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杂志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景观生态学论文

摘要:景观生态学(Landscape Ecology)是一门新兴的、正在深入开拓和迅速发展的交叉学科。作为一门学科,景观生态学是20世纪60年代在欧洲形成的,20世纪80年代初,景观生态学在北美得到迅速发展,引起了越来越多学者的重视并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我国的景观生态学研究起步较晚,但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发展也很快,从事景观生态学研究的人越来越多,取得了较大的成绩。
景观生态学论文

景观生态学论文:我国景观生态学研究进展

内容摘要 回顾我国景观生态学的发展历程,对现阶段我国景观生态学研究领域进行了综合分析和论述,总结了我国学者在景观生态学领域的研究成果,并展望未来我国景观生态学研究的热点方向。为我国景观生态学学者了解我国景观生态学的发展历史和把握景观生态学的发展趋势提供依据。

景观生态学(Landscape Ecology)是一门新兴的、正在深入开拓和迅速发展的交叉学科。作为一门学科,景观生态学是20世纪60年代在欧洲形成的,20世纪80年代初,景观生态学在北美得到迅速发展,引起了越来越多学者的重视并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我国的景观生态学研究起步较晚,但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发展也很快,从事景观生态学研究的人越来越多,取得了较大的成绩。因此,有必要对我国景观生态学的研究状况进行总结和分析,并根据国际景观生态学研究的近期动态,展望我国景观生态学的发展。

1景观生态学的概念及发展历史

1.1景观生态学的概念与内涵

景观生态学的概念是德国地植物学家Troll1939年利用航空像片研究东非土地利用问题时提出来的,用来表示对支配一个区域单位的自然-生物综合体的相互关系的分析。Vink(1983)则强调景观作为生态系统的载体,是一个控制系统。R.Forman和M.Godron(1986)在合著《Landscape Ecology》一书中认为:“景观生态学探讨生态紫铜——如林地、草地、灌丛、走廊和村庄——异质性组合的结构、功能和变化。”作者运用生态学的原理和方法.系统研究了景观研究的空间结构,景观动力学,景观的异质性原理。总之,景观生态学以整个景观为对象,通过物质流、能量流、信息流与价值流在地球表层的传输和交换,通过生物与非生物的以及人类之间的相互作用与转化,运用生态系统原理和系统方法研究景观结构和功能、景观动态变化以及相互作用机理、研究景观的空间格局、优化结构、合理利用和保护。景观生态学强调异质性,重视尺度性,高度综合性(傅伯杰,1991;陈昌笃,1991a;刘建国,1992;肖笃宁,李秀珍,1997;肖笃宁,1999;邬建国,2000)。1998年,国际景观生态学会将景观生态学定义为“对于不同尺度上景观空间变化的研究,它包括景观异质性的生物、地理和社会的因素,它是一门连接自然科学和相关人类科学的交叉学科”。

1.2景观生态学的发展历史

1.2.1景观生态学的发展历史

景观生态学是80年代以来掘起的新兴学科,是地学与生态学之间的一门交叉学科。早在十九世纪中期(1939),欧美学者就开展过基础性研究工作。著名的德国地理植物学家C.Troll在利用航空像片研究东非土地利用问题时,首先提出“景观生态学”一词。二战后,中欧成为景观生态学研究的主要地区,德国、荷兰、捷克成为三大研究中心。1968年Rintelen理论与应用植物社会学私立研究所所长Tuxen主持召开了首届国际景观生态学研讨会。1972年荷兰成立了荷兰景观生态学会。该学会在1981年组织了首届国际景观生态学大会,还负责筹备国际景观生态学会(IALE)。1982年10月,在捷克举行的第六届景观生态问题国际研讨会上成立了国际景观生态学会(IALE),标志着景观生态学走向一个新的发展水平。国际景观生态学会(IALE)成立以来,景观生态学的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异常活跃,有关景观生态学的专著、文献等出版物大量涌现。各国专家开始将景观生态学理论与自然保护工作相结合进行研究。美国景观生态学尽管发展比欧洲晚,但其在创造景观生态学的基本理论框架上,颇具成绩。美国景观生态学的先驱Pansereon就积极提倡地理学和生态学的结合,并对景观进行地理学研究。R.T.T.Forman、P.G.Risser和Michel Gordron是当今美国景观生态学研究领域的突出代表。此间,具有代表性的著作有:《景观生态学透视》(首届国际景观生态学大会论文集)(Tjallingli and de Veer,1982)、《景观生态学:理论与应用》(Naveh and Lieberman,1984)、《景观生态学》(Forman and Godor,1986)、《变化着的景观:生态学透视》(Zoneveld and Forman,1990)、《景观生态学的定量方法》、《景观生态学的原理和方法》(Farina,1998)、《景观生态学在行动》(Farina,2000),还有1987年创刊的《景观生态学》杂志(Frank Golley 主编)等。

1.2.2中国景观生态学的发展历程

景观生态学研究在中国起步较晚,中国学者在国内积极介绍景观生态学仅始于80年代初。1981年黄锡畴和刘安国在《地理科学》上分别发表的《德意志联邦共和国生态环境现状及保护》和《捷克斯洛伐克的景双生态研究》是我国国内正式刊物上首次介绍景观生态学的文献。1984年黄锡畴等在《地理学报》上发表《长白山高山苦原的景观生态分忻》,成为国内景观生态学方面的及时篇研究报告。此外,林超、童雅文、张雪峰、傅伯杰(1983)以及陈昌笃(1985,1986)、景贵和(1986)、李哈滨和伍业钢、金维根、肖笃宁(1988)等人都为景观生态学在中国的建立起到了开拓奠基的作用。其中黄锡畴、陈昌笃、景贵和等并开始做了一些理论探讨和研究工作。1989年10月在沈阳召开的及时届全国景观生态学讨论会标志着我国景观生态学的研究掀开了新的篇章,具有划时代的意义。随后,1992年中国生态学会景观生态专业委员会成立。之后,我国景观生态学研究得到了长足发展。肖笃宁等1990年发表的《沈阳西郊景观结构变化的研究》开创了我国景观生态学应用研究的先河。1996年5月在北京召开了第二届全国景观生态学术讨论会,提交会议的论文有70余篇,大会发言11人,并就景观生态学与生物多样性保护、景观生态学与农业及生态环境问题,景观生态学与城市旅游等议题进行了热烈的讨论和交流,认为我国的景观生态研究应在深化理论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应用领域,如土地利用和管理,自然保护区建设,城市与园林规划,旅游与风景区建设等。我国学者倡导景观生态学的建设,在《景观生态学理论、方法及应用》(1991)论文集中得到充分的体现,也正在得到国内外有关人士的认同和参与。1988年,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成立专门的景观生态学研究室,1989年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系设立景观生态研究室等,都对景观生态学在中国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目前,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北京大学以及东北师范大学等在此领域的研究中处于经验丰富水平。

2景观生态学的一般原理

R.Forman和M.Godron(1986)在合著《Landscape Ecology》一书中,提出7条景观生态学一般原理:

(1)、景观结构和功能原理

(2)、生物多样性原理

(3)、物种流原理

(4)、养分再分配原理

(5)、能量流动原理

(6)、景观变化原理

(7)、景观稳定性原理

1995年Forman将其补充为景观与区域;斑块、廊道、基质;大型自然植被斑块;斑块形状;生态系统的相互作用;碎裂种群动态;景观抗性;粒度大小;景观变化;镶嵌系列;外部结合;必要格局等12个方面。

我国学者肖笃宁(1999)将景观生态学的核心概念总结为:景观系统整体性和景观要素异质性;景观研究的尺度性;景观结构的镶嵌性;生态流的空间聚集与扩散;景观的自然性与文化性;景观寅化的不可逆性与人类主导性及景观价值的多重性。

3我国景观生态学研究进展

如前所述,我国景观生态学的研究是从20世纪90年代才得到很大的发展,但十多年来,我国学者做了很多工作,出版了一系列有关景观生态学方面的专著,发表了许多探讨景观生态学原理和研究方法的论文,并积极把景观生态学原理应用于景观生态分析、景观生态评价、景观生态设计几景观生态规划等上,对于我国自然资源的管理、保护及开发利用也起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3.1我国景观生态学著作出版进展情况

3.2我国景观生态学研究领域的进展情况

3.2.1景观生态学基础理论研究

我国景观生态学研究较偏重于基础理论的研究,其中肖笃宁(1988,1991,1997,1999,2000,2001,)、邬建国(1990,2000)、伍业钢(1988,1992)、王仰麟(1990,1995)、傅伯杰(1983,1990,1991,1996,2000,2002)、景贵和(1990,1994)、俞孔坚(1987,1998,2001)、陈昌笃(1991a,1991b)以及徐化成(1996)等对景观生态学理论的探讨与研究具有代表性。

>3.2.2景观生态学方法论研究

我国景观生态学方法论研究主要包括遥感(RS)和地理信息系统(GIS)专题、景观模型以及景观实验三个方面,其中李秀珍(1997)、曾解、常禹、布仁仓以及张佳华等对迢感及地理信息系统专题的方法论研究,邵国凡、贺红仕(1999,2001)、谢志霄、高琼(2001)等对景观动态模型的研究,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3.2.3景观生态学的应用研究

我国景观生态学发展与我国学者把景观生态学原理广泛应用于不同领域的努力是分不开的。我国景观生态学应用研究领域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景观生态规划与设计

景观生态规划与设计是在风景园林学、地理学和生态学等学科基础上孕育和发展起来的,并深深扎根于景观生态学,从中不断吸取营养,成为景观生态学的有机构成,属于景观生态学的应用部分。景观生态规划与设计主要应用在城市景观生态规划、农村景观生态规划、旅游风景区的景观生态规划和自然保护区的景观生态规划。景观生态设计类型包括多层利用的桑基鱼塘系统、和谐共生的农林复合经营、综合利用的农草林立体景观设计、循环利用的庭院景观生态设计和景观惟美的风景园林设计。城市景观生态的调控(王如松,周启星等,2000,王祥荣,2001,等),城市生态绿地的景观规划(王丽荣,李贞等,1998,周志翔等,2001),城市植被景观多样性(李贞,2000),城市绿色廊道的生态效应(宗跃光,1999,车生泉,2001,等),乡村景观生态规划(肖笃宁,2001,周再知,蔡满堂,2000),风景旅游区的景观规划(韩也良,1991)和自然保护区的景观规划设计(陈利顶,傅伯杰,邱扬,1997)等领域运用景观生态学原理进行研究和规划。

(2)景观生态学与生物多样性保护

生物多样性社人类生存的基础。生物多样性是指生命有机体及其借以存在的生态复合体的多样性和变异性。广义上的生物多样性包括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和景观多样性(马克平,1993)。狭义的生物多样性只包括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景观生态学通过流和过程的研究来保护整个景观中的生物多样性。景观生态学强调无机环境为基础,以生物为中心,以人类为主导,正确处理天、地、人、文的相互关系,合理调控现有景观生态系统和规划设计与建造的景观生态系统。景观生态区域的划分、景观空间格局变化的研究以及景观生态干扰的研究,都将成为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基础研究。如陈灵芝(1993,1994)对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对策进行了景观生态学方面的探讨。傅伯杰、陈利顶、马克明、周华荣等(1995,1996,1998,1999,2000)对运用景观生态学原理对生物多样性保护作了深入研究,并进行了自然保护区的规划和设计。

(3)景观生态学与土地利用规划

景观生态学的理论为土地持续利用评价提供了一条新的途径,对土地持续利用评价概念、原则、理论基础、指标选择、评价方法与过程都有重要影响(邱扬,2000)。根据景观生态学理论,土地持续利用规划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a.综合整体性,不仅包括环境、经济与社会等多因素评价,还指土地利用方式、土地利用系统与景观或区域等多等级评价;

b.尺度性,包括土地利用的时间尺度、空间尺度和重点尺度;

c.空间格局与土地生态过程,景观格局与生态过程的关系分析是土地持续利用的基础;

d.干扰与人类影响,干扰是景观或区域的必然因子,而且有助于发展土地利用系统与景观的适应性机制,人类土地利用的历史经验和教训,对土地的持续利用有借鉴作用;

e.多重价值与多目标,景观生态学强调土地持续利用的目标是多重的,因而追求多目标之间的优化,而不是单目标的较大化。

我国学者傅伯杰、陈利顶等(1989,1991,1994,1995,1996,1997,)对黄土高原的土地利用评价、景观空间格局和土地资源结构特征进行了分析和探讨。邱扬等(1997,1998,1999,2000,2002)对森林土地利用进行了景观生态学方面的研究。

(4)景观生态学与全球变化

全球变化是指可能改变地球承载生物能力的全球环境变化,包括气候变化、森林减少和退化、荒漠化、水资源减少以及生物多样性丧失等。在斑块、景观和区域3种尺度上对全球变化进行研究是必要的。通过利用模型来模拟和预测未来生态系统的变化,有助于弄清全球变化的机理,从而更好地预测全球变化对生态系统的影响及其反馈作用。刘国华,傅伯杰等对森林在全球变化的作用和中国生态环境退化的特征进行了研究(2000,2000a,2000b,)。

4我国景观生态学研究展望

景观生态学作为一门交叉学科,覆盖了地理、生物、林业、农业、景观建筑与美学、区域规划和发展等诸学科研究,它的发展和完善必然有赖于所有这些学科的发展和完善。纵观景观生态学的发展历史和研究现状,其发展趋势可以概括以下几个方面。

4.1景观生态学的理论框架

景观生态学还在走向成熟,理论研究还需不断深入。肖笃宁等(1997)在Forman(1995)表述的基础上,补充了9条景观生态学的理论框架。(1)土地镶嵌与景观异质性原理;(2)尺度制约与景观层序性原理;(3)景观结构与功能的联系和反馈原理;(4)能量和养分空间流动原理;(5)物种迁移与生态寅替原理;(6)景观稳定性与景观变化原理;(7)人类主导性与生物控制共生原理;(8)景观规划的空间配置原理;(9)景观视觉多样性与生态美学原理。

4.2新技术和新方法的应用

遥感(RS)和地理信息系统(GIS)的广泛应用为景观生态学的研究提供了很大的方便。遥感影像及其解译与景观生态调查密不可分。地理信息系统是在计算机软硬件系统支持下,综合处理和分析空间数据的技术系统,其数据的收集、整理、分析和图件的处理、编功能正是景观生态研究中所必须的。地理信息系统、遥感技术和自动化制图技术的有机结合以及数学定量和模拟技术的应用,将会大大促进景观生态学的发展。

4.3面向实际问题,拓展应用领域

景观生态学的生命力必须依靠其应用成果。具体应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研究:

(1).景观稳定性景观生态系统承载力的研究。包括景观空间结构的拥挤程度、景观中主要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可更新自然资源的利用强度、环境质量和人类身心健康的适应与感受性。

(2).人类的生态作用研究。包括人类影响下景观变化的持续性和人类生存环境的稳定性。

(3).农村生态环境的土地利用景观规划。高效的农业生态系统规划建设、农村土地的集约经营、农田斑块的保护和乡村生态景观的保护。

(4).城市景观结构与人居环境的研究。城市空间结构、城市生态绿地系统的规划建设、城市生态廊道的景观生态效应研究和城市植被多样性的研究。

5结语

景观生态学的理论优势在于运用综合整体的思维,实现学科的交叉和创新。我国的景观生态学研究要想后来居上,就必须发扬学科特色,抓住研究热点。我们应当重视生态系统空间关系的研究,始终把握住空间结构与生态过程相结合这一核心,促进协调发展;不仅是实行生态学和地学的交叉,还应当注意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交叉。

我国是一个幅原辽阔的发展中国家,有着几千年的农耕文明,景观变化深深打上了人类活动的烙印。景观生态研究必须立足国情,突出重点,以人工—自然景观为主要研究对象,以景观和区域尺度上的生态建设为研究重点。景观生态学的生命力在于应用。我们应当努力扩大应用领域,除传统的自然保护、土地利用、景观规划等领域外,城市园林、风景旅游、景观建筑等领域也不可忽视。为此,迫切需要加强与资源、国土、环境等管理部门的沟通,开展产一学一研协作,加强人才培养和技术手段的更新,实行跨跃式的发展战略。迅速接近和赶上本学科的国际前沿水平,并在某些我们有特色的方面实现跨越和创新。

景观生态学论文:景观生态学视野下的城郊乡村旅游产品开发研究

[论文关键词] 景观生态学 乡村旅游产品 开发

[论文摘要] 运用景观生态学原理对城郊景观特点进行分析,重点突出景观与行为的相容性分析,确定乡村旅游景观观赏型和农产品开发利用型乡村旅游产品为主导产品。

一、引言

乡村旅游以乡村旅游资源为中心吸引物,它符合生态学的基本要求,是能促进环境、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的旅游产品,因此具有生态旅游产品的一些特征。其中最重要的方面表现在对自然、社会、文化和环境的影响达到最小化原则。参照《绿色环球:国际生态旅游标准》确定乡村旅游产品的生态化标准。一是要尽量减少对环境的破坏,不造成环境危害。二是实施生物多样性保护。在乡村旅游产品开发过程中要保护旅游地的濒危物种、生物多样性、乡土植被、自然水系和自然风景。三是旅游产品在开发和经营阶段都必须保持对当地文化的尊重和敏感。

二、景观生态学理论的应用

景观生态学主要研究的是中、宏观尺度的景观结构(空间格局)、景观功能(生态学过程) 和景观动态,近年来这一概念已越来越广泛地为旅游研究者所关注和采用。

1.景观结构理论与城郊旅游开发

forman和godron认为,组成景观的结构单元不外有三种斑块、廊道和基质。斑块是指在外观或性质上与周围环境存:在差异,同时又具有一定内部均质性的空间区域,如植物群落、湖泊、草原、农田、居民区等。廊道是指景观中与相邻环境不同,如林带、狭长河流、道路交通线、峡谷等,对的线性或带状结构廊道的研究主要关注的是廊道的宽度、内容、形状、连续性以及与周边斑块、基质的相互作用关系等。基质是指斑块和廊带所在的背景区域,也是景观中分布最广、连续性较大的背景结构,常见的有森林基底、草原基底、农田基底等,数目多而面积小的斑块使景区的景观多样性增大,具有较高的美学价值 。

在城郊旅游开发与规划中借用景观生态学理论,斑块代表的是城郊旅游产品,比如旅游景区(点)、特殊景观、住宿设施、娱乐设施等;廊道代表的是城市中心区与城郊地区的连接通道以及城郊地区内部和旅游斑内部的交通线路或旅游线;基质是指除此之外的背景,主要是指乡村旅游景观,由此形成一个由斑块、廊道、基质构成的网络结构。

2.乡村旅游景观特征

从景观特征来看,乡村旅游景观是人文和自然景观的复合体,由村落、农田、道路、沟渠、小片林地、水面等以类似方式重复出现,当组合方式发展变化或出现了明显不同的新的组成成分时就形成新景观。乡村旅游景观作为基质,在通常情况下面积超过现存的任何其他景观要素的总面积。当景观的环境背景或干扰状况发生显著变化,作为景观重要组成部分的基质也会产生相当显著的变化,甚至发生基质替代 。

在城郊由于特定的地域环境和复杂的人际关系,生态旅游景观的稳定性受人类活动的影响特别大,如修建旅游道路及相关设施、修建旅游渡假村等都会对景观造成极大的影响和破坏。在规划设计旅游产品时,要特别注意运用景观生态学的思想,将景观要素进行合理组合,以保持景观的可持续性实现功能优化。同时根据旅游景观的异质性原理、多样性原理、边缘效应原理,针对城乡交错带景区的特点,选取不同的景观生态设计模式。

三、乡村景观相容度分析

确定了城郊景观的格局再对景观的相容度进行评价。乡村景观相容度评价主要从三个方面来衡定。一是行为与景观价值功能的匹配特征。行为与景观价值的匹配特征表现在乡村景观资源的合理开发与利用程度,及景观满足城乡居民引致需求行为的程度和能力。二是行为对乡村景观的破坏性。相互冲突的行为导致乡村景观的质量(如美景度等)下降,景观生态破坏,自然生产性降低和景观类型退化等结果。减少或杜绝这种行为对乡村景观的破坏性在乡村规划上具有的积极意义。三是行为对乡村景观的建设性。相容度较高的行为会促进景观的建设 。

王云才将都市郊区开放空间景观类型依照独立景观形态进行分类,并进行人类干扰行为的具体划分,建立相容性判断矩阵,以判断值为 0、1、3、5、7、9 代表景观类型与行为类型之间的不相容、几乎不相容、弱相容、中等相容、相容性较强和相容六个等级。根据对郊区行为与开放空间景观价值功能的匹配特征分析、提出相容度较高的景观行为的建设性意见。

四、乡村旅游产品开发类型

本人认为城郊乡村旅游产品中比较有代表性,并且具有良好发展前景的旅游产品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1.乡村旅游景观观赏型

旅游产品包括传统观光和人造乡村旅游景观旅游。传统观光乡村旅游是以自然生产和环境为基础,以自然生态系统为主体,以乡村旅游资源和乡村风情为基础,以生态旅游为主题,感受和参与生态乡村旅游包括生态乡村旅游观光、乡村风情及务农旅游等,领略大自然情趣的一种旅游形式。人造乡村旅游景观旅游的特点是以人工生态系统为主,人造景观、景点较多,投资较大,面积有限,因此生产性能差,乡村特征不明显。高科技乡村旅游观光旅游是融观光旅游、现代高科技农业旅游科研、生产于一体的高科技乡村旅游资源。具有科技含量高、教育性和观赏性强的特点。

2.农产品开发利用型

本人所指的是大乡村旅游下的各种农产品类型。旅游产品是旅游业和乡村旅游生态系统有机结合的自然、社会、经济复合系统的产出。在不违背生态规律的前提下,可根据旅游业的需要,优化选择符合景观生态学原理和满足市场需求和游客需求及兴趣的农作物种植和林、牧业、渔业的各种农产品。如利用租赁、教育农园形式开发的旅游产品。农民将土地出租给市民,农园平时由农地提供者代管。种植粮食、花草、瓜、果、蔬菜等市民喜爱的农作物类型,栽种的作物主要是享受耕作的乐趣,并以休闲体验为主。同时使用的农具和采用的耕作方式等都要具有较强的教育意义。通过这种形式,可提高旅游产品的层次,保持游客有较高的回头率。

3.农村文化体验型

文化体验旅游就是以乡村特有的民俗文化、农耕文化和饮食文化等为载体,开展民俗节庆体验、节事活动反映了一地的文化底蕴,是有着丰富文化内涵的文化产业。农耕文化和饮食文化的魅力在于通过游客的亲身参与体验到原汁原味的乡村生活。务农体验旅游是通过亲身参加农事活动,真实体验农村生活,尽享劳动、丰收后的喜悦,真正达到回归自然、融入自然的精神享受。

4.综合功能型

主要是融上述三种功能于一体,利用农村或山区优美的自然环境,丰富的乡土文化,吸引游客前去度假,使旅游者获得乡村生活的体验和享受淳朴的乡野之趣。近郊环城市游憩带的短线生态旅游产品的开发有非常稳定的客源市场。应注重开发康体、休闲、娱乐项目,可依托森林风景资源开展“ 森林浴”活动。利用森林中优美的环境,清新的空气,含量较高的氧气、负离子、植物精气等,使人体的神经系统和呼吸系统得以康复,从而恢复人体健康。可开展野餐、露营、漂流、水上活动、康体娱乐等,在旅游项目开发时利用生态系统具有丰富的野生生物种类和适宜的康体气候特点,多开发反映自然野趣和参与性强的旅游项目。

五、结语

鉴于城郊地区特殊而独特的景观条件和生态环境,在乡村旅游产品开发中运用景观生态原理来构建合理的产品结构,不但要突出乡村旅游和农事特色,更要突出乡村旅游的生态效益,提供丰富的旅游产品,避免向游客提供城市化的娱乐项目和接待服务的倾向,保持乡村旅游自身的优势和特色,制定科学的产品规划,对旅游产品实施动态管理,促进当地生态效益的提高。

景观生态学论文:浅析基于景观生态学的永州市城市绿地规划建设探讨

摘要以永州市的自然地理概况和绿地现状为基础,分析城市绿地系统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在景观生态学理论的指导下,分别对基于“斑块—廊道—基质”理论的城市绿地类型进行规划探讨,为实现永州城市绿地系统的可持续发展和现代生态园林城市的建设提供参考。

关键词景观生态学;城市绿地;规划建设;湖南永州

永州市位于湖南省南部,五岭北麓,湘粤桂三省区结合部,与著名旅游城市桂林相距仅170 mm。永州市是一座具有2 000多年历史的文明古城,是湖南四大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永州市位于北纬24°39′~26°51′,东经111°6′~112°21′,南北相距最长245 km,东西相间最宽144 km。永州东连郴州,南界广东连州,西接广西桂林,北邻衡阳、邵阳。湘江经西向东穿越零祁盆地,潇水自南至北纵贯全境。其地势是西南部较高,东北及中部较低,境内都庞岭、越城岭屏障于西北。永州市中心位于市域北部,由冷水滩区与芝山区组成,总面积3 180 km2,市区人口约为110万人。永州所处地理位置属温带、热带结合部,加之独特的地形地貌,形成境内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土地肥沃、物产丰富的亚热带气温条件,既具阳光丰富的大陆性季风气候特点,又有雨量充沛、空气湿润的海洋性气候特征。全年平均气温在17.6 ℃~18.6 ℃,年均无霜期285~311 d,年降雨量1 290~1 900 mm。

1永州市城市绿地现状

城市绿地系统指城市规划区范围内以自然植被和人工植被为主要存在形态的城市用地所构建起来的非建筑区域,同人工建筑系统一起构成了城市物质环境这个更高一级的系统。自从市政府搬迁至冷水滩区及“十五”规划执行以来,永州市的经济发展势头良好,综合实力显著增强,生态保护力度加大,社会事业发展。永州市委、市政府把城市绿化作为城市重要的基础设施、城市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及改善生态环境、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生活质量的公益事业。近5年,全市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加大了生态建设投资。截至2008年底,永州城市建成区面积为54.1 km2,比2004年增长46.22%。其中,居住用地面积16.62 km2,比2004年增长38.5%;建成区绿化覆盖面积15.34 km2,公共绿地面积2.62 km2。2008年永州市城市绿化率达到24.63%,绿化覆盖率为28.35%;人均公共绿地面积约为5.66 m2。

2永州市绿地存在的问题

一是由于经济基础较为薄弱,城市的绿化和生态建设的力度不够。与国家中等城市的绿化率、绿化覆盖率及人均公共绿地面积相比存在一定的差距。二是城市绿色景观特色不突出,的自然环境条件没有得到充分利用。三是冷水滩与零陵两城区之间距离较远,联系不足;功能分散,中心不明确;公园服务设施难以形成规模,难以共享。四是两区原有的公园面积太小,并且相关的建筑和绿化设施已老化。从冷水滩至零陵段的水系部分两旁的河岸的绿化与防护措施较弱,除了冷水滩河东地段开发了较有规模的滨河公园外,其他地段未作因地制宜的开发,更未形成多功能一体化的绿色廊道。五是冷水滩市政府中心河东区域由于是新开发地段,比较注重绿化生态建设,而旧城区河西部分由于原来的规划陈旧、落后,除了原来的几个公园,几乎没有绿化,甚至由于街道太窄,极少栽种行道树,因此河西的绿化状况相当差。六是零陵区是历史悠久的古城区,绿化和生态建设有一定的基础,但由于市政府搬迁至冷水滩区,零陵地区的经济和生态的建设停滞不前,并且被逐渐边缘化。的自然环境和深厚的文化资源未能得到充分利用和开发,甚至不同程度的遭到破坏。七是街道和公园大部分的绿化植物配置模式、景观结构层次单一,仅有配置简单的乔、灌搭配或乔、草搭配,未形成稳定的多层混合立体植物群落。

3景观生态学与城市绿地规划建设

绿地系统规划及其实施最终必须以地表空间为对象,因此对规划具指导意义的景观生态学基本原理,是其理论组成中具有空间意义的部分,即“斑块—廊道—基质”理论。景观生态学中的景观是由各种景观要素组成的。景观要素按其形状和作用可分为斑块、廊道和基质3种基本类型[1]。

3.1景观生态学的“斑块—廊道—基质”理论

斑块是景观中内部属性、结构、功能、外貌特征相对一致,且与周围景观要素有明显区别的块状空间地段或地域。其大小、类型、形状、边界、动态以及内部均质程度对城市绿地系统有特定的生态学意义,如果斑块解体,景观破碎,将对生物的迁移、觅食甚至灭绝等产生重大的影响。廊道指不同于两侧基质的狭长地带,其结构特征主要包括宽度、形状、组成内容、内部环境及空间连续性等。廊道功能上的复杂性要求廊道规划具有原始的本底及乡土特性。如较宽的带状廊道,内部包含一个有丰富物种的中心环境,抗干扰能力强,对生物多样性保护有重要意义。基质是景观中面积较大、连接性好的景观要素类型。基质对斑块嵌体等景观要素及景观要素之间的物质能量流动、生物迁移觅食等生态学过程有明显的控制作用,对生物多样性保护起关键作用[2]。

3.2景观生态学与城市绿地规划建设

城市绿地系统是城市生态系统中由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不同面积和形状的绿色植物斑块及廊道组成的具有一定结构和生态景观的亚系统。城市绿地系统是城市生态环境建设的重要基础。景观生态学是研究与人类活动范围相关的自然系统,特别是与人类相关的自然景观单元的空间格局、类型组成及其生态过程的相互作用,其目的就是保护和营造各类生态植被,建立完整和谐的物种生存环境结构和生物种群结构,保障生物的多样性和承载容量,最终建立起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关系,保障生态环境与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景观生态学为城市绿地系统的规划提供了理论基础,并可以帮助评价和预测可能带来的生态学结果,近几年,在景观生态学理论研究的基础上,景观生态学的有关技术方法也不断应用到实践中,用来指导区域规划、城市绿地规划和建设,已经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3-4]。

4永州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建设分析

4.1营建“一带、一区、两轴、网络渗透”景观生态绿地系统

“一带”指湘江风光带。以湘江为绿地景观的主要发展轴线,充分利用湘江的景观资源,并在湘江沿岸规划多个绿化景观节点。“一区”指农业生态景观区。主要分布在3个地方:一是在洛湛铁路和潇湘大道中间,主要由一般农田、自然山体、湖泊构成;二是在湘江东岸临江从城南路到衡昆高速以高效农业形成农业生态景观区;三是以巴州路、永州大道、阳明大道、衡昆高速围合而成的以一般农田和自然山体湖泊构成的农业景观区。“两轴”是指2条绿地、人文景观复合景观发展轴。西轴上的主要景观节点有城南大道景观隔离带、老埠头潇湘古镇湘江西岸森林公园构成;东轴由城南大道森林公园、岚角山林地、零陵新区校园绿化景观区构成。“网络化渗透”是指城南大道、潇湘大道、巴州路、日升大道、阳明大道、湘江西路、湘江东路为道路景观绿色廊道,联系一带、一区、两轴,从而形成网络化的生态景观渗透结构。

4.2基于斑块理论的分析

在城市绿地系统中的斑块一般指各级公园绿地、小游园、单位附属绿地等。根据斑块理论,合理调整市内各类园林块状绿地尺度、数量、形状、位置等,更好地发挥块状绿地的作用。城市小型的斑块具有增加空间异质性的特点,但其内部生物种群的稳定性较差,容易受到外部的干扰而致使斑块破碎化;一些中大型的绿地斑块,能够持续和保存基因的多样性,有较高的生产力和稳定生物种群的能力[5]。因此,城市景观中的绿地斑块应该具有合理的大小、形状以及边缘面积,在保障有一定较高的生产力和物种多样性的大型公园的前提下,要有较多的中、小型公园及街道小游园作补充,形成具有优良生态网络格局景观生态系统。

永州市以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建设生态园林城市为最终目的,就应创建良好的城市生态。永州市建设生态园林城市目前应从“量”入手,增加城市中绿地斑块的数量,解决绿化问题。永州的两城区共有虎岩公园、怀素公园2个小型公园,潇湘公园、朝阳岩公园2个中大型公园,以及西瓜岭森林公园。在两城区内公园型的小、中、大型斑块数量偏少,街道小游园式的补充型小斑块也较少,在冷水滩区的河东居住区、单位附属绿地有一定的居住绿化外,河西居住区的绿化环境相当差,几乎见不到绿化;零陵区的居住、单位附属绿地绿化稍好于冷水滩河西绿化。

公园一般位于重要的“结点”位置,在设计中把它们作为建设和布置的重点。首先,根据景观整体性原理,对城市绿地斑块进行合理的分布[6]。多修建不同功能的公园、小游园,并加强对居住小区的绿化;在旧城区改建的地方按照一定的距离比例、面积大小以及辐射面的宽度留出一定的空地面积建造小型公园和街道小游园等小型斑块及其补充;在火车站新建区周围、下河线、凤凰园开发区、萍州开发区、等新开发地段,可在规划建筑之前留出一定的面积规划不同功能的公园等中、大型斑块。大、中型绿地斑块在城市绿地系统中承担着城市“绿肺”的作用,在具有多种生态功能的同时也为城市景观增色不少,而小型绿地斑块有提高城市景观异质性,改善城市景观效果的作用,二者之间互为补充,相对均匀的散布于城市绿地系统中,以发挥其较大的生态效益。其次,现有的公园可修缮设备,合理配置植物种类和植物群落及设计具有乡土特色的复合立体植物绿化模式。遵循景观生态学异质性和多样性的原理,不同植物种类的环境效益是不同的,合理配置植物种类是为其形成稳定群落、发挥其生态效益的前提。而异质性则是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中不可忽视的问题。例如潇湘公园、朝阳岩公园可通过引资和公开投标的方式,将其规划设计成集绿化、美化城区、多功能的、综合性开放性的生态公园。城市的生态与绿化环境得到的改善,空气质量上升,居住、办公环境优化的同时,也吸引了外地的投资和促进当地的经济发展。

此外,提高绿地的连接度,为边缘物种提供生境,注重保持郊区大面积绿地,通过生物通道的合理设计和建造来维持景观稳定发展,保持物种多样性[7]。城郊自然风景区、森林,如:西瓜岭森林公园等大型绿地斑块保障不被破坏;山体、坡地、森林、河流以及自然湿地等,在规划时应优先考虑,同时保留各种原始自然保留地。构建农业生态景观区中的“一区”,使城内的中、小型绿地斑块与城外和两城之间的生态保护区斑块共同形成了具有稳定、有机、优良的生态网络格局景观生态系统。

4.3基于廊道理论的分析

绿地系统廊道是由规划区域内的道路绿地、河岸防护林等廊状绿地组成,是组成绿化网络的骨架和关键。它可将城区的绿地连成一个有机整体并为城市景观提供生态支持。在绿地系统廊道设计时,首先要从整体格局进行规划设计。廊道能有机地连接不同地域、不同尺度的绿地,影响着城市绿地网络的连通性和网络结构功能的整体优化性。廊道必须有足够的宽度才能发挥一定的作用。根据车生泉的研究,当河流植被的宽度在30 m以上时,就能有效地控制水土流失、河床沉积和有效地过滤污染物;60 m以上宽的道路绿地可满足动植物迁移和传播以及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功能;对于观赏游憩绿带和道路防护绿带来说,600~1 200 m宽能创造自然化的物种丰富的景观结构[3]。

永州两城区都是依湘江而建,湘江流域是湖南重要的生态功能区,永州地处湘江上游,是重要的水源涵养区,担负着重要的生态保护任务。以“显山露水”、“一带两轴”为原则,建设山水交融的景观廊道。规划贯穿两城区的潇湘流域两岸为“一带”,建设一定宽度的河岸防护林、游览风光带和一定规模的滨江公园,并建造生态型护岸保护、创造生物良好的生存环境和自然景观。依山傍水,建设绿色渗透的景观走廊,令整个景观序列以周围自然山体为屏,以湘江景观为底,形成一幅城市山水画,将绿色空间渗透进城区,达到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统一。

在道路绿地的绿廊规划上,建设宽60 m的绿地廊道,以保障绿地景观的连接度及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功能。连接零陵与冷水滩两区的永州大道扩建同时,大道两旁的绿化是两城区、城内外的绿地重要纽带。在两城内的道路两旁的绿化贯穿整个城区,是城内重要的绿地廊道,影响着城内各斑块生态系统的连通性和物种的迁移,以及网络结构功能的整体优化性。在工厂区周围与居住区之间应规划一定的绿化隔离带,用来处理和隔离工厂排出的废气,以减少对居住区大气的污染,减少对居民的身体的危害。如:在下河线处的造纸厂、零陵区的卷烟厂以及一些矿工厂区域都应规划卫生隔离带。

4.4基于基质理论的分析

作为背景的基质对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起关键作用。在城市绿地系统中,工业区、商业区、居住区等面积相对比较大的区域空间相当于景观生态学理论中的基质。在两城区提高城市绿地基质是绿地系统中的重要内容。多铺设草坪,是提高绿化的途径之一。在旧城区改建中首先考虑绿化工程,增加绿化基质。

5建议

一是加强永州两区的绿化基质规划建设,使得整个绿地系统能更好的稳定生物的多样性及提高景观的绿化效果。根据整体系统性原则,城市绿地发展对外宏观层面,与区域范围内生态绿地有机结合;中观层面在城市组团范围内组成绿化网络;微观层面在城市的局部地段形成居民休闲游憩的连贯的绿化空间。二是增强两区间永州大道两旁的道路廊道与山林、农田的生态保护区的规划建设,实施城乡一体化可持续发展战略和保护生物多样性计划,实现城乡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三是增加贯穿永州两区的潇湘河水两旁的河系廊道的生态绿化建设,争取将此廊道建设成具永州特色的集防洪、生态、绿化、休闲、娱乐的蓝廊。根据生态学生态性原则,强调多样性和稳定性原理,充分利用现有河流和湖泊,开辟城市组团间的绿色廊道,形成城市绿色网络体系,完善城市绿色生态空间体系,恢复生物种类的多样性,稳定生态环境,构建人与自然相和谐的生态环境。四是根据文化历史性原则,城市文化是历史长期积淀的结果,城市文脉是城市发展中自然与文化的互相融合的结果,城市绿地系统理应为城市景观空间和展示城市文化提供环境空间,起到保护城市历史文化景观地带、构造城市景观特色、营造纪念性场所和体验城市文化氛围的作用。绿化建设中还要增加永州乡土植物的丰富度,以及建设立体复合式的绿化景观模式。五是按照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创建标准,城市绿化覆盖率、绿地率和人均公共绿地面积分别达到45%、38%和12 m2。城市绿化规划不仅仅局限于图纸内容,更重要的是落实到具体的城市建设和技术管理要求。建设现代化生态园林城市,为发展生态环保效益型经济构筑强大载体的战略部署是一项重要的绿化建设基础。

景观生态学论文:景观生态学视野下的城郊乡村旅游产品开发研究

[论文关键词] 景观生态学 乡村 旅游 产品 开发

[论文摘要] 运用景观生态学原理对城郊景观特点进行分析,重点突出景观与行为的相容性分析,确定乡村旅游景观观赏型和农产品开发利用型乡村旅游产品为主导产品。

一、引言

乡村旅游以乡村旅游资源为中心吸引物,它符合生态学的基本要求,是能促进 环境 、 社会 、 经济 协调发展的旅游产品,因此具有生态旅游产品的一些特征。其中最重要的方面表现在对自然、社会、 文化 和环境的影响达到最小化原则。参照《绿色环球:国际生态旅游标准》确定乡村旅游产品的生态化标准。一是要尽量减少对环境的破坏,不造成环境危害。二是实施生物多样性保护。在乡村旅游产品开发过程中要保护旅游地的濒危物种、生物多样性、乡土植被、自然水系和自然风景。三是旅游产品在开发和经营阶段都必须保持对当地文化的尊重和敏感。

二、景观生态学理论的应用

景观生态学主要研究的是中、宏观尺度的景观结构(空间格局)、景观功能(生态学过程) 和景观动态,近年来这一概念已越来越广泛地为旅游研究者所关注和采用。

1.景观结构理论与城郊旅游开发

forman和godron认为,组成景观的结构单元不外有三种斑块、廊道和基质。斑块是指在外观或性质上与周围环境存:在差异,同时又具有一定内部均质性的空间区域,如植物群落、湖泊、草原、农田、居民区等。廊道是指景观中与相邻环境不同,如林带、狭长河流、道路 交通 线、峡谷等,对的线性或带状结构廊道的研究主要关注的是廊道的宽度、内容、形状、连续性以及与周边斑块、基质的相互作用关系等。基质是指斑块和廊带所在的背景区域,也是景观中分布最广、连续性较大的背景结构,常见的有森林基底、草原基底、农田基底等,数目多而面积小的斑块使景区的景观多样性增大,具有较高的 美学 价值 。

在城郊旅游开发与规划中借用景观生态学理论,斑块代表的是城郊旅游产品,比如旅游景区(点)、特殊景观、住宿设施、娱乐设施等;廊道代表的是城市中心区与城郊地区的连接通道以及城郊地区内部和旅游斑内部的交通线路或旅游线;基质是指除此之外的背景,主要是指乡村旅游景观,由此形成一个由斑块、廊道、基质构成的网络结构。

2.乡村旅游景观特征

从景观特征来看,乡村旅游景观是人文和自然景观的复合体,由村落、农田、道路、沟渠、小片林地、水面等以类似方式重复出现,当组合方式发展变化或出现了明显不同的新的组成成分时就形成新景观。乡村旅游景观作为基质,在通常情况下面积超过现存的任何其他景观要素的总面积。当景观的环境背景或干扰状况发生显著变化,作为景观重要组成部分的基质也会产生相当显著的变化,甚至发生基质替代 。

在城郊由于特定的地域环境和复杂的人际关系,生态旅游景观的稳定性受人类活动的影响特别大,如修建旅游道路及相关设施、修建旅游渡假村等都会对景观造成极大的影响和破坏。在规划设计旅游产品时,要特别注意运用景观生态学的思想,将景观要素进行合理组合,以保持景观的可持续性实现功能优化。同时根据旅游景观的异质性原理、多样性原理、边缘效应原理,针对城乡交错带景区的特点,选取不同的景观生态设计模式。

三、乡村景观相容度分析

确定了城郊景观的格局再对景观的相容度进行评价。乡村景观相容度评价主要从三个方面来衡定。一是行为与景观价值功能的匹配特征。行为与景观价值的匹配特征表现在乡村景观资源的合理开发与利用程度,及景观满足城乡居民引致需求行为的程度和能力。二是行为对乡村景观的破坏性。相互冲突的行为导致乡村景观的质量(如美景度等)下降,景观生态破坏,自然生产性降低和景观类型退化等结果。减少或杜绝这种行为对乡村景观的破坏性在乡村规划上具有的积极意义。三是行为对乡村景观的建设性。相容度较高的行为会促进景观的建设 。

王云才将都市郊区开放空间景观类型依照独立景观形态进行分类,并进行人类干扰行为的具体划分,建立相容性判断矩阵,以判断值为 0、1、3、5、7、9 代表景观类型与行为类型之间的不相容、几乎不相容、弱相容、中等相容、相容性较强和相容六个等级。根据对郊区行为与开放空间景观价值功能的匹配特征分析、提出相容度较高的景观行为的建设性意见。

四、乡村 旅游 产品开发类型

本人认为城郊乡村旅游产品中比较有代表性,并且具有良好发展前景的旅游产品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1.乡村旅游景观观赏型

旅游产品包括传统观光和人造乡村旅游景观旅游。传统观光乡村旅游是以自然生产和 环境 为基础,以自然生态系统为主体,以乡村旅游资源和乡村风情为基础,以生态旅游为主题,感受和参与生态乡村旅游包括生态乡村旅游观光、乡村风情及务农旅游等,领略大自然情趣的一种旅游形式。人造乡村旅游景观旅游的特点是以人工生态系统为主,人造景观、景点较多, 投资 较大,面积有限,因此生产性能差,乡村特征不明显。高科技乡村旅游观光旅游是融观光旅游、现代高科技 农业 旅游科研、生产于一体的高科技乡村旅游资源。具有科技含量高、 教育 性和观赏性强的特点。

2.农产品开发利用型

本人所指的是大乡村旅游下的各种农产品类型。旅游产品是旅游业和乡村旅游生态系统有机结合的自然、 社会 、 经济 复合系统的产出。在不违背生态规律的前提下,可根据旅游业的需要,优化选择符合景观生态学原理和满足 市场 需求和游客需求及兴趣的农作物种植和林、牧业、渔业的各种农产品。如利用租赁、教育农园形式开发的旅游产品。农民将土地出租给市民,农园平时由农地提供者代管。种植粮食、花草、瓜、果、蔬菜等市民喜爱的农作物类型,栽种的作物主要是享受耕作的乐趣,并以休闲体验为主。同时使用的农具和采用的耕作方式等都要具有较强的教育意义。通过这种形式,可提高旅游产品的层次,保持游客有较高的回头率。

3. 农村 文化 体验型

文化体验旅游就是以乡村特有的民俗文化、农耕文化和饮食文化等为载体,开展民俗节庆体验、节事活动反映了一地的文化底蕴,是有着丰富文化内涵的文化产业。农耕文化和饮食文化的魅力在于通过游客的亲身参与体验到原汁原味的乡村生活。务农体验旅游是通过亲身参加农事活动,真实体验农村生活,尽享劳动、丰收后的喜悦,真正达到回归自然、融入自然的精神享受。

4.综合功能型

主要是融上述三种功能于一体,利用农村或山区优美的自然环境,丰富的乡土文化,吸引游客前去度假,使旅游者获得乡村生活的体验和享受淳朴的乡野之趣。近郊环城市游憩带的短线生态旅游产品的开发有非常稳定的客源市场。应注重开发康体、休闲、娱乐项目,可依托森林风景资源开展“ 森林浴”活动。利用森林中优美的环境,清新的空气,含量较高的氧气、负离子、植物精气等,使人体的神经系统和呼吸系统得以 康复 ,从而恢复人体健康。可开展野餐、露营、漂流、水上活动、康体娱乐等,在旅游项目开发时利用生态系统具有丰富的野生生物种类和适宜的康体气候特点,多开发反映自然野趣和参与性强的旅游项目。

五、结语

鉴于城郊地区特殊而独特的景观条件和生态环境,在乡村旅游产品开发中运用景观生态原理来构建合理的产品结构,不但要突出乡村旅游和农事特色,更要突出乡村旅游的生态效益,提供丰富的旅游产品,避免向游客提供城市化的娱乐项目和接待服务的倾向,保持乡村旅游自身的优势和特色,制定科学的产品规划,对旅游产品实施动态 管理 ,促进当地生态效益的提高。

景观生态学论文:景观生态学与园林绿化关系

1景观生态学原理

现存的景观整体模式作为景观生态规划的两项原则一直被遵从。一是意识不可替代格局。景观在筹谋规划中首要考虑是这样一种需要保护或建成的格局:一定数量的大型自然植被斑块作为水源滋养一定面积的自然地块;用恰当的廊道来保护水系,维护物种生存繁殖所必须的空间;在建成区里配备一些自然斑块和廊道,以求获得景观的异质性。这一有限格局在生态功能上尽显其重要性,是一块景观规划的基础。二是景观格局,而集聚间有离析是其生态意义上的体现。这一规划方法强调规划师应该要很好地做好土地分类聚集工作,在发展区和建成区内分别保留一定数量的自然斑块,并在人类主要活动的地段划分出“飞地”。该景观设计格局优点众多,既能维护好生态平衡的需要,又能满足人类活动的需要。

2景观生态学对园林绿化的指导意义

园林绿化是城市总体规划的一项重要内容,且《城市规划法》、《城市绿化条例》对其实施有明文规定。城市园林绿化主要采用绿色盎然的植物来改造城市的单调与缺乏生机,各类园林绿地由其不同的功能、形态、大小与地理位置来构成这一绿化体系。园林里的绿化植物通过吸收二氧化碳,排除氧气的光合作用平衡了城市的大气成分,并在一定程度上对空气有所净化,进而营造出舒适的工作生活环境。与此同时,园林绿化地段还是动植物的栖身之所,供其在偌大的城市中占有一席之地。园林绿地系统与周围的农田绿地、林业绿化地带、山水等绿化地段构成了有机的整体,组建成一个范围较广的生态绿地系统,或者说是城市中的一个独立的自然生态系统。通过合理种植植物,使其成为完整的自然植物群落,将十分有利于优化城市的生态结构,为城市的环境与景观,工作与生活增色不少。景观生态学原理指出,在一个较大的区域范围内,城市乃是集聚人力与物力的干扰嵌块,如果尺度相对缩小,城市则可简要看成是基质、廊道、嵌块等组建而成的景观单元,这些要素的巧妙连接与相互影响作用在空间上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共同完成生产生活、净化平衡等功能。园林绿化的代表景观主要有城市公园、植物园、风景区等环境资源斑块或是引入斑块。而江河、湖泊的岸边及其他绿化防护带可是为廊道,或叫做环境资源走廊与植物走廊。如在一定空间范围内存在林荫道、防护林、沿岸绿带,它们相互连通彼此交叉形成一个复杂的绿色网络,则可以为这一地带的绿化起到基础作用,从而能够更好地起到控制作用。景观生态学斑块原理告诉我们,合理改变园林各种块状绿地的大小、数目、空间位置与形状有助于深入挖掘绿地的作用。值得注意的是,虽然调整绿地的大小可以起到丰富园林景观的作用,但是适量大块的绿地还是需要保留,以便使其能够持续与保护基因多样性。景观生态学廊道理论告诉我们,要适当连接各类块状绿地,有效利用各种防护林带建设,强化绿化走廊的建设,使其能够起到很好的间隔与保护作用。此外,利用沟河水系、沿岸绿带、林荫道等将不同类别的绿化地带隔离连接起来有助于发挥运输、保护和观赏的作用。景观稳定性理论告诉我们,加强绿化带中的物质交流与物种交流对强化绿化带的景观异质性、物种多样性等具有重要意义,最终使这一小小生态圈处于稳定状态。景观生态学是与自然资源、土地利用有关的建设的理论基石,对园林绿化具有不可替代的指导意义,园林建设只有真正做到从自然生态角度出发,合理运用景观生态学原理,才能更好地规划出园林的绿化,使得这一人造景观既有人工设计之美又不失自然带来的享受。

作者:王斌单位:江苏省丰景园林建设工程有限公司

景观生态学论文:景观生态学的农业应用

1农业景观生态规划与设计

农业景观规划是运用景观生态学原理解决农业景观水平上生态问题的实践活动,农业景观规划涉及农业景观结构和景观功能2方面研究。景观规划设计与以往的单目标的规划设计有本质的不同,主要体现在把景观作为“资源”并从“整体”上看待,将人类需求与景观的自然特性与过程相联系,主要关注宏观尺度上的资源配置。农业景观规划设计不仅关注景观的“土地利用”、“土地肥力”以及人类的短期需求,更强调景观的美学价值和生态价值及其带给人类的长期效益。农村景观生态规划与设计就是由基本目标到功能、结构、具体单元逐级进行的,每一步都是上一步内容的具体化,共同组成了景观生态规划与设计的基本途径。

2农业景观生态规划原则与设计

农业景观规划应能体现出农业景观资源提供农产品的及时性生产,保护、维持生态环境平衡以及作为1种特殊的旅游观光资源3个层次的功能[5]。传统农业仅仅体现了及时个层次的功能,而现代农业的发展除立足于及时个层次功能外,将越来越强调后2个层次功能。在我国由于长时期高度利用土地,农业景观中自然植被斑块所剩无几,人地矛盾突出。景观规划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是如何保障人口承载力又维护生存环境。生态保护必须结合经济开发来进行,通过人类生产活动有目的地进行生态建设,如土壤培肥工程、防护林营造、农业生产结构调整等。从空间布局而言,这类地区的景观规划应贯彻以下原则:(1)建设高效人工生态系统,实行土地集约经营,保护集中的农田斑;(2)控制建筑斑块盲目扩张,建设具有宜人景观的人居环境;(3)重建植被斑块,因地制宜地增加绿色廊道和分散的自然斑块,补偿恢复景观的生态功能;(4)在工程建设区要节约工程用地,重塑环境优美、与自然系统相协调的景观。景观生态规划设计的实质就是在空间上合理安排景观格局以实现整体景观的持续利用。只有按照景观生态学的原理,在宏观上设计出合理的景观格局,在微观上创造出合适的生态条件,才能促进农业资源的合理利用及农业的持续发展。

3实例

3•1研究区背景

江苏省宝应县地处淮河下游的苏北腹地,全县土地面积1467km2,其中水域占总面积的1/3。县域西傍白马湖和宝应湖,东辖射阳湖与广洋湖,京杭大运河穿境而过。境内地势低平,河湖众多,绝大部分地区地面高程在海拔4m以下,属里下河浅洼平原地貌。研究区主要景观类型有:农田、水面、林地、居民点、工厂、建筑、各级道路、林网、河道等。其景观表现为农田、水面、居民点等斑块互相镶嵌,河道、林网等廊道相互交错的结构。呈现出典型的“鱼米之乡”的景观。本区辽阔的水域为发展渔业及农业多种经营创造了有利的条件。该县的主要农业环境问题是:因过量施用化肥及农田复种指数高,引起土壤肥力下降;因网箱密度高、鱼类放养量太大,出现水体富营养化;因连续种藕使土壤退化并引起一些特定的病虫害;作物秸秆焚烧及家禽粪便未处理引起的环境污染。

3•2目标规划

农业景观生态设计是运用景观生态学原理,结合考虑地域或地段的综合生态特点及目标要求,构建一个空间结构和谐、生态稳定、社会经济效益理想的区域农业系统。在农业生态经济发展的过程中,通过种地与养地结合,充分利用资源与保护资源相结合,发展经济与保护环境相结合,实现生态、经济、社会效益的高度统一。

3•3功能规划

功能规划主要从整体景观生态系统考虑,使其整体系统功能完善和协调。景观生态系统是多组织水平的复杂系统,由多级子系统镶嵌而成。农业生产中,本着宜农则农、宜林则林、宜牧则牧、宜渔则渔的原则,根据农业区不同的景观,选择不同的利用方式。根据农业景观特征、开发利用潜力,可以构造如下生态功能系统。农业区景观生态系统的主要功能是生物生产功能,人类对其开发利用的目的就是获取尽可能多的生物产品,同时具有环境保护功能和观光旅游功能。现代农业越来越强调后2个层次的功能。如万亩荷塘、万亩桑园不仅具有生物生产功能,也具有环境保护和观光旅游的功能。而宝应湖自然保护区主要以环境保护和观光旅游功能为主,以生物生产功能为辅。因此,我们在景观生态规划上要尽量设计出合理的景观结构,使其满足这2个层次的要求,使农业区经济、环境、社会协调发展。从本研究区景观来看,中部地势较高,水域面积较少,农田为基,水面为斑,因此该区应以种植业为主,以畜禽养殖业、林果业、渔业为辅。西部和东部湖泊和圩荡众多,水面为基,农田为斑,这2区应以渔业为主,以种植业、养殖业、林果业为辅。同时在宝应湖南部建3•5km2的自然保护区,严禁开发,供野生动植物自然生长,发挥环境保护和观光功能。

3•4景观中的结构设计

结构设计是功能设计内容的空间落实的配置。与功能设计不同,结构设计主要针对构成区域的相对低层次景观生态系统及空间配置的研究。要想实现农村景观生态目标和功能设计,必须通过一系列生态工程(或模式)设计来改变以往的生产模式中不合理的结构配置,以解决景观系统中的生态问题。生态农业模式建设是生态农业建设的核心,是生态农业规划设计的具体体现之一。充分利用景观的空间镶嵌与多熟种植原理,合理组合作物的空间结构,适当安排轮作顺序,逐步扩大间、套、带面积,如:稻麦2熟种植模式,粮、经、饲多熟制模式,粮菜2熟种植模式,桑菜(饲)模式,藕慈复种套养模式等;引进推广先进耕作经营管理技术,提高集约化程度。结合宝应县的具体情况,我们可采用以下几种结构设计来解决宝应县的农业生态问题。

3•4•1湿地作物水体套养结构设计

从景观结构来看,呈深部养鲶鱼、泥鳅,浅部栽种荷藕的立体结构,整个区域多以水面形式出现。水塘为基,荷藕为斑。从功能来讲,泥鳅、鲶鱼吃食根害虫金花虫,使莲藕免受金花虫的危害,利用生物天敌防治害虫,使产品品质逐步达到有机食品标准。

3•4•2稻田养蟹的种植结构设计

此种模式改变了单一的稻田景观,提高了景观的空间异质化程度,,增强了景观系统抗干扰能力。从景观结构来看,稻田为基,水面为斑,池埂为廊。从功能上讲,蟹吃掉了田中的杂草,蟹粪肥了田,蟹在稻田中又松了土,养蟹的农田不施用农药化肥,稻米质量却提高了。蟹又是昂贵的食物,农民通过此种方法可以收到很好的经济效益,同时生态环境也得到很好的保护。

3•4•3湖泊轮养轮休结构设计

近年来,网箱养殖和围网养殖发展速度过快,出现放养过度、湖泊超负荷运载、天然饵料不足的问题。投放人工饲料导致水体富营养化,破坏湖泊生态平衡。宝应县模仿自然水体景观结构、功能,采用轮养轮休技术,连续养殖2~3a后,停止养殖2a,休渔期间种植苦草轮叶黑藻等品质饵料植物,为下一轮养殖提供天然饲料。此种景观结构功能不仅增加了农民的经济收入,也解决了湖泊富营养化问题,实现自然资源的永续利用。

3•4•4高密度养殖水体生物进化结构设计

高密度养殖包括温室养殖、精养池塘、网箱养殖3种类型。养殖水中含有大量有机物,易导致水质恶化,抑制鱼类生长,排入水体,既污染水环境又浪费能源。通过在养殖水体中加入光合细菌、东江菌和可进行无土栽培的高等植物,改变了景观的结构功能,使养殖水体中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达到新的生态平衡,共同营造良好的生长环境。

3•4•5高标准的林农复合结构设计

景观内的异质性是保障景观稳定的源泉。在农村总的环境基质上实行防护林、用材林、经济林有机结合,乔灌草结合,林、粮、藕、渔、副结合。坚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的原则,提高景观系统抗干扰能力。

4结束语

景观生态规划设计与区域持续农业在根本目标上一致,农业同其他产业不同之处在于农业生产极大程度依赖土地的自然属性,而景观规划设计充分强调景观的自然属性,其本质是对资源进行空间配置,所以可将景观规划作为实现区域持续农业景观的空间途径。在进行景观生态规划与设计过程中,基本思想和目标的确定是在景观生态调查分析基础上,对区域综合体理想目标的规划,具有高度抽象的特点。功能的规划与设计具有确定区域整体服务方向的性质,在生产领域中表现为产业结构的规划。结构的规划设计是功能的空间落实,主要是通过结构型的区别,构建不同的功能区域。单元的具体设计是由单元的生态性质入手,选择其理性的利用方式和方向。

景观生态学论文:景观生态学乡村旅游

[论文要害词]景观生态学乡村旅游产品开发

[论文摘要]运用景观生态学原理对城郊景观特点进行分析,重点突出景观与行为的相容性分析,确定乡村旅游景观观赏型和农产品开发利用型乡村旅游产品为主导产品。

一、引言

乡村旅游以乡村旅游资源为中央吸引物,它符合生态学的基本要求,是能促进环境、社会、经济调解发展的旅游产品,因此具有生态旅游产品的一些特征。其中最重要的方面表现在对自然、社会、文化和环境的影响达到最小化原则。参照《绿色环球:国际生态旅游标准》确定乡村旅游产品的生态化标准。一是要尽量减少对环境的破坏,不造成环境危害。二是实施生物多样性保护。在乡村旅游产品开发过程中要保护旅游地的濒危物种、生物多样性、乡土植被、自然水系和自然风景。三是旅游产品在开发和经营阶段都必须保持对当地文化的尊重和敏感。

二、景观生态学理论的应用

景观生态学主要研究的是中、宏观尺度的景观结构(空间格局)、景观功能(生态学过程)和景观动态,近年来这一概念已越来越广泛地为旅游研究者所关注和采用。

1.景观结构理论与城郊旅游开发

Forman和Godron认为,组成景观的结构单元不外有三种斑块、廊道和基质。斑块是指在外观或性质上与周围环境存:在差异,同时又具有一定内部均质性的空间区域,如植物群落、湖泊、草原、农田、居民区等。廊道是指景观中与相邻环境不同,如林带、狭长河流、道路交通线、峡谷等,对的线性或带状结构廊道的研究主要关注的是廊道的宽度、内容、形状、连续性以及与周边斑块、基质的相互作用关系等。基质是指斑块和廊带所在的背景区域,也是景观中分布最广、连续性较大的背景结构,常见的有森林基底、草原基底、农田基底等,数目多而面积小的斑块使景区的景观多样性增大,具有较高的美学价值。

在城郊旅游开发与规划中借用景观生态学理论,斑块代表的是城郊旅游产品,比如旅游景区(点)、非凡景观、住宿设施、娱乐设施等;廊道代表的是城市中央区与城郊地区的连接通道以及城郊地区内部和旅游斑内部的交通线路或旅游线;基质是指除此之外的背景,主要是指乡村旅游景观,由此形成一个由斑块、廊道、基质构成的网络结构。

2.乡村旅游景观特征

从景观特征来看,乡村旅游景观是人文和自然景观的复合体,由村落、农田、道路、沟渠、小片林地、水面等以类似方式重复出现,当组合方式发展变化或出现了明显不同的新的组成成分时就形成新景观。乡村旅游景观作为基质,在通常情况下面积超过现存的任何其他景观要素的总面积。当景观的环境背景或干扰状况发生显著变化,作为景观重要组成部分的基质也会产生相称显著的变化,甚至发生基质替代。

在城郊由于特定的地域环境和复杂的人际关系,生态旅游景观的稳定性受人类活动的影响非凡大,如修建旅游道路及相关设施、修建旅游渡假村等都会对景观造成极大的影响和破坏。在规划设计旅游产品时,要非凡注重运用景观生态学的思想,将景观要素进行合理组合,以保持景观的可持续性实现功能优化。同时根据旅游景观的异质性原理、多样性原理、边缘效应原理,针对城乡交错带景区的特点,选取不同的景观生态设计模式。

三、乡村景观相容度分析

确定了城郊景观的格局再对景观的相容度进行评价。乡村景观相容度评价主要从三个方面来衡定。一是行为与景观价值功能的匹配特征。行为与景观价值的匹配特征表现在乡村景观资源的合理开发与利用程度,及景观满足城乡居民引致需求行为的程度和能力。二是行为对乡村景观的破坏性。相互冲突的行为导致乡村景观的质量(如美景度等)下降,景观生态破坏,自然生产性降低和景观类型退化等结果。减少或杜绝这种行为对乡村景观的破坏性在乡村规划上具有的积极意义。三是行为对乡村景观的建造性。相容度较高的行为会促进景观的建造。

王云才将都市郊区开放空间景观类型依照独立景观形态进行分类,并进行人类干扰行为的详细划分,建立相容性判定矩阵,以判定值为0、1、3、5、7、9代表景观类型与行为类型之间的不相容、几乎不相容、弱相容、中等相容、相容性较强和相容六个等级。根据对郊区行为与开放空间景观价值功能的匹配特征分析、提出相容度较高的景观行为的建造性意见。

四、乡村旅游产品开发类型

本人认为城郊乡村旅游产品中比较有代表性,并且具有良好发展前景的旅游产品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1.乡村旅游景观观赏型

旅游产品包括传统观光和人造乡村旅游景观旅游。传统观光乡村旅游是以自然生产和环境为基础,以自然生态系统为主体,以乡村旅游资源和乡村风情为基础,以生态旅游为主题,感触和参与生态乡村旅游包括生态乡村旅游观光、乡村风情及务农旅游等,领略大自然情趣的一种旅游形式。人造乡村旅游景观旅游的特点是以人工生态系统为主,人造景观、景点较多,投资较大,面积有限,因此生产性能差,乡村特征不明显。高科技乡村旅游观光旅游是融观光旅游、现代高科技农业旅游科研、生产于一体的高科技乡村旅游资源。具有科技含量高、教导性和观赏性强的特点。

2.农产品开发利用型

本人所指的是大乡村旅游下的各种农产品类型。旅游产品是旅游业和乡村旅游生态系统有机结合的自然、社会、经济复合系统的产出。在不违背生态规律的前提下,可根据旅游业的需要,优化选择符合景观生态学原理和满足市场需求和游客需求及爱好的农作物种植和林、牧业、渔业的各种农产品。如利用租赁、教导农园形式开发的旅游产品。农民将土地出租给市民,农园平时由农地提供者代管。种植粮食、花草、瓜、果、蔬菜等市民喜爱的农作物类型,栽种的作物主要是享受耕作的乐趣,并以休闲体验为主。同时使用的农具和采用的耕作方式等都要具有较强的教导意义。通过这种形式,可提高旅游产品的层次,保持游客有较高的回头率。

3.农村文化体验型

文化体验旅游就是以乡村特有的民俗文化、农耕文化和饮食文化等为载体,开展民俗节庆体验、节事活动反映了一地的文化底蕴,是有着丰富文化内涵的文化产业。农耕文化和饮食文化的魅力在于通过游客的亲身参与体验到原汁原味的乡村生活。务农体验旅游是通过亲身参加农事活动,真实体验农村生活,尽享劳动、丰收后的喜悦,真正达到回归自然、融入自然的精神享受。

4.综合功能型

主要是融上述三种功能于一体,利用农村或山区优美的自然环境,丰富的乡土文化,吸引游客前去度假,使旅游者获得乡村生活的体验和享受淳朴的乡野之趣。近郊环城市游憩带的短线生态旅游产品的开发有非常稳定的客源市场。应注重开发康体、休闲、娱乐项目,可依托森林风景资源开展“森林浴”活动。利用森林中优美的环境,清新的空气,含量较高的氧气、负离子、植物精气等,使人体的神经系统和呼吸系统得以康复,从而恢复人体健康。可开展野餐、露营、漂流、水上活动、康体娱乐等,在旅游项目开发时利用生态系统具有丰富的野生生物种类和适宜的康体气候特点,多开发反映自然野趣和参与性强的旅游项目。

五、结语

鉴于城郊地区非凡而独特的景观条件和生态环境,在乡村旅游产品开发中运用景观生态原理来构建合理的产品结构,不但要突出乡村旅游和农事特色,更要突出乡村旅游的生态效益,提供丰富的旅游产品,避免向游客提供城市化的娱乐项目和接待服务的倾向,保持乡村旅游自身的优势和特色,制定科学的产品规划,对旅游产品实施动态治理,促进当地生态效益的提高。

景观生态学论文:景观生态学乡村旅游发展管理

[论文关键词]景观生态学乡村旅游产品开发

[论文摘要]运用景观生态学原理对城郊景观特点进行分析,重点突出景观与行为的相容性分析,确定乡村旅游景观观赏型和农产品开发利用型乡村旅游产品为主导产品。

一、引言

乡村旅游以乡村旅游资源为中心吸引物,它符合生态学的基本要求,是能促进环境、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的旅游产品,因此具有生态旅游产品的一些特征。其中最重要的方面表现在对自然、社会、文化和环境的影响达到最小化原则。参照《绿色环球:国际生态旅游标准》确定乡村旅游产品的生态化标准。一是要尽量减少对环境的破坏,不造成环境危害。二是实施生物多样性保护。在乡村旅游产品开发过程中要保护旅游地的濒危物种、生物多样性、乡土植被、自然水系和自然风景。三是旅游产品在开发和经营阶段都必须保持对当地文化的尊重和敏感。

二、景观生态学理论的应用

景观生态学主要研究的是中、宏观尺度的景观结构(空间格局)、景观功能(生态学过程)和景观动态,近年来这一概念已越来越广泛地为旅游研究者所关注和采用。

1.景观结构理论与城郊旅游开发

Forman和Godron认为,组成景观的结构单元不外有三种斑块、廊道和基质。斑块是指在外观或性质上与周围环境存:在差异,同时又具有一定内部均质性的空间区域,如植物群落、湖泊、草原、农田、居民区等。廊道是指景观中与相邻环境不同,如林带、狭长河流、道路交通线、峡谷等,对的线性或带状结构廊道的研究主要关注的是廊道的宽度、内容、形状、连续性以及与周边斑块、基质的相互作用关系等。基质是指斑块和廊带所在的背景区域,也是景观中分布最广、连续性较大的背景结构,常见的有森林基底、草原基底、农田基底等,数目多而面积小的斑块使景区的景观多样性增大,具有较高的美学价值。

在城郊旅游开发与规划中借用景观生态学理论,斑块代表的是城郊旅游产品,比如旅游景区(点)、特殊景观、住宿设施、娱乐设施等;廊道代表的是城市中心区与城郊地区的连接通道以及城郊地区内部和旅游斑内部的交通线路或旅游线;基质是指除此之外的背景,主要是指乡村旅游景观,由此形成一个由斑块、廊道、基质构成的网络结构。

2.乡村旅游景观特征

从景观特征来看,乡村旅游景观是人文和自然景观的复合体,由村落、农田、道路、沟渠、小片林地、水面等以类似方式重复出现,当组合方式发展变化或出现了明显不同的新的组成成分时就形成新景观。乡村旅游景观作为基质,在通常情况下面积超过现存的任何其他景观要素的总面积。当景观的环境背景或干扰状况发生显著变化,作为景观重要组成部分的基质也会产生相当显著的变化,甚至发生基质替代。

在城郊由于特定的地域环境和复杂的人际关系,生态旅游景观的稳定性受人类活动的影响特别大,如修建旅游道路及相关设施、修建旅游渡假村等都会对景观造成极大的影响和破坏。在规划设计旅游产品时,要特别注意运用景观生态学的思想,将景观要素进行合理组合,以保持景观的可持续性实现功能优化。同时根据旅游景观的异质性原理、多样性原理、边缘效应原理,针对城乡交错带景区的特点,选取不同的景观生态设计模式。

三、乡村景观相容度分析

确定了城郊景观的格局再对景观的相容度进行评价。乡村景观相容度评价主要从三个方面来衡定。一是行为与景观价值功能的匹配特征。行为与景观价值的匹配特征表现在乡村景观资源的合理开发与利用程度,及景观满足城乡居民引致需求行为的程度和能力。二是行为对乡村景观的破坏性。相互冲突的行为导致乡村景观的质量(如美景度等)下降,景观生态破坏,自然生产性降低和景观类型退化等结果。减少或杜绝这种行为对乡村景观的破坏性在乡村规划上具有的积极意义。三是行为对乡村景观的建设性。相容度较高的行为会促进景观的建设。

王云才将都市郊区开放空间景观类型依照独立景观形态进行分类,并进行人类干扰行为的具体划分,建立相容性判断矩阵,以判断值为0、1、3、5、7、9代表景观类型与行为类型之间的不相容、几乎不相容、弱相容、中等相容、相容性较强和相容六个等级。根据对郊区行为与开放空间景观价值功能的匹配特征分析、提出相容度较高的景观行为的建设性意见。

四、乡村旅游产品开发类型

本人认为城郊乡村旅游产品中比较有代表性,并且具有良好发展前景的旅游产品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1.乡村旅游景观观赏型

旅游产品包括传统观光和人造乡村旅游景观旅游。传统观光乡村旅游是以自然生产和环境为基础,以自然生态系统为主体,以乡村旅游资源和乡村风情为基础,以生态旅游为主题,感受和参与生态乡村旅游包括生态乡村旅游观光、乡村风情及务农旅游等,领略大自然情趣的一种旅游形式。人造乡村旅游景观旅游的特点是以人工生态系统为主,人造景观、景点较多,投资较大,面积有限,因此生产性能差,乡村特征不明显。高科技乡村旅游观光旅游是融观光旅游、现代高科技农业旅游科研、生产于一体的高科技乡村旅游资源。具有科技含量高、教育性和观赏性强的特点。

2.农产品开发利用型

本人所指的是大乡村旅游下的各种农产品类型。旅游产品是旅游业和乡村旅游生态系统有机结合的自然、社会、经济复合系统的产出。在不违背生态规律的前提下,可根据旅游业的需要,优化选择符合景观生态学原理和满足市场需求和游客需求及兴趣的农作物种植和林、牧业、渔业的各种农产品。如利用租赁、教育农园形式开发的旅游产品。农民将土地出租给市民,农园平时由农地提供者代管。种植粮食、花草、瓜、果、蔬菜等市民喜爱的农作物类型,栽种的作物主要是享受耕作的乐趣,并以休闲体验为主。同时使用的农具和采用的耕作方式等都要具有较强的教育意义。通过这种形式,可提高旅游产品的层次,保持游客有较高的回头率。

3.农村文化体验型

文化体验旅游就是以乡村特有的民俗文化、农耕文化和饮食文化等为载体,开展民俗节庆体验、节事活动反映了一地的文化底蕴,是有着丰富文化内涵的文化产业。农耕文化和饮食文化的魅力在于通过游客的亲身参与体验到原汁原味的乡村生活。务农体验旅游是通过亲身参加农事活动,真实体验农村生活,尽享劳动、丰收后的喜悦,真正达到回归自然、融入自然的精神享受。

4.综合功能型

主要是融上述三种功能于一体,利用农村或山区优美的自然环境,丰富的乡土文化,吸引游客前去度假,使旅游者获得乡村生活的体验和享受淳朴的乡野之趣。近郊环城市游憩带的短线生态旅游产品的开发有非常稳定的客源市场。应注重开发康体、休闲、娱乐项目,可依托森林风景资源开展“森林浴”活动。利用森林中优美的环境,清新的空气,含量较高的氧气、负离子、植物精气等,使人体的神经系统和呼吸系统得以康复,从而恢复人体健康。可开展野餐、露营、漂流、水上活动、康体娱乐等,在旅游项目开发时利用生态系统具有丰富的野生生物种类和适宜的康体气候特点,多开发反映自然野趣和参与性强的旅游项目。

五、结语

鉴于城郊地区特殊而独特的景观条件和生态环境,在乡村旅游产品开发中运用景观生态原理来构建合理的产品结构,不但要突出乡村旅游和农事特色,更要突出乡村旅游的生态效益,提供丰富的旅游产品,避免向游客提供城市化的娱乐项目和接待服务的倾向,保持乡村旅游自身的优势和特色,制定科学的产品规划,对旅游产品实施动态管理,促进当地生态效益的提高。

景观生态学论文:景观生态学中水利工程生态影响评价

摘要:景观生态学是一门兴起不久的交叉性科学,虽然对这一学科的研究时间较短,但因其研究内容比较受关注,因而一直是热点内容。首先阐述了景观生态学的概念,并通过我国的某项工程实例,判定这一学科在水利工程生态影响判定中的作用,以期更加有效地应用这一技术。

关键词:景观生态学;水利工程;应用初探

生态完整性的含义是保障和支持生态系统平衡、综合适应的能力,只有通过这一指标,才可以对某一地区的生态体系特征和生态承载能力进行系统评估,进而判断建设目标区域生态的影响程度和环境的合理性。通过景观生态学,可以对一些水利工程的实际情况进行具体的判定,获得其最真实的能力,有效获取其实际数据。

1景观生态学的概念

景观生态学是一门交叉性科学,主要是将地理学和生物学进行交叉,我国对这一科学的定义是:对于不同尺度上的景观进行空间变化上的研究,包括景观异质性的生物、地理和社会等方面的原因。这一研究在空间上具有非常明显的特色,属于宏观尺度上的空间研究,这一研究的主要核心集中在空间异质性和生态整体性2点。景观主要有3个因素:拼块、廊道和模地。拼块的含义是在外貌上与周围其它环境具有明显不同的非线性区域,在大小和形状等方面与其他相邻的环境都有不同的地方。廊道和模地可以算作是拼块的一种,是其中比较特殊的类型,这2种类型的形状、面积和连通程度的特点都具有特殊作用。廊道是2个拼块之间的衔接地带,主要呈现带状,是生态系统之间物质流、能量流和物种流的主要通道。模块一般指具有景观性的拼块,对拼块的景观性质和动态变化可以起到决定性作用[1]。当评价一项水利工程对环境的影响时,需要从这项工程建筑前后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进行判断,其主要判断的指标有:生物群落、区域环境、水和土地等。完成这些内容的评价工作需要人工进行,但现阶段我国的生态学基础研究方面没有相关的成果进行支撑,因此,要想进行相关指标的定量还具有一定的难度[2]。

2景观生态学在水利工程影响评价中的应用

以我国某一水电站为例,在生态环境现状分析中,需要调查和分析生态因子,对于植被类型的调查是其中的重点内容,也是评价中比较重要的方面。使用样方法调查相关地点信息,在现状调查和工程分析的基础上,分析该水电站的环境,主要是模地判别、生产力计算和稳定性分析。在进行模地分析的过程中,需要系统计算景观中各拼块和样方数量、面积,计算出各部分之间的密度、频率和景观比例,在这一过程中主要使用优势度值判别法。评价范围内用地的类型主要包括河滩裸地、水域、园地等,不同种类具有不同的生产力值,在这一评价中使用了世界范围内相同地类平均生产力作为主要的计算依据。经过系统判定,这一水电站工程的评价范围内自体系生产力的水平较高,植被比较丰富,恢复程度较好。评价范围内的模地是林地,可以动态控制生态系统,整个区域内各种植被交替存在,异质性较强,因此,该水电站工程内的生态完整性比较好。这一水电站建成之后,在相关评价区域内,高压稳定性的元素数量没有被大量破坏,生产力依旧保持在较高的水平,工程实施对其自然体系的稳定性影响较小。这一水电站没有对附近的植被造成严重影响,工程占地的面积和被改变区域的面积总和只占据全部面积的10%,其余面积的植被均没有受到影响。拥有动态控制的组份在时间和空间上的能力均没有受到较为明显的变化,因此,这一项目的实施没有对周围环境产生明显的变化,对阻抗稳定性影响较小,项目完成后对工程的完整性没有太大影响。通过上文的阐述,可以体现景观生态学在水利工程生态影响评价中的作用,也可以体现出其具备的优点。通过这一技术的使用,可以有效判断水利工程对周围环境的影响,借此衡量相关工程建设的利弊关系,保障水利工程可以有效地为我国的发展带来益处。

3结语

只有保障生态完整性,才可以进行非污染环境影响评价工作。景观生态学应用在水利工程生态评价中,符合生态完整性的特点,通过系统分析相应水利工程前后的景观优势度和稳定性,可以有效掌握工程建成前后的实际情况,并根据相应的情况找到一定的解决措施。但目前这一方式的使用时间较短,还需要经过不断地完善,才能发挥其更好的作用。

作者:张涛 单位:黑龙江省水利水电勘测设计研究院

景观生态学论文:景观生态学在城市规划管理中的运用

摘要:在城市规划和管理中正确地应用景观生态学能够促进城市规划的科学性、生态性,能够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景观生态学理念在城市规划和管理中运用的时间不长,在实际的运行过程中还存在很多问题,需要国家和相关部门积极地采取措施解决,不断完善城市规划和管理。城市既考虑美观,还需要合理地布局,这样才可以体现出地区特色和城市的实用性。因此对城市规划管理中景观生态学的运用进行了分析和探讨。

关键词:城市规划;管理;景观;生态学;运用

人们在对城市规划和管理提出要求的同时也对生态环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城市建设的过程中,生态平衡需要良好的保持,而景观生态学在城市规划中的应用正是在保障生态环境的前提下进行的城市建设。同时,景观生态学可以使得城市规划和管理更加科学合理,可以更好地对城市结构进行调整,从而满足人们对于城市建设的需求。在城市规划和建设的过程中,还要满足人们的视觉美感要求,合理确定城市的视觉容量。人们只有生活在绿色生态的城市中,才能对生活充满希望。

1景观生态学在城市规划和管理中的应用探析

1.1景观生态学在城市景观质量与评价中的应用

景观生态学在城市规划和管理中的应用首先体现在城市景观质量与价值的评价过程中。其中城市景观价值最主要的体现是城市是否适合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并且能够在长时间内与人类共同发展,在这种城市价值观念下,城市的各项指标是否达到人们生产生活的标准、城市的结构是否标准以及城市建设是否科学和文明成为评价城市景观质量的重要指标。因此,景观生态学在城市景观质量评价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3个方面。首先,对城市区域景观评价中的应用,通过基底理论对城市区域景观质量进行评价,看其是否符合城市基本功能要求以及城市可持续发展功能要求,确保城市规划中的土地利用面积的科学性。其次,运用景观生态学中的廊道理论对城市各条街道和公路等系统进行科学的规划,对城市空间的密度和人群疏散等功能进行优化。另外,景观生态学在城市景观质量评价中的应用还体现在景观边际效用理论应用方面,这是确保城市规划经济性和生态性协调统一的重要基础,也就是城市规划中的城市景观生态价值。

1.2景观生态学在城市空间结构和景观规划中的应用

景观生态学在城市规划和管理中的应用对城市景观生态规划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城市景观生态规划的目的是在一定的城市空间环境内营造良好的城市生态系统,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生态环境和文化环境构成了城市空间环境,其中城市生态环境又包括城乡一体、协调发展的区域环境以及区域整体环境三个主要层面,不论是哪一种城市空间环境,在城市规划管理中都遵循以下几个原则。首先,在城市环境中,人类与自然环境是共同存在、和谐发展的。其次,人类要对自然环境进行科学、合理的改造,在改造的过程中要实现城市景观的自然化和多样化,并且要对自然景观的原始形态进行合理的保护。另外,要注重城市环境的保护,如果发生了环境破坏问题要及时采取环境保护措施,将城市环境破坏的影响降至低。当前在我国,城乡一体化协调发展成为城市空间环境发展的主要趋势,在这种发展背景下,城市规划和管理的科学性显得更加重要,景观生态学在城市规划和管理中的应用对城市空间环境划分、城市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环境治理等方面都发挥了积极的效用,这对营造丰富的城市空间环境,促进城乡一体化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1.3景观生态学在城市绿地系统中的应用

城市规划和管理中的城市绿地系统规划设计是目前应用景观生态学较为成熟的领域。景观生态学在城市绿地系统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3个方面。首先,在对城市绿地系统进行规划的时候,要确保城市绿地系统的生态性、美化性和经济性,这样不仅能够对城市进行绿化,增加城市中自然景观的范围,而且还能够起到美化城市景观、优化城市空间结构的效果。其次,景观生态学对城市绿地的空间格局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景观生态学在城市绿地空间格局中的应用不仅丰富了城市绿地规划的理论和方法,而且还能够构建城市绿地系统景观,构建良好的城市绿地系统,进而为城市绿地空间分布格局的科学规划和优美城市空间环境的营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另外,利用景观生态学还能够对城乡环境一体化,或者说促进城乡生态环境和谐发展途径奠定了良好的基础,通过景观生态的变化,不仅能够统筹城乡景观变化,而且还能够体现出生态环境的变化,进而为城市绿地系统规划设计以及城市规划管理提供有力的支持。

2景观生态学对城市规划及管理的启示

景观生态学对城市规划及管理的启示主要集中在3个方面。首先,在城市规划中一定要注重保留地方性,要尊重原有的地域传统文化,要尽量的保持城市原有的自然生态景观,然后再进行城市规划。其次,要在城市规划中保护和节约自然成本,要减少能源和资源的浪费和消耗,注重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对自然生态系统中的物流、能流进行保护,实现资源和能源的再利用。例如可以将过去废弃的工厂规划成具有独特文化底蕴的城市景观,通过场地的改变和修饰变废为宝。,在城市规划中要体现出自然性,高楼大厦的出现让城市渐渐失去了自然元素,自然元素的消失带来了城市生态环境的恶化,因此在城市规划中一定要注重自然过程的显露,在城市中增添绿色空间,形成城市生态系统,将人工栈道和自然野生植物进行有机结合,促进城市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3结语

景观生态学作为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在城市规划和管理中的应用范围不断扩大,尤其是随着人们对城市生态环境的要求越来越高,景观生态学在城市规划中的优势更加明显。当前景观生态学在城市景观质量评价、城市空间格局以及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等方面都有着不同程度的应用,在未来,景观生态学能够在城市规划管理中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为促进城市环境优化和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作者:程琰

景观生态学论文:景观生态学在城市绿道设计中的应用

1、引言

广东省处在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城市工业的发展与人口数量不断攀升领全国之先,日渐突出的环境问题也引起了社会的高度重视,因而审视生态的声音也日益高涨。因此,景观生态学适时地被人们寄予了厚望而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景观生态学在整合城市资源、解决环境和发展问题方面有着很特别的意义,尤其在改善生态环境与保护生物多样性等方面更显得独特。景观生态学从最初造园观赏过渡到重视环境保护,再过渡到重视生态建设为主,其核心在于促进环境的协调发展,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因此,运用景观生态学进行城市绿道设计中,实现理论与实践结合,创建高质量的社会和生活环境。本文欲以珠海绿道工程为例,阐述景观生态学在城市绿道设计中的应用技术。

2、景观生态学的概念及原理

2.1景观生态学的概念

景观生态学(LandscapeEcology)一词,人们公认为是德国生物地理学家特罗尔(CarlTrol1)于1939年撰写的“LuftbildplamandokologischeBodenforschung”一文中首次提出的,表示支配一个地区不同地域单位的自然—生物综合体的相关分析,是对景观中环境关系的研究。

2.2景观生态学的相关原理

景观生态学原理很多,在此仅涉及到与景观密切相关联的原理,就本文而言就城市绿道设计所关涉到的景观生态学原理进行相应原则性的阐述与介绍。其一,景观生态学景观概念,认为景观是一个由不同土地单元镶嵌组成,具有明显的视觉特征的地理实体,处于生态系统之上,大地理区域之下的人工干扰斑块,城市视为一个景观单元,是由基质、廊道、斑块等结构要素构成,且能共同完成生态系统所承担的生产、生活及还原自净等功能。其二,景观生态学斑块理论,可以解释城市对绿地的尺度、数量、形状、位置进行因地制宜的整合。并通过能量、物质和生物的正常循环和流动,构建完善的生态循环系统。通过合理设置廊道(绿道)以分割设置不同大小的斑块,使得物种呈现多样性,从而实现保护生态的重要目标。其三,景观生态学廊道理论,认为绿色廊道建设和各类块状绿地的连接度的不断加强,利用运输和各种防护林带建设,不仅可以发挥走廊应有的分隔作用,更能够体现廊道理论中的核心保护作用。其四,根据景观生态学基质理论,认为基质控制影响着生境斑块之间的物质、能量交换,强化和缓冲生境斑块的“岛屿化”效应,并控制整个景观的连接度,以影响斑块之间物种的迁移。因此,运用景观生态学的“斑块——廊道——基质”理论,在城市绿道设计中的应用技术研究,能为我们的城市景观创造一个新的空间发展模式,从而使得城市绿道设计得到提升。

3、景观生态学原理与方法在珠海绿道工程规划设计中的应用技术

3.1珠海绿道工程规划设计概述

珠海市绿道工程规模宏大分为三个层级。及时个层级为区域绿道(省立)。早在2010年,广东省启动珠三角绿道网建设并制定了《珠三角绿道网总体规划和技术指导》之时,珠海市即制定了《珠三角区域绿道珠海段建设规划》,在秉承珠三角绿道网规划思想及挖掘本地特色的基础上编制并实施完成,其中1号绿道定位为西海岸山海休闲绿道,总长约282公里,其在珠海段全长54.38公里;4号绿道以生态和都市休闲为特点,全长约220公里,其中珠海段28.16公里。以此区域绿道共长为82.54公里。第二个层级为城市绿道,珠海市政府还制定了《珠海市绿道建设总体规划》,规划总长达220公里。第三个层级为社区绿道,是珠海市域内各行政区的《绿道建设总体规划》,规划全长共计300公里。综合起来在珠海市版图内,形成了区域绿道(省立)--城市绿道—社区绿道的三级绿道路网络体系,全长达600公里。本工程建成后,在极大提高居民的生活环境和质量的同时,还对实现珠海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能极大地满足国内外广大游客的高层次、质量型、休闲型的消费需求,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

3.2绿道设计中景观生态学原理及方法的应用

在绿道工程规划设计与实施过程中,其规划设计的原则和方法主要是通过对珠海自然绿色生态廊道、滨河景观廊道、滨海景观带的有机结合和保留,形成整体生态空间格局。这种结合和保留原有景观的做法,充分应用了景观生态学原理和方法,有利于保持本土动植物群落,维持生物多样性,使城市的居民能够更加亲近大自然。在规划设计中,还充分考虑城市各组团的功能定位,依托组团的优势资源,打造独特具特色的珠海城市绿道网络。这种做法也很好地体现了景观生态学关于各构成要素间的物质、能量和相关信息的流动和转移的规律,通过绿道网络,较大可能地让资源得到有益的流动,而使景观充满了生机和活力。更为难得的是,城市绿道和社区绿道,将其服务对象设定为以人为主体,充分考虑居民步行的可达性与便捷性,把可达范围设定在500—1000米内。从而充分体现了景观生态学研究的目的和目标是构建以人为本,高质量的人的生活环境。在总体上,珠海市绿道工程整体景观设计是以景观生态学理念中的“斑块—廊道—基质”的景观模式概念为基础的。通过绿道设计将源、流、展三要素结合,营造了具有空间层次的景观生态格局。从景观生态学斑块理论来看,可以看出绿道设计中的组团串联,正是斑块理念融入城市绿道设计的体现。在保持原有自然生态景观之时,又将人工景观融合在内,有力地体现了绿道设计中环境资源斑块的作用。第三,基于绿色廊道功能与作用考虑,绿道网络的选线即反映了景观生态学廊道理论的相关原理和方法。通过多因子叠加分析,作为绿道网的规划设计划依据。这样一方面保持绿道与环境的统一与和谐,不至于显得过于突兀,较大限度地保障了景观的完整性。另一方面还能有效地与其他要素相联系,保持景观的整体性。很好地体现景观生态学的规划理念“环山滨水、通廊串联、单元式使用”,形成“四纵—两横—二环--六岛”的空间格局。

4、结语

城市发展所产生的城市生态问题,是景观生态学所需研究和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对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居民的生活和生存质量有着重要意义,是城市发展的需要。故本文着意于景观生景观生态学原理及方法在城市绿道设计中的应用技术作了初步探索,其意义也即于此。

作者:田耀全 单位:广东科学技术职业学院

景观生态学论文:规划设计领域下景观生态学的应用

一、景观生态学模式在城市景观设计中的应用

城市景观的各项景观元素在空间结构特征方面都可以归结为斑块—廊道—基质三种结构形式,不同类型的斑块和廊道在不同质地的景观基质中的分布模式共同组成了城市景观的整体结构和布局。将景观生态学理论与城市景观设计实践相结合,根据斑块—廊道—基质三种结构形式,综合分析城市景观元素的属性和空间配置模式,可以为城市景观规划设计工作提供重要的理论基础。

二、景观生态学在园林规划设计中的应用

景观生态学在园林规划设计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用于指导帮助园林规划的适宜性评价和园林规划设计生态学后果预测。在园林规划设计中,多样性原理、异质性原理、景观个性原理、自然优先原理、整体优化原理、生态关系协调性原理等景观生态规划原理同样适用。在具体规划设计任务中,需要结合不同规划设计的特殊性要求,有选择、有侧重的应用景观生态学原理。如风景区规划需要重点考虑景观的多样性原理和生态关系协调原理,城市绿地系统规划需要特别注意景观的整体优化原理和多样性原理,风景名胜和纪念性园林规划需要优先考虑景观个性原理和自然优先原理。将景观生态学引进园林规划设计中,利用景观生态学原理和方法开展园林的生态建设,对园林规划设计的科学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

三、景观生态学在公路视觉景观影响分析中的应用

一般而言,公路的建设都会给沿线景观产生影响,比如增加新的斑块和斑块类型,增加视觉景观类型,改变沿线原有的自然景观。在公路的建设中产生的一些干扰斑块,会影响到景观的空间结构和稳定性,给公路视觉景观带来一定的冲击效应,通过利用景观生态学原理采取必要的工程措施如恢复植被、绿化边坡等可以有效减少干扰斑块的视觉景观影响。在公路典型路段,建设过程中对视觉景观造成的影响效果,可通过综合分析各个视觉景观单元,找出影响视觉景观质量的主要评价指标和关键因素,为恢复和改善公路视觉景观提供指导建议。

四、景观生态学在水利工程生态影响评价中的应用

在水利工程的生态影响评价中应用景观生态学方法,可以做到从景观视角纵览整体,与生态完整性要求相符合。通过定量测度和分析水利工程建设前后景观优势度和景观稳定性等特征,可以了解工程建设对土地利用的影响和建设前后景观格局的变化情况,从而对建设项目的空间布置和辅助工程建设要求提出建议。但是目前景观生态学方法应用时间相对较短,其基础理论与方法研究仍在不断完善,故景观生态学方法应用到具体工程设计时,仍然需要根据工程要求和周边环境特征具体研究。

五、景观生态学在农业景观生态规划和设计中的应用

农业景观规划是指将景观生态原理应用到农业空间规划中,综合考虑地域或特定地段生态特点和规划设计目标要求,解决农业景观规划和设计中生态问题的实践活动。农业景观生态规划和设计的目的是构建空间结构和谐、生态系统稳定和经济社会效益理想的区域农业景观系统,规划设计内容涉及农业景观结构和景观功能两个方面。景观生态规划设计区别于以往单目标的规划设计,主要体现在突出景观的“资源”特性,关注宏观尺度上的资源配置;从“整体”上看待农业景观,注重人类需求与景观的自然特性与生态过程之间的联系。因此,农业景观生态规划设计不仅关注农业景观的土地利用、土壤肥力和人类的短期生产需求,更加强调农业景观的美学价值、生态价值和人类的长期效益诉求。农村景观生态规划与设计由基本目标到功能、结构、具体单元逐级展开,逐步细化,各阶段共同组成了景观生态规划与设计的基本途径。

作者:王超 段维娜 詹然 单位:天津市渤海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天津市国土资源与房屋管理局

景观生态学论文:城市园林景观生态学论文

1景观的组成部分

1.1廊道

是指不同于两边基质的线性地带,它的多种类结构跟随不同宽度的廊道而随之变化。绿廊建设和块状绿地的连接度不断加强,可以使走廊起到分隔作用,作为城市园林绿地设计的重要依据,作为城市道路、河流等狭长线性结构设计的重要依据。现实应用中廊道理论中的核心保护作用还体现在不同树种、狭长带、狭长带与二维面的互相制约等方面。

1.2基质

是指连通性好、面积较大、能起控制作用的景观要素。[1]例如园林的铺地或建筑,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减缓斑块的“岛屿化”效应影响,影响着生态环境中斑块与斑块间互换物质、能量,同时影响了连接全局的景观。研究景观生态学是为了协调人与生态环境的关系,维持生态平衡,营造和谐的人类居住环境。将景观生态学中的和谐共生理念贯通到实际的城市园林设计中,理论结合实践,迎合社会需要,创造高质量的生态环境。

2景观生态学在城市园林绿地设计中的应用案例

现今,景观生态学的理念应用在城市园林绿地的建设中的案例比比皆是。例如天津的“绿岛园”,占地面积大,其园林规划里涵盖了三种特色景观生态,湿地景观、高地树林景观和保留了原生态景观的缓坡草坪,有利于恢复本土动植物群落,维持了生物多样性。园林全局景观设计是根据“斑块—廊道—基质”的景观模式为依据的,这也是景观生态学在实际应用中最基础的模式。在进行“绿岛园”绿地规划之时,按照“源”、“流”、“展”三岛相合的设计思路,营造了具有空间层次的景观生态格局。[2]公园的景观水体是由大面积的沼泽地开挖整改形成,同时将瀑布茶室、嬉水广场等人文景观融合,即维护了湿地原生态的自然景观,又发挥了斑块在环境资源中的作用。车场和广场采用的硬质铺装,在一定程度上塑造了道路不同感空间,完善了经管的层次感、充实感。假山、小桥、鹅卵石等硬质铺装的巧妙设置使不同的廊道连接了不同的斑块,化零为整,充分发挥了廊道中的整体作用。壁画、浮雕、陶雕丰富了“绿岛园”的历史沉淀感,增加自然景观的可观赏性。台北关渡的“自然公园”。此公园涵盖泥滩、深水域、浅水域、树林等多种区域类型。规划为主要活动区、保育核心区、户外观察区、可持续经营区,合理的划分了自然生态与人类活动,保护湿地生态环境为首要,提供休闲、教育及研究场所为次要,同时又兼容了两者的缓冲区,实现了生态环境与人类和谐共处。杭州的西溪国家湿地公园。园区内虾类自然保护区为中央核心区,其他涵盖沼泽、湖漾、河港、池塘等区域,六条河流纵横交错,其间分布着众多的鱼塘和港汊,设计了不同物种栖地环境。以上这些案例都是融合了景观生态学的理念在园林的设计中,使得城市的人类与大自然更更亲近的同时又维持了生态环境的平衡。

3景观生态学在实际应用中应遵循的原则与建议

目前,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发展的初级阶段,城市生态学中景观质量问题是城市化建设的过程中最容易发生的。如何加快城市进步的步伐,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建设人类与生态环境和谐融洽的城市园林绿地是值得深度思考的。在城市园林的建设中如何将景观生态学的理念发挥到淋漓尽致,如何做到效益较大化也是值得深究的。综上所述,既要致力于生态的健全性,又要致力于文化、科学和艺术的协调性,必须于充分掌握景观特点的基础上遵循以下几个原则:坚持全局优化的原则,实现社会、经济、生态的和谐发展;遵循以人为本原则,从人类的本质需求考虑,以生活为出发点,营造人类自然舒适的居住环境;遵循可持续性发展原则,结合城市现在和将来发展的建设需要,促进人与环境的共同发展;坚持地方特色原则,园林与文化相结合,沉淀文化历史,逐步实现现代化的生态园林环境。同时在以下方面要注意:在景观设计实践中,要注重结构的组合连接,注重城郊生态工程的建设;完善园林绿地网络体系;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形成多元化的群落景观,满足不同层次的需求,创造丰富多彩的城市园林景观;重视城市生态系统的全局发展,大力推行绿色经济,推进我国城市化进程。

作者:王传江 单位:山东省滨州市惠民县园林处

景观生态学论文:景观生态学对城市园林绿化的指导意义

摘要:随着经济的发展与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中园林绿化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在园林绿化中,景观生态学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本文在概述景观生态学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了城市园林绿化的作用,阐述了景观生态学对城市园林绿化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景观生态学;城市园林绿化

1939年,德国特洛尔提出了景观生态学的概念,其指出,景观生态学是对一个区域内单位自然研究的学科,其注重空间异质性、层次结构性以及尺度在生态学中的重要性,并且主要研究人类对于生态系统的影响,在园林绿化中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本文在阐述景观生态学原理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了城市园林绿化的作用,并且阐述了景观生态学对园林绿化的指导意义。

1景观生态学概述

1.1景观生态学的含义。景观生态学是生态学与地理学的交叉学科,其主要研究景观,研究包括物质流、能量流等在地球表面的转换,通过生物与非生物之间的转换而分析景观功能、空间构造以及各个组成要素之间的关系,从而探究异质性的发展过程。在景观生态学中,将景观定义为异质性区域,其主要由相互产生作用和影响的斑块组成。依据斑块形成,可以将其分为包括干扰斑块、残余斑块、环境资源斑块以及引入斑块等四种类型。而廊道则是可以分为干扰走廊、残余走廊、环境资源走廊等,其较大的特征就是具有隔离性,可以发挥保护作用,同时又具有连接性,将不同的景观连接起来。

1.2景观生态规划总体格局。目前,景观生态规划总体格局中,主要包括两大原则:及时是不可替代格局。在景观规划过程中,需要考虑保护格局,即一定数量的自然植被作为水源滋养的面积,同时需要有适合的廊道来保护水资源,从而为物种繁衍提供良好的生存空间,而在建成的景观区域之中,需要具有自然斑块和廊道,从而保持景观的异质性。第二则是景观格局。在集合之间,有着的生态意义,要求景观规划时应当做好土地分类,即在发展区域和建成区域中都留有一定规模的自然斑块,这种格局有着很多优势,不仅可以维护自然生态系统的平衡,还可以满足人类生存活动的需要。

2城市园林绿化的作用

2.1园林绿化可以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在城市生活中,绿化水平与人们的生活质量息息相关。城市园林绿化可以为人们营造一个具有生态、休息的生活空间,从而缓解城市中交通压力,还可以放松人们的生活压力。

2.2城市园林绿化能够美化城市景观。城市园林景观可以美化城市环境,植被本身具有装饰作用,并且其随着季节变化还会发生改变,从而具有较高的美感,而其在城市中还能缓解建筑物的压抑,为城市人们引入自然气息。另外,植物还可以吸收城市生活中汽车尾气以及二氧化碳等。

2.3城市园林绿化能够保护环境。城市中,园林绿化还能吸收噪音与粉尘,植被具有光合作用,其能够吸收城市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并且可以降低城市温室效应,改善城市大气。另外,园林绿化还能够降低城市中的灰尘,园林中,植物表面不平整,具有分泌出的汁液,可以吸附粉尘,减少声波传输,降低噪音污染。不仅如此,园林绿化还能在夏季为人们提供阴凉,提高空气湿度,调节城市温度。合理的园林景观能够极大的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

3景观生态学对园林绿化的指导意义

园林绿化是城市发展中的重要内容,城市园林绿化的方式主要是通过绿色植物改造城市环境,而不同的园林景观具有不同的功能。另外,园林景观还是动植物的栖息地,从而让动植物在城市中有一席之地。在景观生态学中,较大的区域范围中,城市是人力与物力集合的干扰斑块,而将尺度缩小就可以发现,城市是由不同的基质、廊道以及斑块等组成的景观,其中不同要素共同组成了空间整体,从而完成生产生活的功能。园林绿化主要包括城市公园、植物园、风景区、湿地公园等类型,而湖泊以及周围的绿化则是廊道,在一定的空间中,林荫道、防护栏等共同组成了城市中的绿化网络。从景观生态学中的斑块原理中可以看出,在园林绿化建设中,通过合理设计园林绿化斑块的大小、空间位置、数目等能够更好的发挥绿地作用。虽然,调整绿地景观能够丰富园林,但大块的绿地仍然需要保留,从而保持生态系统多样性与基因多样性。而从廊道原理中则可以看出,在园林景观中,需要将各种斑块绿地采用廊道连接起来,通过防护林带的建设来进一步加强绿化走廊建设,从而更好的发挥廊道的间隔与保护功能。另外,采用河流水系、沿岸绿带、林荫道等廊道连接斑块,还能更好的发挥园林中的景观保护与观赏作用。而景观生态学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因而强化绿化带的物质交流与物种交流,能够更好的强化园林景观异质性与物种多样性,从而保持一定范围内的园林景观系统生态圈的稳定。

4结语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化建设水平越来越高,在此过程中,园林景观具有的作用也越来越明显,其对于人们的城市生活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而在园林景观建设中,就需要进一步结合景观生态学的原理观点,发挥其对自然资源、土地利用方面的指导作用,在设计中从生态自然角度出发,应用景观生态学的原理,才能不断提高园林绿化设计水平,从而实现人工设计之美与自然景观之美的有机统一。

景观生态学论文:景观生态学的园林策划解析

生态学工作方法的科学量化

恰逢其时,乔治•安格斯•希尔、菲利普•列维斯和伊恩•伦诺克斯•麦克哈格3位著名的学者、设计师、理论家分别创立了各自的景观系统分析与评价方法,其理论发现与设计实践成为轰动一时的创举,并且最终形成了生态因子评价与土地适宜性分析的重要组成部分。景观分类与土地重归排序1961年,乔治•安格斯•希尔运用数据信息叠加技术完成了加拿大安大略省规划,使之成为土地分类及适宜性分析的首个典型案例。1966年,乔治•希尔的生态学工作方法已经能够根据土地的潜力、适应性和可行性,对其合理利用提出建设性的规划意见。在指导编制安大略省自然陆地生态系统的生物保护计划中,乔治•希尔运用以自然地理为基础的景观分类方法,以具有梯度变化的气候和地形特征为基础,将整个区域划分为一系列连续的、具有相似地文特征的小尺度土地单元,并将每一种地文类型和相似土地单元与预先制定的土地利用方式列表相比较,列出其针对每种利用方式和人类活动影响的潜能与制约,从而将之前划分的土地单元重新归组为更大尺度的地理格局,即景观单元;通过排序确定其对于单一或复合土地用途的相对潜力;而对于每个景观单元来说,在其土地利用方式序列中排在首位且具有较高可行性的即为主导利用方式(图1)[3]。由希尔提出的这种“分解—比较—重归—排序”的土地利用及景观格局分析方法基于对区域土地气候及地文特征的调查与分析,虽然简单甚至粗陋,却构成了生态因子叠加和土地适宜性评价方法的雏形。地图叠加技术与环境廊道其后,威斯康辛州资源开发部的首席顾问菲利普•列维斯应用图纸叠加分析技术对该州的自然资源进行了评价。与乔治•希尔关注环境的生物物理特征不同,列维斯更加关注景观的自然性、人文性及社会性。在进行威斯康辛州环境规划的过程中,列维斯将独立的景观元素叠加整合为一张综合地图,勾勒了威斯康辛州重要环境区域的基本轮廓和自然资源固有的土地格局,并结合土地的规划用途、发展潜能与制约,最终确定了220处自然和文化资源,内容涵盖了水资源、野生动物生境、历史遗迹,这些多样性节点连接成为线性的环境廊道(图2)[4]。在该规划中,列维斯首次大胆地提出了将景观感知和视觉特征与自然物理特征相联系的研究方法[5],他关注区域的景观价值、环境价值、数据收集和公众的参与,为生态规划理念更广泛的应用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此外,其关于信息录入和计算机模拟分析的构想也为后期卡尔•斯坦尼兹的航拍照片分析、计算机制图及公众感性认识的分析提供了参考。千层饼模式与土地适宜性分析20世纪60年代,伊恩•麦克哈格清楚地认识到单凭直觉判断采取措施来挽救包括人类在内的生命体和栖居的物理环境是远远不够的。因此,他希望能够通过科学分析的手段和数据采集的方法表明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为此,麦克哈格提出了“千层饼模式”,以阐述时间作用下生物因素与非生物因素的垂直流动关系,即根据区域自然环境与资源的性能,通过矩阵、兼容度分析和排序结果来标志生态规划的最终成果,确保土地的开发与人类活动、场地特征、自然过程的协调一致(图3)。里士满园林大路选线方案研究给予了麦克哈格提炼其生态规划方法的良机,也证明了自然演进过程转换为社会价值体系的可能性。其在区域社会价值、资源价值和美学价值的数据搜集基础上提出了一种明确的价值运用方法和选择方式,涵盖了道路实施中工程技术所要求的标准和自然及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价值评价,运用图片叠加的方法得出了展示社会价值和自然地理障碍的集中图像,从而迫使交通运输委员会放弃了公路横穿珍贵绿带的决定,接受了社会费用低且自然承载力较强的路线选择方案(图4)[6]。麦克哈格坚信自然演进过程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土地的发展模式。因此,其调查、分析、论证的过程始终立足于自然环境的积极反馈,而人的需求仅仅是建立在环境承载力范围内的附加参考价值。这种自然观和价值观的转变促成了这一时代关于景观生态规划范式的共识。至此,以感性认识和理性表达为主体的风景园林设计范式逐渐转向了以科学与技术占据主导的生态规划范式。

生态规划方法的拓展与流变

令人遗憾的是,生态学观点将风景园林引导至无懈可击的设计流程和线性的分析结论,其结果无疑是必然的和单一的。然而,风景园林并不是静止的目标状态的呈现,而是一种演进过程和作用关系的阐释,且因服务对象和目标地区的差异而具有不同的价值选择和地域特征,因此设计的结果理应是多解的和综合的。20世纪80年代以后,风景园林学与景观生态学的紧密结合以及地理信息技术等高新科技的强有力支持使生态规划方法在方法论和操作技术层面都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并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麦克哈格生态规划方法对景观管理及生态系统水平作用关系的忽视,风景园林的生态规划也因此迈入了后麦克哈格时代。从单一结论到多方求解相比麦克哈格生态规划方法中流露的激进的“唯自然论”“唯技术论”,以及对生态系统垂直过程的压倒性关注,卡尔•斯坦尼兹提出的多解生态规划方法致力于强调将公众的感性认识和设计师的主动性融入规划过程中。与前者认为风景园林设计是一个基于生物生态学的适应性原理而被动追求方案的理念不同,斯坦尼兹认为设计是解决问题的决策导向和“自上而下”的影响和作用过程。因此,其更加关注规划过程的目标和即将解决的问题,并强调以此为导向,进行数据的采集,以寻求多样化的解决方案[7]。基于这种思维方式,斯坦尼兹于1990年提出了系统模式与规划框架,通过“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2种作用模式的3次反复,最终得出多方面的解决方案(图5);且方案随着设计尺度、模型的复杂程度、公众的理解力和决策的组织方式而变化。斯坦尼兹认为风景园林的基本问题可以表述为“我们如何从目前(T0)到达未来(Tn)[8]”,而基于此问题产生的基本设计策略分为2种:一种策略表现为从设计的未来回溯到现状以找寻实现设计的途径;而另一种策略则基于景观的现状,推导出未来的假设,并从多解的决策结果中选择的方案(图6)。方案的运用与项目的尺度、信息需求、决策模型、设计者、参与者和决策者的经验、文化学识、评判设计的价值观,以及赋予设计目标和价值的相对重要性等因素息息相关。斯坦尼兹提出的一系列关联模式将生态规划由单一目标、线性结论的思维方式引向了多解的途径,使其由单一的生态因子决定模式转向了多方面利益与因素综合的决策过程,从而使人类的规划行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由被动的牵制转变为主动的环境及城市问题解决及方法的决策。从线性过程到综合分析1980年,弗兰德里克•斯坦纳提出了包含11个步骤的生态规划框架,进一步探讨了生态规划的核心思想,即人类生态学、公众参与性和设计的重要性。与麦克哈格侧重于调查、分析与评价的线性模式不同,斯坦纳认为生态规划是运用生物、生态学原理及社会文化信息,就景观利用的决策提出可能的机遇和约束的过程[9],其生态规划方法更加注重问题与机遇的确认、规划目标的确立、生物物理环境的调查和分析、概念的发展与方案的比较遴选、规划方案的确定、公众参与教育、详细设计的必要性,以及规划的实施和管理(图7)[10],并将反馈、影响与调整的机制引入到了生态规划的逻辑流程中,使原本单一的线性过程上升到综合分析与交互作用的层面,并呈现为一种循环的、动态的、相互影响的、可不断重复的、不断获得信息反馈的非线性状态。与卡尔•斯坦尼兹的理论相似,斯坦纳也认为明确规划所面临的问题、机遇与挑战具有现实性和社会性,而风景园林生态规划所面临的问题始终是调节人、文化、自然环境的关系,而此过程也为社会、经济、文化及环境的发展提供了机遇。问题与机遇以矛盾体的形式出现,必将导致特定的规划议题,并为规划指引明确的方向,从而确立规划的目标,以清晰描绘景观未来发展的趋势。同时,所有受到规划目标影响的个人和群体均应该参与到目标的确立中来,目标的确立也应以对生物物理过程的理解为前提。由斯坦纳组织起来的综合生态规划法摆脱了麦克哈格“生态决定论”的束缚,将设计引向了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与经济环境的综合,本着对公众的健康、安全和参与充分负责的宗旨,为风景园林师提供了可参考的操作流程和方法,并以景观生态学和人类生态学为科学基础和导向,将风景园林学上升到跨越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综合性学科。从生态学途径到景观生态学基础20世纪80年代以后,景观生态学的崛起极大地拓展了生态规划研究的领域,其理论强调景观空间格局对景观演化过程的控制和影响。作为对麦克哈格生态规划方法的有效补充和发展,以景观生态学为基础的生态规划方法更加关注物质流、物种流、干扰等水平能量流动、景观的功能性、健康性与安全性,而这种对人类与环境之间生态关系的深入认识也为景观生态规划理论和方法的拓展与流变奠定了坚实的科学基础[11]。20世纪90年代初,捷克斯洛伐克的景观生态学家鲁兹卡和米克鲁斯在研究区域规划、开发及对人工生态系统进行优化设计的过程中,逐步形成了比较成熟的景观生态规划理论和方法体系(LANDEP)(图8)[12]。其核心内容是区域景观生态数据和社会经济数据的采集及解译与景观利用化,前者是对样地的生物及非生物条件、景观结构、生态过程和人类活动及其影响进行的调查、分析和评价,后者则将各空间单元与特定区域的土地利用需求进行比较,就其适宜程度展开评定,并根据景观生态学的原理提出的土地利用建议。因此,这种以景观生态学为基础的生态规划方法的宗旨是针对土地利用的要求,以既定区域的生态能力来支持土地利用项目的规划设计,其理论的主要内容囊括了景观生态特征的综合分析、景观构成要素的系统调查、景观样地的生态评价和优化的土地利用建议等方面[13]。与传统的生态规划方法相似,LANDEP的系统研究也同样立足于适宜性评价,同时又兼具系统分析、模拟与空间格局优化的研究途径,因此这种兼容了景观生态学理论的生态规划方法更具有综合性,更关注土地的生态性质与利用功能之间的契合度,更重视人为活动对区域生态稳定性的影响,也更强调面对负向干预的规避与减缓措施。与麦克哈格的生态规划理论相似,两者均关注景观描述的多重属性,强调对景观的优化利用和人类的开发利用活动与土地生态条件的协调与适应,从而确保景观格局的稳定发展。但是,麦克哈格的生态规划法压倒性地强调了样地生态条件的关键性作用,忽视了人文条件的影响,过分地关注生态系统中各因素之间的垂直作用与能量流动过程,却忽视了水平作用和物质之间的交换与影响。相较之下,以景观生态学为基础的生态规划方法则探讨了从宏观的意识形态到微观的样地特征等诸多影响因素,同时关注生态系统中垂直和水平方向的作用过程,强调对景观演进过程的积极干预、景观格局的优化利用和人地关系的协调发展,并适合新的科学技术的应用,是对传统生态规划方法的有效延续和补充(表1)。

讨论

具体表现为。1)地域性限制,如生态规划的主要影响发生在美国和加拿大等地广人稀、自然环境破坏较少的国家和地区,这类地区对自然环境的保护是风景园林规划的核心;而在欧洲和中国等自然环境破坏严重、地少人多的国家和地区则应用不广泛,满足公众的需求是规划的重点。2)环境限制,受自然地理条件的制约,生态规划方法在自然生境敏感的地区应用的效果显著,而在自然景观退化或景观异质性低的地区则运用效果较差;此外,依赖GIS技术收集基础资料,很难了解地质、地下水等环境情况。3)尺度性的影响,生态规划的核心是对自然内在价值的尊重,以及对土地固有属性对人类活动的适宜性和限制性的认识,适用于大尺度的、宏观的景观规划项目,对中观和微观尺度的设计方案的影响并不显著,但也应注重生态规划中生态因子对中、微观设计的影响、指导和启示作用。4)可操作性低,生态规划通过地质学、土壤学、植物学等相关学科来收集数据,以认识和理解场地的演进过程,并反映各结构和属性之间的生态关系;然而规划前期的生态调查与数据收集工作艰巨而困难,当自然环境变迁剧烈或生态环境基础资料缺失的情况下,以景观生态学为基础的规划方法难以应用;因此,强调生态规划作用的目的之一即为强化基础资料的调查与收集工作。5)艺术性的缺失,生态规划方法超越了简单的方法论问题,演变为调查研究后对样地提出的一种因果关系或概率的理解与阐述,最终得到的是一种样地生物及非生物模型及关系的描述;科学理论的渗透使艺术的华彩黯然失色,但是风景园林的本质是艺术,其关注的焦点始终是自然、文化与生命体的作用关系,地以生态学、景观生态学的知识为基础很可能导致风景园林艺术生命力的彻底丧失。此外,不同的尺度和环境条件往往决定了规划设计的主要目标是“满足人的基本需求”还是“自然持续演替为先”,针对自然环境敏感地区、乡村、城郊、城市中心区等不同地域,其规划设计策略、原则和态度也不同,均不能单纯而片面地倚重生态或艺术性原则。因此,风景园林作为一门多学科综合的学科,理应加强与地理学、生态学、景观生态学等相关学科的渗透与协作,并在尊重自然演替规律和科学理论及方法的基础上进行艺术创作,以协调人、自然、社会文化之间的动态关系。

作者:于冰沁 田舒 车生泉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