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杂志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市场经济论文

摘要: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起步较晚、发展时间较短,因此很多企业还并没有适应当前的市场经济条件,甚至仍然还要按照以往的计划经济组织结构来管理企业的经济活动。这就导致了企业组织缺乏灵活性,不能很好地对当前的市场经济环境进行变通,久而久之,必将面临着被市场淘汰的风险。再者,还有部分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只一味追求高利润,而忽视了企业组织结构的完善性和科学性,进而严重影响了企业的持续稳定发展。
市场经济论文

市场经济论文:经济体制理论下市场经济论文

一、创新和发展

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在他心中,所想象的社会主义是一种经历了资本主义最发达的阶段之后的社会形态,并且所想象的社会主义也是建立在生产力具有高度发展的基础之上,但是却脱离了我国的实际情况。邓小平同志在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期间,提出以及改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论是凭借着辩证唯物主义者的这种科学态度,并结合了其社会实践规律的,这也是马克思主义所拥有的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完善以及发展所需。

二、经济体制、制度创新的理论基础

在1992年的南方谈话中,我们在理论上对于社会主义和市场、商品的经济之间的结合存在问题的认识上迈出了最关键的一步。在我国十四大会上明确的指出了:“对于社会主义的实践发展、认识深化上,明确的指出,中国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改革的总要目标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以确保能够对于生产力的发展以及解放取得进一步的成功。”而这一结论的提出也表明了其理论的正式确立。也标志了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进入到了现代化制度的轨道之上,为了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不断创新、需要提供了新的理论前提以及创新方法。

三、实践的方法论意义

从我们所了解的其理论形成的过程以及包含的丰富内容来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并没有为我们提供现成的条例,只是一个指南,作为一个未来研究的出发点,也就是说它给我们展示的只是实践的方法论意义。

四、科学指南

马克思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是在其哲学与经济理论学的基础上建立出来的,在新的历史条件之下,科学社会主义凭借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走出了新的方向。社会主义的政治体制改革当中,主要包含了其职能的转型、转变我国党的工作方式,扩大人民民主权利,人民当家作主等等,全都离不开其理论的指导,政府的职能也不是万能的,其能力也有一定的局限性,当市场出现了失调的状态,政府才能够发挥其有效作用。

五、有力保障

邓小平的这一点理论不仅仅为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提供了巨大的帮助,还对中国经济的发展实践起到了促进作用。中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以及不断的完善,对中国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巨大的动力,也使得我国经济的发展速度进一步加快,进而确保我国经济发展买入了新的历史阶段。也使得我国逐渐缩小了与世界强国的经济差距。

市场经济论文:企业经济管理模式市场经济论文

1企业经济管理模式

所谓企业经济管理,指的是对企业的经济活动进行计划、组织、协调、指挥及控制的一项活动,其旨在实现企业的盈利目的、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任何一项管理活动都需要一套科学的管理模式来作为管理依据,企业经济管理也不例外。一个良好的经济管理模式是确保企业经济管理活动高效运行的基础,也是企业控制产品的生产成本、制定合理的薪酬制度、提高资源的利用率以及合理组织生产经营活动的必要条件。我国企业的经济管理模式主要经历了2个阶段:及时个阶段是在建国初期的计划经济时代,其管理模式是企业依靠国家划拨资金来进行生产和经营,一切盈亏也都是由国家负责;第二个阶段是在改革开放后,随着市场经济概念的提出而逐渐萌芽的。现如今,我国已经进入了市场经济时代,在此条件之下,企业经济管理模式也较原来发生了巨大改变,当前的企业经济管理模式是以生产为中心,在遵循企业经营目标和方针的基础上,充分结合内外部环境和经营战略战术,并根据自身的特点而形成的。

2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企业经济管理模式存在的问题

2.1管理制度不够完善

在当前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中,虽然有部分企业已经发现了企业经济管理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性,也在积极建立经济管理模式,然而大多数企业的经济管理模式仍然不够完善。之所以会出现这种现象,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企业对经济管理的重视程度仍然有所欠缺,即使有的企业已经建立了相关的经济管理制度,但却仍然没有脱离传统管理理念的束缚,其管理模式中存在着很大的漏洞和问题,并且企业内部的各级管理人员和工作人员也对经济管理这方面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因此导致了企业的经济管理活动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

2.2人力资源管理不足

人力资源是企业发展的及时资源,同样,在企业经济管理过程中,也离不开人力资源。然而目前,我国有部分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只重视技术人才,而在很大程度上忽略了管理人才,因此导致企业在各方面管理包括经济管理上非常缺乏专业人才,只能依靠企业领导来进行管理。在这种管理模式之下,领导的个人感情、认知和喜好是进行经济决策的较大依据,如果领导过于刚愎自用,那么很容易给企业带来较大的经济风险,并且一旦更换领导,还会引发一系列的人员变动,严重影响着企业各项工作的顺利进行。

2.3企业组织不够灵活

相较于西方资本主义的经济发展而言,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起步较晚、发展时间较短,因此很多企业还并没有适应当前的市场经济条件,甚至仍然还要按照以往的计划经济组织结构来管理企业的经济活动。这就导致了企业组织缺乏灵活性,不能很好地对当前的市场经济环境进行变通,久而久之,必将面临着被市场淘汰的风险。再者,还有部分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只一味追求高利润,而忽视了企业组织结构的完善性和科学性,进而严重影响了企业的持续稳定发展。

3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企业经济管理模式的改善措施

3.1更新管理理念

一个的管理理念是开展经济管理活动的必要前提。在当前的市场经济条件之下,企业应当走出传统管理理念的束缚,积极借鉴和吸收国外先进的经济管理理论,并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和特点,大胆进行理念上的创新。在这一过程中,企业应当具备全局意识和危机意识,要深刻地认识到企业的发展前景,明确企业的发展目标,这样才能够制定出符合市场经济条件和企业发展的经济管理制度。

3.2完善管理制度

一套完善的经济管理制度是保障企业健康稳定发展的动力。企业若想完善经济管理制度,首先必须要拥有足够的人力资源,因此企业必须要先建立健全人力资源管理制度,积极引进的经济管理人才,同时不断加强企业内原有人才的综合素质及其对经济管理工作的认同感和积极性,尽可能地对人力资源进行化配置,进而依靠人才来建立有效的经济管理制度。

3.3健全组织结构

随着时代的发展,传统的企业组织结构已经不再满足当前企业发展的需求,建立一个符合市场经济需求的企业组织结构势在必行。当前企业必须要以市场为导向,在遵循高效、科学以及人性化等原则的基础上不断优化自身组织结构,使组织结构变得更加灵活和变通。

4结语

综上所述,在市场经济条件之下,企业的经济管理模式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目前,我国部分企业的经济管理模式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企业必须要在实践中不断发现和解决这些问题,才能够提高经济管理效率。

作者:葛微微 单位:中共安丘市委党校

市场经济论文:经济管理市场经济论文

一、政府经济管理职能定位基本原则

首先,政府经济管理职能定位要坚持适度原则。因为当前中国的经济体制已经不再是计划经济体制,而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对政府的职能转变提供重要的推动。政府的经济管理职能转变,也需要适应当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具体状况。这样的一种转变实际上和中国的经济发展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虽然中国的市场经济已经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但是实际上中国的地区发展仍然是不均衡的,因此,对于不同区域的政府在实现经济管理职能方面,应该充分结合地区的具体经济发展状况进行调整。如在中国一部分市场经济相对比较发达的地区而言,应该主要提供社会事业服务方面的职能定位,其经济管理的职能需要配合服务型政府的建设紧密结合在一起。而对于一部分经济相对比较落后的地区,应该首先积极推动市场经济的发展,打造坚实的社会经济基础。其次,政府经济管理职能定位,要明确科学发展的原则。因为政府经济管理职能转变是涉及到非常多的层面,有很多难题需要进行克服,更需要充分结合联系当前政府经济管理实际,以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实际状况。因此,对于政府的经济管理职能定位,应该充分根据政府管理规律,科学地推动政府对于管理职能的改革,让政府经济管理职能定位能够沿着科学的方向不断发展。也只有将发展放在首要位置,并且尊重事物的发展规律,科学地推动政府经济管理职能的科学定位,才能够让政府在市场经济发展过程当中做好统筹规划,才能够运用好宏观调控的政策工具,避免社会经济重复建设,出现社会经济管理的短板状况。因此,政府的经济管理职能定位,离不开对于社会经济规律的尊重,需要坚持科学发展的基本原则。

二、明确界限是政府经济管理职能定位思考的基础

政府的经济管理职能定位,并不是盲目扩张政府在市场经济领域的干预职能,而是根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规律,促进政府在市场经济的日常发展中的积极作用。因此,政府的经济管理职能,是和市场正常运行紧密联系在一起,通过政府经济管理职能的发挥,最终是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在对政府经济管理职能进行定位的过程中,尤为重要的一点是明确其职能的边界。这也是对政府经济管理职能定位重新思考与分析的重要基础。现代的市场经济秩序当中,合理或者科学的政府,应该是一个有限政府,政府不能够在任何经济领域都进行大包大揽,要主动承担责任,但是也不能够干预市场经营主体的微观运营。在明确政府经济管理职能的界限上,要注意以下几点:及时是要完善政府履行经济管理职能的主要规则,特别是针对市场经济的合理、科学运行提供合理的制度保障,尊重市场经济的规律;第二是要针对政府的经济管理,要对国有资产、国有控股等国家主导经营的企业进行监督,避免国有资产在市场经济的流动过程中产生严重的流失,给国家经济发展造成重大损失;第三是针对市场经济的运行,特别是在面对社会不同职业、阶层的收入出现差距的情况下,应该尽可能地维持好社会再分配的效率以及公平的问题,特别是二元经济结构的协调、高收入人群与中低收入人群之间的协调、人均收入的提升,以及市场经济其他公平性的问题,都应该得到政府给予经济管理职能上的支持。从上述三个方面看,明确界限并不是让政府在市场经济中采取无所作为的经济管理方式,而是让政府在履行自身经济管理职能的过程当中,有的放矢地推动自身职能的落实,让自身的经济管理行为更具备效率,避免计划经济时代的大包大揽,促进市场经济的稳定、可持续的发展。在明确政府经济管理职能的基础上,政府的经济管理职能应该分析当前以及未来的经济发展方向,针对自身的发展特点进行改革,这也是政府履行好自身的经济管理职能的重要基石。三、政府经济管理职能定位对策分析政府在履行自身经济管理职能的过程当中,应该根据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社会经济的现状以及发展趋向等进行合理的调整。而政府的经济管理职能调整,应该是建立在良好定位的基础上,促进政府经济管理职能的有效运转,并且最终为市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因此,对政府经济管理职能进行科学定位尤为重要。联系当前中国政府经济管理职能的定位现状,进行思考提出以下对策。

(一)政府主体角度的经济管理职能定位

从政府主体角度,推动政府经济管理职能定位的实现。对于政府在社会市场经济当中,其管理的范畴应该有权力清单,避免政府在参与经济管理的过程当中,出现职能错位或者缺位,无论是将权力倾斜于市场,或者将权力集中在政府,都不利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因此,政府在充分尊重市场在调配社会资源的基础作用下,应该明确其自身参与经济管理过程的边界,避免其自身进退两难的状况。宏观调控作为当前中国政府的主要经济管理工具,是作为“无形的手”对社会产生积极影响的。凡是市场能够科学调节并且运作的,政府不应该包揽和干预,要保障市场当中各种经济主体的创造力和自行经营的能力,保障市场的运行自主性。同时,政府也需要对于各种市场存在的盲目性、自发性等进行适当地补充和支持。对于市场的运转以及平等竞争等,政府应该通过政策以及制度等进行规范引导。政府应该为市场的可持续发展提供重要的支持,正确定位自身的经济管理职能。此外,服务型政府的塑造和建设,应该和政府的经济管理职能互为补充,完善政府对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重要保障作用。

(二)市场经济角度的政府管理职能定位

从市场经济的主体即企业的角度分析政府经济管理职能定位问题。企业是整个市场运行的重要支撑,因此,政府在定位经济管理职能方面,应该壮大社会当中各类企业,促进中国整体经济的科学发展。首先,政府要对市场经济的运行机制进行优化,并且鼓励社会的竞争。政府在进行经济管理过程当中,要让国有资本逐渐集中在具备公共性的资源上,将可以让市场运行的各类行业交给企业,让不同的企业通过互相竞争,从而促进不同行业版块的发展,增强市场的经济活力,优化整个市场经济的所有制格局。政府提供适当的监督以及管理,能够促进市场经济的优化发展,规范并且引导企业的行为,促进竞争的有序性。其次,政府应该为企业提供更好的发展环境,通过提供优惠政策,帮助小微企业不断发展。政府应该汇集社会上的品牌力量、社会资本以及各种资源,为产业的优化整合提供足够的支持,鼓励企业进行科学技术创新,进而形成核心技术,为提升中国企业的创造力提供更多的战略支持。新兴产业离不开政府的支持,而政府的经济管理职能,在新兴产业版块所提供的就是资源供给结构的优化,提供扶持政策等。因此,就市场经济的主体而言,政府的经济管理职能也是非常重要,企业的健康发展,离不开政府的正确引导和有力支持。

三、结束语

当前是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同时也进入了深化改革的战略攻关期。因此,对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的政府,在正确定位并且完善政府经济管理职能方面应该给予足够的重视。政府的经济管理职能是其非常重要的职能之一。通过科学定位,充分分析当前政府自身的特点、社会市场经济的发展现状以及市场规律性等,可以促进政府经济管理职能的科学转变,从而促进市场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作者:刘晶 塔娜 苏明 单位:渤海大学 北京大学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经济管理学院

市场经济论文:反垄断法市场经济论文

一、反垄断法颁布的背景和意义

反垄断法的颁布,是我国市场经济发展史上一个重要的里程碑,2008年我国颁布反垄断法之后,对于市场竞争中的一些垄断行为,有了基本的处罚法律依据,也标志着我国市场经济秩序进入了一个较为成熟的时期。在反垄断法颁布后,经过不断完善,逐渐形成了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立法等完整的法律体系,为规范我国市场经济秩序起到了重要作用。

二、影响我国市场经济秩序的部分因素

(一)国有企业的资源垄断

首先,在市场经济秩序中的市场竞争方面,国有企业的资源垄断对于民营企业来说会造成一定的不公平竞争,民营企业在竞争地位中处于先天弱势。在电力资源、通信资源、金融资源、矿产资源等方面,一些大型的国有企业由于垄断了这些资源,市场竞争对手很少,也无法较好提高其经营管理水平和创新水平。一些国有企业,利用资源垄断优势进行垄断经营,控制产品和服务的市场价格,这对于市场经济秩序的影响是较大的。因而从我国市场经济秩序的实际情况来看,国有企业的资源垄断现象是一个较大的影响因素。

(二)企业发展的外部环境

企业发展的外部环境主要包括经济环境、法律环境、政治环境等等,在不同外部环境下,企业会采取相应的经营策略和竞争手段,因而企业外部环境也是影响经济秩序的一个重要因素。竞争是市场经济秩序中的核心,无论是中小企业还是大型企业,只有通过市场竞争才能不断提高自己的创新能力、经营能力,这也是市场经济长远、健康发展的基础。特别是在法律环境方面,当前我国很多民营企业在同国有企业竞争中,由于缺乏较为完善的法律环境,无法与国有企业在同一起跑线上进行公平竞争。

(三)社会环境稳定性

社会环境稳定性主要是指社会环境是否安定、和谐,稳定和谐的社会环境对于保障正常的市场经济秩序有着重要作用,反之,如果社会环境不稳定、不和谐,特别是存在一些不安定因素,就会对市场经济秩序造成一定的破坏。例如近年由于来我国出现了一些涉恐事件,造成了极大的社会影响,我国政府加强了反恐力度,这对规范市场经济秩序也有着重要作用。

三、反垄断法背景下规范市场经济秩序策略

(一)规范国有企业的市场竞争行为

首先,对于国有企业来说,应当规范其市场竞争行为,国有企业本身也应当树立起科学的企业发展意识,只有以公平的姿态参与到市场竞争中去,才能真正获得发展动力,提高企业的经营管理能力和创新力。相关政府部门应当加强对国有企业市场竞争行为的监管力度,防止一些国有企业利用资源垄断优势进行不正当的市场竞争,保护民营企业活力,丰富市场经济的多样性。诚然,国有企业垄断部分资源,对于维护国家安全、安定有着重要作用,也能够较好的促进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但是应当对这些国有企业的市场竞争行为进行规范。

(二)为民营企业营造良好的法律环境

为民营企业营造良好的法律环境,是规范市场经济秩序的一个重要途径,在营造良好法律环境中,应当注重完善当前市场经济相关法律体系中的一些不足之处。通过营造良好的法律环境,修改当前相关法律体系中的一些不足之处,能够为民营企业营造更好的法律环境,这对促进我国的民营经济发展有着重要作用。反垄断法作为维护市场经济秩序的基础,应当不断对反垄断法进行完善,针对当前反垄断法中存在的一些问题,积极进行改正。应当指出,我国反垄断法的颁布时间尚短,相较于西方反垄断法体系并不成熟。在完善反垄断法中,可以借鉴西方国家的一些成功经验,针对近年来出现的垄断案件特点进行相应的完善改进,使得反垄断法在规范市场经济秩序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三)构建和谐稳定社会,保障市场经济稳定发展

构建和谐稳定社会,是保障市场经济稳定发展的重要基础,只有在稳定、和谐的社会环境下,国家经济才能够得到较好的发展,同时,人民生活水平也更有保障。在规范市场经济秩序中,应当充分认识到社会稳定性对于市场经济秩序的影响,特别是近年来的反恐形势日趋严峻,相关部门应当积极承担起构建和谐稳定社会的责任。例如公安部门在维护市场经济秩序方面也有着积极作用,消除危害市场经济秩序中的一些问题,加大对破坏市场经济秩序人员的打击力度。同时,也应当加强对于恐怖事件的打击力度,防止该类事件破坏社会安定和市场经济秩序,从而更好保障市场经济稳定发展。

四、结论

在我国当前的市场经济环境下,就我国市场经济秩序的实际情况来看,国有企业垄断行为、企业发展外部环境以及社会稳定性是影响市场经济秩序的重要因素。反垄断法的颁布,对于规范市场经济秩序起到了重要作用,特别是在打击垄断行为方面,可以说反垄断法的颁布也促使我国市场经济秩序的规范和完善。为了更好规范我国市场经济秩序,应当进一步规范国营企业的市场竞争行为,防止出现垄断现象,为民营企业发展营造良好的法律环境,并且构建和谐稳定社会,促进市场经济的长远健康发展。

作者:李雯笛 单位: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反恐学院

市场经济论文:高校市场经济论文

一、高校经济行为的概念及客观存在性

当前的高校经济行为不同于以往的比较单调的仅仅是为了教学的模式,现在的经济行为是社会主义经济活动中的一个关键组成部分,它在经济活动中为社会提供有偿的服务,并以的方式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产生一定的积极作用。因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完善和发展,在一定程度促进了各个高校经济行为的出现和进一步发展,同时高校的经济行为对学生的成长也有一定的积极作用。高校经济行为需要学校投入更多的人力、物力、财力支持等,但是很多学校面临费用紧缺、教学任务繁重的问题,这就为经济行为带来了一些不便,因此学校应该采取一些合理有效的方法,使得学校可以给经济行为提供更加便利的支持,使得经济行为可以更好地发展。

二、市场经济条件下高校经济行为的体现方式及存在的一些问题

1.高校经济行为是在我国改革的体制下出现的,虽然在经济活动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在一些方面还很不完善,因此,对于高校的经济行为应该进行积极正确的引导,同时采用一些措施对其进行有效的控制。当前市场经济条件下高校经济行为主要体现在:不同于以往仅仅只是依靠国家拨款提供资金的事业单位,当前的经济行为主要是以国家拨款为主要部分,学校自筹经济费用为辅助部分,同时在经济活动中具有其相对独立性;在当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影响下,各大高校与社会上的经济活动合作关系越来越多,在经济关系方面,也已经从纯粹的拨款发展为更加的联系;各大高校在不影响完成国家给到的教学以及科研任务的基础上,积极开展更多形式的可以创造收益的活动,同时开设了很多独立核算、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校办工厂和科技开发公司,更好的发挥了其特有的技术优势、智能优势;为了更好地满足当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求,除了国家财政以及教育主管部门对高校进行特定的拨款,各大高校内部也通过不同的经费指标以及不同的方法实行了不同层次、不同形式的经济费用的分解和划分。

2.但是各大高校在其经济活动中还存在一些问题:经济活动中的经费支出比较随意,没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制,这就导致经济活动中的财力不能集中到一起,这样资金就不能合理统一调用,就出现了一定的浪费,当前各大高校都或多或少存在这样的现象;还有一些学校内部不同部门之间进行攀比,搞另类,不但浪费了资金,还减少了相关设备的使用率,这样就打乱了学校的财政计划,没有很好地实现学校财务经济的宏观调控;实行独立的核算经济实体,在经营方面,由于学校给了的自主权,虽然有合同制约,但是经济实体只重视盈利方面,忽略甚至不负责亏损方面,这就导致很多高校利用教育事业方面的费用来负担应该分配到经济实体成本中的各项费用。同时亏损后,企业法人代表,不从根本上找原因,而是推卸责任,不了了之。有更甚者居然用教育事业费用来补救这些亏损,这样必然给学校的经济造成一定的损失;执行制度不完善、不规范,特别是在收入费用的上交方面,很多学校不执行应有的制度,或者是方法不正确,经济实体以及部门在上交费用方面不按照规定的制度来执行。

三、当前学校的会计核算体系不

完整、不完善,有的经济实体聘用素质不高、专业不合格的会计人员,这样他们就会造成经营账目上的错误。甚至有些企业进行两套账务明细,这样就导致账务明细上不能正确完整的体现实际经营过程中的收支情况。出现上述一些问题,主要是相关人员的思想以及经济理念没有及时跟上市场经济发展的需求,法律观念淡薄,经验尚浅,管理不合理,执行力度不够以及部分财务工作人员素质不高造成的。因此,我们必须要从最基本的经济法规以及现有的会计制度出发,建立完善、健全的经济核算体系,才能有效地进行经济发展,促进学校的发展。

作者:温丽春余洁单位:赣南医学院

市场经济论文:民商法市场经济论文

一、相关概念的理解

1.民商法的概念从字面意思看,民商法是民法和商法结合的产物,例如民法通则、公司法、合同法等都属于民商法的范畴。民商法在市场经济背景下起到了微观调控的作用,它主要是用于调节、处理共同从事某一项经济活动的各个经济个体之间的利益关系。虽然民商合一不断的深化,但是二者之间依然存在着相对独立性。其中,民法的保护对象是个人权益,例如人身权、财产权、自由权等等,可以说民法是调节市场经济过程中所需要的最基本的法律。此外,商法的保护对象主要是市场经济活动,保障经济活动的合法性与可行性。

2.经济法的概念目前,关于经济法的定义存在着巨大争议,特别是在我国经济法成立的时间相对较晚,这就导致了经济法的建立受到了多种因素的影响。经济法在市场经济背景下起到了对于国家经济发展宏观调控的作用,是所有管理和调控经济活动的法律规范的总称。可以说经济法弥补了民法在立法、司法方面的不足,通过经济法加强国家对于市场经济的宏观调控能力。例如合同法和公司法同时也属于经济法的范畴。

二、市场经济背景下民商法与经济法的关系

1.市场经济背景下民商法与经济法之间的区别市场经济治理观念方面的差别民商法注重的是在经济市场中的企业和个人主动的根据民商法的相关规定进行经济活动,他们有充分的自由选择权利是否遵守民商法的相关规范,从而保护自己的利益。而经济法则要求企业和个人必须遵守其相关规范,服从国家的宏观调控。保护的法律主体不同民商法的根本目的就是保护个人利益不受到侵犯,它的法律主体主要是企业法人、自然人等。而经济法虽然也起到了保护个人利益的作用,但是在个人利益与国家公共利益发生矛盾的时候,经济法要求社会公共利益要大于个人利益。它的法律主体范围更加广泛,包括了各级政府机关、社会团体、普通公民。二者的基本目的不同通俗的讲,民商法所要实现的是的平等,即平等的对待市场经济环境中的每一个个体。而经济法所要实现的相对的平等,重点保护弱势群体的利益,以求实现国家共同富裕的发展目标。

2.市场经济背景下民商法与经济法之间的联系二者的本质相同从宏观角度上来看,民商法和经济法的本质是相同的。它们都是通过一系列的法律手段来保障市场经济的稳定,推动国家的发展。因此从这个角度看,它们是同质的,二者之间的区别不但不会产生矛盾,反而会起到互相补充、互相弥补的作用。二者的作用范围相似虽然民商法和经济法属于调整市场经济的两个不同的法律手段,但是在实际的经济调整过程中,二者的作用范围还是存在很多交叉的地方。例如公司法、合同法既属于民商法的范畴,同时又属于经济法的范畴。二者的法律要素相似概念、原则、制度、调整方法是我国法律的四个基本要素,不同的法律之间各个法律要素的主体不尽相同。而民商法与经济法的部分法律要素是通用的。例如,公司法人制度、诚信原则在两部法律中都有所体现。

三、结语

综上所述,民商法的最终目标是经济自由,经济法的最终目标是社会和谐稳定。只有充分认识二者之间的区别以及内在联系,相互融合发展,不断形成一套成熟的法律体系,从而才能够不断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飞速发展,维持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作者:金磊单位:长春理工大学法学院

市场经济论文: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论文

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基本要求以及具体特征

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主体、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客体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则构成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的基本要素。建立规范、和谐、稳定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就必须构建规范的社会主义经济主体、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客体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则,并使其规范、和谐、稳定。在此基础上注重市场经济秩序的特性:

(1)平等。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市场主体的平等性占有首要的地位。每一个市场主体在社会经济活动中都应拥有平等的权利,相应的,也应履行各自的义务。它有着三个层次意义:一是市场经济规则面前人人平等,对市场主体的任何一方,市场经济规则都会做出同等的约束。二是市场主体的任何一方,不能直接或变相地接受来自市场外的优待,不管是经济方面还是其他方面。除了自已的商品和货币,以及更优良的产品与服务,市场主体不可通过其他方式来争取更大的市场份额和利润,不可用其他方式表达自已的意志。三是买卖自愿,不得强买强卖。主体的任何一方不能以自已的意志为对手方作出决策,更不可强加自己的意志于他人之上,只有在双方的共同意志之下,彼此双方才能完成市场交易的过程。商品的自由让渡和等价交换是市场经济体系的平等原则的依据与渊源。不管是生产者、经营者还是消费者,不管是公有还是私有,市场经济的主体都必定拥有平等的权利和必要的义务,都可以独立而自由地表达自身的利益需求,但这种利益的实现不能损害别一方的权利。

(2)统一。在一定的区域范围内,市场主体从事市场交易活动是统一的,必须遵守相应的规则,无论是谁都不能搞特殊。划定一定的区域范围是统一性实现的前提,超出了这个范围,统一性就不复存在。在这个区域范围内,这些规则都是统一的,任何市场主体都不得违反,否则必将受到处罚。

(3)外在性。外在性是指市场经济秩序的维系者脱离于整个市场经济体系之外,不得与市场经济主体存在具体的利益关联,为了市场的公平公正,维系者决不能是市场主体某一方的利益代表,更不能成为市场上的利益主体。它应该以公正的而不是偏袒的态度维护市场经济体系的正常运转,关注于整体的社会利益。只有实现了外在性,公平性才能得到保障。如此,才能使市场环境真正的公开、公平、公正,我们鼓励和保护竞争,但同时也不允许出现不良性质的竞争,并要做好防止和补救措施。

(4)公开。市场经济秩序的维系者的调控手段应该公开,市场主体行为、结果应该公开。公开性是平等性的客观要求和保障条件,也只有实现了信息的公开透明,社会主义市场体系才能有序高效地运行。

(5)适度的超前性。维系市场经济秩序的规则,应当具有一定的超前性,内容上、时序上,都应对市场具有指向性和引导性。市场经济规则不仅仅用来约束,也是对市场发展的一种导向,但是这种规则必须适度超前。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是资源配置的基础手段,市场资源的稀缺要求配置的高效率,而高效率是以规范的市场经济秩序为基础。只有在规范的市场经济秩序条件下,市场机制才能发挥作用,才能引导社会资源的合理流动,形成公平、公正、公开的竞争秩序高效率的配置市场资源经济。而整个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也将受其影响,市场经济越发达,市场经济秩序涉及面就越大,重要性就越强。具体表现为三个方面:公平经济、法治经济和信用经济。公平一般包括机会公平与结果公平两种。机会公平即各市场主体享有同样的权利或拥有同样机会进入市场从事交易或借贷活动,同时又必须在同样法律约束或同一制度规则下进行竞争。结果公平是市场上的付出与所得成比例。唯有市场主体受到的是公平待遇,才能激发其参与交易和竞争的活力,所以,这一原则也是市场发挥配置资源功能的基本前提。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法律制度是市场经济秩序建立的根本保障。因此,市场经济和市场法制的完善有着直接的关系,完善的市场经济是法治化机制,对市场秩序监管机关而言,面对各种市场经营行为,在履行监管市场,维护市场秩序的行政行为中,有法可依,有据可查。现代市场经济是信用经济,只有在一整套严格的信用管理体系基础上建立起稳定的信用关系,现代市场经济才有可能存在。建设和培育信用经济是我国现阶段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主要内容和不可缺少的条件,也是整顿经济体系的一个主要目标。信用经济的建立,依赖于政府地、企业和个人的共同努力,涉及文化和制度等方面的创新,其中规范和维护市场体系的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的工作至关重要。

二、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变化

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社会转型时期的新问题、新矛盾不断呈现,对市场经济的发展有着深远而广泛的影响,必须正确面对这些新的变化,认真加以研究解决。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变化集中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一是我国经济发展出现新矛盾。改革开放30多年来,随着经济的迅猛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和收入明显提高,但是随之而来的是经济发展的不平衡现象越来越严重。医疗、教育、卫生、安全等关系人民自身利益的问题逐步凸显,新的矛盾大量出现。特别是人民群日益增长的物质需求与相对滞后的生产发展和社会分配关系,给社会发展和经济发展带来了新的挑战;另外,社会转型时期的一些特殊现象,令人们应急不暇、无所适存,也带来了这样那样的问题。因此,如何处理好人民内部矛盾,妥善处理好各类社会问题,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道重大课题。二是社会心理需求多元化。随着经济和社会的进一步发展,我们国家的社会心理状态也呈现出了多元化。群众心理活动的多样化、差异化明显增强。广大人民群众的自我保护意识、法制意识普遍增强。群众对社会管理体制和社会法制要求更加迫切。另一方面,一部分群众因这样那样的原因跟不上社会发展的脚步,心理严重失衡,导致发生一些不良甚至是过激行为,这也成为引发社会问题的突出因素。三是经济增长趋向新常态。随着工业化、市场化步伐的加快,高速增长的经济态势逐步回落,经济发展呈现低速稳定的状态。我国人多地少的基本国情没有改变,再加上经济发展方式粗放,一些基本需求资源缺乏,生态环境压力加大。同时,经济结构的变化对劳动者的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加上我国社会老龄化时代逐步到来,劳动力总量过剩和结构性矛盾异常突出。因此,怎样推进经济快速发展、资源消耗大幅下降、人力资本不断提升,是我们面临的又一个重大问题。四是改革推进难度进一步加大。经过30多年的努力,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初步确立。社会主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特点在我国改革开放进程中焕发出了无限生机,我们在较短的时间内走完了发达国家几百年才能走完的历程,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全体人民共享改革成果的愿望更加强烈。社会管理体制和经济管理体制改革同步推进,深化改革必然要触及各方面的利益,无形中加大了改革的难度。五是和平发展面临新挑战。十八大以来,我国经济较大的变化之一是逐步趋于低速发展新常态,国内经济和世界经济的相互联系、相互影响进一步加深,国内经济发展对国外资源和市场的依赖程度日益提高。我国综合国力已跃居世界第二(仅次于美国),对世界经济的影响逐步扩大。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直接影响国际资本的流向,对重要商品价格也产生重大影响。同时也要清醒看到,我国的和平发展明显受到某些大国势力的制约,敌对势力的渗透破坏活动威胁着我国的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这些安全问题一定要引起我们高度重视。

三、当前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突出问题

目前,我国刚刚摒弃了计划经济体系,市场经济体系尚不完善,正是处于一个经济的转型期,在这个阶段,传统的管理模式已经不再适应市场发展的需要,新的经济管理模式还未成型。在这个过程中,传统的管理模式已经远远不能适应市场发展的需要,而新的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管理模式还在探索中。因此,整个社会的经济体系出现了一定程度的混乱。例如,经济欺诈现象较为严重,逃、废债行为相当普遍,债权人利益不能得到有效维护,金融诈骗、逃汇骗汇、骗取出口退税等违法犯罪行为仍较为猖狂。这些混乱现象给国家和人民利益造成重大损失,败坏了国家信誉和改革开放形象,严重妨碍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正常发展,也给人民群众和广大消费者造成了损害。整治混乱秩序、规范市场行为是关系到党和国家的根本利益,关系到改革开放顺利进行的重大问题,也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紧迫的重要任务。这些问题归结起来,首先是市场经济中的竞争体系问题。交易者必须贯彻公平竞争的交易原则,按照市场法规、交易制度、市场组织章程等进行交易,规范交易行为。为了党和国家的根本利益,整治混乱秩序、规范市场行为势在必行,这关系到改革开放能否顺利进行,对我们而言,这是一个重大的问题与挑战,更是不可避免的重大任务。其中最核心、最重要的是交易条件的判定,也就是交易价格的确认和价格竞争原则的确立,价格确认是否能真正体现等价交换的原则,是否能真实反映供求矛盾运动规律和要求是市场经济中交易秩序好坏的首要判定条件。市场经济交易体系涉及经营者和交易者关系以及经营者之间的交易关系。其次,市场竞争的主体的确认是十分重要的问题。参与市场竞争主体的资格、权利、责任、利益等方面的因素应当予以规范,制定相应的制度。在这一过程中,企业的产权制度则是最根本的一方面,如果在市场中进行活动的企业中,有一部分在产权制度上可以不接受市场的约束,无视市场的规则,那么市场就会混乱不堪,所谓的市场经济主体体系也只是笑话。这对我国从传统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的特定时期更为重要。其三是确立完善市场经济法治体系。在法治上对市场经济的竞争秩序和要求进行硬性的规范。它包括市场经济健全的法律体系和依法行政、依法执法、秉公执法、依法律己的市场经济监管秩序,其中社会法治精神的培育与弘扬则是最为艰难的环节。其四是市场经济道德秩序的建立,即对市场经济生产秩序产生道德上的认同与理解,或者说是对市场参与者的人格道德方面的影响,最为重要的是,确立一个以“诚信”为核心的道德准则,并加以完善。

四、完善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应遵循的原则

1.正确处理好市场的自我调节与国家的宏观调控之间的平衡

上个世纪,多个国家的经济史都证明了市场经济中必须要有宏观调控的存在,即使是这个国家已经有了成熟的市场,也不能任凭其自由的发展,必须留有强有力手段进行宏观调控,政府在市场经济体系上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维系并调控着市场经济体系的运行。因此,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作用是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基础,但也要注意根据不同的经济运行情况作出相应的宏观调控,两者不可缺一。市场的自我调节是让经济在市场规律下健康发展,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则是为了克服市场本身的缺陷。只有确处理好市场的自我调节与国家的宏观调控之间的平衡,才能使经济平稳健康、活跃地发展。

2.社会经济的组织要以市场为中心

社会资源的配置受到市场极大的影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组织社会经济的过程中则要求以市场为中心。市场在经济运行中有着进行组织的作用,具体而言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及时,市场交换的进行,使商品由生产领域转移到消费领域,内部的使用价值得到消费,在人们手中得到使用,而不再是简单的物质产品。第二,市场信息的反馈,可以反映消费者对产品的需求程度,进而指导生产,使生产结构与消费结构更为契合,较大限度地满足人们的消费需要。第三,市场本身具有极强中介作用,可以将各种各样的市场主体联结起来,使生产和消费的矛盾得以缓解甚至消除,此地积压彼地脱销的状况,也会较大限度地减少,在已有的生产规模和生产结构下,较大限度地满足消费者的需求。第四,市场作为经济运行的润滑剂,有序的市场运行可以较大限度地减少在交易环节上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浪费,加速社会再生产,促使国民经济高速的发展。

3.市场交易规模与商业规模相适应

商业的规模适度是其独立存在的前提,商业规模膨胀超过了一定限度,就会使它走向反面,而不能发挥出应有的积极作用,严重的则会使市场活动乃至整个国民经济都陷入混乱。如果商业资本过于庞大,规模极度膨胀,便极有可能在竞争中失利,只能收到低于社会平均利润的利润,商业资本就会被迫转移到产业部门中去,自动维护社会经济所需要的商业规模。在我国,则运用行政力量,采用了对城市商业网点规划的措施,控制了大型商业网点的设立。同时,在农村,则有序推进供销合作社网点建设,鼓励支持农村适当发展小型商业网点,通过抓大放小,适当控制商业发展规模,适应市场经济发展新态势,为市场经济健康发展起到润滑剂的作用。

4.市场主体公平竞争

平等竞争是市场经济价值规律的客观要求,是市场经济富有生机和效率的重要保障。目前,我国国有企业在资源开发利用和市场竞争方面还存在一家独大、特权经营的情况,对私营经济存在挤压排挤现象,对市场经济的发展产生一些阻碍作用。在平等竞争的原则下,国有经济成分的主体也必须要独立地参与市场经济竞争,而不是依赖于政府的力量,其经济利益也由本身的经营管理水平所决定,更多的受其所提供的商品质量和服务水平所影响,而不是来自于政策的偏袒,一样要接受市场的评判,公平面对市场。

五、建立和谐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对策

1.加快体制转轨

我国市场体系在相当程度上与体制不完善相联系。新旧体制交替过程中,普遍缺乏对各社会经济主体利益边界的界定,形成了大量的“真空地带”,这会诱导各种社会经济主体不遵循市场秩序进行寻租活动,从而导致市场秩序混乱。党的十八大提出,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要坚定不移的发展公有制经济,大力推行公有制多种实现形式,在发挥好政府监管责任的同时,要更加尊重市场规律,按市场办事,除一些涉及国家安全和国家经济命脉的关键行业外,要毫不动摇的鼓励、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加快建立健全现代市场体系,保障各种所有制经济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平参与市场竞争,特别是在财税、体制、税收管理、金融创新、市场准入等方面给予私营经济大力支持,强化它们的市场和行业竞争能力,确保经济体制改革取得明显成效。

2.协调利益冲突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人们的利益需求逐渐多元化。因此,需要建立通畅的利益表达渠道和完善的沟通反馈机制,重新对利益主体的权益进行分配,主要应从以下三个方面加以引导协调。一是利益引导机制。通过立法手段和相关税收政策的完善,明确收入的来源并确保其合法性,明确正当收益和不正当收益的区分,从根本上断绝政策性寻租的分配通道。二是利益约束机制。要通过加强法制建设,强化对利益主体的法律约束,用法治精神引导人们依法从事经济活动,以合法的手段获取利益,避免发生不必要的冲突。另外要突出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约束和规范人们的行为,引导人们合理选择利益诉求,依法选择利益行为,正确处理利益关系。三是利益调节机制。改革开放30多年来,阶层间、行业间、地区间的利益差距逐渐扩大。因此,调整和缩小人们之间的利益差距,对于中国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要注重税收是调节功能,调节高收入,扶助低收入,注重搞好再分配领域的调控,要加强税收监管,运用法律、经济、行政等手段对逃税者严加惩处,加大打击力度。

3.根除经济落后性根源

一是必须加快政治改革。十八届四中全会确立了依法治国纲略,我们要从建立法治起步,加快我国政治体制的改革。通过法治建设在各种权利主体之间正确地配置权力,规范政府的行为,保护公民的基本权利不受侵犯。在此基础上逐步扩大民主,强化民众对政府的控制与监督,才有望稳步地实现宪政、民主和法治的目标。二是继续推进国有经济的布局调整和完成国有企业的股份制改革。我们应当进一步对国有大型企业进行改革,要改变股权结构上一股独大和竞争格局上一家独占的现状,特别是对国有能源企业和垄断性行业要加强规划和引导,使他们有序参与市场竞争,确保经济市场公正公平。三是加强商品和服务市场的反垄断执法和资本市场的合规性监管。要采取有力措施破除垄断。改变被称为“政策市”、“寻租市”的不良状况。要大力加强经济市场的发育和壮大,规范和引导私营企业合理参与市场经济,与国有企业站在同一起跑线上,公平竞争。要严厉打击各类“内部人”利用信息优势和内幕交易及操纵市场等犯罪活动,促进我国资本市场的健康成长。

4.社会信用体系的完善与健全

作为现代市场体系的基础,社会信用体系要以规范和整顿市场秩序为目标,最为重要的方面是要完善信贷、纳税、合同履行、产品质量的信用记录,社会信用服务体系的建设,要在道德建设、产权改革和法律约束等方面大做文章,加大对失信的惩戒和处罚力度。市场体系发育成熟与否主要取决于市场中介组织的发展和规范水平,同时这也是市场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要大力支持市场行业协会和专业化中介服务机构的发展,提升市场对其的认可度,并保障他们的独立公正与规范运行,可以在行业内发挥出应有的作用。还要结合整顿和规范市场秩序,以完善信贷、纳税、合同履行、产品质量信用记录为重点,通过道德建设、产权改革和法律约束,加快建设社会信用服务体系,健全并严格执行失信惩戒制度。要通过各种法律和行政手段对各种非法市场行为进行制裁,增大扰乱市场秩序行为的机会成本,要通过创造各种有利的条件积极发展独立公正、规范运行、市场认可的行业协会和专业化中介服务机构,从而在行业内发挥应有的作用。

5.实施创新驱动战略

“科技是及时生产力”,科技创新是一个国家高速发展的战略支撑,是社会经济进步的核心,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坚持走自主创新之路,深化改革开放,吸收先进国家的先进科学技术,大力推动吸收再创新能力,科技实力明显提升。进入新时期以来,世界各国加快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科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我国也要完善知识创新体系,加快前沿技术研究,提高科技转化能力,抢占科技发展先机。近年来,我国通过设立国家科技进步奖,引领高科技发展,鼓励支持科学家攀登科技高峰,拉动全社会科技创新驱动,以点带面,发展,以科技创新推动经济发展,为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更重要的是科技创新转变了经济发展方式,提高了经济发展质量,提升了国家整体发展的水平。

六、加强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监管

1.规范市场主体

首先,要规范市场主体资格,对参与商品经营活动的市场主体进行统一的、的法人资格审查,对缺乏经商条件和不能经商的单位、个人坚决取消其经营资格,制定市场主体法规,建立经商资格和法律约束机制,使主体资格规范化。其次,要规范市场主体的功能,不同的市场主体应有不同的市场功能,进入市场后各市场主体的经营项目、经营范围、经营渠道应相对稳定,否则功能错位,仍会混乱。因此,要通过一系列法律、经济手段对市场主体的经营范围、经营重点作出明确的规定和约束,并对任意违反经营范围的行为进行严厉的惩罚。再次,要规范市场主体的行为。市场主体行为的规范,应通过交易公开化、票据化,禁止场外交易,查禁和严肃处理各种任意损害消费者利益的行为,以保障和约束各种市场主体的行为规范化。

2.完善市场组织

市场秩序的正常化在相当大的程度上还必须靠各种市场组织的结构合理。一方面大量的非规范的市场组织在低水基础上简单重复和膨胀,另一方面则是各种流通组织之间缺乏合理协调和科学分工。这样,大大加剧了市场流通组织之间的摩擦和冲突,市流通中的无序状态更为突出。因此,当务之急需要在完善各种市场组织方面下功夫。完善市场组织,从根本上看,就是要建立起商品经济发展所要求的市场制度,用市场制度规范各种市场流通组织的形成与发展。从目前来看,重点则是整顿和完善批发市场中的流通组织。如果批发市场组织混乱,则整个市场局面也会不稳定。同时,应完善市场监督组织。市场监督组织是不能参与市场经营活动的,它应由政府有关部门、舆论宣传单位、民间组织等联合组成,以便对各类市场组织的经营活动进行统一监督。

3.健全市场机制

市场机制是市场的灵魂,是市场体系稳定的内在平衡器。近年来,我国市场体系混乱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市场机制的残缺和扭曲。一方面是由市场机制的生长与发育缺乏正常的经济环境。另一方面是“双轨制”的实行,使市场机制人为扭曲。在同一商品市场上行政干预机制与市场机制相互碰撞、摩擦,割裂了市场机制内在传导系统,加剧了市场体系的混乱。“双轨制”从根本上违背了市场秩序的首要宗旨,即平等竞争的原则,加剧了各种行政权力、职业权利向市场的倾斜。失去公平的市场,是一个无序竞争和落后的市场,必然会对经济发展产生阻碍作用,因此,建立健全规范的市场机制是整顿市场体系的主要途径之一。

4.建设法治经济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完善,必须有完备的法律规范市场主体资格,杜绝各种名不副实的企业进入市场经济活动之中。我国实行计划经济的历史较长,行政干预、长官意志仍存在于经济活动之中;市场经济的发展使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市场经济所固有的消极影响必然会冲击正常的经济秩序。这就要求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必须适度,既充分体现市场主体的自愿和自主,又确保建立新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律秩序。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依法治国纲略,对建设社会主义法制经济提出明确要求,我们要积极稳妥推进法治经济建设,逐步完善市场主体法律、市场行为法律、宏观调控法律和社会主义保障法律,建立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律体系的主体框架,为建立科学规范的市场经济体系打下坚实的基础。

作者:闫慧琴单位:山西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宏观研究院

市场经济论文:戏曲文化市场经济论文

一、郑州市戏曲茶楼的历史背景和总体概况

戏曲茶楼在性质上属于茶楼或茶馆的一种类型,它是把民间的戏曲文化与茶文化结合起来,让客人在饮茶的同时欣赏戏曲表演,在中国已有上千年的历史了,但也有一个发展变化的过程。早在宋代,民间艺术就进入了茶馆,有艺人、艺伎在茶馆吹拉弹唱,地方戏曲也常在那里表演。清代中叶以后,说唱艺术已经成为茶馆的一项主营业务。但是在这一时期,此类茶馆的主营业务依然是饮茶,只收茶和茶点的钱,戏曲虽然在茶馆兴盛,但也不过是其附庸之物。二十世纪上半叶,戏曲和茶馆的关系发生了变化,一些茶园、茶馆成了戏园的代名词,是人们丰富自身精神生活的重要场所。当时有许多名伶在茶馆献艺,吸引了众多茶客和票友,如在当时作为河南省会的开封市,就有着许多茶园以戏曲表演为主。此时这些茶馆的主营业务已经不再是茶,而是戏曲大餐了。当代,“戏曲茶楼”或“戏曲茶馆”已经成为一个专有名词,一目了然地揭示出这一类型的茶馆是以戏曲表演为主体、饮茶为辅助的。茶客来到戏曲茶楼不为饮茶,不为谈事,只是为了在此听上几段自己喜爱的戏曲。改革开放以来,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在物质生活丰富之余,必定会寻求精神家园的满足。戏曲作为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生活积淀,在民间拥有着一大批忠实的观众。在河南本土,无论在乡村还是在城市,都常常能听到一些戏迷饶有兴致地在农家小院或者公园唱着戏曲,且周围必定会有许多人观看聆听。这也就说明了传统地方戏曲不仅在农村而且在城市依然有强大的市场。然而,城市不比农村可以接连好几天在一个空旷的地方搭台唱大戏,加之其是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生活节奏较快,故居住在城市的戏迷们需要一个固定的场所来观看戏曲表演。所以,20世纪90年代之后,大大小小的戏曲茶楼、茶座便如雨后春笋般在中国的城市中应运而生,满足了城市居民精神生活的需要,开辟了戏曲传播的一个重要渠道,而郑州市作为河南这一戏曲大省的省会当然不会例外。郑州市与河南乃至全国其他城市的相比,拥有着得天独厚的地域优势和戏曲资源优势,因此也是河南省最适合开设戏曲茶楼的城市。首先,郑州市作为河南省的省会,处于中原的核心地带,凝聚了中原的文化底蕴和人文精神,最能代表河南的形象。其次,郑州市拥有丰富的剧种,数十种河南地方戏、豫剧的五大流派及其几大调都在郑州汇聚,是名副其实的“戏曲大码头”。再次,郑州市是河南省剧团和专业演员最多的城市,它拥有省市级豫剧团和曲剧团共七个,公立的戏曲学校两个,专业戏曲演员众多。,郑州是全国重要的交通枢纽中心之一,拥有四通八达的交通,也是旅客们的集散地和中转站,方便吸引热爱河南地方戏曲的外地人来到郑州感受本地的戏曲文化,加之郑州本地也有众多戏曲爱好者,使得郑州戏曲茶楼有着相对庞大的受众群体和市场潜力,这一点也是众多优势中最为重要的。据调查所知,郑州市及时家戏曲茶楼于1993年由一位台湾同胞开设于二七广场附近的大同宾馆,虽然只存在了短短的几个月,但它标志着郑州市的戏曲茶楼进入了开始阶段。上世纪末至本世纪初之间的七八年时间是郑州市戏曲茶楼最为兴盛的时期,先后有近百家戏曲茶楼在郑州市开设,而在2000年时,曾有五十多家并存。然而近几年戏曲茶楼却趋于平淡,不少茶楼关门歇业,还有一些在继续维持,但也只是惨淡经营,形式不容乐观。即便如此,我们也应该看到郑州的戏曲茶楼有着令人欣慰的发展前景。因为戏曲茶楼已经在郑州市扎根并形成一定的规模,成为展示河南戏曲文化一个重要的窗口,具有坚韧的生命力。据统计,目前郑州现存的戏曲茶楼有三十家左右。其中品质的约有十家,主要分布在管城区、金水区和二七区的繁华地段;中低档的在十五家左右,主要分布在中原区和惠济区这些离市中心较远的区域。品质和中低档戏曲茶楼在受众群体、内外部设置、演员、演出形态、消费形式、消费程度等方面都存在着差异。总体来说:品质的戏曲茶楼定位较高,茶客的经济实力较强,所以要选择繁华地段,打造优雅环境,这必然也导致其成为高消费场所,进而对演员的个人素养和唱功也会有较高要求,而中低档的与品质的相比就有着较大反差。郑州市戏曲茶楼主要的营业时间是晚上,而白天则处于歇业状态,这是因为戏曲茶楼作为一种富有地方文化特色的休闲娱乐场所,可以使白天忙碌的茶客们晚饭后在此得以缓解、释放。

二、郑州市戏曲茶楼的存在价值

郑州的戏曲茶楼“像郑州这个城市一样,喜行不于色,藏民而不显于市”,是河南戏曲文化的独特景观之一。河南本土戏曲在这里上演,使郑州有了自己的特色,而这一切都体现在它的优点和价值上。

及时,与剧场相比,其演出形式比较自由、灵活。剧场演出的局限性在于它并不是每天都有演出,而且每次演出的是一个固定的、完整的剧目,时间较长。这就要求观众等到演出的那24小时方可观看,且每次只能看一个剧目,观众一旦到了剧场没有选择演员、剧目的权力,只能听从剧团的安排。而戏曲茶楼在演出形态和演出方式上与剧场有着较大不同。戏曲茶楼作为一种商业气息浓厚、面向市场的文化产业,满足客人需求是其较大的服务宗旨。所以,在这里茶客有自由选择的权力。他们根据点戏单点某几位演员的某几出戏,茶楼就会及时进行演出,其随机性、灵活性比较大。在这里观众每天可以在此听到几十个乃至上百个戏曲片段和各种剧种,这也正是戏曲茶楼十几年来依然坚挺的重要原因之一。

第二,丰富了当下的娱乐形式,既拉近了演员与观众的关系,也给戏迷提供了一个展示的舞台。河南地方戏曲是世世代代河南人民审美心理沉淀的结晶,在中老年人群中依然备受欢迎,所以郑州市戏曲茶楼的存在正为中老年人的精神生活和文化娱乐提供了一个得天独厚的场所。郑州的戏曲茶楼不讲求气派豪华,而是追求简单大方。茶楼的空间面积一般都不大,可容纳五十至一百人。在内部布局上,前面有一个古雅明亮的戏台,旁边坐着乐队,后面摆放十几张简单的桌椅,使客人感受到场面的温馨,近距离的观看自己喜爱的戏曲。有的演员还会走进观众与其攀谈,使得演员和观众没有在剧场时的距离感,侧面上再次加深了戏曲与民众之间的关系,真正做到了地方戏曲来源于民间以还原于民间。一些茶客本身就是戏迷,他们有时也会按捺不住,主动上台献唱,乐队也会予以伴奏,而茶楼是不会像茶客收取伴奏的费用,只要茶客高兴就好。

第三,为专业剧团演员和业余演员提供了收入来源,改善了许多演员的生活,也有利于提高演员们的演唱水平和综合素质。近两年来,河南政府出资扶持本地专业剧团发展,开展了“送戏下乡”的活动,专业演员也因此有了固定的收入。可是前些年,戏曲因受到现代流行娱乐形式的强烈冲击,一直处于一蹶不振的状态。无论是专业剧团还是业余剧团,其演出都极少有观众,许多县、市级的中小剧团因没有经费扶持,没有收入来源,演员长时间发不出工资,最终纷纷解散,其演员也失去了生活保障。而郑州的戏曲茶楼吸纳了这批演员,给这些从剧团走出的演员提供了收入来源。因为面向市场,所以必定会有竞争,这就使得演员们不断学习、锻炼、创新,以提高自己的唱功及综合素质。演员是戏曲表演的重要载体,也是重要传承者,所以,演员的综合素养得到提高,对弘扬、革新中原戏曲同样有着重大意义。

第四,代替剧场或剧院成为外来人士欣赏河南戏曲文化的一个重要窗口。豫剧在全国是及时大地方剧种,南到台湾,西到西藏,全国十几个省、直辖市、自治区都有专业的豫剧剧团,无疑是河南地方戏曲的骄傲,也是河南文化的重要特色。戏歌《烩面好吃豫剧好听》开头就有这样一句词:“没看过豫剧你不能算到过河南,没吃过烩面你不能算来过中原。”在现今旅游业兴盛的形势下,拥有着豫剧和烩面两大具河南地方色彩的旅游资源的郑州,对外来游客具备着一定的吸引力。由于当今剧场经济发展不景气以及其定时定场的局限性,已经不能及时、地为外来游客提供精彩的演出了,而戏曲茶楼以其独特的戏曲文化、资源优势和自由性,恰好弥补了这个缺失。来河南旅游的人们,为了欣赏最精湛的豫剧,感受河南地方戏曲的魅力,好的选择场所就是郑州的戏曲茶楼。

第五,有利于借助戏曲向大众传播重情重义、惩恶扬善的传统价值观念和历史文化常识。俗语有云:“黄土厚,黄土黄,黄土里长出了梆子腔。”中原戏曲诞生于民间,散发着浓郁的泥土气息,其对现实生活的观照和所蕴含的惩恶扬善的教化思想,都典型地体现着中原民众的审美心理和群体性格。河南戏曲无论是传统戏还是新编古装戏,都以历史题材居多。而这些脍炙人口的戏曲在郑州市的戏曲茶楼长期上演,使人听后酣畅淋漓,有着自己的善恶评判,同时也有利于普及历史知识。

第六,在传统文化和市场经济之间找到了一个很好的契合点,为中原戏曲文化的发展指出了一条适宜的道路,既有利于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又有利于当地经济的发展。在当今这个市场经济多元化的时代,改变观念、开拓创新才是长久发展之计,传统文化更是如此。郑州戏曲茶楼将传统的地方戏曲置身于广阔的市场之中,与影视、流行歌曲等进行较量,为戏曲的保护传承开辟了一条重要道路,同时也有利于使其不断革新,增加活力和市场竞争力,以更好更长久地发展。

三、总结

郑州市戏曲茶楼作为中原戏曲文化与当代市场经济结合发展的一个案例,以其鲜明的地域特色、厚重的文化底蕴在河南乃至在全国的戏曲茶楼中都具有典型性。虽然目前其经营现状不如前些年,但它依然有一定的受众群体和市场潜力,其发展前景依然令人期待。然而当下社会各界对其关注较少,很少有人深入挖掘其文化价值和市场价值。如果郑州的戏曲茶楼能引起多方重视,并投入相当的财力、物力、精力扩大宣传、改革创新,不断开拓其市场,最终将其打造成一个在全国都具有知名度和影响力的文化品牌,那么这对于保护、传承、弘扬中原戏曲文化,提升中原文化的价值内涵,促进中原经济区的经济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周璐单位:中央民族大学

市场经济论文:宏观调控市场经济论文

一目前宏观调控中面对的不利点

在当前时期,我们国家在调控经济方面已经获取了一定的成就,不过总体上来看还面对几个不利点。通过分析当前的调控政策,可以得知不管是在调控的制定亦或是决定的落实方面,都会存在问题。具体的说,当前的调控问题体现在如下的几个层次中。及时,投资的结构存在问题,政府的权限太大,只负责调控,但是对于其具体的后果不担负责任。由于投资过于盲从很容易导致资源浪费现象的发生。第二,单位和政府的职能混淆,这样就使得很多本应该由单位和个体来担负的责任被国家担负了,但是本应由政府担负的职责此时被单位和个体承担了,很显然两者对调了,最终导致经济活动无法有效开展,市场混乱。同时决策非常随意,步骤不完善,而且过于独断,缺少制约。除了上述之外,当前的贷款结构也存在一些问题,基建活动的贷款总数在不断的增多。上述内容总结到一起来看就是当前的经济结构混乱,体制欠缺。要想从根源处解决当前投资活动的盲从性,就要认真的处理上述存在的这些不利现象。

二当前常用的调控方法汇总

1适当的货币和财政政策结合

当今社会的具体情形,应该使用合理的财政以及货币政策。当前我们国家的经济面对着通货膨胀以及结构混乱之类的问题,对于此类问题国家应该制定合理的条例,使用恰当的方法,比如紧缩财政政策。坚持继续落实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结合国内外的经济发展态势,结合市场化方法对经济进行适当的调节,掌控好政策的力度,妥善处理发挥支持经济发展与防范化解金融风险的关系,进一步增强调控的有效性,维护金融体系的稳定。灵活运用货币政策工具,合理安排公开市场工具组合、期限结构和操作力度,保持银行体系流动性及货币市场利率水平的合理适度。对于当前出现的流通量较大的现象,可以使用有效的方法,确保流通量的合理转化。降低盲目投资现象的发生几率,同时还可以经由提高利息等措施来降低货币供应总数,除此之外,还可以适当的减少国债的发行总数,合理的降低赤字等等一系列措施,以此来优化经济模式,保障经济朝着健康稳定的方向发展迈进,最终带动社会的和谐发展,人民安居乐业。

2认真解决就业问题

积极的调整财政结构,像是上调财政支出,确保失业者能够获取更多的就业机会。尤其是对那些失业员工来讲,政府可以出资对他们开展综合的技术培训,这样就能够提升其专业水平,更好的就业。同时还要进行合理的财政投入工作,形成综合化的教育模式,强化技工的培训力度。同时还应该结合当前的经济结构调整的需要以及农村多余劳力转移的必然现象,积极的针对广大农民群众开展基础教育工作,做好技术培训。推行劳动预备制度和就业准入制度,实现提高青年劳动者就业能力和调节劳动力供给双重目标。建立和完善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大力推行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并重制度,在全社会所有技术性职业工种全部推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实现从学校教育到社会就业的紧密衔接。

3宏观调控政策吸收并应用全球化模式

在新的全球经济形势下,伴随着我国参与经济全球化程度的逐渐加深,经济活动的涉外比例在国民经济活动中所占的比重大大提高。我国的宏观调控政策更需要抓住机遇,全力地融入到全球化的范围中。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国家就是要采用宏观调控的经济政策,加以辅助和导引市场机制在社会资源中的基础性作用,上文中讲述到的这种市场的宏观调控方法与以往的计划手段之间存在着很大的不同之处,具体的说它是一种指引性的,并非是计划模式时期的指令性。国内市场经济体系的建设使得对外经济活动日益活跃,其经济运行机制与国际市场逐步接轨,以至于我国参与的经济全球化程度不断加深。在全球化进程的步伐中,我国的宏观经济政策主要表现为对国内外经济均衡的掌握和赶超,显然这是由我国的市场经济运行的特点所决定的,并且对这种发挥了较为积极作用的宏观经济政策的选择,比较有成效地实现了国内市场经济的增长。对于上述提到的这种现象,国家要认真的开展外资引入工作,不断的将产业模式调整,同时还应该控制外企投资,制定恰当的出口条例,将对鼓励国内企业并购重组和提高自身竞争力起到很大的作用。自我国改革开放之后,也是中国经济加入全球化浪潮日益加速的时期,我国在贸易和自由化投资等方面采取相应的有效的改革措施,促进了我国市场经济的高速增长。

4政府积极引导以实现区域稳定发展

由于当前的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此时的区域经济开始呈现出很大的差距,尤其是我们国家的中西部区域,由于其发展的积极性较高,与地方财政体制相结合,在强化发展是及时任务的基础理念上,应当实施追赶战略,也就是因为这种情况,使得中西部地区之间造成愈演愈烈的经济竞争以及区域内的发展不协调。此时,我们国家的相关机构要认真的控制相关区域的经济活动,降低投资的盲目性,还应该尽较大化的避免过度投资现象的发生,同时还应该尽较大努力的提升地方经济发展的主观能动性。要尽量的为此类区域提供一些优惠活动,同时还要强化东部沿海与西部区域的合作力度,此举可以缩减东西部存在的差距。确保资源高度共享,带动经济进步。

三结束语

在当前时期,经济发展速度非常快,市场在经济发展中发挥的作用非常显著。它是当前最为关键的资源。对于我们国家来讲,要积极的完善市场经济体系,只有这样才可以确保经济增长稳定。要想确保财政稳定,在当前时期政府要把发展的关键点放在内在市场。总体上来看,宏观调控是确保市场经济有序发展的关键前提,并且应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而不断完善。在当前时期,在开展调控工作的时候,要不断的强化调控的力度,同时还应该转变调控策略,避免经济发展过程中的突发问题,确保经济朝着更为健康稳固的方向发展迈进,进而保障社会的稳定。

作者:崔晓莉单位:黑龙江建三江经济开发区管理委员会

市场经济论文:社会主义制度市场经济论文

一、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决定了它与市场经济的相容性

既然市场经济对社会生产和社会的正义与进步都具有正向和负向的双重作用,那它还能与社会主义制度相容吗?如果可以相容的话,那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较于一般市场经济,尤其是资本主义市场经济而言,又有什么样的优越性和共通性呢?事实上,市场经济作为一种经济运行方式,是特定历史阶段,即发达商品经济阶段的有效经济运行机制,所以它不具有永恒性,自然有利又有弊。市场经济对社会生产和社会的正义与进步具有的双重功能是其本身固有的,与社会制度无关。市场经济体制可以和任何一种所有制的社会制度结合,当然,不同的社会制度对市场经济正作用的发挥与负作用的规范效能存在着差别,有时甚至是本质性的迥异。市场经济在促进了资本主义社会生产急速发展的同时,资本主义的财产私有制度也使得市场经济的趋利本性发展到了,因此,资本主义制度必将要被新的社会制度所取代。市场经济体制可以与社会主义制度相结合,而且对于未经历过市场经济阶段的社会主义国家来说,这还是马克思所说的“它还是既不能跳过也不能用法令取消自然的发展阶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较于一般市场经济,尤其是资本主义市场经济而言,自然有其无比的优越性。此种优越性主要体现在社会主义制度在充分利用市场经济大力促进社会化生产优点的同时,又能很好规范市场经济的负作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具有如此优越性的深刻原因在于它是以公有制为主体的所有制结构,这从制度上就根本克服了资本主义私有制的深刻弊端。首先,以公有制为主体的所有制结构,使得政府有制定宏观发展计划的战略眼光和干预市场的能力,避免市场的发展的盲目性和破坏性。其次,以公有制为主体的所有制结构,使得非公有制的市场主体在追逐利益的时候不能随心所欲和过分膨胀,这也就有利于遏制社会收入差距的过分悬殊,进而能避免导致一部分人的发展以另一部分人的牺牲为代价的局面产生,使人不至于道德败坏与精神沙化。然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无论有多少的优越性,它仍然是市场经济的一种,因此,它不可避免地带有一般市场经济形式的通性,即追求效益的优先性。讲求效率或效益是市场经济能够促进社会生产发展的根本原因,也是市场经济产生负作用的根源。因此,功利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与人、市场主体与主体之间交往的最主要目的。可以这么说,否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功利动因就是否定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本身,因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也必须含有一般市场经济的共通性,即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目的就是为了利润。由上论述,我们可知,市场经济作为一种经济运行方式,其自身含有的对社会生产发展的双重作用,与社会制度无关。市场经济可以与任何一种所有制的社会制度结合,只不过市场经济与不同的社会制度结合,会对市场经济本身正向作用的发挥和负向作用的规范起到不同的效果。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为市场经济形式的一种,因其生产资料公有制度而具有独特的优越性,但它不可能消解市场经济追求利益的本色。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新型正义观构建的坐标

市场经济中的社会生产我们该如何理性看待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作用及其与社会正义的关系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建构新型正义观的坐标又是怎样的呢?

1.把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社会正义的关系

需要避免三种不良思维倾向一是“浪漫主义”思维。此种思维认为社会主义政治制度有着消解市场经济负作用的良方,而且这正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比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优越的地方。“浪漫主义”倾向也扩展到了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社会正义关系的理解上,认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有利于社会正义实现的。事实是,社会主义制度对市场经济的负作用具有一定的限制作用,但不可能消解其负作用,不可小觑市场经济的负作用对社会主义社会的腐蚀。二是“取消主义”思维。此种思维认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吸纳的是市场经济形式促进社会生产有利于社会正义的一面,而对市场经济带来的贪婪、虚伪、欺诈等负作用进行了彻底的“隔离”,因而市场经济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只有积极作用。这种否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负作用的思维,是一种纯主观选择的“康德式”思维。殊不知,市场经济的积极作用与其负作用是互为条件而存在的,取消了市场经济的负作用,其积极作用也将不再存在。比如,市场经济中个体的逐利本性,可能导致个体的贪婪,甚至良知的泯灭,而另一方面,个体的逐利本性正是催生市场激烈竞争,社会生产效率飞速提高的动力源泉。因此,要消灭市场经济的负作用,只有消灭市场经济本身,而要消灭市场经济本身则需要具备一系列客观的历史条件,而不取决于人的主观的任意选择。三是“放任主义”思维。持有这种立场的人认为市场经济的负作用既不能被社会主义制度约束和限制,更不能被取消,那只有采取放任主义态度,即在利用市场经济对社会生产和社会正义有促进作用的一面,而对其带来的负作用则抱以不管不问的态度。笔者认为,这种对待市场经济负作用的“掩耳盗铃”做法是行不通的,而应从实际出发,辩证地、有区别地加以对待。如对市场经济必然带来的贫富差距问题,就应分析产生收入差距的原因;对于因勤劳付出、能力较强产生的合理高收入,则不能一刀切式的予以打击,反而应加以保护和鼓励;而对于坑蒙拐骗、贪赃枉法获得的收入则应依法取缔。可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是反对收入差距的合理拉开,不是反对逐利行为本身,而是要防止私欲的过度膨胀和泛滥,防止不合理的、违法的逐利行为。总之,在对待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然产生的负作用问题上,不能做美化式的理解,也不能采取排斥或逃避的方法,而应坚持马克思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眼光,市场经济的负作用有其存在的合理性。马克思在《法兰西内战》初稿中指出:“目前‘资本和地产的自然规律的自发作用’只有经过新条件的漫长发展过程才能被‘自由的、联合的劳动的社会经济规律的自发作用’所代替”。当然,对于与社会主义制度和法律相抵触的市场负面行为或危害,则必须进行限制和规范,否则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良好秩序无法真正建立起来。

2.解决社会正义问题应从现实的社会生产入手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一般市场经济一样也有负作用,也有不利于社会正义的一面,因此,有人主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构建新型正义观的立足点或坐标不能是市场经济体制,而应是社会主义制度。持这种观点的理由是社会主义制度比以往一切社会制度都更具优越性,并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的特殊性不在于市场经济这个旧事物,而在于社会主义制度这个新事物。总之,他们认为,凡是与社会主义制度要求相一致就是正义,否则就是非正义。笔者认为,上述观点是不符合马克思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社会主义制度反映的社会的所有制生产关系,它本身还有自己的生产力根源,是受时代的生产力制约的,因此决定时代正义观的根本坐标,必须深入到社会生产关系背后的生产力层面去探寻。马恩在批判法国空想社会主义者时就鲜明地指出:“解决社会问题的办法还隐藏在不发达的经济关系中,所以(他们的思想)只有从头脑中产生出来。……这种新的社会制度是一开始就注定要成为空想的,它越是制定的详尽周密,就越是要陷入纯粹的幻想。”可见,马克思认为解决社会问题(包括社会的正义问题)应该从现实的社会生产入手,而不能停留于人为设计的社会制度层面,因为社会制度也必须符合社会生产力发展的现状。因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型正义观的根本坐标应是市场经济中的社会生产规律和现实,而不能是社会主义制度体系。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新型正义观的构建

必须把握两个历史前提既然我们知晓了建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型正义观的坐标是市场经济中的社会生产,那么围绕这个坐标,又如何现实地去建构呢?并且,在建构新型正义观的过程中,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会发挥怎样的作用呢?对于这两个问题的回答,将使我们建构新型正义观的合理性思路变得更加清晰。建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型正义观必须把握两个历史前提:一是市场经济下的社会生产,而不是产品经济下的社会生产;二是市场经济处在社会主义制度下,而不是资本主义的市场经济。当然,及时个历史前提是决定新型正义观的根本坐标,是其社会生产力前提。而第二个历史前提反映新型正义观的特殊性,是其社会生产关系前提。

1.社会主义新型正义

立足于市场经济下的社会生产,要有利于促进市场经济的发展,肯定市场主体竞争和创造的利益动机从及时个历史前提来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型正义观的根本坐标是市场经济下的社会生产,这含有两个层面的意思:一是市场经济的经济运行模式是适应当前我国生产力发展现状的,并且是不能逾越的,因此与市场经济下的社会生产相一致,是最实质的正义;二是市场经济体制有其自身运行的内在规律或特性,因此正义观必须反映市场经济的特性,即功利性。从及时个层面的意义来看,我们国家是直接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进入社会主义社会,从社会形态来讲,虽然可以跨越资本主义社会这个阶段,但商品经济(市场经济)这个经济发展阶段是不可逾越的,马克思在阐述社会形态范畴时曾科学地指出:“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们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存在的物质条件在旧社会的胞胎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因此,社会主义新型正义观必须立足于市场经济下的社会生产,这是由我国现实社会生产力水平的状况决定的。我国是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直接跨入社会主义社会的,这决定了我们生产力水平的起点非常低。没有经过商品经济阶段的充分发展,就不可能满足社会主义社会对生产力的要求,因而我国仍处于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改革开放的实践证明: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市场经济体制是适应和促进我国现实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有效经济运行方式,因此,在当前乃至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有利于促进市场经济发展的制度、体制和机制就是正义的,阻碍市场经济运行的就是非正义的。从第二个层面的意义来看,其实它解决的是及时个层面的动力问题,即如何才能做到促进市场经济的运行,这涉及到了市场经济自身内在的运行规律。市场经济中,诱发人竞争和创造的动机是利益因素,也称功利动机,因此,我们要促进市场经济的高效运行,就要肯认市场主体的合理、合法利益,而不能像以前一般,谈利色变。因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的正义观是一种对合理、合法利益肯认的正义,而不是离开物质,纯精神的正义。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的正义就是人的利益的正义,只有对人的利益的肯认,才能促进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马克思曾直言道:“只要与生产方式相适应,相一致,就是正义的;只要与生产方式相矛盾,就是非正义的。”

2.社会主义新型正义

必须对市场经济的负面作用进行限制和规范从第二个历史前提看,我国实行的市场经济是社会主义制度下的,是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的所有制结构下的,这使得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相比较而言,社会的生产关系已经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当然,社会生产关系决定于一定的社会生产力,但社会生产关系一旦形成就会对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产生反作用。社会主义制度的生产关系已被理论和实践双重证明了能与市场经济下的社会生产相结合,而且社会主义制度生产关系对市场经济的负作用有着一定的限制和约束作用。社会主义制度对市场经济的负作用,如坑蒙拐骗、欺诈交易、劳动异化,过度贪婪和剥削、过度两极分化等等,具有比资本主义制度更好的校正力。

四、总结

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市场经济负作用,会在“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的口号下被无限放大,对工人利益的有限让步,根本无法抵消不正义值的扩大。社会主义制度下的生产关系之所以能够对市场经济负作用产生限制和规范的作用,根本源于社会主义生产资料的公有制度。首先,实行社会主义社会公有制的企业里,工人与企业的利益是根本一致的,不是剥削性关系,自然不可能产生工人劳动异化的问题。其次,当前我国社会主义社会虽允许非公有制企业存在,在非公有制企业中,存在一定的剥削性,但不可能导致过分剥削,因为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经济成分的主体,公有制企业通过市场价格机制有效调节非公有制的获利程度,社会主义国家的政府也有干预机制。同样,社会的两极分化问题,这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是不可避免的,但是相对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下的两极悬殊而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的两极分化现象可以控制在一个合理的范围内,政府可以运用行政和经济等手段进行干预,再说过度的两极分化是与社会主义共同富裕精神相违背的。总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的新型正义观是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制度的统一,前者构成了正义观的社会生产力基础,后者构成了正义观的社会生产关系基础。从马克思唯物主义历史观来看,新型正义在于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生产的相一致。

作者:刘小力舒前毅单位:中共武汉市委党校江西财经大学

市场经济论文:法务会计行业市场经济论文

一、西方发达国家法务会计的行业发展情况

在大的行业框架之下,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特殊的国情和特殊的行业情况、特殊的市场情况。因此,即使在西方发达国家中,法务会计的发展情况也不尽相同。在这里就介绍西方发达国家法务会计行业的发展情况时,不需要把每个国家的情况都一一说清楚,只选取有代表性、对我国现今情况有借鉴意义的几个国家,简单把这些国家和我们现有的情况进行比较。在综合考虑这些发达国家的国情、政治情况、经济情况、文化背景以及行业发展水平之后我们选取美国和加拿大两个国家进行详细介绍。法务会计的理论基础研究。在法务会计的理论方面,现在西方各国做得相对来说比较完善。理论著作成果丰富,刊物众多,成果林立。这些成果中不乏有识之士共同探索得出共同的结论。例如,美国的HowardSilverstone与MichaelSheetz就曾经合著过一本《面向非专家的法务会计与欺诈调查》。除此之外,美国的G.JackBologna与RobertJ.Lindquist也合著过一本书,名为《欺诈审计与法务会计:新工具与技术》。除了合著的成果之外,一些个人作品也受到了行业内部的一致好评。例如ZabihollahRezaee的《财务报表欺诈:预防与侦查》。以及出版之后引起巨大轰动,一时间引得行业上洛阳纸贵人们争先阅读的GeorgeAManning《财务调查与法务会计》一书。这些著作极大地丰富了西方法务会计的理论基础,使得人们对法务会计这一行业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和了解,可以说,这些著作巩固、发展了西方发达国家法务会计的理论基础,同时也给我国法务会计行业提供了借鉴。法务会计教育。由于法务会计是一项涉及到会计学、法律学、哲学、社会学、计算机学、犯罪学等一系列学科的交叉学科,因此,在美国,相对于在校生数量来说,开设并接受这些课程训练的学生大多是具有一定工作经验的在职人员。在这样的条件下,课程的实用性、对课堂效率的要求是极高的。在加拿大,学习法务会计的学生大多是已经取得会计资格的毕业生。这样的话对于法务会计的要求无形间从本科学生提升到了研究生。针对学生大多有工作的情况,上课形式也大多是网络授课或短期培训。相关职业组织。在美国,法务会计组织主要包括北美法务会计师协会(FASNA)、注册欺诈检查师学会(ACFE)等。而加拿大的相关组织则是在加拿大特许会计师协会的组织下成立的。2000年时,加拿大“专门化委员会”的成立大大推进了加拿大相关职业团体的产生速度。在这个委员会的监管之下产生了以调查与法务会计杰出专家联盟(CAIFA)为udaibiao的六大组织,为加拿大的行业规范提供了有效的监管。

二、我国法务会计的行业发展情况

(一)我国法务会计的理论基础研究我国的法务会计行业尽管起步较晚但是也有一定的研究成果。例如,张苏彤先生编写的《法务会计高级教程》就体现了行业里的一定的研究水平。此外,王卫国先生也编写了一步《法务会计基础教程》。这两本书以教材的形式面世,但是却充分反映了国内现有的研究成果和研究水平,获得了业界很高的评价。我国会计环境中的现代企业制度改革、资本市场的壮大经济全球化、企业规模扩张和科学技术的发展等众多经济因素,我国法律体系的建立与完善严重滞后于经济、会计环境发展的法律环境,社会公众的社会意识和价值观等文化、社会因素以及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和公司治理结构等微观问题,相互影响,最终都对我国法务会计行业的发展起到了促进的作用。

(二)我国的法务会计教育自2004年以来,以中国政法大学、复旦大学等一系列国内顶尖高校为中心的大学纷纷开始开设法务会计的相关专业。除此之外,一系列涉及法务会计方向的专业硕士点、博士点也在逐步建立。在市场需求下,我国各高校对法务会计的学科建设也在逐步完善、不断加强。

(三)我国的相关职业组织2006年我国建立了首个法务会计相关组织:国际注册法务会计师资格认证专家委员会。从此我国法务会计的相关从业人员可以通过修一定的课程并参加相关资格考试,得到行业承认的资格证书,取得国际层次上的业务认可。

三、我国法务会计行业中的不足之处

通过上一节的对比介绍,可以看出当下我国法务会计行业还存在着诸多的不足。无论是在理论层面上,还是在教育规模上,或者是在专业组织规模上都与西方发达国家有着很大的差距。当然不能过于追求发展速度,不能用在国内新兴的法务会计专业与上世纪四十年代就在国外产生的学科做比较。但是也必须借鉴国外法务会计行业迅速发展的经验,把的经验和教训内化为自身发展的动力,以促进自身的健康、迅速发展。首先,在理论基础方面。我国会计方向的基本理论还比较少,尽管已经有部分成型的著作面世,但是这些著作还只是停留在教材的层面上,深入研究型著作还是比较少的。这对于行业发展来说是不健康的一种状况。在这种情况下,理论和实践是脱节的。没有理论指导的实践只能是一种没有头绪的实践。在法务会计行业中则表现为只盲目地沿着国外一些成功经验的路线,用国外的理论解释国内产生的现象。但是由于法律标准不同、文化背景不同、社会条件不同,利用国外的案例作为借鉴,利用国外的基本理论解释国内当前存在的现象是不合适的。在这种条件下出现的不良影响是巨大的。此外,国内对于法务会计行业研究方面不够。现有的研究只集中在几个点上,而并没有从一点出发涉及全专业。这对行业发展来说也是不健康的。第二,从法务会计教育开展方面来看。国内法务会计的课程设置还不够合理,和国外相比,我国的课程设置并没有很好地结合自身的社会特点和时代背景。在生源的选择上,也不是像国外那样大量接受社会在职人员,更多的是在会计专业下分出一部分本科生或者研究生来学习相关知识。这样的做法有益处却也有一定的弊端。益处是保障了学生经过一定的、系统的学习,在会计基础和基本功上比较扎实。但是弊端也很明显,即学生的积极性不够,缺乏实践技能。相比之下,国外的教学模式和生源选择则会使得整个班级基本素质更高,学生学习更有积极性。而且学生的会计基础经过实践的磨合可能会更优于我们的学生的基础。但是这样大量吸收在职人员作为学生的弊端也显现了出来———学生培训课时不够,学生基础并不统一,使得教学效果稂莠不齐。在这方面上,我们在吸收国外先进经验时也要再三权衡,取其精华部分吸收而避免全盘照搬的情况。,在职业组织方面。国外职业组织健全而成熟,且数量众多。某一个组织的不足之处可以由其他组织来弥补。但是在国内,这方面的成果还很少,尽管国际注册法务会计师资格认证专家委员会已经成立了一段时间,但是无论是在职能功用上还是在法务会计相关人员的职业培训上较之其他发达国家都还有一定的不足。这就要求职业组织建设方面多下功夫,丰富自己的经验,扩大管理范围,适当增加相关组织数量,弥补现有的缺陷和不足。除此之外,我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体制是与西方发达国家主要的不同点。在市场经济体制下的法务会计行业究竟应该如何发展,还应该再三权衡。

四、我国法务会计行业发展方向

经过第二部分的分析不难看出,当下中国的法务会计行业还存在诸多的不足之处。那么应该如何发展行业,应该如何看待、如何应对市场经济条件下面临的诸多困难,在这一章里将重点对这些问题进行分析和讨论。

(一)法务会计理论建设方面首先要推进理论的建设,就要先清楚自己现有的理论基础,先清楚自己和西方国家之间到底有怎样的不同之处。在深入了解这些区别之后,要把握哪些理论是适合我国市场经济的,那些理论是不适合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推行的。了解了这些之后,将适合我国市场经济的理论部分进一步本土化,使之更好地为我们所使用。另一方面,加强自身的理论研究。从我国市场经济所特有的实践中抽象出具有指导意义的理论和方法,使行业内部的成功更具有重复性和可操作性。

(二)法务会计人才输送方面根据上一章的分析,我国现有的法务会计教育模式是有着一定的弊端的。从市场需求的角度上看,这些弊端则更加明显。但针对现有的时代条件和教学资源的限制,又不可能照搬西方发达国家的教育模式和教学模式。因此我们应该吸收西方发达国家的办学经验,同时也保留自身的一定优势,这样兼收双方优势开展办学。这其中要强调的是继续发展现有的本科教育模式。强调本科教育的重要性,是在为行业提供能够在岗位上通过实践迅速提升自己技能的人才。同时也为在职专业硕士教育提供一定基础。以有会计理论基础的生源作为进修对象,在职教育中面临的一系列例如基础不扎实、学习时间都用来补理论基础的问题就迎刃而解了。而在在职教育方面,要扩大这方面的招生,让学生更多地在实践中体会理论,在实践中发展自己的能力。这样就大大弥补了国内外教育模式的不足,为法务会计行业提供了人才输送方面的保障。

(三)法务会计组织发展方面在法务会计组织方面的发展也要结合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特点。一方面要加强与国际接轨的能力和频率,考察人才的标准要向国际接轨,保障考察出的人才是有国际水平的职业人员。另一方面也要提升自己组织的数量和水平。在实践中弥补当下现有组织的不足之处。考虑到我国法律、社会环境方面与国外有诸多差距,法务会计组织也应该较大限度得发挥自己的作用,呼吁严格立法、建立健全的相关制度,为法务会计行业规范性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五、结语

纵观我国法务会计发展的历史不难发现,我国法务会计的产生发展与市场经济的产生发展是密不可分休戚相关的。在这样的条件下,应该较大限度地借鉴西方已有的经验,用这样的经验来丰富自己的内涵,推动国内法务会计行业的繁荣发展。同时也要注意自己市场经济体制下的特色,摸索出一条适合自己行业发展的道路。只有这样中西结合才是行业正确有效的发展方向,才能够将我国的的法务会计行业推向真正的繁荣。

作者:王春景单位:渤海大学

市场经济论文:集体主义市场经济论文

一、市场经济条件下集体主义的内涵

(一)集体主义旨在构建“真实的集体”。所谓集体,是为了实现共同利益的人们按照一定的关系自愿结成的共同体,它由个人组成,但又不仅仅是个人的简单相加。社会主义条件下的集体主义原则承认个人利益的真实性、合理性,并以个人利益为出发点,旨在构建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相一致的“真实的集体”。马克思认为,对于人类来讲,“他们的需求即他们的本性”,特别是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个人对利益的诉求已经成为社会发展的动力。“真实的集体”就是建立在对个人合理地位、合理利益承认的基础上,突破了原始社会或者阶级社会中集体与个体的对立,将集体与个人联系成一个紧密的同生体。唯有在这样的集体中,个人的成长、潜力的发挥和利益的实现才能得到有力的保障,个人才能获得个性和能力的发展。“发展的个人———他们的社会关系作为他们自己的共同关系,也是服从于他们自己的共同的控制的———不是自然的产物,而是历史的产物。要使这种个性成为可能,能力的发展就要达到一定的程度和性,这正是以建立在交换价值基础上的生产为前提的,这种生产才能在产生出个人同自己和别人普遍异化的同时,也产生出个人关系和个人能力的普遍性和性。”

(二)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是辩证统一的。集体主义原则强调个人与集体是互为手段和目的的统一有机体。“个人和集体相互依存,是共生的。只有在对方的意义上才能理解其各自的本身,离开了其中任何一方另一方也不可能存在。”从双方的利益关系来看,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具有双向性。集体利益是其成员共同利益的统一,马克思认为,“只有在集体中,个人才能获得发展其才能的手段,也就是说,只有在集体中才可能有个人自由”。反过来说,集体利益的实现有赖于每个人的共同努力,“个别的人在他的个别的劳动里本就不自觉地或无意识地在完成着一种普遍的劳动”。而作为集体成员的个人必须是能够为人类的进步而真诚地奉献出自己力量的人。因此我们说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具有双向性,而这种双向性也奠定了两者的辩证统一关系,集体利益作为个人利益的代表,是个人利益得以实现的源泉和保障,集体利益实现程度可以具体表现为其组织成员个人利益实现的程度及个人利益得以实现的客观条件的改善程度,也就是说,集体利益的存在意义在于个人利益的实现。集体利益是个人本质的、长远的利益,具有全局性,而个人利益就是集体的局部利益。社会主义制度所坚持的以公有制为基础、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经济制度将人们的经济活动限定在平等、互助、合作的框架中,为集体主义的实施和践行奠定了制度条件。

(三)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必要时要牺牲个人利益。罗国杰教授认为,“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是集体主义的内核“,失去了这一原则,也就不可能有社会主义的集体主义”。虽然在一般意义上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应是平等的,但是这种平等又具有相对性。与个人利益相比,集体利益代表着国家、社会的发展要求,更具有全局性、长远性和整体性。若一个集体瘫痪了,那么作为子细胞的个人利益和权利也得不到保障。马克思说“:当一个国家离开了国家的观念时,世界的历史就要解决其是否还值得继续保存的问题。”坚持把集体利益摆在首位,同时充分肯定个人正当利益的合理性,并在尽可能大的程度上把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统一起来,这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集体主义原则的核心内容。集体主义在宏观上体现其成员的共同愿望和利益,是普遍的、抽象的,但并不意味着成员个人所有利益的实现。在一定情况下,局部的、短期的个人利益为集体作出牺牲是合理的。我国目前还处于并且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这个阶段为了确保多数人的利益是需要有一部分人作出牺牲的。这就是集体主义的牺牲精神,这是对集体主义原则的重要补充,也是保障我们在社会主义社会建设中不偏离其主导价值方向的重要保障。

二、集体主义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需求

(一)集体利益的实现需要集体主义原则的宏观调控。国家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和管理时需要以集体主义作为基本原则。一方面,作为集体利益的主体———国家通过多种方式、途径参与个人的社会生活,社会保障体系、医疗保障体系、社会福利体系等方面都需要以集体主义作为价值取向合理调配社会资源。并且,国家制定的方针、政策在一定时期内具有不可更改性,但是由于历史的变迁和每个事件都有其特殊性,僵化的按章执行并不适合于每个特殊的境遇。这时,就需要以集体主义为较高原则,适当地更改策略、方式,必要时甚至要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修订既定的方针、政策。另一方面,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国家与政府机构已不再像过去那样对人们的衣食住行统包统管,而是退居幕后,把企业、个人推向市场,使企业与个人在市场经济这个自由空间中发挥其自主性,仅仅对其进行宏观指导。那么,在具体的经济、社会生活中,在不涉及法律法规的情境下,集体主义原则作为去权力化的思想道德意识比权力机构拥有更为广阔的适用空间,能够在潜移默化中化解市场经济所带来的不良倾向。

(二)个人利益的实现需要集体主义原则的正确引导。根据西方经济学所提出的“经济人”理论,在如今相对自由的市场经济环境中,每个人都会本能地利用各种渠道与手段使个人利益较大化,这就需要以集体主义原则作为价值评价标准对个体的经济活动进行规范和指导:首先,集体主义原则是衡量个人利益是否合理的尺度。合理的个人利益必须是能够经得起集体主义原则的考量的,是以不损害社会的整体利益为前提,能够为社会的进步起到促进作用的利益。其次,集体主义原则需要对个人的经济手段进行规范和指导。市场经济体制给予个人经济活动一定的自由,使其能自主地发挥能动性、创造性,去挖掘实现利益的不同路径和手段,但是这种自由需要集体主义原则对其进行限制,对个人的经济活动,特别是所选择的手段进行规范和指导,使其符合社会发展的秩序,符合社会主义社会的利益。,要正确处理集体主义奉献精神与个人利益之间的关系。在市场经济体制的建设中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难免会产生冲突,这就需要集体主义原则对个人利益的欲求进行合理的抑制,就需要集体主义奉献精神来协调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的关系。

(三)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的和谐共赢需要集体主义原则的有机协调。协调好不同利益主体,特别是个人与集体之间的利益关系是每个国家、社会稳步发展的基础。但是市场经济是以带有一定利己色彩的功利思想作为推动力的,在按照价值规律和利益原则进行资源配置的同时,不可避免地会产生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之间的矛盾。不可否认,等价交换、契约、效益等是经济原则,少了这些原则,市场经济就无法运转。但是,也要承认,道德原则和经济原则是不能相互替代的。发展市场经济之所以需要集体主义,是因为集体主义有助于克服市场自身的弱点,形成追求高尚、激励先进的良好社会风气,从而保障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事实证明,仅仅依靠市场经济规律的自发调解是脆弱的,我们必须坚持以集体主义原则处理各个利益主体之间的关系。因为集体主义的目的及作用就在于秉持互利互惠的原则,使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在同一时间及空间维度和谐相处、互利共赢。

三、市场经济条件下坚持集体主义的现实路径

(一)将以人为本作为价值指向。以人为本是集体主义原则在实际操作中最基础也是最重要的价值指向。在过去的计划经济中,个人是作为集体的附庸而存在的,集体的地位至高无上而不容侵犯。这实际上是对马克思、恩格斯集体观的一种扭曲实践。应该认识到,集体是个人实现自由发展的手段,集体利益也是个人利益得以实现的源泉和保障。若是本末倒置了,长久以往集体中的权利和义务必然会走向失调,出现某一部分人只是在奉献、而另一部分人只是在享乐的不良局面。如此这一集体得以稳固而长久存在的基础就没有了,所谓的集体主义也就名存实亡了。但是,也应该看到,市场经济作为一种自由经济,使每个社会成员都能作为经济主体追求自我利益的实现和较大化,加之西方各种思潮的冲击,一些社会成员的思想得到了极大的解放,已不再心甘情愿地成为集体的附庸了。因此,坚持以人为本,将个人作为目的去肯定个体的存在、肯定个体利益的合理性,这是市场经济与集体主义原则相对接的理论基础,也是两者得以实现的价值基点。

(二)在利益取舍中需进行价值考量。“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是集体主义原则的基本要求,但是这一原则也不能化。首先,在市场经济体制下集体有了多重的含义,不再是某一国家、某一阶级的代名词,而一些有着共同经济生活和物质资料的利益集合体也被称作集体。如何甄别这类集体的“真实性”却成为了难题,在此情况下集体主义原则也就成了一纸空文,甚至可能会被一些“虚幻的集体”利用来满足其自身不可告人的目的。其次,从个体角度来讲,为每个集体成员中的个人谋利都是这个集体要实现的目的,集体的存在就是实现每个人利益的手段。当少数人的利益与多数人的利益发生冲突时,若只是一味地强调少数人利益应该为多数人利益让步甚至作出牺牲“,这显然不符合公平正义原则,而且也与集体主义原则保障个人正当利益的内涵相悖”。因此,当集体与个人双方利益产生不可调解的矛盾时我们需要进行价值考量,一方面考量谁应该作出牺牲,另一方面考量应该作出什么程度的牺牲。一般来说,当集体利益所处的价值层面高于个人利益的时候,即个人利益已经在一定程度上威胁到集体利益的安全及其他成员的利益安全时,个人利益是应当作出让步的。但是,当个人利益处于更高的价值层面时,我们就有必要考虑是否还应该让个人作出牺牲,而这个牺牲有多大,抑或是应该让作为个人利益的保护者———集体作出牺牲。这种价值考量是十分复杂而的,但是,考量的尺度是什么?由谁来考量?如何考量?这些都是现实中常遇到的但是暂时无法解决的问题,这就需要我们的学者在以后的实践中寻找答案。

(三)在具体实践中应将集体主义内化为人们的信念。集体主义处于伦理道德层面,是一种意识形态,它的主要功能是为人们在进行道德选择和社会实践活动中提供行为导向、价值支持和社会制度的辩护。它对人们的影响应该是由内而发的,“应当是经由思想或现实的教育引导,使集体主义从认知、情感层面的接纳与认同而内化为人们的信念,并由内在的信念或信仰自觉指导其行为而不是直接来自于外部的强制”。集体主义一般通过对人们精神层面的影响,使人们从认知、情感上接纳集体主义并将其内化为自身的信仰,自觉地遵循这种信仰或信念来指导自己的行为。意识形态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其效果虽然不能立竿见影,但胜在更稳固、更持久。在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初期,人心涣散犹如一盘散沙。这时候必须有一个强有力的政府将人们聚集起来一同建设社会主义新中国。在此情境之下,集体主义也成了一种政治手段,使所有的人拧成一股绳。但这种扭曲的实践很显然不适用于现在的时代。一方面,在市场经济中已经拥有一定主体意识的人们在面对这种强权政策时往往会迫于压力屈从之,但也会失去对集体主义的认同感和共鸣;另一方面,集体主义原则作为一种意识形态,具有一定的理想性,它具有可行性但又高于现存的道德水平,如果不考虑现实状况盲目地强制推行也是不现实的,会在一定程度上造成社会秩序的混乱。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集体主义在我国一直是占领统治地位的道德意识形态,但是在全民范围内继续推行集体主义原则,强化人们的集体主义意识依旧是一件刻不容缓及颇为艰巨的任务。目前,市场经济体制下的集体主义较之过去的朴素集体主义更具有科学性、合理性。但是,有些人对于集体主义的认识还停留在过去,对集体主义原则的推行工作造成了一定的阻碍。为此,一方面,我们要树立国家、政府的公信力。“集体”虽然是一个抽象的概念,但在公众眼中的“集体”就是我们的国家、政府。集体主义要想在全国范围内获得公众的信任,就必须树立国家、政府在公众心目中的良好形象。另一方面,要将坚持集体主义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结合。集体主义要想落实到社会生活中的角角落落,仅仅靠其自身力量是不现实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我国社会价值体系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处于价值体系的统摄和支配地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集体主义为原则,集体主义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手段,两者唯有相辅相成,才能共同在社会生活中发挥作用。

作者:周晓单位:山东师范大学

市场经济论文:标准化发展市场经济论文

1标准化与市场经济之间的关系

市场经济最基本的经济活动就是商品的等价交换,而等价则是建立在商品的使用价值基础之上,同时使用价值高低要取决于商品的质量,质量的好坏必须用标准来衡量,因此,在市场经济中,标准是创造公平、合理的经济环境的尺度,是经济体制的必要支撑。实际工作中,市场经济需要标准化工作来衡量,而标准化工作的不断完善也需要在经济活动中汲取经验和教训,因此标准化工作与市场经济二者之间是相互促进的关系。在市场经济运行过程中,行为主体为市场行为的操作者,如企业法人、社会团体、自然人等等,客体为形形色色的商品,无论是主体还是客体均种类繁多,要想使市场秩序持续稳定,创造和谐、公平的市场环境,就必须使市场行为限定在法律的框架体系内,即用各种各样的标准对市场行为进行规范。除了市场经济中直接发生等价交换行为之外,标准还对经济结构的战略调整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这主要表现产品的不断更新换代,例如农产品质量水平的提高以及工业产品附加值的增加等,在市场行为中,可通过研究各种标准来使产品突破技术壁垒,实现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2标准化在市场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2.1促进市场经济有序发展。在我国,国家的宏观调控是规范市场,使市场经济秩序井然的重要举措,国家宏观调控主要是通过颁布相关法律法规来实现,如陆续出台的《企业法》、《标准化法》、《产品质量法》等等,这些法律条文规定的内容又往往需要标准来支撑,在实际工作中法律的执行往往也是通过比对相关标准来实现的,因此标准也可以看作是法律条文的具体化形式,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规范市场秩序的需求越来越强烈,维护经济市场的秩序需要大量的市场标准作为基础。目前,在我国已经基本形成了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和企业标准相互衔接配套的标准体系,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2.2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在经济全球一体化趋势不可逆转的情况下,产品的质量是其主要竞争力,我国的经济体制虽然已经经历改革,但对于国际市场显然还有许多不适应,为提高我国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和适应市场变化的能力,我国企业就必须对产品结构进行调整,而产品结构的调整依据就是标准。因此,作为企业来说要根据当前的法律法规及市场情况来不断完善自身的标准体系,可以说,企业的标准化管理是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企业的标准化管理的目标是为使企业获得的秩序和效益,企业产品的质量好坏受到标准化工作的直接影响。在过去的计划经济时代,企业的标准化工作主要是依据上级的红头文件及批示等,而在当前的市场经济体制下,面对市场上众多的竞争对手和多层次用户的需要,这样的管理方式已经显得落后,利润是企业向前发展的驱动力,也是企业得以生存的根本所在,企业利润的提升主要从提高产品质量以及降低产品生产成本两个方面入手,而这些都需要有科学的标准作为参照。在企业发展过程中,标准化工作在纵向上通过根据新的市场形势不断改变,从而使产品的质量和成本控制达到一定的延续性,使企业产品始终与市场需求相适应;在横向上标准化工作将企业的计划、技术、生产、物资供应、后勤管理等诸多方面的工作协调在一起,从而使管理更具统一性的特点,使企业运转更为高效。

2.3促进现代企业制度的不断完善。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中明确指出:“以公有制为主体的现代企业制度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础”,“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发展社会化大生产和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是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在市场经济体制下提高企业生存能力的重要保障,在实际工作中现代企业制度所包含的内容需要不断的完善和调整,而标准化工作通过制定和实施标准可使企业的经营管理和生产技术等达到科学化、制度化、程序化的目标。

2.4是发展循环经济的需要。近代我国经济的发展大多是以牺牲环境和资源换取的,资源的过渡开采以及生产过程中污染物的排放问题非常严重,因此造成了当前生态环境的恶化以及自然资源的日益枯竭,严重危害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发展循环经济已经成为当前我国企业发展的选择。在这样的背景下,我国政府部门及时出台了相关法律法规,力求控制和缓解这一不利局面,对于企业来说,经营理念和生产技术亟待改革,因此需要企业根据自身的技术现状制定出符合循环经济发展的标准化战略,通过标准的限定和引导作用,逐步淘汰资源消耗性产品和排放物对环境有害的产品,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防止资源滥用,发展环境友好型产品。可见,在市场经济发展中,以标准化手段可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维护生态、经济、社会之间相互协调、可持续的发展,对于我国建设“两型”社会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综上所述,标准化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由于我国标准化工作开展时间不长,因此应当在学习国外在这方面的先进经验基础之上,根据我国企业和市场实际情况,对标准化不断完善,使其更具科学性,以便为我国市场经济发展提供更好的支撑。

作者:高宁单位:哈尔滨市标准化研究院

市场经济论文:资产评估市场经济论文

1资产评估与市场经济二者关系

纵观历史,我们容易看出,资产评估是市场经济发展的产物,经济越发展,评估越重要;资产评估行业越发展,经济活动就越加规范有序和充满活力。资产评估与市场经济有因有果,相互促进。当前,经济全球化趋势发展迅速,各国经济间的联系越来越紧密,资源在全球范围内优化配置,资本在全球范围内流动频繁。在这种背景下,资产评估行业既面临难得的发展机遇,也面临新的挑战和机遇。

1.1服务经济发展,扩大国际交流,开创资产评估行业发展新局面①资产评估在中国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中国的资产评估行业在改革中产生,在改革中发展。随着市场发育的成熟和市场体制的完善,资产评估行业发生着显著的变化:评估范围继续拓展,从对原来的生产经营性企业的资产评估,扩展到资源型资产、金融资产、公共资产等领域的评估;评估方法不断改革和创新,从单一的成本法发展到以市场法、收益法、成本法和价值类型相匹配的多种评估方法。②中国政府积极培育并推动资产评估行业的发展世界的繁荣离不开中国,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只有勇于加强国际间的合作,中国和世界资产评估行业的发展道路才会更加宽广。需要我们携起手来,为了开创与中国评估界和谐发展、互利共赢和谐的新局面而共同努力。

1.2适应形势服务市场做规范职业的典范大中型资产评估机构决定着中国资产评估市场的质量,也决定着或者影响着中国上市公司和一些大中型企业在市场中的表现。大中型资产评估机构应该成为模范遵守国家法律,应该成为深受社会尊重、享有诚信声誉的机构。需要在评估质量上下功夫;要加强机构内部管理,要树立品牌意识;要加大培养人才。我国应与国外的评估专家及名牌机构交流,建立一种广泛的联系,能够经常沟通,使我们的评估理念、方法、意识,使我们整个的人才素质能够和国际融为一体,这样才有可能使资产评估行业,做到无愧于市场经济。

1.3打造无愧于市场经济的资产评估行业通过努力,大大加快了评估立法的进程。作为一个行业,最基本的依据就是这个行业的法律。需尽快制定一部属于本行业的法律。评估准则建设,不断拓展资产业务领域以及进一步加强国际合作都将是我们打造资产评估行业所需要努力的方向。在从事资产评估、财务工作和会计工作时,应该认真地去研究那种不成本下的状况,将来要在这个领域里使企业的成本内部化。只有这样,我们的经济增长方式才能改变。应该认真研究中国在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时资产评估的地位和作用。

2资产评估在市场经济下的作用和地位

中国改革开放的一个主要内容就是要调整和完善所有制结构,由单一公有制经济转变为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新格局。因此,就要加快本国经济的市场化进程,要对国有企业进行深化改革;要坚定对外开放,建立多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开放型经济。所有这些,都离不开资产评估的发展。因此,在改革开放中,资产评估是必不可少的。

2.1在中国市场经济的发展中,资产评估在以下几点中体现其作用①有力地引导了国有企业的改革和国有经济的战略性重组。在经济转型中,中国资产评估行业为国有企业的改制、兼并、拍卖、重组、破产、担保等涉及产权变动的经济活动提供了相关的价值鉴证服务,有利于国有企业改革顺利进行和国有经济的战略性重组。②坚定了中国资本市场的发展。发展资本市场是中国政府推进经济改革的一项重大措施。按照中国政府的相关规定,企业在改制上市前,需要对其全部资产进行评估,以评估后的净资产额作为老股东的投股依据。③有利于多种经济成分的和谐发展。在改革开放过程中,中国的资产评估行业踊跃的为各种经济成份提供评估和其他咨询服务的平台,有效地保障了各类企业的合法权利。④保障了市场经济秩序。市场经济的基本规律规定商品的交易特别是资产的交易一定要公平,公正,交易价格基本符合它的内在价值。资产评估正是以中介的身份为交易的双方提出了公允、公平、公正的咨询意见,降低经济运行的交易成本,因此,维护了市场经济的正常运作。⑤加快了高新科技成果的转化。通过对专利、专有技术、商标、计算机软件等相关无形资产的评估,保护了知识产权人的合法权益,加快了高新技术成果的转化。⑥有助于支持中国的对外开放。通过对中外合资,合作企业的建立、境外投资及其各种设备的进出口业务中相关资产的评估,维护了各类资产产权主体的合法权益,加快了中国经济发展和改革开放的进程,促进了经济合作。中国经济先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快速转变,市场经济体制还不完善,因此中国资产评估有两个显著的特点:一是带有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度的痕迹。二是资产评估的方法和准则体系正在完善中。

2.2资产评估在市场经济中的地位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一步一步的建立,在经济、金融、财政、外贸等领域相继出台了一系列的改革政策,使投资建设的政策、环境条件等方面发生了显著变化。①资产评估是建立市场体系和发展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市场体系包括商品市场和要素市场。市场经济下企业的一切经济活动都是通过市场,在市场竞争中利用价值规律经营,出现了适者生存的局面。②资产评估是资产保值价值、巩固经济基础的必要条件。一按大幅度低于现值的账面原值提取折旧。二由于折旧额高于实际提取的折旧额,反映到产品成本的物化劳动费就失实严重,造成企业利润虚增。三由于通货膨胀的影响,流动资产的价格飞速上涨,如果仍按原始成本计算,造成利润不实。③资产评估是理顺产权关系,完善国有资产管理的基础。保障国有资产完整不使其流失,确定产权关系。因为历史和认识的因素,我国产权关系比较迷糊,这非常不利于资产优化配置。④加强国有资产评估是保护所有者、经营者和交易双方的合法权益。随着经济体制改革实践的发展,出现联合经营、承包经营、企业兼并及股份经营等形式,完善和深化企业改革,需要明白企业资产的数量和现实价值。所以,必须进行资产评估。

3结论

资产评估行业进行了一系列大刀阔斧的改革,如对全行业进行清理整顿、对评估机构进行脱钩改制、取消政府对评估结果的确认制度、调整政府对评估行业的管理模式等。通过这些相关改革,资产评估行业独立、客观、公正的中介行业形象正在树立,行政管理和自律管理得到进一步完善和加强。资产评估正成为市场经济活动中不能缺失的服务媒介、而且资产评估在中国存量资产的流动和重组过程中发挥着重大影响,推动了产权市场的发展和自我完善、保护好产权各方的权益。所以要尽快建立相关法律法规资产评估体系,实现其制度化,加快与国际接轨,巩固资产评估在我国的地位和作用。

作者:张杨钰张宇虹单位:大连财经学院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研究中心

市场经济论文:反倾销市场经济论文

一、美国反倾销中非市场经济的产生

(一)非市场经济的现状非市场经济在反倾销法中承担着重要的角色。对于中国来说,虽然综合国力一直处于大幅度增长,WTO的部分成员也承认了中国的市场经济地位,但像美国,欧盟等这些经济贸易大国却依旧不承认中国的市场经济地位,也使中国在日后的发展中遇到很多瓶颈。

(二)非经济国家的标切来说,非市场经济并没有固定的含义。因为以往的WTO组织中都是由市场经济国家组成,知道后来才出现像中国这类经济实力较强的发展中国家的加入,才将非市场经济地位这个问题侧重出来。进而也有了判断一个市场经济国家的标准:

(1)对于货币可以自由兑换;

(2)员工和自己的雇主可以自由商讨工资;

(3)对于合资企业和外资企业允许进入的程度;

(4)政府对经济的宏观调控能力

(5)政府对产品的微观调控程度

(6)其他影响因素事实上,WTO中任何的市场经济国家都不可能做到以上六点,而中国被拒绝承认是市场经济国家的原因却是无法达到以上六点要求。

二、美国替代国对中国的影响

(一)替代国的含义所谓替代国,是指当一个非市场经济国家在出口时,进口国采用类比国价格来确定出口国出口产品的“正常价值”,这里的类比国在市场经济国家里则被称为“替代国”。

(二)美国对于替代国的选择标准美国大多数都会采用两点来筛选一个替代国:

(1)被选择作为替代国的国家应该与被起诉国家属于同比国,即经济水平相当。

(2)被选择作为替代国的国家应该是“可比产品的重要生产者”

(三)替代国的不合理性

1、替代国缺乏国际依据WTO的宗旨是使国民的生活水平提高,降低失业率,保障充分就业,大幅度提高国民收入,使需求稳步上升。确保发展中国家乃至最不发达国家,在国际贸易的飞速发展中可以得到和替代国相当的利益。且WTO的最终目标是将世界打造成一个安全、富有和富有责任感的经济体系。但是对于替代国来说,非市场经济国家的出口产品就会被认定为倾销,而市场经济的进口国家只要提出诉讼就意味着胜诉。这也可以说明替代国的出现与WTO的宗旨相违背。

2、替代国缺乏可预测性对于法律来说,较大的优点就是具有可预测性,人们可以通过法律来知晓事情的后果以及预测人们相互间的行为,避免了群众的盲目性和猜测性。提高了行动的实际效果。以便用最小的代价取得好的效果。但在反倾销中,替代国的选择是在起诉后,也就是说,非市场经济国家并无法预测出自己接下来的诉讼过程,换句话说,非市场经济国家的产品在出口之前并不知道自己的产品会遭到反倾销起诉,当然就不存在预测性。

3、在替代国的选择上,市场经济国拥有很大的自由选择权美国在选择替代国的标准规定,及时,被选择作为替代国的国家应该与被起诉国家属于同比国,即经济水平相当。第二,被选择的替代国应该是“可比产品的重要生产者”。但实际上,美国等各国往往会选择经济水平高于中国的国家,甚至是一些发达国家,并由此增加反倾销税。

三、我国对美国的反倾销政策的应对方案

(一)面对起诉,积极应诉虽然中国的经济在不断进步,综合国力在不断地提高。但是,想让美国,欧盟等发达国家承认我国的市场经济地位还是一个对于漫长的过程。但对于现在的中国来说,在积极的贸易中,我国一定会迎来另一波起诉高潮。要想让此起高潮退化,积极应诉甚至激烈的回应是目前最有效的办法。在以往,我国面对其他贸易国的起诉,考虑着昂贵的法律申请费用,费时的辩论程序,对此类起诉置之不理,因此,我国损失惨重,甚至被迫退出欧洲市场。

(二)绕开进口国家的反倾销我国的商品一再被起诉,无疑就是市场经济国家通过胜诉进而达到增加其国内投资的目的,我国也可以利用这点,想出不被征收反倾销税的对策,即绕开市场经济国家的反倾销,获得市场中内资企业的待遇。

四、总结

随着国际全球化的发展,欧美国家对于我国反倾销的事件已经进入白炽化阶段。美国对于我国的反倾情况越来越多,涉及的反倾税也越来越多,但我国毕竟是美国最为重要的进出口国家之一,美国的经济产品也是我国国民所必须的。这就意味着美国与中国依旧是关系紧密的合作伙伴,在这种互需的情况下,我们应该做到互利双赢。本文从两国国角度进行研究并提出应对政策。政府当面对其他国家的大幅度起诉,应积极反诉。也可绕开进口国家的反倾销,降低进出口所交的税务。

作者:郭美琪单位:辽宁对外经贸学院

市场经济论文:思想政治工作下市场经济论文

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给思想政治工作

提出了新的课题市场经济的一切终点都是以盈利性为主要原则。获取自身利益较大化是每个理性经济人在市场经济下的选择,这种一切以利益为中心的市场经济观念,必然会产生拜金主义,为了金钱可以损人利己,不择手段。我党奉行大公无私的精神理念,这种以利益为中心的思想必然会对我党的大公无私产生冲击,造成党员同志思想的错位,给思想政治工作带来困难。

二、新时期市场经济下思想政治工作的应对

(一)要找准自己的位置

思想政治工作从来都是服从和服务于党的政治路线的。当前,形势发展如火如荼,这正是思想政治工作大力发挥作用和大有可为的时候。只有在经济建设和改革开放的过程中,正确的认识自己,找准自己的方向和位置,才能在经济建设和改革开放之中,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这就要求抛弃姓“社”、姓“资”的传统思想理念,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树立“八荣八耻”的思想观,落实科学发展观,践行中国梦,要求思想政治工作要树立实事求是的价值理念,树立开拓创新进取的创新意识,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价值观,自觉抵制不正当的金钱、美色、权势诱惑,找准自己位置和方向,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挑战下,秉承大公无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理念不动摇。

(二)要结合本单位实际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经济、文化、思想功能,尤其是经济功能将大大增强,政工干部要因地、因时、因事制宜的做好思想政治工作,依据本单位实际开展活动,把共性赋于个性之中,并通过个性表现出来。在教育的内容上,要在总的目标的引导下,切实地立足本单位和职工的实际,真正为单位分忧,为职工解愁。因为市场经济可称为谋略经济,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胜,就要善于智取,以个性和特色去击败竞争对手,把调动职工积极性并转化为单位经济效益和精神文明需要作为目的。要首先“做单位人,吃单位饭;说单位话,做单位事”,成为单位的“自家人”,相互依赖,相互促进。作为一个思想政治工作者,如何把党的方针、政策与本单位的实际结合起来,真抓实干,见到效果,那将是一项长抓不懈的艰巨任务。

(三)要改变工作的方式

由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转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必然引起各方面的深刻变化,做好单位思想政治工作,就必须跟上客观形势的“变”。也就是说以政工部门和在职政工干部为主体,形成一个党政工团齐抓共管,多层次、多渠道、多方位的思想政治工作网络。政工干部抓思想政治工作要从生产经营出发,行政干部抓生产经营从思想政治教育着手,真正做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促进、相互转化的目的。在思想政治工作的分工上:一是采取谁直接管的人由谁主要负责做他们的思想政治工作;谁直接管的事,由谁负责解决该事引起的思想问题。二是凡带有方向性、长久性的教育,由专职政工干部负责,其他管人用人单位进行配合。这种重点突出、分工明确的方法,使思想政治工作更及时,更具有针对性。

作者:陈立明 单位:河北省体育总会办公室

市场经济论文:农技推广市场经济论文

一、农技推广体系建设存在的问题分析

1.技术供给和技术需求存在明显脱节现象

一是技术供给和技术需求的行为主体目标存在差异,技术从研发生产到推广应用等各个环节的主体目标不一致导致了农业技术的供给和需求存在明显的脱节现象。二是农业技术供给与需求的信息反馈机制不足,信息反馈机制存在明显的落后,阻碍了新技术的开发应用和研究,进一步阻碍了新技术的推广和扩散。三是信息通道不顺畅,导致了科研机构不能及时掌握农民群众对技术的需求变化,从而影响了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为实际的生产力。

2.现行的农技推广体系限制了其走向市场化

我国现行的经济体制为市场经济,但现行的农技推广体系是在计划经济时期形成的,还带有明显的计划经济阴影,与计划经济时期的组织结构相适应。随着广大农民非农业收入比例的增加,农民采用的农业生产技术更加先进,尤其是先进的田间耕作技术大大降低了农民的劳动强度,原农技推广体系的功能发挥就逐渐弱化,农技推广工作的效率逐渐降低。同时,农业收入与农业技术研发创新有着密切的关系,但是农业收入却没有与农技推广进度、普及率、服务质量以及推广效益挂钩,现行的农技推广体制也没有充分体现出激励作用。

3.农技推广与科学教育分离

农业生产的进步和发展离不开科学技术的支撑,农科研发、教育与农技推广是统一的、大一体的推广体系,既要合理分工,又要密切联系,最终为促进农业生产服务。但长期以来,各自为政,形成各自的工作倾向,缺乏合作意识,制约了农业科研成果的推广应用和转化进程。

二、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农技推广体系建设

借鉴国外发达国家农技推广工作的成功经验,综合我国的农技推广实际情况,我省的农技推广体系建设应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建立农业教育体系

建立农业教育体系的目的是为了切实提高基层农民群众和其他农村居民的文化素养,通过高等农业院校、中等职业院校以及地方性的农民培训基地,积极培养农业科研、开发和应用型人才;也可通过对基层农技推广人员进行中、短期培训,向基层农技推广人员和农民群众传授新知识、新技术和新产品。

2.建设农业科研体系

建设农业科学研究体系的目的是为了探索出适合我省实际情况的农业科学技术,从而降低农民群众的劳动强度。农业科研机构作为地方的一个公益性的非政府的组织机构,通过政府部门的积极参与和多元化的筹资渠道,凭借技术和人才等方面的优势,在基层积极开展应用基础研究和相应的推广工作,让科学技术为农业发展提供充足的技术支撑。

3.建设以政府部门为主体的农技推广体系

由于我省农技推广和农业发展的特殊性以及农技推广工作的经济特点,政府应该在公益性农技推广体系中占据主体地位,积极解决好政府下属的农技推广体系改革,对组织结构不断进行优化,提高农技推广机构的服务效率,确保将近期的农业科技成果推广应用到生产实践,及时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政府部门还应该保障农技推广组织有充足的工作经费,真正解决其后顾之忧。

4.建设以当地企业为载体的农技推广体系

涉农科技企业,可以凭借自己的技术和设备优势在基层开展农技推广服务,并凭借自身的营销体系实现科研、开发、推广、生产、销售、售后服务一体化经营。通过这种体系的建设,让涉农科技企业成为农业科学技术创新的主体之一,促进企业不断加强面向市场化的研究和开发,并最终形成有利于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机制,从而大大增强农业创新科技的有效供给。企业在进行农技推广体系建设过程中可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模式。可以通过购置科技新成果,将其转化为实际的科技产品;可与农业科研机构、教育单位合办、合作发展。

5.建设以中介组织为载体的农技推广体系

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后,农村地区农技推广工作中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就是有限的推广力度与众多的服务对象之间的矛盾。当前,农村地区农业经营方式比较分散,推广力量存在明显不足。而通过中介组织进行农技推广,能够将农民有效地联合起来,切实提高服务的质量。以中介组织为载体的农技推广体系不仅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也是提高农技服务质量的客观需求。在农技推广过程中,以共同的技术需求为方向,依托农技推广机构,组织农民成立专门的推广组织协会和合作社等组织,为进一步增强农民的专业化水平和吸收先进技术和工艺提供了可能,这种农技推广体系提高了劳动生产的效率,增强了农业生产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同时,注重专业大户和职业农民的培养,充分发挥专业大户的示范带动作用。形成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能够充分发挥功能、促进农业发展的农技推广体系。

作者:胡小红 单位:资中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

市场经济论文:传统泵业市场经济论文

1大连传统泵业市场营销的特点和创新必要性

1.1大连传统泵业市场营销的特点

目前,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市场营销变得更加重要,同时也使其更具有市场经济的相关特点。一方面,市场经济快速发展,使市场组成变得尤为复杂,大量企业的融入,在加剧市场竞争的同时,也增加了经营机遇,在这样的背景下,使现阶段的市场营销具有营销手段多元化的特点;另一方面,市场经济的多元化经营,大中小企业的广泛分布,使市场经济下的市场营销手段具有性、针对性的特点。

1.2市场经济环境下创新市场营销的必要性

对于市场经济中各组成部门而言,市场营销手段是企业参与市场竞争提高企业经营效益的必要手段,因此,创新市场营销方法,是市场经济中企业提高效益的途径。总体来看,创新市场营销手段能够使市场经济各组成部门坦然面对日益加剧的市场竞争,提高市场竞争力;创新市场营销手段能够更好地适应市场经济环境下经济全球化和区域化发展需求,能够更好的应对国外大企业的融入冲击;创新市场营销手段是市场经济组成部门能够在日益变化的市场经济环境下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2大连传统泵业市场下市场营销创新及分析

市场经济是一个由市场价格自由引导经济发展的复杂经济体系,其复杂的组织部门构成、错综的组织部门关系,要求市场经济中的各组成部门和企业必须要在适应市场发展的同时,提升市场竞争能力。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创新市场营销手段是泵业企业必须要经历过程。创新泵业市场营销,要从营销组成结构入手,结合现代市场经济发展特点,有目标有针对性的进行创新。

2.1创新大连泵业市场状况下的营销模式

营销模式是构成市场营销的最主要要素之一,其从营销目标、营销手段、营销策略方面为市场营销提供必要的指引和辅助,在大连泵业市场经济发展的大环境下,创新泵业市场营销模式具有重要意义。创新泵业市场营销模式,必须要从大连泵业市场发展状况入手,以创新营销观念作为引导,制定符合泵业市场发展的营销目标、营销手段和营销策略。首先,创新全新的营销理念,在大连泵业市场发展特点下,结合国内外先进的营销理念和营销方法,生成全新的营销观念,以指导营销模式构建;其次,在全新营销理念的指导下,创新符合泵业市场发展及企业经营目标的营销目标、手段和策略;,在现代泵业市场环境下,将创新营销理念、营销目标、营销手段、营销策略整合成为符合市场经济发展需求的全新市场营销模式。

2.2创新泵业市场环境下的营销方法体系

营销方法是市场营销实际运行中的重要手段和保障,市场营销方法主要从营销对象特点,市场环境状况等方面出发以促进市场营销的运作,要创新传统泵业市场下的营销方法,就必须要从泵业市场的环境特点出发,结合泵业营销对象,建立创新营销方法。创新营销方法,首先要针对大连泵业市场的基本状况,创新建立符合泵业市场发展需求的一站体验式营销方法,从营销对象五感上将营销推广开来;其次,从市场组成企业角度出发,创新建立企业灵活管理的柔性营销方法,使营销活动能够在市场经济变化的情况下,灵活转变;再次,综合分析泵业市场中企业与供应商、消费者、竞争者、分销商、政府机构和其他公众产生的互动作用过程,在此基础上,创新构建符合企业发展、各级供销、消费者权益的营销方法;,综合分析泵业市场发展状况及经济结构组成状况,针对泵业市场的计算机网络发展特殊状况,创新构建新兴的网络营销方法,使市场营销构建起线上线下的立体营销方法体系。

2.3创新拓展泵业市场营销渠道

营销渠道是市场营销实现营销效益的重要保障要素,营销渠道的拓展,将更有利于市场营销方法的实施和应用,使营销服务或产品能顺利的被消费或使用。因此,创新拓展泵业市场营销渠道,对泵业市场组成部门而言具有重要意义。创新拓展市场营销渠道,要综合分析泵业市场发展状况,根据不同的市场需求,客户状况、供销者变动情况,适时的拓展营销渠道;在泵业市场大环境下,经济不断发展,市场进一步细分的状况下,原有营销渠道已达到厂家对市场份额的要求,而消费者的购物喜好变化等状况,从市场需求角度拓宽营销渠道。

3总结

创新市场营销手段和方法,是大连泵业市场快速发展的必然要求。随着泵业市场的快速发展,传统市场需求已逐步发生了转变,在这样的市场环境状况下,转变市场营销方法,创新市场营销手段,对大连泵业市场中的各组成部门而言,在提升企业经济效益的同时,也保障了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作者:张韵 葛晓鸣 单位:辽宁对外经贸学院

市场经济论文:设备管理市场经济论文

1建立设备维检专业化管理模式的必要性

1.1设备大型化、自动化和提高产品生产高效化、产品质量的需要

专业化的维检队伍能够保障检修技术稳定、不断创新发展和提高检修效率,保障设备正常运转、减少停机时间,为企业生产和产品质量稳定提供坚实的技术基础。

1.2推行“点检定修制”和减员增效的需要

推行“点检定修制”,就是要对公司主体生产设备进行系统考虑,对设备进行综合管理,使整个系统充分发挥潜能;专业管理,加强协作是提高维检岗位劳动效率的主要方式。

1.3设备维修不断市场化的需要

市场经济下,不断改进设备管理模式与机制,是企业生存发展的必然。建立专业化管理模式,使设备维修与生产实现管理形式分开,在服务好生产的同时,进而推行维检市场化。

1.4建立流程性组织机构的需要

维检工的劳动组织方式是:采取集中管理,分组作业,维护和检修人员既有分工又可相互调剂。作业中需密切配合与协作,互保安全。这种组织方式为加强专业化管理、提高管理水平提供了可行性。以现代企业制度来重新认识设备管理,在管理理念方面:企业越来越重视成本和效率,通过管理组织机构设置、流程改造等提高运行效率。对于小组织、抢修式的检修模式,强调职能化,而忽视全局性、流程性,必然引起整个组织的流程不顺畅和效能发挥不充分,专业化管理易于实现流程化组织,使工作规律化、有序化、可控化。

1.5传统设备管理模式改造的需要

设备的传统管理模式是按产线分段管理和分工运行机制,各分工团体趋向独立化,协作化难度增加,企业内部机制性和结构性存在着深层次矛盾突出、管理障碍增加和工效低下的情况。专业化管理模式的建立就是打破分化,增强协作,进一步挖掘设备管理的潜力和激发设备管理的活力。

2探索建立新的维修模式,促进设备管理模式改革

2.1方案思路

参照国内外先进企业“点检定修制”经验,结合公司内部设备维修管理模式和深化体制改革的现状,加强顶层设计,确定改革总体方案思路:在公司层面确定“点检定修”的设备维修专业化管理模式,在专业维检单位建立责、权、利考核方式,在确保人员思想稳定和设备管理稳定的前提下,推动设备维检专业化管理模式的建立,加强维检协作,挖掘设备管理的潜力、激发设备管理的活力,实现为公司创效的目标。根据生产单位的工艺要求及设备维护检修方式的需求,把维修人员分工与服务对象的关系,在空间和时间上统筹考虑,重新高效组合,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建立一个新的设备维修专业化管理模式和相关运行机制。建立将检修计划执行率、维修质量、服务质量等考核指标,并与所服务生产单位的产品产量、质量及设备实用状况等指标进行挂钩核算,确保建立责、权、利对等的考核方式。

2.2新的设备维护检修模式

在组织机构实现扁平化要求下,形成“一个中心、一个体系、两个组合、三种机制”维护检修新模式。一个中心:设备维护检修中心,统一管理各检修部或分公司各项任务安排与监督事宜。包括:工作安排、人员组织、资材供应、员工人事管理和奖金分配等的集中管理,具有统一协调的管理功能。一个体系:提高维护人员处理事故故障的快速反应能力,实现设备事故故障停机能够在最短时间内恢复正常运行,需要建立突发故障抢修调度体系。由中心调度统一协调和指挥,以设备事故区的区域调度和区域维护班为主体,临近区域调度和维护班组根据需要及时支援,达到快速实施抢修的要求。以调度指挥为中心,所构建的设备抢修“110”抢修服务体系,就是要在整合了各检修队伍的基础上,突出设备检修管理的一体化,最终保障设备维护抢修高质量完成,实现速度、质量、成本的目标。两个组合:设备维护的区域化组合和检修工作的专业化组合。设备维护的区域化组合,就是要促进区域临近的班组之间能够迅速组成相互帮助的整体队伍,根据生产的要求,较大限度地缩短设备停机时间,本着维护人员对设备熟悉、维护故障处理到位很快的原则,形成互相合作的区域设备维护统一组合。抛弃传统管理模式下各个维护检修组织“单打独斗”的作业方式,每个设备维护检修组织不仅是为某一台套设备维护,而是形成一个设备维护组织单元主要承担某一套设备并兼顾承担临近区域或相关的若干台套设备的维护检修,达到充分利用每个设备维护组织的力量,提高整体组织的合力。同时,在有特殊工作要求或特殊技能要求的设备区域建立维护检修快速反应队伍。根据各生产单位设备检修特点和实际需要,建立适应公司需求的各种专业化检修队伍。各个设备维护的区域化组合和检修工作的专业化组合都必须实现相当的机动性,可根据各生产线设备检修需要,按照调度中心安排,随时参与生产线之间、维护检修区域之间的应急抢修和联合检修。为保障维检中心高效运行,必须配套建立相应的运行管理机制。

1)跨区域检修作业机制:为了提高跨区域作业积极性和高质量完成委托项目,建立三项保障原则:及时,在制定检修项目计划时,根据项目设备的专业要求,任务性质,技术难易程度,工程量大小等来确定相应专业检修队伍;第二,针对跨区域应急检修项目的检修时间长、工作量大、作业环境差、技术较复杂等情况,采取集中抽调优势队伍以达到快速高效的工作要求;第三,确立保障质量和保障时间的指导思想,针对项目委托、项目准备、项目验收等环节严格把关,委托区域队伍对出现的技术质量疑义必须做到快速回访处理,否则委托业务奖金不予兑现。

2)检修工时机制:为避免设备维修人员工效低下和职工间盲目攀比心理,挖掘维修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工作潜能,编制《检修工时定额标准》,把职工在设备维修工作中复杂的有形和无形劳动进行量化,用工时记载劳动成果量,再把量化后的工时与奖金关联分配,进行统一考核,实现公平公正、按劳分配,进而提高职工的积极性。

3)兼工种作业机制:根据人力资源调研统计结果,为提高每个班组独立作战能力,从挖掘员工个体的潜能出发考虑,使得单个职工的作战能力进一步提高,就必须培养“一专多能”的复合型职工,实现兼工种作业化,在工种之间调剂劳动力余缺,充分利用劳动力。需要进一步补充的工作措施有:及时,有针对性地实施岗位技能培训和岗位安全教育;第二,进一步优化人员和工种设置,优化维修人员之间、维修人员与被服务人员之间,维修人员与工具之间的关系,持续优化组织形式,提高整体工作效率。

3实施设备维修专业化管理模式可达到的效果

1)促使实现公司管理流程再造面对分散管理时,各单位都在喊人少、职工累,而实际上总体人员松散、工时利用率低、劳动效率低下,通过新的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的建立,可以使职工积极性提高、工作强度逐渐降低。

2)实现进一步优化人力资源和促进设备安全经济运行在经过在新机制下的磨合,维修队伍实现人员逐步稳定,工作效率提高而且设备安全稳定,实现经济运行,设备事故故障停机率同比逐渐降低。

3)维修效率显著提高,维修成本显著降低工时利用率明显提高,公司主要生产单位修理费逐年下降,设备管理费用减少,降低了企业经营生产的成本,提高公司效益。

4)促使“点检定修制”进一步深化实现全公司设备的点检定修工作实行统一的原则、统一的标准安排人员和确定职责,合理统筹安排各系统的检修任务、时间,避免各系统设备生产与检修相互影响,建立合理的点检、检修与生产协作机制,以及解决相关的内部管理矛盾。

4总结

在我国加大经济结构调整的形势下,随着国有企业机制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本文从许多国企的共性问题和设备管理的重要方面出发,针对如何优化设备维修管理模式变革,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力促实现设备维修管理体制和运行模式变革,进而促进企业效益的提高。

作者:路宁 李红波 单位:安阳钢铁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市场经济论文:制度伦理市场经济论文

一、制度伦理的内涵制度伦理化和伦理制度化

统一并联结于制度伦理范畴,是制度伦理的两个不可分割的方面,它们是一个双向互动的过程,把二者割裂开来,突出强调哪一方面都是片面的。制度蕴涵什么样的伦理,伦理就应当有什么样的制度。研究制度不仅要涉及制度本身的道德评价,还要研究道德评价对制度稳定与变迁的影响。同样,研究伦理不能仅限于探讨自律的、形而上的道德,还必须考虑法律化的、体制化的、制度化的道德。制度伦理化和伦理制度化在道德评价取向上是一致的。制度伦理不仅强调了制度设计和选择的伦理价值尺度,还突出了伦理建设的制度化取向,其实质就是制度伦理化和伦理制度化的辩证统一。

二、市场经济下制度伦理建设的必要性

马克思指出:“正确理解的利益是整个道德的基础。”“道德‘思想’一旦离开利益,一定会使自己出丑。”利益是制度伦理产生的价值基础,主体之间的利益冲突使制度伦理建设具有可能并成为必要。在市场经济活动中,“看不见的手”、政府调控、法律法规的强制作用、以及非制度化的伦理原则与道德规范的约束等,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使市场主体的经济行为具有道德性,但是并没有解决“经济人”与“道德人”的冲突、私利与公利的矛盾。其必要性具体如下:及时,市场经济下“看不见的手”、政府调控和法律法规的强制作用等有其所管涉不到的方面,另外制度管理的滞后性与缺位性使制度伦理引入市场管理成为可能。同时,当前我国正处在社会经济体制转型时期,新旧伦理观念冲突,价值观多元化,是非善恶界限不明确。为了使市场主体知善恶与明是非并作出正确的道德判断与行为抉择,就必须以制度伦理的形式对新旧伦理观念的冲突、价值观多元化和那些不明确的观念加以区分和界定。第二,市场主体不仅是经济主体,也是道德主体。作为道德主体,其内在道德性的形成、道德意识的培育,必须依赖于明确的、直接的道德规范的指引。不可否认,“看不见的手”、政府调控、法律法规的强制作用,均能在一定程度上引导主体做出外部合乎道德的经济行为,但不能为其提供明确的道德指向,从而使其逐步上升到自觉的道德境界。非制度化的一般性伦理原则、道德规范虽然能在一定程度上促使市场主体合乎道德的经济行为,但是如果市场主体没有较高的道德修养或经不起诱惑,就不可能促使其做出合乎道德的经济行为。制度伦理正是以制度的外在强制性、伦理原则与道德规范的明示性,从内外两个方面促使市场主体做出合乎道德的经济行为。第三,在市场经济活动中,不道德的经济现象时有发生。为了健全市场道德和惩恶扬善,一方面要肯定道德的经济行为,提倡讲诚信、守信用的经济行为,并对其给你政策支持和经济奖励;另一方面要严厉惩罚败德的经济行为,让败德行为者付出一定经济代价,从而使不道德的经济行为最终变得不经济。制度伦理就是以道德赏罚为机制,通过表彰合乎市场道德的经济行为并给予一定的经济奖励,同时让败德行为者暴光并给予相应的经济惩罚,为市场主体作出正确的经济行为指明了方向。因此,市场经济下的制度伦理建设是非常必要的。

三、市场经济与制度伦理

市场经济本质上是制度经济,它本身蕴含有道德价值。市场经济制度作为一种规范经济活动的规则,可以提高经济效率,因为它通过恰当的激励机制,调动了市场主体的积极性,促进了资源的优化配置和使用,从而推动了经济增长。市场经济制度同其它制度一样,在创制时就已经蕴含了是否合乎人性的要求,是否满足人的需要的伦理价值考虑以及人们对它是否公正。当前,我发展进入新阶段,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应更加注重顶层设计,更加注重系统性、整体性和协同性。我们深化改革,要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绝不是要使市场在社会生活中也起决定性作用。我们必须建立与当代市场经济发展所需要的制度伦理,使每个“经济人”真正成为自觉的“道德人”,并形成勤勉做事、诚实做人,守信光荣、失信可耻的社会氛围。在利益驱动的社会,要促使人做出正确的有道德的经济行为,需要制度伦理对其有正确的引导和明确的规范。制度伦理作为制度和伦理相结合的理论,对于正确处理利益关系,规范市场经济行为,保障市场经济的道德性有着重要的作用。市场经济是为了解决财富增长问题而出现的,具有效率特征,同时它又涉及到财富分配的公正问题,因而又具有伦理特征。

作者:杨彦京 单位:河北经贸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