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杂志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教学体系论文实用13篇

教学体系论文
教学体系论文篇1

(一)体育是高中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体育是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体育也理所当然地是高中教育的组成部分。关键是高中学生的体育是不是具有基础教育(或称高层次的基础教育)的性质。这里仅从高中学生的体育与素质教育的关系来论述高中体育的基础性。国家教委副主任柳斌同志在讲到《基础教育的紧迫任务是实施素质教育》一文中指出:“体育是素质增长率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不可忽视体育。健康的身体既是良好道德素质的载体,也是知识的载体,抓智育没有载体不行,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没有载体也不行。重视体育不只是要求学生有一个好身体,还要通过体育培养良好的身体素质、优良的品质和心理素质,体育对于促进人的和谐发展是不可缺少的,也是不可替代的。”体育和健康不能等同,但是健康是离不开体育的,体育的功能也首先是为了健康,为了体质的增强。因此要提高包括良好的身体素质在内的国民素质,是离不开体育的,任何忽视体育在教育中的地位与作用是不完全的教育。

(二)高中学生的身体发展尚处于发展阶段

体育课程的特点主要是通过体育活动的教育过程,完成体育的目标,也是完成教育目标的一部分。体育课程是理论与实践结合十分紧密的学科,而体育的实践活动是本学科的主要特征。因此,制订体育课程和编写体育教材时,必须以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征为基础,反映其生理和心理特征,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高中学生的生长发育、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的发展具体情况如何呢?他们的年龄一般集中在15~19岁之间,刚进入缓慢的增长期,除少数发育指标外,大部分指标仍处于正向增长期。80年代和近几年对全国学生前后进行的近100万学生体质与健康的调查、测试与研究,所获得的有效数据表明,在高中年龄段的汉族学生的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如50米跑、1000米跑(男生)、800米跑(女生)、立定跳远、引体向上(男生)、斜身引体(女生)等项目的指标,除个别项目略呈平稳的下降趋势外,绝大多数项目的指标都呈缓慢上升趋势。因此,抓住高中阶段的有利时机,全面地发展学生的身体素质,促进内脏机能的发展,对他们的整个人生都是十分重要的,也是为终生体育打好基础的关键时期。高中阶段要教会他们锻炼身体的方法,增进健康,提高身体素质,促进身心的健康发展,打好强身健体的基础,既保证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生活,也为未来的发展打好基础。归根到底是全面锻炼身体,树立正确的体育观,培养对体育的兴趣,养成经常锻炼身体的习惯,逐渐形成较为正确的体育价值观。因此,高中学生的体育教学,锻炼身体、增强体质仍是主要目标,这一基础的目标是不能动摇的。

(三)高中学生体育价值观的特点

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动力是什么?动力,来源于动机。学生是否喜欢上体育课,对体育课的态度如何,学习动机是推动学生积极学习的内部趋动力。高中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动机,不能否定兴趣仍然起着重要的作用。但是,他们对体育课程的学习意向、愿望、兴趣已不是他们唯一的趋动力。而且高中学生对于兴趣内涵的理解也发生了显著的变化。也可以说他们的体育价值观有了“转变”。如果把体育的功能概括为生物功能、心理功能和社会功能,高中学生的价值观是与其功能相对应的。而且逐渐地从比较单纯地追求兴趣的心理满足,向比较理性的、为了实现体育的生理的和社会的功能转化。

学生体育价值观的内涵及其分类,可作下列表述:

心理价值观:追求和满足自己的心理要求,寻求和

│享受体育的乐趣,把兴趣、爱好作为

│自己参加体育活动的主要趋动力。

│生物价值观:把体育活动作为锻炼身体的一种手段

│,追求锻炼身体的实效性,认为生命

学生的│在于运动,把改善身体健康状况、增

体育价值观〈强体质作为参加体育锻炼的趋动力。

│社会价值观:加强对参加体育锻炼的理性认识,并

│且与个人的幸福、未来事业的发展和

│社会责任相联系,把服务于集体、社

│会、国家相联系,责任感和荣誉感成

为参加体育锻炼的主要趋动力。

把学生体育价值观这样分类,不表明它们之间是截然分开的。特别是兴趣对各级学校的学生,都是他们积极参与体育活动的主要动机之一。但是,对体育的兴趣有直接的兴趣和间接的兴趣。直接的兴趣是学生在体育的学习锻炼中,通过参加丰富的体育活动内容,追求体育成绩和竞争中获得的。而间接的兴趣则是学习目的明确、把参加体育锻炼作为达到身心发展目标的自觉活动。这种兴趣是必要的,而对高中学生来说,间接的兴趣逐渐得到升华。如果说初中以下学生体育价值观,是以满足心理的价值为主要倾向,而高中学生生物的、社会的价值观则逐步成为主要倾向。这里讲的只是一种“倾向”性,而不否认几种价值观的融合兼顾性。特别是兴趣几乎是伴随人们终生参加体育锻炼的动机之一。

高中学生与初中以下的学生不同,要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体育观,提高他们的体育意识,是体育课程的重要目标之一。高中学生的体育与成年体育、康复体育、竞技体育和单纯的娱乐体育也不相同,他们仍然需要用多种多样的体育手段与方法全面锻炼他们的身体,促进他们身心的全面发展,这也是高层次的基础教育在体育课程、教材和教学中的体现。

(四)普通高中的“普通”性,决定了它的“基础”性

普通高中的体育课程,不仅与竞技体育中的运动训练不同,而且与职业中等技术学校的体育课程也不相同。高中体育课的课程目标、教学内容是否具有“普通性”和基础性?回答应当是肯定的,而且这种普通性与其它学科相比较,更具有其现实性。因为体育课程既是学科课程之一,又具有普遍性,其目标的内涵具有教育目标的基础性,与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具有直接的、主要的关系。不论学生未来的去向如何,都必须具有强健的体魄和通过体育的教育活动所获得的相关素质。即使有少数高中学生,把体育作为未来的一种职业,毕业后希望自己成为一位优秀运动员、教练员、体育教师或体育的管理人员,但是就学生的学习而论,也必须在学好基础课程的前提下,因材施教,通过各种途径发挥自己的特长。不能把普通的体育课,改成某一运动项目的运动训练。将来不论做任何事情,包括做一位体育的专业人才,都必须打好思想、科学文化和身体素质的基础。即使是运动技术的提高,也必须在身体素质全面提高的基础上才能发展与提高。这里还必须强调指出,不经过科学选材、增加训练时间、强化训练、提供多种特殊的条件,只是通过体育课是不可能培养出专业运动员的。

(五)基础教育与学科发展的关系

课程教材必须反映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和新学科的知识,体育课程教材也不例外。但是,教材内容的发展与更新,也必须体现基础教育的特点和教材相对稳定的特点。体育,就社会文化的一部分而论,它既是一个传统的概念,又是一个欣欣向荣不断发展的事业。新的体育项目不断增加,健身方法也不断增加并向科学化发展。但是,作为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的体育,特别是学生必修课程中的体育教材内容,是不能完全与社会文化体育相提并论的。竞技体育的项目层出不穷,新的竞技项目,作为文化是一回事,作为教材内容又是另一回事。例如,拳击运动,特别是女子拳击以及散打等项目,搏击剧烈,最容易伤害身体,不符合高中体育教学目标。这类的运动项目对学生既无强身健体的价值又无教育意义的项目,绝对不宜选入普通高中的课程教材。但是,新的体育思想和有关强身健体的研究成果,则必须在体育教材内容中有所反映。例如,不顾学生的具体情况,过分要求学生达到某种不切实际的目标,或无氧锻炼的时间过长等,科学已证明对青少年的身体锻炼不仅是无益的,而且是有害的;而有氧锻炼对改善人体健康,增强体质是非常有益的。因此在高中体育教材的构建中就必须予以充分的重视,体现基础性和科学性。

(六)高中的基础教育是义务教育后“高层次”的基础教育

在论证了高中体育的基础性的同时,还必须明确高中的基础教育性质与初中是不完全相同的,它是九年义务教育后的“高层次”的基础教育。它具有以下一些特点:

1.普通高中的办学任务和培养目标与义务教育不完全相同

就体育课程和体育教学的目标而言,在与初中体育的目标相衔接,继续锻炼学生身体,增强体质,学习体育知识技能,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等几个方面都提高了要求。例如,在身体锻炼方面,从初中强调促进学生的正常生长发育,改善健康状况为重点,向培养强壮型体魄,提高力量、耐力等身体素质方面转化。特别是要加强正确的体育价值观的教育,强化体育意识的培养,使学生养成积极、自觉参加体育锻炼的习惯,把锻炼好身体作为自己的社会责任。并且在体育学科能力方面有较大的提高,即具有自学、自练、自我调控、自我设计锻炼计划、自我检测和评价体质状况能力等。

高中学生应具有与高中教育阶段相适应的体育运动文化和体育卫生保健的知识水平。

2.体育教材内容的层次提高了

高中学生的课程,有的是采用小循环排列的,作为课程的学科名称是相同的,但具体的内容和难度、高度却不相同。甚至个别科目的内容也是相同的,但知识的深度、广度却不相同。体育教材的内容,从运动项目和身体锻炼的手段名称来看,大体都是相同的。例如,初中有田径、体操、球类、民族传统体育、韵律操和舞蹈等,普通高中几乎都重新开设,继续学习、锻炼,但是其动作的难度、定量要求、熟练程度、技术和战术(如球类教材)都有较大的提高。其中较大的差别是加大了学生对教材的选择性。在坚持面向全体学生的同时,更加注意因材施教,发展学生的特长。

3.办学模式的改革与变化

高中的办学模式与初中有所不同,普通高中的办学模式正在从比较单一的升学预备教育模式,逐步实现普通高中办学模式的多样化。例如,一部分普通高中可以升学预备教育为主,有所侧重地为学生升入高一级学校打下坚实的基础,为高等学校输送合格的新生;一部分普通高中,通过分流,办成兼有为升学和就业两种预备教育的学校;还可以试办以就业预备教育为主的学校;为了适应社会的需要和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还可以办一些特色学校。

新大纲与高中各种不同办学模式的关系如何呢?首先不论是哪一种办学模式,都必须重视体育,体育课程是任何一种办学模式必修的基础课程之一,并保证贯彻执行新大纲的内容和规定。如果办具有体育特色的学校或班,在使用新大纲时,应相应地有所变化。由于升学和就业的去向不同,在完成新大纲基本要求的同时,在限选和任选教材的授课时数和有关的规定范围方面可灵活使用。

4.为学生主动性和创造性地学习提供了条件

高中学生对体育运动文化的渴求,新的体育思想、内容和方法的探索,都比初中学生强烈得多。高中学生的“高层次”,表现在体育教学的内容、方法等方面,更加强调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增加了由学生自己组织练习,自我创造、创编锻炼内容,并将学生在课堂上的创造性的学习,作为评价教学质量的依据之一。

5.增加娱乐性和有利于社会交往的内容

高中学生接近成人,他们通过体育的手段作为社会交往,加强人际关系的可能性大为加强。在体育教材内容中,除丰富了韵律操和舞蹈内容外,拓宽了任选的教材内容和有关体育文化娱乐的运动项目。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这样结论:普通高级中学《体育教学大纲》,同各科教学大纲一样,是义务教育后的高层次的基础教育性质的一门学科的大纲。因此,它所确定的体育教学目标、教材内容、教学模式、教学评估指标体系等,都反映了它的基础性和高层次性,既要与义务教育相衔接,又要在初中的基础上提高要求。新大纲还是一本试验大纲,经过试验,总结经验,修改提高,将在下个世纪开始使用。它是一项跨世纪的工程,也是编写体育试验教材的依据,上好体育试验课的依据,管理和检查体育教学试验工作的依据和评估体育教学试验结果的依据。

二、确立普通高级中学体育教学目的的理论依据

《九年义务教育体育大纲》,提出了“一个目的和三项基本任务”。这次新制订的高中大纲,没有用目的和任务两个层次,而是只用了“体育目的”一个层次。这里的体育目的包含的三个内容基本精神,大体与《九年义务教育体育大纲》的“三项基本任务”相类似。但除了相关内容的层次不同外,其立意也不完全相同。怎样理解目的、目标、任务、目标体系的相互关系及其内涵,要进行必要的辩析。

目的和目标,英文都是goal,外文中它们之间并无明显的差别。在我国的汉语中,也是同义的成分大于差异部分,只是在使用时由于语言环境和表述内容的习惯等不同有所差异。在汉语词典中把目的释为:“想要达到的地点、境地,想要获得的结果。”而目标则释为:“想要达到的境地或标准。”习惯上认为目的带有最终的意思,而目标则带有层次性、阶段性,如总目标、分目标等。在心理学词典里,把目的释为“行动所要达到的结果”,目标则是“行为所需达到的目的”。两者都是刺激(或称激发)人们为之努力争取达到或追求某种结果的趋动力。

高中《体育教学大纲》规定的体育教学目的,未用体育教学目标,既有词语上的考虑,认为这里规定的体育教学目的带有整体性、终端性和自上而下的规定性,又有与其它各学科教学大纲的一致性的考虑。

关于高中体育教学目的确定的理论和结合实际的问题,笔者体会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研究:

(一)确定高中体育教学目的要根据社会需要、学科特点和学生发展的“三个基本要素”

体育在学校不论从教育方针的角度,还是作为一个学科,其教育教学目的的确定一定要根据社会的需要、学科的特点和学生的发展这三个要素。但是,在确定高中学生体育教学目标时,认识也并不是完全一致的。例如,体育作为一门学科教育,要不要反映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把社会主义教育、爱国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作为教育目的的内容?增强体质是不是体育教学目的的学科特点之一,应放在突出的位置上?体育是国家规定的必修课程之一,是按照自己的学科体系进行教学,还是只要按学生自己的需要“活动起来就行了”等,这些问题都需要认真地进行研究。特别是近些年来,对学校体育功能的开发与讨论有很大的发展。学校体育功能的讨论,特别是关于多功能论和为主论的讨论。这些都关系到如何确定高中体育教学目标的问题。

在体育教学目的(也可以作为目标)的讨论中,都认为体育教学的目的应当是包括与体育功能相关的多种目标,但又都认为应有所侧重,如:

以改善健康,增强体质为主的目标;

以学习和掌握体育知识技能为主的目标;

以对学生进行竞技教育,提高运动水平,为国家输送运动员为主的目标;

以使学生得到快乐,满足娱乐心理,享受体育乐趣为主的目标;

以培养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主动性、积极性,经常锻炼身体的良好习惯为主的目标;

以学生终生体育为主的目标;

以学习和提高体育的文化素养,培养竞技意识为主的目标;

以促进学生的智力发展,培养优良品德,进行思想教育为主要目标;

以身体活动为手段,以锻炼身体改善健康状况,增强体质为主要特征,促进学生(生理和心理健康)身心发展,达到育人为主要目标;等等。

我们在研究和讨论这些问题时,必须树立教育的整体观,把学校体育放到教育的范畴,充分体现体育的学科特点,并且根据学科特点研究和论证体育教学的目标。提出的这些目标,尽管有的过分强调为主论,不免有些偏颇,但一般都应是普通教育中的体育教学目标之一。目标的提出只是实现目标的一种愿望和要求,如果选用的教材内容、教学手段与方法得当,符合实际,经过师生的共同努力,就可以把可能性变成现实性。但是,如何把可能性变成现实性,是受多种条件制约的,而且也不可能“一次完成”。应当辩证地考虑和研究这些问题,既不能单一化,也不能绝对化,同样也不能把目标的内涵无限度地泛化。应当抓住育人的总目标,分阶段、分层次,从学科特点和学生的实际出发,通过体育教学(或整个学校体育)的特殊性教育、教学过程,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其别是通过身体的活动和锻炼的过程,达到改进学生健康状况(包括心理健康)、增强体质的目标,体现学科的特点,最终达到育人的总目标,为提高整个国民素质做出应有的贡献。

(二)确定高中体育教学目的的法规依据

我国的教育方针是: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依据教育方针和普通高中的性质和教育目的,在普通高中《课程计划》中,提出了四项培养目标,这四项目标涵盖了各个教学科目的教育、教学目的。其中第三项目标是:使学生具有健康的体魄和身心保健的能力,具有健康的审美情操和初步的审美能力。具有良好的意志品质,一定的应变能力和待人诚信友善、处世积极乐观的情感。

这一项是特指体育目标的,目的在于强调使学生具有健康的体魄和身心的发展与保健的能力。

(三)确定高中体育教学目的是从我国实际出发的

编订高中《体育教学大纲》和确定体育教学目的,必须从我国的实际出发,反映我国普通高中的实际情况,反映我国的学校、教师、学生的实际。特别要体现社会主义中国的实际。具体情况主要表现在:

1.全国有高级中学3278所,完全中学有10713所,总计高中学生713万人。普通高中绝大部分办在县城或镇上,县高中或县城的两级中学,相当一部分是县重点中学或省重点中学。

2.全国在校高中任教的体育教师31210人,达到大学本科的教师1473人,占36.7%,其中大部分学过体育专业。一般能做到按体育课堂常规教学,上体育课。

3.在全国高中学生713万人中,男生428万人,女生285万人,大体男生占60%,女生占40%。男生略多于女生,每班学生在40~60之间。学生平均年龄集中在16~19岁之间。据1996年学生体质测试,高中学生生长发育正常,健康状况一般较好,身体素质总体上逐步有所提高,唯耐力素质相对较差。运动能力和水平,一般学生与尖子运动员反差较大。学生的体育意识和体育文化素养,比初中有所提高,体育的社会价值观有所加强。更加重视自身的健康,逐步认识到强健的体魄对个人、国家、社会的重要性。同时不再满足于一般的体育活动,更加重视体育的理性和身体锻炼的实效性。对体育的技术动作要求有一定的难度,对个人以及团体间的竞争意识和参与的欲求加强了,关心体育比赛及技艺的欣赏,崇拜体育明星,有的受社会和体育大赛的影响成为所谓“体育迷或球迷”。特别值得重视的是近年来在高中女生中形成一股足球热和崇拜足球名星的倾向。

4.高中的体育场地、器材一般都比较好,大部分有200米跑道的运动场,体育器材一般都能达到国家教委提出的体育器材设备目录要求的标准。

以上这些实际情况,对贯彻普通高中《体育教学大纲》,改革体育教学,提高体育教学质量,提供了有利的条件。但是,由于受追求升学率和应试教育的影响,高中学生的体育,特别是高三毕业班,往往把学生的体育不能摆到应有的位置,甚至有的人把学生学习文化知识(实际上体育也是文化知识的一部分),准备升学高考与学生参加体育锻炼对立起来。只看到时间是常数的一面,担心学生参加体育锻炼占用了学习的时间,而不懂得或认识不到学生按规定上好体育课,参加必要的体育活动,不仅可以改善学生的健康状况,体质得到增强,保证有效的学习,而且体育也是学生应具有的文化知识。参加体育锻炼对于开发学生的智力,培养创造精神和发展个性,培养坚强的性格和顽强的意志品质都大有裨益。学生参加了体育活动不仅不会影响文化课的学习,相反会促进学生的学习。事实已经证明,假设每天以8小时学习为限,如果参加1小时体育锻炼,会获得8-1>8(学习效率而言)的实际效益。在学生的体育课本里,必须在理性上使学生提高认识,在实践上运用有效的内容与方法,切实达到这一目标。

在确立我国普通高中体育教学目的时,是从我国的历史和文化的背景,特别是我国现实的发展出发的。不考虑这些特点,盲目地照抄外国的东西,就会脱离我国实际,是不可行的,也是不科学的。

教学体系论文篇2

3“双师型”师资力量的不完备现有的实践课程教师大多是由校内的理论课专业教师或实习老师协助来完成,有的教师教学是从课本上学习来的,他们的教学内容往往不能与实际工作过程接轨,进而出现理论与实践二者不能有效结合的问题。有时学校会启用校企合作中聘任的企业人员,他们的教学能力还有待于提高。现在大多数的中职学校都存在这种问题,这是中国传统教育体制的弊端,在新的教育教学体系下,这种问题不应再发生。

二多层次教学体系的建立

1协调好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的比例要建立多层次的教育体系,就要协调好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的比例,在不影响理论课程的基础上,增加实践类课程的上课频率,使学生可以将理论课与实践课相融合,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来消化理论知识,进而达到更好地学习效果。这样对于中职学校的学生来讲,无疑是一个提升他们动手能力的好机会。

2必要的理论课程完成后安排更多更加完善的后续训练要建立多层次的教育体系,就要为学生安排更加完善的后续训练。要给学生安排更多的校内外实际岗位实习。必要设置一个综合性实践内容贯穿课程始终,注意与先修课程的呼应,增强课程之间的关联度。可以使用教学案例,让学生通过案例的分析,结合各章的知识点,实现理论与实践的融合,既可有效覆盖课程的重难点,又接近园林专业的实际需要,使学生了解园林设计的各阶段任务与工作,掌握各个阶段的设计方法,充分激发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3.3制定专业的系统的考核机制要建立多层次的教育体制,就要制定更加专业的系统的考核机制。中等职业学校的办学理念应是“以就业为导向”去培养学生。那么考试的考核机制也要向这方面倾斜,所以考试应重视对实践能力的考核。由纸质试卷考试方式向真正的实际操作进行转变,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才能有更加好的未来发展。考核过程中设计综合素质考评方案,强调过程考核,发挥评价体系应有的指导作用。这种更加新颖的考试机制并不拘泥于考试卷,多样的考试形式也更加能被学生所接受,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用多样的考试形式对学生进行考核更加真实、更有效果。进而达到对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的全面了解,更加能够知道学生还在哪些方面有所欠缺,以至于在以后的教学中,加强对这些知识与技能的教学。

4增加更多的师资力量投入到实践教学当中去要建立多层次的教育体制,就要增加更多的师资力量投入到实践教学当中去。对于学生教学,师资无疑是最重要的组成部分。要想教好学生,就要投入相应师资力量,只有把相应的师资和相应的教学力度提高上去,学生才会对这门课程足够的重视,进而对该门课程进行努力的学习。也许对于学生而言,这样的强制学习也许会让学生暂时反感,但是这对于他们的学习是有利的,教师就应该去这样做。那么学校就要招聘更多更好的老师,特别是既懂理论又有实践工作经历的“双师型”省、市教师,更好投入到实践教学当中去。

教学体系论文篇3

一眼科教学模式的研究现状

眼科作为临床医学的重要分支,学科内容主要包括对视觉器官相关疾病的发生、发展、预后、诊断、治疗、预防和康复。眼球拥有人体最复杂的神经结构,功能也较为复杂。眼睛为全身的重要组成部分,眼科学与其它学科有不可分割的关系,与多学科有所交叉,眼科这种独立性与交叉性学科特点使其与其它临床学科教学存在差异[4]。眼科作为一门小学科,专业性强,疾病种类复杂,治疗方式复杂,手术视野较小,操作要求精细,学生走入医学院校学习,只是为成为合格的眼科医生的第一步,所有学生毕业后都要走入临床。但从目前的形势来看,医院眼科的师资力量、设备、资源还存在很多欠缺,特别在基层医院工作的医生,没有正规的培训,很多医生都是在工作中学习提高,导致眼科医生专业技术水平还存在很多弊端,这种方式并不利于他们成为一名专业的、合格的眼科医生。

二眼科信息技术的应用

对于眼科的医生来说,眼科图像的检查结果是医疗信息技术的非常重要的一部分,眼科影响系统为眼科专家编写的一套管理系统软件,通过网络管理系统,医生们可轻松管理眼科影响检查设备及影响检查数据。眼科管理系统可以与病例系统、医院信息系统整合起来,通过眼科信息管理系统,眼科医生进行患者档案采集、存储、运输等,方便了医生的出诊流程[5]。眼科电子病例系统在临床已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医生通过网络系统对患者的信息进行电子化记录,信息内容主要包括患者的基本信息、病情、治疗方法等详细信息,整个信息内容涉及病人信息的每一个流程,在医疗中,可将信息源整合,满足医院管理及法律的需求。

三临床大数据的应用情况分析

大数据一词最早应用于企业经营、决策更积极目的的咨询,其包括大量的数据资料,多到难以通过现有的主流软件进行整合。大数据处理技术与传统数据教育现代化•2016教育现代化•2017年8月第2134期173课程与教学处理模式无明显差异,但大数据处理体积较庞大,不像传统的数据结构化数据占的比重较多,大数据往往都是非结构化数据,所以在处理大数据时需借助专业的大数据处理器进行分布式工作。并行处理器可以对数据进行一步一步的查询、分解和分析,将这些任务分配给不同的节点,提高并行处理能力。大数据技术对数据的处理主要分为映射和简化两个过程。经大数据技术的映射和简化过程,可以对大量数据进行一定的规则分割、分解计算,汇总结果。完成海量数据的并行处理。数据分解的目的是对海量数据进行分割、分割无数块的大量数据,再将大量数据送到相匹配的数据进行分析计算。数据融合是通过并行得到的结果,再通过合并、计算得到最终的结果。目前,从我国的各大医院执行的几年信息化建设来看,大部分已经完成了电子医疗信息系统的建设,各系统的收集信息是准确的,但医院的临床数据较大,所涉及部门的收集信息数据多少、系统利用是一个大问题。在这种情况临床“大数据”技术出现,临床上的“大数据”就是利用大数据技术模式来处理临床操作中的实际问题,首先通过医院现有的数据采集系统,经过数据整合至统一的数据处理模块,之后将收集到的大量临床数据,按照一定的规则进行分类,以“大数据”的服务器,并行处理机分解,发送到每个节点的计算和处理,然后根据一定的规则从大量捕捉和总结选择的数据相似的项目,通过分类和排序,将得到一个更具代表性结果。未来数字化医院发展的目标是临床大数据,是未来医疗软件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临床大数据的应用可以大大的节省人工筛选和统计信息的过程,通过临床大数据的整合与分类使临床信息更加准确和真实,数据量也能得到更大的处理。在临床教学中,大数据技术的应用可以建立一个覆盖临床系统、教学系统、科研系统的“大数据”模式产生的所有数据,该模型可用于分类眼部疾病,使医院眼科记录不仅是停留在一个病人,而是可以从更高层次的分析挖掘疾病的机制和治疗,有大量的数据支持,真的能改变过去的临床教学和研究数据的临床应用。

四基于大数据技术的眼科教学体系建设

传统的教学模式都是以教师为中心,未进入临床的学生难以获得临床资料,查找资料时需要查询多种媒介进行查询,查找各种书籍,对于有些问题需要观摩老师现场教学,由于多种原因的限制,学生能够直接接受老师现场教学的机会并不是很多,文献查阅经常会出现漏查的现象,影响到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应用临床大数据进行眼科教学可以改变传统教学模式的不足,根据大数据的分类和整理特点,学生通过大数据分类能够更方便的找到自己所需要的信息,是临床教学中心转为学生,临床大数据使学生能够查阅老师的案例,使教学内容更加丰富,更加全面,真实模拟疾病的诊治过程,进而使教学形式更加自由,教学效果更加完美。传统教学中,学生们在实习过程,经常是由1名老师带几名学生,这种教学模式比较单一,每一位教师只能从自己擅长的工作教授学生一些知识,不符合学生全面发展的要求,在此过程中需要老师认真讲解,学生耐心听讲,需要很长时间及精力去学习。临床大数据教学模式的变革,完全改变了传统的老师带学生的模式。基于临床大数据教学模式变革,实现了学生多角度的病例诊断与治疗信息的查询,学习时间不再受到限制,学生可以随时随地的查新自己需要的临床资料,即便老师不在身边学生也可自主的学习,通过大数据学生还可学到其他眼科方向的专家诊断的案例,能够获得更加全面的知识,使学生真正做到全面发展。通过大数据,我们可以对不同时间、不同数据进行分类整合,根据整合结果进行资料查询。例如在以往的工作中,我们对眼科患者发生医院性感染原因、机率等相关情况进行分析时,往往是根据患者临床症状及临床大夫的多年临床经验进行主观的判断。通过临床大数据中可调出患者微生物培养结果,医生可根据此结果进行诊断。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通过对临床大数据进一步查询,能够更加深刻的对当时临床医生的诊断进行分析。通过大数据还可对眼科疾病进行分类、整合,利于学生独自调取患者的完整信息,也可查询某一类病症的信息,方便学生更加全面的接触到医院的相关信息,使教学内容更加全面。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随着眼科相关的眼科信息技术(Informationtechnology,IT)系统不断优化,“大数据”将会越来越广泛的被应用于临床,利于对眼科传统教学模式进行改革。眼科临床大数据的眼科信息技术系统应用于眼科临床教学中,利于培养眼科专业人才,提高临床医生的专业能力与专业素养,为眼科学生、医生、专家提供大量的自主学习的信息资源。

作者:穆塔里甫 单位: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参考文献

[1]朱冉,程蕾,宋超.浅议现代技术在眼科教学中的应用[J].科技经济导刊,2016,(30):147-148.

[2]袁容娣.眼科学本科生与研究生教学体会[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6,(12):1738-1739.

教学体系论文篇4

2002年由上海交通大学牵头,联合西安交通大学、浙江大学、宁夏大学、大学等七所高校创建了以“多校合作、面向西部”为模式、“名校实时课堂”为途径、“跨校教学支持、管理系统”为依托、卫星+局域网的“天地网”远程教育技术平台为支撑的新型教育资源东西部共建共享体系,其成果获得2005年部级教学成果一等奖。该系统经过宁夏大学远程教育学院七年的运行,在帮助西部高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上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天地网”的教学支持服务体系所完成的远程网络教学质量与效果,一直是我们十分关注的问题。通过七年来对“天地网”远程教学效果的跟踪问卷调查,并对相关调查数据建立评价模型并进行量化分析,对涉及和影响教学效果因子之间的关系进行基于模糊理论的评估分析,我们找出了一些涉及远程教育共性问题的有价值结论。

二、基于模糊理论的“天地网”教学效果评估系统

(二)模糊评估理论简述

模糊数学是研究和处理模糊现象的科学,它揭示的是客观事物之间差异的中介过渡性引起的划分上的一种不确定性。而目前我国涉及到远程教育教学效果的评价方案都是明显的非线性系统,也是明显的模糊系统。将模糊评价理论应用于远程教育教学效果的评价之中,一方面可以利用它的模糊推理功能,适应远程教育教学效果评估本身的模糊化特征;另一方面可以把通常凭感性经验评价远程教育教学效果的过程转变为具体量化数据参数模糊信息处理过程,提高了评估的科学化和智能化水平,使得评估结果更加公平而合理。

现在,利用模糊数学建立“天地网”远程教育教学效果综合评价数学模型。

设论域U:{u,u,…,tl,}为评价指标或者评价因素的集合;设V={v。,v,…,v}为评价等级的集合,每一个评价对象确定了从u到V的模糊关系R,它是一个矩阵:

这个模糊关系矩阵,尚不能对评估对象做出完全评价,我们引入U上的一个模糊集合A,称为权重分配集或者权重。

同时引入V上的一个模糊集合B,称为决策集或者评价集。

令:B=A口R

式中:“口”是运算符号,这种算法,简记M。称上式为模糊变换,A为输入,B为输出。如果R已知。由输入,输出中任意一个可以求出另一个。A值采用超标加权法计算得出。B的求法,可以采用下列步骤:

B=A口R

将B值按其大小顺序排列,即可确定影响“天地网”远程教育教学效果因素的综合评价值。

(二)“天地网”远程教学效果评价要素

1.对学习者的评价

学习者是学习的主体。“天地网”远程教学的学习者是在校大学生;教学的主要目的是为大学生提供网络学习的途径、东部著名高校的教学资源和学习方法。通过评价一方面真正了解学习者学习过程,另一方面对网络学习效果做出评价和反馈。具体包括四个方面:

——网络交互程度:网络学习最大的弱点就是缺乏教师与学习者的直接沟通,使学习者产生孤独感。所以“天地网”系统,采用BBS,网上论坛,E—mail,辅导老师面授等形式来加强与学习者的沟通。

——网络置疑情况:在远距离的网络学习中通过置疑,学习者可以更加深入的了解学习的主题。置疑内容主要包括:请教问题数量,浏览问题解决的次数以及提供解决问题方案的次数,这些信息反映了学习者对所学知识理解程度和主动学习的参数。

——网络资源利用:学习者利用丰富的课程资源和互联网资源进行学习是远程教学的一大优势。课程资源包括网络教学平台及其相关的问题资源和电子图书馆等;互联网资源包括利用浏览器和网络搜索引擎来浏览和查询网络资源。

——作业和考试:平时作业的布置和批阅是根据学习者作业完成情况,了解其平时对课程知识点的掌握状况;而考试则是对学习者网络学习情况的阶段性测试和评价。评价系统将根据作业和考试结果的反馈,对学习者下一步的学习提出改进意见。

2.对教师的评价

在远程网络教学环境下,教师的角色不同于传统课堂教学的教师角色。网络教学中的教师成为学习者学习的讲授和辅导者,而非知识信息的直接传递者,知识信息的传递是由网络来完成的。网络教学的方式可以是同步,也可以是异步;教师也可分为外地的主讲教师和本地辅导教师;学习者学习的场合也不仅仅限定在教室里。所以对远程网络教学的教师的评价,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教学活动的组织:教师在网络教学活动中要及时规范和调整学习者的学习行为。在同步网络教学中,要对教学内容的科学性,表述的严谨性,远程传输后的效果都要有明确的要求。异步网络教学,则主要对传输的课件质量、格式和播出效果要严格把关。

——师生的交互程度:远程网络教学,必须高度重视教师和学习者之问,学习者和学习者之问的互动和交流,否则学习者会产生孤独感,让网络教学变得被动与单向沟通,从而使学习者丧失学习信心和学习兴趣。网络交互和沟通方式主要有:远程课堂适时交流;教学论坛相互交流;E—mail提出问题和回答问题;辅导教师面授;远程视频讨论等形式。

——学习材料的提供:远程网络教学中,教师要负责上载相关课程的有效辅助学习资源和学习指南;如参考文献,教学参考书、网络搜索关键词以及相关课程信息等。据此,评估系统可以掌握教师对教学内容的把握和知识更新程度,同时也了解教师对学习者需要信息的提供程度。

——学习者学习和考试成绩:由学生的作业成绩,平时测验成绩和考试成绩组成,这是对教师网络教学效果进行评价的指标之一,但不能看成是唯一的评价标准。

3.对教学内容的评价

远程网络教学内容是一个广义的概念,不仅仅指教师提供的网络教学课件,还包括教师提供的教学辅助资料和互联网资料。对课件的评价包括:内容和质量;结构和导航;练习和反馈系统;师生交互系统四个方面。

——内容和质量:评价要点是:课件的教学目标是否清晰;是否适合远程网络教学;能否能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并引起深度讨论;课件内容是否更新及时。我们把学习者点播课件的次数和频率作为评判的数量指标。

——结构和导航:评价要点是:教学导航设计是否合理;页面链接和使用是否方便;具有学习记录和时间统计;有引航功能,不至于学习者迷航。

——练习和反馈:课件中的练习设计有助于学习者知识技能是拓展与积累,学习态度与情感的改进和培养,通过对练习反馈信息的分析,可以帮助教师改进教学并使学习者得到激励。

——教师与学习者的交互:师生在教学活动中通过多种媒体的及时交互,能帮助教师提高教学水平,也能使学习者对学习重点和难点有更深刻的理解。评价系统把师生交互的参与度进行统计。

4.对教学支撑平台和教学服务体系的评价

对于远程网络教学来说,教学支撑平台和教学服务系统对网络教学的影响虽然是非直接的,但对教师的教和学习者的学也是非常重要的。具体评价方内容有四个方面:平台的技术系统;平台的教学系统;对教师提供的服务;对学生提供的服务。

——平台的技术系统:即网络学习平台本身,是为远程网络教学活动提供的技术平台,平台的安全性、数据传递可靠性和稳定性都十分重要。此外,对用户信息的保密,对教学数据的及时备份也要引起重视。

——平台的教学系统:“天地网”系统提供了功能相当完善的网络教学支撑平台,我院建立比较完善的教学管理机制,有专职技术人员负责对平台管理和维护,保证远程网络教学的安全稳定运行,并对教师和学生提供教学平台的使用指南。

——对教师提供的服务:系统提供给教师进行教学设计和教学策略的资料和模板;提供便于教师组织教学活动和师生交互的技术支持;为教师提供评价学生与系统的可参考的量化标准。

——对学生提供的支持:提供教学平台的使用指南;提供学习者学习方法的建议;采用技术措施保证学生与教师和其他学习者的交互与沟通;为学习者的实践活动与问题解决提供技术支持;提供学习者自我评价和测试的参考量规。

三、评价过程

“天地网”远程教学效果的评价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尽管对各种评价的要素的评价方式有所不同,但都经过评价前准备、评价的实施、数据处理和信息的反馈四个阶段。

(一)评价前准备

首先确定参与教学评价的对象和评价目标。其次选择评价信息来源和信息处理方法。信息来源有系统量化评价指标,评价量表,教学活动日志,信息反馈记录等。最后依据模糊评价的模型,生成调查问卷库,评价项目库和指标体系库,其中评价项目库和指标体系库是在专家的参与和组织下建立起来的,包括了评价者、评价对象、评价类别、评价内容、评价项目和权重。

(二)评价实施

“天地网”远程教学效果评价是通过网络测试完成的,在教学平台上向学习者测评表,说明测评的填写标准和规则并规定提交时间。及时获取评价信息,去除无效信息,进行误差诊断,确定此次评价的有效性。

(三)数据处理

数据处理依据模糊评估的数学模型,对收回的测评表的评估信息,利用计算机编程进行数据处理并分析处理后的信息,进行归纳判断,形成综合评估意见得出总结性的评价结论。其中,评价结论包括:对学习者表现的评价、劝告和指导性意见;对教师表现的评价、劝告和指导性意见;对日常教学规则和教学活动的评价、补救措施,对教学平台和过程的补救措施;对教学内容的改进意见和补救措施。总结性的评价结论要包括对教师和学习者的选择性决策。

(四)评估信息反馈

教学体系论文篇5

(二)我校的“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为中职医学检验技术专业教学体系改革提供了的契机

我校是教育部批示的“第二批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校建设”学校,医学检验技术专业是示范校建设中的重点建设专业。在为期2年的示范校建设中,已为我校中职医学检验技术专业搭建了校企合作培养人才的平台,同时也为中职医学检验技术专业教学体系提供了“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契机。

二、对“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改革教学体系的行动研究

(一)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促进了产教融合,为构建并实施工学结合教学体系提供了保障

我校根据市场对中职医学检验技术人才的需求调研,成立了由学校、院或企的学科带头人、检验专家、骨干教师或技术骨干组成的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共同制定了我校中职医学检验专业“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方案并进行实施,与省内外共60多家包括医院、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中心血站、检验试剂厂等检验检疫机构建立了临床教学基地与实习实训基地,提供了具有先进检测技术和仪器设备的实践教学环境。

(二)校企合作,构建了我校中职医学检验技术专业以“能力为本位”的“3445”工学结合教学体系(“三级理论教学体系、四级实践教学体系”

“四级学生素质教育体系”“五项教学评估体系”),提高了教育教学质量。

1.以培养职业岗位能力为主线,工学结合,构建了“三级理论教学体系、四级实践教学体系”提升学生的职业技能。

传统的课程设置追求理论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忽视了实践技能课程,使医学检验技术专业课程教学发展严重滞后于临床医学检验技术的快速发展。我校根据近几年中职医学检验技术毕业生的岗位职业能力分析,以培养岗位职业能力为目标改革了传统的课程设置。

2.以就业岗位为切入点,将四级素质教育(“思想道德素质、人文素质、身心素质、业务素质”)贯穿于三级理论教学与四级实践教学体系中,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

我校依据企业要求和学生实际,将思想道德素质、人文素质、业务素质、身心素质四个方面培养贯穿于理论与实践教学中,有效地将企业文化融入育人环境,引导广大学生积极向上,将学生的素质教育贯穿于人才培养方案中,使学生在三年的学习中专业素质的全面提高。

3.构建“五项教学评估体系”,促进教师教学能力与实践操作能力的提高,从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五项教学评估体系”包括教学检查与听课、教学督导、考试管理、学生评教、院(企)评价五项,一方面,此评价体系便于学校掌握教师的教学情况,及时解决一些突出问题;另一方面,教师本人也可以查阅学生及院企行家对自己评价的结果及所提出的建议或意见,以便改进教学,促进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4.校企合作,共建一支由企业骨干、学校专业带头人及骨干教师组成的“双师型”教学团队,能有效实施“四级实践教学”,提高学生职业岗位能力。

我校过去的医学检验技术专业课程教学多数由医疗专业毕业的教师承担,而且又缺乏长期的临床实践经验,所以对医学检验技术专业课程缺乏连贯性与整体性认知,仅凭个人的教育理念和教材内容实施教学,导致与临床工作任务明显脱节,不利于学生职业岗位能力的培养。改革为由企业骨干、学校专业带头人及骨干教师组成的“双师型”教学团队,能促使我校专业教师实践能力的提高,从而提高教学质量,进行提高学生职业岗位能力。

5.校企合作,共同开发让学生能感觉到“学有所用”的“工学结合”校本教材与实训教材,以激发学生兴趣,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近几年,由于生源质量下降,给医学检验技术专业的课程教学带来很大的难度。我校根据学生实际及岗位职业能力分析,遵循“必需、够用”的原则开发了医学检验技术专业的校本与实训教材,教学内容“贴近岗位、贴近生活、贴近社会”,让学生充分体会到“学有所用”,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学会了“学会所用”,从而提高的教学质量。

教学体系论文篇6

一.教学主体的确定

主体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强调的是在教育过程中促进人的发展,反映在课堂教学中是培养学生具有主体精神、创造性地学习,充分发挥和发展其主体性。

那么,语文教师和学生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关系究竟该如何呢?

从教学论的角度来看,教师和学生同是教学活动的承担者和参与者,二者的区别只在于:一是“教授主体”,一是“学习主体”,教授行为和学习行为分别构成教学过程的两翼,分别为实现课堂教学目标发挥着不同的作用。尽管学生的主体意识的确立和主体行为的养成不能自发而就,需要教师的引发和指导,但教师的这种“教授主体”也只能通过学生的“主体意识”和“主体行为”发挥效用。另外,学生的主体行为对教师具有能动作用,这一作用形成了教师发挥主体作用、提高教学水平和自身素质的动力。

可是由于多方面的原因,日前的中学语文教学在教学方法上普遍存在着“以教师为中心、以教科书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的状况,集中表现为“三多三少”:一是教师讲得太多,而学生读得少,写得少。不少教师认为我不讲你就不懂,其实多数时候并不是这样。教师讲得过多,必然占用学生阅读和写作的时间,而学生语文能力的形成,没有一定量的积累是不行的。有一定量的积累,才能形成语感,才会有丰富的语言材料,写作时才会“为有源头活水来”,只着眼于个别“范例”的咀嚼显然是不够的。二是教师讲课时分析太多,而对学生掌握语文学习的方法、养成良好的自学习惯所做的指导太少。三是学生做作业的时间太多,而用于课外阅读、写作及开展语文实践活动的机会太少。结果是教师教学效率低下,学生课业负担过重,学生对语文学习失去了兴趣。

针对这样的现状,我觉得在现代语文课堂教学中最关键是要确立“以学生为学习主体而以老师的教授主体为辅”的相互关系,当务之急是要让学生真正地成为学习的主体,语文课堂的主人。

二.发展“教学相长论”,实施语文主体性教育

1.中国教育史上的“教学相长论”溯源

孔子办学主张教学相长,提倡师生之间相互切磋,共同讨论。一部《论语》就记载了大量师生之间互相讨论问答的情况。《论语.学而》上记载子贡请教孔子说:“穷人能不谄媚人,富人能不骄,如何?”孔子说:“这也算不错了。但不如穷而能乐道,富而知好礼,这就更好了。”子贡于是说:“《诗经》上说‘如切如磋,如琢如磨’不就是这个意思么?”孔子说:“赐呀!像这样,才可与你谈《诗》了。”由此可见,孔子与他的弟子们在教学上是互相取长补短的。孔子认为只有师生之间互相启发,才是最好的教学方法。在师生关系上孔子主张民主、平等,有一种较为开放的心态,这也正是孔子办学的成功之处。

在中国古代的最早的伟大的教育家孔子那里,他对于教育的目的与功能的定位,原本就十分注重学生在智、仁、勇等诸种基本素质上的提高,以求使他们达到“君子儒”的水平。

2.如何实施语文主体性教育

(1)教师要摆正姿态,促进师生共同成长

在现代语文课堂教学活动中,师生进行着知识的交流,心灵的沟通。教师在向学生传授知识、展示自己的思维模式及获取知识的方法的同时,还自觉或不自觉地以自己的动作、语言风格、气质风度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当然学生也以自己的认识、态度和情绪影响着教师。这种互动关系是一种动力,其优劣决定着课堂教学质量的高低。过去人们常把教师比作红烛,“燃烧了自己,照亮了别人”,从而激发了教师的自豪感,但同时也滋生了“教师吃亏论”。其实,教师在教育学生的活动中“无亏可吃”,学生是教师的一面镜子,教师从中照见了自己,进而也从学生身上汲取了营养,丰富和完善了自己。在课堂教学活动中,一旦师生之间在认知、情感及价值取向方面有了冲突,教师一方居高临下,凌驾于课堂之上,其教学过程虽在进行但其效率却不高,更不能奢谈什么师生共同成长了。

(2)加强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多边联系,促进学生潜能的发展

从社会学角度看,课堂是一个特殊的社会交往场所,师生的交往伴随着教学活动过程的始终,二者都是交往主体。二者主体交往是目的型的,其交往的信息内容、交往的媒体、交往的组织形式和具体场景,不仅受师生身心特点制约,而且受教学目的制约。教学目的是培养目标的体现,反映着社会对课堂教学的要求。二者主体交往也应该是民主型的,都是具有独立人格的交往参与者,需要自立自尊、互相理解、互相尊重。如果双方有一方过分强调自己的“主体地位”,强调自己的自由发展,而置社会制约、集体影响、他人利益不顾,都将导致交往的解体。传统教学论忽视学生个人与群体之间的交往,甚至视课堂上学生与学生的正常交往为一种消极的破坏力量而加以扼制,而实际上它们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同龄人之间的信息交流、心理沟通更具相容性、可接受性,更易积淀和内化。现代心理学研究认为,课堂教学有三种学习情境:合作、竞争和个人学习,目前教师在指导学生的合作学习方面做得还不够,还有很大的潜能。

总之,课堂教学中师生之间的关系是“二者主体”之间的正向、互动的关系,课堂教学活动的实质则足充分利用这种关系,挖掘学生的潜能、促进其个性的良好发展,培育其为现代社会所需的新型人才的教育活动。

(3)学生要有意识地主动发挥学习主体的作用

要达到这一点,首先要求学生不单是要适应课堂教学的场景,适应教师和同学,适应班集体,更重要的是以自己独具个性的良好的学习行为、学习品质、学习方法影响教师和同学,改变班级学习风气,完善班集体的学习规范,同时又在这一过程中,改造、提升自己的学习行为和学习品质,这种作为才能称得上是“主体”。其次要求学生要有明确的学习意识。学习活动是一种有既定目标的有意识的智力活动,要求学生对学习本身和学习活动中的“自我”有明确的认识,这包括:已有的知识水平、已掌握的学习方法、已养成的学习习惯与实际学习对象之间的关系及其优势与劣势如何等等。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品质,主要通过两条途径来实现:一是发展非智力因素,提高情商水平;二是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优化学习过程。达尔文有一句名言:“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因为学习方法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工具,自主学习品质的形成是以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为前提的。

总之,只有把课堂教学作为一种有目的、有意识、有创造性的活动来组织,学生才可能成为学习的主体,课堂的主人。

回顾我国几千年的教育史,我们不难发现,“教学相长论”不仅仅在古代教育史上发挥了它重要的作用,更在我们现在的语文教学过程中“叱咤风云”,作为中学语文教师,我们要发扬这一理论,切实施行语义主体性教育,让学生真正地成为学习的主体,语文课堂的主人。

参考文献:

教学体系论文篇7

我系以优化寝室环境为重点,以培育优良的校风、教风、学风为核心,积极建设高品位、高水平的校园文化。弘扬努力学习、刻苦拼搏的精神,促进优良学风的形成。学校结合体育学校的特点,努力建设健康向上、生动活拨、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近几年来,我系出资进百万元进行人文环境建设,努力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广大学生以系学生会为载体,组织开展了主题鲜明、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健康向上、吸引力强、富有体育特色的校园文化活动,促进了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的全面提高。体育系团委定期邀请知名专家和学者为学生开办名师讲座。

三、积极推进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体育系以系学生会为载体,开展富有体育特色的科技体育文化活动,积极推进素质教育。开展与专业理论、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相关的、与人文素质教育密切联系体育教育专业基本技能大赛,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使第一课堂的教学内容能够在第二课堂的活动中得到充分体现和延伸,使之成为培养锻炼学生基本技能与实践能力。

四、发挥管理功能,促进学风建设

我系辅导员制度,按1:200的比例为教学系部配备专职辅导员。同时也让学生参与到管理当中,让学生们感受到主人翁意识,建立学生反馈制度,自我系自2005级起每周3定为学生反馈日,当天3位主任放下所有工作专门接待学生并就学习及生活方面为学生进行解答。

五、学风建设效果明显,学生素质明显提高

广大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不断增强,课上认真听教师讲授,精神状态饱满。课外认真参加早操训练,积极参加社团活动,全面拓展自身素质,涌现出一批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校风的核心是学风。学生工作的重心就是建设优良学风,这对于实现我系“上层次、上质量、上水平”的目标,对学生的健康成长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为进一步推动我系学风建设,我系学风建设措施及效果如下:

(1)完善学生学习质量考评及奖励办法,形成激励机制。

(2)辅导员深入课堂,严肃出席率严抓三不带,即不带本、不带笔、不带书。

(3)辅导员突击查寝制度,半夜深入学生宿舍,杜绝上网包宿现象。

(4)辅导员与任课教师联系,建立课堂反馈制度,通过反馈表及时掌握学风动态。

(5)每周召开主题班,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并激发学习积极性。

(6)建立后进生档案,家长联系制度,作好后进生工作。

教学体系论文篇8

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是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核心,立德树人是职业教育的根本任务,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新时期赋予学校教育工作的新要求、新任务。青少年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要发挥课堂教学在大学生思想道德和职业道德教育中的主导作用;要把提高职业技能和培养职业精神高度融合,建设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企业文化的校园文化,在提高大学生人文素养的同时,着力提高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和劳动荣誉感,培养爱岗敬业、诚实守信的职业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素质包含专业素质与非专业素质两个方面。专业素质指人们从事社会职业活动所必备的专门知识与技能,一般由专业教育完成的。而非专业素质指除人的专门知识和技能之外的综合素质,它涵盖了观念、品格、习惯、方法、能力和非专业知识等诸多层面的内容。从作用和影响看,非专业素质更具有基础性、根本性和长远性的地位。依据学生成长成才规律和市场就业岗位的需求,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目标,应构建由职业基础、职业提升、职业发展、拓展训练四大模块组成的素质教育教学体系,并将素质教育教学体系与专业教学相融合,调整各专业教学计划。职业基础模块注重学生基本素质的培养与提高,达到社会所要求的标准。包括身心素质、思想政治素质、安全素质、英语和计算机的应用能力。职业提升模块注重学生人文素养、科学精神的提升,让学生增长文学、艺术知识,提高鉴赏能力和选择能力,培养有爱心、有情趣、心胸坦荡、光明磊落的职业人。职业发展模块注重学生就业、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专业技术知识的拓展,为学生职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拓展训练模块主要为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包括参加社会实践、社会服务、各类竞赛、社团活动和听学术讲座等。以思想政治教育、国防教育、安全稳定教育、心理健康教育、行为规范教育、学会学习教育、职业发展教育、就业指导教育、创业教育九个方面为核心内容的新的高职院校大学生素质教育教学体系,素质教育占35个学分,使素质教育教学体系重点更突出,内容更全面,核心内容更具有针对性。

三、高职院校素质教育要构建安全教育和就业教育新模式

安全教育是化解影响高校学生的安全稳定问题、预防大学生的发生、建设和谐校园的重要举措。党和国家历来都十分重视大学生的安全,始终把大学生安全、校园的稳定视为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健康发展的前提条件。加强大学生安全稳定知识教育,培养和增强大学生的安全防范意识和能力,提高大学生的自救及互助能力,使其在危难之中懂得保护自己和救助他人,对于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具有重要意义。大学生具有较强的安全意识和较多的安全知识,是大学生顺利完成学业、成功走向社会的先决条件。安全教育三年不断线是指一年级心理健康教育,一、二、三年级行为规范教育,一、二、三年级安全稳定教育。进行三年不断线的安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行为规范教育、安全稳定教育),确立了三年不断线的安全稳定知识教育为素质教育的重点之一,定期有计划、有步骤、有针对性地举行防火演练、紧急疏散等系列活动,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活动相结合。通过三年不断线安全教育的实施,增强学生安全维稳意识和文明行为的意识;提高防范各类案件、事故和抵御非法侵害行为的能力,维护他们的人身财产安全;让文明的行为规范成为了一种自觉习惯。就业教育三年不断线是指一年级职业发展教育,二、三年级就业指导教育,二、三年级创业教育。就业教育全程设计、分段教学,面向全体学生。以职业规划发展教育、就业指导教育、创业教育为主要公共必修课构建一个从入学到毕业“三年不断线”的全程化就业教育课程体系,构建了就业教育教学新方案。一年级进行职业生涯教育,帮助学生了解专业、职业,辅导职业生涯规划设计;二、三年级进行就业素养及技巧教育;二、三年级引导毕业生择业、乐业、创业。就业教育三年不断线实施,让学生转变学习观念,找到了适合自己的最有效的学习方法,提高单位时间内的学习效率,树立职业意识,能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设计最佳的职业生涯发展方案,同时提高职业综合素质及就业创业能力。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业务素质和身体素质等各个方面得到提高,就业创业核心竞争力便能得到提高。

四、高职院校素质教育要构建优秀的校园就业创业文化

中国要建设创新型社会、创新型国家,必然要重视创业教育。特别是面对大学生就业难的社会问题,就是要创造新的就业岗位,通过创业带动就业和再就业。联合国明确提出,要把创业教育纳入高等教育体系,并把创业教育作为中、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创业教育不是一定要每一个受教育者都去创建自己的企业,而主要是传授创业知识,培养创业意识与创业精神,养成创业素质,锻炼创业能力,让受教育者知道创业活动过程的内在规律以及所涉及的关键环节,可能遇到的种种问题和风险。帮助他们学习和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与途径,理性地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高职院校应从创业教育课堂文化、创业教育实践文化、创业教育物质文化、创业教育制度文化等方面着手提高学生创业素质,激发学生创业激情,提高学生创业能力,构建有高职学院特色的创业教育校园文化。开展丰富多彩的创业活动,构建创业教育实践文化。举办创业规划竞赛、科技作品竞赛,促进学生创业群体的沟通和交流,激发学生的创业热情,引导学生在活动中经受锻炼、增知识、长才干。根据高职学生特点,定期在学生尤其是毕业生中举办创业设计大赛。竞赛可根据专业特点拟定。这种比赛不同于一般专业比赛之处,在于要求参赛学生围绕一项具有市场前景的产品或服务,经过深入研究和广泛的市场调查,完成一份把产品推向市场的完整而又具体的计划报告。有意识地指导学生按创业活动的顺序逐步体验创业内容。如在教师指导下寻找经营地点、设计店面、给企业取名字、判断销售目标、讨论预算、广告策划等。

教学体系论文篇9

但是,目前,“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在实施过程中依然存在不少问题。主要表现在教学内容和方法相对滞后。教学内容依然局限在仅有的几本教科书上,在课程资源的开发上很少下功夫。尤其是面对新课改提出的新问题,比如小学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小学语文教材在课程中的地位,研究性学习、综合性学习的指导,在教学方法的指导上显得乏力。在教学方法上依然习惯于教师讲,学生听的被动局面,这种教学方法势必会造成学生思想的懒惰。走上工作岗位后,工作缺乏创新精神,缺乏创造性组织教学的意识,不愿主动自觉的去了解学生,钻研教材习惯于按照自己固有的思维模式消极处理教学问题。另外,“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课时数普遍偏少。目前高校里普遍对理论教学比较注重,但对师范生实践与教学能力培养方面投入的精力过少。比如,被认为是语文教师非常重要的教学基本功“三字一话”,在很多本科师范院校不能够得到应有的重视。造成我们的毕业生在就业竞争中,笔试遥遥领先,但面试往往出问题,不是语言不规范就是字写得太差。

正因为在教学中存在的这些问题,使“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这门最具师范特色的课程,多年来并没有发挥它应有的作用。难以适应目前基础教育改革和小学语文教学的需要。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改革落伍的教学方法,从理论教学和实践训练着手实践一套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一、夯实学科基本理论的教学方法体系

小学语文教学离不开相应的理论指导,对于即将从事小学语文教学的师范生来说,他们需要站得更高,看得更远,才能适应当前基础教育发展的趋势,才能为将来的专业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涉及的相关理论主要包括小学语文课程论、小学语文学习论、小学语文教学论、小学语文教研论、小学语文教师论、小学语文评价论等。理论范围很广。单靠规定的学时很难深刻掌握这些理论。具体采取如下教学方法。

1.自学指导。改变传统的本科课堂教学以教师讲授为主的单一教学模式,变学生被动接受知识为主动获取,教师充分利用课堂有限时间进行“导”学生利用大量课余时间进行“学”。

具体操作是:自学指导是在学生学习新内容之前,根据教材与学生实际,提出学习目标,制定自学提纲。引导学生有目的、有重点地自学思考,指导的方式可以由教师来提出问题,也可以通过自学后由学生提出问题,在课下快速阅读本节的学习内容的基础上查阅相关资料以丰富本节的内容。根据个体差异允许理解的深浅有别。

2.交流研讨。在学生通过读书、独立思考,对本节内容有了初步了解的基础上,还要通过师生的交流研讨,深入探讨相关理论知识,掌握学习的重点,突破难点。对理论的研讨可以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通过不同的课堂教学形式开展,可以采用以学为主、教师讲解为辅,成立研讨小组,组织学生合作交流讨论。也可以确定教学内容分板块、分专题的形式讨论,有条件的话也可以聘请一些小学语文教师或者该方面的名流专家一起讨论。比如在习作教学中探讨如下问题,“如何在习作教学中淡化知识的教学?”“怎样让学生爱上写作?”等作为专题进行研讨。这样不仅能有效地激发师范生对小学语文教学的感悟与思考,为专业能力的形成提供必备的理论知识和思想基础。还有助于他们将教学理论转化为实际的教学和科研能力。

3.案例观摩及点评。“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理论学科,鉴于此在学完一个课题后,围绕学习目标向学生提供成功的具体的教学范例,采取观摩――评议的方法。使学生加深领悟所学理论。“观摩”的材料必须精选,有代表性和示范性。可以是教材上选载的教学案例。比如:在学习“小学语文教学规律”时选取教材中《捞铁牛》教学札记让学生观摩赏析,并点评这位老师在教学《捞铁牛》时是怎样体现语言教学和思维训练同步进行这条规律的,你认为做得好吗?好在哪里?还有什么可以改善的?也可以看精选的教学录像,比如学完习作教学,看于永正老师的作文教学“写话教学”的教学录像并进行评议,观摩还可以看典型的教学实录等。“评议”是依据所学的教学基本理论和方法进行评议探讨,明白这些案例好在哪里,还应让学生敢于质疑,找出案例的不足,并探讨弥补办法。以间接的角色体验来丰富对教学理论的感性认识。

二、加强实践训练、提升专业素养的教学方法体系

针对实践环节训练薄弱的问题,我们采取如下方法

1.化整为零,逐步过渡法。针对实践课时偏少的情况,利用课下零星时间加强基本功训练,例如:每人发一块小黑板每天抽出20分钟写字练习,并且在规定时间放在教室的走廊里,以备互相展览、评阅、观摩、学习。每天晚自习抽出20分钟时间练讲,按学号进行,每人五分钟,到讲台前练讲,讲的内容不限,可以即兴回答下面同学提出的问题,也可以讲故事等。下面同学认真配合,目的是克服登台的紧张感,练习说话的逻辑性和同学之间互相正音,学习普通话。这样一个学期下来每个同学就会有多次登台的机会。得到了充分的锻炼。在对师范生基本功训练的基础上,重点就是小学语文试讲训练,也要以学生为本,由浅入深,化整为零,降低技能的训练难度。主要包括:分解教学内容,比如,识字教学中再分解为:字音教学、字形教学、字义教学分项练习。再如在学习“教学工作常规”中的“上课”时对“导入”、“板书”、“布置作业”、“结课”等进行单项训练。分解时间段,由原来的8-15分钟的试讲变2-3分钟的热身训练,从触手可及的教学语言技能、导入技能、提问技能、应变技能训练入手,让学生在2-3分钟的试讲热身中克服羞涩、害怕等心理,初步体验成功,使其树立信心。由于每个学生占用的时间缩短,课堂教学中得到训练的学生数就会增加。让每个同学都能得到锻炼。

2.整体入手、综合训练法。通过化整为零的训练后,学生具备了一定的讲课技能,树立起了讲课的信心后,试讲的时间逐渐延长,试讲的内容逐渐扩大和加深。这时候就从整体入手,结合有关教学内容,指导学生进行备课、上课和说课。通过微格训练组织学生进行教学模拟、讲评等教学实践、综合提高教学技能。如:在学习了“口语交际教学”一章后,指导选择小学语文教材的相关内容自行设计教学过程,进行充分备课后,写出教案和说课稿。然后在小组说课和讲课交流。在说课中不仅说出自己是怎样分析、设计的。还要说出为什么这样设计。经过小组充分讨论后,修改教学设计,分成小组到微格教室试讲。试讲完后,组内相互评议,填写《评课意见表》,并选出最优案例,供全班交流学习。教师巡视指导,了解全班学生的试讲情况。

结语:新的教学方法体系在教学实践中的运用,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拓宽了学生的知识视野,提升了师范生从事小学语文教育教学的能力和自学能力。当然这个方法体系是一个开放性的体系,在随后的研究中还需要不断的构建。

[本文系潍坊学院教研立项资助课题“新课改背景下《高师小学语文教学论》教学方法及评价体系的实证研究”(院政字[2007] 140号)研究成果之一。]

参考文献:

[1]辛涛:《对转型期“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课程现状的思考》,《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9。

教学体系论文篇10

文章编号:1673-2111(2009)02-080-03

作者:盛敏,湖南农业大学教师;湖南,长沙,410128

引言

语言与文化的“天然”的关系,是客观存在的,它不因人的主宰而处在世界扑朔迷离的变化中,世界人民总是越来越接近,世界变得越来越小,人类休戚相关的感觉越来越强;与此同时,中国一天比一天强大,中国的作用越来越大。因此,我们中国人学外语,特别是外国人学习汉语,其意义远远超过单纯的语言学习,而应当同促进人类的发展,团结与进步联系起来,同促进各国人民的经贸联系和文化交流联系起来。专就外国人学汉语而论,我国有经验的学校和教师总结出来,要让外国学生真正学好汉语,光在教学技巧上作文章,还是不行的。必须注重教学内容,必须让他们了解中国历史,中国文化,中国的社会风习。同样,中国人要学好外语,也应该了解外国的历史,文化和社会风习。因此,语言教学和文化教学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

一、孪生的兄弟:语言与文化

(一)语言与文化的密切不可分的关系,可以说是天然形成的。

人类从产生开始,语言和文化就被同时创造了出来。世界各民族的发展史告诉我们:民族语言和民族文化是同龄的,二者宛如一对孪生同胞兄弟姐妹一样,相依为命,同兴衰,共存活。两者互相影响,又互相促进,民族的乳汁哺育着它们,二者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二者凝结的牢固度,真可谓牢不可破。“语言是思想的直接现实”,“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人类、社会、语言和文化一开始就是四位一体出现的。每一个人都在一定的文化环境中生活,都用一种语言进行交际,其生活方式、思想观念、宗教礼俗、思维心理等,无不深深地烙印在历史的轨迹上。而语言储存着前人全部的劳动和生活经验,她记录着民族的历史,反映着民族的经济生活,透视着民族的文化心态,蕴涵着民族的思维方式,标志着民族间的文化交流。可见,语言和文化这对“孪生兄弟姐妹”始终共同服务于人类、社会,在历史的长河中,结成相辅相成的关系。

观意志为转移。正是基于两者之间有着上述的关系,因此,人们学习第二语言和第二文化时,就必须同步并进。语言学习,不能独立于文化学习之外:同样,文化学习,也不能独立于语言学习之外,人为地先语后文,或先文后语,厚语薄文,或厚文薄语,都是违背语言和文化之间地内在关系的。

二、外语教学与文化教学

(一)外语教学

根据跨文化交际能力结构体系分析,外语教学至少应包括语言内容、言语技能、交际能力和文化悟力四个方面的内容。

教学内容的范围和层次问题实际上是教什么的问题,它不仅应当包括语言内容的选择,编排和讲解,而且更应当包括言语技能和交际能力的训练和培养,以及文化背景知识的介绍和熏陶,因此它不仅包括怎样传授语言内容,而且还必须包括怎样训练言语技能和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包括采用何种方法和哪些步骤来传授文化背景知识,尤其要研究怎样把四者有机结合起来。语言知识的传授,言语技能的训练需要花大量的时间和气力,而交际能力的培养合文化悟力的注塑更非一蹴而就之事。他们既有一定的相关性和一致性,又有一定的相互制约性和独立性。

(二)文化教学

在我国,“文化教学”的正式提法最早见于21世纪90年代初语言与文化研究的相关文献之中(胡文仲,1992;李润新,1994)。近20年来学术界和教育界对其在外语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有了新的共识。文化教学的内涵在不同时期和不同学科有其不同的解释。近年来,我国外语教学界对文化教学的认识是:在外语教学的语言教学过程中移入所学语言国相关文化知识和文化背景知识的教学过程,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同时也包括开设与语言教学有关的语言文化专业课程。文化教学在外语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主要表现为:

1、文化教学可作为外语教学的基本原则;

2、文化教学可作为外语教学的有效手段;

3、文化教学可作为外语教学的重要手段;

4、文化教学可作为外语教学最主要的方法。

文化教学可以优化学生的知识结构。文化教学通常是通过所学语言本身向学生传授文化知识的,学生可以通过语言获取所学语言国的人文、地理、历史、政治、经济、教育、文化、社会制度、生活方式、风土人情、社会传统、民族习俗、言语礼节以及民族心理、伦理道德、行为规范、传统观念等一系列知识,从而使学生的知识结构发生“优化”。

(三)外语教学与文化教学的关系

根据外语教学的“本体性”和“文化教学”的“辅”特点,两者之间的关系具有同步性、互补性和兼容性的特点。

所谓同步性,一方面指,外语教学与文化教学的过程是同步进行的,在第二语言教学的同时进行第二文化教学;另一方面,还指语言学得和习得机制是协调一致的,同时共进的,即我们在学得和习得第二语言的同时,也学得和习得了该语言所包含的文化。

所谓互补性,是指外语教学和文化教学是互为条件,互为补充的。从互为条件上看,离开了语言教学,文化教学就失去了赖以生存的物质条件,就会成为无米之炊,无本之源;从相互机制看,外语教学是文化教学的基础和必要条件,而文化教学又能“反作用”于语言教学,拓展语言教学的深度和广度,有效提高外语教学的质量。

所谓兼容性,是指教学过程的实施和教学目的的达成,必须把外语教学与文化教学有机结合起来,使其达到“有机化合”的效果。语言是“符号的文化”,是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而文化则是包括符号文化在内的“人化”。他们之间的关系是我中有你,你中有我,相互兼容,又相互制约,不可分离。国内曾有学者用化学公式形象比喻外语教学和文化教学相互兼容的这种关系:外语+文化+教师(催化剂)=外语交际能力 (有机化合物.李润新,1994)

三、二语习得与文化习得

(一)二语习得

美国学着Ellis 把第二语言习得概括为: “在自然的或有指导的情况下通过有意识学习或无意识吸收掌握母语以外的一门语言的过程。”(Ellis,1985)具体地说,第二语言习得既包括在第二语言环境下通过和本族语者直接交往而自然学会的第二语言环境下通过老师的传授而学会的第二语言。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不同于一般的外语教学研究,长期以来,外语教学的重心基本上都放在教师“如何教”的问题上,外语工作者研究的主要问题是教学法问题。而第二语言习得研究就是对学习者学得和习得以及使用第二语言的内在过程进行分析,使外语老师更多更好地了解学习者,深刻认识外语学习的本质和过程,进而研究学习策略,保障外语教学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具体地说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第一语言和第二语言习得的差异以及这些差异对第二语言习得的影响;

2、习得者的语言输入对习得过程的影响;

3、语言习得的顺序;

4、目的语中的社会文化因素对习得过程的影响,它们是如何习得的;

5、习得者个人差异,如年龄、智力、动机等对第二语言习得的影响;

6、习得者语言输出中错误的分析。

(二)文化习得

与第二语言习得不同,一般而言,第二文化习得是一个业已存在的系统的扩展,而非发出一个独立于母语文化之外的新的系统;也就是说,第二文化习得是不断把新的知识融入一个业已存在的系统的过程。

根据Libben&Lindner(1996)在德裔加拿大人中间所作的一项跟踪调查,第二文化习得大体上存在以下四种典型的习得方式:

1、习得不存在问题或困难的部分,即习得者往往倾向于把第二文化表层部分或新异方面包容进他们的“文化空间”就像在习得母语时不断把新的文化知识和经验包容进来一样自然;

2、习得者在两种文化之间进行取舍和选择(或是“取”第一文化而“舍”第二文化,或是“取”第二文化而“舍”第一文化);

3、习得者将第一文化与第二文化融合,即习得者把第一文化的观念用于对新的第二文化相关部分的理解中,旧的观念的一部分与新的观念的一部分相互交融;

4、“场合化”的习惯方式,即习得者在习得新的文化观念的同时,仍然保留第一文化的相关观念,在使用过程中,分别将两套观念运用于相应的不同场合,这种“场合化”的习得方式既可见于简单的文化行为的习得也可见于因与第一文化矛盾而难以融合的文化观的习得。

(三)二语习得与文化习得的异同与关系

二语习得和文化习得存在着共性:两者都包含了知识系统的“内化过程”。语言是有系统性的,我们可以清晰地分辨不同国家或民族的语言,并描写它们的各个系统,诸如语音、词汇、语法、语义等。文化也是有系统的,我们可以按照地域差异把它分成不同的地域文化系统,如“中国文化”、“美国文化”等;也可按照不同的表现形式把它分成“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或是“表层文化”和“深层文化”,或是“公开的文化”和“隐蔽的文化”等。

两者之间也存在着差异:首先是由于文化隐蔽层的存在使得文化习得难度更大;其次是因为文化的排他性,第二文化的表层习得容易,深层习得难;“边缘文化”习得容易,“中心文化”习得难,而外语则通常被人们视为一种对外交流的工具,不易遭到排斥;再次,第二文化习得的外部环境也可能成为导致习得困难的一个因素,第二文化往往是新异的,不少方面都很难被习得者所在的社会认同或接受,文化习得比二语习得面临的社会阻力要大得多。因此,文化习得比二语习得的难度大得多。

四、构建“外语教学、文化教学、二语习得、文化习得”四位一体的教学体系

戚雨村(1992)曾指出,“外语教学的任务是培养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之间进行交际的人才。”因此,构建语言与文化并重的教学体系,即实行“外语教学、文化教学、二语习得、文化习得”四位一体的模式对于培养具有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外语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构建四位一体教学体系,既要注意体系构建的科学性,又要着眼于这一体系在外语教学实践中的可操作性。这里,笔者提出以下几条原则:

1、抓住重点,不应细大不均。要避免简单罗列中外文化对比的种种细节,而不加以系统的科学考察,要系统归纳影响到外语交际能否有效进行的跨文化因素以利于教学实践的操作;

2、注意语言体系与文化体系的密切联系;

3、既要重点对比中外文化的不同之处,也要指出他们的共通之处;

4、构建一个多元开放式体系,尽量少做规定式的构建,以免让学生形成“文化定势”的倾向。

作为一个完整的体系,它应涵盖以下三个方面的基本内容:

1、跨文化交际模式;

2、目的语文化背景知识;

3、目的语的民族心理、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等。

构建“外语教学、文化教学、二语习得、文化习得”四位一体教学体系尽管是一项较为复杂的系统工程,但它不仅可以促使语言和文化研究更具有系统性,而且有利于外语老师和学生对文化进行系统的教学,进而提高学生运用外语进行跨文化交际的能力。这一体系的构建成型,必将促进我国外语教育,特别是对外汉学中文化大纲,文化教科书等方面的制定,消除我国外语教学中的积弊,提高外语教育水平,促进中国与世界其他各国文化交流,建立多元化人类文化,具有深远意义。

参考文献:

[1]陈申.语言文化教学策略研究.[M].北京语言文化大学.2001

[2]胡文仲.文化与交际.[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7

[3]胡文仲.跨文化交际面面观.[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

[4]胡文仲.高一虹.外语教学与文化.[M].湖南教育出版社.1997

[5]金惠康. 中国英语.[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3

[6]陆全.论外语教学中的中国文化教育.[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04.(5)

[7]林汝昌.外语教学的三个层次与文化导入的三个层次.[J].外语界.1996. (4)

[8]刘润清.高等英语教学改革笔谈之一.[J].外语教学与教学. 2003.(3)

[9]束定芳.外语教学改革 问题与对策.[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

教学体系论文篇11

特色是成人教育学这门学科永葆生命力的根本所在,是成人教育学得以独立的法宝。法国社会学家埃米尔·迪尔凯姆指出:“一门科学只有在真正建立起自己的个性并真正独立于其他学科时,才能成为一门真正的科学。一门科学之所以能成为特别的学科,是因为它研究的现象是其他学科所不研究的。”一门科学的产生与否,不仅决定于外界有无客观需要,而且还取决于其内部有无特殊的研究对象,即研究对象的特殊矛盾性。因此,对于某一现象的领域所特有的某一种矛盾的研究,就构成某一学科的对象。由此可以推论,成人教育科学研究要想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就必须有自己相对稳定、独特的研究边界。中国成人教育研究者的大脑不应该成为中国普教思想、理论的“跑马场”。相对于普通(基础)教育学而言,成人教育学理论研究,只有真正摆脱依附、从属于研究儿童养护、陶冶、训练、管理的(普通)教育学的地位,建立起以研究“现实中的成人特点和成人学习特点”为对象,而不是以研究者“想象中的成人特点和成人学习特点”的自主研究,才有可能适应以至推动成人教育实践的发展。面对社会和专家对成人教育学的种种误解和曲解,我们只有加强对成人教育学的“元”研究,才有可能争取到成人教育学的学科独立地位。美国著名成人教育专家诺尔斯将成人学生与一般未成年学生作了比较,提出两者之间存在着极大的差异。他认为:从心理学的角度看,成人学生是指能够独立地指导和控制自己行为和活动的人;从社会学的角度看,成人学生是具有生活经验和工作经验的人;从教育学的角度看,成人学生是学习目的明确、凭借经验能够主动学习的人。也就是说,成人教育学与传统的普通教育学之间有着完全不同的研究对象,成人教育学有自己的研究对象为逻辑起点和建立起自己的学科理论体系。只有回归丰富的成人生活世界,走进缤纷的成人精神家园,才能捕捉到成人生存境遇中的发展需求与发展困境,去思考教育可能提供的支持。“成人教育涉及多种学科,成人教育研究的开展离不开汲取、借鉴其它学科的有关概念、理论和方法论体系。但是,必须强调的是,成人教育研究不能过分依赖于其它学科的理论研究,各种理论都有其特殊适应的对象和背后的基本假设,不当的移植可能会误用其建立的知识体系和方法和适切性。”

二、弱势群体的研究维度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成人教育得到快速的发展,但全体受教的权利并没有很好的落实,教育不均衡明显。如关注城镇教育多、农村教育少,关注从业者多、无业人员少,关注定居人口多、流动人员少,关注有偿教育多、义务教育少等。表现在我国成人教育招生规模受限;实行考试选拔录取,开放力度受限;重视脱产、轻视业余;重学历教育,忽视非学历教育及在职培训。于是,社会的弱势群体还是难有享受成人教育服务,拉大了我国贫富悬殊、地区差距,公民的受教育权、发展权得不到普遍而平等的尊重与保护。这种集中社会有限资源,培育社会急需的高级专门人才,对推动科技发展和国家重点项目建设起到积极作用,但是,它是以牺牲大多数成人的利益和教育需求而换取少数成人的成功来实施的。

2002年“弱势群体”一词首次见诸官方文件,随后有关“弱势群体”的问题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所谓弱势群体,是指由于自然、经济、社会和文化方面的低下状态而导致其处于不利社会地位的人群或阶层。在传统意义上,弱势群体主要是指老弱病残者和无劳动能力的依赖人群。但是在社会转型过程中,那些并非由于主观方面的低下或缺陷而是由于各种客观条件的限制,在权利和权力方面、发展的机遇方面、生活的物质方面不具有优势的人们便成了这一群体的新成员。具体而言,主要包括生理性弱势群体(老年人、残疾人)、贫困农民群体、城市边缘群体(城市农民工是自发流动人口)及失业下岗工人群体。我们可以从一些数据认识当前弱势群体的现状。截止到2003年中国老年人口统计显示,目前中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为1.34亿,占总人口的10%以上;65岁以上的人口超过9400万,占总人口的7%以上;80岁以上老年人口达1300万。预计到2025年老年人口将占总人口的20%,每5个人中就有1位老年人。2001年,国有企业登记失业人员为680万,下岗人员为500多万,总计为1200万人左右,到2002年底上升到1400万人左右。另外,截止2002年11月,全国有1985万享受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的贫困人口。从以上分析可知,目前中国弱势群体规模在1.4亿~1.8亿人左右,约占全国总人口的11%~14%。弱势群体已成为严重影响我国社会稳定和经济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成为建设小康社会的一个不和谐音。只有保护弱势群体的利益,社会才能稳定发展。“为了平等地对待所有人,提供真正的同等的机会,社会必须更多地注意那些天赋较低和出生于较不利的社会地位的人们。这个观念就是要按平等的方式补偿由偶然因素造成的倾斜。遵循这一原则,较大的资源可能要花费在智力较差而非较高的人们身上。”关注农民工教育、下岗职工教育、老年教育、妇女教育、残疾人教育、经济欠发达地区教育、少数民族教育、社区教育是今后成人教育学科体系的批判与重构的重点课题。给每一个人平等的机会,并不是指名义上的平等,即对每一个人一视同仁,如目前许多人所认为的那样。

机会平等是要肯定每一个人都能受到适当的教育,而且这种教育的进度和方法是适合个人的特点的。每个人并非要接受同样的教育,但每个人却应受到比较适合自己的教育。给下岗职工以教育关怀,让其接受新技术培训,接受广泛的信息,提高自身的素质,跟上技术更新的步伐,把握住再就业的机会。对城市农民工实施教育关怀,在改变他们落后的思想观念和生活习惯,提高他们的从业技能,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和敬业精神等方面进行系列教育培训,是使农民工改变自身地位,融入所在城市社会群体的重要措施。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到来,老年人对老有所用、老有所学、老有所乐、老有所养,提出了更高、更多、更细的要求,成人教育也应反映他们的切身需要和自身特点。

三、中国化研究维度

现代成人教育于西方,在一百余年的发展历程中,西方国家不仅开拓了成功的成人教育实践,而且产生了丰富的成人教育思想,创立了比较系统的成人教育理论,搭建了成人教育学科体系框架。如1816年托马斯·波尔(T.Pole)出版《成人学校的起源及发展》;1851年哈德逊(J.W.Hudson)出版《成人教育史》;1918年麦丁斯基出版《校外教育和它的作用、组织与技术》;1926年林德曼(E.Linderman)出版《成人教育的意义》;1928年桑代克(E.L.Thorndike)发表《成人的学习》;1959年基德(J.R.Kidd)出版《成人如何学习》;1959年布伦纳(E.Brunner)等人出版《成人教育研究总览》;1964年由以北美专家为主的成人教育教授委员会编辑出版的《成人教育——一个正在形成的大学研究领域的概况》;1970年诺尔斯(M.Knowles)出版《现代成人教育实践——成人教育学与儿童教育学的对照》;1970年保罗·郎格朗(P.Lengrand)出版《终身教育导论》;1970年弗莱雷(P.Freire)出版《被压迫者教育学》;1988年霍拉(H.S.Bholal)出版《国际成人教育论》。而我国的成人教育实践历史短暂和理论研究薄弱。所以,我国一些学者在研究成人教育时,主要是借鉴国外的研究成果,凭国外资料“想象”,运用抽象思维,或“移植”、“嫁接”、“拼盘”,引经据典术语满篇的“科研成果”,对深层次的价值观、文化观等层面的差异缺乏理性认识,加之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的局限,使得部分研究结果难有适合国情。

一门学科理论体系的形成、发展和完善绝不是无中生有的,亦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相对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为此,一门学科的发展必须借鉴已有的研究成果,对其加以审思,从中汲取养分,方可保证研究的持续与深化。中国成人教育研究学习、借鉴、参照欧美诸国成人教育学科建设的成功经验是应该的,也是必需的,然而不能将这种学习、借鉴蜕变为“以外为准”、“以西为准”来引进或加工,不能变成欧美成人教育理论研究的套用或翻版。中国的成人教育有自己的国情,有自身的实际,有自己的历史与文化渊源,“原封不动”地一味借鉴会失去成人教育的民族特性。历史地来看,中国的教育学,在建国以前很长一段时间,先是学德国的赫尔巴特,后是学美国的杜威,在建国以后,很长时间内学凯洛夫的《教育学》。如果中国成人教育学发展也走这样的道路,那么有中国特色的成人教育学将永无形成之日。由于世界各国的成人教育是在本国的背景下开展的,受本国的文化、经济等因素制约,所以在借鉴国外研究成果时,不能盲目地机械照搬,要考虑到国外研究成果的理论基础、内在的文化观、价值观以及适用的范围和条件,结合我国的成人教育实践情况和我国的研究特色,真正做到“洋为中用”。“创新”与“原创”是理论研究的灵魂,是成人教育学科体系的批判与重构事业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中国的成人教育学科体系的批判与重构不是“引进式”思路以达到目的的。只有立足于“原创性”思路的前提下,以中国的成人教育实践和成人教育问题为理论研究、学科建设之源,吸纳数千年文化传统孕育的教育智慧,借鉴西方成人教育实践和研究的成功经验,才能真正使成人教育学科体系的批判与重构走向正规化和科学化。中国有数千年的文化传统,有极为丰富的教育思想资源,又是当今世界成人教育的大国,积有一百多年、具有现代性内涵的、丰富的成人教育实践经验。要从中国成人教育实践的自身问题入手,从植根于中国文化土壤之中,植根于中国具体的、真切的成人教育实践活动的基础上,进行对本土成人教育实践问题和理论问题的研究,从而逐步建立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成人教育理论,进而拓展中国成人教育学科体系的建设。

四、体系化研究维度

在我国,成人教育实践和经验总结有着几千年的历史。然而,从建国之后到20世纪70年代末,我国成人教育的学科体系意识十分淡薄,而且还常与普通教育研究混杂在一起,很少单独开展相关的研究活动。部分研究人员的选题更多的是从自身的兴趣、特长出发,研究活动处于散兵游勇、各自为政的状态。部分研究者的价值取向不在学问和学术,而在个人的评职晋级,缺乏深沉理智的学术研究精神,“跟风”研究、“政策研究”浓厚,导致成人教育学的研究长期难以深化。大多数专业研究者来自相对封闭的普教系统,知识结构、研究领域、学术视野不能完全适应成人教育研究的需要,存在着诸如“专门知识基础的薄弱、科学方法的欠缺、理性思维的僵滞和大多停留在实践运作体会感性归整的层面”的现象,只能是“出体会、出经验、出观点”,科研水准停留在较低的档次上,学术性、科学性、系统性不强。一些成人教育研究机构缺乏必要的沟通和交流,不能联手攻关,联合自强,在大范围内有影响的研究成果很少。

学科体系建设是成人教育发展的基础性工程。学科群的形成是成人教育学成熟的标志。学科建设成熟的标志,不只要求“出经验、出观点、出思想”,而且要求“出理论、出学说、出体系”。作为教育科学理论的一门新兴学科,成人教育系统研究的真正肇始却是最近20多年来的事情。通过20多年的努力,我国成人教育学科发展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新局面,成人教育学科框架结构基本形成,成人教育研究者在成人教育学科的概念、范畴、理论、原则、方法等方面基本达成共识。改革开放20余年来,我国出版了超过500种成人教育研究专著。其中王文林、余博、宋文举主编的《成人教育概论》是我国建国后第一部成人教育专著;叶忠海主编的《成人教育学通论》、《成人教育心理学》、《成人教育管理》、《国外成人教育概论》、《大学后继续教育论》等“成人教育理论丛书”较为全面系统地阐述了成人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基本学科的理论体系;王北生主编《成人教育概论》、《成人教育教学论》、《成人教育管理概论》、《河南成人教育史》是一套具有充满时代气息和前瞻预测的著作;黄尧等主编的《面向21世纪中国成人教育发展研究》、《面向21世纪中国成人教育制度研究》、《面向21世纪中国终身教育体系研究》、《面向21世纪中国成人教育学科建设研究》、《面向21世纪中国成人教育法规建设研究》和《面向21世纪中国成人教育发展模式研究》等“面向21世纪中国成人教育发展研究丛书”是一部贯通古今中外、颇有分量的丛书。现有的专业研究人员中的相当一部分年长专家和相当一部分中青年学者是从其他学科、专业“转行”来的,他们的背景和研究工作可大大提高成人教育研究的广度和深度,但他们是“半路出家”者,其成人教育研究的功底不足。“半路出家”者不断提高自己的成人教育研究水平是今后的一个努力解决的问题。成人教育理论研究人员的专业化建设必须强调通过不间断的专门培训、自主学习和长时期的专业化实践,使科研人员具有较宽广的知识面、提出问题发现问题的能力、强烈的创新意识、创造性思维的能力和严谨的研究态度。研究人员、研究机构要加强交流沟通,发挥整体效益形成研究合力。要集中各省、各地区和各高校的研究力量,形成研究合力,有计划地组织一些学术研讨活动,对一些较大的课题采取联合攻关。成人教育学科体系是一个多序列、多维度的立体网状结构体系。其中,成人教育学、成人教育哲学、成人教育心理学、成人教育社会学、成人教育管理学、成人教育教学论、成人教育史、比较成人教育、成人高等教育学和职工教育学,是成人教育学科体系中有较强代表性的、主要的分支学科。要对这些学科展开相对系统、深入的研究,进一步推动成人教育学科真正从“自在”走向“自为”,并在“自为”的发展中走向成熟和完善。

教学体系论文篇12

1.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教学思想

建构主义是在行为主义、认知主义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其教学思想强调学习的建构性,学习的社会性和情景性。建构主义的知识观认为:学习中学习者是主体,学习者通过将自己的经历、体验、原有的知识重新“构建”来获取新知识,认知是一个主动建构过程,在建构过程中主体的认知结构发挥着尤为重要的作用,而且主体的认知结构处于不断发展之中。

学习的社会性是指教师与学生、同学与同学间的相互作用,对学生学习效果有深远影响。维果茨基指出:“概念首先是出在社会层面上的,只是后来才出现在个人层面上。发生在‘最近发展区’中的学习,是靠师生合作而进行的,因此,必定是社会建构性质的。认识活动是‘个体性’与‘社会性’的辨证统一,认识的主体并非各个单独的个人,而是由各个个体所组成的共同体,各个个体在共同的认识活动中分工合作,即‘分配认知’。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离开相应的情境则失去灵魂,徒具形式。知识不是“教”会的,而是在“做”中“学”会的,是学习者在与情景的交互作用下,重新组织内部的认知结构,主动建构起自己对内容、意义的理解而实现的。学习并非是将包装好的、现成的知识吸收、内化的过程,而是一个情景活动、思维活动的过程。

2.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语言教学系统的教学特点

随着教育现代化的不断发展,为了真正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建构素质教育的体系,语言教学借助语言教学系统将文本、图象和音频等媒体信息融合在一起,营造了一个既有利于学生触景生情和情感交融的、轻松的学习环境,又有利于学生由感性认识上升到情感体验的教学情境,建立了教师、学生和媒体信息间的合作与交互、形象与语言、资源与内容等多种互动关系,培养了学生由感性认知上升到理性认知的思维和创新能力,有效整合了学与教的资源配置及其运用过程,合理优化了教学情境、教学内容与教学活动,促进并形成了教师、学生、媒体和教学内容等各要素间能动交互的结构形式。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语言教学系统在我国教育领域中开始普及,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语言教学系统与传统语言教学模式存在着显著不同,促进了多媒体语言教学模式的发展,从而使语言教学格局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2.1.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习者的主体作用并重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教师在教学中起主导作用,是学习者意义建构的帮助者和促进者,教师的任务是精心设计和安排教学环节,使之有效衔接、实施。由于语言教学系统配备了一个完整的资料库,可供教师备课、课堂教学及课外学生自主学习使用。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教学需求选用相应的教学资料。此外,教师在激发学习者学习热情的同时,促进学习者独立思考、主动探索,成为信息加工的主体。只有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才能确保教学主体向学习主体转变。

2.2.学习者的自主性与师生互动性相结合

建构主义极其重视学生在教师的组织下与他人的协作交互,也极力主张教师在协作交互的过程中与学生的能动交互。语言教学系统提供了语言交流与语言实践相互补充的理想环境,教师利用语言教学系统“人手一机”的条件进行分组练习,学生们兴趣盎然地进行模拟语言环境训练,诸如演讲对话、故事、幽默笑话等,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教学单一死板的授课方式,使所有学生都有了进行课堂语言实践的机会,进一步调动了学生参与课堂实践的热情。学生是具有主观能动性和独立思维能力的主体,也是合作交流的积极参与者。学生只有在语言实践和信息交流的过程中,在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彼此协调统一的基础上,才能从感性认识发展到理性判断,把语言知识转化为语言能力,最终实现对知识的建构。

2.3.情景性教学促进学习者的主动性

语言教学系统作为语言教学的平台,将教学情景作为完善教学内容与教学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使其成为促进学生完成知识建构的主要教学手段,最大限度地满足了情景创设的要求,虚拟了接近自然的真实语言学习情境,较好地创建了使学生身临其境并受其感染和启迪的环境。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教学需求选用相应的教学资料,这些集文字、声音、图片、动画于一体的教学资料能够模拟实景,清晰地展示教学内容,提高平均时间内的信息量,充分调动视觉、听觉两种功能的作用,为学生提供直观、互动的感性知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增强了学习的主动性,调动了学习者参与课堂实践的热情。

2.4.针对性教学与多样化教学相结合

由于语言教学系统配备了一个完整的资料库,可以存放一千个多小时语音资料和几千个文本资料,供教师备课、课堂教学及课外学生自主学习使用。对不同认知风格、不同理解和接受能力的学习者,教师可以实施因材施教,因人施教,进行个别指导和针对性的教学。也可以根据课程内容和特点,挑选出最有效的教学模式或教学形式,将各种资源、语言材料整合到教学中来,使学生得以通过便捷的人机交互界面,既能选择和控制必要的信息资源,又能充分感知并获取多媒体环境的乐趣。

2.5.评价性教学促进学习者的反思

评价是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包括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学生对教师的评价,学生之间的互评,学生的自我评价。学习者在主动建构自己的知识经验,形成自己的见解的过程中,要不断对自己知识的理解进行诊断、反思,对他人的观点作出评价,促进意义建构的完成。语言教学系统提供的软件设计了相关内容的同步测试、单元测试和综合测试等内容,形成教师和学生双方获得正确信息反馈的最直接、最有效的评价手段,也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所提倡的关键性教学环节。

3.使用语言教学系统的效能统计

通过对263名学生的追踪调查和数据分析,可以看到使用语言教学系统的显著效能,

教学体系论文篇13

(二)基础教育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框架构成

“以人为本”是我国基础教育所必须秉持的教育思想,在推动学生全面发展、培养具有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高素质人才的进程中,基础教育教学中的质量监控体系是其不可忽视的重要构成。所谓教学质量监控是指为了实现教学质量目标的提升,有效履行学校的人才培养职责对影响学校教学质量的教师、教材、学生、设备以及环境等进行结构化、体制化、持续化的调控与评价,从而使之达到最为优化状态的程序、组织及方法的总和。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是各级教育主管部门科学、有效地对学校进行监管的基础和前提,其有效的建立也有利于相关部门高效和直接对教育教学质量进行监控,从而推动学校对教学质量的重视。学校教学质量监控的目的在于通过对教学质量的了解与诊断,推进教与学双方的发展与提高,也是学校教学与课程管理水平的重要体现。基础教育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一般由目标决策系统、信息系统、评估系统、保障系统、激励系统与反馈系统构成,他们紧密联系于一体并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了基础教育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推动教学质量的提升。这样的体系中涵盖了目标的设定以及教学环节质量标准确立和信息的分析、整理、反馈与调控等各个环节。

(三)建立基础教育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基本原则

基础教育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建立需要秉持科学性、系统性、可操作性、全员性与可持续性的基本原则。科学性是基础教育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建立的重要原则,教学质量监控是一项科学行为,其内在规律的探究需要运用科学的态度与理论方法进行研究。在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形成过程中要实现对全过程的监控,做到事前、事中、事后监控等各个过程,所以要保证其系统性的监控过程。具备较强的可操作性是基础教育教学质量监控的要求,监控体系需要删繁就简、主干清晰、程序简单易实施,并满足实际监控需要。另外全员性与可持续性也是其重要构成,整个监控体系要使学校教师、学生等参与其中,并且这样的监控体系是不断探索与总结的逐步积累与完善的过程。所以,在基础教育教学质量监控中要秉持上述原则,从而在整个质量监控过程中起到引领和指导的作用。

二、基础教育教学质量监控的问题表征与误区走向

教学是教师与学生互动交流的过程,也是人类文化传承和可持续发展的一项社会系统工程。在这个工程中需要教学质量监控的介入,通过教与学质量水平的信息资料来判断教学水平与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从而促进教学双方的提高与发展。建立与实行教学质量监控必须注意贯穿整个教学过程中的多环节与多因素管理,重视全过程监控,使其达到整体优化的最佳状态。

(一)教学质量监控的观念落后,教学监控主体单一

教学质量监控是一个系统性活动,其目的是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所以其整个过程中会涉及到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其中包括学生的学习过程、教师的教学过程、学校的教学管理过程等方面的质量监控,这就需要通过各部门的分工与合作来共同实现。但是,现今在教育质量监控中仍然存在着观念性落后的问题,其中主要体现在对评价工作的重视程度较低,通常只进行常规性的教学评价工作,并且评价的方式过于单一,评价过程的规范性还较为欠缺。另外,除了评价中的问题外,往往还一定程度上存在着评价多而监控少的现状,在整个过程中缺乏有效的监控措施和监控意识。监控与评价相辅相成,监控观念的落手直接导致了收集评价信息的难度无形中增大,从而延长了对信息分析与处理的周期,使得整个工作间断、被动和繁琐,经常化与制度化的工作难以展开。另外,在整个教学质量监控的过程中应该是学校内多部门协同进行的,并应该要求学校内部全员参与的,但是从目前基础教育的现状来看真正参与到教学质量监控中来的部门较少,即使是日常教学监督主要部门的教务处也在教学质量监控的方法与内容上存在着制约因素。整个教学质量监控的主体极为单一,这样的单一性教学监控严重影响了质量监控的质量,制约了学校教学质量的提升。

(二)教学质量监控往往重约束轻激励,评价反馈机制不健全

建立和完善教学质量约束机制是保障学校和教师教学质量监控的关键,是学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在整个教学质量监控的过程中,除了约束机制外还应该切实发挥激励机制的作用。现今学校中往往在教学质量监控中通过规章制度进行约束,这种以规章制度为主要措施的教学质量监控往往忽视了激励机制的作用,激励在整个教学质量监控活动中往往只是出于从属的次要地位。在教学质量监控中教与学的双方往往被限制在禁止做什么与必须做什么以及教与学的标准之上,严重忽视了教学质量的内适性,教学目标与教学过程的契合度没有真正得到体现。另外在教学质量监控过程中欠缺评价反馈机制,工作中往往只重视评价标准的研究而忽视了对反馈信息的跟踪和解决。在整个教学质量监控工作中不能准确地处理反馈信息,难以实现跨主体、跨部门反馈信息的跟踪,整个信息的反馈链难以建立,更是难以建立完整的质量监控体系。

(三)教学质量监控中的信息处理、教学督导以及教学评估系统均需要进一步厘清

信息(其实就是教学过程中收集到的各类“情报”)是监控的基础,在教学质量监控中尤为重要,缺乏有效的信息就难以实现有效的教学质量监控。所以,教学等信息的收集构成了基础教育教学质量监控的重要环节与基础。在现今基础教育教学质量监控的实践中往往会出现信息收集不完全、方法单一等问题。所以对于收集哪些方面的信息、信息收集的方法与途径、信息的处理与利用等都是需要进一步探索与解决的问题。另外,在学校中如何有效地进行督导并发挥教学指导组的作用也是需要基础教育进一步探究的问题。在日常教学中如何发挥与体现教学督导的作用以及在督导中如何体现教学的各个环节和学生的发展提高并将二者紧密结合仍需要进一步的深化探索。学校的评估体系对提高学校教学质量和教学质量监控的有效进行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学校教育中如何对教师与学生进行评价,如何对教学管理工作进行评价等都需要制定科学的评估指标,这样才能弥补现实中评估指标缺失的问题。

(四)教学质量监控狭隘化,逐渐走向测验考试的实践误区

现今很多学校通常会把大规模测验考试和教学质量监控混淆到一起来认识,这种错误认识使得“教学质量监控”变得狭隘化。教学质量监控的内容包括管、教、学三大方面,其不仅是量化和外部意义上的监控,也实现了对教师个人、学校内部的监控,利用量化的数据与质性的材料在总体上把握教学全局。管理方面主要体现在对学校执行规范程度、学校的管理制度等;教学方面则更多关注于教师在教学中的工作态度、教师自身的修养、教师的学科专业知识水平和教学能力等;监控的核心内容除了检验、检测学生的学习认知效果,还包括监管学生的学习过程、学习方式,学习的环境和条件等,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以期更好地监督指导学生的学习。所以相对于教学质量监控来说,大规模测验考试只是把焦点聚集在如何了解学生的学业水平上,它虽然是教学质量监控的重要方面,却不是它的全部内容。

(五)不恰当监控产生的“负效应”使实践中教学质量监控的真正目的被掩盖

教学质量监控是为了考核与鉴定来进行选拔淘汰还是为了改进与推动来实现教育发展是当今教学质量监控实践中所突出表现出来的问题。前者主要注重对区分优劣、鉴定分等来排列名次,而后者则更加注重于问题的发现来推进教学,这才是教学质量监控的真正目的。正如美国著名教育专家斯塔费尔比姆所言:“监控其真正的目的不是为了证明,而是为了更好的改进。”然而在现实基础教育中,往往将考核与鉴定作为整个教学质量监控的中心,忽视了整个过程中的问题发现与改进。纵观国外教学质量监控的成功经验来看,其在教学质量监控中淡化评比性与鉴定性,而更加强调其过程性以及反馈性,这样才能不断发现问题来推进教学的改进和水平的提高。所以在教学质量监控过程中的错误性操作往往掩盖了其真正目的,制约了教学的进一步改进与发展。

三、基础教育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建构路径

建立科学、完善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是基础教育教学管理的一项基础性工作,也是确保教学质量不断提升的重要环节。要使学校内部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得以科学有效的运行就必须科学构建监控组织系统、信息反馈与奖励、督导与评估等方面,有效实现与推动教学质量的诊断与提升。

(一)创建全面、通畅的教学质量监控组织系统

学校在培养优质高质量人才的过程中,拥有一个健全的教学质量监控组织系统是至关重要的。教学工作是承载学校一切工作的主体,要以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为保障,使全员参与到教学工作和工作过程的质量管理中,提高教学质量,提升人才质量观念。在教学质量监控组织系统中,要通过教学工作信息网、学生代表座谈会的形式为教学质量提供反馈渠道,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其中。其次是教师的参与,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主体之一,是课程建设、学风建设的实施者,更是教学过程的执行者和管理者,教师在指导教学实践、参与教学建设、实施课堂教学中是最有发言权的人,所以教师这一群体必然是教学质量监控的核心力量。再者是学校的职能部门在质量监控体系中起到的作用,教务处是学校质量监控的主要实施者,其肩负着质量监控、研究、教学建设三大任务,遵守严格的人才培养计划和推广教改职能,制定和修改相应的规章并进行教学质量信息库的建设。学校各部门领导作为把握全局的工作者也要深入教学一线了解师资队伍和学生的情况,为教学提供更为有力的保障。

(二)建立一个适合基础教育新时期发展的特色教学质量监控制度

教学质量监控制度是基础教育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构成,也是基础教育阶段学校教学管理的根本和基础。所以建立和完善教学质量监控制度对保障教学质量和规范基础教育阶段教学管理的各个环节具有重要价值。教学质量监控制度的建立要围绕多方面的因素和诉求进行展开,其在构建的过程中应该既满足基础教育领域中教学管理的基本需要,也同时应该体现整个社会和家长对学生质量的根本需求,体现出一种教学质量的时代性。所以应该进一步加大力度建立和完善教学质量监控制度,实现对基础教育阶段教学管理中各个环节的进一步规范和教学质量的掌控。这些制度从整体视角来看应该对学校发展规划、培养目标、课程建设等各个方面都要进行科学的论证并通过制度来进行落实。从管理者的角度来看,应该明确对教学质量监控中各职能部门的岗位职责,并细化为规章制度;从教师角度来看,应该对教师的教材选用、备授课、命题、辅导、阅卷、复习等各个方面来进行规范;从学生的角度来看,应该包括在学习过程中的各种规范以及相关学籍管理规定等。在这些制度建设中更应该着重于课堂教学管理规定、教师教学规范、教学检查的规定、教学事故处理、教师年度考核等方面的建设,从而使涉及教学的各种行为都有章可循、有据可依,从而为科学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提供有力的保障。

(三)加强对教学质量监控中信息反馈机制的利用,强化奖励机制

信息在教学管理中至关重要,教学信息的收集构成了教学质量监控的重要基础。在学校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中要通过学生信息员、任课教师、各级教学管理人员、学生干部等收集教学过程中的信息与问题,并将信息及时反馈,从而制定问题解决的方案。这个过程中要注意参与主体的多元化,建立有效的学生参与评教体系,其中要注意的是要设计合理的指标设计,并做好信息处理工作。另外对于教学质量监控结果信息反馈的利用也至关重要,教学质量监控的目的是帮助教师提高教学质量,所以如果忽视了信息结果信息的反馈将会难以将教学效果不佳的问题顺利解决,优秀的教学经验也难以得到推广,使质量监控流于形式。所以在这个过程中一方面要及时将信息对教师进行反馈,另一方面也要对优秀教学成果进行宣传,通过评课、指导等形式来实现传、帮、带的作用,并做到“诊断、指导、交流”的三位一体。另外教学质量监控中需要进一步建立与完善激励机制,不断激励与强化教师积极投身教育教学工作,从而不断提升教学质量与水平。要鼓励教职员工以提高教学质量为工作重心,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作为工作原则,对于表现突出、工作负责的教职员工要加以奖励,设立“优秀教学成果奖”、“教书育人标兵”等奖励项目。尤其是在学校中要形成一个以校长为中心,教导主任、教研组长和各年级备课组长为主的教学指挥系统,确保各项教学命令得到彻底的贯彻与实施,并且要对优秀教学教师实施奖励的制度。

(四)切实发挥教学评估与教学督导的重要作用

教学在教育过程中的核心主体地位不言而喻,而教学评估则是检验教学效果和其过程的一种必要手段,是教学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在重视教学的今天,学校也格外重视教学评估。教学评估涉及的方面很广,如对教学活动的评估,对教师和学生的评估,对学校管理工作的评估,等等。无论是哪种评估都要讲求科学的评估方法和形式,在科学性原则的指导下按照内容和对象进行评估,来达到预期的效果。所以我们要建立一个针对教学需求的评估体系,并对该体系进行规范性的管理。通过评估促进学校的改革、管理和建设,提升教学水平,提高教学效果。同时在评估过程中充分考虑办学条件等各项指标,达到提高教学质量、形成完善人才培养体系的目的。教学督导的作用在基础教育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体系中是不可取代的,应聚集学校内部有经验的管理人员与教师组建教学督导组,充分发挥他们的监督作用。教学督导组要对教学的全过程进行监督和指导,并参与教师的聘任和考核、对教师的日常教学进行指导,还要参与到青年教师的培养中去。通过教学督导组的推动与促进来不断提高基础教育教学的质量。

在线咨询
了解我们
获奖信息
挂牌上市
版权说明
在线咨询
杂志之家服务支持
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期刊咨询服务
服务流程
网站特色
常见问题
工作日 8:00-24:00
7x16小时支持
经营许可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企业营业执照
银行开户许可证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其它
公文范文
期刊知识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支付方式
手机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