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管理的范畴实用13篇

工程管理的范畴
工程管理的范畴篇1

1工程管理的范畴分析

对于建设工程项目来说,在开展过程中会遭遇诸多因素的影响,包括:自然环境因素、人为因素等。因此,有必要加强建设工程项目的管理工作,并在实际管理工作中明确管理的具体范畴。总结起来,工程管理的軘范畴如下:

1.1前期准备环节的管理分析

对于建设工程项目来说,其前期准备环节的管理属于范畴的主要内容之一,在此环节主要涵盖了三大方面的内容:①在提出项目过程中,需对当地的社会现状加以考虑,同时结合建设项目所在地的自然环境以及人文要素等,然后结合社会效益,初步提出项目实施的可行性;②针对工程项目的可行行进行研究,在可行性研究过程中,首要工作是进行初步的分析,例如:针对工程建设项目的投资价值进行分析评估,综合考虑是否可行;与此同时,在建设项目可行性分析过程中,需结合设计方案、施工技术工艺等,进行整体性分析,一般条件下某个建设项目的可行性研究需维持半年的时间;值得注意的是,如果项目规模偏大,那么需消耗更长的时间[2];③上述工作完成之后,需做好评审决策方面的工作,在评审过程中,需从整体角度考虑,分析工程项目潜在的问题,优化管理手段及方法,进一步作出相关决策;当然,决策的确定需根据诸多权威数据,避免失误决策等问题的出现。

1.2建设环节的管理分析

对于建设工程项目,建设环节包括的内容较多,比如:工程设计、合同谈判以及施工前准备工作等。为了建设环节不出纰漏,需加强管理。具体的管理内容包括:①建设项目工程决策通过相关审核之后,需针对建设工程进行相关的设计工作,设计施工图纸、方案等,同时施工材料、设备也需要加以明确;②对完善的施工方案进行编制,在编制施工方案过程中需结合建设项目意向书加以确立;与此同时,为使施工能够顺利有序地开展,需作出的设计方案进行严格地审核,确保设计方案的可行性;③在施工环节,有必要以具体施工情况,对施工组织计划进行合理地调整,使项目施工的可行性及科学性显得更为有效;值得注意的是,在将施工设备投入应用过程中,需针对相关设备完成相应的调试工作,确保设备可以为施工提供持续[3]。

2工程管理的重要性及有效举措分析

在上述分析过程中,对工程管理的范畴有了一定的了解。实质上,建设项目工程管理是非常重要的,一方面加强工程管理,能够使建设项目各个环节的工作顺利、有序地展开,避免风险事件的发生;另一方面,加强工程管理,能够确保建设工程项目的质量得到有效提高,进一步为经济效益及社会效益的提高奠定有效基础。下面将从各大举措对工程管理的重要性进行分析,具体内容如下:

2.1对成本支出进行严格掌控

对于建设项目的成本来说,能够体现于工程管理的各大阶段,并且项目成本存在系统性及复杂程度高等明显特点[4]。从建设项目的成本核心来看,包括了预算成本与实际成本。一般情况下,对比分析预算成本与实际成本支出,能够将企业的盈利以及亏损情况计算出来,需认识到的是,在工程管理工作中,成本控制属于非常重要的一部分,需在确保施工质量及进度的条件下,制定并落实行之有效的方案,加强对人员、材料以及设备的全面控制,使工程管理的价值得到有效体现,进而使建设工程企业的经济效益得到有效提高。

2.2质量控制工作的强化

基于工程项目管理过程中,如果施工水平偏低、施工工艺不合格,会致使工程质量难以符合建设工程的实际需求。对于我国工程建设项目来说,所实施的是法人责任制以及监理制,在施工方面所实施的是招投标机制。虽然从建设企业投资效益以及对有关部门的管控方面表现的较为突出,但是在项目工程整体管理方面还存在明显的质量问题。因此,有必要在工程管理过程中加强质量控制,确保设备转化率得到有效提升,并使工程进度得到有效优化,进一步使工程质量得到有效提高。此外,对于材料以及半成品,需加强监督工作,对于人为暗箱操作需充分避免,进一步使工程管理质量能够得到全面地提升。

2.3充分控制相关风险因素

对于建设工程来说,在管理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相应的风险事件。并且,相应的风险事件是不可避免的,但是可以采取有效防控措施,使风险的发生降到最低化。因此,便有必要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建设项目工程管理的风险控制,做好风险控制中的分析、识别以及评价等工作,确保在工程管理工作开展过程中,将风险控制方案贯穿于全过程中,合理控制管理成本,从而使建设项目管理的效益得到有效提升[5]。此外,值得注意的是,需全面提高工程管理工作人员的整体素质,加强管理理论知识学习以及管理技巧的学习,将管理技巧应用到实际管理工作当中,从而使工程管理的质量及安全性得到全面的提升。

2.4冶金工程管理策略探索

冶金工程是整体工程管理的一个重要分支,有必要加强冶金工程的管理水平。一方面,加强对参加冶金工程建设的勘察、设计、施工、监理、构配件生产单位的资格等级、生产许可证和业务范围的管理。监督以上单位在资格等级和允许的业务范围内从事与其相应的活动;另一方面,冶金建设单位在工程开工前,必须到工程所在地的冶金部工程质量监督站办理工程质量监督手续;组织设计和施工单位认真进行设计交底和图纸会审;在建设过程中,建设单位必须依据国家或行业标准、规范及合同规定对设计质量、施工质量及设备、材料的质量进行检查。对重要的设备要进行设备监造、严把质量关。

3结束语

通过文章探究,认识到工程管理的范畴包括前期准备环节的管理、建设环节的管理、实际投产方面的管理等,这些管理内容均需要加以强化。与此同时,在认识到工程管理的重要性的基础上,便有必要对成本支持进行严格掌控,并加强质量控制工作,然后对相关风险因素进行充分控制,并提高相关管理工作人员的专业技术水平、管理水平等。相信做好以上方面的工作,建设项目工程管理的整体水平将能够得到有效提升,进一步为建设工程整体经济效益及社会效益的提升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陈武.建筑工程管理的影响因素及对策探讨[J].工程技术研究,2017,(2):147+151.

[2]李辉.房地产企业工程管理模式研究[D].吉林大学,2015.

[3]孙凯,刘人怀.工程管理信息化应用模式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2,29(18):1-6.

工程管理的范畴篇2

一、前言

我们将工程管理定义为:为了达到工程的预期目的,并能够有效合理地利用资源,对所进行的工程实行的计划、组织、决策、指挥、协调与控制等。通常来说,工程管理具有系统性、综合性和复杂性等特点。在这里,我们需要强调,所谓的工程管理不但包括重大的工程建设中实施的管理,同时也包括了一些新产品的开发、创造和生产过程的管理,同时还包括了对科学技术的改造与创新活动的管理以及对一些重要工程的发展战略的管理。

从以上的对工程管理的涵义的定义中,我们可以看出,在工程管理中,工程决策是十分重要的。它包括了对特定工程的可行性进行分析,对工程的实际价值进行评估以及在工程实施过程中一切活动行为的决策。工程管理与一般的管理是不同的,因为工程和与其相关的技术和产业都是息息相关的,所以作为工程的管理的人员,必须要在特定的工程产业环境下能够对特定的技术集成体进行管理,目的是对特定的目标进行计划、组织、决策、指挥、协调与控制等

二、 工程进展的具体过程

通常作为一项工程,它的实施需要经历前期的准备阶段、建设阶段以及投产阶段等三个必经阶段。而在每一个阶段中,都需要充分做好工作。下面,我们将分别对每个阶段的工作进行详细的介绍。

1.准备阶段

准备阶段包括工程项目的提出、欲可行性与可行性的研究以及评审与决策三个部分。

(1)工程项目的提出

一个工程项目的提出,必须要从社会、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等宏观方面考虑该项目是否符合国家和实行地区的经济发展的要求,是否符合国家相关政策与法律的要求,是否符合可持续发展战略思想等多个方面。项目的提出要有必要性、可行性与经济性。

(2)预可行性与可行性的研究

虽然一些项目在宏观上看是成立的,但我们不能确定是否要对该项目进行投资。在对其可行性进行分析的条件尚不明确的情况下,我们可以先对工程进行预可行性的研究。预可行性的研究成本较可行性研究要低很多。

在进行预可行性研究后,如果觉得该工程有可行的必要,我们就要细致地对工程进行可行性研究,这是一个决定工程是否进行的关键步骤。对工程的可行性研究,在其内容上要与初步设计的标准基本一致。通过对不同工程实施方案的比较与分析,论证工程的可行性。可行性的研究要能够同时满足以下的要求。

1)可以直接作为工程进行决策的依据。

2)可以作为向银行申请贷款的依据。

3)可以作为向政府申请批准建设项目和与有关单位签订合同的依据。

4)可以作为下一阶段工程基本设计的依据。

在对工程进行可行性的研究中,要如实地反映出工程面临的基本情况。由于其比较详细,所以耗时较长,一般需要一年到两年的时间。需要一定的财力和人力进行支持,提高可行性研究的可靠性。在我国,工程的可行性研究还存在着一些的问题。如研究的广度和深度还不够,导致可行性研究的质量不高,进而导致研究中判断的失误,造成重大损失。

(3)评审与决策

在对工程项目进行评审与决策中,首先我们要对可行性研究进行评审,看其是否符合项目建议书中的要求,其数据和资料的依据是否符合实际。我们在做决策时最重要的依据,就是在可行性研究中所得出的结论。由于错误的决策会带来很严重的损失,所以在决策之前,我们一定要认真地做好评审工作。

2. 建设阶段

工程的建设阶段包括工程设计与技术交流合同谈判、施工设计、施工准备、设备调试等四个具体步骤。

(1)工程设计与技术交流合同谈判在可行性报告进行评审并且审批之后,需要对工程进行基本的设计。在设计中,要给出工程中主要设施的具体布置以及所使用设备的详细技术参数,确定要使用的设备型号以及配置情况。同时要与设备厂家进行交流沟通,确定供应单位。技术交流合同谈判与基本设计是密不可分的,产权单位应当参加基本设计的整个过程。

(2)施工设计

在基本设计的基础上进行施工的设计。在原则上,施工设计应该在基本设计完成后进行。但在实际中,由于很多大型工程的基本设计耗时较长,所以可以采取基本设计与施工设计交叉进行的方式。

(3)施工的准备

在大型的工程项目中,通常在基本设计阶段就要选择好施工单位。选择好施工单位后,与施工单位合作,开始施工的准备工作。其中,包括对施工方案的制定、 施工技术准备、机具准备、物资准备、组织准备和人员培训等。

(4)设备调试

通常在一些工艺比较复杂的工程项目中,需要对工程中所用的设备进行调试,确保设备的有效运行。

3. 投产阶段

工程的投产阶段包括生产的准备与投产。一般情况下,比较大的工程项目在可行性研究认为成立之后就要进行具体生产的准备。其中,包括物资准备、技术准备、组织准备和人员培训。在准备工作进行完毕后,设备的调试工作也顺利完成,我们就可以按照工程项目的建设要求投入生产。通常比较大的工程在投产之前还要进行试生产,验收合格后才能投产。

三、工程管理的重要性

1控制成本

施工项目的成本涉及到工程建设的各个方面,显得系统而复杂,具体又分为预算成本、实际成本两种。一般情况下,用预算成本和实际成本相比较,能够算出企业是否亏损。成本管理是工程管理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只有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对人力、物力、财力进行控制,才能真正达到控制成本的目的。同时,控制成本还能够为企业带来效益。

2控制质量

质量控制也是很重要的一个部分,它的对象是施工质量,如果施工质量不好,就会威胁到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积极的进行质量控制,实施全方位的质量监督,有利于提高施工质量。因此,管理人员必须在施工的过程中及时的监测,发现问题及时的改进,这样才能够提高施工质量。

3安全控制

安全控制指的是施工过程中施工项目对安全的管理,如果产生了不安全因素,就会威胁到施工工人的生命安全。管理者通过对生产因素的具体控制,可以减少和排除不安全因素出现的机率。首先可以对工人进行安全培训,使他们树立起安全意识,在施工过程中规范的进行操作。其次要对设备、机械进行检修和维护,防止不安全因素出现。最后还要制定安全管理制度,并且实施奖惩、考评制度。

险控制

风险的出现是不可避免的,但可以采取措施降低它出现的机率,或者将它带来的损失设法降到最小。风险控制又包括了风险分析、风险辨别、风险评价等几个方面,风险的控制必须贯穿整个工程建设,通过对风险进行控制,能够极大的降低企业的损失,是企业获得利益的最大化。

5合同控制

合同关系到项目建设的整个过程,第一是为了保证项目建设的代表方的利益,第二是为了防止产生违约行为。合同具有一定的法律效应,它还能够对施工的整个过程进行监督,防止施工方违规操作。另外,企业还必须在签订合同之前,找出不利于自己,或者是不公平的条款,要求对方及时的修改,将合同中的漏洞处理掉,这样才能保证自身的利益。

结语

工程管理是一项很复杂、很系统的工作,涉及到工程建设的各个方面,因此又具有一定的难度。管理者必须充分的重视这个问题,抓好管理的每个环节,才能为工程建设奠定良好的基础,并且促进工程企业的进步,使之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工程管理的范畴篇3

工程管理在工程的前期准备期间也包含多个环节,在前期准备中包含的主要环节有提出项目、可行性研究、评审决策等。首先是提出项目,在项目提出的过程中要综合考虑多方面的因素,包括本地区的社会环境、自然生态等,项目的提出在提出之始就要有一个全局性的考量。其次是可行性研究,可行性研究是一个进行综合分析论证的过程,需要对工程的效益、施工难度等进行分析。进行可行性研究也可以有效保障工程后期的有效性,工程在建设环节也更容易展开施工,同时开展可行性研究时要综合各方意见,请各方面的专家进行集体论证,保证各方面都能实现最优化。还有就是评审决策,评审决策是对前期提出项目和可行性研究进行的一个决策,在评审决策时要让各方从实际情况出发,对工程的利弊进行考量,最后进行表决,在这个过程中还要注重发现项目提出和可行性研究中的不足之处,并且及时进行整合和修改,使最终的决策更加科学合理化。在评审决策阶段也要邀请多方对工程项目的提出和可行性研究进行集体评审决策,评审决策是前期准备工作中的最后环节,这个环节工作的完成标志着前期准备工作的结束,因此邀请多方进行评审决策,既是对工程的负责,也是对工程合理化的保证。

1.2建设环节

建设环节是整个工程的中心环节,同时也是工程管理工作中的一个中心内容,其主要内容包括工程设计、施工前准备、工程施工等具体环节。工程设计是对整个工程主体的一个规划,是工程施工的一个蓝图,在这个环节中要充分保证设计的科学合理,对设计人员的专业素质严格要求,并且对最终的设计要进行检验和论证,保证施工设计的科学合理。其次是施工前准备,施工前有大量的准备工作要做,在这个环节中需要准备工程施工的材料、施工人员的安排等,在这个过程中要认真检查建材,保证建材的质量,对施工团队进行考察,保证施工团队资质达标。最后是具体施工阶段,工程施工阶段是把整个工程付诸实践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要加强工程监管,包括施工的质量、施工进度等,施工的质量监测工作要贯穿于整个施工过程,保证每个部分、每个阶段的施工质量安全。在这个阶段,要控制好工程的施工进度,保证施工的效率,在规定工期内完成施工任务。

1.3工程竣工

在工程建设完成后,工程管理还有很大一部分工作要做,包括工程的验收、后期工程维护管理等。当工程竣工后就要对工程进行及时验收,验收工作的开始标志着工程的竣工,验收是工程质量的最后一道保障,验收时需要对工程的关键部分、关键部分的重点施工处、工程的结构等方面进行全面检查,还要对工程的各项指标和关键技术处的技术参数进行检验,保证工程各方面的质量均能达标,进行工程验收时需要专业技术人员来进行,专业人员的参与能及时发现工程中存在的问题,可以及时消除安全隐患,避免安全事故发生。另一方面是后期的工程维护工作,这是工程管理的重要内容,工程后期的维护中,需要对工程总体质量状况进行定期检查,对工程中的关键设施进行常规维护,有质量问题要及时进行安全维护,防止质量问题进一步扩大而危及工程总体安全。

2工程管理的重要性

2.1工程管理是工程质量的保障

在工程建设中如果缺少管理整个工程的质量就得不到保障,所谓“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工程管理也是为工程建设提供了规范,使整个工程朝着规范化的方向前进。在工程管理中以对工程施工人员的管理为例,工程施工人员是影响工程质量的一个重要因素,如果施工人员施工不当或者施工不规范会造成严重的质量问题,而在工程管理中就包含对施工人员的管理,对施工人员的能力、日常出勤情况、工作效率都有一个有效的管理。工程管理工作还包括工程的质量监督工作,对工程质量随时进行监测,可以及时发现工程质量问题,给予工程质量一个保障。

2.2统筹整个工程

工程管理可以对整个工程起到一个很好的统筹作用。其可以对工程的建设周期、工程质量、工程各方面的人员调度起到一个很好的管控作用。比如工程管理在工程的立项之初就发挥着作用,对工程全局起着指导作用。比如工程的建设周期,工程施工在不同的时间段有不同的工程进度要求,工程管理就可以使工程能在规定期限内完成。另外工程在建设过程中会涉及到不同的施工方,比如土木建设、电气建设等方面,那么为了使工程能顺利进行就需要对不同的施工方进行协调,这方面的任务也是工程管理的一部分工作,通过工程管理来协调各方,使不同的施工方配合得当,顺利使工程向前推进。

工程管理的范畴篇4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工程产业发展非常地迅速,尤其是在改革开放以后。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各个行业都在不断地发展。不同行业类型的工程与工程管理也在迅速崛起,规模和水平也在不断地壮大,居于世界之首。但是在我国工程与工程管理的涵义上,我国的学术界还存在一些混淆。如很多人片面地认为工程就是土木工程或者是建设工程,或是有人习惯性地认为工程管理就是建设工程的管理。

其实,在现代的工程管理中,它的领域范围是十分广泛的,除了各种大型的工程之外,还包括了一些技术性很高的工程或者是某个行业的特殊含义的工程,如登月工程、生物工程、软件工程等。它们都已经与科学技术创新与探索相联系,已经不单单只是对科学知识的应用了,它们本身已经包括了科学技术的创新发展。因此,我们有必要对工程与工程管理的涵义进行重新定义,使其更加地确切。

1. 工程在现代的涵义

在现代,可以在工程科学的角度上把工程定义为人类为了生存和发展的需要,为了实现某种特定的目的,有组织地运用科学技术对各种资源进行创新改变或者改变事物本身性状的集成性活动。它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理解。

(1)把工程看作是人类为了达到某种特定的目的而进行的一种活动,它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创造出新的事物,或者是通过活动改变事物的特性或者是形状。

(2)在进行任何一项工程活动时,无论最终目的是创新或者是改变事物的各种性状,都是需要相关的科学技术手段最为基础的,需要掌握这些技术手段的人不断地对各种资源进行有目的性的应用。

(3)实现工程的目的不但是对基础科学的应用,而且还是对各种技术的应用,它要利用自然资源以及人类进行创新出来的各种资源。

(4)虽然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往往将工程的各种产物感叹为伟大的工程,但在实际上,工程是指特定的过程,而不是实施工程后工程的产物或结果。工程的产物不能等同于工程。

2. 工程管理在现代的涵义

结合以上对工程的定义,我们将工程管理定义为:为了达到工程的预期目的,并能够有效合理地利用资源,对所进行的工程实行的计划、组织、决策、指挥、协调与控制等。通常来说,工程管理具有系统性、综合性和复杂性等特点。在这里,我们需要强调,所谓的工程管理不但包括重大的工程建设中实施的管理,同时也包括了一些新产品的开发、创造和生产过程的管理,同时还包括了对科学技术的改造与创新活动的管理以及对一些重要工程的发展战略的管理。

从以上的对工程管理的涵义的定义中,我们可以看出,在工程管理中,工程决策是十分重要的。它包括了对特定工程的可行性进行分析,对工程的实际价值进行评估以及在工程实施过程中一切活动行为的决策。

二、工程进展的具体过程

通常作为一项工程,它的实施需要经历前期的准备阶段、建设阶段以及投产阶段等三个必经阶段。而在每一个阶段中,都需要充分做好工作。下面,我们将分别对每个阶段的工作进行详细的介绍。

1.准备阶段

准备阶段包括工程项目的提出、欲可行性与可行性的研究以及评审与决策三个部分。

(1)工程项目的提出

一个工程项目的提出,必须要从社会、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等宏观方面考虑该项目是否符合国家和实行地区的经济发展的要求,是否符合国家相关政策与法律的要求,是否符合可持续发展战略思想等多个方面。项目的提出要有必要性、可行性与经济性。

(2)预可行性与可行性的研究

虽然一些项目在宏观上看是成立的,但我们不能确定是否要对该项目进行投资。在对其可行性进行分析的条件尚不明确的情况下,我们可以先对工程进行预可行性的研究。预可行性的研究成本较可行性研究要低很多。

在进行预可行性研究后,如果觉得该工程有可行的必要,我们就要细致地对工程进行可行性研究,这是一个决定工程是否进行的关键步骤。对工程的可行性研究,在其内容上要与初步设计的标准基本一致。通过对不同工程实施方案的比较与分析,论证工程的可行性。可行性的研究要能够同时满足以下的要求。

1)可以直接作为工程进行决策的依据。

2)可以作为向银行申请贷款的依据。

3)可以作为向政府申请批准建设项目和与有关单位签订合同的依据。

2. 建设阶段

工程的建设阶段包括工程设计与技术交流合同谈判、施工设计、施工准备、设备调试等四个具体步骤。

(1)工程设计与技术交流合同谈判

在可行性报告进行评审并且审批之后,需要对工程进行基本的设计。在设计中,要给出工程中主要设施的具体布置以及所使用设备的详细技术参数,确定要使用的设备型号以及配置情况。同时要与设备厂家进行交流沟通,确定供应单位。技术交流合同谈判与基本设计是密不可分的,产权单位应当参加基本设计的整个过程。

(2)施工设计

在基本设计的基础上进行施工的设计。在原则上,施工设计应该在基本设计完成后进行。但在实际中,由于很多大型工程的基本设计耗时较长,所以可以采取基本设计与施工设计交叉进行的方式。

(3)施工的准备

在大型的工程项目中,通常在基本设计阶段就要选择好施工单位。选择好施工单位后,与施工单位合作,开始施工的准备工作。其中,包括对施工方案的制定、 施工技术准备、机具准备、物资准备、组织准备和人员培训等。

3. 投产阶段

工程的投产阶段包括生产的准备与投产。一般情况下,比较大的工程项目在可行性研究认为成立之后就要进行具体生产的准备。其中,包括物资准备、技术准备、组织准备和人员培训。在准备工作进行完毕后,设备的调试工作也顺利完成,我们就可以按照工程项目的建设要求投入生产。通常比较大的工程在投产之前还要进行试生产,验收合格后才能投产。

三、工程管理的重要性

目前,我国正处在工业化建设的关键时期。尤其是进入21 世纪以来,我国工程建设的规模不断增大。为了更好地促进工程建设的质量,工程管理越来越体现出了它的重要性。因此,必须要不断地提高工程管理水平,从而提高投资效益,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在我国,工程建设取得了很好的成绩。但不得不承认,在我国的工程建设中还存在很多的问题。如在一些投资项目建成后,由于产业结构都相似,过度的投资直接导致工程的实际作用发挥不多,资源配置不当。从而使项目的经济效益较差,没有还贷能力,提高了资产风险。

我国的发展目标是在21 世纪中叶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因此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我国要不断地扩大工程建设的规模。为使我国经济能够健康稳定地发展,必须充分重视工程管理的重要性。工程管理作为工程与管理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但具有管理学的共性,同时还具有工程管理自身特有的特点和规律。在我国,工程管理主要是由行政管理部门或者是产权部门组成一个工程指挥部,形成一个临时性的领导机构,然后对工程进行管理。然而这个班集体却是缺少管理与决策经验的,因此导致我国工程的管理水平低、投资效益低。由此看来,注重工程管理的重要性,提高工程管理水平,是我们在未来亟待解决的一个根本性问题。

四、结语

为了更好地适应社会的不断发展,使工程的进步与工程管理水平的提高为社会的进一步发展服务,我们必须充分了解工程管理的范畴以及它在工程中的重要性。通过对工程管理的不断创新,提高工程管理质量。

参考文献:

工程管理的范畴篇5

军队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基本范畴主要包括思想与行为、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内化与外化、疏通与引导、教育与管理等。这些基本范畴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相互联系的,是从简单到复杂、从抽象到具体的起点范畴、中心范畴、中介范畴和成果范畴构成的一个立体动态结构。这样的立体动态结构通过从简单到复杂、从抽象到具体的逻辑推演,生动地体现了军队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系统内各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有序运动进程和思维的辩证运动过程的特点。在这个彼此关联、排列有序的军队思想政治教育学基本范畴的逻辑结构中,揭示了基本范畴运动由简单到复杂的辩证发展过程,这个过程具体而生动地体现了思维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逻辑行程和逻辑与历史相一致的原则。

一、起点范畴:思想与行为

军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思想是指军人对自身的社会存在及其与周围客观世界的关系的主观反映,是为了适应军人自身生活的需要,在社会、军队的实践中通过大脑对输入的外界信息自觉进行整合后的产物,它属于精神、意识现象的一部分,但不是它们的全部。行为是指人们为实现某种目的而进行的活动或动作,有意识地有目的地影响周围环境的动作和过程。

思想与行为的关系具体来说包括三个方面:第一,思想支配行为;第二,行为反映思想;第三,行为对思想的形成和发展具有反作用。思想与行为是军队思想政治教育学中最基本、最具普遍意义的一对范畴;思想与行为固有的内在矛盾,蕴藏着往后思想政治教育发展过程中一切矛盾的萌芽;思想与行为也是思想政治教育形成和发展的历史的起点;思想与行为不仅对其它范畴起着基础和制约的作用,而且有力地揭示了军队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内涵。

所以笔者认为,思想与行为这一范畴,应作为整个军队思想政治教育范畴系统的起点范畴。起点范畴是使整个范畴体系由以进展开去和得以丰富完成的一个最初的规定,也就是通常所谓的“逻辑起点”。军队思想政治教育学作为一门科学理论,从其范畴体系上看,必须有一个逻辑起点。一般说来,作为逻辑起点的基本要求是:第一,逻辑起点是一门科学或学科中最常见、最简单、最抽象的范畴;第二,逻辑起点应与研究对象相互规定;第三,逻辑起点是一切矛盾的“胚芽”,是事物全部发展的雏形;第四,逻辑起点同时也是历史的起点。依据上述逻辑起点的基本要求,军队思想政治教育学基本范畴系统的逻辑起点,只能是思想与行为这对基本范畴。

二、中心范畴:教育者与受教育者

教育者在这里特指军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它是指经过专门训练,能有目的和按计划对受教育者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个人。受教育者是相对于教育者而言的,是指军队思想政治教育的接受者,即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教育者与受教育者是一种对立统一的关系: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处于不同地位和起着不同的作用,并且教育者和受教育者所承担的任务和活动方式也不同,所以他们之问有对立的一面。但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不可分离,他们互为对方存在的条件,他们的位置是可以相互转化的,两者在教育活动中能够相互作用、相互促进、共同进步,所以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也有统一的一面。

教育者和受教育者这对范畴是在思想与行为范畴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思想与行为回答了军队思想政治教育的出发点是什么,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则在此基础上回答了谁在进行思想与行为,即思想和行为的主体是什么的问题。军队思想政治教育学基本范畴系统中的思想与行为就自然地演化为或具体化为教育者与受教育者。

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不仅仅是一个从思想与行为发展演化而来的范畴,而且是整个军队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系统中的中心范畴。一般说来,每一个范畴体系都有一个中心范畴,对其他范畴起着规定和影响的作用。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在军队思想政治教育学基本范畴系统中具有奠基石的地位和作用。教育者与受教育者这对范畴具有贯穿于系统的始终的这种特征。如思想与行为、疏通与引导、教育与管理、内化与外化诸对范畴,不仅与教育者和受教育者这对范畴有着紧密的联系,而且教育者与受教育者这对范畴在其中起着重要的规定和影响作用。思想与行为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思想与行为,疏通与引导、教育与管理是在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发生作用的疏通与引导、教育与管理,内化与外化的效果也是在教育者与受教育者身上得以体现出来的。

三、中介范畴:疏通与引导、教育与管理

军队思想政治教育学所说的疏通,是指在思想政治教育环节中广开言路,集思广益,采取一切措施和方法激发、调动、维护军人的积极性,使他们把各种意见和观点充分表达出来;所谓引导,就是在疏通的基础上,支持和弘扬正确的思想观点,反对和批评不正确的思想观点,并注意把其中一些不正确的认识引导到正确的轨道。疏通和引导是辨证统一的关系。二者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包含,相辅相成,是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疏通是引导的前提,没有疏通就没有引导。引导是疏通的目的,疏而不导,各种错误思想就会放任自流。离开了疏通谈引导,就使引导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离开了引导谈疏通,疏通就失去了目标和方向,疏通本身也就失去了意义。

军队思想政治教育学所说的教育,是指教育者依据一定的事实与道理去影响军人的意识与行为的一种实践活动,是一种“软”要求,不带有强制性。这里说的管理,是指教育者运用部队的条令、条例和规章、规范等现实的制度管理,是通过行政、纪律和法律的手段去约束军人的行为的一种实践活动。教育与管理是对立统一的关系。首先教育是一种“软”要求,而管理则带有明显的强制性,有其对立的一面,另外教育和管理也由其统一的一面,具体表现在军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思想教育可以提高军队管理的效率,因为思想教育通过正面说理,宣传正确的思想观念、道德规范、规章制度、法律法规,提高军人的觉悟和认识,为顺利进行管理提供了坚实的思想基础;另一方面管理可以增强和巩固思想教育的效果,管理将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中对军人的种种要求加以条文化、规范化、制度化,从而,将“软”要求转化为“硬”约束,通过严格的管理,保证了思想教育基本要求的实现。二者相互作用,相互促进。

军队思想政治教育在确定了谁在进行思想与行为以后,接着自然就要考虑采取什么样的方法来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这样,就从教育者与受教育者这对基本范畴中,引伸出了两对基本范畴,即疏通与引导、教育与管理。在军队思想政治教育范畴体系中,疏通与引导、教育与管理这些范畴在逻辑上就是联结起点范畴、中心范畴和成果范畴的中介范畴,它们在军队思想政治教育学基本范畴的运行中起着承前启后的媒介作用,使之构成一环扣一环的逻辑整体。同时,这些中介范畴也不是孤立存存的,而是相互联系的。疏通与引导是始终贯穿于教育和管理之中的,通过教育和管理而体现出来。教育与管理也必须要遵循疏通与引导的方法,才能达到教育与管理的效果。

四、成果范畴:内化与外化

军队思想政治教育的所说的内化,是指受教育者在教育者的帮助下或在其他社会、军队教育因素下,接受军队、社会要求的政治观点、思想体系、道德规范并转化为自己的个体意识,也是个体不仅真正地相信、接受和遵守社会、军队的思想政治、道德要求,而且自愿将这些要求作为自己的价值准则与行为依据的过程。所谓外化,则是指受教育者将个体意识转化为良好行为,并多次重复良好行为使其成为行为习惯,产生良好的行为结果的过程。内化与外化是对立统一的关系。两者的对立性表现在:第一,两者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处于不同的阶段;第二,内化的成果是使人形成新的思想,外化是使人产生新的行为;第三,内化主要是通过教育和自我教育的方法来完成,而外化则主要是通过动机指导行为的方法进行的。两者的统一性表现在:

工程管理的范畴篇6

一、继续教育范畴的变迁阶段

从哲学意义上看,范畴指的就是问题所能覆盖的领域及具体的范围。对于继续教育而言,其在不同的发展阶段,有着不同的覆盖领域,这些领域甚至是差异较大。因此,追溯继续教育的发展阶段,明确其范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继续教育早期发展阶段

继续教育作为一种教育形式,早在20世纪初期就已经出现了,其是伴随着工业化进程中发展起来的一种正规的、传统的教育体系。英国是世界继续教育的发源地,在1944年,英国通过《1944年继续教育法》,该法将继续教育与初等教育、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并列论述。而且,还特别界定了继续教育的内涵,将继续教育视为一种专为离校青少年设计的教育体系[1]。如此,此时的继续教育范畴就是一种“离校教育”,也就是学校外教育。

(二)继续工程教育时期

在20世纪60年代,随着第三次工业革命的到来,在美国兴起了对工程技术人员的一种再教育活动。当时,新技术、新知识的快速发展,美国深感工程师的素质、水平无法跟上技术革命的需求,于是部分高校开始通过举办短期的工程技术培训班来对工程技术人员进行培训。1979年,清华大学张宪宏教授将“继续教育”这个概念引入中国,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我国也开展了对工程技术人员的再教育培训[2]。1984年成立中国继续工程教育协会,并将继续教育界定为对具有一定学历或职称的工程技术人员进行知识更新及培训的一种再教育活动。在此时期,各国的继续教育主要限定在工程技术领域,其范畴是对具备一定学历或技术职称的工程技术人员的再教育。

(三)大学后继续教育阶段

1987年,国家教委在关于成人教育改革的政策文件中,要求成人教育的办学重点转向在岗在职职工的岗位培训和大学后的继续教育专业培训。在这个时期,国家教育政策文件第一次使用“继续教育”的概念,将继续教育从工程技术领域扩展到大学后,也就是提出学历要求。1987年,国家教委还颁布专门开展大学后继续教育的政策文件,进一步明确了大学后继续教育的对象范围和具体任务,重点对取得专业职称或获得大学专科以上学历的技术人员或管理人员继续培训。从国家政策看,这一阶段继续教育的范围扩大了,相应的,其范畴也由工程技术领域扩展到一般领域。

(四)终身教育阶段

随着社会的发展,继续教育在教育体系中的地位日渐凸显。2000年“十五计划”明确提出要完善继续教育体系,通过发展继续教育来构建终身教育体系。由此,继续教育的地位大大提升,成为推动终身教育体系建立的主导力量。后来,中共十六大到十的报告中,均提出通过完善继续教育来推动终身教育体系和学习型社会的构建。显然,这一时期的继续教育已经成为终身教育体系的立交桥,其范畴远远超过前面几个阶段,已经成为与学校教育并列的且能够与其他教育形态融合的通道式教育体系,与成人教育、职业教育、普通教育、远程教育皆可以融合。如此,其范畴就应该界定为各级各类学历教育和各级各类非学历培训[3]。

二、我国继续教育体系的范畴及其问题

(一)现行范畴

在当前,继续教育作为一种联结性、通道式的教育类型,其范畴无疑是极为广泛的,几乎可以囊括一切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培训,能够与其他任何教育类型结合。从学历教育上看,其范畴类型涵盖了电大、夜大、成教、自考、网络教育等。这些继续学历教育的层次也是极为广泛的,即从中专一直到本科。而非学历培训的类型和层次也很广泛,从类型上看,包括各类各级学校提供的继续教育培训服务;行业系统统一开展的继续教育培训服务、企业统一自建的继续教育培训服务以及社会上各类商业化的继续教育培训服务。

(二)现行范畴存在的问题

1.难以区分继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界限。所谓的学校教育是在学校里进行的,系统性地培养学生心智,以促进学生身心发展为目标的教育形式。从其定义上看,学校教育的特点是难以和继续教育中的学历教育相区分的。继续学历教育与学校教育运行机制的体系性、严密性等方面具有相似特征,均是以培养学习者心智为目标的教育,均有固定性的评价标准和专业范围。如此,继续教育的学历教育和学校教育特征的相似性,会模糊继续教育和学校教育之间的范畴界限,客观上也限制了继续教育作为一种独立教学学科体系的发展[4]。2.文凭双轨制带来教育认可问题。按照我国现行教育体制,学校教育的学历教育和继续教育的学历教育是分开的,二者办学体制是并行的。也就是说,两类学历教育在入学方式、教育过程、教育模式和方法等方面存在巨大的差异,以此来颁发不同的学历文凭,由此导致同一学校出现两种不同的文凭形式。这种文凭双轨制对于专业人士而言,其能够根据文凭的内涵来区别学历者的相应水平以及判别其教育类型。但对于社会大众而言,有时候仅仅依据文凭是难以判断的,特别是对于国外的用人单位,无法按照文凭差异来断定其教育形态。而实际上,学校教育和继续教育的学历教育,特别是名牌学校,二者之间的文凭含金量以及学生的素质、能力是有显著差异的,如果社会大众无法按照文凭来判断其教育类型,就会影响社会大众对于学校教育的认可度,从而给学校声誉及办学质量带来问题。3.继续教育双轨办学体制机制融合困难。继续教育有学历教育和非学历培训的区别,尽管同属于继续教育,但办学体制机制方面存在很大的差异,差异性远胜于相似性。首先,从办学体制上看,学历教育和非学历培训对办学体制的要求是不同,对教育管理模式的要求是不一样的。通常看,学历教育需要一定的入学门槛,有完整而严密的教学过程、有固定化的评价体系、有国家承认的学历证书。而非学历培训几乎没有门槛,教学过程及评价体系也不固定,各校有较大的自,结业证书无须电子注册。其次,从运行机制上看,学历教育是带有公共、公益属性的非市场化行为,其教学管理严格,教学周期较长,突出教学过程的专业性和系统性。但非学历培训则是完全市场化行为,教学周期短,突出教学的实用性和时效性。如此,从二者的机制和体制上看,基本上是完全相反的,二者的办学模式、教学过程截然不同,导致二者实际融合较为困难,甚至不具备融合的条件。

三、继续教育范畴的应然性分析

应然性从哲学上看,就是问题在理论或逻辑上应有的状态,其对应的概念是实然性,这种应该存在的状态而非实际状态。如此,从应然性上分析,继续教育的范畴应该界定为非学历教育;其目前包含的学历教育应该从继续教育中剥离,直接回归到学校教育体系。其范畴从应然性上看,之所以做出如此的界定,可以从以下五个方面分析。

(一)教学体系的差异

无论是继续教育还是学校教育中的学历教育,其必须以专业为起点,教学过程以课程体系为主导,不同的专业有不同的培养计划和课程体系。在知识传授方面,注重知识的严密性和系统性,是一种自上而下的传导方式,教师是教与学过程的主体,教学内容一般不因学习者的个性需求而变化。但非学历培训的教学体系是条块化的,是处于分割状态的,在知识传授过程中不突出专业,只强调实效,难以体现教学过程及课程体系的完整性。具体的教学内容可以依据学习者的个性化需求而调整。

(二)师资来源的差异

无论是继续教育还是学校教育中学历教育的师资力量基本上是来自本校,部分教师是校外兼职,但数量有限。正是因为教师来源的相似,两种学历教育在培养体系方面具有相似性,其教学方法、讲授内容和考试评价等方面没有太大差异。但是,继续教育的非学历培训,其师资并非全部来自本校,甚至更多的是来自各行业、企业、社会组织及政府部门,突出教师的实践经验,而相对弱化教师理论知识和专业背景等。

(三)教学组织的差异

无论是继续教育还是学校教育中学历教育,其教学组织的流程及基本环节是一致的,课程持续时间大致相等,平时教学环节的基本流程是标准化,从授课到考试中间需要经历更多的环节和时间,而且对于考核方式极为重视。但非学历培训则不存在这个问题,其因为是模块化教学,课程持续时间较短,教学流程简单,对于考核环节也不关注。

(四)教学质量管理的差异

无论是继续教育还是学校教育中学历教育其教学质量管理是极为严格的,有明确的监管体系、方式和具体过程。从入学门槛看,二者均需要参加考试,即便是网络学历教学,也有全国性的基础课程统考。从教学实施的过程看,教育主管部门对其软硬件设施的条件、教学环节的要求等方面均有严格的控制,确保其质量管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但是非学历培训没有入学门槛,也不要求有严格的考试评价,质量控制标准由各个教学机构自行制定,用户反馈是其质量标准的重要标准。

(五)证书授予的差异

无论是继续教育还是学校教育中学历教育,都是国民教育体系的一部分,都是公益性质的公共产品,办学过程、招生就业必须符合法律法规的范围,需要教育主管部门的许可或审批[5]。学历证书授予作为最后的评价体系,必须到教育部门进行注册;证书的颁发由严格的程序和条件。对于学历培训证书,办学机构就可以自行颁发,无须到主管部门进行注册,具体办学项目或办学方式无须教育主管部门批准,只需要备案即可。

四、继续教育范畴的新发展

(一)继续教育范畴的重新定位

1.继续教育中的学历教育应该回归到其固有体系中,也就是要回归到学校教育体系中,使其成为学校教育的一部分。如此学校教育的范围就可以大为扩充,从原来的基础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扩展到除了这三个方面之外,还应该包括学历继续教育,但学历继续教育并不是一个独立层次。但在确定其范畴的时候,需要注意的是,学历继续教育纳入学校教育后,并不是一个单独的教育类型,也不应该成为一个单独的教育类型。而是应该将其按照学校教育中的不同层次和类型分别纳入,诸如继续教育中等学历教育就应该纳入中等教育中,高等学历教育就应纳入高等教育中。这样一来,继续教育的学历教育就“消解”在学校教育的范畴中。2.除了学校教育之外的其他非学历培训专属于继续教育,如此继续教育的新范畴就应该专指非学历培训,这种非学历培训的范围是广泛的,应该是面向社会全体成员的各类各级教育培训。从其具体领域上看,可以包括职业和非职业的;从其对象上看,应该涵盖所有的社会成员,而不仅仅限于成人;从其培训时间上看,从人的出生到死亡,涵盖人的一生,是终身教育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

(二)继续教育范畴重新定位的意义

继续教育范畴重新界定之后,就可以将其与学校教育无缝对接。学校教育专司学历教育,继续教育是对学历教育的补充,是对学历教育之后知识更新、技能提升的一种补充。如此就从逻辑上厘清其发展的方向和路径,在理论上具有重大的意义。具体而言:第一,有助于实现教育的专业化分工。将继续教育中的学历教育并入学校教育后,学校教育的功能完全是学历教育,那么继续教育就可以完全实现非学历培训,推进了教育专业化分工的明确,可以使得两个不同体系的教育人员各司其职,实现二者的专业化发展[6]。第二,有助于推进继续教育办学的专业化发展。当继续教育只从事非学历培训后,继续教育的办学体制才可以完全理顺,专注于非学历化的人才培养体系构建,有助于其推进学历培训业务的专门化,进而提升非学历培训的教学质量和社会认可度。第三,有助于实现终身教育体系的构建。当继续教育中的学历教育回归到学校教育,非学历培训成为继续教育的代名词和专司事项。那么,终身教育体系就可以分为学校教育和继续教育两大块,这样就能更好地打通二者之间的壁垒,能够更好地促进二者之间的衔接,从而使得社会个体从出生到死亡的整个人生都有教育体系与其对接,促进终身教育体系的形成。第四,有助于继续教育学科体系的独立和完善。继续教育作为一种学科体系始终难以独立,其关键就在于其没有固定的教学模式和教学系统,难以从教学特性上对其进行区分。当其学历教育剥离之后,非学历培训和学历教育就完全分开,从而使得二者的差异更加凸显,从理论上推进其学科体系建设就更为容易。

参考文献:

[1]吴雪萍,项晓勤.英国继续教育改革探析[J].比较教育研究,2008(5):77-81.

[2]郝克明.跨进学习社会的重要支柱:中国继续教育的发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51.

[3]曾祥跃.继续教育范畴论[J].当代继续教育,2017(1):4-8.

[4]叶显发.教育评价基本范畴的异动与启示[J].当代继续教育,2001(4):37-40.

工程管理的范畴篇7

[基金项目]本文系重庆市2009年人文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基于高职学生方法能力的范畴教学法机制与模式研究”的研究成果之一。(项目编号:09SKS18,项目负责人:周长春)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4)03-0145-03

一、范畴教学法相关研究回顾

学习方法能力是高职毕业生适应风云变幻的经济社会和求得自身全面发展的客观需要。《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指出: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高职教育培养高端技能人才,迫切需要教学法改革。劳耐尔的职业能力理论认为综合职业能力包括三要素,其中的方法能力特别是学习方法能力是其他两种能力的基础和要素,是一种根本能力。目前高职学生能力培养实践的核心在于专业能力,对高职学生根本性方法能力的培养忽略、定位不准、理论研究与改革实践等方面的问题是其突出表现,现有高职课程体系中也少有专门的方法类课程和相应教学内容,这是导致高职学生丧失抽象思维基础、方法能力和迁移能力低下的重要原因。徐维凡认为教学方法创新是提高教学质量的突破口。研究高职范畴教学法能有效强化师生方法能力意识,对推进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改革,提高思维素质,为其他素质教育奠定基础,形成知识的迁移能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态度和创造能力,提高高职师生教学能力和效果等都有着积极意义。克拉夫基的范畴教育理论分析了范畴教育的原则、实现途径、教师备课五要素等,张智、周长春等就范畴教学法作了些初步思考,汤红明等分析了概念的教学方法,彭德林认为概念教学法是现在我国高校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教学采用的基本教学方法,这些相关或类似研究为范畴教学法的后续探讨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同时,从中也可发现范畴教育理论也未就范畴教学法的具体操作作较为细致的论述,概念获得模式尚未涉及范畴及其在教学活动中的运用,从而为方法能力导向的高职范畴教学法操作流程的思考提供了一定空间。通过该研究,试图构建旨在大幅提高高职学生思维能力和学习方法能力的高职范畴教学法操作流程。

二、高职范畴教学法操作流程的理论借鉴

在该探讨中,范畴是指高职教育的课程范畴。该探讨的直接理论基础是德国教育家沃尔夫冈・克拉夫基的范畴教育理论,主要包括教学内容的基本性原则、基础性原则和范例性原则,促进学生主动性原则,范例教学的实现途径,教师备课五要素等。另一理论基础是布鲁纳、古德诺、奥斯汀在思维研究基础上的概念获得模式理论,概念获得模式的主要流程包括呈现材料、提出假设、验证假设、定义命名、总结思维策略等。

三、高职范畴教学法操作流程

(一)高职范畴教学法概念

高职范畴教学法是指基于人本主义教育思想和个性发展为主要教育目标,在高职教学过程中,通过科学掌握课程范畴,以高效习得命题、原理、规律、技能和提高高职教师施教能力及高职学生科学思维、独立学习能力、有效运用其他教学方法的教学方法。高职范畴教学法的主要特征是从高职课程的根基上进行教学切入,高职范畴教学法是其他高职教学法的基础。据其运用主体,高职范畴教学法分为两种,即高职教师角度上的高职范畴施教法和高职学生角度上的高职范畴学习法;据其在高职教学中的作用,高职范畴教学法也可分为两种,即高职师生习得课程范畴的高职范畴教学法――范畴习得高职范畴教学法和高职师生运用已掌握的课程范畴进行后续关联内容教学的高职范畴教学法――范畴运用高职范畴教学法。

(二)高职范畴教学法的操作程序

范畴教学法的操作程序包括学习掌握课程范畴的程序和运用已掌握范畴发展认知结构的程序,其中,前者是本研究的主体部分。

1.引入先行组织者,获得新知生长点。先行组织者是现有认知结构中的既有材料。引入先行组织者,就能为将学习的新知识准确地找到生长点。奥苏贝尔在其代表性论著《教育心理学――认知观点》扉页中用特大号字表述:“假如让我把全部教育心理学仅仅归结为一条原理的话,那么,我将一言以蔽之曰:影响学习的唯一最重要因素就是学习者已经知道了什么。要探明这一点,并应据此进行教学。”如“农业”和“结构”两个先行组织者,两者的内涵就是新知“农业结构”内涵的生长点。

2.创设教学情境,导出范畴问题。根据课程特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高职学生既有图式等,创设生动、形象、感性,利于激发高职学生学习动机的教学情境。创设教学情境的目的主要为了激发高职学生的学习动机,为同化和顺应新知识提供生长点,促进意义建构。教学情境要以有感染力的真实事件或真实问题为基础,同高职学生经验契合。一切教学问题都根源于课程结构的基础即各种课程范畴,因此,应在激起高职学生学习动机的基础上,实时引出教学中应解决的范畴性问题。同时,要明示学生通过这些问题的分析解决,必须达到的直接学习目标和多元价值,从而反过来进一步强化学生学习动机。教学问题的设置应处于高职学生最近发展区。

3.范畴的形式识别。范畴是人类思维的最基本形式,是同一概念体系中的本源,是理论体系的基础。若课程中某一概念没有相应的上位概念,则该概念就是课程范畴。范畴的内涵形式,一般采用“术语+是……”“术语+是指……”“……称为+术语”“……谓之+术语”的常用句式,其中的术语是从形式上明确的范畴。范畴内涵的本质即上述省略号所代表的内容对事物的“性质、发生、关系或功能”的描述。范畴的内涵、特征和外延,三位一体,统一于范畴,构成范畴这一本源概念的逻辑要素。在学科体系课程中,范畴的文本位置一般存在于章节标题中,范畴的内涵描述一般位于标题下的首段首句,少有置于首段中间或首段末尾,更少置于后续段落中。

4.范畴术语的结构分解。首先,分解范畴术语,得到术语成分。范畴术语大多是复合词,对其进行分解是可能的,也是有效学习范畴的重要方法。如农业经济学课程中“农业结构”就是本课程的一个重要范畴术语,对其可分解为“农业”与“结构”两个部分。在不同的学习背景中,重点分析的术语成分也不同。若高职学生原有认知结构中,既无“农业”也无“结构”等认知因素,则重点分析成分包括“农业”和“结构”;若已有“农业”而无“结构”认知因素,则重点分析“结构”;其余类推。其次,分解范畴内涵,得到内涵因素。将范畴内涵分解为若干因素,顺次、对应、相对独立地分别剖析范畴的内涵因素。

5.确立范畴内涵要素。首先,明确范畴内涵中的全部构成因素。其次,明确有些因素是内涵中的核心或关键因素,它们对范畴的内涵和范畴内涵所指称事物的本质属性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而其他因素则不然。确立范畴要素就是要在范畴内涵的各个因素中找出决定范畴内涵的主要因素,对范畴内涵的构成要素给予高度的针对性注意或选择性知觉。确立范畴内涵要素的方法是将范畴内涵各因素的意义与范畴术语各成分的意义进行匹配,其意义和范畴术语成分的意义对应相同的范畴内涵因素一定是范畴内涵的要素。如“事物内部各组成部分之间的内在联系和比例关系”中的“组分”“联系”“比例”三个内涵因素是“结构”这一范畴内涵表述中的三个要素。

6.整合范畴内涵要素。范畴内涵是其要素的综合体,其要素在被分析时是相对孤立的,得出的结果不可能是范畴所欲表达的意义和所欲指称的事物。只有对分解、确立的范畴内涵要素进行整合才能形成范畴内涵,才能反映一个其各要素之间有机联系的范畴内涵所指称的事物。正如将高职学生已有“农业”与“结构”两个先行组织者的内涵进行综合就可轻易发现、建构、生成新知识“农业结构”的内涵;如果高职学生只有农业内涵图式,则着重加工新知识农业结构中的结构;余可类推。这就是迁移,就是创新,尽管这种创新是一种类创新,这种能力的培养就是创新能力的培养。在这一整合过程中,所用到的主要而具体的方法是奥苏贝尔先行组织者加工法、逻辑方法和综合方法。

7.兼顾内涵前提条件。由于所有范畴类似于所有规律,它所反映的是有限事物之间的联系,而这些互相联系的事物同其他事物也是互相联系的,其他事物是“这些互相联系的事物”所构成的范畴赖以存在的前提条件,所以,在研究某一范畴即其所涉事物的联系时,就无法同时考虑该范畴所涉事物同其他事物之间的联系。在此情况下,就只得设定范畴研究的一定前提条件,否则,范畴的科学性、普适性就会难以保证。如“生产可能性曲线”范畴的内涵成立至少就有四个前提条件,否则生产可能性曲线就不能成立。

8.匹配范畴术语成分与范畴内涵要素。抽取组合范畴内涵中的关键字、词,并将它们同范畴术语中的同义成分匹配,发现它们之间意义上的同一关系。如将范畴“农业结构”内涵中的“自然力、生理机制、劳动调节、生命过程、生产产品、事业”与“农业结构”术语中的“农业”匹配,将其中的“组分、联系与比例”与“农业结构”术语中的“结构”匹配。农业是结构化的农业,结构是基于农业的结构。这种匹配整合紧密联结了范畴内涵与范畴语词,使词义一体;紧密联系了范畴内涵同范畴术语各成分,当知觉到某一范畴术语时,就能自然引起对范畴内涵要素的联想,而不必机械记忆;整合了范畴内部各个因素;促使高职学生思考对内涵的概括命名为什么用此术语而不用彼术语,真正明白内涵释义与范畴术语意义之间的本质联系。

9.范例助学范畴。范例是在运用范畴教学法过程中,引入的辅助高职学生同化或顺应范畴可以仿效并符合高职学生经验,适合学生现有能力并能使新知识即范畴纳入其既有认知结构的典范性事例或模板。范例引入的理论依据是陶行知的生活即教育,该操作是为了使高职学生在其现有认知结构中找到新知识的固着点,使新知识与既有认知结构能够有意义地联系起来。引入的教学范例应结构要素完整,能全面例解课程范畴。异于教学情境,范例的作用在于帮助高职学生解决范畴问题,掌握教学内容,达成教学目标。为此,其内容和结构需要同范畴问题的内容和结构保持高度的一致性。引入范例助学范畴等这个环节也可紧置于引入先行者之后。

10.明确范畴的特征和外延。范畴特征是指范畴所反映事物特有属性所表露出来的心理迹象,它是界定事物的内涵中的事物之本质或特有属性。事物特征包括本质特征和区别特征。事物特征存在于界定事物的内涵之中,一般可借助对比的方法从反映事物的范畴内涵中获得。掌握范畴所指称事物的特征,有利于高职学生准确确认事物,有效避免事物之间的混淆,在学习和工作中准确地把握目标、交流沟通和有效操作。明确范畴的外延就是要明确范畴所适用的范围,范畴外延的常见表达式为“范畴包括……”或“根据……不同,可将范畴划分为……”,明确范畴的外延对于后续学习中分析、综合等方法的有效运用和创造性学习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11.总结范畴教学法思维策略。在获得了正确范畴以后,教师引导学生对范畴习得的过程进行总结,总结他们是如何发现范畴的特征的,如何对范畴进行假设的,又是如何证实假设的,然后得出习得范畴的有效思维策略。

四、结语与展望

概念是思维的起点和结果。人类思维的运作过程就是不断地运用概念作出判断,进行推理,从而取得新的认识的过程。目前,高职教育供给同高职教育需求存在较为严重的矛盾,表现之一是高职毕业生要适应瞬息万变的经济社会、求得自身全面发展的需要,就必须具备较高的素质和能力,特别是思维素质、学习方法能力。不证自明,在高职学校现有主流教育思想、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下所提供的高职教育是无法真正有效培养高职学生的思维素质、独立且有效的学习方法能力的。高职范畴教学法可在一定区域内,对现有高职教育教学法等所引致的高职教育供求矛盾起到一定的缓和作用。另外,学习方法能力导向的高职范畴教学法操作流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高职范畴教学法效果评价、高职范畴教学法实施的资源条件等,都有必要进行后续专题研究。

[参考文献]

[1]车文博.当代西方心理学新词典[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1.

[2]郭彩琴.逻辑学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3]姜大源,吴全全.当代德国职业教育主流教学思想研究[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4]林自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创新研讨会暨上海大学首届“思政论坛”综述[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1(5).

[5]彭德林.在概念教学法的背后[J].理论界,2008(12).

[6]孙鼎国,王杰.西方思想3000年[M].北京:九州图书出版社,1998.

[7]汤红明,邓维秀,赵杰,等.医学免疫学基本概念教学法初探[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基础医学教育,2005(3).

[8]吴锵.思维素质与概念教学法[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2001(3).

[9]杨永萍.概念获得模式在《现代汉语》教学中的运用[J].语文教研,2008(22).

工程管理的范畴篇8

(一)整体素养不佳

很多医院人力资源的整体构架不合理,人员素养不佳。卫生人力资源有着总数目偏少、整体素养偏低的倾向。当前,基层范畴内的医疗单位很难吸纳高素养的新颖人才;表征着学术特性的科目带头人缺失潜藏的后劲。预设的科目进展只能依托返聘的老学者,技术梯队特有的断档弊病很重。规模偏大的医院,卫生人才既有的素养层级很高,但高精尖特性的技术职员还很缺乏,这就限制了潜藏价值的增长。

(二)管控机制不完善

人力资源范畴内的管理部门正在强化原始的功能。然而,与目前的发展要求相比,强化的速率还是偏低。人力资源管控的关联部门仍被局限于惯常的薪酬管理、福利及职工应有的劳保管理、存留职员档案、预设培训方式。管控部门既有的职权还没能延展至人力规划、岗位关联的说明拟定、薪酬评判特有的机制开发,没能遵循以人为本这一本源理念去规划日常的管理工作。旧有的竞争机制、绩效评判的机制打击了人员的积极性。人事工作依循的方式仍旧带有封闭的特性,没能接纳主动性、前瞻性的新方式。人力资源管理者特有的危机意识不佳,若遇到失常态势下的人事变更,则很难提出有效的化解路径。

(三)竞争态势被恶化

人才流动依托的机制保证包含流动态势下的自主择业、双向特性的就业选择。最近几年,人才竞争更加激烈,经济不发达的地区处于劣势,出现了带有恶性倾向的多样竞争。医师人才的流动有如下的特性:从北方地区的省级医院流向南方地区的沿海医院;从国有医院渐渐流向合资特性的、外资及各地区的民营医院。与此同时,个体跳槽的倾向逐渐变更成集体跳槽。在恶性竞争的严峻态势下,有必要创设激励机制,着力吸纳并存留人才,化解恶性竞争的难题。

(四)人才流动

特有的疑难高端范畴内的医学人才突显出无序流动的倾向。医院人才耗费的培养经费偏高,培育周期偏长,对人才特有的素养层级也要预设很高要求。然而,高层级的、专业性的人才缺失与大量的需求没能契合。频繁的人员流动增加了人力成本,也增加了潜藏着的人才风险,消耗了无形资产。人力资源被预设的体制限制,仍旧依循终身制这一总规则,缺乏良性的竞争规制。人才互通并不顺畅,冗余下来的职员寻找不到互通的出口。合资及外资性的医院吸纳高层级的人才很难;高水准范畴内的人才管控还是难度偏大的。

三、加强当代医院人力资源管理实效性的创新途径

(一)人力资源的平日调配

要评判人力资源的总体状态,对人力资源这一范畴的总量进行预设的结构配置,并创设质量配置的新路径。重新配置前,要明辨在岗职员的文化层级、性别架构及关联的职称、政治面貌及细分出来的年龄段。依循评判得来的结论,推断出人力管控的潜藏缺陷。此后,再依循设定好的发展规划和拟定好的任务目的,制订人才管控的详尽规划。明辨各个层级的人才需求,整合人才开发及接续的管理,提升管控的成效性。

(二)职员培训的新思路

人才培训的投入应逐渐增加,这样才能创办高层级的培训体系。医院要依循继续教育特有的形式,构建成效最优的培育框架。教育培训的资金投入可以促进人员素质的提升。要考量多层级的岗位需求,设定出成效性机制。若职员不能从设定好的培训流程中获取潜藏着的激励及可用的工作能力,那么创设的这一方案就没有实效性。例如,职员必备的认知包含了本源层级内的医疗知识、关涉护理的知识、专业特性的有关知识。预设的培训途径包含了惯用的在职培训、临床经验特有的培训、拟定好的课题培训。院内有的培训要依循设定好的程式;而讲座及拟定出来的授课程序不应随意更替。对培训的效果还要予以评判。复杂的市场态势下,人才流失的问题突显,为此还要预设心理辅助相关机制,随时观察职员心态并妥善疏导。

(三)职员激励的细化做法

职员在平日工作中应当被随时激励。有时激励独有的促动作用会超出惩罚。细节范畴的激励方式包含了预设多层级的奖金,向有贡献的职员发放。物质激励可以促进职员为获取更高层级的荣誉而不懈努力。

(四)职称晋升关联的机制

职称晋升机制要调动职员的积极心态,留住院内的优异人才。通过平日的考查,选拔出最优的人才,定期予以晋升。医学专业的新人才、管理范畴内的新人才,都要逐级被晋升。同时,要构建轮岗交流及特有的竞聘上岗、定期查验及考量的机制。只有这样,才能建设素质层级优异的队伍。医务工作者的整体素质应被渐渐提升。高效精干的新颖队伍要适应新时期的发展需求,懂得日常的经营管理。根据医院现有的规模及要求,取消不合理的岗位设置,使新构建的人才构架与预设的岗位相契合。这样才能培育出高层级的医护职员,也能存留足量的后备人才,满足接续的需求。

工程管理的范畴篇9

军队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基本范畴主要包括思想与行为、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内化与外化、疏通与引导、教育与管理等。这些基本范畴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相互联系的,是从简单到复杂、从抽象到具体的起点范畴、中心范畴、中介范畴和成果范畴构成的一个立体动态结构。这样的立体动态结构通过从简单到复杂、从抽象到具体的逻辑推演,生动地体现了军队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系统内各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有序运动进程和思维的辩证运动过程的特点。在这个彼此关联、排列有序的军队思想政治教育学基本范畴的逻辑结构中,揭示了基本范畴运动由简单到复杂的辩证发展过程,这个过程具体而生动地体现了思维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逻辑行程和逻辑与历史相一致的原则。

一、起点范畴:思想与行为

军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思想是指军人对自身的社会存在及其与周围客观世界的关系的主观反映,是为了适应军人自身生活的需要,在社会、军队的实践中通过大脑对输入的外界信息自觉进行整合后的产物,它属于精神、意识现象的一部分,但不是它们的全部。行为是指人们为实现某种目的而进行的活动或动作,有意识地有目的地影响周围环境的动作和过程。

思想与行为的关系具体来说包括三个方面:第一,思想支配行为;第二,行为反映思想;第三,行为对思想的形成和发展具有反作用。思想与行为是军队思想政治教育学中最基本、最具普遍意义的一对范畴;思想与行为固有的内在矛盾,蕴藏着往后思想政治教育发展过程中一切矛盾的萌芽;思想与行为也是思想政治教育形成和发展的历史的起点;思想与行为不仅对其它范畴起着基础和制约的作用,而且有力地揭示了军队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内涵。

所以笔者认为,思想与行为这一范畴,应作为整个军队思想政治教育范畴系统的起点范畴。起点范畴是使整个范畴体系由以进展开去和得以丰富完成的一个最初的规定,也就是通常所谓的“逻辑起点”。军队思想政治教育学作为一门科学理论,从其范畴体系上看,必须有一个逻辑起点。一般说来,作为逻辑起点的基本要求是:第一,逻辑起点是一门科学或学科中最常见、最简单、最抽象的范畴;第二,逻辑起点应与研究对象相互规定;第三,逻辑起点是一切矛盾的“胚芽”,是事物全部发展的雏形;第四,逻辑起点同时也是历史的起点。依据上述逻辑起点的基本要求,军队思想政治教育学基本范畴系统的逻辑起点,只能是思想与行为这对基本范畴。

二、中心范畴:教育者与受教育者

教育者在这里特指军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它是指经过专门训练,能有目的和按计划对受教育者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个人。受教育者是相对于教育者而言的,是指军队思想政治教育的接受者,即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教育者与受教育者是一种对立统一的关系: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处于不同地位和起着不同的作用,并且教育者和受教育者所承担的任务和活动方式也不同,所以他们之问有对立的一面。但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不可分离,他们互为对方存在的条件,他们的位置是可以相互转化的,两者在教育活动中能够相互作用、相互促进、共同进步,所以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也有统一的一面。

教育者和受教育者这对范畴是在思想与行为范畴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思想与行为回答了军队思想政治教育的出发点是什么,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则在此基础上回答了谁在进行思想与行为,即思想和行为的主体是什么的问题。军队思想政治教育学基本范畴系统中的思想与行为就自然地演化为或具体化为教育者与受教育者。

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不仅仅是一个从思想与行为发展演化而来的范畴,而且是整个军队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系统中的中心范畴。一般说来,每一个范畴体系都有一个中心范畴,对其他范畴起着规定和影响的作用。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在军队思想政治教育学基本范畴系统中具有奠基石的地位和作用。教育者与受教育者这对范畴具有贯穿于系统的始终的这种特征。如思想与行为、疏通与引导、教育与管理、内化与外化诸对范畴,不仅与教育者和受教育者这对范畴有着紧密的联系,而且教育者与受教育者这对范畴在其中起着重要的规定和影响作用。思想与行为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思想与行为,疏通与引导、教育与管理是在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发生作用的疏通与引导、教育与管理,内化与外化的效果也是在教育者与受教育者身上得以体现出来的。

三、中介范畴:疏通与引导、教育与管理

工程管理的范畴篇10

一、程朱理学的产生及其演化阶段

(一)程朱理学产生的时代背景。任何一个哲学流派的出现都与他们所处的时代密不可分,程朱理学也不例外。儒家思想发端于春秋战国时代、独尊于汉,真正推崇儒家的是在宋朝。宋朝建立了大一统的汉族统治政权,选择了儒家学说作为治理国家的统治思想。宋朝的繁荣因为尊崇了儒学,但是社会矛盾的发展也超出了旧儒学所能协调的范围。因此,各种思想流派的争论的局面在宋朝出现了,程朱理学就是在继承儒家纲常伦理的基础上,吸收了佛学思想方法和各派优点,最终成功经历了实践检验。因此,程朱理学的成功不是偶然的,既经过了理论上的充分论证,而且经过了实践的检验。这也是其诞生之后能够指导中华民族数百年的根本原因。

(二)程朱理学的主要内容。程朱理学是由北宋程颢、程颐创始,之后经过罗从彦、李侗,直到南宋朱熹完成。主要观点是:认为“理”或“天理”是自然万物和人类社会的根本法则,这个理相当于黑格尔的“绝对精神”;认为万事万物各有一理,此为分殊;由天理推出“存天理,灭人欲”,天理是人的本质,具体化到人间则表现为“三纲五常”。这里需要强调是这里的“灭人欲”是争论最大的一点,诸家说法不同,褒贬不一。程朱理学将孔孟的“仁”学推进到了“理学”阶段,被西方学者称为新儒学。他们的学说在传统儒学基本观点的基础上,吸收了佛、道两家的方法论,将天理、仁政、人伦、人欲等内在统一了起来,形成了一个新的“理”为核心的儒学体系,并将原先的概念进行改造纳入其体系之内。为集权官僚地主的统治提供了更为系统、精细和具有思辨性的理论指导,适应了当时调整社会矛盾的需要,成为统治者推崇的新的官学。

(三)程朱理学的范畴体系。完整的学说体系,由核心范畴、主干范畴、辅助范畴三个层次构成。程朱理学作为第二阶段的儒学体系,在这三个范畴层次上都是完备的。理学的核心范畴是“理”。这个范畴最早有程颢提出来,《外书》曰“吾学虽有所受,天理二字却是自家体贴出来。”[1]《遗书》卷五曰“理也者,实也,本也。”[2]《伊川易传》曰“夫有物必有则,父止于慈,子止于孝,君止于仁,臣止于敬。万物庶事莫不各有其所,得其所则安,失其所则悖。”这是理学对第一阶段儒学核心范畴(仁)的首次修正。朱熹注意到之前的“理气”之争,并将“气”纳入到“理学”系统之内,并受“理”的统率。朱熹的“理”比黑格尔的“绝对精神”早了五六百年,但由于缺乏工业文明及其科学技术的支撑,农业文明条件下朱熹的“理”显得更为空泛,只能凭观察到的现象和“猜测”来论证其“理”的范畴。其他的范畴都在“理”的统率下展开。理学有若干个主干范畴,包括道、气、性、命、心、仁、义、礼、智、信、诚、器、欲、浴⑻濉⒂谩⒅、行、实等。这些范畴与过去的区别,以及先后次序都有着独到的见解,构成了理学的骨架。理学的辅助范畴主要有三个部分:一是为展开核心范畴、主干范畴而规定的,如廉、公、敬、温等;二是从仁学体系中的主干范畴转化而来的,如忠、恕、孝、弟等;三是从儒家道统之外的道家、阴阳家、法家、术家、兵家、墨家、农家等各家学说中引入的,如道、阴、阳、五行、法等。

(四)程朱理学的方法论及其缺陷。程朱理学的方法承继儒家的传统方法,以“天”为根据,这是与农业文明相适应的哲学观念和方法论。“天”取代了“神”,这是从事农业生产的前提条件。在肯定其成就的同时,我们也应看到其思维方法的缺陷。首先,二程、朱熹在继承“中庸”这个方法时,将这种方法演变为维护社会现状的方法论,使得儒家道统成了既得利益的官僚地主阶级反对社会进步的工具。其次,总结程朱理学的各位学者,其主要的思维形式,是比较、分类、归纳和演绎,很少使用分析和综合,因此,其范畴大多达不到精确的概念规定的程度,而其论述,基本上还保守着语录体或散文式的论证,更多的则采用了“我注六经”的方式,在对“四书五经”的注解中阐释自己的思想。

(五)程朱理学的演化阶段。程朱理学诞生于宋朝,在明朝的时候得到了推崇。但是随着明朝社会矛盾的演化,特别是明朝中期,政治腐败、日益严重的土地兼并、商品经济的进一步发展等出现了深刻的社会矛盾威胁着官僚制度,在这个时候,程朱理学也爱莫能助了。因此出现了王守仁的“心”学,给没落的集权官僚制提供了一个可以依靠的理论依据,从而使之得以延续。这个时期的儒家道统的全部可能性已经全部发挥了,这将中国的农业文明推动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而这个时期,在欧洲开始了新的文明的探索,这就是商品经济对传统农业文明的突破,并在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等老牌的资本主义国家显现了向工业文明的过渡。在明末,出现了对理学的批判并产生了“实学”。清朝时期,虽然也推崇理学,但并没有大的成果出来。这也是现代学者认为清朝毁掉了程朱理学的根本原因。

二、程朱理学是与中国农业文明相适应的

农业文明从四大文明古国开始发展,生产工具经过了新石器、青铜器、铁器的变迁,创造了自己的文字、历法。 在公元500年左右,世界几大文明中心产生了影响后世的文化、哲学。对此,美国学者塞缪尔・亨廷顿在《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一书中基于古代文明划分了人类文明:中华文明、日本文明、印度文明、伊斯兰文明、西方文明、拉丁美洲文明、非洲文明。他指出,宗教是界定文明的主要特征,基督教、伊斯兰教、印度教、儒教这四个形成于一千五百至两千余年前的总价,是世界上主要文明的构成。

黑格尔说:“哲学并不站在它的时代之外,它就是它的时代的实质的知识。”程朱理学是亨廷顿提到的古代中国儒教的一个阶段,程朱理学是与中国农业文明相适应的,并引导着中国农业文明领先于世界。宋代,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得到了高度的发展,保持了一个西方所望尘莫及的科学知识水平。宋代的数学、物理学、化学、天文学、地学、中医药学、农学等得到了巨大的发展,取得了辉煌的成就。程朱理学对宋代科技的发展起到了宏观的指导作用,特别是在自然观、方法论和价值观的指导方面,解放了人们的思想,拓宽了人们认知世界的视野。农业的发展也需要科学技术,但是这不等于就是工业文明。因此,程朱理学的发展并不必然会引导中华民族走向工业革命。对此,刘永佶指出:“正是由于中国农业文明的发达,才使其社会制度先进于世,儒家道统的产生,就是适应已经在先进农业文明中有着较高素质的劳动者及其生产力发展的需要,而提出变革旧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的思想。”

三、工业文明时代程朱理学的价值

(一)程朱理学的科学精神在工业文明时代仍具有生命力。在宋朝以前,天人感应和天道自然两个流派在自然哲学思想领域占据着主流的地位。天人感应思想大抵把自然界的现象的发生归因于鬼神,并且与人事联系起来。比如天上的流星与自然灾害都说成与人事有关,这些在小说中经常能看到,现在统归为封建迷信。这种思维方法,妨碍了人们进一步对自然现象的认识。天道自然的思想认为自然界的现象和人类社会并没有任何关系,自然界的运行变化也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但是,由于他们的观点缺乏对自然现象进行进一步的探索,也不能正确认识自然现象背后的规律。天道自然的思想经过了汉代王充的发展,到了魏晋产生了玄学。而宋学的建立则改变了这种格局,理学家在承认事物发展变化乃是大自然固有本性所决定的,并非受鬼神的支配,更不以任何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这样的一种认识虽然达不到黑格尔自然哲学的高度,但是这样的认识显然比天道自然论前进了一大步。程朱理学家追求真相、努力探索自然现象背后规律的精神仍是工业文明时代需要学习的。

(二)程朱理学的系统思维在工业文明时代仍需继承。通过对程朱理学的研究发现,其学说的体系十分完整,范畴体系包括了现代学术要求的核心范畴、主干范畴、辅助范畴等,这些范畴一起构成理学的体系。并且核心范畴到主干范畴、到辅助范畴都是从思维上一脉贯通的。这种系统的思维方法,虽然达不到系统论的高度,而且还存在着从核心范畴到主干范畴到辅助范畴的单向发展的思维缺陷,但在当时农业文明的条件下仍然是非常高明的思维方式。特别是程朱理学在完善学说体系的过程中,善于借鉴其他学说的观点、概念来充实自己体系的做法都是值得借鉴的。

(三)程朱理学的某些科学认识仍在工业文明时挥作用。工业文明是当今时代文明发展的主流,但是工业文明时代不等于消灭农业,而是以农业为基础。中国在对待三次产业的关系时经常提到的是“无农不稳,无工不富,无商不活”,从中国拥有十三亿人口的国情来看,发展现代农业、解决十三亿人的吃饭问题仍然是重要的。程朱理学作为农业文明时代的指导思想,在指导今天的农业发展方面仍然可以发挥余热。在中国大多数地区,农业的发展仍然是靠天吃饭,程朱理学对“天”的研究成果,至少可以给我们提供重要的参考作用。

(四)程朱理学在社会管理方面的作用仍然巨大。在中国,已经完成了初步的工业体系布局,但是在社会管理方面,由于历史的原因仍然保留集权官僚的社会管理模式。程朱理学对行政官僚制度的影响仍然是深刻的,更为重要的是,历史上对程朱理学的批判并不彻底。时期陈独秀、等曾开创了对儒家道统的批判。新中国成立以后,虽然对儒家道统的具体表现进行了批判,如父权、夫权等进行了批判,但未能深入本质进行系统的批判。在社会治理方面,仍能看到程朱理学思想的影响。程朱理学在社会治理领域影响的存在,严重地阻碍了中国政治民主化的进程。因此,必须对其进行深入的研究,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和观点对其进行改造,逐渐消除其影响,助推中国梦的实现。

工程管理的范畴篇11

一、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的含义

范畴是反映事物本质和普遍联系的基本概念。学科意义上的“范畴”最早出现在哲学领域,是人类思维关于事物本质关系的基本概念,具有“一般范畴”的意义,并逐渐成为各门具体学科范畴理论发展和建设的学理依据。在学习、借鉴学界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本文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是从总体上反映和概括思想政治教育本质属性和普遍联系的基本概念。它是人们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基础上形成的带有阶段性特征的理论成果,是认识和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的逻辑工具。对于这一含义,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第一,它是反映和概括思想政治教育本质关系的理性规定。作为思维逻辑的理论成果,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有主观的形式,也具有客观的内容,它来源于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客观现实,是人们对大量思想政治教育经验材料的科学分析和逻辑加工,并以其特有的抽象性和概括性,在运动转化和普遍联系中历经实践检验形成的对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特征、规律等的精确表达和理性规定。第二,它是认识和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的思维工具。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以其独特的逻辑思维形式,发挥着认知、表达、解释本学科理论规律与对应实践发展相切合的重要作用,成为认识和把握学科理论的逻辑出发点。另一方面,它又以“纽结”和“网”的方式联结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理论,并通过其自身具有的衍生性、拓殖性和建构性,不断推动学科理论体系的建构和完善,成为学科理论体系建构的重要突破口和切入点,呈现出较强的工具理性。第三,它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基础上产生、验证和应用。因为植根于现实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才能在发展中不断获得新的内涵和阐释,而人们只有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才能正确地对其及其所构成的系统进行检验。此外,它来自于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更要服务于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在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中,以范畴为基点和切入点来深化和创新学科理论体系,是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学理应用和实际转化的着力点和应力点,也是其价值所在。第四,它体现了思想政治教育历史进程与逻辑发展的统一。从根本上说,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的逻辑思维内容,是对思想政治教育历史进程抽象的、概括的反映,它既是逻辑的又是历史的。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的逻辑发展是这样的一种历史顺序:从表现思想政治教育最初发展阶段上的关系即最简单的范畴开始,逐渐向较高发展阶段的较复杂的、成熟的范畴过渡,充分体现了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及其所构成的学科理论体系与思想政治教育历史发展进程的一致性。

二、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与思想政治教育学术语辨析

思想政治教育学术语是指思想政治教育学中的专门用语,即用来指称和描述具有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特点的约定性语言或符号。简言之,就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的“行话”,它与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1.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与思想政治教育学术语的联系。

第一,二者在表现形式上有一定的共通性。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是反映和说明思想政治教育本质关系的最一般的“谓词”,用来铭记和表达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中的一般本性、共同特征。思想政治教育学术语,主要以特定的“词语”或“符号”来标记、传播思想政治教育学中的概念、范畴及理论等,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文字指称”。第二,二者都具有一定的工具性。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理论体系的“网上纽结”,承载学科理论信息,蕴含学科理论内容,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理论的“话语载体”和“叙述方式”,具有认知、分类和表达学科理论的工具性。而思想政治教育学术语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中的专门用语,是指称、表达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理论的“语言用料”或“语言符号”,发挥着描述和说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知识单元和学科理论体系的作用,同样具有工具性。第三,二者的形成和存在具有一定的关联性。思想政治教育学术语的出现和使用标志着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学术规范和表达,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体系中的概念、理论等需用它来指称或表达,据此来看,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也就不得不需要思想政治教育学术语来说明或指称了。而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是说明和确证思想政治教育学科领域中“物之为物”的理性规定,是思想政治教育学术语形成与存在的逻辑前提和依据,思想政治教育学术语的形成与存在有赖于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理性规定的支撑和确证。二者具有说明与被说明的关系,存在一定的关联性。

2.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与思想政治教育学术语的区别。

第一,二者有本质规定的不同。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是对思想政治教育中诸要素及其关系的简化或规定,反映的是一种客观存在。而思想政治教育学术语则不然,它是学科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一种约定性语言或符号,更多的是一种主观层面的指称和表达。也就是说,思想政治教育学术语是指称学科研究对象的一个用语,而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则是对学科研究对象的一个说明。第二,二者表达对象的范围不同。一般看来,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既可以描述、说明研究对象的某一方面,也可以描述、说明研究对象的整体宏观。就其描述、说明的某一方面而言,可称为“某类范畴”,如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基本范畴、重要范畴等;就其描述、说明的整个研究对象而言,它又可统称为“某学科范畴”或“某理论范畴”,如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等。而思想政治教育学术语则不然,它是学科的专门用语,只限于研究对象的整体、宏观表达,因而一般不会有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基本术语”“重要术语”“具体术语”之说。第三,二者各自具有的功能不尽相同。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作为思维的逻辑形式和认识工具,至少有指谓、分类、建构等功能。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的指谓功能,是指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所概括反映的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性质、关系、规律等内容的客观存在性;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的分类功能,是指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对研究对象本质属性、关系特征等本质规定的区分归类;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的建构功能,是指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通过自身的逻辑推理、演绎来拓展完善自身范畴系统。思想政治教育学术语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专门用语,是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概念、理论等物质载体或语言用料,其功能倾向性的表现为指称和表达。

三、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与思想政治教育学概念辨析

思想政治教育学概念是指反映和概括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中某种属性与关系的思维形式。它与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既有同一性又有差异性。

1.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与思想政治教育学概念的联系。

第一,二者都是学科理性思维的逻辑形式。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与思想政治教育学概念在不同程度上都是关于思想政治教育学性质与关系的概括和反映,是我们认识和把握思想政治教育规律的基本要素与工具。二者都是在实践基础上对思想政治教育本质和现象的某种归类划分和概括总结,反过来又在实践中为人们服务,通过有机的组合统一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理论建构之中。对它们的认识和把握越深刻、越正确,我们就越能接近和反映思想政治教育学所面临的客观现实。第二,二者都是学科知识体系形成的重要因素。任何学科都有自己专属的概念和范畴。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概念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理论大厦的“基石”和“支柱”,是学科理论思维和学科建构的重要因素。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理论体系是由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概念和范畴相互贯穿、渗透,按照一定的内在关系建构起来的。而任何一个思想政治教育学概念、范畴只有作为系统整体的一个有机环节,才能在与其他环节的相互区别和联系中获得自身应有的意义及价值。在思想政治教育学理论研究“以学术为业”的现代化过程中,思想政治教育学的概念、范畴的研究日益规范化和科学化,进而建立起独特的思想政治教育学理论系统,这越来越成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理论体系形成的重要因素和学科发展的一个必要前提。

2.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与思想政治教育学概念的区别。

第一,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是比思想政治教育学概念更高级的逻辑形式。尽管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的逻辑形式是思想政治教育学概念,但二者对事物本质的概括和反映的程度不同。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是从总体上反映和概括思想政治教育本质属性与普遍联系的基本概念,是学科理论体系中的核心概念、基本概念。思想政治教育学概念则是对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某方面、某层次的性质和关系的一种反映,因而简单的、具体的思想政治教育学概念不能成为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而那些能够说明存在的统一性,即从整体上表示普遍联系和准则的思想政治教育学概念也可以成为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的逻辑形式是外延较广的基本概念,统摄着属于这个范畴的一系列层次不同的概念,并通过这些层次不同的概念来反映和表现学科范畴体系的内在关系,比思想政治教育学概念更深刻、更具普遍性。第二,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问题不纯粹是思想政治教育学概念问题。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和思想政治教育学概念二者反映抽象的角度和致力解决的问题不同。思想政治教育学概念要解决的最主要问题是思想政治教育领域中概念的定义及其规则,即通过定义来揭示它所反映的某一问题的本质及关系。而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不仅涉及学科理论中各种概念的定义问题,更重要的是,它要从各种概念中抽取出内涵丰富、外延较广的基本概念,用他们来网结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范畴体系,并以此拓建和完善学科理论体系,认识、发现和运用学科理论规律。

四、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与思想政治教育规律辨析

思想政治教育规律是指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诸要素之间的本质联系及其矛盾运动的必然趋势。从总体上看,它与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联系密切、紧密结合,但从具体的存在和认识过程来看,二者又有区别。

1.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与思想政治教育规律的联系。

第一,二者反映的都是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基础上的客观内容。列宁指出:“逻辑形式和逻辑规律不是空洞的外壳,而是客观世界的反映。”[1](P151)人们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基础上,从鲜活的思想政治教育现实中吸取经验和内容并将其加工、上升为理论的形态或观念,再经过不断地转化、检验和改造,形成了思想政治教育领域中的范畴、规律等理性认识的内容。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和思想政治教育规律之所以客观和必然,之所以能够成为认识和反映思想政治教育现实的逻辑工具,是因为它们再现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客观现实及其关系,这一点对二者来说是共同的、无条件的。第二,二者都以探求和揭示思想政治教育本质关系为己任。思想政治教育学每一范畴的形成和确立都标志着人们对思想政治教育本质关系的认识的一定阶段和环节,不同的阶段和环节始终处在揭示思想政治教育本质关系的整体认识过程之中。思想政治教育规律是对思想政治教育本质关系的整体认识和反映,我们在认识和揭示思想政治教育规律的过程中,会发现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正有秩序、有规则地排列组合形成认识之网,处于揭示规律的不同过程和阶段,发挥着自身应有的作用。

2.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与思想政治教育规律的区别。

第一,二者对思想政治教育本质关系的认识范围和程度不同。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侧重于从整体的一定范围、阶段、层次来反映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关系,是对思想政治教育现实整体的个别特性、关系的把握,是思想政治教育认识过程中的一些小的阶段或范围,较为具体、生动。而思想政治教育规律则侧重于从思想政治教育现实的整体来反映本质关系,揭示思想政治教育现实本身的决定性关系、动力和方向,是对思想政治教育现实的整体性认识和把握,较为宏观、深刻。第二,二者在逻辑思维的表现形式上有所不同。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通常表现为一种概念的形式,以一个或多个概念来反映思想政治教育不同阶段或过程中的本质关系。思想政治教育规律要揭示概念之间的本质关系,就要把一个概念同另一个概念进行比较。因而思想政治教育规律一般表现为一种判断的形式,通过若干思想政治教育范畴的有机结合,从整体上来反映和揭示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关系。第三,二者发挥的作用不同。从前面的比较我们可以看出,思想政治教育规律包含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体现思想政治教育规律;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是掌握思想政治教育规律的前提和基础,思想政治教育规律是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的丰富和深化。思想政治教育规律是对思想政治教育客观现实的总的、整体性的认识,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是对思想政治教育客观现实的具体的、阶段性的认识,因此“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规律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作用的程度较强,适用的范围较大;而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作用的程度较弱,适用的范围较小”[2](P48)。并且,思想政治教育学规律比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发挥的作用更为稳定和持久。综上,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内涵的研究,阐释和规范真正体现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特质和富有阐释效力的范畴内涵,是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基本理论研究体现学科性和获得科学性无法绕开的前提和基础,同时也是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理论创新和突破的便利条件。

参考文献:

工程管理的范畴篇12

一、引言

《国家“十二五”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突出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支撑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为主线,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为核心的战略部署;强调坚持把实现创新驱动发展作为根本任务,把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作为主攻方向,把科技惠及民生作为本质要求,把增强科技长远发展能力作为战略重点,把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作为强大动力。作为一国综合国力和整体竞争力的重要先导产业,我国的通信设备制造业更是中国综合竞争力的重要体现。我们课题以我国通信设备制造业佼佼者华为为例,采用扎根理论定性研究方法深入剖析华为价值链升级的成功经验,为我国通信设备制造业价值链低端向高端升级提供创新有效的概念及理论。

二、现状分析及理论基础

(一)我国通信设备制造业现状分析

通信设备制造业作为技术密集型产业,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作为高技术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发展成为一个较为完整的体系,并逐渐成为了世界通信设备加工制造的中心。中国通信设备制造业处于高速发展之中,就2009年1月~11月,中国通信设备制造业累计实现产品销售收入7486.18亿元。 然而,在我国通信设备制造业市场规模迅速扩大和技术实力明显提升的同时仍存在诸多问题,例如“空心”现象,虽然我国通信设备制造业技术实力近年来明显提升,但即使是专项技术也并非产业核心技术,我国总体通信设备制造业技术水平甚至不及发达国家平均技术水平。另一方面,在国内外市场影响力即市场份额同样无法抗衡发达国家通信设备制造商。国家之间比较优势的不同使得不同国家在全球价值链的不同环节各自具备了相对优势,随着全球一体化的深入,国际分工形势不断改变,产品的价值增值过程随着演变成片断化的价值增值区段,从这个角度来看,这条价值链呈“U”型分布,研发设计和销售、售后服务等知识密集型生产环节位于两端,而劳动力密集型生产环节位于低端。 比如,当前我国仍以劳动密集型要素为主,发达国家以资本和技术密集型要素为主,相较于发展中国家,发达国家具有技术上的相对优势。

(二)华为现状分析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于1987年在中国深圳正式注册成立。华为技术有限公司是集生产与销售通信设备为一体的民营通信科技公司,总部位于中国广东省深圳市坂田华为基地。从华为的公司业务分析,华为的产品涵盖交换网络、传输网络、无线及有线固定接入网络和数据通信网络及无线终端产品,为世界各地通信运营商及专业网络拥有者提供硬件设备、软件、服务和解决方案。在对华为市场分析时,华为的知名度通过益普索全球调研数据来看,2014年华为品牌知名度从52%提升至65%,同比增25%。其中,在亚太、拉美已成为领导品牌,品牌知名度由高至低分别为缅甸(100%)、中国(90%)、危地马拉(88%)、哥斯达黎加(88%)、南非(84%);而华为的占有率,2014~2015年度华为交换机国内市场占有率达26.8%,位居第二;华为手机市场份额目前全球第三,中国市场份额第一,国内市场份额达15.9%,全球市场苹果公司通信设备占有率依然第一。

(三)理论基础

哈佛大学商学院教授迈克尔・波特在所著《竞争优势》中提出价值链这一概念,认为“每一个企业都是在设计、生产、销售、发送和辅助其产品的过程中进行种种活动的集合体。所有这些活动可以用一个价值链来表明”。他将价值增值过程分为基本活动和辅助活动,认为基本活动和辅助活动相互联系构成了一个创造价值的动态过程――价值链。在价值链中,制造环节由于技术含量低、易模仿等特性,产品附加价值较低,而研发和服务环节拥有较高的产品附加值。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全球价值链理论应运而生,价值链中的制造、服务等环节在各国之间形成分工。其中发达国家制造企业占领了研发服务、技术咨询、金融服务等价值链中附加值较高的环节,而中国的制造业主要是在发达国家将越来越多的生产制造环节大规模外移,致力于价值链上附加值和利润更高的环节的契机下凭借资源和劳动力成本优势发展起来的。

1992年施振荣为了“再造宏基”提出了“微笑曲线”,描述了现代制造业的价值链。曲线左右两边分别为上游、下游,代表着研发与营销环节,曲线中间则代表制造环节。在价值链中,附加价值更多体现在研发与营销,处于中间环节的制造附加价值最低,因此企业未来应该朝微笑曲线两端发展,实现价值链由低端向高端的升级,这样才能保证企业的持续发展和永续经营。通信设备制造业作为我国综合竞争力的重要体现,这种价值链的攀升显得尤为重要。

三、研究设计与方法

(一)研究方法

研究通信设备制造业的升级历程,仅仅通过定量方法来直接测量比较困难, 因为定量研究通过对事物可量化部分及其相关关系的测量、计算与分析来掌握事物本质, 用其来直接测量行业成长这类复杂且动态的现象有一定难度。定性研究则是通过研究者与被研究对象之间的互动来进行深入、细致研究, 然后对事物的本质得到一个比较全面的解释性理解, 定性方法更符合制造业价值链成长这一研究主题和研究目标。 本研究采用被公认为最科学的定性研究方法――扎根理论。

扎根理论方法的核心是资料收集与分析的过程,该过程既包含理论演绎又包含理论归纳。资料的搜集与分析是同时发生、进行、连续循环的过程,其资料收集方法与其他定性研究相同,而资料分析则要求严格Strauss将扎根理论对资料的分析称为译码,指将所搜集或转译的文字资料加以分解、分析现象。将现象进行初步概念化,然后再将初步概念化的现象第二次概念化、抽象化,再以适当方式将概念重新第三次抽象、提升和综合为范畴以及核心范畴的操作化过程。该过程要忠实于资料,挖掘出资料的范畴,识别出范畴的性质和性质的维度,范畴间复杂交错的本质关系就是研究所得的理论。

(二)资料收集与整理

本研究通过多种方法从各个渠道收集到的资料有:①2015年5月份我们浏览并搜集了大量有关中国通信设备制造业及其价值链升级的资料,包括论文、论坛、企业公告及言论等, 企业内部的资料等;②2015年6月份,我们在导师的协助下与正在华为工作的学长学姐们取得了联系,展开了一次关于华为价值链升级的内部访谈活动;③2015年7月份我们走进华为实体店,统观整个华为荣耀7发售现场,并与营销人员进行了对话;④2015年~10月制作问卷并发放问卷,采集并分析数据,对华为的品牌营销能力进行测试的报告。通过对以上资料进行整理、整合、可信度监测, 以确保资料真实准确地反映研究内容, 保证所有文献以及资料的可靠性。

(三)资料分析

扎根理论方法对资料的分析过程可以明确分为三个主要步骤:开放性译码、主轴译码和选择性译码。

1.开放性译码

开放性译码指将企业资料记录逐步进行概念化和范畴化, 也就是根据一定原则将大量的资料记录加以逐级缩编, 用概念和范畴来正确反映资料内容,并把资料记录以及抽象出来的概念打破、揉碎并重新综合的过程。开放性译码的目的在于指认现象、界定概念、发现范畴, 也就是处理聚敛问题。 使用开放性译码,主要是为了将研究的内容细化,首先发现现象,接着定义现象即概念化现象,然后发掘范畴并为范畴命名,确定范畴的性质。为了说明开放性译码的过程,对华为企业进行资料研究整合后用开放性译码进行如表1操作。

概念和范畴的命名有多重来源,有的来自文献资料,有的来自访谈记录,有的是笔者根据工作中收集和整理的大量笔记和内部刊物(不对外公布) 的结果。概念和范畴的得出也并不是一劳永逸的,为了找到最能反映资料本质的概念和范畴,需要在资料和概念范畴间不断循环往复考察。 开放性译码的过程,首先是对所有搜集到的资料贴标签,这些资料来自整个项目进程中的访谈调研、企业内部资料、论坛等渠道,相对于整个研究内容,他们就是文字碎片的组合。首先,用a为碎片文字贴标签;第二步,对所有a(a1、a2...ai)进行初步概念化,得出aa(aa1、aa2...aai),初步概念化这个环节相当于是对标签定义,在此环节如果发现资料不足还可以进行补充;第三步,是概念化的确定,将所有aa分组定义,归类为A(A1、A2...Ai),这一步将所有资料确定各自的概念范围,不能再有添加和更改;最后一步,是将概念化的内容范畴化AA(AA1、AA2...AAi)。整个开放性编码过程中对资料的精炼和缩编均在深入。在整个开放性译码中,共集结54个初步概念、21个最终概念、以及8个范畴。

2.主轴译码

主轴译码是指运用“原因条件现象情景中介条件行动/互动策略结果” 。 这一编码范式,将开放性编码中得到的所有概念集合起来形成主轴范畴。主轴译码这个环节,任务是将范畴具体化,即把以上总结的八个范畴发展成主范畴和副范畴。本环节并非是把理论框架设计出来,而是基于性质更近一步。在该环节,典范模型成为译码的主要手段。典范模型是扎根理论方法的一个重要分析工具, 用以将范畴联系起来, 并进一步挖掘范畴的含义。利用产生某个事件(主范畴)的条件、这个事件所依赖的脉络(也就是该范畴性质的具体维度指标)以及在事件中行动者采取的策略和采用的结果, 更多、更准确地把握该事件(主范畴),因此,条件、脉络、策略和结果虽然也都是范畴, 但都是与某一主范畴有关而用来帮助了解该主范畴的, 故将其称为副范畴。 通过典范模型,我们得到四个主范畴,分别是技术研发(AA1)、品牌营销(AA2)、国际化趋势(AA3)和聚焦思想(AA4)。技术研发是由多元化创新这个范畴和持续创新、产品多元化、自身技术、解决空心化问题四个概念构成;品牌营销是由企业内外关系管理、战略成本管理、营销三个范畴及企业文化、擅长媒体关系、人力资源、价格优势、战略成本管理、品牌营销、消费者感知七个概念构成;国际化趋势是由市场扩张、国际化趋势两个范畴及扩宽国外市场、开拓高端市场、国际竞争力、国际化营销四个概念构成;聚焦思想是由聚焦思想、产业链构建两个范畴及聚焦思想、与运营商合作、形成终端产业链、客户关系管理、渠道开发、行业环境六个概念构成。关于典范模型分析过程举例如图2所示:

典范模型使我们对范畴的界定更加明确,通过概念、副范畴到主范畴的循序渐进,展现了和企业资料的照应,衔接整个研究过程。就主范畴的典范模型品牌营销举例,营销是因,结果是品牌营销。企业以营销作为手段,做到价格上的优势以及企业文化的体现,再结合媒体宣传,将企业产品理念宣扬给消费者,再在产品成本上作战略规划,有效应对其他竞争者的价格竞争,在人脉的扩张中获得更多消费者的肯定和拥护,最终起到品牌营销该有的作用。

3.选择性译码

选择性编码是指选择出核心范畴,并将核心范畴与其他范畴联系,深入分析,验证其间的关系,并将概念化尚未发展完备的范畴补充完整,即综合的过程。主要步骤是:①借助于得到的范畴,找出核心范畴与次要范畴;②阐明“故事线”,纵观整个研究过程,运用文献、观察或访谈得到的资料,研究其范畴及两者之间的关系,说明所有现象;③通过典范模型将核心范畴与其他范畴联系,并用所有资料验证之间的联系;④继续开发范畴使其更加细微和完备。

在对华为价值链升级的研究中,通过对多元化创新、产业链构建、聚焦思想、企业内外关系管理、战略成本管理、市场扩张、国际化趋势、品牌营销这8个范畴的考察及对技术研发、品牌营销、国际化趋势、聚焦思想这4个主范畴与其相应副范畴的深入分析,同时对于原始资料记录进行互动比较、提问,发现可以运用技术研发、品牌营销、国际化趋势、聚焦思想这一核心范畴来对其他范畴进行分析。华为公司充分展现了这一概念的内涵,即以技术研发为基础,通过品牌营销,在产品、技术和客户等方面聚焦,顺应全球一体化趋势,将自己的技术研发与营销国际化。其故事线可概括为:华为由初建立时以技术为主导逐渐转变为技术与营销双主导,形成以客户为主导的服务理念,积极处理企业内外关系,并将产品的研发与客户偏好联系,进行多元化创新,打造自己的品牌,并顺应全球通信制造业发展趋势,积极开拓国内国外市场,不仅在产品上,也在技术上应用国内外先进技术,构建全球终端产业链,尽快实现价值链由低端向高端的升级。

(三)研究结果

通过扎根理论三层次编码,本文得出结论,华为企业在价值链升级道路上应围绕技术研发、品牌营销、国际化趋势和聚焦思想四个主范畴升级,相比通信设备制造业普遍遵循的“微笑曲线”理论,我们在技术研发与品牌营销两方面多添加了两个应关注的创新理论。2015年华为的销量步入全球前三、国内前二,势头迅猛,作为一家通信设备制造商,华为的积极创新及全面发展为其带来了良好的市场前景。在技术研发方面,华为成为我国首屈一指的国产芯片制造商,通信设备制造商拥有核心技术不仅能在同业领域获得较高的地位,还能够创造更大的研发空间。在品牌营销方面,通过华为2015年荣耀系列宣传活动看出了通信设备制造商的学习导向。作为一家以“技术流”标签的企业,华为难以在红利日渐消退的网络营销中胜过以“人性化”宣传的其他手机品牌,因此华为于2015年成功推出跨界营销,赞助冬奥、与大学生一起攀岩、音乐节等跨界营销活动充分利用目标消费者的传播能力,迅速提升品牌“人性化”方面好感。本文认为寻找合适的营销手段极为重要,通信设备制造商必须根据产品形象及时提升产品知名度,以更加符合消费者感知的产品理念引起消费者购买欲望;国际化趋势,是我国通信设备制造业共同的目标,2015年的企业国际化排名中,我国企业中华为第一、万达第二。华为在2014年9月收购了英国蜂窝物联网芯片和解决方案提供商Neul,并且华为计划以Neul为中心打造一个全球级物联网,这是构建全球产业链的关键一步,不仅提高了国际知名度,并且在扩张市场过程中可以获得无限可能存在的商机,抢先构建产业链可以规避渠道被垄断等风险。华为的聚焦思想主要来源于华为于2011年成立的企业业务集团,华为拥有的聚焦理念值得我国通信设备制造商学习,通过聚焦每一项核心业务有利于持续创新、技术领先。华为在聚焦的原则上与战略合作伙伴来完成被集成战略,通信设备制造商如果想凭借基础设施垄断行业的发展最后只能走向灭亡,只有趋利避害学会与某些领域更优秀的企业合作,才能带动整个通信设备制造业的全面发展。总结起来,通信设备制造业首先要坚持研发核心技术和优化品牌营销才能在业界站稳脚跟,而企业从小区域迈向大范围的发展过程中,必须善于与优秀企业战略合作构建完整的、安全的、多元化的产业链结构,才能真正实现全球化。

四、结论与建议

(一)研究结论

本文运用扎根理论定性研究方法研究我国通信设备制造业从价值链低端向高端升级的理论方法,以华为为例,得出我国通信设备制造业价值链升级路上应给予重视的研发、营销、聚焦与国际化趋势四个范畴。基于微笑曲线理论,根据扎根理论研究方法,在围绕核心范畴、副范畴等概念构建立体网络关系后,我们得出结论:首先,华为由聚焦运营商客户需求、聚焦产品和技术的研发,转为以客户为中心,以客户需求和前沿技术驱动为创新,根据最终消费者体验来打造解决方案,真正将技术与营销结合起来,其技术的持续创新与研发是为了为客户和合作伙伴提供更加优质便利的服务;其次,华为一直在提升企业在国际的竞争力和知名度,努力向国际与高端市场拓展,在走国际道路的同时提高产品本身的质量与其产品在客户心中的质量;再者,华为自2013年来坚持“被集成”战略,聚焦ICT基础设施,对电信基础网络、云数据中心和智能终端等领域持续进行研发投入,使公司始终处于行业前沿,引领行业的发展,并为客户合作伙伴提供具有全球领先的技术水平和开放的架构,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努力构建健康完整的终端生态系统。

(二)建议

我国通信设备制造商不仅要在研发与营销上下游站稳脚跟,还要坚持基于聚焦思想的被集成合作战略构建全球产业链,实现价值链低端向高端的升级。本文通过扎根理论定性研究方法,对我国通信设备制造业价值链的升级提出一些建议:①建议我国通信设备制造业技术创新多元化。急需改善的一方面是增加研发投入,我国设备企业同国外同行相比研发投入比较少,国内多数设备企业采取跟随战略,导致模仿性较强且技术研发能力停滞不前。另一方面是技术研发方向的单一化,我国通信设备制造商多数以发展数字通信领域为主,事实上当前通信设备制造业已经进入成熟期,数字通信技术的创新过程已是标准化过程,短期内难以有革命性创新,欧美技术领先地区已将研发创新放在计算机技术与IT领域管理方法上。我国通信设备制造商应做到技术多元化创新,紧随世界领先水平,研发具有核心价值的产品。②建议我国通信设备制造业业务向多元化发展。一方面,随着我国通信产品呈现宽带化、智能化、网络化、数字化发展方向,市场需求旺盛,作为运营商应加大资本投入以此直接带动通信设备制造业的快速成长,我国通信设备制造商应抓住需求结构升级的机会,稳固国产移动应用主流市场地位。另一方面,设备商要主动出击寻找国内外运营商、渠道商,增加各方面业务合作范围,强化战略合作能力。③建议我国通信设备制造业构建全球产业链。作为全球第二大综合通信设备提供商,华为的产品和解决方案已经应用于140多个国家,服务全球运营商50强中的40余家企业及全球三分之一的人口。整合我国通信设备制造业,应积极开发前端至终端的业务发展能力,构建符合时代要求的产业链。坚持被继承战略,善于利用资源并敢于应用新的合作方式。④建议制定国家层次目标和战略,大力发展通信设备制造业。通信设备制造业是我国信息电子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综合国力的表现形式之一。我国政府应积极制定战略,加大对通信设备制造业的支持,尽快实现我国通信设备制造业又强又大的目标。

参考文献:

[1]段增辉.中国通信设备制造业竞争力研究[D].辽宁大学,2011:1.

[2]刘念.全球价值链视角下我国通信设备制造业升级策略优势[D].浙江大学,2015:65.

[3]郭腾飞.制造业服务化理论分析[J].经营与管理,2016,(01):112-114.

[4]李志刚,李兴旺.蒙牛公司快速成长模式及其影响因素研究――扎根理论研究方法的运用[J].内蒙古财经学院,2006,19(3):3.

[5]黄清.“扎根理论”方法及其在课程理论建构中的运用[J].研讨会会议交流论文,2006,(05):4.

[6]Anse lm Strauss, Ju liet Corb in. 徐宗国译.质性研究概念[M].台北:巨流图书公司, 1997:165.

[7]韩炜. 基于扎根理论的企业战略定位探讨[J].现代财经,2008,(10):4.

[8]李志刚.裂变型创业[M].经济管理出版社,2007,(12):66-69.

[9]李志刚,李兴旺.蒙牛公司快速成长模式及其影响因素研究_扎根理论研究方法的运用[J].南开大学,内蒙古财经学院,2006,19(3):4.

作者简介:

工程管理的范畴篇13

(一)工程项目物资成本管理与控制的重要性

钢结构企业惯常的建设中,慎重辨识成本状态,是企业拓展依托的侧重点。物资购进这一时段中,创设节支增收特有的新路径,是成本管控中的侧重环节。现今时段中,钢结构特有的某些企业,没能注重细节范畴的成本查验,造成潜藏着的机制弊病,没能提升原有的规制水准。成本耗费偏大,对应着的物资效能,却没能随同提升。钢结构特有的焊接流程、桥体特有的上下结构设定、钢结构的制备、关联的施工步骤,都会耗费采购进来的钢材。如何精准计算这样的耗费成本,采纳可行措施,以便缩减耗材,是钢结构企业采纳成本管控的考量重点。这种情形之下,强调平日以内的成本管控,有着凸显价值。

(二)工程项目物资成本管理与控制的意义

钢结构特性的多重企业,在拟定好的项目管控之中,物资成本关涉的管控及运作,占到了凸显比值。物资成本特有的平常管控,能够协同企业,在剧烈态势下的市场之中,不断予以提升。强化成本管控特有的认知,让企业范畴以内的一切成员,都确认明晰的成本意识。只有这样,才能适宜变更着的市场走向,缩减预设的物资耗费,拓展经济效益。

(三)工程项目物资成本管理与控制的要点

钢结构企业特有的成本影响,包含耗费掉的人工费、钢材采购占到的经费、钢结构建造特有的机械运用经费、无形特性的质量成本等。钢结构企业,应当建构完备框架之中的管控机制,有序规制奖惩。抓好本源的项目组织,注重拟定出来的侧重环节。针对潜藏着的疑难,随时予以辨识及化解。设定全程架构下的管控,限缩平日以内的物资支出。这样做,能在最大范畴内,促动经济成效的层级提升。

三、钢结构企业工程项目物资成本管理的现状

(一)物资成本管理计划不完善

计划特有的提报流程,凸显了随意的倾向。报送过来的数值,仍旧不够精准,添加了额外范畴的购进成本。计划报送以后,在偏短时段中,就会着手用料。设定出来的周期偏短,添加额外经费。钢结构范畴以内的某些项目,拟定了明晰的定尺规格。选购进来的钢板,应当依循制备好的订货单。然而,钢厂没能拟定明晰的计划,供货商没能依循期限去递交。这就耗费掉了等待时间,延误了预设工期,添加总体成本。

(二)物资成本管理意识淡薄

现场特有的物资管理,人员还是偏少。管理认知不够,平日以内的工作,没能深入实质。施工项目递增的态势下,物资管理关涉的多重主体,忙于化解惯常见到的琐碎事宜,无暇考量成本管控。

(三)物资成本管理工作过于形式化

物资管理特有的平常工作,通常没能深化,停留在偏浅层级的形式之中。企业细分出来的项目部,预设了细化架构下的工程部、成本查验的部门、对应着的物资部。然而,关涉的这些部门,很难审慎查验核算。解析得来的物资成本,也没能折射出本源的盈亏成因。管理者及特有的班组成员,漠视平日以内的成本管控,没能接纳成本意识。

四、加强钢结构企业工程项目物资成本管理与控制的措施

(一)建立健全和完善的工程项目物资成本管理体系

应当依循市场状态,随时添加适宜内涵。拟定职责机制,把企业范畴以内的项目经理部,当成管控的责任主体。工程建造特有的钢材耗费,占到总体耗费之中的60%。设定特定期限,统计板材特有的利用率。平日生产之中,按照拟定好的组织架构,优化惯用的下料方式。与此同时,还要适宜运用废弃了的材料。建构完备的管控体系,预设多层级架构下的管控制度。关涉物资成本特有的机制,潜藏着偏多漏洞。

(二)加大物资成本管理培训力度和增强意识

对于企业预设的项目经理、其他范畴的人员,强化关涉成本管控这一范畴的教育。在衔接着的多重环节以内,都要拟定培训。例如:初始时段的物资规划、物资购进及接续的供应、物资耗费及查验,都应侧重把关。培育出最优的成本认知,经由常规化特性的培训,让职员明晰物资成本凸显出来的侧重影响。

(三)加强对物资成本管理工作和成本核算控制措施

物资成本特有的查验重点,应被设定成物资发放。建构动态特性的管理,随时发觉疑难。花费最少金额,购进适宜物资,以此便利接续的项目建造。钢构件固有的体积偏大,厂内范畴的倒运艰难。规格偏大的这种构件,还要配有某规格的吊装设备。为此,还应着力去优化平日的物流,缩减必备倒运次数,缩减耗费掉的倒运时间。强化成本核验,依循限额发料特有的机制,随时予以核算。严格管控各流程以内的物资成本。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