

同时,“国立第一职业学校”在培养“民国工匠”的职业道德方面积累了一定的经验。道德的本质是一种实践精神,这种实践精神“来之于外、内得于己、显之于外”,最终是道德自觉。如果说技能是工匠的“安身之基”,那么职业道德就是工匠的“立命之本”,工匠的职业道德养成不仅需要有深厚的理论指引和诠释,更要通过具体的道德实践平台,进行主动建构。“国立第一职业学校”设立了具有政、校、企三方背景的“教学工厂”,使学校的教学过程和生产、经营过程相融合,不但提高了教师的技能水平,还为学生接受工厂文化的熏陶创造了条件,可以让学生在工厂真实的生产经营环境中立体化、互动化地体验“工匠精神”的内涵,并构建职业道德标准,这对于今天的职业教育来说也具有非常强的实践意义。

但是,毕竟“国立第一职业学校”是在伪政府统治的沦陷区,在办学方针、办学宗旨以及办学管理等方面都被牢牢控制,其“反奴化教育”的力度比较薄弱,造成了办学效益与爱国人士设想之间存在较大差距,无疑成为一个历史遗憾。

参 考 文 献

[1][2]江苏省地方志编撰委员会. 江苏省志・教育志(上)[G]. 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0:336.337.

[3]朱煜. 江苏民众教育馆研究(1928-1937)[D]. 苏州:苏州大学,2012:3.

[4][9][12]徐良裘. 新国民运动与职业教育[J]. 教育建设,1941(4):32-34.

[5]田正平,李笑贤. 黄炎培教育论著选[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122.

[6][13][15][16][17][19][20][22][23][25][26]徐良裘. 国立第一职业学校一览[C].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全宗号:2001,卷号:3864.

[7]周建民. 民国时期的中德贸易(1919―1941)[J]. 中国经济史研究,2007(1):132-136.

[8]清水县志编撰委员会. 清水县志[M]. 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1:376.

[10][21]王达三. 再论职业学校可以趋重工厂化与艺徒化吗?[J]. 教育与职业,1936(5):315-329.

[11]王达三. 中国职业教育发展之前瞻[J]. 教育与职业,1937(3):177-184.

[14]钟道赞. 职业教育上几个重要问题[J]. 教育与职业,1934(3):150-152.

[18]汪伪行政院档案. 中国学制改革c议[C].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馆藏,全宗号:2003,卷号:4218.

[24]王达三. 职业学校可以趋重工厂化与艺徒化的问题之试答[J]. 教育与职业,1936(6):411-424.

[27]谢涛,周竞风. 日伪时期江南沦陷区的职业教育概述[J]. 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3):73-76.

[28]汪伪国民政府教育部统计室. 南京市中等教育概况统计表[C]//全国教育统计(苏浙皖鄂粤五省京沪汉三市三部),1940.

木工匠人精神篇11

他有七个孩子――木猫、木鱼、木云、木霞、木水仙、木蘑菇和木西瓜。老木匠已经很老了,就终日坐在门前,喃喃自语:

木猫小时候讨厌发言,但她又会神秘兮兮地在木块上刻些什么告诉我。

木鱼最爱撒娇,我的工作服、桌子、手推车还有我都是她蹭蹭的对象。

木云喜欢天空,我只好给他弄个秋千,也常常把他抱上屋顶跟树顶。

木霞啥都不理不睬,我讲了一千个夜晚的故事,她才愿意跟大地点个头。

木水仙梦想当舞蹈家,我们每天清晨都满山林地去捕猎花与风的姿态。

木蘑菇热爱烹饪,但同时恐惧自己会变成食物,非要我在他每顶厨师帽上都缝个平安符。

木西瓜哭时像个肚子爆开“哗哗”响的西瓜,笑时便像个肚子绽开“沙沙”响的西瓜,可好玩了。

老木匠反复叨念他的孩子,嘴角因回忆而扬起。

其实这七个孩子是老木匠用七块神奇的木头做成的――作为一位很老的木匠,身上总有一些神奇之处。

老木匠老得特别快,快到让他无法算出辗过身上的年轮有几个。七个木孩子很快就被老木匠养大成了七个木精灵,当他们有了属于自己的想法和行动时,他们就离家去了远方。

想到这里,老木匠不禁悲从中来,眼泪就流出来了。

最后,老木匠回到屋里,收拾一下,就离开了木屋,离开了山林。

他要去远方,他要找到那七个孩子。他想知道七个孩子长大后干了什么。至少他们得为他做一件事,哪怕只是给个答案。

老木匠没过多久就到了远方。远方是座城市,城市中有很多漂亮的街,一群小人儿正满街地穿梭,这是个流浪演出团,一边行走一边表演,团员有魔术家、拥抱家、跳远家、寻找家、舞蹈家、美食家和小丑家。

街上所有的人目光都往七个出色的小艺术家身上。老木匠远远地就认出了那是他的七个孩子,由于他们正在表演,四周人潮汹涌,他实在走不过去。等到他终于挤到前面一点时,演出结束了,顿时掌声、欢呼声此起彼落,这时老木匠却听到――

“太棒了!你们是谁?”

“对啊,你们看上去挺像可爱的木偶呢,你们到底是谁?”

木工匠人精神篇12

在我的家乡泉州的丰泽广场上有一座“鲤鱼化龙”的石刻球体城雕。整个球体由一百二十一块花岗石榫接拼成。上面雕刻了五条腾飞盘绕的蛟龙、三条正在演化的龙首鲤鱼和十一条跳跃波涛的鲤鱼,每一个细节都惟妙惟肖栩栩如生,“鲤鱼化龙”因此得名。

妈妈告诉我,这尊“鲤鱼化龙”的雕塑作品是我校杰出校友、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卢思立的作品。一听是我所在学校的校友的杰作,我顿时兴奋起来,心中油然生起对卢思立校友的敬仰之情。

我通过“百度”认识了这位杰出的校友。卢思立大师从事木雕设计和制作50多年,他留给人的印象非常朴实,但每一张记录他创作时的照片都让人感受到他平时工作的那种兢兢业业、刻苦钻研、勇于实践、敢于探索的精神。

你瞧,他在雕刻创作时那专注的神情,那是艺术大师用心在与作品交流对话。欣赏着卢大师一件又一件精美绝伦的艺术作品,我深深地为他高超的绝活所折服。这一定必须是有着对木刻多么深厚的炽热感情,以及一丝不苟、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才能造出如此有灵感有创意的作品啊!

妈妈告诉我,我们学校有许多像卢思立大师这样优秀的校友,如有世界体操冠军蔡焕宗,有上海复旦大学首席教授苏东水,有将中国艺术瑰宝木偶艺术传到世界各国的泉州市木偶剧团团长王景贤等等。

这些校友在各行各业的岗位上,以一种热爱与创造性劳动推动了家乡的建设、祖国的发展。妈妈给我讲了一个又一个杰出校友的故事,包括我们学校的创建发展之路和取得的辉煌成绩,我深深地被感动着。从故事中,我理解了什么是劳动之美、创造之美,那就是在劳动中创造美丽,在劳动中实现价值,在劳动中成就梦想!

妈妈告诉我,工匠精神是时代进步所需要的精神,是一代又一代人所必须传承、发扬的优良传统!我想,那就是从我们少年儿童开始,就必须学习工匠精神,并且把这种工匠精神带到学习中,积极上进、刻苦努力……

工匠精神心得体会2工匠,早先是指从事手工活动的群体。为工匠者,必静其心,细其意,专于行,略于身外,乃成事业也。如今,工匠早已不局限于手工业群体,他们散布于各行各业,但他们身上,无不散发着浓厚的“工匠精神”。

工匠精神,是专注,是细心,是认真。更是一种忽略身外事物而把工作求精求秒的精神。正如钳工高级技师宁展允,手工研磨精度极高,结构复杂的零件,十年如一日,从未出现任何差错。亦或是十万丝中挑一的四川蜀锦,美轮美奂令人叹浑然天成。没有十几位匠人共同“发扬蜀锦文化,传承中华文明”的精神,蜀锦这般美妙复杂的技艺恐怕早不流传于世。这一刻,他们不再是身怀绝技的伟大技师,他们只是文化的工匠。

工匠精神是自古传承的。“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鬓脚兵法修列……”纵然他们面对人生种种绝难却没有消沉坠落。他们只是心怀孤愤,倾全部心血于作品。一代宗师,功成名就,而已矣。工匠精神也是中华民族传统精神之一,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生生不息,昌盛繁荣的精神根基。守住工匠精神,守住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守住人民的精神纽带和精神根基,守住一代文明古国!

守住工匠精神,首先要“定平内外之分。”就是无论身外发生什么困难阻碍,都不能放弃工匠传统,坚持,恒久。毕加索生前未名,没有金钱,没有爱情的日子几乎贯穿了他的一生。穷愁潦倒,极度困难之境,他没有放弃作画,他以自己作鲜血,尽情挥洒在镀着光辉的画布上,他的坚持与努力,如向日葵一般明亮和倔强,终于照亮了欧洲花坛成为至今难以企及的现代派明星。正如他所说的“我无穷的`作画,是在追求无穷的美。”他以画作,充分展现了典型的坚持的工匠精神。守住工匠精神,其次要静心,专注做事。絮絮松烟雾,经过静心的,专注的工匠锤炼研磨,终成一代墨宝。乌亮的是墨汁,更是不朽的工匠精神。

静下心来,克服外物喧嚣,专注的,仔细的做好工职工作,也可谓“工匠”。当今时代的喧闹沉浮之中,太需要如此一种沉静的“工匠精神”了,做一个工匠,就如同在繁华红尘中做一颗最自然质朴的大树,扎根于地,顶立于天,默然生长,把中华民族精神发扬光大。

工匠精神心得体会3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庖丁之语,解答了自己解牛何以神乎其技,道出了一个工匠追求技艺的价值所在。从历史的维度来看,工匠是现代社会之前的一个群体,他们的工作和劳动,主要依靠手工完成。工业革命之后,机器化大生产代替了手工作坊的生产,工匠逐渐受到了冷落。然而,在机器化大生产的时代,更注重产品的精度和品质,更需要工匠精神。

给火箭焊心脏的高凤林,在35年里焊接的发动机将130多枚长征系列运载火箭送上太空;潜水器装配首席钳工顾秋亮,组装的我国首个深海载人潜水器蛟龙号,观察窗密封级别达到头发丝的50分之一;80后海上液化天然气超级冷冻运输船焊接高级技师张冬伟,4个小时连续不断在薄如纸片的殷瓦钢上焊接,没有一个漏点。科学家钱学森曾说过,在飞船发射的整个过程中,电焊工比自己重要的多。因为一个小小焊点的脱落,都可能是一场巨大灾难的开始。苹果如今风靡世界,除了得益于创意、创新外,与乔布斯等人精益求精、追求完美的工匠精神休戚相关。

然而,在儒家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理念下,读圣贤书才是正途,当工匠不能出人头地。这在某种程度上阻碍了我国古代科学技术的持续发展。而今天的情况也并不乐观,人们趋之若鹜的是当官、做老板、成为大明星,热衷于创新创业。另外,在中国教育机构中,依然在崇尚所谓精英教育,似乎唯有培养能干一番轰轰烈烈大事业的人才算是成功教育。当下中国对工匠以及工匠精神的理解,从知识精英阶层到普通百姓,都缺乏客观公正的认识。

当前,中国正在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迈进,培育工匠精神迫在眉睫。学校要大力加强实践教育,让心灵手巧成为衡量人才的标准,尤其在职业教育与应用技术教育中要予以体现。企业要有奖励工匠的体制机制,技艺精湛的工匠,应该在企业内部受到应有的重视,多注重从政策上对工匠倾斜。工匠和简单从事体力劳动的群体不同,他们的劳动中闪耀着智慧的灵光,具有创造性和开拓性,社会各方对他们理应有足够的予人文关怀。

不管是工业4.0,还是中国制造2025,都提出了雄心勃勃的愿景,再加上最近热得烫手的互联网+概念,也为制造业插上了腾飞的翅膀,我们迫切需要的创客理念和工匠精神齐头并进,让工匠精神成为时代共识,来引领中国成为创新者的国度。

工匠精神心得体会4在追求短平快的今天,我们更要拥有工匠精神,拥有它,相信未来,我们将会走得更平坦。

工匠精神,是对于完美的不懈追求。有多少人体验过,因为一个铁蹄,一个渺小的标点符号,一根小小的签字笔,就不幸因此亡国,就仔细思考了一天,连至交好友的到来也丝毫不觉,就去调查,一个个的数据小心排列,计算每个礼拜最多可能用多少根。在许多人们的眼中,工匠精神,更像是一种吹毛求眦,但事实上,正是这种精神,造就了多少人的伟业,影响了多少人,如瑞典的手表,德国的制造业,日本的丰田汽车。也许有人会对此不懈一顾,念叨着所谓的成大事者不拘小节,却不知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是的,正是因为小节的一点点的,如沙般的聚集,才造就了平地而起的万丈高楼。细节,是工匠精神的四肢。

如果说细节,是工匠精神的四肢,那么,创新,就是工匠精神的心脏。

工匠精神,是对于创新的不断努力。多少人体验过,为了一个知识,一个问题,一次小小的知识上的突破,就拼尽全力,只为明白,就注足思考,草稿遍桌,就欣喜若狂,哈哈大笑。在许多人的眼中,工匠精神,更像是一种学者的怪癖。但事实上,正是这种精神,影响了多少人的世界,造就了多少人的伟业,如爱因斯坦,爱迪生。是的,创新,是工匠精神的灵魂。

工匠精神,它如同辰星,高悬无垠,影响的人,数不胜数。所以,我们更应该去继承,去弘扬。

工匠精神,其实就是由细节和创新糅合的产物,它活在我们的心中。有人倡导去国外,学习他们的管理方法,凭此来继承工匠精神。但其实,这种行为是错误的。

工匠精神更像是一种对于职业本身的要求,是一种追求完美,追求创新的责任感,它活在每一个人的心里。要学习的不是国外的管理方法也不是什么神秘的知识,它就在人们的心中,我们要做的是叩问自己,是否可以时时刻刻的保持这种不断追求完美,追求创新的精神,凭此去完成每一件事,并且热爱它,是的,工匠精神不是管理方法,不是一种工具,不是一种神秘的知识。它是一种心态,一种干一行,爱一行,精一行的态度,它是工匠精神的灵魂。

细节是工匠精神的四肢,创新是工匠精神的心脏,而态度则是工匠精神的灵魂。是的,态度,将引领细节,创新,去做每一件事,师说由云:不积硅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让我们从小事作起,从细小的每一件事情开始,一点点的积淀。

将来回首时,看到的将是彩虹。

工匠精神心得体会5梦的背后,是一张保护网大国工匠,匠心筑梦。但梦的背后,有太多辛酸,有太多不为人知的血与泪。一个人太渺小,生活能轻而易举地将他击倒,一个工匠形单影只,聚不起社会的力量,中国制造跟不上工业4.0的步子,大国工匠梦的背后,工匠精神的背后,需要我们用网来保护。

墨子·尚贤中语云:“古之圣王为政,列德而尚贤。国之贤者,髙与之爵,厚与之禄,重之以令。”是也,工匠亦然,倘若以全社会之力而形成一张梦的保护网,梦不会碎。

髙与之爵。德国有许多蓝领工人却是比白领经理更令人尊敬的存在,他们靠自己的`劳动和技术为生,虽是工人却也体面得像个绅士。这是社会给予他们的肯定给予他们那双劳动后布满老茧的手以崇高的敬意。

大国工匠,需要这样一张来自社会的保护网,不受人白眼,深爱着自己的职业。

木工匠人精神篇13

一、田地桥的自然及人文环境

(一)田地桥简介

田地桥位于福建省宁德市古田县鹤塘镇田地村南约300米处,始建于清嘉庆十一年(1806),民国二十四年(1935)重修。东西走向,单孔木拱廊屋桥,占地面积250平方米。桥身长42米,宽5.85米,单孔跨距约40米,桥离水面高度约15.2米。桥屋16间64柱,立柱边上设长条椅座供人歇息,桥中间设有神龛,供乡民祭拜,座外柱间为一米多高的栏板,栏板外再加挡风板,挡风板比栏板高1米多,以避风雨。桥面呈弧形铺以青砖,桥两头以向下石阶与河两端连接,东端61阶,西端111阶。桥面上方履青瓦,屋顶两端山花为歇山造型,桥的中央起重屋,为歇山顶,斜脊起翘,檐口设封檐板,以御风雨。其跨度之大,离水之高,成为闽东北廊桥之最,是古田人民智慧的杰作,展示了那一历史时期的建筑和艺术。

(二)田地桥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

1、田地桥地处鹤塘镇田地村南约300米处,田地村地势由北向南呈梯级降落,境内相对落差达1025米,最高海拔1305米,最低海拔仅为280米。年平均气温17.3度,积温5675度,属亚热带季风气候,终年雨量充沛。田地桥横跨鳌江源,两岸崇山峻岭,悬崖壁立,树木茂盛,山谷峡涧径流量为5亿立方米,水量稳定充沛。受山区地貌的影响,河谷狭窄,河床陡峭,水流湍急,桥下溪石错落,形态各异。近年,下游建设水力发电站,筑坝拦水,廊桥上下成峡谷平湖,湖水青碧,桥影倒立,别是一番景象。特殊的地理条件,为田地桥二百多年风雨不圮提供了良好的自然环境。

2、田地桥又称“公心桥”,建于清代嘉庆十一年(1806),由田地乡坤黄锦和为首募捐兴建,当时得到锦和之父黄仕昭的大力支持,黄仕昭本人捐银一百两。乡人为志彰其父义举,在桥东独立为其竖一石碑嘉勉。田地桥作为南北通道咽喉,自修建以来一直连续使用,期间时有小修补,民国二十四年(1935),黄宋友等人再次募捐重修,原国民政府主席林森曾为该桥题名“公心桥”。大桥修葺竣工时,首请大东名绅李士庵剪彩并题桥门额,东桥门额为“同践天衢”,西桥门额为“共登云路”。新中国建立后曾有几次因交通建设需要,规划要拆迁田地桥,当地政府和村民想方设法,着力予以保护,最后,在其下游50米处建水泥公路桥,与田地桥平行媲美,古桥终于得以保存。田地桥于2003年被定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004年升格为福建省文物保护单位,2005年升格为国家文物保护单位,它与其他古廊桥一起,已被引入国家申报世遗的预备名单。

二、田地桥历史文化

田地桥悠久的发展进程中形成了有别于其他地域的历史印记,即田地桥建筑历史的传承性、桥匠师承的一致性和独特的造桥仪式。

(一)田地桥的造桥工匠

桥是桥工匠建造的,桥峻工后常常会把造桥工匠及建桥时间、董事、缘首、捐款人的姓名等墨书于桥屋内梁上,造桥工匠主要有木匠、石泥匠,有主绳、副绳,有董事、缘首,田地桥的造桥工匠主绳为周宁县秀坑村的张鹤昶,副绳为屏南县寿山乡的郑洋村、倪大火、张明生,桥台造成后主绳师傅用竹杆和角尺测量出主要构件的长度,再用墨签在相应木构件上标出记号,交由副绳切割建造。造桥的核心技术只掌握在主绳手里,他是整座桥的总指挥、设计师。造桥工匠们运用严谨的工艺和不凡的智慧进行大胆创新,通过不断的摸索和实践,终于创造出飞桥无柱的编梁式木拱廊桥―田地桥。

(二)田地桥的建桥桥约

建桥的银子一般都是从四方百姓筹集来的,为了公开财务,董事、缘首等与造桥工匠都要签订建桥合同,也就是“桥约”。田地桥的桥约为毛边宣纸,长54.5厘米,宽25.3厘米,用毛笔竖式书写。桥约的主要内容包括:一是工匠的主绳为周宁县秀坑乡的张鹤昶。二是提出了桥的长、宽、高,桥面上立的柱子以及桥内建板壁和神龛。三是材料的供给,桥苗运送何木若干。四是总造价多少,如何兑付。五是起架、建竖、过月的开支数额。六是双方如有一方违约罚款情况等。而后书写签约时间、签约人姓名、见证人等,均要由书写人签字画押,以示慎重。田地桥的立桥约时间为民国二十四年乙亥岁菊月。立桥约的董事为黄承坚、黄邦武、黄大皓、黄于煌、黄孝我、黄兆严、黄兆气、黄兆诗、黄有贞、黄孝阮、黄于武等11人,均在桥约上画押或盖印。

(三)田地桥的造桥仪式

田地桥的造桥过程从动工到结束,经过以下几个程序:择日起工:筹建桥董事与缘首在选择且约请了造桥工匠后,确定了田地桥的具置,并请地理先生测定桥台的坐向方位,再请择日先生选取架马墩、上梁等黄道吉日置办喜梁,喜梁要选择三株或两株的杉木,并要取其杉木树尾保留七盘树叉悬挂于喜梁当中。祭河动工:择好造桥的动工日期,祭河时,备办斋供一筵,然后请神、读疏文、送神。上梁喝彩:日子已定、时辰已到,鸣炮开发上好三节苗,在安放三节苗的平苗中间一根大梁时举行了祭梁仪式。取币赏众:上梁时,主墨木匠挑选灵活且不惧艰险之木匠,上梁取回铜币,木匠取回铜币交给主墨木匠,主墨木匠将铜币赏给诸位造桥木匠及助工者。踏桥开走:桥做好可行走,选择村民三代同堂,并夫妻双全,有名望且家庭较富裕的男姓长者(俗称“好命人”)当众题缘开走。上喜梁福礼:桥面板基本完成后,就在桥上举行上喜梁仪式。完桥福礼:整座桥建造好时,董事、缘首备一桌酒席答谢诸位工匠。全面展示了田地桥造工匠的劳作情况,帮助后人了解传统的造桥文化,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学术价值,是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三、田地桥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在田地桥建起来之前,这里已经有简易木桥,但是,由于这里山高水险,时有人畜掉水溺亡事件,古人认为这是水怪所致。因此,人们为了祈求平安,产生桥信仰和民间传说。

(一)田地桥的走桥习俗

田地桥曾经也有在端午节走桥的民俗,包括上香烧纸、供祭桥神与桥头庙神灵、走桥、祈祷、念经、投粽祭屈、亲属招待等多项内容。这种习俗不仅包含了对屈原的怀念,也包含民众对神灵的现实性的祈福禳灾需求以及鬼魂观念对人们现实生活影响的反映―死后如何顺利过阴间之奈何桥等。目前,这一种历经千余年在传承中变异的楚民俗遗存,正逐渐步步走向消失、消亡。

(二)古田县的临水夫人是中国唯一的陆上妇女儿童女神

她为世人医病、除妖、扶危、救产、保胎、送子,妇女儿童有什么灾难都会去求她。所以,当地乡民和过往行人在廊桥内设神龛,供奉临水夫人,以祈求出入平安,神像面对上游淌来的溪水,在当地村民眼里寓意着神灵能够镇住洪水,来保佑廊桥平安,也寄托村民对全家幸福安康和来年风调雨顺生活的精神安慰。现在,田地桥只有农民耕田路过,往日熙攘的人群已经一车代步,但是,当地村民信仰依然,桥上还是香火不断。那是善男信女们的精神寄托,寄托了他们对美好生活的祈盼与向往,代表着一种乡土感情,廊桥的特殊建筑及当地乡民古朴的民风民俗,形成了独特的廊桥文化。

(三)田地桥的传说

传说古代田地桥下有鳝鱼精作怪,不时有人畜跌入被吃掉,尤以未婚女子为甚。原来,鳝鱼精在想吃人的前一天晚上,就爬上桥打滚,将身上的粘液粘在桥面上,行人过往,脚下打滑,摔入河中,即被鳝鱼精吃掉,人们对此毫无办法,只好认命。有一年发大水,把鹤塘镇西边位于田地村上游的灵龟村的拓主玄帝君木雕像冲到田地村,这玄帝君到了田地村就不走了。田地村民一看是神像,就将其捞起,供奉于自己村的神庙中,晚上,村民听到桥附近水浪喧天,原来是玄帝君施法斩鳝鱼精。第二天,人看到一条水桶大鳝鱼漂于水面向下游流去。从此,人们经过此桥就再也没有发生过险情了,人们为了纪念玄帝君,将其奉为拓主。后来,灵龟村来索要,玄帝君托梦给来人,说白天回灵龟村主事,晚上回田地村主事。村民们说,这是拓主怕河里再有妖精来作怪。这个生动的故事传说,充分表现了田地桥的险要和对村民生产生活以及作为交通要道的重要性,也为研究田地桥注入了丰富的人文信息。

四、田地桥现存的历史印记

田地桥属于南北交通的咽喉,历代均注意保护,至使廊桥至今完好如初。由于是木质廊桥,易于墨汁书写,桥内不经风雨,有不容易褪色,所以,留下了大量的社会信息。主要墨迹有:

廊桥屋顶正梁上分别有:“嘉庆十一年丙寅岁阳月”、“中华民国二十年岁次乙亥阳月”这里明确记载了建桥和桥梁大修的时间。桥两边护栏木板上有:“人民坚决肃清土匪特务”、“沟通城乡贸易,开展生产”等标语和“制”落款,这些字均为仿宋体美术字。这些原始的标语口号,真实地记录了解放初期,我党的政策和当时的形式。据当地史料记载,1950年至1953年,为肃清土匪,截断土匪交通线,田地桥头驻扎了一个连的兵力。“抗美援朝,保家卫国”标语。这幅标语是用白灰刷上去的行书字体,每个字约有0.8米见方。可以断定,这是驻军刷写的,但绝不是同一人所书。上世纪七十年代的田地村的“护林公约”。这张公约是当时用纸质湖上去的。虽然大多剥蚀,但还是能很清晰地看到总共有八条的主要内容。以上的这些内容属于田地桥所独有的文化人文信息,是田地桥特有的历史文化价值。

每一座廊桥都有其独特的外形和内在的个性。田地桥历经200多年的风雨,保存如初,更是有着其特有的自然和人文环境,有其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内涵。勤劳的先民们智慧非凡建造了它,人民群众怀着深厚的感情保护着它,廊桥方得以一代一代地完好保存下来,这是珍贵的文化遗产。我们在保护廊桥的前提下,再合理地开发利用廊桥资源,挖掘它的旅游资源的潜力,从而促进当地经济的跨越发展。

参考文献:

[1]广东商学院旅游学院.《浙南古廊桥文化保护与开发研究思考》,2008,(1)

[2]龚迪发.《闽浙木拱廊桥调查报告》,2009,(11)

在线咨询
了解我们
获奖信息
挂牌上市
版权说明
在线咨询
杂志之家服务支持
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期刊咨询服务
服务流程
网站特色
常见问题
工作日 8:00-24:00
7x16小时支持
经营许可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企业营业执照
银行开户许可证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其它
公文范文
期刊知识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支付方式
手机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