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心理健康案例实用13篇

儿童心理健康案例
儿童心理健康案例篇1

一、基本情况

现我所举的案例是我教的四(2)班,我任教语文兼班主任,这个班级共28位学生,其中留守儿童就有13位,那么多缺父母管教的孩子自然会给班级管理带来许多麻烦,其中有位男生名叫刘××,10岁,父母感情不和,父亲外出打工已有好几年不回家,母亲见状也赌气出走,留下刘××和他奶奶相依为命,缺失父母关爱的他,任性、小气、冲动,爱打架,还爱捉弄同学。都已是四年级的学生识字量都不到100,语文基础差,经常不写作业,还扰乱课堂纪律,对老师、校长的批评都是一副无所谓的样子。

二、心理问题案例分析

刘××是班里问题最多的留守儿童。为了教育好他,我多次家访,多方调查,得知刘××父母感情不和,父亲外出打工已有好几年不回家,母亲见状也赌气出走,留下刘××和他奶奶相依为命,奶奶身体又不好,家境也困难,父母寄回来的钱连生活费都不够,奶奶年纪大了也种不了多少农作物,收入甚微,奶奶也管教不了孙子。由于刘××经常打同村坡的孩子,所以许多家长都不喜欢他,而别人越是不喜欢他,他就越讨厌别人,就越爱捉弄人、打人。从小缺少关爱,缺少管制,缺少正确的心理辅导,让他很任性、小气、冲动,爱打架,还爱捉弄同学等。那么任性又没人管教自然学习成绩不好。

三、心理健康辅导

1.关爱互动,获取信赖

对孩子最有说服力的,我认为首先是关爱,也就是说先建立情感。我家里逢年过节后往往余留有许多果呀菜呀,我就经常把这些东西拿来分给孩子们,见刘××家里不富裕,就给多一点,家里有衣服适合他们穿的我就送来给他们;看到孩子们身上哪些地方洗不干净的督促洗干净。孩子们都很喜欢玩,这是他们的天性,刘××也很喜欢体育课,体育课时我就尽量地抽时间陪孩子们打球,教他们各种球技,组织各种球类比赛,展示我高超的球类技术,孩子们渐渐地喜欢我、佩服我。有一次学校举行篮球比赛,在比赛的过程中刘××被同学无意绊倒,额头起了个大包,膝盖擦破了皮,看他那痛苦的表情,曲卷着蹲下来,平时倔强的他眼泪都冒出来了,在围观的常常被他欺负的学生却开怀大笑。我见状就跑回宿舍拿花生油帮他涂额头,用我自泡的药酒给他擦伤口,他额头上的包不到一分钟就消了,这就是花生油的神奇,我泡的药酒疗伤也很厉害,他的伤很快就好了。我就这样渐渐地获取了刘××和其他留守儿童的信任。

2.心理疏导,引入正轨

儿童心理健康案例篇2

一、少一些理论,多一些案例

在对初中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少一些理论说教,多一些典型案例。过多的理论说教,不仅不能够帮助初中留守儿童从根本上解决心理健康问题,还会让初中留守儿童在内心深处产生逆反心理。但是,如果教师借助于各种案例对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那么,教育的效果就会显著提升。案例的选择对于提升初中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师在选择案例时,首先,必须要有针对性,即针对初中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选择与其相关的案例;其次,必须要有趣味性,唯有初中留守儿童对案例产生了兴趣,案例的教育作用才能够淋漓尽致地发挥出来。如,性格敏感内向是初中留守儿童普遍存在的一个心理问题。为解决初中留守儿童的这一心理问题,笔者选取了一段微视频。这段微视频主要讲述了性格敏感内向的女孩小丽总是喜欢“对号入座”,看到同学在小声嘀咕,她就认为是在私下里议论自己;听到老师在批评某种不良行为,她就认为是老师在批评自己。视频的最后,向观众揭露了“真相”,即同学小声嘀咕的话题以及老师批评的对象等。事实上完全不是小丽想象的那样。此外,相对于“高大上”的理论说教而言,“接地气”的案例示范更加真实、更加具体、更加具有说服力。

二、少一些批评,多一些评价

儿童心理健康案例篇3

1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1.1研究对象

研究选取无锡市18户残疾儿童家庭作为访谈对象,发现其中6户案例比较有代表性,这三对案例儿童的残疾类型、残疾程度基本类似,符合案例对比研究的要求。个案基本信息如表1所示。

1.2研究方法

采用质性研究方法,进行入户观察和深度访谈。观察残疾儿童家庭环境、受访者态度、家人与孩子之间的互动情况,了解残疾儿童确诊后家庭生活的改变和残疾儿童日常照料及康复情况。

采用案例对比分析,从家庭支持视角探索家长在残疾儿童康复治疗过程中的作用,分析家长的支持程度与残疾儿童康复效果之间的关系。

2结果与分析

2.1访谈和观察的主要结果

访谈发现,当家庭出现残疾儿童时,几乎所有的家庭都不愿意接受这一事实,觉得“怎么可能呢”,“我们祖祖辈辈都没有这种情况”,“不会是医院搞错了吧”,在心理上排斥和否认残疾;时隔多年回忆起当时的情形仍是情绪激动、悲伤无助,“家里的人每天以泪洗面”“觉得天都塌下了”“家庭成员之间互相责怪”“觉得自己很不幸”“老天为什么这么惩罚我们呀”,“当时家里乱套了”“家里人都没心思吃饭,更别提烧饭了”“我们当时都傻了,不知道怎么办”……

经过一段时间的平复,残疾儿童家庭开始进入面对期(即努力解决期)。访谈发现,残疾儿童家庭的分化大多在此阶段形成。此阶段的经历和过程,直接影响到残疾儿童的康复效果。

2.2残疾儿童家庭支持对儿童康复影响分析

2.2.1家长观念差异导致了不同的康复决策

同为听力残疾1级,案例7和案例18选择了不同的康复方案。案例7爸爸说“家庭在孩子做不做耳蜗这件事情上很纠结,我们实在不想让孩子开刀受罪”。但案例18妈妈回忆道:“当年人工耳蜗手术还不普及,孩子爸爸听了一次讲座,说北京有个手术成功的女孩恢复和正常孩子一样,我们马上就下定决心去试一试,开始借钱”。由此可见,虽然都是为孩子着想,一个是不忍心孩子开刀受罪,一个是追求长期效果,但究竟哪种方案更适合孩子呢?从目前康复的效果来看,前者说话还不甚清楚,后者已经正常上学考学,差异比较明显。

2.2.2家长的坚持与辅助康复能力直接影响康复效果

第一,家长的坚持。残疾儿童康复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非常考验家长的耐心和信心。只有坚持不懈的康复和努力,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

访谈中发现,家长为更好地照顾孩子而放弃工作,但残疾儿童康复的效果并不取决于父母是否放弃了工作,也不是花多少钱(有富裕的家长,肯花钱购买仪器,但不花心思进行康复教育,因此效果不好),而在于家长是否坚持为孩子进行专业的康复训练。

第二,家长掌握的资源对残疾儿童的康复效果起着十分明显的作用。

康复效果不太好的家庭尝试寻求帮助,或与其他家长交流,或网上找到残疾儿童家长QQ群寻求心理支持和康复信息,但信息不能代替实际操作;案例7家长说“我们按康复老师的建议进行训练,但孩子不喜欢,就是不发声,我们也没办法”。

案例6爸爸是体育老师,当时关于唐氏综合症的康复治疗非常少,爸爸“觉得只要平衡能力好,孩子的发展就好。因此,力培养孩子的运动能力;康复训练由爸爸自己做,他自己设计运动处方实施”;案例18和案例6一类的家庭,他们不仅接受建议进行医学治疗,还会根据家长本身所具有的优势结合残疾孩子的身心条件主动探索适合康复发展的训练。

2.2.3家长的积极心理影响孩子心理健康水平

对于孩子的疑问(为什么我要带助听器,你们不需要?),案例7爸爸表示“没办法解答”;而案例18妈妈则轻松回答“就像妈妈带眼镜一样”,因此孩子也非常乐观,“不介意头发剪得短短的露出助听器。春节放炮,孩子摘掉助听器,开玩笑说可以屏蔽噪音”。由此可见,家长的积极心理会影响孩子的心理健康水平。

3讨论和建议

研究发现,有残疾儿童家长面对残疾事实都悲伤,绝大多数居家残疾儿童得到了救治,但是康复效果不同;有家长为照顾孩子而放弃工作,但残疾儿童康复结果并不取决于父母是否放弃了工作,也不仅是花多少钱,而在于家长是否坚持为孩子进行专业的康复训练。

残疾儿童康复效果家庭影响因素包括:一是家庭所持有的残疾观,对康复效果的信心导致了不同的康复决策;二是家长的坚持与辅助康复能力直接影响康复效果,不仅接受医生的建议进行医学治疗和康复计划,还充分整合所有可利用的资源,发挥家长本身具有的优势主动探索适合孩子发展的康复训练;三是家长的积极心理影响残疾儿童的心理健康。

对于残疾儿童的康复,无论是心理还是身体,都和家庭对待康复治疗的观念、态度和行为密不可分。在残疾儿童的成长和康复过程中,家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冯善伟.家庭环境对儿童残疾预防影响作用分析――以苯丙酮尿症为例.残疾人研究,2014,(01):32.

[2]孙莹.我国特殊困难儿童的福利需求分析及其应有的干预策略.青年研究,2004,(01):8-9.

儿童心理健康案例篇4

院统一制定并印制了《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工作手册》200本,发放到每位职工和乡医手中。各项目实施办公室制定了相关制度并上了墙,组织有关人员认真学习。为了规范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管理,6月25日我院特邀市局专业人员组织全院职工及各卫生所乡医,就《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的内容进行了专题培训,通过培训,使所有村医都基本掌握了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的各项内容,为在我镇顺利实施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更好地为广大居民的健康提供服务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三、九项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布置和进度情况。

1、建立居民健康档案

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中,居民健康建档是基础,我们组织各项目实施人以妇女、儿童、老年人、慢性病人、精神病人等人群为重点,在自愿的基础上,通过组织下乡入村体检等形式,为辖区常住人口建立统一、规范的居民健康档案,做到了健康档案内容详实、填写较规范。截止目前已经为10664人建立了居民健康建档。我们将在11月下旬到12月份对全镇一、二中学生全镇幼儿园托幼人员安排进行体检。

2、健康教育

针对健康素养基本知识和技能、慢性病防治及辖区重点健康问题等内容,各项目责任人都能通过进村、上街宣传,为辖区居民提供健康教育宣传信息和健康教育咨询服务,设置健康教育宣传栏并定期更新内容,开展健康知识讲座等健康教育活动。截止目前,在主要街道设置健康教育专栏4块,版面更新4次,开展下乡健康教育视频播放宣传次,开展公众健康咨询活动6次,举办健康知识讲座12次,发放各类宣传印刷品15万余份。通过各项目责任人的共同努力和不断的进行健康指导和干预,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一些群众的不良卫生习惯,真正做到疾病从预防开始。

3、预防接种

为适龄儿童免费接种乙肝疫苗、卡介苗、脊灰疫苗、百白破疫苗、麻疹疫苗、甲肝疫苗、流脑疫苗、乙脑疫苗、麻腮风疫苗等国家免疫规划疫苗,发现、报告预防接种中的疑似异常反应,并协助调查处理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预防接种工作的重点任务。为了做好此项工作,我们再一次确定了疫苗接种点,各接种点都具备了《疫苗储存和运输管理规范》规定的冷藏设施、设备并按照要求进行疫苗的领发和冷链管理,保证疫苗质量。6月份对预防接种的人员(具备执业医师、执业助理医师、执业护士或者乡村医生资格),进行了预防接种专业培训。

(1)、冷链运转工作顺利完成了10次冷链运转工作,应接种儿童14450人,实种儿童13370人,接种率93%。其中:基础免疫接种儿童10232人,实种儿童9574人接种率94%。卡介苗应种475人,实种471人,接种率99%;新生儿HBV应种乙肝疫苗应种1813人、实种1755人,接种率97%,及时接种率100%;脊灰糖丸应种2199人、实种2107人,接种率96%;三联疫苗应种2195人、实种2089人,接种率95%;麻疹疫苗应种880人,实种841人,接种率96%,A群流脑疫苗应种1739人,实种1428人,接种率82%;乙脑疫苗应种931人,实种883人,接种率95%。加强免疫应种4218人,实种3796人,接种率90%,其中脊灰糖丸应种547人,实种503人,接种率92%;三联疫苗应种804人,实种736人,接种率91%;二联疫苗实种199人,实种159人,接种率80%;麻腮风疫苗应种724人,实种683人,接种率94%;A+C群流脑应种832人,实种711人,接种率85%;乙脑疫苗应种837人,实种752人,接种率90%。甲肝疫苗应种278人,实种252人,接种率91%。

(2)、卡、证、册资料管理年,我镇继续强化村级卡、证、册管理工作,充分利用每月冷链运转后,对村级计划免疫工作进行考核,全年共对辖区32个村级接种点联合监督检84次。有力的保证了卡、证、册填写的及时性、完整性、准确性。至今,共建卡475人、建证475人、建册475人,录入微机475人。

(3)、麻疹查漏补种及强化免疫工作

为了控制麻疹疫情在我镇的流行,我镇在年5月26日至6月2日组织防保站人员和镇区5个接种点的人员对镇区和周边3个行政村的所有儿童进行拉网式排查,共排查阳平镇区和周边3个行政村,7个年龄组(时间从2003年1月1日出生至年出生的所有儿童),共排查儿童743人(不含托幼机构目标儿童)(其中年10月16日以前出生为664人,年10月17日至以后出生的为79人),在册儿童本地漏种儿童22人,流动儿童215人;摸底新发现本地儿童22人,流动儿童105人;其中需接种1剂次215人,需接种2剂次61人,合计337针次。

为切实履行我国政府向世界作出的到年中国消除麻疹的庄严承诺,根据《2006-年全国消除麻疹行动计划》和《年全国麻疹疫苗强化免疫活动方案》的要求,阳平镇在镇政府、卫生院的统一领导下,于年9月11—20日对8月龄至14周岁儿童开展了麻疹疫苗的强化免疫接种工作。全镇8月龄至14岁儿童(即年10月1日至年12月31日出生儿童)应种为7477人(其中本地儿童6695人,外地儿童782人),除有禁忌症的儿童未及时开展接种外,全镇实际接种7119人(其中本地儿童接种6351人,外地儿童768人),接种率为97.6%,实现了上级要求的95%的目标。

(4)甲型H1N1流感疫苗及其它疫苗接种

为应对常见传染病流行,维持医疗卫生服务系统,公共服务系统的正常运转,我镇为在校学生进行甲型H1N1流感疫苗接种,共接种3571人,并为32个村级养殖户接种甲型流感疫苗3704人。共计接种7275人。开展了水痘疫苗接种工作。共接种儿童636人;完成了阳平辖区6-15岁儿童乙肝疫苗查漏补种工作。乙肝疫苗应接种6636针次,实际接种5604针次,接种率84%;开展了流感疫苗接种工作。共接种3岁儿童792人份,3岁以上儿童及成人3180人份,

4、传染病防治

及时发现、登记并报告辖区内发现的传染病病例和疑似病例;开展结核病、艾滋病等传染病防治知识宣传和咨询服务;配合市防疫站结防科对结核病人进行治疗管理,截止11月份,乙类传染病例报告例,丙类传染病例报告例,及时报告传染病人例,转诊结核病人例,管理病人例。为传染病的防控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5、儿童保健

为了很好的为0—36个月婴幼儿建立儿童保健手册,开展新生儿访视及儿童保健系统管理。我院妇幼医生于10月份到三门峡参加了为期3天的国家公共卫生服务规范培训。通过培训,使每个参加培训的人员明确了目的,掌握了《规范》标准。截止目前,0-36个月儿童建册344册,年出生344人,访视344人。

6、孕产妇保健

按照灵宝《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实施方案》规定,每年至少为孕产妇免费开展5次孕期保健服务和2次产后访视。对孕妇进行一般的体格检查及孕期营养、心理健康等健康指导,了解产后恢复情况并对产后常见问题进行指导。截止11月,各项目责任人已对所有孕产妇进行健康管理,孕产妇建档479人,早孕建册411人,早孕建卡率85.5%,产前健康管理率100%,产后访视率100%。

7、老年人健康管理

对辖区65岁及以上老年人进行登记管理,进行健康危险因素调查和一般体格检查,提供疾病预防、自我保健及伤害预防、自救等健康指导是老年人健康管理的主要内容。在居民健康建档的一开始,我们就将老年人作为了重点人群来健康管理。截止目前,65岁以上老年人登记在册3912人,建立档案2531人,对建立档案老年人全部进行健康服务管理,管理服务率达65%。通过健康知识宣传65岁以上老年人都能自愿接受体格检查。

8、慢性病管理

慢性病管理,主要是对高血压、2型糖尿病等慢性病高危人群进行健康指导。对35岁以上人群实行门诊首诊测血压。对确诊高血压和糖尿病的患者进行登记管理,定期进行随访,并对他们进行体格检查及用药、饮食、运动、心理等健康指导。截止11月份,各项目责任人已登记管理高血压患者1566人,登记管理糖尿病患者197人。

9、重性精神疾病患者管理

重性精神疾病患者管理,我们的主要任务是对辖区内重性精神疾病患者进行登记管理;在专业机构指导下对在家居住的重性精神疾病患者进行治疗随访和康复指导。截止目前,共为辖区69人精神病患者建立档案。

四、加强督导、相互交流,共同提高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工作开展以来,院领导对此项工作十分重视,多次对项目工作进行了督导。

7月1日,启动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下乡调查体检活动。院领导亲自带领体检工作队20余人进驻桑园开展调查体检工作。

8月4日,召开下乡调查体检工作协调会,对体检项目组合进行了重新调整:八项重组为四组,即血型血糖组、一般状况组、脏器功能组、症状生活查体询评组。同时,对人员安排、物品器械管理做了严格要求。

9月份,院班子成员就九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工作的开展情况进行了全面检查,及时发现了项目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给予及时的纠正,促进了项目工作的健康运行。

11月份,院成立了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督导小组,对我镇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工作进行了全面督查,督导人员对开展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以来所做的工作给予了肯定,同时,也发现了存在的一些问题。院要求要把好事办好实事办实,把档案要建成活档,更好的服务于广大人民群众。

---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镇公共卫生工作从总体上已经步入了正常运转的轨道,但从目前情况来看,仍存在一些问题和薄弱环节,主要表现在:

1.组织功能发挥不到位。三级公共卫生管理和服务网络虽然已经基本建成,但仍然没有充分发挥相应的功能作用,各项工作镇村联系不够,衔接不密切、配合不默契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工作质量。

2.措施不够扎实。各责任人虽然积极地开展了公共卫生工作,但也发现个别同志认识不够,工作流于形式,没有结合自身实际制定出有效的实施方案,对村卫生所的指导力度不够,部分责任人的管理指导人员业务水平不高,很难起到有效的指导和督导作用。

3.健康档案资料填写不规范.个别健康档案资料填写不够规范,健康档案内容空项,错误较多,存在较多逻辑错误。

儿童心理健康案例篇5

1 对象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 选择恩施市区内州直幼儿园1 042名3~6岁在园儿童进行体格发育检查。

1.2 方法 由恩施州妇幼保健院儿保科组成体检专班,于2006年5月对在园儿童进行体格发育测量及健康检查。体格测量方法按1996年《中国0~7岁正常儿童体格发育研究实施方案》要求进行[1]。

1.3 肥胖诊断标准[2] 采用1995年WHO的身高标准体重值,超过同性别、同身高正常儿童均值20%以上便可诊断。其中超过20%~29%为轻度肥胖,30%~49%为中度肥胖,超过50%为重度肥胖。

2 结果

2.1 儿童肥胖症发生率 此次共调查1 042名在园儿童,检出肥胖儿童55例,发生率为5.28%。各年龄组肥胖检出情况有所不同,3~4岁儿童615例,检出肥胖儿童21例,发生率为3.41%;5~6岁组儿童427例,检出肥胖儿童34例,发生率为7.96%,经统计学检验,肥胖发生率随年龄增长显著上升(χ2=10.43,P

2.2 肥胖程度分布 55例肥胖儿童中,轻度肥胖30例,占54.55%;中度肥胖21例,占38.18%;重度肥胖4例,占7.27%。不同年龄组儿童肥胖程度分布情况见表1。表1 各年龄组儿童肥胖程度分布

3 讨论

儿童心理健康案例篇6

(三)严格规范管理。积极制定儿保科各项规章制度和工作职责,严格执行各项技术规范及工作常规。同时,加大管理考核力度,规范工作人员操作技能和诊疗水平。目前,我院儿童健康管理档案实现了信息化管理,建立起了一整套儿童健康基础档案、高危儿管理档案、儿保监测数据统计分析等电子化信息资料。

儿童心理健康案例篇7

随着现代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加上不良生活习惯的存在等导致现代人出现亚健康的现象日益严重,不仅成年人会出现亚健康,儿童也同样会出现亚健康。亚健康是介于健康与疾病之间的一种状态,通常也叫做“次健康”或者“病前态”等。本文主要抽取的200例研究对象进行研究和分析,探究出现亚健康的原因和分析调理方案。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从2010年2月至2013年10月我院接收并体检的儿童中随机性抽取200例进行回顾性研究和分析,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对人类死亡疾病危害最大的指标进行检查和测定,并根据抽取研究对象的实际状况进行综合性评定。抽取的研究对象中男性有120例,女性80例,年龄区间在5-10岁。所有的研究对象在年龄、性别、生活习惯和家庭背景等因素上均不存在明显性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研究意义。

1.2 评价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对人类死亡疾病危害最大的指标进行检查和测定,并逐项评分,分数大于85分以上的定为健康状态;分数在84-70分之间的为亚健康状态;分数小于70分的定为疾病状态。

1.3 统计学数据处理 本次实验数据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其中组间数据资料对比采用t值检验,计数资料对比采用卡方值检验,数据之间差异性有听统计学意义(P

2 结 果

通过采用世界卫生组织WHO对人类死亡疾病危害最大的指标进行测定,根据患者的实际状况进行评定,疾病状态的有8人,亚健康的有139人,健康状态的有53人,占总儿童的69.5%。

3 讨 论

3.1 导致儿童出现亚健康状态的原因 很多情况下儿童都会有厌食和挑食的习惯,长此以往便会导致体内缺乏钙元素、碘元素和锌元素等元素,使得小儿的身材矮小,骨骼发育不良,头发没有光泽且枯黄,并且会在夜间出现磨牙等现象。同时由于偏食和挑食的不良习惯,还会让儿童体内缺铁,铁元素摄入量过少,会直接导致儿童出现缺铁性贫血。另外缺锌也会让儿童出现多动症等症状,生活和学习中就会乱作小动作,啃铅笔头、注意力不集中等,严重影响到生活和学习状态。另外如果儿童因为饮食的不良习惯导致机体缺碘,对身体的健康状态影响更大,缺碘元素会直接导致儿童智力发育迟缓,增加了社会压力和学习压力,严重影响到儿童的身心健康。另外如果饮食不规律,极易导致儿童出现肥胖症,肥胖一部分是由于饮食不规律造成的,主要是高热量食品、甜食等食物摄入量过多,再加上平时不爱运动和锻炼,导致体内热量无法释放。

3.2 日常调理

3.2.1 营养均衡摄入 家长要监督儿童不厌食,不挑食,保证各种营养物质的摄入,同时还可以避免高脂肪和高热量食物的过多摄入。根据儿童的身体状况合理的搭配各种食物,荤素搭配,按照比例进行分配,保证蛋白质和维生素的摄入量,均衡营养。

3.2.2 日光浴 适当的让儿童进行日光浴,促进维生素D吸收,避免佝偻病的产生。

3.2.3 养成良好的睡眠习惯 常言道“起居有常,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如果一个人不能保证正常的睡眠,就会丧失精力,面无神采,身体容易虚弱,疾病缠身。如果儿童出现了身材矮小,其原因很大程度上跟其睡眠状况相关。因为良好的睡眠习惯,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就会让脑细胞得以充氧,能有更充沛的精力来学习和生活。所以要让儿童保证睡眠时间在6-8h以上,中午可以适当休息一小时,保证早睡早起。

3.2.4 运动锻炼 适量的运动和体育锻炼能够促进血液循环,利于气血,提高免疫力,且适当的运动可以提高儿童的食欲,助于消化。

3.2.5 兴趣的培养 加强儿童的兴趣培养,不要让其抑郁烦躁,多参与一些积极向上的活动,丰富其课余生活,保持一个乐观积极的心态,健康的成长。

本次试验研究中实验数据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和处理,通过采用世界卫生组织WHO对人类死亡疾病危害最大的指标进行测定,根据患者的实际状况进行评定,疾病状态的有8人,亚健康的有139人,健康状态的有53人,占总儿童的69.5%。总而言之,儿童亚健康问题是当今社会亟需解决的问题,必须要高度重视,分析儿童出现该状况的原因,制定日常调理的方案,让儿童拥有一个健康的身体。因此针对儿童亚健康问题需要制定合理有效的日常调理方案,研究和分析出儿童亚健康的具体原因,然后在日常调理过程中从运动锻炼、日常睡眠起居、兴趣培养等方面进行调理,并加以营养的合理搭配,让儿童拥有一个健康的身体。

参考文献

儿童心理健康案例篇8

按照《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可知,幼儿园需要将幼儿心理健康放在首要位置。形成正确健康的理念,提高对幼儿身心健康的关注程度。现阶段幼儿园在教学过程中过于关注孩子智力开发与卫生保健,对孩子心理健康关注有限,尚未形成有效的教育系统。怎样帮助孩子形成健康心理?采取合适地教育方法进行引导,是幼儿园工作的重中之重。

一、以游戏作为媒介,各领域制订活动方案以促进孩子身心健康发展

1.以体育游戏激发孩子自信心

体育游戏具有良好运动特征及趣味性,与幼儿园阶段孩子好动天性十分吻合。所以,充分发挥体育游戏在儿童身心健康教育方向的作用,对推动孩子身心健康具有重要意义。体育游戏能够有效激发孩子心理品质与合作意识,让孩子形成包容心理,提高自信心。与此同时,体育游戏作为集体活动,能够让孩子形成集体观念。例如,在对孩子自信心培养上,教师可以设置“刘翔,我帮你”的体育游戏,以孩子日常生活作为切入点,打造培育主题,让学生自主参与到体育活动内,提高活动兴趣。教在开展体育游戏活动过程中,应采取设置多层次鼓励手段,从而有效保证心理健康教育与学生实际心理情况相结合,在体育游戏过程中对学生心理观念进行培养,提高自身自信心[1]。

2.以音乐游戏获得愉悦的情绪体验

游戏与音乐元素相结合之后,能够有效提高音乐活动的趣味性,孩子在提高自身音乐审美能力情况下,能够产生愉快情绪,努力学习音乐知识。在音乐活动中,音乐活动形式及方法更加灵活,学生会在玩的过程中学习,自觉主动参与到音乐活动中。例如,在开展《狮子王进行曲》音乐游戏中,孩子可以自行选择所要扮演的角色,让孩子成为音乐游戏中的主人公,有效提高孩子参与音乐游戏的积极性。

3.以角色扮演游戏促进儿童交往

角色游戏除具有教育功能和发展功能,还能够推动孩子身心健康发展。孩子自身在心理方面存在的弊端,可以在角色扮演游戏中得到良好纠正及治疗。例如,“小小主持人”角色扮演活动中,孩子可以扮演社会中的不同人物,从而提高社会关注程度,关注生活中的点滴事物,提高孩子的社会责任感 [2]。

二、结合书本课程开展心理教育

1.创设愉快的活动情境,营造有效的师生互动氛围

幼儿园可以在墙壁上面展示心理健康教育资料,孩子在阅读之后可以将感后感写下来,采取便利贴的方式贴在墙壁上。还可以借助动物形象对心理健康资料进行展示,长此以往,孩子能够自主观看墙壁上资料,愿意看心理健康资料,也愿意学习心理健康资料,能够充分发挥出墙板报的宣传作用。

2.构建多样化绘本课堂,推动孩子身心健康成长

幼儿园需要在“一课多研”基础上,对活动方案进行深入讨论设计。例如,幼儿园在心理指导活动过程中,可以通过“我不要嫉妒”活动,了解心理健康资料内容,开展角色扮演活动,学生通过扮演不同身份角色开展活动。在不同场景内,孩子会接触到不同角色,认识到嫉妒的危害性,从而帮助孩子认识到自身价值,推动孩子身心健康成长。

3.心理小短剧,分享快乐

幼儿园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在每学期内可以不定期采取小组方式,构建心理小短剧表演活动。在开展心理小短剧活动过程中,应将活动分为三个阶段:首先对心理健康教育素材进行选择,确定表演内容;其次划分角色,完成心理小短剧任务,学生可以按照小短剧内容制作道具;最后表演展示。

简而言之,儿童心理健康对儿童成长具有重要意义,得到人们的高度关注。幼儿园在培养对儿童心理健康素质过程中,需要采取多样化手段,结合课程内容,对儿童心理进行全方位分析,帮助儿童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本文在儿童心理健康分析研究过程中,主要从游戏及书本层面进行研究,还存在一定不足,仅供参考。

儿童心理健康案例篇9

二、健全制度,严格培训,规范行为。

院统一制定并印制了《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工作手册》200本,发放到每位职工和乡医手中。各项目实施办公室制定了相关制度并上了墙,组织有关人员认真学习。为了规范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管理,6月25日我院特邀市局专业人员组织全院职工及各卫生所乡医,就《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的内容进行了专题培训,通过培训,使所有村医都基本掌握了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的各项内容,为在我镇顺利实施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更好地为广大居民的健康提供服务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三、九项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布置和进度情况。

1、建立居民健康档案

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中,居民健康建档是基础,我们组织各项目实施人以妇女、儿童、老年人、慢性病人、精神病人等人群为重点,在自愿的基础上,通过组织下乡入村体检等形式,为辖区常住人口建立统一、规范的居民健康档案,做到了健康档案内容详实、填写较规范。截止目前已经为10664人建立了居民健康建档。我们将在11月下旬到12月份对全镇一、二中学生全镇幼儿园托幼人员安排进行体检。

2、健康教育

针对健康素养基本知识和技能、慢性病防治及辖区重点健康问题等内容,各项目责任人都能通过进村、上街宣传,为辖区居民提供健康教育宣传信息和健康教育咨询服务,设置健康教育宣传栏并定期更新内容,开展健康知识讲座等健康教育活动。截止目前,在主要街道设置健康教育专栏4块,版面更新4次,开展下乡健康教育视频播放宣传 次,开展公众健康咨询活动6次,举办健康知识讲座12次,发放各类宣传印刷品15万余份。通过各项目责任人的共同努力和不断的进行健康指导和干预,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一些群众的不良卫生习惯,真正做到疾病从预防开始。

3、预防接种

为适龄儿童免费接种乙肝疫苗、卡介苗、脊灰疫苗、百白破疫苗、麻疹疫苗、甲肝疫苗、流脑疫苗、乙脑疫苗、麻腮风疫苗等国家免疫规划疫苗,发现、报告预防接种中的疑似异常反应,并协助调查处理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预防接种工作的重点任务。为了做好此项工作,我们再一次确定了疫苗接种点,各接种点都具备了《疫苗储存和运输管理规范》规定的冷藏设施、设备并按照要求进行疫苗的领发和冷链管理,保证疫苗质量。6月份对预防接种的人员(具备执业医师、执业助理医师、执业护士或者乡村医生资格),进行了预防接种专业培训。

(1)、冷链运转工作 顺利完成了10次冷链运转工作,应接种儿童14450人,实种儿童13370人,接种率93%。其中:基础免疫接种儿童10232人,实种儿童9574人接种率94%。卡介苗应种475人,实种 471人,接种率99%;新生儿hbv应种乙肝疫苗应种 1813人、实种 1755人,接种率97%,及时接种率100%;脊灰糖丸应种 2199人、实种2107人,接种率96%;三联疫苗应种2195人、实种2089人,接种率95%;麻疹疫苗应种880人,实种841人,接种率 96% ,a群流脑疫苗应种1739人,实种 1428人,接种率82%;乙脑疫苗应种931人,实种883人,接种率95%。 加强免疫应种4218人,实种 3796人,接种率90%,其中脊灰糖丸应种547人,实种503人,接种率92%;三联疫苗应种804人,实种736人,接种率91%;二联疫苗实种199人,实种159人,接种率80%;麻腮风疫苗应种724人,实种683人,接种率94%;a+c群流脑应种832人,实种711人,接种率85%;乙脑疫苗应种837人,实种752人,接种率90 %。 甲肝疫苗应种278人,实种252人,接种率91%。

(2)、卡、证、册 资料管理 XX年,我镇继续强化村级卡、证、册管理工作,充分利用每月冷链运转后,对村级计划免疫工作进行考核,全年共对辖区32个村级接种点联合监督检84次。有力的保证了卡、证、册填写的及时性、完整性、准确性。至今,共建卡 475 人、建证475人、建册 475人,录入微机 475 人。

(3)、 麻疹查漏补种及强化免疫工作

为了控制麻疹疫情在我镇的流行,我镇在XX年5月26日至6月2日组织防保站人员和镇区5个接种点的人员对镇区和周边3个行政村的所有儿童进行拉网式排查,共排查阳平镇区和周边3个行政村,7个年龄组(时间从XX年1月1日出生至XX年出生的所有儿童),共排查儿童743人(不含托幼机构目标儿童)(其中XX年10月16日以前出生为 664人,XX年10月17日至XX以后出生的为79人),在册儿童本地漏种儿童 22人,流动儿童215人;摸底新发现本地儿童22人,流动儿童105人;其中需接种1剂次215人,需接种2剂次61人,合计 337针次。

为切实履行我国政府向世界作出的到2012年中国消除麻疹的庄严承诺,根据《XX-2012年全国消除麻疹行动计划》和《XX年全国麻疹疫苗强化免疫活动方案》的要求,阳平镇在镇政府、卫生院的统一领导下,于XX年9月11—20日对8月龄至14周岁儿童开展了麻疹疫苗的强化免疫接种工作。全镇8月龄至14岁儿童(即1995年10月1日至XX年12月31日出生儿童)应种为7477人(其中本地儿童6695人,外地儿童782人),除有禁忌症的儿童未及时开展接种外,全镇实际接种7119人(其中本地儿童接种6351人,外地儿童768人),接种率为97.6%,实现了上级要求的95%的目标 。

(4)甲型h1n1流感疫苗及其它疫苗接种

为应对常见传染病流行,维持医疗卫生服务系统,公共服务系统的正常运转,我镇为在校学生进行甲型h1n1流感疫苗接种,共接种3571人,并为32个村级养殖户接种甲型流感疫苗3704人。共计接种7275人。 开展了水痘疫苗接种工作。共接种儿童636人;完成了阳平辖区6-15岁儿童乙肝疫苗查漏补种工作。乙肝疫苗应接种6636针次,实际接种5604针次,接种率84%; 开展了流感疫苗接种工作。共接种3岁儿童792人份, 3岁以上儿童及成人3180人份,

4、传染病防治

及时发现、登记并报告辖区内发现的传染病病例和疑似病例 ;开展结核病、艾滋病等传染病防治知识宣传和咨询服务;配合市防疫站结防科对 结核病人进行治疗管理,截止11月份,乙类传染病例报告 例,丙类传染病例报告 例,及时报告传染病人 例,转诊结核病人 例,管理病人 例。为传染病的防控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5、儿童保健

为了很好的为0—36个月婴幼儿建立儿童保健手册,开展新生儿访视及儿童保健系统管理。我院妇幼医生 于10月份到三门峡参加了为期3天的国家公共卫生服务规范培训。通过培训,使每个参加培训的人员明确了目的,掌握了《规范》标准。 截止目前,0-36个月儿童建册344册,XX年出生344人,访视344人。

6、孕产妇保健

按照灵宝《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实施方案》规定,每年至少为孕产妇免费开展5次孕期保健服务和2次产后访视。对孕妇进行一般的体格检查及孕期营养、心理健康等健康指导,了解产后恢复情况并对产后常见问题进行指导。截止11月,各项目责任人已对所有孕产妇进行健康管理,孕产妇建档479人,早孕建册411人,早孕建卡率85.5%,产前健康管理率100%,产后访视率100%。

7、老年人健康管理

对辖区65岁及以上老年人进行登记管理,进行健康危险因素调查和一般体格检查,提供疾病预防、自我保健及伤害预防、自救等健康指导是老年人健康管理的主要内容。在居民健康建档的一开始,我们就将老年人作为了重点人群来健康管理。截止目前,65岁以上老年人登记在册3912人,建立档案2531人,对建立档案老年人全部进行健康服务管理,管理服务率达65%。通过健康知识宣传65岁以上老年人都能自愿接受体格检查。

8、慢性病管理

慢性病管理,主要是对高血压、2型糖尿病等慢性病高危人群进行健康指导。对35岁以上人群实行门诊首诊测血压。对确诊高血压和糖尿病的患者进行登记管理,定期进行随访,并对他们进行体格检查及用药、饮食、运动、心理等健康指导。截止11月份,各项目责任人已登记管理高血压患者1566人,登记管理糖尿病患者197人。

9、重性精神疾病患者管理

重性精神疾病患者管理,我们的主要任务是对辖区内重性精神疾病患者进行登记管理;在专业机构指导下对在家居住的重性精神疾病患者进行治疗随访和康复指导。截止目前,共为辖区69人精神病患者建立档案。

四、加强督导、相互交流,共同提高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工作开展以来,院领导对此项工作十分重视,多次对项目工作进行了督导。

7月1日,启动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下乡调查体检活动。院领导亲自带领体检工作队20余人进驻桑园开展调查体检工作。

8月4日,召开下乡调查体检工作协调会,对体检项目组合进行了重新调整:八项重组为四组,即血型血糖组、一般状况组、脏器功能组、症状生活查体询评组。同时,对人员安排、物品器械管理做了严格要求。

9月份,院班子成员就九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工作的开展情况进行了全面检查,及时发现了项目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给予及时的纠正,促进了项目工作的健康运行。

11月份,院成立了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督导小组, 对我镇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工作进行了全面督查,督导人员对开展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以来所做的工作给予了肯定,同时,也发现了存在的一些问题。院 要求要把好事办好实事办实,把档案要建成活档,更好的服务于广大人民群众。

---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镇公共卫生工作从总体上已经步入了正常运转的轨道,但从目前情况来看,仍存在一些问题和薄弱环节,主要表现在:

1.组织功能发挥不到位。三级公共卫生管理和服务网络虽然已经基本建成,但仍然没有充分发挥相应的功能作用,各项工作镇村联系不够,衔接不密切、配合不默契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工作质量。

2.措施不够扎实。各责任人虽然积极地开展了公共卫生工作,但也发现个别同志认识不够,工作流于形式,没有结合自身实际制定出有效的实施方案,对村卫生所的指导力度不够,部分责任人的管理指导人员业务水平不高,很难起到有效的指导和督导作用。

3.健康档案资料填写不规范.个别健康档案资料填写不够规范,健康档案内容空项,错误较多,存在较多逻辑错误。

4.工作力度有待加强。从检查中发现个别医生的业务知识不够全面,工作消极被动,责任心不强,缺乏主动上门意识。主要表现在:一是慢性病的筛查开展不到位,已经发现的慢性病人虽已建立了健康档案,但符合要求的合格档案的比率不高,内容不完整,记录不真实等情况依然较为普遍,对慢性病的随访和管理流于形式。二是老年人健康管理虽然和居民健康建档同步进行了,但是,登记不详细,管理不到位;三是健康教育讲座的次数不够,版面没有及时更换,健康教育内容和形式单一,资料整理不全。

5、公共卫生服务人员服务意识不够,服务技能单一,工作方法不灵活。

6、缺乏相关知识培训,乡村医生、护士原来大都从事医疗临床、护理,对慢性病等一些行为干预、健康行为指导等方面知识欠缺,急需加强培训指导。

---下一步工作安排:

1、健全工作机制,强化工作职责。要切实加强对公共卫生工作的领导,健全工作机制,强化工作职责,及时分析汇总上报项目实施情况,发现问题及时采取有效措施整改,确保项目工作全面有序健康发展。

儿童心理健康案例篇10

哮喘目前已经成为儿童最常见的慢性肺部疾病,我国儿童的哮喘发病率约为3%,成为全国儿童非感染性疾病发病率的首位[1]。哮喘对患儿及其家庭的生活、学习和工作的影响较大,表现为患儿缺课、父母请假、急诊、住院等比正常儿童明显增多。本文通过采取健康管理理念对哮喘儿童进行护理治疗,取得良好效果,现总结报道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选取2010年1月至2011年1月期间,来我院进行治疗的哮喘儿童中80例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儿均符合中国儿童哮喘协作组制定的诊断标准[2],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中男性24例,女性16例;年龄4~14岁,平均年龄(8.4±3.8)岁;观察组中男性23例,女性17例;年龄3~14岁,平均年龄(8.7±4.2)岁。通过对两组儿童基本资料和病情病程等方面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两组患儿均于确诊时即建立哮喘患儿档案,详细记录患儿的性别、年龄、就诊前发作频率、发作时症状、用药情况及家长联系方式,发放健康教育手册,对照组进行常规护理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采取健康管理理念干预:①发放科室联系卡,每月随访1次,对哮喘患儿及家长普及哮喘知识,鼓励其积极参加每月举办的哮喘知识讲座及咨询活动。②讲解哮喘发作的诱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及治疗等相关知识,使家长对哮喘有足够的认识,为患儿创造良好环境,避免接触过敏原。③指导家长及年长患儿使用气雾剂用药技术,使其正确掌握使用方法,并强调吸入疗法的优点及使用糖皮质激素的重要性。④根据患儿性格特点,采取多种形式的健康教育活动,结合患儿及家长的知识层次、家庭经济状况,制定合理的个性化健康教育方案。⑤指导患儿及家长记录哮喘日记,为患儿建立一份“病案”,以便了解患儿哮喘发作规律。⑥教会患儿及家长认识哮喘发作先兆特点、症状规律及相应的处理方法和用药时机,帮助患儿及家属建立一套完整的自我管理体系,学会自我评价、自我预防、自我治疗。⑦做好患儿和家长的心理指导,指导患儿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观察两组患儿1年内哮喘发作次数、急诊次数及复况。

1.3观察和分析:对两组哮喘儿童1年后进行随访。观察患儿哮喘发作和急诊次数,并统计复发率。采用SPSS11.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 P

2结果

两组儿童哮喘复况统计见表1。观察组患儿哮喘发作次数(3.76±1.57)次,急诊次数(1.56±1.24)次,复发率20.0%;对照组患儿哮喘发作次数(6.95±2.83)次,急诊次数(3.42±1.36)次,复发率55.0%;两组比较有极显著性差异(P

3讨论

由于哮喘儿童家长缺乏有关的哮喘知识,对哮喘病情认识不足、重视不够,常在哮喘急性发作时就诊和治疗,忽视了哮喘缓解期的健康教育,导致哮喘患儿缓解期长期处于失控状态,治疗效果得不到有效巩固,哮喘复发率高。因此,将哮喘治疗的重点放在缓解期,通过健康管理理念进行,预防哮喘复发。

通过建立患儿完整的档案信息,发放科室联系卡,每月随访,进行卫生教育与咨询,建立了护患之间的沟通桥梁,强化健康教育,把病情控制在最佳状态。通过哮喘发病机制的讲解,使家长认识到哮喘是一种持续存在的慢性气管炎性疾病,只有坚持长期、规范化的治疗,提高治疗的依从性,才能控制病情,最终达到临床治愈的目的;通过哮喘诱因、发作先兆、症状规律等相关知识教育,使患儿在平常生活中尽量避免接触哮喘的诱发因素,防止哮喘复发[3];一旦出现发作先兆,应掌握好用药时机,及时做出相应处理,以控制哮喘急性发作,防止哮喘持续状态的发生。另外,加强心理护理,注意饮食调节,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并尽量改善居住环境,避免接触过敏原。

参考文献

儿童心理健康案例篇11

一、流动儿童的界定

根据《流动儿童少年就学暂行办法》第二条规定:流动儿童少年是指6至14周岁(或7至15周岁),随父母或其他监护人在流入地暂时居住半年以上、有学习能力的儿童少年。本文所指的流动儿童是专指父母双方均不在孩子身边,并同祖辈或其他监护人一起在异地生活或学习的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的特殊人群,他们既是“留守儿童”,又是“流动儿童”。

二、案例“妈妈与孩子的对话”的描述

1、案例背景:

孩子的名字叫与与,男孩,今年6岁。孩子的爸爸是个公务员,在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某县做行政领导工作,工事繁忙,当地的自然环境恶劣,县城海拔4014米,老人,小孩到了那里常常出现缺氧现象,故没有办法照顾孩子。孩子的妈妈是一位某某广播电视大学的老师,去年终于逮住了一个学习提高的机会,到某大学攻读硕士研究生,也没办法照顾好孩子。孩子的爷爷、奶奶也都是年过古稀的老人,而且身体也不好。鉴于这样的情况,家里孩子上学的问题就成了一个非常棘手的事情,经过多次家庭会议的商议,最后决定让两个老人带着孩子到乐山上小学,因为那里有个孩子的姑姑可以作为临时的监护人,监管一下孩子的学习。

2、案例描述

就在这个教师节的那个晚上,妈妈拨通了孩子的电话。妈妈说“儿子你现在好吗?”,孩子说:“不好!”。妈妈问“你为什么不好呀?我觉得我的儿子长大了,都上小学了,很能干呀?”孩子说:“妈妈,我就是不好嘛,因为这里的小朋友总是嘲笑我……”妈妈很是着急的问“儿子他们为什么要嘲笑你呀?”孩子说:“他们说我不是这里的孩子……”说到这里妈妈和儿子都哭着挂断了彼此的电话。

3、案例分析

这是一个典型的既是“留守儿童”,又是“流动儿童”的案例。从这个案例中,我们不难发现孩子流动到异地求学的过程中,他的心理正在悄然发生变化,表现出一种“寄人篱下”的低落情绪。这是一个刚满6周岁的孩子,在刚上小学一年级的两周时间里,心理竟出现如此大的变化,目前我们还不能断言说这个孩子有什么样的心理问题,但从孩子表达的言语里,比如“嘲笑”,已透视出孩子胆怯、悲观等消极的情绪。如果,这时不能得到及时正确的疏导的话,其结果也是不言而俞的。有研究表明,这个阶段的孩子可塑性很强,也是他自我意识形成的重要阶段,他比较注重别人或同伴对自己的评价,同伴“嘲笑”的语言评价他,他会感到自尊心受伤害,从而产生自卑的心理。长此以往,他就会变得自卑、沉默、悲观、孤僻或表现出冷漠、内向、暴躁等极端的性格,同时在行为上表现出程度不同的异常、失范和越轨行为,影响他的正常成长。

这看似一个小小的案例,其实,他也正是目前一类既是“留守儿童”又是“流动儿童”在异地求学阶段的生活的一个缩影。他们并不是因为家庭窘迫,而是由于孩子的父母双方都在自然条件恶劣,教育发展滞后的民族地区工作,无法在自己的亲自监护下,给孩子一个良好的接受教育的环境,从而致使孩子留守他乡,异地求学,不免也背上了“流动儿童”的称号。同时也面临着“流动儿童”心理危机的困惑。据不完全统计,目前,甘孜藏族自治州,在异地求学的“流动儿童”多达2000人,占整个州内学龄儿童的30%。他们大多留入到成都市的周边地区,比如温江、双流、邛崃、乐山、绵阳等地经济、文化、教育相对发达的地区。他们中因为户籍的限制,很少能够进入当地的公立学校,获取同等的教育机会,分享优质的教学资源。而是绝大部分由家长花“重金”送如私立(民办)学校就读。他们留守他乡主要有三种类型:一是祖辈监护型,二是他人监护型(即由与父母同辈的亲朋好友代管型),三是自我监护型。他们是否能够健康成长,顺利成才,已是社会发展中不容忽视且急需解决的重要问题。

三、流动儿童心理问题的产生

1、家庭核心教育力量缺失下的性格缺陷

心理学研究表明,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尽管儿童和父母相处的时间越来越少,同伴的影响不断加强。

论文摘要:近年来,有关“流动儿童”的教育问题及心理问题等诸多方面都已经引起了社会各界及学术界不同程度的关注。本文将以一个“流动儿童”的特殊案例作为个案研究,来探析“流动儿童”心理问题的成因,并提出解决这些问题的对策与思考,以期引起共鸣。

论文关键词:流动儿童,心理问题,对策思考

近年来,有关“流动儿童”的教育问题及心理问题等诸多方面都已经引起了社会各界及学术界不同程度的关注。我们随手翻阅或浏览一下期刊、报纸、网络,都不难发现有关“流动儿童”的研究资料,其研究成果层出不穷,研究角度更是各有千秋。然而,在实际的现实生活中这些问题依然悬而未绝,甚至有的地方还暴露出了有关“流动儿童”的心理问题更加严重的形式。如果说“流动儿童”的教育问题是关乎整个国民素质的提升的话,那么“流动儿童”的心理问题将决定孩子是否能够健康成长,将更值得引起重视。我们都知道,一个人身体生病了,只要对症下药,就可以解除病痛,而一个人心理生病了,却很难用药解除病痛,更多是需要靠自己的意志克服他人难以想象的痛苦,自己从心理阴霾中走出来,重塑新生。所以,对于一个“流动儿童”而言,笔者认为如果要让他们顺利的“成才”,首先要让他们健康的“成长”,尤其是心理健康。本文将以一个“流动儿童”的特殊案例作为个案研究,来探析“流动儿童”心理问题的成因,并提出解决这些问题的对策与思考,以期引起共鸣。

一、流动儿童的界定

根据《流动儿童少年就学暂行办法》第二条规定:流动儿童少年是指6至14周岁(或7至15周岁),随父母或其他监护人在流入地暂时居住半年以上、有学习能力的儿童少年。本文所指的流动儿童是专指父母双方均不在孩子身边,并同祖辈或其他监护人一起在异地生活或学习的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的特殊人群,他们既是“留守儿童”,又是“流动儿童”。

二、案例“妈妈与孩子的对话”的描述

1、案例背景:

孩子的名字叫与与,男孩,今年6岁。孩子的爸爸是个公务员,在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某县做行政领导工作,工事繁忙,当地的自然环境恶劣,县城海拔4014米,老人,小孩到了那里常常出现缺氧现象,故没有办法照顾孩子。孩子的妈妈是一位某某广播电视大学的老师,去年终于逮住了一个学习提高的机会,到某大学攻读硕士研究生,也没办法照顾好孩子。孩子的爷爷、奶奶也都是年过古稀的老人,而且身体也不好。鉴于这样的情况,家里孩子上学的问题就成了一个非常棘手的事情,经过多次家庭会议的商议,最后决定让两个老人带着孩子到乐山上小学,因为那里有个孩子的姑姑可以作为临时的监护人,监管一下孩子的学习。

2、案例描述

就在这个教师节的那个晚上,妈妈拨通了孩子的电话。妈妈说“儿子你现在好吗?”,孩子说:“不好!”。妈妈问“你为什么不好呀?我觉得我的儿子长大了,都上小学了,很能干呀?”孩子说:“妈妈,我就是不好嘛,因为这里的小朋友总是嘲笑我……”妈妈很是着急的问“儿子他们为什么要嘲笑你呀?”孩子说:“他们说我不是这里的孩子……”说到这里妈妈和儿子都哭着挂断了彼此的电话。

3、案例分析

这是一个典型的既是“留守儿童”,又是“流动儿童”的案例。从这个案例中,我们不难发现孩子流动到异地求学的过程中,他的心理正在悄然发生变化,表现出一种“寄人篱下”的低落情绪。这是一个刚满6周岁的孩子,在刚上小学一年级的两周时间里,心理竟出现如此大的变化,目前我们还不能断言说这个孩子有什么样的心理问题,但从孩子表达的言语里,比如“嘲笑”,已透视出孩子胆怯、悲观等消极的情绪。如果,这时不能得到及时正确的疏导的话,其结果也是不言而俞的。有研究表明,这个阶段的孩子可塑性很强,也是他自我意识形成的重要阶段,他比较注重别人或同伴对自己的评价,同伴“嘲笑”的语言评价他,他会感到自尊心受伤害,从而产生自卑的心理。长此以往,他就会变得自卑、沉默、悲观、孤僻或表现出冷漠、内向、暴躁等极端的性格,同时在行为上表现出程度不同的异常、失范和越轨行为,影响他的正常成长。

这看似一个小小的案例,其实,他也正是目前一类既是“留守儿童”又是“流动儿童”在异地求学阶段的生活的一个缩影。他们并不是因为家庭窘迫,而是由于孩子的父母双方都在自然条件恶劣,教育发展滞后的民族地区工作,无法在自己的亲自监护下,给孩子一个良好的接受教育的环境,从而致使孩子留守他乡,异地求学,不免也背上了“流动儿童”的称号。同时也面临着“流动儿童”心理危机的困惑。据不完全统计,目前,甘孜藏族自治州,在异地求学的“流动儿童”多达2000人,占整个州内学龄儿童的30%。他们大多留入到成都市的周边地区,比如温江、双流、邛崃、乐山、绵阳等地经济、文化、教育相对发达的地区。他们中因为户籍的限制,很少能够进入当地的公立学校,获取同等的教育机会,分享优质的教学资源。而是绝大部分由家长花“重金”送如私立(民办)学校就读。他们留守他乡主要有三种类型:一是祖辈监护型,二是他人监护型(即由与父母同辈的亲朋好友代管型),三是自我监护型。他们是否能够健康成长,顺利成才,已是社会发展中不容忽视且急需解决的重要问题。

儿童心理健康案例篇12

1资料和方法

1.1临床资料

2013年1月~2014年1月,我院选取100例自愿配合早期综合性发展指导的儿童进行分组研究,按照随机的方式将其列入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各为50例。对照组中,男性30例,女性20例,儿童的年龄为1~2个月,平均年龄为(1.2+0.3)个月,体重为2850~4850g,平均为(3550+150)kg,其中,早产儿、足产儿和过期产儿分别为23例、17例和10例;观察组中,男性31例,女性19例,儿童的年龄为1~3个月,平均年龄为(1.3+0.4)个月,体重为2870~4840g,平均为(3540+140)kg,其中,早产儿、足产儿和过期产儿分别为22例、19例和9例。两组儿童的基本资料如性别、平均年龄以及体重等相比,比较差异不具有显著性(P>0.05),因此可进行组间对比研究。

1.2方法

两组均使用常规保健指导,在此基础上,观察组使用早期综合发展模式,具体方法如下:针对第一次接受保健指导的儿童,相关人员要建立儿童的信息档案,并对其身体健康状况进行全面的评估,在此基础上,为其制定个性化的指导方案,并依据指导方案对儿童进行系统化的健康指导;针对年龄小于半个月的儿童,负责人员应告知其家长需每个月至少进行1次健康体检,针对年龄大于半岁的儿童,需告知其隔月进行1次健康体检[2];在本次研究开始后的1 个月以及1年后,需要对儿童的身高、体重的发育情况以及智商等进行全面的评估,并结合评估的结果对儿童的早期综合发展计划进行相应的调整;对儿童家长进行健康宣教,为其耐心地讲解儿童体格和智力发育、日常营养、心理指导以及日常行为引导的主要方法,以增进其对于儿童身心生长发育的基础知识的了解和掌握;邀请专家定期召开知识讲座,为儿童家长详细地讲解婴幼儿身心发育、日常营养方案、基础保健知识以及临床常见疾病的有效预防方法等,并指导家长培养而言健康行为习惯的主要方法,要耐心地听取家长的主观感受和心理诉求,耐心地回答其关于儿童生长发育方面的各种疑问;指导家长每日需对儿童进行抚触,时间为10 min左右,以促进儿童的成长发育,同时也有助于增进家长与儿童之间的情感交流[3];组织座谈会,邀请家长前来参加,一方面要为其详细地讲解不同年龄阶段儿童的保健方法,另一方面也要听取家长的儿童保健效果,并通过家长的主诉及时地发现其在儿童保健中存在的问题,并及时地对其进行指导,在座谈会上也可鼓励家长进行互相交流,分享儿童保健的一些心得和体会;教会家长一些健康的趣味游戏,以有效地培养儿童的观察和人际交往能力,同时也有助于培养儿童的创造性思维,提升其智力水平[4]。

1.3观察指标

(1)使用智力量表[5]对两组儿童的智能发育(主要包括语言、运动、适应性、精细动作以及社交行为等)进行评分,得分越高,表明儿童的智能发育状况就越好;(2)观察两组儿童身高、体重以及血红蛋白水平[6]。

1.4统计学分析

本研究使用SPSS 19.0软件,使用均数+标准差(―(―差)X+S)表示计量资料,分别用t和X2对组间对比和计数资料进行检验,若P<0.05,则比较差异有显著性统计学的意义。

2.结果

2.1两组儿童的智能发育情况的比较

两组智能发育情况相比,观察组要显著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的统计学的意义(P<0.05),如表1所示。

表1 两组儿童的智能发育情况的比较(―(―儿)X+S,分)

注:与对照组相比,*P<0.05.

2.2两组儿童的身高、体重以及血红蛋白水平的比较

两组身高、体重以及血红蛋白水平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如表2所示。

表2 两组儿童的身高、体重以及血红蛋白水平的比较

3.讨论

早期综合发展模式的服务内容主要包括育儿知识的讲解、日常营养指导和相应的智能教育等,其服务模式有着系统化、科学化以及规范化的特点,具体服务要点包括游泳、婴幼儿的抚触以及一系列的亲子活动等,有着常规保健指导无法比拟的优越性。在早期综合发展模式中,主要包括评估、指导和监督以及评估等四个部分[7],该模式的基础为常规体检,模式制定的依据则是婴幼儿的实际情况,主要服务形式有育儿讲座、座谈会等。

本研究中,两组智能发育情况相比,观察组要显著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的统计学的意义(P<0.05),提示,早期综合发展模式在促进儿童智能的发育方面的应用效果显著,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姚淑萍.婴幼儿早期综合发展在社区儿童保健中对婴儿生长发育的影响[J].中国医药指南,2013,(22):188-189.

[2]施蓓蓓.浅析早期综合发展模式在150例儿童保健中的应用价值[J].当代医药论丛,2014,(20):178-178,179.

[3]曹育雄.探讨早期综合发展在儿童保健工作中的推广及应用[J].中外医疗,2012,31(4):116-117.

[4]王俊红.浅析早期综合发展在儿童保健中的效果[J].当代医学,2013,(14):160.

儿童心理健康案例篇13

1.儿科护理工作的特点

儿科护理与成人护理相比,其护理内容复杂、工作紧迫、护患关系特殊。随着独生子女越来越多,人们对孩子的健康关注程度越来越高,结合医疗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及人们法律意识和维权意识的增强,儿科护理工作者所承受的社会压力和心理压力越来越大。这就要求护理学生更好地掌握对健康儿童日常护理与营养保健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2.各年龄期儿童保健护理的重要性

新生儿期护理的重要性:表现在对新生儿的喂养、保暖、指导家长护理新生儿的眼、鼻、口、耳、脐、臀等方法,促进亲子之间的情感连接。婴儿期护理的重要性:婴儿生长迅速,但消化功能尚未发育完善,易出现消化功能紊乱;免疫功能低下,易感染疾病,此时的日常护理尤为重要。幼儿期护理的重要性:幼儿的行走和语言能力逐渐增强,但危险识别能力差,易发生意外伤害;免疫功能不健全,依然易感染疾病;大小便的训练、睡眠时间的养成护理等极其重要。学龄期护理的重要性:这个时期儿童的认知和心理发展迅速,对其饮食营养搭配、生活自理能力、体格锻炼、团体意识、品德教育等方面的护理极其重要。青春期护理的重要性:这个时期是人生的过渡期,体格成长迅速,要注意儿童的营养、认知、心理、行为等的养成,保持健康积极的生活方式,此外,加强青春期生理卫生等也尤为重要。

3.儿童健康与保健护理的实用性

一是做好儿童保健能够提高我国儿童综合素质。用所学的儿童保健知识指导家长科学地对孩子实施日常保健护理,锻炼孩子体格,提高孩子的心理健康水平和社会适应能力,提高孩子的综合素质。二是为高职院校护理专业学生的就业提供了更广的前景。针对竞争激烈的就业岗位和我国大学生严峻的就业压力,在校期间学好儿童保健护理,除了可以在相关医疗单位寻求就业岗位之外,还可以开设婴儿保健馆、儿童保健知识培训班、儿童健身馆、儿童营养师、考取孕婴证,等等。这就为学生开辟了更广阔的就业渠道,提高了就业率。

三、“儿童健康与保健护理”在《儿科护理》中定位的几点建议

1.加大“儿童健康与保健护理”在《儿科护理》教学中的学时比例

随着独生子女越来越多,人们对孩子的健康关注程度越来越高,更多家长重视儿童的日常保健预防护理。但根据对儿童家庭访视结果显示,大多数家庭家长对于儿童日常生活中的健康和保健知识还很缺乏,这就要求儿科护士在校期间能够掌握更多更好的儿童保健知识,指导和提高家长对孩子的保健预防意识,这样就能够减少或避免很多疾病的发生、发展,提高我国儿童的身体综合素质。

2.提高学生“儿童健康与保健护理”的实践技能操作能力

在掌握基本知识、基本理论的基础上,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以达到高职医学教育“三基”“五性”的基本要求。应把“应用型”、“专业型”、“能力型”作为《儿科护理》实验教学目标改革的突破口,制定可行性、实效性的教学目标;设置合理的实验课程结构,改变传统的实验教学课时分配少的弊端,构建新的实验课程结构。例如多增加婴儿抚触、婴儿被动体操、幼儿体操、预防接种的方法和技巧练习,提高在校生儿童保健的操作水平。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