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杂志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医学信息论文

摘要:把“医学信息学”定义为信息学在医学领域中的应用,同时确定医学信息学的范围是“医学”和“信息学”之交叉。前者指其应用领域,后者指其方法学。第二种拆分是将“医学信息学”拆分为“医学信息”+“学”侧重于学科体系层面。把医学信息学定义为研究“医学信息”的一门科学,即研究医学领域中的信息现象和信息规律的一门科学。
医学信息论文

医学信息论文:医学院校教育信息论文

1、医学院校数字校园中资源存在的问题

为了深入了解医学院校数字校园资源存在的问题,笔者网络调研了部分医学院校的资源,发现医学院校的资源数量相对丰富,但从资源的质量与分布情况来看,主要存在以下问题:(1)资源开发模式单一。教育信息资源开发多以校内教研室人员为单位自主开发,较少校内联合或跨越学校范围协同开发,以实现学科优势互补,导致资源质量参差不齐,大部分资源仍然陈旧落后。(2)资源开放共享不便。医学院校出于安全考虑,将资源的使用权限大多设置为校内或需登录才能查阅。此外,部分资源校级标准存在差别,导致资源开放但无法共享,使用极为不便,在线学习人数相对较少,资源利用率不高。(3)资源类型还不丰富。医学院校教育信息资源的类型主要有学科专业网站、网络课程、虚拟实验室和教学素材库等类别。这些资源的设计大多以教为主,除了教学素材相对松散外,其他3类资源框架大、内容多、篇幅长、结构复杂,需要学习者安排固定时间并保持长时间学习才能完成。但是,按照网上学习规律,这些资源存在2个问题:①缺乏个性化和灵活性的资源,不适合学习者随时随地快速学习;②反映学科前沿的资源较少。

2、MOOC对医学院校数字校园资源服务的启示

2.1MOOC的组织形式

MOOC是指大规模的网络开放课程[4],是某些机构将世界上名校、名师拥有的最品质的教学资源,以微型视频课程(通常是15min左右的教学视频)+测验构成的课程小单元(微课)的形式,依靠课程平台和网络开放给用户,让人们都能获得学习和能力提升的机会[5]。MOOC起源于麻省理工学院的开放课程,正式出现于2011年[6]。总结国外MOOC的组织形式,主要包括精品内容、课程管理平台、课程机制3个方面。(1)课程内容。以一个问题或一个知识点作为课程单元[7],包括由教师准备的教学视频、小测验、作业、讲义和考试等资源,也包括由学生构建的课程百科知识、讨论区、其他互动内容等。其核心是教学视频,包括完整的教学导入、主体和小结等教学环节。(2)平台。主要是指实现课程资源管理、用户服务等必需的网络服务平台,包含用户认证与管理、课程共建、课程学习服务与管理等功能。(3)机制。主要包括课程资源建设与教学服务合作机制、学分互认机制、课程考核与认证机制等。

2.2MOOC应用于医学教育的可行性分析

MOOC资源及其应用模式,它主要有以下4个特点:(1)统一资源平台,消除资源壁垒。MOOC的课程资源放置在统一的资源平台上,实现了资源的统一存储和统一服务,避免了分布式存放资源带来的资源壁垒,可以大范围地开放资源。(2)协同开发资源,确保资源质量。MOOC资源的制作体现了名校和名师的协同创新,打破院校围墙,借助不同学校同一学科教师和专业资源开发人员合作,使教师从繁重的重复性教学工作中解放出来,通过名师主讲、其他教师助课等形式,确保了资源的质量。(3)开放免费使用,服务社会大众。每一门MOOC课程都是面向公众免费开放,学习者没有学校的学籍也可以免费使用课程,满足了随时随地学习的需要。(4)内容短小精悍,适应学习需求。MOOC授课方式以启发式为主,教材大都以Video形式呈现,时长多在10~15min,是名副其实的微型课堂,满足了学习者快餐式的学习需要。MOOC适用于医学教育,借鉴MOOC理念,改变医学院校数字校园资源服务模式,可以满足现代医学教育知识教学的海量性、复杂性、整体性和开放性要求[8]。为培养医学学生的自学能力、交流能力、临床能力和科研能力,创造了传统教学模式难以提供的丰富资源、生动案例、网络平台和虚拟环境等,使“以学生为中心”、“以人为整体”“、学科课程综合”等现代医学教育理念通过数字校园得以实现,从而为改革医学课程教学模式、提高医学教育教学质量提供了新的思路和途径。

3、医学院校数字校园资源服务模式设计

第四军医大学于2010年建成了数字校园基础工程,2012年开始引入MOOC的资源服务理念,并参照其成功经验,以提高资源质量为突破口,以开放资源和创新资源应用方式为基本途径,探索了学校教学资源的建设与应用模式。

3.1医学院校数字校园资源的创新设计

3.1.1在线微型课程设计针对医学院校教育信息资源质量和形式上存在的问题,借鉴MOOC高质量、微型化的基本要求,学校集中建设精品医学资源库,按照“名师领衔、团队协作、培育典型、集中示范、分头实施”的思路,建设了大量在线微型课程资源,见表1。其主要包含精品讲座、精品党课、精湛医术、精新药物等22个专题,从病、药、术、护、名师、名医、大奖等多个选题范畴,组织几百个专题,录制微型课程上千场,并大规模上传学校教学平台,向公众开放。这些课程时间限定为10min以内,选题以知识点或一个问题作为基本来源,内容结构包括导入、主题和小结3个部分。而且为了内涵深入,适合不同学习者按需在线学习,还应满足3点:一是切题迅速,不能“绕圈子”,可以通过分析案例或采用问题式学习(problem-basedlearn-ing,PBL)教学方法进入课程[9];二是线索要清晰,尽可能使用一条线索;三是收尾快捷,收尾以解决导入部分的问题或者引发新的思考为标志,达到画龙点睛的效果。3.1.2在线微型课程资源制作流程微型课程制作流程如图1所示。首先由校领导和教学专家集体研究制定课程专题,下发给相关责任单位;然后由责任单位根据活动组织方案遴选出在该专题方面有经验丰富水平的负责人主讲,可以让校内、校外同行协同准备授课内容,以微型教学的形式在学校礼堂以专题授课形式分期做示范授课,学校主要职能部门领导、教师和学生均可参加示范授课,并同步录制教学视频,将幻灯、讲稿一起经coursewaretool软件合成,按照讲授者制作包含视频区、内容区和幻灯区的三分屏课件,至网上。3.1.3微型课程的资源上线方案借鉴MOOC统一提供资源服务平台的做法,分别在数字校园中搭建教学视频服务系统(实体资源存放位置)和建设微型课程的专题网站———第四军医大学精品工程网(),由学校网络中心集中收集每次活动的课程资源,同步至军、地两网的视频服务系统,并在专题资源网站推介,供学习者使用。

3.2医学院校数字校园的资源应用模式

针对医学院校教学资源的3类服务对象和校内外2个服务范围,参照MOOC的服务模式,总结目前学校在线微型课程使用经验,笔者基于数字校园以用户为中心的思路,设计了3类微型课程的服务模式,尝试在资源服务中逐步向此模式过渡。3.2.1面向在校师生的“一站式门户+个性化推送”服务模式面向校内用户,根据统一与个性服务相结合的原则,按照教师开展教学和学生学习的规律,重构微型课程的配置和呈现方式。参考MOOC提供资源和服务平台一站式服务的理念,设计学校教学门户网站,将微型课程与其他资源按学科(一级目录)、课程(二级目录)、章节(三级目录)、知识点(四级目录)的层级关系梳理教学资源的体系结构,将微型课程配入知识点中,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登录教学门户完成信息化教学设计,将微型课程作为教学素材,组织开展课堂教学与在线学习相结合的混合教学活动,完成教学目标;学生可以登录教学门户将微型课程作为课外学习的主要资源,自主学习课程资源。另外,微型课程和其他教育资源将越来越多,为了方便校园用户使用,可以设计基于数字校园的教学资源个性化推送服务,其基本服务流程如图2所示,人机交互界面(userinterface,UI)为用户展示资源和便于用户互动交流。用户使用教学门户时注册的用户信息会通过用户行为日志存储系统,将用户在UI上各种各样的行为记录到用户行为日志中,日志可以存储在内存缓存、数字校园数据库或文件系统中,资源推荐系统通过分析用户的行为日志,给用户生成资源推荐列表,最终通过资源推送系统将资源标签信息推送给用户,可以推送至学习门户、个人学习空间或移动终端。3.2.2面向毕业生的专题服务模式医学院校已毕业学生在实习期满后需要参加执业医师考试,学校仍然有义务为其提供教学服务。他们虽然已脱离母校的数字校园环境,但可以结合考试大纲要求,使用微型课程享受专题服务。第四军医大学已开发了执业医师考试专题网站,正打算将微型课程配入学校执业医师考试服务专题网站中,尤其是辅助解答部分考试难点问题,为毕业生职业资格考试提供服务。3.2.3面向继续教育学生的资源订单式服务模式远程医学继续教育是医学院校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继续教育的重点是满足医务人员的岗位需求。因此对于继续教育学生,除集中面授之外,还可以为不能到校参训的基层医务人员提供订单式的资源服务。远程教育资源服务具体流程如图3所示,主要由学校远程和继续教育处提出继续教育计划;通过网络向受训学生提供资源需求调研书,了解学生的真实需求;待意见反馈集中后,由学校组织微型课程开发,向继续教育学生提供在线资源服务;学习者的学分认证可以依靠数字校园完成。这样可以提高继续教育的针对性,提高继续教育的质量。3类资源应用模式有力推动了学校教学资源的应用。从第四军医大学网站运行监控平台来看,学校微型课程专题网(精品工程网)日访问量超过3000人次,执业医师考试辅导网日访问量达5000余人次,微型课程教学平台年注册用户4300多人次。全校教师每年使用微型课程开展教学的比例达到73%,使用微型课程的数量占全校课程总数的46%。

4、结语

医学院校数字校园的资源服务不仅要为培养医学精英人才服务,还需要为大众提供受教育机会服务。MOOC的思想与组织形式为数字校园的资源服务提供了新的思路,也带来了教育教学方式的变革。高校教育中引入MOOC,不仅可以提高高校教育资源的共享水平,还能为学习者提供使用品质资源参加学习的机会。然而,MOOC并不是万能的资源建设与应用方案,需要进一步研究其应用模式,以推动信息技术与教学的深度融合。

作者:宁玉文 刘健 高东怀 李维国

医学信息论文:医学英语课程网络信息论文

一、利用网络信息技术优化医学英语写作课程的方法

1.建立医学英语写作多媒体资源库

各高等医学院校可以组织相关教师,既包括该课程的任课教师,也包括经常在国外学术期刊上的专业教师以及经验丰富的学报编辑,甚至计算机教师,共同创建医学英语写作多媒体资源库。资源库里的文字材料并不是越多越好,而是要有代表性和针对性,内容既要避免过于深奥,也要避免过于科普,要充分顾及到学生的专业需求和接受程度,合理取舍。目前国内一些医学英语论文教材在编写过程中或是过于注重语言在论文写作中的重要性,或是过于强调内容在论文写作中的重要性,这种片面性无法给学生以的指导。所以,课程设计者可以在充分借鉴这些教材中有关医学英语论文写作专业知识的同时,从Nature、Science、NewEnglandJournalofMedicine等国外学术期刊网站上下载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医学英语论文进行实例分析。

资源库里不仅要有大量医学英语论文的文字材料,还应该包含与授课内容相关的图片、声音和影像等材料,不仅可以丰富教学内容,拓宽学生知识面,而且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优化教学效果。课程设计者可以利用MicrosoftPowerpoint制作教学幻灯片,把论文的篇章结构以最直观的方式展现出来,通过插入声音讲解,使学生熟练掌握医学论文的固有格式———引言、材料与方法、结果和讨论(IMRAD格式)以及国外学术期刊上医学论文的写作规范和要求。课程设计者还可以利用幻灯片对医学英语论文写作中经常出现的一些典型的词句进行分析,使学生能在今后的医学论文写作中举一反三,熟练应用。

在实际教学中,恰当利用电视录像创设与教学内容相吻合的情景教学,可以使学生身临其境,受到感染和启示,可以充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1]在医学英语写作课上,教师在对教学重点内容进行讲解之后,可以链接一些国外大学医学部的生物医学课堂视频,如美国华盛顿大学台、美国杨百翰大学BYU电视、美国普渡大学等。这些在线课堂内容在网络上极易获取,笔者本人就经常在线观看,里面不乏医学论文的相关内容。这不仅可以补充教学内容,还能够让学生们深刻感受到国外大学课堂的氛围,极大地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2.建立医学英语写作网络学习平台

建立医学英语写作网络学习平台不仅能够有效促进课堂教学目标的实现,而且能够延伸和拓展课堂教学任务,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通过网络,学生可以随时随地登录到学习平台进行医学英语写作的学习。首先,学生必须要下载并安装“学生客户端”软件。然后,利用自己的学号登录自主学习平台,填写个人信息以作为学生在该课程结束后的课程统计信息。

虽然网络学习平台具有开放性、辅助性和交互性的特点,能够优化教学效果。但是,网络学习平台的使用应该作为常规课堂教学的辅助和延伸,而不能替代课堂学习。[2]所以,教师可以将与医学英语写作相关的资料上传到学习平台,让学生自主地选择相关知识点进行课前预习和课后巩固学习。课程设计者也可以在学习平台上创建一些有助于提高医学英语写作水平的网站的链接,如AmericanMedicalWritersAssociation、TheMedi-calEditor、AmericanJournalExperts等,这些网站为学生提供了大量医学英语写作方面的信息资源,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教学素材,拓宽了学生的视野,使医学英语写作与国际接轨。在学习平台上,学生既可以浏览教师的视频讲解,做学习笔记,进行提问和讨论;也可以进行内容测试和写作练习,还可以下载相关学习资料。系统会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生成学习进展情况表,实时传送给授课教师。授课教师对情况表进行汇总分析,对学生在医学英语写作学习过程中经常遇到的问题进行针对性的集中辅导。

网络学习平台也为学生们提供了一个开放互动的学习环境。通过这个网络平台,学生可以主动地发现、思考和解决医学英语写作中的一些重点和难点问题。由于医学英语写作是一个跨课程、跨学科的教学活动,很多问题是单一课程无法解释或解决的,所以学生可以通过网络学习平台寻求相关领域教师的帮助。例如,学生可以通过网络学习平台向英语老师寻求语言方面的帮助,或是向医学教师寻求专业方面的解释,甚至可以向博学编辑就论文格式和写作风格寻求指导,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动力和能力。

二、结语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将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用于教学已成为时代的主流。应用网络信息技术辅助医学英语写作课程不仅顺应了新世纪医学教育改革的要求,而且优化了教学效果,对于培养学生撰写科研论文能力和造就医学高级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作者:许丹 单位:中国医科大学

医学信息论文:糜烂性胃炎医学信息论文

1临床资料

以下的30名患者均是本院2010年到2011年全年的糜烂性胃炎的患者。且都经过纤维胃镜的检查,最终确诊为糜烂性胃炎。在临床症状上,一般都表现为胃部有明显的不适感觉,并伴有腹胀,暖气,一部分患者消化道有局部血现象,但是不很严重,能够自止,严重者胃部有轻度溃烂的症状,并伴有恶心,呕吐,发病原因多为病灶性或弥漫性。

在30名患者当中,包括18名男性患者,12名女性患者,24岁到30岁的患者有7名,30岁到四十岁的患者有10名,四十岁到五十岁的患者有9名,50岁以上的患者有4名。其中有胃炎病史的有23名,病史大于9年的由10例,小于9年的有13例。

2 治疗方法

在对糜烂性胃炎进行治疗的过程中,我们主要应用的是中西医结合的物理治疗方法与心理治疗的双重方法进行,现将具体的治疗方法介绍如下。

2.1 中西医结合的物理治疗方法

在中药上主要应用的是柴胡舒肝散。主要药材是:柴胡、陈皮、香附、白芍、枳壳等几味各10g。根据不同的并发症状,再辅以其他的药材,如在发病的过程中呕吐清水的患者,我们一般加入吴茱萸3g,胃局部有灼热感的患者,我们则加入了牡丹,黄连各10g,胃部疼痛严重的患者,我们加入蒲黄5g,五灵脂5g服用。

在西药的使用上,主要服用加舒氨西林3g,并在服用此药物的同时,口服珠得乐冲剂,硫糖铝冲剂等

2.2 心理治疗

对于任何病症来说,良好的心理素质,积极的态度,都会加速病症康复的速度。这一点尤其适用于糜烂性胃炎的患者。对于不少患者来说,糜烂性胃炎都是一种极为难以纠缠与康复的病症,而在病发之后,有的病人担心长时间康复不了,因而内心抑郁悲观,这样的情绪,反而会加重肝气,而肝气郁结,又会反过来加重病情。因此,在发病初期,保持一种良好的心态,健康的态度,对于慢性咽炎的治疗也是极为重要的。

因此,在对糜烂性胃炎患者的心理治疗上虽然是作为物理治疗的辅助出现,但是因为以往对于这种治疗方法介绍的并不详细,因此,在此对于心理治疗有着更多的介绍。

对糜烂性胃炎患者的心理治疗主要在发病的初期,这个时期,患者一方面身体经受着巨大的痛苦,在精神上,也会因为糜烂性胃炎的难以治愈而容易郁闷,压抑的情感。所以,心理治疗,首要的便是对患者进行细心地开导,耐心的解答患者提出的问题,使患者通过对自己病情,以及医生治疗方法的了解而获得一种心理的安全感,从而减轻患者的压抑郁闷的心理。

心理治疗的另一个阶段是在治疗的中期,这个治疗阶段,因为治疗的时间过程较长,很容易使患者产生一种心理上的焦虑,所以在这个时期的心理治疗,主要目的就是以平复患者因治疗时间长而产生的焦虑心态,使患者能够好好地配合治疗。主要方法是耐心的知道患者,讲解治疗过程的必要性,多与患者进行沟通交流,取得患者的信任,使患者能够配合的完成治疗。

心理治疗主要是初期与中期两个阶段,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心理治疗过程是伴随着整个物理治疗过程始终的,医护人员在对患者进行物理治疗的同时,是重要保持耐心,温和的态度,使患者获得一种温馨,安全的感觉。

3 治疗效果

在治疗过程结束之后,症状消失,经过胃镜检查,胃粘膜也由病变转为痊愈,临床症状消失,整体30人当中,有23例彻底康复,6例明显好转,1例无效,治愈率达97%。

4 讨论

从糜烂性胃炎发作的原因看,大多以患者自身长期内心郁结,情志不畅,或者由于患者大动肝火,此二者,往往会引起患者饮食不节,饮食无规律,或者肝气犯脾胃,从而导致胃部病发。由此看,糜烂性胃炎的发作从来便与心理情绪有着必然的联系,因此在治疗的过程当中,除了传统的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法外,还同样应该辅助以心理治疗同步进行。

柴胡舒肝散的主要功效在于疏肝,散气,使肝脾之气不在郁结于内,只是治疗的及时步,主要目的在于使病情不再恶化,之后玉竹,天花粉等功效则在于对胃部的滋养,在控制之后的健胃固本,在对于脾脏的养护中,我们主要应用桂枝,黄式等。除了这些,我们对于西药的结合,氨两林消炎冲剂,硫糖铝等主要功效在于对胃粘膜的保护之上。这样一来,西药护体,中药固体的形式便结合了起来,因此能够在物理治疗上取得较好的效果。

而辅助心理治疗的主要目的则在于使物理治疗的过程能够顺利的进行下去,另一方面,减轻患者内心的焦虑不安,对于患者舒肝气,护脾胃,防止病情的反复,巩固治疗的效果,同样有着不可估量的巨大效果。

医学信息论文:新生儿缺氧下医学信息论文

1.新生儿HIE基本诊疗方式

国内外的专家对HIE的治疗方式已经有基本的统一认识,概括为“三维持”、“三对症”。 三维持主要是指:维持患者的良好通气、换气功能,使患者在血气与pH值正常。加强患者在呼吸道通畅方面的措施,为患者加强辅助呼吸等;维持患者正常的循环系统,使患者的心率和血压能够正常跳动;维持患者体内血糖的正常范围,保障患者的热量供给,维持患者体内的环境平衡。三对症主要指的是:抗惊厥治疗,治疗之前首先应该应排患者是否为代谢紊乱的惊厥。若排除之后则用抗惊厥药物。给足剂量,选择正确的抗晕厥药物。用药期间应密切观察患者身体状况;降颅压,使用适当剂量的甘露醇增加血容量使得患者颅内含水量增加;消除脑干症状,脑干损害症状是HIE的治疗难点[3]。

在新生儿的HIE复苏方式方面,进行空气复苏与纯氧气复苏临床效果并不太大区别,临床分析在进行空气复苏时有必要用纯氧气备用,以便在空气复苏效果不理想的时候对患者进行纯氧复苏。在使用的药物方面,纳洛酮主要用于母亲分娩之前麻醉剂导致的互相困难。但是在国内的研究中纳洛酮可导致新生儿的脑部血流与氧气增加,脑干的血流减少所以纳洛酮在缺氧缺血性脑病患者中是非常不利的[4]。

2. HIE新的治疗方法

2.1亚低温治疗方法

亚低温治疗主要是降低患者头部温度、全身温度与头部联合轻度全身降温,在临时试验中最理想的方式是头部与全身轻度降温,尤对出生6小时内的HIE患者治疗效果明显。方式对HIE患者的脑部发育有保护作用,在HIE治疗中能够有效避免患者的智力损伤和死亡率、亚低温治疗措施是在患者脑部神经性损害之前产生治疗作用,对患者的神经保护在48小时以上。亚低温治疗方式主要维持在31-33℃[5],对的亚低温控制国内外专家学者尚未有统一认识。

2.2高压氧疗

目前国内在HIE治疗方面偏向于高压氧疗,提高HIE患者的生存率和智力。高压氧疗是在封闭式的环境用大气压的压力容器加压使患者进行吸氧,提高患者的血液氧分子,纠正患者的缺氧状况[6]。纠正患者酸中毒现象,而且能够明显降低患者颅压,降低患者脑水肿的几率,调节患者脑部神经细胞的代谢和控制神经细胞死亡的发生。高压氧能够增加患者脑部的氧扩散,高压氧疗对于HIE在临床上的损害性效果很明显,虽然能够有效减少死亡,加强患者的智力保护,但是此方式在国外并不提倡。高压氧疗对于早产生的危险很大,高压氧的氧毒性使得高压氧在长期使用中容易产生对脑部血管不利的影响,容易产生并发症,其安全保护措施少,研究资料不足,需要加强对HIE的临床研究[7]。

2.3神经性药物治疗

在神经节苷脂在HIE的治疗中用神经节苷脂能够有效的减少患者体内神经性的毒副作用,减少对脑细胞的神经性损害,在早期与HIE的治疗中能明显降低智力损害,保护患者的大脑发育。细胞代谢激活剂和促红细胞生成剂能够加强患者脑部的新陈代谢,加强脑部供氧。但是临床资料尚不充分。其中的促红细胞生成剂是在临床上对于HIE患者脑部发育最有影响的药物,保护患者脑部神经发育,但是其药物吸收率仍然有争议存在[8]。

综上所述,在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研究中,保护患者大脑智力,提高患者存活率,降低患者神经系统后遗症是重要方面。现在在国内外研究中没有特别有效的治疗措施,绝大部分措施都带有可确定性与研究资料的不足。但是随着医学的发展与其对HIE的临床研究深入,新生儿HIE脑部的治疗将会有根本性的进展[9-10]。在对HIE的治疗中保护神经系统加强保护措施,加强治疗时间观念加强药物吸收效果并且加强疗效与时效,降低医药费用都是非常重要的。根据医学研究原则,在临床的数据面前,亚低温是最有可能获得普及的疗法。但是在面对发病机制尚未明确的HIE,任何一种单一型疗法都是不能胜任的。亚低温疗法与其他治疗措施联合也是今后医学的趋势之一。

医学信息论文:肺功能检查下医学信息论文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在本文中我们选取2008年7月~2011年8月我院所收治的53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进行肺功能检测的临床资料。其中男30例,女23例,患者年龄39~81岁,平均年龄为65.2岁,病程一般为2~8年。入院时我们依据患者病情轻重程度将其分为:16例为轻度肺气肿患者,9例为中度肺气肿患者,4例重度肺气肿患者,其余的24例单纯慢性支气管炎患者。所选病例患者在年龄、性别、病程上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

1.2肺功能检查方法

本文肺功能检查仪器均采用德国JEAGER公司所生产的Masterscreen肺功能仪。主要对本文所选病例进行常规通气功能、支气管扩张试验以及弥散功能测定。常规通气功能包括:用力肺活量(FVC)、肺活量(VC)、1秒钟用力呼气容积(FEV1)、FEV1与FVC之比(1秒率),所有患者检测值所占的预计值均使用百分进行表示。患者在行常规肺功能检测之后,所有病例患者还需要使用定量气雾剂吸入400μg的沙丁胺醇,之后休息30分钟再次检测其通气功能情况。支气管扩张实验:实施支气管扩张后患者的FEV1增加≥12%并且≥200ml为阳性。弥散功能测定:主要采用一口气法来检测患者的肺CO弥散量(DLco),所有检测数据均采用实测值占预计值的百分比来表示。

1.3观察指标

本文检查观察指标均根据2007年中华医学会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治指南[1]。所有患者吸入沙丁胺醇后,若其FEV1/FVC﹤70%则存在气流受限现象,依据患者疾病的严重程度将其进行分级:轻度(Ⅰ级):FEV1%≥80%;中度(Ⅱ级):50%≤FEV1%﹤80%;重度(Ⅲ级):30%≤FEV1%﹤50%;极重度(Ⅳ级):FEV1%﹤50%伴呼吸衰竭或者FEV1%﹤30%。

1.4统计学方法

在对本组资料进行处理时采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使用(±s)对计量资料进行表示,检验采用t,采用2对计数数据进行检验。两组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肺功能分级

在同期治疗的80例患者经过肺功能仪的检查,并根据其FEV1%及FEV1/FVC值判定,其中有8例患者的通气功能正常;53例(66.29%)符合COPD的诊断标准,其余的19例患者集中表现为混合性通气障碍,也就是即FEV1%﹤80%同时FEV1/FVC≥70%。同时根据患者病情严重情况进行分级:轻度(Ⅰ级):0例;中度(Ⅱ级):26例(49.06%);重度(Ⅲ级):23例(43.40%);极重度(Ⅳ级):4例(7.5%)。

2.2支气管扩张试验

在本文患者中,有5例患者的支气管扩张试验呈阳性,而另外的48例患者的支气管扩张试验呈阴性。通过对比COPD患者肺功能情况,试验呈阳性的患者的肺活量(FVC)、肺活量(VC)、呼气容积(FEV1)、弥散量(DLCO)均显著优于试验阴性的患者(P﹤0.05)。

3讨论

在呼吸内科中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是属于较常见的临床疾病,患此病的患者其肺功能都有逐渐下降的迹象,因此严重影响了患者的身体健康。所以积极提高临床对此病的诊治率就显得极为重要。

在本文的研究过程中我们整理分析了以前没有行肺功能检查只是根据患者的临床症状而确诊为COPD的临床资料。在我院开始行肺功能检测之后,选取同期确诊的80例患者中就发现其中只有53例患者符合COPD诊断,其余的27例患者通过肺功能检测,发现患者的FEV1%和FEV1/FVC均属于正常范围。在确诊的53例患者,其疾病的严重度都属于中、重及极重度。在对本本文病例观察对象中,有5例患者的支气管扩张试验呈阳性,而另外的48例患者的支气管扩张试验呈阴性。其中还有19例患者集中表现为混合性通气障碍,也就是即FEV1%﹤80%同时FEV1/FVC≥70%。这些患者排除了在做肺功能检测时未积极的做好配合等因素以外,临床医师还需要对这类患者实施进一步的检查,便于能明确其病因并做出的预后。

总之,在积极普及相关肺功能检查的知识同时,还应该推广应用肺功能测定技术,尤其是对于那些危险人群,对其定期行肺功能检查将有利于尽早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进行预后,以此来达到降低或者延缓COPD发病率的目的[2]。总的来说,笔者认为我国应该尽早将肺功能检查纳入患者的常规体检项目中,这样不仅可以早发现、早防治COPD,同时还能有效降低COPD对人民身体健康的危害程度。

医学信息论文:医院管理水平下医学信息论文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我院是鲁西南地区规模较大的三级甲等大型综合医院,当前医院领导班子8人,医务人员2800人,感染控制专职人员8人,开放床位2200张。

1.2方法

①唤起医院领导对感染控制的意识。对医院有关领导进行培训,培训时间为3天,培训形式主要以专家座谈会、讲座和参其他医院为主,培训内容重点为医院感染管理的重要性和医院感染管理水平与医院医疗质量之间的关系等等。②提高医院相关工作人员的感染控制意识和知识水平。通过对医院相关工作人员进行培训学习(一般工作人员为一周,感染控制人员为两周),提高医院一般工作人员感染控制的意识以及提高医院感染控制人员的专业能力。培训和学习的方式主要是:一般工作人员,讲解医院感染控制的重要性、医院感染基本知识;医院感染管理控制人员:专家讲座、交流学习、现场参观以及实践指导等。③定期对医院相关工作人员的感染控制工作进行考核和培训,针对常见问题或者疑难问题开展座谈会进行信息共享和答疑接难工作。④定期根据感染质控评分表对医院感染控制管理情况进行评分,并做好记录[2]。

1.2.3评估方法

综合干预完毕后对医院相关人员进行考核,考核内容包括:医院感染控制相关知识和具体操作方法等,满分100分,得分以实际得分为准。

2结果

2.1综合干预前后医院感染控制人员工作基本情况比较

参加本次综合干预的相关人员平均年龄为38.9岁,负责医院及科室感染控制工作时间平均为3.6年,通过实施综合干预后,其专职率明显上升。

3讨论

通过实施综合干预手段,医院领导、相关工作人员的医院感染控制意识、相关知识和工作效率等均得到了提升,且质控评分也得到了提高,具有良好的效果。

3.1通过座谈会、培训方式提升相关人员的感染控制意识和能力

在干预过程中,采取短期培训,内容主要以法律、法规、医院感染暴发案例和交流参观为主;对于医院感染控制人员的培训是在保障理论体系完整的基础上,注重研讨启发、实例说明、规范医院考察、调查研究等,并且督促指导其将培训所获知识和技能应用于实际工作中,即达到培训的迁移;而对医务人员的培训以建立基础概念、提高医院感染控制意识为主。干预前后领导、医务人员和医院感染控制人员的成绩分别提高了[3]。

3.2通过考核评估,搭建交流平台

在干预过程中,通过定期搭建良好的交流平台,让相关人员进行讨论和交流,促进了医院感染控制人员专职构成比的提高,也直接促使医院感染控制人员和各类医务人员培训次数的显著增加和医院感染控制工作整体水平上升[4]。

综上所述:医院感染控制人人有责,对医院各部门相关人员实施多方位的培训、指导、评估考核等干预措施,不但能提升相关人员感染控制知识,还能提高医院感染控制人员的专职率,进而显著提升了医院感染管理控制水平。

医学信息论文:慢性宫颈炎中医学信息论文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对乡镇医院2009年5月~2010年3月收治的120例慢性宫颈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年龄20~50岁;宫颈糜烂深浅程度分型:单纯性糜烂有58例,颗粒型糜烂有32例;乳突型糜烂有30例;宫颈糜烂程度分级:轻度糜烂有60例,中度糜烂有42例,重度糜烂有18例。

1.2排除标准

①怀孕与哺乳期、行经期女性;②经过详细检查有严重的炎性反应;③心肺、肝肾等脏器异常的患者,血糖过高的女性;④在2个月之内接受过其他治疗。

1.3治疗方法

全部患者经过检查均确诊为慢性宫颈炎,使用WB-100型微波治疗仪进行有效治疗。具体步骤如下:①术前准备:医务人员在患者治疗前需要检查宫颈刮片与阴道分泌物,一般情况下在患者月经后的3~7d内进行治疗;②操作方法:首先,医务人员正确指导患者排空膀胱,并取膀胱截石位,按照常规消毒法进行消毒处理。然后,使用窥器让患者的宫颈部位暴露,使用棉球把宫颈内的黏液擦拭干净。,采用微波辐射电极直接与宫颈糜烂处近距离接触,同时立即开启脚控开关呈滑动式操作。其操作的顺序与范围为宫颈管口向内延伸约0.5cm,并沿管口向四周辐射至外周超出糜烂组织约0.2cm方可。当用肉眼观察时,若病变组织呈现黄白色证明效果良好;③术后护理:当手术顺利完成后,护理人员此时要做好常规的护理工作,必须保持患者的会阴部的清洁,及时做好心理护理与术后健康指导,严格要求患者在2个月内避免性交、盆浴等,需要定期随访。

1.4疗效判定标准

在两个月后随访中进行临床疗效判断,判断标准为:治愈:经过有效治疗后,其糜烂面消失,愈合,宫颈正常,无任何不良反应;有效:糜烂面基本愈合,不良症状明显减轻,但,任然需要再度治疗;无效:溃烂面无任何好转迹象,甚至更严重。

2、结果

2.1不同糜烂程度的患者的临床疗效分析全部患者经过有效的微波治疗后,其痊愈率高达91.6%,糜烂程度越严重,治愈率也加大了难度,但总体而言,慢性宫颈炎采用微波治疗效果显著。

2.2不同宫颈糜烂分型患者的临床疗效分析 经过有效的治疗,不同的糜烂分型的痊愈率也各不相同,单纯性糜烂痊愈率较高,达到96.5,总有效率为93.3,由此说明微波治疗在临床上效果好。

3、讨论

3.1慢性宫颈炎治疗的重要性:慢性宫颈炎是女性易并发的妇科疾病,发病率较高,影响较大。多因人工流产或手术中意外损伤到宫颈,通过感染而引起宫颈炎。慢性宫颈炎治疗不当,容易引发宫颈癌。因此,慢性宫颈炎要做到早发现早治疗,预防宫颈癌的发生,保障了患者的健康发展。

3.2微波治疗的有效性:通过本文的研究表明,慢性宫颈炎患者采用微波治疗效果显著,有效率达91.6,宫颈糜烂程度越严重,治疗就会增加一定难度。微波探头可以直接与糜烂组织近距离接触,微波发生辐射电极,对周围的组织损伤很小[3];微波治疗不仅术中出血量少,无任何不良反应,而且安全、操作简单、恢复快,因此,采用微波治疗是一种较为理想的治疗宫颈炎的方法。

总之,慢性宫颈必须引起女性的重视,要做到早发现早治疗,才能有效控制疾病的发展,保障患者的健康。使用微波治疗慢性宫颈炎效果显著,应在临床上广泛推广。

医学信息论文:老年痴呆症患者医学信息论文

一、循证医学用于老年痴呆症临床实践的内容和意义

1.循证医学在老年痴呆症治疗中的应用

传统的临床研究,旨在重视诊疗期间某项指标的观察,如并发症发生情况、近期疗效比较等,却易忽视远期疗效的后期追踪。对于治疗效果的评定往往依靠表面、简单的指标或近期疗效(如实验室检查指标、影像学检查结果的改变)等数据。然而事实上有些治疗方法虽对上述指标的改善有显著作用,但却经常造成预后恶化、病死率增加情况,只能达到指标效果内在问题还是无法根治。近10余年来随着循证医学在临床医学实践中的应用,医师的行医模式将逐渐由以经验和推论为基础的经验医学,向客观临床证据的循证医学过渡。

(1)根据患者体检情况确定检查项目

临床对疾病的控制或者保健目的,首先必须有一个明确的目标,对患者那一项作为检测目标。根据患者的病例,体检情况,以及可以接受的费用标准,确定检查项目。另外,要根据临床实际情况,对一些医学可以论证并提供资料的项目进行检测。切不可以迎合患者,做出不科学的检测项目。

(2)制定预防措施

现代医疗保健中,疾病的预防是最为重要的一项。老年痴呆症患者在老年群体处于高发病症,对于预防群体性医疗事故必须高度重视。临床试验和实际的临床数据可以明显发现老年痴呆症患者在老年群体中所占的高危比例,由于生活水平的提高全球的生活环境发生重大的改变,环境对于基因的变异所起的重要作用从而导致老年痴呆的比例一直居高不下。循证医学表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如合理饮食、坚持运动、良好心态有助于老年痴呆病症的预防;同时,对有适应症的对象,严格控制饮食是有效的预防措施。

(3)结合实际给出治疗方案

循证医学重要的作用就是通过儋证实践,去发现效果更好的治疗方法,摒弃效果差的治疗手段。根据儋证医学原理制定出具体的临床指南,医务人员根据指南提供医疗服务。如果必要的话,可以和患者进行沟通,让患者提出治疗问题,再根据具体要求确定治疗方案,这时,一方面不能一味摒弃患者的意愿,要对具体要求经过严格分析;另一方面,临床实践是否支持新的治疗方案也需要论证,切勿盲目执行。

(4)循证医学有助于预后判断

医学上很多疾病的预后都是没有具体的记录,或者记录不符合实际症状,循证医学对患者的症状进行记录,对有效的方法记录,为下一次治疗打好基础。通常医疗人员根据循证医学原理,经过科学的分析,给出了一年内发病的概率。循证医学在实际应用中要根据实际情况,在现在国家的医疗体系不是很完善医疗水平不是很到位的情况下,一方面要考虑到患者的经费问题,另一方面也要根据患者自身的意愿选择治疗方案。

2.研究意义

循证医学原理对老年痴呆症的治疗意义在于两个方面。一方面,目前有关老年痴呆医疗保健的措施还不普及,还没有很多的经验可以积累。管理部门应通过有效的教育手段.加强保健医生的培训和教育。引导从事干部医疗保健的医务人员学习和应用循证医学知识,提高利用循证医学证据的能力。循证医学的运用,极大的改善了大学生的医疗保健状况,这为我们临床积累了及时手资料,极大提高医务人员的水平,对成体系的实施医疗保健措施提供了依据。另一方面,医疗保健水平提高的及时受益人还是患者,对患者的身体健康是一个保障。循证医学更注重患者和医生之间的交流沟通,重视改善医患关系,使得病人与医生之间并非单纯的治疗与被治疗的关系,医生在充分对患者的疾病及心理的了解之后作出更的判断。同时病人需要在充分知情(包括治疗方案的选择种类、费用、预后等)的情况下。对自己疾病的诊断、治疗做出选择,参与医生的医疗决策,有助于治疗效果。长远来看,这种医疗保健方式节约大量的医疗经费和医疗资源。同时也是为以后医疗保障体系的建立提供了及时手资料。

二、项目的研究背景、目的、方法和技术路线时间安排等项目内容以及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1.研究背景

中医历代文献中并无老年性痴呆这一病名,而多散见于“癫疾”、“狂证”、“郁证”、“文痴”、“善忘”等病证中。近年来,治疗老年性痴呆运用针灸机理研究取得了一定进展,有人发现针刺能使利用听觉刺激引起的条件相关脑诱发电位P300潜伏期显著缩短(P<0.001)。刘氏等则发现针刺可明显降低血管性痴呆病人的血液流变学各项指标,同时针刺对脑血流图异常波幅有双向调节作用,可使波幅差减少,流入时间延长。在近年来对老年痴呆症的研究中,对于其发病的具体机制并没有的明确,然而在老年痴呆症的症状的发生之前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标志就是基底前脑萎缩。老年痴呆症的患者在早期的主要表现为大脑后扣带皮层以及其内侧颞叶和定下小叶代谢下降,后扣带皮层以及海马与整个大脑区域联系减少也作为诊断老年痴呆症的一个重要的生物标记。在老年痴呆症患者的发病初期,患者伴随着大脑后部区域白质的损伤,其损失的分布以及相应功能出现的障碍是相符的,并且这种损伤可以通过弥漫张量成像的方法来分析,不过也有不少的研究发现,当老年痴呆症患者发病的时候,患者体内的神经元以及小胶质细胞会出现胶质细胞以及血管内皮细胞的前列腺E合酶微粒含量会出现上调的情况发生。然而,也有研究发现,老年痴呆症可能还跟个体基因遗传易感有着一定的关联性。

β-内啡肽(β-endorphin)是由Li等首次通过动物实验从骆驼脑垂体分离并弄清其主要的化学结果的,直至近些年来,也有不少的研究中先后发现大鼠下丘脑弓状核以及分布于其附近区域的β-内啡肽能神经元胞体,研究还发现β-内啡肽免疫反应阳性纤维分布于第3脑室管膜下层,室管膜上皮细胞之间,脑底软脑膜中,室周区,室旁核等。β-内啡肽不仅是内源性的镇痛物质,同时还是对人体应激的激素之一,它参与着机体的循环和呼吸系统等方面继发性应激损伤的过程,在剧烈急性的疼痛过程中,可以引起人体内的血浆β-内啡肽浓度水平增高。本次的研究主要通过使用免疫治疗的方法对老年痴呆症患者进行治疗,并监测记录老年痴呆症患者的血浆β-内啡肽浓度水平的变化,从而了解血浆β-内啡肽浓度水平的变化对老年痴呆症临床作用及意义,证明降低老年痴呆症患者的血浆β-内啡肽浓度水平可以改善老年痴呆症患者的病情,从而为今后对于老年痴呆症患者的治疗提供重要的理论证据。

2.研究目的

中医学虽无老年痴呆病名,但早在《内经》中即对脑髓的生理、病理及其与脏腑、组织的联系有较的论述。本次研究通过使用中医针灸治疗的方法对痴呆的大鼠进行治疗,并监测记录老年痴呆症患者的血浆β-内啡肽浓度水平的变化,从而了解血浆β-内啡肽浓度水平的变化对老年痴呆症临床作用及意义,证明降低老年痴呆症患者的血浆β-内啡肽浓度水平可以改善老年痴呆症患者的病情。

3.研究方法

实验模型以患有痴呆症大鼠为研究对象,取其中78只雄性大鼠进行分组,在排除了其他因素干扰的情况下,取39只作为对照组,其余均以致痴呆后作为治疗组,通过使用中医针灸治疗的方法对痴呆的大鼠进行治疗,而对照组中的大鼠不进行任何治疗工作,使其处于常态。观察两组大鼠的血浆β-内啡肽浓度水平,通过两个月进行持续性监测,记录两组人群的血浆β-内啡肽浓度变化。

4.技术路线及时间安排

有实验研究根据国际标准头针穴选取顶中线(MS5);额中线、额旁1-3线(MS1-MS4)(双侧);颞前线(MS10);颞后线(MS11);MS10及MS11均取病灶侧。然后将针沿头皮15-30o角斜刺进帽状腱膜下,进针深度3cm,得气后留针,在针柄上连接WQ-10C型多用电子穴位测定仪,密波变动频率200次/分,强度一般以病员能耐受为度。留针30分钟,每日治疗1次,每周治疗5次,休息2天,总计8周。结果:治疗60例老年性痴呆患者,显效8例,有效33例,无效19例,总有效率为68.3%。有研究采用四神聪、风池(双)、内关(双)为主穴,并随证配穴,髓海不足取绝骨、风府;肝肾亏虚取肝俞、肾俞、足三里;脾肾两亏取足三里、三阴交、太溪;心肝火盛取太冲、行间、侠溪、神门;痰浊阻窍取丰隆、中脘、足三里;气滞血瘀取血海、开四关,针刺得气后,连接上海产G6805电针治疗仪,施以连续波,频率为2-4次/秒,刺激量以患者耐受为度,研究时间大概为2-3年。结果治疗血管性痴呆患者31例,总有效率为83.87%。

有学者研究根据醒脑开窍法为主治疗老年性痴呆26例,总有效率为92.3%。具体方法取水沟、百会、大椎、风池、内关透外关、太溪、悬钟,其中水沟、内关透外关用提插强刺激手法,太溪、悬钟、大椎用捻转补法,风池、百会用平补平泻手法,留针20分钟,出针后用艾条灸百会、大椎,每日1次,10次为1疗程。李氏[14]等取穴1)人中、四神聪、神庭、本神、足三里、太溪、悬钟;2)百会、大椎、命门、肝俞、肾俞毫针刺,用捻转和提插补法,两组穴位交替使用,肢体穴位以艾炷直接灸为主,头部穴位以针刺为主,治疗血管性痴呆18例,显效5例,有效11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89%。沈氏[15]等取神庭、合谷、神门、间使、足三里、三阴交、太冲为主穴,并配合百会穴隔药饼灸,留针30分钟,隔日1次,30次为1疗程。共治疗40例老年性痴呆患者,结果:显效10例,占25%;有效24例,占50%;无效6例,占6%;提示针灸对老年性痴呆患者的智能提高及临床症状改善均有明显的作用(P<0.001-P<0.05)。

器材及药品:本次实验所采用的检验试剂均由中国医学科学院核医学中心提供的血浆β-Ep放免药盒(最小可检出3.0pmol/L,批内CV为6.8%)。实验过程严格按照其说明要求操作:中医针灸治疗方法,分别对两组实验模型患有痴呆症的大鼠进行针灸治疗,每天对大鼠进行针刺动作,主要的针刺部位为大鼠的命门穴,关元穴以及非穴;样本采集,对于治疗组和对照组中患有痴呆症大鼠,均于上午9时左右进行血液标本的采集工作,每次均采集1ml,采用放射免疫法进行血液标本的测定;监测方法,本次实验的过程中,对两组痴呆症的大鼠进行血浆β-内啡肽浓度变化监测的办法:固定每周分别进行治疗组和对照组的血浆β-内啡肽浓度水平监测并记录,治疗监测记录时间持续两个月。

统计学方法:两组试验所有数据分别采用SPSS.V13.0.医学统计学软件对进行统计,试验数据处理以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差异比较用t检验进行分析。当P<0.05时,则认为有统计学意义,当P>0.05时则认为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

三、预期研究结果

通过使用中医针灸治疗的方法对痴呆的大鼠进行治疗,并监测记录老年痴呆症患者的血浆β-内啡肽浓度水平的变化,从而了解血浆β-内啡肽浓度水平的变化对老年痴呆症临床作用及意义,证明降低老年痴呆症患者的血浆β-内啡肽浓度水平可以改善老年痴呆症患者的病情。经过两个月的治疗后,当患痴呆症大鼠的β-内啡肽浓度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中患痴呆症大鼠的β-内啡肽浓度水平,同时当经过两个月的治疗后,治疗组中的患痴呆症大鼠的病情有所减轻,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由此可推出,降低患痴呆症大鼠的血浆β-内啡肽浓度水平可以改善痴呆症大鼠的病情,并可假设,降低老年痴呆症患者的血浆β-内啡肽浓度水平可以改善老年痴呆症患者的病情,血浆β-内啡肽浓度水平对老人痴呆症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希望通过本次的研究可以从中观察,没有经过治疗前,监测治疗组和对照组的血浆β-内啡肽浓度水平,如果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当经过两个月的治疗,治疗组和对照组的血浆β-内啡肽浓度水平的比较结果如果发现患有痴呆症的大鼠的治疗组其血浆β-内啡肽浓度水平的平均水平均低于对照组中痴呆症的大鼠其血浆β-内啡肽浓度平均水平,就可以视为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且从临床主要表现上,治疗组的39只痴呆症大鼠的症状表现有所减轻,而没有经过中医针灸治疗的的39只痴呆症大鼠并未出现任何病情减轻的情况,同样可视为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且证明降低患痴呆症大鼠的血浆β-内啡肽浓度水平可以改善痴呆症大鼠的病情,也

就是说,降低老年痴呆症患者的血浆β-内啡肽浓度水平可以改善老年痴呆症患者的病情,血浆β-内啡肽浓度水平对老人痴呆症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统计学方法:两组试验所有数据分别采用SPSS.V13.0.医学统计学软件对进行统计,试验数据处理以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差异比较用t检验进行分析。当P<0.05时,则认为有统计学意义,当P>0.05时则认为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

四、防治措施

老年性痴呆症现在已成为老年人群中主要死亡的原因之一,如何防治老年性痴呆症在人口老龄化的今天尤其重要。由于老年性痴呆症的病因还不是明了,但保护大脑血管,积极防治心身疾病是预防的关键。因此人们目前能做到的是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及时检查凡60岁以上的老年人如近期有遗忘现象,应及时到神经内科就诊,做一些相应检查,以确定是否已患上老年痴呆症。如已发生,便应实行一系列的早期治疗预防措施来延缓它的发展。合理饮食老年人消化功能差,应多食清淡的食物,蛋类、瘦肉、菌菇类,富含卵磷脂、维生索的食品,含镁的食品,碱性食品等,对改善大脑细胞营养和延缓大脑细胞衰老、增加抵抗力、提高记忆力有明显的作用,对大脑的健康也有很大的益处。此外,铝过量摄入也是重要的致病因素,因此应少用或不用铝锅。不沾烟酒,长期饮茶有利于降低老年痴呆症的危险因素。大量的研究表明,食物疗法既切实可行,又简单有效。保护牙齿研究人员发现,青年时期缺牙不补,易患早老性痴呆症。健康人和早老性痴呆症患者的残留牙齿数有明显的差别,而且患者开始缺牙的年龄比正常人小得多。另外,有力的咀嚼不仅能防止大脑老化,还能维护全身健康。积极治疗原发病高血压病、动脉粥样硬化、高血脂症、糖尿病、中风等都会引起老年痴呆症的发生和病情恶化。因此,患有这些疾病的人应及时治疗。此外女性补充雌激素也可以预防老年人痴呆症的发生。保持心情舒畅培养乐观开朗的性格、广泛的情趣、善于社交等良好的心理特征。尽享天伦,夫妻恩爱,家庭和睦,广交朋友培养广泛的爱好,如绘画、书法、写作、集邮等,既可锻练脑力、又可陶冶情操。听音乐对改善注意力、增强记忆力、活跃思想、丰富和改善情绪状态方面有明显的功效,有利于消除孤僻老人与周围环境的情绪和理智障碍,加强老年人对人生意义的认识和自我信心。

1.智力训练

根据患者的病情和文化程度,可教患者记一些数字,从简单到复杂;亦可利用玩扑克牌、玩智力拼图、练书法等,以帮助患者扩大思维和增强记忆,从而延缓大脑的衰退,使老年人生活的更充实。

2.生活训练

患者只是身体机能存在某些问题但是并非心理上面也存在问题所以对于患者的生活方面我们应当尽可能多的增加患者自己选择的机会提高自身价值感。在大脑皮层的运动区,管手指运动的区域远远大于其他器官运动的区域。人的双手最为灵活,也是用得最多的器官之一,所以平时没事的时候可以多做手指运动,提高手部的灵活性。

3.体育锻炼

老年人随着年龄的增加脑部的各项机能都会比年轻人更快的衰竭,为了减缓老年人患老年痴呆的概率应该鼓励老年人经常,经常参加体育锻炼,如散步、慢跑、打太极拳、做健身操、跳交谊舞等。坚持锻炼身体、生活规律、睡眠充足,不仅能改善血液循环,使人精神愉悦,而且会使大脑得到更充足的供血,促进大脑的正常思维活动和记忆功能,对于防止脑功能衰退很有益处。老年痴呆不仅威胁老年人晚年的健康与幸福,也给直接照料者带来身心压力,对于老年性痴呆症的进一步认识和治疗方式,尚有大量的探索性工作要做。同时,各方机构应提高对老年痴呆症的相关认识,使得人们更深层次的了解老年性痴呆症。加强人们对该病致病因素的警觉,从年轻时起,在饮食结构、心理修养和生活方式方面养成科学、良好的习惯,实现老年性痴呆症等相关疾病的早期预防,转变对于“老”的传统观念,即将过去认为老一病一死的消极观点,转化为老不等于衰不等于病的现代观点,科学生活、积极预防,以实现健康老龄化的理想目标。

医学信息论文:老年心血管病医学信息论文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对我院2009年10月~2010年9月收治98例老年心血管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50例,女38例,年龄30~70岁。文化程度:大专以上5例,高中20例,初中33例,小学40例。随机把患者分为两组,对照组与观察组各46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配合品质护理干预措施。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文化程度上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内容为心理护理、保持病室的干净、疾病宣教等。而观察组在此基础上配合品质护理干预,内容如下:

1.2.1提高专业素质

由于心血管疾病病情变化较快,抢救工作就必须立即展开。因此,对医护人员要求严格,必须掌握专科急救常识和重症护理的知识。还要对常见病人抢救程序熟练;抢救仪器性能及使用方法熟练;抢救药剂量作用熟练,确保分秒必争的抢救患者生命,若患者出现心跳骤停,立即行心肺复苏,降低死亡率,才能更好的保障患者的生命安全。

1.2.2对便秘护理

①定时排便,形成条件反射;②晨起多饮水,如凉开水、蜂蜜水、淡盐水等,可促进肠蠕动,产生便意;③多吃水果、豆类、蔬菜,含纤维素食物;④进食植物油多的食物,可以润肠通便;⑤每天沿结肠运动方向按摩腹部4~5次[1],可以达到行气、通便。⑥适当做一些简单的运动;⑦对于多次中风的长期卧床的患者,习惯性的便秘者,在每次排便前几分钟前用开塞露或者甘油栓尖端纵行剪开一口,插入肛门注入直肠内。⑧粪石形成导致了肠梗阻,应戴橡胶手套用手指掏出,可以用中药排便法番泻叶煎水口服;⑨在便秘时,还可以适当的用下润滑剂,如便乃通,具有润肠、降气、通便等作用。⑩老年可以使用坐式马桶,为了防止用力过大,导致腹腔压力升高,心律加快,引发猝死。

1.2.3安全用药护理

药物治疗是防止疾病最重要的环节,口服给药方便、安全,是预防与治疗重要手段。作为心血管科的护士,不仅要熟悉治疗心血管疾病药物的作用、剂量规格、给药时间、使用方法等常规,还必须高度重视其毒副反应的表现、禁忌证的种类、注意事项的规定,严格遵医嘱给药。由于老年心血管患者并存疾病比较多,服用的药物种类复杂。由于老年人年龄偏大,记忆力较差,护理人员必须严密监督。首先,确保患者准时服药,发药人员,监督提醒患者服药,以免患者遗忘漏服,给患者讲解正确的服药方法。指导患者遵医嘱服药,不能服用自备的药物,解释擅自加服自带药物的危害,告知患者药物间不合理配搭,不仅影响疗效,还对身体带来伤害。安全用药注意事项:如使用洋地黄类药,使用前测心率,<60/min,遵医嘱决定是否减量或停用,若继续给药,必须严密监察心率变化;β受体阻滞剂使用时也要严密观察心率和血压的异常变化[2];对于抗心律失常药物给予静脉使用,要严密掌握滴速,观察血压的变化;在使用利尿剂时,要注意观察尿量及其中的电解质变化;而扩张血管的药物,就要定期地测量血压、控制药物浓度、使用时间等。尤其要重视新药的使用前,不仅要仔细阅读药品说明书,还要注意配伍禁忌,而且要重视新药的使用后,组织护理人员多次反复学习、讨论,力争把用药风险消除在萌芽之中,把用药风险预见在萌芽之前。

1.2.4压疮的护理

长期卧床的病人皮肤出现的最严重的问题是压疮,压疮是由于身体局部组织长期受压,引起血液循环障碍,组织缺乏营养而引起组织破损和坏死。由于老年患者,受疾病的影响和年龄的增长,皮肤变松弛干燥,皮下脂肪萎缩变薄,营养不良等,导致老年患者成为发生压疮的多发人群。因此,预防压疮是治疗疾病的关键之处。积极治疗原发病,增加全身营养,加强全身的局部治疗与护理;护理人员或家属要协助患者定期翻身,如可以下床活动者尽量多下床走动;保护骨隆突和支持身体空隙处,避免摩擦力;要保持患者皮肤清洁,要经常用温水擦拭身体,促进血液循环,减少局部刺激。做到勤观察、勤翻身、勤按摩、勤擦洗、勤整理、勤更换才能有效的减低压疮的发生率。3、讨论

随着人口的老年化,老年人患有心血管疾病率呈逐年上涨趋势,在临床上治疗心血管疾病较为复杂,不仅需要家属与患者的配合,而且有效的护理工作。俗话说“三分治,七分养”因此,护理工作处于重要位置。护理过程贯穿着患者入院、治疗、出院的全过程。护理人员给予患者心理护理,消除患者不安的情绪,增强患者对抗疾病的信心,积极配合治疗。提高护理人员的专业水平与职业道德,同时配合便秘、压疮、用药护理,从而满足患者的需求。

老年患者安全隐患:①便秘是心血管老年患者常见的问题之一,老年人习惯性的便秘是由于津亏肠燥而致,会使血压不断升高,大便干结引起排便困难,腹腔压力升高,心律加快,从而导致心肌耗氧量增加,心肌发生严重而持久的急性缺血,因此容易引发心肌梗死;②由于老年患者受疾病影响,长期卧床的患者容易引发压疮,压疮是住院患者常见的问题,必须重视;③心血管药物品种繁多,心血管病人用药的复杂性及药物的特殊性也易引起疾病不稳定性和突发事件的发生;④心血管疾病属于慢性疾病,一旦患上往往需要终身服药治疗,而对于因病遗留严重并发症而丧事劳动能力和生活自理能力的患者来说,心理冲击很大,导致患者心情低落,应及时给予心理辅导。

总之,对老年心血管患者,护理人员必须加强在便秘、压疮、安全用药的护理,这样可以有效促进患者的康复,降低死亡率。

医学信息论文:超声导向下医学信息论文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对我院2010年8月~2011年3月收治的58例肝脓肿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患者有35例,女患者有23例,年龄25~78岁;肝脓肿的直径为﹙4.5~12.5﹚cm;腹部超声检查显示:其中左肝脓肿20例,右肝脓肿38例;单发脓肿40例,多发脓肿18例;血常规检查:白细胞总数以及中性粒细胞明显升高。临床表现为高热、寒战及右上腹痛,肝区叩击痛明显。随机把58例患者分为两组,其中对照组30例,观察组28例。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脓肿直径、临床表现等一般资料作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治疗方法

对照组:采取行剖腹切开引流术。

观察组:采用LOGIA3彩色超声引导显像,探头频率为3.5MHz。首先让患者取平卧位,对腹部进行常规的检查,然后重点观察肝脏情况,观察脓肿的位置、大小形态、壁的厚度、距离体表的深度以及周围血管与脏器之间的关系[2]。通常选择与脓肿部位最接近的部位进行穿刺,选取的穿刺针为锁骨下穿刺针,同时对进针深度进行测量,探头的角度要固定好。步骤:进行常规消毒,保持无菌状态,再铺上无菌巾,采用1%利多卡因进行局部浸润麻醉,用消毒后的探头实时显像监视引导下,同时患者处于屏气状态,立即把探针直入脓腔中,抽取脓液行细菌培养与药物敏感试验。在取得药敏结果前,给予常规的抗生素治疗。若是直径﹤6的单发脓肿主要治疗方式为吸抽、冲洗注药为主;直径>6cm脓肿内的浓汁浓稠,先给予冲洗后引流为主。如果农业粘稠,可采用NacL溶液进行反复的冲洗,然后行吸抽,当浓汁抽吸干净后,适当在腹腔内注入一些抗生素,剂量不易过大,拔掉穿刺针。患者好卧床休息1~2d,使用5~8d抗生素,再复查B超,若是肝脓肿消失方可出院。

2、结果

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观察组全部患者均穿刺成功,其中58例患者,有53例穿刺1次,4例穿刺2次,1例穿刺3次,平均每次抽吸出﹙15~480﹚ml。观察组不仅在体温恢复快,并发症发生率低,而且伤口小,治愈率高。

3、讨论

细菌性肝脓肿是外科常见的一种感染性疾病[3],若治疗不及时可能导致死亡。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人口老龄化,发生细菌性肝脓肿呈逐年上涨趋势。目前由于超声的引导下,大大的提高了治愈率。对于肝脓肿的患者采取抽吸脓液或手术引流都是治疗的关键所在。对照组的患者行腹腔引流术,能把肝脏充分暴露,清除的脓液较为彻底,治疗效果良好。但其必须要开腹并切开肝实质,有很明显的创伤口,有一定的疼痛感,容易引起各种感染以及并发症。对照组手术引流后并发症发生率为15.9%。

超声导向下行肝脓肿穿刺治疗的优点:①有超声检查是实时成像技术,能显示脓肿部位、形态大小、壁的厚度以及周围血管,给穿刺过程带来便利,使脓液抽吸更干净,同时也降低了对肝脏的损害。②患者各种不良症状消失较快,而且属于微创,疼痛度低、感染机率小、治疗费用少以及并发症少等优点。③超声不仅能够正确引导穿刺过程,还可以有效的判断脓肿是否达到穿刺应具备的条件。对于还没有液化的脓肿,给予抗炎药治疗,定期超声检查,一旦发现有液化现象,立即在超声下行穿刺治疗。④经过有效的穿刺后行复查,若图像显示仍有脓液在内,可再行穿刺治疗,这样脓液清除更彻底,效果更显著。⑤目前由于耐药现象的出现,合理运用抗生素非常重要。使用超声导向下行穿刺治疗,可以有效鉴定细菌性微生物,通过药敏结果使用合理的抗生素。

总之,对于肝脓肿患者采取超声引导协助穿刺治疗,不仅效果显著,而且安全性高、并发症少、创伤小以及经济实惠,值得在临床上广泛推广。

医学信息论文:急性左心衰竭下医学信息论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72例患者均为我院在2007年11月~2011年04月期间收治的急性左心衰竭患者,其中,合并有扩张性心肌病14例,风湿性心脏病5例,缺血性心肌病13例,高血压性心脏病29例,无肺部感染者。将72例患者随机分为无创组和对照组,无创组36例,男24例,女12例,年龄47~86岁,平均年龄(70.12±8.7)岁;对照组36例,男23例,女13例,年龄46~88岁,平均年龄(69.22±7.5)岁。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合并症、临床症状以及肺部感染等情况方面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可比性。

1.2方法

两组患者在采取相同的治疗体位的基础上,均给以常规的药物治疗。常规用药种类包括利尿剂、强心剂、血管扩张剂、氨茶碱及小剂量糖皮质激素等,另外,还可根据患者的病情,在必要的时候以皮下注射的方式给予5~10mg吗啡。无创组在进行常规药物治疗的基础上加用美国伟康公司生产的BiPAP Vision呼吸机对患者进行面罩正压通气治疗。

1.3统计学方法

本研究所得数据采用SPSS13.0软件包处理,计量资料用(±s)表示,采用t检验,组间比较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讨论

当患者出现急性左心衰竭的时候,伴随发生的急性心源性肺水肿往往会导致严重的低氧血症、呼吸窘迫正和机体的各种酸碱失衡[2]。无创呼吸机能使患者在很短时间内提升患者的SaO2,从而纠正低氧血症,避免气管插管和缩短了治疗的时间,大大降低了急性左心衰患者的死亡率[3]。

美国伟康公司生产的BiPAP Vision呼吸机作为无创机械通气治疗中的一种特殊通气方式,其优点在于:①其正压给氧能有效增加肺泡内压,减少液体的渗出,改善肺氧和功能,同时减少了静脉血的回流,从而降低心脏前负荷,心衰得以缓解。另外,双水平无创正压通气可降低患者胸腔负压,促使左心室跨壁压下降,从而降低心脏后负荷;②如果胸内出现正压的情况,还可以减少回心血量,进一步减轻了心脏的前负荷;③心脏负荷的降低可缓释心肌张力,可有效改善冠状动脉的供血状况;④可快速增加气道正压,提高肺泡内压和肺间质静水压,便于肺泡和间质液流向血管腔,从而实现理想的气体交换提高氧分压,降低耗氧量使缺氧得以改善。本次研究也证明了无创呼吸机在治疗急性左心衰竭方面的良好疗效,值得在临床上广泛推广应用。

医学信息论文:信息链视角下医学信息论文

1信息链及其相关概念

1.1事实(Facts)

作为整个信息链的起点,事实就是事物在人类视野(感观/逻辑)中的原始映像[1]。事实是事情的真实情况,包括事物、事件、事态,即客观存在的一切物体与现象、社会上发生的不平常事情和局势及情况的变异态势[2]。事实也是人类知识的起源,人类全部知识的最初信息基础就是事实。

1.2数据(Data)

通常认为,数据是对事物纯粹的、客观的记录,是原始的未经解读的数字、文字、图像、符号、声音、计算机代码等[3]。而数据本身缺乏关联和目的性,但当数据结合一定的背景、规则、意义之后,就会形成信息。

1.3信息(Information)

作为整个信息链中的中心链环的信息,它的下游是面向物理属性的,上游是面向认知属性的。“信息”既有物理属性也有认知属性,因此成为“信息链”的代表称谓。

1.4知识(Knowledge)

知识来自于信息,信息只有同接收者的个人经验、信息与知识准备结合,也就是同接收者的个人背景融合才能转化为知识,它比数据或信息更接近行动。知识必须经过学习或研究以及从信息中经过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等加工才能够获得[4]。

1.5情报(Intelligence)

情报是为实现主体某种特定目的,有意识地对有关的事实、数据、信息、知识等要素进行加工后得到的产物。情报既包含有信息的成分,也包含有知识的成分。从信息层面看,情报所包含的信息是与人类社会有关的;从知识层面看,情报是与知识的利用价值紧紧联系在一起的。从一定程度上来说,情报是知识的子集。1.6智慧(Wisdom)智慧是能迅速、灵活、正确地理解和解决事物的能力。这种能力来源于人类基于已有的知识,是针对物质世界运动过程中产生的问题,根据获得的信息进行分析、对比、演绎,找出解决方案的能力。从严格意义上来讲,智慧是属于知识层面的,是人类大脑运用知识活动的产物———即运作和应用知识的知识。有知识不一定有智慧,但有智慧一定有知识。知识只有转化为智慧,才能显示出其真正的价值。

1.7事实、数据、信息、知识、情报、智慧之间的关系

数据是客观事实的记录,信息是有意义的事实和数据,知识是系统化的信息,情报是进入人类社会交流系统的运动着的知识,智慧是运用信息和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由事实(Facts)数据(Data)信息(In-formation)知识(Knowledge)情报(Intelligence)智慧(Wisdom)层层递进,构成了一条完整的信息链,见图1[5]。

2医学信息学的相关概念

2.1国外医学信息学定义的三种导向

2.1.1以信息技术为导向定义侧重于技术和工具,即通常强调以计算机为基础的技术。“临床计算”、“医学中的计算机”、“医学计算机科学”、“计算机在医学中的应用”等认识比较常见[6]。

2.1.2以角色、任务或面向领域为导向定义侧重于组织内部信息人员的角色。例如,护理信息学、牙医信息学等通过医学信息学分支学科来定义。

2.1.3以概念为导向定义侧重于如数据、信息和知识这些概念在医学领域中的特定内涵。从总体上来看,国外医学信息学的定义是朝着形成基于数据、信息、知识的医学信息学定义方向发展的。

2.2中国医学信息学定义的两种倾向

2.2.1基于字面拆分后的概念解析

及时种拆分是将“医学信息学”拆分为“医学”+“信息学”(medicalinformatics)———偏重于方法论层面。把“医学信息学”定义为信息学在医学领域中的应用,同时确定医学信息学的范围是“医学”和“信息学”之交叉。前者指其应用领域,后者指其方法学。第二种拆分是将“医学信息学”拆分为“医学信息”+“学”(medicalinformationscience)———侧重于学科体系层面(即理论与技术方法统一的学科体系)。把医学信息学定义为研究“医学信息”的一门科学,即研究医学领域中的信息现象和信息规律的一门科学。

2.2.3基于国外医学信息学定义的翻译与重组

此类定义大多为将国外医学信息学的定义翻译成不同形式的汉语语言并且进行重组,与国外对医学信息学的定义无太大区别。

3医学信息学研究中的信息链

3.1“数据信息”链

这一环节的重点在于对医疗大数据的应用。当下全球大量的公共卫生信息、电子病历信息、用药信息、住院信息、图像信息、管理信息、基因信息、医学知识库信息以及实验室数据等构成了医疗卫生大数据[7]。随着信息技术与卫生及生物医学日益紧密的结合,大数据对卫生及生物医学的研究与应用也将产生深刻影响。因此,如何更好地利用大数据便成为信息技术与卫生及生物医学领域共同面对的挑战。大数据在医疗行业可应用于临床、研发、公共卫生和创新商业模式等领域,在健康领域的终极应用是疾病诊断和预测性治疗。虽然医疗大数据的研究和应用如火如荼,但在应用过程中也面临着诸多问题,如数据的存储、数据的整合、数据的挖掘利用和保护等方面都面临着一些问题。这也就需要我们在利用医疗大数据的同时,变革数据管理方式、建立完善的区域卫生信息化标准体系、积极探索利用数据挖掘技术等等各种措施,利用创新的方法和模式,发挥大数据在医院行政管理、健康教育与管理、卫生信息服务和疾病的控制预防中的作用和价值。

3.2“信息知识”链

这一环节主要关注医学知识库的建立。数据库是计算机应用系统中的一种专门管理数据资源的系统,它有文字、符号、图形、图像、数字及声音等多种形式。而知识库是知识工程中结构化、易操作、易利用、有组织的知识集群,是针对某一(或某些)领域问题求解的需要,采用某种(或若干)知识表示方式在计算机存储器中存储、组织、管理和使用的互相联系的知识集合区别与联系[8]。知识库的概念来自两个不同的领域,一个是人工智能及其分支———知识工程领域,另一个是传统的数据库领域。人工智能和数据库两项计算机技术的有机结合,促成了知识库系统的产生和发展。建立医学知识库,需要一支多学科人才的专业队伍,并且要能够适应数字化医疗向智慧化医疗的转变需要,构建大型的一站式通用智能医学知识库。建立知识库,要以本体为建设思路和方法,不仅要构建西医学科的知识库,更要构建中医学科知识库,且重视与“大数据”医疗的整合,更好地利用临床信息,将有用的信息知识化。

3.3“知识智慧”链

这一环节的着重点在于智慧医疗的实现。2008年,IBM首先提出了“智慧医疗”的概念。早期的智慧医疗强调物联网的作用,设想把物联网技术充分应用到医疗领域中,以实现医疗的信息互联、共享协作、临床创新、科学诊断以及公共卫生预防。而未来的智慧医疗将是以卫生信息化和信息共享为基础,以患者为中心,以个性化、智能化医疗服务为核心的医疗服务体系[9]。智慧医疗包括了智慧医院、区域医疗、家庭自助健康监护等多种服务方式,它将成为未来医疗卫生信息化发展的主要潮流。智慧医疗可以创建一个更加合理的医疗产业链,并且使用户体会到更加智能化和协调化的医疗服务[10]。

4医学信息学的未来发展方向

4.1学科体系的协同融合,加速了生物医学信息学的形成与发展

医学信息学(MedicalInformatics,MI)和生物信息学(Bioinformatics,BI)虽然产生背景不同,但是进入后基因组时代之后,生物信息学和医学信息学的边界趋于模糊,互相渗透和结合的趋势明显。其目的就是要提供新的生物医学知识的开发和共享框架。正是两者的协同融合加速产生了一门新的学科———生物医学信息学(BiomedicalInformatics,BMI)。可以预见的是,基于相同的学科理论基础和彼此交叉融合的研究内容,生物医学信息学一定是医学信息学和生物信息学未来的发展方向。

4.2学科研究向促进“转化研究”的方向发展

首先,在信息链的研究视角下,医学信息学的发展会更加注重信息链中的要素从低层次到高层次的链环转化;其次,在医疗领域,医学信息学面临的较大的挑战是如何将生物医学研究领域的成果快速、地转化为现实可用的临床解决方案。同时,医学信息学出现了新的分支学科,即转化医学信息学。转化医学信息学通常被认为是以转化医学中的相关信息问题为研究对象,结合信息科学、理论基础和应用技术,服务于转化医学的研究,其目的是促进基础医学研究成果顺利向临床应用转化[11]。转化医学信息学的研究内容包括医学信息的标准化和医学数据的组织与存储等。它可以利用信息技术有效地加快基础研究变为临床应用,有力地促进转化医学的发展。

4.3学科的社会服务功能不断提升

4.3.1个性化

个性化意味着卫生信息管理和卫生信息服务以用户为中心,围绕每个用户的状态、需求乃至兴趣爱好来采集信息或提供信息服务。可以设想,在未来每个患者都将拥有自己的个人健康中心。

4.3.2智能化

智能化意味着通过对既有信息的分析,挖掘其中的规律,利用获得的规律来处理新的信息,并给用户提供科学合理的建议。

4.4新技术支撑和引领着医学信息学的未来发展

在未来发展中,许多崭新的技术可以有效地促进医学信息学的研究和应用的发展。远程医疗(Telemedicine):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通信技术与医疗技术结合。移动医疗(MobileHealth):通过移动通信技术来提供医疗服务。健康物联网(TheInternetofthings):利用物联网进行健康和疾病的管理。健康云(Healthcloud):以SaaS的方式向医院和医疗机构提供医院管理和居民健康档案管理方面的服务。医疗大数据(Medicalbigdata):大数据技术与医疗行业结合,充分开发利用医疗数据蕴含的信息与价值。转化医学(TranslationalMedicine):建立基础研究与临床医疗间更为直接便捷的联系。智慧医疗(Wisemedical):使用物联网技术打造健康档案和医疗信息平台,实现患者与医护人员、医疗机构和医疗设备的互动。

4.5我国医学信息学学科发展亟待解决的问题

我国医学信息学最近几年发展很快,但学科研究体系不够完善和成熟、学科建设和理论研究比较薄弱、标准设置滞后、系统规划和人才不足等问题制约了医学信息学的健康发展。

4.5.1亟需解决学科正名和专业名称规范化问题

医学信息学在国内的学科地位的确很尴尬,主要表现在国内的三大学科体系(目录),即“中国图书馆分类法”(简称中图法)、“国家标准的学科分类与代码”(简称国标法)、“教育部颁布的学科专业目录”(简称教育法)中均没有“医学信息学”的类名。因此,当务之急是要尽快确立“医学信息学”的学科名称及其在学科体系中的位置。医学信息教育在国内看似很火爆,其实是乱象丛生。此前教育部只批了中南大学、南通大学、徐州医学院的医学信息学专业,但国内很多学校都在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等专业后面加括号注明“医学信息学方向”,然后对外宣称是医学信息学专业。与此类似的还有一种叫“卫生信息管理专业”。显然这都是不负责任的做法。因此,希望教育主管部门加大宏观指导与调控力度,规范医学信息学的学科建设与专业教育。首先,在学科及专业目录上设立独立的“医学信息学”,既不要让“医学信息学”依托(附)于其他学科/专业,也不需要在别的学科/专业后面的括号内出现“医学信息学”。根据教育部2012年9月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建议将“医学信息学”纳入到“特设专业”中的“1010医学技术类”。其次,成立全国医学信息学教学指导委员会(教指委),规范指导医学信息学的专业教育。再次,协调指导“医学信息”类的学术组织,整合医学信息学的学术研究力量和研究队伍,指引医学信息学的健康发展。

4.5.2加强学科课程的设置和培养目标的确立

我国医学信息学专业的本科课程设置比较落后,学科的课程体系不完善且专业教材缺乏,不同学校的教学内容和培养目标差别很大,体现不出学科的重要性和交叉复杂性。故要求科学合理地加强学科的课程设置,正确处理好计算机科学、医学和信息科学之间的关系,参照国外已有的教学方案并联系自己的教学实际情况去充实教学计划,扩宽教学范畴,使整个医学信息学的教育更加合理。4.5.3实现专业教育体系化,加强专业人才的培养由于没有认识到医学信息学教育的重要意义,医学信息学地位不高,所以学科的科研投入、教育投入和人才培养都面临难题,教材和师资的缺乏也导致了专业教育规范化和体系化不足。为此,要深刻认识到医学信息学教育的意义,推动专业教育向规范化和体系化迈进。医学信息学作为一门新兴学科,其发展需要大批的高水平人才。人才的培养需要在专业教育中实现,只有通过规范科学的教育体系培养高素质的医学信息学人才,培养医学信息学研究的复合型人才和对在岗人员进行进修培训,才能适应医学信息学的快速发展。

5结语

医学信息学是一门正在迅速发展中的新型多学科交叉学科。通过信息链的角度来研究医学信息学,可以为其未来的发展重点及方向提供一个新的视角,使其更加重视医疗大数据、医学知识库以及智慧医疗的研究和发展,从而为医学信息学的发展提供更好的动力。医学信息学的发展正迎来新的机遇,我们应将理论研究和应用实践相结合,努力克服医学信息学在发展中遇到的困难,快速推进我国医学信息学的健康发展。

作者:李后卿 董富国 郭瑞芝 单位: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

医学信息论文:合作探究法下医学信息论文

1合作探究教学法

一是合作探究使小组成员能够自主探索那些自认为重要的问题。教师在反思和提高自己教学实践的过程中,能够通过与同事以及有兴趣的局外人的共同探讨与分析,自己决定需要探讨什么,避免孤军奋战,促进自己的专业的发展;能够明确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与事件,从而提高教与学的水平[3]。二是合作探究使教师能够克服自已工作时的焦虑。小组成员都在思考怎样真正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促进学生的学习,成员之间十分明确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三是合作探究为教师提供获取学生、学生作业以及自己工作新观念的机会。刚刚毕业的教师,对新环境、新任务、新角色、新教材都很陌生,难以马上适应,渴望有丰富经验的同行的指导与提醒,避免走弯路,尽快进入工作状态。四是合作探究促进教师知识的更新,给教师智力发展的机会,避免知识枯竭。

2合作探究教学设计

2.1目标设计

2.1.1成立合作探究小组

笔者所在的文献检索教研室承担本学期研究生文检课的教师全部参加了合作探究教学小组。本着自愿的原则,吸收其他热爱教学和爱好学习的教师,并在研究生中招募了2名志愿者。

2.1.2确定小组探究目标

探究的目标最初是较粗放的,有利于小组成员有广泛的空间讨论探究目标。当无法提出明确目标时,可由管理者梳理当前的教学环境和学生的信息素养现状,明确需要改进或值得研究的地方。小组成员经过几轮讨论,探究目标会越来越明确。探究小组的目的是动态发展的,受到课堂教学和学校实际情况的影响,需要探究小组定期反思自己已有的、早已了解的目的。医学高等院校的医学文献检索课,无论是理论还是实践都形成了完整、独立的体系。在完成课程教学目标(信息检索基础知识、数据库检索、网络信息检索、循证医学及证据检索)的基础上,将探究目标设定为如何将检索到的知识融入自身知识体系,应用于科研与实践,成为创新性医学人才。

2.2方法设计

根据我国《医学生信息素养能力指标体系(修正稿)》对医学生信息素养能力进行评价的指标体系要求,在医学研究生文献检索课教学中,小组成员及志愿者一致同意以建构主义理论为指导,教师的教学是“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以学生为中心实现建构主义课堂下的有效教学。

2.2.1创建学习活动的情境,引导学生自己确立目标

建构主义认为,学生学习的有效性取决于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环境中的情境必须有利于学习者对所学内容的意义建构。在教学设计中,创设有利于学习者建构意义的情境是非常重要的环节。学习者只有清晰地意识到自己的学习目标并形成与获得所希望的成果相应的预期时,学习才可能是成功的。为了让学习者明确自己的学习目标,建构主义强调教学过程中应该让学习者参与目标的提出或确立。这就需要教师在备课时事先要设计出各种任务、课题,并在课堂上引导学生确立这些任务或课题中所包含的各个子任务和自己要解决的问题,即由学生自己确立子目标,教师再引导学生去寻找达到各个子目标的方法和途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应启发和鼓励学生根据学习需要,对初始的目标进行分解或将其转化为其他目标。

2.2.2运用多媒体、超媒体技术及虚拟技术帮助学生理解教学内容

运用多媒体、超媒体技术及虚拟技术,能真实、生动、科学地呈现教学内容,提供“真实”的学习情境。如在文检课基本概念、基础知识章节中,对叙述性、概念性等理论教学时,采用图文并茂的形式表现出来;对检索技能篇中操作性章节,采用富有表现力的动画模拟实际的操作过程,因为枯燥、抽象的信息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构建[4]。

2.2.3建立学生探究小组,发挥自主学习和协作能力

因此,按照一定条件将学生分成小组,创设有利于学习者建构意义的情境,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与教师和同学相互作用,相互协作,推进每个学习者的学习进程。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之间相互协作,有利于收集与分析学习资料、提出与验证假设、学习进程的自我反馈和学习结果的评价及意义的最终建构[5]。

2.3程序设计

选择2014级科学学位医学专业的2个班研究生为实验对象。每班原则上按相同专业的学生分为一组,每组3-5人,设组长1名,小组成员讨论确定小组检索题目。每位学生在完成小组课题的基础上,完成一个课题的检索报告,题目可根据导师手中正在进行的课题或自己专业的研究方向进行检索。利用现有资源,每位学生在进行小组课题检索时,根据课题需要及自己的特长分别检索不同的数据库,如中英文数据库,电子图书与期刊数据库、专利数据库、会议论文数据库等。小组成员分工协作,互相配合,小组之间也可以交流,形成检索报告,由组长汇报。在课程结束2周后上交个人报告。

3合作探究教学法的实施环节

3.1明确教学目标

通过完成小组检索报告和个人检索报告,使学生熟练掌握常用医学文献检索系统的资源特色和检索方法,培养学生针对特定课题进行检索的实际操作能力,培养正确分析课题与正确运用逻辑组配运算符及其他检索技术构筑检索策略的能力,掌握本专业常用外文免费资源的收录范围及获取全文的方法,明晰信息的评价标准和对信息来源进行评价,将检索到的信息应用于工作中并创造新知识。

3.2研究制定检索报告有关事项

有关事项包括如何选择命题来源,告知课题题目要求、范围,各数据库检索界面、途径、字段、逻辑运算符的使用要求等,具体介绍学校订购的数据库及免费网络资源的概况、特色及学术搜索引擎。

3.3学生小组活动

确定课题题名,任课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一部分课题,也可根据导师意向或个人专业研究方向自主选题。同时详细表达自己的信息需求,确定数据库种类;选择适当的数据库或信息源,制定检索策略,并根据检索结果优化检索策略式;对不确定的检索方法向教师寻求帮助。小组成员通过交流讨论,比较不同信息源检索结果,了解不同信息源的收录范围和特色。

3.4探究环节

3.4.1探究

有的学生检索过程中遇到不知道如何查找检索词英文同义词、在线翻译有时不等问题。通过集体探究发现可在PubMed数据库的MeSHDatabase表中的seerelated查到。外文数据库中收录的中医文献很少。如何获取这方面的文献,有教师提出中医方面的主题词选用方法,有的教师提出循证医学数据库CochraneLi-brary是个很好的信息源。在获取外文全文文献的途径方面,有的教师提出在数据库、免费资源中都无法获取全文时可通过通讯作者的e-mail索取,并向学生介绍了向外国作者索要文献时写信的常用格式。此外,还探究了快速获得近期科研信息的途径、检索技巧及阅读外文文献的方法等学生常用的知识。

3.4.2评价组长汇报时,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对报告做出评价,学生根据自己的检索体会参与评价,教师对各组的独到之处提出表扬。

4结论

4.1学生的收获

上课前有学生认为互联网如此发达,没有必要上文献检索课,有问题在百度、Google中查询就可以了。但完成检索作业及小组实习报告后,学生明白学校的数据资源如此丰富,不使用不知道是极大的浪费。在获取外文全文文献方面也有了新的发现。在完成小组检索报告过程中,学生与合作伙伴通力合作,学会了合作探究的学习技能[6]。

4.2教师的收获

教师合作探究小组的活动不同于集体备课,集体备课只是解决某一章节讨论重点、难点,合作探究的教学目标是探讨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教师之间的合作探究提高了教师的教学能力,丰富了教学知识,提升了个人价值和课堂教学效果,对教师的课外生活也带来了积极的影响[7]。

作者:王静 单位:辽宁医学院

医学信息论文:小二麻痹手术中医学信息论文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文将选取2010年5月~2011年12月间我院收治的74例疝气、扁桃体切除术、四肢清创和包皮过长手术的小儿手术患者,其中男51例,女23例,年龄3.5~10岁,体重12~24kg。本文所选取的病例均无神经系统疾患、呼吸系统感染以及心肺肝肾功能均正常。本文采取随机分组方式将病例分为实验组(七氟醚吸入麻醉)和对照组(氯胺酮静脉麻醉),每组各37个。

1.2麻醉方法

两组患者术前均行常规禁饮、禁食。为了减少患儿术中分泌物,术前半小时对其肌注0.01mg/kg的阿托品。实验组:在行麻醉诱导前采取3~5L/min的氧流量吸入纯氧,然后吸入浓度为8%的七氟醚,同时需保留自主呼吸,当针刺疼痛反射消失之后便可立即建立静脉通道。在手术过程中将七氟醚浓度控制在2%~3%为宜。对照组:首先需开放静脉通道,之后便通过静脉注射2mg/kg的氯胺酮进行麻醉诱导,在手术过程中可根据实际情况适量增加。两组患儿手术时间均在一小时内。

1.3观察指标

本文的麻醉效果评分将利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进行记录。与此同时详细记录患儿的麻醉诱导时间,苏醒时间,定向力恢复时间,离手术室时间,术中摇头肢体活动以及术后呕吐等相关指标数据。

1.4统计学处理

统计学分析使用SPSS13.0软件,用t对数据进行检验,计量资料采用(±s)表示,P﹤0.05被认为具有统计学差异。

2结果

通过临床应用统计相关数据得知,实验组的麻醉诱导时间与苏醒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实验组患儿的定向力恢复时间、安全离开手术室时间与对照组相比明显较短;患者在术中的摇头、肢体活动情况,实验组明显少于对照组;(P均﹤0.01)。术后并发症方面,实验组有5例,对照组有4例,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目前,在临床小儿手术中普遍使用静脉注射氯胺酮,其具有诱导时间快、镇痛效果强、术后苏醒时间较快以及术后并发症较少等特点,但是该麻醉后患儿的气道分泌物会明显增多,因而极易引发喉痉挛等不良反应[1]。

最近几年在临床上出现了一种新型吸入麻醉药物——七氟醚,该药无任何刺激性气味,小儿比较容易接受,因而不会出现拒吸或呛咳等现象。同时由于其在麻醉诱导以及苏醒时间方面都比较短,另外还可预测麻醉苏醒的时间,因此具有良好的可调节性[2]。

通过本文的临床实验对比研究显示,实验组(七氟醚)在麻醉诱导时间、苏醒时间、定向力恢复时间、安全离开手术室时间均明显低于或者少于对照组(氯胺酮),进而有效的保障了麻醉的安全性。从术中麻醉效果上来看,实验组患儿在术中的摇头、肢体活动方面也明显低于对照组,由此可知七氟醚麻醉效果由于氯胺酮。

综上所述,在小儿临床手术中采用七氟醚吸入麻醉方法,其不仅易于让患儿接受,同时其在麻醉效果、并发症以及术后苏醒方面均具有优势,因而该麻醉方法是小儿手术中最理想的麻醉方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医学信息论文:栓塞术患者下医学信息论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其中伴随有肺结核患者共42例,伴随有支气管扩张患者共59例,伴随有支气管动脉—肺动脉痿患者共15例。在进行手术前均通过CT胸部扫面进行了检查,并按照相关标准对其病变部位进行了了解。所有患者的咯血量均在400到900ml/24h之间,通过2到3d的保守治疗后均没有出现好转的现象,因此安排对其进行介入栓塞治疗。

1.2 介入栓塞方法 经过常规性地消毒及铺巾工作后,再进行穿刺骨动脉后,随之将在患者的胸主动脉中插入导管,通过左右上下旋转拉动,在出现挂钩感后,将少量的非离子造型影剂碘海醇引入到导管中,若通过检查得到证实,患者若出现了出血的支气管动脉亦或者是其他异常的动脉情况时,应当将明胶海绵或者乙烯醇颗粒(PVA)在与造影剂混合后注入到导管内,再结合电视监控图像来进行栓塞治疗,当末梢血管出现血管后则可不再推进,若图像仅将近端主干进行了显示的情况下,则应当立即停止栓塞。

2 结果

配合有效的护理,本组116例患者均有效控制了大咯血症状的扩散,其中术后严重并发症发生2例(脊髓动脉栓塞),有1例死亡,1例瘫痪,4.支气管动脉损伤(血管痉挛、夹层、闭塞,发生有6例左右),异位栓塞(坏死性肠炎1例)。

3 讨论

3.1 术前护理

通过对患者血液中的R\PT\ECG进行了检查,并对其进行碘过敏测试,并做好阴部备皮工作。随之结合有效沟通技巧与病人及其家属进行交流,使他们能够正确看待该病治疗,告知该病所带来的危险情况,以及在进行介入治疗的方法及过程以及术后基本情况,尽可能地使其了解到该病可能发生的副作用及术后可能伴随的并发症状,使他们能够正确面对各种情况,做好心理准备,并安排患者及其家属将手术同意书签订完善[2]。对病情较为严重的患者,应当及时对其进行输血、吸氧等基本工作,同时及时通知医生进行介入手术室,防止在紧急的情况下进行抢救。同时,为确保手术进行过程中能够保障病人的生命不受到威胁,这就需要在手术前将手术中所需要的器材准备完善,并了解所有可能使用到的器材的操作方法。

3.2 术中护理

在进行手术时注意保持患者的处于仰卧,并将心电监护与患者连接,以此来对患者的血压、心率等进行实时监测。对患者给予氧气供应,在常规铺单的过程中,需要时刻注意患者的神志是否保持清醒[3]。大咯血情况下应当将患者的头部向一侧偏过,但注意是患者时刻保持呼吸,尽可能地将血咯出,避免造成呼吸道的堵塞。在进行栓塞术时,应当叮嘱患者保持良好的情绪,尽可能地使呼吸能够非常平缓,注意避免出现咳嗽等情况,同时向患者解释在造影时进行屏气时的目的,由于造影剂造成的胸部灼热感属于正常情况。随时把握住股动脉穿刺插管的变化情况,密切关注患者的全身情况变化,并注意每10min对患者的足背动脉进行一次观察,避免造成血栓的情况发生。

3.3 术后护理

当完成手术后,指导患者多卧床休息,并在二十四小时严禁患者出现较大幅度的动作,同时不可进行屈腿行为。经过二十四小时观察后,若患者没有未发生出血情况则可将加压包扎带拆除,并帮助患者在床上进行轻微的肢体活动,经过四十八小时的观察,无异常情况下可在床旁进行简单活动,三天后则可进行正常活动。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