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杂志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景观改造论文实用13篇

景观改造论文
景观改造论文篇1

澧水堤岸景观尚存在两个方面的安全隐患:一方面,行人横过滨河大道缺乏天桥和地下通道而带来安全问题;另一方面,千里之堤,溃于蚁穴,因滨河大道的行道树为香樟,香樟根系极其发达,白蚁好啃,若根系穿堤生长,招引白蚁危害,则易形成管涌,从而影响大堤防洪安全。

1.2休闲功能难以发挥

澧水堤岸的主要功能是防洪,目的是确保张家界市区免遭洪水危害,而澧水堤岸是一个很好的滨水空间,它的另一个功能是为张家界市民提供一个户外休闲环境。然而,现在的堤岸缺乏良好的生态环境,主要是缺乏乔木植物景观,以致冬天寒风凛冽,夏天烈日炎炎,根本不利于市民休闲。

1.3堤岸景观单调乏味

澧水堤岸作为一个休闲环境,一是必须具备优美的生态环境,使人感到舒适,游赏其中能够得到美的享受;二是必须创造一定的文化氛围,使人精神振奋,得到启迪和熏陶。然而,目前僵直无起伏的堤身,加上层次单一和带型模纹的植物配置方式,使得堤岸景观过于单调乏味,缺乏美感产生不了良好的生态效益。

2设计总体构思

2.1设计目标

创造一个不影响防洪功能要求的,且具有一定文化底蕴和良好生态的带状休闲公园。

2.2设计原则

2.2.1安全性原则堤岸景观改造应以确保大堤安全为前提。现有的大堤防洪功能只能加强不能削弱,因此堤上无论是营造园林建筑,安放雕塑,还是栽植树木,都必须考虑大堤的安全,只有在加强大堤的安全措施后才能进行。如堤上栽植乔木,必须考虑乔木根系对堤的安全影响,设法控制根系的生长范围,树种最好选择浅根性的和抗白蚁危害的树种。

2.2.2生态性原则植物配置尽量改变现在以灌木为主和大量采用带型模纹的配置方式,多选择乡土乔木树种,采用多层次的立体配置方式,充分发挥不同植物的生态功能,形成良好的生态环境,使堤上的树木夏能遮挡烈日,冬能减缓寒风。

2.2.3艺术性原则主要讲究植物景观的艺术性,植物配置采用自然式的配置方式,以天然植物群落为模本,注重艺术构图,充分考虑植物的层次、色彩、疏密、虚实和主次等变化,在变化中求统一,创造步移景异的艺术效果。充分运用障景和借景的手法,通过密林屏障视野范围内较近的城市建筑,采用开辟透景线和抬高视点的借景手法欣赏澧水和天门山之美景。

2.2.4文化性原则澧水以西主要为大庸古城,景观设计应以土家文化为背景,以健康向上为主题,河堤硬质铺装坡面可采用大型浮雕的形式,刻上名人的诗句,如“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及土家名人轶事、重大传统祭祀活动等。

2.2.5功能性原则堤岸景观设计在确保防洪功能的前提下,设置各种休闲健身设施,创造一个适于人们游憩的空间境域,充分发挥其休闲功能。

2.3地形改造设计

2.3.1堤面改造大堤堤顶面,原则上尽可能保留现有的硬质铺装和硬质景观设施,堤面通过建造树池和花池,改变堤面僵硬和缺少变化的人工景观。树池边高50~60cm,树池内栽培土厚50~70cm,池内置石种树,池边安放条凳,供人休闲。

2.3.2坡面改造大堤朝滨河大道的一面为平直的斜坡,堤高2.5~3.0m,坡面长8~12m。本设计采用护石加土的方式对其进行改造,使之成为地形起伏变化有致的缓坡地,以便成丛、成群、成片栽植树木,创造高低、疏密、层次变化有致的林带。堆得较高的土丘采用本地产的青石作挡土墙,外形力求变化自然,石墙上安放大理石板,板上刻诗文或做浮雕。

2.3.3堤内改造为了确保大堤安全不受影响,采用在堤上深埋(1.2m)钢筋混凝土挡板的方式阻止乔木根系穿堤生长。

3植物配置

堤岸上现有的植物尽可能利用,只是改变现有的部分配置方式,在改造地形后能够栽植乔木的地方,分别选择广玉兰、杜英、锦烈白兰、桂花等常绿树种作基调树种,以形成终年常绿的林带;选择银杏、栾树、椿树、无患子、重阳木、白玉兰、乌桕等落叶树种作配调树种,以丰富乔木树种的色彩季相变化;栽植灌木的地方选择红枫、鸡爪槭、紫薇、红桎木、杜鹃、茶花、含笑、南天竹、碧桃、樱花、紫玉兰、紫荆、夹竹桃、木芙蓉、木槿、南迎春、四季桂等树种,每处以一种灌木为主景,采用成丛、成群的栽植方式,灌木的大小规格讲究变化,配置力求自然。宿根花卉充分考虑其生态习性,选择适宜的种类,采用成群、成片的配置方式,讲究花卉植物的群体美。堤上树池内的植物主要选择木芙蓉、孝顺竹、夹竹桃、鸡爪槭、紫荆、四季桂、棕榈、蚊母、油茶、女贞等,另在节点或入口对景等主要位置选种红桎木、罗汉松、中华蚊母、榆树、白桎木等树木桩景,以形成堤上局部的主景。

4建筑与小品

>

大堤上现有的风景建筑与小品原则上保留,另外根据造景和休闲功能的需要在适当位置布置亭、花架和临江观景台等。在林下布置游路和小型的休闲广场,安放桌凳等休闲设施。可选择某节点位置修建踏步和各级亲水平台作为休闲戏水景观。

5小结

人类具有亲水特性,因而城市多傍水而建。江河生态功能退化无疑给城市安全带来严重威胁,尤其是城区段江河在城市化进程中威胁更加严重。一方面,人们不得不加固堤岸,抗拒洪水;另一方面,城市人口剧增,公园绿地紧缺,加之滨水空间倍受城市居民亲睐,将其作公园绿地建设,采用堤园结合的方式,达到功能兼融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孟兆祯,毛焙琳,黄庆喜,梁伊任编著.园林工程.北京林业大学印刷厂.

[2]唐学山,李右德,曹礼昆编著.园林设计.中国林业出版社.

景观改造论文篇2

煤矿废弃地;景观设计;设计策略

1绪论

在我国有一些煤炭资源丰富的地区,由于长时间以来进行过度开采,而且采矿管理松懈,不仅会破坏土地资源,而且还会破坏地区生态平衡。过度开采煤炭资源,会形成大量的煤矿废弃地,煤矿废弃地内的植被会退化,进而造成水土流失,会造成泥石流等各种灾害。还有,一旦煤矿废弃地塌陷,这些土地就几乎报废,会浪费大量的土地资源。所以,对煤矿废弃地的再利用和生态环境的改善是必须要重视的。随着景观设计学等多个学科的建设和发展,景观工作者开始参与到煤矿废弃地的生态修复和景观设计中,同时也带来了利用煤矿废弃地的新方法。在国外,煤矿废弃地景观设计工作开始较早,对于不同情况的煤矿废弃地,结合自己的理念和方法,对生态环境进行改善。我国从上世纪五十年代开始出现煤矿废弃地改造项目,也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是还没有形成比较系统的理论体系,还需要进一步的探索。

2煤矿废弃地概述

失去了原有功能的土地称被废弃地,废弃地从功能上讲已经毫无价值,但是景观设计者却能从中获得灵感。废弃地主要有三类,包括矿业废弃地、城市工业废弃地和垃圾处理场地。煤矿废弃地是由煤矿开采而形成的,是矿业废弃地的一种。煤矿主要有露天开采和地下开采两种开采模式,露天开采会在根本上对生态系统造成破坏,煤矿开采设备、洗煤场地、煤矸石等都会对地表植被等造成破坏。地下开采形成的煤矿废弃地对地表生态系统造成的影响比较小,但是很容易出现塌陷和地质灾害。以自然规律为指导,通过人工方法恢复天然的生态系统叫做生态恢复,生态恢复能够重新创造、引导和加速自然演化过程。生态系统的恢复过程就是将群落进行组装,并且试验生态系统的工作方式,也是对自然群落的再造过程。人类不能够将被破坏的天然系统进行恢复,但是可以将基本的动植物放到被破坏的区域,采取基本的改善措施,让其自动实现生态恢复。生态恢复停止人为干扰破碎的生态系统,使其通过自身的调节能力和组织能力向有序的方向发展,也可以加入一些人工辅助手段,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使生态系统得到恢复。

3煤矿废弃地景观设计的理论基础

景观体现了某一地区的人文、经济社会以及自然条件等方面的特征,是自然因素的综合体。景观具有系统性、符号性和时间性。景观设计价值体现在:⑴使废弃地重新具备了功能,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土地资源紧张的问题;⑵具有美学价值;⑶具有文化教育价值。煤矿废弃地景观设计的理论基础主要有:⑴恢复生态学理论,主要研究生态系统退化的原因以及恢复重建技术的科学,其目标是通过重建生态系统将其恢复到受到干扰前的自然状况;⑵景观生态学理论,通过运用地理学中的景观理论和生物学中的生态理论,对生态系统景观结构、功能和动态变化以及它们之间相互作用的机制进行观察研究,达到保护和合理利用景观的目的;⑶园林美学理论,注意将园林美学理论运用到煤矿废弃地的景观设计中,而且要符合地域文化和历史背景;⑷生态演替理论,遵循自然界的客观规律;(5)园林景观规划设计理论,运用园林艺术和工程技术手段进行景观的创造,建成自然环境;(6)旅游发展规划设计理论,主要是考虑到实际的经济价值;(7)可持续发展理论,实现在经济价值、社会文明等方面的可持续发展。

4煤矿废弃地景观设计策略

4.1树立煤矿废弃地景观设计新价值观

(1)树立美学价值观,把握历史文化内涵,树立新的自然美;(2)树立生态价值观,以恢复煤矿废弃地生态环境为主要目标,充分尊重场地的景观特征,减少对场地的干扰,建立良好的生态环境体系;(3)树立合理的经济社会价值观,煤矿废弃地是具有经济价值的,可以从文化的角度或者是生态循环方面对煤矿废弃地进行改造;(4)树立矿业的历史文化价值观,重视并凝练煤矿废弃地的历史文化信息,保留建筑和构建物。

4.2煤矿废弃地景观设计原则

(1)废弃地景观的生态性原则,尽量使用可再生材料,充分利用遗留的建筑物,结合美学思想涉及景观,顺应场地情况,合理利用资源;(2)煤矿废弃地景观的历史文脉原则,尊重自然和人文特性;(3)煤矿废弃地景观要素整体性原则,注意各要素之间的联系和共同协调;(4)煤矿废弃地景观的艺术性原则,传承自然美,注重各要素的尺度感,体现景观设计的特色和人文特性。

4.3煤矿废弃地景观设计元素

在进行煤矿废弃地景观设计时,有以下几个设计元素:(1)地形地貌,主要有塌陷沼泽地、积水塌陷地和矸石山;(2)植物景观,尽量种植当地树种,而且还要注重近期和远期的效果结合和植物群落的营造;(3)景观小品,其具有独立性,用途分明。

4.4煤矿废弃地景观设计要进行改善

煤矿废弃地景观设计要进行以下几个方面的改善:(1)水环境的改善,利用植被净化处理水源,形成丰富的景观效果;(2)土壤环境改良,恢复煤矿废弃地的土壤结构;(3)场地挡土墙设计,要进行合适的类型选择;(4)植被修复,降解土壤中的污染物;(5)合理利用工程材料。

5总结

虽然煤矿废弃地景观设计已经取得很多成果,但是依然有很多不足之处,今后的煤矿废弃地景观设计可以从园林思想、结合城镇发展、搭建公众平台等方面进行。本文通过对煤矿废弃地和相关理论进行分析,提出几方面关于煤矿废弃地景观设计的策略,希望能够提供一些参考作用。

【参考书目】

[1]王海燕,霍海鹰,张亚婷,等.煤矿废弃地景观更新设计研究[J].煤炭工程,2013,45(9):20-21,24.

[2]程夕,程澜,胡俊峰,等.煤矿废弃地的生态景观设计研究与应用[J].山西建筑,2014,(29):227-227,228.

[3]王洪海.采矿废弃地的生态恢复与可持续景观设计[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5,5(34):1369.

[4]李瑞琪,王琴.矿山废弃地生态恢复与景观设计初探--以上海辰山植物园矿坑花园为例[J].现代园艺,2016,(23):139-141.

景观改造论文篇3

从某种意义上说,景观都市主义是一种全新的理论,它不仅跨越了不同的学科,还涉及到很多领域。相应地,在城市规划方面,景观都市主义主要是以景观作为其中的纽带。在此基础上,景观都市主义在对不同领域予以整合的基础上,全面解决城市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同时,还把景观作为媒介,创造出一种不一样的城市形态以及空间结构。景观都市主义的出现,主要是因为城市在环境方面存在的很多问题与不合理的设计有着密切联系。针对这些问题,需要以景观都市主义的理论为基础,对它的实践予以分析,采取可行的对策来解决。

2.关于城中村的改造

从某种角度来说,城中村是城市化进程中一道独特而亮丽的风景线。城中村急需根据实际状况来予以合理的改造,因为随着大量人口不断涌入到城市中心地带,城中村的规模不断扩大,而它并没有处于有序的管理之中。它存在很多问题:一是高大的建筑物不断增加,却没有进行合理的规划与布局,处于混乱的格局中。二是在城市中心地带,人口的容量已经远远超过城市中心应有的容量,在安全方面埋下了隐患问题。与此同时,随着城中村的改造,还引发了一系列的其它问题,比如,城市土地的价格不断提高,造成房屋拆迁方面的费用不断增加。城中村的改造并不是随意改造。在改造过程中,不仅需要在社会历史学的角度分析,还要站在长远发展的角度进行全面考虑。换句话说,城中村的数量需要保持在一定范围之内,需要坚持适度的原则,可见,在改造城中村时,需要遵循谨慎而稳步的原则。与此同时,在经济方面以及城市的持续发展方面,加以重视。改造后的城中村展现出城市应有的活力,再现它的精神文化。总的来说,对城中村改造予以完善,也是对农民城市化问题进行合理的解决。同时,在城中村改造方面,需要站在城市持续发展的角度,对它各个方面予以恰当的调整。比如,城市人口的合理分配;予以科学规划与布局城中村,需要对城中村带来的环境问题予以全面分析。在此基础上了,实现城乡一体化的发展战略。

景观改造论文篇4

1 景观生态理念引入街区更新改造的必要性

1.1 城市与街区也是生态系统

1997年,查尔斯・瓦尔德海姆提出景观都市主义理论,确认景观环境作为城市主体地位,主张将城市与街区理解为整体系统,并且将景观环境作为重新组织城市形态和空间结构的重要手段。景观都市主义应用生态学和自然过程的知识来阐述复杂的城市化过程,同时应用生态学和新技术支撑其设计实践,荷兰阿姆斯特丹机场景观规划方案为景观都市主义的代表性作品,项目基于“把噪音还给回自然”这一主题,通过整治地形吸收噪音,创造性地为附近居民减少了一半噪音,改善了居民生活环境。

1.2 从“设计结合自然”到“设计生态”的思路转变

2009年,哈佛大学设计学院教授莫森・莫斯塔法维提出了生态都市主义理论,基于城市与街区系统性,思考如何维护城市生态系统稳定性与用更少资源改善城市环境,并从城市生活细节出发,面对资源有限的现实,正视人口蔓延和城市化浪潮,提出了由“设计结合生态”到“设计生态”的思路转变。[1]

1.3 街区生态反馈作用

街区生态系统是城市重要组成,其系统好坏对城市具有反馈作用,主要为生态环境、社会效益两方面。生态层面表现为涵养水源、净化环境、调节小气候、维持生物多样性以及景观功能;社会层面表现为休闲、文化和教育功能,强调居民交流沟通,优化居民生活体验等。

2 景观生态视角下街区更新改造的关注点

2.1 治理土壤、水、噪声等环境污染

城市老街区多呈现居住区、生产区交叉布局,工业噪声、废水、废弃物与生活污水、垃圾废弃物相互污染,影响街区环境。因此,街区污染治理成为改善环境的关键,具体涉及噪声环境、土壤修复、污水处理、城市垃圾无害治理等内容,以低碳、环保为出发点,尽可能利用生态修复技术,充分发挥街区原有自然环境对污染的承载作用,对街区开放空间、水域环境及重要节点进行生态改造。

2.2 改造街区环境基础设施与生态设施

早期街区环境基础设施不完善、生态治理理念落后,造成诸多问题,如生活垃圾收集处理设施缺乏、垃圾环境污染、雨污合流等。因此,修复环境基础设施与生态系统设施,发挥其应有作用,配套完善相应绿地系统、游憩休闲系统、重要廊道节点设施,改造雨水管理设施、改造景观小品等手段,将街区的生态效益充分释放,满足居民提高生活质量的需求。

2.3 改善热岛效应

城市热岛是典型城市化气候,这种局部的高温区主要由深色砖块、沥青路面、钢铁、钢筋混凝土、玻璃等大面积人工物质相互影响形成,绿地面积减少、植被稀疏、水域面积减少也起重要影响。改善热岛效应,需针对性营建“空气绿色通风道”,合理布局街区开放空间、植被分布、调节街区热岛环境,重视道路规划、景观绿地比重及水域对改善温度、湿度、气流的效果。

2.4 关注景观生态环境的价值评估

景观环境评估一直备受关注,景观生态评估标准在美国广泛验证推广,主要用于城市景观生态评估,从设计、建设、维护和管理全流程评估景观建设。国内景观环境指导评估标准也逐步受到重视,有《生态市(含地级行政区)建设指标》《国家生态园林城市标准》《绿色生态住宅小区建设要点与技术导则》、《中新天津生态城市指标体系》等。[2]

3 街区景观生态更新的目标及策略

3.1 街区景观生态更新的目标

街区景观生态更新的目标是各个街区因地制宜,生态学理论指导下,建设以生态景观与健康街区系统为基础,具有可持续性、生境多样性、环保低碳、绿色宜居的城市街区景观生活环境。

3.2 街区景观生态更新的策略

第一,生态雨水管理与利用,营造海绵街区。海绵街区与生态雨水系统将雨水作为一种可利用资源,将生态景观设计、水循环过滤系统、水处理工艺结合,实现雨水的生态、景观和美学价值。德国有诸多卓有成效的案例,汉诺威市克龙贝格街区利用自然高差配合雨水花园、透水性铺装等景观设施收集雨水,并用生态手段对其过滤,构建了生态可持续的街区环境。西方国家景观生态实践对我国街区生态更新具有重要参考意义―因地制宜布局生态水循环设施,收集雨水、生活灰水与过滤水实现汇流、蓄水、处理利用的完整系统,并使其景观化表现。

第二,保护、修复、改善自然动植物生境。自然生境减少致使生物多样性减少、生态环境调节能力下降,因此生境好坏成为评价街区生态状况的关键,针对自然生境视场地情况分为保护、修复、改善等策略。原生自然环境良好,要避免较大规模开发,保护其生态功能;生境遭到污染、破坏,通过土壤、有机物净化等生态修复手段进行恢复;生境自然环境脆弱,通过景观手法改善环境,增加多样性与调节能力。

第三,既有材料再循环利用。在过去大拆大建的街区改造过程中,伴随拆违工作开展,产生各种废弃物材料,如碎石、水泥块、朽木、废钢筋等,对于这些废弃材料,可将其再利用,本着因地制宜就地取材的原则,将其制作成景观小品,公共艺术品或雕塑品,这样不仅可以实现既有材料的可持续再循环利用,也使街区充满“人情味”。

第四,改善微环境,创造生态公共空间。城市街区紧凑布局决定了街区存在狭小的微空间环境,合理利用这些空间,不但可以为居民创造舒适居住与出行环境,也能缓解热岛效应。景观方法为利用屋顶、墙面、地面、植被改善空间小气候。微环境要具有多功能和多样性,不仅供成年人休闲娱乐,也可以供儿童游玩玩耍。

4 结语

我国正处于城市化建设的新时期,对城市老旧街区进行景观生态更新改造,从雨水管理、修复自然动植物生境、材料再循环利用、微环境改善等方面多层次、多维度进行策略思考,营造具有科学、量化、循环可持续特点的居住生活空间。面对当今资源节约型社会进程与城市化浪潮的背景,在城市老旧街区更新过程中运用景观生态理念,为居民创建宜居、健康的空间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 曾马赛,戴彦.生态都市主义审视下的国内外相关理论、规划实践及研究展望[J].北京:建筑与文化,2016(1):114-116.

[2] 汤敏.城市景观生态评估标准的草拟与探讨[C].北京:中国风景园林学会2014年会论文集(下册),2014:829-833.

景观改造论文篇5

Keywords: closed park; organic renewal; open park opened Park transformation;

中图分类号: [TU2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彭祖园概况

彭祖园位于徐州市南郊马棚山,占地520亩,西与云龙山相连,南与小泰山、凤凰山相望,其地形犹如天地间一把养生的太师椅。彭祖园南北狭长,中部包容了福山寿山两座山头,呈现出中部高四周低的地形特点,福寿山西麓有神话般迷人的不老湖,整个园区山环水绕,景色秀丽。

彭祖园共有五个景区二十二个景点。五个景区,即动物园区、植物园观赏区、景武湖区、游乐区和山林区。彭祖园是彭祖文化的发源地和集萃地,拥有众多的彭祖文化遗迹和景观。全园建筑面积17527平方米,水面面积17000平方米,是一个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兼备,以动物观赏与植物观赏为主要内容,游览与休息相结合的大型综合性封闭公园。

2、以彭祖园为代表的封闭式公园存在的通病

2.1封闭式公园与周边城市景观缺乏空间联系,打破了城市空间的连续性。封闭式公园一般沿着公园用地红线以高高的围墙或栏杆结合大门形成明显的界限与相邻城市用地间隔开来,使之孤立于城市之中,缺少与周围异质空间的联系,与日渐提升的城市空间环境不协调。

2.2封闭式公园的管理不能满足现代城市居民的需求。封闭式公园一般以收取门票的方式进行经营,开放时间基本上为白天的某个时间段,因门票和开放时间的关系,其服务对象人群相对较窄。而现代城市居民对具备休憩、游览的公共空间包含封闭式公园有了新的要求,就是“回归人本”这就要求封闭式公园能从城市居民的角度以开放的方式给予居民健身、散步、玩耍娱乐、社交等活动不限时段的提供场所,满足高密度人群的活动和审美需求。

2.3封闭式公园景观效果有待改进。封闭式公园基础设施相对陈旧,景观小品及设施因建设时代久远、缺乏维护导致局部损坏,品质低下。植物配置单调,植被退化,导致局部地方某些植物疯长,有的植物生长不良,景观效果较差。

3、“有机更新”在封闭式公园敞园改造中的应用

3.1、“有机更新”理论概述

“按照城市内在的发展规律,顺应城市肌理,在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探求城市的更新与发展。”吴良镛先生提出的“有机更新”理论对城市中已不适应一体化城市社会生活的地区作必要的改建,使之重新发展和繁荣。封闭式公园作为建国以来主要提供给城市居民的休憩场所,随着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其在时间、空间、景观需求上所承担的功能已不能适应城市社会生活,封闭式公园更新为开放式公园成为必然。根据“有机更新”理论,公园发展如同生物有机体的生长过程,应该不断去掉旧的、腐败的部分,生长出新的内容,但这种新的内容还应具有原有结构的特征,也就是顺从公园原有的机理进行有机更新。

3.2有机更新理论在彭祖园敞园改造中的应用

针对彭祖园存在的客观实际问题与城市发展、居民需求的矛盾,在充分了解公园历史、现状、文脉环境的基础上,尊重公园历史和现有景观,对其进行适当的修缮、改造,以达到提升景观品质的目的。在彭祖园敞园的具体改造上主要从空间布局上、功能上、景观上进行有机更新,使之更好的融合在城市空间之中,满足城市居民“回归人本”的需求,进而提升城市品位。

3.2.1、规划布局的有机更新

彭祖园里有寿山、福山、有不老湖,公园兴建时定义为古典园林,随着城市的发展,彭祖园愈来愈不能满足城市居民的需求。根据有机更新理论,改造时应不断去除旧的、不适应公园发展的东西,以新的符合公园发展的景观予以取代。取代的景观还应具有原来景观的特征,因此,“有机更新”目标为开放式公园,即敞园改造,根据原有的山水布局框架,在不改变原有框架特征的基础上,敞园定位为“江南水乡生态园林”。围绕着不老湖,针对西侧泰山路的大人流,将封闭围墙予以拆除,沿着0.9公里的不老湖景观带设置了三座不同形式的亲水平台,加强了公园与周边空间的联系和公园的可达性,达到了敞园的目的。同时围绕着河道设计了适度体量假山瀑布、观景石滩、临水步道等濒水景点,以及改混凝土驳岸为莲花石自然驳岸等岸线处理把现代园林简洁、流畅、大空间、大手笔的表现手法与古典园林中的曲径通幽、步移景异、小中见大、先扬后抑以及夹景、借景、框景等传统手法比较有效、合理、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充分展现了园林景观艺术的空间变化的韵律。开放后的彭祖园与周边的云龙山、小泰山、凤凰山山林景观以及东坡广场等共同勾画了一幅生态型都市生活的美丽画卷。

3.2.2功能上的有机更新

景观改造论文篇6

[作者简介] 王芳,华侨大学旅游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城市景观设计,福建 泉州,362021;李洪波,华侨大学旅游学院副教授,福建 泉州,362021

[中图分类号] TU98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23(2012)08-0039-0008

一、前 言

城市公园是城市园林绿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现实使用过程中总是存在诸多问题需要进一步改造和完善,但改造设计并非随心所欲,景观改造设计中进行有效成本控制是实现经济投入产出比最大化的重要途径。当前景观规划设计研究方法多采用定性描述,如调查问卷法、访谈法、观察法等,一旦涉及成本控制,必须数量化,定性描述和定量分析就成为必要,然而规划设计中定量分析缺乏相应理论与方法指导,因此迫切需要引入具有实际应用价值的的定量科学研究方法。

当前规划设计研究方法运用于建筑学和城市规划领域较多,定性描述与定量分析相结合,如日本建筑学会《针对建筑学·城市规划的调查分析方法》(1998年)提出访问类、观察类、捕捉意识类、实验类和资料调查类等5类研究方法[1];章俊华《规划设计学中的调查分析方法和实践》(2005年)提出层次分析法、线性规划法等多种研究方法[2]。景观设计成本控制借用相关领域研究方法进行定性描述的较多,一般集中于局部景观要素、或者是对比分析、或者是某种技术等手段方法,如Jimena Martignoni《论低成本理念的设计典范——阿根廷Complejo Tronador居住区设计》(2008年)从地下停车场及地面绿化、基础设施、雨水收集、植物选择等方面考虑节省成本[3];徐晞在《关于中美两国之景观规划设计的比较》(2008年)中对比分析中美两国在公园入口、山径园路、校园住区广场和绿化植栽四种景观局部空间设计与建设管理类型等所包含的低成本设计思想[4];斯蒂芬·莱曼在《可持续的城市生长》(2009年)中阐述城市景观设计应充分运用科学技术降低景观建设成本[5];戴维·埃利斯在《以可持续设计营造景观特征》(2009年)中提倡“以垃圾塑造景观”的低成本景观设计方法[6];王芳在《低成本景观设计研究》(2010年)中从设计角度进行景观成本控制分析[7]。也有学者从不同角度探讨景观成本描述性分析,如曹文波、刘紫薇等在《景观设计中的目标成本管理研究》(2008年)中针对目标成本探讨关于目标成本的制定与分析考评方法[8]。林小玲在《昆明城市居住区植物使用成本控制研究》(2008年)中主要运用AHP层次分析法来分析植物使用与成本控制之间的关系[9]。

二、研究方法和模型

本文选用调查问卷法、多重比较法和线性规划法等多种研究方法,设计景观改造成本控制的模型。该模型的核心研究思路是:通过调查问卷法分析使用者景观感知,获得基础数据;运用多重比较法进行比较检定,选择景观变量因子;通过线性规划法进行定量化分析,以目标值和制约条件获得最适解(见表1)。

1. 通过实地调研确定现状存在问题及有可能需要进行改造的景观元素;

2. 通过问卷调查收集景观使用者对景观改造的意见;

3. 运用多重比较法判定需要进行改造的景观元素;

4. 对目标改造景观进行功能分区的划定;

5. 确定需要改造的景观元素的市场造价;

6. 运用线性规划法获得满足低成本景观改造的最适解;

7. 分析满足最适解的景观调整方案,并利用方案指导景观改造设计。

三、模型应用——以西湖公园为例

(一)西湖公园概况

西湖公园位于泉州市区西北部清源山南麓,是西北洋滞洪排涝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泉州市新十八景之一“西湖烟霞”。 西湖公园以水上古典园林风格设计和建设,占地面积约100公顷,其中水域面积82.28ha,陆地面积17.72 ha,绿化面积19 ha,全园共种植绿化植物达200多种,主要景点有风起筝飞、刺桐双塔、古城揽胜、清源晚钟、远峰近月、双岛鹭鸣和玉桥荷色(见图1)。

(二)西湖公园改造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1. 西湖公园现状存在问题

通过实地调研与考察,以及与西湖公园游客和管理者访谈,西湖公园景观现状存在以下主要问题:

(1)功能主题不明确

除入口广场和李贽纪念广场外,其他区域没有明显的活动主题和活动设施,也缺乏对不同年龄层游客提供相应的活动设施和场地,造成局部活动混乱,导致公园管理难度增加。

(2)道路系统不完善

首先,道路系统不循环,公园道路只有沿湖主道路、环园主道路,以及局部围绕主题景点的次级道路,且沿湖道路与环公园道路之间的联系并不密切,缺少汀步、园径与游步道的连接,使得游客游园时不得不走回头路或者绕行,或者干脆践踏草地;其次亲水道路的缺失,公园内水域面积较大,但几乎没有亲水道路,未满足人对水体景观的参与性和亲水性。

(3)硬质景观尺度过大

无论是入口广场,或是入口建筑物都给人大而空感觉,竖向立面设计不丰富,平面设计缺乏软质景观穿插。

(4)植物配置不合理

公园植物景观整体上做到了乔、灌、草相结合的配置,但是局部地段大面积密植树林,而有的地方寸草不生,未做到植物合理配置应有的疏密有致,同时缺乏丰富的林缘线景观变化;主干道也缺乏行道树遮阴,环公园道路周围主要栽植灌木类,在南方炎热夏季未满足遮阴庇护功能,这降低了公园和园林设施的利用率。

2. 西湖公园景观改造的必要性

本文通过问卷调查法确定是否有必要对西湖公园进行景观调整和改造。笔者发放问卷历时两天,发放问卷450份,回收有效问卷386份,有效回收率85.8%,发放对象为西湖公园游客,发放地点为西湖公园各个景点和功能分区。

根据问卷调查内容显示,游客对现阶段西湖公园的景观满意度低,满意和基本满意现阶段西湖公园景观规划设计的人数为129个,仅占到总人数的33.1%。另外,认为西湖公园很有必要和有必要进行景观改造的游客人数为290名,占到调查总人数的百分之75.1%。因此,西湖公园有针对存在问题进行改造的必要性。

3. 西湖公园景观改造的可行性

西湖公园自1999年6月破土动工至今,一直在陆续地进行新建和改造工程,从西湖公园管理处得知,西湖公园正在积极筹划景观进一步调整与改造的工作,并具备相应资金支持。

(三)模型应用

1. 确定西湖公园可能需要改造的景观元素

基于调研实践和统计数据,依据西湖公园景观现状存在问题,暂定可能需要调整和改造的景观要素为:(1)广场; (2)景观设施;(3)树木栽植量;(4)园路;(5)水面;(6)花坛;(7)草坪;(8)入口;(9)座椅;(10)果皮箱;(11)公厕。

2. 利用问卷调查收集游客意见

在本文发放的问卷调查中,问卷调查对象认为西湖公园很有必要或有必要进行改造的共290名游客,这290名游客对各项景观要素按增加、维持现状、减少3方面进行再选择,调查结果见表2。

3. 运用多重比较法判定需要改造的景观要素

被调查的使用者对公园内构成要素分别作出各自的选择。为做出正确判断,采用多重比较法进行鉴定[2],其鉴定结果见表3。

从表中可以看出存在组间差异(即差异不是因为统计误差引起,即具有统计学意义,表中以表示)的只有广场、园路、水面、草坪4种要素,而对于其他的景观要素,其中差异在统计学上是无意义的(表中用表示)。也就是说可以认为这种差异“不存在”。经过多重比较鉴定,根据使用者要求判断西湖公园内11项要素中除了广场、园路、水面、草坪4种要素外,其他要素均维持现状。结合现场实地调研及公园管理者访谈,以及咨询相关专家建议,其结果与使用者的需求基本一致。因此,对广场、园路、水面、草坪进行针对性分析。

4. 确定改造地段的功能分区

(1)改造区域的确定

西湖公园沿湖区域中被完全开发利用的区域是北入口与南入口划线为界的西部,其余部分处于待开发状态或者不经常被游客利用。西湖公园除沿湖区域外分为4个岛3片水域,其中鹭岛、花果岛是为鸟类保留的自然栖息地,不接待参观游客;桃花岛现处于开发修建状态,所以被游客大量使用的仅为中心岛。并且,三片水域中仅有西南水域开发水上游乐活动项目。依据现有状况,本文中研究改造地段定为图2中的部分区域。

(2)功能分区的确定

在改造区域中,依据主入口划分与景点区分,将改造区域再细分为A、B、C、D四个区(见图2),A区包括北大门入口与西北沿湖区域;B区包括西大门入口与西段沿湖区域;C区包括西南段沿湖区域与部分水域;D区包括中心岛,南大门入口,南段沿湖区域及剩余水域。其中,C、D区域水域的划分以公园西南角顶点与二十一孔桥东端的连线为分界线。这样分区使得各分区面积不会相差太大,便于统计各分区中的各项景观要素面积,各分区有其重点景点,游客利用率不会相差过大。

5. 确定所选景观要素的市场价格

价格确定主要是为成本控制模型提供决定系数。这里价格是各景观元素修建和养护的造价。同一景观元素由于型号材质不同,本身材料价格变化幅度就很大,所以价格参考改造区域内原本各景观要素造价来确定,利用资料查询和市场调查方法来获得价格数据。

(1)广场造价确定:研究区域中的广场铺装使用材料均为花岗岩,根据当地石材市场价格调查,将广场造价定为150元/ m2。

(2)园路造价确定:园路在研究区域中大致分为两种铺设类型,即花岗岩内嵌福建红砖(胭脂砖)和花岗岩中间嵌盲道,两侧为透水砖。园路主要按以上两种园路的造价定价,假设两种类型的园路各占一半,依照以上材质组合,以及考虑有一半园路具有沿湖护栏,确定市场造价为200元/ m2。

(3)水体造价的确定:通常水景造价在景观造价中的价格最为昂贵,但是西湖公园情况有所不同,其水体为自然水体,造价费用主要体现在驳岸与池底的建造以及日常养护管理方面,依照西北洋防洪排涝管理处提供的数据,水面单位价格定为45元/ m2。

(4)草地造价的确定:西湖公园中草皮有马尼拉和中华结缕草两种,这两种的市场均价均为3元/ m2,栽植养护按粗放式管理为主,养护费用定在7元/ m2,所以草地价格定为10元/ m2。

6. 运用线性规划法确定公园景观改造的最适成本

本文研究景观改造主要体现在广场、园路、水面、草地四种元素面积大小上的调整。经过分析,由于总面积的值保持在一定范围之内(下限值为现在四种元素面积之和,上限值为四种元素面积之和再加上其他备用地的面积)。这四种要素之间成一定的对应关系,一种元素面积的上升或下降必然会影响到其他元素面积的改变。因此,改造景观总成本的确定就是依靠这四种元素各自占到的面积及其造价来确定。为求出经济成本最低的最优解值,可利用线性规划法进行分析。

(1)线性规划法的标准模型[2]:

目标函数 f = c■X■ + c■ X■ + c■ X■ +……+ c■ X■

最大值Max f ;最小值Min f

制约条件:∑a■ X■ ≤ (= 、≥) b■ (i=1,2,……,m);X■≥0 (j = 1,2,……,n)

1)决定变数(Xj)(决定变数指各景观要素的面积量)

广场——X■、园路——X■、水面——X■、草坪——X■

2)决定变数系数(a■)

设改造区域内分区A、B、C、D中四种要素面积各自所占百分率为决定变数系数。

3)限定量(b■)

设四种要素各自的总面积和在各分区中所占的面积的百分率为限定量(见表4)。

4)决定系数 (cn)

设四要素的造价为决定系数(要素数量和单价见表5)。

5)目标函数

设目标函数最适值的必要条件为造价,并取它的最小值,表示为:

Min f= c■X■ + c■ X■ + c■ X■ +……+ c■ X■

表6中制约式I为现状的制约条件(2-1式、2-2式),其下限量为现在四种景观要素面积的总和,因为不能让原有景观用地变成闲置用地,所以改造后面积不能小于现有面积。其上限值为现有四种景观要素面积总和再加上备用地面积,因为改造过程中可把所有备用地都充分进行利用。

制约式II为分区A、B、C、D的制约条件(2-3式~2-6式); 4式分别有两种选择的可能,即≥或≤。限定广场、园路、水面、草坪四要素在各个分区中所占面积的比例不变,在总体改造区域中,四项要素各自总面积可以通过改造使其大于、等于、或者小于等于原有面积。

制约式III为各景观要素面积的制约式(2-7式~2-11式)。按照调查问卷的结果来限定。即表示广场需要减小面积,水面需要减小面积,园路需要增加面积,草地需要增加面积。

用重复顺列(n=nr),可以得知有16种组合的存在(见表7,表7中表示有解,表示无解)计算结果中满足所有制约条件的可能解有10个(见表8)。

(2)计算结果分析

排除不适解:由于西湖公园作为满足大众休闲需求的公园,必然需要广场这一景观元素为游客的休闲、集会活动提供场地,所以在解值中X1为0的解予以排除,故排除解03、解04、解05、解07、解08、解13。

选择最适解:比较解01、解02、解06和解14,目标函数值最小的是解01。所以选定解01为最优解。

此时,改造区域内最小目标值为13129244元,(目标值即翻新改造后四种景观要素的造价总和)。满足最小目标值的改造方法为广场面积比现有面积减少25480 m2,园路面积保持不变,水面面积比现有面积减少12704 m2,草坪面积比现有面积增加44494 m2(见表9)。总面积比现有面积扩大6311 m2,既改造中利用所有备用地。

7. 西湖公园改造措施

西湖公园进行景观改造,可依据上述结论实现低成本改造设计。

(1)广场改造

现状西大门入口广场和北大门入口广场都比较空旷,景观丰富度低,而两广场都作为承接大型活动和重大节日聚会集散地的功能造成不必要的重复。按照成本控制结论,改造过程中广场面积应该比现有面积要缩小25480 m2,这意味着西大门入口广场或北大门入口广场其中一个应该完全撤除,仅保留入口,大而空的硬质铺地改造为绿地软质景观。绿地中也可以点缀几个小广场,在小广场上安放健身娱乐设施并且穿插一些绿色元素,或者修建树阵广场营造安静休息区。这样改造既可以使功能分区更加明确,又能解决人对现状硬质景观尺度不满的问题。

(2)园路改造

现状部分地段存在园路缺失现象,在成本控制结论中显示,园路不增加时成本最低,所以道路系统需要在总面积不改变情况下进行调整,取消不必要的道路,主要用来增加沿湖主路与环园主路之间的连接路。形式可以采用相对低价且具有良好景观效果的碎石汀步或卵石步道。另外,由于环园主路现状使用率较低,而且宽度为3m,显得较宽,所以建议部分环园路可以在两侧利用卵石堆砌各修建半米宽的健康步道,中间2m保持原有形式,这样在尽量节省成本的前提下增加园路景观的趣味性,提高园路利用率。

(3)水域改造

大部分游客都认为现状水域面积过大并且缺少亲水景观设施,按照成本控制结论,水面面积应调整到比现有面积缩小12704 m2,这一调整保证了总体防洪水域大于80 ha的限制条件,是可行的。在改造过程中,可在利用原有游船码头基础上扩建亲水木平台,修建亲水木栈道,这样既能扩大滨水活动场地面积,减少水域面积过大造成的空旷感,同时节省填湖造陆的费用。

(4)绿地改造

改造区域内存在主要问题是现状绿化量不足,硬质景观中缺乏软质景观穿插,植物配置不合理等,按照成本控制结论,草坪面积应比现有面积增加44494 m2,这些绿地的增加主要是为软化硬质景观。按照通常公园草坪与灌木种植比例为7∶3的规律(草坪铺设一般为10元/m2, 而灌木往往高达100元/ m2),应该减少成本高又不能发挥实用功效大面积造型灌木带的应用。同时入口广场增加绿化,主道路两侧尽量种植具有遮阴效果的乔木,并充分利用节点景观树。

三、模型的适用性和局限性

任何模型的实际运用总有一定条件的适用性,总有或多或少的局限性,公园景观改造成本控制模型也是如此。

(一)景观改造成本控制模型优点及适用性

公园景观改造成本控制模型以规划设计学中的调查与实践分析为依托,运用调查问卷法、多重分析法、线性规划法等科学的调查研究方法,对公园景观改造成本控制进行定性描述和定量分析,其结果具有较高的科学性和准确性;同时,此模型将方法探讨及操作过程进行了详解分析,各过程及步骤都较为直观明了,具有较好的参考性和可操作性。

本文研究成本控制模型主要适用于城市人工景观,例如城市休闲公园,城市居住区公园,城市居住小区游园,游乐公园等人工建造痕迹明显的公园。因为本文研究成本控制模型主要是从景观元素数量上的调整来进行最适成本分析。而对于自然风光为主的景区,由于无法任意对自然景观元素的面积进行增减调整,所以不适用本文研究的成本控制模型。

(二)景观改造成本控制模型在应用中的局限性

1. 价值量化的局限性

改造目的是为提高景观价值,然而提高景观功能价值(即满足使用者需求)仅仅是提高景观价值的一部分,景观价值还包括生态价值,视觉审美价值,如何确定这两部分价值并且把量化数据运用在成本控制模型中是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对此未作深入探讨。

2. 资料获取的局限性

第一,获得的景观元素造价资料是不准确的,造价因素确定本身要考虑景观元素材料价格与人工修建费用两大部分,材料价格由于市场情况的波动以及采购过程中的人为因素,单纯以市场价格确定均值过于粗糙。而人工修建费用通常是根据相关建设单位的拨款定额来确定。由于笔者获取相关资料有限,本文中景观造价的确定主要参照当地公园景观造价经验值。价格作为决定系数,如果经验值与实际值存在偏差过大,就会影响到计算最终结果,特别对价格相近的景观元素,它们之间数量比例调整会受到较大干扰。

第二,获取游客意见途径是通过问卷调查法,样本数数量直接影响问卷调查的结果。本文针对386份有效问卷进行分析,但这些样本也不足以概括所有游客的想法,也可能会造成最后结果的误差。同时游客意见不一定专业,其结果也会造成偏差,需要参考管理者及专家意见进行修正。

3. 利用多重比较法的局限性

多重比较法本身在成本控制模型中的利用中不存在理论上局限,但是目前统计学专家之间对某些多重比较检定法的争论还未能得出明确结果,这是实际应用中的局限性。

4. 利用线性规划法的局限性

运用线性规划法首先要找出决定变数,决定变数系数,限定量,决定系数四大量,但是如果分析的改造元素无法靠面积来确定限定量时,此时运用线性规划法就显得意义不大。例如改造要素中包含公厕要素,按照线性规划法分析,公厕个数越少越节约成本,这样结果就没有发挥出实际意义。

其次,目标函数式确定的值是改造区域内景观要素完全进行改造翻新的成本总和。而在实际改造中,多数原有景观会得以保留,只是在原有景观基础上进行扩建或局部调整为其他景观。所以得到的成本目标值是不准确的。但由于本文想要得到的结果是各种元素的面积应该调整多少才能使得造价最低,而并不是把重点放在改造成本预算上,所以计算结果依然有很大参考价值。

另外,由于方法限制,制约条件式中决定变数系数是定值,在本文中限定广场、园路、水面、草坪四要素在各个分区中所占面积的比例不变,这样限定属于假定,而在实际改造过程中,这些百分比并不一定固定不变,有时候正是这种比例调整才使改造更具有现实意义。

5. 精确结果导致的局限性

以量化方式确定景观改造成本控制模型得到的结果是精确数字,这些数字是用数学方法分析出的满足成本最小的最优解,没有完全结合实际改造中具体设计要求。所以,把精确数值作为结论导致在实际操作中不能完全按照计算结果进行改造,理论值只能作为参考值,指导改造设计中景观元素布置和尺度确定。

四、结 语

本文尝试从定量分析角度探讨城市公园景观改造设计中的成本控制方法,研究成本控制模型的实际应用。但是由于景观设计是一门多学科交叉的科学,尤其是在景观改造设计中,需要分析考虑的限制因素很多,单纯依靠本文设计的成本控制模型来确定景观改造方案仍然存在很多现实问题。随着城市公园的发展,低成本公园景观改造设计必然会受到越来越多的人的关注,相信在未来研究过程中,科学定量化研究方法一定会成为景观设计领域中的主流研究方法并且将得到不断地完善和改进。

[参考文献]

[1][日本]日本建筑学会.针对建筑学·城市规划的调查分析方法[M].日本:井上书院,1998.

[2]章俊华.规划设计学中的调查分析与实践[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3][阿根廷]Jimena Martignoni.论低成本理念的设计典范——阿根廷Complejo Tronador居住区设计[A].景观设计[C].大连:大连理工出版社,2008.

[4]徐晞.关于中美两国之低成本景观规划设计的比较[A].景观设计[C].大连:大连理工出版社,2008.

[5][澳]斯蒂芬·莱曼.可持续的城市生长[J].张纪军,译.风景园林,2009.

[6][英]戴维·埃利斯.以可持续设计营造景观特征[J].王霞,译.风景园林,2009,(1).

景观改造论文篇7

墓园;景观设计;设计方法

1墓园发展的背景

通俗讲,墓园是为逝者公民提供遗体或骨灰安葬的公共场所,是公墓的现代化演变。我国是一个人口众多的国家,随着人口老龄化日益严重,年死亡人数正在迅速增长。据统计,近年来每年的死亡人数在800万以上。由于中国人一直有“入土为安”的传统思想,并且国家政策已限制各地胡乱下葬,因此,使得一些城市大量新建墓园。我国已经拥有2000多个殡葬园区,它们已经成为城市生活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公墓的景观建设还处于起步阶段,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城市用地资源紧张和墓地需求量大两者间的矛盾。现在墓园仅仅是人们为了纪念己故亲人才会进入的场所,而其它时间却少有人进入。

2墓园景观存在问题的原因

2.1城市的扩张和公墓需求增加当今社会,人口过度膨胀,特别是城市人口的迅速增长,导致人口老龄化严重,公墓建设也随着巨大需求迅速增加,使得一些城市墓葬用地扩展过快,导致大部分墓园缺少设计,建设带有很大的随意性。

2.2中国的殡葬文化中国受封建思想的影响,平民百姓的坟冢毫无美观可言,气氛阴森,让人毛骨悚然、避之不及。改革开放以后,随着园林艺术的复兴和人们思想上的解放,人们的观念才有所转变,但是我国现代公共墓园的建设起步较晚,人们对于墓园的普遍认识还停留在祭祀烧纸传统观念中,加之中国人对鬼神由来已久的敬畏心理及落后的殡葬观念影响,滋长了不良殡葬观念的畸形生长。

2.3墓园景观缺失情感设计中国墓园的景观设计仅能满足最简单的功能耍求,设计师通常只是参考公园的设计方法,简单地将公园和墓地结合。墓地是人们祭奠亲人的地方,是人类情感和精神的载体,公墓的情感寄托是公墓的灵魂所在,但是,我国墓园对精神空间和情感的设计思考不够,缺少情感氛围的营造。

3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3.1目的研究墓园景观设计,除了使墓园满足基本使用功能需求外,还要充分满足在墓园活动者的生理、心理和行为特性,以及风俗文化、生活环境、历史背景等方面的需求。要求墓园的设计能满足人在墓园中对尺度、功能等的生理需求,同时满足人在公园中能够实现交往,获得美的享受,精神上的放松或共鸣等心理需求,让使用者与景观保持一种融洽和谐的关系,并提炼出能让人们解读、传达感情的元素。

3.2意义墓园作为城市的产物,与城市发展紧密联系。墓园景观的改善可以提升公墓用地的利用价值,缓解墓园对城市发展、城市风貌带来的负面影响和改善城市人居环境。用人性化的景观设计思想来改造、建立公墓,消除了人们对墓地的畏惧感和对城市风貌和城市生活空间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这一方式能有效提升公墓用地的利用价值,缓解生活空间与殡葬用地之间的矛盾,使墓园不仅是城市的殡葬用地,还是具有浓郁人文气息的公共绿地,并且对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文明需求具有积极意义。

4解决的方法

4.1相关理论研究和文献收集通过研究风水理论、中国造园学理论、人性化设计、环境行为学理论、城市生态学理论、地域文脉理论、中国殡葬文化、景观设计学理论等相关理论研究及应用,为课题的研究提供理论背景,在相关理论的支撑下,确定研究的目标、理念、原则及方法,并最终建立人性化墓园设计理论体系。

4.2实地调研和文献收集对我国具有代表性的墓园进行走访调查,并从墓园传统殡葬观的应用、传统风格的塑造、墓园景观环境的营造、墓园人文环境的氛围烘托等几个层面入手。根据论文的研究角度,调研国内比较有代表性的墓园,重点调研一些经济较发达地区,兼顾经济水平低地区的墓园。重点调查具有传统风格、韵味,以人文理念建立优秀墓园,有侧重点地调查一些国内传统公墓的建设情况。在实地调研过程中,注意图像和文字资料的收集。

景观改造论文篇8

随着城市产业的发展,新型产业不断涌现,工业用地中的建筑形态及用地性质则会发生改变,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历史的沉淀,传统工业遗迹越来越具有“化石标准”的意义,传统工业文化逐渐成为城市历史文化遗产的一部分,作为时代变迁的见证,价值大大增加。生锈的铁板,破旧的管道和厂房等被加以利用,改造设计,饱含技术之美。作为近现代城市发展的见证,工业设施建造所应用的材料,造就的场地肌理和结构形式与古代宫殿、城池和庙宇一样成为历史文化印记,存在于城市中,昭示着城市的发展变化。[1]

而如何让人们能与场地发生联系,如何将这一份工业文化遗产打造成与现代城市接轨的形态,如果营造场所体验,则是旧工业区改造中所需要思考的首要问题。旧工业区景观改造索要遵循的最大原则是尽量在不破坏场地原有肌理和原有材料的基础上来进行设计。

2、旧工业区改造景观体验感知

景观体验可谓人们对景观认知的一种本能。身体通过不断地移动来感知环境,当同等的生命力量反馈回来时,就会直接震撼人的心灵,这就是体验“以身体之、以心验之”的过程。人对景观的体验首先从视觉开始的, 通过视觉体验到景观所具有的形状、尺度、色彩、肌理等。然而, 视觉仅仅是景观体验的起点, 决不是全过程, 更不是目标。景观体验不但是视野所及区域的体验,还包括身体各种感官的共同体验相互作用,旧工业区改造所营造的景观氛围,则是要向体验者传达工业文化历史感,让体验者身处其中,眼观工业构筑与建材,手抚铁板锈迹斑斑,耳听绿枝间小鸟啼叫,都是景观体验的人体感知,这些元素一起,构成体验者的全部感知。

景观体验最小单位是个体,景观体验的个体感知最关键的部分则是景观给体验者带来的有意识与无意识的景观场景感。景观体验还需得社会认同。社会认同是从社会学和社会心理学的角度,在个人体验的基础上,研究景观中群体活动发生、发展及变化的规律。景观体验的社会认同,不是一个固定的或单一的实体,而是一种认识、一种态度、一种趋向和一个过程。[2]

3、旧工业区景观体验的案例研究

中山市岐江公园前身为粤中造船厂,工业遗产改造没有走之前的彻底拆除重建的路线,也没有绝对保守的保留遗址和恢复原貌,而是适度保留了有景观价值的厂房和机器,并注入新的设计元素、新的形式来满足现代人的使用功能,既赋予场所新的血液,又凸显了场所的工业特质,向人们讲述着工厂的记忆。亲水、保护生态是岐江公园的特色之一,因此延续了驳岸和水体的基本形式,厂区内遗留的工业零部件和生产机器,它们反映出不同时代的工业特质。对些构造物和机器有选择的进行保留,并结合场地的改造,成为场所中重要的景观元素,植染着场所的气氛。

改造的目的就是为了不断的迎合现代人对审美价值和功能需求的变化,所以我们将最能体现场所特点的构筑物最大限度的保留,并对原有的形式进行修饰,创造出新的景观形式,更艺术化的让游客感受到当时工人生产生活的场景,展现了场所的内涵和价值。船坞将钢架结构的船玛作为船厂的纪念物保留,在船坞中插入公共设施和游船码头,新旧设计各自承担着不同的功能,形成过去与现代鲜明对比的景观效果。

设计者把对场所精神的诠释转换成了设计语言,运用米字结构、直线、方形和重复的秩序等景观形式,为游人的体验提供了再生的空间,实现物质与精神的再生。

4、结论(景观体验的意义)

以体验为核心进行景观规律的研究,目的是探求不同景观场景与体验之间的关系,为确定景观的最终形态提供依据和帮助。体验研究是对过程的研究,而不是对某个现象的研究;是对人在景观中活动方式和方法的研究,而不是对景观静态形式和空间的研究。研究的主体和重点是景观与体验者之间的互动过程,即揭示景观形式和空间与景观互动之间的内在规律,研究的范围和主体始终围绕“活动者”展开。

景观不是绿化堆砌的代名词,也不是盲目的绿色铺满,景观需要考虑使用者的体验,考虑景观如何与使用者互动,发生联系。以文化历史为主体的景观项目,修复和更新的主要目的是营造具有特定文化氛围的体验空间,深入挖掘设计场所所具有的特性,然后将其更好的变现出来。

任何现象都是扑朔迷离的, 只有抓住事物本质, 方能保持清醒的头脑。人们对景观物境、情境、意境这三个层面的体验过程中有时可能是不完整的, 有时又是循环反复的。无论是哪个层次, 设计者在景观设计过程中, 都要充分把握好审美者景观体验过程的复杂性, 以此作为景观设计的指导, 使物尽其貌, 景尽其态, 人尽其兴, 尽可能地使人从各个层面获得完整的景观体验。同时, 从物境到情境再到意境的景观审美体验过程中, 从最初的景观形式设计到最终的景观意境创造, 是审美者和设计者相互影响制约、不断交流对话的体验过程。审美者的景观体验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景观设计, 景观设计师所能做的就是提供这些景观体验的潜在可能性, 找回人性中的真善美, 体现人类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完善结合的情怀, 使人们获得多层次的体验, 拥有一份精神与文化上的底蕴与自信。

[参考文献]:

[1] 刘伯英.冯钟平.城市工业用地更新与工业遗产保护[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

景观改造论文篇9

而园林专业的教学特色,除了具备上述专业教育的统一特点外,更多的则体现在其与多个学科的相互联系和渗透中。由于园林与建筑、规划、生态游憩、环境保护等多个学科的知识体系都有相互嵌入和补充的版块,随着整个园林学科的发展,知识结构体系也在不断的扩展。要实现教学内容如此规模的扩展,就必须按照园林专业的现代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框架设置课程。

一、园林植物造景的课程内容和要求

《园林植物造景》是风景园林专业的必修课程,此课程是以园林树木学、花卉学、园林设计初步、园林建筑、园林规划设计等课程为基础的专业课程,也是风景园林设计等后续课程的重要依据。[1]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掌握种植设计的基本原则及布局、技法,绘制空间合理、景观合宜的各类植物种植类型。学生可通过植物造景设计的各种表现技法,灵活运用不同种类植物进行造景设计的培养。

园林植物造景的课程由包含理论及设计两方面。包括园林植物造景的类型特点、表现技法、美学特性、生态学原理、植物造景的原则方式,以及植物造景程序;设计部分则是通过案例解析及实作联系,逐渐掌握在已完成的地形、道路、山水、建筑等园林要素的绿地种植设计。

由于园林植物造景是一门设计学和植物学交叉结合的学科课程,因此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设计表现能力和艺术审美情操,同时具有扎实的植物学科基础,即:能熟识各类树木、花卉的品种及其生态习性、观赏特性等。

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学生专业基础知识不扎实

大部分的学生,在接触本课程前,对园林树木、园林花卉仅停留在常见植物的表层认知上,对各类植物的生态特点、生物学特性、观赏特性均不了解,对怎么去运用和搭配组合植物没有形成知识框架和思维模式,仅仅通过自身的审美来确定“好看”或者是“不好看”。由于对植物了解的不透彻,往往也会忽略一些重要的信息和设计参考要素。例如:很多学生在对植物设计的应用中,局限于园林植物的花、果、叶的视觉观赏效果,而忽略了植物的芳香、质感、姿态等特性,而这些特性通常是营造一个景观优美的生态植物群落所必不可少的信息。

(二)设计水平较低

首先是学生的设计表现手法、表达能力欠佳。学生绘制设计图时,内容表达不够规范、图样效果缺乏表现力。其次,所选园林植物种类单调,仅限几种常见品种。对于树种选择,没有统筹考虑,过于随意,没能遵循“适地适树”的原则。

(三)相关专业知识不够全面

学生对于查阅相关专业书籍资料,扩展园林植物知识,缺少能动积极性。因此,在对植物景观特点、文化内涵等方面理解不够深入,故而造成植物运用不当,设计说明文本编写不够详实、生动。

三、教学改革的初探

(一)丰富学生植物景观设计的理论知识

包括园林规划设计和园林植物的理论知识。在园林绿化景观中,植物是极其重要的设计要素,是使园林环境充满生机和美感的关键。因此,首先应提高学生对植物的认知水平,包括对中外古典园林植物造景特点,现代园林植物景观的了解;通过对园林植物的观赏特性、生态习性的了解,充分掌握如何恰到好处地利用和园林植物的姿态、体重、质感等特性来营造丰富的视觉景观,同时让观赏者也充分通过嗅觉、味觉、触觉、听觉等其它感官,来享受植物的芳香、质感等特性,给我们生活增添的美。其次,需要通过加强植物配置方式,植物景观设计方法的学习,并且与园林规划设计的造景手法紧密结合,来体现植物个体和群体的形式美,突出植物种植与人工硬质景观之间的关系,以及反映人们在欣赏时产生的意境美。这就要求学生将借景、框景、引景、漏景等造景手法同植物的孤植、对植、丛植、列植、群植等配置方式充分利用结合起来,从而营造出丰富的园林植物景观。

(二)欣赏借鉴优秀的植物景观设计案例

园林植物造景作为一门设计类课程,要求学生更多地是要具有丰富多样的设计创新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因此,在教学中将理论的讲解、设计作业的练习、植物造景案例的引入有序地交叉结合起来,使学生的专业学习能与社会发展步伐保持一致。通过自然与种植设计、社会生活与种植设计—游憩空间、视觉景观与种植设计、审美意境与种植设计这四个主题内容,分别融入介绍先进的设计理念和一个或几个独特而又具有代表性的设计作品,让学生在案例的阅读、思考、分析、讨论中,建立起一套适合自己的完整而又严密的逻辑思维方法和思考问题的方式[2]。

(三)加强学生实作练习及实践性教学

首先是通过分组设计方案、演示方案等练习形式,来训练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及个人设计理念的表达能力。其次,在教学中适当安排学生外出参观实习。通过对一些优秀园林作品的参观及到施工现场的学习,可以促进学生对植物配置的认识。对于植物的观赏特性和规格大小,有更直接的感性认识,从而可以提高学生植物造景设计立面图、效果图以及种植施工图的绘制能力。

四、结论

园林植物造景设计是一门应用性较强的设计类课程。通过这门课的学习,让学生能将不同类型园林植物灵活配置,将园林植物与其他园林景观要素合理搭配,做出更好的设计作品,是我们专业教师需要不断努力,为之不断探索的方向。

[参考文献]

[1]王美仙,董丽,尹豪.“园林植物景观设计”实践教学改革初探?《中国林业教育》.2011年02期

景观改造论文篇10

1.1 后工业时代

后工业时代这个概念由美国学者丹尼尔・贝尔在20世纪五十年代末首次提出,它代表了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在工业革命之后,完成了工业化进程的“发达经济”阶段。这一阶段是与之前的工业化阶段相对应的,作为社会发展的必然经历,由农业时代工业时代,发展到了后工业时代。

20世纪六、七十年代以来,伴随着后工业时代的来临,传统工业不可避免地走向衰落,像钢铁制造、采矿业等产业被称为“夕阳产业”。另外,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从而导致被围合于城市中心地带的工业不断萎缩以及整治环境污染问题的需求愈加迫切,工业废弃地在这样的环境下产生,并日趋增多。

1.2 后工业景观与后工业景观设计

“后工业景观”是后工业时代的产物,其英文名是“post industrial landscape”,可以译作工业之后的景观,可以认为是重新利用工业弃气用地,改造设计出新的景观。后工业景观的对象是终止生产活动的工业区内的工业遗迹。

通过对这些工业元素的二次整合与设计,从工业遗存中挖掘美感,融合历史、文化、艺术与现实的功能需求,使之获得再生并赋予新的涵义。从狭义范畴来看,后工业景观设计是针对工业废弃地,以创造城市公共空间为目的,将其改造成为城市开放空间。

1.3 中西方发展进程对比

后工业景观设计起源于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欧美发达国家,90年代得到逐步发展而形成的一个景观设计领域。欧美等发达国家对工业地段的保护以及再利用,无论从时间上还是从模式以及实际策略上都比国内更系统和完善。

1.4 后工业景观设计语言的来源

20世纪60年代以后,抽象艺术,观念艺术与工业社会发生了碰撞,艺术不在是画廊,博物馆里才有的,而是更加抽象化,空间化,工业化。大地艺术营运而生。西方国家后工业景观的设计语言主要受到“大地艺术”的影响,“大地艺术”作品印象影响了后工业景观艺术形式。

20世纪70年代初,大地艺术家史密斯就将大地艺术与工业废弃地紧密的联系起来。大地艺术借助工业废气地这个载体,面对巨大的创作对象,运用艺术的表现手法,传递某种艺术观念。大地艺术对大地景观的改造使景观再生的手法更加多元,更加丰富,同时很好传递了后现代文化意识流中的观念思想,引导人们对我们目前生存环境进行思考和反思。

1.5 案例来源

后工业时代的概念首先由西方国家提出,也是西方国家较早地进入后工业时代,它们较早地意识到如何处理工业时代的工业遗存物,包括厂房及辅助建筑、工业设施、工业生产场地以及交通运输设施等,使其最大程度的保留这些见证历史发展进程,蕴藏城市文化脉络,饱含建筑再利用价值以及利于生态和谐平衡是后工业时代最具价值的景观设计议题之一。在这一发展过程中,先锋艺术与后工业景观不期而遇,为丰富后工业景观设计语言做出了贡献。由此可见,西方国家在后工业景观设计方面有良好的先天优势以及理论支持,为未来我国处理工业遗存与社会人文,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提供了值得借鉴的模式。在西方众多的后工业景观设计作品中,德国艾美溪河谷经过长期的规划设计和20多年的建设,成为世界瞩目的工业遗产景观公园,其中彼特・拉茨规划设计的杜伊斯堡公园是经典的成功案例。而上海国际节能环保园核心区,作为我国第一家以节能环保为主题的低碳绿色产业集聚区,标志着我国对后工业景观设计的重视和需求,以及对这一西方国家率先涉足的领域的探索。作为具有相似背景的工业废弃地改造项目,充分研究德国鲁尔区北杜伊斯堡景观公园景观设计项目,将上海国际节能环保园核心区景观设计与之比较,对于促进后工业景观在我国未来的发展具有非凡的意义。

2 项目概况

2.1 德国鲁尔区杜伊斯堡景观公园

德国鲁尔区杜伊斯堡景观公园作为后工业景观公园的典范,为在此之后世界范围内的后工业改造提供了宝贵的设计改造方法。

表1

2.2 上海国际节能环保园核心区景观设计

上海国际节能环保园核心区设计基于对工业遗产的综合价值分析和贯彻多功能复合的理念,试图切实体现节能环保理念,并尝试一些新的设计语言。

表2

3 案例分析

正如第一部分所言,后工业景观见证了历史发展进程,蕴藏着城市文化脉络,饱含建筑再利用价值,有利于生态和谐平衡。因此,旧工业厂区的改造,因其本身具有独特的工业历史的印记和所处区位的特殊,评估旧工业区改造实现历史价值、文脉价值、经济价值和生态价值的程度十分必要。本文将从这四个方面来分别探究德国鲁尔区杜伊斯堡景观公园和上海国际节能环保园核心区景观设计。

3.1 历史价值

城市旧工业厂区是人类文明进程的产物,是时代和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

杜伊斯堡景观公园所在的鲁尔区在历史上曾经是德国乃至整个欧洲的工业中心,埃姆舍地区成为受传统工业衰落后鲁尔区中受影响最深的一区。为推动该地区的生态环境和经济结构的更新和持续发展,因而启动的杜伊斯堡景观公园景观设计见证了德国工业的兴衰,具有空前的历史价值。从保留工业遗迹,实现其历史价值的角度看,杜伊斯堡景观公园在景观层次的梳理上体现了这一点。作为公园标高层次的最高层跌路公园,彼得・拉次设计其与高架步行道系统相结合,该层高出地面约12m,为行走其上的人们提供了独特的景观视域,通过楼梯,台阶等联结其他空间层次,增强了景观通达性。使游人能更好地纵观整个场地,体会场地留下的历史印记。

2006年6月上海铁合金厂停止生产,成为吴淞工业区转型的标志性事件。上海国际节能环保园见证了我国重视生态环境因而调整产业结构的过程,具有历史价值。在引导游人进入公园的铺装细部设计上由入口向公园内侧设置5块钢板,镶刻厂区从建立、形成、停产、转型和公园建成的5个重要的历史事件,意图向人们展示厂区的历史价值。

3.2 文脉价值

旧工业厂区往往被看成是一种城市的印记,我们应当把传承历史文脉作为推动城市价值提升的重要内容,旧工业厂区的改造对于是否能很好的传承其文脉价值,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有重要意义。

位于杜伊斯堡景观公园厂区中心位置的金属广场,作为公园的标志性景观,该广场由在地面上整齐排列的7×7共49块、每块重达7t~8t的方形铸铁板构成,彼得・拉兹对这些表面具有各异腐蚀状态的铸铁板拍照、编号,排列成抽象图案,并通过水在铁板表而的流动来象征钢铁加工制造的熔化和硬化过程。铁板在自然状态下继续被腐蚀,隐喻了对自然演变过程的尊重。这一设计手法正是大地艺术在场地中的完美体现,使得这片工业改造后的场地蕴含着丰富的文脉价值,使得游览其中的人们更亲近饱含艺术文化思想的过去。

上海国际节能环保园改造项目中把再生的空间当作是联系往日记忆的载体,同时也是现在和未来新的活动的媒体,它成为了过渡的场所,将过去与未来联系于现在。设计者在位于核心景观区的位置通过对场地的整合创造出了全新的空间――钢雕艺术展区。这一展区向游人开放,还承办了“2008上海国际创意产业活动周”的大型活动。场地的前身――上海铁合金厂由高能耗高污染的工厂转变成了节能示范基地,这一巧妙的设计提升了场地的文脉价值,是对我国节能环保这一理念的传承。

3.3 经济价值

城市旧工业厂区的改造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旧工业厂区建筑多为产业类建筑,建筑技术先进,稳定性强;建筑内部空间广阔,可利用性很大。厂房体量大,结构复杂,拆除成本高;如果在保留原厂房的基础上加以改造将会节约大量建造成本。

杜伊斯堡景观公园中的料仓花园将原有的矿石料仓拆除了顶盖,改造成了功能复合的综合活动场地,料仓花园的局部设有将废旧管道加以利用的儿童滑梯,某些墙壁设为共青少年攀爬的攀岩场地,其顶部设计的网状步行道使场地拥有多层次的道路系统,同时丰富有游人的体验享受。这些由原废弃地衍生出来的多种功能大大利用了原场地的遗存,其质量良好,是场地改造经济价值的体现。

环保园核心区景观范围位于环保园的中心部位,设计保留核心景观区主要在此过程中被充分发掘。具有价值的工业遗存,如大型的建筑构架,高耸的、具有地标性的除尘塔,设计精美的厂房、3m高的石墙及具有金属质感的不同色泽的矿渣等都得以保留和改造。入口景观区保留了原有植被以及质量较好的厂房,结合原有变电所及地源热泵机房,设置公园管理中心,为园区管理服务提供用房。

3.4 生态价值

旧工业厂区因其功能的特征,破坏了城市生态系统的平衡。在工厂的改造过程中,如何处理使水体,植被免受工业污水和排气的污染,提升场地的生态价值,是改造过程中需要重视的问题。

杜伊斯堡景观公园中的水公园是公园标高最低的层次,水公园由净化水渠、净水池、冷却池等水体构成。净化水渠是对山东向西流经整个厂区的埃姆舍河进行净化的河道。水渠两岸栽植了自由生长的植被,每隔一段距离布置有台阶和平台以满足游人亲水的需求。

宝山环保园核心区将利用丰富的天然降水和园区内屋面和地面的排水作为水景的来源。在地表采用渗水材料,形成良好的地表水循环。在循环过程中,对水质进行净化处理。再对重点景区的水利用水生植物做进一步的净化。其中水生植物最常见的有芦苇、旱伞草、美人蕉等。

4 结论

从前文的细致对比中,可以看出,上海国际节能环保园在景观改造的过程中,学习了西方国家对于后工业景观改造的一些态度,在提升场地的历史价值,文脉价值,经济价值和生态价值方面做出了贡献。但是,仍然会存在着注重视觉效果、流于形式的弊端。西方在后工业景观改造方面的优势恰恰体现在对景观层次的梳理与整合方面,德国鲁尔区杜伊斯堡景观公园在被改造之前是一块范围广阔、尺度巨大、景观破碎、布局混乱的园区,经过了彼得拉茨事务所的梳理、整合由四个景观层次组成的景体系,它们分别是水公园、铁路公园、公共使用区和公园道路系统四个景观层次。虽然后工业景观独特的设计特点和手法需要借鉴,但是如何升入理解场地的内在脉络,综合考虑历史文脉和生态系统,同时兼顾景观的多重层次,依然是更为重要也是更难以轻易掌握的,这也将成为我国后工业景观未来的努力方向。

【参考文献】

[1]高玮,陈刚.工业遗产改造中文化景观整合与表达[J].中国城市林业,2010(4).

景观改造论文篇11

1.文化可以改变景观

我们所说的景观:通常意义上包含两部分即:自然景观与人造景观。主要是指自然形成的或人工建造的景色、风光、风景等内容。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人工建造的景观都具有人为属性,也可以理解成有一定的文化性,因为人们在建筑景观时会根据自己以往的经验、习俗、审美判断等因素来加以建造,而这些又和自身的地理环境与需求密切相关。可以说,对原有自然界的景观进行构建时,其实是当地的文化不断在自然景观上施加外力的过程,这种过程导致自然景观朝着人的主观意愿方向发生变化。一方面一方面使自然景观转变为人工景观,另一方面又使人工景观不断发生变化与更新。犹如:农耕时期,人类为了生存,把自然景观改变成农田(农业景观)。工业革命以后,城市规模的扩大,这些自然景观和农业景观又发展成现在所谓的工业景观、城市景观。

2.文化可以构建景观

文化建造景观指的是人类根据自身的意识形态、人文传统、美学法则以及对环境的感知和认识等文化背景建造出各种类型的景观。例如西方园林之所以一直以来都呈现几何形态就是因为其“艺术哲学”。西方哲学一直都是“唯理”论,景观也是在这种理性思维下进行的构建,追求最完美的比例,与可以计算的形态,内在强大的逻辑,在这种美学思想的影响下而逐渐形成西方强调统一秩序、强调平衡对称、推崇圆、正方形等几何形式的西方园林。

3.景观影响文化

在文化建造与改造景观的同时、景观也从各个方面影响着文化。一定的文化特征必然与一定的景观特征相联系;例如我国的自然环境特征就对形成我国传统文化有着巨大的影响。我国由于位于亚洲的东端、四周被高山与海洋所包围、因而相对比较封闭,但我国幅员辽阔、气候与地理特征适合各种动植物生长、资源丰富,因而我国在相对独立与封闭的状态下自然形成了有别于西方的农业文明,这样的地理环境就造就了我国传统文化的典型内向型特征。同时,我国由于自古以来物质比较丰富,所以我国人民惯于自食其力,喜欢安定与和谐的生活,这一切最终造就了中国独特的“天人合一”的传统思想内涵,形成了中国文化崇尚自然、最求和谐的文化特征。

4.景观反映文化

人造景观是由文化不断构建和改变来的,反之不同人造景观肯定也反映着独特的文化,并可以被人感知。犹如,中国南方的园林,处处反映着中国传统文人精神,追求与自然和谐共生,天人合一的境界,亭台楼榭,隐秘在优美的环境当中,布局精巧,一步一景。而中国的皇家园林,则主要体现了皇家的威严,中轴线设计,金碧辉煌,色彩富丽,体现皇家体现中国皇家气派、庄严的感觉。

二、大学精神文化与校园景观之关系

1.校园景观体现大学精神文化

犹如景观与文化的关系,大学校园景观也应反映和传递大学精神文化。大学中师生在校园中经久不息的实践活动,不断铸造这大学的历史文化,形成独特的大学精神文华,而好的大学景观也反映这些优良的文化传统。如很多校园中都会树立很多学校毕业的名人像,这些雕塑不仅仅是一个景观小品,更重要的他们其实是学校一段鲜活的历史,他们身上记载的是学校的精神与成就。这种景观向人们展示的是大学在成长过程中形成的文化特色。这些物质的文化和非物质的文化都可能表现在一定的物质形态上,也都可能通过一定的景观表现出来。又如历史比较悠久的学校中的一草一木、一石一瓦,都承载着一段历史与文化,而无论这些己经被加载了文化的景观还是那些正在加载中的景观都留下了人类文化的烙印。

2.大学精神文化影响校园景观

大学精神文化深刻影响着校园景观,这种影响可以是物质层面上的,例如:很多学校根据其学科特色、人文传统来规划和设计自己的校园环境,创造出可以彰显其学校特有的精神文化特质的景观。也可以是精神层面上的,如,很多时候一位名人的故事、一首以学校环境而做的诗歌、一件学校师生在校园里难忘的经历都会使原本的景观罩上一层文化色彩,比如北大的未名湖,其之所以著名并不是因为周边环境,而是因为我数名人骚客在此留下过许多故事,正是这些故事,使得未名湖越发的具有文化气息。

景观改造论文篇12

1园林景观设计内涵及其特点

(1)园林景观设计的内涵。景观设计是一个庞大、复杂的综合学科,是一个融合了社会行为、人类文化、当代科学和科技、艺术、建筑、历史、心理学、地理、自然和许多其他学科的理论,并且相互交叉渗透。景观设计是一个古老和新的学科。大体上说,历史意识的人从事环境改造可以称为景观设计。这就是一个创造时间和空间的对偶性质。随着时代的与时俱进,每一次更新,给它不同的内涵,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是一个创造和积累的过程。

(2)园林景观设计的特点。景观设计一般分为硬和软硬质景观园林(景观)。就我的理解硬质景观是指人工设施,通常包括店,雕塑,凉亭,座椅,照明等;软质景观是指人工植被,河流等自然景观的模拟。景观设计是指在一定区域内创建一个表,一个相对独立的形式因素一定的社会文化内涵和景观美学价值,它必须有两个属性:①自然属性,它必须作为一个有光、形、色、体的可感因素,一定的空间形态,较为独立的并易从区域形态背景中分离出来的客体。②社会属性,它必须具有一定的社会文化内涵,有观赏功能,改善环境及使用功能,可以通过其内涵,引发人的情感、意趣、联想、移情等心理反映,即为景观效应特征。

2园林景观设计的设计原则

景观设计的目的是为人们创造休闲活动空间,创造一个舒适的,愉快的环境。景观设计师的职责是帮助人的人,建筑,社区,城市,并与地球和谐人生。主要有以下内容:

(1)自然生态绿色设计原则。近年来,“生态绿色设计”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热点,生态设计在建筑景观设计领域仍处于起步阶段,设计,概念的解释也不同。总之,一般包括两个方面:1)生态学原理指导设计中的应用;2)使设计结果在环保的同时满足人类的需要;与生态过程相协调,使其对环境的损害最小化的设计形式都称为生态设计的影响,这设计协调意味着尊重多样性,减少对资源的剥夺,保持营养和土壤和水循环。

维持植物的生境和动物栖息地的质量,以帮助改善生活环境和生态系统的健康。笔者认为:“生态设计是传统的景观设计经验的继承和发展,遵循植物群落结构的生态建设的原则,科学理论的建立,多功能的人类,动物,植物和相关的新订单,所以它实际上是对环境破坏最小的前提下,实现生态美,科学美、文化美与艺术美的统一,为人类创造清洁和美丽,文明的景观环境”。与以往相比,景观生态设计尚未成熟,在转型期,需要更明确的概念,理论基础和明确的原则和标准,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和实践证明。

(2)以人为本的设计原则。人类道德是在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设计一直追求的目标,是设计发展的高级阶段,是对设计师的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是人类社会进步的必然结果。注重提高人的价值,尊重人的自然需要和社会需要的动态设计理念。以人为本,人的道德的考虑也有层次,人的个体的人不能片面的考虑,但综合考虑群体的人,社会团体,地方和社会的整体组合,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使社会的发展及和谐统一,更长期的人类生存环境。因此,人性和道德的设计应该站在人性的高度把握设计方向,在景观设计中的综合协调和深层次的问题。

(3)经济性的原则。保护不可再生资源,作为自然遗产,不到万不得已,不要使用。在大型景观设计的过程中,特殊的自然景观要素,或生态系统的保护,更重要的是,如城市和郊区湿地的保护,自然林地的保护;减少包括能源,土地,水和生物资源回收,节能减排,提高效率。

如果合理利用自然过程中的景观设计,如光,风,水,等,可以大大节约能源;利用废弃的建筑工地和原材料,包括植被,土壤,石头,等等,在新功能的服务,可以大大提高资源利用率。在发达国家的城市景观设计,在某些工厂关闭和废弃在生态恢复成为市民的休闲已成为一种趋势,在整个生命周期,反映出能源和原材料成本的景观即,材料选择,施工,使用,管理和过程。因此,材料的选择原则应用于周期,可以降低再生为主,并应提高景观的使用寿命。

(4)整体性的原则。园林景观设计是一个整体,景观是一定经济条件下实现的,必须满足社会的功能需求,并符合自然的规律,遵循生态原则,同时还属于艺术的范畴,没有任何一方,设计是有缺陷的。景观生态设计是人类生态系统作为一个整体的综合设计,而不是孤立的设计一个景观要素,是一种多目标设计,为人类的需要,也是审计的需要,高输出的需要,以及审美的需求,设计的最终目标是整体优化。

景观设计是解决人,结构和功能,模式和过程之间的关系,使自然环境与周围的环境相结合,创造一个和谐和外部空间环境的丰富的景观设计涉及到很多方面,如科学,艺术,社会和经济问题,密不可分,相辅相成。只有在多学科共同研究与合作相结合,以保证景观的和谐和整个生态系统的稳定,创造功能合理使用,良好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高质量的景观。

3总结

艺术来源于生活,科学技术,自然人文文化的交融。我们从景观设计研究,景观设计学科将在理论上有更深入的了解。园林景观设计要讲究艺术性 ,更要注重生态和节约,要努力改造人类的生活环境,通过营造自然 、生态的景观 ,保证城市文明健康、 可持续的发展,实现社会 、自然与人类的和谐共生 。

参考文献:

[1] 孔坚,李迪华,吉庆萍.景观与城市的生态设计:概念与原理[J].中国园林,2001(6):310.

景观改造论文篇13

后工业景观 生态设计 再生

中图分类号:TU984.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069(2015)06-0065-03

1 后工业景观

“后工业景观”源自英文直译“post-industriallandscape”。也有译作“工业之后的景观”。基本含义是指在先前作为工业生产用途而后废置的场地上重建的景观。

贺旺在《后工业景观浅析》中,对“后工业景观”做出以下定义:后工业景观是指在工业遗存的基础上,通过对工业元素的改造、重组与再生,使之具有全新功能和涵义的景观。

2 研究的必要性

现代城市规模扩大的同喊产生了大量的旧产业设施和工业设备。这种情况不仅产生浪费,而且污染环境.特别是城市中心位置的废弃场所产生了许多社会问题和经济问题。所以,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对废旧工业设施和场所的再改造是非常有必要的。

通过生态、艺术、科学的手段改造旧工业设施,使其变为有活力的文化及休闲娱乐场所是非常具有现实意义的,所以通过生态理念和方法讨论陈旧老化的产业设施如何再利用,是现代社会发展的重要研究课题。本研究的目的是在生态城市建设的背景下,对比较成功的后工业景观生态性再改造事例进行分析,总结出今后改造过程中的设计方法和方向,寻求城市旧工业设施的合理的修复手段与再生方法,研究分析出生态城市的发展战略。对事例中旧产业设施的再生类型、再利用效果及设计特性进行分析。通过案例分析在工业设施的再利用设计过程中对生态恢复、节约能源利用和雨水收集,最大限度地减少污染等方面的考虑。但是因为技术、环境及现场状况等有差异,所以每一个设计项目都要具体分析,这一部分也是今后重新改造陈旧产业设施的设计中应该考虑的部分。

3 后工业景观的改造方式和生态设计方法

后工业景观的、设计经过近一个世纪的实践和经验总结,己经具有自身的原则方法和生态性的尺度。它强调工业设施的历史价值、人与自然的和谐,强调社会公平、尊重生命和可持续发展,强调场所精神、人的内心的喻悦。

1)后工业景观的改造方式

后工业景观的改造分为三种形式,分别是:

1保留与恢复原有形态和用途:保护历史,完全再现场地原有形态和特征。

2形成全新的规划和用途:虽然再利用旧工业设施在设计中,但是形成了全新的设计,工业设施也被改造用于新的用途,没有完全体现原有场地的历史。

3保留与恢复+新的设计和用途:一部分保留的工业设施被用于设计中,虽然形成全新的用途,但是设计师尽可能地保留工业设施的原有样貌和形态,重新挖掘工业设施的潜在价值,使场地具有文化意义。

2)后工业景观的生态设计方法

对于后工业景观的生态设计,需要建立可持续发展的设计方法。

(1)最小的干预场地,尽量尊重场地上的景观特征,规划设计不对场地作大的改动,保留场地中重要的文化特征,工业残骸、铁轨,这些都记录着工业设施的历史,承载着工业的发展演变,应给与尊重。

(2)恢复场地的自然生态过程,建立综合的“栖息环境”,使得老旧工业设施场地能够逐渐走向自然发展、生态自我恢复的过程。

(3)野生植被的保护,保护场地中自然生长的野生植被,建立栖息环境以获得场地的自我恢复能力。

(4)场地中能量、废弃物的自我维持和再利用,设计中注重水的再利用和自我循环。

4 后工业景观案例的生态性再生研究

本文选取了五个优秀案例,不仅对其的地域性,文化性,经济性,象征性等方面进行研究,更着重分析了案例的生态性再生方法及设计特性。

1)美国波特兰Tanner Fountain Park

波特兰珍珠区原为铁路站和工业区,如今已经成为了商业和居住区域。设计师于2010年在市区繁华地带大约60mx60m的地方,重新塑造了一个城市公园。

在再利用方面,设计师将旧材料回收用于艺术墙的制作,通过手绘,将这里曾经生存的生物图案绘制于热熔玻璃上,并镶嵌在“艺术墙”内,形成全新的设计,波浪形的艺术墙外观设计给人以强烈的冲击感。设计师将场地进行全新的规划和设计,但保留了原有的铁轨,唤起人们对于铁路的记忆。场地中喷泉和水景的用水为从街区收集的雨水,进行了系统的生态恢复,公园成为了野生鸟类栖息地。在公园内的甲板舞台上可以进行各种文艺活动,孩子们可以在这里玩耍,使人们可以享受大自然的同时,进行休闲娱乐活动。既满足了现代人的休闲娱乐需求,又恢复场地的生态系统,使场地恢复到成为工业场地之前的样貌。

2)纽约High Line高线公园二期

纽约高线公园是由一条废弃高架铁路改造的城市公共空间。设计师将high line进行改造,使场地具有眺望,休闲娱乐的功能,将各街区联系起来,为城市绿化树立了新的标杆。该项目通过再利用已有结构将“保护”和“创新”结合起来,打造了全新的、迷人的娱乐设施和公共走道。因为高线工程的核心是“保护”和“再利用”,二期工程将基础设施区域改造成草地,降低了热岛效应并创造了良好的生态环境。选择植物营造动态的野生景观,300种植物在当地的环境条件下形成了特色的本土景观。绿色屋顶及开放的拼接路面增强了持水性、排水性和通风效果,减少了灌溉需求。

设计中注重保留high line的原有设施,表达了对场地的尊重和历史的保护,大量的回收利用废弃木材、钢材和混凝土,将已存在元素作为重点,在旧作的基础上增添新内容。将原有设施和新建设施融合,设计中注重新,旧设施的设计风格统一。在原有的基础上对旧有的景观重新设计,设计通过使用工业材料(如混凝土、钢、回收木材)反映了高线曾经的铁路线身份,把场地的一些有纪念意义的特征保留下来,让人们去体验。

作为复兴曼哈顿西部地区的重要一环,高线已经成为该区域的标志性特色,并成为刺激投资的有力催化剂。高线公园采用形象化的设计,创造了一种审视城市的新视角,是创新设计和可持续设计的代表性设计,对其他城市的景观设计具有启示性意义。

3)西敏码头公园

公园位于废弃的工业用地上,该项目的进行使城市和河滨地区重焕生机。这个项目移走了近3600吨被污染的土壤,并且用防洪堤来取代填湖措施,这些举措有利于恢复当地已被破坏的生态环境。公园为河畔浅滩创造了有利的生物多样性环境,如今这里已是大量鱼类和其他野生动物的栖息所。设计师将可持续性作为公园发展的一部分,这项设计不仅满足当地的生态环境需求,还对未来的环境条件负责。

公园方案中虽然将一些有特色的构造进行保留,但是设计师将场地进行了全新的规划和设计,通过木质桥桩、沉重的木结构以及金属家具,将这里的河滨工业历史完整地展现了出来。设计中主要注重于实现公园的交流和娱乐功能,设计风格比较现代化,符合现代人的审美。

这座城市公园非常易于管理,无论是人造还是自然材料均可以在其75年设计寿命结束后被回收。公园里有活动草坪、聚会区、游戏场和运动场。西敏码头公园为市民提供了一处聚会、娱乐、享受自然、了解城市历史的重要场所,它同样也改善了这里的环境。

4)新西兰Jellicoe港口

在公园建成之前,码头有一个水泥仓库,公园就是位于之前水泥仓库的位置,而原有仓库的大筒仓被保留了下来。建筑师预计将这片被遗弃的工业和海洋区域变成一个层次分明的多用途管理区。保留港口原有的仓库,是为了唤起人们对原有场地功能的记忆,使公园更具有文化和象征意义。

设计师建立了一种全新的公共空间,以行人为中心,利用本土特色提升公园价值,将公园根据现代人的需求进行划分,更具有功能性,利用新旧设施的对比反差体现设计感,使场地更具有特色。

公园的码头上布满铜绿和锈迹,并留有铁轨和绳索,利用随意栽种的茂盛的植物形成轴线,宽阔的中央草坪用来举行一系列的娱乐活动和各种比赛项目,而楼梯由可回收利用的混凝土部件构成。这种规划既保留原有特色,又注意到了生态的保护。现在这个筒仓有许多用途:休憩活动、活动空间、青年人专区、工业区域以及闲置区域。这片区域的再生设计保留了原有的记忆,形成一种新的公共体验,呈现出一个全新的、独特的公共景观。

5)澳大利亚阿德莱德码头

澳大利亚ASPECT工作室在阿德莱德港口周边设计了一个极富活力和吸引力的公共区域,其背景为阿德莱德港口最有标志性的工业建筑遗产之一,设计中保留港口作为重要出口中心的功能性。铁路线保留原有状态,表达了对历史的尊重,但是在设计中没有特别强调历史感,而是进行了新的规划,更多考虑了功能性,使场地成为活动和商业的多功能区。

铁路线两侧是升起的船形绿化平台,成为这个被大幅改造和污染的区域内的新公园空间,区域内划分了开阔草坪区、野餐和烧烤区以及用于活动和商业的多功能区。该项目旨在吸引市民,并营造舒适愉快的环境,所以设计师为市民提供了多样的游玩设施,这也同样成为了景观特色。

5 结论

在线咨询
了解我们
获奖信息
挂牌上市
版权说明
在线咨询
杂志之家服务支持
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期刊咨询服务
服务流程
网站特色
常见问题
工作日 8:00-24:00
7x16小时支持
经营许可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企业营业执照
银行开户许可证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其它
公文范文
期刊知识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支付方式
手机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