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级通信工程师论文实用13篇

高级通信工程师论文
高级通信工程师论文篇1

专业建设是高等学校建设的核心和提高教学、科研水平的重要基础,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黑龙江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等精神,结合我校通信工程专业的特点和省重点专业的要求,制定了专业建设方案和措施,对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服务社会的能力进行了探讨。

一、专业建设现状

我校通信工程专业创建于1995年,同年面向全国招收专科生,1997年升为通信工程本科专业。现拥有信息与通信工程硕士一级学科,招收通信与信息系统、信号与信息处理两个专业的硕士研究生。经过十多年的建设,师资队伍的年龄结构、学历结构、职称结构、学缘结构越来越合理。已培养大学毕业生810人,培养硕士65人,正在培养的硕士研究生52人。本专业于2007年列为省级重点建设专业。

二、专业建设目标

坚持以人为本,以本科教育为主,积极进行学科建设,发展研究生教育,培养适应国家经济建设和科技发展需要的高级应用人才,做到学科方向明确、教学质量优秀、科研能力一流、人才形成团队、办出专业特色。具体目标如下:

1.构建“知识—能力”并行教育模式。根据市场需求,改革与重构专业教学和课程体系,实现基础理论与工程应用的统一,现代电子设计、计算机技术和现代通信技术的结合。

2.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复合型师资队伍。使通信工程专业的师资队伍在年龄结构、学历结构、职称结构和学科结构上更加合理,争取具有博士学位教师达45%以上,全部教师具有硕士学位。

3.加强学科建设,夯实学科基础。充分发挥学科带头人的积极作用,发展信息与通信工程一级学科,在信号处理、通信系统、物联网等方面形成稳定的研究方向,培养中青年教师队伍。

4.加强教学条件建设。合理规划,切实加强实验室建设和教学基础设施建设。建立稳定的校内外专业实习基地,建立理论与实践教学的并行体系。加强本专业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保证“实践教学四年不断线”改革思路的圆满实现。

5.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确保毕业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基础扎实、素质高、能力强、具有创新精神,深受用人单位欢迎,达到90%以上的就业率。

三、专业建设内容和成效

1.修订人才培养方案。根据我校通信工程本科专业学生的特点、社会对通信工程专业毕业生需求,以企业对毕业生能力素质的要求为出发点,研究知识、能力、素质、创新和创业“五位合一”的人才培养模式[1]和面向人才国际化和信息现代化的“631”培养模式,[2]以此为基础,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将省教改项目“新世纪高等院校通信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研究与实践”和“面向人才国际化和信息现代化的“631”培养模式研究”的研究成果应用于改革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培养方案由理论课程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两部分组成。理论课程体系包括通识教育、学科专业基础和专业教育课程三部分,通识化教育占总学分的34.5%,其中文科课程占通识化教育学分的41.8%,体现了理工结合、文理渗透、多学科综合与交叉;学科专业基础课程占总学分的19.1%,强化了综合化和通识化教育;通过设置通用模块、现代通信模块、无线通信模块和通信安全模块4个专业培养模块,拓宽专业口径,构建了多种模式培养人才的方案。实践类教学体系包括创业教育专题、实习、毕业设计等环节,占总学分的20.6%,旨在提高学生的基本技能、专业技能和综合技能。

高级通信工程师论文篇2

(一)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反对民族分裂,遵纪守法,诚实守信;

(二)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认真履行岗位职责,积极承担并完成本职工作任务。

第四条职称外(汉)语水平,符合自治区职称主管部门有关政策规定。

第五条计算机应用能力水平,符合自治区职称主管部门有关政策规定。

第六条继续教育培训,符合自治区职称主管部门有关政策规定。

第七条近三年年度考核均为合格(称职)以上。

第八条取得国家或自治区级通信工程资格考试合格证书并在有效期内。

第九条高级工程师任职资格评审条件

(一)学历资历

符合下列条件之一:

1.大学本科以上学历,从事本专业工作,取得工程师职务任职资格5年以上。

2.在县及县以下单位工作的专业技术人员,大专学历从事专业技术工作满18年、中专学历从事专业技术工作满22年,取得工程师职务任职资格5年以上。

(二)学识水平

系统掌握本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技术知识;熟悉相关专业知识和国家有关的法律、法规及政策;熟练掌握本专业的标准、规范、规程、规章;了解本专业国内外最新技术状况和发展趋势;分析、研究重大和关键的技术问题,提出所承担专业技术工作的发展规划;具备指导工程师实践工作和学习的能力。

(三)实践能力(经历)

取得工程师职务任职资格后,具备下列条件之一:

1.主持或作为主要技术骨干参加完成自治区级以上科研项目的研究开发并通过鉴定。

2.完成对通信行业发展有重要影响的重点项目主要部分的研究、设计和技术管理工作。

3.完成2项以上难度较高技术复杂的通信工程项目的研究以及方案的制定、设计和设备安装、调试工作。

4.承担或主持通信行业、地方技术标准的制定并获批准、实施。

5.完成本专业的重大技术分析和市场分析,被有关方面采纳。

6.作为主要技术负责人,推广应用具有较高水平的新技术、新业务1项以上,并通过自治区主管部门鉴定。

(四)业绩成果

取得工程师职务任职资格后,具备下列条件中的4项:

1.自治区科技进步三等奖以上或地、州、市科技进步二等奖以上的主要完成人(额定限额内)。

2.自治区级以上优质工程奖项目的主要完成人。

3.主持完成的工作成果通过自治区主管部门鉴定(审定)或生产实践达到自治区较高水平;或本人主持的生产技术工作有较大改进,各项生产技术指标均达到本专业标准。

4.负责完成的1项大型或2项中型通信工程项目的研究、设计、安装、调试任务,通过自治区主管部门鉴定、验收。

5.负责完成2项自治区级以上或3项地(厅)级以上科技进步推广项目,并转化为生产力,取得较大社会、经济效益。

6.负责完成自治区级以上确认的优秀新业务1项以上。

7.作为主要完成人研究开发的新技术、新业务、新标准,成果经有关主管部门鉴定,达到行业较高水平。

8.作为主要完成人,完成本专业及相关专业领域的发明专利或实用新型专利,实施并取得效益。

9.在通信运营维护管理工作中,理论结合实际有创新,解决了本专业领域科研生产中关键性技术问题,编写了相应的技术报告。

10.提出1项科技建议,为自治区有关部门采纳。

11.负责制定的通信行业或大、中型企业发展规划经实施取得显著效益。

12.在县及县以下单位工作的专业技术人员,3年以上年度考核优秀或业绩成果获得县及县以上表彰奖励3次以上。

(五)著作论文

取得工程师职务任职资格后,具备下列条件之一:

1.正式出版本专业学术专著、技术专著、译著1部(本人撰写3万字以上)。

2.在自治区级以上专业刊物上公开发表通信专业论文3篇以上(第一作者)。

高级通信工程师论文篇3

毕业综合实践作为学校人才培养计划中最后一个教学环节,是高职院校实现人才培养目标、提高培养质量的重要途径。其一般程序为:前期准备、选题、下达实践任务、岗位实习、收集文献资料、撰写成果文本、课题答辩、成绩评定和档案管理等。这一项工作阶段性强,涉及面广,时间跨度长,细节繁多,仍旧采用传统的人工管理方式将严重影响到毕业综合实践的质量。从教学管理手段的发展来看,越来越多的高职院校采用了基于网络平台的信息管理系统,为提高教学管理质量提供了先进手段。

1 高职院校毕业综合实践管理现状

目前,多数高职学生经过两年半的理论学习后,在第五学期课程结束后开始选择课题,然后带着论文指导书,边实习边撰写毕业论文;学校在第六学期组织中期检查,了解毕业综合实践进展情况;在第六学期后期,毕业综合实践结束,学校组织答辩工作,并给出成绩。在整个过程中,多方面的因素影响毕业综合实践的质量,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学生方面:毕业综合实践阶段和找工作阶段存在着冲突,多数学生在短期内频繁跳槽,实习岗位也跟着变化多样,占据了大量的精力。而一旦找到合适的岗位上岗预就业后,由学生变成了准员工,主要精力就转放在工作上。于是就没有太多的精力和时间去认真准备毕业论文,直到答辩前匆忙准备,采取各种方式应付了事,严重影响了毕业综合实践成果的质量。(2)教师方面:一方面由于学生实习地点分散化,指导教师只能通过电话和网络进行指导。两者的交流会因时空限制,不能连续、及时地开展。对教师来说,无法督促学生及时提交毕业论文等材料,经常会出现前中期时间很充裕,到后期却要忙通宵,加班突击,对材料的提交时间没办法控制。第二方面,指导教师少,学生人数多,一般一个指导教师指导超过10个学生,便难以做到对每个学生都给予认真细致的指导。(3)管理方面:对职能部门来说,由于缺乏实习跟踪与反馈信息的管理系统,无法及时了解学生实习单位落实情况、论文进展情况、教师指导情况等信息,出现管理无法到位的现象。此外,大量繁杂的手工管理增加了一定的工作量,影响到管理质量和效率。

越来越多的高职院校清晰地认识到这些方面对毕业综合实践质量的严重影响,采用信息化管理就是适应信息时代变化的需要,同时解决了过程管理和指导不到位的问题,保证了毕业综合实践的质量。据笔者的统计,截至2014年5月,浙江省47所高职院校中的41所学校已经建立了基于网络平台的毕业综合实践管理信息系统,为毕业综合实践的组织和管理提供全程服务,为身处异地的师生提供信息交流平台。

2 毕业综合实践信息化管理的实践探索

笔者所在学校从2013届毕业生毕业综合实践工作中开始实行信息化管理,建立了校外毕业综合实践管理平台,实现了从顶岗实习单位落实、选题、教师指导、毕业论文撰写、成果整理的全过程管理和网络化管理,具有较强的管理功能。

2.1 毕业综合实践管理平台的运行流程

2.1.1 平台的组织机构和职责

平台实施两级管理模式,教务处作为平台主管部门,负责制定毕业综合实践的规章制度,制定工作流程,汇总各二级学院毕业综合实践工作领导小组名单、顶岗实习单位、毕业综合实践题目、毕业答辩小组名单和总结等资料;维护和完善网络管理平台,对平台数据进行分析,并统计数据;组织各二级学院交流。

各二级学院则成立毕业综合实践工作领导小组,制定制度实施细则;委派指导教师,组织落实实习单位,开展选题和审题等工作;组织学生动员工作,召开安全宣传会,并做好安全检查、毕业综合实践进度与质量检查;成立答辩小组,组织答辩,审定保存毕业综合实践成果等。

2.1.2 平台的角色权限

平台的使用对象包括各级领导、专业主任、指导教师和学生等。校管理员负责平台的初始设置,导入师生基本信息,设置各类人员角色,下发学校文件,汇总二级学院资料;二级学院管理员设置各专业的毕业综合实践起止时间,设置二级学院的各类角色,并建立师生的对应关系,设置答辩信息,下发二级学院文件,保存学生成果材料;教师在线布置作业、批阅实习周记、下发任务书,并指导学生实习和撰写毕业论文;学生在线完成个人信息(个人信息、单位信息、实习信息及企业指导师傅信息等)并及时汇报实习进展情况和撰写毕业论文。通过设置不同的权限功能,一人可以担任多种角色,可以查看不同信息。平台运行流程如图1所示:

2.2 毕业综合实践过程监控

第一,学生到实习单位报到后一周内,将个人实习信息、企业指导老师信息等输入到平台中,同时开始以周记形式将实习进程、工作任务以及毕业设计完成情况写入平台中汇报给指导教师。如发生实习单位变更的,可以重新录入单位信息,以便指导教师随时掌握实习情况。

第二,选题确定后,师生通过平台上传下载完成任务书和开题报告,当学生所写内容通过教师评阅才能进入下一个环节,避免出现答辩前匆忙应付的情况。各级管理人员则通过平台对选题、开题的进度、质量、教师指导人数等进行检查和督促,确保工作有序开展。

第三,通过事先设置开题报告、毕业论文的提交时间,指导教师可以掌握学生毕业设计的进度,对不认真进行毕业设计、不及时提交论文材料的学生进行教育,避免出现答辩前匆忙修改现象。教师对学生材料的评阅情况、对学生学习指导情况、师生交流情况都会记载在平台上。各级管理人员通过平台对指导教师的指导情况、学生毕业设计(论文)进展情况进行监控,及时督促教师履行工作职责。

第四,后期可检查各项工作的完成情况,包括学生的成果完成提交情况、答辩的具体安排等。各级管理人员则通过平台信息及数据统计功能,对毕业设计组织工作和管理工作进行综合评价,认真总结分析,提出改进意见,进一步提高毕业设计工作的质量。

3 毕业综合实践信息化管理的实践成效

3.1 实现了全程动态网络化管理,做到了分散实习集中管理

通过毕业综合实践管理平台,实现了从选择指导教师到递交实习报告,从布置选题到论文定稿,从初定实习岗位到签订就业协议书,完成了全过程的网络化管理;通过平台,学生可以书写周记、在线提问、完成作业、上传开题报告、上传论文等,教师可以批阅周记、布置作业、回答问题、下发任务书、批阅论文等,两者实现远程在线指导与学习,建立起了师生之间的交流渠道,实现了全过程的动态化管理;通过平台,突破了师生之间的时空界限,分散实习的学生可以集中在平台上管理,有效解决“放养式”实习带来的管理难度。

3.2 提高了毕业综合实践的指导质量,体现了学生指导个性化

结合学校对周记撰写的要求、毕业设计(论文)材料提交规定、实习单位及企业指导师傅信息填写要求,平台可以依据不同专业设置实习起止时间,设置周记撰写的时间和字数要求,设置毕业设计(论文)材料提交时间点,从而适应不同专业对实习管理过程的特殊要求,也避免了临时补救、指导流于形式等情况的发生。指导教师通过批阅周记,及时了解学生实习情况,从而进行有针对性的个别指导。同时,对照材料提交进度,指导教师可以及时督促学生提交材料,并对学生每一稿的写作情况提出具体切实的修改意见,有效提高了毕业设计的质量。

高级通信工程师论文篇4

1 计算机网络技术应用于办公

地级电大作为电大系统办学中承上启下的一个单位,传统的办公需要工作人员不断的穿梭于办公室,甚至奔走于省电大和县级电大之间,花费了不少时间和金钱。网络和现代化技术的的高速发展使无纸化办公变成了现实,它相对于传统方式更加高效快捷。它依托网络平台,借助通信和计算机设备及办公软件组成。网络技术及现代教学手段应用于办公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⑴校园的局域网的连接实现了打印机、传真机、信息以及数据库等共享。个人办公计算机的软件故障、还有工作上的其他困难可以通过远程协助命令远程操控,减少了处室间的穿梭,节约了时间,提高了效率。

⑵在保定广播电视大学网站可以公告、学校宣传、开放教育和网络学校及中专的招生信息,实现资源的共享。

⑶双向视频会议系统为市级电大与省级电大和县级电大进行可视交流提供了便利,业务包括各级电大的教务、考务、招生会议、培训会议、视频授课、论文答辩等。并为其他工作例如网络大学的网络考试的考前准备会议提高了交流的平台。较之于前些年实地的集中会议,减少了会务的开销、舟车的劳顿。

⑷今目标是面向中小单位推出的一款目标管理的沟通协作平台。在今目标企业工作平台上,集成了20多种工作所需的工具和应用。涵盖了企业内部的人员沟通、观点的分享、信息的、文档的管理、知识的积累、信息的搜索、团队的协作和综合办公等各方面内容。我校教工可以通过该软件进行公告的、工作提醒、多人会话技术咨询日、网上审批、通讯方式查找等工作。

2 应用于教学及教学管理

2.1 应用于教学

⑴授课及答辩。我校为地级电大,下属22个县市,地级电大的师资相对丰富。县级电大师资非常薄弱,很多专业课的老师都很缺乏,而安排县级电大学员每周来市校听课也不现实。在这种情况下,我市校免费为各个县级电大铺设了光纤、安装了双向视频会议设备,保障了每个县级电大都能通过双向视频系统收看到各专业教师的实时授课,并于授课老师交流,答疑解惑。另外,在各专业毕业论文的答辩过程中,省市校的老师可以与县级电大的学生视频交互,完成答辩工作。

⑵开放教育平台自主在线学习。开放教育在线平台信息每学期定期更新,为学员提供了上网自主学习的丰富资源。资源包括:各门课程教学大纲、教学重点难点、往届试题、课程相关知识、形考作业、讨论区、网络课程等栏目。

⑶研发工作室和录播室。研发工作室由12块55寸液晶拼接显示单元构成,液晶拼接既能单独作为显示器使用,又可以拼接成超大屏幕使用。根据不同使用需求,实现可变大也可变小的百变大屏功能:单屏分割显示、单屏单独显示、任意组合显示、全屏液晶拼接。在我校研发工作室实现的主要工作有双向视频、考试监控 动漫设计的展播、收看电视、面试监控、电脑视频等。录播室定期为授课教师录制课程视频保障了学生在线学习的需要。

⑷国家开放大学数字图书馆。我校的教师和学员可以登录开放大学数字图书馆查阅资料进行学习,该馆收藏远程教育、开放教育、成人教育、教育技术和继续教育方面的文献并购买了知网的镜像,资源丰富,满足了师生科研、写论文和学习的需要。

2.2 应用于教学管理

开放教育每个班主任通常负责几百个学生,完成一次教学通知通常要打几百个电话,工作量非常大。随着网络和信息技术的发展,当前班主任通过联通的企信通业务和建班级QQ群等方式实现了短信息的群发功能,并通过教学平台发公告确保了每个学生都能接到通知。使班主任通知成百上千的学生领书、领作业、考试、论文等繁重的工作变得简单。

2.3 应用于考试

高级通信工程师论文篇5

在今年召开的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上,总理在作政府工作报告中谈到2016年的工作重点时说:要鼓励企业开展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工匠精神”在政府工作报告里出现体现了国家对高端应用型人才的重视和需求。我校作为独立学院,本身的办学定位就是应用型大学,必须在为国家培养“工匠型”高端人才方面多做贡献。目前,我校有相当一部分教师是由同济大学派遣过来支持我校教学工作的,一方面这些派遣教师的到来大大提升了我校的师资水平;另一方面,这些派遣教师会习惯性地以同济大学的教学方式、教学要求来教学。而由于我校的办学定位、招生层次决定了我校的学生在基础知识、未来发展方面都与同济大学学生是不一样的。教学对象改变了,“教法”理所应当也要改革。我校“电”类专业学生占到我校学生总数的近20%。为适应培养“工匠”应用型人才的时代要求,本文以“电”类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信号与系统”的教学改革设计为例,来探索独立学院教学改革的道路。

1按需设计的分类教学形式

根据我校学生实际情况,将学生分为理论型和实践性两类人才,采取分类教学形式。即在现有的400名学生中,选拨60人左右开设一个“理论型”班级,将那些数学基础扎实、学有余力“吃不饱”、将来计划考研深造的学生,通过选拨考试编入“理论型”班级。从教材内容、教学深度、课题研讨等方面为他们量身定做教学大纲。而对于余下的学生,编入“实践型”班级,突出应用能力的培养,增加实验动手的机会,减少理论分析的比重。通过这种有所侧重的分类教学模式,让每个学生都能根据自身情况和自我发展方向“按需”地学到课程知识。

2教学内容改革设计

信号与系统作为一门工科专业的基础课程。其学习内容可主要概括为两大任务(信号分析与系统分析)、两类系统(连续时间系统和离散时间系统)、两种分析方法(时域分析和变换域分析)、三大变换(傅里叶变换、拉普拉斯变换和Z变换)。为了适应国家“工匠”型人才的大力需求,针对教学内容进行了多维度的改革。目标是重点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自学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2.1“理论型”班级教学内容设计高大上

目前,我校这门课程总学时是51学时,其中理论学习3时,以讲授燕庆明教授主编的《信号与系统教程》(第三版)内容为主。目前由于为了配合基础不太好的同学而在教学进度和教学要求上都削减了很大内容。对“理论型”班级教学内容采取如下改革:(1)教材是学习的基础,选取经典的教材作为“理论型”班级的教材,并且试行两套教材。即在现有教材基础上再增加一本奥本・海姆的《信号与系统》,该教材也是很多985/211高校考研专业课的制定参考教材。(2)强化公式推导和提高教学要求,要突出重要定理、重要公式的发现和推导过程,培养学生发现和创新能力。(3)增加信号与系统的物理意义、工程应用、实际应用案例分析,如在讲奈奎斯特抽样定律时,可以引入电影制片和播放电影过程中,对信号的抽样和还原原理分析。这些内容的加入,既能吸引学生的兴趣,让他们感受到理论不枯燥,理论是有用的,又能增加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只有深入理解了理论,才能在实际应用中进行创新。(4)加强研讨型学习。在理论型班级内组建兴趣小组,针对信号与系统的各个定理开展探究性学习。如冲激信号和阶跃信号、拉普拉斯变换之我见等内容。使学生通过查阅资料,全方位深入了解学习重要定理和重要公式。他们在上网查资料进行总结研讨的过程中,既加深了合作友谊,又激发了学习的兴趣。比如有一组同学通过查询拉普拉斯变换的发现过程了解了拉普拉斯的伟大成就,体现了在工科课程中也能融入人文知识。

2.2“实践型”班级教学内容设计“接地气”

改革前,我校的“信号与系统”课程安排了12学时的实验课,占总学时的23.5%。实行分类教学改革后,“理论型”班级的实验课时不变,“实践型”班级实验课增加到18课时,相应理论课减少6课时。这样做的目的是通过加大实验课的课时量,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通过增加的实验课程,在实践中发现理论的作用,从而促进学生对理论学习的重视,达到以实验促理论的效果。增加的实验课主要引入工程应用案例仿真分析,着重培养学生利用MATLAB进行仿真分析的能力。“工匠”型人才最重要的能力是应用能力,例如分析心电图信号处理原理、观察男女声音频谱的实验。丰富的工程和实际案例使得抽象的傅里叶变换等信号与系统的重要原理变得不再那么“高大上”,而是非常“接地气”,就是生活中每天都能接触和应用的事物。学生有兴趣、易理解,在此基础上,可以进一步要求学生提取出男女声音,给有兴趣的学生挑战和创造的机会或者可以留待“数字信号处理”课程时进行解决。通过让学生熟练使用MATLAB这一重要仿真分析软件,既学到了信号与系统的知识,同时学会了重要仿真软件的使用,为后续课程的学习和将来的工作打下了允档幕础。因此提高实验课程比重,多引入工程实际案例,能使学生将所学知识“接地气”。

3采用丰富多样的教学手段,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改革前的教学方式还是传统的单一讲授型授课方式,使得学生对课程中大量信号分析的结果缺乏可视化的直观感受,并没有真正理解所得结果在信号处理中的实际应用。利用互联网资源和慕课课程等在线教育资源,以及现代通信手段,如微信群等,搭建线上+线下,课内+课外的立体式学习环境。既营造了良好的学习氛围,又能及时有效答疑解惑,并能开阔学生的视野。通过让学生参与到老师的教学活动中,充当“小教师”,变学生的被动接受为主动学习,达到促进教学和提高学生学习能力和思维表达能力的效果。

3.1使用现代教学技术手段,搭建线上+线下教学环境

使用现代混合教学技术手段,搭建课内与课外学习,线上与线下答疑相结合的立体式学习环境。随着电脑、智能手机等硬件设备在大学生中的广泛拥有,MOOC、知乎、豆瓣、百度、google等互联网资源的百花齐放,利用这些丰富的资源促进教学显得可行且非常必要。俗话说:让土地不长杂草的最好办法就是种上庄稼。同样地,面对今天学生日益熟悉和喜欢的的互联网、智能手机等平台,大学教师通过加强引导,推进学生充分利用互联网丰富的学习资源,实现在线学习和移动学习,提升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使学生受用一生。通过创建师生互动的qq群、微信群实现线上讨论交流和分享。既方便了师生交流,又增加了学生的兴趣,还能及时发现和解答学生学习中的困惑。

3.2 Mooc等网络学习手段开阔学生的视野

通过在中国大学MOOC网上搜索“信号与系统”关键字,发现了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北京交通大学、东南大学共三所学校开设的四门信号与系统相关课程。这些课程都是经验丰富的专家教师上课,既能开阔学生的视野,又能使学生和其他学校学生一起交流学习。利用好这一平台,既能学到知识,又能建立友谊。

3.3推出课堂“小教师”教学方法,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传统的工科课堂都是以教师讲解为主,学生作为知识的接受方一直处于被动灌输的地位。特别是对于数学公式和理论推导多、内容抽象的课程,往往学生容易注意力不集中,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年龄“代沟”等因素,使得讲课效果不理想,学生仅仅记住了结论,而对推导的过程并没有掌握。针对这一现状,我们推出了课堂“小教师”的教学方法,既让一些基础扎实、学得好的同学组建一个“小教师团”。在上课前从“小教师团”里安排一位学生做小老师,到讲台上来讲解本节课中与前面知识相关的课程内容,这样既迫使讲课的学生认真复习所学知识,和提前预习新课内容,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学习,还能锻炼学生的自学和表达能力。同时,这种教学方法能发挥同龄人之间易于沟通理解、相互影响的效果。

4考核模式设计

对于“理论型”班级和“实践型”班级,所开设的都是“信号与系统”同一门课程。两类班级的考核成绩最后要通过最终的成绩在一个平台上反映出学生的水平。改革后,仍然采用同一张考卷,只是80%的内容是“实践型”班级的理论内容,20%的内容是超出“实践型”班级但在“理论型”班级学习内容之列的部分。同时对于两类班级分别以不同的比例计算理论考试成绩和实验成绩。如“实践型”班级的总成绩中理论考试成绩占比60%,实验成绩占比40%。“理论型”班级总成绩是理论考试成绩占比80%,实验成绩占比20%。

5结语

《信号与系统》课程的教改完成了教学形式、教学内容、教学手段的设计。从各方面反馈的情况表明,加强实践教学,培养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区分“理论型”和“实践型”的分类教学的改革是非常有必要的和有效的。面对未来,改革的任务依然任重道远,但相信在同济大学的强大师资支撑下,教研室有信心把教改做的更好。

参考文献

[1] 燕庆明,于凤芹,顾斌杰.信号与系统教程(第三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

[2] 郑君里,谷源涛.信号与系统课程历史变革与进展[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12,34(2):1-6.

[3] 罗鹏飞,吴京,张文明,等.信号处理系列课教学改革与实践[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09,32(2):82-84.

[4] 毕萍,刘毓.面向“卓越工程师”目标 进行“信号与系统”课程教学改革[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4,33(1):190-193.

高级通信工程师论文篇6

⑴校园的局域网的连接实现了打印机、传真机、信息以及数据库等共享。个人办公计算机的软件故障、还有工作上的其他困难可以通过远程协助命令远程操控,减少了处室间的穿梭,节约了时间,提高了效率。

⑵在保定广播电视大学网站可以公告、学校宣传、开放教育和网络学校及中专的招生信息,实现资源的共享。

⑶双向视频会议系统为市级电大与省级电大和县级电大进行可视交流提供了便利,业务包括各级电大的教务、考务、招生会议、培训会议、视频授课、论文答辩等。并为其他工作例如网络大学的网络考试的考前准备会议提高了交流的平台。较之于前些年实地的集中会议,减少了会务的开销、舟车的劳顿。

⑷今目标是面向中小单位推出的一款目标管理的沟通协作平台。在今目标企业工作平台上,集成了20多种工作所需的工具和应用。涵盖了企业内部的人员沟通、观点的分享、信息的、文档的管理、知识的积累、信息的搜索、团队的协作和综合办公等各方面内容。我校教工可以通过该软件进行公告的、工作提醒、多人会话技术咨询日、网上审批、通讯方式查找等工作。

2 应用于教学及教学管理

2.1 应用于教学

⑴授课及答辩。我校为地级电大,下属22个县市,地级电大的师资相对丰富。县级电大师资非常薄弱,很多专业课的老师都很缺乏,而安排县级电大学员每周来市校听课也不现实。在这种情况下,我市校免费为各个县级电大铺设了光纤、安装了双向视频会议设备,保障了每个县级电大都能通过双向视频系统收看到各专业教师的实时授课,并于授课老师交流,答疑解惑。另外,在各专业毕业论文的答辩过程中,省市校的老师可以与县级电大的学生视频交互,完成答辩工作。

⑵开放教育平台自主在线学习。开放教育在线平台信息每学期定期更新,为学员提供了上网自主学习的丰富资源。资源包括:各门课程教学大纲、教学重点难点、往届试题、课程相关知识、形考作业、讨论区、网络课程等栏目。

⑶研发工作室和录播室。研发工作室由12块55寸液晶拼接显示单元构成,液晶拼接既能单独作为显示器使用,又可以拼接成超大屏幕使用。根据不同使用需求,实现可变大也可变小的百变大屏功能:单屏分割显示、单屏单独显示、任意组合显示、全屏液晶拼接。在我校研发工作室实现的主要工作有双向视频、考试监控 动漫设计的展播、收看电视、面试监控、电脑视频等。录播室定期为授课教师录制课程视频保障了学生在线学习的需要。

⑷国家开放大学数字图书馆。我校的教师和学员可以登录开放大学数字图书馆查阅资料进行学习,该馆收藏远程教育、开放教育、成人教育、教育技术和继续教育方面的文献并购买了知网的镜像,资源丰富,满足了师生科研、写论文和学习的需要。

2.2 应用于教学管理

高级通信工程师论文篇7

我国目前高等教育的规模日益扩大,各高校教学管理水平逐步提高,以往的日常教学管理多采用人工管理的方式,以电子文档和纸质文档存储。然而与教学管理相关信息的动态性使得这种方式效率不是很高。另一方面各大高校往往有自己的办公自动化等系统,这些系统有其独立的数据库,教学日常管理很容易同上述系统中保存的信息产生冗余和不一致。因此,对日常教学事务的自动化管理因此显得迫切而必要。使用计算机进行教学管理,优点是检索迅速、检查方便、可靠性高、存储量大、保密性好、减少错误发生率,大大提高了教学管理的效率和质量。

2 系统设计

2.1功能需求

教学日常管理系统的功能应向如何实现用户之间的交互功能方向拓展,为学生和教师、学生间、教师间提供一个管理信息和交流信息的平台。本系统旨在开发出一套B/S架构的教学日常管理系统,实现集中管理和与校内其他管理平台的无缝对接。本系统主要包含以下几个主要模块:人员信息管理、教师考勤管理、论文信息管理、科研信息管理、教师奖惩情况、教学资源管理和系统管理几个主要功能模块。

(1)人员信息管理:人员信息管理主要用于对教师和教务人员个人基本信息的管理,包括教师信息录入、教师信息更新、教师信息查找、教师信息删除以及教师信息报表等功能。教师个人信息由教师本人录入,录入后的教师信息由管理员负责维护。

(2)教师考勤管理:本模块主要包括教师的病事假、调代课的相关处理,涉及到学期或学年的教师个人工作量,包括基本工作量、临时工作量和调代课等统计。各学院内部统计总体授课情况,汇总每位教师的授课情况,汇总后打印,由授课教师分别签字。

(3)论文信息管理:论文信息管理模块包括两个部分,一个是教师个人论文信息管理,另一个是高校编辑部的论文审核管理。教师个人信息管理可以划分为新写论文、在写论文、已写论文、送审论文、审毕论文和定稿论文;论文审核管理划分为待审论文、在审论文、修改论文和已审论文四个模块。

(4)科研信息管理:高校教师还需要承担与自身专业相关的科研课题,达到理论与实践

相结合的目的。本模块主要是与高校教师科研项目相关的管理功能。按照科研项目的等级可以分为部级、省级、市级和校级科研项目;按照课题的进度情况分为项目申报、项目进行、项目结题;按照项目参与者可以划分为项目主持人员和项目参与人员。

(5)教师获奖情况:本功能模块记录教师的奖惩情况,奖励情况按照级别分为部级、省级、市级和校级,不同级别的获奖赋予不同的分值,可以作为教师评级的参考依据。

教学资源管理:教学资源管理主要是针对教师所教科目的课程标准、授课计划、课程教案等授课资料的管理,主要实现资料上传和下载功能。教师上传到系统中,大的分类按照专业系别,专业系别下面再按照授课的科目分类,方便分类查找。本人可以查看下载,可以选择是否授权给其他用户查看,达到教学资源共享的目的。

(6)系统管理:本模块主要实现系统用户权限设置和常用基本信息设置。分权限进行系统的信息管理,设定三级权限:管理员:最高权限,可进行用户的权限分配,数据的增删改查等各项操作;学院领导拥有对本系的所有相关人员的数据浏览和审批权限;普通用户:可以对本人信息查看、修改本人密码和用户名。

2.2 后台数据库

后台数据库采用开源的数据库MySQL,MySQL是一个多线程的,结构化查询语言(SQL)数据库服务器,执行性能非常高,运行速度非常快,并易于使用。根据系统开发功能分析,设计后台数据库表结构如下:

3系统实现

(1)开发语言:采用PHP编程语言,PHP语言是免费开放源代码的编程语言,所有的PHP源代码都可以得到。和其它技术相比,PHP语言具有程序开发快,运行快,技术本身学习快的特点,它相对于其他语言,编辑简单,实用性强。PHP跨平台性强,作为运行在服务器端的脚本,可以运行在多种操作系统下。

(2)软件开发框架:本系统采用B/S架构开发,通过浏览器操作,无需安装客户端程序。系统开发框架采用开源PHP开发框架ThinkPHP,ThinkPHP是一个快速、兼容而且简单的轻量级国产PHP开发框架,使用面向对象的开发结构和MVC模式,提升开发速度,开发人员将关注点放在主要的业务逻辑上。在具体开发过程中采取模块化开发方法,充分利用PHP语言有较多开源控件和开源库的优势,利用第三方开源控件进行二次开发,省去了大量开发时间。

(3)系统的主要功能:在分析设计主要功能模块和后台数据库表的基础上,利用ThinkPHP提供的MVC开发模式,对数据库进行各种添加记录、修改记录、删除记录和查询统计记录操作,将以上功能有机结合来实现完整的系统功能。

4 结论

本教学日常管理平台的使用对象主要是高校教师及管理人员,为其日常教学管理的自动化处理提供服务支持。系统设计以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和知识管理理论为指导,以提高教师日常教学管理任务的工作效率,方便教师管理个人教学信息为目的。系统利用开源软件框架和开源数据库技术,采取模块化开发方法。系统在实际应用中效果良好,提高了教师日常教学管理的效率,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教学和科研中。

参考文献

[1]李翠霞,谭营军.高校教师日常事务管理系统设计与实现[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8)

[2]柴晟,陈蕾等.基于.NET的高校院系事务综合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计算机应用,2007(27):327-328

高级通信工程师论文篇8

一、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的必要性

我国1985年开始工程类硕士研究生培养,授予工学硕士学位,侧重于科学研究和教学,培养了工程科学型人才。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经济建设第一线越来越需要一大批高层次、应用型、复合型人才。1997年,国务院批准设立工程硕士专业学位,开始培养工程建设型管理人才。

在工程硕士发展初具规模的前提下,2009年,教育部规定凡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审批设置的专业学位,均可招收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改变了工程硕士培养只注重学术实践的单一模式,培养注重学术理论与实践的新型人才,这也是适应中国新型工业化道路对人才的需要。

二、电子信息类工程硕士培养的特点

电子信息类工程硕士培养主要集中在电子与通信工程领域和集成电路工程领域。

电子与通信工程是电子技术与信息技术相结合的构建现代信息社会的工程领域。电子技术是利用物理电子与光电子学、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的基础理论解决电子元器件、集成电路、仪器仪表及计算机设计和制造等工程技术问题;信息技术研究信息传输、信息交换、信息处理、信号检测等理论与技术。其工程硕士学位授权单位培养从事与之相应领域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信息时代,信息产业将成为国民经济和社会生活的支柱,作为信息社会支撑的通信与信息工程必须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集成电路领域工程硕士学位授权单位培养集成电路设计与应用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和集成电路制造、测试、封装、材料与设备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作为信息产业基础和高新产业核心的集成电路工程必须以理论为支撑,同时在实践上需要不断创新发展。

三、电子信息类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

多年来,电子信息类工程硕士培养了大批掌握电子信息技术和集成电路技术的基础应用性技术人才,但具有工程研究能力、工程素养和创新能力的高层次人才严重不足。本文探讨依托工程中心、重大项目、重点团队的培养模式,力图培养具有工程实践能力、技术研发能力和团队创新能力的高层次工程研究人才。

(一)电子信息类高层次工程研究人才能力分析

为实现培养电子信息类高层次工程研究人才的目标,高校应当把能力培养放在首要位置,特别是工程实践能力、技术研究能力和团队创新能力的培养,如图1。

工程实践能力方面,包括基础实践和专业实践。

基础实践可以是师资交流、现场参观、区域论坛、管理沙龙、拓展训练等,主要使学生对工程概念加强理解并切身体会,实现对工程基础科学理论和方法的总体认识,为专业实跋打下基础。

专业实践包括电工电子实践、电子电路设计制作、电子产品检测与维护、电子产品整机组装、电子综合实践等,主要培养学生专业动手能力,提高学生社会适应力,将所学用于具体工程实践中,同时针对工程需要有目的、有方向、自觉主动地去学习。

技术研究能力方面,包括课程教学和导师指导。

课程教学包括计算机、电子元器件、视听产品、集成电路、新型显示器件、软件、通信设备、信息服务、信息技术应用等国家电子信息产业重点领域的知识。

导师指导包括校内导师指导和校外导师指导。校内导师指导侧重理论和方法。校外导师指导侧重于实践和应用。

团队创新能力方面,包括创新训练和创新设计。

创新训练主要是通过创新研究,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提高其创新实践的能力。 。

创新设计包括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创新设计减少验证性实验,增加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毕业设计来源于生产实际和科研课题,培养学生学习主动性,激发学生独创精神,提高创新能力。

(二)依托工程中心、重大项目、重点团队的培养模式

华南理工大学电子与信息学院基于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要求和自身实际,探索了依托工程中心、重大项目、重点团队的培养模式,如图2。

1.工程中心提供工程实训平台,提高学生工程实践能力

电子与信息学院拥有省部级基地近距离元线通信与网络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针对近距离无线通信与组网的关键技术及产业应用,立足于华南地区的电子信息产业优势,面向全国通信信息产业需求,开展技术创新、成果转化和人才培养。

工程中心联结了校外诸多实习基地,工程硕士可以在实习基地获得基础实践和专业实践,提高工程实践能力,同时工程实践成果可以通过工程中心得到转化。

2.重大项目提供工程研究平台,提高学生技术研究能力

电子与信息学院拥有部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电子信息类专业创业型精英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室,拥有省部级基地无线通信网络与终端广东省教育厅重点实验室。

学院每年新申请项目六十多项,学院全日制专业学位工程硕士可以在学院重大项目下开展子课程研究,将所学用于研究当中,提高研究能力。

3.重点团队提供工程培训平台,提高学生团队创新能力

电子与信息学院拥有模拟电路与系统教研组、数字电路与系统教研组、通信与广播电视教研组、通信与信息处理教研组、物理光电子教研组、微电子教研组等;拥有无线电与自动控制研究所、数字音视频技术研究所、功率电子研究所、生物电子研究所、光电子研究所、网络通信研究所、图像处理研究所、移动通信研究所、工业电子与精密仪器研究所、射频与无线技术研究所、微型遥控飞行中继与遥感探测技术研究所、电路与信息处理研究所、无线传感网络研究所。

电子与信息学院还拥有部级教学示范中心电气信息及控制实验教学中心(三个学院共建),培训科目包含电工技术与电子技术、电工学、电路、电子与数字电路基础、模拟电子技术、数字通信原理、数字系统设计、数字信号处理、单片机及接口技术、多媒体通信、高级语言程序设计、科技文献检索、可视化编程技术、数据结构、数字电视、通信加密技术、微波技术与天线、信号与系统实验、通信光电子技术、物理电子技术与系统、高级算法语言、过程控制工程、自动检测技术、自动控制原理、Maflab控制系统CAD、电力电子变流技术、电气控制与PLG、计算机控制与技术、计算机网络、嵌入式系统及应用、运动控制系统实验等。

高级通信工程师论文篇9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教学媒体愈来愈广泛地应用于教学实践,教学媒体是承载和传播(递)教学信息的载体或工具,教材这种最常用的教学媒体在教学过程中所体现的作用很大,在教师和学生之间起着桥梁和纽带作用,它能承载的信息量也是非常有利于学生的学习过程与内化过程,因此在选择和管理教材过程需要科学化、系统化的管理方式。

随着各高校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教材种类和数量也迅速增加,教材管理工作给教材购买和管理部门人员带来了很多困难,任务繁重,重复性工作较多,且容易受各方面因素的影响,效率较低。因此需要设计出一套适用于高校教材科的教材管理系统,以实现教材管理工作的现代化、系统化和规范化。本文基于实用性和创造性的设计思想,在.net平台上,运用c/s三层模式,利用sql server数据库和c#语言等工具设计了基于.net的高校教材管理系统。

2 系统设计思想

教材管理系统运用了软件工程的原理与方法,对软件开发的各个时期的任务给予详细地分析和设计,充分保证了系统的实用性、可用性、易用性、先进性、扩展性、及时性、可靠性和安全性。在充分分析的基础上,系统将在windows环境下,利用sql server数据库和c#语言在.net平台上进行开发,并将系统设计为在三层c/s模式下,用户需要在局域网范围内且安装相应软件才能进行相关操作,将应用处理逻辑、复杂的统计检索等工作集中到服务器上实现, 客户端主要负责与用户交互、事物处理等工作, 同时系统开发和维护工作量也小。通过这种方式,使新开发的系统发挥其安全、科学、高效的特点。

3 系统数据流程

教师根据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选择合适的教材,通过院系审查后将订购教材的通知单交给教材科,由教材科根据库存进行教材的订购,进行相应教材的入库,根据教材销售情况记录出库情况,销售分为零售和班级领书,教师可通过领书单领取教师用书。同时在教材管理过程中还需要进行库存管理、报废处理等,所有的出库信息都将由财务处进行结算。

4 教材管理系统的模块结构图

按照模块设计的原则,以功能聚合作为模块划分的最高标准得出教材管理的模块结构,共需9个模块,即基本信息设置模块,教材订购模块,销售管理模块,库存管理模块,退书管理模块,出入库统计模块,结算管理模块,报废管理模块和系统管理模块。

设计基本信息设置模块的目的是能够在系统的使用过程中,可以随时随地通过系统录入相关信息,使需要的数据更新及时、快捷且简单,增加了数据的准确性,主要完成:维护学院、专业、班级、出版社、供书单位、教材基本信息;可进行教材信息浏览,通过查询方式查看某个教材或某类教材的信息;可以导入外部excel文件。

教材订购模块主要是通过预定和计划方式将教材订购信息进行各类汇总,并生成对外订购计划,主要完成教师预定和对外订购计划,生成计划或读取以往的订购计划,形成对外订购计划单。

教材管理过程中的库存管理主要涉及教材的库存量、库位等信息,直接和教材对外订购相关,库存管理模块主要功能有入库管理,出库管理和盘点管理,每一个功能都能进行查询。

销售管理模块主要完成班级领书,教师领书,零售,教师领书、班级领书和零售查询和零售统计,通过选择日期来对零售进行日查询和月查询。

退书管理模块主要功能有班级退书,教师退书,零售退书:通过选择条件来查找要退回教材的情况,形成零售退书单,供货商退书以及各类退书管理的查询。

出入库统计模块主要功能有出入库日统计和出入库月统计,通过设置起止时间可以查询到响应的出入库信息。

结算管理模块主要功能有班级领书结算和教师领书结算,从备选中选择想要结算的班级或书情况进行详情查询,进行结算,并可打印报表。

报废管理模块主要功能有报废管理,即输入报废原因,在查询框中可以输入报废书籍的信息,快速查找到相应书籍的信息,从备选教材中选择出要报废的书籍,输入报废数量,进行报废处理,得出报废表,并会自动修改统计报表。

系统管理模块主要实现用户管理和据库备份,方便管理系统和用户。

5 据库设计

系统总的设计思想是通过访问数据库来进行读写查询等操作,在设计数据库的具体过程中,分别对各表进行了具体的分析和设置,最后进行数据库实施、运行和维护。

根据功能模块的划分结果可知,系统的用户基本上以管理员和教师为主。由于管理员和教师的权限和操作功能大不相同,系统中需要的数据实体有以下5个:

(1)管理员数据实体:只需要记录管理员的登录名、姓名和密码。(2)教师数据实体:包括教师姓名、学院等信息。(3)班级数据实体:用于记录班级的基本信息,方便管理和查询。(4)教材数据实体:用于记录教材的基本信息。(5)供货商数据实体:用于记录教材供应商的基本信息,以便订购教材时联系方便。

6 系统特点

(1)协调性的提升。充分运用了人机工程学原理,使系统具有人性化、方便性、安全性、控制性和界面友好性。(2)可维护性与可扩充性较强。系统中各模块是相互独立而又彼此联系的实体,易于维护和扩充,从而提高了整个系统的可维护性和可扩充性。(3)可移植性高。系统是在.net技术基础上完成的,而c#语言本身与平台无关,具有可移植性,所以本系统可以适用于不同的操作平台。

7 结语

本文在研究了教材管理的重要性后,将管理信息系统理论、数据库理论、软件工程理论和先进的计算机技术引入到系统开发中,提出了基于三层c/s模型、.net平台,用c#语言和sql server编写的高校教材管理系统,为高校教材管理工作提供了方便、科学的系统环境。该系统经过实际运行,基本上达到了设计要求和目的,满足了高校教材科的需求。

[参考文献]

[1] 雷体南,金林.教育技术学导论[m].武汉: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

[2] 林健, 冯芷,杨新华等.基于client/server 结构的nsfc管理科学部管理信息系统.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j],2000,第十一期.

[3] 胡燕,霍亮.xml和sql server2000数据交换方式的研究[j].微机发展.2005,vol.15(5):53~58.

[4] 田燕琴,宋黎.mis系统的面向对象开发方法[j].福建电脑.2003,11:60~61.

高级通信工程师论文篇10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28-0037-02

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推动了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丰富了人民的生活,也带动了高等教育的巨大变革。[1-2]通信工程专业作为理工科院校的重要专业,为社会输入了大批从事科研、设计、生产、制造以及运营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这些人才在国民经济各部门以及国防工业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3-4]在这样的背景下,应用型本科院校如能适应市场变化,及时调整培养思路和培养方案,就能赢得更多的发展机会和生存空间,培养的学生也更加适应社会的需求。

一、培养方案制订的总体思路

随着通信行业的快速发展,南京工程学院通信工程学院根据市场对人才的要求定期更新改进通信工程专业的培养方案。在多年积累的基础上形成了一套独特的培养方案制定路线和论证程序,总体思路如下:

首先由通信工程专业相关教师讨论培养方案,根据行业的变化确定交流考察的重点。接着由学院组织相关教师深入南瑞系统集成公司等五家企业交流考察,了解企业在用人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对人才提出的新要求等,相关教师与企业管理部门、人事部门进行交流并保持联系,及时获得企业对人才需求的反馈信息。另一方面,学院组织相关教师与一部分毕业生进行交流,进一步探讨之前培养方案的优缺点,找出需要改进的方面。同时学院也组织相关教师与部分高年级在校生进行交流,根据学生的反馈意见进一步反思已有的专业培养方案。结合上述三方面的交流成果,学院和通信工程专业教师反复分析、论证、确定人才培养方案的目标和内容,以此形成讨论意见稿。

讨论意见稿在通信工程专业更大范围内进行讨论,包括企业和高校的专家、教师、学生。根据他们的意见进一步精炼通信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另一方面,该讨论意见稿还要征求实验室老师意见,细化实验方案,讨论培养方案的可执行性。同时,还需协调学校相关授课部门,讨论培养方案的可行性,最终确定通信工程专业新的人才培养方案。

二、多方面、多途径调研

根据上述总体思路,学院从多方面调研社会对应用型本科院校通信工程专业毕业生的需求,获得以下结论:

用人单位今后对各学历人才的需求情况主要以本科生为主,研究生需求数量也在增加。目前急需实践动手能力强、踏实肯干、学习能力强的毕业生。除了基础知识外,还希望毕业生能够很好地掌握和应用通信电路设计、C语言、单片机开发与应用、通信传输与现代交换技术等知识。现在及未来通信工程专业本科生需要加强设计、开发、调试、应用通信系统和通信网的基本能力,还有实践动手能力、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此外,培养方案中也应该包含行业知识、管理知识等方面内容,提高专业人员的综合能力。

已经毕业的学生主要从事生产、维护、测试以及软硬件开发工作,还有小部分毕业生在攻读硕士研究生学位。通过对这些学生的调研,毕业生普遍认同的素质能力包括自主学习能力、独立工作能力、合作与协调人际关系能力以及外语能力。在硬件知识方面,学生更关注电路板开发、单片机编程、Protel应用、嵌入式的相关知识。有些单位还要求学生具有射频、FPGA等方面的知识。在软件知识方面,学生主要关注相关的软件开发经历,熟练掌握C语言、C++以及JAVA等编程技术,熟练使用数据库、计算机网络等知识。有些单位要求熟悉ARM和某种操作系统。毕业生普遍反映,所学的知识对目前所从事工作最有帮助的除了专业基础知识外,外语和计算机软件知识也是非常重要的。

对在校高年级学生的调研发现,大部分本科生毕业后最希望从事的工作包括软件开发、技术支持和售前服务。希望学院多开设一些关于就业指导方面的讲座,加强师生间的交流,希望老师提供一些实际动手的机会。学生对专业课程很感兴趣,现在已经开设的课程包括计算机通信与网络、移动通信、现代交换技术、数据库技术和C++编程等,得到了学生的好评。

三、基于专业特点制订培养目标

通信工程专业培养具有现代通信基础理论知识,具备从事有线、无线通信技术研究、应用、通信系统和通信网设计能力,适应通信领域的网络、系统、设备以及信息交换和传输处理等方面的科研、设计、开发、运行管理及维护工作,具有独立工作能力的应用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通信工程专业突出通信系统设计原理与开发的基本理论与工程能力训练特色,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和综合素质的提高,注重学生自学能力、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力图体现“加强基础、拓宽专业、重视实践、培养能力、激励创新、发展个性、讲究综合、提高素质”的教育理念。

与其他高校同专业相比,根据南京工程学院通信工程专业所能体现的专业特点和学生特长,制订的具体培养目标如下:

1.宽平台

本专业具有多年的通信工程专业教研室历史,拥有多名高级职称教师讲授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高频电子线路、信号与线性系统、通信原理、电磁场与微波技术等专业基础课程。本专业教师历年来出版多本专业基础课教材,使用人数广,使用效果获得一致好评。本专业教师承担的“信号与线性系统”、“通信原理”课程群建设获得学院精品课程群称号,并在建设过程中获得丰硕成果,包括出版教材、建设出版教材配套试题库、建设完成教材配套电子教案、发表多篇教研论文、建成课程群网站等。具备这样的专业优势,本专业培养的学生具有雄厚的通信技术专业基础功底。

2.强能力

现代通信技术、信息技术与计算机技术的迅速发展使得工业生产与社会生活中的现代通信系统往往是通信技术与现代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相融合的系统及应用。本专业培养学生掌握各种通信新技术融合的现代通信系统的设计、开发、调测、应用的方法。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本专业开设了数字传输技术、现代交换技术等课程。这些课程融合了学生已学过的通信、计算机、信号与线性系统、数字信号处理等课程的知识,并应用很多新技术、新设备,通过系统设计应用调试的实践,由学生自己动手设计配置运行具体的通信网络和通信系统。

3.精应用

本专业在建设的过程中紧扣工程应用的特色,所开设的课程紧紧围绕应用的目的。通信应用软件设计、单片机原理与应用、DSP芯片及应用、通信网设计等课程都是应用性很强的课程。通过这些课程培养学生通信软件与智能芯片的应用能力。为了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本专业十分重视实验、实习、课程设计等实践环节的效果。重点专业课程采取实验课单独开课模式,将课程搬到实验室,让学生边学边练,确保实验效果。校企合作共建教学生产实训基地,形成教学和生产一体化实践教学体系,强化学生工程能力训练,本专业的学生在高年级时能够具备一定的通信系统和通信网的设计、功能开发应用能力。

4.亲产业

通信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新产品与新设计方法往往能实现以前无法想象的任务,因此,通信工程专业的教学一定要与产业的发展紧密相连,否则培养出来的学生无法适应社会的需求。本专业已经开设或正在准备开设很多目前快速发展、大量应用的新技术、新器件的课程。在本专业建设的过程中,应始终坚持科研与教学相结合、教学紧随产业发展的原则,培养真正学以致用、符合社会需求的专业人才。

四、通信工程专业课程体系

1.理论课程体系

理论课程体系由三个不同层次的课程构成。第一层次,如图1中的底层,公共基础平台课程。该课程主要由思想政治教育与通识教育课程组成,其中通识课程涵盖了科技文化、数学、计算机语言、体育与健康等。主要课程包括:形势与政策、大学体育、大学英语、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军事理论 计算机应用技术、高等数学、线性代数、复变函数、积分变换、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大学物理、计算机应用技术、高级语言程序设计(C语言)等。第二层次专业基础平台课程,如图1中的中间层,是在公共基础平台课程的基础上,为专业平台课程提供学习基础的课程。主要包括:电路原理、电路原理实验、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微机原理及接口技术、信号与线性系统、通信原理、数字信号处理、专业英语、面向对象程序设计、高频电子线路、电磁场与微波技术、现代通信系统概论。这些课程是专业平台课程的基础,有利于学生更快的理解和掌握专业课程。第三层次,也就是图1中的最高层,是专业平台课程,分为四个方向,分别为:网络传输方向、通信技术与系统方向、硬件开发方向以及软件开发方向。

2.实践教学体系

通信工程专业实践教学环节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从三个方面对学生进行训练,即一般实践技能、基本专业技能、通信工程专业特色实践技能,全面培养工程素质,如图2所示。为达到现代工程教育的目的,人才培养方案设计了社会实践(1周)、实习(4周)、课程设计(12周)、毕业设计(16周)等不同层次的实践教学环节,共计35周,实践教学环节占总学时的比例近40%。为进一步提高实践教学效果,提高撰写课程设计、实习论文的要求,在所开设的所有专业基础、专业课中增加设计型、综合型实验内容,以提高学生的自主实验能力。

3.综合素质培养体系

综合素质培养体系用于培养学生的政治素质、人文素质、创新精神、创业能力、职业技术资质以及辩证思维能力。政治素质的培养是通过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形势与政策等公共平台课程的设置实现;人文素质是通过公共选修以及课外阅读等方式达到培养考核要求;职业技术资质是结合专业实习和毕业实习等以及课外选修学分的设置来达到考核目标。

五、结论

为了迎合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要求,南京工程学院通信工程专业动态调整培养方案,培养掌握现代通信技术、能够在通信网络建设、运行和维护中发挥重要作用的复合型人才,形成了一套独特的培养方案制订路线和论证程序。在实施过程中,重视与企业交流互动,不断改进、完善培养方案内容和专业建设工作。

参考文献:

[1]刘光灿,张刚林,黄飞江.通信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的研究[J].长沙大学学报,2009,23(2).

高级通信工程师论文篇11

一、主要改革内容及实施情况

(一)充分发挥培养计划在引领学生创新能力

在2014级电类学生培养计划修订中,对电类三个专业的学科基础课、专业核心课、专业方向课、专业选修课、集中实践教学环节进行课程调整、学时调整。充分发挥培养计划在引领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中的核心作用。

(1)2014级船舶电子电气工程专业教学计划修订情况

在学科基础课中:一是新增加了“电路原理图与PCB设计”课程(32学时实验);二是将“单片机原理及应用”课程(36+20)改为“单片机原理及应用”课程(32学时理论)及“单片机原理及应用实验”课程(32学时实验)两门课程;三是将“电路分析”课程(52+16)改为理论与实验分别独立的两门课程。

在专业核心课中:取消了“船舶通信与导航”课,改列为专业选修课。

在专业选修课中:取消了电子综合设计辅导(2学分、24+8学时、第5学期)课,新增加了“电子技术创新实验辅导”实验课程(1学分、32学时实验、第5学期)。

在集中实践教学环节中:一是取消了“电子技术课程设计”(2学分、2周、第3学期)新增了针对性更强的两门“模拟电子技术课程设计”(1.5学分、1.5周、第4学期)及“数字电子技术课程设计”(1学分、1周、第4学期)课;二是将“单片机课程设计”(1学分、1周、第5学期)改成(1.5学分、1.5周、第4学期);三是取消了“船舶电气设计与检验课程设计”(1学分、1周、第6学期),新增了“船舶机舱测控系统课程设计”(1.5学分、1.5周、第6学期)。

(2)2014级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教学计划修订情况

在学科基础课中:一是取消了“电气工程导论”课程;二是取消了“计算机辅助设计”,新增加了“电路原理图与PCB设计”课程(32学时实验);三是将“单片机原理及应用”课程(42+16)改为“单片机原理及应用”课程(32学时理论)及“单片机原理及应用实验”课程(32学时实验)两门课程;四是将“电路分析”课程(52+16)改为理论与实验独立的两门课程。

在专业核心课中:一是将“单片机原理及应用”调整到学科基础课;二是取消了“供配电系统”课程(2.5学分、36+4学时、第7学期),改增为“工厂供电”课程(3学分、40+8、第7学期);三是将“检测与转换技术”(2学分、26+6学时、第4学期)学分调整为(2.5学分、28+12学时、第4学期);四是将“自动控制原理”课程(3.5学分、48+8学时、第5学期)学分调整为(4学分、52+12学时、第5学期)。

在专业方向课中:一是取消了“变压器应用技术”课程(2学分、28+4学时、第7学期);二是取消了“船舶动力装置与辅助机械”(2学分、28+4学时、第6学期)课;

在专业选修课中:一是取消了6门课程,分别是:信号与系统、文献检索、企业管理、电气工程专题讲座、集散控制系统、电子综合设计辅导;二是新增“电子技术创新实验辅导”(1学分、32学时实验、第5学期)、“新能源技术”(1学分、16学时、第5学期)两门课程;三是将“AUTOCAD”课程(2学分、16+16上机、第5学期)改为实验课程(1学分、32学上机、第5学期)。

在集中实践教学环节中:一是取消了“专业综合课程设计”(2学分、2周、第7学期);二是新增了“测控技术课程设计”(1学分、1周、第5学期)及“电气控制技术课程设计” (1学分、1周、第6学期)两门课程。

(3)2014级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教学计划修订情况

在学科基础课中:一是取消“计算机辅助设计”(16+16)课,改成了“电路原理图与PCB设计”课程(32学时实验);二是增加了由专业核心课调整来“单片机原理及应用”课程(32学时理论)及“单片机原理及应用实验”课程(32学时实验);三是将“电路分析”课程(52+16)改为理论(56)与实验(16) 两门独立的课程。

在专业核心课中:取消了“信息论与编码”(24+8)课程并调整“单片机原理及应用”课程(40+16)到学科基础课。

在专业方向课中:一是在通信系统方向:将“程控交换”(32)课程换成为“移动通信”(22+10)课程;二是在嵌入系统方向:将“ARM处理器原理及应用”改为“嵌入式系统”(22+10),新增“ 计算机操作系统”(16+16(上机))及调整来“ 电子综合设计辅导”(16+16);而“DSP原理及应用”、 “多媒体技术”、“ 电子设计自动化”调整到专业选修课中;三是取消了电子系统设计方向。

在专业选修课中:一是取消了“复变函数与积分变换”、“JaVa语言程序设计”、“数据结构”、“数据库技术及应用”、“Linux软件设计”、“计算机接口与通信”、“自动控制原理”、“电视原理”8门课程;二是由专业方向课调整来“DSP原理及应用”、“多媒体技术”、“电子设计自动化”3门选修课;三是新增“专业导论”、“学科前沿信息”、“新能源技术”、“现代控制理论[双语] ”、“信息论与编码”、“集成电路设计”、“计算机网络安全”7门课程。

在集中实践教学环节中:一是取消了“电子设计方向专业课程设计”(2学分、2周、第7学期);二是新增了“工程训练C”(1周,1学分),调整了“模拟电子技术课程设计”(2周,2学分)、“数字电子技术课程设计”(2周,2学分)、“单片机原理及应用课程设计”(4周,2学分)。

(二)加强几门关键课程的课改示范工作,提升课程在电子能力培养中的关键作用

(1)电子综合设计辅导课程的教改实施情况

电子综合设计辅导课程是训练学生综合设计能力的课程。学院2009年起将原来的“电装实习”改成(电子装配)“工程训练”和“电子综合设计辅导”(2学分、24+8学时、第5学期)两门课程,并结合课余电子制作训练作为补充。电子综合设计辅导课程每一年的设计制作内容在原有的基础上都有新增,加强设计内容的新型性和实用性,至今实验室已有50多个设计实训模数电路板。2014版培养计划中“电子综合设计辅导”课程调整为实验课程“电子技术创新实验辅导”(实验30学时)。

电子装配工艺训练对学生的知识基础要求较低,在原2010版教学计划中安排在大一第二学期进行,重点是训练学生的电子电路焊接技术,为以后的电子装配打下基础。教学时数为一周,时间上分散进行,历时半个学期。电子综合设计辅导课程是学生进行电子设计的入门课,除公选课、选修课形式外,兴趣小组形式的学习培养也是一个最有成效的环节,使得对电子设计有基础、有兴趣的同学得到充分发挥与提升能力。对电子制作训练做到有计划性,一般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电子制作基本能力训练。安排在入学后的第二学期,以兴趣小组形式进行。内容主要为:焊接技术训练、认识基本元器件(学会万用表的使用)、识图、音频放大电路制作。

第二阶段:电子制作入门训练。安排在入学后的第三学期,以公选课的形式进行。主要学习绘图、制作与测量(学习Protel(Altium Designer)软件的使用,学会常用电子仪器的使用,利用波形图分析电路的工作状态,分析能力训练),内容有:简单电源电路、电动机驱动电路、光控灯开关电路、温控加热器电路等。

第三阶段:电子设计基础训练。主要是结合理论知识设计电路,安排在入学后的第四学期,以选修课的形式进行。内容有:音响电路(含音调电路、功率放大器电路)、隔离放大器电路、充电器电路等。

第四阶段:电子设计综合能力提高训练。主要为综合设计中、大规模电路,安排在入学后的第五学期,以选修课的形式进行。内容有:抢答器电路、开关电源电路、数控电源电路、无线通信电路、锁相环振荡电路、转速检测电路、充电器电路。

(2)单片机原理及应用课程的教改情况

单片机作为电子自动化控制的主要手段,其作用越来越重要。我院该课程为省级精品课程,课程组老师进行了一系列的教学实践,编写了新的教学文件,每年修改电子教案、课件,出版新的教材与实验指导书,不断完善学习资源,实施电子考试等等,为学生的自动化电子设计起到了重要的支撑作用。在2014版教学计划中理论学时改为32,实验改为独立设课,学时为32,课程设计为1.5周。单片机实验电路板全部为校内老师设计制作,实验室至今有单片机综合应用设计电路板30多件。

(3)新增电子技术实践公选课

针对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中发现的理论教学与学生实践应用能力脱离现象比较严重的问题,从2014年下半年开始学院在二年级学生中设立“电子技术实践”公选课程,从学生学习电子技术知识的初始阶段就引导学生向技术应用方向发展,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实际凝练为理论知识的能力,拓展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电子技术实践课程在一定程度上打破课程的专业界限、学科界限,使得知识、技术、信息等多方面融会贯通,在还不能完全打破现有教学模式的情况下,以教学实验班的形式增加一个补充教学环节,以音频功率放大器的设计制作为立足点,从应用目标出发搜索知识点,解决技术问题,培养思维方式。电子技术实践公选课作为教学模式创新探索,在教学过程中最大程度地改变学生被教师控制之下被动地学习的局面,改变单纯死记硬背完成学业的局面,转而让学生养成从解决问题的角度去思考、查找知识,提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创新意识。在教学环节上将实验教学、理论教学、课程设计三点连成一线。在教学效果上力求学以致用,学有所用,以适应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的要求,适应技能考证的要求,适应用人单位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

(三)编写、修订教材、教案,建立完善教师与学生教学学习资源

编写出版《电子综合设计常用模块与实例指导》、《单片机设计实例集》等实践指导教材;为学生开展考证培训修订《电子工程师考证培训讲义》等;编写新的教学文件及电子教案、课件等,建立完善教师与学生教学学习资源。

一是修订出版了《单片机实验与课程设计指导(Proteus仿真版)》、《电子设计常用模块与实例》、《单片机设计实例选集(一)》、《51系列单片机原理及应用》等实践指导性强的教材;二是在原网络课程的基础上进行了单片机慕课网站的建设,新编了150题左右的作业练习题库;三是修改2014级教学大纲、电子教案及课件;四是设计开发2014级用的新实验电路板并用于每年的学生电子设计竞赛训练。

(四)加强实践能力培训,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加强实践能力培训,提高学科竞赛的获奖数量、提高学生、专利证书数量、提高学生电子工程师/板级工程师/电工等从职证书数量。

(1)加强了学科竞赛的辅导力度。一是组织学生电子协会,每周至少开展一次活动,以加强低年级同学的基础技能训练;二是与飞思卡尔智能汽车竞赛相结合,利用各种提高学生能力的资源,充实学生的实践活动;三是培养充实指导教师力量,2014年学院的指导教师队伍扩大至9人,落实了组队学生与指导教师的互选环节,密切指导教师与参赛学生的联系,特别是在暑期中通过明确训练计划、训练内容增加指导教师的投入精力;四是针对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中发现的理论教学与学生实践应用能力脱离现象比较严重的问题,从2014年下半年开始在二年级学生中设立电子技术实践公选课程,在教学效果上力求学以致用,学有所用,以适应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的要求。

(2)重视指导学生、申报专利工作,培养科学研究能力 。通过学生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电子竞赛、省创新研究项目等实践,指导学生以论文或专利的形式固化研究成果,近年来学生发表的电子设计类论文、实用专利、省大学生科技创新(电子电气类)项目、部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增加明显。

(3)加强校内电子工程师等考证培训工作。学院培训中心通过了市职业技能鉴定条件验收,成立了市“职业技能鉴定所”和电工方面考证员,可进行中、高级电工,中、高级维修电工,初级电子设计工程师、板级设计工程师、单片机C语言程序设计师7种电子电气类证书的证书认定,为学生培训考评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4)加强了毕业设计真题实做的要求。学院将毕业设计任务早计划、早布置,以提高毕业设计论文的真题实做时间,现一般是在第7学期初就布置任务,毕业论文答辩分二次进行,在较长的时间内可给学生留出较多时间完成高质量的毕业设计论文,学生毕业设计真题实做的比例在90%以上。

(五)落实考证考级替代学分考试的制度

落实考证考级替代学分考试的制度,将提高从职能力的技能考证、考级、竞赛奖等纳入到教学学分中。

学院出台了关于《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替代管理办法》(试行)的文件,规定了5类学生学业成果(考证、考级、论文、专利、竞赛奖)或经学院本科毕业设计(论文)工作小组认定可以代替毕业设计(论文)的其他成果可替代毕业设计(论文)学分。

二、实践成果

两年间,学生在电子工程师、电工考证、学科竞赛获奖方面成绩提高明显,取得电子工程师证书30 人;电工证书192人;在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中,获省一等奖学生为9人,二等奖学生为18人,三等奖学生为21人;在全国(省)飞思卡尔智能汽车竞赛及智能机器人大赛中获一等奖6人,特等奖2人,二等奖9人,三等奖24人。两年间,学生发表电子设计类论文10篇,取得电子设计类实用专利35项。

三、不足分析

一是教学计划改革后课时量压缩造成教师“抢课”现象,并由课程门数增多及投入精力不足造成教学改革的实践效果下降;二是团队精神在学院教改项目中体现不够,大多数教师还是安于老的教学方式,教改积极性不高,大范围的教改项目推进困难。

提高教学质量不仅需要领导重视,更需要教师的人人参与。教学改革不能停留在口号上,更应建立在教师行动上。高校要把提高教师的影响力与学生的竞争力作为学校发展的基本目标,以社会需求为导向,进一步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为社会输送合格的创新创业型应用人才。

参考文献:

[1] 唐树森,李维. 电气信息类专业基础课程综合改革的研究与实践[J]. 中国电子教育,2004,03:44-46.

高级通信工程师论文篇12

一、思想品德表现:

思想上严格以党员标准要求自己,严于律己、恪己奉公,淡泊名利,积极上进。热爱教育事业,能全身心的投入到教育教学工作中去。严格执行“八要十不”师德规范,认真学习各种教育理论,努力提高自己的认识水平,工作中为人师表、以身作则、兢兢业业,坚持以人为本。曾被评为2003-2004常州市教育系统优秀党员,2009年度校优秀共产党员。

三、教育管理工作:

在中学一级教师期间,注重不断提高自己的教育能力。参加各类培训学习,就读南师大在职教育硕士的学习。担任学校的中小学电脑制作竞赛的培训指导工作,在2006年中,认真组织竞赛辅导,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指导,最后有2人次获得省三等奖,1人次获得市二等奖,3人次获得市三等奖。2009年的竞赛中辅导的曹莹同学在高中电脑艺术设计类别中获得2个一等奖,且作品《看见组图》成为该类别中的第一。积极开展研究性学习,和学生一起列主题,寻素材,树框架,勤评价,在学生进步的同时,本人也对学生形成性评价进行了研究,相关论文获得市三等奖。

2003-2004担任校团委副书记主持工作,依靠广大的学生和青年教工,群策群力、举办了文化艺术节、课本剧展演、暑期征文等一系列活动,获得一定声誉,被评为市红旗团委、市青年文明号。之后,协助校团委书记工作。2006年8月竞聘成为校办公室副主任,分管人事劳资党务档案宣传等的工作。勤学习、善沟通、肯吃苦,努力将二中工作水平得到展现,连年荣获常州市档案工作先进单位、本人被评为局干部档案先进个人、局优秀通联员。日常琐碎繁杂的办公室事务,都努力能做好安排,不计个人得失,不拈轻怕重,力争将每一项工作都做到极致,获得同行的认可,领导的肯定。2009年8月竞聘为校办公室主任,全面负责办公室工作。为将工作顺利圆满地完成,能不断学习,不断反思,来提高自己的管理水平,争创优异的管理业绩,获得全校教工的认同。

四、教学能力:

任职中学一级教师其间,一直担任高二信息技术学业水平测试的教学。本人克服了行政事务繁忙等困难,在教学中坚持做到以下几点,首先精心备课: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法等;然后细心导课:有意识地充分挖掘学生的思维潜质,善于抓住学生的思维亮点循循善导,充分发挥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主体作用;再后耐心辅导:学生有问必答,又不直接回答,务必使学生做到“举三反一”;最后通过课堂小练习及时反馈。根据信息技术教学的特点,在教学中,不仅注重知识的传授,而且更注重对学生动手能力、应用能力和研究能力等的培养。教学能力较强,教学方法得体,课堂气氛活跃,得到所授班级学生的喜爱。连续五年的学测都是100%合格率,尤其是2009年所带艺术班亦取得了100%通过率。

开设了市级研究课1节,全市性校对外公开课1节,参加原城区优质课评比获三等奖,市区基本功竞赛获三等奖。参加市级交流会议2次发言。

2009年2月获得常州市第八批高中信息技术骨干教师称号。

五、教科研能力:

积极参加各级各类的教学研究。中央电教馆课题《高中新课程背景下信息技术与学生学习的过程性评价研究》,注重对学生学习的过程性评价进行研究,该课题获得了中期评估的好评。市级课题《高中生人文素养养成的实践研究》是校本课题,具有浓郁的二中府学文化,本人积极组织各类活动,如人文之旅、诚信主题教育等,投入到研究的实际中,该课题目前已被中期评估。省电教馆课题《基于数字化教学平台的课堂教学过程的设计研究》于2006年12月顺利结题,获得了优秀课题的称号,本人主要任务是开发数字化教学平台,进行技术支撑。

同时不断的对教材与教育教学工作进行研讨,并将体会与心得撰写成文章向刊物投递。

1、撰写的论文《混合型学习在中学信息技术课程中的尝试应用》在江苏技术师范学院主办的《职教通讯》(CN32-1806/G4)2010年第3期上发表;

2、撰写的论文《关注教师心理,建设和谐校园》在新华报业集团主办的《南京晨报》2010年3月30日上发表;

3、以上文章还分别荣获省五四杯、省师陶杯三等奖。

4、撰写的论文《综合实践活动“创建个人网站”中学生形成性评价的研究》获得2008年中小学综合实践论文评比三等奖。

高级通信工程师论文篇13

市教委各级领导历来对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十分重视,并把推进我市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作为促进我市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突破口。为此,市在年就率先在全省配备了计算机专职教研员,并于年成立了“市中小学计算机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和“市中小学计算机教学专业委员会”,分别由市教委主任和主管教学的副主任担任主任和理事长,许多开展信息技术教育的学校也都分别成立了由学校领导、计算机教师和其它非计算机学科教师参加的“计算机教学实验小组”,从而在组织上保证了信息技术教育工作的顺利进行。版权所有

同时,市教委还为加快我市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发展,还于年颁发了《关于加强我市计算机学科教学的通知》等多份纲领性文件,进一步明确了我市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的指导思想、教学目标和发展目标,并在全省率先于部分中小学开设信息技术课程必修课,并结合本市实际,提出三个统一(统一管理、材,统一考试),二个提高(通过广泛开展信息技术教育,提高全市的教育教学质量,全面推进我市教育现代化;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一个目标(使我市信息技术教育真正走在全省前列,成为我市的教育特色)。

二、重普及,促提高,普及提高双丰收

在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是推进我市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发展的重要内容和保证,是市实施科教兴市战略,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基础性工程和标志性工作。截止到年月,全市共有所学校开设了信息技术教育必修课程,预计到今年年底,全市所有高中,年全市所有初中,年全市所有小学都将开设信息技术教育必修课程,使我市所有中小学生都要接受信息技术教育。同时,我们在努力提高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普及率时,也注重对计算机特长生的培养,为此全市每年要举办六次市级中小学信息技术学科竞赛(中、小学生计算机知识竞赛、网页设计制作竞赛和多媒体制作竞赛)以及报刊赛、版权所有大奖赛等多种竞赛活动,进一步选拔尖子学生,再通过各种形式的集训进行再提高,几年来,我市在参加全省全国的gdoi、noi以及电视大奖赛等各种竞赛活动中,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共获得了全国一等奖五个,二等奖近十个,省级以上奖励更多达余人次,拱北中学今年还在全中noi奥林匹克分区联赛中获某省赛区团体一等奖(全省第四名),并连续两年获全国优秀参赛学校称号,我市在参加全省的gdoi奥林匹克竞赛决赛中也获得团体第七名,受到了省内外有关专家的好评,引起了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

三、采取措施,加强教师信息技术培训

强化信息技术教师队伍的建设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是一项面向未来的现代化教育,是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而要真正提高信息技术教育的质量,达到我们的预期目的,除领导重视外,还需要有一批具有较强的敬业精神和较高业务素质的教师队伍,为此,市教委从年开始,就每年从大专院校和社会各界招聘大量优秀的计算机人才充实我市的信息技术教师队伍,同时,市教委还每年对信息技术教师进行各种培训,如加强各种教研活动,组织教师进行教育教学理论、心理学、信息技术教材教法的研究与学习,外出考察交流,以及举办高水平的技术专题讲座(如网络管理、网页设计、多媒体制作等)等,并定期进行优质课评比、优秀软件的评比、优秀论文的评比等,极大地提高了他们的思想素质和业务素质。同时为使这批教师安心工作,市教委和各个学校还想尽办法改善他们的工作、生活、环境,对他们生活上关心、工作上支持,并在职称评定、课时计算给与倾斜,使他们工作顺心,生活安心。目前,我市已拥有一批高学历、高素质且具备较强敬业精神的教师队伍,截止到年月,全市全市信息技术教师公开发表的论文以及获省级以上奖励的论文、教案、软件等达余篇(件)。

狠抓教师队伍的信息技术培训工作

要大力发展我市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全面推进市素质教育,提高教育质量和效益,加速实现市的教育现代化。我们还必须大力开展全市所有非计算机教师的信息技术培训,以切实提高他们的信息技术素养。依据《某省省教育信息化工程规划》的指导意见,结合我市实际,市教委早在年就建立起分层次的多级培训机制:一级层次是要求所有岁以下的中青年教师在年前全部进行一次系统的信息技术培训,并要求有%的教师要通过计算机初级考核,%的教师要通过计算机中级考核,各级各类学校能有%以上的教师可以把信息技术手段整合到学科教学中去;二级层次是要求所有的中青年教师在年前全部达到并通过计算机中级考核,%要达到并通过计算机高级考核,各级各类学校要有%以上的教师可以把信息技术手段整合到学科教学中去;同时学校要把教师应用计算机进行教学的能力作为晋级考核的指标。为此,我市在年就根据学校教育实际编写出+了全省第一本适合教师培训的《计算机应用技术》一书,并制作出+了配套光盘。目前此项培训计划进展顺利,已达到预期目标。现在全市开展计算机辅助教育的学科覆盖率达%,开展计算机辅助教学的教师覆盖率达%以上,此外还有一部分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整合教学。

四、加强课题研究,大力促进科研促教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师生的信息意识,实现教育过程的信息化,并最终培养信息社会所需要的高素质的人才。基于此,我市加大了科研力度,全市中小学兴起了教育科研的浪潮,截止到年月,全市共承担了国家、省级重点课题达数十项之多,如市教委承担的全国教育科学‘九五’规划重点课题“珠江三角洲教育现代化理论与实践”子课题“信息技术与教育信息化发展研究”,一中承担的“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优化语文教学”,市二中承担的“cai促进教师现代化教育技术水平提高的研究”,拱北小学承担的“多媒体熟语识字”等,使我市在教育信息化理论研究、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研究、计算机多媒体与网络辅助教学和课程整合等多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加强教育信息化理论研究,全面推进我市中小学教育现代化的发展

市教委承担的全国教育科学“九五”规划重点课题“珠江三角洲教育现代化理论与实践”子课题的“信息技术与市教育信息化发展研究”于年月结题,它从多个角度、多个方面对我市当前教育信息化的发展(信息技术课程、多媒体辅助教学、教育管理信息化、教育信息资源、网上教育与远程教学、教师队伍建设等)进行了整体分析、研究,找出了许多阻碍我市教育信息化发展的症结,提出了我市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基本原则、战略思想、发展策略和措施保证,规划了我市信息化教育发展的目标和方向,并为此建立了“市实验中学”,力图通过营造信息化环境,加强信息化建设,以信息化教育带动学校的全面工作,使实验学校逐步构建起现代化的信息化办学模式。因此,可以说这是我市推进教育信息化进程中的一个纲领性文件,对我市教育信息化发展将起到一个不可低估的作用。

加强信息技术课程研究,突出学生信息素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市中小学计算机学科教学研究”作为我市首批重点课题早已于年立项,为配合该课题研究,我市还在拱北中学、拱北小学和香州七小设立了三个“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实验班”,该课题明确提出在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要坚持“信息技术是教育的工具而不是教育的目标,信息技术是认知工具,信息技术教育的目标应是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计算机是创新工具,强调计算机综合应用能力”等四个基本原则,在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突出学生信息素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并从教材、教法、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等多方面进行实验研究,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

改变传统教学模式,突出网络、多媒体教学模式的构建

教育信息化必然引起教学模式的变化,现代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与教育过程的结合,给教育带来了一个全新的面貌,它赋予教学设计与教学策略以更丰富的内容。如何突出网络、多媒体教学模式的构建,充分运用多媒体计算机的交互性和非线性的表达方式来营造引导学生创新能力发展的新型教学环境,尤其是创建优化的网上学习环境,来实现教师传授与学生自我探索的有机结合,以切实提高信息技术教育的科学化水平,已成为我国广大教育工作者的重点研究内容。为此我市市一中、市二中、市四中、市六中、拱北中学、实验中学、县一中、拱北小学、香州一小、香州一小等一大批中小学校多年来一直都在如何利用现代化教育技术改变传统教学模式,突出网络、多媒体教学模式的构建,提高教学效益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尝试,认真的研究、积极的探索,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走在了全省的前列:如市一中的“校园网络环境下的教育教学研究”和“现代教育技术在教育实践中的应用与研究------多媒体与语文教学”、市二中的“cai促进教师现代教育技术水平提高的研究”、拱北小学的“多媒体熟语识字”以及市六中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等,受到了省内外教育专家的一致好评,特别是对市六中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研究,某省省教育厅副厅长刘达中说“这个实验班我非常欣赏,它体现了传统教学模式的根本转变”,美国哈佛大学威斯汀教授也说“这种模式在美国也很少见,值得进一步研究推广”。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