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保护对人类的重要性实用13篇

环境保护对人类的重要性
环境保护对人类的重要性篇1

可持续发展思想产生的背景是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并对人类生存环境产生威胁,人们开始关注生态环境问题。特别是二战以后,各国以牺牲资源为代价谋求经济发展,形成了经济增长发展观,这种观念忽视了经济增长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不顾环境资源的承载力,使得整个人类社会出现全球生态危机。可持续发展观的定义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笔者认为,可持续发展的根本目的是促进经济、社会、生态环境协调、持续发展,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发展经济,并满足人类发展的需要。可持续发展体现了公平性原则、持续性原则、共同性原则,公平性原则是可持续发展的保证,既要满足本代人的公平,又要满足代际间的公平,公平的分配有限的自然资源。持续性原则的核心是经济的发展不能超越资源环境的承载力,离开了人类生存与发展的环境基础,社会就无法持续发展。因此,在大力发展经济的同时,要保护自然资源与环境,为日后经济发展提供可持续力。共同性原则是指生态环境危机是全球性的,实现可持续发展是各国的共同目标,在追求经济增长的同时,要维护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

3当前环境保护存在的问题

环境问题是当前人类面临的严峻挑战,环境保护存在的问题主要有原生和次生环境问题。原生环境问题是自然诱发的,受自然力的操纵,很少受人为因素影响,而且人类对这种环境问题没有控制能力,主要有地震、滑坡、台风等。次生环境问题是由于人类不合理利用资源引起的生态破坏,主要是因为社会活动违背了自然规律,导致环境结构变化,威胁着人类的健康和生存。总之,当前生态环境遭到破坏的表现有水土流失、沙漠化、大气污染、土壤污染等问题,不仅对当代人的生活质量产生影响,还威胁了后代人的生存。

4可持续发展观下生态环境保护策略

4.1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的宣传

改善生态环境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有密切联系,不仅极具生态意义,还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和质量。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的宣传对保护环境具有重要意义,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有效地把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相结合,增强保护生态环境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为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营造和谐氛围。一般来说,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的宣传可以在全社会开展,无论是事业单位还是企业,都应组织相应的宣传人员讲解环境保护的知识,以在全社会树立正确的生态环境保护观念。

4.2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建设生态文明关系着我国未来经济发展的进程,要想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需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产业结构和消费模式。发展低碳经济是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有力保障,它具有持续性、协调性、系统性和低耗性的特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不能把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对立起来。环境污染与生态环境危机的出现,除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将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外,还要将科学技术应用在环境保护方面,但又不能通过单纯的技术手段来解决,这就要求我们突破科学技术的局限性,将环境保护、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和可持续发展放在统一大背景下。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要根据我国国情,把发展、资源与环境紧密联系起来,协调发展与环境的关系,以从根本上解决环境问题。

4.3健全和完善相关政策

虽然我国已经制定了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的相关法律,但随着经济的发展,生态环境问题越来越突出,健全和完善相关政策及法律法规是当务之急。当前,我国的生态环境保护法律制度仍然存在着诸多问题,如重污染防治、点源污染、两端控制,轻生态保护、区域治理和全过程控制。所以,健全和完善法律法规体系依然是重要任务,要加快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的立法步伐,以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

环境保护对人类的重要性篇2

    七十年代初,诺贝尔奖获得者、著名的国际法学者雷诺。卡辛向海牙研究院提交了一份报告,提出要将现有的人权原则加以扩展,以包括健康和优雅的环境权在内,人类有免受污染和在清洁的空气和水中生存的相应权利。卡辛认为,环境权具体应包括保证有足够的软水、纯净的空气等,最终保证人类得以在这个星球上继续生存。?

    1970年3月,国际社会科学评议会在东京召开了"公害问题国际座谈会",会后发表的《东京宣言》指出:"我们请求,把每个人享有其健康和福利等要素不受侵害的环境的权利和当代传给后代的遗产应是一种富有自然美的自然资源的权利,作为一种基本人权,在法律体系中确定下来。"从而更为明确地提出了环境权的要求。?

    这些观点,为欧洲人权会议迅速接受。从七十年代初,欧洲人权会议便组织了80人的专家委员会,致力于将"人类免受环境危害的在这个星球上继续生存下去的权利"作为新的人权原则进行国际法编纂。1971年,欧洲人权会议将个人在洁净的空气中生存的权利作为一项主题进行了讨论,继而在1973年维也纳欧洲环境部长会议上制定了《欧洲自然资源人权草案》,肯定地将环境权作为新的人权并认为应将其作为《世界人权宣言》的补充。欧洲人权会议还为环境权的确立进行了广泛的工作,旨在引起全世界对环境权的重视,使其成为世界性的而不是为欧洲所特有的概念。?

    环境权为世界所接受充分地表现在1972年《人类环境宣言》中,该《宣言》第一条庄严宣告:"人类有权在一种能够过尊严的和福利的生活环境中,享有自由、平等和充足的生活条件的基本权利,并且负有保证和改善这一代和世世代代的环境的庄严责任。"?

    一些国家在《人类环境宣言》的影响下,开始了环境权的立法实践:如南斯拉夫、波兰、葡萄牙、智利、巴西、匈牙利等国在其宪法或环境保护基本法中确认了环境权;再如希腊、巴拿马、菲律宾、捷克斯洛伐克、泰国、瑞典等国则在宪法中体现了保护公民环境权的内容。日本和美国还广泛地受理了以保护环境权为案由的案件,开始了环境权的司法实践。

    二、环境权的涵义与性质

    环境权理论提出后,引起了学者们的高度重视。之所以如此,盖因其于环境保护的重要性所致。公民在健康优美的环境中生存的权利,实为公民与生俱来的应有权利②。环境问题的产生及其恶化,使公民产生了保护环境的权利要求,生态学和环境科学的发展更使国家具备了保护这一权利的物质手段。因此,国家应及时将这一应有权利奉为法律权利。而在现代社会权利法定原则下,环境权的法律化是使环境权利得到保障的前提条件,也是国家担当环境管理职责的法律依据。?

    在关于环境权能否成立的争论中,始终存在着"肯定说"和"否定说"两种观点③。?

    "否定说"认为,保护环境的确需要法律依据,目前法律在这方面存在缺陷,但只要扩大传统的人格权和财产权的保护,以及更新侵权理论,就足以弥补传统法律的缺陷,不必要再确立一具概念模糊的环境权。我们认为:这种观点至少是在没有全面正确地理解环境权的真正涵义,并在传统的以私权为中心的法律观指导下提出来的。环境权是为克服和弥补传统法律理论和法律制度在环境保护中的缺陷和不足而产生的一项新的权利。?

    1、传统的以所有权为核心的财产权理论及制度不利于环境保护。首先,传统所有权理论中,所有权的客体只能是人力能够支配和控制之物,而作为环境要素的空气、水体、野生动植物尤其是生态因不能为人力所支配和控制,因而不能成为所有权的客体;其次,所有权作为一种自物权,是主体依法对自己的所有物享受的权利,任何人无权对与其无关的财产提出权利要求,据此,公民无权对环境要素提出权利要求。在这样的所有权理论下,公民是不可能提出环境保护的要求的。虽然在传统民法上也有他物权制度,因为其是作为所有权制度的补充,也难以在环境保护方面发挥较大的作用。因此,限制所有权、改变以财产所有为中心的立法指导思想是环境法的首要任务。?

    2、人格权理论及制度关于生命健康权的保护对于环境保护也是不足的,首先,生命健康权的保护以对人身权的直接侵害为构成要件,而环境污染和破坏行为在大多情况下不具备这一特征;其次衡量是否造成生命健康权侵害的标准是医学标准,尤其是对健康权的侵害是以产生疾病为承担责任的标准。而在环境保护中,造成疾病已为环境污染和破坏的最严重后果,环境法要以保证环境的清洁和优美不对人体健康构成威胁作为立法目标,以环境质量作为承担责任的依据。?

    3、传统的侵权理论围绕所有权和人格权的保护了确立了一系列保护原则难以适用对环境的保护。共同侵权行为的共同故意原则、直接因果关系原则、时效原则、过错责任原则等等,这些原则在环境保护方面都难以适用。如果依照传统民法理论适用这些原则,其结果只能是使受害者得不到保护,致害者逍遥法外。这样的理论也显然不能适应环境保护的要求。?

    尽管在现代民法理论中财产权、人格权及侵权理论都在发展,但它们离环境保护的要求相差甚远:首先环境保护要以协调人与环境的关系为终极目标;其次环境保护要以整个生态系统为保护对象,包括保护环境的优美和舒适;再次环境保护要以预防环境污染和破坏为主要手段,环境污染和破坏的后果是难以补救甚至无可逆转的。因此,对环境保护而言防患于未然的意义远甚于"亡羊补牢".这些都不是财产权、人格权、侵权理论及制度能胜任的,如果硬要传统的法律理论完全适应环境保护的要求,那么只能使这些理论失去其存在的基础而变质变味,而且也难免挂一漏万,反倒使受传统民法制度保护的那些权利得不到妥善保护。因此,只有在新的理论指导下产生的环境保护制度才有利于保护环境,全面地保护公民的环境权益。当然,传统的民法理论适应经济发展的要求,体现环境保护的观念,并在不改变其自身属性的前提下发挥保护环境的作用也是十分必要的。?

    环境权正是这样的为公民环境保护所需要,而传统法学理论与制度又未加规定的一项应有权利。我们可以将这一权利定义为:公民享有的在不被污染和破坏地环境中生存及利用环境资源的权利。它包括如下涵义④:?

    1、环境权的主体包括当代人和后代人。因为地球并不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它属于我们的后代,环境权应由当代人和后代人共同享有。?

    2、环境权的对象包括人类环境整体。它既包括天然的环境要素和人为环境,还包括各环境要素所构成的环境系统的功能和效应,如生态效益、环境的优美舒适等。?

    3、环境权是一项概括性权利,它可以通过列举而具体化。如在美国的一些州宪法中将环境权作了具体地规定,包括清洁空气权、清洁水权、免受过度噪声干扰权、风景权、环境美学权等;在日本的一些判例中列举的环境权包括清洁空气权、清洁水权、风景权、宁静权、眺望权、通风权、日照权、达滨权等。

    4、环境权是权利与义务相对应的。保护环境是每个公民的权利,也同时是每个公民的义务,在享有环境权利的同时承担保护环境的义务是现代权利观的基本要求。?

    在环境权的"肯定说"中,学者们对于环境权的性质也存在不同认识,主要有四种学说:?

    1、人权说⑤。即认为公民的环境权是一项人权,或是人权的一个组成部分。如日本学者松本昌悦认为:《人类环境宣言》把环境权作为基本人权规定下来,环境权是一项新的人权,是继法国《人权宣言》、苏联宪法、《世界人权宣言》之后人权历史发展的第四个里程碑。

    2、人格权说⑥。由于环境权的主体是公民,而公民的环境权益包括了人身权益,又由于侵犯环境权的后果往往表现为对公民身体健康的损害,因此,有人认为环境权属人格权。在日本的一些判例中就将侵犯环境权的行为视为侵犯人格权,如1970年大阪国际机场公害案和1980年的伊达火力发电厂案的判决。?

    3、财产权说⑦。此说认为环境权是一种财产权,如美国密执安大学教授萨克斯认为,空气、阳光、水、野生动植物等环境要素是全体公民的共有财产;公民为了管理他们的共有财产而将其委托给政府,政府与公民从而建立起委托人和受托人的关系。政府作为受托人有责任为全体人民,包括当代美国人及其子孙后代管理好这些财产,未经委托人许可,政府不得自行处理这些财产。

    4、人类权说⑧。此说认为,环境权是指人类作为一个整体或地球上的所有居民共同享有的权利。?

    此外,关于环境权的性质还有财产权兼具人格权说等。?

    笔者认为:以上各种学说都揭示出了环境权的某个或某些性质特征,包含着对环境权的属性认识。但是人格权说与财产权说均只反映了环境权某一方面的功能特征而失之片面,人类权说则因为难以具体化为公民权利而失之笼统,至于财产权兼具人格权或人格权兼具财产权说则本身并没有确定环境权的性质。因此,环境权应该是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是现代法治国家公民的人权。

    首先,环境权作为一项人权已为一系列国际法文件所肯定。除《人类环境宣言》明确宣布了环境权外,其他如《社会进步和发展宣言》、《内罗毕宣言》等都对环境权作了阐述。1966 年12月9日签署的《经济、社会、文化权利国际盟约》第11条宣布:"本盟约缔约国确认人人有权享有其本人及家属所需之适当生活程度,包括适当之衣食住及不断改善之生活环境。缔约国将采取适当措施确保此种权利之实现,同时确认在此方面基本自由同意之国际使用极为重要⑨。

    其次,环境权作为一项基本人权,其核心是生存权。环境是公民作为生物个体生存的基本物质条件和空间场所的提供者,是人类生存的必要条件,保护环境的目的在于保证人类的生存繁衍,因此,环境权的最低限度标准不是单纯的医学上划分疾病与健康的标准。环境权不是公民个人对其择住环境的占有、使用、处分权,因而不是财产权;环境权也不是要求他人不直接侵害公民生命健康的权利,因而它也不是人格权。环境权始终以环境作为权利媒体,要求实现人类价值观的彻底转换,是建立在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相互尊重的基础上的新型权利。?

    第三,公民环境权具有作为人权的本质属性,这些属性可归纳为:?

    1、整体性与个体性的统一。确立和实现环境权是为了达到保护人类生存环境的目的,正因为环境是每个人生存必不可少的物质条件,而环境污染和破坏则正威胁着这种物质条件,才产生了当代人和后代人对环境权的要求;环境污染和破坏的后果将影响这一代人和后代人的生存质量,环境权保护的结果表现为环境质量的改善和人与自然关系的协调,即通常所称的产生环境效益,环境效益也是这一代人和后代人可以共享的。任何人在当今社会都不可能脱离环境条件独善其身,也不可能以任何方式独占环境利益。因此,环境权具有强烈的整体性,是通过个人权利形式体现的真正公共权利或"人类权利。"但环境权的整体性中又包含着个体性,其核心是人的生存权,是人成其为人或继续作为人生存的权利,这是人的首要权利,是每个人都应平等享有的权利,这一权利不能受到限制成剥夺,剥夺了公民的环境权,就等于剥夺了人的生存基础。虽然其他权利可能因种种原因而丧失,如财产权可能因处分而转移,公民的政治权利可能因受刑事处罚而被剥夺,而公民的环境权则是与生俱来,不可剥夺的 .正是由于这种整体性与个体性的统一,使得环境权的行使,既可以是集体行为,也可以是个人行为;而对这一权利的救济,既需要采取公法手段,也需要采取私法手段。?

    2、长远利益和眼前利益的统一。环境权所包含的利益是多重的,其实现的目的是为了当代人和后代人的持续生存和发展,同时也是为了每个人更好地生存,因而环境权所体现 的是整体利益、长远利益和个人利益、眼前利益的结合,环境权的这种属性,要求现代社会 中的人作为人必须与自然建立和谐、尊重的关系,必须克服利已主义倾向,改变功利主义的 环境观,"我们在决定在世界各地的行动的时候,必须更加审慎地考虑它们对环境产生的后 果。由于无知或不关心,我们可能给我们的生活和幸福所依靠的地球环境造成巨大的无法换回的损害。反之,有了比较充分的知识采取比较明智的行动,我们就可能使我们自己和我们的后代在一个比较符合需要和希望的环境中过着较好的生活。⑩"正是因为环境权的这种利益多重性使它具有比其他法律权利更高的价值取向和人性标准,才产生了环境保护立法中的环境权保护的法律手段多样性、法律责任多元性的特征,前者如综合运用行政法、民法、刑法、诉讼法手段保护环境;后者如法律责任的加重,归责原则的客观化和责任追究的程序简化,等等。?

    3、权利与义务的对应性。任何权利都是或应当是与义务相互依存的,而且权利的实现往往是以义务的履行为条件的。环境权也不例外,在环境保护中,任何人都是权利主体,同时也是义务主体,不容许无义务的权利,也不容许存在无权利的义务。因此,每个公民的环境权是平等的,每个人在享受环境权的时候,都必须尊重和维护别人的权利。环境保护又是与科学技术发展紧密联系的,公民环境权利与义务的确定,都必须具有环境科学依据和符合生态规律,因此,环境权的权利与义务统一性使得环境法整体具有强烈的科学技术性。这种科学技术性表现为环境法律规范中的技术规范占有很大比重,环境保护制度的建立莫不与技术规范直接联系。?

    4、权利实现方式的多元性。环境问题的特点是污染和破坏容易,治理与恢复困难,有些环境污染与破坏如矿藏资源枯竭、物种灭绝都是不可逆转的,因此环境保护重在预防,防止危害环境的后果产生。与之相适应,环境权的保护也是如此,应将重点放在事前的预防上,仅此而言,环境权的实现方式也必须是体现以预防为主的指导思想,这就要求环境立法除了通过加重法律责任、扩大环境诉讼的范围等消极措施保护环境权外,还要以广泛赋予公民参与环境管理的权利的积极方式,调动广大公民的环境保护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积极促进环境权的实现。

    通过对环境权性质的分析,不难发现:环境权的人权属性是环境保护立法特殊性的根源。环境权的整体性与个体性的统一决定了环境法调整对象的广泛性和环境法立法宗旨的公益性。环境权的长远利益与眼前利益的统一决定了环境法律手段的综合性和法律责任的多元性;环境权的权利与义务决定了环境法律规范的科学性和生态性;环境权实现方式的多元性则决定了环境法结构体系的完整性。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笔者认为,环境权理论及法律化是环境法理论及实践得以建立和完善的基础。

    三、环境权的认识论基础?

    环境权是以环境为权利客体的,它的建立以人类的环境观为基础。环境权理论与实践在国外两度引起重视,莫不与人类环境观的变化直接联系。

    人类的环境观是指人们对客观环境的看法和观点、观念的总和,它是人们处理人与环境的关系的指导思想。人类的环境观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而发展变化的,迄今为止,大致经历了三个历史阶段和三种观念形态⑾。?

    第一阶段是人类畏惧自然、崇拜自然的阶段。这是在古代生产力水平发展低下,人类尚不能摆脱自然的控制和威胁时期的必然表现。此时的环境观为对自然力的畏惧心理和盲目崇拜的观念,要求人对自然的绝对服从。?

    第二阶段是人类无视自然、主宰自然的阶段。这是近代生产力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的结果,社会生产力的提高以生产工具的不断革新为前提的,人类环境观的转变也以先进生产工具的使用为物质条件。尤其是在产业革命以后,人类征服自然的能力空前扩大,从而产生了无视自然、主宰自然的观念,出现了人类中心主义的价值取向,以人统治自然为指导思想。在这种观念的指导下,人类无限制地作用于自然和改变自然,拼命地向自然索取,对自然资源和自然环境采取掠夺性的态度,不断地加剧人与自然的冲突和对立。在这样的观念下,环境权是无从建立的。?

环境保护对人类的重要性篇3

环境保护是指人类为解决现实的或潜在的环境问题,协调人类与环境的关系,保障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而采取的各种行动的总称。其方法和手段有工程技术的、行政管理的,也有法律的、经济的、宣传教育的等。

现在,保护环境已经成为人们的共识。我们为什么要保护环境?究竟怎样来保护我们的环境?怎样让青少年树立起环保意识?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做。

1 认识环境保护的背景

环境,是人类生存和活动的场所,也是向人类提供生产和消费所需要的自然资源的供应之地。

几千年来,人类在地球上繁衍生息,创造了灿烂的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但是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人口的不断增加,人类消耗自然资源日益增多,使生态系统遭到破坏,影响了过去自然界的生态平衡。尤其二次大战后,社会生产力生产力的突飞猛进。机器的广泛的使用,大量的有害物质进入环境后,在环境中扩散、迁移、累积和转化,不断恶化环境,严重威胁人类和其他生物的生存。1962年美国的女生物学家蕾切尔的《寂静的春天》中写到:“神秘莫测的疾病袭击了成群的小鸡;孩子在玩耍时突然倒下,并在几小时内死去;这是一个没有声息的春天。”人类开始认识到保护环境是重要性,60年代,在工业发达的国家兴起了要求政府采取措施解决环境问题的“环境保护运动”。

为了保护环境,我国于1979年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试行)》,并在1983年将保护环境确立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1989年12月26日正式修改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2 加强青少年环保教育的重要性

青少年正处在一个长知识长能力的阶段,也处在由感性思维走向理性思维的阶段。这一阶段的行为习惯的养成对以后的人生方向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从中学阶段开始,慢慢给他们渗透环保思想,养成环保习惯,对他们长大后对环境的保护,有了一个自觉行动的基础,这一点是其他阶段所不可替代的。

青少年在环境保护中所能够发挥是作用不容忽视,他们有比成人更具优势的一面。他们具有充沛的精力和开放的思想,更容易接受新事物,因而是促使环境向有利方向转化的一支强大力量。因此应该让中学生懂得自己在保护环境中所能起到的作用。

3 加强青少年环保教育的必要性

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再过几年都将走上工作岗位,作为未来接班人、社会经济建设的主力军,如果不了解人类环境的构成和环境问题的严重性,无视有关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不去增强环境保护意识,自觉履行保护环境的义务的话,他们的生命将毁在自己的手中。青少年应从自己做起爱护环境,保护我们这个赖以生存的家园,做一个保护环境的卫士。同时,如果不具备一定的环境科学知识,有较为完整、系统的科学知识,将来是不可能做出科学合理的决策的将来也难以致力于环境保护,促进环境质量的改善。

通过环保教育,让青少年明白为什么要保护环境,树立保护环境的道德观,掌握保护环境的基本技能,使之懂得如何保护环境和消除环境恶化对人类的危害,并及时把自己所获得的新知识传播给周围的人,以进一步扩大影响,尽可能提高更多人的环境保护意识。

4 加强青少年环保教育的具体方法

4.1教学中加强环保教育

要成为一个现代的“环保人”,首先必须了解什么是环保,环境污染有那些来源,又有那些危害等等问题,这就要求学校在日常的教育教学当中,慢慢渗透进去,让他们从思想上认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在教学当中,要求把这些环境污染问题的危害和治理措施作一项教育目标和教育内容列在其中传授给学生,让他们从不同方面了解环境污染的危害性,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从小树立环保意识。例如我们讲到《环境污染》这一节,讲授环境污染内容的同时,让学生认识到环境污染后对人体产生的危害有多大,从而认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在不断的教育教学中树立起环保意识。

4.2实验中贯彻环保教育

实验教学中,结合实验设计,实验条件的改进,进行环保教育,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教学中,可结合对学生实验习惯的培养,教育学生主动地保护环境,并且从身边做起。如对实验后废液的处理,不能只图一时方便,把废液直接倒入水槽中,因为废液会腐蚀地下水管,从而造成水污染,所以在做实验时强调废液必须倒入废液缸中。结合实验、讲解,指导学生按老师的要求进行处理,增强动手能力,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再如,我们平时在洗涤时,使用的肥皂、洗涤剂等,会产生许多生活污水,结合河中的水葫芦泛滥成灾,澄清这就是由于生活污水大量直接排入河中,引发的水体富营养化污染。这些不仅会污染水体,还会危害人类自身的健康。针对当前这种实际情况,提出问题,开展讨论,让学生自己动手,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切实做到保护环境。

还有许多不同污染的处理,通过实验把它们展示出来,由实验联系环保,通过实验讲环保,解决环保问题,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和责任感。让他们深知,保护环境,责无旁贷。

环境保护对人类的重要性篇4

刑法相关制度保护对于生态环境的发展建设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伴随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步伐加快,破坏生态环境等违法犯罪现象有抬头趋势,但是,现阶段的刑法相关制度对生态环境违法犯罪打击力度还有待增强。所以现阶段的生态环境保护主要工作就是加强刑法保护制度的建立,并将刑法保护积极地融入生态环境建设过程中来,建立健全刑法相关机制,从而真正地实现生态环境刑法有效保护的目的。

一、目前生态环境刑法保护的意义

(一)生态环境刑法保护是依法治国理念的基础建设

依法治国理念提出后,切实融进了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国家司法职能部门也就依法治国进行了全面探讨,并认真贯彻落实。生态环境建设是我国社会发展的重中之重,将刑法保护融入到生态环境建设的过程中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我国的生态建设水平[1]。有关司法部门应积极探讨建立健全刑法生态环境保护机制,加大力度严惩生态环境方面的违法犯罪活动,保护生态文明建设成果,将依法治国的理念真正融入到社会经济发展的方方面面,积极促进社会生态环境建设。

(二)生态环境刑法保护促进生态文明建设

曾在党的报告中强调,生态环境建设是社会发展的必经之路,想要实现生态文明建设需要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只有保持这样的思想观念,才能真正实现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与社会环境的健康绿色发展。社会经济在发展的过程中,既要保证其经济发展的速度又要兼顾经济发展的质量,不能以破坏生态环境建设为代价换取社会经济的发展,要保证生态环境与社会经济共同进步。将刑法保护与生态环境建设相结合有利于生态环境的建设与发展,真正的发挥司法职能,保证司法机构以及政府职能部门积极参与生态环境建设,共同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大发展。

(三)建立科学的生态环境刑法保护体系

刑法保护是我国法律体系保护中最为重要的一环,是我国法律建设的重中之重,能有效维护社会治安,保护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实现真正的刑法职能作用,不同的法律针对不同的问题相应的惩罚力度也有所不同。一般情况下,刑法的实施主要针对重特大生命财产案件以及严重的违法犯罪行为造成严重的后果相关案件,才会启动刑法对其制裁惩罚,简而言之,只有对社会发展危害极大,影响深远的事件才会进行刑事制裁。生态环境建设对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十分重要,由于生态环境的不可逆性,一旦发生生态环境违法犯罪活动,其危害与损失是不可挽回且无法弥补的。目前我国的生态环境违法行为大多依据经济法、民法、行政法等相关法律进行规制,但是并不能有效、及时遏制犯罪活动发生,这个时候就需要建立科学的生态环境刑法保护体系,完善刑法的相关制度,加强刑法对生态环境犯罪的打击力度,从根本上严惩犯罪行为,切实实现生态环境的健康发展。

二、现阶段生态环境刑法保护体系存在的问题

(一)生态环境刑法保护理念有待提高

生态环境建设是我国社会发展的必经之路,同时,也是社会发展的基础保障,作为一种基础性的资源建设,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应切实建立健全相关法律保护机制。刑法作为法律保护的最后一层屏障,在进行生态环境刑法保护前,首先就需要提高生态环境刑法保护的理念认知,做到理念先行,行为跟上,只有真正地意识到刑法制度对于生态环境建设的重要性,才能切实地做好生态环境刑法保护,刑法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2]。所以想要实现生态环境刑法保护,就需要提高刑法保护理念。但是在现阶段的生态环境发展过程中,很多生态环境违法犯罪行为大都是通过其他相关法律进行约束规制,刑法的参与力度明显不够,由于司法机关认为刑法是针对特大的刑事案件或者只有当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受到严重威胁的时候才能实施刑法制裁的一种法律武器,再加上没有明文规定针对生态环境保护的相关法律条文说明,这就导致了刑法在生态环境保护的过程中由于司法机关以及行政管理者没有意识到生态环境保护对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性,进而影响了刑法对生态环境的有效保护。

(二)生态环境刑法保护的惩罚力度有待加强

首先,我国的刑法在对生态环境违法犯罪行为实施打击惩罚时对罪名设置不健全。由于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的生态环境违法犯罪率逐渐提高,环境破坏的程度以及破坏行为方式呈现出多样化发展,在刑法的相关处罚过程中,由于犯罪程度的不同,处罚力度也有差别,普遍存在惩罚轻、定罪量刑不合适的现象;其次,环境刑法惩罚方式单一。生态环境违法犯罪行为的目的是通过生态环境破坏获得一定程度的经济利益,想要真正的打击生态环境违法行为,就需要从源头抓起,彻底打击生态环境的违法犯罪行为。目前的刑法对于生态环境违法处罚方式大多数都是采取罚金的方法,这样的处罚形式较为单一,对生态环境违法犯罪起不到相应的震慑作用,也不利于刑法的生态环境保护[3]。最后,刑法惩罚效果不够明显。针对生态环境违法犯罪行为,虽然犯罪行为人已经得到一定程度的经济处罚,但是由于遭到破坏的生态环境的修复期长,行为人在被经济处罚之后,并不能对刑法经济处罚产生一定的畏惧心理,由于处罚的罚金相对较低,行为人在进行经济利益衡量之后,有可能还会铤而走险,继而实施犯罪,大大弱化了刑法生态环境保护职能。

三、生态环境刑法保护体系的重新构建

(一)完善生态环境立法保护理念

想要从根本上实现生态环境刑法保护,就需要进一步完善立法保护理念。当前,刑法打击生态环境违法犯罪行为多是在“完成时”,即只有在生态环境违法行为发生以后,刑法才会介入进行相关制裁惩处,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易产生法律事后惩处而忽视生态环境根源保护的思维惯性,在这样的立法理念过程中,则对于刑法的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产生了一定程度的消极的影响,所以为了更好地完善刑法对环境的保护,需要完善立法理念,促进生态法律效益的发展与健全。(1)结合生态法律效力实现刑法生态环境保护。我国经济建设的发展促进了我国的司法制度建设,生态环境作为社会发展关键要素,会因为违法犯罪现象的增多,影响了环境健康稳定的发展。对于生态环境的刑法保护亟需加强。通过融合生态法律效力实现刑法的生态环境保护,有针对性地强化刑法的约束力,避免出现法律资源浪费现象,从而正确引导刑法的生态环境保护功能,保持社会发展与生态建设平衡发展[4]。(2)对环境犯罪合理处罚。刑法在对行为人的处罚过程中,既要考虑经济效益,又要兼顾生态效益。在分析环境类犯罪时,考虑经济损耗的同时也要考虑生态损耗,生态环境的不可逆性导致的生态环境破坏之后需要长时间修复等影响,即使对行为人严惩,也无济于事,所以在立法时更要注重刑法对环境保护的预防价值。

(二)合理定位生态环境刑法保护

伴随社会经济的发展,生态环境破坏犯罪现象逐渐增多,其犯罪的行为方式也呈现多样化,这对于刑法的生态环境保护增添了难度及复杂程度,新时代下,想要更好地实现生态环境的刑法保护,就要正确的定位生态环境的刑法保护。(1)在刑法法规内将生态环境保护单独设立章节,通过明确刑法生态环境保护条文规定,进一步实现生态环境的刑法保护,加强生态环境犯罪的打击力度,让违法犯罪人产生畏惧心理。(2)结合其他法律的相关环境保护内容,完善刑法的環境保护立法工作。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环境类犯罪制约了我国生态环境的健康发展,刑法的制度规定相对来说很广泛,但是和其他法律相比更具有法律行为的约束性,为了更好地实现刑法的环境保护,在刑法的立法环境保护过程中,需要充分结合其他相关法律内容,实现更加全面的生态环境刑法建设,加强刑法的环境保护力度,促进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进一步开展。(3)明确刑法生态环境犯罪类型。随着环境类违法行为的增多,严重影响了我国的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开展。在刑法预防保护生态环境过程中需要明确细化环境类犯罪类型,比如水污染罪、环境污染罪、土壤污染罪、大气污染罪等等,通过明确环境污染罪的类型,根据行为人的犯罪程度、类型等以及造成的社会影响,施以适当的刑法惩罚,有效遏制生态环境违法犯罪行为的发生。

(三)健全刑法生态环境犯罪的惩治体系

环境保护对人类的重要性篇5

制约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一个重要因素。党和国家对环境保护给予了相当的重视,媒体对环境问题的报道和阐述的文章增加,保护环境迫在眉睫。

(一)、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场所,地球是人类生命的摇篮,人类是自然环境的利用者和改造者,因此环境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人类生死存亡的大问题,环境对人类的健康、生态平衡、食物链的维系等等产生极其重要的影响。爱护地球,保护环境势在必行。

(二)、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工农业的现代化,环境污染和自然资源破坏的情况是相当严重的。例如,有的城市环境污染严重,由于大气污染使冬季人的死亡率显然增加(呼吸系统疾病)。据57个城市统计飘尘都超标,超标三倍以上的有28个;二氧化硫的年排放量已达1500万吨。从水体来看,地下水硬度增高,水位下降已成为大城市具有普遍性的现象。加之有些地方地表水污染严重,水资源紧张已成为影响生产发展的严重问题,保护和改善环境成为劳动力再生产的必要条件。

(三)、没有一个清洁的环境也就没有现代化。我国是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国家,如果不注重环境保护工作,会造成了环境的严重污染和退化,则不只与我们发展生产力的根本目的不相符合,而且也会危害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本身。因为自然资源的退化和破坏将成为生产力发展的障碍;随着生产的发展劳动人民对环境的要求愈来愈高,如果环境污染严重将会引起尖锐的矛盾,影响人的生产积极性。从某种意义上说,搞不好环境保护也就难于实现现代化生产。

自2001年以来,美国的安然、世界通信、默克制药、施乐和法国的威旺迪等国际大公司相继曝出假账丑闻,而且愈演愈烈。这些国际大公司的丑闻不仅引起人们的震惊和愤怒,同时严重打击了投资者的信心,欧美两地的股市频频刷新历史低点,给刚刚复苏的美国经济蒙上了一层阴影,

二、生产建设和环境保护之间是否协调是经济建设中的战略性问题。

环境污染的影响是远期的,要正视现在面对未来,环境保护势在必行,而保护环境只靠法律和道德约束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充分调动公众的积极性,让公众参与环保,有效地发挥公众的能动性,才能建设和谐家园。现总结主要措施如下:

(一)、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精神,按照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坚持以人为本,坚持“政府管环保、社会办环保”理念和“实事求是、突出重点、分类指导、注重实效”的原则,坚持项目带动战略,积极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性转变,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强化环境执法,完善监管体制,建立长效机制,努力促进全区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坚持一下基本原则:

⒈协调发展,互惠共赢。正确处理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关系,在发展中落实保护,在保护中促进发展,坚持节约发展、安全发展、清洁发展,实现可持续发展。⒉防治结合,预防为主。按照“不欠新账、多还旧账”的要求,严格环境准入,从源头防治污染和生态破坏,积极解决历史遗留的环境问题,严格控制污染排放总量,切实改变“先污染后治理、边污染边治理”的状况。

⒊强化法治,综合治理。制定并完善环境保护地方性法规、政府规章和规范性文件,加强制度建设,坚持依法行政,严格环境执法,综合运用法律、经济、技术和必要的行政手段解决环境问题。

⒋分类指导,突出重点。因地制宜,分区规划,统筹城乡发展,分阶段解决制约经济发展和群众反映强烈的环境问题,改善重点流域、区域、城市的环境质量。

⒌依靠科技,创新机制。全面提高科学技术对环境保护的支撑能力,以技术创新促进环境问题的解决。建立多元化环保投入机制和污染治理设施市场化运营机制,完善环保制度,健全环境监管体制

(二)进一步加强环保教育,提高公众参与的能动性

提高认识,统一思想,进一步加强环境保护教育,引导人们新的生活与生产行为,提高公众参与意识的能动性,是实现环境保护目标的重要途径,我们要进一步加强全民环境保护教育,通过环境保护教育影响人们的思想、情感从而提高公众的环境保护意识,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目的。

要提高思想认识,进一步加强环境保护的基础教育、环境保护教育要从小抓起。青少年是国家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求知欲强,好学上进,对周围自然界充满好奇心,他们的环境意识将会影响到未来社会环境保护的发展。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积极开展全民环境保护宣传教育活动。教育部将配合有关部门,充分发挥教育部门环境,保护教育的资源和高等学校在科研力量、人才队伍等多方面的优势,进一步加大环境保护宣传教育力度,积极组织好环境保护教育活动,尽可能多地为社会公众提供环境保护教育的机会,提高全民环境保护意识,充分发挥公众的能动性。

自2001年以来,美国的安然、世界通信、默克制药、施乐和法国的威旺迪等国际大公司相继曝出假账丑闻,而且愈演愈烈。这些国际大公司的丑闻不仅引起人们的震惊和愤怒,同时严重打击了投资者的信心,欧美两地的股市频频刷新历史低点,给刚刚复苏的美国经济蒙上了一层阴影,

三、健全社会监督机制,加强环境查督管理。

对涉及公众环境权益的发展规划、建设项目和重大政策,要通过听证会、论证会等形式,广泛听取意见。实行环境信息公告制度,扩大社会公众参与。推行环境保护社会监督员制度,加强舆论对环境保护的监督。积极引导环境保护民间组织健康发展。加强环保法律、政策、技术咨询服务,鼓励公众举报环境违法行为,推动环境公益诉讼。强化依法行政意识,加大环境执法力度,强化环保现场执法检查,开展生态环境监察,全面推行建设项目施工期环境监理制度,加强建设项目“三同时”执行情况的监督管理。实行环保行政执法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严格执行《环境保护违法违纪处分暂行规定》,严肃查处环境执法中的不作为、乱作为和越权执法等违法违纪行为。

环境保护对人类的重要性篇6

关键词 :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重要性

0 引言

21 世纪以来,我国经济实现了持续高速增长,但是也给今后的发展带来了很多的障碍,其中最为严重的就是资源和环境因素。尤其是随着现代制造工业的不断发展,使得环境污染日益恶劣,严重阻碍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类文明的进步,这样的以环境为代价的经济发展是不可持续的。因此,我们必须积极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刻认识到环境保护对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实现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的有机结合,最终才能实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1 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之间的关系

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具有十分密切的关系。首先,发展是人类共同的和普遍的权利,而保护环境是每一位公民必须履行的责任,环境保护可以保证可持续发展最终目的的实现。其次,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是可以协调发展的,这是因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是以良好的环境条件为基础的,而环境问题的解决是以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为必要条件的,二者紧密联系,互为依托。只有保护好人类生存与发展的环境,才能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最终目标。此外,良好的社会环境可以为经济发展提供适宜的环境与资源,环境与资源一旦衰退,将不能为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撑。

2 环境保护对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2.1 环境保护是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在现代科技进步创造了空前富足的物质财富的同时,也带来了严重的环境问题。目前,我国的环境日益恶化,雾霾笼罩、水体污染、水土流失等问题相当严重,这都是由于人们环保意识淡薄造成的,严重阻碍了我国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甚至影响了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环境保护对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已经变得非常的重要,可持续发展越来越关注长期的环境承载力。经济发展离不开环境和资源的支持, 环境保护需要经济发展所能够提供的资金和技术, 而发展的可持续性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环境和资源的可持续性。环境保护作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已经成为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关键,同时也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要想真正实现可持续发展,就必须搞好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与环境保护是密不可分的, 要实现可持续发展, 就必须维护和改善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环境。环境保护是实现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和保障。

2.2 环境保护是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

为了实现社会的经济发展,人类在以环境为代价创造物质财富的同时,也产生了一定的环境问题,如水土流失、大气污染等,严重危害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这主要是由于人们没有充分认识到环境保护和经济可持续发展之间的协调关系。20 世纪以来,尤其是随着工业的不断发展,工业“三废”污染问题日渐突出,人类生产活动造成的大气污染、能源枯竭、温室效应等对资源环境的影响越来越大,再加上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对资源需求的日益增多,更是严重破坏了地球的生态环境。当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之后,人类才意识到环境问题已经严重制约了经济发展,出现了先污染后治理的悲观状况。因此,要想谋求持续发展,必须解决好环境问题,这是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和必然选择。

2.3 有助于保护和发展生产力,促进经济的可持续的发展

环境保护的实质是保护和发展生产力。因此,在社会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注重对环境的保护,首先能够使环境和资源得到充分合理的利用,减少资源浪费,最终达到保护生产力的目的;其次,环境保护能够防止生态破坏,把人类的生产活动和环境保护充分融合起来,最大限度地发挥生产力的效益,维护生态平衡。与此同时,通过科学的方法开发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生产方式,使资源得到充分利用,既能提高经济效益,又能减少对环境的不利影响。因此,立足于环境和自然资源角度的可持续发展战略,更能促进人类社会和经济的健康发展。

3 加强环境保护袁实现可持续发展

3.1 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建立健全环保相关的制度体系

要想从根本上实现可持续发展,加强环境保护,必须坚持以人为本,从维护群众的环境权益, 改善环境质量出发,制定有关的法律法规和发展规划,促进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此外,为了保证生态环境建设的成功, 必须有效控制人口增长, 全面落实积极有效的人口政策和各项计划生育管理服务措施,建立资源节约型经济社会。

3.2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循环经济打破了传统经济发展理论中经济和环境被人为割裂的弊端,把经济发展建立在自然生态规律的基础上。循环经济基于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是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必然选择和重要保证。发展循环经济的过程中,注重物质的循环利用,做到物尽其用。目前我国要想实现循环经济的快速发展,应注重绿色技术支撑体系的开发和建立,采用清洁、无害的新技术和新工艺, 还可以开发建立一批新型工业生态园区,大大降低生产资源和能源的消耗,尽可能将污染物排放消除在生产过程中,实现资源的综合利用。同时,还要加强科学和严格的管理,推行绿色GDP,改变“先污染、后治理”的现状,走经济和环境协调健康发展的道路。

4 结语

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到环境保护对于实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积极采取有效措施保护环境,加强环境污染治理,注重发展循环经济,保证资源的充分利用和合理配置,减少浪费,最终才能实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环境保护对人类的重要性篇7

一.环境问题、环保意识以及环保行为

(一)环境问题

环境问题指的是大到全球环境,小到区域环境中,存在对人类生存或发展的负面影响。环境问题存在多方面的因素,包括地震、干旱等一些自然因素的原生环境问题,还有就是在人类活动的影响下对于生态系统的破坏以及环境污染的次生环境问题。次生环境问题又可以分为生态、环境以及资源等方面遭到的破坏。根据资料显示,大部分的大学生认为,工业废水、废气的不合理排放造成的水体污染和空气污染是最严重的环境问题。

(二)环境保护意识

环境保护意识是指人们对环境保护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并形成一种环境保护观念。当今社会的政治经济发展处于一个非平衡状态,环境问题的不断出现,有限的资源无法达到人类的要求,所以地球环境遭到了并不和善的破坏。所以,人类要加强环保意识,对于环境保护是最基本的要求。环保意识主要是在一系列的心理活动过程中逐渐构成的一种环保的倾向,其可以另人的行为自然的产生一种自觉性和目的性,能够让个体自动的对环境予以保护,自觉的控制个人的行为,以遵守环境规范与符合道德标准。所以,环境保护意识是环保行为的核心基础,同时环保行为也会巩固保护环境的认识。

(三)环保行为

环保行为是提人们在环保意识的无形支配下对于环境保护的一种正确、有利的活动。比如在我们用水时,随时将水龙头关紧,节约用水,节约用电,循环使用可再生资源等等都是环保行为。环保行为建立在环保意识之上,环保意识的强烈与薄弱就会呈现出环保行为较多与较少的明显区别。所以,要想促进环境保护行为,必须要加强环境保护意识。

虽然环境问题、环境保护意识以及环保行为的定义各不相同,但是三者之间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我们应该重视对环境问题的分析,努力加大宣传环境保护的力度,增进环境保护行为,让更多的人参与到环境保护中来。

二.加强大学生环境保护意识和环境保护行为的对策

在大学生中,绝大部分会比较关心环境问题,并且具有强的环保意识,同时也会参与到环保行为中,并且形成了一定的习惯。不过,大学对环境与人类发展的关系以及我国环境现状并没有一个真正的了解,而且在经济利益与环境保护两者之间,不能做出一个正确、合理的处理。目前,我国高校环境教学中对于环境教育还达不到现实的要求。这需要学校在今后的教育工作中进行进一步的加强,探索出合理的教学模式,以便将环境教育在学校中打开全新的局面。此外,社会还应该主不断进行引导与促进。

(一)重视环境教育的重要性

大学生作为新一代的接班人,其环境保护意识对我国社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同时更影响着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学校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核心平台,虽然学生所学的科目不一,不过所有的专业知识都是自然、知识与思维的规律反应。从培养素质的角度来说,所以课程的内容,都需要与环境保护相联系。各校应该着重培养大学生环境保护意识,根据各专业的特征融入环境保护意识。在我国出台了多条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每个公民都应该遵守,破坏者要承担法律责任。一些学校比较看重环保教育,在学校开设了《环境道德》等课程,还有的学校自行创设了示范性环境设施,在日常生活中对大学生进行了养成式的习惯性练习,加大了环保教育的力度,这样的方式非常好,也说明了学校自身对于环境保护的重视。

(二)开设环境教育选修课

高等院校对于环境教育除了其融入到各个专业的教学中以外,还可以开设一些环境教育的选修课,或者是必修课,这样学生就可以将从多个方面汲取没有系统的环境知识在课堂中进行整合和梳理,从而对环境知识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另外,学校不仅在环境类业开设课程,还可以在其它专业中开设环境类的通修课或者是选修课。大学生可以在系统的教育下,使对人类与环境的关系知识得到正确性的引导,并且深入了解环境问题和导致环境问题形成的相关因素,真正意义上认识到节约与循环再利用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从而让大学生树立一个正确的科学发展观。

(三)加强校园环境文化建设

学校校园环境文化会直接影响到大学生对待环境的态度以及观念,这种影响具有持续性深入性。学校不仅要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环境保护教育,并且还要重视环境教育的实践活动。例如,开展环境教育宣传,这样环境文化无形之中就成为了校园文化的重要内容,这种方法是环境教育的主要手段。学校可以根据世界水日、世界环境日等国际上保护环境的一些节日开展组织活动,比如征文、展览、电影等多种形式,都可以对环境知识进行有效的宣传;还可以建立环境保护小组等;学校还可以组织大学生参与到当地的环境保护活动中,让大学生亲自体验保护环境的意义。

参考文献:

[1]王凤. 公众参与环保行为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J].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8,06:30-35.

[2]范天森,陈昌春,赵巧华. 大学生环保意识和环保行为的现状与对策[J]. 中国科技信息,2008,15:16-17+19.

环境保护对人类的重要性篇8

(一)、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场所,地球是人类生命的摇篮,人类是自然环境的利用者和改造者,因此环境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人类生死存亡的大问题,环境对人类的健康、生态平衡、食物链的维系等等产生极其重要的影响。爱护地球,保护环境势在必行。

(二)、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工农业的现代化,环境污染和自然资源破坏的情况是相当严重的。例如,有的城市环境污染严重,由于大气污染使冬季人的死亡率显然增加(呼吸系统疾病)。据57个城市统计飘尘都超标,超标三倍以上的有28个;二氧化硫的年排放量已达1500万吨。从水体来看,地下水硬度增高,水位下降已成为大城市具有普遍性的现象。加之有些地方地表水污染严重,水资源紧张已成为影响生产发展的严重问题,保护和改善环境成为劳动力再生产的必要条件。

(三)、没有一个清洁的环境也就没有现代化。我国是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国家,如果不注重环境保护工作,会造成了环境的严重污染和退化,则不只与我们发展生产力的根本目的不相符合,而且也会危害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本身。因为自然资源的退化和破坏将成为生产力发展的障碍;随着生产的发展劳动人民对环境的要求愈来愈高,如果环境污染严重将会引起尖锐的矛盾,影响人的生产积极性。从某种意义上说,搞不好环境保护也就难于实现现代化生产。

二、生产建设和环境保护之间是否协调是经济建设中的战略性问题。

环境污染的影响是远期的,要正视现在面对未来,环境保护势在必行,而保护环境只靠法律和道德约束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充分调动公众的积极性,让公众参与环保,有效地发挥公众的能动性,才能建设和谐家园。现总结主要措施如下:

(一)、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精神,按照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坚持以人为本,坚持“政府管环保、社会办环保”理念和“实事求是、突出重点、分类指导、注重实效”的原则,坚持项目带动战略,积极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性转变,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强化环境执法,完善监管体制,建立长效机制,努力促进全区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坚持一下基本原则:

⒈协调发展,互惠共赢。正确处理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关系,在发展中落实保护,在保护中促进发展,坚持节约发展、安全发展、清洁发展,实现可持续发展。⒉防治结合,预防为主。按照“不欠新账、多还旧账”的要求,严格环境准入,从源头防治污染和生态破坏,积极解决历史遗留的环境问题,严格控制污染排放总量,切实改变“先污染后治理、边污染边治理”的状况。

⒊强化法治,综合治理。制定并完善环境保护地方性法规、政府规章和规范性文件,加强制度建设,坚持依法行政,严格环境执法,综合运用法律、经济、技术和必要的行政手段解决环境问题。

⒋分类指导,突出重点。因地制宜,分区规划,统筹城乡发展,分阶段解决制约经济发展和群众反映强烈的环境问题,改善重点流域、区域、城市的环境质量。

⒌依靠科技,创新机制。全面提高科学技术对环境保护的支撑能力,以技术创新促进环境问题的解决。建立多元化环保投入机制和污染治理设施市场化运营机制,完善环保制度,健全环境监管体制

(二)进一步加强环保教育,提高公众参与的能动性

提高认识,统一思想,进一步加强环境保护教育,引导人们新的生活与生产行为,提高公众参与意识的能动性,是实现环境保护目标的重要途径,我们要进一步加强全民环境保护教育,通过环境保护教育影响人们的思想、情感从而提高公众的环境保护意识,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目的。

要提高思想认识,进一步加强环境保护的基础教育、环境保护教育要从小抓起。青少年是国家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求知欲强,好学上进,对周围自然界充满好奇心,他们的环境意识将会影响到未来社会环境保护的发展。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积极开展全民环境保护 宣传教育活动。教育部将配合有关部门,充分发挥教育部门环境,保护教育的资源和高等学校在科研力量、人才队伍等多方面的优势,进一步加大环境保护宣传教育力度,积极组织好环境保护教育活动,尽可能多地为社会公众提供环境保护教育的机会,提高全民环境保护意识,充分发挥公众的能动性。

三、健全社会监督机制,加强环境查督管理。

对涉及公众环境权益的发展规划、建设项目和重大政策,要通过听证会、论证会等形式,广泛听取意见。实行环境信息公告制度,扩大社会公众参与。推行环境保护社会监督员制度,加强舆论对环境保护的监督。积极引导环境保护民间组织健康发展。加强环保法律、政策、技术咨询服务,鼓励公众举报环境违法行为,推动环境公益诉讼。强化依法行政意识,加大环境执法力度,强化环保现场执法检查,开展生态环境监察,全面推行建设项目施工期环境监理制度,加强建设项目“三同时”执行情况的监督管理。实行环保行政执法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严格执行《环境保护违法违纪处分暂行规定》,严肃查处环境执法中的不作为、乱作为和越权执法等违法违纪行为。

环境保护对人类的重要性篇9

1.将“代际公平”理念融入环境保护立法“代际公平”是指:人类在追求经济发展过程中要考虑子孙后代的利益,实现经济、社会、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不影响后代人的发展。保护后代人的利益这一观念逐渐深入各国的司法活动中,如《匈牙利人类环境保护法》(1976)的第一条、韩国的《环境政策基本法》、日本的《环境基本法》都有类似规定。在司法实践中,后代人作为权利主体的案例出现在菲律宾最高法院1993年的一个判例中。可见,将“代际公平”理论融入环境保护领域是可持续发展观念的必然结果。其实无论在国内还是国际上,子孙后代的环境权利越来越受到重视。然而,由于后代人作为主体的虚拟性和后代人这个群体的不确定性,对后代人的保护更需要当代主体发挥主观能动性,化消极被动的不作为为积极主动的作为,来更好地保护未来人类的环境权利。因此,在今后的环境立法中,“保护”一词将会越来越强调人类积极的作为。

环境保护对人类的重要性篇10

(1)自然资源的退化和破坏将成为生产力发展的障碍;

(2)随着生产的发展劳动人民对环境的要求愈来愈高,如果环境污染严重将会引起尖锐的矛盾,影响人的生产积极性;

(3)现代化的生产装备(设备、仪表等)需要一个清洁的环境(精密的产品也是如此),在某种意义上说,搞不好环境保护也就难于实现现代化生产。

环境污染的远期影响,是对人类健康的严重威胁,不只是致癌,而且可能通过胎盘危及胎儿,以及引起遗传变异,染色体畸变和遗传基因退化。这不只是第二代、第三代的问题,严重时可能使人类的质量退化,贻害子孙后代,造成无可挽回的损失。

自然资源的破坏,有的要几十年、上百年才能恢复,有的则难以逆转。

环境保护对人类的重要性篇11

1 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目前为止,全世界都面临环境破坏的压力,到处可见环保的标识、符号、标语及公益广告等。正处于发展中国家的我国在资源方面存在不充足的特点,其生态环境逐步恶化,整个生态系统的平衡受到威胁。环境保护是一种促进社会进步,改善自然资源,提高人口素质,改善生活水平,促进经济可持续增长的有效措施。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实现人类社会的持续发展,是全人类的紧迫而艰巨的任务。因此,环境保护是实现社会发展的前提,保护环境,使人与自然和谐统一发展,可以实现生态经济效益最大化,使人类文明得到延续。

2 树立全民环保意识

经过调查分析,随处丢弃垃圾,随地吐痰者,其中有三分之一的人能够正确处理个人日常生活垃圾。还有很多人在家中会尽量控制自己的吸烟频率,一旦到公共场所就无法控制自己心理,毫无顾忌地吸烟。环保工作首先是身体力行,明确个人责任。面对他人浪费资源、破坏环境的行为,我们要敢于纠正和阻止。要努力树立全民环保意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和同一性,为环保积极献力。要用实际行动感染身边的每个人,从思想意识上使公民养成爱护环境,保护公物,珍惜自然资源的习惯。

3 采取科学有效措施,提高环境保护意识

3.1 加强环境保护的宣传

环境保护要从孩子抓起,大人首先做出表率,以自己的言行影响他们。要在幼儿园和青少年时期就对孩子进行环保意识的培养,他们往往模仿父母和老师的言行举止,家长和老师的榜样力量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的最好示范。因此,在学校应广泛进行环境保护的宣传教育,培养学生环保意识。除此之外,我们还应该利用社会力量,形成社会互动,扩大环保意识的影响,使全民树立爱护环境和保护自然资源的环保意识。

3.2 建立环保评价体系

环境保护问题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城市乃至全世界的艰巨任务。一个合理而有效的环保评价机制,能够更好地让人们对自己的行为作出正确判断。环境保护的具体实施需要一个完整评价体系的支持和监督,才得以顺利开展。现有的环保评价制度存在一定的不完善性,这需要进一步的调研分析,落实完善评价制度体系的工作,制定更为详细、具体且可行性更强的评价标准。

3.3 扩大社会参与度,做好环保激励

我们要善于借鉴西方国家环保理念与方法,针对社会参与意识薄弱,多数人只把环保作为政府责任,缺乏主人翁意识的现象等进行有效的改善和遏制。我们要进行有效的激励公民的环保意识,规范奖励制度,表扬善行善举,树立榜样力量。达到改善薄弱现状,积极践行环保行动,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行为方式。同时,也要针对那些不良行为进行检举和监督。我们要呼吁全社会参与环保行动中来,广泛宣传环保对经济发展和社会人文的重要影响。让人们在社会整体环境中形成自我约束力,并在全民监督的道德框架下规范自己的言行。

4 坚自然持环境保护与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4.1 环境保护根据科学的环保理论和方法

协调人类与环境的关系,解决各种环境污染和环境破坏所造成的环境危机,改善人类的生存环境,维持和发展生态平衡。人类应该科学合理地利用自然资源,防止环境的进一步恶化,采取各种措施保护自然环境,坚持自然环境与社会和谐发展,是人类社会进步的必由之路。环境保护要求我们既要保护自然环境,也要对周围的生活环境加以保护,更要对地球上所有生物进行爱护和保护,遵重它们的生长规律,不破坏它们成长的环境条件。

4.2 环境保护需要专门的法律法规进行监督和治理

只有具备法律依据,才能有针对性地对一些破坏环境的行为进行惩治。政府应该坚定不移地健全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体系,为各地区的环保工作提供法律支持与保障。在制定和健全环保法律法规体系的过程,同时要加大对各地区的工业生产部门的生产和排放等,预防和减少生产造成的废气、废水等废弃物品的环境污染。通过法律的保护和监督,人们在生产生活过程中减少污染,加强环保意识,能够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持续发展进程。

4.3 加强施工管理,宣传力度,并合理进行垃圾分类回收和再利用

提高环保意识,加强环保活动的宣传力度,是实现全民环保的途径。政府环保管理部门要对各地工业生产单位进行合理监督和管理,减少生产所带来的环境污染,与此同时,鼓励他们进行垃圾分类回收和再次利用。这样既可以减少污染,还能够节约自然资源。

人类在改造自然和发展社会的过程,不断从自然中索取资源,虽然在社会经济方面得到了许多辉煌成绩,但生态平衡遭到破坏,生活环境和空气质量污染严重,这些都对人们的生活和工作带来极大影响。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实现人类社会与自然和谐可持续发展是人类的紧迫而艰巨的历史任务。然而,提高全民的环保意识是重中之重,只有在人们认识到环保的重要性,践行环保行动人人有责,呼吁全社会走进环保浪潮中,才能形成长期有效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环境保护对人类的重要性篇12

1.研究的背景

随着经济的发展与进步,越来越多的人都关注经济发展,这也使得他们忽视了对环境的保护。而且,经济的发展促使企业的生产也在不断的扩大经营,这就加大了破坏生态环境的力度,从而使得生态环境无法满足人民生活以及发展的需要。又因为生态环境对于人类的生活也具有重要的影响,一旦生态环境遭到了破坏,不仅无法为动物提供和谐美丽的家园,同时也破坏了人类身心健康发展。尤其是在企业高速发展时,是以破坏生态环境为代价,这就破坏了我国的可持续发展建设。

2.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开展本文研究的目的就是希望通过对经济发展过程中的生态环境研究,找出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存在的问题,并且通过及时的解决存在的问题,进一步促进生态环境保护制度的完善,这也是为了给动物和人类提供一个更加美丽的家园,同时也是为了我国可持续发展建设。对经济发展过程中生态环境问题的研究也可以促进让人们更加重视环境保护,并且也让企业认识到自己的发展不能以破坏环境为代价,从而促进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相协调。

二、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1.对动物和人类

生态环境保护可以为动物和人类提供一个和谐美丽的生活家园,这也可以促进人民身心健康。和谐美丽的环境不仅可以愉悦身心,同时也可以激起人民对它的保护欲。美丽的环境需要大家共同创造,也需要大家共同维持。生态环境的保护可以更好的促进环境的建设,并且可以让动物能够拥有一个干净的生态环境已供它们生活下去。而且,地球是人类的家园,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地球的寿命,从而给人类提供一个更好的生活以及精神归宿。

2.对社会

企业在发展中有可能会向河里排放污水,或者是砍伐树木,也有可能会向空气中排放污染物,这样一来就会使得企业以破坏生态环境发展为代价来进行经济发展。如果企业一味地破坏生态环境,那么就会使得社会经济发展也受到了破坏,也会打破大自然的平衡。所以,这也需要国家制定生态环境保护制度,让企业在经济发展的同时也能注意到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这样企业可以认识到对于生态环境保护的责任,并且尽全力去补救企业对于生态环境的破坏,这不仅仅是对社会的负责,也是对人类的负责。

三、经济发展过程中的生态环境问题

1.缺乏生态环境保护的意识

由于人们缺乏生态环境保护意识,使得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建设无法更好的完善。在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如果企业缺乏生态环境保护意识,那么他们就会你破坏生态环境为代价来发展企业的经济,这样就严重损坏社会效益。而且,又因为人们缺乏生态环境保护的意识,在平时的生活过程中不会对生态环境加以保护,这样也不利于生态环境保护的可持续发展,当然,这样也不利于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制度的建设与完善。

2.缺乏专业的生态环境保护人员

由于缺乏专业的生态环境保护人员,这也使得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建设不合理。生态环境保护人员缺乏专业性,那么他就无法根据生态环境保护知识进行合理的规划,并且对突发状况也无法更好的解决,这就严重的影响了生态环境保护的发展。与此同时,由于生态环境保护人员缺乏素质和责任心,这会使得他们在工作过程中缺乏工作热情和细心,并且不会全身心地投入到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建设,这样就给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制度的完善带来阻碍作用,这样也就自己阻碍了我国生态环境保护的可持续发展建设。

四、经济发展过程中的生态环境保护对策

1.增强生态环境保护的意识

要想更好地促进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就需要增强企业和人民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我国生态环境部门可以通过宣传、游行、讲解等方式来让更多的人树立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当然,我国的生态环境部门还可以通过开展生态环境保护课程的方式来增强人们对于生态环境保护的意识。良好的意识是行动的前提,只有具备了生态环境保护意识,才能激发人们对于生态环境保护的欲望,从而付诸于行动,以此来促进生态环境保护的可持续发展。

2.培养专业的生态环境保护人员

要想更好地促进生态环境保护的可持续发展,那就需要培养专业的生态环境保护人员。生态环境部门在聘请生态环境保护人员的时候一定要选择具有专业性知识的人员,并且对于在岗的生态环境保护人员进行专业性知识的培训。并且通过绩效考核制度、奖惩制度、激励制度来激发生态环境保护人员专业性课程的培训热情。专业的生态环境保护人员可以更好地促进生态环境保护制度都完善,同时,专业的生态环境保护人员还可以根据现存的问题进行及时的解决,从而促进生态环境保护。

五、总结

在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企业和人民都是以破坏生态环境为代价来发展经济,这就不利于我国可持续发展。所以,要想保护生态环境,为人类提供一个干净而舒适的生活环境,那就需要能够树立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当然这也是促进我国生态环境保护的基础。虽然我国生态环境保护还存在很多问题,但是我国的有关人士还在不断地探索与完善,这对于我国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王庆礼.中国生态环境现状可是续发展[M].生态环境资源管理,1995.

[2]林迎星.可是续发展中国生态环境发展的一个现实话题[M].世界生态环境研究,2000.

[3]赵景柱.可持续发展概念的系统分析[M].生态学报,1999.

环境保护对人类的重要性篇13

1 将环保理念渗透到生物教材中

1.1 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高校生物类教学中,教育工作者应当充分认知到生物学科的重要性,并在教学过程中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相关知识的讲授。就高校生物类教学的实际情况来看,部分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往往认为生态环境保护相关知识属于“可讲可不讲”的范畴内,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不高,严重阻碍了学生生态环境保护意识的提升,因此在生物类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积极创设兴趣盎然的教学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计划有目的的向学生灌输生态环境保护的知识,培养学生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

1.2 深化学生对环境恶化的认知

在高校生物类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结合教材内容加强环保理念的渗透,强化学生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依据环境保护内容涉及课程教学秩序,对课堂教学实践进行合理运用,实施生态环境教育,引导学生把握生态学思想,培养学生的生态行为素质。运用多媒体设备播放有关环境污染的视频,让学生充分认知到环境污染的危害,以及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从而促使高校学生树立强烈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教师可以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在积极查阅相关资料的基础上,调查所在地区的制备情况,并组织设计绿化校园活动,以增进学生爱护植物、保护生态环境的情况。

1.3 合理运用多种方式加强环境教育

在高校生物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教师应当采用灵活的教学方法,转变传统的灌输式讲授方式,转变为启发式教学,通过视频和幻灯片等增加学生对环境的感性认知,在生物类教学过程中,组织学生围绕生态环境问题积极展开讨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树立学生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通过有关生态的新闻报道向学生介绍生态环境恶化对人类的生理活动、社会活动所造成的影响,以及对整个生物圈所造成的影响,呼吁学生积极将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落实到行动上。

2 丰富学生课外活动,强化生态环境保护意识

2.1 联系生活实际,强化生态环境保护意识

在高校生物类教学中,教师应当将理论与生活实际进行有机融合,带领学生参与到生态环境保护的行动中,促进环保教育目标的实现。通过丰富多样的生态环境保护活动,促使学生认知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意义,自觉树立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引导学生自觉在日常生活中保护环境,从小事做起,减少对生态环境的损害。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课外活动,到城市周边的风景区参观植物园和动物园,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情感,增进学生保护生态环境的责任感,进而自觉行动起来保护环境。

2.2 宣传教育文艺活动

高校应当定期组织开展以生态环境保护为主题的教育活动,包括“世界环境日”、“世界无烟日”、“植物节”等,配合相关主题,以环境保护知识讲座、演讲比赛、环保节目表演以及征文比赛等方式,宣传生态环境保护理念,深化学生对生态环境保护的认知,积极树立生态环境保护意识。

2.3 开展社会调查实践活动

在高校生物类教学过程中,课程结束时教师应当结合教学内容以及生态环境相关问题布置社会调查实践活动,在下次上课时组织同学以小组为单位互相交流,以增长知识,促进学生进步。比如让学生对城市居民生活用水情况、农村土地利用与废弃情况进行调查研究,或者对拒绝使用一次性筷子和一次性餐盒的情况进行调查,从学生身边细节入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且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

3 深层探讨,将环境保护落实到行动上

3.1 结合突发的事件加强环保意识的渗透

教师在进行食物链教学时,发现学生往往只记住了课本上的一些表面的食物链,并没有真正意识到这些食物链在环境保护中的重大意义。此时教师应当结合社会上出现一些重大的突发事件,引导学生思考生态系统中的各种生物往往是相互联系的,一个物种或者一条食物链的某个环节出现问题,会对整个生态系统产生极大的影响。

如大家深知食品关系人类生命健康和社会安定发展,但各种食品污染给我们带来诸多隐患:不法商贩为了追逐更大的经济利益,各种违背自然规律、催生动植物尽快成熟的技术手段被频繁使用,比如大量农业的喷洒、抗生素药物的滥用、甚至是饲料激素的添加,都造成了动植物体内化学物质和药物的过度残留。不法商贩突破道德底线的急功近利,更是爆出了如三聚氰胺、苏丹红、塑化剂等骇人听闻的食品安全问题,使得公众缺乏必要的安全感。通过教师有意识地教育引导,学生能用食物链的知识来系统分析食品污染会给人类健康带来多大的灾难,从而树立生态环境保护意识。

3.2 增强学生自身责任感,关注生态环境问题

教师应当让学生带着一双关注环境的眼睛,在网络、报刊、新闻媒体上收集与环境有关的资料,用敏锐的视觉捕捉信息,并进行分类整理,明确认识到环境问题的现实情况。如藏羚羊的灭绝、癌症患者越来越多等现象,探寻深层次的原因或症结所在,从而认识到社会对环境问题的关注程度和态度,以及环境对社会的影响程度。还应该引导学生对环境问题提出合理可行的建议,一方面是为了增强学生的主人翁意识,使学生迫切感受到自己这一代人所肩负的重任;同时也是为了让学生倡导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身边小事做起,把环境保护的意识落实到具体行动上,如不抽一根烟、节约每一滴水、爱护花草、珍爱小鸟的生命等等,从而使得环境保护的意识如空气一般充满他们身边的空间。

结束语

在高校生物类教学中,通过多元化的方式开展教学活动,并将生态环境保护理念融入到教学中,有助于调动学生对生物学习的积极性,在提升高校生物类教学质量的同时,有助于树立学生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帮助学生养成低碳生活的习惯,并将生态环境保护积极落实到行动中,为社会生态的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