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专业学习计划实用13篇

计算机专业学习计划
计算机专业学习计划篇1

最后,也是最关键的一点,就是要科学安排时间,没有合理的安排,再好的计划也会付之东流。所以,在这一年里,我最要学会的就是要合理安排学习、娱乐、休息的时间,要把每一点一滴宝贵的时间都抓紧。在这关键的时期里,我要认真,仔细地规划每一分钟。认真投入到学习中。曾经有一位老师对我说,态度决定一切,要以良好的态度去面对学习。挑战自己,相信自己,我个人认为,人一生的时间的有限的,时间不等人,因为这是我中专生涯的最后一段时间,我不会放过从我身边中的每一份时间,挣取把握好身边的每分每秒。

从学习习惯方面

一、做好预习。

预习是学好各科的第一个环节,所以预习应做到:1、粗读教材,找出这节与哪些旧知识有联系,并复习这些知识;2、列写出这节的内容提要;3、找出这节的重点与难点;4、找出课堂上应解决的重点问题。

二、听课。

学习每门功课,一个很重要的环节就是要听好课,听课应做到:1、要有明确的学习目的;2、听课要特别注重“理解”。

三、做课堂笔记。

做笔记对复习、作业有好处,做课堂笔记应:1、笔记要简明扼要;2、课堂上做好笔记后,还要学会课后及时整理笔记。

从学习目标方面

一、从计算机网络技术及因特网的基本原理和体系结构作一个较为全面的了解。

了解OSI/RM参考模型和TCP/IP体系结构、传统的以太网技术和传统传输介质;掌握IP地址、MAC地址、子网掩码、CIDR的概念;掌握TCP/IP协议簇中的重点协议,掌握网络中关键器材(交换机、路由器、网桥)的工作原理,了解计算机网络发展的前沿技术,了解计算机网络发展的前沿技术,了解我国计算机网络发展的现状。

二、在Visual

FoxPro

中掌握数据库中的基本概念和常用命令;建与维护;查询与统计;用户界面设计和用户菜单的设计;简单的应用程序的编写方法。

三、在C++中了解C++的发展与特点,掌握C++的程序结构、语句格式和标准库的使用;

掌握各种数据类型中的常量的书法方式和变量的定义、赋值、初始化方法,运算符的运算规划和优先级别,能正确书写各种类型的表达方法;掌握键盘输入和屏幕输出语句的书写格式、参数的功能和用法;掌握顺序、选择、循环三种程序结构。用C++提供的选择、循环语句和相应的函数,编写出符合要求的顺序、选择、循环程序或包含二种,三种结构于一体的综合性程序;掌握函数、递归函数的定义和调用方法,理解变量的存储类型及作用域;掌握一维数组的定义、初始化和引用方法区分一维数值数组和字符数组以及存储数据的不同点;掌握指针的概念、指针与地址的关系;深刻理解指针与一维数组的区别与联系,掌握其规律,学会正确使用;掌握结构、联合、枚举类型的定义、赋初值、成员访问方法;掌握文件包含和宏定义的书写方法,理解其运行原理和在程序中的作用;掌握文件的概念、正确运用打开、关闭。读写文件数据的函数。

计算机专业学习计划篇2

 

一、思想上高度重视 

职业生涯规划,不是一种个人行为,它需要家庭、学校、政府、社会机构以及企业等相关组织的配合与互动。从学生成长的环境和我国目前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发展的情况来看,高校是学生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最容易取得实质效果的场所。因此,与职业生涯相关的大学生本人、高校、家庭、社会,在思想上应高度重视,从各个方面予以推进。随着计算机专业大学生就业方向的多元化,和岗位要求的进一步专业化,计算机行业在人才培养上,更应该对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加以足够的重视,高校和学生本人,都应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高度重视,投入足够的资源,围绕有计算机专业针对性的职业生涯规划展开工作和学习。 

职业生涯规划,对每一位大学生都有重要的意义。计算机专业学生的职业生涯蓝图规划和职业生涯合理定位,是学生在计算机行业整个职业生涯的重要起步。帮助学生结合个人情况,合理设计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是帮助他们奠定通向成功的基石。由于各行各业自主培养各种层次的计算机应用人才,各学科专业增开计算机课程,计算机专业毕业生在一些行业内的竞争优势逐渐减弱。计算机专业的许多大学生对就业形势的复杂性和严峻性有了初步的认识,但是他们缺少自己对计算机行业职业发展路径的清楚认识和计算机专业学生职业生涯的明确规划。而计算机行业创业机会相对较多,很多企业都会希望招聘的应届毕业生,在挑起专业技术的担子之余,有较好的组织能力和协调能力,成为企业将来的管理人才储备。刚刚走出校门的毕业生,自身综合能力和企业实际用人需求无法完成很好衔接的情况下,会频繁更换工作甚至转行。因此,高校有责任帮助计算机专业大学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在掌握专业技术、提高综合能力的同时,在树立做一名计算机行业领导者的坚定信念。 

 

二、实践中充分积累 

1.低年级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课 

大多数学生在选择计算机专业时处于被动状态,仅仅因为高考分数较高,刚好能够填报某个知名高校的计算机专业,或者是因为家长对计算机行业就业形势的初步判断而不由自主的选择了该专业。学生对计算机专业及计算机行业的发展前景、自己今后如何在学校里学习计算机知识,如何在计算机行业中发展,进而实现自我价值等知之甚少。 

大学是人生重要的转折点之一,低年级是开展职业生涯规划的关键时期。有没有开展职业生涯规划,职业生涯规划合理不合理,直接影响到学生在大学期间的学习效果,从长远来讲,更加会影响到求职就业甚至是今后在计算机行业发展是否顺利。针对计算机专业的低年级学生,最好由计算机专业的老师来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课。这些老师对计算机行业的过去、现状、发展趋势以及就业前景都比较了解,知道各类不同的计算机企业的用人标准,在教学中有针对性的将职业生涯规划与具体的计算机行业相结合,方便学生更加科学合理的制定规划并付诸实行。 

2.开展计算机专业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大赛 

在学生系统的学习了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了解了职业生涯规划的要点和基本流程以后,可举行计算机专业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大赛。开展计算机专业职业生涯规划大赛,有助于帮助学生加强对自我的进一步认知和对计算机职业的进一步了解,也有利于大学生人际关系、信息渠道、沟通协调能力、应变能力等各方面的技能和综合素质的提升和拓展,对学生未来的职业发展有很大的帮助。 

通过指导学生开展职业生涯规划大赛,可以引导学生在规划自身职业生涯的同时,把体现自身价值与利用计算机专业知识为社会服务相结合,把职业生涯规划方案作为一促进自己成长成材的具体计划,贯穿在整个大学学习生活中,从身边的小事做起,真正把书面的规划蓝图转化为现实生活中的实际行动,将来在计算机行业中有所建树,努力成长为国家需要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3.邀请计算机业内专家办职业生涯规划讲座 

计算机行业内的专家,包括学者、政府官员、企业家等,一般拥有各自领域内丰富的计算机行业从业经验,了解计算机行业的现状与发展趋势,熟悉计算机行业的人才需求。计算机院校应该经常邀请这些专家给学生办职业生涯规划等方面的专题讲座,帮助学生了解最新的计算机行业情况,引导学生对今后的职业生涯进行思考,找到自己的差距和不足之处,从而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更好的为弥补这些差距做好积累和准备。 

学生实现职业生涯规划的目标需要一定的时间,在这段时间内,行业的外部环境和学生的自身素质都会发生变化,计算机行业的更新速度更是快于其他行业。因此,邀请业内专家为学生做职业生涯规划报告,有助于让学生了解子行业环境的动态,并针对这些动态变化,重新对自我进行剖析和评估,对职业生涯的短期目标和长期目标进行及时的修订,从而选择适合自己的职业路线、合理调整各阶段的具体计划和目标。 

 

三、时间上恰当把握 

在学生大学4年的学习生活中,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在不同的时间节点,起着不同的重要作用。学校应该把握好时间节点,抓住几个关键时期对学生开展职业生涯教育,除了低年级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课以外,单位实习前后以及大学四年级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都是重中之重。 

1.在单位实习中分析思考,合理调整目标 

单位实习,可以让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对今后可能的就业环境、工作内容、工作性质等方面都有较全面的理解。各级院校一般都会在大二或者大三暑假,要求学生到单位实习。通过实习,一方面,可以让学生在实习中身临其境的体验未来的职业生涯,从而更好的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工作态度,培养吃苦耐劳的意识,以及职业角色的认同感;另一方面,可以缩短学生毕业后走上工作岗位的适应期,尽快形成专业的职业素养,以更好的适应职业发展的需要;此外,实习结束后,学生通过对实习中发现问题的分析和思考,可以对自己原先制定的职业生涯规划做出合理的调整,使职业生涯规划更加符合实际情况。 

2.在大学四年级明确差距,及时查漏补缺 

经过前期的一系列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大部分学生在大四对自己毕业以后如何发展,都有了大致的理想规划,再通过之前的单位实习锻炼,也了解到了职业生涯规划的现实环境,此时可引导学生对之前的生涯规划准备做一个回顾:首先,审视是否已经确立了清晰明确的职业生涯目标,之前的准备是否足够充分,还存在哪些差距;其次,需要个性化的对学生进行专项指导,如可邀请计算机行业的人力资源方面的专业人士,为学生介绍行业人才需求,让学生有针对性的接受计算机行业的应聘技巧培训,同时组织学生参加各种招聘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查漏补缺,提高自己的就业能力;最后,要指导学生充分利用学校的资源,了解就业指导中心提供的各种职业测评软件,关注招聘信息,体验模拟面试等,查漏补缺,做毕业前最后的职业生涯规划冲刺。 

综上所述,计算机专业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到培养学生的德、智、勤、技等多个方面。针对目前高校培养出来的计算机专业大学生不能很好地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计算机专业大学生就业形势紧张的现状,大力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提升学生就业能力,对帮助学生完成从学校到社会的无缝衔接,顺利实现满意就业并最终实现大学生成长成才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刘玺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研究与探索.现代教育管理,2009,(7). 

[2]游静,卢莹,徐守坤.从就业形势看地方本科院校计算机专业教育.计算机教育,2009,(8). 

计算机专业学习计划篇3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以下简称“卓越计划”)是国家为振兴工程教育而进行的一次重大探索,对提高工程人才培养质量,促进工程教育改革具有重要意义。自上海应用技术学院开展“卓越计划”工作以来,计算机学院(下同)积极推进这项工作,2011年在全校率先实施卓越工程师企业培养,这是上海应用技术学院的一项开创性工作。回顾计算机学院“卓越工程师计划”开展4年来走过的历程,我们经历了卓越工程师培养方案的制订及培养计划的具体实施,其中既有成功的经验,也有许多值得思考的问题。

二、“卓越工程师计划”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与课程体系建设

每所高校都有计算机专业,培养方案是否科学,有没有竞争力,要结合学校办学定位才能得出结论。计算机应用市场的需求是多层次和多方位的,计算机学科和社会发展会提出不同类型计算机专业人才的需求,如何根据市场的需求,找到适合我们学生发展的定位,是计算机学院寻求发展的关键。卓越并不代表最高端,各层次人才培养都可以走卓越工程师的培养道路。我们只有找到既能符合市场某一层次的人才需求,同时又符合我们学生发展的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将卓越计划与学科内涵建设相结合,才能真正把握住“卓越计划”这一历史机遇。计算机专业教育不是几门课程的简单组合,而是一个和培养目标有效实现密切相关的系统工程。不同的计算机专业,对学生的能力要求有所不同。软件工程专业,比较侧重程序设计能力、软件开发设计与维护;网络工程专业,侧重于网络软件开发设计和维护、网络工程应用和维护能力;数字媒体技术专业,则更加重视影视制作和动画设计及图文信息处理能力,等等。计算机学院根据学科发展和专业发展的要求,依照能力培养的目标来设计系列课程,根据能力要求的不同,对专业结构和设置进行了调整,对课程体系和课程教学内容进行了优化和整合,明确了各课程的教学内容及课程之间的关系,使整个课程体系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学院建立日常的课程大纲、课程建设、培养方案的管理制度,安排专任教师负责定期组织讨论、修订和完善课程大纲、课程建设、培养方案。学院根据“精炼教学内容,拓宽专业基础,加强实践教学”的思路,采用“平台加柔性模块”的体系架构,以课程群和模块化的思想指导制定培养方案。第1到第5学期为校内培养阶段,将这一阶段的课程划分为三个课程群:基本理论课程群、程序设计能力课程群和学科专业能力课程群,以满足学生对不同知识能力的需求;第6学期为过渡阶段,针对不同实习企业分模块进行教学,做好校内培养到企业培养的过渡;第7到第8学期为企业培养,学生进入企业参与实际项目的开发。培养方案设计原则是以实践促进理论理解、以理论引导优化实践,以实现知识、能力和素质三者的有机结合。计算机学院卓越工程师培养目标是使学生具有较强的工程意识、工程素质、工程实践能力,使他们成为专业知识扎实、动手能力突出、素质优良的卓越工程师。计算机专业的培养计划不是一成不变的。计算机教育必须与时俱进,密切关注计算机行业的技术发展,从社会需要出发,及时更新教学内容,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要紧跟计算机市场发展的脉搏。在“卓越工程师计划”培养方案的制订过程中,我们把各个专业、专业的课程模块及相关课程都安排骨干教师分工负责,我们要求这些教师要经常深入企业,与企业技术骨干讨论,及时了解和把握当前本专业发展的方向和最新技术发展对教学内容的需求,结合当前计算机行业的发展及我们自己人才培养的定位,研究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及时调整教学计划和教学内容。同时我们经常邀请企业专家来校讲课,给学生传授最新的计算机行业知识,对在校教师进行专业知识最新发展的指导。

三、校外实习基地建设

“校外实习基地”是学校与企业共同为面向21世纪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需要而建立的一个工程实践训练平台,是学生进行创新实践的重要平台。“卓越工程师计划”能否成功实施,一个重要的环节就是建立一批与我们办学定位相吻合的校外实习基地。计算机学院针对各个专业及专业方向,选择适合我们学生层次及学生发展方向的、注重项目运用和开发的公司,如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软件工程专业与塔塔(中国)公司、上海京颐公司、上海启明等企业建立合作培养关系,数字媒体和游戏软件专业与上海曼恒数字技术有限公司进行对接。2012年“IT服务外包软件人才培养校外实习基地”获得上海市教委的审批立项。自2011年以来计算机学院已经与20多家计算机企业建立了合作培养计划,与我们建立合作的企业既有大公司,也有小企业,它们具有多层次、多文化的特点。不同企业对人才需求的层次、类型不同,培养人才的模式也有所不同。这种多家企业校外实习基地的构建,为我们建立多方位、多层次的教学实践平台提供了条件,为从较为单一的实习目标和实习模式向适应“卓越计划”对工程技术人才多样化需求转变的多样化实习模式转变创造了条件。可以选择企业专家作为师资进行多种形式的授课,促进教学模式的改革,并在此基础上保证一定的灵活性和可持续改进的社会适应性。校外实习基地建设,突破了传统教育模式的禁锢,让学生直接进入计算机企业参与项目开发,学生在解决问题中学习知识,这极大地激发了他们自我创新的激情,提高了他们自我学习的能力。“校外实习基地”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以“校外实习基地”为平台,建立校企师资双向人才交流机制,促进双方人才的相互交流和学习,为学校教师深入企业一线、掌握计算机开发最前沿技术、提升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提供支撑。计算机学院将具有工程背景和项目开发经验的教师安排到“校外实习基地”工作,与企业教师共同指导学生不同阶段的学习;企业安排高级职称以上的技术人员和高级管理人员担任校外实习基地和计算机学院的兼职师资。“校外实习基地”每年利用假期对在校教师进行两次不同规模的专业培训,让他们掌握最新、最前沿的计算机行业专业技术知识,掌握企业的先进技术和工程案例,并将这种培训常规化、制度化。近年来,计算机学院有10多名教师参加了塔塔(上海)公司、上海京颐公司举办的J2EE、HTML5等课程培训,所有参加的教师都获得了相应课程的任职证书,提高了专业教师这方面的授课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计算机学院结合校外实习基地师资队伍建设项目,组织教师申报“卓越计划”的课程建设项目和教学改革项目,校企教师合作开展ORACLE数据库管理、软件项目管理与案例分析、仿真型软工实训课程研究与实践等课程建设,合作开展《“卓越工程师计划”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与课程体系建设》等教学改革项目研究。计算机学院聘请企业富有项目开发经验的工程师进入学校授课。企业教师把理论知识在实践运用中的最新状态、最新的应用技巧传授给学生,这既有助于把空洞的理论和现实应用对接起来,拓宽计算机专业学生的视野,又对校内教师在教学方法创新、工程实践能力的提高起到了积极的引导和推动作用。

四、卓越工程师的培养

为了把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贯穿于人才培养的整个过程之中,在新生入学伊始,计算机学院为每名学生都安排了一名指导教师,引导学生如何完成大学4年的学习生涯。在学生的在校学习过程中,指导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进度来安排一系列实际课题,指导他们去独立完成,提高他们动手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计算机专业教师坚持案例教学和项目驱动的教学,对学生采用过程化考核的方法,注重学生自我学习、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方面的考核,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而不是把考试作为评判学生成绩的唯一标准。卓越工程师培养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把学生从以书本为中心、以课堂教学为主的传统教育模式中解脱出来,开发学生的智慧和潜能,激发他们的创造欲望和创新激情,把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实践能力作为衡量人才质量的评价标准。卓越工程师计划实施的一个重要环节就是学生在企业培养。在企业培养的过程中,学生一方面通过参与企业项目开发,把在校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学习当今计算机领域最新的开发技术,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使自身的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都得到进一步提高。同时,这也教会他们自主学习,自己去查阅资料,钻研问题,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习。另一方面,通过企业教师的言传身教,让学生学会做人、做事和与人相处、团结协作的工作方法。计算机学院在学校已有各项教学管理制度的基础上,加强卓越计划教学的目标管理和过程管理,建立健全校外实习基地教学质量检查、监督管理制度。计算机学院对每个校外实习基地都安排1名教学督导进行教学情况检查指导,督导每周至少有1次去校外实习基地听企业教师授课、召开学生座谈会、听取学生的意见,把检查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及时反馈给企业,及时整改企业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同时也将企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要求反馈给学生,确保企业培养的质量。计算机学院持续关注学生在企业培养过程中的质量管理和考核方式的改革,注重学生在企业的学习及表现,增加论文、报告、软件成果展示等环节,注重考核学生的学习成效,引导学生重视学习的过程,增强其主观能动性,提高其学习、研究和工程实践能力,构建合理的评价体系。通过学生参与的实际项目工作对学生的专业知识、工程素质、工程实践和应用创新能力进行多方位的评价。在企业培养的效果直接关系到卓越计划实施的成败。企业培养的效果不仅要得到企业、学校的认可,更重要的是要得到学生本人的认可。只有学生在企业培养中学到了真实本领,他们才敢于面对计算机行业的职业竞争,才有能力接受社会的挑战,摆脱对学校、父母的依赖。企业培养是否真正获得成功,要看学生的就业率是否提高了,就业质量是否提高了。

五、存在问题及思考

1.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要建章立制,必须安排专任教师进行管理。除了日常管理工作外,还要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解决,尤其是涉及学生的学习和就业方面的问题,要与企业不断地磋商研究解决,处理不好的话,就可能影响进一步的深度合作。个别企业注重于使用学生而不重视培养学生,学生感到去企业培养没有学到东西,这是我们“卓越计划”实施过程中要认真对待和处理的问题。校企合作要注重质,而不在于量,要把实现卓越工程师培养目标放在第一位。“卓越计划”实施离不开合作企业的大力支持,校企合作的立足点是参与各方的利益尽可能得到最大限度的满足,实现学校、企业和实习学生多赢的局面。目前有很多计算机企业与高校建立了“产、学、研”合作关系,如何把计算机企业的生产与学生培养结合起来,建立相互信任、相互协作、相互支持的机制,构建一个能使各方利益都得到一定程度满足的合作环境,还有待校企双方体制机制的进一步创新。另一方面,要真正做到与企业的深度合作,必须得到政府的强有力支持,政府部门要有鼓励企业积极参与和配合学校开展“卓越计划”的政策措施。

2.要培养卓越的工程师,离不开一流的双师型的教师队伍。尽管这些年来校外实习基地建设为我们的教师深入企业创造了条件,但双师型教师的数量与我们的目标还相差较远,还有相当多的年轻教师是从学校走进学校,没有项目开发的经历和企业工作的经验。此外,计算机学科的发展及应用技术的不断变化,也要求我们的专业教师要能够经常参与到企业的项目开发中去,不断地更新自己的知识,提高项目开发的实践能力。这就要求学校要有更大的资金和更多的师资来支持教师进入企业。培养一支人数众多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是我们实施“卓越计划”的重中之重。

3.计算机学科的不断发展及其应用领域愈来愈广泛,不断有新的应用技术出现,这对计算机各个专业的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要紧跟计算机技术的发展需要,科学地制定计算机各个专业的培养计划和课程体系。计算机教育管理者和广大教师必须站在计算机学科和计算机应用领域的最前沿,深入研究和认真思考,真正把握住计算机技术的最新发展与我们培养计划的内在联系。紧跟计算机市场的脉搏,不仅仅是普通专业教师要做到的事情,从事计算机教育的专家和管理者更应该做到,因为他们是教育培养计划的制订者和决策者。

[参考文献]

[1]蒋宗礼.科学构建课程体系提高专业教育水平[J].中国大学教育,2012(3):8-11.

计算机专业学习计划篇4

1高职院校计算机网络人才培养的现状

伴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我国进入全民信息化时代,计算机技术渗透到各行各业,各企事业单位都需要大量的计算机专业人才。计算机专业人才成为社会热门,这给高职院校针对计算机专业人才的培养带来了极大的挑战。我国传统教育以应试教育为主,而计算机人才的培养专业性极强,不仅仅要培养学生的计算机基础知识还要培养学生的技术实践能力,这颠覆了传统教育理论。导致高职院校在计算机人才的培养方面出现很多问题,没有结合社会对计算机专业人才的需要,及时调整培养方案,在课程设置上重理论,轻实践,内容陈旧,不能与时俱进,这严重影响了高职院校培养计算机网络人才的质量。

2如何培养高职计算机网络人才

2.1高职计算机人才的培养要符合区域经济的发展

教育部提出,高等职业教育环境下,计算机人才要以服务区域经济发展为特点,培养创新型计算机人才。高职院校在进行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时要及时掌握区域经济的发展,制定合理的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计算机人才的培养应“以就业为导向,适应就业市场要求”。

2.2按照岗位需求,合理设置计算机教学重点

计算机专业人才的培养是为企事业单位岗位需要服务的,所以在进行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时,不能脱离岗位需要盲目培养。高职院校应和企业联系,深入了解企业讯息,掌握企业对计算机专业人才的实际需要,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计算机专业人才的培养,做到有的放矢。由于企事业性质的区别,不同的企事业单位对计算机专业人才的要求肯定存在一定的差异化,所以各高职院校在进行人才培养时要合理安排课程设置,明确教学重点,使学生不仅能学到计算机基础知识,同时能学习到适应岗位需求的重点知识,提高学生的社会竞争力。

2.3紧跟社会发展,完善和更新教学内容

人类进入21世纪后,最大的变化就是变化,社会日新月异,一天一个样,尤其是网络技术的发展,新知识、新技术层出不穷,所以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人才的培养应紧跟社会发展,及时将新知识、新技术带到课堂,完善教学内容。新知识、新技术代表当前社会网络技术的最前沿,及时引入可以让学生及时掌握社会发展变化对网络技术的需求和变化,促进学生有针对性地学习,提高自己专业培训的实践性和应用性。

2.4创新教育,提升学生实践能力

高职计算机人才的培养以“以就业为导向,适应就业市场要求”思想为指导,培养出来的人才必须要符合企业需要。所以高职院校在计算机人才的培养过程中,可以创新教育,深化实践,与企业联系将正在企业中工作的专家请到课堂上来,为学生介绍企业的一线知识和技术,因为正在企业工作的专家是最了解企业需要的,有丰富的经验。同时,高职院校可以考虑联合企业建立一个学生、教师、企业相互沟通的平台,在这个平台之上,学生可以随时和老师、企业沟通,解决自己在学习中的难题,也可以向企业学习计算机的实际应用知识。企业专家也可以定期在这个平台上举行一些专业知识讲授,将自己在企业中的工作经验、工作技术贡献出来,提供给广大的学生借鉴学习。在这个平台之上也为老师提供了与企业专家交流的机会,对增强教师的教育水平有相当大的作用。与此同时高职院校还可以联合企业开展一些课堂之外的实践活动,让学生边学习实践,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

2.5制定合理的计算机教学计划

计算机专业学习计划篇5

自CC1991后,我国计算机教育界就开始跟踪分析工作。CC2001推出后,中国计算机学会教育专委会等学术团体的专家在参考CC2001的基础上,在2002年出版了研究成果《中国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教程2002》。在广泛调研我国不同类型的高等学校和不同类型的IT企业的基础上,并借鉴CC2004,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教学指导委员会2006年编制并出版了《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发展战略研究报告暨专业规范(试行)》。

上述文献不仅对我国各高等学校计算机专业教学计划的制定产生了重要影响,且均把计算机导论列为核心课程之一,作为计算机专业学生进入大学后的第一门专业课程。简单地说,计算机导论的主要作用就是“五导”:导知识、导方法、导思维、导意识、导职业。

1导知识

按照教学计划,虽然中小学要开设信息技术课程。但是,由于受重视程度、教学时间、实验设备等因素的限制,学生在进入大学前所了解的计算机知识很少,大多数同学只是会一些Windows、Word等常用软件的简单操作。进入大学后,对于学习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来说,在学习具体的专业课程之前,先从总体上了解和掌握一些基本的计算机专业知识,对于降低学习后续专业课程的难度、提高学习质量非常必要。

计算机导论的一个重要作用就是让学生了解和掌握计算机基本知识,建立专业知识体系框架。把计算机导论作为第一门专业课程,实际上是一种面向学科的广度优先的入门模式,这是一种理想的模式[1]。这种模式有两个优点,一是能够尽早使学生建立知识体系框架,有利于提高后续课程的学习质量;二是能够尽早让学生概要了解将要学习的后续课程的主要内容与作用,增强学习的目的性,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主动性。

当然,这种教学模式要达到预期目的,需要选取合适的教学内容以及适合大学新生的计算机专业知识背景与理解能力的教学方法。我们选定的教学内容是计算机发展简史、计算机专业知识体系、计算机组成知识、操作系统知识、计算机网络知识、程序设计知识、软件开发知识、计算机系统安全知识与职业道德、计算机领域的典型问题、计算机学科方法论等内容[2]。内容的介绍和讲解要努力做到广、浅、新、易、趣、思[3]:计算机专业引导性课程要包括计算机专业知识体系的各主要方面;对每一部分内容的介绍应从宏观层面上进行,不宜深入,保持在高级科普的层次;要能反映计算机科学技术和产品的最新发展,使学生了解相关概念和术语的基本含义及新型电子产品的基本原理和功能;内容的叙述和讲解要深入浅出、形象生动、通俗易懂,要适合一年级大学生的知识背景和对计算机知识的理解能力与思维方式;通过计算机导论课程,培养学生对计算机专业的兴趣;在介绍一些基本的专业知识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思考一些问题,为学好后续课程奠定基础。

2导方法

大学新生入学后,一时还不适应大学的学习生活,虽然各学校都安排入学专业教育,但由于时间太短,效果不明显。计算机导论作为新生入学后计算机专业的第一门专业课,教师不仅要向学生介绍一些计算机的基本知识,更需要在学习方法上给予适当的引导,指导学生尽快适应大学的学习方式。

中学时,学生的时间排得满满的,上课、早自习、晚自习、考试,学生几乎没有自己支配的时间。学生习惯由学校安排学习时间、由老师实施灌输式教学。学生能做的就是按学校安排的时间,听老师讲课,完成老师留的作业,答老师发的考卷。由于学时充裕,高中老师能够把教材上的内容讲解得非常透彻,老师讲完后,学生不用看书就可以做作业,而作业大多是有明确解题步骤和唯一答案的“刚性”作业。

到了大学,学生除了上课(包括实验课)外,自由支配的时间多于上课时间。由于学时紧张,老师很难充分讲解课堂上的全部教学内容,学生需要认真阅读教材(甚至于教材上都没有说清楚,需要查阅其他的参考书),一些作业是没有明确答案的“柔性”作业,需要学生深入思考后给出自己的答案。作为工科的计算机专业,实践环节至关重要,很多知识只有通过实践才能真正理解和掌握。

相对于中学,计算机专业大学学习的特点就是:认真读书、深入思考、勤于实践。在听老师讲课的基础上,一定要认真阅读教材和参考书,要有个人深入理性的思考,还要重视实践环节的学习。只有这样,才能学好计算机专业。

在计算机导论教学中,教师要结合知识进行讲授,引导学生转变学习方法,尽快适应大学的学习方式。教师一方面要向学生讲清楚大学学习特点,使学生从思想上主动适应大学学习方式;另一方面要设置适当的有大学特点的练习,使学生在练习中适应大学学习方式,如读书报告、专题讨论、小型制作等。

3导思维

计算思维(Computational Thinking)是运用计算机科学的基础概念去求解问题、设计系统和理解人类行为,它包括了涵盖计算机科学之广度的一系列思维活动[4]。简单说,计算思维是一种基于现代计算机求解实际问题的思维方式。在计算机得到广泛应用的今天,各个领域的专业人员都需要培养计算思维,计算机领域的专业人员更应注重计算思维的培养。

文献[4]给出的计算思维有几个要点:1)计算思维采用了抽象和分解来迎战庞杂的任务或者设计巨大复杂的系统;2)计算思维利用启发式推理来寻求解答,就是在不确定情况下的规划、学习和调度;3)计算思维是数学思维和工程思维的互补与融合;4)计算思维是概念化,不是程序化,不只是能为计算机编程,还要求在抽象的多个层次上思维。

在计算机导论课程中,教师要通过介绍程序设计、算法设计、计算机领域的典型问题、计算机学科中的数学方法与系统科学方法等内容来引导学生初步建立计算思维,为日后逐步建立起良好的计算思维奠定基础。

4导意识

教育部在教高[2007]2号文件中明确提出要求:努力提高大学生的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交流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5]。应该说,在中学阶段,由于高考竞争激烈,绝大数学生把可用时间全部用在了学习知识上,用在了完成各种各样的作业题、模拟题和考试题上,无暇顾及到综合素质与综合能力的培养。进入大学,有了时间和机会,学生要有意识地培养和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与综合能力。

学习能力:这里主要是指自学能力。中小学主要是按照学校的安排学习,以接受教师的知识传授为主。进入大学后,要有意识地培养自主安排学习计划、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不仅要从课堂上学习知识,还要通过课后的读书、思考和实践等环节提高自学能力。

创新能力:创新就是用新思想、新方法和新技术解决现实中遇到的各种问题。良好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是有效解决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面临的各种挑战,并在竞争中占先取胜的关键因素。作为大学生,要特别注重创新能力的培养。

实践能力:实践能力就是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作为工科的计算机专业学生,更要注重实践能力,课程实验、课程设计、专业实习、科研训练、科技竞赛等环节都有助于提高实践能力。

交流能力:在现代社会,作为计算机专业的大学生,无论毕业后直接就业,还是继续深造攻读硕士博士学位,总是要在一个团队中工作和学习,与团队内外人员的沟通交流对于高质量地完成自己所承担的开发或研究工作至关重要。

社会适应能力:要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要通过社会实践等方式积极地认识社会、适应社会,把自己所学知识与社会中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相结合,为社会服务。面对顺境或逆境具有较强的自我调整能力,既不为一时的成功而沾沾自喜,也不为一时的挫折而灰心丧气,要有战胜一切困难的勇气和信心。

当然,并不是说,通过计算机导论一门课程的学习就能培养学生上述所有能力,而是通过计算机导论课程,引导学生树立这样一种意识:创新意识、实践意识和综合素质意识。有了这种意识,学生就会在后续的课程学习和实际活动中注重上述能力的训练与培养,4年之后,大学毕业时就能具备较强的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交流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这无论对于继续读研深造和直接就业,都是非常必要的。

5导职业

进入大学,学生选定了所学专业,有了一个初步的职业和人生规划。“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只有明确的奋斗目标才能使学习更具目的性和主动性。现在的大学生,在高中阶段学习都很努力,除了有教师和家长的监督、鼓励外,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有一个非常明确的目标:考大学。进入大学后,一少部分同学失去了努力的目标,觉得考研也好、就业也罢,都还是比较遥远的事情,有了放松一下的心理和行动,导致学习上用功不够,学习成绩不理想,甚至于不能正常毕业。

计算机导论课程,结合教授学生计算机专业的基本知识和思维方法,引导学生初步确定自己的职业规划,这个规划也许会随着时间的推移有所调整,但有一个规划总比没有要强。有志于继续攻读硕士、博士学位的学生,在掌握基本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的基础上,要特别注重理论知识的深入学习和理论创新能力的提高,多用一些时间读书和思考。考虑大学毕业后直接就业的学生,在掌握基本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的基础上,要特别注重实践能力和应用创新能力的提高,多用一些时间从事实际项目的开发和实验。现在,各学校都开设了比较多的选修课程,提供了良好的实验实习场地,就是为学生进行个性化发展创造条件。

6结语

计算机导论课程的重要作用在于引导,引导学生学习计算机专业的基本知识,引导学生尽快适应大学学习方式,引导学生初步建立计算思维,引导学生树立综合素质培养意识,引导学生进行合理的职业规划。通过不断更新教学理念和改进教学方法,充分发挥计算机导论的上述“五导”作用,为学生学好后续专业课程,成为高素质的大学毕业生打好基础。

参考文献:

[1] 中国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教程2002研究组. 中国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教程2002[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156-157.

[2] 袁方,王兵,李继民. 计算机导论[M]. 2版.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3] 袁方,王兵,李继民.“计算机导论”的教学内容改革探讨[J]. 计算机教育,2009(24):149-152.

[4] J M Wing. Computational Thinkong[J]. Communications of ACM,2006,49(3):33-35.

[5] 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S]. 教高[2007]2号文件.

Teaching Method Reform of Introduction to Computer Science and Its Five Guidance Roles in Undergraduate Teaching

YUAN Fang, WANG Bing, LI Jimin, ZHANG Ming

计算机专业学习计划篇6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11C-0105-03

一、计算机网络专业转型发展面临的问题

柳州城市职业学院信息工程系的相关计算机专业于2005年开始招收高职生。近年来该专业从学校的重点专业降为一般专业,招生人数持续下滑,存在着课程体系设置不能紧跟时展、不能彰显专业特色、缺乏双师技能型人才等问题,专业发展处于瓶颈阶段。下面从影响专业发展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体系、师资队伍和校企合作等因素进行分析。

(一)学习目标不明确

通常本专业的导读是放到新生入学后的第一周进行的,可以让学生了解本专业的办学特点、专业定位、课程体系、实践教学体系、师资队伍、专业学习要求及就业前景等信息。第一学期或第二学期就会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其属于全校性开设的通识课程,主要是以就业规划、个人简历书写、面试技巧等内容为主。而对于本专业学生的职业生涯前景和规划则没有针对性指导,特别是到了三年级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顶岗实习后,对经济社会发展、职业的定位有了新的认识。这时就需要有针对性地再进行专业化的、以行业发展为基础的针对性辅导。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目的是让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职业纪律。

(二)专业课程设置滞后

人才培养方案中所列的课程体系中的教学内容和课时量近几年都没有改变,而市场上所需的互联网+、云计算机、物联网等方面的用人需求,没有及时体现到专业的课程体系中,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办学与市场人才需求脱节。多年的课程体系一直没有变化,没有跟上当前技术发展的进度。图1为网络专业的课程体系。

虽然后来也加入了某些网络安全和云计算机的内容。但整体的符合当前用人单位对网络技术人才技能要求的课程体系结构没有形成。

(三)师资队伍能力不足

专业的教师队伍面临新技术的不断更新、实践经验不足等问题,普遍会采用通过进修培训或到企业半脱产式的挂职锻炼的方式,几年的发展都没有取得好的效果,老师去培训目的性不强,有的只是为了完成任务指标,培训内容和自己的研究专长不符或者是培训的内容本身实践性不强。一个专业的发展,师资结构要合理配置,需要不断更新教师队伍,新技术的实践需要青年教师,高职称的教师更多是在理论与经验上的指导,特别是计算机网络这样的技术发展快速的专业。

(四)校企合作深度不够

校企合作是当前高职发展重要的人才培养“双赢”模式,学校通过企业反馈与需要,有针对性地培养人才,结合市场导向,注重学生实践技能,更能培养出社会需要的人才。应大力推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发挥行指委的指导作用,密切高职教育与产业的联系,与行业企业建立紧密联系,使行业企业参与到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全过程,增强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适应性。2016年统计的我院计算机相关专业的校企合作数据(见表 1)表明,计算机专业的相关校企合作没有铺开,学校走不出去,企业不能融入,深入合作将面临着较大的困难和挑战。

二、计算机网络专业转型发展创新思路

《国务院关于促进云计算创新发展培育信息产业新业态的意见》中进一步明确了加快云计算机产业发展及人才培养措施。“互联网+”行动计划,提出“实施云计算工程,大力提升公共云服务能力,引导行业信息化应用向云计算平台迁移”;云计算、大数据作为“互联网+”行动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已成为新一代信息技术变革的核心。据工信部统计预测,未来3年将是我国云计算产业人才需求相对集中的时期,每年将呈现数十万的产业人才缺口,届时人才缺口将超过数百万。因此,针对我校网络专业转型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云计算”专业群发展的概念,建设以实现云计算技术要求的课程结构基础,涉及云计算机中的PasS、IasS、SasS三个技术层次的专业学习与研究。提出以校企合作为基础,校企双方功能需求和资源相互融合的创新思路,以构建理论和实践更加紧密结合的创新课程体系。

三、计算机网络专业转型发展探索

将计算机网络专业转型“云计算”人才培养模式不仅仅在于技术知识的转变升级,还应注重高职教育的内涵建设。专业发展的内涵建设更要突显校企双方需求和资源互利互助,依托行业,以岗导学的办学思路。充分利用高等院校的技术、人力等资源以及先进成熟的技术成果,利用企业的生产条件,提高学校的科研能力,将科研成果尽快地转化为生产力,不断提升企业的技术和管理水平。双方发挥各自优势,通过多种形式开展全面合作,共同构建产学研联盟的创新体系,建立产学研长期合作关系,共同推进企业与学校的全面技术合作,形成专业、产业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努力实现“校企合作、产学双赢”。

(一)职业生涯规划教学的长效化

上好大学的第一堂课,即入学阶段的职业生涯规划课。首先上好第一次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第一阶段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内容主要以介绍如何适应大学生活和简单认识专业框架为主,目的在于让学生及早做好职业生涯及专业规划,增强学习的目的性和紧迫感。这个阶段的课程在学生刚入学时开设最佳,同时授课形式上要做出改变。可以开展由专业负责人主持的新生专业教育讲座,专业教育应包含两环节,一是专业介绍,从专业课程体系、专业师资队伍、专业实训室、主要就业面向的岗位群、专业学习要求、安全教育等方面来帮助他们了解大学的生活特点和基本要求,尽快完成从高中到大学的角色适应和角色转变,同时基本了解自己所学习的专业教学计划、主要课程、专业学习中的一些特殊要求、未来的就业方向等。二是邀请在校学长介绍专业学习经验和对专业的认识。主要介绍学习方法、学习经验、学习中要注意的事项,对专业的认同和对学校、学院的感受。也可邀请相关企业和行业的佼佼者,介绍他们的成长经历和专业的社会发展前景。

职业生涯规划全程化。课程安排上要改变固定在某个学期开设的模式,应从新生入学开始就开设相关课程,并分散到每个学期进行短期授课,内容包括了解自己、认识社会、熟悉企业的用人需求方式、工作方式等,包括行业企业内的沟通能力培养、抗压能力训练等。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在第一至第五学期都应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课程,这门课程贯穿于整个大学学习,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有效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

(二)面向云计算的课程体系规划

云计算机技术主要包括云计算平台、云存储和大数据挖掘分析等主要的云应用。学生通过三年的专业学习,掌握云计算技术基础理论、云计算平台规划设计、云平台搭建、虚拟桌面、大数据挖掘分析和云存储等多种云应用部署、运维和开发方面的知识与技能。

改革教学模式。高职院校是以实践技能为培养本位,注重理论与实践互相结合,并更多地要重点凸显实践能力这个中心。因此,教学模式改革在体现理论与实践结合的同时,更多地采用企业真实项目驱动模式进行课程教学活动。

新增云计算机课程。计算机网络专业课程设置不能紧跟时展步伐,学生所学知识、实践操作能力不能满足现代行业企业技术发展的需求,是目前毕业生就业率低,不能到与专业相关的行业中就业的主要因素。要想让学生能够把所学到的专业技能与企业用工需求无缝接轨,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应该邀请相关的企业或是行业专家一同讨论,这样才能更好的让课程设置紧跟行业发展需求,课程计划、课程内容及培养目标也应该根据企业需求订制,以企业真实需求来开展教学活动,表2为新增云课程列表。

新增云课程实训课时比重。本专业原有的计算机专业理论课比例仍然显得过高,实践能力没有得到充分锻炼,引入云技术课程更需要操作能力的训练,加大实训课课时量。课程设置应该注重理论与实践协调,减少理论课时量,更多地增加实践教学课时比例,以锻炼和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同时,应该开设更多的技能实训课程或者教学做一体课程,参考企业员工培训中项目驱动的形式,给学生逐级派发任务单,进一步强化学生实践能力。

(三)面向云计算机的师资队伍建设

专业师资培养。学校鼓励专业教师半脱产或全脱产挂职锻炼,每年选送新入职的缺乏实践教学经验的教师到企业学习锻炼,了解云计算机技术目前的生产、技术等现状及发展趋势,将老师培养成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双师型”技能人才。

专业老师的引进。如何解决云计算专业“双师型”师资短缺的问题,一是提高课酬,聘请更多相关企业的兼职人员到学校任教。充分利用校企共建的实习实训基地、委培单位和 IT 培训机构的资源,聘请企业培训讲师或者一线技术人员担任客座教师;二是从周边企事业单位、政府部门聘请计算机行业专家、一线技术能手担任兼职教师,改善师资队伍结构,加强实践教学环节;三是聘请区内外知名高职院校或(下转第153页)(上接第106页)研究所的“双师型”杰出专家为客座教授,发挥他们在教学、科研、学术交流、人才培养和学科建设等方面的优势,强有力地支持专业转型与发展。

近年学院迎来了新的大发展时机,在重视民族化和国际化办学特色的前景下,计算机网络专业的转型发展有机遇也有挑战。后期我们将着重围绕职业生涯规划、云计算课程体系、师资队伍建设三个方面进行深入的实践探索,培养适应当前网络技术发展要求的有一定理论基础,具有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实践应用能力的高级应用技术型人才。

【参考文献】

[1]王胜.基于项目导向的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J].陇东学院学报,2013(3)

[2]朱景锋.关于高职院校计算机网络专业教学改革的思考[J].广西科学院学报,2012(01)

[3]曹晔.我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历程与发展趋势[J]. 职教论坛,2012(25)

[4]李丽,王艳阁.“项目驱动”教学在高职“计算机网络”课程的研究及实践――调查分析报告[J].电子商务,2010(7)

[5]戴微微,王大明.关于高职院校计算机网络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研究[J].东方企业文化,2010(5)

计算机专业学习计划篇7

一、 引言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以下简称“卓越计划”)是国家为振兴工程教育而进行的一次重大探索,对提高工程人才培养质量,促进工程教育改革具有重要意义。自上海应用技术学院开展“卓越计划”工作以来,计算机学院(下同)积极推进这项工作,2011年在全校率先实施卓越工程师企业培养,这是上海应用技术学院的一项开创性工作。回顾计算机学院“卓越工程师计划”开展4年来走过的历程,我们经历了卓越工程师培养方案的制订及培养计划的具体实施,其中既有成功的经验,也有许多值得思考的问题。

二、 “卓越工程师计划”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与课程体系建设

每所高校都有计算机专业,培养方案是否科学,有没有竞争力,要结合学校办学定位才能得出结论。计算机应用市场的需求是多层次和多方位的,计算机学科和社会发展会提出不同类型计算机专业人才的需求,如何根据市场的需求,找到适合我们学生发展的定位,是计算机学院寻求发展的关键。卓越并不代表最高端,各层次人才培养都可以走卓越工程师的培养道路。我们只有找到既能符合市场某一层次的人才需求,同时又符合我们学生发展的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将卓越计划与学科内涵建设相结合,才能真正把握住“卓越计划”这一历史机遇。

计算机专业教育不是几门课程的简单组合,而是一个和培养目标有效实现密切相关的系统工程。不同的计算机专业,对学生的能力要求有所不同。软件工程专业,比较侧重程序设计能力、软件开发设计与维护;网络工程专业,侧重于网络软件开发设计和维护、网络工程应用和维护能力;数字媒体技术专业,则更加重视影视制作和动画设计及图文信息处理能力,等等。计算机学院根据学科发展和专业发展的要求,依照能力培养的目标来设计系列课程,根据能力要求的不同,对专业结构和设置进行了调整,对课程体系和课程教学内容进行了优化和整合,明确了各课程的教学内容及课程之间的关系,使整个课程体系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学院建立日常的课程大纲、课程建设、培养方案的管理制度,安排专任教师负责定期组织讨论、修订和完善课程大纲、课程建设、培养方案。学院根据“精炼教学内容,拓宽专业基础,加强实践教学”的思路,采用“平台加柔性模块”的体系架构,以课程群和模块化的思想指导制定培养方案。第1到第5学期为校内培养阶段,将这一阶段的课程划分为三个课程群:基本理论课程群、程序设计能力课程群和学科专业能力课程群,以满足学生对不同知识能力的需求;第6学期为过渡阶段,针对不同实习企业分模块进行教学,做好校内培养到企业培养的过渡;第7到第8学期为企业培养,学生进入企业参与实际项目的开发。培养方案设计原则是以实践促进理论理解、以理论引导优化实践,以实现知识、能力和素质三者的有机结合。计算机学院卓越工程师培养目标是使学生具有较强的工程意识、工程素质、工程实践能力,使他们成为专业知识扎实、动手能力突出、素质优良的卓越工程师。

计算机专业的培养计划不是一成不变的。计算机教育必须与时俱进,密切关注计算机行业的技术发展,从社会需要出发,及时更新教学内容,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要紧跟计算机市场发展的脉搏。在“卓越工程师计划”培养方案的制订过程中,我们把各个专业、专业的课程模块及相关课程都安排骨干教师分工负责,我们要求这些教师要经常深入企业,与企业技术骨干讨论,及时了解和把握当前本专业发展的方向和最新技术发展对教学内容的需求,结合当前计算机行业的发展及我们自己人才培养的定位,研究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及时调整教学计划和教学内容。同时我们经常邀请企业专家来校讲课,给学生传授最新的计算机行业知识,对在校教师进行专业知识最新发展的指导。

计算机专业学习计划篇8

Medical College Computer Teaching Reform

XU Hai-nan

(Nanyang Medical College, Nanyang 473058, China)

Abstract: As the popularity of computer technology, non-computer science student computer skills and use of computer processing power and more. In institutions of higher learning, computer application basic education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part of instructional content, this article to medical students in computer education, for example, medicine specialty to medical students of computer education reform put forward a few points.

Key words: medical professional; curriculum; computer education reform; task-oriented

随着计算机技术在各领域的发展普及,作为对人才素质的基本要求,计算机能力显得特别重要。目前,计算机基础课是各高等院校非计算机专业学生的一门公共必修课,目的是使学生掌握计算机基本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养成良好的计算机文化意识,并使学生正确的应用在本专业的学习中。本人结合在医学院校任教计算机课的经验,谈几点在医学专业计算机教学中的感受。

1 课程设置

传统的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课程都是向学生教授计算机基础知识为主,通过学习,学生只是掌握了一些基本知识和基本操作,难以利用计算机从事本专业的研究和解决一些专业的问题。所以医学专业计算机课程除了使学生具备以上能力外,重点要使学生形成计算机知识体系并培养操作能力与探索能力。学生在校能利用计算机进行广泛的学习,上班后能利用计算机进行工作、医院各方面的管理及医学专业研究的能力。要达到以上计划培养目标,课程至少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

计算机专业基础知识。使医学生了解计算机的基本工作原理、信息处理的基础知识、数据安全、网络基础等。

计算机常用的一些应用软件。比如Word、Excel、photoshop等,让学生具备独立使用应用软件进行文字处理排版、表格制作、PPT的制作等基本的办公能力。

开设一些与专业应用结合紧密的边缘知识课程。随着IT技术的高速发展,计算机在医学领域的应用越来越普遍,电子病历、医院信息管理系统(HIS)[1]也不断普及。因此要让学生尽量多的了解计算机知识在医学领域的比较前沿的应用。如开设HIS课程,让学生对HIS进行全面的深入的了解,对各个功能模块的功能、管理模式和操作都能掌握应用,这样在毕业后的工作中才能得心应手。

2 教学方法和手段改革

对于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而言,计算机是一门实践性、应用性很强的工具学科。在计算机教学中我发现现在的学生在接触正规、系统的计算机教育前,基本上或多或少的已经掌握了一些计算机的基本操作技能,但是不专业,对理论的知识不了解,只知道这样做,而不知道为何这样做。并且在学习过程中,只重视实际的操作学习,而忽视、轻视理论的学习,学习效果不佳。因此,在改革计算机课程设置的基础上,改革教学模式[2],实践一种新的教学方法是非常有必要的。

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任务引导”的办法能达到令人满意的教学效果。 “任务引导”是将一个比较大的学习任务划分成一个一个的小的计划学习任务,教师只负责按照课程培养目的要求进行任务的划分、布置和指导,而不直接长时间的进行知识的教授,让学生独立主动的去分析、理解、解决学习任务,教师更多的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启发者、引导着和学习媒体的提供者,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是主动的进行学习。这种方法符合探究式教学模式。以我校目前采用的计算机统编规划教材《计算机公共基础》[3]为例,教师可以将这本教材看成本学期要完成的一个任务,根据章节,把它划分成独立的几个小任务:计算机基础知识、WINDOWS XP操作系统基础知识、Word 2003、Excel 2003、PowerPoint 2003、网络知识等。每节课又都是一个任务,而每一节课要教会学生的几个知识点,是更下一层的学习任务。这种任务的分解可以出现两种相互关系,一种是任务的层次关系,一种是任务间平行关系。这种教学方法的中心任务实际还是由教师承担的,一是如何科学的将任务划分为层次关系和平行关系,这直接关系着学生的学习方法和效果;二是如何引导学生将学习的小任务进行归纳学习,将已经掌握的小知识点进行层次的或平行的关联、总结,掌握目标任务也就是大任务的学习,这就要求教师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也不断的实践、探索,积累经验。这种教学方法使学生在轻松的学习活动中不知不觉的掌握重点、难点的学习任务,并形成良好的思维方式、学习方法,非常符合对素质教育的要求。

另外,在教学活动中要注意想办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造力。让学生不仅在行为上参与到教学中,在思维和情感上跟要参与其中。计算机教学多采用多媒体方式,利用形象、生动、逼真媒体,引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并启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激发学生思维活跃,提高其学习兴趣,培养其自学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因此,要尽可能挖掘学习中的创造思维因素,唤起学生的创造意识,并且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好胜心,激发学生的创造激情。

教学活动要利用网络,充分发挥网络教学的作用[4]。计算机技术发展飞速,日新月异,新知识、新技术、新理念不断涌现,根本不可能把所有内容都学完。但就其基本结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理论基础可以说是长期稳定,变化不大的。在课堂上尽量讲解新知识外,还可把计算机的新知识、新进展以及在专业领域的新应用放在网络上,供学生学习,拓宽学生的视野面、知识面,形成良好的计算机文化意识。

3 结束语

总之,在非计算机专业学生的教学过程中,不仅教学内容要适应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要求,教师更要结合各专业的特点和各专业的课程体系,采用新型的教学模式、教学思维,培养适用于各专业和社会发展的新型人才。逐步形成完善的教学体系,在教学环节中不断研究探索,不断改革创新、与时俱进。

参考文献:

[1] 于萍.新教学模式下医学计算机课程与教学模式的改革[J].医学信息学杂志,2008(3).

计算机专业学习计划篇9

1 计算机课程教学的沿革

北京体育大学的计算机教学始于1980年为研究生设置的《计算机语言》课程,发展到今天已为研究生、本科生、成人教育开设了13类课程,先后四次调整计算机教学计划。

1988年国家教委进行了《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调整》,1989年学校第一次对教学计划作了修订,将《计算机语言》列为全校本科生公共必修课,54学时;1993年学校第二次修订教学计划,将课程名称变更为《计算机I》和《计算机Ⅱ》,各72学时,《计算机I》为教育学院、竞技体育学院、武术学院学生开设,讲授内容同1989年计算机教学基本要求。运动人体科学学院、管理学院的学生根据本专业的培养目标和所学专业对计算机的需求,设有后续课程《计算机Ⅱ》和《数据库》;1995年学校实行学分制教学计划,计算机课程更名为《计算机应用基础》,72学时。运动人体科学学院的学生,开设108学时,对计算机教学的要求,要高于学校其它专业。1998年国家再次调整《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1999年学校第三次修订了教学计划,在此次教学计划中规定所有专业,统一开设为公共必修课《计算机基础》,96学时,各专业根据本专业培养目标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在内容的讲授上可有所调整。2003年,在99教学计划经过一轮的运行后,根据市场的变化,学校的扩招,部分专业学生来源发生变化等情况,学校第四次调整了教学计划,各专业《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时数达96学时以上,讲授的内容根据各专业的情况制定,时至今日。

2 专业设置和学生入学条件

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和学校的扩招,这几年,学生的来源发生了变化,开设的专业要适应社会需求,北京体育大学本科生的专业设置和学生入学条件如表1所示:

从表1可以看出,全校设有10个本科专业,其中9个属于文科专业,1个属于理科专业。英语、新闻学、公共事业管理、运动人体科学和应用心理学专业招收的是各省市重点分数线以上的学生;体育教育、社会体育专业招收的是各省市体育、文化双高分的学生;运动训练、民族传统体育专业是由国家体育总局组织单独考试提前招生的学生,表演专业招收的学生需要达到各省市艺术类文化线。

3 以教育部的基本要求为参考依据,对不同专业需要制定不同的教学计划

3.1学生来源不同。文化基础有差异。需要制定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1)对来自各专业代表队、运动队和体校的竞技体育学院、武术学院的学生,要求他们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学会对计算机的一般操作,具有能使用计算机应用软件、动手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

2)对通过统招来的各省市体育、文化双高分的教育学院的学生:要求他们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学会对计算机的一般操作,具有能使用计算机应用软件、动手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另外,要学习至少一门可视化程序设计或数据库系统课程,具备有初步的开发应用软件的能力。

3)对通过统招来的各省市重点分数线以上的运动人体科学学院、管理学院的学生:要求他们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学会对计算机的一般操作,具有能使用计算机应用软件动手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另外,根据专业设定,要学习至少一门可视化程序设计或数据库系统课程,具备有开发应用软件解决本专业问题的能力。

3.2各专业需求差异明显。计算机课程内容设置上要有所体现

学校的本科课程设置大致分四类:公共必修课、专业选修课、专业限选课,全校任意选修课以及学院路地区教学共同体课程等,另外还有成人教育学院和研究生院的有关计算机课程。按照教育部“基本要求”和本科生4年的总课时所限,各院系根据本院系学生的具体情况,经过认真研究和反复讨论,最后确定北京体育大学开设计算机课程的课时安排如表2所示:

表中右侧是学校开设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自左向右“讲课+上机”的总课时依次是96、64和32课时。

在教育部的“基本要求”中,公共基础课有四种组合方式。北京体育大学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将各学院的公共基础课分为四种组合方式。

3.2.1竞技体育学院、武术学院计算机课程组合方式如表3所示。

其中:竞技体育学院、武术学院学生计算机课时总数为96。两学院学生可选修计算机全校任选课。

3.2.2教育学院计算机课程组合方式如表4所示。

其中:教育学院的学生计算机课程总学时数为96,要求学生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达到等级考试二级水平,可选修计算机全校任选课。

3.2.3管理学院计算机课程组合方式如表5所示。

其中:管理学院在后续课程中增加了“网页设计”课24学时。学生计算机课程总学时数为128。可选修计算机全校任选课。

3.2.4运动人体科学学院计算机课程组合方式如表6所示。

其中:运动人体科学学院在后续课程中增加了“计算机在专业中的应用”课32学时,总学时数为96,学生可选修计算机全校任选课。

3.3文化基础的差异需要因势利导采用不同层次的课堂教学及实验教学方式

3.3.1 必修课课堂教学及实验教学方式 根据不同专业学生之间文化基础差异明显的特点,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课堂教学以“教师精讲,学生上机操作,教师主导+学生自主练习”的活动形式进行,主要有以下3种方式:

第一种方式:教师引导式

民族传统体育专业的学生相对来说文化基础薄弱,学习态度比较认真,在教学过程中,将所学内容“掰开了、揉碎了”地讲和反复上机操作演示,具体采用3步走的策略。即:

先将每一小单元的重点、难点列出,要求学生记笔记。

在授课时,让学生专心观看教师授课内容(操作步骤)。

每讲完一单元后,要求学生根据教师讲授内容,对照课堂笔记重复教师所进行的操作,即实践活动。

在实践过程中,及时解答并了解学生存在的问题,让学生当堂对讲授内容进行消化。

最后针对此单元内容,让学生做上机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对所学知识经过课堂讲授,课堂重复练习,综合运用3次重复,就可以掌握。

第二种方式:循序渐进式

运动训练专业的学生文化课基础也较差,但思想比较活跃,掌握新知识、新内容理解得快、可忘的也快,采用循序渐进、反复讲、反复地上机练习的方式。先讲解一部分内容上机

练习,然后再讲解新的内容再上机的方法,学生必须多次自己动手了解操作方法,最后以一个完整的练习作为掌握所学的内容终结。

第三种方式:教师主导+学生自主练习

教育学院、运动人体科学专业、心理学专业、体育管理专业、体育新闻专业的学生,文化基础比较好,有一定的自学能力,学习主动性好,则以教师主导、学生自主练习为主要方式。具体的操作过程是:每次上课,教师一般用1/3到1/2的时间,讲授本次教学活动中的主要学习内容和要求,并做必要的操作演示,剩余时间组织学生结合教材内容,完成若干上机操作练习。要求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掌握课堂所讲授内容,提高实际操作的能力。

对于必修课学生学习成绩的评估、考核:

平时学生的学习、上机操作能力测验3~4次,占总成绩的50%

平时的作业检查(每位学生平均检查4~5次)检查及考勤占总成绩的10%

学期末课程的期终考试成绩占总成绩的40%

3.3.2选修课课堂教学及实验教学方式 选修课目前开设的主要有“可视化程序设计”和“数据库”两门课,课堂教学主要以“教师精讲,学生上机操作,教师辅导”的活动方式进行,对学生学习成绩的考核有A、B两种不同的要求和操作形式。

A.教师命题、开卷或闭卷让学生在计算机上自己设计解决问题的思路、方法、过程及程序的调试,得出最后结果,教师现场和做题学生面对面地评判出学生完成考核题目的成绩。

B.教师提出参考命题,学生也可以自主命题(须经过教师同意)、自己设计解决问题的思路、方法、过程、调试出程序,得到最后结果,评判成绩的形式同A.。

对于选课学生学习成绩的评估、考核:

平时成绩(主要由作业、上机操作题及课堂考勤)40%

课程结束(开卷或闭卷)考试60%

3.4计算机基础课程教材的使用

3.4.1主流课程(必修课)的教材,包括习题和上机实习操作等,都是根据体育院校学生的特点,由教研室自己编写、出版。本科学生先后使用的教材有:

程序设计语言BASIC 1993年出版胶印本

计算机应用基础教程(DOS版)1997年出版

计算机应用基础教程(Windows版)2000年出版

计算机应用基础教程(修订版)2002年出版

计算机应用基础教程(二次修订版)2004年出版

计算机应用基础教程上机实验与习题2004年出版

其中:《计算机应用基础教程》与《计算机应用基础教程上机实验与习题》均为校级精品教材。

3.4.2选修课教材一般选国内大文科类院校使用的教材,主要着眼于当前应用软件的流行版本的最新内容,要及时地注入选修课的课堂教学活动中。

由于计算机技术的迅猛发展,所以计算机教材的内容不得不做频繁的修订和更新换代式的编写工作。计算机教材基本上是平均两年进行一次大的教材修订工作的。

4 结论与建议

1)2005年3月14日,教育部高等学校文科计算机基础教学指导委员会派员调研和检查北京体育大学计算机课程教学情况,对于上述计算机课程分专业教学活动方式,检查组给予了充分肯定,认为北京体育大学的计算机教学活动规范、很有特色。

2)分专业教学使学生能够把计算机知识和所学专业知识更好地结合起来,增强了学生解决实际工作中应用问题的能力,提高了学生学好计算机课程的自信心。

计算机专业学习计划篇10

计算机基础,其主旨在于强调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和技能的同时,还要重点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机文化理念,营造一种计算机文化氛围。21世纪以来,整个社会发展状况以及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条件又发生了许多深刻的变化:①社会信息化不断向纵深发展,各行各业的信息化进程不断加速,电子商务、电子政务、数字化校园、数字化图书馆等已向我们阔步走来。②用人单位对中职毕业生的计算机能力要求有增无减,计算机技能成为衡量学生业务素质与能力的突出标志,社会的信息化对学生的信息素质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③如今中职学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育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许多学校只是在形式上培养学生,使得许多学生根本不具备实践能力。因此针对目前的发展形式。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也迫在眉睫,尤其是实践教学有待更大的突破。

1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通过分析和审视现阶段计算机基础及应用课程的教学现状,发现在教学中确实存在一些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5个方面:

(1)学生在计算机操作水平上的差异性。由于信息技术课程不是高考必考课程,加上城乡差别、地区差异,造成新生在计算机操作水平上的参差不齐。

(2)多媒体教学的效果没有充分体现。在多媒体教室上课.环境的昏暗加之长时间的视觉疲劳.讲课过程的机械化、程序化。使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兴趣大大降低。

(3)实验教学与就业需求有差异。实验教学是根据课堂教学安排.要求学生完成课堂内容后并写出实验报告。但是大部分实验为验证性的内容,即将教师在课堂上讲解的部分和操作在计算机上进行验证.要求学生自己动手设计的内容相对较少。这就必然导致学生在处理复杂文档排版、数据统计分析、图像处理等方面能力不足。

(4)学生和教师之间缺乏多媒体网络互动教学平台。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内容多.教学过程局限于课堂时间,学生和教师的交流很少,教师对教学效果和学生学习效果很难跟踪和评估。

(5)计算机基础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公共基础课。

目前很多中职学校对计算机基础课程不够重视,师资力量投入不足;另外在计算机基础教学的硬件和软件投入不足,造成实践环境跟不上理论教学的发展.很多学校仍然停留在笔试考核的考核方法上,严重制约了计算机基础教学质量的提高。

2教学改革的措施

(1)应该明确职业学校计算机教育的目标。做好各级、各类学校教学内容的统一规划与衔接。比如在初级中学开设哪些内容,高级中学和职业中学阶段开设哪些内容,大学开设哪些内容,这样既可避免各级、各类学校都在开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但教学内容基本重复,又可避免浪费社会资源。

(2)应继续加大对计算机软硬件比较薄弱学校的投入,将有些基础教学内容标准化,使其向语文、数学等学科一样来开设并加强重视,不要把计算机教育仅仅当成职业教育或素质教育的一种形式和工具。可喜的是有的省份已经有了这样的规定,各类职业中专的毕业生在毕业时计算机应用水平必须达到一定的标准才准予毕业。

(3)必须改革课程内容的设置,删除教科书中那些不符合实际的内容。加强目前国际国内新技术发展的内容,即使其跟上时代的发展,特别是职业学校计算机课程内容不应该涉及太多的计算机原理和概念。对大多数使用计算机的人来说,信息技术显然不包括修理计算机的基础在内。我们使用一种工具时并不一定需要清楚地了解它的构造,就如对电视机,只要在需要时能使用就可以了,至于对他的工作原理的了解对使用者来说并无多大意义。计算机课程也是这样。职业技术学校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是计算机在一些专业领域的具体应用,例如会计专业最常用的财务软件、电子技术中的电子产品常见设计软件。各专业的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应该学习并掌握本专业的计算机应用软件的基本操作使用方法,并结合相应专业课程进、设计或使用实际应用能力为主。为这些课程安排一定时间的计算机应用课程设计或课程实习,还应结合专业课程进行实际或模拟的针对某一教学内容的课件制作,以提高学生世纪作水平,更好的把计算机应用于专业特点结合起来。加强学生的信息意识的教育。信息教育的最主要的是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既要求受教育者具有利用计算机与其他信息技术来解决自己工作、生活中问题的意识与能力。

3具体实践教学方案

3.1参加制定计划人员的多样性

具体实施中,让授课教师和专家先给出一个基础知识及基本应用的初步规划,然后通过论坛、研讨会的形式.让在校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需要和学习兴趣,添加自己学习计划,其次让毕业生根据自己的学习经历和社会工作经历,提出反馈意见,修正教学计划。另外让从事不同职业,不同学历层次的社会人员参与到教学计划中,让教学计划更加贴近社会需求。最后由课程组的教师整理,形成一个规范性的教学计划,并将其在网上共享。

3.2制定教学计划过程的可持续性

课程组根据教学计划在网上的反馈意见,实时作出修改。根据修改内容的程度将其分成修正和更新两个方面。修正主要在不改变原版本主要框架的基础上,增减和更新一些新的教学内容,一般时间在1至2年时间内修改一次,也就是一到两个个教学周期的时间。而更新则是更改教学计划,变更教学内容,一般由于计算机软件变更和课程教学目标变更引起。一般更新时间为3至5年。

3.3教学计划的内容的模块化

制定计划参与人员的多样性,使得需求变得丰富,课程组需要取其精华,弃其糟粕。授课教师和专家根据专业培养计划。将教学计划分成必修和选修两部分,根据专业不同,必修部分是所有专业都是要学习的,选修根据本专业的特点,选取一定的章节学习。如基础知识、常用办公软件作为必修。选修部分分成:程序设计语言、数据库、动画制作、音频视频处理、平面设计、网络应用等。

3.4设计面向应用的实践教学案例

接轨市场需求计算机基础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在教学目标定位上,既要考虑先进性,又要考虑实用性,因此在设计实践教学案例时,应当科学合理的配合教学进度,根据专业不同,选择相应的教学案例,分层次完成教学要求。

1)应用多层次的实践教学、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计算机基础系列课程基本上都是需要大量时间让学生实践的课程,在教学实践中采用了多层次的实践教学方法.主要将上机实践分为必做练习、选做练习和综合练习三个层次。其中必做练习是针对上课内容和知识点而设计的上机习题,每个同学必须在学校安排的教学时间内完成。选做习题,每个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特点,利用课余时间完成,这些题目一般应用性较强.并且难易区分度较大,学生可以全做或选做,这样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特点,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综合练习是以综合实验的形式完成.不仅要编程实现,而且要完成纸质报告,学生可以组队合作完成,这个题目一般难度较大,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的意识.组队的方式可以自由组合,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由教师来分组。通过必做练习训练能够使学生达到基本实践能力的要求,学生根据自身的掌握情况或兴趣积极参与课外实践活动,增强其自主学习能力,满足其个性化的发展,使得不同程度的学生有不同的发展空间和方向。

2)积极组织参加计算机相关的竞赛。培养团队合作和竞争意识

目前国内相关的计算机基础竞赛项目也有不少,积极组织学生参与是提高学校知名度、锻炼和培养学生的重要途径之一。目前我校参与的竞赛主要有“计算机应用、平面设计”等。在这些大赛中,我校取得了较好的比赛成绩,反映了我校实践教学和创新性教学的成果。通过这些大赛让学生体会到团队合作的重要性、另外也获得和一些兄弟院校的交流和沟通的机会,促进相互学习,借鉴好的学习经验。

4结束语

计算机基础课程涉及的学生范围非常广,以学生为本,面向应用,深化学校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全面改革非常必要,可使师资队伍素质更高,课程设置更趋合理,教师引导作用更加明显,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更高,学习能力更强,应用计算机解决本专业问题的能力明显提高。要将理论与实践相互结合,让学生切实感受到学以致用的乐趣,让他们在学习中获得乐趣,在乐趣中积极学习。

参考文献:

【1】 陈怀义,刘春林,曹介南等,计算机软件技术基础[M].长沙:国防科技大学出版社,1999

计算机专业学习计划篇11

目前,计算机已经直接渗透到经济、文化和社会的各个领域,计算机应用能力已经成为人们必须具备的基本能力。《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获得了教育部门和学校的高度重视,已经成为高校教育的入门课程和必修课程。高职院校是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要目标,高职《计算机文化基础》通过培养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使学生能够在未来岗位上熟练地使用计算机与自己的专业相结合,更好地从事自己的工作。

一、高职《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是高职院校的一门公共基础课程,它注重于培养学生运用计算机的能力;教学体系中既包括理论课程也包括实践课程。目前高职《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如下。

1.《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的培养目标不够明确。目前《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教学中,内容多集中在常规计算机知识应用方面,教学内容缺少与学生所学专业知识的融合。

2.《计算机文化基础》这门课程的内容有的学生在高中的时候就学过,课程的授课方法多是以教师多媒体讲授为主,就造成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到枯燥,没什么学习积极性和学习兴趣。

3.《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传统的闭卷理论考试强调的是知识的记忆,对高职学生所需的“技艺”考虑不多,存在很多缺陷,不能准确反映出学生掌握、应用知识的实际情况和学生的能力。

二、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设计的简介

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是指课程开发必须是在有序性、整体性和生成性的原则下,从实际工作的需要和高职教育需要这两个维度上予以整体设计,必须有系统的逻辑路线.它打破了传统学科系统化的束缚,将学习过程、工作过程与学生的能力和个性发展联系起来.在培养目标中强调设计与建构能力的培养.缩短了教育和工作之间距离。工作任务分析(要根据高职学生毕业后所从事的职业岗位进行职业工作任务分析)—行动领域归纳(根据职业岗位能力复杂程度整合典型工作任务形成综合能力领域)—学习领域转换(根据高职学生职业成长及认知规律递进重构行动领域转换为课程)—学习情境设计(根据职业特征及完整思维细化学习领域为主题学习情境)。

三、工作过程系统化理念下的《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设计

针对高职《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教学中培养目标不够明确,教学内容缺少与学生所学专业知识的融合,教授方法等方面存在的问题,结合高职院校不同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特点,以会展策划与管理专业学生教学为例,引入工作过程系统化理念,对《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进行改革,以适应高职会展人才培养的需要。

1.确定职业岗位群。成立由学校教师、企业行业专家共同组成的课程开发团队,对会展专业所对应的职业岗位(群)进行调研分析。通过社会调研,进行职业分析,确立岗位群。会展策划与管理专业学生毕业后,主要面向各类会展公司、会展中心、旅游公司、酒店宾馆等相关企事业单位,从事会会展服务、策划和管理等工作。

2.确定典型工作任务。在充分分析职业岗位群,初步概括的基础上再加以整合、提炼、深化基础上,并从中概括为典型工作任务。最终得到整合后的典型工作任务,见图表一中典型工作任务及具体工作内容。

3.课程学习情境设计。课堂教学中传授的只是技能,任何一项技能的掌握都遵循由浅入深、由简到繁、循序渐进的原则。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模式强调学生在课程单元学习情境的学习中,通过步骤的重复掌握技能,融入知识,提升自己的能力,为此我们结合会展策划与管理专业将《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设计了会议型会展策划、庆典型会展策划、展示型会展策划、综合型会展策划4个案例,每个案例根据会展策划流程设计了会展咨询、会展决策、会展计划、会展实施、会展检查、会展评估6个学习情境。

4.课程教学设计。工作过程系统化理念下《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就是让学生将计算机知识融入到具体工作实例中,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通过学习获得综合的职业能力.保证知识与职业经验、职业技能在结构上系统化。以学习情境1会议型会展策划为例分析,课程教学设计如下页的表所示。

我们在进行《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设计时,引入工作过程系统化理念,课程围绕职业劳动中的实际工作任务来展开,实现了三个理念的转变:将典型任务作为一个整体化的行为过程进行分析。将创造力作为培养目标的重点。构建“工作过程完整”而不是“学科内容完整”的学习过程。课程的教学以典型工作任务为中心,通过步骤的重复让学生掌握技能,融入专业知识,最终提升自己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姜大源.论高等职业教育课程的系统化设计——关于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开发的解读[J].中国高教研究,2009,(4).

[2]姜大源.论高职教育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开发[J].徐州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10(1).

[3]姜大源.中国职业教育发展与改革:经验与规律[J].职业技术教育,2011,(19).

[4]齐艳春.关于高职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改革的几点思考[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7).

计算机专业学习计划篇12

1将中职计算机专业教学目标进行改革

将中职计算机专业教学目标进行改革,其主要的出发点是使中职院校对计算机专业人才的培养方向更为具体化,功能化,行业化。通过调查研究发现,目前很多中职计算机专业毕业生在应聘时会出现就业困难的问题[1]。细研究发现,学生对计算机各专业都有涉猎,可以说是门门都学过,但门门都不精通,导致在就业时难以独立胜任工作岗位。因此,中职院校要从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和就业市场趋势进行深入研究,将教学目标进行深入改革。从调查数据中可以看出:计算机网络管理员、广告排版设计员、办公自动化操作员等就业岗位需求量大,对专业技能要求较高。这时,可以将教学目标按照这几个方向进行重点教学。例如,教学目标按照为公自动化和操作技术方向人才培养;按照网页设计制作方面人才培养;按照多媒体技术方向培养专业的图形图像处理等专业人才;按照平面图像处理方向人才培养等。当确定教学目标后,按照各自培养方向不同而专设不同的专业课程,使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喜好进行专业学习,到达学精、学通、灵活运用的专业水平。此外,在学生的专业技能达到一定水平后,中职院校可以推荐学生参加中职网络安全赛项,不断锻炼自身技能,开阔眼界。

2将中职计算机专业教学观念进行改革

将中职计算机专业教学观念进行改革,主要是因为通过调查发现目前的中职计算机教学更注重学科体系的建立,强调学生对计算机知识结构的完整性教学,而对实际应用的教学观念认知较为模糊,使教学内容脱离社会需求,使学生及时在毕业后获得专业技能证书,但其技能水平却与社会需求相差甚远,导致一部分学生毕业后难以按照专业进行就业[2]。为此,中职计算机专业教学观念的转变与革新必须引起中职院校的重视与改革,从而使教学结构、教学目标以及教学方向等进行有效调整,使每一名计算机专业学生都能在学校学习时掌握专业技能,获得毕业就能上岗就业的机会。所以,中职院校可以在优化专业课程的同时,利用中职网络安全赛项的优势使学生对计算机专业学习有更新的、更全面的认识,从而在选择专业学习时,更有针对性和专业性。例如,中职院校在计算机专业开学时开展专题动员大会,在学生确定专业学科学习前使其对各专业学习内容和未来就业方向有一定系统的、清晰的认识,并在校内设置专业部门,指导学生进行目标明确的专业学习选择。

3将中职计算机专业教学计划进行改革

将中职计算机专业教学计划进行改革,主要从教学观念的转变出发,中职院校要认识到学生在校的学习时间有限,以三年制的学习时间为例,学生要将专业理论知识、打字速度训练,中英文转化练习以及专业技术等都学通、学精,不是短时间内可以见到成效的,需要中职院校将计算机专业教学计划进行优化,将需要缩短时间、分散时间教学的内容进行“点”性教学,将需要长时间磨炼技能,提高各种应用软件的熟练度的教学内容进行“线”性教学[3]。例如,中职学生在进入计算机专业学习时,其中英文转换打字速度普遍不高,这项技能的练习需要学生日日练习,当也不需要长时间操作,这时要进行“点”性教学,在每日的机房课程中安排十五分钟的打字练习,一方面是要培养学生的打字速度,另一方面也要使其对计算机的熟练度强化。而对于专业知识的学习,需要从学生的专业课选择上入手,这需要制定一个科学的、系统的教学计划,将每一个学期教学计划按照教学目标进行设置,帮助学生在明确学习目标的基础上,一步一步地将计算机有关知识学通、学精。这时,需要的就是“线”性教学,使教学计划按照一条“线”一样不断延伸扩展,直至学生的计算机专业技能水平到达教学目标。

4将中职计算机专业课程设置进行改革

将中职计算机专业课程设置进行改革,这时进行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关键内容之一。课程设置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成果是否符合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标准,是否可以使学生在毕业后就有直接上岗就业的能力,同时也代表学生在就业后可以在其工作岗位中有突出表现,并能获得更高的职业发展规划目标的实现。由此可见,中职计算机专业课程设置改革的重要性和重要意义。中职网络安全赛项是国家联合各部委设置的检验中职学校网络信息安全人才培养成效的一个赛项,此赛项与网络信息安全行业的发展趋势紧密相连,其内容与行业发展最新技术息息相关,也是引领各大中职院校培养计算机专业人才的标杆,使其培养的计算机专业人才可以为国家服务、为社会服务、为人民群众服务,推动我国成为网络强国。因此,中职院校对计算机专业的课程改革是顺势而为。可以从在课程中开设如“网页设计”、“多媒体技术”、“PhotoShop网页设计”以及“电子商务”等符合社会对人才需求的专业课程,大力培养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

5将中职计算机专业教学模式进行改革

将中职计算机专业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第一,重视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将教师的教学主导地位进行转移,使其专注于对学生的教学引导和辅助教学中,使学生可以在明确专业学习目标的基础上,朝着专业技能提高的目标前行,体现“顺应时代需求,服务学生要求”的教学价值[4]。第二,将课堂理论学习阵地转移到计算机机房、实验室等地。计算机专业技能学习离不开学生对计算机的熟练操作与专业技能学习,理论知识与实践练习必须有效结合,才能帮助学生消化理论知识的同时,将实践应用能力也显著提升。第三,重视在教学中应用多媒体技术,不仅是要利用其优势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和主动性,更是通过多媒体计算的教学环境使学生对教学内容有更深入学习的认识。第四,以网络为教学系统的教学模式开展,使学生可以在学完一门专业知识后,在学校提供的网络平台上进行专业技能考试,以此获得技能的提升,同时为使学生参与考试的积极性提高,也要将考虑与学分挂钩。例如,在学习“网页设计”这门学科知识后,教师在网络平台上布置相应的考核内容,由理论知识与实践应用部分相结合,以学生的考试成绩设置不同的学分层级,激励学生投入更多精力进行专业知识学习。

6将中职计算机专业教学内容进行改革

将中职计算机专业教学内容进行改革,其要重视与课程设置做好有效联系。课程设置的改革使计算机专业课程更贴合社会需求,其整体目标和方向是正确的,因此要按照这个正确的教学方向将教学内容进行改革,使学生可以将抽象化的理论知识变得更形象化,即使在第一次接触到计算机专业术语时,也能在教学内容的帮助下将其理解通透,掌握扎实并灵活应用[5]。为此,对计算机专业教学内容的改革需要教师进行充分的备课准备,不仅要将专业理论知识向学生讲清,还要充分地将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突显,使其专心投入到学习中,学会发散思维的灵活应用。例如,学生在学习“flash”有关知识时,涉及到的专业用语很多,各种工具的应用也更为灵活,在后期的动画效果展示中,教师布置相同的设计内容,也会呈现出不同的动画效果。因此,教师要重视应用多媒体设备选择实用案例教程,直接引导学生进行实践操作,使其在实践中明确教学内容的重点与难点,掌握更多不同动画效果技能。这时,学生的学习兴趣会被有效激发,在其完成一个动画效果时,其也会获得成就感,为更深层次的知识学习奠定扎实基础。

7将中职计算机专业教师队伍进行改革

将中职计算机专业教师队伍进行改革,这是为了确保所有专业课程改革获得成功必备的保障和前提。教师作为知识的讲解者和学生专业学习的引导者,其作用和价值意义重大,起着关键性的作用。为此,中职院校要重视转变教师传统的教学思想和教学理念,使其将新时代社会需求教学观正确化、科学化,将教学目光由教授学生专业知识的局限中转移到社会需求上,从而可以以专业的敬业精神设计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案。例如,中职院校可以定期组织计算机专业教师进行专题学习,派遣其到其他高等院校进行参观学习,引导其将目光放在中职网络安全竞赛中,使其从中看到目前国家对计算机专业技术人才的要求及需求,从而有效转变教学观念,增强职业素养,不断提升自身专业技能,更推动其结合以往教学经验,将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以及教学内容进行革新优化,真正使其教学重点放在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提高和综合素养兼具的教育目标上。此外,中职院校还可以引入教师岗位竞争机制,推动教师主动参加计算机专业技能赛,主动申报教科研课题等,以此实现教师队伍改革的目标。

8将中职计算机专业课堂教学方法改革

将中职计算机专业课堂教学方法改革,使实现教学改革的重点内容之一。中职院校的教育宗旨是为国家、为社会培养更多专业的应用型人才,使其在毕业后就能独立胜任工作岗位,并优秀完成工作任务。因此,在计算机专业教学中,要将传统的重理论、轻实践的教学方法剔除,而是积极采用任务型和合作型的教学方法,使每名学生的专业能力和合作探究能力都能有效培养并提高。在未来的工作环境中,单打独斗的工作模式已经远去,更多是合作共赢的发展模式。因此,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精神也是中职院校的教学目标之一。在任务型教学方法下,学生的参与性和主动性被有效激发。例如,在学习网页排版有关知识时,教师将精美的网页案例展示给学生观看,并将制作过程演示给学生观看,有效激发学生的实践热情,使学生的学习主观能动性被有效调动。而合作型的教学方法,可以将学生按照不同的能力及学习特点进行小组分配,为学生创造合作平台的基础上,使学生将自身优势充分发挥,并获得积极的成就感后,也会有效引导学生向其他学生学习,将自己的弱项有效强化,最终将自身的专业技能有效提升,合作探究能力也稳步强化。

9将中职计算机专业课程考核方式改革

将中职计算机专业课程考核方式改革,这是因为传统的考核方式更注重期末成绩,以以此成就决定学生是否合格,这就导致一部分学生因专业偏重的原因而出现弱势学科出现不合格的情况,不仅使学生在期末时考核不合格,更使其学习积极性受到打击,使中职计算机专业整个教学计划发生偏差。为此,将课程考核方式进行改革,是必然的教育趋势,需要中职院校重视并落实实施。可以采取多元化的评价方式,使学生可以在掌握专业技能的同时,顺利完成学业。例如,可以将各个专业学科知识按照学分制的形式进行学习考核。中职院校的主要教学目标是培养专业性人才,因此要对除专业外的学科进行选修制,由学生自由选择并按学分进行选修课考核。对于实践应用相关的专业必须进行计算机实践操作完成相应考核。若在学习中前几次的考评成绩一般或不合格,但在最后一次考核时成绩优秀,则将最后一次的考核成绩作为最终成绩列入学籍中存档。

10总结

总而言之,在中职网络安全赛项的促进下,中职计算机专业的教学改革要立志从教学目标、教学观念、教学计划、教学课程设置、教学模式、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课程考核方式以及专业教师队伍建设等方面进行教学改革。从上到下、从全局到细节,一处不落地进行教学改革,使学生的计算机专业技术水平在中职网络安全赛项的促进下,发生质的改变,使其拥有强劲的专业技能,胜任工作岗位。当中职院校将改革措施不断落实完善后,将会为国家、为社会培养更多专业的优秀的技术人才。

参考文献:

[1]汪婧.中职计算机专业课程实训教学改革探索[C]//2021年科教创新学术研讨会论文集(第一期).[出版者不详],2021:258-259.

[2]朱玲.中职院校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教学体系改革探索[J].农家参谋,2020(17):162.

[3]张森林.中职计算机专业教学改革探索[J].时代农机,2016,43(04):130+132.

计算机专业学习计划篇13

《计算机应用基础》是中职计算机网络专业教学中十分重要的一门课程,其对于学生计算机网络理论基础及专业技术知识的学习十分重要。分层教学法应用于中职院校计算机网络专业教学中能够帮助学生更好的学习计算机网络专业知识及技术,因此在中职院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中进行分层教学的实践以将分层教学法更好的应用于中职计算机网络专业技术的教学中,从而帮助中职院校更好的开展计算机网络人才培养工作十分重要。

一、中职院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的现状分析

1、中职院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的现状

现代社会中应用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地方有很多,因此中职院校也愈来愈重视计算机网络专业的教学。目前中职计算机网络专业教学的主要内容有计算机办公软件的应用、网站的设计与制作、计算机软件制作、计算机硬件的检修与维护等。中职院校计算机网络专业开设的课程也大多是这些内容相关的教学课程,据相关统计开设《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中职院校很少。《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旨在教授学生最为基础的应用知识,其是适应现代社会计算机网络人才需求的。现代社会所需求的计算机网络专业人才对于其计算机理论知识的要求不高,其更加注重中职院校培养计算机网络专业人才的计算机实践操作能力及技术,因此在中职院校计算机网络专业教学中学生所掌握的计算机网络理论基础只需要满足学生对计算机网络实践操作技术的学习即可,不需要学习太多过于深奥的计算机理论知识,而《计算机应用基础》这门课程就很适应现代社会对计算机网络专业人才培养的教学要求,但目前中职院校开设《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很少,即使开设了该门课程其教学的课时也是十分有限的,这对中职院校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计算机网络专业人才是十分不利的[1]。

2、中职院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的主要方式

随着现代新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目前大部分课程的教学都采用新媒体技术进行课堂教学,中职院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也不例外,老师也一般采用新媒体技术进行其教学。新媒体进行《计算机应用基础》的课堂教学主要是通过在课堂上展示PPT的形式进行的。这种教学方式大大增加了《计算机应用基础》课堂教学的内容,其还能更加直观明了的将该门课程教学的知识展现学生面前,其大大增加了《计算机应用基础》课堂教学的速度及内容,但这种教学方式也使得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及学习积极性有所降低[2]。

二、中职院校《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中应用分层教学法的原则

中职院校中《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分层教学实践应该遵守两个原则,即因材施教的原则与最优化教学过程的原则。因材施教的原则指的是对学生有针对性的教学。中职院校的学生的层次及个性特征差异很大,分层教学强调根据学生的个性特征及学习情况对学生制定有针对性的教学方式。使学生产生个性差异及学习能力差异的主要应素有学生的年龄、学生的性格、学生具备的计算机基础知识等。因材施教的原则需要老师充分了解学生,掌握学生所掌握的计算机基础水平,发现学生的兴趣爱好,了解学生的身心特征,从而制定适应学生个体发展的计算机应用基础学习的教学方法,进而帮助学生更好的学习计算机应用基础,同时也促进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最优化教学过程的原则指的是制定最适应学生学习的计算机应用基础最佳教学方案。最优化教学过程原则实现起来十分困难,老师制定最优化的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方案需要在充分了解学生的基础之上,同时还要求老师具备一定的教学经验,能够根据学生的个性特征及学习情况制定最适应学生学习的教学方案,这对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老师的教学能力要求很高。最优化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过程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内容的最优化,即教学时间的最优化与教学内容的最优化。首先应该合理规划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时间。分层教学法强调教学难度循序渐进,逐渐加深,因此其需要合理安排计算机应用基础各部分内容的教学时间。其次其教学内容也需要科学的规划。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的内容很多,在制定的时间内完成该课程的教学且还需要由浅及深、由简及难的安排其教学内容,从而达到分层教学的目的[3]。

三、中职院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中分层教学实践教学方法

中职院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中分层教学法的实践教学主要是通过对学生分层、对教学目标分层、教学内容分层实现的。学生分层就是要根据班级学生的学习能力、计算机知识基础、理解能力将学生划分为不同的层次,将同层次的学生划分为一个小组,对各个层次的小组制定适应其学习的教学计划,采用最佳的教学方式,布置有层次的教学任务,从而提升各个层次学生学习《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的效率。目标分层就是老师在不同教学阶段制定不同有层次的教学目标,并根据各个层次的教学目标制定适宜的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案。教学内容分层就是将教学内容划分为几个层次,教学内容层次的划分需要注意逐渐加深,逐步提高,从而使学生循序渐进的学习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4]。

分层教学法能够提升中职院校计算机网络教学的质量及效率,因此研究中职院校《计算机应用基础》分层教学实践对于提升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的效率及中职院校计算机网络教学的质量十分重要。

参考文献:

[1] 严淑玲.中职院校《计算机应用基础》分层教学实践的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4,(32):246-246.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