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杂志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浅谈设计艺术教学

摘要:在设计艺术教育与教学的过程中,教师的审美意识既能指导参与设计艺术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即学生,又能为设计艺术教育中的教学实践填补不足,还能提升设计艺术效果的高质量的审美标准。学校是学生学习和生活的港湾,也是人一生的审美教育与学习的航船起锚的美好基地。
浅谈设计艺术教学

浅谈设计艺术教学:谈当代设计艺术实训工作室制教学

摘 要:设计艺术实训工作室制的教学模式,是针对设计艺术学特点和教学规律进行的实践教学模式,一般纳入院校统一管理,以导师为核心,组成一个相对稳定的团队,充分利用学校及社会各类可应用资源,进行高质有效教学和科研项目实践。本文主要通过对包豪斯作坊式教育模式的探讨,分析了当前我国设计艺术实训工作室制教学存在的问题以及以包豪斯作坊式教育为指导提出的优化措施,希望能切实为设计艺术实训工作室教学模式提供参考意见。

关键词:包豪斯;作坊式;设计艺术实训;工作室

引言

当前我国高等院校在艺术设计教育中运用工作室制教学模式已不是新鲜事了,学界对此理念展开了充分的实践探索证明,并得已论证,即此模式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了一个开放式的教学环境,创造出一个可以培养学生组织协调能力、实际动手能力、创新思维能力的适应性实践环境。它将艺术理论教学与设计项目实践紧密结合,可以大大提高教学的现实意义,是设计艺术教学改革的一种有效模式。本文主要以包豪斯作坊式教育模式为指引对当代设计艺术实训工作室制教学进行探讨分析。

包豪斯作坊式教育与现代实训工作室制教学

包豪斯是20世纪具影响力也具争议的艺术院校,在当时来说,其是乌托邦思想和精神的中心,是现代设计教育理念的起源,在艺术教育理论和实践中取得了成就。包豪斯的发展史就是现代设计诞生和发展的历程,也是在艺术和技术这两个相差甚远的门类间搭建桥梁的历程,其所创建的教育模式在今天依然具有很强的借鉴意义。 包豪斯作坊式教育方式对于上世纪20年代的世界来说是首创,至今仍影响着世界上很多的设计教育。其教育理念的核心就是在1923年提出来的“艺术与技术的统一”,正是在这一观念的基础之上,包豪斯创造出独特的教育模式,即通过“双师体系”和“工场实习”把技术引入到设计艺术教育。这种“双轨教育学制”在当时与传统的学院派教育不同,可以把学生的艺术想象力和实际操作能力有机地结合起来,较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综合能力,这已经是现代教育的通识。

现代设计艺术工作室是高校实践教学的一种重要模式,主趋向于学校为应对社会经济形势高速发展的人才需求培养模式应运而生。它是一个开放性与实践性兼并的教学模式,通过导师的选聘委任、学生的筛选指导、教育教学计划的制定与项目技术服务的具体运作等细则,保障工作室对产学研用的具体实施,是对课内教学的有益补充。工作室的教学架构主要分为四个方面:实践教学、探索研究、学习课程和互动交流。其教学定位为以学生为中心、以项目为主导、以学科研究为方向、以实践能力培养为核心,强调创新与创造、理念和思维。此外,工作室的任务是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注重新的知识、信息、思维、意识和方法,增强学生适应社会的应用实践能力和沟通交流能力。

二、设计艺术实训工作室制教学存在的问题

1、工作室定位不明确。企业追求效率,重视项目的设计成果,以效益为着眼点;而学校教育以培养人才为根本,重视学生在项目运行过程中对技能的掌握。企业的运作,要求项目进程符合生产周期的节奏;学校的教学进度,则必须依照学年或学期的教学计划来开展。工作室既要达到商业运作的要求,又要完成规定的教学任务,在协调行业与教育各自的需求之间取得平衡。这使工作室产生对自身定位上的障碍,也引起在实际操作中难以兼顾双方需求,工作进展不畅。

2、工作室制过于依赖项目。工作室若不树立专攻方向,接受的项目课题涉及领域过于宽泛,容易导致设计成果水平粗浅,教学研究成果缺乏足够的深度和广度。譬如在视觉传达设计领域,包装设计与其载体是紧密相关的。在针对不同的设计载体材料时,如纸质、金属、塑胶、玻璃、木质等,其设计的考量有着很大区别。一个工作室,若不能够细致研究所有的载体材料,却承接了属于自身并不擅长领域的项目任务,容易导致开发设计的水准较低,甚至出现技术性的缺陷。教师或专家在项目中的指导不够到位,并非利于教学的开展,反而只为其商业做服务了。

3、工作室的制度建设力度不足,会引起运作上出现疏漏。工作室规范程度较低,缺乏明晰的责任分配和规章制度,日常管理容易流于随意。工作室成员是因为项目而聚集在一起的,不像行政班级那样具有稳定性和组织性。个别成员容易在项目进程中出现懈怠,直接影响到项目任务的正常进行和进度效果。考核评定和奖励机制的拟定不够细致,学员的积极性不能够被充分调动。

三、包豪斯作坊式模式对设计艺术实训工作室制教学的指引

对于一所综合性的院校来讲,艺术设计学院的工作室制度很难被学校理解和认可。但是,工作室制度是将艺术与技术相结合的最有效的方法已经成为共识,如何在现有的制度下和综合类院校的特殊情况中探索具有可操作性的工作室制是至关重要的。

1、教学团队的组成。工作室的教学团队由专业教师和校外导师组成,人员组成由工作室的主持人决定。一般根据规模设3―5人左右为宜。学生团队以三、四年级为主,其中三年级学生可以参与一些项目设计,但主要起到协助的作用,四年级学生是主体。

实际上,从目前大学教育的整体情况来看,由于当下设计专业的复杂性和实践性,真正能够进行方案设计的只有大四的学生,而且必须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因此,梯队培养和建设就显得尤为重要,一旦断档,工作室就将无法跟社会对接下去。

2、学生的选拔。根据目前的高校所具备的师资、设备与空间条件来说,学生从三年级开始进入工作室为宜,学生数量不超过该专业学生总数的10%比较合适,人数过多就难以实现因材施教的目的。选拔方法是由各课程的任课老师推荐,责任导师参考学生的成绩确定名单,报学院批准。

3、跨学校、跨行业联合建设工作室。工作室制的实行是设计艺术实践教育的大势所趋,在建立工作室的形式上可以进行多方面的探索和组合。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的是满足社会生产的需求,衡量其培养成果的方式就是要经过市场的检验,就像产品的生产与投放一样,联合培养就是检验产品的方式之一。

4、加强组织建设,制订切实可行的管理制度。建立强有力的组织机构是“工作室制”项目能顺利实施的关键,要积极通过实践教学管理部门进行统一协调、各专业教研室、办公室各司其职,定期进行讨论落实,做好“工作室制”实施的具体工作,并通过制定切实可行的制度,对项目建设的管理、绩效评估、奖惩等方面进行细化,对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制度、教学管理制度、完成学分制度、绩效考核制度、设备管理制度、学生管理制度等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有效的完善与修订,充分调动各部门的积极性,为专业建设提供制度保障。

四、结束语

包豪斯的“工作坊”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是一种教育方式的创举,其有效地解决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问题,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对现代设计教育产生了巨大影响和启迪。因此,在设计艺术教学实践过程中,要借鉴包豪斯的“工作坊”模式,不断深入的研究,解决问题,总结经验收集成果,从而形成科学的设计艺术实训教育模式。

浅谈设计艺术教学:教师审美意识在设计艺术教学中的引导性研究

【内容摘要】教师的审美意识是设计艺术教育与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教师与学生之间互动的重要视觉信息。它在设计艺术教育与教学过程中发挥着巨大的传播性与引导性的作用。教师的审美意识是提升设计艺术教育与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涉及的领域不仅有工业设计、平面设计、环境设计、服装设计、家具设计等诸多学科,又有着工业、农业、军事等专业性极强的学科差异,还涉及和运用美学、心理学、生理学、创意学等相关的专业知识。因此,高质量的设计艺术教育与教学成果,是由教师的审美意识引导学生的思维后作用于审美观念中,使学生的审美能力提升后,再进行设计创意思维能力和审美理想形态表象能力的外化表现。

【关键词】审美意识 设计艺术 教育与教学 教师

一、教师的审美意识在设计艺术教育与教学中的引导性

教师的审美意识是设计艺术教育与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研究内容,包括国内设计艺术教育与教学的现状、国外的审美意识在教育中的体现、教师的审美意识与设计艺术教育的意义与价值三个方面的研究内容。

(一)国内设计艺术教育与教学的现状

国内设计艺术教育与教学的现状包括现状和发展趋势,设计艺术教育与教学具体问题。

1.现状和发展趋势

在我国设计艺术教育与教学方针中,审美意识同德育、智育、体育相结合,发挥着各自的教学功能,共同促进着学生的发展。在邓小平的教育理论和“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指导下,中国特色的设计艺术教育正进入实质性的研究与实施阶段。我国的设计艺术教育与教学在整体教育链中承前启后,有着非常重要的继承与发展的作用。教师对学生的审美意识的形成与培养,以及审美形态的认识与美感的表现,都起到了关键性的引领和影响的导向作用。近年来,国内的设计艺术教师正努力地拓展自己的审美视野,优化自身的审美教育结构与水平,以自身的综合文化素养和审美能力来提高和探索新的设计艺术教学的实施途径与发展方向。现行的设计艺术教育与教学模式,有着几十年的发展历程,各个设计艺术教育学科的设立都经历了时间的考验。它具有科学性与合理性,都体现了学科的独特性与规律性的设计艺术教育方式。然而,设计艺术教育为了适应新时代的审美诉求,教师的审美意识就要加强设计艺术教育中的传播功能与更新,现已经进入了阶段性和急切性的研究,教师的审美意识是当今设计艺术教育与教学的首要研究问题。

2.设计艺术教育与教学的具体问题

是进入21世纪,设计艺术人才分布在经济发达的各个学科领域中。教师的审美意识在设计艺术教育与教学过程中的引导性作用成为教育与教学不可或缺的构成部分。然而,在人们物质生活水平快速提高的背景下,在繁华的社会景象背后,设计艺术教育的发展存在许多不尽人意的视觉传达信息。设计艺术教育与教学的审美意识培养与养成,是当今教师首先要解决的审美意识问题。

(二)国外的审美意识在教育中的体现

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专家和学者就曾对审美意识在教育中的作用做过深远的理论阐述。柏拉图是最早对审美意识做过理论性探究的学者,他清晰地描述过审美意识的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例如《诗学》中,亚里士多德所谈及的净化说就是强调艺术的审美教育,他认为这种教育与道德教育不同,审美教育要适当地满足人的视觉快感与愉悦感,而人的本能、情感是人性中所固有的部分。审美教育满足了人们的视觉诉求,审美意识则是有益于人格的健康发展与完善。1795年,德国诗人、美学家席勒写下了《审美教育书简》,这是世界上及时部系统论述审美意识在教育中作用的著作。著作及时次正式提出审美教育这一教育观念,并将审美意识与教育直接关联在一起,共同担负着培养职责和教育目的。

(三)教师的审美意识与设计艺术教育的意义与价值

教师的审美意识与设计艺术教育的意义与价值,重在研究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审美意识以及教师与审美意识的关系。

1.教师的主导作用

在设计艺术教育的全部过程中,教师的审美意识与学生的审美诉求问题是设计艺术教学中的重要的课题。经过对“传统教育”与“现代教育”、“中国教育”与“西方教育”的比照, 认识到教师的主导地位和作用,确立了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设计艺术教学的方向。教师是设计艺术教学活动中的先导;同时,也是学生学习审美意识改变审美观念的思想源泉。因此,教师与学生的和谐互动过程,则是提升设计艺术教学水平的快速路径,更是教学效果的先行条件。这取决于教师的审美意识的引导性作用,也是当今设计艺术教育质量的保障。所以把握和调节好学生的审美思维与审美观念的提升过程,使学生的设计创意表达处于状态,是每位设计艺术教师都应必须具备的教学能力和艺术水平。

2.审美意识

审美意识是客观存在的诸多审美对象在人们头脑中能动的反映,一般通称为“美感”。“美感”有两种不同的含义:一是审美意识,是广义的“美感”,包括审美意识活动的各个方面和各个表现形态,例如审美趣味、审美能力、审美观念、审美理想、审美感受等。二是狭义的“美感”,意指审美感受,即是人们在欣赏活动或创意活动中的一种特殊的心理现象。审美感受是构成审美意识的核心部分;因此,审美意识是社会意识的一种,它们互为促进又互为补充地存在着和发展着。

3.教师与审美意识的关系

审美意识是社会意识的一部分,教师是传播社会意识中的一员。教师具有双重性的角色,即是审美意识的传播者,又是审美意识的接受者。那么,教师将审美意识传播给学生,学生又是一种能动的反映,教师传授的内容和知识取决于被传播学生去探求,学生的审美水平与审美能力取决于教师审美意识的传播与引导。因此,审美意识作用于教师的教学活动中,在讲授时会影响学生的审美观念与表达能力,作用于学生的视觉思维创意中和审美表达里;所以,教师的审美意识不只是孤立存在的审美意识,而是与社会意识的发展诉求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二、教师的审美意识与设计艺术教学的意义

提高设计艺术教育与教学的质量和水平,要注重建立健全设计艺术教学的理论体系,加强实践中对设计艺术审美意识的引导性与应用性,为新时代的设计艺术人才的培养努力开创新思维、拓展新途径。这是对教师的审美能力与创新能力的一次从感性到理性的自我超越过程,它具有深远的社会意义和时代诉求。

(一)教师的审美意识与设计艺术教学的价值

通过对教师的审美意识在设计艺术教学过程中的引导性研究,目的在于推动和建构设计艺术教学发展的新教学模式,为设计艺术人才培养的标准化和个性化制定出可提供理论的支撑,并为设计艺术教育与教学培养模式提供理论依据。

(二)教师的审美意识在设计艺术教育与教学中的发展途径

教师的审美意识在设计艺术教育与教学的快速发展途径,包括主要内容与模式、基本思路与方法、重点与核心、主要观点与行为实践四个方面的研究内容。

1.主要内容与模式

从内容方面分析,教师审美意识的引导性在设计艺术教育与教学过程中,影响学生对审美趣味、审美能力、审美观念、审美理想、审美的感受,教师应将正确性、指导性、完善性的教学理念都要融合在教与学的互动过程中,从而实现的设计艺术教育与教学的效果,培养出高水平和审美意识健康的设计艺术人才。设计艺术教育与教学的研究是以教师为主,利用相关的理论知识和方法解决实际教学中出现的问题。这一研究的目的将以解决审美观念和审美造型表达问题放在及时位,强调教师的审美意识参与学生审美直觉的实践探索活动,注重教师审美观念对学生的引导性和融合性关系研究。要求学生参与教师的研究活动,对教与学的实践行为进行反思与创新。然而,在设计艺术教育与教学的实践活动中也常有二者交融渗透的教学形式,从而出现以教师为主、以学生为辅的教学互动模式。

2.基本思路与方法

结合目前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教育与教学改革,对设计艺术教与学的过程中的审美体系进行的研究;整理旧有的艺术教育与教学体系中的审美观念和审美理论,结合教师的审美意识的发展和变化情况,在重新审视设计艺术教育与教学体系的同时找出设计艺术教育对教师审美意识的更高要求和当下任务。此外,还要找出问题的解决方法,例如,如何通过完善教师的审美意识水平来提升设计艺术教学的质量;结合国内外教育与教学情况,对教师的审美意识在设计艺术教育中的发展情况、态势以及发展趋势进行预测与分析;结合我国设计艺术教育背景,提出解决审美问题的关键;如何通过对教师的审美意识的提高来满足当今设计艺术教育与教学的审美造型与审美能力的诉求,在新时代环境下,提高中国设计艺术教育与教学的整体水平,为培养合格的设计艺术人才打下坚实地审美造型能力与表达力的基础。教师的审美意识与设计艺术教育、教学中的研究,采取研究比对法、实践研究法等手段。

研究的目的主要是通过教师审美意识的提高,进而对学生审美素养的培养与提升,找出影响教师的审美意识的关键因素,进一步加强教师的审美意识和观念的修养,提高设计艺术教育与教学中设计创意水平。以实践研究为主要方法,通过多年来从事设计艺术教育与教学工作的实践经验积累,探索出设计艺术人才培养模式与教师的审美理念在教育与教学的过程中提供的新思路,重点集中讨论如何提高教师的审美意识的理论性与实践性及指导性的方案,从而研究和分析完成审美问题的理论依据和设计艺术人才培养模式。

3.重点与核心

研究教师的审美意识在设计艺术教育与教学过程中的引导性作用,其中心在于通过教师的审美意识的传播与引导,使学生在审美理论学习和审美造型表达实践的过程中认识和了解其自身的审美能力、审美观念、审美造型表达的种种差距。并在设计艺术教育与教学的过程中,提高学生对审美意识的认识和理解,加强学生审美形态的观察与造型表达能力。教师引导学生在审美形态的表达的活动中,积极主动地参与设计创新思考,从而得到对审美形态的认识能力的提高与表达能力,使学生的学习方式从被动盲目转向主动地学习。当今教师的审美意识的认识视野较有局限性,因此,通过教师的审美意识的提升,可以起到完善和提高设计艺术教育与教学质量的教学效果。

4.主要观点与行为实践

审美意识在设计艺术教育与教学的活动中,作用于学生的创意思维里,并参与在设计艺术思维中并融合于创意表达的行为中,是当今设计创意思维活动中不可或缺的专业知识和艺术修养。设计艺术教育和教学是教师审美意识的实践过程,它重点体现了教师的审美意识的影响和引导性作用。因为,教师的审美意识作用的关键是要有明确的设计审美观念、抽象审美趣味以及审美的造型能力和表达力。教师通过理论性和实践性的研究所得出的大量研究论据和理论观点,通过周密的推理和论证,在反复完善教师的审美意识的指导性体系下,去验证每一个研究结论的方向性正确性,并发挥着教师的审美意识的实际应用价值和指导性的意义。

结语

在设计艺术教育与教学的过程中,教师的审美意识既能指导参与设计艺术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即学生,又能为设计艺术教育中的教学实践填补不足,还能提升设计艺术效果的高质量的审美标准。学校是学生学习和生活的港湾,也是人一生的审美教育与学习的航船起锚的美好基地。教师的审美意识是设计艺术教育与教学质量提升的至关重要途径。教师是审美意识与观念培养的主导者,设计艺术人才在教师的审美意识的传播中将审美意识带入到广阔的社会活动与视觉空间中,社会意识环境又反过来推动教师的审美意识的快速发展与提升,因此,教师的审美意识的提升,才是解决设计艺术教育与教学中人才素质提高的重要途径。

作者单位:哈尔滨理工大学艺术学院视觉传达设计系

浅谈设计艺术教学:基于设计心理学的设计艺术教学改革

内容摘要:目前,基于设计心理学的设计艺术教育教学匮乏,导致培养人才的设计能力体现诸多不足。而介入设计心理学的设计艺术教育教学改革,是设计及设计教育的发展需要。在基于设计心理学的设计艺术教学中,加大设计心理学的应用性教学,重视研究培养对象、设计受众等的心理现象和心理效果,逐步建立起培养对象的逻辑和推理的思维模式。这需要广大专家学者的共同努力。

关键词:设计心理学 设计艺术教学 改革研究

1.基于设计心理学的设计艺术教育教学匮乏

就教育当前的状况来说,设计艺术教育理论支撑点的运用,更多的还处在感性阶段。尽管我们一直把平面设计、立体设计、动态设计要素对人心理及生理的影响程度、视觉感受都视为需认真研究和对待的价值层面,但完善的科学理论的缺乏与客观实验条件的限制,导致现状并没有改变,只不过教育教学中的方法和思维模式,由具象感受思维变成抽象感受思维而已,这种教学研究与教学实践,很难在具体教学过程中针对课程内容得出理性的分析结果。

由此,基于设计心理学的设计艺术教育教学匮乏,导致培养人才的设计能力体现诸多不足。设计心理学课程的研究,及教育教学中的引进,在全国本科院校开设仅是这几年的事情。但部分授课方式又过于注重理论知识的单向传授,缺乏理论与实践的贯通和衔接,往往割裂了设计学科的有机综合性。即便是开始了此课程的教育体系,其内容也是比较理论化,与实际的设计实践联系不够紧密。由于高校设计艺术教育教学中,培养对象设计心理学知识的匮乏,导致培养对象在专业课程的学习中体现出诸多不足。其设计作品按照自认为合理的去做。在具体的设计方案中,没有从用户实际的心理感受与使用出发作设计,这样的设计方案是不符合实际应用的。

2.介入设计心理学的设计艺术教育教学改革,是设计及设计教育的发展需要

设计艺术已经进入知觉设计和情感化设计时代。人本主义的设计宗旨是满足使用对象的细微情感和更深层次的心理需求。设计心理学正是从人本主义设计的角度把人内心纷繁复杂的心理活动进行系统性梳理,并将相关原理应用到当代设计艺术中,为其提供科学系统的理论支撑。

基于设计心理学的设计艺术教学改革核心是把设计心理学的知识和艺术设计的具体教学实践相结合,针对设计者、设计受众的心理特点,把握设计者、设计受众的心理反应,将其普遍规律和特殊规律,运用于设计艺术教育中,从而培养出具备设计心理学知识的设计人才。对于设计艺术教学来说,设计艺术教育教学的各个领域都提出了各种需要解决的心理学问题。从设计心理学的角度去研究设计艺术教育,我们不仅能教会培养对象理解设计艺术,而且能更好地帮助培养对象理解设计的最终受众的需求,从而使设计艺术更加合理、更加有效,同时,也使设计艺术教育更加科学化、系统化。因此,具备设计心理学知识的人才,将设计出更加实用合理、使人们更加愉悦、舒适、具备更高审美感受的艺术设计作品,以满足社会、市场对相关人才的需求。

3.在基于设计心理学的设计艺术教学研究上,应加大设计心理学的应用性教学。应重视研究培养对象、设计受众等的心理现象和心理效果。逐步建立起逻辑和推理的思维模式

这些方法和措施将使其对设计艺术的认识和思维观念上升到理性高度。同时也会对设计教育中视觉语言的标准化、系统化发展起到促进作用。当然这种系统化的结果是对设计语言的规律化研究,而不是数理推演,其结果也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文化科学的发展而变化的。但一定时间和阶段应有一个共同的参照标准。这与当前盛行的感性思维模式并不矛盾,是相互补充的关系。我们的研究越深入,设计艺术教育标准的相对性就越小,认同度也就越高。只要我们对设计心理学在设计艺术教育中的研究不断深入下去,新的培养模式必会赢得教育行业、培养对象和社会的认可。

4.基于设计心理学的设计艺术教育教学改革的意义

现代设计中对人的需求的关注,是现代设计教育改革中的重要内容。与传统设计关注物的观点不同,现代设计的要求和限制越来越多,人成为设计最主要的决定因素。设计教育越向高深的层次发展,就越需要设计心理学的理论支持。因此,应将研究个体心理、消费者心理、设计思维、用户研究等方面的设计心理学引入设计艺术教育教学中进行改革,有十分重要的革命性意义。其意义具体如下:

4.1.基于设计心理学的设计艺术教育改革,有助于科学规范地引导设计教育实践朝着更加人性化的方向发展,为设计艺术教育教学提供强有力的理论支撑。

4.2.介入设计心理学理论的设计艺术教育改革,能使设计者拓宽思路,增强设计思维能力,推动所培养人才设计创造性思维的理性发展。帮助其对设计作品进行评价、理解、鉴赏,了解设计作品的本质和意义。

4.3.运用设计心理学知识进行设计艺术教育教学改革,对学生专业课程学习和未来的就业具有实际意义。教育教学改革能使培养对象更好地面对不同文化、不同地域以及多样化市场需要的挑战,更加正确认识人与产品之间的互动关系,设计出适销对路的产品,并制定适宜的宣传、推广和促销手段,增进其设计有效性、使用性、可用性、合目的性,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4.4.通过设计心理学理论支撑,有助于设计心理学在设计艺术教育中的应用方向更清晰明了。

4.5.丰富国内设计心理学在设计艺术教育中应用的理论内容,并对从事相关工作的人员,在实践工作中有所帮助或指导。

5.研究的应用前景

设计心理学学有助于科学规范地引导设计教育实践朝更加科学、更加系统的方向发展,为设计艺术教育提供强有力的理论支撑。

5.1.目前教育部大力鼓励和发展心理学的应用研究,此课题研究符合国家教育发展方向。对于设计艺术教育教学改革实践具有重要意义。

5.2.基于设计心理学的设计艺术教育教学改革研究,目前处于初级阶段,急需大量的具有研究深度的相应研究成果,以丰富相应理论,指导实践。

5.3.市场需求具备设计心理学知识的设计艺术人才,以满足多方位、多角度、多层次的消费需要。因此介入设计心理学理论的设计艺术教育教学改革急需。

在教育教学领域中,基于设计心理学的设计艺术教育教学,作为一门综合性较强的专业教学方法,对设计艺术所具有的指向性价值越来越受到大家的关注与认可。但是到目前为止,在全国本科院校开设此课程仅仅是近几年的事情。仍然没有建立起大家普遍认可的、较为系统的教学方法和研究体系。其体系的建立,还需要大量的研究成果进行论证。在高等设计艺术教育教学中,仅仅开设这门课程必定是远远不够的,它还需要各个课程的任课教师,将设计心理学知识结合自己授课的课程内容,进行更加细致地讲解,从各个课程中对所培养对象的知识结构出发,丰富教学对象的设计心理学知识,加强其设计心理学的应用能力,进行基于设计心理学知识的设计艺术教育教学工作。这需要广大的专家学者共同努力。

浅谈设计艺术教学:初中语文教学中导入语的设计艺术浅探

[摘 要]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语文课堂的导语设计对于学生的有效学习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教学中,教师要结合教材内容和目标要求,从实用、趣味、灵活等方面着手设计导语,让精彩的导语为一堂高质量的语文课堂教学拉开帷幕。

[关键词]初中语文;导入设计;教学;艺术

在课堂教学中,好的导语如同一曲美妙音乐的序曲,开始就产生了扣人心弦的艺术效果,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一半,具有良好效果的导语对一节课的教学质量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目前,随着新课改理念的不断渗透,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导语的设计艺术可谓百花盛开,争奇斗艳。导语往往要结合课文的内容和教学大纲的要求、教学环境等诸多因素来设计,具有灵活性、丰富性、自由性的特点。

一、通过讲述故事,导入教学内容

爱听故事是一个大众化的喜好,初中学生自然也不例外,扣人心弦的故事情节,引领学生走进一个与所要学习内容相融合的情景之中,引发学生探究问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初中语文的教学中,有些课文的内容非常适合运用故事式的导语,教师要在认真解读课文内容的基础上编写出故事式的导语运用于课堂教学,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好地提升教学的有效性。

比如,在执教《一课》时,设计了这样的故事导入:同学们,上课前我给大家讲个故事,在远古时期,人们仰望着头顶那片无垠的天空,总是难抑心中强烈的好奇,天堂究竟是何等的美丽呢?于是,人们决定要建一座天梯,由于建造天梯的人们人多力量大,工程进度极快,眼看就到上帝的门前了,上帝为此坐立不安,他想了一个很厉害的办法来阻止人类,就是让天梯的建设者们失去相互交流的能力,让他们说不同的语言,让对方不知道你表达的是什么,无法交流,自然就不能相互协作,天梯只好在离上帝不远的地方停工了。大家看,语言的力量是多么强大啊,同一种语言也可以使一个民族产生强大的民族精神,当一个民族被压制,被限制学习自己的语言时,他们会是多么的愤怒啊,从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新课《一课》中,就可以看到……

通过讲述故事,引发了学生的强烈兴趣。在听故事的过程中,学生也进入了积极思考的状态中,逐步认识到语言统一的重要性,使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更进了一步,对于教学目标的完成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二、通过创设情境,导入教学内容

大多数情况下,语文课堂的导语都要表现出情感化和形象化的一面,因为导语为整堂课的教学拉开了序幕,一堂课的氛围如何,导语的作用是举足轻重的。而一堂课确定什么样的基调,起决定作用的是课文的内容。纵观苏教版初中语文课本中的课文,几乎每一篇都是脍炙人口的经典之作,我们在导语的设计上,要结合课文的内容,从知识的讲述、课文的情愫等几个重点的环节做好把握,让学生在教师创设的恰当情境中自然而然地置身于课文的意境之中。

比如,在执教《济南的冬天》时,结合课文内容设计了这样的导入语:同学们,春有百花夏有月,秋有凉风冬有雪,一年四季,每一个季节都有自己的独特魅力,济南素有“泉城”之美誉,古人形容这里是“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 老舍先生笔下的济南的冬天更是脍炙人口,广为传诵,今天我们一起随着老舍先生的文字去感受一下济南的冬天吧……

这样的意境创设式的导入语,使学生在教师生动的语言描绘中,对课文产生更加丰富、形象的联想,由此对新课的内容产生好奇心,产生学习的欲望。

三、通过激发兴趣,导入教学内容

兴趣是学好各科知识的原动力,激发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他们才能产生积极主动探究问题的内在动力,在初中语文课本中,可以使用激趣导入的课文很多,我们教师要在导语设计时,打破传统教学方式的限制,将猜谜语、讲典故等多样化的激趣方式运用到导语的设计中,让我们的课堂教学充满生机与活力。

比如,在执教《皇帝的新装》时,设计了这样的激趣导入语:同学们,我们大概都看过《丑小鸭》这个美丽的童话故事,它的作者是一名名闻世界的伟大童话家,他的童话感染了全世界一代代的孩子们,在他所处时代,可能没人知道国家的较高统治者是谁,但没人不知道他是谁,就是安徒生,他究竟有哪些不同凡俗之处呢?今天我们再从他的另一部作品《皇帝的新装》中去感受一下吧……

这样的导入语首先从学生熟悉的知识入手,激发学生的想象,激活了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对探究新的内容产生了浓厚兴趣。

四、通过复习旧知,导入教学内容

运用复习旧知导入新知的方式,被广泛地运用于各科的教学中。这在我们的语文教学中也经常被采用,在课堂教学开始前,可以预先设计几个问题让学生去探究,这些问题使学生在温习了过去所学的内容同时,自然而然地导入到新内容的学习中。

比如在执教《小石潭记》时,设计了这样的复习式的导语:同学们都学过“黔驴技穷”这个成语,这个成语出自唐代一位著名作家的文章,这位作家是唐宋八大家之一,曾任柳州刺史,他最著名的作品是《永州八记》,收录了六百多篇佳作。他在诗、文方面的成就非常杰出,大家能回想起他是哪一位作家吗?这样的导入语在引导学生回顾学生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导入新课的学习,激活了学生的思维,提升了学习的效率。

五、通过设置悬念,导入教学内容

结合课文的内容在课堂教学开始前提出疑问导入新课,是应用比较广泛的导语方式。运用设疑导入要具有较强的针对性,使学生能够很快集中到对教学目标的探究中,形成一种愿闻其详的学习状态,提升了教学的效率。

比如,在执教《木兰诗》这篇课文时,设计了这样的悬念式导语:我国古代一直都推崇男耕女织的生活方式,征战沙场,保家卫国也是男人的专项,但是你能想象到吗?一个柔弱的女子乔扮男装,征战疆场,十几年却无人看出,而且立下了赫赫战功,唐代追奉她为“孝烈将军”,这位了不起的女子到底是谁呢?她又是如何在硝烟弥漫的战场上奋勇杀敌,且保住女儿身的秘密的呢?下面我们来学习《木兰诗》……

悬念式导语的设计要求教师的问题要具有较强的针对性,能够紧紧扣住学生思考中的疑问点、纠结点,通过悬念有力地激发学生来积极地探究问题,

总之,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导语的设计要讲求一定的原则,从实用、趣味、灵活等方面做出较好的把握。我们只有充分认识到导语艺术在课堂教学中的重要意义,才能重视导语的设计,让精彩的导语为一堂高质量的语文课堂教学拉开序幕。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