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计学发展现状实用13篇

统计学发展现状

篇1

一、统计学对我国经济发展的意义所在

1、建立和完善良好的统计学发展体系对我国科学发展观的实现有着推动作用。传统的统计学只注重其在经济领域的运用,而忽视了其在社会、科技、人文和环境保护等领域的应用。我们要把目标从发展狭隘的统计学转移到建立和发展大统计学上来。大统计学的观点就是把统计学归属于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双重性质,从而使统计学的作用得到最大范围的发挥。统计工作的有效开展能让我们更好地认识我国经济、社会、人民生活水平的发展现状,使我们能够制定出更加准确的经济发展策略,来为我国及各个地区全面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

2、做好统计工作是我国实现“十二五”经济发展目标的重要保障。“十一五”阶段我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统计工作为这些成就的获得提供了重要的数据资料,对我国“十二五”经济发展目标的制定提供了保障。统计工作在经济普查、人口抽样等领域的作用也逐渐凸显,这些为我国社会的发展定位,鼓励相关产业发展和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提供了能量。

3、统计工作为我国更好地适应市场经济提供了数据上的保障。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发展,我国已经完全进入了市场经济时代,统计工作可以为我们提供一手的市场变化数据,使我们主动地去适应形式的变化和发展。统计工作在影响我国政策制定的基础上,其重要性更加作用于企业的发展。企业的组织形式、经营方式和利益分配等都在随着市场机制的引进而发生着变化,统计工作是企业适应市场经济的重要手段,是我国各种经济主体发展必不可少的利器。

二、我国统计学发展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我国社会对统计学的认识已经达到了统一。改革开放到21世纪初期,我国通过对统计学的多次研讨,社会各界已经达成了共识,人们对统计学的认识已经从单纯的数理统计学发展到了,包括理论统计学和各领域应用统计学在内的大统计学的概念。大统计学并非是要彻底地去除统计学的各种特性,而是把统计的各种性质加以融合,使统计学的社会性和自然性相互包容,使其不断吸取各种性质的长处,从而增强统计学的社会适应性。

2、近年来我国统计学在教育领域的比重不断增加。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教育的学科专业设置充分体现出了我国把经济发展作为首要目标的国情。统计学在高等教育中的比重不断加大,其在专业设置、教材编订、人才培养等方面都等到了充分发展。我国的大学已经把统计学作为了独立的专业,相关的经济专业中也加入了统计学的教育内容,统计从业资格证和统计师等考核也已经步入正轨。我国统计学的发展紧跟了时代的脉搏,统计教材的编订和教学方式的多样化,充分体现了我国已经进入了网络信息时代的国情。

3、我国统计学的理论和实践研究都获得了一定的成果。改革开放给予了统计学和各学科间融合的机会,从而赋予了统计学旺盛的生命力。我国对统计学的研究包括:国民经济的核算、计量经济分析、政府的统计改革、经济主体的发展策略、市场研究、经济预测和人力资源管理等领域。我们在这些领域的研究成果,充分体现了统计学在数据收集、整理分析上的强大能力,为我国统计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4、统计学在教育中取得了显著的发展,然而从总体上看我国的统计学仍然属于弱势学科。发展教育的主要目的就是为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人才,从人才培养的力度上看,统计学与其他学科的发展状况仍然存在着差距。我国的统计学在很长一段时期都是作为数学专业的研究范畴,这种归类方式的优点在于有利于统计学和相关学科的结合,而缺点就是使统计学缺乏独立性,不利于统计学科的整体发展。我国高校统计相关专业的本科专业点设置及硕士、博士点的分布如表1、表2所示。

三、促进我国统计学发展的新策略

1、发展我国的统计学教育要做到理论和实践的有效结合。统计学发展的要求包括:要正确认识统计学的测定方式,统计学是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融合体,各类统计学科都有相同点,把统计学充分应用于社会实践,充分发挥其生命力等。统计学的教育要进一步明细,分清各种形式统计学的不同特点,可下设政府统计学、社会统计学和经济统计学等专业。统计教育学科的设置可以采取分级的方法,把统计学设置为一级学科,然后根据具体的专业走向来设置二级学科,做到有针对性的培养人才。

2、注重统计学和各学科间的结合,构建一个完整的统计学科体系。统计学和经济学、数学等学科有着很大的共同点,我们要把统计学看成是一个贯穿于各个学科间的线索,构架一个综合性的统计学科教学体系。我们还要进一步完善对统计学的研究方法,要抓住统计学统计数据这一本质特征,把对统计的认识方法和应用领域中的专业学科相结合,研究出统计学在我国特殊国情下的特殊规律。

3、提高我国统计数据的质量,做到数据分析的有法可依、违法必究。我国于2002年决定加入国际公布数据通用体系,然而该体系对数据的统计质量、诚信度和公开程度等方面有很严格的要求,我国统计学的发展任重道远。统计学的发展政策法规是必不可少的,国家要进一步完善统计的理论研究体系,加强有关统计的经济立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统计从业资格认定办法》等法律从制度上保证了统计行业的健康发展。相关认定机构还要注重统计人员素质的认定,施行委派制管理,主管领导要下放权力,为下级的统计机构分配权力,从而减少乱用职权现象的出现。国家要加强对经济犯罪的执法力度,严厉打击虚报、伪造和篡改统计资料的行为,做到严格执法、公正执法。

4、完善市场机制,做到统计数据分析与市场发展的同步。传统的统计都是政府来操作的,是一种垄断行业,在市场机制日益成熟的今天,引进竞争机制已经成为了大多数行业走向发展的必要手段。我国政府统计部门在做好宏观调控的同时,要增强竞争意思,加大对统计行业市场化的投入,鼓励和支持非公有的统计机构的发展,鼓励政府和民间机构统计部门的资源共享,做到互惠互利,优化发展。

5、把统计学的发展加入到和谐社会的建设中来,打造具有中国特色的统计文化。一种理论的发展到最后都会形成一种独特的文化,统计学作为人类发展必不可少的部分,其含义存在于统计学与文化相互联系的有机范畴中。统计的文化包括从业人员的信念、道德素质和奉献精神,也包括了国家在法律政策上的努力,我们要从自身做起,为构建一个和谐健康的统计体系而不懈奋斗。

在这个经济全球化的时代,闭关锁国式的发展模式显然是不能生存的,西方发达国家对统计学和统计人才的重视程度很高,其金融、银行、保险、医疗、财务等领域对统计人才的需求在不断增加,而我国长期的计划经济体制严重限制了我国统计人才的培养,致使我国的统计行业发展迟缓。作为统计行业中的一员,我们要从自身做起,严格遵守相关的统计法律法规,提高自身专业能力,为我国统计事业的稳步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参考文献】

篇2

一、综合统计工具的发展

综合统计工具是由统计工具演变、发展而来的,主要是指统计工作由单纯的统计数据服务于企业管理决策,向综合型的服务决策、服务战略规划等方向发展。客观上有利于为企业管理决策的制定,提供详实、科学的数据参考,确保管理决策和战略规划制定的科学性和有效性。随着统计工作的全面性、多样化发展,逐步形成综合统计工具的规模,有利于运用多种统计手段为企业的经营状态进行全面分析。同时,逐步向企业生产、经营和规划等方面发展,有利于针对企业的现有状况提出完善措施。综合统计工具的高效运用,受统计人员统计水平的影响,因此,应加强统计人员的理论教育和技能培训,运用相关管理措施,提高统计人员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以确保企业综合统计工作的稳定运行和高效发展。统计工具向综合统计工具的发展、完善见表1。

通过表1得知,综合统计工具是对统计工具的完善和补充,有利于在新型网络环境下全民运用综合统计工具,以实现对经济管理工作的完善和补充。[1]

二、经济管理中综合统计工具应用的积极性

(一)依据计划检查进行状况,确保按时保质进行

经济管理中综合统计工具的应用,有利于针对企业运行状况制定相应的规划战略,同时在企业的经营管理中,统计人员应依据相关规划加强对各阶段运行状况的检查,确保企业各阶段依据相关规划稳定进行,有利于体现战略的科学性和指导性。例如,某单位进行经济管理工作中,针对传统管理工作中的运行弊端,结合相关规定提出完善措施;加强对企业运行状况的全面分析,及时制定相应运行规划和检查措施,以确保企业稳定运行。在这种情况下,企业的财政拨款减少3%,资金流通效率提高5%,结合各阶段检查制度的运行,经过初步统计,企业的经济成本投入减少300万。[2]

(二)通过对比分析,指导改进方向

经济管理中综合统计工具的应用,有利于针对企业的运行规划、运行状况建立详实的数据表格,结合数据表格的分析。其中主要指对数据的横向和纵向比较,指出不足、需要改进的地方,结合相关管理规定和完善措施对不足之处进行改进,确保经济管理工作的高效运行。经济管理中综合工具的运用,首先应通过与同行业其他企业的横向对比,针对企业运行规模、竞争实力和市场需求等进行详细统计,以确保全方位、多角度分析企业运行中的弊端,结合相关运行管理措施,提出改进方法,以实现在最短时间内推动企业发展的目的。其次,应通过与国际先进行业的纵向对比,找出不足和改进方向,以国际先进行业管理措施为学习榜样,虚心学习其先进的管理经验,以结合其管理经验为企业赢得全新的发展空间,推动企业的发展。

(三)全面运用综合统计,推动经济管理发展的高效性、科学性

经济管理中综合统计工具的应用,有利于运用统计工具各专业分析优势,以形成对经济管理工作客观、全面的分析,通过对企业发展趋势的科学判断,综合运用管理资源,以保证企业经济管理工作的科学性和实效性。综合工具在经济管理中的运用,应通过对综合统计工具形成数据的整理、分析和研究,以形成研究结论,应用在企业制定管理决策中,客观上为企业制定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其中综合统计工具的运用,一般通过图像、文字和二者的结合,将抽象的数字信息转化为形象生动的数据信息,有利于企业经济管理部门掌握详实的企业运行信息,运用相关管理措施,制定全方位的战略决策,以推动企业的高效发展。

三、经济管理中综合统计工具应用的完善措施

经济管理中综合统计工具应用的完善措施,应加强对数据表格的分析对比,根据相关数据信息的变化情况科学判断企业的运行状况,结合企业的管理规定和相关管理措施,尽快做出调整应对措施,以确保企业的稳定运行。[3]如果企业能够明确运行状况,同时科学判断发展趋势,应结合企业运行实际进行资源调整,实现资源的优化利用,提高企业资源的利用效率,降低企业资源的浪费情况,最大化维护企业的经济利益。如果企业运行处于良好的发展状况,企业经济管理者应制定相应管理措施,以企业的经济利益为核心,采取扩大生产规模和加大生产力度等措施,以推动企业的稳步前进,获取更高的经济效益。如果发展的态势不是很好,则此时决策者就应该及时改变企业的发展方向,努力的研发新产品,确保企业能够在激烈竞争下有效发展。

四、结语

经济管理中综合统计工具的应用,企业管理人员应提高统计分析水平,同时安排专业人员进行统计分析工作,确保综合统计工具的合理运用,结合企业的相关运行状况和管理规定及时制定发展战略,以实现对企业经济利益最大限度的保护,有利于推动企业的稳定发展。

(作者单位为美国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

[作者简介:宋怡霖(1994―),陕西潼关人,就读于美国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经济、统计专业。]

参考文献

篇3

[3] 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网站.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OL]. 2006-02-09. http:///mostinfo/xinxifenlei/gjkjgh/200811/t20081129_65774. htm.

[4] 国家统计局和科技部.中国科技统计年鉴2013[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3.

[5] 北京市统计局.北京统计年鉴2014[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4.

[6] 叶仙蓉.药学人才培养与国家自然基金人才项目的概况分析[J].科研管理,2013,10(10):142-144.

[7] 王长锐,孟宪平.2008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申请与评审综述[J].中国科学基金,2009,(1):34-36.

[8] 彭英,姜威.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2004~2013 年药理学资助项目的回顾分析[J].中国药理学通报,2014,30(11):1485-1492.

[9] 付剑江,毕明刚,陈君,等.2010-2013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药药理学科项目申请与资助情况分析[J].中国中药杂志,2014,39(1):10-13.

[10] 陈治光.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20年夯实基础研究,谋求源头创新――为自主创新奠定坚实基础[J].科技潮,2010,(12):12-19.

[11] 北京生物医药产业发展报告编辑委员会.启航2014北京生物医药产业发展报告[R].北京:科学出版社,2014.

[12] 北京市经济技术开发区科技局网站.北京技术创新行动计划(2014-2017年)[OL]. 2014-07-10. http:///cms/jh/106695.htm.

[13] 陈斌.目前企业科研存在的问题和发展策略[J].中国市场,2011,(44):21-22.

篇4

1企业经济效益获得的影响因素

企业经济效益受到多种因素影响,需要企业从自身经营现状和市场发展前景角度对其进行综合性分析。现将影响企业的经济效益主要因素分析如下,以便于下文应用经济学统计理论对其进行分析,提出改善策略。

1.1客观经济环境:主要取决于整体经济形势,如金融危机时期会使企业的利润下滑。客观经济因素无法完全避免,需要企业管理者具有一定的超前思维,对经济形势做出正确的判断,对企业经营方向和策略进行调整。

1.2发展阶段:企业在发展初期和快速发展期,其经营目标应有所不同。因此对于企业发展来说,应利用经济学原理制定不同阶段的发展目标,正确评估其经济效益获得。

1.3财务指标:财务指标是企业经济效益评定的核心,其与市场无关。财务指标反映的是企业内部情况,要建立有效的财务目标,使企业经济活动具有基础。

1.4人为因素:人力资源也是企业经济效益的主要影响因素之一,通过企业运营效率和管理效率来影响经济效益获得。根据经济统计学原理,应对企业经济效益的影响因素做正确的分析。

2经济统计学视域下统计信息的特点

经济统计学视域下,统计信息具有间接性、矛盾性特点。经济学统计是对企业运营事实进行量化的过程,因此是对事实间接的反应。统计数据必然具有大量的信息,是对经济效益的多种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的过程,因此它同样具有数值性特点。另外,经济统计学数据具有矛盾性特点。这是由于企业只能对以往的数据进行统计,反应的是企业前一段时间的运营状况,而无法显示企业当下的运营状况。但可以通过管理人员的分析而做出正确的判断,因此无论如何经济学统计对于企业决策和经济效益的获得具有积极作用。

3信息统计在企业效益获得中的应用

3.1信息统计有助于增强企业的财务核算能力

财务核算能力是企业获得效益的关键,信息统计的应用帮助企业财务人员以先进的手段了解市场信息,对企业运营状况进行完整的、正确的核算。企业运营必然要对其成本支出、利润获得等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以数据来显示经济发展状况,这也是企业发展的必然途径之一。通过数据统计而进行查缺补漏,制定企业阶段性的发展策略,有效降低运营成本。

3.2有利于企业管理决策

经济学统计通过企业运营状况的提供为管理者的决策提供准确的依据。尤其是现代社会,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变革比较迅速,只有了解最新的市场信息才能使企业立于不败之地。统计学帮助企业实现了资源整合,对于企业的经济效益现状分析较为透彻。也有助于合理安排员工职责,促进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

3.3有助于促进企业改革

企业改革依赖于管理者对于其经营状况,与市场的适应程度的了解,而经济学统计的基本任务正是帮助企业分析其运营状况,得到真实的企业财务数据,从而间接的促进了企业管理者的决策合理性。尤其是金融危机等特殊的经济形势下,企业盲目扩张和内部结构不完善都将使其面临巨大的运营危机。当今企业的发展还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快速发展的经济形势使企业革新速度变慢。风险无处不在,如果缺乏必要的风险分析手段则造成企业经营不善。因此,企业的改革要以经济学统计所得的结果相吻合。

4结语

经济统计学以企业的运营状况为前提和基础,对其近期的运营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从而得到企业最近一段时期的运营状况。这对于企业的经济效益提高来说具有积极作用。通过分析、发现问题,使企业管理者做出相应的应对策略。信息统计是企业的重要资源,在社会信息领域中同样占据着重要位置,对于企业管理层来说,其经济决策依赖于数据统计分析。目前,我国企业发展中依然存在忽视统计学原理的现象,对于企业短期内利润的获得投入过多的精力,而缺乏对自身运营的阶段性总结和统计,需要管理者改变其传统的观念,承认经济统计学理论的重要作用,并充分发挥其积极作用。

作者:张杰 单位:海南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篇5

国民经济统计;国民经济运行;具体影响

国民经济是在宏观层面上,对一个国家各种经济活动总和的反映。在社会再生产方面,就生产过程来说,国民经济是生产领域、分配领域、流通领域和使用领域各种活动的总和;就组成要素来说,国民经济除劳动者经济活动之外,还包括实物、资金流量;就行业角度而言,国民经济是农业、工业、服务业、建筑业等行业的总和。经济主体不同,所活动的部门和环节也不同,各种经济流量的产生和交织,最终形成国民经济这一整体。

一、国民经济统计

国民经济统计包括统计学方法、经济核算体系以及统计结果的应用和反馈。国民经济统计以统计学方法为基础,根据多个指标和大量调查数据,从多个角度全面、客观地反映国民经济的实际发展状况。统计学方法以数字的形式呈现统计对象与统计结果,利用简明、直观的数字来反映国民经济的具体发展状况。选择有效的统计学方法,是国民经济统计的重要前提,账户式平衡法、经济数学模型法、投入–产出法、综合指标法等是比较常用的几种方法。国民经济统计工作的开展,主要以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为依托。在制定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过程中,需要以相应的经济学理论为基础,综合分析统计理论与实际,明确相关的国民经济核算概念,确立主要的国民经济核算规范,设定反映国民经济运行状态的具体指标,保证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结构的完整性以及逻辑的完善性[1]。实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主要是对国内外有关经济统计资料的搜集。统计结果的应用和反馈,是国民经济统计中的最后一个部分。国民经济统计,在反映国民经济发展状况的同时,也为国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改进依据。在分析统计结果的过程中,可以了解到国民经济发展中的有利条件和阻碍因素,把握好国民经济的未来发展方向。通过对统计结果的分析,也可以及时发现和解决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中的潜在问题,从而不断完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此外,国内与国外国民经济统计结果的对比,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我国的经济实力,我国在全球经济中的竞争力也有一定提升。

二、国民经济统计要求

首先是整体性。国民经济作为一个整体,是对一个国家整体经济发展状况的反映。国民经济统计应满足相应的整体性要求,从整体角度,全面统计各种数值,保证核算体系的完整性。其次是关联性。国民经济中的组成元素相对比较多,因而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和关联性。国民经济统计需要对各个部门进行分类,根据各个部门之间的关联性,找到共同的关联要素。此外,还应分析各个部门之间的关系,了解不同部门之间的关联性,为各种数值的有效统计提供依据。最后是层次性。不同的数据所反映的经济问题也不一样,国民经济在整体上,有一定的层次性。国民经济统计的各种数值,需要保证其完整性和清晰性,有效运用各种统计标准分析数值核算,积累相应的数值核算资料[2]。在保证统计数据的完整性和清晰性的前提下,促进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不断完善,通过满足层次性方面的要求,推动国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三、国民经济统计对国民经济运行的影响

(一)反映国民经济发展状况与发展趋势国民经济统计对国民经济运行状况在宏观层面上的反映,主要是从国内生产总值、国民经济行业结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就业人口结构与数量等角度,以此为依据,明确国民经济的发展方向。在《201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中明确指出,我国在2014年的国内生产总值已经超过60万亿元,高达636463亿元。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第三产业所占比例为48.2%,相对于42.6%的第二产业,超出5.6%,这意味着我国服务业逐渐取代工业的主导地位,成为新时代下,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新动力。服务行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不断提升,因此,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应以此为方向,转变经济发展结构,顺应经济发展趋势[3]。

(二)反映国民经济发展问题国民经济统计能够反映具体地区、部门的经济发展问题,也能反映文化、创新、环保等产业方面的发展问题。如广东省地税局在2015年1月所的相关数据中,广东省在2014年的国内生产总值增长速度为8.5%,而地税系统组织税费累积的增长速度则达到11.1%,即税收增长速度超过国内生产总值增长速度,这意味着广东省的经济成果分配中,政府财政所占比例偏大。因此,广东省在2015年的经济工作中,应重点关注经济成果的分配,保证一定的公平性,减少相应的税收费用。

(三)提高国家经济全球竞争力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国民经济统计也包括对外贸易统计。中国作为世界上的第二大经济体,也是三大世界对外投资国家之一,是世界投资所关注的重要潜力地区,与世界经济的发展有一定联系。在国民经济统计过程中,分析我国经济发展状况的同时,也应充分重视对外贸易统计。对外贸易统计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我国在对外贸易方面的变化趋势和发展状况,以此为依据,改善我国经济在全球化发展中的融入状况,使我国在全球化经济中的竞争力不断提高[4]。

四、结语

国民经济统计是以国民经济为研究对象而开展的一项工作,而国民经济是一个国家所有经济活动的总和,因此,国民经济统计需要从多个角度、多个层次进行数据统计,保证统计数据的全面性、准确性和清晰性。国民经济统计在国民经济运行中的影响,主要是反映国民经济发展状况以及具体的经济发展问题,明确国民经济发展方向,提升其在国际经济发展中的竞争力。

[参考文献]

[1]陈滢西.论国民经济统计对国民经济运行的影响[J].现代商业,2015,06:264-265.

[2]汪小英,王林珠,李奇明.国民经济统计学的教学设计与研究———多维互动专题教学法的应用[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07:174-176.

篇6

Key words: classroom teaching design; possible starting-point ; realistic starting-point

所谓课堂教学设计的起点,指的是课堂教学从何处入手设定教学目标、教授新知识、开展教与学活动过程的问题。能否正确设定课堂教学起点,决定了一节课的教学是否有针对性与适切性,难度过大会使一节课的教学目标难以落实,难度过低可能没有挑战性,学生吃不饱,课堂实效性不高。因此,设定正确的课堂教学目标起点,如同一位优秀的歌手在歌唱前为自己定好音调,具有重要意义。

一、课堂教学设计起点的两类认识及其不足

课堂教学设计的起点是教学实践中的老问题,对此问题的认识与做法,大致有以下两种类型。

(一)教材起点说

这是传统课堂教学最典型的一种认识与做法。传统课堂教学以认识论为基础,把知识传授作为课堂教学的中心或唯一任务,准确全面地解读教材、把握教材和讲授教材是其基本特征。在这种课堂教学观念下,确定一堂课的教学起点便是根据教材的进度,确定一节课的目标起点,并找出重点、难点与讲解逻辑。

这种依循教材编排逻辑和讲解进度来确立课堂教学目标起点的做法,虽然保证了教材传授的系统性与严密性,但是,却没有认识到教材是按照学年—学期—单元—课时,匀速安排教学内容及其进度,其前提假设是学生能够根据教学内容进行匀速推进,而忽视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超前或落后于教材所预想的进度。因此,教材只是提供了课堂教学的可能起点,而无法顾及真实状态中全班学生的水平与能力。

再者,教材的安排是以一节节课为主要构成,在编排教材时将整体知识分解成一个个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知识点,从而将原本有机关联的知识结构,人为地分为以“点”为单位的符号系统。如果仅依照教材设计教学起点,可能会导致教师的教学设计局限在“知识点”的思考上,而忽视对教材内容的关联性整合处理,无法引导学生向整体性、纵深处思考,进而削减知识本身对学生多方面发展和高质量发展的力度。

(二)学生直接经验起点说

在传统的教学观和教学实践中,教学任务被直接规定为传递人类社会所积累的系统文化知识和形成学习知识的技能、技巧,把教学起点的确立依据于知识逻辑与水平,忽视了儿童经验的基础性价值。针对此,杜威的现代教学观批判了上述观点,提出教学起点应直接从儿童经验出发,并通过扩展、丰富儿童直接经验的方式来学习人类文化知识,并最终走向对科学知识的系统掌握。这是杜威较传统课堂教学起点的深刻之处与贡献之处。

但是,以“儿童直接经验”为起点的教学,强调教学“像他(指儿童)在家庭里,在邻里,在运动场上所经历的那样”,从“采取和儿童继续在家庭里已经熟悉的活动” [1]开始从事教学,带来的后果则是忽视了学科系统知识逻辑与儿童心理逻辑的统一性,一切学习都从直接经验开始,低估了儿童对间接经验的学习能力,无异于浪费生命。

基于对上述两种课堂教学设计起点的认识,“新基础教育”在多年实践探索与理论建构的过程中,提出了自己的构思与实践探索。

二、课堂教学设计的“可能起点”与“现实起点” 的内涵及其意义

在“新基础教育”看来,确立课堂教学设计的起点,既要考虑可能起点,也要考虑现实起点,既要考虑知识逻辑,也要考虑心理逻辑。“新基础教育”在确立课堂教学设计的起点时,既考虑教学内容所提供的可能起点,又兼顾学生发展的现在状态和潜在状态所暗示的现实起点与可能起点,并在教学过程的具体展开中设定与生成更多新的起点。

(一) 教材(教学内容)──课堂教学设计的“可能起点”

“新基础教育”认为,要充分考虑教材作为“可能起点”有两个层面含义。一是指在考虑处理教材时,教师要认识到教材所提供的教学内容及其水平,只是预设学生应当掌握的程度,提供学生学习该内容的可能范围与程度,并不代表学生真实的学习状态与可能状态,不能仅以教材作为教学设计起点的唯一依据。二是指教师在设计课堂教学时要冲破认识论的框架,不能仅仅把教材作知识层面的理解与把握,而要从育人价值的高度,充分解读教学内容所蕴含的丰富育人价值,“从单一地传递教科书上呈现的现成知识,转为培养能在当代社会中实现主动、健康发展的一代新人”,“学科、书本知识在课堂教学中是‘育人’的资源与手段,服务于‘育人’这一根本目的”。 [2]比如,在考虑数学教学时,不能只考虑到一节课所涉及的具体的命题、定理、概念和运算等具体的知识,要同时认识到数学教学对形成学生精确的逻辑思维能力、数学的眼光和数学审美能力等育人价值方面的可能层次。只有这样,“数学教学才有可能在这个超越的过程中得到活化,才有可能实现面向未来的转型性变革” [3] 。

如果从如上两个层面把握教材,将之作为课堂教学设计的可能起点,那么,教师在教学设计时,就有可能在分析和把握教材时,从结构化、递进化和有机化这三个角度来转化教材。

什么是结构化地转化教材呢?在“新基础教育”看来,教材的知识排列往往出于教学课时的考虑,在呈现时往往会将知识分解成一个个孤立或块状的知识点,无法在整体结构中呈现出知识间的内在结构性关系。但是,教学是一个实践转化过程,在处理教材时不能拘泥于教材已有的呈现方式,要在实践转化过程中从整体上做纵向重组或横向关联。

在纵向重组方面,比如在英语教学中,“新基础教育”提出了“单元整体备课”的理念,要求在处理单元教材时,要纵向打通一个单元教学内各课时教学内容间的关系,重组教材和教学内容,采用“长程两段式”的办法,把每一结构单元的教学分“教学结构”和“运用结构”两个阶段。在“教学结构”阶段,主要采用发现的方式,让学生通过体验、发现、建构,形成知识结构和学习的方法结构。这一段的教学时间可适当放慢,是整个单元教学的重心阶段。在“运用结构”阶段,主要让学生借助于前一段的知识结构和方法结构,主动学习和拓展与之类似的相关内容。这一阶段更多具有巩固的性质,可适度加速教学进度。

而横向关联方面,就是把相关知识点按其内在的类特征组成一个整体,使学生在整体感悟中把握知识的共性与差异性。同样以英语教学为例,在处理英语教材时,比如可以把某一语音、词汇构成、或词汇意义作为关联点,将与之类似或接近的音、词、义进行归纳,突出共通性的方面,便于学生从整体上掌握知识的结构。

转贴于 所谓递进化地把握教材,就是把握教材时不仅要考虑一节课的教学内容环节间的递进与转承关系,还要将其放在教学单元中、学期中、学年中、学段中乃至学程中,整体递进地把握教学内容,解决环节与环节、课与课、单元与单元、学期与学期、学年与学年、学段与学段之间不相关的隔离状态,整体递进地理解教学内容间的内在关联性,既不能将教学起点定得过低,也不能定得过高,要放在时间维度中考虑。比如,英语教学内容在小学一二年级,往往是以单句的方式出现,教学目标往往也没做语段上的要求与把握;但是到了小学三年级以后,虽然教材内容仍然是以单句的方式呈现知识点,但在教材把握上,就不能再用低段的单句教学要求进行把握,而要从中段的大视野中对教学做语段上的要求。如果没有这一递进的眼光,则英语教学的起点就会走低,教学目标也会因低目标要求而无法落实。但在教育实践一线, 这种情况的出现却是屡见不鲜。

所谓有机化地把握教材,意指虽然从结构化和递进化的角度把握教材与重组教材,但并不能保证教师在处理与重组教材时的意义有机化,教师往往会做一些简单线性的“加减法工作”,使一些知识处于纯粹逻辑化、系统化的状态,虽然层次清晰,梯度有序,但却无趣、无味,激发不起学习的兴趣。原因就在于未考虑到儿童的学习状态与发展状态,对教材没有做教育性的处理,没有从儿童发展的角度对教材做有机化处理。使教材既有结构性、递进性,也有趣味性、可学习性,这样的教材处理方式才是真正的适合课堂教学的教材转化方式。

当然,进一步的问题是,即便从如上三个方面把握教材,也不能保证课堂教学起点的恰当性,因为这样处理教材时,仍然是以学生的类发展状态作为假设的。当面对由一个个具体个人和具体群体的班级时,只是基于教材分析的课堂教学仍然是抽象的,提供的也只能是可能的起点。因此,要真正使课堂教学设计具有现象针对性,把学生发展状态作为分析的起点之一,便成为必需。

(二)具体学生发展状态──课堂教学“现实起点”与“可能起点”的统一

与教材所提供的课堂教学设计的可能起点不同,学生发展状态不仅仅提供了课堂教学的“现实起点”,也提供了基于现实基础上的“可能起点”,这与学生发展中的两种状态有着密切的关系。原苏联教育学家维果茨基曾提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指出:在儿童的发展中,其实一直有两种发展水平,一种是现实发展水平,是呈现出来的显见的发展水平;一种是可能发展水平,在这种水平之间有一个区域,即“最近发展区”,如果给予适当的教育引导,那么,“最近发展区”就会变成“现实发展区”,可能发展水平就会变为现实发展水平。受此理论启示,“新基础教育”认为,在课堂教学设计中应充分考虑学生的发展状态,并从学生的现在状态与潜在状态两个方面把握。教学设计如果不能从学生的实际状态出发,学生就很难在原有的基础上发展;教学如果只关注学生已经表现出来的和达到的现实水平,忽略学生的潜在发展可能,那么,就很难提升学生的发展状态,无法促进学生多种潜力的发展。从此意义上,对学生状态的把握,既是课堂教学的现实起点,也是设定了课堂教学的可能起点。

分析学生的现在状态,既包括从学生现实相关知识、学习能力与习惯、思维水平具体分析学生的基础,也包括分析学生在掌握新的教学内容时,他们可能会遇到什么样的困难与障碍。教学只有从这个意义上分析确定起点,才更具针对性和现实性。

但是教学的真正意义在于促进和提升学生发展需求,只分析学生的现在状态,还是不够的,还需要对学生学习过程中将要呈现的各种可能状态进行预设,“有了对学生潜在发展可能性的思考,在教学设计时,就不会只关注教学结果性目标的预设,就有可能在设计教学过程时为学生多种发展可能性的实现创设条件;在教学过程中,就有可能更为敏锐地发现、捕捉、利用学生的各种可能性,促进学生的发展” [4] 。从此意义上讲,学生发展状态的分析又成为课堂教学设计中的另一个“可能起点”。

此外,仅对学生发展状态作现实性和潜在性的分析还是不够的,还应从“具体学生”的角度进行分析。学生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如果只从整体上对学生发展状态进行把握,预设每个学生都站在同一起跑线上,以同样的速度,沿着同样的路径,达到相同的终点,其结果必然是“要么牺牲好学生来换取落后学生的进步,要么牺牲落后学生获得一小部分好学生的发展” [5] 。教师应该如何面对群体学生的个别差异性进行教学设计呢?这就要求教师树立弹性教学方案和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有区分度地进行教学,使学生在开放性的教学过程中都能不同程度地发展。

三、课堂教学设计“起点”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预设生成与动态调整

既然课堂教学设计兼具“现实性”与“可能性”的特征,那么就意味着,课堂教学设计方案与课堂教学过程的展开之间不是“建筑图纸”与“施工过程”的关系,即课堂教学过程不是简单地执行教学设计方案的过程。在很大意义上,我们以为将两者关系比喻成“足球预案”与“足球比赛过程”的关系更为恰当,因为在足球比赛的过程中,教练和球员都要根据实际比赛状况进行即时的调整。当然,这种动态关系的呈现在传统课堂教学上是不会出现的,只有当代以动态生成、学生主动参与的课堂教学才是这种关系产生的条件与土壤。

“新基础教育”的课堂教学观认为,主动探索和发现是儿童智力和意志得以集中的最主要的根源。如果没有探索和发现,儿童的意志力就不会集中,儿童的志趣、爱好和灵感也就无从产生。只有儿童主动投入到学生中去,其学习潜力才能犹如火星,使整个课堂教学燃起丰富而完美的熊熊大火,推动课堂思潮向深层次推进。“新基础教育”的课堂教学以促使儿童主动探索和发现为着眼点,让他们在探索发现的过程中体验发现答案时的喜悦;并能够使儿童将学习知识的过程看成是个人主动发现新知识的过程,从而产生自我效能感。自我效能感是儿童在掌握知识过程中的一种感觉,是学习探索兴趣得以保持的生命线。在中小学阶段,这根生命线特别纤细,如果儿童能够一直处在强烈、激动的情感状态中认识事物,这根线就会变得十分结实,永远不断。因此,强调学生的主动探索与发现的课堂教学必然是师生、生生之间多向互动、动态生成与相互锁定的活动过程。

在这样的课堂教学中,虽然在课堂教学展开之初,教师可能先选取一个起点切入教学过程,但随着课堂教学的展开以及师生、生生间的多向互动,就会不断形成多个基于不同学生发展状态和教学推进过程的课堂教学“新起点”。即便在课堂教学设计之初事先预设了课堂教学展开中的可能性状态,但由于学生发展状态的非线性、偶然性与复杂性,从而决定了对课堂教学起点预设的有限性与生成的无限性之间的矛盾与统一关系。这样,教学展开过程中一个个新起点的生成既是前一起点的结果,也是生成下一个教学起点的基础。

如此,我们就不难理解,课堂教学设计的起点并不是唯一的,而是多元的;不是确定不变的,而是预设性中的生成;不是僵硬不变的,而是动态中调整的。只有从此意义上把握,课堂教学才能既不是无轨的电车,随意预设,也不只是在轨道中前行,僵硬而没有创造性,它应是规范与自由、预设与生成、现实与可能、确定与不确定之间的动态演进。而这一切都与将学生主动性作为课堂教学设计的前提性起点分不开。因此,不管如何看待课堂教学设计的起点,学生的主动发展才是真正的、也是最终的起点。

参考文献:

[1]杜威.杜威教育论著选[M].赵祥麟,王承绪,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1.77.

[2]叶澜.重建课堂教学的价值观[J].教育研究,2002,(5):3—16.

篇7

在经济的发展过程中,随着我们经济发展目标由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的过程中,科技统计应运而生,做好科技统计是目前的统计内部很重要的工作之一。科技统计运用一系列复杂的算法和指标可以准确地测量某一地区的科技活动的机构与规模,运用情况和传播情况,以及对当地将会产生的影响,通过科技统计所得的结果,与当地政府及时沟通,可以制定出合理有效的科技政策以及管理制度,为之后的科技发展奠定基础。就科技统计来说,科技活动的数量以及特征就是研究对象,通过分析得来的数据资料、科技活动的结构和规模是重要内容,科技统计可以评价当前的科技活动展开情况和制定未来科技活动的发展规划,为科技的发展提供理论指导。

二、科技统计的发展现状

我国科技统计起步比较晚,并且发展缓慢,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我国确定了科技统计调查措施,但是直到现在,这些措施仍然还存在着不足之处。1985年国家科技发展委员会牵头与统计局和教育部联手,进行了建国以来首次科技普查,这是科技领域发展过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个决策。[1]1985年以后,我国逐步建立了科技统计工作体制,比如统计部门、科技主管部门、国防科工委和教育部门分别负责企业所开展的科技活动、独立开发与研究机构、国防科工领域呈现的统计业务和搞笑实施的科技活动。国家统计局也制定了呈报国家科技统计年度数据的相关制度,负责科技领域数据的收集和整理。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与对科技的重视程度提升,科技方面所支出的费用增加,我国科技领域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同时国家也针对科技领域的管理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2007年,我国进行了首次全国工业企业创新调查,2009年,实施了第二次全国R&D资源调查,通过这次资源调查,很好地了解到了我国在科技进步与创新方面所做的努力以及科技成果的发展变化,了解了我国科技发展的整体面貌与综合科技实力,能够推动中国科技与世界科技发展状况相接轨,对鞭策我国科技实力提升有很大促进作用,并且稳定了我国目前的科技创新体制,有利于推动我国企业进行科技创新,能够科学高效的实现企业的健康绿色发展,对国民经济的发展与国民生活质量的提升有很大推动作用。[2]

三、科技统计是管理技术创新的基础

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不断地对统计制度与方法进行完善和革新,相关的企业和统计部门分别制定了统计报表体系和科技综合统计体系收集整理了很多能够反映企业和社会各个部门科技发展情况的数据资料和具体指标。近年来,党中央对科技工作的重视程度不减,在2006年和2011年的科学技术大会上,我国最高领导人都表达了要重视科技发展的核心理念。[3]党的十七大提出建设创新型国家的理念,党的十提出实行创新驱动型的发展战略。

实践表明,技术创新管理中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进行科学决策,而科学决策的前提是掌握丰富而正是有效的大量数据。相关的工作人员可以从数据中得到能够展现企业和社会各部门发展状况的资料,这时,就可以根据这些数据制定具体的科技创新管理流程和规划。为了更有效地进行科技的创新管理,要按照科技统计得相关指标和数据,采集相关信息,并且有计划有步骤的进行统计。除此之外,我国科技指标在不断地完善和发展,行管单位也应该同时完善和健全现阶段的科技创新管理活动。科技统计可以很好地反映科技活动展开的情况。在保证科技创新管理制度吻合我国统计工作全方位需求时,能够推动科技创新管理体系的规范化和科学化的发展。科技统计的真实水平对我国创新管理技术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统计数据越真实,越全面,就越能够对创新技术管理提供真的依据,推动创新科技管理的更好的发展。

从科技统计看,其核心内容就是将所获得的诸多统计数据进行归纳和整理,形成正_的理念,做出科学合理的决策,将整理的内容做成数据突出、内容充足、观点鲜明同时分析合理的统计分析报告。科技统计的信息水平重点就是在提取、加工和分析整理统计数据的过程中,最大限度地挖掘使用调查中的真实原始数据,继而合理的为相关的部门提供合理真实的统计数据资料,最大程度发挥统计数据的作用。

四、科技统计中科技创新管理的应用

为了更加高效的进行技术创新,相关的工作人员应该制定相关的发展规划,实施规范以及流程制度,这个过程中要牢牢掌握我国科技发展的状况,掌握我国科技行业发展的态势,进行科学合理的预测,预测在技术创新中应用这种或那种技术的可行性,从而做出科学的决策。[4]科技统计活动是检验当前技术创新管理状况的重要方式,通过追踪调查得到不同时期的不同发展状况,进行反复的对比,由此得出合理的结果,找出其中存在的漏洞和不足,针对这些具体的问题,给出有针对性的对策,进行改进和调整。并且在进行技术创新管理的数据统计之后,应该做出具体的统计表,供日后对比使用。[5]

五、科技统计是技术创新管理的手段

科技统计指标对于技术管理的创新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如果统计指标但已不充足,则不能全面地反映出技术创新管理的诸多功能。因此若想全方位的展现技术创新管理的多种功能,需要列出明确的科技统计指标,运用尽可能多的统计指标来衡量,这样就可以很好的展现技术创新管理的实际情况。如果科技统计资料不准确、不真实,则不能科学的制定技术管理创新的发展规划,不能在科技创新管理实施过程中进行科学合理的资源配置,更不用提技术管理创新的实施效果。

六、结语

目前应该及时完善科技统计的指标标准,了解当前科技活动的具体需要,国家统计局也应该继续努力,创造更合理的数据统计,只有拥有一套完整全面的指标评价体系,才能更深层次更直白的表示出国内国外某国某地区的创新能力和潜力,随着国家的创新政策的不断出台,我国在科技统计方面的技术与管理制度定会发展的越来越好。

(作者单位为青海省测试计算中心)

参考文献

[1] 许建礼,王强,杨忠民,田水承.《技术与创新管理》创刊30年刊载论文统计分析研究[J].西安科技大学学报,2015,35(2):272-276.

[2] 王斐.浅析科技统计以及技术创新管理[J].科技创新导报,2015,26(01):190.

篇8

1.1统计机构的设置及其职权的界定问卷调查发现,参与调查的江苏省普通本科院校中仅1所院校没有设立综合统计岗位;87%的高校将综合统计岗位设立在校办或者发展规划处;参与调查的高校中专职从事统计工作的人员为零,统计人员身兼校办秘书、校办综合管理或者其他部门的管理人员,统计工作只占了他们实际工作中的很少一部分。

1.2统计人员的综合情况高校统计人员中女性约占85%,从事统计工作达10年以上的约占21%,年龄在45周岁以上的约占26%,他们目前的行政职务主要为科长,仅有两所高校为副处级干部。调查发现,74%统计人员希望从事岗位调动,不希望从事岗位调动的人员中约65%的人员处于45周岁以上。

1.3统计人员对统计工作的认识关于对高校内部人事、资产、财务、科技以及学生情况的了解,51%的统计人员认为了解程度约为50%左右。作为统计工作的归口,综合统计是否为学校数字的权威,65%的高校的答案是肯定,而“211”工程类院校则全部表示现实工作中很难做到。对于统计信息的变更,95%的统计人员表示高校内部各职能部门对于信息的变化从来不予以告知,其中83%的统计人员会定期向各职能部门主动要求知悉。对于目前工作的完成情况,绝大多数统计人员认为做得一般,统计工作的职责没有完全发挥,其中92%的人员认为统计工作在高校内部管理中发挥的作用微乎其微,90%的人员认为高校统计工作应该在高校内部管理中占主流地位。关于统计工作的未来发展方向,31%的统计人员认为迫不得已只能维持现状,69%的人员认为会继续争取各方面的支持,争取使高校统计工作的职责全部发挥,这其中70%的统计人员处于22-32年龄段之间。

1.4领导对于统计工作的重视程度问卷就高校领导对统计工作重视程度展开了调查,发现约70%的高校领导对于这项工作仅限口气重视,55%的高校领导曾经直接或者间接表示过高校统计工作的职责没有完全发挥。

1.5高校统计工作的内容通过分析发现,参与调查的高校中仅一所高校从事过统计分析,8所高校的统计工作仅仅是完成上级部门布置的各类报表,29所高校定期统计公报。遗憾的是,参与调查的高校中没有一所高校定期撰写统计分析报告。早在1986年,原国家教委就已经颁发了教育统计工作暂行规定,明确了教育统计的意义、基本任务,就教育统计调查、分析、资料管理以及组织做出了详细的规定。本文通过调查分析发现,高校教育统计的发展并没有完全按照教育统计工作暂时规定的要求进行,高校很少有专职统计人员,统计工作仅仅是停留在应付了上级机关的各类报表,并没有对高校内部的现状进行统计分析,严重消弱了教育统计在高校内部管理中的主导性和积极性。高校教育统计流于形式,在高校内部管理中逐渐边缘化。高校内部的管理脱离于自身的发展实际,出现了片面、短视和现象。对于高校教育统计工作,领导认为职责没有完全发挥,难以满意。统计人员无从下手,碍于现状,只能选择困惑。高校教育统计工作的发展前途令人深思。

2高校教育统计现状形成原因的分析

2.1认知偏差从行政主管部门层面分析。高校行政主管部门了解高校的发展现状,制定教育政策、编制教育发展规划的依据,来源于给各高校布置的报表。行政主管部门关心的是如何构建出合理的指标体系来了解和评估高校的发展现状。对于高校统计结果的真实性难以有统一的衡量标准,于是出现了在同一时间段内同一指标在不同的报表中数值不一致的现象,而这种不一致现象多出于高校为自己的利益考虑[4-5]。从高校内部层面分析。高校普遍认为教育统计就是完成行政主管部门布置的各类报表,忽略了教育统计也是实行高校内部科学管理的一项基础工作,忽略了教育统计可以对学校的发展现状进行分析、发展趋势进行预测,从而为学校发展规划的科学决策提供依据。由于认知上的偏差,导致高校教育统计在高校内部管理中逐步边缘化,从而失去主体意识,失去主动性和积极性。

2.2领导重视程度不够高校内部的管理脱离于高校的统计分析,教育统计又很难在短期内产生具有影响力的成果,统计工作难以引人关注。于是,出现了统计人员身兼数职,甚至主要工作不是统计工作的现象。统计人员不再钻研业务,研究统计分析,而是一门心思关注岗位调动。

2.3统计人员综合素质逊色高校统计人员大部分是年龄在35周岁以上的女职员。这大概出于女性比较细心和统计队伍需要稳定的原因。诚然,统计队伍的稳定可以使每年统计工作衔接恰当。但同时也有不利的一面,高校统计出现了滞留不前的现象,统计人员满足于常规工作,不愿意接受新的事物,不愿创造新的事物,墨守成规,常年不变。他们只求事业上的安稳,不求事业上的突破,统计工作的水平难以得到提升。

2.4缺乏引导高校综合统计为高校内部管理服务,那么到底服务什么呢?统计调查、统计分析到底该调查和分析什么呢?综合统计人员对学校未来的发展方向,发展思路很难准确把握,对于学校的热点、难点问题难以及时知悉,进行前瞻性研究几乎是无稽可谈。失去高校领导引导的统计调查和统计分析将缺乏针对性,失去价值和意义。

3充分发挥教育统计在高校内部管理中的作用的对策

3.1加强思想观念的改变,促进高校管理方式的转变教育统计完成行政主管部门布置的各类报表,为行政主管部门了解高校的发展现状,编制教育政策和规划提供了依据,这是高校教育统计的对外服务。高校教育统计应加强对高校内部管理的服务,将相互独立的人事、学生、资产、财务以及科技等关联起来,真正做到为学校的发展提供决策支持。高校管理要从单纯依靠经验管理,转变成依靠准确及时的数据信息和深入透彻、鞭辟入理得统计分析为基础进行管理。

3.2高校领导应提高统计工作的重视程度和引导程度对于高校教育统计工作,高校领导不应仅限于口气重视,而应从实际行动中真正重视起来。高校应设有专职统计人员,使统计人员从其他工作中解脱出来,保证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思考如何做好统计工作。高校教育统计岗位可设于校办或者发展规划处。从岗位设置的角度将教育统计工作,提上议事日程,明确岗位职责。高校应制定适合本校的教育统计工作管理办法,使统计工作规范化、制度化和标准化,确保学校各项统计数据的准确性、及时性和系统性。有了明确的岗位职责和教育统计工作管理办法的保证,高校教育统计才有可能真正的从事信息的收集、调查和分析,使得统计工作的职责得以充分的发挥。教育统计调查和分析的内容只有走在学校发展的前沿,才能对高校的发展起到引导作用。高校领导对教育统计工作应给予引导。有了正确的引导,统计人员才能把握高校的发展方向、发展战略以及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难题,准确定论教育统计调查和分析的内容,使教育统计真正成为提高高校管理的有力工具。

3.3加强统计人员的选拔,培养健全的统计队伍高校教育统计涉及面广,各项业务目的、意义以及分类等,统计人员都要准确把握。只有了解各项业务,才能理解各个数字的意义。数字信息的掌握不能只停留在总体层面,要具体到部门、学院(系)、学科等,只有理顺学校的各类账目,才能发现问题所在。理顺账目并非一朝一夕,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需要坚强的耐力和毅力。所以教育统计并非简单的填写数字工作,而是一项对统计人员综合素质要求较高的工作。高校在选拔统计人员时,应根据学校的特点选拔,比如工科院校,则应当选择具有工科背景的人员。统计工作繁而琐碎,要求统计人员思路清晰、条理分明。在选拔统计人员时,应注重考查人员的数字敏感性、逻辑思维能力以及记忆力等。教育统计工作的价值在短期内很难体现,这就要求统计人员怀有平和的心态,不骄不躁,不紧不慢,有条有序,踏踏实实地做好统计工作。统计人员不仅要成熟冷静,也要灵活敏捷,准确及时捕捉校内外的各类信息,对于高校的热点问题要积极主动地深入探索。统计工作不仅是数字艺术,也是人际交往艺术。这项工作涉及到高校大部分职能部门,只有获得职能部门的大力支持,这项工作才能做好,所以统计人员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沟通协调能力和组织能力显得尤为重要。保持统计队伍的稳定性得到了众多高校的认可,于是出现了统计人员从事该项工作10年以上的现象。事实上,统计人员的不流动阻碍了统计事业的发展,也耽搁统计人员的职业发展。统计队伍的稳定,并不意味着统计人员不能流动,而应该将统计技术传承下来。老统计员带领新统计人员从事统计工作一至两年,使新统计人员对统计工作内容和统计技术有了切实的理解,新统计人员再单独从事统计工作数年。如此反复,新鲜的血液不停的注入,使得统计工作更富有激情和创造力。清晰的发展空间和晋升渠道,使得统计人员更加珍惜眼前的机遇,刻苦钻研业务,努力提高统计水平,力求有所突破。

篇9

(一)正确理解和把握社会统计学教材的结构安排

基于特有的统计方法论的社会统计学教材的结构安排基本上是在教材前面的章节中每章介绍一个社会领域,主要从不同角度利用专门的指标描述该社会领域的发展状况,在教材后面的章节主要是从社会发展的不同领域出发构建社会发展综合指标体系及介绍综合评价方法,也就是对前面章节各个领域知识的综合。因此授课时每章内容可以按照“指标指标体系指标体系综合评价”这样的思路讲解,既先弄清某一社会领域(如人口、社会生活、教育、卫生等)应从哪些方面(如发展水平、规模、结构等)评价,哪些方面使用哪些指标合适,然后再综合各个方面的指标建立该社会领域构建指标体系,学会建立各领域指标体系后,再把社会发展各个领域综合起来建立全社会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并利用一定的综合评价方法对指标体系进行综合评价。这样从指标介绍到指标体系的建立,内容循序渐进,既可以引导学生加深对社会统计学课程框架体系的理解,更易于理解和把握教学内容。

(二)开展多种形式的案例教学

社会统计学课程与现实生活结合非常紧密,研究和运用案例教学方法是社会统计学课程的主要特色,案例教学法也应该成为本课程的常规教学方法,并形成一套较为成熟的体系。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也应不断探索多种案例教学法。

1.认知性案例教学法

初次接触社会统计学课程的学生,往往会被社会统计学中描述各领域发展状况的大量的指标信息量冲击得不知所措,如果照本宣科地讲述课本的内容,大量的指标罗列会使学生觉得这门课枯燥无味,很容易产生厌烦情绪。因此,有必要为学生增添认知性案例教学,即在教学过程中结合教学内容讲述中国社会经济发展某一方面的实例,以说明在哪些领域应使用哪些指标和评价方法。实例可以使用中国知网提供的优秀的相关期刊论文。讲述内容主要形式有两种:一种是演绎法,即首先讲清分析某一领域应从哪些方面着手分析,应使用哪些指标分析,然后再用分析该领域发展状况的期刊论文加以说明解释;另一种是归纳法,即先选择若干篇反映某一社会领域发展状况的期刊论文,在课堂上通过对论文的分析总结出基本原理和指标运用,这种教学方法既能帮助学生正确理解和消化教学内容,增强感性认识,提高学习兴趣,也可以通过对优秀的期刊论文的分析和学习,教会学生如何查阅相关文献及写作科研小论文。

2.实际调研案例教学法

为配合某部分理论知识的运用,可以带领学生对某一社会领域的发展状况进行有目的的实地调查,如可以对当地农村或城镇居民的生活水平进行调研,从设计调查方案到调查报告的撰写,把课堂教学教授的内容灵活运用进去,取得所需要的资料,并整理成案例;通过对案例的分析,找出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提出对策;最后,根据讨论所得出的结论,写出调查报告。这样可以使学生掌握对社会发展状况进行调查研究的一系列程序,培养和提高学生观察、综合分析、处理问题的能力,促使学生走理论联系实际的道路。

(三)提倡网络教学

社会统计学课程非常适合采用多媒体教学。采用多媒体教学,可以充分利用网络资源。高校校园网发达,多数教室为多媒体教室,学校图书馆馆藏电子资源、数字资源,以及国家统计局网站、中国统计教育培训网等网络资源为本课程的教学提供了必要的网络教学平台。这些电子信息资源和信息技术的引进和开发利用拓展了教学信息量、丰富了教学内容,也提高了教学运行的效率、增加了教师与学生间的互动交流,如利用国家统计局的网站中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数据和资料,结合教材中的相关章节进行讲解。这样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可以不拘泥于教材,通过对网络资源中提供的我国最新社会经济发展状况的分析,使学生不断接触描述各个社会领域发展状况的主要指标,既提高了学生学习该课程的兴趣,掌握了社会统计学的主要内容,也了解了当前我国社会经济运行发展的实际状况。

篇10

1.1对象

常州市25家乡镇及以上医院门诊病例和常州市38家监测学校的在校学生。

1.2方法

1.2.1系统属性采用常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和无锡金卫信网络工程有限公司联合开发的“常州市症状监测疾病预警系统”,提供365×24 h的连续运行, 年平均故障时间

1.2.2症状监测症候群定义 ① 发热:腋温≥38℃。② 腹泻:每日排便3次或以上,且具有大便性状异常的表现。③

出疹:丘疹、癍疹、疱疹等。④流感样病例:发热(腋下体温≥38.0℃),伴咳嗽、咽痛、头痛、打喷嚏、流涕、扁桃体肿大之一者,但缺乏其他实验室确定诊断依据。⑤ 因病缺课:每天只要因病缺课1学时即计为因病缺课,计为1人。一学生因同一疾病缺课超过1 d,症状只计为1人次。

1.2.3系统操作流程

医院监测:监测医院防保科医生负责统计本院内每天的门诊病例数据以及符合症状监测症候群定义的病例,填写《医院症状监测统计表》,填写内容有日期、门诊就诊总人数、发热人数、腹泻人数、出疹人数、流感样病例人数。每日上午10时前将前一天收集的数据通过“常州市症状监测疾病预警系统”进行网上直报。

学校监测:学校各班级班主任或班级考勤负责人通过每天晨检记录当天班级因病缺课人数、主要症状等内容,学校校医或保健老师收集到每日数据后,填写《学校症状监测统计表》,填写内容有日期、在校学生总人数、因病缺课人数、发热人数、腹泻人数、出疹人数、流感样病例人数。每日上午10时前通过“常州市症状监测疾病预警系统”进行网上直报。

1.2.4系统运行时间

医院监测为2006年10月1日―2007年5月31日,学校监测为2006年4月1日―2007年5月31日。

2结果

2.1医院监测情况

2006年10月―2007年5月共监测门诊就诊病人1 042 696例,报告发热病例54 887例,腹泻病例21 706例,出疹性疾病病例4 976例,流感样病例5 922例。监测期间,未发现有传染病爆发及其他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2.2学校监测情况

2006年4月―2007年5月共监测52 944名在校学生,包括2所大学的4 466人,29所中学的40 039人,6所小学的7 862人和1所幼儿园的577人。监测到因病缺课2 754人,发热802例,腹泻203例,出疹146例,流感样病例109例。监测期间,成功地预警了一起学校水痘爆发事件,由于处理及时,措施得当,未造成疫情蔓延和重大损失。

3讨论

经过非典、禽流感等事件后,充分暴露出我们迫切需要一个能够对急性传染病进行早期预警的主动监测系统。而该系统可长期、连续、系统地收集相关症候群的发生频率,能及时发现症状相关疾病在时间和空间分布上的异常聚集,从而对疾病爆发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进行早期探查和预警。美国和欧洲一些国家开展的症状监测项目除了收集临床症候群的数据外,一般也收集疾病相关信息如缺课缺勤资料、药店药物销售记录、动物疾病资料[2]。国内可查的症状监测系统均是针对2003年SARS突发疫情建立的发热疾病监测系统[1],随着SARS疫情的控制,这些系统均已停运。而本系统的监测内容覆盖面广,涵盖了大部分可引起爆发疫情的呼吸道、肠道和出疹性传染病。符合症状监测不依赖于特定的诊断,而对指定人群殊的临床症状(如发热、呼吸道症状、腹泻等)的发生频率进行监测[3]的要求。本系统在短期内即成功预警了一起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3.1可操作性

该系统以Web技术为核心,以浏览/服务器(Brower/Server)方式运行,具备上因特网(Internet)的电脑即可登陆该系统进行数据传输。可以实现随时报告,实现了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主动监测, 能在早期发现疾病爆发的隐患、早期确定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性质和程度, 及时确定成本效益合理的应急管理形式。同时系统可自动生成分地区日报、月报、年报等统计分析报表,为聚集性和趋势性分析提供了极大的方便。基于2004年起“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 覆盖全市所有乡镇以上医疗机构和学校普遍配有电脑或开设电脑课程,使得报告单位具备了运行该系统的硬件条件。医疗机构的预防保健科人员和学校的预防保健老师,均接受过基本的疾病预防培训,因此,保证了该系统在软硬件条件均具备的条件下顺利运行。

3.2先进性

本系统注重收集包括症状、可能预示存在某种危险或发生某种疾病的信息,因此,对发热性呼吸道症状、腹泻性肠道病症状和出疹性疾病的强化监测可能有助于早期发现这些病例,实现真正的主动监测。

3.3效益性

只需医院和学校原有的设备和人员,无需额外投入,实现经济投入最小化。系统使用后通过高效、快速、通畅的信息网络平台,能够进一步规范和完善公共卫生信息的收集、整理、分析,提高信息质量,从而建立疾病预警和业务系统平台,提高公共卫生管理、科学决策、以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指挥能力,能够创造极大的社会效益。

3.4扩展性

系统设计考虑了今后的扩展性能,避免今后的推倒式扩展或外挂式扩展。一方面实现部分疾病症状的监测与预警,另一方面能够兼容未来的信息点和监测点的扩展与业务内容的扩展。

该系统使用时间仅1年,有待于进一步收集医院及学校的症状监测相关数据,结合现有的传染病报告系统,形成我市各种主要传染病症状的正常状态流行趋势图,确定各种传染病症状监测的预警阈值和异常信号值,实现当实际事件发生率超过阈值时,系统将发出警报[4]的目的。

4参考文献

[1]庹晓莉,刘杨. 发热症状监测系统及其评价方法[J]. 现代预防医学,2007,34(4):745-746.

[2]王陇德. 现场流行病学理论与实践[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73-76.

[3]Reingold A. If syndromic surveiclance is the answer, what is the question[J].

Biosecur Bioterror, 2003, 1:77-81.

篇11

计算机教学大概是在上世纪的八十年代才开始应用,近几年计算机的辅助教学技术取得了非常大的突破,各科的教学都希望能够将计算机技术同现代化教学有机的结合起来,为学生打造一堂气氛更为活跃,内容更为精彩的综合性课程。现如今,很多教学机构已经开始重新整合教学内容,利用软件教学实现教学的有效化创新。

除此之外,第三产业在发展的过程中也需要计算机技术的支持,软件行业在近几年发展迅速,并成为新世纪最具规模、最具影响力的新兴行业之一,这一切正是缘于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但是,我国目前的计算机技术仍然需要发展、需要创新,软件行业的发展仍需要向其他国家学习,学习对方的先进理念与先进技术。计算机网络的兴起不断改变着人们的生存环境,计算机网络技术逐渐改变了社会的传统姿态,形成了一种新型的网络文明形态,为人们的生活与发展提供更大的便利。

但是,计算机技术在某些领域仍然暴露出一定的问题,例如,在实际操作中缺乏专业意识,观念保守,未形成一种先进的操作理念。一些专业的计算机操作者扔需要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我国的计算机人才无论在专业技能还是综合素质方面都有非常大的发展空间。另外,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本身就需要专业知识作为基础,需要多方力量的引导与扶持,但是我国目前的发展状态,无论是在资金投入还是人才补给等方面,仍有待提高,这些问题都需要专业人士以及各级领导的重视,争取通过相关政策的支持改变现有的发展状态,防止不良影响的产生,为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创造优质的环境。

二、计算机技术在未来的发展趋势

信息技术的发展核心就是计算机技术,计算机技术在现有的环境下不断发展,对于社会经济的改善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根据目前的发展状况来看,计算机技术仍然存在问题,很多阻碍因素不断产生,这些都为计算机技术的未来发展带去了困惑。从结构化发展与空间拓展化发展两方面入手,计算机技术存在着更大的发展空间。

从结构化发展的角度来讲:结构化一直都是计算机技术发展的最终目标,因为结构化对于计算机技术来讲有着极为深远的意义,但是计算机技术要想实现结构化发展面临着很多困难。首先,要想实现结构化发展,应当考虑计算机自身的升级以及发展等问题,依照智能化发展的特点,实现自我能力的增长与提高。之后,计算机技术在发展时需要有人工进行辅助,对于发展过程中产生的问题进行系统的分析与探索,以技术本身作为基础,发展适合技术生存的辅助行业。最后,要将成熟的计算机技术与研究而成的辅助行业有机的结合起来,实现兼容发展,从而大幅度的提高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水平。

从空间拓展化的角度来讲: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是在综合分析的基础上进行的,空间拓展化发展是一种有效地实践措施,为结构化发展提供即时补充。首先,针对计算机技术在发展时暴露出来的复杂特点,需要一一解决,由于计算机技术的应用较为广泛,因此,要将计算机技术充分的融合到社会经济发展中,让技术能够充分的适应社会环境的发展与变化。其次,计算机技术本身具有一定的集成性,这一点会大幅度的减少成本制作费用,抓住此特点能够有效的增大计算机技术的合理应用范围。最后,实现计算机技术的人性化发展的新目标,这一点对于智能化发展有着特殊的意义,这也是计算机技术未来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向。人性化发展能够进一步让计算机技术发挥出替代作用,减少人工的直接活动,避免人们花费过多的精力与时间在一些难解的问题上,为人们的生活与工作提供了真正的便捷,保证工作的稳定、准确性,从而真正实现智能化、自动化的发展目标。

在当前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过程中,计算机信息技术应用得到了人们的广泛应用。这不仅大幅度的提高了人们的工作效率,还有利于社会信息文化的传播,给人们的生活和工作带来了极大的便利。而且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也许多先进的科学技术应用到其中,从而使得当前我国的计算机信息技术向着多元化、智能化的方向发展。下面我们就对计算机信息技术广泛应用的相关内容进行介绍。、

三、计算机技术应用

1、计算机辅助设计与辅助制造

在设计行业和制造行业当中,将计算机信息技术作为一种辅助技术应用到其中,不仅有效的缓解了工作人员的劳动量,还进一步的提高了人们的工作效率。而所谓的计算机辅助设计和计算机制造设计主要是指服务于产品中总体设计、结构设计以及元素分析等各个环节当中,从而降低机械类、工程类等产品设计的难度,增强产品结构设计的质量,使其产品在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有着良好的市场竞争能力。

2、计算机辅助教学与计算机管理教学

而所谓的计算机辅助教学和管理教学则是指一种在计算机教育领域中实际意义的新型教育技术,这种技术主要是以计算机技术为主,再将网络技术、信息技术以及多媒体技术等科学技术相结合,从而使得人们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对相关的教学内容进行比较直观的讲述,这样不但增加了教学的直观性、灵活性,还让人们对相关的教学内容进行全面的掌握,进而提高知识教学的质量。其中采用计算机辅助教学,来对人们进行教学知识的传授,可以进一步的帮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进行不断的练习和复习,进而对所学的知识进行比较详细的了解。可见,计算机辅助教学在实际应用的过程中,和传统的教学方法相比,这种新型的教学方法在真正意义上实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人格化教学,使得学生在日常学习的过程中,可以提高自身对基础知识的掌握能力,为学生提供一个和谐、良好的学习环境。

而计算机管理教学的使用,主要是利用计算机信息技术来对其教学内容进行仪的管理,并且可以对教学活动进行有效的处理,实现现代化教育的规范、高效管理,使得人们在日常学习、生活和工作中,自身的综合能力得到很好的提高。

3、计算机技术与电力系统

电力系统是一个复杂的网络系统,其安全可靠运行不仅可以保障电力系统的正常运营与供应,更是全社会稳定健康发展的基础。随着我国电力信息化建设的不断推进,对于电力安全建设中的信息安全问题国家有关部门给予了高度重视。2003年,国家电网公司将国家电力信息网。随着社会的发展,各种先进的工具不断涌现,为社会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助力。电力建设在也越来越讲求高速度、高质量。但是解决问题的措施和方法安全性是电力系统计算机网络最重要的部分。安全性既包括网络设施本身的安全,也包括信息的安全;既要防止外界有害信息的侵入和散布,又要保证自身信息的保密性、完整性和可用性。本文提出几个简单的解决对策以避免常见安全问题。具体有:(1)建立安全防护系统。(2)网络防病毒。(3)合理地使用防火墙。(4)物理隔离装置的应用。力争实现电力系统在广泛应用信息网络的同时加强信息安全性问题的防范从而将安全运行纳入到电力安全生产管理的范畴。

篇12

一、工业企业统计工作的现状

1.企业统计工作千差万别。自从实行市场经济制度以来,一些大中型企业以及规模庞大的民企企业都形成了较为健全的经营结构与管理制度,一些企业非常重视企业的统计工作,形成了专门的统计部门,设有专门的统计人员负责对企业的生产经营状况进行统计,这样企业就充分发挥了自身统计的职能。一些大型企业在对新型的工业项目进行统计时,由于统计部门的健全,统计人员具备合格的工作素质与水平,顺利地完成了统计工作,对企业的经营与发展做出了总结。

然而,一些小企业,由于内部统计机构不健全,缺乏专业的统计人员,统计结果交叉重叠的现象,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统计效率。

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首先,企业领导没有形成强烈的统计意识,甚至片面地认为统计工作并不会发生太大的作用。其次,是企业的统计工作人员,没有正确认识企业统计工作的重要性,单纯地上报图表,却对统计的方法不求甚解,没有重视一些基础数据的记录工作,为以后的统计工作带来了不便。

2.企业统计工作没有实现转型。一个企业的统计工作必然是建立在内部业务核算与会计核算的基础上,只有得到这两个部门的辅助才能进行科学的分析,分析企业的经营管理状况,根据已有资料得出有效的解决方法,然而,统计工作最大的缺陷就是缺乏动态运行,没有根据市场发展变化形式,以及企业的生产经营具体情况进行动态追踪统计,工作方式依然局限于编制计划与检查计划执行情况等,所提出的统计报告也都是理论性的,并没有为企业提供有效的解决问题的办法,这样就使企业统计名不副实,无法发挥真正作用。

3.统计人员素质与水平需要提升。一些企业面临的现状是,不但缺乏专业的统计部门,就连从事统计工作的人员都缺乏合格的统计技能与水平,统计人员正在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一些企业的统计人员由于接受的统计知识教育相对落后,自身的知识结构较为保守,很难适应现代化的企业经营管理,甚至有的统计人员是临时设置的,连最基本的统计知识都没有具备,也有一些统计工作人员由于刚刚从学校走出来,具备的都是一些统计的理论性知识,无法发挥真正的作用,学习的知识理论多少属于宏观知识,无法利用在微观领域,而且统计这项工作自身的性质决定了统计工作难度较大,因为在工作过程中,必然面临着企业的人员变动,企业改制等现状,这就必然导致企业统计人员的工作更加艰难,而且一些企业内部没有形成良好的统计工作培训制度,培训的内容也局限在完成部署的统计调查任务,在客观上与企业内部的统计工作存在很大距离。

二、如何完善工业企业的统计工作

1.明确政府综合统计与企业统计的差异。政府综合统计主要是针对党政服务,主要出发点是运筹国家的宏观经济,为整个国家的经济政策与宏观调控制度的实施做准备,同时也是对企业微观上的服务。然而,企业统计的目标则是企业自身的发展,通过科学的统计为企业制定争取的发展目标,实行科学的管理与经营制度,运行正确的经济政策做准备,是为自身的发展做准备,明确两者的差异,在进行报表统计时要兼顾企业具体情况,企业的统计信息,这样才能有效调动企业统计人员的工作热情,最后形成能够对政府综合统计的数据。还要注意理顺企业统计部门的报表关系,达到缩减企业的统计的工作任务,此外,还要注意完善对企业统计工作人员的工作能力与素质的提高。

2.企业统计要树立全新的参与意识,时效意识与超前意识。

参与意识,企业统计工作之所以千差万别,主要原因是企业没能积极参与到经济活动中来,统计工作要与企业的经营管理相配合,从企业的经济效益出发,可以发挥网络或者国家相关部门提供的资料,对这些资料进行科学的分析与利用,为企业的发展提供依据。

时效意识,统计信息要注意与时俱进,为经营者提供最新的,符合市场经济变化的统计信息,这样企业的经营才能与时俱进,应对不断变化的新情况与新问题,适应激烈的市场竞争,当今时代,社会经济不断发展,形式瞬息万变,统计信息一定要跟随形势进行变化与更新,这样才能促使统计信息重要作用的发挥。

超前意识,企业统计工作要时刻走在市场发展的前端,要全面、科学地把握未来,掌握未来的形式发,建立一套科学预警系统,树立统计超前的意识,要把握不断变化的市场形势,根据企业已有资料来科学地预测形势的发展与变化,要对变化的市场形势作出及时,灵活的反应,为企业的经营与发展提供最优质的咨询服务。

三、总结

工业企业的统计工作在企业的整个经营管理活动中,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企业要树立统计工作的意识,建立一套全面的统计机构,培养一批优秀的,专业的统计人员队伍,为企业提供优质的信息咨询服务。

参考文献:

篇13

1.1实施状态检修,主要通过在线和离线等方式,对特定范围的供电设备进行有效监测,及时掌握供电设备运行的工作状况及相关信息,通过对数据的科学分析和准确判断,实时了解供电设备的安全运行状态,制定科学而系统的供电设备状态检修措施。我国各地区的电力系统供电设备由于种种原因存在一定差别,因此我们国家有关部门对供电设备的状态检修方案没有进行更加明确的统一规定,无法统一制定详细的规程和标准,只在概念上对状态检修作了总体要求,指出各地必须根据实际情况,依照当地电力企业不同供电设备的具体特点和各自运行状况采取相应措施。供电设备自安装之日起的安全运行时间没有很具体的区分,大都依据以前的工作经验而确定。有的地方电力企业的供电设备采用的检测手段仍然停留在以人工操作为主的先验阶段,其检修程序繁琐,技术尚不成熟,难以有效确保供电设备的安全稳定运行,具体的实施方案缺乏科学依据,导致具体检修人员的工作力度也不是很大。随着科学技术的进一步发展,电力系统的供电设备状态检修工作也应向科学化目标迈进,向智能化方向发展,向数字化操控程序过度。总之,要想对供电设备实施状态检修,首先必须对区域电力系统的运行状况进行系统、详细而准确的在线监测,然后经过对所监测到的数据进行分析处理,运用数字化技术进行科学比较,最终鉴定出供电设备当前的实际运行情况,藉此确定何时以何种方式开展检修。

1.2煤矿供电系统的安全、高效发展离不开电网设备的可靠性,通过计算机软件检测实现供电设备安全、高效运行。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部分局域性电网容量不断增加,而随着高科技与尖端技术的发展,现代电子产品的品质与性能日益多样化,导致广大生产企业和生活用电的用户对供电的可靠性要求越来越高,任何技术都是在发展中逐步成熟和进步的,这期间会出现种种意想不到的问题,所以维修管理的重要性必然客观存在,并且日益暴力出传统技术水平的局限。为确保维修费不变的情况下,尽可能降低运行风险,必须制定科学的维修措施,改变传统的检测维护程序,为确保煤矿企业安全运行,进一步提高设备管理与检修技术水平,尽可能节省检修时间和费用,是当前供电企业面临的重要课题。

1.3煤矿供电系统在随着科技进步设备不断更新,同时必须采用新技术,面对新设备、新工艺的逐步更新,传统的供电设备检修模式已经落后,难以满足现代经济发展对电力企业高效运行的需要,因为传统的人工检测方式主要强调“到期必修”,容易造成浪费,而计算机软件检测能够按设备的实际状况进行检修,不至于造成检修过程中太多的人力、物力、财力浪费。传统检修从另一方面有时也可能造成因检修时间没到而突发的故障问题,由于形成了定期检修制度,那么既然未到检修周期,就不能随意进行检修,长期以往,容易促成供电设备运行的状况不佳,造成电力企业和用电客户的双重损失。由于电气设备各部件之间使用寿命存在个体差异,即使是同一类设备,由于运行环境和外界的影响不相同,其使用寿命也存在一定的差别。为提高供电设备的有效利用率,为确保供电设备的持续安全运行,因此,对电力企业供电设备在完成计划检修的检验基础上完全实施状态检修,必要时充分发挥数控技术和计算机软件开发工程的促进作用。

2、实施煤矿供电设备状态检修的智能化监测

利用计算机软件实施煤矿企业供电设备状态检修,需要在传统人工操控的基础上开发智能化监测技术、在高科技数控诊断技术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探索一种既科学、合理又经济、适用的设备状态检修模式。首先要科学把握检修时机,明确检修项目,从当地实际情况出发开展状态检修,不能从概念和计划出发搞“一刀切”,行“一阵风”,始终要以供电企业的安全运行和社会及经济效益为主,要有科学有效的长期规划,在认真汲取各兄弟单位经验的基础上,及时总结经验广泛吸取教训,实时开展状态检修,力求从源头抓起,必须把对供电设备的规划、设计和设备选型都纳入未来状态检修的安全运行中,保障主设备监造和运输等全过程的智能化管理,必须确保设备的最佳初始状态。其次要重点做好供电设备状态监测工作,只有在准确无误的前提下才能开展有效检修,否则不是浪费便是防患与然,此两种极端的回避是供电设备状态检修在智能化科学技术创新基础上的突破,当前普遍运用的红外线测温就是为及时发现供电设备中潜伏性故障的有效措施之一,可及时提供设备状态准确无误的信息,为下一步的设备状态科学诊断提供有效分析数据。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它所提供的设备状态信息的准确性、及时性和全面性。因此,应综合分析,决定对设备进行哪些状态监测,以保证设备状态信息的全面性。第三要选择最佳状态监测点和监测设备。供电设备是电力系统的安全运行基础保障,尽可能避免发生故障,减少供电设备使用材质方面的各种潜在因素,降低安全隐患和稳定性破坏的可能性。实施供电设备状态检修的关键是对所使用设备的客观运行状态分析,发挥数字化技术优势,对可能发生的故障实时诊断,对设备运行、维修和监测数据进行状态分析,使故障诊断更加准确。根据供电企业设备的特点,选择相应的监测点和监测设备。最后需要特别强调的是要加强供电设备状态检修的有效管理,与一般的企业管理不同,电力企业的供电设备状态检修管理更强调人的主观能动作用。

3、煤矿供电设备状态检修技术的发展趋向

开展供电设备状态检修是确保煤矿企业安全可靠运行的发展趋向,是减少供电系统设备事故的有效手段,实施供电设备状态检修是电力行业不可轻视的现实课题,在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安全、高效的电力资源越来越成为城乡经济发展的现实需要,而且能够有效促进现代工业企业的快速发展。为进一步节约能源,利用计算机软件工程技术设法提高供电的安全与质量,强化数字化安全运行理念,通过计算机远程监控,提高供电设备的可靠性,全面实施供电设备的安全与智能化状态检修,对提高煤矿经济效益和安全质量保障起着重要作用,促进电力经济的高效、环保和可持续发展。在煤矿企业体制改革过程中,从科学管理角度打破多年来形成的行业垄断局面,在系统各个环节引入技术竞争机制,尤其数字化技术理念,能够有效促进电力企业从技术角度提高资源利用率,减少损耗、节约能源,改善服务方式提高服务水平。煤矿供电今后的发展趋向主要以新技术和新设备保障电网的安全运行,进一步提高用电安全,对于电网及其它供电设备,利用数字化技术,实施状态检修,降低故障检测和维修成本,从节约能源、降低损耗、实时维护、安全运行角度提高供电企业的经济效益。通过计算机软件工程的有效开发,提高数字化技术服务水平,强化创新意识,进一步提高安全、优质、高效供电的可靠性,为供电企业的每一家用户提供能源服务保障,尽可能减少无辜停、断电现象的发生,从而改善售电服务质量,提高供电安全性,降低能源损耗,减轻电网输送压力。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