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化学竞赛实用13篇

高中化学竞赛
高中化学竞赛篇1

全国高中学生化学竞赛分为两个阶段:全国高中学生化学竞赛省级赛区,简称初赛;全国高中学生化学竞赛全国赛区,简称决赛。

1、初赛在每年9月中旬举行,笔试3小时,全国统一时间在各省市自治区分若干考场同时进行;

2、决赛在第二年春节前举办冬令营进行,分理论竞赛4个小时和实验竞赛4到5个小时共两轮。

参加全国高中学生化学竞赛初赛的选手为普通高中学生。年龄应在第二年国际竞赛前小于20岁。决赛选手为每个省、市、自治区初赛成绩的前5名。

(来源:文章屋网 )

高中化学竞赛篇2

二、根据竞赛大纲,做好前期指导

在培训过程中我们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培养学生具备坚实的基础知识。

总得来说,具备坚实的基础知识,一是指要有本学科足够宽的知识面,二是要有足够深的知识层次。我们要依据因材施教的原则,有计划、有步骤地讲授完高中化学的全部基础知识,并定时进行检查,发现遗漏问题及时补上。为了使学生对基础知识有较深层次的理解,可以为他们每人配备一套大学无机化学和有机化学教材及相关的辅导书,在讲授中学某一专题时,适当地渗透大学知识。

第二,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生力求认识某种事物、探索知识或爱好某种活动的倾向,是推动人们去寻求知识、钻研问题、开拓眼界的一种原动力。利用化学科的特点(思考性、直观性、实验性)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形成稳定的兴趣,重视兴趣广阔性的培养与兴趣持久性的协调,提高兴趣的境界,诱发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培养其钻研创新的精神,是很有必要的。可以结合培训辅导内容,贯穿化学史,讲杰出化学家的重大贡献;联系化学事实,展望化学前景,讲新材料、新能源、新发现;提供实验条件,创造动手机会,探索实验成因,开放实验室;开办化学专题讲座,写化学小论文;制作化学教具和进行其它科技小制作等。

第三,培养学生良好的自学能力。

由于参赛的学生是高一、高二年级的学生,还没有学完高中化学学科的全部内容,所以竞赛试题的命题范围基本上局限于于高一、高二学过的化学学科内容,其中绝大部分还是属于基础性较强、思维要求不是太高的试题,只是跟高考试题相比,许多知识来源于中学课本,又远远超出了中学教学大纲的要求,有许多知识来源于大学各年级的知识。这就要求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较多知识量和信息量的消化、吸收、储存和运用。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应该是我们辅导的一个主要目标。

第四,培养学生较强的实验能力。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化学实验在化学竞赛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越是层次高的竞赛,实验试题所占的份量越重,而且实验能力的提高和其它能力的提高是相辅相成的。在实验能力培养过程中,要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现象,直接获得化学感性认识,巩固并加深对所学理论知识的理解;训练学生熟练规范化地掌握基础化学实验的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如分析天平的使用,移液管、滴定管的正确操作,标准溶液的配制,物质的分离和提纯——过滤、倾析、蒸发、萃取、分液、结晶);锻炼学生独立驾驭实验过程的能力;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良好的科学素养以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另外,我们还要求学生自行设计实验方案,选择实验器材、药品,确定实验步骤,分析实验结果。对实验过程中出现的安全性问题,要让学生掌握一些常见的应急措施和方法,做到处事不惊。

第五,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心理学研究表明,思维发生和发展中所表现出来的个性差异就是思维品质(深刻性、敏捷性、广阔性、灵活性和创造性等)。发展和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是发展思维能力的突破口。

三、学校应定期组织校级竞赛

学校定期组织竞赛是为参加全国高中生化学竞赛做好充分准备,这一措施有利于学生在全国竞赛中取得好成绩。我校制定的校级竞赛规则如下:

为充分满足部分同学学习上的高要求,并使我校的学科竞赛能广泛、有序、深入、持久地开展,为学校参加各级各类学科竞赛选拔人才,特拟定本规则。

竞赛时间:每学期期中考试后。

报名办法:以班级为单位,各科课代表负责报任课教师(每学科每班报名人数不得超过15人),由高一、高二化学备课组长汇总,定期考试,统一阅卷,按成绩由高到低录取各30名。

高中化学竞赛篇3

电化学弘扬了化学的重要价值,主要研究电解原理、电解池以及原电池等的原理,在金属防护方面也有相关涉及。电化学与生活息息相关,一直受到很大的重视,是化学竞赛必考的内容之一,出题较为活跃,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进行延伸,充分对化学知识进行拓展和挖掘,有益于学生对化学这门学科的理解,与实验相结合,激发学生对化学学习的兴趣。因此,在竞赛中,电化学这一方面值得大家的重视。

一、命题特点与难点分析

对于新材料、新的科技产品,命题人会着重分析,通过这类事物考察学生的分析能力和解决事情的能力。题目以新为主,灵活的运用知识点是学生必备的技能。由于电化学知识与生活相联系,因此要培养学生的知识运用和理解能力,清楚的了解电化学在生活中的应用。在出题的时候,命题人还会降绿色化学融入试题,帮助强化学生对此概念的理解。对于电化学的学习,至关重要的就是将知识与实验相结合,通过实验,更好的将知识记牢以及对其深入的理解。

1.对电极的认识和确定分析

在解答电化学题目的过程中,应该对电极进行有效的认识和确定分析,在进行答题的过程中,大题的分析需要在电极的确定开始,明确的电极确定可以有效的对电化学大题进行分析,从而提高做题的效果。在题目分析的过程中,多数会以电化学的现象为提示和参考,利用出现的电化学现象来确定电极的正负,进一步对反应的发生进行系统的分析。另外在进行分析之前,需要首先确定电化学的类型,电化学的类型可以决定了反应的效果和现象。因此在进行答题分析之前,需要明确答题的基础,另外还需要对电化学反应方程式有明确的记忆,在解答题目之前需要了解反应发生过程的现象,对现象和反应前后的物质进行分析,从而确定题目中用到的电化学知识。在题目分析的过程中,对电极进行有效的认识和确定是解答电化学题目的基础,同时也是对电化学知识进行有效合理分析的前提。

2.对电解过程的了解和分析

电解过程是电化学反应的重点,对于不同类型的电极和电解质会发生不同的反应,而满足不同的需要。在对电解过程进行了解和分析的过程中,要对反应过程进行合理的控制,掌握电解反应过程各种操作的目的,同时应用到题目当中。例如在对电解过程进行分析中可以发现,有些题目中电解液中有一层选择性膜,这种选择性膜的设置可以控制电解液中的离子运动,对反应现象进行相应的变动。结合不同的反应类型,电解液的选择也需要进行控制,同时电解液中的成分分析也可以对题目进行深入的解读,从而分析电解反应,有效的对电化学知识进行了解和分析。

3.规避试题中的误区和易错点

在对电化学知识进行考察的过程中可以发现,电化学知识较为复杂且多样化,在分析的过程中应该有一定的顺序性,这样才不会发生疏漏。在分析的过程中应该细致的审查题目,对题目中的条件进行分析和了解,对可能发生的化学反应方程式进行罗列,对电化学反应的过程进行熟练的掌握,这样才能有效的避免错误,进而提高解题的效果。在对题目进行分析的过程中,试题中会存在一些易错的问题,而这些问题往往会成为大题解题的误区和陷阱。有效的规避这些误区和陷阱才能提高解题的准确率。在题目的考察上也会有一定的开放性题目,在分析的过程中应该与生活进行联系,这样才能提高题目的得分,从而对电化学知识有一定的应用意识,进而真正掌握相的电化学知识。

二、高中化学竞赛试题化学知识点案例分析

在解题过程中当遇到信息生疏、思路障碍、概念模糊时,要自觉运用转化思维,化陌生为熟悉、化抽象为形象、化繁杂为简单,化含糊为明朗,从而拓展解题思路。转化思维就是思维变通,条条大路通罗马。转化形式可以是概念转化、组成转化、物质转化、表达方式转化等,目的是信息等价替换,降低解题难度,进而达到解决问题的一种方法。数形转化、司马光砸缸等都是转化思维的典例。

【例1】由乙炔、苯、乙醛组成的混合物、已知其中碳元素的质量分数为72.0%。试求氧元素的质量分数。

【解题思路】可将乙炔、苯、乙醛三种有机物进行化学式组成的变形转化,即:C2H2、C6H6、C2H4O(CH)2、(CH)6、(CH)2・H2O(CH)n+H2O,碳元素的质量分数“CH”的质量分数“H2O”的质量分数氧元素的质量分数

【解】氧元素的质量分数=(172.0%×13/12)×16/18=19.6%

【例2】将固体MnC2O4・2H2O放在一个可以称出质量的容器里加热,固体质量随温度变化的关系如图所示(相对原子质量:H 1.0,C 12.0, O 16.0,Mn 55.0 ),纵坐标是固体的相对质量。 说出在下列五个温度区间各发生什么变化,并简述理由: 0~50℃;50~100℃;100~214℃;214~280℃;280~943℃

【解题思路】图示、图表信息丰富,答案尽在图表中显现,故挖掘图表内涵,转化图表信息,是解答图形图表类竞赛题的关键。本题计算的基础是如何将图中相对失重的信息转化为解题依据。

【解】转化0~50℃时的图示:图像线段基本水平,说明是MnC2O4・2H2O稳定区域,MnC2O4・2H2O未分解。

转化50~100℃时的图示:图像线段下坡,说明MnC2O4・2H2O(相对分子质量179)逐渐失水成为无水物MnC2O4(相对分子质量143),

MnC2O4・2H2O==MnC2O4+2H2O 143/179= 0.80

转化100~214℃时的图示:图像线段基本水平,说明是MnC2O4 稳定区域,MnC2O4未分解。

转化214~280℃时的图示:图像线段下坡,说明MnC2O4逐渐分解成为MnO(相对分子质量71),MnC2O4==MnO+CO+CO2 71/179 = 0.40

转化280~943℃时的图示:图像线段有点上坡,说明固体增重,分解生成的MnO被O2氧化, 可能反应为3MnO+1/2O2==Mn3O4 (229×1/3)/179 = 0.43

三、结语

高中化学竞赛试题中电化学知识的考察是重点,同时也是现阶段学习的难点。在对电化学知识进行分析的过程中,熟练掌握相关知识,正确认识化学反应前后,了解相关应用知识,都可以提高电化学题目解题的全面性和准确性,进一步提高学生对化学知识的认识。

参考文献:

[1]曾凡先.新课程背景下高中化学探究实验教学的思考.《科学咨询》.2015年4期

高中化学竞赛篇4

一、化学竞赛有利于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是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理念,但在学生逐渐转变为专职学生,越来越脱离生活实际的现实情况下,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将成为一句空话。化学竞赛可以作为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的一个新平台。化学竞赛培训,对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心理承受能力、爱国热情等具有重要作用。

1.提高了学生的科学素养

科学素养是一个人成才的基础,科学素养的提高是后天努力和培养的结果,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兴趣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前提,要在化学学习中逐步提高科学素养,对化学感兴趣是首要条件。化学竞赛具有兴趣性、竞争性和创造性的特点,符合中学生好奇、好胜的心理。参加化学竞赛是学生自主选择的,他们会以极浓厚的兴趣自觉参与,而不需要教师的督促。高昂兴趣与积极的主动性同在、与热情同在,他们可以放弃一些休闲娱乐的时间,兴趣浓厚时,甚至废寝忘食,有这样的状态,学习效率非常高。通过对参加辅导学生的跟踪调查,参加化学竞赛的学生都主动阅读过课外化学读物,做过一定量的化学竞赛试题,积极收集和整理过生活中的一些化学现象,并通过各种途径获得正确的解释。这对于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变厌恶学习为快乐学习,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勤奋上进的优良品质都很有好处。学生在参赛过程中经常研究一些富有挑战性的问题,学生会积极思考,并互相讨论,擦起思想的火花,促进思维碰撞,解决这些问题的同时既提高了抽象思维能力,又培养了相互协同精神,而相互协同精神是现代中学生最缺乏的基本素质之一,还培养了创造思维能力和自学能力。因此,通过竞赛这个平台,可以充分开发参赛学生的智力潜能,使他们的各种能力得到充分发挥。虽然许多参加竞赛的学生将来并不以化学研究为职业,但他们在参与化学竞赛的过程中获得的洞察力、自主学习能力和创造力将受益终生。

2.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

适当的压力是学习持续前进的原动力。化学竞赛题目难度大,学生有一定的学习压力,而参与化学竞赛并不是冲着一定要获奖的,学生有压力但不会成为心理负担,参与化学竞赛活动恰好可以适当锻炼心理品质。化学竞赛活动经验告诉我们:竞赛要有强烈的好奇心、旺盛的求胜心、自觉的求知欲望;竞赛要有坚强的拼搏意志、冷静的头脑、灵活的应变能力;竞赛要有强烈的竞争意识、不服输的精神,必须好强而不逞强;竞赛要有很强的自信心,而不是盲目乐观,要善于调整竞技状态,平抑临考前的紧张情绪,相信自己肯定能行。要从点滴做起,持之以恒,直至成功。在整个参与化学竞赛活动中获得的上述经验,为学生未来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心理基础。

3.培养了学生的爱国热情

学生在私下总是谈论,为什么我们国家总是无法获得诺贝尔奖,这些看似杞人忧天的漫谈,其实是对学生进行爱国热情教育的很好契机。化学竞赛涉及内容比较前沿,谈及相关知识容易引起学生思想共鸣,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埋下爱国热情的种子,转化成努力学习的动力。化学竞赛活动中,教师不仅教给学生知识,还要教他们做人。在辅导过程中,在精讲理论知识的同时,对学生进行正面教育,经常通过介绍科学家的生平事迹,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勤奋求实、献身科学教育。侯德榜是我国著名的化学家,是我国制碱工业的先驱和奠基人。他潜心研究制碱技术,打破了帝国主义对制碱技术的垄断,我们应该发扬他那种不屈不挠、勇于拼搏的精神,学习他那勇于实践、不断进取、无私奉献、执著爱国的高贵品德。

二、化学竞赛可以提高化学教师的能力

化学竞赛是基础教育阶段高水平的智力竞赛,竞赛题的许多知识来源于课本,又远超出中学教学大纲的要求,有许多知识来源于大学一、二年级,甚至大学三、四年级的知识。这对学生的能力要求比较高,对教师也是一个很大的挑战。教师由于习惯了常规的基础教学,对大学知识有所遗忘,已经不成体系。教师在平时教学工作之余,要重新拾起大学课本,进一步优化知识结构,加速知识更新,不断提高素质。这不是一两个教师能胜任和承担得了的,需要一批批甘为人梯、富有理想、乐于奉献、事业心强、勤学好钻、勇于带领学生拼搏的教师。

高中化学竞赛篇5

全市高中化学优质课竞赛在赣三中进行,感谢学校领导及化学教研组给我这次参赛的机会。时间是这样安排的:20日报名及考试,21日说课,取两项总分前六名于22日讲课。虽然我在考试环节中排名第五,但由于说课环节逊色一些,并没有取得好名次。尽管结果不是很理想,可我还是想说一说我的体会。

首先,最重要的是准确把握教材。作为教师,即使不是比赛课,也要准确地理解教材,这是根本问题。二,作为教师要有一定的内涵,教学素养要高。三,参加比赛的人要有一定的表现欲。我觉得在这方面我还有待提高。四,多争取支持,三个臭皮匠顶一个诸葛亮,何况身边的同事个个是诸葛亮呢。

这是我的一点不成熟的见解,如有不妥,请领导与同仁批评指正。总之,在今后的工作与学习中,我将在自己的教学素养上多下工夫,我相信,勤奋与坚持的人是有奶吃的。

高中化学竞赛篇6

电解质、非电解质、电离的概念,强电解质、弱电解质的概念。

二、弱电解质的电离程度和电离平衡

(一)弱电解质电离平衡的建立:在一定条件下(如:温度、压强),当弱电解质电离成离子的速率和离子重新结合成分子的速率相等时,电离过程就达到了平衡状态,这叫做电离平衡。

(二)电离平衡的特征:具有“

”、“

”、“

”、“

”的特征。

(三)电离平衡常数和电离度

1.电离平衡常数:是指在一定条件下,弱电解质在溶液中达到平衡时,溶液中电离所生成的各种离子浓度的乘积与溶液中未电离的分子浓度的比值。

HA

H+

+

A-

注:(1)在此计算公式中,离子浓度都是平衡浓度;

(2)电离平衡常数的数值与温度有关,与浓度无关;弱电解质的电离是吸热的,一般温度越高,电离平衡常数越

(填“大”或“小”);

(3)电离平衡常数反映弱电解质的相对强弱,通常用Ka表示弱酸的电离平衡常数,用Kb表示弱碱的电离平衡常数。Ka越大,弱酸的酸性越强;Kb越大,弱碱的碱性越强。多元弱酸是分布电离的,每一级电离都有相应的电离平衡常数(用Ka1、Ka2等表示),且电离平衡常数逐级减小。

2.电离度

弱电解质的电离度与溶液的浓度有关,一般而言,浓度越大,电离度越小;浓度越小,电离度越大。

(四)影响弱电解质电离平衡移动的因素

1.浓度:弱电解质的溶液中,加水稀释,电离平衡正移,电离度增大。即稀释

电离。

思考:此规律用电离平衡常数如何解释?

2.温度:因为电离是吸热的,因此升温

(填“促进”或“抑制”)电离。

3.加入其它电解质

(1)加入与弱电解质电离出的离子相同的离子,电离平衡

移动,电离度

(2)加入与弱电解质电离出的离子反应的离子,电离平衡

移动,电离度

思考1:0.1mol/L

CH3COOHCH3COO—

+

H+

平衡移动

H+数目

c(H+)

c(CH3COO-)

电离平衡常数

电离度

溶液的导电能力

NaOH(s)

HCl(g)

NaAc(s)

Na2CO3(s)

加热

冰醋酸

思考2:一元强酸与一元弱酸的比较

(1)相同物质的量浓度、相同体积的HCl与CH3COOH的比较

HCl

CH3COOH

c(H+)

中和酸所用NaOH的物质的量

与过量Zn反应产生H2的体积

与Zn反应的起始反应速率

(2)相同c(H+)、相同体积的HCl与CH3COOH的比较

HCl

CH3COOH

酸的浓度

中和所用NaOH的物质的量

与过量Zn反应产生H2的体积

与Zn反应

起始反应速率

反应过程速率

[例2]已知磷酸是中强度的三元酸,试分析磷酸的各步电离,并用电离平衡理论加以解释。讨论:磷酸与磷酸钠在同一溶液中能大量共存吗?为什么?

[例3]在0.2mol/L氨水中存在下列平衡:NH3+H2ONH3·H2ONH4++OH-,请就可变外界条件时,平衡及溶液中某些项目的改变填写下表:

改变条件

平衡移动方向

pH

c(NH4+)

微热(设溶质不挥发)

通入氨气至饱和

通少量HCl气体

加少量NaOH固体

加少量NH4Cl固体

加水稀释

[例4]已知常温下一水合氨的Kb=1.75×10-5,试回答下列问题:

(1)当向该溶液中加入一定量的NaOH固体时,平衡常数是否变化(设温度不变)?c(OH-)是否变化?

(2)若氨水的起始浓度为0.01mol/L,平衡时c(OH-)是多少?

水的电离和溶液的pH值

一、水的电离:

水是一种极弱的电解质,存在电离平衡:H2O+H2OH3O++OH-,简写为:H2OH++OH-

根据水的电离平衡,写出相应的平衡常数表达式,应有

室温时,1L纯水中(即55.56mol/L)测得只有1×10-7molH2O发生电离,电离前后H2O的物质的量几乎不变,故c(H2O)可视为常数,上式可表示为:c(H+)·c(OH

-)=K电离·c(H2O) K电离与常数c(H2O)的积叫做水的离子积常数,用KW

表示,室温时:KW=c(H+)·c(OH

-)=1×10-14

1、水分子能够发生电离,水分子发生电离后产生的离子分别是H3O+和OH-,发生电离的水分子所占比例很小;

2、水的电离是个吸热过程,故温度升高,水的KW增大,100℃时Kw

=c(H+)·c(OH-)=1×10-12

3、水的离子积不仅适用于纯水,也适用于酸、碱和盐的稀溶液,任何溶液中由水电离的c(H+)与c(OH

–)总是相等的;

4、含有H+的溶液不一定是酸,同样含OH

-的溶液也不一定是碱,在任何水溶液中都存在H+和OH

-,溶液显酸性、中性、还是碱性,主要由c(H+)和c(OH-)的相对大小决定;

5、在酸、碱和盐的稀溶液中,均存在水的电离平衡,也就是水溶液中都是H+、OH-共存的。水溶液中都存在Kw=c(H+)·c(OH-)(Kw

25℃=10-14);

6、酸、碱由于电离产生的H+或OH-对水的电离平衡起抑制作用,使水的电离程度减小,而某些盐溶液中由于Ac-、NH4+等“弱离子”因结合水电离出的H+或OH-能促进水的电离平衡,使水的电离程度增大,但无论哪种情况,只要温度不变,KW就不变。

二、溶液的酸碱性和pH

溶液的酸碱性与溶液中c(H+)和c(OH-)的关系:

中性溶液c(H+)=c(OH-)=1×10-7mol/L

酸性溶液c(H+)>c(OH-),c(H+)>1×10-7mol/L

碱性溶液c(H+)<c(OH-),c(H+)<1×10-7mol/L

但由于我们经常用到c(H+)很小的溶液,如c(H+)=1×10-7mol/L的溶液,用这样的量来表示溶液的酸碱性的强弱很不方便。为此,化学上常采用pH来表示溶液酸碱性的强弱。pH表示c(H+)的负对数,那么,溶液的酸碱性与溶液的pH值的关系为:pH=-lg

c(H+)

中性溶液c(H+)=1×10-7mol/L

pH=7;

酸性溶液c(H+)>1×10-7mol/L

pH<7

碱性溶液c(H+)<1×10-7mol/L

pH>7

1、溶液的酸碱性是指溶液中c(H+)与c(OH-)的相对大小,当c(H+)>c(OH-)时,溶液显酸性,当c(H+)<

c(OH-)时,溶液显碱性,在未注明条件时,不能用pH值等于多少或c(H+)与1×10-7mol/L的关系来判断溶液的酸、碱性。一般未注明条件都是指常温;

2、酸溶液不一定就是酸,也可能是某些盐溶液,同样,碱溶液也不一定是碱;

3、水中加酸或碱均抑制水的电离,但由水电离出的c(H+)与c(OH-)总是相等;

4、任何电解质溶液中,H+与OH-总是共存,c(H+)与c(OH-)此消彼长,但只要温度不变,则Kw

=c(H+)·c(OH-)不变;

5、酸性溶液中c(H+)越大,酸性越强,pH越小;碱性溶液中c(OH-)越大,c(H+)越小,pH越大,碱性越强;

6、pH的适应范围:稀溶液,0~14之间;

7、pH的测定方法:酸碱指示剂——甲基橙、石蕊、酚酞

常用酸碱指示剂及其变色范围:

指示剂

变色范围的pH

石蕊

<5红色

5~8紫色

>8蓝色

甲基橙

<3.1红色

3.1~4.4橙色

>4.4黄色

酚酞

<8无色

8~10浅红

>10红色

8、pH值的测定也可以用pH试纸――最简单的方法。

操作:将一小块pH试纸放在洁净的玻璃片上,用玻璃棒沾取未知液点试纸中部,然后与标准比色卡比较读数即可。

注意:①事先不能用水湿润pH试纸;②只能读取整数值或范围

三、混合液的pH值计算方法公式

1、强酸与强酸的混合:

先求c(H+)混:将两种酸中的H+离子数相加除以总体积,再求其它)c(H+)混

=(c(H+)1V1+c(H+)2V2)/(V1+V2)

2、强碱与强碱的混合:

先求c(OH-)混:将两种酸中的OH-离子数相加除以总体积,再求其它)c(OH-)混=(c(OH-)1V1+c(OH-)2V2)/(V1+V2)(注意:不能直接计算c(H+)混)

3、强酸与强碱的混合:

先据H++OH-

=H2O计算余下的H+或OH-,H+有余,则用余下的H+数除以溶液总体积求c(H+)混;OH-有余,则用余下的OH-数除以溶液总体积求c(OH-)混,再求其它

注意点:

(1)在加法运算中,浓度相差100倍以上(含100倍)的,小的可以忽略不计!

(2)混合液的pH值是通过计算混合液的c(H+)混或c(OH-)混求解的,因此,计算时一定要遵循“酸按酸”、“碱按碱”的原则进行。

(3)不同体积的溶液相互混合时,混合后溶液的体积都会发生改变,但在不考虑溶液体积的变化时,我们可近似认为体积具有加和性,即混合后体积等于原体积的和,当题目给出混合后溶液的密度时,则不能运用体积的加和性来计算溶液的体积,而应该用质量与密度的关系求算溶液的体积。

四、稀释过程溶液pH值的变化规律

1、强酸溶液:稀释10n倍时,pH稀=pH原+n

(但始终不能大于或等于7)

2、弱酸溶液:稀释10n倍时,pH稀<pH原+n

(但始终不能大于或等于7)

3、强碱溶液:稀释10n倍时,pH稀=pH原-n

(但始终不能小于或等于7)

4、弱碱溶液:稀释10n倍时,pH稀>pH原-n

(但始终不能小于或等于7)

注意点:

(1)常温下不论任何溶液,稀释时pH均是向7靠近(即向中性靠近);任何溶液无限稀释后pH均为7。

(2)稀释时,弱酸、弱碱电离程度增大,弱电解质电离产生的离子增多,溶液中c(H+)和c(OH-)变化较慢,因此溶液的pH变化得慢,强酸、强碱则没有电离程度的影响,所以变化得快。

(3)相同pH的强酸(强碱)溶液与弱酸(弱碱)溶液稀释相同的倍数时,强酸(强碱)变化比弱酸(弱碱)的变化幅度要大,可利用这一点来判断弱电解质的相对强弱。

[例1]常温下,10-4mol/L

的盐酸溶液中,c(OH-)=

mol/L,将上述盐酸稀释10倍,溶液中c(H+)=

mol/L、c(OH-)=

mol/L;将上述溶液稀释10000倍,溶液中c(H+)=

mol/L 、c(OH-)=

mol/L。

[例2]pH=2的A、B两种酸溶液各1mL,分别加水稀释到1000mL,其pH值与溶液体积V的关系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A、B两酸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一定相等

B.稀释后,A溶液的酸性比B溶液强

C.a=5时,A是强酸,B是弱酸

D.若A、B都是弱酸,则5>a>2

[例3]将pH=8的氢氧化钠溶液与pH=10的氢氧化钠溶液等体积混合后,溶液中的氢离子浓度最接近于

A、mol·L-1

B、mol·L-1

C、(10-8+10-10)mol·L-1

D、2×10-10

mol·L-1

[例4]50mLpH=1的硫酸和盐酸的混合液与50mL的Ba(OH)2溶液相混合,充分反应后过滤,得到沉淀0.466g,滤液的pH为13。

(1)混合酸液中SO42-和Cl-的物质的量浓度

(2)Ba(OH)2的物质的量浓度

高中化学竞赛篇7

目前,谈到技能竞赛,很多高职教育从业人员都会想到全国技能大赛,省级技能竞赛活动,研究人员也对此类活动进行了全方位的探讨,并形成了诸多研究成果,但对于高职院校技能竞赛却探讨较少,忽视了其在高职教育中应有的价值与地位。

一、概念梳理:高职院校技能竞赛的应有之义

技能竞赛由于分类标准的差异,可以分成不同类型,如国际性质、全国性、地方性的技能竞赛,预选性质和非预选性质的技能竞赛,等等,每一种竞赛都有自己的目标、形式、内容和评判方式。

高职院校技能竞赛是技能竞赛的一种类型,是以高职院校为主体,依据专业教学标准、技能训练标准和国家职业资格标准,结合学校自身发展特色、学生实际情况而开展的常规性、全员化竞赛活动。通俗地说,就是高职院校所举办的,纳入高职院校日常工作范围的,学生全员参与的竞赛活动,是一种普适性、全员式的校内竞赛,是具有文化辐射力和影响力的竞赛。

这种竞赛不同于省级或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这种选拔比武式,倾向于评比的竞赛,有着为省级或者部级技能竞赛预选的作用,但其价值绝不仅仅局限于此。高职院校技能竞赛是高职学校内促进全体学生成才的平台,目的是提高高职全体学生的综合职业素养,其参赛对象是高职院校全体学生,竞赛的基本要求是切实联系学生实际水平,以技能操作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发挥评价检测高职院校内全体学生技术技能水平,激发学生自我效能感,激励学生走向成功的作用。高职院校技能竞赛主要是以学校独立举办为主,也可以由学校之间联合举办以及校企合作举办。

二、现实偏离:高职院校技能竞赛的问题审视

高职院校技能竞赛作为学校文化活动中的一部分,不仅是检测高职学生技能掌握情况的一种方式,更是高职院校培养学生职业素质的一种手段。然而,当前高职院校技能竞赛本体功能被忽视了,往往被作为国家竞赛的附属活动,“为赛而赛”,背离了其应有的价值。

(一)竞赛目的功利化:“为赛而赛”窄化竞赛价值

当前,高职院校对于技能竞赛的关注重点大多放在省级和部级的技能竞赛上,高职院校参加省级或全国技能大赛获奖,已经成为衡量学校工作的一个隐性指标,很多学校为此花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从组织选手和确定指导教师、赛前动员到赛后表彰,等等。参加省级或全国技能竞赛,不仅是学校当下显现的政绩,也是学校荣誉与招生的筹码。

长期以来,学校举办技能竞赛目的被定位于主要为省级或部级技能竞赛选拔优秀苗子而服务,导致高职院校技能竞赛只注重技能竞赛的选拔性而忽视竞赛的普及性,校内技能竞赛偏向预选类型,组织形式单一。学校将大多数教育资源投入在少数几个参赛选手上,而其他普通学生的技能教学却被忽视。作为高职院校内部教育活动之一,技能竞赛与技能比武的价值被极大窄化了。

(二)育人功能缺失:参与力度弱成为少数人的“游戏”

高职院校由于发展时间短,底蕴积累还有所欠缺,社会评价还不够高,加上“学而优则仕”思想的影响,导致其生源质量有所欠缺,学生的文化基础较为薄弱,成就感比较低,学习动机比较弱,其他非智力因素也存在不同程度的问题。

高职教育是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的教育类型,作为教育的构成部分,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具有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人才是高职教育不能回避的目的,也就是说,不管采取什么样的培养模式,高职教育最终就是要把前来求学的适龄青年学生培养成身心健康发展,掌握技术技能,具有较强自我效能感和成就感的应用型人才。这既是挑战,也是使命。

高职院校技能竞赛是实现高职教育使命的方法之一,是高职学生锻炼和应用技术技能非常重要的途径。然而,由于学校层面对此不够重视,定位错误,探索与运用力度不够,高职院校技能竞赛的育人价值并没有真正得以发挥。由于参赛门槛过高,评价标准趋向国家大赛标准,高职院校技能竞赛已经成为少数精英的“游戏”。大多数学生只是旁观者,甚至没有参加过任何形式的技能竞赛。即使是参加技能竞赛的学生,也将参加技能竞赛的目的归结于可以为就业增加筹码,参加技能竞赛可以被优待等,在参赛认识与动机上走入了利己性误区。这种认识偏差既源自于学生自身的问题,如大多数高职学生学习基础差,学习积极性不高,不热衷学校举办的活动,也与当前高职院校对于校内技能竞赛的错误导向有关。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高职院校技能竞赛的健康发展。可以说,目前高职院校还并未搭建出人人成才、人人出彩、人人参与、人人成功的竞赛平台。

(三)校园资源重叠浪费:竞赛与教学的二元分离

高职院校技能竞赛作为校园内的一种活动,既是一种评价和检验工具,又是教学的有机构成部分。通过技能竞赛,可以评价学生的技能水平,诊断存在的缺陷和不足,也可以判断高职学生是否达到行业、企业对人才的要求。利用技能竞赛,可以使高职院校教学形式多样化,改变过去教师讲授过多,学生动手能力差的状态,从而使技能竞赛成为教学的延伸,有利于推进高职院校的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

然而,当前高职院校技能竞赛与教学是脱离的,是一种服务于省级或者部级技能比武需要的活动。这种二元分离从竞赛内容上来说,脱离了绝大多数学生的实际水平,与课堂上所教/所学的联系不紧密,高于高职院校日常教学难度,是精英之间的竞赛。从组织形式与管理来说,很多高职院校针对省级或部级的职业技能竞赛颁布了技能竞赛管理办法,并由相应部门负责,然而,对于学校校园内技能竞赛,缺乏相应引导与建设,既无明确的管理部门主导技能竞赛,也缺乏常规化的制度建设,更缺乏对教师在教学中如何运用竞赛方法来培养学生技术技能的培训体系,导致教学是教学,竞赛是竞赛,二元化现象明显。有些教师只看到技能竞赛是为预选服务,认为增加了他们的工作负担,忽略了技能竞赛的教学价值。从评价体系来看,作为基层选拔性活动存在的高职院校技能竞赛,其评判标准大多来源于省级或部级技能竞赛,未能结合所有学生现有水平来制定高职院校内的竞赛评价标准,难以发挥竞赛评价对教学的重要反馈作用。导致高职院校资源的极大浪费,也难以培养高职学生的成就感和幸福感。

三、回归校园:高职院校技能竞赛优化路径

高职院校技能竞赛要真正发挥其应有作用,回归校园,使之成为校园文化真正的构成部分是其必然的路径选择,这样才能彰显其生命力,并形成独特的竞赛文化,这种竞赛文化是“通过学生与学生之间职业技能的比拼来锻炼和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和综合能力的一种文化”[1]。回归校园,就是要实现技能竞赛的常态化、全程化和全员化,要将技能竞赛融于教学活动、高职学生职业资格考试活动中,真正发挥高职院校技能竞赛评价与检验学生与教师教学,搭建学生成才平台,优化高职教学改革的作用。

(一)全员参与,奠定育人价值的立足点

高职院校技能竞赛作为高职教育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想充分发挥育人价值,改变其省级或者国家大赛附庸的状态,必须坚持全员参与,需要动员学校各方面的力量一起努力。“职业教育学生不是被遗弃者与失败者,而是因为不适应应试教育制度。这就要求教育模式与制度为他们改革和创新,设计适合每一种类型孩子成长的育人模式,让每一个孩子都成为有用之才”[2]。这不仅要求全体高职学生都要参与到技能竞赛活动中去,还要求所有任课教师和相关学校管理部门具备竞赛意识,承担相应的责任,要研究高职学生成才的基本规律,精心规划和设计不同水平层次的学生可以参加的技能竞赛活动。

事实上,这种全员参与体现的是“人人皆可成才”的精神内核,并以此观念指导技能竞赛活动设计和举办,纠正高职师生对于技能竞赛的片面认识,让高职技能竞赛不再只是一种简单的预选性质竞赛活动,而是变成让学生“人人出彩”的新平台,让更多的学生亲身体验竞赛带给他们的成就和荣誉,从心理上激发他们学习的原动力,极大地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最后达到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以及强化技能教学的效果。

(二)以赛促教,构建“教证赛”一体化的竞赛内容

任何“规模较小、层次较低的部分子系统都可以反映出规模较大、层次较高的整体系统信息”[3]。 高职院校技能竞赛是整个高职教育教学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与其他子系统之间是相互联系和制约的,从竞赛活动中收集到的反馈信息能够反观整个高职院校的教育教学活动。应树立“以赛促教”的技能竞赛观念,将技能竞赛与高职院校日常教学结合在一起,首先要构建“教证赛”一体化的竞赛内容。

高职院校技能竞赛要谋求其应有的地位,必须要结合高职教育培养目标,在竞赛内容上结合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结合专业教学内容,又要注意与省内外各级技能竞赛接轨,这样才能保证其常态化,同时又不会增加教师的教学任务和学生的学习负担。

从操作实施来说,可以根据教学大纲,结合职业资格考试具体内容,筛选学校技能竞赛内容,确定各专业技能竞赛所必备的理论知识体系和技能操作。同时,根据教学进度,划分学校技能竞赛层次、设计技能竞赛项目,如可以将技能竞赛层次划分为基本技能、专业技能和综合技能三个层次。其中,基本技能层次强调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和简单操作技能的掌握,专业技能层次较之基本技能不管是在基础理论还是在技能操作方面都要更深一步,综合技能类的技能竞赛则是注重学员综合素质、技能的掌握,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另外,为了缩小高职学生实际水平与岗位要求的“距离”,技能竞赛的设计者们可以依据现实工作岗位的工作需求并结合日常教学内容,设计一些适用性比较强但又没有完全离开学生现有水平的技能竞赛内容。

(三)课内课外结合,实现竞赛平台多元化

搭建多样化、多途径的竞赛平台是实现高职院校技能竞赛回归校园,服务全体学生的途径。

结合课程教学搭建课内技能竞赛平台。教学活动与技能竞赛活动是高职教育活动的两个组成部分,虽然两种活动的开展看上去没有过多的关联性,但是它们的最终目的相同,都是为了促进学生技能学习而开展的。课堂教学是高职院校内技能竞赛最好的平台。应将技能竞赛纳入专业教学工作计划中,让专业教学活动不再只是停留在传统的知识传授,还能以竞赛的形式来优化教学活动。课堂内的竞赛活动为非预选性质的技能竞赛在教学活动中定期开展,使技能竞赛在高职院校常态化,能够有效改变只有少数师生参赛的竞赛局面,让更多的学生和教师参与到竞赛活动中来,让技能竞赛渐渐成为学生成才以及教师自身专业发展的重要平台。同时,教师也要积极探索课程教学过程中的技能竞赛形式。

利用多种力量实现课外竞赛平台多元化。可以将省级或者部级大型技能竞赛活动的各个环节做相应的删减、变革,形成具有高职院校特色的竞赛活动,鼓励全校师生参与。除了学生处、团委等组织针对课堂所学知识开展的技能竞赛以外,还可依托各种社团与协会联合企业开展各种小型竞赛、义务活动和知识宣传活动。此外,还可以联合合作企业开展技能竞赛,如教师集体分析某一项目,结合企业要求将项目转化成一些较之日常教学稍难些的竞赛内容,让学生们自行组队,进行竞赛。开展这些活动能很好的激发学生潜能以及创造力,也让竞赛不再局限于简单的技能考核。

参 考 文 献

高中化学竞赛篇8

【文章编号】0450-9889(2017)05C-0024-02

教学质量是高职院校的生命线,提高教学质量是高职院校内涵建设的核心目标要素之一。高职教师是高职院校组织实施教学工作的主体,高职教师教学技能的强弱影响着高职专业课程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也影响着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开展教师教学技能竞赛已经成为当前各高职院校提高教师教学技能的重要途径。如何更好地组织开展教师教学技能竞赛也已成为高职院校普遍关注和需要研究解决的问题。笔者认为,建立组织机构、明确竞赛目的和原则、理清竞赛思路和优化竞赛项目内容、加强对竞赛问题的研究和培训、完善竞赛制度和机制是做好教师教学技能竞赛工作的有效途径。

一、建立组织机构是做好教师教学技能竞赛工作的前提

_展教师教学技能竞赛是高职院校质量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它关系到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效率和质量,也是一项系统性、全局性工作。因此,高职院校要有效开展教师教学技能竞赛,就应建立由学校主要领导牵头、各教学系部和相关职能部门主要负责人参与的教师教学技能竞赛工作领导小组,并明确其工作职责。教师教学技能竞赛工作领导小组应建立定期研究和解决教师教学技能竞赛问题的工作机制,做好教师教学技能竞赛的顶层设计,制订教师教学技能竞赛规划和工作方案,加强对教师教学技能竞赛的组织领导和指导。只有这样,才能从整个学校层面去系统推进教师教学技能竞赛工作,才能有效统筹协调组织开展教师教学技能竞赛活动过程中遇到的有关问题,才能确保在人力、物力和财力等方面给予竞赛相应的支持,使教师教学技能竞赛健康、持续和有序地开展。

二、明确竞赛目的和原则是做好教师教学技能竞赛工作的基础

要有效开展教师教学技能竞赛,应首先明确开展教师教学技能竞赛的目的和原则。高职院校开展教师教学技能竞赛的目的应该是以赛强技、以技促改、以改提质。也就是说通过竞赛来增强和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技能;通过增强和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技能,促进其对教育教学模式、方法和手段等方面的改革和创新;通过对教育教学模式、方法和手段等方面的改革和创新,提高课程教学效率和人才培养质量。必须明确竞赛不是目的,目的是要有效提高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高职院校应始终围绕这一目的来组织和开展教师教学技能竞赛,这样才能增强教师教学技能竞赛的目的性和实效性,才能避免“形式化”“表演式”的为竞赛而竞赛的现象发生。

高职院校要真正搞好教师教学技能竞赛还应坚持以下“六个结合”的原则:一是广泛参与和择优推荐相结合。只有广泛参与和择优推荐相结合,才能更全面和客观地选出最优秀的选手参加全省和全国的比赛,才能更好地起到示范引领的作用,才能全面提高教师的教学技能。二是竞赛与实际应用相结合。竞赛的目的是为了探索更有效的教育教学方法和手段来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好的教育教学方法和手段如果不与实际应用相结合,就失去了其应有的价值和意义。三是教师教学技能竞赛与促进教师职业发展相结合。只有把教师教学技能竞赛与促进教师职业的成长和发展结合起来,才能激发教师参与教学技能竞赛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师才会把提高教学技能作为自身的内在需要。四是教师教学技能竞赛业绩与对系部绩效考核相结合。教师教学技能竞赛不是教师个人的事情,而是系部和全校的事情,只有将教师教学技能竞赛业绩与对系部绩效考核结合起来,才能促进系部动员更多的教师参与竞赛,才能全面提高教师教学技能水平。五是精神鼓励与物质奖励相结合。只有将精神鼓励与物质鼓励结合起来,才能更有效地激发和调动教师参与教学技能竞赛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六是开展教师教学技能竞赛问题研究与聘请专家指导相结合。

三、理清竞赛思路和优化竞赛项目内容是做好教师教学技能竞赛工作的重点

思路是人们对做好某一工作路径步骤的思考,要形成好的思路必须建立在对工作对象要素及其内在联系的准确把握基础上。根据职业教育特点和构成教师教学技能竞赛的有关要素及其联系,高职院校开展教师教学技能竞赛的思路应该是:以提高教师教学技能水平为目标,以促进教师职业发展为动力,以提高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和课堂教学高效组织设计与实施能力为重点,以“六个结合”为原则,以加强教师教学技能竞赛的研究和培训为手段,以进一步建立和完善有关制度和机制为保障,系统推进教师教学技能竞赛的组织工作。

教学技能是指教师运用已有的教学理论知识,通过练习而形成的稳固、复杂的教学行为系统。其对外表现为成功地、创造性地完成既定的教学任务,卓有成效地达到教学目的和获得有效的教学方法;对内表现为保证完成教学任务的知识、技巧、心理特征和个性特征的功能体系,是教师的个性、创造性与教学要求的内在统一。从表面上看,教学技能是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有效促进学生学习的活动方式。从深层剖析,它是教师职业个性品格和专业修养外化的表征,是教学能力的重要标志。每一位教师要想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达到艺术化教学的水平,就必须遵循教学技能发展的规律,在熟练掌握教学技能的基础上,不断探索、不断创新。

教师教学技能是一个比较宽泛的概念,教师的教学技能包括教学设计技能、课堂教学技能、作业批改和课后辅导技能、教学评价技能、教学研究技能等五个方面。根据高职教育的特点和要求,在当前高职教育教学向着信息化、开放化、立体化和自主化学习方式发展的背景下,高职院校教师教学技能竞赛应重点突出以下项目内容:

(一)课程教学设计比赛。高职教育是以培养技术技能型高端人才为主要任务的教育,要适应这种类型的教育,必须打破学科知识体系的课程内容构建模式,建立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开展课程教学设计比赛,有利于培养教师基于职业教育教学特点对课程进行优化设计的能力。课程教学设计包括课程整体教学设计和单元教学设计。课程整体教学设计主要是检验和培养教师根据学生认知规律和工作过程导向以及职业发展需要来系统设计课程教学内容的逻辑化组织设计能力;单元教学设计主要是引导和考核教师在单元教学中突出能力为本位、以学生为主体、优化在“做”中“学”的组织设计能力。课程教学设计比赛可以和说课比赛结合起来,这样既可以了解教师对一门课程教学的理念、原则和方法的整体把握,又可以培养教师优化课堂教学内容和步骤的组织设计能力。

(二)项目化教学法课堂教学比赛。突出实践性、应用性和职业性是高职教育的显著特点。项目化教学是以项目任务为载体、以学生为主体、以能力培养为本位,使学生在完成项目和任务的过程中自我生成知识的教学方法,这种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专业岗位的实践能力、应用能力和职业能力。因此,高职院校应把项目化教学法课堂教学比赛作为一项常规性的比赛项目。此项比赛有利于培养教师根据教学目标需要,选取和设计与职业岗位工作一致的典型项目,并紧紧围绕项目的完成,组织引导学生制订方案、修订方案、实施方案、汇报成果来开展教学的能力,使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形成职业能力和自我生成知识。

(三)信息化教学比赛。信息化教学就是以信息技术为支撑,通过信息化教学资源建设、信息化教学手段应用等方式来组织开展教学活动的教学形式。信息化教学有利于实现教学资源丰富化、直观化、仿真化和学习形态自主化、灵活化、多地化等职业教育教学特点的需要,从而有效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由于信息化教学在职业教育教学中具有独特的优势和作用,因而被教育部列为每年都举行的全国性比赛项目。高职院校教师教学技能比赛也应与全国性比赛对接,按照全国比赛的标准要求精心组织校内的培训和比赛,只有早准备、早谋划,才能取得好的效果。

(四)微n制作比赛。微课是指运用信息技术按照认知规律,呈现碎片化学习内容、过程及扩展素材的结构化数字资源。用微课进行教学,由于具有学习时间短,学习内容针对性强,而且短小精悍、重点突出,原理说明形象直观、易于理解和记忆等特点和优势,因而普遍受广大学习者的欢迎。因此,高职院校也应通过开展此项竞赛来提高教师制作微课的能力。

四、加强竞赛研究和培训是做好教师教学技能竞赛工作的关键

教师教学技能竞赛是一项创新性、学术性和科学性都很强的活动,必须以研究为基础,以科学理论为指导。因此,要有效开展教师教学技能竞赛,应建立教师教学技能竞赛研究与指导中心,组成校内外结合的专家团队,根据国家政策导向、职业教育的特点要求和高职学生学习认知规律,研究、开发和设计教师教学技能竞赛的项目、内容和标准,将教师教学技能竞赛的有关问题纳入学校的科研课题进行立项研究,使教师教学技能竞赛具有针对性、实用性、科学性、多样性、系统性、先进性和导向性。同时,要充分发挥专家团队的作用,开展形式多样的培训和指导,要以实际应用效果作为竞赛的重要条件,引导教师从解决平时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入手,不断探索和改革更加有效的教学方式方法和手段,使教学技能竞赛接地气。

五、完善竞赛制度和机制是做好教师教学技能竞赛工作的保障

高中化学竞赛篇9

1技能竞赛文化的含义与作用

技能竞赛特色校园文化是让学生通过参加校园内各种类型的职业技能比赛,来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及综合素质的一种特色校园文化。技能竞赛特色校园文化对培养高职学生的职业理想、职业道德,提升职业技能、职业素质起到了极大地促进作用,它也是构建和谐校园的重要保障,是高职院校精神文化的集中体现。

技能竞赛校园文化强调专业知识的竞赛,激发学生拼搏意识、竞争意识、参与意识,培养实践能力和独立工作能力,增强学生学习信心的一系列活动。竞赛文化赋予了校园文化建设新内涵,对建成和谐校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11有利于形成全员参与、勇于竞争的校园氛围

建设技能竞赛校园文化可以一些媒介营造出昂扬向上的技能竞赛文化氛围。对技能竞赛中涌现出的先进集体、个人可以通过表彰大会、院报、校园网、校园广播、公示栏、座谈会、交流会等形式,进行广泛宣传,激励师生,从而也对建设校园技能竞赛文化也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通过多层次、多形式、全方位的宣传逐步形成全员参与、争当先进的技能竞赛文化氛围。良好的技能竞赛氛围帮助学生了解行业的发展趋势,鞭策学生进一步学好专业知识,也有利于学生形成公平竞争的良好职业素养。

12有利于对接企业和满足学生适应职场的需求

在打造技能竞赛文化的过程中,积极引进一些有行业中有影响力的企业参与各种活动,让企业与学生互相了解同时,也是紧密结合企业文化的需要,很好地将企业文化融入了校园文化。技能竞赛也是学生对未来职业的一种尝试,可以使学生提前感受到职场的氛围,在此操作过程中学生必须严格遵守技术规范和要领,深刻体会到了敬业精神和职业素质的内涵。

2技能竞赛特色校园文化的核心

21与“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相结合

学校“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是指以学生为中心,做到真正关心学生、尊重学生。学生完成一项技能竞赛,不仅要懂得灵活运用专业知识和比较熟练的操作技能,更要有创新思维、拼搏精神和团队协作精神。所以,在职业技能竞赛过程中,不要只关心学生技能成绩,更要充分关注学生技能之外的素质与品质。关注培养学生的团队责任心、归属感,引导学生勇于竞争、吃苦耐劳、团结互助、相互沟通的态度,使学生在竞赛过程中体会到人文的内涵与人文精神的熏陶。

22与和谐校园建设相结合

和谐校园强调素质教育,是人本教育。学校组织的各种类型精彩纷呈的技能竞赛活动让学生对本专业的职业技能有了更加深入地了解,也激发了学生的进一步追求专业知识的热情,丰富了学生的业余生活,让学生的学习由被动变主动、创新思维被激活,学习也更加愉快,全校逐渐形成了自主创新、团结合作和勇于实践的良好风气,进而有力地促进和谐校园的建设。

3建设技能竞赛特色校园文化的途径与策略

技能竞赛具有较强的实践性、趣味性、竞赛性和挑战性,对学生有一定的吸引力,在训练过程中还可对学生未来的职业有一定指导意义。技能竞赛通过行为启迪师生,是建设校园特色文化的载体。竞赛队员可以通过班级预选,再进行预赛、决赛等,在学校形成浓烈的技能竞赛氛围,全面的、经常性的技能竞赛还可以为代表学校出征市赛、省赛打下坚实的基础。

31领导重视,制度合理

学校应设立专门的技能竞赛管理机构,也可根据学校实际情况设在学工处、实训中心或教务处,对全院的技能竞赛进行统一管理。技能竞赛必须在校领导的直接关心下,统一制定保障竞赛运作的一整套规章制度、组织管理、保障措施和激励方案。从而规范各级各类组赛行为,把竞赛工作纳入常规工作。技能竞赛制度设计的合理性是特色校园文化最关键的要素。

以技能竞赛为特色校园文化建设是长期而艰巨的工作,它要求全体师生参与,面向学校开设的所有专业,因此可以把技能竞赛纳入到学校的总体规划,定期举办,把它成为常态化工作,力争做到覆盖全部专业与师生。

32保障先行,全面激励

搭建一个良好技能锻炼的场所和平台是技能竞赛取得较好效果的前提,因此,学校在软硬件投入、耗材购买、经费的投入和以奖代酬等要有保障政策,如设立技能竞赛专项资助经费;技能竞赛设备采购纳入学校实训预算;做好技能竞赛教学工作量认定;优秀的指导教师在年度考核、评优、评先中优先考虑;获奖选手优先考虑升学加分、就业推荐及奖学金评定。

学院要调动广大师生的参赛积极性,可以把在技能竞赛校园文化建设中表现优异的师生进行大力宣扬,这也为良好的校风、教风、学风的形成以及以后的技能竞赛取得好成绩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33分层协调,组织有序

学校经常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技能竞赛中学生是始终是活动的主角,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和兴趣直接决定着竞赛能否取得预期效果,因此各项赛事的宣传策划、选拔、赛程制定等都应该让学生充分参与。也就是做好分层次组织与协调,院系统筹安排,教研室和专业教师互相配合,充分发动学生参与技能竞赛的积极主动性。

(1)院系有计划地统筹安排赛事相关事项。特别是赛前可邀请校内外知名专家、学者开设针对技能竞赛知识点或赛事政策解读的讲座,定期通报,将相关竞赛的最新动态介绍给学生。

(2)专业教研室是学校的基层教学组织单位,在高职院校的教学活动中发挥重要的作用,因此,职业技能竞赛的特色校园文化建设中应充分发挥专业教研室的作用。专业教研室设置的竞赛项目与内容更加合理、更有实效性和针对性,因为充分结合了专业教学特点和教学进度。教研室的不同的专业教师还可以担任指导教师或评委,这样可以更直观了解学生的学习效果,对专业教师的教学内容、方式方法的改进与提高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专业教研室还可以按专业成立专业竞赛小组,让学生提前进入角色准备,增强学生动手能力,为竞赛活动做好实践准备。

(3)高素质的、综合能力强的专业指导教师队伍是技能竞赛质量的保证,指导教师应在整个竞赛活动中全程指导和监督。高职学生的理论知识掌握能力欠缺,但技能竞赛必须有完整系统的理论知识做支撑,这就要教师在技能训练中不断更新与加强理论知识,根据学生掌握情况不断动态地调整竞赛训练方案,让学生在训练中得到提升。各院校由于专业设置有所侧重,所以针对优秀学院的专业指导教师可以考虑深层次的交流。每年针对省赛专业教师可以进行试题讲评,共同研究技能竞赛项目和标准,这对促进技能教学方法、提高教师的专业技能教学能力、提高学生技能水平大有帮助。

(4)职业技能竞赛可作为高职学生专业实践的创新形式。实践教学是高职院校教学工作的重要环节,技能竞赛拓展了实践教学形式,也更大程度地调动了学生参赛的积极性。技能竞赛可以作为专业实践教学的重要项目,将参加技能竞赛作为学生必经的实践环节,逐步把竞赛作为学校的日常工作,争取让每人在校学生都能有参赛的机会,形成多种考核方式,确保实践教学效果。

34宣传到位,营造氛围

校园技能竞赛文化的建设可以营造积极向上的技能竞赛文化氛围。高职院校可以在赛前、赛中、赛后全方位立体化地扩大宣传,充分利用校报、网络、宣传栏、广播站、广告拱门、横幅标语、交流座谈会等媒介,以达到激励师生参赛的积极性,强化团体意识、竞争意识,真正达到“以赛促学”的效果。还可以通过一定组织形式对技能竞赛宣传加以日常化。

(1)技能文化节。学院应围绕技能竞赛的内涵开展校园文化活动,其中“技能文化节”应是重要的呈现形式之一。技能文化节可以举办讲座、经验交流会、学生优秀作品展览等活动。通过技能文化节的开展,会吸引一大批有创意的作品得到广泛关注。

(2)专业技能创新工作室。专业技能创新工作室是用来满足学生技能实践与创新活动以及技能竞赛活动的场所之一,为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构筑了良好的工作平台。学院应重视此类实验室建设,加大投入,提供更多的实验室资源。

(3)学术性科技社团。学术性科技社团区别于学生其他社团,它的设立、存在和发展充满了创新性和学术性,高校应重视这类社团在技能竞赛校园文化培育中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的作用。高校应鼓励设立学术性科技社团,加大鼓励和支持,为这类社团的成立和特色发展创造条件。

(4)新型网络阵地。根据当代大学生的认知特点,在坚守传统网络宣传形式的同时,也要关注新型网络宣传方式,比如通过微博、人人网、微信等,及时动态地传达与技能竞赛相关的信息,还可以开通网络竞赛资源,营造良好的新型技能竞赛网络文化氛围。

总之,高职院校要通过多形式、多层次、全方位的宣传,逐渐在校园里营造出人人争相参加竞赛、争当竞赛先进的校园技能竞赛文化现实与网络并举的良好氛围。

35搭建平台,打造品牌

(1)院系品牌竞赛。各院系可立足本专业特点和所属行业,根据自身实际至少组织一项校级以上的竞赛活动,衔接省市甚至是全国性专业技能竞赛,将课程学习、专业实训融入到技能竞赛活动中,鼓励“创特色、打品牌”,形成富有特色的院系竞赛制。

高职院校可借助举办技能文化节及参加或承办各个层次的技能竞赛,充分发掘学生创意潜力,激发创新思维与创业意识。学校的竞赛成果展示厅呈现精品竞赛活动和品牌特色,在校园内形成创新创业的文化氛围,引导学生关注与热爱技能竞赛。

(2)专业协会、学生社团自主竞赛。

在各项赛事的基础上,鼓励学生自发成立相应学生社团、专业协会组织,定期组织相关知识讲座及形式多样的课外活动,甚至协助教师从事部分科研开发工作,为技能竞赛充实参赛学生队伍。

学生专业协会可以协助教师设计竞赛项目,组织专业技能培训,宣传与讲解技能竞赛项目,吸引学生参与,让各专业学生更加了解专业目标和技能要求,了解获得专业技能的途径。借助专业协会的强化训练,可培养优秀的技能骨干。技能骨干可进行赛前强化训练或者协助教师进行实践性教学指导,为后续的校外竞赛做好充分的准备。

学生社团也是技能竞赛日常活动单位,通过创建星级社团、社团之星等一大批的精品社团活动,发挥技能竞赛先锋模范作用,宣传社团技术能手,让学生社团真正发挥技能竞赛的前沿阵地作用。

特别是一些专业涉及面广,难以具体结合某一门课程的职业技能必须依托学生专业协会和社团组织活动,让学生在更自由、轻松的氛围中参与竞赛,提高专业技能,从而培养了综合素质。

(3)校际、校企合作竞赛。

高职院校培育技能竞赛文化不应仅局限于本校内,还可以与其他高校联合举办技能竞赛活动,各院系还可根据企业生产特点和人才需求,承办各类企业的职工技能竞赛。一方面,可以扩大学院的社会影响力和提高学生专业实践能力,为企业输送人才做准备。另一方面,与企业的合作可以让学生零距离学习企业所需要的各种技能,感觉企业的职业情境,领悟企业文化,为培育优秀人才创造条件,真正做到了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对接。

以技能竞赛为特色的校园文化建设,对进一步提高高职学生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的发展,营造了科学、人文的良好氛围,激发了学生的创新创业精神,为学生的成长成才作出了巨大贡献。

总之,技能竞赛是特色校园文化的载体,通过技能竞赛的形式吸引学生对未来职业体验,并能够培养团结、竞争等职业素质,即在创建以职业技能竞赛校园文化的同时,更充分发挥了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从而全面促进学校健康发展。

高中化学竞赛篇10

高职教育的发展,培养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包括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级应用性技术型人才,在培养高级应用性人才的过程,高职教育不断进行课程体系、教学方法、教学资源等方面的改革,改革的过程中,我们发现以赛促教是一个很好的方法,职业技能竞赛是对职业教育水平的一个综合的检验,全世界最有影响力的“世界技能竞赛”,22岁以下选手参与的国家主要是德国,日本,韩国等教育发达国家,我国在这一方面还是处于比较弱的状态,在国外高职院校是输送此类选手的院校,因此我国高职院校也应该通过各项技能大赛,为国家、省、市输送人才,通过可以提升高职院校的教育水平。而高职院校业如何开展技能竞赛,并形成规范、系统化的竞赛体系及保障机制,值得大家探索和研究。本文阐述了正德职业技术学院电气自动化技术如何构建技能竞赛体系的建设。

1 电气自动化专业开展技能竞赛的意义和作用

(1)有助于推动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教学改革。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技能竞赛的内容和标准一般是由行业企业专业、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根据电气自动化技术岗位职业要求制定的,考查各位参赛选手的各种职业能力。电气自动化技术技能竞赛能够为电气自动化课程改革指明方向。

(2)有助于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目前电气自动化专业大部分学生学习目标不清晰、动手能力较差。所以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增强他们的学习动机是很有必要的。通过组织职业技能竞赛,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是因为竞赛的开展可使学生更加明确自己的学习目的和学习任务,能够使学生的心理活动最大限度地集中在能够完成竞赛作业的学习上。竞赛必然会有一个结果,当学生意识到通过自己的努力学习可以更快地完成竞赛任务、取得好的竞赛成绩时,就会提高学习的效率,增强自主学习的动机。当竞赛作业得到认可时,又会进一步激励学生参与到下一次更难的任务中,这样不断循环,从而可达到提高学生能力的目的。

(3)有助于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教学水平。技能竞赛的成绩不仅反映出个别参赛选手的职业能力,更能反映出电气自动化专业教师的教学水平。竞赛成绩要从平时抓起,这与老师的教学理念、自身的职业能力、教学方法密切相关。要取得优良的竞赛成绩对指导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不断提高自身技术水平和综合素质,采用先进的教学方法,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强化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

2 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参赛现状分析

目前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目前参与了IATA的AUTOCAD技能大赛、三菱电机自动化大赛、江苏省技能大赛,这些大赛需要学生掌握电气自动化技术的核心课程,参赛学生需要掌握CAD、电工学、电机拖动、伺服电机、变频器、PLC等课程,而这些课程都是自动化技术的核心课程,通过组织职业技能竞赛,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竞赛可以提高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学生职业能力,并且与课程体系对接构建了“全方位、阶段递进、直接岗位”竞赛体系。

3 竞赛体系的建立

(1)组建电气自动化技术竞赛团队。

技能竞赛参与的对象包括参赛选手、指导教师和工作人员。竞赛过程中,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系部是主管,只有组建合理的管理机构,才能发挥技能竞赛应有的作用,所以我们建立了系副主任为领队,教研室主任为总教练,教研室教师及相关专业教师为教练,分别负责不同的比赛项目。同时我们通过课程学习、兴趣小组、第二课堂等方式来选取选手,我院是三年制的高职院校,我们一般会选取大三的学生来参加五月份江苏省高职院校技能大赛,大二、大一的学生陪练,然后由大二的学生参加七月份的三菱自动化杯大赛,然后由大一的学生参加十二月份的AUTOCAD大赛,这么一个循环下来,来年,参加三菱大赛的学生正好去参加江苏省高职院校技能大赛,参加AUTOCAD大赛的陪练,然后由陪练去参加三菱大赛,这样不断循环,从而保证学生的选拔。

(2)建立合理的培训机制

在大赛来领之前,必须对学生进行系统的培训,在培训过程中需要教师合理给学生分配任务,同时在参赛血手中选出队长,来监督管理参赛选手,教师也可以通过建立培训记录表来记录学生培训的时间,培训的内容,出现的问题,从而更全面的监督学生的培训状态。

(3)建立健全的竞赛资助与奖励机制。

技能竞赛激励机制对象包括参赛学生、指导教师和工作人员。竞赛中,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系部是主管。只有建立健全良好的激励机制,才能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保证技能竞赛正常有序的进行,充分发挥技能竞赛应有的作用。对参获奖的学生、教师要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和精神奖励,同时要与学生就业紧密联系起来。如在同等条件下优先录用获奖毕业生等,对于指导教师采取计算工作量、评选优秀学科竞赛指导教师、职称评聘享受优先政策等激励机制这样才能激发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才能使技能竞赛走上良好的轨道。

(4)建立与大赛相对应的课程体系。

参加职业技能竞赛的最终目的在于通过竞赛强化学生的职业技能,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与学校的教育目的是一致的。因此,在实践中应该将竞赛与教学和学生活动结合起来,将竞赛融入学校的专业建设、教学改革和学生工作中。我们必须将一些与竞赛有关的课程纳入教学计划,使课程与实际应用相结合,以竞赛推动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体系改革,以教改为竞赛提供更强劲的理论与技术基础,使教学改革、技术应用与创新、职业技能竞赛之间形成良性互动,达到教学质量和竞赛成绩的双丰收。

4 结论

只有建立完整的竞赛体系,才能保证学生通过教师的合理的培训,学生努力的学习,才能在比赛中取得好成绩,同时也可以让学生学习到更多的专业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

参考文献

高中化学竞赛篇11

初赛试题由中国化学会竞赛委员会组织专家组命定,试卷通过机要途径发送至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指定接收者,专人保管。决赛试题命题及试卷制作由承办单位组织实施。

我国从1987年开始组队参加国际化学奥林匹克(IChO),连续取得优异成绩。至2012年第44届IChO,我国共参加了25届竞赛,派出选手100名(其中8名女选手),全部获得奖牌,其中金牌73枚、银牌23枚、铜牌4枚;18届团体总分第1名、12届个人总分第1名。8名女选手中有4人获得金牌、4人获得银牌。

全国高中学生化学竞赛的目的在于:

普及化学基础知识,激励中学生积极接触化学发展的前沿,了解化学对科学技术、国民经济和人民生活以及社会发展的意义,学习化学家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以培养他们学习化学的兴趣爱好、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探索早期发现和培养优秀学生的思路、途径和方法。

促进化学教育教学新思想与新方法的交流,推动大学与中学的化学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我国化学教育教学水平。

选拔参加一年一度的国际化学竞赛选手。

全国高中学生化学竞赛属于课外活动,是对课内教学的补充和发展,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开展研究性学习的有效方式之一。竞赛坚持学生有兴趣、有余力和自愿参加的原则;反对不顾学生是否有兴趣、学校是否有条件而盲目开展竞赛活动的做法;反对任何设置障碍,阻止学生参加竞赛的行为;反对和抵制各种功利主义行为。

全国高中学生化学竞赛委员会为持续、健康地开展竞赛活动,制定了竞赛章程、实施细则和管理办法。竞赛宣传了化学;促进了化学教育和教学改革;从不同角度探索了后备人才培养的模式;一批大中学教师得到锻炼,提高了学术水平和教学水平;在国际竞赛中获得优异成绩,为祖国争得了荣誉。然而,竞赛活动在全国的发展并不平衡,近年来也掺杂着相当程度的功利性。

我认为,高考(招)加分和保送政策的调整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不加区别,将所有有关的课外活动一概而论,一刀切,取消被实践证明是合理的政策,是过于简单化和形式化了。事实上,由五学科竞赛组织管理机构直接操办的全国性学科竞赛无论在学术上还是在做法上基本上都是严谨的,在实施中基本上是规范的。我们曾经在经过一番调研后建议,初赛获一等奖的学生可以变具有保送资格为享受加分,这一方面可激励他们对相关学科产生兴趣,提高参与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又由于必须参加高考而不致偏科。如此便能够真正早期发现和有效培养少数具有潜质和潜力的学生,使他们有可能成为未来的后备人才。这也会吸收那些学校有条件、学生有余力的地方开展竞赛活动。同时,也能摒弃那些把参加学科竞赛作为叩开高等学校大门的敲门砖的做法,也会减少乃至杜绝歪风邪气。

新政既已出台,我们会认真执行,使化学竞赛平稳过渡到实施新模式的阶段。

通过保送进入大学学习的化学竞赛获奖学生中,绝大多数学生的数学和物理基础都达到了重点高中毕业生要求,化学基础较扎实,思维能力较强。在大学学习中成绩较好,有的很出色。因此,每年都有很多高校在决赛现场预录部分表现突出的学生。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每年招收的保送生中约有40%是化学竞赛的获奖学生。据悉,在新的政策下,有自主招生任务的许多高校在自主招生资格审核中将优先考虑这些学科竞赛的获奖学生。

高中化学竞赛篇12

一、机电一体化项目技能竞赛现状

(一)机电一体化技能竞赛与学生能力水平

机电一体化技能竞赛项目的考核内容涵盖了机电一体化专业大部分专业知识,包括机械安装、电气线路设计、气路设计、传感检测技术、变频技术、伺服技术、组态技术和PLC编程等,涉及的课程主要包括:电工工艺、电气设备维修、PLC、传感与检测、气动液压、组态技术等,因此机电一体化技能竞赛是多课程知识的综合运用。由于机电一体化技能竞赛是根据工作任务书的要求和性能指标,完成作品整体的设计、制作和调试工作,因而机电一体化技能竞赛的过程实际是将多门课程的知识进行综合应用的实践过程。另一方面,作品的要求和性能指标的实现可以由多种不同的设计方法及程序完成,每个参赛团队可以自主创新完成作品设计,因而机电一体化技能竞赛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通过竞赛训练的学生在专业理论知识的运用能力、分析问题以及解决问题能力等方面都有很大的提高,知识结构更完善,具有较强的自学能力、动手能力,为学生以后的就业奠定良好的基础。企业通常更倾向于录用参与过技能竞赛并获奖的学生。

(二)机电一体化技能竞赛与实践性教学师资力量

完成实践性教学的必要条件是实践性教学的师资力量,他们是保证实践教学水平的前提条件。[1]一支经验丰富且有能力的师资团队能够有效地引导学生快速掌握实践技能,知道如何将理论知识正确联系实践,从而转化为真正的技能。有技能竞赛指导经验的教师,通过竞赛中对学生的指导与自我锻炼,提升了自身的专业综合能力,巩固了专业理论知识和技能教学水平,锻炼了教师开发创新和指导学生的能力,从而强化了实践教学能力。但对于职业学校而言并不是所有的教师都有技能竞赛指导经验的。

(三)机电一体化技能竞赛设备与实践性教学

目前,竞赛设备的教学运用率实际上并不高。在方式上,技能竞赛的培训方式通常与普通教学有所区别,更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要求学生能够在现场解决大量的实际问题。而普通课程的教学中,学生缺乏主动探究的精神,往往在项目中对目标和过程的要求较为缺乏。为了充分利用竞赛资源,促进技能教学改革,应将技能竞赛的训练方法、训练内容、评价方式和要求等竞赛成果运用到普通的教学中,优化教学过程,以更高的培养标准要求每个学生,甚至与企业的管理理念和要求相一致,以期提高学生的专业意识,提升教学质量。

二、机电一体化技能竞赛成果分析

机电一体化技能竞赛从2007年举办至今,每年都有一大批师生参与,竞赛成果突出。机电一体化技能竞赛是一个团体项目,由两名学生完成,一个作品需要依靠团队的力量合作完成。在这种项目的设计制作中,需要参赛的同学共同分析讨论出最佳设计方案,根据每个同学的专长合理分工、通力合作,才能完成机电一体化作品的各项功能和性能指标。

近几年来,竞赛的内容和形式在不断发展和变化。内容逐年加深,工艺要求更加严格,竞赛的形式更加多样化,对学生的综合技能水平要求更高,这反映了企业正不断提高对技能型人才的质量要求。而技能竞赛所提出的新工艺、新内容、新技能更是当下企业需求的直接体现,是企业对高素质专业化技能型人才在规格品质要求上的具体体现。对于职业学校来说,要依照竞赛中所反映出来的行业企业信息,总结职业学校师生对设备使用、训练过程、竞赛试题、竞赛手段、评价方式等形成的深刻认识,以及参赛过程中队员所表现出来的团队合作精神,经过提炼形成丰富的教学资源,并通过转变技能教学方式,在技能竞赛资源的运用中,让广大师生享受技能竞赛的成果,提高实践性教学水平、技能水平,培养更多高技能型人才、双师型教师。

三、机电一体化技能竞赛成果转化成课程教学资源的方法研究

(一)机电一体化技能竞赛成果转化成课程教学资源转化方法流程及内容

技能竞赛成果转化成课程教学资源,主要包括六个方面工作环节:竞赛成果的整理、理论知识整理、工艺规范整理、竞赛心得整理、微课视频拍摄,转换过程中有效完成将竞赛学生和教师的技能形成过程转换到实训训练教学过程中,将竞赛的心得体会和训练内容融合到学案和课题项目的设计中。

任务书和学案的设计与技能竞赛接轨,以竞赛的要求加以整理,最终形成教学所用的资源库。过程中将贯彻竞赛理念,严格要求,规范设计,由参与技能竞赛的学生配合老师完成资源的整合。

(二)机电一体化技能竞赛成果转化成课程教学资源的转化方法

实训教学侧重技能的训练,但并不代表弱化理论的学习。转换过程中,理论的学习将主要以微课、课件或文档的形式呈现,由学生自主完成,并能够根据学案融合到技能的学习中,因此转换过程将主要集中在教学过程和方法的转变上。

教学方法,可以采用翻转课堂的思想,创建慕课平台、拍摄微课视频,供机电一体化专业学生及其他感兴趣的师生学习。对于想要动手实践和更深入了解的学生,还可以利用课余时间到自动线实验室利用机电一体化实训考核装置进行实践,从而深化所学知识。机电一体化训练的教练和技能竞赛的学生也可给予相应疑难解答。对于疑问解答情况,可以设计一个微课,在慕课平台上实现共享,这样在突破难点、疑点的同时,也使教学资源在共享中更加完善。另外,将技能竞赛成果制作成短片,在校园网上播放,作为教学资源的一部分,供广大师生观看,将更有效地发挥成果的转化和辐射作用。

教学过程,首先应以技能竞赛的要求规范教学过程、教学设备以及教学成果等,教学中对用到的相关课件、图文、成果进行展示和分级评价。学生实践过程中,做到准备充分、思路清晰、操作规范、有始有终,可安排有竞赛经验的学生发挥积极的指导作用。教师在评价项目成果的同时,引导学生对教学新内容、新工艺和重难点加以梳理,实现学生对知识和技能的深化和迁移。

(三)针对转换流程进行可行性及应用分析

机电一体化技能竞赛取得丰硕的成果,积累了大量的竞赛资料,可充分转化为资源。实际转化中需要进行两方面的可行性分析,一是对可转化素材利用的可行性分析。需要对机电一体化技能竞赛进行全面和深入的研究,系统地梳理竞赛的各项工作及标准[2],从而寻找可以转化、并对日常教学具有改革意义的教学资源。竞赛的运作体系与理实一体化课程体系具有相当程度的相似之处,实践课程主要是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模式,专业教师大多为双师型教师,有一定的理论水平和较高的技能,教学经验丰富,且一部分教师也具有竞赛经验。必须发挥一线教师的作用,通过课题研究、项目论证的方式,寻找合适内容和合适方式进行转化,为机电一体化技能竞赛成果的转换过程和实施提供充分保障。二是对实施条件的可行性分析。企业对于高技能型人才的需求迫使学生不断更新提高技能,职业学校技能竞赛的成果,吸引了广大学生的关注,他们对设备充满好奇、对成果充满渴望、对自己不断挑战的心理,为技能竞赛成果转换成教学资源提供了必要的条件。当然,对转换的成果需进行试点运行,可先进行小班化的教学实验,确定其可行性和优越性,积累一定的实施经验以后,再全面推广到常规班级的教学中,以提高成果转化的有效性。

表1是技能竞赛成果转化成的教学资源与传统教学资源的对比表,从中可以看出转化成的教学资源与传统资源的差异,以及对资源的实施利用所提出的相应要求。由技能竞赛转换而来的教学资源,有别于传统的教学资源,更强调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自主创新精神。在教学过程中,以竞赛要求规范教学场地、教学过程和教学评价等各环节,向企业的管理模式靠近。传统的教学资源内容单一,往往由单门课程组成,而机电一体化成果的教学资源,内容丰富,更加综合化,融合了多门学科,对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技能竞赛往往反映了当下企业对新技能的要求,其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更趋近于企业对人才的要求。

四、结束语

机电一体化技能竞赛成果转换为教学资源,虽然参与的主体为技能竞赛学生和竞赛指导老师,但教学资源的实际使用,使更广大的教师和学生享受到技能竞赛的成果,发挥了较大推进教学改革的作用。表2是无锡机电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某班级在转化资源使用前后效果对比表。

通过竞赛成果转化成教学资源后对教师和学生课程训练的学习效果的数据分析对比,从中可以看出竞赛成果转化成教学资源并有效使用,有助于提高教学效果,提高了竞赛设备的利用率,为每个学生提供锻炼的机会,让更多的师生参与到竞赛中,提高了课堂的教学效果,学生兴趣更加浓厚,参与的积极性更高,锻炼教师的教学水平,提升学生的综合技能。

总之,通过运用机电一体化技能竞赛教学资源,促进了实践教学的改革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也为其他专业如何发挥技能竞赛教学资源的作用促进教学改革提供了一个实验样本,具有一定启示作用。

高中化学竞赛篇13

    (二)职业技能竞赛形式对学生的激励,符合学生的学习心理需要

    任何形式的比赛能够对参赛者起到激励的作用,是竞争引起的必然结果。因此职业技能竞赛以比赛的形式呈现,能够充分挖掘竞赛参与者的潜能,还能够鼓励竞赛参与者争取更多的突破,促使其按照既定的竞赛目标、竞赛标准开展工作和进行学习。同时对于比赛中落后的学生,能够帮助他看到自身的差距,及时弥补不足,改变落后的状态,因此职业技能竞赛的激励作用,符合高职学生的学习心理,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三)职业技能竞赛职业化的竞技内容与氛围,符合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目标

    职业技能竞赛是面向社会、面向企业、面向生产岗位的社会性活动,既能涵盖新知识、新工艺的关键环节,真实反映赛手的技能水平;又要营造职场氛围,全面考查学生在专业技能展示同时表现的职业素养;职业技能竞赛竞争的氛围,能够考查学生的心理素质与临场应变的能力。因此在职业教育培养的过程中,课程改革、教育教学实施过程中采用竞赛的形式能够全面培养和评价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技能竞赛引领下的高职物流管理专业核心技能课程与竞赛项目的设计

    职业技能竞赛的引领作用显而易见,全国职业技能竞赛物流管理专业技能竞赛项目落户天津,项目是按照企业岗位标准要求来设计,引入了真实的企业任务,来自行业企业专家参与竞赛项目的设计与实施,因此物流管理专业技能竞赛项目在课程建设、教学实践中的应用,具有可借鉴性和可操作性。

    (一)职业技能竞赛引领下的物流管理专业技能训练课程竞赛实训项目设计思路

    图1基于竞赛项目下的物流管理专业核心技能课程设计思路天津城市职业学院物流管理专业教学团队按照全国职业技能竞赛项目的规程、评价标准与竞赛实施过程的要求,对竞赛项目进行了充分的分析和研究,对技能竞赛项目规程中考核的学生专业知识、专业技能、职业素养进行了分解与重新组合,对应物流管理专业中的核心课程的相关内容进行了实训项目的设计,并穿插和应用到核心技能课程的教学过程中,以实践教学中基本技能、专项技能及综合技能训练的思路,分层次进行核心技能课程、综合实训课程的教学设计与实施。

    (二)分层次的竞赛实训项目的设计

    对照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高职组现代物流储存与配送作业优化设计竞赛项目和天津市高职高专物流技能竞赛的竞赛项目,对竞赛项目进行分解与重组。1.对应核心技能课程的竞赛实训项目设计由于天津市高职高专物流技能竞赛的竞赛项目自2006年以来项目调整比较大,鉴于技能竞赛项目的时效性,对天津市市赛项目2010年以前的项目进行了拆分重组,设计到了各核心课程中培养学生基本技能的实训项目中,比如:装卸搬运技能比赛项目、拣选作业、ABC分类作业等项目,设计进入到《仓储技术与实务》、《配送技术与实务》等基本技能训练项目中去,采用竞赛的形式与标准进行教学实施。2010年至2012年天津市高职高专物流技能竞赛的竞赛项目与“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高职组现代物流储存与配送作业优化设计竞赛项目的竞赛内容与形式较为稳定,涉及考查学生的知识、能力与素质变化不大,因此按照竞赛项目的设计,进行了竞赛项目的分解与设计,拆分为专项技能训练项目和综合实训项目,比如:入库作业、出库作业等实训项目的基于工作流程训练的实训项目;对整个竞赛项目情境重新设计后,应用到《物流综合实训》课程中。从基本技能的实训项目、专项技能的实训项目到综合技能实训项目,实训项目内容中嵌入国赛与市赛中竞赛项目中涉及的知识、能力与素质,项目训练过程与评价过程均采取竞赛的形式,人人参与,实现竞赛项目的“普适化”。2.院级技能竞赛项目的设计院级技能竞赛搭建的是“精英”学生的竞技平台,一方面要充分展示物流管理专业教育教学成果,另一方面要为学生参加更高级别的比赛选拔优秀选手,因此从院级竞赛项目的设计上,要充分考虑项目的综合性与高级别比赛的适应性,从竞赛规程的设计上,竞赛项目内容与国赛、市赛保持一致,从情境设计上,更加充分的考虑学院自身的软硬件环境,从竞赛效果上,要充分考量学生的综合素质。在国赛、市赛的引领下,天津城市职业学院院级竞赛项目设计成为两项:天津城市职业学院物流职业技能竞赛与电动叉车技能竞赛。

    (三)竞赛形式在其他课程的引领

    竞赛形式在其他课程中同样适用,《物流沙盘模拟实训》、《条码技术与应用课程》中应用竞赛的形式,对实训项目进行设计,在课程中采取竞赛的形式进行部分实训项目的设计,选拔课程成绩优异的选手参加大学生物流沙盘模拟大赛与全国大学生条码大赛。

    三、竞赛引领下的物流管理专业核心技能课程及竞赛项目的实施

    (一)教学团队成员的通力合作

    由于职业技能竞赛具有很强的操作性、实践性,在物流管理专业竞赛实训项目设计、教学组织实施与评价中,对教学团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实施过程中,由于竞赛项目评价功能的显性化,因此教学安排、组织与管理发生了变化,教师间的配合才能够更好的完成竞赛项目的实施与评价。

    (二)专业的学生组织团体的参与

    竞赛形式的实训项目的实施体现在课程教学中,需要全体学生的参与,需要对全体学生组织竞赛形式的实训项目评价。因此除了教师间的相互合作与配合外,物流协会(专业型的学生社团组织)成员的的活动显得尤为重要,协会成员课下苦练技能,课上这些技能突出的“精英”学生就会被吸纳成为评委,并在课堂的技能训练中充分发挥“传、帮、带”的作用,使得竞赛项目的实施顺利进行。

    (三)实训基地软硬件条件的保证

    竞赛实训项目的实施需要校内实训基地提供软硬件的设备保证,竞赛实训项目从设计到实施离不开流程设计上所需的硬件设备,离不开软件系统基础数据的更新和完善。

    (四)合作企业的人力与技术的支持

    竞赛实训项目的设计、实施与评价需要企业技术能手的参与。在竞赛项目设计的过程中,竞赛项目情境、竞赛项目流程、竞赛项目评价的设计,需要企业人员针对岗位标准与要求进行考量;在嵌入课程中的竞赛实训项目的实施过程中,部分竞赛项目的评价需要来自企业兼职教师的参与;院级技能竞赛则要聘请企业人员参与到整个竞赛的评价中,体现竞赛的职业性与开放性,充分评价学生的综合素养,达到竞赛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目标。

    四、竞赛引领下的物流管理专业教学改革实施的效果分析

    (一)以赛促教,推动了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改革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