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杂志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群众文化论文

摘要:群众文化,是广大人民群众在生产生活实践中,通过非功利性、非职业性的文化表达,实现自我参与、自我怡情、自我开发的文化现象,人民群众在其中抒发情感、愉悦身心、陶冶性灵、展示自我,蕴藉着追求自我完善、按照美的规律认识和掌握世界的文化诉求。它以人民群众为文化实践的主体,以自娱自教为价值取向,以满足自身精神生活需要为目的,以文化娱乐活动为主要内容,是较大多数人广泛参与的社会文化实践。
群众文化论文

群众文化论文:群众文化论文

区域基层群众文艺团体建设长效机制研究

群众文化,是广大人民群众在生产生活实践中,通过非功利性、非职业性的文化表达,实现自我参与、自我怡情、自我开发的文化现象,人民群众在其中抒发情感、愉悦身心、陶冶性灵、展示自我,蕴藉着追求自我完善、按照美的规律认识和掌握世界的文化诉求。它以人民群众为文化实践的主体,以自娱自教为价值取向,以满足自身精神生活需要为目的,以文化娱乐活动为主要内容,是较大多数人广泛参与的社会文化实践。

“创造在基层,希望在民间”。基层群众文艺团队以其群众基础的广泛性、文化创造的原生性、文化享有的民主性、文化传递的普遍性及文化传承的自觉性,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热衷与青睐,成为广大人民群众丰富和满足日常精神生活的一个重要文化支点。近年来,__市__区深入研究文化发展的特点和规律,努力提高推动文化科学发展的能力,加大投入,加强引导,不断探索群众文化的新方式、新机制、新途径,把加强基层群众文艺团队建设作为繁荣基层群众文化的重要抓手,让广大群众由过去被动地欣赏文化,转变为主动地参与和创造文化,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对文化发展的新期待,贯彻落实党的文化方针,实现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二、研究背景

公共文化服务的难点在农村,弱点在基层,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水平的标志,就是看基层、看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水平。基层群众文艺团队以其所处的特有地位,在农村文化建设中是党的政策的传播者,是文化惠农的实施者,构建和谐农村的参与者。引导基层文艺团队成为繁荣基层群众文化的主力军,是建设基层群众文化主阵地的一条有效途径。

“十一五”以来,在各级党委、政府的努力下,__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呈现出蓬勃发展、整体推进、重点突破的良好势头,基层文化设施网络发展很快,服务手段日益多样化,服务水平逐步提高,队伍建设有很大进步,进入了快速、稳定的重要发展期。特别是近年来,不断加大公共文化服务力度,对群众自发文艺团队建设和管理做了有效探索,积累了许多宝贵经验。但是,在当前形势下,基层群众文艺团队的发展,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例如,如何提高群众文艺团队的组织化程度,正确处理政府组织与团队组织的关系,为群众文艺团队搭建服务平台等问题,整体还缺乏较规范化的运作机制。这就需要我们克服困难,勇于创新,积极探索理论武装的有效途径,研究和完善新时期基层群众文艺团队建设机制,确立新的发展思路和新的动作方式,以增强基层群众文艺团队的凝聚力和吸引力,打造一支高素质的基层群众文化队伍,使基层群众文艺团队在艺术质量和管理方面跨上一个新的台阶。可以说,加强基层群众文艺团队建设,对于繁荣基层群众文化、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构建和谐社会有着极其重大的意义。

1、基层群众文艺团队是群众参与文化、享受文化的有效形式。

群众文化的生命之源在于文化队伍的建设。一个地区没有几支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能胜的文艺团队。何来群众文化生活的丰富多采?基层群众文艺团队来自基层,扎根基层,服务基层,是应群众强烈的文化需要而生,是群众文化的基石,最能代表广大群众的文化需求、文化参与文化创造和文化展示。搞好群众文艺团队建设是提高群众文化参与和创造热情的基础性工作,也是群众文化工作的重要环节。文化神奇之处在于以文化人,只有广大群众的广泛参与,才能宣传群众,教育群众,才能真正提高群众的整体素质。“草根性”是业余文艺团队充满生机活力的根本所在,业余文艺团队的主要生命力之一在于它能吸纳广大的干部、群众,不分年龄大小、职务高低、富贵贫贱、品位雅俗,它的广泛性、自愿性、丰富性、灵活性等特点,很难有其他的群众性组织相匹配。一方面,群众是文化艺术的创造者和享受者,是群众文化的主体,群众中蕴藏着一大批有文艺特长的人才,除了欣赏,享受文化娱乐,更有参与文化,创造文化和施展个人才华的强烈愿望,群众文艺团队就为各种不同层次不同爱好特长的人们提供展示自己的舞台,引导他们参加正当的、有益的娱乐益智活动,帮助健康地消费闲暇时间。另一方面,群众文艺团队成为队员再学习的终身学校,让他们不断获取新知识、新技能、新信息,从而促进了市民素质的提高,艺术素养的提高和相关技能的掌握,使队员的素养和生活品质都得到相应的提升。

2、基层群众文艺团队是繁荣基层群众文化生活的重要载体。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人民生活的改善,各地自发的群众性文艺团队纷纷兴起。这些群众文艺团队扎根基层,比较了解基层群众的需求层次,是城市社区群众文化活动的骨干力量,更是农村群众文化活动的生力军。他们来自于广大群众之中、贴近社会、贴近生活,有着丰富的创作素材和不竭的创作源泉,他们最了解基层群众的生活疾苦和文化需求,他们创作,表演的文艺节目更有生活底蕴,更能反映群众的心声,群众文艺团队就是他们施展文艺才能的舞台。他们通过自创、自编、自导、自演身边的人和事,以群众喜闻乐道的方式表现艺术,既满足自我参与文化的热情,又能满足群众的审美娱乐需求,同时通俗易懂又形象生动,在潜移默化和寓教于乐中获得更多的认可和引起群众的共鸣。他们在新农村建设中大显身手,把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节目送到家门口,巡回于乡村和社区之间,活跃在群众之中,让老百姓简易、便捷地享受快餐式、娱乐型的文化艺术。浓浓的文化氛围,吸引了群众的参与,点燃了群众参与活动的热情。无论在城镇或者农村,正是因为有了这些文艺团队,有了他们丰富多彩的活动,才使得城乡充满了欢歌笑语和喜庆气氛,丰富活跃了广大群众的文化生活。可以说,这些基层文艺团队在新农村文化建设中宣传党的政策方针,繁荣基层群众文化生活,保护和传承传统民族民间艺术,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他们是基层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是一支不可缺少的团队力量,也是基层传播文化,繁荣文化和发展文化的重要力量。

3、基层群众文艺团队是加强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力量。

群众文化作为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及政治文明建设均起着重要的推动和促进作用。营造浓厚的群众文化氛围,提高群众文化品味,以文化氛围来凝聚人心,以文化精神来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是“凝聚人心、鼓舞人气、增强和谐、促进稳定”的有效途径和手段。作为群众文化重要载体的基层群众文艺团队,对构建和谐文化、和谐社会更是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当前,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文化呈现多元发展的态势,人们的知识道德水平和文化艺术修养等发展不平衡,特别是在农村,落后腐朽的文化仍有一定的市场,在这种情况下,群众文艺团队已成为传播先进文化,抵制落后文化的轻骑兵,起到了文化卫士的作用。当前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时期,建设基层群众文艺团队,动员广大群众参加文艺团队,经常性地参与丰富多彩健康向上的文化活动,有助于提高群众参与文化活动的积极性,有利于拓宽居民参与社

区管理的渠道,有利于建立良好的社会氛围。基层群众文艺团队的发展和繁荣符合广大群众的利益。群众文艺团队宣传时事政治,弘扬民族文化道德和社会主义荣辱观,能够有效地感化、教育群众,影响群众思想观念的转变,倡导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促进社会风尚的转变、增强干群关系和邻里感情,具有一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这也从一个侧面增强了基层政权的影响力、凝聚力,促进社会的长治久安。

三、基层群众文艺团队建设机制运行情况分析

(一)__区基层群众文艺团队建设概况

(略去)__x 富裕起来的群众已不满足于享受单一的物质生活,而更追求精神的享受。为了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__区积极探索基层群众文艺团队建设机制,以此为载体和手段把文化种在了基层,着力推进了重点文化惠民工程,促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构建起覆盖城乡、软硬结合、全民共享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__区实施的基层群众文艺团队建设机制,就是“把的文艺爱好者培养成文艺骨干,把的文艺骨干组建成群众业余文艺团队,把群众业余文艺团队发展成繁荣基层群众文化的重要推手和载体”,围绕弘扬先进文化开展公共文化服务,使文化在增强社会互信、促进文明和谐、创新社会管理等方面的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力争通过2-4年的努力,使全区每个社区、村(居)、企业、学校全部建立起1-2支以上业务素质强、传播先进文化的基层群众文艺团队,形成上下联动、城乡互动的群众文化繁荣局面。

由于组织健全、协调得力、联络广泛、工作深入、服务到位,基层群众文艺团队活动连年不断,好戏连台,精品迭出。经过几年的探索和实践,基层群众文艺团队的管理模式和活动方式已初步实现了由松散式、关闭型向集约型、创新型、开放型、服务型的转变。目前,全区共有涵盖各个艺术门类的群众业余文艺团队__家,包括区级团队北仑区海晨业余艺术团、__区夕阳红艺术团x家,乡镇街道级团队__家,村、社区团队__家,学校企业__家,基本覆盖了每个村、每个社区。

__区的业余文艺团队综合了群众文化的各个层面,它吸收了不同类别文化的长处和各行各业的艺术人才,他们来自社会各个阶层,长期生活在基层群众之中,有着丰富的现实生活经历和感受,有着源源不断的创作源泉。这些群众演员们通过文化艺术聚集在一起,在充满乐趣的文艺创造中,身心得到愉悦,自身得到提高与发展;同时,通过开展各种活动影响许多人,为社会为他人带来艺术美的享受,成为我区传播先进文化,繁荣群众文化的生力军。

(二)__区基层群众文艺团队建设主要做法

1、加大资金投入,完善保障机制。

政策、资金等保障是完善与健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前提,我们非常注重加强这方面的保障。一是建立政策促进机制。不仅提出5年我区文化建设的指导思想、总体目标、主要任务,而且为我区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提供了有力的保障。二是建立稳定的资金投入机制。每年设立__万元的专项文化活动经费,专门用于组织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和扶持海晨业余艺术团等群众业余文艺团队的建设及建立等。中央作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重要决策以来,我区实施“文化阳光工程”,并把“文化阳光工程”列入政府实事工程,每年投入__多万元资金用于全区各行政村“文化阳光工程”建设的奖励补贴,重点用于基层群众文艺团队建设、文化活动开展、文化设施内涵提升等领域,为区域文化再上台阶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2、创新扶持举措,实施以奖代补。

一是出台团队建设实施办法。群众业余文艺团队是文艺业余爱好者通过一定的社会关系自愿结合进行文艺活动的结合体。我区现有的业余文艺团队分布在各院校、企事业单位和社区村落。因为是业余的、自愿的,因而也具有一定的不稳定性。为了不断巩固完善业余团队,充分发挥业余团队的作用。在推出的实施方案里,同时提出了采取以奖代补的办法,重点补助经常开展文化演出活动的团队。在年终考核中对达到一级、二级或三级标准的业余文艺团队进行评比,每年评出团队若干支,每支团队按一、二、三级标准分别奖励。除达到一级、二级或三级标准的业余文艺团队以外,对其他在年度工作中有突出贡献或工作出色的文艺团队另评选出一、二、三等奖若干名进行奖励。分别奖励__元。文化部门还加大了对团队的日常经费补助,主要有新建补助、活动补助、设施补助、项目补助等方式。对群众文艺团队组织开展的活动和购买音响、乐器、道具等实行 50%的补助,对一些传统项目进行专项补助等。政府的奖励措施极大鼓舞了基层组建业余文艺团队的积极性。

3、扶持重点团队,加大培育力度。

我们加强对各团队的组织管理和引导,特别是有重点地扶持海晨业余艺术团、夕阳红艺术团,书画、摄影、民间艺术和作家协会等业余文艺团队。物色协调能力强、业务素质高、善于团结的同志担任艺术团团长或协会负责人。确定文化馆、文化站为这些团队的娘家,提供活动和会议的场所,对其进行业务指导,帮助制定艺术团章程、活动档案,提出艺术团的活动要求,定期听取业余团队的工作汇报。海晨业余艺术团是北仑区文化馆管理的一支业余艺术团队,艺术团成员主要来自于各机关、学校、企事业单位。近年来,海晨业余艺术团不断发展壮大。无论在北仑的山区海岛、城镇农村,还是在军营学校、厂矿企业,都留下了艺术团的足迹,在省、市、区各级艺术赛事、文艺汇演、艺术节等活动中也频繁地出现她们的身影。艺术团创作表演的文艺作品屡获全国五个一工程奖、省群星奖等各级奖项。由于海晨艺术团这些重点团队对社区、村落等业余团队起着辐射、示范和导向的作用,使得不同层次、不同文化需求的爱好者从单兵、个体向骨干、团队集聚靠拢,带来了团队人气更旺,力量更强,北仑区业余文艺团队实现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单一到丰富的转变。全区业余文艺团队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具体有:各类合唱队、腰鼓队、造趺队、舞龙舞狮队、新碶京剧联谊会、小港越剧联谊会、大学生艺术团、老年大学艺术团等__多个。

4、整合阵地资源,创新活动载体。

创新载体是发展业余文艺团队的动力。区文化 主管部门坚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的理念,把团队建设放在重要的工作位置,通过整合区、街道和社区现有的活动阵地资源,为基层文艺团队创造活动载体,提供充裕的活动空间,正确引领这些团队开展弘扬主旋律、积极健康向上的群文活动,为基层文化团队建设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持。

一是搭建展演平台,健全活动机制。我们为活跃在基层的业余文艺团队搭建了展现自我的平台——“海享文化大舞台”。海享大舞台以基层业余文艺团队为主要演出力量,通过政府搭建平台、群众自发参与的形式,集中文艺团队每周五定期在影剧院广场演出。演出费用均由财政支出,演出向群众敞开,全部为免费公益性演出,目前已演出区级层面的海享舞台已演出近200场次,受益群众达100余万,成为“群众创建、群众参与、群众享受”的阵地和载体。通过两年多的运转,如今,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已融入北仑市民的生活常态。海享文化大舞台已辐射到全区各地,各乡镇街道也精心搭起了28个以“周末喜相逢”、“欢乐山海颂”、“相约星期五”等为主题,各具特色、大大小小的“海享文化大舞台”演出点,每周固定时间进行戏剧、歌舞、曲艺等各种艺术门类的演出。这些基层业余文艺团队的群众演员在“文化共享”上各得其乐,在“文化参与”中各显其能,受到了全区群众的好评,在社会上产生了广泛深远的影响。

二是加强文化交流,扩大社会影响。通过建立必要的激励机制,鼓励更多的业余文化团队参加区及市以上的文艺演展和比赛活动,使基层文化团队通过参加经常性的文化交流活动,不断提升团队自身的整体实力。首先是通过农民艺术节、社区艺术节、外来建设者艺术节等载体,开展业余文艺团队巡演、农村文艺团队节目展演、社区文艺团队汇演、企业文化俱乐部节目汇演等活动,展示团队建设成果。其次是组织各文艺团队在区内进行互动,把好的团队,的节目送到别的乡镇交流演出,实现文化互补,资源共享和区域联动。第三是进行区外推介。组织团队参加宁波市业余文艺团队汇演、浙江省首届艺术团队文艺汇演、首届华东六省一市新红歌大赛等,展示团队风采。

5、建立人才机制,加强辅导培训。

建立健全群众文化人才科学发展机制,加强群众业余文艺团队的辅导培训,是搞好业余文艺团队的基础。

一是抓好人才的引进和培养。我们积极实施“人才兴文”战略,做到“以人为本”,切实抓好团队文化人才队伍建设,优化人才结构,增强人才创新能力,营造人才发展的良好氛围。文化馆专业老师与新聘用人员进行师徒结对,本着“以老带新,以新促老,师徒结对,共同提高”的目的,充分发挥各专业干部的的传、帮、带作用,帮助和指导他们制订职业规划,传授工作经验和体会,提高他们的业务能力。同时,我们加大管理力度,注重在实践中发现和培养人才,针对不同专业特点,加强分级分类指导,实行动态管理,建立人才绩效考评制度,每年召开团队负责人和文艺骨干座谈会,对人才均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和精神奖励。

二是抓好多层次的培训。业余文艺团队的水平将直接影响着文艺活动的质量,开展辅导培训是提高业余文艺团队整体水平的有效途径。我们科学分析,统一规划,针对群众文艺团队的现状、特点,抓重点、抓基础、抓薄弱点,在培训内容、培训形式等方面不断探索,抓高层次群众文化人才队伍培训,抓紧缺专业群众文化人才队伍培训,抓重点专业人才培训,抓基层文化队伍培训。我们采用请进来、走出去等多种途径对各团队、会员进行“充电”。“请进来”就是请有关专家学者到北仑来传道授业,让更多的群众受益。我们曾趁国际视觉艺术家陈逸飞先生来家乡考察之际,请他传授先进的文化理念;邀请全国著名画家、中国美术家协会漆画艺委会委员傅希陶教授来我区作漆画创作专题培训,时间跨度一个多月;邀请著名作曲家周大风先生作有关音乐创作方面的讲座。“走出去”就是带领各文艺团体的骨干外出取经学习。我们先后组织骨干到过大连、上海、桂林、云南等地参观学习全国文艺活动和赛事,观摩了全国舞蹈大赛和声乐大赛等;组织摄影家协会理事赴徽州、昆明、新疆、温州等地采风;组织美术骨干到黄山、丽水、舟山等地写生创作;组织写作爱好者举行笔会……

三是强化指导服务。针对基层文艺团队创作力量薄弱、演出设备缺乏的现状,我们充分发挥国办文化单位的人才和资源优势,面向群众文艺团队开展指导服务。如区文化馆每年创作汇编的《小品与曲艺》、《北仑歌声》期刊和1年4期的《港畔文化》,创作和收集汇编了反映新农村建设中涌现出来的新人、新事、新气象为主要内容的群众文艺作品,包括快板、说唱、表演唱、小品、小戏曲形式,免费赠予基层文化站和群众文艺团队。同时,建立和实施北仑区文化馆专业人员联站制度,以文化馆为主体的文艺工作者加强与各乡镇街道文化站的协调、服务和指导,定期下社区、下村落、下企业、下校园进行实地辅导,倾听群众的需要,增强文艺团队的专业素质和演出能力。同时,我们还筹建了北仑区文艺志愿者协会,挖掘群众中的文艺人才的草根领袖者,吸收热心于文化事业且具有文艺专长的人员,把这些热心、尽心、痴心于文化活动的文体骨干组成“文化义工”,充分发挥这600多名文艺志愿者在群众文化活动培训辅导中的作用,让一些文艺团队逐步成为“贴近群众、贴近实际、贴近生活”的乡村文艺创作、演出团队,使其产生更高的社会效果。可以说,多形式多途径多层次的培训,为业余文艺团队的健康发展打下了基础。

6、完善考核机制,落实各级责任。

目前我区已形成了文化组织网络体系、阵地设施体系、文化活动体系、辅导培训体系和考核评估体系五大内容。在工作中,我们落实责任,将群众业余文艺团队建设作为文化馆、文化站重要工作考核内容。我们按照属地管理的原则,明确了企业、学校和村(社区)及乡镇、街道团队归属乡镇街道文化站指导和管理。区级团队由北仑区文化馆指导和管理,并负责督导各乡镇、街道的各类文艺团队。组建的业余文艺团队须到所属地的文化站注册登记,团队名称和人员花名册须统一报北仑区文化馆备案,并把业余文艺团队建设情况纳入到每年度对各乡镇、街道文化站的工作考核中。同时,出台了开展北仑区业余文艺团队评选考核办法,完善目标考核测评体系,包括考核指标、考核内容、方式方法、考核结果的评定和运用等,每年对基层文艺团队进行量化考核。如在每年的文艺团队评选中,对团队的人数、年活动次数、特色项目、档案建档情况等都有一定的硬性要求。评选工作小组采用查资料、抽查、座谈等方式对业余文艺团队的进行复查、验收,根据团队的受广大群众喜爱和欢迎程度、参与当地文化建设提供服务与指导、传承民间文化等方面进行综合考量,把评选工作与建设群众文化队伍结合起来,与开展群众文化活动结合起来,与创建群众文化活动特色结合起来,提升群众文化建设水平。同时,我区还设立作品和人才奖励基金,对每年获得市级以上奖励的各类文艺作品和加入省、全国协会的人才进行重奖,调动他们的主观能动性,从各方面激发和增强文化工作者的事业成就感、文化自豪感和团队归属感。

(三)北仑区基层群众文艺团队建设主要成效

通过一系列措施,培育、壮大了一批组织建设好、艺术水平高,且具有发展潜力的群众性文艺团队,成为北仑区群众文艺团队建设的典型和示范,引领本区群众文化舞台的繁荣和活动品质的提升。可以说,北仑区基层群众文艺团队的不断壮大,推动了全区群众文化事业的发展。

1、打造了一批特色文艺团队。

通过基层群众文艺团队建设,我们加强了对各文艺协会、乡镇街道、村、社区文艺团队、学校企业文艺团队的指导和协调,通过举办各种文艺活动,有效地整合了各类文艺资源,增进了各文艺团队的了解,涌现了海晨业余艺术团、夕阳红艺术团、民族之花文艺轻骑队、霞南越剧班、梅山舞龙舞狮队、穿山造趺队等一大批有特色的文艺团队 ,推动了全区群众性文艺活动的开展。海晨业余艺术团近几年不断发展壮大,由舞蹈、声乐、器乐、曲艺小品等分团组成,可以说,海晨业余艺术团已成为北仑区一个不可或缺的艺术团队,一直活跃在北仑的群文舞台。十多年来,艺术团演出场次不下五百场,观众人数超过百万人次,多次被市文化部门评为文化下乡先进集体,成为省、市文艺界内具有一定影响力的文艺团队。夕阳红艺术团拥有团员90多人,分设声乐队、舞蹈队、器乐队和戏曲队,自建立以来共创编了120多个节目,为农村、社区、企业及各类大型活动演出150多场,并对外进行团际交流,赴奉化、镇海、杭州等地演出。

2、培养了一批基层文艺人才。

坚持以文艺团队的组建带动文艺人才的聚集,以开展活动发现和培养文艺人才。在北仑区文化馆的指导下,各文艺协会和文艺团队,打破了户籍界限,扩大了联系范围,在各街道和新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中收集了大量文艺人才的信息,完善了文艺人才档案,建立了文化志愿者信息资源库,按照分级管理、择优使用、面向社会、服务群众的原则,凝聚群众文化人才。文化志愿者包括具有文化艺术特长的专业文艺工作者、业余文艺骨干,以及没有文艺专长,但热爱文艺事业,积极参与文化建设或参与文化服务,常年志愿为文化出资出力的热心人士,形成了包括招募、培训、使用、交流、表彰等,形成一套完整的工作体系。同时,各文艺协会和文艺团队,经常性地组织开展各类活动并举办各类比赛,不断挖掘文艺人才,积极发动他们加入到文艺社团中来,对他们进行学术上、组织策划能力上的培养,给他们提供了施展才华的平台,很多文艺人才在活动中得到锻炼,成为社团的中坚力量,更好地推动了文艺事业的发展。近年来,在摄影、美术、音乐、舞蹈等涌现出了一大批的文艺人才。

3、催生了一大批群众文艺精品。

文艺精品是文化活动的基本内容和节目资源。各文艺团队以扎根基层、面向群众为基础,通过组织采风、研讨、征文、培训和比赛等活动进行文艺作品的深度创作加工,打造出一批具有鲜明地域特色、时代气息和北仑风格的地方文化精品,走出了一条立足普及、着眼提高、扎根民间、注重原创的精品文化发展路子。据不统计,5年来共创作音乐、舞蹈、小品、歌词、摄影、书法、美术等作品数千件。

4、形成了一批北仑特色的公共文化品牌。

创新文化活动形式是提高公共文化服务的重要载体。北仑每年开展的各类大小群众文化活动,无不有群众艺术团队的积极参与,并由此形成了一批具有北仑特色的常设文化品牌,包括中国宁波国际港口文化节、北仑社区文化艺术节、北仑外来建设者文化艺术节、北仑群众文艺调演、北仑金莺声乐大赛、北仑舞蹈大赛和北仑区农民文化艺术节等文化活动,受到广大群众和社会各届人士的欢迎。

5、激发了一大批群众建设文化的主动性。

有了政策经费的保障、群众意识的提升、设施平台的到位,再加上有一支由专业文艺骨干、民间艺人及有一定文艺专长的外来务工人员组成的“农村文化顾问”常年为农村文化活动的开展提供义务指导,群众更加热情、更加主动地投身于文化的建设,纷纷“招兵买马”、组队排练、提高技艺,加入到群众文艺团队中,并成为常年活跃在我区文化活动及时线的主力兵。即使在农村,“十分钟文化活动圈”也已变为现实:在北仑区各街道、乡镇,各文艺团队依托“农村文化艺术展演”、“民间文艺大巡游”、“农村社区文化艺术周”、“北仑区文化艺术月”、“外来务工人员艺术节”等活动载体,做到每月有一个主题,吹拉弹唱、载歌载舞、打球练操、习拳舞剑等文化活动蔚然成风,并延伸到了社区、农村。虽然没有绚丽的舞台背景,也没有耀眼的明星阵容,参加演出的主角都是普通百姓,但演出现场每次依然高潮迭起、掌声雷动,并场场爆满。全区群众参与日常文体活动不出村(社区)、观看大型文体演出不出街道(乡镇)、享受精品文化服务不出区。村民们只需在家门口,就能找到一个能满足求知、求美、求乐、求健等多种需求的文化活动场所。基层的文化生活丰富了,吵架现象少了,群众的精神面貌也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人人参与文化”的朴素理念得到了实实在在的贯彻和落实,真正体现了群众共享文化的均衡性。

(四)深化拓展基层群众文艺团队建设存在的困难

虽然我区群众文艺团队的发展总体形势较好,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也面临一些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为:

1、团队整体水平有待提升,素质不高。

部分团队负责人文化素质偏低,艺术活动组织能力不强,团队组织化程度不高。而团队成员大多是基层群众,没接受过正规的艺术教育,艺术修养差,对节目只能生搬硬套死模仿,演出的内容老套路多,再创新少,传统的剧目多,新创的剧目少,致使演出节目的思想性与观赏性都不够强。同时,我区现有的群众业余文艺团队存在“三多三少”现象,即中老年人多、女性多、文化水平较低的人数多,年轻人少、男性少、高学历人才少。这些都影响了团队水平的提升,也影响了群众的参与率。

2、缺乏个性特色和品牌优势,档次不高。

经过近两年的发展,现有群众业余文艺团队在全区已达到了全覆盖,基本上可以满足群众日常对文化娱乐和健身的需求。但大多文艺团队成“散兵”状,小打小闹,团队档次不高,活动开展单调,没有形成规模,总体的艺术质量还是停留在较低水平,尤其缺乏富有个性和特色的团队。除了比较突出的如海晨业余艺术团、新碶民族之花文艺轻骑队等十余支文艺团队外,难以形成品牌团队。目前文艺团队文化活动的开展具有单向性、临时性的特点,现有文化活动对时间和地域的覆盖也远远不够。校园、企业和部队等这些质量可能较高的业余团队没有很好地挖掘。

3、服务与管理关系处理有难度,管理力量缺乏。

文化馆、文化站作为公共文化服务机构,从原则上讲,应当是在群众自愿的基础上为其提供服务的部门。但实际上公共文化服务机构大多肩负着服务与管理的双重职能。而群众文艺团队是由群众自发性的组织,随意性比较强,有些时候存在难以组织、管理的现象,降低了服务效率。另外,文化馆、文化站专业干部人员不足,文化站工作人员专干不专职,又同时从事乡镇政府其他的行政事务,难以全力开展文化业务工作,这导致对团队的日常管理、服务指导力量不强,很难满足日益壮大的基层群众文艺团队的发展需求,这已成为制约基层群众文化发展的一大桎梏。

4、资金短缺,发展缺乏后劲。

群众文艺团队正常经济来源主要是自筹、拉赞助、地方企业和单位适当支持、政府奖励等,经费普遍不足且来源不稳定,设备、服装、道具等条件较差,运作经费不足制约和影响了群众业余文艺团队的发展和日常活动的开展。虽然各级单位对团队参加演出、比赛等活动时给予了一定的经费补贴,但购买道具、制作服装、参加排练等费用还远远不够。我区出台的以奖代补的措施,也只能使少部分团队得到补助,并不能覆盖到全区的每个业余文艺团队。

四、基层群众文艺团队建设长效机制研究

(一)基层群众文艺团队建设机制遵循的发展原则

1、以人为本,服务至上,科学发展的原则。

在开展基层群众文艺团队建设中贯彻以人为本的原则,就是要尊重人民群众的文化权益,一切以人民群众的需求为依归;要为一切人提供亲民、便民、利民、悦民的文化服务,包括流动人口、外籍人士,尤其要关注弱势人群;要把提高人民的文化生活质量,提升人的发展素质,作为发展群众文化的根本任务;要以群众喜欢不喜欢、参与不参与、满意不满意作为评价基层群众文艺团队建设机制探索与实践成效的及时标准。

2、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创新机制的原则。

基层群众文艺团队建设是群众文化事业的重要部分。面向社会为公众提供公益性文化产品和服务,保护和实现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要体现。各级政府要满腔热情扶持,强有力的推动,加大公共财政的投入,把握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同时,应当充分调动并依靠全社会各群体和广大民众的积极性。要重视群众文化活动的自主性,培育和提高群众自主运行的能力,体现“ 群众文化群众办”,形成政府、集体、个人共同承办群众文化的社会化运作机制。

3、建大文化,立大格局,共建共享的原则。

群众文化的内涵和外延十分深刻,十分广泛。在实践中,基层群众文艺团队建设要从唱唱跳跳的“小文化”概念,向熔科教文卫体于一炉的“大文化”转变,群众从“观赏者”向“参与者”转变,运作方式从“条块分割”向“共建共享”转变,呈现出建设主体的多元化,参与群众的普及化,文化形式的多样化,活动内容的知识化,信息传输的网络化,运作方式的社会化,推动群众文化形成多方位、多层次、立体式的大文化、新格局。

4、继承借鉴,兼收并蓄,改革创新的原则。

北仑的群众文化既有源于古老的吴越文化,又有近年来兴起的港口文化、赛事文化、海享文化,更受到近百年来外来文化的影响。因此,它既孕育了传统的民族民间文化,又具有鲜明的都市特征的现代时尚文化。在推进基层群众文艺团队建设的进程中,既要充分挖掘和弘扬的传统文化,继承和利用其长期的文化积淀;也要消化和吸收外来文化,借鉴国内外文化发展的先进技术和经验,兼收并蓄,去腐存精;更要不断创新,发展符合历史潮流,反映时代精神,代表先进方向,体现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现代群众文艺团队,让我区的群众文化体现历史和现代交融,展现海纳百川的景象,让人民群众享受到最、最精美的群众文化成果。

(二)基层群众文艺团队建设长效保障措施

群众文化的生命之源在于文化队伍的建设。文艺骨干来自基层,最能代表广大群众的文化需求,文化参与文化创造和文化展示。采取长效的保障措施做好基层群众文艺团队建设是提高群众文化参与和创造热情的基础性工作,也是群众文化工作的重要环节。只有广大群众的广泛参与,才能宣传群众,教育群众,才能真正提高群众的整体素质。鉴于目前我区群众业余文艺团队的现状和群众文化发展的趋势,提出以下几点保障措施:

1、提高认识,加大投入,建立资金保障支撑体系。

一是要提高对群众文艺团队建设重要性的认识。各级领导要从“文化兴区”战略高度充分认识加强群众文化活动工作的重要意义,要充分认识到群众文艺团队建设是群众文化工作的重点和难点,是一项需要长期抓实抓好的基本任务,是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现代化北仑的重要内容和载体,摆上议事议程,狠抓贯彻落实。

二是要确保对群众文艺团队建设的财政投入。要设立扶持群众文艺团队建设专项资金,建立专项资金透明公示管理体制,统筹安排资金的使用,确保资金使用效果。各级财政要对其日常工作经费及事业发展的经费给予必要保障,团队相应所属的村(社区)、乡镇(街道)和区各级政府部门每年应给予必要的资金投入。

三是要多渠道增加对群众文艺团队建设的资金投入,鼓励社会对公益文化事业的捐赠和其他形式的投入,鼓励群众利用现代融资手段开发文化资源,繁荣文化市场,积极支持群众团队开展活动,由过去的政府单一行为转变为社会多方面参与的社会行为,建立起政府为主导的多元化文化建设投入稳步增长机制。

四是要完善基础文化设施建设。目前,各文体设施还不能满足团队的需要。加快基础文化设施建设,充分发挥文化设施资源的利用率,这既是优化了基层硬件环境,也为提升群众文艺团队公共服务水平创建了平台,提供了文化阵地,促进团队的健康发展。

2、重组整合,做大做强,建立品牌效应支撑体系。

一是要整合资源,建立多形式、多层次、广覆盖的群众文艺团队。深入农村、社区,挖掘、发展北仑地方特色文化,大力扶持如漆画、舞狮、造趺、蛟川走书、水浒名拳等具有浓厚地方色彩的传统艺术、民俗活动和艺术形式,广泛组建各种类型的文艺团队。要鼓励开发层次低、管理不规范,但群众基础好的文艺团体进行组合,抽调部分水平较高的人员组成跨村、跨社区甚至跨乡镇街道的高层次团队,要从单一、分散的活动形式走向组建较高水平的大型业余文艺团队,形成强大的攻坚合力。

二是要发挥示范作用,培育品牌团队。要继续重点培育一批以海晨艺术团、新碶民族之花文艺轻骑队等几支文艺精品团队为龙头的有影响、有特色的品牌团队,让这些团队走出北仑,走出宁波,同时有这批品牌队伍的引领,对全区各文艺团队品质的提升也将起到示范鼓舞作用。同时通过支持群众文艺团队组织的发展,提高团队的组织化程度,增强其自我发展、自我服务的能力。要在团队组织化水平低或空白的地区,推广成熟的经验和做法,鼓励组建更多的群众文艺团队。

三是要引入市场机制,发展经营性群众文艺团队。充分发挥市场在文化资源配置中的重要作用,提高资源配置的效率,逐步培养起多种所有制、多种领域、多种形式,有活力、有竞争力、有创造力的文化市场主体,调动起社会各界参与建设群众文化的积极性。

四是建立文艺团队联合会,做大做强文艺团队。在政府主导下成立群众文化规范组织——文艺团队联合会,设立乡镇(街道)分会,区级团队划为联合会的直属团队,各乡镇(街道)团队和村、社区团队归属各分会管理。联合会的成立,较之于以往分散的团体,政府积极引领作用尤为明显,公共服务功能更加强政府在人力、财力上对其进行有力扶持,使民间艺术团体资金短缺、人才短缺等基本问题得到有力改善,使其朝着秩序化、规范化、品质化发展,提升专业水平,更好服务基层,真正起到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作用。同时可以探索建立文艺团队共建模式,利用共建单位的场所、设备资源,确保群众团队排练和演出所需,利用共建单位人才资源优势,组建演出团、文化志愿者服务队,满足群众团队提高活动水平所需,利用共建单位信息资源优势,及时传播先进理念,以及新形式、新方法,促进群众团队成员整体素质提高。

3、立足服务,加强辅导,建立人才发展支撑体系。

一是发挥指导、辅导职能,建立文化辅导员制度。要制订《北仑区基层群众文艺团队文化辅导员管理制度》,由区文化馆、文化站业务干部及特邀部分文艺人才担任文化辅导员,各乡镇街道设总辅导员和副总辅导员,每个团队聘请一名辅导员,加强与群众团队的联系,定期深入团队活动场所了解情况、分类指导、协同管理、解决问题,特别是要加强对团队的专业培训和表演技能辅导,增强文艺团队的专业素质、活动组织能力和演出能力。同时组建面向全社会的“艺术指导中心”或培训工作站,在征求不同受众不同层次需求的基础上,提供群众文化咨询、策划、辅导、扶持和引导等服务。同时形成培训辅导讲座“菜单”,提供给基层自由选择,扩展培训讲座覆盖面,从而帮助基层文艺骨干学习、掌握相关技能,提高活动组织和策划能力,扶持业余文艺团队发展壮大。

二是要打造一批本土的乡村文化精英。在进行文化人才普查的基础上,梳理辖区文化院团、企业、教育、体育、卫生等各系统、各单位的人力资源,吸纳给类文艺人才,建立“文艺人才库”。以文化工作者、文艺专家为主干,组建区、镇(街道)、村(社区)文化顾问团,以基层业余文艺团队成员及基层文化能人为骨干,组建文化服务志愿者或文化义工队伍。建立多元人才库,打造立体人才体系,形成多级人才网络,逐步形成一支“贴近群众、贴近实际、贴近生活”的乡村文艺创作、演出团队,发挥他们在活跃基层文化生活、传承民族民间文化方面的的影响力和带动作用。通过他们,再带动出更多的文艺积极分子充实到团队中,提供更多更好的公共文化产品。

三是建立健全群众文化人才科学发展机制。要强化对建设高素质人才队伍的职责意识。政府文化部门成立群众文化人才建设领导小组,制订群众文化人才工作实施规划,建立健全群众文化人才引进、培养、选用工作机制,将群众文化人才工作纳入基层领导班子目标考核责任制。充分发挥高校等各类社会化培训机构的作用,运用政府购买服务方式,培养一批懂业务复合型文化专业人才,为本地人才提供发展保障; 要通过技能比武大赛、“名师带徒”等活动,扩大基层文化人才的规模,提高本地区群众文化组织、管理、开展和保护水平;要构建公共文化人才队伍激励机制,开发文化人才业绩档案,组织好“文化人才”和基层文艺团队、文艺骨干的评选表彰活动。

4、创新载体,拓宽途径,建立“海享文化”支撑体系。

一是继续深化“海享文化”。“海享大舞台、周末喜相逢”和各乡镇街道的周末文化广场活动为业余文艺团队提供了一个坚实的舞台。在此基础上,要大胆探索,积极创新,把“海享大舞台”的演出形式向着长远目标拓展。我们要把规模化、档次化、品牌化作为打造海享文化大舞台品牌优先考虑的要素。借规模来造势,借规模来扩大影响,借规模来宣传自己。规模不但从直接参与活动的表演者阵容上、从间接参与的观众数量上去体现,同时还以连续活动的时间长短来体现。活动规模化拓宽了群众的参与层面,营造了活动氛围,体现了文化活动的真正群众性。通过一系列措施,使海享文化大舞台成为本地区群众文艺团队展示的阵地和具有影响力的群众文化品牌活动。

二是拓展群众文艺团队活动的载体和形式。要结合地域特点,在学校、企业、社区、农村设立文化共享点,大力开展广场文化、社区文化、农村文化活动。要加强团队活动的计划安排,做到月月有安排、周周有活动,区级文艺团队应当主要立足于基层,特别是农村,坚持常年在基层巡回演出,努力满足基层群众文艺生活的需求,让老百姓唱起来、跳起来、快乐起来,不断扩大文化活动覆盖面。同时,努力挖掘、整合各种具有地方特色的农村文化资源,真正激发农村文化的内在驱动力,利用节日、节庆及农闲,组织村民开展以“农家乐”等为主题的文化娱乐活动,把业余文艺团队与乡村旅游、科技致富、特色展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孵化新生文化业态有机结合起来,让文艺团队直接参与到其中,以城乡节庆活动载体带动各种形式的群众性文化活动,使公共文化服务项目丰富多彩。

三是要形成多层面的文艺团队交流格局。实施城乡共享和城乡文化大联动,让城里的文艺团体送节目上山进村,也有把乡村文体团队请进城区演出,有效整合城乡文化资源,实现优势互补。具体做法上,可以尝试建立城乡文化帮扶对子,积极开展“社区文化农家乐”“农村文化社区行”等城乡文化双向交流活动。同时,通过建立必要的激励机制,鼓励更多的业余文化团队参加区及市以上的文艺演展和比赛活动,使基层文化团队通过参加经常性的文化交流活动,不断提升团队自身的整体实力。

5、完善机制,长效管理,建立管理考核支撑体系。

一是建立长效管理机制。制定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基层文化建设的实施意见》配套政策,为建立我区基层文化建设,包括基层群众文艺团队建设的长效机制奠定基础。制订群众文艺团队备案管理办法,明确备案管理机关和指导、管理单位,促进群众文艺团队的健康发展。同时,要进一步巩固和完善区、乡镇街道、村社区三级管理网络,加强文化主管部门对各文艺团队的监管与指导。要进一步强化文化馆、文化站业务干部下基层指导团队的管理和考核,筛选政治素质强、群众基础好、艺术造诣高、热心公益事业的人担任团队的倡导者和组织者,让群众文艺团队成为党和政府联系群众的重要纽带,形成一个具有北仑特色的运作有序的整体管理工作机制。

二是建立激励机制。建立专项奖励基金,对业务水平高、管理规范、成绩优异的团队,在团队建设、节目排练、设备添置等方面予以资助,在资助资金、精品创作上给予重点倾斜。对那些为群众演戏、演群众戏,越演越兴旺的文艺团队和有突出贡献的人才,应及时发现并给予表彰鼓励,使其上规模、上档次、树品牌,不断发展壮大,将其打造成在全省乃至全国都有一定知名度的团体。要抓好此类基层业余文艺团队典型,总结先进经验,并予以推广,保障文艺团队健康,有序地成长发展。

三是建立绩效考核评估机制。继续完善《北仑区加强业余艺团队建设繁荣群众文化实施方案》,可将评估考核分两个层面进行,上级文化主管部门对业余文艺团队进行绩效测评以及业余文艺团队所在地群众对团队的满意度考核,促进团队活动制度化、经常化。做到“四有四看四听四评”,即:工作有计划、成员有登记、活动有记录、成效有展示;看档案资料、看活动场所、看争先成果、看创新品牌;听群众反映、听党员意见、听骨干建议、听组织评价;评辅导员、评文化活动、评群众团队、评群众团队队员。努力通过“四有”规范操作,通过“四看”服务指导,通过“四听”检查督促,通过“四评”调动积极性。

引导和组织基层群众文艺团队走进基层、贴近民众,不断加强和完善对基层文艺团队建设的管理制度化、活动定期化、投入重点化、展示经常化,是我区抓好基层文艺团队建设基本经验与做法,从一定层面上确保了基层群众文艺团队的健康发展,同时打造和形成了本区群众文化活动品牌,提升了基层群众文艺团队的水平,带动了全区群众文化活动的开展,为进一步加快我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做出了积极的贡献。下一步,我们将不断探索群众文化活动的新机制,联系实际,开拓创新,按照“政府主导、群众参与、社会支持、资源共享、形成合力”的思路,积极探索基层群众文艺团队建设机制的新形式、新内容,整合资源,加强协调,逐步建立起常态化、长效性和可持续性的群众文化活动工作机制,扩大公共文化服务的覆盖面和受益面,使基层群众文艺团队建设成为政府的重要民生项目和公共文化服务品牌。(编辑:果宝)

群众文化论文:群众文化活动管理创新论文

一、群众文化活动时代价值分析

(一)促进社会经济稳定发展

经济不断发展,使得市场灵活度及人员流动性随之增强,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社会管理工作难度,然而,群众文化活动具有非强制性特征,公众可以结合自身需求,自由选择,具有较为明显的灵活度。人们通过参与群众文化活动,能够有效释放工作压力,加强与其他社会成员的交流,能够激发人们工作热情,并在工作中发挥较大潜能,由此可见,群众文化活动能够促进社会经济稳定发展。

(二)为构建和谐社会奠定基础

从本质上来说,群众文化活动与社会管理工作具有相同之处,对象都是人民群众,且在工作中都要坚持以人为本原则,特别是面对社会发展新形势,社会管理工作也迎来了更大的挑战。在社会管理过程中,可以积极学习群众文化活动工作方法,提高社会管理工作水平,为构建和谐社会奠定坚实的基础。另外,在党的领导下,提高社会服务水平,能够激发群众走入文化活动中,调动群众创新性,进而实现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双向发展。

(三)实现社会文明传承

就个体而言,参加群众文化活动,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拓展公众视野、丰富人们生活,且群众文化活动主要以社会文明作为基础,公众的参与能够实现社会文明的传承,营造良好的社会风气。另外,受到地域性特征的影响,群众文化活动也具有鲜明的地域特点,当地风土民情等能够通过群众文化活动呈现出来,从某种意义来说,群众文化是非物质文化财富的一部分,由此,人们在参与群众文化活动,不仅能够受到文化熏陶,还能够强化人们对风土人情的认识。综上所述,群众文化活动在现代社会发展的中的时代价值是显而易见的,加强对其进行高效管理势在必行。

二、加强群众文化活动管理新思路

(一)丰富活动形式,激发公众兴趣

人们生活、经济水平在得到了显著提升的同时,也逐渐参与到群众文化活动当中,很多人将其作为自身业务生活的一部分,但是,受到人们工作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对文化活动形式的要求也存在较大差异,且朝着个性化、多元化方向发展。因此,相关部门要丰富活动形式,创新更多形式,并对新颖、现代化活动形式进行推广,激发群众兴趣,促使更多群众能够参与到活动中,扩大活动群体的同时,满足人们身心发展需求。

(二)立足于群众思想,增强时代性

群众文化活动是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基础,是在党和政府领导下开展的活动,同样要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因此,在群众文化活动管理过程中,要立足于群众思想,加强对群众进行正确的思想引导,保障群众文化活动顺利进行,并坚持科学发展观,保持活动先进性,结合实际情况,及时发现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采取针对性措施,加以调整和优化,对活动内容进行指导和创新,增强其科学性和民族性,促使活动内容能够与时展相接轨,确保群众文化活动活力,在增强时代性的同时,较大程度文化活动发挥积极作用。

(三)加强管理体制创新,提高管理水平

管理体制作为管理工作的基础,完善的管理体制是实现群众文化活动顺利开展的关键,面对新时期,积极加强管理体制创新,完善群众文化活动理论,并将其运用到实际工作当中,提高管理质量。因此,相关负责人要树立现代管理理念,坚持以人为本原则,建立健全管理体制,结合自身工作经验,总结教训,了解并掌握实际情况的前提下,学习国外先进的管理方法,提高管理效率的同时,促进我国群众文化事业可持续发展。

(四)重视基础设施建设,给予活动支持

就目前来看,我国群众文化活动主要包括两个类型:一方面是有形活动,另一方面是无形活动,前者是指具体项目,需要设备作为基础,才能够进行的活动;后者是思想方面的活动,基于此,加强文化活动管理,需要对设备基础设备的维护和更新。在具体管理工作中,政府要明确自身职能,积极融入文化事业相关内容渗透到城乡建设中,实现二者有机结合,此外,还需要加大文化事业支持力度,设置专门街道文化站,促使其发挥良好的示范作用,从而实现群众文化事业与城乡建设双重目标。

三、结论

根据上文所述,群众文化活动管理作为一项基础性工作,在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等方面占据重要位置。因此,政府相关部门要明确认识到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并树立现代管理理念,结合本地实际情况,积极创新管理体制和方法,丰富活动形式,激发公众兴趣,提高管理水平,进而为我国群众文化事业健康发展保驾护航。

作者:吴晓 陈凌燕 单位:乐陵市文化馆

群众文化论文:广场舞基层群众文化论文

一、广场舞对建设基层群众文化的作用

(一)丰富群众文化生活

广场舞旨在丰富群众的文化生活。作为人口大国,国家提供的文化资源相对有限,尤其是近几年来我国老龄化加快,中老年缺乏相对娱乐健身途径。而广场舞由于没有舞种限制,而且简单易学,人人都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参与进来,有助于人们身心健康发展,在进行舞蹈锻炼的同时,还可以增进彼此之间的交流。广场舞由于在舞种上较为丰富,不同年龄段、不同职业以及不同层次的人都可以聚集起来,为人民相互间学习交流提供平台,使人们在这里找到心灵的归属。

(二)传递“中国梦”的正能量

在实现“中国梦”的过程中,如何引导群众积极参与到其中建设,这需要政府不断净化社会环境,积极传播社会正能量,使全社会形成一种和谐的文化氛围,广场舞让人们具体实践了文化参与。广场舞由于是群众自发性组织,这为群众之间的相互交流搭建了一个公共平台,交流各自在参与过程中的感受,在这种潜移默化中使人们的思想道德观念得到改变,情感得到升。广场舞作为当代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为人们提供文化服务的职能,这种寓教寓乐的的健康生活方式,引领了人们群众对文明社会的向往,提升整个社会文明程度,使得广场舞这种简单的舞蹈形式让人们向往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培养整个社会民族信心,增强社会凝聚力,更好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三)提升城乡的文化层次和品位

广场舞近几年在我国各地不断兴起已成为展示各地方文化与精神文明建设的主要窗口,是丰富城乡人民群众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广场舞的发展使人们改变了对舞蹈的看法,平常百姓随时可以根据自身的兴趣参与其中,使每个人都有在舞台上表现自己的机会,增加了人民群众的自觉参与性。广场舞为那些不同年龄段、不同层次以及不同职业的人聚集在一起,提供相互交流与学习的平台,借鉴各自的优势,学习新的舞蹈形式,这种简单易学的方式,带动那些平时不怎么爱活动的人群,丰富他们的业余生活。通过这种方式使更多的人都能参与进来,使整个城市都呈现出积极向上的文化氛围,通过广场舞使每个人的才艺得到展示,身体与心里上得到满足,每个人的情绪得到释放,使人们有一个积极的心态去面对生活。广场舞蹈的兴起促使人们追求更高的精神文化生活,在这一过程中学会了如何去欣赏高雅的作品,增强了对艺术作品的鉴赏能力,使人们的整体文化艺术水平得到提高。广场舞的兴起对于缩短城乡之间的文化差距,促进农村文化水平将起到积极的作用,同时对于提高整个城市的文化品味也将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树立整个城市良好的形象。

(四)展示群众文化建设成效

广场舞在提高人们业余文化生活的同时,也为展示当地文化建设提供了一个依据。广场舞在参与人数上由于比较广泛,其他没有任何一种舞蹈娱乐方式能够与之相比。首先,广场舞的不断兴起,为了使人们有一个比较合适的场地,多数地区都修建了文化广场,使得民间艺术社团不断发展,广场舞的兴起使这种形式的艺术社团不断增加。其次,各类广场舞比赛,演出活动较多,人民群众通过广场舞的锻炼为日后参与各类比赛提供了机会。,通过广场舞的形式,使人民群众由文化活动的观赏者转变为积极的参与者。广场舞进一步激发了人们参与活动的热情,吸引更多的人去参与,丰富群众的业余生活,全民参与的广场舞,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了良好的社会氛围。这种全新的文化氛围模式承载着一种健康的审美理想与追求,赋予了强劲的文化生命力,使群众的文化生活有了新的目标。广场舞的进一步实现,对于建设和谐的文化与美好家园将发挥积极的作用。

(五)推动群众文化建设创新

广场舞作为群众自发组织形成的舞蹈,不仅仅是一种简单的文化现象,更是值得全社会思考的社会现象。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广场舞在各地的不断兴起,反映了当地社会文明程度,也反映了人民群众对精神文化的追求;同时,又能体现出在和谐的社会环境下,人民生活水平得到了极大提高,充分体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作为当地有关政府部门,应积极引导人们参与广场舞,推动文化建设创新发展。当地政府文化部门,应积极组织引导、培训、监督,加大宣传力度的同时,采取相应的解决措施,使广场舞朝着更加有组织的方向发展,只有这样广场舞才能更加有序发展,参与程度也会越来越高。

1.发挥基层文化部门的引导作用

作为当地文化管理部门应利用自身的优势,积极宣传让不同的群众都能参与进来。定期组织各类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当然在开展这些活动的过程中,文化主题活动应更加新颖,有一定的感染力与号召力。让人们在这些活动中心智得到成熟、陶冶情操、提高思想素质与文化水平,使广场舞更加有形式的展开,吸引人民群众更加自觉的参与进来,文化素养得到提高,通过举办各类形式的舞蹈表演,使广场舞保持的更加持久,让广场舞成为群众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2.加强辅导培训,推广广场舞

广场舞作为基层文化的一种形式,在开展之处,应转变原有的工作作风。广场舞的深入开展需要深入到群众当中去,加强对广场舞的有效科学引导,使广场舞真正服务于人民群众。首先,要加强相关的培训辅导,让群众掌握基本的音乐知识技能,提高群众的文化鉴赏能力与艺术思维能力。其次,要研究广场舞的实际特点,了解群众的文化创造力,满足人民群众的实际娱乐需求,多编排一些适合不同群众层次的广场舞,使不同层次的群众得到相应的需求。,要制定相应的培训计划,培育那些业余的文艺活动代表,利用各类方式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使广场舞更加有序的展开,培训之后组织群众参与各类比赛,通过舞蹈比赛的形式提高群众的竞争意识,增强整个队伍的凝聚力,为参与广场舞的群众提供更加广阔的平台,从而带动更多的人参与进来。同时,要打造属于地方特色的舞蹈形式,推动群众文化建设发展水平提高。

3.拓宽宣传方式

在推动广场舞更加有形式展开的同时,拓宽相应的宣传方式也是必不可少的,通过宣传使更多的群众知道如何去参与,在拓宽渠道上可以通过电视广播媒体等宣传方式,扩大广场舞在群众当中的影响力,吸引全社会关注以及相关的文化部门重视。在推广广场舞的过程中政府应牵头,协同文化部门合作,让全社会形成自觉有效的发展态势,促使广场舞健康发展。

二、结语

广场舞作为当今丰富人民群众业余健康生活的有效形式,有其自身特有的艺术特征和文化形式,广场舞的进一步发展无论是在丰富人民群众业余生活方式上还是在加快我国基层文化建设上都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当然,广场舞在不断发展的同时需要政府文化部门的有效引导,使广场舞更加规范化,进而得到进一步的发展与推广,促进基层群众文化建设,推动和谐社会健康发展。

作者:吴文婕 单位:海口市龙华区文化馆

群众文化论文:公民道德群众文化论文

一、群众文化与道德建设的现状

(一)群众文化滞后的现象以及带来的影响

文化不能同经济同步发展这是普遍存在的问题,这里说的同步不是亦趋亦步,而是指适应经济发展步伐。文化滞后现象自我国的存在相当普遍,特别是群众文化的建设与世界文化脱节,基层群众对文化了解有限,因此发展群众文化就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现阶段,自发组织、自娱自乐的群众文化活动可谓遍地开花,但其求新、求美的巨大热情与实际能力和活动效果相差甚远。许多的民族文化得不到继承和发展,正在被历史所尘封,而精英文化与市场运作联姻所形成的“赚钱文化”和“文化赚钱”越来越火,群众文化活动由于是“赔钱的文化”和“奉献的文化”日益被冷漠。这也就使得群众文化的教化作用、在道德建设中发挥的作用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重要。

(二)道德建设风尚的正反面影响

道德状况是一个民族与国家道德风尚的体现,是社会文明进度的衡量指标之一。而现阶段我国公民的道德素质令人堪忧,与社会主义所提倡的精神文明建设存在很大的差距。当前社会道德观念消极落后,传统文化中消极落后的道德观念也被继承了下来,这就使得今天道德观念在传统文化的影响下,出现了消极的一面,对社会现象的冷漠态度,普遍有一种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态度。利益面前无道德,这种现象可以说已经普遍存在于我们的社会。众所周知的“小悦悦”事件,这只是从侧面反应了人们的冷漠。老人摔倒,扶起的人却要被告上法庭。这些我们该怎么面对,又该以什么样的方式转变这种不正之风。道德的下滑会导致一个国家丧失未来。现如今道德没有一个标准的衡量标准,如何判断道德的内涵日渐困难,而新旧道德的标准没有明确的界限,使道德的建设面临的困难巨大。

二、群众文化在公民道德建设中的作用

(一)群众文化作为载体的推动作用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要快速发展必须要有一定的载体,人民群众是社会主义的载体,同样,群众文化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载体,承载着社会主义的文化建设并赋予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以丰富的内涵和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动力和源泉。将群众文化和精神文明建设有机结合起来,把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思想及先进的文化等深入人民群众的思想中,营造良好的、健康的文化氛围,提高人民群众建设社会主义及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积极性,提倡社会主义的新风尚,充分发挥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在人民群众思想文化领域的主导作用。依托群众文化生活,扩大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影响及作用更好的为社会主义的建设服务。利用群众文化活动传播社会主义新思想、新政策、坚持爱国主义教育,引导人民群众将文化活动的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来,增强精神文明建设在群众中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团结广大群众为社会主义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建设做贡献。

(二)群众文化对道德建设的社会功能

群众文化的社会功能包括宣传作用、精神调剂的作用、团结凝聚的作用和普及知识作用。群众文化建设和道德建设都属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范畴,因此群众文化的建设关乎公民道德的建设,在公民道德建设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群众文化可以拟定主体进行宣传教育,以达到教化民众的作用。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推进公民道德的建设。群众文化通过组织群众活动,将群众聚集在一起,增强彼此间的交流,加深彼此的了解,培养共同的爱好,有利于民众的团结互助,以这种方式来推进公民道德的建设。发展多种方式的群众文化能够丰富人民大众的精神世界,以高尚的文化来陶冶人民群众的情操,养成正确的文化观念,进而推动社会公民道德的建设。

(三)拓展多元化的群众文化发展空间

群众文化不能拘泥于任何一个环境和方式,而应该开展多种形式,利用多种空间。如目前流行的企业文化、职工文化、校园文化、商业文化、老年文化、青少年文化等,都是新时期群众文化的发展空间,如果这些空间利用好了,那么群众文化工作就能成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有效载体。以职工文化为例,职工文化弘扬的是工人阶级的伟大品格和劳模精神,以“爱岗,敬业,争创,艰苦奋斗,勇于创新,淡薄名利,甘于奉献”引领职工。以“诚实劳动,辛勤劳动,创造劳动”引领社会时尚。在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上较大限度激发正能量。因此,职工文化是提高职工素质乃至整个社会群体人的素质的摇篮。

(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营造群众文化发展的良好环境

要将群众文化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有机的结合起来,把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中的内容融入到群众文化中,提倡社会主义新风尚,营造健康的、良好的文化建设氛围。依托群众生活,发展群众文化。抵制低俗文化对群众文化的侵蚀,因此国家要加强对群众文化建设的指引,群众文化以群众为基础,但是不能为了充数而将低俗的文化引进到群众文化建设中。大力发展群众文化的同时也要注意群众文化的质量。

作者:赵延鹏 单位:济宁市工人文化宫

群众文化论文:文化活动基层群众文化论文

一、群众文化生活的概念及开展群众文化活动的必要性

群众文化活动是指人们自动参与的一种社会文化活动,以自我娱乐和自我开发为目的,满足群众的文化生活需要,拥有参与广泛和以人为本的基本特征,是一种人类社会进程中存在的一种社会性文化活动。群众文化活动属于一种人类的创造性活动,能给社会带来活力、促进社会的进步。文化和科学是互补的关系,一方面科学技术的进步给文化活动提供了现实的物质基础,开拓了文化新领域,同时,文化的繁荣又会给科技的进步带来新的活力,提高人们学习科学的积极性,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另外,社会文化的大繁荣促进社会观念的变化与社会的和谐,刺激文化消费又会刺激经济的增长。最重要的能够提高群众的幸福感,文化是民族之魂,作为炎黄子孙,在丰富群众文化发扬传统文化上我们都有义不容辞的责任。发展群众文化活动能够给我国带来多方面的好处,因此,在新形势下的中国,积极丰富群众文化活动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成了十分迫切的问题。

二、人民群众文化生活开展的障碍

(一)领导班子忽略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基层领导学历普遍不高,据郭梅枝对新乡市农村干部的调查显示,19600人中81%为初中及初中以下文凭,在群众文化活动中,基层干部的文化素养有非常重要的作

用,一方面,有文化素养的基层干部对文化活动更为熟悉,能够更加自如的安排群众的文化活动,另一方面,基层干部可以在活动中起到带头作用,鼓励大家丰富文化活动。我国发展进程决定了农村基层干部文化素质普遍低的实际情况,这是发展群众文化活动最主要的障碍之一,如何提高干部们的积极性成了攻克这个难题的关键所在。乡镇干部学历比农村干部学历高很多,初中以上文凭占70%,近几年来乡镇的文化活动开展明显丰富了很多。

(二)活动资金来源渠道不广泛,缺乏专业人员

目前,群众文化活动的经费主要来自企业的资助,大型文化活动主采取企业冠名、市场化运作的方式来进行的,资金来源范围不广,农村基本没有专门的资金来源。无法满足群众对文化生活的需求。其次是专业人员的缺乏,尤其是舞蹈、音效、剧本创作、导演之类的,专业组织人员数量不够,各个乡镇文化站工作人员严重不足。总体上来看,基层群众文化生活比较单调、没有形成持久性的文化生活,反而是打牌成了人们休闲时的主要消遣。群众文化生活发展不平衡因素依然存在,农村地区提倡的文化生活未能引起广泛参与,还需要加大对文化生活的扶持与投资。

(三)群众没能参与其中

群众文化应具有大众化通俗化等特点,脱离了群众来办群众文化无异于拔苗助长,的群众文化必须是植根于人民群众之中,目前不少地方的文化运动办的风风火火,耗费了大量人力财力,结果群众图个热闹看,没能实实在在的参与进去。组织活动时党政机关唱主角,活动办的热热闹闹实际效果却不怎么好。

三、因地制宜开展群众文化生活的具体措施

(一)加强基层干部文化素质教育

加强基层干部文化素质学习,夯实文化基础才能更好的为人民服务,在实际工作中应扫除思想中落后部分,保障与时俱进,基层干部只有紧跟时代的步伐,看准了社会前进的方向才能做好这个领头羊的作用。文化活动中,干部更因该积极带头,将群众文化生活办得丰富多彩。在学习的实际过成中,不少基层干部认为自己老了,对加强文化生活方面不上心,对此,因该组织学习文化的重要性,从理论上让这些干部们信服,同时,让干部们保持积极的心态,勇于创新。干部的素质是在不断地学习中磨练出来的,培养终生学习的思想十分重要。评价一个干部好不好,一个最重要的地方就是看他的对待工作的态度,如果他奋勇争先,勇于创新,能够为群众开创新局面,那么他就是一位值得人尊敬的好干部,21世纪世界上的主题是和平与发展,文化软实力对国家在世界上的影响越来越重要。

(二)国家给予适当资金支持,合理调用资源

城镇群众在举行大型文化活动时,采用企业出资、市场运行的方式,虽然资金来源范围不广,但是还是有资金来源。相比较下,农村文化活动基本没有资金支持解决这一矛盾主要得靠政府拿出部分资金来扶持农村的文化活动,实际操作中,政府拿出部分资金作为奖励,农民自己拿出部分资金作为运作费用。多方面出发,丰富群众文化生活,针对农民基层文化生活的自发性、零散性、被动性等特点,动用相关资源促进“三下乡”活动的开展,组织专业文化团体开展巡回演出,把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节目送到家门口。扩大数字化电影,开展电影公益放映活动、延伸图书网点,在乡镇、社区建立流动图书点,并定期配送图书到各基层图书室,几提高了图书的利用率,又丰富了群众文化活动。

(三)积极鼓励群众参与,培养文化人才

现阶段不少群众活动只是浮光掠影般热闹过了,活动完了后没有什么影响,从开始到结束都是政府部门唱主角,群众只远远的看着,精彩处叫声好,回去就什么都是一个样。这不是真正的群众活动,真正的群众活动是群众实实在在参与进去了,这对于群众来说是两件事,我参与了与我看了不同,统筹推进城乡文化发展、历史文化传承、着力帮助和扶持本土文化。培养文化人才有利于我国传统文化的推广和发扬,培养文化人才是一项持久性的工作,各地区文化工作者因当以爱心、耐心和紧迫的使命感来培养文化人才,让我国文化事业能够进入更好的一片天地。

四、结语

群众文化是民族文化的土壤,耕耘好这片土地我国民族文化才有生长之地,因地制宜的群众文化活动方案尊重各地区的实际情况,在不同的地方对症下药,发展各自特色文化,为将我国打造成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而努力。总的说,群众文化和的民族文化就是水和鱼的关系。文章从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阐述了我国群众文化活动的问题,提出了部分解决方案。

作者:徐琦燕 单位:芜湖市南陵县文化馆

群众文化论文:模特编导群众文化论文

一、在模特编导过程中,怎样选题构思作品

1.群众文化模特艺术的特点之一就是具有浓厚的民族民间特色。比如沈阳是满族文化的发祥地,清朝的一位开国帝王努尔哈赤的寝宫——故宫就设在这里。东陵有他和皇后的墓地,北陵有第二代皇帝和皇后的陵寝,这无疑为我们的创作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契机。2.大家知道,一个好的作品应当具备,这就是好的模特团队、好的编导、好的领模、好的音乐和好的领导。随着形势的发展和人民群众欣赏水平的提高,人们对模特表演提出的要求越来越高。当我们欣赏《满族风韵》看得我们如痴如醉,当我们欣赏《在茉莉花盛开的地方》时美轮美奂,目不暇接。这些好的原创作品不仅张扬了个人的艺术才华,更展示了各个地区的人情风貌、独特神韵,这就是个性,这是一个好的模特作品除上述提出的五个优点之外还要加上一点。因此在编排作品时一定要以您熟悉的选题构思作品,只有这样才能出好的作品。

二、在模特编导过程中,怎样才能把握作品的独特性

模特艺术的较大特点,也就是为什么能兴起、发展的这么快,就在于具有浓郁的民族民间独特性。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所以各个地域的服装特色都不同程度地在模特服饰中有所表现。比如巴黎时装周的作品为什么能在全世界引起轰动,就是因为它的服饰是以本民族为基点,融合了其他民族生活、民族心理、民族情趣、民族性格等对模特服饰产生最直接的影响。中国的模特艺术在其发展过程中无外乎两个方向:及时,地域性民族性的继承、创新、发展。第二,还要不断接受世界上各国、顶尖国家的模特艺术的编排的影响。在整个群众文化模特的编排工作中,服饰和各种肢体语言非常重要。一部好的作品一定是整体展示和表演者的活力和服饰的,同时让整个画面更加美轮美奂,多姿多彩。如一场模特演出,其编排的技巧不但要注重外部的标志,更要注重内在的创作。模特作品具有生命写意性,动作写意性,服饰与意性等内在思想,还要注重内在感情的创作,这就要求我们在编排作品时,一定把握作品要表现的时代特征,编排者的独特精神思想。只有这样才能把作品编排的更加巧妙、更加新颖、更加前卫、更加时尚。

三、在模特编导过程中,怎样把握作品的灵活多样性

在模特作品的编排过程中,首先要有一套完整的构思、创作理念。1、出场的演员人数、年龄段、角色的分工。2、编排的动作,所要表达的主题,突出特长技巧、服饰的要求,肢体语言动作的编排。3、整个团队的基本步法。因为是群众文化队伍,所以动作都要以基本、基础的动作为主,大家必须在一定的时间内把作品完成,演员之间要有相互帮助、相互学习、共同进步的思想。4、不断丰富编排的方法,充实模特思维,积极讨论,请专家学者共同商量,对作品进行及时的修改。向其他不同艺术门类进行借鉴,一切成功的经验、表现形式、艺术风格、艺术流派等都应该是我们学习择取的对象。历史证明,凡是作品缺乏对本土文化的驾驭能力,缺乏对当今时尚、民族、历史、社会元素的掌握,必然形成作品没有思想,没有内容,不伦不类或落于俗套。与此相反,成功的作品往往在借鉴上恰到好处,为我所用,广采博纳,使自己的作品灵活多样,给人一种美妙无比和生命永恒的艺术享受。

四、在模特编导过程中,怎样巧妙选取音乐

作为一个编导,一部作品的成功与否,背景音乐是否选择的恰当是关键的关键。纵观模特发展史,每一部好的作品凝聚了作者的思想、情感和态度,寄托了编导的梦想、追求、希望。我们从不同的作品中可以看出不同音乐的编排,成为编导在作品中体现自我,追求生命轨迹,实现价值,突破自我的一部分,也是所为之奋斗的目标。因此,作为一个编导,要想整个作品完整、和谐、风格独特、时代气息浓郁,充分运用模特艺术形象思维展开艺术翅膀,表现出时尚、朴质、大气、深邃的艺术美感。音乐是我们的创作中一种既定的、可行的、予以变化运用的最基本的元素。

五、在模特编导过程中,怎样拓展编排思路

模特的美除了它本身所具备的肢体语言的流畅,步伐的韵律美,风格的多样化外,模特舞台表演编排的动、静结合,作品的主题思想,舞台造型、台步的设计以及肢体语言动作技巧等体现,多样的模特队形编排无疑是拓宽编导的思路,在演出的编排设计中,一场模特秀的表演应当以现场演出的舞台的场景为基本要素,音乐的选材、服饰的变化、灯光的变幻、舞台布景和舞台造型都以展示编导的编排思路,表演、服饰、舞蹈、音乐等综合元素的应用无疑不是为了表达编导的主题思想,给作品提供独特的创作理念。

六、结语

总之,模特艺术是一门综合的艺术。之所以能发展得如火如荼,是因为它是各种艺术的综合体。作为群众文化艺术模特编导,如何在模特编排中恰到好处地植入各种艺术手段,提高模特审美功能、自娱自乐功能、自教自乐功能、以此来满足人们愉悦身心的要求,让更多群众加入进来,大大提升她们的表现力和美感,因此,如何在模特编排中恰到好处地表现群众文化生活,加强模特艺术的多元化效果和感召力是一个值得我们模特编导应该探讨的问题。

作者:高海鸥 单位:辽宁省沈阳市群众艺术馆

群众文化论文:文化馆职能群众文化论文

一、我国对于群众文化建设工作建立了一套自上而下的体系,确保群众文化建设顺利进行

这个体系自上而下包含了国家政府,地方政府,文化部分以及最基层的地方文化馆。从政策的出台到具体的实施,这套阶梯状的体系自建立以来确保了群众文化工作落实到实处。在阶梯中,最基层的文化馆对于群众文化建设具有重要的不可替代的意义。文化馆的历史形成可以追溯到解放之前,那是的文化馆成为“民众教育馆”,解放后参照苏联的模式改为“文化馆”,主要负责当地的文化建设工作。我国在改革开放初期着力发展经济,提高生产力,对于文化事业的建设相对薄弱,各地虽然建立了文化馆,但是并没有充分发挥其实际意义。现阶段我国提倡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文化事业建设,尤其是群众文化建设如火如荼,文化馆的建设和职能显得尤为重要。

二、文化馆的主要职能

1.举办各种展览和讲座,聘请当地艺术家和专家进行作品展览和民俗艺术讲座,普及文化知识,促进当地精神文明建设。

2.组织策划以娱乐群众身心为主要目标的娱乐活动和文艺活动,组织民间文化艺术团体进行巡回演出,丰富群众的艺术生活。

3.发现,发掘,辅导和培养群众文艺骨干人才。

4.建成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基层服务点,开展数字文化信息服务

5.指导下级社区中心和文化站的文化工作,并向下级文化站和社区文化中心提供资源和文化服务。

6.开展地区间的对外文化交流活动等。文化馆的基本职能早已经明确,充分履行这些职能并不断拓展创新是文化馆目前面临的主要工作,

三、对于群众文化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

1.以文化馆本身的特点上来看,文化馆是最贴近基层群众的一个文化机构,是阶梯的最底层。

贴近民众生活,了解民众需求。最重要的是深入基层,了解当地的民族文化发展历史,更容易组织和发展民族文化。在文化馆组织的各种文化项目中,文化二字在群众中不再是高不可攀,文化馆将原本遥远的舞台和艺术搬到了群众的日常生活中,多数地方文化馆都是从基层群众中成立起来,贴近群众的文化工作者深得民心。

2.文化馆目前更趋于发展成为公益性文化机构

以内蒙古呼和浩特地区为例,2013年为了响应政府的号召,呼市多地区文化馆实行免费开放政策,面对群众免费展览当地首府文化。这一举动较大范围的普及了群众文化的概念,也让群众文化实现了群众二字的根本意义。

3.文化馆是国家单位,自上而下起到了承上启下的纽带作用,连接了政府和人民。

将政府颁布的具体政策实施下去,同时可以向上反映当地群众文化发展的具体状况,确保群众文化的发展工作持续有效的发展。中国地大物博,不同的地区和不同的民族拥有不同的特色文化,文化馆可以跨地区的进行文化交流,真正的实现文化的多元化发展,地区之间互通有无,进行同种文化形式不同文化特色的比赛交流。

4.文化馆的主要职能还包括了发掘和培养当地的文艺文化骨干人才。

培养人才不再是高校的专属工作。同时文化馆吸收的专业文化人才也可以为群众文化事业服务,简而言之文化馆是最贴近群众的人才资源的聚集地。文化馆从解放初期的雏形发展至今,经历了时代的洗礼。无论是从数量上还是从结构上都有了进一步的发展。然而文化工作必须与时俱进,文化馆的发展也应该遵循时展的基本规律。想要更好的为群众文化建设工作服务,文化馆这一基层文化机构还需要更好的发展。从人才引进方面,文化馆应该根据时代的需要,从社会上和高校中大力引进文化专业人才,指导和组织当地文化工作的发展,并且采取有效的方法防止人才的流失,其中包括提高文化工作者的薪酬待遇,福利保障等。从人才培养方面,已有的人才应该着重培养和学习,不能止步不前。人才的止步带来的是文化的停滞。在活动组织方面,文化馆也应该不断创新拓展,形式不能仅仅局限于现有的歌舞,书画展览等,应该将重点放在当地特色的文化发展上。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许多当地的民族特色文化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部分,因此设有非遗中心的地区,文化馆要与非遗中心配合起来工作,如果没有设置非遗中心,那么文化馆应该承担起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任,保护历史沉淀下来的文化精华。

四、结语

综上所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需要经济文化双向发展。在经济方面我国近年来取得的成就,生产力水平和经济水平在国际上的地位有目共睹。在文化方面必须与经济同步发展。群众文化较大的优势是在人民群众中发展和普及,群众文化的发展有利于和谐社会的建设。而在群众文化建设过程中,地方文化馆起着标志性和纽带性的作用,一个文化馆的发展水平直接代表着当地文化的繁荣程度。因此,文化馆的建设是未来我国文化事业发展的重头戏。

作者:钱耿 单位:内蒙古呼和浩特群众艺术馆

群众文化论文:摄影文化活动及群众文化论文

一、群众文化活动在群众文化体系中居于核心地位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群众文化活动越来越成为人们不可缺少的精神生活内容。群众文化活动以其广泛参与性、大众性,在我国人民的文化生活中占有突出的位置。哪里有群众,哪里就有群众文化活动,群众性摄影活动随之蓬勃发展,许多题材广泛、内涵丰富、生活气息浓郁的佳作丝毫不逊色于专业摄影作品。群众文化活动摄影创作,与其他专业摄影门类和摄影流派不同,往往形成了独特的创作群体与受众群体,其作品也具有特殊的艺术规定性。创作群体的大众性与受众群体的普遍性是较大的特征,这种作品艺术应当具有明晰易读、群体认同、感染引导、审美教化等的基本特征。在丰富多彩的群众文化活动中,如何捕捉内容健康向上、形式灵活多样、为群众所喜闻乐见的摄影艺术题材、从中涌现出更多的作品,这是研究在群众文化活动中捕捉精彩画面的根本意义所在。每一项文化活动都有它的主题形式和风格。摄影时首要的一点是不能违背需要表现的主题,在必要时需要通过构图、光影和对比突出活动的主题和风格。这就涉及到摄影的真实性问题。每一门艺术都有它自身存在的特性、价值和功能,摄影艺术也不例外。与其他艺术门类相比,摄影的价值突出的表现在它真实记录的功能上。由于摄影艺术的门类很多,其真实性的评价标准也不一样。但真实性始终是其摄影创作最重要的评价尺度,只有真实才能保障对时代记录的客观性。但摄影艺术的创作又具有较强的主观因素,艺术家对原始影像可能会有自己的再创作,但发挥艺术创造力的空间,都必须是依靠真实基础上的再创作,而不是作为弄虚作假。因此在一场群众文化活动的摄影中,为了在忠实表现主题的同时创造出有艺术性的画面,在摄影时应考虑两重工作。一是负责把该项活动自始至终纪实性地拍摄一套资料归档;二是在工作中结合摄影艺术创作,努力从中攫取有光影、动态效果的理想画面,使其成为一幅好作品。

二、群众文化活动贴近生活、源于生活。对群文摄影而言,生活是创作的惟一源泉

只有通过深入生活,通过必要的艺术规律,才能创作出形式美、含蓄美、有新意、有激情、有感染力的、情景交融的意境。深入基层,深入群众,了解群众文化活动的组织情况、开展状况,是拍摄群众文化活动的基础。一般而言,想要拍一幅好照片,那么色彩赏心悦目、构图严谨和谐足矣;但想要创造出一件好作品,我们就要求有内涵、有张力、富于想象、能产生心灵碰撞,才能产生艺术感染力。群文摄影一般需要在拍摄前做充分的前期资料准备工作,要对即将拍摄的文化活动做充分的了解与调查,需要阅读和搜集详尽的资料。如到社区露天广场拍摄照片,要了解场地的大体情况,在正式拍摄之前,好提前拿到节目单,了解节目的进程。或者多看看排练,尤其是彩排,尽可能掌握节目内容、舞台画面、灯光效果等。又如少数民族的火把节最有价值的还是抓住众人举着火把转圈的场面,民间艺术中的秧歌和腰鼓舞场面跳跃动作的高大形象等,这些都是需要贴近生活,事先搜集资料才能掌握,只有事先做好功课,在摄影时才能信手拈来,灵活使用各种摄影技巧。总之,在群众文化活动中有很多摄影艺术题材可以捕捉。群文摄影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只有贴近群众、贴近艺术,用“心”去摄影才能出好作品。

三、群文摄影作品都是反映群众文化活动内容的,以纪实性场面居多,如果缺少明快光影效果及动态效果,则会缺乏视觉冲击力,不是上乘之作

因此,在摄影时,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表现形式去进行摄影创作,善于从平淡中捕捉精彩的画面。因此,摄影师创作群众文化活动摄影时可以从光线、色彩、影调以及时间和空间等各个角度,根据其创作的内容充分发挥各个造型语言的特点和优势,以满足创作主题的需要。

(1)光线。

在群众文化活动摄影中,文化活动的举办场地对光的影响至关重大。摄影艺术是用光来造型的艺术形式,对光线的依赖程度远远大于其他视觉艺术。无论是取景、布光、曝光,还是对被摄体的如实描绘、揭示或表现都离不开光线,光线的强弱、聚散、方向、距离等都会对画面效果带来直接影响。可以说,光线是摄影的灵魂,它决定了整个作品的基调。同样一个物体,在不同强度和不同颜色的光线下会呈现出不同的感觉。摄影艺术的光影语言在表现色彩、影调和空间,突出主体形象,增强环境气氛渲染和视觉造型表现力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审美作用。此外,光线还能够引发人们不同的情绪感受和联想,表达特定的情感和情绪,增强作品中的人文色彩。

(2)色彩。

群文摄影中,可以用不同的色彩能够表达不同的主题和人物的情感。摄影艺术不仅能够描绘客观的色彩世界,还可以发挥色彩的性格表现不同的情调,增强作品的艺术效果。摄影艺术中的色彩和光线有着密切的关系。光线的明暗强弱、入射角度和方向都会影响画面的色彩基调。因为受客观事物本身色彩的制约,摄影师通过色彩还原来实现色彩展现,即选择事物本身的色彩,再现镜头前的色彩,这种视觉表现语言给人的色彩美感更直接、亲切、真实。为了使影像色彩更为丰富细腻,摄影师还可以通过选用不同的胶片、滤色镜以及后期制作等手段来控制画面的色彩趋向和基调,突出色彩的重音,增强画面的效果。

(3)影调。

摄影画面在光线作用下产生的由白到浅灰、由浅灰到深灰、由深灰到黑等多层次的调子。群众文化活动摄影中通常可以把摄影影调分为高调和低调、软调和硬调。影调的重要作用使摄影能对丰富多彩、千变万化的自然景物的颜色进行高度概括,高层次反映、筛选和提炼,使之成为一种概括力和含蓄性都极强的艺术,使之更易于揭示事物的内在灵魂之处,表现摄影师的思想感情和人民群众的思想感情。

(4)时间和空间。

摄影展示的是一种时间和空间的概念。时间的多层次拓展和空间的转移叠加作为摄影独特的可拓展性语言,一直是摄影的表现手法和造型手段。群众文化活动摄影虽然有持续时间长的特点,但往往精彩只在一瞬间。摄影是一种随时间而增加其魅力的艺术表现形式,因为它本身就是一种捕捉时间的艺术。群众文化活动也具有规模大、参与人数多的特点,因此摄影的纪实性、瞬间性、图像性决定了群文摄影艺术的形象往往是空间的定格。摄影的瞬间性特征决定了摄影艺术难于表现时间的流逝,难以表现事物变化的过程。为了能加大表现力度和幅度,摄影艺术着力于对艺术形象深层意蕴的发掘和意境的开拓,使作品更富有内涵和意义。

四、每个人不同,每个角度不同,每个层面不同,摄影作品也千差万别

群众文化活动摄影主体多,受众广,因此,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拍摄,创作者和世界之间,创作者和创作者之间,世界和创作者之间,图像和创作者之间,观者和图像之间,观者和创作者之间,观者和世界之间等等的各种交流,摄影作品各种各样,每件作品的背后都渗透着种种的干扰和触动,或许是作者内心世界的反应,或许是世界图像的反应,或许是抵抗内心世界的反应,或许是迎合世界的反应,摄影同绘画等其他艺术一样,在记录着多样的关系,带来了观看的缤纷。要创作出一幅的群文摄影作品,摄影技巧也必不可少。群文摄影工作者自身文化、业务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到群文摄影活动的质量和发展前景。一部顶好的相机不会操作,也拍不出好照片。没有熟练的操作技能,遇到精彩的场面,也不可能将瞬间真实地记录在底片上。一名的群文摄影师应该掌握的技巧至少应该包括以下几点:

(1)善于观察。

从某种意义上说,摄影,百分之九十是观察,百分之十才是拍摄,不善观察就谈不上真正意义上的拍摄。一幅的摄影作品不仅仅只机械地表现被摄对象的外观,而是要深刻地揭示出其内涵和神韵。虽然高明的观察并不能保障创作出上乘之作,但是,没有这种观察力,要获得的摄影表现力是决不可能的。

(2)善于对比。

所谓对比,就是在画面中将两种不同性质的事物或两种存在巨大差异的表现形式并列,使之互为依存,互为映衬,以产生强烈的视觉刺激,突出主体。对比是摄影创作中极为常用的表现方法,它的具体形式通常包括虚实对比、影调对比、色彩对比、大小对比和透视对比等。对比的运用,并不是一味地追求画面内容或形式上的对立,的对立不是我们的最终目的,我们所需要的是一种和谐之中的对比,这样才符合更高层次的审美要求。

(3)设计和运用线条。

虽然线条是最基本的视觉元素,却具有极大的表现力。它不仅能表现形状,确定边界,指示方向和暗示空间,而且具有一定的象征意义。例如:水平线——暗示着宁静、镇定和安详,视觉上有平稳感。垂线——与坚定的信念相联系,有雄壮和抗争之意,视觉上有严正、直接之感等。线条不仅能通过粗细、曲折、长短、数量以及在画面中的位置,给人造成各种印象或引起各种感觉,而且还具有引导性,在画面中,它能够有效地引导受众目光按照一定的顺序逐一地从主体的一个部分转移到另一部分。因此,在所有的视觉艺术创作中都非常重视线条的设计和运用。

(4)运用前景。

运用前景是摄影创作中常见的表现手法。由于前景是被摄体的一部分或被摄体周围环境的一部分,因而可以象征近的概念。前景在画面中所占的面积越大,近的感觉也就越明显。不仅如此,从构图和视觉感受角度来说,前景还有增强透视和空间感、平衡和美化画面或将受众的视线引向被摄主体的作用;而从内容的表达上来说,前景还可以起着说明、解释主题或渲染气氛的作用。

(5)调节透视。

摄影的成像特性之一就是用一个二维空间表现出三维空间。与三维空间相比,二维空间没有前后(深度)这一维度空间,这使得从客观上说,许多再现的被摄对象有可能失去原有的立体感和空间感。因此,在摄影创作中,摄影师如何利用人对深度的知觉经验,尽可能突破平面视觉的局限,在二维的平面空间中表现出被摄对象的空间层次感和立体感就显得尤为重要。要创造性地对摄影中的透视表现加以调节和控制,摄影者除了掌握线形透视、空气透视和散点透视的基本规律外,还必须深谙线条、光照强度、光线的硬软、光线的方向、拍摄距离、拍摄方向、影像清晰度、镜头的焦距和视角、色调、画面布局等影响透视的要素。的群众文化活动摄影作品,必然包涵丰富的情感。摄影是一种创造性的精神活动,当客观对象满足于个人情感需要时,就能够引起其创作的冲动,促使其积极思考并进行创作。情感被认为是对客观事物做出的一种心理反映,是对客观事物的一种爱憎倾向,同人的要求、愿望、理想联系在一起,带有强烈的主观性。人是一种感情动物,摄影师的情感比一般人还要丰富。摄影师是在情感的支配下去观察现实,选择画面的,客观外物之所以能在摄影师的眼中成为被摄对象,其原因就在于客观外物的某些特征与摄影师的情感相契合,而成为摄影师抒发情感的载体,成为摄影拍摄的对象。我们看到鲜艳的花朵、茂密的森林、坚韧的岩石会生发感情,听到一场动听的音乐会或者看到一场精彩的球赛会生发感情,看到奥运会运动健儿为国争光努力拼搏以及地震后人们失去家园和亲人痛苦的表情更能生发感情,可以说生活中的各种情形都是情感生发的源泉。当摄影师把自己的情感注入到被摄对象中去的时候,通过镜头,提炼加工,我们就可以从他的摄影作品中观照出摄影师的喜怒、爱憎、抑扬、褒贬的情感倾向性来。而摄影师在创作中所运用的各种表现手法,也是在情感的支配下,巧妙运用光线、线条、色彩、构图等摄影要素去表现现实的,并通过作品表达了摄影师本人的思想感情。

五、结语

总之,群众文化活动是一个十分宽广的领域,参与人数多,情况复杂多变,如何采取科学的方法,在群众文化活动工作中发现美,提高文学修养和艺术水平,充分认识摄影表现手段中的特点,突破限制,以更深刻、更有力地表现手法,对自身、对社会、对自然的各种体验,丰富作品的文化内涵,只有真正将我们心目中的意境表现出来,才能引起欣赏者的共鸣,才能得到社会的承认,这才是在群众文化活动中捕捉精彩画面的必由之路。

作者:祝华 单位:内江市文化馆

群众文化论文:社会主义社会下群众文化论文

一、社会主义社会下群众文化的特点分析

1.社会主义社会下群众文化来源的群众性特点

在现实的社会主义社会下,很多群众文化均来自群众自身的生产生活实践,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很多的群众文化都是根据群众自身的一些经历进行改编和创作出来的,因此说社会主义社会下的群众文化植根于基层,来源于民间,而社会主义社会下群众文化的一大特点便是基层性和群众性。也正是由于群众文化具有这样的特点,反映了现实中很多群众文化的基本生活,才更加受到群众的欢迎,并成为国人雅俗共赏的一项艺术。

2.社会主义社会下群众文化参与的广泛性特点

在现实的群众文化发展发展过程中,社会主义社会下的群众文化展示出参与的广泛性。首先参与的广泛性体现在,参与群众的数量和行业相对广泛,由于很多群众文化来自于民,因此,备受群众欢迎,使得各行各业的人民群众都非常喜欢这种文化活动,使得现实社会中参与群众文化的人群较多;再就是社会主义社会下群众文化参与的广泛性还体现在群众文化的传播过程中会受到所在地方地域、民族和气候的客观因素的影响。在进行的文化传播与演出的过程中,均会受到群众的热烈欢迎。因此说社会主义社会下群众文化具有参与的广泛性的特点。

3.社会主义社会下群众文化内容的通俗性特点

在现实的文化发展过程中,由于多数的文化内容均来自于普通群众,因此,群众文化以其鲜活的生命力展示在世人面前。让群众文化经久不衰,备受国人爱戴的另一个原因便是社会主义社会下群众文化内容具有通俗性的特点,由于其内容通俗易懂,即使没有上过学不具备学科知识的老百姓依然能够明白其中的内容,由于是群众创造,于是其在说话内容,言语表达,内容选择上均贴近于老百姓的现实生活,因此通俗性是社会主义社会下群众文化的另一大特点。

二、社会主义社会下群众文化的功能分析

1.社会主义社会下群众文化具有反映国家意志进行整治教育的功能

社会主义社会下群众文化对国人具有整治教育作用,首先表现在群众文化可以有效的传递国家的意志,反映国家建设的一些主张,并利用群众文化自身备受世人喜爱,以及蕴藏丰富教育资源的特点,对国人进行必要的政治教育。再就是很多群众文化蕴藏的朴素的民族情感在里面,也是很好的教育素材,如端午节的龙舟和吃粽子便是对屈原精神文化的歌颂,无形中也倡导国人要爱国,也传递了国家的一些阶级意志。以上两点都说明了在现实的社会主义国家下,党和国家非常重视群众文化发展的一定因素,便是群众文化具有反映国家意志进行整治教育的功能,在群众文化的传递过程中也将国家的一部分主张和意志传递给更多人,有利于我国文化的发展和社会主义的稳定发展。

2.社会主义社会下群众文化具有丰富群众文化生活、促进消费,有利于经济发展

在现实的社会主义群众文化活动过程中,其表现出的功能和作用有很多,其中丰富群众的社会文化生活,让老百姓在工作之余能够享受到自身所喜爱的文艺节目,增加老百姓的精神修养和诉求,使其精神世界更加丰富发展。再就是现实的群众文化活动过程中,在娱乐群众的同时,也能够促进消费,有利于国家经济发展。群众在进行必要的群众文化活动过程中,无论是一次消费所需要的服装、道具、交通运输以及后勤保障等均需要花钱购买,即使群众文化活动过程中,仍然存有二次消费,如饮料、香烟等等,这些物质的购买必然会促进地方消费的进行,使得地方税收得以充盈,经济得以发展。

3.社会主义社会下群众文化具有增强民族凝聚力,有利于国家的稳定发展

在群众文化中存有一个重要的载体,其便是节日文化。由于我国古代文化相对繁荣,因此,流于后世的节日文化也非常厚重。如中秋节、元旦、农历新年、元宵节等等,每到节日都会举国欢庆,举行大型的文化活动,每家每户都沉寂在幸福和欢乐之中。这无形中推动了民族爱国心和凝聚力的扩散和宣传,有利于国家的长久、稳定发展。

三、结束语

群众文化是我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丰富群众文化生活,促进民族凝聚力以及推动我国经济发展均具有积极意义,在现实的社会发展过程中,推动与促进群众文化的繁荣和发展对于国家以及普通民众均具有现实意义。笔者结合自身工作经验,具体探讨了民族文化的三个特点和三大功能与价值,以更好的倡导在我国进行群众文化活动,更好的丰富群众文化生活。

作者:初冉 单位:内蒙古赤峰市红山区文化馆

群众文化论文:县级文化与群众文化论文

一、县级基层群众文化工作建设现状

(一)群众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尚不健全。

地区基层群众文化只有依靠丰富的基础设施建设才能够得以发展和繁荣,因而基础设施建设是发展地方群众文化的基础性、关键性任务。就目前而言,由于受到地区经济以及政府关注程度的影响,不少地区的群众文化基础设施都亟待进一步扩展和完善。此外,还有不少地区存在群众文化基础设施利用率低的问题,地区政府及文化部门仅仅建设一些文化中心,却将其用作其他用途或作为仅供观赏的“空架子”,不能使其真正丰富群众的文化生活,也不利于地区群众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

(二)群众文化建设政策支持不到位。

由于不少地区的群众文化产业起步都较晚,其大都不具备较为健全的群众文化建设法律法规,使得地区群众文化建设活动缺乏相关政策的支持,也造成不少地区在群众文化的约束和监督方面存在较大的漏洞,没有办法对群众文化发展过程中产生的相关问题进行参考处理。另一方面,现行的群众文化法律政策大都侧重于对群众文化的管理,并没有对地区政府、社会组织等的职责进行规定,这就极易出现群众文化活动主体模糊的现象,还使得不少文化活动无法可依。

(三)群众文化工作市场监管缺失。

基层群众文化工作,只有在相关部门的有效引导、合理监督下才能够实现较快的发展,较大限度改善群众的社会文化生活。一般情况下,地区基层群众文化工作一般是由乡镇或县级政府和文化产业部门负责管理的,当地的文化市场要承担群众文化工作的主要管理职责。然而,随着政府部门不断上移文化市场管理护法权,造成地区基层文化机构对群众文化工作的监管呈现出力度不足、职责不明的特点,不利于群众文化工作市场监管有效性的保障和提高,对地区群众文化工作的发展也会产生极为不利的影响。

(四)群众文化服务意识有待提高。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不少地区都朝着工业县的方向发展过渡,县级政府及相关单位对工业园区建设、招商引资等工作给予很大重视,其大都将政府部门的管理重点置于保障经济的稳步快速增长方面,却不甚注重于地区文化产业建设发展,地区政府部门群众文化服务意识的欠缺导致不少地区难以正常进行群众文化工作的开展,也使得不少群众文化设施被挤占、吞并,丧失了应有的功能。另外,群众由于受到传统观念的制约和影响,其大都认为文化建设的主体应该是政府部门及相关主管单位,与群众自身并无太大的关系,因而导致群众自身对文化活动的参与激情和热情有所降低,也不利于地区群众文化工作产业的顺利发展,对群众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也起到了一定的消极影响。

二、新时期县级群众文化工作创新发展思路

基于以上对现阶段县级地区群众文化工作现状的分析,笔者认为针对基层群众文化工作现阶段存在的一系列问题,地区政府以及县级文化单位应采取相应的优化对策,同时结合地区特色及产业结构,发展适合本地区状况的特色社会主义群众文化产业。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背景下,县级文化单位为进一步深入开展群众文化工作,丰富城镇居民文化生活,其应采取以下几点创新发展思路:

(一)加大财政投入,健全群众文化基础设施建设。

依据中央部门对群众文化产业发展的相关指示,地区文化主管单位应建立能够提供平衡发展、品质服务、健全网络和合理结构的群众文化服务体系。建立较为完善的地区文化服务体系,县政府及文化单位首先应加大财政投入,提高财政支出中文化产业投入所占比例,建立财政保障机制,还要获取多种路径的社会投入,在此基础上更应该建立健全群众文化基础设施,完善地区文化设施规划布局,形成功能丰富、蕴含较广、层次分明的健康文化设施规划,以满足群众的不同文化需求。其次,县级文化单位有必要建立完备的公众图书服务体系,在地区民风民俗、地理概况、地方特色的基础上构建具有特色的专题数据库,组建能够地区共享的数字信息服务体系,也能够在很大程度上促进地区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县级政府及文化单位还要对文化室、站、馆的建设工作加以完善,形成覆盖当地县、乡镇、村的立体文化服务机制,同时加强对文化产业的日常维护,提高群众文化基础设施的使用效率,进一步丰富群众社会文化生活。

(二)健全保障机制,完善群众文化体系法律法规。

由于县级群众文化基础产业要涉及多方面、极为广泛的内容,其不仅需要得到地方群众及社会组织的大力支持和积极参与,还需要政府部门制定完备的法律规定,健全群众文化服务保障机制,以确保地区群众文化工作能够获得健康正确的发展。县级政府及相关部门应结合地区特色,制定一批适应当地实际状况的规定章程,主要就县级群众文化工作的运作情况以及资金投入比例、县级群众文化活动管理工作、群众文化活动承办主体的确定、地区群众文化服务部门资格审批、群众文化服务从事资格审核、社会组织及团体参与群众文化活动的优惠政策等方面的内容进行明确规定。通过这些具有针对性的地方群众文化工作法律法规,政府部门的群众文化工作投入就会得到保障,也能够对县级文化单位的相关责任义务和法律地位进行明确,对现阶段存在的不少县级文化单位在群众文化活动的组织和管理方面具有的漠视、任意和人为干预状况进行整改,对群众文化活动的正常开展能够提供极为有利的政策保障和法律支持。

(三)引入市场机制,提高群众工作市场监管有效性。

市场机制的引入、群众文化工作市场监管有效性的提高,对于群众文化产业中民间资本的引入以及非群众文化单位参与公共活动积极性的调动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市场机制在群众文化工作中的引入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增进群众文化产品供给能力,支持、鼓励和引导独立知识产权产品应用于群众文化体系。2.建立激励办法和机制,由县级政府或文化单位出面,对具有重要价值的民间艺术和原创艺术进行扶持和引入,同时重点抓好文艺出版物、歌曲、广播以及电视、戏曲、文学等的创作生产。3.大力开展工艺群众文化活动,充分调动社会各界力量,立足基层,结合地方特色,提升地方群众文化品味。此外,地区还要不断加强群众文化工作市场的监督和管理,确保群众文化生活能够朝着更为繁荣的方向发展,更好促进社会主义文化产业的发展。

(四)规范服务理念,加强高素质群众工作人才队伍建设。

对于地区文化部门来说,高素质的群众文化工作人才是推动地区文化产业繁荣的巨大力量源泉,因而县级文化部门首先应规范服务理念,提高对群众文化工作的重视程度,在此基础上还应对群众文化工作队伍的稳定性进行加强,不断优化群众文化工作队伍结构。地区文化管理部门要对每位工作人员的职责加以关注,将文化工作落实到细处,加强文化管理干部的再教育工作,做到专职专用,此外还要通过科学的激励手段促进各文化工作者不断获得提升、取得进步、完善自我。文化工作人员也应注重自身文化素质的不断提高,要学习更多的科学知识,正确把握群众文化工作的概念和技巧,构建素质较高的群众文化工作队伍,更好促进地区群众文化产业的发展。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针对现阶段存在于县级基层群众文化工作过程中的系列问题,地区政府以及县级文化单位应从加大财政投入、健全保障机制、引入完善市场机制以及规范服务理念等几方面着手,进一步完善相关群众文化法律规定,健全基础设施建设,同时加强群众文化高素质工作队伍的建设,不断致力于群众文化工作市场监管有效性的提高,这样才能较大限度促进基层群众文化事业的发展,对地区社会文化的发展以及新农村建设成果的巩固发挥更为积极的作用。

作者:朱文元 单位:祁阳县文化馆

群众文化论文:社会主义群众文化论文

一、开展群众文化工作的意义

(一)群众文化是以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为基础

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人民群众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激发了人们对于精神层面文化需求。新时期,推进社会主义的发展,不能仅仅发展物质生活,精神生活一样重要,一样也是社会主义建设的主要目标。群众文化要以群众需求为出发点,对群众文化生活需求进行挖掘,利用群众文化生活建设,从而为群众提供更好的服务。

(二)群众文化是保障现代化建设进程的坚强后盾

群众文化促进社会经济、政治以及文化的共同协调和发展,才可以更好地为社会主义发展服务,群众文化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要重视群众文化,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原则,加强开展群众文化建设,努力提高群众的社会文明素质及文化素质。

二、开展群众文化工作的关键方向

开展群众文化工作的关键方向,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发展先进的群众文化方向

我国有几千年的历史,其中不乏腐朽、陈旧的东西夹杂其中,因此发展群众文化,也必须要切记发展的先进性,也就是要从根本上发展健康向上、丰富多彩、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而且要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生活需求。现阶段,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水平不断提高,我们更应当发展积极向上、健康科学、具有民族特色的群众文化,一方面这是时代的呼唤,另一方面也是群众的心声。

(二)科学、健康、文明的群众文化方向

发展群众文化要把握城乡文化市场的管理工作,要统筹安排、精心策划、组织实施,做好群众文化工作的领导工作,会同其他部门,开展科学、健康、文明的群众文化。

(三)民族、民间、民俗文化的群众文化方向

群众文化在不同的时代,都离不开时代性和民族性,尤其是民俗和民间文化艺术方面,表现得尤为显著。比如说,民族节俗、生活习俗、古典诗文、忠孝观念等,都是中华民族在五千年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优良文化传统,既是一种历史沉淀,又是对国人价值观念和艺术观念的重要体现。群众文化来源于群众,也要服务于群众,是社会文化发展的要求,因此要努力开展民族、民间、民俗文化的群众文化方向。

三、开展群众文化工作的方向及问题

开展群众文化工作,需要确定群众文化向社会化发展的方向,其中还存在许多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群众文化工作方向和市场经济发展

现阶段,我国市场经济发展迅速,人们的物质文化水平也得以提高,为群众文化事业的发展提供重要保障。然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同时也带动人们对于消费需求多元化的社会要求,包括环境意识、教育意识、审美意识、文化意识等。单一的群众文化方式已经无法满足人民群众对于文化娱乐的需求,人们需要活动内容和活动形式更加丰富的群众文化。在内容上,既要“新”,又要“美”;形式上,多元化、多样化以及层次化发展。这就造成群众文化的全民化、社会化发展的重要趋势,这种趋势是和市场经济有着重要关系。一方面,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为群众文化提供重要物质条件,人民群众思想观念的转变也和其有关,这种心理上对群众文化的标准和要求,仅仅是一种愿望,如果不能实现那就是一种幻想,而实现方法是发展生产力,富裕人民,让人民有一定的物质基础实现愿望。另一方面,群众文化向社会化发展,也是迎合了物质基础的需求,理论上分析群众文化属于上层建筑的范畴,市场经济是经济基础范畴。众所周知,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对于促进市场经济发展,乃至于物质基础的发展,以及社会的进步,做出巨大贡献。市场经济发展是多层次、多元化、社会性,这一点上是和群众文化的发展方向相匹配的。

(二)群众文化工作方向和经济体制改革

近些年来,我国的经济体制经历重大变革,使得我国国民经济从弱变强,同时也带动了群众文化的发展。以前群众文化是官办主义,形式比较单一,内容匮乏,也无法形成广泛性和社会学。随着体制改革,群众文化得以重视,群众文化变为集体办、个人办、联合办的形式,形式灵活多样、内容丰富多彩,满足人民群众的需求。而且群众文化也不仅仅是教育型、娱乐性,也可以是有偿和无偿服务相结合,文化活动和经济效益两手抓。这种局面主要是迎合了人民群众对于群众文化的需求,更加适合广泛开展的大文化,因此经济体制改革给群众文化方向提供重要条件。

(三)群众文化工作方向和其本身特点

群众文化,换句话说就是广大人民群众的文化和娱乐生活,其功能有两种,学习教育功能和消遣娱乐功能。群众文化为大众提供最为基本的文化选择,活动形式,涵盖大部分领域,具有一定的群众性、社会性,这是群众文化自身的特点。开展群众文化工作时要认清群众文化的功能及其重要性,要发挥其学习教育功能及消遣娱乐功能,让群众文化成为人民群众娱乐、消遣及享受的阵地。

(四)群众文化工作方向和人民群众文化心理变化

市场经济发展的浪潮下,人们的思想意识也在变化,其中也包括人民群众的文化心理,已经从被动地接受和欣赏,转变为主动选择和配置花纹,注重参与和体检,在自我表现中展示群众自身的价值。这种从心理上的一些变化,使得群众文化又有了新的特征,比如以自我为主体的参与和体验感。比如说KTV、广场舞、上网热等,都证实了这一点。人民群众心理变化从以往单纯的娱乐功能向服务性转化。人们在参与文化活动过程中,不仅仅是娱乐自己和他人,这个特点在企业文化中表现得尤为显著。个体文化中也是这样,一部分人通过群众文化活动,开展活动和经济利益两不误。企业文化中群众文化也同样重要,企业家们利用其艺术魅力进行外交,按照文化特点增强企业凝聚力,以此促进职工技能的提高,利用文化形式,促进企业声誉的扩大,在群众文化活动中开阔视野,从而达到名利双收。总而言之,群众关于文化心理上的一些变化,实际上是由低向高发展的过程,反映了社会进步的需求,使得群众文化不断向社会化发展成为事实。

四、开展群众文化工作的一些建议

(一)对建设活动进行创造

群众文化活动离不开基础设施、基地、工作人员,甚至一些地区建设文化室,群众文化环境得到明显改善,以此激发其文化领域活跃性。基层群众文化要对其优势进行充分利用,广泛开展各种类型的活动,比如著书、灯谜会等活动,利用在活动中的创新,保持其生命力。

(二)加大工作投入量

群众文化事业是公益性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群众文化工作实际上也是政府工作的一部分,因此政府要加强群众文化有关的基础设施建设,加大群众文化工作的资金投入,对建设经费进行监管,建设具有吸引力的文化设施。同时,加大群众文化活动的经费,提高文化活动的持续性,政府还可以作为活动指导,建立群众文化性的长效机制。

(三)加强队伍建设

现代社会最重视的就是人力资源,发展群众文化也不例外。群众文化要培养出具有高素质、高责任感的队伍,群众文化干部要具备专业的技术技巧、组织能力及对市场的洞察力,而且要有为群众文化奉献的精神。人民群众作为群众文化的重要参与者,当然也不能例外,要积极参与群众文化事业的建设,让更多的人投入到群众文化建设中来,享受群众文化带来的快乐。

(四)协调开展,争取社会力量

群众文化事业应当协调发展,争取社会力量,要和民间其他企事业单位、团体保持联系,群众文化离不开广大人民的支持,许多群众主动参与,以此提升自我文化熏陶,在活动过程中享受文化乐趣。群众在文化活动中得到陶冶情操,愉悦生活,提升品位。

(五)拓展群众文化发展的空间

群众文化活动不能局限于某一个方式和环境,应当追求形式丰富多彩的活动,通过多种空间,比如说校园文化、企业文化、商业文化等,将其作为群众文化发展的重要空间,对其进行利用对于群众文化来说是有利的。总而言之,开展群众文化工作是一项长期而又光荣的文化事业,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群众文化工作不能一蹴而就,也不是一成不变,需要几代人的努力和发展,才可以成就伟大的事业。随着时代的发展,群众文化事业的方向也不断改变,我们需要牢牢把握群众文化工作的关键方向,才可以在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浪潮中,在群众文化事业的道路上走得更远。

作者:安晶 单位:哈尔滨青年宫

群众文化论文:摄影群众文化论文

一、摄影艺术具备广泛群众基础

1.基于审美角度的群众基础

人们将照片作为回忆过去和寄托情感的一种工具,照片能定格过去的某个时刻和场景,以此表达拍摄者的情感。所有人都有权利摄影,摄影艺术这种贴近群众的特征促使广大群众愿意选择摄影技术记录过去,表达思想情感。由此可见,基于审美角度,摄影艺术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2.基于审美对象的群众基础

摄影艺术的创作对象通常来源于群众的日常生活,所以,广大群众可以生活中的琐碎小事、生活场景以及随时可能出现的情感流露等为摄影对象,把最贴切、最朴素的日常生活呈现在照片上,这无疑消除了摄影艺术和广大群众间的障碍,使欣赏者能从心灵层面欣赏照片。借助照片记录生活,不仅形象生动,表达事实也更加直观和方便,便于欣赏者了解。由此可见,基于审美对象,摄影艺术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3.基于摄影工具的群众基础

科技发展带来的便利为摄影艺术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群众基础,加之手机产品的不断更新,摄影像素从几十万到几百万再到现今的上千万,手机摄影的像素基本上能满足群众对摄影艺术的要求,而且手机携带方便,体型小巧,质量轻,只要人们有需要就可以随时进行拍摄。

二、摄影艺术对群众文化的推动作用

1.进一步展现民族文化

利用摄影艺术能将这些文化以图片和影像的形式记录下来,记录的不仅仅是这些事物的表象,更是这些事物蕴藏的民族文化。仅凭语言文字无法做到这一点,不仅是因为语言文字不够直观,还因为在记录过程中很容易出现漏洞。为此,必须借助摄影艺术对其作进一步诠释和完善,给人们以强烈的视觉和心灵冲击,充分激发人们的想象空间。也就是说,摄影艺术能将民族文化更深刻、更地呈现在人们面前。

2.强化群众生活艺术感

摄影艺术展现特定的情感,不仅具备非常真实的艺术性,还较为朴素,充分体现了“艺术来源于实际生活”这一理念,强化了群众实际生活的艺术感。也就是说,摄影艺术提升了群众文化的层次,也提升了群众的文化生活水平。

3.拓展群众审美角度

在摄影艺术中,照片属于载体,欣赏者有权利基于自身的理解和认知对照片展开评论。摄影艺术不要求人们用统一的审美标准和规定评价照片,无形之中就拓展了人们的审美角度,同时也让摄影艺术自身更加普及化、群众化和通俗化。一张照片不仅能为群众诉说故事,还能通过照片突显的境界对群众心灵进行有效净化。如果说眼睛是心灵的窗口,那么照片就是个体面向世界的大门。也就是说,摄影艺术拓展了群众的审美角度,使摄影与群众的关系更加紧密。

4.还原客观与真实历史

作为拥有5000多年历史的文明古国,我国的文化财富是十分丰富的。鉴于过去没有摄影的条件,所以不能详尽、有效地记载民族历史的有关内容,这对我国文化遗产而言是较大的损失。但随着摄影技术诞生以及科技的不断发展,这种情况就得到了巨大改变。影像和图片能更、具体地记录民族历史和文化,作为历史存在的证据逐渐传承下去。相较于传统意义上的语言文字,这些影像与图片更能将真实和客观的历史还原在群众眼前,还能为群众提供丰富的想象空间。同时,借助摄影技术保存和备份历史资料是很便捷的,通常不会造成文化流失或资料丢失。也就是说,摄影艺术使得群众文化更加、具体和丰富。

5.传承民族民间文化

新闻摄影借助自身独特的摄影技术,、真实地记录了国内城市化发展以及现代化发展过程中涌现出的民间文化,并在其中融入思考元素。这样一来,广大读者通过新闻影像资料就能品味出其中蕴藏的民间文化精神与内涵,并将这种文化传承下去。这就十分有效地传承了民族民间文化。结合当前形势,民族民间文化热是热点问题,这无疑为摄影艺术人员提供了更多的创作素材,尤其是关于我国少数民族或偏远地区的民间文化。这样便将很多普通群众的日常生活提升到了民族民间文化传承的高度。也就是说,摄影技术使得民族民间文化的传承更加广泛和。

三、结语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以及数码相机和手机的诞生,摄影艺术不再是博学艺术家的专属,普通群众只要有一部手机,就能拍照摄影。对群众而言,摄影艺术不再那么高不可攀,摄影艺术能有效推动群众文化的发展,两者的关系更加紧密。

作者:田相臣 单位:山西大同市群众艺术馆

群众文化论文:文化馆群众文化论文

一、草根不草台

群众文化是一种诞生于草根阶层的文化,具有很大程度的民间性和业余性,但草根文化在这个舞台上并不等于就是临时拼凑、没有技术含量的草台班子。自古高手出民间,只要我们努力去寻找挖掘,总可以找到适合这个舞台的表演者。

二、配套不龙套

虽然找到了群众文化的骨干参与者,并不意味着就能够就可以在这个舞台上风生水起、得心应手。因为就算是有再多的人才,没有合理的组织和调动,任何活动都是“现上轿现扎耳朵眼”,摆在台面上也都是跑龙套、走过场,显得杂乱无章,难以普及推广,引起大众共鸣。我们文化馆的工作人员更不能搞形式主义,摆摆造型,拍几张照片就敷衍了事,那样就使群众文化失去了存在的意义。

三、大众不小众

舞台无论大小都需要演员和观众的互动。我们文化馆的职责不是把活动办出去,演完了就算大功告成。而是要让自己举办的活动得到群众的认可。因此我们需要从台上走下去,通过街道社区配合,走街串巷去宣传,通知居民到我们活动现场参与欣赏,也鼓励他们自愿自发地参与到活动中,调动观众的积极性。

四、谢幕不落幕

群众文化不是一种短期速成的临时行为,需要保持起持续性、长久性和永恒性。因此,我们把每一次活动的结束都当做是一次谢幕而不是剧终落幕,因为好戏还没结束,下一次活动还会更精彩。我们文化馆的职责是要采取各种措施,利用各种途径来保持群众文化这个舞台的长期存在。首先我们要抓住政策效应。党中央和省市委每一次重要会议决定、重大决策的推广都需要我们通过群众文化的形式去宣传。为此,我们在江机文化宫举办了喜迎十八大,凝心聚力,共建和谐龙潭文艺演出,在松花江大剧院举办落实“十八大”会议精神龙潭区发展村集体经济工作汇报演出。还参与了参加湘潭街道东风社区“扶贫”启动仪式,参加铁东街道武汉路北社区全市干部下基层“一下四送”活动。我们始终不忘特设文化建设,积极打造出时代性、群众性、艺术性的特色精品,鼓励“一区一特”或“一区多特”的文化团队建设。每年的吉林雪花啤酒节、开江鱼美食节、河灯节、吉林雾淞冰雪节开幕式我们都组织我区的秧歌队、腰鼓队、舞龙队健身队为广大游客进行现场表演。为了丰富乡镇群众的文化生活,我们文化馆每年组织20余场各种形式的文艺演出送文化下乡,深受广大群众好评。每一次大型群众文化活动都与党中央的决策和政府的爱民惠民政策严谨扣题,密切相关。其次要抓住节日效应。中华民族有着很深的节日情结,每逢重大节日都要有很隆重的庆祝仪式,这正是我们持续推广群众文化的天赐良机。为此,我们在春节期间参与和举办了吉化会议中心的春节团拜会文艺演出;我们每年的正月初五都要在区政府门前举办庆新春美丽龙潭秧歌表演赛,元宵节在区政府门前举办正月十五灯谜会;这早已成为我区居民传统的文化大餐。五一节参加社区《庆“五一”真情服务惠及万家》文艺演出;七一参与了纪念党的生日的红歌赛歌会;八一节参与了“军民共建,鱼水情深”拥军拥属社区居民书画进军营慰问活动;国庆节筹备参与“欢度国庆、喜迎十八大献礼凝心聚力、共建和谐龙潭”大型文艺专场文艺演出。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文化馆一定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有关文化建设的指导思想,秉承“与民同乐、与时俱进”的宗旨,积极参与、协调互助、出谋划策、鼎力支持。使群众文化的秧苗如雨后春笋蓬勃发展、茁壮成长,在我们文化馆倾力打造的这个小小舞台上不断奉献出精彩纷呈的连台好戏。

作者:孟威

群众文化论文:新时期农村基层群众文化论文

一、农村基层群众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对基层群众文化建设不够重视

当前,还有很多农村对基层群众文化建设不够重视,没有认识到基层群众文化建设对于农村经济、文化等方面发展的重要推动作用。基层文化部门形同虚设,文化活动以及文化形式比较少,农村文化建设的方针政策落实也不到位。文化建设不能像经济建设一样立即就看到成效和收益,所以很多农村都把经济建设放在首要的位置,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基层群众文化建设。

2、文化设施落后

由于对基层群众文化建设不够重视,所以农村的文化配套设备也就比较差,农村的文化场所和文化活动器材比较缺乏,也使得文化活动单一。农村基层文化建设的硬件设备缺少,文化活动的开展以及文化素质的提高也就成为难事,基层群众文化建设的工作很难取得良好的效果。

3、基层群众文化建设监管不到位

在我国很多农村都存在着重经济发展,轻文化建设的现象,由于不重视文化建设,所以在文化监管方面也就能力不足。在很多农村地区,由于缺乏正规的文化组织机构,文化活动的开展由农民自己决定,这就导致一些三俗文化在农村盛行,而且由于农民的文化程度不高,思想也比较落后,很容易受到这些三俗文化的影响,导致价值观出现偏差,道德意识和社会责任感薄弱,给新农村建设带来了严重的负面影响。

4、基层群众文化建设人员少、素质低

由于农村基层群众文化建设不受重视,所以文化工作人员也比较匮乏,农村文化工作人员的文化水平比较低,艺术能力比较差,还有很多是业余水平,很难满足新时期农民的精神文化需求。而且由于文化建设的资金投入力度比较差,高素质人才的流失情况比较严重,人员数量严重不足,质量也比较差,严重制约着基层群众文化建设。

二、新时期农村基层群众文化建设的有效对策

1、提高基层群众文化建设的重视程度

新时期,要加强农村基层群众文化建设就必须提高对文化建设的认识,明确其对农民素质文化的影响以及对新农村建设的促进作用,把基层群众文化建设纳入到日常管理工作中,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完善农村文化建设的配套设施,建设文化活动场所,为基层群众文化活动的开展提供基础保障,强化人才投入,使农村基层群众文化建设能够健康持续的发展。2、保持文化建设朝着正确方向发展新时期,农村群众的文化素质对于农村经济发展和建设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而且当前社会发展日益多元化,各种不良风气也在逐渐传播和扩散,农村基层群众文化建设必须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以农民的实际生活为出发点,强化农村文化建设,为农民提供更品质的精神文化活动。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前进方向,强化农村文化建设的监管,坚决抵制低俗、腐朽、迷信的文化思想和活动,强化积极健康的文化形式,引导农民抵制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思想的侵袭。

3、强化农村基层文化队伍建设

加强农村基层群众文化建设离不开高素质的文化人才队伍,所以应加强人力资源的投入力度,强化文化部门的建设,并在其中选择的、熟悉农村情况的高素质文化人才投身到农村群众文化建设中,指导和帮助农民进行积极健康的文化活动。还可以在当地农民中选出具有代表性的,有文化影响力的领头人,带领农民一起进行基层众文化建设。此外,强化农村文化教育,为农村文化教育事业引进新鲜的血液,加强农村教育改革,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和受教育水平,从而的提高农民文化素质,顺利实现基层群众文化建设。

4、创新文化内容

加强基层群众文化建设,就必须保障文化成果由所有农民共享,创新文化建设的内容,根据当地农民的实际情况以及文化特色,增加农民喜闻乐见的文化形式和活动,使全体农民都能够参与到文化活动中来,在传统的农村戏曲、秧歌、舞蹈等表演外,还可以增加农民运动会、农业知识竞赛、农村文化建设演讲比赛等,充分调动农民的积极性,提高对农村文化建设的认识,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加强邻里之间的和谐发展,努力构建和谐的新农村。

5、树立农村文化品牌

在农村基层群众文化建设中,可以充分结合当地的传统文化资源和特色,打造富有农村文化特色的文化品牌。例如近年来出现的农村明星,大衣哥朱之文、阿宝、小沈阳等,还有许多出色的农村表演团队。他们表现出了农村文化的真实和情感,并融入了全新的元素和特色,使农村文化更加广泛的受到重视,所以应努力挖掘农村文化的新力量,实现农村文化建设。

三、结束语

新时期,加强农村基层群众文化建设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必须由政府、社会、农民等共同努力,使农村基层群众文化建设取得显著的成效,更好的构建和谐、发展的新农村。

作者:张向东 单位:新疆哈密市南湖乡文化广播站

群众文化论文:老年人文化养老群众文化论文

一、文化馆以馆办文化志愿团队的形式加强社区文艺团队的建设

1.文化馆为各社区文艺团队免费提供辅导和排练场地

由于社区文艺团队场地有限,进行各种文艺形式的排练难免因场地问题发生冲突,文化馆积极与各社区联系,为他们提供相应的排练场所,同时也向各社区爱好者抛出橄榄枝,成立文化馆文化志愿者团队,为他们提供排练场地和辅导教师。馆内相应成立了京剧社、老年舞蹈班、老年书法绘画班等,都有专业老师不定期为他们辅导,他们在各自喜爱的领域学习并快乐着。

2.文化馆为馆办文化志愿团队提供下基层演出服务的机会

这些学有所成的老年朋友们不愿单单局限于每天的学习和排练,他们更愿将所学拿到舞台上去表演,在实现自我的同时更愿积极展现自我,不仅是个人的良好的熏陶,也是自我价值的良好体现,文化馆千方百计地为他们提供这样的平台和机会,如每年的春节团拜会、各种大型文艺演出活动,特别是今年我馆举办的周末文化广场和送戏下乡活动为他们提供了更大、更广阔的舞台。

二、建立文化馆与老干部大学的联合办学体系

黑山的老干部局设立在风景优美的黑山文化大厦内,与黑山文化馆毗邻。老干部局内设立老干部大学和各种活动室,是黑山离退休老干部进行文体活动的重要场所。这里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各种活动的设立为黑山老干部离退休人员提供了老有所学、老有所乐的休闲、娱乐场所。这里有乒乓球室、室、舞蹈室、书法、绘画室、诗社等各种文体活动琳琅满目,为离退休老同志提供了休闲娱乐的大平台,他们徜徉其中,尽享快乐。老干部局及老干部大学为了使参与其中的老干部能有更高质量的专业培训与辅导,与我馆开展了联合办办的管理模式,文化馆针对某些专业免费提供相应专业的辅导,提供相应的场地。我馆先后与他们联合成立了老干部大学舞蹈班,老干部书法、绘画班。为他们免费提供设施完善的舞蹈场地,书法、绘画活动室,不定期聘请专业的舞蹈教师为他们排练和辅导舞蹈。聘请专业老师进行书法、绘画方面的培训与辅导。在专业老师的辅导和帮助下,老干部大学舞蹈班的学员们舞蹈表演有了很多的进步,每年的县春节团拜会都有他们的优美的身影,他们也在这样的表演中一次次展现自我,都说参加舞蹈班后更年轻、更有活力了。今年文化馆承办的周末文化广场演出和送戏下乡近20场的演出中都有他们的矫健身影。他们优美、专业的舞姿让广大观众和农民朋友们都误以为他们是专业的舞蹈演出团体而广受称赞。我馆与县内的书法、绘画专业志愿者联合起来,为喜爱书法、绘画的黑山老干部提供专业的培训,多次黑山文化馆展厅开办了黑山书法、绘画展,同时也邀请邻县的书法、绘画爱好者参展。老干部们在展现自我书法、绘画才能的同时有机会与更多的书法、绘画爱好者进行交流,提高自我的同时精神上得到了极大的满足和愉悦。

三、加强群众文化阵地建设的同时不能忽视老年人思想阵地建设

加强群众文化阵地建设不仅要搞好文化设施建设,提高老年朋友没参与文化活动质量和水平,同时也要注重他们思想阵地建设,让他们有更饱满的热情参与到各中活动中来。所以老年大学要以“政治建校、质量兴校、平安立校”为办校宗旨,开设老干部健康讲座、心理教育、老年社工、亲子班等等特色课程,同时创办老干部食堂、休息室、亲子活动室等,吸引更多的老干部参加老年大学的学习,共同构筑精神家园。整合社区资源,完善以社区照顾为基础的养老服务体系,社区可以与有老人家庭建立定向或专项服务,对于行动不便的老年朋友联合文化志愿者实施不定期上门文化服务,联合文化馆文化志愿者走进家庭提供送文艺进入家庭活动,使他们与正常老年人享受同等文化服务权利,从思想上感知社会的温暖,提高自身生活质量。希望全社会都能认识到文化养老的重要意义,各级政府也能从政策和财力上予以大力支持。开展文化养老,让更多老年人参与到文化活动中来,越多的文艺团队涌现,我们的文化队伍就越壮大,群众文化也将更加繁荣发展。

四、结语

由此可见搞好群众文化阵地建设是做好文化养老的重要途径,老年朋友们只有有了满足愿望的活动场所,参与到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活动中来,在活动中乐在其中,让他们感受到自身存在的价值与乐趣,他们才能在晚年中幸福、快乐的生活,生活对于他们来说才充满着乐趣,有着无比的幸福与存在感,这也是我们群文工作者较大的使命。

作者:李艳勋 单位:黑山县文化馆

群众文化论文:文化馆社区群众文化论文

一、发挥文化馆在社区群众文化发展中的优势作用

1.发挥文化馆的业务辅导培训优势。

文化馆是群众文化工作的重要阵地,在这个重要的文化阵地中有各个门类的艺术人才,具有显著的专业优势,文化馆一定要发挥出其在群众文化活动中的专业主导优势,充分发挥各个门类专业艺术人才的自身业务优势,给广大社区群众安排和宣传专业文化知识,并提供专业化的培训和辅导,来满足社区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每个社区中都不乏众多的业余文娱爱好者,这些群众都有各自喜好的文化艺术或者娱乐追求,如舞蹈、戏曲等,而且他们在各自喜欢的文化艺术方面都有一定的基础。这些社区群众是社区文化活动的骨干力量,在社区文化活动的开展中发挥着带头作用,文化馆一定要重视对这部分群众的专业培训和辅导,以有效提升其专业水准和艺术素养,这样可以在潜移默化中提高这部分社区群众的自发性,使其更加积极地投身到社区文化活动中来。文化馆要有意识地通过多种形式的培训和辅导来增强文化馆专业艺术人员与社区文化中坚力量的联系,使文化馆业务人员在这个过程中既可以体验和积累生活经验,又可以从社区群众中汲取民间艺术营养。文化馆还要通过辅导和培训发挥出传帮带的重要作用,不仅使得各个社区的文艺骨干都有艺术素养上的有效提高,还要使得这些骨干力量在稳固的同时得以扩大,以使社区群众文化活动得以更好地开展。

2.发挥文化馆的引领优势。

文化馆作为群众文化工作的前沿阵地,其不但有各类艺术专业人才和专业团队,而且得到众多社会力量的大力支持,如各类艺术专家和学者等,这些社会力量的大力支持下,文化馆在开展社区群众文化时不但可以发挥出自身的专业优势,而且还可以通过挖掘和整合社会文化资源为社区群众文化的发展提供更丰富的人力、物力支持。伴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众多社区在群众文化方面的发展也可谓是与时俱进,文化馆能够为社区文化发展提供宽广的平台,正确引领社区文体团队开展弘扬主旋律、健康向上的文体活动,在丰富社区群众精神生活的同时,促进社区文化建设和发展更加健康、有序。

二、发挥文化馆在社区文化发展中的积极作用

1.发挥文化馆在群众文化发展中的前沿阵地作用。

作为国家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文化馆是发展群众文化的前沿阵地,在社区群众文化的建设和发展中,文化馆同样要发挥其前沿阵地作用。群众文化事业的发展需要以乡镇文化站为根据地、以社区为中心向周围辐射,力求在较大程度上满足不同社会群体的不同文化需求。文化馆一定要从群众文化需求的实际出发,要与时俱进,大胆创新,使社区群众的文娱活动蓬勃开展,实现社区群众文娱活动真正意义上的丰富多彩,使得广大社区群众更加向往和喜爱文化馆,真正发挥其群众文化活动中心和精神文明建设前沿阵地的作用。

2.发挥文化馆服务和谐社区建设的积极作用。

在新的形势下,群众文化事业蓬勃发展,各社区群众文化活动也呈现出欣欣向荣的大好景象,而文化馆一定要在定位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出自身优势,与时俱进,推陈出新,拓展自身职能,通过丰富多彩的文娱活动调动社区群众的活动参与积极性,实现更多社区群众的自我参与、自我娱乐、自我提升,并且在这个过程中增进与社区群众的沟通和交流,增加认同感和归属感,在潜移默化中为和谐社区的构建奠定基础。

3.发挥文化馆满足社区群众文化需求的积极作用。

社区精神文明建设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社区精神文明重要标志的社区文化与社区群众关系密切,也体现着社区群众的精神风貌,而且,社区文化也关系到社区群众文化层次和政治素养的提升。社区群众文化活动的开展不仅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而且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社区群众的不同文化需求。作为发展群众文化事业前沿阵地的文化馆,其主要职责就是面向广大群众,为社区群众提供各种文化服务。

三、加强自身建设,以确保更好地服务社区群众

1.文化馆要牢固服务理念,提升业务人员的综合素养。

社区文化活动面对的广大社区群众,社区文化活动的开展需要满足不同层次群众的不同文化需求,这就要求我们文化馆业务人员一定要牢固服务理念,端正心态,始终以社区群众文化需求的目标,尽职尽责,还要清醒地认识到自身的专业素质和业务水平对社区群众文化活动的开展有直接的影响,要不断地学习和请教,以的文化来武装自己,以更好地推进社区群众文化建设,有效地提升社区文化活动的品位和活动质量,丰富和满足社区居民的多层次、多样化文化需求。

2.文化馆要创新工作机制和方法。

伴随着广大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逐步提升,社区群众文化的发展态势也是与时俱进,繁荣发展,这就要求作为群众文化主阵地的文化馆在工作机制和方法上要有所创新,以更好地服务社区群众。首先,文化馆应在活动方式和载体上有所创新要以社区群众文化的健康发展为导向,推动社区群众养成健康向上的生活方式,在提升社区群众文化素养和满足社区群众文化需求的同时,推进和谐社会建设。其次,文化馆要在坚持正确的宣传舆论导向、弘扬主旋律的前提下,创新工作机制,培育先进的社区文化,不断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社区群众文化活动,使社区文化呈现蓬勃的生机与活力,并能促进群众文化工作走向新的繁荣。

四、结语

总而言之,文化馆是群众文化的前沿阵地和主阵地,在社区群众文化发展中起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社区群众文化的建设和发展都与文化馆息息相关,文化馆一定要在注重加强自身建设的同时,充分发挥出其优势和积极作用,以更好地促进社区群众文化活动的开展,更好地服务广大社区群众。

作者:陈曦 单位:安庆市文化馆

群众文化论文:新型社区群众文化论文

一、新型社区群众文化的主要特征

1.群众文化活动日益丰富。

随着社区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他们不断增长的文化需求推动了社区文化活动的开展,社区文化活动日益丰富。群众积极主动参与、自发组织社区群众文化活动,使社区群众文化活动呈现出内容丰富多彩、形式多种多样、场面热烈、活动频繁、积极向上的繁荣景象。

2.社区文体设施逐渐完善。

随着社区机构的建立,文化惠民政策的实施,许多社区已建设了一定规模的文化活动场地、场所,并逐步配套了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和文化活动的设施、设备。有些社区的文体设施建设已很完善。虽然整体上社区文化设施建设还亟待改善,但文化设施比较完善、制度比较健全的社区已为群众文化活动的开展提供了便利的条件,在丰富群众文化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3.社区文化队伍逐步形成并迅速发展壮大。

现有的社区文化队伍原来多是零散的业余文体骨干,因为有了社区这个组织,所以迅速凝聚,逐渐发展壮大起来。不过有些地方的社区文化队伍无论是在队伍素质上还是规模上都已经发展得很好,而有些地方的社区文化队伍建设亟待加强,人员的编制、待遇以及技能培训等方面也需要相应改善。

4.社区群众文化活动富于地域特色,但有待丰富。

因地域差异,文化活动也会呈现出明显的地域特色,但基本都以传统文化活动形式为主。这些充满地域特色的文化活动虽为当地群众喜闻乐见,但参与人员以中老年为主,活动内容和形式也有待丰富。应丰富社区群众文化活动内容和形式,并通过组织、引导、推广、丰富,吸引更多不同年龄层次的群众积极参与。

二、新型社区群众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加强新型社区群众文化建设对促进社区文化发展,促进社区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对丰富社区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提高他们的生活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中央明确提出建设、繁荣农村文化事业,注重建设新农村文化,强调了新型社区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出台政策、打造样板、树立典型,做了大量的卓有成效的工作。各个社区党支部都注重加强社区群众文化建设,提高群众思想道德水平和文化水平,制定了相应制度使社区群众能够规范自己的行为,从而打造和谐、文明、健康的社区,为社会的和谐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虽如此,但社区群众文化建设中还存在诸多问题,需要我们在以后的群众文化建设工作中不断努力,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充分发挥群众的作用,逐步解决这些问题。

1.新型社区群众文化建设资金不足,渠道单一。

多数新建社区的文化设施建设大多数是政府出资,对政府、集体依赖性较大。部分新建社区几乎没有文化设施,文化建设项目很少,用于社区文化建设的资金也很少。

2.文化设施需进一步完善。

多数新型社区群众的物质生活水平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但是文化设施不完善,难以满足社区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无法为群众提供更好的文化服务。绝大多数社区居民希望参加社区文化培训班、创业培训班、文化产业班、养殖、种植班等,以提高自身的精神文化水平,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而这些目前很难实现。

3.新型社区文化建设中对文化设施的保护工作有待进一步加强。

和谐是社区乃至我们整个国家精神文化建设所追求的的理念。有些社区在文化设施建设方面走在了前列,但是在和谐社区的建设中却上演了不和谐的一幕,如文化设施建好后,出现设施被滥用、被破坏等现象,再加上文化设施被毁坏后没有得到及时修理,导致部分文化设施报废。

三、如何加强新型社区群众文化建设

我们要与时俱进,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做好新型社区群众文化建设工作,坚持面向大众,以城市社区和农村乡镇为重点,加强群众文化工作的基本阵地、基本队伍建设,丰富群众文化的基本活动内容和基本活动形式。每一个基层群众文化工作者都要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不断探索、创新,努力做好基层群众文化工作,团结一心,为新型社区群众文化建设贡献力量。

1.加大资金投入,拓宽资金渠道。

新型社区群众文化建设需融汇多方力量,加大资金投入,以政府投入为主,一部分资金由社区集体提供。所以要促进社区集体经济的发展,从而为社区文化建设提供物质保障,以不断提高社区群众文化建设水平,更好地服务群众,丰富社区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提高他们的生活水平。

2.丰富社区群众文化生活,提高社区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水平。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各地纷纷推出各种有利于文化建设的政策。大力发展以展示民族习俗、民族风情、民族服饰、民族工艺等富于地域特色的社区文化以及各种节日庆典文化等,丰富社区群众文化生活,吸引更多的群众积极参加各项文化活动,并充分依靠群众的力量不断丰富和发展社区群众文化,切实满足社区群众的文化需求,提高他们的精神文化生活水平。

3.引入多元文化,带动新型社区群众文化发展。

社区群众文化建设要与时俱进,注重推陈出新,构建富有时代特色的新型社区群众文化建设模式。大力提升文化品质,将旅游文化、城市文化、地域文化等引入到社区中,带动社区群众文化的发展。

作者:谢静钿 单位:潮州市人民广场管理处

群众文化论文:我国大小乡镇群众文化建设论文

1乡镇群众文化建设的现状分析

(1)文化建设经费不足。

乡镇文化建设中存在建设经费不足的问题,导致文化活动难以正常开展。虽然一些乡镇使用了拉赞助或者采用乡镇补助等方式来增加群众文化的活跃系数,但仍然缺少固定的经费用于群众文化事业的发展。没有足够的经费用于乡镇文化的发展,使得文化站一些设施得不到及时维修。甚至有一些乡镇的财政支出中文化建设支出的比例极小,从而使得文化设备出现萎缩现象。

(2)文化建设设备简陋。

文化设备是群众文化活动开展的基础条件,缺少基本的文化设备就不会使得文化活动正常开展。受到乡镇环境条件的制约和经济条件的影响使得一些地方的基础设施建设极不平衡。外加领导对基础设施建设重视程度不高,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群众文化的发展。一些文化建设没有被列入到财政预算的范围内,导致其工程建设难以正常开展。部分乡镇虽然具有基础文化设施,但是由于设备不够健全,过于简陋导致文化活动难以正常开展。

(3)文化工作队伍存在缺陷。

现阶段的乡镇群众文化工作队伍普遍存在的问题是文化程度低、专业素质欠缺、从事文化行业的时间相对较少。此外,乡镇的文化队伍中从事群众文化的专业人员年龄偏大,一些乡镇虽然在文化建设的过程中组建了一支文化队伍,但是队伍中缺少专业文化人员和专职文体人员,通常情况下都是专干身兼多职的现象。大多数乡镇群众文化人员对文化的研究不够深入,即使一些人员对某一类文化有深入的研究,在从事乡镇群众文化以来没有得到专业的培训和指导,使得他们的文化发展步伐滞缓。乡镇群众文化的工作是基层工作,工作条件受到环境和经济发展的影响,在设备和经费等各个方面存在严重的问题,一些文化工作人员面对杂乱的工作和艰苦的工作环境最终会选择转行,从而导致乡镇群众文化的人员流失现象严重。国家对乡镇群众文化的重视力度不够,没有给予他们技术职称评判的机会,使得一些坚守岗位多年的工作人员还是初级职称的位置,不利于他们长期的发展。

2加强乡镇群众文化建设的创新,促进文化发展

(1)打造特色乡镇群众文化。

乡镇群众文化的发展要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道路,提高人民群众的参与性才能促进文化的创新,才能赋予文化新的活力和生命力。所以,对乡镇文化的创新就需要从乡镇的具体发展情况出发,根据其历史文化和群众文化的价值取向促进文化的发展。还应该结合乡镇环境发展的实际情况建立文化发展的激励制度,积极鼓励乡镇人民群众参与到文化建设的过程中,增强他们对群众文化的认同感,提高群众文化的参与度就会为群众文化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此外,乡镇文化组织人员应该大力开展文化交流活动,对乡镇的文化资源不断地进行挖掘,树立乡镇的品牌文化,从而促进乡镇文化的繁荣,使乡镇文化成为独具特色的群众文化,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

(2)加强乡镇文化内容的创新。

文化内容是文化的灵魂,对乡镇文化进行创新首先应该从内容上进行创新。进行文化创新的思想应该标新立异。针对一些民族文化氛围浓烈的地区,应该注重发展本民族文化,将民族风土人情融入文化的内容中,使文化更能贴近群众,贴近生活,为人民群众打造喜闻乐见的群众文化。例如,在一些少数民族较多的地区,可以利用大量的民俗文化创设文化内容。发展本民族文化,将他们的民族风俗习惯长久的保留和传承下去,从而使得文化内容更加丰富。创新乡镇文化内容对于增进人民的团结和发展也具有重大的意义。

(3)加大群众文化模式的创新。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文化的发展方向也开始发生较大的转变,对群众文化的发展要求也逐渐提高,传统的群众文化发展模式已经不能适应文化发展的需求,为了适应现代文化发展的方向,需要不断地创新文化发展模式。群众文化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经济是必不可少的铺路石,所以应该建立健全适应市场经济发展机制,使群众文化的发展符合市场经济的发展规律。群众文化的创新是没有具体的规定的,所以需要让人们对文化发展的道路不断进行探索,促进群众文化逐渐走向繁荣和昌盛。文化的产生来源于人们的互动,文化的发展和创新应该也脱离不了这个特殊的群体,群众文化作为社会文化发展的基础,人们应该在生活的过程中不断进行探索和研究,积累更多的文化发展经验,将其不断地进行汇总,使用在群众文化的建设中,促进群众文化更快更好的发展。

(4)加大对群众文化的资金投入力度。

文化的发展离不开基础设施的建设,文化的创新同样如此,所以在乡镇群众文化的创新过程中应该增加资金的投入力度,建设文化活动中心,对文化演出的场所和设施进行更新,开展文化知识共享工程项目,形成新型的乡镇文化网络体系,为人们的文化活动提供一定的场所,满足人们实施文化活动的需求。此外,还应该聘请一些专业的群众文化研究人员对乡镇从事群众文化的人员进行专业知识讲解和培训,增加他们的专业能力和整体素质,鼓励群众自发组建文化演出团队,给予他们一定的演出经费,通过举办各种活动,让乡镇的文化队伍和专业的学者进行面对面的交流,从而使得他们的文化知识能够快速的提高。

(5)建设系统的文化网络。

随着文化的发展,群众文化的活动形式开始由过去的单一化形式变得多样化,出现了广场文化和民俗文化等多种形式的文化,所以需要建立系统的文化网络对乡镇文化进行引导。文化网络系统中可以将一些群众自发的文化活动通过网络的形式进行传播,促进群众文化有规则、有组织的发展,也能够提高群众参与文化活动的积极性,从而有利于人们身心健康的发展。做好群众文化的引导和控制工作,坚持正确的文化发展方向,促进群众文化的发展,使群众文化活动向着深度和广度的方向发展,形成文化发展的新局面。

3结束语

发展乡镇群众文化应该充分利用基层的文化资源,促进文化活动的开展和文化队伍的建设。加强资金的投入,建设新型的文化发展基地,提高人民群众的参与性,才能秉承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文化发展道路,才能真正地实现文化的创新和发展。

作者:朱邦威 单位:砀山县曹庄镇综合文化站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