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杂志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新媒体环境下科技期刊影响力的提高

摘要:

通过分析新媒体的特点,探讨新媒体环境下科技期刊影响力提升的途径,认为科技期刊应该积极发展数字出版,具有一次加工多元复用的能力,利用新媒体的影响力和传播力,打造期刊的品牌,提升软实力,同时推进期刊集约化,进行资源整合和共享,并通过大数据分析获得有用信息,推进期刊的发展,增加期刊的竞争力。

2017年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了《第十四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报告》,该报告显示2016年中国成年国民各媒介综合阅读率为79.9%,数字化阅读方式的接触率为68.2%,其中成年国民每天接触新兴媒介的时长整体上有不同程度的提升。随着新媒体的迅猛发展,传统媒体一家独大的格局被打破,传播者与受众的界限不再分明,单向传播转为双(多)向互动传播。这种趋势不仅仅使科技期刊面临前所未有的压力,同时也为其发展提供了空间和机遇,“它不仅深刻改变了传统期刊出版格局,导致期刊出版秩序的日益复杂,而且也给期刊的运营模式和传播形态带来多方位、深层次的影响”。在这种背景下,科技期刊必须重新审视自我,转变思维,积极探讨新媒体环境下期刊影响力的提升途径,迎接新媒体带来的机遇和挑战。

1.新媒体环境下信息传播的特点

新媒体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它相对于传统媒体(报刊、广播、电视等)而言。新媒体在信息的呈现方式上多样化,往往以复合形式呈现,例如:声音、文字、影像、图形等,具有很高的科技含量;新媒体具有不受时间地点所限制的特征,可以随时在电子网络信息覆盖的地方接受到其他任何地方的信息;与传统媒体相比,新媒体不仅仅具有新技术的运用,更有思维模式方面的创新,在商业模式上也具有创新性。综上所述。新媒体具有以下特点:传播更新速度快,成本低;信息量大,内容丰富,多媒体传播;互动性强;不受时间空间影响等。此外,新媒体的发展也潜移默化的改变了人们的阅读习惯,阅读中更看重读者的个人需求,强调分享互动。新媒体的广泛应用降低了阅读门槛,提高了人们对信息获取和进行反馈的效率,逐渐形成了信息反馈的对流模式[3]。

2.期刊影响力提升途径

2.1发展数字出版

2010年新闻出版总署印发的《关于加快我国数字出版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提到“发展数字出版产业,对于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推动文化产业乃至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转变出版业发展方式具有重要意义”。在此推动下,中国科技期刊的数字出版取得了一定的发展。

1)可扩展标记语言(XML)目前科技期刊越来越重视可扩展标记语言(XML)在数字出版中的价值。XML是一种简单灵活的文本格式,并具有PDF及超文本标记语言(HTML)所不具备的优点,例如可读性强,同时具有可扩展性,移植性与兼容性,能够长期保持,进行信息检索以及多种数据源间的数据交换与重复利用。XML的应用有利于期刊网站的建立,也为信息化处理稿件,建立数字化平台和采编系统提供了便利条件;同时可以促进文章的电子出版,不再使作者科研成果的展现拘泥于纸质版形式,从而加快科研成果的传播;为后续多渠道,多方位的传播提供了可能,能够更好地服务于作者和读者。

2)数字对象标识符(DOI)DOI是指数字对象标识符,它不会被其所标识的数字化对象的版权和存储地址的改变的影响。DOI具有性、持久性、兼容性、互操作性、动态更新等特点,它的使用可以实现跨平台检索,方便读者在海量的数据中高效的查找。

3)开放学术出版物及学术产出的作者(即科研工作者)标识符(ORCID)ORCID是OpenResearchandContributorID的简称,即开放学术出版物及学术产出的作者(即科研工作者)标识符。ORCID是在全世界范围的16位身份识别码,是科研工作者在学术领域的身份证。它的使用能够解决科研人员姓名混淆,地关联科研人员的标识与其发表的作品,同时在较大程度上促进科研成果归属的组织和规范。鉴于此,全球有影响力的出版社、基金组织及科研机构开始重视ORCID的应用,纷纷加入ORCID的平台。在中国,2014年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建立了ORCID中国服务平台iAuthor[11],开启了ORCID标识系统的中国化。

4)采用国际通用采编系统在线采编系统是科技期刊的一个重要门面,它对吸引品质稿源,建立规范的审稿流程,建立高水准的审稿专家群体及提高期刊质量有着重要的作用,因而采用国际通用采编系统,制定符合期刊特色的软件界面,方便用户操作,对提高期刊的影响力非常重要。目前世界上四大学术出版商分别为Elsevier、Springer、Wiley-Blackwell和Taylor&Francis,它们是国内大部分科技期刊国际出版的合作伙伴。

5)网站网站也是科技期刊展示自我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途径。它主要承担着文章展现,采编系统,专家数据库管理等功能,是期刊最早的传播平台。随着新媒体的发展,网站的集成功能越来越强大,可以支持电子期刊和开放式获取(OA)的出版,读者在网站上可以下载全文,从而扩大科研成果范围,增多学术成果的获取途径;它也为论文的优先在线出版提供了可能,缩短了文章发表周期,提高学术成果的传播速度;同时在网站首页可以设置电子邮件通知(E-mailAlert)和RSS(ReallySimpleSyndication)订阅功能,定期通过邮箱将期刊近期信息(目录,摘要,全文等)发送给作者和读者,实现自定义订阅期刊文章。

2.2打造期刊品牌化

随着期刊内容同质化现象的日益加重,科技期刊谋求出路,就必须要展示自我,提高核心竞争力,打造期刊品牌化。

1)科技期刊品牌化建设首先要注重期刊的学术水平,留住品质作者群。目前我国已经形成了以SCI收录论文数量为重要考核指标的科学评价体系,所以想要留住品质的文章和作者群,争取被尽可能多的文献检索系统、数据库收录,直至进入SCI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途径。

2)构建作者、读者、编辑多方参与的多媒体平台,如国内的QQ、微信、微博等以及国外的Twitter、Facebook、LinkedIn等。这些平台的建立更使人们从传统的一对多,点对面的方式转变为多对多的方式,增强了互动性。这种互动功能提升了传播效果,使每个人都可以进行传播,受众本身也变成了传播者,大大增强了受众的主动性。编辑部可以通过这些平台与期刊相关的投稿信息,建立作者数据库,跟进其研究方向及进展,及时进行约稿;了解读者兴趣,展开读者调查,壮大潜在作者的队伍;作者和读者也可以自己的需求,提出建议,增强他们的参与度,建立良好的工作关系;同时编辑部根据反馈意见要及时调整工作思路,贴近学术前沿和热点,提高服务质量和工作效率,更好的发展期刊。

3)利用新媒体进行多渠道推广,加强自我宣传,扩大期刊的影响。建立期刊微信公众平台和微博等是目前常用的手段,这给期刊的定向精准传播提供了机会,利用这些平台可以进行期刊推广,挑选品质文章进行定向推送,还可以对期刊内容进行二次加工,挖掘深层次关联,形成新知识,使内容增值,例如制作虚拟专刊;邮件推送也是一个重要的手段,不定期地向读者推荐与其研究方向密切相关的论文是很多期刊编辑部的做法,推广科研成果的同时,也有利于提高期刊影响力,吸引到更多品质稿源;同时期刊APP也是一个可探索的方向,让读者自我掌控阅读内容和频次,并实现在线阅读及下载等功能,更好地满足现代社会快餐式、跳跃式等各种浅阅读的需求。虽然目前学术期刊APP并不多见,但随着新媒体技术的迅猛发展,其发展空间将会越来越大。

2.3推进期刊集约化

传统的科技期刊编辑部形式过于单一,稿源无保障、读者群规模小,缺乏发行计划,在新媒体的发展形势下这种小作坊式的发展道路将会越走越窄,因而期刊群进行集约化,资源整合和共享是必然趋势。资源整合是新媒体本身的优势,也是其价值所在,新媒体下的科技期刊资源整合要充分利用好信息系统在数字化管理的优势条件。建立学科相近的期刊群,进行资源的整合,进而实现资源的共享。借助整合的数据,可以对专家进行研究方向分类,通过精细化分类发现每位专家的关注点和需求,从而方便约稿,审稿以及推送等环节的精准定位。同时要善于运用大数据手段进行期刊数据分析,深度挖掘出有用的信息,如作者群体分布,当前研究热点,高被引论文,不同期刊间的引用情况等,从而有针对性的制定期刊提升策略,提高期刊的质量。国外大型出版集团,在21世纪初就完成了数字化战略转型,继而形成了大型产业生态。比如Elsevier集团,它的业务范围包含学术期刊编辑出版、数据库建设、数字出版解决方案供应等,是众多品质期刊的合作伙伴,具有品质学术期刊及数据库资源,掌握着期刊评价的话语权,具有较强的竞争优势。而国内科技期刊大多闭门作战,难以接触资本市场,不具备产业融合的能力,无法形成真正的集团化形态。随之而来的是缺少实现转型的资本、人力和市场竞争原动力,导致相较于国外期刊,国内期刊缺少强大的平台,缺少利用期刊群优势的意识,不能很好地整合资源,难以与之相抗衡。即使国内高质量的SCI期刊,其出版也需依赖国外出版集团,支付高额的出版费用,并且让其获取论文的全部或部分版权,反之高价买回给国内,造成经济上和科技上的双重损失。

3.结束语

新媒体的出现给科技期刊的数字出版提供了可能,期刊应加强数字出版建设,加快科研成果的传播速度,实现一次加工,能够多元复用的目的。其次争取被更多的文献检索系统、数据库收录,尤其是SCI数据库,更大范围的被检索,吸引更多的品质稿源;利用新媒体的影响力和传播力,加入加强与作者和读者的互动和联系,建立亲密的关系;采用多渠道,多元化对期刊进行推广,以多样化呈现,多层次衍生,多角度交互的方式,打造期刊的品牌,提升软实力。推进期刊集约化,营造更好的平台,进行资源整合和共享,推进期刊的发展,增加期刊的竞争力。新媒体背景下,科技期刊的发展既面临挑战,也存在机遇。科技期刊应抓住契机,充分利用新媒体的特点和优势,积极探讨期刊影响力提升的途径,以期得到更好的发展。

免责声明以上文章内容均来源于本站老师原创或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学习和参考。本站不是任何杂志的官方网站,直投稿件和出版请联系出版社。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