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机械通气的护理实用13篇

新生儿机械通气的护理
新生儿机械通气的护理篇1

吸痰是呼吸道护理的关键,特别是上呼吸机辅助呼吸的新生儿,合理正确的吸痰对机械通气的成功与否至关重要。我院新生儿科自2011年6月至2012年6月使用呼吸机机械通气抢救56例各种原因所引起的新生儿呼吸衰竭,疗效理想。现就机械通气气道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56例均为新生儿,其中男性34例,女性22例;早产儿38例,足月儿18例。其原发病为:早产儿原发性呼吸暂停23例,新生儿肺透明膜病22例,新生儿窒息6例,合并肺出血5例。

2 结果

在使用机械通气治疗56例新生儿呼吸衰竭过程中,吸痰得当,及时有效地清除呼吸道分泌物,解除呼吸道分泌物梗阻所致的通气功能障碍,52例经抢救成功,4例死亡,最短通气时间为12小时,最长通气时间为126小时。

3 气道护理

3.1 机械通气前的气道准备。患儿置于辐射抢救台,仰卧位,清理口鼻咽部分泌物,插胃管抽空胃内容物,防止胃内容物返流引起吸入性肺炎。肩下略垫高,使颈伸展气道平直,利于气管插管,避免损伤气管内壁。配备好气管插管、口腔吸痰用物、常用急救药品,调节呼吸机处于准备状态,建立静脉通道,进行心电监护及血氧饱和度监测。

3.2 保持气管插管位置正确。以头部固定架支撑。气管插管固定后,进行胸片检查确定位置,同时记录气管插管深度,每班检查并登记。湿、松动的胶布及时更换,防止新生儿头部活动时气管导管脱出。

3.3 拍背排痰。以勺状手掌或叩击器轻柔而迅速地从下至上,由外向内拍打前胸、后背、双侧腋下,共拍5min-10min,拍打力度为皮肤轻度发红为宜。通过拍背,使痰液脱落排入气道有利于吸出。因拍打可加重出血,故肺出血、颅内出血、肺透明膜病高峰期不宜拍背。

3.4 吸痰方法。

3.4.1 适时吸痰。出现以下任何一种情况时应立即给吸痰:患儿有呼吸窘迫时;听到痰鸣音时;呼吸机气道压力升高有报警时;血氧饱和度突然下降时。改进吸痰操作方法:当指征出现时用吸痰管先抽吸口鼻腔内分泌物,再抽吸气管内分泌物。口鼻吸痰时患儿取仰卧位,先吸净口腔内痰液再吸净鼻腔痰液。每次吸痰前、后用复苏囊加压给氧数次,或提高氧浓度(FiO2)10%-20%,以保证储氧和纠正低氧血症。监测血氧饱和度保持在85%-90%。

3.4.2 气道吸痰。两人配合操作,助手协助拍背及气道湿化,吸痰时,助手分离气管导管与呼吸机的接口,取5ml注射器向气道内滴入生理盐水0.5-1.0ml,肺出血者则用生理盐水100ml加肾上腺素1mg,在吸气时滴入,再接上复苏囊加压给氧3-5次,使湿化液充分弥散在气管内,稀释痰液,有利于痰液吸出。并注意固定气管导管以防脱管。操作者戴无菌手套,把一次性气管内吸痰管送入气道深部遇到阻力后退出0.5cm,边吸引边上提,吸痰管完全退出后,助手迅速连接呼吸囊加压通气,待血氧饱和度回升至90%-95%后再次吸痰。每次吸引时间不超过10s,连续吸痰不超过3次。若吸痰时间过长可致缺氧或低氧血症;吸痰频繁可致气管痉挛。吸痰压力为负压8kPa-13kPa[1]。

4 体会

呼吸道的护理直接影响机械通气的成功与否,掌握吸痰时机及规范的吸痰操作是呼吸道护理的关键,新生儿机械通气时,过多地反复吸痰会刺激呼吸道黏膜,使分泌物增多[2],造成和加重低氧血症。注意气道温湿化,湿度保持在60%-70%,温度在32℃-35℃,对痰液黏稠者用0.9%生理盐水每2h冲洗气道1次,并吸引痰液。拔管后用注射用水+塞米松雾化吸入每日6次,防止喉水肿。

严格无菌操作,每天更换呼吸机管道,用一次性吸痰管。监护室空气消毒机持续消毒空气。此外,纠正酸中毒、抗感染、静脉营养支持均是使机械通气成功的重要保障。新生儿的护理工作极其精细,护士应有爱心、耐心和细心,不但要具备娴熟的技术,还要有一丝不苟的责任心。丰富的理论知识和分析判断能力可使气道护理及时,确保机械通气有效。

新生儿机械通气的护理篇2

1 严格无菌操作操作前后要洗手、戴口罩,资料表明洗手率提高10%,感染率下降35%[1],严格6步法洗手,每日进行手染菌监测,看洗手是否彻底。所有物品严格消毒,专人专用,定期更换消毒管道,避免交叉感染。进行气道吸引时,要保证无菌操作,使用一次性吸痰管,湿化液24小时更换一次,吸痰时先吸气道内后吸咽部、口腔,以免气道内污染。

2 口腔护理机械通气的患儿一般病情危重,口腔分泌物相对增加,唾液流速下降,对口腔的缓冲能力很清洁作用也随之下降,口腔内微生物得以迅速繁殖,容易发生口腔细菌感染,成为引起肺部感染的直接原因 [2]。临床常用生理盐水清洁口腔,但短时间内细菌又生长,难以保持口咽部的清洁;有效的口腔清洁通过改变微生物在口腔中的接触频率,减少细菌数量等来维持口腔的防御体系。是预防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的重要途径[3]。口泰的有效成分是洗必泰和灭滴灵,洗必泰广泛应用于清洗口咽部可减少需氧菌和口腔内条件致病菌,预防性使用可减少口腔操作的医源性感染。0.02%呋喃西林也是常用口腔漱口液,有广谱的抗菌作用[4]。徐颖鹤[5]等报道使用口泰和呋喃西林清洗口咽部,对早期VAP的发生率有预防作用。可以提倡将其作为机械通气中患儿口腔护理的常规清洁液,方法:每次行气道内吸痰后用棉签蘸口泰或呋喃西林清洁口咽部,清洗部位包括齿龈、部粘膜、舌,时间不少于一分钟。

3 留置胃管的护理机械通气的患儿常规放置胃管,不仅有利于排出胃内气体,避免腹胀影响膈肌运动,而且便于观察有无消化道出血,利于从胃管内注入牛奶以保证营养供给。但接受胃鼻饲的患儿有70%发生肺吸入和反流[2],误吸是引起VAP的一个重要原因。为了减少胃食道反流和肺吸入的机会,可将患儿直起45°(半卧位)。半卧位虽不能完全避免胃食道反流,但能有效的避免肺吸入[6]。因此在病情允许的情况下,进行机械通气的新生儿应取半卧位。

4 加强呼吸机环路及人工气道的管理呼吸机管道的污染是引起VAP的原因之一,主要是跟换管路时污染了管路系统,传播来源于其他患儿或医务人员的病原体[7]。呼吸机外管路每24小时更换一次,重视管路的消毒及管理[8],及时清除呼吸机管道内的冷凝水,严防误吸,并及时清除呼吸道的积水,保持呼吸道通畅;护理患儿时注意使呼吸机管道内的水平面保持一定的倾斜度,防止倒流,降低呼吸机管道外源性感染的风险,提高救治率。人工气道的管理是抢救危重患儿的关键,有资料证明,肺部感染随气道湿化程度的降低而升高[9]。因此,良好的气道湿化和温化是防止和减少肺部并发症,保持呼吸道通畅的重要措施。婴幼儿,尤其是新生儿和早产儿因呼吸频率快(46-60次/分),气管口径细、气道短,气体在气道内流速快,停留时间短,上呼吸道没有充足的时间对吸入气体进行加温、加湿,所以新生儿机械通气时对温度和湿度的要求更高,一般要求经人工气道吸入的气体温度要达到37°(指气管导管与呼吸机管道接口处的温度值),相对湿度95%-100%[10]。如温度和湿度低于以上水平,就会引起痰液干燥、结痂,分泌物不易排出,导致通气障碍、二氧化碳潴留甚至肺不张;而高于此水平,即可能发生液体过度负荷和患者感觉不适[11]。

5 气管内吸痰

5.1 气管内吸痰的时机虽然人工气道的建立为保证呼吸道通畅创造了条件,但由于气管内插管刺激了分泌物的产生,同时人工气道使进入肺内的气体失去了正常呼吸道粘膜的加温,湿化和过滤作用,气道粘膜干燥,痰液结痂不易排出。因此正确有效地清除呼吸道分泌物是保持呼吸道通畅,保证氧疗和呼吸机辅助通气治疗效果的关键,也是减少肺部并发症的重要环节。但吸痰也带来了许多的副作用,如人工气道带去氧气将造成病人缺氧和低氧血症;吸痰过于频繁导致不必要的气道粘膜损伤,而气道损伤是VAP的危险因素。俞琬如等[12]提出:肺部感染的危险性随吸痰次数的增加而增加。因此,不应频繁吸痰,只有当呼吸道分泌物增多确需吸痰时才吸,尤其应掌握好吸痰的时机:(1)患儿突然发绀、呼吸急促、躁动不安时;(2)插管口溢痰或痰鸣时;(3)患儿变化前后;(4)有人机对抗,肺部听诊有痰鸣音时[13]。一般情况下,每隔2小时吸痰一次,每次吸痰时间小于15秒就能使呼吸道保持通畅[14]。

5.2 气管内滴注生理盐水气管内滴注生理盐水是气管内吸痰时的一项常规护理操作,然而近年来国内外研究证明[15]吸痰滴注生理盐水可以导致血氧饱和度下降并增加了感染机会。King等[16]的研究表明生理盐水根本不能和分泌物混合,即使在实验室充分摇动,盐水和粘液也不能混合,当过量的生理盐水进入气道时会引起患者咳嗽,导致大量盐水进入气道和肺,使痰液进一步向纵深处转移而进入肺部,所以滴注生理盐水并没有提高清除分泌物的效果。耿文丽[17]发现使用生理盐水作为湿化液不仅不能稀释痰液而且会导致细支气管堵塞和感染。有学者提出[18]用0.45%盐水代替生理盐水,因为生理盐水进入支气管肺内水份蒸发快,盐分淤积在肺泡和支气管形成高渗状态引起支气管肺水肿,不利于气体交换,而0.45%盐水吸入后在气管内浓缩而接近生理盐水,对气管无刺激作用。

综上所述,近年来许多学者对新生儿机械通气的护理进行了大量的研究,提出了许多新概念,但在操作中如何有效预防并发症的发生,仍是今后护理研究探讨的课题。

参考文献

[1]王爱民,江楠,赖国祥,等.无创机械通气抢救危重患者的护理研究[J].护理杂志,2005,22(5):56.

[2]苏鸿熙.重症加强监护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6:345-346.

[3]字富雁,席延荣,耿琳.ARPS病人俯卧位常见问题及解答[J].国外医学.护理学分册,1999,18(3):121-122.

[4]HeylandDK,CookDJ ,DodekPM.Preventionofpneumonia:current practiceincanadianintenivecareunits[J].critcare,2002,17(3):161-167.

[5]徐颖鹤,吴晓梁,方强. 机械通气患者口咽部清洁对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影响[J].中国急救医学,2005,25(5):322-324.

[6]蔡升华.呼吸机相关性的预防新策略[J].国外医学.内科学分册,2000,27(6):-242.

[7]章渭芳,陈爱君,方雪玲,等 .呼吸机管道更换周期对呼吸机感染性肺炎发生的影响[J].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2004,27(2):521.

[8]祝益民.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防治[J].实用儿科临床学杂志,2000,15(1):51.

[9]李有莲,郭桂英.气管切开后呼吸道护理相关因素的监护 [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0,10(2):141.

[10]周小光,肖昕,农绍汗. 新生儿机械通气治疗学[M].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29-499.

[11]俞森洋.现代通气的理论和实践[M].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00:72-864.

[12]俞琬如,许海琴 .ICU 机械通气患者肺部感染相关因素分析及护理对策[J].中国误诊学杂志,2001,1(9):1329.

[13]Lce DL, Ckiang HJ, Lin SL, Prone-position Ventilation induces sustained improvement in oxygenstion in patients Withs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ckome who have a large shuntcare Med,2002,30:1446-1452.

[14]周秀华.急救护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237.

[15]陈淑琴,王茂娟 .对气管内滴注生理盐水常规护理操作的商榷[J].中华护理杂志,2001,36(3):211-212.

新生儿机械通气的护理篇3

急性呼吸衰竭是新生儿常见的急重症,病死率很高,因此及时使用机械通气治疗新生儿呼吸衰竭是提高抢救成功率的重要手段。呼吸机在新生儿呼吸功能发生衰竭时,能有效地改善通气和换气功能,减轻呼吸肌做功,保持呼吸道通畅,从而降低新生儿的死亡率。但操作不当可引起各种并发症,如呼吸机相关性肺炎、肺不张、肺气漏、通气不足或通气过度、堵管、脱管、早产视网膜病等[1]。本组对27例新生儿疾病应用呼吸机经过正确治疗和精心的护理,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2008年1月~2009年7月我院收治患者27例,其中早产儿原发性呼吸暂停9例、新生儿肺透明膜病4例、新生儿窒息7例、肺出血4例、胎粪吸入综合征3例。

方法:①备齐用物:备好呼吸机、电源、氧气插头、消毒好的管路、模拟肺、简易呼吸气囊、气管插管以及喉镜等,将无菌蒸馏水加入湿化器中,设定温度为34~36℃。②操作:呼吸道分泌物较多者,应清理呼吸道,加压给氧,患儿取仰卧,肩部垫高,头低位,协助医生插管。插管后,边固定插管位置,边加压给氧,并观察胸廓起伏情况,听两肺呼吸音是否相同,然后协助医生用蝶形胶布固定好气管插管,打开呼吸机,调整好参数后接于患儿。

护 理

一般护理:避免口腔内滋生细菌,做好口腔的护理,帮助患儿擦浴、翻身及拍背,防止发生褥疮和坠积性肺炎。昏迷患儿应注意防止眼球干燥污染或角膜溃烂,可用凡士林纱布覆盖眼睛,并用生理盐水清洗双眼分泌物。

上机后护理:①气道湿化:良好的气道湿化,有利于痰液的稀释及排出,防止痰痂的形成。蒸气加温湿化,将无菌蒸馏水加于湿化器内,水温在50℃左右,吸入气体温度在35~37℃,湿度在60%~70%;雾化吸入,应在呼吸机吸气回路中连接雾化器,雾化罐内按需添加药液,气管内直接滴注,每次滴入湿化液0.5~1.0ml,观察气道湿化的满意度。湿化满意为分泌物稀薄,气管导管内没有结痂,分泌物能较易吸出;湿化不足为分泌物黏稠,有结痂,分泌物吸引困难;而湿化过度则为分泌物过分稀薄,需要不断吸引。②吸痰护理: 保持呼吸道通畅是插管后护理的关键。必须随时进行吸痰,吸痰时动作要轻、稳、准、快,避免损伤黏膜,如痰液黏稠可用庆大霉素加地塞米松稀释痰液后再吸。正确有效吸痰应取仰卧位,垫高颈肩部2~2.5cm,使头部稍微后倾,以保持气道通畅。选择质地光滑、管壁挺直、硬度合度、富有弹性的吸痰管,吸痰管的外径不超过气管导管内径的1/2,并开有侧孔。要二人操作,其中一人吸痰,一人协助。吸痰者右手戴无菌手套后持吸痰管,左手持吸痰管开关部分,助手复苏囊加压呼吸、气道湿化、翻身、拍背、震颤及分开气管插管和呼吸机接口。调节吸痰压力在8~13.3kPa之间;如分泌物稀薄吸痰管够大,则压力可在8~10.0kPa;如分泌物较黏稠,吸痰管较细,则压力可在10~13.3kPa;吸痰时间一般不超过10秒,以免发生缺氧。如一次吸引不尽,可用复苏气囊加压呼吸至皮肤转红,心率恢复正常,血气饱和度>95%再行吸痰,吸引次数不宜过多,插入吸痰管深度,不要超过导管和接头总长度1cm为宜[2]。若吸痰管向前插入遇到阻力,患儿出现咳嗽样反应时,先后退1cm再吸引[3]。③吸痰方法:助手气道湿化,复苏囊加压呼吸6~8次,拍背、震颤后将气管插管与呼吸机接于操作者,操作者无名指和小拇指夹住气管插管,示指及中指夹住吸痰管,大拇指控制吸痰开关,右手持吸痰管插入到一定深度后再吸引,采取边吸、边退、边转动吸痰管,动作要轻柔,避免损伤黏膜,结束后用复苏囊加压呼吸6~8次后再接上呼吸机。④严格无菌操作:吸痰管做到“一用一换一废弃”,应视气管如血管的观念。建议采用生理盐水10ml小包装,做到随用随开,避免生理盐水大包装打开后较长时间搁置。⑤预防感染:接触患儿需要洗手或用75%酒精棉球擦手,如有呼吸道感染的医护人员应尽量不接触患儿;医护人员应戴帽子、口罩、换专用的衣服和拖鞋进入监护室,外来人员应穿上隔离衣,套上鞋套。病室每日用紫外线消毒2次,地面与桌椅等每日用消毒液擦拭;用物严格消毒灭菌,气管内滴药现配现用,不应超过24小时,无密闭式吸痰装置时,在吸痰后将气管插管与呼吸机接头处用碘伏消毒后再连接,及时倾倒呼吸机管路内积水;使用中的呼吸机管路应每周更换1次,管道定期采样做细菌培养,过滤网每天清洗,机表面每日用75%酒精擦拭。

撤机护理:患儿病情改善,呼吸循环功能稳定,自主呼吸良好,用氧浓度在30%~50%,PaO2>6.67~8kPa,可遵医嘱给予适量的地塞米松和阿托品,1小时左右在负压吸引下拨出气管插管。①撤机前遵医嘱用药,并停用镇静及抑制呼吸的药物。②拔管前彻底吸尽鼻、咽及口腔分泌物。③拔管时用复苏囊正压通气,以再次膨胀肺,使气道内保持正压,在患儿呼气时拔出气管套管。④拔管后充分吸引口、咽、鼻腔分泌物,用面罩或头罩吸氧,氧浓度较前提高5%~10%[4],2小时内进行1~2次雾化吸入,但避免2小时内翻身、拍背、震颤。⑤呼吸机备用状态置于床旁,准备好气管插管用物,以备随时重新插管。

使用中的呼吸机消毒:面板用清洁软湿布擦拭,如有血液或分泌物污染,立即用1:400消毒灵擦拭。螺纹管及附件每日更换,彻底清洁后,用2%戊二醛浸泡30分钟,再用灭菌蒸馏水冲尽消毒液凉干。加温湿化器内的液体每日更换,空气过滤网每日清洁,传感器及电极片用清洁软布小心擦拭,电器原件用吸球吸尽灰尘。病情观察:密切观察意识、瞳孔、体温、脉搏、呼吸、血压、血氧饱和度、气道分泌物及胃肠减压管是否通畅,气管插管位置是否正确,注意呼吸机运转情况,并详细记录24小时出入量,关心各种生化检查,如发现异常,及时通知医生。

讨 论

本组研究显示,因护理不当引起脱管1例,分析其原因有以下几点:一是操作者对呼吸机性能不熟悉,违反操作原则,翻身时未先安置好各种管道,牵拉将管道滑到口腔;二是观察病情时未及时发现固定胶布已松动及测量气管插管外露部分的长度;三是未用固定气管插管的专用胶布,该患儿在吸痰、复苏囊加压呼吸处理后重新插管。患儿虽安全度过了危险期,但因护理不当给患者增加了痛苦和经济负担。因此护理人员一定要掌握呼吸机的操作原则,观察病情变化,发现异常应及时处理。

参考文献

1 周晓光,肖昕,农绍汉,等.新生儿机械通气治疗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218:233.

新生儿机械通气的护理篇4

急性呼吸衰竭是新生儿常见的急重症,病死率很高,及时使用机械通气治疗新生儿呼吸衰竭是提高抢救成功率的重要手段,而密切观察病情,及时正确处理报警状态,加强呼吸道管理和消毒隔离工作,做好各项基础护理是提高机械通气成功率的关键。现将我2003年10月-2009年7月共43例新生儿呼吸衰竭行有创机械通气的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1临床资料

本组43例,新生儿肺透明膜病7例,早产儿原发性呼吸暂停13例,新生儿窒息14例,胎粪吸入综合征9例。

2方法

2.1备齐用物:美国威萨ivent201呼吸机、电源、氧气插头、消毒好的管路、模拟肺、简易呼吸气囊、气管插管、喉镜等。将无菌蒸馏水加入湿化器中,设定温度为34-36℃。

2.2操作:呼吸道分泌物较多者先清理呼吸道,加压给氧,患儿取仰卧,肩部垫高,头低位,协助医生插管,插管后,一边固定插管位置一边加压给氧,观察胸廓起伏情况,协助医生听两肺呼吸音是否相同,然后协助医生用蝶形胶布固定好气管插管,打开呼吸机,由医生调好压力、氧浓度、频率、吸呼比等参数后接于患儿。

3护理

3.1专人护理:

密切观察患儿生命体征的变化:面色、皮肤、体温、心率、呼吸、血氧饱和度、血压、血气分析、胸片等,做到五及时:巡视、观察、报告、处置、抢救及时。床旁备简易呼吸气囊、吸氧、吸痰装置并且性能良好。

3.2应用呼吸机时的观察

3.2.1观察胸廓起伏大小是否对称,监测呼吸机的运行情况,观察参数的变化,及时正确处理呼吸机报警。几种常见的报警情况如下:⑴高压报警:a痰液阻塞;b管道折叠;c人机对抗;d报警设置不当。⑵低压报警:a管道漏气;b管道、接头连接不紧;c报警调置不当。⑶低容量报警:a管道脱落或漏气;b患儿憋气(吸气时间延长);c湿化器漏气;⑷高容量报警:a参见高压报警;b潮气量过高;c呼吸机设置不当/调节不当。

3.2.2观察患儿有无自主呼吸,是否与呼吸机同步,否则应设法调整。

3.2.3观察有无脱管、堵管及气胸的发生,调节呼吸机支架或给病人翻身时,应妥善固定好人工气道,躁动者应及时遵医嘱给予镇静剂。

3.3保持呼吸道通畅

3.3.1翻身拍背:每2-4小时翻身拍背一次,必要时每半小时―1小时翻身拍背一次,每次5-10分钟,用小号橡胶面罩代替拍击器或五指并拢成构状手掌自外向内,自下而上轻轻叩拍,叩拍前后应加压给氧,安抚患儿至安静,健侧卧行引流10-15分钟后再吸痰,肺出血、颅内出血、肺透明膜病高峰期不宜叩背。

3.3.2气道湿化:临床上最常用的湿化液是蒸馏水或0.45%盐水250ml,另加氟米松5mg,糜蛋白酶5mg,庆大霉素8万u或根据痰的细菌培养,药敏试验结果换相应抗生素。传统的湿化液是将药物加入生理盐水中,而实验证明,生理盐水进入支气管水分蒸发后,钠离子沉积在肺泡支气管形成高渗状态,易引起支气管水肿,不利于气体交换[1]。气道湿化的方法有4种:①气管套管外口敷料的湿化;②超声雾化吸入或湿化器加温湿化,根据患儿的肺部体征和痰液粘稠度调节湿化器的温湿度,一般温度设定在34-36℃,湿度设定在60%-70%,及时添加湿化液至所需刻度。③正确气管内滴药,如果痰液粘稠,先提高氧浓度10%-20%吸氧3分钟,取患侧卧位,在呼气末吸气初沿气管套管壁向气管内滴入湿化液0.5-1ml,用复苏气囊加压6-8次,引流后吸痰。根据痰液的粘稠度和痰量选择滴药和吸痰的次数。肺出血者则用湿化液5-10ml加肾上腺素1mg,每次0.5-1ml[2]。④微量注射泵持续推注湿化液湿化呼吸道。将50ml注射器用延长管连接静脉头皮针(剪去针头),然后将头皮针软管直接插入气管套管内2-4cm,并用胶布固定其外周。再将注射器装载于注射泵,调整好速度持续推注,并每隔1-2小时变动软管固定位置,以利于气道湿化均匀。可根据室内温湿度、病人呼吸道分泌物的粘稠度及量随时调整速度,一般每小时4ml左右[3]。

3.3.3正确有效吸痰

取仰卧位,垫高颈肩部2-2.5cm,使头部稍微后倾,以保持气道通畅。选择质地光滑、管壁挺直、硬度合度、富有弹性的吸痰管,吸痰管的外经不超过气管导管内经的1/2,并开有侧孔。两人配合操作,吸痰前2-3分钟提高氧浓度10%-20%,吸痰动作轻、稳、快无菌、无损伤,吸痰管插入深度长于气管导管端,碰到阻力后往上提0.5-1cm,再提供负压,将吸痰管边旋转边退边吸引,慢慢向外提出。气管内吸痰完毕后,再吸口鼻腔,在行气管内吸引时应先吸净浅部的,再吸深部痰液,口鼻腔内吸痰应先吸口腔再吸鼻腔,每次吸引持续时间不超过10秒,每次抽吸不超过3次,总时间不超过10分钟,取平卧、左侧、右侧卧位吸痰,吸引负压不超过60-100mmHg(8-13.3RPa)过小,效果差,使操作时间延长;过大,则易损伤气管粘膜引起出血或缺氧。吸痰后,给予高浓度氧气吸入,并听诊肺部,评价吸痰效果,确定两侧呼吸音对称,气管导管未脱落,待血氧饱和度回升后将吸氧浓度逐步调回吸痰前浓度,吸痰同时应观察病情变化,特别是血氧饱和度,如发现血氧饱和度大幅度下降,心率增快或减慢明显时,应立即停止吸痰,连接呼吸机或复苏囊通气,待血氧饱和度上升至90-95%或者恢复到吸痰前水平,方可再次吸痰。

4预防感染

接触患儿需要洗手或用75%的酒精棉球擦手,谢绝探视,有呼吸道感染的医护人员应尽量不接触患儿,医护人员应戴帽子、口罩、换专用的衣服和拖鞋进入监护室,外来人员应穿上隔离衣,套上鞋套。病室每日用紫外线消毒2次,地面、桌椅等每日用消毒液擦拭。用物严格消毒灭菌,气管内滴药现配现用,不超过24小时,无密闭式吸痰装置时在吸痰后将气管插管与呼吸机接头处用碘伏消毒后再连接,及时倾倒呼吸机管路内积水,使用中的呼吸机管路应每周更换一次,管道定期采样做细菌培养,过滤网每天清洗,机表面每日用75%酒精擦拭。

5其他

5.1登记呼吸机使用时间及性能,整机功能每年测试一次。

5.2监护病房温度24-26℃,湿度55%-65%,定时开窗通风。

5.3加强基础护理,特别是口腔护理、皮肤护理。

新生儿机械通气的护理篇5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3年1月至2015年1月29例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症患儿为研究对象。将这29例患儿随机分为对照组(15例)和研究组(14例),对组别之间的患儿的基本情况(如性别、年龄和病程)进行差异统计学分析,最终组别之间的患儿具有可比性,(P

1.2护理方法

两组患儿均实行相同的常规护理措施,研究组患儿按照常规方法接受护理的同时,还要接受优质护理干预:保持住院病房里的环境干净整洁,进行检查与治疗前,及时向患儿及其家属介绍以做好准备,尽量减少患儿及其家属对治疗的恐惧感。密切观察血压和脉搏,以及毛细血管充盈时间、肤色和尿量等,以评估其病情。当初步判断患儿病情严重,应密切观察其神志和瞳孔变化,以评估其程度。保持护理工作的流畅性,减少感染几率,操作中要科学,细腻还要兼顾患儿情绪,不能潦草行事。在护理中,预防患儿易出现的并发症状,做好护理的每一步,帮助患儿家属树立治疗信心,在护理中保持微笑,给予患儿家属战胜病魔的信念。做好患儿诊治的各项准备工作,在治疗中,积极配合好医师工作,协助患儿家属对患儿进行洗脸、喂食等活动,确保呼吸道畅通,在护理中适当使用抗生素。可以建立健康教育体系,让专业人员参与其中,建立健康档案,开展不同形式的健康教育,以便提升患儿家属的疾病常识。视频方式更有利于学习,患儿家属能深刻地通过视频了解到优质护理。

1.3观察项目

两组患儿痊愈出院后治愈状况,显效=患儿痊愈、各项功能恢复正常;有效=患儿痊愈、各项功能基本恢复;无效=患儿出院时还存在明显症状。可以采取非记名方式,让患儿家属尽量完整的填写表格,降低废表的数量。

1.4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经SPSS12.0软件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量(X±S)表示,计数资料以百分率表示,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治愈情况

研究组治愈情况好于对照组(P

2.2 将两组患儿家属的满意度调查问卷进行回收、整理、分析后得出:研究组家属 “好”和“一般”的例数为48例,满意率为100.0%,且“好”的人数显然要比“一般”的人数多,相较于对照组的58.3%,具有统计学差异,P

3. 讨论

优质护理干预秉承以人为本的思想,在护理中,依据患儿的情况,尽最大限度的营造良好护理氛围,做好护理工作。这些措施可以有效降低患儿在治疗时产生恐惧与焦虑的心理问题,能有效地平稳病情,达到长期的控制目的,它是在常规护理中,融入一些先进护理学知识,加强患儿的心理干预以及常见不良反应的处理与预防,对于平稳患儿的心情,提升治疗依从性有所帮助[5,6]。

在护理中,更多的考虑患者的实际情况,参考国内外先进经验,制定切实可行的护理策略,融入多种优质护理理念,加强医护人员的自身水平,将护理工作做实做好。优质护理干预本着以人为本宗旨,设计临床护理措施。优质护理干预是一种新型护理策略,它摒弃传统护理的模式化、流程化,采取人本主义精神,更多的关注患者的实际情况,制定切实有效的护理措施,兼顾治疗环境的实际情况,开展全方位的优质护理。

在本研究中,进行机械通气治疗时,本院采取了相应的优质护理干预,15例研究组病例经过护理后,家属满意度为100%。证明本研究中优质护理方法是可行的。本研究中的优质护理措施,以患儿为主角,积极的为患儿的病情考虑,让患儿能够在舒适的医治条件下,进行通气治疗,提高患儿的治疗质量,并能够减少患儿及家属的焦虑。在护理中,患儿家属对于护理工作的肯定和治愈率的提升,证明本院实施的优质护理是值得在临床推荐的。

新生儿机械通气的护理篇6

机械通气是治疗危重症新生儿的有效措施,患儿气管插管后气道内出现的分泌物不能自行清除,及时将气道内分泌物吸出,有利用降低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率。气管内吸痰主要有两种方式,即开放式吸痰与密闭式吸痰,开放式吸痰操作复杂,往往需断开呼吸机,使氧气供应暂时中断,导致新生儿心率、血氧饱和度等发生变化,病情增加外界感染几率;密闭式吸痰操作简便,可有效解决开放式吸痰出现的问题。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12年5月――2013年5月入院治疗的70例机械通气新生儿作为研究对象,33例男性,37例女性,年龄30min-15d。所有新生儿均持续性通气超过48小时,气管内出现分泌物需进行吸痰。随机将选取的新生儿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5例,两组性别、年龄、病情等方面无统计学差异意义(P>0.05),具有对比性。

1.2方法吸痰前,连接密闭式吸痰系统,同时分别连接呼吸机、负压吸引器与新生儿气管插管连接口,根据新生儿痰液粘稠度适当调节负压吸引器压力。将密闭式吸痰仪器吸痰控制旋钮打开,在气管插管前端0.5-1cm处插入密闭式吸痰管,按压负压控制旋钮的同时将痰液从吸痰管中吸出。若采用湿化液对粘稠痰液进行稀释,可采用无菌注射器抽出湿化液,重复操作上述吸痰步骤至干净,即可用生理盐水将吸痰管中痰液冲净,结束吸痰操作。最后关闭吸痰控制旋钮,退出吸痰管至无菌薄膜,关闭吸引器。

1.3护理措施

1.3.1一般护理吸痰过程中,严密观察患儿生命体征与病情变化,若出现烦躁不安、心率和血压变化明显等情况,必须停止吸痰,并将供氧浓度提高,生命体征平稳后再进行吸痰。密切观察患儿胸廓起伏情况,以利于及时发现并解决与呼吸机送气不一致情况。固定气管导管,以免导管扭曲、打折,影响管路通畅。

1.3.2密闭式吸痰系统管理为免引起肺不张,必须选择适当的密闭式吸痰管型号。每24h换一次密闭式吸痰管,防止细菌感染,降低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率。吸痰前,用生理盐水冲洗吸痰管,保证其通畅性,并湿润吸痰管,便于插入;吸痰后,及时冲洗吸痰管,以免被痰液阻塞。为保证通气效果,每次用完后应将吸痰管推到黑线处,减少气道阻力。

1.3.3预防感染新生儿身体各器官正处于发育时期,抵抗力比较低,极易在机械通气过程中感染各种细菌。所以,必须加强预防感染的护理措施,如:①每天对病房空气进行消毒,用消毒液拖地,并保持干净、整洁、空气流通。②为免交叉感染,护理人员接触新生儿前后必须洗手,并进行消毒。③每天用棉球沾生理盐水擦拭患儿口腔、舌面与牙龈。④每隔2h变换患儿,并轻拍其背部,以免产生压疮、坠积性肺炎。

1.4统计学方法运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分析处理数据,计数资料用χ2检验,计量资料用t检验,计量数据以(χ±s)表示,P

2结果

研究组新生儿发生3例(8.57%)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对照组8例(22.86%),两组对比具有明显统计学差异意义(P

3讨论

新生儿机械通气过程中,由于年龄小,无法依从治疗,若出现缺氧情况,会因难以忍受而出现各种不良现象,如四肢乱动、烦躁不安等,给机械通气操作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在新生儿机械通气过程中,采用密闭式吸痰,可保证呼吸机持续输气,有效提高患儿耐受性,减少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发生。研究表明,密闭式吸痰研究组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率为8.57%,开放式吸痰对照组为22.86%,而且研究组患儿吸痰过程中生命体征平稳,具有良好吸痰效果。除此之外,密闭式吸痰在密闭环境中实施,有利于避免患儿受外界污染,而且该方式操作过程简单,可提高工作效率。

参考文献

[1]王颖.密闭式吸痰在新生儿机械通气中的应用[J].全科护理,2013,11(05):1170-1171.

[2]林春波.密闭式吸痰管在新生儿机械通气中的应用与护理[J].求医问药(学术版),2013,11(02):381.

新生儿机械通气的护理篇7

1.2 方法:密闭式吸痰管由三通接头、注水口、吸痰管、透明薄膜护套、负压控制钮等部件组成,将三通接头一端连接气管插管导管、另一端与呼吸机管道相连,负压控制阀与负压吸引器相连。在未进行吸痰时要盖上冲水口及将控制钮扭至关闭。吸痰前根据病情将FOi2提高20%左右,打开负压吸引器,设置吸引负压为80~100mmHg,打开密闭式吸痰管控制钮,一手固定气管插管,另一只手将透明薄膜护套内的吸痰管送入气管插管内,到达所需深度后按下负压控制钮开始吸痰,吸痰时边旋转边吸引边退出,缓缓退出吸痰管,直到将导管顶端退出三通接头尾端为止,抽吸时间为10-15s,如痰液粘稠,可经吸痰管注水口注入灭菌注射用水0.5~1.0ml,吸痰后经注水口注入生理盐水,边注水边负压吸引,将吸痰管内痰液冲洗干净,旋转负压控制阀至关闭,调回吸入氧浓度。

2.护理

2.1 密闭式吸痰管的选择。根据气管插管的型号选择适当的密闭式吸痰管,吸痰管的外径一般是气管插管内径的二分之一至三分之二比较合适[1],密闭式吸痰管分为6F和8F两种规格,2.5和3.0mm的气管插管可选用6F的吸痰管,3.5和4.0mm的气管插管选用8F的吸痰管。密闭式吸痰管可连续使用24小时,连接后要标明使用的开始日期和时间。如有漏气、透明薄膜护套破裂应及时更换。

2.2 密闭式吸痰系统的管理。吸痰前先检查吸引负压,用冲洗液冲洗吸痰管,以检查吸痰管是否通畅,经注水口注入气道湿化液以稀释痰液,吸痰后及时冲洗吸痰管,防止痰液粘附管腔内壁阻塞吸痰管。吸痰时负压不能过大,吸痰时间应小于15s,避免损伤气管粘膜和肺内压下降明显,加重肺泡塌陷、肺不张,负压过低影响吸痰效果[2]。吸痰后注意关闭控制按钮及负压装置。吸痰管要完全退出,避免堵塞气道。

2.3 预防肺部感染。机械通气持续应用,肺部感染增加,严重影响机械通气的效果。使用密闭式吸痰管时使用时间要标注清楚,吸痰管内痰液一定要冲洗干净,气管冲洗液要现用现配,吸痰管有污染要及时更换,痰液收集瓶及吸痰连接管每日更换,必要时随时更换。为减少吸痰对气道损伤,选择型号适宜的密闭式吸痰管,调节合适的负压,吸痰管插入气道时勿带负压进入,每次负压吸引的时间

2.4 一般护理。机械通气患儿病情较危重,护士应严密观察患儿生命体征、面色,吸痰前先评估,注意观察痰量、痰的颜色、性状及吸痰效果。呼吸机湿化要做好,湿化罐内要加灭菌注射用水,罐内水不足及时添加,避免干蒸,管道内冷凝水及时倾倒,湿化器温度调控至正常范围,呼吸机管道24-48小时更换。

3.护理体会

3.1 操作简单、方便、节约人力降低工作量。开放式吸痰法需做吸痰前的一系列准备工作,如准备并打开吸痰管,戴无菌手套等,并需2人完成操作,且吸痰时必须中断呼吸机辅助通气。因密闭式吸痰管导管密封在透明薄膜内,无需带无菌手套,也不用中断机械通气,一人操作即可,并在一定时间内反复多次使用,只需吸痰后冲净导管即可,每次吸痰勿需更换吸痰管,即节省资源,又可减轻护理人员的负担。呼吸机治疗的患儿气道分泌物较多,经密闭式吸痰可及时清理呼吸道,满足病人需求。

3.2 降低了低氧血症的发生。缺氧是气管内吸痰最常见的不良反应,而密闭式吸痰技术的操作在密闭的环境中进行,可以在呼吸机辅助通气的同时吸痰,避免吸痰时将患儿气管插管与呼吸机断开,减少氧浓度的变化,避免导致患儿低氧血症等的发生[3],使经皮氧合维持相对稳定。

3.3 避免感染和交叉感染。密闭式吸痰管与气管插管,呼吸机管道连接紧密,吸痰操作时无需断开,人工气道可避免来自大气中的污染,同时也减少了大气中细菌的污染和操作中对管道的污染,而交叉感染在开放式吸痰过程中无法避免。密闭式吸痰可降低来自呼吸道的环境污染[4],从而减轻肺部感染的发生,缩短了肺部感染的时间,有效预防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发生。密闭式吸痰的密闭特性可防止环境、患儿及医务人员之间的感染与被感染,增强了医疗护理工作的安全性。

参考文献

[1] 吴本青.新生儿危重症监护诊疗与护理[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7,ISBN 978-7-117-12008-1.

新生儿机械通气的护理篇8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NRDS患儿25例中男14例,女11例,其中足月儿5例,早产儿20例,平均胎龄(34±2.9)周 ,平均年龄(4.9±5.7)h,平均出生体重(2.3±0.7)kg,平均住院天数(11.5±2.03)天。全部治愈出院。根据第6版实用儿科学NRDS的诊断标准, 25例患儿均符合NRDS的诊断。

1.2 方法

1.2.1 PS制剂 采用意大利凯西制药公司生产的猪肺的肺泡表面物质(商品名“固尔苏”),主要含有卵磷脂酰胆碱和表面活性蛋白。

1.2.2 给药方法 患儿入院后一经确诊为 HMD即给予 PS治疗,通常于出生后24h内给药。冰箱内取出固尔苏置手心内加温至37℃, 转动药液使其均匀混合,将患儿置于远红外辐射床上,取仰卧位,行气管插管,吸净气道内分泌物,将已预热好的药液用注射器缓慢抽取,然后用连接注射器至带侧口的气管插管接头,将固尔苏按 100mg/kg 的剂量均速注入气道内,复苏囊加压通气2min,后接呼吸机,整个操作过程15~20min。给药后6h内尽量不吸痰、翻身、拍背。整个操作前后各摄胸正位片。

1.3 结果 25例患儿用药后30min~2h呼吸困难均得以改善,血氧饱和度(SpO2 )升高达90%以上,用药后胸片示肺野透亮度明显改善。25例患儿应用固尔苏机械通气时间为20h~6天。

2 护理

2.1 给药前护理 用药前准备好呼吸机,调好呼吸机参数。将患儿置于辐射床,取仰卧位,头稍后仰,肩下垫一小枕,接上监护仪,监测患儿心率、呼吸、SpO2的变化,根据患儿胎龄及体重,选择气管插管。插管后彻底清除口鼻腔及气道内的分泌物,固定好气管插管,接上呼吸机。并准确记录呼吸机的各项参数及备好抢救物品。冰箱内取出固尔苏置手心内加温至37℃, 转动药液使其均匀混合,避免用力摇晃,以免泡沫形成而造成剂量误差。

2.2 给药时护理 密切监测生命体征,监测血氧饱和度(SpO2)、心率、呼吸和血压变化;给药时双人配合,一人将已预热好的药液缓慢注入气道,另一人立即用呼吸皮囊加压通气2min左右,使药液在肺内均匀分布,然后接上呼吸机。给药过程中SpO2或心率下降时,应暂停注药,给予复苏皮囊加压给氧,SpO2上升至95%以上,直到恢复稳定状态。重新注药时须确定气管插管位置正确后再操作。

2.3 给药后护理

2.3.1 呼吸机管理 给药后20例保留气管插管接上呼吸机继续进行机械通气,密切观察患儿生命体征的变化,及时调整呼吸机参数,特别注意观察患儿呼吸频率、节律与呼吸机是否同步,保持呼吸机管道通畅,防止打折或脱开,以保证良好的送气效果。

2.3.2 保持呼吸道通畅 PS 滴入肺后吸收需要一定时间,停留时间过短则发挥不了治疗效果。用药6h内尽量不吸痰,但必须注意避免痰液堵塞气道。密切观察患儿的皮肤颜色、安静状态、经皮SpO2变化、血气分析变化、有无气道阻塞等。患儿出现明显烦躁、SpO2下降、呼吸机高压持续报警、气管导管内可见明显痰液时,适当吸痰。吸痰时注意无菌操作,吸痰管粗细以能够顺利插入的最大外径为宜,一般小于气管导管内径的1/2。操作轻柔,吸痰管由深部向外旋转提出,吸痰管插入深度不超过气管导管末端,时间不超过10~15s,负压以50~80mmHg为宜,最大不超过100mmHg,防止造成气管损伤或把PS吸出;每次吸痰后均予复苏囊加压给氧,迅速提高SpO2,待SpO2升至90%以上再做第2次吸痰。使SpO2保持在85%~95%左右。我们采取“鸟巢”式护理体位,即用柔软的棉布做成鸟巢状,使患儿犹如置身于“子宫内”,使其身体有所依托及包裹,增加患儿的安全感,减少患儿的不安情绪,同时利于患儿身体处于蜷曲敛收状,减少不显性失水及散热,患儿颈下置小棉卷,使气道伸直,利于呼吸通畅[2]。

2.3.3 预防感染 护理过程中须严格执行无菌操作。HMD患儿由于先天不足,抵抗力低下,给患儿进行治疗及护理时遵守无菌原则;呼吸机管道及复苏囊须专人专用,保持床铺平整、清洁、干燥。检查或护理患儿前用消毒液擦手,防止交叉感染。加强口腔护理,新生儿吞咽功能较差,其口腔分泌物易积滞在口腔中,可成为感染来源,加之由于气管插管的刺激,使分泌物增多,易造成感染。所以应及时清理口腔分泌物,每天用5%碳酸氢钠擦拭口腔2次,定期做气管吸引物的细菌培养。使用呼吸机时可出现腹胀,可能与腹腔内脏器血管阻力增加,血流减少,缺氧等有关;也可能与吞入由气管插管漏出的气体有关。因此,机械通气者常规插8号胃管以胃肠减压,4h抽胃液1次。3天未解大便者应给予开塞露灌肠。

2.3.4 营养支持 由于HMD患儿全身各器官发育不完善,输液时应严格控制输液速度,使用微量泵24h维持补液。记录24h进出量,病情允许即给予早期微量喂养。气管插管患儿没有吞咽和吸吮能力,可选择5号胃管正确插入,注入的奶温度应在 38℃~40℃,注入时头部应抬高 30°~45°,胃管每 5~7天更换1次,并注意无菌操作;注意有无喂养不耐受情况。肠外静脉营养应每日根据血生化结果调整各成分的配制,静脉营养液24h均匀输入,定时监测微量血糖,防止低血糖发生。每日更换输液器,5~7天更换1次静脉留置针,严格无菌操作,密切注意静脉留置针有无渗液、漏液,及时更换[4]。

综上所述, HMD 是早产儿严重的并发症, 也是造成早产儿死亡的常见原因之一。笔者认为HMD患儿机械通气治疗加用PS能快速、有效改善患儿肺功能, 减少肺出血及颅内出血等严重的并发症, 可明显改善其转归, 提高存活率。

参考文献

1 李彤,佘绍逸.肺表面活性物质的临床运用与新生儿肺透明膜病的转归.实用医学杂志,2005,21(12):1342-1344.

新生儿机械通气的护理篇9

当呼吸机广泛应用于临床,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出现日益增多。该病症属于一种获得性肺炎病,严重威胁着新生儿的的生命安全,对新生儿的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病症的预防,已成为目前护理工作的重心所在[1]。同时,也给新生儿的的家庭带来沉重的经济压力和精神压力。因此,预防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发生是 NICU 护理人员共同探讨的焦点问题之一。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在2010.1 ~ 2013.1,在市医院NICU 住院治疗的机械通气新生儿的120例,男79例,女41例。患儿日龄 1 ~ 28 d,平均体重( 3.93± 1.41)kg。均为足月产胎儿。患儿家长均自愿参加本研究且签定知情同意书。

1.2 护理干预方法

实验组新生儿的给予 NICU 常规护理,对照组则给予优质护理服务,具体护理 干预措施如下:

1.2.1 严格执行管理制度

做好 NICU 的打扫工作,保持空气洁净和适宜温湿度。每日进行定期打扫灭菌,尽量减少新生儿的家长的和病人交流,禁止患呼吸道疾病人员的和病人交流。

1.2.2做好预防工作

抬高新生儿的头部 30度~45度,取半卧位来减少胃液反流、口咽部细菌定植和误吸。加强新生儿的口腔和鼻腔的打扫,坚持监测口腔的酸碱度,根据酸碱度选用口腔护理液,以减少口腔细菌的定植,酸碱度中性时用生理盐水;酸碱度>7时选用 2% ~3%硼酸液体;酸碱度

1.2.3 选取合适标本

正确的样本采集时间和方法对机械通气新生儿的血培养和口腔分泌物细菌培养的结果直接影响到血培养和口腔分泌物细菌培养的结果,直接影响到下一步护理工作的落实。

1.3 观察指标

住院天数、反复进行机械通气的平均次数、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发生率、基护合格率。由护理人员按照基护质量评价标准进行测评、新生儿的家长护理满意的程度。由患者家属填写护理工作满意度调查表进行来评价护理工作的满意程度。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 SPSS 16.0 统计软件,计量资料采用两独立样本的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两独立样本 χ2检验。检验水准α =0.05。

2 结果

2.1 不同组新生儿的住院天数、反复进行机械通气的平均次数、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率比较

3 讨论

根据实验结果我们可以发现,实验组新生儿的的住院天数、反复进行机械通气的平均次数、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而实验组的基护合格率和新生儿的家长的护理满意率低于对照组。究其原因可能与以下因素有关:( 1) 优质护理服务的实施,提高了护理人员对机械通气新生儿的护理过程中存在的风险认识,规范了护理操作行为。( 2) 优质护理服务的实施,加强了护理人员与新生儿的家长的交流与沟通,家长对机械通气新生儿的护理过程中常见风险提高了认识,减少了与机械通气新生儿的接触,减少病原菌的交叉传播。可见,优质护理服务显著降低机械通气新生儿的的住院天数、反复进行机械通气的平均次数、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率,提高新生儿的的基护合格率,改善新生儿的家长护理满意的程度[4]。

医院怎样才可以保证使用优质护理手段可以防止因机械通气造成的新生儿的肺部感染? 本人以为可以从一下几个方面进行:一者,医院必须强化护理工作人员的工作能力和相关制度的执行力度,同时必须采用薪酬的激励制度,鼓励护理人员创新工作、积极工作,从而提高护理工作的工作效率,推动医院护理工作的进一步发展和提高,为优质护理起到促进作用;再者护理工作人员必须提高自我的责任意识,严格执行护理流程和规章制度,不断规范自我的临床操作技能,在实际工作过程中必须避免细菌入侵,加强临床对新生儿的身体状况的监护工作,做到早发现、早治疗,从而保证护理工作能够顺利的进行;但是仅仅是这样的临床护理措施,在临床上是远远不够的,这就需要我们不断总结经验、提高技能,最大限度的降低肺部感染。

参考文献:

[1] 薛唤爱,何广荣. 新生儿的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护理防范[J].天津护理,2012,20( 1) :20-21.

新生儿机械通气的护理篇10

目前,护理学科有了新的发展,其中循证护理(Evidence-basednursing,EBN),也被称之实证护理,是经过反复验证后,以最具价值也最为可信的研究数据为基础的,用实证对患者实施最佳护理的一种方法。机械通气病人常伴有呼吸机相关在性肺炎(ventilator-associated pneumonia,VAP)并发症,这种并发症一般是指一些原来并未出现肺部感染的病人,在进行机械通气治疗48 h之后而发生了肺部感染,或者病人原本就患有肺部感染,在机械通气治疗48 h后又有了新感染发生。VAP是NICU中一种比较多见的医院感染。一些国内权威性报道中指出,VAP其发病率可达43.1%,而病死率更高达51.6%[3]。VAP发病率在国外文献的报道中是为15%,病死率为38%[4]。因此预防和控制VAP是提高危重病人救治水平的重要环节。为探讨循证护理在预防新生儿呼吸机相关性肺炎中的作用,该研究收集2009年7月—2012年5月该院收治的新生儿86例进行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该研究收集该院应用机械通气进行治疗的新生儿86例,按收住院的次序进行编号分组,单号为干预组(43例),双号为对照组(43例)。86例研究对象中,男44例,女42例;足月儿47例,早产儿39例;日龄1~23 d,体重1.02~3.8 kg,使用机械通气时间在48 h~11 d,平均住院为25 d。新生儿基础疾病为:呼吸窘迫综合症34例,感染性肺炎16例,重度窒息8例,肺出血6例,胎粪吸入综合症16例,反复呼吸暂停2例,硬肿症4例。

1.2 方法

通过干预组的循证护理和对照组的新生儿机械通气常规护理同时进行,来观察两组中新生儿中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情况。判断新生儿是否发生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其标准是由Medufi提出的VAP临床诊断标准:①新生儿接受机械通气≥48 h后,肺部炎症发生;②新生儿体温高于37.5 ℃,肺部伴有湿啰音,呼吸道有脓性分泌物出现,肺部外周血象白细胞明显增多至>10×109/L;③新生儿照胸部X光,肺部可见浸润性阴影;④从患者支气管分泌物中被分离出了病原菌;⑤对疑似肺部已经被感染的患者,分别类上机前和上机后的48 h进行痰培养,如果病原菌有所不同可以考虑诊断为VAP。

1.3 循证护理的方法

首先要组成循证护理小组,小组成员应由责任护士、病区护士长和护理部副主任组成,护理小组中的各个成员都应参加循证护理的相关培训,对循证护理的方法都能做到熟练掌握和有效操作;护理小组负责对本组护理过程中会出现和发生的情况,查找循证护理问题并及时探寻有效的循证支持,借助网络信息资源以及期刊等渠道来查找国内外与新生儿VAP护理和预防有关的文献。及时给予数据可靠性和真实性以及临床实用性的客观评价,同时将以往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患者表现出的个性差异以及相关护理理论,为患者制订一个最佳方案。

1.3.1 循证问题1 关于引起交叉性感染的途径问题 ①循证支持:从相关文献中可以看出,一些新生儿发生VAP与新生儿所在病房的环境(空气、水等)、相关医疗装置相关。经研究[5]表明,参与护理或者对重症感染者进行检查过的医务人员,如果在没有进行洗手消毒措施后而直接接触其他患者,会使病原菌在各个患者之间进行传播。

②采取措施:加强对医务人员相关知识的培训力度,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使各项工作规范化,并要求医护人员在各项检查、操作前后认真洗手,同时把正确洗手技巧图解贴于洗手台位置,禁止戴手套进行手消毒,进行气管插管时,必须戴无菌手套,所使用的喉镜必须经消毒后方可使用;重视病房的管理工作,患儿所用的物品均专人专用,一用一消毒,让感染与非感染患儿分开,特殊感染患儿应单独放置,同时应保持室内空气清新、湿润,定时通风,室内禁止摆放鲜花,室温保持在22~24 ℃,相对湿度50%~60%,每2周做1次空气培养,进入NICU人员应更衣换鞋,戴口罩盖住口鼻,密闭性好,戴圆帽可罩住所有头发;呼吸机是患者最常接触的医疗器械,而呼吸机管道环路是最容易寄生细菌的部位,因此应加强对呼吸机管理和呼吸机冷凝水的清洁管理,呼吸机管道每周至少要更换1次,遇到污染后要马上更换,集水杯应保持在呼吸机管理环路的最低位置,以防止患者在发生变化时冷凝水可能会流入患者的气道而导致感染发生,冷凝水要按照处理感染性废物的规定严格操作。

1.3.2 循证问题2 吸痰的问题 ①循证支持:为保证患者在机械通气中呼吸道畅通,一般会采取吸痰这种较为重要的护理技术操作,但如果对患者进行频繁吸痰,则无形中会使肺部感染的机率增加,而在过程中如果压力不适当,还有可能会导致气管粘膜受损、肺不张和低氧血症等这些没有必要的器官损伤;而如果吸痰不及时还会使呼吸道不通畅、通气量降低、窒息或者是心律失常[6],针对上述情况,高岩等[7]提出建议用“必要时吸痰”来代替“定时吸痰”规程,目前,适时吸痰已经代替了传统的隔1 h或2 h对患者进行1次吸痰的操作。

②干预措施:选择恰当的吸痰时机。一是在患者出现咳嗽、憋气或者频繁呛咳现象时;二是听到患者胸部有痰鸣音时,具体的方法:将听诊器放在患者胸骨上窝或者是床边听其声音,如果患者上气道淤积有大量糊状痰液时,会发出“呼噜”声,这时要立刻安排给患者吸痰。将听诊器放在患者的第3~4胸椎旁边,如果下呼吸道存留有痰液的话,那会有低调节器较远的“呋丝”声夹杂在支气管肺泡呼吸音中,这时可以考虑采取雾化或者叩击患者背病使痰液排入大气道内再进行吸痰;三是当患者的血氧饷度或者是氧分压突然降低时;四是可以根据患者最近一次吸痰的时间和痰液量来进行判断。开放式气管内吸痰是目前比较主要的吸痰方式,比之清痰效果略低的是密闭式吸痰,这种方式有增高气管内出血发生率可能性。

1.3.3 循证问题3 定植菌传播的问题 ①循证支持:查阅文献获知,引起新生儿发生VAP的独立危险因素是口腔定植菌,它在VAP发病机制中作用关键[11]进行机械通气的患者再对其进行营养支持和缓解胃扩张时要对胃部插管,这容易引起患者食管下端的括约肌收缩与关闭失常,会造成胃食道返流现象,为病原菌进入患儿体内提供了机会。对胃食管反流和误吸有很大的影响,平卧位及保持平卧位时间的延长是引起误吸的最危险因素。

②护理干预:加强对患儿的口咽部的护理工作,为保证患儿口腔内的分泌物能够得到及时和彻底的清除,可采用擦拭法,在擦拭结束后必要时可用制霉菌素液涂抹口腔,防止口腔感染;重视的护理,机械通气的患者取半卧位可防止部分胃内容物的吸入,在患儿无禁忌症的情况下,为防止患者胃内容物返流误码吸到气道,应该患者每次鼻饲后将床抬高每30~45°并保持这个高度大约30 min,同时在帮助患者进行改变时,要轻轻得使患者的头、颈以及身体始终保持在同一轴线上,防止气管套管因动作幅度过大而牵拉到患儿的鼻腔粘膜引起患儿不适造成误吸。

1.4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新生儿发生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情况。

1.5 统计方法

用SPSS13.0软件来进行统计,以率表示计数资料,用χ2检验进行组间比较。

2 结果

对对照组和干预组的新生儿呼吸机相关肺炎发生情况进行比较:干预组新生儿发生呼吸机相关性肺炎4例,发生率为9.3%,对照组新生儿发生呼吸机相关性肺炎10例,发生率为23.2%。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该文运用循证护理,结合该院的临床经验及患儿的具体情况制订最佳的护理方案,并在预防新生儿呼吸机相关性肺炎中实施,结果显示新生儿呼吸机性肺炎在干预组有4例,发生率为9.3%,对照组发生呼吸机相关性肺炎10例,发生率为23.2%,循证护理工作的开展解决了新生儿呼吸机相关性肺炎预防和护理方面的问题,使新生儿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发生率明显降低。因此,该院认为实施循证护理预防新生儿呼吸机相关性肺炎,能有效地控制新生儿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发生。

最新国内外研究结果表明,住院期间发生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影响因素众多,可因肺功能障碍、误吸反流、抗菌药使用、气管切开等原因而促使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病率上升,若新生儿长时间接受机械通气,相应的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病率就会不断上升,而预防性地使用抗生素及制酸剂等物质,则会大大增加爱患者胃内、口咽等部位致病菌寄生及繁殖数量,若患者同时有气管切开的现象,就更易发生局部感染及误吸、反流,进而引发相关病症。

规范的护理干预是有效防控新生儿机械通气期间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重要途径,循证护理对于提高科研水平、更新护理人员相关知识等方面有着积极作用,同时它还是针对目前护理工作不足的必要的、有益的完善和补充,用循证护理来指导临床治疗是护理发展的必然趋势。未来的新生儿机械通气护理工作应当向循证护理模式发展,注重对高危因素的重点防控,全面开展优质护理工作,提升新生儿诊疗质量。

[参考文献]

[1] 李小寒.张旭媛,Naomi Morick.策略与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循证护理进展[J].中华护理杂志,2011,46(12):1238-1240.

[2] 许勤,王婷,宋燕波,等.以科室为单位强化ICU护士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循证护理培训[J].中华护理杂志,2010,45(4):317-320.

[3] 朱庆捷.预防ICU呼吸机相关性肺炎集束化护理的研究进展[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2,18(24):2970-2973.

[4] 赵瑜.机械通气在新生儿气道管理中的循证护理策略[J].中国现代医生,2011,49(29):115-116,118.

[5] 彭沪,张翔宇,刘煜昊,等.层流ICU病房对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感染率的影响[J].山东医药,2011,51(17):80-81.

[6] 王霞,徐敏,陈淑君,等.预防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循证护理实践[J].医学信息,2013,26(4):326-327.

[7] 周玉华,宋义英,刘奕彬,等.循证护理在治疗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呼吸机相关性肺炎中应用的效果评价[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2,13(13):34-36.

[8] 邵红艳,林兴凤.循证护理在机械通气患者控制呼吸机相关性肺炎中的应用[J].中华护理杂志,2010,45(9):797-798.

[9] 单君,吴娟,顾艳荭,等.多准则决策分析构建呼吸机相关肺炎集束干预策略的研究[J].护士进修杂志,2011,26(10):883-885.

新生儿机械通气的护理篇11

引言

呼吸机机械通气是一种对危重新生儿进行抢救的有效而又重要的措施,目前在NICU之中得到了广泛地应用,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明显地增加了新生儿的存活率[1]。然而,在实际的机械通气治疗过程中,往往由于操作不当或是其他方面的因素而导致新生儿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entilator-associated Pneumonia,VAP)的发生,严重危及新生儿的生命安全。VAP指在气管插管使用时间>48h之后所发生的一种呼吸机相关肺部感染,为一种十分严重的并发症。目前随着机械通气应用的逐渐普及,VAP已经成为新生儿NICU之中的一个重要研究的课题,因此应该得到普遍地关注。对在2007.06-2010.06入住我院NICU的经过机械呼吸机通气治疗的188例新生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现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及方法

1.1临床资料:

对在2007.06-2010.06入住我院NICU的经过机械呼吸机通气治疗的188例新生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男性患者为95例,女性患者为93例;早产儿(胎龄小于30周)的患者为87例,足月儿(胎龄超过37周)的患者为101例。患病情况如下表1所示。

1.2方法

1.2.1机械通气方法:

本组188例新生儿患者均采用经口气管插管接呼吸机进行机械通气。在对患儿进行通气期间,根据原发病以及血气分析结果对呼吸机的参数进行调整,使血氧分压及二氧化碳分压均维持在正常范围。气管插管应无菌操作,且在20-30秒内完成。机械通气的时间范围为2-14d,平均天数为(4.8±1.2)d。本组所有患儿全部采用一次性吸痰管从下呼吸道采集分泌物标本并送检普通细菌培养。

1.2.2统计学方法:

对在治疗过程中所得到的数据用EXCEL软件以及SPSS13.0软件进行处理,主要统计并分析188例患儿之中患有VAP的病例数,患儿的胎龄、通气时长以及出生体质量进行分析。对于统计学差异性p值用X2检验值来加以表征。

2结果

出生体质量<1.5kg的患儿较出生体质量≥1.5kg以上的患儿发病率要明显增高,且具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性(p<0.01),出生体质量为1.5-2.5kg患儿的发病率较2.5kg以上的患儿的发病率明显增高,且具有统计学差异性(p<0.05);对于胎龄而言,胎龄小于30周的早产儿发生VAP的比率要明显地高于足月儿(一般为超过37周)(p<0.01);对于通气时间而言,通气为3d以内的患儿的发病率要明显低于3-7d以及7d以上患儿的发病率(p<0.01)。

3 结论

VAP为一种医院获得性感染疾病,对机械通气治疗的患儿应及早采取预防措施。上述结果表明:胎龄越小、出生体质量越低,发生VAP比例越高;机械通气时间越长则越容易发生VAP[2]。因此,对小胎龄、低出生体质量及机械通气时间长的患儿应重点加强防治。本组患儿机械通气时间最长达14 d,随机械通气时间延长VAP发生率增加,故对于机械通气时间较长的患儿,应加强呼吸道及呼吸机的管理,应适时更换呼吸机管路,但过于频繁更换呼吸机管路亦增加感染机会,有文献报道,2 d更换和7 d更换呼吸机管路,在细菌种类和菌落总数上并没有明显区别,我院一般72小时更换呼吸机管路。对所有机械通气治疗的患儿,则应加强护理,目前公认的有效预防措施有:经常变换,防止误吸,一般采用45°的半卧位[3],同时注意吸痰时无菌操作,注意手卫生,合理使用抗生素,此外,保持患儿口腔清洁亦为有效的预防措施。

参考文献

[1]林真珠,王惠珍. 新生儿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危险因素分析及护理对策[J].护理学报,2010,17(9A):4-6.

[2]陈胜莲,谭育华,叶晴,等. 新生儿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危险因素分析与对策[J].护理学报,2009,16(8B):45-47.

新生儿机械通气的护理篇12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所选取的50例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儿均为2017年6月至2019年3月期间本院收治的患儿。50例患儿分为两组,各25例。对照组中男女患儿比例为14:11,出生时间0.2~1.4h,平均(0.9±0.1)h。观察组中男女患儿比例为13:12,出生时间0.3~1.4h,平均(0.9±0.2)h。两组患儿一般资料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具可比性。纳入标准:均符合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诊断标准[3],且患儿均经X线或胸部CT确诊为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儿家属均同意本次研究开展。排除标准:合并其他重大器官疾病;先天性疾病;中途退出患儿。

1.2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包括配合机械通气治疗开展、对患儿家属进行健康教育,观察患儿病情等。观察组给予优质护理,具体如下:①密切观察患儿病情。对于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儿,需要立即给予机械通气治疗,为了提高治疗效果,护理人员需要默契配合医生开展治疗。在患儿治疗过程中,护理人员实时需要对患儿的生命体征进行密切观察,如观察患儿面色、神志、痰液、体温等。如有异常需要立即报告医生。另外,在机械通气治疗过程中,护理人员还需要对呼吸机运行状态进行观察,如保证管道正常疏通,并根据患儿血气指标合理调整呼吸机参数,保证患儿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②心理护理。新生儿刚刚出生,在面对陌生环境及侵袭性操作时,很容易出现负性情绪,为了缓解患儿负性情绪,护理人员要加强对患儿的心理护理,比如可以通过抚触来给予患儿安全感。另外,患儿家属由于患儿疾病的影响,也容易产生恐惧、紧张、担忧的情绪,对此,护理人员要耐心疏导患儿家属,指导患儿家属正确认识疾病,并协同患儿家属共同配合护理工作的开展。③环境护理。为了更好的促进患儿康复,护理人员还需要做好病房环境护理,比如可以采用紫外线循环风对病房进行消毒,根据患儿实际情况对病房内进行通风,做好病房内清洁、整理工作。在良好的环境下,更有利于患儿恢复。护理人员还可以给予患儿鸟巢式护理,及采用柔软的棉布做成鸟巢状,这样患儿在保温箱中也能够有安全感。④拔管撤机后护理。患儿病情稳定后可以拔管撤机,在拔管撤机后,护理人员还需要实时关注患儿生命体征变化,以免发生异常。拔管后,护理人员要每隔1h对患儿进行一次翻身,促进血液流通,避免发生并发症。另外,为了保证患儿呼吸道通畅,护理人员可以轻拍患儿背部,气道内有痰液,还需要做好吸痰工作。

1.3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儿护理前后血气指标,血气指标包括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动脉血氧分压(PaO2)血氧饱和度(SpO2),采用注射器抽取6250U/mL肝素钠0.2mL,抽2mL桡动脉血后使用血气分析仪(厂家:丹麦雷度ABL800)分析。观察两组患儿家属护理满意度,满分为100分。满意:>80分,一般:60~80分,不满意:<60分,满意度=满意率+一般率。

1.4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20.0软件对本次研究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sx±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n(%)表示,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儿护理前后血气指标比较

护理前,两组血气指标水平对比无显著差异(P>0.05),护理后,观察组血气指标水平改善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见表1。

2.2两组患儿家属护理满意度

组间家属护理满意度比较,数据结果显示(80.0%vs96.0%),其中观察组护理满意度更高,差异显著(P<0.05)。见表2。

3讨论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具有发病急、病情进展快的特点,如果没有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很容易导致患儿死亡[4]。因此,给予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新生儿及时有效的机械通气治疗十分重要。而在机械通气治疗过程中, 还需要给予患儿相应的护理干预,以此来提高治疗效果。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人们对医疗服务水平也有了很大的提升,常规护理由于缺乏全面性、针对性,越来越无法满足患者护理需求。尤其对于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儿而言,其病情严重,更需要给予科学有效的护理干预。在此背景下,就提出优质护理这一模式。优质护理作为一种更加全面、优质的护理模式,在提高患儿护理水平、治疗效果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5]。本次研究结果显示,两组患儿护理前后血气指标比较,护理前,两组血气指标水平对比无显著差异(P>0.05),护理后,观察组血气指标水平改善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这是因为相比常规护理而言,优质护理注重以患儿为中心,为患儿提供所需的方方面面的护理服务,包括心理护理、环境护理、病情观察、撤机后护理等。在全面有效的护理服务下,患儿的护理质量可以得到显著提高。组间家属护理满意度比较,数据结果显示(80.0%vs96.0%),其中观察组护理满意度更高(P<0.05)。这是因为相比常规护理,优质护理更加全面、细致,其可以有效提高患儿护理质量,进而促进患儿治疗效果及预后效果的提高。而当患儿治疗及预后效果得到了提高,那么患儿家属的护理满意度自然也能够得到提高。综上所述,对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新生儿实施优质护理,可以有效改善患儿血气指标,并提高家属护理满意度。

参考文献

[1]尹长芹.机械通气联合俯卧位通气治疗新生儿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优质护理[J].全科护理,2019,17(5):593-595.

[2]贾贵兰,郭虹.优质护理在无创正压机械通气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应用效果观察[J].世界睡眠医学杂志,2019,6(6):780-781.

新生儿机械通气的护理篇13

新生儿肺透明膜病,又称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是由于肺表面活性物质缺乏所致,多见于早产儿,多于生后6小时内发病,病情进行性加重,可伴有呼吸困难,严重的会出现呼吸暂停窒息而死亡。为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增强护理意识,现将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选取于2007年1月至2011年2月期间我院收治的144例新生儿肺透明膜病患儿,其中135例为早产儿,男性患儿97例,女性患儿47例,体重0.98-2.5kg。137例患儿好转治愈出院,7例患儿死亡。

1.2 治疗方法

患儿经过准确的诊断之后,给予新生儿常规护理、适当的药物(肺表面活性物质)等,必要时采取机械通气,一般采用经鼻塞气道正压通气(NCPAP)。

2 护理

2.1 常规护理

保暖、保持呼吸道的畅通、记录患儿的出入量、监测各项生命体征等[1]是患儿的基本护理内容,护理人员应做到正确、规范有序。①保暖护理:因患儿绝大多数为早产儿,体温调节功能还未发育完全,不能够很好的适应外界环境温度与湿度,所以置于保温箱中保暖,且保持适宜的湿度。保温箱的温度要根据早产儿的胎龄和出生后的日龄等进行相应的调节,符合新生儿的生理需求。②呼吸护理:新生儿肺透明膜病的患儿对缺氧非常敏感,时刻保持患儿呼吸道通畅就尤为重要。定时清理口、鼻、咽喉部的分泌物,有利于保持呼吸通畅。在应用机械通气时,需注意定时湿化气道、吸痰及检查各种管线联机是否完好,避免因气道堵塞、管线扭曲松脱而导致缺氧,呼吸不畅。③出入量的护理:由于治疗过程中不可避免的应用药物,要严格控制输液量,避免水电解质的紊乱;合理喂养,尽量以母乳喂养为佳,必要时鼻饲,观察患儿的吸吮力、消化力、排泄情况,并做好记录。准确计算能量的输入,保证患儿的正常的生长发育。④生命体征的监护:早产儿的生理机能发育不完全,胎龄越小,生命体征的稳定性越差,因此要对患儿实施24小时的心率、呼吸和血氧饱和度等基本监测,使医护人员对病情有全面的掌握,及时发现处理病情的变化。 转贴于

2.2 应用肺表面活性物质的护理

肺表面活性物质已经较广泛的应用于治疗新生儿肺透明膜病,也有相关研究者对其做了用药护理观察[2]~[3]。外源性肺表面活性物质需要低温保存才能保证其活性,使用时现用现配,温化温度为37度,保证用药的安全与疗效。在用药前后要做好充足的准备,如心电监护、氧气面罩呼吸球囊、吸引器等,监测心率、呼吸、血氧饱和度做好各项预防措施,防治并发症。护理人员要密切配合医生做好准确用药治疗的职责,用药后应密切观察患儿的各项呼吸指标,明确治疗效果。需注意在用药后6~8小时内尽可能的避免翻身拍背吸痰等动作。

2.3 机械通气的护理

新生儿肺透明膜病患儿多有不同程度的缺氧与呼吸困难,在应用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的同时采取机械通气,常采用鼻塞气道正压通气。这种通气方式的创伤小,而且便于护理。在护理时首先要注意鼻塞管是否脱出,有没有达到给氧的目的;再次是要保持呼吸道的畅通,定时清理口鼻分泌物,检查并保持通气管道的畅通;最后且最重要的是根据患儿情况选择适合的呼吸机参数,以SaO2保持在88%-93%为宜,避免高浓度的氧易对患儿造成其他的伤害,特别是早产儿对氧的耐受度较低。采取机械通气易导致口唇干燥,护理人员需定时的给患儿湿润口唇,防止发生皲裂;重症患儿在进行气管插管后,要密切观察患儿的呼吸情况,避免出现人机对抗,增加患儿的呼吸做功。定时无菌操作吸痰,保持呼吸道顺畅。

2.4 并发症的护理

①电解质紊乱:新生儿肺透明膜病导致患儿在出生后缺氧,再加上早产儿的生理调节机能发育不完善,易导致体内酸碱平衡失调和水电解质紊乱,因此应保持水电解质的平衡,避免水肿,酸碱失调等发生。严格记录24小时水的出入量,计算每天的补水量,使用输液泵24小时不间断的准确输液。监测尿量和尿比重,适当抽取血气分析。②呼吸机相关并发症的护理[4]:呼吸机在使用过程中能够导致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气胸、肺不张等。护理人员在看护过程中要密切观察患儿的病情的变化,严格执行无菌操作,防止医源性感染。严格控制氧浓度,因高浓度氧能够引发早产儿视网膜毛细血管病变而影响视力的发育。还有其他的一些并发症,根据不同的情况给予专业处理。

2.5 无菌操作

无菌观念是医护工作者所应时刻谨记的。在新生儿科中,规范严格的无菌操作能够有效降低新生儿的院内感染率。新生儿肺透明膜病的患儿的肺部感染率要明显高于其他新生儿,这是因为在治疗过程中针对于肺部的操作增加了感染的可能性,因此医护工作者要保证在机械通气与应用肺表面活性物质时的无菌操作。对于器械的严格消毒也显得格外重要。无菌操作是防治新生儿院内感染的重要环节。

3 小结

新生儿肺透明膜病是早产儿的主要死亡原因之一,随着科学的进步,治疗技术的发展,患儿的治愈率大大的提高了,但是护理因素在治疗中的作用也占重要地位,所以我们应该提高护理技巧,加强护理知识与相关医学理论。保暖、保持呼吸道的畅通、出入量的记录、生命体征的监测等基本护理是采取进一步治疗的基础。合理喂养,提供充足的营养能够促进患儿的生长发育,提高免疫力,帮助患儿尽快的康复。鼻塞气道正压通气联合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新生儿肺透明膜病已经取得长远的进展,二者联合应用有效的缓解患儿缺氧的表现,降低病死率,而且容易护理。严格的无菌操作,减少感染。积极有效的护理能够有效的控制各类并发症的发生与发展。

参 考 文 献

[1]廖颖芳,林冰纯,熊小云,张谦慎.新生儿肺透明膜病医护对策和护理技巧[J],中国小儿急救医学,2007,14(4):322-323.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