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言文学素养实用13篇

汉语言文学素养
汉语言文学素养篇1

一、汉语言文字的基本功能

文字的起源,从远古的壁画、岩画发展到甲骨文、象形文字阶段,是汉语言文字的诞生过程。古人发明了文字以后的最初时期,文字的最初功能是表达、传播人类智力发展后所产生的思想,这种思想远远超乎肢体语言、表情和声音所能表达的思想。它能把各种亲历的所见所闻,用文字记述下来,可以使读者再现记述者的所见所闻。这个时期,文字的功能主要是记录、传播思想的工具,它开拓了人类思想交流的广阔天地。近现代以来,文学巨匠们利用文字,撰写出了许多优秀文学作品,把人类复杂的思想感情表述、升华、再创造。极大地开发了人们的思想空间,对人的综合素养的提升发挥着巨大作用。

二、汉语言文学与思想道德素养

上下五千年的中华文明,内涵丰富,博大精深。我国数以万计的优秀文学作品,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集中体现,如此优秀的文化能够起到文化熏陶、文学感染、道德规范的作用。对于历史上或是今朝涌现的伟人,英雄没有一个不是具备良好的道德文化素养,具有崇高的理想,较常人更加超前的思想素养。同时以克制自己、修正自己为准线,在更高要求自己的前提下待人。西汉时期的历史学家司马迁用“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表达了起义英雄的伟大理想,作为该书的作者,他又何尝没有如此之感慨。《史记》作为一部优秀史学、文学巨著,为人类留下了无比珍贵的思维财富,也为后人拟定了更高的道德标准。又如,《论语》蕴涵了孔子博大精深的儒家思想,广大的内容中流淌着仁爱精神,给人以道德思想

启迪。

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气质,也就有不同的思想道德素养。有的人见义勇为,有的袖手旁观;有的好逸恶劳,有的勤劳肯干。这就说明了人的思想道德素养有不同性质,有不同的表现。各式各样的素养,在总的要求上,却有一个质的规约,那就是向真、善方向发展。文学,是至真至善的天地,只要进入到文学的世界,你就会被其所表现出来的美好东西所包裹。不管是文学作品的主题,还是正面的主人公,表现出来的都是一种本真,一种至善。文学所追求的真,可以分为两方面进行理解:(1)客观的真。客观的真,是指作家在创作文学作品时候,多以客观生活为基础,来写作自己的文学作品。客观上的“真”不仅是对客观环境进行如实的描写,也对客观人物的环境进行如实描写。客观的真,就是文学作品环境的真。(2)内在的真。这多指在叙述人物的心理时,进行真的描写。文学作品中,人物的心理是多种多样的,但是作品都务求真实而写作,不管这心理是对是错,是否符合逻辑都要求真实的表述出来。内在的真,就是文学作品人物内心的真。

善恶有分,是人在后天养成的品质,而文学则直观地把它表现出来。不管是哪部文学作品,其描写的友善,对善的歌颂,对善的渴求,对善的淋漓尽致的描绘有的时候是用恶来衬托善,此外,用“善”来言善。例如,沈从文的《边城》没有恶人,全是善者,虽然最后结局不好,却把“善”发挥到极点。虽然有全描写善的文学作品,但是不会存在全描写恶的文学作品,“恶”不能独立选材,只有善可以。

人区分“真”“善”的能力不是天生就有的,人的后天模仿性很强,文学作品里所表现的至真至善,让拜读过的人所领悟、所接纳,内化成自身良好的思想道德素养。正如“与圣人交,如入芝兰之室”。那些自主选择的具有人文精神的精彩文学作品,拥有自身的家国情怀等各方面人类优秀文化思想。

三、汉语言文学与学识素养

学好汉语言文学,可以提高学识素养。孔子《论语》中的第一句话就是:“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可见思想家都重视人的求知学习。人的追求知识是本性的需求,有高级的到低级的,有个别、具体的到普遍的、抽象的,最后达到最高的知识。孔子论述中,“文”“学”“习”等都属于求知学习的范畴。由此而推广之,中国人的本性中求学之心占据了重要的地位,而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自成体系又相当完善的汉语言文学,又正好为如饥似渴的国人以厚重的文化积淀,琳琅满目的文学作品正以其高尚的人文素养满足着国人的精神需求。在充分满足人民大众求学求知的要求后,又以更加坚实的力量去影响千千万万的人类。

如今对于文学书籍的海量阅读可以开阔视野,提高知识能力。知识是智能形成和发展的基础,而汉语言文学知识的外延和生活相等。系统的汉语言文学知识包括语言学、文字学、文章学、文学、美学等。学好了语言学概论,就具备了现代汉语和古汉语的系统知识,对了解古人认识自然的过程会有莫大好处。了解汉字史有关知识,学会常用汉字,熟悉汉字简化方案和标点符号使用规则,懂得一定的音韵学和古文学知识,对阅读古代文史书籍会有很大的帮助。精通文章学基本理论,具备了构思写作、阅读欣赏、批评修改、训练考核等基本技能,就能提笔写作,记录心声。有了比较丰富的文学史、文学理论、文学创作、文学批评知识,熟悉古今中外主要作家和作品,懂得儿童文学、民间文学常识和影视、音乐、美术等艺术知识,就会使视野更开阔,使自己的心灵受到

熏陶。

四、汉语言文学与艺术素养

人的艺术素养,也就是对美的欣赏素养。音乐作品中所表现出来的美,美术作品中蕴含着的美,诗词歌赋中潜藏着的美,如何能够欣赏、品读,和人的艺术素养的高低有直接关系。

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教育家,思想家孔子曾经明确地指出,人的素养“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论语・泰伯》);他非常重视《诗经》教学,说“不学《诗》,无以言”(《论语・季氏》);“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论语・阳货》),阐明学习《诗经》的意义和重要作用;他教育学生重《诗经》的文学艺术,文化中领会社会、人生,从而有感而发,尽情地释放自己的意志形态。“成于乐”和“游于艺”,掌握学习礼、乐、射、御、书、数等“六艺”,自由地运用,获得艺术审美感染,陶冶情操,使心理行为交融统一,观赏和游乐和谐,完成人的礼乐教化的全面的发展。由事而观之,在中国传统文化愈加成为国家主题,逐步被世界所接受的今天,琴棋书画四艺的光环再次成为众多青少年热捧的对象,如此的潮流正渐渐把汉语言文学叫醒。好的文学素养在个人的学习发展中显得越来越重要,拥有了深厚的文学积累对于音乐人、作画者来说更加重要。伯牙与钟子期,高山流水与下里巴人,无不是博大精深的中华汉语言文学的产物。可见,汉语言文学在个人的器乐学习、音乐创作,诗词、歌赋和画作等的形成过程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人的综合素养是后天的修为,其需要对一定的物质形态进行模仿,而文学则能很好地指导人的“模仿”。素养的模仿,可以是现实的行为方式,也可以是虚拟的行为方式。对于现实的行为方式,其总是存在着一定的瑕疵,世上没有圣人,圣人这个名词只是给圣人取的客观名字而已,其实也是意识形态的一种表现。在此基础上,人模仿的行为方式总是或多或少地存在着偏差。汉语言文学是世界文学的代表,是中国长达5000年的人类文明的结晶,也是中国人素养形态的客观沉淀,对国人的综合素养起着很大的作用。我们必须正视汉语言文学对人素养的作用。尤其在现在异化越来越严重的社会,要规范自己的素养,美化自己的素养,使文学和素养有机地联系起来。

在全民学习,“活到老,学到老”已成为时代潮流的今天,学习、教育,再教育,已经全面普及。中国传统文化的复兴已是不可争议的发展趋势,而汉语言文学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代表之一,必将被更多的人更多的国家所热捧。人类自身的文学素养将影响着人的思想道德水平、学识水平和个人的艺术技能水平。个人社会竞争力的大小将会取决于此。

参考文献:

汉语言文学素养篇2
汉语言文学素养篇3

一、高中生自身的人文素养培养有欠缺

人文素养的概念,相对来说具有一定的理论性,导致很多我们对于人文素养的理解并不够具体,认知也比较有偏差。由于社会上的不良思潮的广泛影响,比如,我们对于人文素养的意识比较差,甚至受到一些富二代追求安逸的影视作品的影响,会产生残缺的人格。

在校学生自身的人文素养培养方面也存在着类似的问题,不可能完全的杜绝学生受到社会思潮的影响,而高中生的人文素养缺乏现象,目前是比较普遍的社会现象。学生对于文学常识和艺术本身缺乏鉴赏能力,而在甄别和欣赏的过程中又有可能受到低级趣味的影响,拿所谓的自由和个性当借口。

二、汉语言文学教育在高中学科体系建设中的问题

汉语言文学的学科教育,在中国的教育体系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其本身是一门历史悠久的学科,学校的教育过程中也不乏先进的学术成果和教学经验,但是由于汉语言文学在某些教育层次方面只是占据语文教育过程中比较少的一部分,因此很多本身学科的教育可能会体现在死记硬背和强行灌输。被选修课的汉语言文学教育,不能发挥出其教育本身的精粹,因此导致了这一学科知识处于非常弱势的教学地位,有时甚至在我们学生部分群体受到轻视,这样是不可能有利于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

三、汉语言文学教育能够促进高中生人文素养提升

汉语言文学基于中国传统的博大精深的文化,强调全面发展,深入探讨,因此必然对于促进我们高中学生的人文素养有很好的推动和促进作用。之所以选择良好的师资力量来进行对汉语言文学的教育和学术研讨,因为很多学校已经看中了汉语言文学教育对于高中生群体人文素养的发展和提升,可以提升学生人文气质的美化和生发。由于汉语言文学中的很多经典篇章是非常唯美的,打造良性的人文环境可以激起高中生对我们很强烈的学习欲望。

四、提升汉语言文学教育水平、增进高中生自身人文素养培养

提升汉语言文学教育水平是基于先进的教学环境基础之上的,对学生也有一定要求,应该配合学校定期开展的课外培训,加强自身的汉语言文学能力,汉语言文学教育一样可以做到妙趣横生。

在笔者看来汉语言文学教育中,可以定期的开展有效的学术交流,聘请国学大师或优秀作者来对高中生的汉语言吸收和使用能力进行快速的指导,以便于培养我们的学习兴趣。语言自身的魅力可以满足我们高中生群体的心里发展,我们在阅读很多文学作品的过程中就可以学习汉语言文学教育所需要的基本技能了,再积极配合教师的引导就可以学习科学的汉语言学习方法。

汉语言文学素养篇4

二、注意“多义”,学习近义之活用

汉文字的表意性使得一词多义、一义多词的现象十分普遍。如,同样说“睡觉的屋子”,可称房间、可称卧室,可称寝室等,同样一个“好像”,可以是“仿佛、犹如、宛如、如若、酷似”等,这就给汉语言文字的使用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关注词义的多元性,灵活使用,能使表达气势如虹,文采斐然,撩人心扉,也能使表达娓娓道来,入情入境,使人心旷神怡。如,《猴王出世》,其中有这么一段:“那猴在山中,却会行走跳跃,食草木,饮涧泉,采山花,觅树果;与狼虫为伴,虎豹为群,獐鹿为友,猕猿为亲;夜宿石崖之下,朝游峰洞之中。”

文中“食草木,饮涧泉,采山花,觅树果”“狼虫为伴,虎豹为群,獐鹿为友,猕猿为亲”字数相等,结构一致,尽用短语,使文章富有节奏,朗朗上口;“草木、涧泉、山花、树果”抓住典型穷尽了“吃”的各种食物;“狼虫、虎豹、獐鹿、猕猴”很具代表地囊括了相处的各路伙伴;文中“食、饮、采、觅”尽是“吃”之近义;“为伴、为群、为友、为亲”全是“友”的近义,一系列的近义活用,十分鲜活地表达了“吃”的自然与丰富,“友”的广泛与亲密,让人扼腕慨叹。依据汉语言文字的这些特点,引导学生品味感悟,无疑对学生的表达提升大有裨益。

三、巧练妙导,学习修辞之实践

汉语言文字的表意特征,语音节奏,词义词性的深厚广博,形成了丰富的修辞手法。当然,有些修辞手法是各种语言共有的现象,而有些却是汉语言所特有的,尤其是在文言文、古诗词中所含有的修辞手法,更是具有汉语言的鲜明特色。在语文教学中,注意汉语言这一特点,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读写能力。

一次习作课《体验“失明”》,大意是让学生回家蒙上眼睛扮演盲人,体验盲人生活的种种不便,把体验过程和感受写下来。习作讲评课上,一位学生写道:“我趴在草地上,抚摸着柔软的小草,却看不见她的可爱;我闻到浓郁的花香,却看不见她们的娇艳。”应该说,这位学生文笔流畅,文字优美,写得挺不错。如果就因此点赞一番,也无不可。可一位教师具有敏锐的语言意识,在点赞的同时不失时机地点拨:你是用了两个句式相同,字数大体相当的句子,如果能再加上一句,那就是排比句了。接着列举了排比句:心灵――心灵是一方广袤的天空,它包容着世间的一切;心灵是一片宁静的湖水,偶尔也会泛起阵阵涟漪;心灵是一块皑皑的雪原,它辉映出一个缤纷的世界。……继而恰到好处地讲了排比句的特点与作用,然后让全班同学分组讨论修改排比句,经过一番推敲琢磨,不少同学写出了类似这样的文句:我静趴在草地上,抚摸着柔软的小草,却看不见她那可爱的葱绿;我挪步在花园间,吮吸着沁人的花香,却看不见她那绽放的笑脸;我仰头望着天空,倾听着小鸟的欢叫,却看不见她们飞翔的身影。这就是因为教师胸中装着汉语言文字的修辞特点,敏锐地抓住讲评的契点,机智地进行诱导,所以收到了令人满意的效果。

四、实质对比,学习构段之精巧

教学中,我们常常用置换词语、对比体会的方法引导学生学习准确用语、句式表达、层次的安排以及构段之奥秘等。可不少的教学硬生生地强塞进一个词语,硬生生地拉来一个句子或硬生生地改写一个段落,为比较而比较。有的被用来作陪衬的比较内容,或本身存在严重缺陷,或明显劣于原文,或与原文有一定的相似度、可比性,然为什么逊于原文,稀里糊涂没说清,未道明,反正学生已有思维定势与僵化认识:课文的肯定最好。这样的对比,没有依据汉语言特点,致使教学陷入了形式主义和费时低效的泥潭。依据汉语言文字特点,进行用词、造句、构段的比较,能让我们的课堂、我们的教学、学生的感悟与收获展现出一片崭新天地。如《秋天的雨》中有“秋天的雨有一盒五彩缤纷的颜料。”教学时,可这样进行――

1. 谁能给“五彩缤纷”找几个近义词?学生立刻找出:五颜六色、五光十色、五彩纷呈、色彩纷呈、万紫千红、姹紫嫣红、色彩绚丽……课文中为什么用“五彩缤纷”而不用“五颜六色”呢?

2. “五彩缤纷”这个词中哪些字意思不能准确理解?学生说:缤纷。教师让学生用“缤纷”搭配词语,学生说:落叶缤纷、落英缤纷。这时教师出示古汉字“缤纷”,引导观察这两个字的左半部分为“丝”与丝织品有关,字的右半部分为“宾”“分”,与字的读音有关。并明白“缤纷”指古时候“旗帜后面缀连的上彩色的飘带”。试想,那彩色的飘带风一吹就会飘拂游动,所以很具“动感”很具“变化”。

3. 请读课文,看看文中句子哪里写了“缤纷”之动感?学生恍然大悟,文中所有句子,所写的颜色均有变化之动感:黄黄的银杏叶“扇哪扇哪”,红红的枫叶“飘哇飘哇”,金黄的田野像海洋,海洋无时不在晃动,橙红色的果子“你挤我碰”,多彩的“频频点头”。

4. 一个“五彩缤纷”把秋雨给秋天带来的颜色变化这动态的过程表现得淋漓尽致!整段话围绕着“五彩缤纷”这一颜色与变化的主线,构段别致精巧。而“五颜六色”却只有“颜色”而体现不了“变化”。

这样根据汉语言文字特点,进行实质性对比,学生对文字、文句、文段的理解感悟是入木三分的,从中感悟习得的构段表达之技巧必定会留下深刻的印象。

五、朗读吟诵,提升语感之敏锐

汉语言文字音节简短,铿锵流转,跌宕起伏,和谐悦耳,十分适合朗读。应当让学生读得忘我投入,入情入境,沉浸其中,从而感受汉语言的音韵之节律、张弛之起伏、意味之绵长,并耳濡目染,熏陶感染,增加积淀,形成语感。如教学《金色的鱼钩》一课,涉及松潘草地的一段资料:“位于川西北草原,纵横300多公里,海拔3500多米。草地气候十分恶劣,年平均气温在摄氏零度以下,雨雪风雹来去无常。由于排水不良,形成大片大片无规则的沼泽。沼泽上水草盘根错节,结成茫茫的草甸,让人分不清虚实。行军时,稍不小心就会陷入泥潭,遭受灭顶之灾。”语感能力强的人,能够“一目十行”迅速捕捉关键词:西北草原、纵横300多公里、海拔3500多米、气候恶劣、零度以下、风雪无常、茫茫沼泽、难辨虚实、稍有不慎、灭顶之灾。

同样,表达方式的选择,表达能力的形成,在很大程度上依靠经验,依靠语感。只有充分阅读感受语言材料,才能充分了解语词的分布,文句的构建,才能让各种表达方式烂熟于心,了然于胸,才能从语音、词汇、语法的不同角度综合地体悟语言运用的奥妙和规律。运用时,语感就像一根神笔,能迅速地形成意思,形成表达方式,能迅速地捕捉、比较选择合适语词,信手拈来,左右逢源,迅速地形成思路清晰,表意贴切的独特语言。所谓“读书万卷,下笔有神”说的就是这个理,因为它体现了汉语言学习的基本规律。

六、重视文言,提升表达之洗练

文言是汉语言文字的独特表达方式、特有现象。文言文的凝练传神,惜墨如金,以一当十是它特有的质地。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没有一定文言文功底的人,很难说它具有深厚的汉语言理解与表达水准。文言文学习的意义不仅在于培养和提高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而且在于提高他们的现代汉语水平。学生在文言文学习中可以了解灿烂的古代文化,而这种文化积淀又可以成为他们运用现代汉语的内功。教学文言文时,除了完成一般的文言文任务外,要特别注意语言运用能力的练就。如,教学《杨氏之子》,在学生读懂课文后,可适当拓展培养表达能力。

1. 根据提示试着把白话文改写成文言文。

①你吃饭了吗?――汝饭否?

②希望能得到你的回复,万分感谢!――静候回音,不胜感激!

③足球比赛,我们学校获得了第一名,大家都非常高兴。――足球之赛,吾校荣居榜首,皆欢;足球赛,吾班冠,甚是欢。

2. 根据提示说说名言警句。

①君子应该成全他人的好事。――君子当成人之美。

②谦虚谨慎会获得好处,骄傲自满会带来损失。――谦受益,满招损。

③不管多聪明的人,在很多次的考虑中,也一定会出现个别错误。――智者千虑,必有一失。

3. 根据情境选择名言警句填空。

①在玩捉迷藏游戏中,“狡诈”的小明虽然躲藏得十分严密,但( ),最终难逃我的火眼金睛。

汉语言文学素养篇5

1.教师要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采用全新的教学方法

在高职院校教学改革的过程中,教师要积极转变传统的汉语言文学的教学观念,重视在汉语言文学课堂教学中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2]。而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模式,往往忽略了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因此,要积极探索新的汉语言文学课堂教学模式,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效率。例如,教师可以在汉语言文学的教学课堂上采用探究式的教学模式。比如在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的学习中,可以让学生分组去研究自己喜爱的现当代文学作品,然后在课堂可以通过话剧表演,多媒体课件演示,以及小论文等方式,展示合作研究的效果,教师对学生的研究结果做出评价和总结,引导学生正确理解作品的知识内容。

2.建立完善的汉语言文学课程结构体系

在高职院校的汉语言文学的课程结构体系中,教师树立科学的课程结构观念,建立起完善的课程结构体系,从大的角度思考汉语言文学教学的问题,积极优化课程的教学设计,提高汉语言文学的教学的整体效应。在建立完善的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结构体系中,教师要充分考虑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为课程结构体系的重心,通过为学生预留更多的自主学习时间与空间,提高学生对汉语言文学专业知识的实践探究,开拓学生的知识视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完善的汉语言文学课程结构体系,能够让学生在自主的学习过程中,提高汉语言文学课程的整体教学效果,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3.深入领会汉语言文学教学的理念

在新课程改革的教学理念的要求中,高职汉语言文学课程的教学要充分培养学生文学素养,通过探究、合作、交流的教学方法,创建活跃的汉语言文学课程体系。在高职院校的汉语言文学教学中,许多教师过分注重对汉语言文学课程专业技能知识教学,这和汉语言文学重在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有很大的冲突。汉语言文学教学的理念出现错误,很难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因此,高职汉语言文学教师要深入去领会汉语言文学在当今社会的教学理念,把握汉语言文学教学的本质,认识到汉语言文学是由语言、文学等元素组成的一门课程。汉语言文学的教学不仅是培养学生对语文工具的应用,更是培养学生在日常的生活中,能够运用汉语言文学的知识能力[3]。

汉语言文学素养篇6

一、汉语言文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学科的附加值有待于进一步加强

汉语言文学课程的设置,一方面是为了使学生掌握系统的汉语言基本知识点与知识体系,另一方面主要是为了培养出具有较高人文素养与综合素质的优秀大学生,为大学生将来走出校园,走向工作岗位奠定必要的基础与保障。在汉语言文学的教学过程中,汉语言文学教育的教师过分注重了知识点的传授与讲解,对于大学生人文素养的提高,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方面有所忽略,需要在今后的教书育人过程中进一步加强。面对如今日益激烈的就业形势与压力,理论知识的掌握是基础,而更重要的是综合素质的提升,人文素养的培养。汉语言文学的教师应该与时俱进,创新教学方式,保证课堂浓厚的人文气息,在教学环节增强与学生的互动,注重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思想灌输。[1]

2、师资队伍专业化水平不高

由于受到就业前景与形式的影响,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生,就业情况不是很理想,部分高校汉语言专业招生人数有所减少。许多汉语言文学的教师也开始转向其他学科发展,同时部分汉语言文学的教师还担任着学院或者学校各部门的领导职务,在一定程度上不能专心于教学工作,影响到了教学质量与实效性的提高。还有部分教师在思想上、学术上不能与时俱进,仍然沿用传统的教学理念与方法,缺乏深入的教学研究,课堂教学缺乏吸引力,未能充分调动大学生学习汉语言文学课程的积极性与主动性。[2]

3、汉语言文学的教学方式缺乏创新

教学方式的创新是汉语言文学教学与时俱进,新课标教学的重要体现。在汉语言文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将重点放在了课本知识的讲解与知识体系的构建上,但是在新时期的今天,汉语言文学的教师应在讲授课本知识的基础上,在教学资源与教学媒介方面进行创新,从而达到增强汉语言文学教学的吸引力,加强汉语言文学教学实效性的目的。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应该在熟悉课本知识、体系的基础上,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查找相关有价值的信息与人文故事,将其应用衔接于课本知识中,从而既丰富了课堂知识内容,又增强了吸引力和感染力。同时,可以在合适的时间,组织、带领学生参观当地的历史、文化古迹,将其与课本中的知识有机结合,实现理论与实践教学的结合。[3]

4、考试形式陈旧单一

由于受到传统教育模式的与观念的影响,部分高校对于汉语言文学课程的考试,知识点考查形式仍然是死记硬背,缺乏对于大学生人文素养、口语表达能力、思辨能力以及综合素质的测评与考核。传统的考试方式与测评方法不利于大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更不能培养其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有机结合的思想,不能将课堂上所学的知识点充分应用到工作与生活中。对于汉语言文学课程的考查方式,可以组织学生对于本学期以来所阅读经典图书的心得与收获进行交流,以此来考评学生的思想深度与理解程度;通过小组形式的交流与互动,还可以锻炼学生的思辨能力与口语表达能力,同时还可以培养团队之间的合作意识与精神。[4]

二、优化汉语言文学教学的建议

1、汉语言文学教学从传授知识向培养人文素养转变

长期以来, 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存在重知识、轻能力的问题。所以, 大部分课堂上我们看到的还是知识讲授占主导地位的现象,这对教师和学生来说都是一种折磨。所以我们要进行改革,注重语言素养的教学,渗透文学、文化的熏陶与浸润,切实做到从思想上塑造学生,发挥文学教学的优势,着力培养学生们的人文素养。

2、明确教育理念

汉语言文学专业中的教育教学理念有如下几点:其一,提升学生的语言文化素养;其二,准确把握汉语语言教学教育的核心;其三,提倡合作式、自主时和探究式的教学方法;其四,构建开放而又充满兴趣的汉语言课程体系。对于汉语言教师来说,以上四点必须要在教学中得到体现,因为这些理念是根据新课程标准得以总结的,教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应该根据本专业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总结和修正,这样才可以有效解决应试教育教学中所存在的各种问题。

3、与时俱进,创新教学方法

高校课程的设置,教学的进行,最终目的都是为了培养出适合于社会人才需求计划,高素质的综合型人才。因此,汉语言文学的教学方式,应该在传统教学模式的基础上,不断开拓思路与创新理念,赋予其时代特色与新的含义。以往教师在课堂从上课一直讲到下课,一味掌握主动权的方式已不适应新时期的优秀人才培养,教师应该积极的引导学生,表达其自己的观点与想法。教师可以在备课的过程中,搜集整理具有讨论意义的主题,在课堂上开展小组讨论,最后由教师做出总结与陈述,对于同学们的讨论结果作出评价与鼓励。同时,老师可以通过微信、QQ等组建网络交流平台,在课后或日常的生活中,遇到问题,可以及时的探讨与交流。在交流与互动的过程中,教师能够及时的了解、掌握学生的思想与状态,对于学生的不足之处,加以及时的引导与启发,这样才有利与学生的成长。

4、提升教师自身的素质

教师的职责是教书育人,单纯的教书模式已经无法跟上时代前进的步伐了。教师要勇于探索,大胆实践,在教学的具体实施过程中,加强知识的更新,将自己的学习所得传授给学生们。作为教师本身要加强自身业务素质的提高,紧跟时展的脚步,努力做大学生的知己和朋友,揣摩当代大学生的心理,让自己的汉语言文学的教学在教书的同时,达到育人的目的。

三、结语

综上所述,要解决汉语言文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教师首先要解放思想,转变传统的教学方式与理念,结合自己与学生所面临的问题,努力钻研,探索行之有效的方法,不断创新汉语言文学的教学方式,以增强其吸引力,才能培养出高素质的实用型人才。其次,还需要大学生在日常的学习过程中,及时思考、总结,将在课堂上学习到的理论知识逐渐转化为自己的思想,然后于今后的生活与工作中体现出较高的文学素养与综合素质。

【注 释】

[1] 吴桐洲.新课程背景下初中汉语言文学教学观念的转变[J].中国校外教育,2014(3)44-45.

[2] 郑君.新形势下汉语言文学教学的问题及对策探析[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5)256-257.

[3] 陈家琳.浅淡提高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性的问题及思考[J].东方企业文化,2014(6)80-90.

汉语言文学素养篇7

从高等院校的教育经验可知,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的问题主要包含以下几种:

1、课程设置问题

这种问题主要是指,高校为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提供的课程体系不够完整。某些高校在实践课程方面的设置较为薄弱,无法满足学生的实践需求;某些高校的课程体系中缺乏人文类课程,进而影响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的人文素质提升。

2、汉语言专业学生就业问题

该专业学生的就业率相对较低。这种问题主要是由高校所提供的教学课程无法激发学生的就业竞争力而引发的。

3、制度观念问题

就制度而言,某些高校并未针对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制定有针对性的管理制度,而是利用与其他专业相同的制度进行管理。实际上,该专业学生在行为习惯、心理特征等方面与其他专业学生之间存在差异。因此,统一化制度的应用影响了该专业学生的最终培养质量。就观念方面而言,部分高校对汉语言文学专业不够重视,相比之下,可能更加关注机械类、经济类等就业前景较为广阔的专业[1]。

二、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为了提升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的培养质量,这里提出一种新的人才培养模式,该模式主要由以下几种要素组成:

1、基于素质课程和实践课程的综合课程体系

就该专业的课程体系而言,具有应该由以下几部分组成:实践类课程、体育艺术课程、人文素质课程、科学类课程、政治及教育课程[2]。综合课程体系的优势在于,它可以从各个方面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进而提升学生就业期间的市场竞争优势。

2、契合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特点的教学方法

为了提升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的培养质量,该专业教学方法的优化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1)合作学习法融入方面目前我国高校中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的学多属于独立行为。而就业过程更加关注学生的合作能力。因此,在该专业的教学过程中,各大高校应该注重合作学习法的融入。2)学校既有资源利用率提升方面各大高校都为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提供了多种多样的学习资源。这些资源的类型大体包含以下几种:图书馆馆藏资源类型。从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利用高校图书馆馆藏书籍的调查可知,学生较低的利用率主要是由图书更新不及时、借阅时间较短、续借操作复杂引发的。为了提高图书资料的利用率,提升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的竞争优势,高校可以利用学生频繁使用的微信软件,开发出一个微信公众平台,使得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能够随时随地进行借阅、归还、续借等操作。通过便捷使用体验的提供,促进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资源利用率的提升[3]。网络电子平台类型。从汉语言文学学生对该平台的使用情况调查可知,学生不愿意利用网络电子平台学习的主要原因是这种平台只能电脑上操作,且电脑的系统故障的概率较高。针对这种现象,高校培养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应该从能够提供海量电子资料的网络平台入手。

三、基于知识应用的实践体系

汉语言专业学生的未来发展方向主要包含以下几种类型:第一,应用型。当汉语言专业学生毕业之后,根据自身的爱好和学习倾向选择编辑、记者等岗位;第二,教师型。这种类型是指,汉语言专业学生从高等院校毕业之后,继续学习并考取教师资格证,进入教师行业;第三,研究型。当本科阶段完成后,不选择直接就业,而是继续考研学习[4]。从这几种类型可知,第一种与第二种类型都比较重视实践。因此,可以结合以下几种要素构建基于知识应用的实践体系:

1、课外活动要素

课外活动要素同时适用于应用型、研究型以及教师型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这种要素提升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培养质量的作用是通过学生视野的拓展、所学知识知识的强化应用实现的。在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培养过程中,高校可以为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提供以下几种课外活动:1)古代文学作品鉴赏解读活动。文字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文化的忠实记录,文学作品更是是前人呕心沥血的思想精髓。在该活动中,可以为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提供蒲松龄的《聊斋志异》、李渔的《闲情偶寄》等书籍。这种活动除了可以锻炼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古代文学作品中某个段落或小故事的交流过程,容易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2)魏晋经典人物解读宣讲活动。与高校的其他专业学生相比,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的气质与我国古代文人的清高特性更加接近。而在众多文人中,魏晋的风流人物更加符合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的心理预期。在该活动中,高校教师可以将解读对象确定为我国古代四大美男之一的卫玠。无论是看杀卫玠这个成语的内涵还是这个人物的生平,都能产生考察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专业知识的作用[5]。2、频繁性定期专业见习要素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的专业实习时间较短。为了实现人才培养目的,可以将传统的专业实习转化成频繁性定期专业见习模式:按照每学期两次的频率,定期巩固强化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记忆、知识技能的实际应用。

3、顶岗实习要素

这种要素发生在知识学习及专业实习之后。在这种情况下,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知识向技能转化的能力。在企业的顶岗实习中,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能够得到较为有效的训练。

四、结论

从我国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的培养结果可知,该学生的就业率相对较低,工作中的问题解决能力相对较差。这种现象主要是由高校不合理培养模式的应用引发的。为了解决上述问题,需要用通过基于知识应用的实践体系、基于素质课程和实践课程的综合课程体系、契合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特点的教学方法构建出一种新型的培养模式。

参考文献

[1]谭德兴.对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新模式的思考与实践[J].中国大学教学,2013,12:39-40+46.

[2]钱慧真.以就业为导向的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1,02:140-142.

[3]王彩琴.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新探[J].洛阳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02:76-78.

汉语言文学素养篇8

一、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特点概述

1.教学内容与教学形式模式化。汉语言文学专业具有悠久的历史,早在我国北京大学建校初期,汉语言文学专业就设置了。截至今日,汉语言文学专业虽历经百年发展,但是其教学内容与教学形式尚未与时俱进,创新发展。正因如此,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存在严重的教学内容与教学形式模式化问题。2.实践性不足。长期以来,汉语言文学专业教育教学实践中,侧重学生文学素养的发展,重视学生文学分析能力的培养,严重缺乏实践性教育,致使学生在系统的汉语言文学专业学习之后,虽发展了文学素养与文学分析能力,但是文学知识应用能力及现实问题解决能力明显有待增强。现代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实践中,最大短板为实践性不足,学生综合能力培养被忽视。3.深厚文化底蕴。数千年的发展历史,让中国文化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当中涉及知识、思想、道德等多个方面的内容,在拓展学生知识面、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促进作用。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主要是通过多种形式的讲解,呈现出文化中自然和谐等与人之间的关系,在深厚文化底蕴的支持下,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必然朝向多元化方向发展。

二、开放教育汉语言文学专业特色教学实践探索

汉语言文学素养篇9

一、汉语言文学专业的特点

(一)汉语言文学专业历史悠久

我国汉语言文学专业从成立至今,已经有一百多年的发展历史。当前,在我国各所著名高校、师范学院以及文科类学校都设有汉语言文学专业,其主要课程包括现代汉语、中国文化概论、文学理论、马克思主义文论、中国现当代文学、外国文学、美学、写作等。通过近百年的教育体制改革和完善,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学模式和教学课程基本已经趋于成熟和稳定,是高校所有专业中最具有文化底蕴和人文情怀的专业之一,也是我国民族发展历程的一个缩影,具有丰富的内涵和独特魅力,充分挖掘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潜藏价值,能够有效的推动我国经济、文化以及科研的发展和创新。

(二)汉语言文学专业以培养学生文化素养

为主要目标无论是现在的汉语言文学专业,还是以前的中文学专业,都是以培养学生文化素养为主要目标,丰富学生的文化知识,为社会输送了大量的诗人、作家以及文学爱好者。随着教育体制的改革和社会需求导向,许多高校在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基础上又开设了文秘学和传播学等相关专业,文秘学包括经贸文秘、医学文秘等,传播学也分为广播影视文艺学、汉语言文学与文化传播等,这些课程的开设都是将汉语言与其他应用性学科互相交叉、互相融合,既加强应用性学科的文化素养,又提高汉语言文学专业的社会应用价值,培养能力与文化兼备的高素质综合型人才。

(三)汉语言文学专业实践性比较薄弱

汉语言文学专业更加注重文学知识的积累,以及情感体验分析和运用,其主要教学目的是提高学生的文化知识水平、口语以及书面表达能力,发掘学生的真、善、美,继承和发扬民族的精神品质和崇高追求。所以,相对而言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实践性比较薄弱,而且更多的是运用在文学写作上,这些思维层面上的情感体验和精神追求,没有与实践相结合,就显得“假、大、空”,更是被人们贬之为“无病”,其主要原因就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实际应用性较差,不能满足社会发展对人们综合能力的要求。

二、提高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性的有效对策

(一)完善教学体制

首先,在各高校中要加强汉语言文化专业应用性的理念建设,让学生和教师都能随着社会的发展需求而完善自身综合能力,在培养文化素养的同时提高汉语言文化的实用性;其次,要加强汉语言文化专业的师资力量,虽然我国汉语言文化专业经过了百年的发展历程,已经拥有丰厚的师资力量,可是社会始终在进步,教师体制的改革也在不断完善中,所以汉语言文化专业还要融入新鲜的血液,为该专业带来蓬勃发展的朝气,为该专业的实用性价值研究提供理论基础;最后,在汉语言文化专业的课程设置上,也要进行合理安排,要文化修养和实际应用并重,大力的拓展应用性语言课程,例如商务文化、国际文化、职场文化等。

(二)改善教学方式

汉语言文化专业教学不能沿用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式,要以学生为中心,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和积极性,培养学生文化素养的同时更应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更加丰富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同时,也要融入新的教学理念,引进先进的技术设备,利用多媒体设备和电子技术来提高教学质量。

(三)改变学生评价体系

传统的汉语言文学专业评价体系一般都是由出勤率、课堂表现、课后作业以及期末检测组成,主要是由卷面成绩来评判学生的学习优劣和综合素质,这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应用性。因此,学生的评价体系,除了书面成绩,还要结合行为方式、思维能力、实践能力、灵活运用能力等综合进行评判,才能有效的提高教学质量和汉语言文化专业的应用性。

汉语言文学素养篇10

一、汉语言文学与高职语文教学的关系

汉语言文学教学从属于高职语文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学素质和内在修养,而一般的语文教学侧重于培养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这两者教学的重点虽然具有差异性,但都注重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以及对学生的人文关怀。此外,汉语言文学教学具有更强的专业性,涉及的专业知识面较广,学生需要通过日积月累的学习增强自身的文学底蕴,而语言教学注重学生的思维方式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二、汉语言文学与高职语文教育的对接措施

(一)更新教学理念

汉语言文学与高职语文教育差异性的根本原因在于现代文化与传统文化的碰撞,普通高职语文教学注重理论知识的学习,忽视了对学生文学素养的培养,为优化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高职语文教学的教学质量,教师必须更新自己的教学观念,以开发的思想理念将汉语言文学教学融入到日常的语文教学中去,注重现代文化与传统文化的相互融合,以及文化的传承,实现汉语言文学与高职语文教育在教学思路与教学理念方面的对接措施。

(二)重视对学生的人文关怀

汉语言文学关注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与传统语文教学相比,它更偏重对学生精神面貌的教育,不注重实际的经济效益,对人类的精神文明建设有重要意义。为实现汉语言文学与高职语文教育的有效对接,教师应该对汉语言文学与高职语文教学求同存异,以两者的共同点为突破口,重视对学生的人文关怀。汉语言文学以情动人,以美育人,它在情感表现方面的优势是议论文、科普文等实用性文体不能比拟的,教师要发扬汉语言教育的优势,将汉语言文学作为语文教育的重要手段,关注对学生人文关怀。在进行课程教学时,教师应该陶冶学生情操,给予学生必要的感情关怀,提升学生的人文修养和道德品质。此外,教师还应该适当转变教学方式,采用课堂讨论、小组合作等多元化的教学方式,以达到活跃课堂气氛,提高课程的趣味性和参与度的目的,从而增强师生之间的互动性,优化师生关系,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高职语文教学效率。

(三)提升学生实践能力

汉语言教学与语文教学在教学活动上有共同的目标,即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为社会提供复合型人才,教师可以从这一方面入手,提高汉语言文学与高职语文教育对接的有效性。首先,教师应该开设汉语言文学实践课堂,将语文教育和汉语言文学教学整合起来,综合发展,加强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其次,教师应该考虑到学生的就业问题,关注其读写说三方面技能的培养,提升其理解能力和调研能力,提升汉语言文学教育的实用性。第三,教师要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以多媒体为媒介,将汉语言文学的教学素材融入到语文教育中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其文学创作的动力和想象力,促使其主动学习,自主学习。最后,教师还可以选择多元化的教学活动,来提高学生学习的创新性和有效性,例如组织汉语言文学作品的赏析会,以此来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文学修养,感受文学魅力,丰富学生实践体验,提高学生的文学欣赏水平和视听读写能力,实现汉语言文学与高职语文教育的有效对接。

(四)以情感体验为媒介

汉语言文学素养篇11

1汉语言文学专业的相关介绍

1.1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历史发展

汉语言文学专业是中国高等院校最悠久的教学行政单位——中文系下设的五个专业之一,从高等院校被设立之初,汉语言文学专业就被设立了。而它最初只是培养基础扎实的科研型、教学型的人才,但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高等教育逐渐普及变得大众化,所以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人数大规模增加,而如今的汉语言文学专业也在随着社会的发展不断调整教学内容及形式。

1.2汉语言文学的几大特点

首先,汉语言文学专业具有较强的针对性。汉语言文学专业设立的主要目的是为社会培养高文学素质、高内涵的人才。然而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对人才的要求不只局限于文学素养和内涵上,所以这就要求汉语言文学专业针对社会形势对人才的需要进行教学。其次,汉语言文学专业具有特定的教学内容。悠远的发展历史使汉语言文学专业有丰富的文化底蕴。随着社会的进步,其教学模式不断进行完善,但其教学内容没有太大的变化,仍然是一直以来的授课内容,并且缺乏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2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性的相关介绍

2.1汉语言文学的应用性的含义

首先,汉语言文学有关于写作的理论课和训练课。《写作学》和《文学概论》为写作的规范性要求和规律进行了理论总结,这里的理论基础既能够使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写作和其他专业的写作要求一样,又能够使其带有自身的特点。因为汉语言文学的文科性质较强,所以在写作方面也会追求更高层次的精神追求。其次,汉语言文学可以站在特定美学角度的基础上结构作品,也就是通常所说了文学理解。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在经过相关专业课的学习后,不仅可以解构已经学过的文学作品,还能够对刚了解的作品进行文学理解。最后,汉语言文学是对语言文字运用能力要求较高的学科,尤其注重语言文字规律的运用。它会按照语言的基本要求,培养学生语言专业性和自身语言特点的统一运用,增强学生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

2.2提高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性的必要性

2.2.1深入贯彻落实素质教育的要求每年毕业的大学生是企业员工的主要来源,随着社会的发展竞争越来越大,企业在提高用人标准的同时就意味着各大高校要重视人才的培养。素质教育方针的提出就是为了增强学生的专业实用性,所以各大高校要为素质教育的实现创造有利条件。其中,提高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应用性,就有利于在增强学生专业知识的同时锻炼社会实践能力,推进素质教育方针的落实,培养高素质的优秀学生。

2.2.2增强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需要培养高素质的人才,为社会的发展进步作出贡献,是学校建立的主要目的。而要想为社会做出贡献,就需要培养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因为在学校表现优秀,学习成绩好的人不一定在社会岗位上表现优秀、做出成绩。所以,学校在培养学生专业知识的同时也要注重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而提高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实用性,可以提高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在与社会的不断接触中不断地去了解、探索,这样在步入到社会实践岗位上才不会陌生、恐惧,才能做到“知己知彼”,进而为社会做出贡献。

3提高汉语言文学应用性的相关建议

3.1改革创新教学方法与内容

当今时展日新月异,需要教育工作者,站在时展的前沿并根据学生自身的实际情况选择科学合理的教学模式,更新教学内容。教师更新教育理念,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增强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进而培养符合时代要求的高素质人才。

3.2完善教学体制改革

首先,学校可以为学生选择合适的教材,为学生的知识来源提供保障。其次,学校应加强对学生实践能力的训练,可以通过辩论赛等形式的活动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打下良好基础。因为,教学工作能够顺利进行并取得成效与完善的教学体制是分不开的。

3.3培养学生思维创新与实践运用能力

汉语言文学专业要求学生具备丰厚的文化底蕴,这样才能为灵感提供充足的来源,对文化作品进行创新,而写作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是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提高学生自身的专业能力的两个主要方面。所以,教师就要有意识地提高学生写作的效率并培养语言表达习惯并采取一定措施,提高学生的思维创新能力、写作能力以及语言交际能力。这样才能有效的培养学生的文学素质和内涵,具备进入社会所需要的基本能力。

4结语

综上所述,提高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的应用性是时展的必然要求,这有利于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培养,所以高校应该提高对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性的重视,继续在实践中探索更加科学高效的建议,为培养全面型高能力的人才做努力。

参考文献

[1]张钱.本科院校汉语言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问题及策略.《文学教育:下》.2015

[2]靳瑾.浅谈提高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性的问题.《教育教学论坛》.2013

汉语言文学素养篇12

汉语言文学专业重在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并不像其他行业一样有明确清晰的职业定位。随着当前大学毕业生面临的严峻的就业形势,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因本专业的就业局限性使得对职业的选择范围更加狭小。因此,在发展这门体现我国传统精神和人文内涵的专业基础上,提高汉语言文学教学质量,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注重培养应用型、综合型人才是值得教育部门深思的问题。

1.汉语言文学的专业特点及教学质量现状分析

1.1汉语言文学的专业特点

汉语言文学主要研究赏析对象是中国语言的词语、句法,古今诗歌、散文、小说等各类文学作品,对专业学生来说能够拥有宽广的知识面和优秀的人文素养。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主要学科包括中国语言文学、新闻学、传播学、文秘教育等,涉及的课程多为语言学、文化概论、文学史、心理学等。总的来说,汉语言文学的概念较为笼统,是传统的人文学科,教学的主要任务是继承弘扬我国的传统文化,其专业的综合性比较强,对于职业的选择与方向没有清晰的定位,对于社会经济效益的作用较小,主要体现在社会效益方面的创造。

1.2汉语言文学教学质量现状分析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高校对于素质教育的要求也不断提高,汉语言文学专业作为一门传统的人文学科,在持续发展的社会教育中不容乐观。从各种数据调查分析可以看出,近些年来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毕业生面临就业的严峻挑战与考验,有很大一方面的原因在于高校教学主要侧重与学生对于汉语言文学的赏析分析运用能力或者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与水平,而忽视了社会实践的要求。当前大多数高校还是继续以往的传统教学模式,内容比较呆板,和实际情况的关联性不强,实用性也比较低,导致了学生对其的学习兴趣大大降低,这些都严重制约了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发展。教学质量的高低对于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的就业工作起到了重要的影响作用,因此,面对汉语言文学当前的困境,如何更好地提高汉语言文学的教学质量值得重视与思考。

2.提高汉语言文学教学质量的途径

2.1优化汉语言文学的教学内容

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涉及面比较广泛,语言的更新换代速度也比较迅速,在教学上应当结合实际形式,适时改变更新教学的内容,提高本专业的社会适应性。教师也应当在紧抓教学目标的基础上,结合专业学科体系,做好汉语言文学的相关课程的适应教学,避免出现重复。同时,在教学过程中精简书本内容,扩展到社会实践中去,根据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以及汉语言文学专业的适用性方向,培养学生全面发展。在提高教学实用性方面,要增加重视技能培训的教学内容,不仅要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语言运用习惯,提高自身人文素养,还要增强学生对语言运用能力的环境适应性。

2.2改进汉语言文学的教学方法

在素质教育改革的社会背景下,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满足不了学生对知识的渴求以及社会对人才的需要,汉语言文学教学方式的改进是增强学生学习兴趣,体现其在课堂中主体地位的重要途径。首先,教师应当以教材知识为基础,根据学生的生活习惯、学习经验、知识水平等角度,通过借鉴优秀教学方式并结合实际情况加以改善,提高学生对汉语言文学的兴趣以及课堂参与度,让学生从被动的接受知识改变为主动地学习知识;其次,在教学过程中,利用新型技术,例如多媒体教学,增强课堂教学的灵活性和多样性,带动学生的探索心理,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自己的观点和见解。

2.3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能力

2.3.1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汉语言文学作为对中国传统文化语言的继承和发扬的一门学科体系,不仅要求学生真正体会到这些知识中的精髓,还要求学生从专业学习中发现社会需要的精神动力。在汉语言文学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引导学生在固有的观点上提出新的见解,从而提升汉语言文学的教学质量。

2.3.2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习内容较为广泛,综合性比较强,除了几个固定的就业方向外没有明确清晰的专业对口岗位,因此,高校在汉语言文学的教学方式上应当采用多种措施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社会上的政府机关部门、金融企业或者新闻部门都有对人文素养高、语言运用能力强的人才的需求,针对这一点,教师要在提高学生专业的理论知识的基础上,打破汉语言文学传统的就业设定模式,通过对相关就业岗位的了解,充分运用自身理论知识结合到实际工作中。

2.4加强汉语言文学教学实用性

从传统的就业视角来看,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就业方向比较固定,一般多为教师、文秘、文案策划工作者或者编辑等,但随着社会认识的深入,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由于在校接受的知识较为系统全面,人文素养与语言运用能力都比较高,毕业后参与的工作延伸到政府机关、教育科研部门,甚至有的会到金融类、房地产类企业从事工作。由此可见,高校对于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的教学质量的高低影响到其今后的工作择业规划,所以,从加强汉语言文学教学实用性的角度来提高汉语言文学的教学质量十分重要。高校应当精心设置汉语言文学专业学习课程,将社会适应性要求加入到课堂学习中,在各方面的教学中向学生们渗透汉语言文学的实用性。

3.结语

总之,面对汉语言文学专业就业面狭小,范围局限的劣势,高校应不断提高汉语言文学的教学质量,以此来适应当今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在发展本专业传统教学内容的同时将专业知识与实际需求结合起来,优化教学模式和结构,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加强汉语言文学专业的社会适用性,让学生在残酷的社会就业环境中能够发挥自己的专业能力水平。

参考文献:

汉语言文学素养篇13

汉语言文学专业是主要学习汉语言文学和秘书学的基本理论,课程安排以强化素质教育的培养目标,注重知识、能力、素质三者并重。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基本特点如下:

1.1传统文学底蕴深厚汉语言文学专业是一个历史悠久的传统专业,中文学专业在传统专业中是最具底蕴的一个专业学科,也是现代大学专业体系中最为固定的专业之一,其学科自身有着独特的魅力和丰富的内涵。新时期汉语言文学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经历了从复兴、繁荣、理性和回归四个阶段。

1.2教学内容较为固定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传统积淀相当深厚,它是一股强大的因循守旧的保守势力,目前所用的教材、考试方法、授课方式等,仍然将人才培养模式中主体内容限定在知识点的传授上。长期的发展和变革使得这门学科在教学体制和教学内容上相对而言也比较固定,缺乏将文化资源与现代高新技术及市场需求完美结合起来的创新性人才。

1.3创新能力培养较少汉语言文学教育主要注重学生文学素养的培养,在传统教学模式的培育下,创新性能力的培养比较少。在实施素质教育中,要处理好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的关系。教师不仅要向学生传递知识,重要的是要教会学生获得知识的方法,使他们用所学知识进行批判性、创造性思考,促进其全面自由的发展。

2培养汉语言文学专业创新人才的意义

当代社会的创新人才,是立足于现实而又面向未来的创新人才。搞好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科设置和教学改革,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有着重要的意义,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树立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创新能力的新概念是对汉语言文学知识的开发与有效利用。重视思想上学者传统知识的错误观念影响,解放思想,大胆创新,形成一个全方面的、多层次的新型教育观,走最终以质量取胜,以创意取胜的道路,以适应经济时展的需要。其次,确立培养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创新性能力的目标是学用结合,偏重实际能力的培养,注重实践锻炼。在现代素质教育新的时代背景下,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的动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达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增强学生社会竞争力的目的。再次,培养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的创新能力,是知识经济时展的必然要求。汉语言文学专业作为一个传统的品牌专业,其研究对象与社会的发展息息相关,每时每刻都可能出现新的语言现象,新的语用方法,这些新的语言现象都是社会发展的直接反映,与社会生活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3提高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创新能力的策略

3.1改善教学内容,培养良好的文学审美能力审美能力是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的基本素养,文学审美能力侧重于人才人文素质的培养,也是他们今后事业发展最重要的人文基础,承担审美能力培养的学科主要是文学史、文学理论、美学等课程。文学审美能力包括文学美的鉴赏能力和创造能力。培养高级文秘的审美能力应放在审美感知能力和审美想象能力上。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适当地选择具有代表性的文学作品和生动的语言形象,运用具有审美价值的技能和方法进行富有独创性、针对性并且能够收到理想效果的方法学习,从而培养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文学审美能力。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