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杂志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旅游经济学论文

摘要:社会需求的旅游专业人才的挑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面临着如何培养出适应旅游行业一线工作人才需要,在他们进入顶岗实习后,能从宏观角度思考问题,能进行专业思维能力的复合型人才。事实上,目前旅游经济学课程的教学改革研究是必须解决好培养与旅游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严重脱节的棘手的问题。
旅游经济学论文

旅游经济学论文:旅游业视域下语言经济学论文

一、古地名词是重要的旅游资源

近几年随着文化旅游的兴起,历史传统文化越来越受到重视并成为旅游中文化消费主要部分。文化旅游的类型丰富,不仅包括像参观博物馆、观赏艺术表演、画展、参观遗产地等传统文化内容,同时也表现为对居住于某一地域人们的生活方式、语言、信仰、习俗、经济等关注和参访。不管哪种类型文化旅游,本质都是文化消费,都离不开历史传统文化。在文化旅游中,古地名词因其“古”而备受青睐,这和旅游者文化消费倾向密切相关。文化旅游者多是浓厚怀旧情绪的人,古地名词的文化气质恰可满足文化旅游者怀旧的心理需要,从这个角度上说,古地名词作为旅游地原生形象,本身就是旅游资源,具有一定经济价值。

二、临沂古地名词资源丰富

据统计,在《中国古今地名大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05)中记载了临沂古地名词256条;《山东古地名辞典》(山东文艺出版社1993),记载临沂古地名词96条。地方史志《琅琊乡音:临沂地区地名故事集》(临沂地区地名办公室,1985)记载古地名传说151条;《山东省临沂市地名志》(魏兆营著,临沂市地名办公室,1986年)有文献清楚记载的临沂古地名词就有900多条。从以上数据可知,临沂古地名词数量庞大,可谓资源丰富。古地名词作为专有名词,它的主要价值在于独特的文化内涵。在临沂旅游业中古地名词运用可谓比较,从普通旅游到文化旅游都在借助于开发古地名词的文化义,词语自身的文化义成为是古地名词经济价值实现的主要通道。我们主要以临沂市古地名词旅游业中的应用为例,探讨古地名词资源价值应用及实现路径。

三、古地名词资源在临沂旅游业中应用

丰富的临沂古地名词资源为临沂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众多“卖点”,是基于古地名词蕴含的传统文化。

(一)古地名词“中间世界”的应用

德国语言学家魏斯盖贝尔认为人类不是直接面对外在世界,在人类和外在世界之间有语言这个中介。在人类认知外界事物时,存在着人类精神的“中间世界”,各种词汇发挥重要作用。人类对外在世界认知,不仅利用各种经验来对当前事物进行想象和观察,而且还追求性。旅游活动开始的关键是游客旅游兴趣的激发。旅游地的自然景观或人文景观对游客来说都是陌生的,旅游兴趣一般是从旅游宣传图册、景点介绍及导游词中获得。旅游业可利用依附于古地名词的史料、传说或者文学作品来提高游客对景观的认识,利用古地名词的文化义实现“中间世界”的作用。临沂古称“凤凰城”,临沂古城形似一只南翔的凤凰,且是东夷文化主要分布区域。东夷部落图腾为凤,故临沂有了“凤凰城、龟驮凤凰城”等美称。“凤凰文化”则是临沂旅游业开发成熟一个项目。临沂旅游网中详细介绍了临沂境内系列以“凤凰”命名的古山古水、古村落以及临沂新城滨河地带的凤凰雕塑和凤凰广场。“凤凰”成为临沂最美的标志,在各类宣传临沂的旅游图册、宣传广告中多以“凤凰”为标志,不仅展示了临沂现代文明,更展示了临沂悠久历史。外地游客对临沂是陌生的,但对历史上的东夷部落、凤凰图腾却是熟知的,利用古地名蕴含的文化义,让游客获得初步感知,建立起一个“凤凰文化”的中间世界。“孝文化”也是临沂旅游业开发比较成熟的项目。在儒家二十四孝中临沂就占七孝,境内直接以“孝”为词素的古地名词有很多,如“孝友村、孝感河”,间接和孝文化有关古地名词也很多,如“曾家寨、郯城”等。在旅游宣传图册和导游册以及各种宣传形式中,增加了很多关于孝文化典故、地名介绍:王祥在孝河上“卧冰求鲤”,郯子(郯城因人得名)的“鹿乳奉亲”等等。以“孝”为主体的地名出现频率非常高,临沂旅游宣传正是以古地名词为主线,利用古地名词激发游客审美兴趣,凸显了临沂以儒家孝文化为主的历史传统文化。旅游的本质是审美和愉悦,旅游产品的设计与开发就是要在旅游资源中发现美,并按照美学原理创造美,使易逝性的美经过创造和保护而美颜永驻、跨越时空、流传久远。临沂古地名词作为文化财富载体激发游客对事物美丑、善恶的审美情趣。临沂旅游业在宣传图册、宣传广告、景点介绍、导游词中充分利用古地名词,大力宣传临沂历史文化,激发游客已有知识经验、发挥想象力,建立起来临沂旅游兴趣。旅游业在宣传阶段利用古地名词文化义,让游客和客观地之间有初步认知联系,建立起一个“中间世界”。旅游者和旅游地一旦建立起中间世界,那么古地名词本身顺利成为旅游吸引物,丰富的文化内涵让古地名词本身就成为一种可资利用的旅游资源。

(二)古地名词“诱导效应”的应用

旅游者活动决策的核心部分是旅游线路选择,不同线路选择会直接影响游客的后续行为活动。理论上每个游客都具有选择旅游线路的能力。事实上,游客往往是有限理性的,他们会受到自身认知能力局限性、信息不对称性以及信息复杂性等方面的影响。游客的旅游线路选择总体上会受到诱导效应的影响。诱导效应是指营销人员将一个精心设计的诱导项引入到消费选择系列中,吸引某细分市场的消费者改变最初的选择,而选择高价格的目标项。诱导游客线路选择实质就是通过诱导因素介入把游客置于有限性的情景下,让游客背离自己最初选择。诱导因素有很多,在其它客观条件基本相同的前提下,古地名词就成为有力的诱导因素。临沂有成熟的旅游线路,分别定位为“自然风光游、人文历史游、温泉游以及爱国主义教育”,这些旅游线路都分别用古地名词标示,利用古地名词资源的文化义的稀有性达到诱导效应,发挥它的诱导作用。自然风光游与古地名词密切相关。临沂重要的历史地位是和它优美的自然风光密切相关。临沂自然风光游的景点很多,如“蒙山、苍马山、茶山、沂山、孟良崮”这些地方自古就是旅游胜地,文人墨客也留下无数赞美诗篇。研究发现不同旅行社对同一条线路命名是不同的,但始终离不开古地名词,如“蒙山一日游、蒙山风光游、蒙山生态游”等。独特自然风光线路基本以一日游为主,往往直接以古地名词命名,如“茶山一日游、苍马山一日游”等。旅行社每个旅游线路会涉及到很多景点,但在线路命名中,还是以凸显古山古水古城为主,如“山东蒙山旅游线路:天马岛———临沂国际影视城———竹泉村二日游”,这个线路包含了四个景点,景点所在地均属蒙山山系,故以蒙山命名。人文历史游离不开古地名词。临沂是东夷文化的发源地,史前遗迹有很多处,临沂历史传统文化丰富,儒释道三家文化一样不缺。人文历史游景点特殊,常常串联几个相关类似人文景点,但旅游线路基本以古地名词来命名,如“兰陵历史文化游”,旅游景点包括荀子墓、高柴墓、兰陵酒厂、兰陵古城门等。兰陵古镇有悠久的历史文化,公元前255年,著名思想家、教育家荀子任兰陵令,后居于兰陵著书立说。兰陵方圆20里之内,有城东南荀子墓、高柴墓;城北萧望之墓。史料记载兰陵美酒始酿于商代,古卜辞中的郁鬯酒,便是兰陵美酒的最早见证,迄今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两汉时期,兰陵美酒已成贡品。最能概括的线路特色就是“兰陵”一词,故以此命名。旅游线路命名凸显了古地名词在文化发展史上闪光的印记,挖掘古地名词的历史文化价值,发挥了古地名词的诱导作用。温泉游和爱国主义游借助古地名词。临沂汤头温泉有2100多年的历史,临沂打造“地热城”开发了“智圣汤泉”等旅游点,温泉文化得到不断丰富和发展,考察发现新开发景点路线全部围绕“汤”来命名。临沂又是革命根据地,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主调的红色旅游,爱国主义基地及路线也常借以古地名词命名,如“莒南大店115师遗址”,说到“大店”自然会联想到“庄氏”的富甲一方以及其它人文历史景观等。线路命名充分抓住了古地名词的文化理据,实现它在旅游线路选择中的诱导作用。索绪尔认为语言是带声音的有组织的思想,语言是一个独立的要素系统,每个要素的价值都是因其它要素的同时存在而存在的结果。价值的概念意义、物质意义都是由于它和语言其它要素的联系和差别构成。临沂旅游业以古地名词命名旅游线路就是基于这个理论。语言资源具有稀缺性,古地名词在整个地名系统中因其文化特征而保存了稀缺的差异价值。旅游线路命名之初,利用古地名词文化义差异价值,利用诱导效应,从而影响游客的线路选择。旅游线路选择是旅游行为研究重要部分,据研究,海外旅游者多选择经济发达或资源丰富的旅游目的地。临沂不是经济发达地区,只能发挥历史文化资源丰富的优点,以古地名词为诱导项来影响旅游线路选择。

(三)古地名词“导向消费”的应用

旅游业是综合性行业,旅游经济运行的核心是旅游消费。旅游消费是连接旅游需求与旅游供给的纽带。旅游者在目的地旅游供给信息的基础上做出旅游消费决策,然后通过一系列对旅游产品和服务的消费行为,最终完成旅游活动并对旅游消费的效果做出评价。旅游目的地提供信息的化是旅游消费的重要环节,古地名词成为旅游信息最主要信息载体。按照旅游者购买旅游消费资料的不同功能和用途,可分为行、住、食、游、购、娱等几个方面。旅游消费这六大要素,可以通过古地名词的定位性质,实现让游客“按名寻地”消费。近些年临沂启用了大批古地名词,一些古地名词的起用,也是为了促进贸易和交流,促进地区的经济发展,使人们一提起这个地名,就会想起开发,想起投资,想起发展,使古地名与经济紧紧联在一起。我们以沂水旅游开发为例。沂水大峡谷的喀斯特地貌是最吸引游客的项目,但命名时仍冠以“沂”这个古老词汇。这不仅是标识地貌的区域性,更能让游客在“浴乎沂”导向下去游览。临沂旅游业还把流传年代久远、范围深广古地名词用于旅游商品开发中,如把“蒙山”和旅游商品结合,产生了“蒙山煎饼”“蒙山全蝎”等特产名称;把“琅琊”与旅游纪念品结合,便有了“琅琊古砚”“琅琊毛笔”等纪念品名称;把“孝文化”与旅游经济联系,推出了“卧冰求鱼”“孝河莲藕”等旅游食品名称。另外,来临沂旅游者往往去了蒙山或者沂水,但城区旅游空白较多,为了改善临沂城区的旅游吸附能力和丰富夜间的旅游项目,临沂市在沂河上推出了演艺类旅游产品———“蒙山沂水”,表现了临沂数千年历史文化和红色文化,旅游业利用古地名词文化效应和经济直接融合产生效益。这些足以证明古地名词的导向消费功能在旅游消费中的重要地位。索绪尔认为语言是表达观念符号系统,是能指和所指的结合,语言符号本质是社会的。古地名词在旅游消费中传达信息作用是基于此理论。旅游消费一方面使旅游产品价值得以实现,另一方面使旅游者的旅游需求得到满足。古地名词是语言符号,符号特征是属于全社会的,它通过社会成员的文化认同进入旅游信息载体行列;古地名词又具有地域的文化内涵意义,实现信息提供的化,即实现了旅游产品价值,又使旅游者的文化需求获得满足。

四、结语

如何打造具有吸引力的旅游产品,呈现出鲜明的文化特色、形成独特的地区形象是旅游业发展的关键。古地名词具有浓郁的地方文化气质,旅游业把它作为一种可以开发的语言资源,出售它的文化内涵,形成别具一格的旅游特色就是抓住了旅游产品销售的关键。在旅游活动中,古地名词的显性文化和隐性文化特征都得以放大,让人们认识语言本质,这不仅在语言学理论上丰富了语言资源观,也为旅游动机激发、旅游线路选择,旅游商品的开发提供更多启发。

作者:苗守艳 单位:南京大学文学院

旅游经济学论文:旅游购物与市场开发经济学论文

1.問題的範圍

一次完整的旅游购物活动涉及到各个方面、各种不同的利益主体,概括为三大要素:旅游商品、旅游购物设施及人员,这些因素的不同组合,形成了千姿百态的旅游购物活动。首先,旅游商品是购物旅游资源的核心,也是吸引旅游者购物的根源。只有那些具有民族、地方特色的旅游商品才是旅游者欣赏、购买的对象。其次,旅游购物设施既是商品销售不可缺少的物质条件,又是吸引旅游者的一个要素。,旅游购物提供了旅游者与旅游目的地居民、企业管理及服务人员相互交流的一种机会,这也是旅游者观察和了解当地风土人情的一个很好的途径,对旅游购物发展起着很大的促进作用。因此,对旅游购物品市场研究必须树立一个整体概念。

2.分析問題

2.1澳门旅游购物市场现状

澳门,占地面积不到30平方公里、人口约55万人,2008年访澳人数达到3000多万人次,同比增长11%,其中内地游客占到58%;旅游总收入为165亿美元,其中,收入是134亿美元,占81%[2]。在一国两制、澳人治澳方针指引下,澳门政府除了优化业外,还致力于大力发展多元旅游和会展业,促进澳门经济适度多元化。澳门有识人士清楚地意识到,一味发展业不是方向。澳门中旅董事长陈志杰认为,澳门是一个多元社会,几千年的中华文化和几百年的西方文化在澳门共同交融成长,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人文景观,澳门应该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以吸引包括内地居民在内的世界各地游客来澳门旅游观光。虽然澳门已经把目光瞄准了旅游市场,但内部的一些突出问题不解决,也很难在短时间内使旅游购物产业创效。

2.2交通方面问题

影响旅游购物市场发展的因素很多,交通是一个很重要的制约因素。对于旅游城市来说,首先应该解决的就应该是交通问题,这样才能接待更多的游客,方便客人的出入。澳门的交通构成有航空、公路和水运。但在看似齐全的交通方式背后依然有许多问题。航空方面,机场位置偏远,与国内外主要旅游城市缺少对开的班机等。公路交通方面,澳门市内旅游景点颇多,但比较分散,而澳门市内各景区之间的旅游道路建设以及市内景区间旅游公共交通的设施却很不完善,经常令外来游客叫苦不迭。水路方面,虽然澳门滨海,但目前还未有较为完备的水路旅游路线规划,对于发展水上旅游未起到促进和拉动作用。旅游与交通的关系非常紧密,交通方面的这些问题很大地制约了澳门市旅游事业的进一步发展。这些问题不解决,很难相信澳门的旅游业发展和旅游商品流通会顺畅得起来。

2.3旅游商品的提供问题

尽管澳门市有着丰富的旅游资源,但旅游商品的发展却很不尽人意,这与长期以来只重博采与忽略旅游事业有关。长期以来,澳门在发展旅游上,有较重的重博采经营,轻旅游商品开发的倾向。在开发旅游项目中,没有真正树立大旅游观念,没有把旅游商品的开发列入旅游业重要内容来研究落实,甚至没有纳入当地旅游发展建设规划,因而缺乏具体生产组织配合以及成型的销售渠道,造成旅游商品的开发、销售脱节,创造不出真正成熟的名优品牌。

2.4旅游购物环境问题

旅游购物环境的优劣,直接影响到旅游者购物的多少,良好的旅游购物环境可以增加旅游者的购物欲望。旅游购物环境可以分为硬环境和软环境两方面。澳门市的旅游商品市场发展缓慢,跟它的购物环境差也有密切的关系。硬环境方面,澳门市的购物场所少而散,比较集中的购物场所是官司街,而且是经营食品的街道,在其中经营的商户良荞不齐,未形成有规模的旅游购物中心。软环境方面,旅游业作为服务行业,要求旅游从业人员具有服务意识,但澳门市的旅游从业人员收“回扣”的现象也普遍存在,在旅游过程中,导游有目的的引导游客消费,增加购物次数和时间,从而导致游客对购物产生抵触情绪,反而降低了旅游消费中的购物支出。

3.研究資料(文字及圖像數據)

3.1澳门具备良好的旅游购物市场开发基础

据澳门特区政府统计,至2008年底,澳门拥有三星级以上酒店57家,平均房价101美元。近两年,金光大道板块的1400间客房的银河度假酒店和2300间客房的梦幻之城都将建成开业,澳门旅游的推广口号是“缤纷世界,澳门就是与别不同”,目标是旅游产品和客源市场的多元化,特别是要以庆祝澳门回归10周年为契机,大力刺激澳门会展旅游。另外,威尼斯人酒店2楼的大运河景点十分合适家庭游,中心广场内的街头演艺表演深受孩子们的喜爱,运河两侧的国际一线品牌的专卖店也能让人流连忘返。澳门官也街是一条长不到100米、宽不到3米的“老街”,但积聚了众多的澳门食品店,包括杏仁饼、紫菜蛋卷、猪肉脯等价格大众化的旅游商品,也是澳门的一大旅游资源。自200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澳门历史城区”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后,澳门旧城区的大三巴牌坊、妈祖阁、郑家大屋、何东图书馆等20多处历史建筑日趋成为众多游客的寻访之地。

3.2澳门具备雄厚的旅游购物市场开发潜力

澳门有着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在珠三角,大力推介粤港澳“一程多站式”的主题旅游路线,并以此做为吸引,可以辐射到大陆内地、台湾以及周边的中东及俄罗斯和越南等地。同时,澳门在世界旅游城市中,拥有较高的知名度,有东方的拉斯维佳斯之称,澳门以其独特的经营模式,已经拥有较高的知名度,越来越多的海内外游客慕名而来,强烈的现代城市气息,让游客们流连忘返。有了游客就有了可能的市场,这是开发澳门旅游购物市场的基础。同时,旅游者普遍的强烈购物心理更为澳门购物市场的发展提供了稳定的支持和源泉[3]。事实上,每个出来旅游的人都有购买纪念品及特产的愿望,哪怕是平时很节省的人也不例外,关键是纪念品本身有没有足够的吸引力,有没有特色,具体实用不实用倒是次要。据调查,绝大多数在旅游景点非常冲动去购买的纪念品,在时过境迁之后却被弃之一旁,但下次再去旅游时又忍不住再去购买。

4.評估解決問題方法

4.1完善城市交通,重新规划设计,以方便游客为目的

航空上要与国内外主要旅游城市或旅游中心城市通航,为更多的游客入澳提供快捷通道。公路上主要是完善临街的美感,方便游客在各大旅游景点之间的通行,增加公共交通工具的运行时间,保障游客的出行需求。水路交通应是城市开发的重点,应统一规划水上旅游的路线和景观,开发钩鱼岛、阳光海滩以及水上餐厅和宾馆,让更多亲水的游客能在其中获得更大的乐趣,并以此促进澳门旅游业的纵深发展。

4.2开发旅游商品,丰富购买选择,以形成消费的吸引

上文中提到,澳门应该大力发展文化旅游。文化乃旅游之魂,是旅游产业的内核和推进力[4]。文化与旅游结合的难度在于其商业化的运作,旅游产业是经济产业,它必然要用文化作为载体制作成产品来销售。但文化又是一个民族千年文明的沉淀和表征,它不是、也不能作为简单的商品进行纯市侩式的交易。所以当旅游与文化结合、并走向市场的时候,问题就出现了:旅游文化产品既不能低俗地贱卖,又不能高雅得脱离现实太远而无人问津,这就需要寻找两者的结合点,这是澳门旅游文化开发成功的关键。为此,澳门应把旅游商品的开发定位于中西方文化的结合点,形成具有澳门独特城市特色和文化内涵的旅游文化产品。可以开设画廊、办画展等,让游客更多的了解澳门。并要着力挖掘澳门的深厚文化内涵,在澳门中心街道建成一条历史街,把澳门的历史和今天用图文或建筑的形式向流客展示。并要大力开发澳门的美食和服饰,形成澳门的特色景观,并尽快打造多个商业购物中心区域,让游客产生更多的消费场所和购买欲望。

4.3扩大旅游资源,体现城市特色,以提高城市知名度

澳门的旅游资源在上文中已有提到,包括历史古街等,澳门还应把着眼点放远于城市发展和规划,设计更多的人文景观和建筑,并重新设计城市的发展主题,欲望都市可能就是一个很好的选择,澳门的历史和发展,时时处处都充满了欲望的弥足,在这里可以实现游客们更多的梦想。一国两制、澳人治澳的国策本身就能对大陆游客产生一定的吸引,再通过欲望的勾勒,使城市更加充满了幻想的色彩。同时,澳门应尤为重视城市建筑风格和城市色彩的丰富,营造欲望城市的梦幻之美。

5.總結

本文主要明确了旅游商品、旅游购物、旅游购物市场之间的关系;提出了培育旅游购物市场体系的观点。把旅游购物作为旅游市场的一部分,进行从政府到企业,从管理到生产,从设计到营销的剖析,从根本上解决目前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具有可操作性的建议,微观方面,在设计、生产、销售、营销方面提出具体的策略,在宏观方面提出了市场机制的运作、旅游投资的管理办法、政府的宏观调控具体方向等。

旅游经济学论文:基于“行为经济学理论”的旅游者行为分析

摘 要:传统的旅游者行为分析方法,主要是进行定性的分析,将各个因素进行框架分析,而对旅游者行为的影响因素分析深度不够。借助行为经济学的理论和分析方法,从旅游者的心理活动角度入手,注重旅游者的心理变量分析,应用前景理论和心理账户分析旅游者行为,充分考虑了情境因素和体验因素,使得关于旅游者的行为分析更加细化和接近现实生活。

关键词:行为经济学;旅游者行为;前景理论;心理账户a

所谓旅游者行为,是在旅游者意识支配下产生的,是旅游者心理活动的外在表现。而旅游者行为贯穿整个旅游活动的全过程,反映了旅游者购买和消费旅游产品的心理过程和特征[1]。因此,要正确分析和预测旅游者行为,必须对旅游者的心理活动进行相应的分析。

旅游者行为是由旅游者的心理过程和心理特征所决定的,要受到许多因素的作用和影响。因此,在分析旅游者行为时,必须充分考虑影响旅游者心理的各种因素及其各自的影响程度。传统分析方法过度强调旅游者的理性,对于一些旅游者行为的解释不。这就需要在研究旅游者心理决策过程中更注重情境因素和体验因素,关注对旅游者心理变量的分析[2]。

一、传统的旅游者行为分析方法的缺陷

(一)传统旅游者行为的分析方法

1.国外的旅游者行为分析方法

国外传统的旅游者行为分析的理论是建立在实证主义和后实证主义上的,一般采用定量分析,所采用的分析方法是利用研究自然科学和人类行为合理性范式的实证主义的模型。这种方法到目前为止仍然在旅游者行为研究方面占主流,具有代表性的是:克朗普顿模型,莫提荷模型和伍德塞德模型[2]。这些模型是将旅游者的行为过程进行概括,绘制行为流程图,从而将概念框架简化为更具操作性的旅游者行为模型。

2.国内的旅游者行为分析方法

国内旅游地理学学者对旅游者行为的研究是定性分析了感知环境、较大效益原则和旅游偏好是如何影响旅游者决策行为的[4]。在研究分析方法上,运用普雷德的旅游者决策矩阵分析了城市居民对旅游目的地的感知机会和可达机会[5];利用旅行距离决策模式分析了中国城市居民到访率在空间上的分割[6]。

国内旅游经济学学者认为,旅游者行为的基本模式是旅游者行为的刺激—反应模式。这一模式是描述旅游者行为在各种刺激因素的作用下,通过旅游者“黑箱”的中介作用过程,产生一定反应行为的全过程,并应用无差异曲线及预算线,建立旅游者效用分析模型进行分析和比较旅游者行为[1]。

(二)传统旅游者行为分析方法的缺陷

传统旅游者行为分析模型是进行定性的框架分析,难以论证一些诸如情绪和感觉的作用等重要问题,只能进行影响旅游者行为因素种类和影响方式的分析,不能明确具体因素影响旅游者行为的程度。而且传统分析方法认为影响旅游者作出决策的某些因素是可以替代的。这些问题使得我们需要引入一种更注意情景因素和体验因素的观点,不仅要关注对旅游者心理变量的分析,而且还要注意到旅游者是怎样形成认知、情感判断、意图、实践和游后评价。

二、行为经济学及其行为分析方法介绍

(一)行为经济学的基本思想

行为经济学是以人类行为作为基本研究对象的经济理论, 借助心理学的分析方法,它对个体和群体的经济行为特征进行规律性的研究。它有效借助于可控试验、调查等方法以现实为基础来构造理论,在对主流经济学的假设现实化的基础上提出人的行为的非理性,通过实证方法验证传统理论的有效性,同时建立能够正确描述人类行为的研究框架和经验定律[7]。

(二)行为经济学的分析方法

1.前景理论

前景理论认为,在人们的选择过程中存在两个阶段:初始阶段描绘和刻画行动,结果和可能性,随后是评价阶段。在决策的描绘和刻画阶段,人们会运用各种各样的编辑方式来简化问题,合并事件或结果,并去掉那些共同的部分等等[8]。

2.心理账户

按照经济规则,金钱不会被贴上标签,它具有替代性。但在心理账户中,金钱却被归于不同的账户类别,不同类的账户不能互相替代[10]。所谓心理账户就是人们在心理无意识地把财富划归不同的账户进行管理,不同的心理账户有不同的记账方式和心理运算规则。由于心理账户的存在,使人们在行为决策时常常偏离基本的“经济人”理性原则。

心理账户对人们的决策的影响是多方面的,由于心理账户的影响,人们在决策时,常常在心理上为各种活动划出一个名义界限,虽然界限是名义上的,但界限相互之间的内容通常是不能代替的。如果目前的决策与沉没成本归于同一账户时,人们就会考虑沉没成本[10]。

心理账户提供了一种事前和事后不同方向的分析[10]。因此,在分析行为的时候,要充分考虑情境因素。

三、行为分析方法在旅游者行为分析中的应用

(一)应用前景理论分析旅游者行为

旅游者在进行旅游之前,会对这次旅游有一个预期的期望值,在旅游者进行决策的描绘和刻画阶段,这个预期的期望值就构成了前景理论中的参照点。由于旅游者收集的资料及其本身的因素影响,每个旅游者形成的期望值是不一样的,因此各自的参照点的选择也是不同的。

旅游者在决策的描绘和刻画阶段中,会分析和比较几个备选的旅游目的地各自的期望效用,然后同旅游者预期的期望值进行比较,得出具有较大效用值的那个目的地作为的旅游选择。例如,两个旅游者,小王和小李,小李喜欢自然风景,因此在香港和九寨沟的选择比较中,九寨沟就是对于小李具有较大效用的选择。而小王喜欢城市景点和购物,则香港对于小王来说是更好的选择。

在旅游结束后,即评价阶段,每个旅游者的真实旅游感受是不同的,将其感受与参照点相比较,可以地得出其价值函数是获利还是损失,算出其感受程度,进行定量分析和横向比较。比如,小李和小王都去了香港,因为小李更喜欢自然风光,因此就对这次旅游期望不高,而香港的城市风光给他很好的印象,他玩得很愉快,相对于他的参照点,他赢利了,因此他对这次旅游评价很高。小王却乐于城市景色和喜欢购物,对这次旅游期望很高,由于在旅游过程中安排的购物活动不是太贵就是物品没吸引力,她没买到合适的商品,相对于她的参照点,她亏损了,所以她对这次旅游评价不好。这就充分地解释了不同旅游者的同一次旅游对同一旅游地的不同的旅游感受。

(二)应用心理账户分析旅游者行为

旅游者作出旅游决策时,旅游者本人的收入是一个很重要的影响因素。行为经济学的分析方法认为,来自不同心理账户的收入,对其作出旅游决策的影响是不相同的。由于不同的账户的边际消费倾向是不同的,这将影响旅游者所作的决策。在实际研究中,应考虑不同的边际消费倾向,使研究更贴近实际。

心理账户导致了人们在评估收益和损失时,是依据相对值而不是值。假设游客小张准备游览一个景点,他花30元钱买了票,没马上进去,而是去买饮料了,等他回来准备进景区时,发现票掉了,他会再买一张票进去吗?此时,小张有很大可能就不会再买一张票了。而假设小张是在到景点门口的时候,发现自己刚刚掉了30元钱,他还会买票吗?此时小张是有很大可能会买票的。这是因为在前一种情况下,买第二张门票的30元钱与及时张票的30元,被记入同一账户,这导致成本变成60元,多数人认为成本超过预算太多变得不可接受。相反,在第二种情况下,现金的损失没有被记入游览账户,而记入另外一个账户,因此,只是导致多数人认为自己穷了一点,而不会感觉到看风景的成本过高。

四、结论与讨论

在研究旅游者行为这一问题中,利用行为经济学的分析方法,充分考虑了旅游者在决策过程中和旅游后评价过程中的体验因素和情境因素,把心理学研究和经济学研究有效地结合起来,将旅游者的理性趋利性和价值感受性统一于正常个体当中,可以定量的分析旅游者的心理感受,使得研究细化,有助于解释旅游者行为中的复杂现象,使结论更加贴近现实生活。

由于行为经济学本身的发展还不充分,理论和研究方法有待进一步完善,在研究中还有各方面的问题,利用这一分析方法解释旅游者的行为得出的结论还应该再进行检验。行为经济学方法中的主观的因素过多,进行重复实验也不好掌握,利用这一方法得出的结论的解释力度有欠缺。

总之,借助行为经济学的研究分析方法,对旅游者的行为研究是一个促进,为旅游者的行为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在研究中充分重视旅游者的心理感受。随着行为经济学理论的进一步完善,用其来对旅游者行为的解释必将更加。

旅游经济学论文:医疗保健旅游市场形成的经济学分析

摘 要:以目前国际上出现的医疗保健旅游为研究对象,从经济学角度探索医疗保健旅游市场产生的原因,从而可以为更加清楚地认识和开发这一新兴市场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医疗保健;旅游;市场形成 ?

1 引言?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人们生活素质的不断提高,医疗保健旅游成为具有强大市场潜力的新兴行业。目前,每年有超过25万的病人前往新加坡接受治疗,而印度2002年接待病人数就已达到15万人次,2006年超过50万人次,并以平均每年30%的速度快速增长,据估计,2012年印度医疗保健旅游可直接给印度带来22亿美金的外汇收入。?

医疗保健旅游是指人们因定居地医疗服务太昂贵或不太完善,所以到国外寻求相宜的医疗保健服务,并与休闲旅游相结合发展而成的一种新的产业。该旅游形式不同于一般的消费性旅游,其过程不仅包含了旅游者对吃、住、行、游、购等服务的消费,还包含了对医疗保健产品的购买消费,整个过程以医疗保健为目的,并以此为导向进行日程、活动等的安排,因此是一种生产性旅游,即对健康的生产。因此,它不但能促进旅游业的发展,而且对推进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在供给-需求理论的分析框架下探讨了医疗旅游市场的形成原因,从而可以为更加清楚地认识和开发这一新兴市场提供充足的理论依据。?

2 医疗保健旅游市场形成的供给分析?

任何一个医疗体系在决定其有限资源的使用时都必须将其所希望提供的医疗服务的质量和数量结合起来,如图一所示,该图显示了这种数量与质量之间的相互替代关系,其中质量是指卫生专业人员的培训水平——是对质量的过程衡量,而非结果衡量,数量指接受医疗服务人口的百分率。?

该质量与数量的交替轨迹即代表着一条生产可能性曲线,曲线上任何一点都是假设以低成本生产出来的,如图示中a、b两点。其中,a点代表质量较高但只能满足较少人口比例需求的组合,b点则代表服务质量较低但能够满足大多数人需要的组合。?

c点则代表了所有人都得到较高质量的服务,因此是所能供给的状态,也是任何政府或医疗机构所竭力追求的目标。?

目前,世界各国都不同程度出现医疗保健服务供给不足的情况,其中最为典型的两个案例就是英国、加拿大等提供全民免费医疗保障体系的国家,以及中东等医疗设施不够先进但国民具有消费能力的发展中国家。?

我们知道,即使是医疗保障体系最不健全的国家,在提供医疗保健服务时都会确定一个低的质量标准,以英国为例,我们将图一中生产可能性曲线修正如下:?

因此,只有ab之间的生产可能性曲线才是可行的,即英国的医疗保健服务最多只能满足于e水平人口比例的需求。另外,英国的医疗保障体系是免费的,因此其医疗需求接近于无穷(即100%国民的需求都是有效的),那么必然存在数量缺口ef,即存在一定量的人口无法正常接受医疗服务,而只能通过排队等候等方式加以解决。据英国政府卫生部门最近的一项分析报告得知:目前英国1/8在国民健康保险系统内的医院接受治疗的病人需要等待一年以上才能够接受治疗。英国卫生部门在2007年3月对20多万病人进行调查后发现,48%的病人在18周内能接受医院的治疗,但30%的病人要等30周之后才有机会接受治疗,而12.4%的病人则需要等上一年多。根据这一数据,英国大概有50万病人要等待很长的时间才能接受治疗。?

因此,当等待的时间成本超过本国私人医院的就医成本时(公费医疗的货币成本为零,总成本即为时间成本),患者就会选择私人医院就医,而当时间成本小于本国私人医院就医成本,而大于国外医院的就医成本时(在质量相同的前提下),则选择出国就医,从而产生了医疗保健旅游行为。?

又如中东等发展中国家,由于其所拥有的科学技术水平、医疗服务设施等许多方面均不及发达国家,因此,在同一人口水平下,其所能够提供的质量水平必然低于欧美发达国家,如图3所示:

因此,相对于发达国家,其存在一定程度的质量缺口ag,即满足不了部分患者对于特定医疗服务的需求。那么,对于这部分患者群体,假如能够承担国外治疗成本,则必然会选择出国就医,从而产生对医疗保健旅游的需求。?

3 医疗保健旅游市场形成的需求分析?

影响患者医疗需求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如科学技术的发展,教育的普及,以及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都增加了患者的医疗需求。?

另外,医疗保健需求增加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由医疗保健产品自身的特殊性所决定的,即产品需求的变化由患者和医生共同决定,在这里医生同时扮演了患者顾问以及服务提供者的双重角色。?

患者、医生、以及由此产生的医疗需求三者之间的关系我们可以用下图加以描述:?

理论上,患者向医生咨询,而医生为患者提供的医疗建议,然后由患者自身决定对医疗保健等的需求量,因此,患者具有充分的决策权。?

但实际中,医生对于患者的需求决策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如图四所示,医生的个人收入将依据其双重角色来源于两个方面,一为咨询费用,二即作为服务提供者而产生的收入,而后者是医生的重要收入来源。因此,医生具有充分的激励诱导患者作出有利于自身利益的消费决策,从而导致医疗保健需求的增加。?

一个经典的例子就是当医生数量增加,即供给增加(s0移动至s1),导致单个医生面临的需求水平下降(即单个医生服务价格由p0下降至p,),则单个医生为维持自身原有收入水平将诱导患者增加消费支出(d0移动至d1),从而导致医疗服务需求的上升(p1,q1)。此即医疗服务市场的需求创造理论(robert g. evans),如图5所示:?

以美国的医疗保健服务市场为例,由于保险费率过高等问题,目前美国拥有超过4.6亿的人口没有参加任何形式的保险,面临着独立承担全额医疗费用的问题。另外,美国还存在大量自保企业(self-insured company)由于医疗成本的不断提高而面临破产。据有关调查显示,美国平均每年由于无法负担医疗费用而导致的破产达到75万次。?

由以上数据可知,目前美国医疗保健市场价格普遍偏高,并到了无法接受的程度,而这必将导致个人患者医疗需求的下降,甚至有部分患者(需求者)由于无力支付昂贵的医疗费用而被挤出市场,从而导致整个市场需求缩小,在供给(医生数量)不变的情况下,单个医生所面临的需求下降,即收入下降,由以上的需求创造理论可知,单个医生为维持个人原有收入水平将诱导患者增加个人需求,从而进一步加大个人患者的医疗负担,进而又将挤出部分患者。如下所示:?

从以上分析可知,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大背景下,将会有越来越多的美国患者因为无法负担昂贵的医疗费用而退出国内医疗保健市场,而寻求外部市场的帮助,从而发生医疗保健旅游。?

4 结论?

从以上分析我们了解到,尽管世界上所有国家都在尽较大努力来满足本国国民医疗保健服务需求,但是,由于低质量标准,以及市场操作中存在的各种不规范因素等总是导致很大一部分国民无法得到正常有效的医疗保健服务,而这部分患者则成为我们开发医疗保健旅游的先驱市场,并且随着该行业的不断发展,将会有越来越多的患者在选择决策过程中进行国内外医疗保健服务的成本-收益比较,最终作出决策,这和目前很多公司所采用的全球采购行为相类似。另外,单就某个国家的医疗保健资源来说是有限的,因此,每个国家都不可能兼顾其所有国民的需求,那么,引入国际医疗资源来满足其自身无法满足的需求,以达到本国总体福利水平的提高,必然是未来各个国家的最终选择。同时,作为医疗保健服务的输出国,其以本国的优势资源进行服务输出,既增加了外汇收入,同时也提升了该国的总体福利水平。?

按照福利经济学的原理,医疗保健旅游的存在与发展将有利于提升各个国家的福利水平,而不使任何一个国家的福利受到损害,因此,该行业必然会得到充分的发展。另外,国际经济学理论中的资源禀赋理论,即各个国家均生产其资源禀赋占优势的产品,然后进行交换时,必然增进全球总体福利水平的提高,也从另外一个角度证实了医疗保健旅游的良好发展前景。因此,如何通过服务贸易的途径,发展医疗保健旅游行业,应是我们拓展旅游业的一个新思路和有效途径。?

旅游经济学论文:经济学旅游管理职能分析

摘要:

在纯粹市场经济的作用下,旅游经济的发展难免会存在一些这样或者那样的问题,需要相应的政府职能部门对其进行有效的干预,可以说,政府在旅游管理方面所发挥的职能对旅游业发展来说具有非常明显的推动作用。而政府本身也并不,在行使相关旅游管理职能的过程中,仍旧还存在着不少局限性。本文以经济学为视角,对政府为何要行使旅游管理职能以及政府要如何进行旅游职能管理这两个问题作了具体详尽的分析,希望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政府相关职能部门旅游管理职能的有效行使。

关键词:

经济学视角;政府;旅游管理职能

在旅游发展的过程中,政府到底应当扮演一个怎样的角色,这在当前来看,仍旧是一个令人十分困惑的问题。相关实践表明,不少地方政府在旅游管理的过程中,依旧还存在着“错位”或者“越位”行使职权的现象,这也引发了很多争议,虽然引发这些争议的原因肯定是多方面的,但是政府管理职能邢世得是否得当必定是其中最必不可少的关键因素之一。

一、从经济学角度看政府为何要行使旅游管理职能

(一)旅游市场中的信息不对称

所谓的信息不对称,其实是指信息的结构不对称,即交易双方中的一方掌握了另一方所没有的、但却对其有着重要利益影响的信息。在这样一种信息不对称的条件下,市场的价格机制在竞争前提下所具备的效率性就会被大大降低,甚至会被失去,进而影响交易双方“双赢”交易的促成。在旅游这一市场上,旅游产品可以说是一种非常特殊的服务,几乎是不可能用一种非常纯粹的客观标准来对其进行测度和加以表现的。对旅游者而言,其在事前所能够获得具有较高服务质量的信息相对来说是比较少的,大多是根据根据口碑或者企业的宣传来决定其所要支付的价格的,旅游者在现场的消费特质才是影响其所获得的服务质量的最重要因素,其对支付价格所造成的影响并不大。如此一来,那些质量非常好的企业在这样的市场中基本是不具备较大优势的,大多企业到后来可能够会选择降低相应的质量标准,或者是退出这一市场。正是因为这种事前的不对称信息,才导致了旅游这一市场中的“逆向选择”现象越来越严重,旅行社用尽各种各样的手段与方法来欺诈游客的事件更是层出不清,严重破坏了旅游市场的秩序,极不利于旅游经济的健康发展。

(二)旅游业在发展过程中的合成谬误

在经济学研究当中,合成谬误是一种极为常见的认识性错误,即认为对某一个体中适用的情形,在整个群体当中也是同样适用的。而事实是,在特定条件下,某些对个体来说是理性决策的行为,对群体来说,也有可能是非理性决策的行为。在旅游业中,这种现象是极为常见的。一方面,旅游企业在价格上存在的合成谬误。某些个别的旅游企业为了增加收益,就刻意地压低价格,这时候在该企业的认知里,是希望其他企业保持原来的价格的。那么,对这个企业来说,这一降价增收的决策可以说是理性的。但是,当所有同质企业都通过降低价格来增加收益时,对这些单个的企业来说,不仅没有任何益处,还会使得自己的境地变得更加尴尬。且这种由企业间任性竞争导致的不良后果,通过企业自身的力量,是根本无法解决的,这就要求政府对其进行协调和调控。另一方面,在旅游投资上,也存在着合成谬误现象。当某一个旅游项目在获得成功之后,很多其他的旅游企业便会进行模仿,由于对旅游市场供需状况的把握不足,大多是通过对适用性的预期来对后来的收益进行推断,这种盲目性决策使得市场上出现了大量的相似性产品,市场的供需状况由此而发生了相反的变化,企业在这个时候就极其容易面临失败的威胁了。

二、经济学视角下政府旅游管理职能的实施策略

(一)明确政府旅游管理职能的内容

在当前这样的环境中,作为政府,在行使相应的旅游管理职能过程中,应当要有弹性,对那些能够通过市场机制解决的问题,就要尽可能地避免进行直接的干预。当市场出现不完备地方,或者处于失衡险境时,才进行有效的介入。在世界旅游组织的研究报告中,曾指出,政府在旅游业发展过程中,至少应当履行如下四种职能:立法职能、规划职能、协调职能和投资职能。与此同时,还要完成如下五个基本目标:为居民出行提供服务、满足居民度假和闲暇的权利、从事旅游文化开发与研究、推动旅游业在各个领域中的开发和建设、保护自然并协调环境的共生。对不同的国家与地区来说,旅游发展的层次是不同的,所以政府所应该采取的政策与措施等也应该是有差异的,具体职能的行使也是有差异的。通常情况下,宏观调控、组织协调、政策法规、营销规划、公共服务以及信息管理等都是其应当要行使的基本职能。

(二)正确处理政府和市场的关系

针对中国的旅游业发展到底应该由政府计划主导,还是由旅游市场本身这只看不见的手来主导,一直以来都存在着较大的争议。就前者政府主导型的发展战略而言,就是指根据旅游业的自身发展特点,将市场为主,对资源进行配置,由此而使政府主导作用得到较大限度的发挥,以为旅游业争取更大的发展空间。就后者市场主导型发展战略而言,目前关于这方面的提法其实并不多,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也是多方面的,比如,我国当前的旅游市场机制不够健全、人们更加倾向于接受政府相关职能部门的指导等,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市场主导作用的发挥。由此可见,想要从文字上来对其加以区分,还是有一定难度的。从具体实践也可以看出,政府和市场的分工应该是明确的,作为政府,应当尽可能地做好自己的“守夜人”角色,以促进市场作用的有效发挥。

结束语:

从经济学的角度看,旅游市场中的信息不对称以及旅游业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合成谬误要求政府必须要加强旅游职能管理。并且,旅游经济要想得到健康发展,就必须要能够找到政府职能行使和旅游市场作用的平衡点,在二者的共同作用下,才有可能更加有效地促进旅游经济的发展。

作者:李娜 单位:青海交通职业技术学院

旅游经济学论文:生态旅游的经济学思考

一、从经济学角度剖析生态旅游的兴起

在市场经济中,只要有市场需求,同时这个行业的投资回报率能达到或超过社会平均利润率,那么就会有相应的供给。旅游业作为第三产业,主要提供休闲消费服务,因此旅游市场的商品价格往往会高于一般有形消费品市场,生态旅游更是充分利用了自然环境和资源,其投资回报率更有优势,所以企业也乐于投资。旅游业具有很强的“乘数效应”。旅游业发展可以带动如住宿、餐饮、交通运输、娱乐零售等相关产业的发展,即旅游需求增加能带来多倍的旅游收入的增加,因此,旅游业的发展对于带动地区经济的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提高了地区GDP、增加了政府税收,同时也直接或间接地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就生态旅游业而言,兼具资源密集型产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的特点,关联产业的发展更可以吸纳大批的劳动力。因此政府很乐于推动地方旅游产业的发展,增加旅游产品的供给,满足日益壮大的旅游需求。对于供给者而言,为了满足消费者高质量的旅游体验要求,必须把保护旅游景区的资源和环境放在最重要的位置,努力生产出高品质的生态旅游产品。因此生态旅游产品的开发是对现代人消费需求的一种迎合,符合经济学的原理。实践中旅游业的发展往往以环境和资源的破坏为代价,这也为现代经济理论所诟病。但是良性的生态旅游发展可以兼顾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生态旅游的良性发展可以同时实现三重目标:一是保护旅游地环境和自然资源;二是实现旅游者高质量的旅游体验;三是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因为生态旅游需要满足旅游者更高的心理和审美要求,只有保护资源与环境才能给旅游者提供高质量的旅游体验,这就从客观上促使旅游开发部门改善旅游区的环境,以增加旅游的吸引力。对旅游者的吸引又能带来经济发展,提高当地居民收入,提升了他们保护资源和环境的积极性。由此可以形成良性循环,而这个良性循环的形成根源于对环境和资源的保护。因此生态旅游的开发可以兼顾所有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即与生态旅游开发相关的投资者、经营者、政府以及当地居民等利益相关群体可以在生态旅游发展中同时获益,这也体现了生态旅游在旅游经济系统运作过程当中公平性的经济学原则。另外生态旅游发展为生态旅游区和自然保护区的发展开辟了稳定的融资途径,大大缓解了政府拨款不足带来的资金缺口。近年来政府有了更多的资金用于以环境保护为目标的基础设施建设,一定程度上保障了旅游业的健康发展。

二、生态旅游开发中旅游经济关系的失衡

生态旅游系统的所有利益相关者都和自然生态有着天然的联系,是和谐、共存、共赢的关系。但是生态旅游本身并不会因为其提倡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而必然实现可持续发展。其存在着固有的、潜在的非持续发展因素,比如经济利益和生态利益的冲突。如果只是一味追求自身的利益较大化,就会割裂与自然生态的联系,使其发生不可逆的破坏,产生生态危机,最终影响自身的利益。因此尽管对生态环境和资源的保护是生态旅游本身的使命,但是保护与开发的矛盾在生态旅游发展中也是不可避免的主要矛盾,因为任何形式的开发或多或少都是对已有系统状态的破坏。在生态旅游开发实践中,生态旅游参与者,无论是政府、开发经营者、当地居民甚至包括旅游者都曾出现过理性缺失的内容摘要:随着旅游业的发展,旅游产品日益丰富多样,生态旅游因其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更符合现代消费者日益提高的旅游体验,得到迅速发展。本文试图从经济学的角度分析生态旅游的兴起、发展以及存在的现实矛盾,并对和谐生态旅游经济关系的构建进行了初步探讨。、情况,最主要表现为因缺乏对旅游承载力的科学评估而超出旅游环境承载力的开发。这种开发背离了生态旅游发展的初衷和积极意义,带来的是严重的生态威胁。在这种生态危机背后隐藏的实际是生态旅游经济关系的严重失衡。具体表现为生态旅游系统内的各个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冲突。如政府对生态旅游市场缺乏科学评估导致生态旅游地盲目开发,使其无法真正满足生态旅游者的高体验需要;旅游经营者和当地居民之间因为利益分配失衡带来旅游地发展危机;旅游经营者盲目扩大市场规模导致旅游产品供给违背生态原则;经济利益较大化与游客数量控制的矛盾无法协调等。长此以往,只会使生态旅游经济难以为继,最糟糕的是可能带来对生态环境不可逆转的破坏,使得子孙后代付出代价。从经济学角度的意义来说意味着子孙后代丧失了未来选择和参与这些旅游活动的机会,这对他们是不公平的。究其根本原因是经济利益凌驾于生态利益之上,利益诉求者割裂了与生态系统的联系,在孤立的经济系统内寻求资源配置的合理化和经济效益的较大化,从长远来看其结果是事与愿违。

三、和谐生态旅游经济关系构建

(一)充分发挥生态旅游经济行为主体的生产者属性

生态旅游经济行为主体是生态旅游经济关系的所有参与者,在一般社会生产关系中,他们既是生产者又是消费者。但是在生态旅游经济关系中,他们不自觉的更多地以消费者的身份自居。事实上在生态旅游经济关系中,他们同样是生产者和消费者的统一,不仅消费自然,向自然索取,同时也在进行能动的生产,这种生产不仅意味着发展旅游经济、增加物质财富,更意味着作为旅游经济活动的组织者,可以能动的建设自然,管理和调控人和自然的关系。比如通过科技的发展来改善自然,拯救濒危资源;通过教育的进步来教育人类,提高环保意识;通过制度的创新来改进管理、科学决策;通过法制的健全来规范、引导生态旅游经济行为,使之沿着健康的方向发展。只有充分认识到生态旅游经济行为主体作为生产者和消费者的双重身份,充分发挥能动的建设者作用,主动尊重自然、爱护自然,才能建立起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的关系,实现生态旅游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实现人与自然的共同进化。

(二)充分发挥旅游地居民的能动作用

有别于传统旅游开发的是,生态旅游开发应当充分强调当地居民在环境、资源保护中的主力作用。传统的旅游开发往往强调旅游者对环境的爱护,重视旅游对当地经济增长的贡献,忽视对当地居民直接经济利益的影响。事实上当地居民应当是保护旅游景区最为重要的力量,他们居于旅游环境中,对环境保护的动力不仅来自于居民自身对生活环境的美学追求,更多的来源于因所居地独特的环境和资源优势而带来的直接经济收益,这也意味着资源和环境的破坏,他们也将是最直接的受损者。因此即便多数居民未必有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但是对于所居环境和资源却有着朴素而直观的保护意识。因此在生态旅游开发中,应当充分利用当地居民的这种环保意识,并将这种直观意识转化为更为积极主动的意识,根植于他们的内心并加以传承,这样会使他们成为环境保护最直接而有效的力量。

(三)充分发挥政府“看得见的手”的作用

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生态环境资源属于公共资源,产权归属是模糊的,其消费没有排他性,生态旅游经济活动的参与者都试图能在活动中“分一杯羹”。但是该产品是有竞争性的,尤其当使用者人数足够多时,竞争性很大,即每个人对生态资源的消费活动都具有负外部性,都会降低其他人可以得到的资源质量,而个体在消费中是不可能考虑这种负外部性的,就会产生过度消费。因此如果单纯运用市场机制这只“看不见的手”,不可避免会出现市场失灵的现象。这也是政府应当介入当地生态旅游经济开发的直接依据。政府应当充分发挥“看得见的手”的作用,对生态旅游市场进行适度干预,为实现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比如政府可以在经济效益的考核评价机制上尝试进行改革,以此引导当地生态旅游的健康开发。如改变传统的投入—产出的效益评价机制,重新构建一套对生态旅游资源和环境价值可以进行定量评估的体系,将旅游项目开发可能带来的环境损益作为核心指标纳入该评价机制,并且严格推行,这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就减少“急功近利”的旅游开发。再比如采取绿色GDP的核算体系,将反映经济活动的负面效应,比如对环境和资源的破坏纳入核算体系,从现行GDP中予以扣除。尤其对于依赖生态旅游资源比较明显的地区,中央政府对地方政府的成绩考核可以考虑采取这一指标,这也是对地方政府可能存在的“急功近利”的经济开发的一种良性的、可持续发展的引导。

(四)充分发挥资源共享优势并实现区域旅游竞合

旅游经济的开发必须考虑旅游基础设施承载力和旅游服务设施承载力,它是旅游者能够顺利实现旅游目的的基本条件。因此旅游开发过程中,需要考虑在满足旅游地居民物质、文化生活需要的同时,如何较大限度地满足旅游者的需要。同样为提高生态旅游地的可进入性,生态旅游开发也要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建设。关键是要尽量降低开发和保护的矛盾,一方面是做到合理的开发以及后期良好的经营管理,这样会在一定程度上延长旅游资源的生命周期,这对旅游资源来说也是一种保护。另一方面如果能够在保障旅游地居民和旅游者需求的前提下,尽量减少旅游地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的建设,无疑是更有益的。比如可以规划区域的旅游竞合,从相对更大的生态系统空间范围去合理规划和共同发展生态旅游,整合旅游资源,充分利用已有的旅游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减少生态旅游开发地内的旅游设施开发,发挥区域生态旅游资源的整体优势,将开发可能对环境造成的破坏控制在最小范围内。区域旅游竞合是区域旅游发展的挑选之路,对于生态旅游来说,更需从区域范围内加强合作,才能更好地保持区域生态环境的系统性与平衡性,从而真正促进生态旅游的持续发展。因此在生态旅游经济发展中应当坚持遵循生态规律、尊重客观经济规律,最终达到经济、社会、环境的协调发展,这也是生态旅游经济开发的必然趋势。

作者:姚晓燕 单位:江苏泰州职业技术学院

旅游经济学论文:旅游经济学教研论文

一、导论

自19世纪末,国际旅游业的发展促进了旅游经济研究的演进。从历史时序梳理,意大利政府统计局的鲍德奥于1899年发表了《在意大利的外国人的移动及其消费的金钱》一文,成为了研究现代旅游经济的先河。既而,意大利罗马大学学者马里奥蒂于1927年出版了《旅游经济讲义》的著作,其内容涉及国内旅游状况、旅游统计、旅游接待业以及旅游中心等问题,被认为是及时次对旅游经济进行系统化研究的尝试。20世纪初至中期、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出现了1935年德国柏林商业大学旅游研究所所长格里克恩斯发表的《一般经济论》论及了旅游活动的经济和社会双重功能与作用,以及论述了社会如何通过制度创新、国家政策来促进旅游业的发展等丰富的内容。瑞士的克拉蒲.芬扎伊卡于1942年出版了从经济学、社会学这两个方面来系统地研究旅游活动的《一般旅游论概要》。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至今,世界旅游业得到了蓬勃发展,旅游活动的大众化和全球化以及现代旅游体系的形成,标志着旅游经济学进入了成熟阶段。旅游经济学的研究范围进一步扩大,关联学科理论也逐渐成熟,主要涉及了旅游经济、旅游区域经济、旅游市场开发、旅游企业管理、旅游资源开发与建设、旅游投资、旅游政策、目的地建设、客源国理论等九大研究内容,旅游需求和支出问题的研究涉及国际上各种各样的旅游出发地和目的地几个特定变量的相对重要性的估计。20世纪70-80年代旅游经济的非经济因素影响研究取得较大发展。国内对于旅游经济学的研究与发展从改革开放至今已历时30年多年,1982年,王立纲、刘世杰合著出版了《中国旅游经济学》,我国1992年,中共中央、国务院联合下发了《关于加快发展第三产业的决定》的文件,从宏观政策层面上明确把旅游产业列为国民经济发展第三产业中的重点发展产业的及时位;同时,在21世纪初到现在,我国关于旅游经济学的研究与探索不断加强,从理论到实践上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并且在研究范式上主要针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旅游经济学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等方面根据新的问题提出了相应质疑[1]。刘晓鹰于2008年主编了《旅游经济学》教材,在旅游与经济的互动关系研究框架体系中融入了国民经济新形势下发展的新趋势、新观点、新模式,并列举了旅游产业的案例[2],证明了我国学术界在引进国际先进的研究成果的同时,更注重结合我国的旅游经济现状在反复质疑、反思中不断总结特点并改革创新,力求与国际先进理论靠近并自成体系,力求使研究成果更具时代性、科学性、系统性和实用性。近几年来,国内外旅游业快速发展促进了对旅游管理专业人才的需求,旅游经济学作为该专业的核心专业基础课,经过众学者、专家及教学工作者的努力,呈现出了积极发展的局面,而该课程在应用型本科院校的教学仍然以讲授为主。但是,社会需求的旅游专业人才的挑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面临着如何培养出适应旅游行业一线工作人才需要,在他们进入顶岗实习后,能从宏观角度思考问题,能进行专业思维能力的复合型人才。事实上,目前旅游经济学课程的教学改革研究是必须解决好培养与旅游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严重脱节的棘手的问题。

二、旅游经济学课程教研特点及面临问题

2.1应用型本科院校旅游经济学教研特点分析

旅游经济学学科归属于现代经济学的一个分支,以经济学的基本理论为基础,运用经济学的基本方法、手段、工具来研究旅游经济活动产业中经济关系、经济现象、经济规律及其关系的应用型基础性学科。因此,旅游经济学与现代经济学及其他经济学又具有不同的特点。在旅游管理专业中教学本课程,培养学生尝试以旅游产品的供给和需求的经济关系,以这个出发点来辨识旅游经济产业活动的基本经济现象与经济规律及与其他经济活动的内联系与区别,可以在专业的学习中培养经济思维、经济学分析方法,也可以在他们的社会实践与工作中,结合旅游者消费行为和消费结构,在宏观与微观上把握旅游经济政策以及旅游业在国民经济活动中的作用、特点、地位与发展趋势。

2.1.1工具性

旅游经济学学科的工具性特征体现在研究主体上所分析的专门研究旅游经济产业活动中的各种共性和个性的经济性现象及矛盾,从而从理论上揭示出旅游经济在国民经济运行中的各种规律特点,及其作用发挥的基本要素、结构、功能、范畴和表征形式,为旅游经济产业发展提供理论依据与政策建议。因此,旅游经济学在学理研究上与教研工作中体现出了较强的应用性与工具性,属于具有产业特质的应用经济学的范畴,该学科的特点与我们应用型本科院校的教学要求相一致,是我们应用性本科旅游管理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之一,重要性不言而喻。基于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建设目标、培养定位的需要,在学科的教学与研究活动需要侧重于培养学生理论模型运用能力、范式构建能力与实践能力,在教学过程中,特别是教师的课堂教学环节须针对工具性特征来精心设计教学内容与教学手段,譬如:通过布置旅游经济专题思考来让学生进行实践的调查研究,培养学生运用理论模式的能力、并且在调查分析中学会思考旅游经济活动中的实际问题;通过专题性调查研究,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和集体协作,让他们运用理论知识分析具体案例,提高他们运用理论、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素质,提高学科学习兴趣。

2.1.2综合性

现代旅游经济学是由诸如经济学、旅游学、地理学、管理学、生态学、历史学等学科的基础知识上综合、复合而成的一门边缘性交叉学科[3]。旅游经济学的交叉性与复合性特点体现出了其综合性的特征。教学与研究过程中,应用型本科的教学中要求对相关的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计量经济学、地理学等相关学科基础性理论有较好的掌握,并且能融会贯通,才能对培养对象的知识结构、知识背景有一个完整的把握,才能突出重点。旅游经济学作为一门完整的学科,有其自身的知识结构体系,在突出综合的同时,更要注重其与关联学科相区别的特质的把握,重点通过综合性的知识结构考察旅游产业活动在国民经济领域中的功能与作用,避免知识重叠与落入俗套,否则会造成知识重复,重点不突出,构架不清楚,边界很模糊等问题。

2.1.3理论性

旅游经济学是一门泛应用于旅游管理专业、酒店管理专业及其他相关专业的专业基础性学科,有很强的经济学理论性基础,但又不同于经济学、旅游学、管理学等的纯理论性学科,而是应用性、基础性、工具性、技能性与理论性的结合。旅游经济学运用经济学供需关系理论解释旅游经济活动;旅游经济学运用旅游学的旅游活动基本规律阐述产业的经济性;旅游经济学为旅游管理学提供了经济与社会活动的规律、效益,给予旅游管理以基本范畴和管理的内涵,因此,旅游经济学对旅游活动、旅游产业在经济领域中所发生的矛盾运动进行了科学认识。所以,旅游经济学的理论性在于要求教师在学用型本科院校教学过程中需熟练掌握旅游学、旅游管理学相关知识,并运用于旅游经济学的教学当中,让学生领略到旅游经济学知识的精髓,构建起旅游经济学的理论架座。

2.2应用型本科院校旅游经济学教研问题的认识

首先比较突出的问题是,教研活动中对旅游经济学的基本理论研究范畴认识上还存在着不到位的问题,因而导致教学上重点定位不准。一是关于旅游经济学的研究对象问题模糊不清。国内外旅游飞速发展同时带来了旅游经济运行中日益复杂的现象,旅游经济学的一些教材在应用型本科院校的教学中还处于莫衷一是的粗浅层面,缺乏对日益复杂的旅游现象的密切关注。面对这些亟待研究和解决的矛盾,作为新兴专门学科,无法真实、典型和时效吸收其他学科的研究成果,理论尚且停留在管理者围绕旅游经济理论或者实际的旅游经济问题的现实旅游经济活动的问题描述和解释上过于繁杂,缺失理论上的总体梳理。在过去学者及教学工作者的大量研究中,对于旅游经济产业的活动现象研究比较关注、停留在感性认识的总结、提炼上,而对于相关性的旅游活动中的生态现象、文化现象、历史现象、民俗现象等非经济现象与旅游经济相关协同性上,由于受研究与教学者综合能力的限制、或认识上的不足,缺乏关注,或是上升到理论层面进行规律性探索上的不够完整、系统。从旅游经济学的学科性质与学科特点来看,旅游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既包括旅游经济现象、同时包括非经济现象,本身具有多重性质,因为旅游活动本身是一门多学科交叉复合型边缘学科,诸多旅游经济受到非经济因素影响。表面上,一些非经济现象与经济没关系,但实际上,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譬如:旅游活动中的生活配套问题、文化休闲问题、文化认同问题、安全环境问题等等,具有社会性质的同时具有经济性质,是经济利益与社会利益之间的协同与博弈,社会性质的表面现象背后隐藏着的明显经济因素。其次是对旅游经济学学科研究对象主体问题的认识上,近年来关注的多是以旅游企业作为研究的主体来分析,缺失对研究主体的整体性认识,特别是对多主体的协同,还根本上无法从系统论的角度、整体把握,因此,对于研究主体的作用与功能如何发挥,并且各主体的协同与互补如何体现,研究结论非常模糊。旅游经济学作为旅游管理专业的核心专业基础课,掌握旅游经济学的相关原理与方法,对于旅游管理的人才培养中引导学生紧密联系国际旅游业发展演变动态、培养学生认知意义与他们将从事的实际工作有紧密联系。应用型本科旅游管理专业的旅游经济学教研工作一是通过定义旅游经济要素的概念,引申及实践案例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二是要对接国内外旅游经济理论研究的动态和国内外旅游业经济发展的实际,提出课程研究与改革的教学内容、教学模式与方法,为旅游产品的发展和设计奠定基础,从剖析相关理论与案例的角度来整体认识理解旅游产业[4]。但是,由于旅游经济学研究主体的偏颇,导致教学内容的应用性重点把握不,具体体现在理论研究基础薄弱、研究与现实脱节、灌输模式讲授忽视了学生的参与认知,忽视学生与教师的旅游经历或旅游感悟。参与式教学法的理论依据建构在弗洛姆心理期望理论基础上,释放接受对象的内在需求与外在需求的结合,打破了传统的旅游经济学教学以教师为主体,黑板、粉笔为道具的讲授方式。传统的教学方式强调知识传承与应试技巧,缺乏对象性求异与求新思维培养,缺乏接受主体的主动性思辨冲动和想象空间的引导与营造,向学生灌输教学内容,课堂教学气氛沉闷,教学方法陈旧和落后。外在性需要所瞄准外在激励,指向的目标或诱激物是当事者本身无法控制而被外界环境所激励,对于应用性强、工具性的旅游经济学更是致命伤,难以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内在激励是旅游经济学的重要学科特点,可以满足和激励其接受主体的动力本身[5]。

三、结论

分析得出,在经济全球化、信息化、知识大众化时代,应用型本科院校旅游经济学的教学与研究发展目新月异。因而,基于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培养视角对旅游经济学课程教改作出以下三方面结论并提出相应建议。

3.1把握教研理论范畴

对于课程理论定位上不能将旅游经济学定位为西方经济学、旅游学、旅游管理学、市场营销学等课程的简单相加[6]。在给合应用型本科培养目标、培养对象、教学主体的基础上,再结合地域性特点,构建学科理论体系特色课程研究内容。并且要结合旅游经济活动展示旅游经济的世界性动态、快速反馈旅游业发展的前沿信息、跟踪旅游产业经济发展热点。

3.2厘清教研主体定位

构建旅游经济学研究主体的多中心、多主体协作机制,将学者、专家、旅游参与者、旅游从业人员等多主体发挥各自作用、功能。构建教研过程式教师、培训对象、学习多主体参与式协作机制。为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旅游管理专业、酒店管理专业、区域规划专业建设谋求更广阔的发展空间。进一步提高专家、学者、教师、学生在理论上的探求的积极性,在学习上的主动性。

3.3不断革新教研范式

教师课堂授课时应主动去发现、去探索旅游经济学的问题,达到理解理论知识与实践应用的目的结合,时刻注意吸引接受对象的注意力并挖掘潜力,并将课堂延伸到旅行社、酒店、旅游目的地、旅游实验室、旅游管理机构,激发求知欲望,喷发思维火花,增加旅游实践问题的解决能力。组织学生开展相关调研、实地考察、专题研讨,巩固课堂所学,构建学习从旅游经济学的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反复循环升华,为课程的教研革新奠定基础。

作者:刘红峰刘惠良单位:湖南科技大学管理学院

旅游经济学论文:经济学视角下政府旅游管理职能分析

摘要:在纯粹市场经济的作用下,旅游经济的发展难免会存在一些这样或者那样的问题,需要相应的政府职能部门对其进行有效的干预,可以说,政府在旅游管理方面所发挥的职能对旅游业发展来说具有非常明显的推动作用。而政府本身也并不,在行使相关旅游管理职能的过程中,仍旧还存在着不少局限性。本文以经济学为视角,对政府为何要行使旅游管理职能以及政府要如何进行旅游职能管理这两个问题作了具体详尽的分析,希望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政府相关职能部门旅游管理职能的有效行使。

关键词:经济学视角;政府;旅游管理职能

在旅游发展的过程中,政府到底应当扮演一个怎样的角色,这在当前来看,仍旧是一个令人十分困惑的问题。相关实践表明,不少地方政府在旅游管理的过程中,依旧还存在着“错位”或者“越位”行使职权的现象,这也引发了很多争议,虽然引发这些争议的原因肯定是多方面的,但是政府管理职能邢世得是否得当必定是其中最必不可少的关键因素之一。

一、从经济学角度看政府为何要行使旅游管理职能

(一)旅游市场中的信息不对称

所谓的信息不对称,其实是指信息的结构不对称,即交易双方中的一方掌握了另一方所没有的、但却对其有着重要利益影响的信息。在这样一种信息不对称的条件下,市场的价格机制在竞争前提下所具备的效率性就会被大大降低,甚至会被失去,进而影响交易双方“双赢”交易的促成。在旅游这一市场上,旅游产品可以说是一种非常特殊的服务,几乎是不可能用一种非常纯粹的客观标准来对其进行测度和加以表现的。对旅游者而言,其在事前所能够获得具有较高服务质量的信息相对来说是比较少的,大多是根据根据口碑或者企业的宣传来决定其所要支付的价格的,旅游者在现场的消费特质才是影响其所获得的服务质量的最重要因素,其对支付价格所造成的影响并不大。如此一来,那些质量非常好的企业在这样的市场中基本是不具备较大优势的,大多企业到后来可能够会选择降低相应的质量标准,或者是退出这一市场。正是因为这种事前的不对称信息,才导致了旅游这一市场中的“逆向选择”现象越来越严重,旅行社用尽各种各样的手段与方法来欺诈游客的事件更是层出不清,严重破坏了旅游市场的秩序,极不利于旅游经济的健康发展。

(二)旅游业在发展过程中的合成谬误

在经济学研究当中,合成谬误是一种极为常见的认识性错误,即认为对某一个体中适用的情形,在整个群体当中也是同样适用的。而事实是,在特定条件下,某些对个体来说是理性决策的行为,对群体来说,也有可能是非理性决策的行为。在旅游业中,这种现象是极为常见的。一方面,旅游企业在价格上存在的合成谬误。某些个别的旅游企业为了增加收益,就刻意地压低价格,这时候在该企业的认知里,是希望其他企业保持原来的价格的。那么,对这个企业来说,这一降价增收的决策可以说是理性的。但是,当所有同质企业都通过降低价格来增加收益时,对这些单个的企业来说,不仅没有任何益处,还会使得自己的境地变得更加尴尬。且这种由企业间任性竞争导致的不良后果,通过企业自身的力量,是根本无法解决的,这就要求政府对其进行协调和调控。另一方面,在旅游投资上,也存在着合成谬误现象。当某一个旅游项目在获得成功之后,很多其他的旅游企业便会进行模仿,由于对旅游市场供需状况的把握不足,大多是通过对适用性的预期来对后来的收益进行推断,这种盲目性决策使得市场上出现了大量的相似性产品,市场的供需状况由此而发生了相反的变化,企业在这个时候就极其容易面临失败的威胁了。

二、经济学视角下政府旅游管理职能的实施策略

(一)明确政府旅游管理职能的内容

在当前这样的环境中,作为政府,在行使相应的旅游管理职能过程中,应当要有弹性,对那些能够通过市场机制解决的问题,就要尽可能地避免进行直接的干预。当市场出现不完备地方,或者处于失衡险境时,才进行有效的介入。在世界旅游组织的研究报告中,曾指出,政府在旅游业发展过程中,至少应当履行如下四种职能:立法职能、规划职能、协调职能和投资职能。与此同时,还要完成如下五个基本目标:为居民出行提供服务、满足居民度假和闲暇的权利、从事旅游文化开发与研究、推动旅游业在各个领域中的开发和建设、保护自然并协调环境的共生。对不同的国家与地区来说,旅游发展的层次是不同的,所以政府所应该采取的政策与措施等也应该是有差异的,具体职能的行使也是有差异的。通常情况下,宏观调控、组织协调、政策法规、营销规划、公共服务以及信息管理等都是其应当要行使的基本职能。

(二)正确处理政府和市场的关系

针对中国的旅游业发展到底应该由政府计划主导,还是由旅游市场本身这只看不见的手来主导,一直以来都存在着较大的争议。就前者政府主导型的发展战略而言,就是指根据旅游业的自身发展特点,将市场为主,对资源进行配置,由此而使政府主导作用得到较大限度的发挥,以为旅游业争取更大的发展空间。就后者市场主导型发展战略而言,目前关于这方面的提法其实并不多,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也是多方面的,比如,我国当前的旅游市场机制不够健全、人们更加倾向于接受政府相关职能部门的指导等,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市场主导作用的发挥。由此可见,想要从文字上来对其加以区分,还是有一定难度的。从具体实践也可以看出,政府和市场的分工应该是明确的,作为政府,应当尽可能地做好自己的“守夜人”角色,以促进市场作用的有效发挥。

结束语:

从经济学的角度看,旅游市场中的信息不对称以及旅游业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合成谬误要求政府必须要加强旅游职能管理。并且,旅游经济要想得到健康发展,就必须要能够找到政府职能行使和旅游市场作用的平衡点,在二者的共同作用下,才有可能更加有效地促进旅游经济的发展。

旅游经济学论文:新闻播报法在旅游经济学的实践

摘要:新闻所具有的真实性、时效性、性、简明性等特点,是青年人获取信息了解业态最简便且直接的方式。了解旅游新闻则是旅游专业学生打开旅游行业最便利的窗口。本文结合《旅游经济学》的课程内容和课程特点,在应用型本科转型的视角下提出新闻播报的教学方法,该方法有助于学生了解近期的旅游时事,还可以提高学生对新闻的理解、归纳、整合能力,以及与用专业知识的角度来解释旅游现象。因此推广本方法。

【关键词】新闻播报;旅游经济学;教学方法

1引言

基于地方高校向应用型转变,培养技能强,素质高,知识牢的学生是各大转型高校的建设目标。在此背景下,旅游管理专业要求培养的学生毕业后是能够为社会一线服务的应用型旅游人才。因此在转型中,旅游专业课不断增加实训、实习的环节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而像《旅游经济学》这样理论性较强的专业基础课也要试图改变和调整,虽然没有实践环节,但我们可以在课堂的教学中做出改变。本文在高校转型的视角下提出了新闻播报的教学方法,该方法可以让学生了解近期的旅游时事,还可以提高学生对新闻的理解、归纳、整合、团队合作等能力,以及用专业知识的角度来解释旅游现象。让学生参与课堂,由被动变主动的学习方式,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

2旅游新闻播报在《旅游经济学》课程中的实践方法

《旅游经济学》是各大高等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开设的一门专业基础课。是旅游管理专业的核心课程,同时也是必修课。课程主要培养学生用经济学的理论和视角来解释旅游活动中产生的经济现象、经济规律。该门课一直采用的是传统的教学方法,课堂上主要以教师讲授为主。教师单向的传授知识,缺少双向的沟通互动。学生缺少在分析问题、创新思维、团队合作等方面的培养。形成学生理论与实际的脱节,只能应试,不能应事。因此,笔者根据课程的特点和自身的教学经验,提出了“新闻播报”的教学方法,以寻求《旅游经济学》课程的教学突破。旅游新闻播报法是让学生利用每次课的前8-10分钟(含点评时间)以团队为单位,把自制的PPT格式的旅游新闻进行演示播报。然后由老师针对新闻和旅游的相关知识做出分析和展开,用专业知识来解释新闻现象。新闻从搜集、制作、播报都是这个团队每个组员共同努力的结晶。每个人都有分工且分工明确。下面介绍该方法在课堂中引入的具体操作方法。1.1组建团队团队形成的目的在于一是培养大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合作意识。二是让学生认识到个人的能力是有限的,而团队齐心协作的力量却是无穷大的。团队的数量根据班级的人数和教学的周数来决定。但团队的队员数量根据实践经验一般为4-6人为。因为人数太少任务完成会有困难,人数太多有的成员会分不到任务或者直接坐顺风车,得不到锻炼。团队的组建学生可以是自由组合,也可以是按照学号自然排列。1.2内容选择团队学生可以通过网络新闻、各大报纸、旅游卫视以及国外新闻等渠道去关注并搜集近一周内的旅游业的动态、近期的旅游热点、新闻要事等有关的信息。并经过团队整理探讨选择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新闻编辑制做成PPT格式的新闻。2.3课堂播报每次上课的前8-10分钟团队都会选出一名队员到课堂上进行演示播报。在演示过程中,新闻内容会用具有说服力且直观形象的一些图、数字、表、动画等元素来表现。在播报过程中要求学生声音洪亮、语速适中,尽量脱稿,不可照稿读。可以加入对新闻的看法和理解。2.4教师点评学生播报后,由老师引导学生对新闻做出分析和探讨,把与新闻有关的知识面联系实际展开。帮助学生用专业知识来解释旅游现象和经济现象。

3旅游新闻播报在《旅游经济学》课程中的实践意义

旅游管理专业是个实践性很强的行业,所以这种方法可以让学生每天都关注旅游新闻,了解行业动态,增强学生的职业性和实践性。在此过程中学生也可以得到多方面的锻炼和提高。

3.1激发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

《旅游经济学》是一门专业基础课,也是旅游管理专业的核心课。课程内容理论性强,学习起来比较枯燥,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通过该方法的实践,学生的学习由被动接受知识变成主动搜索知识,由以前的教师主导型课堂变成了学生主导,教师引导。由以前课堂的教师全堂讲到现在的对分课堂,学生更加主动积极的去学习。

3.2提高了学生的专业认知和专业能力

学生通过新闻关注行业热点和前沿话题,了解旅游业的发展现状,不仅可以提高学习兴趣,还可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创新思维的能力以及对未来行业的把控能力。学生可以及时的对行业前沿知识进行了解和掌握,对旅游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有自己独到的看法和见解。这点是旅游专业学生所应该具备的专业能力。同时这种查阅、编辑、制作、播报的过程也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这也是互联网背景下现代大学生所必备的能力。

3.3加强了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

以团队的形式完成任务,是要让学生明白一个人的力量和团队的能量是1+1>2这样的概念。的新闻播报是要团队的每个人都要参与共同完成的。最终的PPT和WORD电子版的文档是要上交和留档的。团队的成绩决定每个人的平时成绩,这样成员之间就要加强协作,相互监督、相互促进。收集、整合、编辑、制作、播报等环节都是要相互交流和探讨的,在此过程中同学之间的讨论是很容易产生智慧的火花、头脑的风暴和知识的碰撞。会不同角度和不同层面的对问题进行分析和思考。同学之间也因此会加深友谊,增强合作,建立良好的团队关系和团队意识。

3.4激发了教师的教学热情和学习热情

教师以前在讲授这种理论性较强的课程,也很无奈和乏味。空讲理论学生不感兴趣,老师还很累。学生上课睡觉、看手机、玩游戏、发呆的现象很常见,授课教师的讲课热情也受到影响。实践了这个方法后学生在主导教师讲的内容,他们精彩的观点也会震撼到教师,激发教师的讲课热情。一些行业的热点问题教师也会在课前查阅很多资料来寻找不同的见解和视角,也激发了教师的学习热情。

旅游经济学论文:地方旅游业经济学分析

摘要:论述了目前宝鸡市旅游业发展的现状,运用SWOT分析法,分析了宝鸡市旅游业发展的优势、劣势、机遇以及威胁,针对宝鸡市旅游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宝鸡市旅游业发展的对策。

关键词:旅游资源;旅游业;SWOT分析法;宝鸡市

1宝鸡市旅游业的发展现状

1.1宝鸡市第三产业的发展现状

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可由产业结构来反映。近年来,宝鸡市第三产业总量在逐步增加,服务业对社会经济的拉动效应逐步显现。但是,宝鸡市第三产业的增速呈下降趋势,这说明发展第三产业,尤其是发展在第三产业中占有明显优势的旅游业,对宝鸡市的经济社会发展尤为重要。表1为宝鸡市2009—2013年生产总值及三次产业变化表。

1.2宝鸡市的旅游景点及其相关设施

目前,宝鸡市有各类旅游景区(点)48个,其中自然景区有21个,人文景区有27个。全市共有A级旅游景区(点)26个,其中,1A级旅游景区1个,2A级旅游景区7个,3A级旅游景区13个,4A级旅游景区5个。宝鸡市有国内旅行社43家,星级宾馆36家,全国工、农业示范点5个。法门寺文化景区荣获“中国传统建筑文化旅游目的地”称号,太白县黄柏塬水利风景区被命名为部级水利风景区。2012年宝鸡市荣登“中国旅游百强城市排行榜”第69位,相比2011年名次有所前进.

1.3宝鸡市旅游业发展情况

近几年,宝鸡市旅游业已成为具发展潜力的优势产业之一,表现出良好的增长态势。从2009年到2012年国内外游客人数、境外游客人数以及旅游综合收入中可以明显地看出其均呈现逐年增长的趋势,但与发展较好的西安市相比仍然有一定的差距。表2为2009—2012年宝鸡市旅游情况变动表。

2宝鸡市旅游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2.1旅游业创意缺失和产业化发展滞后

首先,旅游创意在整个产业中有很重要的作用,好的创意可以让原有的旅游资源得到更好的利用,发挥更大的效用。而这些创意都是附加于旅游资源之上的,对宝鸡市而言,旅游资源得天独厚,唯独缺少的是创意,这主要表现在旅游形象设计、旅游商品开发、旅游设施建设等方面。其次是旅游业商业化、产业化发展滞后。整个城市的旅游功能还不够完善,发展水平还不高,无论是从旅游线路、旅游车辆管理还是旅游卫生设施方面都不够专业化、新型化,城市现代化景观及地标性建筑也比较少,旅游业对经济的带动作用也比较低。

2.2旅游资金投入不足且基础设施有待完善

宝鸡市有不少具有开发价值的旅游资源,如岐山周公庙、五丈原、凤翔东湖、市区天文台等,这些旅游资源在国内外有很高的影响力,但因资金投入不足,开发程度有限,影响了其发展速度和竞争力。就拿开发良好的A级景区来说,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尚不完善,而那些刚起步的景区基础设施状况则更差。同时,宝鸡的现代旅游六要素(吃、住、行、游、购、娱)发展不平衡,酒店、餐饮、娱乐、观赏和休闲设施档次较低,对游客吸引力不够,最终游客在宝鸡逗留的时间大多只有1天,所以消费自然也就非常有限。

2.3现代化旅游要素挖掘不足

首先,提到宝鸡这个名词,大家的及时印象都是历史和厚重古老的感觉,这及时印象是影响人们是否选择宝鸡市旅游景点进行观光的重要因素。而这种厚重古老的感觉也一直在影响着我们对旅游资源开发的思路和模式,造成宝鸡市旅游产品单一,缺乏符合现代人旅游心理需求的产品。其次,大多数景点的运营思路仍然停留在管理层次和观光时代,缺乏对旅游业具有独特见解的现代化人才。

3宝鸡市旅游业发展的经济学分析

3.1宝鸡市旅游业的SWOT分析

SWOT分析代表分析一个集团的优势、劣势、机遇、威胁4个要素。优势和劣势是内部要素,机遇和威胁是外部要素。宝鸡市旅游业的SWOT分析(见表3)如下。3.1.1宝鸡市发展旅游业的优势及时,宝鸡市的旅游资源优势。宝鸡自然风景秀美、独特,有天台山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太白山国家森林公园、嘉陵江源头景区、西镇吴山森林公园、关山草原等自然景观。宝鸡不仅自然风景资源丰富,而且人文、历史景观也很丰富。法门寺、周公庙、秦公大墓、五丈原诸葛亮庙、姜子牙钓鱼台、周原遗址、北首领遗址、炎帝祠、炎帝陵、九成宫醴泉铭碑、青铜器博物馆、凤翔东湖、龙门洞等历史遗迹和名胜,具有极高的观赏和研究价值。此外,宝鸡市饮食文化历史悠久,各种小吃数不胜数,如宝鸡岐山擀面皮、陇县的马蹄酥、凤翔东湖的豆花泡馍等都让人尽享北方面食的美味。以酸辣口味闻名的岐山面馆,作为西府面食特色的代表已开始由省内走向省外。宝鸡市民俗风情独具特色,热闹非凡的庙会、民间手工艺品(如宝鸡凤翔泥塑、草编、彩绘、罩金漆器等)吸引了四面八方的游客。第二,宝鸡市的地理区位优势。宝鸡市位于中国版图的几何中心,具有联南通北、承东启西的地理位置优势,南联成都,北达银川,东接西安,西去兰州。陇海、宝中、宝成铁路在此交汇,南北纵深与各大铁路网相联,宝平和西宝等高速公路、310国道以及110条支线公路网,四通八达,纵横交错,可进入性强,为宝鸡的旅游发展构筑了便利的交通条件。第三,宝鸡市旅游业对其他产业的带动作用。旅游业是一项关联度高、综合性强的产业,在增加社会就业岗位、推动城市化进程、提高城市知名度、增加国民收入等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宝鸡市旅游业对经济的带动作用主要表现在4个方面:一是旅游业的综合收入大幅增长。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必然会有更多的消费花在旅游上,从而带动旅游综合收入的增长。2012年到宝鸡旅游的国内外游客达2750万人次,比2011年增长31.0%;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76亿元,增长33.0%。二是旅游业对消费的促进作用日益明显。人们要出行,必然要花钱,不论是交通费用还是吃住游玩,各种消费品的消耗会增大,对消费有促进作用。2012年宝鸡市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09.93亿元,比2010年增长15.6%。三是旅游业对固定资产投资具有拉动作用。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出游的人数不断增多,对旅游消费品的需求不断增加,从而促进了固定资产的投资,因而旅游业对固定资产投资有拉动作用。2012年宝鸡市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311.69亿元,比2011年增长30.1%。四是旅游业可以促进就业再就业。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壮大,所需的从业人员也必然增加,从而可以促进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除此之外,旅游业的发展还能改善城市形象,提升城市品位,扩大宝鸡市的知名度。3.1.2宝鸡市发展旅游业的劣势及时,旅游景点的劣势。宝鸡市的旅游景观与周边省市的旅游景观替代性较强,竞争激烈。单是从陕西省内看就可以发现,宝鸡市旅游项目与华山、陕西省历史博物馆、乾陵、大唐芙蓉园等一系列旅游景点替代性很强,而且宝鸡市的各个景点与其相比竞争力更弱,规模更小,知名度也更低。若是从游客角度出发,大家肯定愿意选择更具知名度的景点去参观。同时,西安市的旅游业专业化、产业化程度更高,交通设施等方面也更为便捷,给游客带来的享受感也更强。因此,从这一点上来看,宝鸡市的旅游景点又是缺乏竞争力的。第二,从客观上看,宝鸡市的旅游产业还有其他诸多缺点:发展起步较晚;旅游设施建设不够完善;旅游业对相关产业的带动作用有限,相关产业发展比较滞后;旅游产品单一且档次较低等。3.1.3宝鸡市发展旅游业的机遇及时,全球旅游业的地域热点呈现出由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移的特点,我国的西部地区也成为旅游热点地区。第二,西部大开发的发展机遇。党中央关于西部大开发的战略决策为宝鸡市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如国家颁布的《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更为宝鸡市旅游业带来了千载难逢的机遇。第三,产业结构调整的机遇。国务院关于国有林区禁伐的政策,陕西省调整产业结构,加快发展第三产业的政策,将有助于宝鸡市利用调整林区产业结构,加快发展森林生态旅游项目。3.1.4宝鸡市发展旅游业的威胁虽然世界及国家给西部乃至陕西的旅游业发展带来了很大的机遇,但是有机遇就有挑战。任何一项政策都不是单单只影响一个地区的,它是具有连带作用的。对于宝鸡市来说是机遇,那对于其他各个地市来说也是机遇,若是对各个主体来说都是机遇,那它对于各个主体来说也是威胁。宝鸡市可以利用这个机遇,咸阳市和西安市也是,所以能否充分利用这些机遇才是关键,因此,这也是对宝鸡市旅游业的一项挑战和威胁。3.1.5宝鸡市旅游业发展特点综述显然,宝鸡市具有明显的旅游业发展优势,但目前存在诸如:旅游投入和发展资金不足,基础设施急待完善;旅游产品缺乏吸引力,旅游资源开发规模需要扩大;景区旅游产品单一,旅游项目替代性严重;以及旅游人才相对匮乏等问题急需解决。宝鸡市文化旅游产业的结构模式主要是以旅游景区、宾馆饭店为主,其他要素为辅。问题是其以观光旅游为主却并没有真正形成观光、度假、休闲、购物、商务、会议、美食、文化、健身等多种服务相结合的多功能、高层次综合旅游产业链,整个产业链中缺乏体验性、互动性、参与性的旅游产品,缺乏文化与山水、游玩与消费的整体开发理念。大部分景区没有组织过大型的促销活动,仍停留在“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的状态。

3.2宝鸡市旅游业的战略分析

3.2.1宝鸡市旅游业发展中存在问题的原因宝鸡市旅游业发展存在着旅游基础设施比较薄弱,规模化、产业化、市场化程度不高的问题,而出现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有:及时,产业观念问题。宝鸡市旅游资源丰富,但发展旅游产业的意识还没有真正树立起来。人们的意识在各自的头脑中是根深蒂固的,这种意识也不是一下就能建立起来或者改变的。宝鸡市旅游业的发展需要人们在观念上树立发展旅游产业的意识。第二,旅游市场秩序问题。旅游企业的经营成本高、效益低,而旅游投资环境仍然不够宽松,再加上之前对旅游也没有相当的重视,招商引资不到位,导致旅游业发展后劲不足。第三,旅游资源替代性强,竞争力较弱。宝鸡市的旅游资源与西安以及咸阳的旅游资源替代性强,然而城市旅游品牌及定位又不及西安,旅游景点的知名度比较低,旅游的内容也比较单一,这就导致宝鸡旅游业远不及西安发展的好。第四,发展资金问题。宝鸡不缺乏有开发价值的旅游资源,但由于发展资金不足,开发程度和发展速度受到了制约,不能做到很好的开发利用,没有发挥出旅游资源的优势。3.2.2宝鸡市旅游业的战略分析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整体上宝鸡市旅游业的发展缓慢主要是没有做到扬长避短,而如何做到发挥优势、避免劣势,这需要相关部门发挥领导作用,统筹兼顾,制定出合理的相关政策来发展本地旅游业。宝鸡市旅游资源丰富,但缺乏整体挖掘与策划包装,如果各个县区或部门各自为政,很难对其做到整体的统筹规划以及合理开发。宝鸡市应对全市的旅游资源做一个高层次的整体规划,高标准的设计方案,然后再分配到各个部门,分阶段实施,这样就好比多个线程一起针对一个目标进行努力,实现主线程的完成,各个线程不仅各司其职而且还井井有条。因此,实现对宝鸡市旅游业建设的统一领导、统一规划、统一建设很有必要。

4宝鸡市旅游业发展的对策

通过以上分析可知,宝鸡市旅游业的发展当前应该充分发挥本地的优势,同时抓住当前的机遇去发展。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及时,宝鸡市应该利用多种宣传手段,打造宝鸡新形象。一个城市给人的及时感觉尤为重要,旅游宣传应该注意针对不同的目标群体运用不同的促销方式,但我们并不是说要摈弃自身资源优势的宣传,而是要更多地融入一些现代化元素。另外,宝鸡市应充分发挥其文化资源和民俗文化资源的吸引力,使得宝鸡市成为一部分游客的之地。第二,对于旅游设施建设不完善的问题,我们需要多渠道、多形式地招商引资,从而克服旅游资源开发投入不足等问题。首先,宝鸡市各级政府要加大对旅游业的支持力度,积极运用新思路吸引更多的社会资金投入旅游业,从而改善旅游基础设施状况。第三,开发创意旅游,积极发展旅游新业态。针对以往的旅游产品单一,我们可以融入一些有创意的新点子,如在传统的餐饮服务和零售业基础上,通过招商引资建设一批高端酒店、运动场馆和特色风情街区等,并在一些特殊节日举办大型活动以吸引游客。第四,加强旅游管理,引进相关方面的人才。宝鸡市旅游业发展需要一批有创新头脑的人才,相关部门不应忽视这一点,应积极吸收一批对旅游业有热情的相关人士加入其中,对其进行统一培训,提高其专业素质。高素质的旅游管理人才必将推动整个旅游产业的健康快速发展。

作者:薛晓达 张苗 单位:山西财经大学

旅游经济学论文:生态旅游发展的经济学构思

(一)充分发挥生态旅游经济行为主体的生产者属性

生态旅游经济行为主体是生态旅游经济关系的所有参与者,在一般社会生产关系中,他们既是生产者又是消费者。但是在生态旅游经济关系中,他们不自觉的更多地以消费者的身份自居。事实上在生态旅游经济关系中,他们同样是生产者和消费者的统一,不仅消费自然,向自然索取,同时也在进行能动的生产,这种生产不仅意味着发展旅游经济、增加物质财富,更意味着作为旅游经济活动的组织者,可以能动的建设自然,管理和调控人和自然的关系。比如通过科技的发展来改善自然,拯救濒危资源;通过教育的进步来教育人类,提高环保意识;通过制度的创新来改进管理、科学决策;通过法制的健全来规范、引导生态旅游经济行为,使之沿着健康的方向发展。只有充分认识到生态旅游经济行为主体作为生产者和消费者的双重身份,充分发挥能动的建设者作用,主动尊重自然、爱护自然,才能建立起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的关系,实现生态旅游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实现人与自然的共同进化。

(二)充分发挥旅游地居民的能动作用

有别于传统旅游开发的是,生态旅游开发应当充分强调当地居民在环境、资源保护中的主力作用。传统的旅游开发往往强调旅游者对环境的爱护,重视旅游对当地经济增长的贡献,忽视对当地居民直接经济利益的影响。事实上当地居民应当是保护旅游景区最为重要的力量,他们居于旅游环境中,对环境保护的动力不仅来自于居民自身对生活环境的美学追求,更多的来源于因所居地独特的环境和资源优势而带来的直接经济收益,这也意味着资源和环境的破坏,他们也将是最直接的受损者。因此即便多数居民未必有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但是对于所居环境和资源却有着朴素而直观的保护意识。因此在生态旅游开发中,应当充分利用当地居民的这种环保意识,并将这种直观意识转化为更为积极主动的意识,根植于他们的内心并加以传承,这样会使他们成为环境保护最直接而有效的力量。

(三)充分发挥政府“看得见的手”的作用

如果单纯运用市场机制这只“看不见的手”,不可避免会出现市场失灵的现象。这也是政府应当介入当地生态旅游经济开发的直接依据。政府应当充分发挥“看得见的手”的作用,对生态旅游市场进行适度干预,为实现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比如政府可以在经济效益的考核评价机制上尝试进行改革,以此引导当地生态旅游的健康开发。如改变传统的投入—产出的效益评价机制,重新构建一套对生态旅游资源和环境价值可以进行定量评估的体系,将旅游项目开发可能带来的环境损益作为核心指标纳入该评价机制,并且严格推行,这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就减少“急功近利”的旅游开发。再比如采取绿色GDP的核算体系,将反映经济活动的负面效应,比如对环境和资源的破坏纳入核算体系,从现行GDP中予以扣除。尤其对于依赖生态旅游资源比较明显的地区,中央政府对地方政府的成绩考核可以考虑采取这一指标,这也是对地方政府可能存在的“急功近利”的经济开发的一种良性的、可持续发展的引导。

(四)充分发挥资源共享优势并实现

区域旅游竞合旅游经济的开发必须考虑旅游基础设施承载力和旅游服务设施承载力,它是旅游者能够顺利实现旅游目的的基本条件。因此旅游开发过程中,需要考虑在满足旅游地居民物质、文化生活需要的同时,如何较大限度地满足旅游者的需要。同样为提高生态旅游地的可进入性,生态旅游开发也要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建设。关键是要尽量降低开发和保护的矛盾,一方面是做到合理的开发以及后期良好的经营管理,这样会在一定程度上延长旅游资源的生命周期,这对旅游资源来说也是一种保护。另一方面如果能够在保障旅游地居民和旅游者需求的前提下,尽量减少旅游地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的建设,无疑是更有益的。比如可以规划区域的旅游竞合,从相对更大的生态系统空间范围去合理规划和共同发展生态旅游,整合旅游资源,充分利用已有的旅游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减少生态旅游开发地内的旅游设施开发,发挥区域生态旅游资源的整体优势,将开发可能对环境造成的破坏控制在最小范围内。区域旅游竞合是区域旅游发展的挑选之路,对于生态旅游来说,更需从区域范围内加强合作,才能更好地保持区域生态环境的系统性与平衡性,从而真正促进生态旅游的持续发展。因此在生态旅游经济发展中应当坚持遵循生态规律、尊重客观经济规律,最终达到经济、社会、环境的协调发展,这也是生态旅游经济开发的必然趋势。

作者:姚晓燕 副教授 单位:泰州职业技术学院

旅游经济学论文:经济学对民俗旅游文化的分析

摘要:

本文首先提出一个对民俗文化客观真实性程度的一种量化评价方法,这种量化方法借鉴了经济学中环比的概念。有了评价客观真实性的方法后,在众多连续的时间点上运用相同的评价方法对客观真实性进行评价,得到一条客观真实性变化的曲线。在得到曲线的基础上,研究客观真实性在这个时间段变化的主要的原因,也就是哪些主要的刺激因子会真正对客观真实性产生重大的影响。笔者在以往的一些相关研究基础上还提出了一个对于主要刺激因子的分类。根据以上整个过程,得到一个对于客观真实性变化原因的比较客观的结论。

关键词:

客观真实性变化旅游管理

1前言

国内对于客观真实性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理论层面的探讨,而缺乏对于实际应用的研究。在国内,对于本真性研究较为重要的成果,主要有以下方面。王宁将本真性概念发展的各个阶段划分为:客观主义的本真性、建构主义的本真性和后现代的本真性,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存在主义的本真性[1]。李旭东、张金岭研究认为,客观真实性这一概念在旅游研究中主要经历了4次转变:客观主义的客观真实性——建构主义的客观真实性——后现代主义的/超真实——存在主义的本真性[2]。本文从客观真实的角度,对民俗文化的客观真实性进行研究,提出对于客观真实性在实际应用中的一些理论和方法。

2真实性的量化评价方法

为了提出一个对民俗文化客观真实性程度提出一种量化的评价方法,这种量化的方法同时借鉴了经济学中环比的概念。根据喻学才的文化的分层系统,将民俗文化分为四个主要的层级:物质层、制度层、行为层和心理层。本文在实际的运用过程中将制度层和行为层合为一个层次,统计不同文化层次中的主要符号和代表的意义,并选取某一个开始的时间点,作为该地的文化客观真实性的时间点或者叫做原点,然后在其他各点的文化符号的意义与原点进行比较,从而确定各点的文化客观真实性。这种客观真实性量化的方法借鉴了经济学中环比的概念。之所以采用这种方法是因为文化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并没有一个固定的状态,科恩就曾说本真性文化本来就不是静止的、固定的。王宁也曾说,并不存在而静态的本原真实或原版真实,因为人们都是社会的过客,文化永远处在过程之中[3]。即便没有旅游方面的刺激他也同样处于一个不断变化的过程。采用环比的评价方法在于强调变化过程。然后通过文化的层次性,即采用三个层次作为一级指标和以各个文化中的符号作为二级指标,从而通过层次分析法(AHP)得到指标体系,并得到各个指标体系的重要性程度,即因子得分。得到表1中的各个因子得分后从而得到了民俗文化客观真实性的核心因子的各个因子得分,再评价其他时间的客观真实性,主要通过专家意见法,比较各个符号或者内涵的意义的变化程度。从而得出其他的某个时间点的客观真实性得分。

3文化客观真实性的变迁

有了评价客观真实性的方法后,在众多连续的时间点上运用相同的评价方法对于客观真实性进行评价,得到一条客观真实性变化的曲线。在得到曲线的基础上,研究客观真实性在这个时间段内变化的主要的原因,也就是哪些主要的刺激因子会真正对客观真实性产生重大的影响。文化是在时间中的文化,会受到许多外来的刺激,可以提出下图1即文化变迁图。假设图1表示某文化旅游目的地。图1以时间作为横轴,其中A点表示很久以前的过去的某个时间点,基本可以作为目前文化的起源点,O点指过去的某个时间点,这个时间点在旅游介入当地或者旅游对当地有重大影响之前,刺激m和刺激n泛指旅游介入该旅游目的地之前的对于当地文化本真性产生影响的因素或者事件,例如当地接入网络,或者当地修筑了道路,或者当地接受了一笔较大的工业投资等,这些因素有许多。但由于本文主要是对于文化旅游的本真性研究,所以对于旅游以外的刺激不做总结,但是在于实际研究中应该详实地记录下来。

刺激M和刺激N泛指旅游进入该地后对于该地的刺激。Swain(1989)指出,根据对客观真实性的评价和特性,可以从五个相关角度来评估(1)自发性还是商业性;(2)经济发展还是文化保护;(3)文化演变还是博物馆化;(4)民族自治还是国家规定;(5)大众旅游还是可持续发展[4]。而从这些评价中,我们也可以从侧面提出是哪些影响因素或者刺激因素对文化产生主要的影响或者有可能产生影响,提出刺激的主要类型可以总结为以下五类:(1)商业化行为。具体刺激行为中商业化的形式有很多种,在具体的研究某地的客观真实性过程中应该进行具体而详细的记录。对于商业化的规模、投资金额、经营形式都应该进行具体的记录。(2)保护行为。当地的居民还有国家都有可能做出许多保护当地文化的行为,例如,建筑博物馆或者对于当地的艺人进行补贴等行为或者政府出台一些规定等。但是,对于研究者而言,研究者应该抱着客观理性的态度,而不是出于保护的动机就一定会对文化的客观真实性产生好的影响。同理,商业化也不一定只会对于文化的客观真实性产生的负面的影响。(3)社区的参与。具体包括社区参与的方式,程度。(4)游客的行为。游客的进入不仅会对当地产生的文化产生影响,而且从丽江的旅游发展来看,旅游者还有可能会直接进入当地的旅游社区成为其中的一员,例如通过在当地投开客栈,购买酒店,或者进行其他的商业行为。(5)政府行为。是否是民族自治,是否鼓励社区参与,给社区参与提供各种政策条件。这些刺激都需要进行记录,目前主要讲刺激分为这几类。而这些类别的划分也不都是不相关,但基本的划分应该是可以的。而这些行为都应该进行记录。尤其是重大的刺激。对于什么是重大的刺激主要通过人们主观的判断,结合对于当地也有的稳定产生影响的大小进行判断。B点指旅游对当地开始产生较大影响的起始点,或者是重大的旅游行为的刺激的开始点,例如该文化旅游地被认定为国家文化遗产。C点指在B点之后的任意其他的一点。

得出一个可供参考的客观真实性评价指标体系后,可以在不同的时间点对于客观真实性进行评价从而得出一连串的客观真实性的点,连接这些点得到一条客观真实性曲线。即在上图1中增加一条本真性评价得分的竖坐标,并将该图的横坐标更加细化。对于实际的旅游研究,对多个时间点的客观真实性进行评价,实际上就形成了对于文化客观真实性的一个检测图(见图2)。对于许多的旅游地进行客观真实性的检测的横坐标应该以一定的年限间隔作为标准。认为时间间隔好是等距。而且,在一般的情况下,对于已经进行了旅游开发的地方,好每隔一年或者两年就评价一次。而旅游开发较少的地方也应该进行评价,这样可以给出一个很好的一般的情况下本真性变化的参考系,同时对于各种刺激应该进行详实的记录。

4结语

单一的一个时间点上的评价的结果意义不大,而应该形成一个以时间为横轴的客观真实性变化的曲线,并将主要的刺激标注在横轴上,从而试图得出客观真实性变化的主要刺激的影响。这样做实际上就是在做一个客观真实性监测的曲线,认为通过大量的文化旅游目的地的曲线,并观察总结其特点可以得出一些关于如何保护文化的基本措施,希望找到实现文化旅游地发展和旅游本真性保护的可供参考的方法。

旅游经济学论文:旅游市场“零负团费”经济学动因探讨

[摘要]随着旅游业的发展,旅游市场中的“零负团费”现象也愈演愈烈。“零负团费”现象已对海南旅游业的健康发展造成较为严重的影响,本文运用经济学中的供求理论、营销理论等相关原理,分析海南旅游市场中的“零负团费”现象的深层次经济动因,以及“零负团费”现象的相关影响和解决方法,旨在为解决“零负团费”问题提供智力支持。

[关键词]旅游市场;零负团费;经济学;海南

1“零负团费”现象

2015年“五一”小长假期间,云南女导游骂游客事件引发各界关注,旅游行业秩序再次成为人们热议的话题,“一元团费”游云南是引发这次事件的根源。近几年来,央视对海南旅游业的报道也不乏类似事件,三亚乃至海南的旅游业已成为我国旅游业的“反面典型”。追根求源,是该行业主要运营模式———零负团费。“零负团费”是旅游业中的一种经营模式。旅行社以成本价或低于成本的价格接团,通过游客购物回扣、自费景点提成等方式赚取利润。20世纪90年代,零负团费模式在泰国出现。21世纪初,该模式在海南出现,随后在云南及全国蔓延。2011年,国家旅游局明确整治零负团费经营行为。

2“零负团费”现象的经济学解释

2.1供求关系对旅游团费价格的影响

当前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决定旅游活动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并不是生活必需品。因此在当前条件下,旅游产品是一种具有较高弹性的商品。针对旅游活动的高弹性,旅游企业只需降低价格,就有更多的潜在消费者能投入到旅游活动中来。降价越多,意味着对于价格较为敏感的潜在消费者越愿意并且有能力进行旅游活动。在传统的中国营销观念中,有一种通过降价以求增加销量的促销方式,即“薄利多销”。企业通过降低成本、降低游客体验质量等方式,一方面满足了游客希望获得更大优惠的欲望,另一方面也解决了旅游企业增加产量的需求。

2.2低成本产品赢利渠道的开拓与发展

(1)利润转移,为旅行社赢利提供可能。在正常的旅游市场中,旅行社的主要利润来源于游客交纳的团费扣除成本。零负团费接待模式下,旅行社以成本价或低于成本价接团,企业正常的利润很难通过正当的经营方式获得,利用各种不正当手段获取利益,如强制购物、回扣等便成了行业的潜规则。如图1①所示。作为组团社而言,旅游客源地旅行社在接受消费者报名时,将团费按照比例作为运营收益自留。到达旅游目的地时,因为先期的亏损,旅行社会通过出售游客,收取“人头费”来弥补自身的损失。作为地接导游而言,如果想要出团,就必须花费一定的“人头费”来购买游客,以弥补“人头费”所造成的损失。导游在游客游览过程中,通过各种方式引导甚至逼迫游客购物,参加自费项目,从而获取游客消费所带来的回扣。这就是旅行社及导游的新型利润获取方式。(2)游客在低价格诱惑下的非理性行为。中国传统消费理念中,“物美价廉”作为一种理想的市场交易方式。经济学中,商品都有自身的价值,“物美”一般对应的是价高,“价廉”一般对应的是质差。旅游市场中,“物美价廉”这一理想情况同样很难实现。零负团因为极低的价格,极有吸引力的旅游环境给潜在消费者以“物美价廉”的错觉,诱惑消费者前来旅游。这样的营销理念充分利用了中国游客贪图便宜的心理,也为旅行社的客源数量增加提供了保障。

3“零负团费”对海南旅游业发展的影响

3.1来琼游客数量的暂时增加

从“零负团费”角度分析,价格下降所造成游客数量上升效果明显。但未来的旅游产品竞争会由价格竞争转变为质量竞争。部分游客因为“零负团费”所造成的旅游体验度的下降,导致游客对海南旅游产品评价不高,长此以往,终致海南旅游业因为游客口碑的下降而陷入窘境。

3.2海南旅游市场中同质低质产品泛滥

“逆向选择”下的游客决策使得海南旅游市场会因为旅游信息的不对称造成同质低质产品泛滥。这类低质的旅游产品看似满足了海南旅游产品的先天不足,其实没有从根本上解决海南旅游产品缺乏持续竞争力和收藏价值的特点。同时,由于低质产品造成的受众人群的影响,也会损害海南国际旅游岛的知名度及游客心中的旅游心理预期,最终沦为不入流的旅游目的地。

3.3成本转移、质量下降导致的游客满意度下降

“零负团费”现象作为一种旅游乱象,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来岛游客数量,但因为旅游过程中的各式消费活动,游客在游览体验上将不能得到满足。心理预期与实际情况的巨大反差也使得游客在游览过程中的心态得不到调整,过多的购物点会使游客产生严重的逆反心理,这种逆反心理在游览过程中的最直观表现就是与导游员产生冲突,处理不好,就会出现引文中出现的现象。其次,质量下降的旅游服务不能给游客良好的印象,在后续国际旅游岛的宣传方面会造成极大的负面影响。

3.4旅游市场价格竞争的恶性循环,以至于市场失灵

旅游市场的恶性价格竞争,不仅使旅游市场失灵,难以控制,还会导致旅游资源的过度消费。过度消费与廉价出售的最终结果就是资源的破坏以及难以估量的长远损失。但从长远上讲,市场的失灵,不仅影响相关部门的生存与发展,还会影响社会生活的其他方面。海南作为以第三产业为支柱的省级行政单位,旅游业的发展对岛内经济运营关系重大。这种影响在短期内很难得到改善,终究会反作用于海南岛整个经济运营,甚至拖垮整个经济活动。

4解决“零负团费”现象的相关对策

4.1充分贯彻相关法律法规的实施

法律法规建设相对于其他方面而言,应该是整治市场乱象的重要着力点。落后的监管方式和相关法规的贯彻实施是“零负团费”现象愈演愈烈的重要原因。通过相关部门的协同治理和法律法规的充分贯彻实施以及监管模式的改变来治理“零负团费”现象是最为有效且最现实的治理方式。

4.2构建合理的导游薪酬制度,保障导游的合法收入

导游作为与游客接触最多的群体,是当地旅游产业发展情况最直观的表现。现行导游薪酬制度中的种种不合理性严重影响并挫伤了导游工作的积极性。建立公开合理的导游薪酬、执业等保障和激励机制,建立以基本工资和导游服务费为主体,带团补贴为补充的导游人员薪酬制度,一方面帮助导游适当解决了生活的压力,使导游员更好地为游客服务;另一方面提供适当的物质保障,也从根本上遏制了“零负团费”现象的蔓延。旅行社雇用专职导游,还能为旅行社更好地传播海南文化和企业内部文化提供便利,也更容易规范海南旅游市场。

4.3创新旅游产品,拓宽旅游赢利渠道

海南岛相比其他旅游目的地而言,在旅游产品方面存在着缺乏文化内涵、产品单一等特点。创新旅游产品,通过开发海洋旅游、会展旅游、深挖海南本土民族文化作为新的出发点,是避免旅游产品竞争力低下的有效途径。

4.4建立畅通的信息沟通渠道

建立畅通的信息沟通渠道表现在两方面。首先,建立相关旅游行业价格联盟,便于行业内部价格信息沟通,避免出现“囚徒效应”。其次,完善旅游宣传渠道,便于旅游消费者更好地了解岛内旅游信息,避免出现“旧车效应”。

4.5增加人民收入是解决

“零负团费”现象的根本手段没有产能的岛内旅行社在竞争中处于下风,是造成“零负团费”旅游活动过程中最关键的环节。海南人均收入仍然与国家平均水平有相当的差距,导致岛内地接社缺乏产能。所以,千方百计增加岛内居民收入,使其共享旅游产业发展带来的优良成果,才是解决“零负团费”现象的根本手段。

4.6构建垂直分销渠道

旅游产品分销渠道主要就是旅游产品从地接社传递到组团社,再由组团社传递到游客的通道。实现分销渠道的优化,必须在旅游产品的生产和销售方面进行合理分工,否则每家旅行社都包揽所有的生产、销售任务,就失去了分销渠道建立的必要性,也使得各家旅行社的经营处于同一操作层次之上,无形中加大了零负团费问题产生的可能性。

5结论

2013年4月25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旅游法》正式颁布,其中三十五条规定旅行社不得以不合理的低价组织旅游活动,诱骗旅游者,并通过安排购物或者另行付费旅游项目获取回扣等不正当利益。这为打击“零负团费”现象提供了政策和法律支持,似乎“零负团费”现象走到了尽头。就本文所提观点分析,只要存在对价格低廉的旅游产品非常敏感的旅游消费者,又不能从根源上解决“零负团费”现象产生的动因,此类现象就很难根本制止。法律的规范和制度的革新相辅相成,规范旅游市场,畅通信息渠道,创新旅游产品,多样化的经营模式等。多管齐下,从各方面入手,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海南旅游市场中的“零负团费”问题,从而给海南省旅游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旅游经济学论文:旅游经济学教育研究论文

1存在的问题分析

1.1教材没有得到甄别

由于旅游管理专业早期还处于探索期,国内关于《旅游经济学》的教材为数不多,近年来一些研究人员开始思考旅游经济的核心问题,另辟蹊径,出现了一些新颖的教材。与《旅游经济学》相关的早期的一些教材由于处于探索阶段,在框架上往往受经济学的影响和限制,过多引入了西方经济学的内容,在说明旅游经济问题、建立旅游经济理论框架时,通常是从旅游经济的外显要素出发来研究旅游经济或者旅游产业的要素体系[1]。教学人员在为学生选择教材的过程中习惯于参照国内出版社的出版信息,而较少地结合教学对象的特殊性,即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原有的理论基础等因素。后续的教学人员则倾向于沿用前面教学人员的做法,因而在教材的选取方面也具有一定的相似性。该类现象在国内少数民族地区高校表现尤为突出。

1.2讲解与实践脱轨

多数教学人员在讲授《旅游经济学》的过程中重在引导学生分析教材中给出的相关案例,而对于相关理论对于其所在地区即本土的旅游产业、旅游企业、旅游社会问题的映射的思考则相对不足。应用是理论学习的一大境界,虽然《旅游经济学》这一课程的理论性较强,但是如何将理论学习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结合起来也是教学改革与创新的突破之处。此外,除了与本土旅游发展实践脱离以外,多数教学人员在讲授过程中也往往忽略了案例的推陈出新,不重视去涉猎一些国内外最近出现的旅游经济问题。

1.3师资队伍问题

旅游管理专业的师资队伍重视多学科交叉研究相结合。而目前多数高校的情况是旅游管理专业教师师资在跨文化研究方面,例如:在旅游法、旅游经济、旅游人类学方面比较薄弱,在旅游研究定量研究方面表现更为突出。一些学校在《旅游经济学》教学方面往往聘用经济学方面的教师来讲授。

1.4课程设置与培养目标脱节

从目前来看,国内旅游管理本科教育中已有了一定明确的专业细化。多数本科院校将旅游管理专业细分为酒店管理、旅游规划、外语导游、旅行社管理、会展管理等方向,学生也根据学校划分的学科方向在完成基础理论课的学习之后有所侧重。然而旅游经济方向往往只是在硕士研究生阶段才被明确划分出来。旅游管理具有“两条腿”,一是经济,一是文化,即旅游管理学科与经济始终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而国内大多数本科院校忽视了旅游管理专业的这一本质,往往在开设了《西方经济学》、《统计学》等基础理论课之后,追加一门《旅游经济学》来结合学科需求和特点将以上基础理论课深化和巩固,在此之后的几个学期中很少设立《旅游经济学》相关的经济分析方法、旅游经济案例分析、旅游经济调研方法等课程,导致学生学习了相关的课程之后,对旅游经济的认识还是停留在很肤浅的层次,对于一些简单的旅游经济问题的分析都不熟悉。

2教学改革路径分析

针对国内存在的不足,结合自身的教学和科研体会对旅游管理专业本科《旅游经济学》课程教学改革的路径进行以下探索:

2.1教材的选择要与时具进

学校和旅游管理学科要重视该门课程教学的重要性。《旅游经济学》要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就必须与时具进,逐步走出原有的教学模式,积极主动地把握旅游经济研究的正确方向,紧密联系旅游经济发展规律,从方法论上放弃传统的经济学体系与旅游学科体系,抓住旅游经济的本质和脉搏。教学人员在选择《旅游经济学》系列教材时,要结合学生的兴趣和理解水平;同时应当注重教材内容的新颖性、理论框架的合理性、研究方法的实用性、问题关注的性、研究范式的科学性以及研究工具的经典性等方面。培养应用型人才,在授课时要注重结合多家之言,鼓励学生涉猎相关的国内外著作。

2.2突出旅游管理学科本质

旅游经济和专业的其他方向密不可分,以旅游规划方向为例,旅游管理专业的本科毕业生有很多是步入旅游规划公司与机构从事旅游规划工作的,在旅游规划中很大的工作是旅游经济分析,包括旅游者行为分析、旅游市场的分析与预测、旅游空间结构分析、旅游产业结构分析、旅游项目投资分析、旅游发展环境分析等。现在的用人单位希望自己的员工等够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这种形式使国内的旅游管理专业本科生有必要在学习阶段以复合型人才的标准要求自己。因此,针对这种问题,学校在课程设置和专业方向细化方面要重视旅游经济分析与研究的地位和重要性,并且尝试在本科阶段将旅游经济或者旅游数量分析方向从旅游管理专业中细化出来,在开设了《旅游经济学》课程之后,结合学生的兴趣和水平,尝试将《旅游经济案例分析》、《旅游经济数量分析》、《旅游新经济学》以及《旅游调查研究的方法与实践》等课程以专业选修课或者模块选修课的形式来开设,以丰富和发展《旅游经济学》课程教学。

2.3案例教学注重本土化

旅游管理专业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要使看似抽象难懂的《旅游经济学》转变为容易掌握、能够付诸实践的课程,案例教学是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在案例的选择方面,要关注国内外与旅游经济相关的热点问题,例如:目前有专家学者不断呼吁新经济学、幸福经济学、生态经济学等,如何将这些相关领域融会贯通是教学人员在授课和案例选择过程中要思考和甄别的问题。使案例尽量本土化。讲授过程应注重联系当地旅游经济发展实际情况。即密切结合地区旅游发展动态,梳理并整合本土旅游企业、旅游景区景点、酒店、旅行社成长与发展中的成功与失败的经典案例,紧密联系国内外近期发生的旅游问题、旅游经济现象,鼓励学生运用跨学科、综合分析的视角对案例进行分析,积极引导学生对目标旅游市场进行分析和预测。使《旅游经济学》课程教育达到因地制宜的效果,同时,在案例教学中要贯穿大量的旅游经济分析方法和技术,是学生掌握在何种情况下应当使用这种方法和技术[2]。此外,案例教学也可以一改传统的“填鸭式”的教学模式,是教师和学生在双向的互动过程中共同学习和进步。

2.4提高师资教学与科研素质

教学人员应当积极思考如何将理论学习与应用相结合的路径,自身要积极掌握旅游经济研究的方法与技术。密切关注旅游经济相关领域的研究进展,在课程讲授的过程中要重视将适当的定量研究方法与分析技术引入到教学当中。与学生共同讨论旅游经济案例,共同设计问题;同时单位也要为《旅游经济学》课程的教学人员提供一些学术交流和进修的机会。教学人员应利用闲暇时间在旅游企业挂职锻炼,积累旅游实践经验。高校在引进人才的过程中着重考虑具备交叉学科背景的人员。

3结语

推进旅游管理专业本科课程《旅游经济学》的教学改革对于优化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本科的培养路径具有积极意义。无论是研究人员、教学人员还是高校,都要参与到该课程的改革创新之中。教学人员应关注教材与教学对象的适用性,逐渐改革教学方式,增加与学生的互动学习成分,关注本土案例与时效案例,以增强学生学习兴趣;高校应加强校企合作力度,同时关注学生的应用能力的培养,为教师提供更多的学习与交流机会。文章关于旅游管理专业本科课程《旅游经济学》的教学改革思路的探讨主要从高校与教学人员的角度出发的,此外旅游经济科学研究人员的工作对于该课程的改革与创新同样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研究人员应当主动思考教材的编著工作,把握学术动态,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体现旅游经济的本质与内涵,走出传统的旅游经济学研究框架,进行理论与实践创新。

作者:徐秀美单位:西藏大学旅游与外语学院

旅游经济学论文:旅游经济学参与式教学法改革

一、旅游经济学特点与教学现状

旅游经济学是旅游管理专业的一门必修课程,系统学习、掌握旅游经济学相关理论有利于塑造高素质的旅游从业人员。旅游经济学是伴随着旅游经济的产生和发展形成的,以现代市场经济理论为指导,运用西方经济学、管理学、旅游学等多学科知识与方法,专门研究旅游经济活动中的特有现象及矛盾,解释旅游经济发展的规律及其条件,指导旅游经济健康发展,属于应用经济学的范畴。因此,与其他学科相比较,理论与实际结合是旅游经济学的重要学科特点。传统的旅游经济学教学以教师为主体,黑板、粉笔为道具,向学生灌输教学内容。课堂教学气氛沉闷,教学方法陈旧和落后,难以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整个教学过程强调知识传承与应试技巧的训练,忽视了对学生的求异、求新思维的培养。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没有得到相应的体现,学生的学习缺乏主动性,缺乏思辨的冲动和想象的空间,他们基本不会对教学内容产生置疑,不会主动提出问题。传统的教学方法不利于培养出知识、思维灵活、创造力强的学生,因而,有必要对旅游经济学教学法进行改革,提高课程教学效果,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注重创新精神和能力的培养。

二、参与式教学法及其运用优势

1.参与式教学法。参与式教学法是一种合作式或协作式的教学法,是目前国际上普遍倡导的一种进行教学、培训和研讨的方法。参与式教学起源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英国,参与式教学法的理论依据主要是心理学的内在激励与外在激励关系的理论以及弗洛姆的期望理论。根据心理学的观点,人的需要可分为外在性需要和内在性需要。外在性需要所瞄准和指向的目标或诱激物是当事者本身无法控制而被外界环境所支配的。与此相反,内在性需要的满足和激励动力则来自当事者所从事的工作和学习本身。参与式教学法鼓励学习者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并且成为其中的积极分子。这种方法以学习者为中心,充分应用灵活多样、直观形象的教学手段,使学习者能深刻地领会和掌握所学知识,并能将这种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教师与学生以平等的身份参与到教学活动中,他们共同讨论、共同解决问题,因此,参与式教学加强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甚至是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信息交流和反馈,是一种师生共同推进教学的教学形式。在民主、宽容的课堂环境中,参与式教学法充分整合各种教学资源参与课堂教学,运用角色扮演、小组活动、游戏和模拟教学、案例分析、辩论、与他人在特定环境内练习生存技能、音频或视频活动等形式,让学习者发挥想象,自由思考,能够使学习者具有创造性地介入教学活动的每一个环节,从而接受教育、获取知识并发展能力。

2.旅游经济学运用参与式教学法的优势体现。旅游经济学作为旅游管理专业的基础课程,开课时间早,学习内容具有延展性,是使旅游管理专业学生为今后专业学习形成创新思维基础的良好契机。培养创新型人才是建设创新型国家对高等学校的根本要求,是符合当代社会对于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发展趋势的。参与式教学法注重师生双方互动交流,突破了传统的教师单向性教育,提高了课堂的教学效果。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尊重,教师的指导地位得到促进。这种方法引导学生发挥主体作用,自己获得知识的过程,重点放在了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认识能力、分析能力和批判性能力。从以往的“管、灌、压”向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自我教育、自求发展”转变,这是培养创新型高素质人才的科学途径。旅游经济学运用参与式教学法,对于本课程的“理论与实际结合”自身学科特点,也可以多种形式为载体丰富突出。传统的旅游经济学教学,对课程内容以讲解为主,容易造成对于学生应用能力的忽视,很难甚至无法树立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意识。旅游经济学属于社会学科,其实与学生的日常生活联系是较为紧密的,便于学生寻找案例资料。例如,在参与式教学法运用中教师策划完成课题之后,学生便可以充分地发挥自我能力去搜集资料、调查分析以及书面总结进而形成个人的观点。学生根据自我发现,理论联系实际,提出的观点会新颖、直接,即大大增强学生对于旅游经济活动领域中的现象、规律讨论,更好地启发他们的智慧。

三、旅游经济学运用参与式教学法实践

1.关键环节。①教学设计。参与式教学是“以学生为中心”,但这并不意味教师无足轻重。教师的教学设计,课程策划,是顺利运用参与式教学法的重要保障。教师需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进行学情分析,考虑学生自身特点,使得学生的参与具有可行性,学生的独立思考具有可行性,学生的创造设计具有可行性。参与式教学中师生互动频率高,完善的课程教学设计是学生参与式学习获得新知识和技能的前提条件。这需要教师认真备课,熟悉教学内容,掌握教学切入。②营造环境。参与式教学是在教师启发引导下,师生之间、学生之间采用对话、研讨和交流的学习方式,形成和谐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师生与环境互动的学习机制。因此,平等的交流方式以及宽松、合作的环境氛围是参与式教学的催化剂。教师作为教学的指导者,应不失时机地营造轻松、愉悦的课堂环境为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师生与环境互动架设桥梁。③教学评价。传统的讲授式教学以闭卷考试为主要考核手段,严重束缚了教师对学生以及学生自身的能力培养。参与式教学强调学生课程学习的参与程度,案例学习、小组讨论、情景发言、专项调查、辩论比赛中都能直接反映出学生的求知精神和创新能力水平。这是传统教学模式所不能比拟的。旅游经济学运用参与式教学法应以过程考核为主,依据考勤、作业、提问、讨论、测试(或专项调查)等几部分按比重计入总成绩,以此调动、鼓励学生的学科参与;同时,也能够综合、客观地反映出学生学习的状况、能力和水平。

2.教学法实践。基于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目标。我们设计了《旅游经济学》的参与式教学模式与传统教学模式的课堂观察,以问卷调查法、访谈法比较上述两种模式对于激发学生兴趣和开启学生创新思维方面的教学效果。在同一年级选择A、B两个班级进行对照,A班运用参与式教学法,B班以传统模式教学。以旅游经济学中“旅游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为教学内容,时间是一节课(50分钟),A、B班教学设计如下:A班:根据教学内容,联系学生实际,开展主题讨论“旅游业对家乡经济发展的影响”,先进行分组讨论,然后每组选派代表发言,各小组依据讨论结果形成小论文。B班:以讲授为主,从旅游产业在国民经济服务业中龙头行业为出发点,按照增加外汇收入、积累建设资金、带动相关产业、拓宽就业渠道等方面阐述。

在教学课堂的组织过程中,A班学生热情较高,小组讨论激烈,小组之间展开竞争;但是B班学生注意力不集中,个别人有左顾右盼、聊天、打瞌睡的现象。参与式教学法优化了教学效果,提升了教学质量,使教师和学生双方在相互促进的过程中顺利完成教学任务。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参与和体验为其认知发展提供了可能空间,充分挖掘了学生独立思考、创新实践的潜力。

旅游经济学论文:我国旅游价值链价值创造路径图经济学构建

内容摘要:本文是根据现实背景下旅游产业的发展情况,对我国入境旅游、国内旅游两大市场上的旅游价值链进行分析。文章主要通过统计分析方法进行剖析,并根据分析的结果构建出我国旅游价值链价值创造路径图。通过研究发现,总体旅游价值创造的主要来源是国内旅游;正是因为存在相对稳定的旅游价值链的结构关系,所以使得在不同的市场上旅游价值链的核心构成也保持着一定的共性。

关键词:旅游 价值链 价值创造 路径

研究背景与动机

价值链这一概念首次被提出是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由来自于哈佛商学院的迈克尔·波特教授首创,该理论指的是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中的任何一个环节都能够创造出一定的价值,而这一个个相互联系的生产经营活动一起组成了创造价值的过程,这一以动态形式出现的过程即为价值链。价值链的存在基础是提供对消费者有价值的产品或服务,企业的价值链分为内外部两种,其中外部价值链能够决定企业在产业中的地位以及竞争优势,而内部价值链则反映出企业创造价值过程中所采用的方法和手段,是由企业内部管理水平所决定的。

旅游产品主要向消费者提供服务,这不但包括优美的自然景色以及相关文化产品,还包括饮食、住宿以及娱乐方面的服务。旅游产业与其他产业相比表现出很大的独特性,某一个单独的企业无法将一个完整的旅游产品提供给消费者,因此销售旅游产品所创造出的价值一定会按照一定原则在产品链上进行分配,由此旅游产业价值链得以形成。旅游价值链指的是把旅游经营商或旅游景区景点作为核心企业的管理模式,把“顾客让渡价值”较大化进行导向选择与优化。可以看出,处于价值链节点上的同类竞争者的数量与该节点上可以分配的价值大小呈负向关系,即价值链节点上的同类竞争者数量越多,每一个同类竞争者所得到的利益就越小。从这一角度来看,旅游企业必须加强价值链管理,这样才能实现价值创造的目标。

和世界其他多个国家相比,我国旅游价值链建设存在一定的滞后性,并且与这些国家之间存在不小的差距,所以必须要加强旅游价值链建设,确立旅游价值链的核心地位。首先需要调整旅游产业的结构,使产业结构内部各个组成部分的配置达到化,不仅要打破不同区域间的行政性界限,还要以此为基础建立价值链节点,并不断完善企业间的利益分配制度。除此之外,还要在旅游的价值链技术上投入更多的资金等。

从国际旅游业发展趋势来分析:早在20世纪初,世界旅游发展就迈入了黄金时期,一直到现在,其发展一直都处于飙升的态势。早在1996年,全球国际旅游业总产值创下了3.6万亿美元的记录,在世界GDP中的比重高达10.7%,很明显,旅游行业创下的价值总额比石油、汽车、化工等行业高出很多。回顾我国的旅游产业发展历程,我国旅游业进入到快速增长的时期是在1995年至2010年间,对旅游业各项数据进行统计得出:国内旅游收入平均环比增长16.38%,国际旅游收入平均环比增长率达到了12.48%,比国际旅游收入平均环比增长率要高出3.9个百分点;一直到2010年,据调查,国内旅游收入同比增长率是国际旅游收入同比增长率的2倍。显而易见,我国旅游业的发展速度较快。而且颁布实施的《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国发[2009]41 号)明确提出了要“把旅游业培育成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化服务业”,该《意见》同时确立了旅游业发展的近远景目标、十项任务和七大重要保障措施。除此之外,国家为了适应高速增长的旅游业增长速度,还出台了一些相关法律条规与之相配套,从国家发展战略层面,提出了产业的结构优化升级的核心—推动服务业发展,把“积极发展旅游业”变为建设现代产业的核心内容。

与其他行业相比,旅游产业在本质上表现出明显的异质性和复杂性,这也就导致了旅游产业亦或旅游行业的界定到目前为止都还是一个有争议的话题。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无论是旅游产业的内涵,还是其外延都在不断向外延伸、扩充,把旅游当作一项产业来发展,不但可以明确旅游的经济边界,又可以度量旅游的经济影响。前文已经提到,价值链最初应用于制造业领域,它的定义是由是波特(Porter,1985)提出的。在服务业价值链例子中,他删掉了制造业模型中的主要活动和支持活动的划分,强调成本优势,并把重要环节集中在服务传递的流程中。在国内的研究历程中,劳本信把旅游价值链定义为旅游产品从工业到最终消费的一系列的传递过程,而黄继元(2006)认为旅游价值链是因为旅游产业内部各种企业承担的各种价值所创造的职能,使旅游产业内不同层次的多个企业都向最终消费者提供服务所形成的一种分工合作关系。

具有丰富内涵的旅游价值链,能够实现价值的创造,并符合旅游产业经济拉动效应的要求。所以,在一定程度上旅游价值链的优化依赖于旅游战略性支柱产业的地位,旅游价值链的优化首先要解决旅游价值链的现状与特征这个问题,这也是本文研究的重点。本文通过对旅游收入统计数据的分析,对我国旅游价值链进行覆盖式的描述,并在此基础上构建了旅游价值链价值传导路径图。

旅游价值链的市场分布

1995-2010 年,我国国内旅游与入境旅游都有了不断增长的趋势,可是从旅游活动贡献的收入来看,在1995年的时候,国内旅游收入只是国际旅游收入的1.89倍,到2010年,国内旅游收入就达到国际旅游收入的4.14倍。由此可知,国际旅游收入与国内旅游收入差距越来越大。

通过旅游人次反映出的旅游流量变化的趋势,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解释旅游收入变化的内在因素。根据资料统计得出,2010年入境旅游人数比1995年增长了188.36%,国内旅游人数增长了262.98%。从旅游消费记录分析,从1995-2010 年这段时间入境旅游人均消费增长了44.9%,国内旅游人均消费增长了151.93%,从消费金额方面来分析,在2010 年,入境旅游人均消费是国内旅游人均消费的3倍。所以,两大旅游市场的不同特征影响着旅游价值链的构成。

入境旅游价值链分析

随着旅游业全球化发展步伐的加快,我国入境旅游产业的价值创造活动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高端的市场被跨国旅游公司占有,使得中外旅游集团开始正面竞争,从而形成了国内、国际竞争相互交错的一种市场格局。我国入境旅游业的发展是全球、国家和地方三股力量交错发展的结果,从国家来看,我国所具有的独特性表现在社会经济运行及其制度以及治理机制上,与其相同的是我国的入境旅游发展。我国入境旅游业长期处于高速发展状况下的重要原因是从改革开放后,我国在社会领域经济以及政治领域上的变革很大、在经济上以及科技上的发展使他自然而然的就加入了WTO并迅速卷入一体化的世界经济进程中去,使得世界主上流经济和政治领域的发展步伐加快。我国入境旅游产业的研究借鉴了西方主流理论对区域发展的阐释存在的将全球、国家与地方进行有机整合的新理论。

根据地方的角度分析,我国作为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古国,地域广阔、风景宜人。这样也可以满足不同风格游客的对旅游的需求,同时对国外游人也有很大的诱惑力,这也就导致了不同地区入境旅游经济的差异。

从旅游对经济方面的影响来分析:旅游娱乐、旅游邮电通讯、旅游游览、旅游餐饮、旅游商品销售、旅游市内交通、长途交通、旅游其他服务等,这些行业带来的外汇收入可以作为国际旅游外汇收入的来源。图1 描绘了入境旅游外汇收入的构成与变化的趋势。

从图1分析得出:从1996-2009年,入境旅游收入的来源比例由高至低分别为长途交通、旅游商品销售、旅游住宿、旅游餐饮、旅游其他服务、旅游娱乐、旅游游览、旅游市内交通收入和旅游邮电通讯收入。它们所占对应比例分别为:26%、22%、13%、10%、10%、7%、5%、4%、3%。

根据上面分析的数据可以了解到,长途交通是对旅游外汇收入的贡献较大的行业,在 2008 年超过30%。此外,从 1998 年开始一直占有较高比例的是旅游商品销售的收入,并且在2006年达到33%的高比例收入。总体分析可知旅游住宿方面所占比重有所下降,旅游其他服务收入的比重都有小幅上升趋势。然而,国际旅游长途交通占国际旅游收入比重较高。其收入构成部分是铁路、汽车、民航、轮船四部分。其中,民航的收入在总收入中占有主导地位,它占国际旅游长途交通收入的75%,铁路、轮船收入各占 7% ,汽车收入占 9% 。

根据图2可以看出,总体上我国入境旅游的外汇收入在2000-2005年期间基本一直处于增长的姿态,并且在2005年收入总值达到较高峰。

近年来,入境旅游人次每年都有所增长,从入境旅游的游客来源分析,中国香港人次平均在59.76%,它是所占比例较大的地区;中国澳门与外国人比例相差不多,分别为18.79%和17.93%,中国台湾游客平均为3.5%,它的比例相当小。但从入境游客的旅游收入贡献分析,外国人的旅游外汇贡献平均占比为55%,中国香港为24%;中国台湾游客的旅游外汇贡献平均占比为13%,中国澳门仅为8%。这些数据说明在入境游客中,外国人和中国台湾游客的贡献能力更高。

国内旅游价值链分析

我国国内旅游行业的发展状况。我国把旅游作为事业来发展的时期是在解放后,主要承担的任务是在外事活动中接待外国友人,到1980年开始把旅游作为产业来发展,直至1990年我国还有一半多省份的旅游局与外事办、接待处还是同一工作人员。我国旅游业产业化速度很惊人,到1996年我国旅游业实现了创汇过100亿美元的历史性跨越,1998年共接待海外游客6000万人次,其中有743万人次是外国游客,并且达到了125亿美元的国际创汇,发展迅速的国内旅游行业,在1997年共接待6.44亿人次的国内旅游者,使得国内的旅游收入达到2112.7亿人民币,旅游总收入3112.2亿元人民币,已占到GDP的3.8%。

1995-2010年期间国内旅游人次由 524 上升到1902百万人次,与1995年相比人次增长了2.63倍。值得注意的是,农村居民旅游人次比城镇居民旅游人次每年都会高出一部分。从总体趋势分析,不管是什么身份或地区的人们每年的旅游人次都有所增长。但人均花费总额却与旅游人次的发展趋势相反,城镇旅游居民的人均花费比农村居民人均花费高出很多,1995年,农村居民旅游人均消费只有54.88 元,而城镇居民旅游人均花费是农村居民旅游人均消费的8倍之多;而在2010 年,城镇居民的旅游人均消费达到801 元,农村居民旅游人均消费依旧不及其三分之一(见图3)。

2010年,农村居民的人均年收入是 5919 元,城镇居民的人均年收入约是农村居民人均收入的4倍,为21033 元。根据图3得出,2004-2010年,农村人均收入增长比较缓慢,城镇居民的人均收入依旧稳步增长。但是由于在总收入中旅游专项支出的比重不容易获得,所以只能把全年教育文化娱乐上的服务消费性支出所占比重近似地表现为旅游支出在总收入中所占比重。从整体上说,休闲消费支出的比例有了下降的趋势,从2004年到2010年,城镇居民的支出比重下降率2.3%。与它相对应的,2004年与2010年相比,农村居民的支出也下降了3.04%。产生上述情况的原因可能是,城镇居民的收入总体水平提高了,但是这类消费金额却没有同比例提高,这也就导致实际比例也下降的状况;而农村居民的收入水平变化很小,其他支出金额的提高也就挤压了这类消费的支出。

从以上的统计来分析,在国内旅游规模的增长方面存在两个的潜在渠道,一是针对城镇居民来说的,出游人次的变化;二是针对农村居民的人均花费来分析,农村居民消费的提高。对于城镇居民的出游人次来说,应该主要从扩大其需求面出发,主要可以通过旅游产品的创新,可以经过由问、娱、行、游、食、住、卫、游、购等一系列活动过程,把旅游供应商、批发商、零售商和消费者构成一个整体的网链结构模式(见图4)。这样就可以引导消费;也可以提高农民的收入。所以短期内,城镇居民消费仍是国内旅游收入的主要动力。

旅游价值链价值实现路径图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得出,我国旅游产业市场收益的两个主要市场依旧是国际旅游与国内旅游,根据1995-2010 年的平均数据分析,1995年旅游销售收入的贡献比是为27%,2010年旅游销售收入的贡献比例是73%;由此可以看出我国旅游行业每年都以稳定的速度增长。另外,通过研究调查,我国能够一直稳定的国际旅游客源主要有四个渠道分别是外国人、中国台湾人、中国香港人和中国澳门人,尽管中国香港的旅游人次所占比重最多,但是旅游收入贡献较大的却是外国游客,所占比重为55%。国内游客主要可以分为城镇居民与农村居民两大类,其收入贡献比例分别为71%和29%。根据传统的旅游六大要素——“吃、住、游、娱、行、购”分析得出,各要素的旅游收入与排序在国际国内两大市场上没有显著差异(文章将旅游和娱乐合并为“旅游娱乐”一个项目)。在“行”与“购”上——即长途交通与旅游购物这两项几乎占据总产值的一半。在餐饮与娱乐方面国内游客所占的比重稍高。所以,本文描绘出旅游价值链价值实现路径图,如图5所示。

分析我国旅游价值链价值传导路径图,得到的启示是:从旅游价值链的总体来看,作为产业主流的依旧是国内旅游的贡献,城镇居民的价值贡献在国内旅游贡献占比重相当大,大约为农村居民价值贡献的2 倍多。所以使得国内旅游市场的进一步发展与壮大对于旅游经济总效应的贡献更为突出明显。在以后的发展中,对旅游经济规模的提升起着至关重要作用的是国内旅游市场的深化。

旅游价值链的结构关系还是比较稳定。因为在不同旅游要素环节上入境旅游和国内旅游的消费支出比例比较接近,没有明显的差异,这也就说明了旅游行为的经济辐射效应受客源市场的影响还是比较小的。

在不同的市场依旧保持一定共性是旅游价值链的核心要素。旅游行为最直接和最主要的经济贡献通道是交通(特别是长途交通)、住宿、餐饮、游乐以及购物。所以要提升国内、国际两大市场的旅游经济贡献就需要改善旅游交通、住宿、餐饮等基本构成要件的硬件环境和软服务,这些对于旅游经济的发展都有显著的促进作用。此外,对于旅游经济效应而言通过提升旅游购物环境也会起到明显的拉动作用。中国的旅游业的现状不会是恒状,所以这需要国家有关部门的支持和旅游界的众多精英们共同努力来维持。

旅游经济学论文:《旅游经济学》课程教学方法改革探析

摘要:《旅游经济学》在高等院校旅游管理专业的地位和作用十分重要,作为专业必修基础课开设。目前由于学科发展的滞后性,《旅游经济学》课程建设及教学还存在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针对《旅游经济学》的特点,分析了其教学现状,提出了其教学改革的方法,以期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促进旅游教育和旅游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旅游经济;案例教学;教学改革;实践教学

一.《旅游经济学》特点

《旅游经济学》是高等院校旅游管理专业的一门专业必修基础课,是揭示旅游经济的发展规律的一门学科,主要采用经济学的一般原理、工具和方法,来分析旅游活动所引发的经济现象、经济关系和经济影响。系统学习、掌握《旅游经济学》相关理论对于塑造高素质的旅游从业人员有很大的帮助。《旅游经济学》随着旅游经济的产生和发展形成的学科。它以现代市场经济理论为指导,运用西方经济学、管理学、旅游学等多学科知识与方法,来研究旅游经济活动中的特有现象及矛盾,解释旅游经济发展的规律及其条件,指导旅游经济健康发展,属于应用经济学的范畴。与其他学科相比较,《旅游经济学》的重要学科特点是理论与实际相结合。

二.《旅游经济学》的教学现状

(一)学生知识储备不足。《旅游经济学》以经济学的原理为主线,同时广泛涉及旅游企业经营管理、旅游市场营销、旅游资源开发等诸多内容。加上课时和学制造成的的课程设置不当,造成了学生的相关知识储备明显不足,影响了其对相关知识的理解。

(二)《旅游经济学》是理论性很强的专业基础课,要完整地理解《旅游经济学》的内容,不仅需要具备一定的经济学知识,同时需要对实际旅游活动有一定的感性认识,这对老师和学生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客观上增加了教与学的难度。

(三)经济学自身的学科特点。经济学是社会科学中逻辑最为严密的学科。学好《旅游经济学》,需要学生能理解教材潜藏的逻辑思路,以及经济学独特的分析方法。要学生记住相关内容可能不难,而要让学生理解其所以然,对于缺乏经济学基础训练和实际体验的学生并非易事。

(四)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高,对《旅游经济学》的认识不够。很多学生认为《旅游经济学》就是一门基础课,远没有旅游专业的专业课重要,所以学习的积极性不高,认识不够。

(五)教材建设和实际教学脱节的矛盾。旅游经济在国内是随着改革开放的进程而逐步展开的,确实存在很多不成熟和不完善的地方。教材内容更新速度不够快,不能充分反应旅游业的发展现状。一般而言,《旅游经济学》是对旅游经济发展研究的归纳总结,并不断丰富自身内涵,同时反过来指导旅游业的发展实践。但是,我国经济正处于转型期,各种新问题、新现象和新做法在旅游经济领域的不断涌现,但在《旅游经济学》教材中却无法得到很好的体现,当然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也不好过多涉及。教材内容的滞后跟不上旅游业的快速变革和发展,这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学生学习上的困惑,降低了该课程应有的作用。

综上所述,《旅游经济学》教学法必须进行改革,才能提高课程教学效果,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能力。

三.《旅游经济学》教学方法改革

(一)努力培养学生的兴趣,揭示课程内容的内在逻辑关系

兴趣是好的老师。经济学发展至今,其解释力已渗透到社会生活各个层面。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结合教学内容的进展,适当运用经济学原理来解释生活中的常见现象。讲清楚其中隐含的逻辑线索,不仅有助于学生形成脉络清晰的课程整体印象,帮助其理解原理和分析方法,也可以促进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培养和训练,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用案例教学来提高学习兴趣

掌握选择好的案例是案例教学成功的关键,真实性、典型性和时效性是好的案例必须具有的特征。教材中的经典案例,经济社会中近期的热点问题,只要结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点,采用适当的方法在适当的时机展现,就能吸引学生、引发其共鸣,提高其兴趣。

实践证明,在《旅游经济学》教与学的过程中对旅游经济热点问题适当开展讨论是非常必要的。讨论不仅可以增进师生互动、活跃课堂气氛,而且可以拓宽学生思路、开阔其视野,达到学以致用,加深学生对课程内容的认识和理解的作用。

(三)教师的指导与学生的研讨相结合

启发式教学能够引导、鼓励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达到互动的教学效果。积极开展课堂讨论是启发式教学的具体运用。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进度,补充阅读资料和设计研讨问题,引导学生对所学内容进行讨论,同时补充介绍自己相关旅游经济实例,阐述自己对该有关问题的观点和看法,这样一方面既拓宽了教学领域,又促进了师生、生生互动,教学相长。学生是课堂讨论过程中的主体,但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这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要更加深入地备课,适时归纳概括总结,解答较为疑难的问题,同时要注意及时启发把握讨论的方向,将讨论引向深入,不使讨论偏离中心议题。 学生学习主动性在课堂讨论上的充分发挥, 不仅激发了学习的兴趣,而且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学生思想火花的引出,积极思考和发言,有可能会提出一些新颖的观点,这对教师也是一种促进和提高。

(四)加强实践教学,提高学生对旅游经济的感性认识

1.结合对旅游企业的调查,在此基础上分析其旅游产品生产和销售情况,进而观察全行业的生产、发展和竞争态势,发现其中可能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并提出可行的改进建议和对策。

2.组织学生进行实地旅游考察,多角度地进行经济学分析。例如让学生分析景区门票定价是否合理,旅游产品内涵是否需要完善,关联行业的发展是否协调,地经济发展中旅游业的贡献比重等。

3.接洽旅游管理部门或行业协会,收集旅游经济发展的相关数据,分析当地经济发展中旅游业的贡献比重,以及旅游经济的变动发展趋势和规律等。如果条件允许,可以抽样调查研究旅游者的消费行为、旅游需求状况、旅游消费能力和制约旅游需求的相关因素等。

4.为了增强学生对旅游经济的感性认识,对于《旅游经济学》中涉及到的旅游产品开发、旅游市场细分、旅游消费等教学内容,可以组织学生直接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比如让学生设计市场调研问卷、细分和定位大学生旅游需求市场,参与对各类旅游产品的设计、开发与策划等。

总之,实践性教学环节可以让学生亲身体验旅游经济的发展,促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提高教学效果。

(五)恰当运用多媒体技术

在教学中恰当的运用多媒体技术,一方面能够提高课堂教学的直观性、生动性,同时增大教学的信息量,促进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在制作和使用优美电子课件的基础上,利用多媒体技术展示图片和短片,在案例分析中运用多媒体进行场景模拟。在多媒体教学中,要特别注意运用的恰当性,要根据课程教学内容,结合教学特点来使用多媒体,使其服务于教学质量的提高。

(六)开展学术报告,开阔学生视野

教师或院系可以邀请一些校内外旅游专家和旅游企业的经营管理者办一些专题讲座,研讨旅游经济理论或者实际的旅游经济问题。这不仅可以让学生感受一些学术大家和企业家的思想,启发其思维,开阔其视野,帮助其了解学科研究的近期进展和重点,拓宽学生的理论视野和知识面,加深对旅游经济问题和实际问题的理解。

(七)采用多元考核方法,培养综合素质。

根据《旅游经济学》课程教学特点,改革考试和考核方式。比如将增加平时成绩的比重,可以到30%到50%,减少期末考试成绩的比重为 70%到 50%。增加期末考试中主观题的比例,减少客观题分值的比例。期末考试与平时考核相结合,把学生参与课堂发言、小组讨论、作业、课程论文写作等方面的表现作为平时考核成绩的指标,以调动学生自主学习和课外阅读、思考和研究问题的积极性,综合的和客观的评价学生学习的状况、能力和水平,提高教学质量。

旅游经济学论文:基于经济学理论的政府旅游管理研究

内容摘要:本文基于经济学中产业经济学、市场失灵、政府失灵等相关理论,论证了市场调配资源与政府主动干预的必要性,并按照政府旅游管理之前、管理过程中、管理政策制定后的顺序总结了我国政府现存的三大旅游管理问题,针对上述问题提出相应解决的建议。

关键词:经济学视角 旅游管理 政府职能

引言

随着旅游业在促进国民经济发展过程中地位的不断提升,政府在旅游业管理中的职能问题逐渐被提上议程。而经济学中存在两种对于政府在公共事务管理方面的观点:一种强调自由主义,即放任市场调配资源,由市场来决定资源的去向,尊重市场的自发力;另一种强调理性决策,如著名的凯恩斯学派所支持的国家干预主义理论在实践中的运用,认为政府应当通过政策干预调配资源,决定资源的去向。

当前国内旅游业已经处于急速发展的状态,相关的问题也不断暴露出来。此时探究政府在旅游业中应当扮演的角色——是作为“旁观者”还是“干预者”就具有了现实的意义。本文将基于部分经济学理论分析政府在现在的旅游管理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并针对以上问题提出建议。

政府旅游管理的经济学理论基础

(一)产业经济学理论

1.产业结构理论。产业结构理论认为经济的增长是一个产业的数量、结构和水平均衡发展、不断提升而促进的过程,而非简单的数量上的扩张过程。产业数量的发展即为国民经济中产业的成长、成熟,产业相关经营者由无到有、由有到多的过程,伴随着此过程必然会出现国民经济某些衡量指标总量(如GDP)上的数字增长;产业结构的发展是指以产业数量的增长为前提和基础,不同产业通过分配有限的生产要素,其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结构份额不断优化从而引起产业逐渐兴起的过程;产业水平的发展则是指存在于某一产业的生产技术、组织管理能力、经营能力等综合指标的不断提高过程。以上所述的产业结构三方面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关系,如果这三方面中任意一个要素的发展处于低水平层次,与其他两个要素的发展处于不配套状态,那么此产业发展所促成的经济增长也会是畸形的增长。

2.产业组织理论。产业组织理论致力于研究出可以促进市场有效竞争、较大化规模经济效益的市场资源配置秩序。产业组织理论最早可追溯至亚当·斯密的分工理论——如何合理分工以节约社会成本。在其后的发展过程中,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剑桥学派、20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的新制度主义学派分别在产业组织理论的雏形中注入了对规模经济效益的进一步研究和从交易费用、产权理论等角度出发对产业组织演变的新解释。产业组织理论的探究和进步有助于政府引导产业合理发展,以最小成本,获得较大效益。

在一定意义上,产业经济学研究的最终目的是制定出符合社会发展规律的产业政策。诸多现实案例也进一步证明了,通过产业政策的相应调整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市场失灵”的情况,增强本国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

但是在产业经济学理论中需要注意的是,产业政策并非恒久不变,事实上它是一个动态演进的过程。各国要根据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制定相应的产业政策,在某种情况下,实施政府干预的硬性产业政策在另一种情况下,则需要减少政府干预度,实施干预程度较小的软性产业政策。

(二)市场失灵理论

市场失灵理论是指市场在进行资源配置时存在局限性,由此便引出了另一个理论:政府失灵理论。由于实际中缺乏严格符合假设条件的“竞争市场”类型。而政府也并非“理想政府”。因此对于资源的配置而言,无论是单一的市场调节或是单一的政府干预均会存在不足之处。

市场失灵。在西方经济学的论述中,市场失灵有以下几种情况:信息不对称,公地悲剧,负外部性。现实的经济运行过程也证明了,放任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不能达到资源的配置,经济的正常运行既需要将市场作为配置资源的主要手段,又不能放任其自发运行。需要政府的适时干预,针对市场调配的缺陷制定出相应的调整政策。

政府失灵。政府的干预也不一定能解决一切问题,具体体现在以下几方面:首先,政府自身宏观调控方式不当,力度掌控不足或过度,导致政府干预无效而无法弥补市场失灵情况。其次,政府干预引来企业寻租行为,本来存在的问题不能得到解决又出现了新的问题。,社会经济活动错综复杂,市场瞬息万变,决策者掌握的信息不足或决策能力的局限性都增加了政府决策干预失误的几率,进而导致政府决策失灵。

因此在现实中,市场不万能,政府政策也不是“灵丹妙药”,只有将市场调节和政府干预组合,才会达到更好的经济调节效果:即经济学家所推崇的“凸性组合”。

政府旅游管理的现存问题

本文按照政府旅游管理之前、管理过程中、管理政策制定后的顺序总结了由政府管理现存问题:

(一)旅游管理实践先于理论产生

我国政府在实施旅游管理之前,缺乏指导实施具体管理行为的理论,这就意味着政府对旅游管理的实践是一种缺乏配套管理理论基础的实践,自然所执行的政策无异于“空中建阁”。与旅游产业演进发展的实际情况相比,理论研究的滞后和支撑不足直接导致了诸多难以解决的现实问题,如应对出境旅游快速增长的策略无法出台。旅游法的规范难以快速确立等。

我国旅游法从1982年起数易其稿,很大程度上也源于薄弱的理论基础无法支撑复杂现实问题的解决。1982年,国家旅游局召集诸多专家,组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旅游法》起草小组和工作小组,希望完成旅游立法方面的初稿。但其后经历二十余年,修改十多次,此法仍然迟迟难以出台,直到2013年才正式颁布。究其原因,一方面是由于立法机构与法律界高层意见不一致,另一方面由于国内旅游法制研究方面的专家较少,故而旅游立法工作只好长期停留在筹备阶段,然而现实中的旅游管理行为却在不断面临着新的挑战。

(二)刚性统一忽视差异化诉求

长期以来,我国政府在制定公共政策时,默认的机制为“全国统一领导,地方政府具体负责,部门互相协调,各方联动执行”。这样的政策内容在很长一段时间曾经促进了我国旅游业的发展,但随着各地旅游资源差异的不断扩大,曾经的“刚性统一”政策已经无法很好地处理地区旅游管理中的问题,各地政府开始发出“由统一化到差异化管理”、“由刚性转向柔性政策”的诉求。

在我国经济发达的部分地区,地方政府进行旅游管理时,希望尝试造就地方特色、符合地方风格的管理模式改革,却常常由于与中央要求有所冲突遭遇改革阻力,在诸多经济较落后的地区也出现了诸如此类的问题。地方政府在旅游产业发展管理中缺乏自主权,受到的上级政策束缚较多,面临着改革的重重困难。

(三)交叉利益难以协调

我国的旅游多头管理模式造成了诸多部门交叉利益的存在,因而在诸多管理政策出台之后、实施当中,部门对旅游管理的相关规定无法达成执行一致性,存在诸多争议。事实上,由于我国国家层面下达的很多政策具有普适性,不具有直接操作性,需要其中涉及到的旅游产业相关部门经过协调后制定出具体详细的条规,更加剧了再协调过程中的部门博弈。例如,2001年国发9号文件初时起草中提出了对入境旅游者实行退税制度的建议,其后遭到了有关部门的坚决反对,这进一步证明了国家层面的政策有可能触及到某些部门的利益,进而造成一些旅游管理有利政策的流产。随着我国旅游产业的发展,牵涉到的利益关系也变得更为复杂,这对我国政府应当如何更好地发挥其旅游管理职能提出了新的要求。

政府旅游管理的实践路径

(一)区域联合推进理论研究

根据区域旅游资源的特点,促成区域联合开发机构的形成,结合我国经济发展和旅游业推进的现状,利用区域高校分布优势,邀请专家学者对不同区域在旅游产业定位、旅游市场细分及选择、景点定价机制、景点开发策略、推广营销政策等相关专业理论进行深入研究,由区域联合开发机构积极开展专家讨论会,解决政府在实际旅游管理当中遇到的问题。除此之外,重点关注与我国旅游发展演变过程相似或相近的国家,借鉴其政府在旅游管理过程中的有效措施,为我国的旅游管理服务。

我国区域经济差异化相对较为明显,旅游产业的发展也因东部沿海、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具有不同的资源禀赋,存在着发展不平衡的特征。鉴于旅游产业原本便是一个经济依附性较强的产业,区域之间旅游产业发展水平的差异会因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同表现出较大差别。所以在对不同区域旅游产业管理理论的研究过程中,要注意结合当地的特点,研究出针对性较强的理论,以便其可以真正地指导当地政府开展旅游管理的工作,而不是制定出一些具有通用性的“纸上空文”政策,对于现实没有较大的指导意义。除了对区域差异化的研究外,研究重点还要考虑到民族差异、边缘地带的管理方法,使理论具有一定的弹性。

(二)允许区域性差异化的存在

目前,我国各区域之间旅游产业发展不平衡,虽然有先天的资源优势和资源劣势决定的客观原因,但更重要的是政府管理和旅游资源营销的主观原因。国家应当鼓励差别化管理,允许区域性差异化的存在,推进区域旅游业差异化演进,进而协调各地旅游业的发展。更重要的是国家应当适度授予地方政府对旅游管理的自主权:首先,在旅游产业弱势地区、保持优势地区、强势地区,中央应分别斟酌对地方政府的授权范围,对于弱势地区可给予不同程度的支持力度。中央需要重视自身的导向性作用,对旅游产业弱势地区政策有所倾斜,帮助这些区域逐步建立政府旅游管理体系。而对于其他两类地区,可在实地考察后决定授权力度。其次,中央应在优惠政策的放开上赋予地方政府更大授权。例如,在货币手段方面,鼓励地方政府采取多种方式开展旅游开发融资;通过国家开发银行的融资政策,对中西部地区的重点项目安排导向性低息贷款;鼓励中小旅游企业的发展;为乡村旅游经营户以村民联保方式实现小额融资等。

(三)促进各利益相关部门之间的协调

在旅游管理的过程中,短时间内要改革现有的多头管理模式要触及各方利益,基本不具有现实操作性。所以对于各利益相关部门之间的利益冲突问题,各当事方需要互助合作。建立有效的协调机制,协作进步。互助共赢。旅游业的发展是个动态的过程,是整体部门共同合作的过程,不可能由单个部门的努力一蹴而就,它需要政府部门、市场盈利机构参与主体、各个非盈利机构共同协商建设,从而逐步形成多中心管理模式,并不断对政府管理职能提出新的要求,促使政府创新其管理组织结构。

建立以政府为主导,其他参与方修正、完善管理过程,与政府合作,以共同利益的谋取为核心的管理机制。并通过创建有效官民反馈机制,政府及时汲取民众对旅游管理模式发展的意见,综合各方意见,由政府主动承担大部分责任,协调各利益相关部门的冲突。

结论

我国的旅游业正处在蒸蒸日上的阶段,具有强有力的后发优势,正由旅游资源大国向旅游资源强国转变。旅游产业的发展、转型升级决定了政府应当在旅游管理中发挥自己应有的作用,当前存在的一些管理问题是制约政府发挥作用的巨大阻碍,亟待解决。政府的宏观调控能力应当在以后的旅游管理过程中体现出“看得见的手”的作用,观察市场动态,弥补市场失灵的不足,有效结合市场、政府共同的调节机制,为我国当前的旅游管理做出贡献。另一方面,在促进旅游业发展的同时,我国的就业问题、环境保护问题、经济增长问题、国际竞争力问题也必将得到初步解决,总体来说,这是一个良性循环的过程。

在线咨询