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杂志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市场分析报告实用13篇

市场分析报告
市场分析报告篇1

IP电话市场分析报告

报告名称:IP电话市场分析报告调查地点:北京、上海、广州和成都调查方法:街头访问调查时间:20xx年样本量:846被访者:市民调查机构:东方市场研究有限公司报告来源:东方市场研究有限公司报告内容:只需一部普通电话就可享有低廉的费用,与身在异地的友人进行不再有后顾之忧地交谈,IP电话给12个大城市的消费者提供了新的长话服务选择。在各种宣传铺天盖地开展这后,广大消费者对于这一新兴事物的出现,反应如何呢?IP电话到底能有多大市场消费力呢?东方市场研究有限公司(EMR)在北京、上海、广州和成都四地进行了一次街头访问,被访者量达846位,对“IP电话”这个热门话题,仔细倾听了老百姓的心声。网络电话的知名度:四城市中76.5的人听说过IP电话,其中上海的被访者听说过IP电话的比例最高,为87.4,而其余城市IP电话知名度见图一。相关分析结果显示,IP电话知名度与消费者的年龄、教育程度和家庭收入在0.05显著性水平上有一定的相关性。年龄越小,学历水平越高,家庭月总收入越高的人中,知道IP电话的人就越多。IP电话的使用倾向:在所有知道IP电话的被访者中,有90.7的人表示愿意使用IP电话,有7.4的人表示不愿意使用IP电话,而其余的人则表示无所谓/不知道,究其不愿使用IP电话的原因,消费者提到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1.平时很少打长途;2.没有外地亲戚朋友;3.不了解/不知道IP电话的具体用法;4.没钱买IP电话。四城市被访者对IP电话有使用倾向的百分比如图二: 图二:四城市对IP电话有使用意向的消费者百分比 通过相关分析可以得BM,知道IP电话与有使用倾向之间并无相关关系。IP电话与人们的生活:IP电话在长途话费上的优势显而易见,那么IP电话究竟可以为家庭平均节省多少话费开支呢?这是本次研究所要郑重解决的一个问题。调查显示,四城市家庭月均电话消费金额为142元,组成比例如图三所示:

图三:四城市消费者每周话费组成IP电话在所有的异地长途业务上均有优惠,按现行信息产业部规定的资费标准计费,IP电话收费情况为:国内长途电话0.30元/分钟,国际长途电话4.80元/分钟,港澳台电话2.50/分钟(深圳除外),那么可以进行计算如下: 市外省内省外国内港澳港澳以外其他每月平均话费18.8元34.5元6.1元7.3元每分钟原有资费标准(平均)0.9元/分钟1.0元/分钟5.0元/分钟12元/分钟&am每分钟IP电话资费标准0.3元/分钟0.3元/分钟2.5元/分钟4.8元/分钟每分钟可省费用0.6元/分钟0.7元/分钟2.5元/分钟7.2元/分钟每月使用时限20.9分钟34.5分钟1.2分钟0.6分钟每月可节省费用12.5元24.1元3.0元4.4元总计:44元由此可以看到,比原来平均142元的每月话费节省了31。IP电话市场潜力:IP电话的市场潜力是一个备受IP电话业务推广商所关注的,根据此次调研数据统计,可以看到,四城市平均每月每家庭IP电话的潜在业务量可以达到22.6元。因调研中在解释了IP电话的优点后,愿意尝试IP电话的消费者达到了89.5,因而可以认定每城市有89.5的家庭愿意使用IP电话。因IP电话现在是以IP电话卡的方式发行,而IP电话卡的帐号和密码可以由一个家庭在同一时间内共享,因而可假设愿意使用IP电话的家庭每月平均有一张卡,这时可推断四城市IP电话的年销售潜力可达到:北京成都上海广州人口数8130686325984733350683993008平均家庭人口数2.8524893.1909792.9325113.246741家庭数(户)2850383102158211372741229851月均家庭消费额(元/户)22.6(平均)IP电话平均消费潜量(元/年)64418656230877532570239227794633这是一个颇为可观的数据,同时也说明这是一个大有潜力可控的市场。那么,IP业务的提供商们,你们准备好了吗?[1]

在百度搜索:IP电话市场分析报告

市场分析报告篇2

二、原因分析。

蔬菜类价格下降的主要原因:一是今年蔬菜受到暖冬的“照顾”,产量提升;二是最近汽油价连续下跌,蔬菜的运输成本在减少。

“11.22”地震后,爱民百姓平价菜市在抗震救灾期间主动让利群众,将猪肉和部分蔬菜价格较震前下调,满足人民群众的生活所需。同时确保市场供应,发挥了政府设立平价菜市的应急保供作用,引领了整个农副产品市场价格的稳定。截止目前,城区的粮、油、肉、禽、蛋、奶、蔬菜、矿泉水、方便食品等群众基本生活必须品价格水平保持平稳,有部分品种销售价格还低于震前价格水平。

市场分析报告篇3

在过去二十年间,随着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中国人的食物消费发生了很大变化,尽管中国人的膳食组成仍然是以植物性食物为主体,但动物性食物和油脂的消费已经出现了大幅度上升,而谷类和薯类等植物性食物的消费却呈下降趋势。中国人膳食结构的变化,带来最显著的效应就是——高脂血症发病率的不断提升。专家估计,全国30岁以上的成年人中间,血脂偏高的比例大约在10-20%左右,估计中国的高脂血症患者高达9000万。

高血脂的高发病率,已经在中国人的疾病模式中体现出来了。卫生部《2003年中国卫生统计提要》中显示,中国人死亡原因中,约32%死于心脑血管病,也就是说,2002年每三个死亡的中国人中间就有一个死于心脑血管病,而这些心脑血管病患者,绝大多数死于高血脂导致的动脉硬化。在我国第一大城市上海,居民死因前2位已从50年代的麻疹、肺结核变为现在的心脑血管病、恶性肿瘤,其中心脏病死亡率已超过日本。

对于经济快速发展的中国来说,高血脂在整个21世纪,都会是中国人健康的最大威胁。高血脂,将成为中国人整个21世纪的心病。

既然高血脂能够带来动脉硬化,进而导致患者死于心脑血管病。那么降低心脑血管病死亡率最有效的措施,莫过于“降血脂”。医学已经证实,降血脂可以减慢粥样硬化斑块的进展,显著降低心脑血管病发病率。因此近20年来,降血脂一直是全世界医学界极为重视的课题。

中国有9000万高血脂患者,也就是说中国有9000万需要降血脂的人,这是个多大的市场?只要每人平均每年服用100元的降血脂产品,降血脂市场就能达到100亿元的规模。

二、坑人的陷阱

庞大的市场、国际药品市场上降血脂产品的成功先例,这些极大地刺激了中国企业家的神经。从卫生部检索来的数据显示,截止2002年底,国家已批准的近3000种国产保健食品中,产品功能集中在免疫调节、调节血脂、抗疲劳三项上的就占2/3,其功能含调节血脂的保健品则不少于1000个。而在市场与保健品高度重合的OTC市场上,降血脂类药品总数也不低于200个。除了国产保健品、OTC产品,市场上海充斥着大量的以降血脂为诉求,而没有批号的产品,这些产品中既有“进口”的洋保健品,也有本土的健康食品。

如此众多的降血脂产品,市场表现怎样呢?和众多产品瞄准降血脂市场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降血脂市场现实的购买力却非常惨淡。尽管没有准确的统计数据,但综合多方面信息估计,在中国的OTC和保健品市场上,2002年降血脂类产品的总体销售额还不到10亿元,而这其中,估计50%以上被OTC药品分割,其次是包含多种保健功能的常规保健品——如交大昂立的昂力多邦、大蒜油等。

自从20世纪90年代末开始,充满诱惑的降血脂市场,已经让不少企业折戟沉沙——在这些企业中间,既有一些实力一般的中小企业,如青娜油软胶囊、三将金力源胶囊、大连珍奥核酸的珍奥脂舒平、北京天曲、各种大豆卵磷脂、大蒜油、螺旋藻等;也有一些大名鼎鼎的企业,如大名鼎鼎的太太药业、成都地奥、盘龙云海等。

多年前,某降血脂产品曾在上海投入了3000万元,却很快销声匿迹。接着华盛集团的攀达康浮出水面,打造“血管清道夫”品牌,狠炒美国科技概念,大造声势地做了一些空中和地面的降血脂科普教育工作,开始反响不错,但很快便后继乏力。

盘龙云海的排毒养颜胶囊是概念营销的杰出代表,销量连年高居保健品榜首,这促使盘龙云海雄心勃勃将第二个产品定为降血脂产品——诺特参。但试销投入了1000多万,基本上都打了水漂。现在人们只能偶尔看到零星的软文,或者变相地降价促销。诺特参承负了太大的希望,结果却是更大的失望。

2001年底,雄踞南方的太太药业突然发力,推出汉林清脂,以任达华主演的电视品牌广告开道,主打“收入高、血脂高”的中年男人,但市场表现平平。或许是意识到宣传方式有误,或许是因为后续推广资金吃紧,2002年底汉林清脂开始转向报纸硬广告。其平面广告是典型的“广告公司”风格,诉求对象也转到了更年轻的办公室白领,但依然无疾而终。

分析以上产品,可以发现几大特点:

1、全国性操作,主攻上海、北京等大城市,这些城市的市民保健意识强,消费能力足,科学素养较高。这种选择性的进攻策略无疑是正确的。

2、投入资本大,尤其是广告力度大。

3、渠道完善、营销队伍成熟、操作手法熟练,各种资源都很到位。

然而,在这么多资源的衬托下,他们依然沉沙折戟,难怪OTC降脂市场被称为黑洞!

三、夹生的市场

对于习惯了炒做概念、大规模广告轰炸,然后进行快速收获的医药保健品企业来说,降血脂市场让人捉摸不透:为什么众企业前仆后继的努力、却迟迟难以启动市场需求?这个令人又爱又恨的市场,到底意味着什么?是可怕的陷阱,还是诱人的馅饼?

降血脂市场迟迟难以打开局面,是因为这个市场有着不同于其他的市场的特性。

1、消费理念不成熟。

中国的消费者对于高血脂是怎么回事儿,有什么危害,还不十分清楚。有调查称,在高血脂人群中,知道自己患高血脂的只有25%,高血脂人群中,了解高血脂危害的只有20%左右。更糟糕的是,即使比较了解高血脂的患者,采取措施的也非常少。这就是降血脂市场的实际情况——市场极不成熟,在这种情况下,进行单纯的“降血脂诉求”,就很难起到太大的作用,汉林清脂的失败原因正在这里——市场人员过低估计了市场开发的难度,造成了高知名度、低购买率的状况,市场自然难以为继。

2、慢热型疗效

东宇血平康的恐吓策略,虽然避开了降血脂教育、节省了大量的传播费用,短期内投入产出比比较合理,但消费者并没有被真正说服——他们不是为了降血脂而购买产品,而是为了快速消除症状。但降血脂属于慢效果产品,消费者在服用过程中间,很难感受到广告承诺的效果,这样一旦广告停止投放,销量就会快速下降——只要不说服消费者,降血脂就不会有积累。

因为产品效果消费者感受不到,症状切入、承诺疗效、不讲道理的蒙古派突击法,注定是不适合降血脂市场的。

3、夹缝型定位

在降血脂产品中,金日心源素是少有的成功案例。金日采用的策略是忽视降血脂教育,直接诉求降血脂的后果——保心健脑。在传播上,金日投放了大量的报纸、电视广告,这些广告都有着共同的特征,直接诉求保心健脑、避开市场教育。

为了让金日的保护心脑的功效被消费者接收,金日举行了大量的活动,如专家巡回举行科普讲座“健康千里行”、传统的社区义诊、举办社区“文艺营销”等等,从多方面强化产品的疗效承诺,并配合广告提高品牌美誉度。应该说金日通过大量的活动,成功地把长期承诺“保心健脑”落实到消费者的美誉度上面。金日的运作也显示出降血脂市场慢热特性——为了避免这种局面,金日干脆避开了血脂,直接陈述结果。

金日心源素的成功,显示了降血脂市场的第三个特性,降血脂产品最容易打动的消费者是心脑血管病患者——但这也意味着要和处方药争夺市场。

四、虚幻的需求

为什么降血脂是慢热市场?为什么说降血脂保健品是在和药品争夺市场?这是由高血脂本身的特点决定的。高血脂是慢性病,没有任何外在的症状,只有无声的后果“动脉硬化”,等到血管堵塞70%以上的时候,患者才能感受到症状——因为高血脂缺乏症状,一旦发病又会带了严重的心脑血管病,高血脂被称为无声的杀手。

消费者难以感知,是降血脂产品开发市场的壁垒;而一旦在医院中检查出高血脂,更多人会在医生的推荐下选择药品——在这种情况下,OTC和保健品显然机会不大。

降血脂市场不成熟,市场呈现慢热特性,在需求最迫切的消费者群体上又要面临处方药的挤压,这就是为什么众多降血脂保健品和OTC产品表现不佳的原因。

五、后继者迷惘

尽管降血脂保健品、OTC产品面临处方药的挤压,但应该看到,在南美洲、亚洲等与中国处于同等发展水平的市场上,非处方药的销量要占到药品零售总额的40%以上。这证明,在中国市场上,降血脂的保健品和OTC药品,仍然有极大的生存空间。金日心源素(其市场主要在华东、华南)近几年的良好表现,无疑证明了这一点。

也许正是因为看到了个别先行者的成功,尽管降血脂市场还有点涩,尽管已经有众多实力企业折戟沉沙,尽管市场仍不成熟,但仍然有大量的厂家瞄准了这块丰厚的市场。根据对市场的监测,降血脂产品在北京、广州等一类城市,也开始逐渐升温,从运作产品种类到广告投放量,都开始缓慢上升。

在未来的几年中,仍会有大量的保健品企业介入降血脂市场,从总体上看,降血脂市场将保持快速上升态势。原因是随着国家有关部门、媒体、民间组织、厂家等共同推动的健康教育,导致消费者健康意识提升,人们已经逐渐意识到了高血脂的危害。尽管降血脂市场开发难度较大,但仍然充满机会,仍然是不可多得的富矿,只是埋得深一些而已。市场在升温、企业界仍然充满热情,这个市场到底能不能做,如果能做,又该怎样做?这些都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附:降脂市场实情概要

根据流行病学调查,我国高脂血症的患病率在7%以上,总体趋势是北方大于南方,城市大于农村。目前我国约有高血脂症患者9000万人,其中约有3600万的患者在使用降脂药物。还有46万冠心病病人需要进行控制血脂的治疗。此外,患有肥胖症、脂肪肝、糖尿病等症状的患者也因血脂水平偏高需要得到良好的控制。同时,由于人们自我保健意识和消费支付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对降脂类产品的需求居高不下,因此降脂类产品面临着一个巨大的而且是日益增大的市场。根据资料显示,国内降脂类产品大约有10多亿元的市场,如此巨大的市场吸引了国内外各中西药厂的进入。目前降脂类产品主要分为两部分:一类是降脂药品,如血脂康、舒降之、复方丹参片等;另一类是具有降脂作用的保健品,如螺旋藻、卵磷脂、鱼油等。根据夸克公司于本年度9月份对北京、上海、广州等全国七个重点城市7000多个高血脂患者的调查结果显示:

1、目前降脂类产品市场仍然以药品为主,消费者主要的购买途径是医院。

2、随着中国老百姓自我诊断水平的不断提高,降脂保健品市场和OTC市场正在持续升温。可以预测,随着人们文化水平的提高,我国的OTC市场将进一步扩大,降脂产品的战场最终将从医院转向OTC零售市场。同时中国加入WTO后,更多的国外药厂将把更多、更新的降脂产品介绍到国内,市场竞争将更为激烈。

3、消费者对降脂类产品的消费模式主要有两种:以保健品为主的消费模式和以药品为主的消费模式。下面将结合夸克公司的部分调查数据对以上两种消费模式进行阐述。以保健品为主的消费模式:这种模式主要存在于保健观念较强的城市,如上海、北京等城市。这些城市的消费者重视日常的身体保健,具有较强的预防意识,平时会服用一些保健品进行治疗。在患病后,除服用药品治疗外,还会服用保健品进行调理。通过消费者“最常购买率”排在前五位的品牌可知:昂立一号、卵磷脂、深海鱼油等是消费者首选的降脂类保健品。通过综合这类消费者的购买习惯与态度等数据,发现这类消费者对保健品的消费模式如下:以药品为主的消费模式:这种模式主要存在于保健观念还不太强的城市,如西安、武汉等,消费者对高血脂这类症状基本没有预防意识,通常都是在患病后才进行治疗,服用药品是他们最主要的治疗方式。通过消费者“最常购买率”排在前五位的品牌可知:胶股兰总甙片、地奥心血康等是消费者首选的降脂类药品。

4、对比以上两种消费模式可知:

A、就品牌忠诚度而言:a) 以保健品为主的消费模式的品牌忠诚度较低,消费者较易受广告等因素的影响而更换品牌;b) 以药品为主的消费模式则有很强的品牌忠诚度。

市场分析报告篇4

二、医院市场分析

如何做好医院市场,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医药营销的成败,同时也是医药营销的主要内容。我在实践中摸索到推销药品的窍门,那就是必须打点好一些“关键人物”。

第一是医生,他们手里有处方权,用哪种药,用多少,全由他们说了算;第二是医院的库房,从医药公司进药全由他们负责:第三是药房,他们有一个“小账本”,每个医生用了多少药,该得多少提成,全是由他们提供给我的;第四是医药公司,医院从他们那里进药,我凭药款拿提成。

“打点”这些人的方法也简单,不过是根据各人的“重要性”给予不同档次的提成。有些人难打发,那么就给他多送点礼,多请他吃几次饭。推销同一种药品的医药代表是竞争对手,常常互相“刺探军情”,如果哪家公司给医生的提成高,另一家公司的医药代表就会向上汇报,要求提高给医生的提成。

在实际的操作方式上,每个医院的规定都不一样。一般是先找到科室的主任,向他介绍自己的药品包括达标情况、价格及临床疗效等,然后要求他向药剂科“提单”,也就是提出购买要求,药剂科批准后,就可以进药了。有的医院有药事会,需要他们同意,还有的医院是院长说了算。总之,要针对医院的具体情况进行具体分析。

医药代表为了与各个环节的人搞好关系,难免要请人吃饭、打球或送礼,有时还要赞助一些学术活动。公司每年的预算里都有“开户费”一项,专门负担这些费用。因药品不同及医院等级不同,“开户费”标准也不一样。

比如__*肝灵,零售价是29.8元,三级甲等医院的“开户费”是3000元,二级甲等医院是20__元,一级甲等医院是1000元。而__地平注射液的零售价是158元,三级甲等医院的“开户费”就高达5000元。“开户费”都是医药代表先申请,用了以后再报销。有的医院用的少一些,有的就要超过一些,但总数大致能平衡。

“开户”是基础,以后还需要医生多开我们的药。公司专门列了“临床费”一项,规定了每开一单位药品,要给医生多少钱。比如__地平注射液“临床费”是20元/瓶,__*肝灵是3元/瓶。除了“开户费”和“临床费”,公司还列有“维护费”,用来与医生平时“联络”感情,也就是吃饭、娱乐以及赞助等,我们可以自己安排。

对于这些活动,跟我们熟的医生一般都不会拒绝。至于“回扣”的给付方式,一般都是固定在月底或月初的某个时候提前用电话通知。由于现在医院对回扣普遍抓得挺紧,甚至有的医院还装了监视器,所以都不留任何凭证。

三、otc市场或社区医药市场分析

otc市场或社区医药市场的开发,已经成为了现代医药营销的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社区治疗的疾病,购买感冒药的比例在所有购买的药品类别中居首位,其次为咳嗽、咽喉疼痛、发烧及心血管病等疾病。随着otc市场和社区医疗市场的逐渐壮大,使得广告、店员成为影响消费者购药的主要因素,店员的作用仅次于电视广告。

研究发现,一旦店员向消费者主动推荐某种药品时,有74.0%的消费者会接受店员的意见。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在明确具体品牌的消费者中,当店员向他推荐其他品牌的药品时,有66.2%的消费者改变了主意。研究还发现,店员在向消费者介绍药品时,大多将药品的疗效、价格作为促销工具,而对生产厂商的知名度却不做太多说明,这一点至今似乎未被经营药品的生产厂家重视。

四、医药代表工作的总体思路

由于医药代表工作对象的特殊性,决定了医药代表的专业知识水平及个人素质都比普通推销员要求更高。善于运用推销之术,对医药代表工作的顺利开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学会自我推介,赢得客户真诚、友好的合作。良好的自我推介,是让对方接纳你和你的产品的首要条件。

推介不是自我吹嘘,自我标榜,一切浮夸与伪装终会被眼光挑剔的医生所识破。不断从生活与学习中提高自己的素质,把前期有意识的行为变为有意识的习惯,是医药代表必须给自己树立的发展目标。

1.要保持充沛的精神与活力,以整洁得体的仪容,彬彬有礼而不卑恭的形象面对自己的客户,并不断塑造自身良好的气质与稳健的风度;其次,培养真诚、友善、豁达、乐观的生活态度,磨炼自己的意志;再次,树立不断学习的思想,努力涉足包括医药专业在内的各种知识,不断提高自己的知识含量与专业化水准。

2.实事求是展示企业形象,增加客户的信任度。医药代表的工作不是独立的,而是企业整合营销的有机组成部分。企业与品牌在医生心目中形象的好与坏,很大程度上决定于产品的使用程度。医

药代表在充分推介产品的同时,实际上也在从另一个角度推介企业。 3.必须全方位深入了解自己的企业,充分理解企业的经营理念、经营原则与价值取向;其次,认真分析、提炼、归纳企业的优势,同时不回避劣势,正确对待企业的不足;再次,认清自己的工作目标,了解企业对员工的期望,充分利用企业所能提供的支持与帮助;最后,对企业充满信心,时刻觉得自己的企业是最棒的。只有对自己的企业充满信心,才能通过你的言行由衷地感染对方。

4.利用新产品的全新概念感染客户。医药代表推销的药品一般是新药,另有部分是新剂型或老药新用,围绕这些具有学术理论及新概念的产品,完整准确地推介是让医生接纳产品的关键。

5.介绍新品种的功效理论、研发背景以及该药与相关药品的临床发展历史;其次,恰当介绍新药品在临床应用中的效果和在实际应用中的具体情况。只有熟练掌握新药品的功效和临床知识,才能从各方面回答医生可能的提问。医药代表必须将扎实的医药基础知识充分应用于药品的

推广活动之中。

6.充分全面地推介产品,实现销售。所有的活动都是为了结果,推介自己、推介企业、推介新概念最终目的都是为了销售产品。差异经营或优势经营是医药代表击败竞争对手的法宝。成功的推介是将自己有的而客户尚不了解的东西,向客户作充分全面的展示。

7.医药代表要善于推广产品的“卖点”(先进性、科学性、适用性、独创性等),深入介绍自己产品与其他产品的差异性以及自己产品的质量可靠性。只有这样,才能使客户充分了解自己、自己的企业和自己的产品,在不断深入浅出的推介活动中,赢得客户的友好合作,逐步培养自己的长期合作伙伴,开拓自己的营销事业。

五、结束语

市场分析报告篇5

2013年,全球经济呈现整体缓慢复苏、个体走势分化的重要特征。由于经济复苏的进程不一致,各经济体的宏观经济政策也不相同。美国国内关于财政平衡的纷争不断,欧洲财政紧缩的步伐有所放缓,而日本还在竭尽所能地进行财政刺激。美联储已开始退出量化宽松货币政策,而欧洲和日本坚持推行宽松货币政策。新兴经济体鉴于赤字和债务风险加大以及通胀压力,财政和货币政策趋于谨慎。

1.欧洲经济步履蹒跚,债务危机波澜不惊

2013年,在连续多个季度经济萎缩后,欧洲经济终于在第二、第三季度实现了正增长,欧盟前三季度环比增长率分别为-0.1%、0.4%和0.2%,欧元区前三季度环比增长率分别为-0.2%、0.3%和0.1%。总体来看,欧洲经济摆脱了衰退,欧债危机有所缓和。

2.美国经济逐季走高,财政平衡成为重要影响因素

2013年,美国经济总体向好,经济增速逐季加快,复苏基础较为稳固。前三季度美国实际GDP环比折年率分别为1.1%、2.5%和4.1%。失业率下降,就业市场有所改善。美国失业率从2013年年初的7.9%逐渐下降至11月的7%,为2008年11月以来的新低。总体来看,2013年美国经济复苏有力,宏观政策执行有惊无险,为2014年经济发展奠定了较好基础。

3.世界贸易活动大幅回暖

2013年12月,波罗的海干散货指数(BDI)报收于2277点,较2012年末的699上升1578点,涨幅为225.75%。总体来看,世界贸易活动大幅回暖。

(二)国内经济平稳和缓增长

2013年,中国继续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在逐步退出大规模财政刺激政策的同时,努力保持货币信贷和固定资产投资的适当规模,基本逆转2011年以来实际GDP增速逐季递减趋势(见图1)。从国内生产总值来看,2013年前三季度,国内生产总值增速分别为7.7%、7.6%、7.7%,意味着中国经济连续第八个季度放缓。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2013年12月,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为51.0%,比上月回落0.4个百分点,高于全年均值0.2个百分点,连续15个月位于临界点以上。这是该指数自2013年6月以来首度出现回落。

图1 中国GDP同比增速(单位:%)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

2013年银行间债券市场价格变动和收益率情况

(一)中债指数整体大幅下跌

2013年中债指数整体大幅下跌。其中,上半年平稳上升、下半年大幅下降,收益率曲线先降后升。截至2013年12月末,中债综合指数(净价)为96.07,较上年同期下降4.65%,中债综合指数(财富)为145.89点,较上年同期下降0.5%。全年来看,银行间债券市场价格走势基本呈现分段特征:第一阶段,1―5月,中债指数缓慢上行;第二阶段,6―12月,中债指数震荡下跌。

第一阶段:中债收益率曲线缓慢下行。年初,在巨量外汇占款的影响下,流动性亦显温和。在经济下行预期推动下,收益率曲线在前4个月呈震荡下行状态,10年期国债收益率整体下行约13BP,至3.44%。

第二阶段:中债收益率曲线一路飙升。6月,在准备金备付、国内外流动性收缩、财政缴款延后以及季末因素等多重因素影响下,流动性持续紧张,短端收益率在资金面的影响下上行幅度较大,长端收益率在宏观经济基本面的支撑下相对稳定。7―10月,中债收益率曲线平坦化上移,整体来看,中债收益率曲线大幅上行,中债净价指数悬崖式下跌,二级市场交投大幅萎缩。11―12月资金面继续维持中性偏紧格局,基本面也不利于债券市场,由于年末资金面紧张,中债收益率曲线缓慢上行。总体来看10年期国债收益率上行约111BP,至4.55%。

(二)货币市场利率大幅波动

2013年,货币市场利率出现两次大幅波动。第一次出现在6 月中上旬,导致波动的原因较多,既有美国退出QE 预期等带来的外汇市场变化的影响,也有节日现金投放、补缴准备金、税收清缴等时点性因素的影响;既有金融机构在流动性风险控制和资产负债管理方面的不足,也有外部“唱空”中国的噪音引起的市场预期变化等情绪性因素,还有监管政策集中出台的叠加影响。在此情况下,Shibor隔夜利率和Shibor7天利率最高分别达13.44%和11%。6月下旬以后,随着央行采取一系列措施稳定市场利率,以及时点性、情绪性因素的逐步消除,货币市场已恢复平稳运行。第二次大幅波动出现在12月中旬,导致波动的原因与第一次基本相同,其中SHIBOR隔夜利率最高时达到4.51%,SHIBOR7天利率最高时达8.84%(见图2)。

图2 2013年以来Shibor变化趋势(单位:%)

数据来源:中国外汇交易中心

债券市场发展规模

(一)债券市场年度发行总量增速放缓

2013年,债券市场共发行各类债券(含央票)87016.27亿元(见表1),较2012年增加7218.72亿元,同比增长9.05%,相比2012年增速下降了2.61个百分点。其中,在中央结算公司登记新发债券1150只,发行量共计56453.94亿元,占债券市场发行总量的64.88%;在上海清算所登记新发债券2000 只,发行量共计27845.02亿元,占债券市场发行总量的32%。在交易所发行公司债和中小企业私募债共计331只,发行量2717.30亿元,占债券市场发行总量的3.12%。

从中央结算公司新增债券的券种结构来看,2013年发行国债13374.40亿元,同比增加11.15%;发行企业债券4752.30亿元,同比下降26.88%;发行政策性银行债19960.30亿元,同比下降6.73%;发行商业银行债1117.00亿元,同比下降71.60%。政策性银行债和国债的发行规模居主要地位,二者发行量合计约占发行总量的59.05%(见图3)。

表1 2013年债券市场发行情况

发行量(亿元) 发行只数

全市场 87016.27 3481

中央结算公司登记托管的债券 56453.94 1150

上海清算所登记托管的债券 27845.02 2000

中证登登记托管的债券 2717.30 331

数据来源:中国债券信息网、上海清算所网站、Wind资讯

图3 中央结算公司2013年各券种累计发行量占比

数据来源:中国债券信息网

(编者注:去掉图中“记账式国债”、“地方政府债”后的空格)

从中央结算公司新发债券的期限结构来看,3―10年期中长期品种发行量占比达56.30%,0―3年期短期品种和10年期以上长期品种发行量占比分别为39.40%和4.30%。

(二)债券市场托管总量继续平稳增长

截至 2013年12月末,全国债券市场总托管量达到29.48万亿元,比上年末增加3.48万亿元,同比增幅为13.39%。其中,在中央结算公司托管的债券总量为25.91万亿元,占全市场托管量的87.89%;在上海清算所托管总量为2.69万亿元,占全市场托管量的9.11%;在交易所托管的公司债和中小企业私募债总量为0.88万亿元,占全市场托管量的3%。

(三)债券市场交投活跃度明显降低

2013年,债券市场现券和回购交易结算270.82万亿元,同比增长1.15%,相比2012年增速下降了31.52个百分点。其中全市场现券结算量为43.23万亿元,同比下降45.40%;全市场回购交易结算量为227.59万亿元,同比增长20.69%(见表2)。

中央结算公司结算量为195.90万亿元,同比减少10.32%,其中现券交易结算量36.98万亿元,同比减少47.81%;回购交易结算量158.93万亿元,同比上涨7.68%。上海清算所统计交易结算量共计10.84万亿元,同比减少8.64%,其中现券交易结算量5.24万亿元,同比减少32.28%;回购交易结算量5.59万亿元,同比上涨35.73%。交易所统计债券交易结算量共计64.08万亿元,同比上涨71.15%,其中现券交易结算量1.01万亿元,同比上涨71.39%;回购交易结算量63.07万亿元,同比上涨71.14%。

从银行间债券市场现券交易的券种结构来看,信用类债券现券交易结算量比重达49.90%,结算量同比减少37.03%;政策性银行债券现券结算量比重为30.98%,结算量同比减少42.57%;央行票据现券结算量比重为2.51%,结算量同比减少87.24%;国债和地方政府债券现券结算量比重为13.74%,结算量同比减少48.38%。2013年商业银行柜台结算量18.72亿元,较上年增加24.88%。

表2 2013年债券市场现券和回购交易结算情况

结算量(亿元) 结算笔数(笔)

全市场 2708193.56 1071957

中央结算公司小计 1959018.18 947451

现券交易 369752.31 457536

回购交易 1589265.88 489915

上海清算所小计 108363.41 124506

现券交易 52413.56 85098

回购交易 55949.85 39408

交易所小计 640811.96

现券交易 10091.12

回购交易 630720.84

数据来源:中国债券信息网、上海清算所网站、Wind资讯

2013年债券市场运行特点分析

(一)债券市场监管和规范力度进一步加强

2013年初,为规范商业银行理财业务投资运作,保护参与者合法权益,促进市场健康发展,银监会出台了《中国银监会关于规范商业银行理财业务投资运作有关问题的通知》(下称8号文),并全面展开对“影子银行”的重拳治理。8号文意在控制信贷资产、信托贷款和委托债权等商业银行非标债权资产业务的迅速增长,从而有效防范和规避风险。

进入2013年二季度,“代持养券”等灰色利益链问题引发了债券市场对交易方式和交易机制的反思。自此债市彻查揭开面纱,银行间监管迅速升级。

7月,人民银行公告(〔2013〕第8号),要求银行间市场全部债券交易通过全国银行间同业拆借中心交易系统达成,交易一旦达成,不可撤销和变更。此举进一步规范了银行间债券市场交易结算行为。8月,人民银行公告(〔2013〕第12号),强化银行间债券市场券款对付结算规则,要求市场参与者进一步建立健全内控机制,明确岗位职责,规范操作流程,加强防范市场风险,提高市场效率。

(二)债券市场创新不断涌现

2013年债券市场创新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是10月、12月相继发行了首单永续企业债及永续中票。其中13武汉地铁可续期债发行规模为23亿元,首个计息周期票面利率为8.5%,接近上限定价,以每5个计息年度为一个周期,约定发行人赎回时到期。虽然在目前债券市场发展趋弱的大环境下,永续债券的市场需求不甚理想,出于对流动性、资产配置、会计处理等方面的考虑,投资者目前仍持谨慎态度,但从市场发展来看,永续类债券的推出有利于丰富我国债券市场产品序列。

二是2013年12月银行间债券市场推出了同业存单。截至2013年12月31日,共发行10只同业存单,发行规模340亿元,包括国家开发银行、工商银行等在内的10家银行成为首批试点机构。该创新品种的推出有利于进一步引导、规范同业存款等线下业务,使机构之间的利率市场机制进一步完善,丰富了金融机构的市场化负债产品。

三是12月发行的国电电力首次以中债银行间固定利率国债收益率曲线为基准利率,约定当期的基准利率为簿记建档日以及重置票面利率日前5个工作日的5年期国债收益率算术平均值。该创新是对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中提出的“健全反映市场供求关系的国债收益率曲线”的实质性推进。

(三)公募类信用债券发展速度有所放缓,私募类债券发展较快

信用类债券整体平稳发展。截至2013年12月末,信用类债券在全国银行间债券市场共发行3.84万亿元,同比增长2.81%,占银行间债券市场债券发行总量的45.60%,与上年同期相比下降3.05个百分点。信用类债券存量规模9.02万亿元,同比增长22.49%,占银行间债券市场总规模的31.53%,与上年同期相比增长2.62个百分点。

其中,公募信用类债券快速发展的势头未能延续,主要品种发行量有所减少或仅小幅增加,企业债、中期票据发行量同比分别减少26.88%、15.17%,短期融资券发行量同比小幅增加4.48%。而私募债券发展迅速,自2011年5月首批银行间债券市场非金融企业债务融资工具(PPN)推出之后,近两年来PPN规模快速增长。截至2013年12月末,PPN存量规模9432.88亿元。2013年共发行PPN5668.08亿元,同比增长48.64%,占当年银行间债券市场信用类债券发行总量的14.75%。

自4月份央行规范银行间债券市场交易行为以来,做量、代持、隐藏利润亏损、利益输送等不合理交易行为被压缩,信用债流动性下降。从交易结算量来看,信用类债券全年现券交易量为21.06万亿元,同比减少37.03%。

(四)银行理财产品及货币型基金发展迅速,债券型基金市场有所萎缩

据Wind资讯的统计,2013年银行理财产品发行量为44587款,比2012年增长了37.7%。据《中国银行家调查报告2013》数据显示,2013年银行理财产品余额已突破10万亿元,较2012年的7.1万亿元至少增长40.8%。无论从发行量还是管理资产的规模来看,2013年银行理财产品市场均出现了快速扩张。从预期收益率来看,2013全年平均预期收益率达4.69%,相比2012年的4.46%,增长了23BP。虽然年初银监会 8号文对银行理财投资非标资产进行限制,下半年又遇互联网金融的快速发展,并且随着贷款利率全面放开、同业存单推出等利率市场化具体举措的推进,对银行理财产品产生了一定冲击,但从各项指标来看,银行理财产品作为投资者认可的相对安全的财富管理工具,在2013年再创辉煌。

另外,在年中和年底两次货币市场利率异常大幅波动的冲击下,货币基金迎来了新的发展契机,尤其是借道互联网平台、电商的创新型货币基金横空出世,货币基金规模、业绩双丰收。根据Wind资讯数据,货币基金成为2013年基金规模增长的主力。截至2013年12月31日,货币市场型基金份额为8798.77亿份,同比增加1723.88亿份,相对于其他基金类型(包括股票型基金、混合型基金、债券型基金、其他基金),货币市场基金份额规模增加最多。在资产规模方面,货币基金也是资产规模增长最多的类型。截至2013年12月31日,货币基金资产净值达到8832.30亿元,同比增加了1756.89亿元。且在QE退出预期引发的资金利率高企以及下半年资金面偏紧的大背景下获得了平均3.96%的较好收益。

相比货币基金的风光无限,债券型基金则表现暗淡、乏人问津。随着2013年下半年债券市场的急转直下,债券型基金上半年累计收益迅速缩水,全年平均收益仅为0.82%。在基金份额以及资产规模方面的表现也不尽如人意。截至2013年12月31日,债券型基金份额达2828.65亿份,资产净值达2840.37亿元,分别低于货币型基金的5970.12亿份、5991.93亿元。

(五)债券发行成本有所上升

2013年上半年债券发行利率平稳,但下半年以来,债券投资需求减弱,发行利率不断走高,发行成本有所上升。

国债、政策性金融债各期限招标利率均于11月份达到历史高点,部分期次政策性金融债由于发行利率过高而推迟发行。如国债50年期招标利率由5月份的4.24%上升至11月份的5.31%,上升了107BP,创50年期国债发行以来的新高。国开行政策性金融债10年期由4月份的4.15%上升至10月底的5.04%,上升89BP。

信用类债券发行成本也呈明显上升趋势。以主体评级为AAA级的5年期中期票据发行利率为例,前半年发行利率较为稳定,基本保持在4.5%至5%的区间内,但下半年以来发行利率节节攀升,至11月已超过6%,最高达6.4%,较年初最低水平4.84%上升156BP。2013年主体评级AAA的5年期中期票据平均发行利率5.08%,较去年的4.78%上升30BP。同时,交易商协会对中票及短融的发行利率指导虽已放开,但发行利率仍高于二级市场利率,一二级市场仍存在一定的点差。统计数据显示,2013年主体评级AAA的5年期中期票据一二级市场平均点差10BP,较2012年收窄5BP。

上述中期票据发行利率走高有以下几点原因:一是货币政策中性偏紧,银行间债券市场资金面较为紧张,尤其在6月份出现货币市场利率异常大幅波动之后,市场流动性预期极其谨慎,使得债券投资需求减弱,利率上行。二是商业银行在资本管理、流动性管理等监管考核压力之下,越来越多地走向表外业务以缓解表内压力,这使得货币乘数扩大带来资金借贷市场的高度繁荣。而随着2013年对理财和同业业务的监管,表外业务收紧,高速扩张的货币供应失去了源头,带来了资金面的紧张和收益率的上行。三是在利率市场化推进的过程中,商业银行资金成本逐渐提高,为维持原有的利差空间,商业银行对债券投资的期望回报率有所抬升,而作为债券市场投资主体,商业银行拥有债券市场的定价权,这带来了债券市场利率中枢的整体抬升。

(六)债券指数基金进一步发展

虽然2013年债券型基金市场表现较为低迷,但对于债券指数基金(以下简称债指基金)来说,因其风险分散、收益相对稳定、管理成本及交易费用相对较低、方便投资者配置等受到市场关注,并在相关政策支持下得到快速发展。截至2013年末,当年已发行的7只债指基金规模超过220亿元,是2003年的近23倍。随着境内资本市场国际化进程的加快,以及近年相关监管机构对QFII(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与RQFII(人民币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的投资额度扩容,债指基金未来的市场空间仍然巨大。

图4 2003―2013年指数型债券基金发行情况

数据来源:Wind资讯

(编辑注:图例“发行支数”改为“发行只数”)

为更详实、完整地反映中国债券市场价格走势特征,中央结算公司对中债指数不断完善,已日渐形成指标丰富、覆盖广泛的指数体系。2013年,中央结算公司先后了中债-5年期国债指数、中债-5年期金融债指数、中债-中债信用增进公司增信债券指数、中债-高信用等级中期票据指数、中债-高信用等级企业债指数、中债-2012年新发行债券指数、中债-高收益中期票据指数、中债-高收益企业债指数、中债-企业债AAA指数、中债-企业债AA+指数、中债-企业债AA指数和中债-企业债AA-指数,共计13只。与此同时,中债指数在债指基金的应用方面也持续增强。多家基金公司采用中债指数作为跟踪标的指数,发行了债指基金,例如易方达中债新综合债券指数发起式证券投资基金、国联安中债信用债指数增强型发起式证券投资基金等。根据2013年12月末的数据,中央结算公司每日285条中债指数以及近5000个指数相关指标。

此外,中央结算公司不断完善中债VaR产品,如:将云计算技术应用于中债VaR产品,大幅提高了系统运算效率,并为部分银行类、证券公司类用户开通定制组合VaR服务,更好地满足了用户需要。

(七)债券市场对外开放力度进一步加强

市场分析报告篇6

报纸广告投放降幅放缓,地产行业表现强劲

2013年上半年,报纸媒体广告花费整体下降8.7%,广告量下降18.5%,继续维持跌势,但跌幅放缓。整体看,第二季度报纸媒体广告投放力度有所增加,降幅亦小于第一季度。其中,排除春节因素影响的1月和2月,传统意义上的小高峰4月和5月为投放增长表现较好的两个月,跌幅相对较小。

1.重点支撑行业房地产发力,食品饮料继续保持增势

2013年上半年,报纸媒体的广告行业资源依旧集中在房地产、零售及服务业、文化娱乐休闲、汽车这四个行业中,花费总占比达到74%,而在报纸媒体广告投放TOP5行业中,除房地产行业与文化娱乐休闲,其余行业均下降,汽车业降幅最大,达29.6%。值得一提的是,上半年在“新国五条”政策的影响下,二套房受限,广告主发力新楼盘,使得地产广告有所抬头,实现了17%的增长,这在一定程度上减缓了报纸媒体广告投放下滑的程度。但是,下半年地产行业能否继续保持大力度的报纸广告投入仍需观察。另外,食品饮料行业在2013年上半年的表现依旧抢眼,实现14.3%的两位数增长,成为拉动报纸广告增长的动力之一。

2.各区域报纸广告市场均面临困境

从地区来看,2013年上半年报纸媒体广告市场不容乐观,华东、华北、华南居全国报纸广告投放市场的前三位,这三个区域占据了全国报纸广告总量的近70%,对半年度的趋势影响非常大。而降幅最大的地区恰是华东地区,降幅达到15.1%,其中,安徽省、江苏省、福建省下滑幅度最大,分别为26.8%、20.9%、19.0%。不独发达地区,经济相对不够发达地区的表现亦令人担忧,华中以及东北地区的跌幅亦超过华北和华南,达到两位数。西南地区则是唯一实现了微小增长的区域,其主要报业竞争市场之一的重庆地区更是取得了14.9%的增长。(见图3)

3.主要广告主报纸广告投放情况

和去年同期相比,2013年上半年,报纸媒体广告投放TOP10广告主中,国美与苏宁依旧位于前列,同时保持了微小的增幅。随着汽车行业广告投放的不景气,汽车品牌由去年的4席减少到3席,上海通用汽车跌出TOP10。地产行业仅恒大地产进入TOP10,可见地产行业集中趋势并不十分明显,中小开发商亦占有一席之地。

杂志广告市场初显负增长,形势不容乐观

2013年以来,传统杂志停刊转版的消息接连传出,而杂志广告市场亦遇冷。梅花网广告监测数据显示,2013年上半年,杂志媒体广告花费整体下降7%,广告量下降10.4%,杂志媒体广告结束了长期以来的增长势头,呈现负增长。整体看,与报纸相反,杂志媒体第二季度降幅大于第一季度,随着时间的推移,杂志负增长更加明显。

1.2013年上半年主要行业趋势

从行业来看,化妆品/浴室用品、个人用品、服装三个行业占据了杂志广告50%的份额,TOP5行业集中度达到70%,其中,3个行业皆呈现不同程度的负增长,服装与汽车行业更是以两位数的速度下滑。重点行业中,个人用品保持与去年相当的投放力度,微增1%。位居第五的文化娱乐休闲类广告投放逆势增长25.6%,其中,除了旅游带来的广告投放增长之外,体育文化活动也钟情于杂志广告的投放。

2.时尚美容服装类杂志半壁江山不动摇

2013年上半年,即使时尚美容服装类杂志广告投放花费整体下降了9.2%,但这也没有撼动其半壁江山的绝对占有率,其广告主主要集中在化妆品、服装以及个人用品行业。同时,汽车行业以及文学文化艺术行业亦为杂志媒体贡献了8.9%以及13.5%的增长率。从上半年来看,《世界时装之苑》以及《时尚伊人》保持着较高的市场份额。而随着市场经济的完善,个人对自我需求的提高,财经类资讯的地位凸显,以管理、时事调查、市场调研、经济分析擅长的经济管理类以及新闻时事评论类杂志稳定了自己的广告投放,上半年分别实现1.3%以及1.4%的微增长。

3.主要广告主杂志广告投放情况

2013年上半年TOP10杂志投放广告主主要集中在个人用品、化妆品以及汽车行业。和去年同期相比,路威酩轩与欧莱雅(中国)依旧位于前列,并且保持着5%与9.3%的增长,宝洁则跌出了前十。虽然汽车行业在杂志上的广告投放下滑比较严重,但TOP10广告主中汽车行业仍能占得四席,当然,除了上海大众外,其余车企均出现负增长。

小 结

2013年上半年,一方面受制于宏观经济,消费市场购买力整体上升态势趋缓,广告主信心不足,预算紧缩;另一方面,面对着新媒体的不断冲击,报刊媒体广告份额不断被压缩,同时成本也在提高,报刊媒体发展步履维艰。

从上半年的数据来看,报纸媒体广告投放虽然继续着跌幅,但随着节假日消费的拉动,跌幅亦有所放缓,而下半年亦还有“金九银十”以及圣诞、元旦双节拉动,预计文化娱乐休闲与食品饮料等个人消费娱乐的行业会保持着一定的增长势头。不过,我们对下半年地产行业能否持续发力持怀疑态度。

市场分析报告篇7

经过一年的运营,菜市场的经营不是很乐观,经过全面的分析市场方面考虑重新立项,选择新项目,招商部召开二次专题会针对菜市场立项的项目集思广益,群策群力,经过大家的提议研究招商部对⒈医药连锁⒉整体库房出租⒊娱乐中心(游艺、台球、网吧)⒋餐饮⒌旅店⒍大酒店(暂时未对此开展调研工作)⒎汽车修配厂⒏食堂搬迁⒐联合与艺术学校合作做出了调研。

方案一:医药连锁店

选择这个项目的目的是一楼二楼整体招租,一楼做经营二楼做库房世界秘书网版权所有

招商部联系了宝丰、人民同泰药店、国康药品连锁。

宝丰:反应很快,早晨联系以后上午就派人过来看了,但是没有再和我们联系。不满意这个地点原因有两个,其中之一是面积太大了,其次就是地理位置不理想。

人民同泰:店大压人,对于我们的询问,要求报价,原则上是对的,因为既然合作确实需要有一个报价。但是我们对菜市场没有评估过具体的报价是多少才能首先是维持整个的运营费用,也没有一个利润率的标准。

方案二:整体库房出租

:二楼分为二户或四户出租

:一、二楼整体分二户出租

措)施办法:印制招商名片,在市场周边业户中寻找业户承租,挂招商条幅配合招商。

方案三:娱乐中心

实地调查了买卖街附近的娱乐中心,台球厅、游戏室等地。目前的经营状况都不景气。具体分析是网吧出现以后其他的娱乐行业就持续低迷,和迪吧这两个项目的经营情况相对来讲比较好一些。

制约因素:

第一,门口狭窄不利于停车。

第二,楼上是居民区,不适合做这个项目。

第三,南极市场的附近流动的无业人员比较多,不是很安全。

第四,娱乐中心的投资相对而言比较高,短期合作有困难。

方案四:餐饮

餐饮方面是有针对性的对买卖街的两个比较大的快餐进行了调研,一个是世纪联华的顶层,一个是曼哈顿的顶层,调研的主要内容是这两个快餐的经营模式和相应的租金标准。

世纪联华顶层:

采取的是联合经营的形式,业主交给市场主办方押金两万元,采取商场提成营业额的的方法,而且有最低的营业收入要求,每天不低于元。元,保守的估计每天收入元

一年天,保守的来算,去掉三个法定假日:五一、十一、春节

天,经营的天数应该是天,元。

世纪联华的租金为≥元年

曼哈顿顶层:每半年收一次租金元,全年的租金价格是元。

而且以上两个地方的保洁工作都是统一作的,方便管理。

值得一提的是买卖街是处于商业繁华区,客流量大,业户的资质也相对而言好,就餐的客源以到商业街购物和商场本身的经营者为主。

菜市场若单位面积的租金收入必然低于商业繁华区的价格,其中的具体原因有:

第一,南极市场周围的客流以南极市场业户以及工人为主,工人的消费是比较低的,人数虽然多,但是消费的水准低。

第二,附近的一职的学生也是比较固定的客流,学生的消费水平一般,但是有双修日和寒暑假的影响。

第三,买卖街的两个商场的快餐经营的时间较南极市场长,菜市场经营快餐的话也会象食堂一样,主要是以中午为主,那样的话,单位时间内的运营成本就会大幅升高。世界秘书网版权所有

方案五:旅店

作这个项目的前提条件是一楼二楼整体招租,因为涉及到安全和管理方面的具体的问题。

客流来源:

第一,市场面对下面的市县作渠道,从各地来南极市场进货的客户是一大部分。

第二,南极街上的滨江火车站和承德街上的客运站有一部分客流。

不利条件:

第一,楼的举架比较矮。

第二,受各种条件制约,旅店仅可能是中低挡的招待所,那么利润就会很低,运营起来也会有一些问题。

方案六:大酒店

暂时未对次开展调研工作。

方案七:汽车修配厂

做这个项目,主要是一楼。

菜市场一层的举架很高适合汽车修配厂的基础要求。

制约因素:

第一,临挑战的是交通情况,景阳街、南极街、承德街这几条街道的走向问题,

到菜市场楼下的路不是很顺利就能到达,涉及到逆行。

第二,菜市场门前空间狭小,制约了排队等候的车辆,成为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虽然维修的车辆要到室内,但是不可能一次只来一个那么有秩序。

方案八:食堂迁至菜市场二楼,现有食堂作为门市出租。

现在食堂的经营也不是很好,就食堂的位置来讲,可以作为批发部出租出去,增加收入,把菜市场二楼给食堂用,这样的话,至少可以实现一部分的收入,比让二楼白白闲置要好一些。是一个下下策,建议在其他的项目无法操作或者是操作,困难的情况下进行。

市场分析报告篇8

中国指数研究院研究数据显示,第三季度中国经济复苏明显,房地产行业的网络广告投放额度增加,其中搜房网表现出强者恒强的态势,增长速度超过行业平均水平。从投放费用占比情况来看,搜房网占比最大,网络广告投放市场份额达58.1%。新浪乐居占16.8%,搜狐焦点约占6.1%,其它房产网络媒体约占19.0%。

从房地产网络媒体的发展策略来看,以搜房网为代表的垂直门户网站加强了对二三线城市的渗透,大规模推进城市地方站的建设工作,有效促进了搜房网市场份额的进一步提升。二、三线城市网络的普及和房地产开发企业对网络的认知不断提高,尤其是全国性大型房地产集团在二、三线城市的开发建设带动新的产品和营销模式的变革,进一步促进了地方城市房地产网络广告的增长。由于房地产行业极强的地域属性,导致单一综合性门户网站的集中优势无法体现,因此综合性门户网站模式在房地产网络媒体业受到极大挑战。

2、2009年三季度搜房网广告投放市场份额领先优势继续扩大

中国指数研究院监控数据显示,搜房网第三季度广告投放份额的领先优势进一步扩大,市场份额从二季度的56.25%增长到三季度的58.1%。搜房网在三季度推出了一系列的产品和品牌活动,率先在全国启动的城市“购房圈”产品,提供了领先、独创的区域购房互动理念,为购房者搭建区域购房互动平台,获得了购房者的追捧,极大丰富了房地产网络平台的资源整合优势。

新浪乐居的市场份额较二季度下滑4.6%,失去了3.5%的市场份额。中国指数研究院分析:新浪乐居由于其主要城市采取外包的经营模式,因此,虽然在三季度这些主要城市网络广告额度大幅度增加下,却没有能够获得相应份额,其弊端进一步显现。同时在上海、广州等核心城市由于先发者已经构建了极高的竞争壁垒,导致新浪乐居的市场缺口迟迟不能打开,反而被不断压缩市场份额,导致其在大市场全面向好的同时,难以获得新的增长。搜狐焦点经过二季度的管理层变动后,三季度趋于稳定,广告投放在第三季度出现回升,但由于总体规模与前两位有较大差距,市场份额还有待提高。

相关链接:

中国指数研究院对100个城市家居网络媒体监控数据显示,2009年三季度全国家居商家在搜房家居网的广告投放保持持续增长,搜房家居网的市场份额达75%以上。

本报告由中国指数研究院依据权威监测数据进行专业统计分析。其中,搜房网采取的是直销模式,报价体系相对统一,基础统计数据容易获取;新浪乐居、搜狐焦点以及其它房产网络媒体由于采用模式,报价体系因公司不同而存在差异,统计数字会略有出入。

省城十月楼市放量趋缓继续维持供应紧张局面

记者走访了省城近期热销的几大楼盘,发现区域的供应量明显呈现下降势头。从十月份市场将推出的房源信息获悉,汇东·香墅里地处浆水泉路上,位置优越,以庭院复式、顶层复式等高端产品组成的花园洋房,从项目一亮相,就受到市民热烈追捧。位于济南经十东路的保利花园,将加推一期压轴4号楼,主力户型是94平方米经典两居和137平方米的舒适三居。山水泉城·南城自10月1日起推出了100至120平米的部分三室精品现房,即买即住,受到了购房者的强烈追捧。自10月9日起,山水泉城·南城又继续追加推出了上述户型,起价自3350元/平米起。名士豪庭珍藏小高层96平米两房、观景高层141平米三房,将于10月17日盛大开盘。

高新区板块的茗筑美嘉预计10月底推出210余套面积在89-119平米的户型;未来城在十月份的房源也将围绕130平方米亲情两代居、4+1层低密度稀缺花园洋房、41-53平方米精装公寓等多种户型推出;海信慧园也将在本月推出中央景观区小高层,其中精装小高层和小高层楼王66套,部分精装修房源涵盖其中。

奥体板块是新楼盘亮相比较集中的区域,像中海·奥龙观邸预计将在十月开盘,首先推出一期别墅,预计面积从248到551平方米不等,户型以四室两厅、四室三厅、五室四厅为主。红山圣都本月准现房面世,红山圣都总体占地面积15.7万平方米的整个居住区由景观公寓、电梯花园洋房和叠拼别墅组成,本月将准现房认筹。海尔绿城全运村100-200平方米全景观高层、稀缺多层继续加推;

位于大明湖西南门正对面的明湖湾·开元广场目前推出一期50-9000メ双生态写字间,即将于10月中下旬公开认购,现正接受预约登记。明湖湾·开元广场总建筑面积约10万メ,由双生态写字间、国际美食汇和城市底商组成,目前项目外立面装修已完成,预计2010年10月份一、二期整体交房。

市场分析报告篇9

电视媒体恢复增长网络增长进入平稳期

一季度增长主要靠电视拉动,去年年初由于受到限娱、限广等广电政令调控和经济大环境的影响,电视广告市场受到很大的冲击,今年一季度恢复增长,增幅13.2%,高于广告市场的平均涨幅。其中央卫视收入额和时长均有增加,地面频道收入增幅缓慢,广告时长缩减。广告投放继续向全国性高端化品质化平台聚焦。电台广告收入稳步增长13.6%,继续引领传统广告市场涨幅。继报纸后,杂志也出现负增长,纸媒堪忧,需要更快进行数字化、电子化步伐。网络(不包括搜索类)进入平稳增长期,同比增长18.8%。(见图)

“大消费”行业依然集中传统平台宝洁稳居广告主首位

行业方面,日化、食品、商业及服务性行业、饮料、药品“大消费”行业继续传统广告投放市场的主力军团。除了商业及服务性行业和药品投放依然缩减外,其他三大主力行业均保持稳定增长,尤其是来自春节因素的影响,食品和饮料增长显著,增幅均超过20%。日化行业10%的增长稳居投放额霸主,其中欧莱雅是中国广告市场一季度投放刊例额最大的品牌,但增长减速。宝洁稳居广告主首位,不仅在传统媒体投放最大额的投放,在互联网上也是投放冠军,并保持快速增长。除了主力行业增长外,酒类、清洁用品、房地产和交通行业一季度增长也表现强劲,房地产虽然环比去年四季度下滑,但对比去年同期呈现24%增长,房地产市场已然回暖。而在去年同样低迷的交通行业也有25%的增长。家电家居行业从一季度的投放表现看,依旧低迷。(见图)

互联网广告投放市场上,交通、网络服务类、食品饮料是主力投放行业。食品、饮料、酒类、医药、日化、个人用品等传统行业增长显著,继续加速在互联网传播。尤其在传统媒体上投放缩减的医药行业,在互联网上有62%的高增长投入。部分行业的媒体传播转型,值得关注。(见图)

市场分析报告篇10

我们认为张晓刚油画市场拥有以下三个重要的价值因素:

1、张晓刚的油画作品拥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其作品中老照片似的脸谱形象已经成为国内外公认的品牌艺术符号。《血缘:大家庭》系列等具有“政治波普”特征的作品,在国内外均有广泛的机构和私人收藏家,市场基础好。

2、2008年金融危机后,艺术品市场进入了调整期,经过一轮残酷洗牌,部分艺术家逐渐淡出市场,从而更加凸显出了拥有内在价值的艺术家,张晓刚就是中国当代艺术家中显著的一位。在市场调整过程中,张晓刚的市场表现有所回落,但幅度相对有限。

3、2011年春拍,张晓刚的油画作品《生生息息之爱》刷新了中国当代油画的世界拍卖纪录,其个人油画指数也达到了新的高度,张晓刚成为金融危机之后中国当代艺术市场回调的拉升者。其油画作品价格与市场的良好匹配,在根本上筑就了他在中国当代油画市场的历史地位。

鉴于市场调整后,张晓刚的艺术价值被重新认可,并成为中国当代油画市场名副其实的领跑者之一,大家都很关心其后续的走势,本文将从2011年春拍表现、市场整体走势、代表作品和重复拍卖四个方面对张晓刚油画作品的市场情况进行分析,探讨其将来的走势。

2011年春拍综合分析

2011年春拍,张晓刚油画作品的市场表现堪称完美:其个人油画指数创下历史新高,与去年秋拍相比,上涨86%,近乎翻倍;作品《生生不息之爱》高价成交,不仅刷新了其个人的世界拍卖纪录,也刷新了中国当代油画的世界拍卖纪录;成交总额突破两亿元,成交率高达100%。张晓刚已然成为当下中国油画界炙手可热的艺术家,其个人油画指数和油画作品成交总额均已领跑中国当代油画界,成交量和成交率也均名列前茅。

今年春拍张晓刚的油画作品共上拍17幅且全部成交,这些作品基本涵盖了张晓刚的主流油画类型,可见其作品的市场接受度广泛。从形式上看,纸本油画7幅,布面油画10幅;从创作时间上看,跨度大――横跨20年;从作品系列看,既包括《血缘》《记忆与失忆》《生生息息》等主打系列,也有其早期纸本油画;从画幅上看,大小各异,最大尺寸作品是最小尺寸作品的300倍。这17件油画作品,上百万的有16幅,上500万的有9幅,上千万的有4幅。唯一未上百万的作品是一幅13×13cm的纸本油画作品,虽然受到画幅影响未达到百万,但平方米单价却超过千万。包括这件小尺寸作品在内,张晓刚1986-1989年创作的5幅纸本油画均深受藏家欢迎,每幅的平方米单价都超过了1000万,平均价格甚至超过了其画布油画,这在其他画家的拍卖作品中是很少出现的。

今年春拍张晓刚油画作品之所以表现突出,归结来看,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原因:第一,在香港苏富比(微博)(微博)春拍上取得开门红,上拍作品均突破500万,《生生息息之爱》以7906万港元的高价刷新了中国当代油画的最高拍卖纪录,成为最贵的中国当代油画。首战大捷为后续的拍卖奠定了良好的基调。第二,上拍的17幅油画作品中至少有8幅是国际知名收藏家尤仑斯拿出来的,故在拍场受到买家的追捧,为张晓刚的作品增加了市场溢价,推动其价格整体走高。第三,张晓刚作为中国当代油画的代表人物,其油画作品历来受到藏家的青睐,在艺术品市场的繁荣时期,其油画作品就像指标股一样,拥有较大的上升动力。

张晓刚市场整体走势

我们通过梅摩-中国油画张晓刚指数与梅摩-中国当代油画指数走势比较图来分析张晓刚油画作品市场历年来的表现,其中成交量是张晓刚油画作品每半年的成交件数。

从上图可以看出,张晓刚的个人油画指数一直远远高于中国当代油画指数,充分说明张晓刚油画作品的市场表现一直优于中国当代油画的整体表现。自2000年以来,张晓刚的油画作品一直拥有很好的市场,广受机构和私人藏家的喜爱,其油画作品的总成交率接近90%。从2006年起,张晓刚的油画市场开始放量上扬,指数一路飙升,并于2008年上半年达到第一个高点。2008年下半年,受金融危机的影响其油画指数有所回落,到2009年末跌至谷底。2010年,张晓刚的油画指数率先反弹并快速上扬,2011年春拍更是达到了新的历史高点凭借今年春拍的良好表现,张晓刚已然站在中国当代油画的最高点。

1.市场试探阶段(2000年-2005年)

作为“F4”的一员,张晓刚在中国当代油画市场上扮演着领跑者和风向标的角色。1992年,张晓刚的艺术风格逐渐成熟并开始创作《血缘:大家庭》系列作品,与此同时,张晓刚结识了香港汉雅轩的老板张颂仁。在张颂仁的支持和推动下,张晓刚参与了多次国际性的画展,在国际性媒体上的频频曝光,引起了海内外收藏家的关注。这几年的大力推广为张晓刚的油画市场奠定了坚实而广泛的基础。从1994年开始,张晓刚的油画作品进入拍卖市场,逐渐在拍卖市场找到了自己的位置。

进入21世纪以后,张晓刚的油画作品更加频繁地出现在拍卖市场上,虽然数量不是很多,但已进入了系统性试水的阶段,为后续大量画作的上市做出了良好的铺垫。由于上拍作品多能100%成交,且作品均价也稳步攀升,为卖方大胆的进入市场树立了信心。在2005年秋拍,张晓刚的《黄色婴儿系列》拍出159万元人民币,成为张晓刚油画市场上的第一幅百万大作。

2.市场繁荣阶段(2006年-2008年春拍)

2006年,张晓刚油画作品上拍量暴涨,从2005年的5幅增加到48幅,将近2005年的10倍。即便如此,激增的供给量并未超出买方市场的承受范围,48幅上拍,44幅成交,成交率高达91.7%,充分体现了张晓刚油画作品买方市场的实力。自2005年张晓刚第一件百万油画诞生后,其作品的价格便一路扶摇直上,第一件千万油画作品不仅在2006年应运而生,而且被一再刷新,连创中国当代油画新高。2006年成交的44幅作品仅有4幅的成交价格在百万以下,而这四幅作品都是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小尺寸纸本作品。由此,张晓刚开始引领中国当代油画市场的第一轮上涨周期。

2007年,全球经济的良好态势为艺术品市场提供了坚实的资金基础。张晓刚的油画市场继续放量,全年上拍82幅,成交78幅,成交率高达95.1%,总成交额超过了4.6亿元人民币。成交价格继续创造新高,70幅油画的成交价格超过百万,11幅作品超过千万,而未超过百万的作品都是1986年创作的小幅纸本油画。这些早期纸本油画虽未突破百万,但单位均价与其布面油画不相上下。2007年张晓刚的油画市场体现了很强的国际性,在伦敦、纽约这两个国际市场上拍了39幅作品,接近上拍总量的一半。

2008年春拍,张晓刚的油画作品行情继续小幅上扬,并达到了顶点:油画作品《血缘:大家庭三号》的价格再次创造了新高;上拍37幅,成交31幅,83.8%的成交率虽然不算低,但显然已经受到了经济大环境的影响。

3.下跌筑底(2008年秋拍-2009年)

2008年下半年,艺术品市场深受金融危机的影响,中国当代艺术所受波及尤为惨烈。不过,张晓刚的油画行情并未像中国当代艺术整体行情那样迅速下滑,而只是在2008年下半年小幅调整。2008年下半年,上拍数量骤减,成交率跌至2004年至今的历史最低点66.7%,但12幅成交作品均超过百万,在价格上形成强力支撑。在中国当代艺术整体行情大跌的情况下,张晓刚指数仅有小幅调整,体现了市场对张晓刚的信心。

随着金融危机影响的深入,大市随之进入严重的萧条期。2009年,张晓刚油画作品的上拍数量仅为15幅,但值得关注的是,全年仅有2幅作品流拍,成交率达到86.7%,而且2009年下半年的油画作品全部成交。说明在市场萧条期,藏家对张晓刚依然有很强的信心,为后续的快速反弹创造了条件。

4.再攀高峰阶段(2010年-2011年春拍)

2010年,艺术品市场逐渐恢复活力。经过2009年的调整、筑底,2010年一开始,张晓刚的油画就进入了上升通道,价格不断的攀升,并在下半年开始放量,成交率也重新回到90%左右。2010年下半年,《一个共和国的诞生二号》以4555万人民币成交,刷新了张晓刚的个人拍卖纪录,无疑为张晓刚油画市场的复苏注入了一支强心剂。2011年春拍,延续去年的上扬态势,17幅作品全部成交,个人拍卖纪录不仅被再次刷新,张晓刚也再次成为中国当代油画市场的领跑者,个人指数一举超越2008年,率先跨上了新台阶。

代表作品价值分析

我们将从拍卖价格、艺术价值和现有价值三个方面对张晓刚油画作品进行分析,以寻找张晓刚市场表现最好及最有潜在升值空间的油画作品。

价格分析:

我们先分析最受市场欢迎的作品,下表是张晓刚拍卖成交价最高的十幅油画作品。表中的最后一列是根据梅摩-中国油画张晓刚指数估算出的作品现值区间。现值区间是利用梅摩-中国油画张晓刚指数将作品当时的拍卖价格进行折现算出作品现值,并按照现值的三分之一作为浮动区间计算得出的。

从上表可以看出:张晓刚成交价格最高的十幅油画作品大部分属于《血缘-大家庭》系列,再次证明了《血缘-大家庭》系列在张晓刚油画作品中的重要性。

张晓刚的画作具有非常独特的个人性、历史性以及政治性,具有明显的“政治波普”特征。政治波普,本就是当代艺术市场颇受追捧的对象,张晓刚巧妙地将其融合到了具有很高表现力的绘画中,为其油画作品的高价位奠定了基础。这种对于政治波普的鲜明诠释,为张晓刚的油画在西方打开了巨大的市场,受到了广泛的推崇,他的十幅最贵的油画作品有九幅都采用了这种表现形式。

继2010年秋拍创下个人作品新高之后,今年春拍,张晓刚的油画作品再次刷新个人拍卖纪录,充分体现了市场对张晓刚油画作品的追捧,也印证了张晓刚油画作品近年来持续的上涨势头。

重要作品分析:

《生生息息之爱》是张晓刚早期艺术生涯中的一幅代表性作品。画中多位上身的原始男女,与襁褓中的婴儿、羔羊、鸟兽一起栖身于大自然,充满神秘的象征意味。在主题和形式方面,此作与高更的《我们从哪里来?我们是谁?我们往哪里去?》有异曲同工之妙。此外,画作色彩单纯富神秘气息,平涂技法富装饰感与浪漫气息,与云南的地域文化有密切相关性。

《生生息息之爱》是张晓刚艺术转型时期的标志性画作。在此之前,张晓刚的作品大多是表现主义的,但在这幅作品之后,他的风格开始转向现实主义。由于作品的独特性、稀缺性和重要性,加之艺术市场整体走热,造就了这个创纪录价格的诞生。在香港苏富比2011年春拍“尤伦斯重要当代中国艺术收藏:破晓――当代中国艺术的追本溯源”专场拍卖中,《生生息息之爱》(三联作)以7906万港元成交,刷新了张晓刚本人的世界拍卖纪录,同时也刷新了中国当代艺术的世界拍卖纪录。

张晓刚的《血缘》系列,旨在探索特殊时代中政治与社会间的紧张关系。这类作品具有相同的特征,即画中人物有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人所特有的表征:全家福合照、中山装以及中国人所特有的外貌特征――单眼皮、瓜子脸、特定时代特定的呆滞表情。张晓刚一般会采用平涂式的手法和炭精画法来绘制这类作品。作品抓住了一个逝去的时代的脉络,画中人物呆滞的表情和惊觉的目光,机械且毫无生气。关于《血缘》系列,张晓刚说过:“1993年我刚开始画《全家福》,经过一个阶段后,我才逐步认识到,在那些标准化的《全家福》中,打动我的除了那些历史背景之外,正是那种被模式化的‘修饰感’。其中包含着中国民俗文化长期以来所特有的审美意识,比如模糊个性,‘充满诗意的中性化美感’等等。” 《血缘:大家庭三号》,创作于1995年,是张晓刚血缘大家庭系列的代表性作品,故能取得良好的拍卖成交价。

《创世篇:一个共和国的诞生二号》是张晓刚艺术转型时期的代表性作品。作品以20世纪中国历史、民族命运为主题,运用早期超现实主义的题材和表现主义的手法,展现了中华民族开创新时代的气魄。《创世篇:一个共和国的诞生二号》是张晓刚第一次使用照片素材作创作的作品,是他后来代表性创作题材“老照片”的开端,并由此衍生出闻名艺坛的《血缘:大家庭》系列。《创世篇:一个共和国的诞生二号》在此之前从未在拍场上露面,正是这些因素使作品具备了非常重要和宝贵的学术价值和收藏价值。香港苏富比2010年秋拍中,张晓刚的《创世篇:一个共和国的诞生二号》,估价为2100万至2300万港元,最终以5218万港元成交,刷新了张晓刚本人当时的世界拍卖纪录。

本报告由梅摩艺术指数研究中心,李燕玲、杨雅娟和尹诚执笔

张晓刚市场分析报告 (下)

现值分析

根据张晓刚个人指数计算出的现值进行排序,价格前十位的作品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原来排名第三的《一个共和国的诞生二号》一跃成为现值最高的作品,而原先未进入TOP10的《天安门》竟然排到了第二位,今年春拍创纪录的画作《生生息息之爱》则只能屈居第三位。包括《天安门》在内的共有四幅2006年拍卖的作品进入了TOP10,说明张晓刚在2006年还处于放量上升的阶段,其个人指数远未达到市场预期,故当年成交的作品并未能充分实现其应有的市场价值,仍存在较大的升值空间。当然,市场空间未完全实现也成为推动2007年张晓刚个人指数大幅上涨的内在动力。

从重复拍卖看张晓刚的市场估值

我们将从张晓刚油画作品的交易记录来分析张晓刚的市场情况。下表是张晓刚油画作品上拍次数和成交次数的统计情况,表中的数字表示符合条件的张晓刚油画数量。

根据统计,张晓刚油画作品在二级市场共上拍过223幅,其中,上拍过一次的有183幅,上拍过两次的有36幅,上拍过三次的有4幅。其中,在上拍过两次的36幅作品中,两次均成交的作品高达30幅。在上拍过三次的4幅作品中,三次得以全部成交的有3幅。可见,张晓刚油画作品的市场认可度和流通性比较高。

市净率是股票价值分析的一个重要指标,指的是每股股价与每股净资产的比率。市净率越低,说明股票被市场低估,长期投资的价值越高。我们灵活的借用市净率这一指标,来分析画作的本身价值与市场价格之间的关系。在计算油画作品市净率时,将每股股价转换为画作当期的市场价格,每股净资产转换为当期价值。当期价值是作品上次交易价格通过画家个人指数或油画市场指数折算后的估价,即账面上应有的价值。这就对能够进行市净率计算的作品提出了三个要求:1、必须上拍两次及以上;2、必须拥有两次及以上的成交记录;3、成交记录要在指数建立以后(2001年秋拍)。

经过对重复拍卖记录的筛选,张晓刚的作品中有26幅成交两次和2幅成交三次的作品符合市净率分析的条件,共得到30对有效的数据。以下是对这30对数据所进行的市净率分析。

根据左表中市净率的分析,我们得到以下两个发现:

1、从两组市净率的比较我们可以看出,2008年下半年和2009年重复拍卖作品的市净率基本都小于1,这个时期正是张晓刚的下跌调整期。该时期两种市净率计算方法得出的结果一致性小于1,说明作品的市场价格低于其应有的价值高度,这与金融危机对藏家造成恐慌心理有着必然的联系。该时期较低的上拍量和较高的成交率,既表明藏家的惜售心理也说明不少有眼光的藏家抄底买入张晓刚作品的决心。金融危机充分验证了张晓刚油画作品的价值所在,而该时期被低估的成交价格和较高的成交率恰恰为张晓刚新一轮的快速上扬提供了动力,拓展了市场回调空间。

2、拍卖市场具有自我调整的功能,画作最终会在重复交易中逐渐接近其较为真实的价值。我们进行市净率分析的作品中,《血缘系列-大家庭》和《手记》两幅作品拥有三次有效成交记录和两个市净率,这两幅作品的市净率都体现了价值回归的趋势。以《血缘系列-大家庭》为例,第一次于2006年11月22日在北京匡时(微博)秋季拍卖会成交,2008年第二次成交时的两个市净率分别为0.26和0.65,明显被市场低估。2010年这幅作品第三次上拍时,价格就明显上扬,市净率分别达到了2.14和1.36,说明此前被低估的部分被买家重新发现,给予了较高的溢价,使得这幅作品逐渐调整到更加相匹配的价格。

当然,并不是说只要市净率小于1就是价格被低估,关键还要看作品是否具有相匹配的内在价值。此外,作品市净率小于1也可能是因为市场趣味发生转变,该作品的市场受青睐度下降,价格的上涨速度落后于整体市场行情。

近期展览

张晓刚的艺术影响力遍及海内外,得益于其参加过的众多国内外群展和个展。其早年参与的“后89中国新艺术大展”“首届当代艺术学术邀请展”“上海双年展”“威尼斯双年展”等群展是国内具有开创性意义的当代艺术展,具有非常高的学术意义。在画展成功举办的同时,其作品先后被日本福冈美术馆、纽约古根海姆博物馆、澳大利亚昆士兰美术馆、上海美术馆等海内外重要艺术机构和知名私人藏家收藏,扩展了张晓刚作品在国际市场中的影响力。

作为一级市场的画廊在推广张晓刚的艺术上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最早由中国香港地区和一些欧美画廊通过举办个人画展的方式夯实了张晓刚的收藏基础,逐步建立了其在海外的画廊销售渠道和价格体系,使张晓刚在海外市场站稳脚跟。

从2007年到2011年五年期间,张晓刚参与的群展和举办的个展共31次,且举办单位多为部级美术机构和国际顶级画廊,如中国美(微博)术馆、日本国立新美术馆、佩斯画廊、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等。这些展览引起了全球收藏界的瞩目,使张晓刚作品的藏家基础更加坚实可靠,为其油画作品在市场上的优异表现做了良好的铺垫。

结论

本文从2011年春拍表现、市场整体走势、代表作品和重复拍卖四个方面对张晓刚油画作品的市场情况进行了分析。我们的结论是,张晓刚的油画市场能够在2011年春拍创造新高是其油画作品内在价值和市场繁荣双方面因素促成的。虽然张晓刚油画市场已经处于高点,但其早期拍卖的作品和在金融危机时被低估的作品仍然具有较大的升值空间,再加上市场上买家对张晓刚油画作品的追捧,在市场持续繁荣的情况下,张晓刚油画市场行情应该会继续上扬。

附录1:统计数据介绍

1) 本文所采用拍卖数据来源于雅昌艺术网、佳士得官网和苏富比官网。统计的画作仅包括油画、丙烯画,不包括水墨、水彩、雕塑、版画、书法。

2) 目前的统计周期为半年,按照公历划分的上下半年统计,即春拍(01.01-06.30)、秋拍(07.01-12.31)。

3) 本文中所提到的价格,除了着重指出的,计价货币均为人民币。

4) 个人油画指数:梅摩艺术品指数研究中心针对艺术家油画作品的拍卖记录进行统计筛选,利用统计学手段对不同时期的价格进行回归分析,反映艺术家油画作品市场走势的指数。类似于股票市场个股的价格走势,个人油画指数能够作为判断艺术家油画作品在拍卖市场走势的依据,对艺术家的油画作品进行价值预估。

5) 春拍成交量:2011年上半年艺术家在拍卖市场上成交的油画数量。

6) 春拍成交率:2011年上半年艺术家在拍卖市场上成交油画数量与上拍油画数量的比值,反映了该时期艺术家油画作品在市场上受欢迎的程度,是艺术家油画作品流动性的重要指标。

7) 春拍成交金额:2011年上半年艺术家在拍卖市场上成交油画作品的价格总和。

8) 累计成交量:艺术家在拍卖市场上油画作品成交的总次数。

9) 累计成交率:艺术家在拍卖市场上油画作品成交总次数与上拍总次数的比值。

10) 累计成交金额:艺术家在拍卖市场上成交油画作品的价格总和。

11) 涨幅:与上一个时期相比,同一统计数据的变化比率。

12) 市净率:每股股价与每股净资产的比率,市净率越低,说明股票被市场低估,长期投资的价值越高。油画作品市净率是对股票市场市净率的一种借用,针对作品本身价值与市场价格进行分析。计算方法是用画作当期市场价格除以同一画作折算到当期的价值,折算过程需要使用梅摩中国油画个人指数和市场指数。

附录2:梅摩艺术品指数

梅摩艺术品指数由梅建平教授和摩西教授共同创建,用以反映艺术品的市场走势。其通过跟踪同一件艺术品的重复交易记录并由此构建科学的艺术品价格指数体系。

梅摩艺术品指数目前已被著名投资银行摩根士丹利定为世界十大资产指数之一,使用者包括安联保险、摩根士丹利、美林、UBS、花旗银行、德意志银行等金融机构,并见诸全球数百家主流媒体,包括纽约时报、金融时报、时代周刊、福布斯杂志,华尔街日报、上海证券报(微博)等。

市场分析报告篇11

3月份,全国粮食批发价格指数为141.03(基期:2008年12月=100),较上期上涨0.14%;全国食用油批发价格指数为129.62(基期:2008年12月=100),较上期下跌1.28%。

主要粮油品种的市场状况如下:

小麦

3月份,经历了2月份春节长假的停滞时期之后,国内小麦市场购销全面启动,政策粮持续投放、面粉加工需求进入正轨,供需矛盾在这一时期基本缓解,不仅小麦行情平稳运行,面粉行情也有所松动。至本月,6个小麦托市省中仅剩河南的2012年托市小麦尚未登陆市场,这让4月份河南市场投放2012年托市麦成为大概率事件。

一、供需矛盾缓解 行情平稳运行

进入3月份,国内小麦购销全面复苏,但受整个消费形势的影响,整体行情并未出现往年“节后小高潮”的局面,市场价格始终居于平稳态势,个别地区略有波动。据市场信息,河北、山东及河南北部企业出库价格多在1.26-1.29元/斤;河南中部、东部,江苏中部出库价多在1.25-1.28元/斤;其他主产区的出库价多在1.22-1.25元/斤。同时,因品质原因,2012年小麦的出库价格相比其他年份的小麦要高出0.01-0.02元/斤。

分析认为,导致行情平稳的主要原因有三:一是整个面粉消费市场处于弱势,尽管3月份国内各项经济运行指标呈良好态势,但整个社会宏观环境并未出现根本性改善,面粉消费难比上年。二是作为当前市场的供应主渠道,中央政策性小麦投放常时常量进行,尽管对春节期间的价格平抑未起到显著影响,但政策的滞后性在春节后得到体现,较高的成交量、较平稳的成交均价都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市场对小麦的需求和对价格的预期。同时,各级储备轮换也适时适度开展,也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市场供给状况。三是玉米行情走低,特别是东北玉米价格显著下滑,进一步拉开了小麦和玉米之间的价差,和上年相比,饲料企业对小麦的采购降到较低的水平。

二、政策投放不减 成交维持高位

3月份,中央政策性小麦交易情况维持良好态势,尽管每周的累计成交量有逐步下滑现象,但月内每一周的成交总量依旧在“百万吨”以上,说明市场对政策性小麦投放的需求不减。统计数据上看,月内周均投放量为500.8万吨,较上月略增加0.4万吨,周均成交量为114.9万吨,较上月增加14.3万吨,成交率为22.9%,提升2.8个百分点,成交均价为2327.68元/吨,略涨3.55元/吨。继江苏、湖北、安徽在之前相继投放2012年托市小麦之后,本月第一周在山东、河北开始投放2012年托市小麦,并受到当地市场追捧,月内,山东成交率为100%,河北成交率为81.8%。至此,6个托市收购省中,仅有河南尚未投放2012年托市小麦。市场对河南何时投放2012年托市麦十分期待。在目前的投放情况下,4月份2012年托市麦登陆河南市场成为大概率事件。

三、期货弱势下行 强麦现货稳定

进入3月,郑商所强麦1305合约进一步下探至2462元,与现货基差扩大到100元以上;在持续的低位震荡后,随着强麦仓单快速减少,盘面压力减轻,中旬开始,1305合约震荡回升,并开始逐步接近现货价格,基差缩减至70元左右;进入下旬,受投机资金离场等因素影响,期价弱势下行。

分析认为,随着1305合约临近交割月,其价格走势在后期将主要受到现货行情的影响。目前,郑商所强麦交割库中的主要强麦品种是西农979,而这个品种在华北地区主流的出库价格为1.27-1.34元/斤(视品质和纯度差别),同时,2月份大量进口的美麦和加麦又增加了市场上优质小麦的供应。在专用粉厂对优质麦的需求稳定的背景下,后期,强麦期货反弹并大幅走高的可能性不大。

四、进口环比增加 利空重挫美麦

据中国海关总署数据,2013年2月份我国进口小麦22.2万吨,环比增4.3万吨。分进口国看,进口自加拿大的小麦占69%,进口自美国的小麦占26%;分进口港看,有21%进入天津口岸,有54%的进入南方港口。1-2月份累计进口小麦40.2万吨,美麦及加麦占总量的92%,说明今年开始,企业在进口时更多的是考虑面粉加工,而非饲料使用。国际方面,在美国大平原墒情改善提振美麦产量前景的背景下,CBOT美麦指数在3月初延续上月跌势,进一步下探至687.5点,创近9个月来的新低。期货盘面超跌触动一波技术性买盘,美麦指数走势止跌回稳,转机浮现。在美元走弱及玉米行情提振的共同影响下,美麦获得支撑并出现反弹,而前期较低价位的小麦导致饲料用量及酒精用量增加,也推动了美麦行情稳步走高。因受美农业部利空报告影响,月末最后一个交易日,美麦重挫6.7%,创2011年9月份以来最大跌幅。报告显示,美小麦库存为12.35亿蒲,超出11.77亿蒲的市场预期,而美麦种植面积也高于之前预期。

综上所述,“供需关系”将是影响4月份行情的主要因素,一方面,随着气温回升,面粉存管难度加大,面粉贸易商备库积极性下降,采购策略多采用“随用随采”方式,这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加工企业进一步提高开机率的计划,同时,销区对于面粉的终端消费也处于平稳状态;另一方面,市场中小麦的供应也处于稳中提升状态:各级储备企业轮换全面进行,民营仓储贸易企业在面对行情稳定的情况下,也将积极出库,政策性小麦投放维持稳定,这些都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市场对价格的预期。由此预计4月份国内小麦主产区的行情将将呈“稳中趋弱”态势,具体表现为,优质小麦稳中趋强,主要因素其市场存量不大,2012年小麦或质量较高的小麦价格保持平稳,个别地区或略有波动,2011年及以前的普通小麦或有0.01-0.02元/斤的小幅下滑。5月份,市场关注重点转向新小麦的长势和上市情况,市场供应基本平稳,企业备库情况良好,但融资成本或有提升,陈麦价格基本稳定,新上市的早熟小麦或与陈麦有0.06-0.12元/斤价差,但具体情况还需根据不同地区的小麦长势和产量形势判断。6月份,是否启动托市将成为关注焦点,但各级企业积极入市收购将成为市场最大特点,新小麦或在这一时期有较明显涨幅。

玉米

3月份,受国内玉米消费整体平稳以及上市量维持高位的影响,整体行情稳中趋弱。分区域看,东北玉米因上市集中、数量庞大,且高水分玉米占比过高,行情持续下跌,后因国家的开放收购政策,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东北玉米进一步大幅下跌;华北玉米因上市以来不断的被收购入库或外流销区,价格整体稳定;港口因库存较高及集港量大,价格进一步下滑,而销区的价格则受到产区行情及供应量的影响,稳中趋弱。据国家粮食局数据,截至3月20日,黑龙江、山东等11个主产区收购玉米7480.4万吨,同比增加1233.8万吨。

一、东北玉米持续下跌 政策放宽收购标准

3月份,东北玉米延续上月跌势,继续弱势下行。分析下跌的主要原因,一方面是随气温回升,因担心高水分玉米难以存管而集中上市;另一方面,市场需求低迷,东北当地加工企业对玉米消化有限,而外运销区也因价格优势不明显,数量难以提升。对此,国家在月底,对吉林省玉米临储政策进行调整,启动省级临储措施,开始收购等外玉米,主要体现在对玉米的收购水分放宽至最高37%(但需对14%水分以上的玉米按规定扣量)。

国家对于收购的开放态度,让东北玉米在月末止跌趋稳。据市场信息,黑龙江地区玉米折14%水分的净粮收购价多在1960元/吨,吉林地区深加工企业收购价在2070-2150元/吨,辽宁地区收购价在2120-2160元/吨。尽管相比上月末,各地区有20-60元/吨的跌幅,但分析认为,由于流通量不断减少,后期进一步下跌的空间较小。据机构测算,至月底东北3省及内蒙古地区累计收购临储玉米约1050万吨,其中,黑龙江收购量约为740万吨,吉林约130万吨,辽宁50万吨,内蒙收购约130万吨。预计至4月30日的收购期内,东北的临储玉米收购量将达1500万吨左右,约占东北玉米商品量的2成。

二、华北玉米走势稳健 低水玉米小幅走强

3月份,华北玉米整体走势稳健,尽管低水分玉米难以寻觅,市场多是水分16-18%的玉米,但随着收购量和外运量的不断增加,至月末,华北地区可售玉米数量相对较少。据机构检测,至3月20日,冀鲁豫三省农户玉米销售进度约为66%,而上年同期仅有57%左右,如按照三省5420万吨的玉米产量和90%的商品量计算,目前华北地区待售玉米仅剩1300万吨,同比少了一成左右。价格走势方面,市场对低水分玉米的收购价有所走强,但收购量不大,考虑到后期的不确定性,企业对调整收购价格持谨慎态度。对于15%水分的净粮收购价,河南地区多在2300元/吨,河北多在2280元/吨左右,山东多在2380元/吨。

三、南北港口弱势运行 销区采购保持稳定

受产区行情弱势运行,上市总量猛增,3月份,南北港口价格显著走低。月底,鲅鱼圈港对含水14%的玉米收购价在2300元/吨左右,平仓价在2360元/吨左右,分别较上月末降50元/吨。据机构测算,月底北方港口库存约在280万吨,不仅较上年同期高出93万吨,也比上月底高50万吨左右。月末南方港口的玉米成交价也有不同程度下滑,主要体现在质量稍差的玉米,降幅约30元/吨左右,而质量稍好的玉米价格仅有10元/吨左右降幅。月末,广东港口玉米库存下降至40万吨,环比减少17万吨,但据已知的船期, 进入4月份后广东港口库存将很快回到50万吨以上。

销区行情主要依据产区及港口行情走势。3月份,产区玉米在销区到站价稳中趋弱,尽管水产及饲料需求有所提升,但由于市场供应充裕,企业采购积极性并未受到提振。月底,东北玉米在武汉地区和长沙地区的到站价在2510元/吨,在南昌地区价格为2530元/吨,在成都地区约2610元/吨,分别有10-40元/吨的跌幅;华北玉米在上述地区的价格一般在2430-2580元/吨,相比上月不仅比较稳定,还和东北玉米缩小了价差,优势逐步消退。

四、猪粮比价持续下跌 酒精淀粉利润改观

3月份以来,国内养殖行情继续下滑,据机构数据,月末出栏肉猪及仔猪分别为12.31元/公斤和22.18元/公斤,较上月末分别下跌1.57元/公斤和1.55元/公斤,猪粮比价自上月跌破6之后,3月份最低一度跌至5.2以下,至5.19,养殖利润也从上月末亏损15元/头扩大到亏损184元。分析认为,生猪存栏量仍然较大,市场供应充足是导致行情持续弱势运行的主要原因,尽管在3月末,因猪肉价格跌幅较大使得养殖户压栏惜售,跌势得到一定遏制,但后期肉价上涨的动能依旧不足,或在短暂的稳定后继续走低。

本月,玉米深加工行业延续低迷态势。由于下游需求清淡,生产企业库存积压,玉米酒精企业不得不下调酒精出厂价格,特别是产区生产企业,下调幅度在50-100元/吨。但也应看到,随着东北玉米价格在本月持续走低,东北玉米酒精企业的加工盈利在理论上有所改观,在月末达260元/吨左右,较2月份提升了60元/吨。同样,玉米淀粉企业也因原料价格走低,生产每吨玉米淀粉的亏损从2月份的310元左右缩减到180元左右,但由于玉米淀粉市场整体疲软,行业扭亏依旧有待时日。

五、进口玉米维持高位 美国玉米大幅下跌

据海关总署数据,2月份我国进口玉米39.4万吨,环比减少0.3万吨。1至2月份累计进口玉米79.1万吨,几乎全部进口自美国。本月,我国出口玉米0.53万吨玉米,环比增加0.474万吨,主要出口至朝鲜。

3月初,因美国玉米出口放缓,市场获利了结等因素影响,美玉米指数最低下探至632.6点,随后因美农业部利多报告及玉米库存偏紧等因素,美玉米稳步上行。月末,受美农业部的季度库存报告及种植意向报告影响,美玉米大幅下跌,尽数回吐月内全部涨幅。美种植报告中,预估美玉米播种面积为9728.2万英亩,高出之前市场预估的9725.2万英亩,且为1936年以来最大的种植面积;而在季度库存报告中,截止3月1日的美玉米库存为53.99亿蒲,高于分析师之前的预估均值50.13亿蒲。据机构测算,4月船期的美2号黄玉米对中国港口CNF报价为345美元/吨,到港完税价约2550元/吨,虽比东北玉米到南方港口的2460元/吨成交价高90元,但国际玉米较低的价位依旧让中国大量进口玉米成为可能。

综上所述,尽管国家通过放宽收购标准来解决东北农民“售粮难”的问题,但从实际的市场状况来看,遏制住了下滑趋势并不能说明能够让市场行情在短期内回暖,特别是对于当前东北高水分玉米总量依旧庞大的情况下,后期东北玉米行情还将延续低迷一段时期。由此预计,进入4月份,东北市场供应量保持较高水平,折干收购价格难有显著回升,华北因上市量有减少趋势,收购价格将呈稳中趋强态势;5月份,东北玉米外运量逐步增加,因烘干、仓储等运作后的东北玉米成本提升,出库价格也将有所回暖,而华北市场关注重点转向新季小麦,玉米行情基本稳定;6月份,国内玉米的饲用消费和工业消费量将有所提升,由于国家掌握较大数量的临储粮源,行情或有提升,但幅度有限。

稻米

3月份,国内水稻各主产区春耕工作自南向北陆续展开,受国家大幅提高稻谷最低收购价的鼓励,今年水稻播种面积有望保持稳定。国内稻米现货市场总体购销活动稳定,市场供应量有所加大,但采购方面积极性并不高。相比较而言,粳稻的优质粮源基本售罄,而中晚籼稻则仍然有较大余粮等待销售。价格方面,中晚籼稻收购价格稳中略有回落,粳稻收购价格保持稳定。大米的消费状况维持原状,南方主销区受“问题大米”影响减少了开工率。国际市场大米价格略有下降,进口大米仍具有明显的价格优势,2月份大米进口数量环比有所减少,但仍维持在较高水平上。郑商所早籼稻期货价格持续下跌,但跌幅较为有限。

一、籼稻市场弱势运行

中晚籼稻市场供应充足,价格运行平稳。学校开学、工厂开业等集团性采购对价格起到了一定支撑作用,但是对籼米市场活跃的提升并没有起到明显作用。南方地区温度逐渐升高,使得前期大量尚未售出的中晚籼稻面临非常严峻的后期保管问题。不仅如此,春耕工作陆续开展,传统习惯导致农户开始逐渐将手中余量售出,导致市场供应量再度加大。由此导致了部分地区收购价格出现了小幅下跌,总体仍然呈现弱势稳定。加工企业对后期市场并不乐观,采购原粮数量有限。湖南地区重金属超标的“问题大米”影响持续发酵,不仅仅是当地,很多沿海主销区的企业也不同程度受到影响。许多企业停产关门,还有许多企业停止购进南方籼稻进行加工。与此同时,国外进口大米仍在不断的进入国内。供需两方面的压力导致短期内籼稻市场仍将弱势运行,预计价格仍难以出现上涨。

二、东北粳稻余粮有限

根据国家粮油信息中心数据,截至2013年3月25日,黑龙江省各收购主体累计收购2012年新季粳稻1598万吨,占全省粳稻产量的比例约为74%,略慢于上年同期4个百分点。粳稻累计收购量占全省粳稻商品量的比例为92%。按照黑龙江省粳稻产量2170万吨,粳稻商品率80%计算,扣除农户自留部分,估计全省农户剩余商品粳稻约138万吨。

最近一段时期售粮进度加快,主要原因在于高水分原粮面临气温升高后的保管困难问题。随着近期东北地区又出现降水,使得困难进一步加剧。同时农民急于卖出手中余量,并将精力转移至接下来的春耕备耕工作。当前的现状是余粮水分较高、质量较差,优质原粮基本已经被收购入库。接下来的市场行情将被政策粮所主导,预计在5月份以后市场粮源告罄的情况下,政策粮将陆续通过各级粮食批发市场向加工企业投放。如果投放进度与市场供应短缺出现时间差,那么前期掌握一定优质粮源的贸易企业则有可能通过价格上涨获得一定的收益。因此接下来的关注重点是政策粮的投放进度安排。

三、春耕工作顺利展开

春耕工作自南向北有序展开。早籼稻播种育秧正在陆续进行中,其中华南和江南南部早稻处于播种育秧阶段,江南中北部早稻处于整田备耕阶段,四川盆地和云南中北部一季稻处于播种阶段。总体看,主要产区天气状况较为适宜播种,部分地区土壤水分偏高,但影响较为有限。云南地区连续几年遭遇春旱,目前看对播种影响较大。东北地区水稻播种育秧存在土壤水分偏高的问题,黑龙江地区陆续开始扣棚为育秧做好准备。截止3月15日,早籼稻育秧27.5%,一季稻育秧5.1%,同比均有所提前。根据气象部分预报,未来一周大部分春播地区气温略高于往年同期,同时伴有小到中雨,适宜播种。不过贵州地区即将迎来的大雨,以及四川南部、云南北部地区土壤干旱情况仍将对当地的春播造成不利影响。总的看,各主产区在国家大幅提高稻谷最低收购价的政策影响下,播种面积将保持稳定,对全年稻谷产量的平稳起到稳定的作用。

四、进口大米数量维持高位

根据国家海关总署数据显示,2月份我国进口大米12.0万吨,出口大米6.3万吨,当月净进口5.7万吨,较上月的26.5万吨大幅减少。不过1-2月我国累计净进口32.2万吨,仍远高于上年同期的2.4万吨。越南、巴基斯坦和泰国合计进口占比超过99%,基本构成了我国的全部大米进口。

2月份进口大米数量环比减少的主要原因是我国传统春节的假日影响,使得到港数量有所减少,预计后期进口数量仍将保持在较高水平。进口大米数量依旧保持在高位的主要原因还是在于进口价格远低于国产大米价格。

五、早稻期货价格下跌

本月郑商所早籼稻期货呈现单边下跌的行情,但是下跌幅度并不大,仍然没有摆脱区间震荡的格局,交易量也保持在很低的水平。中晚籼稻市场的疲软成为市场缓慢下行的主要原因,“问题大米”再度被曝光,也对行情走弱起到了一定的作用。由于新季早稻刚刚开始播种,因此后期的价格走势在某种程度上要取决于市场对当前事件的消化程度,预计后期价格仍将缓慢走弱。

综上所述,中晚籼稻现货市场仍在底部运行,市场走强仍待时日。东北粳稻由于存在一定阶段性行情的可能性,是接下来几个月需要重点关注的对象。国内外大米价格差依旧,进口贸易仍将继续。郑商所早籼稻期货价格继续弱势运行的可能性较大。

大豆

3月,USDA月度供需、季末库存及种植面积报告均偏空,南美理想天气令丰产压力迫近,巴西港口拥堵令短期供给延后,但远期供给压力增加,美豆期价近强远弱,震荡走低。食用豆概念炒作,加之临储收购持续,连豆期价延续涨势,近月合约领涨,国内豆粕现货价格震荡走低,进口大豆到港成本下降,压榨收益维持正收益。国家大豆收购量继续同比下降,同比降幅上升。

一、基本面利空压制 豆价屡次冲高回落

3月,CBOT市场美豆期价震荡走低,远月合约继续领跌,近远月价差扩大。月初,巴西港口拥堵,导致市场需求转向美豆,美豆出口销售持续火爆,令期价反弹;但随着巴西收割进度的加快,丰产压力迫近,令美豆出口需求开始走软,美豆期价震荡走低,月末在USDA季末库存报告及种植意向面积的超预期利空打击下,期价大幅下挫。

本月大豆基本面继续近多远空。受到现货供给吃紧的支撑,近月合约表现抗跌,远月合约价格则受到南美丰产和北美新作种植面积扩张的利空影响而大幅走低,近远月合约价差扩大。利空方面:一是月末USDA公布的季末库存数据利空超预期,由于实际公布的季末库存量为9.99亿蒲式耳,远超市场平均预测的9.47亿蒲式耳,这令市场对美豆季末库存紧张的担忧得到了极大的缓解。二是USDA公布的美豆种植意向面积为7712万英亩,略低于市场平均预测的7850万英亩,但仍是有史以来的第四高种植面积。如果后期天气不出现大的问题,按照美豆趋势单产来计算,美豆产量将创历史新高,达到34亿蒲式耳。三是月底的美豆陈作销量下滑严重,USDA出口销售报告显示,截止3月21日当周,2012/13年度美国大豆净出口销售量仅为6.64万吨,其中未知目的地洗船数量达到17.7万吨,显示市场对价格高昂的美豆陈作丧失了兴趣。利多方面:一是本月公布的美豆周度出口销售阶段性高于市场预期,其中新作出口销售数据持续高企,说明经过本月的持续下跌后,市场对远月合约期价已经较为认可,后期远月合约下跌空间可能有限。二是美豆出口检验数据持续好于市场预期,并出现周环比回升。美国农业部出口检验报告显示,截止3月22日当周,美国大豆出口检验50.2万吨,高于市场预估。三是南美大豆产量进入下行通道。USDA3月月度供需报告将阿根廷大豆产量调降150万吨至5150万吨。月末《油世界》的最新数据预估显示,因为天气恶劣,2013年巴西和阿根廷大豆产量将低于早先预期水平。油世界预计2013年阿根廷大豆产量为4850万吨,低于二月份预测的5000万吨;2013年巴西大豆产量将在8130万吨,低于二月份预测的8200万吨。

本周宏观消息面继续偏空,塞浦路斯事件令欧元区人心惶惶,西班牙和意大利国债收益率大幅上扬,表明市场对欧元区担忧情绪重新升温,欧元兑美元创下4个月新低。中国经济放缓势头明显,美国经济数据强于预期,这些因素综合导致美元汇率近期显著走高。美元走强将导致大宗商品价格上涨阻力重重,加之新兴国家经济增长放缓的态势明显,市场普遍认为大宗商品超级周期已经结束,令大宗商品价格承压下行。

数据显示,本月CBOT豆类品种资金面总体维持偏多基调,截至3月26日的CFTC持仓报告均显示,投机资金的大豆的净多头头寸周环比增加;豆油品种的净空头寸周环比减少,豆粕的净多头寸周环比减少,说明投机资金看多短期大豆、豆油价格,但看空后期豆粕价格。

综合看来,豆类市场空头氛围浓厚,在美豆的低库存忧虑得到缓解之后,中国对美豆陈作的需求可能持观望态度,以等待更为便宜的南美大豆供应,短期支撑期价的利多因素消失。加之南美丰产和北美扩种的中远期压力对中期期价的打压,后期如果美国主产区天气不出现大的问题,美豆期价将易跌难涨。技术面看,美豆主力5月期价月末连续跌破5、10日均线和60日均线,但在1400美分/蒲式耳一线获得支撑,短期看来,期价仍然运行在1400-1500美分/蒲式耳的震荡区间内,可在1400美分/蒲式耳轻仓买入,但若期价跌穿1400美分/蒲式耳的支撑,则可轻仓跟空。中长期看,美豆期价在消化完北美季末库存高于预期、南美丰产及美豆种植面积扩展的利空之后,市场将会聚焦美豆播种期天气及美豆出口需求,较低的价格将会刺激需求回暖,美豆的价格走势或将出现利空出尽后的季节性反弹。

二、食用豆概念炒作内盘独自收涨

3月,连豆指数走势相对外盘强势,在食用豆概念的炒作下,内盘期价独自收涨。连豆指数月涨幅为1.22%,持仓量月环比回升,显示做多资金进场拉抬期价。本月市场热炒国产豆的食用功能,认为后期国产豆将主要用作食用豆,而今年大豆种植面积缩减将导致国产大豆“物以稀为贵”。月末按照内外盘的现货报价,国产大豆与进口大豆的差价缩窄至250元/吨,主要原因是国产大豆价格稳定,而进口大豆价格上涨。据国家粮食局最新数据统计,截至3月20日,黑龙江、吉林等6个主产区累计收购大豆323.7万吨,同比减少298.4万吨。据黑龙江省粮食局监测,截至3月21日,黑龙江省全社会累计收购大豆收购275万吨,占商品量的81.2%。

预计近期国内进口大豆到货量偏少,加之港口库存偏低,将导致国内大豆价格走势强于国外价格走势。而“物以稀为贵”的食用豆概念炒作,令连豆价格走势独立于外盘。连豆主力1309合约本周微幅上涨,近月1305合约涨势更大。尽管远月连豆期价紧随外盘远月合约的疲软走势,但今年国产大豆种植面积仍将下滑,加之国产大豆临储底价继续提升的预期,笔者认为国产大豆新作的供给将会更加紧张,这将支撑远月大豆期价,建议投资者考虑逢低买入远月大豆。

三、粕强油弱 远月粕价领跌

3月,国内豆粕期货价格大幅收跌,豆粕较其他豆类品种抗跌,连豆粕指数月跌幅达2.91%,总持仓量继续上升。豆粕表现较豆油强势,油粕比值继续下降。相比期货的下跌,豆粕现货价格走势表现坚挺,价格月环比跌幅较小。月底沿海43%蛋白豆粕价格3900-4000元/吨,月环比下跌80-100元/吨。

本月豆粕基本面继续短多长空,近月合约因供给紧张而表现抗跌,远月合约因供给宽松预期而领跌。供给方面,由于1-3月大豆进口同比下降,而巴西大豆迟迟不能顺利发出导致供给进一步延后,支撑近月合约坚挺,但5月之后南美大豆大量上市,将导致豆粕供需由紧转松,大豆生产成本下滑使得豆粕价格下行压力加大。需求方面,本月生猪数据偏空,猪肉价格持续下跌,猪粮比连续位于盈亏平衡点之下,影响养殖户补栏积极性。农业部3月15日数据显示,2月份生猪存栏月环比下降1.9%,同比下降1.3%;能繁母猪存栏月环比下降0.2%,但同比仍上升3.9%。生猪存栏量的同比环比下降对豆粕短期需求利空,但能繁母猪存栏量的同比上升,说明养殖户对后市行情仍存期待,并未大规模宰杀母猪,后期补栏可能性较高,仍将支撑豆粕中长期需求。由于短期内豆粕价格存在持续回调的可能,建议饲料养殖企业随购随用,控制豆粕库存水平,等待价格企稳后入市。

四、大豆成本下降 油厂压榨由正转负

3月主要港口进口大豆到港成本继续下跌,月底进口大豆到港成本为4500-4520元/吨,进口大豆港口分销价4500-4550元/吨,月环比均持平。由于3月国内油粕现货价格下跌,月底进口大豆榨收益和港口分销大豆压榨收益均由正转负,但在港口库存的偏紧状态下,看口分销大豆价格可能表现坚挺,并支撑国内油粕价格。3月内盘油粕价格跌幅小于外盘大豆价格跌幅,月底近月船期大豆压榨收益维持正值高位,这有利于提升油厂外盘点价的动力,企业在外盘点价后可在内盘油粕远月合约做相应的套保,以锁定利润和风险。

五、2月大豆进口量锐减 豆粕出口继续增加

海关数据显示,我国2013年2月大豆进口量达到289.86万吨,同比锐减24.31%,月环比下降39.40%,2013年1-2月大豆进口同比减少7.98%。2月我国豆粕出口量为7.03万吨,同比大幅上升116.98%,但月环比下降60.01%,2013年1-2月豆粕出口同比增加290.60%。从大豆进口数据来看,1-2月国内大豆进口降幅明显,而豆粕出口继续猛增,加剧国内大豆及豆粕的供需紧张态势。

综合看来,豆类市场空头氛围浓厚,在美豆的低库存忧虑得到缓解之后,中国对美豆陈作的需求可能持观望态度,以等待更为便宜的南美大豆供应,短期支撑期价的利多因素消失。加之南美丰产和北美扩种的中远期压力对中期期价的打压,后期如果美国主产区天气不出现大的问题,美豆期价将易跌难涨。受到食用需求的支撑,连豆期价相对外盘的独立走势仍可能持续。短期看来,4月美豆期价存在破位后进一步下跌的风险。但中长期看,美豆期价在消化完北美季末库存高于预期、南美丰产及美豆种植面积扩展的利空之后,市场将会聚焦美豆播种期天气及美豆出口需求,较低的价格将会刺激需求回暖,美豆的价格走势或将出现利空出尽后的季节性反弹。鉴于4月豆粕供给将随着大豆供给的增加而增加,而短期需求利空较多,4月豆粕价格仍存在下跌空间,4月饲料养殖企业可维持随购随用的豆粕采购策略。

食用油

3月份,在南美大豆丰收上市预期和国内植物油高库存压力下,国内植物油期现货价格继续大幅下跌,并跌破重要关口。在未来一个月后廉价南美大豆集中到港的预期下,市场情绪较为悲观,贸易商多观望,市场交易疲软。

一、欧洲金融风险现显 美元升值不利商品

3月份,塞浦路斯金融危机加剧,虽然通过“存款减记”延缓引发新一轮欧债危机冲击,但塞浦路斯危机的引发两个重要风险:资本管制引发的国内风险以及“塞浦路斯救助方案模板”引发的风险。

4月份,在资本管制下塞浦路斯银行重新营业后的事态趋于明朗之前,欧债相关风险将居高不下。这将使得市场避险情绪上升,同时也影响欧元区的投资信心和消费信心,使本来就衰退的欧元区经济更为阴霾,对欧元区经济、甚至全球经济的拖累或会贯穿整个第二季度,美元仍将继续升值,不利于经美元结算的大宗商品价格。不过美联储主席伯南克仍然倾向于货币宽松政策,市场信心受到一些支持。总体看,美元走势偏强,可能抑制资金流入大宗商品的热情,大宗商品指数走软格局还未见扭转。

二、南美大豆压力显现 豆油跌破重要关口

3月份,国内豆油价格将继续下移,港口地区一级豆油价格在下旬全线跌破8000元/吨这一重要关口。一是国内植物油库存居高不下,市场处于消费淡季,贸易商亏损,中间环节无蓄水意愿,对价格形成抑制。二是南美大豆丰收上市,需求转向南美,美豆出口低于预期,表现到CBOT豆类期价,并传递到国内。

4月份,预计国内豆油期现货价格仍以弱为主,中期来看,在CBOT大豆见到1050美分/蒲式耳之前,不可轻言国内豆油行情已见度并出现捌点,操作上仍建议不大量囤货,随用随购,不可急于抄底。利空因素:一是据分销商反映,目前国内餐饮对植物油中小包装消费同比下降,中小包装植物油走货均低于往年同期,终端市场疲弱。二是阿根廷大豆也开始收获上市,部分需求转向阿根廷,缓解巴西物流压力,市场预计四月中下旬后,国内大豆供给将以廉价的南美大豆为主,原料成本下跌必将带来油粕价格下跌。三是国际市场豆油走势疲软,供给前景较好,加上全球棕榈油库存一直处于历史高位,市场对未来价格走势看淡。利多因素:一是自2011年2月份开始,国内豆油期现货价格已经历连续两年的单边下跌行行怀,累积下跌近3000元/吨,部分资金认为向下空间已有限,进场抄底意愿增强。二是3月份大豆进口数量低于同期和正常水平,有利于豆油的去库存化。

三、临储底价高于预期 菜油价格较为坚挺

3月份,国内菜油期货价格弱势横盘,现货价格在进口菜油的冲击下小幅回落,不过相较于豆油和棕榈油市场,国内菜油价格较为坚挺,与二者之间出现较大的套利空间。3月份,国内菜油期现货价格没有受到豆油拖累而大幅下跌的主要原因,是3月份开始抛售的国家临储菜油底价,远高于市场预期,基本与国内菜油主流价格持平,没有任何竞价优势,因此成交率极低,没有进入市场,对菜油价格也基本无冲击。

3月份,临储菜油开始每周以10万吨的数量在国家粮油交易中心竞价销售,累计拍卖约40万吨,累计成交5192吨,成交率约1.3%。

4月份,预计国内菜油现货价格仍将窄幅盘整,大幅向上向下均不易。利多因素:一是临储菜油销售底价较高,这部分菜油难以进入流通和消费市场,不会增加市场供应量。二是从进口菜籽所折菜油成本来看,目前国内菜油价格向下空间也有限,加之对今年临储菜籽(油)政策的预期,也支撑国内菜油价格。利空因素:一是国内菜油和豆油、棕榈油的价格仍处于历史高位,且国内外豆油期现货价格仍然看弱,将抑制菜油需求和价格。二是按当前进口菜籽所折四级菜油成本已落到9500元/吨附近,低于目前国内四级菜油主流价格,进口菜籽折油将压制国内菜油价格。三是我国放开澳大利亚菜籽进口,在当前进口菜籽压榨利润丰厚的情况下,预计后期菜籽进口量增加,所折菜油数量也将相应增加。

四、去库存将程长期化 棕油价陷库存泥潭

3月份,国内棕榈油期现货价格继续大幅下跌,连盘棕榈油期价见三年来新低,港口地区24度棕榈油现货价格全线跌破6000元/吨。3月份,港口棕榈油库存保持在120万吨以上,高库存继续压制棕榈油市场价格,贸易商多亏损,下游厂商采购信心低迷,市场观望心态弥漫。

4月份,预计港口棕榈油价格将止跌并在底部盘整,期货市场上建议择机多棕榈油空豆油套昨,现货市场上在去库存化之前,仍建议随用随购,快进快出锁定利润,不可大量抄底囤货。利空因素:一是南美大豆上市,国际市场豆油价格下降较快,对棕榈油价格形成压制。二是全球两大棕榈油进口国库存均远超历史同期,抑制后期对棕榈油的进口需求,不利于国际市场棕榈油库存下降。中国棕榈油库存比去年同期增加了51%,印度食用植物油库存比去年同期增加了34%。三是港口库存居高不下,供货商存在较大的销售压力,对价格持续形成压制作用。利多因素:一是从2011年2月至今,国内棕榈油期现货价格持续下跌,累计跌幅近4000元/吨,跌幅达40%,市场向下看空间已有限,部分趋势性资金有可能陆续进场。二是棕榈油与豆油和菜油的价差处于历史低位,随着气温快速回升,有利于港口棕榈油去库存化。三是从近五年数据来看,每年3-6月主产国马来西亚库存多数时间呈下降态势,有利于马盘反弹。

市场分析报告篇12

11月份,全国粮食批发价格指数为142.47(基期:2008年12月=100),较上期上涨0.1%;全国食用油批发价格指数为131.55(基期:2008年12月=100),较上期下降1.26%。

本月,国内经济走势依旧在底部徘徊。10月份CPI为1.7%,维持在“2%以下”,中国物流采购联合会的PMI为50.2,环比回升0.4个百分点,虽有起色但形势依旧严峻。

主要粮油品种的市场状况如下:

小麦

11月份,我国小麦行情整体呈稳中有增态势,主要表现在产区涨幅明显,销区价格稳定;面粉加工企业承压前行,小、散企业受原粮价格高企、面粉出路不畅影响,经营惨淡,大、中企业也在勉力维持,为保住面粉市场份额而不惜让尽利润;受养殖行情及面粉加工量影响,麸皮行情基本稳定。月末,国家统计局公布今年小麦生产数据,小麦总产量达12058万吨,较上年增产318万吨。

一、供需矛盾凸显行情持续升温

11月份,国内小麦主产区行情稳中有升,个别地区受供应偏紧影响涨幅明显。据市场信息,河北、山東、河南北部、江苏中部、南部等地区粮库收购价在1.19-1.22元/斤,河南中部、南部、江苏北部、安徽中部、北部、湖北大部等地区收购价在1.17-1.2元/斤,相比上月末,各地小麦收购价格涨0.03-0.05元/斤。各地面粉企业收购价相比粮库收购价还要再高0.01-0.03元/斤。

分析认为,市场有效供给趋紧是导致小麦行情稳步走高的主要原因。从供应层面来看,由于今年托市收购价格水平提升,市场行情较好,农民售粮积极性相对较高,社会整体收购量高于上年,目前,主产区农户手中剩余存粮平均不足三成,而可供上市流通的更少,市场于是出现了“轮换尚未开展,农民几无存粮”的青黄不接的现象。而对于连接原粮仓储和面粉加工之间的贸易环节,由于涉及到存储成本、资金利息以及运输费用,再加上适当的利润,小麦入厂价格也“水涨船高”。

从需求层面来看,自从进入面粉消费的传统旺季,面粉加工企业多采取“维持库存,随用随采”的方法,但由于小麦价格不断上涨,而面粉价格又因市场竞争而难以上调,导致多数中、小面粉企业不得不动用自有库存来维持市场供应。目前,这些面粉企业自有原粮库存水平快速下降,只有外购才能维持生产,个别大型加工企业自有原粮虽然充足,但作为年底储备,也大量从市场采购,共同导致需求回升。

相比产区,南方销区行情整体处于平稳态势。一方面有国家移库小麦定期定量的投放,满足当地加工需要;另一方面,南方面食需求量相对较少,主要是饲料对原粮的需求,而自从新玉米上市,价格显著低于小麦,饲料企业对小麦的需求也随之减少,缓解了南方市场的供需紧张状况。

二、临储交易向好指导意义增强

11月初,国家对“临储小麦竞价交易细则”再做细节上的补充:对于2012年新投产的面粉加工企业,通过地区省级粮食行政管理部门的审核并出具新投产和加工产能等相关证明材料后,即可参与临储小麦竞价交易。普遍认为,调整后的新“细则”将有助于更多的新面粉加工企业参与国家政策粮食采购,缓解市场压力,对于稳定市场行情有一定作用。

在现货价格高位坚挺、市场粮源供给有限的背景下,企业参与交易的积极性持续高涨。据统计数据,本月周均投放量400万吨,较上月均值增加50万吨;周均成交量达88.6万吨,较上月均值增加30.2万吨;周均成交率达22.1%,较上月提升5.4个百分点;成交均价为2157.54元/吨,增长18.51元/吨。其中,河南市场以及销区移库小麦相应数据有显著提升拉动了整个成交情况。

分析成交情况较好的主要原因,除投放量稳定在400万吨、投放区域稳定在20个省份以上这两个因素外,市场现货流通偏紧,地方加工需求不减也是重要的原因。从成本上来看,临储小麦以及移库小麦的交易底价加上出库费用再加上短途运输等杂费,具有较为明显的价格优势。而在目前较高的参与热情烘托下,通过竞价交易的方式,也使得临储小麦交易的成交均价更具参考性和指导意义。

三、多重因素偏空强麦积重难返

本月,郑州商品交易所强麦主力1305合约在上甸围绕2550元窄幅震荡,中旬出现断崖式下跌,最低跌至2460元,跌幅达4.2%,创2010年8月份以来最低水平。尽管下旬回吐部分跌幅,月末收报于2508元,但颓势尽显。

分析认为,基本面偏空是导致强麦期货探底后寻找新的价格定位的主要原因。由于上年优质麦“快涨急跌”的行情让很多贸易、仓储企业“很受伤”,加之今年市场上优质麦现货供应宽松,需求平稳,而较大的进口量又阻断了华北优质麦南下去路,导致优麦行情缺乏支撑,当前华北地区优质小麦的面粉厂收购价在1.18-1.24元/斤,和普通小麦价格相当。

同时,市场中多达5万多张的强麦仓单也让行情积重难返。经了解,这些仓单成本多在2500-2520元/吨,与现货优质麦相比没有任何价格优势,尽管有分析认为仓单数量进一步扩大的可能性较小,同时对市场的心理压力也在逐渐减弱,但依旧巨大的仓单数无疑会拖累强麦期价向上的速度和幅度。

当前小麦较好的种植形势也是影响强麦1305合约走势的原因之一。今年的秋冬种已经结束,据农业部门信息,河北、河南、山東等省冬小麦播种面积均较上年有所增加,主产区种植面积累计增加约100万亩左右。同时,具备综合抗性好、稳产高产等特点的优质麦品种使用率较高,加上播种基础扎实、农机作业率高等特点,当前出苗情况整体良好。

四、进口小麦减少美麦高位调整

据中国海关总署数据,2012年10月份我国进口小麦35.038万吨,环比减少17.4万吨,但同比增加29万吨。本月进口小麦分别来自澳洲、美国和加拿大,分别占比48%、34%和16%。截止10月份,我国累计进口小麦356.51万吨,澳洲小麦占三分之一,主要是其小麦价格较低。

本月,国际小麦行情走势呈“μ”型。上半月因美国农业部供需报告利空,今年的干旱对作物造成的损害不如预期那么严重,高盛的报告将CBOT小麦期货三个月价格预期从10.25美元调降至9.5美元,导致美麦连续6个交易日下落,美麦指数最低跌至840.4点,为近4个月来新低。在经过低位徘徊之后,美麦快速走高。主要是因为国际谷物理事会的最新报告预计,由于黑海地区小麦减产、澳洲籍欧盟小麦产量预测数据下调等因素,2012/13年度全球小麦产量为6.54亿吨,较上月预期下调100万吨,同时比上年减少4100万吨。尽管在月末由于美软红冬小麦市场的交割数量高于预期,现货供应比预计要宽松,盘面下跌,但全球供应趋紧的现实依旧支撑国际小麦高位运行。

综上所述,供需偏紧的现状依旧是推动行情走高的主要动力,但也应该看到,目前较为火爆的普麦行情也许会引起政府有关机构的关注。由此建议相关企业在后期重点关注如下几个方面,一是2012年新收的托市小麦合适投放市场,投放区域和投放底价如何确定;二是临储小麦的投放数量和移库小麦的投放区域是否会进一步增加或扩大;三是临近元旦和春节,国家是否会采取其他措施来保障市场供应,稳定粮食价格和食品价格。预计12月份,国内小麦现货行情将依旧有小幅提升,面粉的加工、企业的备货都将加剧市场供需的紧张态势;明年1月份,春节放假因素将使行情将高位趋稳;2月份开始,企业届时将有较大数量的补库需求,但市场供应渠道和供给数量也将会较之前显著增加,供需紧张状况将显著缓解,价格稳定。

玉米

11月份,国内玉米整体稳定,个别地区略有涨跌。東北地区玉米临储政策正式并启动,但对市场影响有限;华北玉米价格整体平稳,由于质量较好,外运销区数量不减;销区饲料及加工企业对玉米需求平稳,“随用随采”的方式限制了价格涨幅;南北港口因到货量先少后多因素影响,成交价格先涨后跌。玉米饲料消费维持平稳,深加工行业持续低迷。国家统计局公告,12年全国玉米产量20812万吨,增产1534万吨,玉米单产提高明显,从5748公斤/公顷提升至5955公斤/公顷,增幅达3.6%。

一、玉米临储启动执行料对市场影响有限

本月中旬,国家发改委下发《关于做好2012年秋粮收购工作的通知》,“通知”称,将在東北三省及内蒙继续实行玉米、大豆临时收储政策,根据地区不同,玉米(国标三等)收购价格为2100-2140元/吨,较上年提高140元/吨,临时收购起始时间由国家有关部门根据市场情况研究决定,截止时间为2013年4月30日。时隔不久,国家粮食局即开始部署临储玉米收购工作,要求指定库点按照规定价格公开挂牌收购,对农民交售的玉米做到应收尽收,不限收、不拒收。

从政策对東北地区实施的影响来看,预计对整体市场影响有限。一是当前東北三省及内蒙的玉米市场价格不一,能够满足启动临储条件的仅有黑龙江省;二是直到目前東北玉米价格始终是维持平稳走势,气候原因导致東北玉米的上市量较少是其一,另外,关外深加工行情又遇低迷的经济形势而难以提升;三是今年黄淮海地区玉米的数量和质量明显好于上年,加上東北玉米上市时间推迟近一个月,東北玉米销往南方销区的数量将因黄淮海地区的玉米填补空缺而减少;四是临储政策旨在调剂库存、缓解农民销售压力,而非影响市场供应及价格走势。

二、東北雨雪影响上市华北行情持续稳定

11月份,東北产区雨雪不断,导致新作玉米上市量始终难以有效放大,尽管黑龙江地区国有收储企业已经开始挂牌收购临储玉米,其他地区仓储、深加工等企业也相继挂牌收储贸易粮,但由于多地玉米水分较高,整体来看,各地的收储数量较少。据市场信息,月末按照净粮折干价格折算,市场收购价格黑龙江地区多在2020-2080元/吨,吉林地区多在2150-2180元/吨,辽宁及内蒙地区多在2200-2260元/吨,相比上月末,大致涨幅在10-20元/吨不等。

東北地区价格基本稳定、略有上浮的主要原因,一是玉米临储政策从预期到落实,确定了市场价格底部,稳定了市场预期;二是外运量扩大,特别是港口需求扩大,一定程度上拉动了部分地区的价格;三是烘干塔开机率提升,标准水分玉米上市量增加,提振了收购价格。

本月,华北黄淮地区玉米价格稳定。由于上市量不断增加,加上前期一直挂牌收购的中储系统暂停贸易粮收购,尽管外运数量不减,但近段时期价格持续平稳。目前水分在14-16%之间的净粮收购价,河南地区在2120-2180元/吨,河北地区2140-2180元/吨山東地区2280-2340元/吨,安徽地区2140-2160元/吨,相比上月末变化不大。

三、南北港口先扬后抑销区需求维持平稳

本月,南北港口行情波动较为明显。北方港口方面,主要是受产区玉米运输影响,前期因汽运集港数量较少,港口优质玉米存量水平下降,贸易商纷纷提高收购价,并相应提高平舱价格;后期随产区玉米上市量扩大,运输条件改善,集港数量增加,港口价格随之回落至上月水平。月末北方港口如锦州港及鲅鱼圈港贸易商收购价在2350-2360元/吨。

南方港口前期因陈玉米变质现象突出,价格下跌,而采购企业青睐的新作玉米到货量却始终有限,导致新玉米行情坚挺有增。中旬之后,南方港口玉米集中到货,港口平舱价格稳中趋弱,加之贸易商对后期价格预期降低,多是“随用随采”,价格维持稳定。月末广州港口東北玉米成交价在2480-2490元/吨,广西港优质玉米成交价在2510-2520元/吨。

本月,销区采购华北玉米数量维持较高水平,東北玉米因上市量提升也有部分发往南方市场。但从销区整体行情来看,价格基本保持稳定。主要原因,一是产区价格基本稳定,在公路、铁路运输状况稳定的情况下,销区到站价格处于平稳状态;二是销区当前对玉米的消费量相对稳定,尽管当前小麦玉米价格逆转,但南方的中等偏下质量的饲料小麦价格相对较低,加上南方目前用量最大的华北玉米供应能够保障,所以销区玉米市场价格鲜有波动;三是玉米深加工及饲料用状况平稳,企业采购谨慎,也是导致价格稳定的主要原因。目前,湖南长沙和四川成都地区東北玉米到站价分别为2540元和2560元/吨,而河南新玉米到上述两地的价格分别为2380元和2400元/吨,和上月末价格持平。

四、进口玉米环比增加国际行情触底回升

据海关总署数据,10月份我国共进口玉米44.5万吨,较上月增加5.9万吨,主要以美国玉米为主;1-10月份累计进口455.7万吨。本月,我国玉米少量出口,约为600吨;1-10月份累计出口0.99万吨。出口玉米主要以援助形式。

国际方面,CBOT玉米指数本月中旬出现一轮探底,创两月来708.4点新低,主要是由于高盛将未来三个月CBOT玉米价格预估自每蒲式耳9.00美元调降至每蒲式耳8.25美元。之后,多重利好引导美玉米指数缓步回升至750点左右并窄幅震荡。据国际谷物理事会报告,将2012/13年度全球玉米产量预估维持于8.30亿吨,因全球供应减少预计限制饲用和工业需求,但远低于前一年度的8.76亿吨。将2012/13年度全球玉米年末库存预估调降100万吨,至1.16亿吨,2011/12年度年末库存为1.34亿吨。IGC表示,2012/13年度库存将吃紧,尤其是四大出口国,四国结转库存料降至16年最低水平。

五、养殖利润逐步转好淀粉酒精难有起色

养殖方面,本月,生猪价格缓步提升,加之饲料价格有所回落,猪粮比稳定在6以上,养殖利润逐步转好。但应该看到,当前养殖户补栏积极性依旧不高,能繁母猪及生猪存栏量处于高位,一段时期内猪肉价格回升乏力,对饲料需求预计难有显著扩大。

玉米深加工方面,由于当前玉米市场价格相对较低,深加工企业普遍提升开工率,导致库存水平提高,而需求不旺、市场竞争等因素又导致企业利润回落。尽管最新公布的汇丰PMI初值从10月份的49.5%增长至50.4%,经济处于筑底复苏时期,但从整个社会经济运行状况来看,复苏基础并不牢固。淀粉、酒精等玉米深加工行业与经济运行紧密相连,行业整体回暖有待时日。

综上所述,随着東北玉米上市量不断扩大,市场供给显著提升,尽管双节即将来临,但消费瓶颈依旧难以在短期内得以改观,养殖业、深加工业等行业对玉米需求将维持平稳。后期随着收购量的提升,以及农民惜售情绪抬头,行情或有回暖。预计12月份国内玉米行情整体维持稳中趋升态势,但涨幅微小,产区行情以稳为主,销区价格或略有提升。

稻米

11月份,国内稻米现货市场整体继续维持弱势,中晚籼稻收购价格保持稳定,粳稻价格继续小幅下探。新季中晚籼稻收购工作继续展开,成交活跃度有所减低,但收购价格依然保持最低收购价格上方;多省获批启动粳稻最低收购价执行预案,市场参与者心理预期得到稳定,价格跌势暂时有所减缓。郑商所早籼稻期货价格经过上一月的连续盘整后,本月波动幅度大幅增加,中上旬价格连续上涨,随后于月末出现了快速下跌的走势。南方主销区大米价格逐渐停止下跌,出现一定企稳态势。10月我国大米进口数量环比出现了明显回落,但仍远超去年同期。

一、籼稻市场运行稳定

根据国家粮食局公布数据,截至11月25日,湖北、安徽等14个主产区各类粮食企业累计收购2012年产中晚籼稻1266.5万吨,比上年同期减少30.3万吨。根据国家粮油信息中心监测显示,月底湖南江西两省的晚籼稻收获工作已基本结束。两省晚籼稻总产量超过去年,总体质量较好,单产高于去年,稻谷出糙率有所提高,种植面积也较去年有所提高。

今年新季晚籼稻上市以来,价格呈现高开低走,直到目前的稳定运行。在收购前期,加工企业由于经营利润较低入市积极性较低,而贸易企业由于对于市场行情发展方向较为担忧也没有大规模入市采购。后期随着部分储备企业入市收购,市场逐渐稳定,价格波动也逐渐减小。目前普通稻入库价格在1.20-1.35元/斤,优质稻在1.40元/斤以上。

当前的籼稻市场基本呈现价格稳定、活跃度较低的运行态势。一方面是收购企业和粮食经纪人对收购价格向下做了调整,另一方面是种植户对当前的价格很不认同,惜售心理进一步增强。总体成交量下滑,市场活跃度不高。由于粮农对当前价格不认同,就目前的价格加工企业和储备企业已经很难收到粮食。如果价格再向下运行,市场成交量将会更加萎缩,而农户的惜售行为也将更加坚决。因此关于籼稻托市是否会启动,笔者的观点是市场短期维持目前的价格可能性较大,托市启动基本无望。

值得注意的是,目前南方阴雨天气对稻谷的晾晒工作产生一定不利影响,没有得到有效水分降低的粮食的后期保存将面临较大的风险。部分企业采用烘干设备进行处理,使稻谷水分降至安全水平,从微观看此举放宽了收粮范围,提高了农民的卖粮积极性;从宏观看,对于粮食丰收后的原粮损耗减少也意义重大。不过此举增加了企业的经营成本,出于鼓励企业正外部效应溢出,有关部门可以适当推出补贴措施,来鼓励企业使用烘干设备,服务国家粮食安全整体战略。在扩大种植面积困难、科技助力单产增加边际效益低减的现状,减少粮食损耗的意义将愈发的凸显。

二、多省启动粳稻托市

新季粳稻上市价格高开后持续走低,价格连续下降的原因很多,但是粳稻产量连年增加以及今年稻谷水平偏高这两个因素最为关键。東北普通圆粒粳稻收购价格从1.50元/斤滑落至近期的1.35-1.40元/斤水平,低于国家年初制定的最低收购价1.40元/斤的标准,具备了启动粳稻最低收购价执行预案的条件。

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财政部、国家粮食局、中国农业发展银行本月中旬联合下发《关于做好2012年秋粮收购工作的通知》(发改电[2012]204号),最早于黑龙江省启动了粳稻的托市收购政策。随后吉林、安徽等省也相继启动了粳稻的最低收购价执行预案。

東北地区相关文件中指出“鉴于本年度稻谷水分偏高,适当调低最低收购价收购水分扣量标准,对高于标准水分的粳稻,每高0.5个百分点扣量0.6%,而低或高不足0.5个百分点的,则不计入增扣量。同时财政给予企业烘干费用补贴,最低收购价粳稻的烘干标准为每吨50元,由农业发展银行提供贷款解决,并计入稻谷库存成本。”较大限度的保证了种粮农民和参与托市收购企业的利益,预计此举将在后期逐渐显现出其对提高市场收购积极性的作用。目前粮库已经开始入市收购,收购标准严格按照国家要求执行,政策底已经出现。

虽然说粳稻托市起到了一定的稳定市场的作用,但是市场价格依然出现了小幅下跌,究其原因还是稻谷水分较高的影响。由于新季東北粳稻较往年水分偏高,加之市场供应充足,未来价格预期悲观,贸易企业并无意愿入市收购,而加工企业受限于加工利润不佳,也表现的十分谨慎。完全依靠储备收购的市场,严格按照收购标准执行,那么在今年水分偏高的情况下,价格下行也就显得较为合理。但是从另一方面看,今年后期雨水偏多增加了收获成本,增加了晾晒难度,而低迷的价格更增加了农户的惜售心理。虽然有关部门适当调低最低收购价收购水分扣量标准,同时给予企业烘干费用补贴,从一定程度上鼓励了农户售粮,但总的看市场价格仍然无法就此反转,短期内市场价格仍将保持弱势。应当说托市收购的目的是为了解决农民丰收之后的卖粮难问题,其政策意义在于维持市场稳定避免粮价大幅下跌保护农民种粮积极性。在2011年粳稻储备库存较高这一现实的基础上,一旦今年新季粳稻市场价格恢复到托市价格水平时,价格继续向上的推动力量将减弱。

三、早稻期货波动加剧

本月郑商所早籼稻期货一改上月的窄幅震荡,走出了剧烈波动的行情。主力1305合约开盘于2698元/吨,中上旬价格连续上涨,最高到达2779元/吨,随后于月末出现了快速下跌的走势,最终月底收于2708元/吨,波动幅度急剧增大。

从国家粮油信息中心11月最新的中国稻谷供需平衡表分析,预计新增供给为20700万吨,年度总消费量为20200万吨,年度结余进一步增加,总体供大于需状况未改。一方面早籼稻基本供需相对稳定,一方面进口米冲击依旧,虽然存在粳稻托市启动的些微利好支撑,但是此前的早稻期货价格连续上涨更像是短期的资金行为。由于市场整体情况较为清晰,缺乏基本面的利多因素和炒作内容,价格继续向上压力较大。而此时获利盘的出现更进一步加剧了价格的下跌,更加证明了本次价格的波动是一次短期行为。预计后期继续维持区间震荡运行的可能性较大,短时间内出现趋势性行情的可能性较低。

四、进口大米环比下降

最新海关数据显示,今年1-10月份我国累计进口各类大米198.3万吨,较去年同期增加147.8万吨。其中10月份进口大米10.8万吨,环比下降12.6万吨,但是同比仍然增加了9.2万吨。进口地主要来源于越南、巴基斯坦和泰国,其中从越南进口的数量占比仍为72%。近期越南大米价格有所上涨,与国内同等规格的早籼米价差接近0.10元/斤,价格优势有所削弱。另一方面,配额有限也是进口数量下降的原因。

综上所述,国内稻米现货市场后期稳定运行的可能性较大,籼稻价格由于卖方惜售而易涨难跌,粳稻价格政策底出现,但水分偏高问题仍然存在。郑商所早籼稻期货价格短期出现趋势性行情的可能性较低。当前南方大米主销区虽然消费状况没有出现明显提振,但是由于库存较低以及到货量减少的原因,市场价格已经开始停止下跌。预计随着春节前的备货期来临,大米市场价格将有可能出现小幅的上涨。

大豆

11月,USDA报告利空超预期,南美天气持续好转,美豆期价继续破位下跌,市场心态发生变化,需求开始走弱,大豆步入熊市下半程。大豆临储政策出台,临储大豆拍卖暂停,内盘大豆价格底部确认,国内油粕价格快速下滑,进口大豆压榨严重亏损。国产新豆购销全面启动,豆农惜售致购销不旺。

一、市场心态改变豆价步入熊市下半程

11月,美国农业部再次大幅上调美豆单产,令2012/2013年度全球大豆尤其是美豆的供给情况得到很大程度的改善,加之南美天气趋于正常化,市场对于全球大豆供给紧张的担忧得到缓解。在多重利空的袭击下,美豆期价下破10月低点,月跌幅达7.01%,创下本轮回调的新低。

11月美豆基本面维持偏空基调。利空方面,一是USDA11月报告将2012/2013年度美豆单产由37.8蒲式耳/英亩大幅调高至39.2蒲式耳/英亩,令2012/2013年度美豆产量环比上升301.4万吨,2012/2013年度美豆产量同比仅下降333.4万吨,同比降幅仅4%,使市场对今年美豆产量的担忧得到极大的缓解。二是南美天气好转。虽然9-10月南美大豆种植开局不利,但11月南美天气持续好转,巴西干旱地区出现持续降水,缓解了旱情。阿根廷前期降水过多地区出现晴朗天气,有利于玉米和大豆的种植。尽管阿根廷局部降水过多导致种植进度放缓,但是大豆种植的时间窗口依旧存在。俗话说“旱谷涝豆”,大豆作为喜水的作物品种,阿根廷充沛的降水将为后期大豆增产打下良好的基础。此外,在局部涝灾严重地区,部分玉米种植地块可能被迫转种大豆。三是南美天气预期持续好转,11月上旬NOAA(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确认今年厄尔尼诺气候条件成中性,也预示着后期南美天气将朝着有利于大豆生长的方向发展。四是需求开始走软,美国农业部出口月末检验报告显示,截止11月22日当周,美国大豆出口检验量为123.8万吨,低于市场预估的160-175万吨区间,且为过去8周最低水平;出口销售报告显示,截止11月22日当周,美国大豆净出口销售量为31.9万吨,低于市场预估的50-75万吨区间;同时美豆出口市场间歇性的出现了大规模取消订单、违约洗船的消息,显示市场需求出现了明显的疲软态势。

11月,宏观面呈现利多出尽、利空浮现的局面。奥巴马连任美国总统、中共十顺利召开等利好消息公布后,股市和大宗商品价格均呈现大幅跳水的走势。市场注意力转向美国财政悬崖等黑天鹅隐患,加之欧债危机问题可能进一步恶化,中国经济可能进一步放缓,此类因大选和政府换届而延后的系统性风险问题正一步步逼近。在明确的政策利好出台前,市场可能维持震荡偏弱的走势。

11月资金面上,基金对豆类品种的态度依旧偏空,截至11月27日的CFTC持仓报告数据显示,11月基金全线减持豆类品种多单,并增持空单,豆油净空持仓持续上升,而大豆、豆粕的净多持仓持续下滑,说明基金对豆类价格的后期走势依旧看空。

二、临储政策使连豆陷入政策市

11月,连豆指数震荡下行,跌幅为1.16%,表现较外盘明显抗跌。本月市场盼望已久的临储政策颁布,大豆临储收购底价由去年的4000元/吨提升至4600元/吨,基本符合市场预期。临储大豆收购底价的公布,标志着连豆期价政策底的确立。但由于国产大豆的使用范围主要集中于食用领域,且多在主产区本地消化,因此国产大豆价格触底对豆类整体价格走势的影响有限。

相比外盘,国产大豆价格受到以下因素的支撑。一是今年国产大豆种植面积大幅下降,市场供给锐减支撑国产大豆期价;二是今年国产大豆出口形势良好,今年1-10月出口量为23.66万吨,同比增长42.3%,1-9月出口就已经超过2011年全年的出口数量;三是临储大豆拍卖底价大幅提升,人为抬高了国产大豆价格运行的底部,利好后期国产大豆价格走势;四是临储大豆拍卖在收购期间暂停,意味着2013年5月前国产大豆的政策供给中断;五是今年全球市场持续呈现粕强油弱的格局,说明蛋白相对短缺而油脂相对过剩,国产大豆因其高蛋白含量而有望受到市场青睐,并导致国产大豆相对进口大豆的溢价。

本月主产区临储大豆收购全面展开,但市场供需双方价格分歧较大,大豆价格上下两难。据国家粮食局统计,截至11月25日,黑龙江、吉林等5个主产区各类粮食企业累计收购2012年产大豆48万吨,比上年同期减少32.3万吨;11月21日至25日临储大豆收购量为0.83万吨。临储收购量同比下滑的主要原因有两点,一是今年大豆种植面积和产量锐减导致农户惜售;二是11月进口大豆价格继续下滑,导致主产区油厂压榨亏损严重,压榨需求不旺。如果后期进口大豆价格没有起色,今年国产大豆购销仍将呈现政策市格局,国产大豆将主要流向临储库存。

三、成本下滑需求趋缓粕价继续探底

11月,国内豆粕期现货价格大幅下跌,连豆粕指数月跌幅5.74%,合约持仓量大幅减少。豆粕豆油价格均走弱,但本月粕价表现更弱一些,油粕比值有所反弹。豆粕期现货价格同步下跌,月底沿海43%蛋白豆粕价格3700-3800元/吨,月环比下跌220-270元/吨。豆粕价格继续大幅下跌,一是受到进口大豆成本快速下滑、全球大豆供给担忧缓解的影响。二是价格大幅下跌后,饲料养殖企业采购心态趋于谨慎,企业的库存趋势由库存增加变为库存减少,需求因此走弱。

11月国内养殖数据依旧利多。一是生猪存栏高位企稳,农业部监测数据显示,10月份生猪存栏量较9月增长0.1%,同比增长0.8%,增幅较之前3个月明显放缓,10月份能繁母猪存栏较9月份增长0.3%,同比增长4.2%,仍处较高水平。二是猪粮比回升,农业部监测数据显示,截至11月21日,猪粮比价为6.25,连续9周处于盈亏平衡点上方,猪粮比回升有利于稳定养殖户的补栏积极性。后期看来,一是养殖需求依旧高位趋稳,但增幅放缓的趋势已经形成,加之节日来临,出栏量增加可能导致后期养殖需求下滑。二是全球大豆供需转向宽松如果成为现实,豆粕供给紧张局面将大为缓解。因此,后期粕类反弹空间可能受限。

四、油粕价格下跌油厂严重亏损

11月底,主要港口进口大豆进口大豆到港成本为4900-4920元/吨,月环比下降,进口大豆港口分销价4500-4550元/吨,月环比下降。由于本月国内油粕现货价格下跌,进口大豆榨收益维持在-500元/吨左右,最低时超过-650元/吨,国内油厂深幅亏损已成常态。由于内盘油粕价格跌幅大于外盘大豆价格跌幅,本月近月船期大豆压榨收益幅度维持在一150至-400元/吨区间,在后期美豆期价缺乏上涨想象空间的背景下,点价负收益将抑制油厂的采购积极性。

五、10月大豆进口量微增豆粕出口依旧强劲

海关数据显示,我国2012年10月大豆进口量达到403.02万吨,同比小幅增加5.78%,月环比减少18.84%。2012年1至10月我国大豆进口量同比增加16.42%。10月我国豆粕出口量为15.42万吨,同比大幅上升948.91%。2012年1至10月我国豆粕出口量同比激增183.22%。

从进口趋势上来看,我国大豆进口后期可能放缓。一是,前期进口量同比增加导致企业库存高企,熊市来临导致国内大豆去库存化。二是压榨收益持续亏损导致油厂大面积停产,去库存化阶段将因此而延长。商务部预估11月份我国大豆进口量为494万吨,去年同期为569.6万吨,如果该数据成为现实,11月进口将同比大幅下滑13.27%,按照这个趋势发展下去,2012/2013年度中国进口量可能不及美国农业部预估的6300万吨。

后市看来,美豆减产幅度远远小于市场先前预期,市场对后期全球大豆供给的担忧得到有效缓解,如果未来南美天气不出现大的问题,南美大豆产量将创纪录新高,并重建全球大豆市场库存。11月的天气预报显示,南美当前及后期的天气较为理想,南美丰产的可能性正在增加。按照美国农业部11月供需报告描绘的场景,全球大豆供需将在2012/2013年度趋宽松。前期全球大豆供需转向宽松导致了大豆价格的熊市上半场,随着近期市场心态发生根本转变,全球大豆去库存化趋势将愈发明显,后期需求可能持续走弱,豆类价格走势将步漫长的熊市下半场。

食用油

11月份,USDA上调美豆单产,棕榈油主产国库存上升,国内植物油库存充足,基本面利空因素主导市场,国内外植物油期现货价格较10月份继续大跌,见阶段性底部并震荡筑底,小包装植物油价格也随之回落。贸易商采购积极性不高,国内植物油库存集中在油厂。

一、基本面偏空前题下宏观面风险也增加

11月份,基本面因素继续主导国内外油脂油料市场行情。在内因偏空的前题下,国际市场宏观面也不容乐观。一是虽然希腊债务问题达成协议,欧债问题暂时缓解,但美国“财政悬崖”受市场关注,大宗商品市场做多意愿受到抑制。二是OECD下调2013年世界经济增长预期,警告称如果欧元区和美国决策者不能有效解决自身财政问题来重塑市场信心,全球经济可能将面临新一轮衰退风险。预计未来一个月,宏观面上美国“财政悬崖”仍将是市场关注焦点,如没有具体解决方案出台,随着明年1月1日的临近,商品市场因避险情绪上升有可能出现大的波动。

二、利空尽释仍需消化豆油见阶段性底部

11月份,国内豆油期现货价格随期盘大幅下跌,见年内新低。主要原因:一是美国农业部在11月份供需报告中再次上调大豆产量,由9月份的同比下降15%的预期上调到11月份同比减少4%的预期,降低市场对后期美豆阶段性供给紧张的预期。二是全球棕榈油库存环比上升价格下跌,拉低整个豆油市场价格。三是国内植物油库存远超历史同期,大量的库存压制贸易商的采购积极性和国内植物油价格。

12月份,国内豆油价格将有反复,整体以弱势震荡为主,在高库存压力下,中间环节采购仍较谨慎,操作上建议先观望,不可急于进场。利空因素:一是10月、11月连续两个月国内植物油进口总量均达到100万吨(含棕榈油硬脂),是过去3年来月度进口量的最高水平,远超今年1-8月的53万吨的平均水平,再加上10-11月我国大豆进口数量接近1100万吨,也超于预期,因此我国包括豆油在内的植物油库存将进一步上升。二是国际市场豆油和棕榈油价差进一步扩大,国内外豆油价格很有可能受到棕榈油价格拖累。三是CBOT盘大豆虽已见阶段性底部1400美分/蒲式耳,但未见中长期底部1200-1250美分/蒲式耳,因此外盘暂时的反弹并不能说明捌点已出现。利多因素:一是在经历了从9月初到11月中旬两个来月的持续单边下跌后,市场向下看的空间已不大,一些趋势性资金可能陆续入市。二是油世界预计2013年一季度全球大豆库存可能降至五年来的最低水平,而明年2月份底前,国际市场大豆仍主要依赖于美豆,不排除资金在春节前后炒作大豆供给的可能。三今年春节在明年2月,市场备货旺市与全球大豆低库存时期吻合,双重因素有利于资金炒作。

三、继续处于比价劣势菜油价格受累向下

11月份,国内菜油期现货价格受豆油、棕榈油的拖累,呈稳中下跌态势,现货需求不畅,购销低迷。主要早由于植物油品种可替代消费,国内菜油和豆油的价差居高不下,菜油需求受抑,处于竞价劣势。而在国内植物油基本面整体偏空,终端需求疲弱,国内豆油和棕榈油均出现较大幅度下跌的情况下,菜油价格也难幸免。

12月份,国内菜油期现货价格将震荡筑底,菜油现货需求仍然不畅。操作上,现货随用随购,期盘可逢低陆续买入1305合约。一是国内菜油和豆油的价差进一步扩大,菜油处于竞价劣势,不利于菜油需求。二是国内植物油库存处于历史高位水平,在去库存化之前,国内植物油现货价格将受压制,国内菜油价格和需求也将受连累。三是进口油菜油到港成本环比下降,且进口油菜籽和进口菜油数量增加。不过,资金出于对明年将继续出台菜籽(油)临时收储政策,并继续提高收购价的预期,在当前菜油期价远低于现货价格,也远低于明年新菜油收储成本的情况下,资金将逢低陆续进入菜油期货市场,支撑菜油现货价格,并传递到菜油现货市场。

四、国内外库存均上升棕油跌至底部区域

11月份,国内棕部油期现货价格继续震荡下跌,价格见36个月新低,同时在港口高库存压力下,贸易商采购热情不高。一是棕榈油出口乏力,主产国马来和印尼的棕榈油库存量均环比上升,打压马盘棕榈油期价见三年来新低,并传递到国内棕榈油市场。二是美豆上市,南美大豆种植面积大幅增加,全球经济不景气,众多利空因素下国内外植物市场信心低迷。三是国内经济的不景气,直接影响植物油工业需求、餐饮和团体消费,而棕榈油作为主要工业用油和中包装主要用油,受到的不利影响最大。

12月份,国内棕榈油期现货价格将反复震荡筑底,由于棕榈油内外盘向下空间已不大,操作上,现货市场建议随用随购,期盘可逢低陆续建中长期趋势多单。利空因素:一是部分企业加快将主产国棕榈油库存向国内转移,国内港口棕榈油库存将进一步上升,压制中间环节的采购热情和行情反弹幅度。二是由于棕榈油出口不振,市场预计马来西亚棕榈油库存将继续增加,11月底达到260万吨左右水平,比10月底创纪录的251万吨库存上升3%-5%,预计马盘在12月中旬前多反复筑底。三是国内外宏观经济回暖乏力,棕榈油作为主要工业用油,需求难以明显好车,去库存化将是一较长期过程。利多因素:一是无论国际市场还是国内市场,棕榈油和其他主要植物油品种的价差均已在历史低位,这将抑制棕榈油现货的向下空间。二是根据往年规律,11月份至明年2月份,棕榈油产量将逐步下降,棕榈油实际产量环比下降,市场做空动力将受到抑制。

市场分析报告篇13

1、粮油价格不断上扬。下半年同上半年相比(下同),上涨7.41%。如面粉价格达3.12元/公斤上涨5.40%。2、猪、牛、羊肉价格涨幅巨大。平均涨幅24.03%,如生猪价格达到13.80元/公斤上涨12.10%、去骨猪肉达到21.00元/公斤上涨40.00%、牛肉达到36.00元/公斤上涨20.00%。3、禽蛋价格持续走高。平均涨幅21.19%,如鸡蛋达到8.80元/公斤上涨25.70%、活母鸡达到14.00元/公斤上涨16.67%。4、蔬菜价格波动频繁。与上年相比,大路蔬菜平均涨幅46.00%,如青椒达到4.00元/公斤上涨33.33%、土豆达到3.60元/公斤涨20.00%,部分蔬菜价格最近下降趋势明显。

(二)工农业生产资料价格继续上涨

1、工业产品价格回升。平均涨幅为4.86%,如90#汽油、0#柴油、水泥等均有5.00%以内的上涨,螺纹钢涨幅为4.72%左右,线材上涨幅度最高为8.78%。2、农业生产资料价格涨幅令人咂舌。与上年比较,平均涨幅13.16%,如乐果达到14元/500ML上涨7.69%、水氨硫磷达到13.5元/500ML上涨12.50%、尿素达到2150元/吨上涨20.78%、农膜达到14.5元/公斤上涨23.07%。

(三)商品房价格涨势凶猛

城区商品住宅平均价3400元/平方米左右,个别地段逼近4700元/平方米,年初涨幅较慢,年中岁尾涨幅均超3.00%。

二、物价不断上涨的原因分析

(一)受国际国内物价不断上涨大气候影响。目前人民币国外升值、国内贬值情况明显,国内通货膨胀压力加大,加之金融寡头的角逐以及国际热钱的涌进、各地游资的掺合,国内市场物价普遍不同程度上涨,我区也不例外受其影响,大多商品价格日益上涨,尤其是重要民生商品价格涨幅较为突出。

(二)资源性产品价格形成机制改革引发生产经营成本增加。去年以来,各级相继政策性地调整了水、电、气、油等资源性产品的销售价格并进行了规范分类,导致部分产品生产经营成本增加。根据国家节能减排新政需要,以及有利于资源的节约和有效利用目的,资源性产品价格将继续上扬,这是必然。最近柴油紧缺,引发车辆运输不正常,产销相对脱节、成本增加较多,这只是短暂现象。

(三)上游(前端)价格上扬导致购进成本不断增加。水稻、小麦保护价的提高、最低工资保障制度的进一步落实等,增加了产品生产加工成本。

(四)季节性上涨翘尾因素影响。目前已进入寒冬季节,菜农种植蔬菜品种逐渐减少,加之产量又不高,上市蔬菜品种、数量都有所下降,供求失去平衡,导致冬季蔬菜价高较属正常。

(五)民间舆论误传。前段时日,社会上谣传公务员、事业单位、企业职工工资要上涨,致使一些不法商贩囤积居奇,趁机抬高销价,加剧了市场物价上涨。

(六)宏观调控措施稍显乏力。房价属市场调节,开发商们很容易在一定范围内形成鲜为人知的价格攻守同盟。国家多次出台的有关房价综合性调控措施在中小城市难见成效,二三线城市房价九成以上上涨。

三、稳定物价的建议

要充分认识稳定物价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坚定信心,按照国务院《关于稳定消费价格总水平保障群众基本生活的通知》精神,遵循“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综合施策、重点治理,保障民生、稳定预期”原则,建议区政府从以下几方面做好工作。

(一)大力发展生产,努力确保市场供应。进一步抓好农业生产,重点保障农业生产要素和农副产品的供应,努力降低农副产品流通环节费用,继续执行绿色通道政策和优惠举措,降低流通成本,切实提高当地应季副食品的自给能力。认真抓好“农超对接”做好产销衔接,增加粮食、食用油、蔬菜、化肥、种子、农药等商品物资储备,保证电煤供应,提前做好应急保障预案,确保市场物资供应充裕。

(二)不出台新的调价政策。春节前后乃至更长一段时间,不得出台新的调价项目,从严遏制当前市场物价上涨势头,确保社会秩序稳定、人民安居乐业。

(三)强化价格监测预警。定期、密集监测市场价格动态,适时市场供求、价格信息,发现价格异常,及时准确上报。必要时,按程序报批,对重要生活必需品和生产资料实行临时价格干预措施或启动价格应急预案,以有效平抑物价、稳定市场、安定民心。

(四)强化市场监管,规范市场秩序。区政府价格主管部门主动牵头,联合工商、质检、商务、供销、公安等部门,加强粮、油、肉、禽、蛋、奶等副食品重点市场、重点时段和环节的市场检查和巡查,组织开展好以食品价格为主的专项检查,严厉打击市场价格违法行为。重点严厉打击恶意囤积、哄抬物价、价格串通、价格欺诈、价格垄断、变相涨价以及恶性炒作,捏造散布涨价信息,制售假冒伪劣商品等不法行为,有关方面公开曝光典型案例,加大价格违法行为的处罚力度,维护价格秩序。

(五)理顺机构设置,切实发挥价格行政执法机构职能。建立良好的市场价格环境,稳定市场正常的价格秩序,是物价部门履行市场价格监管的职能。但我区物价检查机构(物价检查所)多年来相比其他兄弟省市、县区,有机构,无建制,无交通工具,人员少,开展工作极为不便。希望区委、区政府能给予协调解决,便于物价部门为我区建设西部强区作出更大的贡献,更好的服务于全区人民。

在线咨询
了解我们
获奖信息
挂牌上市
版权说明
在线咨询
杂志之家服务支持
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期刊咨询服务
服务流程
网站特色
常见问题
工作日 8:00-24:00
7x16小时支持
经营许可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企业营业执照
银行开户许可证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其它
公文范文
期刊知识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支付方式
手机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