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复护理的措施实用13篇

康复护理的措施
康复护理的措施篇1

1 康复护理特点

1.1 早期介入 有些时候患者之所以恢复速度快,除了因为手术本身很成功之外,还有就是康复护理工作的早期介入。一般神经系统症状稳定后即可介入。

1.2 自我护理 变被动护理为主动护理。不再是单一的过程,一定要教会患者学会自我护理。

1.3 功能训练 从良肢位的摆放到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对患者进行功能训练。这里的功能锻炼,一定要要求患者、患者家属、康复治疗者共同完成,尤其是患者本人的参与积极性,直接决定着后期恢复效果。

1.4 患者心理干预 刚刚挽回生命的患者很难接受目前的自己,大多情绪波动,比较痛苦和担心,要积极给予心理上的安慰与支持,使其倾诉内心的痛苦和烦恼,减少心理负担。康复之前首先要对患者进行心理上的康复,心理护理贯穿康复护理的始终。

2 康复护理的基本目标

2.1 维持与改善患者残余机能 充分活动肢体,防止肌肉萎缩、关节挛缩等。

2.2 帮助患者进行功能训练 早期卧床患者一般活动少,康复护理人员要帮助其活动,以减少机能的丧失。

2.3 告知家属患者的情况及需要 向家属进行健康教育,使其了解具体康复措施及日常生活注意事项,并要求家属必须参与到患者的康复护理与康复治疗中来。

2.4 充分发挥患者本人的潜能 积极的鼓励患者,使其主动参与各种机能训练,最大化的发挥其潜能。

3 康复护理的基本措施

3.1 一般基础护理和康复护理 见表1。

3.2 预防畸形和并发症

3.2.1 变换和姿势 早期变换和姿势可以预防肌肉萎缩,关节挛缩,褥疮,肺部感染等,还可预防因患肢长时间受压,不感痛苦,而造成的患肢肩、髋关节的疼痛与挛缩。

3.2.2 预防压疮 压疮一旦发生,不仅给患者增加痛苦,而且还会增加精神负担,严重时甚至引起全身败血症而危及生命。因此,护理中要防止局部皮肤长期受压,避免摩擦力和剪切力,保持局部皮肤的清洁和干燥,按摩背部及受压局部促进血液循环,改善全身营养状况等。

3.2.3 气管切开护理:保持病室适宜的温湿度,通风、清洁。及时吸痰,保持呼吸道通畅。床头抬高15°~30°,定时翻身扣背,预防坠积性肺炎的发生。

3.2.4 预防关节挛缩变形 长期卧床或者运动受限制者,由于关节、软组织、肌肉缺乏活动或被动运动范围受限而出现关节挛缩。因此要对患者进行各个关节、各方向的全范围被动运动,预防关节挛缩,也要注意保持主要关节的合适,矫正患者不良姿势,以防止髋外展、外旋畸形、膝屈曲畸形、足下垂等挛缩畸形的发生。

3.2.5 功能训练 协助治疗师对患者进行功能训练,加强各大小关节被动运动、主动运动、抗阻力运动等,在训练过程中对患者进行心理疏导,帮助克服恐惧心理和疼痛顾虑。

3.3 促进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恢复的护理

3.3.1 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训练 帮助或引导和患者进行床上活动、进食、洗脸、个人修饰、入浴、穿衣、下床、入厕、整理床铺、使用家庭用具,移动、户外活动等日常生活动作。

3.3.2 饮食护理 饮食宜清淡、高热量、高蛋白,禁食辛辣刺激、冰冷过硬的食物。对于有吞咽障碍的患者进食时应选择质地较粘稠的食物,采取端坐位,避免呛咳。若每日进食不能保证总摄入量,应留置胃管进行鼻饲饮食。

3.3.3 排尿护理 训练尿潴留或尿失禁的瘫痪患者排尿,是康复护理的重要内容。可采用诱导排尿法,如用温水冲洗会阴或让患者听流水声,以引起排尿反射,也可采用定时按压下腹部(3h一次)等办法,若无效则进行留置导尿。对后期截瘫患者应教会其自我清洁导尿法。

3.3.4 排便护理 指导患者者建立合理的食谱,增加粗纤维食物,多饮水,建立有规则的排便功能,并定时排便。必要时可口服缓泻剂、或使用通便剂、灌肠等。长期腹泻患者,便后用软纸轻擦,用温水清洗,并在周围涂油膏,以保护局部的皮肤;对结肠造口术的患者,要教会他们自己进行冲洗处理,正确清洁造口和使用假肛袋等。

3.3.5 姿势转移及步行训练 步行前要对患者进行站立平衡训练、姿势转移训练,如从床上转移到椅子上,再从椅子上转移为站立,或者指导患者使用轮椅或拐杖、手杖等。

3.4 观察患者病情及康复训练过程的变化 包括患者的基本情况,活动能力、心理反应以及失去的和残存的机能及机能恢复情况等,并认真做好记录。

3.5 学习和掌握有关对病、伤、残者的功能评价:并定期参加康复团队的初期、中期、后期评定会,以更好地了解患者情况。

3.6 实施心理护理 康复护理的对象有其特殊的、复杂的心理,往往表现出精神抑郁、忧愁、焦灼、烦恼、感情脆弱,甚至出现精神障碍和行为异常。应针对不同患者心理特点及不同表现采取相应护理措施,同时要以良好的语言态度,仪表行为去影响患者的感知和认识,帮助他们改变异常的心理状态和行为,以及由此产生的各种躯体症状。使其重新认识自我价值,激励其重新鼓起生活的勇气,以最佳的心态配合治疗和进行积极主动的康复训练,从而保证康复计划的顺利实施。

3.7 康复病房设施和环境,要求应与一般病房有所差别。

3.7.1 无障碍设施 要以坡道设施或电梯替代阶梯,以方便使用轮椅者的活动,一般要求坡道的坡高与坡长的比例应为1:12,最少也应控制在1:8,坡道两侧应设0.85米高的扶手,各种设施均以适应患者的需要为准:如门把手、电灯开关、水龙头、洗面池等的高度均应低于一般常规高度;病室、厕所的房门应以轨道推拉式门为宜;卫生间的过道不应小于120cm,墙体阳角部应做成圆角或切角;在厕所、楼道的一侧或两侧要安装高度80cm~85cm的扶手,以便于康复对象的行走、起立、入厕等训练的扶助等。

3.7.2 病房布置要安静、温馨、整洁、舒适、安全。

3.7.3 适当放宽探视条件,便于家人和陪护学习掌握康复护理和康复训练技能对患者进行康复训练。

3.8 患者出院后往往带着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碍,故返家后的康复护理工作并未终止,接下来的护理活动主要是如何帮助他们真正成为家庭、职业单位或社区的一员,帮助他们重新适应环境。出院后对患者可进行必要的自我生活护理和有关疾病康复知识的卫生宣教,也可采用家访护理方式进行,由此提高和巩固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同时,回家后的康复护理及康复训练计划需要家庭成员的参与和帮助,因此必须向家属讲授有关的康复护理、康复训练的知识和技能,以便患者能够得到家庭成员的最大帮,为其进一步恢复做好基础。

4 讨论

康复护理的措施篇2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组41例,年龄27~55岁,平均42岁,已婚36例,未婚5例。左乳癌18例,右乳癌23例,接受改良根治术11例,根治术30例。住院时间17~32d,均在术中行快速病理检查确诊为乳腺癌。其中35例于术后第3w开始进行化疗。3例术后因皮下积血积液至皮瓣坏死延期愈合。2例因患侧肢体淋巴水肿致上肢轻度的功能障碍。

1.2方法

1.2.1心理护理干预 乳腺癌手术患者,有迫切的手术治疗意愿来拯救生命,又因手术切除使躯体功能的完整性丧失,使患者作为女人的感觉和自尊心受到威胁[2]。所以我们必须为患者提供人性化服务,人性化服务的核心就是要尊重和理解患者,给予关爱[3]。①深入浅出地向患者介绍有关乳腺癌预后与手术知识,增强患者治疗的信心。②多接触患者,鼓励患者诉说感受,引导患者多想好的一面,保持乐观情绪,减轻内心的失望和痛苦。③以同情、支持的态度,用劝导、启发、鼓励、消除疑虑和提供保证等交谈方法帮助患者认识问题,改善心境,提高信心。④让恢复好的患者现身说法,介绍治疗经验。⑤对未婚女性更应表示极大的同情和理解,消除其不能结婚的顾虑。⑥对已婚者,要作好丈夫的思想工作,鼓励丈夫经常陪伴患者,让其感受到爱的温暖,从而振作精神。⑦告诉患者保持良好心态对健康的重要性,鼓励患者走出疾病的阴影。

1.2.2术后一般护理干预 术后应去枕平卧,暂禁饮食6 h后取半卧位可进流食,并抬高患侧上肢,同时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变化至病情稳定,以早期发现有无出血、休克等特殊的病情变化。每6 h测量体温1次,监测有无术后伤口感染。对麻醉作用过后切口疼痛的患者,应根据其特殊情况选择合适,采用针剂或药物止痛。护士在执行各项操作时除语调轻柔、动作轻巧外,还应向患者耐心解释,回答患者提出的各种疑问,使患者正视现实,配合整个治疗过程。

1.2.3保证有效引流的护理干预 乳癌根治术后,为了使皮肤愈合良好,避免发生皮下积血积液,术后应放置引流管,并用胸带加压包扎。为了保证有效引流,41例患者均采用负压器连接引流管,压瘪减压器,塞紧减压器塞形成负压引流。负压引流是一种主动引流,通过负压作用,将创口内渗液吸出防止发生皮下积血积液致皮瓣坏死,减少继发感染,同时根据患者需要调节负压,妥善固定,观察引流液的颜色、性质和量,引流量超过100 ml/h提示有活动性出血,应立即报告医生及时处理。引流管一般放置5~10 d,引流液颜色变浅、24 h少于10 ml局部无积血积液可考虑拔管。本组患者中有3例因减压器塞张开未形成负压引流致皮下积血积液致皮瓣坏死。

1.2.4有效抬高患侧上肢预防淋巴水肿的护理干预 患者术毕回病房即开始将一软枕置于患侧上肢下,使肘关节高于肩部、手腕高于肘关节、患侧上肢与床面成30°,直至术后10d,至少10 h/d卧于床上使用软枕。结果判定:①水肿:术后患侧上肢周径与术前之差大于1.0 cm。②活动及疼痛情况:以乳腺癌根治术后患侧上肢功能锻炼方法为标准,患侧上肢术后1~3 d手指可屈伸、腕关节可回转、肘关节可屈伸;术后4~7 d上肢可前伸上下摆动;术后8~10 d上肢可上举过头摸至对侧耳朵,肘关节可摆动,上肢可上下左右摆动。患者在规定天数内达到以上标准且无疼痛为活动好、无疼痛,反之,本组一例因不能有效抬高患侧上肢致淋巴水肿,由于水肿疼痛致使活动受限或活动时感觉疼痛为活动差、疼痛。

1.2.5患肢渐进式功能锻炼 乳腺癌根治术须切除患侧的乳腺、胸大肌、胸小肌、腋窝淋巴结及结缔组织,由于切除范围广,术后如果不能及时进行功能锻炼,将会造成患侧上肢的功能障碍,给患者的生活和工作带来一定的影响,所以护理人员应鼓励其术后的功能锻炼。故术后1~3 d早期使用健身圈,促进肢体血液回流防止手指肿胀,主要应锻炼手、腕部及肘关节的功能。可做伸指、握拳和屈肘等锻炼。当拔除皮瓣下负压引流后患者开始下床活动到出院为止主要为肩关节的锻炼。肩关节的锻炼主要防止腋窝周围组织瘢痕挛缩,影响上肢功能。由于此时接近腋下切口处的瘢痕组织尚未形成,故早期锻炼可使三角肌、斜方肌和背阔肌尽快恢复功能。这是乳腺癌根治术后上肢功能锻炼的重要一环。锻炼方法:①术后3~4 d患者可坐起开始进行屈肘运动。②术后4~7 d解除固定患者上肢的胸带后可练习患者手掌扪及对侧肩部及同侧耳廓的动作。③术后9~10 d已拆除切口缝线,此时可锻炼抬高患侧上肢,直至可与肩平;术后14 d练习将患侧手掌置于颈后使患侧上肢逐渐抬高至患者自开始锻炼时的低头位,达抬头挺胸位,进而能以患侧手掌越过头顶并接触对侧耳部为止。为了扩大肩关节的活动范围,此时还可做扶墙锻炼加强抬高患侧上肢的功能。患者出院后,应继续坚持患肢的功能锻炼,为了进一步使各项动作协调、自然、轻松,还可以进行以下功能锻炼[4]:①上肢旋转运动:先将患侧上肢自然下垂,五指伸直并拢,自身体前方逐渐抬高患肢至最高点,再从身体外侧逐渐恢复原位。注意上肢高举时要尽量伸直,避免弯曲,动作应连贯,亦可从反方向进行练习;②上肢后伸运动:患者应保持抬头挺胸,此外,患者还可在日常生活中制定提、拉、抬、举物体的各种负重锻炼,以增强患侧上肢的力量,使其功能完全恢复正常。

1.2.6出院指导干预 患者出院时,要向患者做好健康指导,告诉患者应注意的事项,避免在患肢进行医疗行为,预防患肢水肿,继续进行患肢功能锻炼,及时复诊,定期化疗,把治疗和护理方案记录在出院病历上,嘱咐家属密切患者的心理和病情变化。乳腺癌患者经治疗出院后第1~5年,每6个月来医院随诊复查。5年后,每年随诊复查1次直至终生[5]。

2结果

41例患者除按乳腺癌根治术术后常规护理外,对刀口负压引流、有效抬高患侧上肢及渐进式功能锻炼进行了重点观察和护理。3例因负压引流器塞张开引流器不能维持有效负压,引起皮下积血积液致皮瓣坏死延期愈合,2例因术后不能有效抬高患侧上肢致患侧肢体淋巴水肿,因疼痛不能早期锻炼引起患侧上肢轻度的功能障碍,36例术后恢复较好,未发生并发症。

3讨论

3.1乳腺癌患者心理支持的重要性 随着现代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在临床疾病治疗过程中,单纯临床症状的缓解或消失,只能作为疗效评价的一个方面,患者心理状况的改善和恢复也成为评价疗效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因此,了解和重视乳腺癌患者不良心理状况,采取有针对性的心理护理干预措施,对其躯体疾病的治疗和术后生存质量的提高,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3.2皮瓣坏死的原因 乳腺癌根治术后腋窝、皮下积血积液是导致皮瓣坏死的常见并发症,其最常见的原因除手术时游离皮瓣太薄,切除范围大,皮瓣游离不够致皮肤紧张度过高,造成皮肤供血太差,使术后皮瓣坏死液化外,术后能否有效引流都可导致腋窝皮下积血积液致使皮瓣浮起引起皮肤液化、伤口感染、皮瓣坏死。主要原因就是术后引流不能持续负压吸引,护士在观察和护理时全凭经验。本组1例患者因减压器塞张开,不能维持有效负压致皮下积血积液致皮瓣坏死延期愈合。而负压器除维持负压外还因其体积小、重量轻、便于患者携带下床活动,因其透明护士根据其刻度随时记录出血量,及时发现病情变化为治疗提供了可靠依据。

3.3有效负压引流减少并发症 乳腺癌根治术后对于切口要妥善固定、加压包扎,并注意患侧上肢外展功能位,保持敷料清洁干燥,特别要重视胸部切口的引流和腋下引流。保证负压引流管在持续负压状态,应避免引流管扭曲、打折;活动时应将引流管固定好,防止早期脱落;引流管不宜过高,防止引流液倒流,造成逆行感染。护士应准确记录负压引流量和性状,发现引流量过多时要及时通知医生警惕发生术后大出血,过少时要避免并发症的发生。

3.4有效抬高患侧上肢预防淋巴水肿 淋巴水肿是指液体及血浆蛋白在脉管外组织积聚,是乳腺癌根治术后主要的并发症之一,主要是由淋巴和血液回流障碍而引起,除了与手术方式、腋窝淋巴组织清除等因素有关,患侧上肢水肿也与术后护理有密切关系,而有效抬高患侧上肢是预防淋巴水肿的重要措施之一。本组发生2例就说明有效抬高患侧上肢的重要性。所以,经向患者讲解软枕的作用和使用的必要性,基本能够主动使用软枕。有效预防淋巴水肿的发生,且有助于水肿消退,减轻痛苦,促进恢复患侧上肢的活动。而且由于使用软枕较为舒适,因此患者依从性好,有助于促进患者早日康复。

3.5渐进式功能锻炼能明显改善患者上肢功能 乳腺癌根治术须切除患侧的乳腺、胸大肌、胸小肌、腋窝淋巴结及结缔组织,由于切除范围广,易损伤其周围血管神经和肌肉,使患者术后出现肩部僵硬、肌肉萎缩、患肢功能障碍,功能锻炼能促进全身和局部血液运行,促使病理产物吸收和排除,从而减轻疼痛,加快患肢消肿,有助于肢体功能的恢复,明显改善了患者的上肢功能,有效减轻了患者的痛苦。

4结论

乳腺癌根治术是治疗乳腺癌较理想的方法。在临床上除手术操作外,乳腺癌根治术术后心理护理及患侧上肢的功能锻炼是取得较好疗效的关键。通过对41例乳腺癌患者采用术前心理护理、术后应用负压引流、有效抬高患肢预防淋巴水肿及患肢渐进式功能锻炼的护理干预,及早预防并减少了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缩短了住院时间,促进患者早日康复,提高了患者的生存质量。

参考文献:

[1]罗春梅,任敏,赵小波,等.乳腺癌患者心理状态及心理护理研究进展[J].南方护理学报,2004,11(9):16-17.

[2]于艳静,王金香.乳腺癌患者发生抑郁的相关因素及成因[J].护理研究,2005,19(12A):2554.

康复护理的措施篇3

在现代社会中,精神性疾病已成为危害居民健康的较大的社会性问题,精神病患者患病的特征具有不稳定性,并且在整个治疗过程中具有较强的复发可能性。所以,为了提高治疗效果和质量,以防病情的反复发作,现对我社区筛查出的16例精神病患者通过护理与管理取得的满意效果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组资料的16例均为我社区筛查出的精神病患者, 男9例,女7例,年龄17~76岁,平均40.3±4.1岁。通过对所有患者的病理情况、生存质量水平等进行基线测量,然后针对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相应的康复治疗。

1.2康复护理与管理措施: (1)药物治疗:在整个精神病患者的治疗过程中,必须坚持药物治疗,它在精神病患者的治疗中起着关键作用。所以作为社区医生需要按照相关规定,在规定时间去精神病患者家进行家访活动,与此同时给予药物的发放。在药物治疗之前,必须要向患者家属讲明药物治疗作用的效果,使他们认识到药物治疗的好处,这样在他们的帮助下患者才能良好的配合医生的治疗。要叮嘱家属监督患者的及时的服药,对患者藏药的现象给予及时的纠正。同时,社区要安排专门人员针对精神病患者的治疗定期进行家访活动,通过与患者家属的沟通和交流,了解患者的情况,使患者和家属认识到药物的一些副作用,同时叮嘱家属和患者不要随意对用药量进行更改,更不能随便的停止服药[1]。如果患者出现病情加重的情形,要将患者及时的送到医院就诊治疗。在医生的指导下对患者情绪进行合理的调整,以防疾病的复发。(2)心理治疗:在疾病的治疗过程中,要逐渐的树立患者的自尊自爱意识,积极的配合医生的治疗。在社区医疗机构设立心理治疗部门,安排心理医生定期对患者进行心理开导和咨询,使患者及其家属了解病人发病的原因,逐渐树立起患者治疗疾病的自信心,积极的鼓励患者与病魔做斗争。在治疗过程中,鼓励患者参加一些社会活动,可以让患者参与简单的劳动中,使患者在疾病的治疗过程中保持良好的心态。(3)工疗、行为治疗措施。在治疗的过程中,对于那些病症不是很严重并具备劳动能力的病患,可以在其家属的帮助下进行简单的劳动如养花或简单的家务劳动。此外,在整个社区中还可以建立工疗站,通过集体的培训改善患者的病症。(4)家庭护理措施:在家庭生活中,精神病患者可以在其家属的帮助下改善饮食结构、改变生活规律以及读一些具有愉悦身心的读物等,帮助病人恢复。患者家属可以通过专业人员的指导和培训,掌握一定的技术,加强对患者的护理。在患者的治疗过程中,医院要针对不同的病例采用不同的方式,并建立康复记录。

1.3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采用x2检验。差异有显著性为P

2结果

护理与管理前患者的病情改善率为25.00%(4/16),护理与管理后的病情改善率为56.25%(9/16),两者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将社区作为整个精神病患者治疗的基础工作点,通过采取一定的措施对患者及其家属进行定期的培训,积极的寻找有利于精神病患者恢复的力量,为患者的康复创造各种条件。同时采取一定的方法对患者的生理和心理进行定期的康复治疗,减少患者身边的不利因素,提高患者的康复质量。据相关调查研究表明,精神病患者在病情的治疗过程中的恢复情况不仅与患者所使用的药物有关,其他相关人员在患者治疗过程中的态度也对患者病情的控制有着一定的影响。

根据国家统计局的相关资料以及各个医院的调查资料表明[2],现在社会中医院的专业化治疗措施不能满足医院中所有精神病患者的需求。所以必须在精神病患者的治疗过程中设置专门的管理和护理机构,该机构最大的特点在于其具有较强的灵活性。在社区参与的同时,相关专业人员还要与患者亲密接触,及时的了解患者的病况,在患者病情恶化时进行及时的治疗。

总之,在精神病患者的治疗过程中,使用管理和护理措施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对精神病患者康复中起到良好的作用,改善精神病患者的病症,同时能够提高精神病患者的生活质量。所以提倡在各个医院中设置管理和护理精神病患者的专门措施。

康复护理的措施篇4

    2.1 焦虑的心理护理 多见于冠心病初次发病的患者,而且可能通过激活交感神经系统和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导致并发症和不良预后。

    由于冠心病患者心律失常呈昼夜变化,患者对自己所患疾病能否治愈常常产生焦虑心理,特别当心律失常频繁发作时,患者顾虑重重,心神不定,焦虑不安,睡眠减少,情绪低落,使原有病情加重。针对这样的患者,要充分了解他们的个性,讲述有关本病的知识,给予耐心的心理疏导,稳定其情绪,使其正确理解护理要求,从焦虑状态中解脱出来,消除疑虑,自觉配合治疗和护理。

    2.2 紧张恐惧的心理护理 多见于再发性心肌梗死,心衰反复发作,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这类患者往往因病情反复发作,药物疗效差,对疾病的恢复失去信心,总感到身体不适,表现为抑郁、悲观、愁眉不展,对人冷漠。

    恐惧心理在临床上常常表现为紧张状态。冠心病患者常在夜间发作或夜间症状加重,有的患者每到晚上睡觉前即开始精神紧张,有的患者看到抢救别的患者而紧张恐惧,有的患者看到一些抢救仪器及吸氧的装置精神就紧张,促使病情加重。针对这种心态,患者入院后即以热情亲切的态度与之接触,主动介绍监护室的环境,用稳重娴熟的操作取得患者的信任。同时,运用暗示、说服、示范、诱导等方法,让患者学会放松转移自己的注意力,消除紧张心理因素,使患者对医护人员产生信赖感和安全感,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

    2.3 忧虑的心理护理 忧虑心理在临床上表现为对未来事件及其结果的担忧。多见于缓解和恢复期的患者,这类患者担忧冠心病复发,担心出院后病情发作得不到医护人员的及时治疗和照顾。有的患者愿意让一直负责他的医生治疗,担心更换医生后,不了解病情而延误治疗。针对这种心理,我们制定措施,加强有关疾病知识的宣传教育,让患者及家属了解掌握冠心病的发生机制、治疗休养中的注意事项及自我保健自我救护等知识。在患者出院前向患者做好解释工作,表明患者病情好转,缓解期只要耐心坚持治疗,定期随诊复查,精神开朗,查明并避免诱发因素,就可减少或不再发作。

    2.4 否认的心理护理 有的患者不承认自己有病或病情加重,对可能发生的严重后果缺乏思想准备,相信自己的身体会抵抗所有疾病或者根本不相信以往健壮的身体会得病。 

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应主动地、有分寸地把病情和医生的诊断告诉患者,使患者认识疾病的程度,通过一段时间的心理疏导,使患者承认患病,同时讲解病情,介绍当前冠心病研究的进展,明确指出冠心病不是不治之症,回避只能对自己不利。同时结合本病房一些冠心病治愈的实例现身说法,请病情缓解的患者介绍自己在治疗过程中的切身体会,以增强患者信心,使患者认清疾病,配合治疗。  2.5 角色紊乱的心理护理与健康教育 我们最常用的方法是介绍同种患者康复的病例,创造机会让患者与康复者见面,让他们之间直接交谈,进行双向信息交流。由于介绍者与听者之间相同的角色,患者心理容易接受,直观形象地看到疾病是可以康复的,增强了战胜疾病的信心。

   2.6 满足患者对疾病有关知识的需求心理 给患者讲解冠心病的危险因素,冠心病的发生、发展与转归一系列变化过程。心绞痛的诱因、治疗药物的使用方法、作用、副作用。告诉患者每项检查的目的及注意事项,检查后及时将检查结果反馈给患者。

    3 冠心病康复护理 

    3.1 冠心病康复护理的目标:改善心脏功能,减少再梗和猝死的发生,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包括:①从冠心病有临床表现时就开始采取措施进行康复;②康复服务的范围包括生理、心理、社会和职业康复,并维持良好适应性;③对潜在的疾病过程,采取针对性的措施推迟其发展。具体内容包括控制危险因素,增加患者相关知识,减少心理的焦虑和抑郁,进行医院、家庭和社区三阶段康复治疗,提高其再就业的能力。

    3.2 康复护理的具体措施:引起冠心病的危险因素包括吸烟、血脂代谢异常、高血压、肥胖、糖尿病、肾脏病、静坐的生活方式、过多生活压力等。根据who调查报告显示,由吸烟引起的冠心病病死率约为20%,如果停止吸烟1年,冠心病发生率将减少50%,停止吸烟15年以上,引发冠心病的可能性将很小。

    健康教育的内容应包括冠心病的危险因素、心绞痛发作处理、服用药物(如扩张冠状动脉药、抗凝药及抗心律失常药等)的注意事项及毒副反应、运动时选择运动种类、强度、频率、时间的方法、质量的技巧等。

    4 讨论

康复护理的措施篇5

[

关键词 ] 护理干预措施;产后;盆底功能;康复影响

[中图分类号] R473.7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5654(2014)05(a)-0036-02

当前,越来越多产妇出现产后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此疾病现已引起社会及医务人员的广泛重视。可以说,产妇盆底功能障碍疾病严重危害着患者的身心健康,降低了妇女的生活质量,现有许多报道指出,适当采取护理干预措施,将有可能改善产妇的盆底功能,促进其康复,笔者结合多年的妇产科临床经验,针对本院的80例初产妇进行护理干预,取得了较好的护理效果,下面将就此展开论述,现将研究报道叙述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本院妇产科2012年9月—2014年2月期间所接收的产后6周在我院进行复查的80例初产妇作为研究对象,其年龄范围为22~36岁,孕周为37~42周,均为单胎产妇,且全未出现妊娠合并症、急性、慢性传染病。医务人员根据产妇的自身意愿,将其随机分为40例观察组与40例对照组。观察组与对照组在年龄、孕周、健康状况等方面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健康教育及饮食常规护理干预 ①对这两组产妇进行常规的健康教育,尤其注重对产妇进行盆底肌保护的健康教育,例如在产后一个月内应当多加休息,避免劳累,禁止盆浴,在两个月内禁止同房等,避免在产褥期出现感染。另外,必须向产妇说明在产后应当避免负重,尽量不要久坐或就蹲,避免过度增加腹压。

②对这两组产妇进行饮食护理干预,指导患者在产后多食用蔬果,健康饮食,尤其禁止喝酒、抽烟、饮用浓茶、咖啡及其他辛辣食物。

1.2.2观察组产妇的护理干预措施 依据观察组产妇适应症和禁忌症制定护理治疗方案。盆底肌锻炼方法:作缩进肛门动作,每次时间≥3 s,之后放松。持续15~30 min,2~3次/d电刺激法:电刺激强度必须检查以患者耐受,感知不到疼痛为前提。

1.3观察指标

于产后3个月测定2组产妇盆底肌肉张力(0~5级,级别愈高,表示恢复效果愈好),问卷调查其尿失禁、性生活满意度等,POP-Q评分评价盆腔器官脱垂情况。

1.4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采用%表示,采用t检验。以P<0.05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孕妇产后3个月盆底肌力比较

2组产后3个月盆底肌力测试评分情况比较,可以明显发现观察3级及以上例数多于对照组(P<0.05),如表1。

表1 2组产后3个月盆底肌力比较(n)

2.2 两组产后3个月随访尿失禁、性生活满意度和盆腔器官脱垂情况比较

2组产后3个月随访尿失禁、性生活满意度和盆腔器官脱垂情况比较,如表2。

表2 两组产后3个月尿失禁、性生活满意度和盆腔器官脱垂情况比较

[n(%)]

3讨论

根据临床资料表明,当前我国的已婚育女性中有40%存在不同程度的盆底功能障碍。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一般表现为产妇在产后出现子宫脱垂、尿失禁、性功能障碍等状况,这是由于患者在妊娠期由于子宫增大,对盆底慢性牵拉引起不同程度的软组织损伤,盆底支持结构出现缺陷、损伤,最后引起盆腔器官脱垂、压力性尿失禁及性功能障碍等盆底功能障碍。

关于产后盆底肌康复训练方法,目前有Kegel盆底肌训练、阴道哑铃、电刺激、生物反馈等,但鉴于以上医疗护理器械在基层医院尚未得到完全普及应用的现实,本文针对观察组进行盆底肌评估,并进行盆底肌锻炼,加以电刺激疗法的专业系统化护理治疗进行护理干预;而对照组仅仅是进行普通的产后健康教育及常规的康复护理。主要探讨了护理干预措施对产妇产后盆底功能康复的影响。结果发现应用盆底肌评估加盆底肌锻炼,辅助电刺激疗法的专业系统化护理治疗的观察组产后3个月随访盆底肌级别≥3级例数明显多于对照组(P<0.05),提示该护理疗法对促进产后盆底肌功能恢复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通过对产后6周以后的产妇进行护理干预,包括盆底肌肉的针对性训练,能够减轻轻度及中度子宫脱垂,阴道膨出,对因生育引起的各种尿失禁疗效显著,阴道紧缩度增强,性生活质量提高,腰背痛症状减轻,因此可以据此制定盆底肌治疗个性方案,借助电刺激疗法和常见的康复体位巩固训练,在基层医院有明显的推广应用价值。

[

参考文献]

[1] 杨继忠,刘静华,蒋莹.产后早期盆底功能康复干预疗效观察[J].医药前沿,2012(17):124-125.

[2] 苏曰华,刘萍,崔福鸾.阴道正常分娩对盆底组织的影响及产后康复治疗措施探讨[J].吉林医学,2011,32(3):446-447.

[3] 赖俏红,黄惠芳.120例产后盆底康复治疗的临床效果观察[J].当代医学,2011(25):13-14.

[4] 易念华,刘海意,乔福元,等.武汉市初产妇盆底肌力调查及产后早期康复治疗的疗效观察[J].华南国防医学杂志,2010,24(5):361-363.

[5] 高原,李雯华.产后盆底康复的个体化治疗100例临床分析[J].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11,17(8),936-939.

[6] 邓海英,刘芬,胡建梅.产后妇女盆底肌康复的护理研究[J].医学信息,2011,24(9):24-27.

[7] 朱兰,郎景和.女性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防治策略[J].中华妇产科杂志,2007,42(12):793-794.

[8] 邓海英,胡建梅,刘芬,等.产后妇女盆底肌康复的护理研究[J].医学信息杂志,2011,24(9):601-602.

[9] 王雅贤,刘颖琳,陈少青,等.产后盆底肌肉训练对改善盆底功能的作用分析[J].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2008,24(8):593.

[10] 符白玲,邓惠贞,罗燕琴,等.盆底肌肉康复器预防早期产后尿失禁的临床效果观察[J].全科护理杂志,2009,7(7):1911-1912.

[11] 王凤珍,张虹霞.盆底神经肌肉刺激治疗仪用于产后盆底功能恢复作用的分析[N].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0,31(20):3248.

[12] 邓晓云,张海燕,吴秀娜.女性产后盆底功能康复技术应用的疗效观察[J].医学信息杂志,2011,24(12):627-628.

康复护理的措施篇6

中风是临床常见脑血管意外,发生率、致死率及致残率均比较高,随着临床治疗技术的提高,患者存活率明显提高,然而存活患者多伴随语言功能障碍、情感障碍、偏瘫等并发症,生活质量严重下降,同时患者可出现严重自卑、焦躁等心理障碍,临床研究显示,加强对患者优质护理干预有助于患者生活质量的改善,降低致残程度,为探讨中风偏瘫病人康复的有效护理方法及措施,该研究对该院2010年5月―2012年5月间收治的90例中风偏瘫患者进行分组研究,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该院收治的90例中风偏瘫患者为研究对象,男49例,女41例,年龄43~76岁,平均年龄(59.62±4.33)岁,所有患者均经MRI及CT等影像学检查,同时符合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会议制订的脑血管疾病诊断标准,其中左侧偏瘫54例,右侧偏瘫36例,将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参考组,各为45例。

1.2 方法

两组患者入院后均静脉滴注神经细胞营养药物,同时给予患者有效康复训练及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接受人性化护理干预,医护人员与患者家属进行充分有效交流,从心理护理、康复训练等方面对患者进行护理干预,同时对患者病情进行评估,从而为患者治疗方案提供有效参考,具体操作如下。

1.2.1 个性化护理方案制定 加强对患者生命体征的检测,同时加强对患者口腔,皮肤等基础护理;医护人员严格按照医嘱对患者进行治疗,根据患者不同时期的病程给予患者优质康复护理;医护人员加强与患者的沟通,了解患者的心理活动,从而做好心理护理干预;辅助患者及其家属进行康复训练。

1.2.2 心理护理 患者脱离生命危险后,生理功能的受损、活动受限等会导致患者出现强烈的自卑、焦躁等不良情绪,因此医护人员要与患者进行有效沟通交流,对于出现语言障碍患者,医护人员要注意观察患者面色、熟悉患者手势语表达意思,保证患者正常生理需求的满足;对于不同心理障碍患者,医护人员要给予不同方式的心理护理干预,如害怕家人抛弃等情绪患者,医护人员要在对患者进行劝解同时与患者家属进行有效劝解,使亲人共同参与进患者的心理护理干预中;对于害怕成为家庭负担患者,医护人员要对患者进行正确的引导,鼓励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可寻找治疗后康复情况较好患者与患者进行面对面沟通,从而促进患者建立战胜疾病的信心。患者康复训练时效果较好时,医护人员要给予患者真诚的鼓励,通过心理暗示等方法刺激患者康复信心。

1.2.3 功能恢复护理 早期功能恢复对于患者运动功能的恢复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在患者病情允许的情况下鼓励患者进行早期功能训练,医护人员指导患者家属康复训练的一些基本方法,亲自示范给患者家属正确的摆放及翻身方法,使患者能够随时接受康复训练。在患者进行训练时,鼓励患者主动参与,对于一些简单动作,引导患者自己完成,减少其对他人的依赖性,根据患者病情变化及康复情况适当调整康复训练方案,在患者病情允许情况下可鼓励患者尽早下床活动,协助患者下床、坐下或站立,开始下床时鼓励患者扶着床沿小范围移动;增强患者正立位置的耐受;对于病症严重患者,医护人员要帮助患者采取舒适的,缩短患者卧位时间,同时对患者进行桥式训练、被动训练,辅助按摩、翻身训练等,避免患肢肌肉萎缩及关节挛缩。为提高患者认知功能,刺激患者感觉器官,可采用读报、听音乐及看电视等形式对患者进行刺激,提高患者注意、记忆及思维能力等,在对患者进行康复训练时,严禁操之过急,根据患者康复情况循序渐进。

1.3 观察指标

分别在护理前、护理后4个月后对两组患者ADL评分及HAMD评分、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进行观察及评价。

1.4 统计方法

该研究所有患者的临床资料均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处理,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

2 结果

两组患者相较治疗前ADL、HAMD评分均有明显改善,观察组患者改善程度明显大于参考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ADL、HAMD评分比较(x±s)

观察组患者经治疗前、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为(28.69±6.67)、(6.39±3.11)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中风是老年患者常见病症,随着老年化进程的推广,心肌梗塞、中风及癌肿等已经成为导致老年病患者死亡的重要原因,中风后患者多伴随偏瘫等并发症,患者运动功能受限,进而导致患者出现严重的心理状况,患者社会交际能力明显下降,因此在患者康复期给予有效的康复训练、心理护理及生理护理等对于促进患者神经功能的改善,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在对中风偏瘫患者进行康复时,医护人员的专业技术对于康复质量有着重要作用,因此医院要采取有效措施提高护理人员的护理水平,定期组织医护人员接受培训,对康复训练中常用知识进行讲解与培训,如患者采取、肢体训练、患者手语表达等,提高医护人员护理水平,从而促进患者康复。医护人员在对患者进行康复训练中,可将一些简单已操作的基础护理方式告知患者家属,从而使患者在出院后亦可接受有效护理,从而促进患者生活质量的改善。在对患者进行护理干预时,给予患者早期康复治疗,活化大脑休眠状态下突触,突触发芽并再生,从而促进患者大脑功能的重组,该研究中,两组患者接受为期4周护理干预后,患者ADL、HAMD评分、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均有明显改善(P

[参考文献]

[1] 李慧,姜亚芳.脑卒中患者早期康复护理干预措施的研究进展[J].中华护理学杂志,2010,45(2):187.

[2] 陈丽仪,郭元琦,凌楠.针灸为主综合干预治疗中风偏瘫的研究[J].中医药学刊,2004,22(3):560-561.

[3] 王秀兰.中风偏瘫康复病人的心理问题及护理对策[J].中国民间疗法,2010,18(12):65-66.

康复护理的措施篇7

1 资料和方法

1.1 临床资料 全麻手术患者共160例,男91例,女69例,术前均无严重的心、肺等疾病。

1.2 方法 对手术患者在术后采取一系列护理措施并进行观察和记录,观察内容包括咳嗽、咳痰、气促、胸闷、恶心、呕吐、、腹胀、呃逆、咽喉疼痛、腰背酸疼,自主活动(功能)恢复的时间,包括翻身、起床、肠蠕动、进食情况。

1.3 结果 全麻术后对患者采取护理措施帮助患者安全渡过了全麻恢复期,使患者在生理、心理上缩短、降低了不愉快的程度,明显提高了患者的康复质量。

2 护理措施

2.1 保持呼吸道通畅

2.1.1 全麻未清醒前,下颌关节部位的肌肉松弛,舌根易后坠而阻塞咽喉通道,最简单有效的处理方法是使患者头部尽量往后过伸,托起下颌,如此法不行,则一般在咽喉部置通气导管,必要时行气管插管术以保证呼吸道通畅。

2.1.2 术后的恶心与呕吐(postoperation nausea and vomiting,PONV)是全麻后很常见的问题,尽管不是严重的并发症,但仍造成患者的不安不适而影响休息;甚至延迟出院的时间,尤其是非住院患者的手术。PONV发生率为20%~30%,故麻醉未清醒前,患者应平卧头侧向一边,防止唾液和呕吐物误吸入呼吸道。一旦发生误吸,应立即采取头低脚高位,使声门裂高于食道入口,呕吐物流向鼻咽腔然后从口角流出,此时可用吸引器清除口鼻腔的残余呕吐物,保持呼吸道通畅。

2.2 加快物的排泄速度 由于长时间吸入高浓度的物可导致通气功能不足,引起吸入物排泄时间延长,麻醉性镇痛药物的应用与吸入物有协同作用,也可以减慢吸入的排泄速度,致使术后物长时间积蓄,影响术后呼吸、循环、消化等功能。因此,术后加快物的排泄速度是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关键,为此,我们在术后采取了以下措施。

2.2.1 加强保暖工作 由于长时间的手术暴露再加机械通气的影响,体热的丢失常较显著,同时术中大量快速输血输液,都可以导致低温。低温抑制了全身的循环和代谢功能,使物的排泄时间延长。因此,手术患者回到病房前,就应做好保暖准备工作,使室温保持在20℃~25℃,增加棉被和棉垫,如有条件,可添置电热毯保持恒温。

2.2.2 高流量吸氧 术后给予高流量氧气可加快残余物从气道和血液中散发和解离。另外,也可及时纠正术后低氧血症和高碳酸血症。因此,患者回到病房后,即给予>5 L/min的氧流量,待呼吸情况、氧饱和度和血气分析稳定后,逐步减低氧流量,最后以低流量氧气维持。

2.2.3 维持循环功能 术中正压机械通气使胸内压升高,使静脉回心血量减少;手术刺激可引起迷走神经反射使心率减慢和血压降低,影响正常的循环功能,这种不良影响常常延续到术后。因此,术后应加强对生命体症的监测,保持有效的循环功能,适当地加快补液的速度,一方面可加快循环代谢功能,使残余尽快排除。另一方面,可弥补术中补液不足、失血、第三间隙形成引起的大量功能性细胞外液减少等导致的血容量不足。

2.3 积极改善呼吸功能 全麻对患者术后呼吸功能的影响是很大的,术后由于全身物的残余作用不同程度地会抑制呼吸中枢而使通气功能减弱、潮气量降低和呼吸频率改变,加之,肌松药残余作用亦可引起不全呼吸道梗阻而导致通气不足,患者会感到胸闷不适,同时,长时间的气道插管,易刺激引起肺部感染致咳嗽、咳痰频繁,因此,术后积极改善呼吸功能很有必要。

2.3.1 有效的伤口镇痛 肺容量降低是术后肺功能障碍的常见原因,特别是大手术后,因腹部创伤、手术刺激、术后疼痛等因素,使胸、腹的顺应性降低,膈肌运动受限,限制了肺的膨胀。有效的腹部伤口镇痛能恢复正常的腹式呼吸,增加肺活量,改善通气功能,目前本院运用的椎管内或静脉内连续镇痛泵,镇痛效果持续、有效,缓解了疼痛反应对呼吸的抑制。

2.3.2 促进有效的咳嗽排痰 有效的咳嗽排痰,可减少肺不张的发生,并能保持呼吸道的通畅。在有效镇痛的同时,教会患者和家属正确咳嗽排痰的方法,可应用胸壁扣击法、腹壁保护法、喉部按压法、引流法来有效地完成咳嗽排痰。

2.4 促进胃肠功能的恢复 由于长时间的麻醉抑制、手术创伤,水、电解质紊乱,术后紧张焦虑、切口疼痛等引起植物神经功能的紊乱,使胃肠蠕动在术后长时间受到抑制。为此,我们采取了以下措施。

2.4.1 保持电解质的平衡 由于术中失血失液、术后大量引流液的流出,造成大手术后电解质的紊乱,如低钾、低钠可抑制胃肠平滑肌的收缩,影响胃肠动力的恢复。因此,术后要严密观察电解质的变化,根据情况,及时补充。一般呕吐、腹泻、肠和胆道引流所致的低血钠,为低容量性低钠,必须既补充容量,也补充钠。

2.4.2 肠蠕动恢复的锻炼 一般术后1~3 d,肠蠕动逐渐恢复,排气,腹胀自行消退。如术后数日仍未排气,听诊无肠鸣音,应积极采取措施,促进肠蠕动的恢复。在持续胃肠减压的情况下,可帮助腹部按摩,从升结肠、横结肠、降结肠作单向反复按摩,能促进的排气。鼓励患者作肢体伸屈活动,协作变换卧位。也可用针灸疗法来刺激肠蠕动的恢复。

2.5 加强舒适护理 患者在术后有比较多的不适反应,如腰酸背痛、咽喉疼痛、胸闷不适等,因此,在术后采取了一系列舒适护理。早期采取半卧位、适时协助改变多卧位方式、配合多软枕衬垫身体支撑点、气垫床的应用,都能避免肌群、韧带、肌腱的过分牵拉伸长,缓解术后腰酸背痛。患者体力有所恢复后,早期督促四肢活动、端坐、行走可疏通经络、促进循环。留置胃管期间,保持口腔清洁卫生,同时给予雾化吸入每日二次,既可稀释痰液帮助咳出,又可湿润温暖咽喉部,减轻疼痛,预防咽喉炎的发生。

2.6 认真观察血压、脉搏、呼吸、每15~30 min一次。发现异常体征,应区别麻醉剂的影响或手术后出血情况,以便采取紧急措施,排除险情。

康复护理的措施篇8

卒中后抑郁(post-stroke depression, PSD)是脑卒中后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临床特征主要包括情绪低落、兴趣减退、思维迟滞、睡眠障碍等。目前文献报道PSD发生率为20%~79%,且一旦出现PSD,致残率和病死率高达70%~90%,但多在40%~50%,其中重度抑郁大约占10%[1]。

1 PSD的发病机制

PSD的发生与卒中病变部位、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合并其他疾病、患者自身认识及社会家庭支持度等诸多因素有关。确切机制尚未明确。现多数学者认为其是建立在脑卒中基础上、多因素介导的社会心理学和神经生物学机制共同参与的结果,符合心理、社会和生物医学模式。

2 影响因素及严重程度

(1)PSD与患者受教育程度呈明显负相关(P

(2)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日常生活依赖程度与抑郁症发生密切相关[3];

(3)抑郁发生及其严重程度与卒中的部位有关,以基底节区损害尤以双侧损害关系最大[4];

(4)家庭背景因素在PSD发生中起重要作用[5];

(5)女性发生率较男性发生率有显著性差异(P

(6)病程延长,发生率升高;与抑郁症发病率关系密切的主要是肢体(上、下肢)的运动功能和ADL,肢体功能水平提高,ADL就越强,抑郁症发生率越低;而肢体功能水平越低,ADL也越差,抑郁症发生率就越高[7]。

3 PSD对脑卒中患者康复的影响

大量研究资料表明,PSD抑制了患者进行神经功能康复训练的欲望,不愿或不主动进行神经功能康复训练,甚至被动训练也不配合,从而延误了早期康复训练,不利于神经功能的康复,降低了患者的生存质量及生活满意度,增加了脑卒中的病死率。因此,对PSD进行积极的治疗和护理干预是非常必要的。

4 PSD患者康复中的护理干预措施

4.1 认知心理干预

4.1.1 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 PSD患者思维迟钝,言语减少和缓慢,生活不能自理。护理人员在各项治疗护理过程中给予患者恰当的称呼,主动与其交谈,耐心倾听患者与家属意见,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提供信息支持。

4.1.2 及时发现心理问题并采取针对性护理PSD患者多具有焦虑、自卑、依赖等心理,不愿配合治疗,甚则自暴自弃,产生轻生念头,严重影响临床疗效。护理人员应尊重和关心患者,在治疗脑卒中的同时,不应忽略对其心理状态的观察与疏导,指导患者学会调节情绪,对患者的合作与进步及时给予肯定和表扬,发展患者积极的自我感觉,给予强有力的精神支持。

4.2 药物指导:对抑郁症状明显的患者在心理、躯体治疗的同时给予适当的抗抑郁药物,有利于缓解和减轻患者的痛苦,提高生活质量。用药过程中,护理人员应向患者宣教有关药物的作用、用法、不良反应、注意事项等;密切注意用药后的反应,准确及时给药,并督促患者按时、按量服药,提高患者服药依从性。

4.3 健康教育:PSD患者常会产生错误的观念和不正确的认知,导致不良行为和情绪,如果这种认知过程得到纠正,就可以改变不适应的行为和情绪[8]。有计划有组织的系统教育能促进患者自觉地建立有利于健康的行为模式,使患者、家属掌握有关疾病的知识、正确的护理方法,消除各种不良情绪,增强治疗信心,全身心地投入到治疗及康复中,从而减轻PDS的症状。

4.4 康复训练:PSD的发生明显影响脑卒中患者的神经功能恢复,做好康复训练可以改善患者自理能力,降低致残率,是患者重新回归社会的重要环节,也是缓解抑郁症状的有效手段之一。康复训练包括肢体功能康复训练、语言功能康复训练、认知功能康复训练。康复训练应在病情稳定后及早进行,坚持被动和主动相结合、床上和床下相结合、室内和室外相结合的原则。在这“三结合”的原则下,最主要的是突出“早”和“量力而行”及正确的运动方法。要把康复训练实施于日常生活中,鼓励患者活动自理,使其在残障的情况下有良好的生活质量。

4.5 社会支持干预:社会支持系统包括家庭、朋友、同事、单位等。有效的社会支持能增强个体耐受、应付和摆脱紧张处境的能力,有助于提高心理功能的整体水平[9]。因此要积极动员各种社会支持力量参与治疗与护理,给予精神支持和生活上的关心,消除患者的不良情绪,帮助患者认识生存的价值,提高自尊、自信,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尽快适应角色的转变。同时提高患者对社会支持的利用度,给患者尽早创造接触社会的机会,鼓励患者适当参加社会活动,有效利用社会资源,促进身心康复。

5 小结

近年来PSD的发病率的增加是社会因素、心理因素、神经生物学因素等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PSD的发生严重影响了神经功能的恢复,造成康复困难。不仅使脑卒中合并症危险性增加,而且延误了脑卒中患者功能康复,降低生活质量,增加医药开支,给家庭、个人带来极大的负担,而且可增加脑卒中的病死率。因此,针对PSD的主要相关因素给予相应的心理护理、健康教育、康复护理、社会支持等护理干预措施,对于脑卒中的康复是非常重要和关键的。

参考文献

[1] 杨明明.PSD症及及相关因素分析[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01,7(4):159

[2] 汪香君,赵军,王翔宇.PSD的治疗对神经功能影响的临床观察.临床内科杂志,2005,22(9):637

[3] 刘军,李海燕.脑卒中并发抑郁68 例临床分析.山东医药, 2006,46(1):63

[4] 李惠勉,朱永林.老年PSD的临床分析.中国老年学杂,2005,9(25): 1116

[5] 吕文国,张分明,王济民.PSD相关因素研究.临床荟萃, 2003,18(15):858

[6] 吴丹红,李宗兰,沈向英,等.PSD及其相关因素.临床内科杂志,2004, 21(3):160

康复护理的措施篇9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将我院外科2010年8月~2013年7月收治的胆囊良性疾病患者127例纳入本研究,均经B超检查证实,同意接受胆囊切除手术治疗。研究对象剔除合并严重肝肾功能障碍、心肺功能不全、控制不良的高血压、糖尿病、上腹部手术史、恶性肿瘤、精神异常、智力低下、严重听力或语言障碍者。

根据就诊顺序奇偶数法分组,奇数者归为对照组,共计64例,其中男性患者33例,女性患者31例;年龄25~68岁,平均年龄(42.35±5.26)岁;体重48~85kg,平均体重(60.33±4.60)kg;胆囊结石伴胆囊炎28例、胆囊息肉样病变15例、慢性胆囊炎21例;文化程度包括本科5例、大专19例、高中25例、初中10例、小学5例。

偶数者归为实验组,共计63例,其中男性患者34例,女性患者29例;年龄23~65岁,平均年龄(42.62±5.30)岁;体重49~86kg,平均体重(60.45±4.71)kg;胆囊结石伴胆囊炎30例、胆囊息肉样病变14例、慢性胆囊炎19例;文化程度包括本科4例、大专20例、高中23例、初中11例、小学5例。

对比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发现其在性别、年龄、体重、胆囊病变类型、文化程度等方面,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具有良好的可比性。

1.2方法 围术期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护理干预,术前完善各项常规检查,告知患者手术和麻醉的流程和配合要点,指导患者术前12h禁食、4h禁水。术中、术后加强生命体征监测,常规留置腹腔引流管。术后禁食至排气后,从流质饮食开始循序渐进地过渡为正常饮食。术后在护理人员的帮助下下床活动。疼痛剧烈者给予镇痛剂[2]。

实验组患者实施加速康复外科护理干预,术前完善各项常规检查,对患者进行心理疏导,以缓解或消除其紧张、焦虑、恐惧等不良情绪。术前6h禁食、2h禁水,术前2h给患者服用5%葡萄糖注射液400ml。术中采用加热毯帮助患者保持体温,输注液体时使用加热输液夹,保持手术室室温25℃左右。术后6h开始少量饮水,待排气后进食少量流质,遵循少量多餐、逐渐增量的原则。术后6h指导患者在床上进行抬臀、肢体运动等,术后第1d协助患者下床活动。应用自控式静脉镇痛泵联合非甾体类抗炎药物口服,以减少阿片类镇痛药物的用量[3]。

1.3数据处理 本次研究中所涉及的有关数据均录入SPSS17.0统计学软件,数据处理时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P

2 结果

与对照组对比,我们发现实验组排气时间、下床活动时间、住院时间均较短,住院费用较低,组间差异经统计学分析后认为有意义(P

3 讨论

加速康复外科护理是一种贯穿于患者住院全过程的优化护理理念,围术期通过各种优化措施以减少患者机体的应激反应以及由此产生的负面效应,以加快患者从手术创伤中康复[4]。

在对胆囊切除患者围手术期的护理干预中,加强术前心理疏导和健康教育有助于患者了解手术操作流程、各阶段的要求,以便其做好准备和配合工作。术前2h饮用5%葡萄糖溶液,有助于缓解患者术前口渴、饥饿感,降低术后胰岛素抵抗,使患者处于更好的合成代谢状态,对减轻术后应激反应具有一定的帮助[5]。术中做好保温措施有助于保持患者的正常体温,减少因低体温引起的凝血机制损害、白细胞功能异常,避免引起术中出血、术后感染、心血管不良事件等并发症。术后合理使用自控式静脉止痛泵有助于帮助患者缓解疼痛,促进其早期下床活动,有助于帮助患者增加肌肉强度、增强肺功能和组织氧合,并促进胃肠道蠕动和功能恢复,也减少了发生下肢静脉血栓、胰岛素抵抗等风险[6]。

当患者口服镇痛药物可良好控制疼痛,已正常饮食,无需静脉输液治疗,可自由活动时即为出院标准。本研究中实施加速康复护理措施的患者排气时间、下床活动时间、住院时间均短于常规护理者,提示加速康复外科护理有助于促进患者术后恢复,缩短住院时间,因此其住院费用也低于常规护理者。

本次研究结果表明:在胆囊切除患者围术期实施加速康复外科护理措施,有助于加速康复进程,减少医疗费用,具有积极的临床意义。

参考文献:

[1]倪建琴.加速康复外科护理措施在胆囊手术患者围术期中的效果[J].中外医学研究,2012,10(8):113.

[2]朱平,杨惠,韦文萍,等.加速康复外科护理在胆囊切除患者围术期中的应用[J],护理研究,2011,25(1):140-141.

[3]王君慧.加速康复外科理念在老年胆囊切除术患者护理中的应用[J].求医问药,2012,10(7):755.

康复护理的措施篇10

1.临床资料

脊柱骨折合并截瘫患者35例,其中男26例,女9例。颈椎6例,胸椎11例,腰椎18例。

2.方法

患者入院之初即由责任护士与患者及家属语言沟通收集其一般资料,了解其心理及社会状况,并根据具体情况制订个体化的康复护理目标、计划及程序。并采用床边讲解及示范的方法进行护理每天1次,每次30~50min。

3.康复治疗

3.1 心理护理:患者面对突如其来的打击,常产生焦虑、悲观、恐惧的心理,术前通过入院评估了解患者的家庭、心理状况,并根据患者损伤后表现出的认知、情绪和行为等方面疏导,做好心理护理,向家属交代患者的病情及可能的预后,告知患者及家属在治疗和护理上要积极配合,病情才能得到很好的控制。鼓励家属在心理和生活上给予患者以帮助,因为家属的支持和鼓励是患者强大的精神支柱,对患者病情的恢复能起到促进的作用。

3.2 的护理:病人早期应卧硬板床休息,变换时应有三个人协助,而颈椎病损者应有四个人协助(其中一人固定头颈部)保持头、躯干成一轴线,防止加重脊髓的损伤。

3.3 饮食的护理:患者于受伤之初大多有腹胀,胃口不开,可采取腹部按揉或肛管排气以减轻腹胀,增进食欲。鼓励患者进食高热量、高蛋白质、高维生素、富含纤维素的清淡、易消化的食物,同时增加钙质的摄入量,促进康复,防止并发症的发生。

3.4 排尿的护理:早期留置尿管,每2~4h一次,以训练膀胱功能,防止膀胱肌肉萎缩。待脊髓损伤病情稳定后,根据患者的情况予采取间歇导尿法处理排尿的问题。有研究表明:间歇导尿是处理脊髓损伤后膀胱功能问题的最安全的方法,可明显降低尿路感染的危险,同时改善排尿功能障碍患者的生活。是一种操作简便、效果可靠的处理脊髓损伤病人膀胱功能障碍的有效方法[3]。

3.5 大便的处理:脊髓损伤的患者都伴有不同程度的便秘。制订个体化的肠道功能康复训练计划,并组织实施,同时鼓励并训练患者及家属参与肠道训练。刘翠青等报道,肠道功能康复护理能有效帮助患者形成规律性排便习惯[4]。

3.6 皮肤护理:患者由于活动不便,长期卧床,稍不注意极易出现压疮。可启用翻身卡,每2h协助轴线翻身一次,轮流采用平卧和侧卧位,避免拖、拉、拽等动作。受压部位可垫水垫,以减轻局部压力。同时保持皮肤清洁干燥,床整无碎屑。

3.7 康复训练:入院后即给予全面的功能评估,根据脊髓损伤水平、类型及残存的运动感觉功能,制订个体化、阶段性的康复目标及康复程序。病情稳定后即开始进行肢体的功能训练,逐步过渡到日常生活活动的训练。

3.8 健康教育:关系到患者终生的健康自我管理,是回归家庭和社会的根本保障[5]。而康复是一个艰难而漫长的过程,必须持之以恒,循序渐进,才能使患者的身体水平、日常活动能力和社会参与能力得到最大程度的恢复。

3.8.1 在住院期间教育患者及家属进行自我护理,避免各种并发症的发生。培养患者好的心理素质,充分利用残存的功能去代偿致残部分的功能,尽可能独立完成日常生活动作。为回归家庭与社会做好准备。

3.8.2 协助患者制定一个长远的康复训练方案,使其出院后仍能坚持不懈地进行康复训练。

3.8.3 加强二便管理:包括患者本人及其家属两方面的配合,因二便处理得当可提高患者的自尊心,也是回归家庭与社会的基础。培养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预防肺部和泌尿系感染的发生。

3.8.4 制定合理膳食食谱,进行维生素、蛋白质、钙的合理摄入需要指导,以增强体能、抗病能力和身体免疫能力。

3.8.5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性康复教育,因性康复是维系一个家庭完整的必要前提,只有家庭完整、稳定,才能给患者提供一个强大的精神支柱

4.结 果

35例患者的住院时间从13~210d不等,平均65±9d,经过早期康复护理介入均恢复良好,住院期间无一例发生并发症。病人能维持良好的通气状态,最大限度恢复肢体功能,能有计划进行功能锻炼。生活自理能力逐渐恢复,并发症得到及时发现和处理,掌握有关功能锻炼的知识,及早稳定脊柱,及早解除脊髓压迫,减轻脊髓水肿和继发性损害,提高了患者生活质量。

脊髓损伤的康复护理是整个康复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的环节,其主要内容是护士指导患者本人和家属协助的“自我护理”,这种“自我护理”可使患者终身健康管理受益。对本组脊髓损伤患者的早期康复护理干预,是以康复护理人员为主 导,患者本人、家属密切配合相结合,因而显著地改善患者的日常生活自者功能的恢复,使患者早日回归家庭、重返社会。从而减轻家庭的负担,提高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率,减轻残损的程度,促进患者生活质量的提高。

参考文献:

[1] 吴军发,吴毅,胡永善,等.脊髓损伤患者康复治疗的疗效观察[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05,20(5):358.

[2] 杨美惠,陈建珍.健康教育在颈髓损伤护理中的应用[J].当代护士,2003,1:77-78.

康复护理的措施篇11

快速康复外科(fast track surgery,FTS)是源于心脏外科手术的一种崭新的外科理念[1]。旨在通过一系列围术期护理措施,减少手术应激反应,减轻患者痛苦和术后并发症,缩短住院时间,加快康复速度,降低死亡率[2]。为探讨快速康复外科护理措施在结直肠癌患者围术期的应用及效果。笔者对本院68例患者的护理资料进行了回顾性分析,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09年6月~2010年11月行结直肠癌根治术,同意接受加速康复外科治疗和护理措施的患者34例,男16例,女18例,年龄为29~75岁,平均为(52±16.5)岁。其中,升结肠癌9例,横结肠癌7例,降结肠癌5例,乙状结肠癌6例,直肠癌7例。同期采取常规治疗和护理的患者34例。男17例,女17例,年龄为31~78岁,平均(54.5±15.8)岁。其中,升结肠癌7例,横结肠癌5例,降结肠癌8例,乙状结肠癌8例,直肠癌6例。

1.2 方法

快速康复外科护理组:术前晚6~10时口服800 ml 12.5%葡萄糖溶液,麻醉诱导前2 h再口服400 ml 5%葡萄糖溶液(10 min内喝完),肠道准备需指导患者使用开塞露、乳果糖排便;不放置鼻胃减压管;选取半衰期短的进行静吸复合麻醉;术中切口尽可能小,预防性使用广谱抗生素1次;为预防体温过低,可采用温水冲洗腹腔;不放置腹腔引流管;术晨常规放置导尿管,术后3~5 d拔除;清醒后6 h协助患者取左、右侧卧位或半坐卧位,每2小时更换1次。鼓励患者术后早期在床上进行屈膝、伸髋或坐起等自主活动术后第2天指导患者自行翻身或下床;术后第3天指导下床活动。术后12 h经鼻空肠营养管滴入少量0.9%NaCl溶液,24 h后开始逐渐增加肠内营养液至足量。术中经硬膜外或静脉使用镇痛泵持续镇痛72 h。

常规护理组:常规术前禁食8~12 h,术晨保留胃管,术后48 h肠外营养,待肠道功能恢复(排气、排便)后可适当饮水,循序渐进进流质软食。术后疼痛无法忍耐时给予镇痛剂。

1.3 统计学方法

采取SPSS 12.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以(x±s)表示,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以P

2 结果

两种护理方法对各指标的影响如表1所示,采取快速康复外科护理措施的观察组胃管留置时间、首次排便时间显著少于采取常规护理方法的对照组,P

3 讨论

对结直肠癌患者给予加速康复外科护理,是指在围术期运用FTS理念,依据循证医学证据进行的一系列优化护理措施[3]。快速康复外科护理提倡术前宣教围术期各阶段可能出现的情况和应对方法,使患者在术前有身体上和精神上有充分准备;针对患者术后因手术创伤引起的胰岛素抵抗,及焦虑、饥渴、烦躁等不良反应,快速康复外科护理采取术前术前6 h禁食,术前2 h禁水,术前2~3 h开始给予口服葡萄糖;术中给予镇痛护理等一系列护理措施,减少护理减轻或阻断神经传导带来的手术应激反应;术后早期给予肠内营养护理和早期活动护理,增加患者肠蠕动和肺活量,促进切口处及下肢血液循环,避免术后发生深静脉栓塞;对患者术后液体治疗需避免大量静脉补液,尽量于术后早期2~3 d停止,如患者清醒,则可给予少量多次饮水;帮助患者尽快康复[4]。同时,在围术期加强心理护理,使患者在对手术有一定了解的基础上,克服恐惧、焦虑、烦躁等不良情绪,以积极、乐观、自信的态度面对手术和康复治疗,从而尽早恢复健康[5-6]。本组对快速康复外科护理和常规护理方法护理结直肠癌围术期患者的各指标进行了比较,观察组胃管留置时间、首次排便时间显著少于对照组,P

[参考文献]

[1]李艳华,程黎阳,谢正勇,等.快速康复外科新理念在结直肠手术中的应用[J].中国现代普通外科进展,2009,12(5):109-112.

[2]刘春远,王海波.快速康复外科在结直肠手术的应用[J].福建医科大学学报,2007,41(3):12-14.

[3]徐忠凯,郑春宁,孙少川,等.快速康复外科技术在结直肠癌患者围术期的应用[J].山东医药,2008,48(44):45-46.

[4]徐红.快速康复外科理念应用于结直肠癌围术期护理的意义[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9,18(35):79.

康复护理的措施篇12

【Abstract】 Objective:To study the effect of rehabilitation nursing measures on the quality of life of patients with large area burn.Method:78 cases with large area burn in burn surgery of our hospital from July 2013 to July 2015 were selected as the research objects,according to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different definitions of nursing methods,they were divided into the intervention group(39 cases,the implementation of comprehensive rehabilitation nursing intervention) and the control group(39 cases,the implementation of routine clinical burn nursing).The nursing effective and the quality of life to improve the situation of the two groups were analyzed.Result:The total recovery rate of patients in the intervention group was 94.87%,which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71.79% in the control group,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P

【Key words】 Large area burn; Rehabilitation nursing measure; Routine clinical burn nursing; Quality of life

First-author’s address:Affiliated Hospital of Youjiang Medical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Baise 533000,China

doi:10.14033/ki.cfmr.2016.10.033

大面积烧伤者在创面愈合后,往往因新生皮肤的颜色变化、瘙痒、创面瘢痕增生以及痉挛等,给患者造成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碍甚至功能丧失,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以及身心健康。文献[1-2]表明,尽早实施正确、有效的功能康复锻炼可有效改善患者的关节功能,减轻创面瘢痕增生以及挛缩畸形率,从而减少整形手术,进而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帮助患者生理和心理进行恢复,使其尽快的融入社会。本研究调查分析2013年

7月-2015年7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78例大面积烧伤后期患者接受不同护理措施干预后的护理效果,旨在探讨影响大面积烧伤患者生活质量改善情况,从而为烧伤患者的临床治疗及护理提供参考依据,现总结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抽选2013年7月-2015年7月笔者所在医院烧伤外科收治的78例大面积烧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实施护理方法的不同定义为干预组(39例,实施综合康复性护理干预)和对照组(39例,实施常规临床烧伤护理)。其中干预组男

23例,女16例;年龄20~56岁,平均(35.2±4.2)岁;烧伤面积为33%~92%体表总面积,平均(47.3±8.3)%;烧伤深度:Ⅱ度

15例,Ⅲ度24例。对照组男24例,女15例;年龄18~58岁,平均(36.1±4.5)岁;烧伤面积为35%~92%体表总面积,平均(46.9±8.5)%;烧伤深度:Ⅱ度17例,Ⅲ度22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护理方法

1.2.1 对照组 患者实施常规临床烧伤护理,入院后主管护士负责与患者沟通,了解患者的基本资料和病情,完成入院宣传教育,对用药知识进行讲解。按照医嘱完善相关检查,获取检验样本,配合医生对创面按时进行换药。

1.2.2 干预组 在对照组基础上以患者病情和身体状况为基础实施综合康复护理。(1)关节肌力活动护理:由医师对患者进行握力、捏力等测试,针对肌肉情况拟定康复护理方案。患者取平卧位,护士双手抬高患者伤肢,双侧踝关节被动内外翻、屈伸等运动,频率保持在10~20次/min,反复进行15次训练。对臀大肌、腓肠肌、股四头肌等部位按照从近心端向远心端的按摩,时间约3 min,反复进行10次。双侧膝关节做屈伸,频率为10~15次/min,反复进行15~20次,双侧交换进行。鼓励患者多进行腕关节、肘关节等部位的锻炼,频率为10~20次/min,放松1 min,反复进行10~15次。(2)心理护理:大面积烧伤疼痛剧烈,心理处于焦虑、恐惧、担忧的状态,对病情影响较大,恢复缓慢。故护士需对患者进行关心和疏导,提高安全感层次,帮助患者释放压力。(3)健康教育护理:大面积烧伤患者病情程度重,用药时间长。患者对病情认知不够,常会引起药物剂量不够或擅自停药,进而造成治疗失败。故护士需告知患者药物治疗的目的,同时告知其需坚持用药,出院后仍需要坚持治疗,消除患者对药物毒副作用的顾虑,增强其治疗的信心。帮助患者建立正确的思维模式,减轻其思想负担。

1.3 观察指标

本研究调查工具采用美国躯体生活自理量表以及功能性日常生活量表,并根据量表的评分进行统计学分析[3]。采用自制问卷实施不记名调查,对于存在功能障碍而无法书写者或不识字者,则由护理人员对问卷进行口述,指导并协助患者完成问卷调查。本次共发放问卷78份,全数收回,回收率为100%。本研究中量表包括两部分共14项内容。第一部分为患者的躯体生活自理量表,包括梳洗、穿衣、行走、进食、上厕所以及洗澡六项内容;第二部分为工具性的日常生活能力量表,主要包括服药、备餐、洗衣、做家务、购物、打电话、使用交通工具以及自理经济共八项内容。评分标准(1~4分):评分共分为4个等级,1级为完全自理,2级为存在困难,3级为需要帮助,4级为完全无法做。结果评定标准:按照总分、各分量表得分以及单项得分进行判定,其中,高于20分表示存在不同程度的功能下降;在单项评分中,0分表示恢复好,1分表示恢复良好,2~3分表示恢复一般;4分表示恢复差[4-5]。总恢复=恢复好+恢复良好+恢复一般。

1.4 统计学处理

试验数据录入SPSS 14.0专业统计学软件完成分析检验,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比较采用字2检验。P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临床康复情况比较

干预组实施综合康复性护理措施后共恢复37例,对照组共恢复28例,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 两组患者生活质量比较

干预组护理后生活质量中各项因子躯体功能、心理功能、社会功能、一般情况的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大面积烧伤的患者病情程度均严重,疗程长,患者承受痛楚大,且费用也高,即便最终挽救了患者的生命,但是也不可避免地会造成功能、外貌损毁等严重的后果,因其受伤面积大,极易发生创面感染,对患者的康复极不利,故科学、严谨、合理的护理干预措施能够为病情的救治争取宝贵的时间,对病情的预后具有重要意义[6]。

相关研究表明,在患者住院期间,予以正确、有效的健康指导,并由专业医师指导其进行功能康复,在出院时,向患者及其家属讲解自我康复训练的方法,可有效促进患者的功能康复[7-8]。本研究中,接受专业护理干预指导者的功能康复情况显著优于自我康复者,表明对大面积烧伤患者实施专业功能康复指导,可促进患者的功能康复。且干预组生活质量四项因子的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综上所述,大面积烧伤患者实施综合康复性护理措施对患者的机体功能、健康、心理、精神、经济、家庭等方面存在的负面问题均有显著的改善作用,显著提升患者的生活质量,提高护理质量,降低不利因素带来的并发症。

参考文献

[1]李文静.综合康复护理措施对大面积烧伤患者的生活质量及护理满意度的影响[J].国际护理学杂志,2014,35(9):2260-2262.

[2]曾t玮.大面积烧伤患者康复护理路径的应用效果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3,11(15):693-694.

[3]陈玉.综合康复护理对大面积烧伤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5,7(14):196-197.

[4]张媛.综合护理对大面积烧伤患者生活质量影响的疗效分析[J].中国医疗美容,2014,15(4):150-151.

[5]刘敏希,曾洁梅,侯小妹.优质综合护理干预对大面积烧伤患者心理障碍的影响[J].中国当代医药,2014,21(21):152-154.

[6]魏彩兰.护理干预对大面积烧伤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研究[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3,10(12):1606-1607.

[7]马桂芹.综合护理干预对烧伤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J].中国医药指南,2012,10(25):44-45.

[8]李莉.整体护理在大面积烧伤患者浸浴治疗中的应用[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3,19(1):57-60.

康复护理的措施篇13

Research progress of postoperative rehabilitation nursing measures of LDH

CHEN Yingying XU Yaling ZHU Dongmei

Department of Orthopedics, the 81st Hospital of PLA, Jiangsu Province, Nanjing 200002, China

[Abstract] Operation is currently one of the most effective ways of treating Lumbar disc herniation (LDH). In this paper, research of the Postoperative rehabilitation nursing measures of LDH are carried out and summarized. Recent evidence has showed that scientific nursing interventions can improve the success rate of surgery, and promote early rehabilitation of patients. At the same time, this study can provide the basis for the relevant researches in China.

[Key words] Lumbar disc herniation; Rehabilitation exercises; Nursing intervention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临床一种常见病、多发病,临床上以腰腿疼痛为主要症状。因其病程长、反复发作,严重影响了患者的日常工作和生活。随着手术的广泛开展,术后部分患者仍残留有腰部、臀部或下肢的疼痛。加强对术后患者的康复训练治疗是解决此类问题的关键措施之一[1]。术后通过科学合理的康复锻炼可防止神经根粘连,促进肢体神经、肌肉的功能恢复,提高手术成功率,预防腰背肌萎缩综合征,减少卧床并发症、缩短康复的时间,降低复发率,从而提高患者生活质量。而目前临床上对患者术后的最佳康复训练的措施还没有达成共识。本文对近期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促进康复措施的研究进行了回顾,现综述如下:

1 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康复锻炼的意义

1.1 预防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术后疗效,降低复发率

1.1.1 腰椎间盘突出症手术治疗过程中手术技巧至关重要,但术后康复锻炼,无疑对手术的成功有着重要的辅助作用。康复锻炼可促进全身及局部血液循环,有利于伤口愈合,有效预防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手术成功率[2]。

1.1.2 术后康复锻炼对手术效果显得尤为重要,锻炼是为了尽可能多地恢复脊柱的功能,以减少功能障碍和疼痛的危险。康复锻炼可减轻手术局部水肿,通过改进肌肉的功能状态和强度,控制末梢肌肉泵来调节细胞间质的流体静压,从而达到减轻组织水肿的效果[3]。运动增加了对腰椎神经根的牵拉,减少了神经根周围瘢痕组织的粘连固定,增加了神经根的活动范围,减轻对神经的压迫[4]。可增加或恢复腰椎运动和神经结构的水平面运动,促进背伸肌和韧带力量的增强,改善脊柱的支持作用,以获得维持脊柱相对稳定性灵活性,达到减轻和消除腰腿疼痛的目的。

1.1.3 术后采取腰腹肌群的功能锻炼,加强了肌肉的力量,恢复脊柱的稳定性,通过完善腰椎的主动稳定系统的功能来缓解术后症状,降低术后复发率[5]。

1.2 促进术后功能恢复,提高生活质量

术后康复锻炼可以有效地缓解术后疼痛,长期坚持对患者的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均有益。住院天数少,休假天数少,尽早进行康复可以有效减少患者和社会的经济负担,使患者可以早日返回工作岗位,回归社会[6]。

2 促进康复的干预措施

2.1 术后

术毕返回病房后卧硬板床4~6 h,以达到压迫止血的作用。6 h后可协助患者进行轴线翻身,勿扭曲,保持腰椎的稳定。侧卧时,背垫软枕保持45°卧位。每2小时协助翻身一次,预防压疮。

2.2 病情观察

2.2.1 密切观察生命体征的变化,如有异常,及时汇报医生。

2.2.2 由于腰椎后路髓核摘除术术中可能损伤马尾神经或腰脊神经根或术后水肿压迫,因此,术后要求严密观察,术后72 h内每15~30分钟监测双下肢的感觉、运动功能[7]。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