监事辞职信实用13篇

监事辞职信
监事辞职信篇1

但是最近我觉失掉本身不适合做这份义务,一同也想换一下环境。我也很清楚这时分向公司辞职于公司于本身都是一个考验,公司正值用人之际,公司新的项目的启动,全部的后续义务在公司上下竭力注重下一步步推进。也恰是思考到公司今后在这个项目布置的合感性,本着对公司担任的态度,为了不让公司因我而组成的决策失误,我郑重向公司提出辞职。

我思考在此辞呈递交之后的2—4周内分开公司,这样您将有时辰去找寻适合人选,来填补因我离任而组成的空缺,一同我也可以帮助您对新人实行入职培训,使他尽快熟习义务。

能为公司效能的日子不多了,我一定会把好本身最终一班岗,做好义务的交接义务,尽力让项目做到均衡过渡。分开这个公司,分开这些已然同甘共苦的同事,很舍不得,舍不得指点们的尊尊教导,舍不得同事之间的那片真诚和友善。

在短短的两年时辰我们公司已然显示了庞大可喜的变化,我很遗憾不能为公司辉煌的今天奉献本身的力气。我唯有衷心祝福公司的业绩一路飙升!公司指点及各位同事义务顺利!

监事辞职信2尊敬的领导:

你好!

首先非常感谢公司给了一个很好的工作机会,感谢公司一直以来对我的信任和关照,特别感谢给予我发挥个人优势的平台。

应公司安排,本人于20xx年xx月xx日以拟任xx集团国际总部基地工程项目总监身份,协助配合xxx副总参与该工程监理业务前期工作。

该工程为桩筏基础,四层地下室,总层数37层,建筑面积95461.4㎡,工期30个月,质量要求:标化优质结构工程。按相关要求该工程项目总监应具备1-3个类似工程项目业绩和监理能力,并熟悉当地各种环境状况,且建设单位要求监理人员的业务水平较高,对监理的管理要求严格。而本人从事建筑行业至今,只担任过六层以下的砖混和框架结构工程的管理和监理工作,加上本人担任总监岗位工作时间也只有两年多时间。

到目前为止,从未担任过上述拟建工程要求的类似工程项目的任何管理和监理工作,确实不具备上述工程的监理经验和技术管理水平,加之本人的业务水平确实有限,依据本人目前情况根本不能胜任该项目工作,更无能力承担上述工程相应责任。

加之个人和家庭原因,上班前,下班后还要辅导小孩照顾体弱老人,也不适合出xx以外远距离上班,为了避免以后不给公司造成任何损失及麻烦,本人恳请公司领导尽早安排并确定其它人员担任该项目总监,并请领导谅解并予以考 虑。

我于20xx年xx月xx日将上述情况电话和书面报告了公司领导后,20xx年xx月xx日我在医院治病输液时,副总在我病床前找我座谈决定,如不能胜任该项目工作就责成我写辞职报告,本着对工程负责的态度,应公司安排我带着遗憾的心情向公司领导写出辞职报告。

这段时间,我认真回顾了这十多年来的工作情况,觉得来公司工作是我的幸运,我一直非常珍惜这份工作,这期间公司领导、同事们对我的帮助在此表示诚挚的感谢,同时对我的离去给公司带来的不便表示深深的歉意,请领导批准。

衷心祝愿公司的业绩一路飙升!公司领导及各位同事工作顺利!

辞职人:xxx

日期:xx年xx月xx日

监事辞职信3尊敬的领导:

您们好!

监事辞职信篇2

主观原因:随着年龄增长,家庭的责任越来越重,需有更多的时间去照顾老人和孩子。而目前岗位使我无法为家里分担更多的时间和精力。

再次对我的离职给行里带来的不便表示抱歉,同时我也希望行领导能够体恤我个人的实际情况,对我的申请予以考虑并批准。

您好!我怀着复杂的心情写这封辞职信。感谢公司对我的信任,使我得以加入公司,并且在短短的几个月间收获了许多的机遇和挑战。经过这段时间的工作,使我在新的领域内学到了很多,对此我深怀感激。

非常感谢行里十多年来对我的关心和教导。在银行的这段经历于我而言非常珍贵。将来无论什么时候,我都会为自己曾经是____银行的一员而感到荣幸。我确信在____银行的这段工作经历将是我整个职业生涯发展中相当重要的一部分。

由于长年在外,北京又离江西很远,没有足够的时间回家看望父母,本人心里一直觉得很愧疚。所以想在华中地区或江浙一带找寻工作,以期离家更近,能更方便回家。鉴于此,我在今天辞职。感谢各位同事这段时间以来的照顾,谢谢大家!

此致

敬礼!

辞职人:

20____年____月____日

监理人员辞职报告2尊敬的王主任:

您好!

曲指算来,我至20____年8月来到公司已近半年之久。在这近半年的工作和学习中,得到项目处同事们的帮扶尤其是在您的信任与支持下,我也竭力地要求自己尽心尽职,每一项工作都用心去对待。凭心而论,自己是没有理由在此时向公司提出辞职申请的。但经再三考虑,我还是决定写下这封信,向公司正式提出辞职申请,望公司能尽快给予回复理解。

其实,我在作出此决定时,我也明白自己即将承受来至各方的压力会有多大,也清楚在经济环境日益恶化的今天,能放下一份较为优越的工作去选择辞职后所带来的转职成本孰轻孰重。但在转职时我想我应该向公司澄清几个问题:

第一,我的转职主要是结合自身的职业规划和发展方向所考虑的。

我们常说“男怕选错行,女怕嫁错郎”。特别是在今天这个信息知识大爆炸的时代,时间和方向每时每刻都显得如此的重要。我的大学所主修专业是市场营销,与财经相关的专业,而我在公司所所从事的工作却全是与通信、建筑有关的。这在某种程度上就决定了我在这一方面上的先天不足。俗话说,隔行如隔山;在同等工作条件下,对同一相关的业务技能接受上就远比别人慢一拍,花的时间就自然会比别人多很多;同时我也明白之间的优势在那些方面。因此,如果在有选择的情况下,我会去选择一个更利于自我本身发展的领域去工作,这样也更有利于自己将来的职业规划和发展。

第二,之选择在这个时候提出申请是因为到目前,我尚未正式入职。

同时在相关工作和业务尚未完全开始时,便于工作上的管理和移交,以免在监理员的辞职而影响到相关工程的进度。

第三,如果真要说我什么理由让自己非辞职不可的话。

那就是因为的我的梦想。当然这句话从我这样一个刚刚走出校门不久的学生嘴里说出,也许会让很多人看来会很不屑,会有很多人认为这只不过是一个不知天高地厚的小子的天真想法而已。在这里我也无需对别人的评价作何论断,因为这一切都显得为之过早了,我的人生只不过才刚刚开始。我可不想只因为别人的不屑和担心,而不趁年轻时去为自己的理想而去奋斗!我想,如果我今天辞职,也许会后悔一段时间,但是我要是不辞职,那我将来肯定会后悔一辈子。

我是一个从农村走出来的孩子,我明白父母亲人良苦有心,也能体会他们急盼儿女长大出息的心情。同时,我也明白今天的辞职,会给家庭和亲人之间带来多大的不理解,但是我不是一个会轻言放弃奋斗的人!当然,我明白他们的出发点是好的,但是,往往很多父母总是出于对儿女的溺爱,通常会希望通过自身的努力来为自己的子女开山铺路,把子女扶上马再送上一程。诚然,他们的想法没错,但是他们却忽略了子女的'自身想法。其实,对于一个立处社会的每一个公民来说,没有什么教育要比交给他们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和承担失败要更重要得多。

第四,我的转职也自然不是因为工作环境不好之类的问题。我是一个从农村走出来的人,我之所以选择离开,也并非是害怕自己会吃苦什么的,也不是自己不懂得坚持;只是对我来说,不管从事什么样的工作,所朝的方向都始终要比所站的位置要重要得多。我只是希望我的每一个工作都能给我带来更多的快乐,能让我更多的实现自己人身的价值,能让我有更多机会去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我希望把我的每一个工作都当成一种事业来做,也就这样的工作才会让我明白更多的人生意义所在。我不希望我一辈子是一个只因工作而工作的人!

以上只是促成我离职的主要原因。我之所以离开公司,完全出于自身职业规划的综合考虑。所以在工作中如果有什么失误与不足的地方,也希望得到大家的谅解!同时,也恳请公司能够接受我的辞职请求!在此期间,我也会尽量协助公司完成工作移交手续,遵守公司保密协,直至公司正式通知离职。

在此,我感谢公司及项目处领导,特别是项目处靳主任在工作上的帮助和支持,也及公司全体同事对我的关爱与信任!也真心地希望公司事业能蒸蒸日上,早日完成向现代企业的转制。

最后,祝各位同仁事业有成、工作顺利!

谢谢!

监理员叶____

监理人员辞职报告3尊敬的公司领导:

您好!

我经过深思熟虑,决定辞去目前的监理员一职。申请离职日期为今天起一个月以内,这样您将有时间去寻找适合人选来填补因我离职而造成的空缺。我会把好自己最后一班岗和做好工作的交接工作。

在过去的半年里,公司给予了我良好的学习和锻炼机会,学到了一些新的东西充实了自己,增加了自己的一些知识和实践经验。我对于公司半年多的照顾表示真心的感谢!今天我选择离开并不是我对现在的工作畏惧,承受能力不行。经过慎重的思考,我发现在公司的工作离我的职业目标渐行渐远。人如果偏离了自己的职业目标,那剩下的光阴只会虚度一生,碌碌无为,不会给公司带来任何价值,相信公司领导能给予充分的谅解。

在方圆工作的这一年时间里,我学到了很多新的东西,充实和丰富了自己。同时,我也很幸运,能够有机会在这样一支团结向上,优秀的团队里学习。更重要的是,认识了很多好的朋友和同事。但是,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我感觉到自己现在的工作状态不适合继续担任这份工作,另外家人在老家那边也找了份新工作,所以决定辞职。

很遗憾,没有机会再为公司做更多的贡献。但是我对公司的感情还是一如既往,希望公司能够蒸蒸日上,有更好的发展。关于我的离职申请,希望您能够尽快批复。

本人20____年入职至今,在岗6年,工作虽不才,却也勤勉踏实。对领导:虽不算好助手,却一心恭敬,尽浅薄之力为领导分忧。与同事相处:虽谈不上融洽,却一向周而不比。幸得一二知已,只是谈天说地,从未结党营私。23岁至30岁,是人生中最为珍贵的时光。在这一时光中能与辉龙共同成长,深感荣幸,万分感激。因非圣贤,虽常有过失,却仍无悔于这一段弥足珍贵的时光,更无愧于这段时光中陪我一起成长的每个人。

谢谢!

辞职人:

20____年____月____日

监理人员辞职报告4尊敬的总工:

您好!我是负责项目的监理张甜甜,很遗憾工作半年就向您提出申请辞职,我也感到很愧疚,辞职纯属个人原因,还请见谅,我将跟公司配合好交接工作。

我在公司主要工作内容如下:

①对工程监理合同的实施负全面责任;

②根据项目情况确定监理机构人员分工;

③负责监理机构日常工作,定期向监理单位报告;

④检查和监督监理人员的工作,根据工程项目的进展情况可进行监理人员调配,对不称职的监理人员应调换其工作;

⑤主持监理工作会议,签发项目监理机构的文件和指令;

⑥审查承建单位资质,并提出审查意见,审定承建单位的开工报告、系统实施方案、施工进度计划;

⑦组织编写并签发监理月报、监理工作阶段报告、专题报告和项目监理工作总结;

⑧审查承建单位竣工验收申请,组织有关人员进行竣工测试验收,签认竣工验收文件。

感谢公司这段时间对我的培养,很遗憾以后不能再为公司做贡献了。

最后,祝愿公司全体员工身体健康,财源滚滚。

辞职申请人:____

监理人员辞职报告5尊敬的公司领导:

您们好!

我于20____年10月来到公司已一年多了,一年多工作和学习中,得到项目处同事们的帮扶尤其是在您的信任与支持下,我也竭力地要求自己尽心尽职,每一项工作都用心去对待。辞职虽然已于一月前通过网络把辞职意向传给领导,但经再三考虑,我还是决定写下这封信,向公司正式提出辞职申请,望公司能给予理解。

其实,我在作出此决定时,也清楚在经济环境日益恶化的今天,能放下一份较为优越的工作去选择辞职后所带来的转职成本孰轻孰重。但在转职时我想我应该向公司澄清几个问题:

一、我的辞职主要是结合自身的职业规划和发展方向所考虑的。特别是在今天这个信息知识大的时代,时间和方向每时每刻都显得如此的重要。随着国家对沿海地区的大规模投资,家乡的建筑业在这两年有突飞猛进的发展。建筑行业就业情况良好,工资已基本看齐苏南。

二、在这里工作一年多的时间里认识到自己的严重不足,没能考取国家注册监理工程师,这样对自己的年收入和转公司编制问题带来直接的影响。现在竞争非常激烈,年轻的同事在三年内会有很多人考试通过。如果我三年内过不了国注,我总代也没有可能了,我都四十多的人了到那时也就没机会寻求发展了。而现在的小公司和刚起步的单位仍然有我这样人的发展空间。同时我的辞职也自然不是因为工作环境不好之类的问题。我只是希望我的每一个工作都能给我带来更多的快乐,能让我更多的实现自己人身的价值,能让我有更多机会去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

我希望把我的每一个工作都当成一种事业来做,也就这样的工作才会让我明白更多的人生意义所在。我不希望我一辈子是一个只因工作而工作的人!

以上只是促成我离职的主要原因。在工作中如果有什么失误与不足的地方,也希望得到领导的谅解!同时,也恳请公司能够接受我的辞职请求!在此期间,我也会尽量协助公司完成工作移交手续,遵守公司保密协议。

在此,我感谢公司领导,特别是项目部李总在工作上的`帮助和支持,也及公司全体同事对我的关爱与信任!也真心地希望公司事业能蒸蒸日上。

此致

监事辞职信篇3

一、引言

长期以来,人们对契约中独立董事的治理效应寄予厚望(Fama and Jensen,1983)。独立董事监督问题时的决策选择是其治理效应发挥的核心环节。依据Hirschman(1970)的决策分析框架,公司问题发生时独立董事可能积极监督(Voice)、消极退避(Exit)或不作为(Loyalty),不同抉择决定了独立董事的实际治理效果,监督决策选择由此成为独立董事治理的核心问题。然而,由于董事会决策“黑箱”(Black Box)不为外界知晓,独立董事监督决策研究历来都是难题,人们对此认知极其匮乏。

21世纪初全球重大公司丑闻(例如,安然、世通、银广夏等)爆发以来,多个国家将公司治理改革的突破方向定位为独立董事制度建设或完善。例如,美国SOX法案、证券交易委员会(SEC)或股票交易所相关制度要求董事会中独立董事占比达到绝对多数,薪酬或审计委员会全部由独立董事构成;中国证监会也要求上市公司董事会中独立董事占比达到三分之一。然而,在并不清楚了解独立董事监督决策过程及实际治理效应的背景下,这些改革举措是否真正改善了公司治理是值得商榷的。例如,有研究表明董事会独立性提高后公司盈余管理程度并未降低,经理人薪酬激励契约效率也未提升(Guthrie et al.,2012)。因此,独立董事监督决策及实际治理效应的研究也关系到独立董事制度建设的改进与完善。

当今中国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最大新兴市场,然而上市公司问题严重,既表现为大股东对中小股东利益的严重剥夺(Jiang et al.,2010),又表现为经理人对股东财富的侵蚀。因此,中国独立董事面对公司问题时的决策选择及其治理效应为深刻理解独立董事监督决策提供了重要研究机会。反观中国独立董事实际表现,可以发现很多独立董事在其位不谋其职,被冠名曰“花瓶”,但也还有一部分独立董事积极履行监督职责。公开披露的上市公司独立董事意见数据显示,大约2.76%的独立董事说“不”(即,在董事会表决中发表否定、保留、异议等类型意见)(Tang et al.,2013)。此外,约有6.04%的独立董事提前辞职(Lin et al.,2012)。虽然独立董事辞职动机可能在于规避法律或声誉风险、避免工作负担过重,但是,辞职也是独立董事表示抗议的方式,意味着独立董事不愿意“同流合污”,特别是当辞职中争议被外界知晓时,则可迫使内部人行为改变。因此,独立董事辞职也具有一定的治理意义(Dewally and Peck,2010;张俊生和曾亚敏,2010)。那么,独立董事面对问题时说“不”、辞职或甘当“花瓶”等决策的规律是什么呢?本文针对独立董事监督决策选择进行文献综述,并提出未来研究的可能拓展方向。

二、独立董事监督决策的文献综述

(一)相关文献演进路径分析

本部分在梳理独立董事监督决策相关文献的基础上,对独立董事消极退避――辞职、积极监督等文献的演进路径进行分析。传统关于独立董事治理效应的主流文献倚重于董事会或独立董事特征(例如,独立董事比例、背景、专长等)与企业业绩、价值或特定事件等结果变量之间的关系,然而研究结论争议很大。鉴于此,一些学者指出相关研究中应该关注董事会内部运作,注重独立董事决策过程及其治理效应。

近年来,人们想方设法打开董事会决策“黑箱”直接考察独立董事监督决策过程与选择(Schwartz-Ziv and Weisbach,2011)。一类研究者通过独立董事辞职信号来间接推测独立董事监督决策过程,并由此研究独立董事辞职的治理效应(例如,Dewally and Peck,2010;Agrawal and Chen,2011;Lin et al.,2012;唐清泉等,2006;张俊生和曾亚敏,2010等)。还有相当数量研究者通过问卷调查(或质性研究,Qualitative Research)获取独立董事决策过程信息,例如,Malsch et al.(2011)调查了加拿大上市公司薪酬委员会中独立董事的决策过程和有关行为,Beasley et al.(2009)调查了美国上市公司审计委员会的监督过程。问卷调查方法虽然可以获得特定数据,但存在不足,例如,数据获取过程具有较大主观性,调查者与被调查者之间关系影响数据获取效果(Beasley et al.,2009),而且,调查数据依赖于被调查者的记忆或接受调查的意愿,由此可能被调查者人为扭曲。

在此基础上,还有一类研究者独辟蹊径地考察独立董事监督决策过程或董事会内部运作情况。例如,Schwartz-Ziv and Weisbach(2011)利用11家公司董事会备忘录分析董事会决策过程及独立董事在其中扮演的角色。Samra-Fredericks(2000)利用公司董事与高管之间交谈的录音资料考察董事决策过程或行为。Huse et

al.(2005)更是在董事会成员并不知情的情况下作为暗中旁观者持续观察了某公司董事会的决策过程。然而,并不是每家公司董事会备忘录、录音材料都能被外人获得,也不是每个人都被允许旁观董事会决策过程,因此,这些新颖的研究方式大面积推广并不现实。

幸运的是,中国独立董事意见强制披露制度提供了直接考察独立董事监督决策的绝好机会。根据《关于在上市公司建立独立董事制度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中国证监会,2001)以及《股票上市规则》(上海证券交易所,深圳证券交易所,2004),独立董事应当对上市公司重大事项发表意见并予以披露。一些研究者开始利用独立董事意见数据直接探讨独立董事决策及其后果,为提供独立董事治理效应的直接证据进行了有益尝试(例如,唐雪松等,2010;叶康涛等,2011;Jiang et al.,2012;Lin et al.,2012;Tang et al.,2013)。

(二)独立董事消极退避――辞职行为的研究

迄今为止,相当数量文献研究了独立董事辞职决策的原因与治理效应。首先,大多数研究认为独立董事辞职的主要原因在于独立董事面临的风险,任职公司的业绩表现差、陷入法律诉讼、信息失真等可能引发独立董事主动辞职以规避相应的风险。例如,杜胜利和张杰(2005)发现独立董事辞职受公司业绩、诉讼仲裁事件等因素影响。谭劲松等(2006)认为独立董事预期到未来潜在风险时将辞职。唐清泉等(2006)发现独立董事辞职主要是基于自身对所任职公司的风险权衡,具体来说,公司流动性风险、股权变更、股权集中度和重大关联事项会对独立董事辞职产生重大影响。支晓强和童盼(2005)研究表明公司盈余管理程度越高时,独立董事主动辞职的概率越大。李焰和秦义虎(2011)研究发现如果被媒体负面报道过,独立董事辞职的概率显著较高,影响力越大的媒体报道作用越大。Bar-Hava and Segal(2010)研究了独立董事辞职时所公布的理由是否可信的问题,他们认为当独立董事预期未来企业业绩会变差时将通过辞职减少或避免对自身声誉的负面影响,但是,独立董事不会披露辞职真实原因以防止所持股份价值下滑,或防止对未来获取其他公司席位产生负面影响。Lin et al.(2012)研究表明公司被证券市场监管层处罚、出具非标审计意见、ST处理或之前,独立董事会利用信息优势提前辞职。

值得特别指出的是,Agrawal and Chen(2011)是到目前为止极少数将独立董事辞职决策与公司问题相联系的文献,他们研究表明管理层与董事之间争端会导致独立董事辞职,而且,争端大多源于董事会功能或公司等问题,独立董事辞职公告后公司股价明显下降,很可能出现股东诉讼、权争夺、资产剥离、股票退市等情况。

一些文献发现独立董事通过辞职可以向投资者传递信号,迫使人行为改变,具有一定的治理效应。Dewally and Peck(2010)研究发现约有半数独立董事辞职时公开批评公司管理层,独立董事的公开批评迫使管理层行为发生改变,辞职之后公司股票业绩表现明显提升。因此,独立董事辞职行为具有一定的治理效应。张俊生和曾亚敏(2010)研究表明独立董事主动辞职可以发挥信号传递的作用,投资者由此推知公司的负面信息,因此,独立董事辞职具有治理效应。

(三)独立董事积极监督行为的研究

基于中国独立董事意见强制披露制度,研究者利用独立董事意见数据探讨了独立董事积极监督行为的动机、原因或后果。

首先,一些文献探讨了独立董事说“不”的动机或原因。例如,唐雪松等(2010)研究发现个人的经济动机影响独立董事监督决策的选择,当独立董事对任职公司津贴依赖度较高时,在董事会中说“不”的可能性较小。Jiang et

al.(2012)研究表明独立董事在考虑到人力资本市场的声誉影响后会有效监督公司管理层、在独立意见中说“不”,而不是与管理层合谋。叶康涛等(2011)考察发现绝大多数情况下独立董事并不公开质疑管理层行为,但是,当公司业绩不佳时,独立董事更可能对管理层提出公开质疑;声誉高、具有财务专长或独立性强的独立董事更可能对管理层决策提出质疑。Lin et al.(2012)发现独立董事在感知到公司存在风险时,例如,将被监管层处罚、ST、出具非标审计意见、面临法律诉讼等,则可能在独立意见中说“不”,然而,此时独立董事辞职的概率更高。他们认为独立董事是否进行有效监督实际上是社会、政治或声誉等多方面因素权衡的结果。Tang et al.(2013)发现任职公司的控股股东问题越严重时,例如,控股股东占款比例越高时,独立董事说“不”的概率越高。

其次,关于独立董事说“不”的后果,叶康涛等(2011)研究表明被独立董事说“不”的公司市场价值更高,由此表明公司面临危机时独立董事能够发挥监督作用,独立董事监督行为能够缓解问题、提高公司价值。Tang et al.(2013)发现被独立董事说“不”后公司问题将有所缓解,比如,控股股东占款明显降低,外部投资者利益因此得到保护。Jiang et al.(2012)研究表明独立董事说“不”之后,独立董事在人力资本市场的声誉将因此提升。

三、独立董事监督决策选择的可能研究拓展

由以上文献分析可知,打开董事会“黑箱”、直接考察独立董事决策是未来相关研究发展的趋势,特别地,直接考察独立董事监督问题的决策及其治理效应更是目前亟待发展的领域。但是,目前极少有文献将独立董事可选决策纳入统一决策空间进行研究,而且,几乎没有文献基于任职风险视角探讨独立董事监督决策及其变化的规律。第一,目前非常缺乏直接考察独立董事面对公司问题的监督决策及其治理效应的研究成果。虽然Agrawal and

Chen(2011)将独立董事辞职行为与公司问题相联系进行研究,但是,他们研究中并未直接考察特定问题,而是间接考察与问题相关的公司治理变量,例如,董事会独立性等。此外,虽然Tang et al.(2013)研究了控股股东问题与独立董事说“不”之间的关系,但是,该研究所考察的问题类型非常有限,也未从任职风险视角进行探讨。第二,目前很少有文献将独立董事监督问题过程中的决策选择――积极监督、消极退避或保持沉默等,纳入统一决策空间进行研究,现有研究基本上都是孤立地探讨独立董事积极监督或辞职决策(例如,Dewally and Perk,2010;Jiang et al.,2012;Tang et al.,2013;唐雪松等,2010;叶康涛等,2011)。需要说明的是,虽然Lin et al.(2012)在统一决策空间考察独立董事是否利用自身信息优势说“不”或辞职,但是,他们并未直接分析这些决策与公司问题之间的关系。第三,虽然目前已有不少文献注意到了独立董事决策过程中对风险的关注(例如,谭劲松等,2006;唐清泉等,2006;Lin et al.,2012),但是,这些文献却并未将任职风险与独立董事监督决策相联系,未直接考察独立董事监督问题过程中对任职风险的考虑,因此,目前文献的研究结论对于解析当前中国独立董事履职现状仍显得力不从心。

独立董事任职过程中面临的风险决定了与独立董事席位相关的收益或成本①,风险是独立董事决策中重要的考量因素(谭劲松等,2006;唐清泉等,2006;Lin et al.,2012)。例如,唐清泉和罗党论(2006)通过调查发现71%的独立董事认同“一旦出现潜在的高风险,会在董事会上采取强硬的建设性立场”;Bar-Hava and Segal(2010)、Lin et al.(2012)、叶康涛等(2011)也认为独立董事决策随着公司盈利、成长性、财务风险或法律风险不同而有所差异。一般意义上,独立董事面临的潜在风险包括法律责任(Black et al.,2005)②,也包括声誉损失(Fama and Jensen,1983)。那么,任职风险如何影响独立董事面对公司问题时的监督决策呢?

针对以上问题,笔者认为,任职风险是独立董事监督公司问题过程中重要的考量因素,任职风险强化了独立董事的监督决策。其逻辑为:在投资者保护总体较弱的制度背景下,独立董事与聘任其任职的大股东或经理达成共谋而弱化监督是独立董事在面对问题时的最优选择,但是,随着公司问题严重程度加大,或问题更容易被揭示或证实,独立董事面临的法律或声誉风险将随之加大。出于降低风险动机,独立董事通过说“不”积极监督的概率将加大;当不能通过监督缓解问题时,独立董事辞职概率将加大。在此基础上,独立董事任职环境变化会引起任职风险的改变,例如,任职公司财务风险、信息风险、投资者保护法律环境、是否购买董监事及高管责任保险(即D&O保险)、媒体关注等,这些环境因素通过任职风险进而会影响独立董事监督决策的选择。关于此,笔者认为,任职环境风险特征与公司问题之间的交互效应是理解独立董事监督决策的钥匙,有助于解析中国公司问题严重但独立董事监督弱化之谜。其逻辑在于,任职环境改变导致任职风险加大时,独立董事因疏于监督而承担法律责任或声誉受损的概率将随之增加,因此,在任职风险较高的环境中独立董事对问题积极监督的概率也较高;如果不能通过监督缓解问题,独立董事辞职概率也较高。换句话说,在任职风险非常低的环境中,即使公司问题很严重,独立董事依然可能甘当“花瓶”。

四、结论

独立董事面对问题时是如何进行监督决策的,积极监督、保持沉默还是消极避让退出,是关乎公司治理效率的重要问题。本文围绕独立董事监督决策行为,对独立董事积极监督、保持沉默还是退出等研究成果的演进路径进行了分析,对相关文献进行了综述和简短评论,提出了未来研究方向。针对该问题继续展开研究,有助于厘清人们关于独立董事监督职责实际履行状况的认识,探析什么样的环境中独立董事会积极履行监督职责,或者消极退避而辞职,或者甘当“花瓶”保持沉默,这也将有助于监管机构完善独立董事制度,有效识别重点监控区域,并为广大投资者决策提供决策依据。

【参考文献】

[1] 杜胜利,张杰.独立董事更迭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J].中国软科学,2005(7):128-136.

[2] 李焰,秦义虎.媒体监督、声誉机制与独立董事辞职行为[J].财贸经济,2011(3):36-41.

[3] 谭劲松,郑国坚,周繁.独立董事辞职的影响因素:理论框架与实证分析[J].中国会计与财务研究,2006(2):119-162.

[4] 唐清泉,罗党论.设立独立董事的效果分析:来自中国上市公司独立董事的问卷调查[J].中国工业经济,2006(1):120-127.

[5] 唐雪松,杜军,申慧.独立董事监督中的动机:基于独立意见的经验证据[J].管理世界,2010(9):138-149.

[6] 叶康涛,祝继高,陆正飞,等.独立董事的独立性:基于董事会投票的证据[J].经济研究,2011(1):126-139.

[7] 张俊生,曾亚敏.独立董事辞职行为的信息含量[J].金融研究,2010(8):155-170.

[8] 支晓强,童盼.盈余管理、控制权转移与独立董事变更:兼论独立董事治理作用的发挥[J].管理世界,2005(11):137-144.

[9] AGRAWAL A,CHEN M A.Boardroom brawls:an empirical analysis of disputes involving directors[R].Working Paper.Available at SSRN:http:///abstract=1362143 or http:///10.2139/ssrn.1362143,2011.

[10] BAR-HAVA K, SEGAL D. Do outside directors tell the truth, the whole truth, and nothing but the truth when they resign[R].Working Paper,2010.

[11] BEASLEY M S, CARCELLO J V, HERMANSON D R,et al. The audit committee oversight process[J].Contemporary Accounting Research,2009,26(1):65-122.

[12] BLACK B, CHEFFINS B, KLAUSNER M. Liability risk for outside directors:a cross-border analysis[J].European Financial Management,2005,11(2):153-171.

[13] DEWALLY M, PECK S W. Upheaval in the boardroom:outside director public resignations, motivations, and consequences[J]. Journal of Corporate Finance,2010,16(1):38-52.

[14] FAMA E F. JENSEN M C. Separation of ownership and control[J]. Journal of Law and Economics,1983(26):301-325.

[15] GUTHRIE K, SOKOLOWSKY J, WAN K M. CEO compensation and board structure revisited[J]. Journal of Finance,2012,67(3):1149-1168.

[16] HIRSCHMAN A O. Exit, voice, and loyalty:responses to decline in firms, organizations, and states[M].Cambridge,Mass: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70.

[17] HUSE M. Accountability and creating accountability: a framework for exploring behavioural perspectives of corporate governance[J]. British Journal of Management,2005,16(s1):S65-S79.

[18] JIANG G, LEE C, YUE H. Tunneling through intercorporate loans: the china experience[J]. 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2010,98(1):1-20.

[19] JIANG W, WAN H, ZHAO S. Reputation concerns of independent directors: evidence from individual director voting[R].Working paper,2012.

[20] LIN K, PIOTROSKI J, YANG Y G,et al. Voice or exit? Independent director decisions in an emerging economy. Available at SSRN:http:///abstract=

2166876 or http:///10.2139/ssrn.2166876,2012.

[21] MALSCH B, TREMBLAY M S, GENDRON Y.Sense-making in compensation committees:a cultural theory perspective[R].Working Paper,2011.

监事辞职信篇4

阻止信息传递者也应追究责任

在短时间内,接二连三的高级官员被免职,或者说是引咎辞职,这种情况以往没有过,连日来的“问责风暴”给你什么感受?

一下子出了这么多匪夷所思的灾难、责任事件,让人很震惊,事件本身让我想了很多,官员的免职倒是其次。在此过程中,一些官员为此承担责任而被免职正常,政府不对此承担责任又由谁来承担呢?至于政府该怎样承担责任就比较复杂了,让一些行政机构的最高领导通过辞职免职的方式表达责任的承担,只是问题的一个方面,或者说更具有形式化的意义。事实上,如果因为一个政府官员的辞职就能将责任抵清,那太不可思议了,问题远比问责复杂得多。

其次,在政府承担责任的形式上,辞职不辞职并不意味着政府承担责任的程度,辞职并不导致问题的自动解决,在被免职的官员中我们其实还应问:他是不是对这起事件承担直接责任,如果不是,这样的免职就没有道理。“奶粉事件”本质是一个监管失效的问题,而不是一个问责的问题。

这次前所未有的问责风暴传递了哪些政府执政理念变化的信号?

我看不大出来这中间有什么信号,我看出来的是我们整个监管系统的失效。从阜阳奶粉之后,有关中国食品安全的种种令人震惊的内幕街谈巷议很多,但并没有引起重视。如果不是失效,就很难解释为什么有这么多含毒厂家,而这些企业都在你眼皮底下。失效就不简单是免职或撤职能交代过去的,我想对于有一定政府职守的政府官员来说,他并不是不想履行自己的责任,而是面临无从履行的困境。

这类事件从来都是不绝于耳,但很多时候舆论不能报道,消息不能传递,因为被封杀和过滤掉了。这中间有两个主要影响因素:一是我们的舆论受到高度的监管控制,在网上发个帖子也要经过过滤等等,因此由于信息的封锁,一些信息无法进入监管视野,无法启动政府的相关程序。二是部门和地方保护主义。要想把本质上就是一个食品质量问题转化为政府管理问题的时候,却常被定义为GDP的问题,当监管开始执行,部门和地方保护主义就开始插手,但这些问题终究有一天是要露底儿的,目前的这起奶粉事件让行业的无形资产恐怕也损失殆尽。

所以在这种信息不透明不公开的现实情境下,问题就难以避免?

这是必然。如果舆论模式不改变,就不是可能的问题,而是必然的问题,不是问题不存在只不过是你不知道而已。所以,从这起食品安全的问责事件上看,我想,要撤的不光是这种与具体事件相关联人的职务,还应该撤那些控制和阻击相关信息出来的人的职。

食品安全本身是个公共话题,但有些人千方百计不让它暴露出来,终酿大疾。应撤两类人的职一类是事件制造者,明知有害而为之者应严肃追究法律责任。还有一类就是试图掩盖信息传递的环节。

政府不是抽象的,都是一些具体的组织机构,谁出了问题谁就应该当被告。

辞职是否真的因为良心发现?

辞职、建议辞职、引咎辞职、责令辞职、免职,这些术语大家已不陌生,但它们之间究竟有哪些区分?问责的标准到底是什么?

有些是有据可依的,比如纪检监察的相关法规、党员干部任职条例以及党内的相关法律法规还有一些是没有具体依据的。比如当一起重大事件成为世界话题,我们确定责任大小后,通过行政政治行为,找一个大官把他免掉。这类往往是依据事情所造成的舆论影响大小而定,没有明确的依据。

迄今为止,我所观察到的事例中,还没有发现有哪位官员的辞职是出于一种真正的良心发现,一种真正对失职有责发起的主动辞职,或许孟学农这起是个例外,我不确定。但总体而言,目前这种引咎辞职可能是一种客气的表达方式,实际上是一种上级的安排,上级的命令。当政府的公关关系遭到破坏性危机,这种方式就是政府危机公关的一种手段,只不过是用了辞职的名义。

如何看待引咎辞职官员复出

问责背后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是,被免职官员的异地任职问题。一个官员在一个地方,在一件事情上被免职了,过两年也许会东山再起,你怎么看“带薪休假、东山再起”的官员现象?

如果这个责任人只是为平息事态做贡献,确实不应该由他来承担的话,那么再安排这个官员复出也是应该的,否则也不公平。但问题是现在是很多事情说不清楚责任,培养一个干部不容易,尤其是在中国,官员是终身制的,一辈子身家性命都寄托在这上面,因为一个并非是他本人的过错而导致落马,这也会恶化官场生态。如果每个官员都有强烈的不安全感,也将为官员保护自己留有充分的反治手段做铺垫。

这其中不存在愿不愿意,组织安排你配合就是了。再任用要看这个人的特长、经历以及社会形象,这些都是现实问题。如果官员的请辞经历了道德上的洗礼,这是有意义的,否则都是形式化下的辞职。

政治体制改革应提上日程

免了领导,却免不了事故,问题出在哪里?

现在是我们的基本体制有问题,要想解决这些问题,还是要在基本问题上下工夫,保证更多利害相关人员有更多发言权。比如矿难,把发言权留给矿工;比如奶粉事件,更多的利害群体就是消费者,要保护他们说话的权利,提高他们说话的能力。

经常听到问责,这种行政问责制常态化了吗?

问责从来就有。将所谓“问责”说得这么成形,其实是一些行政法制学者的贡献。事实上,有权力的地方就有责任追究制度,行政问责不是新东西,只是现在我们给它安上了“问责”这么个新说法而已,用这个字眼而已。大量的问责表现在一些公共事件案例上,这也就引起了公众对这个词的关注。

问题不在问责,基本制度的建设才是最主要的。灾难事故是有一定概率的,是随机的,并不是所有不负责任的事件都会酿成官员的灾难,这就让官员存有侥幸心理。

因此,这种基于对灾难事件后果管理的问责并不是解决问题之道,问题在于要建立官员对老百姓的政治责任关系,也就是说官员的上升下降、进出能由老百姓说了算,这样才能将公共安全的利益监管由过去从上到下变为由利益当事人的直接监管。

难度在哪里?

中国的政治体制改革应该提上日程。如果这方面没有变化和改善,永远都将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到处救火,解决不了根本问题。

问责风暴

山西襄汾“9・8”尾矿溃坝事故

9月14日,孟学农辞去山西省省长职务,同天,山西省副省长张建民被免职。

9月20日,临汾市委书记夏振贵被停职检查,临汾市长刘志杰、副市长周杰被免职。襄汾县县委书记亢海银、襄汾县县长李学俊、襄汾县副县长韩保全被免职。

奶粉三聚氰胺事件

9月16日,石家庄市副市长张发旺被免职。

9月17日,冀纯堂辞去石家庄市长职务。

9月22日,李长江辞去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局长职务。石家庄市委书记吴显国被免职。

监事辞职信篇5

针对部分上市公司高管集体辞职套现现象,证监会副主席范福春日前表示,“这是在中国上市公司发展中出现的难以逾越的问题”。现在虽然有个别公司出现高管集体辞职抛售股票现象,但这仅是个案。在这个问题上,监管部门只能按照《公司法》和《证券法》的相关规定进行监管。

高管套现源于利益诱惑

《新财经》:上市公司高管辞职套现现象在近期非常多,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

马红漫:上市公司高管急于套现股票是基于证券市场的巨大变革。伴随着股权分置改革进入“下半场”,非流通股股东持有的股份逐步获得流通权之后,整个资本市场的话语权开始出现明显变化。以往基金、保险资金、券商等金融资本拥有的话语权将被明显削弱,“大小非”以及上市公司高管等实业资本开始拥有了话语权。这一话语权地位的变化是实质性的。

数据显示,预计2008年“大小非”解禁市值将达到3万亿元,2009年的解禁市值将超过7万亿元,两者之和几乎可以再造一个A股市场。由此,如今在A股市场上呼风唤雨的机构投资者,将会陷入很尴尬的境地。实业资本对于股价的看法将会改变目前A股市场的估值中枢,而上市公司高管作为实业资本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急于抛售股票的市场行为,实际上就表明了这一估值体系变化的可能方向。

那么,“大小非”股东是根据什么标准对股票进行定价呢?显然是其熟悉的实体经济投资的收益率。目前,在市场竞争激烈的情况下,多数实业投资的年回报率仅为个位数,而相对应的股票市盈率却达到了50~60倍。以往实业资本只是苦于没有流通权,如今实现股价的高位变现就成为其必然的选项了。

皮海洲:高管辞职套现现象的出现,显然与“大小非”上市流通有关。目前,上市公司高管辞职套现现象主要集中在中小板。由于中小板上市公司多以民营企业为主,在这些民营企业中,高管往往都是持有上市公司股份的。对于在股改前上市的50家中小板公司来说,由于股改时间主要集中在2006年,股份流通有一年的锁定期。而股改后上市的公司,也都在2006年6月以后上市,大小非流通也有一年锁定期的规定。所以,从2007年以来,中小板上市公司的大小非流通开始增多。

当然,高管们作出“辞职套现”的选择,最大动力还是来自于利益的诱惑。虽然说上市公司高管的年薪高达数十万,但套现股票马上就可以让他们成为千万富翁甚至亿万富翁。巨大的利益诱惑,很难不让高管们心动。

《新财经》:高管辞职是否也意味着对公司前景的不看好?这里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马红漫:上市公司高管为了套现股票而主动请辞并不是一个正常现象,其市场影响可谓极其恶劣。由于上市公司高管较之于外部投资者拥有绝对的信息优势,其急于套现的行为和心态,清楚无误地表明高管并不认可自己公司现在的股价水平。如果这一现象尚属于部分个案,或许市场投资者还可以忍受。但遗憾的是,现实中如此众多的高管辞职套现,似乎在质疑整体市场估值水平的高低。

皮海洲:高管辞职套现与是否看好公司发展前景并没有必然的联系。高管的辞职套现主要还是利益的诱惑。面对眼前的巨大利益,公司的发展前景如何是次要的。更何况许多高管持有公司股票的目的,就是为了有一天能够高价套现。而如今,企业上市了,股份又可以流通了,或可以通过辞职达到流通套现的目的,于是为了诱人的利益,某些高管作出了辞职套现的选择。

何济川:在资本市场,股权套现是很正常的行为,既然投资,就想从中获取收益。对一种经济行为,我们没有必要动辄上升到道德的高度进行评点。何况,抛售股票的高管中有不少还是公司当年的创业者,其持股兑现也可以视为他们所得到的创业回报。他们有权作出自己的选择。只要这些高管在一夜之间快速取得的财富是合法的,理应受到目前法律的保护。

再说,高管辞职套现对市场的影响不见得一定是消极的。虽然一些公司出现了高管主动辞职并且减持公司股份的现象,但是,这些公司的股价并没有因此出现明显的下跌。相反,部分公司的股价出现了大幅攀升的现象,如三花股份和思源电气。

一方面,是因为高管减持的股份相对于总股本并不算大;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这些中小板公司的基本面在改善之中。同时,部分公司的控股股东控股权也在进一步增强。这一点在三花股份、思源电气、山河智能等公司表现都比较明显。

当然,随着持有公司解禁股高管的日益增多,类似高管辞职套现现象有可能增多,这需要引起我们的警惕。但是,应该相信,高管主动辞职套现这一现象的出现,必将促使监管部门在今后制定出更完善、更有效的政策法规,以规范高管“走人”后的行为。

高管套现伤害投资者

《新财经》:法律法规方面对这一现象的规定如何?是不是存在很多漏洞?

马红漫:目前,针对高管辞职套现的话题,不乏从法律角度进行反思的观点。这一观点认为,由于我国《公司法》第142条规定:“公司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在任职期间每年转让的股票不得超过其所持有本公司股票总数的25%”存在漏洞,从而使得高管辞职即可突破“在任职期间”的限制。因此,为了遏制高管套现问题,理应通过完善相关法律规定,强化对高管的约束力,比如规定其辞职后,在一定年限内也不允许套现等。但是,我认为,这样的思维方式并没有触及到问题的核心。通过扩大法律约束来限制高管套现,最多不过是阻碍了其变现的具体时间,而并无法改变其渴望滥用股价高估来实现个人利益的愿望。

何济川:目前,上市公司高管辞职套现尚无明确的法规约束。除了《公司法》第142条的规定外,还有中国证监会《上市公司董事、监事和高级管理人员所持本公司股份及其变动管理规则》对转让股份基数的确定、短线交易禁止期的计算、交易窗口的选择、股份变动的及时披露等多个事项的若干规定,以遏制上市公司董事、监事和高级管理人员超比例转让所持公司股份或在6个月内进行短线交易的违法行为。但是,上市公司高管一旦辞职就不在限制之列,辞职套现并没违法违规。另外,根据目前所得到的材料,那些高管在套现之前好像并没做出什么幕后活动以抬高股价。可见,上市公司高管辞职套现也没有侵犯到普通股民的利益。

《新财经》:高管套现行为给证券市场造成的负面影响有多大?给上市公司、投资者造成了哪些伤害?

何济川:统计分析发现,套现高管占持股高管的比例较小。2007年5月7日,上海荣正投资咨询公司向媒体了《中国上市公司高管薪酬与持股状况综合研究报告》。该报告对在2007年4月30日前公开披露的1391家沪深两地上市公司年报中涉及高管年薪、持股数等有效数字进行了统计分析。在1391家被研究的上市公司中,已披露的有高管持股的公司达到381家。如果按2006年12月29日收盘价计算,381家上市公司的董事长持有流通股平均市值达到8813.76万元,总经理持有该公司流通股平均市值为3231.81万元,他们个个都是千万富翁。在2006年沪深股市上市公司中,持股市值排名前50位的自然人已经拥有了近400亿元的财富,其中近半数的人市值超过5亿元。

2006年全年,全国有90名高管通过二级市场卖出自己手中的股票套现。而据最近上市公司公开信息显示,到目前为止,有10余家公司的高管“主动请辞”,其中几位原高管在辞职后已经实现了数百万元甚至数千万元的套现。自2007年12月至今,中小板有30多家上市公司高管及其亲属减持自家公司的股票,共计变现近6亿元。显然,这一比例,与高管持股市值相比,是比较小的。

高管套现市值与沪深股市流通市值相比,更是微不足道。截至2008年3月7日,沪市总市值为22.3万亿元,流通市值为6.5万亿元;深市总市值为5.6万亿元,流通市值为2.8万亿元;沪深股市的流通市值之和达到9.3万亿元。近6亿元的套现仅为沪深股市流通市值的十万分之六。

皮海洲:上市公司高管辞职套现行为是不受法律法规限制的,但这种做法对证券市场的危害却是不容低估的。目前,“大小非”解禁已令市场感受到了巨大的压力。如果有更多的上市公司高管选择“辞职套现”,那么,此举将进一步加剧限售股解禁的压力。另外,上市公司高管是最熟悉公司发展情况的,但为了套现股票甚至不惜辞去高管之职,给人的第一印象就是,这些高管对公司的未来不再看好,认为公司的股票上涨空间已经不大了。如此一来,公众投资者又如何对这些公司充满信心呢?同时,上市公司高管是上市公司经营管理的核心,这样的核心人物,甚至是上市公司的董事长、副总裁都辞职了,又怎能不影响公司的正常发展呢?此外,“辞职套现”还有可能引发内幕交易及其他不规范的行为发生。毕竟这些高管们即使是辞职了,但有关的人脉关系还在,要获得确切的内幕信息并不难。

高管辞职套现对于中国股市来说也是一个危险的信号。一方面,表明某些上市公司的高管缺少基本的职业道德,面对利益,他们可以放弃自己应该承担的责任,这显然并非中国股市之福,并非投资者之福。另一方面,表明我们的股市仍然是一个“公共的牧场”,上市公司可以随意圈钱,大股东可以谋取自己的利益,如今,就连上市公司高管也加入到套现的行列中来了。既然谁都可以到股市里来捞一把,那么,最终牺牲的就只能是公众投资者,尤其是中小投资者的利益。

从制度上遏制高管套现

《新财经》:既然相关的法律法规有漏洞,是否应该从法律法规上加以完善?对于股权激励制度,是否也存在缺陷?

马红漫:所谓高管辞职套现只不过是实业资本与金融资本博弈的表现之一。因此,单纯就事论事地针对高管套现行为来完善法规,显然无法击中问题的要害。面对产业资本认为高估的股价,即便高管无法实现套现愿望,同样也可以采取其他方法来谋求私利,比如肆意高价再融资圈钱。这也正是当初股权无法流通时,产业资本利用高估股价牟利的最流行的做法。对此,单纯依靠所谓完善立法的思路,是根本无法逐一化解各种问题的。

皮海洲:对于实行包括股票期权在内的股权激励制度,其目的是为了充分调动上市公司高级管理人员及员工的积极性,促进上市公司经营业绩的提高。主观愿望是好的,但能否达到目的,恐怕就很成问题了。因为一些上市公司股权激励的门槛太低,以致股权激励制度最终只是给上市公司高管们带来一场盛宴而已。

最近,有两家上市公司曝出因为股权激励的实施而招致企业出现亏损的情况,一家是老牌绩优公司伊利股份,一家是海南海药。这种情况的出现,是对股权激励制度的一大绝妙讽刺,是值得监管部门认真思考的。而目前上市公司高管辞职套现现象的频频出现,更是对股权激励制度提出了严峻的考验。拥有股份的上市公司高管,为了套现自己的利益不惜辞去职务,而一些没有给高管股份的上市公司,又在通过股权激励,让高管们获得股份。这些高管们获得了上市公司股份之后,会不会也走到辞职套现的路子上去呢?如果果真如此,高管与上市公司同甘苦、共患难岂不沦为一纸空谈?

《新财经》:应该从哪些方面遏制高管套现的发生?

马红漫:尽管股权分置改革从形式上解决了非流通股的问题,但是,随之而来的利益博弈并没有解决。股改进入“下半场”之后对市场承受能力的考验,也是管理部门应对市场变革能力的考验。实业资本和金融资本的博弈表面看来是市场行为,但是,一旦这场博弈出现无序和恶性化的迹象(高管辞职套现就是典型的例证),将会给市场的稳定发展带来质的伤害。维持资本市场长期健康稳定发展,一直是监管部门对市场调控的既定方针,如果无法采取有效的措施来缓解实业资本重估市场价值的愿望。那么,不排除在一段时期内,证券市场的发展状况会背离整个宏观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

由此可见,高管套现等典型问题的蔓延,其背后是市场话语权的变化。要想从实质上遏制这一行为的蔓延,需要管理部门采取多种措施提高市场的信心,从基调上将针对市场牛市行情的“管”与“控”,调整为针对市场风险蔓延的“托”与“护”,尽可能多地鼓励场外资金进入,实现金融资本与产业资本话语权的平衡。诸如,采取税收、信贷等政策提升上市公司效益,以提高产业资本的发展信心;改革新股发行制度,鼓励一级市场资金流入二级市场;拓宽合规资金的入市渠道;开放基金公司发行、拆分,等等。唯有此,才能从根本上解决产业资本套现欲望。

皮海洲:首先,应尽快修改《公司法》,完善《上市公司董事、监事和高级管理人员所持本公司股份及其变动管理规则》,规定辞职高管仍受“每年转让的股票不得超过其所持有本公司股票总数的25%”的限制。其次,严防高管套现股票过程中的内幕交易,规定辞职高管的股票套现仍受信息披露窗口期的约束。第三,鉴于《公司法》的修改需要一个较长的时间过程,因此,在《公司法》相关条款修改之前,对上市公司高管的辞职与任职要从严把关。坚决杜绝上市公司高管在甲公司辞职并达到辞职套现的目的之后,又马上回到甲公司或到其他公司就任高管之职。

背景资料:上市公司高管辞职风潮

三花股份(002050)

公司2007年年报显示,2006年3月份辞职的公司原副总裁、董事任金土以及董事王剑敏,2007年分别减持了所持有的全部三花股份88.83万股和50.10万股,按照三花股份120日均价21.77元/股计算,两位原高管套现金额分别达到1933.83万元和1090.67万元。同时,公司原董事长张亚波也于2007年4月辞去三花股份董事长及董事职务,其以“高管股份”形式锁定的565万股股份自2007年11月9日也已自动解除锁定,获得上市流通权。

思源电气(002028)

2006年8月3日,前公司第四大股东杨小强辞去董事职务,在离职半年后的2007年3月和4月连续两次减持思源电气股份近200万股,套现金额达到9000万元。从公开信息分析,其后杨小强仍有减持动作,截至2007年9月,杨小强仍持有思源电气358.82万股股份流通股。除了第四大股东外,思源电气第二大股东李霞也于2006年12月27日辞去其所担任的董事、副总经理职务。资料显示,李霞持有思源电气1556.27万股股份,截至2007年9月30日,上述股份中的795万股已经获得上市流通权。

新和成(002001)

公司董事会于2008年1月25 日收到公司董事张平一、董事兼副总经理石程的书面辞职报告,因工作调动原因,张平一请求辞去其所担任的公司董事职务,石程请求辞去其所担任的公司董事和副总经理职务。张平一、石程分别持有公司315万股及263万股的股份。

德豪润达(002005)

公司董事会于2008年2月1~3日期间分别收到公司总经理刘亮、副总经理肖宇、副总经理李伟松提交的辞职函。

山河智能(002097)

公司董事会于2008年2月19日收到公司副总经理姚广山的书面离职报告。姚广山为协助公司完善小型液压挖掘机生产体系,在公司的的邀请下,克服无法照顾家庭老人的困难,于2004年2月到公司任职,承诺工作四年,现因工作期满,不能与公司续约,请求离职。目前公司已完成姚广山所负责工作的平稳过渡,其离职不会对公司生产经营带来影响。

科华生物(002022)

公司董事会于2007年2月1日收到董事李伟奇和陶群的书面辞职信。李伟奇因个人原因,辞去其所担任的公司董事职务;陶群作为上海恒联投资咨询有限公司董事长,因恒联投资已出售了大部分科华生物股份,故辞去公司董事职务。

公司监事会于2007年3月12日收到股东代表监事龚海宝和罗春贞的辞职书。两人分别作为上海期翔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及上海欣讯投资咨询有限公司推荐的股东代表监事,由于该两家投资公司已出售了大部分本公司股份,故二人辞去其担任的公司第三届监事会监事职务。

海翔药业(002099)

公司董事会于 2007年7月4日收到董事张智岳提交的书面辞职报告,张智岳因个人原因,请求辞去公司董事、副总经理职务。

监事辞职信篇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0)16-0095-01

1 目前国内引咎辞职的现状

官员引咎辞职制度在大部分西方国家并无法律条文上的明确规定,而是作为一种“不成文的规定”运行,是权力制衡的自然产物。2002年7月中共中央颁布的《党政干部选拔任用条例》首次将引咎辞职纳入领导干部任用制度当中,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

2003年12月,重庆开县井喷特大事故夺去了243条人命,中石油老总马富才多次表示对事故发生负有领导责任,提出引咎辞职; 2005年11月,当时的国家环保总局局长解振华因为发生在吉林和黑龙江两省的松花江污染引咎辞职,震动全国。2008年9月份,山西省襄汾县溃坝事件,该省省长孟学农引咎辞职;也是在9月份,河北省石家庄市“三鹿牌婴幼儿奶粉事件”中,国务院批准当时的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局长李长江引咎辞申请。

虽然种种迹象显示引咎辞职制度在我国开始推行起来,但是否能够真正有效的实现激发官员政治良知和政治耻感,并以个人的方式承担责任还有待商榷。引咎辞职如果只是一场风暴而不能成为一个制度,它就只是一项短期的操作性措施,它所产生的只是运动效应而非制度效应。

2 实施“引咎辞职”制度的面临的困境

2.1 传统政治文化、思想观念存在的障碍

(1)“官本位”思想浓厚。

传统行政文化中的“官本位”、“人治”观念、特权观念、等级观念根深蒂固,阻碍着行政法制建设的推进。

(2)公民问责意识淡薄。

“只有唤起公民意识,吸引人民积极主动参政,不断完善公民权利对公共权力的制约机制,才能保证政府正确反映民意,真正忠诚于人民或公民。”

(3)责任意识缺失。

责任意识的缺失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①重权力轻责任;②不求有功但求无过;③对上不对下。

2.2 机构职能边界模糊、行政透明度不高

目前,我国的行政公开透明程度虽已经有所提高,但仍存在一些函待解决问题:行政公开程序缺乏制度保障,行政官员由于拥有自由裁量权,往往以国家秘密为由绝向公众提供信息;公开的方式简单落后,即使采用网上公开的手段,但网页上的信启、或更新得较慢或是内容狭窄、时间短、随意性大。此外,立法听证会难以取得实效。由此可见必须进一步完善政府透明度建设。只有民众的知情权得到保证,才有可能使引咎辞职得到真实施。

2.3 监督机制不力,引咎辞职难以真正实施

表现在三个方面,首先是人大的监督优势尚未完全发挥,其次司法机关的独立性没有保障。最后新闻媒体及社会公众监督乏力。

2.4 具体细则上不完备,运作缺乏可操作性

各层级或不同地方引咎辞职办法与规定都是暂行的,还比较粗糙,不够成熟和完善,不具有法律法规的严密性、严肃性和权威性。对问责对象、问责程序、问责后果等方面的规定,各地的暂行办法存在不一致的地方,严重影响了政府问责制度实施的公开、公平、公正。

3 完善引咎辞职的路径选择

3.1 加强责任政府的问责制,推进引咎辞职的力度

首先,不断完善问责制。问责制的完善要从四个方面着手。第一、规范问责主体,强化异体问责的力度。第二、建立明确的责任体系。第三、加大问责范围,官员“有过”要问责,“无为”也要问责。第四、问责标准要统一,问责程序要制度化。

其次,加强对政府工作人员的责任意识培养,真正树立对人民负责的意识。第三,建立有效的政策制定、监督、评估机制。

3.2 完善政府信息公开系统,赋予公众信息对等权

公众对政府行政关注的程度总与政府行政信息的掌握程度成正比。官员一旦在其职责范围内出现失误,公众就应马上被告知,以致在公共压力的形式督促官员向公众授权者致歉,当这种失误严重到一定程度,就应该迫使官员引咎辞职。但目前,由于我国实施政府问责制度的时间不长,加之传统官僚制对政府信息的极力规避,政府信息公开系统极不完善。

3.3 理清政府行政责任主体,引入政府高官问责制

目前政府行政失误责任主体的责任性承担已成为制约开展问责制的瓶颈。笔者认为,打破目前问责制的瓶颈阻塞,可从行政生态学的角度引入政府高官问责制。推行问责的制度化,把责任“归位”,让监督“强硬”,对决策失误的官员一律追究责任,该撤职的撤职,该辞职的辞职,该处分的处分,该判刑的判刑,可使官员树立一种高度的责任意识和危机意识,处理好权与责的关系,促进从严治政,依法行政。

3.4 发挥多渠道的问责主体,建立社会问责监督网络

问责制的实施需要多渠道的问责主体介入问责。具体来说,应建立多渠道多网络的社会监督问责网络,借助社会的力量实施多渠道的方式去直接或间接的影响政府正确行政。目前,可以在继续进一步发挥包括人大、中国共产党、各派、司法机关等党内机关问责监督主体作用的同时,努力寻求建立其他党外问责监督主体的介入,如新闻媒体、公众、企业法人等其他监督问责方式。

参考文献

[1]崔宏轶,汪皎英.引咎辞职-看得见的政治文明[J].南昌大学学报,2006,(3(.

[2]齐明山.行政学导论[M].北京: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3]陈维芳.我国引咎辞职制度研究[D].山东大学,2007,(3).

监事辞职信篇7

我很遗憾向公司提出离职申请,获得__总和集团的理解和批准,并于12月9日老____先生莅临之高级经理全体会议中宣布。很荣幸再次获得老____总裁对我过去近7年贡献的褒奖,感谢和祝福。我想这也是对所有同仁和商及客户朋友的荣誉。在此我想感谢各位这么多年一直忠诚地、同心地和非常勤奋地和我一起打拼以及在方方面面对我的支持!

6年多共同努力的结果,大家有目共睹,更可贵的是,我们成为“一家”!我要感谢上帝的赐福有6年的平顺和今年的艰难,让我学习不骄傲、不气馁、不暴躁、不求自己的私利和荣耀;体会更多何为真团队,何为公义正直与慈爱怜悯的平衡,为何信仰和榜样对每一个人的重要,人和事何者更重要和优先等课题。在困难中也学习患难生忍耐,忍耐生老练,老练生盼望,盼望生喜乐,喜乐生力量。感谢神常保守我的心思意念能平衡和平安喜乐。说这些不是我已完全得着,乃是仍在学习中,更愿大家共勉之,生出信心、盼望和力量来面对困难。记住“我们的队伍只要目标明确,一定可以达成的”。这6年来工作确实辛苦,但心中一直是热情洋溢的,好像在打篮球比赛一样(我喜欢打篮球嘛!),回想起来,初时我打中锋或大前锋,带领大伙冲锋陷阵,远投近切,直闯禁区,屡屡得分,其次我换位成控球后卫,组织全场攻防战术及实施。之后,我自觉地开始打“教练”了,的不同在教练不只关心赢每一场球,更关心他的球员在各方面的成熟与成长,以及真团队的建立。因为这才是立于不败之地的关键,也是人生最丰富有趣的部分。最终,我再一次换位了,这次我选择坐在观众席上,成为球迷啦啦队的一员,不时向场中投以关注的眼神和喝彩,只要大家认真尽力了,不论输赢,我保证给予所有的队员最温暖的怀抱。

这个工作我很清楚是上帝赏赐的,而今年以来,内、外部环境的变化令我心生倦怠,很多地方实际上也使不上力,因此常切切向神祷告,求问神兴起这样的环境是不是要我离开的意思?终于神依我祷告的要求,给我清楚的印证,我知道是我该下台一鞠躬的时候了。很快地我就向__总提出了辞呈,但为了让__总有时间空间来处理,以及尽量降低不必要的震荡,我很抱歉在未得公司许可之前,我不能向各位透露,请诸位谅解谅解。

____这列快速火车正缓缓进站,我听到了广播,知道我的目的地已到,我将直奔家门,正可多陪陪家人,休养休养身体,等待上帝带领我乘下一次列车,展开惊喜丰盛之旅;就在下火车门之前蓦然回首,瞥见同车的诸多患难、欢欣与共的朋友们,弟兄姊妹们,心中不免几许惆怅和不舍!不久这列车加好油、充好气即将依既定轨道向前再度飞驰,只有默默祝福各位一路平安,万事顺利。我们虽然在此分手,但拜现代科技之赐,其实联络倒是蛮方便的。我的手机号码不。反正我一时半载也没啥事做,若有人来信,我会很高兴的。谢谢你们,珍重再见了,我的朋友们。

此致

敬礼

辞职人:

20____年__月__日

销售总监辞职报告2某某地产领导:

您好!

面对房地产冰期的阴霾,为了节约成本与人力支出,并消除职场疲钝所产生的“7年之痒”,在第一个法定端午节刚刚结束之时,我不得不遗憾而凄婉地正式向天工地产提出辞呈。在过去的6年中,天工地产给予了我很多很多,尤其是把我从一个房地产门外汉培养成了业内的专业人士。为此,我将永远对天工地产充满感激之情,这种情愫亦将永远伴随我未来的人生旅程。____年4月17日,是我永生难忘的日子,因为这一天是我到天工地产报到的日子,它将永远定格在我的记忆深处。____年6月10日,也将是我不会忘记的日子,因为这一天我正式向天工地产提出辞呈,它同样会铭刻在我的脑海之中。除了父母与自己的生日以外,我还将永远记住前述两个日子。因为这几个日子,要么赋予我生命,要么改变我人生,要么使我懂得为人的基本准则-孝道。尽管如此,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世上没有不谢的花朵,为了自己自以为是的未来,我也必须向天工地产提出辞呈,并按公司的规定办理离职手续。

在天工地产的5年,是我努力的5年、学习的5年、进步的5年、感动的5年,也是刻骨铭心的5年。多少风雨历程,多少日日夜夜,多少同仁们夜以继日、日以追夜的共同作战场面,多少始于惊心动魄终于喜笑颜开的事件,多少??令人数不胜数的感人场景,一出出、一幕幕,似乎随时都在我的眼前闪现,让人荡气回肠,令人浮想联翩。人生没有多少5年,也没有多少能有深刻记忆的5年,但在天工地产的5年,也许将成为我生命中最为闪光和值得回味的5年。

天工地产的未来还很漫长,我的人生也还很漫长。无论将来如何,我将继续关注天工地产,并在竭尽所能的情况下帮助天工地产。在为自己祈祷的同时,更为天工地产祝福,祝自己未来幸运,也祝天工地产一路走好!我相信自己的人生会很精彩,我也深信天工地产的未来会更加精彩!

以上辞呈,恳请批准。谢谢!

此致

敬礼

辞职人:

20____年__月__日

销售总监辞职报告3尊敬的______领导:

您好!

在公司工作一年中,学到了很多知识,公司的营业状态也是一直表现良好态势。非常感激公司给予了我这样的机会在良好的环境工作和学习。虽然在公司里基础的业务知识及专业知识已经基本掌握,但俗话说“学无止境”,有很多方面还是需不断学习。提出辞职我想了很久,公司的环境对于业务员很照顾很保护(至少对于业务风险来说),鉴于我的个性,要在公司自我提升及成长为独挡一面的能手,处于保护的环境下可能很难。我自己也意识到了自己个性倾于内向,你们也有经常提醒我这一点,其实,这不管是对于公司培育人才 或是我自身完善都是突破的难点。

虽然我的观念是:人需要不断的发展、进步、完善。我也一直在努力改变,变得适应环境,以便更好的发挥自己的作用。但是我觉得自己一直没什么突破,考虑了很久,确定了需要变换环境来磨砺。

公司业务部近期人员变动较大,因此交接工作可能需要一个时期。我希望在10/24左右完成工作交接。这个时间也许比较紧,如果实施上有太多困难,我同意适当延迟一周。但是我还是希望副理理解,现临近年底,如果能给予我支配更多的时间来找工作 我将感激不尽!

我希望在我提交这份辞呈的时候,在未离开岗位之前,是我的工作请主管尽管分配,我一定会尽自己的职,做好应该做的事。另外,希望主管不要挽留我,其实,离开是很舍不得,原因自不用说明。但是既已决定,挽留会让我最终离开的时候更为难。谢谢!最后,希望公司的业绩一如既往一路飙升!主管及各位同仁工作顺利!

此致

敬礼!

辞职人:______

20____年____月____日

20____年____月____日

销售总监辞职报告4尊敬的领导:

你好!首先感谢您在百忙之中抽时间阅读我的辞职信。

我是怀着十分复杂的心情写这封辞职信的。自我进入公司以后,由于您对我的关心.指导和信任,使我获得了很多机会和挑战。经过这段时间在公司的工作,让我学到了勤劳致富,踏踏实实做事情才能成为自己想要成为的人。以及关于红酒销售这方面的知识,做人做事的方法。积累了一定的社会经验和工作经验,对此我深表感激。

在这两个月的工作中,我从富家公子哥式的纨绔子弟蜕变成一个勤劳,踏实的有志青年。即使我的高考以失败告终,却永远不会让我忘记有志者事竟成的道理。从刚进公司什么东西都不会做,到后来可以独自一人行动。这期间不乏您以及各位同事的帮助和支持。同样体现出我具有一定的学习能力和工作能力。为了更好的吧、把优质干红送入客户手中,我常常冒着酷暑工作。在此期间我从未打烂一瓶红酒。在上述事件中,足以特显出我是一个热爱自己工作岗位的员工。

由于我个人问题,以及未来事业规划与公司的发展不符,所以我渐渐失去了刚进公司的那份激情。为此我进行了长时间的思考,觉得公司的发展需要更有用的人才来建设。所以我提出辞职。我知道这个过程让我痛苦,也会给您带来一定程度的不便,对此我深表歉意。

我于20____年8月10日离职。为了减少我离职对现在工作的影响。我请求公司保留我的手机和QQ。在此期间我会完成工作交接。对同事的疑问,做出详细的解答。

对于一名优秀的员工,他热爱自己的工作岗位。我就那名员工。接下来我将面临更艰难的挑战,以及对未来的选择,这需要公司对我的肯定,虽然我马上就要离开。我希望公司给我这名优秀的员工奖励,不只只是精神上的,还有物质上的。这是我离开公司的也是最后一个心愿。

非常感谢您在这期间对我的教导和照顾。在公司的这段经历于我而言是弥足珍贵的。将来无论什么时候,我都会为曾是公司的一员感到荣幸。我确信在公司这段工作经历将是我整个职业生涯发展中相当重要的一部分。

祝公司经理和所有同事身体健康,工作顺路!

此致

敬礼!

辞职人:______

20____年____月____日

销售总监辞职报告5尊敬的公司领导:

十分感谢您在我人生最困难的时候给了我这个平台,让我能在宝马这样一个优秀汽车品牌中学习和成长。在过去两个工作过程中我给公司添了很多麻烦,大部分都是由于自身能力不足造成的,在此深表抱歉!这个也是我辞职最主要原因。

过去,我总是把自己的挫折和失败归结于命运,经过这一段时间的反思和总结,我觉得是性格和品格的问题。那天打电话给您,您以长者的身份对我的批评和指正,给了我很大的触动。是的,一个连责任感都没有的人是不可能完成永久的事业的。我一定会谨记您给我的教诲,努力将自己塑造成一个有责任感并具有高尚道德情操的人。

为了给公司一个说法,我自已提出辞职。祝公司汽车销售再创佳绩,祝庄总和李总家人身体健康、万事如意!

此致

敬礼!

辞职人:______

20____年____月____日

销售总监辞职报告6尊敬的陈总你好:

首先谢谢你,谢谢你几个月前从网上找到我,给我加入____这个大家庭的机会。

几个月过去了,____使我从对服装行业一无所知,到目前自认也是行业中的一份子。____带给了我很多愉快的记忆,也带给我人生经验的增长和微薄的薪酬。____让我第一次冠上了经理名称。让我顺利地开展了工作。几个月前何总给我一项任务就是开拓____广东的市场,现在广东已经从没有一家实体店到拥有广州新大新,佛山南海广场,惠州吉之岛等多家自营店,我觉得今年____在广东的布局已经完成。我也可以放心地向你辞职了。

也许你会猜测我的去向。但我自认没有能力去耕一块新田,我还是会去找一棵可以遮挡风雨的树,在树下我希望可以愉快地生活。哪怕一时间没有满意的我也不介意,因为我对自己充满信心。希望你理解。

话说多了就会囉唆,但当我走出飞马离开____的时候,我想我还是会回过头看一看。以后无论在那里,静心的时候我还是会回想起我在____的日子,回想____。

监事辞职信篇8

您好!

我自20xx年8月进入公司,弹指一挥间已近十年了。非常感谢*总一直以来对我的信任和关照,感谢公司给予我发挥个人优势的平台和空间,让我学到了很多,同时也见证了公司的发展和壮大。

本人在**监理公司十年,作为项目总监,曾先后负责过20多个大大小小的房建及市政工程的监理项目,作为专业监理工程师,也曾协助项目总监负责过10多个项目的监理工作。

虽然无突出的成绩,但也可算是勤勤垦垦、任劳任怨。因为工作的关系,与同事朝夕相处,建立了深厚的友谊。我从内心希望这份友谊能继续并永久维持下去。

现因为本人个人发展的原因,经过深思熟虑地思考,我决定离开监理行业。希望能于20xx年8月31日前正式离职及办好相关手续,请公司批准。

并请公司在8月31日前安排好人员接替我的工作,我将尽心交接。希望公司能体恤我的个人实际,对我的辞职申请予以考虑并批准为盼。

在我提交这份辞呈时,在未离开岗位之前,我一定会尽自己的职责,做好应该做的事。

祝*总和所有同事身体健康、工作顺利!

此致

敬礼!

辞职人:

xx年x月x日

【简短实用辞职信范本二】

尊敬的餐厅领导:

你好!非常感谢餐厅领导给予我在这里工作的机会以及在这两年多时间里给我的帮助和关怀!因三月底需返校进行为期一年的xxxx培训,今天我在这里提出正式辞职申请。

来到世纪华天已两载有余,正是在这里我步入了社会,完成了自己从一个学生到社会人的转变。两年多的时间里,有过欢笑,有过收获,也有过苦涩。餐厅新鲜的工作环境以及和谐的同事关系,能使我在这里安心的工作、开心的学习,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一切微妙的变化着,工作上的不成熟感、面对琐事的烦闷感、生活的压迫感、未来的彷徨感开始让自己焦躁不安。

记得有人曾这么说过,工作上如果两年没有起色就该往自己身上找原因了。或许这真是对的,当然我也只能这么或许着,由此我开始了思考,认真的思考。然而我的每一次思考,都会让上帝发笑,且这笑里带着的一丝苦涩不禁让自己害怕,每次思考的结果连自己都感到惊讶或许腹中所学真的太少,或许自己并不适合这里,并不适合这个工作环境。还记得11年来的时候一大群,而今屈指,寥寥无几,或许走有走的原因,留有留的理由,细想我的原由,还真不知道是什么:或许这个地方是我第一次由学校踏入社会的纽带;或许这个地方曾经让我细细品味过酸甜苦辣;或许这个地方有那么多帮助过我的同事,关心过我的领导;或许这个地方给我留下过很多夹杂琐碎烦恼的美好;或许这个地方只是我人生旅途的一个小小站台

人总是要面对现实的,曾经一连串的问号:自己的兴趣是什么,自己喜欢什么,自己适合做什么。如今已打破这一连串让人彷徨的问号,是到该做点什么的时候了,家人给我争取的机会是该好好珍惜了,故而确定了辞职的念头,若执着于根本,或为原因者四:

1.有言道,父母在,不远游,期或近之,此为其一也;

2.近三载,困守一岗,虽智不逮,未能尽善,然疲乏之心满矣,窃或离之,亦不可得,然境不合,登大雅难也,余生亦不想混迹于碌碌无为中矣,此为其二;

3.不敢言辞劳苦,但凡琐碎之事,东奔西顾,未曾少安,绩或无表。然至而立不久矣,其岗虽无忧于温饱,然念及日后,禄俸单薄,又何希冀于家之担当,是为其三;

4.混迹现世三载,沌淆求生,然觉腹墨甚少,无从大展,顾需返校求知,此为其四,也为首要矣。

或许只有重新跑入社会去遭遇挫折,在不断打拼中去寻找属于自己的定位,才是我人生的下一步选择。从小到大一直过得很顺心,这曾让我骄傲,如今却让自己闷愤不已,如再不破釜,或将沦入另一无法自拔,也许人真的要学会慢慢长大。

能为餐厅效力的日子不多了,我会站好自己最后一班岗,做好本职工作,尽全力让班组员工平稳、顺利过渡,不至于让餐厅工作环节受到影响。

此致

敬礼!

xxx

xxxx年xx月xx日

【简短实用辞职信范本三】

尊敬的领导,您们好.

很遗憾这个时候向公司提出辞职,衷心希望你们能够理解我的立场与境地.

本人来到公司三年多,我也尽力尽责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因宁波市监理市场工资行情监理工程师工资7.5到8万元,宁波市总监工资8到9万,而我担任项目总监工作以来工资只有7万元。本人于20xx年和20xx年两次提出加薪要求,公司两次都没有给我加薪。目前工资只有7万元,无奈薪水太低没有达到我预期工资目标要求,加上高健砸空调的事情公司处理很不得当,让我个人损失了3700元,再加上其他方面事情做得很不近人情,结合各种因素考虑我选择了辞职。

望领导批准我的申请,并请公司在辞职报告递交30天内办理相关离职手续,结清所有工资,把我的监理工程师总监证从宁海县建设局备案系统中下掉,所有的证件归还本人。在正式离开之前我将尽力尽责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祝愿公司以后发展更上一层楼,事业蒸蒸日上.

此致

监事辞职信篇9

业绩大幅下滑

佛山照明近期的2015年业绩快报显示,报告期内公司实现营业收入287665.91万元,较去年同期下降6.26%:实现净利润5340.56万元,同比下降79.93%。根据Wind数据,按照中信证券行业二级分类,已披露2015年业绩快报的6家照明设备上市公司中,只有佛山照明的归母净利润出现下滑。

从主营业务来看,公司主营产品毛利率的下滑同样不容忽视。2015年上半年公司电光源产品毛利率为25.08%,较2014年同期下滑1.86%:LED照明产品毛利率2015年上半年毛利率仅为18.44%,同比下滑1.93%。

记者查阅公司的财务数据发现,近年来公司业绩明显出现下滑。2011-2014年佛山照明分别实现净利润为291 66.01万元、40046.67万元、25183.14万元、26612.50万元,计算得出2012-2014年公司净利润同比增长率分别为37.31%、-37.1 2名、5.68%,而最新的业绩快报显示,公司201 5净利润同比下滑79.93%。事实上,其成长能力如此脆弱,背后是有原因的。

在2015年的业绩快报中,公司当将净利润变动的主要原因解释为:1)根据广州市中级人民法院对证券虚假陈述纠纷系列案的判决,公司2015年度向投资者赔偿13188.99万元(含诉讼费220.57万元):2)计提资产减值准备8947.39万元:3)受市场影响,公司产品销售价格下降,导致毛利率下降,利润减少。

事实上,公司将诉讼纠纷案排在第一位,就已经充分说明该起案件是导致公司业绩巨幅下滑的直接原因,也是最主要的原因,法院判决的赔偿金额已达到公司2015年净利润的2.47倍。

常年官司缠身

记者查阅公告注意到,上述纠纷案起源于2012年7月初,广东证监局下发的一纸行政监管措施决定书,让佛山照明2009年、2010年、2011年涉及的原料采购、产品销售等一系列关联交易浮出水面。

2013年3月6日,广东证监局对佛山照明下发行政处罚决定书([2013]1号),根据公告显示,公司未依法披露与日常经营相关的关联交易金额超过2亿元,涉及关联方的重大担保事项金额达4000万元。行政处罚决定书还显示,这些关联企业均与时任佛山照明董事长的钟信才有着亲密关系,关联企业的实际控制人中有钟信才的儿子、弟弟、妻妹等。

受相应利空波及,公司股价一路震荡下跌,蒙受损失的投资者开始踏上维权之路。自2013年起,佛山照明陆续收到多封《应诉通知书》等相关法律文书,广州市中级人民法院立案受理原告共2755人以“证券虚假陈述责任纠纷”为由对公司提起民事诉讼案。期间,公司多次公告披露诉讼事项进展情况,原告与被告双方都曾对法院判决结果不服而提出上诉。

直到2016年1月29日,公司在业绩快报中披露向投资者赔偿的具体金额时,外界以为公司所涉及的诉讼问题已基本解决。不过,2月26日,佛山照明再度诉讼事项进展公告,30名上诉人不服广州市中级人民法院做出的(2015)穗中法金民初第1975号民事判决书,向广东省高级人民法院提出上诉。由此也似乎预示着,公司所深陷的这场官司,远未到结束的时候。

值得一提的是,在此证券虚假陈述案前,公司也陆续出现过高级管理人员违规买卖公司股票、高级管理人员利用内幕信息进行股票交易、信息披露工作出现重大错误等问题,由此看来,佛山照明证券虚假陈述责任纠纷案的发生是有前兆的。

高管集体辞职

旷日持久的官司以及巨额的赔偿款让佛山照明精疲力尽,而雪上加霜的是,官司还没结束,佛山照明方面却出现高管集体辞职:

2015年12月9日,公司同时收到董事长潘杰、副董事长刘醒明,董事吴胜波、维安纳・霍夫曼、叶再有、杨建虎以及独立董事刘振平、窦林平、薛义忠递交的辞职报告,请辞原因均为“个人原因”。但由于他们的集体辞职将导致公司董事会人数低于法定的最低人数,及导致公司独立董事人数少于董事会总数的三分之一,故这9位董事及独立董事的辞职报告尚未生效。

监事辞职信篇10

自XX年4月初入职至今,两年多的时间里我在公司策划部担任策划专员期间得到了公司领导的关怀和各位同事热心帮助,在此表示感谢。

过去两年多时间里,公司给予了我良好的学习环境和学习机会,部门工作氛围也非常和谐融洽。除了做好本职工作外,我在人际交往和专业技能方面均取得了显著进步,增加了自身的阅历和实践经验。在此对公司两年来的关照表示衷心感谢。

由于本人制定的个人发展目标与公司发展定位有一定落差,个人认为寻求新环境迎接新挑战更有利于自己长期发展及成长需要。加之一些个人原因的影响,对工作造成了一定阻碍。经过本人慎重考虑,现向公司提出辞职,望公司予以批准。对此造成的工作影响本人深表歉意。

感谢公司领导及同事在我在职期间给予我的信任和支持,并恭祝公司的事业蒸蒸日上,再创辉煌;并预祝所有同事和朋友们在工作和生活中取得更大的成绩和收益!

祝愿公司蒸蒸日上。

此致

敬礼!

辞职人:

2016年x月25日

项目专员辞职报告二

尊敬的总工:

您好!我是负责项目的监理,很遗憾工作半年就向您提出申请辞职,我也感到很愧疚,辞职纯属个人原因,还请见谅,我将跟公司配合好交接工作。

我在公司主要工作内容如下:

①对工程监理合同的实施负全面责任;

②根据项目情况确定监理机构人员分工;

③负责监理机构日常工作,定期向监理单位报告;

④检查和监督监理人员的工作,根据工程项目的进展情况可进行监理人员调配,对不称职的监理人员应调换其工作;

⑤主持监理工作会议,签发项目监理机构的文件和指令;

⑥审查承建单位资质,并提出审查意见,审定承建单位的开工报告、系统实施方案、施工进度计划;

⑦组织编写并签发监理月报、监理工作阶段报告、专题报告和项目监理工作总结; ⑧审查承建单位竣工验收申请,组织有关人员进行竣工测试验收,签认竣工验收文件。

感谢公司这段时间对我的培养,很遗憾以后不能再为公司做贡献了。

最后,祝愿公司全体员工身体健康,财源滚滚。

此致

敬礼!

辞职人:

2016年x月25日

项目专员辞职报告三

尊敬的领导:

你好!

非常感谢领导给予在工作的机会以及在这两年里对我的帮助和关怀!由于某些原因,今天我在这里提出辞职申请。

在两年的时间里,公司给予我多次参加大小项目的实施机会,使我在这个工作岗位上积累了一定的技术技能和工程经验,同时也学到了许多工作以外的处世为人等做人的道理。所有的这些我很珍惜也很感谢公司,因为这些都为我在将来的工作和生活中带来帮助 和方便。 另外,在和部各位同事的朝夕相处的两年时间里,也使我对这个部门,对过去的、现在的同事建立了由浅到深的友谊,我从内心希望这份友谊,这份感情能继续 并永久保持下去。

的发展和建设在进一步的规范和完善中,真心祝愿在今后的发展旅途中步步为赢、蒸蒸日上!

再次感谢!

此致

敬礼!

辞职人:

2016年x月25日

项目专员辞职报告四

领导:

经过一段时间的慎重考虑,我决定向你提出辞职。

首先,我要感谢你对我的培养,几位领导和同事给我的帮助,给我的舞台,各位领导们对我的信任更是难以计数。

在我工作的这段时间内,我深深感谢你对我的支持和爱护,由于我的工作失误给你带来什么不方便的,在这只有请你原谅了。今后,无论我将怎样生活,我都会永远感激你对我的培养,在我困难的时候,犯错的时候给我的帮助和宽容。

我离开的原因简单和你说一下吧:

我从这离开,是因为我认为我自己在这感觉是一个闲人一样。整天生活在不必要的压力下,而对你的托付我无法实现深深感到自责,对我自己的专业知识无用武之地而恐惶,对自己的能力有限深表痛恨,现在的我,已经不再适应公司的要求,精神上的压力和外界的干扰使我完全崩溃。所以,如同我以前说过的,当我认为自己不再胜任,不再适合的时候,我是不能容忍自己赖在这个神圣的岗位上的。于公于私我都不会。海涛是一棵参天大树,而我,只不过是树上的一片叶子。每年的秋风起时,都有些树叶会掉落,但是,大树总是那么挺拔和伟岸。

可以说什么,只能忠心对您说对不起与谢谢您,并祝愿您和大家能开创出更美好的未来。

对于由此为公司造成的不便,我深感抱歉。

在结束的时候,我想我同样要给公司以我当初刚到公司的那份憧憬和愿望,祝愿公司不断发展。

此致

监事辞职信篇11

对此,习惯性的解释是与韩国的知耻文化氛围有关。无论是引咎辞职还是自杀,都表达了深深的负疚感。在辞职信或自杀遗书中,都将“愧对国民”、“深感不安”、“辜负了选民、党员对自己的信任”等作为辞职或自杀的原因。作为公众人物,他们爱惜自己的名节,比平常人更注意自己的言行与操守。其实,知耻文化氛围是一个方面,公众对官员的监督,媒体对相关事故的报道与推进,也促进了涉事责任官员的反思。

韩国的知耻文化,很大程度上源于我国的儒家传统文化。然而,与韩国的知耻文化氛围相比,我国少数官员对厚黑学的研究可谓登峰造极。本应在我国积淀更深的知耻文化,在一些地方不仅毫无传承、发挥可言,一些人反而以厚黑为荣。对民众指名道姓的质疑、批评、揭露,少数官员要么为自己的失职、渎职找理由,要么无动于衷。极少数人还动用肮脏、不正当的手法“排除万难”,消除反对的声音,摆平所谓的问题,突出体现个人的权力优势和小聪明,更是令公众愤慨。

监事辞职信篇12

郭加京:外国一些高管辞职时会详细说明原因,这跟文化有关系。中国人的文化传统是,个人比较爱面子、保守,西方人比较开放,不怕外界知道很多信息。A股上市公司高管,大股东逼你辞职,或者说个人看不惯公司的所作所为,或者跟其他同事合不来自己要辞职,情况很少。如果当事人要将离职的详细原因公告,对公司不利,对他个人也不好。还是目前的做法比较好,辞职就辞职,不用把原因写得太清楚。发现公司可能存在较重大问题,你可以向董事会、股东大会提出来,可以向证监部门投诉。

高佳卿:对上市公司高管而言,有必要正式公告说明离职原因。香港公司法规定,私有的公司董事离职无需公告,但上市公司的董事离职,无论是主动还是被动,都必须在公司网站和香港联交所网站书面公告离职的原因,并且应该清楚地说明离职原因、是否因为与公司董事会有分歧、是否有需要提请股东注意的事项和信息。这是对非上市公司和上市公司董事的一个显著区别性的要求,因为上市公司高管作为公众人物,是受股东之托、直接帮助股东管理公司的人,应对广大股东承担尽职审慎的义务、信息披露义务、忠实义务、注意义务以及善意行事的义务。在其离职时,应当向股东阐明具体原因,是否有提请股东注意的事项。

陈岱松:是否在辞职信中详细说明原因是高管个人的选择。而上市公司在收到高管的辞职信后,是否需要将辞职信的内容公开,则取决于该公司上市地法律是如何规定的。

陆卫杰:说明离职原因是必须的。高管对上市公司的影响是比较大的,把情况做个交代,对中小股东是负责任的做法。外国一些高管详细公开辞职的真实原因、对公司的担心,跟文化有关。

《董事会》:那么,假设作为高管的你发现公司可能存在较大问题意欲离职,是否愿意公开披露辞职原因?

陆卫杰:不会的。我有不同意见时,就跟董事长、总经理沟通,最多是递辞职信,因个人原因离开。文化不一样,中国人比较含蓄,西方比较透明(笑)。如果写太清楚,可能对公司不太好。这是大家的公司,如果因为个人原因把事情搞得太大,是对股东的不负责任。在对担心的问题没有更多证据的情况下,没有必要向媒体公开,搞得沸沸扬扬,可以走监管渠道来解决问题。另外,我们是国有控股上市公司,不会为了损害哪个股东、哪个人的利益或某个事情,去冒很大的风险乃至违法违规。

郭加京:没有必要。详细公告出来,这种英雄有意义吗?在位的时候为什么不投诉,给人开除了你才来讲,是不是打击报复?在位时,发现问题你就有责任、义务去反映。高管离职,走了就走了,无声无息或隆隆重重,没有意义。只要公司不受影响,个人的事都是小事——没有必要为这些事耿耿于怀。一些民企的职业经理人,看到问题为了规避风险,走了可以理解。像我们国企,高管大多由国资委推荐,董事长也是打工的,有必要冒风险去干违法的事?

陈岱松:如果出现上面假设的情形,除非公司存在的问题是法律规定高管个人需要及时披露的,否则我倾向于不公开披露辞职的具体原因,因为里面可能会涉及到一些公司的非公开信息甚至是商业秘密。至于公司通过公告的形式披露辞职信的内容,目前我国的上市公司信息披露方面的法律法规对此并未做强制性的要求。

高佳卿:如果发现公司存在重大问题,且无法解决,那么高管有义务及时向审计委员会、董事会、监事会汇报,请求监管机构进行调查处理,再决定是否发起临时股东大会。当穷尽内部管理制度都无法解决问题时,只能“用脚投票”辞任。此时高管有责任提请股东注意相关问题,无论以个人披露或公司公告的形式。如果高管离职,发现公司存在一定问题,那么是否要披露公司问题,应充分衡量各种因素,再审慎决定是否披露。

总之,高管应当充分衡量股东知情权与管理层经营管理自,个人的管理理念和管理团队的理念,公司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的问题,最重要的还是从中小股东和投资者的角度出发,来决定是否披露和披露的角度。

《董事会》:我们注意到,有一些在港交所上市的公司,大股东想撤换董事时也会采取公告而非私下协商的形式,例如奥玛仕(00959.HK)。股东这么行事是否妥当,如何平衡双方的权责利关系?

陆卫杰:我们公司的做法是多沟通,一般不会在董事会层面激化矛盾。我们很尊重独立董事的意见。

郭加京:公告出来对公司发展不利。这么做增加了公司透明度,没有多大的实际意义。

高佳卿:股东通过公告的形式要求罢免董事是股东应有的权利。但是,香港公司法和上市条例并不是将股东和高管置于“人为刀俎,我为鱼肉”的悬殊关系之下。公司治理,本质上是一种信托制度,股东委托董事管理公司,同时,需要股东和董事相互制衡,任何一方不得滥用权利。因此,股东通过公告罢免董事,董事应当有与之抗衡的公平的权利。香港公司法和上市条例在这一环节上规定了非常具体的操作制度就反映了这样的理念。

首先,股东需要通过发起召开特别股东大会,由全体股东作出表决,才可以罢免某位董事。其次,如果股东提议召开临时股东大会罢免某位董事,必须提前28天向公司董事会提出议案,阐述提议罢免的原因,并在会议前21天将详细的议案内容发给全体股东,同时公司收到议案后,必须向该董事发出议案和通知。第三,这位董事有权针对议案作出书面陈述,提出抗辩,并要求公司发给全体股东;如果公司没有收到这份抗辩书,也没有发给全体股东,这位董事还有权要求在召开的临时股东大会上宣读这份抗辩陈情书。第四,为保障董事有抗辩的权利,香港公司法和《上市条例》特别规定,要求罢免某位董事的临时股东大会必须采用现场会议的形式,不可以由书面决议通过。这样具体的制度设计,给予股东罢免董事权利的同时,给予董事抗辩的权利,保障股东的知情权,然后通表决罢免议案。因此很好地平衡了双方的权利和义务,保障了透明公正的决策程序,防止大股东暗箱操作,控制董事会。所以,以公告的形式要求罢免董事可以,但必须辅以具体的制度,给董事以陈情抗辩的权利。

《董事会》:对于A股上市公司,你认为现阶段有无必要规定详细公告高管离职的原因?如果有,该如何完善信披机制?

郭加京:社会总得包容性强才行。监管要求严是应该的,但要因地制宜。香港上市公司监管方面比内地的要求更高,有其基础条件。如果真的要详细披露高管辞职原因,必须证监会有个规定做法才行,否则哪个公司愿意?相比之下,公司经营上的一些事情,比如重大决策、重大项目倒是应该有更详细的法定披露,因为有些项目三五年才能做完。

监事辞职信篇13

1.内涵

引咎辞职作为一项制度,《公务员法》第八十二条规定:领导成员因工作严重失误、失职造成重大损失或者恶劣社会影响的,或者对重大事故负有领导责任的,应当引咎辞去领导职务。《党政领导干部辞职暂行规定》第十四条规定:党政领导干部因工作严重失误、失职造成重大损失或者恶劣影响,或者对重大事故负有重要领导责不宜再担任现职,本人应当引咎辞去现任领导职务。

(1)引咎辞职的主体是党政领导干部

引咎辞职仅仅适用于特定的政府官员,主要指对失误或事故负有间接责任的领导成员,因尚未能追究其法律责任或其他行政、党纪处分,须以引咎辞职的方式来承担一定责任。

(2)引咎辞职是以“咎”为前提

引咎辞职的‘咎’一般而言具备下列三个特征:责任非直接性;责任类别上应是非刑事类、非党纪处分类的责任;‘咎’所指称的仅仅是一种政治过失。

(3)强调官员的道德自律

引咎辞职是在未犯法的前提下因工作失职引起的自责行为,实际上兼具政治责任和道德责任的属性,而不具有法律属性。它强调的是官员的主观能动性。WwW.133229.Com

(4)辞去的是领导职务

《公务员法》规定“应当引咎辞去领导职务”,引咎辞职者辞职后并没有丧失公务员身份,丧失的只是领导身份。

2.引咎辞职制度的价值功能

引咎辞职是一个舶来品,从本质上来讲是官员的一种自律行为,是出于道德义务加上社会舆论压力的一种选择。国外引咎辞职是建立在明确的权力划分与权力监督以及发达的大众传媒与公众参与的基础上;而从目前情况来看,我国权力监督体系不完善,官员权责划分不明确,并且缺乏发达的大众传媒与公民参与,因此在我国将引咎辞职制度化是有必要的。

(1)破除传统“官本位”思想

实行党政领导干部引咎辞职制度将极大的推动领导成员的责任心,给他们施以外在的压力再进而通过外在压力内化成官员的自觉自愿行为,从而增强领导干部的责任意识,切实行使好人民赋予的权力,真正做到执政为民,对民负责。

(2)提升我国政府形象

我国政府长期以来在社会管理过程中扮演着“权力政府”的角色,近年来,由于行政权力的滥用,不断有高官因腐败而纷纷落马事件;政府监督不力,导致一些重大安全生产事故的频频发生,不仅严重危害到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更加损害了全社会的利益。

(3)推进我国责任政府建设

按照现代政府的理念,人民与政府之间实际上是一种委托—的关系。“责任政府”是现代民主政治的产物,也是目前世界上许多国家行政改革的重要取向。建立与健全行政问责制是构建责任政府的重要组成部分,完善而科学的问责制标志着政府权力的规范化与政府责任的明确化。

(4)促进我国行政伦理建设

在我国,引咎辞职是一种他律与自律相结合的制度安排,两者的有效结合有利于培养行政人员的伦理、道德意识、进一步推进我国行政伦理建设,从而实现“以德治国”的战略方针,最终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二、引咎辞职制度发展及其存在问题

1.缺乏配套的干部人事管理制度

岗位责任制不健全是“咎”的契机和前提之一。按职定权、定责的前提要求对机构职能的配置和运行上有相当清晰而科学的规定。

2.引咎辞职带有明显的行政性

据统计2004年至2007年,“全国自愿辞职、引咎辞职和责令辞职领导干部共有6824人,其中引咎辞职305人,责令辞职1204人”。从这个统计数字来看,责令辞职的数量要远远大于引咎辞职,达到了将近4:1的比例。说明我国的党政领导干部引咎辞职还带有十分明显的行政性,绝大部分根本没有主动引咎辞职的意识。

3.引咎辞职的问责范围狭窄

按照《党政领导干部辞职暂行规定》,在发生严重的群体性事件、决策严重失误、抗灾救灾、安全工作方面严重失职、用人严重失察等9种情况下,党政领导干部应当引咎辞职。

4.辞后责任追究不够

在实际中,我们看到有不少政府官员这边刚大张旗鼓地宣布引咎辞职,那边却悄悄易地走马上任,这样的引咎辞职很难起到应有的震慑效用,责任追究没有真正的体现,公众也会觉得之前的引咎辞职是作秀,从而有悖于引咎辞职的初衷。

5.引咎辞职配套措施的不完善

引咎辞职制度的实施,离不开政府信息公开制度。目前我国尚未出台一部统一的、专门的政府信息公开法;在信息公开的范围上也过于狭窄;总之,在政府信息公开上,目前还是处于政府主动、公民被动的局面,对于信息是否公开,何时、怎样公开完全由政府掌握,公众只能被动接受,这在很大程度上无法保障公民的知情权。

6.后续管理体制模糊

引咎辞去的只是领导职务,因此还有继续在公务员系统或者党委系统工作的权利。首先要对引咎辞职者建立跟踪机制,如果确实认识到自身的错误,在之后的工作中又表现优异的话可以考虑升任;其次,要规定官员起复的资格、条件;最后也是最关键的就是对于引咎辞职官员的处理要公开、透明。

7.党政系统间表现不协调

引咎辞职在我国适用的一个比较特殊的现象就是其主体既包括党委系统领导成员也包括行政系统领导成员,如何处理好党政关系是改进党的执政方式和实施党内监督的一个焦点问题。

8.公民参与意识的缺失

公民参与是官员引咎辞职不可或缺的重要动力之一,我国传统的政治文化中的专制主义和等级观念造成了广大民众政治冷漠心理,公民参与的政治环境还不是十分良好,参与渠道也较少,造成一些民众即使有心参与而找不到渠道。

三、结语

党政领导干部引咎辞职制度是我国顺应国家形势发展的一项行政体制改革的具体措施,从出台到现在,短短几年内虽已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不仅需要制度的不断探索与改进,同时也需要辅以一系列的配套措施才能使其更好地发挥作用,在引咎辞职制度建立初期苛求其完善是不现实的。我们期待引咎辞职制度能真正成为建构责任政府的重要举措,贯穿于现代化民主政治建设的全过程。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