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杂志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实用13篇

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
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篇1

于20世纪产生的相对论、量子理论及控制理论被人们认为是三项重要的科学革命,人们借助该三项理论实现着客观世界认识上的飞跃。随着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相关的理论研究工作的深入开展,其研究对象及应用领域也发生着重大的变化,就我国的教育部所进行的学科的设置及分类中,将控制理论及控制工程设置为控制科学与工程下的二级学科,学科核心便是控制理论,推动着我国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在科学研究领域的发展。

1 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的产生及发展

控制理论作为对社会发展具有重要影响意义的学科,其产生起源可上溯至十八世纪发生在英国的技术革命中,瓦特在蒸汽机的发明之后,将离心式非锤调速器的相关控制原理应用于蒸汽机转速的控制中,开创出以蒸汽作为原动力的机械化格局,而之后的工程界逐渐的将控制理论应用于调速系统稳定性的研究中,通信技术和信息处理技术的高速发展,使得电气工程师们不断的研究出更为科学全面的控制系统分析方法,实现了控制系统的条件稳定性及开环不稳定性的分析研究,而控制理论的创始人于1948年所发表的控制理论的相关著作,就控制理论的相关方法所进行得阐述,推动反馈概念的应用并为控制理论的形成奠定下坚实的基础。

在科技的不断生产发展中,基于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的控制技术也在不断的完善,尤其是在计算机技术的不断推动之下,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拥有着更深入的发展。就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的整体发展历程而言,可大体上划分为三个主要的阶段,其中第一阶段为20世纪的40至60年代,是古典控制理论的形成及发展时期,主要进行进行单输入及单输出问题的解决,多采用以频率特性、传递函数及根轨迹等作为基础的频域分析法进行系统的研究,而主要进行研究的系统是线性的定长系统,进行非线性系统分析的过程中所选用的相平面法要求变量不能超出两个,该控制理论可实现生产过程中的多种单输入单输出类问题的有效解决。第二个阶段为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的现代控制理论的形成与发展阶段,该阶段已经步入空间技术时期,控制工程也向性能更高的方向上发展,数字计算机的配合应用,实现了分析设计及实施控制,但时变、多输出多输入及非线性等较为复杂的系统控制内容使古典控制理论呈现出局限性,而最优控制方法在该阶段中提出,使现代控制理论更为完善。第三个阶段是20世纪70年代到目前为止的大系统控制理论及智能控制理论时期,其中大系统控制理论是控制理论就广度上的扩展,利用控制及信息的相关观点进行大系统其结构方案及总体设计,进行的是分解方法及协调处理的相关基础性技术理论的研究;智能控制理论是控制理论就深度上的扩展,进行人类智能化活动、控制信息传递的规律等的研究,并就仿智能化的工程控制系统及信息处理系统等进行研制。

2 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的应用

在进入21世纪以来,以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及控制技术为典型代表的IT产业的发展及普及中,核心是计算机技术,关键是通信技术,而基础是控制技术,使得控制学科逐渐的发展成为基础性的科学,控制系统与控制工程中的系统结构、系统稳定、反馈调节及智能系统的相关思想及理论,在自然学科下的多种科学领域获取广泛应用的同时,在人文等学科中也有着广泛的应用体现,基于该现象,某些专家甚至指出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已不再是单纯的学科,已逐渐的发展成为较为全面和系统的世界观、方法论。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所具有的显著特点是,某些基本的概念同时具有着普适性及独特性。在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的应用中,两个概念是应用的关键及核心,首先是系统概念的应用,在当前社会的发展中系统问题已变得非常重要和突出,尤其是全社会范围内所进行的复杂性系统及复杂性科学课题的研究及应用,这是控制理论在现代科学中应用的必然发展,应用控制理论不仅要进行结构及性质的分析,还要进行系统运行状态的调控;其次是反馈概念的应用,这是控制理论区别于其他的学科及控制理论的应用区别于其他的理论应用的关键,反馈使得控制系统在较大的程度上具备人类智能的诸多特点,可以实现控制系统在实际的应用过程中结构、参数及扰动等因素的不确定性给控制系统造成的影响,例如远距离通讯设备、进行隧道扫描的显微镜等具体的工程设备。

在控制理论与控制公工程的应用中,最优控制是现代化的控制理论非常核心的内容,利用最优控制所进行的研究是在满足相应的约束条件时,就最优控制策略进行寻求,进而取得性能指标的极大值或者是极小值,最终使控制系统在性能指标上可取得最优化效果所必须采用的基本条件及综合方法,即就受控的运动过程或动力学系统,从多个可选择的控制方案中寻求最佳的方案,从而使系统在运动状态由初始状态变为指定的目标状态时可以取得性能指标的最优化。在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的应用中,较为典型的两个标志性的研究方法便是PDI控制器及Kalman滤波器,这两个方法已经被成功的广泛应用于较多的实际系统中,但所开展的系统的稳定性及最优性都是就线性模型的证明,实际上这两种方法还可应用于一大类非线性系统的证明,相关的研究人员利用基于控制理论与控制系统的反馈机制所进行的定量研究工作就是围绕着这两种标志性方法。在现实生活中控制理论及控制工程最为典型的应用便是水槽内水位的控制及电加热器中的温度控制,该典型应用中的自动控制是利用自动化的高度及温度测试仪等进行预期的测控目标的实现。自动控制系统是为实现控制目标由被控制对象及自动化的仪表所组成的闭环系统,控制系统按照结构形式可分为开环控制系统、闭环控制系统及复合控制系统,三类不同的系统在具体的需求下都有着广泛的应用。

3 结语

控制理论及控制工程随着理论及支撑技术的不断完善,逐渐的由工农业及交通运输等较为传统的产业,向生物、信息、通讯、管理等较为新颖的产业中延伸,也必将在社会的发展中获取更广泛的应用。

参考文献

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篇2

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学科是以工程系统为主要对象,以数学方法和计算机技术为主要工具,研究各种控制策略及控制系统的理论、方法和技术。控制理论是学科的重要基础和核心内容,控制工程是学科的背景动力和发展目标。本学科的智能控制方向主要包括模糊控制、专家系统、神经元网络、遗传算法等方面的研究,特别强调的是上述方法的交叉及其在工业过程控制方面的应用。故障诊断方向主要研究当控制系统一旦发生故障时,仍能保证闭环系统稳定,且满足规定的性能指标。利用获得的实时数据对生产过程进行在线监测及故障诊断,根据系统的运行状态制定相应的控制策略,使系统工作在最佳状态。信号处理方向主要研究控制系统中的信号处理问题,包括非线性系统的鲁棒滤波器的设计,自适应滤波器、噪声抵消器、小波分析等。

(来源:文章屋网 http://www.wzu.com)

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篇3

控制理论虽然起源于英国18世纪的技术革命时期,但是却在二十一世纪被广泛应用。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控制理论和控制工程被广泛的应用于相关工程企业当中。在本篇文章里,笔者不仅分析了控制理论和控制工程的发展,还探索了控制理论和控制工程的应用前景。

1控制理论和控制工程的发展

社会经济的不断进步,带动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要想让科学技术得到完善和发展,就必须得到控制工程与控制理论的支持。如今,在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前景下,控制理论和控制工程的发展可分为三个历史发展时期,分别是第一历史发展时期、第二历史发展时期、第三历史发展时期,在下文里,笔者针对控制工程和控制理论这三个历史发展时期进行分析探究。

1.1控制理论和控制工程的第一历史发展时期

控制理论和控制工程的第一历史发展时期在20世纪40年代到20世纪60年代期间,在这第一历史发展时期中,掀起了一阵古典控制理论的热潮,该古典控制理论不仅解决了单输出问题,还解决了单输入问题。该古典控制理论是以传递函数特性分析法和频率特性分析法作为参考依据,对系统层面进行相关研究,控制理论主要研究的系统是线性系统。通过分析非线性系统不难发现,该系统所使用的分析法为相平面法,使用的个数一般不会超过两个,将该控制理论应用于系统的生产当中,可以有效地解决单输出和单输入等问题。

1.2控制工程与控制理论的第二历史发展时期

控制工程与控制理论的第二历史发展时期在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期间,第二历史发展时期为空间技术的应用发展时期,在这一时期中,计算机技术和控制工程之间相互融合,并且控制工程的性能得到了优化。从而有限地实现了分析设计,除此之外,还促进了多输入、多输出和非线性等系统的完善,使控制模式得到更好的优化,是现代化控制工程与控制理论变得更加完善,更加科学。

1.3控制工程与控制理论的第三历史发展时期

控制理论和控制工程的第三历史发展时期在20世纪70年代到当前,控制工程与控制理论得到了很好的完善,从而逐渐趋向成熟。不管是系统的整体设计,还是系统的结构方案,都显得非常的成熟,并且还能够完成协调处理和分解方法的相关理论性基础研究。智能控制相关理论是基于控制理论的基础上,进行进一步的开拓,让其完成了信息的传递以及控制,使得人们的活动更加便捷。目前,控制理论与及控制工程不仅具备有一个很好的发展前景,还具有一个非常好的应用前景。

2控制工程与控制理论的应用

控制工程与控制理论的应用核心为:以控制最优为前提,充分满足控制理论和控制工程的相应约束条件,并且提出最优的控制方案,在性能指标极值范围内,使控制系统的系统性能做优化。在应用控制工程与控制理论的过程当中,经常会涉及到两大类研究策略,一种是PDI控制器,另外一种是Kalman滤波器;控制理论和控制工程在许多系统的实际应用中,通常都会使用这两种策略。为了能够让控制理论和控制工程在系统中的应用性更为稳定,可以运用线性模型来对其进行分析和证实,上述两种策略还可应用于非线性系统中。据相关研究表明,通过利用控制理论和控制工程,进一步对控制系统进行定量研究,最终实现对控制系统的全面解析。控制工程与控制理论不仅被运用于水槽内部水位控制系统,还被运用在电热器控制系统和温度器控制系统当中,使其实现自动化控制目标,使仪器能够充分发挥自身的作用。根据相关学者的研究表明,控制理论和控制工程的应用,不仅需要对其进行性质层面分析和结构层面分析,还需要对该控制系统的运行状态进行调控。在应用控制理论和控制工程的过程中,还需要重视应用反馈概念,利用反馈概念,最大程度智能化控制系统,使控制系统的系统性能得到提高。充分将控制工程与控制理论和系统融合,这样才能够提高系统运行的安全性和可靠性,才能让系统生产企业的经济效益得到保障。

3结语

在本篇文章中,笔者简单地分析了控制理论和控制工程的各个发展阶段,并且对控制理论和控制工程的应用进行探究。目前,控制理论和控制工程日趋成熟,基于通信技术与计算机技术的基础上,被运用在各种控制系统当中,令控制系统的运行变得更加安全以及可靠。笔者相信,随着控制理论和控制工程相关研究的不断深入,控制理论和控制工程会在相辅相成的基础上获得共同发展,最终起到推动社会经济稳定发展的作用。

参考文献

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篇4

Key words: civil engineering; construction quality; construction management

中图分类号:TV523

一、引言

近年来,我国在建筑施工方面的责任事故频频发生,这是对我国经济建设快速发展的一种很直接的否定,我国在经济发展方面过度的关注,而在百姓的民生方面的关注度远远比不上对经济的的关注度。责任事故的频发是对工程质量和施工的管理工作的一种严重的指控,如果我们把别人的安全看做是自己的安全,可能事故就没有那么容易就会发生了。施工单位往往只是看中施工的速度,对于施工的质量和施工的管理工作没有很完善的管理机制和监督机制。施工单位没有完善的质量控制体系、不能对施工进行全方面的管理,对于施工过程中出现的一些突发状况不能及时作出应对措施,最终导致各项质量问题的出现。针对这样的情况,现代工程施工企业在进行土木工程施工质量控制与管理时,必须针对自身管理工作特点以及工程实际情况进行科学的分析,以此保障施工质量控制体系在施工过程中的适应性,提高施工质量控制与管理实施的效果,保障土木工程施工质量。

二、土木工程施工质量的控制工作

在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工程施工的质量控制问题,随着这一问题不断的深入研究,土木工程施工的质量管理工作的质量体系正在不断地完善,使得建筑工程在建设建筑物的时候可以有相关的理论可以依据,可以根据自身的的质量要求去结合相关的理论进行真正的施工过程。这样结合工程的进行质量控制的完善,建立起来相应的管理体系,完善相应的管理方式,对工程的施工质量是一项重要的保证。通过科学的质量管理体系完善,促进土木工程施工质量控制的科学开展,为保障工程施工质量奠定良好的基础。

作为现代土木工程的主要内容是施工的质量控制工作和施工的管理工作,施工的质量水平直接影响工程责任事故的发生几率。这时我们就应该更加注重是工程施工前的规划工作,规划工作的不到位也会导致工程施工质量事故的发生,土木工程施工前,我们应该进行相应的技术交底过程,施工的企业应该对相关的施工人员进行施工工程的工作进行讲解工作,使他们了解施工的质量要求标准。在施工前我们应该对施工的场地进行科学的规划工作,对施工的各种施工设施和施工的各种建筑材料,设备的存放产地和施工设施的定时养护工作,都应该进行合理的安排,以保障施工可以正常进行,为施工的质量奠定一定的基础。

土木工程的施工质量控制和施工的管理工作要要求企业进行严格的控制和监督。所以,我们应该在施工的过程中对施工的现场进行严格的控制,对施工的质量得以保证。在施工的现场我们应该安全专门的人员进行监督和检查,通过质量监督人员的监督和专业的施工人员的施工,对土木工程的施工过程的严格要求,是对工程的一项重要保证。通过严格的现场管理为保障工程施工质量奠定基础,为工程技术参数、施工工艺管理奠定基础,保障工程施工质量处于受控状态,满足工程施工要求。

三、土木工程管理施工过程质量控制措施

土木工程的施工质量控制,应遵循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在其具体施工过程当中,各施工阶段皆应对施工人员、施工材料及机械设备等因素严格控制,及时发现并妥善解决问题,最好土木施工前期就能够有效避免问题发生,减少不必要的经济损失。

1、完善质量管理体系

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篇5

1、 工程施工成本控制相关理论

1.1 工程施工成本概念[1]

工程施工成本是指在工程施工过程中产生的全部费用的加和。施工费用主要含:消耗的主要原材料、结构部件、其他材料、周转材料的费用消耗,施工机械的相关耗费,工人所得工资、奖金以及在项目管理组织中所产生的所有的费用。

1.2施工成本控制概念

施工成本控制是指在施工过程中,对可能影响施工成本的各个因素进行管理,随时采取相应的措施,把施工中产生的各种消耗和支出严格控制在计划成本的范围内,并且及时反馈整理,监督是否符合标准,计算并分析实际施工成本和计划施工成本之间的差异,随时总结发现先进经验。

1.3 施工成本控制的原则

1.3.1 最低成本原则

所谓最低成本原则顾名思义,即必须要达到最低的成本,这是所有的施工企业所追求的,也是成本控制的根本目的。为此,施工企业会采取各种手段和方法,想方设法的降低施工中一切可能产生的消耗,从而达到最低目标施工成本。

1.3.2 全盘成本控制原则

全盘成本管理是全企业、全员和全过程的管理,各部门、各单位的工作业绩,与每个职工有着切身利益的关系,施工成本的高低需要大家共同关心参与,需要大家群策群力,不是只靠少数人的努力就可以收到预期效果的,所以它是个全员控制的过程,要求做到人人有责人人参与。

1.3.3中间动态控制原则

该原则即以工程中的主要施工段作为成本考虑的重点,及时发现问题,当实际成本与计划成本出入较大时要适时的校正,看做是生产过程中的动态控制。

1.3.4目标管理原则。

结合自身实际对目标进行科学的预设和安排,对目标进行责任到人,加强执行度,随时检查考察目标的结果,从而对目标进行评价和修正,最终对目标管理形成一整套从计划、施行、考查、处置的体系。

1.3.5节约原则。

节约原则着力于减少施工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人、财、物的耗费,健全施工中相关财务制度,如成本开支上限和各种费用开支标准,并且在实际中严格执行,加强监督。最终的目的在于提高施工效率,优化施工方案,提高管理水平;加大对浪费行为的惩处力度。

2、施工成本控制具体流程及方法

2.1施工成本控制具体流程

第一步进行成本的预测,在施工前通过专业的知识结合实地的调查和相关行业的经验和物价水平对施工工程的具体情况详细的分析计算,从而做出科学的预估,可以做出相关的方案供客户评价,这也为后期施工过程中出现可能的纰漏提前做好准备,做到有备无患;第二步进行成本的计划,此处的计划及将施工工程中的所涉及的一切费用等都以货币的形式表达编写出来,出具书面的详细资料,是项目管理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步骤;第三步成本过程控制,是指在工程实施过程中对实际产生的费用和影响因素进行严格的管理和控制,随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消除一切有可能提高成本的影响因素,保证不超出成本;第四步成本的核算是对工程施工过程中产生的一切费用进行核查计算;第五步是成本的分析是指在整个工程的施工过程中时刻对成本进行科学的总结和分析,找原因解决问题;而最后一步为成本的考核,即就相关指标对应责任人,就成本的实际开支进行对比和考察,奖罚分明才能调动每一个人的积极性,盘活整个成本控制体系,从而为企业创造更多的利益。

2.2施工成本控制具体方法[3]

2.2.1 施工前组织措施

在工程施工前根据本企业的实际情况制定出详细的控制标准和制度,协调好相关部门的关系,贯彻负责制落实到相关责任人,相关审批制度要实行个人负责,不能多人负责甚至无人负责;建立起从上而下的责任制度,分配到人,一级一级负责;建立考核惩罚制度,定期对相关成本进行核查复查,对达标甚至超标的给与奖励,反之则给予对应的惩罚,从而在员工间产生大家齐努力争降成本的意识。

2.2.2 施工期间的经济措施

即在施工过程中,对实际产生的各项成本进行监督、审核、指导,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成本控制:

(一)人工费

现场必须要有监督施工管理人员,对工作班组进行科学规划,适时分配调度,对工作量、工作人员要了如指掌,最大可能的提高用工率、减少返工、减少工期、提高工程质量。

(二)材料费

对施工中所使用的一切材料都必须严格按照程序进行审批报单,现场使用过程中也要及时计量使用情况,定期汇总上报,减少原材料浪费,用最少的材料做出最好的工程。

(三)设备损耗费

对施工过程中使用的每台设备计算其标准台时费用率,根据实际情况提高设备的使用率,定期对机械设备进行保养,降低故障率,保障使用。

结论

在“十二五”期间,相信随着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大发展,更多的施工企业和单位将会重视施工成本控制,在施工现场中我们将会看到越来越多的施工成本控制措施,将为我们的广大施工企业的发展提供越来越多的助力。

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篇6

一、工程造价全过程管理概述

工程造价是指工程项目建设过程中所需要的所有资金投入,包括建筑工程费、设备机械购置费、安装工程费、建设单位管理费以及建设单位贷款产生的各种利息等,只要是和工程项目有关的费用全部计算在工程造价之内。如果工程项目属于生产性建设项目,工程造价就还包括项目竣工以后保证项目正常运营所需的周转资金,也即流动资金。工程造价的全过程管理区别于工程项目某一阶段的具体费用,它和建设投资的概念是一致的,是对整个工程项目资金的概括。承包商在对工程项目进行竞标之前都会对工程造价进行估计,只有能够看到经济效益时,承包商才会做出承包决策,如果工程造价的估计已经超出承包商的承受能力那么他将放弃承包该工程项目。一旦承包商承包了该工程项目,那么工程造价全过程管理将是承包商能够取得客观经济收益的关键举措。

二、工程造价全过程管理研究

工程造价全过程管理贯彻工程项目始终,从项目决策开始直到项目竣工结束,通过科学合理的技术手段将工程造价控制在一定范围之内。

针对工程造价的全过程管理可以采用EPC管理模式,将EPC管理作为整个工程造价管理的基础模式,贯彻始终。EPC即项目总承包交钥匙管理,总承包商的造价工程师要对整个工程的全过程造价管理负责,对总承包公司和项目法人负责。这种责任制有助于加强总承包商对工程进行过程中造价管理的控制,更容易发现工程造价存在的问题,并且需要将造价信息和相关问题及时向工程项目法人进行反馈。在EPC管理模式的指导下建立工程造价全过程管理目标体系,实现工程技术和项目经济的充分结合。项目工程分为决策、设计、施工和竣工四个阶段。针对每个阶段制定完善的工程造价管理目标,使四个阶段性目标互相制约、互相补充。

三、当前工程造价管理存在的问题

1.缺乏全局意识,相关单位之间缺乏沟通交流

工程造价不仅仅是建筑公司、施工单位的事情,它是一项整体的系统工程。工程造价需要统筹设计单位、建设单位以及项目管理及施工单位等相关单位,从工程的设计、施工到验收的动态过程中,相关单位需要充分交流和沟通,做好合理的信息共享。然而,目前很多的工程造价管理都是各个单位之间独立行事,缺乏沟通和合作。这样容易造成信息不对称,从而很多问题不能及时地得到反馈和解决。例如,初期设计单位没有和建设单位、施工单位进行很好地沟通,进行图纸质量和深度的审查,在施工过程中发现有些设计是很不经济的,并且严重超出预算,因此需要改进设计。但是工程已经进行了一部分,还要重新修改图纸,这样必然会拖延工期、增加成本、降低效率。

2.缺乏科学的控制原则

工程造价的全过程控制需要合理的、科学的控制原则。而目前,造价领域存在的一个严重的问题就是缺乏科学的控制原则。首先工程造价往往忽视前期控制,将项目的施工阶段作为造价控制工作的重点。没有严格的前期控制,一些潜在的问题就不会被发现,如果这些问题在施工过程中逐渐暴露出来会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和工期的拖延。另外,工程造价管理人员缺乏成本意识。很多单位把工程成本问题归属于公司财务管理的内容,与设计、施工没有关系。这种成本意识的缺乏,使得在前期工程项目的设计中无意间抬高了工程的成本,在施工时有没有得到有效地控制,使得整个工程项目的投资效益非常低。这种项目技术和经济性之间存在着隔离的情况,在项目施工阶段,由于不能预先评估及风险预测,出现问题的时候不也就不能及时解决,这样会导致项目建设不能顺利地推进。

四、工程造价全过程管理与控制的具体措施

1.加强设计环节的管理控制

首先,加强对设计单位的设计图纸的质量审核以及监管的力度,将图纸审核的把关作用充分的发挥出来。其次,严格的按照相关的标准进行概算的设计。在设计概算确定之前一定要先通过造价控制的相关主管部门对其进行的严格审查,把经过审查认可的工程项目投资的金额当作是概算的费用标准,这样可以避免由于人为的因素而增加设计的规模最终增加工程项目的造价。最后,要尽早的制定和限额设计相对应的标准。这个设计和标准是施工项目的投资控制系统当中的一个重要的环节,同时也是工程造价控制的一项关键性措施。因此,要及时的去组织有关部门,依据施工类别和规模的不同,从而制定出比较合理的限额设计的有关标准。

2.加强工程造价咨询业的控制

首先,一定要将控制制度理顺且加强控制的力度,通过利用切实可靠的监管措施,保证咨询的科学性、权威性以及公正性。其次,必须要对相关单位的资质进行规范化的控制和加大对项目工程的造价咨询工作人员的培训强度,将他们的综合水平以及能力不断的提高,使其在相关的咨询服务工作当中充分的发挥作用。最后,造价的主管部门要进一步的加强对中介以及造价进行咨询的控制监督的力度,导致中介公司伪造造价的成果,只能依照实际情况做出正确的结论,避免不必要的损失出现。

3.施工合同

施工合同是表现的权利和义务,以总价合同当事人之间的债权,单价合同,成本加奖励费用合同。不同种类的合同价格,有不同的应用条件,对各方的责任和权利,有不同的风险,建设工程施工合同一般是基于项目,竞争,复杂度的大小和持续时间,各个项目的项目清晰,项目准备时间和长度的工程因素外部环境的考虑。

4.严格现场管理

在项目实施过程中项目监理工程师加强施工现场的管理和监督,要求施工图纸,额外的劳动,材料替代,材料对现货价格和各种预算外费用应占第一,然后签证,及时了解项目成本量的变化,试图了解项目成本。并促进各种档案的建设,尤其是那些隐藏的项目工程记录和签证工作签证,而量化在可能的情况下,避免模糊的定性或签证,减少不必要的纠纷最终解决时。很多的建设项目由于宽松的签证以便提高解决困难而造成的经济损失。

5.完成阶段

竣工验收和竣工结算是工程项目建设的全过程的最后一行和工程投资的影响试验阶段的投资控制的最后阶段。工程项目成本控制的竣工结算阶段应把握以下几个方面:①工程造价的控制。在竣工结算的真实性的关注,可靠性和合理性审查,防止不应列入列入建设成本的无计划的费用。②控制工程结算编制的依据。包括施工合同,协议,使用定额及费用预算定额,材料差价计算法,设计变更和记录施工现场检查变更签证。在回顾键查看设计变更记录,是否由设计单位设计盖章,工程变更签证是由双方签字盖章证实。通过审查合同工程结算收费标准一致,是否签订合同的标准。③严格的审查,不合理的因素比计算工程结算量和高的单价,双计费等。

综上所述,在项目建设整个过程中都离不开工程造价控制,需要协调多部门进程配合才能完成这一复杂系统工程。在不同项目阶段采取有效控制措施,对全过程实施工程造价管理,结合技术与经济等多方面因素,能够实现对工程造价的有效控制。

参考文献:

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篇7

为了工程的实际投资合乎国家法规、合乎业主需要、合乎工程预算,促使参建单位加强管理,使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得到充分有效利用,取得理想的经济和社会效益。根据统计资料,在项目实施阶段影响建设项目造价的可能性为5%~10%。可见施工阶段加强工程造价管理与控制工作相当重要。

1.当前建设项目施工阶段工程造价失控的原因

1.1.违反工程项目建设基本程序

目前有的项目因多种原因急于开工,匆忙建立工程项目指挥部,没有做好必要的准备,对投资额度的要求与建筑标准的把握不严。招标文件和承包合同的合理与完善程度没有严格把关。造成施工中大幅变更设计,而且对变更的必要性和合理性没有监督,对变更造成的损失没有相应的责任制约,致使工程造价难以得到有效地控制。

1.2.设计漏项和变更

(1)工程基础资料不健全,设计方案缺乏对比评审,导致结构形式、外观、平面布置及装修标准等方面的设计变更,给工程造价控制带来一定的难度。

(2)设计工作的深度不够导致设计漏项。有的设计单位,在设计阶段缺乏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工作敷衍了事,或者设计水平不高,审查制度不严等,结果在实施过程中发现漏项,不得不补列设计内容,由此增加投资。

1.3.其他方面的原因

承揽工程的施工企业组织不严密,施工方案不合理,无有效控制手段,施工杂乱无序,材料的严重浪费,责任心不强和经济意识淡薄,整体管理系统不完善,缺乏系统管理,拖延工期,质量低劣,签证工作不规范,导致工程造价失控。

2.合同管理是降低工程造价的重要环节

2.1.施工承发包合同是施工阶段造价控制的依据。

力求签订严密完善的合同,保证已方可能承受的风险最小。合同中约定的责任内容应可能做到清晰明了、可操作性与制约性强。保证合同的合理性、合法性,减少在合同的履行过程中发生纠纷,维护合同双方利益,有效地控制工程造价。合同双方都应注意按合同要求的时限履行合同所规定的义务,否则容易引起索赔。在合同履行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一些与签订合同时的估计相差较大的情况,应及时签订补充合同或协议,并强调补充合同或协议与合同同具有法律效力,以弥补合同本身的缺陷,同时调整合同价款。

2.2.在合同签订后要做好合同文件的管理工作。

补充合同或协议、重要的工地会议纪要、工地联系单、通知、各种实施报告等作为合同内容的一种延伸和解释。在这些合同文件中,有些条款虽没有具体的明确结算原则,却属于与合同价格有关的隐性条款,如总包合同中对工期和工程质量的奖惩约定、采购合同中对材料或设备供货时间和质量的奖惩约定、各种合同中对违约行为的处罚约定等等,均需根据合同条款结合项目实施情况来确定,从而影响合同的最终造价。因此必须完整保存,同时应建立技术档案,加强与重视资料管理。 另外由于各个合同签订的时间有先后,合同内容也各不相同,合同与合同之间的承包范围发生重复或真空也极为常见。如住宅楼内的电话、宽带、有线电视等配套工程的预埋管及管内穿线,一般从施工工艺上说都是委托总包单位在土建施工的同时预埋管,管内穿线则视情况由配套单位自行施工或总包单位安装队施工,如果建设单位在签订相应合同时没有对该施工范围进行明确,就有可能造成配套工程合同和总包施工合同中均包含此项工作而重复支付费用,或是两个合同中均未包含此项工作而使配套工程施工受阻。

3.优化施工方案

切实有效的投资控制,必须从项目的组织、技术、经济、合同等多方面采取措施,所以必须加强现场管理人员、工程技术人员的“经济”观念,充分重视节省投资对提高项目经济效益的重要性,认真审查并优化施工组织设计,合理安排好工程所涉及的人、财、物,加快施工速度,提高工程质量,选择既科学又经济可行的解决方案。

3.1.充分做好施工准备工作

在施工前,施工单位要结合施工现场实际情况、自身机械设备、管理水平和技术验收规范,着手编制一份切实、经济、可行的施工方案。由于工程开工前不论在技术方面或者组织方面,通常都有许多方案供施工人员选择。不同的施工方案,其经济效果是不同的。工程管理人员应结合工程项目的特点、劳动力状况、机械装备程度、材料供应情况、运输条件、地质条件等各项具体的技术经济条件,对施工方案与进度计划进行论证与优化,提出改进意见,使方案更趋合理。

3.2.遵循均衡原则安排施工进度

在编制施工进度计划时,应按照项目合理的施工程序排列施工的先后顺序,根据施工情况合理划分施工阶段,尽可能组织流水作业,避免工作过分集中,有目的地削减高峰期工作量,减少临时设施的搭设,避免劳动力、材料、机械耗用量大进大出,保证施工过程按计划、较有节奏地进行。

3.3.力求提高施工机械利用率

在工程施工中,主要施工机械利用率的高低,直接影响工程成本和施工进度。因此必须充分利用现有机械设备,在不影响工程总进度的前提下,对进度计划进行合理调整,以便提高主要施工机械的利用率,从而达到降低工程成本的目的。

3.4.施工方法与技术的采用以简化工序、提高经济效益为原则

在保证工程质量的前提下,尽量采用成熟的施工方法,采用简化工序和提高经济效益的施工技术。因成熟的施工方法只要提出要求,施工人员不需要花更多的时间去掌握它。简化工序的施工技术即可节约时间,从而达到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目的。同时通过论证可行方案的基础上鼓励应用新材料、新工艺、新办法等,最大限度节约建设成本,提高投资效益。

4.工程材料费的控制

材料费在工程中往往占有很大的比重,一般占预算费用的60%以上。因此必须在施工阶段严格按照合同要求的控制材料用量,合理确定材料价格。

材料价格控制主要包括: (1)考虑资金的周转时间和速度,减少资金占用时效,合理确定进货批量和批次,尽可能降低材料的储备。(2)控制买价,通过对市场行情的深入细致调查施工情况及材料信息,在保质保量的前提下,货比三家, 根据材料的质量等级和采购数量,择优购料。尽可能与商家建立长期合作战略伙伴关系。(3)控制运费,选用最经济的运输方法,合理组织运输,就近购料,以降低运输成本。

材料用量控制主要包括: (1)加强施工现场的管理,降低堆放仓储损耗,合理堆放,减少搬运。(2)实行限额领料制度,各班组只能在规定限额内分期分批领用。(3)在对工程进行功能分析、对材料进行性能分析的基础上,力求用价格低的材料代替价格高的材料。(4)认真验收,坚持将余料回收,降低料损耗水平。(5)合理使用、保管、保养好周转材料。

对由建设单位供应的材料要做好详细的计划,根据施工进度计划及合同约定,合理、及时供应,若超前采购将造成资金的积压、增加保管费用及材料的贮存损失,若供应不及时将影响工程进度,还将造成建设单位的索赔。

5.加强工程变更的控制

工程项目的实施过程中引起变更的原因很多,如工程设计粗糙,使工程实际与发包时提供的图纸不符;当前市场供应的材料规格标准不符合设计要求;设计图纸以外或施工图预算中没有包含的而现场又实际发生的施工内容,如地下障碍物的拆除、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措施性工程的实施、地质条件的变化、施工条件的改变等等,这些问题的产生给工程造价留下活口因素。所以在施工过程中,一方面应严格控制工程变更,严禁通过设计变更扩大建设规模,提高设计标准,增加建设内容等,最好实行“分级控制、限额签证”的制度。尽量使做到少变更、少返工、少索赔;另一方面,对于必须进行的变更,尤其是涉及到费用增减的设计变更,则应严格执行变更签证审批程序,按合同和已经约定的规定,及时计算每次变更的价款争取做到先签证后变更施工。变更一旦发生就应及时计算因工作量变更而发生增减的费用,随时掌握项目的费用额度。为此建设单位应指派工程造价管理专业人员常驻施工现场,动态控制工程造价的变化情况。业主要加强现场施工管理,督促施工方严格按图施工,同时应根据施工图纸合理地确定工程项目投资控制目标值,并制订出相应资金使用计划,严格控制工程价款的支付。

6.严格现场签证管理

在施工过程中现场签证是建设过程中的一项经常性工作,建设单位要加强现场施工管理,督促施工方按图施工,严格控制变更洽商、材料代用、现场签证、额外用工及各种预算外费用,对必要的变更应做到先算账后花钱,变更一旦发生应及时计算因工作量变更而发生增减的费用,随时掌握项目费用额度,避免事情积压成堆,对工程造价变动心中无数。由于工程的复杂性、多因素影响的特点,在施工过程中不可避免会出现一些图纸以外的工程内容,作为建设单位的现场代表要督促施工方做好各种记录,特别是隐蔽工程记录和签证工作,为施工结算提供可靠的依据,减少结算时的扯皮。

7.加强索赔管理

合同签订时主观上编制得再严密的条款,在执行过程中都会发现客观上存在漏洞,且项目在实施过程中往往会发生变化,出现无法预料的情况,承包商往往就利用索赔来获得补偿。通常情况下,当承包商提出施工索赔要求时,极少有建设单位只接受索赔要求而不采取反索赔措施的。建设单位应认真评审承包商的索赔报告和向承包商提出反索赔要求。为了减少施工索赔发生, 建设单位应及时按合同约定提供相应的施工条件、按时支付工程进度款、按约定提供甲供材料与设备、督促指定分包队伍按合同约定按期完成任务等。

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篇8

水利水电工程进度控制是施工组织设计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进度进行管理同做其他任何事情一样,需要按一定的步骤和程序进行。首先要构思,对进度作总的设想,确定各项目的性质、特点和所要达到的目标;其次需要考虑如何去做,既要选择适当的方案(决策),制定规划和做好必要的准备;再次是及时组织实施,对项目的进度、成木和质量等进行控制;最后是对完成的任务进行检查、分析,确定效果,进行总结。

1、进度控制和质量控制在施工中的作用

进度控制是对工程建设项目建设阶段的工作程序和持续时间进行规划,实施、检查、调查等一系列活动的总称。工程建设项目的进度控制,是工程建设过程中的一项重要而复杂的任务,是工程建设的三大目标的重要部分。它有利于尽快发挥投资效益、有利于维持良好的经济秩序、有利于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质量控制也是建设工程中最重要的工作,是工程建设项目控制三个目标的中心目标。施工是形成工程建设项目实体的阶段,也是形成最终产品质量的重要阶段。所以,施工阶段的质量控制,是工程建设项目质量控制的重点,也是施工阶段要合理完成的重要因素。所以工程建设必须依据国家和政府颁布的有关标准,规范、规程、规定,以及工程建设的有关合同文件,对工程建设项目质量形成的全过程各个阶段,如可行研究、项目决策、工程设计、工程施工、竣工验收五个阶段中的各环节影响工程质量的主导因素进行有效地控制,预防、减少或消除质量缺陷,才能满足使用单位对整个建设工程质量的要求,才能确保施工单位的计划经济效益。

2、施工进度计划管理与控制方法

目前,水利水电工程施工进度计划管理与控制的方法主要有横道图法、网络图法、前锋线法及列表法等。

2.1、横道图法

在网络计划技术产生之前,水利水电工程建设中通常采用横道图来编制和表达施工进度计划。横道图法自上世纪30年代亨利・甘特首创以来,至今仍被广泛应用,它是施工中应用最广,历时最长的进度计划表现形式。横道图的横向线条结合时间坐标,来表达各个工作的起迄时间、先后顺序、持续时间、总工期以及流水作业的情况,对各种资源的计算也便于从图上进行叠加。这种计划形式比较容易鉴别,表达简明,直观易懂。

利用横道图法可进行施工进度的比较分析。横道图比较法,是指在项目施工中检查实际进度收集的信息,经整理后直接用横道线并列标于原计划的横道线下方,进行直观比较的方法。通过记录实际进度数据,并与计划进度进行比较,为进度控制者提供实际施工进度与计划进度之间的偏差,为采取调整措施提供了明确的任务。这是人们施工中进行施工项目进度控制常用的一种最简单、最熟悉的方法。

横道图比较法虽然适用于不同情况,表现形式也各不相同,但其比较的步骤却大体相同。

2.2、网络图法

20世纪50年代后期,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项目规模日益扩大,为了适应现代化生产的组织管理和科学研究的需要,国外陆续采用了一些计划管理的新方法,网络计划技术就是其中之一。

1957年美国的杜邦公司成功地开发出一种面向计算机描述工程项目的方法――关键线路法(Critical Path Method,简称CPM),从而开创了计算机辅助网络计划施工管理的先河,同时也奠定了网络法施工管理的基础。这种方法很好地反映了一个项目中错综复杂的工作关系,便于统筹安排众多单位与工作环节,实现资源的合理使用。

1958年,美国海军军械局为了发展北极星导弹潜艇计划而创造了计划评审技术(Program Evaluation and Review Technique,简称PERT)。该项目运用网络方法,将研制导弹过程中各种合同进行综合权衡,有效地协调了成百上千个承包商的关系,而且提前完成了任务,并在成本控制上取得了显著的效果。阿波罗登月计划也是运用PERT法取得成功的一个著名实例。

第一种类型:逻辑关系是肯定型的,时间参数也是肯定型的,如CPM法。

第二种类型:逻辑关系是肯定型的,时间参数是非肯定型的。网络计划中所有逻辑关系是不变的,但时间参数假设服从某一概率分布的随机变量,例如在计划评审技术(PERT)中,持续时间分别采用乐观、悲观和最可能的估计,是某一随机过程概率分布的三个具有代表性的参数。

第三种类型:逻辑关系是非肯定型的,而时间参数是肯定型的。在决策网络(DCPM)中,S为决策点,A工作完成后有两种可能的选择方案P和Q,根据预先设定的目标,经过计算后只能选择两种方案中的一种,要么选P,要么选Q,二者必选其一。

第四种类型:逻辑关系是非肯定型的,时间参数也是非肯定型的,如图式评审技术(GERT)。

同时,GERT和排队论(Queuing Theory)相结合术,产生了循环操作网络技(Cyclic Operation Network,简称CYCLONE);起源于70年代的风险评审技术(Venture Evaluation and Review Technique简称VERT ),能对发展项目的随机性活动同时进行时间、费用和性能的综合定量分析,并对可能发生的风险给出概率估计,为方案的评估、决策和计划、控制提供依据。这些现代计划管理方法被广泛地应用于工业、农业、建筑业、国防和科学研究领域。随着计算机的应用和普及,还开发了许多网络计划技术的计算和优化软件。

用网络计划方法进行生产管理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因此很快就被各行业所采用,并在世界各国流行起来。1965年,华罗庚教授首次将这种方法引入我国,并命名为“统筹法”,从此,网络计划技术在我国逐渐流行起来,经过多年的研究与应用,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在实际施工中,网络图法一般供专业进度控制人员使用,而横道图则供施工调度人员和施工作业班组人员使用。

2.3、列表比较法

当采用无时间坐标网络计划时也可以采用列表分析法。即是记录检查时正在进行的工作名称和已进行的天数,然后列表计算有关参数,根据原有总时差和尚有总时差判断实际进度与计划进度的比较方法。

列表比较法的步骤:

1.计算检查时正在进行的工作。

2.计算工作最迟完成时间。

3.计算工作时差。

4.填表分析工作实际进度与计划进度的偏差。可能有以下几种情况:

(1)若工作尚有总时差与原有总时差相等,则说明该工作的实际进度与计划进度一致;

(2)若工作尚有总时差小于原有总时差,但仍为正值,则说明该工作的实际进度比计划进度拖后,产生偏差值为二者之差,但不影响总工期;

(3)若尚有总时差为负值,则说明对总工期有影响,应当调整。

4、结束语

随着我国水利水电工程项目的逐渐增多,施工企业在保证自身经济效益不断提升的同时,应该加强施工质量的管理和控制工作,适应我国建筑工程行业的现代化发展,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保证良好的生命力,促进企业自身的健康发展,促进我国建筑施工行业的稳步发展。

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篇9

工程质量控制就是为了保证达到工程合同规定的质量标准而采取的一系列措施、手段和方法。要实现对工程质量的控制,就必须严格执行工程建设程序,对工程建设过程中各个阶段的质量进行严格控制---实现工程质量“零缺陷”目标。

一、工程项目施工质量管理的落实与控制

工程质量控制标准就是为了保证达到工程合同规定的质量标准而采取的一系列措施、手段和方法。要实现对工程质量的控制,就必须严格执行工程建设程序,对工程建设进程中各个阶段质量严格控制。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论述:

1、工程质量控制的主要阶段

(1)项目可行性研究阶段。在对投资建议有关的技术、经济、社会、环境等所有方面进行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对各种可能的拟建方案和建成投产后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等进行技术经济分析、预测和论证,确定项目建设的可行性,并在可行的情况下提出最佳建设方案作为决策、设计的依据。

(2)项目决策阶段。确定工程项目应达到的质量目标及水平。对于工程项目建设,需要控制的总体目标是投资、质量和进度,三者之间互相制约。要做到投资、质量、进度三者协调统一,达到业主最满意的质量水平,则应通过可行性研究和多方案论证来确定。

(3)工程设计阶段。根据项目决策阶段已确定的质量目标和水平,通过工程设计使其具体化。设计在技术上是否可行、工艺是否先进、经济是否合理、设备是否配套、结构是否安全可靠等,是决定工程项目建成后的使用价值和功能。

(4)工程施工阶段。根据设计文件和图纸的要求,通过施工形成工程实体。

(5)工程竣工阶段。对项目施工阶段的质量进行试车运转、检查评定、考核质量目标是否符合设计阶段的质量要求。

2、 工程质量控制主要任务

工程质量控制的任务就是根据工程合同规定的工程建设各阶段的质量目标,对工程建设全过程的质量实施监督管理。工程质量的优劣,对工程能否正常运作关系重大。不仅严重影响承包商的信誉,也将影响工程建设项目投资方的经济效益,同时也直接反映出监理工作的好坏。因此,工程质量问题是参与工程建设各方共同利益之所在。搞好工程质量控制,是参与工程建设各方共同的义不容辞的责任。但在实际工作中,由于参与工程建设各方所处位置不同,各自所关注的重点也有所不同。施工单位的主要任务是编制工程施工技术方案,明确施工质量目标,及时做好施工班组和操作人员的技术交底;编制《施工作业指导书(任务书)》指导施工,特别注重质量标准、注意事项和强制性条文等对工程监督实施;严格执行“三查四检”制度,按质量计划履行。建设单位的主要任务,就是要以质量控制为纽带,协调监理、设计、施工单位三者关系,加强对监理、设计、施工的质量控制,监督合同履行和强制性标准执行情况,保证工程达到预期的质量目标。

3、工程质量控制基本内容

工程质量是建设项目的投资效益得以实现的根本保证,质量控制是确保工程质量的根本保证,也是确保工程质量的最有效方法,并贯穿于建设的全过程。为确保工程质量,建设单位会从以下五个方面对建设项目进行质量控制:

(1)预测工程建设期和使用期对质量影响的全部因素,做好建设项目决策阶段的规划;

(2)选择资质等级、经验、信誉合格的监理、设计和施工单位,签订合同,在合同中必须涉及质量条款并明确质量责任;

(3)做好对重大技术方案、设计文件、施工组织设计的审定;

(4)做好实施阶段的质量控制,如:图纸会审与技术交底、施工准备、材料机具供应及施工中的质量控制;

(5)做好质量信息反馈,通过组织与协调手段,进行合同的履行、强制性标准的执行及全面的质量管理。

二、提高工程质量,以质取胜,走质量效益型道路

1、从管理者做起牢固树立质量意识,创施工质量“零缺陷”工程

企业管理者对工程质量要有足够的认识,并建立起一整套行之有效的质量管理体系,形成上下一致、齐抓共管的质量管理模式。全球质量管理权威专家克劳斯比精辟指出质量管理的四项原则:

(1) 客户的要求是确定业务质量的标准;

(2) 建立质量保证体系的目的在于预防;

(3) 工作的最高标准就是“零缺陷”;

(4) 不符合要求的代价是用返工而发生的额外成本增加。

2、从工程实际出发做好施工前技术准备工作,按“零缺陷”团队管理、明确分工、各负其责、做到高标准严要求

为保证工程质量,施工中要求依据工程特点和施工方案,制定相应的单项技术和质量保证措施,并以技术交底形式向有关施工人员详细交底。交底应根据不同的工程特点,进行不同内容的技术交底。一般应包括以下八个方面内容:

(1)结合具体操作部位,贯彻落实施工的各项技术要求;

(2)落实对关键项目、关键部位的质量要求、质量标准、操作要点及注意事项等;

(3)必须注意的尺寸、轴线、标高以及预留孔洞和预埋件位置、规格、数量等;

(4)使用材料的品种、规格、等级、质量要求以及混凝土、砂浆、防水材料的配比;

(5)施工方法、施工顺序、工种配合、搭接、安全操作要求及注意的事项;

(6)各项技术指标的要求和实际措施;

(7)设计变更情况;

(8)必须保证技术交底的质量,使操作工人、专业工长等基层人员能按设计意图和规范要求,保质保量按时完成施工任务,必要时还需示范操作方法,先做工程样板等。

3、从源头抓起把住进场材料的质量关,确保进场材料“零缺陷”

工程中使用的各种材料的质量和性能是直接影响工程质量的主要因素。也可以说,原材料的好坏是关系到工程能否优质完工的重要前提。为此,要求质检员具备较高的业务能力,同时具备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不为利所动。对每一批进场材料均遵循严格的报验制度,抽样送检,检验合格后才允许使用,对关系到结构安全和建筑物使用功能的关键材料,必须采取抽样和普检相结合的原则,确保用材质量。

4、严格质量控制打造工程质量“零缺陷”

工程项目的施工过程是由一系列相互关联、相互制约的工序所构成,各工序的施工质量则是单项、单位工程质量的基础,直接影响到工程项目的整体质量。因此,控制工程质量,必须从以下3个环节抓起。

(1)增强操作人员的质量意识。施工中某些工序或操作重点因施工人员质量意识不强,而造成人为失误,影响工程质量甚至造成质量事故。精密度和操作技术要求高、难度大的工序施工过程等,应严格从施工人员的质量意识、技术能力的考察着手,采取适当手段,加强技术交底、特提醒操作要点、注意质量标准并严格监督检查等。

(2)加强技术复核。在施工过程中,对重要的或关系整个工程的技术工作,必须加强复核,避免发生重大的差错,影响工程质量和正常使用。除按质量标准的规定复核、检查外,还要在分项工程正式施工前进行检查,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如对标高、验线、模板、钢筋、混凝土和砂浆、结构吊装、装饰、屋面等工序,严格检查复核,保证主体结构的强度和尺寸得到有效控制,使主体工程质量得到保证。同时,避免由于主体结构的方正、平整或几何尺寸控制不到位,造成装饰材料的浪费,影响经济效益。

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篇10

中图分类号:TV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前言

随着基本建设市场的不断规范有序,以“项目法人制、招标投标制、建设监理制”等为核心内容的三项制度的不断推广,施工管理在整个工程实施过程中的作用已日益显现,尤其是作为施工企业要想不断发展,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唯有通过加强管理,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由于工程施工质量控制是一项复杂的工作,加上其本身是一项系统工程,决定了没有太多“规范”的模式可循。根据多年来从事水利工程施工管理的实践,从中找出一些规律性的东西,提出一些工作方法和思路,共同探讨研究,以期为水利建设事业服务。

2 工程施工管理的内容

工程施工管理工作不仅包括项目施工期间的管理措施,也包括项目完成后采取的竣工验收管理措施,其管理的内容如下:

2.1 加强工程的施工管理工作,形成以项目法人(业主)、承包方、监理工程师三方相互制约,以监理工程师为核心的合同管理模式,以期达到降低造价,保证进度,提高施工质量。工程施工管理的主要内容为工程合同管理,按照合同控制工程建设的投资、工期和质量,并协调有关各方的关系,包括工程施工方案编制及施工过程的管理。

2.2 施工期的工程施工管理主要为协助项目法人做好开工准备;审查并确定分包单位;设计交底和图纸会审;提出施工技术措施、施工进度计划和资金、物资、设备计划等:执行工程承包合同,按照国家和行业技术标准和批准的工程施工设计文件施工;监督工程进度和质量,检查安全防护设施;核实完成的工程量,领取工程款,整理合同文件和技术档案资料;处理违约事件和索赔;协助项目法人进行工程各阶段验收。

2.3 工程完工后,接受主管部门的检查,并配合相关部门进行竣工验收。

3工程施工管理工作中应注意的事项

工程施工管理工作是一个涉及面广,任务繁重的系统工程。因此工程施工管理工作任务十分繁重,为了适应施工管理工作的需要,有必要在以下几个方面给予关注:

3.1 加强学习和培训工作,提高现场施工管理人员(项目经理)业务素质、技术水准、管理水平。施工管理工作具有专业交叉渗透、覆盖面宽的特点,项目经理应做到一专多能,不仅需要有一定深度的理论知识和专业技术水准,还要有比较广博的知识面和比较丰富的工程实践经验,更需要具备法律、经济、工程建设管理和行政管理的知识和经验。项目经理的培训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学习《合同法》、《招标投标法》等工程建设有关的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更能够熟练掌握并通晓工程施工的有关法规体系;

(2)学习工程建设招投标和合同管理等方面的知识,不但要熟悉和掌握合同条款,而且要通晓整个项目建设的合同文件体系;

(3)学习工程建设管理和行政管理知识,提高组织协调和应变能力,能够因人、因事、因环境、因目标的不同而采取不同的组织管理方法,使之与实际情况尽量保持协调,从而使管理工作真正有效果、有效率、有效益;

(4)学习经济知识,能够准确地分析资金使用计划和工程变更方案的技术经济指标,准确地对概算和工程结算进行分析审核;

(5)学习风险管理和防范知识,能准确地分析风险产生机理,逐步细化各种风险因素,划分相应的风险等级并采取相应措施预防其发生;

(6)学习施工专业知识,掌握工程施工管理的基本理论和方法。

3.2 摆正位置,牢固树立服务意识,协调处理各方关系。项目经理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工程施工也属于服务行业,自己的一切行为都要控制在合同规定的范围内,正确处理好与项目法人(业主)、监理公司、设计单位及当地质检站的关系,以便在施工过程中顺利开展工作,互相支持、互相监督,维护各方的合法权益。

3.3 严格执行合同。按照“以法律为准绳,以合同为核心”的原则,运用合同手段,规范施工程序,明确当事人各方的责任、权利、义务,调解纠纷,保证工程施工项目的圆满完成。

3.4 严把品质关。既要按设计执行施工合同,又要根据专业知识和现场施工经验,对设计中的不合理之处提出意见,以供设计单位进行设计修改。拟订阶段进度计划并在实施中检查监督,切实做到以工程质量求施工进度,以工程进度求投资效益。依据批准的概算投资及施工详图对工程总投资进行分解,对各阶段的施工方案、材料设备、资金使用及结算等提出意见,确保能节约投资。

3.5 加强道德教育,努力提高自身品德修养。特别是项目经理必须忠于职守,爱岗敬业,认真负责,吃苦耐劳,坚守阵地,廉洁奉公,一身正气,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工程质量和进度,并维护应有的权益。

3.6 坚持以人为本。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充分发挥每个项目参与者的作用,推行“目标管理,绩效考核”,尽可能的用数据说话,达到人人参与管理,个个分享管理带来的实惠。

4影响水利工程施工质量的主要因素

水利工程“百年大计,质量第一”。由于水利工程建设的复杂性和多功能性,影响其质量的因素也较多,主要有:人员、材料、机械、方法和环境,五大因素控制是保证工程质量的关键。

4.1 “人员”包括参与建设的组织者、指挥者和操作者。每个工作人员都直接或间接的影响着工程质量。提高工程质量的关键在于提高人的素质,包括人的政治素质、身体素质、技术素质等。高质量的人及其高质量的工作才能带来高质量的产品。

4. 2 “材料”的管理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控制:严把材料采购关,必须“三证”齐全,才可进入仓库;严把质量关,实行材料报检制度,施工单位自检、监理抽检、政府质量监督机构和社会共同监管;严格执行采购计划的同时,根据进度和现场情况适时调整,以便保证质量,减少损失。

4.3 “机械”施工机械设备对施工质量有着直接的影响。所以在施工机械设备选型时,应注意经济上的合理性、技术上的先进性、操作和维护上的方便性;要根据工期、工程量大小,安排各类机械的数量;确保满足施工要求;对特殊设备按要求通过相关部门检测方可进场,一般设备要定期维修,保证施工安全。

4.4“方法”包括施工方案和施工工艺。一些工程常因施工方案考虑不周或施工工艺落后,而造成施工进度推迟,质量达不到要求和追加投资等情况。因此,在制定施工方案和施工工艺时,必须结合技术、组织、管理、经济等方面进行综合分析,以确定施工方案在技术上可行,经济上合理,有利于提高工程质量。

4.5 “环境”环境因素对工程质量的影响,具有复杂多变的特点。因此应根据工程特点和具体条件,对影响质量的环境因素采取有益的措施严加控制。尤其是施工现场,应营造文明施工和文明生产的环境。更为重要的是搞好地方干群关系,遵守地方风俗。

5设计是保证工程质量的关键

在建设项目确定以后,设计就成为基本建设的关键问题了。在建设的时候能不能加快速度、保证质量、节约投资,在建成后能不能获得最大的经济效果,设计工作起着决定作用。一个先进的设计,应是采用先进的工艺和设备, 合理地布置场地,组织好生产流程;应有利于提高生产效益,降低成本,提高质量。

6 提高水利工程施工质量的措施

6.1 加强领导, 落实责任制

领导重视与否是搞好水利工程质量工作的重要前提。水行政主管部门高度重视水利工程质量管理工作,以对人民负责和对历史负责的责任心真正把工程质量工作落到实处。全面落实责任制,明确单位领导、项目负责人、工程技术人员和具体工作人员责任,层层落实责任制,并加强监督和检查。按照水利工程行业规范和技术要求,组织施工;一旦出现质量问题,不管当事人发生什么变化, 都要追究责任,即工程质量终身制。彻底解决工程当事人不管工程质量如何,出现问题一走了之的弊端,使各级、各部门真正负起责来。

6.2 认真抓好施工质量管理

施工中的质量管理涉及建设、监理、设计、施工四方。建设单位是主体, 具有协调其它各方对工程质量进行全面监督检查和管理的责任和权利。各方应积极配合, 努力提高工程建设质量, 创造优质工程。具体说来, 施工中应着重抓好以下一些环节:

(1) 编制施工组织计划, 制定施工技术方案。建设、监理、设计、施工各方要根据国家有关施工规范, 结合本工程特点和施工单位的实际情况等因素制定切实可行的施工组织设计和针对本工程的施工技术方案,施工中要严格按照施工技术方案执行。

(2) 实行工程监理制。监理是受业主委托对工程质量进行监控的, 依法享有对工程质量进行监控的权力。所以要树立监理人员的权威;施工单位在施工中违反施工程序或质量不合格, 监理有权责令其停工、返工;或者与相关部门会商后采取更为严厉的处罚措施。

(3) 建立建全质量保证体系。建设、监理、设计、施工四方都要有自已的质检组织, 建设单位元对工程质量负总责。施工中要对工程分阶段、分部分按程序进行检查验收。施工单位元所设质检工程师、专职质检员负责施工自检及施工的填写和编制, 按单元工程报验程序报验, 合格后方可进入下一步工序,并及时向质检组织汇报质检情况。

(4) 施工过程中, 施工各方要切实把质量控制放在首位, 实行全面质量管理。施工单位要自觉坚持质量第一的观念。质检组织要本着对事业高度负责的精神, 严把质量关。

6.3 强化质量控制措施

质量控制实行事先、事中、事后“三控制”。事先控制是开工前对施工企业提交的技术方案、技术措施、质量保证体系以及管理制度等作严密审核,特别是对各企业投入工程的技术人员的数量和素质提出具体要求。对用于工程的原材料、半成品、成品、设备和运到工地的机械等进行控制,凡未经项目监理部同意,不得进入工地。事中控制就是工序控制。工序控制实行“二级三检报验制”,它是保证工程质量的有效手段。第一级是为保证监理目标的实现,指令施工企业建立班组初检、施工队复检、施工企业终检的质检机构与质检制度;第二级是施工企业在其内部检查合格的基础上,填报“报验申请单”,报监理工程师工程复验, 复验合格后由业主终验,保证做到上一工序不合格不得进入下一工序施工,对单元工程、监理工程师在评定表上签验收意见和评定质量等级,关键工序要有业主、监理、设计、施工、共同签字,以确保每道工序都达到设计和规范要求。

事后控制是对已完成的单元工程、分部工程和单位元工程的质量, 继续进行观察、检测,收集运用过程中的情况,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同时对数据进行收集整理归档,及时组织有关人员检查验收。

7几点看法

7.1 处理好监理工程师的质量控制体系与施工单位的质量保证体系之间的关系

监理工程师的质量控制体系是建立在施工承包商的质量保证体系上的。后者是基础,没有一个健全的、运转良好的施工质量保证体系, 监理工程师很难有所作为。因此,监理工程师质量控制的首要任务就是在开工令之前,检查施工承包商是否有一个健全的质量保证体系,没有肯定答复,不签发开工令。在这个问题上不能马虎,也不能代庖。监理工程师的职能是指导、监督和检查。“指导”是向承包商提出应如何去建立和健全质量保证体系:“监督”是在实施过程中考查其质量保证体系的运行情况,制止一切违规行为:“检查”是对运行结果进行考核。包括各工序、阶段的检查、验收和质量评定工作。如果让监理去代替施工技术员、质检员,不仅是力不从心,而且责任不清。代替的结果,必然使施工 企业 的质量保证体系弱化,甚至逐步放弃,从而使整个质量体系处于混乱状态。

7.2 严禁转包

主体工程不能分包;对分包资质要严加审查,不允许多次分包。项目部是独立性很强的经济、技术实体,是对质量起保证作用的关键所在。一旦转包或多次分包,连责任都不明确了,从合同法来讲是企业法人负责,而在实际运作中,是无人负责。

7.3 正确处理业主、监理、施工及地方政府等有关部门的关系

在建设管理中执行业主负责制、监理制和招投标制,是一个巨大的进步。三方都有一个观念转变的过程。各自找准自己的位置是最重要的。对号入座、进入角色“之后,三方的关系就易于处理好。不是上下级关系,也不是对立关系,而是合同双方平等互利关系。业主和监理虽然是管理工作的主动方,但是必须认清:施工单位是建设的主体,质量控制的好坏,主要取决于施工企业。分工虽然不同,但我们都在各自岗位上共同对国家负责。与地方政府各部门关系是否正常,是关系到工程施工是否有个良好环境的大事。

7.4 加强建设资金管理

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篇11

有效控制是施工阶段工程造价管理的核心,使造价控制在批准的设计概算之内,通过科学组织施工,努力减少消耗,降低成本,以最大限度地去争取经济效益。施工阶段如何才能有效控制造价加强造价管理,笔者结合工作实际中的经验和体会,谈点粗浅的看法,供大家参考。

1提高认识,转变观念

当前施工阶段的工程造价管理,多数企业中存在着不尽人意之处,各方面的工作有待于进一步加强和提高。这些不足,究其根源是思想认识不足和观念陈旧。因此,提高认识,转变观念,已成为做好造价管理工作的当务之急。

1.1 强化效益意识

竞争就其本质来说,就是参与者为实现各自利益开展的活动,无论是企业之间或个人间的竞争,归根到底都是利益的竞争,效益的竞争。在市场经济的新形势下,施工企业一切活动的中心就是最大限度地争取经济效益,以维持自身的生存和发展。在当前新的形势下,市场是依据,技术是手段,效益是目的。因此,施工企业的一切活动和行为,包括企业决策、经营生产、施工管理等,都在紧紧围绕经济效益这个总纲。施工企业在国际上称承包商,一个承包商不讲求效益那是不可思议的,也无法生存下去。一定要坚决克服重技术轻经济、重生产轻管理的传统观念,摒弃施工与效益脱节,不计成本一哄而上的习惯做法,提高全员的效益意识,把一切行动纳入到效益轨道上来。

1.2强化造价意识

对施工企业来说,实质上造价管理是施工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从一定意义上说,它是施工管理的核心和精髓,造价管理如何,经济效益好坏,是施工管理水平的最终体现。在当前市场经济的条件下,离开造价管理不计经济效益,还有什么施工管理可言呢。因此要不断增强全员的造价意识,彻底改变那种以为造价管理足少数专业预算人员的事的错误认识和做法,使人人关心造价,把施工管理的重心转到造价管理上来。

1.3增强合同意识

合同是明确甲、乙双方经济关系,具有法律效力的协议,是双方必须共同遵守的依据和行为的最高准则。施工企业应当严格、全面履行合同,重约守信,在合同规定范围内最大限度地争取自身的权益,而不能超越合同办事。不履行合同或超越合同办事不但不能争取效益,反而要受到惩罚而遭到损失。因此,要认真学习合同,充分理解,增强全员合同意识。

1.4树立全方位经营观念

当前施工企业内部在工程造价管理上有两种错误认识:1)孤立看待工程造价管理,认为是少数专业预算人员的事,把事情看得片面化;2)把工程造价管理等同于验收计价,不过是数量乘单价而已,把事情看得简单化。两种倾向的危害绝不可低估。事实上工程造价管理是一项综合性、政策性很强,具有涉及面广、工作量大、连续性强等特点的庞大系统工程,不是少数人或某一个部门搞得了和搞得好的。单位领导必须高度重视,主管部门牵头,各部门各专业协调配合,形成整体,协同行动,才能真正搞好造价管理,有效控制工程造价,争取预期效益。

2认真做好施工组织设计

施工组织设计是施工企业对工程实施性与可行性的全面评价。施工企业根据合同要求、工程特点和外部环境等条件,结合自身技术装备、财务能力、施工经验、技术力量、管理水平以及经营方针等,通过施工组织设计和施工方案比选,对实施该工程在技术上的可行性、条件的符合性和经济的合理性,做出全面分析论证,达到优化施工。

施工组织设计是工程实施总体作战方案,是施工生产活动的行动纲领,认真做好施工组织没计,达到工期合理、工艺先进、程序科学、措施有效、责任明确、关系协调,体现其合理性、严肃性、实践性和先进性,做到技术与经济的有效结合和统一,这是控制工程造价的前提和基础。事实上施工组织设计与造价存在着必然的联系和制约关系,无论我们自觉或不自觉地认识这个问题,结果必然如此,这是无法违背的客观规律。从这点上说,只有优化的施工组织设计,并且认真而严肃的去执行,才能有效控制工程造价。

3工程造价的分阶段控制

施工阶段工程造价的控制大体上分为事先控制、事中控制和竣工决算三个阶段。事先控制的核心是编好成本预算。成本预算也叫施工预算,是指施工企业在工程中标后,根据进一步的实际调查研究,结合工程具体情况,实施性施工组织设计和一系列的技术组织措施所编制的内部费用计划,或称内部工程造价。它是对报价的检验和分解,是加强企业内部经营管理,开展经济核算,进行成本控制和实行内部承包责任制的主要依据。成本预算应当在开工之前编制,而不是在施工过程中,更不是在完成后编制,以便真正起到控制作用。

编制成本预算应根据本企业的管理水平,企业的费用定额、标准,体现本企业经营管理的平均先进水平。而不是生搬硬套部颁定额和编制办法,更不是概算或报价的简单移植。为此,企业应当制订符合自身实际的施工定额,包括劳动定额、物资消耗定额、施工机械定额和费用开支定额等一系列标准,并使之衔接配套,不断完善,不断提高。在当前施工定额不配套不完善的条件下,也可采用工序分析的办法编制临时定额,亦可采用施组分解的方法来编制成本预算。

事中控制,是在全部施工过程中的一切施工行为必须按照施工组织设计及成本预算行事,定期按经济活动分析的形式进行对照比较,找出差距,分析原因,以便及时采取相应的有效措施,不可等到施工完成后再算账,那样就无法控制了。

竣工决算,是在工程全部完成后对各项实支费用的汇总和清算,并逐项与成本预算进行对照比较,分析总结经验教训,不断积累资料,以提高管理水平和控制成本的能力。

4建立健全企业内部经济责任制

其基本原则是: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以正确处理国家、企业和职工三者利益为前提,责、权、利紧密结合,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内部承包责任制。包括工程项目总承包、单位工程承包、分部工程承包、工料核算承包等包工期、包质量、包造价、包工料消耗。要落实政策,体现按劳分配的社会主义原则,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搞真真实实的承包,而不是形式主义的花架子。为此,要进一步完善内部承包责任制的规章制度、指标体系、考核体系和保证体系,把承包责任制纳入制度化、规范化和秩序化的正常轨道。

5 加强造价管理的基础工作

1)完善内部施工定额,做到先进合理、符合实际,并不断加强定额的管理,使之不断完善、不断更新和不断提高。

2)制订和完善内部核算价格,包括预制构件、成品、半成品、运输、劳务、材料、机械租赁等的结算价格,并对之实行统一的平衡、管理和协调,该价格要与成本预算口径一致,而不是政出多门各行其事,使其在基层核算中真正起到支付、核算和杠杆的作用,起到有利于控制造价的作用。

3)建立健全行之有效的规章制度和严明的纪律,使造价管理制度化、规范化和秩序化,消除混乱局面和短期行为。

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篇12

目前,在国内建筑工程现场施工质量控制中,普遍缺乏先进的管理理论和实践经验,难以形成健全的管理思路体系。国内建筑工程现场施工质量控制体系在建立过程中,政府建设主管部门要积极予以政策、制度方面的支持与扶助,施工企业自身也要充分结合国内外建筑行业的管理经验,积极吸取世界上先进的建筑工程施工现场质量管理思路和方法,加以综合和整理,以逐步建立符合中国建筑行业实际情况的建筑工程现场施工质量控制思路体系。

一、工程施工现场质量控制与管理的现状

1、施工人员整体素质有待提高

施工人员是将设计图纸直接落实为实际建筑的直接作用者,他们整体素质的高低必然要将直接影响着在建工程的质量水平。依据笔者的工作经验,施工人员存在的问题主要为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文化素质整体较低,大部分施工人员不仅缺乏建筑施工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对于施工问题理解有偏差,而且质量意识和安全观念非常单薄。

其次,缺乏大量的具有熟练操作技巧的一线施工人员,这样不仅会常常拖慢施工进度,还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施工质量。再次,技术等级较低,技术业务尖子少,高级技工短缺,很难做出高、精、尖技术含量的工程,同时对新技术、新机械、新材料的使用存在一定的困难。

2、施工机械存在问题

机械方面主要有以下几种问题:

首先,机械使用率不高,生产率低下。对于施工机械而言,应该根据工作量和工程任务的布置,合理组织机械的施工。只有使施工机械处于工作状态,才能产生最大的效益。由于每种施工机械都有一定的使用条件和使用范围,应该根据施工机械的特点进行操作,做好质量控制,保证工程质量。

其次,机群配置不强,联合运转效率不高。很多情况下,单机作业尚可,但交叉作业和联合作业存在一定的困难。由于很多分部分项工程是多种机械联合作业的结果,如果各种施工机械配置不合理,就会影响工程质量。

再次,机械选用研究不够,机械性能不好。由于缺少技术创新支持,新型机械的应用力度不够。为了节约资金,有些机械超过使用年限后仍在使用。由于机械性能不好,不能满足施工的正常需要,影响了工程质量。

3、施工方法不当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出现质量通病的地方,往往不是技术复杂程度较大的工程。对于重点工程,公司和项目部各级领导和管理人员都高度重视,充分保证人员、材料、机械设备、资金、技术等,通过各种途径保证工程质量,但质量隐患仍未根除,特别是隐蔽工程。而对于技术难度较小的工程,公司和项目部各级领导和管理人员往往不够重视,有时不按施工图纸施工,有时不按施工规范施工,容易导致质量通病的出现。而且,目前建筑施工企业技术创新力度不够,多数还是手工操作,工序之间的搭接不恰当,缺少工程控制。由于施工方法与工艺仍然沿用过去的方式,并且制度僵化,创新不足,导致质量通病屡禁不止,损害了业主和社会的利益。

二、加强工程施工现场的质量控制与管理方法

1、控制原材料的质量

原材料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工程质量。严格把好材料关,在材料采购时要始终坚持质量求好不求差,价格求低不求高,严格按照进度计划组织施工,从而使施工现场管理有序进行,使工程项目产生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这就要求现场的管理者及技术人员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掌握和熟悉各种技术资料,设计图纸及规范是材料供应的依据,严把材料质量关。

(2)各种材料必须要有合格证,双控材料还要有试化验单,部分材料要有建设主管部门颁发的推荐证书,这方面的材料是必须得到保证的。

(3)把好材料,构配件等的质量关,认真执行配合比,发挥监理的监督及指导作用,认真做好这方面的工作。

(4)做好交底工作,让大家心中有数,目标明确,工作有程序,定好奖罚的规章制度。

(5)各种材料进入现场时,必须立即检查,这种检查是观感检查,要实测实量,检斤检尺,发现不和格要立即予以处理,直至退货。

2、施工中的跟踪检查

施工过程中,工作量大,牵涉面广,时间长,为此,各级管理人员仔细抓好每一道工序的检查,不合格者坚决返工,各检验批、分项工程、分部工程等都须严格把关,定期召开现场会,表扬好的,批评差的。

(1)施工工艺过程的质量控制,对不同的工序采取现场检查,量测、目测、测量、抽样试验等方法严格控制,每道工序实行三检制(即班组自检,班组互检,专职质检员的检查),监理后检,合格后方可进行下道工序的施工。

(2)严格工序之间的交接检查,特别是隐蔽工程事后是无法检查的,这方面要有文字的记录,责任人相应都应签字。

(3)分项分部工程的检查验收,这方面的工作,除了施工单位要求之外,应听从监理工程师的意见,发现问题,及时解决,不留隐患。

(4)对监理工程师提出的问题,要认真对待,采取积极的态度加以整改。

(5)对各种检查、特别是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站的检查所提出的问题,要及时、认真、完全处理好,不能留下隐患。

(6)建立健全施工单位的质量检查及控制系统,必须保证其在质量管理中始终发挥良好作用;建立完善的工序质量控制,将影响工序质量的因素自始至终地都纳入质量管理范围,对重要的和复杂的施工项目或工序要做为重点设立质量控制点,加强控制;及时检查与分析资料。施工过程中,严格工序间的交接检查,建立施工质量跟踪档案,密切配合监理工程师的工作。在工程施工过程中,无论是建设单位或者施工单位及设计单位提出的工程变更或图纸修改,都应通过监理工程师审查并组织有关方面研究,确认其必要性后,由监理工程师变更指令方能生效予以实施。

3、做好事后检查

对完成施工过程所形成的产品质量控制,是围绕工程验收和工程质量评定为中心进行的,它包括检验批、分项工程、分部工程的验收;组织联动试车或设备的试运转;单位工程或整个项目的竣工验收。事后检查也是一种积极的检查,在事前和事中的两个检查中,虽然我们努力了,但不可避免地还会出现一些问题,这些问题是我们在事后检查中发现的。发现问题,必须采取是措施及时处理。例如,一面砌体砌完了,即结果是合格还是不合格,如果不合格,就必须得处理。这方面的工作,应重点抓好分项工程质量事后检查,这样可以保证分部工程和单位工程的质量。重要的分项及分部还应请相关的人员参加检查及验收。

4、对分包商的管理

目前工程中分包的工序非常多,应加强这方面的管理,密切配合监理工程师的工作,共同做好这方面的工作。分包商进场时,协助监理工程师向分包商交代清楚各项程序,并要求分包商严格遵照执行,若发现分包商在执行过程中有违反规定程序的行为,应及时予以纠正。鼓励分包商参加工地的会议,分包商是否参加工地的会议,通常是由施工单位决定的,应鼓励分包商参加会议,以便加强分包商对工程情况的了解,提高其实施工程计划的主动性和自觉性。检查分包商的现场工作情况,严格监督分包商执行合同和认真切实实施分包工程,保证分包工程质量。

5、其它方面

各级管理人员及其他人员应有明确的规章制度,分工明确,责任落实,奖罚分明;严格执行规章制度,定期检查,确保制度的贯彻与执行。影响工程质量的因素主要有:人、材料、机械、方法和环境,简称为4M1E。因此,事前对这五方面的因素严格予以控制,是保证建设项目工程质量的关键;当然还需要一定的方法、措施以及相关方面力量共同来完成这方面的工作;重点强调还是人的作用,人是直接参于工程建设的决策者、组织者、指挥者和操作者;人,作为控制的对象,是避免产生失误;作为控制的动力,是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发挥“人的因素第一”的主导作用。

总之,建筑工程施工现场的质量管理是一项具体而细致的工作,是搞好工程质量、强化建筑结构、美化装饰工程的依据方法。衡量一个施工企业管理水平的高低,就看其现场管理是否依据总的经济目标而设定了各项阶段性和细化了的具体目标,是否很好地引导广大员工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工作,经济合理地完成目标。施工企业只有切实加强施工现场质量管理, 才能获得理想的、满足适用要求的工程项目,才能创造社会价值,实现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篇13

引言

公路质量不仅仅和行车舒适度有着密切的关系,更和人们的使用安全息息相关,为了能够保证公路项目质量安全有效的进行,有很多方面可以提升施工质量的控制和管理。在实际工作中,应当理论结合实际,总结各方面因素进行考量,建立具有科学依据的质量管理体系,保证施工质量方面不出现疏忽与纰漏,这样才能将公路的社会效益发挥到最大。

一、公路工程特点

1、对于相互配合协作要求高

公路工程具有施工技术复杂的特性,工作面一般拉的比较长,特殊情况多,在施工过程中,由于路况和用途等方面的差异,一项工程往往会涵盖跟多分项。工程的结构和造型也经常发生变化,材料受限制度比较高,不能很容易的达到统一。另外就是道路和桥梁构造差距比较大,建设技术不同,形成了一个项目多个环节的体系。综上所述,从技术人员到机械设备,再到施工技术和材料选择,都需要多工种相互配合工作,做好工作交接和交叉作业,对于施工组织设计和过程控制要有清晰的思路和管理系统,保证施工质量得到控制。

2、不确定性因素多

工程项目大小不同,工期长短就会存在差异,同时也会受到很多人为或者不可抗因素的影响,很多方面是我们之前无法预测的,很多时候我们没有想到的原因,最后致使项目质量无法保证。例如前期设计的失误、上述的自然环境因素、建筑材料及机械的问题及隐蔽部位的质量忽视等都会是整体项目质量的隐藏病症,时间久了就会一一显现出来。

3、场地不固定

公路工程实际上是线性工程,作业点和作业面通常具备很高的流动性,施工过程中不断发生变化。随着工程的进行,人员和机械都会随之移动,无论是路槽、垫层还是上面的路面、防护工程,都没有固定性。不仅如此,即使同一道工序,在推进的过程中,施工技术也会随着现场环境的改变而发生适应性变化。在这种情况下,很多安全或者质量隐患就慢慢的滋生潜伏,稍有不慎就会造成损失,给施工和管理带来困难。

4、各个环节与质量密切相关

公路工程涵盖多个环节步骤,包括前期制作项目建议书,之后对项目进行研讨,然后对整个项目的工程设计,动工前期的准备工作,施工当中与竣工后的验收等。其中每一个步骤都与工程项目的质量息息相关。施工质量的控制与管理是整体工程质量的关键所在,要想在此步骤中做好不出问题,要明白全过程的质量管理与控制的重要性,观念意识明确。

二、公路工程施工质量的影响因素

公路工程施工是一项系统和复杂的工作,投资大,风险大,工期长,其施工质量往往会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具体来说,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施工队伍

施工队伍是工程施工的执行者,他们的技术水平、业务素质对公路工程质量产生直接的影响,甚至在某些情况下可以说会对公路工程质量产生决定性的影响。但是,一些施工单位忽视施工队伍的建设,忽视对施工人员的培训,使他们的业务素质和技术水平不能得到提高,在公路工程施工中不遵守相关的施工规范和要求,违规违章操作现象时有发生,对公路工程施工质量产生直接的负面影响。

2、施工材料

公路工程建设需要大量的材料,因此,只有首先保证材料质量,才能保证施工质量。但是,一些施工单位在经济利益的刺激下,往往忽视对施工材料质量的管理和控制,采购劣质的施工材料,以次充好,不仅给公路工程施工质量带来巨大的影响,还可能引发施工事故,给公路工程施工带来巨大的损失。

3、施工检验

完善的检验制度、检验技术是公路工程施工质量的重要保障。然而,一些施工单位缺乏完善的检验制度和检验方法,难以发挥检验工作的实际效果。或者检验工作没有贯彻落实,做的只是表面工作,忽视对公路工程施工工序质量的检验,难以保证每道工序质量,影响了公路工程施工质量。

三、公路工程中施工质量的相关控制措施

1、施工前的控制

第一,在施工前,应对施工图纸进行认真地审查,了解并熟悉施工,同时还应对所建地技术经济方面的条件以及自然条件等进行调查和分析,编制科学、合理且有效的施工组织方案。在制定公路工程项目施工方案的时候,应结合施工现场的实际情况,从经济、组织、技术以及管理等来全面且综合地分析,通过综合考虑,确保所制定这一施工方案具有很强的切实可行性,便于工程施工质量的提高和建设成本的降低。

第二,对施工方所提交的关于技术资质方面的证明文件进行认真地审核,坚决不可让无资质证明的参建单位进入到施工现场。通常情况下,对于施工承包单位资质的审核一般在招标工作中实施,所审核的内容为施工单位是否具备完成承包项目的能力,同时还包含施工技术水平以及管理水平等。此外,还应对参建人员的综合素质以及资格等实施审查,待审查合格后才可允许其进入到施工现场。

第三,施工所需材料质量报告的审核,把好质量这一关,可采取三检的方式来实施材料的审核,坚决不可让质量不合格的材料进入施工现场,其中对工程项目中所需的一些主要材料,在其进场的时候,必须要出具相应的材料质量化验单。同时基于工程项目的施工特点以及相关的技术需求,合理选用并正确使用各种施工设备,加强设备的管理以及保养,构建相应的人机操作、岗位职责以及交接班等制度,以此确保设备始终处于一种最佳的应用状态中。

2、施工阶段的控制

第一,严格按照施工工艺的标准与要求来施工,加强施工过程中各工序主要施工因素,比如人员、机械设备以及材料等,从而避免上述这些因素发生变化而使工程质量受到影响。第二,对于工程项目中一些薄弱环节或者关键环节,应围绕施工组织方案,全面且系统地分析这些工序的施工,明确具有针对性强、切实性强的施工方案,同时还应强化管控,确保工序施工始终处于一种良好控制状态中,继而使各分项工程项目的施工质量得到保障。第三,加强技术交底工作的控制,明确施工质量控制的关键点。在技术交底控制过程中,应做好各专业工作间的衔接工作,确定施工基本需求以及规定,并在此基础上明确施工内容、频率以及方法等,审查施工中各环节安全文明的实际情况,确保各专业的协调。此外,在施工中还应加设置相应的关键点,进行有效地合理地预防,以此达到动态管控的目的。

3、竣工验收阶段的控制

第一,全面检查完工后的各项分部工程,对公路的厚度、平整度、宽度以及横坡等进行仔细地检查,借助于各种检测数据,对施工质量进行更为合理且科学的分析。同时还应及时收集并整理竣工后的各项资料,严格审查以及监督这些竣工资料,确保资料的有效性、真实性、权威性以及可靠性,借助于书面材料这种形式来展现整个施工过程,继而为后序公路工程的养护提供相应的参考依据。第二,在工序质量的控制上,首先应对工序子样实施质量检测。其次,借助于管理图法、直方图法以及排列图法等方式对检测所获得的这些数据实施分析,基于所得数据分布规律以及分析结果等,综合判断工程项目整个工序施工质量,继而在此基础上明确该项工序是否满足质量需求以及规定。

结束语

总之,加强公路工程施工质量控制工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今后在实际工作中,我们需要重视采取相应的质量控制技术,以保证施工的顺利进行,保证公路工程质量,提高公路工程建设的综合效益。

参考文献

在线咨询
了解我们
获奖信息
挂牌上市
版权说明
在线咨询
杂志之家服务支持
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期刊咨询服务
服务流程
网站特色
常见问题
工作日 8:00-24:00
7x16小时支持
经营许可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企业营业执照
银行开户许可证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其它
公文范文
期刊知识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支付方式
手机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