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杂志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统计类论文

摘要: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课程是经济数学课程中实践性最强的一门课程,是经济管理类本科专业学生在后续经济、管理类专业课程中保障性最强的一门课程,是进行后续经济研究的必备工具。目前国外数学课程中引入实验教学法已经取得了良好的成效,也取得了良好的成效。
统计类论文

统计类论文:民族高校经管类专业概率统计论文

一、民族高校经管类专业概率统计课程教学特点

1、学生基础知识层次差异性

大民族高校教育的目的就是为民族地区服务和培养少数民族人才。由于民族高校招收学生的生源大多是我国少数民族聚居区域的民族生或者是发达地区的少数民族学生,由于教育资源和教育整体水平的不均衡,使得民族高校学生的基础知识掌握程度上有较大的差异,同时进入大学后,由于概率统计课程特点,它对学生的数学知识基础有着较高的要求,故在知识的延续和递进中使得学生在这门课程的学习效果上有着明显差异,在课堂教学中最明显的特征就是由于学习基础的差异,学生在知识的掌握上层次差异性明显较大。

2、课程教学方式单一目前

在民族高校的概率统计课程的教学方式大部分还是使用黑板讲授加电子讲稿、教学内容比较传统,比较注重数学原理的推证、数学计算方法的讲授,即使有个别学校在概率统计课堂教学中有融入实验教学内容,但也仅仅限于数据分析软件的使用,并没有将实际经济问题案例与数学知识、数据分析软件结合起来综合应用,概率统计知识的综合应用性并没有体现出来。教学方式还是以教师为主导,教师布置问题和作业,学生完成作业的传统被动方式。

3、教学内容与学时的矛盾概率统计

课程作为经管类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经济数学课程,它有着数学课程的典型特点,非常注重逻辑的严密性、知识的递进性,推导证明的完整性,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要把本科教学内容中所有内容都要设计到,还要保障大部分学生都能把知识点理解和掌握,又存在学时的限制。

4、实验教学体系缺乏虽然实验教学

在我国一些重点高校教育中已引入,但整体都还是实践阶段,目前关于大学数学课程实验的教材也有一些,大学数学实验课程也产生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但在民族高校中,经管类专业的数学课程的实验教学环节缺乏,还没有形成实验教学体系。

二、民族高校经管类专业概率统计

课程引进实验教学的意义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课程是经济数学课程中实践性最强的一门课程,是经济管理类本科专业学生在后续经济、管理类专业课程中保障性最强的一门课程,是进行后续经济研究的必备工具。目前国外数学课程中引入实验教学法已经取得了良好的成效,国内重点高校的部分院校经管类专业的数学课程也在通过探索实验教学的内容和方法,也取得了良好的成效。我国民族高校经管类专业的概率统计课程教学中也可逐步引入经济数学实验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可以有以下作用:

1、增强经管类学生学习概率统计的兴趣和积极性,提高该课程的学习效果和数学知识的应用能力;

2、介绍常用的试验工具和软件,深化学生使用计算机数据分析软件的程度,丰富和优化了概率统计课程的教学内容;

3、借助数据分析软件、数学软件,增强学生利用所学的概率统计知识对经济现象、经济规律的理解和应用能力,尤其是在学年论文、毕业论文写作过程实证分析能力的提高有着明显的促进作用;

4、引入经济实验教学方式,弥补了传统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课程理论性强而实践环节较弱的状况。

5、这种经济数学实验教学方式和传统讲授方式相结合的教学模式的探索和实践,不仅可以逐步改善民族高校经管类专业经济数学课程在学习中的“不好学、不善用”的现象,还可以丰富该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并且对于微积分、线性代数课程的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的改革也有很强的启示性。对深化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改革,促进高校精品课建设和质量工程的发展,提高专业的优势竞争力具有着重要的意义。

三、民族高校经管类专业概率统计课程实验教学的思考与探索

1、概率统计课程实验教学方式的思考

针对目前民族高校经管类专业在概率统计课程学习中呈现的情形:(1)概率统计课程教学显现出的教学内容传统、教学方式单一呆板、轻经济应用;(2)经管类学生不知概率统计知识学了何用,学了不用、学了不知怎么用。本文探索和尝试在经济数学课程之一——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课程的教学中引入经济数学实验教学方式和实验教学内容,结合传统讲授方式,探索多元化的经济数学教学方式,丰富概率统计课程的教学内容,增加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课程的实践性和演示性,提高经济管理类学生学习经济数学的兴趣,学生使用经济数学知识解决实际经济问题的能力。通过调查,在民族高校经管类专业的“概率统计”课程大多是周3课时以内,本门课程所修的总课时数为48课时以内,在目前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下,受专业培养方案的限制,并且也无成熟的适合经管类专业的概率统计实验教材,无法设立单独的概率统计实验课程。因此,可在目前的概率统计教学内容中融入实验教学内容和方式,在课程内容的部分章节中结合经济、金融、管理实际问题,形成概率统计课程综合案例,在课堂教学中融入综合案例,介绍它的解决思路,培养学生数学思维品质,数学方法的应用,在掌握数学方法和原理的基础上结合数据分析软件,简化处理过程,锻炼和培养经管类专业学生让其能够知其何用,知其怎么用。经济数学的其它课程总,在内容、方法比较成熟的条件下,可以再单独设立适合民族院校的经济数学实验课程。

2、概率统计课程实验教学方式的实践

可结合相关章节内容特点,周期性的给学生布置概率统计的验证性的实验项目和综合案例实验报告,小组形式完成验证性的实验报告分析和经济实例的实验报告分析。让学生在问题情境下体验概率统计数学知识的理论、计算机技术的使用及应用概率统计知识和解决简单经济实际问题能力。在有限的学时下,课堂教学中补充了实验教学内容,会使的教学内容课时较紧张,因此,建议概率统计的知识点的讲授上可以忽略一部分非重点的知识的逻辑推证,转为数据分析软件和经济实例数学化思想的讲解,如在概率统计随机变量的分布特征这一章结合均值和方差的概念计算知识点,可以补充金融学、寿险精算课程中简单金融实例;在讲协方差和相关系数时可以结合管理学、金融风险中的实例,让学生理解实际问题如何数学化,如何将数学知识、数学结果反馈到实际问题中去,在大数定律这一章,可以结合寿险精算中保费的计算案例及精算起源特点的综合案例让学生深入思考大数定律的结论,从而把抽象理论具体化、应用化。通过这样的实验教学环节的补充和实践,让学生进入实际问题情景,引导学生思考、分析实际问题如何数学化,数学知识是怎么用,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较好地体现了在课堂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式,逐步转化传统教学方式。通过笔者近两年在教学过程中的实践,在概率统计课程中融入实验教学内容,需要做到以下几点:(1)结合概率统计内容及与经济问题的联系性选择概率统计实验教学的内容及案例。(2)结合已有资料,与信息技术老师、实验室老师沟通在实验室里配备合适的数据软件如Matlab及Excel数据分析软件包、Spss数据分析软件。在这一步可结合各民族学校学生的整体层次进行选择,由于课时的限制,对经管类学生使用软件以熟练应用数据分析软件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为主,使用计算软件为辅。因此笔者在实验教学中选择了Matlab和Excel数据分析软件包。学生反映效果也较好。(3)讲授理论教学时也建议在多媒体教室中,理论教学中可以融入一部分计算机数据分析的实现过程,让学生直观的认识数学知识的应用。

四、民族高校经管类专业概率统计课程实验教学的瓶颈

1、部分学生不注重理论知识的学习

过分依赖数据分析软件在概率统计教学中引入了实验教学的内容,激发一大部分同学的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学习效果也比较明显,通过数据分析软件的使用,提高了学习的效率,使得数学知识的应用性较强。但在实验教学中也发现一部分学生在学习中产生了依赖思想,认为反正有软件,对概率统计知识的具体的计算方法和原理很忽视,以后会不会都可以靠数据分析软件求出结果来。因此也伴生了这种不注重数学理论、数学计算知识的学习,过分依赖数据分析软件的现象了。

2、实验教学师资队伍缺乏

在概率统计教学中融入实验教学的内容,这就使得承担概率统计课程的老师不仅要熟练掌握数学原理和方法、数学的体系框架,还要具备熟悉操作多种数据分析软件的能力,不仅如此,在课堂教学中结合综合经济案例来给学生引导,还需具备一定的经济、金融、管理专业的相关知识,这就对承担概率统计课程的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需要数学老师必须向复合型的专业数学老师转变。而目前在民族院校中承担这一基础课程的老师普遍教学任务较重,师资紧张,典型现象就是教师忙于代课,对专业知识和计算机软件操作的提高和学习上缺乏时间和精力,复合型的课程实验教学人才和师资紧缺。

3、教学内容和实验内容的取舍

在现有的培养方案和教学内容既定的情况下,要想在有限课时中完成教学内容和实验教学补充的内容,只能将已有的教学内容中的部分知识点简化了,如何合理安排概率统计课程的数学原理、数学方法的讲授、实验教学内容的补充,需要在教学实践中适当的取舍,这也是目前制约概率统计课程教学方式探索和实践的一个重要因素。

五、民族高校经管类专业概率统计

课程实施实验教学的建议以上的教学方法的探索,已经在实践中有了一定的效果,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动手能力、激发学生学习概率统计知识、数学思维品质的养成、数学知识的应用有着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1、加大对概率统计课程复合型

师资队伍的培训和建设在概率统计课程教学方式多元化的探索过程中,要求老师具备以下:数学知识的积淀、计算机操作水平的适时变化、经济类及相关专业知识的积累及数学化能力,这都对概率统计课程的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要想加快民族高校经管类专业概率统计实验教学的进程,必须要加大对课程复合型师资人才的培养、培训和队伍的建设。

2、课程考核方式多元化

由于在课程内容中充实了实验教学内容,所以学生的概率统计作业不仅仅是传统的数学习题的计算及推证,还需要学生通过小组的形式完成一些验证型实验报告、综合型经济实例报告的分析。对概率统计课程的考核方式也应该随之改变,加大小组报告成绩、平时考核比重,通过多元化的考核方式考察学生的数学学习的能力、创新素质的具备、数学知识应用性的能力。

3、依据专业特点

适时调整教学内容,充实实验教学案例对于经管类专业的学生,由于概率统计课程大多是在大二开设,专业课程也已开设了一些,可依据专业课程内容,适时补充经济问题实例,充实实验教学案例,丰富概率统计课程的教学内容。

作者:杨晓荣单位:北方民族大学

统计类论文:类比法教学概率统计论文

1类比法在概念教学中的作用

匈牙利数学家玻利亚说:“类比是一个伟大的引路人。”类比作为一种思维方法,其侧重的不是逻辑性、确定性、严格性,而是创造性、猜测性、灵活性。概率统计中的许多概念都可以通过类比引出并揭示其本质。此外,我们可利用原有的认知结构借助类比法,有效地掌握新知识,并将这些知识有机系统地统一起来。

1.1随机事件的关系运算与集合的关系运算的类比由于事件可以看成由某些样本点构成的集合,因此可将二者类比学习。例如:集合A∪B表示其中任意一个元素x仅属于A或者仅属于B或者属于A和B的公共部分,我们可以形象地用韦氏图来表示。此时若将A和B看作是事件,则事件A∪B表示“事件A和事件B至少有一个发生”,记作A+B,即概率论中事件的和等同于集合论中集合的并集。同样的类比方法,我们可将集合论中集合的交集类比到概率论中事件的积中去。在教学中可引导学生先回顾集合之间的各种关系运算,随之再引出相应的事件间的关系运算,归纳总结。此外,事件运算的性质如交换律、结合律、分配律均可对照集合的相应性质进行类比学习。

1.2离散型随机变量与连续型随机变量的类比对于离散型随机变量,学生感觉较容易,但对于连续型随机变量,往往学生感觉抽象难理解。由于分布列在离散型随机变量中的地位与密度函数在连续型随机变量中的地位等同,因此对于离散型随机变量中的边缘分布列与联合分布列的关系可以过渡到连续型随机变量中边缘密度函数与联合密度函数的关系中去,此外诸如随机变量的独立性的充要条件以及期望与方差的计算均可轻松过渡。具体我们可通过“把连续的问题离散化”这种方法,实际是将对离散型随机变量中对分布列的求和变成对连续型随机变量中的密度函数求积分即可。表1我们将对其中的部分性质及计算作一个简要的类比。

1.3一维随机变量与二维随机变量的降维类比任何学习都是循序渐进的,一般来说低维空间的知识相对简单,容易被学生接受,所以好的方法是从低维空间向高维空间过渡学习。降维类比法是将高维空间中的数学对象降低到低维空间中去观察,利用低维空间中数学对象的性质类比归纳出高维数学对象的性质。我们知道一维离散型和连续型随机变量的分布函数分别为:在研究二维离散型和连续型随机变量时,我们可用降维类比法得到其联合分布函数分别为:通过上面的类比得知抽象的二维随机变量的分布函数与一维随机变量有着一致的表达式,从而大大降低了学习的难度。此外,二维离散型随机变量的联合分布列与连续型随机变量的密度函数的性质与计算均可借助一维随机变量的相关知识引入。

2类比法在习题教学中的应用

类比法是解题的有力工具。在习题教学中,教师若常引导学生用类比思维去寻找解题的方法,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我们首先可以利用条件、结论或者结构形式上的类似,联想与之类似的概念性质从中得到启发。例如,在概率统计中有这样一题:已知连续型随机变量X的概率密度函数为f∪x∪=ae-3xx>00x≤≤0,求a。分析:此题若由密度函数的性质,通过积分可求得a=3。但是我们若通过与指数分布的密度函数f≤x∪=λe-λxx>00x≤≤0进行对比,可知a=3。这样在解题中不需要计算便可得到结果。

3、总结

总之,类比法是创造性地表达思维的重要手段,在概率统计教学中有其特有的地位和作用。在概率论的类比法教学中,不仅要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提供恰当的类比对象,更为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在类比中去发现目标对象与类比对象的本质区别,从而真正地认识和理解目标对象,否则则可能导致错误的理解与认识。事实上,类比法在概率统计教学中的应用远不止于上述几个方面,这里就不一一赘述。在概率论教学中若恰当应用类比法,可使学生将所学的知识条理化系统化,有利于提高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

作者:李燕楠何建营单位:中原工学院理学院

统计类论文:多元统计聚类应用探讨论文

摘要: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竞争的日益激烈,如何运用科学的分析方法对收集到的数据做出、及时的分析并制定正确的决策,已成为企业极为关注的问题。本文重点介绍了多元统计分析方法中的聚类分析、判别分析、主成分分析、因子分析及其在企业经营管理中的应用。

关键词:多元统计聚类分析判别分析主成分分析因子分析应用

1、引言

多元统计分析是统计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分支。在国外,从20世纪30年代起,已开始在自然科学、管理科学、社会和经济等领域拉开了多元统计分析应用的帷幕,20多年来在多元统计分析的理论研究和应用上取得了很显著的成绩。

在商业企业经营过程中,往往需要对诸如产品销售收入、产品销售成本、产品销售费用、产品销售税金及附加、产品销售利润、管理费用、利润总额、利税总额等变量进行分析和研究,如何同时对多个变量的观测数据进行有效的分析和研究,这就需要利用多元统计分析方法来解决,通过对多个变量观察数据分析,来研究变量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揭示这些变量之间内在的变化规律。实践证明:多元统计分析是实现定量分析的有效工具。

2、多元统计分析研究的主要内容

在当前科技和经济迅速发展的今天,在国民经济许多领域中,特别是对社会现象的分析,只停留在定性分析的基础上是不够的,为提高科学性、性,通常需要定性和定量的分析。如果说一元统计方法是研究一个随机变量统计科学的规律,那么多元统计分析方法是研究多个随机变量之间相互依赖关系以及内在统计规律性的一门统计学科。同时,利用多元统计分析中不同的方法可以对研究对象进行分类和简化。

多元统计分析包括的主要内容有:聚类分析、判别分析、主成分分析、因子分析、对应分析、典型相关分析等。

3、多元统计分析方法在商业企业中的应用

在这里,重点研究聚类分析、判别分析、主成分分析、因子分析方法及其在商业企业中的应用。

3.1聚类分析随着生产技术和科学的发展,人类的认识不断加深,分类越来越细,要求也越来越高,光凭经验和专业知识是不能确切分类的,往往需要定量和定性的分析结合起来去分类,于是数学工具逐渐被引进分类学中,形成了数值分类学。后来随着多元分析的引进,聚类分析逐渐从数值分类学中脱离出来形成一个相对独立的分支。

聚类分析又称群分析,它是研究分类问题的一种多元统计方法。所谓类,通俗地说,就是指相似元素的集合。聚类分析的基本思想是首先将每个样本当作一类,然后根据样本之间的相似程度并类,并计算新类与其它类之间距离,再选择近似者并类,每合并一次减少一类,继续这一过程,直到所有样本都合并成为一类为止。所以,聚类分析依赖于对观测间的接近程度或相似程度的理解,定义不同的距离量度和相似性量度就可以产生不同的聚类结果,聚类分析内容非常丰富,有系统聚类法、有序样品聚类法、动态聚类法、模糊聚类法、图论聚类法、聚类预报法等。

在企业销售领域,销售商需要考虑对不同生产企业生产的同名称商品的分类问题。例如:某商场对销售的20种啤酒进行分类,以便对不同的类别的啤酒采用不同的销售策略,变量包括啤酒名称、热量卡路里、钠含量、酒精含量、价格。根据以上指标,利用聚类分析可以实现把同一类型的啤酒企业归到同一类别。再如商业企业制定商品销售价格时,需要对某个大城市的物价指数进行考察,而物价指数很多,有农用生产物价指数、服务项目物价指数、食品消费物价指数、零售价格指数等,因而要先对这些价格指数利用聚类分析方法进行分类。

3.2判别分析在生产、科研和日常生活中经常需要根据观测到的数据资料,对所研究的对象进行分类。判别分析是判断样品所属类型的一种多元统计分析方法,其目的是对已知分类的数据建立由数值指标构成的分类规则,然后把这样的规则应用到未知分类的样本中去分类。

判别分析与聚类分析不同,判别分析是已知研究对象分成若干类型并取得各种类型的一批已知样品的观测数据,在此基础上根据某些准则建立判别式,然后对未知类型的样品进行判别分析。判别分析按判别的组数来区分,有两组判别分析和多组判别分析;按区分不同总体所用的模型来分,有线性判别和非线性判别;按判别式所处理的变量方法不同,分逐步判别和序贯判别等。判别分析可以从不同角度提出问题,因此有不同的判别准则,如马氏距离最小准则、Fisher准则、平均损失最小准则、最小平方准则、较大似然准则、较大概率准则等。

商业企业在市场预测中,往往根据以往所调查的种种指标,用判别分析方法判断下季度是畅销、平销或滞销。当然,判别分析经常与聚类分析联合起来使用。在聚类分析中,某商场对销售的20种啤酒进行分类,假定分类结果为一级品、二级品和三级品,现在判断新商标的啤酒属于哪个级别的产品就需要用判别分析。

3.3主成分分析在实际问题中,研究多指标(变量)问题是经常遇到的,然而在多数情况下,不同指标之间有一定相关性,由于指标较多,再加上指标之间有一定的相关性,势必增加了分析问题的复杂性。主成分分析就是设法将原来指标重新组合成一组新的互相无关的几个综合指标来代替原来指标,同时根据实际需要从中可取几个较少的综合指标,尽可能多反映原来指标的信息,这种将多个指标化为少数相互无关的综合指标的统计方法,叫做主成分分析或主分量分析。超级秘书网

在商业经济中用主成分分析可以将一些复杂的数据指标综合成几个商业指数形式,如物价指数、生活费用指数、商业活动指数等。在市场研究中,常常需要分析顾客的偏好和当前市场的产品与顾客之间的差别,从而提供给生产企业新产品开发方向的信息。顾客偏好分析时常常用到主成分分析。例如:某汽车销售商在商业竞争对手中选择了销售的17种车型,访问了25位顾客,要求他们根据自己的偏好对17种车型打分,打分范围0~9.9,9.9分表示较高程度的偏好,

3.4因子分析因子分析的形成和发展有相当长的历史,最早用以研究解决心理学和教育学方面的问题,由于计算量大,又缺少高速计算的设备,使因子分析的应用和发展受到了很大的限制,甚至停滞了很长时间。后来,由于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才使因子分析的理论研究和计算问题有了很大的进展。目前这一方法的应用范围十分广泛,在经济学、社会学、医学等各个学科都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因子分析是主成分分析的推广和应用,它是将错综复杂的随机变量综合为数量较少的随机变量去描述多个变量之间的相关关系,以再现原始指标与因子之间的相互关系。也可以认为因子分析是将指标按原始数据的内在结构分类,使类似指标相关程度高,不同类的相关程度低。因子分析分R型因子分析(从相关系数矩阵出发)和Q型因子分析(从相似系数矩阵出发)。

例如:某销售企业对100名招聘人员的销售策略知识和能力进行测试,出了50道题的试卷,其内容包括的面较广,但总的来说,通过应用因子分析方法可以归纳为六个方面:语言表达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判断事物的敏锐和果断程度、思想品德、兴趣爱好、生活常识等,我们将每一个方面称为因子。显然,这里所说的因子不同于回归分析中的因素,因为前者是比较抽象的一种概念,而后者有极为明确的实际意义。因子分析在市场调查分析中也有广泛的应用。例如:对30个调查区的商业网点数、人口数、金融机构服务数、收入情况等20个指标进行因子分析,如果按照一般的分析方法,我们就需要处理20个指标,并给它们以不同的权重,这样不仅工作量变大,而且由于指标之间存在比较高的相关性,会给分析结果带来偏差。另外,给具有较高相关性的众多指标设置权重系数也是一件非常复杂的事情。于是可以考虑采用因子分析的方法,从而减少分析变量的个数,然后再给它们以不同的权数,从而计算出各个调查区平均综合实力得分,以便决定在某个调查区拟建何种类型的销售点。

4、结束语

综上所述,多元统计分析方法的应用均需借助统计分析软件,目前较多使用的有SAS、SPSS等统计分析软件,这些软件均提供了多元统计分析功能。

统计类论文:财经类院校数理统计论文

1一题多解教学法

数理统计这门课程目的并不是让学生学懂书本知识,会做统计题目,而是能够在实际生活和工作中,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其问题.问题是千变万化的,光靠书本的固定公式是不能解决问题的,因此,需要学生在学习中具有创新思维能力,以不变应万变.在平时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选择一道题目为例,采用不同思路、不同方法求解,即一题多解,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已学知识的理解、知识点的联系,而且还能培养其运用多种知识的能力,培养其创新思维能力.如介绍假设检验的接收域时,通过一道具体应用题,分别用假设检验和区间估计知识构造检验统计量和枢轴量,发现,所谓的接收域与区间估计中的置信区间是一一对应的,通过分析,使学生对统计中两个重要的内容假设检验和区间估计的联系上有了更深一步的理解.

2因材施教教学法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时刻注意学生理解知识的情况,应根据不同班级具体情况对教学内容和手段采取适当调整,可使得教学方法灵活多变.开课之前应通过不同途径了解该班学生的情况,通过所得信息制订总体教学计划.教学过程中也应该主动与学生交流,得到学生的反馈意见,课下也应该对作业情况进行适当总结,调整课时进度.比如应用数学专业学生,专业性质要求在教学中适当加强难度,多安排一些理论推导,强调概念的严密性和逻辑性,其他专业学生,应注重实际运用,特别是与统计相关软件的应用,使得其能尽快处理实际问题.

3“辩误”教学法

数理统计的大部分概念比较抽象,学生理解上容易产生困难,因而会出现一些常规错误.在教学过程中,可选择一些典型的例子,通过实例分析,使学生正确理解数理统计中的概念,提高教学效果.如介绍检验的P值概念,教材的定义是“利用观测值能够做出拒绝原假设的最小显著性水平”.就可以选择书中具体例子,通过选择不同显著性水平ɑ,得出接受原假设还是拒绝原假设的结论.通过比较,加深学生对这一概念的理解.辩误教学能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引导学生从正反两方面分析比较问题,正确理解其概念,而不仅仅是对概念的死记硬背.

4结语

数理统计课程虽然概念抽象,方法难以掌握,但作为教师,只要认真探索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具体实例把抽象的概念和理论推理形象化,加强师生的互动,灵活有效地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就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其创新思维能力,提高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让数理统计课程学习变得很容易。

作者:丁华丁宁单位:安徽财经大学金融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学院

统计类论文:基于类比法的概率统计教学论文

1类比法在概念教学中的作用

1.1随机事件的关系运算与集合的关系运算的类比由于事件可以看成由某些样本点构成的集合,因此可将二者类比学习。例如:集合A∪B表示其中任意一个元素x仅属于A或者仅属于B或者属于A和B的公共部分,我们可以形象地用韦氏图来表示。此时若将A和B看作是事件,则事件A∪B表示“事件A和事件B至少有一个发生”,记作A+B,即概率论中事件的和等同于集合论中集合的并集。同样的类比方法,我们可将集合论中集合的交集类比到概率论中事件的积中去。在教学中可引导学生先回顾集合之间的各种关系运算,随之再引出相应的事件间的关系运算,归纳总结。此外,事件运算的性质如交换律、结合律、分配律均可对照集合的相应性质进行类比学习。

1.2离散型随机变量与连续型随机变量的类比对于离散型随机变量,学生感觉较容易,但对于连续型随机变量,往往学生感觉抽象难理解。由于分布列在离散型随机变量中的地位与密度函数在连续型随机变量中的地位等同,因此对于离散型随机变量中的边缘分布列与联合分布列的关系可以过渡到连续型随机变量中边缘密度函数与联合密度函数的关系中去,此外诸如随机变量的独立性的充要条件以及期望与方差的计算均可轻松过渡。具体我们可通过“把连续的问题离散化”这种方法,实际是将对离散型随机变量中对分布列的求和变成对连续型随机变量中的密度函数求积分即可。表1我们将对其中的部分性质及计算作一个简要的类比。

1.3一维随机变量与二维随机变量的降维类比任何学习都是循序渐进的,一般来说低维空间的知识相对简单,容易被学生接受,所以好的方法是从低维空间向高维空间过渡学习。降维类比法是将高维空间中的数学对象降低到低维空间中去观察,利用低维空间中数学对象的性质类比归纳出高维数学对象的性质。通过上面的类比得知抽象的二维随机变量的分布函数与一维随机变量有着一致的表达式,从而大大降低了学习的难度。此外,二维离散型随机变量的联合分布列与连续型随机变量的密度函数的性质与计算均可借助一维随机变量的相关知识引入。

2类比法在习题教学中的应用

类比法是解题的有力工具。在习题教学中,教师若常引导学生用类比思维去寻找解题的方法,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我们首先可以利用条件、结论或者结构形式上的类似,联想与之类似的概念性质从中得到启发。例如,在概率统计中有这样一题:总之,类比法是创造性地表达思维的重要手段,在概率统计教学中有其特有的地位和作用。在概率论的类比法教学中,不仅要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提供恰当的类比对象,更为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在类比中去发现目标对象与类比对象的本质区别,从而真正地认识和理解目标对象,否则则可能导致错误的理解与认识。事实上,类比法在概率统计教学中的应用远不止于上述几个方面,这里就不一一赘述。在概率论教学中若恰当应用类比法,可使学生将所学的知识条理化系统化,有利于提高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

作者:李燕楠何建营单位:中原工学院理学院

统计类论文:财经类专业统计学论文

1统计学的重要性

(1)所谓的统计学就是用来收集和分析信息和数据的一门科学艺术,它通常是通过对差别的个性进行深入探究,然后找出这些差异之间的一般规律,因此它通常被称为是将科学和艺术紧密联系起来的一架桥梁。统计学一般是利用概率论来建立相应的数学模型,将所要观察系统的数据全部收集起来,在通过科学系统的方法对数据进行量化的分析和整理,然后在通过所总结出来的信息进行科学的推断和预测,这样就可以为相关的决策提供较为完备和科学的参考依据。首先,统计学是进行数据研究的一门科学,这里的数据并非是指数学中存在的数据,也不是具有抽象性的数和形,而是指那些实际存在的数据、测量的数据、实验得出的数据。其次,统计学的研究方法通常是归纳推理的方法,而不是用演绎的方式。之所以采取的是归纳推理的方法而非演绎推理的方式,主要是因为通过演绎推理所得出的结论通常在前提中蕴含,这就会造成在推理的过程中不会对现有的前提进行突破,更不用说会出现较大的创新了。而归纳推理一般是通过从个别到一般,从抽样样本到整体的独具特色的研究方法。,统计学的研究并非是明确的,而是具有不确定性,正是基于它的不确定性,才促使统计学在研究的过程中通常会出现新的思想和理论。

(2)目前,统计学在各个学科中已经得到了较为广泛的应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统计学是一门科学系统的研究方法。每一种科学都是对客观事物潜在的规律进行研究的,规律需要在反复的实验中不断地重复出现才得以确立,这些规律通常都会重复出现,而那些不会重复出现的事物就不能作为科学研究的对象,比如说四季都在运转,不停的更替,这样才能在不断的重复中研究出变化的规律。统计学就是对不断变化的事物进行潜在规律研究的一门科学。所以,统计学是其他学科得以进行科学研究的基础,缺乏了统计学的科学研究是不能成功的,是缺乏新意的。其二,统计学是管理工作的工具。正如同政治家离开了统计无法科学地施政一样,企业家一旦脱离了统计,那么他的决策就会存在着不合理性。每一项工作在进行管理之前都需要对整体有一个深入的了解,这样才能更好地掌握全局。所以,学好统计学就能够更好地开展任意的工作。

2财经类专业中统计学的改革发展与现况

我国的统计学相对于国外来说起步较晚,但是也得到了不断的发展和完善。尤其对于财经类的专业来说,统计学的定位和专业知识体系的改革和创新都要和其专业的主要学科协调和统一,这样才能更好地促进二者的和谐发展。因此,财经类专业统计学的改革应该建立在对统计学的具体应用的分析基础上,比如可以对统计学理论在社会经济中的有效运用进行实证分析。这是对统计学改革必须要坚持的一个基本原则,只要明确了统计学的发展方向和目标,才能更好地实现对统计学的改革,不断地对统计学进行完善。根据上述的结论,财经类专业的统计学改革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2.1财经类专业统计学的课程体系改革

根据相关教育学理论的规定,高等院校的专业教育的知识体系是通过它的课程设计来进行体现的。所以,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财经类专业统计学在进行课程改革和设置的时候要严格贯彻以下指导思想:首先,要注意将理论和实际的管理进行有效的结合,比如可以将统计学的理论和经济管理的实践活动进行有效的结合,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统计学;其次,要根据专业的主要应用领域和层次来安排统计学的课程,不仅要注重理论知识的灌输,同时还要强化技能性和操作性课程的比重;,要建立具有“参与型”的专业意识课程,并且打造相应的课程平台,这样就可以在实际的教学中实现统计学由“主导型”的课程体系逐步地向“参与型”的课程体系过渡。及时,要设置相应的通识教育课程。设置这一课程的主要目的在于,为培养统计学专业性的“参与型”人才打造基础平台。比如设置哲学课程,就可以为财经类专业的学生提供一种更为开阔和新颖的思维和研究方式;而开设数学、英语这些课程则主要是为了对学生以前学过的知识和方法进行巩固,另外,它还可以成为学习专业课程的一种工具;设置这些通识课程就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进行统计学的学习。第二,设置科学合理的经济管理理论课程。由于财经类专业的学生将来所要面对的工作环境和研究领域主要是经济建设,为我国的经济发展培养出“参与型”的人才。所以作为统计学人才,他们不单单要掌握一定的经济管理方法,同时还需要有“参与型”的意识,在实践中获得更多的经验。由于经济管理理论的课程是非常复杂的,所以为了更好地帮助学生掌握和统计学相关的理论,在课程设置的时候就要有目的地选择那些和统计学关系最为密切的并且具有很强的实用价值的学科,来设置经济管理理论课程。第三,设置的统计学专业课程。统计学作为一门研究型极强的科学方法,在对其进行课程设置的时候要从多方面进行综合的考虑,保障统计学的课程设计实现的学习效果。在设置的时候要对以下方面进行综合的考虑:(1)选择的统计方法论基础课程,以满足学生学习统计学的基本知识需求;(2)要设置相关的社会经济统计学基本理论,可以有效地实现对统计学知识的延伸;(3)选择出那些具有远大发展空间的行业的统计方法理论课程,帮学生通过实例来更好地学习统计学,并掌握一定的分析能力;(4)与宏观经济统计核算相关的课程。设置以上课程是由浅到深的渐进模式,不仅有效地将统计学的知识体系进行点与面的有效结合,同时也是对统计学“参与型”课程意识的重要体现。这样的课程设置,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和掌握统计学。第四,注重技能性和操作性课程的设置。财经类专业的统计学在注重统计学理论学习的同时,还需要加强落实操性课程的设置,实现学与练的最的结合。技能性和操作性课程作为统计学课程最完备的补充,它的主要目的是对学生进行与统计学相关的实践或者操作性训练,帮助学生更好地巩固所学的统计学知识。同时,还可以借助相关的统计软件或者多媒体等对学生的技能性进行综合的训练,帮助学生练就熟练的技能。

2.2财经类专业统计学教材的改革

课程建设的核心部分就是教材建设,教材在统计学的学习和改革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理念的深入开展以及教学大纲的不断修改,财经类专业统计学的教材也随着不断进行更新。统计学的内容会随着经济的发展变化而变化,它的内容会根据一定时期内国民经济核算体系近期的、的研究成果来进行更新或者完善。与传统的统计学教材相比,目前的统计学教材具有以下显著特点:首先,教材的内容更为明确地突出大统计学的思维,并且彻底地与社会经济统计学的知识框架相脱离,这样就不用再受传统思维和知识框架的束缚,能够更好地对社会经济统计和数理统计这二者之间的关系进行协调;其次,将统计学研究的近期理论成果及时地补充进教材中,及时地对教材的知识进行更新和完善,并且对统计学的基本范畴进行了严格的规定,将那些没有实用价值的、一些标志性的概念全数删去,更加强调了变量这一概念。与此同时,教材还对统计学所要研究的目标、统计学与其他学科课程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科学系统的论述,这样就可以让学生更加一目了然地对统计学的理论知识进行了解和掌握。,在统计学教材中加入了多种统计分析方法和对各种统计学分析方法原理的讨论,这样有助于帮助学生掌握更多的知识;另外,在统计学教材中还突出了对统计学基本思想的分析和探究,帮助学生更好地在实践中应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将学与练进行的结合。

2.3建设统计学试题库

随着统计学课程和教材的不断改革和完善,部分高校在完成以上两个环节的同时,还创新性地建设了统计学的试题库,并且积极地将这一板块进行补充和完善,使试题库建设取到了显著的成就,这样就可以为有效开展“考教分离”这一环节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目前,我国高校的统计学试题库建设主要有两种:其一就是一种可以根据试题库内的试题进行随机的自由组合生成试卷的方式,这套试题里基本上包含有单项、多项选择题、填空题、判断题、简答题、论述题和计算题等多种类型的题型,并且所生成的试卷会覆盖统计学所学的全部知识,不会出现内容的重复或者遗漏。这类试题库主要是用来考察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和学习成果的,一般用于期末考试等。其二就是试题库的试卷都是已经生成的成套试题,这一类的题型基本上是以考察学生的分析和应用能力为主,比如这类试题都会设置一些有针对性的开放试题,让学生用所学的知识进行回答,注重对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和知识应用能力的考察。另外,财经类专业的统计学在学习的过程中会经常地开展一些与统计学相关的科学研究,这样可以帮助学生对统计学知识进行深入的探究和学习,为学生以后进行深一步的研究打下良好的基础。

3结语

总之,财经类专业统计学的发展更有利于学生学习和掌握统计学知识,有利于为国家培养更多的统计学人才。与此同时,随着统计学的不断改革和发展,高校的老师也应该结合统计学的发展变化不断地调整统计学的教学方法,结合近期的研究成果,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式,不断地提高统计学的教学质量和水平,为国家的经济建设输送更多的统计学人才。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统计学广泛吸收和融合相关学科的新理论,不断开发应用新技术和新方法,深化和丰富了统计学传统领域的理论与方法,并拓展了新的领域。今天的统计学已展现出强有力的生命力。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实践发展的需要对统计学提出了更多、更高的新要求。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成长和不断完善,统计学的潜在功能将得到更充分、更完满的开掘。

作者:初旭工作单位:浙江财经大学数学与统计学院

统计类论文:经贸类高职统计学课程教学改革论文

一、教学内容的更新

教材是提供知识内容的载体,质量如何,直接影响到教师的教学水平。当前经贸类高职《统计学》教材普遍内容陈

旧,主要表现为“理论抽象、内容繁多、案例分析少、缺乏实际技能的培养”。因此要重新对教材的内容重新编排,对那些实际应用价值不大的章节作适当的合并和删减,合理安排该课程的重点和难点,对重点和难点要讲透,可多安排一些课时,非重点难点可考虑减少课时。这样可以保障在规定的学时内讲授完《统计学》课程。

教学内容要符合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侧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即实际操作技能的培养。要把传统的只注重讲授统计分析基本方法、基本原理的推导向注重公式、原理和方法的应用转移,减少统计分析计算过程的步步讲解,加大对统计分析结果的解释和剖析反馈信息的内容。

二、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

(一)案例导入教学,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案例教学在应用性学科的教学中正日益受到重视和得到广泛的认同。案例教学以培养学生分析和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为中心,根据各章节的内容选用合适的案例为教学服务,运用真实的材料来训练学生,让学生了解实际问题的思路,强化学生运用统计资料的能力。例如讲到总量指标、相对指标和平均指标这部分内容时,可以把总书记的十六大报告引入到课堂教学中:小康社会有两种标准,一是邓小平提出的二十世纪末我国将达到小康生活水平的目标,一个是在十六大报告中提出的建设小康社会的新目标。邓小平提出二十世纪末我国达到的小康生活水平目标包括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恩格尔系数等16项指标。到2000年,这16项指标中除农民人均纯收入,人均蛋白质的摄入量和农村初级卫生保健这三项指标外,其他13项指标均完成或超额完成,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这一小康是一个低水平的小康,建设小康社会则是一个较高水平的小康。2000年末,我国人均GDP只有800美元,属于中低下收入国家水平。而到2020年,我国人均GDP将达到3000美元,达到中等收入国家水平。十六大报告提出的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之一是:在优化结构和提高效益的基础上,GDP到2020年力争比2000年翻两番,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明显增强。按照这一目标,到2020年,我国GDP将达35万亿元,二十一世纪的头二十年,中国经济要保持7%的年均增长率。通过这些统计指标,学生可以学习指标、指标体系、国内生产总值等概念,学习计划完成程度指标、强度相对指标的计算方法,翻番的计算方法,平均速度的计算方法等。这样既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又能使学生在生动的数字变化中掌握了相关的统计方法。

(二)理论联系实际,把抽象变为生动

统计学是一门理论性很强的课程,学生觉得难学,主要难在其概念的严谨、原理的抽象及计算推导的字母表述。因此,要使学统计难变为不难,就必须理论联系实际,把有关的概念、方法原理返回到实际中,通过实例进行生动的诠释。例如讲到假设检验时,可以用一首大家非常熟悉的《绕歌》中的一首浪漫的爱情民歌来解释其原理。原文是:“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从这首歌来说,该女子是要证明自己是多么爱这个君子,我们可以认为这是她的原假设,用统计语言描述就是:H。——我是爱君子的,要证明自己爱君子的方式很多,但力度都不够,该女子从不爱君子的角度来反证,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她才不会再爱君子呢?“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这几种情况几乎是不可能的,尤其是在那个时代(因环境不受污染)是一个小概率事件,这几种现象出现的可能性很低。我们假设在0.05%(显著性水平),而现实生活中这几种现象发生的可能性是零,明显低于我们假设水平,既然这几种情况不会发生,我们就可以断定该女子是爱君子的。当然,如果在现实这几种现象真的发生了,在统计学上即发生的概率大于0.05%,那么该女子就“乃敢与君绝”,那么也就否定了原假设,可以认为该女子不爱君子了。通过类似的例子,帮助学生对统计概念及原理的直观理解,从而大大增强了教学效果。

(三)开展统计实践活动,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

统计学作为一门方法论科学,其教学方法不能光是纸上谈兵,还需要实际演练。统计实践活动可以使学生巩固所学的知识,能够学以致用,通过实践活动,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也得以提升。传统的统计实践只是满足于填制统计报表,对于高职学生而言,现在的统计实践必须掌握以下方面的技能:设计调查方案、收集调查资料、整理调查资料、撰写分析报告。围绕着教学目标,可选择与学生相关的、熟悉的课题,指导学生进行统计实践活动。可以依据同学们在设计调查问卷和调查方案的基础上,让他们分成若干个调查小组,在校园内真正进行一次演练。比如开展经贸类高职在校生生活费收支情况调查、经贸类高职在校生使用手机情况调查、经贸类高职在校生逃课问题调查等。指导学生进行方案设计时,重点关注调查问卷的设计,对学生而言,这是最难把握的,哪些标志是必须调查的,哪些标志与调查目的关系不大的,可有可无的,这些必须区分清楚。收集资料过程要注意调查对象的配合问题,以确保问卷的回收。资料的整理和分析可以充分利用Windows操作系统里的Excel,利用Excel提供的统计函数和分析工具,结合电子表格技术进行处理,要求学生写出统计分析报告。通过完整的统计实践活动过程,可以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应变能力及具体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提高了同学们互相合作的团队意识和团队的责任感。

三、学生成绩评定的改革

学生成绩过去是以期末考试成绩为主要考核方式。如今这一考核方式和高职学生的培养目标不相适应,必须对此进行改革。学生成绩可以考虑从以下方面综合评定。

(一)平时作业,占总成绩的20%。由于统计学学科的特点,需通过做作业来加深和巩固相关知识点的理解,因此,平时作业是少不了的。但班级人数太多,全批全改也不现实,为了使得学生能按质按量完成作业,可采用分组的形式,在每组中随机抽一部分同学的作业进行批改,中选的学生成绩按实际记录,未中选的学生成绩按该组的平均成绩记录。如果抽中的学生中有未做作业的记为0分,记入中选学生总成绩,该组平均成绩仍然是总成绩除以中选人数,这样可以提高各组成员的集体意识。

(二)专题讲座占总成绩的10%,主要考察学生运用统计知识的能力。此环节可以考虑安排期末进行。学生可以选择感兴趣的专题,阐述对该专题的理解,在生活中应用,以及未明的问题。采用和前面所讲述的方法进行分组和抽样,对陈述时表现较差的学生可以酌情扣分。

(三)实践(包括统计资料的调查、整理、上机操作、分析报告)占总成绩的20%,考察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实践活动,加深了学生对统计实践的理解,又让学生能学以致用。

(四)期末考试占总成绩的50%。这部分比重较大,题型灵活多样,有主观题,有客观题,主要考察学生对统计学课程知识的领悟和运用,促进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总之,对经贸类高职学生的统计学教学中,坚持以“培养能力为主的素质教育”,尽量做到以知识为载体,以求达到“培养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的目的。

论文关键词:统计;教学改革;实践

论文摘要:高等职业教育要培养高素质的技术应用型人才,必须注重素质的培养。为此从统计学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以及成绩评定三方面提出了改革的思考。

统计类论文:高被引外语类论文及选题分布的统计分析

摘要 论文被引率是论文评价的一个重要指标。外语类高被引论文和选题分布的统计表明,外语教学方法学习策略、实验实证调查方面的论文,受关注程度较高,而对外语语言理论研究的论文受关注程度较低。对引证文献分布的分析发现,硕博学位论文对外语类论文的被引频次贡献较大,其次是高校学报论文,而外语类核心期刊论文对引用贡献最小,对高被引论文关注程度低。

关键词 高被引论文 选题分布 外语教法

论文被引率是衡量论文价值的重要指标之一,被引率高的论文则是高被引论文。研究高被引论文可以“大范围地观察一个学科的发展热点、趋势”,①通过对学科最有影响论文的统计,可以客观地进行学术评价。如何界定高被引率,有研究②使用普赖斯定律(N=0.749n max1/2,N是低被引频次,nmax1/2是较大被引频次的开平方)。按照这个定律,根据笔者的统计,外语类论文被引28次以上就可定义为“高被引”论文。另有研究③认为,高被引论文应是小比例的论文占据了大比例的被引频次,具有二八特征,这样的论文才具有很高的学术研究价值。④本文重点讨论这类外语类论文,重点分析它们的选题分布和引证文献分布的特点,以期从中获取有意义的启迪。

1 外语类高被引论文基本情况

统计数据从中国知网获取,至2011年10月前,外语类论文被引频次较高是文秋芳的论文“英语学习成功者与不成功者在方法上的差异”,共被引1410次,而被引频次≥1000次的有4篇,≥700次是18篇,≥500次的是44篇,≥400次的为68篇,≥300次的为118篇,≥200次的有286篇,≥100次的有914篇。这些论文数量比例很低,但被引频数近二十万次,是典型的高被引论文。下面观察前10篇高被引论文(见表1)。

前十篇论文中,文秋芳、沈家煊各有2篇,独著的占9篇;发表在《外语教学与研究》的占6篇,发表在《中国翻译》的占2篇,《外语界》《外国语》各占1篇;发表最早是1992年,最近是2002年,2000年前后各有5篇;关于外语教学研究的4篇(前3篇和第7篇),关于翻译研究和语言理论研究的各3篇。从被引频次看,4篇关于外语教学研究的论文,被引频数在10篇论文被引频次总数中约占50%。这些发现表明在外语类论文中,外语教学方法和学习策略研究的论文受关注程度较高。

2 外语高被引论文选题分布特点

研究高被引论文的选题特点,重点统计被引频次较高的论文即可。本节主要统计被引频次大于200次的286篇外语类论文。统计表明,286篇高被引论文主要由外语教学研究、翻译研究、语言理论文化研究和书评综述评介四大类构成,分布见表2。

“外语教学研究”论文主要包括外语学习方法、策略、能力研究、教学实验、调查、实证研究,以及教学教法和宏观政策等方面的研究,这类论文篇数和被引频次最多,超过总数的一半,表明这一块是引用关注的重点。“翻译研究”包括凡是涉及翻译的论文,虽然篇数和被引频次比例不算大,但篇均被引频数较大。“语言理论文化研究”主要包括语言语用理论、文化差异、语言模因等方面的论文(如题目涉及教学,则归入教学类),所占篇数较多。“书评综述评介”类论文主要包括论著介绍、评述、综述等方面的文章,所占篇数和被引频数都较少,说明被关注程度低于其它类。

为更细致地观察,“外语教学研究”类论文可进一步分为学习策略、实验调查、教学三个小类,见下表3。

及时小类包括外语学习方法、策略、能力培养等论文,篇数较少但被引频数较大,篇均被引频数较大,说明被引高于400次以上的论文篇数较多,反映了这类研究是最受关注的核心区域。第二小类包括教学试验、实验、调查、实证等方面的研究,虽然篇数较少,但篇均被引频数不小,表明被引高于300次以上的篇数较多,关注度也较高。第三小类主要包括教学教法、教师素质、教学宏观政策、指导大纲等方面的研究,虽然篇数较多,但被引频数占比例不高,篇均被引频数低,表明被引低于300次的篇数较多,单篇影响力比不上其它类论文。

统计发现,被引频数大于300次的论文篇数占41.5%,被引频数却占59.8%;被引频数在299~200次之间的论文占58.7%,被引频数却只占40.2%;表明两者差异是显著的。就外语教学和语言理论两类研究论文来看,外语教学研究类论文被引频数≥300的有67篇,占23.4%,被引34696次,占34.6%,但在被引299~200次区间,篇数是79,占27.6%,被引19183次,只占19.2%;语言理论文化研究类论文在≥300次级别的篇数是26篇,被引频数占12.4%,在后一级别的篇数是52篇,被引频数占12.3%。

按被引频数排序发现,一小批关于外语学习策略、教学实验调查类的论文所占频数较大,说明这些论文聚焦力强;而语言理论研究类论文被引频数较少,说明对语言理论研究的关注,不及对外语学法、教法的研究。

3 引证文献分布特点

引证文献分布也是高被引研究的一个主要对象,至少可以了解是高被引频次的成分构成。由于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提供数据不完整,笔者分析了被引频数≥700次的18篇论文的印证文献,共16700篇次。表4是引证文献分布的统计结果:

表中“外语类核心期刊”(包括翻译类)共15种,“其它文献”指会议交流或宣读之类的论文。数据显示,引证文献来自外语类核心期刊的占比例很小,只有3.6%(不过外语类核心期刊所占比例也较小)。在外语类核心期刊中,引证文献比例最多的是《外语界》。在高被引论文中,被核心期刊论文引用最多的是王初明的“以写促学――一项英语写作教学改革的试验”,共61次。在各类引证文献中,硕博学位论文数量比例较大,是高被引频数的主要构成来源。处于第二位的是高校学报论文,再次是其余各类期刊论文。

4 结语

综上统计分析表明,在众多外语类论文中,最受关注的主要是关于外语教学方法和学习策略的研究论文,以及实验实证调查类的外语论文;它们受关注程度较高,而外语语言理论的论文受关注程度相比较低。那么,为什么外语教学方法和学习策略的研究如此受关注呢?王初明曾经指出,“自从人类出现外语教学以来,探索教法的努力恐怕从未间断过”。⑤外语教学“费时低效”,人们对这种现象既恐惧无奈也心有不甘,因此探索方法的步伐也就从未停止过,这是不足为奇的。也因此,对于广大外语教学工作者来说,致力于外语教学方法和学习策略的研究,是富有积极的现实意义的。

统计类论文:经济管理类本科毕业论文参考文献的统计分析

摘 要: 大学生毕业论文是对大学生四年学习情况的一个总结,毕业论文的质量是检验教学工作成果的一个重要标尺。作者通过调查统计,从参考文献的角度分析了参考文献著录,以及参考文献的文献类型分布及时间分布中所反映出来的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提高大学生毕业论文质量的措施。

关键词: 经济管理类本科 毕业论文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是大学生毕业论文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们最容易忽视的部分,不仅涉及知识产权和对他人劳动成果的尊重,而且是评价毕业论文学术水平的重要依据之一。它可以帮助我们发现从正文中难以发现的问题,从参考文献的著录和参考文献本身透露的信息可以判断一篇论文的质量,从而为提高大学生毕业论文质量提供一条切实的途径。根据这种思路,我们对广东四所高校经济管理类2010届毕业生的毕业论文进行了抽样调查,从2000篇毕业论文中随机抽取420篇进行了统计分析。

在420篇经济管理类本科毕业论文中,共有参考文献4528篇,最多的20篇,最少的3篇,每篇毕业论文的参考文献数平均为10.78篇,不到11篇。对于反映四年专业学习水平的毕业论文来说,11篇参考文献偏少,说明同学们对相关文献的查阅与利用还是有限的,但这还不是太大的问题,如果我们对这些参考文献作一些深入的分析,就会发现问题的严重性。

1.参考文献的著录不规范

著录不规范是所有毕业论文的参考文献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参考文献的著录五花八门,如果严格按照《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UDC025.32GB7714-87)的标准衡量,符合参考文献著录规范的毕业论文凤毛麟角,在420篇毕业论文中,基本符合参考文献著录规范的毕业论文只有65篇,占15.38%;84.62%的毕业论文参考文献的著录不符合规范,不符合参考文献著录规范的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1.1著录项目不全

在参考文献的著录中,基本的著录项目有:序号、著者、书名或题名、文献类型、出版地、出版者(期刊文章著录刊名)、出版年月(期刊年、卷期号)、起止页码等。在我们抽查的毕业论文的参考文献中,这些著录项目或多或少都有缺失,有缺其中一项的,最常见的是缺起止页码、缺文献类型、缺出版地和缺时间;也有同时缺几项的,特别是一些重要的著录项目(如著者、书名或题名)的缺失令人匪夷所思,有的干脆就只有一个书名或题名,这只能说明同学们对著录事项不了解,或者对参考文献的著录不认真。

1.2著录格式不标准

参考文献的著录除了必备的项目之外,对著录格式也有规定的要求。专著、论文集、学位论文、报告的著录格式是:[序号]著者.书名.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月:起止页码.例如:[1]刘刚.危机管理[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4,1:98.期刊文章的著录格式是:[序号]著者.题名.刊名.出版年份,卷号(期号):起止页码.例如:[1]符莎莉.品牌空心化危机[J].商业经济与管理,2005,(5):6-7.

在我们抽查的毕业论文中,除了参考文献著录项目不全外,格式的错误是一个更为突出的问题,几乎所有的论文都存在问题。格式的错误主要表现在:没有序号或序号标识错误,没有括号或不是用方括号“[]”表示;著录符号不正确,有的甚至增加不必要的标识符号,特别是将书名或题名、期刊刊名加上书名号;著录项目顺序颠三倒四,没有按规定的顺序著录;还有文献类型标识符号的错误,等等。有些同学甚至在同一篇论文的参考文献中出现前后著录格式不一致的情况。

2.参考文献透露的信息

除了参考文献的著录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之外,从参考文献部分列示的具体文献来看,所反映出来的问题更是值得关注。

2.1文献类型的统计分析

我们把参考文献大致分为著作、期刊论文、网络文献及其他文献类型等四种,在4528篇参考文献中,著作1580篇、期刊论文1872篇、网络文献488篇、其他文献类型304篇、没有标注或无法得知文献类型的284篇,所占比例分别是34.89%、41.34%、10.78%、6.71%和6.27%。从文献类型的分布来看,网络文献所占比例很低,说明同学们利用网络查阅资料的能力较差,这与青年学生的网络利用能力不相称;其他文献类型所占比例也很低,并且主要是报纸,说明同学们对会议报告、学位论文等非公开出版物不够重视。虽然著作和期刊所占比例较高,但表现出来的问题不容乐观,在参考文献中列示的著作绝大部分是教材,并且很多是本科二、三年级的教材,专著极少;在期刊文献中,低档次期刊论文多、核心期刊论文少,中文期刊论文多、外文期刊论文少,在1872篇期刊论文中,核心期刊756篇,仅占40.38%,经济学领域最的期刊《经济研究》仅出现过4次,在非核心期刊中,一些不知名的期刊、一些职业技术学院的学报占了相当的比例,说明同学们对于专业知识的理解能力不够,对本学科、对所研究的问题的前沿缺乏基本的了解,毕业论文的写作处于一种低水平模仿的层次。既然核心期刊论文的引用水平如此之低,外文文献少就在情理之中了,在所有参考文献中,外文文献只有16篇,这和外语教学在本科教学中的地位是不相称的,说明外语教与学的方向出了问题,而且说明专业外语的教学是存在问题的。

2.2参考文献的时间分布

分析参考文献的时间分布状况,可以看出同学们对近期资料的获取能力,所引用的资料的时效性,也可以间接地反映选题的现实性。2006级毕业生毕业论文的写作一般是在2010年三四月份,所以我们把2009年以后(含2009年)的文献看作是一年以内,2008年的文献为1-2年的文献,2007年以前(含2007年)的文献列入三年及三年以上的文献。根据我们的统计,在4528篇参考文献中,一年以内的文献1508篇,占33.3%;1-2年的文献744篇,占16.43%;三年及三年以上的文献1868篇,占41.25%;没有标明时间的408篇,占9.01%。一年以内的文献只占三分之一,二年以内的文献不到一半,三年及三年以上的文献是毕业论文参考文献的主要来源,在三年及三年以上的文献中,上个世纪90年代的文献数量相当多,八十年代的文献也不鲜见。在一个经济急速变革的时代,在经济学研究成为显学的今天,同学们还在故纸堆里寻章摘句,这一方面说明同学们对新的理论、新的观点知之甚少,不重视对近期文献的检索和利用,另一方面反映我们在毕业论文的选题方面是存在问题的,我们研究的问题落后于时代,缺少对现实问题的关注。

3.提高大学生毕业论文质量的措施

针对从上面的分析中反映出来的问题,我们可以采取一些相应的措施提高大学生毕业论文的质量。

3.1从思想上重视参考文献的撰写

从调查来看,无论是学生还是指导老师,对参考文献都是不够重视的,觉得参考文献是可有可无的部分,甚至就是一个摆设。这一方面是因为缺乏尊重知识产权、尊重他人劳动成果的传统,另一方面是没有将参考文献作为毕业论文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毕业论文的质量联系起来,所以每一个毕业生和每一个指导老师都要充分认识到参考文献的重要性,从思想上重视参考文献的撰写。

3.2统一参考文献的著录格式标准

统一参考文献的著录格式标准不仅是追求形式上美观,而且有方便检索的作用,所以不应看成是一个无关紧要的问题。在参考文献的著录中,基本的著录项目要齐全,著录项目的顺序,标识符号要正确,教学管理部门和各指导老师应该对学生作出严格而具体的要求,这些问题只要我们重视,是比较容易解决的,而且会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

3.3重视毕业论文的选题

毕业论文的选题不仅要强调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而且要具有现实意义,密切联系实际,关注现实经济生活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选题的来源可以是学生自己从毕业实习中发现问题,也可以由指导老师提供参考选题,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学生自己拟定题目的指导老师要严格把关。

3.4加强文献检索课的教学

根据上面的分析我们发现,同学们获取和利用文献的能力,特别是对网络文献和外文文献获取和利用的能力相当差,进一步调查发现,很多同学都没有接受过文献检索方面的教育,有些学校根本就没有开设过这方面的课程。文献检索能力是大学生的一项基本技能,文献检索能力的欠缺直接影响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和科研水平,因此,加强文献检索课的教学,将专业文献检索课作为必修课或指定选修课非常必要。

统计类论文:对经济管理类专业统计学教学方法思考

在知识经济的今天,科技的飞速发展,带来了社会的日新月异。统计学作为一门收集、整理和分析统计数据,通过探索数量的规律性来认识社会的方法科学,在各行各业、尤其是在经济管理领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一、培养统计思维,提高学习兴趣

由于统计学与数学的密切联系,往往在没学统计之前,学生已经用自己的思维定式认为统计学是一门与数字打交道的课程,既枯燥又抽象。在这种思想指导下,对于经济、管理专业这样文理兼收的学生来说,首先是“怕”字当头,从而提不起学习的兴趣,学起来自然吃力。因此,培养统计思维,提高学习兴趣是学好、用好统计学的首要条件。

1、消除怕字,拉近与统计学的距离。要打破学生所认为的统计学即是一门数学课的思维定式,在绪论中把数学与统计学的联系与区别讲清楚是非常有必要的。尤其是两者的区别:数学研究的是抽象的数量规律,而统计学研究的是实际现象的数量规律;数学家可以坐在屋里研究数字规律。而统计工作者则必须深入实际收集数据,并与具体的问题相结合,通过大量的归纳才能得出结论。比如,经济、管理专业都关心的市场,要想了解市场,必须进行市场调查,对市场调查取得的数据进行整理、分析,认识市场,从而做出正确的判断与决策。教师还可以在讲完绪论后,让学生自由发言:找找生活中或你理解的统计,既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又可以拉近学生与统计学的距离,消除学生怕学统计学的心理。

2、培养统计思维,强调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统计学是一门通过现象的数量方面认识现象本质的学科,要与数字、计算打交道,学生觉得枯燥和乏味是难免的。在教学的全过程中传输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统计理念,不但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为学生在以后的学习和工作中正确使用统计工具打下了很好的基础。统计对事物的认识,不是凭主观臆断,不是想当然,而是建立在对事物所表现出来的数量进行观察和分析,重视数量的研究,运用定量分析的方法,可以增强认识事物的客观性和科学性,使决策的正确性大大提高。反之,统计数据来自于实践,因此在定量分析的同时不能脱离定性分析,只有两者相结合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渗透这些理念,学生学到的不仅仅是如何去做对某一道题,而是学会了如何思考、如何正确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

3、激发学习兴趣,考虑统计学的应用背景。对于经济管理类专业来说,开设统计学课程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掌握一种正确地认识社会经济现象的数量规律的理论、方法,解决的是经济、管理方面的问题。因此,要求教师明确培养目标,结合学生的专业及应用背景组织教学,要时刻关注社会经济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热点问题,善于使用统计方法分析这些问题。对于概念公式的掌握,强调理解和应用,有的放矢,学以致用,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专业的适应性和应用性。

二、改进教学方法,合理采用先进教学手段

在传统的教与学中,基本形成了教师讲,学生听的“填鸭式”的模式,导致了学生的被动学习习惯:习惯于死记概念,硬套公式,学生掌握的知识只局限于应付考试,并没有真正理解消化,加之所学的课程之间缺乏衔接,往往在实际问题面前茫然不知所措。因此,统计教学的改革应立足于培养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高校经济、管理类专业的统计学教学应考虑其专业特点,把握社会经济动态及实际应用组织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合理采用先进的教学手段,与时俱进,紧跟时代脉搏,培养具备一定统计理论知识、技能,能在社会发展变化中活学活用、不断创新的高素质人才。

1、注重教与学的交流,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和思维空间。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教与学的交流,将严肃的“讲授式”与生动活泼的“启发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方法结合使用。教师讲授基本知识时,要强调在学生充分理解的基础上,启发学生积极思考,多问几个为什么,引导学生从不同方面、不同角度结合自己的专业去思考,发表独特的见解,展开讨论,教师进行指导并解疑。教学相长,教师要及时了解、把握学生的学习状态,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促进教学中的信息交流与沟通,开阔学生的思维空间。此外,统计学作为经济管理类的专业基础课,教学中还要考虑到整个学科知识链的衔接,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注意与基础课、专业课的渗透与过渡,对于有重复内容的课程,各科教师之间要一起讨论,对重复的内容整体协调,强调知识的整体优化,使整个知识链节奏明快,节省时间,学生了解了学科之间的交叉与过渡,才能将所学到的知识融会贯通,增强专业综合能力。

2、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学生实践应用能力。统计学是一门应用学科,培养学生的统计技能、实践能力是统计教育的目的,统计工作是一项群体活动,组织工作复杂,学生的组织能力将在日后工作中接受考验。但因在高校教学计划调整中整体课时缩减,统计学课时也一减再减,课时少,学生多,组织难成为在教学中锻炼学生组织能力、实践能力的障碍。教师面对客观现实,灵活改进教学方式、方法,就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统计教学中通过采用案例教学及加强实践教学培养学生的能力,已经得到了普遍的认可,并在教学工作中逐步落实。实施案例教学,是对实践活动的真实模拟,可以营造实践的条件和环境。案例的搜集好选择统计在经济管理中的应用实例,每个统计应用实例都应简要地描述公司背景及该统计方法应用的情况,真实的案例可以帮助学生直观地将所学知识与经济现象联系起来。针对课时少、学生多的问题,可以充分利用课余时间及认识实习环节,发动学生,积极参与:教师可以将案例及有关资料事先发给学生,学生自组团队,利用课余时间针对案例提出的问题进行思考、讨论,分析,教师上课时,安排每一个团队派一个代表在固定时间内讲述自己团队的分析过程及结果,团队成员可以做补充发言,教师做 总结分析,同时针对各团队的发言情况,结合团队成员的参与程度,给每一位同学打出平时成绩。在教学中适当地采用这种方法,不但可以使学生对案例有一个熟悉消化的过程,节省了课堂上的时间,大大丰富了学生的信息量,还锻炼了学生的组织能力,增强了团队精神,使其创造力在这个过程中得到了发挥,使素质教育不再成为空谈。此外,教师还可以利用各专业知识实习的环节,进行一次统计实践活动,让学生体会用统计方法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为学习专业知识做铺垫,也为在以后的工作实践中正确使用统计方法打下扎实的基础。

3、注重现代先进技术的合理使用,提高学生的数据处理能力。科技的发展为统计学的教学和应用带来了快捷和方便,主要体现在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和统计软件的应用,在统计教学中引入多媒体教学,可以使抽象的概念、公式、枯燥的数字变得直观生动,可以在课堂上使用统计软件处理数据资料,可以展示复杂的图表,将图表的制作过程演示给学生,加深了学生的感官认识,也节省了板书时间;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通过使用文字、图表、色彩、声音、动画等形式传输教学内容,不但可以创造轻松活泼的课堂气氛,还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但是,在教学实践中,多媒体的使用要考虑到其合理性:若课件制作得太花哨,可能会误导学生的注意力,过于关注图像的丰富多彩;而课件制作得文字太多,过于呆板,则又成了变相的“填鸭式”,学生只顾记笔记,缺乏思考理解。因此,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时要注意把握尺度,根据教学内容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充分利用每一节课的时间,合理编排讲课内容,做到严肃活泼、有主有次,形成交流互动,才能取得好的教学效果。

统计软件有许多,如Excel、SAS、SPSS等,并已经在实践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因此在统计学教学中要注重学生对数据处理能力的培养,掌握统计软件,使数据处理变得快速简单,提高了工作质量和效率。对于非统计专业的学生来说,掌握Excel统计软件是最基本的要求,结合案例教学学会用Excel创建表格,制作图表,可以学习到解决现实问题的有效方法。同时,通过学生上机环节的练习,提高学生处理数据的能力。

三、追求教学的艺术性,提高教师的素质和修养

统计学课程要取得好的教学效果,教师起着主导作用。统计学是经济管理类的专业基础课,面对经济管理专业的专业特点,需要统计学教师不断拓展和丰富自己的知识结构,既要精通统计学的原理和方法,又要具备经济管理学知识,注重理论水平提高的同时,也要关注实践,投身实践;关注国内外统计学学术动态,将新的知识及时地融入到教学当中,与时俱进,在教学内容和方法上不断创新。“学博者为师”,教师高深的学术造诣、敏捷的思维方式、广博的知识面、勤于学习、敢于创新的精神直接影响着学生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对学生的创造能力也有着深远的影响。

教学是一门艺术,要想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教师作为知识的传播者,要不断提高自己的讲课技巧:一方面要学习教育心理学方面的知识,注意教与学的交流和反馈,要善于捕捉学生在课堂上流露的疑惑信息,抓住机会,引发讨论,启发学生积极思考、大胆发言,把握课堂节奏,营造轻松、开放的课堂气氛;其次,教师还要注重语言艺术的学习和运用,语言的简练,语气语调的抑扬顿挫、轻重缓急,有充分准备,还有即兴发挥,以及教师的神情语言、行为语言等无不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开启他们的智慧之门产生影响。此外,教师自身的品德修养,人生观、价值观、风度气质、自身形象、甚至穿着打扮等都会给学生留下印象。“德高者为范”,教师只有努力提高自己的素质和修养,才能更好地将素质教育贯穿在言传身教中。

总之,经济管理专业的统计学教学要取得好的教学效果,教师作为组织者,应注意其应用背景,涉及的领域,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艺术等方面的整体优化,发挥主导作用,勤于学习,勇于探索,大胆实践,开拓创新,为社会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转贴于论文

统计类论文:谈经济管理类统计学教学改革创新

统计是一门通用的基础课程,现已成为众多管理类学科不可缺少的实用型课程,是经济管理类专业教学的重要内容。本文就统计创新谈经济管理类专业统计教育亟待改革的几个问题。

一、统计学教材体系的创新是提高统计教学质量的根本

(一)统计学教材应更加注重新统计方法的介绍以及统计应用

作为经济管理类的各个专业,开设统计学主要目的是为学生更好地学习专业理论知识,提供数量分析的理论和方法。对经济管理专业统计学教材的创新,应以统计思想为主线,以统计案例为依托,以介绍方法应用为目的,以应用统计软件技术为手段,突出教材的科学性、系统性和实用性。同时不要忽视统计概念的性及统计术语的标准性,注意处理好统计学与其他课程内容相重复的问题。

(二)统计学教材内容应与统计软件有机结合

统计软件的应用使分析从繁杂的计算中解脱出来,它不仅使统计数据的计算和显示变得简单、而且使统,计教学由繁琐、抽象变得相对简单轻松、由枯燥变得趣味盎然。统计学教材中适当地介绍一些统计软件的应用是相当必要的,在讲解立体或案例过程中同时应用,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利用统计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EXCEL基础上进一步介绍SPSS统计分析软件。

二、教学方法的创新是提高统计学教学质量的关键

统计学教师应注重学生统计分析能力的培养,教学方法的创新是提高统计学教学效果和质量的关键。

(一)教师有机合专业知识讲授统计分析方法

目前统计教学存在着统计教学与相关专业内容严重脱节的问题。统计学教师在讲授统计理论、统计思想与方法时缺乏针对性,脱离实际的设例教学模式,没有结合专业实际的案例教学方式。学生学习了统计课程之后,在遇到专业问题时不知如何选择正确的统计分析方法解决问题,不会利用统计学的方法与技术结合自己的专业知识对所研究的问题做出推断与预测。这种状况与统计学的教学目的相悖。

(二)教师有机结合统计软件与统计学教学

为了推动统计教学方式、方法改革,应强化统计软件在统计教学中的应用。现在的教学安排中统计学没有上机操作的要求,有些统计学老师不能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统计软件的操作方法的传授,还有些老师由于发现学生知识结构对掌握统计软件有一定难度,学习统计软件有畏难情绪,就不介绍统计软件,使得统计软件的应用成为统计教学中的瓶颈问题。这种现状与市场对统计的需求相悖。

(三)教师应注重教学手段的多样性

现代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应用型人才,讲授统计方法时应结合学生所学专业知识,注重统计方法在其他各个专业学科中的应用,这对老师提出更高的要求:

1.启发式教学,学会按照个体与总体、具体与抽象、动态与静态、与相对、一般与特殊、演绎与归纳等不同的思维方式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2.双向互动式教学,通过案例分析与情景教学启发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形象、快捷地接受知识,发挥独立思考与创造能力,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

3.构建多元化的立体教育教学体系。多元化的立体教育教学体系是以课堂、实验室和社会实践为元素的教学体系。利用传授和学习已经形成的一定知识基础,加强实践能力锻炼,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只有找到统计学的方法和实际的结合点,才能使统计学获得强大的生命力。

三、通过考核方式的创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统计学的考核应围绕理论知识和综合应用这两部分内容而展开。

(一)通过笔试进行理论知识的考核

统计学的理论知识主要包括概念、作用、种类、特点、原则和程序等,要注意把理论知识尽量转化实际问题去测试,考查学生对理论的理解程度。

(二)重视综合应用能力的考核

综合应用能力的考核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可以根据不同的专业进行设置,考核的方式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分阶段进行。

1.撰写调查报告

统计调查是经常性工作,它可以反映事物的真实情况。在经济管理类专业的统计学教学中,应安排学生结合本专业开展一定的调查研究,让他们亲身感受调查工作,以调查报告的形式去考核他们,这样会比单纯说教方式更好。

2.案例分析

在教学中可通过具体案例,让学生以分析报告的形式表明自己的观点。案例分析主要考核学生应用统计方法分析和解决本专业实际问题的能力。

3.计算机操作

统计学教学还要求学生会利用现代化信息工具开展统计调查、统计整理和统计分析。在教学中,教师应加强统计电算化教学,课堂教学通过计算机演示,结合每一阶段的特点适时安排学生上机操作,如绘制统计图表、计算统计指标、统计软件的使用等,并把它作为检验学生统计应用能力的重要方面纳入综合考核中。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市场对人才的素质要求不断提高。综合素质好、业务能力强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越来越受到市场的青睐,这就对经济管理类专业统计学教学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就要求我们的统计学教学要不断地改进教学方法,更新教学手段,提高教师素质,以达到统计教学的培养目标。

统计类论文:对经济管理类专业统计学教学方法的思考

在我国现行的高等教育模式中,经济管理类专业是一个统称,其中主要包括:财务、统计、经贸等学科,而在每一学科的具体教学中统计学都是学生要学习的基础知识之一。与非经济管理类专业相比,经济管理类专业的统计学教学具有专业性强、系统性强、实用性强等特点。从学科设置的角度进行分析,经济管理类专业的统计学是一门关于统计信息获取、显示、描述,以及综合分析的专业学科。目前,国内经济管理专业在统计学教学方法方面仍然存在较多的弊端和问题,多数教师往往把统计学课程单纯地看作是专业基础理论课程热衷于基础知识的讲授和繁琐公式的推导严重忽略了统计学的工具性和应用性,削弱了学生思想方法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使教学流于空洞、枯燥、乏味,进而严重挫伤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教学偏离了课程培养目标,教学效果和质量也不理想。要扭转目前统计学的教学现状,教师要认真的对教学方法问题进行反思,并且不断加强教学方法的改革和创新,以摆脱和改变现阶段的统计学教学“困境”。

1.经济管理类专业统计学中教学方法的实际应用

近年来,随着国家经济的不断发展,尤其是各行业、各领域在管理工作中对于统计学的重视,需要大量具有较高素质的统计学专业人才。目前,在国内经济管理类专业统计学教学中,已经对于传统的教学方法进行了改革和完善,并且初步形成了一套较为科学、合理的教学策略,为推动统计学教学效率和质量的提高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我国经济管理类专业统计学教学中教学方法的应用,主要有以下几种:

1.1讨论教学方法

经济管理类专业统计学教学中应用的讨论教学方法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围绕中心问题相互交流个人看法,相互启发,相互学习的一种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法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情绪,活跃学生的思想,便于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助于提高学生表达能力。例如在讲解统计的概念时,向学生提出一连串的问题:什么是统计?“统计”一词有几种涵义?为什么说统计是认识社会的有力武器?什么是标志和指标?它们有何联系和区别?什么是统计总体、什么是个体?它们之间有何联系?统计学与其他学科有什么关系?层层设置疑问,让学生展开讨论,表述自己的看法,讨论后由教师进行总结,概括各种意见及其分歧,为学生梳理出了解答问题的不同路径,以引导学生自主进行辩论和思考,帮助其得出自己的结论。

1.2对比分析教学方法

经济管理类专业统计学教学中应用的对比教学方法是将两个性质不同的概念、含义进行直接对比,找出两者之间的差别与内存关系,然后进行分析。例如在讲解时间数列的计算时,通过时点数列与时期数列的比较,得出两者之间的三点不同,即:是否具有可加性、与时间的长短有无关系、是否是连续登记取得,以此作为时点数列与时期数列的基本判断方法。

1.3总体框架结构教学方法

为了使学生更为深入的了解和掌握一些枯燥乏味、抽象难懂的名词、概念,框架结构法的应用通过框图将各知识点的内在关系联结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框架,然后逐层展开加以剖析,提纲挈领地板书框图中名词的特点与作用,用形象生动的比喻语言说明各概念之间的联系和异同。采用这样直观清晰、凝练简洁的框图教学,可以让学生一目了然,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这些概念之间的逻辑关系。

1.4实践式教学方法

实践式教学方法就是让学生通过具体的实践活动,如专题研究、社会调查、提供咨询、参与企业管理等方法,多方位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在实践教学中学生用所学到的理论知识去指导实践活动,通过对实践过程的讨论和实践总结的书写,语言表达能力得到提高。例如在统计调查和统计整理的教学中,先让学生根据自己所熟悉的事件,设计一套调查方案,通过调查方案、调查方法的设计让学生理解了统计调查的内容,通过对搜集来的材料的整理让学生加深了统计分组、组中值等基本概念的理解,掌握了基本的计算方法。

2.提高经济管理类专业统计学教学方法应用效果的途径

2.1注重现代先进教学技术的应用

经济管理类专业统计学教学中,教师一定要注重先进教学技术的合理应用,并且加强对于教学效果的科学评价。科技的发展为统计学的教学和应用带来了快捷和方便,主要体现在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和统计软件的应用,在统计教学中引入多媒体教学,可以使抽象的概念、公式、枯燥的数字变得直观生动,可以在课堂上使用统计软件处理数据资料,可以展示复杂的图表,将图表的制作过程演示给学生,加深了学生的感官认识,也节省了板书时间;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通过使用图表、声音、文字、色彩、动画等形式传输教学内容,不但可以创造轻松活泼的课堂气氛,还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因此,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时要注意把握尺度,根据教学内容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充分利用每一节课的时间,合理编排讲课内容,做到严肃活泼、有主有次,形成交流互动,才能取得好的教学效果。

2.2进一步改进教学方法,采用先进的教学手段

在传统的经济管理类专业统计学“教”与“学”中,学生掌握的知识只局限于应付考试,并没有真正理解消化,加之所学的课程之间缺乏衔接,往往在实际问题面前茫然不知所措。因此,统计教学的改革应立足于培养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高校经济、管理类专业的统计学教学应考虑其专业特点,把握社会经济动态及实际应用组织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合理采用先进的教学手段,与时俱进,紧跟时代脉搏,培养具备一定统计理论知识、技能,能在社会发展变化中活学活用、不断创新的高素质人才。

2.3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认识统计学的实际应用背景

对于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学生而言,开设统计学课程的目的,是为了让 学生掌握一种正确地认识社会经济现象的数量规律的理论、方法,解决的是经济、管理方面的问题。因此,要求教师明确培养目标,结合学生的专业及应用背景组织教学,要时刻关注社会经济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热点问题,善于使用统计方法分析这些问题。对于概念公式的掌握,强调理解和应用,有的放矢,学以致用,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专业的适应性和应用性。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经济管理类专业统计学教学中,广大教学一定要注重教学方法的不断革新和完善,进而才能有效促进教学效率和质量的提升,并且提高学生对于统计学理论、知识的实际运用能力。

统计类论文:经济类院校概率统计课程教学的改革与探索

经济全球化是当今世界发展的趋势,中国加人确TO后,也将进一步融人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之中。面对经济全球化和世界高等教育的发展,大学数学教学的传统思想观念和方法必须革新,才能顺应时代的需要。在我们国家的财经类院校中,数学教学应注重与经济的结合,努力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增强学生用数学眼光分析经济现象的意识,提高学生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实际经济问题的能力。

概率统计知识与方法是现代工程、信息、社会和经济研究运用的基本方法,在经济类院校的许多专业如统计、金融、数量经济、投资等专业中也越来越成为不可缺少的知识与方法。由于传统的教学方法与实际应用相脱节,学生虽然系统地学习了概率统计知识但却不知如何应用,因此必须从根本上改变这种状况。笔者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尝试进行了一些教学理念的转变和教学方法的改革,具体分为几方面:教学内容的选择上,要有针对性、专业性、层次性;教学方法的运用上,要注重多样性、灵活性、创新性;注意加强数学实验课、数学建模课的教学。其指导思想是强调数学教学要理论联系实际,让学生在丰富的、有趣的、与人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经济案例中学习概率统计知识,领会概率统计思想,掌握概率统计方法,努力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与创新能力。从近几年的教学情况看,这样的教学改革收效很好。

1教学内容要有针对性、专业性、层次性

1.,教学内容要有针对性

针对经管类学生特点,在概率统计教学内容的选择上,要注重数学与身边经济现象的结合。通过使用与经济问题相关的引例、例题、习题来剖析数学知识,使学生深刻认识数学在日常经济生活中的作用,并能运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周围的经济问题。下面介绍两个教学案例。

1.1.1案例1:古典概型的案例教学

在以往古典概型一节的教学中,往往举一些取球、排队等陈旧的例子,学生觉得非常枯燥,也不感兴趣。近几年,我国开始发行,笔者就尝试用这个身边新出现的经济现象讲解古典概型,效果很好。笔者要求学生运用所学排列组合方法先计算的各种买法中中奖概率的大小。比如,福彩35选7的中奖概率等于弃,足彩1;场比赛的中奖概率等于弃,而3D的中奖概率等于而石石。通过此案例教学,学生不仅熟悉了排列组合各种算法的不同,而且在比较各种中奖概率大小与政府关于奖金设置方式的联系中真正体会到中返奖率、税收等经济政策的制定并不是随意的,而是有其具体的数学依据的。笔者以作为案例教学并不是提倡学生投机,而是希的建设,扩大建模课的普及范围丁让学生们都参与进来,在自己的动手过程中,理解数学理论并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将微机技术与数学软件结合进行数学实验,也是培养大学生数学能力的有效途径。作为改革试验,数学教学应适当开设数学试验课。在实验课的教学中,适量介绍一些数学软件,并结合概率论介绍软件中与课程各章节有关的语句,介绍软件的操作及注意事项,使学生通过在计算机上学习数学,加深对数学概念、公式和基本运算的理解,并可以学会运用数学软件技术实现数学问题的求解过程。

4结语

大学数学教学改革是一个积少成多、集思广益、不断积累的过程。笔者在这里抛砖弓}玉,相信在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一定可以把好的教学经验逐步地充实到实际教学中来,为我国教学事业作出应有的贡献。

统计类论文:经管类专业统计学实践教学过程完整化体系的探讨

经管类专业统计学实践教学过程完整化体系的探讨

统计学与其他课程教学相比更强调“用什么”“怎么用”,统计学教学更为重要的是要突出教师如何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实践问题,把统计知识运用到广泛的市场经济活动中去。对于经管类专业统计学的教学,统计是作为方法论的身份出现,更应该强调如何运用其方法来解决专业实际问题。

一、经管类专业统计学实践教学的目标及重要性

统计学实践教学是指学生在学习期间不间断地进行的一个完整的教学过程,体现在案例教学、课程实验、模拟实验、社会调查、校外实习、毕业论文等环节中。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学会信息搜集、整理及加工分析统计数本文由论文联盟//收集整理据,培养以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相结合的统计思维,提高分析和解决实际经济问题的综合能力。因此,对于经管类专业的学生来说,统计学教学应该更多地考虑如何与经济、管理类知识紧密结合,重视统计方法在经济与管理领域的实践与应用。

二、经管类专业统计学实践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多年来,从学生的课程论文、分析一些统计问题以及毕业论文的撰写过程中发现,统计学实践教学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部分教师教学时重理论轻实践

部分教师传统教育和封闭型的教育理念比较重,在教学中忽略实践教学环节,重视统计分析方法的介绍,轻视统计分析方法的应用。一般体现在以下现象中:学生在实践时经常把统计指标弄混淆。学生在课程学习的时候清楚知道各个统计指标的含义及用途,但是在实验或实践时,系统性较差,胡乱运用统计指标。比如,一条手工生产线5个工人的产量和一条半自动生产线5个工人的产量(水平差异很大),要比较这两条生产线上平均工人日产量的代表性。考虑到代表性的大小,那么就选择变异指标(极差、平均差、方差和变异系数),有些同学往往随机选取一种指标进行比较,但他们往往忽略了只能运用变异系数进行分析判断。

(二)实践教学手段单一

部分教师在教学时,幻灯片运用的频率较高,但是网络的教学手段很少运用。这导致学生的电算化能力有限、分析方法和表达形式单一。在学生撰写的研究报告中从始至终都是文字表达,其实有时候图或表更能说明问题;也有的学生进行图或表的绘制后,不做任何的文字说明。读者要一一对比图或表中数据,这样读者就会受限。

(三)部分教师在教学中对实践教学的理解狭隘及片面化

很多经管类专业的统计学实践教学往往在实验室里面进行,主要是给定的案例进行按部就班式的分析操作,这样会导致学生没有兴趣,从而事倍功半,同时也是曲解了“实践”内容的含义。最突出的表现就是学生做毕业论文或分析社会经济问题时,统计分析方法乱用或运用不完整,导致错误的结论。

比如,分析某一地区旅游收入受哪些主要因素影响时,首先把能考虑到的因素旅游人数、城镇居民人均旅游费用、农村居民人均旅游费用、公路里程以及铁路里程等罗列出来后;其次设定并估计多元线性回归模型;第三,识别多重共线性模型;第四,修正多重共线性模型并进行结果分析。但是有的同学单单运用相关系数来分析判断各因素与该地区旅游收入的关系。我个人认为这部分内容应该当作理论内容在课堂上演示操作,而不是当作全部实践内容完成。如果这样做,学生无法体会“将统计分析方法运用于实际生活或工作中”的统计学精髓。

(四)集中的实践教学时间有限,效果不明显

很多高校统计学的总学时60个,实践教学课时10个,甚至有的为了方便考核,还把10个学时全部放在实验室一次性进行。这样没法形成系统性的实践,效果也是大打折扣的。

三、经管类专业统计学实践教学过程完整化体系的选择

基于以上问题,所以文章研究的较大目的就是让学生将统计理论与实际社会经济现象和生活结合在一起,即在各个环节增加实践部分或采用不同的手段和方法,多元化的实践教学体系让学生掌握统计分析方法的同时,运用现代统计分析软件系统分析社会经济现象,并能进行适当的总结归纳,甚至撰写系统性的研究报告。该部分主要从教材选择、教学过程和考核三方面加以论述。

(一)教材选择

作为本科生或专科生的教学,教材的选择尤为重要,主要考虑以下两个方面。

1.案例

授课教师选择教材时,要看其案例是否结合社会经济现象尤其是经济热点或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

举一个简单的实例,中位数的概念是指将统计总体当中的各个变量值按大小顺序排列起来,形成一个数列,处于变量数列中间位置的变量值就称为中位数。学生看着这一串文字就理不清头绪了,如果附上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案例。如,随机抽取9个学生,那么这9个学生的身高的中位数是多少呢?授课老师可以故意不将9个同学按照身高顺序排列后得出一个中位数值,接下来授课老师又将9个同学按照身高顺序进行排列后得出另一个中位数值,让学生自己来判断哪个数值对。至于统计总体为偶数时要判断中位数大小,授课老师可以再抽取1位同学加入9位同学的行列,问题迎刃而解。这样一来可以让学生更容易理解其含义,二来加深学生对授课内容和难点内容的印象。

2.实用性更强

传统教材重理论轻实践,在选择教材时好是各部分内容对应相关软件的操作方法。这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可以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现今很多本科生适用的教材,只有各种统计指标的介绍和案例,没有介绍使用各种软件如何计算和操作。现今是科技时代,计算器或笔算已经不能跟上时代的步骤和效率,再说也不能综合解释问题的关联或依存。很多适用技校生的教材,只重视操作而忽视理论,学生知道软件如何操作,但是不知道指标的含义和用途,甚至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那么,学生进入社会后,没有自己的思想,只是单一的服从。所以,对于经管类专业统计学课程的教材应该选择既重视理论又重视实践的教材。

3.教材中数据要紧跟时代以及结合地域特色

选择教材时要注意教材中的数据不陈旧,而且数据应该具有当地地域性,这样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可以积累其社会知识。比如,数据尽可能从当地统计年鉴中获得。当然,这就对教材有更高的要求,有实力的学校尽可能让自己的老师编写教材供学生使用。

(二)教学全过程

1.理论教学中强化实践内容

在理论教学时,从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方法及手段上强化实践内容,让学生真正理解并做到学并运用于实践。

(1)教学内容

教师教学过程尤其是理论推导的同时结合案例,案例要富有区域特色或与学生密切相关。即要注重理论的实际运用。案例可以来源于周边的典型经济案例,也可以来源于教师课题和教师或学生已经完成的论文。这种通过学生自我分析与老师讲解相结合的方法,使学生被动学习转为主动,利于培养学生自我学习、判断、分析和总结的能力。

(2)教学方式及手段

1)课堂体验方式。即在课堂进行现场实验演示教学。这种方式, 使同学身临其境, 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又让他们直接感受到了抽样调查和估计的整个过程, 从而很快就能理解和掌握这种信息搜集和处理方法。

2)直接参与方式。即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去亲身完成某项工作。比如,设计统计调查方案的内容时,可以让学生自己确定一个调查目的而展开方案的撰写,而后还可以利用业余时间去实地进行调查,让学生从实际操作中发现方案的不足之处,进而加以修改和完善。

3)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运用多媒体教学可以使教学更方便,而且运用多媒体教学不仅可以使学生获得更多的知识,而且更形象直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可以当场演示软件的操作步骤和过程。

统计调查中,很多要依靠小组作业才能完成,所以小组作业法(讨论法)与其他教学方法结合运用的效果会更佳。

2、社会实践教学

在进行实践教学时,要遵循社会实践教学与实验室教学相结合的原则。

(1)选题

在进行社会实践教学时,必须先确定一个明确地目的,那么在选择实践目的时可以遵循的原则是与专业相符或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和学生自我确定。这样可以使学生学有所用,而且激发他们的动手能力。

(2)系统性操作

经管类专业统计学实践教学要讲究系统性,让学生了解在面对以后的学习和工作时,应该如何着手。那么统计学实践教学的系统性主要包括调查方案设计、资料搜集、资料的加工整理和运用软件分析资料这几个方面。也就是说,学生在统计学实践时,这几个方面必须一一涉足。在设计调查方案时,特别注意调查项目,考虑问题的连贯性及必要性;在资料的加工整理往往是最容易忽略的环节,很多人认为这个环节就是机械式的录入。所以,很多在这环节只挑选自己认为重要的加以录入,而其他的问题就忽略了,这样往往片面。

(3)撰写研究报告

这部分内容主要培养学生的系统性、总结归纳能力和统计分析的能力(描述统计能力和抽样推断统计能力)。授课老师可以规定研究报告的提纲,一般而言研究报告包括三部分内容:一是调查总体的情况说明;二是样本的描述和分析;三是结论的说明。如果学生对该问题有自己的想法还可以增加一部分内容即,问题的解决方案。

(三)考核

这部分主要从考核形式及考核标准两方面加强提升实践教学内容的重要性,从而使学生自主的重视实践教学。

1.考核形式

传统与现代考核形式相结合。传统考核形式大多以闭卷、开卷的书面形式和课程论文的形式出现,而现代考核形式大多以网络和上机考试的形式出现。所以,针对统计学课程的特点,可以将传统考核形式与现代考核形式有机结合。

2.考核标准

加大小组作业法和实践部分内容的考核分数,增强学生的主动性和动手能力。传统考核中理论内容占大部分比重,这不利于考核学生,也不能调动学生平时上课的积极性。相反,加大小组作业和实践部分内容的考核标准,可以增强学生的团队意识,增强他们的责任感,也能把理论更熟练运用于实践中。

统计类论文:浅谈经贸类高职统计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考

论文关键词:统计;教学改革;实践

论文摘要:高等职业教育要培养高素质的技术应用型人才,必须注重素质的培养。为此从统计学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以及成绩评定三方面提出了改革的思考。

1997年国家将统计学列为一级学科,这表明了统计学课程的重要性。著名统计学家弗朗西斯?高尔登说过这样的话“统计对于追求人类科学的人来说,是披荆斩棘开拓路径的利器”。在实际中,不论是企业管理中的财务分析与预测、营销调研、生产控制,还是金融市场中的期货期权定价、证券投资分析,以及风险管理与控制,都离不开统计,统计为国家和各级政府制订计划、政策和进行宏观调控提供信息、咨询和监督等服务。随着市场经济体系的不断完善,各行各业越离不开统计知识的运用。这对我们培养的高职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掌握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要懂实际操作,重在实际动手能力的培养。然而由于受课时,经费等多因素的制约,如何利用有限的课时尽可能让学生掌握更多的统计知识,学会统计思维,更多的在实际中的应用,这是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为此应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教学改革,以期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

一、教学内容的更新

教材是提供知识内容的载体,质量如何,直接影响到教师的教学水平。当前经贸类高职《统计学》教材普遍内容陈

旧,主要表现为“理论抽象、内容繁多、案例分析少、缺乏实际技能的培养”。因此要重新对教材的内容重新编排,对那些实际应用价值不大的章节作适当的合并和删减,合理安排该课程的重点和难点,对重点和难点要讲透,可多安排一些课时,非重点难点可考虑减少课时。这样可以保障在规定的学时内讲授完《统计学》课程。

教学内容要符合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侧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即实际操作技能的培养。要把传统的只注重讲授统计分析基本方法、基本原理的推导向注重公式、原理和方法的应用转移,减少统计分析计算过程的步步讲解,加大对统计分析结果的解释和剖析反馈信息的内容。

二、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

(一)案例导入教学,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案例教学在应用性学科的教学中正日益受到重视和得到广泛的认同。案例教学以培养学生分析和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为中心,根据各章节的内容选用合适的案例为教学服务,运用真实的材料来训练学生,让学生了解实际问题的思路,强化学生运用统计资料的能力。例如讲到总量指标、相对指标和平均指标这部分内容时,可以把总书记的十六大报告引入到课堂教学中:小康社会有两种标准,一是邓小平提出的二十世纪末我国将达到小康生活水平的目标,一个是在十六大报告中提出的建设小康社会的新目标。邓小平提出二十世纪末我国达到的小康生活水平目标包括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恩格尔系数等16项指标。到2000年,这16项指标中除农民人均纯收入,人均蛋白质的摄入量和农村初级卫生保健这三项指标外,其他13项指标均完成或超额完成,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这一小康是一个低水平的小康,建设小康社会则是一个较高水平的小康。2000年末,我国人均GDP只有800美元,属于中低下收入国家水平。而到2020年,我国人均GDP将达到3000美元,达到中等收入国家水平。十六大报告提出的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之一是:在优化结构和提高效益的基础上,GDP到2020年力争比2000年翻两番,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明显增强。按照这一目标,到2020年,我国GDP将达35万亿元,二十一世纪的头二十年,中国经济要保持7%的年均增长率。通过这些统计指标,学生可以学习指标、指标体系、国内生产总值等概念,学习计划完成程度指标、强度相对指标的计算方法,翻番的计算方法,平均速度的计算方法等。这样既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又能使学生在生动的数字变化中掌握了相关的统计方法。

(二)理论联系实际,把抽象变为生动

统计学是一门理论性很强的课程,学生觉得难学,主要难在其概念的严谨、原理的抽象及计算推导的字母表述。因此,要使学统计难变为不难,就必须理论联系实际,把有关的概念、方法原理返回到实际中,通过实例进行生动的诠释。例如讲到假设检验时,可以用一首大家非常熟悉的《绕歌》中的一首浪漫的爱情民歌来解释其原理。原文是:“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从这首歌来说,该女子是要证明自己是多么爱这个君子,我们可以认为这是她的原假设,用统计语言描述就是:H。——我是爱君子的,要证明自己爱君子的方式很多,但力度都不够,该女子从不爱君子的角度来反证,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她才不会再爱君子呢?“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这几种情况几乎是不可能的,尤其是在那个时代(因环境不受污染)是一个小概率事件,这几种现象出现的可能性很低。我们假设在0.05%(显著性水平),而现实生活中这几种现象发生的可能性是零,明显低于我们假设水平,既然这几种情况不会发生,我们就可以断定该女子是爱君子的。当然,如果在现实这几种现象真的发生了,在统计学上即发生的概率大于0.05%,那么该女子就“乃敢与君绝”,那么也就否定了原假设,可以认为该女子不爱君子了。通过类似的例子,帮助学生对统计概念及原理的直观理解,从而大大增强了教学效果。

(三)开展统计实践活动,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

统计学作为一门方法论科学,其教学方法不能光是纸上谈兵,还需要实际演练。统计实践活动可以使学生巩固所学的知识,能够学以致用,通过实践活动,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也得以提升。传统的统计实践只是满足于填制统计报表,对于高职学生而言,现在的统计实践必须掌握以下方面的技能:设计调查方案、收集调查资料、整理调查资料、撰写分析报告。围绕着教学目标,可选择与学生相关的、熟悉的课题,指导学生进行统计实践活动。可以依据同学们在设计调查问卷和调查方案的基础上,让他们分成若干个调查小组,在校园内真正进行一次演练。比如开展经贸类高职在校生生活费收支情况调查、经贸类高职在校生使用手机情况调查、经贸类高职在校生逃课问题调查等。指导学生进行方案设计时,重点关注调查问卷的设计,对学生而言,这是最难把握的,哪些标志是必须调查的,哪些标志与调查目的关系不大的,可有可无的,这些必须区分清楚。收集资料过程要注意调查对象的配合问题,以确保问卷的回收。资料的整理和分析可以充分利用Windows操作系统里的Excel,利用Excel提供的统计函数和分析工具,结合电子表格技术进行处理,要求学生写出统计分析报告。通过完整的统计实践活动过程,可以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应变能力及具体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提高了同学们互相合作的团队意识和团队的责任感。

三、学生成绩评定的改革

学生成绩过去是以期末考试成绩为主要考核方式。如今这一考核方式和高职学生的培养目标不相适应,必须对此进行改革。学生成绩可以考虑从以下方面综合评定。

(一)平时作业,占总成绩的20%。由于统计学学科的特点,需通过做作业来加深和巩固相关知识点的理解,因此,平时作业是少不了的。但班级人数太多,全批全改也不现实,为了使得学生能按质按量完成作业,可采用分组的形式,在每组中随机抽一部分同学的作业进行批改,中选的学生成绩按实际记录,未中选的学生成绩按该组的平均成绩记录。如果抽中的学生中有未做作业的记为0分,记入中选学生总成绩,该组平均成绩仍然是总成绩除以中选人数,这样可以提高各组成员的集体意识。

(二)专题讲座占总成绩的10%,主要考察学生运用统计知识的能力。此环节可以考虑安排期末进行。学生可以选择感兴趣的专题,阐述对该专题的理解,在生活中应用,以及未明的问题。采用和前面所讲述的方法进行分组和抽样,对陈述时表现较差的学生可以酌情扣分。

(三)实践(包括统计资料的调查、整理、上机操作、分析报告)占总成绩的20%,考察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实践活动,加深了学生对统计实践的理解,又让学生能学以致用。

(四)期末考试占总成绩的50%。这部分比重较大,题型灵活多样,有主观题,有客观题,主要考察学生对统计学课程知识的领悟和运用,促进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总之,对经贸类高职学生的统计学教学中,坚持以“培养能力为主的素质教育”,尽量做到以知识为载体,以求达到“培养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的目的。

统计类论文:关于农村社会经济统计信息分类与编码标准研究

论文摘要:依据农村社会经济统计信息的管理和应用实践,提出农村社会经济统计信息分类与编码的原则和方法,将统计信息对象按既定的原则进行分类编码,建立了规范的统计信息分类编码标准及统计信息基础数据库,制定了国家及省级《农村社会经济统计信息分类与编码》标准。

论文关键词:统计信息;分类编码;空间信息系统;信息基础数据库

信息分类编码是信息存储、处理、交换及共享的基础…。农村社会经济统计各种专题数据库应用系统虽已先后建成,但有关信息采集、处理与共享的技术标准的制定相对为滞后。对信息进行分类能够使信息系统条理清楚,易于管理,并能够方便地从中提取不同类型的信息加以分析利用。而采用信息分类编码是解决信息分类问题的有效方法。

自从开展信息分类编码标准化工作以来,一直没有适合自身业务特点的农村社会经济统计信息分类编码标准。因而迫切需要进行农村社会经济统计信息的分类与编码,以满足各有关方面对信息资源共享的需求。如何建立起一个可供统计各部门统一使用的国家产品分类编码标准体系,以实现信息管理的标准化,最终实现信息的共享,已成为统计信息标准化工作的一项十分紧迫的任务。农村社会经济统计信息分类编码标准化是统计信息标准化工作的一个专业领域,是统计信息化过程中的一项富有挑战性的基础工作。建立一个完善的农村社会经济统计信息分类编码体系,对农村社会经济统计基础数据库建设、信息共享和各类应用系统建立都至关重要。

1统计信息分类编码概念

分类编码是指把研究对象按各自的特征、特性进行分类,并按一定的规则编排成数字码或数字、字母混合码的过程。统计指标编码就是根据统计指标分类,将统计指标赋予一定规律性的易为计算机识别和处理的一组有序符号排列。农村社会经济统计信息分类编码就是用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对不同的行政级别分属不同类别的统计指标进行分类,并按照不同的类别形成特定的规则和依据。

2统计信息分类编码原则

2.1分类原则我国已经开展了大量的农村社会经济统计工作,各类统计信息内容广泛,但是还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信息化的分类与编码,现有数据的检索、处理、分析和信息服务等存在困难,不能满足当前综合指标检索、分析、处理的要求,根据农村社会经济统计信息处理的实际需要,制定如下的分类原则:①分类的结构采用层级结构,逐级展开形成完整的分类体系;②分类要包括所有主要农村社会经济统计指标类型,适合各种检索、处理需要;③分类要保持统计指标体系的相对完整;④分类要处理好指标层次与指标分组的关系,加强分类的完备性。

2.2编码原则根据国标《标准编写规则》第3部分信息分类编码(GB/T20001.3-2001),结合农村社会经济信息的特性,将信息按如下原则分类与编码。①科学性、系统性。以适合现代计算机、数据库以及应用和管理为目标,按照农村社会经济信息的属性或特征进行科学分类,形成系统的分类体系。②稳定性。分类体系以各要素最稳定的属性或特征为基础,能在较长的时间内不发生重大变化。③完整性和可扩展性。分类既要反映要素的属性,又要反映要素间的相互关系,应具有完整性。农村社会经济统计信息的分类编码工作是一项较为复杂的系统工程,要包含所有主要的农村社会经济统计指标。④规范性。分类名称尽量沿用习惯名称,有国标则遵循国标,避免概念混淆。⑤性。保障1个编码对象仅赋予1个代码,1个代码只反映1个编码对象。

3农村社会经济统计信息分类与编码方法

3.1分类方法信息分类的基本方法有线分类法、面分类法、混合分类法3种。基于统计信息的特性,农村社会经济统计信息分类采用线分类法(也称层次分类法),是将初始的分类对象按所选定的若干个属性或特征,逐次地分成相应的若干个层次的类目,并排成一个有层次的、逐级展开的分类体系。线分类法层次性好,能比较好地反映类目之间的逻辑关系,实用方便,既符合手工处理信息的传统习惯,也方便计算机的运行处理。

3.2分类设计根据信息分类原则,结合《全国主要产品分类与代码》(GB/T7635-2002)、行政级别分类、《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4754-2002)A门类以及农业生产结构特点,将农村社会经济统计信息分成5个等级:5个行政级别类,5个大类,10个中类,70个小类,900个细类。在数据库结构设计中,每一层都留有足够的空间用于类别的扩充。

行政级别类:是按照行政区划级别进行划分,依次为省级、市级、县级、乡级、村级。

大类:是依照国民经济行业分类原则而建立的类别,依次分为种植业、林业、畜牧业、渔业和其他农林牧渔业产品。

中类:是大类中按照生物学科和农业学科基于生产实践中种养的植物、动物划分成若干分支的类群,如种植业下分粮食作物、蔬菜等。

小类:是中类按照生物学科和农业学科分类法细分成若干分支的类群,如果粮食作物下的小类可划分为谷物、豆类、薯类、油料等。

细类:是小类中细分的基本单位,也是各级单位的起点,即物种(简称“种”),如具有北方特色的谷物主要有玉米、谷子、高粱等等。

3.3编码规则编码规则是分类编码体系的具体表现形式,它是根据统计数据的各种属性特征来规定编码的每一位取值和对应的含义,进而约束代码的制定。编码要反映出其对应统计数据的属性和主要特征,以区分不同统计信息的类别。

4分类编码实例

农村社会经济统计信息编码设计首先确定编码对象。例如编码A01的对象是种植业下的粮食作物。其次建立编码、分层和各码位的规范取值规则,对每一编码对象制定码长。农村社会经济统计信息分类采用9位编码,分6个层次。第1层用英文字母z表示指标标识,第2层用数字1~5表示,第3层用英文字母表示,与GB/T4754—2002A门类中大类的代码相对应,余下3层用数字01~99表示。第3层的代码从A~E,其余3层代码从“01”编至“99”,各码位代表相应的类别。每一层的编码采用数字顺序编码,动态递增产生系列顺序代码号,随着编码的增加而产生新的信息类别代码。其代码结构见图1。

如Z1A010101(稻谷)的结构为:z为指标标识,1为省级指标,为种植业,0l为粮食作物,01为谷物;01为稻谷。编制类别代码表(后4层),对每一编码对象按既定的编码规则编制出该编码的数据元素的所有取值表(表1)。

5结论与讨论

农村社会经济统计信息分类编码是一项庞大的、复杂的、基础的系统工程,具有很强的逻辑性和理论性,强调科学性和系统性的有效统一,更注重理论和实践的结合应用。研究针对农村社会经济统计信息特点,综合现有的统计信息分类标准建立了编码标准,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统计信息分类数据库,制定了国家及省市级标准《农村社会经济统计信息分类与编码》,提高了农村社会经济统计信息采集、检索、共享的效率,对农村社会经济资源整合起到了重要作用,促进了农村社会经济统计信息规范化管理和信息系统建设。

由于每一个具体的信息具有多方面的属性特征,因此具体分类中标准的确定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标准的确定关系到分类系统的完整性和一致性,每种分类系统的科学性与实用性还要在具体的应用中加以验证。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