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杂志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生态环境论文

摘要:保障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政府部门就要加大环境监管力度,要求开发商进行合理的补偿,恢复能恢复的生态环境,对于能够恢复的生态,政府部门要强烈要求开发商对其进行恢复,保持水利水电工程周围的生物链平衡。也可以采取合理的手段加快生态恢复,例如在河道中投放鱼苗,让河道中的鱼的数量大体上维持在一定的数量上,增加河道周围的森林覆盖率等。
生态环境论文

生态环境论文:水利水电工程生态环境论文

1建设水利水电工程的重要性

建设水电水利工程的实质是根除对人民有害的事物,兴办对人民有利的事业。追求社会经济效益的较大化是水利水电工程建设的首要任务,在方便人们生活的同时还促进了旅游业的发展、农田的灌溉、提供生活用水等是水电水利工程最直观的表现。此外,从能源的归属来看,水电水利资源属于绿色的可再生能源。近几年来,能源危机的存在是各国所面临的又一难题,所以,世界各国都把希望寄托于水电开发上面。我国的水利资源相对丰富,在水利水电工程的推动下,水库的作用也不仅仅是防涝防旱如用水库进行发电,这样不仅减少了环境污染,还能节约大量煤炭资源等。但是,就目前情况来看,我国对水资源的利用率相较于世界上的其他国家的利用率并不是很高,提高对水资源的利用率,是我国水利水电建设的重中之重,这就需要从技术上提高与改进,突破对水资源开发与利用所遇到的技术性难题,在保障不破坏生态与环境的基础上,加大对水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促进经济发展。

2水电水利工程建设带来的问题

2.1打破了原有的生态平衡

河流并不是在一两天的时间内形成的,是经过一次次的演化才形成,河流能够在一定的范围内起到调节气候环境的作用,但是水电水利工程的建设依托于宽阔的河道,这样就会影响河流的水质和温度,使河道周围的地质遭到破坏。

2.1.1提高了河流水温

建设水利水电工程,河道的水面会慢慢变宽,流淌的速度也会放缓,这样就会增加太阳对水面的辐射面积,水库积蓄的热量在短时间内很难退却。任何生物适应一个新的环境都是需要一定时间的,水温的升高会影响鱼的排卵,河道中鱼虾的数量相应减少,生物链也会因鱼虾数量的减少遭到破坏。

2.1.2污染了河流的水质

大家都熟知,水体中的氟是通过水面和大气接触与空气中的元素发生化学反应产生的,但是,水电工程的建设,会影响河流的水流速度,氟的产生速率就会降低,而河流的净化又依托于氟,这样长时间的日积月累,河流的水质就会从整体上受到影响。水电水利工程的建设需要大量的金属材料,其金属长时间与水体接触,也会污染水资源和土质。

2.1.3气候的改变

建设水电水利工程,会使得水汽的蒸发量要比在没建设之前大大增加,这样就容易导致河面上出现雨雾天气,水汽是会随着空气的流动,雨雾飘散到周边环境中,提高了周边环境的空气湿度,空气湿度又会起到调节气候的作用,因此,气候也会随之改变。

2.2水电水利工程建设对陆地生态的破坏

2.2.1对农田和森林的损害

任何工程的建设,都会需要大量的土地资源,水电水利工程也不例外,大量的土地被征用,但征用的土地并不都是荒芜的土地,有的可能是大片的森林和农田,工程建设一旦征用人口密集地区的土地,农田和森林就会遭到破坏。谁也不能保障修建在河道或者水库上面的水利工程所产生的废水不会流入其中,一旦发生意外情况,不仅会污染水资源,在一定程度上也会波及到周边的环境,影响人们的正常生活。

2.2.2破坏动物的生存环境

把范围缩小到一个区域而言,河流不仅养育了周围的居民,还孕育了许许多多的动植物,由于水利水电工程的建设,植物遭到破坏,动物失去赖以生存的家园,被迫迁徙或死亡,从历史的长河中看,任何生物的迁徙,数量都会相应地减少。工程建设还会在小范围内改变原有的气候环境,由于环境的改变,适者生存,不适者灭亡,动物的数量会越来越少。

2.2.3影响人类的居住环境

由于大量的土地在水电水利工程的建设中被征用,虽然工程的建设是秉持着将居民的损失最小化的原则而建设的,但这也不能从根本上避免房屋与工厂等土地的征用。人类的居住环境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与制约,人们生活的环境还要考虑到气候环境的改变,尤其在夏季,要做好防洪防灾的准备工作,避免洪灾的发生,保障周围居民的正常生活。气候在短时间的改变,人的身体很难适应,部分居民会出现身体不适的情况。

3保护生态环境的办法

3.1将生态保护作为首要目标

在建设水利水电工程中,要将保护生态环境置于首位,在追求经济利益的同时还要兼顾环境效益。环境与生态的破坏是不可避免的,但是在建设的过程中,要事先对其有一定的认识,将保护生态与环境的理念自始至终的贯穿于其中,这样才能将生态坏境的破坏降到低。

3.2要建立健全有关生态方面的法律体制

保障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政府部门就要加大环境监管力度,要求开发商进行合理的补偿,恢复能恢复的生态环境,对于能够恢复的生态,政府部门要强烈要求开发商对其进行恢复,保持水利水电工程周围的生物链平衡。也可以采取合理的手段加快生态恢复,例如在河道中投放鱼苗,让河道中的鱼的数量大体上维持在一定的数量上,增加河道周围的森林覆盖率等。

3.3加大工程技术研究,增强环境保护措施

水利水电工程的建设,会涉及到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方方面面,在生态环境方面的影响尤为明显,所以这就要求施工团队要对运用新技术、新手段,运用绿色无污染的施工材料减少对环境的破坏,尽量保障工程建设对生态环境破坏。

3.4在施工过程中要减少对环境的破坏

在工程施工过程中,要加强监测力度,要杜绝大气污染、噪音以及水污染的产生,对施工的过程及环境,要进行全程监控。针对施工过程中出现的意外情况,要能够及时有效的处理,产生的三废(废水、废气、废渣)要合理的处理,不能为了增加经济效益随便排放废物,对于可恢复的生态还要较大力度的进行恢复。

3.5完善工程的管理制度

水利水电工程的建设需要科学合理的方案支配才能保障在有限的时间内又好又快地完成,在注重社会效益的同时,还要兼顾经济和环境效益。工程建设的最终目的是方便人们生活,促进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所以制定方案时,要优先考虑城镇的生活用水,其次是生态用水,要保障水库或者河流的水量,尽量满足农田灌溉、发电以及水运的用水。

3.6做好监测工作

要根据制定的环境监督计划,定期或不定期的对水利水电工程进行环境检测,检测标准要严格按照国家对环境保护的要求与指标进行,不能为了一己私利,置生态环境于不顾,这种做法是有悖于经济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原则。

4结语

任何工程建设都无法避免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我们能做的就是在施工的工程中尽量降低对环境的破坏,不能在牺牲环境的基础上发展经济,要加大环境保护的宣传力度,在保护环境的同时促进经济的快速发展。

作者:邓新桥 单位:广西恒晟建设集团有限公司

生态环境论文:生态环境论文:幼儿园生态环境教学创建思路

本文作者:徐秋艳 单位:驻马店市政府机关幼儿园

领域挖掘

《中小学环境教育实施指南》中指出:“从学习内容上看,环境教育兼有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的内涵,环境教育帮助学生从各种角度理解环境系统掌握社会环境与生态环境及其内部各种组成要素之间的密切联系和相互作用,环境教育可以跨学科的方式融入各课教学之中。”如科学活动“水”“声音”等内容,让孩子懂得干净的水和安静的环境对人体健康的重要意义,教育幼儿不浪费水、不喝脏水、不在公共场所里大声喧哗;艺术活动中《爱护小树苗》、《小乌鸦爱妈妈》,让幼儿从小爱护树木,敬爱妈妈;在第26个“爱鸟周”来临之际,我们组织幼儿观看“鸟叔叔”精彩的口技表演。婉转动听,惟妙惟肖的鸟叫声,更加深了孩子们对鸟的喜爱,家长和幼儿共同收集鸟类图片1000多份,师生共同布置“爱鸟园地”16个,幼儿动手创作爱鸟图画800余幅,我们还带孩子设计鸟巢,挂鸟巢。为了让孩子懂得“爱”与“被爱”的双重情感体验,我们开展生态体验教育活动:“做蛋宝宝的爸爸妈妈”,电视台、广播电台都做了报道。活动为五个小活动,渗透五大领域,科学活动:认识蛋宝宝;美工活动:打扮蛋宝宝;社会活动:给蛋宝宝看病;语言活动:做蛋宝宝的好父母;健康活动:照顾蛋宝宝;我们进行谈话活动,让孩子进行反思性表达活动。

亲近自然

我国著名学者、自然之友主席梁从诫先生曾在《与孩子共享自然》中说:“没有孩子生来不爱树林、池塘、草地,不爱护野花和小鸟,如果他们漠然,那么现代都市生活对童心的歪曲,孩子们亲近自然,在大地尽情游戏,体验人与人,人与自然,以及自然本身应有的和谐与平衡,这不仅是为了环境教育,而且是对稚嫩心灵的抚爱与陶冶。”工作中,我们解放幼儿的时间、空间,让孩子用激情拥抱自然。他们用自己的眼睛发现、认识自然,用心灵体验、感悟自然。自然中,小草有生根的土地,花儿有开放花蕾的空间,鸟儿有歌唱的平台,孩子也有了放飞心灵的时刻,他们扑进自然的怀抱,和各种生命打成一片,认真地观察昆虫,用泥土为蚯蚓盖房屋,拯救小沟沟里的蝌蚪,倾听花儿的言语及树叶的吟唱,感受着自然万物中一切鲜活的生命形象。我们遵循生态教育理论,认真挖掘自然中的教育因子,着力培养孩子强健的身体和完善孩子的人格。每年的登山活动、春游、秋游,我们不断扩大教育的内涵,灵活运用多种活动形式、增加活动难度,让孩子得到丰富的体验,以培养多种能力。登山时,孩子们你拉我、我推你;过小河沟时,男孩拉女孩,大的牵小的。他们那么认真、那么负责,人性中的善良熠熠生辉。

节日主题活动

我们除了在教学中不断渗透环保教育内容外,特别在国际国内一些主要的,与环保有关的纪念日里,更积极地开展环保专题教育活动。一年中,有很多环境节日,如何深层次挖掘教育资源,让每个节日都闪光,取得应有的教育效果,也是教育者应该深思的问题。在3月12日植树节活动中,我园组织了“小手牵大手,共同植树护树”活动。孩子们把自制带有文字和图案的卡片挂在小树上,如“请珍惜一片绿”、“我要发芽,别动我!”等,通过劳动实践让孩子明白人与万物息息相关、共生共荣的关系,以及环境人类生存的意义,从而使孩子对自然产生崇敬心理、仰慕之情。在6月5日世界环境日里,我们举行了“争当绿色小卫士”系列活动。孩子们手拿“保护环境,从我做起”的小旗,远足到公园。通过活动,家长也深深地认识到了“环境保护要从我做起,从身边小事做起”。整个活动真正起到了以一个孩子带动一个家庭,一个家庭带动整个社区的作用。我们还带领孩子们将关在笼中的小鸟重新放回到自然的怀抱中,激发了幼儿爱护小鸟的情感,并让幼儿们知道小鸟是我们的朋友。

习惯的养成

英国哲学家、教育理论家洛克说得好:“事实上一切教育都归结为养成儿童的习惯,往往自己的幸福归于自己的习惯。”良好的习惯能使人终身受益,丑恶的习惯会把人引向痛苦,甚至毁灭。幼儿可塑性大,是培养习惯的关键时期,马卡连柯说:“再教育需要更大的力量,更多的知识,更高的忍耐。”的确,一个人要摆脱陈规旧习比建立新的常规和习惯要花更多的时间。我们教育孩子明确“保护环境,从我做起,从小做起”的观念,他们在日常洗手时会将水龙头关紧;喝水时不把水洒在地上、衣服上;回到家里会告诉家人在洗脸、刷牙时让水龙头开小点,垃圾要放到指定的地方;叫爸爸、叔叔、爷爷等不要在幼儿园吸烟以免形成污染;喝完饮料的塑料瓶会叫妈妈帮忙洗干净收集好,用收集好的塑料瓶做个有趣的玩具。

家园互动

有人说“摇动摇篮之手是推动摇篮之手。”还有说:“国民的命运与其说握在掌权者手中,不如说操在母亲之手。”家庭是幼儿成长的及时摇篮,家庭生活对幼儿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我们注重把环境教育和家庭教育结合起来,以幼儿的生理、心理发展规律和认识特点为依据,根据互动原理,设计了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幼儿在直观、有趣、积极、愉快的活动中主动活泼地接受教育。如在垃圾分类的活动中,在幼儿了解了一些关于垃圾的知识后,我们再引导幼儿进行思考:如何做好垃圾回收工作,以减少垃圾,保护资源。首先,我们要求幼儿与父母在家中进行调查,注意在家中扔垃圾的情况;其次,由教师引导幼儿拟订出在家设环保箱、垃圾箱,回收可利用垃圾,定期送回收站等方案;,鼓励幼儿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在幼儿园、家庭、社区自觉地进行垃圾分类活动。此外,组织丰富多彩的家园环保活动,如“巧用废旧物”、“清山、绿水、蓝天亲子环保画展”、“绿色行动、家庭植树”等活动。幼儿在这种宽松、愉快的环境里大大提高了参加环保活动的积极性,从而使幼儿园、家庭、社区之间产生了互动的教育功能。

生态环境论文:城镇化生态环境论文

一、存在的问题

1)政府人员与大众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薄弱。

在生态环境治理过程中,出现了一个较为明显的特点,政府部门的内部人员尽管做着环境治理工作,但在日常生活中经常进行一些破坏生态环境的活动,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只停留在表面,没有做到充分的理解,也没有在实际中践行。这样就导致城镇化建设中生态环境污染等问题越发严重。此外,我国还没有设置专门的环境保护课程,缺乏环境教育,造成大众环境保护意识淡薄,这也是导致城镇化建设中生态环境治理效果不显著的原因。一直以来,各地方政府对环境保护还处于喊口号的状态,并没有真正的采取措施去保护环境,导致我国城镇化的环境保护工作远远落后于城镇化的发展建设。现阶段,我国专门从事环境保护工作人才非常少,现有的人才在生态保护经验与生态知识积累方面普遍较差。

2)法律法规不健全。

环境治理方面的法律法规不健全也是城镇化进程中生态环境治理工作不理想的主要原因之一。西方国家在环境治理方面有着十分丰富的经验,我国的环境治理工作起步较晚,治理经验不足,在法律法规方面还需要改善与健全。一直到一九七九年十二月二十六日,才通过了环境保护法,之后又出台了十多部与环境保护有关的法规措施、法律。尽管如此,但在法律法规等方面仍存着很多问题:首先,在范围上。我国关于环境保护的立法范围过小,对于一些需要重点保护的领域,没有提出明确的法律规定,法律界定尚不清晰。缺乏对违法企业进行惩治的处罚标准,执法难度较大。其次,在数量上。我国环境保护方面的立法数量与西方国家相比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第三,我国现行的环境保护法律已经落后。目前,我国很多现行的环境保护法律与法规都是在很早以前制定的,已经不能满足当下的社会发展要求,在具体实施中存在很多盲点。第四,对政府环境行为规范方面,缺少具体的法律法规,造成政府下级单位应付上级单位现象越来越严重。第五,现行的环境法律过于宽泛,没有具体针对性。大多环境污染防治法律法规都是针对城市的,没有具体针对城镇化建设的环境保护法律。当下,我国城镇化进程中环境问题越发严重,完善法律法规已经势在必行。

3)治理方式单一。

在城镇化建设中,人口多、环境污染严重、经济条件不足等因素严重影响着我城镇化进程中的生态环境治理工作。我国在城镇化环境治理方面经验不丰富、研究不充分,治理方式单一又落后,且带有明显的政治色彩。一方面,政府直接控制治理模式虽然具有行政优势,但在生态环境治理中政府不但要发挥主导作用,还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且治理的长期性决定了政府主导的长期性和资金投入的长期性,这将给政府带来沉重的工作负担和经济负担。另一方面,我国在生态环境治理方面主要采取的手段是单一式的行政手段。虽然行政手段具有效果快、无偿性、性、以及强制性等特点,但政府关注的重点还是效果快这一特点。很多政府官员为了应付上级的检查或是提高自己的政绩,采用行政手段在短时间内取得治理效果,忽视了生态环境需要长期治理的特点。比如,汽车的单双号限行、高污染企业搬迁或是暂时停止生产等,这些都是短期的环境治理手段,并不能从根源上解决生态环境问题。

二、解决的对策

(一)提高政府人员与大众的环境保护意识

我国政府人员与普通大众的环境保护意识明显不足,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式来提高与加强。及时,教育部门应将环境保护学习纳入教学内容中,在幼儿园、小学、中学中加设环境保护课程,从小培养国民的环境保护意识,让其了解环境保护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的重要性,进而树立环境保护观念,通过实际行为真正做到保护环境。同时,学生的环境保护教育还可以影响到其整个家庭的环境保护意识和行为。第二,我国成人人口占总人口的74.0%,占据了人口数量的大半部分。成人群体是环境保护的主力军,同时也是需要进行环境保护教育的主体。因为成年人的观念已经形成,要培养其环境保护意识具有一定的难度。可以通过开设免费环境保护课堂的方式对成年群体进行环境保护教育,或者在网上专门开通环境保护资源下载渠道,免费为广大群众提供环境保护学习资源。

(二)完善法律法规

通过完善与环境保护相关的法律法规,可以提高政府对环境保护的监管力度,在立法上保障生态环境治理工作顺利开展。主要措施有:及时,用法律形式明确企业在生态环境治理工作中的义务与权利,采用激励政策促进企业在生态环境保护中发挥自己的力量,提高企业环境保护的意识和责任感;第二,完善我国环境保护与环境治理方面的法律法规,提高执法的可操作性和规范性;第三,国家应制定详细而又严格的处罚条例,加大对环境违反行为的检查与打击力度,健全环保部门的责任制度,对于环境违法情况,既要处罚违法人员或单位,还要对环保部门的相关负责人进行处罚,从而有效的减少环境违法现象。

(三)改善环境治理手段

目前,我国生态环境治理还主要依赖政府的行政手段。政府通过采取强制性的措施来强行进行环境治理工作,但效果并不理想。强制性的方式不但很容易引起群众的反抗心理,还会导致企业环境治理的积极性大大降低。结合西方国家的环境治理经验,在未来,我国可以采用经济手段来进行环境治理。比如,采取污染税制、自愿协议等。加强激励手段的运用,充分调动企业环境治理的热情,让更多企业自发的参与到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中来。

三、结语

生态环境治理是我国城镇化建设中的重点工作。生态环境的好坏,不仅影响着城镇化建设的质量,还关系着人们的日常生活与身体健康。我国在城镇化进程中采取了很多生态环境治理措施,但因治理人员与广大群众的环境保护意识不强,法律保障不充分,以及质量手段不先进等问题,导致我国的环境治理效果不理想。对此,一方面应加强环境保护教育,提高人们的环保意识,完善相关法规,为环境治理工作提供法律依据与保障,一方面还应创新治理手段,进而提高治理效果。

作者:梁经纬 单位:辽阳市环境监测站

生态环境论文:城镇园林生态环境论文

1当下城镇园林绿化存在的问题

1.1园林设计缺乏合理性

在进行园林设计时,不仅需要一定的设计感,而且需要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做到因地制宜。城镇园林应当以自然的形态出现,所以在进行园林设计的过程中,应当对当地的气候、地形、地貌等有一个充分的考虑,并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进行设计,这样设计出的园林才具有合理性。有的设计师在进行城镇园林设计时,缺乏对当地自然情况的考虑,在对场地进行设计、规划的过程中,造成了一定的困难,不仅增加了城镇园林建设的施工量,还会破坏当地环境,失去了城镇园林绿化的根本意义。

1.2园林管理措施相对落后

伴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城镇园林建设管理的队伍也在不断发展壮大之中。但在进行园林管理的过程中,还出现了一些问题。首先体现在对绿化废弃物的处理上。许多绿化产生的废弃物都被当作是城镇垃圾丢弃,增加了垃圾处理的压力,其实这些碎草、枝叶是可以作为植物的有机肥使用的,一旦丢弃反而会使植物丧失了有机肥。此外,园林管理过程中还存在重建设、轻管理的情况。许多园林绿化仅仅在建设之初保持良好的状态,但随着时间的流逝,这些绿化缺乏管理与保护,在影响市容的同时,还增加园林绿化的费用。

1.3对生态作用不重视

由于在进行城镇园林设计规划阶段时,设计者往往重点关注园林设计方案的创意,却忽视了生态功能。由于植物生长周期以及景观生态的限制,要想让园林绿化起到改善生态环境的作用,就应结合植物的生长周期和景观生态的要求,重视园林绿化的生态作用。针对一些园林绿化单位只考虑设计,忽视了实际情况和生态作用的行为,应当充分考虑成本问题,在追求形式上美感的前提下,提升园林绿化的生态作用,充分发挥园林绿化的生态效益。

1.4城镇总体建设和园林绿化建设不协调

由于一些城镇在进行规划建设的过程中,预留绿地面积过少,因而对于城镇建筑用地和园林绿化用地的分配并不协调,这就造成了一些道路中的绿化带并不能贯通。城镇的总体园林绿化面积过小,不仅限制了城镇园林绿化的设计,也限制了园林绿化发挥其生态作用。

2城镇园林绿化的发展对策

2.1始终坚持城镇建设与园林绿化相协调

城镇绿化具有重要的作用,对于城镇发展具有重要的生态意义。因此,城镇园林绿化是城镇建设中的重要部分。城镇建设包括现代化高楼大厦建设等,所以在建设园林绿化的过程中,应当使城镇建设与园林绿化协调发展。在充分保障城镇绿化用地的同时,控制城镇建设用地的占地面积。严格按照城镇的总体规划建设城镇园林绿化,保障城镇建设中园林绿化的比例。

2.2坚持与当地环境相协调

对于城镇园林绿化来说,应当结合本地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合本地种植的植物、与本地特色有关的设计方案进行建设。应当对本地的植物群落以及环境发展规律等内容进行研究,充分考虑园林设计中植物的适应性。选择具有较强适应性、经济实惠的植物。一方面,要重视城镇园林绿化的生态效益;另一方面,应当在城镇园林绿化建设中展现城镇的文化内涵和底蕴。例如,可以在主要的路口、街头等地方结合园林绿化的特点设计一些雕塑,展示当地的风土人情,真正做到园林设计与当地实际情况相协调,做到因地制宜。

2.3重视绿化资金的筹集

在绿化建设中,资金的筹备状况也会对城镇园林绿化产生一定的影响。对于绿化资金的来源,应当通过企业、个人、集体等多个渠道进行筹集。在吸收多元资金的过程中,应当坚持将政府投入作为主要部分,落实城镇公共财政中对于城镇绿化建设的资金投入。特别是对于城镇道路两旁的绿化隔离带以及公园绿地的建设,更是需要政府资金的支持。同时,还应当积极拓宽资金筹集的渠道,将一部分社会资金引导投入到城镇绿化建设中来。

2.4提高城镇居民的绿化意识

对于城镇园林绿化来说,提升城镇居民的意识是关键。只有城镇居民的意识得到了充分的提升,才能意识到城镇园林绿化的重要性。一旦居民意识到城镇园林绿化的重要生态意义,居民会自发保护城镇绿化,这样才能实现城镇绿化长远的保护,减少维护城镇绿化所需要的资金,使城镇绿化更好地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同时,可以通过相关法律法规的建设,提升城镇居民的绿化意识。通过这样的方式,可以让城镇居民更加配合园林部门和规划部门的工作,更好地保护城镇园林绿化。

3结语

城镇园林建设蓬勃发展,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虽然城镇园林建设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还存在一些问题。无论是园林设计者、政府还是居民,都应当积极应对这些问题,通过坚持城镇建设与园林绿化相协调、坚持与当地实际环境情况相协调、重视绿化资金的筹集以及提高城镇居民的绿化意识等方式,改善当前城镇园林绿化建设面临的困境,有效提升城镇园林绿化建设的水平,更好地发挥城镇园林绿化建设的生态作用,为保护环境作出应有的贡献。

作者:杨玉波 单位:公主岭市环岭街道林业站

生态环境论文:城市化发展生态环境论文

一、耦合理论与研究方法

(一)基本理论

城市化与生态环境各有其独立特征。比如城市化的特征在于,首先,某一城市是人类生产生活活动的集中地区,城市持续扩张,农村用地量降低;其次经济结构出现新的变化,农业活动的主导经济状态发生根本性改变;而第二和第三产业则出现蓬勃发展;第三,出生率与死亡率一类的人口结构指标出现显著变化;第四,新兴城区规模较小,一般处在城乡交界地带。再比如生态环境的特征在于,首先,生态环境内的各要素互相联结为一个整体;其次各要素的表现多样化;第三,生态环境不断循环,只要合理利用,便能够持续应用,而肆意破坏则会显现出恶性循环的后果。在城市化与生态环境各自的特征研究基础上才能谈及二者的耦合。所谓耦合,原本是物理学中的概念,意为两个或者两个以上体系、运动形式利用相互作用关系而出现彼此影响的情况。因此城市化同生态环境间的耦合关系,实际上就是城市经济发展、人口变动、空间结构调整及生活水平状态几方面同生态环境各要素及特征间的相互影响关系总和。发达国家污染以后再治理的教训带给我们深刻的反思,就是说在城市化发展进程中,一定要同时兼顾经济增长及环境保护两方面内容,二者的耦合度研究恰可以为两者兼顾的研究提供帮助。

(二)构建指标体系

一是城市化方面的指标体系,对于某一地区来说,城市化的过程也就是人口变迁、经济发展、生活水平提升与空间范围扩张的过程,因此城市化方面的指标体系便可以从经济城市化、人口城市化、社会城市化及空间范围城市化几个方面进行选择,并且考虑到各项数据的程度。二是生态环境方面的指标体系,生态环境里面所包含的内容较为丰富,如水质、土地、大气、生物、资源等皆不能忽略。从宏观上讲,生态环境能够被划分成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两个类别,本文侧重于探讨城市化同生态环境两者之间的耦合关系协调,因此偏重于社会环境、人类活动对环境所造成的具体影响。

(三)研究方法与讨论

首先应用因子分析法,例如可以采取spss软件里面的因子分析法进行城市化水平及生态环境情况的综合评价分析。因子分析法能够按照变量间的有关程度予以原始数据的再度组合,并将其综合为几个有限变量,也就是公共因子。一个公共因子表示一组有关程度较高的最初变量。因为公共因子里面含有了最初变量中的很多信息,故而利用对公因子的再命名和解释,能够从中挖掘到变量间结构及特征,让分析结果更为科学与。具体的实施方法是:借助spss软件,对已经标准化完成之后的数据给予因子分析,得到每一个指标的贡献率,还有它们的累计贡献率,按照累计贡献率提取出前n个因子,当作它们的公因子,接下来按照公因子得分及标准数据,予以综合得分计算。其次应用耦合协调度方法,耦合度即为对系统及要素相互之间影响程度的描述,而协调度则意为系统里面耦合协调情况的定量模型。因此这种方法能够对城市化水平同环境承载能力间的协调程度予以描述。按照上述方法分析可以知道,2013年福安市城市化发展同生态环境耦合协调有着较为明显的区域性差异特点。其具体表现是:穆阳镇、穆云乡、康厝乡等地区的耦合协调程度较好。而其部分则相对偏弱,这些耦合协调程度较好的地区,一方面依赖于本地区的生态环境优势,另一方面也依靠先进的环境保护经验。这些区域需要保持这样的良好发展态势,其发展经验亦值得其他地区加以借鉴。白马港城区的耦合协调度不高,该地区下辖一个市级开发区、一个市级工业集中区,还有两个镇,工业发展水平较高,而耦合协调度状态不良,则直接说明该地区近些来的快速发展,其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已经滞后,难以同城市化发展相协调,该地区需要注意环境保护工作的研究。对比而言,福安市中心城区虽然此前出现过一些环境问题,但是近些年的治理工作做得较好,已经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二、结论和讨论

世界各国、各地区的城市化发展同生态环境间存在的矛盾,已经是本世纪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最为显著的问题。本文利用对福建省福安市城市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状态的变化予以分析,得出下述研究结论。一是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开始,该地区化发展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度是呈现不断变化的,以2000年为界,2000年之前协调度不够,耦合状态数据为负,说明这一时期的城市化水平相对较低,生态环境情况也不够理想,社会发展速度较慢。2000年之后,协调度有所好转,耦合状态数据为正,这个阶段福安市城市化同生态环境保护工作都处在优化发展的状态,二者协调情况很好。二是2012年福安市城市化发展同生态环境保护间的耦合协调程度有一定的地区差异性情况出现,除了穆阳镇、穆云乡、康厝乡等地区的耦合协调度表现较为理想以为,其余绝大多数地区都有待提升,特别是像白云山景区、溪塔葡萄沟、清泉洞以及瓜溪刺桫椤保护区等地,环境保护工作尤其应当做好,以便用环境带动经济发展。三是当前福安市城市化发展进程已经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国内生产总值一直保持较高的增长速度,人口结构及产业结构得以持续优化,同时百姓生活水平也有了较大幅度的增加。另外生态环境方面的问题却不能不引起注意,比如资源与能源的粗放型应用,工业污染还在各区、乡镇普遍存在,城市生活污染也迟迟未能得到根本性解决等等,这些环境问题反过来又会对城市化发展带来不利影响,直接导致福安市近几年经济增长减速,发展速度明显不如邻近的宁德市与寿宁县。为了满足福安市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要求,建议从整体大局出发,合理规划城市化同生态环境两者间的协调关系,做好产业结构调整工作;同时,要保障节能减排工作落到实处。要对目前已经创立实施的环保制度进行调整,在此基础上建立形成科学化监督管理体系,并利用各种宣传工作增强全市百姓的环境保护意识。要基于可持续发展的思维高度,对人口、社会、经济、环境等进行协调,让可持续发展进入到更合理的状态。

作者:张禧 单位:福安环境监察大队

生态环境论文:河道治理生态环境论文

1我国城市河流综合治理与生态建设的现实需要及其必要性

众所周知,以因为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的发展速度不断的提升,河流在每一个城市中的作用就很快的凸显出来,在城市建设以及经济建设中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又因为,我们的人类有意识的活动的越来越多,很多破坏环境的行为严重的影响了河流的清洁,使得河流变得肮脏不堪,使得城市中的水质不断的呈现出退化的状态。特别是河流水质的污染主要体现在城市河流里面。因为人们越来越对环境有着很高的要求,不断的改善河流就成了题中之义。再看,我们的城市河流的环境营造实质上是在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和社会和谐型社会发展的基础上形成的。为城市的河流进行改造可以很好的提升城市形象。更加爱有利于整个小康社会的进程以及我国现代化发展以及各方面的发展。立足于我国的实践,我们不难发现,对于我国具有河流的城市而言,城市河流水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城市生态环境质量。我们应该很好的确认河道治理与生态发展的联系,更加要注重这其中的关联性。如果我们只注重经济的发展和不断的物质追求进而忽视我们的环境,尤其是河道环境。这样的发展状态也是一种不正常的发展状态。所以我们必须注重城市发展建设中河道综合治理的状况,这样我们才可以不断的提升我们自己的生态环境,从而提升人民的生活品质,所以要注重城市河道治理以及生态的良好关系,才可以更好的构建可持续发展的社会。众所周知,城市河流水环境具体包括河水环境、河岸带环境和河岸带周边环境三部分,具有城市生态廊道、遗产廊道、绿色休闲通道和城市标志景观界面的功能。但是在我国因为城市化的进程不断的加快,很多河流被污染严重。河流规划面积难以保障城市垃圾管理不善,沿河堆积下水道建设滞后,污水直排河流水质恶化,这些如果不能及时处理都会造成严重的问题。所以我们在城市河流治理的过程中一定要坚持人和自然和谐相处的原则,这样才能在今后的城市河流综合规划治理与生态建设有效的开展,要按照科学的方式、方法以及原则进行。

2我国城市河流综合治理与生态建设应遵循的以人为本原则

可以说,以人为本的原则就是当下我们国家城市中河流综合治理与生态建设应遵循的首要原则。这样我们可以很好的规避水灾或者水污染造成的一系列影响。所以,我们要最尽较大的努力使得河流的治理以及周边生物以及环境的协调发展。要让河道周边的景物以及人类的生存环境相融合,这样才是可持续发展的要义。另外,我们知道,我们在城市之中的不断更新换代中可以感受的到城市向着集群化的发展方向在不断的发展之中,从而可以改善人们的生活状况。城市河流水环境是城市居民最宝贵的自然资源、物质财富,城市河流水环境的改善能推动市民物质收入和精神需求两方面的提升。所以,我们应该注重河流的治理以及生态建设的内在联系,一定要改善河流治理的综合环境要在可持续发展的原则上进行治理和规划,要采用科学的,有效的方式和方法,巧妙的将景观生态学原理、恢复生态学原理、生态工程学原理,采用近自然治理方法很好的结合起来,使得河流在治理中不断的回复生态升级。与此同时,我们还应该保障河流周边生物的多样性,在河流治理的过程中要不断的体现出保护的心态。再次,为了提升人们的生存空间可以进行合理的空间规划,有效的设置文化、健身、娱乐和观景场所使人与水进行亲切的交流,建设出水清、岸绿、突出河流自然属性的城市河流。这样可以使得我们真正的做到了生态环境的建设,实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从而子啊人类智力河道的过程中,很好的保障了生态文明的发展,为我们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的保障。

3标本兼治,控制河流污染,恢复河流自净能力的原则

在河道的治理中,笔者认为只是治标不治本是不行的,我们不能本着先将河水进行肆意的污染,再去全身心的治理的传统道路,这样是不科学的。我们在首次河流治理的时候就要坚持标本兼治的方式方法,要从根源上解决问题,很好的控制河流的自净能力,这样才有利于河道的治理与生态的结合,达到了保护生态环境的最终目标。要想达到标本兼治的效果还要做到很好的清理河水,整理绿色河岸的目的,从而达到从根源上治理问题的目的。可以说,在河流污染的处理中,我们应该坚信,我们要始终保持全流域有效治理,不嗯能够分流与治理,厚此薄彼。我们要充分的实现全流域共同治理,下游治理,上游我行我素,那么所有的治理功夫都会变为空谈,最终达不到效果,所以我们在研究河流治理的过程中,还要注重方式与方法的结合,这样才能达到河流生态治理的良好效果。最终才可以使得城市的发展向着更高更远的方向迈进,我们才能在美好的环境下创造更加多的经济效益。

4采取生态工程治理的手段建设多自然型河流和健康河流的原则

多什么是自然型河流的建设呢?简单的说就是在河流治理的过程中,保障河流的原生态效用。在治理的时候要保障河流原有的风貌,要确保自然的形成。当然,我们要知道,多自然型河流的建设也不是说,不去改变河流周边的一切就是保障他的自然性那么简单,我们要在防洪抗旱措施上多下功夫,在此基础上,我们还要在治理的过程中使得人类的恶意破坏行为对河流的自净能力的影响力减小到低,才能保障生态平衡的良好发展。另外,在设计的过程中,我们会受到季节变化的不利影响,使得河流的治理受到阻碍,其实,我们最终的目的就是要让河流的治理变得健康,使得河流向着生态良好的方向发展。但是在治理的过程中,我们有的时候会产生片面的认识,没有很好的掌握河流治理的重要性。这样就使得导致河流的自然面貌遭到严重破坏,河流有魅力的自然景观和河流的个性特征逐渐丧失殆尽。所以,要想达到河道治理以及生态环境良好发展的结合态势,我们就要将多自然型河流和健康河流的原则很好的利用起来。从而达到了很好的自然和人文结合的效果。我们还要注重河流治理理论和实践的多样性,不能拘泥于一个理论或者是实践的方式和方法,要在生态的建设上学会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将生态建设和河流治理有效的结合起来。

作者:张述林 单位:普兰店市水利勘测设计院

生态环境论文:生态环境下矿山地质环境论文

1矿山生态环境存在的问题

1.1对地表环境的污染

1.1.1占用土地资源

矿产资源的开发过程中,本身就会占用大量的土地资源,而且会对土地资源造成破坏。在开发矿产资源时,会对地下水系统造成一定影响,导致地下水水

位下降,矿产开发区及其周围土壤的水分和营养物质流失,地表植被破坏,导致土地贫瘠,造成土地沙化。目前,我国对部分矿产开采和实用的技术相对落后,导致矿产开采中产生大量固体废弃物。这些固体废弃物经过长期的风吹日晒雨淋,逐渐渗入土壤,造成土壤污染。同时,部分金属矿产的开采过程中,原本储存于地下的矿产物质逐渐暴露在地表,导致其化学性质发生改变,金属污染物加大了对土壤的污染。

1.1.2对地表植物造成破坏

露天开采和地下开采分别为矿产资源开采的两种方式,露天开采主要用于开采埋于地球表层的矿产资源,相对地下开采而言,成本更低,但会对地表造成更大范围的影响。不仅地表植被会被破坏,其堆放在外的尾矿等也会对地表造成较大污染。地下开采的主要用于开采地下深层的矿产资源,大量的地下采矿作业,会使得地表失去支撑,进而导致坍塌等事故,也会对地表植被造成破坏。矿山开采前一般为森林或草地等,在开山采矿之后,往往森林被砍伐、草地被破坏,矿产废弃垃圾堆置严重,导致地表的自然景观破坏严重,其环境服务功能降低甚至消失。

1.2对水资源的破坏

矿产资源开采过程中,矿区塌裂等现象,导致矿区的储水结构发生变化,地下水水位下降。另外,采矿过程中对植被的破坏,也会导致地表涵养水源能力下降,造成地表水流失加速。同时,地下采矿的行为还有可能改变地下水的水流方向,甚至出现河流断流的现象,导致原有的水利设施失去原本的功效,对农业耕种造成直接影响。

1.3对大气的影响

矿物开采的过程中产生大量粉尘,导致矿山区空气污染。尾矿和采矿后遗留的废石,在受到风力等外力的影响,也会产生粉末和扬尘,导致空气污染。事实上,矿山开采过程中产生的扬尘不仅会污染环境,还会对农业造成破坏。矿产资源开采过程中,会导致土壤板结,破坏土壤结构,影响农作物生长。

1.4导致生物的多样性受到破坏

植被被破坏、水质污染、土壤污染、人类的入侵等都会对矿区的生物多样性都会造成破坏,并且这种破坏往往是不可逆的。矿区生物多样性若受破坏严重,其恢复工作将是一项浩大的工程,即使在被破坏后,再采用人工技术恢复,其质量也将大大下降。

1.5诱发地质灾害

矿产资源开采导致植被破坏、水系统破坏等,造成水土流失,进而诱发严重的自然灾害,例如山洪、泥石流等,还会加速土地沙漠化。据相关调查显示,矿山的开采和矿石的运输,是导致近些年来城市沙尘暴日益严重的重要因素之一。另外,矿产资源的地下开采方式,形成地下采空区,容易导致地表的坍塌和沉陷,甚至可能诱发地震等严重的地质灾害。在矿产资源开采的过程中,产生大量的采矿垃圾,不仅污染环境,而且由于其堆放的位置常位于山坡,在风雨的作用下,也容易产生泥石流等自然灾害,对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威胁。瓦斯突出和爆炸也是矿区常发生的地质灾害之一,另外,矿床顶板冒落、尾矿岩变形等也是威胁着矿区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2预防矿山生态环境问题的措施

2.1加强矿区环境监督和管理体系建设

目前,我国虽然意识到了矿山生态环境管理制度建立的重要性,但是关于矿山环境保护的法规存在“法多难治”的现象。政府部门应当对矿山的环境保护和管理中的经验和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坚持科学发展观,加强法制建设。同时,要做好矿山环境监测和预报制度,做好矿山环境监测和预报制度,是做好矿山环境保护的重要措施。在不断扩大矿山环境监督范围的同时,对矿山生态环境存在的问题,采取有效预防和整治措施,建立健全矿山环境监督体系。

2.2加强舆论监督和宣传教育

加强舆论监督和宣传教育,一方面媒体曝光反面典型,可现实政府环境保护的觉醒,也对采矿企业起到督促作用,同时也可以提高矿区民众的环境保护意识,维护自身合法利益。

2.3提高矿山开采市场准入条件

提高矿山开采市场准入条件是做好矿山地质环境保护的重要措施。政府相关部门在建矿审批的环节中,应当严格按照审批标准进行,并设立环境问题产生的准入条件,提高容易产生环境问题矿产的准入门槛。

2.4加强对矿山生态环境保护的执法力度

近些年来,矿山生态环境破坏严重,这与执法不严有着一定的关系。企业作为盈利主体,不会主动履行矿山环境保护的责任。因此,政府部门就需要加强执法和监督,迫使矿山开采企业能够严格按照法律法规办事,确保矿山生态环境得到有效保护。

3结语

矿产资源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矿产资源在开发过程的环境保护问题,也是关系到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课题。在充分认识到我国矿山地质生态环境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探讨出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案,有效遏制矿山环境,对社会、经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郑晓棣 单位:潼关中金黄金矿业有限责任公司

生态环境论文:森林资源生态环境论文

一森林资源保护存在的问题

1森林资源不断减少

当前伊犁州森林保护中存在森林资源不断减少的问题,而且呈加剧趋势。每年都有大量的林地资源在减少,减少的原因有很多,包括森林病虫害、不合理采伐和毁林开荒等。基本建设和工业生产也占用大量的林地。

2林业产业效益低

林业产业效益低是森林资源保护不得不面对的问题。伊犁州林业产业结构不合理,林业企业趋同,资源分散,重复生产,长期经济效益不高。伊犁州的林业产业与国家规定的标准还有很大差距,建立健全的森林工业体系,实现林工结合的发展,实现了以工养林的发展,森林工业才可以反哺森林资源。而伊犁州森林工业不可能实现对森林资源的反哺,因为它正在不断萎缩,不断下降。

3自然灾害频发

森林资源保护中自然灾害频发的问题日益突出。我国长期遭受水旱风沙等自然灾害,尤其是在我国西部。我国每年都有大面积的农田遭受旱涝灾害。全国水土流失的面积也在逐年扩大,荒漠化的速度也在不断加快,伊犁州的个别地区土地盐碱化、草场退化等问题比较突出。频发的自然灾害对保护森林资源产生了不利的影响。

二保护森林资源的措施

1做好勘察调查

做好勘察和调查是保护森林资源的重要前提。必须对森林资源现状进行勘察和调查。对森林资源的勘察和调查必须、科学,同时勘察和调查应该是动态的,不能有一劳永逸的思想,要时时掌握森林资源的新情况。勘察调查之后,根据实际情况对森林资源保护进行统筹规划,制定出一套有效的保护方案。

2完善森林资源保护体系

完善的森林资源保护体系是保护森林资源的重要保障。针对森林资源保护,国家要对相关的法律法规进行健全,对相关的政策制度进行完善。对于滥砍滥伐过量采伐片面追求经济利益的毁林开荒行为要进行严厉的处罚。要有计划地使用森林资源,减少资源浪费。同时要做好种植工作,有计划地造林。

3加强宣传力度

加强宣传力度是保护森林资源的重要举措。保护森林资源,保护生态环境人人有责。国家应该加强对群众进行保护森林资源的宣传工作。让人们认识到保护森林资源的重要性,意识到自己也可以为保护环境尽一份力。让更多的人用实际行动,参与到环境保护中来,参与到植树造林的活动中来。同时,群众积极参与森林资源保护,也能够对政府、企业进行有效监督,保障相关工作的落实。

作者:肖克来提·尼牙孜 单位:伊宁县林业局

生态环境论文:水利水电生态环境论文

1水利水电工程建设造成的影响

(1)对地表地质的破坏

在建设中,必须对地表进行挖掘,让水利设备牢固地安置。因此地表植被破坏,蓄水能力降低,如果在风沙大的地区则会导致水土流失。另外,地表植被破坏,土壤碎石裸露于外,如果在雨量充沛的季节里还会引起泥石流。而水利水电的建设,对地表的破坏是最初的,而后紧接着的是对地质造成的影响。大坝的修建最体现着地质破坏,大坝需要在险峻狭小的山口修建,此过程中会对山体进行挖掘建基,如果遇到断层或者岩性松软的山体时,对其进行开凿则是致命性的。而顺利开凿成功的山体随着时间的推逝,加上风沙等外力因素的压力,岩体会逐渐磨损,到一定时期后出现崩塌、滑体等现象是很有可能的。在建设前期,对地质的勘探和对建材特征的把握一定得是专业严谨的。

(2)对湖泊河流水位的影响

水利设施中的水坝建设,具有拦截泥沙的功能。在进行泥沙拦截时,河道内泥沙减少,流速增快,对大坝的发电具有一定利处。而另一方面,水库的修建,原本流动的水因为水库的围栏,水流变缓,水温上升,水质变差,引起水库内水污染现象,甚至出现水体富营养化。并且水库修建后,由于流速减缓,区域内的水面起伏小,水面扩大,蒸发量增加,致使水蒸气聚集,空气内湿气增大,降雨量增大,河流水量增大,容易引起水库内的泛洪。

(3)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以江河内的淡水洄游鱼类为例。每到秋末,它们要到江河中下游度过季冬,而次年的春天它们再原路返回,到中上游产卵。而水利工程的建设阻碍了洄游生物的正常运动,它们的生命活动也会受到严重的影响,更对鱼类繁殖造成迫害,这就是生物物种越来越少的原因,以致生物的灭绝。

(4)对降雨量的影响

降雨量的增加,是由于水库修建后,库区大面积的蓄水,蒸发量会增加迅速。降雨在地区分布上的变化,水库蓄水后会对库区和周边地区的降水量有着一定影响。一般来说,库区和近库区的降雨量会有所减少,在库区的地区降水量增加。在地势高的地区,且是迎风,降水量会增加。相反的情况,降水量则减小。

(5)对气温的影响

水利工程的建设,让下垫面有所变化,使原本的陆地变为水面。而之前陆地比水的比热容小,再将陆地变为水面后,比热容上升,所以气温总体上来说是升高的。

(6)对湖泊的影响

湖泊对生态的调节起着非常有利的作用:净化空气、防沙除尘、美化环境、维持生物多样性、提供氧气等,在生态系统中如一个净化器,对周围的生态环境的持续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水利水电工程的建设对湖泊也有着两面性的影响。一方面,在湖泊区建水库,能够加大对湖泊内泥沙的拦截,为湖泊周围的农业生态发展提供着大量的肥料来源,间接促进着该区域的经济发展。另一方面,湖泊内本身流动性较差,水电设备在此建设,继续减少了湖泊水流动性,泥沙沉淀后也为湖内有机生物的繁衍提供饵料,如果不及时清理这些生物,久而久之会对水体造成富营养化现象。

(7)对人群生活的影响

人群的居住地成为水利水电工程实施地点时,大量的人群移民状况也是十分严峻的挑战。人类长期的居住,用时间和生态系统构成了一个较为和谐稳定的体系。而水电设施取而代之,人类不再成为此生态系统中的生产消费者,这些设备也对生态系统的发展构成了新的威胁。而人类作为生物中的一类,对环境的依耐性也是靠时间来磨合的,人类迁移也对迁入区的生态环境造成了一定程度上的威胁。两者的融合也需要花费很长时间。

2水利水电工程在建设过程中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水利水电的建设过程是一个耗时长,任务重,范围广,参与人员多,参与设备种类繁的庞大工程。在这样一个过程中,各个细节都会制造出污染。在施工过程中,大气污染,水污染,噪声污染,土壤污染都是亟待注意的问题。除此之外,机械占地、土料占地、废物堆积、建设营地等活动再次对地表进行了破坏。这种形式的地表破坏也是大气污染的直接原因,加上其施工时间之久,对地表的损害程度远远超过了环境自净能力程度,所以尽管在搬除机械设备、恢复好植被、清理掉垃圾后,环境的承载力也会大大降低,对整个生态系统仍然会造成巨大损失。施工中,废水渗漏、油污的产生、生活废水的排放,加上生产中烟尘、灰沙的侵蚀力度进一步扩大,也大大加重了整个施工区域的土地、空气、水质的污染。废料在堆砌时,随着时间的长远,有些金属、碱性物质和空气产生的化学反应制造出的一系列有害气体,不仅给大气造成染污,也威胁着人类的身体健康。基于这些,施工过程造成的不利影响还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水利工程工程量巨大,且施工时间长,施工人员也较多,对整个施工系统,不管是操作还是人员生活,都是一个漫长而艰巨的考验。所以在这个过程中,要严格把关,不论是施工还是施工滞泄物,都得做到生态环保。在施工人员的管理方面,也要做到以人为本,人员的专业素质不仅要提高,生活质量也要有所改善,在保障人身安全的前提下,再考虑专业技能的培训和实践。

3结束语

随着国家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在水利水电工程技术方面的发展也十分迅速。而在水电技术突飞猛进的同时,生态环境的发展也是不能忽视的问题。因此在水利水电的建设过程中,就应该本着生态发展观来设置好每一个施工环节,包括选材和保护措施。而在水利水电工程运行的过程中,也应该做好相应的防护措施,尽可能减小其对生态造成的损害,例如河道的清淤、植被种植、大坝所接触的岩体考察等,施工人员的参与也不仅仅限于工程修建中,要充分运用专业技术水平高操的人才,对工程进行预测和检查,避免不必要灾害的发生。

作者:王俐单位:石家庄市水利通讯站

生态环境论文:山区小水电开发生态环境论文

1山区小水电开发所带来的生态环境影响分析

1.1水土流失的影响

众所周知,贵州山区的地质条件极为恶劣,山地的高低不平也会给水流失现象严重。对山区进行小水电开发时,建造取水坝、厂房以及引水扭枢纽的过程中,极易造成区域的水土流失现象,再加上工程进行之前对地质勘察不足的原因,更会造成滑坡、垮塌等现象,对土地土质造成破坏,一旦土地的生产力下降,其保持水分的能力也会随之下降,从而引发水土流失,导致泥石流的产生。

1.2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山区是自然生态系统的重要区域,其中包括森林生态系统、河流湿地生态系统、灌丛生态系统、农田生态系统等。在对山区进行小水电开发施工的过程中,闸坝的修剪、厂房的建设、材料厂和推渣场的设置、生活垃圾的排放等可能会对部分的生态环境造成破坏,甚至会对大面积生态环境造成影响。

1.3对水环境的影响

山区小水电在进行开发的过程中,大量的施工废水、生活污水等可能会流入到附近的河流或渗入地下水流,对附近的水源造成一定的污染,尤其是对一些机械进行清洗维护时,所产生的含油污水对水源的污染更为严重,导致附近河流水源的PH值发生变化,无论是附近水域还是其中水生物都受到严重的破坏。

1.4生态水问题

目前,贵定在建的两个水电站均属引水式电站,每个电站均有近4公里的引水隧道,而水电站开发商受利益驱使,有可能大量引水发电,从而极易造成原河床生态水无法保障,影响到原河床生物环境的用水需求。

1.5库尾沙化问题

水利设施特别是大型水库建设,库尾沙化是难以避免的问题,库尾的沙化将造成部分农田无法耕作,农作物减产,特别是对当地生态环境造成不利的影响,因此,水库建设中的库尾沙化问题必须引起当地政府的高度重视。

1.6其他的影响

山区小水电开发施工的过程中,会使用大量的机械,而机械的运行会产生噪音,对附近居民以及生物造成声环境污染。另外,施工过程中所产生的扬尘、二氧化硫、一氧化碳等会对大气环境造成污染,尤其是在爆破施工过程,所产生的化学污染气体对大气环境污染更为严重。此外,施工过程中所产生的固体废弃物、生物垃圾等随意丢弃的现象,会对附近的卫生环境造成严重的影响。

2山区小水电开发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对策

2.1完善小水电开发环境保护

立法山区小水电在进行开发的过程中,给生态环境带来不好影响的主要原因,是在环境保护立法上的控制不够,对此,必须要完善小水电开发环境的保护立法。首先,应明确环境保护立法的主体及权限,并根据山区小水电开发的特征来完善和改进确定立法的程序,尤其是在立法确定的过程中,需要考虑到法律背后可能涉及到的各种利益问题,要巧妙运用立法技术来进行协调,提高环境保护立法运行的效率。其次,在立法的过程中,应确定立法的侧重点,主要是侧重于生态环境的防范,同时要制定生态环境保护的预警机制,由于山区地质地貌、地形特点都会存在很大的差别,因此,在完善预警机制时,必须要重点考虑到山区所具备特点,同时还要将生态环境保护与山区的经济、社会及需求等建立有效的联系,这样才能确保生态环境保护立法的完善性。

2.2建立健全的山区小水电开发可持续发展机制

我国对于山地区域不断开发,山区小水电开发已成为山区开发的重点工程,为了避免山区开发对生态环境造成的持续性污染,应建立健全的山区小水电开发可持续发展机制。首先,应对以往山区小水电开发的机制进行分析,了解传统发展机制中存在的弊端,结合当今市场的发展形势,不断完善山区小水电开发机制。其次,要对山区小水电开发建立可持续的发展机制,要本着山区小水电开发不以牺牲生态资源环境为代价为原则,确保生态环境系统发展的良性循环。另外,在保障生态环境良性发展的基础上,对山区的小水电工程进行开发,从而实现山区经济、资源、环境等的发展。

2.3提升人员的生态保护意识

近些年来,山区小水电开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已经突现出来,从整体情况来看,主要是因为人员对生态保护意识薄弱而引发的,因此,应提升人员的生态保护意识。山区大多数都处在偏远的位置,在山区居住的人民具有生产力水平偏低、经济条件较差、人口素质较低、生产工艺不发达等特征,大多数人员的生态保护意识都不高,未能认识到生态环境在受到破坏后给人们生活带来的影响,因此,针对这种情况,特别是作为小水电开发监督部门,要加强生态保护的宣传工作,让更多的人员了解生态保护环境的重要性,通过保护生态环境来富足自己的生活,保护生态环境从自身做起,从而确保贵定小水电开发建设的科学合理性。

2.4加强对山区小水电开发的监督和管理

贵定县小水电在开发过程中,如果监督和管理不到位就会造成水土流失,对生态环境、水环境等造成影响,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极为严重,对此,必须加强山区小水电开发的监督和管理工作。首先,要加强对山区小水电开发过程的监督管理,由于小水电施工过程中可能会涉及到大量的施工机械操作、施工材料的使用以及市场场地的占用等,任何一个环节如果出现问题的话,影响的不仅是小水电工程的施工质量,更可能对生态环境造成极大的影响,因此,要严格对每个施工环境进行监督和管理,一旦发现施工不合理,不符合相关规范要求就必须及时改进,确保山区小水电开发的规范性。其次,要从生态环境保护的角度进行监督和管理,山区小水电开发的过程中,能不对生态环境产生破坏尽量不要去对其产生影响,一方面要保障整个开发过程的规范化进行,另一方面要将对生态环境的破坏控制到低,确保小水电开发的可持续发展。第三,对水电站引水过程中保障预留生态水的监管,监管部门要严格规划要求,督促电站预留生态水,特别是在枯水期,要随时抽查生态水预留量,做到宁可不发电,也要保障生态用水量的排放,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第四是库尾沙化问题的解决,要求生产企业制定处理方案,要将库尾沙化治理作为电站的一项常态工作来抓,尽量将库尾沙化给环境带来的影响降到低,以实现电站的近期利益与长远利益有机结合。

3结束语

综上所述,贵定县在近些年来,小水电的发展极为迅速,也为贵定这样一个山区的发展带来一定的积极影响。然而,在贵定县小水电工程开发过程中,会对生态环境造成一定的影响,如果不及时采取有效的措施,继续对生态环境破坏,后果将不敢设想。通过文章对山区小水电开发所带来的生态环境影响与保护对策的分析,作者结合自身多年工作经验,以及自身对山区小水电开发的了解,主要剖析现阶段山区小水电开发对生态环境产生的影响,同时也提出了完善小水电开发环境保护立法、建立健全的山区小水电开发可持续发展机制、提升人员的生态保护意识、加强对山区小水电开发的监督和管理等几方面的保护对策,希望通过文章的分析,对提高山区小水电开发的效率以及实现生态环境的保护给予一定的启发。

作者:王东升徐晓明单位:贵定县水务局小水电建设管理站

生态环境论文:旅游风景区生态环境论文

一决定生态环境容量的关键因素分析

生态环境容量包括:自然环境容量、经济环境容量和社会容量三个大方面。自然环境容量是考虑在不破坏自然景观和原有氛围,防止污染,保护生态环境情况下的指标,包括旅游生态承载力、旅游资源承载力等;经济环境容量主要指景区的经济发展容量,具体指住宿、饮食、交通、生活设施等供应水平,一般选择宾馆床位、供水能力、供电能力、交通运载力4个要素;社会容量是从旅游活动对地方民族性和特色以及当地居民心理的影响来考量,具体包括感知承载力、当地居民心理容量、旅游地社会承载力等。这些方面的因素共同制约着生态环境容量,因此我们必须找出关键因素,关键因素是制约生态环境容量的短板。我们在对生态环境容量关键因素进行分析与控制时,可以采用帕累托图来发现关键因素问题。帕累托是意大利经济学家在研究社会财富分配时采用的图表,将其运用于生态环境容量,是找出影响生态环境容量关键因素的一种有效工作。用帕累托分析生态环境容量问题的程序共分为三个步骤:(1)确定关于生态环境容量信息收集方式。如自然环境容量指标可以从环保局提供的水质监测数据、固体废弃处理数据等获得,当地居民心理容量指标可通过问卷调查获得,经济环境容量方面指标可通过工商局、交通局、旅游局等相关单位获得。(2)对收集到的有关生态环境容量问题的信息进行统计、排列,制作统计表,根据统计表绘制帕累托图。(3)进行分析,找出决定生态环境容量关键因素。排列图上累计比率0-70%的因素为生态容量关键因素,也是最终限制生态环境容量的因素。

二基于生态环境容量的旅游风景区可持续发展的思路

1旅游风景区要分析

生态环境容量关键因素旅游风景区生态环境容量是一个综合性的指标体系,它有许多子指标构成,我们不仅要测定这个总的指标,而且要科学地分析它的子指标并找出关键因素,因为生态环境容量的大小遵循“木桶原理”,即制约生态环境容量大小的因素是由子指标中容量最小的因素决定的。只有抓住了关键因素,才能有地放矢,解决问题。

2旅游风景区要严格

地测定生态环境容量的各个子指标旅游风景区环境容量是否能为旅游地的管理提供依据,取决测定的容量与否,而严格科学地测定生态环境容量的各个子指标决定了生态环境容量的度,可是目前,许多风景区的容量值都是估算的,做旅游规划时,它也不是一个必备程序,只会有一个估算,估算的容量值可参照性降低,我们应借助一些数学模型、机算机技术来科学测定。

3动态地测量

生态环境容量生态环境容量不是一个定值,它是在不断变化的,我们不能测定完了以后就当起“甩手掌柜”,要建立监控系统,监测各个子指标地动态以及新的关键因素,才能确保旅游环境容量的客观性。

作者:程天矫单位:湖北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

生态环境论文:旅游影响生态环境论文

一研究区域概况和研究方法

1研究区域概况

鸣沙山月牙泉风景区位于敦煌市南郊,它以其独特的“山泉共处、沙水共生”沙漠奇观著称于世。自改革开放以来,当地旅游发展迅速,游客接待量逐年增加,2012年景区营业总收入达到6346万元,接待人数增加到58万人次。景区周围的月牙泉村有居民221户,共820多人,居民参与旅游业可分为几个阶段:①1978—1985年零星参与阶段。其间由于旅游业刚开始发展,接待的主要是国际游客,游客人数少,全村仅有10多户参与到旅游业中,主要是从事牵骆驼服务和经营小商品。②1986—1993年初步参与阶段。其间全村有30多户自愿参与到旅游业中,由于游客人数增加,旅游服务价格上升,再加上景区管理委员会限制村民加入,参与旅游的居民收入非常可观。③1993—2001年深入参与阶段。其间约有120户居民从事旅游工作,但农业仍是他们的经济基础,参与旅游业的居民还要从事农业。④2002年—至今参与阶段。由于敦煌水资源危机,出现了天然绿洲退化、土地荒漠化加剧、风沙灾害频繁、生物多样性减少等生态环境问题。为了保护好生态环境,月牙泉村的农用水井被迫关闭,农业发展受到严重影响。再加上当地政府实施了月牙泉渗水工程,建设生态保护林,征用了居民的大量农田,当地农民失去了赖以生存的农业基础。为了解决当地人生存问题,政府决定给全村每户平均分配两个“骆驼号”,让他们全部从事旅游服务。整个村的绝大部分收入都来自旅游业,当地村民从此从农业转入到旅游服务业中。政府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通过发展旅游业解决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之间的矛盾。

2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的调查

问卷分为三个部分,包括居民的人口社会学统计特征、对旅游影响的态度和总体对旅游发展的支持态度。其中,个人对旅游业的依赖程度用旅游收入和在景区工作的人数衡量,社区归属感用是否在本地出生和在当地居住的时间衡量,与旅游者接触的次数用旅游旺季每周与旅游者接触的平均次数衡量。为了保障旅游影响的态度指标具有代表性,结合相关文献资料,对文中出现的旅游影响指标分别进行统计和排序,选取出现频率大于30%的26个指标,然后再根据调查地的实际情况,对选取的各个指标进行调整,使指标的语言表达方式更容易被当地人所接受。对旅游影响的态度测量参照Ap、Crompton在旅游影响研究中使用的Fishbe态度量表模型,公式为:A0=Σni=1biai。式中,A0为对一个事物和现象的态度,bi为感觉,ai为评价。采用这种乘积函数方式评估当地居民对旅游影响的态度是积极还是消极,感觉和评价采用5分Likert量表。考虑到当地人口数量状况,本研究选取整个月牙泉村为研究范围,以每户为调查对象进行面对面调查。调查时间为2013年10月,正值旅游淡季,配合调查的时间充裕。调查时采用问卷调查和访谈相结合,主要针对家中男、女主人进行。共发放问卷177份,由被调查人面对面交流完成问卷,有效问卷达。收集的数据采用Excel软件进行编码处理,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二研究结果

1被调查者的基本情况

在被调查者中,男性占500%,女性占48.00%;年龄在25—44岁的为48.60%,45—64岁的为390%,15—24岁的为140%,65岁以上的为5.10%。在教育程度构成方面,40.70%的居民拥有初中文化,小学学历的为24.30%,未受过教育的为15.80%,高中的为15.30%,中专及以上的为4.00%。职业是农民的占71.80%,当地经营业主的为14.10%,其余依次是工人(4.00%)、学生(40%)、教师(30%)、其他(30%)、离退休人员(1.70%)、行政事业单位工作人员(0.60%)。全家年收入以20000—25000元的为37.30%,25000元以上的为27.70%,15000—20000元的为20.30%,10000—15000元的为10.20%,5000—10000元的为40%,5000元以下的为1.10%。家里有1人在景区从事工作的为74.60%,有2人的为18.10%,无人从事景区工作的为5.60%,有3人的为1.10%,3人以上的为0.60%。

2居民对旅游影响的感知总体上

当地居民对旅游正面影响感受深刻,总体变化均值为91,除外来投资外,所有指标变化均值都超过了5,表明当地居民认为旅游发展对当地起了积极作用。偏好的总体均值为91,说明当地居民乐于接受这种变化。居民对旅游正面影响的态度较积极,总体均值达到15.39。其中,在基础设施、环保意识方面的得分分别为17.94和16.41,显示出居民的较高认同度和满意度;而在外来投资、娱乐休闲机会、文化活动开展、文物保护力度、传统文化的变化等指标的均值都低于15,态度平淡。在旅游负面影响,总体变化均值为65,与正面影响感知相比,居民对负面影响的感知较弱,其中感受变化较大的有生活用品和服务价格、生活垃圾、土地和房屋价格、贫富差距、噪音5个指标,得分均值都超过了80;感觉变化最小的为“犯罪率”,变化均值得分为16。偏好的总体均值为19,说明当地居民对旅游发展所带来的负面变化并无反对情绪,包容了这些变化。态度的总体均值为11.36,说明当地居民对旅游负面影响态度较温和,没有显现出消极态度。比较而言,居民对日常生活影响和宁静生活氛围的态度更宽容,但在意上缴的税收和犯罪率两个指标。

3居民对旅游影响的态度差异分析

为了分析当地居民对旅游影响的不同态度,了解不同群体对旅游影响的差异性,采用聚类分析法对当地居民进行分类。首先采用分层聚类,运用沃德法,选择欧氏距离进行聚类分析,得到聚类树形图,根据以前研究成果和综合分析,将旅游地居民分为三种类型;再根据聚类数目运用非阶层聚类分析中二阶段聚类法分析,并对分类结果进行方差检验和判别分析。结果显示,除了上缴的税收、娱乐休闲机会、外来投资、贫富差距指标外,所有指标的方差显著性都为0.00,表明整体分类正确率为97.74%。类型1的居民占850%,为146人;类型2的居民占7.90%,为14人;类型3的居民占9.60%,为17人。对三种类型的居民比较可知,及时类居民对旅游正面影响的态度较积极,各指标得分平均值高于第二类居民低于第三类居民,他们承认旅游给当地带来了积极效应,感觉较满意,但也感受到了旅游的负面影响,没有显出强烈的反感态度,在土地和房屋价格、上缴的税收、犯罪率、贫富差距、日常生活影响、交通拥挤状况、噪音的态度得分均值较高,显示出对旅游负面影响的容忍。这类居民可命名为热情的支持者。其中,25—44岁的占50.00%,职业主要是农民,所占比例为79.59%;旅游旺季时每周与旅游者直接接触的平均次数超过5次的为68.50%,当地人占98.60%。第二类居民在旅游正面效应方面得分的平均值低,如就业机会为10.29%、家庭收入为9.79%、自豪感为121%、文物保护力度为11.93%,他们对旅游正面效应的认同度低,没有显示出积极态度。同时,他们在消极影响方面的得分值也较低。其中,生活用品价格、土地房屋价格、上缴的税收、贫富差距、日常生活影响、交通拥挤状况、宁静生活氛围打扰指标在三类居民中得分低,表现出不满意态度。这类居民可命名为冷漠的支持者。其中,女性比例为71.40%,15—24岁的占50%,职业主要是当地经营业主(35.70%),其次是学生和农民(各占28.60%)。这类居民直接与旅游者接触的次数较少,57.10%的居民每周与旅游者接触的平均次数都小于1次。与其他两类居民相比,第三类居民对旅游正面影响的态度最积极,主要是在基础设施、知名度、使用普通话频率的指标平均分值很高。同时,他们也注意到旅游的消极影响,特别是在生活垃圾、噪音、犯罪率方面持消极态度。这类居民可命名为矛盾支持者。其中,25—44岁的为58.8%;在受教育程度上,590%的为初中,88.2%的每周与旅游者直接接触的次数都超过了5次,且是当地人。

4旅游影响态度维度分析

为了简化变量,分析居民对旅游影响态度的主要维度,本文采用因子分析法对26个指标进行分析,KMO值为0.74,Bartlett''''s球形检验值(0.00)表明数据适合因子分析。方差较大正交旋转因子载荷矩阵,各指标负荷值都在0.8以上,累积方差贡献率为67.07%。我们对总体量表和各分量表进行内部一致性分析,总体量表的Cronbach''''α系数为0.736,各分量表中除积极环境影响外,其他可信度都大于0.6。由于上缴的税收、犯罪率、日常生活影响、娱乐休闲机会、上缴税收5个指标在各主因子上的载荷小于0.5,所以被删去。居民思想观念、知名度、使用普通话频率等指标在及时因子上有较大载荷,主要反映的是旅游社会影响方面,可命名为积极社会影响因子;家庭收入、就业机会、生活水平3个指标在第二个主因子上有较大载荷,反映的是旅游经济影响,可命名为积极经济影响因子;宁静生活氛围打扰、交通拥挤状况、生活垃圾等指标在第三主因子上有较大载荷,可命名为消极环境影响因子;生活用品价格、土地和房屋价格、贫富差距在第四主因子上有较大载荷,命名为消极经济影响因子;文化活动开展、文物保护力度、传统文化的变化在第五个主因子上有较大载荷,可命名为积极文化影响因子;基础设施、环保意识在第六个主因子上有较大载荷,可命名为积极环境影响因子。在旅游正面影响方面,居民在积极环境影响上平均分值较高,态度最积极;其次是积极经济影响和积极社会影响,在积极文化影响方面得分值低,居民对这方面影响的态度不积极。在旅游负面影响方面,消极经济影响比消极环境影响平均分值低,显示当地居民对负面经济影响的态度更消极。为了解居民的态度与人口统计学特征、社区归属感、个人对旅游业依赖等变量之间的联系,本文用多元方差分析(MANO-VA)进行检验,研究居民对旅游影响的态度是否在这些变量影响下有显著的差异。如果存在显著性影响,进一步运用事后检验(POST-HOCtest),分析变量各类别在因子上的均值差异。结果表明,性别和年龄对居民的态度各因子没有显著性差异。教育程度对积极社会影响、积极经济影响、积极文化影响、积极环境影响四个因子上有显著性差异,对其余两个因子无显著性差异。其中,在积极社会影响因子上,大专文化的平均分值显著高于其他的平均分值,并与其他教育程度的居民之间存在显著差异(p<0.01);初中文化和中专文化的居民差异显著,前者比后者的均值高。此外,其他教育程度之间差异不显著。在积极经济影响上,中专文化的居民平均分值显著低于其他类居民(p<0.05),其他类之间差异不显著。在积极文化影响因子上,大专文化的居民均值显著高于其他居民(p<0.01),其他教育程度之间差距不显著。在积极环境影响因子上,大专与其他教育程度差距明显,均值显著高于其他(p<0.01)。收入对积极社会影响、积极经济影响、消极环境影响因子有显著差异,对其余的因子无显著性差异。在积极社会影响因子上,全家年收入在5000元以下与全家年收入在25000元以上、20000—25000元、10000—15000元、5000—10000元之间有显著差异,其均值显著低于其他类。在积极经济影响因子上,全家年收入在5000元以下的均值显著低于其他类(p<0.001)。在消极环境影响因子上,全家年收入在25000元以上与20000—25000元之间存在显著差异(p<0.05)。职业对积极社会影响、积极经济影响、积极文化影响、积极环境影响因子上有显著性差异,对其余的消极影响因子无显著性差异。在积极社会影响上,除退休人员外,学生和其他职业有显著差别(p<0.05)。教师与农民、工人、离退休人员之间也有显著差别(p<0.05),教师的均值明显高于后三者,当地经营业主与农民之间也存在显著差距(p<0.001)。在积极经济影响上,学生平均分值低,与其他职业之间存在显著差异(p<0.05)。在积极文化影响上,教师和农民、学生、行政事业单位人员、离退休人员之间存在显著差距(p<0.05),学生和工人、经营业主之间也存在显著差距。在“积极环境影响”因子上,教师与农民、工人、学生之间有显著差距(p<0.05)。家人在景点工作的人数只对积极经济影响、消极文化影响因子上有显著性,其他无显著性。旅游带来的收入仅在积极经济影响上有显著性。居住时间对积极经济影响因子有显著性差异,对其他因子无显著性差异。与旅游者接触次数仅对积极社会影响、积极经济影响、消极文化影响因子有显著性,在其他因子上无显著性。由于篇幅有限,省略以上变量类别在因子上的均值差异。

5影响支持水平的因素分析

为了了解积极社会影响态度、积极经济影响态度等因子是否对居民支持旅游业发展有影响,本文采用分层回归分析方法,在控制住居民的人口统计学特征、社区归属等变量后,分析各变量对支持水平的影响,及时步选择控制变量进行回归,第二步把积极社会影响态度、积极经济影响态度等6个自变量作为第二层引入回归。及时步引入的控制变量对居民的支持态度有一定的解释力(R2=0.20)。性别、年龄、教育程度对居民支持旅游业发展的态度无显著的影响,但职业和全家年收入有显著预测力,职业排序从农民、工人、学生、教师、当地经营业主、行政事业单位人员、离退休人员到其他,可见职业与旅游业的关系越不密切,越有可能不支持旅游业发展(Beta=-0.22,p<0.01)。全家年收入从25000元以上、20000—25000元、15000—20000元、10000—15000元、5000—10000元到5000元以下共6个等级,收入越低的家庭对旅游业的支持态度越弱(Beta=-0.33,p<0.01)。在旅游业依赖的指标中旅游带来的年收入对旅游支持态度有显著负影响,从旅游业中获得收入越少,越倾向不支持旅游业的发展(Beta=-0.28,p<0.01)。社区归属感中的居住时间对支持态度有显著作用,居住时间越长,越有可能支持旅游业发展(Beta=0.18,p<0.01),而居民与旅游者的接触程度对支持态度无影响。在分析了人口统计学特征、对旅游业依赖程度、社区归属感等变量后,旅游影响态度各维度对预测支持态度做出了新的贡献,对支持态度方差的解释显著增加,对支持态度解释的变异量增加了36%,并达到显著水平(p<0.05)。从标准回归系数可见,积极社会影响态度、积极文化影响态度、积极环境影响态度对支持水平无影响。积极经济影响态度对支持水平有较明显的预测力(Beta=0.21,p<0.05)。消极环境影响态度对支持水平有明显的负影响(Beta=-0.17,p<0.05)。消极经济影响态度对支持水平有显著的负影响(Beta=-0.10,p<0.05)。总体表明,随着居民的积极经济影响态度增加,消极的环境影响和经济影响态度减少,居民更可能支持旅游业的发展。

三讨论与分析

综上所述,处于生态危机下的当地居民对旅游正面影响感知强烈,并做出了积极的评价,但大部分人还没认识和感知到旅游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即使感知到一些负面影响,对此也持宽容态度,甚至作出积极评价,这与当地实际情况有关。由于当地水资源危机,居民放弃农业转入旅游业,两者相比,从事旅游业赚钱快、收入高、体力劳动较轻,旅游业不但解决了当地人的生存问题而且还促进了当地发展,当地居民对旅游带来正面变化感受较深。而对旅游的负面影响,一方面现阶段当地居民主要关注经济发展问题,受经济利益的驱使,为了赚取更多利益可忍受负面影响。另一方面,当地特殊的情况造成居民对一些负面持欢迎的态度,这与以往的研究有所不同。如大量游客的到来,虽然使乡村失去了往日的宁静,但热闹的气氛也给乡村寂寞的生活增添了活力;游客增加导致生活垃圾增加,但由于发展旅游业之后有人管理和打扫环境卫生,当地的卫生条件比过去更好,所以居民对这种变化做出了积极评价。根据当地居民对旅游影响的态度可把当地居民划分为三种类型:积极支持者、冷漠支持者、矛盾支持者,其中积极支持者的人数占绝大多数。与以往的研究相比,本研究的居民分化类型较少,一种类型占了绝大比例,另外两种类型的人数很少,说明当地居民对旅游发展的态度刚开始分化,态度差异并不明显。当地居民对旅游影响的态度共有6个维度:积极社会影响态度、积极经济影响态度、消极环境影响态度、消极经济影响态度、积极文化影响态度、积极环境影响态度。居民的态度受人口统计学特征、社区归属等变量的影响。在分析各变量支持水平之间的关系时,发现人口统计学特征、社区归属等变量对支持水平有一定的预测力。其中,职业、收入、旅游收入、社区归属对支持水平有显著影响,这与Haley的研究中人口统计特征无影响仅旅游经济关联起着显著作用有所不同。在旅游影响的态度因子中,积极经济影响态度影响较大,而消极经济和环境态度起着负面影响,表明当地居民对旅游经济影响态度越积极,越有可能支持旅游业的发展,但消极的经济和环境影响态度有可能减弱支持水平。

作者:王琼张军民刘群单位:石河子大学政法学院

生态环境论文:水利工程建设生态环境论文

一影响水利工程相关的水文系统水利工程

特别是大型水利枢纽工程的建设直接改变了相关流域的水文状况,对整个流域差生影响。大多数水库建设于水质较好、水流急、水量较大的流域上游,水闸则建设在渠道、河道,利用闸门来控制水流量及调节水位,关闭闸门可防洪、挡潮、蓄水将上游水位抬升满足上游通航、取水等需要。开启闸门则可泄洪、排涝、灌溉等,或根据下游用水要求调控水流量。但是,上游水利工程如过度拦截非汛期水流,则会大大减少下游的水流量,降低水位,甚至出现断流,而入海河流会因河水流量变少而淤积泥沙,导致海水倒灌严重影响农业生产。水文系统变化主要有:流量稳定性和频率变化;季节性峰流丧失,流速变缓,急流消失;水位落差变化较缓;水量蒸发和下渗出现变化等。

二影响相关流域的水质

1积极影响水利工程的建设

对流域的水质有一定的积极影响,主要体现在:一是库区河道的水流速度变缓,使得浮游生物活动频繁,其产生的CO2和水中的镁离子、钙离子、钾离子等形成碳酸化合物,沉淀水底,降低水质硬度;二是河水停留时间较长,可使水中杂物沉降,提高水体清晰度。

2消极影响因库区内水流速度变小

降低了水体与空气交换速率,使得污染物不易扩撒迁移,最终造成复氧能力降低,水体的自净能力减弱;水流速度变小使得水体透明度提高,有助于藻类的光合作用,如河水长时间储存,则会导致藻类大量生长而导致水体营养化;腐烂的植被、有机物会消耗水中大量的氧气,而释放出沼气和CO2,造成温室效应;水体含有大量的重金属和有毒物质会造成大量沉积,不能及时得到降解,造成水体次生污染而降低水质。

三影响工程所在地的土壤及地质

1影响土壤水利工程建设

还会对库区的土壤造成严重的影响,主要表现为:(1)盐碱化,这是库区蓄水后常见的土壤问题。水库的建设,会把下游区域的地水位提升,而地下水的矿化程度较高,抬升到地面后经过蒸发、日照作用,盐碱类物质留存于地表,导致盐碱化,降低了土壤的肥力;(2)沼泽化,因水位抬升使得植物根系过于湿润而衰败,当潜水层提升到耕作层,会导致土壤湿度加大而造成包气带破坏,造成土壤沼泽化;(3)浸没,水位抬高,土壤被浸没,使得土壤的通气环境变差,造成土壤中微生物活动变弱,肥力降低,影响农作物生长。

2影响地质水利工程修建

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地质,会引起地质灾害的发生,主要有:(1)地震,因巨大体积的蓄水加大了水压,在此状况下岩层出现断裂,是岩层和地壳原有的地应力平衡被打破,加大了地震发生的可能性;(2)滑坡,水库蓄水后使得山坡山地的强度降低,易引发坍塌、山体滑坡等灾害。另外,一些大型水利水利工程需要大量泥土来填充,被挖掘区因受外力影响易发生坍塌和滑坡;(3)渗漏,主要是因为对库区周围水文环境的改变,如水库出现污染则会对周边区域及地下水造成污染。

四水利工程建设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对策

要实现水利工程建设和生态环境的和谐统一发展,应积极做好这几点:(1)强化生态环境保护,提升环境的承载力。在水利工程设计中应充分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将环境承载力为基础,选择区域进行建设;(2)在实际建设中,应重视生态环境的保护。在建设的不同阶段,应采取相应的措施保护生态环境。比如:施工前应明确各方环境保护的责任和义务,并制定严格的限污标准;施工中,应强化生态环境的监测,对工程所在地的水体、水质、土壤、植被等进行密切监测;在竣工后,应及时恢复被破坏的植被,保护耕地;(3)强化生态环境保护的监管,在建设中应严格按照我国的环境保护相关的法律、制度进行监管,对出现严重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进行严惩。

五结语

总而言之,水利工程的建设直接关系到社会经济的发展,但生态环境则关乎人类的生存与生产。因此,必须充分重视水利工程建设给生态环境带来的影响,从设计、建设、使用等阶段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确保生态环境的稳定,以实现两者的和谐、健康、可持续发展。

作者:张建栋单位:江西三龙建设工程有限公司

生态环境论文:双语生态环境论文

一推行双语的必要性、优越性和重要性

1推行双语的必要性

一方面,在我国这样包含很多民族的国家中,所有少数民族的独有语言都是客观现实,是民族历史长期发展形成的,是构成少数民族特征的重要标志。各少数民族群体十分热爱自己的母语,都有维护自己母语、捍卫母语使用权利的与生俱来的感情。尽管有的民族人口极少,其母语的功能严重受限,语言活力急剧下降,正处于濒危或走向衰亡的边缘,但这些少数民族群体依然对自己的母语感情深厚,不愿意看到自己的语言从此走向衰亡,这是一种固有的内在的语言感情。另一方面,在我国这样一个多民族的统一国家里,少数民族除了使用自己的母语外,还兼用国家通用语———汉语普通话。少数民族如果不兼用通用语,就无法与外族沟通交流,无法参与经济建设,民族的发展就会受到限制。正因为如此,目前各少数民族群体都有着学习和使用汉语的自觉的普遍要求,而且这种要求的呼声越来越高。结合以上两方面的客观事实可以看出,在我国推行双语是有着客观依据的,是有助于民族团结发展,适应民族全体成员共同意愿的,因而也是必要的。

2推行双语的优越性

无数事实与人类语言技能分析证明,双语是适应人类自然天性与社会需求的一种现象。人类大脑的自然天性让人可以同时具备很多种语言的学习与使用能力。从古代开始,人们就为了拓宽交际领域,在多民族多语言的环境中自然而然地发挥着这个天生的能力。在当今科学技术的推动之下,差异化文化与语言之间的碰撞比任何历史时期都更加广泛且深入,全球化发展进程也持续加快。在这种发展形势之下,地域通用性语言在国际交流中发挥着更强大的作用,这让双语技能在人类交流活动中日益重要,获取双语技能已然成了发展与进步的必经之路,是适应当今社会发展的语言使用的未来发展方向。多掌握一种语言,就好比多了一只看到更广泛世界的眼睛,也好比走入了更加广阔的天地,就能扩大交流的范围,就能更加便利地学到新知识和新文明成果。正如2008年,Emerson所说的,语言掌握的越多就意味着朋友越多,就意味着艺术与贸易越多,就意味着人的价值就会提升很多。法国有句格言说的好,懂得两种语言的人相当于两个人。虽然越来越多的族群需要使用国际通用语、地区或国家通用语,但并不意味着他们要放弃自己的母语。在通过通用语投入到经济发展、文化交融的时展洪流中的同时,还需要保护和留存具有族群特色的语言文化,保存历史积淀形成的经验与记忆,构造包含特色民族文化的知识框架。本族语是少数民族族群整体和个体的宝贵财富,是在现代化进程中绝不应该丢弃和遗忘的瑰宝。如果本族语消亡,那么它所承载的传统知识、文化、习俗等一切表明本民族身份和特性的东西都一去不复返,这将会是人类付出的惨重代价。因此,推行双语是既能够开阔眼界、吸纳先进科技进而寻求共同发展,也可以维持并继承民族特色的传统语言文化的两全之策。

3推行双语的重要性

语言和语言的区别并不在于构造系统方面,所有语言都是能够适应社会现实的独立系统。当然,不同语言之间是有生命力旺盛和衰弱之分以及使用功能的区分的,同时每种语言的政治地位与官方维护力度也有所不同。作为通用语的汉语文在中国是应用性最强、最利于提高发展潜力的语言,各民族群体之间的沟通交流、现代化进程中新知识新信息的获取、经济建设的参与和投入等无一例外都离不开汉语这一通用语。因此,少数民族在留存自己母语的同时加强国家通用语的学习是符合现实需要的。首先,国家通用语的学习是提升国家认同感、中华民族认同感的重要表现。在我国当代社会生活中,汉语文已成了我国政治领域、文化领域、经济领域、传媒领域、服务领域、信息领域的指定标准。少数民族学习汉语文的诉求或希望持续提升,他们习得汉语的同时也将汉语使用推入了更加规范、更加标准的地位,是强化对国家通用语言的认同的过程,是中华民族认同感的重要体现(周珊,2012:131-132)。其次,国家通用语的学习和掌握是少数民族群体参加国家建设的重要途径。少数民族语言或方言具有维持族群传统文化和地域交流的社会功能,但是一旦少数民族成员成为国家建设、社会发展的重要参与者时,就必然会选择国家通用语。再次,国家通用语是少数民族群体学习现代科学技术、进行现代信息交换的重要工具。我国颁布的通用语言文字法要求,出版书籍、学校、传媒方式、信息产品等都应当使用通用的语言文字。所以,少数民族成员唯有学习并掌握通用语言才可以获得大量社会资源,进而学习掌握现代科技,更快地进行现代信息交换。,国家通用语是各民族之间沟通和交往的纽带。国家通用语的普及是各民族交往的联络纽带,也是现代社会中协调人际行为的重要手段。然而,对于国家通用语的学习和掌握并不是要以牺牲本族语为代价的。双语和本族语言的保留并非处于对立状态,它并不是让本族语言逐步走向衰弱的决定性影响因素。因此有必要在全社会尤其是多数人群体中普及和增强双语观念,提高他们对双语现象的正确认识,这对少数民族群体在双语状态下维护和留存本族语起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多数人群体的语言观念与濒危语言的生态环境有着微妙的关系:经历了很长时间形成的主流文化的多数成员的族群,已然习惯了其他族群成员学习其语言但他们并不用接触其他族群的语言这种思维,因而他们常常无意识间忽略了双语能力的培养,进而影响其对其它民族语言文化的理解与接受,同时他们也不会在乎其它民族语言的消亡问题,无法体会语言族群处在强势语言包围中的弱势遭遇,甚至部分强势语言族群还会以言语增强弱势语言族群的语言压力。相反,若是双语现象能够成为一种更加普遍的现象,那么少数成员的族群就不会轻易在语言选择上被迫丢弃自己本族的语言;同时,若是语言文化占据主流地位的族群,其成员可以掌握现代化水平较低的少数成员的族群的语言,让语言达到一个平衡发展的状态,所有语言都能经常在各个场合中使用,那么语言就不会轻易陷入濒危的境地。

二推行双语要树立的正确观念

和谐发展基于我国少数民族兼用母语和汉语这个客观存在的现实基础,戴庆厦(2013)提出解决国内少数民族双语问题的绝佳方式是共同发展,也就是不仅要大力维护其本族语言的延续,同时也要给他们提供更加广泛的机会接触汉语这种通用语言,一定要让其本族语言与通用语在社会交际过程中形成互补,共同繁荣。具体来说就是要树立科学的双语理念,正确认识少数民族语言活力和语言功能的变化以及安排好母语与通用语的和谐关系。

1坚持科学的双语理念

双语理念是对待民族语与通用语的基础性观点与手段,是民族理念以及语言理念的关键成分。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多语言的统一国家,双语现象在我国是普遍存在的,因此,正确认识少数民族的双语问题,形成正确的双语理念对发展少数民族、促进多民族团结、推动国家稳步发展十分关键。正确的双语理念的核心内容是始终遵循双语之间的平等。各少数民族语言,不管使用成员数目与使用功能怎样,都应当具备和普通话相同的语言地位,都应当受到足够的语言尊重。我国宪法规定“各民族都有使用和发展自己语言文字的自由”。如果由于少数民族语言使用成员较少、使用领域较小,就忽略其存在价值,任由其逐渐消亡,就会威胁到我国的语言生态环境。至于通用语,少数民族已理解和认识到它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因此也应该充分尊重他们学习通用语的愿望和要求。另外,不能把族群语言只是当成汉语学习的辅助手段,虽然很多时候,进行汉语教学都将少数民族语言视为辅助性工具,但这并不是保护少数民族母语的目的。除此之外,保护少数民族语言还有传承少数民族文化、满足少数民族的感情需求和发展少数民族教育等重要作用。

2正确认识少数民族语言生机与语言使用功能的改变

语言生机是动态化成长过程,所有语言使用领域与功能都在持续改变着。在同一个社会里的不同语言由于客观存在的差异,在语言活力、使用功能、使用范围等方面必然会出现相互排斥和竞争的局面。尤其是在现代化进程不断深入的当今时代,在这样的竞争当中,那些使用人口较少、使用范围受限的弱势语言往往处于不利的地位,随之而来的是语言功能不断衰退,语言活力急剧下降,有的甚至走到了濒危和消亡的边缘。这是中国乃至全世界都面临的一个客观事实。但这个客观事实并不意味着人们对此束手无策,更不代表着可以熟视无睹,听之任之。大部分的少数民族仍然以自己的母语为日常交际工具,并且他们对自己的母语感情深厚,有着割舍不断的情怀。少数民族母语既是本民族的标志性特征,同时也是推动民族文化教育发展的必然性辅助工具。因此,不能任由少数民族语言自然消亡,而应该尽较大的努力去保护和抢救它们,应该帮助少数民族群体使用和发展自己的母语。

3科学安排好母语与通用语的关系

所有语言都有特定的使用功能以及一定范围的使用领域。各语言之间使用功能必然会有强弱的区别,使用领域的大小也不尽相同,然而任何语言的作用都是其它语言难以取代的。少数民族母语和通用语各自具备不同的作用与功能,在各不相同的使用领域与范围内,能够发挥其本身的优势。少数民族母语在族群成员家庭或成员内部,能够传递独特的情感,发挥增强民族凝聚力的作用,是族群文化背景的独有标志;在部分传统领域内,例如民间艺术、地方文化、传统仪式等,族群语言的使用包含丰富且独特的语言内涵和历史传承,尤其是缺乏文字记载的族群语言,口语中的很多内容都是其族群历史文化的宝贵财富;族群语言的留存让那些适应自然环境的生产与生活经验顺利传承下来,特有的文化历史与传统特征也能够继续弘扬下去,上述功能是其它语言无法替代的。在当今经济迅速发展,文化广泛交融,社会不断开放的进程中,通用语言能够让少数民族族群拓宽视线,强化和外界的交流沟通,便于吸纳先进科技,从而为其提供更广阔的发展途径,这也是任何一种其他语言无法取代的功能。由此可见,少数民族母语与通用语是功能互补、相辅相成、并行不悖的关系。

三结束语

如果能够形成健康的双语社会,合理安排母语和通用语在社会生活中的功能和作用,正确把握语言发展趋势,就可以充分发扬语言各自的优势与功能,不仅能够以通用语言拓宽了视线,扩展了交际面,增强了理解,充分发扬适应时展的多种优势,又保留了族群语言,让族群语言特有的历史文化延续下去。这样就能建立一个健康和谐的语言生态环境,少数民族母语的衰退和消亡就会延缓,语言濒危的局面就会好转。

作者:寸红彬张文娟单位:昆明理工大学外国语言文化学院

生态环境论文:矿产资源生态环境论文

1土地沙漠化

全国沙漠和沙漠化土地面积约为262.2万km2,占国土面积的27.3%;其中99.6%分布在中国西部420个县镇。现正在以每年2460km2的速度扩展。已有向东部漫延的趋势。造成直接经济损失540亿元,相当西北5个省1999年度财政收入的7.5倍;间接损失2700亿元。沙尘暴已殃及首都北京,不可忽视。

2解决荒漠的出路

①尊重自然规律,让其自然恢复。对与成矿条件优越:岩浆作用、火山作用、植被不甚发充的贫困地区矿产资源开发可优先考虑。对于环境破坏严重,不好治理的矿区、矿田,可以留下来等待技术过关时再行开发利用。

②储量丰富,国民经济建设中及需的矿产资源可优先考虑开发利用。

③地质工作程度低,成矿条件好,潜力巨大(特别在覆盖层下)的地区,可以先进行地质勘查找矿,分层次、分批次进行开采利用。④开采运输条件好,采矿成本低,解决当地经济发展的地区可优先开发矿产资源。

3新的非金属矿产资源开发研究

①玄武岩:连续玄武岩纤维是前苏联经过30年的研究发明的高科技纤维。它是以自然的火山岩为原料(取之不尽用之不绝)将其破碎后加入熔窑中,在1450~1500℃熔融,通过铂铑合金拉丝漏板制成的连续纤维,它的综合性能好,其它纤维难以比拟,被广泛的用于消防、环保、航空航天、军工、汽车船舶制造、工程塑料、建筑等领域,堪称是21世纪无污染的“绿色工业材料和新材料”。

②珍珠岩: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建筑物的不断增高,对一种轻、保温、隔热、防火的无机材料要求越来越强,这就是膨胀珍珠岩。珍珠岩在1200℃条件下体积迅速膨胀数倍~30倍。具有容重轻(40~250千克/米3)导热系数小(0.03×4.1868千焦耳/米•时•℃~0.06×4.1868千焦耳/米•时•℃),使用温度范围广(-250℃~+800℃)的特点是一种物美价廉,产地广的一种新型无机建筑材料。

4几点建议

①继续培加矿产地质勘查投入。②加强国内外合作,不断改近采矿、选矿、冶炼技术,尽量做到减少对环境的污染。③做好远景区规划,分阶段、分层次的进行合理开发利用。④综合开发利用,注重新的领域,有效合理的开发非金矿矿产资源。⑤既要重视地下矿产资源,也要重视地表环境的保护。⑥注要环境效应。使矿产资源开发得到可持续性发展。

作者:费平赵秀金海玉单位:辽宁省地质勘查院

生态环境论文:水利工程生态环境论文

1水利工程对生态环境的有利影响

1.1解决旱涝灾害

水资源作为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根本,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对于我国而言,由于不同气候条件的影响,水资源的空间分布极不均匀,南方水资源丰富,在雨季常常出现洪涝灾害,而北方水资源相对不足,常见干旱,这两种情况都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农业生产的正常进行,影响着人们的日常生产和生活。而水利工程的建设,可以有效解决我国水资源分布不均的问题,解决旱涝灾害,促进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如南水北调工程,就是其中的代表性工程。

1.2改善局部生态环境

在经济发展的带动下,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口数量不断增加,对于资源和能源的需求也在不断提高,现有的资源已经无法满足人们的生产和生活需求。而通过水利工程的兴建,不仅可以有效消除旱涝灾害,还可以对局部区域的生态环境进行改善,增加空气湿度,促进植被生长,为经济的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支持。

1.3优化水文环境

水利工程的建设,能够对水污染情况进行及时有效的治理,对河流的水质进行优化。以黄河为例,由于上游黄土高原的土地沙化现象日益严重,河流在经过时,会携带大量的泥沙,产生泥沙的淤积和拥堵现象,而通过兴修水利工程,利用蓄水、排水等操作,可以大大增加下游的水流速度,对泥沙进行排泄,保障河道的畅通。

2水利工程对生态环境的不利影响

水利工程对于生态环境的影响不仅有好的一面,也有不好的一面,需要相关人员的充分重视。其对于生态环境的不利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污染

水利工程对于周边环境的污染一般都集中在施工过程中,其主要污染包括:(1)水污染:水利工程施工过程中排放的污水、废水以及施工人员生活中排放的污水,是导致水污染的主要原因,由于施工条件、施工环境、资金等因素的限制,这些污水往往没有经过处理直接排放到环境中,不仅能会污染地表水环境,同时还可能渗透到地下,污染地下水环境。例如,在对水利工程中的水坝进行施工时,如果混凝土的浇筑处理不当,就可能出现大量的废水和污水,这些污水排入河流中,会引起河流水质的变化。又如,在对工程设备的使用过程中,或多或少都会出现一定的废油,如果这些废油排放到河流中,不仅会造成水域环境的污染,还可能影响下游居民的健康。(2)空气污染:空气污染一般是在对施工材料进行运输,或者对地基进行平整的过程中,产生的灰尘或者部分废弃物,又或者是工程设备在运行过程中产生的废气、扬尘等,会对周边的环境造成一定的影响

2.2对局部气候的影响

水利工程的建设,会在一定程度上改变局部的气候环境条件,这些改变在气温和降水方面表现的尤为显著。(1)气温:在水利工程建设完成后,由于水库和大坝的蓄水功能,会大大增加水体面积,改变空气中的能量交换方式,从而引起气温的变化。一般来说,水深在7m以上的大型水库,与陆地相比,在冬季的平均气温要高出1.8-2.9℃。而在夏季则具有降温的作用,可以降低局部区域约1-4℃的温度,同时,对于地区的年平均气温也有着较大的影响。(2)降水:水利工程对于降水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首先,水面强烈的蒸发作用,会造成空气湿度的增大,从而为降水的增加提供基础保障;其次,气流在进入水域范围后,由于风速的增加和流线辐射,会产生下沉运动,从而减少降水;然后,在暖季,水面温度会低于陆地温度,其大气层的结构也更加稳定,对流不易产生,同样会在一定程度上抑制降水。而对于我国而言,降水多集中在暖季,因此水利工程的将是会减少周边区域的将降水量。而对于干旱地区,决定降水的主要因素,在于空气的湿度或者水汽来源,因此水域相对于陆地具有更好的降水条件,会使得区域降水增加。

2.3对土地的影响

水利工程的建设对于周边土地的影响是十分巨大的,表现出来的问题包括水土流失、地貌改变、土地盐碱化、河道冲刷等。在对水利工程进行建设的过程中,需要进行大量的土石方工程,而在开挖土石方的过程中,不仅会造成地形地貌的改变,还会对地面的植被造成破坏,进而引发水土流失现象;同时,水库蓄水后,库区周围的地下水面会有所提高,将大量的盐碱带到地面,造成严重的土地盐碱化问题等。

2.4对水质的影响

在水利工程完工后,会在大坝上游形成宽阔的水域环境,造成库区水动力条件的变化,不仅水深大大增加,而且水流的速度也会变得缓慢。在这种环境下,库区水体的水质和水环境会出现较大的改变,引发水体富营养化、泥沙含量增加、重金属沉降等问题。同时,受库区水质以及大坝下游河道水量变化的影响,下游的水体水质也会发生变化,影响水体的自净能力。通常情况下,如果河道水体自身的水质条件较好,则水利工程的建设虽然会对河道水体的水质造成一定的影响,但是这个影响并不明显;而如果河道水体的水质条件较差,或者有污染源的排入,水利工程自身的调蓄作用所造成的河道水量减少,会极大的加剧水污染的程度。

3应对措施

经过大量的调查分析发现,水利工程对于生态环境的影响是不可避免的,因此在建设过程中应该充分考虑工程的生态效益,分析水利工程对于生态环境可能造成的近期和远期影响,并采取相应的措施,确保有利影响的充分发挥,对不利影响进行改善。同时,要建立相应的环境监测部门,对环境进行跟踪评价,尽可能减少水利工程对于生态环境的破坏。

4结语

总之,水利工程对于生态环境的影响是多方面的,需要相关人员的重视,确保水利工程建设的可持续发展,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作者:李顺辉

生态环境论文:地方高校的生态环境论文

一、高校本土音乐生态环境建设的原则

(一)地方性原则

天中本土音乐文化具有地方性,全市九县两区都有属于自己的本土音乐文化,并且各具特色,高校发挥自身的优势,建设本土音乐文化生态环境要注重地方性,把能反映地方特征的风俗语言等文化符号考虑进去,不能轻易改变地方特征。把九县二区的本土音乐制成声像资料,找当地的老艺人给高校本土音乐文化建设环境把关,保障地方性的音乐本土文化特征不变。地方的性即是世界性,为未来天中本土音乐文化走向世界奠定基础。

(二)真实性原则

真实性也即原生态,指没有被特殊雕琢,存在于民间原始的、散发着乡土气息的表演形态,它包含着原生态唱法、原生态舞蹈、原生态歌手等。从原生地移动到高校环境,尽可能保持本土音乐文化的真实性、原生性,特别是本土音乐文化展览馆的建设更需要真实性。本土音乐文化的乐器要老艺人使用过的,乐谱也要没有经过更改的原乐谱。要经常请老艺人到学校表演原生态歌舞,为大学生提供最为真实的原生态音乐标本,以供学生学习本土的草根音乐文化。

(三)综合性原则

本土音乐文化既有物质的也有非物质的,建设物质的好做,而建设非物质的相对困难,如何把握需要综合考虑,即做好物质的也要做好非物质的建设工作;重要的和不太重要的如何取舍,也需要综合考虑。同时需要做好原生态和次生态的本土音乐文化建设,既要考虑经济的因素也要考虑社会的因素问题,总之,需要综合把握建设环境因素。

(四)保护性原则

在做好本土音乐文化传承创新工作的同时,需要保护好本土音乐文化,当保护与发展发生矛盾的时候,要以保护为主,不能因为创新发展而已破坏性为代价。特别是建设高校本土音乐文化生态环境过程中,一定要以保护本土音乐文化为前提,宁可不发展也不能破坏本土音乐文化。这是建设生态环境的重要原则。

(五)教育性原则

高校在建设本土音乐文化生态环境时,要考虑建设后的教育性,从本土音乐课程设置、教材选择、师资力量、教学方式等考虑对大学生的本土音乐文化教育效果。包括网络建设对大学生的环境影响,从而构成立体化的本土音乐文化教育空间环境。

二、建设高校本土音乐生态环境的途径与方法

(一)建设方法

1.学校自建。

高校有责任有义务建设本土音乐文化生态环境,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应该积极主动地搞好本土音乐文化生态环境建设。建设的方式一般是以展览馆的形式为主的物质性的本土音乐文化环境,同时构建非物质的本土音乐文化环境。建设资金可以分期分批投入,也可利用本土音乐文化带来的经济效益实行再投入再发展。建设的先期要合理规划,既不能急于求成,也不能建建停停,既要有长远规划也应有近期任务,注重建设工作的可持续性和工作的可操作性。

2.合作共建。

高校虽有责任建设本土音乐文化环境,但由于学校的资金紧张,往往会受到资金的限制而达不到预期的目标任务,因此合作建设是可以选择的方向。合作的方式多种多样:一是可以和当地政府合作,充分利用政府的平台及资源,比如和文化部门合作,有传统文化节日活动时,把政府组织的活动放到高校开展,可以说是“借鸡生蛋”,不花一分钱还能办大事;二是可以和音乐协会合作,发动群众组织的力量,利用协会成员的采风活动,收集整理本土音乐文化的珍贵资料,实行本土音乐文化资源共享;三是可以和各地的本土音乐文化传承人合作,把原生态的资料拿来共享;四是可以和社会市场合作,将已有的研究成果转化成经济效益,实行本土音乐文化产品和本土音乐文化环境建设相对接,实现校企合作,达到合作共赢或多赢。

(二)建设途径

1.本土音乐自然环境建设。

高校的本土音乐文化自然环境建设主要包括:本土音乐文化研究所、展览馆、微环境建设等。特别是本土音乐文化展览馆,它是自然环境建设的主要阵地,把各种本土音乐演奏的新旧乐器、服装、乐谱等收集起来,在展览馆展出;本土音乐文化微环境建设,就是把相关的本土音乐文化资料,包括图片、音像资料等在相对集中的场地进行布置,比如本土音乐文化墙建设等。通过自然环境的建设,为教师、学生提供试听环境,引发对本土音乐文化的感悟,为研究当地的本土音乐文化提供参考。

2.本土音乐生活环境建设。

将本土音乐文化融入生活环境之中,为校园文化建设提供丰富的内涵资料,比如在校园内建设道路和景点时以当地的本土音乐文化中著名的传说故事、人物等命名,如将盘古开天传说为学校花园命名为“盘古开天园”;用梁山伯与祝英台的音乐故事将学校其中的道路命名为山伯路和英台路等;在学校的广播站定时播放当地的民歌与戏曲节目;定期举办当地的民俗文化节;将本土音乐与现代传媒技术结合,进行本土音乐文化的产品开发与销售,将本土音乐的文化与经济相结合,走文化经济的发展道路。

3.本土音乐网络环境建设。

利用网络技术建设本土音乐文化网站,网络环境建设具有很多优势,一是容纳量大,大量的视听资料都可以在网络存放,而且能够时时更新;二是传播速度快,便于学生学习,学生在收集和网络环境建设过程中提高了对学习本土音乐文化的兴趣。网络环境建设需要整体设计,在前期的框架设计好后逐步添加内容,可将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下的本土音乐文化放置于网络环境之中,在教师指导下全部由学生动手完成。

4.本土音乐教育环境建设。

本土音乐文化在高校中的教育环境下得以生存与发展,教育环境建设极为重要,一是将本土音乐文化课程化,在大学生中进行本土音乐文化的课堂教学,让学生在教师和本土音乐文化传承人的教育下,形成的本土音乐文化系统的知识结构与能力,为本土音乐文化的发展培养传承人;二是把本土音乐文化形成教材,进行学校与社会的传播。三是校园内定期举办本土音乐文化节、本土音乐文化原创作品大赛等;四是以本土音乐文化研究所为依托,开展本土音乐文化研究,将研究成果转化成社会产品,为保护传承本土音乐文化提供理论支持。

三、建设高校本土音乐生态环境的困境与对策

(一)资金不足问题

地方高校在建设本土音乐生态环境方面,较大的困难就是资金问题,特别是像黄淮学院地处经济欠发达地区,建一个本土音乐文化展览馆需要购买的乐器就占很大资金,只靠学校的资金是不行的。我们的做法是:学校建设场地、环境等,由建立的合作联盟单位出一部分资金进行实物建设,并且是分期分批建设;另外,靠社会的其他渠道捐助,比如本土音乐文化传承人对乐器的捐赠、黄淮学院往届毕业生的捐赠等;通过以上几项措施,基本解决了高校本土音乐文化环境建设中展览馆建设的难题。

(二)持续发展问题

本土音乐文化生态环境的建设有物质和非物质属性,既要注意物质的环境建设,同时也要注重非物质的本土音乐文化环境建设,建设过程中需要注意本土音乐文化的原生性。在建设过程中需要注意发展的可持续性。正确处理发展与保护的关系,发展中保护,保护中发展,避免发展中对原生态本土音乐文化的破坏。高校的本土音乐文化环境建设是次生的本土音乐文化建设环境,利用高校中的人才和资源优势搞好本土音乐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传承要求音乐文化的原生态的持续性,创新要求音乐文化的变化性。要树立传承中的创新理念,对本土音乐文化的创新即是传承,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过程中传承本土音乐文化。比如进行高校中的本土音乐文化原创作品大赛,要求大学生利用高校中的本土音乐文化资源创作新的本土音乐文化作品,以此推动本土音乐文化的持续发展。也可利用现代化的技术手段创新传承模式,走出一条经济与文化相结合的路子,但不能以经济为主,更多的需要注意社会效益,寻求本土音乐的社会、经济、文化效益的同步持续发展。

四、结语

黄淮学院作为应用科技大学试点院校,在本土音乐文化环境建设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天中本土音乐文化资源丰富,为高校本土音乐文化建设提供了物质基础,经过几年的努力,已取得了相关的成果,本土音乐文化研究所为师生提供了科研的平台,本土音乐文化展览馆为高校的文化传承提供了生态环境,通过本土音乐文化课程建设,为地方培养了大批的本土音乐文化传承人,给本土音乐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黄淮学院的天中本土音乐文化环境建设为驻马店市的文化建设起到一定的引领作用,黄淮学院的本土音乐文化建设模式为地方高校的文化建设提供了成功的典范。经过近三年的建设实践,从自然环境、生活环境、网络环境、教育环境建设四个方面,逐步探索出一条生态传承地方本土音乐的有效途径,取得了较好效果,文化不但得到传承创新与发展,同时获得了经济与社会的多重效益。我们将在今后的建设实践过程中逐步完善对本土音乐文化建设的方式与方法,实现高校的四大职能。

作者:王伟平单位:黄淮学院音乐表演系

生态环境论文:高速公路建设生态环境论文

1高速公路建设临时用地基本特征

高速公路是一种线性的、具有一定宽度的、长距离或超长距离的人工建筑物,除了正线的长期用地外,其周边还分布着大量的临时用地,经调查研究,总结出其具有如下几个方面基本特征:

1.1线性分布

便于保障施工与经济效益考量,搅拌站、料场及预制场等临时项目用地多分布于高速公路正线两侧,受选取点的地形条件限制,按施工标段划分整体呈线性分布。

1.2用地类型多

由于高速公路施工过程不同工艺及技术要求,保障施工的临时用地用途多样,主要有取土场、弃土场、弃渣场、施工便道和施工生产生活区,包括临时生活房屋、搅拌站、机械修配厂、钢筋加工场、桥梁涵洞预制场、料场等。

1.3数量多、分散性大

高速公路线路长,施工营地沿公路走向按标段间隔分布,为满足施工所需的大量土石方和钢筋混凝土,以及堆放废弃的大量土石渣,需要在沿线布置数量较多的临时用地,沿公路走向方向零星分布,分散性较大。

1.4单一用地规模小,总体规模大

受到公路施工营地线性分布特点和地形地貌等自然环境因素制约,单一临时用地的用地规模相对较小,一般均在50亩以下,但由于数量较多,总体规模与其他生产建设项目临时用地相比依然较大。

1.5污染小

与采矿等生产项目的土地破坏相比,高速公路建设临时用地对土壤的污染程度较小。土地破坏一般仅限于土层物理性的改变,施工过程中及后期做好复垦工作,较少造成土地生产能力的不可恢复的损失。

2高速公路建设临时用地土地破坏类型及方式

2.1高速公路建设临时用地土地破坏类型

高速公路建设临时用地土地破坏,主要分为挖损和压占。挖损主要指高速公路建设过程中取土场和施工便道对土地的破坏。挖损破坏了土壤结构,改变了土壤养分的初始条件,而且增加了水土及养分流失的机会。压占主要指高速公路建设过程中施工生产生活区和弃土(渣)场对土地的破坏。因固体数量庞大,种类繁多,物理化学性质复杂,从而将会对压占的土地造成严重的破坏

2.2高速公路建设临时用地土地破坏方式

取土场对土地的破坏形式为挖损,主要有削包取土、开坡取土及以凹坑取三种挖土破坏方式。弃土(渣)场对土地的破坏是压占,弃土排渣方式大部分是山谷洼地回填或山坳回填。生产生活临时用地对土地破坏程度较小,工程建设期间,通过场区绿化和道路两边植树绿化,可以基本恢复生态,工程竣工后,通过清理地表覆盖物,回填表土,可以复垦为原地类。生产设施临时用地,如拌合站、制梁场等由于地表混凝土覆盖,地表的清理工作难度相对较大。

3高速公路建设临时用地生态环境影响及预防措施

3.1高速公路建设临时用地的生态环境影响

3.1.1取土场、弃土(渣)场的生态环境影响

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增加工程临时占地和产生水土流失。取土场在取土过程中将剥离表层土,致使附着在其上的地表植被遭到破坏,由于植被在防止侵蚀作用中起决定性的作用,因此相同条件下植被的破坏可导致水土流失量大增。弃土(渣)场在堆放过程中若处置不当遭雨水冲刷后就将引发水土流失等环境问题。

3.1.2施工生产生活区、施工便道的生态环境影响

施工生产生活区以及施工便道等临时用地对生态环境影响主要表现为:①工程占地导致土地硬化,引起植被破坏,农作物减产等。②搅拌站等在生产过程中,会有少量生产废水产生,若这些临时场地靠近河流、水塘,生产废水发生流失,则会污染附近水域水体。③施工营地施工人员日常生活污水、生活垃圾等任意排放,则会污染水体。隧道进出洞口附近的施工生产生活区布设,其产生的生活污水,若不经处理,随隧道涌水排放,一旦进入河流、塘坝,则会造成地表水污染。④施工便道、施工生产生活区等,会扰动地表、铲除植被,可能加重区域水土流失强度,对沿线天然地形地貌造成损伤。

3.2高速公路建设临时用地生态环境影响的预防措施

3.2.1取土场、弃土(渣)场生态环境影响的预防措施

①禁止在水体堤岸内侧,较高水位线以下的滩涂、岸坡设置取土场、弃土(渣)场。②禁止将弃土、弃渣堆置在河道内,影响河流水文、河道防洪。③禁止在沿线基本农田集中分布的区域取土、设置弃土(渣)场。

3.2.2施工生产生活区、施工便道生态环境影响的预防措施

①施工驻地生活区,有村庄的地方尽量进行租赁,如受客观条件限制,应选用荒坡、灌丛地和劣质的土地,尽量少占用耕地;远离河道,以减少河道水质的影响。②施工生产区尽量选用荒坡和劣质的土地,远离村庄、学校、医院等敏感目标下风向200m以外。③施工便道尽量利用现有公路,对镇级、村级公路进行改造,新开辟的施工便道,尽量减少大填大挖,做好水土保持,减少水土流失和生态破坏。工程结束后,视具体情况,其一,交给地方政府公路管理部门,进行养护,可作为镇级、村级和林区公路,其二,将来无法使用的,须进行生态恢复,进行植树种草等。

4结语

高速公路建设将不可避免的占用大量的临时用地,其面积达总用地面积的五分之一,需贯彻执行“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较大限度的对因高速公路建设而遭到破坏的临时用地进行科学合理的复垦及环境保护,这对实施土地可持续利用、恢复和改善生态环境、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节约型社会、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作者:于海涛谢晓锋韩佳泳谢鹏单位:广东省建筑科学研究院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