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杂志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感恩教育论文

摘要:感恩教育是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内容之一,对留守儿童而言感恩教育的重要性更加不言而喻。感恩教育涉及到了方面十分广泛,最基本的方面有对父母、自然、社会、祖国恩情的感受等。所以,作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充分利用教学资源,从课堂教学出发,切入感恩教育的内容,抓住一切时机渗透进入感恩教育,让每个留守儿童的心灵在课堂学习中无形的接受感恩教育的熏陶。
感恩教育论文

感恩教育论文:职校语文教学感恩教育论文

一、利用课文中的素材,领悟感恩

1.领悟父母之恩

现在的孩子从小娇生惯养,养成唯我独尊、自私任性的性格,缺乏感恩之心。中职教师要善于挖掘语文教材中的素材,教育学生懂得要有感恩之心。根据文章的不同特点,让学生从多角度懂得“羊知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孝”的道理,感知比天大比地大的父母恩情,从而懂得要孝敬父母。

2.领悟祖国之恩

从教材中描写祖国各地风景的文章感知我们祖国的地大物博,锦绣河山滋养我们的精神情怀,从民族文化中感知祖国的博大精深,丰富文化底蕴,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荣誉感,更要从中华儿女为国献身的精神感知祖国凝聚力和向心力,从而树立学生要热爱祖国,维护祖国尊严的思想。时刻准备为报效祖国、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学习。

3.领悟社会之恩

中职学生毕业后就要进入社会,所以培养学生要有宽广的胸怀,教育他们要有爱心,主动关心他人,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去回报社会,使学生懂得用感恩的心创造美好生活。

二、利用课外资源,深化感恩

1.课外活动,体验感恩

组织学生进行野外活动,领略大自然之美和神奇之处;参观名胜古迹,领略祖国的大好河山,使学生对中华民族悠久历史产生自豪感和荣誉感,树立热爱祖国,维护祖国的尊严的思想,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学习。这些实践活动净化了学生的心灵,陶冶了学生的情操,深化学生对感恩教育的认识,让学生学会用感恩的心去回报父母和社会。

2.走进生活,践行感恩

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增强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增强感恩意识,自觉践行感恩行动。学生在活动中受到了教育,真正理解父母之恩、社会之恩、祖国之恩,学生的心灵得到了进一步升华和洗礼,从而使学生真正认识到“感恩”的重要性。

三、结语

总之,在教学时应充分发挥中职语文教学人文的特点,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担负起对中职学生的感恩教育。使学生懂得为人处世的道理,学会基本的人际关系,更好地满足社会需要。但感恩教育并不仅仅是一门学科的责任,每一门学科都应该充分挖掘感恩教育的素材,发挥本学科的育人功能,积极参与到优化感恩教育的行列中。各学科间相互渗透,必能取得良好的感恩教育效果。

作者:于燕 单位:吉林省通化市职业教育中心

感恩教育论文:小学留守儿童感恩教育论文

一、引言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速度不断加快,城市化进程不断推进,引起农村很大比例的青壮年农民外出离家打工,他们的子女只能被迫留在家里,导致农村出现了这样一批特殊群体。这些留守儿童不能与自己的父母朝夕相伴,长期缺少家庭教育,缺少良好的家庭成长的环境,他们的情感教育是无论如何无法弥补的。不但教育缺失,这些留守儿童还容易产生严重的心理问题,例如叛逆心理、孤独自闭等等。这样一来很不利于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为将来身心发展埋下严重的隐患,还有可能逐渐变成社会性问题。由上述的情况我们可以发现,留守儿童缺少家庭教育对个人情感的培养,这一方面的缺失需要从学校教育中得到补充。儿童时期是个人情感的养成的关键阶段,学校要尤其注重对留守儿童的情感教育。语文学科的人文性特点能够与感恩教育有效契合,体现了语文教育中对留守儿童情感方面培养的有效性,同时也对语文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有意识的将教材中丰富的案例与儿童感恩教育的目的紧密结合,培养留守儿童的感恩意识和个人情感的健全,让留守儿童能够身心健康,快乐成长。

二、感恩教育对留守儿童的影响

感恩教育是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内容之一,对留守儿童而言感恩教育的重要性更加不言而喻。感恩教育涉及到了方面十分广泛,最基本的方面有对父母、自然、社会、祖国恩情的感受等。所以,作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充分利用教学资源,从课堂教学出发,切入感恩教育的内容,抓住一切时机渗透进入感恩教育,让每个留守儿童的心灵在课堂学习中无形的接受感恩教育的熏陶。让他们从小就培养起学会感恩,懂得回报的情感意识,这也是作为基础教育阶段的一个重要使命。小学语文课本里面包括的“感恩”是丰富和多样的,不一样的感恩之情,一样的是对留守儿童身心健康成长具有重要而长远的影响。自然哺育了一切,《特殊的葬礼》教会学生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只有一个地球》教会学生地球是整个人类的母亲。让留守儿童懂得感恩自然,学会以感恩的心态对待大自然的一切。感恩父母,是每一个留守儿童最应当学习的必修课,他们的父母为了一家生计离家别字外出打工,他们所受的一切的苦难动力都来自于自己的子女。作为留守儿童的他们虽然不能与自己的父母朝夕相伴,但是他们不能忘了父母对自己的恩情。感恩教育让他们心怀感恩的心态对待自己的父母。感恩祖国与感恩社会,学会感受祖国的包容和伟大,学会感受社会的博爱和温暖,让这些留守儿童对祖国和对社会的眼光是柔和而温暖的,成长路上怀着感恩的心,相信能让他们走的更远更踏实。

三、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对留守儿童渗透感恩教育

小学语文课本内容选材大多文质兼美,同时包含着丰富的人文情怀。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有意识的选入“乌鸦反哺”之类的寓言,感恩主题的名人名言,名作篇章,指导留守儿童在学习中细细品读,老师再同时加以讲解,组织学生积极讨论,让学生知道什么是感恩,感恩的重要性等等,让他们懂得情感培养的重要。另外老师也可以在课本学习的基础上,适当的拓展学习,引入相关的学习内容,例如讲些富有现实意义的、短小精美的感恩故事,或者是当前社会反面事例,吸引学生们的关注,让学生自觉地参与其中,谈谈自己的看法,并且说出理由,老师再加以总结评述,达到教育学生的目的。让留守儿童在课堂教学中有感情的朗读优美的文字,可以唤醒和激发留守儿童情感的积极方面的有效途径。小学语文每篇文字都展现出了世界上某一个美好的时刻。作者通过优美的文字和语言表达自己内心丰富的情感,这些都是有利于留守儿童情感培养的。语文教师要引导学生们认真的阅读,仔细的品味这些文字,感受其中的情感表达,深刻体会作者情感产生的源泉以及其中所蕴含的思想感情,进而达到从情感到理性的迁移。留守儿童的一大问题是因为父母长期在外而缺乏亲情,他们不明白什么是关爱别人,如何关爱别人。《秋天的怀念》这篇文章中通过生活中的小事情表现出伟大无私的母爱,文章中有很多的具有感染力的句子,老师在教学中应该抓住这些点激发学生们的情感,积极引导学生们读懂文章,鼓励留守儿童能有自己的思考,从而由自身体会到母爱的力量,亲情的伟大,懂得感恩父母。感恩教育的目的其实就是通过对留守儿童的情感方面的教育,切入学生个体的内心,激发他们的心灵共鸣,增强他们的责任意识,强化他们的感恩心理,促使他们能有更加深刻的情感体验,培养他们健康高尚的道德情操,发展和升华他们道德情感。感恩教育如果缺乏情感体验就是肤浅的。小学语文教师要通过情感的真实体验,让留守儿童对感恩教育增加深刻的理解和记忆。从教材入手,让学生懂得知恩、感恩,同时抓住时机做好适当的课外拓展,让学生通过表达自己的心声,把情感升华到报恩的层面上来。

四、小结

留守儿童本身缺失了家庭教育,这十分不利于留守儿童的身心成长,因此学校教育对他们来说更加重要。而学校教育不仅仅只是停留在“教书”的层面,更多的是“育人”的层面,育人即应当抓住情感教育的主线,感恩教育是儿童时期情感教育的重要一环。语文教育体现人文性特征,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对留守儿童渗透感恩教育,不但是必要的,而且成绩是显著的。作为小学语文教师要挖掘教材中的积极的情感因素,在实践中利用一切时机进行渗透性感恩教育,帮助学生们建立健全的人格,建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为他们的将来打下良好的基础,帮助他们心中开满感恩之花,让这群祖国的花朵未来盛开的更加鲜艳夺目。

作者:肖辉 单位:资中县罗泉镇小学

感恩教育论文:班级管理感恩教育论文

一、制订班级奋斗目标,营造良好集体氛围

目标对人的思想、行为具有导向和促进作用。开学之初,我就明确告诉学生,大家都是在父母的关怀中成长起来的,是父母的希望和未来,我愿意与大家共同努力,让每个学生都学有所成,以优异的成绩和过硬的专业技能成为有用之才。然后,我讲述了自己怎么从一个农村孩子,在家长含辛茹苦地支持下考上大学,成为一名教师的经历;班干部也向大家作出了保障,要以身作则,敢于担当,认真负责,做好自己本职工作;同学们纷纷上台,讲出了父母的期望、自己努力的目标及两年内的学习计划。班级和个人奋斗目标的确定,营造了良好的集体氛围,为班级各项工作的开展奠定了基础。

二、调动班干部积极性,提升班级凝聚力

学生干部能及时地反映班级情况以及同学们的愿望和要求,是班主任教育管理工作的好帮手。我充分发挥班干部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从学习管理、常规检查和寝室管理等多方面入手,对各组管理情况进行总结,每周评比。这样分工明确,责任到人,干部负责,学生认真,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形成了群体协作的优良风气。在培养班干部方面,我一般表扬多、批评少,特别是当着全班同学的面,每次都会感谢他们的努力工作和取得的成绩。很多老师反映,我们班的班干部很负责,学习、纪律、卫生等方面成绩突出。

三、树立学习榜样,引领班级舆论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特别是对于中职生来说,对于他们的自律能力、成长过程都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在这个方面,我重点推出了王玉明同学,她学习成绩,专业技能突出,不仅是班长、学生会干部,还多次参加国家、省、市级大型比赛,取得优异成绩,获得诸多荣誉。我号召班上同学以她为榜样,努力学习,不断进步。在持续、深入、多角度的引导下,我班班风健康向上,人人争先,学生们精神饱满,积极进取。每次学校举办的比赛,不用组织动员,全班同学都踊跃参加,甚至自己掏钱购买道具和演出服;个人比赛中相互鼓励,互帮互助,争创佳绩。寒暑假大多数同学都主动勤工俭学,在家孝敬父母,家长都很感动。

四、利用活动和班会,创设教育契机

学校举办的每一次活动和班会都是一次难得的集体教育契机。在学校的军训会操比赛、校园歌手大赛、舞蹈比赛和运动会中,我们都取得了很好的成绩。我及时表扬那些活动中表现突出的同学、带病参加的同学、勇于挑战自我的同学、成绩的同学,让她们都成为同学们敬佩的对象。主题班会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增强班级凝聚力、形成良好班风的重要途径。在每周的感恩演讲班会上,我通过分享感恩故事、介绍自己感恩父母的行动、讲述身边令人感动的事迹、回忆帮助过自己的老师和同学等一系列活动,启发学生内心深处的善念和感动,每次演讲都有很多同学感动得热泪盈眶。

五、勤于发现闪光点,激发进步积极性

学生经过努力取得一定的成绩和进步时,班主任应及时给予表扬或认可,使学生心理产生满足感、成就感。我经常深入学生生活,以便及时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发现其闪光点,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在“母亲节”和“父亲节”期间,我注意了解那些“学困生”在家里的举动,并和家长沟通配合,在班上大力表扬,让家长在家里夸奖;学生来校之后,再跟进引导,这些学生都会有明显改变。有的学生哪怕是主动帮同学捡一个东西、擦一下桌子、整理一下书籍,我只要看到,就会及时表扬,使班上的好人好事越来越多。通过一点点、一丝丝的渗透和感化,学生们进步明显,他们从对父母、对老师的感激中,升华出对社会的责任、对国家的热爱。让孩子们学会感恩,学会爱,让孩子们在付出爱心的同时,感受到世间的美好,从而健康快乐的成长,是我们教师的责任。

作者:范卫明 单位:平顶山外国语学校

感恩教育论文:中职班主任感恩教育论文

一、浅析感恩意识薄弱的原因

(一)优越的家庭条件和社会感恩教育的缺失是学生感恩意识薄弱的外在原因

在中职学校中,绝大多数学生是独生子女,优越富足的家庭条件,长辈的溺爱,使学生习惯了索取,而缺乏回报意识。

(二)学校道德教育的不切实际是学生感恩意识薄弱的又一原因

学校的道德教育空洞宽泛,对学生而言,“爱家,爱父母”这种有实际针对性的德育开展的太少。

二、中职班主任德育工作要加强感恩教育的必要性

(一)提高学生道德修养需要加强感恩教育

道德是规范人们行为的准则,感恩是每个人都应有的最基本的道德品质,是做人的起码修养。如今受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不少学生没有目标,对学习没有兴趣;许多学生在吃、穿、用上盲目攀比,奢侈浪费,大手大脚地花着父母的血汗钱,这种漠视亲情的“忘恩”情结随处可见。在班主任的德育工作中,要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集体意识,离不开感恩教育。学生只有对父母、师长、同学、朋友,甚至大自然怀有感恩之心,才能逐渐唤起他的责任心、公益心、道德心。

(二)构建和谐校园需要加强感恩教育

构建和谐校园需要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同学关系。在班主任德育工作中,加强感恩教育,营造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生生关系,才能形成良好的班风。校风建设一定程度上取决于班风建设。良好的班风能使学生目标明确,心态积极,责任心和集体意识大大增强,从而营造学风正、班风正、校风正的和谐校园环境。

三、中职班主任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在中职学校中,班主任是班级的直接管理者,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是班主任的重要职责。作为班主任,应该反思如何采用多种途径和方法,唤醒学生的感恩情怀,让学生懂得感恩、学会感恩。

(一)构建学校、家庭和社会合作互动的感恩教育协同机制

从学校教育层面来看,虽然我国的教育一直提倡德、智、体发展,但长期以来,学校过分重视知识技能的培养,而忽视了对学生的情感教育。从家庭教育层面来说,家庭“育人”方式的缺失导致学生感恩意识的缺乏。长期以来的应试教育,使得父母将所有的注意力都放在孩子的学习成绩上,但是对孩子的德育却很少关注,许多父母在生活上大包大揽,一味地溺爱孩子,偏重于物质上对孩子的满足,很少注重孩子精神层面的培养和教育。这样的成长环境使得我们的学生形成了“父母养我是应该的”这样的观念,缺乏感恩的意识和行为。班主任实施感恩教育要多与家长沟通,也可以通过家访去了解学生的家庭情况,有的放矢地去做学生的思想工作,在家长与老师双向交流的基础上,让家长了解、参与学校的感恩教育活动。在生活中,作为家长无论对亲朋好友,还是邻里乡亲,都要互相关心,互相帮助,也要体贴、尊重、孝敬长辈,发挥榜样作用,做好孩子的表率,使孩子从小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

(二)重视实践活动,抓住时机,在活动中激发学生的感恩之心

作为班主任,应重视实践活动的开展,以活动为载体,抓住时机,在活动中激发学生的感恩之心,培养学生的感恩行为。

1.日常管理中,常抓感恩教育

班主任在日常管理中,开展以“感恩”为主题的班会,要求同学们相互分享发生在自己身边的感恩故事。例如在班会上用“感恩故事会”、“三分钟感言”、“感恩小报”等形式,让同学分享爱心故事,讲述生活中的感恩事迹,展示同学们的感恩个案,使学生通过形式多样、耳濡目染的活动,从而受到爱的感染,产生感恩之心。通过这一系列活动,使学生们认识到感恩的实质是关爱,只有生活中充满爱,我们才能生活得幸福愉快。

2.将感恩教育同学校公益性活动和社会志愿服务活动相结合

首先,要组织开展青年志愿活动,扶贫帮困献爱心。其次,要鼓励学生利用假期,积极地参与到社会实践中,如参加“假期顶岗实习”和“三下乡”活动。走出校门,深入到实践工作岗位中去,深入到社会生活中去。通过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让学生进一步了解社会,懂得生活的不易,拥有学习的动力。,还要在学生中倡导各种讲文明、有爱心的行为。例如:扶老人、盲人过马路,公交车上主动给老、弱、病、残、孕妇让座,为灾区捐款等基本的公民道德行为。

(三)重视班主任自身的表率作用,实施感恩教育

及时,班主任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直接实施者。班主任的一言一行都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要想让学生懂得识恩、知恩、感恩乃至报恩,班主任自身在品格和学识上都要做学生的楷模。班主任多分享自己日常生活中的感恩心得及故事,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影响和教育学生,为学生树立榜样,学生只有感受到班主任工作的付出,才会更加理解老师,才会感激老师无私的关爱之情,从而引导学生学会感恩。第二,班主任要关爱学生,时刻牢记“学生的事情无小事”,尽自己较大的努力来教育学生、帮助学生,让学生体会到自己辛苦的付出,在无形中激发学生的感恩之心,感激班主任的培育和关爱之情,进而将这种感激转化成努力学习、积极进取的动力,以优异成绩来回报老师的辛苦付出。抓住契机培养孩子的感恩素质,是每个教育工作者的必修课;提高感恩教育工作的实效,是班主任老师应该追求的目标。怀着感恩的心去教书,我们会更乐教、善教。班主任要不断探索感恩教育的新方法,时时给学生心中注入活水,才能守护住学生心中那片清泉。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使学生具备一颗感恩之心,拥有健全的人格,这样才能促进我们社会健康、有序的发展。

作者:张庆华 单位:长春市公共关系学校

感恩教育论文:历史教学中教师感恩教育论文

一、前提:教师应心怀感恩,用心对待教育

“师者,人之模范也”。故教师要求学生学会感恩,自己首先要有一颗感恩的心。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心怀感恩,牢记使命,用心对待教育,既教好书又育好人。当学生学习遇到困难时耐心给予帮助;当学生思想有波动时及时给予引导;当学生犯错误时给他们改过自新的机会……师者果真如此,学生一定会感觉到老师是负责任的、是爱他们的。学生自然也会心怀感恩,真心做人,用心对待学业。上历史课时,当有学生犯困,我常常轻轻走过去提醒他;当有学生犯了错误,我用引导替代无休止的埋怨和批评;当学生学习成绩出现波动时,我会及时与他们促膝交流,共寻根源并制定出改进方案;当班级有学生犯重病住院时,我会带领学生看望他(她),若该生家庭贫困,我还会发动师生一起为他(她)捐款……慢慢地,在学生眼里我看到了上进和感激的目光,班级也就变成温暖的家。学生这些细节的变化使我深深地体会到: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育者与教育对象之间不仅有思想上的交流,还有情感上的交流,双方互相尊重、相互理解,感情才相通,内心深处才能产生共鸣。

二、关键:教师要善挖教材,适时感恩教育

1.感祖国之恩———爱国主义教育

爱国是一个人较大的事情,也是做人最起码的原则。中学历史学科思想性强,爱国主义教育素材丰富,历史教师要善于把爱国主义教育渗透到历史教学过程中。

(1)荣耀中华的教育。

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文化灿烂。考古发现:早在1400多万年前被视为人猿共同祖先的腊马古猿已在我国土地上生活着;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培植粟和水稻及养蚕缫丝的国家,距今有六七千年的历史;商朝的甲骨文留下了世界上有关日食、月食的最早观测记录;隋朝李春设计建造的赵州安济桥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一座大型单孔石拱桥;明朝李时珍的《本草纲目》被译成多种文字,流行世界各地;指南针、造纸术、火药、印刷术四大发明光耀世界……从夏的建立、秦的统一、唐的强盛到康乾盛世,古代中国社会发展一直经验丰富于世界各民族。新中国成立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五十六个民族同舟共济、奋斗进取,“神舟”飞天,玉兔奔月,蛟龙下海……让学生了解祖国悠久的历史、光辉灿烂的文化及中华民族对人类的贡献,增强学生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让学生坚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一定能实现。

(2)“以天下为己任”的教育。

“人无志不立”。翻阅历史,中华大地英烈豪杰令人钦佩。屈原为挽救祖国危亡,竭诚尽智、以身殉国;西汉苏武面对匈奴威逼,威武不屈、贫贱不移;东晋祖逖“闻鸡起舞”,立志报效国家;民族英烈文天祥为国家、为人民自强不息,忠贞不渝;明朝戚继光抗倭,妇孺皆赞;林则徐勇击敌寇,虎门销烟,践行“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诺言;谭嗣同“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激励国人救亡图存;孙中山先生为了中国革命,鞠躬尽瘁;、等革命家为实现民族独立,领导中国人民浴血奋战……教师依教学进度适时介绍这些先进人物出生入死、顽强斗争的史实,增强学生对社会的义务感、对民族的责任感和对国家的使命感,进而将这种情感升华为把个人命运和祖国命运紧密联系起来,为了人民幸福、国家独立和富强贡献一切,甚至献出自己的生命。

(3)维护祖国统一的教育。

历史上,为了捍卫国家尊严及统一,多少中华儿女抛头颅洒热血,其壮举动感天地。民族英雄郑成功率兵勇驱荷兰殖民者,收复宝岛台湾;鸦片战争中,关天培等爱国将士誓捍国土,英勇抗英,最终壮烈牺牲;钦差大臣左宗棠率领将士不畏劳苦,奋力杀敌,收复新疆,粉碎俄、英两国分裂我国领土的阴谋。诗人丘逢甲倾家财为兵饷,训练乡团义兵,抗击日寇侵台,誓维祖国统一……新中国成立后,中共领导中国人民“抗美援朝、保家卫国”。80年代初邓小平创造性地提出了“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使香港和澳门顺利回归;针对台独和国际反华势力,2005年,全国人大通过了《反分裂国家法》,为新时期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进程提供了法律依据。通过展现这些史实,让学生懂得“祖国利益高于一切”,同时让学生明白统一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的宏伟事业,任何阻挠国家统一、分裂祖国的图谋都将失败。

2.感自然之恩———生态文明教育

(1)人为破坏自然,惨痛教训当吸取。

人与自然是一体的,人若践之,必自食苦果。翻开历史,此类教训令人痛心。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大兴土木,砍光了整个蜀地山岭上的树木。到了两汉时期,黄河多次泛滥,危及百姓生活。隋唐时期,放火烧山、向山要田现象频现,水土流失严重。清朝前期人口剧增,盲目垦荒,造成了山区因长期被开发和掠夺而环境恶化。中国近代由于战争频发、矿藏滥采等因素致使土地荒漠化及盐碱化、湖泊泥沙淤积、生物物种减少甚至灭绝。新中国建立后的“”、“”及改革开放之初人口惯性增长造成了资源环境的恶化。三次工业革命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大量排放工业垃圾,许多城市空气污染严重,土地污染面积扩大,近岸海域污染加剧,生物多样性减少,“温室效应”凸显,海啸、厄尔尼诺现象频发,人类面临生存危机。

(2)人地和谐共处,美丽家园是期盼。

地球是生命的摇篮,自然是人类的母亲,离开了自然人类就难以生存。为此,人类感恩自然的给予,用心呵护自然。先秦时期,周文王告诫儿子武王要按自然规律合理使用自然;道家则以尊重自然规律为较高准绳,提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思想;管仲在治国过程中,将生态环境保护与社会发展综合考虑,呼吁“为人君而不能谨守其山林菹泽草菜,不可以立为天下王”。孟子进一步提出:“斧斤以时入山林”的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的观点。在这些思想的影响下,战国时期已有了约束乱砍滥伐行为、保护自然资源的法律条文。由于多方对环境保护的重视,先秦时期,黄河中上游地区气候温和,植被茂密,整个黄土高原的木覆盖率超过50%。古代蒙古族更是把自然环境的价值看得超过个人的生命价值,为了处理资源与经济发展的协调平衡,他们通过“游”保护生态平衡;为了节约和保护水资源,习惯法还规定:禁止向水中溺尿;春夏两季人们不可以白昼入水,或者在河中洗手。在蒙古族的精心呵护下,古代的蒙古大草原始终翠丽茂盛。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重视改善生态环境,实行退耕还林政策,建设小浪底、三峡、“三北防护林”等大型生态工程;2007年中共十七大,将生态文明概念写入中央文件,实现天蓝水清、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通过正反两方面史实的学习,让学生明白:地球是人类的家园,我们要懂得感恩自然,善于保护环境。面对潺潺流水、清澈的池塘我们才会有健康;面对悠悠蓝天、朵朵白云我们才会有梦想;面对参天大树、飘香的花朵我们才会有希望。

3.感社会之恩———和谐社会教育

(1)和谐之音当弘扬和谐社会是人类的共同目标,对于和谐之音我们当加以弘扬。

历史上和谐思想主要有:孔孟提倡“仁”、“仁政”;墨子主张“兼爱”、“非攻”;唐太宗关心百姓疾苦、以民为本,强调“存百姓”思想;法国空想社会主义者傅立叶主张建立和谐制度;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者追求人的个性解放和自由平等;启蒙运动时期,启蒙思想呼唤用理性阳光驱散现实的黑暗;1953年,中国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原则……历史上和谐的实践主要有:中国古代西汉、唐朝及明初推行休养生息政策,发展社会生产;罗斯福新政推行“以工代赈”,缓和社会矛盾;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不断完善社会福利制度和社会保障体系,缓和社会矛盾,有利于社会和谐发展。

(2)不和之举应剔除不和之举有悖历史潮流,我们要引以为戒、坚决剔除。

历史上不和谐的典例主要有:商及秦隋王朝统治后期暴政,引发了大规模的农民起义;两次工业革命导致贫富差距扩大,阶级矛盾激化,不利于社会和谐发展;两次世界大战,生灵涂炭;印度独立后,人口膨胀,环境恶化,民族和宗教矛盾复杂,不仅阻碍国民经济增长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甚至导致印度政局动荡;当前世界的霸权主义、强权政治、恐怖主义、贩毒走私等人类面临的安全问题对世界和平提出了新的严重挑战。社会之所以会不断进步,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人类能长期友好相处,相互学习,互相促进。人类应当懂得珍惜来之不易的和平环境,共同分享发展机遇,共同应对各种挑战,携手努力,共建繁荣的和谐世界。

三、辅助:举办各类活动,践行感恩

为进一步增强学生的感恩意识,我们还可以充分利用一年中的各种节日举办相关活动。如利用母亲节、父亲节及重阳节举办“为长辈洗一次脚或捶一次背”活动,感恩家人对自己的养育;清明时节带领学生祭扫烈士们,缅怀先烈,让学生明白“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五一劳动节通过黑板报专刊,告知学生要热爱劳动、爱惜粮食、感恩农民;五四青年节通过举办歌咏及演讲比赛,激励学生做一名有担当的时代青年;教师节通过开展学生“为老师倒一杯水”等活动,感恩老师对自己的培养;建军节及国庆节到了,可通过举办联欢晚会或图片展,激发学生强烈的爱国精神。此外还可以举办道德讲堂、编发教育读本、拜访老红军、走进社区、参观革命圣地及历史博物馆等活动践行感恩、落实感恩。

作者:赖厚爵 单位:德化第三中学

感恩教育论文:立德树人视域下大学生感恩教育论文

一、新形势下感恩教育的重要性

(一)有利于健全人格的培养和道德品质的塑造

人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主体,只有懂得感恩的人,才会更加珍惜生命,珍惜外界的一切,能够培养健全人格。纵观古今,有才无德的人比比皆是,而他们在追求名利时大多被物质利益蒙蔽了双眼,忽视感恩,渐而偏离了崇高道德理想的航向,最终自食苦果,后悔莫及。感恩对于一个人道德品质的塑造也有着重要作用。懂得感恩的人对自己负责,对他人负责,对社会负责。从内在的心理品质转化成为外在的行为习惯,从他律的监督到自律的自觉自醒,形成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和道德品质,投身实践,懂得如何做有高尚道德品质的人,德才兼备的人,去树立远大的理想,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二)有利于和谐校园和和谐社会的构建

感恩的人善于处理好与他人的人际关系,在具体的实践活动中尊重师长,爱护环境,关心他人,尤其是在国家高度重视教育,学校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的今天,使得当代大学生倍加珍惜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立志成才,积极投入到和谐校园和和谐社会建设中去,感恩这个伟大的时代,感恩伟大的中国共产党,更加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更加坚定对祖国的认同,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对中华文化的认同以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

(三)有利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

青年一代是国家和民族的希望。中华民族有着上下五千年的悠久历史,曾在历史上有着鼎盛时期,古代文明和灿烂的文化成为当时西方各国学习和膜拜对象,但随着鸦片战争一声炮响,中国开始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封建社会,开始了屈辱的近现代史。作为中华儿女,在享受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成果的同时,肩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作为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应该发自内心的感恩社会主义伟大祖国,当有了这种国家荣誉感和责任感,才能更加坚定立场跟党走,积极投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才能实现两个百年目标,才有利于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国梦。

二、当前高校大学生生感恩教育现状

(一)感恩意识缺乏

受多重因素影响,高校大学生感恩意识缺乏。首先,缺乏对父母的感恩。身体发肤,授之父母。一些大学生受到挫折和困难就轻生,在荣誉和虚荣心面前不惜投毒杀害他人,不正确的价值观使得由羡慕嫉妒产生恨。表现出的对自己不负责任,对生命的漠视,大学校园中自杀或他杀的新闻也频频出现。有的学生经常抱怨,没有生活费或者遇到困难了才会想起父母,把一味的索取认为是理所当然。其次,对学校,对社会也缺乏感恩。在校期间盲目攀比,比吃比穿,抱怨学校设施差,图书馆藏书少,食堂饭菜不好,时间观念淡薄,上课迟到,不专心听讲,玩手机,沉迷于网络,乱扔垃圾,破坏环境等,缺少对自然界的尊重,对他人的尊重。总之,爱抱怨,不珍惜他人的劳动成果,不爱惜环境。不懂得珍惜和感恩。

(二)感恩行为弱化

其一,大学生身体和心理都处在成长期,言行举止易受到外界的影响,有的即便知道应该去感恩,但也容易受他人影响出现随大流的情况。甚至会觉得讲文明讲礼貌是小学生的事情,有盲目从众心理和持观望态度者居多。而有些礼貌或是感恩的行为也会被别人说三道四,认为是溜须拍马,动机不纯,让原本应该有的感恩行为被扭曲,甚至被扼杀在萌芽状态。在给予他人帮助后,助人者的动机却受到种种猜测,甚至换来的是受助者的冷漠回应。由此可见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淡漠在很大程度上也会导致感恩意识和感恩行为的减少。其二,一些不良社会群体行为也对影响感恩行为的实施,缺乏对感恩行为的监督评价体系。感恩和不感恩一个样,做和不做一个样,唯成绩论,没有弹性的考核评价体系。其三,对集体,对社会,对国家缺乏足够多的情感,责任感和集体荣誉感,缺乏感恩行为,认为国家富不富强是国家的事,别人的事,与自己无关。就拿助学金来说,在资助力度不断加大、受助面广的同时,不可否认也出现了许多缺乏感恩意识的不和谐现象,部分受资助大学生表现出的冷漠和忘恩情绪着实令人担忧,折射出高校感恩教育的严重缺失。有些学生甚至认为获得国家助学金和社会各界助学金都是应该的,对集体,对国家没有感恩行动。这样不懂感恩的人何以成为建设国家的栋梁之才。

三、当前高校大学生感恩教育缺失的原因

沐浴着改革春风成长的新一代大学生,其感恩教育的缺失,可分为外在原因和内在原因。内因基本上有学生不能够正确认识自己,缺乏对生命、对他人、对社会的正确认识,不知道如何感恩、报恩和施恩。外因基本上包括来自家庭、学校和社会三个方面。各个原因之间影响是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的。从家庭方面来看,大部分90后大学生为独生子女,从小享受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优越生活条件和成长环境,“4-2-1”家庭结构使得长辈给孩子更多的溺爱造就了其自私自利的心理,认为别人对她的好都是应该的,甚至没有想过去报答别人的恩情。从学校方面来看,目前部分高校追求学生的就业率,急于对学生的“成才”培养而忽略了“成人”培养,忽略了学生健康心理和健全人格的培养。对于才能比较重视,而对于品德却重视不够,认为良好行为习惯和感恩意识的养成应该是在幼儿园或小学阶段,大学期间学的更多的是科学知识。这也是导致大学生感恩教育缺失的原因之一。从社会方面看,经济全球化和改革开放给人们的物质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丰富和发展,但却充斥着社会的价值观和传统美德,尤其是市场经济带来的巨大冲击,实用主义和功利主义以及西方不良社会思潮影响着青年一代,变幻万千的社会现实也在考验着青年一代,老人摔倒不敢扶,坑蒙拐骗等不良现象带来的相互间的不信任,社会主流媒体宣传力度不够等原因,无不影响着大学生感恩意识的培养。

四、高校大学生感恩教育培养的途径

(一)提升大学生自我教育

立德在于道德自觉,感恩自觉,唤醒学生内心的真善美,唤醒内心的觉悟和觉醒。由知到行的转化,实现知行统一,培养感恩意识,转化为感恩行为。马克思曾深刻的指出,没有无权利的义务,也没有无义务的权利。道德权利与道德义务相统一,受恩与施恩相统一。在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的今天,培养当代大学生的感恩意识,让学生识恩、知恩、感恩、报恩、施恩,从身边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从对自己负责的态度做起,珍惜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让感恩意识入眼、入耳、入脑、入心、践行。

(二)优化家庭感恩教育环境

从家庭方面,父母是孩子的及时任老师,家长的言行无不影响着孩子的言行。家长首先应该改变观念,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应该打破唯分数论和唯能力论,注重孩子的发展,让孩子克服个人中心论和自私论,成为知恩图报的人。其次,家长要做好言传身教的作用,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样子,家长要给孩子做出榜样,礼貌用语、尊重他人、懂得感恩等等,例如多和孩子说谢谢,孝顺父母,给父母端洗脚水,捶背等,孩子从小看在眼里,记在心里,久而久之,孩子耳濡目染也就学会了感恩。

(三)加强学校感恩教育,培养德才兼备的大学生

1.教师言传身教。

“安其学而亲其师,乐其友而信其道”是孔子对师生关系的诠释。作为教师,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德高为师,身正为范。在传道授业解惑时,教师的一言一行也对学生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因而,教师要做出表率,打破教师在学生面前高高在上的旧规,建立平等、互助、和谐、友爱的师生关系,充尊重学生,感恩学生在教学相长中发挥的作用,做学生的良师益友,用爱与智慧为学生成为德才兼备的人保驾护航。

2.教学内容,充分发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的主渠道育人功效。

在公共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内容上,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作用,充分发挥意识形态领域的话语权,尤其是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和思想道德修养课上,可以适当设置感恩教育相关专题,实现知识、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相结合,实现学生的知和行相统一,历史和现实相统一。感恩教育内容形式多样化,感人心者,莫先乎情。从感恩父母,感恩亲情入手,层层深入,触及学生心弦,培养的学生最本真的感恩之情。建立健全评估考核体系,把感恩实践活动成绩作为入党评优的参考依据之一。

3.充分发挥好第二、第三课堂育人功效。

从第二、第三课堂看,丰富课余生活,传唱感恩歌曲、传诵感恩故事、传看感恩影视,开展感恩活动,如感恩主题班会、主题团日活动,青年志愿者服务活动、民族团结共建活动、感动校园人物评选,校园人生分享会、校友报告会等,形成校本资源或校本课程。也可以积极开展大学生社会实践三下乡活动等,深化感恩情感,转化为感恩行为,并使之常态化、固化,而不是流于形式,应该是德育的渗透,感恩的渗透。

4.利用网络平台,打造校园文化,让学生对学校产生深厚的感情。

校园文化是学校发展进程中的一种群体文化,它具有无形的教育功能,对师生的思想品质、道德情操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利用网络平台,加强引导和监管力度,倡导积极健康的校园文化,自觉抵制颓废、低俗的校园文化。在环境文化建设方面,重注美化自然环境、优化人际环境和净化学生心里环境相结合;在政治性、道德性文化建设方面,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舆论导向和引导激励功能,敢于发声,正确发声,养成良好的道德习惯和行为习惯,积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让学生在校园文化的熏陶下健康快乐成长,从而对学校产生深厚的感情,今天我以母校为荣,明天母校以我为荣。

(四)积极营造社会感恩氛围

其一,构建良好的感恩教育环境。社会是大学生学习和生活的外部环境,对大学生的认知和思想有重要的影响作用。人作为社会的一份子,不仅受到自然环境的影响,还要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人处在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中,他们就会互相关心,互相帮助,相互尊重,形成一种融洽和睦的氛围。良好的社会环境对大学生感恩思想和感恩意识具有良好的熏陶作用。要全力构建良好的社会环境,倡导、弘扬感恩文化,共同营造知恩报恩的好风气,从而使人们在感恩的氛围中共同走向和谐。其二,充分发挥舆论导向作用。充分利用电视、广播、报刊和互联网等舆论阵地的宣传教育作用,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紧密结合,大力宣传科学理论,开展感恩教育宣传,发挥正能量。对社会上冷漠无情、不懂感恩、不会感恩、忘恩负义等现象进行客观公正的揭露和批评,同时对感恩图报、施恩不图报的行为给予积极的肯定和赞赏,从而在全社会树立识恩、知恩、报恩、施恩的榜样。如中央电视台“感动中国十大人物”评选的活动,从评选到揭晓,无不是一个个鲜活的道德教育的例子,也取到了良好的效果。除了营造浓厚的感恩舆论氛围之外,还可以开展形式多样的感恩活动,营造感恩的社会风尚,建立一个充满感恩的和谐社会。大学生是高校德育工作的主体,也是中国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践行的重要群体,大学生的德育效果直接影响着高校的教育效果,影响着社会的不断前进。科学技术是及时生产力,掌握着科学技术的人的素质也影响着生产能力水平的发挥。涂尔干曾指出,只有学会感恩,我们才能明确责任;只有学会感恩,我们才能体味真情;只有学会感恩,我们才能感受幸福,享受生活。在立德树人背景下,学会知恩,感恩,施恩,报恩,尽管施恩者不图报,各尽所能,各尽其责,发扬中华民族的道德文化传统,在全社会形成其乐融融,互敬互爱的,感恩父母,感恩他人,感恩社会,感恩伟大祖国,回报他人,回报社会,为构建和谐社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

作者:起联玉 单位:昌吉学院社会科学系

感恩教育论文:中学思想政治课感恩教育论文

1中学思想政治课感恩教育的内容

1.1感恩父母生养恩

古语云“百善孝为先”,于丹老师在《中小学感恩教育讲座》中也提到“孝是一个人伦理的起点和幸福感的安顿。”儒家经典《孝经》云:“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人活在世间较大的恩人莫过于父母,是他们给了我们生命及成长的勇气与动力,因此每一个人都应该热爱生命、尊敬和孝敬父母,使他们“老有所养老有所依”。

1.2感恩师友教导情

明末清初思想家、政论家唐甄在《潜书•讲学》中提到“学贵得师,亦贵得友”。孔子云“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西方先哲亚里士多德曾说“挚友如异体同心”。老师“传道授业解惑”,朋友一生相随相伴,并肩作战,所以应对我们的师友存以感恩之心。

1.3感恩祖国培育恩

有国才有家,有党(中国共产党)才有国。中国共产党带领各族人民推翻了三座大山、取得了新民主主义胜利、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使人民走上了小康社会的康庄大道,因此每一个中华儿女都应对我们的祖国和我们的党(中国共产党)心怀感恩。

1.4感恩自然赐予情

马克思强调“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但各种物质资料,如阳光、空气、水等皆是大自然的慷慨恩赐。中国古代就注重“天人合一”的思想,作为当代人更应热爱自然、尊重自然,与自然和谐共处。

2中学思想政治课实施感恩教育的必要性

2.1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需要

懂得感恩、崇尚感恩、学会感恩历来就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儒家思想中的“仁、义、礼、智、信、恕、忠、孝、悌”无不体现着个人对于他人、社会、国家、父母等的感恩之情。伟大诗人屈原以身殉国;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近代艾青更说到“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从古至今,中华民族就是一部感恩史。在当今思想文化激荡碰撞的今天,感恩精神更应该得到继承和发扬。

2.2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

马克思认为“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和谐社会的主要特征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社会是由每一个个体和他所组成的复杂关系组成,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理顺每一个个体之间的关系。中学生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接班人,其素质高低直接影响社会和谐建设。对中学生进行感恩教育,使他们懂得国家、社会、学校、父母的培养之情,使其增强社会责任感,从而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打下良好基础。

2.3促进学生发展的需要

素质教育的发展理论指的是学生的“德、智、体、美、劳”发展,其中“德育”是学生发展的首要目标。2007年政府工作报告也提出:“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应该包括感恩教育,诸如‘孝敬父母等’。”可见感恩教育已是中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内容。荀子说到“人之初性本善”感恩从本质上体现了对施恩者的一种感激之情,这是人最初的善性。加强中学生感恩教育可以唤起学生的人性,培养他们健全的人格,使他们养成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和坚忍不拔的生活毅力。

3中学生感恩教育缺失的原因

3.1社会不良风气冲击着中学的感恩教育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一些人受西方“功利主义、个人主义、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等错误思想影响,感恩意识逐渐淡化,甚至出现价值观严重扭曲的现象。如2013年6月15日,四川达州市3名儿童搀扶一位摔倒的老婆婆,反而被索赔医药费,使得“老人摔倒该不该扶”又一次成为了热点话题。中学生心智等各个方面还未成熟,处于心理发展的重要转折期,极易受社会上不良价值观影响,家长和老师一定要进行正确引导,使他们明辨是非,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

3.2家庭教育重心失衡,忽略了中学生感恩意识的培养

父母是孩子的及时任老师,家庭教育是孩子德育教育的起点,对孩子未来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当今社会很多家庭都是独生子女,父母视孩子为“掌上明珠”,使他们过着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生活,孩子在家里俨然成了“小霸王”。长此以往,这些孩子把父母的疼爱当成了理所当然,不会理解父母的辛苦,更谈不上对父母存有感恩之情。

3.3学校“重智育、轻德育”,湮没了青少年的感恩意识

长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我国的中学教育存在着重教书,轻育人;重智育,轻德育;重升学率、轻发展;重选拔甄别、轻人文涵养的众多误区。在这样的误区下,一些学校、老师和家长都把过多的时间和精力都用在了关注学生的成绩上,忽略了对学生思想道德尤其是感恩心的培养,这在一定程度上湮没了青少年的感恩意识。此外,学校的德育教育过于抽象化,如在教育孩子“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中国共产党”时,很多老师采用传统灌输的方式,忽视了从身边的小事做起来培养学生对祖国、人民和党的热爱和感恩之情,这些都应值得我们深思。

4中学思想政治课中实施感恩教育的策略

4.1家长以身作则,树立感恩榜样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父母是孩子的及时任老师,他们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会对孩子感恩心的培养产生重大影响。首先,父母要从生活的细节入手来培养学生的感恩心。如在对待长辈上,父母一定要讲究孝道;在对待亲朋好友上,父母要以诚相待。切实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告诉孩子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其次,父母要用合适的方式去关心、爱护孩子,切勿走入溺爱的深渊。“惯子如杀子”“慈母多败儿”,过分地溺爱子女,只会使孩子养成自私、任性、缺乏独立意识的性格。因此在家庭中,父母要适当地让孩子参与家务劳动,从而培养孩子的责任意识和感恩意识。

4.2教师认真备课,深挖感恩素材

初中的思想品德课重在“围绕成长中的我,我与他人,我与集体、国家和社会等关系”来帮助学生形成感恩自然、感恩社会、感恩祖国、感恩他人等感恩意识,树立正确的感恩观。高中的思想政治课主要是通过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以及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常识的教育,帮助学生进一步增强和巩固感恩意识,从而做出正确的感恩判断和感恩选择。身为政治课教师要善于深挖课本感恩素材,及时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如在讲到《树立正确的消费观》时,教师可做以下引导:作为学生我们自己并没有经济来源,那么我们吃穿住用行所有的消费都是父母提供的,所以每个人都应感恩父母,树立求实消费心理,坚持量入为出,适度消费原则;在讲保护环境,绿色消费时,老师要积极引导学生感恩自然,尊重自然,保护自然,树立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可持续发展理念;在讲勤俭节约、艰苦奋斗时,老师可以给学生讲一下以前革命先辈为了新中国成立而艰苦奋斗的日子,帮助学生树立感恩中国共产党、感恩祖国、感恩社会的良好品质。

4.3社会学校双管齐下,营造感恩氛围

伟大教育家陶行知说过“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首先,国家要积极弘扬中华民族的各种传统美德,净化各种不良风气,大力进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给中学生营造一个积极健康的感恩氛围,使这样的环境中长大的中学生拥有一颗感恩的心。其次,各级教育干部及校领导一定要转变教育教学观念,认真对待中学思想政治课和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课程设置上给予中学思想政治(品德)同等的地位,在工作生活中给予中学政治老师同样的关怀和帮助。此外,社会和学校应积极利用一些传统节日,帮助学生树立感恩意识和感恩情怀。如:春节表达对亲朋好友的感恩;清明节表达对先辈的感恩;端午节表达对爱国将士的感恩;国庆节表达对祖国的感恩……除过这些传统的民族节日,我们还可以在父亲节、母亲节以及亲朋好友的生日等节日中特殊日子里来表达对关爱之人的感谢之情。总之,感恩教育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要想在思想政治课堂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需要家长、老师、社会等各个方面齐心协力的不断努力,只有这样,我们培养的才是德智体美劳等发展的“四有”新人。

作者:王丹 单位:陕西省西安中学

感恩教育论文:家长幼儿感恩教育论文

一、幼儿感恩教育问题分析

首先,部分家长对幼儿的感恩教育不够重视,没有较强的感恩教育意识,认为不是教育孩子的重点内容,所以对孩子进行的感恩教育活动较少;其次,部分家长在对幼儿进行感恩教育时,没有把握好恰当的教育良机,虽然对孩子进行了感恩教育,但是效果不明显,并没有起到实质性作用;,很多幼儿本身缺乏感恩意识,在得到别人的帮助时,认为是理所当然,更家不会主动去感恩别人,特别不会对家人主动感恩。

二、幼儿感恩教育问题对策

1.提升家长对幼儿进行感恩教育的意识

家长是幼儿家庭感恩教育的具体执行者,家长对感恩意识的重要性决定了他们对幼儿进行感恩意识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对幼儿的感恩教育起着决定性因素,所以,帮助家长提高感恩意识十分重要。首先,幼儿园可以组织家长接受家庭感恩教育培训,培训的主要内容是幼儿心理特点、感恩教育的作用及意义、实施家庭教育的基本技巧,容易使家长接受感恩教育的重要性,并且能够帮助其具体执行,从而在思想方面认为家庭感恩教育的必要性和作用。其次,幼儿园指导家长学习有关感恩教育书籍或影视作品,加深感恩教育的认识,从而提升家庭感恩教育水平和作用。,家长可以与幼儿园教师进行交流、探讨,共同学习感恩教育方法与经验,在交流中共同提升感恩教育水平,提升幼儿的感恩素质。

2.强化幼儿的感恩意识

提升家长对感恩教育认识的重要性之后,幼儿是接受感恩教育的主体,他们是否积极主动参与和意识相当关键。所以,幼儿园需要采取有效措施,提升幼儿的感恩意识,帮助幼儿积极主动的参加到感恩体验与实践中去。幼儿园在给家长推荐相关感恩教育的文学作品和影视作品后,家长可以带领幼儿一起观看,并且总结作品里面的感恩情节,感受到感恩的伟大与意义。幼儿园可以给幼儿安排感恩作业,并且需要在家长帮助或配合下完成,例如,孩子放学回家之后,帮助父母做一些小型的家庭劳动,帮忙打扫卫生,父母下班回家之后,给父母倒水,帮父母换拖鞋等,这些感恩作业需要教师和家长共同完成,一起培养幼儿的感恩修养。

3.家长积极参与幼儿感恩素质培养

家长要想使幼儿感恩教育培养取得预期效果,应该在生活实践方面花费功夫,积极培养幼儿感恩素质,并且通过实际生活拓展幼儿的感恩视野,从而使感恩教育更有效,更。首先,家长可以采用特殊节日对儿童进行感恩教育,例如母亲节、父亲节、教师节和重阳节等,在这些特殊的日子里,给孩子讲解节日的来源,让孩子学会感恩别人。其次,家长利用特殊主题纪念日指导幼儿感恩社会,例如五一劳动节、八一建军节和国庆节等,让孩子对祖国和社会产生感恩情结。再次,家长使用特殊的主题日帮助孩子对大自然产生感恩,例如,世界环境日、地球日、动物日等,让孩子感受到大自然的魅力和对人类的帮助,懂得感谢大自然,从而能够保护大自然。,在幼儿的整个生活中,游戏占据着重要地位,并且与现实生活有一定的不同,在游戏中,幼儿其实是在学习如何与人、与物相处。特别是在和同龄人的游戏中,家长可以帮助和指导幼儿进行游戏,并且在游戏中制定相应的目标任务,让幼儿之间进行相互合作、共同努力、相互激励的完成任务目标,让幼儿感受到人与人之间的互助协作能力,也是一种有效的感恩,这样,孩子在快乐的游戏中领略到感恩,并且家长对幼儿的感恩教育能够起到良好效果。

三、总结

综上所述,家长在对幼儿进行感恩教育的过程中,应该充分和幼儿园进行配合,毕竟幼儿时期的主要生活环境就是幼儿园和家庭。幼儿园可以提升家长对幼儿感恩教育的重视,并且向家长传授科学有效的幼儿感恩教育方法、技巧及策略,提升家长对幼儿感恩教育的能力和水平。不过在幼儿感恩教育培养中,家长占据主导作用,应该积极主动的培养幼儿感情素质,对其以后人生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作者:徐欣欣 单位:江苏省涟水县郑梁梅幼儿园

感恩教育论文:留守儿童感恩教育论文

一、农村留守儿童感恩教育存在的问题

1.农村留守儿童感恩教育所涉及到的相关主体对农村留守儿童感恩教育的重视不够。

农村留守儿童感恩教育所涉及到的相关主体包括政府、教育主管部门、学校、家长等,这些主体在农村留守儿童感恩教育方面都存在重视不够的问题。具体阐述如下。

1.1政府部门方面。

政府部门对如何开展农村留守儿童感恩教育活动缺乏明确的指导思想和有效的举措。

1.2教育主管部门。

教育主管部门没能认真落实国家及各级人民政府制定的有关感恩教育的各项政策。同时,教育主管部门对辖区内各个学校开展的感恩教育活动所进行的指导及监管不足,这导致了农村留守儿童感恩教育的效果不理想。

1.3学校方面。

学校是农村留守儿童接受感恩教育的主要场所,是决定农村留守儿童感恩教育成败的关键因素。然而,调查结果表明,目前,学校在感恩教育方面没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学校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重“教书”轻“育人”;二是学校对感恩教育的意义和重要性认识不足,对学校的感恩教育工作缺乏合理的长期规划,导致学校的感恩教育变成了“一阵风”工程,最终导致学校的感恩教育流于形式。以上原因导致了学校感恩教育的效果不明显。

1.4家长方面。

家长作为孩子人生道路上的及时任教师,对孩子身心的健康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然而,调查结果表明,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严重不足是农村留守儿童感恩意识淡薄的重要原因。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农村留守儿童的家长长期外出务工,留在家里的时间往往非常有限,与孩子的沟通交流也比较少,在与孩子进行沟通交流时往往也只是关注孩子学习成绩,与孩子的情感沟通少,对孩子进行道德教育的力度也不够;二是家长本身感恩意识淡薄,没能起到以身作则的作用;三是家长无原则的宠爱孩子,对孩子有求必应,忽视对孩子的感恩意识进行培养。以上这几个方面原因导致了孩子的感恩意识淡薄。

2.农村留守儿童感恩教育的具体措施存在不足。

研究表明,目前,农村留守儿童感恩教育的具体措施存在一些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感恩活动的形式单一。

根据调查,笔者发现,不少学校开展感恩教育的形式大多为文艺表演及演讲比赛,单一的形式导致学生对活动的兴趣不高,参与度低,效果不明显。

2.2活动参与者单一。

调查发现,学校在开展感恩教育活动时,活动的主体主要是教育主管部门、学校和学生本人。2.3感恩对象单一。就农村留守学生而言,感恩活动的感恩对象应该包括党和国家、社会、父母及其他家人、老师、朋友、同学、邻居等。但调查发现,学校在开展感恩教育活动时,感恩活动的感恩对象基本上只涉及老师和父母。

二、加强农村留守儿童感恩教育的对策

1.构建政府、教育主管部门、学校、家庭四位一体的感恩教育模式。

政府、教育主管部门、学校、家庭对感恩教育的成功都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只有这四个主体都参与到感恩教育中,各司其职,互相配合,感恩教育才能取得成功。具体做法如下:

1.1政府方面。

政府要做好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一是政府在制定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时要把有关农村留守儿童感恩教育方面的内容纳入其中;二是政府要制定相关政策来对感恩教育进行引导和监管;三是在政策执行过程中,政府要加强监管力度,以确保政策得到有效执行。

1.2教育主管部门方面。

教育主管部门要认真落实国家及各级人民政府制定的各项政策。同时,教育主管部门要对辖区内各个学校开展的感恩教育活动进行指导及监管,以确保活动取得良好的成效。

1.3学校方面。

学校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一是把感恩教育作为学校德育教育的重点,注重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和行为;二是把感恩教育纳入教育教学体系之中;三是丰富感恩教育的形式及内容,扩大感恩教育的感恩对象;四是积极创设校园感恩环境和感恩文化。

1.4家庭方面。

家庭对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有着重要的影响。家庭教育是学生感恩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父母要注意培养孩子的感恩意识,以身作则,对孩子的感恩行为进行肯定和鼓励,主动配合学校开展感恩教育活动。

2.实现感恩教育活动常态化。

在妇女节、母亲节、父亲节、感恩节等节日组织留守儿童开展感恩活动,这是目前许多学校开展感恩教育的惯常做法。这种做法有利也有弊。这种做法的有利之处可以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这种做法的弊端在于会导致儿童对感恩教育的理解表面化,更严重的,会导致感恩教育流于形式。学校应引导儿童把感恩寓于日常生活中,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受恩与报恩的意义和重要性,并化为感恩的行动,最终使感恩变成一种习惯。

3.创新感恩教育的形式和内容。

时至今日,世界进入信息化时代,各种科技、网络技术层出不穷,感恩教育的手段也应做到与时俱进,利用科技手段及网络技术来创新和丰富感恩教育的形式和内容。

作者:苏民懂 单位:广西横县石塘二中

感恩教育论文: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感恩教育论文

一、加强感恩教育的必要性

目前,国家虽然高度重视资助工作,并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投入逐年增多,各高校也积极开展各项奖助勤补工作,尽较大努力在经济上帮助贫困学生,但是仅从经济上帮助贫困学生还不够,更重要的是充分发挥资助育人的功能,培养贫困生的感恩意识,使他们能正确看待资助工作传递的关怀和情谊。因此,在解决贫困学生经济困难的同时,培养他们的感恩意识,树立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帮助他们在精神上脱贫,发挥资助育人的功能才是重中之重。经济上的资助只是一种手段,而并非最终目的,资助的最终目的是使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成长成才,因此,如何更好地利用资助平台来加强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感恩教育显得十分必要。

二、意识、行动、制度三位一体模式进行感恩教育

美国心理学之父詹姆斯曾说过这样一句话“人性最深的期盼就是受人感激”,但是感恩并非与生俱来,因此对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感恩意识薄弱问题,需要通过学校与社会的教育以及引导来使他们的感恩意识得到增强。俗话说滴水之恩定当涌泉相报,感恩是感激他人对己所施的恩惠,并设法用言行报答的一种行为,它包含了从心理认知转化为实际行动的双重过程。由此可见,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的时候,首先要让他们产生一种感恩意识,在内心里对自己所获得的恩惠产生认可的态度,进而衍生出一种感恩情感,才外化为感恩行动,与此同时利用完善的资助制度来规范和敦促感恩行为。因此使用意识、行动、制度三位一体的模式进行感恩教育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

高校首先应从思想上改变贫困学生,通过开展形式多样而新颖的德育课程,典型示范、团队辅导与个别辅导相结合等形式,把感恩教育贯穿于学校教育过程中,帮助贫困生正确看待贫困的事实,鼓励他们自强不息、奋发图强和知恩图报,摆脱自卑、狭隘等不良心理,使他们明白是党和国家对他们关怀和投入的大量资金,是学校、老师以及社会热心人士的关心和帮助才使他们获得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他们更应该珍惜学习机会,努力学习才能改变命运,并应该在他有能力时回馈社会、帮助其他有需要的人。以湖南电气职业技术学院为例,学校每周星期一到三开设晚班会课程,由辅导员(班主任)自行组织各种主题班会课或者由学工部老师为学生上大学生素质教育课程,其中就涉及到学生诚信、感恩、励志等各方面的主题教育以及班会课,把感恩教育有机渗透到日常教学和日常行为规范与道德品质的培养过程中。学院还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感恩教育主题活动,有“孝”文化主题班会评选活动、“心怀感恩诚信求学”知识抢答赛、“诚信、感恩、励志”的征文比赛、自强之星评选以及报告会等活动,同时结合校园网络宣传阵地,如学校官网、微博、宣传窗等对学院开展的各项感恩教育活动进行宣传报道,营造了一种感恩氛围,让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感染与熏陶。“师者,人之模范”,老师是学生最鲜活的榜样。任何一名老师,不管他是否意识到这一点,不管他是自觉还是不自觉,都对学生起着示范作用,并产生潜移默化的深远影响。正如车尔尼雪夫斯基说过的一句话“教师把学生造成一种什么人,自己就该是这种人。”而辅导员作为高校里面与学生关系最密切的工作者,一言一行将会在学生心灵上产生潜移默化的深远影响,因此在开展学生日常管理工作的同时,辅导员自己要做好表率,用自己的行动感化学生,使学生树立感恩意识。

(二)行动上开展丰富多彩的感恩实践活动,促进感恩意识转化为自觉行动。

有道是“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感恩教育最终的目的是希望学生能把感恩意识转化为感恩行动,常怀感恩之心,并用自己的行动力所能及地回报社会和他人对自己的帮助,为此各高校应举行丰富多彩的感恩实践活动,让他们在亲身体验中体验感恩、实践感恩。例如学校应提供更多勤工助学的岗位并鼓励贫困生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报酬,同时也能服务学校和学院;学校还可组织一些贫困生参加一些社会公益活动,例如学校开展的“做一次义工———用行动回报社会”活动,要求每位受资助的学生都要参加一次公益活动,并且每年团委组织学生在学校的德育实践基地开展各项公益活动,例如慰问孤儿院、老人院、下乡支教、雷锋进社区等活动,让学生自己参与到其中。通过这样一种实践活动,可以帮助学生实现从“感恩认识一感恩情感一感恩行为”的良性循环,完成一个从他助到自助,再到助人的过程。

(三)制度上完善高校贫困生资助工作体系。

目前许多高校的贫困生资助体系比较着重对贫困生的经济资助功能却轻视了教育功能,因此,加强贫困生的感恩教育需要完善高校的资助工作体系,从制度上规范和敦促学生的感恩行为。例如,在提交资助申请之前,应让学生明确接受资助的权利与义务;在学院评审资助对象时,要把具有感恩意识和感恩行动作为要求与标准。如学校即将启动的CRP系统中的诚信银行,要求学生在一学年内需参加一定时间的公益志愿活动,通过这些获得诚信积分,并在毕业的时候要达到一定积分才能毕业,以此规范和敦促学生参加公益志愿活动。重视资助后的跟踪管理,建立学生诚信档案,如发现学生有不诚信行为或者缺乏感恩意识,应予以教育,如果没有改正必要的时候可取消其受助资格。总之,在资助工作中,应做到资助与育人相结合,多提供一些需要通过一定的努力才能获得资助的资助形式。当然感恩教育实践活动不能单纯采用他律性的方式,更多的还是让学生自己体会感恩的心,并转化成个体感恩教育的自律体系。

三、结语

高校贫困生是一个普遍存在的群体,但感恩意识的缺乏是这个群体中的不和谐声音,高校通过培养感恩意识、践行感恩实践活动、完善资助体系这三方面来加强对贫困生的感恩教育,具有重要实践意义,不仅有助于完善他们的人格、促进健康成长,更重要的是促进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与社会和谐。

作者:路成志 周禹希 单位:湖南电气职业技术学院

感恩教育论文:民办高职院校思政课感恩教育论文

一、新形势下民办高职生感恩意识缺失的原因分析

(一)网络等大众传媒的消极影响缩小了感恩教育的空间

一方面,海量数据的产生、传播和存储,打破了课堂教学的局限性,开拓了民办高职生的视野,也使民办高职生在一定程度上摆脱了知识的从众心理,有利于激活民办高职生的创新意识。另一方面,网络教育的开放性、虚拟性和不可控性,使网络上大量不健康的负面信息堆积和传播,民办高职生很容易在网络上接触到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违背的宣传论调、文化思想,造成信息混杂和观念混乱,使其价值理念多元化,价值标准相对化,从而滋生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与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相违背的不良思想,对思想道德建设十分不利。在调查中我们了解到,民办高职生中90%以上浏览过“网络黄潮”、“色情文化”等不文明的网络信息;54%曾遇到过网上不文明的现象。许多民办高职生通过网络学会的不是与人为善、知恩图报,而是如何追名逐利、满足私欲。有些人长期沉溺于虚幻的网络世界,与同学、老师、亲人之间的感情联络就会淡化,人际交往不断减少,人际关系日益“陌生化”。45.9%的民办高职生放假在家都把时间花在上网、QQ、微信、游戏上面,缺少与父母、亲朋好友进行必要的沟通与交流,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其亲情丢失和感情淡漠,客观上也促使了部分学生的极端个人主义与自私自利行为,从而在无形之中压缩了感恩教育的空间。

(二)以“隔代教育”为典型的家庭教育方式,弱化了感恩教育的实效

“独生子女”在家庭中的特殊地位以及三代同堂的家庭模式,弱化了家庭教育中感恩教育的实效性。调查中了解到,有95%的受访家庭是独生子女家庭,80.6%的家庭是三代同堂,60.7%的孩子从小由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带大。多数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把孙子(女)当成家庭生命的延伸,寄予“传宗接代”的厚望,不仅为孩子们提供了养尊处优的生活条件,更为他们提供了众星捧月的生活氛围。在访谈中,很多家长谈到,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父母做不了主,一切由爷爷奶奶说了算。甚至当孩子做错事情,父母进行批评教育时,也会因爷爷奶奶的无原则袒护而不了了之。常此以往,形成家庭德育教育的恶性循环:一方面,在城市家庭中,过分溺爱的家庭环境促成了孩子们以自我为中心,目中无人的心态和习惯,认为别人为自己做的一切都是理所当然,缺乏感恩类的情感体验,不懂得感激和珍惜,不愿用自己的付出回馈他人和社会, 特别缺乏人际感恩和逆境感恩。另一方面,在农村家庭中,多数大学生从小成为“留守儿童”,在成长的道路上缺乏“父爱母爱”,导致亲情淡漠,对父母的正面教育存在逆反心理,根本不对父母萌生任何感激之情。爷爷奶奶的过分溺爱也使他们成了不会感动、不愿感谢的“冷漠一代”。此外,家庭中缺乏“和谐教育”也是造成高职生感恩意识缺失的主要原因。如父母与祖辈之间关系不融洽;父母之间感情淡漠、经常吵架;父母离异等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高职生,使他们难以与人相处、沟通、协调,不懂得爱的反馈和回报。

(三)民办高职院校“重专业、轻素质”教育理念的偏差,影响了感恩品质的培养

功利主义价值观在人类生活中的肆意渗透,一方面淡化了大学生的感恩意识,另一方面也造就了民办高职院校功利主义教育实践的盛行,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淹没了感恩教育的呼声。民办高职院校虽然也和多数公办院校一样,倡导“厚德精技”、“德育先行”,但其“自主办学、自负盈亏”的办学模式和性质决定了多数民办高校在落实感恩教育的过程中存在着形式主义的倾向,学校的工作重心更多地放在专业建设、校企合作等衡量学校办学资质的硬性指标上,关心最多的是招生和就业出路问题,道德教育尤其是感恩教育流于形式,处在“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尴尬境地。同时,受“重专业、轻素质”的教育理念的影响,多数民办高职院校德育教育机制不健全甚至缺乏,致使德育工作随意性较大,感恩教育内容偏离社会生活,缺乏具体的社会性和社会生活实践的可操作性。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重理论轻实践,采取灌输式、说教式的显性德育方法,忽略了学生的主体性和能动性。在对感恩教育的考核评价上,也缺乏行之有效的系统的考核体系,致使感恩教育成果表面化,以及感恩道德知识和道德行为相脱节,知行不一,弱化了感恩教育的实效。

二、民办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如何融入感恩教育

(一)合理设置感恩教育内容,使感恩教育课程化

感恩教育要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前提,以知荣明耻、人际感恩为切入点,把感恩教育与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有机结合,充分利用思政课这一重要的德育教育平台,在学科教学中将感恩教育课程化,合理设置感恩教育的专题内容,并通过系统的理论教学和丰富的实践教学,来培养学生“知恩图报”及“施恩不图报”的感恩意识,使其形成良好的感恩情感,学会正确的报恩方法,并最终成为一名“懂得感恩的人”。感恩教育的这一养成性特点决定了在思政课的教学过程中应对传统课堂教学方式进行扬弃。感恩课不能上一个专题或搞一次活动了事,应将其分为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两部分,分学期贯穿到“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过程中,构建从大一到大三的“全程化”的感恩教育模式:大学一年级,树立感恩认知。如可以通过思政课上讲述身边的感恩故事、算一笔大学账、写一封家书等形式来开展感恩认知教育,让民办高职生做到知恩识恩。大学二年级,培养感恩情感。如通过开展“感动校园十佳孝星”“大学生孝文化节”、争当“好公民、好儿女、好学生”等感恩实践活动,营造感恩氛围,培养感恩情感。大学三年级,塑造感恩人格。如通过开展毕业生系列离校活动来强化学生的感恩情怀。在思政课教学中,要通过一贯的、专门化、系统化、规范化的感恩教育,逐步培养高职生的感恩情感,完善高职生的感恩人格,以增强感恩教育的实效性,实现让学生“思想上有感悟、心灵上有触动、行动中有体现”的感恩教育目标。

(二)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结合,拓宽感恩教育的途径

民办高职院校的感恩教育多以思政课课堂上正面灌输的显性教育为主,隐性教育相对缺乏。这种以感恩理论的宣传和强制灌输为主的教育方式,极易让民办高职生形成思想上的排斥和抵制,教育效果不甚理想。在思政课教学中融入感恩教育,教育方式上要突破原有的以课堂讲授和灌输为主的显性教育模式,采取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注重“内化”教育。通过“心灵教育”和“感性教育”来调动民办高职生感恩行动实践的自主性和积极性,使学生的感恩行动真正成为自觉自愿而非外部强压下的行为,促进感恩教育由“教化”向“内化”的转变。

1.以融入为基础,创设良好的感恩教育环境

良好的感恩环境对大学生感恩情感的培养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民办高职院校要营造一种积极向上、丰富博大的感恩环境,利用好学校、家庭和社区的优势资源,把感恩情境即各种人际互动情境或社会生活情境作为感恩教育的素材,使民办高职生的心灵从中受到启迪和感染,激发他们的感恩情感。民办高职院校可以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依据现实可提供的条件(如师资力量、社会支持、经费保障等),积极创新感恩教学的内容和形式,改革感恩教学的方法和手段,以融入为基础,把课堂上的显性教育和课堂外的隐性教育相结合,积极构建课堂教学、校外实践、校园文化三位一体的感恩教育教学体系,让感恩文化在校园、社区甚至整个社会落地生根。如可以联合校团委、学生处等力量积极开展“孝文化节”活动,通过课堂上对儒家感恩思想和中华传统孝文化的扬弃,对社会上不良现象和网络中的负面信息进行正确的批判和引导,对身边感恩感人事件的及时颂扬,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树立正确的感恩价值观;课堂外组织学生观看以感恩为主题的电影,让学生发表感恩宣言、撰写感恩家书,举行感恩征文比赛,制作感恩卡,开展“感恩主题班会”,举办感恩小品、感恩话剧、感恩故事演讲比赛,制作班级感恩墙、校园感恩文化宣传栏;校园外通过组织学生参加“家庭敬老日”、“社区感恩践行”等一系列活动,让感恩文化融入整个校园、整个社区甚至整个社会,使大学生能够在学习、生活中处处感知它、时时领悟它,引发大学生的认同共鸣,激发大学生的感恩情感。

2.以主题教育活动为载体,搭建家校共同教育的桥梁

家庭教育的缺失及家、校教育的严重脱节是造成民办高职生感恩意识淡薄的主要原因。民办高职院校在实施感恩教育的过程中,应打破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盲区,搭建家庭、学校、社会共同教育的桥梁,使感恩教育真正落到实处。感恩教育作为一门实践性特别强的价值观类教育课程,也应抛弃“以教师为本位,学围绕教转;以教案为本位,上课为全封闭的课堂教学过程;以书本为本位,重理论、轻实践,重理性、轻感性,重结论、轻过程”的传统教学模式,要创新感恩形式,强化感恩行为,集学校、家庭、社会力量于一体,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来拓宽感恩教育的途径,增强感恩教育的实效性,逐渐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让学生能够报恩于行。如在开展“亲情账•两地书•话人生”主题教育活动、“感动校园十佳孝星”“大学生孝文化节”、争当“好公民、好儿女、好学生”等感恩实践活动的过程中,可积极创设条件让家长参与其中,教师、学生和家长之间进行感恩互动,在培养学生感恩情感的同时,也教导家长运用正确的内容和方法来教育子女。只有学校、家庭、社会共同发挥合力,形成相互补充、配合的系统网络,才能真正把民办高职生的感恩教育落到实处。3.在社会实践中进行感恩教育,实现德育的润物无声社会实践是对民办高职生进行人际感恩教育和挫折感恩教育的最行之有效的途径。只有将感恩教育融入社会实践中,才能为大学生与现实生活的直接对接找到突破口,为大学生道德情感的培养和升华提供新的平台。各民办高职院校在思政课教学过程中可充分利用地域优势,拓宽感恩教育的途径,积极组织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将感恩教育还原于真实的社会生活中。如思政课教师可以给家长布置“家庭作业”并量化考核指标,要求家长让大学生分担家务,或者利用节假日时间带大学生到田间地头、工厂、社区参加劳动实践,加强对大学生的人际感恩和挫折感恩教育,让他们懂得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是无数感恩善举凝聚而成的。也可以利用思政课实践教学的时间,组织学生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多种形式的实践教学活动,让他们亲身感受国家、社会、他人、大自然等对自己的给予和付出,并最终能够报恩于行,通过自己的行为来表达对国家、对社会、对父母、对老师、对朋友、对他人、对大自然的感恩之情,在实践中培养学生识恩、报恩的能力。

(三)建立科学规范的感恩教育考核体系

部分民办高职院校虽有进行显性感恩教育和适当的隐性感恩教育,但往往是“头重脚轻”,缺乏规范的考评体系和科学的考评方法,多数思政课教师对感恩课程的评价具有主观随意性,影响了感恩教育的实效。在感恩教育的过程中,必须同其他学科一样,建立起科学规范、操作性强的诚信指标和感恩评价体系,制定符合学情的科学的考评方式,定期对民办高职生的学习、生活等情况开展信用评价,分析学生的诚信素质和水平,以保障感恩教育的学习效果。

作者:张琴 单位:厦门兴才职业技术学院

感恩教育论文:大学生传统文化感恩教育论文

一、有利于传承中华传统文化

中国是一个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民族,感恩自古以来就是我们所崇尚的传统美德,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感恩教育的基础,传承中华传统文化是感恩教育的文化价值所在。传承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需要找到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的对接点。感恩教育就是的对接点。大学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主力军,中华民族传统文化需要由他们传承并发扬光大。但是部分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还不成熟,缺乏辨别是非的能力,受到来自不良文化影响较为严重,部分大学生则将中国传统文化抛掷于脑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仁爱、孝道、尊师重教、感恩自然等思想,在他们的视野中失去了吸引力。目前大学生中存在道德缺失、知恩不报、不讲信用等不良现象,只有对大学生进行感恩教育,强化他们的感恩意识,培养他们的感恩情怀,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感恩价值观,才能唤起他们内心深处“善”的品质,使他们自觉践行中华传统文化。感恩教育既传承了中华传统文化,又提升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品质。

二、有利于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和谐社会是以人为本,可持续发展的社会,其基本特征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同志也曾指出:“一个社会是否和谐,一个国家能否实现长治久安,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体社会成员的思想道德素质。没有共同的理想信念,没有良好的道德规范,是无法实现社会和谐的。”感恩教育顺应了时代的要求,“少年强则中国强,少年智则中国智。”大学生作为祖国的新生代,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力军。但是部分大学生出现了与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相称的现象:无视父母的辛劳、老师的付出和社会的关心,不能承担对自然恩惠的保护责任。因此,加强大学生感恩教育,引导大学生以感恩之心回报父母的关爱,老师的教导和祖国的培养,培养他们具备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道德品质,对营造良好的社会风气、树立时代新风尚,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增强民族凝聚力,维护社会安定团结、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快速发展有着重要作用。通过感恩教育,把感恩的优良传统和时代精神结合起来,将大学生培养成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所需要的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让他们怀感恩之心,留感恩之意,存感恩之情,行报恩之举,从而实现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共处,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推动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发展进程。

三、有利于实现美丽中国梦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美丽中国理念的提出,体现了我们党对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视,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规律认识更加深刻。蓝天、白云、阳光、江河、山川、森林等,都是大自然给予人类的宝贵财富,我们所拥有的这一切都是大自然的恩赐。可是我们不但不知道珍惜和感恩,反而总是无情地向大自然不断索取,为了满足自身发展需要,破坏了地球生态系统的平衡。近几年,我国环境污染情况十分严重,雾霾、水资源短缺、稀有动物濒临灭绝等现象日益凸显,这些都是大自然对人类的惩罚。我们要对大学生进行感恩教育,使大学生认识到人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大自然,人与自然只有和谐共处,才能实现美丽中国梦,要让大学生与大自然在互动的过程中对自然产生一种类似于儿女对母亲的感恩和报答之情,树立大学生对自然的感恩情怀。否则环境就会恶化,能源也随之枯竭,人类就会失去现在拥有的一切。大学生只有树立热爱自然、尊重自然、保护自然、顺应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才能懂得如何去感恩自然,才能真正地珍惜资源,树立环保意识,爱护我们的家园,与自然和谐相处,和自然界建立一种互惠互利、平等友好的和谐关系。只有精心呵护自然界,自然界才会慷慨地把青山绿水赠给人类,使美丽中国的生态梦早日实现。

作者:陈雨蒙 单位:渤海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感恩教育论文:新媒体环境下贫困生感恩教育论文

一、新媒体环境下贫困生感恩教育所面临的机遇

1.新媒体成为贫困生感恩教育的主平台

在我国传统的教育模式中,由于受到地域空间的因素,人际关系发展缓慢,但是,伴随着新媒体环境的出现,人们迈入了网络社会,在网络社会中,开放性、自由性以及高效性成为了人际交往的重要特征,各类通讯媒介的出现将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家长、家长与教师之间的交流障碍打破了。根据有关调查研究,我国高校每年所扶持的贫困生高达数十万人,这对高校教育是一件不容忽视的事情。此外,互联网发展现状调查表明,我国网民的数量逐年增高,其中大学生是最为庞大的群体。因此,新媒体的出现为贫困生感恩教育带来优势,大学生可以利用新媒体环境中的网络、电话、微博、微信、QQ或者短信将自己的感恩心情进行表达。在这种交流模式中,贫困生能够打破时间与空间的限制,对教师、学生、社会表达自己的感恩之情。因此,在新媒体环境中,我国高校贫困生感恩教育的平台更加广阔,这也必将对高校感恩教育工作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

2.新媒体使贫困生感恩教育具有吸引力

传统的贫困生感恩教育,往往以讲座的形式开展,由于受到自卑心态等的影响,很多贫困生在感恩教育中难以表达自己的感恩之情,从而导致感恩教育效果并不显著。但是,在新媒体时代下,各种媒介产品的出现,比如微博、微信、论坛、贴吧等,不仅可以为高校贫困生感恩教育提供新的发展平台,还在一定程度上将感恩教育的手段予以丰富拓展。笔者在对某大学进行调查时,问部分受资助的大学生:你会以什么方法向资助过的你的人表达感激之情?有70%的贫困生选择短信,5%的贫困生选择当面致谢,20%的贫困生会选择微博等其他途径。此外,新媒体在进行信息传播的时候更加具有人性化,能够以视频、图片、文字的方式传播信息,从而创造出具有吸引力的交流模式,促使感恩教育具有生动形象性。此外,部分贫困生会利用微博、微信等电子产品表达自己的心情,德育工作者可以利用新媒介及时了解学生的心理动态,进行具有针对性的教育,从根本上提升贫困生感恩教育的实效性。

二、新媒体环境下贫困生感恩教育所面临的挑战

1.冲击着现实的人际交流方式

一般而言,人的情感通过交往来传递与维持,新媒体环境下的某些传播媒介在进行信息传递时具有一定的虚拟性,无需实名交流,且交流过程中会出现不规范的言语,由于该类交流方式不是面对面交流,从而无法从根本上抵制“言不由衷”。笔者在调查中问贫困生:你选择传媒手段作为感恩渠道的主要原因是什么?有40%的贫困生选择方便,有30%的贫困生选择当面感恩不好意思,10%的贫困生选择时尚,20%的贫困生是其他原因。因此,可以得知,新媒体环境中,各类媒介产品具有方便、快捷的作用,对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起到重要作用,但是却无法实现真实的人际交往,长期下来,会导致贫困生在感恩中出现现实与虚拟的模糊,从根本上影响贫困生日常生活中的人际交往。

2.新媒体环境为贫困生感恩教育提出更高的要求

在高校教育中,贫困生感恩教育是一项极其重要的任务,加强对贫困生感恩教育的工作力度,是贫困生树立良好道德品质的需要。但是,感恩并不是每一位贫困生都与生俱来的,它需要教育者的指引。在新媒体时代,人们获取信息的机会是平等的,而高校学生在对信息处理上更加具有优势,笔者在部分贫困生调查问卷中提问:你认为你身边的教师对新媒体的运用能力如何?有超过一半以上的学生认为教师会简单操作新媒体,但是另一半贫困生则认为大部分教师需要提高自己的新媒体运用能力。因此,在新媒体时代,贫困生感恩教育工作为高校德育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除此之外,部分高校德育教师面对新媒体表现出不适应的状态,对相关知识不了解,在运用新媒体进行教育工作时表现出主动意识较弱的心态。因此,在高校贫困生感恩教育中,打造一批能积极运用现代化传播手段的高素质教育队伍十分有必要。

三、改进贫困生感恩教育工作的路径

1.利用新媒体资源,培养贫困生的感恩意识

对贫困生实施感恩教育是期望贫困生在以后的学习、工作中能够认识到感恩的美德,树立“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的理念。另外,开展贫困生感恩教育能够让贫困生感受到父母的辛苦、社会的温馨、教师的教诲之恩。因此,要想从根本上创新贫困生感恩教育工作,则需要在新媒体环境中加强对网络媒体资源的运用,使其成为贫困生感恩教育的主要渠道。与此同时,高校德育人员需要加强对新媒体资源的利用,使新媒体成为贫困生感恩教育的创新平台,从而利用感恩教育激励、教育贫困生,使之能够形成良好的感恩意识,促进自身的发展与进步。

2.改善教育观念,形成传统教育与网络教育的良好发展

在新媒体环境中,微博、微信等平台是实施贫困生感恩教育的主要平台,各类媒介对培养大学生树立感恩意识、提高道德修养、促进个体发展起到极其重要的作用。一方面,教育者在新媒体环境中要积极转变教育思想,乐于接受新媒体环境中所出现的各种事物;另一方面,教育者要加强对新媒体的利用,利用新媒体开展感恩教育工作,从根本上促进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与交流。贫困生由于面子因素,在接受社会各界的资助后往往并不主动表达自己的感激之情。因此,高校德育教育者需要在新媒体环境中改变贫困生的这一现状,积极开拓新的方法,加强对新媒体的利用,指引学生利用微博、微信、QQ等媒介资源表达感恩之情,使贫困生乐于接受,从而使感恩教育事半功倍。

3.提升教育人员的素质,使其能够熟练运用新媒体

德育工作者是教育贫困生学会感恩的主要人员,所承担的担子非常重。在新媒体环境中,教育的方式、模式、形式均受到影响,传统的教育模式已经无法适应社会的需求。与此同时,教育人员自身所具备的基本素养关乎贫困生感恩教育的实效性,因此,在新媒体环境中,教育人员需要具备较高的媒介素养及媒介运用能力,只有如此,才能真正掌握好媒体技术的主导权利,从根本上占领感恩教育的制高点。

四、结语

贫困生是一个比较特殊的群体,社会各界对贫困生的扶持能够改善贫困生的生活、学习,对贫困生的成长起到重要作用。与此同时,贫困生感恩教育作为高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环节,是培养贫困生树立正确的感恩意识,增强自身素养的关键,在新媒体环境中,贫困生感恩教育面临着机遇与挑战,高校德育工作者只有积极将新媒体融入到感恩教育中,才能提高贫困生感恩教育的实效性。

作者:邓俊华 单位:南宁职业技术学院

感恩教育论文:高校资助育人体系中感恩教育论文

1大学生中感恩意识缺失的现状

1.1缺乏对父母辛劳养育的感恩之心

在中华民族几千年的传统文化中,孝敬父母既是美德的传承,也是每个人最起码的道德底线。一些学生丢弃了父母勤俭节约和艰苦朴素的品德,在学校不比学习成绩比消费水平,讲阔气、讲排场,超前消费,买品质电子产品、出入品质餐厅,荒废学业,不求进步;有部分学生极少主动关心父母,不能记得父母的生日,只知道向父母要钱,对父母的养育缺乏感激之情,还常常拿自己与他人的父母比较,抱怨父母没本事,不能给自己衣食无忧的生活。

1.2缺乏对老师谆谆教诲的感恩之心

学生的成长成才离不开老师的辛劳付出,正所谓“片言之赐,皆吾师也”。一些学生对待教师缺乏起码的尊重,如遇见老师,装作低头看手机而不打招呼;在老师的答疑解惑之后,不懂得说句“谢谢”;更有甚者,随意缺课迟到、随意进出课堂,带头违反课堂纪律。

1.3缺乏对国家、社会和他人无私帮扶的感恩之心

现在的大学生对来自国家、社会和他人的关怀表现得比较冷漠,他们把此类帮助看成是理所当然的事情,事后不思回报,甚至不愿提起;在申请奖助学金时,同学之间互不体谅,争先恐后,有学生认为这是机会,不申请就吃亏了,即使是家庭经济确实困难的学生在获得资助后,也认为资助金本来就应该发给他们,何谈感恩,有时还会埋怨资助力度太小。有不少贫困学生在国家助学贷款和社会资助的帮扶下,完成了大学学业,但在毕业后,其中一些大学生对国家助学贷款不予偿还;一些大学生对学校催缴贷款表示厌烦甚至因此憎恨母校。有些企业为到本单位工作的毕业生垫付了所欠学费,然而工作一两年后,有些学生选择跳槽,更有甚者,早已忘记企业曾经为自己垫付的学费。

2感恩教育对大学生个人发展的重要意义

人不可能独立于社会和他人而单独存在。人与人之间存在诸多关系,恩情就是其中的一种。“感恩”是对社会、集体和他人给予自己帮助的高度认可,并将付出真诚的回报。感恩并非与生俱来,它需要后天的教育和培养。感恩教育是教育者运用一定的教育方法与手段,通过一定的感恩教育内容对受教育者实施的识恩、知恩、感恩、报恩和施恩的人文教育。在资助育人的过程中,要让学生明白,懂得感恩、积极施恩的人一定是明礼诚信的人,时时处处知恩情,他们在实践中定会得到更多的信任和尊重,因而成为有责任、敢担当,受欢迎,实现中国梦的栋梁之才,成为社会主义建设的合格接班人。

3大学生感恩教育的路径思考

国家的资助政策给家庭经济困难的大学生带来了希望、信心和力量,使他们顺利完成学业,求得真知,习得本领。每位学生理应感恩,对于感恩缺失的现象,必须在资助的过程中,加强育人,创造条件,让恩情永驻。

3.1拓宽教育途径,夯实大学生道德品质

学校是道德教育的主阵地,必须旗帜鲜明地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开展大学生的感恩教育。在学校道德品质教育层面,要加强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教育,特别是感恩教育,让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价值观,并付诸实践,莫让这些道德知识书面化,给学生造成“假、大、空”的感觉。在教师教学层面,高等教育重视知识的灌输,提高了学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同时,教师要有意识地将自身的专业素养和道德修养相结合,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去感染学生、熏陶学生,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在资助育人层面,要教育学生领悟道德的重要性。个人的成长成才离不开社会,优良的道德品质会赢得社会的尊重,体现人生的价值、生命的意义。可以在大学生中开展模范引领计划,表彰那些懂礼貌、讲文明、有爱心、尽孝道的好学生,宣传典型的道德模范案例,用情景融入的方式引导受助学生试想自己在最困难的时候得不到帮助,自身的感受如何?使学生真切感悟情操的境界,做一个有优良道德品质的人。

3.2营造良好环境,培养大学生责任感

责任是个人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体现,良好的环境可以塑造人,人只有在良好的环境中,能够时刻体验“责任感受”,将内在的责任感外化为责任行为,并发挥它的积极作用。因此,高校就要重视营造“负责”的校园氛围,依托校园广播、宣传栏、教育网站等媒介,宣传传统文化。同时,组织各类具有道德责任教育意义的讨论会、辩论赛,使责任教育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并把“负责”作为行为准则,建立从入校到毕业、学习到生活、从教育到教学的责任教育体系,将学生置于这一良好的氛围中,培养和提升大学生的责任感。使享受国家资助的学生明白,有责任和义务去珍惜机会,努力学习,服务社会、报效祖国。申请了国家助学贷款,签订了合同,就必须诚实守信,按时履约,负责到底。

3.3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健全大学生心理品质

在心理学理论来看,品德问题往往与个体心理有关。高校贫困生不仅面临着物质匮乏的压力,而且承受着巨大的精神压力,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心理障碍甚至是心理疾病。自立自强、奋发向上、忧患意识是他们共同的标签,但独立意识和依附心理、追求上进与自我消沉、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的冲突,也一直困扰着他们的学习和生活。从而导致价值观的扭曲,沉寂于自己的偏执理解,认知不到他人赐予的恩惠,不能也不愿帮助他人,私欲代替了责任。因此,在资助育人过程中,必须做好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开展对心理贫困学生的专项辅导,使其具备良好的心理品质,以积极向上的心态去认识事物,修德博学、明礼诚信,知恩、感恩、报恩。

3.4开设法律课程,提升大学生法律意识水平

法制教育对于当代大学生来讲,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高校将一个无知(犯罪)的人送到社会,就是给社会增加一个危险分子。”有调查结果表明,我国大学生的法律知识水平普遍不高,他们疲于专业文化知识的研修,很少接触法律这一学科。高校应有意识地调整法律教育的内容设置,将专业教育与法律教育有机结合,这样更有利学生消化与专业知识密切相关、在学习及今后的工作中真正用得上的法律知识,进而增加学生学法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对法规、制度的敬畏感,使他们自觉按照要求,约束和规范自己的行为,养成三思而后行的习惯,凡事能从法律的角度去考虑,促进其认同规范、接受规范,培养自觉、自愿的守法精神,使他们真正成为学法、懂法、知法的新型大学生。

3.5组织感恩实践,发挥大学生主体作用

大学生磨练个性、锻造人格,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和手段就是社会实践。学校要积极组织和带领大学生投身于社会实践活动,始终贯彻“生活即教育”的原则,借助深入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际,开展“知耻感恩实践”等主题的感恩教育活动,开展党团支部活动、社区服务、青年志愿者活动、社会调研、寒暑假“三下乡”、专业实习、毕业教育等多种形式的感恩实践活动,使学校教育和社会实践结合起来,让学生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将感恩意识转化为为他人、为社会、为国家服务的实际行动。当“知恩图报”形成风气时,人的良知将得到彰显,境界将得到升华,生命将得到完善,整个社会也会更加和谐。

4结语

目前,少数大学生走在不知感恩的队列里,却影响着整个大学生队伍的声誉。因此,高校必须坚持不懈地抓好大学生的感恩教育。高校资助育人工作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社会工程,故在高校资助育人体系中,必须不断改进教育形式,完善教育手段,充实教育内容,逐步构建完善的感恩教育体系,充分发挥资助和育人功能,将感恩教育真正落到实处,将国家资助政策真正落到需要资助的经济困难学生中,使他们完成学业,实现价值。

作者:张彬 陈晓梅 党林夕 单位:华南农业大学

感恩教育论文:团体辅导中学生感恩教育论文

一、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

采用方便取样在贵阳市某中学八年级选取两个平行班。一个班为感恩团体辅导组(n=54),其中男生24人,女生30人,平均年龄14.2±0.4岁。另一个班为常规教育组(n=54),其中男生26人,女生28人,平均年龄14.2±0.2岁。

2.研究工具

采用感恩问卷(TheGratitudeQuestionnaire-6,GQ-6)。该问卷包括6个项目,要求被试根据最近的实际感受进行评价,该量表用七点计分,其中项目3和6为反向计分题,计算所有项目的平均分,分数越高表示感恩倾向越强;GQ-6的Cronbach'sα系数为0.81,采用奇偶分组法的分半信度为0.82,重测信度为0.70,信度指标均达到了测量学可接受的水平,GQ-6具有较好的信度。该问卷题量少,不容易使参与测试的中学生产生疲劳效应,从而能收集到更加真实有效的数据。自编团体活动满意度评价表。主要调查成员对团体活动的满意程度,团体活动带来的收获。采用“不同意”、“不同意”、“一般”、“同意”、“同意”5个等级评价参加团体心理辅导活动的感受。

3.研究方法

本次团体辅导是发展性的团体心理辅导,目的是培养良好的感恩意识、促进感恩行为。此次团体辅导结合感恩三维结构理论,围绕感恩认知、感恩情感体验及感恩行动设计团体辅导方案,共开展6次活动,每周1次,每次2小时。团体辅导教师具有国家心理咨询师资格,团体辅导过程主要采用讲授、游戏、讨论等形式。每次活动结束后让成员写下自己参加活动的感想及建议,合理调整团体辅导活动。常规教育组不进行任何团体心理辅导,也不告知其为常规教育组成员。整个团体辅导活动分为三个阶段:及时阶段:导入阶段。加强成员之间的认识和沟通,使彼此不熟悉的成员相互了解,营造愉悦的氛围,建立安全、信任的团体环境。第二阶段:展开阶段。创设感恩情境,引导学生捕捉生活中感受到的恩惠,产生感恩情绪,逐渐形成感恩意识。并从实践层面引导学生进行感恩,将感恩落实到日常行为。第三阶段:结束阶段。分享活动感受,回顾成长过程,结束团体辅导。

4.效果评估

干预前后,两组分别填写感恩问卷(GQ-6)。感恩团体辅导组在活动结束后填写团体活动满意度评价表,进一步评价团体心理辅导的干预效果。

5.统计方法

采用SPSS19.0软件,对数据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和配对样本t检验。

二、结果

1.干预前后两组的感恩倾向评分比较

团体辅导前,感恩团体辅导组和常规教育组感恩倾向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团体辅导结束后,感恩团体辅导组感恩倾向得分显著高于常规教育组。感恩团体辅导组后测得分显著高于前测得分;常规教育组前后测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2.干预前后两组的感恩倾向量表差值比较

感恩团体辅导组感恩倾向得分的差值显著高于常规教育组。3.团体活动满意度调查感恩团体辅导组在7个调查项目上持“同意”和“同意”态度的百分比分别为96.3%、92.6%、85.2%、88.9%、98.1%、、96.3%。

三、讨论与建议

本研究以感恩三维结构理论模型为依据,结合团体辅导的特点对中学生感恩倾向进行了实践研究。结果表明,与常规教育组的学生相比,感恩团体辅导组学生经过团体辅导活动干预后,感恩倾向得分明显提升。这一结果也再次证实了感恩倾向可以通过训练提高。此次团体辅导通过对学生进行大量感恩意识的培养,促进学生内在感激情绪的产生,从而有效转化为感恩行动。感恩意识作为感恩行为的推动力,对塑造、培养良好的感恩行为十分重要,是此次团体辅导的重点内容。家庭是陪伴学生成长最重要的环境,此次团体心理辅导方案侧重于对家庭成员感恩意识的培养和感恩行为的训练,如:“我名字的故事”、“假如我是妈妈/爸爸”、“我从哪里来”、“我成长的足迹”等主题活动。结果表明,感恩团体辅导组中96%的学生对此次团体辅导活动感到满意;团体辅导结束后,部分家长也反映,孩子近来更加开朗、积极,懂得关心家人;统计分析结果也显示中学生感恩倾向总分得到显著提高。因此,团体辅导形式有助于提高中学生的感恩水平,适用于中学学校教育及教学。本研究的局限性在于干预时间较短,感恩意识及行为培养应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合理、有效地开展感恩团体辅导,及时观察、评估其效果能够更有效地为学校教育工作服务。同时,本次团体辅导侧重于培养对家人的感恩,增加对他人、事物、生命等的感恩教育内容会更加完整,这也是需要进一步完善的地方。

作者:张睿 宛蓉 单位:贵州师范学院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