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护理专业论文实用13篇

医学护理专业论文
医学护理专业论文篇1

1.2研究方法

根据新乡医学院临床医学及护理专业实际情况,利用课余时间由经过培训的3名心理指导教师对学生进行集体施测,施测时被委托教师严格按照指导语说明注意事项,被试遵循自愿的原则认真填答问卷。调查问卷中,题目涉及学生性别、家庭基本情况、首选毕业去向、成功求职最关键助力因素、就业地域的选择等,均为单项选择封闭式问题。以不记名的方式,让学生独立完成调查问卷,进行回收分析。

1.3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11.5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描述性分析和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临床医学专业与护理专业学生首选毕业去向

在首选毕业去向问题上,临床医学专业分别为求职25.81%(24/93)、考研究生66.67%(62/93)、考公务员1.08%(1/93)、其他6.45%(6/93);护理专业分别为求职69.70%(46/66)、考研究生21.21%(14/66)、考公务员1.52%(1/66)、创业3.03%(2/66)、出国深造1.52%(1/66)、其他6.45%(6/66)。毕业后选择直接就业的比例护理专业学生大于临床医学专业,考研究生意向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大于护理专业(P=0.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2临床医学专业与护理专业学生对就业地域的看法

就业地域选择倾向,临床医学专业分别为东、中部城市78.50%(86/93)、西部和基层2.15%(2/93)、家乡所在地19.35%(18/93);护理专业分别为东、中部城市83.33%(55/66)、西部和基层4.55%(3/66)、家乡所在地12.12%(8/66)。临床医学与护理专业学生均倾向于到东、中部城市就业(78.50%,83.33%),较少选择到西部和基层就业(2.15%,4.5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28)。2.3对成功求职最关键助力因素的看法对成功求职最关键助力因素的看法,临床医学专业分别为知识储备23.66%(22/93)、综合能力41.94%(39/93)、社会关系9.68%(9/93)、实际操作能力实践经验24.73%(23/93);护理专业分别为知识储备10.61%(7/66)、综合能力34.85%(23/66)、社会关系7.58%(5/66)、实际操作能力实践经验46.97%(31/66)。对“知识储备”和“综合能力”认可程度临床医学专业学生(65.60%)高于护理专业学生(45.46%),对“实际操作能力实践经验”的认可程度,护理专业学生(46.97%)高于临床医学专业学生(24.7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9)。

3讨论

医学护理专业论文篇2

1.制订基于职业岗位需求的核心课程标准教师深入医院护理一线进行护理实际工作需求的考察,组织相关行业专家召开课程标准研讨会,分析护理专业的主干课程与关键技术,从而确定基础医学课程在护理专业课程体系中的地位,并制定能为后续课程提供基础理论支撑的课程标准。并将与护理实际操作密切联系的相关基础理论知识融入到课程内容之中去。

2.加强基础医学课程教材建设(1)中高职教材衔接,实现教学内容衔接根据护理专业教育的特点,组织专家和学者根据每门基础医学课程的知识结构,科学地设计不同的教学单元,再将不同的教学单元设计成学历层级,明确哪些是高职必修或选修单元,哪些是中职必修或选修单元,然后向不同省市中高职院校进行推广。同时,鼓励教师按照区域医院不同的特点自编校本教材,配合教学计划完成。(2)运用信息技术,积极开发电子化教材与传统纸质教材相比,电子教材具有多种优势。比如可以借助网络及时更新功能,快速掌握基础医学研究的最新进展,加强中职和高职在教育教学上的信息交流;可以利用网络搜索功能,缩短中职和高职学生获取间接经验的时间,以便将更多的精力用于发现和解决问题上;多媒体强大的视觉冲击力和真实感,将打破时空界限,实现课程的远程教育及在线答疑上。因此,制定一些网络教材或电子教材,可实现教材建设的多元化和立体化,可实现资源的共享,提高教学效率。同时也可以使得我们培养出来的学生更加适应信息化社会的要求。

3.改进教学方法,体现中高职基础医学课程教学特色(1)增强基础医学知识的连贯性,体现正常人体活动的统一性和整体性“万丈高楼平地起”,培养高素质实用性人才必须从基础抓起。对于从中职升到高职的学生来说,空洞的理论与抽象的讲解,并不能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为此,我们可用启发式教学法、对比讲解式教学法及讨论式教学法,将正常人体形态学(人体解剖学与组织胚胎学)与正常人体功能学(生理学与生物化学)等学科的相关知识有机整合在一起,以“有机体”为学习的研究对象,探讨人生生命活动的奥秘,掌握其组织结构、生理功能及影响因素等。(2)结合临床知识,体现基础理论与临床知识的连贯性加强基础医学理论与操作知识学习的基础上,紧扣临床知识的学习,可收到学以致用的效果。比如我们可以采用PBL教学法,根据课程内容,老师精心设计问题,并提前告知学生,由学生分组去寻找答案,在授课过程中,老师针对学生的回答情况进行点评和讲解。在讲解Ⅰ型超敏反应时可提出,为什么在注射青霉素前需做皮试?注射后多长时间观察结果?为什么在注射青霉素后再在医院内观察15~20分钟才能离开等?近年来,我们不断完善和改进PBL教学方法,不仅能将学生的注意力、学习兴趣吸引到学习上,而且学生对知识点理解快,记得牢,深受学生喜欢。(3)加强实验教学,体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性基础医学的许多知识来自实验观察,通过实验观察、收集数据、分析结果,从而使学生认识生命活动的规律。所以搞好基础医学实验教学,不经可以了解理论知识的来源,而且可以证明理论知识的真实性,从而全面正确地掌握基础理论知识。对于大多数学生在中职学习期间,很多院校开设的基础医学实验项目及学时较少,有些院校甚至不开设相应基础医学实验,为此我们在正常开展常规实验的同时,新开设自主设计实验。学生分成若干兴趣小组、查找资料、自行设计实验、完成实验,最后讨论打分。这样既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表达能力,又激发了他们的创新意识。

4.实行学分制,课程考核全面沟通建立科学、规范的考核制度是课程体系衔接的必要条件。我国大多数中高职院校教育实施的是学年制管理,中职院校的学生学习的部分知识在高职中重复出现,但不能合理地免修,造成学生学习积极性下降,教学质量不高。采用学分转换制度,使中职院校学生在高职中重复出现的部分知识经过学分转换,成为有效学分,相关课程内容可以免修。因此,采用学分制为通道,可做到中职与高职的课程沟通。中高职院校制定统一各学科的学分标准,不同教学单元及学历层次的学分标准不同,让学科学分在中高职院校中成为相互认可的“护照”,也可作为中职学生进入高职院校的通道。但中职院校对学生学科学分评价要按要求规范操作,做到公平、公正。在学分控制方面,普通高中生源的学生文化基础较中职生好,但专业技能训练项目较中职生差,所以普通高中生源的文化课程学分比重应少于中职生源,而专业课程的学分比重应大于中职生源。在学分管理方面,文化基础达标,专业知识扎实的学生,其学程相对要短,而文化基础和专业基础较差的学生,其学程相对要长。通过学分制管理,能够使文化基础和专业基础不同起点的中、高职学生,在正常的教学过程中实现相应的培养目标,提高中、高职课程衔接的效率。

5.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自身素质(1)加大政策保障力度,完善师资管理制度教师作为立校之本,实行一系列人性化制度,增强教师认同感。完善教师培训、进修制度,提高师资队伍知识能力和学历结构。鼓励青年教师通过各种途径提高个人学历层次,积极参与硕士或博士研究生层次学习,并给予相应补贴。每年轮流选派教师参加国家、省教育厅、卫生厅及护理学会举办的培训班,接受新信息,拓宽知识面,不断提高理论水平。加强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建设,建立相应的职称评、聘、考核及收入分配机制。(2)加快“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专业技能中高职学生不仅要学习基础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还需要掌握扎实的专业技能,并能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工作中出现的实际问题,这就要求学院要建设一支专业技术过硬的“双师型”师资队伍。而现在很多教师本身就是从“学校”到“学校”,尤其是从事基础医学课程教学的教师,缺乏实战经验,不了解医院相关技术的进展。职业院校可把教师送到医院对口科室进行短、中期的挂职锻炼,让我们的医学基础专业课教师掌握专业技能,并通过考取相关职业资格技能证书,逐步成为“双师型”教师。同时,还可以直接到医院引进一线专业人才,扩充到“双师型”骨干教师队伍中。

医学护理专业论文篇3

针对预防医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教师只有积极转变教学策略,针对不同教学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才能提高课程教学的针对性,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PBL教学法便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

2.1PBL教学法概述

PBL教学法是一种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中心、主体,而教师则扮演着课堂参与者、引导者的角色,通过在真实的情境中抛出问题,调动起学生对驱动问题进行探究的兴趣,积极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目前,PBL教学法在医学教育领域的应用获得了很大的成功,已经成为我国医学临床教学改革探索的新方向。

2.2PBL教学过程

2.2.1编写教学大纲和案例PBL教学法是以情境创设为主的教学方法,为此,教师应根据每节课的教学内容仔细编写适合学生的PBL教学大纲,并通过查阅相关资料、文献的方式编写教学案例。教学案例的选择应尽量真实,并且要与医学或日常生活有密切关联,如饮用水污染案例、食物中毒案例、慢性病社区干预案例等,从而使学生进入到真实的教学情境当中。而在案例引入后再根据PBL教学大纲对学生抛出一系列引导性的问题,以引导学生进行课外的自主学习、资料的查阅和准备讨论提纲。2.2.2课堂教学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学生的课堂参与积极性。在教学实践中,我主要采用分组讨论的方式进行。通过科学分组,使每个小组之间的实力均衡,同时由组员选出每个组的小组长。分组完成后,在下节课开始之前将相关案例以及问题分发给学生,让小组成员通过课前预习、查阅资料、互相讨论的方式得出问题的答案。下节课开始的时候,由各个小组派代表对问题进行分析解答,其他成员可以做补充。如果学生对于问题的解决出现困难,教师可以作相应的点拨和引导,实在解决不了的由教师再进行讲解并对课程内容进行归纳总结。同时,教师还应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进行科学、公正的评价,从而调动学生的课堂参与积极性。2.2.3PBL教学法在预防医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虽然PBL教学法对于提高预防医学的教学效果、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方面具有良好的作用,但是在实施过程中还是存在一些不足。首先,进行PBL教学法对于教师的要求较高,要求教师不但要具有较高的专业水平,同时还要求教师具有较好的课堂掌控能力,在精心选择案例的同时要能同时扮演好引导者的角色,从而提高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另外,学生要寻找解决问的方法,就需要通过网络、图书馆等进行资料的查阅,这又对学生学习的相关设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而当设施要求达不到时,则需要教师对他们提供更多的资源和工具上的帮助。

总之,预防医学作为护理专业的重要教学内容,提高其教学效果显得尤为重要。教学实践表明,PBL教学法对于提高学生对于预防医学知识内容的理解、记忆、运用等具有良好的作用,而受到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PBL教学法的全面实施还需要我们广大教育机构及教育工作者共同作出努力。

作者:李利斯 单位:大理护理职业学院

医学护理专业论文篇4

(一)以探究护理诊断为目的

护理教学的真正意义在于使学生发现问题并在研究分析的过程中及时的做出正确的诊断,对需要护理的人员做出正确的护理措施。毕竟是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和沟通,因此在教学中一定要适时鼓励和引导学生多与患者交流,在交流中根据病人临床得到的信息提出更多的问题,以便做出最为适合的正确的护理诊断方案。

(二)以批判性思维的训练为核心

传统的护理模式已经不适合现代的护理步伐,已经由以往单纯的遵守医生嘱咐和技术方面的操作,改为运用科学的护理手段和方法对服务的对象按照严格的护理程序进行操作。在实际的操作运用过程中由于病人健康问题复杂多变,必须不断的满足服务对象的健康需要,合理处理各种复杂的健康问题并给予解决,已经成为了当前护理要注意的主要问题。这就需要护理者在运用护理程序的过程中不断的提升自身护理质量,给受护理者提供的不仅仅是专业,更具备人性化的护理操作,为护理对象提供高质量的护理。运用批判性的思维和护理技巧不断的提升自我素质。由此可见,训练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是任何教学方法的基础和重点,只有这样才可以促进学生护理程序思维的活跃发展。

(三)以角色扮演为形式

通常学生的实训课都是让学生在人体模型上进行病理的反复试验和练习,将所学知识迁移到临床场景中去,通过亲身模拟实践与所学的知识进行融合,因为往往很多学生空有一定的理论知识,但在真正的操作过程中还是存在一定的问题的,这就需要不断的进行实践演练。而角色扮演正是符合这种现状,学生之间甚至师生之间进行患者与医生的互相模拟实习,是获得实战经验的最直接的办法。通过这种形式,使学生对生命和人性有了更深一层的认识和感悟,懂得珍惜,学会理解和尊重,可以在今后的具体护理工作中做的尽善尽美。

三、新时期护理专业教学方法分析

(一)案例式立体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是通过具体的案例为学生展现一个有血有肉活生生的真实病例,让学生从实际病例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实践处理问题的能力。立体教学法注重学科间的联系和交叉打破学科界限是以系统为中心,将教材中有内在联系和规律的内容进行加工,形成一个多元立体的有机结合的综合式知识并通过多媒体技术紧密结合起来,形成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法。

(二)实习教学法

众多的教学方法是教师完成教学任务所采取的手段,每一种方法都有其特点和应用要求,所谓实习教学是教师根据教学需要,组织学生在校内外从事一定实际操作的教学方法。其目的在于使学生获得有关实际知识和技能,巩固已学知识,培养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独立完成规定工作的能力。教师应该根据不同的学生情况进行不同的教学方法,使得在培养学生能力的同时提高教学质量。

医学护理专业论文篇5

一、高职护理专业人文教育现状

高职护理专业同本科护理专业相比,在生源、学制及课程设置等方面均有一定的差别,在人文素质教育认识上还存有误区,加之大多高职院校是由原来的中专学校直接升级而来,大学的校园文化积淀相对薄弱,人文教育的环境氛围还不浓厚。高职护理专业虽开设了比例不等的人文社科类课程,但总体来说,大都“重专业、轻人文”,没有建立合理的课程体系和培养模式。

1.重专业教育,轻人文教育

相比本科生的入学成绩,高职医学专业学生的入学成绩存在一定的差距,此外,高职教育的学制又较本科教育短1-2年。依据专业培养方案,高职医学专业相关的公共课、基础课和专业课都须在有限的两年多的时间内修完,这也增加了高职学生在校期间专业学习的压力。虽然大多高职院校也意识到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性,但此项工作是一项软指标,不可量化。因此,在诸多高职院校谋生教育观念影响下,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在高职教育中所占的比重逐渐减少。这体现在课程设置上,随意降低文化素质课的基本教学要求,减少开设文化素质课的科目与时数;体现在课程构建和课程教学研究上,就是忽视对人文素质类必修课和选修课课程的建设和教学研究。因此导致部分学生错误地认为人文素质类课程与将来自身的发展关系不大,学习人文社科课程只会占用宝贵的学习时间,甚至有的学生在上人文素质课时埋头专注于医学专业知识的学习,对人文课程漠然置之。

2.忽视人文素质在学生就业和发展中的作用

强调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核心,权衡就业与学历提升的关系,培养综合素质优良的高技能人才,是当前高职教育的办学方向。衡量一所高职学校办学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是毕业生的就业率。为此,一些学校忽略了人文素质在学生就业和发展中的积极作用,或者把人文素质教育仅仅定位于拓展学生与就业相关的文化知识教育,认为学生具备了相关的文化知识就等于拥有了就业时必备的人文素质。从现状看,人文素质较高的学生在护理实习期间即能对病人施以人文关怀和人性温暖,赢得带教医师和患者的肯定,在毕业后的求职面试、工作期间的胜任能力和创新性诸方面都占有一定的优势。高职高专护理学生在缺少学历优势的情况下,除了具备扎实的理论知识和较为熟练的临床护理技能外,还要有良好的人文素质作为支撑,以提高护理专业学生的就业质量。此外,对医学人才来说,“医乃仁术”,从古希腊的希波克拉特到我国古代的孙思邈,自古以来由于医学的独特的性质和地位,人们对从事医学事业的人员提出了很高的职业道德要求。一个人所学的专业知识能在多大程度上被充分认可,能否具有较好的职业适应性和较大的发展空间,也与自身人文素质的高低密切相关。

3.把人文教育简单视同为通才教育

目前在一些高职医学专业增加了人文学科课程,旨在强化通才教育,如公共音乐、医学伦理学、医德修养、文学欣赏等。通才教育是有益的,但不能完全代替人文素质教育。人文素质教育的核心理念和核心精神是人文精神。人文知识不等同于人文精神,人文知识是记忆性、工具性的,人文精神是思考性、批判性、创造性的。人文精神是一种普遍的人类自我关怀,表现为对人的尊严、价值、命运的维护、追求和关切,对人类遗留下来的各种精神文化现象的高度珍视,对一种全面发展的理想人格的肯定和塑造。教育对人的影响除了知识积累外,最深刻的在于人格力量、人文思想、人文精神。而人文思想、人文精神的培养是一个渐进性的渗透过程,是一个潜移默化的熏陶过程。仅仅通过几门人文课程的学习,就想要学生具备人文思想、人文精神是不现实的。人文精神的获得必须经过人文知识的内化、整合而变成主体的意识、思想、情感等生命体验和善行。

二、医学人文精神对护理学生的重要性

人文素质在医疗服务质量的影响因素中所占的比重较高,因此培养高素质的护理人才不但需要毕业生具备完善的知识结构,娴熟的操作能力,还应重视人文素质的培养,这对护理专业的学生至关重要。护理学生将来面对的是患者,将来在工作时的工作作风,护德水平,与患者的良好沟通、和谐相处,都离不开人文素养。

1.护理专业教育与人文素质教育相互融通

著名物理学家马克思・普朗克认为:“科学是内在的整体,它被分解为单独的部门不是取决于事物的本质,而是取决于人类认识能力的局限性。实际上存在着由物理到化学,通过生物学和人类学到社会科学的连续的链条”。人文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有机相联,不可分割。护理教育是医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医院护理中,人文关怀就应该体现在给患者提供人性化服务上。护士只有在全心全意为患者提供服务,才能更好地实现自己的职业誓言和人生价值。“医乃仁术”这一医学本质特征反映出医学是学术文化与人文文化的结合体,是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交叉渗透的产物。护理人文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这种相通性决定了二者的相互融合。因此,护理专业教育只有与人文素质教育相结合,才有现实基础,才能发挥应有的效果。

2.良好的人文素养是高尚护德的基础

深厚的人文底蕴能促使护士生对患者形成强烈的同情心、责任感,自愿承担社会赋予的神圣使命。同情心、责任感又是促使护理专业学生对护理学技术进行刻苦学习、提高技能熟练度的原动力,这是护士生高尚护德的基础。高职院校护理专业培养学生的最终目标应是培养既有宽厚的专业理论知识、娴熟的护理专业技能,又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和良好的护德护风的护理毕业生。

3.以人为本的护理理念需要人文精神

现代护理模式由过去的以“疾病”为中心的功能护理转向以“患者”为中心的整体护理。整体护理是以患者为中心,以现代护理观为指导,并把护理程序系统地用于临床业务和护理管理的工作模式。现代护理模式将护理学理论上升到系统化、整体化和回归人文关怀的现代医学,意味着对健康与护理疾病的认识哲学思维方式的改变。因此,护理专业教育必须包含专业知识技能培训和人文素质,为患者提供人性化的医疗服务教育。在护理中,人文教育倡导每个生命都是平等的,对生命敬畏才会平等对待生命,才能做到以人为本,处处以患者为中心,从而实现健康公平,达到医患之间的关系和谐。

三、高职护理教育融入医学人文精神

对护理专业学生加强人文素养培育,就是学生在学习护理专业知识的同时,在社会责任、人格修养、文化自觉等精神层面上实现相应提高,这些提高对他们将来从事医护工作的影响是深远的。

1.与时俱进,引导人文素质教育良性发展

护理教育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实现护理学生的可持续、全面发展为目标,树立医学与人文并重,知识能力素质与人文素质协调发展、共同提高的人才观,明确人文素养是高素质人才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战略的高度完善专业的文化设施,营造良好的人文氛围,将人文素质与护理学生成长的每一个阶段紧密结合起来。此外,只有结合护理专业实际进行人文素质教育,才能充分激发医学生学习人文社科知识的兴趣、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医学专业及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2.提高护理专业教师的医学人文素养

“善歌者,使人继其声;善教者,使人继其志”。高职医学院校必须采取相应措施,为医学专业教师提供学习、提高医学人文素养的机会,建立教师终身学习的机制。教师的人文素养至关重要,他们是学校人文精神的实施者和体现者。高职医学院校要加强人文教育的师资建设及课程研究,增强人文素质课程教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要注重专业教师人文素质的培养,加强医学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融通,有效地促进医学生人文精神的培育。在提高教师人文素养上可以定期举办一些人文知识讲座,向教师推荐有价值的书籍,加强与其他院校的合作及学术交流等,多方位开拓教师视野,培养专业教师的人文素养。

3.护理教学方法寻求多样化

护理专业的学习可分为基础理论学习、专业理论学习及临床护理实践。基础理论与专业理论的学习在课堂中完成。学生在理论学习中可通过专业课教学中融入的医学人文知识提高人文修养。除课堂理论教学外,可开展讨论实践教学,例如在讲一个专题后,让学生结合自身的专业实践谈谈体会等,通过联系自身实际谈感受,引导学生树立高尚的医德。同时,实习学生要积极参加服务社会的各项实践活动,如社区医疗卫生服务,农村医疗卫生状况调查和义诊等活动,在活动中提升对生命的理解和思考,在实践中提高思想觉悟和道德品质,将课堂上所学和人文教育活动“内化为”人文精神。

4.积极探索将专业教学与人文精神融合的教育方法

在专业教学中贯穿人文素质精神是使专业教育得以深化和提高的重要环节,但是在两者相互融通的过程中要积极探索结合的方法,提高结合后的教育成效。首先,要把握专业教育与医学人文教育的融合度,即在两者融合中要把握分寸,要符合学生思想品德发展的规律,内容上要契合。也不是每节课、每次课都要结合,要善于在教学中抓住机遇,不能牵强附会,搞成形式主义。其次,灌输的教育内容要贴切,能激发学生对探索医学人文精神真谛的热情。无论在专业课程教学或医院实习教学中,都蕴含有许多潜在而十分宝贵的人文精神内容。专业教师在课堂上的讲授、启发及言传身教等方式,让学生领悟到他们不是在简单地学习专业知识,更是在学习如何领悟生命。护理教学中不仅要教会学生如何护理患者,更要教会学生如何对待患者,如何将中华民族的“仁心仁术”、“大医至善”的医风发扬光大,从而树立自己的人生准则和价值观。

总之,护理专业教育中的人文社科教学面临着许多新课题、新挑战。结合专业教育进行人文素养教育是提高其实效性的一个重要渠道,是护理学生人文教育与专业教育双向融合的必然趋势。护理专业院校要积极深入探索这一领域,培养出高素质的护理人才。

【参考文献】

医学护理专业论文篇6

表1显示,从选择医学院校从事医务工作的动机来看,有超过半数的学生认为学习动机是拥有真本领和实现自己的理想,认为是实现父母的愿望的占17.35%,认为经济收入高和社会地位高的仅占9.38%和2.78%。在谁帮助选择护理专业的何题上,有超过半数学生的选择护理专业是自己的选择,由父母决定和他人决定的分别占34.03%和4.86%。在调查从事护理工作的心态的问题上,有超过半数的调查者认为救死扶伤、实行人道主义,有38.54%的人认为是踏踏实实做好本职工作,有7.29%的人认为是一份养家糊口的工作。

1.2护理专业学生对医德教育现状的评价

表2显示,有54.17%的学生认为学习目的不明确,有38.54%调查者认为护理专业没前途,学生选择学习积极性不高和不知道的为什么学习的分别占7.29%和8.36%。在调查护理工作者需要有医德的问题上,有83.18%的调查者认为需要,占绝对多数,仅有12.78%和1.04%的调查者不知道或者认为不需要。在调查对学生进行医德教育是否有意义的问题上,有97.22%的调查者认为有意义,认为不知道和没有必要的分别都是仅有1.39%。对病人家属送来的红包的问题上,有85.76%的调查者认为坚决不收,认为收下后更精心照顾病人的占6.25%,认为收下是理所当然的占7.99%。在调查学校医德教育存在的问题上,28.60%的调查者选择理论联系实际实际较差,16.10%的人选择教育内容陈旧,36.65%的人选择教育形式单一。

2护理学专业大学生医德教育解决路径

2.1学校医德教育

2.1.1管理层面完善学校医德教育管理机制。一是加强医德教育领导小组力度。形成主管学生工作的党委副书记主要领导,党委宣传部、组织部、社科部、学工部、团委等有关部门负责人参与,认真贯彻教育部门和学校的相关政策。二是医德教育管理体制要全面。在日常教学、管理和服务的过程中,要强调所有参与医德教育工作人员的医德教育职责,纳入其工作日程与考核标准,促进全体参与人员切实贯彻医德教育工作政策,保证医德教育真正实施,以达到医德教育的可靠效果。⑴完善医德教育工作队伍。学校要充实医德教育工作队伍,改进培训方式提高队伍工作能力,提升队伍待遇稳定工作队伍。⑵提高医德教育设施使用。提高校报、广播站、阅报栏、宣传栏等宣传手段的利用率,定期、有规律地开展政治理论培训,要充分运用既有的电教设备等教育手段和设施,巩固和提高医德教育效果。⑶拓展学校医德教育工作举措。要优化师资结构,强化主阵地建设,发挥主渠道作用;在日常工作中,要深入开展“三育人”活动,施展其医德教育功能,健全学团组织,引领医德潮流;在学校建设中,要加大对校园文化软硬件的投入,优化校园文化层次[1],提高校园文化品位,陶冶护理专业大学生的思想情操;在实践教学中,要端正护理专业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锻炼护理专业大学生的职业能力与坚定意志。2.1.2教师层面⑴教师示范的医德引导作用。一是不懈强化的教师示范作用。事关教师的点滴都是教材,在医德教育过程中,教师要有耐心,要有爱心,要多在微小细节上做示范[2]。在正式上课前,教师总是把自己的手机设置调整好,关掉声音或静音,会促使护理专业大学生清醒意识到上课期间接打、玩弄手机是不礼貌的举动;在上课期间,教师总是以淡妆面对护理专业大学生,会引发护理专业大学生对化妆的理性思考;在学校期间,教师总是按学校规定进出、行走、行车、停放车,会推动护理专业大学生主动体会教师的人格魅力。二是充分展示的教师榜样作用。“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要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加强自身医德修养,注重自身的医德品位与言行、授课技能、精神风貌,不断感染熏陶护理专业大学生,积极发挥榜样的力量,在潜移默化中持续提高护理专业大学生的医德水平。由于护理专业课程大部分都与生命密切相关,所以教师在做实验时,会对每个现象仔细观察、会对每个数据认真核对;实习教师在护理患者时,会对每个护理环节反复斟酌,会对每个护理措施精心实施,敬业耐心爱心在这些过程中展露无遗,从而强化护理专业大学生在专业实践中的医德自觉意识。⑵教师自律的医德引导作用。一是不怠加强教师的医德信念。教师只有坚定的医德信念,才能在言行上约束和控制自己,才能在教书育人时真正履行职责,才能从源头上引导护理专业大学生确立高尚的医德。教师应当紧跟时代的脚步,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不断地用新知识填充自己,时时强化和提高自身的医德素质,借用与护理专业大学生密切接触的时机,以自身良好的医德知识、医德言行影响与熏染护理专业大学生,促发护理专业大学生医德水平的连续提升。二是持续培养教师的医德情感。教师只有热爱自己的职业,才能热情地对待护理专业大学生,才能真切地体验患者痛苦,才能认真地坚守信念保持净洁。教师要自觉自愿地热爱自己的工作,将全部身心和爱投入到教书育人的工作中,提升自己的个人教学魅力,如此才能增加工作的责任感和幸福感,更好地为护理专业大学生的成长服务,为国家的教育事业做出贡献。三是时时规范教师的医德行为。教师只有依据医德规范,才能更精准地服务于患者,才能对护理专业大学生进行医德教育与医德素质培养。无论是在日常生活中还是在教书育人中,教师都要始终做到知行统一,时刻以医德规范来约束自己的言行,为护理专业大学生树立好榜样[3]。2.1.3组织层面⑴改革护理专业课程体系。护理专业课程体系设置以专业为中心,医德教育的内容涉及较少,需要通过优化教学课程,适时适当地增加医德教育内容。基于护理专业的教学实际,教学安排一般分为3个阶段[4],第1阶段是通识教育,课程相对较轻,这时可以安排医德教育的部分基础内容,巩固护理专业大学生的专业思想,为后续的医德教育奠定基石;第2阶段是专业教育,包括专业基础教育,课程量相对较重,此时护理专业大学生对专业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也有了一定的认可度,这时可以多增加些与护理专业相关的医德内容,培养护理专业大学生的职业认同感和荣誉感;第3阶段是实践教育,此时以对所学理论的实践为主要内容,这时要结合实践内容开始就医德的核心内容进行教育,如奉献精神、敬业精神、服务意识、职业纪律等,提高护理专业大学生的护理能力和社会责任感,帮助他们树立护理职业理想,增强他们的终身学习意识、医德规范与医德言行相结合的意识、医德自醒与医德自觉的意识。⑵完善医德教育基本内容。一是适应时展,更新人文知识,充实医德内容。时代的进步要求医德培养必须与时俱进,只有丰富医德教学内容,才能有效提升护理专业大学生的医德素养。由于部分人文课程与护理专业大学生的实际情况结合不够紧密,难以适应当下的要求,应更新其中不合要求、落伍的部分,多例举一些前辈在近期获得成功的过程中,献身科学、追求真理、全心全意为患者服务的事迹,多分析、多讲解、多学习,培养护理专业大学生的优秀人文精神,提高他们的医德素养。二是重视校园文化建设,加强医德熏陶。校园文化是护理专业医德教育的有效形式。健康的积极的向上的校园文化环境,会持续陶冶护理专业大学生的情操,促使他们不断追求真善美,促使他们树立正确的伦理道德观念,进而促使他们形成良好的健康的素质。⑶发挥党团组织医德教育作用[5]。一是树立政治信念的同时树立医德观念。要明确全心全意为患者服务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具体与延伸,在学习党的基本知识的同时,要帮助护理专业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培养他们的医德情感,确立奉献祖国的远大目标。二是宣讲政治理论的同时开展医德教育。学生党支部在开展“”活动时,在学习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的同时,结合思想实际和社会现实,以医护工作者医德高尚的真实事迹为内容要义,开展相应的主题讨论,在护理专业大学生心中树立典范。三是发扬优良党风的同时加强医风培养。理论联系实际这一党的优良作风延伸到护理专业大学生的学习当中,就是要他们在学好理论的基础上,用理论指导他们的实习,培养他们严谨、求实的品质。密切联系群众这一党的优良作风延伸到护理专业大学生的学习当中,就是要他们时刻联系患者,全心全意为患者服务,坚持和发扬救死扶伤的人道主义精神。

2.2医院医德教育

2.2.1管理层面⑴健全医护人员医德学习制度,提升医护人员医德素质。要重视对医护人员的医德学习,定期进行医德教育;要密切关注医学行业的前沿动态,并据此不时调整医德教育内容。⑵完善医院管理制度,构筑医德建设长效防线。要根据工作中暴露的问题,不断修正医护人员职业道德规范、廉洁规定等制度,筑牢医德建设的栅栏,增强防护能力;要创建评估制度,对医德教育的教学效果进行评价;要建立多种模式的医德监管制度,对护理专业大学生的医德学习和行为进行监督与管理,对医护人员的医德失范进行有效防止和及时矫正;要健全评议制度,设置激励措施,表彰医德高尚者,处理医德低下者,对医德教育效果进行巩固。2.2.2教师层面模范履行医德规范,不断提高自身医德修养。见习、实习老师要将教书育人的工作揉合到医护工作的细小事情中去,对患者要耐心的认真的护理与诊疗,要不怕脏不怕累,要多关心体贴,让这些工作细节感染和熏陶护理专业大学生,引导他们向良好医德的方向迈进,坚强他们的医德意志。

医学护理专业论文篇7

一、护理学专业中西医结合护理教育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课程设置。《中国高等医药教育课程指南》①分析了45所高等医药院校四年制护理学专业课程设置,其中10所为高等中医护理教育。它们在课程设置上未能摆脱中医学教育模式,仍沿袭生物医学模式下医疗加护理的模式,而且两套护理理论与技术并行,中西医未能系统有效的结合,普遍存在着重西医轻中医的现象,课程设置是中医学教育模式的翻版,未能充分体现护理专业的特色。在35所高等护理教育院校中,20所开设了1~2门中医护理相关课程,学时27~144不等,平均为48学时;课程名称不一,有中医学、中医护理学、中医学基础、中医学概论和针灸学;16所为专业必修课,2所为专业任选课,2所为专业基础课。可见,我国高等护理教育中,中西医结合护理教育发展迟缓,中西医结合护理教育未得到足够的重视。在护理学专业课程设置中,“中医护理学”课程门数单一,学时少,未形成完整的课程体系。以上原因导致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不能有效地掌握中医护理基本理论和操作技能,这与社会对中医护理技术的需求不相适应。

2.师资队伍建设。由于护理学专业中西医结合护理教学未得到充分重视,师资队伍相对薄弱,学历层次较低,本科学历以下的教师占大多数。加之我国中西医结合护理本科教育起步较晚,导致中西医结合护理专业教师从事本科教学年限较短,教学经验相对不足②;中西医结合护理师资大多数来源于临床,他们具有丰富的临床工作经验,但学历层次低,缺乏系统的教学理论;一部分师资来源于高等医学院校医疗专业毕业生或由医生改行担任护理教师,他们中医理论基础扎实,但缺乏对护理教育理念的认同感和价值取向,在教学内容上往往是医疗专业的压缩或翻版,教学内容不佳③。总之,中西医结合护理师资总体水平与培养中西医结合的高素质护理人才尚有一定距离。

3.教学手段、方法。目前,中西医结合护理教学手段、方法滞后,基本以课堂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采用传统的课堂讲授法,较少采用PBL教学法、角色扮演法等教学手段,缺乏学生主动参与。

4.实践教学。中西医结合护理教育理论与实践脱节。由于重理论轻实践,导致实训学时严重不足,实训基地建设投入不足,设备陈旧、落后,实训技术人员队伍建设相对滞后,队伍不稳定。这与培养社会紧缺的技能型护理人才的目标相悖。

5.教材建设。尚未有一套完整的关于中西医结合护理的教材。中西医结合护理是近20年来逐步建立与形成的,其理论和实践研究尚处于探索阶段。因此,目前中西医护理课程教材的编写基本沿袭医疗+护理的模式,医疗内容偏多而中医护理内容零散、重复,缺乏实用性,未充分体现中医护理特色,无法满足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系统掌握中医护理理论和技能的需要。

二、社会对中西医结合护理人才的需求

1.中西医结合护理人才的现状。目前在各类医院中医病房中的护士几乎都是西医护理专业或中医护理专业的毕业生,中西医结合护理专业的毕业生寥寥无几。据2003年一项中医护理人力调查显示,中医护理与西医护理人力情况基本相似,学历层次低④。由于护理人员编制不合理;护理工作价值不能有效体现,护理费低廉;护士外流现象严重;护理学术带头人稀少等方面的原因,加速了护理人力的紧缺。加之中医护理教育发展滞后,中医护理教育重西医轻中医,中西医护理未能系统、有效地结合,使得中西医结合护理人力严重缺乏。

2.社会对中西医结合护理人才的需求。首先,社会对中医护理理论与技术的需求决定了对中西医结合护理人才的需求增加。随着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特别是社区护理的蓬勃发展,众多社区人群迫切需要中医护理理论和技术。一项调查显示,绝大多数住院病人和社区居民希望了解中医护理技术,愿意接受中医护理和中医养生保健指导⑤。市场需求就是人才需求,社会对中医护理理论和技术的需求决定了社会将需要大量的中西医结合护理人才。

其次,中国护理事业发展的方向预示着社会需要大量的中西医结合护理人才。《中国护理事业发展规划纲要》(2005~2010年)明确提出,随着我国护理事业迅猛发展,护理工作在医疗卫生领域发挥着愈来愈重要的作用。现代医学模式和新的健康观念对护理理念产生了深刻影响,丰富了护理工作内涵。树立了以病人为中心的整体护理理念,为了满足人民群众的健康服务需求,护理服务领域不断向家庭、社区延伸,家庭护理、临终关怀、老年护理等多样化的社区护理服务有所发展。我国护理事业的发展应坚持护理工作为人民群众健康服务的宗旨,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走适合我国国情的护理事业发展道路。中医护理以其独特的护理理念,重视养生保健、饮食护理、用药护理情志护理。中医护理技术因“简、便、廉、验”更适合于社区,中医护理理论和技术应该给社区居民提供经济、有效和优质的卫生服务。因此,随着我国集预防、保健、康复和健康教育为一体的社区卫生服务体系的建立和完善,社区将需要大量的中西医结合护理人才。

其三,加快发展我国中西医结合事业的大趋势决定了社会需要大量的中西医结合护理人才。1997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卫生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明确提出“中西医要加强团结,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共同提高,促进中西医结合”。2003年10月1日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条例》进一步规定:“推动中医、西医两种医学体系的有机结合,全面发展我国中医药事业。”2003年11月5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中西医结合工作的指导意见》指出:“加强中西医结合基础研究,揭示中西医结合防病治病原理,中西医结合学术创新,培养和造就一支适应社会和学科发展需要的高素质中西医结合人才队伍,建设一批特色突出、优势显著、设备配套、功能齐全、管理科学的中西医结合医疗、科研基地,完善中西医结合技术标准规范,整体提高中西医结合学术水平和防病治病能力,以期在我国的医疗卫生保健中发挥重要作用。”可见,大力发展中西医结合事业势在必行,中西医结合事业的发展需要大量的中西医结合护理人才。

其四,高等护理教育的国际化需要培养大量的中西医结合护理人才。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病种的变迁,以及护理领域的国际交流与合作日益频繁,中医护理优秀的整体护理观、辨证护理观和在预防疾病、养生保健等方面的优势日趋凸显出来,引起了国际护理界的高度重视。因此,高等护理教育的国际化不仅要重视跨文化知识和结构,而且要开创中医西医结合的具有中国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的课程体系,以满足国际对中西医结合护理人才的需求。我国的中西医结合护理高等教育起步晚,发展缓慢,因此,加快中西医结合护理教育的改革与创新迫在眉睫。

三、护理学中西医结合专业方向人才培养模式及课程体系的改革与实践

我国中医护理教育起步较晚,到2006年为止,高等中医护理教育院校不足20所,加之中西医结合护理教育在高等护理教育中未能得到充分的重视,导致中西医结合护理人才严重缺乏,这与国内外对中医护理理论与技术的需求不相适应。因此,探讨如何依托发展较为成熟的现代高等护理教育,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中西医结合护理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培养高素质的满足社会发展需求的国际化的中西医结合护理人才已成为我国高等护理教育的发展方向。

1.明确中西医结合护理教育理念。中西医结合护理教育应使学生从中西医结合的角度重新认识人、健康、环境和护理等四个护理主理念,在熟练掌握现代护理理论和技能的前提下,运用中西医结合护理方法,了解适度、够用的中医护理理论,掌握辩证施护方法,熟练操作“简、便、廉、验”的实用中医护理技术,提高临床和社区护理质量。

2.建立中西医结合护理专业方向人才培养模式。依托我校发展较为完善的四年制护理学专业“前期趋同,后期分流”的人才培养模式,在统一的培养目标指导下,设立中西医结合护理专业方向。

3.构建较为完善的课程体系。建立护理学专业现代护理与中医护理课程同步并进、系统融合的课程体系。(1)课程目标。使学生具备中西医结合护理理念,了解适度、够用的中医护理相关理论,掌握辩证施护方法,熟练操作“简、便、廉、验”的实用中医护理技术,提高护理质量。(2)课程模块。摆脱医学教育模式的束缚,顺应我国卫生服务体系的发展需求,进行课程重组,避免重复,减少医学内容,突出中医护理特点,挖掘和提炼社区实用中医护理理论和技术,将课程模块设立为中西医结合护理理念、中西医结合护理思路与方法、社区实用中医护理技术、健康人群的中西医结合养生保健、病人的中西医结合护理等五大模块。(3)课程设置。在不冲击西医护理教育正常进程的前提下,设立中西医结合护理专业方向,以专业选修课的方式开设中西医结合护理学导论、中西医结合护理思路与方法、中医预测学、社区实用中医护理技术、中药与食疗学、中医养生学、中医临床护理学等七门课程。并且加强实训教学基地建设,依托学校护理实训基地,建立以能力为本位的理论与实训并重的中医护理实训教学体系,使学生循序渐进地掌握中西医结合护理理论和技能。(4)教学运行方式。保证中医、西医护理课程同步,使学生早期接触中医护理,树立中西医结合护理理念。为此,我校从第2学期开始,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自由选课,接受中西医结合护理教育。由于目前我校还无法实现专业方向的彻底分流,以及未引入导师制,因此,尚存在学生盲目选课和课程内容不能有效衔接的问题。

中西医结合护理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是我国高等护理教育的发展方向。中西医结合护理教育改革方兴未艾,在中西医结合护理途径和结合点,以及人才培养模式、培养目标、课程设置、课程内容、教学运行方式、师资队伍建设、教材建设和实训基地建设等诸多方面有待进一步探索和创新。

[注释]

①教育部高等教育司.中国高等医药教育课程指南[M].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07:629-673.

②沈勤,孙秋华,李玲.高等中医院校中医护理教学现状的调查与分析[J].中医教育,2005,24(4):71-72.

医学护理专业论文篇8

随着医疗事业发展国际化,医学英语在医学护理学科当中逐步受到重视,高校培养的不单是专业技术过硬的医疗人才,也为医疗事业适应国际化而做出了努力。医学护理英语教学致力于医学护理专业学生英语应用能力的培养,为今后职场中涉及英语方面的工作能够顺利完成起到关键性的作用。ESP教学以突出能力为主导,将专业学科知识以学生为中心,与英语教学紧密地结合起来,从理论到实践让知识得以运用,为医学护理专业英语教学的搭建及完善奠定殷实的基础。

一、ESP教学理论分析

(一)ESP教学概述

ESP是“专门用途英语”的英文缩写,是英语教学当中的一部分,针对专业性较强的职业学习相关职业专用英语,例如法律、汽车、商务、旅游、建筑、医疗以及医学护理等领域都有专业英语,ESP是有针对性地面向学生开展英语教学,学习内容上以具有专业领域性的,与特定职业紧密相连为主,依据学生今后的工作环境和职业特点,将ESP分为职业和学术两部分,进行语言环境、词语用法、情景分析、专业角度等方面的集中教学。我国ESP教学的推广相对较晚,近年来,很多专家学者认为ESP教学对医疗方面的作用不可忽视,逐步引起了学者们的广泛重视。

(二)英语教学引入ESP教学的意义

高校英语课程的开展都是以通用性为目的,意在培养提高学生的英语交流能力,学习过程中针对学生未来可能选择的职业欠缺考虑,导致学生毕业后需要额外地补习相关专业英语知识,而高校本具有面向特定职业培训专业性人员的功能,本着教学模式改革的时代背景,面对学生为了满足社会招聘要求的情况,更具专业性英语教学显得尤为重要,ESP的教学理论更多地考虑到这现象,依托现有的传统英语教学,进行更具专业性的医学护理英语教学,使学生面对专业性英语单词及交流语句的应对能力有效提高,对于今后他们所要面对的职场更有自信。

二、医学护理英语学科教育的现状

(一)医学护理英语的意义

医學护理英语这门专业性教强的学科,它的存在有着很重要的意义,首先学习这门课程可以有效地拉近国内医疗与世界的距离,将医疗事业提升到更专业的领域。其次,自我国加入了WTO,医疗体系也在与国际接轨的进程上得以开展,医学护理人员在用英语交流及应用上的使用日趋频繁。再次,由于很多国家的战乱不断,对医学护理型人才的需求较大,那么在人才输入上医学护理人员具备专业英语能力也是很重要的。从本国教育发展角度考虑,推广这门学科对医学护理教育水平的提高有着较大的帮助。随着英语水平的提高,医学护理专业的学生能够更加主动地接触国际上医学护理方面的先进经验和优秀成果,这对于我国医学护理领域的发展也有着重要的意义。

(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课程的编排不足是医学护理英语教学中的问题之一,在学生的课时当中,医学护理英语仅占较小的部分,课时决定着学生接受专业性英语培训程度的欠缺,而且高校教师对ESP的教学水平有限,对专业英语教学的开展不够理想。教材选择不当也是制约着教学的弊病,教师通常是广撒网捞大鱼的形式,选择很多教材供学生学习,学生面对庞大的知识量束手无策,医学护理科目本身具有着繁杂的特点,相对应的英语知识量更是数不胜数,学生学习负担及压力直接影响教学质量。师资专业程度欠缺是直接影响教学的主导因素,各个高校医学护理专业的英语教师基本是英语专业毕业,专业是医学护理英语毕业的教师较少,致使在传授医学护理专业英语知识时,无法对可能涉及的医学护理专业知识进行深入的阐释。

三、基于ESP医学护理英语的教学构建

(一)引入ESP教学的构想

通过新课改背景下国内英语教学的改革成果分析,各个高校基本英语水平处于逐渐高升的状态,对于医学护理学科开展专业性英语教学的难度有所降低,学生对于专业英语的需求力,决定着他们对新知识的掌握力,医学护理英语学科成为医学护理知识有效发挥的有力工具,学生对课堂兴趣越高工具实用性发挥的就越大,将ESP引入到教学之中是符合新课改章程要求的,对满足高校学生专业发展,将普通英语教学与专业英语完美结合,面向社会培养更全面专业的人才。

(二)基于ESP教学的改革措施

改善课程编排,改变原有教学中以选修形式的课程模式,适当安排必修形式的课堂教学,增加课时以满足学生对知识的汲取;在教学大纲中将英语教学与医学护理知识之间的关系紧密结合,严谨科学的课程编排有助于提高课程质量;在教材选取中因材施教,针对不同医学护理科目的学生提供相应教材,避免学生时间受限的情况下学习用途较低的专业英语知识;ESP教学可以着重培养学生专业英语的实用性,构建全新的教学模式开展更多的课堂实践,使应用与学习切实结合起来;为医学护理英语科目设计专属试卷,有效地了解学生专业英语的学习质量,跟据测试结果解决教学模式中的不足,实现教学目标的顺利实现。

结语

经过笔者分析研究不难发现,引入ESP的教学模式,顺应了时展的趋势,对于提高医学护理专业的教学质量也有着重要的意义。合理掌控ESP教学模式在医学护理英语教学中的应用,能够较好地实现高校培养医学护理专业人才、面向医学护理专业领域输送优质人员的功能。完善的教学构建,将对医学护理专业英语教学的发展,起到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医学护理专业论文篇9

2.摘要与关键词

摘要

应概括地反映出毕业论文的目的、内容、方法、成果和结论。中文摘要以300~350字为宜。外文摘要内容及格式应与中文摘要一致,英文摘要约250个实词。

关键词

从论文标题或正文中挑选3~5个最能表达主要内容的词作为关键词,按词条的外延层次排列,外延大的排在前面。同时有中、英文对照,分别附于中英、文摘要后。

3.目录

目录中的标题要与正文中标题一致,要求标题层次清晰,标明页码。

4.正文

正文是毕业论文的核心部分,一般应包括绪论、主体及结论等部分。

4.1绪论(前言、引言)

绪论(前言、引言)一般作为第一部分,是毕业论文主体的开端。包括毕业论文的背景及目的、国内外研究状况和相关领域中已有的研究成果、本课题的意义、采用方法、理论依据和具备的条件、毕业论文构成及主要内容等。

4.2本论

本论是毕业论文的主体,包括实验材料、研究内容与方法、实验结果与分析(讨论)等。在本部分要运用各方面的实验结果和研究方法,分析问题,论证观点,尽量反映出自己的科研能力和学术水平。本论应该结构合理、层次清楚、重点突出、文字简练通顺。对论文中出现的名词术语、物理量、公式、数字、图表、符号、计量单位等一律采用国际、国家通用标准。

4.3结论

毕业论文的结论单独作为一章编写。结论是毕业论文的总结,是整个论文的归宿。要求精炼、准确地阐述自己的创造性工作或新的见解及其意义和作用,还可进一步提出需要讨论的问题和建议。

5.参考文献

毕业论文的撰写应本着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凡有引用他人成果之处,均应按论文参考或引证的先后顺序排列于参考文献中(15篇左右)。

6.致谢

致谢中主要感谢导师和对毕业论文工作有直接贡献及帮助的人士和单位。

7.附录

对于一些不便放入正文中、但作为毕业论文又是不可缺少的部分,或有重要参考价值的内容,可编入毕业论文的附录中。

大学医用化学论文范例赏析:

【摘要】近年来,随着我国医学事业的不断发展,其对我国中职护理专业的医用化学教学要求越来越高.目前,我国中职护理专业的医用化学教学仍存在较多问题,其影响了我国医学教学的健康发展.为此,本文笔者针对当前中职护理专业医用化学教学的现状进行分析,并结合相关的实践经验,对我国中职护理专业的医用化学教学改革提出几点建议.

【关键词】中职护理;医用化学;教学改革

1.前言

医用化学作为中职护理专业学生的必修课,其教学目的在于使学生掌握相关的医化知识、理论及实验的基本技术等,为生化、生理及基护等后续课程奠定良好的基础.目前,随着招生制度的深化改革以及生源素质的逐渐降低,我国中职护理专业的医用化学教学仍存在较多的问题.本文笔者针对现阶段中职护理专业的医用化学教学进行探讨,分析了其存在的问题,并对此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

2.我国中职医用化学教学的现状分析

2.1中职学生的医化知识不强在读中职护理专业的中专生,有少部分学生成绩优秀,而多大数的学生成绩却相对较差,原因在于这些学生在初中时,文化基础较差,化学成绩不乐观.其在未被普通高中录取的情况下,选择就读中职学校.此外,少数学生的学习目的不明确,甚至有些学生是在父母的压力下被迫就读.多数中职学生对医用化学的认识不足,更谈不上认清医学与化学间的联系,闹不懂在读护理专业的同时,为什么还要学习医用化学知识,未认识到医用化学的重要性.因此,这些问题影响了学生学习医用化学的进度,导致部分学生的医化知识薄弱.

2.2医用化学教材内容的不足当前,中职护理专业所用的医用化学教材,是经卫生部进行规划的教材,其教学内容较多,而教学课时较少.此外,中职专业护理侧重于化学本身的系统性,缺乏医学联系及未结合医学的实际特点,造成学生未能体会到化学在医学中的实用价值,使其缺乏学习医用化学的兴趣,降低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另外,由于中职学校的医学课程较多、时间紧张及学制较短等,这些因素使医用化学的课时缩短.因此,针对上述情况进行分析,应采取相应的改进措施,以确保中职护理专业的医用化学教学顺利开展.

2.3医学与化学的联系仍未得到完全理解中职护理专业的医用化学教学中,注重强调医学与化学的联系,化学被作为医学专业课的基础.但目前在实际的医化教学中,多数学生难以理解化学与医学课程的关系,并单纯认为化学只是一门独立课程.学生尚未发现化学已渗透在医学中,既使教师从中做了很大努力,结果仍未显著.其原因在于大多数的中职医化教师均毕业于师范类或综合性的学校,虽熟练掌握医用化学的基本知识与技能,但相对医学与化学的关系,也尚未真正理解与掌握.

3.采取有力措施有效改进中职护理专业的医用化学教学

3.1医用化学的准确定位从整体的中职教育系统分析医用化学的科学地位.根据学生的生源情况,对中职医用化学的教学内容与方法进行改革与完善.提高学生对医化教学的认识,在培养其升学和就业的同时,侧重于培养学生的就业.科学的准确定位既是学科与专业的统一,也是职教性的体现,唯有明确这一定位问题,才能使中职的医用化学教学更具有针对性、方向性及目标性.根据专业所需的文化基础内容为指导,适当调整文化课的教材内容,打破化学知识原本的完整性与系统性,淡化复杂的计算过程,围绕培养学生的目标,有效开展医用化学教学.因此,应突出医用化学教学的实践性与应用性,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密切联系化学和医学,不断加强医用化学学科的定位思想.

3.2深化改革中职医用化学的教学内容医用化学教材内容的选取,是改革中职医化教学的关键点.以往的医化教学大纲,是在有限时间内尽量系统的讲授医化理论知识,这在轻视医化教学服务性的同时,还偏离当代医学教育人才培养的目标.因此,医化教材的内容应打破常规的系统性,围绕人才培养的目标,根据够用、必需的原则,努力为医学化学服务.在医学中应用化学知识,将两者相互结合、渗透以及依存等,一同进行讲解.比如,在讲解人体电解质与渗透压;人体体液酸碱性和缓冲溶液时,应通过化学知识的概念讲解,同时更侧重于医学的知识点讲解.本章对胶体与晶体渗透压在维系人体细胞内外水、盐及体液平衡的现象进行分析,使学生从中认识到化学对医学的重要,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以实现教学目的,提高教学的质量.

3.3加强提高学生的医用化学认识在医化教学中,将课程内容与学生所学专业密切联系,通过较多例子详细讲解化学及医学的关系,以加深学生对化学的认识程度,利于学生掌握医学知识.由于现阶段学生尚未完全了解医学知识,因此,教师的讲解方法应能吸引学生关注,激起学生探索的欲望.比如,对于临床医学中常用于大量体内注射用的生理盐水,也就是0.9%氯化钠溶液.教师可对此进行提问,利用其它浓度的氯化钠溶液代替时,是否可以注射,理由是什么?从中引出等、高、低渗溶液.以提问方式使学生进行思考,后面再根据化学理论,即溶液的渗透压加以讲解,有效说明了化学与其所学专业的联系.这种教学手段将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4拓展医化教师的知识领域医化教师不能将自己所学知识受限于化学专业的知识上,应多了解相关的医学知识,阅读一些与医化有关的书籍,并与医学专业的教师保持密切联系,以拓展自身的知识领域,以将医学与化学的密切关联运用到课堂中.教学中多采用临床实例讲解,例如:碘的性质讲解时,多重于缺碘的临床症,生活中如何防缺碘;在讲乙醇时多引临床及医药用途.既激活课堂气氛,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又能有效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大提高教学效果.

3.5注重化学的实验教学化学作为一门以实验为主的课程,利用实验进行教学,将使学生能很好的掌握化学知识,有利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其在培养学生严谨工作态度的同时,也有助于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这是培养合格护理人员的关键.笔者认为除教学大纲实验内容外,可增加趣味性实验内容,即将性质揉和在实验中同时增加了课堂的趣味性,实用性.例如,趣味实验“鸡蛋变大变小”说明了高、低渗溶液的作用及半透膜的性质,学生乐于接受.

3.6在生活中运用医用化学知识医用化学的理论知识来自于实际生活,教师在具体的医化教学中,应将医化教学回归到现实生活中,使其返朴归真.与此同时,生活也是学生学习医用化学的根源,是课堂教学生活化的伸展.教师培养学生善于观察生活、体验生活及再现生活等,稳步引导学生走向生活、走向社会.另外,在医化教学中,应密切联系实际,创造生活情景,组织学生参加生活实践,使学生能运用其所学知识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运用生活例子进行教学,例如利用化学法除去衣物上的污迹;淡水鱼和海水鱼交换环境后能生活吗?鱼体的变化?将使学生长期保持对自然与生活的好奇及探索,使其更加了解医化与生活的关系,有效提高其的学习兴趣.

4.结束语

总而言之,根据当前的情况而言,中职护理专业的医用化学教学改革是必然之势,其改革过程虽较艰难,但只要根据上述的准确定位医用化学学科、加强提高学生的医用化学认识以及注重化学的实验教学等几个方面的改革措施逐步进行,相信我国中职护理专业的改革进程将取得良好成效.

参考文献

[1]顾伟.针对中等职业教育医用化学的教学策略[J].淮南师范学院学报,2009,(03).

[2]章耀武.中职医用化学教学探讨[J].科技资讯,2008,(35).

医学护理专业论文篇10

Key words: nursing profession;basic medical course;curriculum setting

中图分类号:G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1)02-0271-02

0引言

基础医学课程主要阐述了人体正常和出现异常时的形态、结构、功能,为疾病的诊断、防治和康复等提供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支持。是护理及医学相关专业的基础课程,是学习护理专业临床课程的先期课程,其开设的合适与否直接影响到护生对临床课程的理论学习和实践技能。我校的实际情况是,护理专业基础医学课程共开设:解剖学、组织胚胎学、生理学、生物化学、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病理、药理学7门课程。

在课程设置与安排上,受以往的教育思想、教育理念影响,对课程及内容选择、安排顺序,形成的课程方案与过去中专学校时无明显变化,对目前的教学有着重要的影响。笔者认为护理专业医学基础课程在课程设置与安排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现叙述如下。

1护理专业基础医学课程的学时分配问题

任何一次课程改革,都存在着一个共性的问题,即各学科教师都认为自己担任的科目重要,要求增加学时,造成各个学科课时比例分配不合理。所以制定现代化的新型课程体系,如何科学合理分配学时,应作为一条重要原则。按照每门学科对人才培养目标所起的独特作用,来合理的进行学时分配。

我校三年制专科护理专业的基础医学课程占总学时的21.1%,对于学时的分配,是基础医学教学中最有争议的一个问题。学科不同的教师他们的观点不一样。基础医学的教师认为应增加基础医学学时。护理专业的临床医学教师认为应维持现状。但是我校受调查66%的06级学生(121人)认为基础医学学时需要增加。我校成人教育学生(在职医院护理工作者)104人,61%的人认为:基础医学课程内容太多,难学而意义不大。

2护理专业基础医学课程使用教材的问题

护理专业在过去使用的是 “供医学、护理、口腔等专业使用”字样的书籍,目前选择的教材范围缩小,但护理专业开设的7门课程中5门基础医学课程选用的教科书是供临床医学专业使用的。护理学需要改编现有的基础医学教材,使其更适用于护理专业,以避免医学模式阻碍护理专业的发展。我校已意识到了没有护理专业的基础医学教材所出现的问题,于是发现一些较大的书店的医学专柜,都有各式各样的供护理专业使用的基础医学书籍,但真的选用时还得谨慎抉择。因此,目前还没有做出新的行动。

3护理专业基础医学课程教师的问题

我校护理教育的基础医学老师几乎都受过医学教育,他们既教授护理专业的学生也教授其他医学专业的学生,甚至不同专业在同一课堂讲课,我们了解到只有协和医学院和复旦大学等少数学校的护理学院才有专门给护理学生上基础医学课的教师。虽然绝大多数教师在自己的专业领域具有深厚的知识功底,但是将护理专业学生基础医学知识与护理实践相联系差距较大,使学生的学习与实践相脱节。

4护理专业基础医学课程的其他问题

4.1 教学方法存在的问题在我国教育教学改革后,少数院校基础医学的教学模式由单一的分科课程向综合课程转变。在此期间,有的学校按系统讲课,但是,在同一系统频繁更换不同教研室的教师,使得学生既要被动接受老师讲授的内容,在书本上跳来跳去,又要被迫习惯于不同面孔和不同教学风格的老师,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均不能很好体现,而且这种教学方法也主要限于七年制以上,教学效果也有待时间认定。更何况高职高专缺乏人力、物力等支持,学生层次、学制也受到一定制约,教师授课仍然是“自由发挥”。

4.2 授课内容缺乏指导的问题在护理专业领域没有对于基础医学所要教的内容质量、难易程度进行指导。教师们认为正是基于教学的广度和深度缺少指导,对于教学内容的深浅难以把握。他们只有根据自己的对护理专业课程教学的实践、理解来选择课程内容,实际上应根据学生在临床上需要来确定教学内容。

4.3 理论联系实际的问题理论不能联系实际是众多院校都存在的普遍问题,尤其在高职高专具有较强实践技能是人才培养的主要目标,但在学习基础医学的过程中,很多学生认为基础医学课程难学,教师也觉得基础医学难教。药理学、病理学是最能理论联系实际的课程,但是也是最难把握的课程。护生在基础医学上所花的学习时间较多。但学生在基础医学课程学习完以后,大多不能把基础医学知识和护理实践相联系,难以利用所学知识去解释临床上遇到的实际问题。加之许多教师教学任务重,到临床实践的机会极少,执业资格限制等问题,也很难把基础医学知识与护理实践相结合。为此,在所学的教材中加入基础医学和实践相关的例子以及与其他医学相关的专业内容,供教师们共同探讨如何理论联系实际不失为一个好的办法。但目前还没有较为合适的教材供高职高专护理专业学生使用,学生学习时不能把基础医学与疾病联系起来,便认为基础医学与护理关系不大。

基础医学与理论联系实际的重担压在教师身上,需要教师有大量可供选择的基础知识,而且还需有深厚的临床背景,正所谓临床教师基础医学知识较薄弱,基础医学教师临床知识技能不足。

4.4 护理专业考试的问题护理专业执业资格考试中,并不直接考试与基础医学的相关题目,这是一个非常敏感的话题,但至少也是学生认为基础医学课程与护理专业无多大关系的思想根源之一。以上是现阶段我校高职高专护理专业基础课程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据了解全国许多类似学校也有较为相似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的解决方法还有待各校根据自身具体情况进行分析和论证。我校护理专业采取何种课程安排的方式,以满足护理专业特色而又有别于其它医学专业基础医学知识的学习,还有待于更加深入的研究和探讨。

参考文献:

[1]张会君,李红玉,刘涛.护理本科教学中“以器官系统为中心”的基础医学课程设置[J].中国护理管理,2006,6(6):18-19.

医学护理专业论文篇11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4)26-0183-02

医疗事故指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在医疗活动中,违反医疗卫生管理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和诊疗护理规范、常规,过失造成患者人身损害的事故。预防医疗事故指采取各种可行的方式及方法预防医疗事故的发生。在平时的日常医疗活动中,医疗事故尽管为数不多,但却难以杜绝,所以如何预防医疗事故成为医疗管理过程中不可回避的问题。本文在了解影响护理学生(简称“护生”)预防医疗事故能力的因素基础上,就如何加强护生预防医疗事故教育进行了探讨。

一、影响护生应对医疗事故能力的相关因素

1.学校教学课程设置不合理。通过对相关课程学习的护生与未接受相关课程学习的护生比较发现,进行相关课程学习的学生的预防医疗事故的态度认知、情感、意向方面均有所提高。可见,开设相关课程提高了护理学生对法律知识的认识,增强了护理学生运用法律知识预防医疗事故的意识。大部分高职护理院校课程的开设既没有依据医学自身的人文特性和需求来进行论证和设置,也没有从实际出发考虑护生的兴趣和爱好,课程设置随意性大,各门课程之间缺乏有机的内在联系。高职院校护理教学中,三年制护生在校学习期为两年,由于课时紧张,在课程设置上,常以“学科为中心”。课程一般以专业基础课程、专业理论课程、专业实践课为主,除硬性规定的公共基础课程外,涉及护理伦理、心理、管理等人文课程的设置数量较少,学时的比例相对较低,一般专科医学院校已经开设的人文课程占学生学课时的4.2%,护理本科教育中开设的人文课程约为13%。由于人文课程设置比例偏低,课时数较少,大多数护生被局限在与专业相关的课程中,造成知识面窄、见识少,导致护生除具备相应的护理技能外,缺乏相应法律知识的学习。

2.职业感低,学习目标不明确。护生入校时,对专业的认识不够,了解不全面。学生在高考选择专业时,考虑的主要是就业,很多同学的专业是由父母决定的,因为自己喜欢而选择专业的学生所占比例很小。据调查,在本科实习护生对护理专业的满意度方面,仅有18.8%的护生对自己所选专业满意;在专业选择方面,护生主要是取决于自己、父母或教师等人的综合意见,有68.8%的护生是由于护理专业好就业主导自己的专业选择。部分高职护生高考成绩不理想,学习的自觉性较差,尤其是在人文课程学习中,没有明确的目的性,兴趣不高。在理论课学习中,不做笔记、听课注意力欠集中的问题较多,在课堂上违纪行为明显;在技能操作完成过程中,表现出操作流程不熟悉,回答问题欠认真,沟通不到位,对患者的礼貌意识差,缺乏耐心等。

3.对相关法律法规的掌握尚欠缺。近年来,医疗纠纷每年递增速度高达10% ,相应的经济赔偿、法律责任案件逐年增多。所以,加强对护生职业风险方面的意识教育,让护生在毕业前就具备基本的医疗风险意识和医疗法律知识,具备规避医疗风险和纠纷的能力,具备基本的职业保护常识显得尤为关键。护生是未来医务人员的主要成员之一,护生是与患者接触最多的医务人员,全面提高护士的素质,对缓解医患矛盾,减少医疗纠纷是十分重要的。调查显示,经历一段时间学习后护生对临床工作的流程有了一定的了解,对治疗性操作有了部分掌握,常会认为治疗性的操作难度并不大,而淡化实施查对制度和规范操作流程。同时护生对相关法律法规的掌握尚欠缺,造成护生根据主观感觉进行治疗护理,如无菌操作时不戴口罩,输液巡视记录有误差(>20滴/分)等。这些行为不但会给患者带来痛苦,还会给自己的职业生涯留下隐患或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4.教师的职业意识尚需提高。目前,国内护理教育还停留在基础、临床、实习的基本模式上。护理专业教师对相关法律、法规的掌握欠缺,相关操作规范未按标准演示操作,基础课教师因长期脱离临床工作,缺乏对医疗事故风险的认识,意识不强。一味地根据教科书强调戴手套是防止患者感染,而未让护士认识到戴手套也是保护自己的一种方法,要使护生形成自我防护的观念,这有助于护生按照相关的操作规范进行常规操作。临床实习在护理教育中是一个重要的环节,是实习中将护理基本知识转化为基本能力的关键阶段,是护生从理论知识走向临床岗位的重要阶段。教授过程中,要严格规范技术操作,严格查对制度,培养护生服务意识、责任意识和整体护理观念,加强同患者的交流,使患者愉快地接受治疗,有助于采集病史、收集资料,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

二、加强护生预防医疗事故教育的措施

1.改革相关课程设置。护理教育中,课程教学是教育的主要载体,也是人文素质教育的主要方式。为满足护生素质培养,要调整人文素质教育课程设置。其一,从宏观角度出发,整体优化护理人文课程体系,适当加大护生选修学习人文教育课程数量,如文学、美学、法学、艺术类等人文教育课程,满足护生不断增长的知识需求。其二,提高人文课程的学时比例,合理优化专业课与人文课程之间的比重。国外的医学院校医学课程包括自然科学、社会人文科学、医学三大类,美国、德国人文课程比重占20%~25%,英国、日本为10%~15%,有些西方国家其他学科本科毕业后才能就读医学专业。

在教学方法上,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增加护生对人文课程的兴趣。对护生的人文教育,不仅仅是注重课堂理论知识的灌输,更应注重护生在实验、实训、见习过程中的亲身体验。要将专业知识技能的培养与人文素质的提高有效结合起来,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特别是在教学方法上,多采用开放式的讨论式教学、情景教学、角色体验等形式,让学生参与其中,感受其中。如在护理实训教学中采用的情景教学方式,辅以护生扮演患者角色,将技能操作与人文素质教育融合在一起,体现在整个操作项目中。课前教师需对实训教学项目进行分析整合,通过分析每个项目技术操作主要环节,对护生在操作过程中应具备的基本护理技能、语言沟通能力,操作中的仪容、仪表及仪态,操作工作中态度是否认真,是否尊重患者,是否关心爱护患者,对患者是否有责任心等内容提出具体的要求,然后将分析后的2~3个技能操作项目组合成一个情景教学模式,要求每一个护生以患者、护士两种角色体验完成。通过这种情景教学方式,在模拟的实际工作环境中,护生扮演角色感受患者的需求,在体验患者的过程中找出自身的不足和存在的问题;扮演护士角色,通过为患者提供服务,体验一名合格的护士应该具备的素质,从而在今后的学习工作中自觉培养良好的个性品质。同时,护生在这种角色体验中也学会了礼貌待人,微笑服务,慢慢培养了和蔼、认真的工作态度,尊重和体贴患者的职业素质。通过角色体验内化知识,升华情感,积累经验,不断提高自身素质。

2.狠抓医德教育不放松。医德是医务工作者的职业道德,与其他职业相比,医疗行业的职业道德具有特殊的重要性。其特殊属性决定了每位医疗工作者要时刻自觉遵守社会主义医德规范,培养高尚的医德情操。作为一名护理专业学生,今后要面临的是单独的临床工作,在学校期间应该时时处处自觉地用医德规范要求自己,在培训临床操作的课程中应该注意每一个细微环节,以极端负责、认真的态度对待职业培训。在工作中要有“慎独”精神,无论有无教师监督,患者家属是否在场,都要严格按照程序完成护理操作,遵守相关的操作规程。

提高护生职业道德观念还应该从护生在校生活和每一门课程学习入手,并不仅仅局限于护理伦理学、护理管理学、护理心理学、护理礼仪、护理美学等专门课程的学习,在讲授每一门课程时,教师都应该将人文素养教育渗透到课程讲解、案例分析、情景模拟中,切实提高护生的职业道德修养、人文素质,让护生学会换位思考,能体会患者的疾苦,工作中把每一个患者看成自己的亲朋好友,感受自己工作的崇高和伟大,使护生的职业道德观念不仅仅停留在被监督下的被动行为,而是成为一种自觉、自律的主动行为。

3.强化法律观念意识。随着公民法制意识的不断加强,需要法律部门解决的问题呈上升趋势。加强医疗风险意识的教育,不断提高护生医疗方面的安全素质, 为减少医疗纠纷奠定基础。同时,要组织护生学习相关的法律法规,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医疗事故处理条例》《护士管理办法》等,树立正确的法制观念,使护生更深刻地理解依法行医的重要性。

护理记录是解决医疗纠纷的重要证据,是决定医疗官司胜负的关键因素,因此医护人员要重视病历价值,从法律角度看待。这就要求年轻的医疗工作者在临床操作过程中详细记录相关的操作过程。因为我们所记录的一切,不知道什么时候就变成了物证,被呈上法庭,继而被相关的鉴定机构进行逐字逐句地推敲、审核,任何的疏忽、差错、用词不当、操作差错都将有可能成为自己难以解释的漏洞,造成不可挽回的局势。因此,在临床操作过程中要做到对自己,对患者负责,认真规范地完成临床操作。平时多开展法律教育,加强相关知识学习;由经验丰富的专家授课,增强护理学生运用法律知识预防医疗事故的意识,为今后从事护理工作应对各种医疗问题提供帮助。

护士职业是神圣、光荣的。在国外医院,最受尊敬的职业是护士,可以说“护士是医院的门面”。护士踏实、认真、热情地工作是医院赖以生存的必要条件之一。在预防医疗事故中,还需要在教育、人文、法律、心理等诸多方面进一步探讨,对护生预防医疗事故教育必须进一步加强和完善。

[参考文献]

[1]张玮娜.护生《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知晓程度调查及对策[J].中华护理教育,2008(3).

[2]陈国鹏.心理测验与常用量表[M].上海:上海科学普及出版社,2005.

[3]徐水琴.护理学生预防医疗事故的态度及其相关影响因素[J].护理杂志,2009(21).

[4]华荣伟,沈懋法,黄娣,等.医学高职高专护理专业人文课程设置的调查和思考[J].浙江医学教育,2005(6).

[5]崔丽君,李姗姗,何剑.本科实习护生实习前期职业认同感的现状调查分析[J].中国医学伦理学,2011(12).

[6]运怀英,孙亚琴.医疗风险意识教育是高等职业护理教育的责任[J].护理杂志,2006(2).

医学护理专业论文篇12

1 存在的问题及分析

根据护理学专业的培养方案,中医护理课程设置在护理学专业教学的专业课程中只占总学时的0.5%。但由于我校是高等中医院校,在中医护理课程设置过少,不足以让学生掌握更多的中医护理的相关知识,尤其是没有设置中医护理的临床课程,学生对中医临床疾病无法认识,更谈不上实施中医特色护理了。

调查中88.85%以上的学生反映:(1)中医护理临床实践课程学时太少,不能系统了解中医常见病和多发病的相关知识,学时应增加;(2)30个学时全部为授课,没有实践教学课程及讨论,不利于学生对中医临床疾病感性认识的增加;(3)应在现有中医护理基础课程的基础上设置中医护理临床专业必修课,让护理学专业学生都进行学习,为今后的工作打下基础是必要的。此外,在调查中有89%以上的同学希望学习中医护理的实践操作,如针灸、推拿、按摩等基础性的中医学特色技能训练,更能突出中医院校护理本科生的特色,不仅能提高护理技能,更能在人才竞争中成为有特色的专业人才,更具有特色性和竞争力,更有效的培养全方位的护理专业人才。

我院护理学专业课程设置方面与其他中医院校的明显不同之处在于:(1)中医护理基础课程开设仅2门,学时数过少;(2)没有系统学习中医基础理论,并且中医护理基础的实践操作课程不完全没有专门的系统的中医护理技能操作课程不完美没有专门的系统的中医护理技能操作作室和相应的教学指导;(3)没有设置中医临床护理课程,理论和实际难以结合,在学生学习过程中出现“脱节”的状况,在研究中我们认为由于没有开设中医临床护理课程,实习生在医院实习过程中就没有优势可言,尤其在中医院实习更感中医临床知识匮乏。还由于我院中医护理课程开设时间不长,没有足够多的中医护理教学资源,因此学生在中医护理方面知识相对薄弱。

从大环境下看,我国高等护理教育起步较晚,与发达国家相比较为落后。因此国内本科护理学专业课程体系的建设应向护理教育水平发达国家学习,同时也要立足本国实际情况,我们更需要正确树立本科护理学专业培养目标,在正确护理教育观的指导下,综合教材、师资、教学条件、教学水平等因素来逐步发展。

2 目前对护理学专业中医课程改革的实施情况

随着医学事业的发展和就业形势的日趋严峻,护理本科生的全能性较高,中医和西医的护理基础技能都应该扎实掌握的多功能性人才,因而,学习中医基础的积极越来越高,中医护理技能是中医护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它历史悠久、内容丰富、具有疗效确切,简便易行、适应范围广的特点;也是临床工作的基础,也是中医护理工作的基本需要。并且,调查显示,大部分同学希望能进一步得到中医护理专业知识的培训和专业技能的提升,通过学习和训练后能运用中医护理专业知识独立完整中医护理操作。我们确立了本科护理学专业的培养目标,即培养具有临床护理、护理教育、护理管理、护理科研能力的、符合国内外人才市场需求的高素质护理人才。这对中医院校护理本科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针对以上问题,为了实现“厚基础,宽口径”的教育方针,对护理学专业本科生的中医基础课程进行了如下改革,在取得一定效果的同时也存在明显不足。

增加《中医学基础》课程,涵盖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中药方剂等课程内容。学生在学习该门课程后具备一定中医基础理论知识,但由于学时数过少,不能系统深入学习以上课程内容,因此护理本科生中医护理基础相对薄弱,在临床应用能力也略显不足。

中医内科护理是中医临床各科护理的基础,因此我们也把《中医内科护理学》课程探索式的设置为选修课。两年来,《中医内科护理学》共开设5个班级,选修人次400人之多,护理学专业学生占70%以上。在我们的问卷调查中,有79.2%的学生认为开设中医内科护理学非常有必要,且77.7%的学生认为学习这门课程对中医临床护理的认知度有一定提高,关键是学习了中医内科护理,具备从事中医临床护理的基本能力。《中医内科护理学》的开设,弥补了中医临床护理知识的空白,对中医临床的常见病和多发病有了一定程度的认识,并具备一定的中医临床护理工作能力。

3 对我院护理学专业中医护理课程设置体系的设想

护理学专业中医课程应与西医院校课程设置有共性,更应体现护理学专业特征及传统医学的特色。经过调研和分析,并结合本校本科生的培养方案对中医课程的设置有这样的设想。

4 对目前护理学专业中医课程设置的几点建议

中医整体观念更能体现天人合一的思想,与现代医学整体护理模式有异曲同工之处。因此在护理学专业的课程中增加中医护理课程的分量是符合现代医学模式发展的。针对护理学专业中医课程设置,笔者有以下建议。表1 我院护理学专业中医护理课程设置体系注:学时数均为理论课+实践课

4.1 优化课程结构设置 积极推进学校与医院间的合作,建立医、教、研的科学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促进各类人才培养[1]。根据我校本专科培养方案原则及课程设置的规定,在必修课设置中,增加中医护理技能操作、临床见习课程,其中包含基础理论、基础知识和护理基础技能的课程。专业课程的设置,应以《中医内科护理学》为基础,开设中医临床护理学科课程或中医临床病症护理,以及中医护理的基础技能操作,并开设具有中医特色的针灸推拿护理。

4.2 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重点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加大临床见习课程力度,增加临床见习机会。加强实验室建设,综合实验病房,既能巩固课堂学习内容,又能弥补因不能直接接触患者难以掌握中医临床护理要点的不足,也能给学生提供良好的技能训练条件。同时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可以得到提高,由被动接受逐渐向主动学习转变。我们还应进一步完善管理机制,密切学校教育和临床教学之间的配合,改进教学和考核方法,提高教学质量,保持和发扬中医院校护理本科的优势[3]。

4.3 增加中医临床课程 如将中医内科护理学或中医临床病症护理学设置成专业必修课,弥补学生中医临床护理知识的欠缺,且能突出中医护理特色。并根据学生特长和兴趣爱好,开设与此相关的选修课和基础技能课程,注重理论与临床实践的结合,巩固课堂学习内容,弥补因课时不够不能接触患者,难以掌握护理要点的不足。

4.4 整合重复的课程或教学内容 专业基础课与专业课的教学内容,如《中医护理学基础》课程中中医护理文件书写规范与《护理学基础》中护理文件的书写进行整合。在临床见习、技能操作过程中,应由理论授课教师和临床带教老师共同完成,在相应的时间内完成整体护理实施程序。

4.5 选择或编写合适教材 现使用的教材在内容及难度上均不能满足学生学习的需求和对知识的渴求程度。因此应选择内容较好,编排合理的中医护理教材。若没有合适教材,可以召集教学经验丰富,知识掌握全面,职称结构合理的教师队伍按照统编教材的编写要求,结合专业特色、相关教学、临床经验、现代护理理念及新设备新技术的运用等内容,自行编写中医护理教材。

护理学专业中医课程的科学化设置有利于课程体系的优化及教学任务更高质量的完成,更有利于培养适合现代护理学科发展新趋势的、带有传统医学特色的为祖国医学走向世界奠定基础的新型护理本科人才。因此,我们应在今后的护理学专业教学中积极推广和应用。

5 讨论

我国护理学专业起步较晚,由其是本科护理学专业,在加快其发展速度的同时,又要考虑到教材、师资以及国内教育、医疗发展的实际情况。制定本科护理专业的课程体系要基于对护理学深层次的理解,因遵循科学的课程设置规律,体现我院护理学专业课程设置特点,同时也要符合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的大背景,强化专业意识、夯实专业基础、加强素质教育和能力培养的原则[5]。合理的课程设置应该有良好的师资作保证,因此在优化课程设置的同时还应该加强对护理专业师资的培养,让教师教给学生最准确、最丰富、最实用的护理学知识。

参考文献

1 孙国华.我国中医教育发展概况及趋势分析.中医教育,2000,7(11):89-90.

2 雷炜.医学院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的探讨.医学教育探索,2007,6(11):1026-1027,1037.

医学护理专业论文篇13

1 中医护理概述

中医护理是遵循中医药理论体系,体现中医辨证施护特点的护理理论和护理技术。整体观、动态平衡观和对立统一观是中医护理理论的优势。中医护理应用“天人合一”理论指导基础护理,脏腑学说指导观察病情,经络学说指导护理技术。在认识逐步提高的基础上,确立了调和阴阳、扶正祛邪、攻补兼治的中医护理原则。这些重视调动机体平衡和康复能力的中医护理思路和方法,充分体现了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有机结合的科学性和先进性, 它融汇了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在中华民族长期同疾病作斗争中作出了巨大贡献,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内涵。中医一贯重视护理,主张“三分治疗,七分护理”,在数千年的临床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诊治疾病和护养病人的经验,其在养生保健,情志,给药,饮食与临证护理上具有自已独特的优势。“辨证施护”是中医护理工作的基本法则和特点,同时强调了“同病异护”“异病同护”的观点;提倡“未病先防”和“既病防变”的原则,通过掌握疾病传变途经防止并发症,在疾病康复期防止病情反复,突出了中医在病因观察,病情诊断,治疗,护理,预防中的整体观,与现代医学观中的“整体性”相吻合。

2 中医护理现状

祖国医学博大精深,为人类的健康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但是,在传统文化传承的弱化和现代医学的冲击下,中医的发展有了一些滞后。但是近年来,在世界中医热的推动下,中医事业蓬勃发展,中医护理有了很大的进展,但还存在许多的问题。

2.1 中医护理人力资源缺乏

目前的中医医疗机构,中医院中的护理人员,大部分是西医护士出生,无论是理论还是技能上,对中医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明显低于中医护士。中医护理知识欠缺,知识面窄,影响临床运用,并且当前护士人数短缺,在中医医院的中医护士比例占10%左右。由于中医护理人力资源缺乏,导致了护理人员不能分层次使用。

2.2 中医护理操作开展受制约

中医临床护理通过几十年的实践,已总结出一套从理论到临床的辩证施护方法和具有中医特色的操作技术,如:针灸、推拿、火罐、穴位按压、中药熏洗、坐浴、药熨等,临床效果显著,中医临床护理正在逐步发展。大部分医院在护理管理中沿用传统护理管理制度,与新护理思想的要求不相适应,限制了护理职能的发挥和服务功能的拓展。中医操作在临床上的开展受各方面的制约,护士只是单纯医嘱的执行者,护理工作被看作是从属于医疗工作之下,并且受治疗条例的限制,护士无权自主执行护理操作。现在的各个医院里,针灸、推拿、火罐等这些中医特色的护理技术操作都由理疗科的执业医师进行,护士也无从操作,影响了专科技能的提升和护理质量的保障,制约了中医护理学科的发展。

2.3 中医护理的人员培训遇到瓶颈

为培养中医护理专业人才,中医院校开设中医护理专业,培养高级护理人才,中医护理的专业教育和在职教育已有一定模式。但是随着中医院层次的逐渐提高,院内急诊,重危病人,手术病人的人数不断增加,医疗检查,治疗护理设备不断更新,原有的课程设置不能适应临床实际需要,几乎都是西医应用较广。同时中医护理教学师资力量不足,护理专业招生下降。学校的中医教学学时数也减少,除讲授理论课外,无法安排充足的实践教学时间,学生没有动手实践的机会,更谈不上学以致用,出现了教学与临床脱节的局面。在护理实践中多数护士认为需要运用中医知识护理病人,但临床护士中医知识匮乏,尤其是对中医的基本理论知识缺乏,护理的操作技能和中药知识了解甚少,影响临床运用。

2.4 中医护理学科缺乏科研创新

当前护理工作只能勉强应对临床,临床护理人员中医理论知识缺乏,科研意识薄弱,科研知识更缺乏,影响了中医护理学科更进一步的发展。并且随着国家重视中医药发展,百姓对中医药需求面的扩大,这对我们的中医护理教育,队伍建设和护理服务模式产生较大的影响,使中医护理事业的发展面临挑战,对中医护理事业的可持续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3 中医护理发展迎来了历史性的机遇

3.1 在中华护理协会“中国护理事业发展规划纲要”(2005~2010 年)中指出:以提高中医护理技术,发挥中医护理特色和优势为主线,注重中医药技术在护理工作中的作用。要根据中医护理防重于治、注重养生的思想,发挥中医护理在老年病、慢性病防治和养生康复中的作用,突出中医整体观和辨证施护,加强中西医护理技术的有机结合,促进中医护理的可持续发展。

3.2 世界卫生组织及世界各国对中医药疗效的充分肯定,中医药的保健、养生作用日益受到国际医学界的重视,在2003 年SARS期间,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SARS患者并取得重大突破之后,更是在世界各国掀起了一股中医热。之后,在2010 年预防甲型H1N1流感时,中医的预防和药效更是的得到了彰显,在指导病人服药、饮食禁忌等中医药治疗过程中也更突出了中医护理人员在中医药发展中的紧缺。

3.3 在2003 年出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条例》,表明了党和国家对中医事业鲜明的支持态度,这是中国中医事业生存和发展的根本保证。中医药作为中华文化的精粹之一,她的继承与发展受到了国家的高度重视,中医护理事业的发展也迎来了新的春天,走上健康发展良性循环的道路。

3.4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生活环境和生存条件不断变化,影响生存质量和生活能力的非传染性疾病日益严重,老龄化社会的到来,老年人医疗保健问题以及人们日益增长的养生、保健需求和难以承受的医疗费用问题已成为新面临的焦点和难点,中医护理所具有的优势和特色蕴涵着解决这些问题的巨大潜力,为其在新世纪的发展提供了机遇,我们只有发展自己才能紧跟中医药发展的形势。 转贴于

4 促进中医护理事业发展的对策

4.1 提高中医护理专业社会地位

在现代医学模式下,中医护理实践发展缓慢,护士工作不再是简单低层次的机械操作,已逐渐从传统的服务于治疗的模式中解脱出来,成为科学性,技术性和服务性统一的一门独立的学科,护理工作逐渐走向专业化。因此卫生行政部门和医疗机构也应更新观念,制订相关的政策法规,保障中医护理事业健康发展。建议培养中医护理专科护士,并将其职称定位纳入现行职称系列中,鼓励中医护理人员积极投身于中医护理的实践与科研,增强其职业的使命感,荣誉感。护理工作者也应视护理工作为终生事业并不断在思想上和实践上为提高护理服务标准而努力,以此来提升自已的行业影响,提高专业社会地位。

4.2 提高中医护理队伍专业素质

推进中医护理事业的发展,重点是加强中医护理队伍建设,注重培养专业化护理人才,实施科学管理,提高中医护理服务的能力和水平,满足人民群众服务需要,加强专业化护理人才的培养,适应诊疗技术的不断发展。各中医院可结合本单位实情,对护理人员进行分阶段分层次的考核以增强其自主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对刚毕业的中医护士进行中医各科的轮转,并有严格的出科考试,以巩固加强其中医基础理论。医院可以建立中医护理实践组,并从人员、财政、政策上予以支持,创造中医护理实践的环境。

4.3 发展中医护理教育和在职教育

医学发展的迅速,护理模式的改变,护理学在概念、理论实质内容上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更加要求护理人员接受护理高等教育和继续教育来主动认识和研究新理论,新技术的发展动向,并运用到中医护理实践中去。中医教学应进行改革,中医护理教育要从学校护理专业教学开始,确立护理专业教学计划中中医护理课程的地位,加强中医基础理论教学及中医护理技术在临床护理中的规范操作,提供中医护理操作的条件、机会。同时建立完善的岗前培训,毕业后教育和继续教育在内的终身教育体系。通过系统性,规范化的护理教学与岗位培训,从而优化中医护理人员的质构层次,提高中医护理人员质量,形成适合中医护理工作发展需要的人才培养模式。

4.4 加强护理质量管理 提高医院临床护理服务质量

加强中医专业化护士队伍的培养,确定重点临床专科护理岗位,逐步建立临床专科护士培养制度,提高专科护理技术水平,与临床诊疗工作的发展同步。遵循以病人为中心的原则,建立医院内部护理质量管理和外部护理质量评价相结合的工作机制,完善中医护理工作标准,技术规范,建立医院护理质量评价标准,开展对医院的护理质量评价工作。

4.5 发展专科,走特色护理之路

运用中医理论知识进行辨证分析,制订切实可行的辨证施护计划,定期进行评价,修改和补充,为病员提供整体的身心护理。为了使患者尽快摆脱病痛,在护理工作中,护理人员还对患者的健康问题进行全面评估,根据患者的不同证型,对其饮食、起居、心理、治疗、保健、康复给予全方位的护理和指导。护理措施要“证”变措施变,只有辨证明确,施护才能得当,病人就能很快恢复健康。将辩证施护的中医整体护理观落实到临床实际中。走特色之路,制定具有中医特色的专科常见病的标准护理计划和专科疾病的健康宣教资料、功能锻炼方法、疾病的饮食指导,定期学习《中医护理常规技术操作规程》,定期开展操作培训及考核。继承和发扬中医护理特色和专科专病,如中医骨科、中医内科的特色优势,积极开展针灸、穴位注射、穴位按摩、拔火罐、中药雾化、牵引、贴敷疗法等中医特色传统治疗项目。努力提升中医的护理技术水平和护理服务能力,不断满足患者的需求,为患者的健康保驾护航,因此中医护理在特色护理中有其独到的优势。

4.6 进入社区,拓展护理服务能力

随着大众健康观念的改变及老年社会化的到来,中医护理事业应拓展服务范围和能力,在老百姓中宣传和提倡“未病先防”“药膳同源”“内外兼养”的养生、保健知识和观念,让中医健康保健知识和健康生活方式深入社区、深入家庭、深入人心,对一些慢性病的调理、健康生活方式的引导,也是对中华民族的传统医学进行大力普及和推广,让老百姓在潜移默化中接受中医药文化,真切的感受到中医药方便与实惠,真正为老百姓服务。

所以,在新的历史机遇和社会大环境面前,我们要把握住机会,注重中医护理人才的培养,将中医护理的整体观念、三因辨证、特色施护,等特色优势应用于养生、保健、康复,让中医药健康保健知识深入社区、家庭,让民族传统医学得到普及和推广,让老百姓感受中医药等方便与实惠,努力跟进中医药的全面发展,提高中医护理专业地位,使中医护理成为为全民健康服务必不可少的一门专业。

参考文献

[1] 冯运华.中医护理发展及其思考[J].中国护理管理,2002,4:13-16.

[2] 袁银根.中医基础学[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8,4.

[3]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卫医药(2005)494. 中国护理事业发展规划(2005-2010)[Z] 北京:卫生部办公厅, 2005.1-6.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