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杂志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高中体育论文

摘要:高中体育教育是基础教育的一部分,学生的终身体育锻炼习惯的培养在这一阶段至关重要,将起着基础、指导作用。高中体育教学应向学生传授体育的知识与技术、价值观念,让学生学会选择体育锻炼方法,培养学生终身的体育观念、意识,并形成自己的体育能力。我国颁发的高中体育课程标准中提出体育教学的根本目标是切实提高学生参与各项运动的能力。
高中体育论文

高中体育论文:田径教学下的高中体育论文

一、高中体育教学的基本要求

我国颁发的高中体育课程标准中提出体育教学的根本目标是切实提高学生参与各项运动的能力。具体说来,在高中教育阶段,体育课的重点是田径,田径教学可以在让学生掌握田径基本知识和技巧的基础上增强耐力和敏捷性。除田径教学之外,教师还可以教授体操、武术等项目。这些内容有助于提高高中生的反应能力、灵活性等。按照高中体育教学的要求,在充分考虑学生身体素质的前提下,教师可以对体育课程进行阶段性的分工。在高一年级的体育课上,应该是田径为主,让学生进行长短跑、跳远、跳高的基本训练,并适当增加跑跳运动的时间,从根本上改变学生身体素质低下的情况。高二、高三年级,学生可以体操、武术等学习为主,在团体的训练中提高学生对于参加体育锻炼的认识。

二、高中体育教学现状

(一)体育课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

虽然素质教育的口号喊了很多年,但在社会压力之下,无论是从家长还是学校重视的还是学生的成绩,而体育课又不是高考科目,所以在很多学校看来,体育课成了浪费时间的鸡肋。从学生的角度来讲,他们从小没有养成锻炼身体的好习惯,在体育课上,他们关心的是能否出去玩一会儿,而具体到动作的要领和技巧,以及训练所需要的耐力和体力则是他们不关心和不想付出的。

(二)授课时间受到限制

从上文的论述中我们可以知道,无论从哪个角度来讲,高中都被认定为学习文化知识的重要阶段,因而忽视了体育锻炼。这种对于体育课的忽视表现出来就是体育课的时间不能够得到保障。因为有普九验收及上级部门的督促,高中的体育设施基本齐备,但在利用率上还有些欠缺。高中生受升学压力的影响,课业学习的任务非常繁重,体育课的授课时间受到了限制,教师不能展开系统的体育教学,往往是带领学生在操场上跑一圈,一旦自由活动开始,学生不是去散步聊天,就是回到教室学习。

三、提高体育教学水平的几点策略

高中体育教学在如此尴尬的教学环境中如何才能做出一点成绩,帮助学生有健康的身体来应付繁重的学习任务呢?

(一)要展开思想教育

学生不想动,不仅仅是因为懒,还因为他们没有从思想上认识到体育锻炼的重要性。作为体育教师,我们应该善于宣传和攻心战,让学生认识到体育锻炼的重要性,让他们懂得体育锻炼和文化学习之间的关系。从长远来看,高中阶段是人一生中最重要的阶段,也是长身体的关键时期,如果不能在这一时期锻炼好身体,就不能为以后的人生之路铺设良好的地基;从眼前来看的话,身体动作的灵敏性和头脑的敏捷性是互为表里的,一个人身体动作越灵敏,他的反应能力也会越灵敏,动作越缓慢、笨拙,他的思维也会迟缓,适时的身体锻炼是必须的,可以帮助学生提高头脑的反应能力。所以,身体锻炼不仅不会影响学习,还会帮助学生提升大脑的反应能力,进而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此外,体育锻炼是调节情绪的好方式,适当的体育锻炼可以帮助学生改变郁闷的心情,提升他们的快乐指数,还可以帮助学生走出情绪低落的深谷,让他们充满朝气和活力。学习不是一就而就的是一件需要坚持的事情,需要坚韧的品质,学生可以通过身体锻炼来增强意志力,发挥拼搏奋进的精神。

(二)根据学生兴趣开设体育课程

体育教学的总体目标就是要从身体方面提高学生的素质,锻炼他们的力量、速度和灵敏度,帮助学生形成开朗的性格、坚韧的品质、健康观念的田径教学。这些目的可以通过不同的锻炼形式来获得,而不仅仅限于规定课程。所以,在高中体育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开设课程,比如,根据男学生的爱好,开设武术课,通过拳法教学,让他们在齐声呐喊中获得力量;对于女学生,可以让她们分组跳绳、过山羊等。体育活动没有幼稚和成熟之分,只要是有利于身体锻炼,又能被学生乐意接受的形式都可以尝试。教师还可以依据学生的体育锻炼爱好,组织学生参与跑步、跳绳、健美操等集体性的体育锻炼活动,丰富学生的学习生活,使他们体会体育运动的乐趣。另外,开展适当的课余体育运动,还可以增进师生的沟通,开阔学生的视野,调节枯燥的高中生活。,教师要善于利用时间,把体育课从课内延伸到学校生活中,要把晨跑和课间操的时间都利用起来,以此来协调课时不够和体育教学之间的矛盾。

作者:李建明单位:河北省邢台县会宁中学

高中体育论文:全日制普通高中体育论文

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体育》(供试验用),是在继承以往编写体育教材经验的基础上,吸收近十几年来我国学校体育改革的成功经验,结合时展和21世纪社会对人才的需要编写的。

编写本书的指导思想是,以《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体育教学大纲(供试验用)》(以下简称新大纲)为依据,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根据体育增强学生体系、增进学生健康的学科特点,在初中的基础上,进一步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传授提高体育知识、技能,使学生在获得体育知识、技能的同时,获得体育保健能力,侧重于终身体育意识和能力的培养,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发展个性特长,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一、改革教材编排结构,采用多元并进、相互联系的结构体系

长期以来,体育教材多是围绕着运动技术项目、身体素质和人体基本活动能力等几种分类办法编写的。以运动技术项目为主的教材结构,一般按运动项目的顺序编排,在一个具体的运动项目中,又依据运动项目的技术环节编写。例如,田径中快速跑的教材,按起跑、疾跑、途中跑、终点跑的技术环节编写。这种以运动技术为主线的编排体系,优点是符合运动技术学习的一般规律,便于学生学习运动技术。缺点是容易把学生的体育与运动员的竞技训练相混淆,不能地反映学校体育的目的。以身体素质为主线的教材结构,一般按照力量、耐力、速度、灵敏、柔韧等身体素质进行编排。例如,力量素质按上肢、躯干、下肢、全身各部位的练习编写教材,这种方法的主要优点是能够较好地发展学生的身体素质,有利于增强学生的体质,但是很难满足学生对体育多方面的需要。以人体基本活动能力为主线的教材结构,力图把运动技术和身体素质纳入到人的走、跑、跳、投、攀爬、悬垂等人体基本活动能力之中,弥补单纯按技术体系或发展身体练习的分类方法的不足。但是在具体分类上很难避免教材之间的相互交叉和重叠,比如,篮球技术究竟应纳入跑还是跳的教材中,不好处理。近年来,也有把体育教材分为保健康复、余暇交往、常见运动项目、发展基本活动能力和增强体质五部分结构,将田径、体操、球类等运动项目,发展身体素质与各种锻炼方法和娱乐方法纳入以上五个部分之中,力图使教材内容与教学目标相对应,更好地适应学生个体的需要。但是,这种编排方法对各类体育教材的内在联系考虑不够周密,教材的五部分结构之间相互联系不够紧密,形成了相对独立的五种内容与方法,某些方面脱离了学校体育教学的实际。

新编高中体育教材采用多元并进、相互联系的编写结构,着重解决如何在教材中落实向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综合目标。在教材与目标的关系上,要把目标具体落实到教材之中,使教材内容与教学目标紧密相联,不脱节,关键是选择一种合理的教材结构。多元并进的编写结构,是把新大纲规定的内容,按照体育基础理论知识、体育技术、能力培养和思想道德教育四条线,相互联系,齐头并进,既可以使各运动项目与发展身体素质练习、人体基本活动能力和娱乐项目之间相互联系,又使各类教材能够综合地、系统地落实体育教学目标。这里提的所谓“四条线”,它们之间并不是分割的,例如,离开技术是不能发展能力的。思想道德教育不能脱离身体锻炼的实践去单纯地说教,思想道德教育是在学生身体锻炼实践,即学习技术、发展能力中进行的。所以提出几条线并进,是指在教材安排上避免单纯以技术为主,而是时时在教学中提醒教师要想到四个方面的问题。为了扩展教材的功能,增加教材的信息量和可读性,在教材的体例上开发了用主、辅栏相结合的办法,教材中的主栏按四条线,相互联系,齐头并进地编写;辅栏对应主栏的内容,随文点拨、诱导、强化、扩展知识,提供应用方法、娱乐方法等,使辅栏在教材中起到引导、激活、推动教学活动、释疑、解惑、点拨诱导、援引借用、承上启下、启发联想、自我检验、深化认识、提高能力等作用。主辅栏既有侧重,又相互联系,构成较为完整的体育教材结构体系,见下表。

主栏辅栏体育知识体育技术能力培养思想教育点题应用知识应用方法应用方法挖掘各项强化锻炼价值锻炼方法评价方法教材典型补充技术原理技术要点学法建议的教育功启发源与流知识点学习提示能娱乐

预先评价应用等

二、改变知识观,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培养能力

在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上,以往的教材强调传授体育的知识、技术,强调知识、技术是能力的基础,对于在学习体育知识、技术过程中应当获得相应的能力重视不够,办法不多。因此,编写的体育教材多侧重于“是什么”、“怎样做”,而对于“为什么”、“值得做吗”、“怎样做得更好”、“做得怎样”很少涉及。新编教材根据素质教育的要求和终身体育的需要,把知识看作促进学生多方面发展的媒体,围绕学生的能力和多方面的发展展开教材,把只重视知识、技术的系统性、完整性的做法,变成既重视体育知识、技术的传授,又结合体育学科“操作性”强的特点,强调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以致用能力。在具体编写结构中,采取了以下一些做法。

(一)使学生明确学习目标,激发学习兴趣

教材的开篇采用“学习提示”的方式。开篇具有启发性,目的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诱导学生去积极思考,并让学生自己判断教材的“价值”,通过价值判断,引导学生明确学习目标。

(二)使学生知道要掌握的知识要点

教材的开篇之后,把体育基本概念和基本技术原理的知识要点明确地介绍给学生,使学生知道“是什么”,其作用是使学生明确要掌握的基本概念、原理、观点和结论,便于学生抓住核心,识记、理解和掌握,对学后评价、考核也有导向作用。此外还对教材编写的内容起规范、定向作用。

(三)给出知识,并提供获取知识的方法与途径

1.关于怎样给予学生知识的问题以往的教材是以技术动作描述为主,使教材的量多而杂,要求学生掌握什么,掌握到什么程度不够清晰、明确。新编教材根据新大纲的精神,精选教材,重点突出,力求详略得当,侧重教材的特性、价值,明确知识点、技术点和应用点。知识技术的阐述首先是清楚、明白,然后求精练,并以图助文,图文配合,相得益彰。对初中已学过的教材,注意知识、技术的学习不断深化,不断复习,不断提高。复习内容避免简单的重复,在知识技术方面要有所拓宽、加深,在重视能力的培养和教材价值的判断能力以及运用能力等方面,一个一个台阶地向上发展。

2.关于提供获得知识的方法与途径

处理好知识与能力的关系,重要的是给学生提供获得知识的方法与途径。新编教材在知识编排体系上,首先设“预先评价”栏,学生在学习之前要知道自己当前的学习水平,同时在辅栏中采用点拨评价的方法。在叙述“学习内容与方法”中,叙述知识的同时,渗透认识事物的思想方法,即认识自己当前水平掌握知识技术要点引导实践(提示实践的方法)经过反复练习进行评价进一步提高。

(四)提供评价学习、锻炼效果的标准和评价方法

各项教材的,提出可定量或定性的评价标准,使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知道学得怎样,并在学习与锻炼的实践中得到获取知识的方法与途径,从而为引导学生体育实践、提高对身体锻炼的理性认识、培养能力提供了条件。

全书正文的微细结构采用了运动文化的源与流运动技术原理预先评价知识技术要点学法建议锻炼方法举例自我评价等顺序,同时在辅栏中相应地点拨、强化、补充、启发、应用,这种编写结构对于处理好知识、技术与能力培养的关系,引导学生学以致用,培养能力起到了导向作用。

三、更新版式设计,注意装帧新颖、规范

版式设计和装帧质量是提高教科书质量的重要环节。长期以来,体育教材的版式设计和装帧款式不尽如人意。近年来几种版本的体育教材虽然比以往有较大的提高,但从总体上看,设计仍然让人感到有些刻板。教材的知识性和可读性不够理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体育教材整体质量的提高。新编教材把版式设计和装帧作为提高教材质量的重要构成部分。全书双色套印,计算机排版,充分运用现代技术,从插图的构思、绘制,图表的设计,主栏辅栏的字号区别,以及双色辅网技术的运用等,大大增强了教材的视觉效果,提高了教材的可视性、可读性。特别是辅栏采用小号字,增加了信息量,提高了体育教材的文化含量。新的版式设计突出重点知识和关键的技术环节,以文为魂,以图助文,图文互补,便于学生从整体上理解教材内容的全貌和内在的文化因素,增加了知识性和可读性,使新教材更加新颖、简洁、清晰,便于学生使用。

四、立足于提高学生的体育素质

新编高中体育教材面向21世纪,把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作为指导思想,在教材中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教材突出技术点,强调锻炼的实效性

人的素质是个综合的概念,身体素质是人的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科学素质和劳动技术素质的基础。离开人的身体谈人的素质发展,在理论上是片面的,在实践中也是要失败的。新编教材以素质教育为指导思想,抓住体育学科增进学生身心健康的基本功能,把体育技术作为锻炼身体,提高人的身体素质(指身体机能、形态等身体质量)的桥梁,在初中的基础上,提高了体育的技术要求。教材突出技术点,便于学生掌握,增强身体锻炼的实效性。

体育教学中不能排斥运动技术,更不能一见到竞技技术的名词术语就认为是竞技技术。教材中出现的技术与竞技运动技术有很大区别,即使是学习一些初步的竞技运动技术,其目的是用它来发展学生的身体,增进健康、增强体质,而不是让每个高中学生都成为运动员,实际上也不可能都成为运动员。基于上述思想,教材中编写的技术不过分强调技术细节和面面俱到,而是突出“技术点”,便于学生掌握运动项目的基本技术,更好地指导自身体育锻炼,提高锻炼的实效性。

(二)用方法引路,渗透应用意识,学以致用

体育是以身体锻炼的实践活动为鲜明特征的,如何使教材中的知识、技术原理有效地指导学生的锻炼,高中体育教材采取了两种办法。一是向学生渗透应用意识。办法是结合各项教材开辟了设问栏,比如“想一想”、“看一看”、“读一读”、“试一试”、“分析一下”、“保护者应注意!”、“练习者应注意!”、“怎么做这个动作”等等,提示学生学习的方法。二是引导学生动体与动脑相结合,把体育知识和技术原理与身体锻炼实践相结合,引导学生根据自身存在的问题展开学习。这样做对于提高学生分析判断和思维能力将起到积极的作用。对于适应未来社会对人才的需要,面对问题善于思考,并具有一定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将有一定的帮助。

(三)学会评价方法,培养评价能力

在使学生学会分析判断的基础上,应该培养他们具有评价能力。对事物迅速作出判断和评价是现代社会对人的素质提出的新的要求。通过对事物作出价值判断,培养学生正确的体育价值观,树立积极进取的精神,激发学生向新的目标前进的愿望,新编教材为此建立了学习评价体系。它包括学习前评价,学习过程中的评价和学习后的结果评价;评价的内容既有体育知识、技术的学习情况,也有身体机能能力的情况和心理状况;评价的指标既有定性也有定量;评价的方法是结合各项学习内容,采用自我评价、相互评价、师生互评、小组评价等等。建立较为完整的学习评价体系,有助于使学生学会评价方法,培养评价能力,从而促进素质的提高。

(四)开阔视野,丰富体育运动文化

体育作为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现代社会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目前,各种媒体介绍的体育运动文化良莠不齐,虽然具有很强的即时性,但缺乏系统性,缺乏正确的诱导。新编教材把传授体育运动文化作为提高学生文化素质的重要内容之一。因此,增加了运动文化知识,提高了信息量,以适应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教材中增加的体育知识主要设在辅栏,用于开阔学生的眼界,丰富体育文化知识,增加阅读兴趣。提供的知识大体包括六类:一是“名人论体育”,摘录了列宁、、徐特立、宋庆龄、蔡元培、陶行知、高士其、钱学森等对体育的精辟论述,使学生加深对体育的理解,树立正确的体育价值观;二是体育运动的基本概念,包括体育的功能、终身教育、运动处方、库珀12分钟跑、医务监督、运动负荷、超量恢复、人体重心、肥胖与减肥、青春期高血压、身体形态的性别差异等等;三是新的体育信息,如城市学生肥胖、超体重人数比例增加,我国学生耐力素质连续10年下降,以及美国NBA篮球介绍等;四是我国运动员对世界体育运动的贡献,如郑凤荣、朱建华、王军霞以及体操、排球、技巧等运动队的介绍等;五是中国传统养生知识,如五禽戏、十叟长寿歌、黄帝内经、兄弟民族的武术等;六是体育的历史故事。这些知识可以辅助主栏的教学内容,加深对体育的理解。此外,这些知识只作为介绍,不作为考核内容。总之,新编高中体育教材,力求做到便于学生学技术、练身体、明道理、懂方法、会评价,开阔视野,突出能力培养,立足于提高学生的体育素质。

五、结束语

体育学科是综合性的文化科学基础课程之一,它以身体实践活动为鲜明特征,在身体实践中是身心统一的活动过程。作为对学生进行整体素质教育组成部分的体育学科,应该更好地发挥本身的功能,有效地增进学生的健康,增强体质,提高体育素质,为21世纪培养德、智、体等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

尽管新编教材在指导思想、教材结构和编写方式上有新的突破,但是,体育教材建设还远远没有完成,这是一项十分复杂、艰巨的工程,需要全体体育教师、教学研究人员和各方面人士共同努力,才能不断提高教材的质量。

由于我们的经验不足,及时次为高中学生编写体育教科书,难免存在不足之处,热忱希望广大体育教师在试教过程中进行实践检验,发现问题,提出改进建议,我们愿与广大体育教师和各界人士一起,进一步深入研究、探讨,为不断完善我国体育教材的建设做出我们应有的贡献。

高中体育论文:高中体育教学论文

创新一词,英文词义解释为创新行为、发明行为或者创造某种新事物的行为。笔者认为:它是在看似无关的事物之间发现某种相似与共同之处的能力,根据内心需求,设计研制,重新排列,优化组合,迁移提高成为一新事物,它是一种超越于实用功利目的之上的精神活动。

根据笔者理解,目前体育创新是一种演变的和渐进的过程,可以从3个方面去理解和把握。

(1)教师必须富有创新精神在教学中要培养学生创新态度,教师必须首先成为个富有创新精种的人,只有自身具有创新精神、富有创造力才能培养出具有创新的学生。就教师的"创新精神"而言,它主要包括:创新思维、首创精神、成功欲、甘冒风险、以苦为乐精神。

(2)创新要以人为本 教师要启发引导学生还未想到,但必会喜爱的活动,要从学生喜爱的活动中找突破口,不因循守旧。主动突破教材定势与习惯性框框,在教学内容上要由以单纯的执行和完成《大纲》向以《大纲》为基础,补充具有当地特色、学校特点或时尚活动的灵活丰富的教学内容转变。例如当电视播放《排球女将》时,安排排球教学;播放《灌篮高手》时,安排篮球教学并结合"三对三"篮球比赛规则;全国甲A足球联赛期间,安排足球教学并结合"四对四"足球比界规则等等。学生个体只有在自身需要的推动下,与外部环境相互作用,才能有效地促进创新态度的升华。

(3)创新必须大胆探索、求新 体育创新是他人未曾想过、做过的,常常突破传统方法,打破平衡格局,创新者的思想和行为,难免不为多数人所接受。在活动中,学生的种种创造性表现常常与错误、缺陷、顽皮、任性、争吵等联系,学生不断"犯错"的过程,其实是不断改正错误,完善方法的过程。假如不给予这类机会,轻易代替、否定,非但剥夺了学生探索的乐趣,尝试失败、内疚、挫折的情感体验、也会使学生变得懒于动脑,疏于尝试。教师应站在学生的立场,正确对待"良性争吵",多给学生创造"犯错"的条件和机会,大胆求真、求新。

创新是一种学习过程,需要技术知识的积累。因此创新过程是一种有组织的、时间序列的、不可逆转的和路径依赖的过程。创新是与教师的"干中学"和学生的"用中学"等活动紧密相关的。因此创新所需要的技术技能知识与其说是一种大家都可获得的公共知识,还不如说是一种特有的和带有地方、学生色彩的知识,学生的技能创新有其本身自然的路径。尽管某项技术技能的创新发生在某一时刻,但是我们追溯上去,这个实现技能创新的学生一定已经有了较长过程的该项技能知识的积累过程和学习过程,没有这样的知识积累和学习过程、没有任何渊源关系,学生要根据公共知识,实现某一活动的突然的技术创新是极其困难的。

因此教师必须加强学生技能形成规律的定性和量化研究。例如,影响学生动作技能的因素包括哪些(如学生形态、身体素质、课堂教学结构、教法研究、学法指导、发展身体素质、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等)?哪些是主要因素?现课堂教法主要有主题式、学导式、分层递进式、发现法、尝试教学法等等,其目的之一是使学生能较快地形成动作技能的巩固的动力定型。没有体育技能很难有体育活动的创造力,在创造性的活动中,技能越高,就会产生更多的新设想、新活动。

评价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发展,所以推动学生自我评价向自我发展进程的不断深入是教师的一个非常重要的任务。学生在体育学习过程中,他们的情绪体验随时随地都会发生变化,遇到难以完成的动作,他们就会感受失败的体验,甚至随着困难的加大而放弃学习,自我评价就会出现偏差。教师在教学中不断观察和关注学生学习进程,对学习过程中的努力程度以及得与失做到及时性的掌控和了解,并有针对性让学生反馈和评估自我学习状况,让他们在不断体验、感悟的过程中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实现体育知识技能的学习与情感态度的有效结合,进而奠定了自我评价创新过程性的基础。

学生的自我评价创新过程必须要有意义、有效果,做到这一点,教师首先要引导学生对学习前期进行自我理解与认识,包括自己的体育基础和经验,对什么样的学习内容感兴趣,喜欢用什么样的方法方式学习等,以便于自己对学习心中有数,在评价中有一个心理准备;其次是教师在学生的自我评价创新的基础上要不断体现出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认可和学习行为的尊重,以便能更有利于激发学生对后续学习的追求;另一方面也要委婉指出他们出现的问题,告诉学生体育学习也是一个人的成长经历,它充满着磨炼、意志和智慧,还需要我们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社会适应能力,以此帮助与鼓励他们继续努力,克服困难,增强信心。

第四,帮助学生确立动态的自我评价的标准

学习过程的动态性和学生的差异性决定了学生自我评价标准的动态化,教师既要用发展性的评价理念,帮助学生制定各个学习阶段的评价标准,又要因人而异,帮助学生设计具有自身意义和特点的评价方法,使其自我评价具有实效性。指导学生确立自我评价标准的时候特别应关注以下两种情况:一是评价标准不恰当。标准过高或过低对学生的评价行为都会产生影响,评价标准过低,学生很容易满足要求,不容易激发起学习的兴趣;评价标准过高,学生经过努力也不容易达到要求,会挫伤学生的积极性,丧失学习的信心,也就是说,让学生正确把握自我评价的“度”是非常重要的。二是评价缺乏性。有时候由于基础薄弱,学生评价看不到自己的成绩,产生自卑感,失去信心;有时学生于高估自己的成绩,忽视自我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导致盲目自信,忘乎所以,这对学生的创新发展也是非常不利的。

笔者不能用某一个学生创新过程的典型事例来刻画其他学生创新过程,每一个学生创新过程与他的创新态度、创新技能、创新思维的分布有关。每一个创新过程都是一个特殊的过程,尽管以上简略刻画了创新过程的三个特征,但是每个特征的显著性在每一次创新过程中的比重和表现形式都可能不同。

高中体育论文:体育游戏在高中体育课中的应用策略研究

游者,动也,戏者,嬉戏也。自古人们喜爱游戏,具有其独特的吸引力,体育游戏是游戏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以游戏为活动的形式,以促进身心发展为目的,以体力活动与智力活动相结合,具有浓厚娱乐信息的身体练习和思维练习方法,因此体育游戏在高中的体育教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1. 体育游戏的作用

1.1体育游戏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特别是对于高中生来说,

培养集体主义精神,培养学生遵守纪律、团结互助的精神,对于高中阶段的青年学生来说起到很好的作用。

1.2在对身体的发展方面,体育游戏通过各种练习和活动,使游戏者的身体承担一定的运动负荷,各器官、系统对各肌肉群得到必要的活动,这有利于他们的生长发育。

高中阶段的青少年正经历着复杂的生长发育过程,生理和心理的发展的重要时期,其自身的特征能够很好的激发学生的兴趣,促使其积极主动地投入的体育游戏中来,在体育游戏中,学生无忧无虑的人性可以得到尽情的释放,其好动的本性得到充分的发展,学生在这种宽松的环境中进行体育活动,有利于其形成活泼、开放、健康的性格,有利于师生之间体育互动,增进、加深相互间的感情。

2. 体育游戏的组织和教学方法

2.1体育游戏内容的选择

对于高中体育课而言,游戏的安排一般是为了辅助教学任务的完成,因而选择游戏的内容必须与教材内容有联系,并且要考虑高中生阶段学生的年龄和性别所表现在不同年龄、性别上的生理、心理、体质和体能上的差异。

特别针对高中生的生理和心理的特点,选择适合此年龄阶段的体育游戏内容,既不能选择非常幼稚的游戏也不可选择庸俗化的游戏,选择好游戏的内容是关键。

2.2游戏的组织过程

选择了合适的游戏项目,能否取得良好的活动效果,关键在于科学的游戏组织方法。首先,教师要及时讲解游戏名称、过程、方法、规则及要求、评比标准等。对于个别学生提出的问题,要及时给予解答。其次,教师要做好游戏的组织领导工作。第三,要做好裁判工作。它是保障游戏取得良好效果的重要环节之一。从而保障游戏评比在公正、的前提下,取得良好的教育教学效果。

高中体育论文:谈新课程背景下的高中体育合作教学

摘 要:合作教学与高中体育新课程改革要求具有天然的联系和众多相似之处。本文将结合笔者多年的体育教学经验,探讨合作体育教学在新课程背景下普通高中体育教学中的应用问题。

关键词:高中体育 合作教学 新课程

1合作教学与高中体育新课程标准

合作体育教学是一种新型的教学理论,它是指在教师的指导和学生的参与下,通过运用运动的手段,利用适宜的条件,创造一种较为复杂的运动环境,使学生通过个人的努力或与同伴进行协作,克服困难,完成任务,促进学生合作与竞争意识双重发展的一种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合作教学的特点是尊重学生个性和发挥师生共同潜能,是在师生合作的前提下,学生的个性得到尊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得到充分调动,并通过发挥教师的主导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共同使教学任务圆满完成。

新的高中体育课程标准坚持“健康及时”的指导思想,注重激发学生运动兴趣,教会学生自主参与体育活动,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思想,培养学生终身锻炼的体育意识;教育教学过程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学生个体差异与不同需求,确保每一位学生受益。合作教学的特点恰好与高中体育新课程改革要求具有天然的联系和众多相似一致之处。

2合作体育教学的教学程序设计

合作体育教学的课堂教学,一般是分成合作学习技术合作实践技术两个阶段来实施教学。在合作学习技术阶段又分为新技术讲授和科学分组两个环节,在合作实践技术阶段又分为教学实施和成绩评价两个环节。

①新技术讲授。合作教学通常以项目学习为一学习单元,新技术讲授阶段通常是每一学习单元的前半段,主要教学任务是对全体学生讲授要学习的技术,使全体学生初步掌握和领悟要学习的技术动作要领,同时发现、培养体育骨干,了解学生的体育能力差异。②科学分组。科学地对学生分组是合作教学的关键环节。依据“异质分组”的原则,即根据学生的性别、技术掌握差异、体育接受能力、组织能力、讲解示范能力等因素,将学生科学地分成4人一组。③教学实施。合作教学通过学生间的互教互学来提高学生学习能动性和主动性,提高体育教学质量,发展学生创造性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相互交流能力和团队精神,达到对学生社会性的培养。④成绩评价。单元学习结束,进行小团体间的个人技术展示、团体展示,及时进行教学评价,评价采取自评、团体间互评和教师评价相结合。

3合作体育教学的实施策略

根据笔者多年的实际教学体验和教学感受,关于合作体育教学的实施策略,可以归结为“四要四不要”:

3.1教学内容要有一定的挑战性不要太简单

基于“跳起来摘桃子”的理论,尤其高中生,如果内容的安排没有挑战性,没有稍高于学生现有认知能力的困难水平,不能在教学过程中引起学生适度的认知冲突,学生就会表现出没兴趣,挫败学生参与练习和讨论的积极性,要促进学生的发展,在选择和处理教学内容时,就要充满革新精神。特别是,高中女生喜欢的体育项目集中在以前没有开设过或是课时开得较少的项目,倾向于小球类、韵律操等。

3.2要营造民主的教学合作氛围而不要家长式

作为合作学习的组织者和促进者,教师要具备对小组进行、调控、促进等组织技能,要善于通过各种手段来为学生提供主动探索、发现和创造的条件,营造一种民主、和谐、平等的气氛,形成宽松民主的师生合作气氛。高中女生由于生理、心理的特点决定了她们的运动特点,普遍喜欢篮球、排球、健美操、乒乓球、羽毛球等运动项目,而不喜欢800米、跳远、跳高、立定跳远等运动项目。根据这一特点,教师可以在课堂上采纳大多数女同学的建议,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同时积极参与学生的练习,和学生一起做游戏,一起打比赛。这样不仅营造了师生之间民主的教学合作氛围,也拉近了教师与学生的距离,加深了师生之间的感情,学习效果非常明显。

3.3要融合现代化教学手段不要单纯讲授式

教学中还可根据教材的特点,充分发挥电教手段的作用,对运动技术的学习、动作技能的迁移,要尽量多用形象化的材料和手段,将教学内容转化为具体、生动形象的教学语言、图表模型、录音录像等等,营造一种宽松、愉快的合作学习氛围,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智慧,激发合作兴趣。比如在组织足球课传切、反切、盯防补防等足球战术配合教学时,就可以运用目前市面上比较热门的几款模拟世界杯足球赛的足球游戏进行教学。实践证明,这样的教学,学生不仅在新技术讲授环节表现出极高的兴致,在教学实施环节也能够作出精彩的战术配合,效果非常好。

3.4要重视整体奖励与评价而不要过去强调个体

改变传统班级教学中仅以个人成绩为标准,以学生个人为奖励对象的做法,合作学习以小组的总体成绩为主作为评价和奖励的依据。从而改变了班级教学中学生成员问以竞争为主的交往方式,促进了组内成员的互助与合作。在合作学习中,学生个人所追求的结果不仅有益于自己,同时也有益于小组的其他成员。促使学生都投人到一种追求互利的竞赛中,通过共同制订学习计划,协作互补,共同努力,共同提高,从而达到整体优势,基于体育运动项目集体性强的特点。项目本身也要求学生具有协作意识。

4 结语

结果表明,合作体育教学有效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了学生的体育兴趣,提高了学生的体育运动能力和社会性能力,合作教学这种教学方式,学生喜欢。也符合中学生的个性特点,提高了体育教学效率,为实施普通高中体育新课程改革,起到了很好的帮助和推动作用。

高中体育论文:谈高中体育教学中的终身体育观念

体育教学不仅是提高学生体育素质的主渠道,也是灌输终身体育观念的平台。在促进学生智力发展,增强学生体质的同时,培养学生真正的热爱体育运动的思想。高中阶段是学生接受学校教育与将来终身体育锻炼之间承上启下的关键时期,这个年龄阶段的学生处于青春期的特殊阶段,学生身体形态、心理已逐渐趋向成熟,身体素质也开始接近成人水平,已具备了独立思考、判断、概括等能力,在身体锻炼中具备一定的运动能力。学生渴望掌握富有时代感和实用性的体育运动项目、健身手段和保健方法,这些都对体育教学提出了一些特殊的要求。根据实施素质教育、面向未来的需要,学校体育必须突破传统的体育教学观念,实现从单纯的生物体育观向生物、心理、社会的多维体育观转变;实现从以竞技为主的教学目标向强身健体、培养良好心理素质及终身体育的意识和能力的多元教学目标转变;实现从被动学习向主动学习的转变。

1.终身体育的内容

所谓终身体育观念是指一个人认识到在各个时期接受体育教育,参加体育活动,坚持体育活动的必要性,要求人们在人生的各个时期都应将体育作为生活内容来看待和安排,充分享受体育的乐趣。人们在与各种疾病作斗争中发现,体育运动是保持人体机能、体能处于状态的有效手段。人在一生中都必须选择不同的身体锻炼形式和内容,以增强体质,延缓生命衰老。这就是“终身体育”的思想。法国教育家保尔·朗格朗在《终身教育引论》中提出“终身体育”这一观点后,逐渐被各国所接受。

终身体育习惯有赖于终身体育意识和兴趣的培养,以及持之以恒的意志努力,并有一个从不自觉到自觉,从不习惯到习惯的逐步养成过程,终身体育习惯一经养成,体育活动就会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终身体育能力有赖于对体育与保健知识、技术、技能的学习与运用,也有赖于体育教学内容的进一步充实、更新和教法的改进。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主要依赖于有关体育基本理论知识的学习和对体育实践的情感体验。终身体育意识、兴趣、习惯、能力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其培养必须通过体育实践、体育教学在组织形式、教材内容、教学方法、评价标准等方面的改革,为学生的终身体育、观念的确立提供了一个良好的教学环境。

2.加强学生终身体育观念的方式

(1)体育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

《体育教学大纲》规定:“体育教学是实现学校体育任务的基本途径,要面向全体学生。”由此可见,体育教学是体育教师向全体学生传授体育知识和实践体育理论的重要途径,也是提高每个学生身体素质、渗透体育教育的基本形式。体育教师应具备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不断进行知识更新,积极探讨新教法,认真了解和研究学生,激发学生体育学习的兴趣。在体育教学中,要根据学生的身体素质、接受能力、个性差异来制定教学计划和教学步骤,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心理与生理需求,使每位学生都能得到学习和锻炼。体育教师不仅要关心学生,更要关心后进生。对学生应扩充内容,增加练习难度,提高要求,进行超前教学;对后进生应加强个别辅导,降低练习难度,在练习次数上和时间上进行强化,对他们的进步及时给予表扬、肯定和鼓励,激发他们的自尊心和上进心。

(2)提高教师素质,充分发挥其在教学改革中的作用

随着全民健身计划的实施,为我们理解、认识体育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契机。体育教师必须更新观念,迎接时代的考验。学习与研究健身教育方面的系统知识是体育教师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在体育教学改革中我们应该树立科学的健身意识,传授健身原理、健身方法以及健身效果评价的基本知识,推广被人们认同的健身行为。要促使学生和谐地发展,包括知识、体力、道德、情感、态度、价值观等。还要尊重学生个性发展的特点,让学生在教学中充分体现主体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要着眼于学生终身体育的发展。这些课堂教学理念是指导我们搞好课堂教学的基本保障。只有这样,才能使课堂教学充满生机和活力,才能使学生学得主动、生动、活泼,才能使课堂教学沿着素质教育的轨道不断前进。

(3)优化体育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体育意识与兴趣

传统的体育教学,压抑学生个性,无视学生的心理特点,只注重知识与技能的传授,忽视学生的个性差异,使学生容易产生逆反心理,对体育课产生消极情绪。因此,体育教师要根据教材情况,结合学生的身心特点,优化体育教学方法,采取分组比赛、师生同赛等教学方式,让学生始终保持强烈的好奇心和旺盛的求知欲。

(4)提高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和能力

学校体育作为终身体育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要根据学校和学生自身两方面的特点与实际,发挥集中系统学习的优势,为终身体育打下坚实的基础。首先,在教学过程中体育教师应加强对学生“终身体育”思想的教育和培养,让学生充分认识到体育的功能,体验到体育的魅力,意识到终身体育锻炼的意义和作用。其次,对学生既要“授之以鱼”,更要“授之以渔”,走出应试教育的框框,运用科学合理的手段,启发学生的想象力,不失时机地加强学生的体育锻炼意识,树立终身体育观念,培养学生持续性的体育自学能力。,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下苦功夫创设情境,激起学生参与学习的热情。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学会独立地获取运动技术、技能和锻炼方法,从而为其终身受益打下基础。

3.小结

随着素质教育观念和课改的深入,以及经济的不断发展,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和经验必将受到冲击,通过体育与跨学科课程的学习,学生的各项能力将得到加强。这些能力不仅使他们学会学习,而且帮助他们终身不断地学习,让他们毕生受用。运动兴趣和爱好对学生参与体育学习和活动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因此还要在提高学生运动技能的同时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培养其积极的自我价值感。在提高学生所学运动技能水平的同时,要发展学生体能,奠定学生终身体育的基础。《全民健身计划纲要》中明确指出:“各级各类学校要全而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努力做好学校体育工作,要对学生进行终身体育教育,培养学生体育锻炼的意识、技能和习惯。”所以体育教学改革的目的之一,就是为学生的终身体育服务,使他们在少年时期起打下良好的终身体育基础,为中华民族的崛起而努力奋斗。

高中体育论文:高中体育课中引趣教学模式的实践

[摘要]:长期以来,由于教学理念的偏差和教学条件的限制,特别是应试教育的影响,学校体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使许多学生对体育课逐渐失去了应有的热情和兴趣,而且年级越高,“厌学”现象就越明显。怎样让学生重新喜爱体育课?怎样让学生形成终身体育理念?怎样让学生自觉地提高运动能力和增强身体素质?“引趣教学模式”就是一个有益的探索。笔者利用目标、竞赛、游戏、情景引趣法等进行教学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关键词]:引趣教学模式、体育课

1、“引趣教学模式”的理论依据

首先“引趣”是指引起学生的兴趣。而单一的解释“兴趣”:是一个人力求认识和趋向某种客体的积极态度的个性倾向。当前体育课大力提倡激励教育、成功教育、快乐教育、无错教育,从某-方面来说,我个人认为是引起学生体育兴趣的实践。而兴趣对人的学习和工作都有着重要作用,同时也是推动学生积极主动进行学习的心理动因之一。人们常说:“兴趣是引导人们实现远大理想的及时步,也是位良师益友。”如果一个人对某一事物产生了兴趣,他就会对这一事物进行高度自觉和积极的探索研究。例如:我国着名科学家竺可桢对记录气象感兴趣,使其临终前24小时还在病床上写数十年从未间断的气象日记。要学生对体育课产生兴趣,首先要了解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动机是什么?了解这一年龄段学生特有的心理状态是怎样的?了解这些对我们开展教学有很大的帮助。据调查大多数同学进行体育运动的动机是爱好或增强体质,还有少数同学是为了应付考试和达标。这一年龄段的学生有较强的表现欲,所以在开展教学活动时,应该为学生营造一个利于学生表现自我的环境。当学生这一心理需求得到满足时,心理上产生一种优越感,从而愿意花更多的时间去钻研,才有可能成为这方面的专业人才,形成特长。美国教育学家杜威也曾经说过,“教师应以儿童的兴趣为中心,教师的作用是建设、引导和帮助,创造儿童喜爱的环境”。体育课的目的是在教学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健康意识,增强学生体质,渗透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对学生终身体育观念、运动能力、实践能力的培养,从而使学生身心得以发展。因此,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将教材与兴趣这一心理因素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调查研究

通过对学生的问卷调查,发现对球类感兴趣的人数占78%,其中选择羽毛球的人数最多,其次是篮球,然后再到足球、排球和乒乓球,感兴趣的原因是开展这些体育活动既能锻炼身体又比较大众化;对田径感兴趣的人数占13%,并且有2/3同学选择了田赛项目,感兴趣的原因是能锻炼身体和增强身体素质;对武术和体操感兴趣的人数占6%,选择武术和体操人数基本相同,感兴趣的原因是强身健体;对其它运动项目感兴趣的人数占3%,选择游泳的人占多数,感兴趣的原因是既能锻炼身体又好玩。从以上调查结果,发现学生感兴趣的教材首先为球类;其次是田径;再到武术、体操等项目。但大纲和教材中,球类于田径、体操类课时数而言,相对较少,这就给教师在实施教学时带来了困难,尽管教师也明白“兴趣”的重要性,也绞尽脑汁设计新颖有趣的教学方法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然而,练习中的学习气氛却始终达不到理想的效果。并且为了完成达标率,体育课还要紧密围绕达标的项目来进行教学,从而造成学生的学习行为在消极、被动的状态下进行。这样的体育教学既影响了学生个性的发展,又不能达到培养学生体育兴趣、能力和特长的教学目的,对形成学生的终身体育观念不能起到积极的作用。另外,对学生的“兴趣原因”调查结果表明,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原因,主要是健康和学业的需求,当健康的需求得到满足时,学生在练习中就会体现出自觉积极的行为,反之,他们就会表现出在练习中应付、命令服从或对抗的现象,这严重地挫伤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结合在教学实践过程中积累的一些经验,及对当代学生身体素质状况和个性特点的了解,笔者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进行了“引趣教学模式”的尝试,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3、实施方法

首先,根据学生的兴趣程度和学校的设施条件,对教学大纲中所规定的教材课时数进行了适当调整,增加了学生感兴趣的教材内容课时数的比例,并引入了一些教材以外,学生感兴趣又便于开展的国外和传统民族体育项目,如:橄榄球和珍珠球。同时,为了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学生表现欲和好奇心强的心理特征,将学生感兴趣程度较高和感兴趣程度较低的项目,有机结合起来进行体育教学。并利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如:目标引趣法、竞赛引趣法、游戏引趣法、情景引趣法,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而不是将一节体育课演变成某一项目的训练课。另外,在确定几个必修项目的基础上,遵循区别对待原则,制定不同的教学目标和难度进行分层推进教学,给学生一定的自主选择空间,并有机的把一些身体素质练习与球类项目结合进行教学,对大纲上的项目要结合实际条件有选择的上,而不是大纲上的项目就非要全部学习。因为任何一个体育运动项目本身,都需要全身各个部位的协调参与,都能促进人的体质增强和身体素质的提高。俗话说:“艺多不养家,艺精走天下”,说的就是这个道理。由于学生都有表现欲,特长的形成能充分满足这一心理需求,所以兴趣能激发学生长期坚持锻炼的热情,对终身体育观念的形成也有积极的影响。这也正是兴趣这一心理状态的集中体现。

3.1目标引趣法

在教学的组织中,制定几个不同难度的目标进行分层推进教学,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一个目标进行练习。这样既可以使不同身体素质的学生有机会产生成功的体验,增加学习的兴趣和信心,同时又解决了好的同学吃不饱和差的同学消化不了的问题,使他们的需求都得以满足。例如:在篮球教学中,学习行进间运球上篮技术,采用分层推进教学法,并确定不同难度的教学目标,确定目标1、运球快速跑练习;目标2、原地起三步低、高手上篮练习;目标3、从中线运球高、低手上篮。

3.2竞赛引趣法

在教学的组织中,利用竞赛的形式进行练习,这充分利用了高中生表现欲强、喜欢竞争的心理特点,让学生在竞赛的过程中积极的投身比赛,从而达到的练习效果。如:短距离跑的教学过程中,先教学生短跑的基本技术和正确的跑步姿势。例如:在短跑练习过程中,采用男、女同学分组接力赛的形式(男、女分开)进行教学,还可以采用男、女同学之间让距追逐跑的形式进行教学。再有就是把中长跑的练习与足球和橄榄球比赛结合起来,同学们兴趣猛然高涨,积极性很高,在场上积极的奔跑,一节课 下来,大多数同学虽然没能触及几次球,但是已跑得满头大汗,跑动的距离不少于2、3千米,但却没有累的感觉,依然情绪高昂,乐而不疲。

3.3游戏引趣法

在教学的组织中,采用游戏与动作技术和素质练习相结合的形式进行教学。这样就能把枯燥乏味的技术动作练习、身体素质练习变得活泼有趣,从而使练习者能积极的投入到练习中。如:在跳远、跳高教学过程中,教学的难点是起跳技术,学生在刚开始练习时上体与下肢很难做到协调一致,在怕脏、怕受伤的心理阴影下,练习的积极性不高,因此最终影响到跳远、跳高技术的掌握。为解决这一问题,采用游戏“海豚顶球”进行练习,作法是将一个软式排球用细绳系着,用竹竿悬挂在沙坑或跳高垫前一定距离和高度处,要求学生在做起跳练习时,必须用头触及软式排球。然后以游戏的方式进行练习,看哪一组同学顶到的次数多,每个学生在游戏的过程中,争先恐后地积极投入练习,教学重难点就在玩的过程中逐步被突破。

3.4情景引趣法

在教学的组织中,设置好学法的场面或环境,把体育学习的方法形象而直观地展示出来。如在体育教学中,经常采用电教设备和挂图设置情景进行教学,向学生展示学习的方法,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如:在进行篮球投篮和足球射门教学前,看一段美国的NBA的精彩投篮集锦或世界杯射门集锦,然后再开始教学,同学们的专注程度和练习积极性都有很大的提高。

以上几种引起兴趣的教学方法,是笔者近几年在教学过程中实践经验的积累。由于学生个体差异的客观存在,教师应根据学生身体素质状况的差异和兴趣、爱好、特长来进行运动项目的选择,然后按不同类型进行分组,制定教学计划,合理安排课时,进行科学的教学和考核。“引趣教学模式”有别于传统的教学模式,改变以往紧密围绕教学大纲和达标,由老师统一制定教学计划和目标,全体学生进行练习的标准教学模式,真正从学生的需求出发,通过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教学的质量和效果。改变过去“要我学”的被动状况为“我要学”的主动状态。“引趣教学模式”在实际教学中虽有较好的效果,但依然还存在一些问题,还需不断改进提高。

高中体育论文:普通高中体育教学资源整合与使用探究

所谓体育教学资源就是体育课程与体育教学信息、技术等来源和保障,它包含人力、物力、财力等校内外的能服务于体育教学,有利于学生健康发展,有利于提高体育教学质量的各种“财富”。目前,中学体育教学资源多寡不一,浪费严重,利用率较低。为了改变当前不良状况,笔者对体育教学资源整合和使用所包涵的主要内容进行了探究。

 二、 结果与分析

 1.人力资源

 从广义上讲,人力资源就是指能够推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具有智力劳动和体力劳动能力的人们的总和,它包括数量和质量两个方面。我们这里所讲的人力资源是狭义的,是指能够促进和推动体育教学工作发展、提高体育教学质量的人们的总和。具体包括以下几种:

 (1)学生资源

 学生是教育教学的主体和具体实践者,也是教育教学效果的体现者;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是教学效果体现的首要条件。评价一节课的效果好坏,不是以教师教了什么为判断标准,而是以学生学了什么、对学生的综合素质产生了什么影响为标准来判断。学生在学习方向上,对体育与健康课已不再满足于一般性的身体锻炼,而是要根据自身的条件,有选择地去探究、创造,系统地学习符合自身特点的专项运动技术,从而提高运动能力,形成特长。这就要求教师对待学生不能实行“一刀切”,而是要结合学生的性别差异、年龄特点、素质高下及喜好不同而加以区别对待。以分组、分层次、分选项进行不同项目、不同层次的教学,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不同需求,选择喜爱的方式参与体育活动,并根据自己的能力和水平掌握一定的专项运动技能,使学生的特长得以施展,积极性得以提高,以热情奔放的态度参与到学习中来,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主动性与创造性。学生一旦掌握了基本技术并能展示出来,渴求更高层次的技术水平和能力也就成了他们的新目标,并会为之而自觉努力地锻炼。他们的选项也许就会成为终身的爱好,这也就实现了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的教学目标,为学生的终身体育与健康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2)体育教师资源

 体育教师本身就是体育课课程中的重要资源,因为教师是教育教学的组织者、参与者和实施者。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总目标要求: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价值观等多方面去培养学生,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注重让学生获得知识、提高能力、掌握方法,还要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这就要求体育教师在教学上注重激发和保持学生的运动兴趣,提倡学生自觉、积极、主动地进行体育锻炼,特别强调在教学中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潜能,提高学生的体育学习能力,使学生能在学习过程中体验到成功的乐趣,以满足学生自我发展的需要,从而确保“健康及时”的指导思想落到实处,促进学生健康快乐成长。因此,要整合教师资源,形成优势互补,倡导结对帮扶,不断提高教师专业素养,发挥集体优势,进行合作教学。在新课程实施中,尤其是综合课程的出现,对教师的合作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团结协作、密切配合显得尤为重要。教师相互之间的合作可以提供支持,启迪灵感,共享智慧,减轻负担,互相补充,共同成长。

 2.物力资源

 物力资源,简而言之就是资源中的有形硬件。主要包括场地、器材等等,它是保障提高体育教学质量的物质基础。目前,很多学校的运动场地和器材不充足,利用率较低,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教学质量的提高。一方面,教师授课班级人数较多,而体育器材又较少,很难满足学生 体育活动的需求;另一方面,同一时段,几个老师同时上课,致使现有的场地不够分配,众多班级交叉在一起使得场地有些混乱。在已有条件下如何合理地分配使用器材,较大限度地利用场地、器材,充分发挥教师、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制作各种简易教学器材是我们必须具备的能力。

 (1)合理分配器材

 分组、分层次、分选项教学就解决了这一难题。不同的项目分散了学生的人数,使学生不至于集中于一项;分层次使器材得到了合理的分配:如在篮球教学中低层次的学生多使用器材,以培养学生兴趣和学习基本技术为主;高层次的则少用器材,而以战术、比赛为主。这样就使学生的个体需求同器材的重新分配找到一个结合点。

 (2)开发利用废旧器材

 学校每年都会有不同数量的废旧器材,重新利用它们,变废为宝,将为我们的教学提供更好的服务。例如:我们利用废旧报纸,揉成一个球当作实心球,就成了练习用的辅助器材;球类的外皮破了,取出内胆就成了“软式排球”;早已搁置不用的手榴弹可以用作打保龄球的球瓶;破栏架可以当小足球门来用。总之,只要我们平时做个有心人,那些搁置多年的器材,甚至废旧的器材又会为体育教学再立新功。

 3.体育教材资源

 体育教材资源是构建体育与健康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和课程实施的方法的体系的来源。它可以看作是体育与健康课程运行的软件。教师应当根据学校

的特点和优势,充分挖掘丰富的体育与健康课程资源,并从中筛选出受学生欢迎的、有效的和切实可行的各种教学内容与方法,创造性地去实现课程的目标,做到目标一致,殊途同归。  这就要求我们在努力提高自已专业水平的基础上,不断充实各学科的知识,成为全能型的体育教师。

 (1)体育教学与综合学科整合

 这个概念指的是,在体育教学中淡化学科界限,努力追求体育学科与其他各学科的整合。例如:选择实心球教学时,可以与物理教学中的斜抛运动同步;在舞蹈、健美操练习中与掌握音乐的节奏相结合;物理教学中的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在蹲踞式起跑教学中的应用:数学课中的角度在篮、排球教学中的应用;在集体项目中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和爱国主义情怀,这样就使得体育课堂在锻炼身体的同时又渗透了德育课的教育意义。这种各学科间的整合,学生既能动脑,又能动手,使活动从学生中来,回归到学生中去,让学生参与到活动的全过程去,真正达到育人目的。

 (2)体育教材本身的整合

 现行的体育教材同其他学科一样存在着“难、繁、偏、旧”的问题。例如:篮球的双手胸前传球从小学一直教到了高中;跑的专门性练习一直没有改变过;排球的扣球练习则远远超出了高中一般女生的素质水平。重复性的技术练习和达不到目的的教学都会使学生失去学习、练习的积极性;而一些学生喜闻乐练的活动项目却没有展示的舞台。新课程标准的实施为我们拓展了选用教材的空间。在现有的运动项目中,可以降低技术要求或器械标准,突出其健身与娱乐的功能,以满足学生的兴趣和需求,使学生能身心愉悦地“动”起来;对一些新兴运动项目和适合本地区的民间体育项目,也可以大胆地吸收利用。例如:现在深受青少年喜爱的“轮滑”“街舞”,民族舞,健美操,攀岩(人工),飞盘以及有特色的体育项目等。这些运动项目进入体育课堂后,既可以丰富我们的教学内容,深受学生喜欢,又适合学生平时的身体锻炼。合理开发利用书本外的教材和校本教材将为我们体育教学提供更广阔的舞台。

 总之,普通高中体育教学资源的整合和使用,关系着学校体育教学质量的整体提高。体育教师应当尽快完成角色的转换,即从原来的课程执行者转变为决策者,从一个“教书匠”变为一个课程的研究者。在整合和使用过程中,应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因陋就简,创造出不少既令学生喜欢又能促进身心健康的锻炼方法,使他们的身心都得到健康的发展,真正成为发展的具有高素质的新一代人才。

高中体育论文:新课标下高中体育教学乐学环境的创设

[摘要]:新课程标准把“激发学生运动兴趣,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作为体育教学的基本理念之一。学生运动兴趣的激发必须依据高中学生的心理特点,讲究教学目标的可及性、教学活动的主体性、教学评价的激励性和教学管理的艺术性,为学生创设体育教学的乐学环境。

[关键词]:体育教学、乐学环境创设

新课程标准把“激发学生运动兴趣,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作为体育教学的基本理念之一。然而教者发令,学者强应,身顺而心违的现象在高中体育教学中还是普遍存在,致使出现了学生不喜欢上体育课的怪现象,严重地影响了体育课的教学效果。如何激发学生上体育课的兴趣?这是摆在体育教师面前的一道难题。笔者在体育教学的实践与研究中,从教学目标的可及性、教学活动的主体性、教学评价的激励性和教学管理的艺术性四个方面着手,致力创设体育教学乐学环境,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并进而开发学生的潜能,优化教学效果。

1、教学目标的可及性

所谓教学目标的可及性,是指根据体育项目的特点,针对各位学生的身体素质,在远度、高度、时间、次数等方面设置不同的,通过努力能够达到的目标。如在“引体向上”的教学中,对身体素质好的学生要求达到10次、20次,并要求做到肩部与铁杠相平,而对身体素质不好的学生要求达到1次、2次,只要鼻尖碰到铁杠就算达到要求,或者只要头顶碰到铁杠就算完成任务等等。这种教学目标是动态的、可及的,随着学生的身体素质与技能的提高,教学目标也适当提高。

众所周知,学生性别、身体素质与个性都不同,如果我们只规定一个统一教学目标,许多学生势必无法达到,就会挫伤大部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与体育课及体育教师产生无形的抵触情绪,不利于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如在“引体向上”的教学中,如果规定每个学生必须达到20次,由于一部分学生臂力差、动作不协调,费了九牛二虎之力,练了好多次也达不到要求。当个体发现自己行为中存在的问题比自己原来想象的还要复杂,往往就不能对行为中的问题进行正确的分析,更谈不上去改变它,这样个体就会陷入困境。这时,最明智的办法是给学生设置一个“可及”的目标,就像跳起来刚好能摘下的桃子一样。学生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能不断获得成功的体验,激发起个体活动的动机,从而提高目标本身对个体的吸引力。这种目标为人们的不断自我完善提供了外在的强化物,使人们能不遗余力地朝着既定目标前进。

前苏联教育学家霍姆林斯基曾说:“成功的快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学生好好学习的愿望,同时成功感也是激发学生兴趣的催化剂。”实践证明,在体育教学中考虑到教学目标的可及性,就能让学生享受成功与快乐的情绪体验,大大提高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2、教学活动的主体性

让学生成为课程教学的主人是创设体育教学的乐学环境重要因素之一。在教学过程中,笔者从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出发,设计适应学生心理状况和认识规律的教学方法,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从而大大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2.1让学生探究

教育学家第斯多惠曾说:“不好的教师是传授真理,好的教师是叫学生去发现真理”。高中学生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有了明显的进步,在学习和实践中,他们逐渐学会独立思考,在面临各种问题时能有根有据地表示自己的意见。他们常常产生疑问,喜欢争论和议论。因此在体育教学中,我们可以采用探究法进行教学,让学生通过动手动脑动口,相互团结合作完成各种练习任务,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

例如,在“障碍接力”的游戏中,笔者改变了以前先讲游戏规则,然后进行比赛的方式。而是把学生分成四组,告诉学生在60米内所要完成的动作:跨过栏架、钻过山洞、跳绳20次、俯卧撑10次、篮球原地跨下8字交接球10次、举哑铃20次。然后要求各组在规定的时间内设计出各种障碍物的摆放顺序,引导学生思考,怎样摆放才会更合理,更有效,使学生由原来的被动接受者变为主动参与者。在游戏结束时,教师根据学生设置的顺序,让学生说明摆放的理由,使学生由最初的设计者变为理性的思考者。这样,学生就产生了一种“我是主人”的感觉,激发了学习的热情,享受到成功的乐趣。

2.2让学生创新

爱因斯坦说:“想象比知识更重要,让想象插上翅膀,让学生驰骋于想象的空间,无疑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创新的空间。”高中学生思维的广阔性和灵活性有了很大的发展,能在思维过程中比较地看问题,注意事物之间的各种联系,能从各种不同的角度去分析研究问题。因此在体育教学中,我们不但要引导学生去主动探究,还要注重引导学生去想象、去创新。笔者在这方面进行很多尝试,都收到了很大的效果。

例如在武术教学中,学生学了手型手法、步型步法、跳跃习和平衡等基本功练习后,要求学生自由组合,以小组为单位,配上屠洪刚的《中国功夫》,自己创编一套练习动作,展示各小组的创编成果。实践证明,给予学生充分发挥和想象的空间,由学生自编自导自练,学生的积极性极高,课堂气氛十分活跃,并且创造出很多新的武术套路,学生创新意识与团结协作精神也得到了培养。

3、教学评价的激励性

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了解学生在学习中取得的成绩与存在的不足,从而改进教学,同时也为学生提供一个展示自我、认识自我、发展自我的空间。新课标对体育教学的评价重心逐渐转向更多地关注学生的运动体验过程、探究的过程和努力的过程,因此必须应注重教学评价的激励性。笔者在实践中体会到,教学评价的激励性必须注意以下两个问题。

3.1及时进行教学评价

在激励理论中,有一个很着名的实验。实验者把参与实验的人分成两组进行割稻子比赛,两组的人员素质、稻田的条件与数量都相等,所不同的是甲组每割过10米就能得到一面小红旗,而乙组则没有。实验结果甲组比乙组要快得多;第二次实验则是给乙组所在的田块每10米插上小红旗,而甲组却没有,其结果是乙组比甲组快得多。实验结果告诉我们:人们的工作成绩得到及时肯定,那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就能较大限度地发挥出来。一个人的“需要”与“激励”间隔的时间越短,激励得越及时,其激励的效果就越好,反之,时间间隔越长,激励效果就越差。因此,教师在教学时发现了学生的进步和闪光点,哪怕是一点点,都应及时进行激励性评价,使学生得到鼓励和肯定,从而增强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3.2正确进行教学归因

心理学家威廉姆.杰士说过这样一句话:“人性最深切的需求就是渴望别人的欣赏。”因此,作为一名体育教师,我们首先要转变观念,不能眼睛只看着学生的缺点,要看到学生的长处、闪光点,学会欣赏他们,在与学生交往的过程中,增强和谐、温暖和美好的感情。以鼓励、引导来代替指责,以调动学生潜在的能力,自觉地克服缺点,弥补不足。

在对学生进行鼓励的同时,也必须对学生的不足做出正确、合适的引导。韦纳的成功和失败归因理论告诉 我们归因的两个步骤:及时,观察者必须决定归因是内在的还是外在的;第二,进行了那种归因之后,观察者还必须决定成功或失败是稳定地发生的还是不稳定地发生的。下图是概括了韦纳等人有关这些因素的如何联合起来形成归因的观点。

不同归因可以影响学生以后的行为。学生在做体育动作时失败了,教师如果把它归于内部稳定的原因的话,认为学生是能力不行,学生就不再努力了,打击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如果是把它归于自身的努力不够,学生就可以发奋图强来弥补自己的不足。如果归于外在原因的话,说是任务难度大,学生对此更是无能为力,也不利于发挥学生的潜能;如果动作的失败是由于运气不好,也许会激发学习的热情,学生还会再试试看。

4、教学管理的艺术性

高尔基说:“爱孩子,这是母鸡也会的事。”克鲁普斯卡娅说:“光爱还是不够的,必须善于爱。”在高中体育教学过程中,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冲突和矛盾是在所难免的。这就需要我们教师要注意教学管理的艺术性,一旦出现冲突和矛盾时,教师要如何主动、积极、巧妙地加以解决或化解,使师生关系始终处在融洽或趋于融洽的格局之中。

体育教学常受场地、器材、气候等因素的干扰,严格规范的课堂纪律既能保障体育教学的顺利实施,也能防止运动伤害。然而“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教师如果一味苛求学生,以猫对老鼠的姿态出现,到头来不仅只能使自己变成孤家寡人,师生关系紧张,而且还会影响学生的身心发展。记得有一次让学生自主学练的课中,笔者发现有些学生正在吃棒冰、口香糖等。原来他们趁笔者不注意,偷偷地到小店买的。当笔者集合队伍时,有些同学已吃完了,有些同学还在津津有味地吃着。笔者说:“同学们,上课能吃东西吗?”学生异口同声地回答:“不能。”只见正在吃棒冰的同学慌忙把东西放在口袋里,正在吃口香糖的同学嘴巴也停止了嚼动。“可我看见有些同学吃东西呀,能勇敢的承认吗?”笔者用期待而又真诚的眼光看着全班同学,几个同学先后地举起了手。“好,敢做敢当,是个男子汉,我佩服,大家用掌声鼓励一下,好吗?”掌声随即响起。“我还知道有些同学快撑不住了,因为棒冰还在裤袋里呀,快拿出来吃吧,毕竟是用钱买的呀。”有些同学如释重负,拿出棒冰,狼吞虎咽地吃了起来,全班同学都乐开了怀。“同学们,下不为例哦,下课!”自从有了这一次经历后,再也没有出现在课堂上吃东西的现象,师生关系也更融洽了。

实践证明,良好的教学氛围可以帮助学生通过感性支撑点,启动抽象思维能力的发展,增强学生的内心体验,引起学生的愉快情绪和探索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身心得到健康发展。

高中体育论文:全日制普通高中体育教科书的结构体系

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体育》(供试验用),是在继承以往编写体育教材经验的基础上,吸收近十 几年来我国学校体育改革的成功经验,结合时展和21世纪社会对人才的需要编写的。

编写本书的指导思想是,以《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体育教学大纲(供试验用)》(以下简称新大纲)为依 据,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根据体育增强学生体系、增进学生健康的学科特点,在初中的基础上,进一步促进 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传授提高体育知识、技能,使学生在获得体育知识、技能的同时,获得体育保健能力 ,侧重于终身体育意识和能力的培养,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发展个性特长,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一、改革教材编排结构,采用多元并进、相互联系的结构体系

长期以来,体育教材多是围绕着运动技术项目、身体素质和人体基本活动能力等几种分类办法编写的。以 运动技术项目为主的教材结构,一般按运动项目的顺序编排,在一个具体的运动项目中,又依据运动项目的技 术环节编写。例如,田径中快速跑的教材,按起跑、疾跑、途中跑、终点跑的技术环节编写。这种以运动技术 为主线的编排体系,优点是符合运动技术学习的一般规律,便于学生学习运动技术。缺点是容易把学生的体育 与运动员的竞技训练相混淆,不能地反映学校体育的目的。以身体素质为主线的教材结构,一般按照力量 、耐力、速度、灵敏、柔韧等身体素质进行编排。例如,力量素质按上肢、躯干、下肢、全身各部位的练习编 写教材,这种方法的主要优点是能够较好地发展学生的身体素质,有利于增强学生的体质,但是很难满足学生 对体育多方面的需要。以人体基本活动能力为主线的教材结构,力图把运动技术和身体素质纳入到人的走、跑 、跳、投、攀爬、悬垂等人体基本活动能力之中,弥补单纯按技术体系或发展身体练习的分类方法的不足。但 是在具体分类上很难避免教材之间的相互交叉和重叠,比如,篮球技术究竟应纳入跑还是跳的教材中,不好处 理。近年来,也有把体育教材分为保健康复、余暇交往、常见运动项目、发展基本活动能力和增强体质五部分 结构,将田径、体操、球类等运动项目,发展身体素质与各种锻炼方法和娱乐方法纳入以上五个部分之中,力 图使教材内容与教学目标相对应,更好地适应学生个体的需要。但是,这种编排方法对各类体育教材的内在联 系考虑不够周密,教材的五部分结构之间相互联系不够紧密,形成了相对独立的五种内容与方法,某些方面脱 离了学校体育教学的实际。

新编高中体育教材采用多元并进、相互联系的编写结构,着重解决如何在教材中落实向学生进行素质 教育的综合目标。在教材与目标的关系上,要把目标具体落实到教材之中,使教材内容与教学目标紧密相联, 不脱节,关键是选择一种合理的教材结构。多元并进的编写结构,是把新大纲规定的内容,按照体育基础理论 知识、体育技术、能力培养和思想道德教育四条线,相互联系,齐头并进,既可以使各运动项目与发展身体素 质练习、人体基本活动能力和娱乐项目之间相互联系,又使各类教材能够综合地、系统地落实体育教学目标。 这里提的所谓“四条线”,它们之间并不是分割的,例如,离开技术是不能发展能力的。思想道德教育不能脱 离身体锻炼的实践去单纯地说教,思想道德教育是在学生身体锻炼实践,即学习技术、发展能力中进行的。所 以提出几条线并进,是指在教材安排上避免单纯以技术为主,而是时时在教学中提醒教师要想到四个方面的问 题。为了扩展教材的功能,增加教材的信息量和可读性,在教材的体例上开发了用主、辅栏相结合的办法,教 材中的主栏按四条线,相互联系,齐头并进地编写;辅栏对应主栏的内容,随文点拨、诱导、强化、扩展知识 ,提供应用方法、娱乐方法等,使辅栏在教材中起到引导、激活、推动教学活动、释疑、解惑、点拨诱导、援 引借用、承上启下、启发联想、自我检验、深化认识、提高能力等作用。主辅栏既有侧重,又相互联系,构成 较为完整的体育教材结构体系,见下表。

主栏 辅栏 体育知识 体育技术 能力培养 思想教育 点题 应用知识 应用方法 应用方法 挖掘各项 强化 锻炼价值 锻炼方法 评价方法 教材典型 补充 技术原理 技术要点 学法建议 的教育功 启发 源与流 知识点 学习提示 能 娱乐

预先评价 应用等

二、改变知识观,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培养能力

在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上,以往的教材强调传授体育的知识、技术文秘站:,强调知识、技术是能力的基础 ,对于在学习体育知识、技术过程中应当获得相应的能力重视不够,办法不多。因此,编写的体育教材多侧重 于“是什么”、“怎样做”,而对于“为什么”、“值得做吗”、“怎样做得更好”、“做得怎样”很少涉及 。新编教材根据素质教育的要求和终身体育的需要,把知识看作促进学生多方面发展的媒体,围绕学生的能力 和多方面的发展展开教材,把只重视知识、技术的系统性、完整性的做法,变成既重视体育知识、技术的传授 ,又结合体育学科“操作性”强的特点,强调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以致用能力。在具体编写结构中,采取了 以下一些做法。

(一)使学生明确学习目标,激发学习兴趣

教材的开篇采用“学习提示”的方式。开篇具有启发性,目的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诱导学生去积极思考 ,并让学生自己判断教材的“价值”,通过价值判断,引导学生明确学习目标。

(二)使学生知道要掌握的知识要点

教材的开篇之后,把体育基本概念和基本技术原理的知识要点明确地介绍给学生,使学生知道“是什么” ,其作用是使学生明确要掌握的基本概念、原理、观点和结论,便于学生抓住核心,识记、理解和掌握,对学 后评价、考核也有导向作用。此外还对教材编写的内容起规范、定向作用。

(三)给出知识,并提供获取知识的方法与途径

1.关于怎样给予学生知识的问题

以往的教材是以技术动作描述为主,使教材的量多而杂,要求学生掌握什么,掌握到什么程度不够清晰、 明确。新编教材根据新大纲的精神,精选教材,重点突出,力求详略得当,侧重教材的特性、价值,明确知识 点、技术点和应用点。知识技术的阐述首先是清楚、明白,然后求精练,并以图助文,图文配合,相得益彰。 对初中已学过的教材,注意知识、技术的学习不断深化,不断复习,不断提高。复习内容避免简单的重复,在 知识技术方面要有所拓宽、加深,在重视能力的培养和教材价值的判断能力以及运用能力等方面,一个一个台 阶地向上发展。

2.关于提供获得知识的方法与途径

处理好知识与能力的关系,重要的是给学生提供获得知识的方法与途径。新编 教材在知识编排体系上,首 先设“预先评价”栏,学生在学习之前要知道自己当前的学习水平,同时在辅栏中采用点拨评价的方法。在叙 述“学习内容与方法”中,叙述知识的同时,渗透认识事物的思想方法,即认识自己当前水平掌握知识技术 要点引导实践(提示实践的方法)经过反复练习进行评价进一步提高。

(四)提供评价学习、锻炼效果的标准和评价方法

各项教材的,提出可定量或定性的评价标准,使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知道学得怎样,并在学习与 锻炼的实践中得到获取知识的方法与途径,从而为引导学生体育实践、提高对身体锻炼的理性认识、培养能力 提供了条件。

全书正文的微细结构采用了运动文化的源与流运动技术原理预先评价知识技术要点学法建议锻 炼方法举例自我评价等顺序,同时在辅栏中相应地点拨、强化、补充、启发、应用,这种编写结构对于处理 好知识、技术与能力培养的关系,引导学生学以致用,培养能力起到了导向作用。

三、更新版式设计,注意装帧新颖、规范

版式设计和装帧质量是提高教科书质量的重要环节。长期以来,体育教材的版式设计和装帧款式不尽如人 意。近年来几种版本的体育教材虽然比以往有较大的提高,但从总体上看,设计仍然让人感到有些刻板。教材 的知识性和可读性不够理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体育教材整体质量的提高。新编教材把版式设计和装帧作为 提高教材质量的重要构成部分。全书双色套印,计算机排版,充分运用现代技术,从插图的构思、绘制,图表 的设计,主栏辅栏的字号区别,以及双色辅网技术的运用等,大大增强了教材的视觉效果,提高了教材的可视 性、可读性。特别是辅栏采用小号字,增加了信息量,提高了体育教材的文化含量。新的版式设计突出重点知 识和关键的技术环节,以文为魂,以图助文,图文互补,便于学生从整体上理解教材内容的全貌和内在的文化 因素,增加了知识性和可读性,使新教材更加新颖、简洁、清晰,便于学生使用。

四、立足于提高学生的体育素质

新编高中体育教材面向21世纪,把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作为指导思想,在教材中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教材突出技术点,强调锻炼的实效性

人的素质是个综合的概念,身体素质是人的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科学素质和劳动技术素质的基础。离开人 的身体谈人的素质发展,在理论上是片面的,在实践中也是要失败的。新编教材以素质教育为指导思想,抓住 体育学科增进学生身心健康的基本功能,把体育技术作为锻炼身体,提高人的身体素质(指身体机能、形态等 身体质量)的桥梁,在初中的基础上,提高了体育的技术要求。教材突出技术点,便于学生掌握,增强身体锻 炼的实效性。

体育教学中不能排斥运动技术,更不能一见到竞技技术的名词术语就认为是竞技技术。教材中出现的技术 与竞技运动技术有很大区别,即使是学习一些初步的竞技运动技术,其目的是用它来发展学生的身体,增进健 康、增强体质,而不是让每个高中学生都成为运动员,实际上也不可能都成为运动员。基于上述思想,教材中 编写的技术不过分强调技术细节和面面俱到,而是突出“技术点”,便于学生掌握运动项目的基本技术,更好 地指导自身体育锻炼,提高锻炼的实效性。

(二)用方法引路,渗透应用意识,学以致用

体育是以身体锻炼的实践活动为鲜明特征的,如何使教材中的知识、技术原理有效地指导学生的锻炼,高 中体育教材采取了两种办法。一是向学生渗透应用意识。办法是结合各项教材开辟了设问栏,比如“想一想” 、“看一看”、“读一读”、“试一试”、“分析一下”、“保护者应注意!”、“练习者应注意!”、“怎 么做这个动作”等等,提示学生学习的方法。二是引导学生动体与动脑相结合,把体育知识和技术原理与身体 锻炼实践相结合,引导学生根据自身存在的问题展开学习。这样做对于提高学生分析判断和思维能力将起到积 极的作用。对于适应未来社会对人才的需要,面对问题善于思考,并具有一定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将有一定的 帮助。

(三)学会评价方法,培养评价能力

在使学生学会分析判断的基础上,应该培养他们具有评价能力。对事物迅速作出判断和评价是现代社会对 人的素质提出的新的要求。通过对事物作出价值判断,培养学生正确的体育价值观,树立积极进取的精神,激 发学生向新的目标前进的愿望,新编教材为此建立了学习评价体系。它包括学习前评价,学习过程中的评价和 学习后的结果评价;评价的内容既有体育知识、技术的学习情况,也有身体机能能力的情况和心理状况;评价 的指标既有定性也有定量;评价的方法是结合各项学习内容,采用自我评价、相互评价、师生互评、小组评价 等等。建立较为完整的学习评价体系,有助于使学生学会评价方法,培养评价能力,从而促进素质的提高。

(四)开阔视野,丰富体育运动文化

体育作为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现代社会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目前,各种媒体介绍的体育运 动文化良莠不齐,虽然具有很强的即时性,但缺乏系统性,缺乏正确的诱导。新编教材把传授体育运动文化作 为提高学生文化素质的重要内容之一。因此,增加了运动文化知识,提高了信息量,以适应社会发展的实际需 求。教材中增加的体育知识主要设在辅栏,用于开阔学生的眼界,丰富体育文化知识,增加阅读兴趣。提供的 知识大体包括六类:一是“名人论体育”,摘录了列宁、、徐特立、宋庆龄、蔡元培、陶行知、高士其 、钱学森等对体育的精辟论述,使学生加深对体育的理解,树立正确的体育价值观;二是体育运动的基本概念 ,包括体育的功能、终身教育、运动处方、库珀12分钟跑、医务监督、运动负荷、超量恢复、人体重心、肥胖 与减肥、青春期高血压、身体形态的性别差异等等;三是新的体育信息,如城市学生肥胖、超体重人数比例增 加,我国学生耐力素质连续10年下降,以及美国NBA篮球介绍等;四是我国运动员对世界体育运动的贡献, 如 郑凤荣、朱建华、王军霞以及体操、排球、技巧等运动队的介绍等;五是中国传统养生知识,如五禽戏、十叟 长寿歌、黄帝内经、兄弟民族的武术等;六是体育的历史故事。这些知识可以辅助主栏的教学内容,加深对体 育的理解。此外,这些知识只作为介绍,不作为考核内容。

总之,新编高中体育教材,力求做到便于学生学技术、练身体、明道理、懂方法、会评价,开阔视野,突 出能力培养,立足于提高学生的体育素质。

五、结束语

体育学科是综合性的文化科学基础课程之一,它以身体实践活动为鲜明特征,在身体实践中是身心统一的 活动过程。作为对学生进行整体素质教育组成部分的体育学科,应该更好地发挥本身的功能,有效地增进学生 的健康,增强体质,提高体育素质,为21世纪培养德、智、体等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

尽管新编教材在指导思想、教材结构和编写方式上有新的突破,但是,体育教材建设还远远没有完成,这 是一项十分复杂、艰巨的工程,需要全体体育教师、教学研究人员和各方面人士共同努力,才能不断提高教材 的质量。

由于我们的经验不足,及时次为高中学生编写体育教科书,难免存在不足之处,热忱希望广大体育教师在 试教过程中进行实践检验,发现问题,提出改进建议,我们愿与广大体育教师和各界人士一起,进一步深入研 究、探讨,为不断完善我国体育教材的建设做出我们应有的贡献。

高中体育论文:浅谈高中体育课堂心理气氛的优化

一、课堂心理气氛的形成

课堂心理气氛,是指授课过程中相对稳定的集体心理状态,它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发展起来的,它含有人知交往,情感交流,行为影响,教师和学生的个性心理等因素,其中情感是师生交流的主要因素,在教学心理气氛中占主导地位,它体现了教学过程中鲜明的心理特征,是评估心理气氛的主要指标。

体育教学虽然是以学生自身锻炼为主,但学生必须通过教师的讲解、示范、教学手段进行各种练习,以实现教师的意图,教师在此过程中,不断获取反馈信息,作为改进教学的依据。学生的认识能力,情绪的变化,意志的强弱和技术的发挥等,都会直接影响课堂心理气氛。

课堂教学气氛不仅强调教学中各种动态因素之间密切合作的重要性,而且强调充分利用教学中动态因素之间的多边互动,这种合作不仅为了集思广益、相互切磋、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且也是为了创造一个有利于学生的良好的学习氛围,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行为。同时,在长时间的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时刻进行着情感交流,行为反馈,为各自的行为提供外界刺激,这种刺激会使他们之间产生心理互动,一旦某个学生的言行受到大多数同学的肯定,便会产生积极的心理体验。这种短暂聚集的意识内容,具有强烈的感情色彩。

二、体育课心理气氛的优化效应

1.动力效应

课堂心理气氛的优化,能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心理环境,产生学习兴趣,激发运动热情,产生良好动机,把运动热情与集体荣誉、个人理想紧密联系在一起。对高中学生来说积极锻炼不仅可以增强体魄,还可以增长体育知识、技能,调解情感,提高社会适应能力。因此优化体育课堂的心理气氛,将推动学生自觉的锻炼,这就是动力效应。

2.诱导效应

优化课堂心理气氛,可看成是一种教育力量,渴望得到教师的爱护、关心,是学生普遍的心理需求。教师的一个充满信任和期盼的目光,一句和蔼关切的话语都会引起学生的共鸣,使师生在感情产生共振,得到沟通,师生间可以相互理解和信任,教师的感召力得到增强,学生能愉快地接收教师的指导,学生的锻炼积极性不断提高。

3.愉悦效应

在教学中,教师和学生常常被优化的课堂气氛所陶醉,便自觉进入角色,在紧张愉快的氛围中,心情舒畅,体力充沛,认识清晰,使学生产生学习兴趣,在练习中互相学习、帮助、鼓励,在课堂上充满友谊和欢乐,任何苦恼和杂念都能得到相应的摆脱,使心理得到调控,始终保持愉悦的心理状态,自觉地、高质量的完成技术动作提高教学效果。

三、优化课堂心理气氛的基本途径

优化的课堂心理气氛不会自发实现,要靠集体成员的协作努力,其中教师是主导者,教师的理智因素起主要调节作用。

1.加强思想教育,满足实际需求

体育教师是体育知识、技术、技能的传播者,也是学生体育意识,体育观念的培养者。使学生懂得体育的社会价值及自身的锻炼价值。同时,产生内在的动力,使学生对知识、技术的理解和掌握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为强化学习动机和激励学习情绪,在思想教育的同时,尽力满足他们的实际需求,例如在体育教学中,学生不会时,教师耐心讲解、示范,帮助学生学会,学生不愿学时,教师则启发引导他们学习。学生做得好时,教师要及时给以表扬和鼓励。这些都能为优化课堂心理气氛奠定良好的基础。

2.加强情感因素培养,建立和谐师生关系

教育与教学的过程是师生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过程,也是情感交流的过程,热爱学生是教师情感的集中体现,要尊重信任学生,以平等的身份与学生相处,赢得学生的崇敬、信任和亲近,使其产生心理“共鸣”。

3.提高自身素质,创造良好环境

首先加强自身修养,具有奉献精神和敬业精神。其次要有丰富的文化知识和良好的教学技能,不断补充新的知识和理论,使自身的素质不断提高,给学生以真正榜样,对学生产生很强的感染力,有效地影响或改变学生的心理状态,使学生的求知欲望在心理上不断得到满足,从而形成良好的学习环境。

总之,体育教学中良好的心理气氛形成,是完成课堂教学任务的有效措施。探索如何形成良好的课堂心理气氛,是教学改革深入发展的需要。

高中体育论文:梳理营造高中体育课堂和谐氛围的新途径

[摘要]:本文通过文献资料、经验总结、行动研究法,对营造高中体育课堂和谐氛围途径进行了梳理。研究结果表明,和谐的课堂氛围是一种具有感染性、催人向上的教育情境,能使学生受到感化和熏陶,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并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效果。以教师魅力的影响、以教师角色转换感染、以师生情感交流激励、以差异教学设计唤起、以改变教学策略引导、以教学反思调控等方法,使师生交往,共同发展,形成互动过程,从而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高中体育课堂、师生互动

1、问题的提出

课堂氛围是整个班级在课堂上情绪和情感状态的表现。和谐的课堂氛围是一种具有感染性的催人向上的教育情境,能使学生受到感化和熏陶,产生感情上的共鸣。它直接影响到师生的关系,双方信息,感情上的和谐发展以及整个教学效果。

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曾指出“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的理解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氛围。”

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强调“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交往意味着人人参与、意味着平等对话,教师由居高临下的转向“平等的首席”。传统意义上的教师教和学生学不断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这种思想的变化,为我们营造课堂和谐氛围提供了理论依据,那么,从促进学生发展的角度,如何营造高中体育课堂和谐氛围呢?作为基层一线教师应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2、研究方法和研究对象

2.1本文通过对我校2000~2005届高中男生在体育课堂上的行为表现进行了分析和研究。

2.2行动研究法通过学生在课堂上的行为表现,思想波动等所表现出来的状况,进行观察和分析。

2.3专家咨询法汇总思路和方法后,通过向专家和有经验的教师请教,进一步展开思路。

3、研究结果与分析

3.1以教师魅力影响学生

营造高中体育课堂和谐氛围依赖于教师自身素质的不断提高,人格不断健全和完善。在过去一名体育教师职前学到的知识几乎可以终身受用。如今社会飞速发展,新信息,新知识如潮水般涌来,哪怕一生只教“体育与健康”这一门课程,也不是“一桶水”和“一杯水”的问题,而应知识长流水,不断接受新知识、新信息,改善和发展自己的认知结构,了解课程变化的精神,把握机遇,调节自己,尽快与社会发展同步,具备体育与健康学科专业发展的教学方法与技能:如武术示范中“神形兼备”的一招一式;篮球上篮时的潇洒;体操动作健美和谐等等。从而形成对学生具有表率的人格魅力,体育的特点决定了教师必须以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去感召学生。在营造体育课堂和谐氛围的教学实践中我们坚持“使学生感受到体育的魅力,拥有健康的体魄”为己任,创设充满积极情感的教学环境,每节课都以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走进课堂,用充满激情的语言,轻松愉快的笑容,来营造课堂气氛,把学生的心牢牢地固定在课堂上。以自己的“不求有缘于名师,但求无愧于明师”的教学追求,努力实现教师的形象应写在人们崇敬教师的目光里,写在家长赞颂教师的口碑里,也写在学生对教师长期的记忆里的目标。

3.2以教师角色转换感染学生

“尊师爱生”是对师生关系的一种定位。但日常体育教学中,这种关系往往是尊与从的单向关系。“尊”当然是毕恭毕敬,不能犯上,但“爱”并非如此,“打是亲,骂是爱”曾是这种情感另一种侧面的表现。“师生平等,教学民主,有利于学生的主动学习”不仅是体育新课程的发展趋势,也是营造课堂教学和谐氛围的出发点,体育教师应以积极心态,重新认识和确定新型的师生关系定位,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参与者。教学过程中我们从促进学生主动学习的角度出发把师生角色定位在融合,适时转换,形成和谐发展。即:观念转变上:“管理与服务”融合;角色转换上:“传授与引导”融合;情感交流上“为父与为友”融合;教学相长上:“为师与为生”融合。教师角色行为的转换必须感染学生积极、主动学习态度的变化。

把学生当朋友与伙伴:如参与学生过生日;与学生一起共同备课;设计比赛方案;学会倾听学生想法等。

当学生的助手:各专项俱乐部赛事活动组织;校体育裁判工作;主持全校做操与评比等。

把学生当教师:现实生活中信息渠道丰富,有网络、电视、报刊等媒体。学生了解的体育赛事与评论以及掌握知识之广之快,常常令我望尘莫及。放下架子、弯下腰来向学生请教,你不必担心自己的“师道尊严”会受损,相反,你这样做了,学生会认为你是个讲民主、讲平等、很诚实的老师,他们会更尊重你。这样做可以让我们感到“教学相长”的深刻含义,也体会到教师的进步离不开学生的道理。

3.3以师生情感交流激励学生

体育教学中我们的学生常被电视中俊男靓女富有感染力的韵律操和NBA球星们潇洒的扣篮所倾倒。但欣赏与学生之间没有传神的眼神,会意的手势,学习前的引导,学习后的回味,与学生共同的辛酸,分享的乐趣。体育教师应帮助学生营造和维持学习过程中和谐的学习环境和积极的心理氛围。在尊重学生的基础上,搭起师生情感交流的桥梁,给学生以积极的情感体验。我们从师生情感交流切入,将常规教学中的只提要求到多给关怀:赞赏每一位学生的体育兴趣,运动专长,进步,闪光点,学习中所付出的努力,表现出来的学习愿望以及对自己的超越。将常规教学中的强调苦学到营造愉悦:特别是学生学习有困难,表现出畏惧体育锻炼的时候,教师不是拖着或逼着他走,而是梳理他们的体育需要,鼓励他们勇敢地不断前行。将常规教学中的单向知识传授到双向感情交流:教学中对学生的学习采取积极的引导,教师不是轻易地告诉他们如何做,而是引导他们自我分析、交流、找到清晰的努力方向,将常规教学中的一味指责失误到千方百计让学生品尝到成功:设置不同高度,不同远度,不同难度的学习起点,供不同能力的学生选择,采用分层递进的方式,使学生建立练习中的自信,在适宜的条件下掌握技能,使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从而激发起他们对学习的向往和追求。

3.4以差异教学设计唤起学生

体育课堂教学面对授课班人数多,学生的体育基础、体质与健康状况、体育兴趣、运动经验、学习能力、社会适应等方面各不相同,这些因素都在不同程度上直接或 间接地对教学效果产生影响。教学中只有尊重差异,具有“差异”的学生主体才会平等地进行自主性学习活动,课堂和谐氛围才能形成。我们把学生间客观存在的差异看作是一种教学资源,加以开发和利用。将常规教学“一刀切、一把尺子”的统一练习。统一要求。转换为适合学生发展的分层教学设计。先后采用了学生群体:能力分层,起点不同;组织形式:分类递进,目标分层;学习指导:分类指导,施教分层;优势互补:互补组合,合作分层;测评激励:进步幅度,评估分层等教学方式的尝试工。使不同生活经验和不同知识背景,不同思维特点不同层次的学生拥有同等参与学习的机会,建立起自我效能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唤起了学生主体意识,还给了本应属于他们的体育学习的“自由”,变被动接受为积极思考,形成了“要我学”为“我要学”,“我能学”的转变,使每个学生在认知能力、兴趣、特长和个性品质等方面都得到相应的发展,为营造体育课堂和谐氛围提供了条件。

3.5以改变教学策略引导学生

一堂体育课中,几十名生动活泼的学生,在动态的教学环境中展现自我这就需要我们体育教师付出比其它学科教学更大的体力和精力,将教法研究确立在学生学的基础上,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情境的变化,充分利用和开发资源,不断创新手段和方法。

常规教学中过于追求竞技项目技术动作的系统性,将训练模式带到教学中来。如排球教学,固定的人数、固定网高、固定的规则等,学生很难体验到学习的兴趣。教学中我们根据人数、场地、器械的情况调整思路。如人数上可分为4人、6人、9人不同数量,根据掌握动作情况设置;场地上条件分沙滩、雪地、泥土、墙排球根据季节和条件呈现;器材上的软式排球、气排球、小排球、手排球等根据难度需要选用。技能学习上采取先从比赛开始,让学生通过比赛理解技术的意义,并自然学习掌握技能;当学生的技能没有明显时,通过降低规则要求的方法对学生技能进行诱导。使学生愉快地动了起来,并且体会到人与人、队与队在运动中的关系规则的意义等。通过课中教学内容、教学组织、教学方法等不断调整和变化,使学生感到新鲜感,改变了常规教学中“单一机械模仿”的教学方式,营造了课堂和谐的氛围,为学生体育学习提供更多选择机会和发展空间。

3.6以教学反思调控师生行为

教与学过程中,不少体育教师只考虑把知识、运动技能传输出去,学生只是按要求,进行练习,很少考虑如何搜集反馈信息,对教与学过程检验调控是对课堂中教与学行为不断进行反思,独立自觉地调节、修正和完善自己的教与学过程,形成良好的反思习惯和反思能力,将体育教师的“会教”与学生的“会学”有机结合起来,不断提高课堂和谐氛围的调控能力,调动教与学过程的自主性和主动性,从而提高体育教学实效,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和学生的自主实践能力。如学习弯道跑技术的探究学习,课前反思:教师如何导入本节课的内容?如何创设问题的情境等都要有清醒的认识。学生课前应该怎样阅读课本,搜集有关信息,制定出自己的学习方案。课中反思:怎样通过直段跑、弯道跑、缩小半径跑实践与观察归纳出弯道跑的技术要点?师生应如何及时反思调整教与学策略,使课堂教与学达到“学习的共同体”产生的效果?课后反思:通过问题导入----实践观察----交流讨论----再实践观察----探究要点----验证与提高,是否引发了学生的积极性参与?是否达课时目标?引导学生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等。没有课堂教学中经常的反思,课堂和谐氛围得不到调控,教师的教学法行为素养就得不到真正的提升,学生的体育自主学习能力也就得不到提高。

4、结论与建议

4.1结论:和谐的课堂氛围是一种具有感染性和催人向上的教育情境。教学中应以教师魅力影响学生;以教师角色转换感染学生;以师生情感交流激励学生;以差异教学设计唤起学生;以改变教学策略引导学生;以教学反思调控学生。使师生交往共同发展,形成互动过程,从而促进课堂和谐氛围的形成。

4.2建议

4.2.1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教师的观念转变、角色转换、情感交流和教学相长等方面的融合。

4.2.2师生关系应该建立在情感交流的基础上,易于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向往和追求。

4.2.3教学中应采用多变的教学策略,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4.2.4体育教师要更新思想转变观念,调节自我,探索营造适应学生发展体育课堂和谐氛围。

高中体育论文:高中体育教学应注重终身体育意识

一、前言

终身体育是指人们终身进行体育锻炼和接受各种教育的总和,是指人们按照自己的意愿进行,并贯穿一生的参与体育学习与锻炼的过程。它主张将有意识、有目的、有计划的体育教学科学地、系统地、完整地贯穿于人生全过程,使每个社会成员都要自觉地、积极地、坚持不懈地进行运动锻炼和体育健身,促进人体身心发育和健康长寿。随着终身教育思潮的兴起,终身体育也逐渐成为各国体育发展的一个热点。高中体育教育是基础教育的一部分,学生的终身体育锻炼习惯的培养在这一阶段至关重要,将起着基础、指导作用。高中体育教学应向学生传授体育的知识与技术、价值观念,让学生学会选择体育锻炼方法,培养学生终身的体育观念、意识,并形成自己的体育能力。

我国以往的体育教学存在着许多不足:体育教学观念滞后,过分强调运动技术技能的教学,不能很好地处理教与学的关系,等等。越来越多的学生对体育课产生厌烦情绪,导致学生喜欢体育但不喜欢体育课这一情况的发生。因此,学生不可能正确认识体育运动,更不要说建立终身体育意识了。当学生离开校园,踏入社会,会因为对学校体育教育的误解及体育意识的淡薄导致其对学校体育教育的漠视,进而成为影响体育教育的社会因素。学校体育教育,对于培养学生终身从事体育运动的意识和能力,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由此可见,作为一名体育教师,必须充分运用有效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努力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

二、高中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策略

1.加强理论教育

目前,一般学校的体育工作者对体育理论都不是很重视。理论是实践的指导,没有理论就没有实践。作为一名合格的体育教师,应让学生在运动时遵循人体运动和生理学规律,让学生学会掌握科学的身体锻炼方法,以相应的理论作为支撑。要想提高学生对终身体育的认知,教师在高中体育教学中就应特别注意加强对学生的理论教育,让学生真正认识到体育锻炼的重要性,为终身体育打下良好的基础。中学体育相关部门一定要保障理论课的学时,体育教师一定要深入研究教材,上课时把教材的内容讲深、讲透、讲具体,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系统地掌握体育知识,形成体育习惯,从而终身受益。

2.教学实施

为了更好地实施终身体育的观念,可以实行 “开放型”教学。

“开放型”教学在实践中要求教师放手、放开、放宽、放活;在思想上要求教师放心;在师生关系上要求教师讲究民主,积极听取学生的意见和建议;在体育评价上也要认识并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例如,教师评价时不要只注重定量评价,应将学生的进步幅度和努力程度作为考核的重要依据;考核中宜采用模糊的优、良、合格等级给学生评价。实行“开放型”教学,就是让学生参与到目标的制定中,让学生参与教与学的过程。“开放型”教学的注意点是放宽和取消一些限制,给学生充分的想象空间。比如,准备活动可以在轻松的乐曲中让学生分散跑,不必每次都整齐划一地慢跑。再如跳远的起跳点不一定强调一定要,跳高横竿放置的高度不要过分地加以限制,应让学生自由选择。这种教学方式既考虑到了学生的个人愿望,又考虑到了学生存在的个体差异,使学生始终在轻松愉快的体育环境中学习,不仅可以激发学习动机,又有利于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

3.营造良好的体育氛围

健康的体魄、顽强的意志不仅是学生完成当前学习任务的需要,也是他们今后从事工作,取得职业成功的必备条件,也是学生毕业后适应社会的条件。中学体育工作应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相关部门和教师要加大体育锻炼意识的宣传,了解高中学生的体育动态需求,为学生营造积极向上的体育氛围,最终让学生养成良好的体育习惯和建立终身体育意识。比如学校体育部门可以设立体育文化节,开设体育选修课,普及健康教育,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体育活动,利用学校宣传平台等媒体进行活动宣传和组织教师与学生的比赛,也可组织相关专业教师进行体育知识讲座、体育知识竞赛等,对学生进行多方位的体育宣传,这样可以让学生受到强烈的体育熏陶,提高体育锻炼意识,对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最终形成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4.利用竞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高中生正处于身体发育的后阶段,生理、心理发育较完善,求知欲望比较旺盛,并已拥有一定的体育自我活动控制和行为能力。比如,在培养学生兴趣方面可以采用游戏与竞赛的方式,因为游戏和竞赛具有趣味性和竞争性,很受高中学生的欢迎,教师可以根据这些特点设计和开发适合本学校学生的相关体育游戏,因地制宜、循序渐进地激发学生对体育的兴趣。另外,体育竞赛是促进学生体育情感产生和发展的重要方式之一,它在培养学生的锻炼意识方面比其他方式更为深刻。高中体育教学中,教师应利用高中生竞争心理的特点,多进行各项目活动竞赛。同时,教师在体育教学活动中应坚持以表扬、鼓励为主,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学生对体育的兴趣。

高中体育论文:试论高中体育教育中情绪调节教学模式的教学策略

【论文关键词】情绪调节教学模式 有效调节 素质教育

【论文摘要】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适应不了现代的教育发展,体育教育也是如此.本文提出情绪教学模式,旨在贯彻素质教育的思想,探索一种与素质教育相吻合的、完整的、人性化的教学模式,培养身心和谐发展的合格人才。

情绪调节教学模式指的是:教师在一定教学目标指引下,通过管理和调节学生的情绪,引导和发挥课堂中学生的主要情绪对教学活动的积极作用,为学生的学习提供情绪状态,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该教学模式主要涉及好奇、兴趣,愉快、焦虑这四种情绪要素,主要探讨教学中教师如何引导、发挥四种情绪要素对认知活动的积极作用,并避免或克服其消极作用。

近年来,心理学家对心理调节进行了较深入的研究,提出情绪调节是个体对情绪及其相互联系的行为进行调整和运作过程,也就是个体管理和改变自己或他人情绪的过程。情绪调节有具体情绪的调节,情绪动力特征的调节(如强度、范围和持续性),情绪调节可帮助人们发挥正情绪的积极作用,避免消极情绪的负面影响。

综合国内外有关实践及我们的认识,我认为确定该模式应有如下教学程序:

(1)师生情绪了解。包括对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两方面三种相关情绪要素状况的了解,主要依据我们编制的兴趣、愉快、焦虑问卷。

(2)制定情绪调节计划。依据课的性质与任务,结合师生双方实际,确定课堂四种相关情绪要素有效调节的策略。

(3)教与学的实施。师生双方创设良好的课堂气氛,确定教学的具体目标,学生按教师的指导和帮助进行自主性学习,让每个学生都能经过努力而体验到成功。

(4)评价与反馈。情绪调节教学模式中的评价以掌握性评价为主,充分运用情绪的强化功能塑造并维持学生的学习行为,使用非控制反馈的艺术使学生努力找到提高和进步点。

为有效实施情绪调节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必须优化四方面活动,注意对情绪要素的有效调节。

1 优化教学过程的四个方面

(1)优化师生关系。平等、和谐、信任的师生关系是实施情绪调节的基石。学生喜欢公正、理解自己、热情、平易近人的教师。中学生往往会把对教师的感情迁移到学习上来。他们如果体会到教师对他们的注意、关怀和喜爱,就会感情愉快、充满信心;如果一个学生长期得不到教师对他的注意和关怀,就会感到自己不受教师重视而产生焦虑不满情绪。如果一个学生遭到教师斥责或嫌弃,就会产生自卑或对抗情绪。实践证明,中学生往往会把对教师的感情迁移到学习上来。如有的学生正是因为不喜欢某教师而对他所讲授的那门课程失去兴趣,这说明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学生乐学的前提。

(2)优化教学情境。中学教学实践中发现,学生学习成绩不良的一个根本原因,是各种非智力因素不能健康发展。这使得许多学生长期处于消极情绪状态中,如学习负担过重,个性与兴趣爱好受到压制等等。这些消极情绪严重干扰了学生的正常学习,导致认知加工水平下降。要改变这种状况,就要通过创设“美、趣、智”的教学情境,使美好的情境刺激和学生的学习活动在其大脑皮层上形成巩固的暂时神经联系。学生每当受到这一类情境刺激时,就会自动去进行与此相关的体育活动,从而使学生变为学习的“乐之者”与“好之者”,激发学生的积极情绪,增强学生的趣味性,预防或调节其消极情绪。

(3)优化教学方法。教学过程是师生双方的互动过程,传统教育思想强调教学过程就是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的过程,教学方法的取舍决定于教师,学生只是一个被动接受的容器,学生的需要、兴趣、自主选择、创造性,以及个体差异性都被忽视了,也就谈不上学习热情的培养。要想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其良好的情绪状态,必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他们主动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教师要采取符合学生特征及课程性质的指导性教学方法。

(4)优化教学考评。在情绪调节教学中,为了充分发挥正负情绪对学生的积极影响,必须优化考评。为此,教师可按学生能力的高、中、低分组进行考评,增加每位学生获得成功体验的机会。使成功者更加努力,失败者也不灰心。当然,教师还应偶尔为学生安排一些失败或较大的困难,使学生产生克服困难的焦虑与紧张。同时,考评的内容也不应仅局限于体育学习方面,也应从课外体育活动方面开展考评,可以给不同特长的学生创设成功的机会。另外,还要鼓励学生进行自我考评,使学生善于发现自己所取得的成功及不足,从而提高成就动机的水平。

2 情绪要素的有效调节

在教学过程中,为了更好地诱发主要情绪促进效果整合,可选择如下教学策略:

(1)好奇策略:创设情景,制造悬念,设置矛盾;呈现新颖、奇特的刺激;变换刺激呈现的方式;变换教学方式、角色交换等。

(2)兴趣调节策略:教学内容与学生积极情绪相一致,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实践,参与教学活动;学生间进行合作学习,激发学生的想象、联想;教师的言语幽默,教学内容、教学事例从学生的切身性出发,贴近学生的生活。

(3)愉快调节策略:教学是学生经过努力可以完成的,不能太难,也不能太易,使学生体验成功;根据学生能力水平差异安排学习任务,使学生体验成功;及时反馈,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树立榜样,激发求知欲;使用趣味化,具体形象化的教学方式。

(4)焦虑调节策略:提高任务的难度,限定完成的时间,提高过低焦虑;降低任务的难度,放宽任务完成的时间,降低高焦虑;提供成绩信息,而非评价信息;承认错误是学习中的一部分,允许犯错误,支持改正错误,强调个别谈话减少公开批评;强调自我比较,减少社会比较;强调组间竞争,减少个人间的竞争;强调努力归因,减少能力归因。

长期以来,体育教学一直是教师“示范一讲解一组织”学生“听一看一练”的传统教学模式,这种单调的教学模式,严重抑制了学生对体育学习的兴趣和运动项目自身魅力所能引发的良好的学习情绪,因此体育课应改革教学模式,积极采用多种有效的调节手段,创造适应学生生理、心理需要的教学情境和良好的情绪环境,努力营造生动活泼、趣味盎然的课堂教学氛围,使学生在有趣的体育活动中形成和保持良好的心理体验。

总的来说,情绪调节教学模式是一个系统工程,其目的是通过调节课堂中短暂的情景性情绪使学生渐渐形成学习的积极情感。

高中体育论文:浅析高中体育篮球教学中学生自组织能力的构成

【摘 要】把自组织理论主要观点移植到篮球教学中,综合运用教育学、社会学、心理学、教学论等相关知识,结合篮球运动教学的规律和特点,有助于教师更好地把知识、技能、能力、人格转化成学生适应社会生活的现实力量。

【关键词】高中体育 篮球教学 自组织

人的能力是“调用知识、运用智力,借助技能能够顺利完成某种实践活动的个性心理特征”。它是在智力的基础上顺利完成某种活动的实践表现。依赖于个体的不同因素,但不是自然存在的,而是靠实践培育的结果。教学活动是培养学生能力的基本途径,因此,在篮球教学中应把培养学生能力贯穿于教学过程的始终。根据篮球运动的教学特点,将传播知识、掌握技能和发展能力有机结合起来,实现学习知识和能力的同步发展,奠定学生的职业技能基础,鉴定职业目标,实现“一专多能”的体育示范人才培养方向。

一 自我激活

自我激活是“学习主体根据自我需要和外界的可能实现自组织活动的初始行为,它是一种自觉地‘形成局部性自我运动回路’,并往往是系统混乱走向有序的行为动能”。篮球教学过程中学生的需要是否能转化为积极的内驱力能量,并使自己的学习过程始终保持自觉的激发状态,使自觉的学习潜能得到充分的发展,在篮球教学活动过程中处于一种积极主动的地位,这是关系篮球教学活动高效发展的先决条件。教学活动中,学生要有重点的获取教师所传授的教学信息,使其处于有利于自己发展状态,体验到美好、愉悦,学会学习,对于每位学生来说这意味着自我意识的成熟。

二 自我定向

自我定向是“人道的、富有经验的、热心的教师,所从事的在人的一生中的暂时的教育,其最终的目的是期望每个学生成为有效的决策者。这既是要使学生能够努力成为一个独立的、自我定向的学习者,使学习者他(她)能自我反馈。就是说他能提供成功的自我奖励和自我校正,以便逐渐成为一个创造性问题的解决者”。自我定向能力是“学习主体根据自己的志趣和社会需要去抉择修订学习方向和阶段进取目标的指向性行为”。如何调动广大同学在篮球课堂上的积极性,是篮球教学工作者最为关注的问题。社会动机理论认为,能力知觉、目标定向以及环境的动机气氛对学生参与体育学习的动机有重要影响。由于能力知觉方式的不同,当面临一项成就活动时,人们的行为就会形成不同的目标定向,即任务定向和自我定向。教学中,一个人是采取任务定向还是自我定向,是学习主体的人格特质与情境因素共同决定的。因此,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促进学生的自我定向,在关注学生在战术掌握、提高的同时强调学生的自我比较,使学生降低由于自己能力水平不高而产生的压力感,对自己充满信心,增强竞争与合作的意识。

三 自我锻炼

自我锻炼能力的核心是自我适应能力。自我适应能力是“学习主体依据自己的努力方向和原有知识基础,重新组合或改造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顺应社会环境和由教师提出的要求所代表的社会需要,以利于自我发展的行为”。没有学生的自我适应,就没有教学系统内部的和谐统一。

因此,教师在充实学生专业知识技能的基础上,使其从自己学习活动的成败以及教师的评价中获取反馈信息,逐渐认识自己的能力和知识,形成对自我的正确认识,并产生相应的肯定或否定,达到教师教的目的与学生学的结果的一致性。帮助学生组成较合理的篮球专业知识结构,使篮球教学过程具有适合于身体发展方向的最基本条件。否则,篮球教学中学生自组织能力就近乎空话。

四 自我调整

“这是学习主体根据自己的行为效绩和外界反应,改变自己的行为过程及其变化的形式方法,以能更有效地调节和检查学习活动诸要素条件之间的关系的行为”。在篮球教学中学生以篮球教学目标为参照,并随之进行不断调整和改变自己的适应状态,从而实现个体自身的目标。学习中学生自检、自纠的过程是自我调整的过程,让学生有种自己耕耘自己收获的感觉,技术动作规范,知识运用灵活,心里快慰,期望得到满足,激发继续学习的兴趣。即使技术动作出现错误,学生也能以一种平常的心态去检察纠正学习中的偏差,直到结果正确。该过程如同学习旅途中的驿站,进行修整和补给营养,保障学生良好的学习动机,行为的继续进行。因此,篮球教师应注意掌握学习者的心理定势,帮助学生形成有效地解决问题的方式办法,使学习过程的方式变化更具灵活性,鼓舞学生自觉克服困难,并随着学生知识技能和能力的增长而逐步提高要求。而且,要及时给学生提供效绩反馈,并教其因异制宜灵活改变思维程序,使学生在思考问题的同时得到乐趣,求得创新。可见,自我调整能力是学生自觉保持激发状态,以积极的非平衡方式去获得优化发展的必然行为。

五 自我规划

这是学生根据自己的生理、心理特点及篮球专业技能基础和环境条件,有计划安排学练活动顺序和时间步骤,以求得过程和环境相统一的行为。这种行为在整个篮球学练中是一种更高层次的自觉态,是一种有策略意义的发展性行为。一个没有时间概念和计划思想的学生,只能具有低水平和不的自组织活动。篮球运动是一项集体的运动项目,教学中一块场地、每人一球,势必会产生混乱无序的现象。因此,篮球教师在教学中要帮助学生科学地安排学练时间和顺序,使学生在学习速率上根据自己的情况确定掌握知识技能的学习速率。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学练指标,确定自己的学练目标,寻找适合于自己的学练途径和方法,使学练过程既紧张有序,又生动活泼。

六 自我控制

自我控制即“个人对自身的心理行为的主动掌握,它是人所特有的,是以自我意识的发展为基础,以自身为对象的人的高级活动”。篮球教学过程中的自我控制,是学生随着学习进程而表现出的一种强烈的自我意识的心理状态。如果学生有很强的自信心和学习毅力、熟悉篮球学练的特点,有意识地强化学习过程中的自我控制,那就会形成良好的学习动机,表现出强烈的主观意识,大大提高篮球教学效果。任何事物及其变化都有其规矩方圆,人的行为也不可能是松散的,可以有无限的随意性,在教学活动中也是如此。篮球教学是一个极其复杂的控制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起主导作用,但主导作用要能使学生在自我控制方面起到积极作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鼓励、言传身教等方式来对学生进行学生的自我控制练习。比如:上课时,教师可通过分组对抗、分组比赛等方式,使学生在比赛中进行自我控制,也可以通过学生与老师进行“单挑”来找出学生存在的问题,并指出其问题,让其改进。对学生来说,这种主导作用只是自我控制的一种外部信息条件,即“外因”。教学的主体是学生,学生才是实施教学的“内因”。内因是主要的,外因只是一个条件,外因只有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所以教师的控制作用虽然很重要,但对学生从事篮球学练的控制效果来说仍然是间接地,而学生的自我控制才是直接的,它使学生能够独立或半独立地按照教学目标去控制自己的学习行为。没有控制与自我控制的教与学,不可能是优化的,更不可能实现其原定的教学目标。

高中体育论文:浅谈高中体育教学合作学习模式初探

【论文关键词】高中体育教学 合作学习

【论文内容提要】合作学习是一种新颖的学习方式,其价值已经得到广大同行的认可,本文介绍四种体育合作学习模式及其在高中体育教学中的应用。

合作学习是国家基础课程改革强调和提倡的新型学习方式之一,是新课程改革的一个亮点,也是广大中小学教师在教学实践工作中广泛使用的教学方式之一。高中体育教学为适应新的形势,充分学习和借鉴其他学科中合作学习的经验。本文仅就合作学习教学模式在体育教学中如何有效应用作初步探讨。

一、合作学习的内涵

1.概念界定

合作学习是上世纪70年代初兴起于美国,并在70年代中期至80年代中期取得实质性进展的一种教学理论与体系。合作学习就是在教学上运用小组,使学生共同活动以较大程度地促进他们自己以及他人的学习。在我国,学者们则认为合作学习是现代教学方式的一种具体体现,是通过参与者相互协作、交流、沟通、分享,达到互补、互动和双赢的学习方式。在体育教学的合作学习中,学生根据各自的特长进行交流,以达到优势互补,进而提高体育学习能力的目的。

2.合作学习的基本要素

合作学习的基本要素:积极的相互依靠、面对面的促进性的相互作用、个体和小组责任、人际和小组相处技能小组过程。5个要素具备,且小组成员配合默契,学习效果比个体成员相加之和要大的多。

二、合作学习教学模式在高中体育教学中的应用

(一)合作学习的教学模式

1.结对——检查——练习

结对——检查——练习是建立在成对检查法基础之上的。实施时学生两人结成一组,两个学生交替作为观察者和练习者,一起共同学习。运用这种方法,教师向学生讲解和示范动作,然后检查学生对动作的理解。再将学生分成四人一组,在组内结对。在每对学生中一人练习动作,另一人提供激励和反馈,当其中一个学生已经能够正确完成动作后,转化成激励者或帮助者,另一学生变成练习者,两人都能完成动作后,他们就加入到小组另一对中,每个学生继续练习。如果所有成员同意练习是正确的,小组开始学习和练习下一动作。它适用于学习走、跑和跳等基本动作、竞技项目、体操或者水上技能项目。

2.思考——分享——练习

思考——分享——练习法是基于思考——结对——分享的方法,这是一种通过批判性思考,分享、协商和练习,激励参与者的策略。运用这种方法教师先向学生讲解挑战性任务或者策略方面的问题,学生个人思考可能的解决方案;之后,学生被分组(如分成四人一组,然后结对),与小组的其他成员分享个人的解决方案;再后,学生实施每个小组成员的方案,综合小组成员完成任务和解决问题的意见,继续练习;,每个小组在剩下的时间,练习最终综合的动作。它适合于创造性游戏、舞蹈和障碍教材及需要解决问题能力的游戏和战术教学。

3.拼图法练习

拼图法练习是以aronson的拼图法为基础的。在这种方法中,每个学生有责任学习和练习一定比例的内容,然后向其他组员传授他所掌握的内容。在拼图法中有强烈的积极相互依赖性,每个学生需要依靠其他人获得信息。实施中,教师安排易于分解的教学内容给小规模组的学生,每个小组成员有责任学习和练习自己被安排的一个部分,然后每个小组成员传授他所安排的内容,整个小组一起练习,完成学习任务。它适合教授创造性的教学内容、舞蹈以及复习动作技能和学习技战术。

4.协同合作游戏法

协同合作游戏法强调在挑战性和包容性活动中,学生一起努力获得成功。具体实施是,教师讲解和示范动作,并检查学生对动作技能的理解,或者通过问题解决式提问教授动作,然后阐明和示范必需的社会技能,并强调这些技能是小组取得成功的关键,进一步明确仅仅只有所有小组成员发挥了作用,个人才能达到他们的学习目标。教师强调了这些导向成功的技能和行为后,学生参加活动。协同合作游戏法适用于学习修正或创编的游戏、舞蹈和障碍教材。

(二)合作学习教学模式的应用

1.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合作学习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有效调控。脱离了教师的指导,合作学习有可能会演变成散漫的自由谈论,降低了教学的效率和质量。因此,在进行合作学习时,教师不可以成为课堂上的“隐形人”,而要付出很多努力,积极发挥其主导作用。在教学中,尤其是早期的教学中,要对学生有个的了解,不要急于为了合作而合作。要对学生的合作能力有正确的认识,进而判断学生适合那种合作学习的方法。在有了一定了解的基础上,形成初步的分组(在以后的教学实践中还要加以变化),然后要制定明确详细的教学目标,目标要兼顾学科目标和合作技能目标,并将目标落实到每个班级每个小组;在课前做好学生的分组,并明确每个学生在小组中的角色和责任;监控合作小组工作的有效性,及时、客观、详细地记录学生的行为表现,参与小组活动并根据实际情况提供必要的任务辅导、错误动作的纠正、安全问题的预防等等;在追求教学效果之余,还要注意培养学生人际交往和学生工作的技巧;参与评价各小组的成绩,并帮助学生讨论他们彼此合作的情况。随着学生合作学习能力的提高,教师慢慢的退出舞台,试着将教学任务交付给学生,让学生参与教学目标的制定、监控、评价等各个环节。

2.合理分组,“角色”定位

教师应根据运动项目的特点和教学目标合理指导合作学习。因为每个学生的技术水平、身体素质、技能情况有所差异,况且不同的教材有各自不同的特点,所以教师要将全班学生进行合理分组搭配,并指定或让学生推选小组长,再由小组长根据需要确定本组练习的角色分工。如裁判员、守门员、记录员或监督员,使学生明确各自职责。

3.自主结合,激发兴趣

目标整合,志趣相投,心理相容,智能互补是形成合作学习小组的前提。教师根据教学的需要与可能,也可由学生自己决定组成合作学习小组的成员。由学生自由结合而成的合作小组,可以有更大的自由空间,有利于促进个性发展,发挥特长,培养协作精神和创新意识,我在体操技巧教学中,首先强调各动作的重要性,强化单个动作的正确性和规范化。然后在技巧联合动作教学中,采取以4-5人自由组合成学习小组,要求学生在不改变原单个动作性质的基础上,自行组合动作的连接顺序,编成套动作。教学结束前让组合编排有特色的小组代表出来演示,师生共同进行评价分析和鼓励。对各组的学习情况作综合评价,提出进一步改进设想。这样的学习方法和创新活动,无疑会充分调动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积极性。

4.平等合作,合理分配时间

由于学生不同的性格、家庭背景及情感体验的差异,很多时候程度好的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很好活动,但部分学生不能很好地与别人交流:胆怯、羞涩、旁观。在一些活动中,由于学生的头脑简单,思维单纯,不能从大局出发,难免会在合作中发生矛盾,出现争执,表现出各人争功的现象。使“合作学习”流于形式,达不到应有的效果。针对这种情况,在平时的学习中,要重视学生的情感沟通与交流,树立榜样,合理引导。

在体育课上,学生们需要时间锻炼合作的技能来成功完成运动和必要的任务。事实上,合适的练习时间被认为是有效进行体育课教学的前提。在实施合作学习的开始,要为学生做准备,精心准备好材料,熟悉和组织,因此合作学习会占用很多时间,但是,随着教学的继续,花在组织上的时间会慢慢减少,因为学生已逐渐开始熟悉合作学习了。而且,一旦合作学习的运行顺利地步入轨道,学生在体育教学中所表现出来的自主性、归属感以及浓厚的兴趣等等,都会使体育学习的效率得到显著提升。

5.教学材料科学,评价体系完整

材料的过多与过少也是影响合作效果的决定性因素之一,过多的材料容易使学生分散注意力,过少的材料又不能给予学生学习技术、技能的平台,因此,教学材料的运用要具有对合作学习的评价,要非常注重小组内的评价,但是为了避免“滥竽充数”之嫌,组内成员间可进行互评和自评,在此基础上再进行小组自评,评价的内容既要涉及体育学习目标的达成,又要兼顾合作技能的评价,但要注意的是不能以成绩的高低作为主要依据。小组间的评价,可以以学生为主体进行组间互评,也可以以教师为主体对各组进行评价。在合作学习进行中和结束时,教师的评价意见非常重要,这些意见会给学生提供非常有效的指导和帮助,但是教师在评价中的意见应尽可能详细、具体,而不仅仅是 “你真棒!”、“加油!我认为你行!”等等简单的鼓励性语言,要说明哪些方面学生表现出色、有较大进步,哪些方面还需要改进和努力。

总之,在高中体育教学中应用合作学习是一种受学生欢迎的、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但在“合作学习”中,由于背景文化等差异,合作学习的实行中难免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困惑。这些只有通过我们体育教师踏实认真的工作,在实践中努力思考、合理解决合作学习中的问题,并做到让每一个学生都成为主体,鼓励学生大胆地去学、去接受每一个新的技术动作,这样才能更好地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更快地发展学生的各项技能和素质。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