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杂志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教学教育论文

摘要:信息技术课不同其它学科,它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计算机的操作是建立在各种软件的基础上的,从这一点上讲,计算机教学其实就是在教学生如何使用软件,而现在各种软件涵盖了各个方面,同时新软件更以惊人的速度层出不穷,因此在教育过程中,不可能使学生掌握每一种软件的使用。
教学教育论文

教学教育论文:历史教育论文历史教学创新处理几个关系

创新,已成为时下教育界谈论最多的话题之一。历史教学中也是如此。不少具有强烈求索和实践精神的教学工作者及时实现观念更新,大胆采用新的教学思维模式和教学方法。在尊重科学,服从真理的前提下,鼓励学生标新立异敢向课本质疑,向资料、老师说:“不”。这些,使历史课堂教学充满生机,促进历史教学质量的提高。

但是,也应该看到,有些试图创新者脱离教材,学生和社会实际,违背了创新的真谛,造成历史教学中某此无序状况,表面看来很是花哨、闹热,实则让受教育者无所收获或少有收获,甚至产生一些负面影响。其表现大致有下几种:理插科打诨。课堂上开玩笑,讲佛教、讲到鲁智深醉打山门、《蒙娜丽莎》就是达芬厅的自画像变形之美。博得学生一惊一笑,以为这就是创新。二是滥加臧否。课堂上对一些重大历史事件、历史人物,以个人之好恶,道听途说之材料,任意评说,引起学生认识混乱,以为这就是创新。三是放任自流。课堂教学胸无成竹,缺乏驾驭课堂的能力,扔下几个问题,不加引导与指点,让学生争争吵吵,无结果而散,留下认知上的空洞或缺陷以为这就是创新。四是活动取代。有的以参观、讨论取代教学,或以“电灌”取代“口灌”,缺乏与课文的有机结合,仅仅停留在历史教学的表面,没有体现出历史学科的特殊性,还以为就是创新┉出现这些现象,究其原因,是出于对创新教育的裨理解有误。创新教育,说到底,就是要以人为本,以学习者为中心,通过生动活泼的教学活动,培养受教育者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开发具有不同禀赋学生的潜能,使之成为应21世纪需要的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我们认为,历史教学必须创新,但这种创新不应该是勉强为这,形工序义的,而就该是贯穿教师创新意识与求实作风,精心筹划、设计与操作,确有成效的。

历史教学的创新,必须处理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关系:

一是短程能力的关系。在历史教学过程中,历史基础知识的传授与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是密不可分的。能力源于知识。试问,对基本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时空都茫然无知,你能说他有历史思维能力吗?当然,知识又有待于转化为能力,单纯地提“知识就是力量”,也有片面性。知识必须经过加工、联系、拓展和重组,才能在今年内后的实践中应用于。当今世界上的经济、文化、民族、外交关系中的盘根错节、风云变幻,深长思之,仍可从古今吵外历史现象中找得巫通之外。水有源,树有根,在历史教学分明新中,必须注意知识与能力并重,舍近求远何忽视知识传授,片面强调能力的作法是不可只传授知识,不教给学生思维方法,不培养成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的作法同样是不可取的。

二是传统教学手段与现代教学手段的关系。在这个问题上,既要讲继承,又要讲发展,对传统教学手段不能一概否定。实际化教学,有形有影有声,入眼入脑,活泼感人,这是创新;站在讲台上,一本书、一支笔或加一幅图,娓娓道来,深入浅出,师生心灵感应,产后情感受上、意识上的共鸣,这也是创新。创新的关键不在表面,而在实质。当然,我们不能以此为“满堂灌“辩护。不过,我前历史教学工作者有必要在传统与创新的结合上做文章,使自己教学更趋。我们不能固守传统教学方法,排斥先进教学手段,而应使二者有机结合,相得益彰。从不使用电化教学手段同的,可否试它一试?课堂气氛过于沉闷的,可否注适入一些新鲜空气、启疑、激疑、释疑,让教学过程式充满思辩性、挑战性、生动性呢?

三是内容与形式的关系。内容决定形式,形式为内容服务。历史教学形式应该多样,因课而异,因材而异,因人而异。变化多样的教学形式往往能给学生以新的刺激感,形式活跃的课堂氛围,给学生发挥聪明才智提供适宜的载体。在这方面,不少教师进行了许多有益的探索与创造。有的把讨论引入课堂,让学生阐述观点,说明道理,甚至围绕一些史不界尚有争论的问题,把学生分为正方、反方,一形辩论。如郑和下西洋、殖民主义的后果、洋务运动、太平天国运动等对中国有影响的问题,都可分为辩题。不必担心学生越辩越糊涂。

在教师的主导下有序进行的课堂争鸣只会带来学生热情的高涨,发散性思维能力和应变能力的提高。

四是课内与课外的关系。历史课堂教学对创新能力的培养总是具有一定局限性的,因为还有一些矛盾客观存在。如历史教材的相对稳定与史学材料的大量涌现,信息剧增的矛盾,课堂教学与实践活动的矛盾。所以历史教学分明新不仅要注重课内,还要充分利用课外,只有课内外双管齐下,有机结合,形成合力,才能促进历史思维,历史创新能力的发展。这里有很多形式可供利用。如结合教学,有计划安排学生参观博物馆、烈士陵园、考古遗址、图片展览等;组织学生到学校和地方图书馆借阅相关的历史资料;组织学生参加学佼、地方的历史知识竞赛,重大历史题材影视片评论,重大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纪念演讲以及历史小论文比赛活动等。课内是实施素质教育、创新教育的主阵地,课外活动则是课内的延伸和深化。在这是,必须注意的是,课内与课外,不能成这互不相关的两张皮,而要努力形成契会点,要引导学生进行广泛的课外阅读。丰富的知识是创造的先导。没有丰富的历史知识和其他自然学科、社会科学知识,就不可能纵览古今,正确地总结过去、指导现在、预测未来,就谈不上创造才能的发挥。学生的知识面愈广,愈具有综合性、渗透性,其创造力普愈强。

“古文科斗出,新叶剪刀生”。我们中学历史教育工作者承担着重要的使命,我们的作为2

1世纪建设人才的价值取向、人文素养、知识构成和能力素质紧紧相连。我们应该站在“面向现代化、不懈的追求,研究和实践历史教学创新的途径和方法,开拓出中学历史教学大有可为的广阔天地。 以上就是我们为您准备的“历史教育论文历史教学创新处理几个关系”,更多内容请点击精品学习网论文频道。

教学教育论文:教育论文对课堂教学中德育的反思

对课堂教学中德育的反思

当前,教育改革大潮席卷神洲,做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德育已经越来越成为人们讨论的话题。纵观古今中外发展历史,历代伟人、教育家们对德育问题均有其独道的建树:——孔子认为: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英国教育家洛克说:我认为一个人或一个绅士的各种品格中,德行是及时位的,是最不可缺少的。如果没有德行,我觉得他今生来世都得不到幸福……。学问是应该有的,但是它应该居于第二位。

——爱因斯坦说:在我们的教育中,往往只是为着实用和实际的目的,过份强调智育的态度,已经直接导致对伦理价值的损害。

——苏霍姆林斯基说:请你记住,你不仅是自己学科的教员,而且是学生的教育者,生活的导师和道德的引路人。

——荀子说: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

——说: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等几方面都等到发展……

——俄国马电斯基说:道德的影响是教育的主要任务,这种任务比一般的发展儿童的智力和用知识充实他们的头脑重要得多。

——陶行之说:道德是做人根本……。没有道德的人,学问和本领愈大,就能为非作恶愈大。

——黑格尔说:一个人做了这样或那样一件合乎伦理的事,还不能说他是有德的。只有当这种行为方式成为他性格中的固定要素,他才可以说是有德的。这些经典的论述,有的阐述了德育的地位,有的阐述了德育的作用,有的阐述了德育与教学的内在联系。看了这些经典论述,让我们不仅反思起过去我们学校的德育工作,颇有感触。

反思一,过去我们的学校,德育和教学似乎是两回事,就象是在学校同时发出两台车,一台运载的是德育,一台运载的是教学。德育和教学由不同的两伙人去做。现在看来,这种把德育与教学割裂开来的想法和作法是错误的,是不符合学校教育原则的。把德育和教学有机地整合在一起,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的育人作用,才符合学校教育规律。正象赫尔巴特所说:“教育如果没有进行道德教育,只是没有目的的手段,道德教育如果没有教学,就是一种失去了手段的目的”。

反思二,过去我们在学校实施德育,判断评价学校德育工作优劣,往往看他的活动搞了多少,这种观点是不正确的。导致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仍在于把学校的德育人为地与教学相分离,对德育的根本属性认识错误。认为德育是独立存在的,与学校的教学和其它工作没有关系。现在看,正确评价学校的德育工作,首先要看其育人观念如何。一个人如果在从事教育教学过程中始终不忘育人这个宗旨,那他的德育一定是成功的。其次看其是否充分利用课堂这个实施德育的主渠道。是用实践的手段检验学生的道德素质,看其育人的效果。

反思三,过去我们对“把德育工作放在首位”这句话理解得不好,甚至是歪曲。我们误认为德育为首,就是学校无论做什么事,进行什么活动,都要首先进行德育教育。现在看,这种理解是不正确的。我认为,这种认识首先说是偏激的。德育为首强调的是德育在教育中的地位和实施教育中德育的重要性。所以我们在实施教育过程中,只要想到或自觉地意识到教育工作中无时不隐含着德育内容,这就足够了。这样就会自觉地将德育融入一切教育过程之中,也就会自然地、自觉地把德育放在首位。而那种无论从事什么教育活动都要首先进行德育教育的想法、说法,可以说是对德育的误导或歪曲,是极左的、是不可取的。

反思四,在当前的学校改革中,我们曾认为,德育的改革在于育人方式和方法的改革。这一观点现在看来也是不够正确的。德育的方式或方法固然重要,但根本的改革应在于德育观念的改革与更新。现在看来,育人观念的更新是学校德育改革的重中之重。观念不更新,一切改革之词均可谓无源之水。所以说,一切改革应是观念更新在先,方法、手段在后。比如说,学校要实施新课程标准,改革陈旧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然而,广大教师的思想观念却十分滞后,认为只要把学生教会,考试得了高分,教学就是成功的,别的什么都没用,什么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呀、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呀均无关紧要。如果是这样,学校的改革能进行吗?新课程标准能落到实处吗?答案一定是否定的。只有全体教师的思想认识到位,思想统一到新课改上来,新课程标准才能得到落实。学校的德育改革才能落到实处。

教学教育论文:浅谈中学化学教学中的德育教育论文

一、利用化学史进行优良品质的教育

聪明在于积累,天才出自勤奋。英国化学家原子论的创史人道尔顿,以“午夜方眠,黎明即起”作为治学的座右铭,自学成才。瑞典化学家舍勒原来是一个药店的学徒工,由于他顽强的学习精神,刻苦钻研,结果发现了许多气体并合成了许多有机物。求真理,顽强不屈。如氟单质的制取,从1813>,!

严肃认真,敢于创新。法国化学家拉瓦锡把天平作为研究化学的工具,研究了燃烧现象,彻底推翻了统治化学长达百年之久的“燃素说”。而英国化学家瑞利和拉姆基在测量气体的密度时,发现由亚硝酸铵制得的氮气和由空气分离所得的氮气密度不同,但是仅几毫克的差别。别人是容易忽略的,而他们却认真地分析研究,进一步地分离测量,发现了稀有气体。

二、通过中外科学家的感人事迹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中国化工之父侯德榜博士,从小热爱祖国,学习勤奋。留美8年获博士学位后,放弃国外的优越条件,以赤诚的爱国之心回到祖国,建起了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永利碱厂。“七·七”事变,天津沦陷,日本鬼子威逼永利合作时,侯德榜态度坚决,断然拒绝,后率众入川,筹建了川厂。在他的努力下,经过多次的摸索和试验,终于发明了“侯氏制碱法”,名震中外,为中华民族争得了荣誉。

丹麦着名物理学家玻尔在二战时期被迫离开被德国占领的祖国。为了表示他一定要返回祖国的决心,把诺贝尔金质奖章溶于王水隐藏起来。后来纳粹分子窜进玻尔的住宅,而那瓶溶有奖章的王水溶液就在他们的眼皮底下。战争结束后,玻尔又从溶液中还原提取出金,并重新铸成诺贝尔奖章。重新铸成的奖章显得更加灿烂夺目,因为它凝聚着玻尔对祖国的无限热爱。

一生荣获两次诺贝尔奖的居里夫人,把自己的艰辛努力发现的元素命名为“钋”,以纪念她的祖国波兰。

科学家的这些热爱祖国的动人事迹,可以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热爱祖国的优良品质。

三、通过环境保护教学,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在全球,臭氧层遭受破坏,温室效应使地球温度升高,冰川融化使得海面上涨,这一切已严重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在国外,如英国的烟雾事件,美国的光化学烟雾事件,日本的哮喘并水俣病等,都是由于工业“三废”没有有效处理造成的。在我国,每年废水、废气、废渣的排放量也相当大,而且有增无减。大部分城市出现酸雨,由环境污染引起的事故每年多达数千次。这些触目惊心的事实应当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把环保意识渗透到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教学教育论文: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更加呼唤创新教育论文

在中小学开展信息技术教育是时展的必然要求,信息技术课成为中小学学生的必修课,那么,信息技术课该如何教呢,要使学生掌握什么知识,培养什么能力?有人认为教一些基本操作,也有的认为有什么软件就教什么软件,反正软件学得越多越好,果真如此吗?这几年以来,我校开设了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

首先,信息技术课不同其它学科,它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计算机的操作是建立在各种软件的基础上的,从这一点上讲,计算机教学其实就是在教学生如何使用软件,而现在各种软件涵盖了各个方面,同时新软件更以惊人的速度层出不穷,因此在教育过程中,不可能使学生掌握每一种软件的使用。

一、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基础,也是激发创新的源动力。

信息技术课主要学习的工具就是计算机,在利用计算机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应重视挖掘和体现信息技术课程的趣味性,教学软件的选择要注意操作难度,所教内容要适当,而且要有一定的趣味性、娱乐性。在学习过程中,教师可通过教师可通过生动的寓教于乐的学习软件将教材中有关内容生动地展示给学生,使学生产生兴趣,使课堂教学变得生动形象活泼。

例如,在教学完第4课《初识windows98》后,在学生初步掌握鼠标五种操作方法后,就可以利用windows98自带的扫雷、纸牌等游戏让学生迅速掌握鼠标的左右单击、双击、拖动等操作。学生在游戏中不知不觉地掌握了鼠标的使用,而且在不断的思考、总结游戏中的规则中,提高游戏成绩,这对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思维能力有很大的帮助,在玩中学,在学中玩,不仅能够让学生迅速入门,还能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训练其思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学以致用,培养实践能力。

在信息技术课的学习过程中,要让学生体验到成就感,让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去操作,去创造,实现自己的想法。所以教师应想方设法创造条件,让学生学到的知识能派上用场,这也是培养学生观察想象、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与别人合作等能力的有效途径,能够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促进学生的发展。a、组织比赛活动,如教学完画图后,组织学生进行计算机绘画比赛,进行“校园小报”比赛,让学生充分施展自己的才华,激发学生的创造愿望,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体验成功的乐趣,唤起他们对信息技术的爱好。b、与其他学科融合,如教学指法时,如果一味让学生练习打汉字,比较枯燥,可选一些游戏软件,如《开口就说》的英语学习软件作为学习内容,使学生在练习过程中强化对英语单词的记忆,这样既能打破单一授课模式,也助于信息技术与其他课程的整合。

教学教育论文:论初中英语教育教学中的语法教育论文

摘要:语法教育是英语教育教学中不可或缺的,是英语学习的基础,是语言表达的前提条件,但是在英语教育教学活动中,语法教育要是被过分的,不仅仅不会对英语教育教学活动起到推动作用,反而会影响到英语教育教学效率的提升。本文对初中英语教学中语法教学的地位以及变迁进行了分析,探讨了初中英语教学中语法教学原则,重新定位了初中英语教学中的语法教学,期望能够对我国初中英语教育教学起到一定的借鉴。

关键词:初中英语,语法,深思

英语语法教育在我国初中英语教育教学中占据的地位,我国初中英语教学活动中最为的。教师在课堂上的主要教学任务是分析教材中的句子结构,挖掘短语、惯用法以及词汇用法等语言点,讲解它们的使用法则,然后让学生进行机械性的操练。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教师还常常将文章逐词逐句地译成汉语。一篇课文上完后,学生们只掌握了一些语法条目及语言点,而对文章的主旨、作者的意图等理由则不作深层次的深思。然而这种教育教学模式在上世纪末发生了变化,英语语法在英语教学中的地位下降,英语教育教学策略的创新层出不群。

一、初中英语教学中语法教学的目前状况

初中英语教育教学已经确定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而最终的培养目标也变成了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在教育教学模式方面发生了重大的变化。目前英语教学中的变成了听说能力的训练,课堂上的小组讨论、结对子等课堂语言实践活动较好的运用。然而,不少英语教师却把语法等基础语言知识的教学放在可有可无的位置,根本不进行语法及语言知识的教学。在一所学校,只要某位老师谈到英语语法教学,就会有人说该教师的教学观念陈旧;谁要是在教学中上了语法课,就会有人说该教师的教学策略落后。语法教学在有些学校已经教学观念落后的代名

词。

初中英语教育教学中教学方式和教学模式的转变并不代表英语语法在英语教育教学中不,过分的淡化英语语法对学生英语综合能力的提升将会产生负面的影响。如果过分的淡化英语语法教育,那么就会导致学生在英语综合能力的提升过程中发生低级的语法错误,反而对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产生阻碍性的作用。

二、初中英语教学中语法教学的重新定位

语法教学的淡化并不是的摒弃语法教学,在初中英语教学教学新模式下,如何重新定位语法教育教学的性和角色,就我国初中英语教学教学中最为的内容和难点之一。

1.语法教学是英语教学的基础

英语教学中,语法是英语教学的基础,其目的是为了推动学生能够更好的运用英语,如果学生不能掌握一般的英语语法,那么学生在英语阅读、听说中就会十分困难。初中学生只有在英语课堂上以及学校开展的英语活动中才能有机会接触到英语语言,多数时间并不处在良好的语言环境中。因此,学生学习英语在许多方面还英语语法作支撑。正确的语法概念是他们自学英语的拐杖,有了牢固的语法知识,他们就可以去判断所使用的语言形式正确与否,并有助于形成正确的语感。因此,在新课标实行之时,有必要重新认识并确定英语语法教学在中学英语教学中的地位。

2.英语语法教学推动了对文化的理解

英语表达方式与汉语表达方式之间存在很大的差距,而目前我国初中学生在英语的使用方面面对的较大理由就是表达方式的转变,“汉语式”的英语表达方式层出不群,其主要的理由就是对英语国家语言表达方式的不了解。文化之间的隔阂是我国初中学生学习英语的较大障碍,因此在英语学习的过程中,对英语国家文化的理解就英语学习中比不可少的,决定英语综合能力的关键因素。

而要了解英语国家语言表达的方式和逻辑,就加强英语语法的学习,英语语法的学习,掌握英语国家语言的表达方式和表达习惯,能够推动学生对英语国家文化的了解,进而推动学生英语表达能力的提升。因此在初中英语教学中,教师一定要对语法教育教学引起一定的,在新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模式中,合理使用语法教学来提升真个英语教学的效率和效果。

3.语法学习是提高英语综合能力的前提条件

在现代初中英语教学中,读、写、听是教学的主要内容,其目的是让学生能够阅读英语文章,听懂英语表达,在生活中使用英语进行交流,而这些目的要实现就掌握一定的语法知识,否则英语和汉语之间的差异就会导致学生在英语学习过程中进入误区,进而会对学生英语综合能力的提升产生负面的影响。

小结:英语教育教学活动中,英语语法的学习是为整个英语学习服务的,英语教育教学活动模式和方式的转变不代表英语语法教学不。初中英

教学教育论文:初中语文古诗文教学传统文化教育论文

摘要:

古诗作为我国历史文化中的瑰宝,是我国独有的一种传统文化,是历史的见证者。它的美在于意境,在于内涵。为了弘扬传统文化,初中语文中加入了古诗文教学,将我国独有的古典精粹引用其中,可让学生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美。因此,教师应对古诗文教学进行积极的探究,以使学生更好地了解传统文化。

关键词:

初中语文;古诗;传统文化;相关探讨

一、现阶段初中语文古诗文教学相关研究

初中语文古诗文教学现状大体包括两方面:一是过于重视古诗词背诵,忽视了古诗意境的感受,无法让学生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美。二是过于注重对古诗词的翻译,忽视了学生对诗词的鉴赏。古诗词作为古代优美的古言,是多姿多彩的一种意境及心情。诗词需要我们用自身的感受去理解古诗词的含义。然而,在应试的教育下,死记硬背成为教师教学古诗词方法的主要手段。背诵虽然可以加深学生的记忆力,但也会抹杀学生对古诗词学习的兴趣。例如,在教授诗经《诗经•关雎》时,教师会要求学生将整首诗歌一字不落地背诵出来,或者采用默写的方式帮助学生掌握。但由于学生对《关雎》这首词的内涵不够了解,对于作品中采用的创作手法一无所知,导致学生对诗词的背诵产生一定抵抗情绪。之所以会形成这种局面,主要是因为应试教育的存在,教师为了让学生在考试时考取更多分数,想尽办法让学生牢牢记住,但却忽视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但是,学生不应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而应是知识的主动接纳者。传统教学方法的陈旧落后导致学生学习兴趣及效率低下。因此,教师应及时转变教学观念,将传统文化之美与古诗词融为一体。古诗词教学是一个重要内容。每一首古诗词均蕴含着丰富而独特的审美思想和审美价值。古诗词中体现出来的优美意境高尚情操能起到净化学生的心灵,陶冶学生情操的作用。学生在感受传统文化内涵的同时,其审美能力也能得到有效提升。

二、如何将传统文化融入初中古诗文教学

(一)朗读古诗,感受形式之美

古诗词创造过程中均会运用到押韵,因此其在语言上均极富音乐韵律。每个诗句、词句中音节具有存在节奏变化,平仄音调抑扬顿挫。因此,在对古诗词进行朗读时会产生珠圆玉润的连贯和顺畅感。而在古诗词的教学中,朗读是引导学生对作品的意蕴进行体会的一种最直接也是最有效的方法。例如,在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朗读让学生把握作者“苦闷—向往—矛盾—豁达”的情感变化。然后,教师再对重点词句进行深入分析,指导学生进行朗读,体会作者复杂的心理变化。通过古诗朗读法,学生能充分感受到作品的形式之美,使其对古诗有更进一步的理解。

(二)营造古诗意境,传承文学之美

意境是作者进行艺术创作的过程中将客观物境与主观情意进行有机融合之后创造出来的一种境界。在古诗词的学习过程中,把握作品的意境是一个学习重点和难点。而只有在把握意境的基础之上,才能更好地感受到作品得深层意蕴。如在《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需重点对“月”意象进行讲解。教师可通过分组讨论的形式让学生自由对月意象进行品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仅进行简单的引导和点评,从而让学生明白,在古诗词中的“月”意象通常是表达诗人思乡之情。教师通过古诗意境的营造,可将传统文学之美很好地传达给学生。

(三)对古诗深入剖析,感受内容之美

要将传统文化融入到初中古诗教学中,教师应先帮助学生更深层次地理解古诗创作背景,体会诗人思想感情。例如,《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是苏轼在政治上遭遇诸多不顺之后进行创作的。苏轼的一生充满波折,经历诸多磨难,存在诸多缺憾,所以他常常借助明月对自己的人生出路、追求归宿进行构想。苏轼在经受了各种挫折之后,其越是表现出“归隐”的趋向。他想回到大自然,回到田间,过上恬静安适、泰然自若的生活,想寻回灵魂的自由。词作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结尾,显示出作者将对亲人的深切思念和祝福寄予明月,希望远在他乡的亲人们能够幸福、平安,并以共勉,自己也保持积极、乐观的态度面对人世间的多变世事。教师在教授过程中,应让学生通读全文,让学生去感受诗人的情绪。这种方法不仅能提高学生们的文化底蕴水平,树立正确价值观,还能在一定程度上增强学生爱国主义情怀。例如,教学《关雎》一文时,教师在课堂上应先对《诗经》的创作背景进行解释,如《诗经》一共收录了多少篇诗歌,而这些诗歌通常是描述什么,这些诗歌又分为几类,等等。这样可让学生对我国传统文化有深入的了解。在对《诗经》进行介绍后,教师可以用通俗易懂的话语来对《关雎》的大体内容进行讲述,不仅可让学生有一个整体印象,对诗歌的整体大意有所了解,还能降低诗歌学习的难度。然后,教师可开始对重点字词进行解释,并设置相关问题,如:明明在描述人,为何开头要写“雎鸠”?少年发现求之不得以后是怎样的表现?通过这些问题的引导,学生便会一步一步理解诗歌,感受到诗经之美。

三、结语

初中古诗文教学不仅仅是在传承中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也是延续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采取有效措施让学生充分感受到古诗词作品的形式美、内容美和蕴意美,加深对我国传统文化的了解与喜爱。此外,教师在教授古诗时应将传统文化融入其中,充分提升学生的思想意识水平,促进学生语文学习能力不断提高,为学生今后的语文学习打好基础。

作者:马丽丽 单位:河北省廊坊市第十二中学

教学教育论文:初中生物教学渗透亲子教育论文

摘要:

初中阶段是一个人成长的黄金季节,生理、心理都发生明显变化,自我意识不断增强,结合教材对学生进行亲子教育是非常必要的。根据心理学家研究表明,融洽的亲子关系能更好地培养青少年的家庭角色和社会责任感。在这一时期,与父母的关系如何,直接影响父母对其教育效果的好坏。教书育人是教师的职责,教师除传授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外,还应促进学生健康发展。如何在生物教学中渗透亲子教育呢?本文从教会学生理解父母、感恩父母、教会与父母沟通等方面进行阐述。

关键词:

初中生物 渗透方法 亲子教育

一、学会理解父母

随着年龄增长,学生的自我意识迅速发展,当强烈的独立意识与父母充满关爱的唠叨发生冲撞时,学生往往以自己的逆反行为表示自己长大了。理解是改善亲子关系的及时步。通过理解父母、体谅父母,正确看待父母的唠叨,从而改善亲子关系。生物教师要通过各种方法与学生建立较亲密的师生关系,获得学生的欣赏和信任,然后通过与孩子较深入的沟通和交流,帮助孩子重新理解父母的言语及行为,并在这一重构的基础上,引导孩子学会用更积极合理的方式尝试改善亲子关系。同时,课下在和学生的交往中,老师要注意学生的心理特征,找准谈话的切入点,和学生做有效沟通,尽量做让学生喜欢的老师,对生物学科教学工作会有很大帮助。如在人的个体发育这节分析青春期心理的变化时说希望父母把自己当做成年人看待,理解自己,这时我及时给予肯定,鼓励学生发表想法,同时反问学生,生活中的父母,我们又理解多少呢?父母夜以继日地劳作,他们为我们流下辛酸的泪水,我们又知道多少呢?工作的压力与烦恼促使他们生活节奏随之改变了,我们又做过什么呢?通过一系列反问引导学生换位思考,学会理解父母,至少尝试理解父母。在与学生家长沟通的过程中,帮助家长从不同于一般理解方式的角度分析并解读孩子的行为,使家长对孩子的行为及原因有更深入的理解,这一理解可以帮助家长重新看待并采用新的方式处理与孩子的亲子关系。那么,总体上说,这个工作至少可以从这两个方面来做。

二、教会学生感恩

教会学生感恩,教师要做感恩的典范,孔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这句话表明了教师言传身教的重要性,要教会学生感恩,教师要身体力行,比如:我们在生活中热情回应每一个向你主动问好的学生,感谢他的友善和尊重;在课堂上表扬积极答问、课后认真作业的学生,感谢他们对教学工作的配合,当学生的付出得到老师的认可和谢意,他们学会感恩老师,尊重和欣赏他人;我们还可以时常向学生表达自己对社会、学校、父母、朋友的感恩之情,当我们常怀感恩之心,做懂得感恩的人,学生也会在潜移默化中学会感恩。生物教材中“人的生殖”一节内容,可以渗透感恩父母的教育。我是这样开展的,问学生是否知道自己是如何诞生的?引导学生认识到自己是母体内一受精卵发育而来的,而受精卵是精子和卵细胞经受精作用的结果,然后播放一段受精的视频,该视频讲述了几亿精子大军,是如何历经层层障碍,激烈竞争,只有一个精子与卵细胞成功结合的过程。学生看完视频后,都感慨万千,有的感慨精子旅程艰辛,有的感慨生命来之不易,接着我又播放了一段人类胚胎发育到母亲分娩过程的视频,看完视频后学生很感慨母亲十月怀胎的辛苦。接着我追问学生:“试想一下,你从一个受精卵发育成现在的个体,你们的父母究竟付出了多少心血?每个人是不是都要感谢父母呢?”同学们感人肺腑,频频点头。如此让学生有丰富的情感体验,在心灵上有震撼、有共鸣,学生才能学会感恩。

三、学会与父母沟通

沟通是心与心的交流。“沟”者渠也,“通”者连也,“沟通”本身的意思是借助某种渠道使双方能够通连。沟通是双方的交换交流,单方的只是沟没有通。有效沟通指有效地表达自己的信息,而对方的回应是我所祈望的。学生与家长在沟通上存在很大问题,轻的会产生不快心情,严重的导致离家出走,造成悲剧。关于学生与父母的沟通,据调查:有40.45%的家庭出现沟通障碍。学校是教书育人的地方,生物教师能为此做些什么呢?思来想去觉得应该利用生物学科的特点教给学生与父母沟通的方法,学会与父母沟通。我在“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这节这样设计的,展示班上某位学生的一家三口的照片引起学生饶有兴趣地观察。接着提问:在这张照片中,①你看到了哪些性状?②性状是由什么控制的?学生会回答遗传与变异的知识,如学生发现该生的某一性状和父母一方相似,我借机对学生说从某种意义上说我们与父母是一体的,平时应该经常和父母谈谈心,把自己的想法、做法告诉父母。沟通时注意自己的身份、态度、表情、口气等,一般来说,经过指导,学生都能尝到不同的成功喜悦。

四、总结

良好的亲子关系有利于孩子智力和人格健全发展,有助于学生个性和谐发展,有益于促进孩子生理和心理健康发展。通过生物教师的微薄之力帮助学生与父母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使学生在融洽家庭气氛中健康成长。

作者:朱娟 单位:扬中市同德中学

教学教育论文:大学英语教学人文教育论文

一、人文教育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重要意义

在西方,人文主义教育思想形成于文艺复兴时期,主张以人为本。人文教育的目的是提高人的理想境界、实现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人文教育强调自我觉悟和心灵纯洁,使人理解和重视人生的意义。大学英语属于基础的人文学科,是一门特定的语言课程。大学英语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掌握一门外语,能够用英语进行语言交流。语言学科是人类文化的主要载体,是人类文明的重要体现。英语教学不仅局限于语言层面的教学过程,其实它所涉及的方面非常广泛,从国际政治到环境保护、从贸易经济到世界地理,可以说英语教学包括人类社会生活与文化的方方面面。大学英语是一门实用性和人文性相统一的课程,它让学生在掌握语言交际工具的同时,也受到人文思想的熏陶。《大学体验英语》是配合教育部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工程、顺应我国当前高等教育实情、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人才的系列教程。在教学理念和内容、教学方式和手段上都有创新性。

二、大学英语教学中人文教育的实践

1.扩展人文知识。

《大学体验英语》是一套立体性的教材,每一段文字、每一张图片都有可挖掘的人文信息。大学英语教学中的人文教育应该充斥在教学的各个环节,而不应只局限于每单元两篇阅读文章之中。例如第三册第二单元NobelPrizeWinners中WriteAboutIt部分,其中介绍了三名著名的诺贝尔获奖者,学生熟知居里夫人和杨振宁的生平事迹,但是只有个别学生对第三张图片马丁•路德•金有所了解,这说明学生对美国民权运动了解甚少。老师就书中图片及右侧相关文字进行文化扩展,具体介绍了美国种族歧视的历史渊源、美国的民权运动的过程、马丁•路德•金的生平及其著名演讲《我有一个梦想》。并向学生们推荐课下观看经典电影《密西西比在燃烧》和奥斯卡影片《撞车》,叙述了根据所罗门•诺瑟普所著小说《为奴十二年》改编的同名电影的情节,辅助学生理解美国种族歧视和种族斗争的历史和现状。虽然这些内容与第二单元的主题并无关联,但却是英美文化的重要环节,这些深刻的人文背景知识不仅可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也有助于学生在考试中抓住重点。很庆幸的是在课上给学生扩展的《为奴十二年》的电影内容成为2014年12月大学英语六级考试中听力短文中的一篇。实践证明教师尽可能多的给学生补充人文知识对学生的人文素质培养和应试都是具有帮助的。

2.树立人文意识。

道德教育是人文教育的重要环节。道,是万法之源,是创造一切的力量;德,是为顺应自然、社会和人类客观需要去做事的行为。道德是人本能的东西,更是后天养成的合乎行为规范和准则的东西。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引导学生树立高尚的道德品性。以《大学体验英语》第三册第七单元DrugAbuse为例,老师以“鸦烟流毒,为中国三千年未有之祸”的虎门销烟这一众所周知的历史事件作为引入,强调了败坏社会风尚、摧残人民心智的严重危害。并在课上自由讨论环节让男生做作为毒警察,女生作为戒毒所护士,分别以这两个角色的工作经历和所见所闻为背景,探讨的危害。通过这一环节,老师希望学生能够认识到“珍惜生命,远离”不仅仅是一句口号,鼓励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将生命价值投入到有意义的方面。

3.重视传统文化。

通过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改革,能够发现对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视程度逐渐提高。中国作为四大文明古国有着丰富的自然文化遗产和物质文化遗产,都值得称赞和传承。然而《大学体验英语》教程过于重视目标语国家文化却忽略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因此,授课过程中应该注重向学生传达这方面内容,这不仅仅是为了迎合四六级考试,更是为学生能够进行跨文化交流奠定基础。第四册第二单元Culture中提到了端午节,老师在此基础上依时间顺序和学生共同归纳了中国传统节日的时间、内容和历史渊源。再如,第三册第六单元TravelAroundtheWorld中,老师在介绍国外风景名胜的同时,还通过多媒体向学生展示了很多老师自己游览中国名山大川的图片,并通过老师的实际见闻向学生们讲述各地的风俗传统。通过这种形式在调动学生听课积极性的同时,也让学生们领略到一个立体的中国。

三、结语

人文教育的核心观点是教育必须以人性的作为终极目的。在英语教学中重视人文教育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是教育改革的需要、更是人本教育的需要。老师应该不断提升自己的语言文化知识和思想道德精神,才能在英语教学中引导学生成为发展的人才。

作者:王珣 单位:燕山大学外国语学院

教学教育论文:体育教学德育教育论文

1.体育教学中德育的目的和任务

体育在学校教育方面承担着十分重要的角色,它旨在丰富学生课外活动,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使学生在运动中实现发展。所以,教师在体育教学过程中不但要传授体育知识和技能,大学的体育教学过程中,更要对他们进行品德培养,只有这样才能把他们培养成德智体美劳发展的人才。体育学科作为教育的一个学科,它的根本目的就在于培养学生发展。而且在体育教学大纲中已明确规定:“体育教师要结合体育教学特点,教育学生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祖国,不断提高他们为革命锻炼身体的自觉性,养成锻炼身体的习惯。培养他们服从组织,遵守纪律,热爱集体,朝气蓬勃,勇敢顽强,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由此可见,体育的目的在两方面:及时,让学生锻炼身体,掌握体育专业技能知识;第二,培养学生发展,进行素质教育,把学生同国家发展联系起来,培养他们的革命精神。体育教学有它的特殊性,在不同的时间和自然条件下,更能反映学生的身体素质和思想素质。因此,体育为对学生道德素质培养提供了极其便利的条件。

2.体育教学中德育教育的途径

2.1制定而有重点的科学教学计划

为了达到教学目标体育教师在上课前应当制定教学方针,严格按照大纲要求对学生德育培养计划进行规划。及时,要制定切实可行的德育培养计划,例如,培养学生竞争合作意识,努力进取的精神,尊重比赛或体育规则的习惯。对于每节课要培养学生哪些品质,怎样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等问题一一作出安排。第二,打破传统的课程安排模式,将包括训练项目、道德素质教育在内的教学内容融合进去,科学地对教学方案进行研究,保障学生较大受益,收获效果。第三,教学的过程中,教学方法起着决定性作用。以前的教学方式不再适应当前要求,我们就应当打破常规,研究其他教学方式,找到适合学生的,对学生德育培养效果明显的教学方法,并加以应用。

2.2突出对学生的人文关怀

德育工作归根到底是对人的教育,所以体育教师应当用人的感情,理性对待学生。用情感感化学生,用道理说服学生。体育教学也是老师与学生共同合作的一个活动,师生之间通过教、学、情感、心理、专业知识交流等方式进行沟通,例如,对运动细胞不发达、肢体不协调同学多加训练,进行鼓励,对身体素质差的同学多加关怀;进行学生老师交心活动,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所以,德育工作应当以人为本,关爱学生,体贴学生,帮助学生。同时,教师要结合学生的行为表现进行教育。体育教学可以更直白的看出学生的思想、个性,这些都反映在其上课的行为表现中。这就需要老师善于观察,善于发现同学的各种行为和心理写照,用科学的方法引导学生,教育学生,做到早发现,早解决。如在课堂中,在同一活动中,在同样的条件下,有的学生可能表现出强烈的集体荣誉感和顽强的拼搏精神,而有的同学则可能表现出不负责任、害怕困难等等。针对这样的情况,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做出表扬或批评,不能一味地纵容学生,让他们的坏习惯根深蒂固。还有的学生具有较强表现欲的心理特征,对待这样的学生我们应该正确指导,耐心教育,淡化个人英雄主义,树立强烈的集体荣誉感。

2.3运用合理的体育教学方法和组织形式进行教育

每个学科都有其固定的教学内容和教学任务,体育也不例外,但是他们可以有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组织形式。在教学过程中以教学内容和教学任务为标准,采用多样化教学方法,深化教学内涵,让学生的生理心理和身体活动意识结合起来,收获较大化的课堂效果。如教学中运用启发式教育,教师在讲解示范中,主要阐述动作技术的要点和难点,讲清动作技术的完成过程,让学生获得基本知识,明白解决问题的方法,不要教师一直讲一直重复动作,应该让学生独立思考,独自消化课堂知识,多加练习。长期坚持下去,学生自然而然就养成了独立自主的好习惯,在以后各项活动中都能充分展现自己积极的一面。又如,同样是体操队列、队形教材,采用“兵营”式和“观摩、汇报、评比”式的两种组织教学形式,后者符合学生集体荣誉感和积极参与的竞争意识,又培养了遵守纪律的行为习惯。教学方法和组织形式都反映了一个教师教学水平的高低,也是衡量教师教学能力的一个标准。合理的、科学的方法能够较大限度帮助同学,教育同学。教师要善于把学生心理活动和身体活动、意志和行为结合起来,利用课堂的组织教法中各个环节对学生进行教育。

2.4结合偶发事件的处理进行教育

体育是具有危险性的活动,一些偶然事件可能会发生,这时教师应该对它们加以利用,教育学生,比如:长跑过程中跌倒,起来后继续奔跑等事例,培养学生坚强勇敢,努力拼搏,为集体增光的精神。对于偶然的不良事件,要严厉批评,提高学生的辨别是非能力。

3.结语

体育教学寓教于运动,这就注定了它比其他学科师生之间和学生之间交流更广泛,在教育教学效果上也明显高于其他教学。所以说,高校体育教学的作用不仅仅在于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增强体魄,充满朝气,还在于培养他们学习道德知识,培养组织纪律、合作竞争意识,增强其他坚韧的品质。总之,体育教学给思想品德教育提供了良好环境。

作者:王宇超 韩亚军 韩东 单位:华北理工大学冀唐学院

教学教育论文:职校语文教学感恩教育论文

一、利用课文中的素材,领悟感恩

1.领悟父母之恩

现在的孩子从小娇生惯养,养成唯我独尊、自私任性的性格,缺乏感恩之心。中职教师要善于挖掘语文教材中的素材,教育学生懂得要有感恩之心。根据文章的不同特点,让学生从多角度懂得“羊知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孝”的道理,感知比天大比地大的父母恩情,从而懂得要孝敬父母。

2.领悟祖国之恩

从教材中描写祖国各地风景的文章感知我们祖国的地大物博,锦绣河山滋养我们的精神情怀,从民族文化中感知祖国的博大精深,丰富文化底蕴,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荣誉感,更要从中华儿女为国献身的精神感知祖国凝聚力和向心力,从而树立学生要热爱祖国,维护祖国尊严的思想。时刻准备为报效祖国、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学习。

3.领悟社会之恩

中职学生毕业后就要进入社会,所以培养学生要有宽广的胸怀,教育他们要有爱心,主动关心他人,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去回报社会,使学生懂得用感恩的心创造美好生活。

二、利用课外资源,深化感恩

1.课外活动,体验感恩

组织学生进行野外活动,领略大自然之美和神奇之处;参观名胜古迹,领略祖国的大好河山,使学生对中华民族悠久历史产生自豪感和荣誉感,树立热爱祖国,维护祖国的尊严的思想,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学习。这些实践活动净化了学生的心灵,陶冶了学生的情操,深化学生对感恩教育的认识,让学生学会用感恩的心去回报父母和社会。

2.走进生活,践行感恩

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增强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增强感恩意识,自觉践行感恩行动。学生在活动中受到了教育,真正理解父母之恩、社会之恩、祖国之恩,学生的心灵得到了进一步升华和洗礼,从而使学生真正认识到“感恩”的重要性。

三、结语

总之,在教学时应充分发挥中职语文教学人文的特点,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担负起对中职学生的感恩教育。使学生懂得为人处世的道理,学会基本的人际关系,更好地满足社会需要。但感恩教育并不仅仅是一门学科的责任,每一门学科都应该充分挖掘感恩教育的素材,发挥本学科的育人功能,积极参与到优化感恩教育的行列中。各学科间相互渗透,必能取得良好的感恩教育效果。

作者:于燕 单位:吉林省通化市职业教育中心

教学教育论文:新课标思想品德教学素质教育论文

一、小学思想品德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家长观念的影响

家长观念对小学生思想品德学习的形成以及好坏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通过日常生活,学生受到家长观念潜移默化的影响。现今,小学生大都是独生子女,受到来自家长的宠爱甚至是溺爱,这不仅不利于他们综合素质的培养,更加不利于他们未来的成长。受到家长观念的影响,学生认为任何事无须努力父母就可以为他们办好,长久发展下去,学生缺乏竞争意识,许多学生出现诸如不懂分享,凡事依赖家长、懒惰等情况。

(二)教学方法单一

现今,部分学校小学思想品德法依然采用灌输式的教学方法,以说教为主。实际上,教育学生的方法多种多样,尤其是面对小学生,教学方法更应多样化,并且还要方法得当。正确的教育教学方法,学生受益匪浅;而错误的教育教学方法,学生不仅学习不到知识,更有可能对他们未来发展产生不利影响。如教师采取奖惩措施来鼓励学生学习,但奖惩措施要适度,如过度的奖励,会让学生产生虚荣心和错误的价值观,给学生良好思想品德的形成带来不利影响。

二、小学思想品德教学应注意的几点问题

(一)注重培养学生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

当前,社会发展速度过快,使得人们生活节奏日益加快,社会竞争激烈,人际关系错综复杂。小学生大都是独生子女,独自长大,同时他们也面临着各种压力,因此,教师有责任培养学生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通过思想品德教学,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正确处理人际关系,培养他们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为未来学习和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在社会竞争愈发激烈的今天,合作精神越发重要,因此,小学思想品德教师更要着重培养学生合作精神。在思想品德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运用小组合作探究的教学方法来引导学生之间开展合作学习,提高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注重培养学生的性格

小学生性格正处于形成阶段,他们性格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未来学习、工作的成败,因此,思想品德教师有责任帮助学生塑造良好的性格。要让小学生学会自爱、自立、自律和自强,更要让他们懂得乐于助人、服务他人和勤于求真。

三、在新课标下小学思想品德教学中进行素质教育

(一)注重行为习惯养成和情感熏陶相结合

新课标下的基本理念要求思想品德教育教学在培养学生行为能力的同时,更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师既要重视学生的认知发展,更要重视学生的情感发展状况。因此,思想品德教师要将各部分学习内容进行整合,以便于学生能够融会贯通。同时,教师的课堂教学要善于与学生生活实际相联系,发掘生活中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素材,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学生通过发表意见、谈看法,将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得以规范自己的行为。

(二)课堂教学保持综合性

教材依然还是课堂教学的基本,教师要认真深入的钻研教材。教师要根据教材内容密切联系社会、学校、家庭的关系,把握教材前后的连贯性,尤其是要加强不同学科间的融合,在保障学生学到知识的基础上,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在进行课堂教学前,就要知道学生做好课前准备,查阅相关资料,只有这样才能保障学生课上积极参与。教育教学中,鼓励学生采取多种方式表达自己的感受,如、提问、回答、写作、绘画、表演等方式。教师可以将学生的各类作品进行分类、整理并选择适当时机进行展出,从而更好的开阔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多维的思维方式,更能够增大课堂教学容量。

(三)新课标下小学思想品德教学方法

1、建立平等自由的教学环境

新课标下的良好的教学环境是指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是平等的,学生有主动学习的状态。良好的教学环境是小学思想品德教学的前提,品质的教学需要教师与学生之间进行平等的对话。教师与学生不再是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更不是对立关系,而是整个教学过程中和谐统一的整体。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尊重学生,尤其是要重视学生的提问认真解答。

2、设计丰富多彩的教学过程

小学生在课堂学习中注意力难以长时间集中,因此,思想品德教学就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教师首先要培养的就是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小学思想品德课堂不仅是学习政治历史等理论知识,更是要让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健康的心理状态是进行素质教育的基础。现代化教学手段能够使思想品德课堂更加生动活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更加符合儿童的心理特征。因此,教师可以充分运用多媒体教学,根据多媒体课件让学生更为直观的了解知识要点。对于抽象的知识,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年级特点,制作形式多样、题材丰富的影视资料。学生在学习中获得快乐,学到知识,更加热爱学习。

四、结语

总之,新课标下小学思想品德教学与传统思想品德教学存在一定的差异,小学思想品德教师要不断学习,提高业务水平,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真正为素质教育打下坚实的基础。

作者:郑李燕 单位:长泰县第二实验小学

教学教育论文:基础课教学道德教育论文

一、道德的历史性

道德是一个历史性的范畴,具有历史性,历史性意味着事物的过去、现在、将来,也意味着事物的存在、发展、消亡,体现的哲理就是事物是过程的结合体。超历史的永恒的道德是根木不存在的,也是不可能的。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视野里,道德作为上层建筑和社会意识形态,其本质是社会存在的反映,所以,道德的形成、发展和变化,要受到现实的人们的现实的社会生活条件的很多因素的制约,是由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规律所决定的。对此,应该予以辩证分析:首先,道德的基础是社会的经济结构,即同他们的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合的生产关系。道德的形成、发展、变化受社会的经济结构的制约,社会的经济结构是一个历史发展的过程,随着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矛盾运动而变化发展的。其次,除经济关系以外,其他社会关系(如庭关系、朋友关系、民族关系等)也给予道德的形成、发展、变化以深刻的影响。再次,作为意识形态的道德观念一经产生,也有其相对的独立性或者称之为相对的稳定性,道德虽然具有历史的性质,但道德或者道德观念一旦形成,就有它存续的时间,两者并不同步,比如在社会主义里反对封建道德,但封建道德观念似乎在极少数人脑中挥之不去。总之,道德是历史的范畴,适用于一切时代、一切民族、阶级,适用于一切条件的超历史的永恒的道德是根木不存在的。一定的道德只不过是一定历史条件的产物。

二、道德的阶级性

阶级社会不过是一定社会经济关系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这种经济关系必然制约和影响整个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当然包括道德这种意识形态。在阶级社会中,最基本的、大量的道德是阶级的道德,具有鲜明的阶级性。每个阶级由于在生产中所处的阶级地位不同,阶级利益必然不同,必然导致道德行为的不同。在具体的社会生活中,这种不同的阶级地位和阶级利益决定了不同的人们的道德实践的差别和对立,从而形成不同的、甚至是对立的道德观念。但是,不能忽视的问题是:在阶级社会中,道德的阶级性没有并且也不能够排除不同阶级所共同遵循的道德准则。其表现形式有二:一是同一具体的道德既具有阶级性又具有共同性;二是阶级社会中的社会公德。总之,只要阶级社会还存在着,在阶级社会中最基本的主要的道德范畴、以理论体系形式存在的道德体系是有阶级性的,是阶级的道德。但不可否认现实中也存在为对立的阶级、不同的阶级接受的共同的道德,但这些道德或多或少地受阶级关系的制约、局限和影响。

三、道德的继承性

我国自解放以来,在伦理学界有过关于道德的阶级性和继承性的讨论,相关讨论最终是关涉这样两个问题:一是在阶级社会中,相互对立的或不同的阶级有没有共同的道德的问题;二是剥削阶级的道德能否继承的问题。毫无疑问,问题的回答是肯定的。对此还应该作广义的理解。既包括历史维度也包括空间维度,即从时间上看包括古往今来的历朝历代,从空间上看即地域上看包括五湖四海的不同国家与民族。但一定要坚定正确的立场、分向,立根于中国的国情。只有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木立场、观点、方法对道德现象进行系统的分析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在此,必须明确,我们说道德的继承性,必须坚持社会主义道德是根本前提,在坚持社会主义道德这一根本前提的同时,对不同历史时期以及不同国度的具体道德采取批判吸收的态度,使之成为社会主义道德的有益补充。因此,我们对历史上剥削阶级在道德上的基本态度应首先依据所掌握和了解的历史事实。做到实事求是,反对一刀切和一概而论。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体现“拿来主义”,以求社会主义道德的健康发展。只有用这种态度看问题,才能更好的对不同阶级、不同时代、不同国家的道德的继承问题,作出正确的、辩证的分析。

四、道德的基本类型

所谓道德,是指规范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最基本的准则。这是目前学术界对道德概念界定最的表述。道德就其实质来说,就是人们什么样的行为才是道德的。关于道德,人们可以从不同的维度对道德作不同的分类。道德作为调整人们行为的一种方式,如果从道德权利和道德义务的角度,可以将道德分为:不德、道德、美德。关于不德、道德、美德这三个术语,只要对伦理学稍微有所了解或者有所涉猎的人,应该都是熟悉的,并且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也会经常提及,只是没有作深入的分析研究而已。没有无权利的义务,也没有无义务的权利。在道德领域也是如此,在现实生活中,道德意味着义务与责任,人们的行为如果是道德的,表明了该行为是对社会的道德规范与准则所体现的义务与责任的保障与履行。道德权利与道德义务是矛盾的对立同一体,享有道德权利,意味着要履行道德义务,反之亦然。因此,道德要求是社会发展的基本要求,道德义务是每个社会成员都必须应当承担的义务,如果人们履行了道德赋予的义务,算得上一个有道德品质的人,但也仅仅是履行了道德义务而已;如果人们没有履行或者不当地履行应该履行的道德义务与责任,那就是一个不道德的人,是不德之人,就会受到相应的道德惩罚,而不是法律惩罚;如果人们履行了不属于自己应该履行的道德义务与责任,在道德领域内表明了主体可以不为而为之,这样的道德行为是高尚的、受人褒扬的行为,是美德行为。针对社会生活中的“扶不扶”的问题,相对地讲,以此分类可以对这类问题作相对合理的理论阐释。

五、道德实践性

在马克思主义历史观与道德观的视野里,道德是具体的、实践的,不要离开具体生活与道德实践而去抽象地、脱离实际地谈论道德问题,那样的道德将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道德的实践性主要包含两方面的内容,一是道德观念、道德理念、道德理论是实践的产物,人们的道德观念并不是先天具有的,而后天生成的。道德观念作为一种意识形态,作为一种社会意识,由社会存在决定。二是道德行为本身是实践行为,即要付诸实际行动,不是空泛的道德说教,比如,在现代化建设中,大力提倡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有机结合起来,为现代化建设服务,如何把德治落到实处,不是仅仅喊喊口号而已,而是需要具体的道德实践

六、道德评价尺度

关于评价道德的标准,人们主要是用善和恶来区分道德行为的,符合善的行为是道德的,而罪恶的行为被认定为非道德性。但是,道德的概念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历史的变化而变化,由此导致评价道德的标准也随着历史的变迁而改变。不同的道德评价主体,对善恶标准的尺度是不一样,不同的道德评价主体会因自己的所处的地域、身份、地位、职业等等,或者所属的时代、阶级、国家等等,由于诸如此类因素的不同而导致对道德之善恶的评价标准的不同,但是由此而来的问题是在道德观问题上极易陷入道德相对主义。那么,在诸多善恶的评价标准中有没有一个相对科学的标准呢?答案时肯定的!在评价善恶标准的背后一定会蕴藏着评价者的一定的利益,我们不能以单个的评价者的利益为尺度,应该以整个人类社会的族类整体利益为尺度,这也是马克思主义历史观与道德观的应有之义,即从社会历史标准出发去作判断。只有那些有利于社会发展,不断促进历史进步的行为,才切合善的价值和意义上真正内涵;反之,那些与社会前进方向背道而驰,不利于社会文明进步和行为,在道德上被评价为恶的行为并予以否定。

七、结语

在“基础”课教学过程中,涉及到与道德相关理论内容时,需要认真分析,善于归纳总结,找出其中的道德理论的关联点,结合基础课教材内容,用恰到教学手段,教学方式,将道德理论的精神实质贯穿于“基础”教学的全过程,这样,有利于学生对道德理论作出联系、发展、辩证分析的能力。并在实际学习过程中学以致用,用辩证的道德观武装自己的头脑,指导自己的道德行为,达到服务社会的目的。

作者:陈松 单位:贵州师范学院马列主义教学部

教学教育论文:历史教学中教师感恩教育论文

一、前提:教师应心怀感恩,用心对待教育

“师者,人之模范也”。故教师要求学生学会感恩,自己首先要有一颗感恩的心。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心怀感恩,牢记使命,用心对待教育,既教好书又育好人。当学生学习遇到困难时耐心给予帮助;当学生思想有波动时及时给予引导;当学生犯错误时给他们改过自新的机会……师者果真如此,学生一定会感觉到老师是负责任的、是爱他们的。学生自然也会心怀感恩,真心做人,用心对待学业。上历史课时,当有学生犯困,我常常轻轻走过去提醒他;当有学生犯了错误,我用引导替代无休止的埋怨和批评;当学生学习成绩出现波动时,我会及时与他们促膝交流,共寻根源并制定出改进方案;当班级有学生犯重病住院时,我会带领学生看望他(她),若该生家庭贫困,我还会发动师生一起为他(她)捐款……慢慢地,在学生眼里我看到了上进和感激的目光,班级也就变成温暖的家。学生这些细节的变化使我深深地体会到: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育者与教育对象之间不仅有思想上的交流,还有情感上的交流,双方互相尊重、相互理解,感情才相通,内心深处才能产生共鸣。

二、关键:教师要善挖教材,适时感恩教育

1.感祖国之恩———爱国主义教育

爱国是一个人较大的事情,也是做人最起码的原则。中学历史学科思想性强,爱国主义教育素材丰富,历史教师要善于把爱国主义教育渗透到历史教学过程中。

(1)荣耀中华的教育。

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文化灿烂。考古发现:早在1400多万年前被视为人猿共同祖先的腊马古猿已在我国土地上生活着;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培植粟和水稻及养蚕缫丝的国家,距今有六七千年的历史;商朝的甲骨文留下了世界上有关日食、月食的最早观测记录;隋朝李春设计建造的赵州安济桥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一座大型单孔石拱桥;明朝李时珍的《本草纲目》被译成多种文字,流行世界各地;指南针、造纸术、火药、印刷术四大发明光耀世界……从夏的建立、秦的统一、唐的强盛到康乾盛世,古代中国社会发展一直经验丰富于世界各民族。新中国成立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五十六个民族同舟共济、奋斗进取,“神舟”飞天,玉兔奔月,蛟龙下海……让学生了解祖国悠久的历史、光辉灿烂的文化及中华民族对人类的贡献,增强学生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让学生坚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一定能实现。

(2)“以天下为己任”的教育。

“人无志不立”。翻阅历史,中华大地英烈豪杰令人钦佩。屈原为挽救祖国危亡,竭诚尽智、以身殉国;西汉苏武面对匈奴威逼,威武不屈、贫贱不移;东晋祖逖“闻鸡起舞”,立志报效国家;民族英烈文天祥为国家、为人民自强不息,忠贞不渝;明朝戚继光抗倭,妇孺皆赞;林则徐勇击敌寇,虎门销烟,践行“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诺言;谭嗣同“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激励国人救亡图存;孙中山先生为了中国革命,鞠躬尽瘁;、等革命家为实现民族独立,领导中国人民浴血奋战……教师依教学进度适时介绍这些先进人物出生入死、顽强斗争的史实,增强学生对社会的义务感、对民族的责任感和对国家的使命感,进而将这种情感升华为把个人命运和祖国命运紧密联系起来,为了人民幸福、国家独立和富强贡献一切,甚至献出自己的生命。

(3)维护祖国统一的教育。

历史上,为了捍卫国家尊严及统一,多少中华儿女抛头颅洒热血,其壮举动感天地。民族英雄郑成功率兵勇驱荷兰殖民者,收复宝岛台湾;鸦片战争中,关天培等爱国将士誓捍国土,英勇抗英,最终壮烈牺牲;钦差大臣左宗棠率领将士不畏劳苦,奋力杀敌,收复新疆,粉碎俄、英两国分裂我国领土的阴谋。诗人丘逢甲倾家财为兵饷,训练乡团义兵,抗击日寇侵台,誓维祖国统一……新中国成立后,中共领导中国人民“抗美援朝、保家卫国”。80年代初邓小平创造性地提出了“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使香港和澳门顺利回归;针对台独和国际反华势力,2005年,全国人大通过了《反分裂国家法》,为新时期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进程提供了法律依据。通过展现这些史实,让学生懂得“祖国利益高于一切”,同时让学生明白统一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的宏伟事业,任何阻挠国家统一、分裂祖国的图谋都将失败。

2.感自然之恩———生态文明教育

(1)人为破坏自然,惨痛教训当吸取。

人与自然是一体的,人若践之,必自食苦果。翻开历史,此类教训令人痛心。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大兴土木,砍光了整个蜀地山岭上的树木。到了两汉时期,黄河多次泛滥,危及百姓生活。隋唐时期,放火烧山、向山要田现象频现,水土流失严重。清朝前期人口剧增,盲目垦荒,造成了山区因长期被开发和掠夺而环境恶化。中国近代由于战争频发、矿藏滥采等因素致使土地荒漠化及盐碱化、湖泊泥沙淤积、生物物种减少甚至灭绝。新中国建立后的“”、“”及改革开放之初人口惯性增长造成了资源环境的恶化。三次工业革命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大量排放工业垃圾,许多城市空气污染严重,土地污染面积扩大,近岸海域污染加剧,生物多样性减少,“温室效应”凸显,海啸、厄尔尼诺现象频发,人类面临生存危机。

(2)人地和谐共处,美丽家园是期盼。

地球是生命的摇篮,自然是人类的母亲,离开了自然人类就难以生存。为此,人类感恩自然的给予,用心呵护自然。先秦时期,周文王告诫儿子武王要按自然规律合理使用自然;道家则以尊重自然规律为较高准绳,提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思想;管仲在治国过程中,将生态环境保护与社会发展综合考虑,呼吁“为人君而不能谨守其山林菹泽草菜,不可以立为天下王”。孟子进一步提出:“斧斤以时入山林”的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的观点。在这些思想的影响下,战国时期已有了约束乱砍滥伐行为、保护自然资源的法律条文。由于多方对环境保护的重视,先秦时期,黄河中上游地区气候温和,植被茂密,整个黄土高原的木覆盖率超过50%。古代蒙古族更是把自然环境的价值看得超过个人的生命价值,为了处理资源与经济发展的协调平衡,他们通过“游”保护生态平衡;为了节约和保护水资源,习惯法还规定:禁止向水中溺尿;春夏两季人们不可以白昼入水,或者在河中洗手。在蒙古族的精心呵护下,古代的蒙古大草原始终翠丽茂盛。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重视改善生态环境,实行退耕还林政策,建设小浪底、三峡、“三北防护林”等大型生态工程;2007年中共十七大,将生态文明概念写入中央文件,实现天蓝水清、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通过正反两方面史实的学习,让学生明白:地球是人类的家园,我们要懂得感恩自然,善于保护环境。面对潺潺流水、清澈的池塘我们才会有健康;面对悠悠蓝天、朵朵白云我们才会有梦想;面对参天大树、飘香的花朵我们才会有希望。

3.感社会之恩———和谐社会教育

(1)和谐之音当弘扬和谐社会是人类的共同目标,对于和谐之音我们当加以弘扬。

历史上和谐思想主要有:孔孟提倡“仁”、“仁政”;墨子主张“兼爱”、“非攻”;唐太宗关心百姓疾苦、以民为本,强调“存百姓”思想;法国空想社会主义者傅立叶主张建立和谐制度;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者追求人的个性解放和自由平等;启蒙运动时期,启蒙思想呼唤用理性阳光驱散现实的黑暗;1953年,中国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原则……历史上和谐的实践主要有:中国古代西汉、唐朝及明初推行休养生息政策,发展社会生产;罗斯福新政推行“以工代赈”,缓和社会矛盾;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不断完善社会福利制度和社会保障体系,缓和社会矛盾,有利于社会和谐发展。

(2)不和之举应剔除不和之举有悖历史潮流,我们要引以为戒、坚决剔除。

历史上不和谐的典例主要有:商及秦隋王朝统治后期暴政,引发了大规模的农民起义;两次工业革命导致贫富差距扩大,阶级矛盾激化,不利于社会和谐发展;两次世界大战,生灵涂炭;印度独立后,人口膨胀,环境恶化,民族和宗教矛盾复杂,不仅阻碍国民经济增长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甚至导致印度政局动荡;当前世界的霸权主义、强权政治、恐怖主义、贩毒走私等人类面临的安全问题对世界和平提出了新的严重挑战。社会之所以会不断进步,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人类能长期友好相处,相互学习,互相促进。人类应当懂得珍惜来之不易的和平环境,共同分享发展机遇,共同应对各种挑战,携手努力,共建繁荣的和谐世界。

三、辅助:举办各类活动,践行感恩

为进一步增强学生的感恩意识,我们还可以充分利用一年中的各种节日举办相关活动。如利用母亲节、父亲节及重阳节举办“为长辈洗一次脚或捶一次背”活动,感恩家人对自己的养育;清明时节带领学生祭扫烈士们,缅怀先烈,让学生明白“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五一劳动节通过黑板报专刊,告知学生要热爱劳动、爱惜粮食、感恩农民;五四青年节通过举办歌咏及演讲比赛,激励学生做一名有担当的时代青年;教师节通过开展学生“为老师倒一杯水”等活动,感恩老师对自己的培养;建军节及国庆节到了,可通过举办联欢晚会或图片展,激发学生强烈的爱国精神。此外还可以举办道德讲堂、编发教育读本、拜访老红军、走进社区、参观革命圣地及历史博物馆等活动践行感恩、落实感恩。

作者:赖厚爵 单位:德化第三中学

教学教育论文:大学语文教学中人文教育论文

一、大学语文的教学目的

近年来随着大学语文课程的开展,关于大学语文的教学不断被讨论与研究。有学者将各种观点大致分为选文教育派、人文教育派、文学教育派、语文专题派、人文语文派等五个派别。总的来看,不管是提倡以作品为主,还是以学习方法为主,其重心都在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上。换言之,大学语文教育的最终目的即为对大学生进行人文教育,提高其人文素养。如徐中玉说“:大学语文课程是在中学教育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大学生人文素质,增进文化修养的主要课程之一……大学语文课程教育的重心,必须放在对大学生进行人文精神和文化修养的培养上……这门课不能成为一门单纯的思想观念课,而应是具有吸引力和感染力的文学、文化课。”教育部高教司《大学语文教学大纲》(征求意见稿)中亦提出:“在全日制高校开设大学语文教程,其根本目的在于: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和基础性特点,适应当代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日益交叉渗透的发展趋势,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具有素质的高质量人才。”毋庸置疑的是其培养人文素养的目的性,而由此也可看出:人文素养是“一个人在人文科学方面达到的综合素养的水平与境界”,包括了人文精神与文化修养,是新时期高质量人才所应当具备的。

二、人文教育

人文教育是培养人文素养的重要手段,而大学课堂中普遍存在着学生主动性缺失的松散状态,试问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应当如何开展教学?如何将人文教育落到实际中?对此,教育部高校文化素质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魏怡在其论文《“大学语文”的学科性质与教材编写》中曾言:“大学语文应当遵循语文学科工具性、人文性和美育性的三性定位,美育是其灵魂,对学生汉语言听说读写实用技能的提高是其最基本的任务,突出技能训练,努力增强大学生就业前的语文适应能力是其目的。”工具性、人文性与美育性为大学语文教学中应当有效结合的三要素:其中工具性包含了学生听、说、读、写等实用技能,为基本任务;美育是建立在熟练运用工具性这一特性的基础上的,为核心内容;而人文性则为其最终目的,即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换言之,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首先应充分重视大学语文工具性的一面,进一步培养大学生阅读理解、形象思维、口头表达与写作的基本能力。在此基础上培养大学生的审美能力,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引导其对作品进行审美欣赏,从而提升其人文素养。

1.工具性的培养

所谓工具性,应当是在认识字词的基础上,进一步形成语感,从而掌握认识世界、与世界交流的基本技能,比如阅读、写作等。笔者曾对290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90%的学生都认为当今的大学语文课程是中学的延续,其主要原因在于过分强调工具性的一面。不可否认,字词的把握是欣赏优美文学作品的基础,试问一个连字词含义都不理解的人怎么可能把握作品的深意?这是大学生必须清楚认识到的一点。而作为教师,更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基于此的应用能力培养是教学重点之一。作为从教者,我们应当思考如何更好地让学生进入到这一学习中去。比如语感的学习,早在1979年,吕叔湘先生便在《关于中学语文教学的种种问题》中提到了语感的重要性,“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就是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语感能力。”这虽是对中学语文教学提出的一点意见,但对于大学语文教学亦有指导作用:语感的进一步培养亦为大学语文的基本任务之一。“语感是人对语言直觉地感知、领悟、把握能力,即对语言的敏感,是人于感知的刹那在不假思索的情况下有关的表象、联想、想象、理解、情感等主动自觉地联翩而至这样一种心理现象。”在具有个性的大学生看来,经过了中学的各种培养,语感是早已形成,所以不愿再花费时间。因而在教学中应引导学生端正态度,鼓励其阅读高质量文本,使其熟练掌握语言,形成一种能迅速认识事物、描述事物的自觉思维活动。除了语感的培养,熟练地运用语言文字也是语文工具性特征的重要体现。在调查报告中,85%的学生都认为自己已熟练地掌握了写作,但设计应用文写作时,83%的同学都表示不清楚。面对这一情况,在上学期的大学语文教学中,我们设计了“应用文写作”这一板块,相对于纯文学赏析的课堂,学生们在此表现的求知欲更为强烈。经过讲授与训练,他们清楚了通知、请示等公文的写作,并以小组为单位撰写了各自班级就业意向分析的调查报告。不能说这是在实用性与功利性指引下对于大学语文的改造,而应当说是在培养其语感的基础上,进一步指导他们运用语言的能力,进而引起学生对于大学语文的重视。

2.审美能力的培养

审美教育是大学语文教育的重点之一,也是达到人文教育的重要手段之一。“审美教育即美育,其根本任务是培养和提高人们对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的感受、欣赏和创造能力,陶冶人们的情操,培养人们的丰富健康的思想感情,塑造的人格,使人的本质力量得以充分的发挥。它是人们达到精神解放和实现人格的先决条件。”在大学语文的教学中应当运用各种手段培养学生发现美的眼光,通过对美的理解丰富思想,提升品位,从而塑造人格。在大学语文课堂中对大学生进行审美教育,主要途径有二:一是对于文本的赏析;一是多种教学手段的运用。当下大学生对于经典文本的渴望日益下降。据复旦大学的调查显示:当代大学生阅读本专业经典著作的只有15.2%,阅读人文社会科学经典著作的有22.8%,阅读专业期刊的有9.3%。相较而言,美国的大学生经典著作的阅读量平均每周要超过500页,远远高于中国学生。大学生对于经典文本的冷漠显而易见,同样在问卷调查中,80%的学生对于课本选编的文本提出质疑,认为同中学课文的重复率高,且脱离现实。相对于课文,学生对于当下的流行文学更感兴趣。这一现象对于我们教师也提出了更高要求,不仅要熟知中外经典作品,还要掌握当下流行趋势,对学生进行正确引导。如童话书《小王子》,在笔者课堂的自由发言中多次被提及。就发言情况而言,《小王子》在一定程度上带给了他们审视世界的眼光,他们从小王子与玫瑰花的相处中读懂了爱的奉献,从小王子漫游途中遇到的国王、爱慕虚荣者、酒鬼等人身上,想到了现实生活中的权力幻想狂、自我崇拜狂与梦想发财狂等形形色色的人。这是《小王子》带给他们的思考,从中我们就可以看出,对于学生正确地引导,才是对于课堂的好补充。除此之外,在具体的教学中,我们还应当运用合适的教学手段,引用各个艺术门类,利用大众文化,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审美。如对于《黄金时代》这部影片的赏析,班内展开激烈的讨论。多数同学认为电影所反映的并不仅仅是萧红传奇的一生,而是通过萧红表现了那个时代的中国社会,表现了在特定社会环境中东北作家群迷茫而放肆的青春。再通过对萧红作品的赏析,他们更加深刻地体会到了社会、时代对于作家、作品的影响,由此引导他们去学习孟子的“知人论世”思想、司马迁的“发愤著书”说便有了很好的效果。再如对《伟大的盖茨比》的讨论,他们从作品中看到了及时次世界大战后美国上流社会的虚伪冷酷与享乐主义,还悟得了电影中象征手法的运用。影片中将尼克叙述故事的地点放在了一个孤寂的老房子里,这预示和象征了盖茨比荒凉的结局。在讨论过后再引导大家去欣赏《婴宁》,不用过多解释,他们便能品出蒲松龄于婴宁身上寄予的对于女性的希望,以及从婴宁性格的转变中透露出的对于现实的妥协。这不得不说艺术是相通的,而对于各类艺术现象的赏析能有效地补充大学语文的课堂。因此在我们的教学中,应当在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前提下,拓宽视野,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增强师生间的互动。

三、结语

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有良好的人文素养,而大学语文作为高等教育的基础学科,正承载了人文教育的艰巨任务。面对现在自由散漫的课堂,我们只有在教学中端正态度,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充分利用丰富的教学资源和多样的教学手段,注重大学语文的工具性与审美性,才能挖掘其中的人文精神与文化内涵,从而实现人文教育,使学生受到文化熏陶,建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成为适应时展的合格人才。

作者:李靓 单位:杭州师范大学

教学教育论文:物理教学素质教育论文

一、改革教学方式,转变学生学习地位

为了充分实施素质教育,落实新课程改革的教育目标,教师必须要转变教学思想,改革教学方式,改变传统教学中教的“满堂灌”教学模式,要充分发挥学生在物理教学中的主体地位,结合学生的认知情感,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特别是教师在课堂上要少讲、精讲,把更多探究的时间和空间留给学生。在课堂授课的过程中,教师要精心设计教学导入,积极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热情,让学生在合作探究的学习模式下,充分施展自己的个性特征,从而锻炼创新思维和能力。例如,在比较乐音与噪音的感受时,为了让学生的情感体验更加浓厚,我采用多媒体手段播放了一段优美的音乐,和谐的旋律把学生带入梦的境界,接着播放杂乱无章的噪音,让学生感受到了两种区别所带给学生的不同感受。学生在这样的教学氛围下学习知识,效果是非常明显的,也在一定程度上锻炼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实践能力、分析能力、信息处理能力等方面的能力素养,起到了素质教育的效果。

二、因材施教,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素质教育的根本就是培养学生的能力素养,尤其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创新是一个国家进步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人成长的重要能力,创新人才的培养是时展的需要。教育教学的最终目的就是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精神,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因此,在物理教学中,教师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为宗旨,充分发挥学生潜能,鼓励学生去主动发现问题,积极分析问题,从而解决问题。特别是要培养学生敢于质疑的精神,让学生不要迷信书本,迷信,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去看待问题,提高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同时,教师要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学生,充分挖掘每一位学生的潜力,因为创新教育并不是优等生的权利,中等生和后进生同样享有创新教育的权利。我们不能歧视那些差生,要知道一些具有创造潜能的天才很多是被老师看不起的差生,爱迪生、达尔文这些大科学家都曾经被学校认为是差生而被赶出校门。因此,在物理教学中,要想实施素质教育,必须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有针对性、有目的性地实施教学,对每个层次的学生都要做到关爱有加,循循善诱,采取多种手段来树立学生自信心,使每个学生的创造能力都能得到应有的发挥。

三、注重实践教学,锻炼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物理学科属于一门自然科学,一些概念定理大都是通过实验来获得的,因此,实验教学是物理学科的基础,而要想提高学生的实验水平,锻炼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是必不可少的,这也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为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多做一些物理小实验,通过实验操作来加深学生对于物理学科的认识,开阔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的兴趣。例如,学习了“声音”的内容以后,我让学生在课下自己动手制作“土电话”,并让学生拿到课堂上进行实地演示,这样既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也让学生感受到了探索物理知识的乐趣,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四、重视课堂提问,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

教育教学的效果就是让学生在精力集中的状态下学习,因此培养学生的持久性注意力是物理教师所关心的问题,而学生注意力的引导靠的就是教师丰富的教学手段,其中科学的课堂提问是吸引学生学习注意力、锻炼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措施。教师可以在课堂教学中通过提问来促使学生积极动脑、聚精会神,从而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当然,对于学生的回答,教师要及时作出回应,答对了,教师要多表扬、多鼓励,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成功的喜悦;答错了,教师也不能挖苦和嘲笑学生,而要给予学生一定的精神鼓励,让学生鼓起勇气,认真分析研究,最终得出正确的答案。

五、要科学评价学生,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

在素质教育下,评价学生的方式并不单单是学习成绩,而是要结合学生在平时的态度情感、参与能力、合作精神等方面的情况进行综合评价,并关注学生平时的课堂表现,以此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锻炼学生在平时学习中的各种能力,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起到教育学生的目的,才能发挥素质教育的优势作用,让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挥。

六、结语

总之,在物理教学中真正落实素质教育,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广大物理教师细心研读教材,根据学生实际,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来启发和引导学生参与到物理教学活动中来,促使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发展。

作者:苏伟 单位:河北省秦皇岛市海港区中小学生社会实践基地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